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地摊经济发展建议范文

地摊经济发展建议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地摊经济发展建议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地摊经济发展建议

第1篇

关键词:建筑;低碳化;内涵;路径;建议

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为人类创造大量的财富,但同时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特别是近几年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低碳经济由于其具有绿色、环保和可持续性的优势,越来越为国际社会所重视。我国也采取了一系列低碳经济的发展措施,但建筑业低碳化还鲜有人提起。实际上我国每年的建筑碳排放量占社会总碳的排放量的比重很大,大约在25%以上,仅次于工业排碳,因此,研究建筑低碳化的发展路径是很有必要的。

1 低碳建筑的内涵

根据生态文明的角度来看,低碳经济包括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以及低碳工业三大部分。低碳建筑并不是一个全新理念范畴,在我国建筑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低碳建筑在潜移默化的存在着,只是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定义它。现在我国陕北存在的窑洞、福建园楼等,都包含着融于自然、亲近自然的建筑理念,这些建筑简约、宜居,具有低碳环保的物理属性。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低碳建筑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低碳经济的发展的大潮中,低碳建筑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客观上使低碳经济和低碳建筑联系更加紧密,因此,新时代的低碳建筑必将包含低碳经济相关内容,否则,低碳建筑的内涵就是不完整、不精准的。

国内建筑学家对低碳建筑的内涵做了很多研究,但是说法不一,大体上存在着三种论述:第一种是邢立轩、代月于2006年提出的建筑体系论,他们指出低碳建筑包含一系列的体系指标,主要体现在能效要高、排放要少、污染要少同时能耗也要少等,具体特征为宜居、舒适、通风、节能等[1]。第二种是最早由赵黛青等人于2010年提出的低碳策略论,他们指出人们在进行建筑的过程中,在保证人类光照、通风、温度等基本需求以及一些特殊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低耗材、低排放和低污染,节约资源,通过技术的上的协调与整合,达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优化,实现建筑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第三种是由李启明、欧晓星在2010年提出的建筑模式理论,该理论认为低碳建筑是一种在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尽量较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的建筑模式,需要做到污染低、能耗少以及少排放。第四种是目前争议最多的理论,叫做建筑低排放理论。龙惟定在2010年指出建筑低排放分为两种解释,一种是狭义层面的解释,也是目前认同度较高的一种解释:在建筑使用中所排放的碳量要低标准,另一种是在广义层面的解释:建筑物在这整个寿命周期所排放的碳量要尽可能低。曹小琳在2010年指出低碳建筑要在建筑设计、使用能源、建筑过程和使用过程中,全方位进行低碳处理。蔡筱霜与许多建筑学家对低碳建筑的着眼点不同,其在2011年指出应该更加重视低碳建筑的输出,即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要低,而不是建筑输入的耗能要低。

通过分析以上几种观点,我们通过归纳总结,可以发现建筑学家对低碳建筑有一个共性的认识:从广义的角度上看:大多数建筑学家对低碳建筑定义的出发点都是以建筑物从设计到使用过程中进行理解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把握低碳建筑内涵的核心要点是碳的低排放量,两个基本内容是能源要低能耗和高效率,最终的目的是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在狭义上,低碳建筑就是建筑在使用运行过程中温室气体低排放的建筑,大量的研究效果证明,建筑物的运行碳排放量是建筑物从设计到使用过程中碳减排最关键、最重要的部分,因此,研究狭义的低碳建筑,并探索低碳建筑发展的路径,对低碳建筑的进一步应用与推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我国建筑低碳化发展路径

2.1 优化产能结构

造成我国煤炭消耗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较高,建筑能源供给种类单一的主要因素除了与我国资源禀赋有关外,低碳处理技术发展滞后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我国的低碳技术起步相对于国外较晚,发展还不够成熟,这大大阻碍了低碳技术在人们实际生产生活的应用,从而使建筑业只能被动的依附于我国的资源禀赋,这不但造成了能源的大量浪费,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破坏,因此只有发展低碳技术才能优化产能结构,促进建筑业低碳化的发展。促进低碳技术的发展可以从两方面对我国的建筑能源供给结构进行优化:首先,可以开发清洁能源,如风能、水能、可燃冰、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充实我国的能源结构,实现建筑业的低碳化;其次,可以改变煤的物理属性,如煤化气、石油的液态化等,使这些化石能源得到清洁,实现高碳消耗到低碳消耗的转变。

2.2 降低电力碳的排放量

2.2.1 促进技术进步,降低电力碳排放量

我国目前有火力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水力发电以及核电等发电形式,在这其中,火力发电占绝对的主导地位,也是碳排放量最高的一种发电形式,其他的发电形式碳排放量几乎为零,因此,因此推动技术进步降低电力排放量主要就是针对火力发电来讲的。我们可以通过技术的革新,使得火力发电消耗的煤炭等能够得到高利用率,更加清洁化高效化,降低单位电力消耗煤量,并且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而达到电力发电碳总体的排放量的降低。通过与国外对比,我国的火力发电单位电力的煤炭消耗量总体水平相对较高,降低单位电力的煤炭消耗的相关技术手段的研究工作发展较慢,潜力巨大。

2.2.2 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步伐,降低电力碳排放量

火力发电大量消耗煤炭资源,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火力发电所占能源结构比重越高,电力碳的排放量也越大。相反,在总发电量不变的情况下,如果火力发电所占结构较低,其他清洁能源发电的比重就会提高,就可以通过稀释效应,降低电力碳排放。目前,我国的发电形式主要以火力发电为主,其他能源发电所占我国能源发电结构的相对较低,能源结构亟待改善。只有通过调整我国能源发电结构,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步伐,才能有效降低碳排放量。

2.3 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强度

2.3.1 调整能源市场的价格政策,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强度

运用市场机制,通过调整能源价格是降低能源消耗强度的有效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第一,提高能源价格,使能源消费企业选择其他成本相对较低的可替代能源,达到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对建筑应用该策略原理是:提高能源价格后,就会产生资本的替代效应。具体的对于正在新建的建筑而言,当能源价格的上升时,就会促使建筑商改变消费策略,加大对建筑本身保暖材料的投入;对于已经完成的建筑,建筑开发商会对已有的建筑进行保暖工程升级改造,达到保证建筑舒适度的同时控制建筑成本。因此,无论是在建建筑还是已建完的建筑,通过调高能源的价格形成资本替代效应可以促进建筑的低能源消耗,但前提是要保证经济的健康运行。第二,将能源分为高碳能源和低碳能源两类,运用宏观调控价格机制,调整能源价格,实现能源消费结构的合理化、清洁化的目标,通过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的进一步合理化,使得能源的耗用转向节约、高效方向的进行,使得能源消耗量减少。第三,逐渐提高建筑的供热价格,减少供热的二次补贴,实行阶梯型价格机制,对减少公共建筑以及北方城市能源的消耗强度有着积极的作用。第四,建立刺激低碳技术创新的激励制度,在符合市场供需关系的前提下,使得市场主体会转向低碳能源的技术开发,促进低碳技术的发展,降低能源消耗强度。

2.3.2 培育低碳意识,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强度

低碳节能环保的意识,实际上是人的一种精神,更是一种社会文化,通过这种意识、文化影响人们的行为活动,进而影响建筑的能源消耗强度。具体的有两个方面:第一,意识上的规范约束。低碳节能环保意识可以使人们进行自我约束,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选择低碳环保的方式去生活,去做事。第二,行为导向。低碳节能环保意识可以使经济行为中的主体进行经济行为时做出低碳的偏好选择,起到一种自觉的引导作用。

3 对我国低碳建筑未来发展的建议

3.1 培养公民的低碳意识

从上文可知培养公民的低碳意识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其是实现低碳建筑的重要步骤,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公民低碳意识的培养力度,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加强政府引导作用。政府机关是国家的管理者,因此在社会活动以及相关经济活动中有强大的示范性作用,在培养公民的低碳意识上需要发挥示范性作用。政府机关应勇于承担起社会责任,要建立起公共建筑节能评比制度,各级政府部门要争做公共建筑节能的标兵,同时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形成一种浓厚的节能减排的社会氛围,要让广大民众了解低碳的意义,并进一步付诸于行动。第二,要广泛发挥社会组织力量。社会组织力量是是对政府的一种有效的补充,互补优势强,政府部门要支持社会力量加入到建筑低碳的行动中来。第三,要重视宣传工作,在宣传上深下功夫。要把培育公民的低碳意识当作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来抓,要发挥广大媒体的宣传功能,要联合教育、行政、媒体、企业等各界力量,将低碳的生活方式以各种形式宣传出去,同时创新宣传方式,让低碳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3.2 建立有利于低碳技术进步的财税政策

恰当的财税政策可以为科学技术注入强有力的动力,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使能源的利用率更加高效,使单位电量的耗能降低,实现建筑低碳化;二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使人们减少能源的消耗的同时获得与能源高消耗前同样的效益;三是通过技术进步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并促进清洁能源的进一步推广和使用,比如地热资源、风能、水能、太阳能等,使得能源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进而实现建筑的低碳化。因此,科学技术进步是全面实现低碳建筑的关键之所在。但是目前低碳技术的推进工作并不乐观,主要原因在于其本身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政府应该利用其“有形的手”进行管理和统筹,进一步推动低碳技术的推广与普及。政府的财税政策要通过政府扶持、金融杠杆、银行利息优惠等政策为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保驾护航,同时要重点鼓励低碳建筑所需的建材领域的研发和应用,促进能源的高效利用,推广清洁能源的应用

3.3 推动能源价格改革进程

改革建筑能源的价格体制可以促进能源的低碳化,具体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增加对低碳建筑的政府性补贴,扩大低碳建筑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而调动市场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实现建筑的低碳化、清洁化。另一方面, 实施能源的价格管制,增加碳含量相对较高的能源消费成本,进而使得社会效益实现最大化。而且要针对地方的不同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重点,比如我国的北方在冬季取暖的主要方式就是火力供暖,但普遍存在着能源耗用量大、使用效率不高等特点,针对这种情况下要建立相应的能源价格策略,对原有的价格政策进行改革,比如由按面积收取供热费过渡到按供热量收取费用,由单一的计费标准实现阶梯制计费标准。要大幅度提高价格梯度性收费,增加能源存在浪费、使用率不高的企事业单位的成本。

3.4 改革市场运行机制

通过改革市场运行机制,可以进一步推动低碳建筑的发展。具体采用以下三种措施:

3.4.1 首先建立融资平台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任何一项技术的创新、研发以及推广都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没有资金的支持,低碳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就无从谈起,因此要创新融资方式,加大融资平台的建设。可以通过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建立低碳基金,为低碳技术的研发、居民建筑和社会公共建筑的低碳化的改造提供支持。

3.4.2 引进先进的清洁能源发展机制

清洁能源发展机制是《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进行温室气体减排机制,主要参与方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通过该机制的引入,一方面可以引入发到国家低碳的先进技术,促进我国低碳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使发达国家减低国内低碳减排目标实现的成本。所以,该机制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双赢的。但目前虽然我国节能减排的潜力还很大,也应该加大清洁能源发展机制的应用和推广,但目前应用该项机制的案例少之又少。

3.4.3 引入EMC模式

该模式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节能服务管理模式,是实现建筑低碳化的重要措施。节能技术先进的服务公司通过与能源消费企业签订节能合同来达到节能目标。该模式可以给能源消费企业带来很多实实在在的效益,如能耗企业不需要资金的投入就可以使本公司的设备进行改造升级;EMC为企业承担技术改造过程中的经济风险和技术风险。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气候变化 清洁发展机制 能源 印度

一、全球低碳经济发展概况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减低温室气体排放为标志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实质是通过技术创新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从而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如今,低碳经济成为全球认可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经济方式。

同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印度,都是亚洲大国,都面临着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和保护环境的巨大压力。在碳金融的道路上,中国和印度两国都担任着重大责任,为亚洲和世界做出较大贡献,但是,中印两国低碳发展的道路却有所不同。

二、印度低碳经济业务发展状况

作为亚洲的另一经济大国,印度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上日趋成熟。无论是在碳金融的发展机制,还是碳融资的政策环境,印度较中国更为成熟。

首先,从碳排放量来看,美国的人均排放量是19.1,澳大利亚18.7,加拿大17.4,中国4.6,印度只有1.2。而各国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中的份额,印度排在第17位。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印度的能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在过去20年中印度的GDP增长在8%以上,工业生产增长率达到8%,能源消费却只有4%,单位GDP耗量从0.3降到0.16。其次,碳排放权交易的重要形式――清洁发展机制在新兴工业国中国和印度出现了不同发展趋向。当中国的CDM还局限于大企业圈子,而在印度已经变成一种新的民间管理形式,形成了一股自下而上的推动力。再次,场内碳交易和碳融资方面,印度国内也已经形成了较为宽松优越的环境,有力支持了印度本地CER的出口。两个交易所推出了碳金融衍生品交易,包括多种商品交易所(MCX)推出的欧盟减排许可(EUA)期货和5种核证减排额(CER)期货,以及印度国家商品及衍生品交易所于2008年4月推出的CER期货。印度所签发的CER与中国签发的相比,具有2-3欧元的溢价,流动性更高。

三、印度碳金融道路对国内碳金融发展的启示

1、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概况

中国已成为全球认可的最具潜力的减排市场,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我国在2012 年之前不需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只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参与CDM下项目的开发。从2006年起,中国超过美国,一跃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具有潜力的碳减排市场和最大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供应方。截至2009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数量达到2200个,签发的减排量约为1.5亿吨,合作项目主要集中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节能和提高能效等方面。在碳交易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08 年以来,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为代表的交易所纷纷成立,其他省份也在加紧筹备成立碳排放交易所。自2007年推出中国绿色碳基金以来,先后在北京、山西、大连、温州等地相继启动,规模不断扩大;商业银行也积极跟进,推出了CDM 项目融资和挂钩碳交易的结构性产品以及CDM 融资顾问等业务和产品,并得到快速发展。

2、中国低碳经济发展障碍

与邻国印度相比,目前国内低碳经济及碳金融市场发展依然遇到不少瓶颈。除了政府规制上的欠缺,低碳经济认识不到位,民间组织与相关金融组织的参与程度均欠火候。

首先,国人对低碳经济、CDM机制和“碳金融”的认识尚不到位,民间与金融机构参与力量不足。印度企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企业不仅能够足够的信贷支持开发单边CER,并且企业自身也愿意承担开发的成本以及风险。两家印度的碳交易所成立后,本地CER在市场上流通,形成了比较充沛的供给。另外,印度的环保NGO组织力量不可小觑,提高了公民环保意识。印度金融机构较中国来说介入更为深入,中国的金融系统目前还没有把环境权益作为金融机构可以投资的产品。低碳经济、清洁发展机制和“碳金融”是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兴起逐渐被中国所认知的,由于在中国经历的时间短,国内许多企业并没有认识到其中的潜在商机。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用市场化来解决环境问题,中国的金融实体也没有参与到解决环境问题中来。

其次,政府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还未起到应有的作用,低碳经济实施环境风险的计算和实施水平应得到提高。印度的金融机构、企业和大量民间组织基于自身判断,能够承担风险,其场内碳交易能够推出并保持一定成交量,这是市场的选择。从更深层次看,还这与一个国家对整体环境风险计算和控制的战略选择有关,与该国的企业对环境风险预测和把握的意愿及能力有关。尽管中国政府比较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但目前仍缺乏配套的碳经济发展扶持政策,由于没有明确的激励政策和优惠措施,致使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低碳经济发展内在动力不足。地方政府也仅仅局限于眼前的经济发展,而忽略了排污权等碳金融的交易。国家政府机构首当制定和完善碳金融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碳金融业务的发展。

四、基于印度低碳经济发展的中国碳金融发展建议

同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印度,都是亚洲大国,都面临着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和保护环境的巨大压力。通过总结印度的低碳发展历程以及低碳经济对策,为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带来启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不仅要注意加强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大规模使用,而且要配合社会经济体制机制的改革与调整,及早周密地筹划发展低碳经济的总体战略。

第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法律法规,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从政府、企业和公众多种层面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借鉴欧美大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经验,在条件相对成熟时创建碳市场,研究制定价格形成机制;制定财税激励政策,综合考虑能源、环境和碳排放的税种和税率,引导企业和社会行为,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国家应鼓励地方政府尽快出台相关的地方低碳经济法规,规范低碳经济的内涵、模式、发展方向和评价体系等。

第二,加强民众及民间组织的参与程度。目前,中国民众对低碳消费意识还略显淡薄,没有养成良好的节能减排的消费习惯、生活方式和交通出行方式。政府应当大力将低碳概念列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当中,为我国未来的低碳发展创造条件。

第三,中国低碳发展的道路离不开技术创新,应要实现促进国家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大力推广高能效、低排放技术,逐步建立起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以及森林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并且要加强国际政府间合作,引进先进的国际合作机制和国际领先技术,制定行业能效与碳强度标准,使我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增武,袁增霆.碳金融市场中的产品创新[J].中国金融,2009, (24):51-52

[2]蔡博峰,刘兰翠.碳货币-低碳经济时代的全新国际货币[J].中外能源,2010,10-14

[3]郑照宁,潘韬,刘德顺.清洁发展机制的项目融资方式[J].商业研究,2005, (2): 116-119

[4]冯巍.全球碳交易市场架构与展望[J].发展研究,2009, (5):42-44

[5]李岚.借鉴国际经验加快我国碳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J].金融研究,2010, (8): 124-125

[6]杨佳琛.国际碳交易市场及其衍生金融产品分析[J]. 金融财经,2009,(2)133-134.

