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机电一体化的前景范文

机电一体化的前景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机电一体化的前景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机电一体化的前景

第1篇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 strong impetus to the different disciplines of cross-cutting and infiltration, resulting in the mining area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our country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integration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electromechanical integration of the partial forecast

主题词:机电一体化技术现状前景

Keywords: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status prospect

中图分类号: TH-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导致了矿业领域的技术革命与改造。在机械工程领域,由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发展阶段。

一、机电一体化概要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目标,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

世界范围内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也称为初级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和深入发展,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第二阶段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迅猛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

二、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在这方面研究和应用。国务院成立了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并将该技术列入“863计划”中。在制定“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时充分考虑了国际上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动向和由此可能带来的影响。许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及一些大中型企业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日本等先进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

三、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一)智能化

智能化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人工智能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这里所说的“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模拟人类智能,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智能化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与人完全相同的智能是不可能的。但是,高性能、高速的微处理器使机电一体化产品赋有低级智能或人的部分智能则是完全可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运用,现在机电一体化技术正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最新的技术方向是: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使得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出现,从而出现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通过进一步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使机电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得到了深入研究。要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研究机构的科研作用,让大专院校、研究机构与一些大中型企业在机电一体化技术领域进行合作研究,推进技术的发展并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快速的转化和应用于实际的产品和相关的领域,为各方面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达到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

(二)网络化

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突出成就是网络技术。网络技术的兴起和飞速发展给工业生产、政治、军事、教育和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各种网络将全球经济、生产连成一片,企业间的竞争也将全球化。机电一体化新产品一旦研制出来,只要其功能独到,质量可靠,很快就会畅销全球。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利用家庭网络(home net)将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电系统,可使人们在家里分享各种高技术带来的便利与快乐。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

(三)微型化

微型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国外称其为微电子机械系统,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 cm3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向微米、纳米级发展。微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微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在于微机械技术,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加工采用精细加工技术,即超精密技术,它包括光刻技术和蚀刻技术两类。

(四)绿色化

工业的发达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一方面,物质丰富,生活舒适;另一方面,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于是,人们呼吁保护环境资源,回归自然。绿色产品概念在这种呼声下应运而生,绿色化是时代的趋势。绿色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的生命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资源利用率极高。设计绿色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近几年来,我们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研究和生产得到长足的进步。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运用,现在机

电一体化技术正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最新的技术方向是: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使得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出现,从而出现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通过进一步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使机电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得到了深入研究。例如,国产电牵引采煤机已经占领国内市场,核心部分是由安装在采煤机上的计算机和传感器组成,具有多种保护、遥控功能。国产全数字化直流提升机也已占领国内市场。此外,我国在液压支架电液控制、胶带运输机、矿井供电设备以及风机、水泵、压风机、局扇等设备上也都有成熟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但是,,笔者认为在发展我国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技术上应该注意以下几点:①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装置,增加产品国产化的比例;②增加产品的通讯功能,以适应综合自动化的需要;③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大型设备的故障诊断功能和智能化程度。

机电一体化的出现不是孤立的,它是许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阔发展前景也将越来越光明。我国可以利用广阔的市场潜力,用全新的方式和更短的时间研发更多具有知识产权的机电一体化产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在国内外发展的同时,行业内肯定会有竞争的时候,它既是挑战,更是机遇。笔者相信,在新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指引下,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阔发展前景也将越来越光明。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应用;前景

中图分类号:TD6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0(C)-0186-01

一、概述

机电一体化是众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它促使机械工业发生战略性的变革,使传统的机械设计方法和设计概念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大力发展新一代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改造传统机械设备的要求,而且是推动机械产品更新换代和开辟新领域、发展与振兴机械工业的必由之路。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应用

(一)数控机床。数控机床及相应的数控技术经过40年的发展,在结构、功能、操作和控制精度上都有迅速提高,具体表现在:(1)总线式、模块化、紧凑型的结构,即采用多CPU、多主总线的体系结构。(2)开放性设计,即硬件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具有层次性、兼容性、符合接口标准,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益。(3)WOP技术和智能化。系统能提供面向车间的编程技术和实现二、三维加工过程的动态仿真,并引入在线诊断、模糊控制等智能机制。(4)大容量存储器的应用和软件的模块化设计,不仅丰富了数控功能,同时也加强了CNC系统的控制功能。(5)能实现多过程、多通道控制,即具有一台机床同时完成多个独立加工任务或控制多台和多种机床的能力,并将刀具破损检测、物料搬运、机械手等控制都集成到系统中去。

(二)工业机器人。第1代机器人亦称示教再现机器人,它们只能根据示教进行重复运动,对工作环境和作业对象的变化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第2代机器人带有各种先进的传感元件,能获取作业环境和操作对象的简单信息,通过计算机处理、分析,做出一定的判断,对动作进行反馈控制,表现出低级智能,已开始走向实用化;第3代机器人即智能机器人,具有多种感知功能,可进行复杂的逻辑思维、判断和决策,在作业环境中独立行动,与第5代计算机关系密切。

(三)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CIMS的实现不是现有各分散系统的简单组合,而是全局动态最优综合。它打破原有部门之间的界线,以制造为基干来控制“物流”和“信息流”,实现从经营决策、产品开发、生产准备、生产实验到生产经营管理的有机结合。企业集成度的提高可以使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配置得到更好的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的潜力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

(四)柔性制造系统(FMS)。柔性制造系统是计算机化的制造系统,主要由计算机、数控机床、机器人、料盘、自动搬运小车和自动化仓库等组成。它可以随机地、实时地、按量地按照装配部门的要求,生产其能力范围内的任何工件,特别适于多品种、中小批量、设计更改频繁的离散零件的批量生产。

三、机电一体化发展应用前景

开发新一代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和研制各种性能优良、稳定高效的机器人和机电一体化设备,实现工业和各种作业的柔性化和自动化,使机械设备具有更高的柔性。智能制造系统(MIT)是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组成的人机一体化系统,是在专家的指导下,做到人机的有机结合,具有很强的自律能力和人机一体化能力;高水平的人机一体化(即虚拟制造技术),在软件的支持下,有一定自组织能力、自我优化能力和自我修正能力,是机电一体化研究热点。它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心理学、生理学、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等新思想、新方法,模拟人类智能,对诊断过程、人机接口、自动编程和加工过程等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构思和决策,以取代或延伸制造工程中人的部分脑力劳动并对专家的制造智能进行收集、存储、完善、共享、继承和发展,以求得更高的控制目标。

快速零件制造技术(RPM)是由CAD模型直接驱动的快速制造任意复杂形状三维实体技术总称。其加工过程中人工干预少或无人工干预,由CAD软件设计零件的三维实体模型的数字模型,然后根据工艺要求,按一定厚度分层,完成从三维实体模型到三维平面的转变,进行加工处理,生成数控加工代码,再以平面加工方式生产,是集计算机技术、数控技术、激光技术、材料技术等于一体,是零件制造加工的前沿技术,是新的发展方向。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们对制造模式有了新的认识;从以“技术”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从“金字塔式多层次管理”向“网络式管理”、由顺序工作方式向并行工作方式,由固定组织加工向敏捷制造加工转变,特别是由质量第一向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转变。因此,21世纪制造模式成为机电一体化研究的新领域。

结束语:综上所述,随着新产品的研发及高精密等设备的发展,要求新一代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及系统也必然会朝着高性能、智能化、系统化以及轻量化、微型化方向发展,从而为国家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作者单位: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第一勘探队

作者简介:贾海林(1957.11― ),工作时间1975年,现任安徽煤田地质局第一勘探队,机电工程师。

参考文献:

[1]李运华.机电控制[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第3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智能控制

1 概述

当前,我国的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在很多的科学领域都有了很多的渗透和交互,这样也使得工程建设领域出现了很多新的变革,在机械制造领域,科学技术尤其是电子计算机技术不断使用其中,这也使得基本的技术和产品功能都出现了很大的改变,这样就使得工业生产领域机电一体化的速度明显有了很大的提升。

2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通常就是指在科学技术领域多种技术多种学科不断交融的趋势,以当前的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情况而言,机电一体化正在朝着这样几个方向发展:

2.1 智能化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智能化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智能化也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传统机械技术的一个最重要的差别。机械智能化的一个最为集中的表现就是产品出现了很多智能化的功能,,机电一体化技术中,智能化的使用也使得其成为了本世纪最为重要的一个发展趋势。

2.2 高性能化

高性能也就是指速度快、精度高、可靠性强、效率高的发展趋势,在近几年诞生的CNC就能够很好的满足这几方面的需要,这种系统在进行处理的过程中使用很多的中央处理器,在连接的过程中使用了很多条主线,这样就可以使得数据能够以很快的速度进行传递,在运行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同时对多项任务完成处理,在系统设置中,重视系统的实际功能能够对故障进行自动诊断,如果系统出现了问题要及时进行自动检查和处理,在处理之后还要能够对系统进行自动的修复,这些先进的功能也能够有效的保证我国机电一体化设备的高性能。使其能够在实际的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3 网络化

在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技术在我国悄然兴起,所以与网络技术相关的各项技术也不断的出现在了各个领域中,远程控制和监控技术也因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得到了很好的效果,用于远程控制的各种终端也使用了多种网络技术,所以,在机电一体化的过程中,其一定会朝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2.4 微型化

