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公共管理现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论文关键词:泰罗;科学管理;管理主义;经验管理;工具理性;社会理性
弗雷德里克·泰罗是古典管理时期的开山鼻祖,开创了管理学发展史上的科学管理原理学派。然而,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和后工业时代的来临,泰罗的经典管理思想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非议和挑战。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科学管理原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工厂的劳动生产率,管理的哲学基础是亚当·斯密以来的理性“经济人”假设,管理方式是一种“大棒加胡萝卜”的物本管理手法,已经适应不了新时期的要求。更有甚者,有人简单地把科学管理原理与人际关系学派思想对立起来,认为科学管理原理是一种冷酷的非人本管理,因此,在人本管理已经成为普适管理价值的今天,泰罗的思想更是显得格格不入。那么,泰罗的管理思想是否真的过时了呢?我们到底应该以怎样的一种态度,看待泰罗及其科学管理原理在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地位呢?本文从管理学说和管理学理论的历史演进的角度进行探讨,认为它开创了公共行政学的管理主义研究途径,挑战了传统的经验管理范式,并注重组织管理由工具理性向社会理性的转型。
一、开创公共行政学的管理主义研究途径
当代美国公共行政学家戴维·罗森布鲁姆认为,自伍德罗·威尔逊以来,公共行政学开创了三种研究途径,即管理、政治和法律途径。而管理途径又可区分为两派,即传统(正统)管理途径,以及当代以革新为导向的新公共管理(NPM)。公共行政研究的传统管理途径可追溯至19世纪美国的文官制度的改革运动。当时为消除政党分赃和官僚腐败给美国联邦政府系统带来的祸害,改革者提出“政府事务中具有商业性质的部分应当以一种完全企业化的模式运作。”传统管理途径的思维和逻辑主要是建立在政治与行政分离的观点之上的。任职于1913—1921年的威尔逊总统提出,应该用(企业)行政管理的稳定原则———企业式原则来指导公共机构的运作,认为“行政的领域是一个企业的领域”。因此,为了提高政府运作的效率,我们应该以私有企业的行政管理为榜样,所谓行政问题就是管理问题。根据传统管理途径的观点,公共行政的意义在于追求效能、效率以及经济的最大化。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欧美国家普遍掀起了一场政府改革运动,其矛头直指政府的机构膨胀、职能臃肿、成本高昂、效率低下,由此也推动了公共行政研究新的热潮,催生了公共行政研究的新管理途径。所谓新管理途径,一般又称为新公共管理(NPM)途径。与传统管理途径之发源相类似,这一新途径也主要是改革取向的,以期改善公共部门的绩效。新公共管理途径包含诸多改革假设,比如,公共行政的焦点应放在获取结果而非遵循程序上;公共行政在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方面应妥善运用各种市场竞争机制;公共行政应强调顾客导向的观念,等等。与传统管理途径观点相类似,认为公共行政是非政治化的和企业化的,这是新公共管理途径的根本。在罗森布鲁姆看来,从价值、组织结构、对人的认识、认知模式、预算、决策观、政府职能等几个特征来说,尽管公共行政的传统管理途径和新管理途径之间存在不少差异,但总体上看是殊途同归的,崇尚效率和系统管理是其不二法门的哲学基础。而追根溯源,管理途径作为现代公共行政学的一种主流研究途径,历史上滥觞于泰罗及其科学管理原理。可以说,正是泰罗的学说,奠定了管理学在现代社会科学中的合法性地位;也正是泰罗的思想,启发了威尔逊的研究灵感,从而触动他去吸收和借鉴私营部门的管理哲学和管理技术,写出了流传百年的《公共行政之研究》,进而创立了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公共行政科学。
泰罗通过对时间动作制、职能工长制、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制的亲身体察,发掘出现代组织管理中的重要法则———效率法则。在他看来,劳资双方都应崇尚科学管理工艺,追求生产率的提高,以实现双赢的目的。著名学者欧文·休斯认为,工厂装配线是体现泰罗思想的主要的社会领域,但政府运用科学管理的时间并不比它晚多少。因此,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在公共行政领域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因为泰罗当时就认为,科学管理可运用于公共部门的原因在于:它提供了政府中官僚制组织形式的运作方式,是一种最佳方法,其系统控制的思想非常符合僵化的等级制、过程和惯例。标准化任务及按其操作的工人与传统的行政模式是吻合的。甚至利用秒表计时进行绩效测量的做法在庞大的官僚组织及其分支中也较为普遍。
在泰罗其后的近百年时间里,尽管人际关系学派、管理决策学说、权变组织理论、知识管理理论等各种管理学说和理论流派层出不穷,众说纷纭,对公共行政学的研究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然而,泰罗开创的传统管理研究途径,以及由其衍生的新管理研究途径,始终是公共行政学的正统研究途径,并未受到其它学派和研究途径的冲击而被边缘化。正如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所指出的,二战后管理学科领域出现所谓“理论丛林”现象,这使得泰罗等古典管理学者的观点被人发展得过于枝蔓,先后出现6个甚至11个学派的混乱局面。但很多学派其实是标新立异,只是迎合了社会的需要,在学科发展的角度看其科学性值得质疑。而惟独由泰罗开创的管理科学研究途径,其合法性一直经久不衰甚至有久尔弥坚之势。对于泰罗及其科学管理原理在公共行政学研究中的历史地位,博兹曼提出过一个更具结论性的评论。他说:“科学管理在教科书中占有一席之地;它在公共行政的实践和政府研究中具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对科学管理和科学原则的信奉迅速扩展并使其流行的正统做法,公共行政和公共行政人员的影响达到了顶峰。科学管理在1910—1940年期间一直对公共行政起着支配作用,它使公共行政具体化为一个学术领域。”
二、推动传统经验管理范式向现代的科学管理的转变
科学管理原理的本质是一场思想或精神革命,它挑战了传统的经验管理范式,倡导新的科学管理精神,推动了传统经验管理范式向现代科学管理的转变。关于这个问题,泰罗在《科学管理原理》一文中曾多次提醒人们不能只重技术而忘记了它的精神实质。他说:“科学管理是通过研究和实践发展起来的,它是以测量手段和工程技术为基础的,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根据实际而不是传统来决定所能完成任务的正确方法”“具体体现在科学管理的‘四个原理’上。不仅是管理手段上的,更是管理理念上的。”因此,“他自己由于对大批的所谓‘效率专家’借用了他的方法而忘却了他的基本原理而感到苦恼”。管理学家邓恩评论道,“科学管理的‘措施’绝不等同也不应取代科学成本核算方式等等的管理技巧问题,而后者则是一种坚持收集数据、列表分析并将知识应用于解决工业社会问题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是倡导一种全新管理范式的‘思想革命’。”
为什么说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的本质是一场思想或精神革命,而且挑战了传统的经验管理范式呢?这是因为泰罗一反传统的经验沿袭方法,采用科学的途径来解剖管理生活,探究管理的内在规律和普遍原则。他把科学视为良好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在他之前,没有数据,没有理论、原则或制度,就没有人会相信管理能出效益,人们也不会把管理看成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比如,此前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就意识到管理是土地、劳动和资本之外的生产力的“第四要素”,但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和重视。“只有泰罗第一次从理论的高度向社会的劳资双方、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阶层证明:真正的科学,那种能够导致充分掌握信息专业实践的科学不只是技巧、公式和规则,而是一种思想革命,一种世界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代管理学大师彼德·杜拉克认为,“直到1885年泰罗开始探索之前,还从没有人对工人的日常工作进行过系统的研究。怎样工作被看作是一种想当然的事情”。英国著名管理学家厄威克也指出:“泰罗所做的工作并不是发明某种全新的东西,而是把整个19世纪在英美两国产生、发展起来的东西加以综合而成的一整套思想。他使一系列无条理的首创事物和实验有了一个哲学体系,称之为‘科学管理’。”
罗伯特·丹哈特则从公共组织理论的角度评价了科学管理原理对于实现管理范式演变的贡献。他提出:“泰罗著作中的哲学含义对公共行政学者来说具有重大意义。虽然我们有可能觉得泰罗的科学很粗糙,但我们不能否定他推进了将严格的科学性运用于组织研究的观念。这种方法不久便成为了管理科学的主流。此外,科学原则最先是被运用于生产,但随后便‘向上和向外’扩大到组织的更高层次,或许可以说普及到了社会。”欧文·休斯更是对泰罗的思想充满誉美之词,他认为:“泰罗所追求的是一种根本性的变革,用效率和科学取代了特定决策,当通过科学管理使雇主和雇员拥有相同利益时,它甚至成为一种社会变革。”
上述说明,正是泰罗把科学的知识和科学的精神应用于管理的实践和理论探索,才使人类社会的管理世界观和管理范式进行了一次哥白尼式的变革,实现了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具体来看,这种转变体现在四个方面:
(1)经验管理的主体是个人,主要是通过有经验者起“传、帮、带”的作用,把长期积累的管理常识和管理窍门传授给其他人。相反,科学管理的主体不再仅仅是个人而是一个群体,他由领导群体或管理群体来控制,同时还外加了参谋机构和智囊团(外脑)来辅助决策和参与管理。
(2)经验管理的客体(对象)是单纯的物,属于见物不见人的管理;而泰罗的科学管理对象不仅有物(如机器、工场),更重要还有人,它是通过对人的有效管理来实现对人和对物有机统一管理。
(3)经验管理的主要依据是人类以往积累的知识、智慧、经验和个人胆识与阅历;科学管理依据的则是科学的方法、理论、工具、技术和艺术,实现了我国古代提倡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境界。泰罗明确指出:“必须用科学知识来代替个人的见解或个人的经验知识。否则,就谈不上科学管理。”
(4)经验管理的程序简单和随意,没有规则意识和制度观念,“谋”和“断”合而为一;科学管理是一种程序管理和规则管理,讲究程序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管理的过程是分阶段、按步骤进行的,避免了主观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泰罗反复强调:“最佳的管理是一门实在的科学,其基础建立在明确规定的法律、条例和原则上。”
三、注重组织管理由工具理性向社会理性的转型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理性化是现代化的核心要义,而要实现管理的现代化,就必须首先进行理性化的组织设计。为此,他提出了“官僚组织”(或称“科层制”)的概念。与此相对应,韦伯极力倡导工具理性,以适应工业社会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对组织管理的要求。由于泰罗与韦伯大体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因此很多人以为泰罗也效法韦伯,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把工具理性发挥到了极致,并由此断定泰罗的管理是以“经济人”假设为根基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以“经济人”假设来断定泰罗的管理就是见物不见人的物本管理,属于典型的工具理性;恰恰相反,在泰罗的著作和思想中,始终闪烁着社会理性的光芒,充满了关注弱者和劳资共同利益的人本意识。
要研讨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区分工具理性和社会理性的基本涵义。所谓工具理性,是指在人性的设定上,把组织人单纯看作“经济人”,诉求物质利益上的最大化;在管理的对象上,把人看作是机器的附件或依附物,实施一种见物不见人的物本管理;在管理的价值取向上,关注组织赢利的最大化,忽视个人和社会的利益。而社会理性,则同时关注人的多方面需要特别是社会心理需要、社会的公共精神和国家的公共利益。从总体上看,前工业社会的传统管理属于典型的工具理性管理,见物不见人,纯粹把人看作是工具性附属物。泰罗的科学管理虽然是在科层组织场景下进行的,受特定历史环境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工具理性的组织管理方式,因为其根本目标在于最大限度提高组织效率和生产能力。但必须承认,它同时也注重由工具理性向社会理性的转变。主要表现在:
(1)泰罗的管理哲学的初衷在于高扬“提高全国性效果”大旗,配合罗斯福总统倡导的“保护国家资源,增进全国性效果”的呼吁。泰罗认为他自己写《科学管理原理》一文有三个目的,其中第一个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简明的例证,指出由于我们日常的几乎所有行为的低效能使全国遭受到巨大的损失”,并因此在美国全社会宣传和灌输科学管理的精神,提高社会效率和全国性效果。但很显然,传统的基于工具理性的组织管理思路往往是狭隘的,它只重视组织个人或内部的效益,其目标诉求尚未升华到社会和国家利益的层次。
(2)关注管理层和被管理层双方的收益,实现了由瓜分既定蛋糕向做大蛋糕的理念嬗变。在《科学管理原理》第一章的开篇泰罗就旗帜鲜明地提出:“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使雇主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也联系着使每个雇员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当时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相信雇主和雇员的根本利益必然是对立的,但泰罗认为,“科学管理则恰恰相反,它的真正基础在于相信两者的利益是一致的。”
(3)强调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间是合作博弈而非劳工阶层的“囚徒困境”博弈。在论证《科学管理原理》时,泰罗明确地指出“资方和工人的紧密、亲切和个人之间的协作,是现代科学或责任管理的精髓。”他把雇主与雇员之间的亲密友好的关系,强调为是科学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特点。
(4)关注人的价值而非完全的“经济人”取向。如泰罗在国会证词中说:“先生们,有很多人把工人看成是贪心、自私、贪婪,甚至更坏的人。我完全不同意这些在社会上散布的污辱工人的滥言。我完全不同意这种说法。工人同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没有什么不同。他们并不比其他阶层的人更加贪心、更加自私。他们也不比其他阶层的人少贪心、少自私。”当代美国管理学大师T·彼德斯则认为:“注重时间和动作模式的泰罗,以他特有的方式增加了人们的自由。他的确定工序最佳时间的方法,使一线工人从盲目的、反复无常的工头手中解放出来。人们往往忘记了科学管理革命的两重性,一是对上面的管理者的,二是对下层被管理者的。”
论文关键词:泰罗;科学管理;管理主义;经验管理;工具理性;社会理性
弗雷德里克·泰罗是古典管理时期的开山鼻祖,开创了管理学发展史上的科学管理原理学派。然而,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和后工业时代的来临,泰罗的经典管理思想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非议和挑战。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科学管理原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工厂的劳动生产率,管理的哲学基础是亚当·斯密以来的理性“经济人”假设,管理方式是一种“大棒加胡萝卜”的物本管理手法,已经适应不了新时期的要求。更有甚者,有人简单地把科学管理原理与人际关系学派思想对立起来,认为科学管理原理是一种冷酷的非人本管理,因此,在人本管理已经成为普适管理价值的今天,泰罗的思想更是显得格格不入。那么,泰罗的管理思想是否真的过时了呢?我们到底应该以怎样的一种态度,看待泰罗及其科学管理原理在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地位呢?本文从管理学说和管理学理论的历史演进的角度进行探讨,认为它开创了公共行政学的管理主义研究途径,挑战了传统的经验管理范式,并注重组织管理由工具理性向社会理性的转型。
一、开创公共行政学的管理主义研究途径
当代美国公共行政学家戴维·罗森布鲁姆认为,自伍德罗·威尔逊以来,公共行政学开创了三种研究途径,即管理、政治和法律途径。而管理途径又可区分为两派,即传统(正统)管理途径,以及当代以革新为导向的新公共管理(NPM)。公共行政研究的传统管理途径可追溯至19世纪美国的文官制度的改革运动。当时为消除政党分赃和官僚腐败给美国联邦政府系统带来的祸害,改革者提出“政府事务中具有商业性质的部分应当以一种完全企业化的模式运作。”传统管理途径的思维和逻辑主要是建立在政治与行政分离的观点之上的。任职于1913—1921年的威尔逊总统提出,应该用(企业)行政管理的稳定原则———企业式原则来指导公共机构的运作,认为“行政的领域是一个企业的领域”。因此,为了提高政府运作的效率,我们应该以私有企业的行政管理为榜样,所谓行政问题就是管理问题。根据传统管理途径的观点,公共行政的意义在于追求效能、效率以及经济的最大化。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欧美国家普遍掀起了一场政府改革运动,其矛头直指政府的机构膨胀、职能臃肿、成本高昂、效率低下,由此也推动了公共行政研究新的热潮,催生了公共行政研究的新管理途径。所谓新管理途径,一般又称为新公共管理(NPM)途径。与传统管理途径之发源相类似,这一新途径也主要是改革取向的,以期改善公共部门的绩效。新公共管理途径包含诸多改革假设,比如,公共行政的焦点应放在获取结果而非遵循程序上;公共行政在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方面应妥善运用各种市场竞争机制;公共行政应强调顾客导向的观念,等等。与传统管理途径观点相类似,认为公共行政是非政治化的和企业化的,这是新公共管理途径的根本。在罗森布鲁姆看来,从价值、组织结构、对人的认识、认知模式、预算、决策观、政府职能等几个特征来说,尽管公共行政的传统管理途径和新管理途径之间存在不少差异,但总体上看是殊途同归的,崇尚效率和系统管理是其不二法门的哲学基础。而追根溯源,管理途径作为现代公共行政学的一种主流研究途径,历史上滥觞于泰罗及其科学管理原理。可以说,正是泰罗的学说,奠定了管理学在现代社会科学中的合法性地位;也正是泰罗的思想,启发了威尔逊的研究灵感,从而触动他去吸收和借鉴私营部门的管理哲学和管理技术,写出了流传百年的《公共行政之研究》,进而创立了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公共行政科学。
