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本设计以“日”的时间观念的建立为核心,整合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两个知识点,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用于度量长度的“尺子”(直线条),以及一天钟表要转两圈的生活常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直观地呈现了24时计时法的原理。我们运用转化策略将弯曲的钟表刻度“拉直”成像尺子一样的“时间轴”,由两条“12时尺”变为一条“24时尺”,这种动态形成的“时间尺”能让学生有效地突破认知难点,顺利实现两种计时法之间的正确转换。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数学》第六册第五单元《年、月、日》例3,是学生在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时、分、秒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以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事物为素材,目的是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其主动探索24时计时法的规律,发现和理解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两者之间进行互换。我们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鼓励学生收集相关知识内容,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学情分析
在W习24时计时法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时、分、秒等和时间有关的知识,他们对钟面、经过的时间等问题均有所了解和掌握,在日常生活中也或多或少有所接触,这就构成了学生学习本课的知识基础。然而,学生虽然知道24时计时法的一些知识,却不一定明白其中的原理,仍然需要认识许多新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计时法,正确区分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认识24时计时法的过程中体会它在生活中的应用,并逐步培养运用转化的策略灵活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日”这一时间观念,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1.生活情境导入,诱发认知冲突
教师出示12时钟面。
谈话引入:我们在二年级时就已经学会了看钟面上的时间。你知道现在这个钟面上是几时吗?那12时我们在干什么呢?(出示两幅场景图:吃饭和睡觉)
质疑启思:同样是12时,为什么有的在吃饭,有的在睡觉呢?
2.复习钟面,认识“一天24小时”
追问:一天怎么会有两个12时?(让学生略有思考时间,带着问题,看一段视频)
播放视频,介绍“一天24小时”的由来。
质疑启思:一天有24小时,但钟面上只有12个数,时针转两圈才是一天,所以一天里就有两个12时。那你知道一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再来看一个视频吧!(播放春晚0点倒计时视频)
谈话:当夜里12时的钟声敲响那一刻,新的一天就开始了。这时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都指着12,也就是夜里12时。夜里12时就是新一天的0时,那时我们一般在干什么?(睡觉)
想一想,一天24小时我们分别在干什么?其实,一天的时间很短暂,同学们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3.引入时间轴,运用普通计时法
(1)点拨引导
如图1所示,如果把这条线看成是时间长河,1小时用一小段来表示,那一天要分成多少段呢?对了,是24段。哪个点表示中午12时?哪个点表示夜里12时?
(2)区分两个12时
谈话:一天有24小时,时针在钟面上走两圈。图1中,从什么时间到什么时间是时针走的第一圈?对了,是深色的那一段。从什么时间到什么时间是时针走的第二圈?对了,是浅色的那一段。第一圈会出现1~12这些数,第二圈还会出现1~12这些数。因此,为了把第一圈和第二圈的时间区分开,我们在说时间的时候,要在时间的前面加上“时间词”。
(3)在时间线上找指定时刻
谈话:你能在图1中找到两个不同的“8时”吗?哪个点表示“上午8时”?哪个点表示“晚上8时”?你找对了吗?
4.创造并认识24时计时法
谈话:如果说时间时每次都要加上时间词,会不会觉得有点麻烦呢?如果不用时间词只用数字,能不能将一天的24小时准确地表示出来?(课件同步动态演示)第一圈的时间不变,“凌晨2时”还是“2时”,“中午12时”还是“12时”。当时针走到第二圈时,“下午1时”就是“13时”,“下午2时”就是“14时”,那“夜里7时”是几时呢?对了,是“19时”。“夜里12时”就是“24时”了。像这样用1~12这些数,还需要时间词帮忙的计时方法叫做“普通计时法”,而只有0~24这些数来表示时间的方法,就叫做“24时计时法”。
对比启思:比较一下这两种计时法(如图2),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吗?对了,“普通计时法”使用时间词和1~12这些数来表示,而“24时计时法”是用0~24这些数,不用再加入时间词。两种计时法各有优点,人们平时习惯使用“普通计时法”,但在一些正式场合都使用“24时计时法”。
5.学以致用,对比强化,拓展延伸
(1)根据情境图判断两种计时法
谈话:学习完新的知识点,一起来看一下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之间有趣的故事。如图3所示,这两个时间中哪个是“普通计时法”?哪个是“24时计时法”?
(2)根据现实问题情境,延伸对下一个知识点的思考
谈话:小头爸爸和大头儿子在外面看到路牌上的禁行时间是上午9:30~下午3:45。这两个时刻是什么计时方法呢?对了,是“普通计时法”。如果想把这两个时刻转化成“24时计时法”,该怎么做呢?这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新内容。
教学反思
《24时计时法》主要包含“24时计时法的认识”“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互换”“解决简单的求经过时间的问题”三个知识点,而其中“日”这个时间观念的建立是学生学习24时计时法的难点,是后续学习“两种计时法互换”与“求经过时间问题”的重要基础。所以本设计在导入环节由两幅生活场景图引发认知冲突,从而使“普通计时法”的不足和探究“24时计时法”计时原理的认识需求得以有效凸显。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所以本设计紧扣学生关于一天的现实经验,强化其对“一天有24小时”的认识,建立“日”的时间观念,并使其借助经验感受一天的时间很短暂,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从而实现对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由于时间看不见、摸不着,教师和学生都容易忽视时间的可度量性,仅仅把“钟表”当作“时间”的代言人,因此,本设计充分利用了学生熟悉的用于度量L度的“尺子”(直线条),以及一天钟表要转两圈的生活常识,并运用转化策略将弯曲的钟表刻度“拉直”成像尺子一样的“时间轴”,由两条“12时尺”变为一条“24时尺”。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设问和追问澄清了学生认识的误区或学生从来不曾有意识关注的问题,清晰区分了两种计时法的不同。
设计亮点
本微课程教学设计是基于对学生认知难点与数学学习心理特点的准确把握和充分尊重,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探索新的信息技术手段与教学难点突破方面的有效融合。
1.基于认知难点,彰显微课价值
在时间有限的微课中选定一个认知难点作为其内容是彰显微课价值的必然选择。《24时计时法》一课中有“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互换”“解决简单的求经过时间的问题”两个知识点,学生之所以容易出错,其根源是他们对“24时计时法”的原理不理解。因此,在设计中,我们选择了建立以“日”这一时间观念为核心的“认识24时计时法”这一认知难点作为微课内容,以便更好地彰显微课显“微”阐幽的独特价值。
2.基于核心知识,培养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要基于数学核心知识的学习过程,所以微课内容除了要关注认知难点外,还应关注知识点序列中处于承前启后,能对后续学习起到关键作用的知识,即核心知识。在《24时计时法》的知识点序列中,借助“日”这个时间观念的建立理解“24时计时法”的原理,恰恰是能否顺利进行后续学习“两种计时法互换”与“求经过时间问题”的关键点。学生能在亲历“一天24小时”的由来、借助时间轴运用“普通计时法”、创造并认识“24时计时法”这一过程中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一、创设有效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一切知识皆来源于生活,数学模型的构建更是依赖于一定的生活情境,只有在对生活情境有充分的了解,舍弃那些与问题无关的非本质因素,保留问题的本质因素之后,学生才能顺利地建立起有效的数学模型,从而将生活问题数学化。
例如,学生通过玩转盘的生活情境,将骰子和转盘这些无关因素舍弃,保留下来的则是两个数相加确定和的奇偶性,从而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模型,他们经历了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这是整个数学建模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对小学数学而言,数学建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某种带有模型意义的数学结构的过程。在这节课上,教师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经历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当学生排除无关信息的干扰,将生活问题与一定的数学知识建立联系,将生活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之后,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了提升。而当学生认识到不同的生活问题竟然归结到同一个数学模型之中,他们对数学模型会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也为以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数学经验。
二、采取积极的评价,激发学生沟通能力
1.注意评价的有效性和激励性。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同情境,写出鼓励性话语,并客观公正地指出问题和不足,使数学作业评价成为教师与学生谈心的桥梁和纽带。鼓励学生在作业簿上对疑难问题提出个人见解;教师也可以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与学优生进行互相探讨,将那些写在作业簿上具有推广价值的独特思路在全班传阅鼓励学生对教师提出批评性的意见与建议。坚持考后让学生在数学作业簿上写出反思与总结,教师进行批阅评价,并写出针对性的批语。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2.注意评价的启发性。新课标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定位在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课堂上,教师的点拨、引导、启发作用尤其重要。当学生的思维停滞在一个层面时,教师的启发性评价一方面可以统率起学生点滴的、零星的思维;另一方面为他们铺设起一架可攀之梯,让他们跳一跳后摘到心仪的“果子”,从而提高认知水平,锤炼思维品质。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推动数学进程,而且可以生成新的教学问题,进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整合教育资源,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1.巧用“错误”资源提高学生辨析能力。教学本来就是一个与错误打交道的过程。教学过程本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由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逐渐完善的过程。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错误,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一种很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师应该做学习错误资源的开发者,合理利用来之不易的资源,让学生在纠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发展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费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对待纠错这一学习环节,教师的态度也应同样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解题思路进行认真的回顾和分析,让学生明白为何出错,培养学生寻“错”、纠“错”的能力,才能使学生避免重蹈覆辙。利用错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心向。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了十个核心素养,其中包括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运算能力、推理能力等十项。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尤为重要,因为小学是学生植入新知识的最好时机,同时也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最好时机。小学数学素养教育是学生在日后能够学习好高等数学知识的基础,更让学生能够深刻体会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与数学知识在其他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利用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善传统的教育方式,注重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们普遍采用“填鸭式”教学,课上老师们一味自己讲学,从未关注学生的课上接受状态,因此学生上课感觉十分无聊,接受速度很慢。小学数学教育也不例外,大多数小学也采用“填鸭式”教学,因此学生对小学数学教育失去兴趣,从而致使小学数学素养教育很差,让学生失去了对数学的自我探索兴趣。因此,改变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模式,采用新的教育模式显得十分重要。在教育中,可以增设学生合作研究、自主学习的教学项目,让学生感觉到小学数学教育还是存在很大的探索空间,自己可以通过合作和自主学习发现很多,学生便可以大幅度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小学数学素养。
