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课堂教学新科技范文

课堂教学新科技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课堂教学新科技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课堂教学新科技

第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双课堂”教学;教学有效性

中学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辅课程,其教学时间相对较少,教学模式有待探讨。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将信息技术教育的每一堂课真正转变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金土地。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许多教师和学者钻研的课题。经过在实践中的不断探索和总结,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处理好课堂教学和课堂实践之间的有机联系,在这里称之为“双课堂”。

一、“双课堂”教学的理论框架

“双课堂”教学理论强调的是把课堂基础知识教学和课堂实练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形成一种相互弥补不足、相互促进发展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激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自身素养。只有把课堂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结合在一起,才可以学好信息技术课,因为这门课程的实际操作性比较强。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联系、多思考、多总结,概括出属于自己的操作流程。

1.基础知识教学与实练操作时间上的分配

合理的时间分配是实现“双课堂”教学的根本保证。在时间的分配上,教师必须结合教学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学生的知识背景、整体教学时间进行统筹分配。

2.注重基础教学与实练教学的相互渗透

合理的时间分配是实现“双课堂”教学的保证,但真正实现“双课堂”教学效果的则是基础知识教学与实练操作教学的相互渗透。教师在传授学生基础知识时,要帮助他们分析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难题;在实练操作中,加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选择适宜的评价方式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成绩,更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所取得的进步。通过对学习效果的肯定,来增强他们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兴趣。

二、“双课堂”教学的实施

通过对“双课堂”教学理论的框架分析,可以发现这种教学方法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以知识与技能的结合为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标。所以,“双课堂”教学的实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增加信息技术教学的吸引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基本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活动中,尽量增加教学内容的吸引力,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对一些新技术的简单介绍,以满足学生对高新科技的崇拜和向往,使他们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为下面的实践操作提供情感基础。再如设置一些具有探究性的话题,以满足学生的探究与争强的心理,同时也可以起到强化教学效果的作用。

2.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已经成为目前教育界的共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更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时,在基础知识教学课堂上,有些很生涩的表述或概念,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仍然无法使学生掌握。在面对这种现象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把无法理解的东西记下来,带到实践操作中去理解、分解、解决。把基础知识教学与实练操作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其各自的优势。

3.合理使用各种教学策略

目前我们对教学策略的研究已经相当成熟,教学策略层出不穷,如“探究式教学”“分层次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策略,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选择一种或几种。如在讲授新知识点时,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探索性及相互合作的能力。在对章节等系统的知识点进行复习时,我们可以选择“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如在对word章节进行复习时,题目可以设置成一份海报,为了完成任务,学生们必须首先分析在制作过程中需要用到哪些知识点,哪些是学过的,哪些是没学的;其次是个知识点的具体操作方式。如此不但可以使学生们在复习中查漏补缺,还可以激起他们对知识的探索欲望,为下一步的基础知识学习奠定感情基础。

4.始终坚持人文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各种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只有好的教学环境才有可能实现有效的教学效果。人文环境的创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教师的衣着、精神状态、语言风格,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等。

通过对“双课堂”教学框架的理论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我们可以:(1)在教学过程坚持“实践论”原则,即实践是为了认识,认识是为了更好的实践,把实践和认识紧密结合起来。(2)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经验,对现有的教学模式、方法要把握内涵、活学活用,杜绝生搬硬套。(3)坚持人文教学,创造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李伟胜,《试探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

2.沈命继,《谈任务驱动发在初中信息技术新教材教学中的运用》[J],《经营管理者》

第2篇

1 抓住信息技术教材特点,进行课堂教学

我们知道,任何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体系,都是通过学校课程来体现的。课程教材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离开了教材这个核心,素质教育的落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哪一门学科会象信息技术学科这样发展得那么快。知识迅速老化,软硬件技术飞速发展,使得信息技术教材和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相脱节。这就是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1.1 正确认识游戏对学习电脑的作用

电脑游戏以其宏伟的场面,诱人的情节,极具挑战性,吸引着广大青少年。电脑游戏能激发初学者对电脑的兴趣,加深对电脑的感性认识,对学好信息技术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沉迷于电脑游戏,就会误入岐途。教师绝不能谈“戏”色变,应通过游戏积极培养兴趣,提高操作电脑的熟练程度,掌握一些基本技巧,学习一些常用软件如Windows,Flas、金山画苑等的操作,继而为深入学习信息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1.2 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信息技术技术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一日千里。信息技术教学要跟上信息技术技术发展的速度,必须尽可能追随现代科技的最新发展方向,及时向学生传授和介绍一些新科技、新知识,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过多地讲解信息技术发展史、工作原理、汉字输入法,而应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提供时代流行软件的学习,教会学生掌握一些先进技术,让学生多接触一些前沿的东西如Internet浏览、电子邮件、网页制作等。

1.3 采用恰当、实用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讲理论再作实践,这对一个刚刚接触信息技术的中学生来说,他们最畏惧的恐怕是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我们反观一下周围的人,很多人可以在Window 下畅游、学习、上网、玩游戏,但对操作系统本身与信息技术原理却知之甚少。从洪恩的《开天辟地》受到电脑爱好者喜爱可以看出,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从使用入手开展教学,才能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使学生在用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积极性,以大量的操作为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常见的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范例教学法、网络环境下问题指导式阅读教学和WebQuest探究教学法等,其中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和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教学不失为信息技术学科较佳的教学方法。

1.4 自主学习的小组学习法

除课堂教学形式外,还应以分组教学为主。将学生分成小组,自行命题,列出所选取参考资料目录,学生查找资料,上机操作,并按要求相互交流、相互评价,达到互相学习的效果。有意识地创造以同学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巡回辅导为辅的教学条件。这种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操作能力。结果表明,学生不满足已有的知识,会主动进行信息交流。学生学习的知识从固定的范围转向大范畴、大概念和整体关系。定期举行计算机操作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巩固信息技术知识,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竞争意识。

2 加强课堂教学,注重能力培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真正地学到知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有以下地方需要注意:

2.1 让学生明白如何去学

与其他学科不同,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是能力的培养过程,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和信息素养的培养,强调实践能力的积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懂得学习信息技术是一个不断追求新知识、培养新能力的过程,而不是为了学习某种软件而学习某种软件,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学习观。

2.2 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对于信息技术教学是没有多大的效果。信息技术操作熟练、实践能力强的同学并不都是其他学科成绩较好的同学。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和主动的参与才可能逐步提高自主学习的程度。教师不能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则从提高接受知识的主动性转到初步自主地学习。

2.3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情感是发展认知能力的动力,要努力培养学生兴趣。当学生带着问题步入知识的殿堂,就会产生一种饶有兴味的感受,而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忍受。兴趣是成功的开始,成功能带来更浓的兴趣。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只有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树立坚定的自信心才可能是成功的。要重视学生在因特网上检索信息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生制作多媒体作品过程的指导与鼓励。而上机实践、多让学生动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2.4 加强基础操作

信息技术软件种类繁多,形式各样。但是基本操作都很类似。在中学有限的时间里,不可能学习这么多软件,所以只能学习一些有共性、有启发性的内容。例如Windows教学中,应从图形用户界面入手,向学生介绍鼠标操作,窗口、菜单、对话框等操作,使操作变得既简单又轻松,让学生熟悉“所见即使得”的工作环境。Word,Excel的教学内容丰富,例题详细,操作容易上手。这些软件操作简单,可扩展性强。对于这些基础操作,学生应该熟练掌握,通过学习能够举一反三地使用其他类似软件。

2.5 需要合理的尝试

学生从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起,就会不断遇到新软件,因而培养学生自己的探索和研究精神就显得特别重要了。我认为教材的每个部分,都应留一些内容引导学生或让学生自行研究它们的做法或功能,当然这些内容应该具有“可接收性”,也就是让学生上机边试边学。这样做的目的可以让学生建立起这样一种信念:对自己不明白的,可以看看书,再想一想,上机试一试,练一练,必要时再问一问,问题就一定能搞清楚。我觉得教材在这方面需要加强,比如增加一些思考题、练习题等。在课堂上,尤其是在上机实践时,很多学生不知道干什么,所以每次上课(尤其是上机)总要给定很多的问题,让他们思考、让他们实践、让他们摸索,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水平。

2.6 加强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第3篇

在化学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使教学过程增添情趣、活跃氛围,使化学知识更加易于理解,使学生烦躁的心情得到缓解,紧张运转的思维得以平稳切换,为教学目的的顺利实现起积极的辅助作用。

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课前的准备添色彩

在上课前的一段时间里,教师可以把事先准备好的知识拓展内容通过大屏幕呈现出来,让学生在上课之前休闲的同时了解一些化学知识,并调节学生上课的心情,为即将进行的化学课增添色彩。

呈现化学与生活方面的知识。例如,油条的制作――先来看看油条的制作过程。首先是发面,即用鲜酵母或老面(酵面)与面粉一起加水糅合,使面团发酵到一定程度后,再加入适量纯碱、食盐和明矾进行糅合,然后切成厚1cm、宽1cm、长10cm左右的条状,把每两条上下叠好,用窄木条在中间压一下,旋转后拉长放入热油锅里去炸,便膨胀成一根又松、又黄、又香的油条。

利用课前时间,让学生了解一些化学与生活的知识是很有益处的。因为这样会使化学和学生更加亲近,使学生感到化学离他们的生活很近,学化学还是有实用价值的。

呈现最新科学技术知识,尤其是化学领域的知识。例如在学习胶体知识前,可以下载和呈现“纳米科技”“纳米材料”等方面的知识;又如在学习蛋白质知识前,可以下载和呈现“基因工程”、“亲子鉴定”等方面的内容。

呈现一些最新科技动态和化学前沿课题、科技成果等,可以让喜欢化学的学生提高认识,以满足这部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呈现矿物、工厂、化工技术等方面的图片。例如在学习氧化铝知识前,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下载和呈现红宝石、蓝宝石的图片和文字说明。又如在学习硅酸盐工业知识前,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下载和呈现水泥工业、玻璃工业、陶瓷工业的实景图片资料;在学习硫酸的工业制法前,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下载和呈现出沸腾炉、接触室、吸收塔等设备的资料。

把课前的时间利用起来,让感兴趣的学生浏览教师提供的多媒体资料,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氛围。

二、为所传授的知识画龙点睛

教学中总会有一些口头说不清楚,传统媒体如挂图和模型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知识内容,这些看不见、摸不着内容的微观分析可以通过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呈现相关课件、影视图像资料等达到目的。例如在学习化学键的知识时,为了让学生加深对“化学键”概念的理解,教师可以对化学键的“键”字进行形象直观的点评。

三、为课堂增添趣味

在授课中途或主要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之后,可以设立“放松时刻”或“缓冲阶段”,时间为2―3分钟,增添与化学知识相关的趣味性内容,以调节课堂的氛围或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穿插简短的幽默故事、幽默画。如在讲评课的教学过程中,讲评完一两个例题之后可以穿插一个幽默故事、幽默画或笑话,以休整学生的学习思维,轻松片刻,然后继续学习。

