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范文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

第1篇

【关键词】 新课改;95后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象为95后的新一代青年,生活在这物欲横流的年代,其特有的心理特点比以往任何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要困难。但再难的工作也必须有效的开展,那么应该如何开展呢?笔者以下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作出以下相关探讨。

一、浅谈当代95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由于时代的特殊性,当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热情而又奔放的同时伴随着沉默寡言

学生的最大特点就是热情奔放而又充满了活力,但当前高中生的热情而又奔放的特点仅局限于熟人面前,而在陌生人面前往往沉默寡言、谨不慎微。例如很多高中生在学校的交流范围较少,往往让别人误以为其自恃清高,久而久之被别的学生所排斥,使其感受到被孤立和被排斥的尴尬境地,最终内心感到孤独而表现出孤僻的性格。

(二)严重的依赖性使得独立性的缺失

当前,很多95后高中生在家里的独生子女,由于从小习惯了家长对其的呵护,很多事情都依赖父母,一旦进入高中之后由于独立性的缺失,很多时候往往由于自身不能完成而自暴自弃,而缺乏与人分享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容易与学生之间产生矛盾和摩擦,尤其是强烈依赖父母的同时也不把自身内心的矛盾告诉别人。

(三)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极强

当代高中生生活在经济发达和网络信息时代,对于新鲜的事物往往具有较为强烈的新鲜感和刺激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活跃的思维以及较强的创新能力,并能根据网络获取所需的知识信息。然而网络信息时代的发达,其具有的双面性,给尚未步入社会的高中生具有帮助也有负面影响,当前高中生的各种奇怪的心理和违法的想象均源于网络,而这些根源就在于高中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最终使得其在热爱新鲜事物的同时也在受着新鲜事物的不良影响,导致学生的情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人生观严重偏离轨道。

二、新课改背景下的当代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不管处于任何年代和时代的青年,都具有相应的特点,但特点的形成往往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而成的。因而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教师,必须以新课改为背景,以素质教育实施为载体,以促进当代95后高中生心理健康为目的开展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科学看待当代95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科学看待当代95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允许其个性特点的存在,对高中生的种种行为习惯和过的的性格特点,应采取教育为主、批评为辅的方式,以平常心态看待阩的个性特点,并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多从学生的角度审视学生表现出的行为方式,从而与学生在某些程度上产生共鸣,才能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有效的开展,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根本前提所在。

(二)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学生表现出的种种令人费解的行为习惯,往往是源于学生缺乏沟通和交流的渠道,教师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主体之一,在日常教学和学习生活中,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性格习惯,这就需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除采取常规的课堂讲座、发放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手册的基础上,还应着力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深入学生实际生活之中,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对高中阶段的学习产生反感和厌学的行为习惯,早恋、逃学、打架等问题的出现,只教师应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使其认识到自身某些行为习惯和特点的危害性,引导和教给学生掌握一些识别和防范心理危机的办法,为净化学生心灵、健全学生心理无疑是莫大的帮助和关怀。此外,在当前的网络信息化时代,作为教师还应拓展沟通渠道,从传统的面对面访谈过渡到更多的交流方式中,如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搭建沟通平台,设立微博账号、建立QQ群等多种方式,着力拓宽沟通渠道,为学生心声的传达设立更多的畅通渠道。

(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学生分三个学段,即高一、高二、高三。而这三个学段的学生又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作为高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讲,由于刚入学,刚进入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所接受的学习任务和方式比初中时期更加深奥、更加多样化,需要重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这对于当代95后高中生来看,由于其个性化的性格特点,在这些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麻烦,因而作为教师应对高一新生进校适应性的教育,例如对学习、生活的适应,人家关系的监理,课余时间的利用以及高中阶段学习的特点。而对于高二的学生,应通过素质拓展提高学生意志力,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不仅可以增强高中生的体质、挑战极限、挖掘潜能,还能够提高高中生的自信心、自立性、团队合作精神。而对于高三学生,由于面临着高考升学的压力,此阶段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因而应侧重升学辅导,帮助高中生更好的升学,并做好高中生升学的心理辅导。

三、结束语

总之,新课改被纪念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教师,应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致力于与素质教育的实施,尤其是做好素质教育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真分析和科学看待当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着力提高高中生的心理教育工作成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英.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03)

第2篇

关 键 词 高中生物课程;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5)06-0038-02

高中生除了承受繁重的学习压力外,还会因身心的快速发展而引发诸多心理困扰。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生物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现行高中生物课程更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更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致力于帮助学生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可利用学科优势,在教学中观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普遍问题

面向全体学生是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在生物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自当贯彻这一理念,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1. 品味科学家故事,学会面对挫折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学习和模仿习得的。树立良好的榜样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态度和品德[1]。中学生的心智发展还不成熟,加之现在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比较优越,耐挫折能力较弱。为此,在生物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挖掘科学家的人物故事资源,以科学家为榜样,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例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复做了三千多次实验,不断吸取失败教训,终于成功培育出世界第一批雄性不育杂交水稻。再如,“遗传学之父”孟德尔八年辛勤耕耘不辍,经过大量的杂交试验,才最终发现两大遗传定律。教学中,我们可适时引入这些故事,让学生“亲历”科学家曲折的科学研究之路,体验其坚韧不拔的品质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从而领悟到在现实生活中,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学会从失败中汲取力量,不断增强意志力和心理承受力。

2.立足学科知识,科学认识性健康

高中生逐步走向“性成熟”,这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历程。学生的身心在短期内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往往因缺乏必要的认知和准备,会对“性”产生诸多困惑、羞愧、焦虑甚至厌恶等心理。我们在生物课教学中,结合生物遗传与进化等模块教学,帮助学生科学认识“性”。

例如,在教学《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时,我们通过学习生殖器官的结构与功能、青春期的生理卫生知识等,指导学生学会与异性正常交往,正确对待性冲动,形成健康的性心理,遵守性道德规范。而在学习《免疫调节》时,可由人类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如传播等,教育学生洁身自爱,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二、凸显学生主体,实现自我教育

高中生物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积极创设各种学习机会,帮助学生形成主体自觉和探究精神,学会自我教育,助力其身心健康发展。

1. 精心设计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度

20世纪初,杜威提出了“附带学习”的概念,即伴随具体内容的学习而形成的对所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过程本身的情感态度,最重要的态度是养成继续学习的欲望[2]。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改变“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例如,“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脱水缩合”是生物课教学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们设计了如下活动:学生起立,打开双臂,扮演氨基酸:左、右手分别代表氨基和羧基,腿代表H,头代表R基;同桌两人手拉手,代表“脱水缩合”,拉着的手代表肽键,拉手的两个学生代表二肽。第一排学生手拉手,表示一条多肽链,让他们算出肽键数;第二排学生手拉手,与第一排学生形成两条多肽链,再算出肽键数,由此可得出“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通过生动的角色扮演,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强化了生物学认知,不用死记硬背就深刻理解了概念。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既满足了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又释放了心理压力。

2. 积极动手实验,提高学习主动性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而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东西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生物课教学可充分利用课内生物实验,引导学生勤于动手和动脑,形成主动探究学习的品质。

例如,在《显微镜使用》这节实验课上,我们让学生除了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和哺乳动物红细胞等永久装片外,还亲自动手制作临时装片来观察。他们不但制作了两种植物黑藻和水绵的临时装片,还制作了自己口腔上皮和红细胞的临时装片。当学生看到自己的细胞后,非常兴奋,并用手机拍下观察到的显微图像。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这样的实验不仅帮助学生加深了对生物学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借助生物实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主体自觉,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

三、尊重学生差异,突出因材施教

古往今来,因材施教一直是教学提倡的原则,但往往知易行难。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是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理念。生物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因材施教元素,在教学中,我们可搭建多种平台,实施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增强自信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例如,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我们鼓励他们参加生物课外兴趣小组。而在制作生物模型活动中,让学生各展所长,通过分工与合作,完成模型制作,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对于乐于挑战难题的学生,我们则鼓励他们参加各级生物学联赛,让他们体会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克服自傲自负的情绪,学会戒骄戒躁,稳步成长。而对于具有探索精神的学生,我们则引导他们观察自然现象,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开展生物社会实践。如组织学生观察学校附近的外来入侵物种,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实验――“探究白花鬼针草对小白菜的化感作用”。学生积极查阅相关资料,虚心向老师和社区居民请教,不断收获成功的喜悦。

生物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天然的联系,我们应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挖掘其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连榕.教育心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93.