微型化是微型机电一体化和机械技术以及电子技术的有机融合,这项技术也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中最新的发展趋势,这种技术能够体现出诸多的优势,首先其体积较小,所以其能够占据更小的空间,在运行的过程中灵活性更强,在军事和医疗等领域发挥着十分巨大的作用,也是近几年来最重要的技术之一。

2.5 人格化

在以后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中,其在性能和表现上应该更接近于人类,也就是要更好的加强人和机械之间的协调性,同时也使得二者能够更好的相互融合,能够使得机械在操作时更符合人们的操作习惯,在安全性和可靠性上也能够更有保证。

2.6 绿色化

系统绿色化特点就是指其在生产制造和使用的过程中不会产生污染,同时也不会对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同时在其到达使用期限之后还能够将其相关的部件进行有效的回收使用,我国的经济和工业都不断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我国的资源也不断的减少,在环境方面也出现了很大的不足,生态环境不断遭到新的破坏,这种特点非常符合我国当今的发展需求,同时其又能够很好的体现出我国的基本国策,所以这种绿色化特征也必然会成为今后我国机电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3 我国机电一体化的应用前景

3.1 利用高新技术对机电一体化进行有效的改造和提升

在实际的使用中,机电一体化技术要涉及到非常多的学科和领域。它也是一门有很强的综合性的技术,我国近几年的发展中非常重视相关产品的创新,通过对先进技术的使用不断增强产品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3.2 开发新一代的机电一体化系统

3.2.1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在CIMS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人机一体化。在CIMS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过程控制级计算机,应配备必要的硬件和一定的软件功能。在软件方面,要做到计算辅助设计(CAD)和计算辅助制造(CAM)与硬件的有机结合,在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基本技术,不盲目追求高度自动化,数字化,逐步实现机电一体化的柔性、自动化、全局化。

3.2.2 智能制造技术

智能制造系统(IMT)是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组成的人机一体化系统,是在人类专家的指导下,做到人机的有机结合,而不是取代人,智能制造系统具有很强的自律能力。人机一体化能力是机电一体化研究热点,它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心理学、生理学、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等新思想,新方法,模拟人类智能,对诊断过程,人-机接口,自动编程和加工过程等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构思和决策。以取代或延伸制造工程中人的部分脑力劳动,并对人类专家的制造智能进行收集、存储、完善、共享、继承和发展,以求得更高的控制目标。

3.2.3 精益生产方式和敏捷制造技术

精益生产方式(LP)是以人为中心,以简化为手段,以尽善尽美为最终目标,包括雇员的介入,全面生产力的保持,及时化的生产,全面质量管理组成,探讨更有效地简化企业的组织结构,简化产品的开发过程,简化零件的制造过程和产品的结构,由于LP是基于企业或企业集团,有一定的局限性,于是出现了跨企业、跨地域、面向全球的制造技术即敏捷制造技术(AM)它随着市场变化,能快速形成不断变化的公司。形成虚拟制造系统达到产品设计制造过程的敏捷性,实现人、技术与管理优化集成、在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实施并行工程技术。

3.2.4 快速零件制造技术

快速零件制造技术(RPM)是由CAD模型直接驱动的快速制造任意复杂形状三维实体的技术总称。在加工中成型设备是无需专用夹具或工具的通用机器,而且加工过程中较少的人干预或无人干预,它由CAD软件设计零件的三维实体模型的数字模型,然后根据工艺要求,按一定厚度分层,完成从三维实体模型到三维平面的转变,进行加工处理,生成数控加工代码,再以平面加工方式生产每个深层要求,是集计算机技术,数控技术等于一体的技术。

结束语

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中要涉及很多的学科,它的发展也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和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技术有很多种,这些技术会随着我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壮大,从而也更好的为我国的相关产业服务,促进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探究中职学校机电一体化发展前景

什么是机电一体化?机电一体化是将机械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接口技术、信号变换技术等多种技术进行有机地结合,并综合应用到实际中去的综合技术。是现代化的自动生产设备几乎可以说都是机电一体化的设备。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发展前景如何,不仅要看一方面的因素,而要多方面综合起来考虑。

1、 学校背景条件及开设优势

机电一体化专业不是随便一个中职学校就可以开设的,必须有充足的条件和开设优势才能有发展前途,否则,即使开设也看不到未来发展的方向。以我教授的学校为例,我们学校是央企办学,全国唯一一所以铁路桥梁冠名的省部属国家级重点高级技工学校,同时具有职工培训和党校教育职能。建校30年来,一直致力于铁路桥梁建设技能人才的培养,不断探索和实践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已经取得了湖北省和武汉市两个级别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资质,学校拥有湖北省一级、二级专业等优质特色品牌,我们为众多企业以及中铁系统培训了大量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技能型人才。我可以就以下几个方面具体说明一下我们学校自身的优势。

一是提供智力支持。中铁大桥局集团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学校随时可以根据办学需要,聘请专家,尤其是技能型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得天独厚的智力资源,为我们学校培养建桥高技能人才提供了不竭的智力支持。

二是提供技术支持。集团公司桥梁建设技术代表了国际先进水平。强大的技术实力可为学校第一时间提供桥梁建造和维护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为学校紧跟桥梁技术发展及时修订教材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三是提供实训保障。集团公司每年有超过二百项大型分部工程,几百个施工工地,为学校学生实习创造了有力的实训保障。在武汉,学校长期与武桥重工、中铁七局、中国一冶、中铁科工、中交二航局、武锅集团签有实习合作协议,学生实习教学安排方便灵活。

开设机电一体化专业必须首先引进像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等等,要想发展还要有足够的设备,而这些都需要一个坚实的后盾作为基础。

2、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现状

机电一体化不是孤立出现的,它是很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要求和产物,而且机电一体化专业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其发展也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随着现代化工业技术生产的发展,现代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之前不自觉的利用电子技术上出现的技术成果到现在智能化的发展阶段。

现在很多学校都开设了机电一体化专业,但是长期以来,中职学校机电专业基本上还是按照传统的理论体系以学科为核心来组织教学,其出发点还是用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来组织教学,并以此作为教学过程的主线和质量考核的主要标准。从教学目的上来说,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对于学生以后开发设计产品是有帮助的。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因为就现在社会的发展情况,一般一个中职学校的学生毕业之后很难从事研究、开发、设计、决策等方面的工作,而是被分配到生产线从事制定工艺、调试试车、查找故障和排除故障等方面的工作。更有甚者,很多学校干脆单纯的培养“电工”、“钳工”等,并没有从“一体化”上来深入教学,没有根据社会的发展和新装备、新技术的需要来贴合实际。

3、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要求及发展方向

要想使机电一体化专业有更好更大的发展,中职学校必须要在教学不足的地方多下功夫,多进行改进学习。如下是关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要求:第一,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一些专业基础、专业课程中的原理图、电路图及梯形图还有一些程序都要用软件制作成课件,利用多媒体技术直观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消化吸收并更好地理解。第二,在校内实训方面。校内实训一方面要营造“车间”的真实情境,还要把学生学到的零碎的知识系统的结合起来,把学习和车间联系起来,全面掌握知识和技能。第三,在顶岗实习方面。顶岗实习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顶岗实习可以跟着导师做一些项目,也可以自己联系单位实习。实习岗位还是很多的,可以做维修电工、机修钳工、数控车工、制图员等等,主要是把实习内容和实习岗位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严格的教学要求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现代机电一体化近几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在是集机械、电子、光学、计算机、控制等为一体的综合学科,为了取得更大的进步,其未来发展方向主要在:第一,智能化方面,以计算机为实现手段,与控制论、信息论、决策论相结合,使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建设者的研究中日益得到重视,把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结合的智能化。第二,网络化方面,网络技术的兴起和快速发展给工业生产,科学技术,等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各种基于网络的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给机电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第三,集成化方面,这是放进机电一体化产品发展的特点,很多的系统都是运用了这一特点,比如,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智能制造系统等等,在这一方面机电一体化也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总之,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功能及发展方向远不及上面所介绍的这些,还有很多技术领域会用到机电一体化技术。社会和科技在发展,各种技术之间将会有很多融合的部分,机电教学要本着面向现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方针,从实际出发,不断改进,使专业人才培养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机电一体化专业在中职学校的发展前途一定会很光明,发展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王斌. 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略述[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6(09)

第5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越来越受到企业及科研人员的重视,本文就该部分内容进行了探讨。

二、机电一体化的内容

1.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从系统工程观点出发,应用机械、电子等有关技术,使机械、电子有机结合,实现系统或产品整体最优的综合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主要包括技术原理和使用机电一体化产品(或系统)得以实现、使用和发展的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个技术群(族)的总称。

2.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由若干具有特定功能的机械和电子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满足人的使用要求的最佳功能,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主要是指机械系统(或部件)与微电子系统(或部件)相互置换和有机结合,从而赋予新的功能和性能的新一代产品,有良好的人机协作关系。一个机电一体化的系统主要是由机械装置、执行装置、动力源、传感器、计算机这5个要素构成。

3.机电一体化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是机械工程与电子工程的综合集成,即给定机电一体化系统(或产品)“目的功能”与“规格”后,机电一体化技术人员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进行设计、制造的整个过程体系。机电一体化工程是系统工程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中的具体应用。

