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艺术美学特征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创作电影,其实也是在创作美的艺术。观众对电影艺术的欣赏,实际上就是对“美”的艺术形象的感知与领悟。美既是人生命追求的意义所在,也是人对于客体的一种价值判断标准。在人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中,电影艺术的“美”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电影艺术使观众在精神领域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和生命价值的满足。这就意味着,要求和衡量电影艺术要用美学理论的标准来进行。电影理论全面、深入发展的突出表现是电影艺术美学特征的完美呈现,同时,电影艺术的美学还是对电影进行思考的一种方式。研究电影艺术美学特征时要把这种思考方式牢牢掌握,进而提高受众在电影艺术创作和欣赏时的自觉性。为中国电影的创作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电影人张艺谋,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通过镜头语言与民族传统美学的有机融合,使得他的作品充满哲理的思考和诗情画意的美感。
一、电影艺术:电影与美学的有机融合
生活是由一个个社会现象组成的,生命的终极追求在于透过生活获得美的真谛,也就是说要通过研究表面现象去追求本质。电影是通过再现生活场景来传达思想和传递情感的。本质和现象缺一不可,两者的结合成为电影艺术存在的现实依据。可见,电影艺术是电影与美学两者之间的完美融合。电影有助于美学确定自己真正的研究对象,并以此为依据深入发展;美学有助于电影更加深入地探究画面与声音等现象,也就是更加深刻地理解电影的真正内涵。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不同的物质载体,以拍摄电影为例,电影艺术是运用摄像镜头来展现的。电影通过摄影机拍摄下来的一个又一个的具体镜头来反映生活,表现在银幕上则是欣赏者最直接的欣赏、审美对象。电影的一个镜头包括连续的一组画面,制作者根据分镜头剧本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拍摄,得到许多不同长度的镜头画面,再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把它们剪辑组合,并配以音响效果,影片即摄制完成。每个镜头的设计和创作都应遵循一定的美学原则。镜头中所包括的各种因素,从画面构图、光线配置、色彩运用到人物表演、节奏处理、音响效果等,都应具有一定的审美意义,使每个镜头在表现思想内容的同时,能产生一定的美感作用。摄影机的运动也同时实现了对镜头画面的自由驾驭,从而增强了画面的生命力和真实感,这也切实的论证了电影与美学结合综合表现艺术的重要性。中国电影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给中国观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印迹的深处,正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意蕴与风情神韵。张艺谋,作为中国当代导演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以专业的镜头语言作为主要的叙事工具,利用声音和画面的完美结合,并融入经典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美学思想,在有序的叙事情节中,实现一种饱含民族情感的审美愉悦和对传统文化的由衷赞美。
二、电影美学:电影艺术的审美性特征
美学是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科学。也就是说,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那么什么是审美现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观点不同,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而电影理论家们认为电影是无须界定的。可见,美学家对待审美现象和电影理论家对待电影的态度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在研究电影艺术具有哪些审美特征时,电影受众的审美取向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电影艺术的第一个审美特征是具有视觉呈现性的特点。因为电影总是用有视觉呈现性的画面语言来叙述故事的。所谓视觉呈现性,指的是电影所表现的东西必须是看得见的,能够被呈现在银幕上的。画面语言是电影特有的表现方式,它凝炼而又独特,是电影艺术特有的个性。电影艺术的第二个审美特征是具有色彩表情性的特点。比如,红色会让人联想到火焰,给人以温暖、热烈、热情奔放的感觉;黑色会使人联想到无边无际的黑暗,让人感到孤独、恐惧甚至绝望;而蓝色会让人联想到广阔的天空和浩瀚的海洋,给人以宁静致远的感觉。这些都是人类在生活实践经验中一点一滴总结出来的,从而赋予了客观的色彩以情感的内涵。色彩强烈的表情性,使得它成为电影艺术一个十分重要的抒情手段。电影艺术的第三个审美特征是接近生活,逼真自然。要求电影接近生活,不但是指外在现象的逼真,更指内在情感的逼真。有些电影过多的使用“巧合”、“偶遇”等情节,意在模拟再现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但其实这种表现手法往往是拙劣的,是最不真实的。电影能否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归根结底取决于电影艺术家对待客观现实的根本态度。电影强调真实性,但并不意味着排斥艺术的“假定性”。反而有时候还常常借助这种“假定性”,来达到艺术的真实这样一种审美效果。只有牢牢把握了电影艺术的审美特性,再加上对蒙太奇手法的合理运用,对声、光、电、色彩、画面、音响、音乐等艺术元素与电影语言的有机组合,才可能创作出生动感人、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物化出具有丰富内涵的电影艺术作品。只有这样的作品才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不但能吸引观众,更能感染和启迪观众,持续的发挥它的审美价值与艺术张力。张艺谋电影饱满的展示出其对于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思考,这归结于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崇尚与继承。张艺谋提取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意象和精神气质,通过镜头、语言、画面构图和电影叙事语言等集中表现出来。张艺谋对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他不断地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移植到他的电影当中去。从他指导的电影《红高粱》可以明显看出,他在电影拍摄中通过一个个独特的镜头语言,凝练的呈现出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影像或美感景象,带给受众美的享受。另外,从电影叙事的角度来看,他将我国传统文化中提炼出的美学符号化,并进行艺术放大和适度夸张,使电影画面所承载的叙事内涵不断加宽、加深,从而使影片具有强大的艺术张力和艺术感染力。
三、艺术影响:民族文化与美学的完美结合
每一部电影的成功,都标志着电影艺术的星星之火在逐渐燎原,电影艺术存在的最根本意义在于,影片本身在获得受众的肯定时,能够把其最精华的美学思想也传达给受众并传扬下去。出彩的电影如何能在变幻多样的大环境下获得成功与肯定,值得我们去深思。电影《英雄》是张艺谋拍摄的第一部武侠片,他的拍摄理念和制作原则依然深刻的体现在这部影片当中。张艺谋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挖掘与探究,并将中国古典文化进行了无限放大,在影片中形成了独具内涵的意象符号,将一部武侠片以“诗情画意”的方式表达了出来。影片将每段故事都用不同的色彩进行表现,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张艺谋内心对于中国古典美学与叙事内涵的深刻解读以及完美表达。张艺谋的电影美学思想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让电影人看到中国民族文化与电影融合的更多可能。在影片当中,张艺谋展现了自己对于民族文化中色彩含义的理解和感受,他的电影美学思想也通过色彩完美地表达了出来。电影《英雄》叙事的主要工具是色彩,同时色彩也对于环境氛围的营造、人物情绪的表达和审美取向的引导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影片中泼墨般的大量运用色彩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展开,不同的色块分别代表着不同的主题、情感和内涵,而且这些颜色都能在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中找到对应的内在精神含义,这也显示出张艺谋对自然美学和中国禅意思想的深刻把握。视觉的冲击是最强烈的,人们在看到画面的时候,首先扑面而来的是色彩,色彩对于刺激并调动人的情绪和情感是第一性的。影片中如此大块的、夸张的色彩运用,无疑是张艺谋对于色彩运用的一种大胆尝试。探讨张艺谋电影艺术风格对中国电影的影响可以发现,他运用色彩为电影带来了一种艺术美的叙事风格,为电影注入了丰富多彩的美,为电影带来一幅幅精彩的历史画面和一种发现人、发掘人性的美。另外,张艺谋将武侠中的精神气度和神韵在影片中进行放大表现,使整个武打场面呈现出一种唯美和诗情画意,这深深体现了张艺谋的电影美学理念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纵观张艺谋电影,从受众的观赏心理、审美取向、生活方式等角度分析,其中深具民族特色的普遍性规律存在。第一,在观赏心理方面,影片切合观众亲身体验,从影片营造的“现实生活”中观众能体悟到鲜活的生命力和丰富的人生感知。第二,在审美取向方面,张艺谋电影演绎民族悠久的历史故事、描绘民族浓郁的风土人情、展示民族独特的风俗民性,从而得到观众的普遍认同。
参考文献:
[1]金丹元.影视美学导论[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
[2]姚晓蒙.电影美学[M].东方出版社,1991.
动漫在市场上的地位不可替代,相关产业的兴起以及长久不衰就可以直接证明动漫在市场上的重要性。动漫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依据动漫人物,制造相同的玩具投入市场,受到广大动漫迷的喜爱。例如:我国国产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播出受到小朋友们的喜爱后,许多制造企业抓准时期生产了以玩具为主的产品,以求迎合小朋友们的喜好,从中获得利润。动漫的表现手法是虚拟的,非现实的,是对现实的方法的完全颠覆,挑战着我们对于画面的界定意义。动漫主要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美国是一个造梦的国度,迪斯尼乐园等更是现实的动漫之城,给人们精神上的享受,带来精神上的美的亲身体验。同时动漫与游戏的结合,让动漫迷们享受了放松的过程还能进行美的欣赏。例如:在日本,动漫艺术已经与游戏产业相联系,形成较为系统的商业链接。
2动漫艺术独特的美学
艺术特征每一门艺术都有自身的审美艺术特征,动漫艺术由本身的特殊性质决定,使得人物的造型不同于影视类艺术,影视类艺术是以真人为表演对象,动漫艺术的人物造型费真人演出且形象夸张化;同时漫画艺术虽是由静态绘画为基础,但是它结合了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将画面灵活化,利用音箱效果,渲染气氛,对观众的视觉和听觉都产生巨大的冲击力,故事的叙述非常的鲜明立体。动漫艺术的美学特征具备了人物造型的夸张性,画面的立体感,音乐的个性化,同时还具备了作者附之于作品的人性美。
2.1动漫艺术的人物造型
造型在艺术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创作者要借助外在的形式对角色进行美化,以达到观众的喜爱。动漫艺术的人物造型不是真人出演,都是出于绘画者之手,依据人物的性格,各有其特点。以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的作品为例,进行一一对比。在动漫《龙猫》中,故事情节简单,龙猫的造型设计令观众大爱,龙猫憨厚老实,乐于助人的形象直入人心。宫崎骏将其设计的很胖,眼睛很小,同样具有魅力。从审美角度来说,艺术形象通过本身的造型设计,向观众展现最为出色的一面以及向观众传递美好理念,很容易获得人们的审美青睐。
注重造型艺术是每一个创作者必须明白的。在不同的故事情节中,人物的造型会有所变化,产生另一番审美的角度。例如:宫崎骏的《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中,故事假定于主人公阿莉埃蒂的身份是小人,所以画面的构图比例都会发生变化。在翔晒太阳的画面中,镜头的画面上的花是比较小的,阿莉埃蒂入镜后,镜头切换至特写镜头(相对于翔来说)画面中的鲜花变大,阿莉埃蒂的造型依旧是很小,没有花朵的比例大。依照人物的身份,环境的不同,其人物造型都是有变化的。
在宫崎骏电影中,人物造型变化最多的,当属《哈尔的移动城堡》由于哈尔的身份是魔术师,所以他的造型和衣服都是在不断的变化中,从变化中突出人物的性格,心情以及对于女主角的感情变化。例如:哈尔发现自己头发的颜色变化后,从浴室里冲出来,最后身上的出现了液体。这里透露了哈尔喜欢女主角的信息,同时也体现了他在自己喜欢的女孩子面前非常注意形象。动漫艺术从人物的造型变化,可以传递出人物的情感变化,交代故事情节,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是其独特的美学艺术之一。
2.2动漫艺术的色彩
动漫艺术的色彩不是随意的涂彩,它依照现实的色彩调和再根据视觉效果进行进一步的修饰,获得艺术上的美的享受。动漫作品的好坏,往往从色彩的调和上就能看得出来。同样是宫崎骏的电影《哈尔的移动城堡》,苏菲回到店中,未点上蜡烛的房间里是以暗色调为主的,点上蜡烛后,房间的颜色瞬时间变成了暖色调,并且在画面上,处于角落的物体颜色比较暗。这一段的色彩调和非常的细腻美妙,从生活的真实性出发,利用色彩的调和再进一步的修饰,使整体效果非常的好。动漫艺术的色彩不是按夸张化的方式来处理的,它是依据现实的色彩基调的变化规律进行进一步的美化,从而达到美的艺术效果。
2.3动漫艺术的音乐造诣
音乐是动漫艺术中不可或缺的,每一部热播的动漫剧都有自己专属的音乐旋律,由此可见音乐在动漫中的重要性。宫崎骏的动漫电影音乐大多都是让久石让来创作旋律,没有照搬音乐坛上原有的音乐旋律,通过久石让的理解的动漫故事的讲述内容,进行曲子的创作。有动漫《天空之城》的配乐,空旷悠长的旋律,如同天空之城在空中的漂流,带着一个帝国的衰败在游荡,最后留下最为简单的事物。音乐旋律是心灵沟通的桥梁,能唤醒人类潜在的感情,引起共鸣,形成艺术与艺术欣赏的共通性。