二、改变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锻炼学生的自我能力,适应数学素养培育教育
在传统的学生学习方式上,学生一般只是通过老师教学或者同学帮助的模式进行学习。但是不难发现,学生的学习效率极低,并且不能够真正接受教学的内容。学生只是依靠一味的外界帮助,并没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究l现学习的真正意义和内涵,所以在教育界这种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说是很失败的。小学教育也在其中,但是小学教育中数学教育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数学教育在小学阶段除了其他科目的大部分素养外,更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逻辑推算能力等。因此,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同样显得更为重要。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探究发现兴趣表现得非常重要,教育教学中增设这些项目以后,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真正领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小学数学教育素养。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监督小学数学素养的教学过程
在传统教育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所有的学校都有一套适合自己的综合评教系统,但是不难发现其中存在许多问题。在传统的评教系统中,只注重了老师们的上课状态,完全忽略了学生课上的反应与接受状态,因此从一定的方面来说,综合评教系统还是很失败的。在教育教学评教系统上增加对学生上课状态的调查评价,便可以大大对老师们的实际教学质量进行把关,监督老师的上课质量,提高教学的教育素养。小学数学教育由于在小学的地位尤为重要,因此对小学数学教育的评教系统改革也越来越重要。
小学教育中,数学科目的教学显得格外重要,体现在小学阶段其他科目不可代替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教育只有在一种正确、良好的教育模式下,在一种优秀、杰出的学生学习方式下,在一种完整、合格的评价体系中才能更好地体现出小学教育教学中数学素养的重要性,让学生得到数学在自己生活方面更大的影响力。在完整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体制的帮助下,学生才能更好地体会到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数学研究与数学应用,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数学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郭世平,杨世国,李伟,等.《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师素质与能力要求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3).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立体数学;几何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1;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1-0043-01
在进行几何教学之前,学生对于几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这些知识对于数学中的几何教学而言无疑是笼统而且片面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将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体系。在初步探索的基础上深化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和数学核心素养。
一、链接生活,培养空间观念
学生的认知,是随知识的增长而逐渐完善的。对于刚开始接触几何的学生而言,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通过几何教学让学生树立空间观念,引导学生能够从立体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物体,同时在生活中也能够运用数学观念去认识客观事物。因此,针对这样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链接生活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在为学生讲解苏教版小学数学中“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并没有直接给学生讲解课本上的内容,而是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总结常见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学生说,长方体有铅笔盒、一些橡皮及药盒等等,而正方体有魔方和骰子等等。基于学生的这一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图形拥有怎样的特点才可以被称为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两个图形有什么区别呢?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们经过一番讨论后,得出结论:长方体有两个平面与其他四个平面的大小不一样,正方体的六个平面是完全一样的。根据学生的理解,教师利用事先准备的教学模型全面地为学生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帮助学生了解这些几何体的棱和角,并且在展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联想图形的空间形态,完善对于图形的认识。
几何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图形,更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以生活实例引入教学材料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在几何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对于实例的认识展开想象,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有显著效果。
二、数形结合,优化求积计算
数学是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一门学科。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运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将这两种思维进行整合,能让学生更轻松地学会知识。同时,通过几何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方法去思考问题的数学思维。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图形求积计算,巧妙地将数形进行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求积计算能力。比如,讲解苏教版小学数学中“圆柱和圆锥”时,如果直接就将圆柱和圆锥的求积公式告诉学生,学生就很难理解,并且很难对复杂的公式进行记忆。针对这一点,可以将求积公式中提到的要素进行分解,借助实物为学生讲解这些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更清楚地理解公式的真正含义,也方便学生对公式的记忆。学生掌握了这样的分析方式,就可以将复杂公式简单化,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图形体积的计算能力。
在几何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数形结合。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式的运用,引导学生养成利用几何图形和位置关系理解公式的能力,进而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注重过程,引导动手操作
新课标强调,在数学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学会课本知识,还要获得相关的技能。在几何教学中,为让学生真正理解相关知识,教师应该注重知识的探究学习过程,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鼓励学生多多动手操作。比如,在为学生讲解“图形与空间”时,为了深化学生对空间与图形关系的理解,可以要求学生先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圆锥的几何特征。复习这些知识之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正方体的理解亲自动手拼出一个正方体。正方体是几何部分最简单的一种几何图形,学生完成正方体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再做一个长方体。通过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制作过程,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这两个图形的几何特征。以简单图形为基础,教师可以将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旋转形成圆柱、圆锥的方法教给学生,同时让学生自己动手验证这一方法。对于这种二维图形转变为三维图形的方法,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纷纷动手操作,由此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理论知识可以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来获得,而基本技能则必须靠学生亲身实践、亲自操作才能得到提高。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几何教学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利用空间观念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几何教学是学生数学素养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数学教师,应该注重研究几何知识的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朱立明.基于深化课程改革的数学核心素养体系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2016(05).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途径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坚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引进新型的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自主的学习意识和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本文通过分析三种新型的多元化的小学教学模式,希望为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一、设置合理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理解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所以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设置具体、合理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可观、可触摸的教学环境中高效学习数学,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促进有效教学。