穿插化学方面的趣闻。如在学习完硝酸的知识时,可以穿插玻尔利用王水溶解金质勋章的趣闻。又如在晶体的知识后,可以穿插“C60足球烯”结构发现的趣闻。

穿插的幽默故事、幽默画或笑话、趣闻,教师可以预先准备好,但不一定就要在课堂的间隙呈现,如果学生从头到尾一堂课下来自始至终保持良好的听课状态,这些预备的内容就可以不呈现了。

四、为学生成果的展示搭建平台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课堂也是为学生的参与而存在的。

学生通过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如研究性学习、网络搜寻学习、实验探究或课题探究的成果等,以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方式呈现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的作品或劳动成果、实践成果展示出来,与师生共享。

学生上网查询的内容。例如,在学习葡萄糖的知识时,为了使化学理论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教师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从网络上下载与葡萄糖知识有关的、涉及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网络展示出来。如一位学生投影了如下一段材料,引起同学们的共鸣,被评为该节课“最佳查询资料”之一:“柿饼外的白粉是什么――在新鲜的柿子里含有大量水分,还含有葡萄糖和果糖等,当它被晒成柿饼时,随着水分逐渐蒸发,果肉里所含的葡萄糖和果糖渗透到表皮上面,这两种糖的性质不一样,果糖味道很甜,容易吸收水分,在它渗透到柿饼的表面时,就吸收空气中的水分,黏附在柿饼的表皮上,类似蜜饯外面的糖浆。葡萄糖的甜味不如果糖,但却不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它渗透到柿饼的表皮上时,就成为一层白色的粉末,正好把黏附的果糖包住,使得整个柿饼都是干燥的。原来这层白粉是葡萄糖粉末。”

又如,在学习硫酸铜的知识时,可以呈现“波尔多液的杀菌机理”的村料;在学习甲醇的知识时,可以呈现“从毒酒案说甲醇”的材料;在学习蛋白质的知识时,可以呈现“饮豆浆四忌(即忌冲鸡蛋、忌煮不透、忌冲红糖、忌喝过量)及其原因”的材料。

学生自我探究或实践的内容。例如,在学习环境保护知识的前一个周末,教师可以布置一项对当地或社区环境和自然环境调查的任务,通过拍摄成数码照片、数码摄像或收集数据、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当地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并制作成简单课件,在课堂上展示和讲解。又如,在学习硅酸盐工业简介的知识前,让学生分小组了解当地或社区的制砖厂、玻璃厂、水泥厂、陶瓷厂、水泥预制厂或公司等,也可以去大学的化学学院或研究所去了解,把了解所得制成简单的课件,在课堂上展示和解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为教师的传授或知识的拓展提供便利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呈现课堂学习、实验过程、物质变化过程微观分析等内容的方式,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释或表达教学内容。有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和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采取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为教学的内容增添色彩。

拓展化学前沿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完金属晶体的导电性知识时,可以呈现出超导体的基本知识和产品图片,如呈现:“超导体,顾名思义就是通电流后没有能量耗散的导体。目前氧化物超导体的转变温度已经高达130K,在某些方面的应用已经崭露头角。2001年3月初,日本科学家报道二元材料二硼化镁在39K左右表现出超导性特性。这个超导体在20K左右的温度,在8万倍于地球磁场的情况下可以承载很大的超导电流而且能耗极低。”呈现这段文字材料,供学生阅读,可以扩大学生视野。

拓展与所授知识相关的化学史知识。例如在学习气体摩尔体积中的阿伏加德罗定律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呈现类似如下的材料:“1811年阿伏加德罗发表了他的分子学说,即同体积的气体,在温度相同、压力相同时,含有同数目的分子。阿伏加德罗的这一学说使分子理论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那却是50多年之后的事。在当时,由于化学权威疏忽或轻视这一学说,阿伏加德罗的贡献没有受到重视。直到50多年以后,1864年德文版《近代化学理论》一书出版,许多科学家从这本书里懂得并且接受了阿伏加德罗理论,但此时阿伏加德罗已病故。现在阿伏德罗理论已被视为定律,为全世界科学家所承认。阿伏加德罗常数已被人们用许多方法所测定,6.02×1023是科学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数据,它将永远与阿伏加德罗及其对科学的贡献联系在一起。”

呈现与课本内容相关的能拓展学生视野的知识。如在学习臭氧的知识时,可以提供“臭氧神力”等相关网络材料,让学生拓展知识面;在学习金属的冶炼中涉及矿物的知识时,可以呈现“绿色植物中的化学知识”的材料,里面有介绍科学工作者可以借助植物来寻找矿藏的知识,可以让学生了解课本知识之外的知识世界;在学习乙醇的知识量,可以呈现“鱼类腥味及去腥办法”的网上材料,让学生了解鱼腥产生的原因及除腥的方法。

第4篇

立足教室小课堂,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能力

1.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感悟到信息技术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从身边的事例、国际国内大事、各类科技信息中挖掘素材,并将其展示给学生。同样,校园内、学生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也都可以成为教师情境创设的素材。

2.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1)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难以理解的理论性强的教学内容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去,使知识更加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

(2)可以运用生活中的实物进行教学,以帮助学生在抽象概念与客观实物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例如,对于CPU、内存、主板、声卡、显卡、网卡等,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是简单地进行文字描述或图片展示,学生下次看到实物时可能还是区分不了。对于这种情况,笔者采取的方式是专门拆开几台废旧计算机,边实物展示边阐述各个部件的功能和识别技巧,最后让学生分小组对计算机各部件进行拆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3.布置生活化的教学任务

生活化的教学任务应该是能与学生的生活、心理需求和谐共振的任务,是学生所关心、熟悉和喜欢的任务,任务如果能与学校举行的建队日、国庆节、消防日等各种主题活动相结合,将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例如,在六年级学生学习《图像与视频素材的获取与处理》内容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运动会、升旗仪式等活动照片和视频,也可以专门拍摄一些照片或视频,最终让学生制作出自己的《毕业留念》视频。通过这类活动,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学习的丰富有趣,同时也培养了在生活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性。

4.组织生活化的教学形式

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组织开展生活化的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笔者的课堂上,每个月都会有一次“最新科技”的播报,学生可以利用这几分钟畅所欲言,对近期自己发现的新科技、新技术进行播报,教师再进行补充,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

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不应只体现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还应当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在更多的生活实践中亲身体验,加深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拓展校内中课堂,营造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氛围

1.校内开展各类信息技术比赛

学校每学期都举办打字竞赛、作品制作等各类信息技术竞赛,旨在为学生创造学习信息技术的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并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2.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各级各类信息技术竞赛

省教育厅取消了许多学生竞赛,但在信息技术学科方面仍保留了中国儿童青少年威盛中国芯HTC计算机表演赛(简称计算机表演赛)和全国中小学生计算机制作赛,笔者所在学校也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了这两项科技含量很高的比赛,通过比赛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和信息素养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尤其是计算机表演赛,为各类学生创造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其中有网络基础赛、创意涂鸦赛、动画制作赛、微视频创作赛、创客挑战赛等,这就让具有不同特长的学生都能够展示自我。另外,表演赛的作品赛每年比赛的主题都与当年的信息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只有仔细观察生活,多学习多接触新生事物,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来。由于从主题确定到上交作品截止有好几个月的时间,所以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养成仔细观察生活、与时俱进的良好习惯,同时这一过程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开发了智力,提高了他们对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例如,参加网络基础赛的选手需经历层层选拔才能最终参加总决赛,单就这个选拔的过程而言,它不仅对学生信息能力是一种锻炼,更对其综合素质的提升有促进作用。

3.校园活动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教师将信息技术与校园生活相结合,能营造高涨的学习氛围。例如,每次的主题班队会,鼓励学生自己制作课件,充分展现他们的信息才能。又如,进行小主持人竞选等活动可能需要表演节目,但有些乐器无法带过来,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学到的音视频处理知识,制作精美的视频。

学生学习了图片的获取与处理知识后,教师可以带学生走出课堂,用相机捕捉美好瞬间。学校每年的校运会、艺术节等活动都能成为信息技术教学的最好素材。当学生看到自己的照片,听到自己的歌声,看到自己的视频,并与伴奏完美结合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开辟大课堂,拓展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广度

1.与家庭生活相结合

家庭是最接近学生的外部环境,教师在讲解完计算机安全的相关内容后,可以让学生对家里的计算机进行定期杀毒,这样做既能巩固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又能确保计算机安全、高效地运行。此外,网络已深入生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习如何使用网络软件,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作用。

2.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与社会生活结合的例子有很多。例如,在掌握和运用软件下载、安装技术后,学生可以帮助身边的人下载、安装软件。又如,有些家长和部分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接受能力不及学生,学生如果能够帮助教师解决信息化生活中的问题,既能巩固课堂所学,还能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成功喜悦,更能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多了解最新科技动态,有机会就多去亲身体验和感受。例如,新疆科技馆增加了许多新的高科技项目,本学期笔者就布置了一项“去新疆科技馆长见识”的任务,让学生亲自体验科技馆的智能家居生活、3D打印、5D影院、虚拟世界、意念赛车等,收效甚好。

第5篇

高校思政课是宣传和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重要阵地,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因此,政府和各大高校十分重视思政课教学。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新生事物、新思想层出不穷,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接受程度不尽如人意,思政课教学难度增加,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高校思政课教师为提升教学效果,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出了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和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简易、操作性强的对分课堂,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一、思政课教学困境及原因解析

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低下已成为高校师生公认的事实,结合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造成思政课教学效果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蔓延、西方社会思潮的涌入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等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社会思潮作为一个复杂的体系,落后的、消极的思想对青年的心灵和健康成长起着侵蚀的作用,容易造成青年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极大混乱”[1]。网络技术的发展又为西方社会思潮的传播提供了快速便捷的渠道,“海量信息传播对大学生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的影响越来越大”[2]。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对思政课教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巨大冲击。

二是学校重视不够。近年来,虽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一些地方和高校领导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到位,还存在犹豫、观望现象,一些具体政策措施没有落到实处,个别高校工作出现反复”[3]。有些高校过于注重专业教学,忽视思政课教学;重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忽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三是思政课教师自身素养不足。思政课教师自身素养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思政课教师队伍长期存在着教师不专业的问题,很多思政课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还有一些教师虽是科班出身,但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的建设直接影响到思政课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能力会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是以知识、技能、道德伦理规范等为媒介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如果课堂教学无力或者乏力,则很难实现思政课“内化于心,外践于行”这一最终目的。

四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缺失。学生受到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学习成为学生谋取个人利益的一种工具,学生以实用性来衡量和裁定课程的重要性,而思政课被学生视为“无用”的课,因此,学生在学习思政课的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是被动的学习,直接导致思政课效果低下。