第3篇

一、师生关系的适当调整

我们应该营造民主、宽松的教育氛围,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体育学习的全过程。传统的“填鸭式”、“放羊式”、“教官式”等等教学模式早已不适应现代学校体育教学。在体育课堂中教师既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也是关心爱护学生的长者,更是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朋友。只有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关注的互动模式,才能让学生愿意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教师只有真心对学生付出,才能换来学生的信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要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要在人格上平等,主动关心学生,尊重每个学生,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主动表现自己的机会,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愿。只有让他们处于这种积极地心理状态下,认知操作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提高,学练的效果才能处于最佳的状态。学生在锻炼了身体的同时,心理也能健康的发展。

二、课堂教法的灵活把握

体育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活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动态平衡。由于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教学环境的干扰性,教材的难易性和组织教法的多样性,以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人际关系无不影响着体育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注重教学方法的变化,多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法。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很强,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多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他们主动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参与到其中,对他们学习能力的培养很重要;采用分小组学习的方法,充分发挥体育骨干的带头作用,增强他们的领导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轮换小组长,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团队管理,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采用个人技术展示和小组汇报展示的方式,让学生有更多自我展示的机会,课程安排计划时,尽量安排内容丰富的教学内容,兼顾到男女学生的运动需求,争取每人都有一到两项擅长的运动项目。

三、课堂评价的巧妙运用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或扑捉学生学习最佳时机和切入点,这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课堂评价的运用得当也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首先要把握评价的有效性,评价也是一种沟通的艺术,需要体育教师能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情景,这是评价获得最大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评价在宽松和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使学生能在质疑、惊叹、争议和探讨中完成学习任务。其次把握评价的时机策略,体育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评价时善于捕捉和把握时机,师生在交流评价时要心心相通,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等进行及时地激励性评价,在评价中也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等。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只要坚持用发展性评价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评价行为,评价时做到有“材”、有“人”、有“艺”,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提高体育课堂评价有效性,更好的发挥评价功能。一切评价其实都是手段,而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才是真正的目的。自我评价是一种学生对自我的认知,评价的运用得当,可以很好的激励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地评价是一种学生对自己的认可,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评价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课堂的和谐性。

大多数人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而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高中学生正处于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时期,应该全面的提高他们的健康状况,学校体育教学可以提高他们的身体抵御疾病的能力,与此同时也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样才能给他们一个更加健康的未来!

第4篇

关键词:高中生 心理健康教育 改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231-02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面临着学习、恋爱、家庭冲突以及人际交往等多个问题,很多学生在处理这些问题中面临着众多的压力,由于压力排解不当,就造成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压力的自我调节,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使学生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压力,正确处理问题。

1 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及状况

高中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此时期既是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又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期的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心理特点,但其个性心理倾向尚不稳定,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会展现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整体上看,高中生大存在的心理问题包括焦虑、迷茫、抑郁、自卑等。

2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促进高中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高中学校对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并不理想。

2.1 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足

当前高中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课的开展主要是讲解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理论,未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剖析和解决。高中学校心理健康课的数量比较少,大多数学生并不重视心理健康课,一些学生甚至逃课或者课上看其他书,导致心理健康课的效果不理想。

2.2 心理健康教育课效果不理想

心理健康课主要是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应对压力的能力。但是当前心理健康课的内容比较枯燥,形式也比较单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效果。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所引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都是比较早的,缺乏新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心理健康课主要是以课堂教学的方式开展,未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实践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

2.3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缺乏

当前高中学校中的心理健康教师还是比较少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心理健康教师在教学方式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缺乏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很多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并不会第一时间找到老师交流,时间久了就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高中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大都形同虚设,心理咨询室缺少一些心理健康的书籍等资料,学生除了与教师交流之外很难找到其他的解决办法。

3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议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受到学校的重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高中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需要。学校应该积极配合,丰富心理健康教学活动,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3.1 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其中学生自身的原因是不可忽视的,一些学生从小生活在比较优越的环境中,对于外界压力的承受能力比较弱,对于这些学生需要加强其自身教育,提高其抗压能力。一方面可以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为学生讲授一些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或者通过知识竞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应对困难和压力的能力。另一方面举办一些课外活动,比如一些生活挑战赛,或者体育活动等等,通过锻炼学生的耐力和承受力,提高学生应对压力的能力。通过这些丰富的活动使学生学会保护自己,承受压力和挫折,同时不断激励自己解决困难,进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2 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素质

心理健康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引导作用,正所谓为人师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的正能量也会感染每一个学生。因此高中学校需要对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培训,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还需要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知识,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将心理健康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解决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心理问题。学校也可以聘请一些优秀的心理学家为教师和学生开展讲座,组织教师学习一些比较优秀的教师讲课视频,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素养。

3.3 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内容

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学校应充分利用隐形教育资源,丰富生活内容,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交往中养成乐观的情绪以及宽阔的胸怀。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目的的原则,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平等、民主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心理健康课的开展需要丰富其内容和形式,心理健康课与其他课程不同,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和学生应该加强沟通交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除了讲授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同时还应该讲述一些心理健康案例。同时除了教学之外还可以开展一些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多地了解学生,比如做一些互动游戏,通过小游戏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认识。另外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团体活动,比如春游或者聚餐等等,消除学生之间的陌生感,建立诚挚的友谊,这样,学生就能像教师诉说自己的心理问题,教师就能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进而促使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

3.4 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

心理咨询室是比较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虽然高中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但是并未能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高中学校需要加大资金投入,为心理咨询室增加一些心理健康教育书籍,或者一些治疗设备等等,完善心理咨询室的基础设施。心理咨询室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发挥心理疏导的作用,由于心理咨询室一直未能发挥作用,很多学生对于心理咨询室存在一种抵触心理。学校可以加强心理咨询室的宣传,鼓励学生参与到心理咨询室的活动中。心理咨询活动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以及学生的人际关系等等,这样可以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在心理问题咨询完之后还需要对学生进行跟踪反馈调查,做好后期的心理辅导。

3.5 重视家庭对高中生的影响

父母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日常行为,因此,家庭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中起着一定的教育影响。家长应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级身心发展,为孩子营造和谐、尊重、理解、相互信任的家庭气氛,为帮助中专生消除心理问题提供良好的家庭条件。

3.6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从国家角度看,应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治歪风、树正气,各种媒体要宣传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及未成年的好人好事,让学生有正确的心理选择,在创造游戏等中专生喜欢的节目时,应鲜明突出积极向上的主题,刻画成人生活世界时应考虑暧昧、暴力对未成年人思想的影响。

4 结语

高中生由于处在特殊的成长时期,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增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加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今后需要进一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加强师生之间的了解,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和形式,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学生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帮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包蕾.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成果[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1).

第5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素质教育 学科教学 课堂教学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面临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历史时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整个素质教育中起着基础性、动因性的作用。过去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长期被忽视,致使学生的健康成长受到影响。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变革,新、旧观念的对撞,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生活节奏的紧张,竞争日益加剧,社会生活复杂多变等等。解决中小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已成为培养合格建设人才的关键性问题。

我校作为省重点中学,肩负着为高校、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任务,而重点中学的学生虽学业优秀,认知水平高,但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和社会与家庭的高期望,面临着学业发展与全面素质发展的巨大矛盾,使得他们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难以真正认识和完善自我。我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在教育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地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其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的教育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感到得到尊重和获得成功的快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开设心理教育课程、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班队活动等途径进行,但最关键的是教师如何有效地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利用学科知识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毕竟高中学生主要学习时间集中在课堂上,而事实上各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都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做教书育人的有心人,在备课注意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向作用,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在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对学生良好个性的塑造,健康心理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那么,在中学如何具体结合学科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留心处处皆学问"。各科教师如果都做教书育人的有心人,在课堂教学上结合学科特点做点文章,当一个心理健康咨询师是不成问题的。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教会学生如何塑造良好的个性,如何培养良好的处世能力,适应社会。如何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助人为乐,与人为善。

1.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将学科知识适时拓展,挖掘学科知识的内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生处于向成人过渡的时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能力趋于成熟,但对于刚步入高中的大部分学生来说,客观环境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变化,以及从被人照顾到自理自学、从佼佼者到默默无闻者的转变,使他们心理产生很大压力,甚至于开始否定自已,这时他们更需要一个更清楚的头脑,一种轻松的心态。于是我们在物理课上讲解压力的概念时对同学们说:"物体间有压力,必定要相互接触且有形变,而长期的心理压力也会使人的正常心理发生形变,形变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也就不能恢复原状了。学会调节、释放心理负荷,变心理压力为学习动力;学好物理压力抛开心理压力,你会天天进步。"

在物理中学习参照系时作如下提醒:"同一个物体的运动在不同的参照系中会处于不同的运动状态,要学会正确分析。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总满足于初中、小学时的骄人业绩而不愿面对现实,更不能只看到现在的暂时落后而自暴自弃。我们要保持的心态是:以昨天的成功为参照系,时刻勉励自已,我能行!以现实的环境为参照系,用勤奋证实自已,我能行!"

