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现代农业市场分析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证券市场 农业现代化 中原经济区
2011年底,《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中原经济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成全国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农业现代化是一个资金大量投入的过程,资本短缺是制约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因素。而证券市场在筹集资金、优化资源配置、分散风险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实践表明,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证券市场引导资源流向农业,使社会资源向农业和农村优先配置。充分发挥证券市场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增强证券市场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途径之一。①因此,研究如何利用证券市场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文献回顾与综述
国内外关于农业现代化的研究比较多,而对如何利用证券市场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这一课题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戴宪生提出农业利用证券市场的途径,即通过农业企业化—农业企业股份化—农业股份公司证券化的途径利用股票市场;通过发行企业债券、项目债券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方式利用债券市场;通过设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利用基金市场。罗宜成、郭丽华指出证券市场可以从资本、新型农业生产方式、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系和农业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并将社会稀缺性经济资源优先向农业和农村进行配置。
目前,有关证券市场对农业现代化推进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分析方面,定量分析方面还比较欠缺。本文拟用定量分析方法测定证券市场对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作用,并结合证券市场对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的支持现状,就如何利用证券市场推动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进程,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证券市场对农业现代化推进作用的实证分析
样本选取。本文选取近几年各区域中农业总产值较大的黑龙江、山东、河南、安徽等8个省份作为样本,研究这些地区农业发展与证券市场之间的关系。文中“农业上市公司”指中国证监会根据《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中界定的农林牧副渔板块和食品加工及饮料板块的A股上市公司。
指标选取。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在土地、环境、人力投入既定的情况下,农业的发展直接体现为农业总产值的增加,其主要源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标志。农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以农业总产值最具代表性。笔者选取农业总产值这一指标反映农业现代化的水平(以2005~2009年作为分析期),选取各地上市公司融资总额(指首发融资额)作为证券市场资金投入的代表,并以农业类上市公司为例,通过这两个指标分析说明证券市场对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作用。
分析方法与结论。为测定证券市场对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作用,需要证明各地上市公司融资总额额与平均农业总产值这两个指标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具体方法是:首先画出如下散点图做初步分析,然后计算两个指标间的相关系数,最后对相关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并判定现象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
通过散点图可以看出,各地上市公司融资总额与农业总产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进一步测算,得出两个指标间的相关系数r=0.798766≈0.8,在小样本情况下,采用t检验方法对样本相关系进行显著性检验并通过。这说明融资总额与农业总产值两个指标间的相关系数是显著的,因此,证券市场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呈现高度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农业较为发达、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对证券市场的利用程度较高,证券市场对农业现代化的贡献和支持较大。这与当前学术界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的界定是一致的。当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证券市场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融资支持,为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提供了重要平台,这些龙头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或横向一体化经营把各种农业经营主体纳入市场化、工业化活动框架,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科技研发能力大幅提高的同时,也较为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证券市场对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的支持现状
中原经济区地理位置优越,农业发展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但是由于农业生产存在周期长、自然灾害风险较大等天然弱质性,其发展一直存在资金瓶颈,进而制约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进程。在财政投入有限、信贷扶持不足、农户自身投入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必须摆脱单纯依靠现有资金来源的局面,拓宽融资渠道,广泛调动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对农业投资的积极性,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充分利用证券市场。而农业进入证券市场的基础主要是企业化经营,可以说,农业企业化是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推动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重点关注农业企业的发展,通过农业企业充分利用证券市场。据统计,2011年,河南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达到13000多个,龙头企业6000多家,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近500家。但是,在A股市场,河南农林牧渔业上市公司只有2家,即雏鹰农牧和华英农业,食品行业上市公司有4家,即双汇发展、好想你、莲花味精、三全食品。在利用证券市场直接融资方面,除了上述几家农业企业上市发行股票外,在其他直接融资方面几乎都是空白。这表明中原经济区农业企业利用证券市场水平较低,要实现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必须充分发挥证券市场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增强证券市场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对策与建议
鼓励农业企业通过股票市场融资,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优质农业企业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有关部门要制定明确的政策,培育和规范证券公司、会计律师事务所等中介组织,积极鼓励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区域特色、有优势、有前景、有基础的农业企业上市融资。积极支持达不到主板上市要求的中小农业高新科技企业在创业板市场上市融资。这类企业如果能在创业板市场上市融资,将会推进农业高新科技革命,加快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企业上市融资不仅能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更为重要的是为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提供较好的平台。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根据区域农业特点,借助证券市场,扶持、发展和壮大一批像双汇、三全、思念这样的以资本为纽带、市场为导向、科研为龙头、产业为依托的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模式,引导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合同契约、资产参与、投资入股等形式,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增强龙头企业对农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同时发挥龙头企业的资本、人才和技术优势,积极开展实现农业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与推广,为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借助债券市场,建立资产支撑证券化融资方式。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发展要重视和加强债券市场的作用,运用债券工具融资。当前地方债债务率较高,企业债、可转换公司债券应用率较低。农业生产周期长、风险大,综合这些因素,农业现代化在债券市场上可采用新型融资方式,可借鉴国际新型融资方式—资产支撑证券化。该种融资方式适用于规模大、期限长的项目建设,是将较稳定的项目收入权利转让给SPC(Special Purpose Corporation),以此将项目风险与原始收益人自身风险隔断。SPC通过专业化的信用担保进行信用升级,直接在证券市场发行债券募集资金,或者同其他机构组织债券发行,并将募集来的资金用于项目建设。大型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可采用这种融资方式。
建立中原经济区农业产业基金。建立中原经济区农业产业投资基金体现了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内在要求。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中原经济区农业产业基金可以采用地方政府控股的“政府主导型”模式,由相关金融机构和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公司按市场规则共同发起设立,委托或成立专业管理团队进行管理。面向社会中小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募集资金,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进入产业投资市场。中原经济区农业产业投资基金进行股权投资的目标主要是大型农机具生产、绿色农产品深加工、生物工程科技研发推广等领域的优质农业企业,重点培育和打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金的具体存续期和募集规模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作者单位:郑州科技学院)
关键词 高效节水喷灌技术;应用;适应性;苍山农场
中图分类号 S27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1-0226-02
通过发展节水灌溉,在满足灌溉需要的前提下减少灌溉用水量,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高效节水喷灌技术的应用
1.1 苍山农场节水喷灌的实施时期
苍山农场自国家级小麦良种基地建成后,全年种植模式基本上是小麦—大豆轮作。为了解决大豆连作带来的根腐病造成的危害,从2009年秋季开始在部分地块改种夏玉米,由于夏秋季自然降雨基本能满足夏作物的生长需要,喷灌的实施一般是在小麦生产过程中的秋、冬、春3个季节和夏季大豆、玉米播种后遇旱不能出苗时。一般规律是小麦播种后浇出苗水,越冬前浇越冬水,春节后浇返青水,拔节前视降雨情况酌情浇起身水、拔节水。
1.2 苍山农场节水喷灌的具体操作
节水喷灌的田间操作一般由各分场进行具体实施。半固定式喷灌,在管网首部修建加压泵站,主管采用Φ200 PVC硬塑管,主管垂直等高线布置,设置若干泵站系统,每个系统布设有1组固定支管,埋置在冻土层以下,长度1 000~2 000 m,在支管位置留有快速接头,共设置32个接头。每个系统装置16条移动支管,支管间距23 m,支管长度80~120 m。每个系统分设2个轮灌组,控制8条支管,48个喷头。每个轮灌组灌溉面积2.00~2.67 hm2,每移动1次为1个作业区。在作业区喷灌时严格控制作业方向和顺序,从作业区的一端开始,先左后右,依次向另一端进行,以后各次喷灌仍按顺序喷洒,不得随意变更[1-2]。在所覆盖的地块上,喷水量为7.5 mm/h,若要喷洒相当于30 mm的降雨量,一次移动需连续喷灌4 h。田间操作可全天候24 h连续作业,每组设备每班需劳动力5~10人。
1.3 节水效果
喷灌采用管道输水,输水损失很小,目前的喷灌工程多用硬质PVC管材作为地埋管,用薄壁铝合金管材作为地面移动管,输水效率可达0.95~0.98[3]。管理良好的土渠的渠系水利用率在井灌条件下可以达到0.6。若考虑渠系渗漏的补给水量,土渠输水的水资源损耗率估算值为0.28左右,而喷灌仅为0.02~0.05。
喷灌虽存在飘移蒸发损失,在极端情况下这部分损失可占喷洒水量的7%~28%,大多数情况下在10%~20%[4]。另外,喷灌时一个作业点的喷洒时间长达4~5 h。因此,在比较典型的条件下,喷灌的水资源损耗率比传统地面灌溉低15%~20%。
田间灌水均匀度高,喷灌比地面灌溉可省水30%~50%。苍山农场的农田地块由于长期机械作业造成的凹凸不平和砂礓渗水,节约水量应该在理论节水上限以上[5]。
1.4 增产效果
一般认为喷灌比传统地面灌增产10%~20%。喷灌可以有效减轻干热风对小麦生长的危害,可以有效利用化肥,有较高的灌溉保证率,可以在冬小麦返青时保持较高的地温及保持土壤团粒结构等。有研究资料表明,农田水分的生产效率与单产水平呈正相关[6]。例如冬小麦产量为3 000 kg/hm2时,农田水分生产效率仅为0.737 kg/m3,而产量为7 500 kg/hm2时,农田水分生产效率达到1.420 kg/m3。
2 节水喷灌的适应性分析
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不同的节水灌溉方式和不同的种植结构有着不同的适应范围。
2.1 喷灌适宜性
我国目前采用较多的主要有喷灌和微灌、低压管道灌溉、节水型地面灌溉3种节水型灌水方法。喷灌适宜于各种作物,可用于地形复杂、土壤透水性大等进行地面灌溉有困难的地方。喷灌投资弹性大,要求有一定的机械设备和动力,技术也较复杂[7]。
2.2 种植结构适宜性
农业节水灌溉工程与种植结构适宜性分析。为了降低种植业的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必须进行充分论证。喷灌工程应选择在经济条件较好、劳力资源紧张、已具有多年种植优质高效旱作物经验基础的地方发展。同时,每个喷灌系统的控制面积应适中,一般以6.67~8.00 hm2为宜[8]。
2.3 苍山农场生产条件适应性
苍山农场原有耕地666.67 hm2,现有400 hm2以上,生产管理模式以全场统一布局、统一管理、统一种植、统一灌排、统一产品经营为主。全场分为3个分场,1个科研试验中心。逾400 hm2土地按区域分布划分为近12个耕作区(条田),逾50个地块,每个地块逾6.67 hm2,可独立形成二级耕作、排灌区,也可以根据田间路网形成一级耕作区。
全场从事大田生产的人员不足70人,人均耕作粮田面积6.67 hm2,劳动力相对不足;各类科技人才40名以上,技术力量相对较强;经过近几年的财产积累固定资产已达2 000万元以上,经济实力较强。依照“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效益为目标,以产业经营为手段”的原则,大力发展良种产业,相继被确定为“山东省农科院良种繁育基地”、“山东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良种试验示范基地”、“山东农业大学试验示范基地”、“临沂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农业部、财政部农业科技跨越项目优质小麦示范基地”。自基地确立10余年来,苍山农场的种植结构以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的良种繁育为主,经济效益与单一的粮食生产相比效益高,收益好,工人们的种粮积极性越来越高。科技投入及基础建设投入的群众认可度较高。这些都是实行全场节水喷灌的良好基础。
3 参考文献
[1] 祁春吉.隆化县喷灌技术应用探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3(3):53.
[2] 王爱丽,钱万元,李丽敏.浅析喷灌技术及其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161.
