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旅行社的技术管理范文

旅行社的技术管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旅行社的技术管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旅行社的技术管理

第1篇

[关键词]旅游;基本属性;社会关系;旅游立法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9)03―0018―05

本文之所以从这样一个角度提出和讨论问题,是因为在中国近30年的旅游立法中所存在的偏差、所进入的误区,其根本原因在于对旅游的基本属性,即旅游是什么认识不清。由此看来,还要从关于旅游的AIEST定义说起。

一、从AIEST定义说起

1 AIEST定义

所谓AIEST定义,是指最初于1942年由瑞士学者亨泽克尔和克雷夫提出、后被国际旅游科学专家协会采纳的旅游定义:“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从事任何赚钱的活动”。

可以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最完整、最符合科学规范的定义。前半部表述了定义的外延,后半部是定义的内涵。这里有3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①按照这一表述,构成旅游的是一系列的现象和关系,是一种非实体性的结构;②导致这一系列现象和关系产生,从而成为旅游核心要素的是旅游者,即定义中所称的“非定居者”;③这些人行为的目的和性质是非经济性的。

2 国内学者对旅游基本属性的认识

随着旅游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学术界也逐渐开始了对旅游的研究,其中包括对旅游的性质、旅游的形态与结构、旅游活动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等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国内学者也提出过一些旅游的定义。就这些定义本身而言,基本上没有离开AIEST定义的框架结构,只不过加了一些限定语或修饰语。但是就整个旅游研究而言,却反映出国内学者对旅游基本属性的不同认识。主要有3种看法。

其一认为旅游的基本属性是经济的。所依据的理由是,在旅游过程中涉及各种旅游企业的经营活动,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逐渐成为支柱产业。很显然,持这种看法的学者将旅游和旅游业这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混为一谈。

其二认为旅游的基本属性是文化的。所依据的理由是,作为旅游活动主体的旅游者所追求的目标不是经济利益,而是文化和精神方面的享受。依照哲学原理,事物的基本性质取决于主要矛盾之主要方面的性质。

第三种看法则比较令人费解,认为旅游的基本属性既是经济的又是文化的,或认为旅游是具有经济性质的文化活动,或认为旅游是具有文化性质的经济活动,或认为旅游的性质有时是经济的、有时是文化的。总而言之,持此类看法者没有搞清、更没有说出旅游的性质究竟如何。笔者在发表过的其他论文中曾对这类观点做过相关的评论。

3 政府旅游主管机构对旅游基本属性的认识

目前,中国实行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因此,政府旅游主管机构对旅游的认识较之旅游学术界有着更重要的影响,它对中国旅游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令人遗憾的是,政府对旅游基本属性的认识始终存在偏差,将旅游的基本属性认定为经济的,在提到旅游时,事实上是在指旅游业,导致旅游立法工作进入误区,使一系列旅游法律法规没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使一系列旅游社会关系没能得到有效的调整,使一系列旅游纠纷的解决缺乏直接的法律依据,从而使中国的旅游发展与真正意义上的法制化还有一段较大的距离。

二、旅游基本属性分析

笔者认为,旅游的基本属性是文化的。在对旅游的这一基本属性的分析和认识中,应当抓住以下几个核心要点:

1 旅游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此处所称作为市场经济产物的旅游是指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而不是个别人或少数人的旅行和游乐行为。旅游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首先出现于欧洲产业革命以后。旅游学界和业界经常看重和提及托马斯・库克,主要是将他作为旅行社业的创始者。事实上,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托马斯・库克公司的出现,标志着旅游已经从少数人的行为和需要变成一种社会性的行为和需要,表明旅游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欧洲产业革命以后所形成的市场经济的产物,而不是过去小生产经济时代的产物。

强调旅游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是市场经济产物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在于只有在这一历史条件下,旅游活动才发展出足够丰富的社会关系,才暴露出足够的矛盾、纠纷和问题,客观上才会向上层建筑提出立法的要求;另一方面在于作为市场经济核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人本主义、平等和尊严、等价交换、诚实信用应当在政府的旅游立法中通过规定权利义务的方式予以确认。

2 旅游是综合性社会现象

所谓旅游是综合性社会现象,按照申葆嘉教授的解释,“是指旅游现象是多种不同性质、不同功能的社会活动的相互关系。综合性并不是形式上的联合或结合,而是实质上的各种活动的集成或整体化过程。亦即各类不同性质和功能的活动之间,为达到共同目标而存在的有机联系,这是使看起来互不相关的各个局部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之间的联系”。

旅游的这一综合性对旅游立法产生重要影响。它决定旅游立法的调整范围决不能仅限于旅游业,事实上,旅游者与旅游业之间的关系只是旅游者旅游活动所引起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一个方面。如果旅游立法总是盯着旅游业,那就必然会使很大一部分旅游社会关系得不到有效调整,会使很大一部分旅游纠纷的解决难以找到直接的法律依据。

3 旅游的内核是文化

旅游的内核不是经济,也不是经济和文化兼而有之,更不是什么时而经济时而文化。旅游的内核是文化。因为旅游的核心主体是旅游者,旅游的性质取决于旅游者行为的性质。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所追求的是文化目标,无论是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还是探亲访友旅游、探险旅游都无一例外。

有人可能会提出自认为有理的反驳,称在旅游过程中会有一系列的经济交易现象和行为,例如旅游者和各类旅游企业之间的交易,或者认为在旅游的分类中专门有一类是商务旅游,而商务旅游的性质很难认为是文化。

持上述异议者未免陷入一个概念的混淆。“旅游活动过程中存在经济交易行为和现象”与“经济作为旅游的性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因为经济交易行为和现象的存在就使旅游的性质当然地成为 经济,况且旅游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交易行为只是作为实现旅游者文化目标的手段,而不是旅游者所追求的目标本身。至于商务旅游,它的文化性质也是毋庸置疑的。尽管旅游是在商务活动过程中安排的,但它还是旅游活动,具有经济性质的是商务而不是旅游,商人在旅游活动中所追求的目标也不是赚钱。

4 旅游具有非实体性

根据AIEST定义,旅游是一系列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就清楚地表明旅游是非实体性事物,它不同于作为实体形态存在的饭店、航空公司、旅行社,这种非实体的现象和关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需要我们借助抽象思维,通过对旅游活动的观察和思考去发现和把握。旅游者与为他提供各种相关服务的人和机构,凭借各自的行为使这一系列现象和关系得以顺畅和谐地运行。此外,旅游者在旅游中所得到的不是任何产品,而是一种愉悦的感觉,一种精神享受,也是非实体性的。至于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旅游纪念品,那只是一种附带的收获,其主要意义事实上也不在于纪念品本身,而在于由其引发一段美好回忆。因此,如果旅游立法工作的重点仅限于有形的、作为实体存在的旅游业,那就将蜕变为行业的产品服务质量标准。

5 旅游因运动而存在

这里所称的运动只能理解为旅游者的运动,他们的运动轨迹体现了旅游运行所特有的、由一系列点和线构成的一个封闭的环:旅游者从原住地出发,借助各种交通工具,穿梭于各个旅游目的地或中途经停地,旅游结束后又回到原住地。为旅游者提供各种旅游服务的机构是不动的,都停留在各自的位置上,在各个点和线上满足旅游者的各类需要,在各个点和线上形成与旅游者之间的各种关系。

在理解旅游的这一本质属性时需要把握住3个要点:①旅游者是旅游运动的主体;②旅游者的运动轨迹是在线和点之间的运动;③线点运动中形成的各种关系以旅游者为核心。因此,旅游因运动而存在,旅游运动和一系列关系因旅游者而产生,否则,旅游无从谈起。

6 旅游是一种多元系统网络结构

如前所述,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核心,是旅游的需方,供方在多数人看来是旅游业。事实上,供方的范围决不限于旅游业,而是整个社会。旅游者所需的服务不只是订票、住宿、餐饮,而且这些也都不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旅游者更需要参观游览各种自然的和人文的景区景点,需要和旅游目的地的社区居民交往、访谈,了解他们的生活,并借此了解当地的文化,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需要良好的社会秩序,在伤病的情况下需要救治和医疗。此外,在旅游过程中,如果其合法权益遭到侵犯,还需要有关当局予以解决。由此我们看到,围绕着旅游者的需求,有为数众多的机构为其提供服务,这些机构形成了一个硕大的网络,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旅游的基本属性决定旅游社会关系的特点

从以上对旅游基本属性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旅游的运行有其自身独具的特点和规律,旅游的基本属性会对因旅游而产生的社会关系发挥重要的影响,进而决定旅游社会关系的特点。

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包括法律关系,通常由主体、客体、内容3个要素构成,此外,还有与之相关的范围问题。因此,本文在这里讨论由旅游的基本属性所决定的旅游社会关系在其主体、客体、内容和范围等方面的特点。

1 旅游社会关系核心主体及其行为动因

旅游社会关系的核心主体是旅游者。无论从前述的AIEST定义,或是从其他旅游理论,还是从实际情况看,旅游者的旅游动因是为了摆脱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乏味、烦恼,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全新的环境,放松心情,恢复体力和精力,了解外界的、特别是异文化中的新事物,学习新知识,开拓眼界,总而言之,是为了追求一种生活品质的提高和精神上的享受与升华。正如旅游学者格雷本所说,旅游者开始旅游是从世俗生活进入“神圣的游程”。

主体的行为动因决定着行为的性质,由于旅游者是旅游社会关系的核心主体,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会在旅游社会关系中发挥主导作用,会在这一关系中影响和决定其他主体的行为。

2 旅游社会关系客体的非物质性

旅游社会关系的客体是主体的行为对象,从主体的行为动因可以看到,能够满足主体需求的事物,就其本质而非存在形态而言是非物质性的。例如,各种风景名胜的意境、异乡情调,度假胜地的休闲、观赏以及与此相关的服务。

旅游社会关系客体这种非物质性的特点,一方面决定了提供者的机构性质和范围,另一方面也决定了质量标准考核认定的难度:各种体验、感觉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纯主观的东西,因人、因时、因事甚至因主体情绪而异。在这一点上与物质产品的供需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正是由于旅游社会关系客体的这一特点,对调整这类关系的旅游立法行为以及作为其产物的旅游法律法规将产生重要影响。

3 旅游社会关系内容的文化属性

鉴于旅游者是旅游社会关系的核心主体,是旅游活动的主导方面,旅游者行为的性质决定旅游活动的性质。旅游者旅游行为所追逐的目标是文化,因此,旅游社会关系的内容属性是文化。

不能否认,在旅游过程中客观上存在一些经济交易行为和关系。例如,旅游者与旅行社、酒店、餐饮企业、交通运输企业之间的金钱收付关系,还有旅游者与旅游纪念品经营者之间的商品买卖关系。但是这些经济关系无论从旅游者的旅游动因,还是从其关注程度看都不占有重要的地位,只是旅游者为了实现文化目标的附属性需要。这些经济交易行为的存在不会影响旅游社会关系内容的文化属性。

4 旅游社会关系范围的非行业性

既然旅游的基本属性呈现出一个多元系统网络结构,因此,旅游社会关系的范围就决不可能限制在旅游业的小圈子内,而是遍及整个社会。需要指出的是,在过去近30年的旅游立法工作中,着眼点始终在旅游业本身。至今仍然是《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旅游投诉暂行规定》、《旅游保证金管理办法》、《酒店星级评定标准》等在发挥主要作用。全面调整中国旅游关系的根本性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至今仍未出台,现有的上述法规不仅在整个中国法律系统中的位阶很低,而且它所调整的重点主要是政府的旅游主管机构与各类旅游经营者之间的纵向关系,即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然而,这类社会关系在整个旅游社会关系中只占有很小部分,且非旅游社会关系的重点。

四、旅游基本属性对旅游立法的影响

1 对旅游立法调整范围的影响

由旅游基本属性所决定的旅游社会关系的特点,又进一步决定了旅游立法的调整范围:旅游立法的调整范围是整个社会而不是某一个行业。事实上,随着中国国民生活水准的提高,旅游正在成为公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而引起的各种关系遍及全社会。所以,旅游 立法再也不能总是盯着旅游业。

旅游立法主要包括两大类调整内容:一是国家对整个旅游事业(不只是旅游业)的基本宗旨、发展方向,对国内各类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对旅游发展中的国内与国际社会文化交流等全局性关系进行宏观调控。这些内容需要在国家旅游发展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中做出规定;二是对以旅游者为核心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进行规范、引导和协调。这部分内容由包括但不限于旅游业管理法规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构成。这部分内容就其主体来讲是调整横向关系的,因此,以任意性规范和授权性规范为主。

2 对旅游法律法规基本原则确定的影响

旅游法律法规作为中国整个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要遵循中国法律总的基本原则。与此同时,由于旅游法律法规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具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因此,又有体现这一特点和规律的自身的基本原则。

将哪些内容确定为旅游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基本思路应当是:这些原则必须体现旅游活动的基本属性,必须遵循旅游发展的客观规律,能够有效地促进中国旅游事业的发展,能够使国民通过旅游活动提升生活品质和文化素养,能够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根据笔者的理解,旅游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应当包括遵循旅游发展客观规律原则、国家对旅游资源永久原则、人本主义原则、有效保护旅游各主体合法权益原则、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原则以及与国际通行做法保持一致原则。

3 对旅游法权利义务实现效果认定的影响

如前所述,旅游者的行为动因是追求精神上的解脱、愉悦和享受,旅游产品的属性是无形的、非物质性的精神文化产品,旅游社会关系的核心内容也是文化关系。这些与一般经济领域中的有形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与一般的经济关系有着明显的区别。这样便带来一个问题:对产品的质量、顾客的满意度如何制定标准?如何衡量?从法律的角度看,以旅游者为核心的旅游法律关系各主体权利义务的实现效果如何认定?例如,某家旅行社为某专业旅游团策划了一个文化胜地深度游项目,自认为在该项目的策划和提供中做出了巨大努力,尽心尽力完成,自我感觉良好。但该旅游团几乎全体游客对旅游效果均持否定态度,称他们在该项目中没有得到期望的精神享受,因此非常不满。这一例证中的难点在于,对“满意”这种主观感觉和判断往往双方各执一词,也能找出相关的根据,但是纠纷受理机构如何认定?认定权利义务实现效果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旅游实践已经使我们看到现有旅游法律法规的乏力,旅游实践也向旅游立法提出了一项严肃的课题:法律的规定如何能够准确地反映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特点,如何能够合理地规范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如何使法律规范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4 对旅游法律责任承担形式的影响