为了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思政课教师在不断提升自我的同时,不断提出教学方法改革,认为教学改革是最为直接快捷的提升教学效果的途径和方法。近年来,基于新科技、新技术的现代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如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然而这些教学方法需要先进的教学设备,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操作起来比较难以控制,因此,难以普遍推广。基于传统课堂和现代课堂的优缺点,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了简单易行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以提升高校课堂教学实效性。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及其理念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新型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目前已被?V泛认可、传播和应用,其应用已经覆盖了大学、中学、小学,参与应用的学科专业也几乎覆盖了文、理、工的各个专业和学科,对分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已在众多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得以证实。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是在时间上将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简称为PAD课堂,其核心理念就是将课堂时间一半分配给教师讲授,一半分配给学生进行讨论学习[4]。在讲授阶段,教师不再像传统课堂那样穷尽教材内容进行灌输讲授,而是向学生指出课程内容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知识基本框架,向学生推荐课后的阅读材料。在这个阶段,教师的作用不再是灌输理论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学习,学生的任务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根据教师提出的基本框架主动探寻、理解、吸收知识。内化吸收阶段设置在课后的学生自学阶段,学生根据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通过查找阅读相关资料,解决课程当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吸收内化知识点,并总结课下学习成果,参与下次课的讨论,这一阶段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在讨论阶段,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教师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互动交流,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提升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把握程度,对疑难问题进行重点解答,通过讨论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又促进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对分课堂的考核机制也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了教学效果。对分课堂强调学习的过程性评价,让学生自由确定学习目标,并以此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标准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升,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平时不学习、期末突击复习的现象。

对分课堂是为了改善高校课堂教学效果而提出的新型教学模式,其主旨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具有深层次的主旨内涵:第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参与知识的构建。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需要在教师讲授之后,自主查找资料以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吸收和内化,这就需要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按照一定的线索或者逻辑重新整合,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将知识与经验结合在一起,实现对知识的内化吸收形成长时记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技巧,锻炼了思维能力,并能指导其以后的学习。第二,注重学生的人格成长,让学生尝试主动解决问题。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宽容、合作和共赢。在对分课堂中,真正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实现了学生的自由发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个性化的学习材料,以教材为体系自由组织学习材料,发现、提出问题,并尝试独立解决问题,进行创造性学习,在学习的同时实现自我的成长。整个教学模式以基本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中心思想,通过讨论、小组互助、主动发言、提问等活动,巩固、提升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三、对分课堂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实践

笔者依据“对分课堂”的教学理念,在2016级5个教学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思修课”)上开展教学实验,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讲授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内容,将教学内容按照知识点罗列,重新设计教学计划和进度,将教学过程细化为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其他章节内容按照原有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及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形成对照。

具体过程为:每次课两个课时,第一次课和第二次课的第一节讲授绪论内容和课程介绍,第二次课的第二节向学生详细介绍对分课堂的授课及学习过程,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提前做好思想准备。第三次课讲授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将本章的重难点知识点按照前后逻辑顺序提出来,向学生介绍本章的主要内容、主要概念、主要观点以及本章的主要教学目标,预留20分钟给学生快速阅读本章内容,并根据教材结合现实提出问题,形成讨论的话题。课后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自学材料(包括教师指定的学习材料和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材料),仔细研读本章内容,通过对分易中的微信平台进行交流和探讨,并要求学生将学习心得体会上传至对分易平台的作业中,同时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本组对本章内容所形成的见解的PPT。第四次课的第一节课,学生按小组展开讨论,根据课后的学习分享学习心得体会,各组同学提出本组讨论的问题,邀请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解答,进行思想碰撞,拓宽思路,相互学习;第二节课进行师生互动,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经过同学讨论仍存在疑问的地方进行解答,并总结阐释本章的重难点内容,最后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本组学习成果,教师点评优秀学生心得体会。教师以同样的模式完成第二章和第三章的教学,之后各章仍按照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并在课程结束之后进行关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

在课程考核方式上,通过学生在微信平台上的讨论交流以及提交的学习心得体会,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过程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与以往传统的考试成绩评价相比更客观、更具有说服力。这种教学模式既突出了教师的教也突出了学生的学,实现了对教学中的师生双主体的重视,实现了教学相长,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了教材、教师教学、学生认知的有机统一,真正提升了课堂实效性。

四、对分课堂在思政课教学应用中应当注意的事项

对分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具有其自身的优越性,既减轻了教师的授课负担,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在实施对分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事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计教学环节

一个完整的对分课堂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每章授课提前设计好这三个教学环节是对分课堂取得成功的前提。讲授阶段,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好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热点问题,规划好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以及讨论的问题。根据本门课的特点,在内化吸收阶段,笔者采取当堂对分和隔堂对分相结合的方法,在课堂上留下少许时间给学生学习教材的内容,在课后自学由教师所提供的自学阅读材料。在讨论阶段,设计好要讨论的问题,让学生能够自由发挥自己的潜力,同时又有约束地在拟定范围内进行讨论和发挥。每一个环节所用时间都要规划好,并按照计划开展教学活动。

(二)准备教学材料

在备课过程中,要准备好课堂讲授内容,列出需要学生课后阅读的书目和材料以及浏览的相关网站。这个过程是对分课堂是否成功的关键,教师必须将课堂上要讲的内容罗列清楚,并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具有引导性的阅读材料,才能够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并形成自己的观点,真正从学习中获得知识、促进成长。

(三)教师自我提升

对分课堂的一个潜在前提是必须有一个具有丰富知识储备的教师,虽然减少了课堂教师讲授的时间和内容,但是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却更高了。在这种开放式的课堂上,虽然给学生提供了具有指向性和引导性的阅读材料,也给出了既定范围内的讨论问题,但是现代信息技术发达,学生每天接触到海量的信息,思维十分发散,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储备必须丰富,能够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同时,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不足之处,要应用对分教学,教师首先要注意提升自我的专业知识素养和教学技能,以应对课堂上的各种突发状况。

(四)监控教学过程

对分教学中,用于学生自学和讨论的时间相对较多,在自学和?论的过程中,教师肩负着监督和督促的职责。在这个环节,教师只需在教室内巡视,督促学生自学或者参与讨论,对于学生所讨论的具体内容和问题不加以干涉,不参与学生的讨论,不回答学生的问题。

第6篇

关键词:高职;职业技能核心课;物流信息管理实务;实训;翻转课堂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是第一要务。[1]职业技能核心课是以技能操作、实训教学为主的课程,是传授专业技术,提高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必要手段,是实现职业院校培养零距离上岗、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其课堂教学形式为操作或实训。网络、信息技术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变革的同时,也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当前,高职院校以“90后”学生为主体,网络、新媒体和大数据对他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要达到良好的效果,就要找到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是一种符合现代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它充分地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移动学习和新媒体等手段创新课堂教学,主要采用课前微课自主学习,课内完成技能同化与顺应的方式。翻转课堂模式尤其适合以操作、实训为主的职业技能核心课程的教学,它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实训课堂教学效果,实现实训课堂技能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一、网络信息时代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

课堂教学改革是为了达到预期的课堂教学目标,重新对课堂教学实施全过程进行的思考、规划、设计与实施。在改革前,需要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进行充分的了解、总结与分析,经过师生交流、专家座谈、问卷调查后发现,在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学生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新媒体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

新媒体是学生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主要来源。学生对微信、QQ、移动端APP等网络新媒体的阅读与学习带来的知识量,占据了他们在大学期间所获得总知识量中相当大的一部分。随着信息爆炸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学生更乐于从移动网、互联网、新媒体中得到知识和信息,这些新科技催生的产物已经成为当下大学生的新兴趣点,从而为教学改革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二)社交的网络化

当今社会的网络化已经逐渐形成。人与人的交流可以使用社交网站、聊天工具、e-mail、博客和论坛;生活购物可以使用电子商务、团购网站和网络超市;知识的学习也能通过教育学习平台、MOOC课网、云课堂和精品课程网站来获得。网络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像水和电一样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学生的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其社交网络化这一特点,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更容易接受“动”态的教学

现在的学生都喜欢“动”态的事物。打造“动”态的课堂教学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建构主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构建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学习促进者的教学图式,从而形成一种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态教学;另一方面,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的静态教学,营造一种“动”态的学习氛围,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和个体差异,将学生引入易接受的教学形式,如微课、云课、幕课和移动课堂等。将微视频、动画和FLASH充分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职业技能核心课程教学进行改革,重构实训课堂教学,让学生的手、眼、耳、脑充分地“动”起来。

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invertedclassroom)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网络信息技术、在线开放资源、精品课程网站和教育教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对现代职业教育起到推动作用的一种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突出以学生为教学中心,教师作为一个学习促进者,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建构,认为人的学习是一个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2]翻转课堂的定义随着研究的深入及本土化的发展,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最新较为认同的观点是由焦建利等人提出的:翻转课堂是借助网络、终端、微课等技术,对家庭和学校的功能进行倒置,从而引发传统学校教育微观结构的系统变革,改变班级授课制齐步走的局面,践行个性化学习的一种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教学模式将线下课堂和线上网络的教与学,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做了重新调整,将难度小的识记和理解的学习通过课前线上网络资源,如微课资源库、云课堂、课程网站等的自学来完成。利用微信、QQ和Email等途径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且在这些媒体上回收作业、展开网上讨论、调查问卷等形式,评估学生课前的学习效果,为课堂教学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更有利于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得教师有更多的课堂时间与每位学生交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差异化教学需要,从而实现“一对一”的教学。

三、基于翻转课堂的实训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以“物流信息管理实务”为例

基于翻转课堂的职业技能核心课程实训课堂教学改革,能使学生获得贴近工作岗位的知识与技能。将教学由关注“教”转移到“学”,由“照顾大多数”到“照顾每一个学生”,将教与学精耕细作,践行“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翻转课堂的本土化研究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如谢幼如等人研究了翻转课堂与MOOC的有机融合问题,提出了面向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能力课的高校MF教学模式及其教学应用形式;[3]许英姿等人在“翻转课堂”理念、“因材施教”原则及课程特点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工科课程的四种教学模式;[4]薛元昕提出了基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并完成了实例应用。[5]翻转课堂的职业技能核心课程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主要从课程技能点入手,按技能点的难易程度、递进关系和学习规律分为了三类:理论识记类、操作实训类和创新能力类。以下提出了实训课堂教学改革实施中的关键点和思路,并对三类不同的技能点,实施了翻转课堂本土化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一)职业技能核心课程——“物流信息管理实务”

“物流信息管理实务”是一门以实训操作技能为主的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技能核心课程。该课程有十个模块,八个实训项目,实训课时占总课时的5/4,被列为浙江省高职高专省级精品课程,并为申报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做积极的准备。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点