例如,在讲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搭一搭》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自己拼搭各种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学会用一些具体的方向词去描述立体图形的相对位置,不断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教师先让学生各自从家里带来正方体、长方体形状的积木,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操作。在课堂上,教师先给学生做示范,根据不同的要求搭出不同类型的立体图案,并带领学生分别分析从图案的上、下、前、后、左、右看到的图形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增加了课堂的有趣性。之后教师指导学生用自己所拿的积木进行堆积,并让他们与同伴之间探讨自己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这种设置具体情境的形式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二、引进“翻转课堂”,促进学生自主思考
“翻转课堂”,就是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变传统单调的“讲授”课为现在的“学生主动学习”课,进而转变课堂的讲授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一堂完整的“翻转课”,必须协调三个内容,也就是合理的网络环境、自觉的学生和充足的时间。
例如,在讲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认识更大的数》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比“万”大的一些数字,并且分析一些大数,比如万、十万、百万、千万、亿之间的换算方法,通过分析这些大数的数位和数级,培养学生的换算思维和分析能力。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展示出一系列的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比万更大的数有哪些吗?你们知道现阶段中国有多少人口吗?试着把这个数学写出来。在生活中你们见到的最大数字是什么呢?如何把一比较大的数字用比较简单的方式来表达?”教师指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本上的知识,尝试寻找合适的答案。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顺利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要对这些单位进行改写呢?有什么样的实际意义?”教师指引学生分析这些问题,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引进“微课”教学,促进学生理解
“微课”主要是采用视频讲课的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录制几分钟的短视频,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一一讲解,便于学生更好地抓住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理解课程内容。它改变了传统的教案设计的模式,直接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删去不必要的讲课内容,便于学生学习。
例如,在讲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数的奇偶性》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掌握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学会用图像或者列表的形式去解决和发现规律,并解决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先给学生们播放一个小视频,在小视频里面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一一阐述,即“指导学生们探索奇偶性规律的列表和示意图,通过这个过程,探索加法中数中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并且把掌握的规律用于实践过程”,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学生对本课的知识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之后教师指导学生画示意图和列表,通过分析具体的数字案例,总结出基本的规律,即“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等,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课堂的教学目标。
在小学数学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创新数学教学模式,通过在课堂上引进新型的教学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兴趣激发;动机培养;抽象思维;直观想象
数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抽象性、逻辑性、应用性、对数学的兴趣等。心理学家认为:数学教学是以认知为基础的复杂心理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认知过程直接有关的,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称为智力因素;另一类是与认识过程的起动、维持、调节有关的,如兴趣、动机、态度等,称为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决定学习积极性的水平,影响着智力水平的发挥,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发挥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品|,对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非常重要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核心素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对数学来说兴趣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探求,激发学生兴趣,有利核心素养发展。
1.巧引新课激发抽象思维
数学学科有抽象的一面,如果新课引入巧妙,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学生能主动地跟老师的思路抽象出学习的概念,以致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讲实数时,先让学生回答什么叫有理数,然后教师再总结――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接着让学生观察下面的数:=1.41421……=1.73205080……=
3.14159265……的特点,学生很快得出结论:这些数既不循环,又无限。接着再问:“这叫什么数呢?”学生会积极的思考,这时老师引出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节课我们学习实数。”这时学生们急切的想知道结论,当提出什么是无理数时,学生很快抽象出无理数的概念。抽象思维得到了培养,在兴趣的驱使下,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兴趣入手培养直观想象
概念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比较抽象,学生对概念缺乏兴趣,满足一知半解。在引进概念前,举出反映定义、对象、本质属性的实例模型,使学生有感性认识,来激发兴趣。如:在讲点的坐标一课时,先提出学生身边实际问题,能否用一对数来描述同学所在的座位。同学们的兴趣顿时高涨起来。一个同学说:“我在的位置用三行和二列表示。”接着说:“如果把所在座位看做一个点的话,那么点的位置用什么来表示?”这是同学们对点的表示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下来教师再给出定义,学生轻松的接受了新知识。
再如:讲数轴一课时,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先在小黑板上画一个温度计,观察温度计的特点,在直观认识和兴趣的驱使下,很快掌握了数轴这个抽象的概念。
3.巧设疑问培养推理能力
巧设疑问就是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提出一个难度适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层层递进去深入思考,来提升学生的推理能力。
比如:在讲正数负数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先疑提出――用小学学过的数能表示生活中的一切量吗?学生一听兴趣来了,再举例――某天的最高温度是零上5℃,最低温度是零下5℃,都用小学学过的数记作5℃行吗?怎么办?如何区别两个不同的量呢?一串串问号激发起学生探索兴趣,学生思考研究寻找答案,正数与负数的概念自然被学生接受。
4.巧妙引导培养兴趣迁移
心理学研究,在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情况下,可利用学生对其他活动的兴趣迁移到学习上,从而产生学习的需要。如:在讲正弦定理时,发现学生喜欢测量,讲新课之前,出来一道题:测量大庆电视塔的高度,他们很感兴趣,学生想了半天也没找到方法,这时对他们说“今天讲正弦定理的应用就能解决这一问题”,使他们产生学习的需要。事实说明,对一些缺乏数学兴趣的学生,可利用迁移规律,使他们产生学习需要,激发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习动机激发数学兴趣
良好的动机能激发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形成一种潜在的、稳定的、持久的学习力量;让学生爱上数学,喜欢数学。
1.走进数学培养动机
上第一节数学课,首先设计两个问题:(1)你对数学了解吗?(2)议一议:你心目中的数学……今天我们就走进数学,请看大屏幕:用多媒体播放:数学学科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国防、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应用,与相关学科的密切联系。学生看后深深地感受到数学应用之广、用途之深,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
2.树立典范维持动机
树立典范就是不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把学生身边中勤奋学习的事迹介绍给学生,用他们的好行为去影响学生。中学生竞争意识较强,争强好胜,希望自己能赶上或超过身边的同学。借助这一特点,树立身边的典范,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每次数学单元测验,根据他们的数学成绩、平时的学习态度,评选班级的数学状元、学习标兵,给他们上光荣榜,戴红花等。让他们给同学介绍学习经验和方法,让其他同学学习借鉴。以此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同学之间形成了一种比学赶超的氛围,这就使得要倦怠的学习状态,维持住了学好数学的动机,
3.确定目标巩固动机
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智力水平,给学生制定一个跳一跳,就可以够得着的学习目标。它能充分调动全体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习兴趣。开学初让每个学生根据原有基础制定自己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作为一学期的奋斗目标,每次测验成绩进行表彰。设有达标奖、进步奖、优秀奖,上中下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受到表彰,大面积调动学生积极性,巩固学生学习动机。
总之,数学教学活动是受智力和非智力两种因素制约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把学生看成主体,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数学素核心素养,才能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教学环节;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1;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3-0042-01
数学核心素养是人适应社会发展以及应对新挑战不可或缺的一种素质,而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则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基础和启蒙时期,承担着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任。因此,教师要认识到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并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水平的提高。同时,教师要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将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
一、营造真实问题情境