旅游是一项全社会范围内的综合性活动,以旅游者为核心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关系,旅游法律法规的调整对象包括纵向的和横向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关系。法律对这些关系的主体所规定的权利义务的性质也有所不同。因此,违反旅游法律法规的规定所导致的法律责任情况也有所区别。

从法律责任的性质上看,多数情况下发生的是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前者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责任,后者则是有关主体违反了国家旅游法律法规的规定,要向国家承担的行政责任,需要国家有关主管当局对违法者施以必要的处罚。两类责任相比更以前者为主。

第2篇

【关键词】 延续性护理;老年冠心病;焦虑;抑郁;左室短轴缩短率;左室射血分数

DOI:10.14163/ki.11-5547/r.2015.32.179

目前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出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冠心病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一个重要疾病[1]。患病时间较长的患者, 期间发生过急性心血管事件, 能够造成患者出现恐惧等负面情绪, 进一步加重了疾病的进展。本科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了延续性护理, 取得了较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老年冠心病患者90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45例。研究组男29例, 女16例, 年龄60~83岁, 平均年龄(67.5±9.5)岁, 病程6~32年, 平均病程(15.6±10.5)年;对照组男28例, 女17例, 年龄60~81岁, 平均年龄(67.1±9.2)岁, 病程4~30年, 平均病程(15.3±10.2)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研究组给予延续性护理, 具体如下:①出院前对患者进行临床评估, 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记录;②统计、建立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档案, 对患者的日常治疗以及相关护理情况进行记录;③建立延续性护理小组, 每周至少对患者进行1次电话随访, 随访的时间不短于6个月;④告知患者定期进行复诊, 如不适立即就诊。

1. 3 观察指标 ①采用SAS以及SDS评分观察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SAS、SDS得分越低, 说明心理状态越好;②采用心脏多普勒超声测定患者的左室短轴缩短率以及左室射血分数。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DS、SAS评分比较 护理前, 两组患者SDS、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6个月后, 研究组患者SDS、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左室短轴缩短率以及左室射血分数比较 护理前, 研究组左室短轴缩短率为(20.25±2.70)%、左室射血分数为(40.55±3.59)%, 护理后为(28.44±1.43)%、(48.96± 2.39)%;对照组护理前左室短轴缩短率为(20.36±2.51)%、左室射血分数为(40.60±3.55)%, 护理后为(22.45±1.71)%、(43.74± 2.99)%。护理前两组患者各项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6个月后, 研究组患者各项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对于一些慢性疾病, 患者虽然急性症状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但若不纠正错误的生活、饮食习惯, 出院后患者还是会再次发生相关的疾病问题[1]。21世纪初, 美国老年协会提出了延续性护理, 并将其定义为通过合理的护理工作, 保证患者在不同的健康护理场所或同一健康护理场所受到不同水平的协作性以及连续性护理。延续性护理是指从医院到家庭的延续, 其包含了经由医院制订的出院计划、转诊、患者回归家庭或社区后的持续随访与指导。随着数年的发展, 延续性护理已经成为临床护理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

国外曾有文献报道, 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并发抑郁的几率为17.9%。国内已有学者临床证明, 在既往有心血管病的患者, 如果发生心肌梗死等突发性心血管事件后, 1周以内有近20%的患者出现不同的抑郁症状。根据本次研究结果, 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延续性护理, 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①定期随访, 及时了解患者目前状态及病情, 及时进行药物调整;②延续性护理使得患者住院期间与1名或多名医护人员之间形成相互信任的治疗关系, 使患者能够做到积极配合治疗。

综上所述, 延续性护理能够较大程度上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负面心理情绪, 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能够有效延缓病情的进一步进展,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栾海丽, 孙国珍, 邵筱敏, 等.延续性护理对早发冠心病患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11):2595-2597.

第3篇

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是对旅行社管理中的信息流、客流、物流、资金流及其综合运作机制,进行数字化建模、系统分析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对所有经营、管理和执行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并随时查询、统计、汇总、预测、决策、报送、归档、备份和交换业务信息。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可以给旅行社带来先进的、信息化业务管理方案,通过增强旅行社的灵活性、预见性和计划性,既提升管理水平,又提升旅游者服务品质,同时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不仅是旅行社服务实现数字化管理的有效途径,也是管理方式从经验型向数字型转化的方向。

内蒙古旅行社业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缓慢,而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已经成为旅行社增强竞争力、开拓业务、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质量及发展内蒙古旅游业至关重要的环节。

一、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一)竞争的需要

旅游业是一个信息密集型行业,旅游经营管理人员不仅需要掌握科学的管理知识以合理配置和高效运用企业资源,而且还应该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以处理日益复杂的信息资源,使信息的快速交换成为旅行社优质服务的基础。国家旅游局于2000年底在全行业启动了“金旅工程”,旨在改变旅游行业的管理形式,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全行业的竞争能力。

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No.2)》报告显示,2009年我国全年旅游总收入约为1.26万亿元,同比增长9%。又如呼和浩特,2010年8月旅游高峰期间,接待中外游客205.5万人次,同比去年增长21%,实现旅游收入32.06亿元,同比增长17%;2010年内蒙古旅游总收入约为732亿元,同比增长19.74%。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旅游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趋重要。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旅行社的竞争日趋激烈,一直以劳动密集型作为基本定位的旅行社,想要蓬勃发展同样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

《中国旅游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旅游业信息化水平至少还比国际水平落后10~15年。要想加快我国在21世纪前叶成为世界首要旅游大国的进程,就不可避免地面临这样一个挑战和机遇:加快中国旅游产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提高中国旅游产业的信息化水平。内蒙古旅行社业的信息化水平与我国旅游发达地区相比更加落后。

(二)业务发展的需要

旅游行业是信息密集型行业,涉及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其活动的顺利完成离不开相关行业的协作与交流。因此旅行社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利用信息技术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沟通是否通畅很大程度上影响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

在呼和浩特旅行社中,团队的订餐、订房、订车都通过电话、传真或QQ联络确定,逐一进行操作。如在2010年6月某旅行社举办的“第十八届华夏骑游健身文化展示大会”中,近4000人的车、房、餐全部为电话和人力联系。在这项工作中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反复操作且出错率高,仅完成联系工作就耗时3个半月。该项目中,已显现出旅行社手工操作存在的诸多弊端,接一个大单却没有接待能力,长此以往,旅行社的业务发展将受到影响。

在新的《旅行社条例》中,旅行社门槛的降低、旅行社分社设立不受地域限制等规定,一方面将使旅行社的组建更加容易,同时也使原来挂靠在一些大社下的旅行社及在线旅行运营商可以脱离出来;另一方面也将使旅行社行业进入兼并、重组阶段。2008年,首届入境旅游电子商务论坛在京举办后,促使国内更多的入境游企业向在线服务商转型,互联网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旅行社的经营模式。内蒙古旅行社业务的发展必须借助新平台提供的机会求得发展,只有站得高,才能走得远。

(三)管理的需要

旅行社旅游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是在企业内部网络中使用,也可以扩展到广域网,方便网络用户浏览景点介绍、出游线路、时间安排、导游信息介绍等信息,开发、引进、使用旅行社旅游信息管理系统已成为我国旅行社增加综合竞争力和管理水平的必要手段。国外旅行社业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已经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旅行社的重要性,而我国将信息技术引入旅行社业则是近几年的事。

通过对呼和浩特部分旅行社的调查了解,许多旅行社配备电脑的用途多为打字、做报价、传文件、贮存信息、通过QQ群信息、联系业务,但线路销售仍然为手工操作,效率低、耗时多,经常出错,旅游者资料不容易整理,丢失风险大,这些因素无疑都已成为限制旅行社发展的瓶颈。如前述“第十八届华夏骑游健身文化展示大会”中,会后核账历时一个月,反复进行多次,并且需要多个部门的负责人同时到场。而在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的财务管理子系统中,可以自动记账、自动编制日报表、月报表、年报表,快速查询各种所需的信息,能及时而准确地处理数据、减少出错率,还具有高保密性、高可靠性,财务工作量减轻,账目简单明了,可以及时处理旅行社与其他部门的账务关系,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的个人名片,随计调的流动而流动。若失去了一个为旅行社服务工作2~4年的计调员工,这就意味着旅行社将会失去60%的客源,计调手中的客源、房源、车源、用餐、导游等信息全都会因计调人员的流动而流失,尤其是客源,客人从询价到旅游的实现全都是与计调员工沟通,若合作得好,下次出游咨询的仍是计调而不是咨询旅行社,这就要求管理者不得不留住计调员工,造成管理的被动。

由此可知,旅行社要摆脱传统管理的弊端,信息化管理是其出路之一。通过了解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完整知识,掌握信息管理的方法,即从管理的角度去掌握IT技术,从信息的角度去管理企业。

二、旅行社业发展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我国旅行社在信息化道路上的发展比较缓慢,四川信海威科技有限公司老总张海认为:“总体而言,我国旅行社行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信息化水平较之国际同行和国内其他服务行业明显落后。绝大多数的旅行社还没有建立起适合自己日常业务的管理系统,而是整天忙碌于各种传真、电话沟通上。没有科学高效的管理手段和服务水平,拿不下大单子,丢失客源等现象经常出现,旅行社自身对此也深感头疼。”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包含一个庞大的资源信息库,由自组团销售与接待管理系统、地接团管理系统、散客销售系统、陪同管理系统、票务管理系统、车务管理系统、综合业务及运作中心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办公室管理系统、总经理管理系统、旅游信息管理系统等子系统构成。如此实用的信息系统在内蒙古旅行社业应用程度很低,问题的症结在哪里?笔者试着作一分析。

(一)经营规模小

据2010年不完全统计,以在内蒙古经营相对较好的呼和浩特为例,旅行社共有166家,且多为中小旅行社。约70%的旅行社在人员配备上为4~10人,在办公室配备上为2~10部电话,2~20部电脑等,规模小、配备简单。大约有50%的旅行社选择包部挂靠式。

(二)经营季节短

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三城市是旅游主线,因为内蒙古的季节气候原因,经营时间和旅游时间集中在每年的6-10月初,时间短;虽然冬季可以推出冬季冰雪旅游,但是却不能作为旅行社的支柱产品,旅行社在盈利不稳定或是不多的情况下,增加额外的费用来引进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被认为是不合算的。

(三)旅游线路固定

旅行社在夏季主推的线路有草原一日游,沙漠一日游,草原—沙漠两日游,草原—沙漠—成吉思汗陵三日游,草原—沙漠—成吉思汗陵—市内四日游,中长线再加上山西或是宁夏,线路推出的时间长,已无新意,手工操作线路已经很熟练,在旅游旺季,虽然客源较多,但毕竟只有几个月旺季。因此,无论区内还是跨区合作,计调们的方式就是电话和QQ联系相关事宜。

(四)网点布局集中

呼和浩特规模较大的旅行社如:蒙之旅、蒙圣、金锣生态、盛祥、风情旅行社等,只是在呼和浩特的不同区开设了分社或办事处,在呼和浩特的周边例如武川等小城镇投入的力量不是很大,并未大规模拓展业务,而与办事处之间的联系通常用电话、QQ。

(五)经营者认识局限

一部分旅行社是由经验较为丰富的计调或是导游开设的,其采用的方法为挂靠式的小成本、大收益的经营方法,手工操作对于他们来说得心应手,又因为都为固定的路线,对于这些中小企业的经营者来说,不会有这样的经营意识来引进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运用现代技术管理企业。同时,旅行社也缺乏专业的人才。

(六)信息建设缓慢

旅行社的经营者不重视旅行社的网络发展,很多旅行社虽有门户网站,但宣传过于简单,网上也没有在线服务和在线报名,与其他网站链接少,基础建设、传输速度、宽带不到位,更新速度慢,缺少客户答疑,这些问题导致网站的访问率不高,并且缺乏专业资源的支持,未能实现旅游服务项目与旅游者需求的全天候自动化对接,更不要说实现旅游服务与电子商务的彻底整合,建立自动化服务模式等。

以上问题的核心看似一个“小”,但更重要的是“认识”问题。在彭潜的“旅行社信息化调查及解决方案推荐”一文中有这样一个事例。天津健生旅行社是一家名副其实的小企业,该社包括总经理周健在内只有4名员工。从前该公司业务员的流失常常造成企业的销售信息和资料丢失,带来不小的损失。运用信息化管理后,这种情况最终得以完全解决。周健说:“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我们现在可以实现各部门各业务员的信息共享,避免了员工离职信息就丢失的情况。我们不仅能一如既往地服务于老客户,同时,也能挖掘出新的客户,实现二次销售、三次销售。”

另外,周健认为,通过这么一个平台来管理旅行社,如客户管理、项目管理、合同管理和公共信息管理,既高效便捷又经济实用。“我们这个行业有很多是兼职的人员,导游是自由职业者,我们有固定员工,还有经理人,所以作为一个小企业,我们五脏俱全,基本上管理需求都能在软件系统上面实现。以前,我们认为我们的账太简单了,就没有重视,有这么一个系统其实做起来很方便。”

周健感叹:“这种管理方式不仅满足了我们对信息管理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还给我们带来了经营思路和管理观念的转变,使我们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自己的核心业务上,分析并不断挖掘客户的需求,从而更好地服务客户。因此,我们希望可以将我们的经验分享给更多的中小企业,改变更多企业的业务模式。”

三、发展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的对策

(一)政府

政府主导产业,规范产业,对全行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政府应该针对内蒙古地区的旅游发展情况,把旅游信息化建设提上日程,并制定相关的指导性政策。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姜月忠曾向记者表示,旅游信息化要“两条腿”走路。在企业自身发展旅游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政府也要在培育信息市场,搭建信息平台,促进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的资源整合,以及在完善法律法规上发挥作用。

