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城镇建设工程行业标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20*年标准定额工作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切实按照全国建设工作会议和全国标准定额工作会议的各项部署,进一步完善工程建设标准定额体系和管理机制,加快编制进度,提高标准覆盖率,大力开展政府投资项目建设标准和建设项目评价的制定修订工作,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不断增强基础服务能力,促进标准定额管理又好又快发展。
一、推进全文强制标准的制定
批准《城镇燃气技术规范》、《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完成《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的修订;加快《工程防火规范》、《城市给水排水规范》编制;启动《公共建筑技术规范》编制前期工作;开展强制性标准制定、实施和监督机制研究。
二、继续完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
以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城乡规划、建设工程安全、工业建设领域标准制定修订为重点,加大工作力度。实施在编标准项目的动态管理,加快编制进度;完成《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城乡规划、城镇建设、房屋建筑部分)》修订和《城镇轨道交通标准体系》编制;细化并完成《建筑节能标准体系》、《节能建筑评价标准》审批。完成对*年及以前国家标准和城建建工行业标准复审,开展对*~*年标准规范的复审,加强现行标准的修订,提高标准的水平。
三、继续推进工程量清单计价改革
完善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体系。加快计价规范修订工作;批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正文部分),组织开展技术交底宣贯工作;启动《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附录部分)修订工作;开展工程量清单计价体系和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中低价中标的研究工作。
四、加快政府投资项目经济技术规则编制进度
紧密围绕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及投资体制改革的需要,突出重点,加快建设标准、建设用地指标和方法参数的编制步伐,不断提高覆盖率,编制建设项目评价方法与参数专项规划,制定各行业实施细则,开展政府投资项目评价方法与参数实施情况的调研。加快更新速度,开展建设标准清理及体系修订的前期准备工作,继续开展战略研究,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建立跨部门的建设标准协调工作平台。促进项目编制、管理和实施的科学有效性发展。
完成《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预算定额》、《党政机关办公用房设计概算编制办法》、《市政工程估算指标》(垃圾处理册)、《市政工程设计概算编制办法》的编制工作。按照建筑节能有关标准的要求,制定和补充相应的计价依据,为推动“四新”和节能技术提供服务。
五、完善工程造价咨询的许可和监管制度
按照《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管理办法》和《注册造价工程师管理办法》两个部令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完善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和造价工程师的监管办法。建立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和造价工程师工作质量和信用评价体系,加强企业和个人的诚信监管,通过行政和行业监管,社会监督,逐步形成诚信奖惩机制。
六、推进工程建设标准化支撑体系建设
开展技术支撑体系研究,筹建全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技术咨询委员会和全国工程建设标准技术管理委员会;完成《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咨询委员会换届。
完成《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条例》的修改论证和上报;完成《工程建设标准编写规定》的修订,印发《工程建设标准翻译出版管理办法》;开展《工程建设标准宣贯培训管理办法》、《工程建设标准化信息管理办法》论证。逐步建立健全标准计划、制修订过程、标准备案和强制性标准的网上管理制度。
七、认真做好《建设工程劳动定额》的贯彻落实工作
加强工程建设标准的宣贯培训和使用情况检查,强化标准的实施监管,普及标准化知识,提高全社会标准化意识。
完成《建设工程劳动定额》的报批和工作;组织劳动定额的宣贯和培训工作;指导各地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结合新形势要求,做好劳动定额的贯彻落实工作。
八、不断提高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
进一步完善建筑工程实物量与建筑工种人工成本信息的测算和制度;为加强对城市住宅建造成本的监测和指导,制定城市住宅建造成本信息数据标准,指导各地开展城市住宅工程造价信息的;组织制定《党政机关办公楼造价信息标准》;完成《建设工程人材机数据标准》的编制工作。
九、加快实施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战略
启动工程建设国际化战略研究,并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重点开展建筑工程行业主要标准的翻译,年内完成不少于30项建筑工程标准的英文版本翻译出版。同时,加强有关部门和行业间的协作,促进水利、电力、石化、铁道等行业工程建设标准翻译工作的开展;认真落实我国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标准化合作协议。
一、推进全文强制标准的制定
批准《城镇燃气技术规范》、《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完成《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的修订;加快《工程防火规范》、《城市给水排水规范》编制;启动《公共建筑技术规范》编制前期工作;开展强制性标准制定、实施和监督机制研究。
二、继续完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
以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城乡规划、建设工程安全、工业建设领域标准制定修订为重点,加大工作力度。实施在编标准项目的动态管理,加快编制进度;完成《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城乡规划、城镇建设、房屋建筑部分)》修订和《城镇轨道交通标准体系》编制;细化并完成《建筑节能标准体系》、《节能建筑评价标准》审批。完成对2000年及以前国家标准和城建建工行业标准复审,开展对2001~2002年标准规范的复审,加强现行标准的修订,提高标准的水平。
三、继续推进工程量清单计价改革
完善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体系。加快计价规范修订工作;批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正文部分),组织开展技术交底宣贯工作;启动《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附录部分)修订工作;开展工程量清单计价体系和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中低价中标的研究工作。
四、加快政府投资项目经济技术规则编制进度
紧密围绕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及投资体制改革的需要,突出重点,加快建设标准、建设用地指标和方法参数的编制步伐,不断提高覆盖率,编制建设项目评价方法与参数专项规划,制定各行业实施细则,开展政府投资项目评价方法与参数实施情况的调研。加快更新速度,开展建设标准清理及体系修订的前期准备工作,继续开展战略研究,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建立跨部门的建设标准协调工作平台。促进项目编制、管理和实施的科学有效性发展。
完成《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预算定额》、《党政机关办公用房设计概算编制办法》、《市政工程估算指标》(垃圾处理册)、《市政工程设计概算编制办法》的编制工作。按照建筑节能有关标准的要求,制定和补充相应的计价依据,为推动“四新”和节能技术提供服务。
五、完善工程造价咨询的许可和监管制度
按照《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管理办法》和《注册造价工程师管理办法》两个部令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完善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和造价工程师的监管办法。建立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和造价工程师工作质量和信用评价体系,加强企业和个人的诚信监管,通过行政和行业监管,社会监督,逐步形成诚信奖惩机制。
六、推进工程建设标准化支撑体系建设
开展技术支撑体系研究,筹建全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技术咨询委员会和全国工程建设标准技术管理委员会;完成《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咨询委员会换届。
完成《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条例》的修改论证和上报;完成《工程建设标准编写规定》的修订,印发《工程建设标准翻译出版管理办法》;开展《工程建设标准宣贯培训管理办法》、《工程建设标准化信息管理办法》论证。逐步建立健全标准计划、制修订过程、标准备案和强制性标准的网上管理制度。
七、认真做好《建设工程劳动定额》的贯彻落实工作
加强工程建设标准的宣贯培训和使用情况检查,强化标准的实施监管,普及标准化知识,提高全社会标准化意识。
完成《建设工程劳动定额》的报批和工作;组织劳动定额的宣贯和培训工作;指导各地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结合新形势要求,做好劳动定额的贯彻落实工作。
八、不断提高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
进一步完善建筑工程实物量与建筑工种人工成本信息的测算和制度;为加强对城市住宅建造成本的监测和指导,制定城市住宅建造成本信息数据标准,指导各地开展城市住宅工程造价信息的;组织制定《党政机关办公楼造价信息标准》;完成《建设工程人材机数据标准》的编制工作。
九、加快实施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战略
启动工程建设国际化战略研究,并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重点开展建筑工程行业主要标准的翻译,年内完成不少于30项建筑工程标准的英文版本翻译出版。同时,加强有关部门和行业间的协作,促进水利、电力、石化、铁道等行业工程建设标准翻译工作的开展;认真落实我国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标准化合作协议。
一、目标任务
围绕“凝心聚力打造中心强镇,以人为本共建和谐游埠”为实践载体,开展学习培训,走村进企入户专题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开好民主生活会。2010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到2010年,努力实现全镇总产值13亿元,税收实现2800万元;建立一支招商引资队伍,从社会上聘请人员,并建立奖励措施;以万亩科技示范园为平台,做好优质农产品引进工作。
二、我镇发展中存在问题原因
(一)理论学习不够扎实。领导班子成员处理日常工作多,主动学习少。学习内容上以上级布置的、与工作有关的理论知识为主,真正把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学深学透还不够,对经济、管理领域知识掌握少。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习惯于用传统思维方式考虑问题,创新意识还不够强,应急求近比较多,长远考虑少。
(二)工作方法有待于改进。在具体工作落实上,具体要求多,事后总结少,缺少事后分析研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还没有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激发群众的创新活力,方法少,思路不开阔,力度不大。破解发展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办法不多,对急事、难事抓得多,对战略性、长远性的问题考虑少,考虑眼前工作多。
(三)是工作作风不够严谨扎实。在工作中缺乏全面、深入细致地调查和研究。工作中缺乏雷厉风行、一抓到底精神,存在重安排、轻检查的现象。工作标准不够高、不够严,有的同志过份依赖部门负责人,缺乏必要的调查研究,争先创优意识不够深。
(四)是工作机制有待完善。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关系问题越来越复杂,对政府如何适应市场、社会发展,加强服务、管理、调控等职能有待于深入研究。招商引资机制有待于完善。如何引导农民致富、农房向镇集聚、农民观念转变有待于进一步实践。建立健全干部培养、淘汰机制有待于完善。
三、对策措施
镇党委把这次分析检查作为进一步推进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契机,是对班子工作、学习的一次总结,是对班子思想认识的一次解剖,是对班子发展思路的一次回头看。展望未来,站在新的征程上,要以科学发展理念代替旧的发展理念,要以科学的发展路径代替旧的发展路径,要以科学发展模式代替旧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树立科学发展理念,联系实际,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
