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经验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村级集体经济是村级组织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村级组织有效发挥职能作用的前提和保障。从调查情况看,近五年来,我市各行政村主要依靠本村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苦苦扮演着“一级政府”的角色。
1.村级集体经济是确保农村“有人干事”的重要保障。
从我国目前现行的行政体制来看,村委会属于村民自治组织,不是一级政府,不在政府财政预算之内,无固定的运作经费来源。从调查情况来看,村干部和联防、保洁、管理等人员的工资报酬,主要都由村里自己解决支付。人员工资的及时足额到位,对确保村里工作人员思想稳定、提高工作积极性、维护农村社会安全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
2.村级集体经济是确保农村“有钱办事”的重要来源。农村环境卫生保洁、河道道路养护、绿化、合作医疗和各类创建等项目,虽然上级有部份的配套资金,但杯水车薪,还要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中来开支,确保了村级组织的运作和农村社会的安全稳定。
3.村级集体经济是确保农村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税费改革后,农户农业生产支出越来越小,基本上不交任何费用,但进行必要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生产,必须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中来支配。我市平原各行政村每年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一般都要在10万元左右,从而保证了农业的稳定生产。
4.村级集体经济是确保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如**村、**村等集体经济强村,在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农民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明显高于市平均水平。实践证明,村级集体经济的强弱,与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
二、我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和问题
(一)发展现状:从20**年度农村经济收益分配年报资料看(共列入**个村社),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总资产**万元,与20**年的**万元相比,增长**%;所有者权益**万元,比20**年的**万元相比,增长**%,扭转了村级集体经济积累下降的局面。全市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万元;当年收入(含土地征用补偿)按村组分,50万元以下的村社132个,占总村数的46.975%;50-100万元的村社数60个,占21.35%;100万元以上的村数89个,占31.67%;全市当年集体经济收入入不敷出的村有95个,占村总数的33.81%,比2004年多1个,连续二年出现低收益的村增多、高效益村减少的现象。
(二)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①村级经营收入9267万元,占总收入的43.22%;②发包及上交收入3791万元,占17.68%;③村投资收益445万元,占2.08%;④其他经济收入7937万元,占37.02%。另外,各级的补助收入7250万元,未计入总收入。从调查情况来看,我市集体经济总体上体现出北强南弱、近郊村优于远郊村、平原优于山区的特点。
(三)存在问题。
1.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两极分化”。从统计数据来看,两头大中间小的现象比较突出。50万元以下的村社132个,占总村数的46.975%,50-100万元的村社数60个,占21.35%;100万元以上的村数89个,占31.67%。如,**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不含土地征用费)达1588余万元,而**村、***等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仅几千元。
2.村级集体经济增收难度加大,发展后劲不足。区域位置好的村,依靠工业园区,通过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制合作等办法,多渠道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而靠自然资源的有限开发的村,随着对生态自然要求的进一步控制,收入来源渠道正在逐步萎缩,增收后劲严重不足。
3.对上级政策补助的依赖性较为突出。20**年各种财政配套补助**万元,村社均**万元,依靠上级财政的补助,使村级组织勉强度日。同时,也使少数农村干部群众产生了“等、要、靠”等惰性思想,艰苦奋斗、主动作为的优良传统和思想意识日渐淡化,甚至出现了大部分村所报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与当年实际收入相差甚远的虚假情况。
4.钢性支出逐年攀升,部分村级组织不堪重负。农村环卫长效保洁、治安联防、农田设施、合作医疗、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各项创建活动等方面的钢性支出逐年攀升,村级组织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尤其是对集体经济本身薄弱的村级组织来说,实在难释重负。另外,部份农民群众集体意识不强,只要权利,不要义务,拖欠、拒交应交费用的现象滋生,无疑又给村级组织增添了不该有的负担。
5.集体资产流失现象比较严重。突出表现在,村级组织对农村公共设施的投入但得不到相关的物权回报。如,在农村饮用水、电网改造等方面的费用,都要由村级组织负担一部分,但工程完成后,物权和收益由水、电等相关部门所有,无形之中使村级资产化为乌有。
6.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得不到体现。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得不到体现。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土地征用费补偿问题上,“分光用光”的现象相当普遍。一些村把城镇建设、过境公路征用的土地补偿费、青苗费均一起分到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却分文没有收取。二是农村发展留用地政策受条件、资金等因素的制约,绝大多数村得不到享受。
7.村干部和群众对发展村级集体企业心存疑虑,缺乏开拓进取精神。他们片面地认为,“村干部再回头搞集体企业,一无精力、二无能力、三无财力,力不从心,不合时宜。”缺乏敢想敢做敢为的勇气和魄力,丧失了发展集体经济的机遇和主动权。
8.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起步难,面临难以跨越的高门槛。近年来,各金融部门风险意识不断加强,贷款审批权限上收,村级靠贷款创办集体项目的难度加大,一些集体经济薄弱村创办集体经济项目的门槛被抬高,与先进村的差距也随之越拉越大。
9.部分村级债务沉重,给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债务形成的原因较多,主要是基础设施投资(如小水电、道路、标准厂房的贷款利息)、各类创建配资金的投入以及非生产性支出等。
10.村级基层组织建设亟待加强。从调查情况看,全市两位村主要领导文化年龄结构欠佳的状况,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影响着村集体组织的决策能力,多数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考虑,更谈不上魄力和胆略。甚至个别“问题”人员通过各种手段进入村班子,影响团结和工作的开展。
11.农经队伍力量薄弱,与工作量不相适应。目前,我市各乡镇街道仅有1至2名专职(兼职)农经工作人员,日常工作量大、任务重、强度大,哪里需要哪里搬,时常处在被动应付面上工作的状态,根本顾不上指导村级组织发展集体经济。另外,农经工作人员在职称评等方面也面临着突出的制约因素,影响着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切身利益。
(四)主要原因。
一是发展环境的差异是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客观原因。从调查情况看,凡临近城镇、集镇、近郊的村庄,得益于优越区域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较为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村集体经济较为强壮,一、二、三产业健康发展,特别是二、三产业发展较好。而位于山区、稻区的村,地处偏僻,村落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观念陈旧,级集体经济一般比较薄弱,甚至是空白村。
二是村级集体积累困难是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村级集体积累是农村集体经济生产和服务的物质基础,是不断增加农业投入和进行公益事业建设的重要保证。从情况调查来看,受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严格的用地政策和农村税费改革的影响,我市各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土地征用和“三提五统”的局面消失,农民的应交款拖而不决,钢性支出的不断攀升,冲抵了积累,坐吃山空。
三是干部群众思想认识上的差异是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观原因。我市完成村办集体企业转制,受此负面影响,各级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认识不到位,思想不重视。部分村干部怕麻烦受气,不用心;农民群众对村组织发展集体经济不放心,对集体丧失信心,甚至出现只要权益、不要义务、不愿出钱出力、不闻不问的现象。这些思想认识上的差异性,严重制约了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是部分村干部群众盲目的攀比心理,阻碍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步伐。从受调查的37个行政村情况来看,农民群众对村级组织的要求以及对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呼声越来越高,不断对村干部施加压力,使村干部都抱着“别人都在搞,自己若不搞,对不起老百姓”的态度,不顾所在村的经济承载能力,盲目跟风,举债建设,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村级组织的负担,也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对策与建议
(一)发挥区域优势,合理利用当地农村资源。
我市村庄分布在平原、半山区、山区,村与村之间条件千差万别,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合理有效地利用当地农村资源,把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防止一哄而起,套用一个模式。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近郊和边远农村,应根据各村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干部农民素质等各方面实际,发挥优势,挖掘潜力,优化结构,扬长避短。
1.近郊村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充分利用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信息通畅、人才资源丰富、基础设施较好等有利条件,在发展二、三产业上走出新路子。一是建立农副产品商贸市场。集体投资办市场、商场,以场生财。如朗霞街道的新新村,通过创办蔬菜农贸市场和停车场,年可收租金等65余万元。二是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空间巨大,要利用当地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发展加工业,拉长产业链,而这也正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难点。三是建立服务市场,兴办各类服务实体。本着为民服务的方针,为本地的个体私营企业开展产品推销、供应原辅材料以及信息、运输、餐饮等有偿服务,既为农业和农民走上市场架起桥梁,又为村集体经济发展装壮大增添一条途径。也可依托原有基础产业,建立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和专业合作组织,从中收取服务费、管理费,以壮大集体经济。
2.山区要搞好农业资源开发,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山区要立足当地农业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一要开发好。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一切可以开发的资源,发展新项目,开拓新产业。发展一些集体统一经营的种养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开发利用集体自然资源如山地、水资源等,通过招标等形式开发经营,获取收益。二要管理好。改造好、管理好现有村级集体的山林、茶园、果园、竹林、水域等资产,使村级集体资产获得保值增值。针对“分得过多,统的较少”的实际,采取以下三种方式:一是返租倒包,把农户的责任山以及长期失管荒芜的山地,通过规划,向农民返租,统一开发后重新承包给农户经营,获得发包收入。二是合股经营,通过笋竹两用林、水果蔬菜基地和小水电等项目开发,村与农户或投资公司按一定比例合股开发经营。三是实施品牌战略,重视科技投入和产品营销,发展优良品种,开展产业化经营,不断提升农产品的档次和质量。
(二)管好用活村级集体资产。
农村集体资产是广大农民多年来辛勤劳动积累的成果。要建章立制,强化管理,实现村级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做到聚财有术,理财有方。第一,要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积累机制。凡是集体项目都要落实责任制,及时收缴承包金或租赁费,把该收的钱收起来。对农户长期放弃管理,粗放经营甚至荒芜的承包项目,由集体收回后,实行招投标承包经营,提高经济效益。要对属于集体的山地、水等资源实行有偿使用。第二,加强资产核资,盘活集体存量资产,构筑资产增值机制。要积极实行集体资产以价值形态为主的管理办法,把土地等资源性资产作为经营性资产来运作,根据有关政策,保护好、发展好宅基地(土地)整理后的成果,促使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要管好土地征用补偿费,严禁乱支滥用。对使用集体房屋和集体公益设施的,要收取一定的使用费和公益事业费。第三,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代管制度。强化开支审批、收支预决算、财务审计监管、民主监督、财务公开等工作,堵塞村级财务管理漏洞。
(三)制定扶持政策,优化集体经济发展环境。
从调查座谈体会到,我市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困难重重,不论是近郊村、远郊村,还是山区农村,都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极大的扶持,尤其是对山区集体经济基础较差的村,更应加大扶持力度,采取“扶两头,带中间”的办法,助推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一是要活用村级留用地政策。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集体必须占有生产资料,而土地是现阶段农村最重要、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要维持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必须赋予村级一定数量的土地经营权,确保村级通过土地经营获取稳定的收入。“留用地”,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留给将来农村发展使用的土地。与其留着将来用,不如现在就用,迟用不如早用,早用早收益。在当前关键建设时期,必须突破僵硬的思维定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精心保装,适度开发,早开发早发展。从干部群众的呼声来看,村集体占有10亩左右为宜,这样村均固定收入可达到10万元以上,减轻村级组织的开支压力,维持村级正常运转。
二是要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制度,活化土地使用权。采取土地反租倒包、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等形式推行农户土地经营权流转。允许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以集体所有的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与其他投资者共同兴办企业或开展物业经营,获得土地使用收益。支持集体经济薄弱村到城镇发展集体经济,从非农建设用地指标中,安排一部分作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专用指标,给集体经济薄弱村2至3亩的非农建设用地指标,并以最低价位在区位较好的城镇规划区内落实地块建设工商用房,以获取稳定的租金收入。
三是要建立新增工商税收分享政策。村级在村内或城镇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民营经济,创办工商企业,新增工商税收可按地方收益部分一定比例给予奖励,用于补充村级收入的缺口。按工业集聚要求搬迁至其他乡镇工业园区的企业上缴税收,原所在村应按一定比例分享收益。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着力改变引进企业越多,村负担越重的局面,从而调动村级在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上的积极性。
四是要整合各部门政策资源,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目前,分散在有关部门的涉农政策资金在扶持农村发展上,存在着不确定因素,且随意性较大。为此,要整合部门政策资源,优化资金配置,规范操作,增强方向性,提高透明度。要理清村级组织的财权和事权,按一定比例加大对农村道路养护、卫生保洁、绿化等市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统筹村级班子成员工资报酬,切实减轻村级组织的开支压力。
(四)化解村级债务,切实减轻村级负担。
村级债务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一个阻力,要采取各种措施和办法,切实减轻和缓解村级组织的负担,使村级组织在发展集体经济的道路上轻装上阵。一是增收还债。通过大力培植集体收入来源,增加集体收入,提高还债能力。二是清欠还债。主要是加大对农民欠缴的“三提五统”和各项承包费的清缴力度,在清欠工作中,要坚持执行先党员干部、后农民群众的原则,在广泛动员的前提下,对有能力还款而不还的,必须利用法律手段收缴。三是降息减债。对于高息借款,不管原来达成什么协议,都严格按照金融部门规定的同期利率计算,由乡镇农经站统一换据,签订协议,或由政府进行适当贴息,以此减少村级负债。四是节支还债。严格核算享受误工补贴人员数量,减少工资支出。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对办公费、报刊费、会务费等项目要实行限额管理,降低管理成本,达到增收节支的目的。五是核销减债。对村级债务进行全面审核认证,经过核定已确定认为无效的债权债务,按法定程序予以核销。六是归责还债。对原村办企业向银行贷款形成的债务,要按照谁借谁还的原则落实债务人,债务由企业承担并负责偿还;企业倒闭的,可以采取股份合作、租赁、拍卖等形式处置,所得收入按法律规定偿还债务。