政府要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毕竟这是一个大项目,对于一个旅行社或是几个旅行社而言是无法完成的,政府的帮助是必要的,并且还要协调各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发挥监督作用。政府要尽早起动旅行社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以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旅游市场管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应急管理水平,促进旅游企业信息化应用和发展。

(二)企业

传统旅行社运作模式存在许多弊端,如旅行社内部信息不畅,资源无法共享,规模效应不突出,人工成本高,办公效率低,客户流失多,财务易出现漏洞,控制滞后等。

提高企业经营者的意识,认识到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的益处,如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满足游客个性化的旅游需求;改善产品和服务,提高服务水平,使旅游产品和服务顾客定制化,向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开辟网上销售新渠道,多种经营;无论是旅行社还是旅游中间商,注重广告宣传与市场促销;选取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多种解决方案,如网上预订和支付等。

(三)高校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地,担负人才培养的任务。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战略目标。各高校应根据发展现代旅游产业的要求,围绕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及旅游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积极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为旅游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储备。

通过对“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深化新时代的旅游管理思想,理解把计算机技术引入旅行社经营管理过程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掌握现代旅行社信息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组成、一般使用方法,如围绕旅行社的线路设计、具体接待业务、组团业务、团队核算、客服管理等业务进行具体的操作学习,理解不同业务操作技术所体现的管理思想。

(四)相关产业

第4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一、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实训基地是针对行业或职业岗位群的技能而设立的仿真工作环境,是系统的技能和模拟的场所。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一般是围绕着旅游行业或岗位的技能要求而设立的系统技能训练场所,可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与校内实训基地相比,校外实训基地因更能提供系统的技能训练环境,其地位和作用更让人关注。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是指旅游院校通过与旅行社、酒店、餐饮企业、旅游景区签订实习协议,由旅游企事业单位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满足学生顶岗实训需要的场所。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既可以为学生提供满足专业技能所必须的施展才华的场所,又能为企业带来无限的生机活力,为旅游企业解决劳动力短缺以及技术管理上的困难,便于旅游企业发现和选拔人才。因此,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和旅游企业的共同发展架起了一座桥梁,也便于学校和旅游企业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实训教学的计划能顺利开展,保证实训教学的规范化。多年来,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一直是困扰着旅游管理专业向前发展的羁绊,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存在着诸多不足。

(一)学校在对校外实训基地的发展和维护上存在问题

1.学校发展校外实训基地的能力有限

学校从旅游管理专业自身的教学目的和责任出发,多在努力地通过多种途径与相关企业建立联系,寻求校企合作的最佳途径。例如大多酒店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酒店实习必须达半年以上,为了满足酒店和学生的要求,有的学校特意调整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将四年级上学期本应一个学期上完的课程安排半学期上完。但高校毕竟是教学科研单位,要走出象牙塔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牵扯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多,特别是需要投入的经费多,投入的精力多,这些问题一时难以解决,使得实训基地的数量严重不足。

2.学校在校外实训基地的选择上没有计划,缺乏梯度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目标是既要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又要掌握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运作规程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主要在这些旅游企事业单位,因此,考虑到学生实践知识的掌握和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旅游管理的校外实训基地应该是多样的,至少在旅行社、旅游景区及三星、四星、五星级饭店中都有实训基地。但很多院校对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实训I基地,要建几个、几种类型的实训基地,缺乏计划,考虑不周,他们大多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设置实训基地,有的与旅行社联络多,相应的旅行社实训基地就多一些,如果与饭店联络多,饭店的实训基地可能就有好几个。而且只要能和这些企事业单位取得联系,不管他是规模大的旅行社还是小旅行社,还是五星级的饭店还是三星级饭店,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层次和多方面实践能力锻炼的需求,造成实训基地的建设严重缺乏梯度。

3.学校对校外实训基地没有充分利用和维护

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利用和维护历来是校方实习环节中比较难以解决的难题,因在校外实训基地的选择上存在盲目性、随意性,虽然建立起一些实训基地,但如果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只需要一两家旅行社或饭店、景区,其他的实训单位因院校长时间没有与他们联系,没有花时间和精力、经费去维护,自然也就缺乏热情没有音信了。

(二)旅游企业在为学生实习安排上存在问题

1.积极性不高

实训单位接受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学生到单位实习,实训单位既要抽出时间和精力来指导大学生,也会影响到单位原有的工作流程的安排。一些实习单位虽然出于校企双方的合作协议或出于个人感情接收了学生实习,但仅把它当做一项任务来完成来应付,安排学生打打杂或干晾着,一两个月下来学生根本没有学到任何东西。

2.实训安排的空间不够

虽然学校在选定实训单位时,与实训单位签订了协议,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实训单位能够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习条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实训单位的场所、规模发生了变化,限于办公条件的限制,留给实习学生的实习空间就很小。一些企业虽然理解大学生实习的重要性,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他们不敢放手让大学生在一些重要的岗位实习工作,害怕打扰他们既有的管理秩序和工作流程,而且担心商业秘密被泄露等原因,造成学生实习的空间很有限。

(三)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存在问题

教师应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组织者,承担着指导教学实习的重任,教师的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在旅游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西方大学旅游教育十分重视教师的实践经历,在教师的聘任上,拒绝缺乏实践经验空洞的理论家,要求有在实际部门工作的实践经历,对所教内容十分熟悉。但考察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绝大部分教师,没有旅游行业的实践经验,甚至部分教师的学术背景是非旅游和管理专业者。当他们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都很欠缺的情况下,当然无法圆满地担当起实训基地建设组织者和指导者的重任,也不能很好地满足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二、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

(一)学校提高认识,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高校要认识到,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在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要考虑到旅游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在培养目标上应当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优先考虑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市场和行业发展趋势为导向,努力培养出符合旅游企事业单位实际需求的人才。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所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体现现代教育综合化的特色,应超越我国传统的单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固定僵化模式,推出课堂教学课程与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设置体系,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在有关课程的学时分配上,科学设置课堂教学和操作实习所占的比例。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如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在学时分配上,课堂教学和操作实习各占一半,所有实习实践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有了这样的认识和观念,才能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上真正下功夫,很多问题也就能迎刃而解。

(二)实施校企合作,建立诚信合作和协调机制

校企合作就是指学校和相关企业联合开展教学活动,和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在这种合作的模式下,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指导学生顺利掌握操作技巧;企业为学校提供对学生的需求信息,使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培养人才;企业委派某些高级管理人员兼任学校的客座教授,把行业中的新发

展、新业态、新问题带进课程中。当然校企合作是在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下进行,学校如果一味希望企业无偿提供实训条件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是无法长久下去。旅游管理专业也应该发挥自身专业的优势为旅游企业提供管理咨询规划、市场调查、员工培训等服务,通过这些服务,加强双方的沟通和理解,使实训基地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的合作,要真正做到双赢、共同发展,还需建立良好的信誉与协调机制。首先旅游院校要与选定的实训基地签订协议,约定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协议具体要涉及到事项安排及实训教学的目标,实习过程中的管理,满足实习要求的条件,为学生提供的实习生活补助等内容,双方都应根据诚实信用原则履行自己的义务;其次旅游院校要与实训基地构建利益协调机制。虽然签订了双方合作的协议,但一旦双方人员变动、旅游企业转制等情况出现,就很难保证校外实训基地的长效稳定,必须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双赢的利益协调机制。例如可以建立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共同组成董事会的联合办学机制,董事会定期对学校的教学与生产、理论与实践、培养与使用等问题做出决策,使教产结合实现更为实质性的合作,使实践教学落到实处,也可以建立政府层面的学校企业协调机构,从战略角度调控促进校企合作、教产结合。

(三)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师资队伍是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搞好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一支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对学生的实习能进行切实有效的专业指导。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老师应做到:一是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博览群书,积累知识,特别是对所授课程涉及的相关学科知识要融会贯通,提高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设计和运行能力;二是通过挂职锻炼和调研,增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实践经验。旅游业本身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职业性等特性,没有在旅游企业工作和学习的亲身经历,教师很难在教学实践环节给学生以具体的启发和有针对性的指导。虽然实训基地会选派有实践经验、技术过硬的员工作为学生实习时的指导教师,但如果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对旅游企业完全缺乏感性认识,就无法做到有针对性的教学示范,会直接影响学生上岗实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罗清德,旅游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旅游学刊,2003(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特刊)

第5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一、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实训基地是针对行业或职业岗位群的技能而设立的仿真工作环境,是系统的技能和模拟的场所。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一般是围绕着旅游行业或岗位的技能要求而设立的系统技能训练场所,可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与校内实训基地相比,校外实训基地因更能提供系统的技能训练环境,其地位和作用更让人关注。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是指旅游院校通过与旅行社、酒店、餐饮企业、旅游景区签订实习协议,由旅游企事业单位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满足学生顶岗实训需要的场所。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既可以为学生提供满足专业技能所必须的施展才华的场所,又能为企业带来无限的生机活力,为旅游企业解决劳动力短缺以及技术管理上的困难,便于旅游企业发现和选拔人才。因此,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和旅游企业的共同发展架起了一座桥梁,也便于学校和旅游企业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实训教学的计划能顺利开展,保证实训教学的规范化。多年来,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一直是困扰着旅游管理专业向前发展的羁绊,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存在着诸多不足。

(一)学校在对校外实训基地的发展和维护上存在问题

1.学校发展校外实训基地的能力有限

学校从旅游管理专业自身的教学目的和责任出发,多在努力地通过多种途径与相关企业建立联系,寻求校企合作的最佳途径。例如大多酒店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酒店实习必须达半年以上,为了满足酒店和学生的要求,有的学校特意调整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将四年级上学期本应一个学期上完的课程安排半学期上完。但高校毕竟是教学科研单位,要走出象牙塔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牵扯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多,特别是需要投入的经费多,投入的精力多,这些问题一时难以解决,使得实训基地的数量严重不足。

2.学校在校外实训基地的选择上没有计划,缺乏梯度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目标是既要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又要掌握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运作规程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主要在这些旅游企事业单位,因此,考虑到学生实践知识的掌握和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旅游管理的校外实训基地应该是多样的,至少在旅行社、旅游景区及三星、四星、五星级饭店中都有实训基地。但很多院校对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实训I基地,要建几个、几种类型的实训基地,缺乏计划,考虑不周,他们大多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设置实训基地,有的与旅行社联络多,相应的旅行社实训基地就多一些,如果与饭店联络多,饭店的实训基地可能就有好几个。而且只要能和这些企事业单位取得联系,不管他是规模大的旅行社还是小旅行社,还是五星级的饭店还是三星级饭店,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层次和多方面实践能力锻炼的需求,造成实训基地的建设严重缺乏梯度。

3.学校对校外实训基地没有充分利用和维护

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利用和维护历来是校方实习环节中比较难以解决的难题,因在校外实训基地的选择上存在盲目性、随意性,虽然建立起一些实训基地,但如果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只需要一两家旅行社或饭店、景区,其他的实训单位因院校长时间没有与他们联系,没有花时间和精力、经费去维护,自然也就缺乏热情没有音信了。

(二)旅游企业在为学生实习安排上存在问题

1.积极性不高

实训单位接受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学生到单位实习,实训单位既要抽出时间和精力来指导大学生,也会影响到单位原有的工作流程的安排。一些实习单位虽然出于校企双方的合作协议或出于个人感情接收了学生实习,但仅把它当做一项任务来完成来应付,安排学生打打杂或干晾着,一两个月下来学生根本没有学到任何东西。

2.实训安排的空间不够

虽然学校在选定实训单位时,与实训单位签订了协议,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实训单位能够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习条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实训单位的场所、规模发生了变化,限于办公条件的限制,留给实习学生的实习空间就很小。一些企业虽然理解大学生实习的重要性,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他们不敢放手让大学生在一些重要的岗位实习工作,害怕打扰他们既有的管理秩序和工作流程,而且担心商业秘密被泄露等原因,造成学生实习的空间很有限。

(三)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存在问题

教师应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组织者,承担着指导教学实习的重任,教师的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在旅游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西方大学旅游教育十分重视教师的实践经历,在教师的聘任上,拒绝缺乏实践经验空洞的理论家,要求有在实际部门工作的实践经历,对所教内容十分熟悉。但考察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绝大部分教师,没有旅游行业的实践经验,甚至部分教师的学术背景是非旅游和管理专业者。当他们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都很欠缺的情况下,当然无法圆满地担当起实训基地建设组织者和指导者的重任,也不能很好地满足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二、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

(一)学校提高认识,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高校要认识到,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在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要考虑到旅游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在培养目标上应当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优先考虑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市场和行业发展趋势为导向,努力培养出符合旅游企事业单位实际需求的人才。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所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体现现代教育综合化的特色,应超越我国传统的单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固定僵化模式,推出课堂教学课程与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设置体系,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在有关课程的学时分配上,科学设置课堂教学和操作实习所占的比例。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如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在学时分配上,课堂教学和操作实习各占一半,所有实习实践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有了这样的认识和观念,才能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上真正下功夫,很多问题也就能迎刃而解。

(二)实施校企合作,建立诚信合作和协调机制

校企合作就是指学校和相关企业联合开展教学活动,和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在这种合作的模式下,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指导学生顺利掌握操作技巧;企业为学校提供对学生的需求信息,使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培养人才;企业委派某些高级管理人员兼任学校的客座教授,把行业中的新发 展、新业态、新问题带进课程中。当然校企合作是在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下进行,学校如果一味希望企业无偿提供实训条件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是无法长久下去。旅游管理专业也应该发挥自身专业的优势为旅游企业提供管理咨询规划、市场调查、员工培训等服务,通过这些服务,加强双方的沟通和理解,使实训基地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的合作,要真正做到双赢、共同发展,还需建立良好的信誉与协调机制。首先旅游院校要与选定的实训基地签订协议,约定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协议具体要涉及到事项安排及实训教学的目标,实习过程中的管理,满足实习要求的条件,为学生提供的实习生活补助等内容,双方都应根据诚实信用原则履行自己的义务;其次旅游院校要与实训基地构建利益协调机制。虽然签订了双方合作的协议,但一旦双方人员变动、旅游企业转制等情况出现,就很难保证校外实训基地的长效稳定,必须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双赢的利益协调机制。例如可以建立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共同组成董事会的联合办学机制,董事会定期对学校的教学与生产、理论与实践、培养与使用等问题做出决策,使教产结合实现更为实质性的合作,使实践教学落到实处,也可以建立政府层面的学校企业协调机构,从战略角度调控促进校企合作、教产结合。