2.4动漫艺术折射的人性美
艺术是给人以美的享受。社会的组成是由一个个人来组成的,人类需要通过劳动来换取生存。当人类的生存不再受到威胁,他们的精神开始需要充实,需要提升自己的精神需要,已达到满足。此时人性的美能带给人心灵上的安慰和享受。人们观看戏剧、影视甚至游戏、不外乎想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动漫艺术的诞生是基于人类的需求而诞生的。艺术从来不是舍弃一切客观的事物,相反它是基于社会存在的,人的意识的再创造。在这里人显得尤为重要。动漫艺术要给人美的享受。人性美是从古至今人类追求的精神上的享受,强调生命的意义,强调人性的光辉。动漫艺术中存在着人性的美,例如:宫崎骏的电影,每一部都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引发人们的思考。动漫《风之谷》告诉人类要爱惜自然,爱惜每一动物的生命,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动漫《哈尔的移动城堡》告诉观众,战争的残酷性,要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动漫艺术的创作折射着人性美,用绘画与影视蒙太奇手法相结合,直击人心,给人以美的思考。
3总结
关键词:现代舞蹈;艺术;美学特征
前言
舞蹈的艺术动作充分的将舞蹈的美学特征和内在激情,用直观的动作展现出来。舞蹈的美是一种自我陶醉和令人欣赏的姿态。随着舞蹈艺术的发展,现在的舞蹈已经是一种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了。舞蹈艺术美的表现形式和境界都符合了一定的美学规律性,使其具备了舞蹈艺术的美学特征。本文主要是将现代的舞蹈艺术美学特征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如下:
一、现代舞蹈艺术基本情况
舞蹈艺术主要反映的是人的肢体的形象、情境和氛围的美。舞蹈艺术是人类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的精华,也体现了不同时期文明发展的走向。舞蹈艺术起源于远古时代人们的劳动、战斗等等,体现了当时人们丰富的内心情感和。舞蹈以动作的外在形式将人内在的喜怒哀乐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舞蹈是一种综合的艺术的表现形式,在历史发展中不断的转变其表达方式和形式。从最初的的具体实用性转向了艺术性的活动发展[1]。舞蹈艺术从整体上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其中,艺术舞蹈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综合的手段为观众提供视觉上的之美,其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欣赏性。自70年代后期,艺术化的舞蹈主要是展现在舞台上。今天,随着社会文化和各种艺术形式与门类的不断进步,现代舞蹈艺术在舞台上的呈现也越发多样性、综合性,随之而产生的“美”也有所不同。
二、现代舞蹈艺术的美学特征
现代舞蹈艺术的美学特征主要包含情感美、服装道具美、音乐美、舞美、力度柔韧美、协调美、动态性节奏美等诸多方面。那么,我们就现代舞蹈艺术的主要几种美学形态做一些探讨。首先,现代舞蹈艺术的美学特征中最重要的就是情感美[2]。现代舞蹈艺术的本身是十分重视舞蹈对于情感的表达,也是舞蹈艺术中重点突出的表达部分。其实,各项艺术在创作之初,都是将人的情感作为主导线索,贯穿于整体的创作之中。舞蹈艺术也是符合这样的艺术表达和认识规律的。在舞蹈作品进行创作时,情感表达就作为主线贯穿整体的舞蹈创作中。而舞蹈表演者的主要职责就是要将舞蹈想要表达的情感传达给观众。观众通过欣赏舞蹈来获取情感上慰藉,体会舞蹈给人带来的美的感受。综上,舞蹈艺术的情感美,主要是依据真挚的情感,通过艺术表现形式,充分的抒发舞蹈美的情感,准确的进行情感表达。其次,现代舞蹈艺术的形象美主要基于舞蹈形象来作为诠释,将整个舞蹈艺术的表演中心表达出来。形象美是舞蹈艺术的中心灵魂。形象美的表达可以是具体的人物形象,也可以其他舞蹈艺术形象来承载。舞蹈艺术的形象美,是舞蹈在设计之初时想要表达出来的某种内容、情感、人物的具象表现。舞蹈艺术的形象美对舞蹈艺术的整个舞蹈艺术创造的质量有重要影响。舞蹈艺术的形象的创造过程实际上就是舞蹈形象的塑造过程。主要是通过人体的肢体动作、表情等方面来塑造的。比如:杨丽萍创作和表演的舞蹈《雀之灵》。整个作品通过表演者用流畅和精巧的动作,给观众呈现出一只美丽孔雀的生动形象。特别是舞者通过“闪、短、绵长”相结合的身体韵律特征使整个作品柔美、细腻、灵动的形象跃然而生,至今仍给我们留下了了深刻的印象,每每回想这个作品“白孔雀”的美丽形象立即浮现在脑海。通过舞蹈的形象美的重要美学特征,可以集中的反映人们对自然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客观上说明了人们对理想生活追求的热情。这些也都会引起观众内心的共鸣,让观众切实的感受到舞蹈给人们心灵带来的美的滋润和美好享受。综上总结来看,舞蹈艺术的美学特征的中心思想[3]。再次,现代舞蹈艺术的韵律美。舞蹈艺术的韵律美主要是指舞蹈的具体表现形式中,人体动作的律动感和规律性以及节奏感。舞蹈艺术的韵律感使得舞蹈艺术和音乐结合起来,让观众感受一种具体舞美整体协调性[4]。最后,现代舞蹈艺术的意境美。意境美食舞蹈艺术的重要美学特征。这种已经美可以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表达出来。有时可以用具体个舞者人物来写实表现,有时也可以用虚拟的手法来使舞蹈艺术的自然形态都解放出来。达到一种情与境的统一结合。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舞蹈艺术美的表现,主要源于人们对美的欣赏和追求,这种美必须是多种形式的美的综合表现,缺一不可。因为,舞蹈艺术必须是源于生活且又高于生活的。现在社会中舞蹈艺术无处不在从文艺晚会演出到广场舞蹈,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和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舞蹈”美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增强。为了符合观众审美要求的不断提高,舞蹈编导、演员们也在不断探索和常识这提升“美”的方式与方法,并试图与其他艺术门类相融合,产生全新的表演形式,从而也对舞蹈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官效臣.舞蹈意境初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4.
[2]曾焯.汉代舞蹈文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
[关键词]电视散文;审美;艺术美学;创作特征
一、视听语言——与观众的絮语
“审美就是自由的体验”①与央视《电视诗歌散文》的栏目宗旨有相通之处。同时,“电视兼有媒介属性与艺术属性双重属性”②。在这里,我们重点分析电视散文这种电视节目样式的部分艺术美学特征。《电视诗歌散文》中的《中国古诗欣赏》《天一生水》《可可西里生存日记》等作品,在以优美的视听语言演绎经典文学作品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贡献。
视听语言既有能力记录现实的原本样态,又有能力构建非现实的时间空间。它既可以是表现的,也可以是再现的。其中,电视散文的视听语言呈现出三种基本形式,即视听语言中再现、表现及前两者交互并存。比如在《我与地坛》中,作者讲述到自己在地坛里的那些时光、母亲的叹息时,画面就再现出了曾经作者在地坛时的情景。
“看不仅是眼睛的活动,而且是大脑的活动。”③影视画面被观众眼睛接受,同时,它如同文字之于文学、音符之于音乐,是电视不可或缺的成分。电视散文的画面大多非常优美,构图十分讲究。一方面为表达深刻的思想内容服务;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为了创造自身的独立审美意义而存在。画面不仅是重要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信息传播手段,而且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方法,具有以影像来营造意境的特点。意境“是由精神经验和心理意念构筑成的空间和画面,但是这种经验和意念,一旦得到会意性的领悟,往往可以获得多义的效果”④。
二、画面构图——景语的蹁跹
构图,即单幅画面内部的构架。有时,拍摄者会将焦点纵向变化,以达到画面的顺畅、层进式变化的画面叙述目的,从而带来独特视觉效果,对作品全篇的镜头语言产生影响。在《背影》中,主人公从火车内望见父亲去买橘子时的主观镜头纵深推进使焦点纵向变化,配合朗读作者内心的独白,是全篇的一个描写精到让人动情的所在。
“是什么使得好的艺术如此有价值,对我们如此有意义?……所有这些都是正当的美学问题。”⑤针对电视散文的话,答案中应该有“视听语言”几个字,视听语言能增添作品别样的美感,赋予作品以灵性。比如“丽江春雪”以出乎意料的初春之雪,颠覆了平时很多人心中固有的丽江形象。该片的后半部以人物为主,表现出人们在雪中的活力与情趣。在北方这些行为相对多见,但在三月的南方,在极富生趣的解说词的点染中,更是另有趣味。不论是人们对下雪的行为反应,还是面部表情,都渲染出雪中别样美丽的古城。
同样的移动的镜头,在“走失在纳西文字中”与“时光的痕迹”中以不同的节奏打造出不同的视听效果。前者由古老的东巴象形文字着手,展现纳西族的独特文化和悠悠历史。一个个象形文字像一幅幅图画涤荡在镜头的河流中,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倒影出波光粼粼,它近在眼前,却发端千年以前……引子将丽江演绎得从容而大度,为后面的铺展奠定了节奏基础。蒙太奇的使用让古城景物和纳西古文字交替出画,那些熟悉的花鸟虫鱼,仿佛因为与象形文字的遥相呼应而令人眼前一亮。其构图虚实相生、别有意蕴,营造出一种诗意的空间。
相较而言,“时光的痕迹”以其柔和、悠然而体现出不一样的情调。它从“第一次来丽江是晚上”娓娓道来,巧妙利用了昼夜对比的手法,由表及里地展现出对丽江两天三夜的有粗有细的多样感受。白天喧嚣、入夜安静是我们常有的生活印象,相反,丽江的夜晚则热气腾腾,展现的是人们的激情与火热,围篝火而起舞的众人、酒吧一条街的喧腾以及丽江的特色——水,不舍昼夜。夜晚过后的白天,倒是反而显得安静,像在阳光中打盹的猫。节奏的张弛有道,把丽江演绎得动静生姿。“从审美特征上看,电视与电影作为姊妹艺术有许多相同之处。”⑥构图当属相同点之一。除了节目都用16∶9的电影模式播放,每期节目中都还可以明显感到创作者在构图方面的匠心(比如《毕业了》系列作品,《太阳花》系列作品)。
三、色彩——真情与意境的流淌
对于色调的运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导对基调的思考、对色彩见解及色彩本身的表意功能的差别。其实,“任何美(审美意象)都是‘呈于吾心’,同时又‘见诸外物’”⑦。艺术家“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⑧。“意象的基本规定是形象与情趣的契合(情景交融)。”⑨在《荷塘月色》中,以一种夜晚的月下朦胧的色彩与影调,引起观众的想象,中国古典美学中所说的“境生于象外”(刘禹锡语)的意境就体现了出来。
从色彩心理学角度出发,节目的色彩在抒情叙事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的情绪,达到传播效果。大量的主观色彩对色调的运用是电视散文不可或缺的。观众对于色调有着大概相似的领悟,比如在播放回忆性的内容时利用的黄色、灰色或黑白,以带动观众的情绪向预期的纵深前进,这让时间感和空间感被合理兼顾。比如印象中国系列中《一面湖水》一集对黄龙景区的拍摄就体现了它颜色的优势与特性,很好地传达了名胜的秀丽与风姿。
自1949年开始,我国就开展了专门的音乐理论教育,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理论教育也实现了快速发展。声乐艺术的风格主要受语音、语体、语境、语势、词素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时期的语言特征,会促生不同风格的声乐。从实践经验来看,中国声乐界在民族声乐表演和研究上的理念、思维方式也是随着社会结构变动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更多的人意识到,在民族声乐实践不断深入的大环境下,只有拓宽声乐艺术研究视野,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民族声乐艺术范畴的概念,才能促进中国声乐理论研究的发展,进而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在声乐艺术探索道路上的不断探索和成功经验,为中国声乐界进行声乐艺术理论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基础,中国声乐界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范畴、美学特征的研究日益增多。但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仍存在许多问题,如艺术研究由于认识偏颇无法消除,民族声乐艺术范畴界定不明确。尤其是在西洋美声唱法传入中国后,中国声乐艺术风格的特殊性、复杂性日益凸显,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内容、形式、风格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为了更好地发觉民族声乐艺术内涵,为了更好地界定民族声乐艺术的内涵,声乐界强烈呼吁在回归传统艺术领域的基础上来实现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在声乐界的积极倡导下,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将中西唱法结合起来起来之后,始终坚持走“民族唱法”道路,并更多地继承了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典型特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兼收并蓄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其艺术范畴也更加宽泛。
二、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范畴
文化与艺术有着密切关联,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与它背后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声乐艺术在发展进程中,也必然会受到音乐文化的支配和影响。因此,我们在看待民族声乐艺术时,也不应该将它与中国文化渊源和文化现状割裂开来。如今,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民族声乐艺术从创作到实践都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但是它也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那么,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范畴是如何显现的呢,笔者在此进行了探究。
