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现代管理学知识范文

现代管理学知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现代管理学知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现代管理学知识

第1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酒店管理;现代学徒制

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高职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用于培养高技术与高技能的优质人才。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使学校与企业有机结合,推进各行业的发展,将现代学徒制应用到培养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果,不仅可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精神,而且可以快速提高人才的专业技能。

一、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实现“高等性”和“职业性”有机融合的有效途径[1],这种方式是依据现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在学校以往的教育教学中,单靠学校给学生传授一些酒店管理的专业知识,没有真正参与到实践当中,导致学生工作后适应不了酒店的工作。为培养“技高品端”的高素质的人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探索实施现代学徒制,将学生酒店管理专业知识与企业相关岗位相融合,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岗位创新能力。因此,实施现代学徒制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酒店管理中现代学徒制的有效措施

目前,为了有效对接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现代学徒制”这种无缝对接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法开始在高校中实施。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为例,2013年起,酒店专业相继与青岛万达艾美酒店、青岛胶州绿城喜来登酒店、青岛威斯汀酒店、黄岛福朋喜来登酒店和李沧绿城喜来登酒店五家喜达屋旗下品牌合作,联合成立“喜达屋卓越人才培养学院”;2016年,酒店管理专业相继在这几家酒店举行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工作室揭牌仪式”和“拜师仪式”。在创新教育的基础上,采用校企合作方式,有效培养了高素质的酒店管理人才,以下是培养现代学徒制人才的方法和策略。

1.调动酒店行业“育人”“留人”的积极性

现在酒店行业人员流动率较高,很多酒店企业有心“育人”,加大培训力度,但往往又在“留人”方面力不从心,员工在有一定工作经验后跳槽现象严重,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酒店企业在“育人”方面的积极性。为了解决这种问题,需要酒店企业与学校达成合作共识。首先,应用现代学徒制到酒店管理专业中,实施学校与企业的“紧密融合”。酒店管理人员经常到学校来给学生授课、学生到酒店岗位实践常态化,有效实现学生与学徒的结合。其次,企业要积极采取措施,增加学生在企业的归属感、工作岗位上的成就感,实现学生从酒店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到专业化的技能操作的顺利转换。再者,通过建立校企合作的平台,实施校企联合授课。如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喜达屋卓越人才培养学院”的学生实施“A+B”授课模式,“A”类课程为理论课程,由校内专职教师承担;“B”类课程为实践课程,由酒店兼职教师承担。为在校学生营造一个实质性且有营养的场地,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技能,更好地服务酒店管理事业,为酒店企业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

2.加强政府方面的顶层设计

在酒店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一定要充分发挥优势,为我国的酒店管理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首先,政府应当做好顶层设计,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比如,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在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中[3],因为没有政府制定的方案与策略,就不能有效地实施此方法。为了给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一个良好的基础,必须凝聚各行业的力量,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促进学校与企业共同进步与发展,从而可以有效培养全能发展的酒店管理人员。其次,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解决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如缺乏资金、设备不足、就业率低以及相关的实践环节较薄弱等。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从而可以培养技术性与专业性的酒店管理人才。

3.结合“多元育人”的模式研究现代学徒制

校企共建、联合培养、多元育人,是现代学徒制要走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校企融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因此,加强对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研究,构建多元化的育人模式与人才培养体系,可以实现“院校学生”与“企业员工”的零距离对接。例如,有的职业院校推进新型的“现代学徒制”,将“2+1”模式演变为“1+0.5+1+0.5”的模式[4],变一年的集中实习为“两个半年”的分段实习,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螺旋提升。

三、结语

现代学徒制应用在高职酒店管理中,可以实现“联合培养,多元育人”的目标,调动学生参与实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效对接企业实际需求,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欧阳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思考[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13-16.

[2]欧阳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的探索和实践[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67-69.

第2篇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实践途径

1现代学徒制的理念与内涵

传统的学徒制仅仅局限于师傅向徒弟传授技艺上,对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局限化。现代学徒制将职业教育与岗位培训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促进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现代学徒制可以说是学校与企业的一种合作手段,新型的管理人才的模式,实现了两者之间的共赢,使得两者之间优势互补,优化了人才管理模式。现代学徒制很好地适应了当今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赋予了现代学徒制工、学融合的新内涵,弥补了以往学徒制管理理论与实践教育脱节的弊端。现代学徒制对以后的教育方式有着重大的借鉴作用。

2现代学徒制学生管理模式上存在的问题

2.1企业实践教学资源利用率有待提高

由于中国应试性教育的影响,导致了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过于重视,疏忽了对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学校的一部分专业教师都缺乏专业的岗前培训,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参与实践的机会较少,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差。企业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率较低主要体现在企业的技术人员不能参与到实践教学中去,教师的教学主要以教材为主,对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发展趋势把握不准确。企业实践资源利用率的提升,需要企业技术人员的亲身引导,并且加大专业教育质量的管理力度,才能快速地提升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2.2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不能很好地结合

“理论和实践教学相脱节”是现代学徒制学生管理模式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学校的教育重点常常会偏向理论知识,疏忽了实践教育的重要性。理论和实践教学相脱节的这一弊端的解决迫在眉睫,各大院校应该积极地推进一体化实践教学课堂的建设,加大对院校教育资源、师资力量的投入力度,促使一体化课堂教学的开展,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实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理念。

2.3企业对现代学徒制的参与性不高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的实现,需要企业的大力支持,提高各大企业对现代学徒制的参与积极性。由于企业之间的竞争力较为激烈,企业一向秉持谨慎的处世态度,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企业为了减少风险性,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企业对现代学徒制的参与,可能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而且也不一定得到较高的回报。

3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的探索(以班组化管理为例)

3.1班组化管理的概念

班组化管理,通俗地来讲,就是将大的区域的管理划分成几个小的区域进行细化管理,从而提升班级的管理实效。例如:将班级分为几个班组,每个班组中设置一个班组长,各个班组的班组长共同承担了原来班级班长的职责。班组化管理模式的开展,促使班级的优化管理。班组化管理的实施,能够提高提高每个学徒的责任意识,最大程度地实现班级管理与企业管理方式的完美对接。

3.2班组管理的职责

3.2.1班长职责

班长的职责就是在辅导员、班主任的指导下,负责组织各班活动的开展,传达学校的信息,同时定期将班级的情况统计上报给学校各部门,同时,帮助班主任落实班级各项工作的管理也是班长的主要职责。

3.2.2班组长职责

班组长的职责,就是对各组的成员进行规范管理,促使各组组员积极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同时,班组长应该对组内成员的表现情况进行细化记录,为以后班级三好学生的评定提供依据。班组航还应该对该班组的集合与考勤、课堂纪律、宿舍卫生、通知传达、结果反馈上报等工作进行负责。

3.2.3班组成员的职责

对现代学徒管理制度进行正确认识,积极配合各个班组长、教师的工作,对学校、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进行严格遵守,既要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而且要遵守学校、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

4对现代学徒制实施效果的评价

现代学徒制弥补了传统学徒制的缺陷,是在传统学徒制基础上的进一步优化。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既提高了人才培养上的质量,又为企业招人减少了财政支出,为企业用人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对于学校来讲,学校在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下,大大提高了学校育人的质量,为学校的招生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增加了社会对学校的认同感。同时,学生可以较早地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提高学生们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解决了学生毕业就业难的问题。现代学徒制的管理模式,是教育改革的一大进步,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5结语

现代学徒制学生管理模式改变了以往人才培育方式上的弊端,为人才质量的提升提供了一定的保障。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双方共赢,既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解决了企业招工难的问题,同时为学校带来了一定的声誉,增加了社会对学校的认同感。现代学徒制学生管理模式是当前教育上的一大进步,促进了教育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关晶.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

第3篇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不断开创我国汽车标准化工作新局面——在第四届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暨第一次全体委员会大会上的讲话(摘要)

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情引导

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建立高校毕业生下基层工作的长效机制

判决书的语言特征

平面设计中的材料运用

认清差距才能知耻后勇——我国机械制造业的现状分析

市场调查与企业营销

后改制时代中小型大学出版社的品牌战略

艺术形式与功能的完美契合——谈产品的再设计

青年人价值观的形成

实用主义思潮与高校贫困生

应发展农村微型金融机构——以重庆市为例

做好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

信息技术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形成幽默语言的心理机制

“合作学习”在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中的运用

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创新

概述隐喻研究

让市场告诉你

发展方式转变:政策取向与主要措施——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0年会上的演讲(摘要)

法律职业伦理的窘境——由重庆市“打黑”风暴说开去

我国社会公益捐赠的法律完善

信息时代网络伦理危机产生的原因

间接正犯实行行为的着手

注册商标侵权犯罪行为的刑法规制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有效性

预防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

认真做好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

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思政课中三位一体的学风建设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视频会议系统在企业的应用——以渤海钻探国际工程公司为例

“走出去”的我国品牌需要战略

企业管理中的技术和技术转移

内部审计风险的形成与控制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企业的人才管理

做好西部的山水文章——青海省乡村旅游发展探析

活得要有尊严

政府电子化采购的发展策略

加强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

完善嘉兴港口的公共服务功能

完善内部会计控制的思路与措施

新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应用

股份支付的会计核算

如何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组织行为学中“积极性”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对施工项目管理控制的探讨

诚信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

怎样成为员工心目中的好领导

提高劳动者素质在降低劳动力成本中的作用

品牌的转向决策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库存管理水平

铝加工企业的成本控制

高校艺术类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

第4篇

为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有效整合学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有关要求,现代学徒制的研究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焦点,现代学徒制在实践中也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创新点,同时被视为校企深度融合的新举措。一些地方政府也看到了这种模式给企业和学校带来的好处,并出钱、出地、出政策,鼓励校企大胆探索。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急需旅游管理专业的技能型人才,但当前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存在人才培养方向及其实施路径模糊、办学资源相对短缺、师资力量相对匮乏、教学内容与企业实践需求相脱节等问题。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制度与劳动制度相结合的现代学徒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迫在眉睫。