数学核心素养是一种复杂的数学能力,能够帮助学生解决数学学习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不能单纯采用讲授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要注重为学生营造真实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而强调问题情境真实性的要改变过去通过设置虚拟问题引导学生寻找准确答案的模式,通过联系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来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和思路出发探究解题路径,强化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在为学生营造真实问题情境时,必须有意识地将现实生活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留意生活中与数学教学相关的内容,通过真实性问题情境的设置来引导学生感悟数学学习的含义和价值。例如,在教学“平均数”一课时,教师可以对教学目标进行设定,除了要引导学生掌握平均数的含义以及具体的解题应用方法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将平均数的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使学生在实践应用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教师在平均数教学中可以设置这样的练习题:以下是学校在1~3月用电的实际情况,一月940度、二月960度、三月980度,根据给定的题干同学们可以提出哪些问题?由于这一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他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的方案。如三个月一共用了多少度电?940+960+980=2880度;平均每月用电多少度?2880÷3=960度。当学生们解决完问题后,教师还可以继续引导:每月的用电呈现上升趋势,那么这也告诉我们今后一定要注意节约用电。
二、倡导多元学习方式
在数学学习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能采用直接灌输的方式,否则会让学生产生思维定式,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从而形成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教师要倡导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并以此来帮助学生构建更高的认知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探寻符合自身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数学意识,促进学生对数学思想的运用。第一,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方式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手段,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师生之间的和谐互动,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时,为了引导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引导学生树立空间意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合作,鼓励学生在组内以及小组间进行热烈讨论,形成一种竞争合作的和谐氛围,并从中完善学生的数学知识。第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能够锻炼学生的独立探究品质,也能够引导学生自主监控和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任务,提高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例如,学生在学习对称图形时,可以借助网络学习的方式来搜集学习资源,并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思考,通过自主学习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改进教学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在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师能够通过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进行深层次的了解,同时也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知识掌握水平;另一方面,教师能够通过教学评价获取大量的教学反馈信息,可以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大多采用纸笔测验方法,过多侧重于对学生知识掌握水平的评价,而忽视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评价和指导,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因此,教师必须进一步优化教学评价方式,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并积极探究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方法来服务于数学教学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法来提高教学评价的综合性和全面性,其主要内容是针对学生在某一课题学习中的过程和结果表现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主动性、学习方法运用等给予学生综合评价。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档案袋评价方式,搜集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作品,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学习档案,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成长历程等,并让学生拥有不断进步和不断探索的自信,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四、结束语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促进学生未来发展和进步的重要途径。因此,数学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注重为学生营造真实的问题情境,倡导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并改进教学评价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数学教学;核心素养;主导作用;学习兴趣;夯实基础;解决问题
一、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加快数学核心素养形成
如果把课堂比作孵化器,教师就是控制孵化器“温度”的关键人。教师是用对学生的爱和教育智慧去控制“孵化”温度的,特别是整个“孵化”的过程。从对核心素养的描述中不难看出,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学生在对数学的学习和应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数学能力和品质。而这个能力和品质的形成,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的。新课改倡导“把学习权还给学生”,但不是说不要教师,教师是那个控制“温度”,即施加“爱”的人,使鸡蛋孵化成小鸡的“温度”是适宜的条件、环境。要让懵懂的孩子变成高素养的人,教师要用爱来代替“温度”,这爱就是教师要付出的精力、心血、智慧。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学习有困难,教师要将这些难以理解的知识变成学生能懂的知识,将静止的、死板的教材变成生动的、有生命的、学生喜欢的问题情境。教师在引导时还要将影响学生知识建构的那些非数学信息屏蔽在课堂之外,从而避免少学生重复前人那些“无数的错误”,只让他们经历关键的“步骤”。
二、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建构认知过程中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学生的数学素养只能由学生自己在建构数学认知的过程中形成,然后逐渐强化和提升,而数学核心素养是这个过程的高级或终极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维持这个漫长过程的强劲动力是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如何维持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呢?除了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之外,首先要保证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首先,要保证新知处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只有保证学生学会,学生才可能产生信心,然后才能会学,由会学才可能到乐学。其次,教师适当评价,让学生产生成功感,还应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有讨论、交流、展示的机会。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合作讨论交流、敢于表达自已的想法后,就可能对数学学习越来越感兴趣,数学核心素养在这一过程中就会逐渐地发展起来。
三、打牢数学基础,让学生在巩固基础的过程中培训数学核心素养
如果把“核心素养”比作学生生命中的一座“智慧大厦”,那无疑“知识、技能、方法”就是支撑这座“大厦”的“地基、混凝土、钢筋”等。如果这“地基、混凝土、钢筋”质量有问题,就不能支撑起这座“智慧大厦”。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无源之水,不是空中楼阁,是在一次次地专心观察,一次次有序地操作,一次次细心地计算,一次次大胆地猜测、判断,一次次缜密分析、验证、推理,还有一次次与同学和老师的讨论、交流、辩论等过程中,一点一点建立和提升起来的。
四、重视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稳固数学核心素养
俗话说得好,“学了知识不应用,等于耕地不播种”。学生只有将所学的东西运用到实际中,才能检验所学管不管用,正不正确。发现管用、正确,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从而体会数学的价值。如果发现不管用、不正确,可以让学生获得教训,促使学生自我调整和完善,再运用,再检验,如果还不正确,就再修改再完善,直至成功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还能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而这些也都是学生需要提升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探索解决,如进行土地丈量计算、植物生长观察实验、社区环境调查等,以培养学生用数学方法、观念、思想去思考并解决问题,让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稳固和发展起来。
关键词:培养兴趣;自主学习;数学思维
一、数学兴趣的培养
可以说,想要学好任何学科都需要对这门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只有怀着好奇、不断探索的心才有可能将一门学科学扎实,才能将知识真正融会贯通。兴趣对于学习数学这门学科来说尤其重要。数学兴趣的培养是学生接触数学以来,一直就伴随着学生学习、成长的问题。但是在实际中,相当多的学生都并没有有效地建立起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所以,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尽管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还非常简单,但也是在比较压抑的心情下被动学习,根本毫无兴趣可言。应该说,凡是对数学学习感兴趣的人,都是怀着不断探索的心情去学习、去\算、去做练习题,享受着头脑风暴带来的振奋人心。实际上,对于绝大多数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兴趣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而是需要一定的方法。我们有理由相信一点,兴趣并不一定都是天生的,而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后天的不断培养。具体方法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利用数学的奇妙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的学科,然而人们常常容易忽略的一点是,数学是一门需要借助作图来理解的学科。比如说初中阶段在学习“勾股定理”的时候,就是借助几个三角形和正方形来学习的,通过图形来解释看似不可能的数学定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小学阶段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说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就可以借助图形的拆分和重新组合来证明。这种神奇的转换可以有效引起学生的兴趣。第二,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会让学生感觉到知识的重要作用,会更愿意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从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这样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那么日后的数学学习将会充满动力,遇到更难的知识也不会轻易放弃。这也就构成了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基本核心素养之一。