(一)母语背景的民族声乐
词曲相合是中国民族声乐文化的主要特征,优美的曲调能够表情达意,生动的歌词则是彰显声乐思想内容的工具,因此可以说,在民族声乐艺术中,语言和语言是相互浸化和溶解的。在汉语这一母语背景下,中国民族声乐在歌词构成上必须严格遵守汉语语种构词基础,并通过汉语语言语音声、韵、调构架艺术将词、乐结合起来,形成字、声、韵、腔完美结合的声乐艺术作品,如京剧。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创作上,创作者也要树立母语文化意识,并按照汉语语言结构特征进行歌词表达、旋律组合,无论是传统民族声乐艺术还是现代民族声乐艺术,都要坚守这一艺术表现原则。同样,这也是界定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范畴的根本。
(二)具有民族地方音乐或综合音乐风格的声乐艺术
音乐风格是音乐的独特标签,它是人们从音乐内容、形式、表现和审美的角度对音乐面貌的综合评价。如果从风格的角度来分析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话,它会被划分为上下两层,上层的是中华民族综合风格,下层的则是中华民族地方风格。其中,前者在形成过程中会不断吸收后者中的影响,并反作用于后者。但是,整体来看,无论综合风格的民族声乐艺术还是地方风格的声乐艺术都是中华民族整体风格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许多民族声乐作品在兼具综合民族声乐风格的同时,还带有鲜明的地方分风格,如京剧。具体来说,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风格特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受中国民族地方音乐或综合音乐风格因素(润腔、音色)影响而形成的演唱风格,如庄重的面部表情、舒展的肢体动作、自然的音色等,这种风格在发声技巧和表演方式上带有鲜明的民族声乐特征。二是在创作上,作家在创作上借助传统音乐风格或对其进行创造性发展形成的民族声乐“创作风格”,如表现贵州侗族审美理想的新侗歌、歌颂长江、黄河的美声作品、带有地域特色的湖北小调等,因为风格独特,这种作品可以很容易与他国音乐艺术作品区别开来。
(三)以传统与现代结合型审美标准为依据的声乐作品
创作审美是歌唱审美的基础,而创作审美又是通过演唱审美来完成的。观众的审美观会随着时间、文化环境迁移而变化,但是在特殊时期内他们的审美标准可能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以此为基础,各种声乐作品在创作和演唱上也会做出适当的调整。许多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就是在观众的审美需求中寻找创作依据,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时代与风格演变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传统民族唱法与西洋唱法结合后形成的民族唱法,具有以“情”为核心、字正腔圆、审美取向明确等特点,在演绎这样的作品时,无论是歌唱者还是观众只有按照作品的审美标准、遵从其审美心理,才能深刻了解作品的声、腔、气、韵特点。
(四)复合型审美标准统一的民族
声乐艺术作品如今,我国民族声乐作品无论是从形式到内容都与传统声乐艺术作品有所不同,在多种文化的滋养下,它们的艺术形式更加多样,那种用传统眼光来看当代民族声乐作品的做法已经严重落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声乐艺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变化着。在根源与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声乐艺术具有了母语性、风格性、审美性相统一复合型的特点,其发展状况也更加复杂化。在民族声乐界,人们也逐渐形成了这样的共识:随着时代的变迁,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和包容的心态看待民族声乐艺术的新表现,只有这样,民族声乐艺术才能兼具传统与现代风格,才能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艺术氛围中有更好的表现。
三、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
(一)传统声乐美学思想特征
任何一种声乐艺术都有其特定的美学思想,民族声乐艺术也不例外。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发展进程中一直受到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熏陶,中国传统声乐美学根植于传统农业文明社会,它主张运用哲学的方法来解释艺术这一美的载体与现实的关系。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包含着诸多审美品格,并且深受儒道两家音乐美学思想影响,其中,儒家的音乐思想以和、善为本,主张音乐应该有含蓄、简朴之美。音乐的美学态度是中正平和的,他们认为声乐在本质上应该与人心是心灵相通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强调的是音乐的“乐而不,哀而不伤”。道家先师老子崇尚自然恬淡的音乐风格,庄子喜欢的音乐类型则是虚静恬淡的。整体来看,道家音乐艺术美学思想的核心是自然、虚无和宁静,“大音希声”是他们所渴望达到的音乐思想境界。中国传统民族声乐是儒道音乐美学思想长期交融、斗争的结果,它具有以下特征:非常看重音乐与礼数、礼法的关系,视平和恬淡为最美,追求的是“中和”、“平淡”的美学境界;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以和谐的人机关系、统一的天人关系为思想根本;喜欢从哲学、文艺、伦理、政治方面来进行音乐创作和音乐思想论述。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同样具备以上特点。
(二)情感美学特征
情感和声音是声乐艺术的魅力所在。很早之前,中国古代音乐专著《乐记》就指出:音乐是情绪、情感表现的艺术。它说:“任何音乐,都是由人心发出的。”这种论述与现代美学界、声乐界的论述有诸多吻合之处。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在本质、实践规律、价值和功能构成中,不可避免地受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但是它在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也会受到西方音乐思想的影响。这种声情、词情、曲情相结合的思想明显是受19世纪西方浪漫主义声乐美学思想的影响,这必然会使其美学思想更加现代化。当代民族声乐艺术主张以情为声之本,以声为情之形,然后通过体验、内容的结合,配以生动的形体、面部语言来实现传情达意。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声乐艺术是诗、词、歌艺术的综合体,它具有这几种艺术形式的情愫。演唱者只有掌握音乐演唱技巧,具有一定的声乐感情掌控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才能完美地演绎声乐作品。声乐界则认为,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情感美主要体现在作品的曲情、声情和词情上,声乐作者通过词情赋予作品歌词以丰富的感情,借助旋律、节奏、曲式等曲情表达形式体现作品的情绪和情感,演唱者则在作品声情理解、把握的基础上,进行声情并茂的声乐表演。
(三)古今中西结合的创新美学特征
声乐艺术在构成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它原本就是人们创造性地表达思想的文化形式,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它同样可以创造性地进行自我塑造,进而成为各种声乐艺术的综合体。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就带有鲜明的传统声乐艺术、现代声乐艺术相结合的特征,它在演唱方法和思想审美上也带有西洋声乐艺术与民族声乐艺术相互渗透、融合的特殊性。概括来说,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带有鲜明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创造性美学特征。导致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这一艺术特征的原因有:不论时代如何发展,字正腔圆、讲究韵味依旧是中国民族声乐在创作和形成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但是,随着社会发展,许多原汁原味的西洋声乐艺术作品开始大范围登陆中国声乐艺术舞台,聪明好学的中国人在进行民族声乐艺术实践中,也会创造性地将西洋乐器、声乐创作手法、技术运用到民族声乐艺术中去,导致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与外来声乐艺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为多种元素在民族声乐作品中发挥不同特色的美提供了条件。这种从他国优秀艺术作品中吸收营养、为我所用的创作手法,是社会主义文化、文艺发展的必然选择,它可以促使民族声乐艺术向国际声乐艺术审美进一步靠拢、结合。随着社会发展,文艺工作者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吸收、借鉴外来音乐艺术形式,以推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科学发展与进步,丰富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
(四)现代美学特征
1.1发展萌芽时期
摄影艺术的萌芽时期是在法国著名的发明家,达盖尔发明的银版摄影术后,摄影艺术才开始逐渐发展,并在欧洲国家快速传播。随后,在19世纪的50年代,由于社会的改革,使传统的摄影技术改变为“湿版”的新型摄影技术方法,最终,使其在更多的领域中广泛的传播了很长一段时间。
1.2发展中时期
摄影艺术在1870年~1914年开始了新时期的发展,在摄影方法中的“湿版”的摄影技术在一些欧美国家,尤其是美国地区,率先掀起了肖像摄影的热潮。使其美国大部分地区都开设了大量的照相馆,这在一定程度上使部分业余的摄影爱好者形成一个摄影群体。并且,随着摄影艺术的不断发展,更多的人们在初次接触摄影时就对摄影产生了好感,使摄影迅速成为他们的一种爱好,更是在这样的有利条件下还不断地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摄影艺术家,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拍摄手法记录了许多自然风光、人文景观、风土人情等珍贵的照片,为我们了解那时的艺术风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3当代摄影艺术
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革新与进步,摄影拍摄设备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拍摄技巧与拍摄手法也在发生不断变化,表现的题材和反映的社会现象也触摸到生活的各个层面。因此,摄影家的创作领域十分广阔,摄影审美以及由此带来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方式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卡蒂埃•布列松的“瞬间美学”理论堪称影响了全球的媒体和摄影世界,他的写实摄影影响了一个时代;世界风光摄影大师安塞尔•亚当斯的风光至今流传,深刻影响自然风光摄影审美的发展。摄影与绘画的结合与探索、摄影对政治的影响、摄影与现代媒体的融合,都产生了不同的摄影流派,影响着人类审美领域的变革。摄影摆脱了纯粹的记录功能,为社会提供了另类的视觉艺术和纪实艺术的审美体验,影响着现代审美习惯,特别是为当代网络媒体和其他自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审美基础、理论基础。
2现代性思维在摄影艺术中表现
2.1构图
构图其本意是:结构、组成,它可以从两个方面解说:(1)直观地说,就是在图形的构造中如何能显示出图形的美观,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们的审美观,使让人看了之后有种美的享受。(2)究其根本,就是如何在二维平面内更好地展现三维平面内,长、宽、高之间的关系,以此将作品的主题突出。
2.2色彩
在人们物质生活的过程中,色彩始终有着自身独特的魅力。如今,人们对色彩的认识及运用,有了一个质的改变。对于摄影艺术而言,当创作者在对摄影作品进行色彩构图时,为了保证画面色彩均衡,会以中轴线为基准,沿着左右、上下或者对角线进行比例配置,从而达到色彩的相对平衡。
2.3形式美理论
形式美法则中包含了一些基本观点和要素,其在摄影艺术上这些基本的观点和要素主要包括在形式上的多样化对比。例如,我们把反差很大的视觉要素搭配在一起,一定程度上,就会使得视觉效果更加活跃并有冲击性。因此,在这种多样化的对比中,才可以展现美的统一。
3现代美学在摄影艺术的应用
3.1在内涵上展现个性
在目前,大部分现代的摄影都应避免客观的事物出现,在摄影方面,摄影的艺术,也不仅仅只能是表达事物和记录事物,而且还应该要加强摄影者在艺术上面的能力培养,在客观的内容中加入摄影者的不同观念,利用新的拍摄方法寻找出一种新形式的艺术表达方式,这就需要拍摄者对事物的感知度要具有很强的敏感性,这样才能对摄影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拍摄。所以,现代许多摄影者都将自己极力地融入到社会中,用自身特有的主观情感,对事物进行表达与记录。与此同时,在现代摄影作品中,摄影者的个性也是展现作品含义的一个重要作用。因此,在现代美学中,全面鼓励摄影者的个性发展,也是摄影艺术中的重中之重。
3.2在品格上体验情感
毫无疑问,一幅好的摄影作品,其拍摄内容的想法与意境均不是摄影者凭空想象而得来的,而是摄影者在对现实生活有了充分认识后,并结合实际情况,利用摄影的表达方式对其进行的艺术创作。摄影者在作品的创作中,其并不是只依赖摄影技术的高超,而是通过其对事物的感情挖掘,把原本涣散零乱的意象串联成一个整体,从而拍摄出想要表达的情感。
3.3在叛逆中展现形态
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给人的第一种感觉就是画面美丽,当人们深入的欣赏一件摄影作品时,摄影中的意境往往会把他们引入其中,并使之产生无限的遐想。一般情况下,好的作品就是在摄影者不经意的按下快门时,就记录了那美好的一刻。摄影者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从设计主题,到发现主题,到构造形象,再按下快门,其用时较少。然而,当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想要把瞬间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以,摄影艺术在某种程度上与艺术的思维有着相似的意识形态。