二、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及其特征

(一)内涵

现代学徒制是学校职业教育与传统学徒制培训结合的产物,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注重学习与培训的衔接性,实现学校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应用的过渡和衔接。以“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是产教融合的基本制度载体和有效实现形式。

(二)特征

现代学徒制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工学结合,强调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的参与,学生入学即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校企双方共同担负人才培养任务;二是同时享受培训和教育两种教学形式,赋予了学生双重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学徒,大大节约了企业的培训成本,又节约了办学成本。

三、具体实施方案

(一)实施对象

根据我校选择性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选择三年制旅游专业的全体学生作为本方案的实施对象,我校旅游专业包含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两个专业发展方向。

(二)完善校企联合育人机制

学校与企业签订实施现代学徒制合作协议,明确校企双方职责、分工,推进校企紧密合作、协同育人。完善校企分段育人、多方参与评价的双主体育人机制,探索人才培养成本分担机制,在协议中,学校成为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企业成为学校的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企业为“订单”班提供奖学金和助学金,还要根据学院教学计划,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和培训专业教师,担任顶岗实习学生的“师傅”,给予他们技术指导,优先接收学校的毕业生。学校则承担企业部分员工的培训。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以企业的用人需求为服务目标,提高学生技能水平,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总体思路,实施五个对接(学校与企业、专业与产业、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员工、培养培训与终身教育),让学生走岗认知、贴岗实训、顶岗实习,正式入岗,不同程度的感受企业文化,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旅游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从2012学年开始,三年制旅游专业的学生将分五次下企业进行不同层次的岗位体验、见习和实习,加快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实施进度。学生进入企业,作为企业员工纳入企业管理,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1、第一学期开学初,三年制旅游专业的学生,下企业进行为期一周的岗位体验。

2、第二学期中旬,学生按专业发展方向,下企业进行为期15天的专业见习。

3、第三、四学期的中旬,学生按专业发展方向,下企业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顶岗实训。

4、第五、六学期,学生下企业进行为期不少于9个月的专业顶岗实习;

(四)改革教学模式

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着力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统筹利用好校内实训场所、公共实训中心和企业实习岗位等教学资源,形成企业与学校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的长效机制。学校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基本的技能训练;企业通过师傅带徒的形式,依据培养方案进行岗位技能训练。其中,学校完成的教学内容由学校组织考试,企业完成的培训内容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考核标准,并由企业师傅进行考核。与广电国旅旅行社有限公司、九州环宇大酒店、常州大酒店、福记逸高大酒店等旅游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利用旅游企业的淡旺季,采取旺进淡出的模式,把“旅行社接待与计调操作”、“餐饮服务与管理”、“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等一些操作性较强的课程直接放到旅游企业服务第一线。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第5篇

关键词:现代学校制度 管理 唤醒 服务 创新

一、管理即唤醒,让制度促进教育者在成事中成人

以人为本是教育生态的基本要素,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人”在学校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根本所在,只有调动学校全体“人”的积极性,让其主动热情投入自己的工作,学校发展才会获得源源不竭的动力。

1.唤醒管理者的生态意识――成长

学校管理工作纷繁复杂,尤其是中层干部的教学任务非常重,让干部理解管理者成长的科学性、重要性至关重要。激发干部在成学校“事”中成长,学校在引领干部师德修养管理能力提升的同时,也要关注干部的专业成长。

例如,学校制定了管理干部“七务必、五忌”的制度,实现“管学校”向“办教育”的转变。调整干群关系,凸显管理情结,让学校管理者增强成长意识,全心全意服务于教师与学生,充分体现制度的生态意义。

2.唤醒教师的规划意识――发展

规划制度,不仅成为一种督促与管理,更是对所有人的一种激励和引领。规划制度建设不仅仅是学校管理层面的专利,而应唤醒全体教师的内在发展动力,即民主意识和责任自觉。因此,规划制度构建应遵循教育生态发展原则,做到“目中有人”,人人有事,事事有人。

其实,学校始终坚持“想三步,规划二步,向前走一步”的实效管理策略,共同规划学校发展,创造性开展各项工作。教师“个人发展三年规划”要求落实到每学年应该做的每一件事,每一个活动,不是假大空的废话,必须在学校规划和部门规划之后拟定,并进行“教研组长”和”学校领导”双论证通过,让每位教师自我规划,自我发展,自我觉醒,真正做到“人人都有发言权,人人都是管理者”。

二、管理即服务,让制度促进教育者在成人中促成事

既然管理是唤醒、激励人,而不是压抑、管制人,那么管理强调的是为了“人”的发展而服务。我校建立新的生态管理机制,以凸显现代学校制度为人的发展的主体性。

1.服务师生,管理机制变革

“课程管理、学生成长、教师发展、信息资源和行政服务”五个中心既是我校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更是一种生态意义的管理思想。实践证明,在这种管理机制下,分管领导集中精力、狠抓落实、强化职责、相互协调、密切配合,为学校的持续和谐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

2.服务班组,管理重心下移

学校制度建设凸显生态的全面协调理念,用制度确立服务重心的下移,变“立在校长”为“赢在中层”和“成在基层”,倡导“我的中心我作主”“我的班级我作主”“我的年级我作主”“我的学科我作主”。让每一级和各个方面的管理者都有“作主”的机制、作主的条件、作主的内容和作主的收获。

例如,我们学校规定,每学年都要开展一次“生态教室”评选,时至今年,已经第六届了。在本学期班徽、班歌等设计、征集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班级和学生的主体性,“我的班级我做主”,学生做真正的设计者和教室的主人。又如,学 校各班根据本班学生实际,结合学校特色课程,积极打造本班的班级特色。除环保时装模特班、葫芦丝班、围棋班、说唱班、诗文诵读班、课本剧表演班外,404班就更是一个很特别的班级管乐班,将爱好音乐、擅长管乐的学生集中,以课堂学习和乐队合奏练习为主要教学内容,利用一周两节走班课时间,采用集体授课与单一授课相结合的综合授课方式,目前已具雏形。如今很多班级都有了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可谓“班班有特色,处处有亮点”。

当学校人人都有成长的愿望,那么管理就是帮助、引领和服务了。

三、管理即创新,让制度促进教育者成事即成人

管理的本质是“创造”,是发展,而不是“守成”。学校管理者要“学会敢于面对现实不抱怨,敢于直面问题不推诿,敢于抓住机遇勇追求”。如抢抓机遇,有效地整合各种资源,积极创建区市素质教育特色学校。

又如,课程改革我们没有激进,也没有一刀切。我们以“一个好学校不是培养个个全优的学生,而是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理念来制定学生评价制度。学校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利用和挖掘学校教育资源,创新课程体系,倡导教师开发“一主两翼”课程(“一主”教师教好一门国家课程,“两翼”开发一门学生喜欢的特色课程,研究一门教师擅长的成长课程)。创新生态校本课程体系,已经有12名教师率先开发了数学思维、趣味英语、软笔书法、硬笔书法、简笔画、国学、主持人、拉丁舞等生态课程,并在一至四年级每周二下午半天进行“一主两翼”走班制校本课程活动,让学生“学会选择”,打破原有的班级授课制模式,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上课班级和内容,让每个学生都有选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每个学生都有舞台,受到了学生及家长的赞许和欢迎。

在工作实践中,一个卓越的团队,不是没有问题的团队,而是能不断发现问题,持续进行改进的团队。

第6篇

关键词:中小学;现代学校制度;创新

随着教育市场的形成和逐步成熟,特别是新课程的变革、新理念的倡导,教育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制度建设,尤其是现代化学校管理制度的建设成为当今社会、教育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近几年来,我校从全面提升学校组织的核心能力为着眼点,创新学校管理,在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方面作了一些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建立效率型的学校组织机构,提升学校的核心能力

一个组织的核心能力是什么?是管理。质量是生命线,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而质量来源于管理,管理出质量,出效益,管理落后制约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理性思考,我们提出了从提升学校核心能力入手,创新学校管理的工作思路。

(一)学校组织重心向基层组织倾斜,实行“扁平式”管理。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大量的问题直接产生于基层的组织,如年级组、教研组,乃至班级、课堂。在过去的管理中,学校管理的重心在于学校的领导和上级行政组织上,一切工作围绕上级的批示来开展,学校的上述基层组织的工作也要由学校的管理层来决定和安排,这显然和新课程理念不相符,也不能保障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因此,我们在实践中立足于新课程下的学校组织机构的改革,一方面减少层级领导,突出年级组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年级组在学校管理结构中的层级,各处室配合学校和年级组,更好地发挥协调作用,真正实现学校工作从以行政为中心转向以教学为中心,还学校教育教学的本质。从而提高了管理效率。另一方面,坚持学校管理者坚持长期深入教学工作第一线,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和准确地掌握理解新课程中教师碰到的各种困难,以提供各种服务性、保障性工作,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切实实现管理重心向基层组织倾斜。

(二)强化教职工参与管理进行监督,实行透明式管理。

新课程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最终要落实到教职工是否参与学校的管理,是否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学校组织是否民主,表现在行政人员、教师、学生能否在不同程度上有参与学校管理与决策的机会。因此我们十分重视建立民主参与型的学校领导制度。学校实行教代会制度,推行校务公开的民主管理,并发挥工会的桥梁作用,保障教职工的民利,让教职工参与学校的重大决策,逐步形成了“民主与制度融合”的学校管理模式。

如何实现“融合”呢?我们的做法是:一是用民主产生制度,二是用制度保障民主,三是制度要人性化。我们相应建立了校长办公会议、行政校务会议、班主任例会、教师代表会议等会议制度,每年召开教代会,重要制度的出台和调整,重点建设项目及重要决策的形成,均通过教代会审议,增强了全校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加大了教师管理学校的参与度,提高了学校管理工作的透明度,集中众人智慧,努力办好学校。