泰罗通过对时间动作制、职能工长制、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制的亲身体察,发掘出现代组织管理中的重要法则———效率法则。在他看来,劳资双方都应崇尚科学管理工艺,追求生产率的提高,以实现双赢的目的。着名学者欧文·休斯认为,工厂装配线是体现泰罗思想的主要的社会领域,但政府运用科学管理的时间并不比它晚多少。因此,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在公共行政领域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因为泰罗当时就认为,科学管理可运用于公共部门的原因在于:它提供了政府中官僚制组织形式的运作方式,是一种最佳方法,其系统控制的思想非常符合僵化的等级制、过程和惯例。标准化任务及按其操作的工人与传统的行政模式是吻合的。甚至利用秒表计时进行绩效测量的做法在庞大的官僚组织及其分支中也较为普遍。
在泰罗其后的近百年时间里,尽管人际关系学派、管理决策学说、权变组织理论、知识管理理论等各种管理学说和理论流派层出不穷,众说纷纭,对公共行政学的研究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然而,泰罗开创的传统管理研究途径,以及由其衍生的新管理研究途径,始终是公共行政学的正统研究途径,并未受到其它学派和研究途径的冲击而被边缘化。正如美国着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所指出的,二战后管理学科领域出现所谓“理论丛林”现象,这使得泰罗等古典管理学者的观点被人发展得过于枝蔓,先后出现6个甚至11个学派的混乱局面。但很多学派其实是标新立异,只是迎合了社会的需要,在学科发展的角度看其科学性值得质疑。而惟独由泰罗开创的管理科学研究途径,其合法性一直经久不衰甚至有久尔弥坚之势。对于泰罗及其科学管理原理在公共行政学研究中的历史地位,博兹曼提出过一个更具结论性的评论。他说:“科学管理在教科书中占有一席之地;它在公共行政的实践和政府研究中具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对科学管理和科学原则的信奉迅速扩展并使其流行的正统做法,公共行政和公共行政人员的影响达到了顶峰。科学管理在1910—1940年期间一直对公共行政起着支配作用,它使公共行政具体化为一个学术领域。”
二、推动传统经验管理范式向现代的科学管理的转变
科学管理原理的本质是一场思想或精神革命,它挑战了传统的经验管理范式,倡导新的科学管理精神,推动了传统经验管理范式向现代科学管理的转变。关于这个问题,泰罗在《科学管理原理》一文中曾多次提醒人们不能只重技术而忘记了它的精神实质。他说:“科学管理是通过研究和实践发展起来的,它是以测量手段和工程技术为基础的,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根据实际而不是传统来决定所能完成任务的正确方法”“具体体现在科学管理的‘四个原理’上。不仅是管理手段上的,更是管理理念上的。”因此,“他自己由于对大批的所谓‘效率专家’借用了他的方法而忘却了他的基本原理而感到苦恼”。管理学家邓恩评论道,“科学管理的‘措施’绝不等同也不应取代科学成本核算方式等等的管理技巧问题,而后者则是一种坚持收集数据、列表分析并将知识应用于解决工业社会问题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是倡导一种全新管理范式的‘思想革命’。”
为什么说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的本质是一场思想或精神革命,而且挑战了传统的经验管理范式呢?这是因为泰罗一反传统的经验沿袭方法,采用科学的途径来解剖管理生活,探究管理的内在规律和普遍原则。他把科学视为良好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在他之前,没有数据,没有理论、原则或制度,就没有人会相信管理能出效益,人们也不会把管理看成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比如,此前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就意识到管理是土地、劳动和资本之外的生产力的“第四要素”,但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和重视。“只有泰罗第一次从理论的高度向社会的劳资双方、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阶层证明:真正的科学,那种能够导致充分掌握信息专业实践的科学不只是技巧、公式和规则,而是一种思想革命,一种世界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代管理学大师彼德·杜拉克认为,“直到1885年泰罗开始探索之前,还从没有人对工人的日常工作进行过系统的研究。怎样工作被看作是一种想当然的事情”。英国着名管理学家厄威克也指出:“泰罗所做的工作并不是发明某种全新的东西,而是把整个19世纪在英美两国产生、发展起来的东西加以综合而成的一整套思想。他使一系列无条理的首创事物和实验有了一个哲学体系,称之为‘科学管理’。”
罗伯特·丹哈特则从公共组织理论的角度评价了科学管理原理对于实现管理范式演变的贡献。他提出:“泰罗着作中的哲学含义对公共行政学者来说具有重大意义。虽然我们有可能觉得泰罗的科学很粗糙,但我们不能否定他推进了将严格的科学性运用于组织研究的观念。这种方法不久便成为了管理科学的主流。此外,科学原则最先是被运用于生产,但随后便‘向上和向外’扩大到组织的更高层次,或许可以说普及到了社会。”欧文·休斯更是对泰罗的思想充满誉美之词,他认为:“泰罗所追求的是一种根本性的变革,用效率和科学取代了特定决策,当通过科学管理使雇主和雇员拥有相同利益时,它甚至成为一种社会变革。”
上述说明,正是泰罗把科学的知识和科学的精神应用于管理的实践和理论探索,才使人类社会的管理世界观和管理范式进行了一次哥白尼式的变革,实现了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具体来看,这种转变体现在四个方面:
(1)经验管理的主体是个人,主要是通过有经验者起“传、帮、带”的作用,把长期积累的管理常识和管理窍门传授给其他人。相反,科学管理的主体不再仅仅是个人而是一个群体,他由领导群体或管理群体来控制,同时还外加了参谋机构和智囊团(外脑)来辅助决策和参与管理。
(2)经验管理的客体(对象)是单纯的物,属于见物不见人的管理;而泰罗的科学管理对象不仅有物(如机器、工场),更重要还有人,它是通过对人的有效管理来实现对人和对物有机统一管理。
(3)经验管理的主要依据是人类以往积累的知识、智慧、经验和个人胆识与阅历;科学管理依据的则是科学的方法、理论、工具、技术和艺术,实现了我国古代提倡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境界。泰罗明确指出:“必须用科学知识来代替个人的见解或个人的经验知识。否则,就谈不上科学管理。”
(4)经验管理的程序简单和随意,没有规则意识和制度观念,“谋”和“断”合而为一;科学管理是一种程序管理和规则管理,讲究程序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管理的过程是分阶段、按步骤进行的,避免了主观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泰罗反复强调:“最佳的管理是一门实在的科学,其基础建立在明确规定的法律、条例和原则上。”
三、注重组织管理由工具理性向社会理性的转型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理性化是现代化的核心要义,而要实现管理的现代化,就必须首先进行理性化的组织设计。为此,他提出了“官僚组织”(或称“科层制”)的概念。与此相对应,韦伯极力倡导工具理性,以适应工业社会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对组织管理的要求。由于泰罗与韦伯大体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因此很多人以为泰罗也效法韦伯,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把工具理性发挥到了极致,并由此断定泰罗的管理是以“经济人”假设为根基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以“经济人”假设来断定泰罗的管理就是见物不见人的物本管理,属于典型的工具理性;恰恰相反,在泰罗的着作和思想中,始终闪烁着社会理性的光芒,充满了关注弱者和劳资共同利益的人本意识。
要研讨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区分工具理性和社会理性的基本涵义。所谓工具理性,是指在人性的设定上,把组织人单纯看作“经济人”,诉求物质利益上的最大化;在管理的对象上,把人看作是机器的附件或依附物,实施一种见物不见人的物本管理;在管理的价值取向上,关注组织赢利的最大化,忽视个人和社会的利益。而社会理性,则同时关注人的多方面需要特别是社会心理需要、社会的公共精神和国家的公共利益。从总体上看,前工业社会的传统管理属于典型的工具理性管理,见物不见人,纯粹把人看作是工具性附属物。泰罗的科学管理虽然是在科层组织场景下进行的,受特定历史环境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工具理性的组织管理方式,因为其根本目标在于最大限度提高组织效率和生产能力。但必须承认,它同时也注重由工具理性向社会理性的转变。主要表现在:
(1)泰罗的管理哲学的初衷在于高扬“提高全国性效果”大旗,配合罗斯福总统倡导的“保护国家资源,增进全国性效果”的呼吁。泰罗认为他自己写《科学管理原理》一文有三个目的,其中第一个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简明的例证,指出由于我们日常的几乎所有行为的低效能使全国遭受到巨大的损失”,并因此在美国全社会宣传和灌输科学管理的精神,提高社会效率和全国性效果。但很显然,传统的基于工具理性的组织管理思路往往是狭隘的,它只重视组织个人或内部的效益,其目标诉求尚未升华到社会和国家利益的层次。
(2)关注管理层和被管理层双方的收益,实现了由瓜分既定蛋糕向做大蛋糕的理念嬗变。在《科学管理原理》第一章的开篇泰罗就旗帜鲜明地提出:“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使雇主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也联系着使每个雇员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当时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相信雇主和雇员的根本利益必然是对立的,但泰罗认为,“科学管理则恰恰相反,它的真正基础在于相信两者的利益是一致的。”
(3)强调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间是合作博弈而非劳工阶层的“囚徒困境”博弈。在论证《科学管理原理》时,泰罗明确地指出“资方和工人的紧密、亲切和个人之间的协作,是现代科学或责任管理的精髓。”他把雇主与雇员之间的亲密友好的关系,强调为是科学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特点。
(4)关注人的价值而非完全的“经济人”取向。如泰罗在国会证词中说:“先生们,有很多人把工人看成是贪心、自私、贪婪,甚至更坏的人。我完全不同意这些在社会上散布的污辱工人的滥言。我完全不同意这种说法。工人同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没有什么不同。他们并不比其他阶层的人更加贪心、更加自私。他们也不比其他阶层的人少贪心、少自私。”当代美国管理学大师T·彼德斯则认为:“注重时间和动作模式的泰罗,以他特有的方式增加了人们的自由。他的确定工序最佳时间的方法,使一线工人从盲目的、反复无常的工头手中解放出来。人们往往忘记了科学管理革命的两重性,一是对上面的管理者的,二是对下层被管理者的。”
综上所述,泰罗及其科学管理原理,一是划时代地开创了公共行政学源远流长的管理研究途径,并有着恒久的魅力;二是动摇了沿袭几千年的传统的经验管理范式,高扬起了科学管理革命的精神旗帜;三是注重社会组织管理上的价值理性的转型,即由工具理性向社会理性的转型。但由于受时代的局限,泰罗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某些历史的缺陷。比如,杜拉克指出,“科学管理原理的两个缺陷:一是它否定了管理的整体性和组织;二是割裂了计划和实际行动。”
论文关键词:泰罗;科学管理;管理主义;经验管理;工具理性;社会理性
弗雷德里克·泰罗是古典管理时期的开山鼻祖,开创了管理学发展史上的科学管理原理学派。然而,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和后工业时代的来临,泰罗的经典管理思想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非议和挑战。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科学管理原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工厂的劳动生产率,管理的哲学基础是亚当·斯密以来的理性“经济人”假设,管理方式是一种“大棒加胡萝卜”的物本管理手法,已经适应不了新时期的要求。更有甚者,有人简单地把科学管理原理与人际关系学派思想对立起来,认为科学管理原理是一种冷酷的非人本管理,因此,在人本管理已经成为普适管理价值的今天,泰罗的思想更是显得格格不入。那么,泰罗的管理思想是否真的过时了呢?我们到底应该以怎样的一种态度,看待泰罗及其科学管理原理在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地位呢?本文从管理学说和管理学理论的历史演进的角度进行探讨,认为它开创了公共行政学的管理主义研究途径,挑战了传统的经验管理范式,并注重组织管理由工具理性向社会理性的转型。
一、开创公共行政学的管理主义研究途径
当代美国公共行政学家戴维·罗森布鲁姆认为,自伍德罗·威尔逊以来,公共行政学开创了三种研究途径,即管理、政治和法律途径。而管理途径又可区分为两派,即传统(正统)管理途径,以及当代以革新为导向的新公共管理(NPM)。公共行政研究的传统管理途径可追溯至19世纪美国的文官制度的改革运动。当时为消除政党分赃和官僚腐败给美国联邦政府系统带来的祸害,改革者提出“政府事务中具有商业性质的部分应当以一种完全企业化的模式运作。”传统管理途径的思维和逻辑主要是建立在政治与行政分离的观点之上的。任职于1913—1921年的威尔逊总统提出,应该用(企业)行政管理的稳定原则———企业式原则来指导公共机构的运作,认为“行政的领域是一个企业的领域”。因此,为了提高政府运作的效率,我们应该以私有企业的行政管理为榜样,所谓行政问题就是管理问题。根据传统管理途径的观点,公共行政的意义在于追求效能、效率以及经济的最大化。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欧美国家普遍掀起了一场政府改革运动,其矛头直指政府的机构膨胀、职能臃肿、成本高昂、效率低下,由此也推动了公共行政研究新的热潮,催生了公共行政研究的新管理途径。所谓新管理途径,一般又称为新公共管理(NPM)途径。与传统管理途径之发源相类似,这一新途径也主要是改革取向的,以期改善公共部门的绩效。新公共管理途径包含诸多改革假设,比如,公共行政的焦点应放在获取结果而非遵循程序上;公共行政在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方面应妥善运用各种市场竞争机制;公共行政应强调顾客导向的观念,等等。与传统管理途径观点相类似,认为公共行政是非政治化的和企业化的,这是新公共管理途径的根本。在罗森布鲁姆看来,从价值、组织结构、对人的认识、认知模式、预算、决策观、政府职能等几个特征来说,尽管公共行政的传统管理途径和新管理途径之间存在不少差异,但总体上看是殊途同归的,崇尚效率和系统管理是其不二法门的哲学基础。而追根溯源,管理途径作为现代公共行政学的一种主流研究途径,历史上滥觞于泰罗及其科学管理原理。可以说,正是泰罗的学说,奠定了管理学在现代社会科学中的合法性地位;也正是泰罗的思想,启发了威尔逊的研究灵感,从而触动他去吸收和借鉴私营部门的管理哲学和管理技术,写出了流传百年的《公共行政之研究》,进而创立了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公共行政科学。
泰罗通过对时间动作制、职能工长制、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制的亲身体察,发掘出现代组织管理中的重要法则———效率法则。在他看来,劳资双方都应崇尚科学管理工艺,追求生产率的提高,以实现双赢的目的。著名学者欧文·休斯认为,工厂装配线是体现泰罗思想的主要的社会领域,但政府运用科学管理的时间并不比它晚多少。因此,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在公共行政领域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因为泰罗当时就认为,科学管理可运用于公共部门的原因在于:它提供了政府中官僚制组织形式的运作方式,是一种最佳方法,其系统控制的思想非常符合僵化的等级制、过程和惯例。标准化任务及按其操作的工人与传统的行政模式是吻合的。甚至利用秒表计时进行绩效测量的做法在庞大的官僚组织及其分支中也较为普遍。