4结束语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美学特征表现形式美学价值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近年来兴起的学科,已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际上,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人类环境意识和审美意识的综合体。本文将从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表现形式展开,逐步解读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美学特征,进而明确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价值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
环境艺术设计包括环境设计和艺术设计两个组成部分,代表了人文艺术和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在这一过程中,环境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部分,指的是设计对象在内的周围一切事物同设计主体之间的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基于这样的需求兴起的环境艺术设计,符合了人类对创造出更加适合居住的人性化环境的需求。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同样也涵盖了与人类的各个活动紧密联系的环境。一方面,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环境重点指的是人为设计的人工环境,这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首要目标。另一方面,艺术设计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表现方法,指的是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运用独特的审美意识,发挥设计师的人文素养,对设计主体进行人性化的改造,以此来创造出兼具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人工环境。这要求设计师除了要亲身参与环境艺术设计活动,还要理解顾客的真实需求和理想意愿,将这些方面和设计相融合,遵循以人为本的环境艺术设计理念,创造出独特的环境设计。由此,可以看出环境艺术设计秉持对现有环境人性化的改造理念,满足人们对于理想环境的审美需求,以此来设计出具有审美和实用双重功能的人工环境。因而,这种环境艺术设计力图实现功能美和形式美二者的有机统一。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环境艺术设计存在着很多问题,所以解读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就需要因地制宜,从实际的环境出发,进行细致的探讨和研究。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表现形式
环境艺术设计既通过环境来直接表达美感,也通过渗透的艺术方式来影响环境,最终产生出需要细细观赏才能体会到的美感。因此,环境艺术设计就是为了实现和人类的审美情感达到共鸣的审美效果,而呈现出多样的美学表现形式。
(一)自然美
环境艺术设计本身就是在现实环境的基础下进行创造性的人为设计,而保留现实环境所具备的真实自然美感元素,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美学表现基础。这种真实自然美感往往是一种未经雕琢的原始美感,这些自然元素包括阳光、绿色植物、流水等。自然美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根据,这种自然美充分同环境艺术设计相融合,呈现出具有绿色生态的美学效果。
(二)外在美
这种外在美指的是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通过种种设计手段而呈现出的形式美。这样的外在美是人们能直接感受到的形态美,是环境艺术设计活动中的必然表现。为了达到外在形态美,除了设计必须体现出环境艺术的外在美之外,设计者必须根据自我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正确判断和掌握对环境进行设计的审美方向,继而使用恰当的方法,创造出具有外在美的环境艺术。
(三)功能美
从某种程度而言,艺术创作活动究其根本都是为了追求某种功能美。环境艺术设计也不例外,既然有了外在的形式美,也就会有相应的内在功能美。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功能美是美学表现的重要形式,指经过环境艺术设计改造的人工环境,具备了一定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这种功能美体现出人为化环境所具有的内在美感表现,这是环境艺术设计者对原有环境在功能上的突破性创造,实现了环境艺术设计从概念到实际运用的现实转变。
(四)文化美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新兴的学科,既代表了一种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前进,也代表了传统文化领域的广泛传播。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对现有自然环境的调整改造,而且也是对现有周围环境中的事物进行更新换代。例如,地区的传统民风或是区域的传统文化,在保留原有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潮流的步伐,让各种时代的文化进行碰撞和交融。在这种文化交流的活动中,正是展现了环境艺术设计最本质的内容—文化美,这样的美学需要各种美感相互作用,才可以深入展现环境艺术设计的核心美学形式。
三、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
环境艺术设计既是技术,也是艺术。环境艺术设计被称为无所不包的艺术,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也要看到,环境艺术设计其实也包含着丰富的系统理论体系,尤其是有着美学特征的理论内容。解读并明确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对于增加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以及在日后活动中进一步参与美学效果的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自然化和人为化
环境艺术设计拥有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的方法和手段,其对原有环境有着极强的依赖性。尽管如此,环境艺术设计仍然处处体现自然化的美学内容。一方面,环境艺术设计立足于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尊重,充分考虑大自然规律,这成为环境艺术设计美学中的重要特征。另一方面,相对于自然化而言,环境艺术设计也有着人为化的美学特征。在环境艺术设计的活动中,设计者独立自主地对周围环境进行调整改造,使之具有艺术美感。这种人为化的艺术美感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必然结果,表现了设计师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是环境艺术设计美学的最终特征。
(二)整体化和多样化
环境艺术设计的整体化和多样化表明了环境艺术设计的系统性美学特征。环境艺术设计源于环境,又直接通过环境来表现。在这样的完整系统中,有着各式各样的艺术美学效果和组合形式。从整体上看,环境艺术设计具备了完整的美学系统,有着合理化的美学形式,整体上表现出一种外在式的美感,也有着秩序化的内在美学效果。而从细节上看,环境艺术设计系统中的不同个体有着自己的独特美感,比如颜色的美感、材料的美感或者形式的协调美感等。这些多样化的美学效果,兼具了个体之间的美学差异性和整体化的美学统一性,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得环境艺术设计无论从整体上还是内部细节上,都表现得更加具体生动。
(三)实用化和审美化
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化满足了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追求,同时也满足了审美精神的享受过程,这种精神的愉悦享受反映出人们的内心真实感情。而这种美感并不直接对环境本身产生影响,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人们的主观世界。这正和环境艺术设计美学的另一重要特征,即与实用化有所区别。这一特征表现出环境艺术设计并不仅是供人们观赏的艺术作品,而是也具备了某种实用性的美学价值。实用化以现实发展为重点,是环境艺术设计美学特征的主要形式,也是将美学同现实连接起来的主要方式。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审美化和实用化的统一协调,可以使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性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
四、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价值
环境艺术设计本身就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而这种美学价值体现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一直伴随的真实再现效应。这样的再现现实不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发生某种变化,而是直接将本身的美学价值体现在环境艺术设计的整个进程中,并对环境艺术设计美学方向产生指导性作用,规范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内容。同时,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价值还体现在对人们产生的美学效果上,比如环境艺术设计最终形成的美学感受,往往是人们的审美心理所产生的结果,同人们的审美价值相呼应。这一方面反映出人们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美学实践活动与人们的审美意识相互统一的过程。此外,从社会影响上看,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价值还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如今传统文化面临着各种流行文化的冲击。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文化美学成为传统文化的坚守者和保卫者。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价值与多种文化的价值理念发生碰撞融合,促进了各民族、各区域的文化相互交流。在维护传统文化的精髓基础上,去粗取精、取长补短,发扬并传播了传统文化,使得传统文化得以向着更好的方向进步发展。总而言之,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价值呈现出多元性,具有鲜明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解读是一个复杂繁琐的过程,因为人们对美的感受存在着个体差异性,而且因为每个人美学认知能力的不同,也使得在解读美学特征方面存在着不一致的现象。在环境艺术设计内部也有着复杂多变的不确定因素,这为我们解读环境艺术设计美学特征带来很多障碍。但我们首先应该认清在研究分析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这一过程,就是在逐步了解美学形成的过程,而这必将为认知方面和情感方面带来突破和升华的效应。其次,我们要结合当下的形势来加深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在详细而系统地解读环境艺术设计美学之后,要立足于目前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环境下,对环境艺术设计进行深入性的研究,并开展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建议工作。这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也能更加完善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章利国.设计艺术美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2]曾文静.浅谈现代美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华章,2009(22).
美是一切艺术的本质特点,也是舞美艺术的内在精华佑深入社会,感悟人生,了解生活,是开启舞蹈艺术美学思维大门的金钥匙,是塑造舞蹈形象的前提条件,与别的艺术不同,舞蹈讲究的是内容美形式美精感美音乐美等无声之美与有声之美的完美结合佑美是舞蹈最本质的特点,如果舞蹈背离了美学思维也就失去了它的基本内涵和艺术作用佑舞蹈艺术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是特定社会历史生活在人类文化精神层面上的积淀,是创作者在思维上的美学追求价值取向佑美学是当代文化的一种表现,然而作为审美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舞蹈美学思想,更是整个美学长河中的瑰宝佑因此,正确认识舞蹈艺术的美学特征,研究舞蹈艺术在现今社会生活中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各种影响和特征,坚持舞蹈艺术成为更多观赏者所欣赏的焦点。
一、舞蹈的内容之美
舞蹈的美不仅在于让人们感到愉悦,还要表达出舞蹈所具有的意蕴;不仅在于娱乐受众者,而且要通过舞蹈来与欣赏者产生共鸣佑舞蹈通过美的艺术特征传递给欣赏者情感,只有透过形象本身所传达出的精神才能引起人们各种美好的想象佑因此,美的舞蹈首先应具有内容之美佑舞蹈艺术依照客观的美学逻辑,撷取人们的社会动态,捕捉人们的生活动作,勾勒人们的精神思想来填充进舞蹈内容之中,使得舞蹈艺术更具有时代性的美。