(三)建立竞争型的学校内部人事制度。

我校实行“教师课职组合制”和“教师课职组阁制”的学校内部人事制度改革。其中最富创新性的是“教师课职组合制”,它实现了用人制度由“相马”到“赛马”的转变。这种“组合制”规定,教师的任课自由组合,激发了教师“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进取意识。

(四)建立可持续发展型的师资培训制度。

我校对新教师实行“带教制”,使新教师尽快成为合格的初中教师,并建立“教坛新秀制度”;对中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培养教学拔尖人才,建立“学科带头人制度”;对中老年教师鼓励成名成家,建立“名师制度”。同时,我校实行相当彻底的教学大循环制,尤其是大胆让新教师在导师的指导下,任课从一年级直升到六年级,使每一个年龄段的每位教师都能找到自己的坐标,都有实现自我和超越自我的机会,实现教师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校管理机制

我们把管理的切入点放在办学目标的设计上,提出了构建以全面目标系统为指导,以全面质量管理为核心,以全员考评为保证的现代学校管理机制。

为了保证学校目标体系的全面实施,我们着力强化两个操作环节。

(一)建立全面、全程、全员质量管理系统。

一是对学校教育、教学、教研、行政、后勤工作全面进行质量设计并全部进行质量控制,紧扣教育教学这一学校的中心工作,将凡是影响质量的因素都纳入强化管理的范畴,基本实现了“凡事有准则,凡事有负责,凡事有程序,凡事有监督”。以此为前提,将质量管理的重点向全体学生、学生的全面发展质量以及教育、教学这一中心环节的质量管理倾斜。二是把学校各级、各类人都作为“服务网”、“质量链”的一环,强调全员参与和团队配合。同时强化教育与培训,使学校每个部门、每个人都有强烈的服务意识,质量意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三是抓好过程管理。紧紧抓住教育、教学的每一环节,过程的每个阶段的质量管理,以目标的达成保证高质量结果的实现。注意对管理、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的“接口”进行设计和质量控制,以保证学校各项工作能紧紧围绕教育教学质量目标和谐、高效地开展。

(二)建立全员业绩考评系统。

全员业绩考评体系包括三个有机统一的环节。

(1)建立考评体系结构。从对象上分为团队考核和个人考核两类。团队考核:通过对各条线、各部门的考核,促进部门职责的全面履行和部门之间的有效合作;通过班级、年级、教研组、年级组的考核,促进教师的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凝聚整体发展意识。

个人考核:通过对学校干部、教师的过程质量、业绩、职业责任和道德,工作态度等综合考核,促进教职工综合素质的发展和事业价值的增值,并形成个人、团队、学校的利益共同体。

考核要素包括过程、质量、业绩、职业责任和道德以及工作态度等综合因素。目的是促进教职工综合素质的发展和事业价值的增值,并形成个人、团队、学校的利益共同体。

(2)建立全员业绩考评的方法体系。主要体现三个原则。-是公开与开放原则。用开放考核资讯的办法,创造公开、公平的考核环境。考核的结果强调证据,考核的结论与被考核人见面。二是定量与定性结合原则。用量化体现准确。在定量的基础上定性让每个职工在考核面前人人平等。三是反馈与修改原则。考核结果实行公示,允许申诉和复议。

(3)建立激励体系。一方面建立全员全程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努力使考核的资源最大化共享,实现人力资源的综合管理,使考核的结果成为评奖、晋级、评职、聘任、进修、评优、福利分配和聘任的基本依据。

三、构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几点认识

(一)学校管理要树立“教育是服务”的管理思想。

现代学校制度理论将学校的核心功能定位于“为学生发展服务”,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以人为本,视生为亲,服务优先。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已经不是过去“师道尊严”的关系了,而是一种消费者与服务人员的关系。教育被视为一种服务,学生是学校的第一类消费者,学校教育的“产品”,是学校生存、信誉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断提高的多元需求成为学校工作的聚焦点,受到全面的关注。

因此,我们认为,在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建设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用制度来确保“以学生发展为本”和个性化的学校文化的确立与延续。

(二)学校管理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现代管理制度区别于传统管理制度,它的主要特征是具有“人文性”,其功能就是:公平、竞争、激励、参与和发展,最终达到“发展人”的目的。

新课程也对教师提出了:“我与课改共同成长”的要求。这就决定了学校管理制度的重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赋予管理制度人性化。因此,我们认为,在学校管理制度与目标的重建与设置上,其真谛在于发挥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赋予管理制度以“人情味”。校长要将教师在环境压力下所产生的需求转化成教师自身发展的动力,就要改变以往将外在的要求强加给教师的做法,帮助教师把专业活动过程看作是学习的过程,发展的过程。学校管理更应当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全体教师和学生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创造教育的最大效益。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看,学校管理所追求的效益成本观念也就体现在此。

(三)校长应勇于担起构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职责。

人们常说,有一个好校长就意味着有一所好学校。新课程的实施是否成功,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重建能否变成现实,学校的管理者尤其是校长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在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创建中,我们作校长的不能让渡我们的能力、也不能让渡我们的责任。我们应勇于承担起校长是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更新观念,富于创新,改变传统的管理行为,树立适应时展要求的管理思想,努力成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推动者,成为学校制度和学校文化的领导者。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管理者探索现代学校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所追求的目标境界,在从传统迈向现代的进程中,也许要付出的很多,但我们相信:只要管理者突破传统制度清规戒律式的规范功能,让制度的“人文性”替代传统制度仅有的“规范性”,让各种管理制度运行的渠道畅通无阻,最终达到“发展人”的目的,让师生成为教学的主人,我们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继星.现代学校制度初论[J].教育研究,2003.12.

[2] 尹后庆,余利惠,朱世锋,朱怡华.继往开来,深化发展-关于深化上海民办中小学管理改革的几点意见[J].教育发展研究,2000.12.

第7篇

关键词:实验室;有效管理;开放

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中小学实验室的设备不断更新,条件不断改善,对实验室的管理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使实验设施能更好地服务教学,是每一个实验管理者面临的问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日常实验室管理工作实践,谈谈如何科学有效地管理与使用中小学实验室。

一、树立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的意识

实验室是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的,我们必须树立这种服务意识,否则离开了服务,就失去了实验室工作的意义。在平时,我们要主动做好各项工作,不只是看得见的实验室设备、财产的管理,更有无形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方法等教学管理,以切实发挥实验室为师生服务、提高效学效益的功能。

比如,及时地对实验室设备进行日常的维护和保养,减轻仪器的损耗程度,延长仪器的使用寿命,提高仪器的利用率。做好验收、登记、建账、立卡等常规管理工作,仪器的陈列和摆放要注意科学规范、安全合理,方便师生取用。各项实验准备工作要尽量走在教学的前头,提前做好各项实验准备。熟悉仪器、熟悉教学进度,在日常工作中要细致并富有耐心,有空时多和学生、任课教师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情况,征询任课教师的建议;观察学生做实验时的动手操作情况和实验效果以及仪器使用情况。从细节处着眼,从小事做起,真正为学生创造积极探索、促进个性发展的条件,提供促进学生全面综合素质提高的实验平台。

二、面向学生开放,实现实验室功能的多样化

作为实验室管理者,我们首先要改变陈旧的教育理念,因为以往的实验室往往只是用于进行理论论证和验证性教学试验,而很少用于设计性实验,更谈不上对学生的开放。在新课改理念的正确指导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实验室,将它作为学生进行科研创新研究和课外活动的重要场所,实现实验室功能的多样化。

实验室应向广大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探究性学习的开放管理环境。实验室和实验设备,不怕用旧了,就怕学生没有机会来亲手做一做。要让充满好奇心的学生有更多探索的机会,我们在管理实验室的同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实践素养,可以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等,做好实验室的开放。开放形式可采用定时开放或预约开放。可实行学生自主管理制。由教导处、团委在学校学生中考核聘任一定数量的基础扎实、吃苦耐劳、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开放实验室的义务管理员,并组织他们进行有关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知识的“岗前培训”。另外,我们可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验和科技活动,提高实验室课程资源的利用率。如,化学实验室可举办分子模型展、趣味魔术实验展、生活常见高分子材料实物展等;物理实验室可举办精密仪器展、科技小制作等。

三、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有章可循,有矩可守

随着实验设备和现代化器材的增多,管理工作也变得复杂。在任课教师中存在着很多现象,不利于实验管理人员进行管理。比如,用实验室时不写通知单,也不做相应记录,借出仪器不登记,不按时归还等。这就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并切实落实,才能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有序进行。比如,制定《实验室工作职责》《教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等使实验员、任课教师明确并承担自己的工作职责。制定《学生实验规则》对学生进行管理,让学生明确奖惩条例,自觉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这样通过制度管理实验室的管理者和使用者,使师生都能自觉执行,按章运行,做到有章可循,有矩可守。

四、实验管理“全员化”,调动任课教师的积极性

实验管理不仅要靠实验员,更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全员参与。新课程中有很多实验对于任课教师来说也是全新的,这就要教师走进实验室,要将理论和实际操作并重,研究实验操作及原理,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全员化”研究和参与实验是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实验室的使用率、降低实验设备的损坏率的有效途径。对于一般的操作技能,教师亲自动手、摸索几次就能掌握,而对于一些现代的新的实验技术,可以请专业人员对教师进行培训。

总之,实验室的科学有效管理是新课程实验教学、学生研究性学习全面开展的基础和保证。作为一线的实验室管理人员,我们要在平时不断学习,多向任课教师请教,就实验中的具体问题多和教师沟通,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和实践素养,改进和创新实验室管理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教学、服务师生。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船舶工程技术;现代学徒制;教育管理模式