同样,在处理与同学、老师、朋友的关系时,遇到矛盾要善于多变换参照系来思考问题,要善于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来替别人考虑问题,"用一个善意的微笑来拉近两个陌生的心灵","用两句温馨的话语来化解一个僵硬的面孔"。善解人意,处理好周围的人际关系。

在物理课堂上讲《声波的反射--回声》时,我应用了诗人汪国真一首诗《回声》中的几句话:"你哭它就哭,你笑它就笑;你赞美它,它赞美你;你骂它,它骂你;千万不要和它争吵,最后一声总是它的。"学生在耐心体会和琢磨诗句的同时,体会如何与人相处:"良好的人际关系--以真诚为圆心,以友善为半径的圆","用真诚去换取对方一个笑脸。"同样,在讲牛顿第三定律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也照样可以要求学生应具备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处的健康心理。

2.注重学科发展历史的丰富内涵

物理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人类在反复修正、反复深化中改造着自然。

在光学的教学中,我们通过对光的本质的认识过程中三大时期的具体分析,使学生体会到追求真知,就要有不畏挫折的顽强意志。如17世纪牛顿提出了微粒说,人们因牛顿的威望而排斥了波动说,以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学生进一步理解到科学家是不能讲名人效应的,追求真理就要用实验说话,不能盲从大师。

在认识能量守恒的过程中,我们逐步摸索出它的规律: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灭,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但在能的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永动机--十三世纪到十八世纪中期人们研究了几百年,无数次失败的实验宣告了它永远不能诞生的命运。在总结永动机的设计方案时教育学生:"永动机只能是个神话,是我们眼前的一片海市蜃楼。一种不需消耗其它能量而可以不断创造新能量的机器,是不存在的,它已被置于科学之外。而我们在学习中,也应该稳扎稳打,脚踏实地。每天祈求自已成功而不愿付出努力的人是不会有所作为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知识的财富不能不劳而获,学习中没有’永动机’,勤奋和智慧才是成功的源泉,空想不行动是没有用的!"

3.重视自然学科实验的潜移默化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利用实验研究物理学问题不仅能增强观察和分析能力,帮助同学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的教学目的,而且还可以在其中贯穿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严格执行实验室守则,培养学生规范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对公物的责任意识和人身安全意识;鼓励学生手、脑并用,大胆创新,将实验误差减小到最低限度,同时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统筹观念及动手能力;在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上,要求学生做到严密、一丝不苟,强调观测和记录应以事实为基础,绝不能乱凑数据、弄虚作假,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虚假的实验不会得出正确、科学的结论;虚伪的人不会得到真正的朋友和事业的成功!

实验教学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影响由这个化学教学案例中的化学实验可以清楚地看出。

但是在课堂上举这样的幽默笑话产生的教育效果从知识上远不及上面的化学教学案例。后者肯定是满教室的哄堂大笑,活跃的是课堂气氛,而前者是教室里学生安安静静的理性思考,给人以心理智慧的启迪。由此可见,用心地设计几个与课堂教学相联系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星星之火",必然能照亮学生们在前进的道路上有时迷茫而又有时"黑暗"的心田。

4.注意不同领域科学家、文学家、学术伟人的风范熏陶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为科学献身的科学家、思想家,是他们的忘我精神揭开自然界的一层层神秘面纱,从而不断地推动世界科技的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各学科中优秀的科学成果及其发明者创造者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教育。马克思在图书馆看书的椅子下的地面坐出了两条深痕,是他对科学知识的不懈追求,也才有了后来的《资本论》;安培追赶马车的执着;居里夫人四年提镭不懈;法拉第为科学的忍气吞声及明察秋毫;普朗克的大胆假设;伦琴在实验室中的奋战;卢瑟福对实验的精密要求及在培养科学后备力量方面的突出贡献等等,都是将心育融入课堂教学的一个个"亮点"。我们在课堂上应能感觉到学生们听到居里夫人的话:"镭是应该属于全人类的"时的心灵震憾;牛顿的高瞻远瞩:"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犹如一针兴奋剂;菲涅耳和阿拉果挑战泊松亮斑带来的不仅是波动光学的繁荣,而且教会了学生如何自信地面对生活的考验;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揭开了闪电--一种人们感到最神秘、最可怕的自然现象的谜底,迷信被破除了,而他为科学甘冒生命危险的壮举和他病逝后简单的墓志铭也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身边的所有学生。

可见,在学科教学中用伟人的事例去感动学生,学生在深入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百折不挠、谨逊严谨、远见卓识的人格魅力和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情感。

"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或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新世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现有的书本知识,通过开展与学科教学相联系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这个实实在在的扎实工作,教给学生健康的处世哲学,勇敢地面对社会,从小扬起生活的风帆,不畏艰险,昂首阔步走向成熟。这样才能使中小学教育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才能扬起素质教育的大旗,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追求完美的人性。

参考文献:

【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河北教育出版社

石国兴

【2】《高中班主任》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班华 王正勇

【3】《教学艺术》

河北教育出版社

薛彦华 王 慧

【4】《学生的学习活动》

第6篇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在社会高度发展的当下,人们对高质量人才的渴望变得更加急迫,全面综合素质的养成才是制约人才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其中人们心理健康的程度是体现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高中阶段作为学生心理走向成熟的关键时刻,大力推广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引导学生健康的心理管理,帮助学生树立自主人格,构建公正的竞争意识,不断适应来自社会各界的压力,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完成自身的全面发展。

1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原则

1.1心理健康课程形神的统一性: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不安排考试,没有来自成绩分数上的压力,因此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在心理健康课的构建主体上凸显自由开放的原则,让学生可以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实现对自身的解放。但考虑到高中生所处的心理阶段,搭建的心理健康课堂的开发性应该是一种有限的开放。教师不应该将心理健康课定义为一种学生的自由,而是营造出一种“形散神不散”的学习氛围。教师在课堂上开展的娱乐活动应旨在为学生排解心理状况,而非让学生随心所欲的游戏,教师应该将每堂课的活动都安排出一个明显的线索,让学生可以顺着主线从中摸索出完整的经验,实现学生身心压力的排解。

1.2心理健康课程中立与干预的结合:心理健康课程倡导以人为本为主体,在课程活动的安排上充分坚持人文关怀,某些心理咨询领域的专家倡导价值中立,让学生自主的去领悟其中的价值观念,但对于价值中立的把握需要建立在科学的角度上,在高中的课堂上充分坚持价值中立与价值干预的统一,不能将高中心理健康课堂进行彻底的中立,对于高中生处于价值观养成的关键阶段,教师需要对学生本质上的一些错误观点进行正确的引导,如果放任学生秉持错误的价值观,那其对学生身心健康的隐患将会是严重的。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也不可过渡干预,对于某些尚无定论的观点,教师就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过渡干预的心理健康教育反而会给学生添加更多的心理压力,不利于高中生的健康发展。

1.3心理健康课程充分坚持因人而异:高中生处于心理波动较大的时期,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学生之间心理状况差异,亲身考察问题学生所处的环境,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缓解建议。高中生之间所处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的不同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不一样的影响,不同于数学等规则性强的学科,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学生心理之间的差异性,同时考量学生所处的地域特点和生活习惯提出针对性强的活动与内容。如果教师一味照搬书本上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的干预与治疗,那么就会机械盲从的为学生造成困扰,这从本质上就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的原则。为了实现对学生正确的健康教育,就要求教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地区学生的教学方案。

2高中心理健康教学模式三个方面

2.1课程开展前期准备阶段:同其他的学科一样,开展心理健康教学之前,教师一定要做好课程前期的准备工作,鉴于心理健康课程“形散神聚”的教学特点,在前期一定要充分进行好教学内容的筛选、课堂活动形式的安排以及活动后的心理辅导。只有前期制定出完备的教学方案,才能在课堂上为同学进行丰富的讲授。此外,考虑到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教学内容的安排一定要充分的具有针对性,在课程开展的前期教师应深入学生中去,总结出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积极考量学校所处区域的特点,在课程上制定出具有地方特点的活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参与兴趣,以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2课堂现场教学开展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应该充分发挥该学科的教学特点,在课堂上搭建自由活泼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释放自己,排解自身来自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但在总体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应该坚持一条主线,课堂活动的开展应该充分围绕教学内容,避免学生在课堂上的散漫,浪费了心理缓解的机会。在课程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特定的情景来引发主题,让学生可以尽情的讨论与思考,充分打开学生的思维,实现学生内心的舒缓,在学生对主题有一定的认知之后,在通过丰富的活动加强学生自身的体会,活动结束之后在对学生的疑问和问题进行解答,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能使学生自觉纠正心理问题。

2.3课下对学习结果的反馈:在课下对心理健康教学成果的反思是尤为重要的,在每一堂课下教师都需要对课堂上的表现进行梳理,对于优点进行放大,对于不利于学生理解的部分在下节课进行删减,同时根据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反馈情况需要对下节课的内容进行及时修正,此外对于在课堂上发现的“问题学生“教师应该及时进行疏解,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3结束语

心理健康教学应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以学生的需求为主,切实的去找寻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在课堂上构建人文情怀,使学生可以更加轻松愉快的参与到心理健康的学习中来,使学生可以在丰富的活动中寓教于乐,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认知水平,构建更加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应对来自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压力。

作者:刘洋 单位:吉林省大安市第一中学校

参考文献:

[1]崔建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教育论坛.2005(5)

[2]李红仙.学校心理辅导的课程设计[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9)

第7篇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一、调查过程

1.被试选择

本次调查在河南省各地市部分高中展开。本课题组在全省随机选择了16所高中,分别对这些学校高一和高二年级的一个班进行调研。所选的学校当中有重点高中6所,普通高中8所(城区及县城高中5所,乡级高中3所),职业高中2所。被试的人数分布如表1所示。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高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对被试进行调查。问卷题目体系中既有封闭式的选择题目,也有开放式的问答题目,既有利于准确揭示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又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展示内心的矛盾冲突。同时,对学生和部分高中任课教师及班主任进行谈话交流。发放的问卷题目清晰,表述准确,整体效果较好,除个别问卷中的个别题目有部分学生由于答题方式的原因造成答案无效外,其余的题目均起到了调查应有的作用。