城镇发展定位。围绕建设“中心强镇”目标,结合我镇农业人口比重、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情况,推动镇域经济的发展,要立足于发展工业经济,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起到稳定就业、稳定经济的支柱作用。加强工业区平台建设,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延伸产业链,推进汽摩配区域品牌建设,着力引进纺纱、织造等产业,鼓励企业科技创新,调整工业企业结构。加快中心城镇建设,大力发展服务业,完善城镇功能,加快推进农业人口非农化步伐。
(二)沿着科学发展路径,顺应时势,推动经济继续增长
一是搭建好发展平台。以集镇和园区经济建设为平台,加快土地征迁工作。加快土地流转,鼓励农民以各种方式组织市场主体,拓宽市场渠道。
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依托游埠中心镇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投资环境,大力宣传、推介游埠,聚焦游埠,吸引眼球,提高游埠园区知名度。加快企业结构调整步伐,在工业园区,积极引进大中型企业。加快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在招商方式、引资机制、引资质量、引资方法等方面力求有新突破。
三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产业比较优势。切合当前市场需求,加速园区产业技术改造,产品升级,通过企业间的合作,研发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向技术和管理要效益。汽摩配产业引领行业标准,做精做强,织造业不断拓市场份额,以质取胜。加强品牌建设,提高知名度。积极引进新材料、高科技等新兴产业。
四是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的农办工作主旋律。2010年,我镇以万亩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为平台,整合资源,引进种养殖大户,综合开发,进一步高标准建设蔬菜、水果、粮油等核心基地。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鼓励农民以各种方式加快土地流转。引导和鼓励农民向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发展。以解决农村富裕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效益。同时建立相应的土地流转管理机构,达到规范操作。此外,以今年我市首届农展会为契机,进一步培育有游埠特色的土、特农产品。
五是聚集人气,提升城镇服务业。着力吸纳和发展服务业。通过城镇具有商业价值和经营价值的土地、设施、空间等各种资源的资本化运作,筹集城镇建设资金,走以市场生财、以财兴镇、以镇兴业的城镇建设路子。
四、建立完善体制机制。
要继续完善已经建立的科学发展的考核机制、便民服务机制、结对帮扶机制、综合治理维稳联动机制。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夯实村级组织为民办实事基础。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机制,提高农村管理水平。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推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完善奖励机制,鼓励农户向中心社区集聚。
(一)沿着科学发展路径,顺应时势,推动经济继续增长
一是搭建好发展平台。以集镇和园区经济建设为平台,加快土地征迁工作。加快土地流转,鼓励农民以各种方式组织市场主体,拓宽市场渠道。
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依托游埠中心镇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投资环境,大力宣传、推介游埠,聚焦游埠,吸引眼球,提高游埠园区知名度。加快企业结构调整步伐,在工业园区,积极引进大中型企业。加快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在招商方式、引资机制、引资质量、引资方法等方面力求有新突破。
三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产业比较优势。切合当前市场需求,加速园区产业技术改造,产品升级,通过企业间的合作,研发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向技术和管理要效益。汽摩配产业引领行业标准,做精做强,织造业不断拓市场份额,以质取胜。加强品牌建设,提高知名度。积极引进新材料、高科技等新兴产业。
四是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的农办工作主旋律。2010年,我镇以万亩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为平台,整合资源,引进种养殖大户,综合开发,进一步高标准建设蔬菜、水果、粮油等核心基地。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鼓励农民以各种方式加快土地流转。引导和鼓励农民向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发展。以解决农村富裕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效益。同时建立相应的土地流转管理机构,达到规范操作。此外,以今年我市首届农展会为契机,进一步培育有游埠特色的土、特农产品。
五是聚集人气,提升城镇服务业。着力吸纳和发展服务业。通过城镇具有商业价值和经营价值的土地、设施、空间等各种资源的资本化运作,筹集城镇建设资金,走以市场生财、以财兴镇、以镇兴业的城镇建设路子。
(二)遵循科学发展模式,开拓创新,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
坚持发展工业经济主导地位。围绕已有产业,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加快资金、技术、人才、设备等生产要素集聚。以高速公路公路为道路框架,把我镇主动接轨到周边地区。依托经济园区,大力引进新兴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壮大游埠工业经济。把区域产业化转化成比较优势,借助市场平台,向外辐射,不断拓展市场渠道。
推进集镇创建工作。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推进集镇创建工作。一是为规范主要街道两侧的占道经营,计划以和安路、永兴路为重点,对街道两侧的占道情况进行调研,最终以划线的方式确定沿街经营户的可占道范围,借此形成统一整齐的视觉效果;二是继续加大保洁力度,定期清理卫生死角,特别是加强菜市场及其周边的保洁工作。三是更新一批环卫配套设施,在主要街道设置一批果壳箱。四是抓紧镇行政执法中队的筹建,加强对集镇各类违章建筑(搭建)的处置。五是争取在2010年内建成一条样板路,具体设想为实施自高速出口到新汽车站道路两侧的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同时,铺设自新汽车站至镇政府道路两侧的人行道彩砖。
大力开展村庄整治及新农村建设。坚持因地制宜,以政府能承受、农民能接受、发展可持续为原则,尊重农民意愿,按照建新必须拆旧、建新必须进点、建新必须执行新标准的原则,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房改造,加快新农村建设。一是抓紧做好洋港村农村住房改造的工作,争取1月份开始拆除老房,上半年开始新房的建设工程;二是在1月底前确定2010年村庄整治和村庄整治提升村的备选方案提交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
(三)坚持科学执政理念,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让发展成果惠及民生,就要求我们牢固树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
抓好教育卫生事业。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推进游埠中学建设,完善从托儿所到中学教育体制,重视学前教育。继续推进文体进村(社区)活动,让广大群众共享文化成果。加速推进我镇中心卫生院建设,建立以游埠中心院为主,各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的新型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医疗队伍建设,提高为民便民水平。扎实做好优生优育工作。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保障水平。继续推进社会保障工作,实现社会保险全覆盖目标,完善农民养老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参保率。严格落实征地拆迁安置办法,防止留下后遗症。加强企业特别小企业、工业用地检查,防止欠薪逃逸事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低保户和低收入家庭的扶持力度,建立社会救助和慈善救助相结合的新型救助体系,特别是针对几种大病,提高救助力度,防止出现因病返贫、因病致贫。
加强平安建设,确保社会稳定。抓好管理体系建设。镇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带动村委,做到既分工又配合,全局一盘棋。完善城乡治安视频监控系统,依法防范和打击种类犯罪活动。重视抓好企业安全生产与消防工作,勤检查,勤督促,勤治理。做好维稳工作,多下基层,问民意,勤调研,摸民情。全力营造平安游埠。
(四)顺应科学发展潮流,锐意进取,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
一个地区的发展,关键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以深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解决好领导干部精神状态、能力素质和对领导干部的从严要求等问题。
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通过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及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及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好领导干部主观世界问题,不问年龄大小,不问任职多长,不问能力大小,在其位,谋其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计个人得失,牢固树立党的宗旨,保持党的优良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推进各项事业发展。
管道保温合同范文1发包人(以下简称甲方):
承包人(以下简称乙方):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及国家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诚实守信的原则下,就本工程施工事项共同协商并签订工程承包合同如下:
一、 工程概况
1、 工程名称:聚氨酯直埋管道保温工程
2、 施工地点:**********************
二、 工程施工期限
本工程于签订本合同起4日内必须进厂施工。
三、 承包方式
本工程以包工包料方式承包,甲方只负责提供钢管、施工场地、电费、住宿,其余工程需要均由乙方负责。
具体项目及做法要求如下:
1、 高密度聚乙烯外护管壁厚DN400不小于6mm、DN350和DN300不小于5mm,外护管壁厚下差为0.2mm-0.3mm。聚乙烯树脂的密度应为535kg/m³—595 kg/m³。聚乙烯外护管生产时必须使用有助于提高外护管性能的添加剂(抗氧剂,紫外线稳定剂等)。
2、 聚氨酯硬质泡沫保温层厚度为50mm、任意位置的泡沫密度不小于50 kg/m³。
3、 保温接头两侧为12cm宽热缩带焊接(接头处必须封闭完全),中间打眼注料(施工后美观)。
4、 外护管轴线与钢管直线不得偏心。
5、 钢管两头应留出150mm-200mm的裸露非保温区以备焊接。
6、 发泡前钢管表面应加以清理,去除铁锈、油脂、灰尘等污染物。
7、 成型的保温管道露天存放应用篷布遮盖。
8、 未尽事宜执行CJ/T114-20xx_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建设行业标准
四、 承包范围
乙方承******************肖家新村方向、林业局方向一次网暖气管道(粗、细)保温
五、 承包价格
各种型号管道单价为:
DN400管道155元/米,包括黑皮,此价格为含税价格。
DN350管道140元/米,包括黑皮,此价格为含税价格。
DN300管道125元/米,包括黑皮,此价格为含税价格。
六、 工程量结算方法
按钢管的长度计算例如:(6米钢管按6米计算)接头不另外计算,人为破坏直头按实际发生尺寸计算,弯管按同等型号的1.5米计算,三通按同等型号的1.5米计算。
七、 付款方式
1、乙方施工人员、材料、设备进场生产后完成50%工程量付20万工程款,其余款项工程完工后开具发票结清余款。
2、工程完工并验收合格后开具全额发票(其中10万工程款开劳务发票,20万工程款增值税发票,剩余工程款开国税材料发票)在付清剩余款项。
八、 合同有效期
1、本合同未经双方同意,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或终止,否则,按合同总值的10%向对方偿付违约金,并承担对方由此造成的损失。如管道保温工程质量不合格甲方有权终止合同,由于质量问题发生损失由乙方承担。
2、在施工过程中,发生质量和安全事故由乙方负责。
3、本合同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合同内容全部履行完毕后自动失效。
4、本合同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公章):_________乙方(公章):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管道保温合同范文2甲方:
乙方:
经双方友好协商一致,同意由乙方对甲方的导热油及沥青管道保温部分进行维修,合同内容如下:
一、维修范围:甲方成型车间导热油管道、沥青管道的保温层维修。
二、乙方负责维修施工及所用材料和工具,并确保施工安全。
三、合同金额:
采用单价承包方式,合同总价待维修工作全部结束后按实际维修数量结算。乙方提供发票,并承担相应的税款。
四、付款方式:本合同无预付款,等维修工作全部结束后一次性支付90%的维修费,留10%维修费作为质保金,质保期为一年,质保期满后如无问题,一次性付清质保金。
五、乙方应确保安全施工,施工期间的安全由乙方负全部责任,甲方不承担连带责任。
六、质量承诺:维修部位的质量保证期为一年,如维修过的部位在一年之内出现问题,乙方负责免费维修。
七、本协议一式四份,经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未尽事宜,由双方共同协商解决。
甲方(公章):_________乙方(公章):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管道保温合同范文3发包人(甲方):
承包人(乙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条例》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双方就本建设工程施工事项协商一致,订立本合同。
一、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金游城一期商铺消防管道保温工程
工程地点:南通市通州区金游城
工程内容:消防管道保温、保温层防护、建筑垃圾清运等。
二、工程承包范围及承包方法、工期
1、承包范围:一期商铺、屋面,阳台消防管道保温、保温层防护。
2、承包方式:包工包料。
3、合同工期:90天(日历天)。
三、质量标准及验收
1、工程质量标准:符合国家现行质量检验验收标准:合格
2、材料质量要求:材料的使用、必须按发包人核价确认的材料品牌、规格执行。
3、施工技术要求:
⑴、保温层的外包材料必须搭接,内保温棉不得外露。
⑵、转角,弯头处的保温要密实。
4、工程施工完成后需要经发包人项目部、物业管理公司等相关人员验收确认。
四、合同价款与支付
1、本合同价款采用固定单价方式。
⑴、合同价款中包括的风险范围:施工期间各类建材的市场风险和政策性调整、人工的市场风险。
⑵、风险费用的计算方法:已含在合同单价内,不予调整。
⑶、合同金额(暂定):37000.00元(人民币大写:叁万柒仟元整)。 ⑷、合同约定单价:
①、橡胶保温管(厚度2cm)材料费:1350.00元/ m3
②、橡胶保温管制作、安装人工费:300.00元/m3
③、直管保温层保护层制作、安装人工费、材料费:100.00元/m2
④、弯管、阀门保温层保护层制作、安装人工费、材料费:120.00元/m2 ⑤、华美橡塑胶:12.00元/kg
2、工程预付款:无工程预付款。
3、工程量的确认:工程完成后按照经发包人成本合约部、项目部实测工程量进行决算。
4、工程款(进度款)支付
双方约定的工程款(进度款)支付的方式和时间:
⑴、工程验收合格、工程决算审计结束,承包人完全退场并拆除全部临时设施,清运完全部建筑垃圾,并开足100%的发票后,付至决算审定价的95%,
⑵、审定价的5%作为质量保修金,在质量保修期壹年满后七个工作日内(无息)返还承包人。
五、安全施工
承包人应遵守工程建设安全生产有关管理规定,严格按安全标准组织施工,并随时接受政府部门及行业安全检查人员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消除事故隐患。安全施工防护费用已经含在合同总价款内。由于承包人安全措施不力造成事故的责任和因此发生的费用由承包人承担;承包人违反安全规定或安全措施不到位,所造成的施工人员生命及财产损失的,费用由承包人承担;由此给发包人造成的损失,由承包人承担。
甲方(公章):_________乙方(公章):_________
一、主要做法
1、高度重视,强力推进。为把土地整治这一好事办好,我们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国土、财政、水利、农业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对每个项目相应成立工程建设指挥部。县政府还与项目镇、镇与项目村层层签订责任状,实行目标责任制考核。特别是在项目动工前和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尊重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将项目区面积、工程概况以及拆迁补偿标准等内容向群众公开,对土地权属调整依法、公正、公开操作,充分利用各类会议、简报、标语、宣传手册、新闻媒体和上门走访等形式,向群众宣传有关政策,凝聚群众共识,在全县上下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联动配合、群众广泛参与的良好格局。
2、科学规划,注重可行。土地整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我们在学习借鉴先进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红安实际,因地制宜,科学编制土地整理区域规划。对荒地开发整理,以小流域为单元,全面衡量田、水、路、林,确保合理布局;对低丘岗地改造项目整理,以实现“三个集中”为重点,即农民住宅向中心村和小集镇集中、乡镇村办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重新界定村庄、居民点和乡村界限权属,科学修订镇村规划;对高产农田土地整理,通过移土回填、剥离回填等方式,改善耕作层,使“瘦田”变“肥田”,“低产田”变“高产田”;集中整理“荒、废、闲”项目,重点是挖掘土地的整治潜力。
3、创新模式,阳光操作。为保障招投标活动顺利推进,县政府成立了工程项目招标工作领导小组,并从纪委、招投标办、国土等部门抽调专人,组成招标专班。为减少项目招标中的情感因素和人为因素,我们严格执行招投标公告制度,由省国土资源厅摇号产生的具有招投标资质的机构全程,实行明标明投,并且请纪委、监察局、财政局采购办以及局纪检组(监察室)全程监督,开标后确立的中标单位在网上公告,确保每个项目招投标阳光操作。
4、落实资金,加强监管。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我们严格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专款专用,单独核算,建立专帐;坚持按照规定范围开支,绝不突破相应概定总额;坚持法人“一支笔”审批,严把资金管理关;坚持科目资金决算,严格资金审计。对项目建设资金,严格做到“五个到位”,即工程预算到位、施工合同到位、签字核实到位、正规发票到位、验收报账到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还请审计部门到现场“查、对、核、审”,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整改。同时,我们还经常组织开展土地整治集体廉政谈话,打好预防针,念好紧箍咒,有力地保护了项目建设资金的安全,全县没有出现因资金问题停工事件及违纪违规的案件。
5、强化管理,保障质量。对每个建设项目,我们采取“一到、二查、三督”的方式,加强质量监管。“一到”即监理人员、技术人员、协管人员在每一个单元单项工程实施的全过程,必须有专人到现场监督;“二查”即查施工前图、地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查进场原材料是否符合国家行业标准;“三督”即管理人员、聘请人员、当地群众交叉监督,对不符合规划的施工坚决停工,对各标段建设工程严格实行末位淘汰,对工程建设质量实行终身负责制,确保每一个项目都建成为人民群众满意的工程。
二、主要成效
1、增加了耕地面积,保障了用地需求。红安版图面积较小,土地资源十分有限,而经济发展较快,用地需求较大。工业用地、城市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电力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和农民建房用地逐年增加,外加国家实行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政策等,使用地矛盾十分突出。通过土地整理,增加了耕地面积。弥补了红安建设用地指标的不足,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有余,有效保障了红安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用地需要。
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加。通过土地整理,将分散零乱、高低不平的地块合并成形状规则、面积适度的标准农田;将淤塞、破损的沟渠、涵闸建成了排灌及时的灌溉系统;将弯曲无序、宽窄不一的田间小道建成了便捷的机耕路;搬迁建筑物,复垦废弃地,营造防护林,防止了水土流失,保护了生态环境。整理后所有的水田、98%的旱地能机电灌溉,所有渠道硬化为“u”形槽,基本上达到了旱能浇、涝能排、机械能下田,实现了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整理后的土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优化了农村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的效率和集约化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据国土部门统计,整理后耕地利用程度提高了3%-10%),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加,为农业的现代化生产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3、农民得到了实惠。一是提高了耕地产出率。经过整理后的耕地,土壤肥力得到提高。据测算,项目区土地整理后,耕地生产能力普遍提高了10%-20%,生产成本降低了5%-15%,增加了农民的种植收入。二是农民得到了用工收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除专业技术人员外,所需的劳动力全部就地招工,农民通过参与施工,可以直接获得劳务收入。三是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通过乡村道路建设,使项目区的每个自然湾都通了水泥路,解决了村民出门难、行路难;通过防护林建设,村庄得到了绿化;通过清淤排渍,改善了村民的卫生环境。 1 同主题文章推荐 >>>
· · · · · · · ·
到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专项规划。土地整理是一项长期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搞好此项工作,必须有一个长期、全面、科学的规划作指导。
2、土地整理资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导向效应发挥不够。当前,中央和省市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和“三农”问题,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不断加大,财政、农业、水利、交通、建设、林业、文化等部门涉农资金很多,但这些涉农资金整合得还不够,使土地整理的资金导向效应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3、村庄整理尚待破题。长期以来,红安农村建设缺少规划,各种功能区没有区分,农民建房无序、零星、散乱,乡镇企业厂房用地布局不合理,废弃房随处可见,普遍存在“有建设、无规划;有新房、无新村”的现象。许多农舍总体占地面积相对较大,实际利用率低下,而且多是占用最好的耕地,造成农村耕地浪费。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推行和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流动,许多农户的房子“房间多、住人少;占地多、用处小”,村庄“空心化”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必须开展村庄整理。这是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减少建设占用耕地、实现耕地保护目标的根本出路,也是土地整理开拓新领域、实现新突破的必然选择。
四、几点建议
1、编制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要在全面掌握红安建设用地、农用地、未利用地的数量和分布状况的基础上,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一体化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和村镇规划,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土地开发整理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做到一次规划,分期实施,逐步到位,以指导和规范红安的土地整理工作。
2、充分发挥土地整理资金的导向效应。依托土地整理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涉及多部门、多领域的系统工程,而决不仅仅是国土部门一家的事。要按照“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思路,整合力量,齐抓共建。要采取“渠道不变、管理不乱、集中投入、各记其功”的办法,以土地整理项目为平台,国土、财政、农业、水利、林业、交通、建设、文化等部门密切配合,整合各类支农资金,按照规划集中投向项目区,发挥资金的集聚效应和放大效应,提高各类支农资金的综合经济社会效益。
3、切实把村庄整理作为土地整理的重要内容。在做好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道路工程、防护林工程四大板块的同时,要把村庄整理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土地整理之中,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居民用地减少挂钩试点项目,把迁村腾地、零散居民点归并、废弃宅基地和工矿地整理、“一建三改”(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及村庄环境治理结合起来,以科学化、现代化、实用化的标准统一规划、集中盖建,配套建设水、电、气、路、通讯、文化、休闲、娱乐等基础设施,引导农民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这样既可以增加耕地面积,又可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乡村文明程度,还可以直接推动中心村和中心镇建设。但在开展村庄整理时要防止不切实际地大拆大建,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不便,给工程实施带来阻力。