(三)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师资队伍是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搞好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一支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对学生的实习能进行切实有效的专业指导。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老师应做到:一是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博览群书,积累知识,特别是对所授课程涉及的相关学科知识要融会贯通,提高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设计和运行能力;二是通过挂职锻炼和调研,增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实践经验。旅游业本身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职业性等特性,没有在旅游企业工作和学习的亲身经历,教师很难在教学实践环节给学生以具体的启发和有针对性的指导。虽然实训基地会选派有实践经验、技术过硬的员工作为学生实习时的指导教师,但如果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对旅游企业完全缺乏感性认识,就无法做到有针对性的教学示范,会直接影响学生上岗实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罗清德,旅游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旅游学刊,2003(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特刊)

第6篇

一、工作目标

通过扎实开展旅游包车专项整治,促使我区涉旅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旅游包车客运管理进一步规范,

包车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减少,确保不发生较大及以上道路行车事故,不发生重大服务质量投诉事件。

二、工作安排(即日起至12月30日)

(一)开展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夯实安全管理基础工作。一是建立建全旅游包车安全管理机制、落实安全管理人员,健全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对应急预案法律法规及行业规定进行修订;二是按时召开行业内部安全生产工作例会,同时做好会议记录;三是落实企业内部旅游包车岗位安全责任书的签订;四是按照安全、消防等部门的要求对旅游包车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建立建全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档案:五是做好旅游包车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对查出的隐患及时整改。

(二)开展强化旅游包车驾驶员安全管理,落实驾驶员的安全责任工作。一是把好旅游包车驾驶员准入制度,严格按照旅游行业录用条件和程序,审核新聘旅游包车驾驶员从业资格条件和安全行车经历,按驾驶员培训管理制度进行岗前素质培训、跟车体验实习、操作培训。二加强旅游包车驾驶员安全教育,提升驾驶员对法律法规的认识、典型事故案例警示、技能、训练、应急事件的处置的培训,提高驾驶员安全行车技能水平。三是合理安排旅游包车出行任务,防止驾驶员疲劳驾驶、不按运行规定行驶。

(三)开展加强旅游包车车辆技术管理工作。认真排查车辆安全隐患,确保旅游包车车辆技术状况完好。一是完善旅游包车车辆技术档案,做到“一车一档”建立规范的单车技术档案;二是与有资质的维修单位签订协议,定点做好对旅游包车车辆的维护保养。

(四)开展加强旅游包车经营管理工作。一是建立健全旅游包车管理制度、落实旅游车辆定点停放规定,严禁超范围经营或者一车多用行为发生。二是做好派车单制度、加强旅游包车标志牌管理,完善包车标志牌的申领。三是不得承接有安全隐患的旅游包车任务,严格核实包车旅客身份、目的等。

三、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落实责任。XX区各旅行社要认真学习《XX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关于开展旅游包车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把开展旅游包车安全专项整治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安全生产工作的首要任务,统一思想认识,落实责任。

第7篇

【关键词】杭州 智慧旅游 对策

近几年,随着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新的移动设备层出不穷,这些数字化技术带来了全球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巨大变革。作为信息密集型的旅游业,与数字技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而智慧旅游就是将旅游业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的产物,这种新型产物将全面改变旅游业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模式。

一、杭州智慧旅游的发展现状

杭州于2012年首先“乐游游・手机导游”这款手机导游软件,是业内首款取代真人导游的手机导游软件,真正做到了移步换景、人到声起,杭州从此正式掀开智慧旅游的浪潮。随后构建了一系列的公共智慧服务体系,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由IBM公司支持改造的黄龙智慧酒店,它建立了全方位的酒店管理系统和RFID等智能体系,堪称中国首家顶级智慧酒店,这无疑是对杭州智慧旅游的发展具有非常巨大的推动作用;还有于2013年推出的“西湖游览网”,为游客预定门票和住宿、餐饮等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将杭州智慧旅游推上一个新台阶。

除此之外,杭州的智慧旅游还得到了一批公共服务体系的支撑。像萧山“物流e通”,通过配货平台和智能手机对物流货源信息进行整合,实现了物流司机、中介以及货源企业的三方智能化应用;而“基于无线数字电视的智能交通导航系统”,无疑是游客们的出行宝;另外还将公共自行车亭升级为公交智能便民服务亭,不仅能查询自行车租还记录,而且还可以24小时售卖食品和饮料,并支持银行转账、信用卡还款、话费充值、机票预订等多项功能。据杭州市政府的规划,未来两三年内,会进一步将智能便民服务亭扩充到3000个左右,让“智能公交点”遍布杭州。

二、杭州智慧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杭州的智慧旅游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总体来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缺乏与杭州旅游特色相匹配的智慧旅游服务系统,黄龙酒店也只是停留在较为传统的酒店管理模式上,酒店内部没有全面实现电子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以及智慧旅游的评价体系缺失等等。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杭州的智慧旅游建设存在概念理解上的片面性,没有从本地旅游资源的特色出发,智慧旅游科技研发和实施技术力量方面十分薄弱,由此导致智慧旅游的建设不符合建设标准,盲目跟风、概念炒作,将智慧旅游建设和旅游信息化建设混为一谈。

三、杭州智慧旅游的对策探讨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杭州的智慧旅游建设还只是处于最初的萌芽阶段,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根据杭州的旅游资源特色,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讨规划具有杭州特色的智慧旅游之路:

(一)依托资源特色,创新智慧景区服务系统

杭州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杭州西湖,因此,杭州可以把西湖当做示范区,推广智慧景区服务系统。智慧景区服务着重于建立创新型信息服务方式,打造新的智慧旅游手段,力争为游客提供安全及时、多方位、人性化的服务。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智慧导览:可以在景区设置广告栏或者多媒体服务终端机,用来旅游资讯,方便旅客自行选择所需信息;还应配套建设多媒体展示系统,运用高科技手段,利用声光电来展示景区的自然和人文等景观,给旅游以立体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智慧导购:支持在线预订购买门票,并采用电子门票的形式,配备手持移动终端设备或立式电子门禁,实现对门票的自动识别检票。此外,景区旅游产品、旅游纪念品应也能实现网上预订和网上交易。

(3)智慧管理:视频监控全面覆盖景区,监视界面图像在各种显示设备上显示,并能进行各类操作,如具备闯入告警功能;实现入口人流技术统计管理、出口人流技术管理、游客总量实时统计、游客滞留热点地区统计与监控、流量超限自动报警等人流监控功能。

(二)强化技术应用,发展智慧旅行社

杭州旅游局应加强与信息产业部和建设部等的沟通协调,取得他们的技术支持,积极引入高新技术,加大力度发展智慧旅行社。智慧旅行社应具备信息收集、资源采购和产品销售以及游客服务等功能,通过收集整合各种旅游资源,包括景区介绍、饭店和交通工具以及保险等信息;然后对这些旅游产品进行在线宣传和展示,提供在线预订和交易的功能,实现多渠道销售,最好可以提供电子咨询单和预订单,实现电子合同管理;最后还应为游客提供便捷的呼叫中心服务,接受游客的咨询和意见反馈,为游客提供人文关怀。

智慧旅游的根本在于以现代化的方式满足旅游者多元化的需求和用户体验,其中,用户体验是当今信息化应用盛行下较为重要的因素。作为新兴的旅游发展概念,杭州智慧旅游可以立足于游客们的体验和评价,并且以之为根本,致力于打造出紧贴时代需求的旅游方式。因而,杭州智慧旅游建设可以把游客作为建设工作的重心,不断对旅游服务的相关技术型应用进行创新,把游客的旅游行程和消费习惯及过程作为改进的线索,开发出更新的智慧旅游终端,提供游客无线上网条件、现代化的支付平台及导航定位服务等。

虚拟旅游服务系统也是杭州智慧旅游可以考虑开发创新的项目之一。杭州智慧旅游在考虑技术应用方面还可以联合当地其它与旅游产业密切相关的企业和部门,将旅游交通、景区规划设计、旅游观赏、旅游休闲和旅游购物等连接成紧密的产业链,和文化、医疗、交通灯紧密配合,建立现代化的旅游信息库和资源平台,为四面八方的来访游客提供便捷、人性化的现代贴心服务。例如,现代游客习惯于应用手机APP,实现网上支付、交流、信息查询、交通等,杭州智慧旅游可以把游客的用户体验作为建设中心,以技术为硬件,实现游客体验软环境的改观和创新。加以现代人的无线网泛在学习习惯,可以以此为输入点,向游客们推荐杭州当地的文化及特色,以旅游推动文化的发展,最终促进当地经济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共同繁荣。

(三)立足商务度假市场,实现酒店智能化升级

杭州智慧旅游的发展还应关注于配套建设,其中商务度假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重要,因而,杭州智慧旅游的发展还应立足商务度假市场,实现酒店智能化升级。

一方面,在促进酒店智能化升级的时候,需要进一步夯实基础。如今,我国的酒店行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在我国的一、二线城市景区,酒店业的发展景况良好。无论是服务还是质量,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例如,众多连锁酒店考虑到游客们的行为习惯,提供百度糯米、美团等信息搜索、支付及用户体验反馈等功能。这便是酒店业信息智能化的体现之一所在,方便了游客们的游行,是智慧旅游的印证之一。

另一方面,杭州智慧旅游应当在夯实基础之上,立足于商务度假市场,进一步统筹发展。例如,杭州的黄龙酒店在智能化服务方面较为突出。杭州的智慧酒店仍应以黄龙酒店为指导范本,结合杭州旅游的实际情况,可以制定“杭州智慧酒店建设的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杭州智慧酒店的发展方向,为杭州智慧旅游提供硬件设施的有力支持。为了进一步促进杭州智慧旅游领域里的智慧酒店模块的发展,而对类似于黄龙酒店的初级智慧酒店,应进一步实现智能系统升级,比如可以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以及信息智能终端等技术,使游客在酒店内可以自动感知各类旅游信息,实现酒店内的“食宿游购行”的电子化、信息化和高度智能化。同时,酒店商家应当及时捕捉市场信息、研究现代游客的行为习惯,升级酒店的各项服务,让智慧酒店更加“智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技术和我国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智慧旅游必将带来整个旅游产业的全面革新与提升。致力于建设杭州的智慧旅游,必将带动杭州旅游经济的全新发展,实现社会发展的智能化转型。杭州智慧旅游的发展虽然进步较大、发展较快,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较多的不足。为了促进杭州智慧旅游的发展,更多的研究学者需要加入到对智慧旅游开发应用的研究队伍之中。本文笔者从景区智慧服务系统、智慧旅行社和智能商务度假市场三个方面对杭州智慧旅游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发展思路,希望可以为进一步推动杭州智慧旅游发展提供更多的研究资料。

参考文献:

[1]张凌云,黎,刘敏.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2012.

[2]蒲涛.试析智慧旅游的应用与改进[J].商品与质量:消费研究,2014,(2).

[3]冯珍,王程.智慧旅游服务供应链中竞争企业的进化博弈[J].贵州社会科学,2014,(3).

[4]杜鹏,杨蕾.智慧旅游系统建设体系与发展策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

第8篇

1旅游专业学生校外实习现状

(1)实习生积极性不高。目前大多高等院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没有能力配备带队老师,学生实习过程中一般在基层工作,与心理预期相差甚远,加之在校期间可能由于专业定位不准使学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脱离实际的现象,使他们不安于心实习岗位、不注重基本技能的练习,甚至发生厌工、怠工的现象。(2)自我定位过高,情绪低落。学生自视过高,尤其在学历普遍偏低的旅游服务业,学生认为自己在其中是当之无愧的佼佼者,应该备受重视;自己将来的目标是管理人员,对实习岗位不屑一顾。结果整个实习过程就在他们的不满和怨言中艰难度过,或者根本就无法坚持完成实习,半途而废。(3)实习基地不稳定,选择随意性较大。地方旅游院校受区域条件所限,实习基地缺乏相对稳定性。学院往往是按照酒店主动与院校联系实习的先后顺序或双方的人际关系来选择实习基地,或者是较关注酒店所处的区域、知名度等外部因素,而对企业的文化、管理水平、工作氛围、学生个体成长环境等内部因素缺乏深入了解,造成校企双方合作不顺利,学生实习效果不佳。(4)学生实习面相对单一,大部分实习侧重于酒店。由于地方院校受区域环境限制,可供实习选择的单位比较单一。由于旅行社、景点行业淡旺季特征明显,旅游管理专业还未形成较为稳定的旅行社实习培训基地,大部分实习不得不在星级酒店完成。(5)缺乏可控的校外实习长效管理机制来保证实习质量。顶岗实习的学生往往分散在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岗位,在长达半年的实习时间里,学校如果没有与之相当的体制与机制保障,顶岗实习容易失去有效的控制,形成“放羊”现象,无法切实保证顶岗实习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6)缺乏有效的过程监控与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是高校旅游专业学生校外实习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高等教育普遍存在校外实习过程质量监控评价力度不够、校外实习过程质量监控和考核评价体系尚不够完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考核形式单一。②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略过程性评价。③监控评价体系不健全。