1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提出的背景

1.1国家层面

教育部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技能人才[2],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特点,高职教育必须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要求进一步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机制的纵深发展,全面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1]。根据教育部相关职业教育与现代学徒制文件精神,实现行业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以人才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为目标,结合人才培养各专业特点,建立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改革教学模式,就是要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突破传统的职业教育环境,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是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重要保障[3]。

1.2实践层面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就是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专业课程设置和改革始终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本,学校与船企深度参与、联合培养,实施双主体实岗育人的新模式,教师和师傅指导,设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有效机制,学校与企业更加紧密,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船舶工程专业现代学徒制,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2现代学徒制的基本内涵和教学管理模式变革

2.1现代学徒制的基本内涵

现代学徒制源于传统学徒制的师傅带徒弟模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它继承和发展传统意义上学徒制的内涵,在原有含义的基础上赋予了学徒制的新的特征-“现代性”,即与企业共同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将教育的人文素养渗入企业的职业素养联合培养,结出现代学徒制“结晶体”。现代学徒制需要校企深度融合共同培养学生,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提出全面的解决方案,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获得真实的岗位实践知识,建立学生(徒弟)的职业认同感和企业归属感。通过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增进学生默会知识领悟和职业认同感的提升。这种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4]。

2.2现代学徒制的教学管理模式新要求

教学管理是管理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思想,遵循教学规律与管理规律,对教学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它是学校管理的核心,是科学管理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应用。教学管理模式是依据教学管理思想和规律形成的教学管理过程中比较稳固的管理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教学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对教学活动和过程的管理。广义的教学管理包括与教学活动直接有关的全部管理活动。高职教育是加工、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过程,其核心就是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体系,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设计、师资队伍、教学评价及课程安排的合理性。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产教结合的教育方式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路径,企业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影响越来越大,更多地影响到学校对教学管理的决策。因此,高职院校走产教结合之路要有相应的教学管理模式。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对教师及其教学行为的管理、学生及其学习行为的管理、教学资源与教学技术手段应用的管理和教学过程主要环节的管理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并且教学管理模式应该具有“五性”:协同性———校企协同、师徒协同;灵活性———时空的灵活、学生身份的灵活与教学安排的灵活;开放性———管理过程、管理方式与管理地域的开放性;实践性———培养形式、考核方式的实践性;系统性———教学管理、课程管理、实践管理、师资管理和质量评价等有机组合成的一个整体,这是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前提,在保证协同、灵活和开放性基础上,必须是系统的培养学生,这样才能够实现教学目标。

3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管理、教育模式的实施

3.1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对管理组织模式的要求

我院依托船舶工程专业与南通中远重工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中远造船学院,正式开展现代学徒制的专业试点工作。构建了中远重工造船学院单独的管理运作体系,确立了校企协同的决策、咨询和执行三层组织架构,实行“双高管、双专业主任、双班主任、双课程负责人、双指导教师”的人员配备。通过让学生同时接受由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很好的实现了现代学徒制度下的工学交替、双师育人等要求。以大专三年学制计算,学生有1/2的时间在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上接受技能。

3.2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对教学模式的要求

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在与南通中远重工有限公司合作培养的基础上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由学校和企业根据专业特点和产业实际需求确定的,在培养方案中确定了相关的专业教学内容和合作形式。为了保证教学改革质量,制作了教学改革质量评价标准和学生考评方式。根据企业实践用人需求和相关岗位职业资格标准,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在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参与下,设置了学生的相关课程,构建了以“公共平台课程+核心专业课程+培训项目”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的课程体系。其中,核心专业课程可以参考企业工作岗位实际需求来确定,培训项目是在企业技术骨干和学校老师共同努力开发的项目培训课程[5]。

第9篇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 高职教育; 学生管理; 校企合作; 产教结合

中图分类号: TP39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2163(2016)06-0129-03

0引言

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和特点改变了原有的学校教育管理的思维模式,制订适应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管理制度,为高职院校推动现代学徒制提供保障。

[BT4]1现代学徒制

学徒制简单地说就是师傅带徒弟。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企业与学校合作实施的职业教育制度,起源于德国的职业培训,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采取产教结合的培训方式,使学校理论知识和企业实践经验实现完美交融,以改进与提升劳动者素质为最终追求目的的学徒制形态。

[BT4]2现代学徒制的现状与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

[BT5]2.1现代学徒制的现状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在华的德资企业把这种培养模式引入中国,并与中国沿海地区一些学校开展合作,协同培养人才。到本世纪,随着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对员工的需求日趋高端国际,更多外资企业开始主动与中国职业院校寻求合作,现代学徒制由此则逐渐推广开来。

目前,我国己进入现代学徒制的试点阶段,各中高职学校从当前教育制度及企业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紧密围绕企业的人才标准制定教学内容,而将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新型人才设为目标,通过“学徒制”、“订单班”和“导师制”等人才培训模式,对现代学徒制有效开启了真正的探索与实践,从而走在了现代学徒制研究的前沿。

但是由于我国对学徒制的整体研究仍处于初期阶段,相关的法律政策也多有存在盲区空白,因而未能激发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另外,学生于工作期间在管理执行上依然呈现一定难度,这也严重影响了学徒制的进一步推广和拓展实践的研发效果。

[BT5]2.2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工作特点

2.2.1教育主体多元化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校和老师是教育的主体和管理者。而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教育主体除了学校和老师之外,还增加了企业和师傅。相应地,各教育主体设计提供的教育方式也都不尽相同。

学校秉持的教育宗旨就是教书育人,而企业则是以商业管理为核心,以获取商业利润最大化为其行动目标,因此必然更多关注于学生的专业技术和工作业绩等能够带来的经济价值,对学生管理及育人方面将欠缺足够的经验和重视。

2.2.2学生具有双重身份

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学生具有学生和员工的双重身份。在工学交替的过程中,双身份将不可避免地发生转换,这往往就会暴露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缺陷与短板。

在校期间,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操行方面的管理相对要严格有序,而企业对员工的业余生活管理则会相对自由宽松,学生身处这种松散宽泛的氛围之中,就给学生的宿舍和日常管理增加一定的难度。

[BT4]3构建现代学徒制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

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和实践给高职教育的学生工作带来众多变化,迫切需要建立系统科学高效的学生管理体系,以适应当前现代学徒制的模式描述与发展探索。

[BT5]3.1完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义务

完善健全的学生管理制度是现代学徒制顺利实施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在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结合管理工作需要,制定明确规章制度,以确保学徒制的全方位推进与实现。

例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加入“联想特色班”就必须要严格通过工学交替的所有教学实践环节后,方可完成学业。因此,“特色班”、学校和“联想集团”签订了三方协议,并由此给出示意如图1所示。

“顶岗实习协议”是由学生与“联想集团”协商签订,其中合理规定了学生在“学徒”期间享受的工资待遇;企业对“学徒”的教育和培训义务,并要按时、保质地恪守遵行教学计划,达到教学目的;企业对“学徒”担负的安全责任和管理责任;企业为“学徒”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为学生提供安全保障。

另外,“实习安全责任协议”是学生及家长与学校共同签署的合作协议,内容中明确规定家长在学生“学徒”期间扛负的安全责任;企业在“学徒”期间对学生行为的监督和管理职责;学生有义务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在师傅的指导下有效实现规定的工作和实习任务。

同时,学校与联想集团签署协议,针对该“特色班”的教学实训内容、考核方式、学生管理方案等进行约束,并精确注明了校企双方各自的责任和分工以及保障措施。

三方协议制订要充分、细致、全面,要考虑到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所有问题,并且要不断地归纳、总结、进而发展完善,这样才利于明确学校、企业、家长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才能做到风险的最佳规避与防范,保障工学交替期间的重点安全与运行实效。

[BT5]3.2建立校企共管的学生管理模式

现代学徒制“双主体”的教育模式和学生的“双重身份”决定了企业在“学徒”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建立校企共管的学生管理机制,是学生的管理工作在“学徒”期间得以延续和发展衔接的重要保证。

企业加入到学生的管理工作中来,并且必须可靠行使管理学生的担承职责。所以学校和企业要共同设立包括专业负责人、专职辅导员、专业教师和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基层负责人、师傅在内的学生管理机构,进一步明确各成员的基本职责,加强机构内部人员和“学徒”的联系和沟通,定期例会并提交通报,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提前选派富有一定经验的专业教师作为“联想特色班”的专职辅导员,经过联想集团专题培训后,对联想集团的企业文化、工作管理规定等增加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并定责掌控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同时,联想集团也需增派一名身具丰富工作经验的员工作为企业指导教师,负责学生在“学徒”期间的管理工作,同时协助专职辅导员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日常学习生活一并展开督责指导。

2位导师彼此协助,互为支撑,共同完成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并随着学生身份的转变而重建工作重心。

[BT5]3.3现代通畅的交流渠道

根据工作需要,利用QQ、微信等现代流行通讯交流工具建立“工作群”,各方人员在平台中进行沟通和交流。

除了建立校企双方相关人员参与的“特色班工作群”外,每届“特色班”的学生还配有自己的师生交流QQ、微信群,辅导员老师不仅可以用这个群来信息,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还可利用该群来管理学生。而企业的指导教师和师傅则可以通过该群对学徒进行管理和业务指导,解决学生在学徒时遇到的疑惑和困难。甚至可以将“学徒”期间的日常行为规范、劳动纪律、岗位适应情况以及学习态度等归并整理,将其反馈到微信群里,双方人员共同探讨商议优良应对办法。

[BT5]3.4构建双向考核评价体系

科学的考核标准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督促学生致力打造与全面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学生评价与考核体系应涵盖学习的各个阶段,形成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的双向评价体系。学校和企业双方根据现代学徒的基本规律和特殊规则而联手制定考核评价标准,并且在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遵循既有利于学生发展又能满足职业岗位目标需求的原则下深度参与实施评价过程,同时则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设计作为目的动态评价和激励机制。