4.机电一体化思想体现了“系统设计原理”和“综合集成技巧”。系统工程、控制论和信息论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方法论。从某种意义上讲、机电一体化思想相当于“一体化”思想。它带来了诸如光电机一体化、机电液一体化、科工贸一体化、人机一体化等技术及其产品。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计算机特别是微型计算机已日益广泛应用于机械产品和生产过程的控制,使机、电有机地结合,发展成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给机械行业带来了显著的效益,提高了生产率,提高了产品的性能和质量,降低了原材料消耗,节约了能源,减轻了操作工人的劳动强度,增强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机电一体化”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与机械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高新技术,是机械技术与微电子技术的有机结合。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设计原理

从方法学的观点出发,机电一体化技术应遵循以下设计原理:

1.整体最优化原理

机电一体化技术要求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机械技术和信息技术,实现整体最优化。其实,“最优化原理”是人类进行科学技术活动的基本思想动力。“精益求精”是这一思想的生动描述。人们为达到一定的目标,采用直接或间接的方法求得达到该目标的最佳途径。这里强调“整体最优化”,正是运筹学思想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中的体现。

2.智能化原理

这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与传统机械自动化技术的主要区别之一,也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关于“智能”的定义。目前尚无确切和统一的说法。但是,它首先是对人类行为的描述。“智能”主要概括出人类有以下能力: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包括形成概念的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

我们这里所说的“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仿人智能”,或者称之为“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具体地说,智能化就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模拟人类智能,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

3.仿生原理

如果说智能化是“仿人智能”,那么“仿生”便是对所有生物行为的模仿。生物世界是亿万年生物进化的结果,是“适者生存”这条自然规律“精雕细刻”的结果,是人类的学习宝库。现代信息技术和机械技术使这一“模仿”比较容易,成为可能。

4.柔性化原理

也可称之为“软化原理”。由于使用了微电子技术,可以而且应当尽量用软件功能代替硬件功能。因为“软化”可以使机械系统近乎完全“贴近”实际工况的需要,极大地提高产品的性能。例如,加工中心机床、电梯的“加减速无感控制”、汽车发动机的电喷技术、汽车的防抱死装置… ,都广泛地采用了软件控制原理。

四、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自动机械、信息处理设备、办公室设备、车辆电子设备、医疗器械、光学装置、智能家电、楼宇安全系统等机电一体化系统都离不开执行元件为其提供动力。而执行元件和电子控制装置之间是无法直接连接的,因此需要一个驱动部件。该驱动部件在电子控制装置的控制下,接收指令,进行能量转换,从而得到目标输出。对于精密传动来说,需要在执行元件输出终端进行传动测量,如测量其位置、速度、加速度,同时将所测得的数据反馈给电子控制装置,让其进行比较,进行误差修正控制,最终实现精密传动。

当有多个执行元件,其输出动作规律各不相同时,一方面要根据各执行元件工作情况来考虑其控制的形式,另一方面需要确定它们之间是否存在输出的联系。如果它们之间没有联系,可以让它们单独来工作,也可以通过构建PC机上位控制来统一管理。若工作联动内容经常变化,就应该构建一个可以直接识别联动输出的软件,将联动输出写入软件当中,让其直接转化为控制程序,这样就能灵活地应对动作输出的需求。

五、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是集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 它的发展和进步依赖并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进入 21 世纪,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方向中,最主要的是: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微型化、绿色化,下文对此略加探讨:

1.智能化

智能化是 21 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建设者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这里所说的“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模拟人类智能,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诚然,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与人完全相同的智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但是,高性能、高速的微处理器使机电一体化产品赋有低级智能或人的部分智能,则是完全可能而又必要的。

2.数字化

微控制器及其发展奠定了机电产品数字化的基础,如不断发展的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而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崛起,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铺平了道路. 如虚拟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等。数字化要求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软件具有高可靠性、易操作性、可维护性、自诊断能力以及友好人机界面。数字化的实现将便于远程操作、诊断和修复。

3.网络化

20 世纪 90 年代,计算机技术等的突出成就是网络技术。网络技术的兴起和飞速发展给科学技术、工业生产、政治、军事、教育义举人么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各种网络将全球经济、生产连成一片, 企业间的竞争也将全球化。机电一体化新产品一旦研制出来,只要其功能独到,质量可靠,很快就会畅销全球。由于网络的普及, 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是家用电器网络化已成大势,利用家庭网络(home net)将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电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appliancesystem, CIAS),使人们在家里分享各种高技术带来的便利与快乐。因此, 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

六、结束语

只有加强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研究,才能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彭海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工程技术.2013(3):166-168.

第6篇

关键词:技术经济指标;用电管理;设备管理;无人值守

1 技术经济指标的考核:

煤矿机电方面的精细化管理工作,首先要定期对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进行严格考核,这些指标分别是设备完好率、待修率、煤矿机电事故率、用电综合电耗、用电原煤电耗、功率因数、通风机效率、吨水百米用电单耗、空压机比功率、吨煤提升单耗、防爆合格率、小型电气合格率、矿灯完好率、电缆吊挂合格、大型设备完好率等15项。只有定期(每月)对上述技术经济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对照行业要求及较好的指标同比,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整改方案并认真执行,才能更好的对煤矿进行精细化管理,达到节支降成的目的。

2 煤矿用电、用水、设备、配件等方面的管理:

(1)用电管理:

成立节电管理小组,每天对用电情况进行统计,并把统计出来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制定针对性的措施。不定期对使用单位进行检查,对不合理用电现象进行相应处罚。

严格执行躲峰添谷制度,在不影响运煤和提人的前提下,适当减少钢带机峰时段的运行时间,尽可能避开峰时段开机,并对钢带机和煤质科皮带的运行时间进行合理调整,由矿调度室统一监视其开停时间。将每日9点至11点,17点至21点定为钢带机节电时间,无货时停运。主排水泵房、井上供水泵、冲浆泵严格按规定的时间躲峰填谷,不得在峰时段开机。材料井绞车、各单位使用提升绞车在谷时段提车,平时段补充,峰时段不提车。根据天气状况,合理调整钢带机热风幕开停台数。其他各单位热风幕也应合理开启,并制定具体开机时间表。

加大井下检查力度,严格杜绝设备空载运行,淘汰高耗能、低效率的用电设备,加强井下供排水管理,严禁排“循环水”。

(2)用水管理:

完善用水计量、统计和定期分析制度。坚持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推进水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和量化考核。完善水资源计量器具配置和管理。按照用水单元规范配置计量器具,一、二级水表计量率达到100%,三级水表计量率达到90%以上。规范建立供排水管网图、计量网络图、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并定期进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保障系统和设施的有效运行。

全面进行供排水系统排查,优化升级管网布置。加强供用水设施、设备的日常巡查和定期保修、检修管理,杜绝跑、冒、滴、漏,降低溢流水量。

深化矿井水系统改造和废水处理、利用。充分发挥现有矿井水、生活污水等处理系统的功能和作用,立足各工艺用水的实际要求,充分做好矿井水深化废水处理项目的运行管理工作,促进废水的资源最大化,最大限度地降低工业新取水量,减少废水排放。

(3)设备、配件管理:

在日常管理中,认真实行设备二级租赁管理办法,开展逢“十”调度会制度,对基层单位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合理分析,科学配套,将闲置设备及时回撤,降低设备占有率。

检修设备坚持“精品原则”,矿、科、队三级领导现场指挥,工程技术人员跟踪指导,严格检查每一个零部件,对超限的配件及时更换,检修完的设备全部检验试车,做到精修、细修,达到检修标准。扩大设备检修品种,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和经验丰富的职工组成技术小组攻克设备检修技术难题,努力做到所有设备全部自修,提高自制加工能力。

井下常用采煤机截齿,耙斗机耙齿,刮板机刮板、圆环链、连接环,皮带机皮带、H架,喷浆机衬板等配件均在井下-450硐室集中管理,减少了运输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浪费和跑冒滴漏现象。加强旧品、旧件的修复工作,由车间质检员和技术员共同鉴定,确认配件不能修复后方可领取新件,减少新品投入,降低吨煤成本。

3 技术革新工作的发展方向:

在21世纪的今天,只有把煤矿打造成以自动化为核心的信息化矿井,不断降低人员投入,才能提高矿井安全系数,降低吨煤成本,不被市场所淘汰。对于机电技术方面,要努力推广和应用集中控制、无人值守技术,将提升钢带机、主运皮带机、井下水泵房、井下变电所等设备、设施提升到自动化控制水平。

推广主运钢带机实现无人值守,实现“集控”“就地”“闭锁”三种工作方式,达到集中控制、集中操作、集中显示。指挥中心配备两立的上位监控机及显示器,具有数据采集、监控画面显示、参数处理、事故报警、制表打印及PLC参数设置、控制逻辑修改、系统调试等功能。

推广主运皮带系统无人值守,每个系统皮带机设置PLC控制箱和信息传输接口,分系统皮带机数据通过信息传输接口接入环网交换机站点,将数据传送给指挥中心的工控机进行音频、视频监控和自动化控制。

推V水泵房安装无人值守系统,监测、控制系统实时在线监测水仓水位,当水位达到上限时能够报警,自动开启水泵;当水位达到下限时,发出声光信号,自动停泵。推广变电所安装无人值守系统,实现变电所内所有高、低压开关保护器,电力监控分站、地面主控机集中自动化控制。

4 结束语

煤矿只有在机电方面不断强化精细化管理工作,认真考核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加强供电、供水、设备、配件的管理,推进自动化、信息化技术,不断提高科技水平,才能达到节支降成、安全高效的目的,才能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煤矿安全规程》2011版.