3.统计方法

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一题“您认为本校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回答“比较好”的有227人,占答题人数的27.8%;回答“一般”的有529人,占64.8%;回答“较差”的有60人,占7.4%。第二题“您认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回答“亟待开展”的有514人,占63.0%;认为“可有可无”的有227人,占27.8%;认为“没有必要”的有75人,占9.2%。第三题要求学生把几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按照出现频率排序,有15份试卷本题无效。通过对801份有效试卷的分析,发现学生把“学习压力过大”、“缺乏学习兴趣”、“情绪不稳定”列为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比例分别为52.9%、43.1%、41.2%。第四题“上网对高中学生有影响吗”,回答严重影响学习的有20人;回答只要把握好度,不会影响学习的有709人,占87.0%。与此相关的第五题,对学生上网持肯定态度的(“可以”或“支持”)的有665人,占81.5%;认为“无所谓”的占18.5%。第六题“关于青春期性知识的获得途径”,回答“学校开设课程”的有91人,占11.1%;回答“父母的教育”的有75人,占9.2%;回答“朋友、同学”的有257人,占31.5%;回答“电影、电视、书报等媒体”的有393人,占48.2%。第七题“对高中存在的考试压力的看法”,认为“考试压力太大,影响学生生活学习”的有197人,占24.1%;认为“有考试压力但学生能接受”的有392人,占48.1%;认为“考试压力虽大,但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的有227人,占27.8%。

从调查中笔者发现,从完整的意义上来说,仅有一所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配备有专业的心理学教师;而其他的学校仅仅是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但这些努力与学生的需求相比,是远远不够的。因此,86.27%的学生认为,学校应及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从总体上来说,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花瓶式”心理教育课

不少学校在上级要求必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前提下,都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列于课表之中,但很多学校仅仅是在刚开始的时候上一段时间,不久就将心理课的时间让给数理化等科目。对于这种情况,部分高中管理人员解释说,这是因为高中生学习时间紧张,开设心理课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进而影响升学率,影响学校的声誉。一些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摆设列在课表之上,却并没有真正开展和实施,结果使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了高中课程中的“花瓶”。

2.“短期培训式”的教学

有部分高中也意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性,但他们更看重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效性。比如在考试前开设心理讲座,“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的学校在学生刚开学的时候开课,给学生讲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但仅仅开了一段时间,就被取消了。

3.“思想政治教育式”心理课

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都不清楚“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有6961%的学生认为,教师在班会上讲的一些有关心理方面的东西或者进行一些心理谈话活动就是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原因是现在学校做心理教育工作的教师大多来自学校德育工作者或者班主任。有学生在访谈中说:“很希望能有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专业的心理座谈会。”说明心理健康教育课在执行的过程中给学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心理影响。

4.“医、心”不分的心理咨询

一些高中虽然名义上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还有的学校把心理咨询室和医务室放在一个房间,让校医做心理咨询工作。不少教师和学生甚至形成了这种认识,即认为“走进咨询室的人和走进医务室的人一样都是‘有病’之人”。这就导致学生对心理咨询产生一种偏见,这种偏见,必然影响到他们遇到心理问题时应对策略和应对方式的合理产生。

三、讨论与建议

1.心理健康教育出现偏差的原因

(1)缺乏专业牲。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式的心理学和“医、心”不分的心理学,主要的原因在于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缺乏专业性。由于心理学教师相对较少,再加上人们的认识偏差,许多人都认为谁都能做心理教育工作。因此,学校在配备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时,并不注重教师的专业性,而是利用本校的空闲人力资源,将其他部门的闲置人员或者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师,转而聘为心理学教师。因此,心理课在学生的眼中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没有什么两样。

(2)缺乏长期性。目前我国的教育不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是以“教学大纲”为主体,以分数和升学率来衡量学生、老师和学校,忽视了道德品质和人生观的教育,这是一种“功利主义”片面教育。同时,学校受社会和家长“看重学校升学率”的观念的影响,“想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3)缺乏针对性。调查发现,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候,缺乏对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和心理需要的了解,因此在学生看来总是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比如,有的学生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情绪受到很大的影响,在考试结束后情绪波动比较厉害,“但学校和老师总是谈学习,谈考试,没有人谈到如何调节情绪,觉得很郁闷”。还有的学生在遇到恋爱问题的时候,面对学校、教师和家长“谈此色变”的态度和“一棒子打死”的策略,深感苦闷,却找不到可以倾诉和请教的人。

另外,不同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发展特点,就高中生而言,高中三年每个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有针对性,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作专门的辅导和咨询。

(4)缺乏全面性。目前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主要落脚点建立在为智育成绩提高服务的基础之上。对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考试焦虑、调整学生的学习心态、提高自信心等方面探讨较多,而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他方面则时有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气质、性格等问题考虑较少。对于学生的虚荣、嫉妒、自私、卖弄、顺从、专横等心理隐患缺少关注。究其原因,与长期以来存在于人们心目中的“教学质量=学业成绩=考试分数”的观念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最终的体现不是人的全面主动发展,而是应试的结果,这无疑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功利性的曲解。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立实体地位。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调节情绪的方法、应对考试的策略,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成为和谐发展的、适应社会的人。学生只有心理素质好,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否则一切都是空谈。作为学校的领导和老师,都应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立实体地位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专业性,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其他课程的附庸。因此应聘用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人才担任心理课教师,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聘请心理学教师开展讲座;作为班主任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在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时候,不要打着“心理学”的旗号进行说服教育,以免混淆学生的认识。

(2)相关教育部门应高度重视。要想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相应的教育部门在转变思想观念的同时,更应该立足于现实,制定相应的政策;同时还应成立相应的督察小组,随时检查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情况,让学校在执行政策的时候无空隙可钻。更重要的是,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收到成效,让学生、家长、教师都能看到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益处,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顺利地进行。

(3)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第一,系统理论课的讲述。在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课应该坚持连续讲授,因为只有经过理论的学习,学生才可能从思想上形成一套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或许这些理论当时并不能完全理解,但从长远的目标来看,它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扩展,也有利于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发展。第二,针对不同时期不同问题开展心理讲座。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应力求依据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关注的心理问题,利用发展的眼光全面地看待学生,避免仅从某些方面(如学习、考试等问题)开展工作。如学生在刚踏进高中大门的时候,需要了解如何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文理科分班之后,面对陌生的同学和老师,他们希望知道该如何和同学交往,和教师交往;考试前,如何应对考试,缓解考试压力;遇到挫折时,应该如何应对才能让自己重新站起来等等。第三,采用不同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如开设书信来往的专栏、心理咨询专线等,让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惑的时候,采取个人隐私得到保密的形式得以倾诉、得到解答等。还可以给学生发放相关的书籍,让学生能通过阅读书籍,开阔心理空间,主动调节自身问题。开设心理课堂,经过对某些问题的模拟演练,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得到心灵的启发,获得一些相应的技能。

总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中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和谐发展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需要。这既是高中生现实学习、工作之必需,也是社会对未来建设者、参与者素质的要求。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是要使他们学会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最终成为国家、社会和人民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百珍.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余慧娟.科学性、实效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两大支点[J].人民教育,1999(3).

[3]袁东.浅析影响学校心理咨询实效性的原因[J].人民教育,1999(11).

[4]吴昌顺.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其对策[J].人民教育,1999(10).

第8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对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我国在教育制度上与重视度上海存在许多问题,在应试教育思想的灌输下,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一直被忽视。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缺还没建设还没得到完善的建设。对于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同样重要,对知道学生行为思想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课程理念。高中生处于特殊发展的时期,正在逐渐建立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所以这个时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重视,在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基础上,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日常工作的重点。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起着引导性的作用,特别是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可以对学生的日行为分析其心理健康程度,从而进行教导。如今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的,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在不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观念下,心理健康教育就会显得枯燥乏味,教学无法灵活多变,课程相对形式化。

(二)心理教育教材亟待完善。心理健康教材五花八门,其内容设置上内容偏差较大,对于高中学生来讲,其本质心理问题更为突出,但是教材内容多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脱离了本质,也就无法达到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教学题材不能针对性的对学生性格、情操以及心理问题等方面做出明确判断,也就无法针对学生本质进行引导性教育,所以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中,心理健康教育题材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从课时对比方面看,理论课与活动课的对比不甚合理,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学科,二者缺一不可。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大多学校在实践课课时分配问题上都会出现不均衡的现象,以体育课为例子,体育课作为一门实践课,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体育通常课时的分配极少。笔者认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说,应该作为一种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且要设立活动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不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学学生造成压力,导致其教学效果让人堪忧。

二、优化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原则

1.教师为辅,学生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任何学科都是不可改变的,只有坚定学生为学习主题,教师对其进行辅助与引导式的教学才有利于教学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也是一样的,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进行正确引导教育,对学生个性、情操有一个正确的导向教育,对于宽泛的有关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课程尽量简化。