(一)题材之美
舞蹈题材是指舞蹈创作主体汲取生活和社会中的素材进行加工和整理而形成的舞蹈创作的基本材料佑舞蹈题材被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指表现当代人们思想情感和时代精神的现实生活素材;二是指表达古代人们生活和社会文化的历史素材;三是指描述些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的神话素材;四是指展现些自然风光和景物的自然素材佑舞蹈题材之美在于创作者所选择的素材能够适合于舞蹈艺术表现出应有的动作形态丰富的情感,并且更利于舞蹈对美的抒发佑创作者还灵活运用了陌生与熟悉相融合的构思,让欣赏者从陌生的事物中发现与自己脑海中相同或者相似的思维定式,进而产生共鸣和美感。
(二)主题之美
创作者确定舞蹈题材之后,要对其主题进行提炼佑舞蹈作品一般要与当代精神相切合,任何具有美感特征的优秀作品都带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又具有反映时代特征的审美意识;既具有创作者的审美个性,又包含着时代和广大受众群体的情感,进而才能唤起欣赏者的共鸣佑舞蹈艺术中不同的主题会给欣赏者带来不同的美感反应佑悲剧和喜剧会给人以截然不同的美感,其中舞蹈艺术常用对美的摧毁来否定丑的事物作为悲剧的主题,进而展现给欣赏者深刻的美佑比如,当我们欣赏巴黎圣母院]等悲剧时,会深刻体会到悲剧带给人们的凄美之感往往是历久弥新的,使得其内容更加具有丰富的美佑相反,喜剧的美感是给欣赏者带来愉快的情感,引起欣赏者的笑显然不是美的目标,而是一种展现美的方式。
二、舞蹈的形式之美
舞蹈的美不仅局限于其内容之美,也应具有形式之美,应从动作美升华到主题美佑舞蹈艺术创作者在追求内容美的同时也要求形式美,努力达到神形兼备的特征佑舞蹈的形式之美是美的感性彰显,鲜明的舞蹈造型〈生动的舞蹈动作等都能极大地影响内容美的彰显佑舞蹈艺术是一种形式感很强的视觉艺术,形式之美在舞蹈艺术之美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动作之美
舞蹈动作是指根据广大受众群体的审美情趣来编排的人体动作的动律和形态佑具有美学特征的舞蹈动作是根据社会生活实践来编排的,舞蹈动作的简单利落整齐分明平衡和谐灵动充盈承载着一定的美学内容佑舞蹈通过有节奏的人体动作来表达人的内在情绪,以律动的美感来反映社会生活佑舞蹈动作都是按照一定节奏来进行表演的,动作力度的强弱锁作速度的快慢动作幅度的大小等都抒发着创作者内心强烈的情感,将人们生活中的动作凝练为舞蹈动作,把生活中的节奏转化为舞蹈节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抒发美感表达情感候现心灵。
(二)造型之美
舞蹈造型是指通过人体组成的各种静动相结合的舞蹈队形路线结构的变化来达到烘托主题的目的佑所以,舞蹈被称为动态的艺术造型、佑舞蹈艺术之美恰恰是在这一动和一静相结合中所展现出来的,舞蹈动作一瞬间的造型静止是为了烘托出舞蹈的美感,加深欣赏者对舞蹈作品内涵之美的体验,也使得这种静态造型能够留在人们的脑海之中佑比如傣族舞蹈作品7水就运用了独特的三道弯、造型,这就是用舞蹈动作的静止姿态来展现出水的美感佑同时舞蹈构图也是舞蹈造型的一类,舞蹈不仅是运用人体来进行简单的图案拼凑,更是将空间布局射间流动和人体动作相结合佑比如,芭蕾舞天鹅滩通过最简单的构图美画面,给人以节奏和秩序的美感,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三、舞蹈的情感之美
舞蹈艺术的基本美学特征就是通过舞蹈来表达情感佑舞蹈作品只有刻画出具有丰富情感的形象才能彰显出浓厚的意蕴,才能使得作品反映出生活的真谛和强烈的情感魅力佑舞蹈艺术并不是简单的机械的表演,而是通过人体的独特动作来展现绚丽多彩的内心世界,创造情感氛围,表达和传递角色的情感佑舞蹈创作者不仅要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同时也要让欣赏者体验到角色的情感,只有以作品中角色的身份仔细揣摩其肢体动作和内心情感,才能将被塑造人物活灵活现地呈现在欣赏者面前佑舞蹈创作者通常运用肢体语言来传递情感,或者运用面部表情和眼神来传递情感佑一般来说,中国舞蹈创作者偏向于运用喜怒哀乐等丰富的面部表情来配合舞蹈动作进而传情达意;而西方舞蹈创作者则偏向于运用肢体的伸展和缓急来表达情感佑因此,舞蹈形象的美在于它饱含丰富细腻的情感真实的情感,是舞蹈艺术的起源及目的,它使得舞蹈艺术摆脱了单调呆板的特点,使得舞蹈能够不断拨动人们的心灵之弦,因此情感的含量是决定着舞蹈生命长短的重要因素。
四、舞蹈的音乐之美
舞蹈和音乐的结合是如此自然佑音乐能够弥补舞蹈无声的局限,而舞蹈则能给予音乐以视觉形象佑一个有形而无声,一个有声而无形,音乐正是舞蹈的声音,舞蹈则是音乐的形体佑音乐能够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性格特点,同舞蹈一起构建出舞蹈艺术的美感,舞蹈作品可以运用音乐来唤起欣赏者内心的情感从而达到思想的共鸣,音乐能够配合舞蹈在整个表演过程中表达情绪之美,体现人物性格烘托美的氛围佑同时,舞蹈动作的编排也是根据一定规律的节奏,它动作的快慢力度的大小都需要根据音乐的节拍来进行有规律的组合佑音乐可以让舞蹈保持一个适当的速度,从而能够更好地使欣赏者体验到舞蹈每个细节动作的美感佑但是音乐之于舞蹈不能喧宾夺主,音乐对舞蹈的一个辅助作用,要依据舞蹈的主题来适当地运用音乐,比如要表达热情的舞蹈内容则用奔放节奏明快的音乐,要表达出悲伤的舞蹈内容则用哀怨低沉悲叹的音乐佑将音乐融于舞蹈之中,通过音乐,欣赏者不仅仅在视觉体验上感受到舞蹈艺术的魅力,也能够在听觉上体验到舞蹈艺术的美感。
五、舞蹈道具之美
舞蹈的美感离不开舞蹈的各种道具对舞蹈装饰之美,舞蹈的道具包括服饰工具布景灯光等各个方面,这些都是舞蹈重要的道具,它们直接运用于舞蹈表演之中,直接展现出舞蹈的美,对舞蹈艺术有多方面的影响。
(一)服饰之美
舞蹈服饰是舞蹈艺术能够充分展现其美感的连接纽带,舞蹈服饰能够让欣赏者了解人物的相关信息以及舞蹈作品的历史社会背景,渲染出人物的内心情感,进而使得欣赏者能够深入舞蹈所表达的意蕴和内涵佑舞蹈服饰要有机地嵌入于舞蹈之中充分地去展示舞蹈内容和刻画人物的情感佑巧妙地搭配和利用服饰,能够产生美不胜收的特殊效果佑舞蹈服饰能够直接影响舞蹈动作的属性,可以促进舞蹈动作的形态与风格之美佑其次,舞蹈服饰的裸露部分能够突出舞蹈创作者的动作美,比如舞蹈雀之灵的服饰可以使舞蹈创作者的胳膊更加有力地模拟出雀的形态美,突出舞蹈作品的内涵。
(二)工具之美
舞蹈工具是搭建舞蹈艺术视觉之美的重要构成部分,它是舞蹈的重要标志,有一些舞蹈作品就是以工具来命名的,舞蹈工具主要是由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具逐渐演变而来佑舞蹈工具能够通过物来表达出舞蹈所有体现的情感,往往表现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佑舞蹈创作者能够灵活运用舞蹈工具,可以促使舞蹈的美学价值与艺术感染力的提升佑工具是舞蹈创作者用以连接与欣赏者沟通和传递情感的重要因素佑舞蹈工具运用不能过于繁复杂乱,简单精致<合适的工具可以唤起欣赏者无限的想象空间,重构舞蹈的形式,使得欣赏者感受到浓厚淳朴的舞蹈艺术的美感佑比如舞蹈长城,舞蹈创作者弃掉了厚重的石块,仅剩脚手架,在此之上表演人们的各种情感辛酸艮难,这一工具更好地突出了舞蹈的主题精神,也更能够凸显出舞蹈的动态之美。
关键词:茶文化;艺术;美学特征
一直以来,茶文化都是中国推崇的主要文化之一,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艺术的美感,更是新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全新的艺术体现。现如今,国内的茶文化已然成为了传统文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们认可和熟知。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茶文化的艺术美感,尤其对于茶文化艺术中的美学特征,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其是一种无稽之谈,只是对茶艺的一种渲染而已。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我国的茶文化艺术,确实有其独特的美感,而且茶文化艺术的美学特征,并不是简单的表面美感,如果仅仅对茶艺的表面进行研究,所发现的美学特征是十分浅显的,而且并不是茶文化艺术的真正美学特征。那么,究竟什么才是茶文化艺术中的美学特征呢?笔者认为,茶文化的艺术美感,其实是一个过程的升华,也是一种意境。但是,不得不承认,茶文化艺术也有着浓厚的现实艺术美感,它所体现出来的文化艺术特色和精神最为直接,而且经常能够给人带来一定的修身养性功效。
1茶文化艺术的美学特征介绍
对于茶文化艺术的认识,大多数人的第一直觉都是简单的品茶文化,因为这是最为直观也是最为切实的感受所在。但是茶文化艺术并不是这么简单,其中还包含了一定的音乐、舞蹈、服饰、建筑等艺术特色共同形成的品饮艺术,同时,在整个品茶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有很多的茶艺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并且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现如今,艺术领域对于茶文化的评价是一种综合文化的代表,能够与多种艺术特色实现深层次的融合,而且在整个品茶的过程中,不仅仅有茶香的味道,还有一定的意境感受。在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当中,经常可以见到文人墨客,在吟诗作对的过程中,总要以茶作伴,将茶作为双方品赏的主要内容,同时很多人更是以茶为主题进行诗歌的即兴创作。而且,当有亲朋好友上门拜访的时候,主人为客人准备的,往往都是简单的茶。为什么一定要准备茶品呢?主要原因在于品茶是对客人的一种尊重,其对客人身份以及和主人关系的一种认可。通常,在相互入座以后,主人会邀请客人共同品茶,双方的品茶过程一模一样,都是简单的品尝即可,没有进行完全的饮用,否则会冲淡茶的味道,难以正确地品析出来。而这样的品茶过程,又何尝不是一种美感的彰显呢?茶虽简单,却代表了尊重,代表了友好,并给予了品茶双方一定的精神美感。
2茶文化艺术的美学表现
2.1茶文化的综合美体现
我国的茶文化艺术,本身便是一种美的彰显,而其中的美学价值,也在人们的推崇下获得全面的提升。但是,茶文化艺术的美学特征是否有着明显的表现呢?答案是肯定的。茶香本随风,入口香三分。很多人在品茶的过程中,单纯地认为茶文化的美感主要体现在茶的味道上,味道佳的茶便是美的茶,味道较差的茶,则没有品的必要性,其本质已然缺乏一定的美感。但是茶文化艺术的美感并不止步于茶的味道上。它的整个过程,都是一种美的体现。因而,茶文化艺术的美,也被视为一种综合美。而其中的美学便体现在多样的文化艺术特征上,如音乐、书法、绘画上,都有着一定的茶文化美感,而且能够与品茶的过程衔接起来,形成综合的美。通常人们在进行品茶的过程中,还会对茶文化艺术中的美学特征,进行多方面的凝练和升华,进而形成一种全新的美学文化,不仅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宁静、平和,还有着现代文化中的流畅、静然,其中着重体现了中华文化当中的独特审美观念,凸显了中国人民最为诚挚的审美追求。
2.2茶文化的创造美体现
除了茶文化的综合美之外,茶文化通常还被人们视为一种创造性的美。而这一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茶叶技师的表演,也就是冲茶泡茶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这里的冲茶泡茶,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不仅需要对茶叶进行一定的筛选,还必须进行一定分量的调配,整个过程十分的细腻流畅。即使是在后期的冲茶过程中,也存在一种形式美的表现,也就是长嘴的茶壶,将其最为实际地倒入杯中,需要具有较高的平衡能力,而且不能随意的晃动。同时,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技艺精湛的茶艺师傅,在冲茶的过程中,茶水进入杯中的速度一直没有变化,保持相当稳定的状态。现如今的社会当中,茶文化也衍生出了独特的表演艺术,其中蕴含了相当多的美学特征,并且不再是一门简单的理论性质学科,开始有了以实践为主的表演形式,其中所产生的趣味十分高尚,而且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人的精神追求。茶文化的创造美是一种全新的美感体现,同时也是一种意境的升华。
3茶文化艺术的美学特征
3.1茶文化艺术的基础美学特征
在当代的茶文化艺术当中,包含了较多的美学特征,而归纳起来总共可以分为五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形式美,指的是茶文化的杯具以及茶壶等物件,细细观赏起来有着独特的美感。其次是动作美,它指的是冲茶泡茶的师傅在整个茶艺表演的过程中,所展现的一些动作,十分的优雅自然,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的向往。然后是结构美,它指的是茶文化在展现的过程中,经常需要与其他的特色文化艺术产生一定的交流与融合,整体的结构十分的富有美感。再之是环境美,在品茶的过程中,双方选择的环境一般都较为优雅,而且十分美观,与茶香进行了美妙的结合。最后是神韵美,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指的是一种意境的升华,人们在品茶的时候,茶香会由口中进入神经,给人一种全身的意境美感。
3.2茶文化艺术表演四要素
茶文化艺术的美感形成,除了需要有一定的茶文化艺术韵味作为基础,还需要表演的四要素进行充实细化。而这四要素的内容主要有最为基础的茶席布置、深层次的茶艺程式、高素质的茶艺师素养以及茶文化的主体内涵构成。在一个完善的茶文化表现过程中,首先需要对茶席进行布置,也就是对品茶环境的布置,如果整体的布置过于平淡,也会给品茗茶香造成一定的阻碍。而如果整体的布置具有一定的优雅风格,将会在无形之中深化品茶的意境。茶艺程式是一个选茶、泡茶、冲茶、品茶的过程,其中的各个环节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美感。而茶艺师的修养,也可以称为茶文化艺术的灵魂,它对于茶艺的美感表演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最后,茶文化内涵本身存在于品茶的过程中,其中的美感不言而喻。
4结束语
总而言之,茶文化艺术中的美学特征,并不是浅显的停留在茶艺的表面,许多时候还更深的存在于品茶的过程当中以及整个茶艺的展现,人们在对茶文化进行赏析的过程中,应当正确审视茶文化带来的独特文化韵味,加以合理的优化,进而塑造出独特的文化美感。
作者:曾钊 张健 单位: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佘艺玲,杨秋娜.闽茶文化英译的美学意蕴[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5,(02):42-46.
[2]宋小娟,颜粲.茶文化中茶服的美学内涵[J].美术教育研究,2016,(06):39.
[3]丁玉霞,艾美华.纪录片:茶文化传播的美学意蕴[J].今传媒,2016,(02):110-111.