[2]《电子设计与自动化技术》.

第7篇

摘 要 会计电算化规范了会计工作,使会计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有助于企业的财务管理规范化。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会计电算化的网络化进程。但是由于技术和管理的原因,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会计电算化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阐述了企业在网络环境下推行会计电算化应遵循的原则,分析了企业在网络环境下推行会计电算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企业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 企业 网络环境

一、引言

当代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就是会计电算化,它把电子计算机等当代信息和电子技术运用到会计工作中,形成了一种利用电子计算机来实现会计信息的人机结合系统,其核心是会计软件,基本组成有硬件、软件、会计人员、信息资源等。会计电算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会计工作质量和效率,降低了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转变了会计职能。它不仅满足了当代会计发展的要求,而且满足了科技和经济发展提出的对会计工作要求。

二、网络环境下推行会计电算化应该遵循的原则

1.会计电算化核算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会计核算应遵循会计应当遵循会计工作的一般原则,具体有:

(1)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事项或交易为依据,不能只把事项或交易的法律形式作为依据,应该如实的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和财务状况;

(2)会计核算所采取的方法前后要保持一致;

(3)用实际成本来计量企业获得的各项财产;

(4)按规定的方法来进行会计核算;

(5)及时进行会计核算,不得延后或提前;

(6)编制报表以及会计核算要清晰具体,便于利用和理解;

(7)会计核算要遵守权责发生制;

(8)收入与其费用、成本配比要合适,要在同一会计时期内确认各项收入与其相关的费用、成本;

(9)划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界限要合理;

(10)谨慎性原则;

(11)重要性原则,区分不同事项或交易的重要程度,以采用相应的核算方式。

2.会计电算化的信息系统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会计电算化的信息系统必须符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要遵守《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会计核算的前提下,确定会计电算化的核算对象,选择会计方法,搜集会计数据等。在网络环境下,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中会计核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具体如下:

(1)会计核算要以实际发生的各项事项或交易为对象,记录并反映企业各项实际进行的生产经营活动;

(2)会计核算要以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和持续经营为前提;

(3)会计核算要明确划分会计期间,保证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和结算账目要在同一个会计期间内;

(4)会计核算记账本位币可以是人民币或者其他货币,但是,在财务报表中要折算为人民币[1]。

三、企业在网络环境下推行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

1.技术还不够成熟

会计电算化是由硬件、软件、会计人员、信息资源组成的人机结合系统。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还处于会计核算电算化阶段,所开发出的系统只是模拟手工处理电算化的仿真系统,职能改善会计核算职能,不能改善会计控制管理职能,所以,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会计电算化。会计软件的不完善、网络资源的风险、会计数据存储风险、计算机系统风险、数据风险等都严重威胁了会计工作,给网络环境下推行会计电算化工作造成了阻碍[2]。

2.内部审核难度过大

数据处理具有潜在性,数据在输入后,计算机会按照一定程序来进行快速高频率的加工处理,导致总账和明细账间的关系不再存在,而且不可读取系统文件。一旦系统程序出错,可能导致内存资料被不留痕迹地篡改或消除,造成极大损失。企业审核信息系统时,内部资料可能会暴露,给其竞争力造成影响,而且审核运要用更加复杂的核查技术,增加核查所需的成本和时间。

3.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缺乏

会计电算化一方面减小了会计人员工作量,另一方面,需要专门的系统维护及操作人员。目前,我国企业在会计基础工作管理方面还存在不足,没有形成完善的能与会计电算化相配套的内部控制制度,大部分企业不能清楚地认识到在网络环境下推行会计电算化风险。

4.会计电算化信息安全控制欠缺

会计电算化信息安全风险主要来自三方面:(1)计算机硬件故障,严重影响信息安全,引起计算机硬件故障的因素较多,有人为因素也有天然因素,如雷击、电磁干扰、人为破坏;(2)计算机病毒,这是威胁企业信息安全的最重要因素,网络中各种病毒泛滥,而由于企业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企业会计系统是黑客的首选目标;(3)内部控制不当,企业内部信息泄密和滥用。

四、在网络环境下推行会计电算化应注意的问题

网络环境下会计电算化是现代社会对现代企业会计工作发展的要求,企业要加快会计电算化建设,使会计系统更加智能化、系统化,为企业创造更好的管理条件。笔者将简要阐述企业推行会计电算化应该注意的问题:

1.提高认识,避免认识误区

在网络环境下推行会计电算化是根据财务会计原理,应用计算机技术和成本管理的会计方法,通过改造传统的手工会计的流程、处理方法以及数据信息的存储、收集、处理、传递、报告的方式,而建立起的一种人机结合的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真正意义上的会计电算化应该是包括会计管理的全面的电算化,而不仅仅是会计核算电算化。所以企业会计人员要加强认识,转变观念。

2.注意改进会计电算化的审计制度和方法

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比较注重收集交易活动以及处理过程的证据,其基本途径是通过数据模拟测试形成所要的证据。企业在推行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电算化的会计审计工作,完善会计审计制度,应用先进的计算机审计管理技术、会计软件审计技术、系统维护和开发评估技术、内控测评技术等审计技术,以便于计算机更好的辅助审计。

3.着力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财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而会计工作又是财务控制工作的重点。现行的会计电算化系统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再加上我国大多数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机制不完善,缺乏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评价制度、监督机制和全面的预算管理制度,部分企业在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方面做得还不错,但常常忽视事后控制,这加大了企业推行会计电算化的难度。所以,我国企业有必要完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要建立有效地全过程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完善事前控制以便保证企业决策的正确, 目标切实可行;完善事中控制以便使企业活动能够按照决策方向和目标运行;完善事后控制以便企业分析经营管理活动的原因,进行考核和评价并进行奖惩,找出企业运行过程存在的不足,有效地评估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并对于不合理部分进行适当的调整,最终为企业顺利推行会计电算化奠定基础。

4.注意防范信息系统风险

信息安全是企业保持竞争力,健康发展的前提。而会计软件的不完善、网络资源的风险、会计数据存储风险、计算机系统风险、数据风险等都严重威胁了网络环境下会计电算化工作。所以,企业在网络系统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从管理和技术方面采取安全措施,加强机房管理,保证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另一方面,要提高网络的安全防范能力,避免病毒入侵以及非法访问内部网。

五、结语

随着网络技术和会计技术快速发展,我国企业在推行会计电算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着不少缺陷。企业要积极进行会计管理模式创新,顺应时代的潮流,结合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着力推行会计电算化建设,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规避各种可能影响企业财务安全的因素,确保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章卫兵.会计电算化系统架构构建分析.财会通讯.2006(4):24-25.

第8篇

【关键词】电力工程 质量管理 经济效益 作用及措施

由于国内经济越来越发达,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业领域中对电力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大,电力工程已经变成一项非常关键的民生工程。但是,电力工程建设也出现了非常多的问题,尤其是质量安全问题。质量安全是全部的电力工程可以顺利完成的重要基础,假如电力工程的质量没有保障,电力工程的具体功能就没有办法得到体现,有的甚至还会使人民的人身与财产安全得到损害,使经济的持续向前发展受到影响,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1质量管理在确保电力工程经济效益中起到的关键作用

电力工程质量的好坏是不是会对工程的经济效益带来影响是管理人员比较重视的一个问题。在实际项目里面,部分管理者一味的追逐眼前的利益,甚至不惜将质量的标准降低,运用低标准的材料。实践表明该做法只能给公司的经济效益带来损失。只有在工程中将质量切实提升上来才可以保证电力工程可以顺利投入使用,才能给公司带来经济效益,最终实现公司的经济持续稳定向前发展的目的。

第一,重视工程的质量管理你能够给施工的合理化、科学化带来保证,最终给公司带来一定的利益。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工序与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对材料进行合理的选取不仅可以使工程的质量达到要求,还能够给公司降低本可以不用产生的损失;另外,工程质量的提高提要施工人员的素质保证,所以在工程项目开工前应该给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高水平的员工能够使公司的效率得到提高,减少问题的出现率,同时也可以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二,公司产品的质量也会给公司的业务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只有企业的产品的质量高才可以将客户吸引过来,进而使企业的效益得到提高。尽管企业的信用度并不属于有形资产,但是它却可以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收益。企业只有形成非常好的信誉才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现有的电力行业在内部的竞争特别激烈,非常多的企业都在参与进来,在这样的状况之下,客户更加看中的便是产品的质量,只有过硬的质量才可以得到客户的信赖,才可以赢得更加长远的发展机会。

2强化质量管理提高电力工程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电力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做到对质量管理的严格控制。只有对质量管理工作做到严格把关,才可以给公司节省资源,降低能源的消耗,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才可以得以生存。

2.1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念,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观念问题是所有工作的先导。如果工作人员缺乏正确的观念便不会根据要求,根据规范进行施工,最终会使工程的质量受到影响。不过,质量观念并不光只是重视高质量,另外还需要关注成本问题。施工人员假如有着比较好的质量意识与水平,那么在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会严格把关,最终使工程的质量得到保证。企业要想使员工的质量观念得到提高,便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例如展开培训,在思想观念与职业技能两个部分入手,只有双管齐下方可以使员工的质量理念与素质得到切实的提高。施工技巧的提高能够让工作人员在施工过程中降低错误,提高工作效率,思想意识的改变可以使工作人员重视工程的质量,使企业的信誉得到提高,不断推动企业持续稳定向前发展。