[7]郭冬梅.印度低碳经济对策及对中国的启示[J].东南亚纵横,2010, (4): 107-111

[8]欧阳国杏.印度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探析与启示[J].技术与市场,2010, (17): 72-73

第3篇

关键词:低碳;低碳经济;意义;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of development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in a low carbon economy, and introduced in a low 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model of its realization.

Keywords: low carbon; A low carbon economy; Meaning;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TF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实施节能减排对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1. 1 节约能源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节能是指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从能源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降低消耗、减少损失和污染物排放、制止浪费,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节约能源,减少碳基能源消耗,对实现低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1. 2 污染减排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具有协同效应

污染减排措施对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有不容忽视的协同效应,实施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监管减排等一系列措施,对减缓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体上有显著的协同效应。一方面控制局域污染物排放( 如 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及生态建设过程中减少或者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另一方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过程中同时可减少其他局域污染物排放。

1.3节能减排事关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的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等情况已经严重威胁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制约着经济发展、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并且呈上升趋势。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的劣五类水质占将近全国三分之一的水体,重点流域频繁发生水污染事故,40%以上断面的水质没有达到规划要求,一些处在其流经河段的城市也避免不了受到污染;大气污染问题是我国

近年来又一严重危害人们衣食住行的问题,我国大气污染已和发达国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污染最严重时期的程度相当。在2005年监测的523个城市中,空气质量低于二级标准的达1/3以上,居住在空气污染严重环境中人口达城市人口的1/5。我国的经济发展处在工业化进程和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的历史阶段,属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据有关部门证实,如果以世界人均水平为单位计算,我国除煤炭资源占58.6%之外,其他重要矿产资源均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耕地为世界人均水平的32%,水资源为28%,天然气、石油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储量仅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7.05%、7.69%。因此,只有节约资源才有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1.4国际上对我国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节约资源的压力逐渐增加。

我国对国外资源需求的增长推动了世界资源需求的上升。据有关部门统计,2005年我国原油需求量日均约为665万桶,占全球日均需求量的近8%。2005年上半年至2006年上半年我国石油需求增量约占世界石油需求增量的80%,这其中近50%靠进口满足。另据统计,2002年至2005年间,我国对锡和镍的需求增长量占世界消费增长量的大部分。我国需求增长量已经成为影响初级金属产品和全球石油市场供求的重要因素,并成为一些投机集团哄抬资源价格的幌子,受到一些初级产品进口国的指责和一些国家的担心。但我国对全球初级产品和石油的需求,有相当一部分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向我国转移高污染、高能耗生产环节的结果,其中相当部分产品并不在我国消费,而是出口到全球市场。我国是全球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排放大国,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均占近全球排放量的14%,对全球大气污染的影响很大。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安全和发展以及世界未来格局的重要因素,未来我国在这方面的国际压力将不断增加。

2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路径

就我国来说,煤炭是主要的能源,我们在发展低碳经济时采用的技术和工艺与西方国家是不同的,实现的途径也不同。

2.1 降低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的比例

由传统的以煤炭为主向现代化以天然气和石油等清洁能源为主转变的能源消费模式是社会的必然趋势。煤炭的耗能要比石油和天然气高很多,降低煤炭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的分量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虽然国际油价的波动对我国能源消费结构造成一定风险,但综合比较各种方式之后,这种措施仍是首选。

煤炭是我国的能源中最主要的能源,因此,加大力度实施煤炭净化技术以改善我国未来的能源消费结构是一个长期的基本的任务。

2.2 充分发挥碳汇潜力

发展低碳经济最好的途径是采取林业的措施和土地利用的调整充分发挥碳汇潜力。过去的50年间,我国投入大量人力和物资用于造林,但至今森林覆盖率仅提高了4.2%,这项通过改进森林管理、提高森林的单位面积生物产量、扩大造林的面积来增加森林碳汇能力的措施被证明不实用,并且需要付出很高的成本花费。因此,必须研究、探讨新的措施发挥森林碳汇潜力以达到减少碳排放量的目标。

2.3 参与国际减排活动,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碳排放的技术和进行一定的资金援助是发达国家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这不仅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进行节能减排,还有利于完成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我国以实际行动为低碳技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积极参与国家能源技术市场,采取各种方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我国“十”中提出截至2010年底单位GDP能耗要降低1/5,这相当于减少了近12亿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因此,在保证人民生活质量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进行消费领域节能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也有巨大潜力。

2.4 完善政策体系

“低碳经济”提出以来,我国政府积极响应,先后了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国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但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还很欠缺。要推进低碳经济转型,我国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强化节约资源法、清洁生产法等的实施; 制订和实施鼓励低碳经济的财政、税收和融资等经济优惠政策,制订和完善碳交易和碳审计制度,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 推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加强政府机构节能和绿色采购,制订低碳产品优先采购政策,改造节能建筑; 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及依照国际通用的 “碳源 - 碳汇”平衡规则,对国内生态保护区实施补偿; 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国际谈判,掌握话语权,发挥积极作用; 建立相应的统计、监测和考核制度,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库统计和管理体系,让低碳经济转型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双赢之策。

2.5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快制定促进循环经济的政策、相关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建设。按照“再利用、减量化、资源化”的原则,一方面严格环境准入,实行清洁生产,强化污染预防并实施全过程管理; 另一方面合理布局,使产业之间耦合共生,延长产业链,形成循环效应。以少的环境成本和资源消耗获得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从而使自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

2.6倡导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低碳经济转型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是人们思考方式、行为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低碳经济还是个新事物,要广泛利用各种媒介宣传普及相关知识,倡导节能减排、低碳消费、低碳经营等理念,通过健全和发展各种环保组织,指导企业和公众使用低碳能源。通过政府引导、社会组织推进、全民参与,形成低碳经济发展整体合力,最大程度减少碳排放。

2.7 加快低碳技术创新

低碳技术可分为两个类型,第一类是减碳技术,比如节能减排技术、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第二类是无碳技术,如核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攻克和突破低碳产业发展中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我国应积极引进先进的减碳、无碳技术,加快创新和推广速度; 探索国际企业间、学术界间及其他组织间合作伙伴,开展技术交流和合作。

3 结论

在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受到能源和环境制约的背景下,低碳经济成为应对气候变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本途径。节能减排是一项长期工程也是一项全民工程,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工艺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而且还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和监督。因此,加强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奚建武,徐丙奎. 节约型城市 [M]. 北京: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2] 李国志.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与政策建议 [J]. 亚太经济,2010,( 4) .

[3] 李丽平,周国梅. 切莫忽视污染减排的协同效应 [J]. 环境保护,2009,( 24) .

第4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安徽,建议,对策

气候变暖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这种自然现象使整个大自然的生态系统失衡,并且严重危害到了人类的生存问题。而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人们的生产开发和焚烧(煤矿资源、石油资源等),或者大量的砍伐、植被和森林并将其点燃焚烧,这些都会导致二氧化碳大量的增加,从而导致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因此发展低碳的生活和经济是当代主要的任务,这样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和持续发展。

一、安徽的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现状

作为长江三角洲的城市群的构成之一,安徽省已经进入了世界级的城市群队伍当中,这也就意味着安徽省的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安徽省的经济产业非常的丰富,包含了机械、汽车、电子、农产品、化工等各项产业和各个领域,在这些产业发展的同时,安徽省在环境污染和资源开发利用的这个问题上出现了严重的矛盾激化,实现发展低碳经济是安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二、安徽的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低碳经济发展意识薄弱,低碳产业不健全。低碳经济的发展应该是每个政府和社会都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很多城市的执法行政单位都意识不到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缺乏对低碳经济的概念,这样就会导致这个城市针对低碳经济发展整体意识的缺乏,缺少对“高碳”产业的控制,各个领域的生产和使用中都进行高开发、高利用,没有引进和利用低碳能源的意识,导致整个城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与日俱增。

(二)市场经济需求过大,导致低碳经济发展缓慢。安徽省的产业结构非常广泛,针对于低碳的经济发展问题来说,控制难度非常大,节能减排和高污染的比重严重失调,影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和实现。安徽省经济在不断壮大和发展,城市人口也在不断增加,这也就促进了市场经济的需求,比如房地产的开发越来越多,在建筑的过程中,几乎都是高耗能的,而对于汽车领域来说,实现低能低碳就变得更加艰难,人们对于汽车的需求日益增强,汽车的尾气排放难以控制,虽然政府能够认识节能减排的重要,但是相关的措施和力度不够,难以具体实施,这就导致在经济需求过大的安徽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步伐非常缓慢。

(三)环保能源的使用量小。对于目前的安徽经济发展现状来看,由于很多人的节能减排意识还很薄弱,对于使用环保能源还没有充分的认识,仅仅是在人们生活中,有少量使用太阳能的家用电器,但是在产业开发中还没有大力的投入环保节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产业丰富的安徽省来说,引进和开发环保能源的设备是值得研究的。

三、安徽省实现低碳经济的建议和对策

(一)增强低碳环保的意识,大力宣传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相关的政府和单位应该将低能减排的低碳环保意识充分的重视起来,并应该大力的进行低碳意识的宣传,可以在城市中各个地方的广告牌上张贴相关的低碳标语,将低碳的理念传达给每个人,让每个人都能意识到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只有人人都能意识到低碳环保的重要性,才能初步实现发展低碳经济并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制定符合安徽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在发展低碳经济前,相关部门单位应该制定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确定好符合安徽经济现状的战略措施,针对不同的领域不同的问题,制定出不同的解决办法和措施,将国家制定的相关节能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加强管理,根据制定的目标和战略措施进行合理的规范,为发展低碳经济做好准备。

(三)发展使用环保、低碳能源。相关政府和执政单位应该大力支持低碳和环保能源的开发和建设,鼓励相关的技术单位开发出新能源,特别是有关生产设备的新能源的开发,研究出节能、节水、节油等高效节能的工程设备,并鼓励城市中人们使用节能环保的电器(比如太阳能的热水器)等,让环保、节能、低碳从每个人的生活做起,这样才能有效的减少二氧化碳的产出量,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高质量的环境,并且新技术新能源的开发还能促进经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平衡发展。

(四)优化产业发展的结构,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保障。对于产业丰富的安徽省来说,影响着低碳经济发展的进程有很多,这就需要相关单位进行宏观调控,优化各个产业的结构,实现节能。比如针对热力单位燃煤问题,就应该开发出过滤和净化设备,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针对以焚烧发电的企业,鼓励开发和使用节能设备或措施,比如利用风能、沼气等进行开发和利用;针对汽车尾气排放的问题,可以鼓励广大人民换坐公交、地铁、自行车等,大力投入氢能或者其他节能汽车的开发和使用,对于那些高耗能和污染严重的汽车进行取替,尽量减少汽车的废气排放量;针对不断开发和兴起的建筑业,鼓励相关建筑单位投入节能的资源(使用材料或者技术),给与应用节能资源的单位表彰或其他奖励,提高节能环保资源能源的使用和投入量。

结束语:发展低碳经济不但是安徽省的重要工作目标,也是我们全国甚至是全球应该共同努力的目标,只有在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下,加强对环保和低碳的认识,将低碳环保、节能的相关信息和知识大力宣传给社会各个阶层和领域当中,让更多的人关注低碳经济的发展问题,开发出节能的设备器材,并投入到生产和使用中,彻底实现城市中的低碳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祺.安徽省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及路径选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5(6):35-57.

[2]周颖杰.区域低碳发展差异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J].创新科技,2015,09(7):24-26.

[3]董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山西能源与节能,2010,3(6):41-43.

[4]吴骏; 冷兴; 解晨晨.低碳经济背景下安徽经济发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3): 58-62

第5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发展;污染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190-02

1引言

工业社会发展至今,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荒漠化等自然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屡见不鲜,其中尤以全球性气候变化表现最为明显,酷热、极寒、飓风、冰川消融、海水上升等诸多看似人力不可抗的极端天气,事实上都和人类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密不可分。尤其在城市区域,工业经济的增长和人们“非低碳”的生活方式已经使我国城市空气质量严重下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因此,亟需采取有效措施,遏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2发展低碳经济的构思

2.1明确环保产业发展重点

当前我国大力提倡发展低碳经济,力求经济增长和环保产业能够取得协调发展,这为我国环保产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当地环保局应改变以监测为主的被动局面,积极和政府部门联合起来,结合实际情况明确环保工作的重点,以市场为需求对环保产业进行筛选,综合考虑节能减排、绿色制造、污染防治等环保基本要求,加大污染防治技术装备和环保服务产业的发展力度,从而有效引导环保产业的发展,不断促进环保产业向高精尖发展,也使得环保工作由被动监测、治理走向积极引导、主动预防的有利地位。比如沿海、新疆地区可以倡导风能产业发展,而内陆阳光充足地区可以大力提倡发展太阳能,以取代煤炭、柴草等污染较重的资源。

2.2规范环境保护产业市场

我国环保产业真正发展实施的时间并不长,因而环保产业市场并不成熟甚至呈现出混乱状态,这已经成为影响环保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应尽快推出针对环保产业市场通用的专门规则、技术规范、产业标准、职业资格等详细条文,以逐步推进环保产业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环保部门应以高度的责任心,积极贯彻落实监督管理职能,和相关部门联合起来共同查出环保产业市场中违反国家规定的行为。另外,应提高对环境设施建设市场的重视度,将其作为环保产业的重点管理对象,尤其涉及到重点专业技术内容,如噪声振动控制、城镇污水治理等应制定专门的法规,确保环境市场能够规范运行。

2.3提高环境保护部门的管理能力

现阶段,环保理念的逐步普及使得环保部门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但环保部门在实际运作中仍然以事后管理为主,事前监测、主动预防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也没有利用其和政府部门、人民群众以及当地企业间的密切关系,来推动环保产业的不断进步。为了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能,环保部门应和其他部门组织联合起来,共同推行污染治理技术进步的示范工程的建设,加强对环保设施建设的监督力度,也可以充分发动群众对企业进行监督,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还可以利用其在政府部门、人民群众以及当地企业的枢纽地位,成立一个由上述三方代表组成的机构,不仅能够使环保产业信息更好的上传下达,也有利于多方机制的互相监督,减少漏洞的出现;应对环保的关键技术和设备进行规范化制定,并实施重大设备专项攻关计划,以利用引导、组织和协调功能,为计划实施做好人力和物力的准备;技术创新也是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环保部门应该联合企业骨干,利用政策资源走出一条产学研结合之路,积极制定和落实环保产业的创新计划;环保部门具有指导和卸掉地区环境问题的权利,因而可以根据当地情况制定出环境保护的一个中长期规划,确保环保产业能够按照这个规划逐步实施,需要注意的是根据我国当前我国情况应将产业结构调整放入到规划中,逐步淘汰出高污染企业。

2.4加大环境的监督力度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重视环境保护,滥用一些污染性较强的设备、材料,不仅危害了本企业员工的健康,也对周边环境或人群造成严重危害。因而环保部门应加大监督力度,遏制这一不正之风。

首先在企业投入运行前,除了对企业产品的污染性进行考察外,还应对生产企业对土地、水、周边人群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考察。其次,在企业生产中,应定期到企业检查,防止出现使用和运行前不同的设备、材料或流程。同时可以安排专门人员给予企业产品技术的相关指导,以促进企业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的提高,以转变企业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引导企业通过提高技术来获得盈利,对于生产中涉及到的土地、水、空气等都应做重点监测。发现异常时应做进一步核实确认,加大惩罚力度。最后,对于检查结果应及时总结,做好横向和纵向比价,及时发现环境出现的细微变化。

3结语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可逆转的潮流,环保部门应充分发挥出自己的监督、引导、组织功能,联合相关政府部门、人民群众和企业,共同遏制危害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推动环保产业、环保理念的推广普及,最终实现我国社会的绿色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丽杰,何伟.促进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策略[J].北方环境,2011(9).