在泰罗其后的近百年时间里,尽管人际关系学派、管理决策学说、权变组织理论、知识管理理论等各种管理学说和理论流派层出不穷,众说纷纭,对公共行政学的研究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然而,泰罗开创的传统管理研究途径,以及由其衍生的新管理研究途径,始终是公共行政学的正统研究途径,并未受到其它学派和研究途径的冲击而被边缘化。正如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所指出的,二战后管理学科领域出现所谓“理论丛林”现象,这使得泰罗等古典管理学者的观点被人发展得过于枝蔓,先后出现6个甚至11个学派的混乱局面。但很多学派其实是标新立异,只是迎合了社会的需要,在学科发展的角度看其科学性值得质疑。而惟独由泰罗开创的管理科学研究途径,其合法性一直经久不衰甚至有久尔弥坚之势。对于泰罗及其科学管理原理在公共行政学研究中的历史地位,博兹曼提出过一个更具结论性的评论。他说:“科学管理在教科书中占有一席之地;它在公共行政的实践和政府研究中具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对科学管理和科学原则的信奉迅速扩展并使其流行的正统做法,公共行政和公共行政人员的影响达到了顶峰。科学管理在1910—1940年期间一直对公共行政起着支配作用,它使公共行政具体化为一个学术领域。”
二、推动传统经验管理范式向现代的科学管理的转变
科学管理原理的本质是一场思想或精神革命,它挑战了传统的经验管理范式,倡导新的科学管理精神,推动了传统经验管理范式向现代科学管理的转变。关于这个问题,泰罗在《科学管理原理》一文中曾多次提醒人们不能只重技术而忘记了它的精神实质。他说:“科学管理是通过研究和实践发展起来的,它是以测量手段和工程技术为基础的,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根据实际而不是传统来决定所能完成任务的正确方法”“具体体现在科学管理的‘四个原理’上。不仅是管理手段上的,更是管理理念上的。”因此,“他自己由于对大批的所谓‘效率专家’借用了他的方法而忘却了他的基本原理而感到苦恼”。管理学家邓恩评论道,“科学管理的‘措施’绝不等同也不应取代科学成本核算方式等等的管理技巧问题,而后者则是一种坚持收集数据、列表分析并将知识应用于解决工业社会问题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是倡导一种全新管理范式的‘思想革命’。”
为什么说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的本质是一场思想或精神革命,而且挑战了传统的经验管理范式呢?这是因为泰罗一反传统的经验沿袭方法,采用科学的途径来解剖管理生活,探究管理的内在规律和普遍原则。他把科学视为良好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在他之前,没有数据,没有理论、原则或制度,就没有人会相信管理能出效益,人们也不会把管理看成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比如,此前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就意识到管理是土地、劳动和资本之外的生产力的“第四要素”,但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和重视。“只有泰罗第一次从理论的高度向社会的劳资双方、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阶层证明:真正的科学,那种能够导致充分掌握信息专业实践的科学不只是技巧、公式和规则,而是一种思想革命,一种世界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代管理学大师彼德·杜拉克认为,“直到1885年泰罗开始探索之前,还从没有人对工人的日常工作进行过系统的研究。怎样工作被看作是一种想当然的事情”。英国著名管理学家厄威克也指出:“泰罗所做的工作并不是发明某种全新的东西,而是把整个19世纪在英美两国产生、发展起来的东西加以综合而成的一整套思想。他使一系列无条理的首创事物和实验有了一个哲学体系,称之为‘科学管理’。”
罗伯特·丹哈特则从公共组织理论的角度评价了科学管理原理对于实现管理范式演变的贡献。他提出:“泰罗著作中的哲学含义对公共行政学者来说具有重大意义。虽然我们有可能觉得泰罗的科学很粗糙,但我们不能否定他推进了将严格的科学性运用于组织研究的观念。这种方法不久便成为了管理科学的主流。此外,科学原则最先是被运用于生产,但随后便‘向上和向外’扩大到组织的更高层次,或许可以说普及到了社会。”欧文·休斯更是对泰罗的思想充满誉美之词,他认为:“泰罗所追求的是一种根本性的变革,用效率和科学取代了特定决策,当通过科学管理使雇主和雇员拥有相同利益时,它甚至成为一种社会变革。”
上述说明,正是泰罗把科学的知识和科学的精神应用于管理的实践和理论探索,才使人类社会的管理世界观和管理范式进行了一次哥白尼式的变革,实现了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具体来看,这种转变体现在四个方面:
(1)经验管理的主体是个人,主要是通过有经验者起“传、帮、带”的作用,把长期积累的管理常识和管理窍门传授给其他人。相反,科学管理的主体不再仅仅是个人而是一个群体,他由领导群体或管理群体来控制,同时还外加了参谋机构和智囊团(外脑)来辅助决策和参与管理。
(2)经验管理的客体(对象)是单纯的物,属于见物不见人的管理;而泰罗的科学管理对象不仅有物(如机器、工场),更重要还有人,它是通过对人的有效管理来实现对人和对物有机统一管理。
(3)经验管理的主要依据是人类以往积累的知识、智慧、经验和个人胆识与阅历;科学管理依据的则是科学的方法、理论、工具、技术和艺术,实现了我国古代提倡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境界。泰罗明确指出:“必须用科学知识来代替个人的见解或个人的经验知识。否则,就谈不上科学管理。”
(4)经验管理的程序简单和随意,没有规则意识和制度观念,“谋”和“断”合而为一;科学管理是一种程序管理和规则管理,讲究程序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管理的过程是分阶段、按步骤进行的,避免了主观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泰罗反复强调:“最佳的管理是一门实在的科学,其基础建立在明确规定的法律、条例和原则上。”
三、注重组织管理由工具理性向社会理性的转型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理性化是现代化的核心要义,而要实现管理的现代化,就必须首先进行理性化的组织设计。为此,他提出了“官僚组织”(或称“科层制”)的概念。与此相对应,韦伯极力倡导工具理性,以适应工业社会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对组织管理的要求。由于泰罗与韦伯大体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因此很多人以为泰罗也效法韦伯,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把工具理性发挥到了极致,并由此断定泰罗的管理是以“经济人”假设为根基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以“经济人”假设来断定泰罗的管理就是见物不见人的物本管理,属于典型的工具理性;恰恰相反,在泰罗的著作和思想中,始终闪烁着社会理性的光芒,充满了关注弱者和劳资共同利益的人本意识。
要研讨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区分工具理性和社会理性的基本涵义。所谓工具理性,是指在人性的设定上,把组织人单纯看作“经济人”,诉求物质利益上的最大化;在管理的对象上,把人看作是机器的附件或依附物,实施一种见物不见人的物本管理;在管理的价值取向上,关注组织赢利的最大化,忽视个人和社会的利益。而社会理性,则同时关注人的多方面需要特别是社会心理需要、社会的公共精神和国家的公共利益。从总体上看,前工业社会的传统管理属于典型的工具理性管理,见物不见人,纯粹把人看作是工具性附属物。泰罗的科学管理虽然是在科层组织场景下进行的,受特定历史环境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工具理性的组织管理方式,因为其根本目标在于最大限度提高组织效率和生产能力。但必须承认,它同时也注重由工具理性向社会理性的转变。主要表现在:
(1)泰罗的管理哲学的初衷在于高扬“提高全国性效果”大旗,配合罗斯福总统倡导的“保护国家资源,增进全国性效果”的呼吁。泰罗认为他自己写《科学管理原理》一文有三个目的,其中第一个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简明的例证,指出由于我们日常的几乎所有行为的低效能使全国遭受到巨大的损失”,并因此在美国全社会宣传和灌输科学管理的精神,提高社会效率和全国性效果。但很显然,传统的基于工具理性的组织管理思路往往是狭隘的,它只重视组织个人或内部的效益,其目标诉求尚未升华到社会和国家利益的层次。
(2)关注管理层和被管理层双方的收益,实现了由瓜分既定蛋糕向做大蛋糕的理念嬗变。在《科学管理原理》第一章的开篇泰罗就旗帜鲜明地提出:“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使雇主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也联系着使每个雇员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当时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相信雇主和雇员的根本利益必然是对立的,但泰罗认为,“科学管理则恰恰相反,它的真正基础在于相信两者的利益是一致的。”
(3)强调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间是合作博弈而非劳工阶层的“囚徒困境”博弈。在论证《科学管理原理》时,泰罗明确地指出“资方和工人的紧密、亲切和个人之间的协作,是现代科学或责任管理的精髓。”他把雇主与雇员之间的亲密友好的关系,强调为是科学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特点。
(4)关注人的价值而非完全的“经济人”取向。如泰罗在国会证词中说:“先生们,有很多人把工人看成是贪心、自私、贪婪,甚至更坏的人。我完全不同意这些在社会上散布的污辱工人的滥言。我完全不同意这种说法。工人同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没有什么不同。他们并不比其他阶层的人更加贪心、更加自私。他们也不比其他阶层的人少贪心、少自私。”当代美国管理学大师T·彼德斯则认为:“注重时间和动作模式的泰罗,以他特有的方式增加了人们的自由。他的确定工序最佳时间的方法,使一线工人从盲目的、反复无常的工头手中解放出来。人们往往忘记了科学管理革命的两重性,一是对上面的管理者的,二是对下层被管理者的。”
关键词:县乡公路;质量管理;缺陷处理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一、县乡公路工程质量管理及重要性
(一)质量管理的内涵
县乡公路工程施工管理主要有两种含义,广义的施工管理主要是从公路工程施工准备、施工过程到交工验收的全部施工过程的全面管理,包括了公路施工中的劳动管理、经济管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计划管理以及技术管理,等等。而狭义的施工管理主要是指在整个公路工程施工中生产作业方面的管理,如施工准备、现场作业组织、平衡生产能力、指挥调度等管理工作。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来实现其所有管理职能的全部活动。
(二)县乡公路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在县乡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质量的好坏,对县乡公路工程的施工速度和安全产生直接的影响。公路工程质量,不仅会导致返工现象的产生,还会导致维修以及改造的费用增加。与此同时,如果公路工程质量差,那么就会对公路的使用寿命产生严重的影响,给社会的安全带来极大的破坏。反之,优良的公路工程质量会给社会以及人们带来丰厚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不仅能够加快工程施工进度,还能够对工程施工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而提高工程质量的一项非常有效的措施就是质量管理,可见工程质量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二、县乡公路施工中对于病害的主要防治措施
(一)裂缝修补
由于温度变化、混凝土的收缩等都会引起公路产生一些裂缝,而这些或大或小的裂缝往往又会使得水、二氧化碳、盐或者是其它的腐蚀性物质腐蚀公路混凝土结构的速度加快,所以说,处理好混凝土结构的裂缝至关重要。一般对于宽度小于0.2mm 的裂缝,采用表面刷涂环氧树脂浆液的方式进行修补; 而剩余的宽度大于0.2mm 的裂缝,则我们建议通过化学压力灌浆来进行修补。
(1)刷涂环氧树脂浆液。在处理存在裂缝的公路表面时,一般使用二甲苯、酒精或者丙酮擦拭,等到干燥之后,再用环氧树脂浆液反复地进行涂刷,时间间隔3~5分钟。确保涂层厚度在1mm左右。
(2)化学压力灌浆法。这种方法都采用环氧树脂浆液和它的配套产品,施工步骤严格按照裂缝处理、埋设灌浆嘴、封缝、封逢检查、配制浆液、灌浆、封口处理、质量检查的顺序来完成封闭处理。
(二)完善对软土的处理工作
因为一般情况下软土的含水量比较大,抗剪能力较弱,承载的能力也比较差,所以对于软土通常应用以下几种方式:采用换填渗水性能好的土质,加固处理基底。而水泥或者石灰等建筑材料的稳定碎石法可以应用到稻田、沼泽和藕池等地区的路基处理当中去。也可以将白石灰粗砂应用到含水量较大的地基中,等软土的地基形成孔后,可以将放入水泥和泥沙的生石灰进行搅拌,对照着孔来填充。等到生石灰消解之后,建筑填充材料同时会膨胀,就有了挤压的效果,从而承载力度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三)加强路面平整度
从路基开始施工时就要严格控制平整度,也要在保证压实度的同时,合理的控制外观构造平整度以及路面面层微观构造。在摊铺前应进行试铺,从而有利于指导正式施工,试铺后要确定这几种技术参数:初摊铺垫板厚度、初始仰角、夯锤压力、熨平板拱度、摊铺速度、松方系数以及螺旋输送器高度。在试铺以后,按照得出的各个参数值来调整,以此再进行正式施工,在摊铺时,应该时常检查基准线有没有被碰掉,确保传感器在基准线上移动,及时对摊铺机履带处洒落的混合料进行及时清理,以免影响平整度。
(四)对县乡公路施工进行合理科学的设计
在进行公路施工时合理的设计、科学的安排施工工期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基础。选用材料时,特别是在集料场上一定要固定,同时一定要用能保证施工进度的厂商来供料,也要在一定范围内控制材料的级配,用这些来防止偏离其中线的距离。选取沥青材料是很关键的,一定要选取适合每项规范要求的沥青,对于沥青的指标要严格把关。近年来,因为温度逐渐偏暖,所以对于选择沥青的标号时要选取规定标准的内低标号沥青。
(五)要控制好施工标准
工程师应该要严格的遵守其标准,在路基施工中控制好路基和基层的密度以及强度,以便它们有良好的稳定性。要严格控制原材料的技术指标,防止在板块混凝土浇筑中出现过振以及出现分层离析的后果,不然会导致板块有裂缝的出现。因此,在振捣时要不得随意加密振点和漏振,防止由于过振而出现的混凝土分层现象。此时要采取碾压式的干硬性混凝土,同时也要事先留出符合标准的伸缩缝。公路工程质量是确保公路施工工程的发展最关键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提高公路工程施工中的质量,减弱病害对公路质量造成的不好的影响。我们要在公路的施工建设当中融入高质量的施工技术,因此才能够确保以最好的方案解决公路的病害问题。
三、县乡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控制措施
(一)构建完善的县乡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管控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实现县乡公路工程质量的基本保障,对于工程质量管理的参与者,需要明确责任,构建责任范围内质量管理体系,实行承包人责任制,施工过程中根据实际状况不断改进施工方法和工艺,严格实行自检制度,将质量控制过程放到施工过程中。同时,还要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及相应的奖惩制度,保障工程施工质量。
(二)规范设计变更程序,有效控制施工质量
重大设计变更的报批程序要按照规定进行;非重大设计变更也需由设计单位、施工企业和监理机构三方共同参与会审处理或者由设计单位授权监理机构进行委托审批;对于设计施工图纸中的疑问,可由施工企业通过现场监理技术人员上报业主或设计单位以书面的形式进行要求说明等。
(三)加强质量控制意识、提高质量控制手段
实行全员工程质量岗位责任制,明确每个员工自己工作范围,在工程质量方面的责任、权力和利益,奖优惩劣,确保每个员工的工作质量,结合工程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质量专项培训,加强质量控制人员的控制手段,提高责任意识。
(四)严格加强施工过程跟踪质量把关
工程质量的许多问题,都是通过现场跟踪检查而发现的。要做好现场检查,质量管理人员就一定要腿勤、眼勤、手勤。就是要勤跑工地,勤观察,勤记录,要在施工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质量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减少经济损失。质量管理人员要在施工现场随时抽查一些项目,如混凝土的砂石料、水的称量是否准确,钢筋的焊接和绑扎长度是否达到规范要求,模板的搭设是否牢固紧密等。施工中遇到质量难题,质量管理人员要同施工人员一起研究解决;出现质量问题,不能把责任一齐推向施工人员。质量管理者只有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才能做到工程质量管理奖罚分明,措施得当。
结语
公路工程在不断的发展中,对于工程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因此,我们一定要牢固的树立好质量意识,增强责任感;认真做到工程管理规范化,工程质量优良化,杜绝不合格工程,争取多创优质工程。只有这样,县乡公路施工的质量管理,才能走上正常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杨怀金.公路施工阶段质量缺陷的处理方法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3,36:98.