4、把土地整理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第一,与农业板块基地建设相结合。要使土地整理实现增效增收,必须与农业板块基地建设结合。在土地整理中,要根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确定整理后土地的用途,围绕优质稻、双低油菜、无公害蔬菜、苗木花卉等特色农业主导产业,从规划论证、项目施工到竣工后的使用都注意科学布局、精心组织,建成一批设施配套、旱涝保收,环境优美的农业板块基地,使整理出的农用地能够适应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使土地整理成为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第二,与促进农民增收相结合。“土地是财富之母”,是不可替代的资源,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要通过土地整理充分挖掘这一生产要素的市场属性,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一是把通过整理增加的耕地置换为建设用地,作为村集体财产,组建市场主体,发展非农产业。二是条件适宜的地方,在确定农民土地承包产权的基础上,引导农民淡化地权,强化股权,组建股份合作社,使农民成为土地股东,得到分红。三是大力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把整理后的耕地由现代农业企业承包经营,农民收取地租,还可以成为企业聘用的农业工人,获得工资收入。
5、把土地整理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机结合。整理前后土地的质量、数量发生变化,利益格局也随之变化,土地整理不仅要完成各项工程措施,还要进行地籍调查、现状确认、权属变更、土地登记等工作。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红安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五项改革之一。要充分利用土地整理之后土地权属调整的机会,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原有产权的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允许盘活土地使用权,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要鼓励农民将承包地向专业大户、农场和农业园区流转,保证土地相对集中使用,实现农业机械化耕作、规模化经营、现代化生产,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从小村落向中心村、从乡村向城镇集中,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2] 同主题文章推荐 >>>
关键词:工程建设管理;工程建设管理理论;缺陷;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71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As the level of our people continue to improve,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management problem of engineering. as an important project in China's Socialist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Construction project construction, also became important measures and means of promoting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How to improv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promoting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 worth thinking about issues in the field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Key words: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theory; defect countermeasures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工程的施工组织与管理是确保工程建设质量、降低工程建设费用、加快工程建设进度的一项重要工作。工程不再满足于它的实用性,而进一步向功能性、美观性、文化性方面发展。
工程施工的管理人员、管理工程施工质量是现场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工程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质量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监督力度,以及控制质量的方法和手段。工程的施工管理优劣不仅决定着项目本身的效益,而且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总体效益。
一、目前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政府管理完整制度的缺乏
1、手续繁多,现场管理困难多
由于政府管理部门人数有限,面对辖区众多的建设工程项目,一些针对施工现场具体事务进行管理的部门要去施工现场从事管理工作和履行职责,则十分困难,造成了项目从开工建设到建设竣工,管理人员也没有在项目“露面”的事情经常发生。为确保当事部门职责的履行,有的则另外招人加强力量,有的则在施工现场安装摄像装置。无论采取何种措施,都掩饰不了其履行职责的艰难。
2、众多政府管理部门责权不明确
参与工程建设管理的政府部门较多。即使是同一部门,由于分管专业和事项不同而不同。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由于隶属的不同,互相之间对工程管理的具体事项缺乏相互沟通。每一个部门只是按照审核工程建设项目形成的惯例,对各自负责的具体事项进行管理;没有一个部门针对工程建设整体过程负责,工程建设过程中建了又拆、拆了又建的事情经常发生。
(二)、有些控制理论不能满足工程建设管理的要求
目前的监理工作理论采用的是“三控两管一协调”。监理工程师必须依靠控制手段以达到令行禁止,实现监理管理的目的。但实际的部分建设工程项目中,监理同建设单位签订的监理合同仅有质量、安全管理,合同约定造价控制不让监理介入;对一些控制性权利,建设单位通过合同约束监理不许染指;一些重大利益事项的确定与操作,建设单位与承包商、供应商直接商议操作,有些事情可能在监理工程师不知情的情况下已经完成操作,监理控制难以进行。
(三)、工程建设管理理论缺乏系统性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发展,建设有数十万亿的固定资产。截止目前,仍然缺乏从立项、设计、招投标、施工到保修阶段的全过程整体管理的系统的工程建设管理理论。市场急需大量熟悉从立项、设计、招投标、施工到保修阶段的全过程,熟知相应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能够从事全面管理的人才(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都十分短缺)。现实社会这样人才十分短缺还较难培养,其主要原因就是工程建设系统理论的短缺。
(四)、我国建筑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在我国的建筑工作中,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工作一直差强人意。近些年虽有一定进步,但总体上监工人员本身技能水平依然较低,监察力度小,监察的理论经验和监察设备也比较落后。少数技术能力较高的人员也因不完善的机构体制受到约束,这对工程质量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必须加以完善。
2、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行业就业人群较多,虽然避免了劳动力匮乏的情况,但工作人员良莠不齐的工作素质却影响了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基层工作的人员,多半为手工或半机械施工,最贴近工程,但普遍技能水平较低。
3、我国的工程建筑行业一直没能在企业内形成完善的管理体制。在工作的分工、工作职责的落实与资源整合上依然存在很大的漏洞。这些漏洞对整个工程的质量监督与施工造成了许多不良后果。企业所挑选的施工团队达不到该工程要求的水平,有证件就可接工程的问题,完全忽略了施工监工和验收评价的重要性。
二、保障工程建设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工程建设管理的法律、法规
工程建设涉及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同每一个国人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亟需制定出一部从立项、设计、招投标、施工到保修阶段全过程的工程建设管理的综合大法。制定出的这部大法,应当涵盖工程建设的全部过程,规范报建项目所需的材料和办理程序,使工程建设前期手续办理工作能够清晰、高效,方便操作;准确定位各参建方;应成为一部利于投资者办理、方便政府管理;使工程各参见方准确定位,便于各方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利和义务的综合大法。
(二)、保障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的对策
1、加强对于安全管理意识的宣传。
制定安全管理的专项宣传工作,每一次的宣传工作都要以增强施工工人的责任意识为目的,将安全的施工以及保障日后的工程的安全使用作为建设的最重要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安全监管人员可以设立安全建设小组,规定每个月的安全生产任务,评选出完成任务的最佳小组,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发施工员工的安全施工的积极性,另外,对于施工工人的威胁安全施工行为都要作出严厉的惩罚,给予警告,避免在日后的施工过程中出现威胁建筑安全的行为。
2、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工程建设质量保障虽然需要专业的机器设备作为保障质量的辅助程序,最关键的还是施工人员,施工人员对于先进机器设备的操作必需是基于专业的水平,否则不但不可以发挥先进机器的专业水准,还会对质量造成一定的损害,另外,质量的监管人员在施工过程中也存在着重要的地位,质量监督人员对于施工过程中的任何一个步骤都加强监管,对于施工材料质量的审核、对于施工人员的培养、对于施工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等等,这些人员需要强化工程施工人员的社会责任意识,增强施工人员的操作能力,严格的监督保证工程建筑的质量,保证工程建筑的使用寿命更加强,在使用期间不会出现安全问题。
(三)、完善工程建设全面管理的理论
依托制定的涵盖整个工程建设过程大法,结合建设管理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完善工程建设的系统理论,特别是针对工程建设前期报验、工程监理控制理论较弱的部分,进行深化、补充与完善,成熟后用于指导各方面的管理工作,使工程建设管理的理论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
1、完善工程质量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依法进行工程质量管理,加大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法制制度,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提高法律知识的宣传普及,加大法律的力度,遵照法律法规有效控制质量管理,保证工程质量。
2、强化质量意识,全面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建筑行业从业人员对工程质量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使之树立起正确的工程质量意识,打好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人员对质量管理的正确意识和主观产生的责任感对整个工程的施工建设与工程验收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企业管理规范化,施工队伍素质化
针对我国普遍存在的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松散的问题,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将施工企业管理规范化、科技化、国际化,加强管理工作,完善市场制度。同时通过多种途径积极有效地提高施工队伍的素质,从而全面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水平。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建筑工程项目的不断增多,搞好建筑工程管理尤为重要,我们必须明确它的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加强建筑工程管理,做好基础工作,对工程管理予以足够的重视。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各项政策、法律法规保质保量完成施工任务,做到安全、文明施工,针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地措施加以解决,以便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王敏霞.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的重要性[J].中国房地产产业,2011.