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是中国的学生在任何阶段都应该形成的一种习惯或者说能力。如今的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应该学习,不知道如何学习,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自主学习究竟是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自己做主,不受别人支配,不受外界干扰,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实践等手段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观的改善和升华)的行为方式”。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自学为辅的灌输式学习方式。这样教学方式的最大弊端就是学生被动地学习,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对于那些自控力较差的学生来说,老师督促就学,不督促就自我放任。而自主学习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分工协作,最终汇报学习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质疑与补充。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知识,还可以建立学生之间的深厚情谊,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可以说自主学习能力是众多能力的集合体,作为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核心能力之一,是需要学生不断培养并提升的能力。
三、培养数学思维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思维的训练与培养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内容。通过数学的训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条理。那么数学学习中都有哪些思维方式需要培养呢?有以下几种最关键的能力。第一,逻辑思维能力。这是指可以将事物进行条理分析,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整理的能力。清晰的思路是培养该能力的关键,而清晰的思路有赖于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培养与训练。第二,抽象思维能力。该能力在数学中的函数这一章节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考查学生将基本的数学原理与公式从变形多次的函数中抽象出来的能力,小学阶段如果对这种能力进行一定的训练,那么可以在日后的学习中更具优势。第三,形成数学模式思维,也就是在做数学练习中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以上几种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最核心的素养。
总之,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核心素养的培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了兴趣才会不断地探索新的问题,才有了创造卓越的基础。第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才能主动去获取知识。第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诸如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模式思维等,这也是真正的核心所在。
参考文献:
[1]郑君文.数学学习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关键词】数学学习能力;核心素养;培养提升
国之根本在教育,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促使我国将关注的热点落到教育方针上。新课改的实施让教学工作不断改进,适应时展的需要,致力于培养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二高”学生。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在社会中起着越碓街匾的作用。譬如,在财务会计核算、经济业务核算、企业管理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数学学科知识概述
1.什么是数学
数学是一门用来研究空间、几何、代数、概率论、信息的学科,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它是一门用来研究数量之间的关系的形式上的科学。
2.数学的发展历程
数学在发展过程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被标榜为最古老的学科之一,到今天为止,已经坐拥五千年的历史。在发展的过程中,其为不断地适应时代需求而更新变化着。从数学初期的形成阶段到现在的飞速发展阶段,它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这样,才有了当下现代数学的发展模式。
3.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存在的意义。特别是人们对于数学学习的研究,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譬如,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可以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将这种能力运用到生活工作中,又何尝不能够提升人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中国科学院院士林群先生曾经做过一期浅谈数学学习对学生重要性的专访,在相互交流中,明确的指出了学生学习数学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学习在现代社会中的各行各业均有体现,而且这个发展趋势也只会有增无减。不管是生活上,学习上还是娱乐方面,数学都以其独特的吸引力扮演着不一样的角色。除此之外还有及其重要的一点,“数学使人聪明”,古人说,脑子越用越灵。正是这个道理,在研究数学的过程中,可以领悟到不同的乐趣。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勾股定理时,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证明出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微妙的关系,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无可厚非,数学能够使人的思维更加的周密。
二、立场不同所针对的学习方向的差异性
1.小学阶段之数学学习
小学阶段是人们对数学认知的开始,是儿童开始全面发展的基础。在这个阶段里,学生只进行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学习和研究。通过学习一些数学问题和思考技能,来提高学生对这门学科的认知程度,为日后研究更深层次的数学问题打下良好基础。
2.中学阶段之数学学习
小学阶段已经使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有了一定的基础性认识,基于这些了解,中学阶段致力于对学生数学思维模式的培养。在中学阶段这一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让学生学会怎样去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此过程中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与技巧。众所周知,中学时期的学习对人的发展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在这一时期,智力的发展逐步趋于成熟,灵活的掌握数学知识要点并能够举一反三的运用,是及其重要的。
3.大学阶段之数学学习
在大学阶段,学生还面临着诸多的新事物和新问题。多数人发现,大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并非和高中阶段一样,甚至完全打破中学阶段的学习模式标新立异,不仅仅是学习方式的变化,学习内容上也有了极大地差别。对微积分、函数和概率等知识的学习,都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认识。针对这些变化,数学的学习模式也有所演进。告别题海战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方式,是大学阶段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
三、浅谈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1.什么是数学学习能力
所谓数学学习能力,就是针对函数、线性代数、概率、几何等数学问题学生自身能否独立的迅速完成学习。
2.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是否具有数学学习能力是能否真正意义上的学好数学的关键所在。数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一步一个脚印从基础知识学起,才能更好的掌握数学的精髓。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只有不断的实践与思考才能持续不断地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更准确,更具有逻辑性,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面对问题能够举一反三,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改后,学校的教育更加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学习,进而养成自学的好习惯。
3.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仅要从思想上去改变,我们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地去了解学生的需求,让学生逐渐改变对传统教育的认识,使学生爱上学习。课堂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紧抓课堂教学是首要任务,在课堂上,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再者,师资队伍要进行整改,大大提升师资力量,共同针对教学任务的实施的方案。譬如,在课堂上,教师应当抛砖引玉,以情景方式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和思考问题。
四、浅谈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1.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用“真”、“善”、“美”三个字来概括,所谓“真”,就是达到数学严谨性科学性的要求;“善”就是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去解决问题;“美”就是站在数学的角度,去欣赏这门学科的美。
2.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近期,马云鹏教授在网上了一个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报告,报告明确指出了数学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发展的重要作用。首先,培养数学核心素养能够使人更好的发展。譬如,一个高中生在上大学之前选择了汉语言文学,法律学或者心理学专业,这就意味着他在大学里必修课程中不再包括数学这门学科,那么,他的数学核心素养在高中阶段就已经定型,再无较大的发展。他毕业后在工作过程中,以及需要高中阶段累计的数学核心素养。若他从事新闻工作、记者或者心理咨询师的行业,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依旧需要对数学知识有所了解,这就迫使他必须调动自己所储备的数学核心素养来解决问题。再者,数学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借用数学思维去分析问题。
3.如何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已经是新课改下教师基本教学任务的主要内容之一。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呢?首先,我们应当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列举一些实例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次,要利用课堂教学中的情境模拟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除此之外,学校应该举办关于数学知识有奖竞答、趣味数学建模等活动,来提升学生在数学领域的娱乐性,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五、结束语
学生学习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早一夕能够完成的,我们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新,积极地引导学生科学、健康的发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才能使国家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池长环.新课程理念下数学“生成性”备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24):32-33,117.