“特色班”学生在校期间是以学校主导而发起测评,考核将借鉴参考企业师傅对学生在实训时的表现和成绩,综合实现评分;学生在企业“学徒”期间,以企业考核为主,考核内容包括工作能力考核、组织纪律、工作态度评议,具体则是结合学生的自评和学生间互评等项目设置而得到最终的客观完善评价。

[BT5]3.5深度融合校企文化,全面提升职业素养

现代学徒制的主要内容就是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因此,学校的文化建设要充分考虑企业用工需求,同时依托企业和品牌文化,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业素养,实现学习工作无缝衔接为其特征目的,来补充增益学校各项工作的实施开展。

例如:结合联想集团的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对“特色班”的教室和实训室进行重新装修,设计联想集团的LOGO墙,张贴联想企业的励志标语,同时生动展示工作操作流程和企业管理制度等,以此增强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和感性认知,成功营造身在企业所感受的工作氛围。

企业人员定期入校提供企业文化的宣讲和工作管理条例实施开发细则的报告,定期组织“特色班”引导素质拓展训练,强化企业文化和企业各项管理机制的推广力度,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的协作能力。

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组建了以企业管理模式支持运营的“爱心维护工作室”,免费为在校师生提供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系统维护和基本维修服务,增强了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职业素养,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共建学生管理工作队伍,激发学生管理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健全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完善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建立科学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构建适应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管理长效机制,对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具有助推作用。

参考文献:

郭先根.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管理的研究[J]. 林区教学,2015(6):1-4.

第10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现代化;目标

中图分类号: TV5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20.040

现代化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水利工程管理也进入了现代化发展阶段,水利部门对水利工程的投入也不断加大,引进新的技术,采用新的材料,力争将水利工程的坚固程度提升到新的级别,不断加强水利工程的防洪抗险能力。

1 水利工程实现现代化管理的意义

1.1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是水利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

水利工程现代化已经逐步迈向成熟稳定,水利工程作为社会的基础设施,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基石,也是保证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水利工程的现代化从侧面反映出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标志着社会发展新篇章的到来。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是水利工程发挥最大作用的必备条件,也是水利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

1.2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是水利社会化的要求

现代化是对社会发展的一个概括词,其中包括思想现代化、技术现代化、管理现代化以及政经现代化。对水利工程而言,同样满足现代化的特性,要求水利利于民生、利于生态、利于资源。而实现这些要求的方式只有对水利工程进行现代化的管理,通过现代化的管理让水利工程真正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充分保护水资源,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1.3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水利工程管理考核是近年来国家对水利工程重视的重大体现,也是测试水利工程单位对水利管理的能力水平。考核的内容涵盖丰富,包括河道、水库、堤坝、水闸等。考核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分别是运行能力、安全考量、组织能力。考核的最终结果若各方面得分率都在85%以上,那么可以断定该水利工程单位实现了现代化管理。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对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客观的反映了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发展的概况。

1.4 水利管理现代化为水利单位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我国水电站在数量和装机规模上均居世界第一,水利工程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化日益明显的情况下,若对水利单位进行现代化的强制性要求,那么必然导致这些单位对书面化的硬性要求过度重视和苛刻,将精力全部放在追求现代化层面上,对设备和设施的先进性要求严苛,造成资金的不合理利用,甚至忽略了对员工素质的培训和提升。在水利管理现代化的大前提下,不要过分追求技术设备上的先进性,而是将精力放在管理制度的调整上,将制度进行科学性和精确性的修正,并落实到底,一定能够实现现代化管理的重大转变。

2 推行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目标

2.1 认真落实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目标

在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目标确认后,就应该落到实处,认真贯彻实施起来。领导之间要团结互助,尽快制定出单位的奖惩制度,加快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步伐。在对其他水利工程进行总结时,要结合现代化发展的思路,提出有建设意义的意见,以经济适用、性价比高为原则,推动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实施。在现代化实施的道路上,要保证水利管理所需费用充分到位,为水利工程管理的实现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2 建立健全水利工程管理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实施的核心是人,为了使工作岗位上的员工积极性更高,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必须对每个员工进行职业规划,让员工看到希望并为此而奋斗,努力地为单位创造价值。而单位凭借着员工的积极性,应将水利管理工作划分为多个不同的块,并将这些赋予责任的工作区域交由指定的员工负责,将工作落到实处。对公司员工进行有效的考核,对考核中表现突出的员工进行奖励,激发全单位工作人员地工作热情。

3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具体措施

3.1 运用健全的体制

一个先进的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单位必定有一套健全的体制,健全的体制是推动公司发展的主要动力,所谓的健全机制一定要责任分明、奖惩明确、科学管理。水利工程管理完全依照制度化、公开化和公平化进行,以明确的目标为前提,在健全的公司体制上,管理、运营一切大小事务。

3.2 采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更多的管理手段不再是手动式人工操作,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必须依靠高科技,精确快速的回收需要的信息,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遥测遥控技术、远程监控技术等,快速全面地收集精确有效的信息,才能在管理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3.3 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现代化建设要求以人为本,注重生态环境,所以在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前提下,必须转变管理观念,引入优秀人才的同时,培养员工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将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有效的结合起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为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实现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正确认识水利工程现代化的转变,这也是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在现代化实现的过程中,不但要建立科学健全的机制,凭借先进的科学技术,还需要培养管理人员的现代化意识,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以便尽快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刘毅.浅析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发展目标[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1).

[2]王玉.浅析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发展目标[J].农技服务,2014,(07).

第11篇

后现代知识观高校历史教学教学改革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伴随国家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我国对高等教育提出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培养创新人才的新要求。在此背景下,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国各高等院校的历史教学工作纷纷走上改革之路。二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历史教学改革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依然存在,高校历史教学改革仍需继续深化改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后现代知识观”是当代西方后现代思潮中涌现而出的一种新型知识观,本文拟以此理念为观照,尝试探讨其对我国高校历史教学改革可以提供的有益启示。

一、“后现代知识观”对“现代知识观”的批判

所谓“知识观”,指的是人们对知识的性质、价值和规范等问题的根本认识。不同时期的知识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支配着其时教育模式的选择确立。二十世纪中后期,西方思想文化界出现反思超越现代主义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其中不少后现代主义大师对现代主义的反思超越就是从对现代主义语境中的“知识”观念的批判入手的,伴随这一过程,“后现代知识观”得以形成。法国后现代主义大师利奥塔指出,“后现代知识观”的出现实质上是对所谓“现代知识”或“科学知识”合法性的一种挑战。

“后现代知识观”认为,所谓“客观性”“绝对化”的“知识”观念只会产生知识霸权,它排斥了、压制了个体知识的发展、多元认识的合理性;知识并不具有确定性的特征,各种各样的知识陈述形式,它们彼此之间不可代替,具有文化性、相对性和多样性,没有普遍有效的知识;知识具有个体性,不能忽视个体感受的重要性;知识不是价值中立的,不存在纯粹的事实,不存在价值中立的陈述,存在的只是价值判断引导下的观察,存在的只是一定历史文化中形成的特定概念和范畴。法国另一后现代主义大师福柯提出著名的知识/权利、知识/话语理论,将知识“政体”的变化与社会的权力和话语实践联系在一起,强调所谓某一历史环境中的“真理”是运用权力的结果,否认“价值中立”和“文化无涉”的知识的存在。

传统教育模式就是“现代知识观”指引下的产物。从“后现代知识观”的视角出发,传统教育模式将知识分门别类地讲授、专业化地传授使得抽象的书本知识与丰富的生活世界被割裂了,知识的视野被封闭在狭窄的框架中,失去了生机与活力。此外,知识既然并非“客观的”“普遍的”和“中立的”,而是文化建构的、价值涉入的和具有境域性的,那么对这些知识无批判的记忆、理解、掌握和简单应用岂不只是传递着某种文化的、价值的“偏见”吗?而随之产生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不都是在要学生放弃或干脆剥夺学生的“批判意识”吗?缺乏了批判意识和相关能力,所有的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不就成了没有活力的知识了吗?进而,建立在这种教学基础上的社会也就不可能具有普遍的知识创新意识和能力,就会在知识领域内永远依附于知识权威,依附于话语霸权。

二、“后现代知识观”视角下的高校历史教学改革构想

作为一门日益边缘化的高等教育学科,历史学并不受社会青睐。参加高考的文科考生大多不愿填报历史学专业,不少高校历史学专业录取的学生都是通过调剂方式而来。当然,这种现象绝不是历史教学这一个环节所能解释的,社会环境、就业指向等多方因素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影响。尽管如此,包括通过调剂方式进入高校历史学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对历史学还是有一定兴趣的。然而,经过四年高校历史教育的“洗礼”,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反而对历史学丧失了原本的亲近感。他们认为高校历史教育仍然停留在书本知识的灌输阶段,专业学习对于他们更多只是机械性记忆的过程。这与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绝对是背道而驰的。由此可见,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依然存在。“后现代知识观”对于我们转换知识观念,进而解决教学改革这一难题可以提供启示。

首先,重构教学理念。从“现代知识观”的普遍客观性出发,教师的教授内容、学生的学习内容都是预制的,教学更多体现出一种强制被动的特点。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清楚,我们的教育对象、中心是“人”,是有意识、有价值、有趣味、有尊严、有烦恼、有问题,也有希望的“人”。我们的教育成果不应是一个个合格的“产品”,而应该是一个个成熟的“个人”。从“后现代知识观”的角度来看,教育在个人发展方面,应该着重于追求以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与批判力为标志的“内在发展”,而非以追求知识的记忆、掌握、理解与应用为标志的“外在发展”,这一理念尤其适合高等教育。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批判意识和探究意识,从而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知识是永远进步的,没有哪一种知识是不需要质疑和发展的。知识创新所需要的各种基本素质和能力正是在这种对所谓“客观的”“普遍的”和“中立的”知识的怀疑、批判基础上才能培养起来。