2解决的对策

2.1学校层面的考虑(1)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基础理论课程要突出实用性,而不应过分追求科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于专业理论课程,适当压缩学时,科学提炼其课程内容,并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融入到教学中;对于实践教学环节应安排多层次、多方位的实践技能训练,使学生在实习前达到初级以上的工作水平。(2)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首先要提高理论课教师的授课能力,鼓励或组织专业授课教师在教学之余深入实习基地,参与企业的操作、服务与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校企之间的有效合作,在“干中学”过程中培养“双师型”教师。其次要认真落实专业实习指导教师的培养工作。(3)进行有效的实习动员与评价。实习动员不能仅介绍实习目的、意义和任务,以及实习纪律,而应详细、客观地介绍实习单位的基本情况、实习过程中的机遇与挑战,以便学生做好思想准备。实习成绩是对学生实习表现综合评价的重要尺度。应将实习成绩应作为学生评定奖学金、评先、评优的一个重要尺度。(4)精心挑选实习基地。选择理想的实习基地至关重要。高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应该在广泛细致调查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实习单位的基本情况,选择几个知名的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和名牌旅游企业作为自己的实习基地。这不仅可以避免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过于频繁地更换实习单位,而且有利于就业分配渠道的畅通,从而提高学院的知名度。(5)营造良好的实习环境。首先在校内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强化专业实践观念,通过组建或鼓励旅游社团,在校内组织举办导游、客房、餐厅、娱乐等各种服务技能比赛和活动,并可由学校出面聘请社会各知名旅游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出席指导。同时,落实好校企之间实习合同的签订、管理与落实,明确基地方、校方和学生三者之间的责、权、利以及实习要求。(6)善于与实习单位搞好协作关系。在酒店实习期间,除了应该得到来自学院的指导之外,更应该得到来自酒店相关技术管理人员的现场指导。酒店相关技术管理人员的现场指导是提高实习生实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因为他们通常是酒店经营和管理的精英,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他们在工作中的言传身教是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2.2学生层面的考虑首先要准确定位,认清自身优势与劣势。学生要认识到专业的特殊性,应积极地确立“服务者”的角色定位,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融入到“服务者”的角色行为当中,通过专业实习进一步检验与强化,从而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知识融会能力和管理实践能力。其次要调整好心态,使专业实习真正为自身全面发展服务。2.3实习基地层面的考虑(1)坚持正确的人才观和用人观。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基地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实习基地(实习企业)在合同下的非科学的人才观和用人观,导致学生难以适应酒店的管理环境和人事环境。实习单位应真正将实习生视为“内部人”而不是一个“临时工”或“廉价的打工者”,在业务上严格要求他们,激发学生的工作热情,从而增强实习生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2)建立健全实习生培训与考核机制。实习基地应积极建设实习生自身的学习空间,并渗透到企业的各个方面。如建立企业内部图书馆、阅览室等,并经常组织员工培训,通过不断的学习,对每个员工的精神面貌产生深刻影响。在实习考核上,建立绩效导向的考评体系,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创造一种公平竞争的工作、生活环境。(3)重视与高校的联系,走校企合作之路。目前实习基地违反合同规定,随意安排学生实习岗位的现象比较突出。实习基地应充分认识到学生实习与实际的工作岗位分工的差异,本着培养人才的合作理念,根据学校的培养计划以及企业的实际经营特点和学生的具体要求,及时有效地与高校保持联系,建立有效的培训、轮岗、顶岗等实习方式,使学生全面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作者:赵晓峰 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旅游学院

第9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改革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行业,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六个要素,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要以市场为导向、面向行业要求、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而其实践教学是教学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要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和大学生就业率,就必须充分利用校外实践基地。但是多年来,校外实践基地一直是困扰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较棘手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校外实践基地的确定、建设、管理等方面。

而造成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各方面棘手问题的根源在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特点和旅游企业的经营目标之间存在的偏差。因此,对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思路、基本模式应结合该专业培养要求、实践教学特点、旅游企业运行规律等进行多维度的重新思考。

1.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1.1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目的,旅游管理专业应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出发,按照旅游行业发展的特征和要求,一方面培养专业理论知识要求,另一方面还要求学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具体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从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方面看,学校不仅要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也应不断加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

1.2大学生就业的保障

招生规模扩大、就业结构不合理、就业市场不完全、就业观念有待更新等原因使大学生就业峰与社会就业高峰重叠。大学生就业难是多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而缺乏工作经验、实践操作能力不强是其中最重要原因。因教、学、用的矛盾,造成大学生专业知识相对较强、但较缺乏良好的心里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了保证充分就业,人才培养要立足市场,按照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和课程内容,加大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生产第一线,积累实践经验、为就业做准备。

1.3地方经济发展人才的需要

高校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个方面。人才培养要立足地域、服务地方经济的需要,要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在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上,需要稳固和加强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践基地。

2.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存在的问题分析

校外实践基地因能更好地提供系统的技能训练环境,故其地位和作用更让人关注。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是指院校通过与旅行社、酒店、餐饮企业、旅游景区等旅游企事业单位签订实习协议,由旅游企事业单位为学生提供实践岗位,满足学生顶岗实践学习需要的场所。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既可以为学生提供满足专业技能实施的场所,又能为企业注入新的生机,为旅游企业解决劳动力短缺以及技术管理上的困难,便于旅游企业发现和选拔人才。因此,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和旅游企业的共同发展架起了一座桥梁,也便于学校和旅游企业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实践教学的计划能顺利开展,保证实践教学的规范化。多年来,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一直影响着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重数量、轻质量

这是实践基地建设初期面临的主要矛盾,因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经验不足和人才培养的急切需要,学校只能走唯重数量、轻质量的建设道路。所以,学校在校外实践基地的选择上缺乏计划和建设梯度。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掌握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运作规程及处理突发问题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考虑到学生实践知识的掌握和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旅游管理的校外实训基地应该是多元化的,应在旅行社、旅游景区及高星级饭店等旅游企业事业单位设实践基地。但很多院校缺乏周详的考虑,大多利用自己现有的人脉资源设置实践基地,在选择上存在盲目性、随意性,只要能和这些企事业单位取得联系,无论规模大小亦或企业是否成熟,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层次和多方面实践能力锻炼的需求,造成实践基地的建设严重缺乏梯度,重数不重质。

2.2重建设、轻管理

这个矛盾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中期比较明显,历来也是基地构建环节中比较难解决的问题。许多院校非常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资源,和企事业单位谈判并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条件和场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签订后却缺乏必要的沟通、更谈不上有效的维护和管理,使得矛盾凸显。当有教学实践需求和任务的时候,还必须经过间接渠道和实践基地沟通,实践基地也往往不愿配合其教学任务甚至排斥。主要是一方面因学校还处于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阶段,缺乏相关经验,更缺乏相应的配套环节,导致对基地的管理缺位。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学校和基地的双向互动不够,双赢效果不凸显。

2.3重形式、轻模式

从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功能和利用情况来看,实践的时间大多数安排在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学期,这属于典型的先学理论后实践的模式。因与学校的教学目标不相同,旅游企事业用人的目标往往注重企业的实际需求和短期效益出发,且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是一个相对短期的教学活动,因此,企业在安排学生实践岗位时,更多地需要仅从企业的用人实际出发。企业不可能抽出大量时间、精力指导学生,且会影响企业原有工作流程和管理秩序。学生就被安排在相对固定的工作岗位,大多从事简单重复的劳动,缺乏流动性,只停留在参观企业、看生产流程和企业浅层交流的层面,不重视实习生的心理诉求,由此产生学生知识需求和企业岗位供给之间的矛盾,从而使学生对实习工作产生片面的认识,不利于整个实践教学活动的良性发展,背离了专业培养的目标。

3.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解决的对策

针对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存在的以上问题,并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的特点,要加大建设投入,大胆走出校门,走向企业,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拓宽基地建设渠道,不断探索新的建设模式。利用所处区域优势,抓住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大力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出优秀的应用性人才。

3.1构建校企双赢机制

探索教、学、用的合理相结合,开辟产、学、研相结合的途径,构建校企双赢机制。这能从根本上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高企业接待学生实习的热情,发挥教学实践基地的功效。校企合作是旅游专业进行实践教学的极具活力的手段,可以通过几个方面来实现:(下转第11页)(上接第6页)一是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岗位和机会,让学生参与旅游企业(饭店、旅行社和风景区等)运营管理服务的具体实践活动,使学生顺利掌握操作技巧;二是企业为学校提供对学生的需求信息,使学校根据行业和市场需求培养人才;三是让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旅游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和运作,从而不断地用实践来充实教学。旅游管理专业也应该发挥自身专业的优势为旅游企事业提供管理咨询规划、市场调查、员工培训等服务,通过这些服务,加强双方的沟通和理解,使实训基地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3.2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

师资队伍建设是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搞好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一支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对学生的实习能进行切实有效的专业指导,第一,鼓励教师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特点、围绕实践基地需要申报课题,让教师带着课题走向企业、了解企业、参与企业的管理与生产。第二,定期选派年轻教师到实践基地挂职。第三,鼓励年轻教师参加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技能证书考试。此外,还可以聘请实践基地的优秀“管理人员”作为客座教授来给学生们讲授行业的新发展、新业态和新问题。因学校侧重的是理论知识和外语等基础技能的教育,企业则侧重实践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通过企业优秀管理人员和基层服务人员向学生介绍旅游企业员工的职业要求在旅游企业中的成长历程,让学生对旅游企业有更加感性的认知,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

3.3实现实习与就业的一体化

选择某些专业性结合较强、效益较好的校外实践基地并建立稳固的双赢合作关系,实现实习与就业的一体化可以施行“阶梯式”实习模式即在整体优化原则的指导下,按照由浅入深,由单项到综合的循序渐进规律,从行业认知性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开发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循序渐进。每个实践步骤都有针对性,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角色的转换过程。适当兼顾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同时也能与企业更好地融合,利于就业。如此,真正做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利益相关者最大互动,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既能充分发挥实践基地的功效,又能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可以充分满足企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

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践基地的构建是个系统工程。只有将教、学、用的合理相结合,开辟产、学、研道路,兼顾学校、企业、学生利益,才可以把这项工作做好,培养旅游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祁颖.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新思路和基本模式[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9,(5).

[2]李波.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问题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理论与研究,2008,(02).

[3]郑慧,于灏,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

第10篇

在旅游酒店管理的教学过程中,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不仅能够深入掌握理论知识,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的场景中,有效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本文通过具体论述、专业情境再现的教学模式在当前旅游酒店管理中的应用,有利于全面提升旅游酒店管理的水平。

关键词:

专业情境;旅游酒店管理;教学模式

专业情境再现主要是以科学的理论内容为主要的基础,紧密依托真实的工作环境,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旅游酒店管理教学内容具有活动性、创新性、真实性和自主性等特点,通过将专业情境再现教学模式合理应用到旅游酒店管理过程中,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应变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精神和探究精神。

一、专业情境再现教学模式在旅游酒店管理中的应用意义

在当前旅游酒店管理教学过程中采用专业情境教学模式,其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营造客观真实的工作环境,强化师生互动,从而更好地完成旅游酒店管理的教学目标。通过将专业情境再现的教学模式合理应用到旅游酒店管理过程中,不但能够全面提升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而且还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达到理实结合的目的。

1.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在旅游酒店管理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专业情境教学法,有利于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2.扩充思维的灵活性与跳跃性。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合理应用到旅游酒店管理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深入研究教学理论,并通过创设专业的情境来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全面增强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3.营造良好的交流环境。在旅游酒店管理过程中采用专业情境再现教学模式,需要老师有效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从而全面提升旅游酒店管理的教学效率。

二、专业情境再现的旅游酒店管理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一)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参与到情境教学活动中

旅游酒店管理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旅游方面主要包括旅行社运行体制、旅游产品开发、旅行社营销管理、技术管理、客户与产业关系管理、导游技能等内容,而酒店管理则主要包括餐饮业务管理、房务管理(前厅和客房)、二线酒店发展的市场营造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的管理内容,以便全面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旅游酒店管理过程中的岗位需求。在旅游酒店教学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但需要做好理论知识的准备之外,还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客观真实的工作情境,如酒店餐饮业务管理。同时,还需要紧密围绕该课程的教学目标,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全面深入地了解客户的实际需求。然后再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沟通讨论,让学生设计一份能让顾客满意的菜单,促使学生总结归纳菜单的筹划和设计要领。其中,当涉及旅游方面的“导游词讲解”等方面的内容时,便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相关的旅游景点,并让学生在一边观看的过程中一边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验导游的真实工作,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

(二)老师应逐步增强专业情境再现的驾驭能力

在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旅游酒店行业也迅猛发展起来,所以对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便需要老师不断学习,逐步提高自身的教学驾驭能力,指导学生深入旅游和酒店进行实践学习。同时,还应该密切关注整个旅游行业的发展态势,不断结合实际情况更新教学观念,合理创设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情境。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关于旅游酒店管理的真实案例,并将其合理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从而更好地完成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

(三)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

在各个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没有最好的教学手段,只有最适合的教学手段。然而,旅游酒店管理课程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所以将专业情境再现教学模式合理应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便需要老师准确判断哪些知识点适合采用专业情境再现教学法,而哪些知识点教学并不适合采用这种教学方法,逐步突破旅游酒店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的单一化。例如,相关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适合采用问题情境再现法,即需要立足于专业知识,合理设置教学问题,促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到真实的教学情境中;针对“斟酒的方法”的内容,老师便可以有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掌握相关的知识技巧;关于“导游的相关知识点”,老师便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扮演导游,促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掌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方面的知识点。但是,需要老师注意的是,专业情境再现教学方法应用于旅游酒店管理教学过程中时,需要老师建设相应的实践基地,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以便最大限度地提升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水平。

三、结论

总而言之,在旅游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专业情境再现的教学模式,对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应变能力和专业的职业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旅游酒店管理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便需要不断增强教学内容的可读性,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专业教学中的乐趣,从而全面提升旅游酒店管理课程的教学效率。

作者:陈静 单位:金湖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第11篇

农业科技公园

在人多地少的新加坡,为了对有限的土地进行综合开发和高效利用,有关部门将高科技引入农业并与旅游事业相结合。现在,全国已兴建了10个农业科技公园。公园内不仅合理地安排了作物种植,而且精心布局了花卉展览、鱼类和珍稀动物的观赏、名贵蔬菜和水果的生产,还相应地建有一些娱乐场所。公园设计科学、视野开阔、景色怡人、四季协调、鸟语花香,令人陶醉。农业公园内应用最新技术管理,各种设施造型艺术化。如养鱼池由纵横交错的“水道”形成,“水道”为圆形或椭圆形,并配有循环处理系统。菜园由一些新颖别致的栽培池组成,里面种上各种蔬菜,由计算机控制养分。同时在整齐众多的田间林荫大道旁栽种各种瓜果,游人不仅可以漫步其中,而且还允许尽情品尝。进了公园,如同生活在仙境之中,令人心旷神怡。