[2]常青,卞桃华. 招商引资项目工程建设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 小城镇建设,2003,06:56-57.
[3] 黄伟恒.对建筑工程管理中常见问题及对策的综合探讨[J].科学与财富,2012.
近5年学校获得8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
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奖项目
特大异型工程精密测量与重构技术研究及应用
该项目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奥运工程、故宫古建筑大修等项目的支持下,率先开展了特大异型工程精密测量与重构技术研究;提出了快速精密“按需建网”的控制测量理论与技术,研制了基于经纬仪、全站仪以及数码相机为传感器的高精度三维坐标测量系统,基于地面激光雷达的精密三维重构技术,发明了专用测量装置,制定了相关技术标准,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项目相关成果获省部级科学技术金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项,其中授权7项,获软件著作权2项,68篇(其中EI 9篇),出版专著3部,制定行业标准3项。
本项目已在国家大剧院、“鸟巢”、水立方、国家体育馆、首都机场新航站楼、CCTV新址、探月工程50米天线、北京国贸大厦、武广客运专线、故宫古建筑大修、全国地铁建设等大中型工程中得到应用,经济效益达到7亿多元,为北京奥运会、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作出了突出贡献。
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奖项目
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新技术及其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
该项目属交通运输工程领域,针对国家节能减排的重大需求,解决了道路建设中废旧沥青混合料、废旧橡胶轮胎、钢渣、建筑垃圾等代表性固体废弃物在公路中高掺配率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难题,形成了生产线与试验示范基地,实现了固体废弃物的高效循环利用。本项目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受理发明专利申请7项,编制国标4部、行业规范4部,相关技术已在全国18个省市的32个国家和省级重点工程中成功应用。近3年来,本项目取得直接经济效益21亿元,累计经济效益33亿元,引领了交通运输、建筑、钢铁等行业的技术进步。
201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奖项目
地下工程开挖诱发灾害防控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
近年来,我国地下空间开发迅速发展,仅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每年新增里程就达150公里以上,市政基础设施等大型穿越工程显著增加。确保开挖、运营以及相邻构筑物的安全是地下工程建设的技术核心,本项目针对大型地下工程开挖领域的超近结构物隔离保护、风险辨识与控制、灾后结构恢复等重大技术难题,展开了长达15年的科技攻关。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支持下,本项目通过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19项,授权专利8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7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16篇,形成地方标准2部,所取得的技术成果已经在“首都机场滑行道穿越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教育部工程中心
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教育部工程中心依托北京建筑大学测绘工程、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工程等学科,于2009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建设。
工程中心围绕我国代表性建筑和古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迫切需求,发挥与国内古建筑数据库生产企业联合的产学研优势,通过研究开发与工程化的环境建设,构筑起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技术的工程能力平台;建立并完善工程化产业化的体制及运行机制;建设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技术研发与工程化产业基地。
工程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
建筑三维空间数据获取系统与技术: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维激光扫描仪,研制以数字近景摄影测量与扫描系统为代表的数据采集设备,形成一个能够以多种手段获取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的各种空间几何、影像纹理、点云等多源数据的系统。
面向古建筑等大型复杂对象的逆向三维建模软件与技术:对采集的点云数据进行逆向,包括数据处理构建点云模型、根据点云模型提取构成建筑构件的结构实体几何(Constructive Solid Geometry— CSG)模型、基于点云模型构建建筑表面的三维不规则三角网(3D-TIN)模型、在CSG模型或者3D-TIN模型上加载影像纹理构成建筑的仿真模型4个步骤。
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管理系统与技术:数据库中要包含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还有文学数据、历史数据、影像数据等。要设计一种能够管理、查询、显示和利用这些数据的数据模型和结构,构成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的数据库系统。
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的应用技术:将数据库应用于建筑遗产生命过程分析、建筑遗产备灾数据库、数字化建筑遗产复原研究、推动建筑学的实境化教学、国际化的建筑数据交换平台等5个方面。
基于文献的历史建筑复原研究数据库:将中国历史不同时期建筑的资料与文献数据重建为历史建筑的代用数据,并使用现代信息获取、存储与可视化技术,提取各个朝代特色建筑的丰富资料成为数字化信息,进而建立一个较完善的、可共享的历史建筑档案数据库。
建筑信息存储与交换数据标准:建立富有建筑行业特色的历史建筑和特色建筑数据库,以及国内首个历史建筑和特色建筑数字档案信息交换及应用平台。
近几年,该中心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8项。
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北京建筑大学环境工程和市政工程、环境科学等学科建设,于2009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实验室立足北京,面向全国,紧紧围绕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中水环境污染控制和综合治理中的突出共性问题,以城市雨水系统为切入点,以可持续水循环为引领,以建立健康的城市水环境为目标,以揭示城市水环境水量水质保障各环节的科学机理为支撑,在城市雨洪控制与利用、水质净化与环境风险评价、水资源再生利用与节水、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管理领域,通过环境工程和市政工程、环境科学等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重点开展跨学科创新性应用基础研究。
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
城市雨洪控制利用与水环境生态修复:城市雨水系统发展战略与规划设计评估模型工具研发;城市雨水产汇流特征及其对水环境响应机理研究;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理论与技术;城市雨水径流污染控制理论与生态处置技术研究;城市雨水管理政策与制度设计研究;城市雨水系统的信息化管理 。
污水处理及其资源化:污水处理系统的数学模拟优化与数字化智能决策控制系统 ;可持续污水生物营养物去除回收反应过程和机理;高效低耗的污水再生处理新工艺;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的内源过程机理研究;污水资源化回用的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价原理与方法研究。
城市节水与水系统优化管理:城市生活公共建筑节水技术研究;城市工业再生水利用技术研究;城市规划对城市节水影响机理研究;城市工业节水潜力分析和技术集成;城市工业和公共建筑节水相关定额研究。
目前,实验室共承担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子课题6项,国家“863计划”课题1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近年来,实验室承担各类企业合作与社会服务项目200余项。包括:北京市东方太阳城水环境系统与雨水利用工程、数字化污水处理厂的建设研究方案、龙潭湖节水和再生水利用的研究与示范等。
现代城市测绘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
该实验室依托北京建筑大学与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于2011年9月被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批准建设。实验室凭借学校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优势、人才培养优势和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的建设行业优势,面向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文化遗产保护需求,通过产学研联合,实现优势互补,研究构建现代城市测绘地理信息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为城市运行管理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特色服务,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持,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为企业运营提供技术服务。实验室将逐步建设成为现代城市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的高水平研究平台。通过营造一个创新、开放、和谐的实验室学术环境,培养在主要研究方向上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中青年优秀科学家、学术带头人和优秀创新团队,形成高层次学术交流、成果培育转化和人才培养基地。
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内容:
现代城市测绘技术体系与标准化:基础测绘方面:研究大地基准现代化、城市三维测量与建模的理论与方法;在摄影测量与遥感方面,主要研究多源对地观测数据高可靠高精度处理、高效能网络分布式光学遥感数据一体化处理、倾斜摄影与面阵摄影测量技术、多模式合成孔径雷达摄影测量、激光雷达数据处理及其与摄影测量数据融合、遥感数据智能解译等;在地理信息系统方面:主要研究地图智能综合与质量控制、地理信息自动化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时空数据通用模型与一体化管理、地图数据级联更新、地理信息智能服务等。要大力推进地理信息数据处理关键技术攻关,加强测绘生产技术装备建设,建设地理信息服务体系,研究制定测绘基准框架,通用和专用标准。
城市地理信息理论、方法及应用:重点研究网格化城市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研究城市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和城市运行保障的策略、模型、方法和技术;研究构建城市历史多源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系统平台的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城市空间信息应用与共享服务模式,发展面向网格化、精细化城市运行管理服务的空间信息支撑技术,探索基于空间信息的城市建筑生命周期管理新方法。
建筑精细测量与重构重点研究城市建(构)筑物精细测量技术:为建筑施工进行精密放样、建筑运营进行质量监控和安全监测服务;文化遗产精细三维重构技术,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利用服务。
近年来,学校重点实验室获得多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特大异型工程精密测量与重构技术”获得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维激光扫描测量建模技术研究及在故宫古建筑测绘中的应用”获得2009年测绘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体育场精密施工测量技术研究与实践”获得2008年测绘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同时荣获2008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金奖”。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依托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科,是经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评审和认定的首批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于2001年6月成立,2009年12月通过第二期建设项目验收,2010年9月进入第三期建设。