实训课堂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实训课堂本土化教学效果,培养一线工作及管理岗位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其改革的关键点有以下四个方面。1.重新梳理职业核心课程的技能点。职业技能核心课程是以传授学生技能为主要教学目的的课程,而各技能点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因此,在教学上应该有所区分。技能点的重新梳理是实现职业技能核心课程实训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完成技能点的梳理,有利于教师明确实训教学思路、教学目标;有利于实训教学的设计、组织和实施;也有利于学生了解各技能点的学习要求与目标,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来完成课堂内外的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组成学习讨论组、实训项目组、创新研究组和学习社区等,进而形成团队协作、互相竞争、自主学习和研究创新的教学气象。2.利用微课、微信和QQ等新媒体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微课网站、微信和QQ等新媒体,吸引学生注意力,创造学习情境,建立学生旧知与新知学习架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以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和意志力为主的学习结构。其中,微课是重要的学习资源,一般时长为几分钟,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其核心是“短、小、精、悍”。[6]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学生反馈和教师点评等辅资源及教学。[7]在精品课程网站、微信群和QQ群等社交媒体上的交流、讨论与指导,可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由学习、愉快学习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3.重新构建学习情境的课堂教学全过程。学习情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部分,由教师通过线上、线下的场地布置、项目设计、任务、共同协作、学生提问、师生互动、交流展示、教师辅导和评价激励等过程来实现,进而完成学生对知识、技能的主动学习。这样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过程,既解决了实训时间、场所等受限问题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同时,也兼顾了学生个体差异、学习动机激励等内动力因素。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目标。4.反思与改进课堂教学,创新课程多媒体在线教学资源。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会受到教学情境、微课视频、实训项目及信息化手段等因素的影响。在实训教学完成后,教师需要进行教学反思,针对学生容易出错、难懂的知识点,采取改善教学环境、更新微课视频、重新设计实训项目、丰富信息化等手段对课堂教学进行改进。如在“RFID技术及其应用模块”教学中,课堂教学安排在理实一体教室,以小组或分角色的形式,实施RFID的硬件选择、软件操作和现场实训等项目化教学,当学生有疑问时可主动通过微课、微信、QQ及精品课程网站等寻求帮助。或在教师的促进下,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共同研究和解决问题。教师将课堂教学反思与改进后的成果,放到课程网站,进而创造更多、更新的课程多媒体在线教学资源,以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为网络资源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打好基础。

(三)实训课堂教学改革思路

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学生特点,通过“物流信息管理实务”实训课堂教学的提前考量、媒体参与、激发动力、精选资源、二次备课、因材施教、组织协作和展示评价等环节重新设计,改变传统实训课堂“静态”的教、学、训模式,让实训课堂“动”起来,打造“做中学”“学中做”的高效实训课堂。基于翻转课堂的实训课堂教学改革,以提高实训课堂教学效果为中心,改革实训课堂教学的前导与呈现、组织与实施、巩固与评价、反思与改进四个方面(如图1所示)。1.前导与呈现环节。从当前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的高职学生特点出发,一方面,在实训课堂教学前,对学习动机、学习意识和学习意志等内动力因素提前考虑,利用微课、微信、QQ等新媒体在线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旧知的复习与学习新知的呈前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前程学习的了解,如微课、前导作业的学习情况,教师进行二次备课,对课堂学习内容重新考虑,改造教学过程,精心、准确地选择适合当前学生新知内化、顺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和资源。2.组织与实施环节。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不仅要考虑课堂内的教学,更要考虑课堂外的师生情感交流。课堂教学时,充分利用信息化媒体对教学的辅助作用,以图、文、视、动交替出现,将教师演示、学生操作、项目展示和典型问题分析等制作成小视频,及时上传到微信群、QQ群等新媒体,从而帮助学生对新知同化、顺应和意义构建。课堂教学之外,在新媒体上进行师生互动、交流与讨论,巩固课堂教学成果。除此以外,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角度来讲,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通过微信、QQ等新媒体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用自己的情感因素来影响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个人魅力,从而爱上专业课程。3.展示与评价环节。教师是学生学习情境的构建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更是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课内,学生通过操作PPT、图片、文字来汇报小组作业、实训操作、项目成果等。教师将学习重、难点录制成视频,上传到微信、QQ在线提问,或在课堂上,及时对学生的实训成果进行点评、讨论,尤其是针对典型问题、错误操作的分析和解决,从而构建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课外,师生在微信、QQ上交流与讨论课内作业、实训项目,学习上课时没有学会的实训或技能点,完成新知的内化、顺应。只有及时地对学生的展示作品完成师生打分、互评和奖励,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使其保持学习的主动性,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4.反思与改进环节。这是对实训课堂教学效果的检查、思考和完善:(1)检查学生完成作业与操作实训的情况,根据作业与操作实训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找到相应的技能点;(2)检查问题技能点的教学内容是否存在太少、错误或产生歧义的视频、图片、文字,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否适当,教学节奏是否过快;(3)改进该项目的教学过程,做好修改记录;(4)进行教学试验、观察修改后的教学效果,如果效果没有达到目标,则再进行修改。让课堂教学改革落到教育本身,使广大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教学改革所带来的好处。

四、三类技能点的实训课堂教学设计实例

目前,省级精品课、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技能核心课——“物流信息管理实务”课程已经有了微课、动态课件、课程网站、实施纲要等教学资源。为了取得更好的教改效果,达到职业核心课程的技能教学目标,对理论识记类、操作实训类和创新能力类技能点提出了三种翻转课堂的实训课堂教学设计。

(一)理论识记类技能点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理论识记类技能点是指概念、定义及原理等,需要通过想象对抽象的文字进行理解和记忆,如什么是物流信息,物流信息是如何从数据转换形成的,什么是GPS,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等等。理论识记是操作实训类技能点学习的基础,了解了各项目物流信息管理实务的概念、定义和原理,能更好地理解为何这样的操作是正确的,而那样的操作是错误的,为操作实训类技能点的学习打好基础。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如物流信息、物流信息管理系统、RFID技术等定义、工作原理的教学。课前,学生通过抽象地想象、自主学习教师在微信群或QQ群上微课、案例、动画或其网络资源库地址,并完成课前作业、QQ群上回复教师的提问或课前学习的疑问,通过E-MAIL发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二次备课”,完成课堂教学内容、进度和工作量的设计;课内,教师对课前学生反馈中错误的、困惑的和不理解的理论识记类技能点,以判断对错、概念选择、案例分析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营造概念识记类技能点的学习情境,完成对技能点的内化与顺应;课后,根据学生课堂的学习情况,布置必做和选做作业,强化概念识记类技能点的掌握情况。

(二)操作实训类技能点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高职高专院校是培养产业一线管理、操作岗位技术型人才的摇篮。高职高专课程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能掌握操作实训类技能点,如WMS、GPS、TMS等管理系统的熟练应用、操作与构建。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如WMS出入库项目操作实训。课前,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微信群或QQ群上的微课或微课网络地址,完成WMS出入库操作项目的课前作业及QQ群上的问题讨论,教师根据作业及讨论的情况,进行“二次备课”,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的形式、过程及操作实训项目数;课内,教师根据操作实训类技能点的要求及课前学习反馈情况,布置课堂操作实训项目,采用个人全角色或小组分角色形式展开。当学生在操作实训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关键技能点,如WMS出入库项目中出现不法进行下一步时,可以回查上一步操作或查看流程是否有错、漏现象。通过微课再学习、小组讨论、同学协助等途径,让学生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课堂操作实训项目;课后,教师将课堂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错误操作视频,在QQ群,帮助学生强化课堂学习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新能力类技能点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创新能力类技能点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需要掌握的技能,是建立在操作实训类技能点上,通过主动探索、创新思维、协同合作和动手实践来学习和掌握的。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如RFID商品销售系统设计。课前,教师在QQ群上系统设计作业及微课,学生按小组分工,完成该创新能力类技能实训方案的设计。如RFID零售管理系统的硬件选择、系统组建等,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反馈项目设计过程中的困惑或无法处理的环节,提交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进行“二次备课”,准备创新能力类技能点的教学场地、设备和实训材料等;课内,先让学生以PPT或电子文档展示设计项目,其他各小组对方案进行评论、找问题,实施小组针对问题进行设计的改进,并完成项目实施,提交项目成果。成果评价由各项目组及教师共同完成,教师在整个创新能力类实训项目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组织和协调的作用,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

五、实践与总结

为了检验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后三种实训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对两届三个物流管理专业班两两比较后发现: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班级,其同类技能点的掌握速度、实训项目数和实训操作考核成绩,比没有实施改革的班级要高20%以上。实践表明,基于翻转课堂的实训课堂教学改革,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与此同时,对教师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掌握新技术、了解当前学生特点,才能抓住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而紧跟不断前进的教育信息化、网络化和社会化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黄炎培.职业教育机关惟一的生命是什么[J].教育与职业,1930(4):3-8.

[2]王晓,王岐本,张小清,等.浅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9(2):69-70.

[3]谢幼如,倪妙珊,柏晶,等.融合翻转课堂与MOOCs的高校MF教学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5(10):40-46.

[4]许英姿,沈玉凤,华珍,等.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9):173-175.

[5]薛元昕.基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5(29):97-99.

[6]曾春妹.谈微课程的内涵及其设计原则[J].高教论坛,2015(5):53-55.

第7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 高效课堂 教学方法

新课程实施以来,高中数学新教材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新教材更加注重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和应用,使教材具有“亲和力”。新型的课堂教学不单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是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实效性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果,现在的课堂教学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让学生自主地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就需要提高数学课堂效率。那么,怎样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不失时机地为学生营造“乐学、趣学”的思维环境。创设良好的问题环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进入积极的状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结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虚拟实验室中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让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探索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二、精心设计新课引入,提高课堂效率

好的课堂引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思维量充分发挥到最大值,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设计《函数的奇偶性》时,我先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美丽的蝴蝶、六角形的雪花晶体、汽车的车标、京剧的脸谱…… 用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而提出数学中哪些函数的图象具有对称性,为学习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再如设计《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这节课时,开始模拟“幸运52”现场,让学生猜某种商品价格,学生积极表现,既体会了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又渗透了二分法的思想,培养了数学思维。在“课堂引入”这一环节,要新颖,能较大程度吸引学生,并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此过程要多提问,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使学生有一定的思维量,而不是“对不对?”“是不是?”的无效提问,做到使学生学有思考、学有收获、学有提高。

三、重新审视基础知识,注重基本技能训练

1.强化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教学中应强调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如函数、空间观念、运算、数形结合、向量、导数、统计、随机观念、算法等)要贯穿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由于数学高度抽象的特点,注重体现基本概念的来龙去脉,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在初步运用中逐步理解概念的本质。

2.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熟练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对学好数学非常重要。在高中数学课程中,要重视运算、作图、推理、处理数据以及科学计算器的使用等基本技能训练,但应注意避免过于繁杂和技巧性过程的训练。

3.突破重点,化解难点。为了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如教学《椭圆》这一课时,其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难点是椭圆方程的化简。教师可以从太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谈到圆的直观图、阳光下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等,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为了强化学生对椭圆定义的理解,教师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教师先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画好后,教师再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大于细线的长度),然后再请刚才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作图。学生通过观察两次作图的过程,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椭圆的严格的定义,这样学生对这一概念就会有深刻的了解。

四、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授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开发自己的创造力。

2.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在知识获取上下功夫,对于探究结果中的偏差,要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在理性精神的指导下获得解释,进以充分体验到探究过程的价值,增强学习信心,在获得知识方面,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要从“给予学生问题,给予学生思路,给予学生结论”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

3.倡导个性化的学习。倡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学生个体的独立性,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思考、猜测、操作、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学习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都应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第8篇

关键词: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教学效果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向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构建高效的化学课堂教学成为我们每位化学教师执着探索的课题。要实现化学课堂的高效率,就要改变“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一讲到底”的旧貌,必须更新观念,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以老师的指导为辅。精心备课,师生互动,激活课堂气氛,加强实验,重视探究,激发兴趣,精心编制导学案。每节课分散难点,精选重点,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思辨性、创新性、连贯性的问题,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从而使三维教学目标得以全面实现。