【关键词】初中学生 数学核心素养 培养途径
数学的核心素养就是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过程中,严密求证、理性思维、逻辑推理,并能准确清晰地进行表达。从数学的专业角度讲指的是学生面对数学问题能够抓住与问题相关的本质和背景的学科素养;能够熟练地使用准确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思想的素养;面对数学问题能够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素养;在实际生活中善于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素养。
一、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
要想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和提高初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必须要能明确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因为一切数学的课堂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更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主线和核心。素质教育推进的今天,新课程改革要求数学教学能够完成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三维的教学目标既有关联性,又有一定的区别,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能有所侧重,但又不能有所偏薄。这就要求在几十分钟的课题教学中,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有所侧重,不能面面俱到,否则教学效果只会适得其反,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因此,为了培养和提高初中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就要强化教学目标的设计,优化课堂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初中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发展。
二、采用新的教学模式,理论联系实践进行教学
初中数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数学老师在讲台上生动地讲着,学生在下面聆听着,并按照老师讲授的理论知识和笔记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理论和基础知识,授课结束后学生根据学到的理论知识,练习相关的习题。对于这样的教学方式,认真研究会发现一些弊端,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老师的讲解占据了课堂教学时间的很大一部分,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老师的授课内容,没有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被对待,没有能充分地发挥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数学老师应根据实际的学情,优化课堂教学设计,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应用新的教学模式,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课堂教学。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学生以后的工作中,都会遇到和数学相关的问题,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学到了一些理论知识,而没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解题能力,没能具备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应用的能力,那么就无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教学实践已经证明,如果只是让学生一味的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数学的理论知识,虽然能一时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但只会造成学生死读书,读死书,无法提升数学的核心素养。面对新的教育形式,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数学老师应积极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创新教法,优化课堂设计,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充分地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以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
三、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是动态的教学形式,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这个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形式,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对于老师的教来说,其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学生的学,传统教学中老师只顾及到了个人讲课的感受,没考虑到学生是否感兴趣学,导致教学的效果和学习的效果不理想。素质教育形式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老师应正确认识和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摆正教的位置,认清教师的角色定位,切实处理好数学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积极地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重视和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要想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探究意识和能力,就需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从而为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打下基础。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还表现在,学习中学生能l现疑问,能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疑问,并且能多角度、多方面地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设置科学评价体系,促进核心素养的提高
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评价,常用的评价方式是考试与作业,这两个评价方式强调了学生的智商发展情况,强调了学习成绩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忽视了学生的情商发展情况。“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这就要求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要注意提高学生的情商。首先数学教师要采用一切办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数学老师在教学中要渗透美的教育,让学生发现数学的内在美,从而使学生热爱数学,愿意学习数学。其次,要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数学的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学生没足够的信心,那么遇到难学的数学问题时,就会退缩,就会止步不前。对于学生取得的进步要及时地进行表扬,多鼓励少批评,以促进其信心的提高,从而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打下非智力方面的基础。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情感;数学思维方式;数学关键能力;数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1-0034-03
【作者简介】庄惠芬,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小学(江苏常州,213161)校长,“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
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字化的时代,数据、符号、图表、模型逐渐成为重要的信息,数学已然成为各个学科发展的伙伴与基石。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商场打折、家庭理财、程序设计、模型制作等都需要数学意识与数学思维能力,需要人们理性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数学教学需要培养儿童稳定的数学素养,以便在他们未来的生活、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理解并让儿童获得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呢?
一、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理解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素养是指在长期训练和实践中获得的技巧或能力,也指平日的品行、气质等修养。PISA认为,数学素养是指个人能认识和理解数学在现实世界中的作用,并能在当前与未来的个人生活中做出有根据的数学判断和拥有从事数学活动的能力。笔者以为,数学素养是指通过数学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运用和内化,让儿童在用数学视角发现问题、用数学理解提出问题、用数学思维分析问题、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能力、习惯和品质、精神等。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在众多数学素养中处于中心位置的、最基本、最重要、最关键、起决定性作用的素养。日本学者米山国藏曾说过:“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就忘了,唯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想、研究的方法和着眼点等,这些随时随地地发生作用,使人终身受益。”
(二)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特质
1.内隐性――数学核心素养是无形之物。
素养是人的内在之物,数学素养是个体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反思、提炼、感悟的结果,并将这种结果内化为自我的数学头脑和数学品质。它作用于分析和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以及其他一些现实问题,使儿童形成自我的思维方式、数学模型与数学能力,并不断转化为一种内在的、稳定的、整体性的核心要素,从而促进儿童的生命成长。
2.统摄性――数学核心素养是有形之魂。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具有统摄性,对数学知识与能力、数学思想与方法、数学思维与经验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如果说数学的关键能力是数学的结晶,那么素养往往起到结晶核的作用。当然,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也是一般的、必需的、个体的,是在数学学习、生活、生产和创造中必不可少的,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表征
小学数学教育旨在让儿童通过六年的学习,拥有数学的思维方式、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和良好的人格修养等。
(一)儿童的数学情感
数学情感不仅是指儿童学习数学的动机、需求和兴趣,还指儿童学习过程中内心丰富的情感体验。数学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数学情感来自儿童对数学内在美的追求,来自数学本身理性精神的映射,来自儿童在探索中对观察、猜测、推理、验证的理智体验。数学情感在于儿童的内心世界与数学世界相互交融并产生联想与想象以及共鸣的道德体验。
(二)儿童的数学思维方式
1.结构化思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结构。所谓基本结构,是指基本的、统一的观点,或是一般的、基本的原理。在结构化思维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数学学习的“三维结构”――数学问题的内部结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数学结构化思维,就在于引导他们用尽可能少的数学知识作为基石,不断建构知识结构、完善认知结构,运用结构化思维解决问题。
2.建模思维。数学模型是根据事物的特征以及数量间的关系采用形式化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数学结构。在学习数学、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儿童会经历“观察生活问题进行简化―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探索并推理论证―检验―解释―拓展应用”的过程,这有助于他们探索事物间的内在规律。通过培养儿童的数学建模思维,有助于他们学会数学观察,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观点解释问题,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数学素养。