第12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模式;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

在新时代背景下,现代学徒制可以有效推进企业、产业与职业教育的进程,实现产业与专业需求对接、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对接、生产过程和教学过程对接、职业证书与毕业证书对接。从教学层面来讲,现代学徒制是根据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现状所提出的,是新时代我国高校快速发展的关键一步。

一、学徒制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我国针对现代学徒制的研究已有显著的进展,但在学徒制的实施路径上,存在不同的观点。高秀婉(2012)指出构建中国特色的学徒制体系,需要将相应的劳动制度与教育制度相融合,并在社会、学校、企业及政府四个平台的合作与支持下进行构建。也就是说现代学徒制应突破高校与企业的行政范畴,将人才培养体系所涉及范畴拓展到社会与政府部门,以此构建出符合现代学徒制发展的外部环境。郭全州(2014)则根据新时代下高校教育发展现状以及教学目标,提出构建新型的现代学徒制体系,即将企业、行业、学校与政府融为一体,使政府与行业参与到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重建学习载体,改革管理模式与教学组织,构建教学团队,建立基于文化价值的教学评价机制。陈庆武(2015)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以政府为主的管理机制,通过产教结合的方式,实现对专业学生的教育目标。

(二)国外研究现状现代学徒制作为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人才培养机制,能够通过校企合作、制度改革以及社会实践的形式,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虽然现代学徒制在西方各国的运用情况不同,然而却被诸多国家视作推进国家发展战略落实的有效方略。英国学徒制主要通过设计培训计划,探究学徒制的使用情况,采用合理的手段构建出符合专业特点的学徒制机制,因此英国学徒制的基本特征是动态性、变化性,是可调节的人才培养机制;美国学徒制则主要以“岗位交互”的形式展开,根据不同学科及岗位的特征,制定双向评价体系,即专业教师通过学生的工作状况,对其理论应用情况进行考核,企业则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可以说西方学徒制体系更加灵活、更人性化,能够从学生的认知心理、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当前高校的教学需求出发对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方向、方法、内容进行调整,以此解决现代学徒制应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因此,我国高校在采用现代学徒制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时,可借鉴西方相关理论与研究,以此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徒制培养体系。

二、我国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问题

我国酒店管理专业是面向酒店管理方向开设的学科,是结合我国社会发展需求、学生就业需求形成的应用型学科。传统教学体系中,高校在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组织管理、教学目标以及人才培养体系中,缺乏对社会经济的探索意识,难以从社会发展特征、时展规律的角度调整并完善现有的专业教学体系,造成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无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提供助力。

(一)课程设置不符合岗位需求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基本上是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整合,难以有效摆脱应试教育及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高校教师通常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将理论知识作为专业教学的主体,缺乏相应的社会实践过程,简而言之,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有重理论轻实践教学的倾向。由于部分专业教师缺乏岗位实践经验,无法通过合理的实践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对岗位知识、岗位技能以及岗位要求的了解,进而致使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活动无法满足酒店管理岗位的人才发展需求。在教学评价的层面上,酒店管理专业通常将相关理论作为考核重点,而涉及酒店管理基础的案例分析、管理方法以管理策略则难以得到重视,因此部分学生为在专业考核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将精力集中到对相关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上。可以说专业教学与岗位需求相脱离的问题,主要源于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注重“知识型”人才的培养,必将导致“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的不足。

(二)缺乏长远的人才培养机制高校酒店管理专业要加强教学与社会的衔接质量,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体系,应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组织开展更加有效、丰富的技能训练与知识传授机制。然而,我国部分酒店在校企合作中通常采用形式简单的培养模式,即通过短期培训,将从学校招收的学生直接投入到具体工作中。因此高校学生在岗位实训过程中,缺乏与高校教师交流理论知识的机会,无法对岗位实训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进而失去校企合作的教育功能。此外,高校教师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由于身份的限制,难以对学生的实践内容及实训岗位进行安排,致使教师无法从服务教学、满足学生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构建出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在校企合作模式中,高校与企业的教学理念存在相互对立的情况,常常出现实践经验与专业理论相冲突的问题。因而学生在具体的岗位实践时,极易对高校现有的理论体系产生质疑,无法发挥高校专业教学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三)高校与企业的文化兼容问题现阶段酒店管理专业在校企合作中缺乏与酒店企业的文化共融与对接,造成校园文化缺少教学特色与职业气息。通常来讲,高校学生在实践关系、人际关系、价值理念等层面的认知与企业文化有着显著的差异性。而高校缺少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与对接,难以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致使大学生形成行为差异与心理差异,进而造成排异反应。换言之,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心理感受的重视,无法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进而在校企合作中,忽视学生的思维特征与心理差异,难以发挥校企合作真正的效用。从酒店管理的角度来讲,酒店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没有建立相应的“过渡机制”,即学生从校园过渡到企业的制度与体系,通常以现有的企业文化、规章制度以及工作氛围,要求学生进行相应的工作,迫使学生改变原有的价值观体系,以此适应酒店现有的文化氛围,因而导致校企合作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限制。陈元宿(2009)指出,要想学生真正投入到工作岗位中,发挥校企合作真正的教育效用,需要企业与高校提前为学生适应企业文化环境做好准备。只有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学生才能有效地从事岗位工作,着力探索专业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内在联系,进而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

三、酒店管理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策略

(一)制定法律法规制度为增强酒店与高校的校企合作质量,需要建立并完善有助于推动校企合作的法规政策,制定相应的制度举措,管理、规范、支持酒店的参与。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要明确实施细节,确定酒店与高校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的义务与权利,奖罚分明,保障相关政策的充分落实。首先,相关政府部门应明确校企合作中的现代学徒制内涵,制定相应的辅助措施,促使在管理与运营层面处于领先地位的酒店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模式中。其次,对酒店与高校的文化环境进行规定。针对学生在校企合作中存在严重的社会适应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应结合教学与管理实际,对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方式进行规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整个学习生涯,在保障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上渗透企业文化、社会价值体系以及酒店文化内容,使学生在参与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提前接触酒店特有的文化氛围,进而为后续的实践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二)建立三段式培养体系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应结合现代酒店的特点,构建“酒店认知+专业学习”、“技能实训+技能学习”、“综合实习+职业养成”的三段式培养体系。在三段式培养体系中,高校要将学生第一学期与第二学期所学习的专业课程作为校企合作的基础,根据现代酒店的人才培养需求、企业战略需求以及岗位技能需求重新规划并编制教学内容,使其真正满足酒店的发展实际,提升高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衔接程度。而在第三学期与第四学期,高校要结合酒店管理学科的技能课程,安排学生到酒店进行实训,将酒店作为高校教学的第二课堂,使酒店经理成为高校学生的技能讲师,促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岗位上运用课堂所学到的技能。而在第五学期,高校学生可在学校完成相应的项目学习目标,以此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而第六学期,高校应引导学生根据岗位实训经历,撰写相关的学术论文,使其深化对酒店管理的理解,进而考察学生对专业理论的应用能力。最后,在顶岗实训阶段,酒店负责人应根据高校的教学目标以及人才培养现状,制定相应的培养机制,使学生在学徒制的影响下,更好地了解企业,认识企业,并将理论知识真正应用到酒店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满足企业战略发展的需求。

(三)构建有效的导师制度针对酒店职工流动性大的问题,高校可通过构建“3到1”的导师制度,确保现代学徒制的稳定性。首先构建学徒制研究小组,积极探究酒店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的路径,探析校企合作模式下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路径;其次,构建“校外+校内”的企业导师制度。即由在校学生、往届毕业生、企业师傅“结成对子”,不定期地安排师傅进入学校开展相应的技能指导活动。结合高校现有的实训体系,酒店通过相应的激励制度,选拔符合高校教学需求的员工,建立人才培养队伍,并根据酒店管理专业的具体实训要求,委派相应的任务。另外,高校还应通过讲师评定的方式,提高企业师傅的积极性,使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最后,制定学校导师渗透制度,即根据酒店实训情况,制定分组教学模式,即企业师傅负责技能培训,导师负责理论解答与生活辅导,此过程需要高校与酒店预先明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理论,以此实现统一化、标准化、科学化的教学目标。

四、考核评价

现代学徒制能否得到有效开展,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作为保障。在对学徒能力进行考核时,要以实际酒店的SOP、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专业标准为导向,以学徒能否获得国家、行业的职业资格为抓手,鼓励学徒学习酒店管理专业需要的实践操作技能,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施持证上岗。在给学徒定岗时,要依据考核结果的全面性以及客观性,从学校、企业、师傅、同学等方面获取有效信息,进行评价定岗。通过互评手段对获取到的信息进行汇总与反馈,形成一个考核的有机整体,实现考核主体的多元化。首先构建校园教学考核制度,教师转变传统“总结考核”的模式,引入过程考核体系,即在学生学习或实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成绩、专业表现进行评价。以三段式培养为例,高校应在学生实训后对学生进行统一考核,并结合学生理论成绩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其次,构建学徒培养机制,高校帮助企业构建学徒评价标准,根据企业师傅评价的情况,对学生实现情况进行把握,进而结合总结性考核,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

结语

现代学徒制是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结合社会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效手段。然而现代学徒制是依附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机制,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应加强与酒店企业的教学合作,并通过制度建设、教学设计以及合作模式的改革,彰显现代学徒制在教学领域的先进性、时代性以及必然性。

参考文献:

[1]葛玲妹.现代学徒制“四维立体”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17(11):53-57.