一、运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教学时要善于运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如生活展现、实验演示、表演体会及利用电脑、实物投影、电视、录像等多媒体进行图画展现、音乐渲染等,这样可以将枯燥、抽象的化学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使学生如见其形,如闻其声。例如在讲解酸碱指示剂与碱的反应时,可穿插这样一个化学小魔术:首先在一张白纸上用石灰水画上几朵花,表演时,让学生观察晾干的白纸,看不出纸上有花,然后用毛笔醮取酚酞,轻轻涂在白纸上时,几朵鲜艳的大红花呈现出来。一条简单的性质:酚酞遇石灰水(是一种碱)变红色,致使学生兴奋不已,惊叹化学的奇妙。酸碱指示剂的知识传授后,教师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完成,即现有白纸、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10%的NaOH溶液,5%的H2SO4溶液,5%的紫色石蕊溶液。试设计《“雨”落叶出红花开》这一趣味实验。学生们兴趣很浓,纷纷动手设计实验,使课堂的气氛十分热烈,并且都掌握了知识,教学效果很好。又如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教师先播放一段“死狗洞”的录像,学生觉得很有趣,教师就趁热打铁,让学生讨论录像里的情景,然后学生自己总结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这样的课堂教学显然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突出学科特点,注重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生动直观有效,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最好的教学手段之一,也能使课堂呈现出创新活力和勃勃生机。例如:在绪言课中可给学生做一组化学魔术:将两瓶“白酒”(碳酸钠酚酞)混合后就变成了“红酒”,“红酒”中加了另一种“白酒”(稀盐酸),“红酒”立即变成了“汽水”(产生大量的气泡),把“汽水”中产生的气体再通入另一种“白酒”中(石灰水),“白酒”又变成了“牛奶”(有白色沉淀),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精神饱满,对化学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另外,课后可以让部分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就更加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钻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

初中化学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要在四十五分钟课堂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学生能轻松接受,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除了要求教师自身有极其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外,还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充分理解吃透教材、掌握学生。所谓精讲,既要配合教材内容,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就是要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化学计算、化学与生活五大部分。就拿元素及其化合物来说,知识内容庞杂,涉及到三十多种元素,七十多种化合物和众多的化学方程式,如果把这些知识孤立地讲,往往会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他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归纳对比、形成网络,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在教学中针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结合思考题给学生以点拨和启发,从而达到精讲多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四、优化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第9篇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知识为特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原则。因此,目前的教学改革要突出"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和思维发展,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把课堂教学变成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关键词:课堂练习;数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161-02

1.课堂练习的设计要做到具有针对性

这里所讲的针对性有两个含义,一是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因为素质教育一个很重要的要求是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因材施教,即要让后进生能够接受基础知识,又要对优等生进行拔高训练,这样才能使好、中、后进生的智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二是要针对教材中的关键部分设计基本训练题,以突出重点,突出难点为目的,从而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因此,教材中的难点关键处以及易混易错的知识点要采取各种形式,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下面就谈变自己的具体做法。

1.1 针对难点设计改错练习。如三年级下册的教材中,商中间或末尾有零的除法,对位是个难点,学生在计算时常常发生差错。我就设计一些对位错误的题目,让学生去改正,这样使难点得以突破,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1.2 针对教材中的关键处设计专项练习,如分数除法,把被除数除以除数,转变为被除数乘以除数的倒数,是掌握法则的关键,我就设计转变为被除数乘以除数的倒数的专项练习,集中精力过好转变的这一关,使学生能够顺利地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1.3针对容易混淆的题目设计对比练习,把两种或两种以上易混的题目并列出现以区分细节的本质差别。如:

(1)一根绳子长5米,用去米,还剩几米?

(2)一根绳子长5米,用去,还剩几米?

学生通过对比,区分这类题目差异,既巩固了旧知识,又提高了对新知识的理解。

1.4 针对易错题目设计选材练习。我常把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几种情况和正确答案列出来,让学生加以选择。如:

(1)李明有15元钱,比王飞的2倍多1元,王飞有多少钱?

15×2+1 (15+1)÷2

(15-1)÷2 ④15÷2+1

(2)一条线长3米,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___,每份占全长的_____。

[①米 ② ③米 ④]

这样通过选择练习,有助于学生分清比较量与被比量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分清一个分数所表示的是具体数量还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为后面学习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奠定了基础。

2.课堂练习的设计要做到具有层次性

我们知道学生的认识过程总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练习题的设计同样要遵循这个认识规律,形成阶梯状分层练习,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提高,下面就以工程应用题为例,谈谈自己具体的做法。

首先是模仿练习,这主要是参照例题形式来设计。如:

一件工作,由四队独做需4小时完成,由乙队独做需3小时完成,如果两队合做,几小时可以做完?

通过模仿练习,这里所说的变式就是在向学生提供各种直观材料或事例时不断变换其非本质属性而保持本质属性。关于工程问题,通过例题教学和模仿的练习,学生已形成了1÷( )的解题模式,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产生知识的负迁移,这就要多方面、多角度的变换题目的形式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性和深刻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下面就工程应用题变式设计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归纳到四个字:"换"、"改"、"增"、"破"。

(1)是换:就是通过变换问题的情境设计,把工程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推广到运货、行程、购物、水管等问题上。如:

有一批货物,甲车独运5次可以运完,由乙车单独运10次可以运完。如果由甲、乙两车合运几次可以运完?

(2)是改:就是通过改数字来设计。工程应用题独做时间一般都是整数,学生解题时比较顺利,如果把独做时间改为分数或小数,学生就容易受到特殊数字的干扰而产生解题错误。

如一项工程,由甲独做要小时完成,由乙独做要小时完成,如果由甲、乙合做几小时可以完成?

学生往往把这题错列成:

1÷(+)

(3)是增:就是通过增加多余条件来设计。

(4)如开挖一条长600米的水渠,由甲队单独挖10天可以完成,由乙队独挖5天可以挖完,如果两队合挖多少天可以挖完?通常可以这样列式:600÷(600÷10+600÷15)

也可以用工程应用的解题方法,把600米水渠"看成一项工程",600米就成为多余条件,列式为1÷(+)。这样可以化繁为简,培养了学生的灵活解题的能力。

(5)是破:主是通过打破学生的定向思维,变为逆向思维来设计,把"1÷( )"的形式变为"1÷( )"的形式。

如一个水池有一个进水管和一个出水管,单开进水管4小时可以注满,单开出水管5小时可以将满池水放完。如果同时开进水管和出水管几小时可以把水池注满?

3.课堂练习的设计要做到具有综合性

综合性练习是高层次的练习,它能够全面调动学生的各项视点中,综合提高解题能力。综合练习设计要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新旧知识相互搭配,才能使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识网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总之,精心设计针对性、层次性、综合性的课堂练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综合效益。从而使学生在纵横两个方面的数学思想得到扩展,满足各种学生的要求。通过练习,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书目

[1]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第10篇

一、《大脑》课教学设计的实践

课堂实录1:

我在小学科学五年级苏教版《大脑》一课的教学中,由“反口令”游戏导入新课,引出是大脑在指挥我们做这些动作。

师:上课前老师想跟大家玩个小游戏。名字叫“反口令”游戏(此时同学们还不太积极)

师:看看谁的反应最快、最准。(有些挑战性,大部分同学已准备好)

师:举左手。(部分做对了)

师:举右手,捏左耳朵,拉右耳朵(老师口令的速度变化时快时慢,让学生产生一种竞争与积极参与的情绪。)

师:游戏结束。(学生哗然“啊”。)

[评析]:我针对学生刚上课精力不集中,没有很快进入状态,兴趣不浓以及个别学生对于熟悉的大脑并没有多少兴趣的情况,设计为做游戏的方式比说教式的(教师讲“今天我们学脑一课,请同学们翻开书看……”)教学设计要好。首先,这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和老师的互动,学生对大脑的功能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其次,更快地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心思集中到学习内容上来。课初就以游戏的方式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大家参与课堂并意犹未尽。第三,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教你学变成我要探索我要研究。第四,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但巧妙地完成了导入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实践了大脑的功能,比直接讲解“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要直观,学生更容易理解,理解更彻底,印象更深刻。

课堂实录2:

在教学到认识大脑的形态时,我是这样设计的:以小组为单位桌上摆放苹果约1400克、核桃(部分去一半壳)、豆腐、一个白色小球、一团报纸。提问:通过探讨研究,你能否借助所给物品给大家讲解明白大脑的形态?小组合作,讨论过后再推举一位讲解员为大家讲解。

生1:大脑像核桃。(师追问:像核桃吗?再看看)……像核桃仁。

师:你们很善于观察哎,又爱动脑筋。

生2:老师,我们不太明白为什么大脑里面会有那么多坑坑洼洼的地方。

师:有人帮他们解决吗?(同学们直摇头无语。)出示关于沟回的幻灯片小资料,了解沟回作用。

生3:老师我明白了,同样的形状,表面越大记录的东西越多。就像这个小球和一团报纸,皱皱巴巴的报纸上写字肯定比小球面上写字多很多了。

师:你们挺爱研究和总结的嘛,未来的科学家一定有你。

生4:我提了提苹果的重量1400克,大脑约占80%,大脑还挺重的。

师:是不是我们刚出生就这么重呢?(学生说不是)一起了解关于大脑重量的资料幻灯片(出示)。

生5:我还摸了摸豆腐,很软。原来大脑像豆腐一样柔软,以前我还以为是硬的呢。

师:你真会学习。

[评析]:“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感情交流,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课堂教学不是一对一的对白,而是立体式、多层次的学习空间。我采用合作探究学习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然后向大家讲解出成果。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参与是积极的,思维是活跃的,学习体验是快乐的。相对于传统的重视知识学习不重视能力的提高而言,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方方面面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这样比只学习到知识的结果更令人向往。

二、对教学设计的认识和理解

(一)教学设计要注重运用系统方法。1,教学设计要从“为什么学”入手,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的目的。2,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通过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具体的教学策略和设计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即确定“学到什么”、“锻炼什么”、“提高什么”、“如何学”。3,要有作业,要注重教学各个环节的效果评价,以确保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教学。

(二)教学设计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分析,把学生的具体情况作为设计的出发点。传统的教学一般是以中间层次的学生为主,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根据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对新思路、新知识进行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不管什么教学方式,学习最终是依托学生自身,通过学生内部学习过程自己完成的,学习的结果将最终体现在每个学生身上。因此,教学设计必须重视引导、激发、促进每个学生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和进行,从而使有效的学习发生在每一个学生身上,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尽力保证不让一个学生处于学习的劣势,让每个学生都享有必要的、适当的机会。教学设计要具有个别化教学的特征。

(三)教学设计要重视教学效果的评价。在各个环节上,不断地收集反馈信息,并对教学设计进行科学、及时的评价和调整,为不断改进教学、增强教学效果提供依据。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信息安全技术,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一、课程的重要性

信息是社会发展需要的战略资源。围绕信息的获取、使用和控制的斗争愈演愈烈,信息安全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个焦点,各国都给以极大的关注与投入。信息安全产品和信息系统固有的敏感性及特殊性,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网络信息安全已成为急待解决、影响国家大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关键问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是21世纪综合国力、经济竞争实力和生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ね络信息安全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将全方位地危及我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国家处于信息战和高度经济金融风险的威胁之中。