农村旅游区

早在1985年,马来西亚就建立了一处农林旅游区,作为科技示范和生态保护的样板,并以此发展农林业旅游观光。该园区距吉隆坡35公里。区内设有鱼池、果园、菇房、稻田、花园、植物园、禽场、畜场、野餐区、灌木林区和雨林区等,兼具公园和迪斯尼等名园的部分特点,突出自然属性。如稻田一年四季都能看到从秧苗到收获的各个生长阶段,并有插秧船和收割机供参观者亲自动手。四季馆有温控四季农业景观,其中冬景馆对生长在热带的参观者吸引力最大。

牧场旅游

尽管澳大利亚有美丽的海湾和沙滩、湛蓝的天空和明媚的阳光,但每天都有许多满载外国旅客的大巴奔向各个牧场,牧场旅游业正在这里兴起。

澳大利亚的市民同样钟爱牧场风光,他们常于周末和假日,自己驾车,带上孩子,选一个离家不太远的牧场小住几天。大人们放松一下身心,孩子们则可亲近自然,了解乡村生活。据澳大利亚旅游局统计,在全国旅游业总收入中,牧场和乡村旅游收入超过35%。

观光农园和务农旅游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展,日本农村出现了许多观光农园。只要买一张门票,就可以自由地在农园内参观,看看碧绿生青的蔬菜,闻闻芳香四溢的鲜花,采摘鲜嫩的野果,尽情地享受大地之美。近年来,日本还兴起了“务农”旅游。东京一家旅行社每年以春天的插秧、秋天的收割为中心,组织参加者去农村体验农民生活,直接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采摘农场新鲜水果

当苹果、梨子、葡萄、西瓜之类的瓜果快熟的时候,美国各家农场就在报刊、电视上登播广告,招揽游客帮助农场采摘水果。采摘的规矩是:在果园内可以随便吃,不用付钱。当游玩结束离开时,人们将自己采摘的部分水果过秤带回家,价格比城里超级市场便宜,更主要的是得到了别有情趣的享受。

第12篇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了十余年的迅猛发展,实训条件的滞后仍然是制约高职人才质量提升的突出问题。由于教育资金投入的不足,通过借助企业资源建立校外教学实训基地便成了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条捷径。

旅游类专业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实践教学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实践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实训基地的建设。但是近年来高职院校由于生源下降,经费紧张,本应继续建立或完善的校内旅游实训室,迟迟不建或建设迟缓,或因课程设计不合理或培养目标不明晰而未能充分发挥作用。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通过借助企业的力量建立校外教学实训基地弥补校内实训的不足,同时保证校外教学实训基地必须有效运行,才能使培养出的高职毕业生真正满足行业所需。

一、旅游类校外教学实训基地的研究意义

随着旅游经济快速发展,急需大批旅游高端技能型人才补充到旅游企业中去,如何实现高职旅游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旅游企业人才需求的有效对接,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推动实训基地建设的有关政策,一些职教专家也对实训基地建设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但是由于旅游专业实训的特殊性,对于旅游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在很多方面需要继续探索。

(一)目前有关高职旅游教学实训基地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旅游教学实训基地的认识从感性向理性转移。随着高职旅游院校的多年实践,人们开始以理性的目光审视实训教学,力求寻找实训教学的规律性认识。

2、旅游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利用,从局部向系统转化。目前,在重视校内模拟实训室的同时,普遍关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及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并且越来越注重学生日常实践授课、第三年的顶岗实习及教师的顶岗锻炼的三合一。

(二)旅游类校外教学实训基地的理论研究意义

1、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零距离对接社会,实现高质量旅游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在企业的深度参与下,突出职业岗位技能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与职业能力的养成。

2、加强高职生心理健康发展。校外实训教学基地的建立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更早接触社会,熟悉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在思想上与行动上有利于学生社会意识的养成,提高综合素质,增加现在高职学生的“五商”的形成,即情商、智商、逆商或挫商、财商及心商的形成,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了解旅游企业与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打破传统封闭式教育模式,有利于旅游专业学生独立人格的养成。

3、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设备利用率,增强职业教育的辐射作用,达到资源共享。高职院校生源出现大幅度下滑,使得校内实训基地投入减弱。高职院校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企业先进而完善的设备、高质量的实践师资,实现实习教学与岗位锻炼零距离,降低办学成本。

4、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有效对接,服务学生专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深层次建设,能够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培养出受企业欢迎、受社会欢迎的高质量人才,给人们一个崭新的职业教育印象,有利于转变职业教育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平衡发展。

(三)旅游类校外教学实训基地的实践研究意义

教学实训基地能够使学生得到系统的、规范的专业技能训练,它是办好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保证教学实习实训基地的有效运行在实践上可以实现:

1、理论与实践合一:要求双师型师资力量更强大,推进专业服务社会的力度。

2、把课堂直接搬进旅游企业,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授课,边讲边做,学生边练边学,做到了现学现用,增强教学的真实性、直观性,减少了教学的中间环节,学生在真实的服务环境动起来,确保职业素质的提升。

3、学生与职业人合一: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学生工学交替,直接参与旅游生产活动,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习理论技能知识,既团结协作、吃苦勤奋、遵章守纪、言行规范的职业素养,又能充分感受未来的职业要求,实现学校与企业、学生与岗位零距离对接。

二、旅游类专业校外教学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旅游类专业校外教学实训基地建设,要围绕着旅游岗位群的技能要求而设立。旅游校外教学实训基地是指涉旅游高职院通过与旅游高星级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旅游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由旅游企业方提供场,满足学生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训的需要,同时又能为旅游企业带来无限的生机活力,为旅游企业解决劳动力短缺以及技术管理上的困难,达到校企共赢。但是,旅游类专业校外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高职院自身的问题

1、“走出去”牵绊太多

学校为了安全管理,普遍对于在校生和专业教师“走出去”设置了众多约束,需要教务处、学工处、保卫处等多部门制度约束,一些专业教师迫于制度约束,本来应该带领学生去景区实训的直接改为在实训室模拟。

2、“双师素质”欠缺

教师是校外教学实训基地建设的组织者,教师的旅游职场经历和实践经验至关重要。西方旅游职业教育拒绝缺乏实战的理论家,要求有旅游的实践经历。但我国旅游专业本身是一个新兴专业,高职旅游类专业的大部分教师,没有旅游行业的实战经验,甚至有的教师是非旅游专业的转道者。当专业教师自身实践操作能力欠缺时,对校外实践教学的指导就无法胜任了。

(二)旅游企业的问题

作为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的旅游企业比(如星级酒店)一般要求学生实习半年以上,对于某课程的短时间实训往往不愿意提供场所。虽然出于校企双方的合作协议接收了学生的短期实训,但仅把它当做一项任务来完成来应付,安排学生打打杂或充当临时工,学生在实训中根本没有学到任何东西。而对于一些旅游景区根本不接收实习生实训,而旅行社想要接收的话还会受到导游资格证的门槛限制。

(三)学生的问题

现在高职生在一方面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识上还受到传统思想的误导,不愿意去酒店实习,另一方面又由于近几年生源素质的下降,部分同学考不出全国导游资格证,拿不到导游证就无法去旅行社或旅游景区实习。

三、建设高职旅游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应注意的事项

(一)提高认识,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要提供认识,在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上要考虑到旅游类专业的特殊性。在培养目标上对旅游企业开展市场调研,确定旅游管理毕业生的职业岗位,及时将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反映到专业培养目标上。

(二)实施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所在。校企合作就是指高职院校和旅游企业联合开展人才培养活动,利用企业资源建立校外教学实训基地。教学过程在注重人才培养的专业四美渗透(心灵美、行为美、仪态美、语言美)的基础上;注重实训基地化,深化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

旅游高职院校与旅游企业的合作,要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真正做到双赢、共同发展。首先旅游院校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选定优秀的旅游企业作为校外教学实训基地,并签订合作协议,双方都应根据互惠共赢原则履行自己的义务;其次旅游高职院要与校外教学实训基地构建有效运行机制。在学生课堂实践授课、企业兼职教师实践指导、专任教师企业顶岗、学生顶岗等各方面协商清晰,保证校外教学实训基地的有效运行,而非流于形式。

(三)建立教学一体化的旅游教学团队,培养“双师素质”教师

教学团队建设是校外教学实训基地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旅游专业教师一要不断提升自我素养、提高理论课题教学水平与实践教学的设计和运行能力;二是积极投入旅游企业顶岗锻炼,增强自身的实践经验;同时高职院校应制定相应的教学团队建设激励机制,鼓励教师顶岗锻炼和社会调研,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四、结语

加强高职旅游类专业校外教学实训基地建设是提升旅游类专业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重视校外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以达到培养旅游行业高端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

第13篇

摘要:文章在逐一对比《中图法》第5版与第4版U大类类目设置异同的基础上,阐述了U大类类目修订概况并加以分析,指出U类仍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

中图分类号:G2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4)12-0075-05

收稿日期:2014-11-17

作者简介:纪亚清(1965-),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中图法》(第 5 版)于2010年9月正式出版,此次修订幅度较大,新增1,631个类目,停用或直接删除约2 ,500个类目,修改约5,200多个类目,并首次使用新的复分标记和一般性问题的禁用标记。U 类是本次重点修订的大类之一。

1U大类类目修订概况及分析

1.1删除及新增类目,增加了类目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5版U大类删除和新增类目共计162个,其中删除类目有151个、新增类目8个,新增交替类目3个。

1.1.1删除类目。由于技术发展的变化,U大类原设类目已无文献,需要以新出现的技术和设备来替代,因此,删除无文献保障的类目。经笔者统计,U大类删除停用无使用频率类目151个,首先,“U28铁路通信、信号”类目下删除停用的类目为最多,共删除停用类目48个;其次,“U26 机车工程”类目下删除停用类目40个。删除停用的类目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①删除停用的类目改入该停用类目的其他同位类,并把删除的类目名称作为改入类的补充含义注释共有3个。如停用:{U122}过境交通运输、{U123}入境交通运输、{U124}离境交通运输;5版改入“U141国际运输”类目,并增加注释“过境交通运输、入境交通运输、离境交通运输等入此”。 ②删除停用类目改入其相应的上位类,并把停用类目的类名作为改入类的补充含义注释共有145个。如停用:{U228.2+1}对有线通信、信号干扰的测定;{U228.2+2}对通信回线平衡度的测定;{U228.2+3}对大地导电率的测定、{U228.2+4}干扰的允许值与计算;{U228.2+5}各种屏蔽系数及有关参数的测定和计算;{U228.2+6}接触网及供电系统上的防护措施”。5版改入“U228.2对有线通信、信号设备的干扰.测定及防护”并补充含义注释为:“对通信回线平衡度、大地导电率、干扰允许值、各种屏蔽系数及有关参数的测定和计算,接触网及供电系统上的防护措施等入此”。③删除停用类目改入大类不变的其他类目或改入跨越性较大的另一大类共有3个。如{U231+.92}地铁运营、管理及运营管理自动化停用;地铁旅客运输,5版入U293.6;地铁运输管理自动化,5版入U29-39;地铁运营管理,5版入F530.7。

1.1.2新增类目。5版U大类对较成熟、稳定的新主题,有一定文献保障则增设新类。这样可以进一步完善类目体系,使标引人员在归类时更能体现充分性、针对性、一致性、准确性。共新增类目8个(见表1)。

1.1.3为进一步解决集中、分散的问题,增加交替类目3个(见表2)表1《中图法》第5版新增类目表

序号分类号类名备注1U29-3研究方法、工作方法增加复分类目2U463.67+1汽车音响设备3U463.67+5汽车导航、雷达系统4U463.67+6计算机控制系统在“U463.67无线电设备、电信设备”类目下,对其扩充加细,新增3个下位类。其中,U463.67+6增补注释为:“总论入此”5U663.9+9其他增补注释:复合材料结入此6U671.97船舶制造检验7U462-6参考工具书增加复分类目8U665.19其他增补注释:船用电梯入此表25版新增三个交替类目表

序号分类号类目名称类目注释1U260.8+3生产组织与技术管理宜入F407.4724版为正式类;5版改为交替类2U471.21汽车运输企业组织机构与管理宜入F540.54版为正式类;5版改为交替类3U673.2生产组织及管理宜入F407.4744版为正式类;5版改为交替类1.2修改类名, 增强类目的容纳性

随着知识、科技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使一些类目概念过时、类名陈旧、类名限定过窄造成类目缺乏容纳性,一些类名学术性太强,对生活化的、通俗性内容容纳性差,造成类目体系滞后等现象。通过修改类名,可以将涵义相关的类目改为类组,容纳新的主题,增强类目的容纳性。5版U大类共修改类目名称有39个,其中只修改类目名称的有17个(见表3);既修改类目名称又增补类目注释的有11个(见表4);既修改分类号又修改类目名称的有11个(见表5)。表3只修改类名4版、5版对照表

序号分类号4版类目名称5版类目名称1U260.6+5车体涂妆工艺车体涂装工艺2U270.6+5车体涂妆工艺车体涂装工艺3U293.6地铁过轨运输地铁旅客运输4U436.212+.1齿轮变速器(付轴式)齿轮变速器(副轴式)5U463.32+4付车架副车架6U463.67无线电电信设备无线电设备、电信设备7U492运营技术运输技术8U656.35+3顺坝潜坝顺坝、潜坝9U665.16信号灯信号灯、照明装置10U655.51土方工程土石方工程11U655.56土石方和混凝土工程土石结构和混凝土工程12U668.3+2塑料通用塑料13U668.5组合材料复合材料14U692.3+41拖驳船队运行方式拖驳船队15U692.3+42顶推船队运行方式顶推船队16U692.3+43分节船队运行方式分节船队17U692.3+44排筏运行方式排筏纪亚清:《中图法》(第5版)U大类类目修订探微纪亚清:《中图法》(第5版)U大类类目修订探微表4既修改类名又增补类目注释4版、5版对照表