[3] 董美芳.浅析喷灌技术应用的优点[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4(5):89-90.
[4] 苑文杰.浅谈农田喷灌技术的应用[J].山西科技,2011(4):141-142.
[5] 王凤民,张丽媛.微喷灌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J].地下水,2009, 31(6):115-116.
[6] 任志敏.节水灌溉技术及其推广应用[J].种业导刊,2008(8):35.
近日,记者从农业部办公厅获悉,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提高农业市场信息系统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全面加强农业市场信息系统队伍建设、业务建设和制度建设,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决定举办2014年全国农业市场信息系统业务知识培训,培训规模1000人,涉及全国省、市、县三级农业部门市场信息业务工作人员。
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亲临2014年4月第一期培训班,并作题为“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主题报告。报告深入细致解析了如何认识现代农业的特征和发展规律、研判我国现代农业建设面临的形势、把握现代农业的目标任务、改革完善现代农业发展的体系制度等关乎现代农业建设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此外,市场与经济信息司两位司领导围绕当前市场化与信息化发展形势和热点问题分别作了专题报告,各处处长全面介绍业务发展情况,多名专家学者、地方和企业代表围绕电子商务、监测预警、农产品期货等主题进行专题讲座和现场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收到良好效果。
在第一期培训班成功举办的基础上,第2期培训班于6月4日全面启动。张合成司长在开班式上,阐述此次培训的目标,即各级市场信息工作人员要通过此次培训形成三个概念:一是学市场分析之法。通过分析农产品供求情况、价格高低、农民盈利与否等,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决策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农民知道“春天种什么对、秋天卖什么贵、买什么生产资料最实惠”;二是寻求解决卖难之路。思考实现农产品“存得住、运得出、卖得掉、赚得到”的一整套思路和方法;三是悟农业信息化之道。深入理解农业信息化是什么,当前最急迫的问题有哪些以及如何加快推进。他在题为“加快农业市场化改革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的主题报告中,着重从农产品市场形势、市场化改革、创新农产品流通体系、农业信息化等4个方面,深入剖析了现代农业市场化与信息化改革的核心内容和发展方向,边讲解边与学员互动交流,现场气氛热烈,学员学习热情高涨。
为实现以培训促工作的目标,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全司“总动员”,各处处长轮流走上讲台,针对授课对象就多个相关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课堂教学,晚上继续与学员分组进行深度互动研讨,听取各地学员的意见和建议。据了解,本期培训还安排了多位知名专家、企业家进行现场授课,设置了农业信息监测预警演示方面的现场教学活动。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50余名农业信息业务人员参加了本期培训。通过紧张的培训和交流研讨,学员们纷纷表示,此次培训内容丰富、贴近实际,案例生动鲜活、业务精深细透,对农业市场信息工作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为今后干好本职工作奠定了基础。
此次培训开市场信息业务培训之先河,务实之处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覆盖面广。此次培训对象包括全国省、市、县三级千余名农业部门市场信息业务工作人员,重点为省级农业部门市场信息工作人员,各级农业信息化工作管理人员,农业监测统计(物价、成本调查)基点市、县业务员及农村经纪人。二是形式多样。此次培训共8期4万学时,采取专题讲座、现场教学和研讨交流等方式进行。其中,第1-5期培训,学员在北京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进行集中学习,第6-8期将赴福建省南安市、江苏省宜兴市和辽宁省东港市进行现场学习。三是聚焦准确。此次培训围绕农业市场化与信息化工作展开,主要包括农业市场信息政策法规,农产品流通和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农业信息采集基础理论及业务要求,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理论和市场分析案例,农业信息化理论和农业信息服务实践等多方面内容。
关键词:农村经济;国民经济;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4-10-1
我国在农村经济发展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保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方面出发。但是农村经济发展不合理造成农民的耕地减少,生产排放的有害物质造成很多土壤的盐碱化程度加深等很多问题。因此在发展农村经济的时候要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发展的高品质的提升。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四个问题,分别为:农业技术推广范围小以及农业结构不够合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农民生产观念落后,农民收入增长慢以及国家的投入力度还不够大。
1 农业技术推广范围小及农业结构不够合理
农业的发展不能离开也不可能离开农业技术而存在,现今的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化发展也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化的完美结合才能更加有效的促进现代农业的稳定发展。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我国现代农业起步晚,在农业技术上和农业机械化发展上都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落后一些,发达国家现在的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化水平很高,但在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范围还有局限,推广的方式也不够先进,亟需提高,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另外在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的使用上,我国还没有完全跟上国际的脚步,由于地理的原因,很多先进的技术设备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在农业结构方面,我国的农业结构不合理,很多地区的农民文化水平比较低,在农业种植这方面,没有创新思维,只是在强调种植的量,没有注意种植的质量,更加没有结合当地的环境因素,科学种植不但要讲究数量,更要讲究质量。另外很多地区的种植模式很单一,难以做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在种植某种农产品的时候,没有进行市场分析,造成这种农产品大量积压或者某种农产品大量缺乏的现象出现,所以必要的市场分析是十分关键的。信息时代必须紧跟时代脚步,才能把握第一市场信息。因此农业技术推广以及农业结构不合理是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
2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可持续性发展,这是十分关键的一点,不容忽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地区为了增加农产品的产出量,开始大量的砍伐树木,围湖造田等,导致土地的荒漠化加剧,破坏了生态平衡。土地资源不断减少,但是人口总量在增加,城市用地逐渐向农村扩展。另外很多土地资源由于工业发展受到影响,造成农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农民收入这方面,许多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偏少,城乡差距增加。虽然最近几年我国颁布了鼓励政策,对农民的生产给与予补贴,但是在农民收入这方面,增加的速度还很慢。造成很多地区的主要劳动力出外打工,这样不利于新农业技术的推广,更不利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3 农民生产观念落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农民的知识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由于思想观念的落后,导致我国一部分农民在接受新鲜事物,新技术等方面的能力不是很强,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因此这一点也影响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另外在农业发展中,有的农民朋友只重视种植业的发展,思维不够灵活,不能和其他产业结合起来,造成很多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滞后,更加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导致经济发展相对缓慢。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民文化程度也在不断的提高,但农民的文化程度仍然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4 国家的投入力度还应加大
我国进入现代农业阶段比发达国家晚,发达国家无论是在农业技术方面还是在农业机械化发展方面都比我国快一些,因此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起步晚,基础相对薄弱。例如很多发达国家很早就采用机械化的种植收割方式,对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全面检测和机械化处理。我国在最近几年才采用这种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很多地区在农业生产方面,仍采用手工为主的种植方式。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农村人口又占有很大的比例,国家的投入还不能完全的满足农民朋友的实际需求。因此在农业发展方面上,仍需要国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参考文献
[1] 闫宝芳,刘芳,王淑梅,宫文明,刘波.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2011,(03).
[2] 许晓蕊.关于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分析与思考[J].特区经济,2011,(02).
[3] 田玉芹.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现代妇女(下旬),2013,(10).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开发模式;市场分析
1 引言
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具有旅游、休闲、示范、求知、教育功能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随着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加上政府积极宏观引导,及时推出了“黄金周”节假日,为城乡居民休闲消费提供时间保障,许多工商企业纷纷响应,加大投资力度,抓紧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增加城乡居民选择的旅游天地。据统计,我县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已见成效。如哈巴湖生态景观旅游区、南海子、绿色度假村、白春兰绿色家园、灵应寺等10多家各色旅游项目落户盐池,累计接待游客30万多人,收入可观,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
2 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
2.1 生态旅游农业的概念
生态旅游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产业。主要包括“观光农业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农村生态旅游”等不同概念,具体讲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业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产业。
2.2 生态旅游农业的特征
(1)功能齐全、双重效益。(2)保护环境、持续发展。(3)回归自然、身心享受。(4)科技特色、高效农业。
2.3 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布局原则
(1)因地制宜。(2)尽可能与旅游业相结合。(3)充分考虑客源市场。(4)必须搞好基础设施建设。(5)与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
3 哈巴湖生态景观旅游区开发实证分析
3.1 市场分析
哈巴湖生态观光旅游区位于盐池县中北部王乐井乡境内,南北长38公里,东西宽64公里,总面积16万公顷,环境优美,面积广阔、交通便利,基础条件十分好。属花马寺国家森林公园的景区之一。哈巴湖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在区系上属欧亚草原区,亚洲中部地区,中国黄土高原草原省至内蒙古草原省的过渡地带。根据调查,保护区内已知各类植物507种,分属76科,276属。保护区具有独特的荒漠类型景观,有干旱山地、干草原,有大面积毛柳、沙柳、柠条群落,还有面积可观的湖泊、沙漠、森林、果园、绿洲及众多的文物古迹。具有重要的教学和科研价值,同时保护区内文物古迹众多,山川沙海兼有,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3.2 设计景观的理念分析
哈巴湖生态景观旅游区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垂钓、休闲、娱乐、商贸的概念。生态景观旅游区发展旅游业,就在于它可以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不同来显示出差异,加之把其艺术化处理,就成为非常好的旅游产品。所以,制造差异就可能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市场,并且这种旅游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3.3 开发生态旅游农业资源的策略和措施
(1)更新策划理念,走企业化、市场化发展之路。哈巴湖生态景观旅游区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及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主导产业上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在策划的理念上注入了旅游、休闲、娱乐、垂钓、商贸的概念。
(2)以科技为本,优化资源配置。哈巴湖生态景观旅游区经过几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发展优势,结合区内独具特色的沙漠景观,有干旱山地、干草原,有大面积毛柳、沙柳、柠条群落,还有面积可观的湖泊、沙漠、森林、果园、绿洲及众多的文物古迹。开发建设哈巴湖自然博物馆、哈巴湖度假酒店、沙地运动乐园:马场、治沙天然博物馆、哈巴湖牧耕田园农(牧)家乐等景区。