作为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及相近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一般将作在各行各业计算机应用的最前线。对这些学生,培养安全意识,掌握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的知识迫在眉睫。

二、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一般说来,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问题包括:密码体系、安全体系、信息伪装、信息对抗等很多方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信息安全提供的服务:实体认证、访问控制、数据保密、信息流安全、数据完整性、数据源点认证、防止否认等。网络安全方面的主要策略:安全计划、站点安全、安全责任、应急计划、事件报告、监视计划、安全策略宣传。

信息安全技术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主动防御技术课堂教学,主要包括密码机制、身份认证、存取控制、授权、VPN(虚拟专用网);二是被动防御技术:防火墙、安全扫描、防病毒、密码检查、计账、路由过滤、物理及管理安全等;三是加密技术:四是身份认证和数字签名。网络安全方面的主要产品: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认证系统、加密解密系统、防病毒工具、漏洞扫描系统、审计系统、访问控制系统等。

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理解信息安全的相关安全原理,掌握计算机系统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和普遍采用的安全机制,了解当今主要的网络系统安全设置、安全漏洞、安全协议,并能够胜任一般网络安全、防火墙的策略与实现,提高信息安全防护意识与安全防护能力。

三、课程面临的几点问题

一、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信息安全技术已经在各个行业广泛的应用和普及,信息安全的内涵不再局限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的安全运行、软件系统的可用性及可靠性、电子数据处理和传输过程的完整性和保密性等传统的信息技术领域,而是横跨了计算机技术、企业管理、交易管理、信号处理等众多领域,信息安全知识不再只是计算机技术人员的专业需求,也受到了各类企业管理人员、军事及政府官员、金融及商务人士等各类人员,甚至普通个人终端用户越来越多重视。相应的,高校开设的《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的授课对象也由原来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为主,发展到各种不同的学生类型,主要包括计算机专业的全日制本科生、脱产学习的函授及夜大学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网络远程教育及各类短期培训类学员。由于不同学生在专业背景技术知识基础、工作内容与学习需求、学习与思维方式、学习的积极性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作为授课教师,必需针对不同的学生及时调整授课思想、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课堂教学,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授课效果。

二、课程的理论部分有一定的难度,也较为抽象和枯燥,例如加密算法的部分,对于数学基础不是很好的同学,理解起来非常的困难,但是这一部分的内容又是其他安全措施的基础,如果掌握的不好,那么网络安全协议、数字签名等内容就很难有很好的理解。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和丧失学好该课程的信心,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克服枯燥的理论,是教学工作的重点。

三、课程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部分要求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对于计算机专业高年级的学生,相对比较好安排实验,但是对于信息管理专业或者专科、夜大的学生,受计算机知识水平和编程能力的制约,则很难完成编程类的实验内容,因此在实验课程的安排上课堂教学,该如何取舍,也是该课程面临的问题之一。

四、建议与对策

面对信息安全课程的这几点问题,结合我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他们对于课程的目标要求并不相同,因此内容的安排也应该做出调整。比如计算机本科的学生最主要的要求是掌握现有的主要安全原理与技术和常用的工具的使用,此外还好具备一定的反黑能力和安全编程能力;信息管理专业则主要在于增强信息安全意识、了解主要的安全技术、掌握简单的安全工具与配置方法,并且强调安全管理方面的内容;而通识选修课的学生由于来自于各个专业,能力和要求参差不齐,则只要求增强信息安全意识,了解简单的安全技术、了解简单的安全配置方法及注意事项即可。切忌一本教材一套教案讲遍天下。

二、在选择授课内容的同时.需要注意不能流于表面而局限于一些泛泛的、零碎的安全知识.同时也不能过多的研究深奥的理论细节.要根据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围绕着在实际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精心设计授课内容.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同现实情景相联系.能够根据具体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真正的将知识固化到自身.最终达到开设本课程的目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三、实验教学的部分,任课老师要根据不同的授课对象制定不同的实验内容,比如加密技术的部分,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只要观察各个算法所对应的加密系统的处理流程的演示即可,专科、高职的学生要在此基础上能够看懂实现该流程的代码,而全日制本科的学生则可以要求其选择一个加密算法加以实现。

四、针对课程较为枯燥的问题,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调节课堂气氛,例如攻防比赛课堂教学,让学生分组进行攻防对抗,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向学生介绍社会上实际发生的信息安全的案例,近年来信息安全事件频发,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生动鲜活的实例,和学生一起进行原因分析和对策的讨论,可以让学生形象的了解信息安全应用的领域及使用方法,寓教于乐。

五、考核形式多样化。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通过考试.而是希望通过课程的教授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影响学生面对问题时的思维方式、道德素质和协作精神。因此在课程的考核形式上.可以综合考虑卷面成绩,课题讨论表现、论文的撰写、实践考核等多种形式.实际过程中通过查找资料和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来修正和改进他们的成绩.以便从错误中学习。让学习课程本身的乐趣来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五、 结束语

《信息安全技术》课程是一门较新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发展变化很快的课程.这些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难度。如何设计好讲授的内容、课堂上教学的内容的深浅如何把握.如何把抽象的理论变成学生易懂的知识.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不断的总结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唐乾林.《网络安全系统集成》精品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 《学园:教育科研》.2010年第13期:31-32

[2]段旭良.基于ASP.NET的密码学实验教学网站的实现与应用[J]. 《计算机与现代化》2010年第6期:80-83

[3]路璐,孙宣东,明俊峰等非计算机专业“信息安全”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讨[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卷第B09期:124-125

[4]申忠明,彭文灵.高师院校开展信息安全教育的意义和对策[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6卷第3期:62-65

第12篇

关键词 微信 微课 翻转课堂 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2.066

High School Physics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Based on Wechat Platform

DING Ling

(Shanghai Yucai High School, Shanghai 201801)

Abstract With the flipped classroom in the educational circles of hot, more and more educators try to optimize by the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activities,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of knowledge.The author combines the universal Wechat platform of new exploration of "flipped classroom", and to the se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electromagnetism induction knowledge for example, construct the Wechat public platform under the support of the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Key words Wechat; micro class; flipped classroom; physics teaching

WEB2.0的网络热浪已经深刻影响到我们的教学,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微信、微博、微电影等越来越红火的新名词,接二连三的出现在高中教学的实践中。而“电子书包”、“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等新名词在教育行业也正红得发紫。如何将新科技引入课堂教学,优化已有的教学活动,是很多一线教师热衷的话题,笔者就尝试着利用微信平台对“翻转课堂”的进行新的探索。

1 微信、微课和翻转课堂的关系

既然需要利用微信平台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我们首先需要理顺一下几个相关的词汇。

(1)微信(WeChat) 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即时通讯服务的应用程序,它具有好友之间进行文字、图片、语音、视频通信的功能,并且支持分组群聊。鉴于该软件是完全免费的,在目前的教育大环境下,这就非常容易得到学校和家长认可,能够顺利在日常教学中使用。因此微信工具的出现给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开放式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学习教学平台。

(2)“翻转课堂”(The Flipped Classroom)美国人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原籍巴基斯坦)创立的可汗学院是起源之一。在这里“翻转”的定义是指重新建构了学习流程。在我们已有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通常需要在学校里听老师讲课,回家后进行课后复习、做作业、然后再回到学校参加考试。而在新的翻转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通过提前观看老师制作的教学视频自学,再到了课堂上做一些相应的练习,同时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某些问题。而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老师会进行指导,而不是授课。学生往往进行的是项目活动学习,教师则要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区别化指导。

(3)“微课”则是源于西方的慕课。但是国外的慕课通常只提供碎片化的知识点,是一组可扩充的、形式多样的内容集合。通过相关领域的专家、教育家、学科教师提供,这些内容集合最后可以汇集成一个中央知识库,就像模块化的网站一样。这些模块化的内容具备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可以被“再度组合”。所有的学习资料不是简单地堆砌在一起,而是通过各种慕课彼此关联起来。慕课这个理念在引入中国之后,它被进行了中国化的再次演变,我们的“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反映教师在针对某个典型知识点(重难点、疑点、考点等)教学或开展某个教学活动环节中所运用和生成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结合体。

在我国的中小学的课程体系中基本是以教学目标或课程标准为基础的,而且我国基础教育的微课在初始阶段就和“翻转课堂”的理念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独特的以微视频为载体再辅以“翻转课堂”理念的先学后教的模式。同时。微课在结构形态上与西方基础教育的慕课也有一定的区别。由视频为建构核心的微课,在翻转教学中具有先天优势,微课能够为翻转教学的实现提供强大的课程支持,翻转教学为微课走向应用与课堂实践提供市场,使微课由资源提供功能迈向学习支持功能,两者能够完美地结合。

同时随着微信使用的全民普及,由于它所具备的实名制,移动模式,点对点、点对面相互结合的传播方式。使用者可以选择和好友点对点沟通,也可以使用群聊功能与好友们进行点对面的沟通。这样微信、微课、翻转课堂三者不期而遇地走到了一起。探索如何利用微信的点对点与点对面的沟通方式,使之成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方式,为教师与学生架设一个有效沟通的桥梁,同时加强师生间的情感沟通,并能促进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成为很多人的关注点。

2 WEB2.0环境下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现实需求

上海育才中学从2011年开始在高一、高二年级全面实施学科的模块化教学,学生按照知识模块自主选课,流动组班,人人一张个性化课表。这是我校针对学业水平考试提前做出的调整,重点确保学业水平考试的知识点教学,缩减高考知识点的拓展课教学课时(合议课)。这样导致按照教材应该在高二完成的教学知识点,由于是高考要求,在高一、高二的模块教学中未进行安排。即有些物理知识点只对高考有用,而会考不做要求的,例如《闭合电路》和《电磁感应》章节。这就造成了在同一个模块教学时学生对相同的知识点理解深度存在差异(可能有些知识点有人学过了,而有些还没有学)。到了高三阶段,我校模块化教学又重新回归到传统的高考复习模式。由于教学课时的紧张,教学中不可能像上新课一样将所有知识点重新深入细致地再上一遍,但是学生两年来产生的水平差异不是短期就能弥补的。虽然我们也曾要求学生通过自学的方法掌握,但是自学的效果不佳。

笔者作为班主任在2013年底建立班级微信群,开始只是为了发班级通知。但是随着暑假的到来,微信群不知不觉中开始成为学生作业答疑,教师检查学生作业的平台。高三开学伊始,通过文理分科重新组班,班级学生的层次差异越发明显。为了加快教学进度,并平衡班级同学的学习水平,具备个性化教学优势的“翻转课堂”浮现在了我们的眼前。于是我产生了将微课、翻转课堂引入微信平台的念头。希望利用“翻转课堂”结合网站方式的微课来强化特定知识点内容,为课堂教学提前扫清障碍。

翻转课堂、微课实际上都强调的是先学后教,这已经被证实为一种比较成功的教学范式。我们所说的微视频学习与导学案(讲学稿),都只是先学后教的载体而已,其背后的教育学原理是一样的。而上海育才中学一直以来都有使用导学案的传统,但是微信平台、微课、翻转课堂的引入首先我们的载体发生了变化,其次互联网环境下以微视频为主导的先学后教方式,和以往导学案主导下的先学后教的模式还是存在一些差异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反馈迅速。教师无论对于学生的课前学习的作业反馈,还是在课堂学习中的问题反馈,在网络技术支持下,都要比纸质的导学案来得更及时、迅速,同时能够节省了大量的机械批改作业的时间。(2)讲解生动。微视频上,精心准备的、生动形象的讲解,显然比起打印的导学案,更讨学生喜欢。(3)易于检索。在线的电子学习资料比起纸质的导学案来,更加便于资料的保存与检索,同时方便学生的复习。

为了让教学实践开展得更加顺利,我先期在我校教师中做了一个“翻转课堂与微信应用于基础教育现状调查”。参加调查的样本总数为121个,共有10个问题:

第1题:您使用过微视频学习吗?