关键词:工程项目;总承包;项目管理;信息化管理;组织机构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3-0173-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3.085
1 建筑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的概念
1.1 工程项目总承包的含义
所谓工程项目总承包,主要指的是从事工程总承包的相关企业受业主的委托,并根据相关合同的约定,对工程项目的实施全过程或者部分阶段的勘察、设计、采购、施工、竣工验收等环节的承包过程。它是一项以向业主交付最终产品和服务为宗旨,并对整个工程项目实行整体思路、整体安排以及全面协调衔接工作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工程总承包企业需要依据相关合同的约定向业主负责项目质量、工期、成本等工作,同时工程总承包企业也可以按照相关的法律规定,将所承包工程中的一些工作分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企业。此外,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的宗旨是在节省造价成本以及满足业主对产品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在规定工期内,凭借总承包企业的管理和技术能力,完成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
1.2 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的特点
1.2.1 尽管业主招标环节是发生在项目立项之后,但是总承包企业一般都会在工程项目的立项前,就开始给业主做详细的项目设计和可行性研究等工作。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使总承包企业与业主建立良好关系,同时还便于总承包企业更好掌握业主的意图,进而在项目投标过程中开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报价来中标。
1.2.2 由于总承包的项目往往都是工程量非常庞大的,往往不是一个企业就可以独立完成,因此就必须考虑加强资源的优化组合,综合各个承包企业的核心能力,进而有效地形成横向和纵向的供应链,只有这样才可以形成有竞争力的投标和报价,进而实现工程项目的效益最大化。
1.2.3 在总承包项目中,业主更多的是关注工程需要达到的目标,而对于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只从总宏观的角度进行一定控制,进而使得承包企业能够更加自主地进行项目实施,尽管可能会面临着更大的风险,但也能够最大限度地锻炼在设计、采购、施工、项目管理等环节的创新能力。
1.2.4 总承包企业拥有完整的责任体系。总承包企业对项目设计、施工以及运营的协调责任是一体化的,这也就使得在项目的设计、施工以及各专业工程之间的责任都非常的明确,不存在责任的盲区。
1.2.5 由于总承包企业不仅需要负责项目整个生命期,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各个专业工程在工作中的协调,进而全面分析、研究和处理项目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 工程项目总承包的重要性
工程项目总承包方式是现阶段国内外建设过程中使用广泛的发承包方式,这种承包方式对于处理工程建设中业主与承包商、设计企业与业主、总包与分包、执法机构与市场主体等各种复杂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1 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工程项目总承包不仅降低建设过程中资源占用和管理成本,同时也使得业主避免了各项繁杂事务的困恼,使得人力资源以及成本的合理化利用。此外,承包企业也减少了因变更、纠纷以及索赔的繁琐,使得成本、技术和管理的各个环节更加紧密。
2.2 利于提升履约的执行力,确保工期和质量
由于采取项目总承包,可以让承包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力量、管理能力以及丰富经验的优势。而且在总承包企业的指挥下,建设过程中各环节的综合协调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进而促进项目建设的整体质量和进度。
2.3 利于政府部门打破行业垄断
不仅可以集中力量去处理激烈的建筑市场当中突出的各项难题,同时还可以加强风险保障制度的落实。
2.4 便于加强工程造价的控制,提升招标的档次
在落实工程设计责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概念设计和成本的双重竞标,把“投资无底洞”的现象扼杀在工程发包当中。
2.5 利于组织结构的优化
首先,实现了组织形式从单一的形式转变为综合的形式,进而有效地整合成资金、技术、管理的大型企业;其次,建立了工程总承包、施工承包、分包三大梯度塔式结构形态;最后,不仅扩大行业市场的份额,同时还提升了参与BOT的实力。
2.6 利于促进管理的现代化
采用项目总承包模式作为建设协调中枢进行项目建设,就需要建立计算机系统,进而确保建设施工的各项工作能够实现信息化、自动化、规范化,进而有效地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3 建筑施工项目总承包管理的现状
3.1 相关法规不健全
首先,根据当前国家在工程总承包方面颁发的法规和资质体系来分析,现阶段我国在建设行业中的各项法律法规都还不够完善健全,尽管在《建筑法》当中提倡加强建筑工程实施项目总承包模式,但却没有明文规定该怎么样进行总承包工作的开展,也没有颁发相应的法规文件;其次,在建筑工程的招标投标管理法当中,都有详细地对项目的施工、设计以及监理等分别招标投标的相关规定,但对于项目总承包的招标投标方面没有做出相关的条文规定,并且还没有相关的总承包招标文件、合同的范本;最后,在项目监理、咨询、设计以及施工单位资质的分割方面,依然存在着政策性的问题,进而导致项目总承包还处于提倡阶段,没有实际的应用,从而游走在项目承包市场的边缘。
3.2 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现阶段,在建筑施工总承包管理当中,专业的管理人员比较缺乏,尤其是在当前先进的科技、管理技术等多重基础素质的要求下,建筑施工总承包管理人才就十分的缺乏,并且能够熟练掌握各项新技术、与国际交流的管理型复合人才也非常的少,进而导致管理人才在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上存在问题,无法满足建筑施工总承包管理工作的要求。
3.3 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组织结构不合理
在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过程中,由于受到建筑行业传统机制的影响,导致建筑企业存在着部门分割和行业分割的各项问题,使得一个施工企业的内部无法有效地进行协作,更无法以专业化的方式来促进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的提升,因此这种组织结构的不合理的情况,导致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3.4 工程项目管理技术有待提升
在实践中,跟一些国际型的建筑公司合作后,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许多工程项目总承包企业在项目管理技术方面与国际上相比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国内的许多地方,还没有意识到信息管理的重要性,也没有有效地采用信息管理进行工程建设的沟通交流,比如采用互联网利用项目管理软件进行工程管理。
3.5 技术创新与管理责任的落实工作有待加强
部分国内的大型工程企业虽然学习了总承包管理模式,但是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同时还没有有效地重视总承包的管理,不仅对WTO的相关资讯不了解,同时还对国际承包企业的条例不了解,进而导致对总包和分包的责权管理混乱。此外,还有许多的建筑企业在技术创新和项目管理的学习流于形式化,导致企业当中缺乏有效的竞争和创新机制,在技术创新方面严重不足,进而使得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当中处于不利地位。
4 改进建筑施工总承包管理的措施
4.1 提升项目信息化管理,加强总承包管理
在项目总承包管理工作中,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实现项目网络化和虚拟化的管理,同时还可以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在一些管理软件的基础上开发出符合本工程的软件及管理方案,进而起到充分发挥现代化管理手段,提高总承包管理的水平的作用,最终实现与国际接轨的目标。
4.2 调整项目总承包管理的组织结构
对于调整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的组织结构,我们可以采取提升总承包施工资质的标准,进而降低符合总承包资质的企业数量,并对一些大型施工企业提供优惠的政策措施,进而有效地培养出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企业集团,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国内外与国际承包商抗衡。
4.3 明确承包责任和质量责任
对于承包责任,首先,在项目实施前期,要保障社会及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协助业主完成规划、设计、报批等手续,做好拆迁工作;其次,要协调设计环节,主要是在施工图的设计阶段,要加强协调结构与建筑设计,在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的专业系统的设计工作;最后,要加强采购设备的协调,其内容主要是一些设备的外贸、报关、开箱、索赔等。
对于质量责任,主要是要明确各级质量责任制及岗位责任制,以《工作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为主要依据,加强总体施工组织设计、总体质量目标设计,对技术、质量管理的权威和责任,并根据ISO9000标准的相关要求,对各分包单位的技术方案、质量设计方案、重点设备材料供应方案进行严格审批,进而保障总承包实施的整体质量。
4.4 加强复合型人才综合技能素质的培养
当前,我国存在复合型人才的匮乏,各项人才综合技能和素质普遍不高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充分学习一些发达国家在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方面的经验,并结合当前我们国家的实际国情来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制度等,同时从政府着重培养建筑公共管理人才,企业着重培养建筑工商管理人才,项目部着重培养项目管理人才等方面来培养复合型人才,使之既拥有坚实专业技术知识,同时还拥有较强法律知识、外语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等复合型管理人才。
5 结语
总之,在我国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制度实施已经有20年左右的历史了,在努力实施建筑行业的改革条件下,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其经营的质量,是当前每个建筑施工单位需要认真探索的课题。伴随着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的经验的不断积累,需要不断把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的重点放在强化组织结构、落实承包责任、质量责任、理赔管理等重要工作中,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建筑行业特色的总承包体系,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摘要:工程项目,特别是大型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是一个周期长,投资大,技术要求高, 在该过程中,未确定因素、随机因素和模糊因素大量存在,并不断变化,由此而造成的风险直接威胁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成功。因此,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是具有极其重要研究的。
关键词:工程项目施工企业工程管理风险管理
Abstract: the project, especially large project construction process is a long period, large investment, high technical requirements, in the process, not certain factor, random factors and fuzzy factors exist in large quantities, and is constantly changing, the resulting risk a direct threat to project implementation and success. Thus, the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research.
Key words: project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project management risk management
一般来说,风险是一种不确定性,风险既是机会又是威胁,既有可能获得的预期利益,也有可能蒙受意料不到的损失或损害。那么,施工企业在项目工程管理中会遇到哪些具体风险,如何进行风险防范或应对,将损失或损害发生的可能性降为最小,最终获得的预期利益。
工程管理中的主要风险在建设项目工程管理中,有来源于洪水、地震等使工程受到损害的自然风险,也有来源于行为、经济、技术、政治和组织等带来的人为风险。下面仅介绍产生在项目工程管理各阶段的主要风险。
初始阶段遇到的风险
工程管理的初始阶段是指施工企业处于市场信息获得、工程投标、承包合同谈判、分包商引进和分包合同谈判阶段,这一阶段产生的风险将对整个项目工程管理会造成全过程的影响,故称之为初始风险或潜在风险。
招标投标阶段出现的风险。①信息资源的真实性产生的风险,虚假的信息往往对决策者产生误导,使其作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从而造成损害。此时,施工企业如果不重视信息价值,忽视信息资源的管理,将在竞争中长期处于劣势地位。②投标报价时产生的风险,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利用报价取胜,如果报价不合理,虽然中标,但报价太低,没有提出保留条件、附加说明或没有给谈判和索赔留下可迂回的伏笔而造成了一定的不确定风险。
承包合同谈判、分包商的引进和合同谈判产生的风险。由于招标文件或业主存在单方面约束条款,出现施工企业独立承担风险;再有业主将价格波动大、供货渠道难以保证的材料推给施工企业等产生的风险。施工企业在引进分包商时,考察不周,可能会遇到分包商现场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素质不高,专业化程度低,队伍素质不稳定,施工质量不佳,造成工期拖延等违约风险;再加上分包合同谈判和签约时职责不明确、风险责任不清晰,容易相互推诿。
施工过程遇到的风险在工程施工中,由于成本管理、业主原因、进度控制以及安全质量管理的不到位和疏漏都将给施工企业带来损失,以下仅介绍几种主要影响因素。
施工成本管理效果不佳产生的影响。我国项目成本管理的实践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有些项目缺乏必要的成本管理环节,不进行成本预测和计划,管理存在随意性;有些项目成本计划和实施脱节,没有依据成本计划进行成本控制或由于成本计划编制质量不高,无法依据成本计划进行成本控制,使成本管理走向形式化。究其原因,主要的问题出在成本核算环节。由于我国大多数建筑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项目成本核算体系,成本核算目的性不强、不系统,使项目成本预测与计划失去了数据基础。而成本预测与计划不准确,又使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失去目标。这样,项目工程管理者因施工项目成本不明确可能造成损失。
资金、图纸和设备到位情况不好对工程进度产生的影响。业主资金不足,支付能力差,以各种形式拖欠;由业主交付的图纸、供应的材料设备到场不及时而产生的经济风险,进而对工程进度产生了影响,使之严重滞后;施工组织不当:例如,施工的任务、责任、目标不明确,劳力和施工机械调配不当,施工道路和场地布置不合理,承包商和分包商之间施工干扰,以及因待遇问题影响工作积极性甚至罢工等引起工期的延误;技术原因,承包商有时会低估施工技术的困难,没有考虑到某些设计和施工问题的解决,还需进行科研、实验或详细地计算,有时对设计意图和技术要求没有全面理解,会导致盲目施工,造成返工,不利的施工条件,施工中遇到合同中规定的不可抗力的情况下,无法正常施工以及不能控制的与工程建设有关的运输、通信、供电等各部门工作,这些外部因素任何一个方面的拖延和失误都将对施工进度造成影响。
索赔管理不力造成的损失。由于受我国传统工程管理模式的影响,建筑施工企业考虑与业主、监理方面的关系,而没有把索赔认真对待,管理者索赔意识差、简单认为索赔工作就是找业主、监理的麻烦,因此不重视索赔过程中的证据收集和时间准确性,没有及时进行索赔事件确认和报送最终索赔报告;对技术规范文件、往来文件理解不深刻,对实际存在的索赔项目没有找到充分的证据和理由,导致索赔不赔。
竣工移交,结算阶段的风险。这一阶段是工程管理的最后环节,包括竣工验收移交、工程结算(合同价款、变更签证结算)和审计评价等工作内容,也将产生风险,不再详细介绍。
风险分析、评价通过风险分析,查明哪些方面、哪些地方、什么时候可能出现问题,哪些地方潜藏着风险。查明后对风险量化,进行风险评价,提出防止、降低、转移或消除风险的措施和办法,减少损失或损害。
风险防范的措施和办法针对项目工程存在的具体风险,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强化风险意识,采用技术的、经济的和组织措施进行风险管理。①建立风险管理组织,有效开展风险管理活动;②配备具有一定技术经济知识和丰富施工管理经验的人员;③通过风险分析、实际处理等程序就可以进行风险管理。
初始阶段遇到的风险防范 ①对于信息资源,从施工企业战略的角度来考虑,在较长的一段时期,企业拥有完整的信息体系产生的收益将远大于暂时支出的信息成本,故企业应逐步建立信息资源优势,才能适应战略发展的需要。②施工企业在招标投标阶段可以组织最得力的投标班子,通过风险分析明确招标文件中的所有风险,有助于确定应付风险的预备费数额,或者核查自己受到风险威胁程度,采取开口升级报价、多方案报价以及在法律和招标文件允许下,在投标书中进行附加或补充说明等策略,以降低投标风险。
减少或避免风险是合同谈判的重点,通过谈判使合同体现双方责权利的平衡和公平合理是最有效的对策。在谈判中,对合同条文拾遗补缺,使之完整,并尽力将一些风险大的合同责任推给业主,以减少风险。在引进分包商时,必须深入了解相关资质资料内容和市场信息,提高识别能力,对其施工技术能力、人员素质,施工前采用样板工程引路的办法进行实际考察,防止低劣素质队伍进入在与分包商合同谈判时,尽可能将风险大的分项工程分包出去,以转嫁风险。
施工过程遇到的风险防范施工企业对风险大的工程配备最得力的项目工程管理班子、技术人员和合同管理人员,在技术力量、机械装备、物资供应、资金和劳动力安排等方面予以特殊对待,全力保证合同的实施,同时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加强索赔管理。
强化施工项目成本核算的方法。由于对施工项目成本核算工作的认识模糊和缺乏重视而导致风险的存在,因此影响了项目工程管理工作的很好开展。要强化施工项目成本管理,首先根据成本计划确立成本核算指标,其次进行成本核算主要因素分析和成本核算指标敏感性分析,然后建立信息化成本核算体系,进一步完善项目成本核算体系,推进施工企业实施成本发展战略。