(3)建立配套完善的旅游设施。利用设施农业和先进的生产模式,种植瓜果、蔬菜、花卉等多个品种,创造出新、奇、特的观光效果,并配套建立了相应的旅游设施“农科之窗”、“山庄果园”、“垂钓走廊”、 “心灵茶庄”等一大批集环保、生产、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园林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关键词]休闲农业;市场开发;DSIL模式;广西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2-0079-02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广西城镇居民外出旅游人数逐年增长,休闲农业消费市场日渐成型。如何在丰富的资源基础上,充分开发广西休闲农业市场、探寻一种休闲农业市场开发模式是本文探析的重点。
1广西休闲农业市场开发潜力分析
首先,参与休闲农业的游客大都为城市居民。据悉,2011年广西市镇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41.8%,达到1942万人。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活跃的贸易氛围必会进一步带动区内城市人口的剧增。城市人口多具备休闲农业出游能力,这就形成了巨大的现实和潜在的客源市场。其次,广西外来游客较多,是休闲农业市场开发的重点。据统计,2011年广西共接待境内外游客175602万人次。庞大的群体及其可观的消费能力是广西休闲农业市场开发的要点,要重视且须做好。最后,旅游动机是推动人们旅游出行的动力。广西经济腾飞,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加快,人们生活压力增大,随着人口的聚集,城市问题日渐突出。这加深着城市居民对生态田园生活的向往,经济实力提高与国家假日制度的完善,使这种向往具备实现的可能性。另外,以广西丰富的休闲农业资源为载体开发出的产品吸引力十足,可开发的有农事度假类、渔业畜牧业休闲类、林业休闲类和历史文化民俗类等多种产品,种类较多样,满足了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
广西休闲农业虽初具规模,但多为是初级观光采摘园和农家乐,经营规模小、品牌单一,市场开发不充分,挖掘深度不够。这与广西丰富的休闲农业资源禀赋名不相符。随着市场的科学开发和产品的完善创新,休闲农业将会加速发展成为广西旅游业的一支劲旅。
2目前广西休闲农业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产品单一,针对性不强
目前,广西休闲农业产品主要为两类:以“看”为主的现代农业园区和以“吃”为主的农家乐。用单一雷同的产品面向不同的消费群体,是难以持续的。
以“看”为主的现代农业园区。如令广西 “引以为豪”的现代农业园区招牌——八桂田园,园区农业科技建设较成功,也取得一定经济社会效益,但经营状况仍然不理想,产品开发深度不够、淡旺季分明、游客参与度不高、园区接待设施匮乏等问题依然存在,难让游客“乐在园中、寓情于园”。以“吃”为主的农家乐。如桂林和巴马地区的农家乐游客较多,但多为外来游客,很难吸引周边城市居民。这些农家乐无非是吃农家饭、睡农家屋,经营特色单一,卫生状况较差,很难让游客在农家“乐”起来。农家乐注重“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购农家产品”,但目前似乎只做到了“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购农家产品”,离“享”农家乐还有一定距离。
广西休闲农业产品形式的单一,源于市场分析的不足。拿着单一雷同的产品面向不同的消费群体,是注定难以持续的。没有详尽的市场分析与细分,就没法针对不同的市场群体和需求来深度开发挖掘不同的休闲产品。
2.2营销匮乏,覆盖面较小
广西多数休闲农业产品推广主要运用传统的营销手段,如通过旅行社线路推荐、印发传单、海报或在平面媒体刊登广告等。休闲农业客源市场主要是周边城镇,游客对当地的情况了解,更倾向于自驾游、群体游等形式,所以传统的营销手段很难奏效。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上网搜集相关信息,通过网络不需要花多少时间就可以了解同类产品的特点价格,对传统的营销手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冲击[1]。通过网络平台,不仅可以丰富营销手段,还能提高营销覆盖率。
2.3缺乏人才,体验质量低
休闲农业消费者有其特殊性,要真正吸引并服务他们,关键在于有一支熟知其心理特点和掌握相关服务技能的从业人员队伍。纵观目前广西休闲农业经营管理人员,多数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的人员,非专业人才,对旅游业缺乏管理经验,从整体上来看素质偏低[2]。广西旅游业发展早,模式较成熟,服务质量较高,处于产业发展稳步提升阶段。但要认识到,旅游业服务质量高不能代表休闲农业服务质量同样高。因为广西旅游业的载体资源开发管理较休闲农业成熟,市场分析较休闲农业科学。服务水平问题会让游客产生低质量体验,所以,服务水平问题是广西休闲农业发展的一个“大坎儿”。
2.4忽视售后,重游率不高
良好的售后服务不仅能使旅游者消除不好的感知,而且还可使旅游经营部门及时处理管理中的漏洞,为其赢得良好的口碑和忠诚顾客[1]。很多旅游经营者以为,旅游产品作为无形产品没有售后,这种观点为经营失败埋下了伏笔。广西休闲农业经营企业没有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很难借此完善自身,更难以培养真正的忠实顾客。许多经营者凭借着资源优势和游客选择面窄的因素来维持经营,这很难让休闲农业健康发展,最终结局无非资源用尽、游客流失、行业烂尾。
3广西休闲农业市场开发策略
3.1细分市场,产品多样化
依据目标市场的游客需求来确定产品开发的内容和方向,是旅游企业保持生机与活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娱乐旅游产品得以永葆生机活力的保证[3]。如可根据年龄差异开发适合不同年龄的休闲农业产品和线路设计,也可根据游客出游形式开发对路的产品等。据调查,青年人群(7~30岁)倾向于新奇、激情与浪漫的旅游产品;中年人(31~50岁)更倾向于具有建设性、温馨性的旅游项目;而老年人(51~70岁)则倾向于修身养性、传统圆满型的旅游产品[4]。根据青年特点,设计一些特色技能型的竞技科普、激情四射的山林体验和浪漫温馨的花海日落等产品。根据中年特点,开发一些成就型农事体验、家庭农园承包和水上娱乐养殖等产品。老年人则追求怀旧与安稳,回到农村遥想当初,在产品设计上要体现出健康养生特色,如农家度假、“上山下乡”时光、康复疗养等产品。
3.2政府公关,营销体系化
市场经济环境下存在着激烈的竞争,竞争不仅发生在企业之间,也发生在区域之间,政府公关和企业营销的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区域和企业的竞争力[5]。推进休闲农业发展,政府责无旁贷。基于休闲农业市场特殊性,在政府公关基础上,相关主体构建体系化的营销策略是休闲农业市场营销的必需模式。
政府公关下的休闲农业体系化营销策略为:①城乡之间互动营销,如休闲农业进社区、城乡和谐对对帮、星级饭店与“农家乐”接对等。②目的地主题的品牌营销,如打造一村(屯)一品、一镇(乡)一特色、地区休闲农业业态创新等,可推出“广西最美农场(村)”等评选活动。③网络虚拟平台的沟通性营销,所谓沟通性营销即买卖双方之间的回合式营销,可以充分了解市场最新需求,如台湾各农场均开通精美制作的官方网站,清境农场还借助 “清境农场Facebook粉丝团”来了解顾客的最新需求。④舞台社区的节庆营销,如宾阳炮龙节、十万大山旅游节等。⑤横向联合营销,与广西成熟的旅游营销主体横向合作,借助区内特色山水民俗资源和古镇村落资源壮大休闲农业营销载体,如与广西西部旅游联盟和美在广西旅游联盟等合作,共用资源,共享品牌,壮大休闲农业营销力量。
3.3招贤纳士,服务个性化
旅游服务水平是通过从业人员实现,他们的素质决定着休闲农业的服务质量。区内各高校要积极培养休闲农业人才,根据地区特色培养本土人才。对经营企业而言,要致力招贤纳士、不拘一格招人才,还要对从业人员进行定期定技能的培训,结合游客心理特征与群体特征,让其重新整理审视改正旧的接待服务思想,将游客的需求摆在第一位,善于应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对于政府而言,要积极出台休闲农业人才吸引政策,确保企业经营有广阔的人才选择面,这也是发展地区农业和旅游业的动力所在。
3.4售后追踪,顾客忠实化
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想赚钱必须彻底改变旧观念,接纳游客售后服务新观念,树立良好口碑,为进一步开拓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结合网站、电话、现场等各种渠道,搜集游客意见及建议;并设立专门的售后追踪服务机构来执行监督,将意见投诉整理之后分别交至总经理、市场部门及产品开发设计部门。高效处理售后意见投诉是休闲农业大产业不断科学发展的保证,科学采纳游客的建议是休闲农业产品体系进一步丰富、管理方式进一步科学的推动力。
4休闲农业市场开发模式
基于对广西休闲农业市场开发策略的总结分析,可得出休闲农业市场开发的DSIL模式,如下图:
DSIL休闲农业市场开发模式图
由上图和对广西休闲农业市场开发策略的分析可得,产品多样化是基于市场细分,营销体系化是基于政府公关,服务个性化是基于人才积聚,而顾客忠实化是基于售后追踪服务。这种休闲农业市场开发模式可应用于宏微观层面的休闲农业市场开发,有关理论方法及实践论证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刘蕊,等基于旅游心理的乌鲁木齐夏令营旅游市场开发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1(3).
[2]冯健冰广西休闲农业发展成效及对策探讨[J].吉林农业,2011(8).
[3]张淑萍郑州娱乐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J].经济师,2009(10).
[4]常洪霞,等黑龙江不同年龄群体体育旅游需求及资源开发匹配状况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报,2009(2).
1 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1农业基础薄弱
农业基础薄弱,尤其是农业基础设施差,阻碍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差,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差、农业机械化程度低、抗灾能力低。若遇到天灾,就会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从而影响农民收益。工业化建设的发展导致农村耕地逐渐减少,以及水资源的短缺,都严重影响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1.2 农业技术推广范围小及农业结构不够合理
农业的发展不能离开也不可能离开农业技术而存在,现今的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化发展也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化的完美结合才能更加有效的促进现代农业的稳定发展。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我国现代农业起步晚,在农业技术上和农业机械化发展上都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落后一些,发达国家现在的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化水平很高,但在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范围还有局限,推广的方式也不够先进,亟需提高,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另外在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的使用上,我国还没有完全跟上国际的脚步,由于地理的原因,很多先进的技术设备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在农业结构方面,我国的农业结构不合理,很多地区的农民文化水平比较低,在农业种植这方面,没有创新思维,只是在强调种植的量,没有注意种植的质量,更加没有结合当地的环境因素,科学种植不但要讲究数量,更要讲究质量。另外很多地区的种植模式很单一,难以做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在种植某种农产品的时候,没有进行市场分析,造成这种农产品大量积压或者某种农产品大量缺乏的现象出现,所以必要的市场分析是十分关键的。信息时代必须紧跟时代脚步,才能把握第一市场信息。因此农业技术推广以及农业结构不合理是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
1.3 我国现阶段的所呈现的土地资源较少,而且单位产量较低
因为我国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但是近年来人们大量的屯田,造成了土地面积不断减少,沙漠化现象逐年加重,城市不断侵占地方土地,而且在一些地方不断进行厂房建设,对场地造成了缩减。这些类似的措施对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造成了影响,也别是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滞后。
1.4 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
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较多,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的国土面积较为丰富,但受到人口的影响,特别是在农村,经常存在人多地少的现象。农村人口与土地资源数量之间的矛盾极为深远。加之从我国的生产技术水平要求与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来讲,通到农业劳动力水平的人较少,使得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农村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这样的发展趋势会使得农业资源问题大幅度下降,农业发展对于劳动力的需求程度降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会不断增多。这样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会降低农业生产的效率与经营规模,对于农民收入的提高不利,影响农村经济发展。
2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2.1 提高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基本路径之一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不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业生产的效益低下,农民很难从农业生产和销售中得到更多的经济效益。农业生产必须向专业化、科学化、优质化和集中化方向发展,要大力鼓励有能力的个人投资农业;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优质化生产和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建立农产品技术检测体系,生产出既符合我国市场需要又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竞争能力,对农业生产要实行区域化布局,大力发展优势化作物的生产能力,从而使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转变,充分发挥地域优势。由此可见,农业产业化可以使得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农业产业化可以将农副产品的价值提升了最大程度并且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满足市场需求。
2.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会直接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会给农业生产造成成本大,效益低的情况。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资金的问题,更是规划的问题。政府要站在全面发展的角度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生产设施。这样才能保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保证外面的资金和技术向农村地区转移。