(五)加强农村基层经济组织建设,提高发展活力。
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村级班子建设至关至要。一是要配强配好村级班子。特别是要选配好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要不拘一格地把年轻、懂科技、有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选配到村级领导岗位上来。对一些相对贫困且又缺乏人才的地方,不能光以内选方式,必要时还要突破条条框框,通过下派途径解决好班子软弱的问题,使村级班子人员真正具备带领一方农民开拓创业,勤劳致富的能力,成为党在农村基层的坚强堡垒。二是加强村双委班子成员的培养和教育。加强思想教育,树立为民服务、清政廉洁的思想,明确村级班子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要加强村干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管理能力的培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到集体经济发展较快的典型地方考察学习,借鉴经验,因势利导,强身固本。三是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完善对村干部工作业绩和收益挂钩制度,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纳入村干部目标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之一,作为考核重要依据,对在一定时期内村级班子建设和村级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的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充分调动农村干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同时,也要防止个别村干部采取虚报瞒报手段,谋取不当利益。四是要切实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对从事村级组织工作达到一定年数的老村干部,离任后要继续落实养老、医疗保险等关爱政策,使村干部有一个盼头,多一份工作干劲。
五、需要调整或出台的扶持政策
1.村级留用地政策。
2.村干部报酬逐步统筹。
3.农村社会公共服务经费(正常运转经费)的补助政策。
4.发展物业经济的扶持政策。
5.村干部的激励、关爱政策的继续运行。(解决有人办事的问题)
6.由村级出资共建农村公共设施的收益回报机制。(水、电等垄断性行业)
20__年,__市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3.5亿元,同比增长26%,总支出2.67亿元,同比增长5.9%。有集体经济收益的村发展到487个,其中,收益在5-10万元的村发展到__7个,在10-50万元的村发展到87个,过50万元的村发展到20个。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资源开发型。充分利用区位优势,鼓励市郊村、镇郊村以及公路沿线、流域沿线的村组,合理开发利用现有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发展二、三产业,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干河街道办事处__村属城中村,近年来,他们在积极参与城市建设,着力发展现代商贸业、房产业的同时,大力兴办商业门栋,用于增加村级积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全村共拥有各类大小门栋400多个,年租金收入近600万元,不仅解决了村里适龄人员的养老保险,而且每年用于村民分红的资金就高达300多万元。__街道办事处刘口村抓住城中村改造的政策机遇,以“瞄准一个区域、建设一条街道、打造一带产业、完善一个中心、酝酿一个市场”为目标,在短短六年多的时间里,实现了由负债200多万元到集体经济“亿元村”的神奇蝶变。龙华山街道办事处河湾村充分发挥紧邻汉江的区位优势,先后兴建了货运码头、青沙站、搬运站和仓储设施,每年可创收近100万元。__镇__村从2002年开始,拿出1700亩土地打造工业发展平台,开发__工业小区,目前已有33家企业进场兴业,吸纳了全村90%以上的劳动力,同时,村里每年还可得到征地公益金34万元。
2.资产经营型。一是盘活土地资产。顺应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农业经营规模化的趋势,合理利用村级“自留地”,适度流转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使土地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增加集体收入。20__年,__镇__村与中粮米业__有限公司签订协议,按650元每亩的价格集中流转土地1959亩(其中沟路渠近200亩),建设富硒水稻产业园,增加集体收入__万元。__镇__村采取反租倒包的形式,按500元/亩的标准流转土地1000亩,随后以600元/亩的价格分别租赁给2家企业兴办苗圃基地,既解决了部分农民就业问题,又推进了规模经营,增加了集体收入。二是盘活闲置资产。通过盘活闲置场地、闲置固定资产和资金,开展资产运作,实现资产增值。__镇__村把经营不善、停产多年的砖瓦厂租赁给一回归创业老板,平均每年新增村集体收益5万元。__镇__村经村民代表讨论通过,对8个临街门栋进行维修和翻新,每年租金收入达4.8万元。三是发展“绿色银行”。充分利用沟渠河道以及道路两侧发展经济林,__镇__村从2009年底开始,在村里4条总长6000多米的沟渠和道路两侧种植和补植了3万多株经济、绿化苗木,按目前市场价格匡算,可增加村集体积累150万元以上。
3.服务创收型。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提供生产、流通等环节的有偿服务,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__镇先锋村大力发展黄鳝养殖,成立了养鳝协会,兴建了黄鳝交易市场和冷库,同时为养鳝户提供苗种、饲料供应及技术指导、贷款担保和市场营销等服务,全村3700多亩耕地基本上全部开发成鱼池,带动全镇网箱养鳝面积发展到6万亩、全市网箱养鳝面积发展到__万亩。20__年,先锋村村集体仅黄鳝交易市场提成就超过了200万元(分别收取农户和老板交易额的4‰)。__镇__村成立了村级蔬菜专业合作社,20__年,合作社与山东老板进行合作,按700元/亩的标准流转土地500亩,发展蔬菜大棚160个,集体盈利23.7万元,今年全村蔬菜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150亩。
4.管理提升型。加强集体“三资”监管力度,从清理经营性资产资源和承包合同入手,统一建立承包合同管理台账,对人情合同、口头合同以及期限明显过长、价格明显偏低的不规范合同统一合并整理,重新签订,对到期合同一律严格按程序实行公开招标竞标,增加集体经济。__镇__村从20__年开始,累计清理各类不规范合同和到期合同15份,涉及面积489亩,原承包价每亩最低24元,最高__0元,竞价承包后每亩最低价217元,最高价420元,村集体每年增加收入8万多元。该镇__村集体所有的一块100多亩的低湖田,在20__年实施土地整理项目后,生产面积有所增加,生产条件得到改善,承包价格也由以前的每亩100多元,通过竞价提高到现在的每亩616元,增加集体收入近6万元。
近几年来,__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在一些集体经济发展不足的村表现较为突出。
1.资源禀赋差。对于全市大多数村而言,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较少,集体经济主要是靠村级集体机动地发包来实现。在经过完善农村土地二轮延包政策和实行农村税费改革两个工作阶段后,许多村集体机动地变得及其有限,有的村基本没有了机动地,发展村集体经济难度很大。__村地处偏远,是__镇唯一没有通公路的村,在经过农村税费改革后,村集体原有的400多亩机动田都分给了返乡要田的农户,目前村集体主要靠化缘来维持运转。
2.集体负担重。突出表现为村级债务重,还款付息压力大。截止20__年底,__市村级债务总额达4.51亿元,其中个人借款1.62亿元,按年利率9.72%计算,每年应付利息1570万元。同时,随着物价上涨,刚性支出逐年攀升,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入不敷出,不少村每年呈现收不抵支状况。
3.进取意识弱。从群众方面来看,村级集体经济产权不明确,名义上是归村内集体成员所有,但长期由村委会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人都有、人
人都没”的怪象,影响了广大群众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从村干部方面来看,由于待遇偏低,少数地方村干部不愿劳心劳力,或者存在畏难情绪。从对全市三个镇的10个村村干部工资调研情况看,这10个村村支书年工资收入最高15600元,最低的不到1万元,有的甚至是“打白条”,村干部对发展集体经济普遍热情不高。 1.选好支部带头人。更新思想观念,打破地域界限,落实激励政策,试点推进,选好、用好村支部书记,培育一批政治素质较高、懂经营、善管理、有资金又乐于奉献的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发展集体经济,增收致富。
2.打造增收载体。学习借鉴江浙成功经验,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因地制宜,成立村集体工贸公司、农业开发公司等新载体,或通过开展农产品生产、营销、加工服务,承接村内基础设施、公益性事业项目建设等方式,壮大集体经济。有条件的地方,要大胆以土地为资本进行市场化运作,变农村为社区,变农民为居民,进行入股分红。
新津县地处四川省成都市三圈层,全县辖12个镇乡,86个村、15个涉农社区、1256个组。近年来,随着推进城乡一体化,“三个集中”进程加快,农村集体经济特别是组级集体经济有较大发展,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仍然较慢。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实行的是三级所有、组为基础的体制,村级只是一个行政管理机构,绝大多数村(社区)没有经济实体。以来,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扶持村级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县农村集体经济正在积极稳步发展。
一、现状
1、经济现状。全县村级现有资产6602.75万元,其中:货币资产1219.67万元;应收款1198.71万元,其中50%以上是农户三金尾欠;库存物资4.73万元;林木资产417.41万元;长期投资53.23万元,短期投资1.6万元;固定资产3658.38万元;在建工程49.02万元;负债总额963.94万元;所有者权益(积累)5638.81万元,主要是固定资产积累,大部分资产是非经营性资产。
2、收益情况。,全县村级总收入3387.04万元,其中:发包收入520.89万元,补助收入73.61万元,投资收益14万元,其他收入300.04万元(大部分是农户土地流转收入,要分配给农户)。支出总额3016.16万元,其中:经营支出2480.78万元,管理费用299.96万元,其他支出235.42万元。收益370.88万元。在全县101个村(社区)中,无收益的村13个,占13%;有收益的村88个,占87%。当年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64个,5-10万元以上的村9个,10万元以上的村15个。
由此可见,我县村级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大多数村组的收入只能维持日常工作开支,部分村组基本无集体经济收入,因此全县村组基本无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农村村组集体经济分配主要是资产性的分配(土地征占费)。
二、主要做法
1、落实责任,增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自觉性。为提高村干部工作质量,增强村级发展集体经济的自觉性,各镇乡建立了党支部岗位目标责任制,把党建和经济工作任务下到支部,责任落实到支部书记,按照表现评优树先,按照能力选拔干部。调动了村级班子和村干部的积极性,增强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突出抓了村级财务的管理,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将村级财务全部收归镇乡农村经济服务中心,统一管理,实行“社有乡管”。取消了村级招待费,每年可节省开支20多万元,减少了集体资产浪费,增加了农村积累。同时针对各村债权债务严重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问题,通过对帐目进行认真地清理、公开,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减了负,松了绑。
3、更新村干部思想观念,解决发展集体经济信心不足的问题。为增强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各镇乡经常组织村干部加强对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走出去参观学习,从而解放了思想,增强了竞争意识、超前意识和开放意识。
4、帮助贫困村理清发展路子。贫困村由于家底子薄,村干部对发展集体经济往往缺乏信心。县上相关部门针对贫困村致富无门路,发展无思路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重新制定发展目标,结合各村实际,按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的原则,因地制宜,各打各的优势仗,各唱各的拿手戏,寻求自己适宜发展集体经济的路子。
二、存在的问题
1、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临近城镇、集镇的村,集体经济较为雄厚,集体经济发展较快,特别是二、三产业发展较好。而边远的村,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原因,集体经济一般比较薄弱。目前,除新平、五津、邓双、永商四个镇外,其他镇乡集体经济都很薄弱。
2、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发展的资金和资本。从目前村级经济现状看,全县村级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64个,占63%。在5638.81万元积累中,主要是固定资产积累,而固定资产大部分是非经营性资产,如村委会大楼、提灌站、学校等,难以形成资本。
3、地域条件影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在丘区,虽然土地资源较丰富,但受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投资环境差的影响,集体经济发展的难度也较大。在全县20个薄弱村中,丘区就有9个,占45%。
4、个别村干部开拓创新精神不够,发展集体经济思路狭窄。当前村干部抓集体经济发展有两怕:一怕担责任,创办经济实体失败后,给集体造成重大损失,遭群众谴责;二怕困难,由于村级经济薄弱,发展集体经济面临诸多问题,往往过分强调缺乏资金、人才、技术等客观条件,不能立足已有的土地、资源等优势求发展。
三、案例情况
目前,我县村级经济发展最好的是方兴镇花碑社区。方兴镇花碑社区与大邑韩场交界,有18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3081人, 耕地3000余亩,距县城9公里。前,村级收入只有0元,主要是收企业管理费和门市租金。村级经营性资产只有村委会80平方米门市。,社区借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东风,积极鼓励和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目前已有156户农民进入小区居住。通过土地整理、撤院并院,新增土地1276亩,其中360亩由社区经营。预计,社区集体收入可达34万元,比猛增32万元,他们的经验是:
1、主动出击抓机遇。以来,随着推进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社区干部一方面做好宣传教育群众工作,积极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积极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开展土地整理,鼓励农民集中居住。通过格田整理、废沟处理、完善水利设施、撤院并院等,将新增土地中的360亩由社区经营,为发展社区集体经济打下了坚实基础。
2、依托专合组织发展集体经济。社区依托川浙花碑蔬菜瓜果专业合作社、方兴镇创新合作社、方兴镇食用菌合作社规模种植蔬菜瓜果,社区不仅实现了土地流转收益28.8万元,同时也带动当地600户农户增收。
我县经济状况最差的村是金华镇五星村。金华镇五星村有9个村民小组,农户678户,农业人口2028人,耕地面积1116亩,人均土地0.55亩。村集体资产总额3.41万元(均是非经营性资产),负债总额49.73万元,村级无集体经济收入。多年来,村级开支主要是村民小组、农户集资和镇乡的支持,其原因是:上世纪80年代,村办企业(砖厂)亏损倒闭,使村上背上了40多万元的沉重债务,严重制约了集体经济发展。企业亏损倒闭,给干部、群众留下深刻教训,重新发展集体经济的基础和信心不足。为此,我们建议:
1、该村要发展集体经济,首先要解决债务问题,单靠村级经济偿还十分困难,摆脱了债务,才是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起点。
2、该村地处金华镇政府所在地,与津华路、金普路、火车站相通,交通便利,有较好的投资环境,要充分利用自身有利条件,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积极争取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项目,鼓励农民到新型社区集中居住。农民集中居住后,可以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土地整理、撤院并院后的增加土地,全部留作村集体统一经营或通过招商引资联营等方式,逐步增加村集体收入。
3、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扶持,同时在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于支持和优惠,使该村集体经济尽快发展壮大起来。
四、对策和建议
1、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民专合组织。以专合组织为纽带组建经济实体,发展集体经济。各村(社区)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结合本地的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地理环境优势,以村委会为主体,村社合一组建相应的专业合作社或创办经济实体。通过开展产、供、销服务和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壮大集体经济。