第6篇

上述双滞后问题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并且也是多方面的。总结起来,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点:

1.1消费市场损失由于城市化速度之后与工业化速度,使得我国很多潜在的消费需求都没有被体现出来,导致消费市场受到很大损失。例如很多通过工商建筑业的发展成为富裕者的农村人员,其当前已经属于城市群体的一份子,但其在进行消费时的消费思想仍然是停留在农民的消费观念中,这就极大的削弱了社会的购买力,使得消费市场难以扩大。

1.2农民收入损失近年来国家虽然取消了农业税,实行了各种补贴,但农民收入的增长仍然是以外出打工为主,来自农业的收入比重反而呈下降趋势。

1.3就业岗位损失目前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但是相对于农民脱离农业生产岗位而涌入城市的速度来讲,这些岗位还远远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而农村生产的劳动力却不能满足生产需求,这就造成了就业岗位的不对称与损失。

1.4农业效率损失我国农业是超小规模的生产方式,仅相当于日本的40%。如此之小的经营规模,农业商品率不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对外无法参与国际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对内是生产要素的浪费。

1.5资源环境损失中国的城市化滞后工业化的重要特征:走分散的农村工业化道路,由此造成的资源和环境损失有:资源使用的不经济,大量农民居住农村,住宅生活用地不经济,农村工业由于生产分散,废水、废气等处理成本高,直接排出对环境造成危害大。

1.6社会发展损失工业化不仅是社会财富的巨大增长,同时也是社会人口结构的转型过程。二者如果处理不好就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协调、不稳定甚至是社会动乱。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不协调几乎都可以从这两个滞后中找到根源。

2.加快土地流转与集中的对策

2.1推进农地流转的原则和思路

2.1.1政府买单即要通过政府支持、赎买的方式,对放弃农地经营权者加以补偿,而不能让农地耕种者支付额外费用。

2.1.2坚持自愿主要应通过利益诱导机制使一些农民自动地让出农地经营权;另一部分农民对土地愿意转入并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无论是哪个方面在农地转让过程中原有的利益不仅不能受到损失,而且要有所增长。

2.1.3同步推进即在土地流转中不仅要扩大农业经营的规模,而且在土地集中的同时进行土地整治;此外,还要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由此,土地流转、集中的过程也就是现代农业建设的过程。

2.1.4升值归公取消农地转让费后农业经营者有利,可能要求承包者很多,需要采取拍卖方式决定承包者,由此带来收入。土地的这种收入应归农村社区集体兴办公益事业。当然对那些仍留在农业农村中的土地放弃者,又未获得足够的社会保障经营者也允许其以农民入股。

2.1.5先后有序农地转让首先要让集体内居民能优先取得承包权,然后才是集体外部的人员承包。

2.1.6适度压力市场经济推动资源的最优化配置,需要有动力也要有压力。土地让出者利益不仅不能受到损失而且要增加,同时对那些长期不耕种者而等待农地非农化使用的升值者也可暂时收回。

2.1.7全面开放对于公司、龙头企业等进入农业承包经营限制性规定要取消。只要他们承包农地从事的是农业生产就应加以鼓励和支持。

2.2推进土地流转和集中的措施

2.2.1大力推行以社会保障权换土地使用权在目前农村(民)社会保障尚不健全甚至尚未建立起来的地方,这种方式有利于农民相关权益的获得,在量上也是合算的。当然,对于那些实行农村基本社会保障的地方,则不能以不变土地就不给社会保障。在这些地方要对让出土地者给予市民或高于农村社会保障的标准支付;或者采取以工补农方式,让农民获得土地的分红收入等均可以。

2.2.2提倡允许农民以宅基地换城市廉价房农民只有在城市定居,有了住房才能永远留在城市,也才能与农地彻底分离。而另一方面农民放弃农村宅基地将会腾出更大面积的土地,为城市化做出贡献,理应获得补偿。

2.2.3允许基层在不损害农民利益的前提做田块之间的适当调整这既是一项原则,又是一个具体的措施,但不得以此为借口侵犯在农地上继续耕种者的利益。

第7篇

1、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

进入新世纪,现代社会的发展面临着化石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两个严重的问题。一方面,化石资源不可再生,其储量有限,日趋耗尽。石油短缺和价格上涨已经成为制约全球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化石资源的工业化利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灾害性天气频发等严重问题,由此所造成的全球经济损失每年达数千亿美元之巨。严重的资源、能源与环境危机引起了全球性关注和思考,即人类如何减少或摆脱对化石资源的依赖。有学者甚至提出了所谓“后化石经济时代”的概念,即随着化石资源的枯竭,人类社会不得不进入“后化石经济时代”,最终也必然会进入“无化石经济时代”.在后化石经济时代,人类必须改变目前依赖于化石能源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寻求化石资源的替代,建立低排放、低消耗、附加值高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然而,发展低碳经济受到不同国家的地理、能源结构和环境资源的影响。对我国而言,煤炭是主要能源,在发展低碳经济时与西方国家主要采用石油的做法和形式不同,技术和实现的途径也有差异。

首先,应降低煤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提高煤炭净化比重。传统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化石燃料所提供的巨大能源,能源结构的高碳化是传统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当地球温室效应不断影响和威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时,人类对工业文明所依赖化石能源基础的反思和改造也是顺理成章的。高碳工业发展难以为继,不仅仅是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资源的储量已经有限,更重要的是大量的CO,排放将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发展低碳工业已刻不容缓。但是,从高碳工业向低碳工业的转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因为,高碳工业的体系是庞大而又稳固的,传统工业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是不可能在短期改变的。即使是在资本和科技积累基础非常雄厚的工业化发达国家,目前也无法摆脱对矿物燃料的依赖。由于石油和天然气的单位热量消耗的碳排放量较煤炭低10%~30%,因此,对我国而言,加速国家能源消费从传统煤炭矿种为主向现代石油和天然气矿种为主的结构转变是必然选择?.这不仅是减少国家碳排放的有效途径,也是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正常趋势。虽然国际油价的波动会给我国通过扩大进口方式改善国家能源消费结构带来很大风险,但与其他减排方式相比,这种政策成功的风险成本依然是最小的。作为我国最大的能源矿种,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的主导地位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期。因此,大力实施煤炭净化技术及加强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成为我国未来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的一个基本任务。

其次,要提高能源效率,重点改善城市的能源消费结构和效率。以较少的能源消耗,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不仅对保障能源供给、推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有直接影响,而且也是减少CO,排放的重要手段。世界主要国家都将提高能源效率作为应对气候变化能源战略的核心目标之一。发达国家的能源战略都将各种新能源的采用,低碳燃料的研发,传统化石燃料的清洁以及先进的发电技术等作为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领域。我国也应注重纤维素、乙醇和氢燃料等车用燃料生产技术,清洁煤、核能、太阳能和风能等先进发电技术,先进节能技术,碳捕获和贮存,可再生能源等能源新技术的开发。近年来,我国能源强度有所下降,但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能源强度的下降仍然有很大的空间。

目前我国的综合能源效率约33%,比发达国家低近10%.电力、钢铁、有色冶金、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八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钢、水泥、纸和纸板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分别高21%,45%和12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世界先进水平低20%.此外,应根据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发展需求,将国家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与城市化燃料供应的改善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增大石油和天然气消费的目标投向应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各类城市的气化水平和高质量燃料供应。在城市及区域交通方面,应更多地鼓励建立高效和快捷的共用交通运输系统。

再次,要全力发展低碳和无碳能源,促进能源供应的多样化。尽管能源结构的调整可以大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但这种减排的潜力并不是无限的。第一,如果能源总量仍然大幅度增长而结构调整不能满足能源供给需求,则化石能源的消费总量仍可能增加;第二,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结构调整受到功能与成本的约束。第三,能源替代也受到资源禀赋的约束。例如,交通运输业(除铁路外)的主要能源形式是液态的石油或天然气制品,其对能源或天然气的需求是功能性或刚性的,虽然石油和天然气可以替代煤炭发电,但煤却很难代替石油制品作飞机、汽车的液体燃料;中国的化石能源储量以煤为主,油气资源相对欠缺,决定了中国化石能源生产和消费以煤为主的格局。因此,从保证能源安全和保护环境的角度看,发展低碳和无碳能源,促进能源供应的多样化,是减少煤炭消费、降低对进口石油依赖度的必然选择。我国应逐步降低煤炭终端消费比例,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避免和减少能源开发利用引起的环境污染,推进技术进步,促进能源效率的提高,加速发展天然气,适当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深入开发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方向。

2、建设低碳城市。推广节能减排

截至2006年年底,我国城市总数已达661个,城镇人口5.7亿人。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58%~60%,城市人口将达到8~9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拥入城市,城市能源消费量将大幅增加。2008年,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达28.5亿t标准煤;煤炭消费量达27.4亿t;原油消费量达3.6亿t.与此同时,2008年中国的SO:排放量达2321.2万t、COD排放量达1270万t、废水排放量达512亿t、工业固体废弃物量达1940万t.而这些消耗和废物的产生,主要发生在城市地区。中国城市的代谢量统计表明:城市消耗的钢铁占全国的86%,铝材占全国的88%,铜材占全国的92%,水泥占全国的75%,能源占全国的80%;城市排放的CO:占全国的90%,SO:占全国的98%,COD占全国的85%.显而易见,城市是我国环境的主要污染源。而要解决城市环境问题,必须走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那么,中国城市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需要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首先,应转变发展模式,走城市低碳新路。按照“低碳”的要求,城市应形成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低碳经济约束性指标,在煤炭、石油、冶金、建材、化工、交通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强制推行低碳经济技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城市发展模式还应以集群经济为核心推进产业结构创新,以循环经济为核心推进节能减排创新,以知识经济为核心推进内涵发展创新。再者,要从基底上改变城市能源供给,加速从“碳基能源”向“低碳能源”和“氢基能源”转变,以彻底实现城市的低碳和零碳发展。当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以煤炭消费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要在短时间内实现这一转变是相当困难的。

但即便如此,我们也必须加快研发煤炭制取氢气技术、氢气储存与运输技术、碳中和技术、碳捕获和埋存技术等,实现煤的清洁、安全、高效利用。另外,要充分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潮汐能、核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发电,逐步提高新能源在城市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力求实现2020年我国城市可再生能源比例达到l5%的目标。

其次,应注重开发“城市矿山”问题。所谓“城市矿山”是指城市中各种可以回收利用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以及其他废弃物资。“城市矿山”的资源单位含量往往比自然界中矿山的资源单位含量更为丰富。研究数据显示,一般的金矿开采1t金砂仅能提炼出5g黄金,而从1t废旧手机中,可以提炼400g金、2.3kg银、172g铜;从1t废旧个人电脑中,则可提炼出300g黄金、1kg银、150g铜等稀有贵重金属。自然界的矿产资源总有枯竭之时,而“城市矿山”却可以循环利用。以天津市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为例:这里一年回收加工的原材料铜50万t、铝25万t、铁30万t、橡塑材料30万t,其他材料15万t,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矿山”.据报道,广东省汕头市贵屿镇,多年来大力发展废弃塑料、五金、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利用产业,成为全国起步较早、规模较大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加工基地。目前全镇总人口13.9万人,仅发展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加工一项就可以保障6万多人就业和10万多人的生活出路。由此可见,开发“城市矿山”不仅可以大大减少因开采原生自然资源和冶炼矿石时所需要的能源消耗,还能减轻CO等温室气体排放。

所以,在正确的政策引导下,开发“城市矿山”必将再次,要开发低碳居住空间,提供低碳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低碳城市的建设离不开低碳建筑这个单元,发展低碳建筑要从设计和运行两方面人手。在建筑设计上引入低碳理念,如充分利用太阳能、选用隔热保温的建筑材料、合理设计通风和采光系统、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倡导居住空间的低碳装饰、选用低碳装饰材料,避免过度装修,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家用电器,鼓励使用高效节能厨房系统,从各个环节上做到“节能减排”,有效降低每个家庭的碳排放量。城市交通工具是温室气体主要排放者,发展低碳交通是未来的方向。一是大力发展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的慢速交通系统。例如,可推行城市自行车租借系统,让自行车租借点遍布城市各个角落,在城市交通系统中设立自行车专用道等。二是鼓励大中城市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和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如轻轨和地铁系统,这些是低碳交通的标志,尽管轻轨和地铁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巨额投资,以高碳排放为代价,但从该系统低碳运行几十年或上百年的角度看,仍属城市低碳交通。三是限制城市私家汽车作为城市交通工具。例如,可在市区推行单双号汽车上路规则。这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还能减轻城市交通压力。此外,城市交通应该倡导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氢气动力车、生物乙醇燃料汽车、太阳能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以实现城市运行的低碳化目标。

最后,要强化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所谓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指,资源型城市在面对环境污染治理和经济转型的问题上,要实现三个转变:即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从主要运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统筹协调发展。在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已经演变为一个综合性的命题,其间折射出的问题也远非环保的话题所能涵盖。但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环保措施作为手段,没有一个长效机制作为支撑,经济转型似成为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领域之一。乎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既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早在20世纪70年代,法国的洛林、德国的鲁尔、加拿大的蒙特利尔等城市就开始了转型的尝试,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长期以来,作为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应地,资源型城市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资源衰减等原因,这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结构失衡、失业和贫困人口较多、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乏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维护社会稳定压力较大等。对此,国务院在2007年底出台了《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在2010年前,资源枯竭城市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大多数资源型城市基本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2015年前,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健全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使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步人可持续发展轨道。

3、强化科技创新,推进低碳技术

所谓低碳技术(Low—Carbon Technologies),也称为清洁能源技术,主要是指提高能源效率来稳定或减少能源需求,同时减少对煤炭等化石燃料依赖程度的主导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CO,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能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低碳技术既是提升一国未来经济社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也是摒弃一国高碳发展老路和老的高碳技术模式,实现一国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途径。在发展低碳技术方面,发达国家已先行一步,并取得了卓越成就。我国与其相比,差距明显:以高能效技术来看,目前发达国家的综合能效,也就是一次能源投入经济体的转换效率已达到45%,而我国只能达到35%,最近两年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整体来看还是很落后,而且发展十分不平衡。

如果分领域来看,电力行业中煤电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IGCC)、高参数超临界机组技术、热电多联产技术等,我国已经初步掌握,而且近两年进步很快,但仍不太成熟,产业化还有一定问题。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方面,大型风力发电设备、高性价比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燃料电池技术、生物质能技术及氢能技术等,与欧洲、美国、Et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也还有不小差距。在交通领域,例如汽车的燃油经济性问题、混合动力汽车的相关技术等,我们虽然掌握一些,但短时间还无法达到产业化的水平。对于冶金、化工、建筑等领域的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我们在系统控制方面,还无法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on Climate Change,即政府问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指出,未来全球能源基础设施投资预计到2030年将超过20万亿美元。国际能源机构估算,2001~2030年,中国能源部门需要投资2.3万亿美元,其中80%用于电力投资,约为1.84万亿美元。对于如此大规模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如果只使用当前的非低碳技术,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明显是不适合的。因为用落后技术建成的固定资产不可能在短期内推掉重建,如此将形成一个能源基础设施在其生命周期内的资金和技术锁定(1ockin)效应,因此造成的高排放问题将很难解决。所以,加快发展低碳技术步伐,既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性要求,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

在目前境况下,我国获得低碳技术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引进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成本低廉,但往往不能获得国外的核心技术。