[关键词]声乐 艺术 美学
[中图分类号] J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7-0064-03
声乐艺术表演,首先是声乐表演者对声乐作品产生的一种审美体验,这种审美体验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底蕴以及在音乐方面的天赋之上的。它包括对音乐作品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表现能力甚至是二度创作能力。其次是表演者用声音、表情、动作等当做媒介将该作品完美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这个从体验到内化再到展现的过程就是声乐表演。声乐艺术表演在继承传统的音乐美学思想的同时也借鉴了西方的音乐美学思想,从而形成了一系列自身所特有的美学特征。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予以概括。
一、技术性
声乐表演之所以被称为一门艺术,是因为其具有系统的技术理论基础。声乐艺术表演需要坚实的歌唱技能。良好的歌唱技能是表达作品的必要前提。声乐艺术表演的技术性体现在对声乐作品中的歌词做到咬字吐字的规范性和声乐演唱技能的科学性这两方面。
(一)咬字吐字的规范性
声乐表演的技术性可以高度概括为八个字,那就是“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众所周知,声乐作品是靠歌词来传递情感的。因此咬字吐字的统一在演唱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演唱者咬字吐字清晰与否直接关系到该作品的情感表达。字正腔圆,自古以来都是对歌唱者咬字吐字评价的最高标准。得此评价说明该歌者能够完整而清晰的交代作品内容,使得听众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所谓字正,就是指声母的发音要准确。放在声乐演唱中就是指字头要咬得清晰明确。腔圆则是指韵母的吐字归韵要圆润,以及腔调的婉转和连贯。在平时的一些演出或是比赛中,我们会发现一些歌者的声音很松弛优美但是咬字不清,无法正确表达歌词含义,使得听众对他的演唱印象大打折扣。沈湘先生也说过:“咬字吐字清楚不清楚,干净不干净,是歌唱的重要问题,光有声音没有好的咬字吐字的功夫,是不可能完美的表达作品的意思和思想感情的内涵的。只听声音不注重语言,还不如听林子里的鸟叫呢。”可见咬字吐字在声乐演唱中是至关重要的。
(二)演唱技能的科学性
演唱技能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发声方法科学上,还体现在声与情的有机结合上。科学的发声方法包括对气息的运用自如,共鸣位置的选择恰当以及嗓子的有效配合等方面。声与情的有机结合,简单来说就是声情并茂。声情并茂,顾名思义就是演唱者用美妙动听的声音向听众传递歌词的内涵和该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想要打动听众,声音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而良好的声音是通过娴熟的技术和丰富的情感来诠释的。技术和情感是高度统一的。只注重技术,声音必定是苍白无力,无法触动心弦的;只注重情感,缺少了技术的支持,很多作品无法成功演唱,甚至连起码的完整性都难以保证。技术,包括呼吸的自由运用,共鸣位置的准确无误以及充满激情的演唱状态。情感,既是演唱者透过自身的经历对该作品中情感的个人理解,又是对作品的时代背景、语言环境、作品风格、人物性格的参悟。古有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典故。首先,韩娥是善于歌唱的女子,说明她有坚实的歌唱技术支持。其次,她的歌声能让人回味无穷,三天三夜都感觉在耳畔回响,这足以证明其声音之中融入了莫大的情感,通过声音传递情感与听者产生情感交融才使得人们一直沉醉在其美妙动人的歌声中。这足以说明,技术和情感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二、特殊性
声乐艺术表演是有语言功能的,这是其最显著的特殊性之一,它是文学和音乐相结合的产物。人们之所以能够非常容易地接受一首声乐作品,是因为该作品中的歌词是可以直接表达其含义的,也是最容易与人的内心产生共鸣的。文学艺术只有文字描述,无法一下子唤起人们的感官知觉;而器乐艺术只有旋律,作品所传递的内容和情感显得抽象。声乐艺术是结合了二者优势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既有语言美,又有旋律美。朗朗上口的歌曲,很多人听过一次都能够记得其中的一两个乐句。这就是声乐艺术的特殊性。它用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更多的听众。
声乐艺术表演的特殊性还可以从演唱者自身的声音个性和其所要诠释的人物个性这两方面来理解。
(一)声乐艺术区别于器乐艺术
第一,声乐艺术之所以区别于器乐艺术是由于声乐演唱的媒介是人体的一个器官,那就是声带。而器乐艺术是有具体的乐器来作为传播音乐的载体的。中国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中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之说。这说明人声的灵活性、可塑性、对音乐情绪上细腻的处理方面是器乐所不能比拟的。比如,时下最流行的,有“21世纪世界次女高音第一人”之称的芭托莉,总是可以用她芳香馥郁的美声与过人的技巧,毫不费力地征服每一部歌剧乐曲中众多美妙却又艰难的乐段,她可以唱到三个半的八度音程。她音质柔美、起音准确、声区贯通、声音连贯、运腔灵活。她演唱的作品《风雨飘摇》给广大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演唱再次印证了,人的声带有其特殊性,灵活性和可塑性的特点。第二,声乐艺术区别于器乐艺术就在于每个人都有声带,都可以唱歌。然而每个人的嗓音不同、声线不同导致其发出的声音有大有小,有粗有细。个人的文化底蕴有异,人生经历有别,再加上自身对音乐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的差异使得每个人都具有其自身的演唱特点。这主要体现在同一首作品由不同的人来演唱,在艺术处理和情感表达方面都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二)演唱风格的特殊性
声乐有诸多作品,而歌剧中的咏叹调在其中占据着不小的比例。咏叹调是歌剧中最能表现人物性格,检验演唱者声乐技巧的独唱曲。声乐艺术表演要服务于剧中的人物形象。歌剧中鲜明的人物性格特点决定了演唱者的演唱风格。不能用一成不变的风格去演绎不同的剧中人物。不同的作曲家和作品其风格不同。因此,演唱风格和技巧也需要千变万化。无论是从音量的控制,共鸣腔的需要还是旋律的结构以及节拍速度上的把握都有不同的规范和要求。比如莫扎特的歌剧《女人心》中,德丝皮娜的咏叹调《年轻姑娘应该懂得》。莫扎特在这首咏叹调中用简单明快的乐思和诙谐幽默的乐句,生动地刻画了德丝皮娜轻浮而顽皮的形象。单就这一首作品而言,从头到尾也不可以只用一种风格来诠释。咏叹调开始时用的是试探性的口吻,音色应深沉而庄重。接着到了说教的阶段,节奏变得欢快,声音也应随之变得华丽飘逸,热情奔放,不加掩饰地教唆两位姑娘如何撒谎来欺骗男人。这一前一后的音色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因此,演唱者在诠释的过程中要把握风格的特殊性,适时调整自己的歌唱状态和音色来迎合人物形象的需要。
三、普及性
由于人人都可以唱歌,使得声乐艺术的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孔子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人们在很久以前就知晓了音乐的教化作用。《乐记》中记载“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这足可说明音乐有着不可小觑的社会功用。在当代,声乐演唱的普及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教育领域中的普及
在中小学的课堂上,教师们充分利用教材,重视歌曲的内涵和相关的文化,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游戏或者互动中融入基础音乐知识,使学生在听力,节奏感以及身体协调性方面得到综合的提高。教师不仅教会学生们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还引导学生自己创编舞蹈,在舞台上展演。这都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柏拉图认为音乐的节奏与曲调有最强烈的力量,能浸入人的心灵最深处,通过美的浸润能使人的心灵得到美化。因而,音乐教育在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这方面有着其他类型的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大学校园里,有关声乐艺术表演方面的比赛有很多,比如校园十佳歌手大奖赛等。这类比赛通常能吸引来很多歌唱爱好者参赛。他们之中大多是非音乐专业的学生。他们被音乐无限的魅力所吸引,满怀着对歌唱炽热的心将一首首音乐作品展现在舞台上,尽情在音乐里释放自己的同时也为观众带来了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二)在社会中的普及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满足了物质生活的需求之余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区音乐就成了百姓当中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社区音乐对于提高社区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社区音乐文化由此应运而生。近几年来,社区音乐活动十分活跃,参与人数呈递增趋势,形式多种多样,有独唱、合唱,还有二重唱等。内容丰富多彩、积极向上,大多围绕社区人民的生活和个人爱好展开,反应社区人民的精神面貌。他们既是声乐艺术的表演者,也是音乐文化的传播者。
目前,很多选秀节目也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在电视屏幕上。其中,最为广受关注的是央视的《星光大道》。这里有很多艺术表演形式,如声乐、器乐、舞蹈、杂技等。但最多的还是声乐表演。在这个舞台上,有农民,有工人,还有各行各业的音乐爱好者。唱歌,已经成了他们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在舞台上展现的也是他们在生活中演唱歌曲时的最自然淳朴的状态。在今年的春晚舞台上,一位农民演唱的《春天的芭蕾》令笔者目瞪口呆。未经过一天专业的培训,就把专业的花腔女高音作品演绎得如此淋漓尽致,真是让笔者自愧不如。这一社会现象也恰好印证了声乐艺术表演的普及性。不用道具,不用配合,想唱就唱,随时用歌声抒感。
声乐艺术,无论是声乐作品的创作还是舞台上表演者对作品的演绎,都是以美学思想作为基础的。作品创作中的美,作品演绎中的美和观众身心体验着的美,都使得声乐艺术具有一定的美学风格和品质。声乐表演者作为传递美的媒介,用自身特殊的声音和表演技巧来诠释着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使得声乐艺术能够在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得到普及,让更多的人感受声乐无尽的美。
[ 参 考 文 献 ]
[1] 彭富春.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 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关键词:书法艺术;汉字;美学特征;标志设计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标志设计中的重要元素之一。书法艺术是以汉字作为基本载体的视觉化的设计形式,书法艺术源于中国的汉字艺术,随着时代的变迁,经过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书法一直都处于比较崇高的地位。它作为中国文化精髓的核心部分,伴随着人类文明而逐步发展起来。标志设计作为平面设计的一门主要的设计门类,同样深受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外在,更重要的是内在的表达方法与体现的精神,成为现代标志设计具有时代风格特征的艺术设计语言,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以其越来越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而成为现代标志设计中具有强烈时代风格的语言设计形式。
一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书法艺术是以书写汉字为基础,通过书写的布局、字体的结构、用笔轻缓、用墨浓淡及点画运动来表现情感、意蕴的艺术。书法艺术是一种美的艺术,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书法的线条美、造型美、章法美、意蕴美。
(一)线条美
书法美首要的审美特征体现在具有一定力度且有不同质感的美的线条上。不同书体,不同流派的风格,其点画特征各具千秋,具有无穷的艺术感染力。书法家运用不同的笔法和线条,其特色就表现在根据用笔的力度不同来表达的线条的各种美感。圆笔,点画浑圆、厚重、有立体感,是“中锋”行笔的效果。方笔,点画方硬峭利,运用侧锋行笔,来产生书法质感的线条美。涩笔,线条表现边廓粗糙不平,凝重老辣。其质感恣肆苍劲如万年枯藤。点画的生动表达,还体现在线条的墨色上,点画的筋骨血肉,均与墨有关,枯淡的线条显得筋骨强健;湿浓的线条,具有鲜明的立体感、力量感、节奏感。书法艺术家凭借点、画、线条鲜明的节奏和态势,来体现书法艺术的律动美和生命意味。
(二)造型美
书法艺术的各种线条美,虽然各种表达的淋漓尽致,也不能彻底来展现书法艺术的美,只有将这些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线条按照一定的规律章法有机地构筑在一起,才能使书法艺术尽善尽美。书法艺术中的线条形态的变化并非杂乱无章,而是要遵循形式美法则中多样统一、和谐一致的原则。大书法家孙过庭对此就有精辟的论述,提“出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辩证法则[1]。就是说,多样的变化不是杂乱无章不讲求规则,多样性变化,必须注意遵循对称均衡、重心平稳、点画呼应等编排规律,给人一种和谐自然、浑然一体的美的享受。
(三)章法美
书法作品不仅要讲究线条美、结体美,还要特别注重书法作品的整体的章法美。章法是指整幅画的布局方法,其中包括点画、结构、字距、行距、题款、印章等要素构成布局和统筹安排。它以汉字为表达形式,根据一定的章法,来表达和增强书法艺术的美感和艺术感染力。所以书法艺术中的章法是构成书法美学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四)意蕴美
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不仅体现在线条美、结体美、章法美,更为重要的是在这种外在的形式美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意蕴情趣,以及人们内在的精神状态和性格品质,追求书法艺术作品的意蕴美,必须在丰富的审美意象和抒情达性中得以升华。书法艺术的审美意象,是人们通过对书法艺术的欣赏和解读而给人们带来的一种审美感受,是一种含蓄朦胧,似有若无,可以心契,但不可以言传的玄妙境界。[2]所谓抒情达性,是指书法家所塑造的点画造型,可以显露出书法艺术家的个性气质和情感意趣,表达出书法艺术家的精神品质和情感意志,而引起人们的共鸣。
二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在标志中的应用