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
燃气综合高效利用技术:包括研究燃气综合高效利用技术、天然气梯级高效利用技术、集中供热和区域供冷技术、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所应用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应用等相关技术。
供热空调制冷系统与设备节能技术:包括研究供热系统量化管理节能技术、空调用冰蓄冷技术、大型公共建筑用能系统监测和优化技术、浅层地热和水源热泵技术等。
室内环境质量检测与控制技术:包括研究室内空气品质的检测方法、室内空气品质控制手段相关技术、室内空气品质改善技术。
建筑节能综合应用技术研究:包括研究降低建筑用能系统、能源输配系统能耗并提高能效技术、监测和优化管理建筑用能技术、改善建筑围护结构或建筑构件热工性能技术、实现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技术、发展绿色建筑和实现建筑节能减排相关技术。
近5年来,承担科研项目125项,科研经费2,228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863计划”子课题1项,“十一五”子课题7项,国际合作项目5项。实验室已完成的研究成果中,许多已直接应用于北京市场,内容涉及旋流式烟气除尘器、低污染催化燃烧炉、烟气热能回收器、低温空气源热泵系统、室内环境质量检测等,同时申请多项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
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北京重点实验室
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实验室是2010年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建设的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的建立主要为北京市城市建设发展中所遇到的环境和资源方面的问题、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问题提供科技支持。实验室以“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为服务方向,将建筑学、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等多学科进行交叉与融合,结合北京的城乡建设需求,致力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促进当前与未来城乡建设中以可持续发展为模式的建筑事业发展。
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和课题:
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绿色建筑规划评估理论与应用;既有建筑更新改造的理论、方法与模式;新型围护结构研究;建筑风环境、光环境、水环境研究;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技术研究。
节能墙体关键技术研究:研究节能混凝土、砌体外墙和玻璃幕墙的设计、生产和施工的系统理论;研究混凝土、砌体外墙及玻璃幕墙节能性能的关键技术;研究节能混凝土、砌体外墙及节能玻璃幕墙的系统设计理论。
可持续性建筑材料研究:研究建筑垃圾资源化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研究再生结构材料与再生功能材料的形成机理;研究节能环保材料设计与机理研究;研究工业废弃物在可持续性结构材料中的性能机理及应用技术。
绿色建筑能源系统研究:供热空调制冷系统与设备节能技术研究;新型高效制冷、热泵机组及系统研究;建筑能耗及环境控制系统特性评价指标研究;建筑用能管理自动控制系统研究;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理论及技术研究;蓄能机理及建筑应用研究;太阳能、浅层地热能开发与利用关键技术及理论研究;混合能源系统的运行控制研究。
绿色建筑水循环系统:雨水收集利用关键技术与设备成套化研究;非传统水源循环途径与水资源优化配置技术研究;建筑节水与场地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低影响开发与绿色建筑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绿色建筑水环境生态调蓄净化技术与集成技术。
该实验室近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5项,国家优质工程设计银奖1项,省部级优秀设计奖1项;编制国家、地方、行业各类技术标准4项;专利及知识产权数十项。
实验室自组建以来,在绿色医院设计研究、采光遮阳一体化建筑构件研究、高层建筑风噪机理及对策研究、节能材料制造研究等多个方向,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并进行了示范项目的成果转化实践。同时,实验室针对绿色建筑重点方向,面向北京及全国进行开放性课题资助。典型的研究课题及成果有:中国驻厄立特里亚使馆经商参处绿色建筑设计、北京腾达大厦绿色建筑优化对策研究、北京宣武医院绿色医院评价及设计研究、佛山东平新城项目绿色建筑星级认定技术咨询等。
工程结构与新材料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
工程结构与新材料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经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批准于2010年1月成立。该中心具有北京市高校唯一的“工程结构与建筑材料”工程检测资质,拥有国家设计甲级资质的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全国行业领先的北京建工京精大房工程建设监理公司。工程研究中心依托北京市建设领域龙头企业北京建工集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北京市政路桥控股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为北京的城市建设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旨在提升北京在工程结构节能、抗震、耐久性、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结构工程材料应用方面的整体水平。
工程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
工程结构节能抗震新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展工程结构相关的抗震新技术和国外先进抗震技术的国产化研究,节能新型墙体的研发和应用研究。
现代大型复杂结构施工监控技术与标准化施工技术:开展大型复杂结构的施工关键技术和施工监控技术研究,高效预应力成套技术标准化施工研究。
既有工程结构的检测、鉴定与维修加固:开展工程结构的材料检测、结构检测、检测鉴定和加固新技术的研究。
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环保节能和可持续性结构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结构材料关键技术和规模化生产技术研究。
环保型可持续发展城市道路工程材料:开展环保型城市道路材料的关键技术研究,积极开展热再生技术、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的成果转化。
工程研究中心目前承担“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项目共计80余项,研究经费达1,000余万元。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1项;申请专利10余项,获批6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
北京市建筑安全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建筑安全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11年4月经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正式批准设立。中心结合学校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和电气工程等学科优势,致力于该领域重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享性技术的研究,以及相关科研成果的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开发,为北京乃至全国建筑安全监测提供所需高新技术和装备。
中心主要研究方向:
基于声学技术的建筑安全监测。
大型建筑运行环境状态监测。
建筑安全物联网系统工程。
特种机器人的研究在建筑安全监测中的应用。
建筑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安全评估及可靠性技术。
建筑装备安全监测规范与服务。
目前,中心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其他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二等奖各1项,其他省部级科技奖2项。
北京市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12年经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成立。该中心以北京建筑大学为依托,并联合北京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和北京市政路桥建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形成了集交通基础设施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大型交通枢纽设计、交通基础设施新材料与新技术研发等于一体的省部级科研及成果转化平台。中心整合了北京交通基础设施研究领域的优势资源,协同开展科技创新,通过产学研结合,促进成果转化,为北京建立高效、安全、环保的世界城市交通运输体系提供技术支持,并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以满足北京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需求。
中心技术研究开发主要方向:
交通枢纽规划设计:研究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布局理论、功能设计方法及行人交通特征,解决高效交通换乘、优化枢纽内部流线等交通运行效率及紧急情况下行人疏散等安全问题。
交通基础设施综合防灾减灾:研究交通基础设施的综合防灾减灾,解决地下道路及空间火灾烟气控制、内涝防治、安全疏散、结构抗震设计及安全评价问题。
交通基础设施全寿命设计:解决交通基础设施全寿命设计相关技术难题,着重开展混凝土耐久性及工程应用技术、交通基础设施使用性能预测、评价技术与应用和交通基础设施抗震设计新技术等相关内容的研究。
交通基础设施施工新技术:研究交通基础设施施工新技术,解决施工的空间制约、资源制约、无障碍施工等问题。
该中心近3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2项,国家优质工程设计银奖4项,省部级优秀设计奖16项;国家、地方、行业各类技术标准54项;专利及知识产权75项;国家级工法5项,省部级工法10项。科研成果已应用于工程约60余项,其中包括:奥林匹克公园综合交通规划、北京地铁4号线的防灾减灾设计、长安街大修改造的全寿命设计、北京市四元桥立交工程的施工新技术等。
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
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于2010年被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批准建立。
基地自成立以来,紧紧围绕“三个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开展北京城市文化特色研究、空间哲学研究、建筑伦理研究和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共承担各级各类课题4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课题15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2项。举办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5次,出席国内外学术会议40余人次。出版著作20余部,150余篇。有20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有100余篇论文被CSSCI收录。基地重视人才培养和建筑文化科普工作,2012年开始招收“设计伦理学与美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建设了建筑物文化特色资源库,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基地主要研究领域:
北京城市建筑文化特色与功能研究:北京传统建筑文化的意义及功能;北京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建筑文化特色;北京城市公共建筑物和公共空间的文化内涵;北京城市建筑形态的文化功能等。
建筑伦理研究:建筑、规划、工程活动的价值取向;建筑、规划、工程活动的公共参与;西方建筑思潮的伦理分析。
北京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北京城市建筑遗产的类型与特征;北京城市建筑遗产的文化功能评价;北京城市建筑文化遗产的再利用。
北京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北京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成立于2012年3月,由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联合共建。