2.情景教育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教学活动,情景教学法不止一次被广大同仁提出,情景教学法对提升学习效率效果显著,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样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有效的学习情景进行学习,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上,不同的教学情景很是重要,大多数学生都会有多多少少的心理问题,将其放置与教学活动当中,学生可以亲身感受自己的心理因素,从而发现问题,与此同时,教学情境的构件,也相对风戽了传统的心理课程,对于优化课程检测起着重要的作用。

3.活动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周期长的特点,需要长期的教育与不断的引导,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现状,在课时分配上,加以调整,学生长期处于理论课的填鸭式教育中,难免心中会有负面情绪的产生,加之在课时比重上对于理论课方面的偏重,导致学生无法释放心中情绪,产生压抑心理,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理论与活动结合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活动教学有显著的效果,对于学生来讲,活动教学更能使他们放松身心,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当中,有助于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优化课程建设的举措

1.完善课程理念。心理健康教育是体验性课程,这是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属性认识,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学生的切身体验尤为重要。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使用不同的引导式教学方法,将学生的心理因素摆在首要位置,基于有效的活动教学,在理论课引导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活动实践课程,让学生身心放松,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得到健康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

2.完善心理教材。上文中我们说到,以往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大多为宽泛的理论性知识,只是对学生进行一些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其实际作用并不明显,往往还会导致学把其当做一门枯燥无用的学科,所以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一定要注意其实用性,从学生的实际心理出发,改变以往教材在人生观、价值观上的泛论,要结合学生实际,以学生的心理因素出发,围绕学生核心问题,进行教材的编制,尤其要注意学生情感与人才方面的心理因素,将其在教材中体现。

3.完善课程设计。实践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注重实践教学的开展,在实际课程的设计中,要不断规划理论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比重,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来讲,活动课程教学的开展,更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课程方式。

总结: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育行业同仁都在努力进行教学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也逐渐被取代。与此同时,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需要跟随课改的步伐。现如今,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只有科学系统、切合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才能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双虎.学校心理教育课程设置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教育学刊.2007(08).

第9篇

关键词:视频教学;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

・ 【中图分类号】G441

在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的同时,各个中学提升了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并且加强了对这一方面的教育。然而,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在不断开展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各种问题,所取得效果甚微。视频教育作为一种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手段,正好适应了高中生的心理,所产生的效果十分显著。然而,有关视频教学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还很少,本文将以此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其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旨在推动这种教学方法的普及。

一、视频教学的特点

(一)丰富性和真实性

在众多高中生的潜意识里,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其他的专业课是不一样的,只是一种可学也可不学的课程,因此通常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去对待,最终导致学习效果十分低下。视频的教学方式,在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的感染下,能够给予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刺激,调动学生注意力的有效集中,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升。视频教学的教学手段,除了在外在表现形式上能够吸引学生,其本身所呈现内容的丰富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也十分重要。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往往呈现出模糊性、复杂化等方面的特征,这些都是无法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而视频教学,正好能够弥补以上的不足和缺陷,为学生构建更加真实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展示出更加容易理解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并且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从而在以后发挥强大的心理健康辅导的作用。

(二)内隐性

利用视频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大量的隐性知识,它包含着主体所隐含的经验和知识,与一定的情境有关。这些经验和知识往往与实际生活是融为一体的,是不可以进行分离的,因此也很难利用文字或者语言等途径表现出来。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来看,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和品质往往并不是在有意识的情况下形成的,它是一个人内在习惯的反映,其中也与主体的直觉、印象、思维等等有着紧密的联系,而这些直觉印象等都是在一定的真实情境下逐渐形成的。在视频教学的手段下,通过为学生创建多种真实可靠的情境,学生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下,能够逐渐地提高心理调节的能力,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

(三)互动性

高中生健康心理的形成离不开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在面临心理困惑的情况下,与同学、朋友、家人或者班主任来进行交流,这是最为有效地解决心理问题的途径。然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师往往会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会忽略掉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直接给学生灌输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以及解决的方法,因而学生经常会觉得反感。在视频化的教学氛围下,借助于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互动的机会和平台,并且在仔细倾听他人的讨论和叙事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加丰富的价值观,这对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反思,帮助学生重新构建认知观,从而有利于健康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

二、视频教学在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效性

(一)视频教学提高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根据本人多年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高中生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来自多方面的:人际关系、情感问题、学习问题、挫折处理等等,针对不同的部分,来有针对性的进行视频的教学,从而帮助学生能够在较少的课堂上获取更多的认知观念、应对方法等等。在直观的视频教学手段下,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并且帮助学生将其进行具体应用,从而实现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有效统一。

(二)视频教学有利于学生进行内隐学习

根据科学的调查研究理论,在视频所提供的声音、图片、视频的情况下,学生的大脑便更加适合内隐学习。一个人的学习,往往可以分为内隐和外显两部分,同时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内隐学习的效果比外显学习更加优越,这是因为前者能够产生强大的心理作用。然而,在我们一般的教学方法中,通常会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具备很强逻辑性的外显知识上。内隐学习通常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自行产生的,不需要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去梳理复杂的关系,也不需要建立在消耗心理资源的基础之上,简言之,就是人们在无意识的支配下,就学会了隐藏着的规则,并且能够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自身努力的局限性。

(三)视频教学更加有利于心理健康知识的有效传播

高中生在面临着各种压力的情况下,心理健康问题亟需解决。高中生不仅需要面对学习上的压力,还需要应对各种新的价值观,他们经常会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产生强烈的矛盾,同时升学的压力又是压在他们头上的另一座大山,在这些矛盾和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的情况下,往往就会产生心理问题。将视频教学的方式引用到心理健康的教学中,突破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的局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的知识,大大提升了教学的效率。

结语:

视频教学是一种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它能够通过创建情境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自行观察、探和反思的机会,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然而,将视频教学应用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受到多方面原因的限制,导致所产生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随着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的加深,必须探讨出更加有效的应用途径,以帮助高中生拥有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第10篇

本研究运用自编问卷,对两个中部地区地级市的中小学生进行全面调查,了解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和评价。

1.1研究工具

本研究在访谈法的基础上,参照教育部颁布的《纲要》精神和内容,自编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中小学校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情况、中小学生对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包括对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果评价、对心理辅导教师和心理健康课程教师的评价、对心理健康课程内容的评价等),最后还包括中小学生对本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

1.2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山西省某市和河南省某市中小学生作为调研对象,选取小学二、四、六年级,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共九个年级11338名学生为被试,回收有效问卷11027份,回收率为97.3%。其中农村中小学生4453人,占40.4%;城市中小学生6574人,占59.6%,符合当地城市和农村学生比例。在所有学生中,小学生4495人,占40.8%,初中生3408人,占30.9%,高中生3124人,占28.3%。调研数据运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录入和分析。

2研究结果

2.1城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城市中小学在设置心理辅导室和心理健康课程开设方面较好。但整体来看,初中和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相比相对薄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设置心理辅导室整体来看,城市中小学中有88.7%的学校设置了心理辅导室,4.3%的学校没有设置,7.0%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学校有没有设置心理辅导室。其中,城市各级学校心理辅导室的设置情况如表1。卡方检验发现,小学、初中、高中心理辅导室开设置情况有显著差异(χ2=802.8,p<0.001)。初中学校相对较少,只有80.7%的学校设置了心理辅导室。

2.1.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城市中小学中有89.8%的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5.8%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4.4%不知道学校是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经卡方检验发现,不同阶段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情况有显著差异(χ2=192.1,p<0.001),其中高中和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比例占90%以上,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初中学校占83.9%。

2.1.3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或其他活动情况整体上,城市中小学中,有66%的学校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或其他活动,12.7%的学校没有此类活动,21.3%的学生表示不知道学校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或活动。其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讲座及活动较多,占85.7%,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及活动的中学刚过半,30%左右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学校有没有心理健康讲座。经卡方检验,不同阶段学校在开设心理健康讲座方面有显著差异(χ2<701.6,p<0.001)。

2.1.4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城市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满意度为:67%的学生表示很满意,24.8%的学生认为一般,8.2%的学生不知道。具体来看,小学生的满意度为85.6%,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满意度较低,分别为58.4%和53.1%。经卡方检验存在显著差异(χ2639.6p<0.001)。整体看来,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低于小学生。

2.2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通过农村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认知与评价发现,农村中小学在硬件设施、心理健康教师水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与城市中小学都存在着较大差距。农村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更是没有得到落实。具体调研结果如下。

2.2.1设置心理辅导室与城市相比,农村设置心理辅导室的学校较少,尤其是高中。整体来看,66.5%的学校设置了辅导咨询室,13.7%的学校没有心理辅导室,19.8%的学生不知道自己所在学校有无心理辅导室。其中,小学有81%的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初中和高中比小学少(见表4)。经卡方检验发现,小学、初中、高中心理辅导室设置情况有显著差异(χ2=932.1,p<0.001)。

2.2.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农村中小学中,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的学校占70.7%,没有开设的占16.0%,不知道自己学校是否开设的占13.4%。其中,小学开设情况较好,在90%以上,初中有75.4%,而高中仅有27.3%(见表5)。经卡方检验,不同阶段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情况有显著差异(χ2=1414.8,p<0.001)。