2、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应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结合本村的地理条件、产业优势确定发展项目,制定发展规划。由于各村地理位置、外部环境、资源状况、干部思想解放程度等情况不同,发展集体经济的模式也应该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不搞“一刀切”要“一村一策”。要立足优势,选准路子,引导各村立足资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可以充分利用荒山荒地等土地资源引进业主投资,盘活非耕地资源,加快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的转化,增加集体收入;可以依靠村级成立服务组织,开展有偿服务,增加集体收入;可以集体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或收购公司,使农副产品在加工、储藏、运销等环节中实现多次增值,使集体收入与农民收入同步增长;可以依托地理优势,开发饮食服务、商业流通、运输等产业,增加集体收入。
3、结合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鼓励农民集中居住,修建农民集中居住区,通过撤院并院,新增土地由村上通过调整,集中成片统一经营,其收益在保证组级和农民利益的前提下,村上参与收益分成,增加村级收入。
4、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应加强村级班子建设,选好带头人。一是要认真选优配强党支部一班人,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从能人、大户、科技致富带头人中选配村干部,提高村级班子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二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干部的培养教育。通过市场经济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使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增强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经营管理的水平,增强他们发展集体经济的恒心和本领。
关键词:林下经济;现状;问题;建议;金寨县
林下经济是充分地对林下资源(包括土地、光照、林荫等)进行利用,从事林下种植、养殖、旅游等复合经营,有效地实现林业资源的共享、循环发展,使林业产出增加、林农的收入提高。这是我国对集体林权制度进行改革、林地承包到户后产生的农村经济增长的新模式,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好的收益,呈献出良好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在当前我国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加大对森林资源保护力度的大背景下,发展林下经济是林农收入增加的有效途径。林下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地缩短林业生产的周期,使林业的附加值增加,实现林业的持续、循环发展。目前我国各地林下经济发展势头较好,主要有林畜模式、林禽模式、林草模式、林菜模式、林菌模式、林粮模式、林药模式、林油模式等,应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金寨县处于安徽省的西部地区,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条件温和、雨热资源丰富、四季分明,境内的森林资源覆盖率超过70%,林业用地面积为29.4万hm2,林业资源十分丰富,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良好条件。现结合笔者工作实践,将金寨县林下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建议总结如下。
1金寨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金寨县近年来一直重视林下经济的发展,利用其丰富的森林资源,因地制宜,努力探索林药、林菌、林粮、林菜、林禽等模式,形成近期得利、远期得林、多方面协调发展的林业经济发展新格局。结合金寨县当地的旅游资源,对以森林旅游为主的休闲娱乐等旅游项目进行大力开发。目前,金寨县可以进行林下养殖、种植的类型超过30种,围绕森林资源开发的农家乐数量超过20家。金寨县积极引领企业参与,各企业结合自身的资源从事林下经济发展,达到企业和农户的双赢,如森岭畜禽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在余岭林场的40hm2林地上进行林下土鸡的饲养,每年出鸡的数量在1万只以上,销售的方式选择定点直销,年均收入达50万元以上,经济效益显著;金林生态养鸡专业合作社在林下养殖黑鸡,每只可卖500元以上。金寨县在林下经济发展方面给予政策及资金扶持,2012年,林下经济上给予的资金补贴超过300万元。目前,该县有超过2万户从事林下种植或者林下养殖;超过2000户的林下经营面积超过13.33hm2;超过150家企业参与林下经营,其中省级林业龙头企业的数量达8家;建立起120多家林下经营合作社,林业经营经纪人数量超过400人。截至2014年6月,金寨县林下经济的总收入超过9亿元,在该县整个林业经济收入中占比达38%。
2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规模不大,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金寨县林地资源较为丰富,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很多林农取得了林权证,森林资源真正成为其可支配的生产资料,为从事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但是目前该县林下经济很多都是各家各户分散经营,由于资金、技术及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均规模不大,集中连片经营的少,没有形成规模优势,林产品互惠互销平台渠道不健全,经营的水平也一直徘徊在较低的水平。由于缺乏对市场信息的了解,林农在种植或者养殖种类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因此对市场的抵御能力不强,一旦市场行情发生波动,可造成较大的损失,影响了林农从事林下经济的积极性,不利于其长期、健康发展。
2.2发展环境良好,发展氛围不足
金寨县的森林资源丰富,气候条件良好,发展林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县政府也给予高度的重视。但是,林下经济是近些来涌现出的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很多地方还处于起步的探索阶段,林下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还不全面,基层的林农对此更缺乏了解,存在畏难情绪,从事林下经营的积极性不高,从金寨县各地的整体情况来看,林下经济发展氛围不浓。
2.3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具体措施缺乏
当前,很多地区已经认识到林下经济发展在整个林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国家林业局将其发展作为巩固林权改革的重要措施、转变林业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促进林农收入稳定增加和实现森林资源保护的重要途径。林下经济是我国未来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有些基层地区,由于信息的缺乏,对林下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将其重点列入到农村经济工作中,对林下经济发展的全面规划和具体的实施措施较少,各部门没有明确的分工。在此基础上,虽然很多林农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由于政府在林下经济发展方面的补助资金不多,没有出台具体的优惠政策,大部分要靠林农自己出资,很难做大做强,因此林下经济的发展一直没有较大的突破。
2.4企业参与度不高,农业科技人员难以适应林下经济发展的需求
目前,金寨县虽然也有安徽新思源林业生态科技公司、森岭畜禽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等企业参与到林下经济发展中,但是数量不多,很多企业的参与意识不强,主要原因在于林农传统的小农意识及政府出台的扶持企业参与的政策和措施较少。而且,即使是有一些企业参与到林下经济的发展中,由于缺乏资金、技术等,加上这些企业没有很强的品牌意识,很难做大,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经过多年的发展,金寨县在农林建设方面已经建立其一支专业队伍,对该县农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现有的科技队伍存在知识老化、缺乏对农林业方面的新成果及新技术的了解,与当前农村林下经济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
3发展建议
3.1提高认识,科学发展林下经济
要提高对林业可持续发展中林下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大力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充分地利用金寨县的森林资源和光热、林荫资源,发展以林业产业为主体,林下种植、养殖、森林旅游、林下产品加工于一体的经营模式,促使林业由原来的单一化利用树木的模式转向树木、林地、森林景观等综合利用的模式,拓宽林业增收途径、转变林业结构,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及林农的增收。在基层采取电视、广播、报纸等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优势、效益及技术的宣传,尤其要重点宣传已经取得成效的典型实例,以提高林农的认识,在金寨县上下形成林下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组织一些综合素质较好的林农及林业技术人员到外地进行参观或者技术培训,使其技术水平得以不断提高,科学地推动林下经济的发展。
3.2做好规划,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坚持“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因地制宜地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
对林下经济的发展内容进行规划,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及操作性的实施措施。组织专家对林地资源进行调查,摸清各地林下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结合当地的自然及经济条件,合理地规划布局林下经济,积极探索适宜在当地大面积推广的林下经营方式。此外,在对各地林下经济发展潜力进行充分挖掘的同时,要将林下经济的发展与林业建设项目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坚持分步实施,促进二者的共同推进。推广多种经营模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指导,对龙头企业等要进行大力扶持,发挥企业的典型带动作用,以促进金寨县林下经济的产业化发展。
3.3加强多部门协作的科技人员队伍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林下经济
林下经济包括林下种植(包括菜、油、菌等)、林下养殖(鸡、鸭等)、森林景观旅游、林产品加工等多个方面,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因此需要大量的技术支持和市场信息的指导,这就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仅仅靠林业部门是不可能的。因此,政府要做好各个部门的协调工作,除了对现有的农林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继续教育外,还要引入新的包括休闲农业、特种特养等新领域的人才补充到科技推广的队伍中来,建立一支素质好、水平高、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科技队伍,实现林下经济的又快又好发展。
3.4加强引导,扶持林下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的发展需要政策的支持,政府要加强政策措施的制定,以引导更多的农户有能力参与进来。金寨县为了推动林下经济的发展,采取了4个引导措施。一是对模式进行引导创新。充分地利用当地林下空间资源,探索开发新的林下种植、养殖等新模式。二是对企业进行引导。积极引导林农与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签订长期的产销合同,以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模式从事林下经济生产,以达到企业和农户增收、林业健康发展的目的。如安徽新思源林业生态科技公司在林下进行立体经营,建立板栗园,引入美国山核桃,复种绿茶、中药材等,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三是对市场进行引导。政府要建立起市场预警机制,让农户对市场行情做到充分了解。通过引导大户或者合作组织长期为企业、酒店、宾馆等提供林产品。四是在政策方面进行引导。金寨县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产业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对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在宏观上加强调控,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在资金的投入上要实现多元化。
作者:胡民 单位:金寨现代产业园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分局
参考文献:
[1]胡友霞.金寨县发展林下经济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13(20):82-83.
[2]丁国龙,谭著明,申爱荣,等.林下经济的主要模式及优劣分析[J].湖南林业科技,2013(2):52-55.
[3]王宗星,冯博杰,高智慧,等.关于林下经济发展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3(4):389-393.
[4]王虎,夏自谦,冯达,等.河北省林下经济产业规划布局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13):7041-7043.
[5]刘美丽.林下经济模式及综合效益[J].林业实用技术,2007(4):37-38.
一、全村基本情况
全村辖13个村民小组,农村居民总户数478户,总人口1270人。其中贫困户116户,276人。全村农业耕地面积2112亩,其中,田739亩,退耕还林83亩。全村目前无工业,主要以水稻、玉米、红薯、核桃等传统产业为主。全村通社水泥路3.58公里,仅1社、2社、5社修通了入社的水泥路。
二、集体经济现状
目前,全村有可使用集体经济鱼塘5口,约22亩;集体经济林场40亩,主要栽种核桃和红苕;集体经济养鸡场一处,约15亩;以集体经济名义,租用村民耕地,发展高粱种植约20亩。现阶段,集体经济已有部分收入,具体如下表:
序号
项目
收入(元)
备注
1
红苕
10000
18年底红苕收入
2
2社鱼塘
1800
19年5月销售
合计
11800元
如果按照人均6元的标准,今年可以完成任务。但是如果按照每村3万元的标准,差距还很远。
三、19年增收计划
根据村实际情况,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增收。现对19年的集体经济收入进行预估,集体如下:
序号
项目
预估收入(元)
备注
1
8社鱼塘
2000
9月份前完成捕捞
2
鸡场
18000
对外承包或自养
3
高粱
2000
年底完成销售
4
红苕
10000
年底完成销售
合计
32000
所有收入指纯收入
要完成上述增收计划,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8社鱼塘的捕捞。由于近期是汛期,放水捕捞难度到,还需要做好鱼塘的防逃、村民的协调等工作,要提前谋划,做好规划。
二是鸡场的运营。经过前期的考察,鸡场目前考虑的有两种运营方式,一是对外承包的方式,村上指收取租金,而且该租金是纯收入,预估年租金为18000元。二是以村集体经济的名义运营。但这种方式风险较大,由于不是专业的养殖人员,养殖技术缺乏,同时还要承担养殖、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还需要扣除人工成本及养殖成本,要想完成年18000元的纯收入,难度很大。因此,建议对外承包。
三是加强集体经济高粱的管护。由于高粱的种植是采取租用村民的土地,以集体经济合作社的名义种植。需要支付租地费用、人工费用、机械费用等,预估每亩地的成本在600元左右。但目前高粱的涨势较差,要想高产难度较大,后期需要加强管护力度。
四是集体经济种植的红苕。目前红苕已经完成了栽种,后期的管护相对较少,主要是协调好销售工作。
四、明年集体经济的发展思路
除继续发展今年的产业外,2019年还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资源,提前做好谋划,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大对鱼塘的投入。由于目前不能进行肥水养殖,因此鱼塘的养殖只能往生态鱼的方向发展,以质量来换数量。今年专门规划了3万元,用于集体经济鱼塘种苗及饲料的购买,发展三河村的生态鱼养殖。还要采取多种方式,宣传好生态鱼,提前做好销售工作。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计量经济学;主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进程不断加快,而经济发展带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农村经济的消费水平却远远低于城镇居民,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对拉动我国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针对此问题展开研究,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找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改善建议。
二、模型设定
本文首先以高坝洲镇2013―2015年村集体经济数据为研究对象,由于数据量较少,这里我们采用3种模型进行分析,分别为线性模型和支持向量机模型,为更好地分析数据,本文采用Matlab和SPSS软件分析数据。
(一)线性模型
1.回归结果
在统计学中,线性回归(Linear Regression)是利用称为线性回归方程的最小平方函数对一个或多个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进行建模的一种回归分析。这种函数是一个或多个称为回归系数的模型参数的线性组合。这里我们先设定简单的回归模型为:。
其中,,为待估参数,为随机误差项,(i=1,2,3)分别为2012到2014年各村的收入额,为2015年各村收入额。
利用软件做线性分析,从结果上来看,其线性回归效果较好,能够满足线性回归条件。
2.模型检验
拟合优度检验
由SPSS分析结果可知R=0.971,R2=0.943,调整 R2=0.919十分接近于1,表明模型对样本数据的拟合优度高。
(二)支持向量机模型
支持向量机是一种基于VC维(Vapnik-Chervonenkis Dimension)和结构风险最小化原理的数据挖掘方法,其原理为找到一个满足分类要求的最优分类超平面,将低维特征空间的非线性问题转化为为高维特征空间线性回归问题,得到回归函数
(1)
其中 为非线性映射, 为阈值,结合Vapnik结构风险最小化原则,考虑到函数的复杂度和拟合误差,引入风险函数R(w),将其转化为最小化泛函
(2)
(3)
式中描述线性函数的复杂度,为惩罚系数,,是松弛变量,为不敏感系数.