2.3 积极宣传先进思想,转变农民旧思想
在我国幅员辽阔。拥有大量的土地资源,但是人口数量也较多。这就导致了人均土地占有量相对不多,特别是近年来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日益加大,而且少数农民没有意识到这种破坏实际上就是到与自然不能共同发展。这就提醒当地政府需要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行宣传以及国家的各项政策法规。一定要让老百姓知道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实现真真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为未来的时间内,国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基础。
2.4 加强农村的城市化力度
在农村进行城市化度的加强,主要就是为了从更为深入的层次上解决其经济发展问题,从而使新农村得到有效的建设。加强农村的城镇化,可以使生态难民得到转移。在统一的规划与合理布置之下,形成一个以城镇为主体,以农村(小城镇)为辐射区的新农村形式。首先,要将农村的城镇化列于到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当中,从农村发展的实际现状出发,抓住自身的优势。其次,要建立一个正确的农村城市化观念,规划一个农村城市化的方向与特色,吸引更多的农民走出农村,面对更为广阔的天地。另外,要准确抓住发展的重点。将合理规划的城镇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以其经济发展来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促进二者的互利共赢是。
关键词:现代农业创业园区;总体规划;规划思路和内容
现代农业创业园区是在农业智力资源密集、具有一定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和农村划出一定地域范围,以工商资本、科教机构、专家团队和犬学生等为创业主体,以现代农业设施和高技术及先进管理、营销理念为支撑,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为目标,集农业种养、农产品加工、商贸流通、农业休闲、生态教育和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是农业和休闲旅游业有机统一的农业功能园区的新模式。
目前国内出现较多的现代农业创业园多是以“台湾农民创业园”、“现代农业创业园”“农业创业园”等命名的园区,其规划大多沿用原农业科技园区的两种主要思路:以产业为核心的园区规划和以土地利用为核心的园区规划。现代农业创业园区规划目前还没有技术规范,加之园区本身的综合性,导致规划编制单位和成果内容五花八门。对于学科交叉性较强的现代农业创业园区规划,出现不同风格的规划成果本也正常,但打上了明显学科壁垒烙印的规划。其人为造成的局限性必然会影响园区的竞争力。本文结合笔者参与的临山现代农业创业园区总体规划项目,重点对现代农业创业园区规划应包括的主要内容和遵循的规划思路进行研究。
1 临山现代农业刨业园区总体规划
浙江余姚市临山镇位于杭州湾南岸,不但具备良好的现代农业产业化开发的基础条件,也具备创建农业品牌占领市场的实战经验。有着近千年历史的临山镇。具备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较为优越的旅游资源条件,也积累了休闲观光农业开发的成功经验。良好的地理区位和交通区位为接受资金、技术的辐射,农副产品的集散和游客的进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1.1 项目建设意义与开发建设条件分析
为解决园区发展中产业选择不当、重复建设、布局散乱等问题,规划首先从全国、浙江、园区三个层面分析园区建设的意义与作用,并对园区建设的环境与条件进行评价,对其开发优势与劣势进行SWOT分析。经过研究,笔者认为:
园区建设的主要意义是为我国解决农业结构单一、增产不增收、农民收入低下等问题提供技术和产业示范;促使浙江省的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产业和经济优势,带动传统农业“改造、拓展、提升”,引导现代农业发展;项目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农业功能园区,而且利用工商资本和大学生、专家团队等创业主体。以农业创业为切入点,打造一个集农业种养、农产品加工、商贸流通、农业休闲(生态酒店、农事体验、乡村度假、生态浴场、水上休闲、旅游观光)、生态教育和农业技术推广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使之成为杭州湾南岸现代农业、休闲旅游业和新农村发展有机统一的农业功能园区的大范本与新模式。
1.2 规划思路与发展目标
在充分认识建设意义、开发建设优劣势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园区规划思路为:充分利用现有葡萄、畜牧业、养殖业基础,重点进行产业规划及旅游资源规划并进行创业区块的划分;吸引技术、人才、资金、信息、政策等投入要素和工商资本、科教机构、专家团队、大学生等创业主体;聚集园区内外的技术、产业和经济资源;按照六个原则分阶段建核心区及辐射区;逐步建成实现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明确规划思路的基础上,确定园区发展总体目标未来五年内(2009~2013年)项目将建成集科技研发、产业孵化、生态保护以及农业生产、休闲观光、旅游度假等多重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创业园区,是以规模化、科技化、生态化、标准化绿色无公害果蔬种植为其主导产业,农产品加工配送、技术集成示范、都市居民旅游接待和现代新农民培训等内容为辅助产业,具有一定规模效益的余姚农业功能园区,引进农业创业企业15家以上,实现年农业产值8000万元以上,年接待游客量15万人次以上,旅游收人1000万元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辐射面积2万亩以上,真正实现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1.3 功能定位与园区性质
根据项目建设条件、规划思路和发展目标,坚持综合性、系统性、开放性、因地制宜、发挥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原则,高起点、多角度对园区进行功能定位。为了解决园区产品结构雷同、区域产业带动能力差等问题,运用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理论,以区域资源禀赋为基础,以发挥比较优势为原则,分层次对园区功能定位、分区域和时序对产业发展定位进行研究。
园区以临山的农业产业和农村发展现状为背景,以创新强镇、创业富民为目标,以滨海滩涂现代农业多功能综合发展与集约发展为特色。以农业创业、企业孵化、农业科技示范、品牌农产品生产、农业休闲观光为主要内容,以现代农业技术和工商资本为依托,通过土地流转、集约经营、现代化管理等手段,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农业生态系统,打造融科技研发、技术示范、园艺产品生产、休闲观光、新技术培训和新兴农业孵化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创业园区。
1.4 总体布局、功能分区、景观构架
为了解决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差和各级农业科技园区功能定位不清的问题。,以农业区位、中心地、新经济区、增长极和技术转移等理论为指导,根据地理位置、产业基础、影响能力等条件,采用多核结构和点轴式结构…。整个园区分为核心区和辐射区两大板块,以一条南北向快速通道将城镇(临山)、村庄(兰海、梅园、临海等村)、园区及杭州湾进行了有机串联(图1)。以“一核(核心板块)、二翼(辐射板块)”为基本功能区块,以2纵4横为基本路网。以1海、3江、多渠为基本水系形成功能明确、网络清晰的空间结构布局。以“衔接三次产业(一、二、三产),融合三生(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为基本特色,形成内容丰富、循环发展的内部层次构架。两者结合,综合形成以“2大板块、18景区、72景点、3次产业、3生功能”为中心内容的总体结构布局形式。
功能分区及旅游景点策划:根据以上结构框架及土地利用可能性,规划在本地块的两大板块里设置综合服务区、核心创业区、湿地农业区、乡村田园区和滨水生态景观带等5大功能区,并根据休闲旅游需要,组织建设乡村广场、生态度假、实验农庄、大浦江生态养生园、江南葡萄大观园等18个景区。
景观构架:基于更好的开发休闲观光产业考虑,专门对园区的景观构架进行较详细的规划。园区的景观主轴沿南北方向的抢险路(园区主路)伸展,总长1860米,景观副轴沿2条环形闭合车行道和2条水上游览线展开,总长25000米。重要景观节点共18处;规划2条水上景观带,主要承担水上交通和水上游览功能;在综合服务区的会展中心屋顶、葡萄大观园内葡萄酒城堡和七八丘观潮塔3处设鸟瞰点。
1.5 分区规划、支撑体系与保障措施
为了建设和组织管理需要,规划还从分区规划、技术支撑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组织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资源环境平衡和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专项研究。特别要提出的是,现代农业创业园区的管理和运作上应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度,更加符合市场化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各类创业团体的主观能动性,使园区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1 概述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低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新形势下,受产业结构调整深入、节能减排等因素的影响,该地区以工业为主的传统产业用电市场呈现发展放缓甚至负增长的态势,该电网公司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市场经营压力。近年来,随着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管理战略的逐步推进实施,国网公司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与管理要求向县公司全面延伸覆盖。该地区近年来也加强了县公司的上划工作。截至目前,该地区共有43个县域供电公司,县域用电市场已成为该地区用电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图1所示,从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期间,近14个月县公司全社会用电量占该电网公司的比例基本在60%左右。因此,加强县域用电市场分析能够辅助电网企业经营决策层在当前用电市场疲弱态势下把握市场变化趋势和影响企业经济活动的各项因素,挖掘盈利潜力,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的进程,为管理决策提供数据和信息支持,对下一步工作做出正确决策。为了更好地掌握县域用电市场的特点,并对未来用电发展进行有效的预判,本文结合多维尺度分析法和行业用电市场细分体系,开展该地区43个县域供电公司用电市场分析研究,分析县域用电市场变化趋势,辅助该电网公司制定有效措施应对当前用电疲软态势,提高企业经营能力。
2 县域公司用电市场现状概述
该电力有限公司肩负着服务河北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首都北京安全可靠供电的重要使命。营业区域包括唐山、张家口、秦皇岛、承德、廊坊5市,43个县(区、市),面积10.4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277万人。以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14个月的数据为例进行分析,43个县公司全社会用电量占社会用电量比例在60%左右,而且县公司用户数占全部用户数据的比例达到74%以上,可见县公司用电市场具有用户数量多、用电分布广、中小企业用户集中等特点。
当前该地区县域公司用电市场整体上呈现两类不同的变化特征:以传统高耗能行业用电为主的区域,过去由于高耗能行业粗放式发展,聚集了大量的中小型工业企业,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不断深入,产业发展大幅放缓,用电量大幅下滑;京津周边及沿海地区,受国家大力发展新型产业的利好,不断涌现以电子信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聚集区,用电量稳定增长。
随着该地区用电市场增速的进一步放缓,迫切需要深层次、细粒度地了解该地区用电市场变化情况,传统粗放式的分析模式不能深层次、更细粒度分析用电市场变化,从而无法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无法满足企业经营辅助决策的需要。为能准确分析该地区县域用电市场变化趋势,精确把握该地区县域公司用电市场变化特征,利用MDS建立行业用电市场细分体系,并基于此开展县域公司用电市场聚类分析研究。
3 基于MDS的县域公司用电市场聚类分析研究
3.1 基于MDS的行业用电市场细分体系
传统的行业用电市场细分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为基础,结合电力企业特点,将用电市场以全社会用电总计为根节点,自上而下,层层分解,各行业类型之间具有相应的从属关系,共分为99个行业类型。
一般的用电市场特征分析,是针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城乡居民用电4大行业类型进行分析,由于对象不超过10类,分析结果往往针对性不足。为深入开展用电市场的行业细分研究,通过应用多维尺度分析法(Multidimensional Scaling,MDS)构建多维统计分析视图。通过行业用电体量、行业类型的产业归属、行业用电特征、行业产值特征4个维度构建行业用电市场细分的指标分析体系,对99个行业类型进行整合重组。如图2所示:
多维尺度分析法(MDS)是分析各行业用电市场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对多维变量数据进行降维处理,可以将不同行业用电市场之间的联系直观地呈现出来,便于对各行业之间的总体联系进行深入观察。
应用MDS开展行业用电市场聚类,确定出13类用电及行业特征不同的分类,分类结果见表1:
在此基础上,以2015年1~7月的用电数据为基础,确定出不同分类的用电情况如下:
3.2 基于行业用电市场聚类模型的县域公司聚类分析
在用电市场行业细分的基础上,构建数据聚类分析模型,对43个县公司进行聚类分析,形成相应的聚类结果。聚类分析模型通过应用Clementine12.0进行建模,综合比对:K-均值聚类、两步聚类、异常聚类、Kohonen聚类4种聚类分析法的基础上,最终选择聚类效果较理想的两步聚类法。数据分析模型如图5所示:
3.3 聚类结果分析
在用电市场行业细分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数据聚类分析模型,对43个县公司进行聚类分析,形成相应的聚类结果,结果如下:
第一类:高耗能行业集中分布,用电体量整体较大,第二产业用电下滑明显的县级供电单位,涉及到的供电单位包括国网遵化市供电公司、国网迁安市供电公司、国网迁西市供电公司、国网卢龙县供电分公司等11家单位。
第二类: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等新型产业聚集,第三产业用电增长速度较快的县级供电单位,涉及到的供电单位包括国网唐山市曹妃甸区供电公司、国网电力有限公司张北县供电分公司等9家单位。
第三类:现代农业发展迅速,第一产业用电增幅明显的县级供电单位,涉及到的供电单位包括国网电力有限公司怀来县供电分公司、国网玉田县供电公司等9家单位。
第四类: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城乡居民用电增长明显的县级供电公司,涉及到的供电单位包括国网三河市供电有限公司、国网香河县供电有限公司等7家
单位。
第五类:全社会用电量下降明显的地区,涉及到的供电单位包括国网电力有限公司怀安县供电分公司、国网电力有限公司青龙县供电分公司等7家单位。
4 县域公司聚类分析启示及地区用电市场发展应对措施建议
通过开展县域公司用电市场聚类分析及用电市场特征研究,总结该地区县域用电市场未来的变化特征
如下:
第一,经济形势依然严峻,以高耗能、矿采选业为主导的地区用电需求将持续低迷。受资源能源环境约束、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钢铁、建材等重化工业的调整阵痛将无法避免,短期内将增加这些行业的下行压力;唐山迁西县、遵化市、迁安市受当地企业整合的影响,用电量将持续下降。