2.2.3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整体来看,农村中小学中有45.3%的学校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及相关活动,30.2%的学校没有相关活动,24.4%的学生表示不知道自己所在学校有心理健康讲座或相关活动。小学中有76%的学生回答举办过心理健康讲座,初中为58.5%,高中最少,只有25.1%。经卡方检验,农村中小学之间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的情况有显著差异(χ2=767.7,p<0.001),小学心理健康讲座的开设情况明显好于初中和高中。

2.2.4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

整体来看,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满意度低于城市。其中对心理健康教育表示很满意的学生占45.3%,表示一般的占30.2%,表示不知道的占24.4%。小学生满意度最高,其次是初中,高中生满意度最低。经卡方检验发现,农村中小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程度呈显著差异(χ2=881.6,p<0.001)。

2.3城乡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较

如上所述,城市和农村中小学基本上都建立了心理辅导室,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相关讲座。这里,通过比较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对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满意程度,以期了解城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质量的差异。

2.3.1心理辅导的态度与评价在所有参与调查的11027名中小学生中,去学校做过心理辅导的学生为3592人,占全部被调查对象的32.6%。其中,小学生1480人,占辅导总人数的41.2%,初中生1520人,占44.6%,高中生592人,占19.0%。整体来看,做过心理辅导的学生中,初中生最多,高中生最少。

(1)对心理辅导教师的评价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对心理辅导教师辅导水平的评价存在差异。城市学生认为辅导老师很有水平的占74.3%,而农村学生认为辅导老师很有水平的为68.9%。整体来说,城市和农村心理辅导教师水平之间存在差异,经卡方检验发现这一差异显著,χ2=35.8,p<0.001。城市学生对心理辅导教师水平评价更高。

(2)对心理辅导效果的评价整体来说,心理辅导对中小学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作用。接近四分之三的城市和农村学生都认为心理辅导对他们心理问题的解决很有帮助,仅有3.5%的学生认为心理辅导没有帮助。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对心理辅导效果评价差距不大,认为心理辅导“很有帮助”的分别占74.5%和74.4%,表示一般的分别占20.8%和23.2%,表示没有帮助的分别占4.8%和2.4%。

(3)对心理辅导的态度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对心理辅导的态度比较接纳。整体上看,79.1%的学生表示接受心理辅导,20.9%持不确定或比较排斥的态度。具体来看,对心理辅导表示“比较接受”的城市和农村学生分别占79.2%和79.0%;表示“不确定”的城市和农村学生分别占17.7%和19.1%;表示“比较排斥”的城市和农村学生分别占3.1%和1.9%。由此来看,城市和农村学生对心理辅导的态度上略有差异,但相差不大,整体呈接受态度,仅有极少部分学生表示对心理辅导持排斥态度。

2.3.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在参与调查的中小学生中,学习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有8721人,占79.1%。这里主要分析农村与城市中小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兴趣、对授课教师的评价和课程效果评价。

(1)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兴趣城市和农村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兴趣表现出差异,城市中小学生中有73.3%表示很有兴趣,而61.1%的农村学生表示很有兴趣,接近40%的农村学生表示对心理健康课程兴趣一般或毫无兴趣。经卡方检验,城市和农村对心理健康课的兴趣差异显著(χ2=160.8,p<0.001)。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城市中小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符合自身特点和需要的占79.4%,这一比例在农村中小学生中只占64.8%(见图5)。在授课内容上,城市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更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需要。卡方检验发现,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城市和农村学生的评价差异显著(χ2=233.4,p<0.001)。

(3)授课教师水平的评价城市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教师的评价更高,认为心理健康教师授课很有水平的城市学生占79.7%,而这一比例在农村学生中只有62.5%(见图6)。近40%的农村学生认为教师授课水平一般或水平不高。卡方检验,在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授课水平的评价方面,城市和农村学生之间差异显著(χ2=330.6,p<0.001)。这说明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水平上,农村和城市之间有差距。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的评价城市和农村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的评价差距不大。具体来说,城市和农村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课程“很有帮助”的分别占74.3%和73.3%,认为“一般”的分别占22.6%和24.1%,认为“没有帮助”的分别占3.1%和2.5%。这表明,近四分之三的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很有帮助。虽然农村和城市在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教师资源上有差距,但城市和农村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整体评价没有显著差异(χ2=4.729,p=0.094),说明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都是很有必要的。

3教育成效与建议

3.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自教育部《纲要》以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广泛重视,受到中小学生的热烈欢迎,并取得了令人嘱目的成效。从本次调研结果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基本普及至所有城市中小学和大部分农村中小学。与十年前相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对象不仅仅是面向少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是开始面向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跟学习相关的心理问题,而是促进中小学生在认知、情绪、动机、人际关系、自我认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人格健全发展,帮助学生实现个人成长,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第二,随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家长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态度的改变,心理健康教育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中小学都取得了良好成效。从本次调研数据看,中小学生对心理辅导呈接纳态度,心理辅导室取得了良好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健康讲座活动得到广泛普及,极大部分农村和城市中小学学生对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课程表示很有帮助。第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和硬件设施比《纲要》颁布初期有了明显改善。相比2005年对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调查,本次中部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室的开设情况都有明显改善。2005年中部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率仅有38.1%,全国范围内47.3%的中小学没有心理咨询室。这说明近十年来,随着教育部《纲要》的颁布和中小学校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和兼职教师的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已得到广泛普及,正在逐步向深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3.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第11篇

(沈阳建筑大学,辽宁沈阳11叭67)

摘要:贫困生是高校中的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由于家庭经济的问题,比一般的大学生承受着更大的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也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就业。本文通过探讨造成高校理工科贫困生就业问题的原因,提出了针对他们自身与就业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意见,希望能够给他们提供帮助。

关键词 :理工科;高校;贫困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0-0025-02

一、高校理工科贫困生就业与心理健康现状

贫困生是大学生校园中的一个弱势群体,他们大多来自偏远的贫困地区,家庭经济情况不是很好,父母无法为他们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很多贫困生都是抱着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找到一份好工作,从而过上更好的生活的目的,因此,他们在学习上比一般的大学生要承受更大的压力。特别是刚来到大学,面对一个新的环境,无论是在生活环境还是在人际关系的适应上,贫困大学生都面临着更多的问题。有研究表明,在心理健康方面,贫困生总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要比非贫困生差,在焦虑、抑郁、偏执等负面情绪上的体验较多。研究还表明,大学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人际交往情况有密切关系,内向、孤僻性格的贫困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朋友圈较小,而缺少人际方面的支持更加深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贫困生在信息、人脉、物质上的资源都比较缺乏,又急于找到一份较为体面的工作,他们所面临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在物质上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帮助,还要为他们提供心理上的帮助。

二、影响高校理工科贫困生就业的因素

(一)经济拮据,心理负担重

贫困生大多来自老少边穷地区,很多人的学费都是在亲戚邻居的帮助下凑齐的,他们带着一家人甚至是整个家族的希望踏上了求学之路。因此,贫困生一直生活在压力之下,心理负担过于沉重。这不仅导致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他们希望将学习成绩作为回报父母的礼物,因此,在学习上格外勤奋,但对学业的过分关注,会使贫困生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较少参加社团活动,影响人际交往,而在就业中也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

(二)社会交往能力差,没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贫困生常常会因为经济困难而感到自卑,因为怕被别人瞧不起而不愿意与他人交往,再加上他们将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缺乏和同学交流的机会。长此以往,贫困生的性格逐渐变得内向、孤僻,缺少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而在求职过程中,人际交往能力、表达和展示自己的能力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势必会对贫困生的求职造成巨大影响。

(三)不能对自己的能力做恰当的估计,就业期望值过高

无法正确地认识自我,制订过高的择业标准是导致当今大学生求职困难的因素之一。在对贫困生就业动向的调查中,发现有一半以上的贫困生希望留在大城市工作,42%的人希望去名企、国企工作,只有很少人选择去民企或小城市工作。贫困生的求职标准比非贫困生还要高,因为他们期望通过找份待遇好的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但现实情况是,在这些岗位上一般都是人才济济,竞争更为激烈,如果不具备非常优秀的综合素质,很难求职成功。

(四)就业机会不平等

在求职过程中,贫困生与非贫困生所拥有的资源也是不平等的,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贫困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没有太多的资金支持,因此,只能根据薪酬匆匆地将工作确定下来,保证基本的经济来源。而在就业信息方面,贫困大学生的家庭也无法为他们提供就业方面的帮助,没有宽广的人脉提供关于就业方面的信息。

三、高校理工科贫困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指导

(一)自身心理健康指导

1.心理脱贫

大学贫困生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羞愧、不自信。大学生的这一年龄段正是自我意识最为强烈的阶段,他们的自尊心非常强。贫困生在大学校园里要面对很多在经济条件、智力能力上都比他们强的学生。贫困生内心也非常希望自己不被别人比下去,但自身的家庭条件、经济状况又是不争的现实,难以掩饰或改变。因此,他们在内心深处会感到自卑、不自信。虽然学校也在物资方面努力帮助贫困生脱贫,但心理上的不平衡,使得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因此,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让贫困生从心理上进行脱贫。