所谓清洁发展机制(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CDM)是指发达国家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给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具有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效果的项目,项目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转让给发达国家。通俗地讲,就是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每减少一吨CO,排放,其在国内就可相应多排放一吨CO,即多获得一吨CO排放权。由于在发达国家减排CO,的成本,平均要比发展中国家高出5~20倍,所以一些发达国家及其企业在强制减排的压力下,更愿意利用相对低成本的资金和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而获得相应的排放指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CDM是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规定,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市场机制,它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促进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低碳技术。但从这几年实施的情况看,CDM执行得更多的是资金的转让,也可以说是单纯的CO,排放权的买卖,技术的输出转让则很少。究其原因,是因为发达国家担心转让先进技术会影响其国内产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在多年的气候谈判中,虽然发达国家在相关的公约和协议中都声称转让技术,但总是以各种借口拖延这项义务的履行。虽然缔约方会议已经就技术转让问题做出过大量决定,但真正实现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先进技术以减排温室气体的案例,还没有在缔约方会议上展示过。很明显,想通过第一种途径全面推进我国低碳技术进步是很难的。

第二种途径是自主研发,即通过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重点攻关中短期内可以获得较大效益的低碳技术,尤其是针对提高重化工行业能耗的新技术,并由此建立起自己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对我国而言,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能源技术的实质是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化石能源的洁净、高效利用。也就是说,我国目前发展低碳能源技术的重点应当是煤炭的洁净高效转化利用和节能减排技术。这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目前尚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起步阶段,经济尚没有摆脱消耗大量资源的粗放模式,重化工业比重较大、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人口增长等因素决定我们国家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根本扭转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的势头,过早、过急或过激地减排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会迟滞我国小康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我国应当探索一条既能满足众多人口基本物质需求,又不会对资源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新型发展道路。

这要求我们既不能向外转移负担,也不应在人均资源占有和排放水平上与发达国家攀比,同时还要防止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把高耗能项目向我国大量转移。而要做到这些,唯一的办法就是建立适合自己发展方式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而且这个创新体系还应当是自主研发和国外引进的结合体。有了这样的创新体系,我们才可以理直气壮地和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主动参与竞争,而不是被动等待技术转让。当然,建立这样的创新体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其内涵上,一是要加大科技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二是要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三是要加大低碳技术的研发力度,大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如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利用技术以及CO收集储存技术、超低CO:炼钢技术等;四是要加快核能、水电等低碳特征能源的开发利用,协调推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与污染减排,持续提高生态系统碳汇功能;五是要以现有的新能源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平台为依托,加强国际问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

在其外部环节上,一是要建立完整、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尽管我国相关的主管部门曾制定并出台了一些与低碳技术研发有关的优惠政策,但是随着体制改革的发展,论文格式管理机构的变化及政策规定的不完善,一些鼓励政策名存实亡,部分政策因难以执行而未执行,所以,重新构建和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势在必行;二是要建立由政府主导的科研投入机制。

目前,我国低碳技术项目特别是大规模的示范项目的投资主要依靠政府I临时拨款和政策贷款,以及国际机构的捐款和贷款,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同时,金融系统对低碳技术项目支持不够,多数银行不选择对低碳技术项目融资,即使部分银行实施融资,其信贷放款数量也非常有限,难以满足低碳技术发展的资金需求;三是要推进国际合作,要积极参与国际上关于低碳能源和低碳能源技术的交流,尤其是要加强与发达国家在低碳能源技术和碳捕获与埋存技术方面的交流合作。低碳能源和低碳能源技术对于全世界都是一个新的课题,当前正在推动示范和制定标准及规则,为了争取我们的话语权,中国政府应采取积极态度,主动参与。同时,要鼓励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全球碳市场交易,力争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而且,还要充分利用好我们的广阔市场,引导风险投资,将国外的先进理念、技术和资金引到中国来,共同示范,共享成果,争取双赢,为我国能源技术发展开创新的道路创造条件。

总之,中国应从战略高度看待低碳技术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研究提出我国低碳发展的技术路线图。要从体制上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加快现有低碳技术推广和应用,以及关键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在充分利用国外成果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实现高起点跨越式的低碳技术发展。

4、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清洁生产

中国工业低碳化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处理低碳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这种困境和英美等发达国家完全不同。发达国家由于传统工业已经萎缩,走低碳经济道路也相对容易。作为一个还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经济体来说,中国才刚刚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阶段,随着消费结构升级拉动,以机械制造、钢铁、建材、能源为代表的具有重工业化特征的行业相继进入快速增长通道。而今后20年,更是我国基本完成工业化中期任务并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重要时期,以机械、钢铁、石化为核心的重化产业群和以“住行”为特征的汽车工业、船舶工业的发展仍将成为进一步促进增长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所以,无论工业或能源结构调整还是技术进步都不会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必须未雨绸缪,早做准备。

第一,要调整工业结构,推进高碳产业向低碳逐步转型。同等规模或总量的经济,同样的技术水平,如果产业结构不同,则碳排放量可能相去甚远。例如,在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的能耗强度就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据中国科学院统计,我国近五年第一产业的平均能耗强度为0.34t/万元增加值,第二产业为1.73t/万元增加值,第三产业为0.41t/万元增加值。即第二产业的能耗强度为第一产业的5倍多,为第三产业的4倍多;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量占全部消费量的78%,其中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油和石化等行业的能源消费量占全部消费量的50%以上。也就是说,重化工业的能源强度远高于一般制造业;而且在同一行业中,技术水平越低则能源强度越高。由此可见,产业结构影响能源消耗总量和经济能耗强度,第二产业是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所以,为了降低经济的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我国需要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严格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淘汰落后产能,从结构上实现经济的低碳、高效发展。具体来说:一是要大力推进清洁能源产业化。要以生物质能、核能、风能、氢能、太阳能、燃料电池等为主要方向,积极发展清洁及可再生能源,加大产业化力度。二是要积极发展低碳装备制造业。要提升内燃机、环保成套设备、风力发电、大型变压器、轨道交通配套装备、船舶制造等装备制造业的研发设计、工艺装备、系统集成化水平,积极发展小排量、混合动力等节能环保型汽车,加快低碳装备制造业和节能汽车产业发展步伐。三是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众所周知,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属于低碳行业,如信息产业的能耗和物耗十分有限,对环境的影响也微乎其微。IT产业是低碳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具有能耗低、污染小的特点。例如,就硬件产业而言,电脑芯片越来越微型化,而其功能则日益强大,制作过程所消耗的能量和对环境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而其蕴含的知识产权和技术的附加价值却非常高。软件产业更是智力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互联网作为一个人类虚拟空间不断扩展的载体,以大容量、高速度的方式提供了功能强大的信息交互平台,是一种低耗能、零污染的低碳产业。

推进工业结构转型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在淘汰落后技术的同时发展资源回收利用的“静脉”产业。国内外单位GDP能耗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企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相差比较大。2008年,我国先进企业宝钢的吨钢CO排放量为2lt/吨钢,重点钢铁企业为235t/吨钢,一般企业为278t/吨钢,而一些小钢厂排放指标更高。同样的情况也表现于小火电、小水泥、小炼油等行业。因此,淘汰落后技术,以大规模生产替代小规模生产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发展资源回收利用的“静脉”产业,也是大幅度减少资源、能源消耗的有力措施。例如,提高废钢回炼率,使回收的废钢直接短流程电炉炼钢,可以显著节能。铜、铝等回收利用的节能效果更为显著。再如,汽车轮胎(特别是大型载重轮胎)的翻新,可以节约70%左右的橡胶资源。此外,我国每年产生10×10.t左右的工业废渣,其中钢渣、粉煤灰、电石渣、煤矸石、磷渣等都可以用作建筑材料,可以节约出生产建材的部分能耗;脱硫粉煤灰等含有较多的CaSO,可以作为很好的盐碱地土壤改良剂使用。

二是不要为减排而调低第二产业比重。产业结构是与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占据主导地位,只有在充分工业化之后,才可能由服务业来主导国民经济。现阶段,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也不能全部抛弃工业中的“高碳”成分,而是要在降低其碳排放量中即低碳化过程中推进其优化和发展。很明显,那些“升三降二”的“后工业化观点”是不对的,因为后工业化社会不会自发进入低碳经济状态,所以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并不一定对应单位GDP能耗的减少。发达国家第二产业比重一般在70%左右,但人均CO排放为l1.09t/a,而发展中国家人均CO排放仅为1.95t/a.2008年发达国家人均排放温室气体达到16.1tCO,当量,是中国的34倍。这说明后工业化社会可以预期有低物质化进程,但不会自然导向低能耗化进程,即进入后工业化社会以后,虽然万元GDP的物质资源(原生矿物等)消耗可望减少,但能源需求将会持续增长。因此,我们不能依靠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来达到降低CO,排放的目的,而且,我国产业结构中的工业比重不能降低只能提高。

三是要提高高碳产业准人的市场门槛。随着国外低碳经济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会通过“碳交易”把碳密集产业和高能耗项目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未来数年,发达国家的钢铁产业、石化产业、建材产业、造纸产业、印染产业等高碳产业都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这些投资规模很大的项目,20~30年内很难淘汰或搬走。其结果是:一旦《京都议定书》规定的“不履行”承诺到期,发展中国家就会被这些搬不走的高碳项目投资锁定。如果强行将其淘汰或搬走,到时也会对我们的就业、再就业和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冲击。因此,优化产业结构,提高高碳产业准入的市场门槛,积极发展低碳产业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第二,要降低农业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走低碳农业的新路子。现代农业是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的“石油农业”,化肥和农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柱,曾经为解决人类粮食问题做出过巨大贡献,但是,化肥和农药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弊端已经被认识,它不仅影响土壤的有机构成,其作用下的农作物的农药残留也危及人类食品安全,而且化肥和农药的生产过程,本身也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产生大量的CO:的排放。因此,如何用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取代“高碳”的现代农业,是我国实现经济低碳发展的又一必然选择。

发展低碳农业的路径:一是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过程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走有机生态农业之路。如用粪肥和堆肥作为化肥的替代品,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通过秸秆还田,增加土壤养分,减少径流,增加入渗,通过作物残茬及覆盖在地表的秸秆可防止风蚀和水蚀,提高土壤生产力。采用深耕作物与中耕作物轮作,引入蚯蚓、微生物共同熟化探层土壤,扩大作物根系营养能力。二是充分利用农业的剩余能量。如农作物收割后的秸秆是农业中的剩余能量,其中70%以上的纤维素、本质素等得不到利用,而且燃烧释放出的有害气体严重污染大气。为了充分合理利用作物秸秆资源,防止环境污染,亟需探索出综合利用作物秸秆资源的新途径。如用作饲料、肥料、培养料;也可采用秸秆气化技术,在高温、高压、厌氧条件下经热解气化成可燃性气体。也可利用秸秆发酵生产乙醇燃料。三是推广太阳能和沼气技术,在农村普及太阳能集热器是发展低碳农业的有效途径。在规模化畜牧业养殖中,可利用畜牧粪便开发沼气,获得生物质能。[ LunWenData.Com]

第三,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减少国民经济发展对工业增长的过度依赖。现代服务业是一个能耗低、污染小、就业容量大的低碳产业,它包括金融、保险、物流、咨询、广告、旅游、新闻、出版、医疗、家政、教育、文化、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众所周知,发达国家的现代服务业在GDP所占比重高达60%~70%,如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一创建低碳经济》揭示,英国近30年中经济规模增加l倍,但能耗总量只增加了10%.这一方面得益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则得益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中国的现代服务业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不仅要关注“中国制造”,更应该关注“中国创造”.先进制造业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设计一制造一品牌”三个环节。其前端的产品技术设计和开发是知识密集型,属创造范畴;其后端的品牌与产品的物流和销售网络平台的搭建密切相关,属服务范畴;也就是说,其前后端都属于高附加价值的低碳环节,位于中间的“制造”正好是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大、排放大的高碳环节。然而,我国目前许多产品的前后端环节都掌握在国外跨国公司手中,中国仅仅拥有中间的制造环节。而要改变这种窘境,通过产业结构优化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是有效途径。所以,我们应在保持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前提下,优先发展电子信息(软件)、金融、保险、旅游、房地产等低碳产业和服务业;努力完善商业连锁、电子商务、教育培训等产业集群;积极推进产品设计、公关咨询、营销策划、文化传媒和时尚消费等创意产业,大力支持以创意设计工作室、创意产业园和文化创意体验区为载体的创意产业发展;加快高新技术在交通、环境、贸易、文化等服务领域的应用与推广,增强服务业的竞争能力。

5、开发碳汇潜力,推进生物固碳

所谓碳汇(Carbon Sink)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CO: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CO:的能力。碳源(Carbon Source)是指产生CO,之源。它既来自自然界,也来自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碳源与碳汇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即碳源是指自然界中向大气释放碳的母体,碳汇是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减少碳源一般通过CO:减排来实现,增加碳汇则主要采用固碳技术。所谓固碳(Sequestration)也叫碳封存(Carbon Sequestration),指的是增加除大气之外的碳库的碳含量的措施,包括物理固碳和生物固碳。物理固碳(Physical Sequestration)是将CO2长期储存在开采过的油气井、煤层和深海里。生物固碳(Biological Sequestration)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通过控制碳通量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碳吸收和碳储存能力,所以其是固定大气中CO:最便宜且副作用最少的方法。生物固碳技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保护现有碳库,即通过生态系统管理技术,加强农业和林业的管理,从而保持生态系统的长期固碳能力;二是扩大碳库来增加固碳,主要是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并通过选种、育种和种植技术,增加植物的生产力,增加固碳能力;三是可持续地生产生物产品,如用生物质能替代化石能源等。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生物固碳方法。

一是森林固碳。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CO:吸收并固定在植被与土壤当中,从而减少大气中CO浓度的过程。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陆地碳汇中约有一半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国际社会对森林吸收CO的汇聚作用越来越重视。《波恩政治协议》、《马拉喀什协定》将造林、再造林等林业活动纳入《京都议定书》确立的清洁发展机制,鼓励各国通过绿化、造林来抵消一部分工业源CO的排放,并将造林、再造林作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发达国家也可以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林业碳汇项目抵消其部分温室气体排放量。因此,植树造林的功能并不是简单的绿化生态环境,而是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生物固碳、扩大碳汇、减缓温室效应、减少CO:排放最经济和最有效途径之一。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差异显著,单位面积的生物产量差异甚大。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缺水,每公顷山地的森林生物量只有6t碳;而在南方水热条件较好的山地,每公顷森林的生物量高达71t.中国的陆地面积960万km,百分之一的森林覆盖率大约有10万km,约1000万hm.也就是说,中国增加1%的森林覆盖率,便可以从大气中吸收固碳0.6~7.1亿t.我们假定,中国在未来50年间将森林覆盖率从目前的14%增加到20%,从总量上看,增加6000万hm森林,总固碳量约3.6~4.2亿t,相当于50年期间每年固碳0.07~0.08亿t.