书法艺术造型上有别于其它字体造型,它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其自身的造型形态为现代标志设计提供了特殊的造型手法。书法的审美特征在标志设计中运用的淋漓尽致,从而造就了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特色,书法艺术的特殊造型与审美意蕴吸引了诸多的设计师借鉴其创作形式与设计方法。对书法美的应用不仅对“形”的美有一定的要求,更要有“意”的度和“势”的韵的把握。本文就从“形”、“意”、“势”三个方面做进一步的分析和解读。[3]
(一)“形”的借鉴
“形”一般指书法艺术所表达汉字的外形与结构。书法艺术比较关注形与形之间的呼应和穿插关系,在借鉴形时一般遵循字形结构的对称均齐,变化统一的骨式。对线条的墨象美方面也有一定讲究,有方与圆、曲与直、肥与瘦、黑与白;从对形的结构章法美方面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空间。书法的结构章法是指在中国书法艺术中的笔划位置、疏密匀称、变换参错、呼应承接,揖让安排等。[4]书法艺术通过用笔的墨象美和结构章法美的表达使得形成的“形”是具有生命力的,不同的表达能够体现出不同的意境、不同的文化精神。笔墨的可浓可淡,可枯可润,可方可圆,可直可绕,而形成一种“无声之乐”。如图1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者的标志,主体图形是书法表达“心”,又像英文字母“V”,是胜利的含义。整个标志形状又是一根彩带迎风飘舞,表达出主人迎接客人时的欢快情景。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目标融入其中。标志以一个书法的“心”字表达,线条既流畅又富有变化,变化中又求统一,整个标志带有厚重的人文色彩,体现了中国文化。
(二)“意”的延伸
“意”的沿用与延伸。书法艺术不仅具有阅读识别的基本功能,更重要的是它具有的欣赏价值,也就是在书法艺术背后蕴藏的更多更深的人类思想,情感,信仰和希望。书写情感的注入使书法艺术变的有血有肉,表情达意,注重意境的传达。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是能体现出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一幅有意境的标志,也会体现出设计者对标志的深刻理解与阅读者对其含义的发散联想。如图2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标志,它以中国书法的笔触形象地描绘出一轮圆月,一双脚印踩踏其上,圆月的起笔之处很自然形成龙头形象,象征着中国航天事业如巨龙腾空而起。整个形象由一弧两点巧妙形成古文“月”字,其中的脚印象征着人类登上月球。标志用写意的手法进行表现,简单的几笔给人遐想的空间,表达出人们对探月向往的意境。
(三)“势”的传承
“势”,本意是指一切事物表现出的力量趋向。书法是人心的外化,书法家常常借书法来表达人与世间万物的运动与活力,进而表情达意。书法艺术中的“势”能传达整个书法艺术的精神。能够表现出来的心境的态势和气氛。我们只有领悟了书法艺术的气韵精华后,再结合标志设计的相关原理和方法,融会贯通,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设计出既有传统特色又不失国际化风格的设计作品。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申奥标志就典型地表达除了书法中“势”的妙用。标志以奥运五环的红、蓝、绿、黄、黑五条形态各异书法线条有机灵活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打太极的动感姿势,简洁的动作线条蕴含着优美、和谐的力量,充满了弧度和曲线带给人的是生生不息的生命律动,体现出书法的灵魂所在。
三 结束语
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是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上,我们对标志的设计也要以传统元素为基础再融入时代元素进行。现代标志设计要走出自己的特色,我们要充分吸收本国传统的艺术思想,并把其融入现代标志的设计理念中,这样才能使中国的标志在众多中显出个性,在雷同中彰显风采。既能弘扬了东方文化的精髓,又展现中国博大精深的理念与智慧。在当今形式下,书法标志设计必须以崭新的面貌面向世界,才能更好地弘扬东方文化精髓,诠释中国人独特的理念与智慧。
各种艺术都有各自的特点,他们由于差异而互相区别。同时,各种艺术又都有共同点,彼此互相联系和影响。要想使中国的标志在“众多”中凸现“唯一”,在“雷同”中彰显“个性”,将中国书法艺术作为中国民族与文化的标志融入到现代标志设计的血脉是一条必经之路。这样设计出来的标志既弘扬了东方文化的精髓,同时又展示了中国人博大精深的理念与智慧。作为一名中国的艺术设计工作者,只有了解了自己的根,才能更好的吸取众家养料,使作品走向成熟。只有沉潜于中国书法的研究,才能获得一种浸润心田的感觉、一种甚至可以触摸的生命激情,可以找到从来未有过的设计灵感。
参考文献
[1]陈振濂.书法美学[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03):154
[2]龙红.中国书法艺术[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11):171
[3]孙舜尧,张德姣主编.标志设计[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8.(08):7
众所周知,评剧是我国戏曲重要的剧种之一,流行于北京、天津、内蒙、华东、东北等地,是北方的大戏曲剧种。探讨评剧表演艺术的要素,对于窥探戏曲艺术的美学意蕴与韵味,有重要的理性思辨价值与表演实践的参照作用。
具体来说,评剧表演要素,首先要有过硬的基本功———“四功”与“五法”,才能自然而然地溢出形式,律在其中。唱功列为戏曲表演“四功”之首。评剧亦然。评剧唱腔十分丰富,主要有正调、反调、越调等曲调,各调又有慢板、二六、楼上楼、散板等不同板式,其唱腔属于板腔体。评剧不仅男女声腔有别,而且行当声腔不一,各行当还有不同以风格特征为重要标志的流派唱腔。“念功”,念,也就是白,指念白的功夫,又分京白、方言两大类。两种念白都要口齿清楚,富有音乐美,达到“千斤道白四两唱”的高度。有道是“三分唱,七分白”,可见念白在戏中占的分量。“做功”,即所谓的做派,是四功中与唱功同样重要的一个部分,多半运用虚拟、夸张的程式动作。“打功”打功指武打功夫,也包括舞蹈功夫。评剧作为“以歌舞演故事”的中国戏曲剧种之一,其表演与舞蹈动作息息相关,举手投足,皆在舞中。
所谓“五法”,即指大家都知道的“手眼身法步”的运用。这四功五法需要长期打磨习练,方能到达游刃有余,技游于艺的层面。而到达这一层面,方是戏曲艺术魅力展现的始端。
其实探讨中国戏曲的美学特征,难免会谈到宋元文学。任何艺术形态均是在特定的文化土壤中孕生、发展、和成熟的,因而亦就必然受其所孕生的文化精神的影响。无论是京剧表演艺术还是较为年轻的评剧表演艺术,在历史形成的过程中,都不能忽视艺术背后的文化土壤。作为评剧艺术工作者,更应该在练功之余多了解渗透吸收这文虎土壤。
中国元典文化对中国戏曲的影响是多重的,一方面,它强大的精神内容和圆融形式迟滞了戏曲艺术的发生和发展,但另一方面,它所体现出的哲学精神和美学原则对戏曲艺术又起着影响、制约和规定的作用,形成了戏曲艺术不论在精神内容抑是审美形式上均与其相一致的美学精神和美学原则。所以说戏曲艺术的美学特征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特征。比如大家最直观的感受——戏曲的虚拟性、写意性。
在中国元典文化精神、特别是直观感悟式的思维方式以及“天人感应说”和“物感说”的影响下形成了中国戏曲迥别于西方写实戏剧的独特的舞台形式,有学者称之为“主观心灵化的舞台形式”。这种舞台形式具备的最强大的审美特征就是写意性、虚拟性。“写意”精神是中国传统的重要美学精神之一。中国戏曲美学完全遵循中国传统的美学精神。因此,评剧表演的“写意”精神,自然属于评剧表演艺术美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为了提升评剧表演艺术的美学品格,评剧演员必须牢牢把握评剧表演艺术的“写意”精神,并全面体现之。虚拟化同样是“写意”精神的重要手段之一。所谓“虚拟”,就是以虚显实,不用或少用实物来表现实物、实景。例如以鞭代马、以桨代船、以盔头代人头、以一桌二椅代大堂、后堂、书房、牢房等等。评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就有许多成功的虚拟化表演,并以此凸显出“写意”精神。
探讨戏曲的虚拟性、写意美,必然涉及到戏曲的程式化。程式化更是“写意”精神的重要手段之一。所谓“程式”,是指以程式动作作为代表的表演,而程式动作又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经过艺术加工和艺术夸张的规范性表演动作。例如“亮相”、“走边”、“起霸”、“翻身”、“台步”、“圆场”、“水袖” 等等,都是典型的程式动作,是评剧表演艺术的重要艺术手段。
评剧同所有的中国戏曲的表演艺术一样,都是写意化而非写实化的,这种写意化的表演、程式化的技法是以生活为重要创立元素的。程式指在戏曲艺术中表演艺术的某些技术形式。它是根据戏曲舞台艺术的特点和规律,把生活中的语言和动作提炼加工为唱念和身段,并与音乐节奏相和谐,形成规范化的表演法式。其中包括各种唱腔板式、音乐旋律,以及各种行当的表演技术等。其中的“程式动作”,又指从生活出发,将某些动作加以提炼和美化,具有一定含义的规范性表演动作,例如“整冠”、“起霸”、“上楼”、“下楼”、“开门”、“关门”、“趟马”、“走边”等。程式动作技术性强,必须经过专门训练才能掌握。也必须经过长期习练才能体现虚拟之美感。
承启中国艺术传统以儒家学说为主导,兼及道家、佛家之说形成的结构主体。道家突显在哲学方面,其反对制约,讲究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注重自然与心灵的结合。“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与总规律,可谓是虚静无畏,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中国传统文化以道儒两家为基底,徐复观指出:“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精神,穷究到底,只是由孔子和庄子所显出的两个典型。”①但两者修养基础上的超越对象和属性不尽相同,儒家所谓“天道远,人道迩”注重人道和现实的理性精神,道家则“复归于朴”、“道法自然”以天道超越人道,庄子是纯粹的自然精神,即在虚、静、明的心。这是艺术价值之根源,也更能代表中国艺术精神。前者是“仁”“德”的转化,后者则是无为自由的艺术人生。艺术的创作是成立于人与自然之间的接触线上,而伟大的艺术品常表现为人物两忘、主客合一的境界。文化根源的心,不脱离现实。由心而来的理想,必融合于现实现世生活之中。
徐复观论“庄”与“老庄”时常并称,认为庄子思想是老子思想的再发展,“中国艺术精神”换言之则可谓“老庄艺术精神”。庄子的艺术观照要求真境现前,前后际断,物化后孤立的知觉,把自己与想象都从时间空间中割断,美地观照是忘物,忘己,忘知,以虚静之心照物的。“我国的艺术精神,则主要由庄子的人性论所启发出来的。”②庄子的人性论更好的把握在“心性”结构,即“体道”的心理体验活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东西,就像是作者心境的写意,把心融入物,提取出神,放在画布上,人与自然的统一,是画家一种微妙的独有的表达。道家思想对中国艺术影响超越了儒家和佛家思想,乃至诸子百家。画家顾恺之、吴道子、张彦远等均不同程度受道家思想的影响,道是万物生成的本原,道无形无象,体现在艺术作品中就是鲜活的生命。绘画艺术的创作,离不开意象创造活动,而意象的创造是心物关系上发生的人的精神活动,最终目标在于表现,绘画艺术毕竟是要创作艺术品的。我国的绘画是要把自然物的形相得以成立的神、灵、玄,通过某种形相而将其画了出来。所以,最高的画境不是模写对象,而是以自己的精神创造对象。这种最高的精神追求突出表现在我国山水画当中,“澄怀观道”、“静雅虚怀”、“含道映物”、“造乎自然”发乎本原的灵性,天人融一,复归本真,虚静心怀,气韵与意境相贯穿,亦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和主旨。宗炳《画山水序》云:“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像。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王微的《叙画》中:“辱颜光禄书,以图画非止艺行,成(诚)当与《易》象同体。”《文心雕龙·明诗》曾云:“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北宋是我国历朝历代道教盛行之际,宋徽宗尊信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圣祖降临”、“天书下降”等事件无不揭示着道教的盛行,徽宗将道教列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改僧为道,设道官,建道学。将道释绘画尊为十门之首,以“淡而无为”作为当时美的标准。徽宗酷爱艺术,在位时将画家的地位提到在中国历史上最高的位置,成立翰林书画院
徽宗的花鸟画可称之为“仙境绘画”,李裴在《宋徽宗的美学思想评析》中评价赵佶花鸟画特点时写到:“他最为世人称道的花鸟画体现着一个有着宗教思想背景的艺术家对‘自然’的崇尚。在对自然物的描画中赞美,表达着对摆脱物欲,逍遥于自然的向往。而对‘自然’的崇尚正是道教的美学原则,也是北宋艺术的总体风格。”③徽宗的《芙蓉锦鸡图》、《池塘秋晚图》等精品均体现了他注重自然意境,崇尚道家美学的思想。他称赞花鸟画有着“粉饰大化,文明天下,亦所以观众目,协和气焉”的功能。道教把龟鹤作为特殊的审美符号,《瑞鹤图卷》则是宋徽宗以鹤为主题强化自然物象的审美特征所创作的作品,一种对生命灵性的抒发与追求,在他看来祥瑞之物的工笔花鸟画是道教神仙思想的体现,是为国家百姓祈福的一种形式。
庄子为求得精神上之自由解放,自然而然地达到了近代之所谓艺术精神的境域。但他并非为了创造或观赏艺术品而作此反省,而系为了他针对当时大变动的时代所发出的安顿自己、成就自己的要求。因之,此精神之落实,当然是他自身人格的彻底艺术化。中国传承文化博大精深,文明智慧源远流长,我们在继承与发展中要以开放的心灵摒弃门户之见,彰显现代与传统的大仁大智。正如牟宗三弟子蔡仁厚所言:“风会之来,豪杰呼应。天下有道,必归于儒。归于儒,不是归于作为一家一派的儒,而是归于道,归于大中至正的时中大道。”
注释:
①②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M].上海:东华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③李裴.宋徽宗的美学思想评析[J].宗教学研究,2004(03).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关键词:数字艺术 设计美学 人与物 功能与形式
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数字艺术在艺术文化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诸多艺术家以及设计师都竭尽全力通过数码“工具箱”来获得自身创作的新灵感。他们想要获得效果更佳的表现效果和创作途径,而且他们还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艺术追求和理想。数字时代的快速发展高度融合以及协调了艺术设计者、艺术对象、艺术材料、方式和途径手段、艺术理念以及传达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各种艺术元素实现了互动,并使得表达出的新审美特质与传统的艺术特征存在着诸多差别。
一、设计美学内涵
(一)研究对象