第13篇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是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是一种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校企合作的关键方法。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必须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将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有机融合在一起,有效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当前的形式是,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并且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目前,我国各院校在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针对这些不足应该对其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探讨,详细研究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实际酒店管理专业中的应用策略,这对人才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直接参与到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以此来丰富学生的工作经验和工作经历,深刻感受企业的文化,明确学生在学习酒店管理专业过程中的社会性和指向性。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加适应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文化建设等,在无形中锻炼学生的适应能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丰富实践经验,提高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师傅带徒弟的情景教学模式,两者共同处于一个相同的工作现场。很多时候学生对工作的流程和出现问题的解决办法产生疑惑的时候都可以去咨询教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心中的疑问得到彻底的解决,有助于促进学生在学习酒店管理相关知识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是非常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与以传统的理论知识体系为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比,现代学徒制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论是师资专业技能的教授还是积累经验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优势。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只重视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学生实际工作能力,这就会制约学生在工作适应能力和社会综合竞争能力方面的发展,这也是造成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1]。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将酒店管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完美融合,为人才培养制订全新的目标和方向,促使学校对学生的教育能够更加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中,学校的教师只负责教授学生酒店管理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和一些专业技能等;校外的师傅负责教会学生在实践中如何正确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这样相对综合性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综合能力发展来说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同时,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能够帮助学生及时掌握人才市场的最新动态,并且能够据此对学生的课程作出相应的调整,让学生始终都能够具有最强的竞争实力,帮助学生在未来更好的就业。

三、基于现代学徒制视角的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

1.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加强校企合作

基于现代学徒制视角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加强校企合作。受我国传统教学体制和办学体制的影响,在校企合作方面已经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和约束,关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不是由学校一方面就能够决定的,而是要充分地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发展趋势下,校企合作充分体现了主导的核心思想。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这种教育教学理念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在实际的教学上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和突破性,主要是强调职业培训与学校教育之间相互融合,并且能够同时进行的一种创新性的教育教学模式,体现了学校主办、企业参与、行业指导、政府主导的专业教育思想。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统筹规划、资源调节,以及组织优势等,合理优化学校教育与酒店管理企业两种资源,为校企合作政策的深入、政府部门的支持、教育制度的保障奠定基础,保障校企合作的良好发展。

2.重点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基于现代学徒制视角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重点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和管理力度,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能够有机结合,促使学生的专业教学内容能够与企业的实际岗位进行有效融合。学校还可以请成功的企业家为学生讲座,定期邀请酒店管理行业比较有经验的人员为学生作旅游专业的专题报告,帮助学生了解酒店管理行业的最新动态,及时弥补自身的不足。另外,学校可以派遣教师到企业中进行调研,到景区进行学习,在获得经验的同时,希望能够得到更深入的合作。通过这样的方法更深层了解企业对酒店管理业未来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以便调整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

3.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为校企合作提供保障

基于现代学徒制视角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为校企合作提供有效的保障。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实行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不仅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市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对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明确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企业、学校与学生之间在学生进行培训过程中各自应该履行的权利和责任,促使现代学徒制基础上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的标准化和规范化[2]。应健全相关现代学徒制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法律法规,明确企业和学校双方的义务和责任,充分调动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的积极性,促进校企双方能够更加深入的合作,促进我国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良好发展。

4.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基于现代学徒制视角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加强教师的队伍建设。通过研究调查结果显示,适合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最有效的办学模式是校企合作下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应根据实际状况及时对应用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调整,适当引入具有较深资历的专业人员加入学校的教师队伍,有效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的综合实力。同时,学校还要根据企业的员工标准制订出针对学生的考核标准,有效保障学校和企业可以进行有效对接,避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而产生弊端的情况。另外,还要成立专家组,正确掌握专业建设方向,满足我国应用酒店管理专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

5.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课程体系

基于现代学徒制视角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的专业性、综合性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学校在安排课程方面应该与传统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区别开来,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这样就需要学校和企业双方以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为酒店管理专业制定科学的、合理的、完整的课程教育体系。同时,在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开发过程中,应将教、学、做当做基本思想,学校在完善相关理论知识的教学前提下,安排学生到酒店管理企业中进行实践,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将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实际的实践工作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完善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建设[3]。学校在完成人力资源以及酒店管理相关理论课程的同时,还应该安排学生适当的参与酒店管理阶层的实践工作,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管理素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宏观角度看,实施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完善,需要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对其进行不断完善,同时还需要其他专门性教育机构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进行指导,更好地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从微观角度看,现代学徒制应用于酒店管理专业中,需要学校和企业双方将合作进行到底,不断克服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通过不断的努力,更好地完成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改革。

参考文献:

[1]邵林涛,瞿立新,顾秀玲.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以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69-71.

第14篇

作者简介:范晨虹,女,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闻媒介与社会研究;谢方芳,女,新华社陕西分社新媒体编辑部副主任,主要从事新媒体业务研究。

摘 要:现代化理论行为学派的开拓者英克尔斯认为,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和价值目标。科学素养是衡量人的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民众科学素养较低,同时大众媒介又是我国民众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作为公众“现代人格”的“放大器”,媒介在培育公众的科学素养、促进公众的现代化人格养成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历史担当,因此媒介应努力提升自身科学素养水平,并开拓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路径。

关键词:现代化理论;科学素养;大众媒介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5-0016-03

一、现代化理论概说

建设现代化的国家,需要现代化的国民。现代化理论行为学派认为现代化必然涉及个人心理和行为的改变,强调人的现代化。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认为,一个国家,只有当其民众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人格,只有当其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能真正称为现代化国家。只有其民众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心理素质实现了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才可以说其国民的现代化水平得到了培育,这个国家的现代化才能够实现。

英克尔斯认为,人的现代化并非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中山大学郑永廷教授在《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中指出:人的现代化就是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的状况与过程。人,既是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又是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人的现代化”既指一个过程,也是指一种应具备的素质。当今世界,每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目的都是使其全体国民获得幸福康乐的生活。这一点从本质上来讲,即一切社会发展的起点和终极目标就是为了实现人的现代化。在我国,尤其是向信息社会转型的客观现实情况下,13亿民众的现代化无疑成为国家现代化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应该。

二、科学素养是人的现代化素质的重要内容

关于人的现代化的衡量指标,不同学科、不同流派有着不尽相同的阐释。从笔者的文献梳理过程来看,学者们对人的现代化的特征都是从多维视角进行理解和把握的。在英克尔斯提出的12项构成了人的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现代化素质中就有“尊重科学技术”的一项指标,学者金奇指出的人的现代化具有的12个方面的内容中也提到了“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共存”的内容,可以看出,尽管学者们对人的现代化的特征阐释所倚靠的学科背景和社会环境有所不同,但是“科学素养”是大家共同认可的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如今,科学技术正在以空前的速度、深度与广度,参与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及思维方式。科学虽然不是每个人的职业,但它却实实在在地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在一定程度上,民众的科学素养水平既会影响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又会影响其自身的生活质量。

纵观30年来世界范围的科学素养研究,科学素养的概念经历了不断精确化与可操作化历程,从成人层面向基础教育领域的推进过程。郭传杰、汤书昆在《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的理论与实践》中做了如下阐述:强调基础教育的科学素养概念来自于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其对科学素养的定义包括:拥有科学知识及运用科学知识识别科学问题、获取新知识、解释科学现象、进行科学推理的能力;对科学作为一种人类知识和探究形式的典型特征的理解程度;了解科学技术形成物质的、智力的、和文化的环境的过程;参与科学和进行科学思维的意愿。

另一个层面的定义强调可操作性。一般来讲,美国学者米勒(Miller)的观点接受度较为广泛,他认为公众科学素养应该包括三个相关维度:(1)个人知识的词汇量足以阅读报纸或在杂志上竞争(competing)的基础科学概念;(2)能够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或本质;(3)某种程度上理解科学技术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然而时至今日,学术界对于“什么是科学素养”仍然没有一个定论,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仍在不断探索,寻求科学素养概念的新突破、新发展。2006年3月,我国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下文简称《纲要》)中提出了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公民科学素养”的概念。《纲要》明确指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判断公民是否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一般有以下指标:是否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是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是否树立了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因此,科学素养不仅成为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民众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三、人的现代化理论视角下的大众媒介与公众科学素养的关系探析

回顾米勒对公众科学素养的概括,他将定义的三重维度中“个人知识的词汇量足以阅读报纸或在杂志上竞争的那些基本科学概念”作为衡量公众是否具备科学素养的第一指标,可见大众媒介之于公众科学素养非常重要。大众媒介可以成为测试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一个工具。

根据目前最新的中国科协的《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下文简称《调查》),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了3.27%,比2005年的1.60%提高了1.67个百分点,比2007年的2.25%提高了1.02个百分点。2010年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相当于日本(1991年3%)、加拿大(1989年4%)和欧盟(1992年5%)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与发达国家公民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相关学者研究发现,科学素养水平基本上与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有明显关系,因此,形成的普遍共识是在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加强科学教育。然而就现实情况来看,在每个社会发展时期,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公众数量必然是少数,在基础教育阶段之外的公众数量是占主体的,这部分民众的科学素养水平也需要不断提升,这个责任就需要大众媒介来承担。这一点正好契合了上述《调查》的另一项结果:电视和报纸等传统媒体仍然是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

英克尔斯认为,人的现代化过程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学校、家庭、工厂和教育等因素对人的现代性的塑造具有显著的作用。除此之外,个人的现代性与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密切相关,学者依锡尔・普尔和卡尔・杜茨都特别强调大众传媒是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学者丹尼尔・勒纳(Daniel Lerner)认为,大众传媒的接触和使用不仅能够激发公众产生现代人格,还能将这种人格传播至全社会,即大众传媒可以在公众中普及此种人格,故而他将大众传媒称为现代人格的“奇妙的放大器”。由此可见,在人的现代化发展和实现的过程中,大众传媒的作用是巨大的。因此,大众媒介作为现代人格的“放大器”,其在培育公众的科学素养、促进其现代化人格的塑造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历史担当。