中国当前的人均碳排放水平约为0.8t,全国约10亿t.这样,当前排放水平的1%~8%可以通过森林碳汇而得到削减。尽管从字面上看,中国的森林碳汇潜力巨大,但相对于中国的碳排放总量,仍显有限。因此,中国应改进森林管理,提高单位面积生物产量,扩大造林面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hm,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m.二是草地固碳。草地作为陆地植被巨大的碳库,在减少和固定CO过程中具有重要功能。在各种陆地生态系统中,气候变化将首先对草地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天然草地覆盖了几乎20%的陆地面积,通过提高草地管理水平来增加草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是一种低成本的固碳途径。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草地国,拥有草地面积达392.8万km,占国土面积的40%(农业部,2006),其中温带草原、高寒草原、荒漠草原和南方草山草坡各占30%、35%、17%和19%,其面积总量是农田的4倍。目前我国北方广大草地正在受到严峻的退化和沙化的威胁,其地上生物量和土壤碳储量都会因之而受到影响,全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退化草场面积为8666.7万hm,至90年代中期已达到1.33亿hm,几乎占到可利用草场面积的50%(中国农科院,2008)。草地退化的原因有干旱、生态环境恶化、过度放牧、开荒等原因。由于草地为我国第一大陆地生态系统,其植被碳储量约占我国陆地生态系统总植被碳储量的16.7%,而且其固碳减排成本最低。因此,通过合理放牧、灌溉、施肥和品种改良等措施合理管理好草地,对我国草地固碳量的增加、生物量碳的累积和土壤碳储量的提高都有很大意义。

三是农地固碳。耕作土壤是有着巨大固碳潜力的碳库,应该通过各种技术来增加其固碳量。国际农业已经走向固碳农业,国际粮农组织、美国、欧盟等纷纷发起研究农业土壤固碳途径,开发固碳农业技术体系,加强评估国家农业固碳能力与固碳效益,以争取最大利益。欧美国家由于畜牧业和农业的生产量稳定和管理技术的发展,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下降。但发展中国家由于仍然是耕作农业,施肥强度高,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仍将增加,控制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面临严峻挑战。

我国目前的农田面积为9500万hm,其中稻田占10%.从1980年到2004年,全国耕地土壤有机质从1.8%提高到了2.01%,平均每年提高0.014%,但仍具有很大的固碳潜力。假设采取合适的管理措施,如侵蚀控制、轮作施肥、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等,有望在30年内使土壤有机质提高30%~40%,仅耕地一项的固碳,就相当于美国和加拿大两国的总和。根据目前的野外定位研究成果,在施用有机肥的情况下,除东北部分地方外,我国土壤有机质均会增加,平均增加幅度为8.52g/m·a~59.78g/ma.农作物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加幅度为45.24g/ma.免耕和少耕可以分别增加土壤有机碳34.81g/m·a和208.74g/1TI·a.因此,我国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的固碳潜力是巨大的。

四是退化土地的恢复固碳。退化土地是指那些严重退化而不能再恢复到其原来景观的土地,如严重侵蚀的土地、工业污染(如重金属以及有机物等污染)的土地、矿山废弃地、盐化、碱化和沙化土地等,同时,有人认为水土流失面积和城市建设用地也属其中。由于严重的破坏,这些土地已不包括在其原来所属的农地、林地或草地范畴中。据中国科学院资料,目前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为283万km,荒漠化速度为2640km/a;水土流失面积共达367万km,占国土面积的38.2%,其中水蚀面积达188万km;矿山废弃地也已达到198万hm,而且呈逐年增加趋势。虽然科学家们指出,在可接受的投资费用前提下,只有20%~40%的退化土地可以得到恢复,但由于我国退化土地的面积较大,因此对其进行合理的治理仍然可以获得可观的碳收益,这也是发展中国家提高碳储量的一个途径,但需要相当大的资金投入来获得这些收益。

我国对退化土地恢复的途径主要包括:一是侵蚀控制。控制水土流失可以减少我国的土壤碳储量损失,提高土壤肥力和土地生产力,并使植物碳储量也得到增加;二是城市绿地。我国的城市绿化工作发展很快,自1996年以来,增加速度更快,面积每年比上一年净增3.8万hm,到2008年底,全国城市绿地总面积已达到122.8万hm.因此,增加城市绿地也是生物固碳的重要途径;三是农地转化。农地转化是指将不适于耕作的农地,如风沙区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以防止土壤碳进一步损失,并使植物生物量碳储量增加。目前,我国退耕还林(草)计划正逐步实施,这部分土地在未来吸收大气CO,方面的潜力估计会有一定增加。

五是湿地固碳。湿地(Wetlands)是一种比较活跃的生态系统类型,它与陆地、大气圈、水圈作用的绝大部分生物地球化学通量有关。由于水分过于饱和的厌氧的生态特性,湿地积累了大量的无机碳和有机碳。湿地中的微生物活动相对较弱,植物残体分解释放CO的过程十分缓慢,因此形成了富含有机质的湿地土壤和泥炭层,起到固定碳作用。湿地是全球最大的碳库,储存在泥炭中的碳占地球陆地碳总储量的l5%.据穆尔等估算,全球沼泽湿地一年约有3.7亿t碳积累。我国泥炭地储存着15.03亿t有机碳,其吸碳能力远远超过森林。我国青藏高原高寒湿地、东北湿地以及分布在几大流域的湿地是巨大的碳库,纳入陆地生态系统碳管理框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湿地同时也是温室气体的重要释放源。如果湿地遭到破坏,湿地的固碳功能将减弱,同时湿地中的碳就会氧化分解,湿地就会由“碳汇”变成“碳源”,加剧全球变暖的进程。当前我国符合《京都议定书》的生态系统碳汇占工业CO,总排放量的4%~6%,到2020年这个碳汇可提高2~4倍,占工业CO,总排放量的7%~8%.因此,增强湿地碳吸收与碳管理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我国所面临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为加快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争取空间和时间。

我国增加湿地碳汇的途径主要有:一是建立湿地公园和湿地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能够减少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干扰和破坏,是保护湿地及其赖以生存的野生动植物的基本手段。而建立城市湿地公园既可以平抑城市碳源,又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增加旅游收人,可谓环境与经济双赢。二是湿地恢复,包括湿地生物、湿地水质和水量,湿地面积及调蓄洪水功能的恢复。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我国许多湿地因来水量减少而干涸,许多重要湿地调蓄洪水功能几近丧失,许多湿地生物物种濒临绝境。因此,对湿地采取恢复措施和综合治理迫在眉睫。三是建立人工湿地处理污水机制。人工湿地在低成本治理污水方面显示出极大的优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在人工湿地处理污水方面还相对滞后,需要加大技术研发和资金投入的力度。四是开展湿地保护的国际合作。通过国际间合作,不仅可以增加湿地保护的资金投入,还能学习国外许多关于湿地保护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并以此促进我国湿地保护事业的发展。

6、推进低碳制度创新。加强法律体系建设

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是制度的创新和政策法律体系的支持。而推进低碳制度创新的关键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即转变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代之以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的低碳经济模式。所谓低碳经济模式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核心,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进步,是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一场深刻变革,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就制度层面而言,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各类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的参与,其中,政府主导十分关键。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推进低碳制度创新应综合运用如下几类措施:

首先,要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应结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尽快开始研究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尽快研究制定适合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碳排放强度评价体系和碳排放可量化标准,指导和引领政府、企业、居民的低碳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具体说来,中国特色低碳道路的战略取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把“低碳化”作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并把相关目标整合到各项规划和政策中去;二是要权衡经济发展与气候保护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处理好利用战略机遇以实现重化工业阶段的跨越与低碳转型的关系,同时充分考虑碳减排、能源安全、环境保护的协同效应,有效降低减排成本;三是要加强部门、地区间的合作,吸引各利益相关方的,泛参与,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特别是通过新的国际合作模式和体制创新,共同促进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全球资源资产配置方式的转变;四是积极参与国际气候体制谈判和低碳规则制定,为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其次,要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长效机制。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长效机制和科学的制度安排,是推动社会经济朝着低碳方向转型的必然要求。具体而言,主要应从以下方面人手:一是建立低碳领域的技术创新机制。伴随《京都议定书》的执行,相应的减排技术产业及其市场将逐步形成。清洁能源技术和高效能源技术将逐渐成为这一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技术,谁在这个领域的技术创新中取得突破,谁就能够抢先占领这一市场,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因此,注重低碳技术创新机制建设和清洁发展机制的整体战略部署,不仅是国内低碳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国际低碳技术合作的要求。二是从制度上为企业节能减排创造条件。企业是节能减排与发展低碳经济的主体,如果仅凭市场运作,没有政策机制对其节能的设备投资、技术进步、减排成本,以及管理机制改进等方面进行鼓励和现实补助,企业在大规模应用减排手段上将缺乏长期的积极性。因此,政府在为企业提供完整的碳排放信息和稳定的减排支持环境的同时,还应建立税收优惠、融资优惠等激励机制,刺激和引导企业增加对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投入,或者通过对研发资金的重新分配,来推动低碳技术的发展。三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碳交易制度。为实现低碳制度创新,中国应建立全国范围的以碳基金、生态补偿基金为主要内容的碳平衡交易制度。碳平衡交易制度应以区域公平为原则,按照比例付出或获取相应的碳基金,用于生态补偿和生态建设。即碳排放量高的生态受益区在享受生态效益的同时,拿出一部分经济效益,对生态保护区(削除碳的省份)进行补偿。这实际上是将碳源排放空间作为一种稀缺资源,碳汇吸收能力作为一种收益手段,利用我国区域间碳源和碳汇拥有量的差异,通过有效的交换形式,形成合理交易价格,使生态服务从无偿走向有偿。建立碳平衡交易制度,更重要的是要考虑中国自身的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要充分考虑东部沿海地区对西部内陆地区的带动作用。因此,我国应成立碳平衡交易领导小组,负责碳交易的战略和规划工作、低碳经济发展的立项和管理工作、碳交易的执行规划,以及协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碳交易过程中的组织、管理、仲裁和督察,确保碳交易工作的有序运转。

再次,要建立适合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法规体系。法规体系是政策措施的体现,也是社会行为准则的规范。发展低碳经济,建立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环境必不可少。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建立政策法规体系应重点推进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是政策支持。近年来,我国政府提出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战略构想,不断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节能减排的政策,在客观上为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但同低碳制度的创新要求相比,这些政策措施还远远不够,应在以下方面着力强化:其一,应进一步强化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通过经济、法律等途径引导和激励国内外各类经济主体参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的清洁发展;其二,应大力推动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机制建设,培育持续稳定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市场,改善健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与制度创新;其三,应加快推进中国能源体制改革,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例如,能源补贴是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低碳经济发展必须正确面对的。由于能源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行业本身的特殊性,政府对能源干预较多,通常以补贴形式出现。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过渡性的能源消费补贴是合理的,有时候也是必需的。但是,能源补贴对碳排放的影响不能低估。一方面,在能源补贴方式上,发展中国家主要采用压低能源价格的消费者补贴,这种价格管制式的补贴方式通常没有特定目标群体,因而降低了能源产品的终端价格,导致比没有补贴时更多的能源消费和更大的排放。另一方面,价格管制意味着生产侧补贴,而生产侧补贴不仅鼓励和放大了石油、电力的无效消费,加大。『能源稀缺和价格压力,以及加重了环境污染,同时也意味着大多数的能源补贴将进入富人口袋。再者,低能源价格还会通过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造成对外国消费者的间接能源补贴。因此,中国低碳经济制度创新应包括改革能源补贴方式,以及在低碳经济发展中考虑取消能源补贴会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什么影响,特别是考虑取消能源补贴对贫困人群的影响。

二是立法保障。近年来,我国先后制定了《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以及《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等法律法规,这些法规总结了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的有益经验,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主线,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做出了一系列制度安排。这对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强全社会环境意识,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都将发挥积极作用。

同时,也对我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资源、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增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立法只是阶段性成果,离创建低碳制度的立法要求还相差甚远。当前,我国应该大力加强能源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促进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确立能源中长期规划的法律地位。接下来,应尽快出台《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法律上促进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和地热的进一步开发,实施强制性的最低能耗标准和节能认证,推行能效标识制度。与此同时,还应抓紧修订《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矿产资源法》、《煤炭法》、《电力法》等环境和资源领域的专门法律;同时还要抓紧制定和修订节约用电管理办法、节约石油管理办法、建筑节能管理条例以及各种废弃物回收利用的相关法律,加快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的建立,以完整的法律体系和完备的法律形式保障低碳经济的有效推行。

三是加强法的实施。如何保证法律能够得到有效实施是推进低碳经济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从政府的角度看,一方面是要综合采取激励性和约束性的手段,引导、支持企业在低碳经济领域积极投资,参与开发清洁能源;同时加强监督检查,完善准入制度,对名录中需要淘汰的落后企业和技术坚决取缔,维护法律的权威;另一方面是要积极稳妥地推进能源资源价格改革,形成能够反映能源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污染治理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从企业来说,一方面是要注重研发先进能源技术,创造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大力提高常规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是要及时掌握和善于利用法律政策中的激励措施,灵活运用金融、税收、投资倾斜、项目扶持等优惠措施抢占先机。总体而言,推进低碳经济的相关政策法规应该逐步纳入国家的规划和政策体系中,循序渐进,使基础设施的正常更新能够承受,避免对经济带来较大的冲击。

第8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长江上游地区 低碳经济发展能力

自工业革命伊始,伴随着化石能源的开发使用,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被排入大气。目前,大气中过高的温室气体含量已经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冰川大幅度消融以及各种气候异常事件频繁发生,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发展低碳经济己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改革开放30年,传统的粗放式经济难以为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向低碳化方向演进,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长江上游地区处于我国西部的源头区域,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同时长江上游地区也正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面对着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因此,对长江上游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一、低碳经济概念的内涵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官方文献是2003英国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一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此后,IPCC及联合国多项评估报告都对低碳经济进行过进一步的讨论,但由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地域、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等差异,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全面的界定,在低碳经济的评估方法上也缺乏深入的研究。

中国低碳产业联合会将其定义为一种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经济发展形态。

对于低碳经济内涵的理解,本人认为低碳经济的本质主要涉及三层涵义:一是技术创新;二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三是国际低碳政治博弈。技术创新本质是低碳经济的核心。其本质是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由传统的以资源、能源等要素投入为主导向着以技术创新、治理创新等创新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实现区域发展由经济增长为主,转向经济、环境、生态、民生等多目标协调发展的转型。于此同时,在世界多极化发展格局的新形势下,低碳经济也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全球气候变暖为契机,争夺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新博弈。

二、长江上游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长江上游地区是指长江干流从源头格拉丹东雪山至湖北省宜昌地区,主要包括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重庆及湖北宜昌以西的部分地区。这一流域被誉为“黄金水道”,具有重要的交通地位,也是沟通我国南北经济、加强东西经济交流、促进海陆经济融合的重要桥梁。中央政府的“十五”计划中明确指出要把长江上游经济带建设纳入到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中,并将其作为西部大开发三大典型区域之一。

长江上游地区作为我国资源富集区,蕴含着巨大的水能资源和丰富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也极为丰富,并且极具开发潜力,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前沿阵地。同时,长江上游地区居高临下,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对流域中下游地区的安全和发展至关重要,在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长江上游地区的现状是环境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和衰退,生态屏障功能十分低下,严重制约着本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成为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安全运行以及中下游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据水利部水利司统计,每年废污水排放总量约150×108吨,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2%,而且每年以3.3%的速度增长,在直接入江的394个排污口中,70%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因而,长江上游地区发展低碳经济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三、长江上游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低碳产业经济体系。企业应担负起自身发展低碳经济主体的责任,努力构建新的低碳型企业的循环经济模式。政府应出台更多扶持、引导和鼓励企业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同时,政府还应对现有的产业政策进行调整,以减少碳源为目的,对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从根本上改变由高消费化石能源导致的高碳排放,建立低碳产业经济体系结构。

(二)构建低碳技术体系。加快研发低碳排放技术,以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汇等现代化、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对现有能源技术方案进行改造以更强地支持低碳转型及经济增长。

(三)构建低碳生态文化教育体系。将低碳教育纳入文化教育体系,在学校教育中融入低碳教育,切实把低碳教育落实为一种政府行为,并依照不同需求,编制不同的低碳教育内容,强化低碳节能概念。

(四)构建低碳经济的管理体系。完善现有的环保采购立法,积极构建发展低碳经济的公众参与机制,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依托,出台相关的适应各个领域的子法,强化节能减排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DTI).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Z]. London: DTI,2003.

[2] 周婷.长江上游经济带与生态屏障共建关系研究[J].生态经济,2006(2):54-56.