第二,京津冀产业转移带动该地区对接区域城乡用电稳步增长。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规划的不断落实,该地区迎来了区域发展的黄金时期,由于先天的环京津地缘优势,受京津冀一体化辐射的带动作用不断显现。特别是以廊坊为代表的北三县,其人口已突破70万,并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另外,固安、大城、香河、三河等地随着北京服务业的疏解,大量人口也涌向该地区,人口的爆发增长促进了居民用电量的高速增长。
第三,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等战略新型产业用电将步入高速增长期。从该地区各地市“十二五”规划及各地市“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用电情况,结合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发展“调结构、稳增长、促改革”的总体基调,可以预计,未来该地区将继续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各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用电将步入高速增长期。例如,廊坊的电子信息产业吸引了华为、富士康、京东方、微软等一大批龙头企业齐聚廊坊。张家口张北县大力发展云计算产业,2015年8月,《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规划(2015~2020年)》正式
获批。
第四,发展新型农业成为带动地区第一产业用电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张家口怀来等地区的特色食品加工业、承德丰宁等地区的绿色农业发展加快,农业发展水平居河北省前列,农业主导产业持续壮大,各类农业园区数量居全省前列,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良好,前三季度两市第一产业用电量分别增长6.09%、16.34%。
针对上述发展趋势,提出若干该地区用电市场发展应对措施建议:
第一,重点关注新兴产业市场。与政府相关部门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重点关注新兴产业用户,提前了解新兴产业用户特性。
第二,深化用电市场分析。开展重点企业信息调查,建立重点企业生产经营信息库,对于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实施标签化管理,形成常态化的市场调查机制,及时掌握企业生产经营变化趋势,利用多种途径保持与企业的顺畅交流。充分发挥电网企业的技术优势及社会责任,为重点企业提供节能增效解决方案,做到互利互赢。
第三,加大电能替代推广力度。创新电能替代设施建设模式与电能替代推广机制,探索建立电能替代激励机制。同时要强化宣传推广,扩大电能替代成效。
1.1粮油生产平衡增产
加强土地保护,开展高产高效创建攻单产,粮油产量持续增加。2015年,全县种植粮油作物13.55万hm2,比2010年增加0.70万hm2,粮油总产60.75万t,比2010年增加4.69万t。
1.2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按照“名、特、优、新、稀、缺、淡”的特色产业发展思路,以“千亿示范工程”为抓手,着力抓好黄花、柑桔、蔬菜三大产业,全力促进农民增收。截至2015年,全县柑桔、黄花、蔬菜、茶叶、蚕桑、药材等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4.33万hm2,比2010年增加了1.33万hm2,增幅达44.29%。
1.3现代农业发展提速
依托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强力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聘请中国农科院柑桔研究所、四川省农科院专家实地进行规划设计,高起点、高标准打造了中滩、渠南2个“万亩柑桔示范园”,示范带动全县建成6个“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并由省农业厅认证命名。同时,在渠南乡全力打造渠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立植物组培工厂,集成应用了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环境控制技术、智能监控技术和水肥药一体化技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打造休闲农业,提升现代农业档次,延展服务功能。
1.4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高标准农田建设整体推进。借助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财政现代农业生产(水稻)发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省级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全县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先后建成高标准农田0.84万hm2。农机化综合水平大幅提高。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000余万元,补贴农户超过1.8万户,带动农民投入超过9000万元,共购置各类机具超过1.8万台(套)。全县发展各类农机服务组织95个,农机大户87户,乡村农机从业人员达31212人。机耕、机电灌溉、机械植保、机械脱粒、机收、机插水平大幅提高,全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36.1%。
1.5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
市场主体带动能力增强。一是龙头企业不断壮大。渠县已培育壮大宕府王、华橙酒业、天一蒙山、秀岭春天等省、市龙头企业12家,企业自主创建“渠县呷酒”“渠县黄花”“秀岭龙芽”“华橙原酿”等知名品牌10余个。二是专合组织规范建立。2015年底,全县已建立黄花、柑桔、红粮、油菜、蔬菜、畜禽等农民专业合作社256个,其中省级示范社9个、国家级示范社4个,三板柑桔农民专业合作社荣获全国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称号。三是种植大户大量涌现。全县工商注册成立家庭农场100余个,种粮大户300余户。
1.6农业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全县6.52万hm2耕地已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渠县黄花”商标、“渠县黄花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成功注册和认证,有9个产品获得国家级绿色食品认证,10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创建了渠县黄花、三汇特醋、渠县锦橙等一大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质农产品品牌。
2面临困难
2.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一是农机化程度不高。渠县的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只有36.1%,与四川省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55%相比差距较大。二是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全县工程蓄水及库容严重不足,病塘库堰数量大,提灌设施量少、渠系垮塌损毁重,全县80%的提灌站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使用时间长,超龄服役,设备严重老化,现有200处提灌站带病作业,220处提灌站己经损毁和瘫痪,全县近二分之一的耕地“靠天吃饭”,被动局面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改观。三是中低产田土面积大。渠县有中低产田土4.65万hm2,占总耕地的75.15%,近年虽新建高标准农田0.84万hm2,但仍有3.81万hm2中低产田土待改造,较大程度制约着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2.2农业自然灾害频发
渠县属川东丘陵伏旱区,大巴山暴雨中心地带,气候特点是“十年九旱、不干就淹”,农业自然灾害多发、重发和频发,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直接影响着农业产业发展。S|四川农业与农机/2017年5期|
2.3规模经营比例较低
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少、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发展不平衡,规模化种植程度不高,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占主导地位。农村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土地季节性撂荒现象较为严重。
2.4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小、实力弱,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程度不高,真正吸收农民为会员、与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的专业合作社少,专合组织带动效果不明显;农产品品牌少知名度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3加快农业产业发展的对策
3.1发展思路
1)坚持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油生产,推进蔬菜、黄花、水果、茶叶、蚕桑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确保大宗农产品有效供给。2)坚持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不断壮大农民增收支柱产业,主攻农民增收重点领域,拓展农民增收发展空间,优化农民增收政策环境,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3)坚持产村互动相融协调发展。统筹协调精准扶贫、新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统一规划、同步实施,既合理布局、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又综合配套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实现产村相融协调发展。4)坚持“三位一体”合力推进。形成“政府扶持、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农业工作良好氛围。强化政府支持作用,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凝聚各方力量,合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5)坚持科教兴农和人才强农。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推动农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6)坚持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创新流通方式,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增强农业综合效益。
3.2发展举措
重庆直辖十五年来,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以统筹城乡为纲、保供增收为要、现代农业为重、夯实基础为先、科技创新为魂、改善民生为本,’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农村经济总量由1996年的491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2370亿元,农业增加值由287亿元增加到84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479元增加到.6480元,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887万人,农村贫困人口由366万下降到20万人。
凸显特色,优化农业发展布局
根据全市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遵循分类指导原则,着力培育三大特色区域。
一是主城近郊都市农业集中区。发挥主城8区区位优势,依托城市、接轨城市、服务城市,大力发展休闲观光、乡村旅游、农科工贸等服务型农业,果蔬等设施农业,花卉苗木等园艺农业,打造主城的果蔬园、花卉园、后花园和农产品加工物流园、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建设农科研发、教育培训、贸易服务中心和农业科普教育基地。渝北国家现代农业园区、九龙坡农科贸易城、北碚台湾农民创业园等加快推进,建成北碚静观、九龙坡白市驿等一批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和巴南区南南线、北碚区静观线、渝北区沙坪线等花卉苗木基地。
二是渝西地区现代农业示范带。在渝西渝中14个区县,突出“米袋子”、“菜篮子”、“肉盘子”,建设优质农产品保供基地。大力推进潼南、南川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长寿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以荣昌为核心的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培育一批市级现代农业园区,打造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农业机械化综合示范基地,基本形成潼南、铜梁、壁山等渝遂高速公路沿线优势蔬菜生产带和以涪陵榨菜为重点的加工蔬菜产业带。
三是“两翼”山区特色农业基地。围绕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利用山区资源的多样性,以林下经济为重点,充分发掘闲置资源的增收潜力,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坚持绿山与富民结合、开发与保护并重,在三峡库区重点发展柑橘、特色蔬菜和生态渔等,在武陵、秦巴山区突出重抓草食牲畜、高山蔬菜、中药材、林果、烤烟等,初步建成长江三峡柑橘产业带、全国主要中药材产区和一批农产品供港基地。健全链条,探索农业发展新路径
一是着力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实施“135”产业发展规划,稳步提升粮油产业,突出壮大蔬菜、柑橘、生猪三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中药材、草食牲畜、林果、生态渔业、烤烟等区域特色产业,支持各区县因地制宣培育1~2个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集群。
二是着力构建安全的生产链。编印种养殖业行业标准181个,建成16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建立粮油、水果、茶叶等标准化基地970万亩。实施蔬菜、生猪、乳业等安全农产品骨干产业链建设,在287个镇乡建立了农产品监管服务机构,8个区县建立了蔬菜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累计认证认定“三品一标”2734个。畜产品“瘦肉精”、生鲜乳违禁物质监测合格率100%,蔬菜、本地水产品监测合格率分别达97.4%和100%,农产品抽样检测合格率居全国前列。
三是着力构建灵敏的需求链。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市场调查、市场研究、市场分析和市场预警,引导农民围绕市场种田、调整结构挣钱。建立了市级农业数据中心、粮食数据中心、区县信息平台和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设立300个遍及各区县的农产品市场价格采集点和产地价格采集点,组建了一批市场信息和生产信息采集员队伍、市场信息分析师队伍和信息服务专家团队。加强对农民的市场信息服务,开通了12316“三农”服务热线,农村信息进村入户工程覆盖10万农户,“农业手机报”等信息服务产品用户达100万户。