基地的基本定位:
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智库;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信息服务中心;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措施研究和技术交流平台;应对气候变化专业人才培养与人力资源储备中心。
基地建设将立足北京、面向全国、放眼世界,跟踪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国内形势及动态,汇聚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精英人才和技术,集成利用北京市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各类资源,开展气候变化对本市经济社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等方面研究,培养储备本市应对气候变化专业人才,努力将该基地建设成为与国际接轨、国内一流的集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教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于一体的产学研综合性基地。
基地将组建与气候变化紧密相关的能源、交通、建筑、环境、生态、经济与金融、规划与管理等跨学科研究力量,紧密跟踪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国内形势及动态,系统全面地分析气候变化对北京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研究本市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战略、应对机制与技术、应对计划与方案。
基地主要研究方向与内容:
开展相关发展战略和政策标准的研究;搭建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信息交流和研发网络;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研究,包括基础研究、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研究、提升温室气体减排水平的研究、温室气体减排及相关低碳政策在短期内的经济社会影响研究等。
北京建筑大学——浙江勤业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技术研发中心
为充分发挥高校科研人才优势和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要素资源,促进工程建设领域的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的孵化与转化,建筑工程浙江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由北京建筑大学和浙江勤业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勤业集团”)共同组成并申报建设。中心于2009年获得浙江省批复(浙经信技术[2009]311号)。
研究中心的建立是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以切实发挥产学研联合作用为目标,以实现提高企业科技创新、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任务。
中心自建立以来围绕工程实际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展了多项科研项目合作和技术攻关,主要包括:围绕土木工程施工领域的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重点在施工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等“建筑四新技术”方面开展创新研究与开发,以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系列技术成果,并大力做好应用与推广工作。
中心的科研项目选题主要来源于三个途径:一是浙江勤业集团设立或拟定的项目,包括工程建设的行业标准、发明专利、国家级工法等;二是学校根据具体土木工程热点、难点技术而设立或拟定的项目;三是国家及地区科研主管部门的相关科研课题。浙江勤业集团与学校拟定的项目由各单位分别提交到研发中心,并由专家委员会评审通过后,方可列为正式选题并由中心负责编制项目申报指南。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科技大学科技园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科技大学科技园是依托北京建筑大学的优势学科及科技创新资源,面向首都城乡建设,集聚创新创业人才,扩散高新技术,建设知识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中心;是为首都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撑的创新创业基地;是产学研合作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区;是首都城乡建设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高地。
科技园以建筑科技为主导,围绕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是重点开展建筑结构、建筑施工、建筑材料、建筑节能、建筑监理、智能建筑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研究、设计、实验、应用、信息等产业化基地。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3号)精神,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切实保护耕地,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障城市发展用地需求,确保用地集约高效,实现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双保双赢”的目标,现就我市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节约集约用地是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缓解土地供需矛盾的客观要求。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是严格土地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我市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只有0.79亩,土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部分地方还存在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使用效率不高、粗放用地和闲置浪费土地等问题。随着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业兴市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尤其是我市纳入**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建设用地需求量将不断增加,土地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3号)精神,充分认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落实各级政府盘活存量土地的责任,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二、严格实施规划计划管理控制用地规模
(二)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作用。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根据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安排,对各类与土地利用相关的规划进行修订,确保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要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的引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实行土地用途管制,优化产业功能分区,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和规模,从严控制建设占用耕地。
(三)加强用地计划管理,严格执行年度用地计划指标。各地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产业政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度用地计划、城乡规划和土地市场状况,编制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计划和房地产用地供应计划,确保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优先安排政府重点项目、民生项目,其他项目用地原则上使用存量建设用地。
三、落实产业政策,强化供地管理
(四)按产业政策引导用地。严格执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和《限制用地项目目录》,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对国家产业目录中禁止类项目,不得供地;对国家产业目录中限制类项目,要严格控制供地;对国家鼓励和允许建设的重点急需项目(包括能源、交通、水利、城市重大公共设施、农业、卫生、教育、国防工程项目等)、拆迁安置用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项目,以及经有关部门认定并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且投入产出率高的科技型、节能型、生态环保型、来料加工外向型项目优先供地。
(五)从严控制土地使用标准。要加强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审查,在建设项目预审和供地审查时,严格执行《工业建设项目控制指标(试行)》、《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以及其他项目用地控制指标。项目用地必须符合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必须符合容积率控制指标和区域投资强度控制指标,达不到规定要求的要核减用地面积。禁止在工业项目用地范围内建造成套住宅、专家楼、宾馆、招待所和培训中心等非生产性配套设施,防止圈占土地建“花园式工厂”。工业用地所需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不得超过工业项目总用地面积的7%,建筑系数不得低于30%,新增工业项目一般不安排绿地,因特殊需要,绿地率控制在20%以内。今后,工业项目重点安排在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内,原则上不审批零量布局的工业建设用地。鼓励企业建设多层厂房,工业厂房的容积率按不同行业标准确定。
(六)发挥土地储备机构的作用。土地储备是政府为实现调控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目标,依法取得土地,储存以备供应土地的行为。对闲置、空闲和低效利用的存量建设用地要优先收购,对符合城市规划且已办理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批准手续的经营性用地以及其他适宜收购储备的土地都应当依法收购储备,以增强政府调控土地市场的能力。
(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高度垄断,严格落实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工业和商业、旅游、娱乐、商品住宅等经营性用地以及同一宗地有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必须以招标、拍卖或挂牌方式供地。其他土地除符合《划拨用地目录》外,都要实行有偿使用。加强地价管理,完善地价体系,确保城市基准地价及时调整和更新。
(八)强化建设用地批后监管。项目供地要在土地出让合同或划拨用地决定书中约定土地用途、面积、开竣工时间、开发进度、出让价款、违约责任以及项目投资强度、建筑密度、建筑容积率、绿地率、附属配套设施用地比率等控制性、强制性规划指标,住宅用地还应注明住房套数和套型等建设标准条件。原则上不应变更容积率、建筑密度、改变土地用途;由于特殊原因,确需改变土地用途等土地使用条件的,必须经国土资源部门同意和城市规划部门批准,并按规定补交土地出让差价。对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等土地使用条件、未按时交纳土地出让金的,要依法追究违约责任,直至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
(九)落实信息公布制度。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公布政府信息,充分发挥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系统的作用,除涉及保密信息外,要将土地出让计划、出让过程、出让结果等信息在中国土地市场网及当地主流媒体公开,确保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知情权。对不及时上传并公布信息的,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四、挖掘现有潜力,盘活存量土地