采用控制施工进度的措施。①组织措施:落实项目经理部各级管理人员的分工、职能和任务;进行项目分解,确定各个部分、各个阶段的进度控制目标;制定进度协调工作制度,定期开好调度会议;健全进度记录和报告制度;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②技术措施:首先认真研究工程设计图纸和技术规范,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并根据施工过程中的变化,随时调整进度计划。对设计图纸中的疑点和问题及时以书面形式向业主和设计单位反映,要求澄清。施工方法的选择既要先进,又要可靠,选择成熟的技术。③合同措施:要经常与业主供货厂商、自己的分包商保持沟通,认真履行本方的合同义务;对对方影响工程进度的事件要详细记录,及时交涉或提出索赔;当完成阶段性工程或隐蔽工程时及时通知业主及监理,配合做好验收工作,以免影响后续工作的施工进度。④经济措施:及时向业主报告阶段进度,申请进度付款,争取按时取得支付签证;制定供货商和分包商的奖惩办法,促进关键工作按时或提前完成;做好自身的财务管理,控制成本,预测流动资金的需求,合理调度资金。除了要与有合同关系的各方面保持密切的沟通和良好的合作外,还需要和没合同关系,但与工程施工有利害关系的各方面保持接触,争取他们的合作、理解和支持,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结束语;
各位领导、同志们:
2006年度,在县交通局的亲切关怀下,在市县乡局的关心指导下,紧紧依靠地方各级政府、村两委及沿线群众的大力支持,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县乡公路管理暂行办法》、《安徽省县乡公路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安徽省县乡公路建设以奖代补办法》、《安徽省农村公路补助资金暂行办法》及有关文件精神,坚持以养护为中心,以建设为重点,以管理为主线,团结和带领全站职工克服资金短缺、任务重、点多面广难于管理等不利因素,抢抓时机,顽强拼搏。在建、管、养及精神文明创建等各项工作均圆满完成目标任务。使我县公路事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现在,我代表五河县县乡公路管理站作总结报告:
一、工程建设
2006年度我县建设总规模122公里,完成总投资1939万元。新建工程76.00公里,其中国债项目36.4公里,农村公路通达项目29.6公里,完成投资1377万元。续建项目46公里,均为油层摊铺,完成投资额562万元。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一)认真扎实地做好前期各项准备工作。结合全县农村公路网的实际状况,本着“先通、后连、再循环”的原则,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实地踏勘,认真落实拟建项目的前期勘察、方案设计、施工图评审等工作,为尽早开工赢得了时间;我站还组织专人负责协调备土、拆迁、杆线迁移、桥涵配套等工作,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二)严格履行工程建设“四项制度”,抓好财务管理。我站将“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质量监理制、合同管理制”这四项基本制度作为整个公路工程建设的根本,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并在施工管理全过程中予以贯彻落实。我站在资金使用上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财经纪律,确保资金使用的安全、合理、真实,并在历次检查与审计中获得了好评。
(三)完善、落实三级质量保证体系。在工程管理过程中首先从源头抓起,要求落实企业自检,一改过去那种企业坐在试验室编资料的形式主义,增强资料的实效性与真实性;其次,加强对监理工作的监督,强化监理职能,并通过严厉的奖惩机制来规范监理工作,在04年工作中我们就曾先后对施工单位及监理组分别处以5000及2000元的处罚,使监理真正成为工程质量的卫士;最后,在交通局、市质监站的指导下,我们成立了通达工程质量监督小组,每个标段落实两名现场旁站监督员,通过派员深入施工现场进行实地监管,进一步保证了工程质量。
(四)加大抽检力度,切实把好质量关。在去年的基础上,我们加强了实验室建设,完善了实验器材,补充了人员力量。在工程施工期间,加大抽检力度,通过实验室抽检,规范了企业自检资料与监理检查资料的真实性,进一步巩固了三级质保体系。
(五)强化服务意识。通过不断的宣传教育,使得每个参与工程管理人员在抓好工程质量的同时,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为施工单位创造一个好的施工环境,积极主动与乡镇协调解决土方、桥涵、拆迁等工作,为工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六)拓宽思路,搞好自营工程建设。为了段练队伍,适应新形式发展的需要,我站先后参与了三王路与申小路的工程建设,在工程建设中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思想,并最终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施工任务,获得了上级领导、所属乡镇及沿线群众的一致好评,同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我站还积极筹建了养护公司,并于年底进行了工商注册,为进一步进入公路市场奠定了更好的基矗
二、养护管理
结合2006年养护工作实际情况及养护资金状况,把养护任务按目标分解、细化,落实了承包养护责任制,采取了机动灵活的养护方式。全体职工发扬不怕苦、不怕脏的“铺路石”精神,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路容路貌有了极大的改观,现正向着“畅、洁、绿、美”的方向发展。
(一)落实养护资金的安全使用,确保用于小修养护。本着花一分钱产生一分钱效益的思想,分清主次,选择重点路段进行重点投入。首先,投入资金54万元,对县道油路进行了全面维修。其次投入资金20万元,对县道X036新信路曹顾张—韩沫路段3公里进行中修。并且在沿线乡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投入资金20万元,对部分县道砂石路进行了小修养护,基本保证了县道的通畅。
(二)加强路政管理。为进一步加强县乡公路的路政管理。今年,站路政股午、秋两季进行
共3页,当前第1页1 了集中宣传、清理、整顿。首先通过印发宣传材料,大力宣传《公路法》、《安徽省路政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提高沿线群众的法律观念,增强群众的爱路护路意识;其次是做好清查工作,对违法经营,违章建筑,侵占路产路权的行为进行统计、造册、限期整改。三是清理、整顿阶段。在有关乡镇党委、政府、公安、工商等部门的大力配合下,开展综合执法集中整治活动,并租铲车对路障较为严重的小凤路、申小路、浍临路、张刘路南段等路段进行集中整治。共清除违章建筑20余处,建筑垃圾1000余方,路肩草垛2000余处,从事收购花生等商业活动摊点30余处等。由于有效地治理,我县县乡公路脏、乱、差的局面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三、站务管理
(一)强化内部管理,完善制度建设。为了加强内部管理,向管理要效益,我站通过学习、借鉴兄弟单位经验,集思广益,进一步完善了各项制度建设,办公各项费用支出均做了明确的规定,使财务审核每一笔财务都有据可依,有效地控制了办公经费的使用。
(二)发扬发主作风,推行事务公开、财务公开。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站一如既往地坚持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工作思路。在民主理财小组成立的第四个年头,以严谨的工作作风,充分发挥了民主管理的优越性。在站各项重大开支及重大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我站财务管理走向公开化、透明化、规范化、合理化,有效地节约了经费开支。
四、安全生产及精神文明建设
按照《安全生产法》的要求,各项目部、小修养护班、组均制定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强化了安全生产措施,并加大投入,制作施工警示标志,添置消防设施,工人着安全标志服上岗,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操作规程,落实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并委派专人抓安全生产,做到“安全生产、警钟长鸣”。
在搞好生产的同时,我站始终把精神文明放在首位,努力提高职工的政治思想和业务文化水平,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五、2006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回顾2006我们工作上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一)养护管理存在问题
道班基础设施简陋,日常养护工作难以正常开展。由于2006年度工程建设任务繁重,加之资金紧张,我站计划施建的养护工区尚未迈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对养护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养护投入还需加大。在全市县乡公路养护检查评比中,保持多年第二名的成绩退居第三名,客观反映了我站养护管理工作较兄弟站已有所落后,适时地给我们敲听了警钟。
尽管养护作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改革,但由于近两年建设任务较大,投入工程建设人员较多,道班养护人员流动较频繁,给养护工作带来了诸多不利。
(二)工程质量管理存在问题
虽然我站在工程质量监管中,投入了很大的精力,质量监督人员也很敬业和负责,但是质量管理存在问题依然很突出,个别建设项目工程质量令人担忧。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工程原材料问题。如部分项目标段石灰的质量低劣,数量不足;石料粒径不规范,含泥量大;沥青多渠道采购,质量把关不严。二是施工技术设备问题。大多标段施工设备简陋、陈旧,未能按投标承诺进常三是施工程序不能按规范要求操作,偷工省料、简化工序,导致灰土基层和面层出现部分质量问题。
同时还存在监督管理不到位,个别施工标段工程建设局面失控的现象。具体表现:一是施工企业自查自检措施不到位,缺乏现场技术管理人员。二是监理单位监督控制不到位,监理单位的个别监理员、从业人员业务不熟练,责任意识不强,监理方法不当,质量把关不严。三是项目法人监管力度不到位。项目标段业主代表,缺乏责任心,不能发现和及时报告问题,形同虚设,监督管理不力。
(三)日常管理工作存在漏洞
虽然我站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和事务公开领导小组对我站的后勤管理进行监督和监管,但是由于工作中心的偏移,在后勤管理上存在着很大的漏洞,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开支,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
各位领导、同志们!新的一年里,在局党委的亲切关怀下,在市县乡局的业务指导下,在全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会不断开拓进取,为我县县乡公路发展开创新的局面。最后预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五河县县乡公路管理站
二00六年二月二十二日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风险;风险识别;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6-0211-01
现阶段,我国的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风险管理正处于起步阶段,工程施工相关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还不够强,相应的管理体制仍不够健全,各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的完备。就目前而言,施工项目存在工期较长、投资较高、参与主体多、组织关系复杂、施工方案变更频繁等问题,这些问题很可能会给实际施工带来相应的风险。因此,我们要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并制定对应的应对策略,以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减小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而顺利完成建筑工程施工项目。
1 施工项目风险管理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便引入了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风险管理理论,但当时人们对其重视程度不够,进入到九十年代后才逐渐形成较为系统的管理体系。风险管理的实际意义是指可能会出现风险的工作环节通过风险评估、风险预测等,尽可能地降低其带来的损失。风险管理并不能将风险发生率降为零,风险管理工作做的再好仍有一定的风险率。但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尽可能地降低风险,进而使整个建筑业欣欣向荣,是每个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管理者的责任,是整个企业共同努力的方向。
工程管理的主体是建设工程项目,对施工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合理地组织,并制定好施工管理制度,对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有序进行、完工考评等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般按照时期可将其划分为起始阶段、执行阶段、结束阶段。
2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是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风险管理的第一要素,目的是通过收集和调查相关的资料,确定可能对施工造成风险的因素有哪些、并分析其特点。通过这些分析工作可以辨别出风险因素,即确定不同的项目潜在的不同风险。因此,风险识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要切实分析好每一项工程的风险因素,以降低施工项目的损失。
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风险的识别方法有专家调查法、故障分析法、经验数据法等。专家调查法是指相关的专家聚集在一起共同分析、讨论工程项目可能存在的风险,之后再对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故障分析法是指用图解的方式分解工程项目中可能存在故障问题,接着对故障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但这种方法有可能会出现遗漏或者错误分析的现象。经验数据法是指在对工程项目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后,识别其中的风险问题,并从风险的相关内容考虑风险来源及程度大小。在实际的应用中,经验数据法的应用最为广泛。
3 现阶段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风险的主要来源
3.1 业主及监理单位引起的风险
部分业主完全不顾及施工规律,向施工方提出各种苛刻要求。例如求标价要低,但是质量要高,工期要短。违背工程建设基本原则,要求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部分监理工程师忽视职业道德,无视施工规范,甚至有些监理工程师为了自身利益,一味地满足业主要求,不按合同来、擅自提高标准。施工方由于竞争激烈,不得不接受业主不合理的要求。这就使得工程项目的质量很难达到要求,导致工期延长,使施工单位遭受巨大的亏损。
3.2设计单位引起的风险
部分设计单位的责任心较弱、或为了自身利益降低设计成本,很有可能出现设计有问题有缺陷的现象,但即便是因为设计原因发生事故,设计单位也会以施工质量未达标为理由推卸责任。因此,设计单位也可能引起风险。
3.3施工单位自身引起的风险
施工单位的工程质量、工期、成本、技术、材料物资等方面也会出现管理不规范、不达标的现象。例如施工人员没有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及相关标准的要求规范施工,以“差不多就行”的心理进行施工,导致工程质量差、易发生安全事故。如若发生因施工不达标造成的安全事故,施工单位不仅要承担相应的经济损失,还要承担事故的刑事责任。质量与安全永远都是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第一要求,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管理内容。
4 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风险管理
4.1 建立健全企业风险管理体系,提高管理者自身素质
管理者是指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负责人,在风险管理中具有领导地位。因此,要切实提高管理者自身的素质,发挥好管理者的风险管控作用。管理者首先要学好风险管理知识,用足够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及专业实战经验武装自我,担起风险管理的责任,化解施工项目中遇到的各种风险问题。最后,要建立健全建筑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加强企业员工对风险管理知识的学习,做好到风险管理基本知识的普及工作。
4.2 健全企业内部风险管理体系,提高规避风险能力
系统、健全的企业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可以有效的规避风险,所以,要从风险产生的源头出发,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首先,必须严格把关设计单位的施工图纸,保证施工图纸的准确性与可行性。如若发现问题,要及时与设计者交流、验证,从源头上控制风险。其次,如若风险已经发生,要对风险进行及时的分析,防止产生蝴蝶效应,防范连锁风险事故,将风险出现的可能性降到最小。
3.3加强施工现场的风险管理,重视施工过程
施工现场一直都是是风险发生概率较高的地方,加强施工现场的风险管理,重视施工过程,可以大大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首先,施工人员要有一定的风险管理知识,明白风险管理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施工人员本身要具有极强的安全意识。其次,施工过程中所用的器具需要进行定期的检测,重要的施工工具的检测周期要足够短,避免因工具故障导致的事故问题,保证施工安全。
4 总结
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建筑工程施工企业面临的风险也相应的增多。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中,要重视项目风险,做好风险管理工作,使工程项目相关的每一个单位、每一名员工均具有风险管理意识。企业要做到在科学识别风险后,做好风险应对措施,减小风险发生的概率,以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提升施工的总体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昌剑.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风险管理[J]. 大科技, 2013 (24): 267-268.