第2题:您是否有制作教学微视频的经历?

第3题:您对“翻转课堂”了解吗?

第4题:您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第5题:您认为这种模式优势存在于什么地方?

第6题:如果推广翻转课堂何种教学模式,您认为有可能遇到什么样的困难?

第7题:您平时使用微信最多的功能是什么?

第8题:您关注的微信公共账号的类型属于以下哪一种?

第9题:您认为微信公共账号给您的教学是否有提供帮助?请注明是内容?

第10题:您是否有通过微信与家长或者学生沟通交流的经历?

我抽取3个问题给呈现以下调查数据:

第4题:您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是:25人-20.66%否:96人-79.34%

第6题 如果推广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您认为有可能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多选题)调查结果如图1。

图1

第10题:您是否有通过微信与家长或者学生沟通交流的经历?

是:50人-41.32%否:71人-58.68%

通过分析以上调查数据发现,教师们对于翻转课堂还是有很高的认知度的,并且尝试的也不在少数。但是使用微信平台进行教学活动则不多,大多还停留在信息交流和沟通上。周围同事中真正利用过微信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还没有,所有的经验都要自己去摸索,于是我的“翻转课堂“之路开始了。

3 微信平台“翻转课堂”的建立

在着手尝试微信结合“翻转课堂”之初,我经过深思熟虑觉得:高中物理教学特别是高三阶段有自己的特色,学生一定要通过大量的习题来提高知识的储备厚度。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全面铺开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可行的。所以最初的尝试只是录制简单的答疑过程,上传视频,学生反映也很令人鼓舞。教师和学生在微信中可以自由提问,微信群里成员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提出解决方案。和几年前的手机短信群发不同,微信群可以把师生之间的弱关系变为半强关系,因为微信的“朋友圈”相当于在原来的通讯功能上又叠加了社交网络和自媒体特征,这样能将有共同经历和相同爱好的学员逐渐转化为朋友,形成相应的交际圈。但是由于答疑内容分散不系统,而且微信反馈的学生一多,就造成刷屏现象,最初上传的微课视频很快就淹没在海量信息中了。同时笔者作为高三物理备课组长,考虑到整个年级的需求,希望按照教学进度,系统地录制一些知识点微课(当然个人力量有点困难,在教研组长和高三老师的支持下开始了尝试)。为了能够支持更多学生和系统化微课程,同时解决刷屏现象,我决定把已有微信群升级成微信公众平台。于是 “上海育才中学物理翻转课堂”公众平台上线了(见图2)。

2014年9月起,在我的高三任课班级正式开始了“翻转课堂”的实践。在开始阶段,因学习载体和手段的变化,学生是喜欢的。但新鲜劲过后,学生发现知识的呈现只不过是由黑板上老师讲变成视频上老师讲的时候,热情就逐渐淡化了。为解决这个问题,我及时微调了时间思路,结合“翻转课堂”的研究实践,我们主要在5个方面进行了调整:(1)调整学习时间,从“学生在课堂上听讲”调整为“课后自己看课本、视频及相关资源”;(2)调整学习方式,由“课堂跟老师学”调整为“课外自学和课上互学”;(3)调整学习内容,将完整的课堂视频调整为“10分钟以内的重点内容视频”;(4)调整学习地点,将“在课堂上学习”调整为“处处皆学习”。(5)调整作业时间,由“课后完成作业”调整为“课上完成作业”。

图2

同时结合以往导学案的教学经验,我设计了微信平台下的“翻转课堂”模式(见表1),它主要由以下几个要件构成:(1)课前预习环节,教师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微视频材料或者PPT 演示文稿。学生则通过观看视频、阅读教材及其他材料或者在线习题。教师可以通过测试结果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适当调整课堂的教学活动,针对性地实施教学。(2)课堂教学环节,教师通过解决学生课前学习所产生的困惑,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和提升所学内容,进一步深层理解所学内容的。(3)课后巩固环节,学生在课后习题、研讨等帮助下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总结和提升。教师通过微信群或者微信平台为学生提供在线指导。

表1 微信平台下“翻转课堂”学习方案

例如在上“感应电流的方向”一课时,提前按照教学要求,录制并上传微课视频,同时配套上传相应的教学辅助资料。然后布置作业同时群发消息提醒学生关注“上海育才中学物理翻转课堂”公众平台,有新课件了,让学生在双休日积极参加相关的学习活动。学生通过浏览微信平台上的课件PPT和讲课的音频,可以反复观看,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调整上课的节奏。由于这节课难点在于:用感应电流的磁场来描述感应电流与磁通量变化的关系。因此学生在看视频自学的过程中,按照我布置的任务,在微信群或平台回复上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准备在课堂上提问,请老师或同学帮忙解答。

课堂中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效果和教师的讲解,解决初期在微课中产生的一些疑惑。同时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加深同学们楞次定律的理解。最后配合学生间的讨论和课堂练习的讲解,进一步巩固学生知识点的掌握。

课后则布置了相应的家庭作业,让同学们通过习题熟练知识点的具体应用(在其他知识点的讲解中也尝试过直接通过微信平台布置作业,学生通过照片方式直接上传作业)。

翻转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网络平台三大要素的组成,在整个过程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主体,而微信网络平台是沟通师生的桥梁,图3则直观呈现了微信平台作用。

图3 微信平台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的位置

4 翻转课堂后的效果

经过将近2个月的磨合,班级的物理课堂大家反响十分积极热烈。很多学生反映看了上传的课程PPT和微视频觉得特别容易理解,而且可以促进自己主动思考,当回到课堂上的时候,精神集中程度比以前好多了,学习效率高了不少。翻转课堂也在悄悄地改变着我上课“唱独角戏”的现状,重复讲解少了,能有更多精力为学生定制个性化辅导方案,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内容的学习。同时由于关注人群的增多,为了更好地区分受众群,我对关注用户进行了分组,将学生和教师区分开来,这样推送消息时将更有针对性。

与传统课堂相比,“翻转”最大的优势是让交流更趋于有效。课上交流时间多了,学生有备而来,参与讨论更主动。比如,学生问:“如何更好地记忆楞次定律?”“能不能编个故事演绎一下楞次定律?”课前微信群的交流加上课堂上的热烈互动,就诞生了物理课本剧《楞次定律是一场爱情》。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喜欢用手机微信看视频学物理。课前、课后,想看就看;看累了,还可以听,想专门看视频上的板书,可以暂停,一遍不懂,可以再看再听,学生可以选择在自己最合适的时间以最方便的方式来上物理课,是真正能召之即来的手机物理课堂。有效的课堂讨论,也让参与其中的学生增强了自信。课下我和学生用手机微信交流,还把相关文字上传到微信上分享,微信即时交流的便利以及参与人数的众多,也是以前的课堂讨论不能比的。

尽管物理课的翻转课堂教学只实施不到3个月,但我已经发现了不少学有余力的学生。这些同学的理解能力十分强,并且学有余力。还主动希望成为小老师,也来录制一些微课程,将自己的解题思路和同学们分享。如果时机成熟,我还希望能建立一个在线的课题讨论组。能通过建立特定主题的微信群,进行师生互动,随时分享关于学科方面的思考。关于“翻转课堂”的发展,自己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从这几个月的实践看,利用“翻转课堂”理念的课堂效果是明显的。学生们也是喜欢这种学习方式改变的,大家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有了一些转变,同时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备课组的集体备课、经验分享也促进了大家在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上的提高。

5 对今后教学的设想

通过多次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翻转课堂”不是在线视频的代名词,它除了教学视频外,仍然需要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互动,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微课及翻转课堂,它们仅仅只是现有课堂教学的一些补充,具体“翻转”哪些,要根据学情而定。

“翻转课堂”同时需要考虑教师自身的技术能力以及学科的教学实际需求。理想的“翻转”需要特定的网络环境、软件技术与设备的辅助,将现有技术进行适当改进,可以收到较好效果。简易条件下教师在自己录制微视频时,完全可以利用电脑录屏软件加麦克风的方法,把设计好的PPT作为背景,把相关的资料事先放到PPT上,边录音边用鼠标进行指点,最后生成一个包含讲解声音的和PPT播放的微视频。或者可以利用手机录像功能,将讲解例题过程录像来,直接发送微信平台。

以自身的体会而言,需要改进以下两个方面:(1)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在微信群聊的时候,常出现部分学生自制力较差,一些与学习无关的语音信息干扰其他学生,影响群内同学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2)强化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在在微信使用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参与其中,学生的学习应该在教师科学合理指导下进行,从而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及学生的学习地位。

借助微信平台手段“翻转课堂”能否“翻转”现有的教育状态,还有待于我们去探索。我们需要积极地研究和实验,无论看多少文章、听多少讲座,都不如亲自尝试。希望大家都能取其所长,避其所短,共同为高中物理教学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刘潇潇.把课堂“翻转”过来.上海中学生报,2013.11.

[2] 黄强.基于微信平台的翻转课堂的实施.教育信息技术,2014(5).

[3] 公海霞.基于即时通信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软件导刊,2013.11.

[4] 杜悦.“翻转课堂”:翻什么 转什么 坚守什么.中国教育报,2014.4.

[5] 杨九明.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现代教育技术,2013(10).

[6] 徐晓东.中小学综合学习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电化教育研究,2000.Vol.93.

第13篇

课堂提问是课堂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运用得当能有效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创新的灵感。教师的课堂提问是否有价值,是否能扣住教学的重难点,学生是否能有效地针对教师所提问题自主学习,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因素。

然而,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的课堂提问却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课堂中教师所提的问题,有的是一些没有讨论的价值、不能够切入教学重点和难点的问题;有的是一些简单的事实性问题,学生可以不假思索的回答或通过记忆、背诵回答,对激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毫无价值的问题;还有的教师在上语文课时,问题未经精心设计,经常提一些集体式问题,如“好不好?”“好!”“对不对?”“对!”“是不是?”“是!”这样一问一答,表面轰轰烈烈,实则效果甚差,行同口头禅,发问不少,但收效甚微;提出的问题不切实际,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样的问题越问越窄,这纯粹是教学过程中“无效劳动”,没有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这种“问题”解决不了,必然造成课堂时间的严重浪费,严重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为此我尝试着做了以下探讨研究:

2.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革课堂提问的蔽端,找到课堂实效性提问的方法、途径,引导学生去探求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情感。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角色的自觉进入者和学习乐趣的主动享有者。

最终通过实效性的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从而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实际教育教学的水平,教科研水平。

3.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

3.1 备课时充分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的,提出有价值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而不要随意提问和提一些表面的问题。

例如,我在教《推敲》这篇文章时,让学生明确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著名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重难点是: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的创作态度和钻研精神。我给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1、诗人贾岛把诗句中“僧推月下门”中的“推”改为“敲”会有什么不同?说出你的理由。从而看出贾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文中的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找出来读一读,并谈一谈自己读后的体会。2、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什么是“推敲”?