第9篇

关键词:低碳 低碳旅游 低碳经济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5-113-02

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与经济发展最大的挑战,随着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影响的日益关注,世界各国对于建设低碳经济以应对全球变暖的共识也不断得到加强,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意见指出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但仍面临发展方式粗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服务质量水平不高等问题,必须加强统筹规划,从改革、开放、服务、管理入手,着力提升发展质量,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意见还明确指出,倡导低碳旅游方式。支持宾馆饭店、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经营户和其他旅游经营单位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等系列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1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

1.1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经济。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创新,形成明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及鼓励,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1.2低碳旅游

低碳旅游概念的正式提出,最早见于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该报告根据世界旅游业以及航空、海运和陆路运输业的联合调查写成。报告显示,旅游业(包括与旅游业相关的运输业)碳排放占世界总量的5%,其中运输业占2%,纯旅游业占3%。

低碳旅游,就是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是环保旅游的深层次表现。低碳旅游就包含了政府与旅行机构推出的相关环保低碳政策与低碳旅游线路、个人出行中携带环保行李、住环保旅馆、选择二氧化碳排放较低的交通工具甚至是自行车与徒步等。

2河南省低碳旅游发展现状

河南的资源和能源比较丰富,是全国的能源、原材料重要基地;既是生产大省,也是消耗大省。既是生产大省,也是能源消耗大省,目前河南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现状不容乐观。据河南省统计部门提供的数字,2007年,河南省废水排放量296467万吨,氨氮8.54万吨,二氧化硫156.39万吨,烟尘71.27万吨,粉尘41.49万吨,工业固体废物2.22万吨,全省工业行业废气排放总量达到18890亿立方米。但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河南省的“低碳资源”潜力也十分巨大。据统计,2007年底,河南省拥有林地面积207.3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1.34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6.2%,耕地面积7926.1千公顷,水资源总量65.16亿立方米,湿地面积110.87万公顷。这些低碳资源――森林、耕地和湿地,在吸收、固定二氧化碳中均有重要的作用。

河南省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多尝试,2009年12月7日,当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开幕之日,河南有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就已经开始研讨“倡导低碳生活、发展低碳经济”。 在2010年河南省省长郭庚茂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则首次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发展模式,是以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能源,低碳生活,低碳管理,低碳城市等为表征的经济形态.它不仅是一场大规模的环境革命,更是一场深刻的经济变革。河南有些企业和个人也认识到了低碳经济给我们生活带来的重大影响,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作为旅游资源大省的河南省在“旅游强省”和“中原崛起”的政策指导下,近年来旅游业发展非常迅速。在《河南省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将旅游产业作为河南省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旅游业的产业地位进一步提升,综合带动作用更加突出。做好河南旅游业自身的低碳化发展,成为低碳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将有利地促进河南经济的低碳发展。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旅游业理当先行。旅游本身需要优美的环境,秀丽的山水,而低碳旅游,更减少了旅游中的二氧化碳排放。这也是自行车旅游、徒步旅游当前在全国悄然兴起的原因。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河南某些旅游企业也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发展低碳旅游的方针,如某些旅游饭店提出的节能减排、低碳环保,景区试水“低碳游”,构建低碳交通体系,某些旅行社推出的低碳旅游线路等等。但总体而言,这些还只是个别行为,在发展低碳旅游方面,河南还大有可为。

3河南省发展低碳旅游的建议

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河南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建设生态大省,有利于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促进“十一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河南省应以低碳经济理念为指导,以积极的姿态,大力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

3.1抓住机遇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要抢抓机遇,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强规划设计和政策支持,加快发展新能源,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河南旅游加速发展。河南省政府应将发展低碳旅游作为全省旅游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与文化强省建设、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等统筹发展,将低碳旅游纳入我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发展低碳旅游的指导思想、具体目标和保障措施。建立和完善鼓励低碳旅游发展政策,制定低碳旅游发展地方性法规。在政策制度上进行创新。一是制定鼓励旅游企业节能减排、降低CO2排放、可再生能源使用政策,在税收减免、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方面进行支持,引领和助推低碳经济发展。二是加大政府投入,建立鼓励低碳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旅游企业开展低碳项目。因此河南省相关部门应鼓励和支持旅游行业发展低碳旅游,出台相应激励机制,让绿色低碳真正成为旅行新时尚。

3.2各旅游企业联动,创建低碳旅游模式

3.2.1旅行社

旅行社应专门设计的低碳旅游产品和线路,以满足旅游者对低碳旅游的需要。面临低碳经济的呼唤,有一些旅行社已经在着手设计低碳旅游线路,这将会受到那些环保积极分子的旅游者的青睐。但因为低碳旅游不只是代表节能环保,还可能产生额外费用。如拿交通工具来说,到了景区后,如果旅行团放弃乘坐大巴而改乘景区提供的电瓶车,肯定更“低碳”,但电瓶车的费用比大巴高,会摊派到旅游者身上,增加其旅游费用,有些旅游者还是会更多的考虑价格这一因素。因此还是需要旅行社的积极宣传,才能得到推广。因此从旅游业的角度而言,旅行社应充当低碳旅游的号召者。想要更好地发展绿色环保的低碳游,首先要在公民中普及“低碳游”的理念,使“低碳”的观念深入人心。对参团游客来说,旅行社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

3.2.2旅游饭店

现阶段河南省各旅游饭店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因此在食、住、行方面要倡导绿色消费,采取措施,尽量减少饭店能源、水源和生活物质的使用量,特别注意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饭店在确保设施和服务不降低标准的用或调剂使用。例如饭店为了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使用无污染物品或再生物品,作为某些物品的替代物,如使用纸质餐具替代塑料餐具,印有饭店标志的纸质或布质提袋替代塑料袋等。河南省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应出台对饭店环保节能的支持和奖励政策。比如推进节能环保,支持宾馆饭店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高效照明改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环保企业等。河南省饭店协会可统一印制倡导旅游者加入低碳生活的小卡片,放入客房,号召住店客人,变床单、被单“一天一洗”为“一客一洗”,节约水资源,减少污染排放。

3.2.3旅游景区

2010年初南京中山陵景区就出台了从1月10日起黄标车限行的规定,以构建低碳交通体系;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正在努力打造低碳旅游景区。河南省的各旅游景区也应拿出切实可行的低碳旅游指标和举措,尤其是我省的3家5A级旅游景区登封市嵩山少林景区、洛阳市龙门石窟景区和焦作市云台山风景名胜区更应发挥带头作用。目前这些景区已经在酝酿出台低碳旅游团队奖励优惠政策等,在这些高级别景区的带动作用下,应在全省范围内展开低碳景区的创建活动。

3.3加强宣传教育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发展低碳旅游、建立绿色生活方式,不仅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为此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广泛动员全民参与,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影像等各种媒介,普及气候变化、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相关知识,鼓励人们将低碳生活方式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让他们形成低碳思维方式。节约能源和资源要从小事做起引导人们更多地选择低碳旅游方式,促使旅游者将环保视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规范。旅游业的相关部门应配合公关部门或环保产业部门开展公关活动。借公关活动对广大消费者进行教育,增加公众的环保心理,强化他们的绿色意识,从而更积极主动地进行绿色消费。旅游广告在传递旅游产品的信息时,也要加强对消费者的引导,通过旅游广告来达到教育的效果。河南省应在城市公交站牌以及一些显眼位置应多做一些倡导低碳生活的公益广告牌,让地然旅游深入人心。

3.4积极推进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低碳化发展

旅游业相关产业众多,旅游业在低碳发展进程中,要注重相关产业的低碳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使相关产业走低碳路线,减少 CO2 排放量。由于国际旅游牵涉到长程飞行,据估计,因温室气体导致的全球暖化效应,国际旅游占有的责任份额高达 4%到 6%,因此旅游业被视为高温室气体排放行业。欧洲理事会现已正式通过指令,自 2012 年将目前还未包括在《京都议定书》范围内的民用航空业纳入碳交易系统,且适用于所有进出欧盟区机场的国内和国际航班。据此,相关产业更应致力于技术创新,开发使用低污染,低能耗的新型交通工具及设施等。旅游管理必须和国际现代化管理接轨,采用国际国内先进的低碳管理模式,采用连锁管理模式,实现各个环节持续管理,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提高我国旅游业在国际上的整体竞争力。各国均应支持旅游业低碳发展进程中的相关政策制度,实现技术共享,更好的促进全球低碳经济发展。

4结语

旅游业低碳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是一个部门或一个产业在一年两年内可以完成的,需要经过整个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去努力和探索。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统筹各相关产业之间、各国之间的联系,寻求适合的低碳发展模式,实现清洁生产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整个旅游业的低碳化发展,更好的促进总体经济的低碳发展。

参考文献:

[1]马驰,丁俊慧.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2009(7).

[2]刘啸.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J].中国集体经济,2009(5).

[3]黄文胜.论低碳旅游与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J].生态经济,2009(11).

[4]闫伟东.深圳市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建议[J].中国环保产业,2009(9).

第10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对策建议

引言2003年2月,英国工贸部了《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在序言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所谓“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二氧化碳排放为基础的绿色经济,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其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要求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鼓励低碳发展的国际国内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其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一、云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现况

作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国内一些省市已经积极行动起来。云南省,发展低碳经济优势突出,潜力巨大,因此,其发展低碳经济的进展状况受到了国家和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1.云南省支柱产业低碳经济发展状况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低碳产业的支撑。

按照低碳产业概念,烟草产业、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旅游产业是低碳产业,电力产业中水电也是低碳产业,云南五大支柱产业中有三个半属于低碳产业范畴。矿产业也在积极寻求向低碳经济的转型。

(1)烟草产业

烟草业是一个环境污染相对较小的行业,但基于国家和省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烟草业自身的改良也在不断进行之中。抽烟产生的有害物质有4000余种,其中包括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尼古丁,焦油等,那么如何降低卷烟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含量就成为烟草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燃烧一支香烟,最终进入空气的一氧化碳约为90mg,二氧化碳约为135mg。05年我国销售香烟19328亿支,因此,由于吸烟进入空气的一氧化碳约为17.4万吨,二氧化碳约为26.1万吨。一氧化碳进入空气最终会转化为二氧化碳,也就是说每年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为43.5万吨。新品云烟“如意”是云南红云集团成立后回馈消费者的第一份厚礼,其在烟标上首次印有环保标志,根据国家局有关规定标注:烟气一氧化碳量13mg。以此类推,如果我国销售的香烟都为“如意”,那么,云南省将为全国每年减少37.2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2)电力产业

云南省煤层气资源约4240亿立方米,抽采1亿立方米用于发电,可实现节能量9.5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21.375万吨的二氧化碳;“十一五”期间,示范完成电机系统节能改造示范工程1600项,其中完成600台高效节能电机替代落后低效电机,600台套风机、水泵低压变频改造,50台套高压电机变频调速改造。目标是年节能14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31.5万吨二氧化碳;燃煤工业锅炉节能改造工程,计划年节能22万吨标准煤。云南省电力产业40%靠火力发电,如果采用节能改造工程,将年减少49.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3)矿产业

云南地质结构复杂,金属矿和非金属矿都十分丰富,是中国有色金属重要生产基地,因此,也是治理二氧化碳排放的重点单位。矿产的冶炼过程是产生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与电力产业一样,矿产业同样采用了燃煤工业锅炉节能改造工程,将减少49.5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余热余压利用工程,例如:1)钢铁行业:完成昆钢控股有限公司余热发电示范项目,年新增发电量11.4亿千瓦时,折合14万吨标准煤。2)水泥行业:完成云南瑞安建材48兆瓦新型干法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示范项目,推动昆钢嘉华、红塔滇西水泥利用纯低温余热发电。全省50%新型干法水泥窑实现装机发电,年新增发电量8.14亿千瓦时,折合l0万吨标准煤。3)焦化行业:在焦炭主要生产地曲靖示范完成两个焦炉煤气发电项目。回收60%焦炉煤气发电9亿千瓦时,折合11.061万吨标准煤。4)黄磷行业:在有条件的黄磷生产企业示范完成两个黄磷炉尾气发电项目。5)推广蒸汽冷凝水回收利用、蒸汽蓄热器项目,实现每小时回收100吨蒸汽冷凝水,年节约能源1.44万吨标准煤。每年共可减少至少82.12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2.林业的低碳经济发展状况,即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的开展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是指发达国家间和发展中国家开展减少源的排放和增强汇的清除项目,产生的减排单位可以出让和买卖。简单来说就是发达国家从中国的清洁能源类项目中购买二氧化碳减排量,抵冲发达国家的减排义务。现阶段可计入CDM减排项目的林业活动限于造林与再造林,即林业CDM固碳项目。

由国家林业局与保护国际(CI)和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合作,按照有关国际规则设计和操作程序,正在云南和四川,结合森林植被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行林业碳汇试点示范项目。该项目计划发展森林多重效益,包括生物多样性、碳汇、及社区发展。目前已开展的工作:一是筛选出了玉龙、隆阳、腾冲、双江4个县市区为森林多重效益项目(FCCB)优先发展县;二是召开了FCCB信息系统建设项目专家咨询会及设计报告会;三是成立了碳汇信息管理中心,通过招标的形式确定由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院及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共同完成信息系统的开发。

二、促进云南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云南省拥有丰富的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能,这些资源使得云南能源结构的转变成为可能;秀美的自然风光及浓厚的民族风情,为低碳经济的代表——旅游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云南排碳少(工业化程度不高),吸碳多(森林资源丰富)的经济特点,大大降低了发展低碳经济所付出的成本。

那么,云南应该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帮助各个产业,很好地发展低碳经济呢?1.烟草产业随着人类环保及保健意识的增强,烟草业不可避免地面临衰退,云南省的烟草业已经发展到顶峰,在未来的低碳竞争中并不占优势,对于贮备了大量资金却不知如何使用的云南烟草业,我认为应该在以下方面进行改革:一是拿出一部分资金投资其他具有低碳竞争力的产业,如旅游业,生物质能产业,实现共赢;二是积极研发烟草的其他用途,加快实现产业升级换代。

烟草蛋白具有食用价值。烟叶富含蛋白质,烤烟烟叶在10%左右,晒烟和白肋烟可高达20%。一些研究结果表明,植物叶蛋白尤以烟草叶片中可溶性蛋白(FI)含量高,FI蛋白中的各种必需氨基酸含量不仅均高于世界粮农组织(FAO)制定的蛋白制品中必需氨基酸含量标准,而且其中的酪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和亮氨酸都超过该标准1倍左右,比一些主要粮食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蛋白质中的必需氨基酸含量都高。而且烟草再生能力强,一年可多次收获,烟叶产量高,利用鲜烟叶提取蛋白,其亩产量可超过大豆。

烟草具有药用价值。烟草中所含的泛琨10是目前治疗心肌梗塞等心脏病的特效药物。从烟叶中提取的烟碱具有使精神兴奋和镇静两方面的温和作用。最近的医学研究又发现,烟碱可以缓解托瑞特综合症,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氏综合症、溃疡性结肠炎和注意力缺乏症;而且烟碱制成农药可防治农作物害虫,剩余物质可用作饲料和肥料。

2.以食品为重点的生物开发产业

生物产业是以再生性生物资源为主要原料,市场需求规模巨大,能源需求较少,污染性低,具备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双重特征,是创造绿色GDP的“领航产业”。

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借助低碳经济的契机进一步发展壮大。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国际国内资金的支持。世界银行,各大投资性银行以及国内银行都对低碳融资采取着非常积极地态度;二是大力发展乙醇燃料。云南省

转贴于 主要采用木薯、甘薯等非粮作物生产燃料乙醇,而且现有的生产企业并未占用耕地,所以云南的发展前景看好。三是引进先进技术,发展以可再生植物资源为原料的产品。

3.以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为特点的旅游业旅游业同样是典型的低碳经济产业,随着人类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竞争压力的不断扩大,对精神愉悦的追求将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我们要做的是,借助低碳之风,进一步壮大生态特色旅游。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拆除景区违规建筑,恢复生态原貌,积极推进生态饭店、生态旅馆的建设,提供以绿色食品为主的饮食和采用节能设备的住宿;二是积极开发新的景点,在创意上结合环保,策略上注意与其他景点的斜街,规划时充分考虑当地经济、人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承载力。

4.其他非支柱产业应如何应对低碳的挑战除了以上支柱产业,其他产业也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减排二氧化碳同样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政府应鼓励非支柱产业的兼并与合作,发展产业集群。这些产业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发展壮大,很难在践行低碳的过程中得到政府及国际社会的支持,在技术引进及结构转型中将遇到无法逾越的难关,根本谈不上发展低碳经济。与此同时,在生产过程中推行低碳方式,培养职工低碳意识,开发企业低碳精神。

5.直接的经济利益

以上都是间接通过节能减排来实现经济发展。低碳经济能否形成一个产业,其是否能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至关重要。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使我们看到了契机,它可以直接带来资金的收入,完全可以发展壮大为一个产业。

三、小结

发展低碳经济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是一致的,不仅能够促进解决国内的能源和环境问题,而且有利于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有利于从整体上提升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胡宗洋.低碳经济与中国发展[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1).

[2]何燕.昆明低碳经济情景分析[J].科学环境导刊,2009(1).