为了解决上述二次规划问题,引入拉格朗日函数转化成对偶问题,设为拉格朗日乘子和对偶变量,相应的拉格朗日函数为
(4)
利用满足Mercer条件[20] (Mercer condition)的核函数K(x,xi),将低维非线性回归转化成高维线性回归问题,得到了最终决策函数
(5)
注:这里采用支持向量机仅为验证采用其进行回归分析的可能性。
三、收入来源分类的具体分析
从本文的数据中可以发现,具有主要的三个特点:第一,每个村子的经济结构不同,如皓光村比较富裕,有打蜡厂、养猪场、特产场、柑橘承包、茧站、砂石厂、砖厂、山林和水产养殖等,有的村子只能靠租赁增加收入,如中坪村,针对该特点可进行个例分析,对不同产业结构的分析,可以得到不同特点的结论;第二,各村子经济收入相距并不多,结合特点一说明该镇各村发展较为平衡,没有存在特别富裕和贫困的村子,这样可以将其看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第三,各村经济结构差别很大,这和整个镇的发展策略有关,需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分析。这里我们采用整体和个例结合分析的方法,对高坝洲镇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四、结论
由分析可知,农村集体收入呈线性增长,可见其政策较为稳定,使农村集体经济较为平稳的增长,同时增幅并不是很大,表明其还有很大的潜力。随着国内土地资源紧缺情况的愈发严重,农村不能仅仅以租赁等方式进行创收,这种方式虽然能够起到一定转移劳动力的作用,但农村想要真正的发展,需要结合其农产品等优势,集资创办一些项目,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比如皓光村的特产场就能很好地为其经济增长提供动力。针对本文的数据分析,这里提供几点建议:首先是增加农村的政府投资力度,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农村的资金毕竟有限,增加投入有助于其创办一些符合本地特点的企业,帮助一些纯靠出租土地的农村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其次,作为基层政府,各个农村要因地制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开发一些农特产等方面的项目,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最后,将乡村最为各个基点,以乡为单位,对下辖的各个农村进行综合规划,形成产业互补,一方面形成综合竞争力,另一方面可降低成本,农村面积比较局限,比如在一个村子开展农产品加工;另一个村子发展包装;其他的村子可开展电子商务、运输等相关的项目,综合提高农村群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邵彦敏,冯蕾.我国农村集体经营方式创新与机制构建[J].经济纵横.2014(04).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对策
一、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1)集体土地产权关系不清。农村土地是农村集体经济中的主要资源。虽然采取联产承包重新赋予了农民土地使用权,但是农民并不能以产权主体的身份行使职能,集体资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共同共有的产权关系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突出表现在为一是土地所有权现行的人权属不清,造成产权主体错位。二是土地所有权归属不清,所有权主体缺位。(2)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现在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矛盾是发展不平衡问题,这种不平衡发展,不仅存在于不同行政区域的农村之间,同时也存在于在相同行政区域的不同乡村之间。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郊区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市平均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行政村所占比重很高。统计显示城市近郊与远郊之间、行政村与行政村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富裕与贫穷的差距仍然非常明显,从而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3)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一些乡镇企业改制成为民营企业,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环境出现了改变。另外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缺乏人才的支持,因为大多年轻人和有知识的人脱离了农村,使得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缺乏人才,特别是村级集体经济带头人年龄较大,知识老化,缺乏创新能力和经营意识,造成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着生产缺技术,决策缺能人,产业缺项目的局面。(4)集体经济承担较多社会职能。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实际上承担了较多的农村社会职能,突出表现在村级行政组织承担了较多的社会公益福利事业和公共管理职能,包括农民福利、社会治安、文化服务、卫生保洁、合作医疗、来访信息等管理职责,也承担了危桥维护、村级道路、生活饮水、便民服务点等工程建设服务,致使村级行政组织的办公管理费用和社会公益福利事业支出显著增加,而很多本由公共财政负担的支出,实际却是村级集体经济负担。
一、辽宁沿海经济带概述
辽宁沿海经济带拥有沿海大陆岸线2 290公里,占全国的1/8,宜港岸线1 000多公里,其中深水岸线400多公里,由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6个沿海城市所辖的21个市区和12个沿海县市组成。辽宁沿海经济带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区域,在辽宁和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逐步发展壮大的同时,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在就业、资源调动、技术转移、产业结构方面等,都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二、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
辽宁沿海经济带已初步形成以造船产业、装备制造业、石化工业、冶金产业、食品加工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目前已形成了大连、锦州、盘锦、葫芦岛船舶修造基地及大连、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等船舶配套产业基地,辽宁拥有各类船舶工业园区6个,拥有各类船舶工业企业2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的有56家。全球最大的船舶上层建筑企业东方精工、世界第二大船用柴油发动机生产企业斗山发动机,以及主要从事船舶修造业务的大洋商船等船舶配套企业相继落户大连。被中国国内同业誉为“修船航母”的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总部也移师大连。大连船舶重工造船、中远船务修船业务位居全国第一。沿海经济带的造船工业无论在生产能力、规模还是生产技术实力上都已跻身世界制造业第一方阵。
原油加工、乙烯、合成材料和有机材料精细化工产业群初步建成。大连积极推进百万吨乙烯、百万吨化纤原料项目,新建具有世界级规模的千万吨炼油炼化一体化生产基地;盘锦建成我国最大的重交沥青、环烷基油生产基地和我国重要的化肥、聚烯烃、炼化生产基地,加快建设46万吨乙烯扩建项目;营口在仙人岛建设大型石化产业积聚区;锦州湾建成国家级炼化生产基地和国家石油储备基地。
冶金产业以鞍钢鲅鱼圈新区、五矿营口中板为龙头,重点发展宽厚板、冷(热)轧薄板、不锈钢板带、船用板等,延伸钢铁深加工产业链,加快建设营口精品钢材区。大连、丹东、锦州、葫芦岛利用港口优势,承接钢铁工业的转移,在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登沙河临港工业区、西海国际工业园区、丹东临港经济区发展钢铁精深加工,建设精品钢材工业区。营口正在重点建设千万吨级钢铁产业基地。
大连国家软件产业基地、软件产品出口基地初具规模。锦州光伏产业列入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目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园内的华昌光伏200mw太阳能电池项目、台湾金色能源200mw薄膜电池项目、博阳光伏300mw电池、500mw组件、200mw切片等项目的厂房部分已经封顶。在新能源和本文由收集整理可再生能源产业园重点推进10个项目,总投资95.33亿元,竣工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426.89亿元。
依托营口青花集团、营口金龙集团等重点骨干企业,在巩固发展高档镁砖和高档不定型耐火材料等产品的基础上,重点发展镁质化工材料,加快金属镁特别是镁合金定型产品的开发生产,提高镁制品深加工比重和综合利用率,形成产品总量有效控制及镁质耐火材料和镁质化工材料、镁合金材料及其深加工产品共同发展的格局。整合行业资源,提高产业集中度,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国家镁质材料产业基地。
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等地的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发展迅速,优质大米、优质水果、蔬菜和花卉远销海内外,优质特色农业生产、出口和加工基地,海、淡水渔业及海珍产品养殖加工和海洋生物制药,绿色生态养殖基地、禽、蛋、肉、奶加工基地初具规模。
大连大孤山半岛、大连长兴岛、丹东鸭绿江、锦州渤海、葫芦岛临港和营口口岸6个重点物流产业园区发展迅速,通过滨海旅游、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打造了一批精品旅游线路。
三、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集聚的程度不高,集聚效应不够明显
近年来,沿海经济带的投资增长速度较快,规模较大的投资项目纷纷启动,对于产业的集群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各地区部分优势产业规模增长速度有所加快,但是盈利能力增长速度缓慢,反映出集群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方面作用不够明显。沿海经济带工业劳动生产率只有锦州、营口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他四市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沿海经济区的投资增长速度较快,而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显著地慢于投资的增长,在某种意义上反映出经济发展方式没有转变到“内涵”的方式,投资效率比较低。有的产业集群内部关联度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科技创新能力滞后,集群的专业化、特色化水平不高,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制约产业集群发展的因素比较突出。
(二)产业链较短
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集群尚属起步阶段,集群内各企业协作关系不够紧密,企业间配套分工体系尚未形成,存在产业链缺位或产业链较短等问题。以石化工业为例,锦州、盘锦、大连、葫芦岛等市石油化工产业基础雄厚,规模较大的企业多为以炼油为主的企业,投资少、工艺简单、见效快,附加值低,石油深加工企业少。尽管也有一些较大规模的石化产品下游产业如实德塑材、盛道彩印、固特异轮胎,但是目前都是“孤岛”运行,资源、产品无法贯通,基本上各自都作为一个产业链存在于同一城市中。
(三)辽宁城市间工业内部结构相似性高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辽宁乃至东北地区形成了以资源开发为主的产业格局,导致城市间产业结构趋同,互补性差,如大连与锦州、葫芦岛;丹东与沈阳;葫芦岛与锦州、抚顺;锦州与抚顺;鞍山与本溪、朝阳之间;抚顺与大连;葫芦岛与锦州;阜新与铁岭;辽阳与营口;沈阳与丹东、大连之间,其相似性较高,从而竞争比较严重,地域间的协作性差。在这样的背景下,地区行政壁垒的影响难以逾越。受行政区划影响,受利益的驱动,区内争项目、重复建设、各自为政的现象时有发生,阻碍了沿海经济带对东北腹地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地区所有制理念阻碍了东北腹地部分企业向沿海经济带部分或整体迁移的现实可能性。在辽宁腹地,存在某些需要大量原料和产品批量大的企业,如钢铁、石化、重型装备、粮油加工等安置在港口附近有利于节省成本。对辽宁沿海经济带而言,有效吸引腹地优势产业中适宜临海布局的产业或产业链条中的某些环节到沿海地区来发展,是尽快形成沿海经济带形象和实力的一种重要来源。但是由于所有制理念的限制,使这些企业不能更好地发展,削弱了沿海经济带对东北腹地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
(四)沿海经济带城市规模不够大,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
辽宁沿海经济带对东北腹地经济有一定的带动作用,但是城市间的差异比较大,大连的经济规模比较大,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与影响也比较明显,而丹东、营口、锦州、葫芦岛、盘锦等地区,城市经济规模相对较小,沿海港口和沿海通道建设还没有完善,这使沿海经济带的交通不能承载经济带与东北腹地经济互动合作的需求,影响了沿海与腹地间贸易互动和商品往来的速度和规模,同时,以港口为平台服务东北的现代物流基地也有待完善,导致沿海经济带对腹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另外,软环境建设不完善也是阻碍沿海经济带对东北腹地经济辐射带动不足的一个因素。尤其是近年来的金融环境,各类信用标准反映出来的一系列问题,以及金融机构与企业合作的洽谈、推介等都不能有效完成。国家给予的贷款不能完全落实到经济带与东北腹地建设状况等等,都可以说明软环境建设的不完善阻碍了经济带对腹地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
【关键词】农村劳务经济;现状;制约因素;发展对策;综述
所谓劳务经济,是指劳动者通过出售劳动力商品,提供使用价值以满足人们某种需求,从而获得劳动报酬,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经济发展形式。农村劳务经济,即农村劳动力以劳动形式获得经济报酬,将劳动力资源转化成为资本资源,优化配置农村经济发展要素,实现当地社会财富增长的的经济活动。农民工是农村劳务经济的主体。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其直接目的是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劳动效用最大化。同时,对于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市化市民化建设、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也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战略意义。近年来,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农村劳务经济进行了较为充分和深入的研究。在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简要评析农村劳务经济的历史发展和研究现状,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一、农村劳务经济的产生
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密切相关。农村劳务经济与劳动力转移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及实现农民增收等目的上存在一致性。黄玲对农村劳务经济与劳动力转移的概念进行了比较分析,她认为劳务经济与劳动力转移都是以劳动力流动为载体,但是劳动力转移偏向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市民化,而劳务经济则侧重于市民化前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从时间序列上看,劳动力转移的研究要早于农村劳务经济,劳务经济的理论研究与劳动力转移研究一脉相承。刘易斯对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人口流动模型,他认为在农业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前提下,由于工业部门的边际生产率高于农业部门的边际生产率,这时农业部门劳动力对工业部门的供给是无弹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会不断被工业吸收,从而实现劳动力转移。随后拉尼斯、费景汉针对刘易斯模型忽视农业重要性的缺陷,建立了拉—费模型,并提出农业剩余的产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提,同时农业剩余的数量决定了工业化水平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这也正说明了农业的发展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基础。但上述研究未把城市就业的吸纳能力考虑在内,之后的托达罗阐述了城市就业概率和城乡预期收入差异与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劳动力转移决策的考虑不仅包括收入水平还包括就业概率,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决定了劳动力转移规模。但托达罗模型以农业不存在剩余劳动为前提,这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不相符。针对中国的客观实际情况,蔡昉、肖文韬、侯风云、张征等通过实证分析等不同方法论证分析中国劳动力问题,并指出区域之间相对收入差距、教育水平、户籍制度等因素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王方友、姜冬梅等认为中国农村劳务经济的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资源禀赋稀缺、自然资源的超负荷承载排斥剩余劳动力,工业化城市化的需要,以及城乡、区域之间的收入势差等方面。
二、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一)农村劳务经济现状分析
1.正面效应。劳务输出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工资性收入为主的劳务所得占农村居民纯收入的比重增大,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2011年农村居民家庭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比重近42.5%,是与2010年相比比重上涨1.5%,与2000年相比比重涨幅达到10%。劳务所得增长,在一定意义上增进了资本回流农村,在外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劳动力资源在城乡之间得到更为合理的配置,改善了农业土地与劳动力配置的尖锐矛盾,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及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从精神文明角度来看,农民外出劳务,劳动技能与文化素质水平不断提高,传统观念发生变化,有利于加快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劳务经济的发展,与当地乡镇企业成长相互促进,为当地政府带来了稳定税源,有利于城市化市民化发展方向。