这样的问题,学生不认真读书,不认真思考是答不出来的。所以我认为在课堂提问中,不宜把问题分的太细,如果分的太细,学生答问相对要轻松得多,但看似顺利、热闹的课堂,却不能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

这几个问题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只要把这几个问题搞清楚了,那么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就解决了。本节课就依托这几个问题,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深入思考,归纳总结,最后问题都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2 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引导技巧,提高提问实效性。在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多设计得十分巧妙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却“启而不发”,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我们班的学生就是笨,启而不发,只有教师唱独角戏。听到这样的抱怨,我就在想,真的是学生笨吗?恐怕还得从教师身上找原因吧。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的“愤悱”之处,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问题提出之后,教师缺乏必要的引导,或进行了引导,但“启而不当”、“启不得法”。只有“启而得当”、“启而得法”,课堂提问才不流于形式,才能落到实处。

3.3 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多问广泛性的问题。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课堂提问也应该坚持面向全体的原则。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无法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一套问题,因为难度太大,而且也不现实,但是我们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提问不同的学生,使各类学生都能收获答问的喜悦,从而实现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的。

一节课不一定是人人有提问,面面俱到,主要看学生有没有参与学习、探究的活动中,头脑是否思考,兴趣是否在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不仅使各种程度的学生参与,从而诊断出共同存在的问题,还可以查明某个学生学习的困难。教师提问时的亲切和蔼态度,有助于帮助那些处于迷惑中的学生,使他们树立起学习信心,参与到讨论中来。

3.4 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课堂的生动与活泼,很多时候是由问题的趣味性激发的,通过提问,激发兴趣,把有些学生“要我学”的情绪迅速扭转过来,变成“我要学”的认知内驱力,从而消除了学生对学习的内心疲劳,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能紧紧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我在教《伊索寓言》中的《蝉和狐狸》时,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狐狸和乌鸦》里的乌鸦会受骗,而《蝉和狐狸》里的蝉却没有受骗?你们说怪不怪?想知道是为什么吗?此时,教师的提问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顿时,学生学习的兴趣立即被激发出来。

3.5 把课堂提问权力还给学生。现实中我们不难看到,提问多是教师的行为,学生的主动提问是非常少的。我们发现学生往往处在一种“待问”的被动的学习状态,不论教师的“问题”设计得多么高超,提问的方式如何巧妙,训练的都只是一种机械的“应答”,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我们的传统教学有着极大的关系。

教师总试图通过课堂提问,来牢牢把握课堂教学的走向,使课堂教学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正是因为教师对课堂提问的先行设计和对问题答案的确定,于是,总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路往预先设计的方向引导。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总是被老师牵着鼻子,一路地引导着朝一个预定的方向前进,哪还有过多的心思去思考呢?

而把课堂提问权力还给学生,将教师提问为主转变为学生发问为主,使学生敢问、善问,培养他们的提问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大力提高学生的质疑、解疑能力。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总之,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师生课堂交流的主要方式。因此,我们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找到课堂实效性提问的方法、途径,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角色的自觉进入者和学习乐趣的主动享有者。

4.取得的成效

通过对这一课题的自主学习研究,真正明确了课堂提问对于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性,并通过实践证明了真正有效的课堂提问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5.研究反思

第14篇

教学片断一:电流的磁效应

师:手持条形磁体,请同学们回答它的周围存在什么?

生:磁场。

师:用条形磁体靠近小磁针,小磁针为什么会发生转动?说明了什么?

生:小磁针受到了磁力的作用,说明了磁体的周围存在着磁场。

师:电流的周围是否也存在着磁场呢?请同学们利用实验台上的器材,做一个实验:把导线平行地放在小磁针的上方,再把导线的两端直接接到电源的两极上,观察小磁针是否发生转动?改变电流的方向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注意:把导线直接接到电池的两极上,会造成电源短路,电池容易损坏。这是为了获得大电流而采取的变通办法,因此,通电时间要短。

学生分组实验,四人一组,教师巡视,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大家都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一:导线通电后,小磁针发生了转动,断电后,小磁针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

生二:改变电流的方向后,小磁针的转动方向发生了改变。

师:利用flas演示电流的磁现象。小磁针发生转动说明了什么?

生:小磁针受到了磁力的作用,说明了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着磁场。

师:改变电流的方向后,小磁针的转动方向也发生了改变,又说明了什么?

生:磁场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有关。

师:教师小结。

设计思路:首先用演示实验导入新课,不仅提供了思考问题的线索和依据,而且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思维活跃,学得轻松愉快。

通过动手实验同学们已观察到了小磁针转动,利用flas把刚才看到的现象再一次呈现出来,能够使同学们快速地把精神集中到课堂上, 进一步加深对电流磁效应的认识,这些都是多媒体教学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

教学片断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师:演示通电导线不能将大头针吸起,说明了通电导线的磁场是强还是弱?

生:弱。

师:怎样获得强的磁场?

演示:把刚才的通电导线绕在细铁棒上,﹙边绕边讲,把线圈绕在圆筒上,做成螺线管,每一条导线产生磁场叠加在一起,磁场将会强得多﹚,再通电,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线圈的两端吸起了很多大头针。

师:用条形磁体也吸引一些大头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通电螺线管的磁场跟条形磁体相似。

师:如何研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呢?

生一:撒铁屑

生二:利用小磁针。

教师演示:利用铁屑研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走下讲台,让每位同学都能看到。

设计思路:使用自制教具代替现成仪器增强演示效果,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好作用。本节课上,我把导线绕在细铁棒上,做成螺线管。通电后,线圈的两端吸起了很多大头针,像小冰挂,再用条形磁体进行对比演示,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起了,课堂上不再拘谨、胆怯,开始敢于大胆发言,使课堂气氛逐渐活跃起来,从而调动起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麦克斯韦说:一次演示实验所使用的材料越简单,学生越熟悉,就越想透彻地获得所验证的结果。经常使用成套仪器进行教学也会使学生失去新鲜感和对物理产生高深莫测的神秘感,从而影响了学生物理的兴趣和信心,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

教学片断三:安培定则

师: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跟条形磁体相似,那么通电螺线管的磁极可能跟什么有关?

生:跟电流的方向有关。

师:如何断定通电螺线管的磁极和电流方向的关系呢?

教师演示:左手拿一纸筒,右手拿一根电线﹙能直立起来﹚,放在纸筒上,坚直向上。让学生把课本卷成纸筒,把右手放在纸筒上,四指与大姆指垂直,手的放法跟电线放法一致。要求学生教师怎么绕,学生的四指就怎么握。改变放法、绕法,让学生再做一次。

师:根据刚才的演示,大家说说螺线管共有几种绕法?

生:二种。

师:有什么规律没有?

生:一种是从里向外绕,一种是从外向里绕。

师:能不能画在纸上?

教师在黑板上画,学生在纸上画。

师:要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极分三步:一伸右手,二看电流(电流从哪端进,右手就放在那一端),三看绕线(它怎么绕,右手就怎么握)。

利用课件上的练习题让学生判定螺线管的磁极,再利用小磁针检验判断的结果是否正确。

师:下面利用自制的螺线管来检验螺线管的磁极跟电流的方向的关系,并利用小磁针来检验你的判断是否正确。改变电流的方向再做一次。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思路:首先利用纸筒、直导线进行直观教学。初中生的识图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比较差,螺线管的绕法对学生来说困难较大。通过教师直观的演示,使难点迎刃而解。

教学片断四:当堂检测、当堂巩固

1.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着 ,这实际上就是常说的电流的磁效应,这一现象是物理学家 首先发现的。

2.通电螺线管周围也存在着 ,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和 的一样,它的两段相当于两个 。

第15篇

【关键词】历史 课堂教学设计 高效课堂 创新

新课改实施以来,广大历史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认真组织教学,历史课堂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加深了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培养了学生各种学习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1. 利用当前热播剧主题歌和学生感兴趣的歌手导入新课。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时,课前播放电视剧《汉武大帝》主题曲视频,接着呈现本课主要历史人物汉武大帝的历史功绩,用鲜明的字体出示大一统的具体措施,学生对本课知识点就一目了然了。而在学习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0课《明清时期的经济》一课时,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歌手周杰伦的《青花瓷》导入新课,学生一下子就兴奋起来,跟着哼唱,由瓷器的发展自然地引入明清时期的经济,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 欣赏新闻视频,利用谈话式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考。从社会热点问题直接切入主题,再把学生视角由现代拉入古代,听新闻、看图片,视听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架起现实与历史之间的桥梁。

3. 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师生互动、合作学习的原则。必须改变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限制了部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放下架子,和学生共同参与课堂,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二、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总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旁观者角度看问题,那样即使再感人的历史事实,也无法激起他们内心的波澜。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走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以至“观史如身在其中”,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走进历史情境,体验人物心灵,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而培养“言之有据,论者符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理解偏见、容纳悖论”的人文精神。要实现这一点,可以采用情境假设法、角色扮演法等方式。如讲《左宗棠》时,我采取讨论的方式,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及相关材料,然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左宗棠,你该如何?让学生积极讨论,课堂效果良好。当然,还有很多的方式,如让学生走上讲台当老师、就某一个专题分组开展辩论赛、编排和表演历史短剧、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相关的影视资料、学唱历史歌曲、举办故事会、撰写小论文等,都会让学生感到有趣,让他们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三、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

1. 温故知新。课前3分钟让学生安静下来,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前面学过的内容,然后回答。教师所设计的问题都具有概括性,并且对当堂内容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做能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顺利地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2. 自主学习。导入新课后,让学生以教材为依托,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结合导学案读课文文本,在课本上画出重要知识点,然后快速填空,把导学案填空题补充完整,并让学生自主归纳知识点。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时,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归纳了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引起当时商品经济的活跃,这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基础。

3. 合作探究环节。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合作探究学习中最忌讳的是只有少数同学参与,小组内其他同学看热闹。这不仅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还浪费时间,扰乱了课堂秩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学生进行有效合作必须做到几点:(1)选取能引起探究兴趣的材料,材料的选取要有利于调动合作学习的兴趣,要确定合作的适当方法,培养合作精神;(2)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互学习,在实际的教学中,小组成员必须要有明确的分工,让小组成员都动起来,小组成员既互相配合,又在分工合作中承担自己的责任;(3)合作形式多样化,可以是某一主题,也可以设计为历史故事会、辩论会、专题资料收集等。

4. 当堂检测环节。这个阶段要用10分钟左右,事实上这是师生互动的环节,教师通过提问问题,检验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经过当堂检测环节,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巩固当天所学知识。教师还可以通过检测,发现问题,及时纠错。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利于在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加强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多媒体技术不仅能直观地体现历史学科丰富生动的特点,而且能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历史理论和历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