序号分类号4版类目名称5版类目名称4版类目注释5版类目注释1U16工商业运输特种货物运输无类目注释总论入此。鲜活、易腐、危险等货物运输入此。专论入有关各类。例:铁路危险货物运输为:U294.8+32U231+.96(4版)

U231.96(5版)地铁防火防火、防灾无类目注释防震、防水、减噪等入此3U239.8旅游铁路专用铁路无类目注释旅游铁路、客运专线、货运专线等入此4U415.11施工领导与工作方法施工管理方法无类目注释项目管理入此5U415.12技术管理技术管理、监理施工质量和安全等入此施工质量和安全、验收等入此(续表)

序号分类号4版类目名称5版类目名称4版类目注释5版类目注释6U653.93港内运输设备港内运输设施疏港公路、铁路入此港区内公路、铁路、调车场等入此7U463.1汽车底盘(总论)汽车底盘无类目注释总论入此8U469.6+93军用车、水陆两用车警车、水陆两用车警车入此军用车入TJ819U483摩托车、机器脚踏车摩托车(机器脚踏车)无类目注释电动摩托车入此10U664.4+2起锚机起锚机械无类目注释起锚机、锚链、锚链轮、挚链器等入此11U671.3、铸造及压力加工、成型工艺船体构件加工工艺无类目注释、铸造及压力加工、成型工艺等入此表5既修改分类号又修改类目名称4版、5版对照表

序号4版分类号5版分类号4版类目名称5版类目名称1U231+.1U231.1地铁勘测设计线路勘测设计2U231+.12U231.12地铁建筑限界建筑限界3U231+.2U231.2地铁线路构造线路构造4U231+.3U231.3地铁施工、改建与扩建施工、改建与扩建5U231+.4U231.4地铁车站车 站6U231+.5U231.5地铁通风通 风7U231+.6U231.6地铁自动控制自动控制8U231+.7U231.7地铁通信、信号通信、信号9U231+.8U231.8地铁供电、电气设备供电、电气设备10U231+.91U231.91地铁照明照 明11U231+.94U231.94地铁养护、维修养护、维修1.3增删改补类目注释,增强了分类法的适用性

1.3.14版没有注释,5版新增注释共有23个,其中包括新增参见注释5个。如新增注释:U17管道运输 4版没有注释。5版新增注释为总论入此。专论入有关各类,如油气管道运输入TE832;管道列车入U292.92+9.2。如新增参见注释:U215.1 施工组织与技术管理 4版没有注释。5版新增注释为:参见U415.1/.2有关各类。U674.7 军用舰艇(战舰) 4版没有注释。5版新增注释为参见E925.6。并新增反向参见注释。如5版“U644助航设备参见U653.94”“U653.94港口导航与通航设备参见U644”。互设参见注释,加强了相关类目间联系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有利于提高标引工作的效率,增强了文献信息检索的推荐作用。

1.3.25版在4版已有的类目注释的基础上,补充含义注释有14个。如U交通运输:4版注释为依总论复分表分。5版注释为包括交通运输科学和运输工程。总论旅客运输、货物运输的著作入此。专论入有关各类。如铁路旅客运输入U293;铁路货物运输入U294。依总论复分表分。

1.3.35版彻底更改4版原有的注释有4个(见表6)。表64版、5版类目注释对照表

序号分类号类目名称4版类目注释5版类目注释1U12城市交通运输总论城市交通运输技术的著作入此总论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城市新交通系统入此。专论入有关各类。如:城市铁路旅客运输入U293.5;城市地铁旅客运输入U293.6;城市轻轨电车旅客运输入U492.4+332U239.5城市铁路、市郊铁路新交通系统入此总论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入U12;城市铁路、市郊铁路的旅客运输入U293.5、U293.4有关各类3[U273.91]铺碴车入U215.4+2入U215.44[U273.92]铺轨车、起重车入U215.5+52入U215.5+51.3.45版保留4版部分注释,其余注释删除的类目有1个。例如[U217] 铁路房屋:4版注释入TU248.1。车站管理与运用入U291。5版注释入TU248.1。删除4版注释:“车站管理与运用入U291”。

1.3.55版全部保留4版的类目注释,并重新调整部分类目注释之间的关系有1个。如U675.7船舶导航与通信:4版注释技术方法入此。设备入TN965,参见U665/666。5版注释:技术方法入此。设备入U665/666,参见TN965。

1.3.6删除4版的全部注释,5版没有注释的类目有5个(见表7)。表74版有注释、5版删除类目注释对照表

序号分类号类目名称4版注释5版注释1U262.6制动装置仿U260.35分。无类目注释2U263.6制动装置仿U260.35分。无类目注释3U270.35制动装置仿U260.35分。无类目注释4U279.3+4货车检修仿U279.3+3分。无类目注释5U676.8+2遇难信号与通信GMDSS入此。无类目注释1.4启用扩号法,修改类号

5版为了增强分类表的空间容纳度,U大类启用扩号法修改类号共有1个。即4版分类号为U116.3运输量调节。5版类号修改为U116.5运输量调节,该分类号前面保留U116.3、U116.4 两个空号,为未来的交通运输事业的不断发展留有很大的空间。

1.55版首次使用新的复分标记、一般性问题的禁用标记

1.5.1新增复分标记。《中图法》(第5 版)为了增强类目复分、仿分的助记性,降低复分难度,对有些类下无直接复分、仿分注释而又需复分、仿分的类目后新增了相应标记,且区别八个通用复分表、专类复分或仿分的标记,标记符分别对应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与《中国分类主题词表》主题词对应类号的复分标记一致,以提醒标引人员必须依据相应的标记符号进行复分或仿分,如U214.8金属材料⑨ 、U469.13公共汽车⑨等。

1.5.2新增一般性问题的禁用标记共有9个。“一般性问题”是对专类下一组具有总论性和通用复分性问题加以概括总结,它只起仿分概括说明作用而不用于类分文献,其主题归入“一般性问题”类的直接上位类。第5版对“一般性问题”类进行了规范对不具有此特点的类做了类名的修改,对符合此特点的“一般性问题”类,在其类名后新增了禁用类分文献的标记,以提醒标引人员,避免误标引而造成与其上位类分类不一致的问题。

2存在的问题及修改建议

2.1部分类目重复编排

如“U492.4+4客运服务作业”其类目注释为“旅游服务入此”与“F590.6旅游服务与旅游企业”中类目概念的也有重复之嫌,建议把“U492.4+4客运服务作业”作为交替类目,修改为“[U492.4+4]客运服务作业入F590.6”。再如U695.1+4旅游,其注释为“旅行服务社入此”,与F590.654各类旅游企业,其类目注释“旅行社、旅游公司等入此”,其中的“旅行社”也有概念重复之嫌。建议把“U695.1+4旅游”也作为交替类目,修改为“[U695.1+4]旅游,入F590.654”。通过修改可以避免同书异号、一书两入现象的发生,也有利于组织文献分类排架及文献检索的需要。

2.2部分立类标准不一致

对铁路、公路、水路三种“货物运输”所属的相关类目做如下修改,在铁路货物运输类目中,将[U294.8+7] 鲜活、易腐货物运输”变成正式类目,且类名修改为“冷藏运输”,原类名“鲜活、易腐货物运输”改入该类的类目注释即可,并删除U295及其所有的下位类目,分别改入U294.8+7下新增设的一组下位类目里;在公路货物运输类目中,U492.3及其所属的类目不变;在水路货物运输类目中,删除“U695.2+91冷藏货物运输”。保留“U695.2+92特种货物运输”类目并删除原注释“鲜活、易腐和危险品货物运输入此”,并在该类目下增加“U695.2+92.3危险品货物运输”及“U695.2+92.4冷藏货物运输”两个下位类目,并在U695.2+92.4类目下增加注释“鲜活、易腐货物运输入此”。

修改后的三种相同的运输方式相同的类目立类标准是一致的,即“货物运输”包含“特种货物运输”,而“特种货物运输”又包含“冷藏运输”等类目,这三个类目之间是从属关系,类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比较清晰,便于标引人员操作。

2.3部分类目名称不一致

类目名称的一致性,是指类名在表述相同概念时要做到所用语词一致,在类目表中相近类目的类名所用词语也必须相同。而在铁路、公路、水路三种“货物运输”类目中,三者所区分出来的下位类基本相同,都包含“货物运输组织与管理、货运技术作业与设备、各种货物运输及特种货物运输类目及其所属的下位类”。而公路货物运输的类名却是“货物运输及商务工作”,其类名外延已经远远大于它的所有子目之和;又与铁路、水路的“货物运输”类名不一致;还有“U492.3+36汽车特种货物运输”, 既然是公路货物运输的下位类,就完全可以去掉“汽车”一词。这两个问题在《中图法》第4版也同样存在,建议将以上两个类名分别修改为“U492.3货物运输、U492.3+36特种货物运输”即可,这也与铁路、水路的“货物运输、特种货物运输”两个相同的类目名称保持一致。同样的问题也应把U294.8+3危险货物运输、U492.3+36.3危险品运输及U695.2+92特种货物运输其注释“……危险品货物运输入此”。将三个相近的类目的类名统一修改为“危险品货物运输”即可。

2.4部分类号设置不一致

如铁路运输的“U298安全技术”类目所属的下位类中的“U298.1行车安全、U298.2旅客安全、U298.3货物作业安全、U298.4防火安全”与公路运输的“U492.8安全技术”类目所属的下位类中的“U492.8+1货运作业安全、U492.8+2旅客安全、U492.8+3防火.防盗安全、U492.8+4行车安全”,这两组下位类目都是分别表达相同的安全概念,只是它们所表示内容的范围不同,那么这两组配号顺序只有“旅客安全”是一致的,其余三个类目则不同。这样的设置使得类目的关联度不强,缺乏逻辑性,不利于标引编目人员使用。因此,建议修改“公路运输安全技术的下位类目”为“U492.8+1行车安全、U492.8+2旅客安全、U492.8+3货运作业安全、U492.8+4防火.防盗安全”。这样可以保证相同性质类目在同一分类法中类号顺序的一致性问题。

3结语

5版U大类通过新增类目、修改类名、修改类号、新增注释等方式,容纳了更多的新学科、新事物和新主题,解决了一些新学科、新知识、新设备的归类问题;通过删除一些陈旧过时的无文献保障的类目,缩减了类表篇幅。这是修订取得的成果,但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一些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探讨,笔者期望能够使该类的类名、类号、列类更加准确、注释更加完整规范。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不断发展,新的交通工具、设备的出现,U大类的类目设置还需不断更改,期待有更多的业界专家参与对U类类目设置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编辑委员会.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5 版)[M]. 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

[2]赵勇.《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 版).业科学类目修订探析[J]. 图书馆建设,2012(3).

[3]李佩群. 浅谈(中图法)第五版应用中的问题[J]. 图书馆,2013(1).

第14篇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为使道路客运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活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我所召开了专门会议,成立了县“道路客运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活动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各股室按职责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围绕全县开展“道路运输平安年”为契机,抓住重点,加强沟通协调和信息共享,形成共管合力,确保活动取得显著成果,我所还要求客运企业成立活动领导小组,相应制定工作方案。

二、加强客运站场源头管理力度。认真履行运管部门“三关一监督”职责,严格落实客运站“三不进站,六不出站”的管理规定,加强所有进站车辆的安全例检,报班、出站发班检查登记,落实客车驾驶员安全预先告知制度,客车座位安全带及随车安全工具的检查、宣传、使用、督促客运站加强行包安检仪的使用和旅客行包的安全检查等工作。

三、加强对客运驾驶人的管理。我所严格督促客运企业加强对客运驾驶人的管理。全面开展道路客运驾驶员安全素质教育。严把驾驶培训考试关、从业资格关,推进驾驶员继续教育,强化经常通安全宣传教育,切实提高驾驶员的安全意识、驾驶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我所督促客运企业每周对企业客运驾驶人开展一次安全教育学习,,要求客运驾驶人必须每月接受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1小时的安全教育学习,学习内容主要是学习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提高驾驶员的安全意识、驾驶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我所要求企业加强对客运驾驶人违法信息和事故信息掌握,对交通违法记满分、诚信考核不合格以及从业资格证被吊销的客运驾驶人,企业必须坚决予以辞退。并将该驾驶员列入“黑名单”,全县所有客运企业均不得聘用。今年我所对县驰骋运输有限公司至宁化班线客运驾驶员尹学礼因违反职业服务质量行为给予扣除诚信考核分5分的和接受职业安全教育与服务道德教育培训7天的处罚,对全县所有客运从业人员得到一次教育。

四、严格加强营运客车技术状况管理。我所督促道路客运企业建立和完善车辆日常安全检查、维护制度,落实专人负责车辆技术管理工作,严格执行车辆定期安全检查和强制二级维护制度,并记入车辆技术档案。特别是5-7月份,我所针对汛期、高温等特殊天气状况,我所要求客运企业认真落实应急救援人员和应急设备。加强与气象、公路等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及时掌握天气、班车线路的道路状况,通过短信等方式第一时间通知驾驶员提前做好防范,及时做好绕行,特别是今年我县遭受300年一遇特大洪灾,由于我所及时加强了对农村客运线路巡查工作,发现险情,对不具备安全通行条件的县城至大由农村客运线路予以暂时停运,确保了我县农村道路客运安全。

五、强化客运车辆运行中的安全管理。目前我县长途客运车辆卫星定位装置安装率达100%,客运企业均已建立卫星定位监控平台,实行24小时值班制。我所建立健全了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管制度。通过建章立制,进一步提高卫星定位装置的应用水平,加强对企业监控平台的使用情况,并要求企业安排至少2人对监控平台的监控工作,对客车实行即时提醒,及时发现和制止各类违法违章行为。落实企业监控主体责任。

六、积极开展“安全带-生命带”专项行动。我所严格要求企业根据上级规定对营运客车出站前和途中按要求播放“安全带——生命带”宣传视频,同时要求客运站安排工作人员和客运站安全员在出站口对出站车辆严格实行登记、检查和摄像存档制度,对乘客实行告知提醒,对未系安全带人员立即督促指正,符合出站规定后方可放行。今年我所根据监控平台车辆运行情况,加大了在凌晨2时至5时仍在违规运行客车处罚力度,对在凌晨2时至5时仍在违规运行的赣B37360、赣B37392两部车辆做出停运7天,扣除驾驶员诚信考核分10分,责令企业GPS值班人员作出书面检查等处罚措施,确保我县道路运输市场安全。