关键词:原则;现代;工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TL37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现代工程管理本身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内容非常多的体系,工程管理者在制定任何一项决策时,都必须协调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因素,必须考虑众多衡量标准之间的区别及相互关系,也就是要把握事物多种规定性和多方面特征,从而尽可能全面的了解对象本身。只有在这种条件下作出的决策,才能够既解决企业在当时所面临的问题,同时也准确并精确的预测经济变化、潮流或品位的变化以及竞争对手的行动对企业发展的影响,进而迅速调整、扩张和发展现有的业务,制定出企业发展战略,保证其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一、现代工程建设管理的目的
现代工程建设管理的理论认为,建设管理的根本目的是需要满足或超越建设项目相关利益主体的要求与期望。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是项目管理者必须按照建设项目相关利益主体的要求和期望去开展建设项目的管理,但是一定不能将建设项目成本、工期、质量等既定的工作考核指标作为建设项目管理的根本目的,因为项目管理者必须要随时根据建设项目相关利益主体的要求与期望的变动而不断地调整和管理好建设项目的各项考核指标和具体的项目工作;其二是项目管理者必须充分识别和管理好建设项目相关利益主体的各种要求与期望,而不能只是根据建设项目相关利益主体初始的、表面的或口头的要求与期望去开展项目管理。
二、现代工程管理的原则
现代工程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强调学习型组织,其灵魂和核心便是开放性和系统性思考的法则。开放性是开放性管理的根本特点,开放性管理的目标、内容、过程、评价等呈动态,它的理论依据是“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该理论的具体内容为:“发展通过行为的内部机制而产生,其中不平衡作为积极因素发挥作用”。开放性思考是指,个人在看待问题时不再拘泥与自身所处的狭小环境中;而系统性原则“是一个架构,能让我们看见相互关联而非单一的事件,看见渐渐变化的形态而非转瞬即逝的一幕”。在组织管理中,系统思考已经演变为一种侧重点的转变,即从看见片段到关注整体;从专注事件到关注结构;从分析静态事件到把握动态发展。总而言之,开放性原则和系统思考的法则实质上就是一种对整体观思维原则。这与思维具体原则是非常相似的:把握事物多种规定性的统一,要随着事物的发展全面的把握客观事物与外界之间的联系。只有全方位的对事物进行考察,客服片面性,才能够充分认识到事物本身所包含的内容,从而更加接近事物的整体本质。
三、现代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与传统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区别
1、管理内容不同
现代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在传统建设项目管理仅有的项目工期、质量、成本管理三个方面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项目集成、范围、风险、沟通、采购和人力资源管理六个方面的内容。其基本特征为:计划的控制与反馈。反馈和控制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使项目在人为控制下进行,这种人为控制的结果为:对项目的结果有预见性、使项目有节奏、均衡地进行。
2、管理效用不同
传统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更多地是强调项目工期,造价和质量的专业分工,没有项目集成管理、范围管理和风险管理等专项管理,从而造成了传统项目管理中存在相互割裂、不系统和缺乏对于不确定性问题管理等方面的缺陷,这是传统项目管理效用低下的根本原因。
现代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九个专项管理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这个整体又分成了三个子系统: 其一是由项目造价、工期和质量管理构成的项目目标管理子系统;其二是由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采购管理和沟通管理三者构成的项目资源管理子系统;其三是由项目范围、风险和集成管理构成的项目综合管理子系统。目标管理子系统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和保障对象,资源管理子系统是项目资源保障和配置的手段,综合管理子系统是项目集成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工具。正是这种有机构成和科学配置使得现代项目管理模式的管理质量和效果都远远超越了传统项目管理模式。现代项目管理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新增加了项目范围、集成与风险这三个综合性的专项管理内容,从而使其有效性得到了极大地提高,这也是现代项目管理模式成为当今项目管理新模式的根本原因。
三、现代工程项目管理最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
现代工程项目管理最基本的工作内容是:基于对项目目标、约束条件、项目内容和组织实施能力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制定项目切实可行的基准计划;实施过程中进行计划的实时跟踪、对比分析、调整控制和预测。对项目的基本期望目标:进度、费用、质量求得综合平衡,使项目实施过程呈常态(指均衡的资源投入、正常的进度安排、常规的技术和质量要求等);项目成本控制是项目综合管理的体现,现代项目成本管理应作到 COA(Cost On Activity)基于工序的成本管理水平,真正起到降低成本,获取最大利润的目的;做到了上述基本工作,才有可能使现代项目管理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恐怕才能称得上对项目实施了基本的现代项目管理。从上述基本内容看,制定基准计划是基础,是前提,计划的跟踪控制强调了反馈,COA的成本管理体现了项目综合管理能力,而结果评价和数据收集与整理是 PDCA循环和定量分析的要求。 近年来国际上现代工程项目管理重视项目风险的考虑与应对、注重企业能力的发挥,指在单项目管理基础上,企业从整体战略目标出发,从多项目、多目标综合考虑企业资源共享、运行优化、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四、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首先,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工程项目日渐增多。一方面是政府投资体制改革,逐渐变成以我们开发商直接投资建设为主;另一方面,国家投资比例逐渐缩小,加大了企业投资和社会投资的比重,这就要求企业加强现代项目管理,增强自主意识,提高自主决策能力。其次,国家对投资体制的改革不仅对私人投资或社会投资管理进一步放宽,而且要对各项投资项目加强监管。因此,项目管理实施方法、项目投资、质量和工期都必须加以保证,现代专业化的项目管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再次,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存在大量风险。理论源于实践,现代项目管理理论不仅仅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更重要的是能够对项目管理给予规范性、合理性、系统性的引导。工程项目管理是约束性非常强的工程管理模式。目前,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日趋出现规范化、集成化管理的特点,而我国技术落后、组织不健全等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加强项目管理以适应国际发展趋势。
根据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制定科学合理的工程项目管理规划,通过该规划的实施以保证工程项目的高效管理,在工程实施的各阶段、各环节都必须严格以规划为基础,以此协调工程项目的多方面关系,有条不紊的开展各项施工。优秀的项目管理者是至关重要的,也是项目管理得以实施的保证。由于现代项目管理具有较大的风险,涉及资金、设计、施工、设备等众多因素和复杂关系,所以需要配备德才兼备的专业性人才,其不但能够将管理理论应用于实践,而且需熟悉国家有关的法律、政策,具备项目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以及强有力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充分发挥管理者的能动性。 为保证工程项目能够按照预期目标顺利完成,在管理过程中要实施分阶段管理,即动态管理。对于不符合项目实施的目标,一旦出现问题应立即采取措施,及时作出调整,提高项目的可行性和竞争性,保证项目顺利进行。在项目管理中,要做好交底工作。增强项目文件的透明度,便于项目管理人员充分细致的了解工程项目各个环节的基本情况,避免不必要的返工,节省人力物力,节约时间,降低成本,保证工期。由此可见,强有力的监督是高效实现工程项目目标的重要手段。目标控制是现代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对工程项目来说,加强项目管理的风险意识尤为重要。对项目实施制定具体风险计划,在实施项目的全过程需要有风险管理做保障。加强对风险意识方面的管理,对于风险具有预见性,能够迅速识别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以及导致这种风险的因素,预测风险发生对项目造成的影响等。
五、现代项目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1、工程量清单法
工程量清单的好处是有利于实现从政府定价到市场定价,从消极自我保护向积极公平竞争的转变。工程量清单计价有利于实现从政府定价到市场定价,从消极自我保护向积极公平竞争的转变,对计价依据改革具有推动作用。特别是对施工企业,通过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有利于施工企业编制自己的企业定额,从而改变了过去企业过分依赖国家定额的状况,通过市场竞争自主报价。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和调整、合理制定科学的评标方法及造价控制风险的评估等每一环节都对造价控制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对招标阶段进行造价控制时,业主还须注意的是,工程量清单计价体系是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的计价标准,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出现新的问题,这就要求业主能在工程量清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造价控制思路和方法,提高自身的造价管理水平,以适应现代管理发展的需要。
2、关键成功因素分析法
这种分析方法是探讨产业特定环境和企业战略之间关系是经常使用的方法,主要理念是在结合企业本身能力和特点,对应内外部环境中重要的要求条件,提出关键要素,以通过管理手段获得良好的管理绩效。在信息系统应用方面,总存在着诸多变量影响系统设计和应用目标达到规划要求,其中若干个因素是关键因素。通过对关键成功因素的识别,找出实现目标所需的关键信息组合,然后确定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的优先次序和管理步骤。关键成功因素的重要性大于其他目标和策略,寻找管理决策者需要的信息,并定义他们需要特别关注的管理范围。通过掌握少数几项关键成功因素,就能保证相当的成功概率。关键成功因素法应用包含以下几个步骤:确定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和定位;识别所有的成功因素:主要是分析影响目标的各种因素和影响这些因素的子因素;确定关键成功因素,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关键成功因素,即使是同行业的不同企业,由于外部环境差异和内部管理模式的不同,也可能具有不同的关键成功因素;明确各关键成功因素的性能指标和评估标准;制定策略和行动计划。关键成功因素法的优点是能够使所开发的系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够较快地取得收益。 3、动态控制
工程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一些主客观的因素与条件都会发生变化。如果说不变,那也是说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其次,工程项目在实施的过程当中平衡也只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基于此原因,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要对变化的因素进行动态的控制,才能把握项目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于变化因素的动态控制事实上满足控制循环理论,它是一个循环的过程。首先,应对工程项目目标做好准备工作,将大目标分解为容易控制的小目标,并初步确定控制目标所用到的计划值。然后,在工程项目在实施的过程对建设项目的目标进行动态跟踪控制。具体的做法是:在确定目标计划值之后,还应在获取实际值,并定期地将这两个值进行比较,如果偏差不在允许的范围内,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及逆行纠正。最后,当发现初定的项目目标无法实现或者不合理的时候,应该及时地对项目的目标进行改正,当目标改变之后还应重复回到第一个步骤。
总结:现代项目管理在工程项目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受到许多国家政府、企业界的高度重视。现代项目管理是将项目管理理论用系统的观点应用于工程管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具体实践中的侧重点,进一步揭示了现代管理在我国工程建筑行业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围绕现代项目管理这一新模式对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还应了解更多的有助于项目管理者对现代项目管理理论的应用水平及效果加以把握,使其在工程管理中继续发展,推动工程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 蔡姗. 影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因素及对策分析[J]. 管理观察,2011(19).
[2] 王琦.项目管理九要素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2007(2).
[3] 苑东亮,徐德龙,李慧民.建筑工程项目目标控制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对交通工程的需求逐渐增多,通常情况下,经济越达到的城市,交通越好,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高,而现浇箱梁施工是现代交通工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有必要对现浇箱梁施工组织管理展开研究,为工程施工安全建设奠定基础。
1做好现浇箱梁施工组织管理的必要性
施工组织管理是所有工程中都需要重视的内容,良好的施工组织管理可以有效减少建设资金投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更可以防止不必要人身伤亡事件的发生[1]。在现浇箱梁中,要做好施工组织管理工作,不仅要加大对施工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关注,还要选择合适的施工工艺,加强与工程实际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做好现浇箱梁施工组织管理工作。
2工程施工中现浇箱梁施工组织管理措施研究的实例分析
2.1工程概况
荆溪互通现浇箱梁工程位于福建省福州地区,在该工程中拥有A、B、C、D四个匝道,其中A匝道为跨荆溪互通主线路,上部结构为5×25+2×(4×25)+(3×40+39)+3×(4×25),总桥长为791m,桥高最大处为27m,宽度为13m第14跨到地17跨属于现浇箱梁施工,这部分为现浇箱梁施工组织管理重点,其中第15跨与第16跨为主线桥。为做好该部分的施工工作,主要使用了钢筋混凝土作为施工材料,同时应用了钢管立柱、贝雷梁、竹胶板与方木等,前两者为支架,后两者为模板,并用汽车泵输送混凝土。
2.2施工组织管理措施
1)施工人员管理。由于在工程施工中,经常因施工人员管理不到位而引发安全事故,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降低了企业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与影响力,针对这种情况,在本次施工建设中成立了专门的施工组织结构,主要负责本次工程的施工人员管理,不仅设置有管理组长一职,还添加了副经理与项目总工,安排一定数量的组员,并设置了一定的质检部门,严格检查各个施工工序,同时,明确各个管理人员的责任,与他们签订了负责书,只要该人负责的工作出现任何问题均由责任人承担,有效防止了互相推卸责任情况的出现。2)确定施工组织管理原则与内容。任何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制度的约束,荆溪互通现浇箱梁施工建设也是如此,为保证工程顺利开展,施工企业制定了详细的施工组织管理内容,提出施工原则,认为“确保安全、先保通、再施工”是施工建设的重点,并指出在施工中要尽量减少对现有交通的影响,保证不为人们正常出行带来不利影响。同时,要求所有人员都应按照施工组织管理规定开展工作,如果不遵守规定,施工企业有权对其进行合理的处理,如所有管理人员都要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若在施工建设中出现的情况,引发施工事故,相应的管理人员不仅要承担经济赔偿责任,还要承担法律责任。若施工人员不按施工组织管理规定施工,导致施工错误,企业可以酌情对其进行经济制裁,或暂停其工作,让其进行反思。3)严格审查施工材料与机械设备。在施工建设中最重要的就是施工材料与机械设备,它们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施工质量,所以,在实际施工建设中就要加强对材料质量的管理,务必做到货比三家,选择与使用最优质的施工材料,然后交给质量监督部门进行抽检,只有合格的施工材料才能进入施工场地,同时,做使用的施工机械设备都要有较高的质量要求,选择合适简单的机械,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打造高质量的工程。4)明确施工顺序。正确的施工顺序也是做好现浇箱梁施工管理的有效措施,在本次施工建设中,尤其是第15与第16跨的施工管理中,按照先搭设限高架与贝雷梁支架、再安装模板与钢筋,然后进行混凝土浇筑与养护,同时张拉与雅江,加强防撞护栏施工,最后再拆除支架与限高架。再者,确定了现浇梁施工时间域跨点,如在2015年6月25日~7月10日,开始第17跨段建设,该跨段施工完成后到7月25日开始第16跨段建设,以此类推,一直到2015年8月25日完成整个跨段设计,强化施工要求。5)施工质量防御。施工质量防御是本次施工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要真正防止施工质量的出现,就要从源头开始,加强对各个环节的管理,构建合适的法律法规,一切从合同出发,并将合同内容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施工人员安全施工意识,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因此,在本次施工建设中,根据相关规定应用了必要的标志,并让所有施工人员穿戴具有反光功能的工作服,其中施工人员为桔红色套装,管理人员为桔红色背心,这样可以准确的分辨出哪些是施工人员,哪些是管理人员,如果有需要也可以在第一时间找管理人员解决。
3结语
工程施工中现浇箱梁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施工建设,需要应用的施工人员较多,对施工技术要求较高,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做好进一步施工组织管理工作,正确认识施工组织管理的必要性,找出工程施工质量影响因素,加强质量控制,强化工程施工质量,并从施工人员管理、施工材料与机械入手,确定合适的施工顺序,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提高工程质量,为社会建设合格工程。
参考文献:
关健字:工程项目,现场管理,质量,控制措施
在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管理中, 就是在管理本企业在生产产品, 如何使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合理优化、井井有条; 从而能保证工程项目施工计划和目标得以实现, 使施工现场按照标准规范的要求正常运转; 使工程项目现场管理既科学、合理, 又经济效益的安全生产。
1 科学优化现场管理
1)科学合理
施工现场的各项工作都应当按科学合理的原则去组织、去安排、去工作, 使施工现场管理符合现场实际要求; 符合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的现代化的生产要求, 切实做到操作方法作业流程合理。人力, 机械, 材料都要有条有序地运营, 能保证人员、设备的功能在安全生产中充分发挥它们的潜质。
2)经济效益