2.负面效应。由于农业与非农产业的比较收益差距较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务工倾向增大,尤其是西部贫困山区农民外出劳务的比重更大。这就造成了农业劳动力特别是农业人才的流失,从事农事活动的人员大多为老人和妇女,其文化素质不高,生产经营形式衰退,阻碍了农业技术、机械的推广与利用。劳动力的异地转移还会出现资本外流的情况,外出务工者的城市消费使其劳务所得重新流回城市资本市场,而其寄回家乡的收入并没有投入农业生产,大部分又通过储蓄的形式为城市所融资利用。通过对西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前后耕地资源利用的调查,还发现了土地浪费甚至撂荒的现象突出,耕地粗放化经营,其中四川、贵州的情况最为严重。
(二)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1.劳动力市场不健全。劳动力市场不健全所带来的市场风险制约着劳务经济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信息不完全上,一方面农民对务工信息不了解,就业渠道狭窄,多与亲朋、乡里一同外出务工,具有盲目性和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城市并不能完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动力市场的供不应求,导致了市场供求双方地位不对等,这会严重影响农民就业和收入权益的保障。
2.人力资本缺口与劳动力素质制约。相对于劳动力市场数量上的供过于求,在劳动力结构方面却满足不了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从2005年的数据上看,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仅占5.7%,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有9%,其中获得专业技术职称的仅为1.3%。而目前劳动力市场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长期处于未饱和状态。文化技能素质低下导致了劳动力无法适应市场需要,市场竞争能力弱,仅能参与简单体力劳动,无法获得较高报酬,又较难形成人力资本,制约了劳务经济健康发展。
3.制度缺陷与政策制约。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制度是劳务经济发展必须面临的制度壁垒。不断地消除壁垒、完善制度政策伴随在劳务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改革开放以来,从限制农民进城逐渐允许劳动力流动,从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伤病害事故频发到立法保障农民工群体权益。制度政策的完善也逐渐开始关注农民工子女问题、空巢老人问题、“菜篮子”“被褥子”问题。但是还应该看到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仍未消除,养老医疗保险异地转续尚未真正实现,这提高了农民外出务工的机会成本,务工农民仍处于“边缘状态”,难以真正享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和权益保障。
4.农村发展滞后。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农村经济发展必不可缺的劳动力、资金要素外流,经济发展滞后。一方面造成农村经济无法吸纳剩余劳动力,农民收入低无力支付外出务工的成本;另一方面城市吸纳剩余劳动力逐渐将其市民化,农村人才、资本继续外流,发展依然缓慢,农村经济将陷入“发展陷阱”,保持滞后的经济状态。这将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当地养老医疗保险体系发展落后,为城乡统筹工作带来不便,影响了劳务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三)农村劳务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1.构建规范高效的劳动力市场。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组织化、市场化程度,最重要的要从市场信息和市场组织两方面着手。一是要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就业信息数据库,做到信息更新及时,准确反映劳务市场的供求变化,并要拓展信息传播渠道,保障就业信息的及时传递与沟通。二是要大力发展劳务就业中介组织,调动劳动力市场活力,使劳务就业高效有序地实现,提高劳务就业服务水平,扭转农村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地位不对等的趋势。
2.推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鉴于农村劳动力素质因素的制约,韩云洁等人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提出要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入,建立农村学习型组织,组织劳务技能培训。杨明高等还指出需要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方面同时入手,不仅要突出技能培训,法律普及、安全常识、文化培训也有必要同时跟进。这样才能做到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才能提高农村文化技能水平,实现单一输出结构向多元化结构转变。
3.营造有利于劳务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政府推动劳务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做好综合管理服务,保障务工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外出务工者的劳动安全和生活保障,有财力的政府可以考虑在务工人员密集的地区设立办事处,确保农民劳务合同的签订,更好地为务工人员提供就业、生活服务。此外,还需改革现行户籍制度,打破人口流动壁垒,建立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保障公民自由迁徙权利;实行农地制度创新,加快土地在市场条件下的流转,消除农民外出务工的土地束缚;完善农村养老医疗保障制度,加快解决农民工养老医疗保险异地转续问题,降低务工农民投保的机会成本,免除农民后顾之忧。
4.拓宽农民劳务就业渠道。段庆林从农民劳务收入角度,对我国农村劳务经济进行了地区模式研究,将我国分为郊区型、沿海型、北方型、南方型、边疆型5种模式,提出了依照地区性特征,因地制宜发展劳务经济。因此,要加强城市经济和乡镇企业在区域内的发展引导作用,推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在区域内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农民劳务就业岗位的开拓不仅仅要从国内考虑,还要积极发展国际劳务输出,开拓农民劳务就业空间,开辟政府、民间多种渠道,逐步扩大劳务市场份额。
5.加快金融创新与支持。李希欣、林晗从金融支持角度,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得到了劳务经济的发展与金融发展相互影响,提出农村金融创新、加快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注重财政补贴与金融信贷的配合、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等政策建议。
三、研究简评及展望
(1)相关研究的简评。从现有研究文献来看,目前研究主要内容是农村劳务经济的内涵、意义、制约因素、主要对策及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等。有关农村劳务经济的内涵和意义的阐述,学者们的研究主要从经济学和社会学两种视角展开。有从使用价值、要素禀赋、效用等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也有基于社会学角度从劳务、劳务经济到农村劳务经济进行延伸阐述的。而制约因素的研究主要从市场、人力资源素质、制度、政策和现状等层面分析,这方面的研究相似之处较多。相较于制约因素研究的相对集中,对策研究的视角涉及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人口学、生态学等诸多学科领域,针对农村劳务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制约和困境,提出了相对应的政策建议。尽管近年研究成果丰富,但是我国农村劳务经济的研究还有不足之处。一是理论、经验研究相对不足,国内学者对国外理论、经验研究成果对我国的适用性问题关注不够。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与东亚的日本、韩国相似,农民兼业化、老龄化等情况也相符。对日本、韩国农民劳务问题的研究对我国农村劳务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却相对较少。二是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泛而不深,未能进行深入探讨,研究角度还需创新。目前研究文献中单从某一学科视角进行对策研究的较为缺乏,多是从宏观层面针对发展困境提出的较笼统的对策建议,没有沿某一视角深入下去。三是缺少农村劳务经济的中微观研究及区域的实证研究。从分析方法看,学者们更偏好于规范研究,侧重研究怎样发展劳务经济。基于地区经验的实证研究却相对缺乏,缺少对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发展方式或解决办法的问题的思考。(2)未来研究方向展望。近几年劳务经济的发展,因地方客观实际的差别趋于特殊,因而未来劳务经济的研究方向可能主要有三。其一是继续深度的理论、经验研究。结合我国客观实际情况,特别是经济区域内的社会结构特征、资源要素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借鉴国内外理论、经验研究,尤其是日本、韩国兼业农民的劳务经济研究,促进国外实践经验的本土化改造,以期更有效地指导我国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其二是研究视角的突破创新和深入。站在某一学科视角,根据区域特征深入研究地区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对策。继续拓展研究视角,比如从新闻学角度探讨劳务市场就业信息的有效传达等。其三是从经济区域角度深入研究。把握当地的实际情况,总结当地发展经验,着力解决本地区农村劳务经济的现实矛盾。通过实证分析、规范分析,研究地区中微观劳务经济,总结出相应的规律,提高结论推广性,从而使提出的具体对策具有实践应用性。
参 考 文 献
[1]黄玲.农村劳务经济内涵及发展意义探究—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例[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5):5~8
[2]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第二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3]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J].经济研究.2010,(4):4~13
[4]肖文韬.工业化力度、人口流动行为与户籍改革[J].人口与经济.2004,(3):1~7
[5]侯风云.中国农村劳动力剩余规模估计及外流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3):13~21
[6]张征,张正河.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4):25~31
[7]王方友.我国农村劳务经济的成因及其效应分析[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18(3):68~70
[8]姜冬梅.农村劳务经济与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05,(11):40~42
[9]涂圣伟,何安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村两级变动趋势预测[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3):111~117
[10]何如海,叶依广.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存量和增量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5,(9):23~27
[11]张洁,申斯.农民外出务工与劳务经济发展[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5):25~28
关键词:农户;融资;农村经济
“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及其居民关注的热点话题,为了解决“三农问题,”理论界引发着激烈的讨论,实务界也在理论的指导下迸发了很多的研究成果。长期以来,资金匮乏与短缺从根本上制约着“三农”的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关注对农户融资问题不仅能促进农村金融市场供需平衡,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还能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各自作用,最重要的是能够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农户增收。我国当前在农村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户贷款的突出表现为金融机构覆盖面窄,在农户全部借贷中从金融机构贷款占比较低,农户贷款不能完全满足农户对信贷资金的要求。
一、农户贷款难的原因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起步,农户的资金需求越来越庞大,然而现有的农户融资渠道相对较少,这使得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了资金供需严重失衡的状况。这主要表现在:
1.农村现有金融机构少。据调查,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很少,有些乡镇甚至只有一家金融机构。除此之外,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场化改革后,慢慢改变了自己的定位,撤并了大量边远农村的分支机构。上述情况表明,在相对偏远的地区,农村居民还满意享受到满意的金融服务。
2.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严重。最近几年,资金“农转非”非常普遍,一方面是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定位的改变,其将自己的力量进一步集中到大中城市进行发展,从而使得农村地区的资金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进行商业化改革,省级联社运作模式继而使基层农村信用社的大量资金慢慢向大中城市转移,这就导致了事实上的农村资金外流。
二、农户贷款难的影响因素
由于农村经济本身具有弱势性,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其他主客观的影响非常大,并且没有相应的机构和人才支持,因此风险较大。下文将主要从银行和农户两个主体来探讨农户融资困难的影响因素。
1.银行方面。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户融资的问题很多,但是最重要的因素还是银行方面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银行内部人员的思想意识存在偏差、基层信贷人员配备不足、素质不高,信贷制度建设不完善等方面。例如在信贷建设方面,银行往往存在信用等级评定工作欠规范;农户贷款无具体的业务操作办法等问题。
2.农户方面。影响农户融资的第二大因素来自农户本身,这主要是因为以下原因:①信用风险。信用风险主要是因为农村经济薄弱,农户融资一般不具备相应的资信,并且自身经营存在很大的风险,这些主、客观因素都直接、间接地导致了农户融资难的问题。其中客观因素主要来自自然灾害、市场竞争激烈等。主观因素主要来自客户的管理水平低、农户缺乏创业资本。②农村民间借贷及农户之间的借贷行为较为普遍。这主要是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急需资金支持,正规金融供给不足;农村贫富差距加大,出现大量闲散资金;民间借贷具有信息优势、成本优势。
三、发展农户贷款的建议
1.制定促进农户贷款发展的优惠政策。农户融资难跟农户自身的因素存在很大的关系,因此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1)优惠的财政政策。为了确保农户能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很好地融资,政府机构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①对金融机构经营农户贷款给与优惠的税收政策,例如对经营农户贷款的所有金融机构给与税收优惠;政府可以按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实行差别税率政策。②对金融机构发放农户贷款遭受的损失给与财政补偿。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阶段需要政府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包括对符合产业政策的农户提供贴息贷款,承担部分信贷风险,以及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损失给予补偿。(2)优惠的金融政策。政府在提供充分的财政政策的基础上,还可以弄金融政策上给予农户提供资金支持,例如从准备金、拨备、不良贷款核销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2.加强金融机构对农户的贷款支持力度。(1)建立健全农户贷款经营机构体系。农村经济发展工程中,农户的融资形式也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因此必须协同不同的金融机构,联动不同的机制保障农户能够顺利的融资。与此同时还必须强调不同层次农户融资的有序性,引导商业性金融加大农户贷款的发放,发展面向农户融资的小型金融机构。(2)创新农户贷款经营模式。农村景荣竞购在经营过程中应当扩大对农民本身的额支持,并且不断的创新服务方式和内容,同时深入了解农户的不同需求,从而针对农户创新经营模式。经营模式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比如灵活的利率;多样化的贷款模式;灵活的还款方式等等。
3.加强对农户贷款的风险防范。(1)实行农业保险制度,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农业保险发展缓慢急需政府的大力扶持,并需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建设。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促使农户贷款良性循环。同时在社会运转过程中,建立农业保险立法、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机构、再保险机构、部分投保对象的强制保险制度等。(2)建立健全农户贷款担保制度。因为农户贷款一般没有相应的抵押贷款,因此一般很难进行融资。所以有必要建立一种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帮助农户取得一定数额的贷款。同时推进信用担保制度的法制建设,加强对农户贷款担保的政策性支持,并强化农村信用担保机构自身建设。(3)加快农村金融机构电子信息化建设,提高金融管理能力。
农户贷款具有金额小、笔数多、地区分散等特点,传统的业务操作模式工作量大、效率低,已经不再适合现代金融服务手段的要求,因此加快农村金融机构电子信息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应当加快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尽快实现信息共享这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农户信息。②农户信息应及时更新。③推广和配备维护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崔永花.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融资分析[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2(8):12-13.