2.自强、自信

除了帮助贫困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认识外,还要引导他们树立自信、自强的信念。在大学中,“攀比”“拜金主义”等各种不良的风气萦绕在贫困生周围,使得他们面临着较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在人生观、价值观上发生偏离。学校在为贫困生提供物质支持的时候还要鼓励他们树立自强自立、自力更生的理念,通过自身的奋斗和努力获得相应的资助。在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还可以为大学生展示一些典范的案例,通过分析实际的案例激发大学生的内生动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二)就业心理健康指导

1.正确认识自我

在择业过程中,大学生首先需要客观地认识自我,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性格特点制订相应的职业规划。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往往是根据岗位的特点,例如企业名望、薪酬、休假安排等来选择工作,并没有考虑自身情况与工作需求的匹配情况,因此,很多毕业生在工作的前两年都在不停地跳槽。学校需要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科学的心理学测量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自我概念等关于自我方面的信息。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性格测试、能力测试以及职业倾向测试等,利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并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调整择业目标与职业生涯规划。

2.制订合理的择业标准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大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的工作,而不是一味地随大流,向名企看齐,制订过高的职位要求,这一点在理工科的学生中表现较为明显。学校可以在职业规划的课程中,多开设一些模拟面试、无领导小组等活动,让学生对企业招聘有一定的了解;其次,还可以经常邀请企业人力资源部的人员开设讲座,帮助学生了解企业对应聘者的要求,使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从而做出调整。

3.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现在大学毕业的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在家庭的期望以及各种媒体信息的影响下,他们都偏向于选择白领类的工作。而一些服务类的、技术类的一线工作即使提供较高的薪酬也很少有人选择。现代大学生非常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学校可以结合名企创始人白手起家的经历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同时,学校也需要对学生家长进行思想工作,因为很多学生就业时面临着家庭的压力。只要坚持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在每一个岗位上都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参考文献]

[1]周超,孟祥辉,张洪彩,工科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分析[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2 (1)

[2]宋蕊辰,我国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对策探析[D]长春工业大学,2012

[3]温萍,工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2

第12篇

【关键词】 高中 心理 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对高中生良好行为培养的促进作用

1、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形成高中生良好的个性。有句格言说得好,性格即命运。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一个人的性格状况可以影响其生活及学习的质量。因此,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在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方面是功不可没的,特别是对当前高中生中在学习中普通存在的怕苦、怕累、经不起挫折这些性格缺陷而言更具有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抗自卑心理,提高高中生的认识能力。可以教会学生学会自我心理疏导。这样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个性,便具备了发展正常行为,预防问题行为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能对自己的需要和动机、对外部的诱因、对社会行为规范、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正确的评价。

2、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调动高中生自我矫正的积极主动性。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有高中生内在的不良因素在起作用;因此,问题行为的矫正亦要借助于高中生内在的积极因素。这就是高中生自我矫正的积极主动精神。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透过高中生暂时的、表面的行为现象去搜索本质,从发展的角度去看高中生的行为,深入到行为的深处去全面了解高中生的行为动机。心理健康帮助高中生,重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积极的、发展的、闪光的、可爱的那一面,从而学会与自己的不良动机作斗争,主动改变自己不良的个性和品德,主动和不良外界诱惑进行斗争。

3、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完善学生的人格,树立正确的道德观。问题行为对青少年成长的最大危害是导致人格不良、浸蚀道德观念,而问题行为的发生也在于一些青年人格发展中的某些缺陷以及道德观念的缺乏。因此,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应重视青少年人格与品德的发展。在人格完善中,良好性格与气质的塑造、自我意识健全、价值观念的发展应是培养教育工作的重点。在品德教育中道德信念的建立最为重要,应力争做到使青少年不仅知道自己应当遵循的道德行为规则是什么,而且要坚信这些规则是正确的,并决心以这些做为自己言行的准则。

二、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策略

1、加强高中心理教育的整体氛围建设。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其教育态度与方式。同时,心理教育实践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全体教师当中形成重视心理教育,进而积极参与心理教育的氛围就显得十分重要。无论是哪一学科的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并力争结合自己的所教学科将心教育的内容渗透进去。

在具体的学科教学工作当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增强在学校行为活动中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投入水平与效果,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并直接提高学校的管理效果和水平。心理教育的氛围建设不仅能够促进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提高,而且能够推动更多的教师乃至全体教师参与心理辅导活动,以利于在学校营造起关心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能够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及生活中的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心理状态,塑造正确良好的行为习惯。

2、心理教育与德育结合。有效的德育与心理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二者可以相互促进的。心理教育对德育来说,是教育手段和谐;德育对心理教育来说,是人格发展升华。德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心理教育则是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及个性特征。良好的品德的基础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应注重将学生的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品德教育具体指导学生的正确行为标准,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应该培养学生内心对正确行为规范的认同,并内化为自己的心理规范。只有将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的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

3、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心理辅导教育工作的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应开设心理辅导课。开设心理辅导课是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强调学生自身的体验与感悟。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辅导课作为一种集体辅导形式,其内容也有所区别。总之,是让学生们讨论、体味生活,感受真实的自我。

心理辅导课就是要与学生一起分担成长的过程中的烦恼,不仅给他们带来了欢乐,更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去正确处理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困惑与疑问。通过心理教育课的开设,学生形成了关注与重视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自身的心理素质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其正确的行为规范自然而然就会树立起来。

第13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教师;高中生

能够在青少年时期就拥有良好健康的心理,无疑将有助于个体在未来正确对待和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从而减少心理问题产生的机会。在人生的成长中,高中阶段是较为特殊的,该时期的学生升学的压力较大、学习较为紧张,并且有着叛逆的心理,学生精神上表现为孤独、自卑、焦虑、抑郁等,在学习上出现了厌学、考试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等,在生活上表现为自我约束不强、心理承受弱等。而高中班主任可以说是接触高中生时间比较多的,那么如何在将班主任工作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整合起来对于班主任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班主任工作的必然之路。

一、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整合优势分析

在高中阶段班级的大部分事物都由班主任进行管理,所以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和互动的机会和时间是较多的,所以其在进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有着先天的优势。

1.二者的整合能够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更具针对性:在班级群体中班主任和学生的相处时间是最多的,所以就有了更多的机会去了解每一个学生,那么班主任通过观察就可以对学生出现的普遍性的心理焦虑组织一些活动,采用疏导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有针对性的、速度较快的使学生走出心理困扰。另外普遍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个别学生作用并不大,而班主任则可以根据不同的个体采取差异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对待某个没有恒心的学生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其没有学习恒心的原因,以班主任的权威帮助学生战胜心理上的弱点。

2.二者的整合能够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更具及时性:处于青春期末期的高中生心理需求上有自己的特有性,作为班主任就能够及时的发现学生心理的变化,那么班主任就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心理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3.二者的整合能够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更具实效性: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业较为繁重,并且情绪焦躁,都喜欢平等的沟通和交流方式,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则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班主任作为和学生接触最多的人,能够及时的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的进行解决。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在了解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之后能够更为实际的、切中要害的去解决,这就提高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二、班主任工作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方案设计

(一)整合的原则。

1.全员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以其必须要具有全体性的原则, 也就是说班主任所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不能遗漏任何的受众对象。特别是那些性格较为内向、不太会表达的学生,班主任更应该给予心理状况方面的关注。

2.差异原则: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性格、经历等都不同,对待事物的认知和理解等也不同,所以班主任必须要认识到学生的这些差异,采取差异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3.保密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有时候避免不了的会触及到学生的隐私,所以作为班主任来说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候要注重保密性,充分的尊重学生的隐私,同时班主任只有做好保密工作才能够让学生在以后更放心的将心理的想法吐露,也更利于其后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整合目标。

在班级管理的同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实现心育校园。

(三)整合过程。

依据高中教学实际,并且遵循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原t,整合将从当前高中班主任工作实际为起点,针对班主任开展循环的整合模式,从而实现整合的不断完善,整合效果的不断提高,最终实现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同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

(四)整合实践。

1.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班主任实际上是校园中学生最好的心理医生,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潜移默化的,例如班主任在面对心理自卑的学生的时候,可以先制定出心理疏导的方案,为其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让其在展示的时候将唤回自信,从而体验成功和快乐。

2.心身共育的心理疏导方式:班主任可以安排一些课外活动、学科竞赛等,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中抽出身来,在活动中体验如何去调控自身的情绪、如何更好的承受挫折,班主任通过这些活动就能够有效的干预学生的心理构建,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有更多的心理体验,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转化为自身的心理素质。

3.爱要分明,护要适度。对于家庭离异的学生,班主任首先要找他谈心,要让他走出思想误区。引导他明白:父母离异是他们之间没有了爱,但他们对你的爱一点儿也没有减少;爷爷奶奶疼爱你才依着你,不等于你的什么要求都可以答应;老师、同学爱护你,但不等于说你有错我们还“包容”你。还可以利用一些恰当的机会,对其进行挫折适应能力的教育,引导他学会正确认识和接纳父母亲的行为,理解父母,适时调整心态,帮助他走出心理的阴影。另外,还要和家长常联系,请求家长的配合,建议家长尽量避免因离异给孩子带来的伤害。首先要让孩子明白父母离异是父母的事,和自己无关,这一点对孩子是很重要的。其次,要多关心爱护孩子,这样孩子受到的伤害就会大大减少。对于孩子的祖辈人,要让他们明白正确疼爱孙子、孙女的方式方法,配合班主任的教育。只答应孩子的合理要求;多让孩子和同龄人相处,对孩子的保护要适度,因为他们迟早要独自面对自己的人生。而对离异家庭的孩子来说,他(她)们的人生路本就不平坦,我们的爱护更要适度,正确地引导他(她)们勇敢地面对。