同时我所对运行距离在800公里的客车进行清理,发现新世纪交运公司广州至客运班线存在凌晨2时至5时仍在运行的现象,我所立即和客运企业及业主了解情况,督促其立即整改,并和广州运管部门联系,发函至当地主管部门建议采取调整发车时间等措施,避免在凌晨2时至5时运行,目前广州至客运班线已调整发车时间,并整改到位。

七、强化道路客运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我所通过宣传专栏、广播、短信、车站电视、大屏、安全提醒等广泛开展安全宣传活动,做好向旅客、驾驶员的宣传工作,提高“道路客运安全年”活动的氛围,营造安全生产良好氛围。我所按照省运管局关于开展2015年安全生产月活动的要求我所认真开展了各项活动。一是6月16日组织人员在县城莲花万景城广场进行宣传活动,现场共发放客运安全知识等内容的材料300余份,接待前来咨询的群众150余人(次)。二认真组织客运行业从业人员举行了一场应急逃生、防恐反扒综合演练,演练内容包括对途中上车旅客进行“三品”检查;突况下车内旅客如何使用安全锤开窗逃生;车内发生火灾时司乘人员如何应急处置和组织乘客快速有序安全疏散,以及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等。三是组织客运驾驶员开展了一次安全承诺活动。各驾驶员郑重向乘客宣誓“五不两确保”:不超速,车速控制在道路限速以内;不超员,车上人员数不超过核定数;不疲劳驾驶,连续驾驶时间日间不超过4小时,夜间不超过2小时;不接打手机,保持注意力集中;不关闭动态监控系统,保持车上监控设备正常工作;确保乘客正确佩戴和使用安全带;确保乘客生命安全。通过安全承诺活动提升车队、驾驶员和乘客安全意识,规范安全行为,确保安全行驶。

八、加强包车客运管理。我所重点检查企业安全生产制度建立落实情况、车辆GPS动态监控管理情况、驾驶员安全教育培训情况;驾驶人资质、车辆营运证及包车牌携带、安全带、消防设备、旅行社包车合同、旅行意外险投保等情况。并要求客运企业必须建立每趟次客运包车台账,详细记录起点、途经点、终点、时间段、旅客人数等信息,并每月报运管所审核。通过整治,落实了我县包车客运经营安全主体责任、有效遏制违法违章高发态势和加快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建设。进一步提升我县旅游包车客运市场的有效规范化建设,为旅客们的出行提供有力保障。

在整治工作期间,驻站办工作人员对我县道路旅客运输企业(含公交公司)、汽车客运站进行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检查,共发现安全隐患情况问题6次/处,下发安全整改通知书6份,各运输企业(站场)安全整改落实率达100%。有效地保证了我县道路旅客运输市场安全。

九、存在的问题

(一)两运输公司

1.从业人员和车辆信息档案资料不全;

2.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途有违规超速行为现象;

3.还有个别班线未严格执行凌晨2时至5时停车休息禁行制度。

(二)汽车客运站

第15篇

笔者依据现有统计资料的相关数据,从旅游业相关产业中剥离出旅游增加值,根据劳动生产率测算我国的旅游就业总量,从而较准确地测算了我国旅游就业弹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的比较以及旅游就业弹性的动态变化,分析了我国旅游业对就业带动作用不强,没有发挥“就业蓄水池”作用的原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旅游;增加值;就业产出弹性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CJY092);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1FJJ028)

作者简介:张小利(1974-),女,陕西西安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就业与旅游扶贫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14)03-0072-06收稿日期:2013-03-26

就业问题一直是各国政府都非常关注的社会经济问题,我国是人口大国,就业对于国计民生更是重中之重。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具有就业容量大,门槛低、领域宽、方式灵活的优势,所以被称为“熨平就业波动的蓄水池”( Szivas et al,2003),其经常被用作一种工具来刺激经济,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Abby et al,2006)。从我国的实践来看,一方面,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就业问题成为影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我国拥有丰富且优质的旅游资源,尤其是欠发达地区,通过发展旅游来提高我国的整体就业水平、解决目前就业问题是可行且有效的方式。目前,全球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口的3%左右,而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数仅占总就业人口的1.9%。同时,我国的旅游就业水平增长较国民经济的增长明显滞后,并且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也不相一致,旅游就业效应未能完全发挥,旅游对于就业水平的贡献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

旅游就业弹性指旅游就业对旅游总产出变动的反映程度,其经常被用来衡量旅游总产出的变动对旅游就业的影响度,同时也能反映一个国家旅游业对就业水平的贡献度。国内学者利用地区及行业旅游就业弹性对旅游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唐代剑(2005)在对浙江省旅游就业人数核算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就业弹性的线性测量方法。柳思维等(2008)通过对湘鄂黔边区的旅游就业弹性的分析,指出了旅游经济增长与旅游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郭为等(2009)通过对饭店和旅行社的就业波动弹性的测算和分析,指出旅游就业中间接就业比直接就业更加重要。就业弹性的准确测算,需要用到一个基础性的指标,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就业总量。由于我国尚未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旅游卫星账户,导致整个产业的范围模糊,旅游就业总量很难在统计数据中直接找到。目前我国统计体系中的旅游就业只涉及旅游饭店和旅行社两个主要行业,而这两个行业的就业量仅仅是旅游总就业量中的一小部分,据此所测算的旅游就业弹性必然有很大的偏差。如何对我国旅游业的总体就业水平进行相对准确的测算成为准确测度旅游就业弹性的关键,而国内学者对于旅游就业总量的测算基本上都是地区性的,目前还没有全国性的研究,基于此,本文试图在对现有旅游增加值剥离系数法(刘益,2012)予以改进,利用旅游消费结构、相关行业的增加值率,从第三产业增加值中剥离出旅游总增加值,进而测算出我国1994年~2011年的旅游业总体就业水平,然后对旅游就业弹性进行测度,分析目前我国就业弹性的变化规律和趋势,为旅游就业水平的可持续增长提供理论依据。

一、我国旅游总就业水平的测算

(一)利用1994年~2011年国际和国内旅游消费构成、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如表1所示),计算与旅游相关行业来自于旅游业的收入。计算公式如下:

〖JZ(〗〖WTBX〗Y=(Yd×Sd)+(Y1×Si×R)〖JZ)〗(1)

〖JZ(〗Y=(Yc×Sc)+(Ys×Ss)+(Yi×Si×R)〖JZ)〗(2)

Y表示相关行业来自于旅游业的收入,Yd表示国内游客的总花费,Sd表示国内居民对该行业产品(服务)的消费比例,Yi表示国际游客总花费,Si表示国际游客对该行业产品(服务)的消费比例,R表示年平均汇率。由于1999年之后,国内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旅游消费构成差异较大,1999年后分别计算后加总得出与旅游相关行业来自于国内旅游的收入(如公式2),Yc表示城镇游客的总花费,Sc表示城镇游客对该行业产品(服务)的消费比例;Ys表示农村游客的总花费,Ss表示农村游客对该行业产品(服务)的消费比例。

在测算相关部门来自于旅游业的收入中,将现行旅游消费构成统计中的九个类别分别归入第三产业的八个部门:交通运输业(长途交通和市内交通)、住宿业、餐饮业、信息传输业(邮电通讯)、批发零售业(购物);商务服务业(游览)、娱乐业和其他服务业。而在我国的投入产出分析过程中,这八类部门又分别归属于四个大类,即: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信息传输)业、住宿餐饮和批发零售业、商务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其中商务服务业主要涉及旅行社业务,本文为了计算方便,把商务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合并统称为“其他服务业”来计算来自于游览、娱乐和其他旅游消费的收入。根据国内旅游收入、国际旅游收入及相应消费构成计算出旅游直接相关产业来自于旅游业的总收入,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二)利用相关行业的增加值率计算出旅游总增加值。

假定各行业中来自于旅游消费部分的增加值率和其平均增加值率相等,根据相应各产业部门增加值率剥离出相关行业旅游增加值,最后加总得出旅游业总增加值。

〖JZ(〗TP=∑(Yi×Rpi)〖JZ)〗(3)

TP表示旅游业总增加值,Yi表示与旅游相关的第i个产业来自于旅游业的总收入,Rpi表示第i个产业的增加值率。

我国各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计算所使用的增加值率有所不同,为了和相应年份第三产业的总产出相匹配,相关行业的增加值率分别根据1992年、2000年、2005年、2007年的投入产出直接消耗系数表中各行业的增加值率得出。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三)根据相关部门来自于旅游业的增加值及各产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计算出1994年~2011年旅游业总体就业水平(如公式4)。

资料来源:1994年~1996年行业增加值率来自于1992年我国各行业投入产出直接消耗系数表,1997年~1999年行业增加值率来自于1997年我国各行业投入产出直接消耗系数表,2000年~2001年行业增加值率来自于2000年我国各行业投入产出直接消耗系数表,2002年~2004年行业增加值率来自于2002年我国各行业投入产出直接消耗系数表2005年~2006年行业增加值率来自于2005年我国各行业投入产出直接消耗系数表,2007年~2011年行业增加值率来自于2007年我国各行业投入产出直接消耗系数表。

注:表中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住宿餐饮和批发零售业,其他服务业1994年~1999年来自于旅游业的收入根据公式1计算而得;2000年~2011年来自于旅游业的收入根据公式2计算而得,旅游业增加值合计数根据公式3计算而得。

(一)我国旅游就业弹性过低

通过回归模型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分别为:-0.211744、0.176952和0.210232。而世界平均按三次产业显示的就业弹性为0.24、0.21和0.61(Kapsos,2005)。由于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第一产业劳动力迅速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所以我国第一产业就业弹性为负,与世界平均水平没有可比性。但是,与第二、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的比较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的世界平均水平远远高于第二产业,二者相差0.4。而我国第二产业就业弹性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差距不大。第三产业就业弹性虽然也高于第二产业,但高出的幅度很小,并且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弹性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非常大,说明我国第三产业在就业中没有发挥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优势、没有在吸纳就业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特别是,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典型产业,由其行业性质所决定,旅游业的就业弹性高于第三产业的平均水平,世界平均水平达到0.66。但从我国实际来看,我国旅游就业弹性只有0.28,虽然也高于我国第三产业的平均水平,但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0.38。

(二)我国旅游就业的波动性较大

从表4和图1所显示的我国1995年~2011年就业弹性变化来看,就业弹性最高是2002年为0.83,最低的2008年为-1.59,波幅很大,并且每年旅游就业弹性都出现较大的波动,这说明目前我国旅游就业缺乏稳定性。

(三)我国旅游业并未发挥出就业“蓄水池”的作用

从国际经验来看,旅游业被称为“熨平就业波动的蓄水池”,即在经济衰退时,旅游业可以吸纳从其他产业释放出的劳动力,从而减轻整个社会的就业波动。但从我国实际来看,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大幅下降,但在这两个时期我国旅游就业弹性不仅没有上升,反而呈现负值,即旅游业不仅没有吸纳从其他产业释放出来的劳动力,反而也向社会释放劳动力,成为加剧全社会就业波动的一个因素。

我国旅游就业之所以会出现以上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旅游业产业链不够完善,导致其吸纳就业的能力不强。在旅游产业中,满足购物和娱乐等非基本旅游消费需求的部门产业链最长,也最能带动就业的增长。从目前我国的旅游消费构成来看交通费所占的比重最高,达到30%左右,而交通业本身吸纳就业的能力非常有限;娱乐和购物等非基本旅游消费比例很低,以国际游客为例,2011年国际游客在交通方面的消费比例是36.9%(包括长途交通和市内交通)、而娱乐方面的消费为6.2%,购物方面的消费为23.7%(国家旅游局,2012),在国际上,非基本旅游消费比例最低警戒线为30%,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则可以达到60%以上,其中购物和娱乐消费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一般在50%以上(李一玮,2004)。2011年我国购物和娱乐消费的比例仅为29.9%,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从而造成旅游产业链不完善,旅游就业带动能力不足。

第二,旅游教育结构不合理、教育方式落后,导致旅游人才不能适应旅游就业发展的需要。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更多培养专业基层服务人员的职业技术学校,而在我国,专业的旅游职业学校的数量不足,而且还正在减少。2011年末,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比上年增加148所,在校生增加0.37万人,而中等职业学校比上年仅增加92所,在校生减少了0.69万人(国家旅游局,2012)。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对基层从业人员的需求量要远远大于对高层技术管理人才的需求,这样的增长结构显然与旅游业的产业就业特征相背离。另一方面旅游教育方式落后,在高等教育中“重理论轻能力”,教育与实践脱节,课程设置、师资结构不合理;在职业教育中,缺乏规范性、专业性,使学生的各种服务技能学习不到位。这些因素导致了我国旅游人力资本市场上的“货不对路”的现象,不能真正满足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旅游业面临人才匮乏和就业增长乏力的矛盾。

第三,旅游业企事业单位的短视行为,导致旅游就业的波动性。由于我国旅游企事业单位用人机制上存在重短期、轻长期,临时工雇用比例过高,当经济出现波动的时候大量雇用或解雇临时用工,以实现其短期经济目标。而企业之所以存在这种短期行为,主要在于我国旅游业仍然属于外延式增长,重规模、轻质量,反映到旅游用人机制上,就是重使用、轻培养。

现阶段要想提高我国旅游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提高旅游就业弹性,应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完善、深化现有产业链。加强餐饮、娱乐、购物环节的管理和创新,提高游客在这些环节的消费比例,在完善现有旅游产业链的基础上延长深化产业链,把旅游产业链从现在的食、宿、行、游、购、娱六个方面向纵深发展,使旅游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其他第三产业能紧密联系。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工业旅游、文化旅游,加强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和设计,创新与文化、品质与特色与相结合,开发出融入了当地文化、设计独特,品质上乘的真正具有纪念意义的旅游纪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