2.2明确质量管理目标,促进企业效益提升

工程项目质量符合要求是完成施工任务的必要条件,假如没有质量保证,工程效益相当于零,有的甚至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所以,在施工开始之前便需要确立相关的全部工程质量规范的目标,仅仅在有清晰的目标的前提下方可以推动企业保证工程的质量。例如,可以将工程的质量规范放到合同条款里面去,只有工程项目满足要求才能进行验收,这样便可以促进施工单位更加重视施工质量。这个在施工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企业又必须给施工的各个阶段确立各个部分工程的质量目标,全部质量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一个个小的目标的累积而实现的,并且还需要将质量保证的任务具体的分配到每一个部门与相关的负责人,这样才可以将每一个环节把握好,确保各个部分都不会出现问题。

2.3加强项目材料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材料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条件。缺乏高质量的材料很难打造出高质量的工程项目。工程项目的材料管理包括材料的质量管理与成本管理。第一,采购人员必须把握好材料市场,保证所购买的价格在市场价的范围之内,另外还需要联系生产的厂家,以得到更加优惠的售价。第二,在材料的购买过程中需要认真对材料的质量进行检验,对材料的型号规格与安检证明进行仔细核对,以保证材料的安全性与可使用性,另外在购买材料时要按照施工的需要进行购买,不可以过多也不可以过分少,以满足成本与质量两方面的要求;对于那些暂时不需要的材料也要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储存,不可以全部堆放在一块,部分的材料比较容易氧化,部分比较容易受潮,每一种材料都有着它自己的特征。必须结合不一样的要求进行分别存储,施工场地的材料必须确保是符合规范的。

2.4强化质量管理手段,实现运作成本降低

施工过程作为工程项目的主体部分,全部的前期工作均是为施工所准备的,因此必须重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加强管理的质量。在施工过程中,首先必须对施工现场展开监督,对施工现场的人与事进行调控。监督是为了确保施工现场的工作程序与制度得到落实,另外还能够对施工现场的进度进行实时监控。尤其对于隐蔽性比较强的工作能够产生监督作用,可以说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必须对现场的各个部分加以重视,强调监督能够将问题及时发现并有效的将问题处理好。其次,对于已经制定的计划不可以去随意的变更,假如缺失有必要展开修正,必须经过严密的论证,并且上报到管理人员去审批,然后再提请委托的施工方进行审阅,保证客户的满意程度,不过同时还需要确保工程的质量。最后,必须使合同对于施工方的限定作用尽可能的体现出来,合同里面对于施工的规范与工程的质量均做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假如施工方不根据合同的相关条款进行施工,均可以看作是违约,必须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尤其是要关注监督施工方的违法分包以及转包现象和技术人员的配备等问题。根据这一系列的管理方式能够使工程质量得到保证,同时还不会给企业带来浪费,最终实现企业效益的提升。

2.5贯彻项目监理制度,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监理制便是工程施工的管理与监督的相关的制度。监理制能够监督施工方将高质量作为施工的目标。首先,制度必须使完整而合理的,所以制度的实施需要有详实的实施细则,规定各种实施的要求。另外还需要重视工程的检查力度与施工过程中的监督力度,将工程划分为许多不同的部分,各个部分的施工的完成均需要通过验收。其次,必须重视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针对质量检查所需要的人力、财力与物力,施工方必须要确保有充分的资金投入,这样能够加强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只有通过规范与制度对施工过程进行限制,方可以使施工人员的施工得到规范。重视施工管理,实现高质量的电力工程。

3强化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

3.1加大领导力度,落实责任制度

提高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需要对市场上的需求进行适应,同时将企业在质量管理体系与管理制度中的优势全面的发挥出来。根据电力标准与技术方面的需求,当问题发生的时候,无论当事人呈现出怎样的改变,均需要对其责任进行追根究底,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工程质量终身制,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工程师们真正做到严格把关工程的质量,明确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

3.2积极开展教育培训,打造出色施工队伍

现代化的大生产需要依靠群体的力量方可以实现。电力工程的质量的保证受到所参与进来的工程项目施工人员的影响非常大。应该对管理技术工作者、施工操作者展开教育培训,使他们各方面的素质得到提高。不但需要将他们的质量理念进行提高,同时还需要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

3.3确立监理细则,明确监理目标

按照工程的要求确定监理目标、人员、进度计划与物料计划,还有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所控制的根据、制度、方法与保证体系等等。确定好监理方案,对了解每一道工序、每一个区域、每一个阶段的工程质量标准、质量查验、质量评审以及验收步骤都进行详实的确立,让施工单位和工地中的施工人员均意识到在对质量控制时要做的事情以及要如何去做。另外还需要形成包括质检制度、质检机构、质检人员的素质在内的质量保证系统,并且要将各个级别的质检工作人员肩负的责任与权限明确的确立出来。

3.4提升技术审核力度,实施严格技术管理

技术管理指的是施工日记、图纸会审、技术责任制、技术交底、技术复核、技术档案、材料检验、工程验收等制度。技术责任制要求各个工程技术人员各司其职、明确分工,更加方便他们做好自己的技术工作。在施工过程中,施工的技术相关负责人需要仔细的将施工日志记录号,将施工过程中日常的工作状况、发生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与结果进行认真仔细记录并且保存起来,这些都将作为质量评定与竣工验收的凭据。技术交底是让参与到施工过程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人都对各自所承担的工程任务的技术要求、施工工艺以及特性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技术复核是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对各项技术工作的实施,必须有专门的人来复核,防止出现偏差,并且及时将问题纠正过来,防止出现人为的工程质量问题。

4施工、验收阶段的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措施

4.1施工准备时的质量控制

施工单位在承揽到电力工程的施工任务之后,必须和业主一起完成设计文件的技术交底、会审、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图预算、施工方案的确定以及技术资料的准备等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切实认真仔细,将施工过程中将会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全面的考虑,设计图里面不方便施工的部分要尽可能早的进行修改,确立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以及施工方案,以使下面的施工能够顺利展开。

4.2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施工阶段是将工程的设计意图完成并且形成具体的工程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最终产生工程项目使用价值的关键环节。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也是一个事前控制向事中控制的转变的过程。施工过程中的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确保施工工程的质量,形成一个可以稳定的生产合格的工程与高质量工程的管理体系。施工阶段是整个工程中质量控制工作量最大的一个环节。全部和建设活动有关的部门均必须在这个阶段参与到质量形成的工作中来。

按照施工阶段工程实体质量形成过程的时间阶段进行划分,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通常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以及事后控制。前面所说的三个环节的系统过程里面,前面两个环节对于最后形成的产品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并且支出的物质资源的质量控制对于左后形成的产品的质量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质量控制的系统过程里面,无论是对投入的物质资源的控制还是对安装与施工生产过程中的控制,均需要对给工程的具体质量带来影响的部分重要原因展开整体的控制。

4.3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

工程的质量验收属于工程建设质量控制的关键阶段之一。工程施工质量的竣工验收与中间验收两个部分构成了工程的质量验收。根据对工程建设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的质量验收,在过程控制与终端把关两个部分展开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最终实现所要求的使用价值与功能,充分体现建设投资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作为工程项目建设流程中的收尾部分,竣工验收是对项目的建设成果进行整体验收的结果。认真检查施工与设计的质量,确保项目是不是可以投入的关键流程。竣工验收通常包括整体验收与单项工程验收,这两个部分的质量控制都需要进行严格把关。

5结语

结合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提高并不会给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影响,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企业如果不可以确保工程质量,不但会加大企业的投入,同时还会使企业的信誉度受到影响,最终使企业在整个行业中的市场竞争力受到影响。因此,对电力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进行严格把关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汪C和.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管理思考[J].硅谷,2014(22).

[2]王豪.项目管理模式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31).

第9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务;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源于美国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它的提出标志着一个管理新时代的到来。一定程度上,学校教学质量能否提升,关键看教学管理;教学管理的水平能否提升,关键看教务管理。笔者认为,目前学校尤其是中小学的教务管理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主要是没有进行精细化管理造成的。

笔者通过对我市一些中小学教务精细化管理的实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当前中小学教务精细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教务管理部门管理职能的弱化,教务管理制度精细化的模糊,教学常规精细化的缺失,对教师的培养、考核和激励的不科学。笔者认为导致中小学教务精细化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如下:

一、教育管理理念落后

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是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种行政性教学管理模式,强调按照规范的程序和权威性的法规实施教育管理,因此,它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等优点。但是它不是站在被管理者需要的角度,学校的常规制度、教师的继续教育、学生的养成教育和教研组、备课组的教研活动等都是从管理者需要的角度出发,官本位观念严重。行政性教学管理模式只能带来刚性的、权威性的管理制度,起初会十分有效,会增加学校管理者的自信。但是制度的刚性与管理对象的人性终究会产生矛盾,一味地强调制度的权威性、规范性、强制性,会激化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而作为管理者,解决矛盾的办法就是制定更严苛的制度,形成一种恶性的“逻辑怪圈”。之所以出现千奇百怪的另类制度,归根结底是教育管理理念的落后,“最严校规”折射的就是教育理念的落后。