[2]胡喜珍.河北省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J].未知,2011,6(1):1-8.
[3]陈贺.基于供应链视角的农业产业链融资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2011(7):18-23.
0 引言
民间借贷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一直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面对全球经济危机,在经济大环境不利的情况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农村外出就业与创业的人口持续不断地回流,农产品整体需求下降等因素,导致“三农”发展的资金短缺更突出,农村经济发展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遇到了新的困难。基于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通过正规金融机构融资变得愈加困难。与此同时,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基于风险防范,对贷款更加谨慎的态度更增加了贷款的难度。因此,民间借贷做为正规金融之外的传统融资渠道,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如何深入研究民间借贷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完善和规范民间借贷市场,成为更好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路径。
1 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一直以来,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最为薄弱的环节,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不能较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多元化金融需求。由于当前不利的宏观经济环境,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业发展落后、农民增收困难等矛盾更加突出。原本依靠外出打工的一部分农民工不得不提前返乡,家庭收入锐减,这对于原本就缺少资金注入的农村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同时,很多失业农民工希望回乡创业,而资金短缺是面临的主要困难。
农业要发展,资金成为第一位的因素。但是传统金融行业在农村一直“水土不服”,现有的正规金融机构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要求。实践表明,虽然正规金融机构为农村地区提供重要的金融服务,但其业务活动往往无法更好适应农村私营中小企业,也无法解决因严重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高风险问题。由于缺少贴近基层的中小金融机构,特别缺少根植于农村的微型金融组织,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当前国有商业银行设在许多农村的分支机构已撤离,设在县城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也实行严格的信贷授信制度,导致农村信贷满足率低,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2 民间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2.1 民间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
民间金融市场的存在,风险共担理论可以说是一种较好的解释。对于农户来说,其在生活当中具有着较大的不确定性风险。如自然灾害、疾病以及环境变迁等都可能对其生活产生影响,收入也将因此受到较大的冲击,需要通过社会网络的方式实现风险融资。在现今农业保险、信用社以及信贷市场在农村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农户借贷的目的也具有了一定的转变,即不再是简单的对风险的应对,更多的是自身消费以及发展的需求。如农业生产、工商业生产以及子女教育投资等等。这些需求,如果正规金融机构不能够对其要求进行满足,则会转向民间融资的方式。
对于我国农户来说,在时间、交易成本以及违约风险的影响下,融资经常会受到来自正规金融的抑制,尤其是具有较高违约风险或者抵押品不足的低收入农户更是如此。在该种情况下,如果长时间保持该种态势,则对我国农户福利水平的提升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给农村脱贫工作带来更大的难度。在我国目前农村正规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家庭则将目光投入到了民间信贷市场以实现对于风险以及资金需求的应对。从某种程度来说,我国民间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我国正规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具有较为密切的关联,即在同社会网络具有依赖的情况下实现对金融风险的共同承担,以此对平滑消费的目标进行实现。
2.2 正规、非正规借贷与农户支出行为的探讨
2.2.1 融资需求影响因素
无论融资需求如何,农户在从银行中进行贷款的同时,也同时具有在民间借贷的需求。如果不能够从银行中获得贷款,而从民间市场上对该种资金需求进行满足,即说明两者市场间具有着替代关系。同时,如果其在从银行中获得贷款的同时也能够在民间市场中获得金钱,两者间则具有着互补的关系。而从实际情况可以了解,这两个市场间具有着互相交叠的关系,即不仅仅是简单的互补或者替代,而是一种混合的特征。当然,农户在面对风险时也具有着不同的风险态度,并不是所有的农户都排斥风险,其在风险方面具有规避的特征,尤其在上一年受到金融冲击后,在融资方面则具有着更高的需求,以此对平滑消费的目标进行实现。同时,根据用途的不同,农户在融资需求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差异,对于具有较多耕地以及自营工商业的农户来说,其在生产性融资方面具有更高的要求。融资需求同年龄也具有一定的关联,当年龄增大时,将具有更高的融资需求,并在超过一定年龄后该需求不断下降。
2.2.2 融资实现对支出的影响
对于农户来说,其具有三种不同的融资状态,即不存在需求、有需求但被约束以及有需求获得贷款。首先,我们在联系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信贷约束方式对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进行衡量,将其余两组定义为没有受到信贷约束。经过研究发现,对于没有受到约束的农户以及受到约束的农户间在支出方面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通过将由需求获得贷款以及剩余两种情况的农户合并,则可以发现前者支出同不存在需求以及受到限制的农户在支出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别,且具有融资需求、但受到信贷约束的农户在支出方面同贷款农户相比要低。
在具有融资需求的情况下,民间借贷对农户支出具有促进的作用。而从整个市场样本角度进行考虑,金融情况不会对农户的支出行为产生影响。该种情况的存在,即表明在研究当中,可能因在样本选择方面存在问题而导致偏差出现。同时,对于民间借贷来说,仅仅是在具有需求的情况下能够获得目标农户福利水平的提升,即当农户具有融资方面需求、且不能够获得来自银行的贷款时,其融资需求的满足具有更高的福利水平,即其效用是增加的。
3 盘活民间信贷市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在农村信贷投放受限、信贷满足率低的现状之下,农村信用社又以小额农户贷款为主,无法真正满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信贷需要。因而盘活民间借贷市场,通过足够的资金注入,可以迅速弥补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缺口,为解决“三农”问题开辟另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3.1 民间信贷市场能有效弥补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缺口
实际上,农村民间借贷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非常活跃,如果在金融危机时期政府加以正确引导和规范,对农村经济发展将会发挥积极作用,为农业提供长期资金支持。在政府政策方面,可通过一定的监审程序可以将农户的融资利息进行补偿,如只要是农业方面的,可探索由国家支付。正确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盘活农村闲散资金,合理合法地增加农民的收入,破解“有钱的放不出去,没钱的贷不到款”的尴尬局面。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虽然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比例大幅下降,但农村的购买力依然很低,消费能力提高程度不大。一些偏远农村由于资金短缺,水利灌溉、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落后,社会保障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吸收民间借贷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同时也为以后规范民间借贷探索积累宝贵经验。具体做法可以采取类似发放长期国库券的形式,也可以采取吸收存款的形式。
3.2 民间借贷具有可得性
3.2.1 民间借贷可得性的影响因素
经过相关数据的研究可以了解到,收入风险、信贷约束、社会网络、教育水平以及家庭总人口等都会对民间借贷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且民间借贷可得性同财富水平具有着正相关的关系,即当农户所具有的财富越多时,其在民间融资的可得性方面具有着更大的可能性。通过之前相关学者的研究可以了解到,民间借贷在农户福利提升方面具有较为积极的作用。通过最小二乘法进行计量分析可以,当农户财富水平越高时,其在民间市场上则具有更大的几率借到钱,而当其具有更广社会网络时,其在进入到民间借贷市场方面则具有更高的可能性。在受到负向收入冲击时,则可以通过民间融资的方式对资金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弥补。该结果的存在,即在对农户财富等方面因素进行控制后,收入风险中所具有的违约风险并没有对民间借贷产生过大的影响。而社会网络以及财富水平等却可能因此对农户的民间借贷产生更大的影响。
3.2.2 穷人是否受到民间信贷约束
对于财富同民间借贷间的关系来说,其具有非线性的特征,人均资产情况以及连续人均支出都不能够对富人以及穷人间的异质性影响进行区分。对此,我们通过相对以及绝对两种方式对农户所在的阶层进行定义。同非贫困农户相比,绝对贫困农户在进入民间借贷市场方面不存在十分显著的差异,即表明仅仅通过贫困线的方式对农户群体进行划分是有缺陷的。而无论是国家级还是国际的贫困线,都不能够对地区差异影响进行区分,由此可知,相对贫困可能是对民间借贷产生影响的最关键因素。经过研究可以了解到,在我国农村地区,农户财富量在民间借贷的影响方面并不是十分平滑,而是一种非线性的形式。只有最为富有的农户在借贷市场上才能够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融资,而最为困难的农户则很难进入到民间借贷市场当中,由此可知,我国民间借贷市场的发展并不能够帮助这部分农户脱贫。
4 实证研究
4.1 希望金融农村信贷融资模式
在当前的农村信贷融资领域,希望金融互联网融资平台可以说是做得“风生水起”。希望金融融资平台充分利用信息量巨大的互联网信息渠道,运用互联网技术面向农村地区开辟了一条更快捷、低成本、安全的农村信贷服务模式(见图1),为农资经营注入资金,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
■
目前希望金融与平安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郑州银行等多家银行进行战略合作,希望金融通过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为客户设计了多套融资方案(见图2)。通过订单贷、担保融资和信用贷款等方式,解决从上游企业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各个环节的融资问题。
2015年正式上线以来,希望金融相继推出了惠农贷、应收贷、订单贷、股权贷、兴农贷、周周盈等多元化的针对农村金融不同需求的产品,覆盖了农村养殖、种植、消费金融、小额信贷等重要领域,解决了农村及农牧领域的贷款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
例如订单贷主要针对希望农资电子交易平台上进行交易的买卖双方,只要有货物存放于希望金融的仓库,就可凭货物进行质押贷款。担保融资主要面对交易平台上的客户,由希望金融向银行推荐优良客户,并由希望金融担保,银行给予优良客户100万元~600万元贷款额度。
在农资电子交易平台上进行的交易,都会留下交易数据,这些数据能够真实可靠的反映出交易者的实际情况,希望金融为银行提供交易数据,由希望金融担保可为交易者换取信用,由银行判断其信用状况,授予100万元以内的信用额度,且贷款只能用于平台上的农资交易活动,这就是希望金融的“数据换信用,信用换贷款”的信用融资。化肥等农资的特点是常年生产,集中使用,每年的交易也都很集中,有时下游经销商会出现资金不足的情况,但化肥等农资交易回款也快,通过信用贷了款买了化肥,化肥卖了直接就能把钱还上,而且随借随还,还的越早利息越低,通过这样的信用融资就能有效解决下游农户经销商的资金难题。
4.2 信贷融资成果
近几年来,在中央政府不断推出“惠农”利好政策条件指引下,新希望旗下定位于三农投融资的平台希望金融破局而出,自2015年正式上线以来,希望金融多元化的信贷产品,涵盖范围广,目前在解决农村及农牧领域的贷款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上,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在2016年1月4日,希望金融信贷融资平台累计交易额突破8亿元,1月27日累计交易额突破9亿元。除了交易规模的快速增长外,希望金融在用户规模、风控模型和产品创新等方面也实现了全面成长。据统计,截止至2016年1月27日15:30,希望金融农村信贷融资平台涉农贷款余额 900,377,742元,其中农户贷款余额5.4亿元,该平台为农户赚取收益共计21,075,684元。而且该农村信贷融资平台自上线以来平台无一例逾期和坏账发生,赢得了广大农户的信任。
5 结论
对于我国来说,在金融危机的非常时期,盘活民间借贷,不仅对于解决当前经济危机中的问题有极大的帮助,而且可以借势规范民间借贷,使其长期为中小企业和农村经济服务。在上文中,我们对农村民间借贷与农村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通过这两者关系的把握,对于相关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截止2011年底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基本情况:全市332个行政村(居),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总额8367万元,村平25.2万元,其中5万元以下(不含5万元)的村数76个,占总村数的22.9%;5—20万元60个,占18.1%;20—30万元146个,占44%;30—50万元23个,占6.9%;50万元以上的村27个,占8.1%。当年收不抵支的村数为102个,占31%;收支平衡的村数为13个,占4%;收支盈余的217个,占65%。当前我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地区发展呈现不平衡性。从我市的经济区域看,沿江、沿靖地区(虹桥、滨江、济川办、广陵、曲霞、张桥)历史上交通地理位置优越,受苏南经济的辐射作用大,村级集体经济以工业经济为主,经济发展速度快。该区6个乡镇,2011年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4409万元,平均每村33万元;中北部地区(姚王、河失、新街、根思、宣堡)5个乡镇,传统的多种经营生产基础较好,村级集体经济以发展多种经营为主。2011年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2032万元,平均每村23万元;东部高沙土地区(珊瑚、分界、黄桥、古溪、元竹)5个乡镇,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农业生产条件比较差,村级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工业空白村比例大,2011年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1926万元,平均每村17.5万元。二是经济薄弱村仍占一定比例。从我市2011年底统计资料看,我市332个村中,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在5万元以下(不含5万元)的村还有76个,占总村数的22.9%;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5--10万元的村数40个,占总村数的12.05%;在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中,还有8个村几乎无任何经营性收入。三是发展制约因素存在类同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是: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思想认识不足,有怕苦畏难情绪。有的认为前几年企业改制过程中,大部分集体企业改为个体私营,集体经济发展已走到尽头;有的认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缺项目,感到束手无策,困难重重。集体资产流失现象严重,集体经济发展缺乏“原动力”。同时行政村合并后,村干部减少,工作压力加大,疲于应付各个阶段中心工作,没有精力抓村级经济的发展等等。
二、全市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
根据全市各地不同的资源条件,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资源开发型。一是开发土地资源,挖掘土地潜力。土地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最重要的资源,不少村都直接掌握着土地总面积5%以下的预留地,用于开发房地产、兴办企业、建设市场等,一般的村发包、承租给“能人”种植经济作物等。宣堡镇郭寨村2009年5月,经村“两委会”讨论通过,利用疏浚工程对村内一条杂草丛生的废沟进行了填埋,复垦土地近8亩,招引经济能人李忠京来村投资兴业,成立泰兴市鑫晖电光源材料有限公司,交纳承租金20000元。二是开发水面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宣堡镇郭寨村2010年3月对村部前面的废沟(宣南中沟)重新疏浚、整理,引进长江水,让死水变活,招引水产专家刘希华承包进行水产养殖,建设垂钓休闲中心,村委会每年收取租金25000元。三是土地入股,村企共建。姚王镇桑木村通过村企共建,将原租赁给华鹏美雅特装饰材料(泰兴)有限公司的老厂房和部分土地,以入股的形式交企业经营,重新签订协议,企业以股份分红和支持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形式每年上缴村集体120万元。