四是着力构建快捷的供应链。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打通农产品流通快速通道。“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城区标准化菜市场全覆盖,成立了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成交总额突破50亿元。建成全国首个生猪批发式电子竞价市场和中国(荣昌)畜牧产品交易市场。建立了网上展厅和网上农产品销售对接平台,在全国各大城市建立农产品经营网点940个。推进“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等,引导市内大型超市、餐饮企业、食品加工企业到“两翼”建农产品基地96个。2011年农产品对外贸易额4.19亿美元,是直辖之初的7.9倍。
转变方式,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一是提升科技化水平。建成国家柑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国家种猪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4个国家级平台,蚕桑学、柑桔学等6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和特色食品等10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推进基层农业服务体系改革发展,每万名农村人口拥有农业科技人员在西部处于领先水平。
二是提升机械化水平。积极探索丘陵山区农机化道路,全力普及机耕,大力发展机收,努力突破机插秧。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由2005年的7.4%迅速提高到30%,连续6年年均增幅3个百分点以上。
三是提升规模化水平。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流转面积770万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38%。大力扶持适度规模经营,累计建成各类畜禽规模化养殖场6.2万个,发展种养大户5.6万个、农村经纪人4.8万个,生猪、奶牛、肉鸡规模化率分别达到64%、77%和78%。建成10个国家重点产粮大县、24个生猪调出大县、501个专业特色村基本形成了蔬菜“三大产业带”、三峡柑橘产业带和江津花椒、合川生猪、涪陵榨菜、石柱辣椒、丰都肉牛、秀山金银花和土鸡等规模化产区。
四是提升组织化水平。实施“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试验项目”,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民联合合作,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3403个,1/3的农户加入合作社;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817个,作价入股土地70万亩,统一经营土地92万亩。夯实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突出基础先行,以水利为重点,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开工建设大中型水库52座。基本完成220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解决了1200万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近五年改造中低产田土455万亩,开发整理土地317,万亩,新增有效灌面92万亩、节水灌面62万亩,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39万亩了实现了乡通畅、村通达两个100%目标,行政村通畅率达60%。实施农网改造面97%,改造一户一表120万户。在425个村开展农村信息化示范,市、区县、乡镇三级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累计建成农村户用沼气148.5万户,占适宜农户的42.4%,建设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和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村674个。
1、全力推进农业园区建设。从上半年农业园区建设的总体情况来看,种植园区虽有6家钢架设施大棚在建,但数量与质量远远没有达到都市农业目标任务,规模养殖基地亮点还不多,休闲观光农业基地虽然发展势头迅猛,但是其功能还不全,做好今年的农业园区建设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对此在农业园区建设中建议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进一步量化工作任务。今年全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目标中明确要求农业园区总投入11亿元,其中1000万元以上的农业园区70个,新增设施农业面积5万亩,其中钢架大棚净面积连片300亩以上的基地23个。各地要按照市下达的目标任务数,进一步加快落实,确保全年任务完成。二是进一步开展多种形式推进。任务落实是关键,任务推进式重点。各镇乡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对设施农业推进力度,要利用省、市扶持经济薄弱村的政策,不失时机的发展设施规模种养业。要利用市鼓励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意见,开展多种形式的项目推进,全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通过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吸引各类资本投入现代农业园区,积极鼓励镇村创办设施农业基地,凡有镇村集体领办创办意向的项目要及时提交申请,市将及时讨论研究。三是进一步加强考核检查力度。2013年农业工作千头万绪,年初组织镇乡长和分管领导进行参观、讨论、交流,要求各镇乡形成具体的、明确的、富有个性的年度奋斗目标。建议市政府及时出台考核细则,仍实行每季度考核制度,对现代农业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按照完成进度、质量和成效进行综合打分,对完成情况好的单位予以表扬,不理想的进行交流,共同分析任务完成迟缓的原因,提出解决的方法,使重点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2、着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会议进行积极宣传,引导和鼓励各乡镇重点发展智能温室、标准连栋大棚、防虫网等设施类型,加强高科技设施装备及计算机自动化技术的运用和研究。二是强化指导服务。对新增的设施类型基地,明确专人全程跟踪服务,每个基地安排1-3名专家技术人员,为基地提供品种引进、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指导。三是加强考核督查。加大对部门和镇乡的考核力度,对加快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实行百分考核。职能工作实行减分考核,创新工作实行加分考核。做到任务细化分解到位,目标责任明确到位,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3、加快产销有效衔接。一是突出做大龙头企业。围绕都市农业,在上半年已完成6个新批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的基础上,2013年重点做大做强10个龙头企业,把龙头企业培养成企业+合作组织+生产基地+技术指导员+农户的新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一批四青产业、特经特粮等衔接密切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农业招商引资活动,在已完成农业实际利用外资额2780万美元的基础上,下半年通过努力力争全年完成5000万美元,农产品出口额上半年已完成2500万美元的基础上,下半年通过努力力争全年完成6000万美元,同时做好省农洽会、上海农展会各项工作,充分展示农产品加工业形象,在实现龙头企业带动上做大文章。二是全方位拓宽营销平台。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要素,拓宽进沪营销平台,多层次、立体式、全方位制定营销计划,努力实现:经营思路各异,特色产品共享,质量安全达标,沪启直销顺畅,店地达到共赢。主要措施有以下三点:第一,规范各种、养基地在沪建立的直销和批发门店。我市各种、养基地和专业合作社在上海建立的直销门店势头强劲,目前己设直销门店并开张营业有3家,在上海市场设立批发门店有6家,在建和准备建的有六家。下阶段,一方面做好已开门店与种养基地的农产品供求衔接和调度,协助各门店建立和完善采购、营销、质量安全、物流等内设机构,使其正常有序展开。另一方面,对在建和准备建的单位和个人做好市场分析、贷源分类和采购、营销方案等可研报告的策划和制订,协助做好其门店装潢和门店设置的规范工作。其次,督促各镇乡大力度招商引资,力求完成年内每镇乡不少于三个在沪直销门店开张任务。第二,协助市供销社和“农超对接”基地的农产品配载工作。目前,供销社牵头的市场蔬菜超市已建五个,种植基地进入超市有三家。下阶段我们尽力协助配载中心和种养企业,做好产品调剂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查工作,确保供货正常,安全放心。第三,全面接洽上海禾盛农产品集团公司。力争与上海禾盛农产品集团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共赢联接框架,充分利用和盛公司在沪组建的500家直销店以及网购和团购平台,把地产三宝、四色豆、四青作物、梅干菜等土、特、优农产品挤进禾盛公司营销平台,农委与和盛公司努力做到“三同步”,即年度计划同步设计,产品目录同步策划,种养基地同步建设。三是品牌培育。2013年我们要加大名牌农产品的培育力度,要通过强有力的行政推动,努力使品牌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组织化运作、产业化经营,全面提升我市农业发展整体水平。要引导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市场主体创建农产品品牌,提升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逐步实现从销售产品向经营品牌转变。要着力加强农产品的包装、推介和保护力度,加快农产品商标注册,强化农产品原产地认证工作,努力形成地方特色品牌。要积极推进农业品牌展示平台建设,高标准启动建设现代农业展示中心。
4、围绕生态农业发展。一是猛攻绿化植树造林。扎实推进干线公路绿色通道通达工程、沿江沿海防护林工程、骨干河道生态防护林建设工程、省级村庄绿化示范村创建工程、农村道路绿化示范工程、绿以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工程、新造林抚育工程、林农复合经营工程、优质苗木基地工程、休闲农业绿化工程等十大工程。确保全市新增造林面积5万亩,其中新增成片林面4万亩、四旁树200万株。二是加强生态健康养殖。加快畜牧生产方式由稳定发展向质量型、环保型转变,加强规模畜禽场生态治污,积极推广生态健康养殖。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料和废水处理等综合利用方式,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提高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和秸秆综合利用率,实现能源再生和多级利用。2013年,力争每镇乡争创1—2个示范点,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市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的快速发展。三是放大休闲观光农业。随着沪崇启大通道的贯通,桥港时代新的到来,休闲观光农业集种养、休闲、观光、餐饮为一体的新兴农业产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重点培育10家正常运转的休闲观光农业基地。
5、扎实推进为农服务。一是要加快队伍建设。2013年对现有农技人员素质提高,全年参加不少20天的脱产培训。进一步按照“五有”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要求,推进基层农技服务的全面到位。二是突出“三新”技术推介。通过不断的为农服务,及时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运用新模式,大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实现品种和技术的有机结合,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在主要农作物关键生育期及时印发技术意见,我市主要农作物主推技术,集成有特色、有创新的配套技术,力争完成全年新增粮食1700万斤的目标任务。认真完成高产创建和科技入户项目。今年粮棉油高产创建任务重、时间紧、工作量大,必须加大关键技术推广力度,注重宣传、现场指导,做到物化补贴及时到位、新技术推广普及到位,增产增收,通过项目带动成效到位,使实施区农户得到实惠。继续围绕“农业部测配方施肥试点县项目”,切实搞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通过农业生产需求和市场引导,促进企业调整肥料产品结构,改进生产工艺,加快肥料行业由生产主导消费向消费引领生产的根本转变。注重化验质量控制,逐步改善化验室装备条件,保证化验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提高测试高效率和测试水平,满足测土服务的要求。以蚕桑科技入户为抓手,深入基层开展技术培训活动。计划以蚕桑科技入户工程实施镇为单位,组织专家组成员下基层到农户,开展区域集中式到户头的面对面技术培训,旨在解决农户共性的技术问题,提高生产水平。做好秋蚕种催青等技术服务工作,指导秋季小蚕共育,确保蚕种催青和小蚕共育安全。在秋蚕种催青上,做好各项物资准备,配备充分的技术力量,确保安全高质,为稳定生产打好基础。三是进一步改变服务方式。2013年继续加强示范县项目和科技入户工作。开展好“三电”合一服务,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开展第二轮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做到培训时间适应农时。做到农民在培训后,能够适时地将所学的新知识、新理念用在实际生产中,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开展职业农民培训。继续与其他部门合作联合办班,计划在7月份与民政局共同举办一期三峡移民培训班,8月份与妇联举办一期农村妇女培训班。为方便农民接受培训,计划在相对偏远的乡镇,根据他们的农业产业特色,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农民培训。开展农业信息化技能培训。利用农广校电脑教室,开展农业信息化技能培训,普及电脑使用基本知识。根据报名情况,继续组织5期培训班,10月底前完成培训。开展农民创业培训。今年农民创业培训由市农广校独立完成,培训任务数为400人。