[3]王雪娜.我国能源类碳源排放量估算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

第11篇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碳排放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全球气候变暖、能源危机及全球环境危机加剧的大背景下,将低碳经济作为社会经济新模式、新途径,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一、渝北区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及潜力

相对重庆市其他区县,渝北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与基础比较好。

(一)地域及产业政策优势

在两江新区规划范围中,渝北区地域面积占比超过70%,集众多区域优势于一身。按照规划,渝北的龙兴、石船、木耳、古路,将是以先进制造业为主打的一座新城,成为重庆市首个国家级万亿级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最主要的战场。正如工程院院士刘人怀指出的,建设低碳社会的关键就在于拥有大量创新型的先进制造业。作为重庆市首个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试点区的渝北区有着独特的优势。

(二)低碳经济工作已有初步成效

一是煤改气,主城区内已实现生产、生活全面禁煤。二是在工业废物的循环利用方面,截至2010年,工业废水达零排放的工业骨干企业已有8家,中水回用占60%以上。三是节能减排方面,截止2009年底,全区万元GDP综合能耗为0.74吨标煤,同比下降4.4%。其中,公共机构单位能耗同比下降5%;工业企业综合能耗同比下降23.58%。2010年渝北区万元GDP综合能耗同比下降4%。

(三)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名列前茅

2009年渝北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857.6亿元,增长31%,首次跃居全市第一。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先机为渝北区发展低碳经济打下了牢靠的经济基础。

(四)森林工程成绩斐然

近年来,渝北区凭借在生态绿化建设方面的持续高强度投入,森林工程成绩斐然。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渝北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6.1%,到2012年,将达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5.7平方米,新增林地达到20万亩左右,近两年还将增加15万亩以上,主要以生态林为主,而且还有15万亩低效林改造。全区森林年内增加的吸收CO2和释放O2的能量数目可观。巨大的潜力代表着惊人的生态效益,也代表着惊人的经济效益。

二、渝北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

技术进步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决定因子之一。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大力推进“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取得显著成效,连续两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截止2010年5月,全区今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项目达到137个,比2009年全年增长260%。但从总体上看,渝北区工业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如2008年末,重庆累计引进世界500强企业97户,而渝北区只有14户,科技创新总体水平仍相对滞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制约了渝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从传统发展路径向创新性的发展路径转变。

(二)经济产业结构与工业减排存在一定矛盾

渝北区正处于向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转型时期,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8年的4.28∶52.59∶43.14调整为3.73∶54.79∶41.48。从上述的比例可以看出,渝北区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很大。2009年渝北区第二产业增加值251.70亿元,比2008年增长18.6%。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贡献率达51.9%,拉动经济增长7.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发展对能源有较高的消费强度,容易导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日益增多。

其次,渝北区的第一产业中的农业还是比较粗放式的发展模式,甚至可以称之为“高碳农业”。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也是线性发展思维,在三大产业中所占比例不高。

(三)能源资源需求逐步增大的压力

两江新区的成立为渝北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重大的历史机遇,相应,渝北区对能源资源的需求量也将大幅度上升。一是制造业是渝北区的主打产业,这将消耗大量的能源资源;二是建筑业的资源需求量也猛增。2009年渝北区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5.9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2%。渝北区处于两江新区的主战场,两江新区的成立也使渝北区域内的房产市场更加火爆起来,正在建和将要建的民用和工用建筑数量很大。建筑相关能耗(包括建筑能耗、生活能耗、采暖空调能耗等)是很大的能耗大户;三是交通运输业的能耗压力。随着渝北区经济的高速发展,汽车数量年年猛增,不少家庭步入了轿车时代。2009年仅实有汽车营运车辆数就达865辆,比上年增长3.7%。渝北区优越的交通地理优势繁荣了经济的同时,从未来的发展看,也给渝北区交通部门带来很大的碳减排压力。

三、渝北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一)引导绿色消费,倡导低碳经济理念

绿色消费引领绿色生产,而公众的低碳环保意识又决定其消费方式。可以通过报纸、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以及单位、社区等公众场所开展生态文明理念和低碳绿色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宣传,逐步使市民树立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引导市民崇尚消费“绿色餐饮”、“绿色家居”、“绿色家电”等绿色产品,使其在生活和消费过程中注重减少碳排放量,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

(二)创新机制体制,加大科技创新能力扶持

1.加强政策引导,支持低碳技术研发。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低碳技术支撑。对渝北区现有的传统产业技术进行改造升级的同时,还应在有关加快科技创新的政策中,重点向低碳高科技技术倾斜,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把产业结构调轻、调优。 转贴于

2.积极搭建平台,探索碳交易机制。一是开展渝北区碳交易的可行性研究。充分调研,统计出渝北区各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在此基础上,加强对碳减排量的估算、核定以及碳排放源识别等方法论研究。二是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较为灵活的优势,在区内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为国内以后可能会开展的碳排放减排机制做好准备,积累经验。三是大力发展林业碳汇项目。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CO2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发展生态碳汇,就是要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植被吸收大气中的CO2,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丰富植物碳汇能力。

(三)加快产业升级,推动产业低碳化

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低碳产业,对接两江新区的战略布局,借助特殊的优惠政策,对渝北区未来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1.对接两江新区产业布局,打造低碳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指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而低碳产业集群指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实现清洁能源结构和高能源效率的产业集群,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两江新区”的产业布局为“5+3”战略性布局,功能布局为“构建三大特色板块、十大功能区”。在壮大既有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仪器仪表等优势产业的同时,两江新区将布局轨道交通、电力装备(含核电、风电)、新能源汽车、国防军工、电子信息等五大战略性产业,以及国家级研发总部、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备灾及数据中心等三大战略性创新功能布局,加快培育一批高成长性新兴产业集群。这为渝北经济的高速低碳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应该主动对接两江新区产业布局,积极谋划渝北区的低碳产业集群,将渝北工业园区综合优势发挥出来,发展低碳产业集群。

(1)进行低碳产业集群规划试点并逐步推广。坐落于两江新区及渝北经济重镇中的台商工业园近几年实现跨越式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快速增长。目前,园区正与台湾新竹科学园联合在西部打造又一个电子信息产业高地。在这一轮大开放的机遇中,台商工业园还将不断优化升级,以打造“低碳新型产业园”、“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生态宜居城区”为目标,力争在2—3年内成为重庆产业结构优化、高端要素集聚、宜居宜商宜业的新增长极和新城区。可以把台商工业园作为低碳产业集群的示范基地打造,引领其他低碳产业集群的建设。一是大力发展创新金融、电子信息、服务外包、创意设计、品牌会展等高端服务领域。二是加快发展新一代移动通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产业,并从源头做好产业低碳化定位。

(2)加强产业集群地区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利用各种政策手段支持产业集群的环保节能健康发展。在率先打造一批新型低碳产业集群的同时,还要出台鼓励中小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创新机制政策。一是要对中小企业开展节能减排的宣传和培训工作;二是开展中小企业节能降耗的标准制定工作,加大对中小企业落后生产能力的淘汰力度;三是通过激励机制鼓励中小企业主动进行节能减排;四是政府完善中小企业节能服务体系,加速企业实现节能减排能力建设。

2.发展低碳农业。发展低碳农业应是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子。发展低碳农业一是推广应用无公害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减少化肥等对环境的污染;二是要在农村大力推广沼气和农林废弃物气化技术,大量开发生物质能源。这些是发展低碳农业的有效途径。

3.发展低碳服务业。由于渝北区处于工业化中前期,工业化的快速增长伴随碳排放的减少并不容易,而实行服务业的战略发展,不可不谓是一条新的路子。一是金融创新为抓手,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二是提升发展现代物流业;三是整合资源,推动低碳休闲、旅游业发展;四是以提高民生为目的,大力发展文化体育服务业。

(四)以城市空间规划为突破点,促进低碳型城市建设

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开始向低碳转型,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笔者以为,应以城市空间规划为突破点,从建筑、交通和能源保证几个方面探讨渝北区的低碳型城市建设。

1.低碳理念融入规划设计。低碳理念要融入现有法定规划编制体系,与世界的低碳经济潮流接轨。渝北区政府可以在原有的经济社会规划、城市规划的基础上,以低碳城市理念贯穿整个规划,考虑“地上地下一体化”,创新构建一个适应低碳经济要求的低碳城市规划。

2.精心规划试点低碳城区。可以考虑将悦来会展城规划建设成为低碳城区示范点,先期开展工作。一是成立低碳城区试点领导小组,制定相关政策,统筹协调试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二是研究制定促进悦来会展城低碳发展的综合配套政策,如鼓励政策,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节能减排积极性。三是建立低碳成效评价考核机制,将“建设低碳城区”的相关指标纳入现有考核体系,并定期公布各行业、各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的能效利用的情况,发挥目标评价导向作用。四是在交通管理、建筑节能、绿化建设、资源利用、市民广泛参与等方面进行试点工作。如选择某个小区进行低碳生活示范区试点,推广低碳生活新技术、新方法;又如在家庭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通过示范效应,逐步建设渝北区的其他低碳城区,促进经济和城市建设的转型。

3.推行新标准,促进建筑低碳化。如果大力发展低碳建筑,将推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发展绿色建材、可再生能源产业等,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优化升级。

(1)优化建筑设计,选用低碳材料。在设计中强调建筑的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如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建筑材料尽可能采用可回收性材料,其中约60%应为透水性材料,从源头上减少建筑的碳排放。

(2)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实现建筑的低碳化,在监管层面也是很重要的。对新建、在建建筑项目,严格执行国家《可再生能源法》关于建筑领域的规定,避免项目方为规避成本而造成的“碳锁定效应”。如要尽快淘汰不符合技术标准的塑钢门窗加工制造企业。

4.倡导绿色出行,推进交通低碳化。纵观渝北区交通运输的实际情况,要实现低碳交通,当前要做的主要工作:一要研究制定交通运输行业“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专项规划;二是充分利用两江新区将布局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战略性产业契机,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和以轨道为行走路线的公共交通工具,发展绿色交通系统,实现交通组织的高效化、出行方式的公交化,减少碳排放;三是要建立交通影响评价制度,以后的城市建设,不管是一栋大楼还是道路、桥梁,都要预先评估对交通可能造成的影响;四是要完善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体系,推进交通系统的低碳化。

5.降低对高碳能源的依赖,推动能源低碳化。第一,加快出台促进低碳能源发展的配套政策。制定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的配套政策,逐步提高其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第二,政府加大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进行可再生能源的技术研发扶持力度;第三,加快农村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示范项目建设,如利用渝北区农村充足的秸秆燃烧发电,解决一部分电力消费问题;第四,是借助渝北区富抱泉小区、加新沁园智能用电小区试点建成的社会效应,进行智能城市建设推广,实现能源的集约式利用。

参考文献

[1]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0-03-09.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对策建议

 

一、引言

2003年2月,英国工贸部了《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在序言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所谓“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二氧化碳排放为基础的绿色经济,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其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要求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鼓励低碳发展的国际国内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其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二、云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现况

作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国内一些省市已经积极行动起来。云南省,发展低碳经济优势突出,潜力巨大,因此,其发展低碳经济的进展状况受到了国家和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1.云南省支柱产业低碳经济发展状况

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低碳产业的支撑。按照低碳产业概念,烟草产业、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旅游产业是低碳产业,电力产业中水电也是低碳产业,云南五大支柱产业中有三个半属于低碳产业范畴。矿产业也在积极寻求向低碳经济的转型。

(1)烟草产业

烟草业是一个环境污染相对较小的行业低碳生活论文,但基于国家和省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烟草业自身的改良也在不断进行之中。抽烟产生的有害物质有4000余种,其中包括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尼古丁,焦油等,那么如何降低卷烟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含量就成为烟草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

燃烧一支香烟,最终进入空气的一氧化碳约为90mg,二氧化碳约为135mg。05年我国销售香烟19328亿支,因此,由于吸烟进入空气的一氧化碳约为17.4万吨,二氧化碳约为26.1万吨。一氧化碳进入空气最终会转化为二氧化碳,也就是说每年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为43.5万吨。新品云烟“如意”是云南红云集团成立后回馈消费者的第一份厚礼,其在烟标上首次印有环保标志,根据国家局有关规定标注:烟气一氧化碳量13mg。以此类推,如果我国销售的香烟都为“如意”,那么,云南省将为全国每年减少37.2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2)电力产业

云南省煤层气资源约4240亿立方米,抽采1亿立方米用于发电,可实现节能量9.5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21.375万吨的二氧化碳;“十一五”期间,示范完成电机系统节能改造示范工程1600项,其中完成600台高效节能电机替代落后低效电机,600台套风机、水泵低压变频改造,50台套高压电机变频调速改造。目标是年节能14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31.5万吨二氧化碳;燃煤工业锅炉节能改造工程,计划年节能22万吨标准煤。云南省电力产业40%靠火力发电,如果采用节能改造工程,将年减少49.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3)矿产业

云南地质结构复杂,金属矿和非金属矿都十分丰富,是中国有色金属重要生产基地,因此,也是治理二氧化碳排放的重点单位。矿产的冶炼过程是产生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与电力产业一样,矿产业同样采用了燃煤工业锅炉节能改造工程,将减少49.5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余热余压利用工程,例如:(1)钢铁行业:完成昆钢控股有限公司余热发电示范项目低碳生活论文,年新增发电量11.4亿千瓦时,折合14万吨标准煤。(2)水泥行业:完成云南瑞安建材48兆瓦新型干法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示范项目,推动昆钢嘉华、红塔滇西水泥利用纯低温余热发电。全省50%新型干法水泥窑实现装机发电,年新增发电量8.14亿千瓦时,折合l0万吨标准煤。(3)焦化行业:在焦炭主要生产地曲靖示范完成两个焦炉煤气发电项目。回收60%焦炉煤气发电9亿千瓦时,折合11.061万吨标准煤。 (4)黄磷行业:在有条件的黄磷生产企业示范完成两个黄磷炉尾气发电项目。(5)推广蒸汽冷凝水回收利用、蒸汽蓄热器项目,实现每小时回收100吨蒸汽冷凝水,年节约能源1.44万吨标准煤。每年共可减少至少82.12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2.林业的低碳经济发展状况,即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的开展。

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是指发达国家间和发展中国家开展减少源的排放和增强汇的清除项目,产生的减排单位可以出让和买卖。简单来说就是发达国家从中国的清洁能源类项目中购买二氧化碳减排量,抵冲发达国家的减排义务。现阶段可计入CDM减排项目的林业活动限于造林与再造林,即林业CDM固碳项目。

由国家林业局与保护国际(CI)和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合作,按照有关国际规则设计和操作程序,正在云南和四川,结合森林植被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行林业碳汇试点示范项目。该项目计划发展森林多重效益,包括生物多样性、碳汇、及社区发展。目前已开展的工作:一是筛选出了玉龙、隆阳、腾冲、双江4个县市区为森林多重效益项目(FCCB)优先发展县;二是召开了FCCB信息系统建设项目专家咨询会及设计报告会;三是成立了碳汇信息管理中心,通过招标的形式确定由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院及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共同完成信息系统的开发。

三、促进云南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云南省拥有丰富的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能,这些资源使得云南能源结构的转变成为可能;秀美的自然风光及浓厚的民族风情,为低碳经济的代表——旅游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云南排碳少(工业化程度不高),吸碳多(森林资源丰富)的经济特点,大大降低了发展低碳经济所付出的成本。

那么,云南应该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帮助各个产业,很好地发展低碳经济呢?