2、中介服务型。村级组织通过为群众提供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后勤保障服务,法律法规服务、会计服务、资金或贷款担保服务等,积极参与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构造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加集体收入。我市黄桥镇双桥村自2007年开始,坚持走结构调整、农业招商之路,成功创建黄桥镇现代农业园区。园区所有用工都由村组织的“帮工队”帮助联络、协调。常年在园区打工的60岁以上人员489人,每天工作8小时,月平均工资800元。仅此一项,该村农民可增加收入460多万元,全村人均增收1300多元。用工高峰期,“帮工队”还帮助从周边乡镇组织人员,村“帮工队”与用工业主协商一致,收取每人每天1元钱组织费,全年村集体增加收入17.6万元。既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又增加了服务功能。广陵镇兴宁村由村“两委会”牵头成立了兴盈葡萄专业合作社、香艿芋专业合作社、兴民果业土地股份合作社、兴宁社区股份合作社等4个农民合作组织,同时引进能人成立利群獭兔专业合作社。该村专业合作社成员总数达495个,带动非成员农户974户,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总产值达1687万元,盈利38万元。在葡萄和香艿芋销售上,变“家家户户摆摊设点、无序采摘”为“合作社根据市场需求统一、有计划采摘、销售”的做法,2011年合作社统一销售葡萄360吨、香艿芋230吨,在确保农民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合作社获取0.2元/公斤差价,共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1.8万元。
3、工业主导型。坚定不移地深化村级集体企业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改革产权制度,通过合资、合作、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积极吸引外资、民资和社会闲散资金参资入股,扩大资本,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把集体资金优先投向发展有前景、经济效益较好、负债率低的优势企业,培植和扶持企业上规模、上等级,增强竞争能力。滨江镇殷石村拥有集体企业8家,2011年,村集体可支配收入572万元,其中集体资产发包、租赁收入135.8万元,土地租赁收入35.7万元,利息收入50多万元,工程服务费20多万元,其他收入200多万元。为了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优良环境,村里制订了“三心”服务制度:一是“诚心”,凡到殷石村新办企业的客户,村里负责水、电、有线电视、电话以及硬质道路“四通一平”;二是“热心”,只要企业有困难,“两委会”一班人第一时间、无条件上门服务;三是“放心”,要求村干部严格执行工作纪律,除合同约定的费用外,不向企业摊派一分钱,不到企业吃一顿饭,不到企业报一张票。目前,该村工业园共租用土地63.2亩,新建厂房178间,引进企业14家。张桥镇西桥村轧辊厂系村办集体企业,近年来,村经联社持续加大企业投入力度,多层面、多渠道为企业筹措资金,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该村已组建西桥集团,2011年轧辊厂实现利税近300万元,为西桥村新农村建设贡献192万元。
4、资产营运型。村级集体将闲置的厂房、猪舍、机械设备和公用设施等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通过出售、租赁或合股经营等多种形式招引能人、富人尽快盘活,从而扩大经济总量,增加集体收入。虹桥镇六圩村原村办企业江苏少女之春集团公司,由于诸多原因,经济效益下滑,已不能作为村级经济的支柱。经村民代表会议多次讨论,决定对企业实施改制,盘活集体资产。利用“少女之春”商标资源和闲置资产,吸引能人租赁承包。村“两委会”通过市场调研,对原企业设备及相关资源综合评估,出台了详细的招标方案并经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先后招引12家企业,村集体每年可收取租赁费和管理费近70万元。曲霞镇李圩村在村办企业改制过程中考虑了今后集体经济发展的问题,仅将企业的机器设备进行了处置,厂房、土地仍保留集体性质,预留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空间。近几年,该村将集体资产定期进行招标、招租,稳定了该村的集体经济收入,目前该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达25万元。
5、三产流通型。近城郊、近集镇、近交通要塞的村组,立足区位优势,积极兴办各种三产项目,有的多渠道、多形式兴办专业市场、特色市场和农贸市场,有的兴办各种综合专业商店,集体通过收取适当的摊位费、中介服务费、仓储费等,增加村集体收入,有的由能人牵头,村集体以土地、房屋、设备、牌誉入股,兴办三产实体,通过收取年租金等增加村集体收入。我市河失镇河头居委会原集体企业银花商贸公司由于经营不善,企业倒闭,该企业100多万元的债务成了居委会沉重的包袱。通过多方论证、协商,采取零资产出售、债务由购买方负责偿还的方式,经公开招投标盘活该资产。2011年8月,该居委会引进社会能人陈平将闲置厂房改建成银花大酒店,并新建垂钓休闲中心,居委会每年获得13万元的收入。另外,该居委会还将原河头自然村闲置多年的塔吊和厂房对外出租,每年增加集体收入2万元。
6、土地流转型。不少村探索出了加快流转土地,促进村集体增收的新途径。积极招引能人流转土地进行集约化经营。分界镇赵庄村一次性流转土地113.15亩,由如皋能人黄玉兵搞苗木栽培,其中农户97.32亩,村集体预留田地15.83亩,每亩土地租赁费1200元,合同时间15年,该村每年可增收1.9万元。湖头村利用集体预留土地、河面113亩,2011年11月通过镇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成功对外发包,村集体获得每年13万元的稳定租金收入。
三、推进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1、切实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全面开展村集体“三资”清理,摸清底数,登记造册,建立“三资”台帐,实行市乡联网管理。村集体资产资源一律由乡镇(街道)农经服务中心统一管理,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统一发包,提高资源发包收入。积极鼓励村集体规划内的非农建设用地或开发价值高的其他集体土地,依法以使用权入股、租赁等形式参与企业经营,获得稳定的土地收益。积极开展农村集体土地资源清查,在加快推进农户承包土地有序流转,以计税面积与农户签订补偿协议的基础上,合理主张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对路道、水面、沟渠、河坡等资源的经营权。强化资产营运,村级集体将闲置的房屋、机械设备和公用设施等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通过租赁或合股经营等多种形式招引能人尽快盘活,增加集体收入。
2、积极推进合作组织建设。村级组织通过牵头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群众提供信息、技术、后勤保障、法律法规、会计、资金或贷款担保等服务,积极参与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加集体收入。在近城郊、近集镇、近交通要道的村组,立足区位优势,积极兴办专业市场、特色农贸市场和各种综合专业商店等三产项目,通过收取适当的摊位费、中介服务费、仓储费等,或由能人牵头,村集体以土地、房屋、设备或无形资产入股,兴办三产实体,通过收取年租金等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组建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和资产经营公司,努力实现更多的收益分配、股金分红和投资收益。
3、大力发展村级主导经济。正确处理好家庭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专业合作经济与集体经济、所有制形式与实现形式、发展集体经济与个体私营经济的关系。在所有制结构上,围绕村级集体增收,积极发展集体直接经营、股份经营、合作经营等多种实现形式;在经营形式上,坚持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进行市场运作;在产业模式上,坚持一、二、三产业哪种产业符合实际,就发展哪种产业,不搞一刀切。要根据村级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现有的税收、用电、用地、用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提供各种高效优质的服务,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努力拓宽筹资渠道,通过吸引外资、招募内资,将本地自然资源、项目资源与他人的资金、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的优势进行优化组合,开辟新的集体增收项目。深化村级集体企业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改革产权制度,通过合资、合作、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积极吸引外资、民资和社会闲散资金参资入股,扩大资本,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4、建立公共财政支持机制。市、乡镇(街道)共同出资,设立村级集体增收专项基金,市级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乡镇(街道)财政按照一定比例配套投入,重点扶持76个村级经营性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主要用于经济薄弱村发展经济或统一开展资本运作和市场运作,培育村级经济的“造血”功能。新建工业标准厂房统一发放集体资产产权证,实行“村级所有、市各园区或乡镇(街道)工业集聚区经营、收益保底、按股分配”的运营机制。
5、建立税收奖补机制。村级组织招商引资到市、乡镇(街道)工业园区、工业和三产聚集区的项目,企业新增税收的乡镇(街道)留成部分,按不低于50%的比例由乡镇(街道)奖补到村。对市核定的村级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重点扶持,两年内实行全额奖补。同时,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要积极鼓励、引导农户利用闲置资源开展全民创业,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培植税源经济,从而获得更多的税收分成,增加集体收入。
6、减免村级投入有关规费。凡村级建设标准厂房,涉及市级及以下所有规费一律减免(详见附件)。土地出让收益部分,作为村基础设施等项目的建设资金,全额用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土地复垦开发,优先列入占补平衡项目库,市级实行定额补助,除实施成本外,全额留于村级使用;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对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整理,优先列入增减挂钩项目库,乡镇(街道)留用的30%指标部分,置换至乡镇(街道)工业集聚区或集镇所在地,用于工业项目建设或集镇商业开发,土地收益部分对村级实行定额补助,每亩补助2万元。
7、强化金融支持力度。各级金融机构对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项目要优先提供金融服务,简化审批手续,实行利率优惠。鼓励金融机构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试点。规范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积极开展农民资金互助组织试点,允许村集体经济组织参股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对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民资金互助组织投放村级集体的贷款享受金融部门同等财政补贴政策。
关键词:林下经济;现状;问题;建议;金寨县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3-04-94-02
林下经济是充分地对林下资源(包括土地、光照、林荫等)进行利用,从事林下种植、养殖、旅游等复合经营,有效地实现林业资源的共享、循环发展,使林业产出增加、林农的收入提高。这是我国对集体林权制度进行改革、林地承包到户后产生的农村经济增长的新模式,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好的收益,呈献出良好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在当前我国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加大对森林资源保护力度的大背景下,发展林下经济是林农收入增加的有效途径。林下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地缩短林业生产的周期,使林业的附加值增加,实现林业的持续、循环发展。目前我国各地林下经济发展势头较好,主要有林畜模式、林禽模式、林草模式、林菜模式、林菌模式、林粮模式、林药模式、林油模式等,应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金寨县处于安徽省的西部地区,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条件温和、雨热资源丰富、四季分明,境内的森林资源覆盖率超过70%,林业用地面积为29.4万hm2,林业资源十分丰富,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良好条件。现结合笔者工作实践,将金寨县林下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建议总结如下。
1 金寨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金寨县近年来一直重视林下经济的发展,利用其丰富的森林资源,因地制宜,努力探索林药、林菌、林粮、林菜、林禽等模式,形成近期得利、远期得林、多方面协调发展的林业经济发展新格局。结合金寨县当地的旅游资源,对以森林旅游为主的休闲娱乐等旅游项目进行大力开发。目前,金寨县可以进行林下养殖、种植的类型超过30种,围绕森林资源开发的农家乐数量超过20家。金寨县积极引领企业参与,各企业结合自身的资源从事林下经济发展,达到企业和农户的双赢,如森岭畜禽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在余岭林场的40hm2林地上进行林下土鸡的饲养,每年出鸡的数量在1万只以上,销售的方式选择定点直销,年均收入达50万元以上,经济效益显著;金林生态养鸡专业合作社在林下养殖黑鸡,每只可卖500元以上。金寨县在林下经济发展方面给予政策及资金扶持,2012年,林下经济上给予的资金补贴超过300万元。目前,该县有超过2万户从事林下种植或者林下养殖;超过2 000户的林下经营面积超过13.33hm2;超过150家企业参与林下经营,其中省级林业龙头企业的数量达8家;建立起120多家林下经营合作社,林业经营经纪人数量超过400人。截至2014年6月,金寨县林下经济的总收入超过9亿元,在该县整个林业经济收入中占比达38%。
2 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规模不大,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金寨县林地资源较为丰富,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很多林农取得了林权证,森林资源真正成为其可支配的生产资料,为从事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但是目前该县林下经济很多都是各家各户分散经营,由于资金、技术及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均规模不大,集中连片经营的少,没有形成规模优势,林产品互惠互销平台渠道不健全,经营的水平也一直徘徊在较低的水平。由于缺乏对市场信息的了解,林农在种植或者养殖种类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因此对市场的抵御能力不强,一旦市场行情发生波动,可造成较大的损失,影响了林农从事林下经济的积极性,不利于其长期、健康发展。
2.2 发展环境良好,发展氛围不足 金寨县的森林资源丰富,气候条件良好,发展林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县政府也给予高度的重视。但是,林下经济是近些来涌现出的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很多地方还处于起步的探索阶段,林下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还不全面,基层的林农对此更缺乏了解,存在畏难情绪,从事林下经营的积极性不高,从金寨县各地的整体情况来看,林下经济发展氛围不浓。
2.3 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具体措施缺乏 当前,很多地区已经认识到林下经济发展在整个林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国家林业局将其发展作为巩固林权改革的重要措施、转变林业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促进林农收入稳定增加和实现森林资源保护的重要途径。林下经济是我国未来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有些基层地区,由于信息的缺乏,对林下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将其重点列入到农村经济工作中,对林下经济发展的全面规划和具体的实施措施较少,各部门没有明确的分工。在此基础上,虽然很多林农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由于政府在林下经济发展方面的补助资金不多,没有出台具体的优惠政策,大部分要靠林农自己出资,很难做大做强,因此林下经济的发展一直没有较大的突破。
2.4 企业参与度不高,农业科技人员难以适应林下经济发展的需求 目前,金寨县虽然也有安徽新思源林业生态科技公司、森岭畜禽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等企业参与到林下经济发展中,但是数量不多,很多企业的参与意识不强,主要原因在于林农传统的小农意识及政府出台的扶持企业参与的政策和措施较少。而且,即使是有一些企业参与到林下经济的发展中,由于缺乏资金、技术等,加上这些企业没有很强的品牌意识,很难做大,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经过多年的发展,金寨县在农林建设方面已经建立其一支专业队伍,对该县农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现有的科技队伍存在知识老化、缺乏对农林业方面的新成果及新技术的了解,与当前农村林下经济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
3 发展建议