其实,大众媒介本身就具备提供教育的社会功能, 对国民进行科普教育, 正是履行这一职能、提高民众科学素养的具体体现。目前,大众传媒主要通过参与科技传播来提高民众科学素养,这已成为一种国际趋势。进入现代社会,大众传媒也因为其快速和高效的特点而在科技传播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英、美、德、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大众传媒, 都已经把传播科学新闻和科学信息列为自己的重要职责。

综上,一方面我们指出,大众媒介既是检测公众科学素养的工具,同时它又承担着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功能,或者进一步讲,它也是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工具。另一方面,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提升也促进大众传媒的健康发展。随着科学素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于具备现代化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媒介产品的需求将越来越多,这在客观上为大众媒介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大众媒介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路径分析

郭传杰、汤书昆指出,公众的科学素养关系到国家的现代化,会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进步。从人的现代化理论的视角来看,公众具备科学素养的目标是掌握足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拥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保证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持续增长,最终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水平。

在我国,大众媒介与公众科学素养的关联一般是通过科学传播来实现的,这对于提升公众科学素养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我国,由于多年的政治宣传和科学主义的科普策略,人们对科学家、科学普遍怀有崇敬态度,还远未到达社会性地质疑科学技术的程度。另外,大众媒介目前存在的传播观念落后、传播方式单一的问题却都制约着民众科学素养的真正提高。而因此,本文拟从大众媒介的科学精神、新闻生产的过程和媒介人的科学素养等层面提供大众媒介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路径。

(一)大众媒介要从根本上树立科学精神

提供高质量的媒介产品要求媒体首先要从根本上树立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

著名科学家默顿指出了科学精神包含的四项基本原则:普遍性,它强调科学的标准是普遍的一致的,科学原理和定律不会随国家、种族、阶级、宗教,性别、年龄而改变;公有性,认为科学的重大发现都是社会合作的产物,一切称得起知识的东西都应是公共所有的;祛私利性,指从事科学活动、创造科学知识的人不应以科学谋取私利;有组织的怀疑,指科学研究不承认有绝对神圣的、不能批判的东西,科学强调永恒的批判精神。

坚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评价问题而不借用非科学或者伪科学的手段。人类对科学精神的追求体现在诸多方面,非严格意义来讲,它可以包含以下内容:理性精神、实证精神、可重复和可检验性、求真精神以及探索精神、质疑精神等,并自觉将这些精神应用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要提高和促进公众的科学素养,媒体首先要从根本上理解新闻的内涵、科学精神的内涵。从一系列的新闻失实、虚假报道事件中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发现新闻事实、检验新闻事实,在意识层面和技术层面杜绝一切虚假报道,在日常报道中重视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

(二)采用更加符合科学规律的新闻生产手段

要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媒介在业务层面上要采用更加符合科学规律的新闻生产手段,来增强媒介产品的传播效果。比如,采用事件科普来强化传播效果。

目前在国内非常活跃的非官方的科普组织非“科学松鼠会”莫属。纵观科学松鼠会的传播路径会发现,其绝大多数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迎着热点上”,不断地为读者制造兴趣点。在突发公共事件或时事热点中,总是有他们的科普专辑,如汶川地震、“毒牛奶”、“甲型H1N1”、“奥运”等。这就要求媒体的新闻生产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事件本身的关注上,而应进一步报道与社会热点事件或公共事件相关的内容。事实上,公众也将越来越多地从公共事件中获取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

值得媒体借鉴的是,虽然事件本身并没有体现出科普概念,但科学传播和公共事件相结合便可以产生出极强的传播效果。出于信息不对称、满足求知欲以及与他人交流等原因,受众有多层次的信息需求,媒体就可推动公众以前所未有的程度参与到公共事件中,这样,在信息饥渴的状态下科学传播对于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自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提高媒体人的科学素养,实现传播主体的专业化

在大众媒介促进公众科学素养的过程中,媒体人无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根据美国对其科学传播和互联网的一项调查,如果能够雇佣到有新闻工作背景和技巧的记者来采访和编辑科学信息,则向公众传播科学的能力将会加强。目前,科技记者的科技素养尚未达到一定的高度,究其原因在于:知识的结构性不足导致的科学素养不高。从事科技传播的编辑记者普遍缺乏对于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对一些基础的科学定理定律和基本的原理掌握相对匮乏。再者,是缺乏科学态度和学习的意愿。目前新闻业态是媒体间的竞争激烈,一方面,媒体提供给编辑记者的周期性培训和再教育越来越难以保证;另一方面,许多媒体对编辑记者进行量化考核,奔波和疲劳成为生活常态,一线采编人员根本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学习。

所以,作为合格的媒体人应该具备的一是和普通公众一样应该具备的科学素养,二是具备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来自于人类在追求和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理性思维和实证传统。三是媒体人应具备思想和视野前瞻的素养。

参考文献:

1 (美)阿历克斯英克尔斯著.殷陆君译.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2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增订版)[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4.

3 郭传杰,汤书昆.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 郑永廷等.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 王苏华.提高国民科学素养是新闻媒体的职责[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5).

6 徐立永,徐若菲.大众传媒对公众科学素质的导向作用探究[J].科技传播,2009(8).

第15篇

关键词:规划管理 医院管理 医院医药学

中图分类号:X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a)-0192-01

根据卫生部颁发的有关医学卫生各项管理制度,医院在建设现代化药学服务系统的同时,需要对管理模式进行完善。

1 积极开展药学科研与服务工作

1.1 开展处方药的科研工作

针对处方药进行科研分析,清楚的掌握医院在针对不同病人时所用药的剂量,了解用药的动态信息,不同医院不同时期对于药物所使用的差别,并且了解患者同种药物不同厂商价格的药物的效果,判断药物使用的合理性。这样可以推列出相关药物的特性,或者是药物的经济与疗效。从节约卫生资源以及药物使用经济效益方面做出一系列的评估。

1.2 开展药学制剂的科研活动

从临床医学的角度讲,医院药剂科应发挥出自身的水平,而这点只有在临床实验中才能得到认证,在市场中则不能,因此这种制剂研究只能在临床开展和实施,以临床的药学为基础进行科研探究。从熟知的药学中分析出有效成分进行特定研究,改变配方,进行新的配置。再度进行研究,开发出新的药物。

2 构建新的医院医学服务管理体系

(1)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正是市场效益,将服务与质量引入到市场竞争中,妥善的进行经营管理,掌握经济效益,射虎服务以及团队带来的效益。培养个人以及团队的竞争意识。

(2)从本质上认清医院的医药学本质的观念就是:实验临床,服务患者。在此同时也要加大对药师能力的要求,要求药师能够拥有高超的技能,面对临床的实验和研究做出一定的判断,对药理知识,病理知识以及医疗设备一期都能够熟悉并且熟练掌握。

我国的现代化医院药学工作职能有所转变,因此在进行最终目标考核时需要建立现代化的医院药学的硬件系统,并且建立新型的服务系统,以及后期的保障系统来满足人们的需求。在科学合理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审核。对于岗位的职责需要按照一定的贡献或者是薪水进行合理分配。医院在药学人员培养以及人才引进方面需要重视人员的综合素质。因此在进行人员培养的过程中要开展进修培训。更加全面的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和热情。

3 提高临床药学的服务质量

(1)提供核心服务。

药学服务的真正价值所在,就是将合适的药物提供给需要的患者,为他们提供一个更为直接,更可靠的与药物有联系的服务,保障药物的质量效果,以及药物自身的安全性和后期的经济效益。因此,需要工作人员做到下面这几点:一要清楚的了解患者所咨询问题,要服务的内容,要给予正确党的回答,真正的解决药物的服务问题。二要根据患者的需求以及患者自身特点推荐适合的药物。不同的患者对于药物的需求不同,同一种药物不同年龄段的人的服用剂量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面对不同的人群时,要准确的掌握住他们所适合的用药剂量。三要向患者介绍清楚药物的作用以及副作用。针对不同的药物有什么特殊的要求,使用特点。都需要进行详细的解释,避免患者在不知道的情况下,盲目用药。对患者的人身健康造成伤害也损害了自身利益。

(2)以良好的态度为患者服务。

目前我国的医院设施相对比较先进,给患者病人带来了一定的方便,也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满足了患者诸多方面的需求。因此,在药品专卖店进行售药时要配备一定的医用专用仪器,比如体重计,老人专用血压测量仪,免费给他们提供健康测试。为了方便一些老人的需求,配设放大镜或者是老花镜,饮水器等等,这种方便他人的设施设备能够有效的促使患者支持医药学服务的开展。另一方面,医药人员也需要拥有一定的临床知识以及相关的药物学经济理念,针对心里医药学以及药物流行病学也要有所了解,另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医药学职业道德以及法律知识,在仪容仪表上满足医生的规范,达到服务标准,积极的为大家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服务环境,使患者在进行医治的同时,减少陌生冰冷感,能够感受到贴心的服务。

(3)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优化药学服务。

对于常来的患者建立一个有效的长期的医药专用袋,可以将患者的家庭,病史,家庭疾病史,以及自身所存在的不良丝毫,心理以及精神的状态进行一个详细的记录,针对曾用过的药物,计量以及种类都需要进行细致的记录,以增加客户对该药店的信任度。这种方式直接提高了医药学的服务水平,间接的维护住了顾主之间的关系,健全的制药制度,对客户进行长期的回访,咨询和作出详细解答,不仅可以加深联系也能够建立一定的友谊,及时的了解药物的疗效,针对不良反应及时的作出对策进行有效的解决。进行上级汇报工作。

参考文献

[1] 周舞.创新医院管理模式提高医院工作效率[J].中国医药导报,2011(7):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