1.烟草产业

随着人类环保及保健意识的增强,烟草业不可避免地面临衰退,云南省的烟草业已经发展到顶峰,在未来的低碳竞争中并不占优势,对于贮备了大量资金却不知如何使用的云南烟草业,我认为应该在以下方面进行改革:一是拿出一部分资金投资其他具有低碳竞争力的产业,如旅游业低碳生活论文,生物质能产业,实现共赢;二是积极研发烟草的其他用途,加快实现产业升级换代。

烟草蛋白具有食用价值。烟叶富含蛋白质,烤烟烟叶在10%左右,晒烟和白肋烟可高达20%。一些研究结果表明,植物叶蛋白尤以烟草叶片中可溶性蛋白(FI)含量高,FI蛋白中的各种必需氨基酸含量不仅均高于世界粮农组织(FAO)制定的蛋白制品中必需氨基酸含量标准,而且其中的酪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和亮氨酸都超过该标准1倍左右,比一些主要粮食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蛋白质中的必需氨基酸含量都高。而且烟草再生能力强,一年可多次收获,烟叶产量高,利用鲜烟叶提取蛋白,其亩产量可超过大豆。

烟草具有药用价值。烟草中所含的泛琨10是目前治疗心肌梗塞等心脏病的特效药物。从烟叶中提取的烟碱具有使精神兴奋和镇静两方面的温和作用。最近的医学研究又发现,烟碱可以缓解托瑞特综合症,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氏综合症、溃疡性结肠炎和注意力缺乏症;而且烟碱制成农药可防治农作物害虫,剩余物质可用作饲料和肥料。

2.以食品为重点的生物开发产业。生物产业是以再生性生物资源为主要原料,市场需求规模巨大,能源需求较少,污染性低,具备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双重特征,是创造绿色GDP的“领航产业”。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借助低碳经济的契机进一步发展壮大。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国际国内资金的支持。世界银行,各大投资性银行以及国内银行都对低碳融资采取着非常积极地态度;二是大力发展乙醇燃料。云南省主要采用木薯、甘薯等非粮作物生产燃料乙醇,而且现有的生产企业并未占用耕地,所以云南的发展前景看好。三是引进先进技术,发展以可再生植物资源为原料的产品。

3.以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为特点的旅游业。旅游业同样是典型的低碳经济产业,随着人类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竞争压力的不断扩大,对精神愉悦的追求将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我们要做的是,借助低碳之风,进一步壮大生态特色旅游。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拆除景区违规建筑,恢复生态原貌,积极推进生态饭店、生态旅馆的建设,提供以绿色食品为主的饮食和采用节能设备的住宿;二是积极开发新的景点,在创意上结合环保低碳生活论文,策略上注意与其他景点的斜街,规划时充分考虑当地经济、人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承载力。

4.其他非支柱产业应如何应对低碳的挑战。除了以上支柱产业,其他产业也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减排二氧化碳同样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政府应鼓励非支柱产业的兼并与合作,发展产业集群。这些产业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发展壮大,很难在践行低碳的过程中得到政府及国际社会的支持,在技术引进及结构转型中将遇到无法逾越的难关,根本谈不上发展低碳经济。与此同时,在生产过程中推行低碳方式,培养职工低碳意识,开发企业低碳精神。

5.直接的经济利益。以上都是间接通过节能减排来实现经济发展。低碳经济能否形成一个产业,其是否能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至关重要。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使我们看到了契机,它可以直接带来资金的收入,完全可以发展壮大为一个产业。

三、小结

发展低碳经济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是一致的,不仅能够促进解决国内的能源和环境问题,而且有利于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有利于从整体上提升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胡宗洋.低碳经济与中国发展[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1).

[2]何燕.昆明低碳经济情景分析[J].科学环境导刊,2009,(1)

[3]王雪娜.我国能源类碳源排放量估算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

[4]李俊峰,马铃娟.低碳经济是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制[J].世界环境,2008,(2).

第13篇

【摘要】对外贸易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对外贸易迎来了挑战,需要通过改变对外贸易的发展路径来进行调整。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在低碳经济条件下的发展现状,然后细致讨论了低碳经济条件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路径的转变策略。旨在为对外贸易经营发展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低碳经济;对外贸易;发展路径

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已经积极应对全球变暖等多重命题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整改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一带一路经济战略下,我国对外贸易本来处于一个发展的大好时候,但是低碳经济条件下,又使得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在面对机遇的时候也迎来了挑战。总体来说,对我国对外贸易企业进行改革,不仅能够实现我国贸易经营低碳环保,还能够随着一带一路在世界各地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有利于企业在国际市场中长足稳定地发展。

一、低碳经济条件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一)出口贸易稳定发展

从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良好态势,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也随之增加。2010―2014年我国出口贸易总额共增长7648.8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速为9.76%。2008年经济危机影响下,导致了2010年世界经济贸易疲软,但是由于我国政府积极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所以我国对外贸易在2010年依然处于增长形势。随后的几年里,我国的贸易增长额度较为平稳,并且具有一定的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能力。

(二)出口商品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在对外贸易中,出口商品贸易结构主要是指各种商品的组成情况。一般来说,出口商品贸易结构主要有三种形式,即资源密集型和工业制成品以及服务贸易。通常情况下,在国际市场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出口商品的结构上有显著的不同,但是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前者主要出口工业成品或者资源密集型产品,后者主要出口低技术产品和低成本的产品,基本上后者出口的都是初级产品。通过出口商品贸易结构优化,我国有效应对了低碳经济条件下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冲击,同时完善了我国低碳企业生产的方式。

(三)出口贸易市场多元化

我国对外经贸的成熟发展推进了我国出口贸易市场多元化的发展步伐,为我国的对外贸易注入了新的活力。由于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和良好的政策,这就使得我国出口贸易市场呈现出了显著的多元化的特点。随着我国对外经贸的发展和完善,各种贸易条件也在不断优化和明确,这就使得更多的国内企业将销售目标锁定在国外,扩大了对外经贸的企业规模。

二、低碳经济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路径转变策略

(一)积极参与国际相关规则的制定,推动低碳技术合作

在低碳经济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联合国的关于低碳的规定制定中,可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现实,制定出合理的规则,从而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在低碳经济条件下生存发展。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的不断深入以及各国履行减排义务,有关低碳产品、低碳技术认定等诸如此类的国际规则、标准等将逐步成熟,并将对各国产生重要影响。

(二)调整外贸出口产品结构,推动产业升级转型

低碳经济确实对我国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造成了威胁,但是低碳经济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国要从自己企业出发,改变出口产品结构,从而应对低碳经济带来的挑战。通过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来缓冲低碳经济带来的冲击,与此同时也要通过技术改革来提升我国出口工业成品的能力,从而将非低碳产品出口为主转变成为出口低碳商品为主。在改变出口产品结构之前,首先要改变企业经营形式,即企业要对自己的生产经营进行升级调整。通过升级来适应低碳条件下的生产需要。所以,低碳经济发展需要与企业转型紧密联系在一起,大体上说,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通过科技创新来改变企业生产,从而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碳排放量,做到生产上低碳。第二,通过税收方式来促进企业向着低碳经济转变。从中、长期来看,推进低碳经济,我国必须要改变自身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提升产业在研发设计、销售及品牌环节的实力,推进加工贸易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这既是我国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获取产业竞争力的要求,也是使我国实现低碳经济下的外贸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优化外资引进结构,严防高碳产业进入

引入外资是我国国际发展的需要,也是优化自身企业结构的需要,同时也是实现人才流动和解决就业的需要。在低碳经济条件下,我国要将外资的生产经营模式提到桌面上,在引进外资企业之前,要对其低碳经济生产理念和生产技术以及生产能力进行综合考评,从而确保在我国全力践行低碳经济的进程中,不再有非低碳经济企业在中国大地运行。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国国内的自由资金已经非常充裕,因此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我们在引进外资时,应严格限制高碳排放项目的进入,以避免成为发达国家高碳排放产业转移的“避难所”。

(四)培育碳交易市场,参与国际碳交易市场的竞争

低碳经济条件下,除了在自己生产上践行低碳之外,还有积极参与世界碳交易市场。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也能够为发展中国家做出榜样,提供实现由非低碳型经济向着低碳型经济发展的经验。我国在清洁生产机制方面做得非常好,这就提高了我国产品低碳经济的生产形象。我国积极参与到国际碳交易市场中去,可以通过竞争来促进创新和发展,从而能够更好的实现清洁生产。创新是我国各个行业发展的主题,积极参与国际低碳经济的各项活动中,能够更好更多的了解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并且在互动中酝酿更好的低碳环保的生产策略。我国不是减排义务国,但已是CDM最大供给国。

(五)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战略和互联网来开展对外贸易

一带一路经济战略下,国家为企业在海外贸易上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这免去了企业自己寻找海外销售路径的难关。对此,企业要积极把握住国家的良好政策和世贸机会,从而让自己的企业能够长足稳定于国际市场之上。由于我国企业在低碳环保方面做的还有一定差距,依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所以我国企业要通过其他方面的优势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当下全球一体化,同一类商品在市场上竞争非常激烈,通过降低价格的方式能够赢得胜利,但是同时也削弱了自己在市场上的经济效益。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阶段,对于弘扬民族文化的产品国家会给予极大的支持。因此,企业要以一带一路契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元素,来提升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从而稳固自己在对外贸易上的地位。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低碳经济条件下,我国对外贸易只有进行改革,才能够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才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通过参与制定国际相关规则,能够更好地了解低碳经济的经营方式和方法,同时也能够树立我国在国际市场上低碳经营产品的权威性。通过调整外贸出口产品结构,能够促进产业对自己的产品进行优化和整改,从而强化我国企业在低碳经济条件下的抵御市场变革风险的能力。通过优化外资企业结构,能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将非低碳产业扼杀在摇篮当中,从而提升我国低碳企业的数量。通过培育碳交易市场,并且积极参与国际碳交易竞争,能够有效地改善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有助于我国低碳型企业的发展。因此,相关工作人员要运用普遍联系的原理来整改低碳经济条件下对外贸易的发展路径,迎接低碳经济带来的挑战,充分利用一带一路经济政策,让企业在改革大潮中脱胎换骨,更加强大。

参考文献:

[1]李慢.低碳经济条件下我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J].时代金融,2015(21)

[2]程敏.低碳经济与我国出口贸易发展方向[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03)

第14篇

>> 金融危机背景下产业调整的低碳发展路径研究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物流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 低碳经济背景下发展林业的思考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羊绒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与对策建议 金融危机背景下发展西部金融业应注意汲取的经验和教训 金融危机时代关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 金融危机背后的中国低碳经济革命 金融危机背景下高职学生自主创业的机遇与优势分析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电影业的机遇与挑战 低碳金融支持低碳城市经济发展的调研与建议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机遇与对策 低碳经济下发展低碳旅游的探索 低碳经济下发展低碳物流的若干难点与对策 金融危机是中国的发展机遇 金融危机给文化发展的机遇 “后危机”时代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与挑战 金融危机也是发展机遇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媒体的世界眼光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潘家华.低碳发展的社会经济与技术分析[C].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制度与政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IPCC.Special Report on Emission Scenario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4]国家计委,等.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5]《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2007.

[6]江上舟.加大节能技改力度,推进技术进步和节约增效[J].上海节能,2000,(9).

[7]任奔.健全上海清洁能源技术创新体系的若干建议[J].上海节能,2008,(3).

[8]魏蔚,乔为国.国外促进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政策措施[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11-05.

[9]上海市经委,发展改革委,统计局.上海产业能效指南,2006.

第15篇

关键词:矿山地质 发展前景 专业目录 调整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b)-0166-01

地质行业近年来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为适应这种变化,矿山地质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等的修改势在必行。

1 首先介绍我校与“矿山地质”相关专业开设情况

辽宁省工程技术学校始建于1983年。目前开设地质勘查与找矿、宝玉石鉴定与加工、岩土工程、钻探工程技术、测量工程技术、化验分析与检验、地球物理探矿、采矿技术八个专业。我校虽未曾开设“矿山地质”但我校开设的八个专业中地质调查与找矿与采矿技术两个专业与“矿山地质”是相关专业,地质调查与找矿从2005―2012年每年招生人数分别为2005年100人,2006年162人,2007年89人,2008年54人,2009年52人,2010年34人,2011年22人,2012年14人,2013年25人。整体呈下滑趋势。从就业率来看,由于受事业单位招聘制度改变,地质中专学生在事业单位就业率逐年下滑。在企业单位就业学生中以合同制或临时聘用形式者居多,这说明地勘单位对中等职业学校地质专业学生仍有需求。我校采矿专业是2008年首次招生,当年招生规模为44人,2009年招生人数为19人,以后停止招生,这两届学生直接到内蒙森工集团上班。

2 对矿山地质专业发展及就业前景分析

虽然我校未开设矿山地质专业,但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对分配到矿山企业工作的我校毕业生进行调研,通过对学生信息反馈的分析及与矿山工程师的交流,认为矿山地质专业的前景是比较乐观的。主要原因如以下几点。

(1)矿山地质专业是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市场需求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矿业方面,竞争力较小,且在矿业方面有较大需求,该专业毕业生就业较好。

(2)1995年后,地质人员出现断档情况,地质院校毕业生分配到地勘单位或矿山企业的人员较少,导致目前矿山地质人员紧缺,在这种环境下,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较好。

(3)近几年,许多小规模的矿山企业和一些民营的矿山企业根本没有专门的矿山地质人员,他们急需一批既懂地质专业又懂采矿专业和测量专业的矿山地质人员,这为学生实习就业等创建了便捷条件。

3 矿山地质专业目录调整的建议

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必须符合社会的需求,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核心能力的确定、课程体系的调整应紧紧跟随矿山企业对矿山地质人才的需求而不断改革和调整。

(1)专业培养目标调整建议:矿山地质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学生能够运用现代地质理论和先进科学手段,从事矿山地质职业领域地质技术管理工作,具有地质资料收集与整理、分析、制图、预测预报、编写地质说明书、地质报告编写、储量管理等矿山地质技术与管理的能力,能够胜任矿山地质、矿井水文地质、储量管理、矿井地质勘查的岗位的高端技能人才。

(2)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建议:矿山地质专业主要培养能够从事煤矿、固体矿山中有关地质技术及管理方面的工作。其核心职业能力是:培养学生固体(煤、金属、非金属)矿床设计、开采、生产的基本技能。因此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①矿山地质专业的毕业生需要在野外或井下进行实地的勘测,工作环境较差,条件比较艰苦,对于现在的学生是一种比较艰辛的工作,大部分毕业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因此,首先让学生在思想上有从事艰苦行业的准备,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地质品质。

②矿山地质专业新毕业的学生缺少实地勘测和在勘测过程中的一些生活等方面的经验,而许多公司或矿山都在招聘地质工作人员时更多看重的是工作经验,因此工作经验缺乏是学生面临的最大的难题。所以在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上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聘请一些有野外工作经验的地质人员为给学生教学,这样以来,既能让学生懂得一些野外生活的经验,也会使比较枯燥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乐趣的课堂,还能把一些野外比较实用的工作方法教给学生。另外,多组织学生到地质企业或矿山企业进行实习,而且要换一些不同的地方进行实习,要有针对性的实习,正所谓见多识广,只有见得多了,做的多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就具备了。

③在理论教学内容上应浅显易懂,接近实际,为此,学校应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有实际经验人员共同开发既符合学校教学又能满足企业生产实际需要的校本教材。

(3)专业核心课程调整建议:在原有的专业目录中,《岩石矿物》、《古生物与地史》、《构造地质》是三大基础课程,辅助有力的基础地质训练、野外实习,增强学生的地质工作技能,这是切实可行的。可否考虑增加《煤田、矿床地质》和《矿产资源评价》,通过这两门课的学习,使学生增强对矿区的矿床的整体认识,并考虑矿产的综合利用。《岩体力学》和《工程力学》建议选修或减少课时。建议增加《矿山水文地质》和《矿井地质》,使学生对矿区的地下水情况有所了解和掌握,以减少矿山地质灾害;为学生对井下地质情况的处理打下基础。还建议增加《固体矿产勘查技术》使学生对矿产勘查的基本方法和工作手段有所了解;最后建议增设《Mapgis》课程,使学生们掌握现代化工作方法。

调整后的专业核心课程是:《普通地质学》、《矿物岩石学》、《古生物地史学》、《测量学》(矿山测量)、《构造地质学》、《煤田、矿床地质》、《矿产资源评价》、《采矿学》《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环境工程》、《矿山水文地质学》、《矿井地质》、《固体矿产勘查技术》、《Mapgis》、《矿山企业管理与技术经济分析》。《岩体力学》与《工程力学》建议选修。

(4)主要实践教学环节调整建议。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工程意识,注重能力培养,按照深入一点而兼顾全面的原则组织实习。新生入学后用一周时间组织他们去参观矿山,了解矿山工程系统,特别是一些管理工作特点,使学生初步意识到他们将来要做什么,现在需要学什么,使学生感悟到矿山基础地质等基础知识都是矿山工作所必须的。在矿山地质基础课之后,针对矿山实际基础地质工作内容,增设两周综合训练课。然后,安排适度的矿山基础地质实习,这就使矿山基础地质教学,在矿山地质系统教学中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其有机的运作,有利的推动了整个矿山地质专业教学。

调整后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地质认识、矿山认识实习;测量实习;地质填图实习;构造地质课程设计;矿井地质设计;采矿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