3.1 提高认识,科学发展林下经济 要提高对林业可持续发展中林下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大力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充分地利用金寨县的森林资源和光热、林荫资源,发展以林业产业为主体,林下种植、养殖、森林旅游、林下产品加工于一体的经营模式,促使林业由原来的单一化利用树木的模式转向树木、林地、森林景观等综合利用的模式,拓宽林业增收途径、转变林业结构,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及林农的增收。在基层采取电视、广播、报纸等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优势、效益及技术的宣传,尤其要重点宣传已经取得成效的典型实例,以提高林农的认识,在金寨县上下形成林下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组织一些综合素质较好的林农及林业技术人员到外地进行参观或者技术培训,使其技术水平得以不断提高,科学地推动林下经济的发展。
3.2 做好规划,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 坚持“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因地制宜地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对林下经济的发展内容进行规划,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及操作性的实施措施。组织专家对林地资源进行调查,摸清各地林下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结合当地的自然及经济条件,合理地规划布局林下经济,积极探索适宜在当地大面积推广的林下经营方式。此外,在对各地林下经济发展潜力进行充分挖掘的同时,要将林下经济的发展与林业建设项目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坚持分步实施,促进二者的共同推进。推广多种经营模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指导,对龙头企业等要进行大力扶持,发挥企业的典型带动作用,以促进金寨县林下经济的产业化发展。
3.3 加强多部门协作的科技人员队伍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林下经济 林下经济包括林下种植(包括菜、油、菌等)、林下养殖(鸡、鸭等)、森林景观旅游、林产品加工等多个方面,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因此需要大量的技术支持和市场信息的指导,这就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仅仅靠林业部门是不可能的。因此,政府要做好各个部门的协调工作,除了对现有的农林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继续教育外,还要引入新的包括休闲农业、特种特养等新领域的人才补充到科技推广的队伍中来,建立一支素质好、水平高、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科技队伍,实现林下经济的又快又好发展。
3.4 加强引导,扶持林下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的发展需要政策的支持,政府要加强政策措施的制定,以引导更多的农户有能力参与进来。金寨县为了推动林下经济的发展,采取了4个引导措施。一是对模式进行引导创新。充分地利用当地林下空间资源,探索开发新的林下种植、养殖等新模式。二是对企业进行引导。积极引导林农与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签订长期的产销合同,以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模式从事林下经济生产,以达到企业和农户增收、林业健康发展的目的。如安徽新思源林业生态科技公司在林下进行立体经营,建立板栗园,引入美国山核桃,复种绿茶、中药材等,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三是对市场进行引导。政府要建立起市场预警机制,让农户对市场行情做到充分了解。通过引导大户或者合作组织长期为企业、酒店、宾馆等提供林产品。四是在政策方面进行引导。金寨县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产业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对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在宏观上加强调控,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在资金的投入上要实现多元化。
参考文献
[1]胡友霞.金寨县发展林下经济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13(20):82-83.
[2]丁国龙,谭著明,申爱荣,等.林下经济的主要模式及优劣分析[J].湖南林业科技,2013(2):52-55.
[3]王宗星,冯博杰,高智慧,等.关于林下经济发展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3(4):389-393.
[4]王虎,夏自谦,冯达,等.河北省林下经济产业规划布局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13):7041-7043.
[5]刘美丽.林下经济模式及综合效益[J].林业实用技术,2007(4):37-38.
一是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始终推动企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根本途径。五年来,我们始终抓住发展这一主题不放松,以“五个一流、强精特优”为目标,确立了“十五”发展战略,形成了总体工作部署和指导思想,凝聚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全部智慧,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不动摇,把握机遇,发挥优势,坚持做强做优主营业务,就能够不断开创企业发展的新局面。 二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始终保持干部队伍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企业要发展,干部是关键。在“十五”纷繁复杂的形势下,我们明确了“抓班子、树正气、上水平、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各级干部心系事业,勤政廉政,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形成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为实现“十五”目标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三是必须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发扬石油传统和铁人精神,始终保持员工队伍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旺盛士气。石油传统和铁人精神始终是激励我们奋发有为、不断创新发展的动力之源。只有继承和发扬石油工业光荣传统,高举中国石油旗帜,坚持用铁人精神带队伍、闯市场、谋发展,才能时刻保持高昂斗志,不断增强发展意识,树立良好形象,赢得良好信誉,形成强大动力。
四是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从严治企,科学管理,始终着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改革出活力,管理出效益。我们持续进行结构调整,深化企业内部改革,规范经营行为,强化企业管理,企业整体实力得到明显提升。实践证明,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从严治企,科学管理,才能实现管理增效目标。
五是必须坚定不移地促进共同发展,始终保持企业和谐稳定的良好发展环境。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没有和谐稳定的环境,就不可能健康发展。油田勘探开发是指挥部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没有油田公司的增储上产,就没有指挥部的稳定发展。实现共同发展,是全体吐哈人的共同心愿,是构建和谐矿区的必然要求。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共同发展,才能实现吐哈油田整体繁荣稳定。
六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始终关心和依靠广大员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只有充分依靠员工办企业,积极实施“凝聚人心”战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努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员工群众,才能真正实现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指挥部“十五”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员工的思想观念还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二是人力资源开发不能满足加快发展的需求,队伍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三是企业管理粗放,与精细化要求有较大差距;
五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突出;
六是社区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距离创建和谐社区的目标尚有差距。
指挥部“十一五”发展面临的形势
未来五年,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指挥部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公司的关键时期,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诸多严峻挑战。
1.宏观环境非常有利。国际能源需求不断增长和原油高价位运行,促进了世界石油工业的加快发展。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能源需求也进一步增长。国家鼓励石油企业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拓展两个市场。集团公司高度重视未上市企业的发展,把工程技术服务纳入主营业务范畴,在投资、合作开发、矿区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我们加快发展创造了宽松环境。版权所有
2.内部环境和谐稳定。《共同发展纲要》的签订和实施,为吐哈油田整体协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吐哈一盘棋”、“吐哈一家人”的大局意识和整体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同心协力、同舟共济的氛围日渐浓厚,共同发展的思想基础已经形成。“十一五”油田公司要实现“保38争40”目标,加快三塘湖勘探开发和吐玉克稠油动用,也为指挥部巩固内部市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西部各油田是我国石油工业重要的战略接替地区,是“十一五”重点上产区域。集团公司要实现“东部硬稳定,西部快发展”,投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毗邻新疆的中亚各国,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开发程度低,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也为指挥部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市场。
[关键词]县域经济;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
1、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在2014年5月份召开的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王东明指出,我省有183个县(市、区),是县级行政区划最多的省份,也是一个县域差别大、县域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四川省县级行政区划由171个县、县级市和市辖区组成,即包括农业人口比重为30%以上的县、县级市和市辖区,但成都市的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和温江区,自贡市的自流井区,攀枝花市的东区、西区,泸州市的江阳区和龙马潭区,绵阳市的涪城区除外。
二是四川省县域人口多,且多为农业人口,但三次产业的从业布局逐步趋于合理化。2013年四川省县域农业人口为6442.18万,比2000年减少了350多万。但四川省县域人口中仍然多为农业人口,2013年四川省县域农业人口占县域户籍人口的75.90%。
三是四川省县域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投资大幅增长,消费稳定增长。2013年,四川省县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6869.37亿元,是2000年的19倍多。此外,2013年四川省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915.65亿元,是2000年的6倍左右,慢于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
2、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县域之间经济规模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平衡
2013年末,GDP总量最大的是成都市龙泉驿区,为837.06亿元,最小的是甘孜州炉霍县,为4.63亿元,两地区之间相差了近181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最高的是双流县,达64.60亿元,最低的壤塘县仅有0.15亿元,两者之间相差了近431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最高的地区是双流县,达185.63亿元,最低的地区是得荣县,仅有0.74亿元,两者之间相差了近251倍。2013年民营经济增加值最高的地区为双流县,达484.23亿元,最低的地区是得荣县,仅有1.64亿元,两者之间相差295倍之多。
2.2四川省县域经济仍以传统农业为主,且效率低下
目前,四川省大多数县域为农业县,并且农业的生产方式多以传统农业为主。传统农业没有先进的技术和农业机械化的大力支撑,其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率比较低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农业经营规模狭小,并且生产分散,规模效益低。二是农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没有大力推广或采用现代农业技术。三是农村劳动力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以及扎实的文化技能。四是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步伐缓慢,农产品科技含量低。
3、四川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对策建议
3.1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一是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四川省县域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壮大县域经济,四川省县域应该加强县域农田水利设施、农村电力基础设施、公路交通等的建设。
二是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2013年,四川省政府办公厅确定了2013-2015年四川省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建设重点县名单,具体详见下表。县域各地区要因地制宜,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原则,特色发展。
三是坚持“科教兴农”战略,大力推广和引进成熟、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动四川省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
3.2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水平
3.2.1坚持以人为本,把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作为城镇化的核心
一是大城市要合理控制人口规模,减免外来人口的大量流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应合理降低落户要求,促进外来人口的转移。二是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为农民等群体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切实增加他们的收入,提高他们的待遇。三是持续加强保障房建设,改善农民工的居住条件。四是要切实提高农民工的社保水平和覆盖面,同时,使他们平等地享有公共服务的权利,促使农民工更快地融入城市,加速农村人口转移进程。
3.2.2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注重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四川省在推动城镇化过程中应该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依据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原则,重点发展一批经济基础良好、人口规模较大、环境承载力强的县(市、区),帮扶一批经济基础薄弱、人口分布稀疏的县(市、区),逐步形成以若干大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依托、大中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现代城镇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婷,徐少华.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新思路[J].农村经济,2005(8):50-52.
[2杨F.四川工业化进程分析与预测.经济热点分析,2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