(十)开展闲置、低效利用土地调查。各地要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第二次土地调查,组织开展闲置低效利用土地调查清理,努力挖掘现有建设用地潜力。对清理出来的闲置土地和低效利用的土地要研究具体的处置措施,积极消化利用。对**年上半年清理出的闲置土地,要严格按照《闲置土地处置办法》的规定和拟定的处置方案处置到位。土地闲置满一年不满两年的按出让或划拨土地价款的20%征收土地闲置费,土地闲置满二年的政府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不符合法定收回条件的,也应采取改变用途、等价置换、临时使用、纳入政府储备等途径及时处置。
(十一)鼓励使用废弃土地。对用地单位已经撤销或迁移的,以及公路和矿场、砖瓦窑厂等经核准报废的,政府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重新安排单位使用。
五、加强农村建设用地管理
(十二)科学编制村庄集镇规划。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要按照控制总量、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科学编制农村集镇、村庄规划,合理确定集镇、村庄的数量、布局和规模,推进中心村、文明新村建设。
(十三)严格执行“一户一宅”政策。各地要结合《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快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46号)精神,开展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工作,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对“一户多宅”和空闲宅基地进行清理。除依法继承外,一户只能登记一处法定面积的宅基地。对于超面积的宅基地按照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146号文件的规定进行处理。严格禁止向城镇居民出售农民住宅和宅基地。
(十四)积极探索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各地要积极争取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促进城乡统筹建设,拓宽建设用地来源。要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复垦,实现项目区内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十五)逐步实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各地要按照《**省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试行办法》(省政府令第294号)的要求,在符合规划前提下,对村庄、集镇、建制镇中权属合法、界址清楚、面积准确的集体建设用地实行规范有序流转。保护农民合法的土地财产权,挖掘集体建设用地的潜力,缓解城镇化发展中的用地需求。
六、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激励机制
(十六)建立节约集约用地考核制度。各地要落实政府盘活存量土地的责任,要按照控制增量,盘活存量的原则,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上级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节约集约用地情况进行考核,实行新增建设用地供应与年度用地计划分配挂钩,实行存量闲置土地清理处置与年度土地计划分配挂钩。
(十七)鼓励建设单位使用存量闲置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鼓励开发利用地上和地下空间,适度提高城市宜建区土地开发强度,对建筑高度、容积率没有特别限制的区域,在符合城乡规划的前提下,适度提高建筑高度和建筑容积率。对现有工业用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通过厂房加层、老厂改造、内部整理等途径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对新建工业用地,进一步提高工业用地控制指标,厂房建筑面积高于容积率控制指标的部分,不再增收土地价款。
(十八)鼓励农村村民集中建设多层住宅。对农村村民集中建设多层住宅的,属于国土资源部门收费的项目免收行政性收费,中介机构服务性收费按一半收取。
七、加强部门协作,构建节约集约用地新机制
【关键词】数字化城市;市政建设管理;应用
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步伐不断加快,交通、人口、能源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凸显出许多问题,并且越来越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利用信息技术推动城市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城市的发展趋势。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城市不断向集成化、统一化发展,并且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
2 数字化城市的概念
数字化城市指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以及城市的生产、生活中,利用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和网路技术,整合城市中的各种资源,使其达到充分利用。它最初起源于美国科学家的数字地球构想,综合运用了城市信息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数字化城市是人类在本世纪的主要生存方式,它能体现城市的高度信息化、智能化、虚拟化和敏捷化。数字化城市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重新调整政府、企业和民众三者之间的关系,使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变得协调,最终实现城市的文明化。数字化城市为人们提供了数字化的生存环境,使人们最终实现“数字生活”。
3 城市建设管理
3.1 城市建设管理概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城市建设管理越来越重要,同时也面临许多问题。城市是一个复杂,各种元素互相关联的大系统,只有合理建设才能形成良好布局,达到资源的良好配置。城市建设管理对城市建设起一个监控、引导的作用。
3.2 传统城市建设管理存在的弊端
传统的城市建设管理中,工作方式存在很多缺陷:首先,数据的准确性较差。由于从上到下,行业标准不统一,在操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基本都由手工完成,主观差异性较大;其次,建设成果的管理难度较大。因为传统规划中都采用图纸施工,当建设工程数量不断加大的时候,图纸的数量也不断增加。这给管理、存档带来很大麻烦,当查找的时候也十分困难;第三,审批工作强度大,人工效率低。传统的审批方式都是人工对照图纸的各项数据一一计算、核对,因为图纸上的信息量很大,核对起来非常麻烦,而且不符合要求的数据都要送回原单位,重新计算后再审核,反复很多次,所以说工作强度又大,效率又低。
4 数字化建设的具体应用
当前,我国的城市化管理和数字化建设是紧密结合的,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的飞速发展,城市建设管理中的数字化建设也得到飞速发展。发达国家以及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已经完成了城市建设管理的数字化工程,并且在具体工作中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
将数字化应用在城市的建设管理中,能够更好地协调城市各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各自为政以及城市基础地理空间数据标准不一所带来的弊端不再出现。在城市建设管理中应用数字化,能使城市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实现共享,标准统一,使城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提高。它是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分析、处理和管理整个城市,使城市的各方面都保持通畅、顺利的状态。数字化在市政建设管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它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对城市数据实行静态管理,也就是对城市资源实行计算机管理,这样就能把数据集中在一起,方便查询和检索。与传统的人工方式相比,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人力。
4.2它自身有更新功能,能够及时更新城市规划的信息,为城市规划提供现实依据,扭转规划落在变化后面的不利局面;它还有空间分析功能,能对信息加以综合分析,提高办公自动化的工作效率和快速反应能力,扩大服务范围。
4.3 在城市建设方面,能为相关部门提供准确的地形以及环境方面的信息。这样就不会因为对地下情况不了解,导致图纸不准确而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比如自来水管破裂、管道中断等,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经济损失和一些不良影响。
4.4 在城市管理方面,能够为公共事业和房地产的经营管理提供监督,使其更加趋于完善。除此之外,由于计算机的广泛使用,能够使各部门办公公开化,这就为不正之风减少了可乘之机。
4.5 它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数字化的存在使人们对城市有了更感性、更直接的认识,为人们打开了新视野,并提供全新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的宏观调控手段。这就使得城市规划、建设的时候,能够合理配置城市资源、改善交通、改善环境。
5 数字化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建议
5.1 数字城市建设的必然要求和趋势是制定统一的数字城市标准规范和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数字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一些重要基础性、公共性标准的贯彻实施工作一定要做好,这样,在数字城市建设和应用中,技术标准才能真正发挥规范、约束和指导作用。
5.2 数字化城市建设要以公共事业信息化为重点,把提升电子政务的公共服务能力作为重点内容。减少政府干预,精简繁琐的规章制度,简化政府管理的行政流程。把市场引入政府管理;分离政府的决策功能和执行功能,提高政府管理的透明度等。
5.3 把城市管理信息化作为一种手段,创新城市管理模式。优化城市管理的内部结构,逐步明确规划、建设、管理职能分配的框架,重点解决传统城市中普遍存在的“轻规划、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城市管理模式创新将在许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方面,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得到强化,另一方面,对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十分有利。
5.4 把安全技术自主创新作为突破口,进一步完善城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随着数字化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应用系统不断深化,信息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其依赖程度也越来越深,城市信息安全问题成为城市经济是否发展和社会是否稳定的关键。因此,数字化城市建设对信息安全产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同时也为它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市场。在今后工作中,大力提升信息安全技术研究水平,全面提升我国城市信息安全防护能力。
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者规范的、科学的城市建设管理向前发展。一方面说,数字城市使我们队城市的认识不断加深,视野开阔,也为城市建设管理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另一方面,它对城市建设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先进技术与城市建设管理的有效结合,这样才能使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得到飞速发展,也为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保障。信息技术手段为城市建设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焕然一新。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要想使数字化达到科学化,还需要深入研究,不断创新。虽然在我国城市建设管理数字化进程中存在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是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需要努力。
参考文献
[1]裘潇. 市政设施,迈上数字化管理之路[J]. 现代苏州, 2009, (12): I0004.
[2]高慧英. 市政管理数字化 广州开建“虚拟城市”[J]. 广东科技, 2006, (8): 79.
[3]陈岩, 卢强. 物联网、数字化市政技术在“包头市市政设施数字化监控与管理系统”中的综合应用[J]. 中国建设信息, 2010, (23): 53-56.
[4]邓娴, 黄河. 安阳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纪实[J]. 城建监察, 2011, (5): 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