二、对师生的评价方式不科学

江苏省新课程改革实践变化最多的还是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等方面。但在教学评价上依然没有突破旧有的、单一的评价体系,衡量一个地区或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还是升学率。在升学率这一指挥棒下,社会和家长将教育的压力推给了学校,学校推给教师,教师强加在学生头上。于是,学校所有的评价都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的标准,教师行不行,关键看成绩。因此,部分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不再关注自己的专业成长,不再研究教法、学法,在工作中使用题海战术,慢慢地就变成了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教书匠”,而非“专家型”的教育者。

为了能在各项考试中取得优秀的成绩,很多家长、教师和学生只关注智力的开发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忽视了道德教育。如果过分依赖单一的教育评价模式,必将损害教师和学生的利益,最终会影响整个民族的教育事业。

三、缺乏精细化管理的经验

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并非首先在教育领域兴起,更不是针对教育问题提出的。精细化管理理念源于生产领域,它在企业推行及操作中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效果,因此,部分教育管理者开始研究和探索学校实行精细化管理的可能性。但学校精细化管理和教务精细化管理的实质是什么,没有一个现成的、有说服力的答案。学校管理者没有认识到精细化管理是实现培养人的教育目标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深化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更多的学校管理者将企业的精细化流程嫁接到学校管理中来,学校的各项管理事项能细化、量化的一律细化、量化,不能的也要创造条件细化、量化。这种用管理产品生产的方法来管理人才的方式,必然会增加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工作压力,激化他们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四、精细化管理的检查监督不到位

中小学教务管理人员有校长、分管副校长、教务主任和副主任以及各个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群体人数不可谓不精、不可谓不多,但是为什么教务精细化管理的水平并没有明显提高呢?绝大多数教学管理者因为学科教学的突出而成为学校中层干部,他们既是学校的管理者,又没有放弃学科教学,每天除了完成自己分管领域内的事务外,还要作为被管理者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这就使得教务精细化管理的监督检查环节得不到保证,即使有检查与监督,也只是“走过场”,形式大于内容。长此以往,教务精细化管理就有可能“雷声大,雨点小”,最后不可避免地销声匿迹。

五、精细化管理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浓

校园文化是指一个学校的历史传统、文化理念、价值观念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准则的综合,它包含物质、精神和制度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是载体,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纵观我市中小学的精细化校园文化建设,发现精细化管理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浓,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没有开辟精细化管理的舆论阵地,广大师生对精细化管理准备不足;二是没有形成精细化管理的共同体,师生被动地参与精细化管理,成为精细化管理的对象,被要求服从管理;三是精细化管理的制度不够精细,无法为精细化管理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建军.精细化管理在中学教务管理中的运用[J].社会心理科学,2011,(01).

第10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发展

0.引言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工业技术、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相互交叉融合的新产物,在电子技术的推动下,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技术领域,逐步提高各行业领域的智能控制水平。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我国机械制造、饮料生产和钢铁生产中应用更为广泛,具有良好发展前景。

1.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1.1应用于现代机械制造工业

传统机械制造工业是基于市场规模经济建立的,主要依靠企业生产规模、生产批量和产品结构来增强自身竞争优势,其根本目的是真正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以生产机器取代人力,通过低成本获取高质量、高效率。现代机械制造工业以信息技术为先导,其生产模式、制造系统、制造技术和组织管理形式得到全面改革,是具有全球化、网络化、智能化特性的绿色环保制造业。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于现代机械制造工业,能让企业的制造技术得到良好发展[1]。

1.2应用于饮料行业

事实上,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现今应用最广泛的、发展前景最好的应用技术,它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包装机械的开发、设计和制造中。这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单机自动化程度,还能全面增强整条包装生产线的自动化控制能力和生产能力,让其竞争能力远远优胜于其他传统的机械控制同类设备,从根本上改善食品饮料包装工作质量。

1.3应用于钢铁企业

1.3.1现代集成制造系统

在钢铁企业中,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IMS)能实现人与生产经营、生产管理和生产过程的一体化控制,对生产原料进厂、生产加工到产品发货的全过程都真正实现全过程一体化控制。

1.3.2现场总线技术

现场总线技术(FBI)主要用于连接设置在现场的仪表与控制室内的控制设备,真正实现数字化双向多站通信连接。[2]用现场总线技术取代当前常用的信号传输技术可以让大量信息在智能化现场仪表装置与更高一级的控制系统进行双向传输,保证数据传输的有效性。

1.3.3交流调速技术

交流调速技术是电力电子技术和微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的衍生物,由于交流传动性质优越,已广泛应用于生产实际中。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能让复杂的矢量控制技术实用化变成现实,还大大改善交流调速系统的调整性能,甚至远远超过直流调素水平。

1.3.4开放式控制系统

开放式控制系统能对一种标准的信息交换规程进行识别是支持,能实现不同厂家生产产品的兼容和互换。通过工业通信网络,开放式控制系统能使各种控制机械设备、管理计算机互联,实现测量与控制的一体化管理。

2.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

2.1信息智能化

信息智能化是基于控制理论基础,对计算机科学、数学理论、运筹学、动力学和人工智能进行吸收强化的新学科思想,它能模拟人类思维能力,实现高水平的控制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必然日趋智能化,机电一体化产品智能化会成为明显特征,目前我国的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结合就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智能化体现。

2.2微型机电化

目前,借助半导体蚀刻技术已经成功制造出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若将该成果应用于实际产品中,就能完全实现机械和电子的相互融合,将CPU、机体、传感器、执行机构有效集成,不仅体积小,还能组成一种自律元件[3]。这表明了机电一体化朝着微型机械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一旦研究成功,必然会给军事、生物医疗、信息科技领域带来重大影响。

2.3光机电一体化

事实上,机电一体化系统包括机械系统、能源系统、传感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等部件,若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中积极引进光学技术,就能充分利用光学技术的优点,全面改进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各个处理系统,提高机电一体化工作效率。

2.4产品网络全球化

在全球互联网的影响下,全球生产、经济被连成一体,企业间竞争也将上升到网络全球化的竞争,只要研制出具有质量保证、功能可靠、性质稳定的机电一体化新产品,必然会在短期内畅销全球。由此可见,机电一体化产品必然会朝着网络全球化的趋势发展。

2.5产品绿色化

机电一体化产品绿色化主要是指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生产环节造成破坏,即使报废后也能回收利用。由此可见,机电一体化绿色产品在其设计、生产、使用和销毁的过程中,是完全符合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的要求,尽可能对生态环境不造成危害或仅有极小危害,其资源利用率高。虽然机电一体化绿色产品制作成本和技术成本较高,但其具有可观的发展前景,值得深入研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机电一体化技术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重大影响。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更为广阔。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完善发展,必然会给新世界新形势下的生产活动带来更多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姜新嘉.浅析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电子制作,2013(08):231.

第11篇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创新发展;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TH-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机电一体化在讲科学、争创新的良好社会环境中飞快的发展,推动了机电自身的发展进步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是传统的机械行业与现在电子技术想结合,形成一种新的体系,是现代机械技术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机电一体化在很多高校中很受欢迎,学术种类繁多。根据我国国情,机电一体化需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才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就需要采用边引进、边消化,进而改进、创新的方针,利用我国劳动力廉价的优势,引进、消化国外发展多年、比较成熟的技术进行来料加工、合资经营和独立经营,在较短时间内使一些产品达到国际水平。独立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做到引进利用、消化、改进、开发、创新,充实基础,积累经验,培养人才,积极稳妥地前进。

二、机电一体化发展方向的内容

1.技术设计的单元化

目前主要是从单元化技术来研发机电一体化技术。单元化是把系统分为几个单元模块,如工控机、运动控制卡、伺服电机及步进电机、CAN总线、电动机驱动器、回转单元等。在接口一致的前提下,将单元的设计完成后再结合,实现机电一体化系统具有高度的可扩展性以及互换性的优越性。

2.控制系统的树状网络化

控制系统的网络化是指把电子计算机作为节点,其它的运动控制卡、CAN卡等作为子节点,这样节点和子节点就形成了树桩的网络状态。在实现监控中,计算机把电机工作的情况和传感器的反馈信息进行处理,实现整个系统的优化整合,实现了网络把每一个控制点联系起来,实现对机电的控制,实现机电一体化。对控制对象的选择上,也能伺服电机来实现高精度的工作要求。利用计算机对不同节点信息进行处理,再将其反馈到每一个控制对象上,利用这种方法来完成协同控制。

3.系统应用的长久化

在进行机电的操作中,对机电的控制对象的数目来增加控制卡的数目,只要在电气上作出改动即可,或者对其它设备的添加来实现系统功能的扩展。比如:为了使图像定位和图像智能的控制准确性,可以通过添加几个工业摄像头的方式来实现。我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其迅速发展的趋势预示着其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创新发展前景概述

1.进一步实现机电一体化技术用途的广泛化

不管在小方面还是大方面,机电一体化的应用会更加的广泛,自动化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机电一体化来实现,同时也是工业化、航天工业、各种国防工业技术的基础。纵观国外的机电一体化发展中,机电一体化发展较快的国家,带动了PLC工业控制的发展,应用更加的广泛。作为机电一体化的核心的程序控制器技术也不断的发展,带来了程序控制一体化的变革。PLC是工厂自动化控制的核心技术。但是,PLC的质量在不同品牌之间质量不一样,因为在把阶梯图的绘制转化成PLC的指令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较大