在设计美学领域,它的研究对象涵盖了艺术设计所面向的总体范畴。通常情况下,它的范围涵盖了以下内容:设计产品所具备的美学性质,这囊括了设计美学的性质、组成、分类、艺术风格以及设计美学所蕴含的创造性、文化意蕴以及形式美等;设计过程中的美学事宜,包括在产品开发生产过程中设计师自身的地位和重要性,设计师所具备的艺术修养、审美理念和情趣、艺术特征、设计模式,与社会审美品味、科技、来自市场方面的需求信息、生产制作和形式法则等;在产品消费领域所要求的美学事宜,这就囊括了消费心理、文化、自身背景、时代流行趋势和风尚、民族消费心理和消费信息回馈等;部门设计美学包括了建筑、设计,环境设计美学;设计美学史,包括设计风格、设计心理发展史和部门设计史等。
(二)设计美学的中心问题
在设计美学领域,最为重要的三对关系是人与物、功能与形式以及主观创造性的产品设计与约束性的客观生产条件之间关系。
1.人与物的关系。这是美学立论的基础。在美学设计过程中,设计者艺术家的主体地位得到了高度重视。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人性化的艺术设计得到了充分体现,“宜人化”成为了美学艺术设计的根本原则之一。需要说明的是,尽管设计美学高度重视人的主体地位,然而设计美学不能将这种设计理念和设计思想变得过于绝对。对设计美学而言,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物的和谐是最高境界。
2.功能与形式间的关系。在设计过程中,对非艺术品来说,功能是它的本质特性,产品功能是实现功利的基础和根本。艺术设计与艺术创作存在很大区别,从根本上来讲是因为设计还要追求功利。设计出来的产品,除了用于欣赏之外,还务必具备某些功能,满足某些需要。功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也不能过于忽略设计形式,这是由于形式还体现出了对产品本身所要求的精神需求,忽略了形式等于否定了人的精神需要。
3.产品设计的主观创造性与客观约束性的关系:产品设计和艺术创作存在着很大差别,艺术创作的自由比艺术设计要宽泛得多。艺术设计也有自由,但是和艺术创作相比,艺术设计的自由度要小得多。这就要求设计师不得不在艺术设计过程中面对和处理更多的客观约束,高明的设计师总是善于将客观约束转变为主观上的设计自由。
二、数字艺术与设计美学的结合和发展
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数字艺术时代,综合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当代设计艺术提供了新的创作工具、设计介质、设计行为的同时,也要求了对学科之间的交叉、综合。新的设计形式和设计方式打破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专业界限,当代设计已不再局限于比较单一的学科专业范围内,而已经成为一种能够融合多种学科的载体。数字技术将图像、声音、文本、动画、音频等多种元素或形式进行整合,丰富或突破了原有的设计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提高了作品的感染力。
当代设计还越来越注重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当代设计者不仅从与之相邻的学科内获取知识,甚至从与之相远的学科领域去研究和探讨设计问题。传统的学科界线被冲破,行业间的界线也在数字空间中逐渐变得模糊,设计者需要越来越多的专业以外知识,电子学、艺术学、生物学、物理学、数学、天文地理、心理学、音乐、摄影等相关学科的成就被综合运用到设计中。
在以往的人类审美体验中,一种艺术形式往往只具备一至两种审美体验的特性。如绘画的意象感,音乐的沉浸感等。但是,数字艺术时代新兴设计形式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如交互媒体设计、数字影像艺术、虚拟现实设计、新媒体艺术,这些设计形式基本都综合了文本、图形、图像、音乐、视像、动画等元素,丰富了人们的视听及互动感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数字艺术时代下的新设计形式则通常具备审美体验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如虚拟现实,虚拟现实具备“三感”特征,指的是沉浸感(innnersion),构想感(imagination),交互性(interaction)。虚拟现实的审美特征早已包含在“三感”之中,尤其是沉浸感。人类社会中的绝大部分审美体验都可以在虚拟现实作品中得到体现,是人类审美理想在数字化时代的综合体现。
此外,数字艺术时代特有思维方式,不同于传统设计特征中所体现出来的设计思维,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具象思维。如网络的出现改变和促进了信息的传递,给人类提供了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同时也创造出一种新的交流方式。设计者可以在网络上跨地域进行协同创作,设计作品的主体和客体在一定意义跨越了空间。而在另一方面,这种类似于电影的假定性真实的思维方式,带来了设计精神及审美愉悦体验的超越,使主体与客体混淆在数字艺术中,获得了极度的和欲望的释放。
三、数字艺术时代的设计美学特征
数字艺术时代,数字技术的发展运用不仅对设计自身审美经验产生了冲击,同时也对设计主体客体间的面对方式进行了重新建构。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对设计表述方式、过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和变化,新的设计理念也持续不断地拓展了新的空间和社会文化、设计学科之间进行了重新的整合。
在数字艺术时代,设计表述方式、过程的重大影响和变化主要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为设计主体的设计者认知与表述
互联网的出现导致了信息的膨胀,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认知效率。同时,技术信息及艺术信息的有效传播促进了边缘设计主体的衍生。计算机的操作才能加上艺术才能仿佛才是数字艺术时代的必须。软件版本的快速更新、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要求设计主体也必须不断地提升自我认知。一方面做到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另一方面又要适应新时代下新的要求和挑战。
从传统手绘到数字手绘,从二维手绘到三维手绘,从单一手绘到全面手绘,设计表现过程中的表述方法对作为设计主体的设计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及变化。无论是软件的进一步改良改进还是硬件性能的进一步攀升,都在强调设计者在自我的认知行为及方式上要加快速度。早期在印刷文明影响下成长的设计主体往往缺乏必要的设计应用软件操控能力,而专门从事软件开发运用的专家又缺乏艺术的精神,这是我们常常能看到的一种情况。
(二)设计客体认知结构的变化
数字艺术时代是一个读图的时代,是一个视像的时代。信息的膨胀无论是对设计主体还是客体都有着同样效果的影响,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海量的信息资源不可避免地造成设计客体的审美趋向复杂,另一方面也提升了设计客体的审美。并且,互联网资源共享的便利性改变了既往“劳动即有收获”的结构,大量的免费的设计资源、设计资料、设计理论能使更多的设计客体转化成设计主体,再加上计算机应用软件操作,俨然就是一个设计者。
另外,设计新形式的出现也构成了设计主客体的共同参与,许多诸如网页艺术设计、网络游戏等需要共同去构建一个整体。
(三)设计表述形式及技巧的进一步拓展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软硬件也越来越适合设计表述,新的设计形式也随之不断涌现。同时,运用于设计表述的技巧方式也不断得到突破。从传统的二维空间表现,到设计者运用数字技术进行三维空间效果的表达,再到能将复杂的思维空间、动态空间直观而形象的表现出来,在今天似乎已经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必定会有更多的表述形式及技巧涌现。
(四)既有审美经验的攀升与忧思
数字艺术时代下设计介质、设计行为、设计工具等使得当代设计具有了区别于传统审美标准的新的审美形式。在新标准和新形式的诉诸下,又对数字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感性的影响,理性的提升,而理性的形式又在不断招呼感性的内容。在严谨的审美态度下,设计者必须提高自我的审美注意。艺术的价值应是设计师富有的艺术才华和设计思想,只有重视创造性思维的拓展与能力的提高,才能设计出富有艺术魅力的有意义的作品。
关键词:数字化;视觉艺术;美学特征
引言
我国在视觉艺术的发展上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在时间的不断推移下,视觉艺术设计也在发生着一些变化。到了当前的数字化发展时代,视觉艺术设计的数字化就成了发展的主要内容,从而在美学特征上就有着比较突出的呈现。通过对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美学特征的理论研究,对这一设计艺术的认识就能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1.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概念和应用领域
1.1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概念分析
数字化是在信息化时代中的一个特殊表现形式。在当今的人生活过程中,到处都有着数字化,影像以及数据信息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数字化在艺术领域也逐渐的发生一些变化,在应用之后能够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得到有效转变。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是通过对计算机设备的应用,能够把文字以及图像和音视频等得到有效的融合,对这些元素加以应用来创造的新的形式的视觉艺术[1]。这一艺术形式能够对人们的视觉感官产生很大的冲击,让人们对设计的内容产生情感上的变化。
1.2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应用领域
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在当前的生活当中已经有了比较广泛的应用,高科技的数码新媒体技术和传播观念的发展,就使得各国在信息产业上的投入愈来愈大,数码新媒体技术在娱乐以及动画和影响等多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于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在技术层面能够分成三维以及视频等设计,从设计表现领域层面来看,能够分成平面设计以及动画设计和虚拟设计,不同的类型在应用的领域上也是不同的[2]。例如在动画设计类型上,主要就是在动画的影视制作上比较常用。而在虚拟技术的设计方面主要就是在电子游戏艺术设计方面得到的应用。
2.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体系和美学特征
2.1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体系分析
数字化视觉艺术的设计体系当中,数字化艺术设计和设计的主体部分,设计艺术主体的认识层面,人们是将头脑中的原有知识经验作为基础进行认识的。设计艺术在原来是通过笔实施构思传达的,这也是设设计艺术的主体。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主体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任何的设计艺术主体是有着认知主体身份的,数字化的应用,就对人们的艺术设计主体发生了变化,所以设计艺术的主体是能够通过科技的发展进行转移的[3]。另外,在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体系中,设计艺术主体的情感层面,艺术设计主体和计算机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是人机型以及人际机媒型和机机型。在计算机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过程中,围绕着计算机产生的情感,就成为信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特有现象。数字化设计艺术和艺术设计手段方面也是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这就包含着数字化设计艺术本体,以及数字化设计艺术工具。还有是数字化艺术设计和设计的方式,这就包含着数字化设计艺术创作方式以及鉴赏方式、传播方式等。在数字化艺术设计和设计的对象和内容、设计环境等方面也是体系当中的重要内容。
2.2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美学特征
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有着美学特征的表现,由于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是通过图像以及文字和声音等多方面的元素综合呈现的,所以在审美特征上的表现就比较突出。在这一艺术设计过程中,能产生间离的视觉效果,动画虚拟和现实之间就能产生间离的视觉美学特征,从而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动画在制作过程中就在现实的束缚上比较少,能让受众在精神的需求层面得到最大化的满足[4]。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工程有着审美观,在新的时展背景下,人们的审美观也在发生着转变。从近些年的数字化视觉设计的发展情况来看,通过设计师的作品呈现就能发现,受众在审美观的要求上有着更高的体现,一些设计作品在民族的以及现代的特征上,有着艺术审美的追求,并且审美的特征也在随着市场的变化而有着微妙的变化。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还体现在设计的课题认知结构的变化,数字化艺术时代是读图时代,也是视像的时代,在信息的膨胀发展背景下,不管设计主体好事客体都有着相同的效果影响。在设计的资料增多以及理论的多样化背景下,设计的客体就会向着主体进行转变。设计审美要能有艺术的感知性,形式要能是设计作品在表现语汇和手法等层面应当达到的水准,尤其是在整体上的完美意境要能得到最大化的实现,将创新和形式得到有机结合。
3.结语
总而言之,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过程中,要能对美学特征得到充分重视。在当前的人们生活过程中,对数码技术已经有着依赖性,视觉艺术设计发展的空间还比较大,这就需要能够在美学的元素充分应用下,对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进行拓展。此次主要从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的概念以及应用领域进行了相应分析,然后结合而是对设计体系和美学特征进行了相应探究,希望此次理论研究对实际理论发展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唐丽,黄文静.数字媒体语境下的南京公共艺术设计研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6)
[2]李沙.数字雕刻在艺术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3(07)
[3]高翔.数字化时代下的公共艺术研究[J].大众文艺.20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