1.1构建了强力支撑、多级联动的组织体系一是建立了从自治区到村级的“五级”联动信息服务体系;二是建立了一支熟悉农业和计算机网络知识,能胜任信息筛选和的6000多人的农村信息员队伍;三是构建了农业主管部门、涉农企业、电信运营商“三位一体”的涉农信息服务合作基本框架。1.2构建了“龙头”带动、纵横交融的基础网络构建了以广西农业信息网为龙头,协同广西水产畜牧兽医信息网、广西农垦信息网、农机化信息网、农业区划网、三农科技服务网等门户和专业网站,连结全区150多个市(县)涉农子网站的基础信息网络。以广西农业信息网为龙头的广西农业网站群每年涉农信息50多万条,广西农产品贸易网网上促销成交累计914.29万t、成交金额232.35亿元,实现涉农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政务外网和政务内网实现了上接农业部,下连全区各市(县)农业局,横向与自治区政府各有关厅局互联互通。1.3构建了“进村入户”、结构多元的服务模式为进一步丰富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内涵,广西以“三电合一”模式为基础,充分利用电话和广播电视“村村通”网络宽带进农村的建设成果,开辟了12316热线、农技110、农讯通、新农通、甜蜜通、网站手机版、网络电视等信息“进村入户”的有效服务通道,成功探索了多元“三农”信息服务实践模式,有效实现了农业信息服务。1.4构建了智能互动、高效管理的应用系统2003年以来,广西农业厅、科技厅、农垦局、水产畜牧兽医局、农业机械化管理中心等涉农部门成功开发应用了测土配方施肥系统、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系统、糖厂综合农务管理信息系统、海洋渔业安全救助信息系统、农机购置补贴管理系统等30多个农牧渔业产业运行保障系统,及种养产业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等系列智能化支持系统,开发了农业信息基础数据等多个农业数据库,完善由构件库、知识库、模型库、数据库四大部分组成的农业专家系统(吴华瑞等,2003),开启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政务、生产经营及市场流通等方面的应用新阶段。1.5构建了安全稳定、综合运行的应用平台2012年3月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金农工程一期项目,构建了一个安全、稳定的农业综合运行平台。该项目覆盖了广西区本级、14个市、106个县(区)和300个乡(镇),实现了省部级数据交换、共享和良性互动,并通过对县级平台、乡(镇)信息服务站、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点、农产品价格信息采集点的建设,进一步扩大了农业信息站点的覆盖面,为农业行政管理、政府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农业生产数据。
2制约因素
2.1对信息化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认识不到位虽然广西农业信息化建设启动较早,但仍有不少领导干部对信息技术发展及其应用缺乏基本了解,片面地理解农业信息化建设只是拉网线、配电脑、建网站、发信息等技术工作,而对信息资源、信息主体、信息服务、信息法制等信息化建设诸多重要因素缺乏足够认识,信息化建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2.2资金投入不足,受益面较窄多年来,广西虽然较早提出农业信息化发展设想,但真正列入财政投入计划的较少。以广西农业系统为例,2003~2012年广西区本级农业信息化投入仅9200多万元,其中互联网专线租金、视频会议系统及设备维护等基本运维费就占了4600多万,市、县农业系统投入也仅有3800多万元。由于投入少,经费缺乏,目前77个县级农业网站中有近半无法正常运行,“三电合一”、“12316三农热线”无法正常发挥后续作用,农业信息服务的覆盖面和受益面过窄,农业信息在农业生产及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未能得到很好发挥。2.3农业信息化机构设置不健全,信息专业人才缺乏广西各地农业信息化机构设置不健全,全区14个市农业局(农委)中,仅有4个市设置信息中心,普遍存在人员流动大、身兼数职等现象,技术人才缺失严重影响了信息员队伍建设,导致掌握的信息资源时效性差、可利用率低。2.4政府引导作用发挥不强,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性不高广西农业信息化建设受部门职能分工的限制,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信息孤岛”等现象严重,制约了农业信息的合理利用。此外,由于农业信息化建设投资大、收益慢,同时缺少政府部门的统一领导和长期规划,社会资金和各类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进一步制约了农业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和快速发展。
3发展思路
3.1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积极推进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现代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利用GIS、3G、4G无线传输等技术,建设集遥感信息、农田土地信息、地籍信息及农作物种植信息,具有综合信息处理能力的广西大宗农作物信息化管理平台,辅以智能分析和规划、查询展示和数据自动分类存储等系统。引导种养企业、生产基地、农业示范园区等积极应用物联网技术,提高生产环境监测能力及智能分析判断与决策能力,确保精准施肥、精准投料、精准预警防控,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同时,加快建立自动化土壤墒情监测信息系统,建立健全自治区、市、县3级土壤墒情监测网络体系,对农田墒情相关数据进行采集、汇总、分析和决策,全面提升广西土肥监测效率和服务能力,推进土肥信息化建设。开发广西植保有害生物监控信息系统和农作物病虫害远程诊疗系统,建立植物检疫情监测和防控、农作物种苗检疫信息数字化管理体系,提高疫情监测、预警、阻截、防控的服务能力。3.2切实提升农业生产指挥及应急调度能力进一步提升广西农业生产管理各领域的行业监管能力,推进农业行业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在线办理,实现农业应急、远程会商、指挥决策、预测分析等多方协同功能,确保与广西区应急平台的数据共享与指挥协同,为广西农业生产防灾、减灾提供可靠的信息化管理保障。3.3努力提升市场信息应用与服务能力建立农产品产销价格监测点,加强纵横协调,对大宗鲜活农产品生产、收购价格、流向等产销信息进行收集、监测及深度对比分析,实时预判预警、把握大宗鲜活农产品产销走势,定期市场分析报告,提出未来产业发展对策。同时,要加强广西农产品供求联盟与全国农产品供求信息一站通系统的对接。此外,要建设并完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国际市场价格及产业损害等监测预警系统,开发包括国际农产品贸易规则、市场价格、相关税费政策、贸易相关国家的检验检疫标准及程序等信息资源,为政府职能部门决策服务。3.4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农产品产地准出、二维码包装标识、索证索票等信息化监管机制,加快推进广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管、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农药化肥、农机及种子产品信息管理系统,协同涉农企业实现农产品基地、品种的电子化档案管理及质量安全信息控制、跟踪和追溯;建立农药化肥及种子交易信息管理系统,推进农资监管信息化,提升广西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综合监管能力和水平(张玉香,2005)。3.5不断提高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优化农村经营管理,重点建设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土地确权登记管理服务、耕地流转管理服务等监管系统,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引领农业产业升级。启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工作,推动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数字化、管理流程化及产品销售电子化,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提升现代化经营水平,拓宽网上销售渠道,规避市场风险。结合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国家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建立减轻农民负担或国家强农惠农监督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增强涉农政务信息的透明性。3.6不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信息化推广应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新成果,加强农业行政部门与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等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科研手段信息化;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和加强农业适用信息技术的研发和产品的自主创新;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化服务平台,快速实现科研部门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新方法等的转化和应用。3.7积极探索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加强广西农业信息网、广西农产品贸易网及全区14个市级农产品市场信息子站点、109个县级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点的建设。优化市、县级农产品市场行情信息、供求信息及相关动态信息等的为农服务功能,提升与农业部“一站通”对接效能,实现农产品供求信息全国大覆盖、大联播。联合淘宝、天猫、京东等大型电商企业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业务,支持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开展在线交易,逐步创建快速、便捷的新型农产品流通方式。3.8强化农业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对各类应用系统和数据进行整合,建立以农业云计算平台和农业资源核心数据库为基础的广西农业大数据管理中心,实现跨平台、跨网络的存储共享和数据融合。加强农业信息需求调研,突出信息的地域性、实用性,使农业信息资源的采集、开发具有针对性,突出地方特色(顾君等,2013)。建立规范的信息网络体系,充分调动各级农业部门力量,加大信息员队伍建设,提高信息洞察和捕捉能力,提升信息资源的采集、整理及开发利用能力,为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及广大用户提供专业、权威的综合信息。
4保障措施
一、优势分析
1.政策优势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全国19个省市对口援疆会议拉开了新疆大开发大发展的序幕,也为农产品外销平台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特别是将伊犁霍尔果斯口岸列为国家级经济特区,霍尔果斯口岸将被打造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进出口加工基地和国际贸易大通道,正式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这些为新疆农产品外销平台建设提供了优越的政策环境。
自2008年始,自治区党委政府分步实施“走出去”、“走进去”开拓市场战略,着力打造农产品外销平台和市场开拓体系,加快了农产品外销平台建设步伐。针对国内市场区域分布特点,自治区先后重点打造了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春、成都6个自治区一级平台,分别辐射华北、华东、华南和港澳台、华中、东北、西南地区。通过近年来的实践,营销模式逐步创新,激活了市场开拓机制,政府引导、部门负责、市场拉动、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格局基本形成。
新疆“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树立新疆农产品品牌形象。着力建设好北京、上海、广东等农产品展销平台,扩大特色农产品的销售规模。到2015年,主要农产品商品率达到70%。”2014年自治区农村工作会议上,张春贤书记指出:“要树立全产业链理念,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服务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产业体系,特别是要大力支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大棚、储藏保鲜、冷链物流等项目”。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同时,借力“农业援疆”契机,利用“市场援疆”,把援疆机制优势充分用到农产品市场开拓上来。
2.经济资源优势
(1)优质特色的农产品。新疆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态气候,非常优越的光、热、水、土资源,生产出丰富多样的名优特农产品。全区不断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以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为重点,集中建设了一批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了以棉花、粮食、林果、畜牧、特色农产品和设施农业六大支柱产业。
(2)发展壮大的农产品加工业。近年来,自治区着力打造生产、加工、储运和销售等环节有机联结的全产业链,已初步建成了以棉花、粮油为主的传统加工业,以杏、核桃、葡萄、香梨、红枣、石榴、苹果、巴旦木等为主的特色林果加工业,以牛奶、牛羊肉、细毛羊、生猪、禽蛋为主的畜产品加工业,以番茄红素、枸杞、啤酒花、甜瓜、鹰嘴豆、玫瑰、熏衣草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为农产品外销平台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物质保障。围绕自治区六大主导产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育壮大了一批大型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初步形成了棉花、粮食、畜牧、林果、区域特色农产品和市场流通六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
3.华东地区市场优势
(1)以上海为中心辐射华东地区格局形成。经过连续5年举办新疆名优特及精深加工农产品上海展示会,培育和提升新疆名优特及精深加工农产品知名品牌,推进区域间产业、资金、技术的有序转移,促进新疆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2)拥有新疆农产品上海展示直销中心。在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展示直销中心有508平方米的农产品常年展示区。每年适时召开特色农产品专题研讨会或论坛。同时,华东市场上有73家新疆企业、近千个营销网点。2009年至今,累计达成签约金额达630多亿元。
(3)搭建新疆农产品华东市场网络销售平台。以新疆农产品展示中心为基点,在杭州、南京、福州、合肥、南昌、济南等发达城市建立新疆农产品展示分中心。形成以批发市场、地州展销点、企业直营店、专营店、店中店、连锁店、电视购物、冷藏物流、前店后厂、网上购物、团购专供等为主的新疆农产品华东市场十大开拓模式,逐渐建立起遍布华东地区的新疆农产品营销网络。
(4)利用援疆机制,发挥援疆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立足新疆,通过与华东地区省市共同联合,全方位开展农业合作,实施“东联西出、西来东去、内引外联”战略,充分利用市场、网络,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和企业主体实力雄厚,通过全面深化合作,共同开拓市场,推动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进程,促进企业更多更好地开创国内外市场。
二.劣势分析
1.运距远,物流成本高
农产品主要通过铁路、公路运输,运输距离长、环节多,周转期长,损耗大,成本高、风险大。
2.物流基础薄弱,物流体系建设不足
新疆物流企业少,规模小,仓储条件差,农产品储藏保鲜能力不足,现代化冷藏储运设备和冷链运输能力不足。
3.现代批发市场建设滞后
现代化的大型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少,不能有效集聚疆内特色优势农产品。现有批发市场交易方式落后,市场功能不健全。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与国内外大市场衔接不到位。
4.营销服务相对落后
农产品物流管理水平不高,以信息传输服务、市场营销服务和现代物流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发展相对落后。
5.品牌建设滞后,品牌多、小、杂,缺乏规范的产品标准