2.机电光一体化是必然要求

新世纪以来,随着半导体微电子技术、镭射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显示产业和生物科技的发展,使得机电一体化必然向机电光技术方向的发展。机构设计、精密制动器、人机界面、微处理器,程序或反馈控制、诊断信号的处理与错误、辨别图形、制程工程以及仿生人工智能是机电光技术的典型范围。机电光系统的类型可以根据光学、各种光学元件的互动程度及其组合特性分为三个类型。即光机整合的类型;内嵌光电或者光学装置的类型;在光学系统中嵌入机电装置。

四、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具体方向

1.国际化方向的发展

全球经济的合作与发展,是机电一体化走向国际化的社会环境。由于计算机的发展,网络的便利性为发展科技、工业生产、科教文卫等都发生了巨变。地球村产生了地球经济,很多企业走出本土面向世界,国际间的经济合作交流促进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机电技术创新发展的新产品能迅速走向全世界,畅销全球。

2.智能化方向的发展

21世纪的机电发展技术更加重视智能技术,智能技术是一个区别于传统机械技术的特征。机电一体化的智能化要求在以后的机电操作控制中,依赖于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信息学、混沌动力学等新的学科知识,模拟人类智能,实现机电一体化的优越性。智能化是发展趋势去很多地方受到应用,节约了更多的人工成本,实现以依靠科学进步提高工作效率的理想境界。

3.微型化的发展趋势

鉴于传统的机电一体化的庞大笨重,不易展开工作的缺点,电机一体化微型化起步发展于20世纪末。微型化的发展不仅提高了机械的一体化优越性,还体现微电子系统的优越性。

纳米技术是机电微型化发展的技术方向。目前的为机电一体化应用中,在生物、通信、制造业、医疗等领域有很好的影响力。但是主要存在的发展瓶颈是机电设备的复杂性导致不能与当前微电子技术同等的发展力度,机电一体化微型化的技术落后后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微机电技术一定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促进机电一体化整体的微型化水平。

4.模块化的方向发展

模块化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因为模块化的工作量大、繁琐、生产的厂家多,对零件之间的紧密配合的程度要求较高。如果各个零部件之间的配合不好,就有可能使得机电一体化技术不能很好地实现,这就需要对机电一体化进行模块化设计。模块化设计就是将多个要素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子系统。多个子系统最后又组合成为一个整体,从而生成一个新的系统,产生不同的功能。

5.绿色化的方向发展

环保问题是任何一个技术发展首先考虑的问题,改过了以前片面追求经济效率而忽视环境保护的做法。绿色发展方向是主流方向,不仅是一个时代的技术发展趋势,也是人类创造科学文明必须遵守的准则。绿色产品能够使用最少的资源,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对环境造成最小的污染,绿色产品在制造、使用和销毁的过程中都能够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也不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健康。

五、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保障

单靠机电本身的发展是不科学的,应该得到多方面的保障。虽然机电一体化的发展速度很快,竞争力也很强。仍有其它问题存在,要保证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有一个较好的发展的措施,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来进行:要让政府的决策高层认识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重要性;加强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培养;发展电力电子关键技术,加强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注重理论与实际并行;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机电产业要走进校园内部去寻找人才与合作;建立未来的研究对象。

六、结束语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中会不断的完善,控制系统也会强大,作为一个机电工作人员必须对它有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承认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发展的成果,也要发现各种问题,毕竟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时间不长,在发展的过程中还会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我们应该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认真分析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现状,使得机电一体化能够在国家的发展当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海静.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教育教学论坛,2013(13).

[2]苏林.浅谈机电一体化在喀拉通克铜镍矿的应用及发展对策[J].新疆有色金属,2008,31(3).

第12篇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中的应用,高智能已经成为了机电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方向,相关的技术和研究人员也在不断的研究,现如今高智能的机器人和数控设备已经可以代替人类完成一些危险性较高、精密度要求高、工序比较复杂的工作,节省了劳动力,也更加方便的得到了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目前很多的研究人员逐步的将运筹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等多种智能化的学科逐渐引进到机电一体化技术中,这样能够有效的促进机电一体化系统判断推理能力和自主决策能力,这样能够方便人们对机电一体化设备进行控制。

2区域模块化

区域模块化也是机电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针对使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各个单元实现区域模块化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涉及面广的工程,例如,在进行智能减速、智能变速等相关功能研制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实现集图形、图像识别、视觉效果等其他附属的功能的控制单元等模块化,这样可以更加标准、准确的衡量相应的控制单元以及动力单元,进一步的提高各个单元的性能,也可以使机电一体化产品相应的功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使一个区域模块更加有效的运行,只有这样才能方便人们对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应用,提高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利用程度、可装配性、可维修性等,经过研究和推理,可以得出机电一体化模块是未来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主要方向,随着未来技术发展的不断深入,机电一体化产品实现模块化的步伐也在不断的加深。

3环保绿色化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丰富了人们的的物质生活,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加重了生态环境的负担,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逐渐重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要求机电一体化产品在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的过程中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因此机电产品的环保绿色化是未来发展的一大亮点,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造成了一些对环境有危害且危害较大的产品失去市场价值,设计和生产绿色环保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成为未来竞争的关键所在。

4网络化

计算机网络技术近些年来的发展势头更加迅猛,这也促进了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进一步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起及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也受到了计算机技术的影响,机电一体化设备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的实现远程自动化控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使国际上先进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不断涌入我国,这也为我国进行深入的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促进了国内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机电技术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相辅相成,因此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也有利于存进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目前,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实促进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更加快捷的推向市场,和生产商之间的技术交流,计算机网络技术势必会推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也会继续为人们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

5微型精密化

机电一体化技术向微型精密化的方向发展的主要是纳米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微型精密化产品体积小、携带方便、耗能低等,这些优点使得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微型精密化技术不断进步,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因此,机电一体化微型精密化技术具有比较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强大动力,但是想要实现机电一体化微型精密化需要精密的加工工艺以及先进的设备作为强大的后盾,因此需要相关的研究人员不断努力,不断提高我国先进的技术发展。

6总结

第13篇

关键词:电工新技术;机电一体化;自动控制技术;应用

电工新技术对机电一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为机电一体化技术提供各种各样的产品,逐渐丰富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对于机电一体化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要重视对电工新技术的开发,充分发挥电工新技术的基本功能,将电工新技术与机电一体化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保障机电一体化产品处于稳定的生产环境中,提高机电产品的工作的质量和工作效率,最终实现更好地节约能源的目的,以将机电一体化事业推向一个高峰。为此要深入了解电工新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未来的前景,积极促进电工新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

1电工新技术分析

1.1电工新技术发展和应用的作用

目前,电工新技术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电工新技术几乎可以应用到各个领域,其本身的应用范围很广,在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轨道交通及电动车、医学诊疗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电工新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使我国的国民经济更加快速稳定。总之,近几年电工新技术虽然没有信息技术发展的迅速,但是本身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对于我国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可以极大地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所以,要积极促进电工新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充分发挥其经济优越性和实用性。

1.2电工新技术

电工新技术主要以电磁现象和新技术为基础,不断衍生出各类高新技术,并且不断地研发出新的产品,以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电工新技术在原有产品改进方面也有着积极的作用,从而对产品进行改进,使其具有更多的全新功能。但是电工新技术由于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并没有得到大规模应用,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1.3电工新技术未来前景

进入21世纪之后,人们在实际的产品应用中越来越发现电工新技术的重要的作用,为此目前电工新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逐渐与电工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融合在一起,并与电磁流体力学、生物电磁学各个学科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电工新技术。因此,电工新技术具有各个高新技术的优点,在医学诊疗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电工新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

随着电工新技术的不断更新,极大的促进了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在触摸屏技术、自动监控制技术、运动控制卡等技术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以下将具体阐述电工新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情况进行详细的阐述。

2.1自动化控制技术的运用

自动化控制技术最主要的部分是自动控制系统,通过实现自动化控制,将其与机电自动化技术结合在一起,可以很好地处理设备出现的偏差,并且通过对比例控制器、积分控制器的使用,提高测量的快速性、精确性。近几年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对于机电产品的综合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现全闭环数字式伺服系统极大提高了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地位,可以很好地实现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控制和调节的精确度。

2.2可编程控制器的运用

可编程控制器被称为PC,可以同时实现计算机控制和通信功能,在机械生产自动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PC出现的最初期只能够实现定时、控制、记数的功能,极大限制了可编程控制器的广泛应用。目前,可编程控制器正逐渐向着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具有操作简单、连接方面结构紧凑、连接方便的特点,十分有利于该装置的进一步推广。可编程控制器通过软件控制可以很好地实现系统的监控、自检,其应用范围很广,且操作软件的系统具有多样化、系统化的特点,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对系统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更改。

2.3运动控制卡的应用

运动控制卡是在工业PC机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升级,以控制场合的上位控制单元,可以很好地实现数字输入、DA/输出等功能,是以变速器调速技术为基础的。其中变频器是运动控制卡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将工频电源变成各种频率的交流电源,来实现减少变速设备的运行时间,其中控制电路可以很好地对电流进行控制对电流的形式的转换,而电机的位置通过改变发乎脉冲数量来实现。变频器在数控伺服、同步传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运动控制卡具有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需要被开发人员所重视,以促进电工新技术的应用。

2.4步进电机驱动技术的应用

步进电机属于数字控制电动机,通过PCC进行直接控制,要注意调整步进电机的转向和步数,准确控制X、Y、Z的运动部分,写出电机相线的逻辑关系,将进给传送链长度缩短为零。根据电机运转情况来调整脉冲频率,保证在短时间内能够准确地完成加工零件的工作。通过利用步进电机驱动技术可以实现对于零件的精密加工,提高加工的质量和准确性。步进电机驱动技术的应用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3结束语

从上文可以看出电工新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促进电工新技术的广泛应用,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对电工新技术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且积极了解电工新技术的应用情况,在此基础上根据行业的发展需要,为电工新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作者:张芳 单位:茂名市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1]俞汉忠.探讨电工新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J].电子制作,2015,10:243.