施工企业现场管理施工, 就是在生产出本企业的产品, 产品的经济效量是直接融给企业主要的经济来源; 所以现场施工管理应从成本和市场出发, 大力推行节省成本和再利用的手段, 使工程项目、设备、物质、人力起到最高效益作用; 使施工企业在精品奉献, 降低成本, 扩展市场等方面下功夫。要以项目经济管理为核心去搞好现场管理。
3)标准规范
这就是要每一个施工企业在现场施工管理中最基本和普遍的要求; 现在管理要以国家、行业、企业的标准为准, 要求每一个现场管理人员去执行, 协调施工现场生产活动的诸多要素, 保证施工现场生产经营活动正常的运转; 坚决执行以项目经理管理为责任制的统一的意志, 努力克服主观随意性。现场施工每一项生产活动, 都必须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切实地实施计划和目标, 认真检查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是否符合有关标准和要求。
2 施工企业现场管理的主要手段
1)以人为中心
优化施工现场的全员素质是现场管理的首要任务。现场管理的复杂性, 多变性和艰巨性, 及复杂庞大的施工现场和众多的工种和岗位, 越来越短的施工工期, 以及不断压缩的管理点, 是摆在现场每个管理人员面前的艰巨任务。所以, 现场管理组织必须利用现代的科学手段, 如计算机辅助手段等, 借助这些来提高现场管理效益。坚持以人员为中心的科学管理, 合理的组织协调, 千方百计调动、激发全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
2)以现场为重点
优化施工企业现场组织管理是施工企业的首要任务, 施工现场对每个段、片、班组的责任任务应当明确,段、片、班组的活动范围在现场, 工作对象也在现场。项目经理一定要现场着重地地跟踪了解掌握本职范围内的各段、片、班组活动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纠偏和处理。段、片、班组是施工企业现场管理的承担者。抓好段、片、班组建设就是抓住了现场管理的核心内容。因此,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组织必须以段、片、班组为重点, 才能保证施工企业在现场管理的各项计划目标的实施。
3)以质量求生存
质量和利润是施工企业的生命力, 也是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百年大计, 质量第一”也就是说每个生产的产品都必须达到标准满足要求, 这样才能使施工
企业在市场发展中, 开拓新的市场。
3 现场管理的主要措施
1) 人员控制
施工项目部的管理是一项组织结构, 是按照项目部的各个工作岗位的标准制度要求而进行工作。项目部按时和定期对管理人员的工作状态进行检查和考核, 并作好如实的纪录, 各个岗位依据自己的工作性质, 分解工程的若干个小的项目逐步落实, 以保证每个分部分项工程有专人负责, 根据工程进度情况及时调整, 优化人员配备。
2)施工材料控制
材料进场前须先报检, 将业主同意的材料样品一式两份封样保存, 一份留自己, 一份留业主。材料进场后, 应依据样品和相关检验报告报检, 报检合格后才能使用, 并做纪录, 材料员采购材料时, 一定要认真执行检查验收手续, 应了解材料的基本性能, 这样才能保证材料使用前一次性合格。在施工现场的管理活动中,施工企业应对各种材料的检查方法及检验标准, 采购人员, 质检人员, 施工人员进行培训讲解, 让他们都知道材料采购、使用时注意那些方面, 并采用统一的量化标准来衡量处理是否合格。进场材料入库后, 采用限额领料制度。由施工班组长签填领料单, 分管项目负责人核定后, 保管员按单发货。对易碎或贵重的特殊材料, 在施工现场宜单独存放, 标明使用日期。现场发现不合格的材料, 应及时退货, 不能及时退货时, 应标明存放, 并在明显位置标注清楚, 防止错拿错发; 施工现场多余的材料和边角材料, 能退货应及时退货, 不能退货应及时送到公司仓库保管, 以备其它工程使用。
3)施工机械设备控制
保管人员要对施工机械设备妥善保管, 实行施工机械设备登记制度, 谁领用和操作谁就负责保管和维护, 这样才能保证机械正常使用寿命。施工机械设备操作人员要对保管人员说清使用目的, 以便保管人员按照要求发放施工机械设备; 定期对施工机械设备进行维护保养检测, 使施工机械始终运转在安全有效的状态。特殊的机械设备要配备专门的操作人员, 对于工人使用一般工具, 由项目部按工种不同列出必备的工具明细; 入场前检查各种自备工具是否齐全, 保养是否良好。对施工人员都要进行机械设备安全教育, 防止机具伤人和触电事故。
4)施工工艺控制
施工工艺是决定工程质量好坏的关键; 有了好的施工工艺能使操作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保证施工工艺的先进性及合理性, 施工企业对于不很熟悉的施工工艺, 应安排专人进行试验, 待试验成功后再推广应用, 并将成功的经验记录在册, 作为今后工程施工工艺指导性的施工技术, 确保各施工班组、管理人员都掌握。管理人员在现场要对施工工艺进行技术交底, 并由班组长签字接收, 要使施工人员掌握, 该项施工工艺的施工技术控制要点, 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 通病的预防措施。
4 加强施工现场的专项检查活动
1)开展自检互检活动 培养操作人员的质量意识, 各工序完工后应由班组长组织本班组的人员, 对工序项目自检, 互检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由班组长自行处理并做纪录, 待自检问题处理好后, 做好文字纪录,并说明解决方案和采取的措施, 确认质量已修正后方可由项目部质检员验收。项目部质检员对检查验收中出现的质量问题, 一定要书面下达给该施工班组, 提出整改意见, 由分管负责人核定确认, 班组按整改措施改好后再由项目部报总监验收。
2)上道工序完成后, 在进行下一道工序复盖施工前, 一定要由工程项目部质检员组织上、下道工序的班组长交接验收, 上道工序的班组长对工程有特殊要求的, 应做特别交代。所以, 工程项目施工中, 隐蔽工程验收要慎重。下道工程的班组长一定要检查上道工序质量, 对影响本道工序的质量问题提出意见, 并填交接纪录, 质检员督促上道工序施工人员修正后, 下道工序的施工人员方能进场施工。
3)专职检查, 分清责任。在班组自检基础上, 项目部还要对各施工班组的工序进行严格的检查, 坚决不让质量问题出现。对不合格的产品要立即处理和纠正, 并且要弄清不合格产品的原因, 是由施工人员操作不当, 还是原材料、施工方法引起的不合格。对于反复和较普遍发生的问题, 要先制定整改方案及相关防范措施, 以防同类问题再发生。如果是人为的因素引起的, 应当按情况严重程度对相关人员采取处罚和教育,并说明处罚的理由, 使他们受到教育, 得到改正。也使全体现场施管人员受到一次真正的教育, 坚决杜绝类次问题重复发生。
4)定期总结。为提高施工现场管理、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项目部对施工中发现的问题, 应定期集中分类总结, 定期召开质量安全分析会, 组织施管人员对各个分类容易发生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 并采取针对性的纠正预防措施。
【关键词】施工现场;工程管理;重要性
引言
任何工程在经历从图纸设计到工程竣工完毕的整个过程中,都要经历工程施工这个重要过程。工程项目施工离不开对工程进行的现场管理。工程施工现场工程管理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着工程项目是否能够按照图纸设计的要求去完成。因此,对工程施工现场的工程管理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工程项目在进行项目施工时,需要占用一定的场地,这些场地由政府相关部门批准使用,在红线内外都有这些场地的存在,在工程项目施工完毕后,这些场地将不再被使用,这些场地被称为施工现场。对施工现场的场地使用情况和活动进行的一系列管理被称为施工现场工程管理。
1 施工现场工程管理的重要意义
1.1 促进工程项目的实现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的管理,项目设计时所指定的各个指标要素是否能够完成,都离不开科学正规的施工现场管理。采用怎样的方法对施工现场进行管理,是施工现场工程管理的主要任务。科学有序的施工现场工程管理能够使施工现场的材料堆放正规、现场道路畅通、安全消防工作良好,并且能够使施工人员能够拥有愉快的心态进行施工,使项目的各方都能够达到满意的程度。
1.2 促进企业形象的展示
项目施工现场是企业对外展示的窗口,体现了企业管理的正规化水平,反映了企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仅使企业得以顺利展示自身的形象,还能够给企业带来潜在的经济效益。比如说,在项目招投标时,项目建设单位都要组织力量对施工方的在建项目施工现场进行考察,井然有序的施工现场能够给考察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项目建设单位在选择施工方时,就会潜意识的选择那些拥有良好施工现场的施工单位,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1]。
2 施工现场工程管理的内在要求
施工方在进行施工现场工程管理时,必须符合一定的要求,才能保证施工现场工程管理的良好效果。
2.1 注意处理好和各部门的沟通联络
在项目施工的全过程,施工方都离不开和各方的沟通联络,了解其对工程项目的具体要求。施工方应首先积极跟项目方现场代表沟通交流,了解其对工程项目的现场要求;通过和政府城建部门的沟通,了解其对城市建设的建筑要求有哪些,以及对施工占道有无具体的规定,确定施工现场的范围程度;通过和环保部门的沟通,了解工程项目对环境的污染程度,确定夜间施工的时间和要求;通过和附近居民的沟通,争得居民对项目可能造成的噪声、粉尘、垃圾等形成的污染的谅解。通过和各部门的沟通联络,施工方能够有效减少施工中可能发生的潜在矛盾和问题,促进项目施工的顺利进行。
2.2 完善项目施工现场平面规划设计
科学有序的项目施工现场管理离不开完善的现场平面规划设计,使项目施工能够按照既定的计划得以顺利实施,一般可按照道路确定—起重机位置定位—仓库和堆场位置确定—运输道路确定—员工住房布置—水电线路布置的步骤实施。在对项目施工现场进行平面规划设计时,应事先进行严格的科学计算和合理安排。此外,确立施工位置时,应尽量保证节约用地、减少运输距离、保证环保、消防、安全等一系列的要求规定[2]。
2.3 施工现场工程管理应符合国家的法律规章制度
在进行项目施工现场管理时,应符合国家的法律规章制度的要求。施工方必须按照规定进行严格施工,不能心存侥幸,违法施工。例如,施工现场用电、施工警示牌照设置等,法律规章都有明确的规定,施工方必须遵守这些规定,否则施工项目将会受到政府相关监管部门的处罚,反而影响了施工进程和质量。
2.4 施工方应该坚持文明施工态度
施工方在保证工程质量和项目施工进度前提下,应本着厉行节约的态度,减少项目施工中的浪费。可以对钢筋堆场、现场道路和材料堆场等利用白灰炉渣进行平整和压实;对搅拌机的前后台、沙石堆放的场地等,应能保障其做到混凝土的硬化;施工限产管理人员的居住区和办公区,应尽量做到良好的绿化;项目施工现场应做好污水排放引导和建筑垃圾的及时清理[3]。
2.5 做好项目施工现场的安全工作
施工方应尽量保障项目施工现场的安全工作。如在项目施工现场设置必要的安保力量;在现场的所有出入口进行安全提示和防护;在建筑周边、洞口旁、电梯井处、基坑周围等位置搭设必要的安全护架;对现场易燃易爆物品和器材,采用必要的安全消防措施;施工现场应设置必要的安全警示标志;在施工现场应准备足够的消防安全器材,确保进出施工现场的道路随时畅通、消防用水必须保证随时能够提供;所有施工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以及进出施工现场的人员,必须佩带安全帽等器材。
2.6 保证项目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效果
施工方在进行施工时,应注意尽量减少对城市环境的污染,重点是减少施工时可能会产生的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垃圾污染等。施工方特别需要注意在施工时,严禁焚烧油毡、聚苯板、塑料制品等容易焚烧而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的化学废弃物;严禁施工方违规将有毒有害的废弃物进行土石方的回填;严禁排放水磨石浆和建筑材料清洗用水,必须对其进行有效沉淀后,运输至废水处理厂进行有效处理;对于项目施工时产生的建筑垃圾,应及时做好收集和处理工作;夜间施工时,应禁止进行打桩和挖土等容易产生噪声的施工项目,在施工前,应及时和附近居民尽心联系,防止潜在纠纷的发生。
2.7 建立完善的项目施工现场管理机构和制度
施工方必须建立完善的项目施工现场管理机构和制度,确定管理人员的责任和分工,建立科学的奖惩机制、交底机制、检查机制和考核机制等。梳理施工现场的管理秩序,用有效的现场管理制度提高施工现场管理的效果。
3 结语
本文阐述了施工现场工程管理的重要意义,指出了施工现场工程管理的内在要求,分别为注意处理好和各部门的沟通联络、完善项目施工现场平面规划设计、施工现场工程管理应符合国家的法律规章制度、施工方应该坚持文明施工态度、做好项目施工现场的安全工作、保证项目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效果、建立完善的项目施工现场管理机构和制度等几个方面,希望为加强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工程管理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张雷凯. 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及要求分析[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09
[2]李家东. 在公路工程项目施工中质量管理的重要性[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10
[3]孙涛. 浅谈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重要内容[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11
(安庆供电公司,安徽安庆246003)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电力能源的需求量也持续上升,对于供电服务质量与水平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配网工程的施工中,由于外部环境的复杂,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配网工程的施工存在着较多的安全风险。配网工程施工核心就在于如何控制配网工程本身在安全层面上存在的诸多风险,减少电网及设备事故。
关键词 配网工程项目;施工风险;管理措施
0前言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施工安全问题。然而,在配网工程施工过程中往往存在许多危险,对于这些危险,我们应该如何界定,我们应该如何规避这些风险,如何更有效地进行管理,如何通过规避风险来提高配网工程的经济效益,这是我们需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对于配网工程中的安全隐患,及时排除,进行有效地风险评估,管理人员及时制定方案减少安全隐患,这样才可以有效的提高对配网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效率,以应对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和公众对于施工安全问题的关注。
1配网工程施工技术详述
配网工程的施工主要包括网架建设、线路建设与电缆铺设三个部分。网架是整个配网工程的主要框架结构,它是电网供电安全的重要的保障,它对整个电网结构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配网工程的线路建设是整个施工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在线路建设中要保证配电线路设计的合理,并且为配电网划分合理的区域,实现区域的独立供电,这样可以极大的提高区域供电的安全性和有效维护。同时将配电网联络设备以及由单个线路所组成的环形网络设置为开环运行模式可以实现电网安全事故和故障的有效的转移。而电缆的铺设则是整个配网工程技术中的主要施工内容,在对电缆进行铺设工作时,要在施工前做好准备工作,确定电缆的型号和规格,并且要及时的对电缆的质量进行检查与验证,以确保电缆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2配网工程网架建设中的主要形式
2.1联络线形式
联络线模式[1]是在两条网架线路之间建立一条联络线,并且当主线路出现故障的时候这两条线路可以互导,不会影响用电户的正常的用电,这使得整个网络供电系统的连续性得到安全的保障。同时,由于两个网架之间仅有一条联络线,也大大减少了前期建设的投资。但是对于这种网架结构来说,如果出现故障的线路包括连接点,两条线路就无法正常互异,此时就不得不停止工程建设,对施工单位造成重大损失。因此需要重点防护各个连接点,避免故障的产生。
2.2手拉手环网形式
手拉手环网形式[2]则是将主线末端直接连接到一起,形成以一个循环的形式进行环网供电。它是我国目前配网建设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环网方式。其优点是,在手拉手环网供电区域,只要通过切换环网单元内的开关即可实现不同电源区域间的电源转换,这样大大的提高了供电的效率。投资小,建设速度快,供电效率高。但由于这种方法对线路的要求较高,一旦变电所出现故障,仅仅只能用一条电线供给所有所在区域的用户。会造成这一条线路负担过重,造成二次故障,影响更加剧烈。
3配电工程施工风险管理
3.1危险源理论
无论是通过联络线形式还是手拉手形式进行网架建设,在配电工程施工过程中,都有许多潜在的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往往会造成人员的伤亡,财产的损失,环境的破坏,建设成本的增加等等。这就是施工过程中危险源的定义。那么在配电施工危险源主要有哪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探究:内因和外因。
内因主要是指因为人为过错造成事故的发生的原因。往往是由于管理人员疏于管理,或技术人员的不规范操作造成的。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不够强,没有对安全风险有足够的重视,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规划,造成一些决策上的失误。例如没有选定正确的技术人员进行工作,造成工程的延误,特别是在抢修监管的过程中,由于人员的错误选定,造成无法及时正确确定故障,排除故障,造成巨大损失;或者坚持在危险的环境下工作,造成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增加;技术人员由于疏忽没有做好安全防护措施,造成人员伤亡等等,这些都是危险源。
而像发电机、电源等一些设备故障造成的危险;吊车刹车失灵,起重机故障或者极端天气,例如雨雪大风等等这些偶然的,非人为的因素造成的危险源则被称为外因。
3.2如何识别风险源
面对施工过程中,这些种类众多,原因不同的危险源,我们应该怎样识别他们,更好的规避这些风险源呢?方法其实有很多,我就不一一赘述,仅仅说几个我觉得常用且有效的方法。
现场观察: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实地观察可以有效的减少危险源的发生。对于专业的人员来说,他们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现场考察可意让他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的识别危险源,降低施工管理风险,减少事故的发生。
专家调查:如果己方公司的管理人员不具备识别风险源的能力,则可以聘请有经验专家实地考察,或者向专家咨询,识别,分析排除风险源,规避风险。
安全风险控制: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安全风险的信息共享。这样对于负责安全风险的管理人员来讲,就能够及时地了解风险的所在之处,并且及时地对当时的情况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并进一步分析整理,这样就能及时地对之前实施的安全风险控制计划做出调整,采取修改或者颁布新的安全风险控制计划,按照这种循环往复的模式,保持安全风险管理过程中的动态监控,就可以达到预期的安全风险控制的目的。这样就减少了事故的发生,减少了危险源。
3.3施工停电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在众多施工风险中,最经常,也是最头痛的事莫过于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停电的事故了。尤其是在社会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电的依赖日益加剧,有时施工停电不仅意味着无法继续工作,更意味着整个区域内电路系统的瘫痪。那么,应该怎样预防施工中停电事故的发生。首先是对危险源的预防,建立健全工程项目重大危险源信息监控方法与程序,完善危险源辩识工作,对危险源进行识,和评估。在技术和管理措施上加强重大事故危险的监控,防止停电事故的发生。加强对施工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的培养,防止因个人失误造成施工现场停电。同时应该先制定好安全措施和应对措施,防止在事故发生时手忙脚乱,并设定好防止停电的技术保证措施,并要求检修工作负责人和值班负责人通过认真学习,切实掌握。采取短时停电的方法插拔T型头连接部分。当解除监控系统与需要检修部分的连接后,监控系统恢复正常运行状态。与工作实际相结合,有效、切实地分析和预控危险点,避免停电事故的发生。
如果不幸在施工现场发生了停电措施,也不用惊慌,必须以最快的行动应对事故的发生,按照之前设定的应对措施,迅速进行抢修,尽可能快的恢复电路供应,如果无法恢复用电,也要将人员和设备处理好,避免损失的增加和危险的产生。
4结语
通过本文,我们了解了网配施工技术和其在建设过程中的主要形式,配网项目施工风险的来源和对于风险源的应对措施,认识到了配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预防,应对危险的发生。为了提高经济效益,我们应该加强对于配网网络结构的设置,有效的规避风险,并且为预防危险的发生制定合理的预防方案。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增强其应对风险的应变能力。更好的提高配网工程效率。
参考文献
[1]杨光彦,戴天波.浅谈配网安全管理[J].电力安全技术,2014(5):30-33.