总结:

高中生处于青春期末期,同时在加上学业压力大等问题,使得高中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而单纯的依靠心理健康教育课已经无法满足当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所以将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是最为有效的,也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第14篇

高中生正处于心理问题多发期,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心理断乳期”,闭锁性与开放性的矛盾,依赖性与独立性的矛盾,等等一系列的矛盾都影响着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所以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然而传统的教师讲授型课堂不仅不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反而有可能适得其反,让学生厌恶课堂,厌恶教师,这样何谈心理健康教育?所以作为教师必须想办法提升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堂,加之在新课改这个大背景下,多媒体课件无疑成了教师们最常用的选择。

所谓多媒体课件,简单地说就是利用数字处理技术和视听技术,以计算机为中心,按照教师的教学设计,将文字、语言、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在一起,以实现对教学材料的存储、传递、加工、变换和检索的一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由于它能够实现人机频繁地进行多种交互控制,方便于辅助教学,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在本文中我以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为例,浅谈多媒体课件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进行心理学基础知识普及,加强学生对心理学的认识

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偏远地区的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相当浅薄,大部分学生都没有接触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其目的、意义都认识模糊,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步便是帮助学生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学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基础知识理论也比较枯燥,如果利用传统课堂教学学生的吸收效果肯定不好,所以我选择制作多媒体课件,不仅色彩明亮,视觉效果好,更重要的是多媒体课件的容量大,承载的信息多,而且可以附加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不仅帮助学生开拓了视野,更节省了课堂时间。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场景,设置问题,体验心理活动

对于高中生来说已经厌烦了枯燥的文化课说教,所以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样,单纯的、课程化式的理论说教显然是不适合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符合高中生的认知规律,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觉地、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去。而情境的创设和再现,不仅是心理治疗的重要手段和环节,在学校心理健康教学中也至关重要。只有体现生活真实的教学情境,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在情境中进行心理活动的体验,从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自觉进行心理素质的锤炼。情境创设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可以利用沙盘或是在团体训练场地自行布置,但是,考虑到课堂时间非常有限,所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情景创设,不仅能够直接、具体表现教学所需的情景,更节省了时间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亲自参与到课堂实践中去。多媒体课件把大量生动的、丰富多彩的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影片和录像片等,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创设情境引起学习兴趣,使学生视听并举,加深、加知和理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理论知识,更深刻地体验心理活动,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深远的意义。

例如,在“笑对生活”这一课,我首先利用生活中最常见的场景将其制作成动画课件,让学生亲生体验,然后讨论自己遇到这种情况将会怎么样,再将学生的各种情况汇总,然后再利用制作好的课件展示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遇到同样事情时的想法及做法,达到对比教育的目的,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的体验,而且故事本身也成了学生日后写作的一个很好的素材。就这样我顺理成章的就引出了我们这一节课的主题,让学生学会笑对挫折,笑对高中的学习和生活中的一系列不如意。在以后的课堂中我尽量多使用这种教学方法,这种创设情境式的设问方式使学生们有生活感受,如身临其境,发言十分踊跃。有的针对情景发表自己在面对类似情景是的感受及行为,有的相互评价、争论,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学生十分喜欢。学生们在学习中产生愉悦;在情境中体验心理活动、认识和印证理论知识;在活动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显示出了一定的创造力,不仅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也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我一边仔细倾听、一边鼓励和引导,然后及时反馈到学生中去。整个活动过程气氛热烈,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训练。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外知识,延伸学生对心理学前景应用的认识

心理学知识的覆盖面远远超过了我们课堂上所学的东西,高中学生马上面临高考,对于专业的选择也很迷茫,有不少同学对心理学感兴趣,又不了解心理学学什么,将来毕业后干什么,所以我会专门挑出一节课或两节课的时间给同学们观看一些心理学相关视频,加深学生们对心理学的了解。

总之,在新课改势在必行的今天,有效的利用多媒体课件无疑会在由传统课堂到新型课堂的转变中起到过渡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尽可能的利用有效的课堂时间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多媒体课件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起来,创造了“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学习环境,正好迎合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不能为了新课改而将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流于形式,我们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情景,这样才能加深学生的自身体验,在自我体验和感悟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虽然现在较偏远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才刚刚起步,多媒体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也还不够成熟,但是我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多媒体技术将会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开创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第15篇

关键词: 高中生 心理健康教育 策略

高中阶段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冲刺阶段,因为这个阶段学生要面临高考的巨大压力,是其心理性格逐渐成形的重要阶段。本文以心理健康课如何在课堂中达到最好的效果,解决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如何能够更好地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重点探讨对象。

一、高中阶段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1.社会及周围环境影响的原因。

现代社会发展速度飞快,由于高中生处于青春期,心理方面还不成熟,自我控制力差,很容易被社会上种种的诱惑迷惑,致使很多高中生都陷入其中无法自拔。现今通讯设备科技迅速发展,智能手机普遍流行,网络信息环境普遍应用,高中生能接触到不良不健康信息的渠道非常之多,高中生自我约束力差,往往被这些因素影响,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及学业成绩。孟母三迁的故事,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能够拥有一个和谐安静的学习环境,现在的家长们也都为此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是现今情况是社会因素及周围实际环境大体不尽相同,很难做到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高中生本身对自己的认识就不是很完善,学生周围的同学、老师、亲戚和朋友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念等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其心理性格的形成,所以我们无论作为教师还是家长,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变化及心理健康问题,了解其周围人的环境及各种因素,发现问题及时对孩子进行疏导和沟通,保证孩子的心理健康,正常顺利地度过高中这个非常重要的人生过渡时期。

2.高中学生自身的原因。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状态一般是阳光健康的,但同时是脆弱和敏感的。高中阶段是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并为之努力的开始阶段,但是该阶段他们的身心状态发展还不够健全,做很多事情容易操之过急,心理波动比较大,一旦遇到失败和挫折,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当这种情况出现时,如果教师或者家长没有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及沟通,那么学生就很容易形成情绪低落、心理抑郁、意志消沉等严重的心理问题。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有其性格的特点,其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有所不同,高中时期是面临高考的重要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学生自身的一些课外兴趣爱好没有时间接触,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不能够很好地融入正常的学习生活当中。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阶段,叛逆心理本身就很严重,对一些新鲜事物具有好奇心理,同时这是很多高中生形成心理性格的关键因素。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加大宣传力度,全民教育。

我们国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施本身就比外国国家起步晚。很多学校,特别是一些重点中学只是一味地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就导致很多高分低能学生的出现,只会一味地死读书,对社会上的一些事物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这也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所以在这里我们呼吁所有的教育机构学校,要全面实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宣传力度,提倡全民行动,一同教育。不只是学校,社会方面、家长也应该积极地参与进来,积极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避免和减少不良信息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在学校当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学生之间的合作,互相帮助,互相沟通,多多鼓励和指导。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生活中与学生成为朋友,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做好预防措施。当学生在家里的时候,家长要和孩子多多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切忌对孩子的溺爱,这往往会害了孩子。要对孩子的进步多表扬,对于错误及时纠正,让其认识到错误并及时改正。多鼓励孩子到社会中体验生活接受历练,进而提早结束青春期,在思想方面尽早成熟。社会方面,要减少和净化社会不良风气,把不良信息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减少到最低。所以,只有在和社会、学校、家长三方共同协调合作之下,才能够使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达到良好的效果。

2.针对具体情况,对症下药。

高中阶段的学生,是由每一个拥有不同个性的个体构成的,这一时期的学生极具个性与特点,所以对该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在该阶段,我们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心理问题,找出根本原因,不断进行总结归纳和分类,为以后再出现该类似的心理问题做参考,还能够起到尽快使学生心理问题得到解决的作用。在学校方面,教师要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及时解决。当学生在学校中取得优异成绩及良好的表现时,学校要与家长多沟通,让学生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与奖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在普遍的心理教育工作中,很多教师认为只需要对那些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工作,这种观点是错误和片面的,学习成绩好、表现优秀的学生也很需要老师的关心和引导。对于那些在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的学生,其实他们往往缺乏对失败和挫折的承受能力,每当遇到一点点小挫折或者困难时就很容易崩溃,这一点是非常需要注意的。

3.积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工作。

对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是短时间所能够完成的,需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养成习惯。所以,社会各方面要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渗透到实际的生活学习当中,积极进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多实例表明,只有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日常实际的生活学习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不断地在生活中得到历练,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才能够不断完善和成熟。

总而言之,在高中这一关键阶段,教师应该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国家培养出智商情商双高的综合素质高的社会型人才。为达到这一目的,不仅需要学校教师的努力,还需要社会及家长的配合和帮助,只有结合社会环境和人文因素,才能够确保学生在高中阶段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