(三)儿童的数学关键能力
1.数学表征能力。数学表征能力是指用语言、符号、模型、图式等方式对数学问题、数学原理、数学规律等进行表达的能力。表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表征,就是在头脑中构建模型思考问题;一种是外在表征,就是将数学问题通过文字、语言、符号、图表、模型等方式进行表征。儿童经常借助图形、图像进行表征,将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形象。
2.问题解决能力。问题解决不等同于解决问题,它要伴随着儿童对生活的观察、简化、抽象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问题解决教学要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儿童亲身体验和感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探索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
3.数学交流能力。数学交流能力是儿童运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把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建构的数学模型表达出来的能力。数学交流能帮儿童达成对数学知识全方位、深度的理解,使他们的知识结构更为完善。
(四)儿童的数学精神
1.求真,拥有数学的理性头脑。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实验、探索发现、争论分辨、抽象概括,能使儿童学会数学地思维。
2.尚美,分享美妙的数学世界。数学的世界充满了美――数学规律的优美、解题思路的简洁、观察视角的独特、探索过程的一波三折、不同方法的殊途同归、问题结果的出人意料,可以让儿童获得数学美的体验。
三、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构建
(一)体系思考,情感体验,完善儿童的认知结构
1.营造儿童数学情感的体验场。
数学情感主要指儿童数学学习体验中获得的美感、道德感、乐趣感、实践感和理智感。几何图形的美妙、方法的多元、游戏的引人入胜都能成为儿童体验数学乐趣感的元素。在数学学习中,儿童通过观察、想象、直觉、猜测、实验、检验等实践活动能产生积极的实践感。例如:教学苏教版五下《圆的认识》,课始,在教师的引导下,“圆有几条边?”“为什么说圆是无限正多边形?“为什么很多物品都要做成圆形的?”……一个个问题均来自儿童自己的思考,他们乐于积极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发表自己的意见。
2.开启儿童数学学习的探究泵。
培养儿童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一方面要找到儿童数学学习的“源”,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另一方面要找到儿童自主学习的“泵”,善于营造有利于儿童探究的场,让儿童自如地思考、自主地探究、自发地创造。要通过问题引导,如“你能试一下吗?”“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你还有不同的想法吗?”让儿童从整体上观察和研究问题。要鼓励儿童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同一个内容,让他们尽可能地去面对具有现实意义的开放性问题。
3.构建儿童数学学习的结构网。
整体构建数学知识体系,需要引导学生从结构化的视角透过生活现象洞察数学的本质规律。例如:可以以数学整理课的方式在低年级建立分与合的模型,将加法和乘法作为合的模型,将减法和除法作为分的模型。“数学整理课教学模式”中的各个环节和心理机制、认知规律之间的基本关系如下表所示: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重在衔接各模型间的联系。在单个模型的基础上,把相关联的各个模型构建成一个数学模块,接着形成知识网络结构。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的整理是载体,模型群的建立是关系,方法链的衔接为要义,从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知识框架、方法结构、数学模型。
(二)问题解决,数学建模,发展儿童的关键能力
1.以数学问题解决为核心。
问题解决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方面之一。教学时,应将儿童置于具有挑战性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让他们通过合作探索解决真实的问题,建构数学模型,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获得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的发展。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学习,应与生活问题、社会问题、实践问题联系起来,如自行车与儿童身高的问题、抽水马桶的节能问题、游园路线、安全疏散模型、峰谷电是否划算、红绿灯的时间是否合理等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应以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现实水平为起点,让他们经历智慧的生长过程,由表及里逐渐认识规律。
2.以数学建模过程为载体。
儿童解决问题的过程,必定伴随着数学建模的过程。建立数学模型,首先要将具体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验证数学模型是否适合,进而运用数学模型解释拓展与应用。例如:通过解决著名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形成“一笔画”的数学模型。运用这一模型,能顺利解决动物园的“游园路线问题”,从而设计出不重复、不遗漏地一次性走完动物园的最佳路线。
(三)思想渗透,表达交流,提升儿童的结构化思维水平
1.培养结构化思维。
结构化思维便于儿童用一种模型解决多种数学问题。比如,教学“运算律”时,有学生询问:为什么乘法和加法有运算律,除法和减法却只有运算性质呢?其实,如果从整体的视角来观照,就会发现,减法和除法分别与加法和乘法互为逆运算,学习了负数,减法就自然变成了加法;学习了分数除法,除法就自然转化成了乘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减法和除法的运算性质不是核心的“源头”,而是产生的“支流”。
结构化的处理方式,让儿童学习的知识不再是零散的点状,而是整体性的、模块化的,便于他们形成数学观念与结构化思维。另外,通过数学结构中相似模块的组建,可以让儿童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多题一解,有助于他们整体地思考问题,有序地学习数学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2.建构数学模型体系。
数学具有一定的结构性特点,能够进行抽象和模型的提炼。数学教学应注重引导儿童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逐步把相关联、相似性强的模型构建成模型体系。如教学“转化”思想,可以引导儿童体验运算中的转化(小数乘除法转化为整数乘除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图形面积计算中的转化(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圆形转化成长方形进行计算),使他们明晰将不规则转化为规则、将复杂转化为简单、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核心思想。
3.营造数学交流场域。
教师应注重营造数学交流的场域,引导儿童进行交流沟通。要引导儿童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思路和想法,注重儿童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结合、过程与结果的结合。
总之,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儿童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在静态上,要研究其各个要素;在动态上,要研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的数学核心素养发展、变化的特征与规律。
【参考文献】
[1]吴冬.现代汉语辞海[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2.
[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面向明日世界的学习: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03报告[R].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上海研究中心,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3]米山国藏.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M].毛正中,吴素华,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6.
[4]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摘 要:小学数学教师如果只注重基本题型的训练,一味地机械重复,缺少一些有变化的习题,那么久而久之,学生则熟而生笨,遇到稍有变化的习题就无从下手。创造性地设计练习题,不但能考查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技能的情况,还能培养小学生数学建模核心素养。
关键词:创造性;数学练习题;数学建模
数学核心素养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数学建模”核心素养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主要是在实际情境中,从数学的视角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构建模型、求解结论、验证结果并改进模型,最终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模型构建了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是数学应用的重要形式。数学建模是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手段,也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动力。
小学生正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应用了所学的数学知识,培养了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创造性地设计练习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培养小学生数学建模核心素养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谈谈我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经验
一、练习题设计要体现知识的典型性和综合性。
在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三、五、七、八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已经能够熟练列一步乘法算式或者除法算式来解决相应的乘除法实际问题。那么在接下来学习第九单元“除法”时,就应当较前面的除法知识有增长点。
书中91页第2题,就是一个很好的练习题。见上图,第一幅图的问题是除法基本类型问题,48÷8=6(篮)。而解决第二幅图的问题,则要用到第一幅图的已知信息和结果。它有两种解题思路,思路一:先求出还剩下几篮萝卜,6-2=4(篮),再求出还剩下几根萝卜,4×8=32(根)。思路二:先求出运走了几根萝卜,2×8=16(根),再求出还剩下几根萝卜,48-16=32(根)。
因为二年级小学生初次接触这样类型的,用两种不同的运算方法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所以学生们的解题思路还不是很清晰,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接下来的及时练习中,我结合除法算式表示的两种不同意义,创造性地设计了两道同类练习题。
及时练习1:商店运来56千克桔子。①每个袋子里装7千克桔子,可以装几个袋子?
②卖了3袋,还剩下多少千克桔子?
及时练习2:小红有54块巧克力。①平均装在9个包里,每包装几块巧克力?
②吃了5包,还剩下多少块巧克力?
这两道及时练习题,它们的①小题,都用除法来解决,但是却代表了除法的两种不同含义,非常具有典型性。它们的②小题,要运用减法和乘法知识来解决。这样一个情境串的实际问题,综合考查了学生对于除法、乘法、减法三种运算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在积累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中,逐步发展和提升了数学建模核心素养。
二、练习题内容设计要有明确的针对性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学习数学概念“倍”,课堂中我设计了下面的选择题,内容就是针对“倍”的意义理解。题目如下:
看下图,对图意理解错误的是( )
A.的数是的3倍。
B.两个为一份,有这样的3份。
C.比的数量多2倍。
D.比的数量多3倍。
“倍”的数学概念比较抽象,结合直观图,考查学生们是否理解3倍的数量关系。
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题,应当抓住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数学概念,或者易错的知识点。在针对性的练习中,学生摒弃知识点的错误理解,从而正确清晰地建立数学模型。
三、练习题设计要体现对比性
在教授7的乘法口诀时,我设计了一组具有对比性的练习题,如下:
(1)妈妈买回一些苹果,她打算全家每天吃5个,吃一个星期。但是后来数了数,发现少3个。妈妈买回几个苹果?