关键字:建筑工程;施工现场;项目管理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ite of the project management, is both a scientific management activity, is also a complex management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 of engineering project implementation, all-round. Actively promote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is deepening our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roject organization mode reform. Improve the level of management of project construction and ensuring the project quality and benefit of investment, regulating the construction market order of the important measures.
Key word: building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ite; Project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设计合理的施工方案并严格组织实施
设计合理的施工方案是用以指导施工准备乃至施工全过程的技术经济文件,其内容视工程的性质、规模、结构、施工复杂程度、工期要求和建设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不同而不同,一份好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能指导项目部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以最低投入满足合同要求。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编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至关重要,采用的施工方案不同,所需的费用也不同,甚至相差很大,因此,在施工前应组织包括技术、质量、施工、机械、材料、劳力等相关人员,共同研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在施工过程中针对工程实际情况编制相应的施工方案,反复斟酌,优化方案,更为重要的是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所选择的施工方案组织实施。
二、要做好材料的管理
在安装工程的项目管理中,材料管理的成效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制定合理的材料采购、保管制度,建立材料价格信息中心和材料价格监管机制,提高采购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保证货比三家,质优价廉的购买材料,减少工程成本,提高企业利润。因此,针对材料的问题,必须解决好材料的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①、材料供应。配合设计方确定所需材料的品牌、材质、规格,精心测算所需材料的数量,组织材料商供货。
②、材料采购,面对品类繁多的材料采购单,必须将数量(含实际损耗)、品牌、规格、产地等一一标识清楚,尺寸、材质、模板等必须一次到位,以避免材料订购不符,进而影响工程进度。
③、材料发放。使用追踪,清验。对于到场材料,清验造册登记,严格按照施工进度凭材料出库单发放使用,并且需对发放材料进行追踪,避免材料丢失,或者浪费。
④、材料分类堆放。根据实际现场情况及进度情况,合理安排材料进场,对材料做进场验收,抽检抽样,并报检于甲方、设计单位、。整理分类,根据施工组织平面布置图指定位置归类堆放于不同场地。
三、要做好资料的管理
一个项目的管理,除了材料、施工、技术、人员的管理认别,还有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资料的管理。任何项目的验收,都必须有个竣工资历料这一项。竣工资料所包含的材料合格证、检验报告、竣工图、验收报告、设计变更、测量记录、隐蔽工程验收单,有关技术参数测定验收单、工作联系函、工程签证等等,都要求我们在整个项目施工过程中要一一注意收集归类存档。如有遗漏,将经竣工验收和项目结算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有的影响更是无法估量。
四、要做好人员的管理
因为所有的工程项目均是通过人将材料组织而创造出来的。只要拥有一支富有创造力的、纪律严明的施工队伍才能完成一项质量优良的工程项目。怎样才能将施工队伍中的技术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有机地配合起来呢?首先,必须营造出一种荣辱与共的氛围,职责分明但不失亲和力,让所有的员工都感到自己是这个项目的大家庭中的一员。要做到对工人要奖罚分明,多鼓励、多举办各类生产生活竞赛活动,从精神物质上双管齐下,培养凝聚力。其次,必须明确施工队伍的管理体制,各岗位职责,权利明确,做到令出必行。一支纪律严明的施工队伍,面对工期紧逼,技术复杂的工程,只有坚决服从指挥,才能按期保质完成施工任务。再者,针对具体情况适当使用经济杠杆的手段,对人员管理必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所以,在工作中,我们不能忽视与人员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应关心施工人员的生活,从各方面增强施工人员的责任心和自尊心。
在酷热的天气里,施工人员头顶猛烈的太阳,汗流浃背,脚踏被太阳晒得烫热的钢板,我们应做好防暑降温工作,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施工环境,让他们更好地工作。我们不但要在工作上给予关怀,而且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健康情况。即使是一句亲切的问候,都会使他们得到心理上的慰藉,能激励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对工程有责任心,更好地投入工作。
五、要做好施工安全的管理
施工项目的现场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管理的各层次和施工现场的每一操作工人,再加上建筑产品生产周期长、外界影响因素多等特点,决定了现场管理的难度较大。因此,施工企业必须运用现代管理的思想和方法, 制定企业自己的施工现场管理标准,科学管理,制度化管理,才能保证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在市场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做到:
①对所有施工人员未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和安全考试进行培训考试,从而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保护好自己。
②工种交底及施工方案的交底,安全性工器具的防护要细致。所有的施工队人员经常使用的安全性工器具每个人都要具备,这样可以更好地妥善保护好相关的工具。
③对临时用电、施工机械等进行验收记录。
④施工单位项目部要记录好安全检查,对已发生的安全事故要制定一定的措施。
⑤要完善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制度,确立安全责任制、方案编制审查制度、安全考核制度等。
六、要抓好施工进度控制
做好工程进度控制管理,确保整个项目保质保量按期交工,是工程总承包单位经常遇到和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为此,可以从组织、技术、管理、经济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建立一个有权威的、有组织能力、效率高的项目领导机构,组织机构根据项目的特点、规模、专业性质等要求设置,做到因岗设人、办事高效、结构科学合理,并层层分解工期目标,落实责任,订立规章制度保证目标的实现,都是实际中有力的组织措施。
七、认真抓好现场施工的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施工项目现场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施工质量是施工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立足市场的基石,靠质量出信誉,靠信誉争市场,靠市场增效益。
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保证体系和领导体系,强化质量意识,落实质量责任,并强化质量技术管理工作,及时对工人进行技术交底,强化工人的质量责任心,同时层层签订质量责任保证书,明确质量责任,使质量目标的实现落实到每一个人,并按规定建立奖罚制度,与各级工作人员的经济利益挂钩。应严格执行质量验收制度,对工程质量进行巡回检查,走动管理,对发现的问题必须查明原因,追查责任,并跟踪检查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同时在全面抓好施工质量的同时,应针对不同阶段的工程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大管理措施,严把材料采购和进场质量验收关,杜绝不格品材料混入现场。
八、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施工合同是施工企业从事经济活动取得经济效益的桥梁和纽带.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之中. 同时也是产生纠纷的根源,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应根据项目的特点和要求确定设计任务委托模式和施工任务承包模式,选择合同文本,确定合同计价方法.合同履行过程的管理与控制,将合同管理融入施工项目管理全过程。
面对激烈的市场形势.只有强化管理.严把工程合同评审关. 才能在合同制订和履行过程中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从而提高企业综合效益的社会信誉。
自对合同的履约过程进行预测 及早提出与避免影响合同履约的各种问题,减少并避免合同风险。同时, 项目部应将合同责任目标进行分解,落实到部门和责任人. 提高全员合同意识.这是有效解决合同履约中有效性的重要措施。
履约检查,这是合同执行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唯一办法,只有在合同履约过程中定期检查, 才能随时发现问题采取对策,制订防范风险的对策.从而将风险损失程度降到最小, 将收益做得最大。
【关键词】施工管理;加强;措施
前言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是一项具体而细致的工作,是搞好工程质量、强化建筑结构、美化装饰工程的依据方法。衡量一个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就看其现场管理是否依据总的经济目标而设定了各项阶段性和细化了的具体目标,是否很好地引导广大员工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工作,经济合理地完成目标。施工企业只有切实加强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才能获得理想的、满足适用要求的工程项目,才能创造社会价值,实现社会效益。
一、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劳动力过多。由于建筑工程需要的劳动力较多、较大,因此在施工的现场无法对每一个施工人员进行有效的控制,在施工的过程当中,会出现一些指挥不当、合作不协调或是操作失误等情况,例如在物料的选择和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一些不符合要求或是投入过大等问题,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还有可能会降低施工效率,减缓施工进度,影响总体的施工质量。
2、施工资料存档工作滞后。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不仅要对人员、材料、技术、施工等进行管理,还要对施工资料的存档管理工作进行注意和管理。目前大多数建筑企业往往会忽视这一点,认为此工作是无关紧要的,但是一旦建筑工程发现一些特殊的情况,那么处理起来就会比较棘手。
3、安全意识较差。安全问题不仅是保障工程施工管理能够顺利有序进行的关键因素,也是工程必须要保证的问题之一。目前,大部分施工现场中的管理人员对安全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也较差,许多施工现场甚至出现不戴安全帽的现象,导致不必要的事故发生,不仅会造成施工人员的伤亡,影响施工的总体进度,而且还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二、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策略分析
1、提高施工工程质量。建筑质量作为建筑企业生存的生命力,要从各个方面来进行控制和提高,不仅能够保证企业继续存活,还能够使建筑企业具有更好的竞争能力。由于建筑产品具有特殊性,因此质量管理要具有持续性,也就是说从设计阶段到施工阶段要实现层层的控制,包括对建筑产品的主体结构和使用功能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在施工中的质量问题更要引起充分的重视,对问题的原因进行防止措施和改进。
2、重视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在建筑施工现场中存在着各种不安定的因素,这些因素随时都有可能导致事故发生,威胁到了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施工企业要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提高现场安全管理水平,安全的进行生产和工作,不仅能够为企业爱来社会信誉以及经济效益,还能够保证国家和集体财产免遭损失。另外,施工现场派驻的监理公司也要对施工的企业安全方面实行监管,对一些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要及时的要求整改,各级政府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机构也要加强对各个负责区域内建筑工地的安全监督力度,对于一些违法违规的行为,要及时的发现并纠正。
3、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管理是完整、有序的系统,质量管理是其中的核心,通过各个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质检人员通过各项措施来保障施工质量,开展一些文明、标准工地达标活动,建造出一流的品质工程。加强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因为工序质量控制是过程质量控制的重要前提,也是施工现场实施质量控制的具体内容之一,对于一些影响工序质量的因素要及时的发现并分析,采取合适的手段来进行解决,这是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能够过关的前提之一。另外,要保证施工质量,还要定期的进行质量检查,检测施工中的各个工序是否符合质量的规范和要求,真正做到防范于未然。开展各项文明、标准工地达标活动,能够为施工的人员创造出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利于建立一流品质的施工工程。
4、加强建筑工程的资料管理。资料管理作为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尽快走向正规化、标准化的到来。施工管理要依据资料,对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控制,从而能够保证如果实际施工和原有的计划发生偏差,那么可以及时的进行修正。另外,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是具体的、长期的一项工作,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义务与责任,因此资料管理工作能够为人员明确责任、合理的分工。
5、加强人员培训。施工人员中包括决策层、管理层、作业层,各个部分都有着明确的分工,且联系也十分紧密,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各个部分的人员都良好的配合,这对工程的成败起到了一定的决定作用。企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要保证建筑企业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就要管理好施工队伍。另外,施工现场管理也能够保障施工质量,也是施工质量管理的一个方面,以质量管理为核心,能够有效的保证施工工程高质量的完成。施工现场的管理也就是工序质量的管理,目的为发现施工偏差并找出工序质量的制约、影响因素,然后分析总结出对策。不论是何种措施,都是以完成优质建筑产品、提供给社会,得到更大的经济回报为目的的。
三、建筑施工质量的控制与检验措施分析
1、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要加强建筑工程的现场巡视的工作,落实对技术人员的监督,明确巡视的查控对象。在工程的设计阶段,技术人员要严格的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来设计图纸,保证建筑工程的设计质量;在工程施工的阶段,要检查施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质检人员等是否在自己的岗位上,关于一些特殊工种或是技能人员,要检查是否是持证上岗,并且要对参与施工的劳动力,进行技术水平方面的审查工作,确保能够符合图纸设计的要求,初步保障工程的质量。其次,加强建筑工程的现场巡视工作,落实对材料的监督和管理,对于建筑工程来说,需要的材料较多,要对建筑材料随时进行抽样检查,并要对不同批次的材料质量进行监控管理,确保资料和材料是相符合的,保证材料的质量能够符合建筑工程的要求。再次,落实对工艺的监督工作,在建筑工程的现场,要监控施工的方案与流程,对于一些不保证质量的工序、投机取巧的工序,要及时的进行纠正。另外,要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将培养人才当做长期的任务来进行。最后,在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要实施科学、有效的监管,从源头抓起,先要规范施工现场的管理体制,提升施工的质量,对于一些不带安全帽、乱搭电线等各种安全隐患,要及时的发现并解决。
2、施工质量的检验措施。首先,要加强建筑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意识,通过开展一些文明标准工地达标活动,来为优质工程的建设提供条件和重要保证。质量检查是进行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质量检查或是旁站控制,能够确保工序的质量,避免发生一些质量事故。其次,监控人员通过对工程的实地测量以及得到的数据来对工程的实际质量进行判断,监控人员要综合的、多次的进行巡视,并利用观察、监测等数据来发现并解决施工中的问题,加强工程的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目前建筑施工工程中的一些问题,笔者提出了具体的加强建筑施工管理的措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项全面的、深入的、细致的工作,因此要加强建筑施工管理,就要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是合格的、过关的,然后再总体提升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打造精品工程。
参考文献:
[1]刘洪利.工程现场施工管理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
[2]迟永峰.建筑工程现场施工阶段质量管理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0
[3]吴国强.对现场施工技术管理的分析[J].中国科技纵横,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