农产品品牌集中度较低,品牌建设同质化现象严重,品牌内涵缺乏文化支撑。同种农产品出现多个产地和品牌,同地区产品品牌也多达数个。同时,宣传不足,存在外地产品冒充新疆产品等假冒伪劣现象。
三、华东农产品市场开拓
抓住国家支持新疆的利好政策机遇,发挥华东地区援疆机制作用,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立足新疆特殊的地缘区位优势、农业资源优势和特色农产品优势以及民族文化优势,依托华东地区人才、资金、技术、市场优势,以重点推进种加销科技产业园区和项目建设为载体,通过“招商引资、技术合作、信息交流”多层次合作联动,做大做强华东地区市场,提升新疆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拓展双方经济发展空间,开创全方位合作新格局。
按照“共建基地、培育龙头、提升品牌、拓展市场”的要求,大力发展以苹果、香梨、葡萄、红枣、核桃、杏等大宗特色林果产品为主。同时,发展以牛肉、羊肉为主的畜产品,兼顾小精特农产品。建立一批高标准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以天山坡经济带、伊犁河谷经济带、库尔勒-焉耆盆地、喀什-阿克苏为中心,建立辐射带动能力强,集基地、加工、流通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农业产业科技物流园。培育集聚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带动作用明显的农产品加工销售重点龙头企业,共同打造集收购、加工、储藏、保鲜、运输、销售、配送、监管、服务为一体的贯通国内外的农产品物流体系。把新疆建设成“新丝绸之路”重要的中转集散地、加工基地和区域性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心。
四、政策建议
1.强化协调,加大政策支持
一是充分利用发挥好援疆机制作用,在自治区层面建立和形成促进新疆与华东地区农产品市场开拓协调工作机制。全面协调和指导新疆与华东地区农产品市场工作,分析研究和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吸收商会、协会、科研院所等各类社会团体参与各类对接合作。二是完善扶持政策。用足用好国家对新疆的特殊政策,出台并落实适用两地企业发展的最优惠政策措施,确保新疆与华东地区一系列重点规划建设和重点项目如期投入生产经营。对已有的中央和自治区鼓励农产品出口的财税政策,优先予以落实。同时,加大新建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在财、税、贷、地、电、水等方面给予优惠优先安排。
2.大力整合农产品品牌
一是有效整合农业资源,结合区域产业和产品特色实施农产品区域品牌策略,明确区域品牌定位、挖掘品牌文化内涵,防止相同产品品牌过多杂乱。二是努力塑造“绿色、营养、美味、健康”的新疆农产品品牌核心价值,凸显新疆农产品的原生态、无污染、营养保健等特征。三是把民族传统文化、消费文化和地域文化等融入到农产品品牌诉求中,如新疆少数民族的许多传统食疗文化融入到食品类农产品品牌规划之中。
3.精确定位农产品市场定价
实施差别化策略。总体来说,新疆名优特产品定位在中高端市场,针对批发市场、集贸市场、超市、专营店的不同消费群体实施不同的定价策略,设计不同的营销组合。有机、绿色、特色保健产品主打高端市场,定位高收入、营养健康意识强和注重生活品质的消费群体,强调产品的营养、安全和方便等;名优特色产品可以主打旅游集贸市场,把农产品促销与旅游购物相结合。
4.提高储运能力
一是加快冷链设施体系建设。政策扶持推动物流企业和加工企业加大冷链设施投入,加大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县(市)冷藏设施建设,提高已建成的7万余吨果蔬保鲜库容的利用率。二是根据农产品物流需要,在枢纽站点加强中转性质的仓储设施建设,以租赁等方式有效利用相关省市的仓储设施,提高跨省外销的中转仓储水平。三是优化运输网络。发挥好铁路、公路、民航三大运输网络资源。同时,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运输。四是建立和完善分级配送网络,采取各种灵活方式,向目标市场、社区延伸配送。
5.全力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企业集群
一是发挥华东地区企业在市场建设、物流体系建设、经营管理方式、开拓市场的优势,以市场为导向,重点扶持两地企业通过各种资本运作方式,形成一批具有一定品牌经营基础和品牌竞争力的特色农业企业,并为将其打造成全国性品牌提供政策扶持和经营指导。二是高位推动和鼓励本地农业企业自主创新,允许援疆地区流通型农业企业与新疆本地农业企业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加大新疆农产品“走出去”的力度和范围。三是结合自治区实施南疆三地州“短、平、快”劳动密集型项目,发展适合当地农业产业特点的高成长型、高科技型企业。特别要加快杏热风烘干房制干初加工惠民工程推进,大力推进杏产业大发展,做大做强一批杏产业生产加工流通企业,真正发挥出产业强农富民的作用。
6.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一是针对新疆农产品品牌繁杂、有价无量、有量无货、供应不畅、假冒伪劣等问题,加强管理,建章立制。二是更新完善《新疆特色农副产品指导目录》,逐步建立起农产品市场诚信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三是按照“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强化培育、扶优扶强”的思路,科学制定自治区和各地农产品品牌建设规划,设立项目库,打造几个以企业品牌和区域公共品牌为重点的国内知名品牌。同时,要加强品牌的宣传推介和监管执法,保证市场提供安全可靠的优质农产品。
7.搭建全方位营销平台网络
一是加强营销人才培训。加强产销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一批懂技术、懂生产、懂市场,适应现代生产、经营的营销队伍。二是加强对接沟通。积极研究华东各省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项规划,适应发展环境,按照当地规划建设营销网点、布局网点数量、规划营销产品。三是发展连锁经营,搞好产销对接。积极引导连锁经营向多经营领域渗透,从直营连锁向加盟连锁和特许经营发展。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农超对接模式,提高连锁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四是发挥好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社会团体在营销服务、品牌建设、营销网络等方面的作用,形成两地完善的农产品市场网上线下销售网络体系。
关键词:农村金融;订单农业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2(11)-0070-03
近年来,订单农业发展势头迅猛,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人民银行杨凌支行依托“绿色杨凌”的现代农业产业优势,努力探索辖区金融支持订单农业发展的可行之路,积极引导并推动辖内首批订单农业贷款成功发放,为金融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通过对杨凌订单农业模式的分析,总结其特点和优势,可以从中获得有助于订单农业广泛推广的经验。
一、杨凌首批订单农业贷款的基本情况
2012年7月3日,杨凌农村商业银行以订单农业项目为载体,向两户农户各发放了50万元的专项贷款,标志着金融直接介入的订单农业生产模式在杨凌辖区成功运行。杨凌订单农业的基本模式是“农户+企业+超市+信贷”,通过签订两个合同实现四方利益结盟。首先由农户、企业、超市签订指定农产品的订单合同,建立完整、顺畅的产购销链条,再由农户、企业、杨凌农村商业银行签订信用担保合同,由发单企业向签单农户提供信用担保,实现信贷资金的介入。其中订单合同在通用条款外还就土地承包、统一用种、先期资金垫付、农机设备无偿使用、技术支持等内容进行了约定;信用担保贷款合同对信贷资金必须专款专用,贷款农户必须按订单履约,发单企业对农户提供连带责任担保、承担不可抗风险连带责任,销售回笼资金必须首先转入贷款银行指定账户等内容进行了明确约定。
二、杨凌订单农业模式的突出特点
(一)农户种植规模化。此案例中的两个农户都是通过向发单企业租赁土地进行指定蔬菜品种的规模化种植,种植面积分别为300亩和400亩,订单保底收购量分别为780吨和900吨。农户规模生产的优势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农户具有一定的规模种植经验和农业技术水平,同时有着较强的创业意识和科学化管理经营理念,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可以使管理风险最小化;二是规模化种植,可以实现批量购入种苗、化肥等农用物资,合理调配农机、农业设施及物资的购建和使用,便于实施统一的技术标准为农产品质量达标提供保障,从而有效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或经营损失,有利于经营性风险控制;三是较大规模的成本投入决定了农户的经营目标更趋向于长期性,可以有效抑制零散种植、短期经营中因趋利心理导致的违约风险,有利于稳固订单关系,能够更好的与发单企业稳定持续发展的目标相契合;四是较大的产量使农户对销售渠道的依赖性增强,必须通过维护现有的订单模式保证农产品的顺利销售,使农户违约风险大幅降低;五是对于大额订单,若发生违约行为,诉诸法律的可行性和依法追偿的可能性都将得到更大的保障。
(二)企业经营专业化。在杨凌首批订单农业中,发单企业为杨凌巨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专门从事农产品种植、包装、储存、销售和农业技术推广,与陕西麦德龙、宝商佳外佳、人人乐、华润万家等大型连锁超市建立了长期供销合作关系,可以为订单农产品提供可靠的销售渠道。其专业化的经营性质为订单农业的生产模式提供了充分保障:一是对农产品的品质特性、市场供需变化、价格波动等信息掌握的更为准确,市场需求分析及价格预估能力较高,能够更好的指导农户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种植生产、合理确定收购价格,弥补农户因信息缺失造成的经营风险;二是具有较强的农业技术优势,能够为农户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有助于保障农产品质量、提高农户农技水平,实现农户增产增收;三是具有农产品包装、储存等经营业务,在有利于农产品增值销售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对农产品进行短期存储来规避价格波动造成的利益损失或实现收益最大化,减小企业因回避利益损失导致的违约风险;四是具有相对稳定的销售渠道,通过帮助农户实现收益成为订单农业模式的核心环节,同时专业化经营更有利于产生品牌效应,为稳固订单关系并扩大订单农业规模提供了保障。
(三)农户、企业与金融机构三方利益紧密关联。首先,农户租赁发单企业的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企业采取先期生产资料资金垫付、提供技术支持、无偿提供农机设备供农户使用、为农户提供信用担保等方式对农户进行扶持,建立了相互制约、互为依赖、相互促进的利益保障模式。其次,农户的规模化种植与企业的专业化经营相结合,使双方在利益目标、利益获取途径等方面更加趋于一致,为其长期合作奠定了基础,更加密切了双方的利益关系。作为发单企业的杨凌巨农科技有限公司除了以良好的社会信用向农户提供担保外,又与杨凌农村商业银行的股东企业赛德高科为同一法人,具有很高的关联度,为杨凌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可控性提供了高度保障。
三、几点启示
信贷资金介入订单农业生产,可以有效解决农户规模经营启动资金不足、“农超对接”过程中因超市清付款项滞后带给发单企业的资金压力等突出问题。其重要作用体现于促进订单农业产业链的完整、实现产业链各环节之间流动资金的紧密衔接。由于信贷资金投放必须以风险可控为前提,因此根据杨凌订单农业模式的特点和优势,从降低风险、稳固订单关系的角度,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一)着力培育专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促进订单农业的产业化发展。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在订单农业生产模式中,发单企业更是各方利益联络的中心环节,因此要发展和推广订单农业模式,必须首先着力培育订单农业的龙头企业。一是要走“三产融合”之路,以市场为导向,使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现生产经营的一体化、专业化;二是走“技术领先”之路,要充分发挥杨凌农业科技示范优势,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企业技术革新,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走“科学管理”之路,在培养技术人才的同时,注重现代管理人才储备,要具备市场分析和预判能力,不断完善产品结构,树立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理念,上规模、创品牌,以品牌优势发挥凝聚和辐射作用,才能以点带面、更为有效的促进订单农业健康、持续、规模化发展。
(二)规模化经营的“大农户”生产模式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订单农业中,大农户较之零散农户,在生产经营能力、风险抵御能力、合作关系的稳固性等方面都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而其现实意义可以反映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是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固有特征,培育“大农户”进行规模化经营是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的客观需要;二是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失衡问题日益突出,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高龄农民无力耕作导致耕地产能低下甚至荒芜流失,必然会引发整合耕地资源和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的实际需求;三是在全国范围开展的农业,通过“土地银行”等模式实现了农地流转,使零散土地连片集中、规模经营成为可能。因此以订单农业模式为平台,扶持培育高知高能的“大农户”从事规模化生产经营,将成为顺应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的合理选择。
(三)订单农业参与各方的稳固合作关系应通过利益分配机制加以巩固。目前订单农业的主要问题是契约困境,其根源是由于利益实现的不确定性引发的机会主义行为。杨凌的订单农业模式中,通过土地租赁的契约关系来加强农户与企业的紧密联系,是一种企业对农户的单向制约机制,农户明显处于弱势,不利于农户的权利主张和对企业违约风险的制约。如果在产业化基础上引入股份合作等形式,就能在产权结构上结成相互关系更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由相互制约变相互促进,形成更为有利的良性循环体制。尤其对于管理相对松散的农村合作组织,农民入股将有利于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有效管理机制,也为信贷资金的介入疏通了渠道、分散了风险。
(四)涉农金融机构要勇于开展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在全面把握订单农业信贷风险因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探索和创新金融产品,开展专业农户登记和信用等级评定,制定龙头企业和优质农户培育扶持计划,推行科技成果转化信贷产品,并将订单农业贷款项目与新农村建设、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创业促就业等重点政策扶持项目相对接,实现扶持政策、农业保险、风险保障机制对订单农业项目的全面覆盖。同时要注重金融服务及时跟进,更为有效地发挥好金融支持订单农业、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职能。
参考文献
[1]侯宪英.浅谈订单农业机制[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1,(13):32-33。
[2]李彬.农民专业合作社视角下的订单农业契约风险管理[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2,(1):91-95。
[3]罗必良.农业产业组织:演进、比较与创新[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