(2)爸爸买回一些苹果,他打算全家每天吃5个,吃一个星期。但是后来数了数,发现多3个。爸爸买回几个苹果?
学生在解决这两个实际问题中,通过对比,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求解模型。对比性练习题,有利于排除学生思维定式,促使学生仔细审题,认真思考,养成主动学习,灵活学习的好习惯。
四、练习题设计可以体现逆向思维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购物》,学生们认识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并且会独立付钱后,我设计了一个逆向思维的练习题。如下,淘气买商品要付12元6角钱,他付了4张不同面额的人民币,刚好够了。他付了( )、( )、( )和( )各一张(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填)。
逆向思维训练,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使学生尝试基于现实背景,来验证模型和完善模型。
学生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培养和发展出来的,需要教师长期不懈地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知识本位;培育应用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应用并不是固定在某个阶段的,而是贯穿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而小学阶段是核心素养培育的最佳时期。目前,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已经,但是还只停留在观念层面,虽然新课程不断改革,但是行动远远跟不上。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应用。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1)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小学数学教师的关键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递与灌输,学生逐渐成为接受知识的机器。(2)分散教学原来程序化环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的结构是由一系列的程序化环节联系起来的,每个环节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而通过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可以打破这种传统。(3)改善重视教学结果的弊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只是单纯地去死记硬背所考的知识点,教学效果并不乐观。因此,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能提高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和利用数学工具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而在解决问题时,也锻炼了他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筛选利用有效信息的能力,在最后的交流讨论阶段,学生相互交流,互换想法,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应用
在小学时期,学生刚刚步入智力发育的初级阶段,因此抽象能力比较弱,与此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略有不足,不能清晰表达出自身的想法和诉求,因而教师不能彻底把握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对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应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1.从实际出发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具有自主能力去研究各式各样的数学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作为辅助,通过个人的表现情况,不断地将教学问题进行延伸,从而达到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实际相互联系。例如在学习“问题解决”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更加贴近生活的实例,例如苹果个数的加减,公交车上人数的多少等等,通过贴近生活的实例,学生能较好地理解掌握用题;在学习“认识长度单位”时,可以让学生用直尺测量他们感兴趣的小物品,加深学生对于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
2.培养学生的钻研能力
学数学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钻研能力,学生可以在钻研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自身思维的散发。例如,在学习长度的数学概念时,会涉及“厘米、分米和米”的教学,为了贯彻直观性教学,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长度分别为1 米、1 分米和1 厘米的小木棒分发给学生,让他们直观感受这些长度究竟为多少,学生可以通过实际的触摸来理解厘米、分米和米的不同,对长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一分米的小木棒去与一米的木棒进行比较,看一米能够包含几个一分米。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所学习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3.树立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小学数学老师要在数学教学中想办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只有好奇心比较强烈,学生才可能主动地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
4.加大题目开放性的力度
数学教师应当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开放性数学题目,这种题目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究意识,还有看问题的多维角度。例如,五年级上册数学的课外习题中出现这样一道题目:从4根5 厘米、4 根3 厘米和4 根1 厘米长的小棒中,选出若干根,并使它们首尾相接,能够摆出几种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小学数学老师可以动员学生动手操作,然后在操作的过程中,开发学生潜在的问题意识,最后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排列方法。
5.开发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开发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比如当今比较盛行的翻转课堂和微课,这种方式的教学流程更加灵活,形式更加个性。学生通过教学视频与资料可以反复地学习基础知识,在学习时间上灵活可控,还可以随时倒回不懂的地方;在课堂中完成作业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可以针对作业问题及时与教师交流,获得针对性指导,对于知识点比较零散的小学数学来说,这种教学形式十分有效。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与应用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树立学生的问题意识,运用不同的授课模式,培养学生的钻研能力,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同时,开发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并且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学科素养是指学生能够运用数学这门学科后特有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去分析、解决问题;能够运用学过的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对所学的学科知识,能全面、系统地认识、理解;不断掌握学习本学科的特殊方法,能在学习中作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能够树立正确的学科素养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科素养可分为四个素养:基础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信息素养。基础素养,指本学科所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人文素养,主要是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科学素养是指过程和方法等。信息素养,主要是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信息素养,狭义的理解是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搜集和处理课堂信息的能力,广义的理解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通听、读、累、辨等过程搜集生处理课堂信息的能力。各门学科的学科素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就能够得以提高。
在我从事初中思想数学工作的十九个年头里,我发现学生能学会基础知识,但是在运用基础知识去答题时学生就不会运用了。这个问题引起我很大很大的困惑,那么如何让学生运用学科素养去答题呢?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呢?我做了以下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重视学生数学学科基础知识,有助于基础素养的形成
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运用专业的数学知识答题来表达,这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强调学生能准确地、全面地把握基础知识和概念,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老师要多给学生这样的机会。比如我在讲《三角形全等》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去看书,先对书本上的知识点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在习本上书写过程,最后同组的同学交流书写步骤是否完整,小组派代表到板前板演,让其他学生来挑错。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又强化了数学学科的基础素养。这样久而久之,学生掌握的知识也就扎实了,思维也就活跃了。
课堂教学中我特别重视三维目标的达成,课堂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通常所说的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不仅让学生知道知识的本身,还要让学生弄清楚知识是怎么形成的。我在讲解的过程中,也做到了深入浅出,坚持三个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同时也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学生才容易懂、容易掌握和运用。三维目标中知识是基础,方法和情感是知识的提高和升华。为了让学生的能力得以提升,我在教学过程别强调学生要养成看书的习惯,重视看书,这样学生有了过滤基础知识的时间,把基础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并且能学会潜移默化地迁移。
二、立足于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形素养
三维目标中的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人文素养。因此,教学过程中我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知识是可变的、暂时的,但情感、态度、价值观一旦产生,是持久的、稳定的,它一经形成,就伴随着学生的一生。比如:我在讲《一次函数的应用》时,我就让学生自己先给自己设定一个计划,假如父母给学生留200元钱买本子,在本子够用的前提下,你如何买本子,且剩钱最多。这个函数是个减函数在课堂上我鼓励每一个学生去发言、回答问题,用知识作为载体,通过这个载体去激发学生的情趣,激发他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数学这门学科虽然是自然科学,但它很贴近生活,经常需要学生去联系身边的事例。作为数学老师,我也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对国家大事、社会热点等问题关注。例如我们如何节约电源、生产原料。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资源是有限的,我们有责任保护我们的地球,保护我们人类的未来的生活。定期我让学生搜集书籍去找有关气候的变化的数据,用这些数据来制作统计图,找出其中的规律,让数学知识为人们服务,让孩子们体会数学价值,数学并不是公式和很难的习题,它也是有温度和感情的。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联系了教材知识,又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培养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热情。
三、延伸课堂,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模式,在老师的辅助下,由学生策划、执行及自我评估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研究一个专题,运用已拥有的知识和技巧来重新组合,让他们重新构建知识,继而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为了解决问题,他们还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就是让学生亲历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
我在讲《条形统计图》时,给学生布置了任务:调查自己家里的收入状况和理财方式,以及给自己的家庭设计一份合理的消费计划。学生在课上进行展示和汇报,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他们不仅学会了本课的知识点,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合理消费观念,节俭的意识。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是能够解决生活中问题,它是一门有用的学科。
四、注重课堂练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