[2]汤贵文.浅谈电工新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09:106.

第14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核心技术;智能化;传感技术

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工业的发展,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共同发展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些都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使工程技术掀起了一场 革命,促进了机电一体化的形成与发展。所谓机电一体化,就是指一种几种学科相互交叉形成的复合技术,其是机械技术与其他高科技技术相互结合而形成的新的产物,也是现代社会发展形势下工业的必然发展方向。这对于提高机械工业的生产技术、产品结构、管理模式等都是具有很大推动作用的。目前我国的机电一体化已经取得一定的发展成果,但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来讲,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还必须要不断的进行改革发展,提高科技水平,以促进国内机电一体化水平的提高。

一、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

一般来讲,机电一体化主要是由两大部分组成,即软件技术与硬件技术。其中硬件的组成部分大致有机械本体、传感器、信息处理单元和驱动单元等部分,因而若要进一步的提高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就必须要对这些核心技术进行不断的创新与改进。

1、机械本体技术。机械本体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性能的高低、质量的和精度的大小等几点内容上,而当前的机械主要是以钢材为主要的原材料,因而在减轻其质量时,可以考虑从更换质轻的材料入手,用非金属的复合高性能材料作为机械的主要结构材料,以此来减少驱动系统的负荷,以提高控制系统的效率,从而实现降低能耗、提高机电效率的目的。

2、传感技术。传感器的最大作用是为了提高其通信能力,即其可靠性的大小、灵敏度与精确度的高低都是影响到机电一体化的技术水平水平的。

传感器的问题集中在提高可靠性、灵敏度和精确度方面,提高可靠性与防干扰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避免电干扰,目前有采用光纤电缆传感器的趋势。对外部信息传感器来说,目前主要发展非接触型检测技术。

3、信息处理技术

机电一体化与微电子学的显著进步、信息处理设备(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的普及应用紧密相连。为进一步发展机电一体化,必须提高信息处理设备的可靠性,包括模/数转换设备的可靠性和分时处理的输入输出的可靠性,进而提高处理速度,并解决抗干扰及标准化问题。

4、驱动技术

电机作为驱动机构已被广泛采用,但在快速响应和效率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正在积极发展内部装有编码器的电机以及控制专用组件-传感器-电机三位一体的伺服驱动单元。

5、接口技术

为了与计算机进行通信,必须使数据传递的格式标准化、规格化。接口采用同一标准规格不仅有利于信息传递和维修,而且可以简化设计。目前,技术人员正致力于开发低成本、高速串行的接口,来解决信号电缆非接触化、光导纤维以及光藕器的大容量化、小型化、标准化等问题。

6、软件技术

软件与硬件必须协调一致地发展。为了减少软件的研制成本,提高生产维修的效率,要逐步推行软件标准化,包括程序标准化、程序模块化、软件程序的固化、推行软件工程等。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数控机床、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柔性制造系统(FMS)、工业机器人。

2.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和深入发展,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20世纪70-80年代为第二阶段,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迅猛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另一方面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机电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将促使机电一体化进一步建立完整的基础和逐渐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在这方面研究和应用。国务院成立了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并将该技术列为“863计划”中。在制定“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时充分考虑了国际上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动向和由此可能带来的影响。许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及一些大中型企业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纵观国内外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动向,机电一体化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1、智能化

智能化是机电一体化与传统机械自动化的主要区别之一,也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方向。近几年,处理器速度的提高和微机的高性能化、传感器系统的集成化与智能化为嵌入智能控制算法创造了条件,有力地推动着机电一体化产品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智能机电一体化产品可以模拟人类智能,具有某种程度的判断推理、逻辑思维和自主决策能力,从而取代制造工程中人的部分脑力劳动。

2、系统化

系统化的表现特征之一就是系统体系结构进一步采用开放式和模式化的总线结构。系统可以灵活组态,进行任意的剪裁和组合,同时寻求实现多子系统协调控制和综合管理。表现特征之二是通信功能大大加强,一般除RS232等常用通信方式外,实现远程及多系统通信联网需要的局部网络正逐渐被采用。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更加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如何赋予机电一体化产品以人的智能、情感、人性显得越来越重要。机电一体化产品还可根据一些生物体优良的构造研究某种新型机体,使其向着生物系统化方向发展。

3、微型化

微型机电一体化系统高度融合了微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和软件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国外称微电子机械系统的几何尺寸一般不超过1cm3,并正向微米、纳米级方向发展。由于微机电一体化系统具有体积小、耗能小、运动灵活等特点,可进入一般机械无法进入的空间并易于进行精细操作,故在生物医学、航空航天、信息技术、工农业乃至国防等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利用半导体器件制造过程中的蚀刻技术,在实验室中已制造出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

4、模块化

模块化也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一个发展趋势,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信息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事,它需要制订一系列标准,以便各部件、单元的匹配和接口。机电一体化产品生产企业可利用标准单元迅速开发新产品,同时也可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5、网络化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机电一体化有重大影响,使其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种类很多,面向网络的方式也不同。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

6、绿色化

工业的发达使人们物质丰富、生活舒适的同时也使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于是绿色产品应运而生。绿色化是时代的趋势,其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生态环境无危害或危害极小,资源利用率极高。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报废时能回收利用。绿色制造业是现代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众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它促使机械工业发生战略性的变革,使传统的机械设计方法和设计概念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大力发展新一代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改造传统机械设备的要求,而且是推动机械产品更新换代和开辟新领域、发展与振兴机械工业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第15篇

关键字: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造就了工程领域的技术革命与改造。机电一体化技术始于电子技术的发展及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的结合,尤其是大规模集成电路出现,促进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并引起广泛注意。数控机床的问世写下机电一体化技术新篇章;微电子技术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带来勃勃生机;可编程序控制器“电力电子”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技术提供坚实基础;激光技术模糊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使机电一体化技术跃上新台阶。

二、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由于技术的局限性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20世纪70-80年代为第二阶段,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迅猛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得到了极大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及光纤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的广阔天地。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和应用。但与日本等先进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

三、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分类

1.网络计算机信息技术。各种信息资料之间交换、运算、存储、判断和决定以及专家系统和智能网络都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

2.机械技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技术就是机械技术。它和机电一体化相互促进,完成了结构和功能上的改革,同时它的重量减轻,体积相对以前更小,精度也得到了提高,它的性能指标也更加的适应人类的需要,努力地利用高科技来更新着机电一体化的概念。

3.自动化技术。自动化技术是在自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先进性系统的设计然后再经过仿真调试,它可以进行高精度和速度的控制,还能进行自我的调制、诊断和修补。

4.系统技术。系统技术是以整体趋势和目标为基础,利用整体概念组织和各种相关的技术,利用总分的观念来将整体分成为好多有一定关联的小单元,其中的接口技术是纽扣是实现各小部分进行连接的保证。

5.感应技术。现在的感应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十分普遍,机电一体化也应用了感应检测技术。要想实现系统的自动控制和自动调节,传感检测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它向人类的皮肤那样,是整个系统的感受器官,而且他的功能越是强大那么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就越高。

四、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方向

1.智能化。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是在理论得以控制上,让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具有一定的智能,在这其中还有人工智能、计算机学、生命科学等一些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它虽然不能达到人类那样的水平,但也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判断和逻辑决策。当然,要想真正的像人一样是不可能的,它只能进行低级智能或人的部分智能。

2.模块化。模块化的工程任重而道远。实现机电一体不仅可以利用标准单元迅速开发出新产品,还可以扩大生产规模,从这一点来说不管是对于任何机电一体化化的企业,模块化将带来一个美好的前景,并且它的潜力是无穷的。

3.网络化。网络技术的发展给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全球化的趋势也无可阻挡,机电一体化新产品无疑会畅销全球,而且网络化可以在一定基础上促进智能化的应用,他可以以计算机为中心把一系列的家用电器连成一个系统,让人们真切的感受到现代高科技带来的便利,因此机电一体化的网络化是发展的必然结果。

4、微型化。现在社会上大多数的产品都在走向微型化,机电一体化也是顺应时代的潮流。机电一体化正在向微型精确的方面发展它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5.绿色化。绿色环保是世界的主题,现在的环境状态是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于是人们呼吁保护环境资源的呼声更加高涨,时展的要求是可以设计一不污染环境的绿色化的机电一体化产品,让绿色路线在产品中一路畅通,这也就成为了机电一体化最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发展方向。

6.人性化。人性化是各类产品的必然发展方向。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在具有一定完整性能的基础上,对于外观设计以及它的外观视觉也有着相应的要求,这可以让产品与外在环境更加的适应,让人们使用产品更加的贴心,更加的自然,更接近生活习惯。

机电一体化与电子之间深度结合,并且与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国民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优势学科方向。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阔发展前景也将越来越光明。所以要紧紧抓住人才需求变化的大趋势,准确定位,严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使教学紧跟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变化的趋势,为培养出符合机电一体化技术岗位实际需要的、高素质、强能力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