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地理教学目标及要求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中地理教学对初中教学内容进行深化,对初中教学目标进行提升,对学生的要求具有非常高的要求。在该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丰富学生的知识。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有效性效果较差,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缺乏教学框架引导。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没有对学生在初中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进行纠正,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大幅降低。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框架认识引导,没有对学生进行高中地理学习系统性讲解,导致学生在解题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思维定式,不能灵活变通,阻碍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第二,缺乏系统教学框架。高中地理学习与初中地理学习在学习内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本质性的差异。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没有系统的构建教学框架,导致学生仍旧依照初中教学框架学习,造成学生学习效果事倍功半。缺乏完善的教学框架直接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从下手,造成学生对教学内容认识、学习方法认识、学习重点认识等出现偏差,导致学生无法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这对学生地理学科的学习严重的影响。
2、高中地理教学框架构建操作
2.1提高框架构建认知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首先对纠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学习方法及学习习惯,要对学生进行框架式结构教学教育,提高学生对框架式结构教学操作的了解和认识。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前对本章节的框架结构进行讲解,对框架内容体系进行分析,确保学生初步建立课堂教学体系,加深印象。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生动简单的例子让学生了解框架构建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框架系统建立的重视。例如,教师在“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内容框架设置为能量来源(太阳)—活动类型(太阳)—造成影响(对地球)。
2.2明确高中地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作为高中地理教学框架构建的基础,对教学的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进行框架构建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师依据新课标教学大纲要求,对教学课程标准及课程要求深入研究,依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师要依照教学要求及学生需求,将人性化理念应用到教学目标设定过程中,保证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进行地方时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设置合适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对成绩较好的学生设置较高目标,对学生知识进行拓展。可以要求学生除进行常规地方时概念、计算教学,完成基础计算后,再做一些练习册上具有难度的练习题;可以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设置基础目标,要求学生在常规教课的基础上进行基础知识巩固,让学生做一些基础练习题。
2.3对教学内容进行框架提炼
在进行框架构建教学内容选取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地理教学主干知识进行梳理,对主干知识进行框架丰富及框架结构设计,完成对框架构建的初步操作。教师要在框架构建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对高中地理主干知识加以拓展,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充实感,降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枯燥、消极现象。教师可以适当指导学生以纲带目,对教学中的逻辑关系、逻辑顺序进一步明确,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层层构建、层层递进,提高学生的系统知识梳理效果。例如,在进行《区域和区域差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将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作为系统内容框架,对三大系统的季风气候、海拔高度、气温状况等进行分析。通过三者相同的细化内容框架进行相似教学,降低学生对三大区域特色记忆的难度。
2.4丰富框架构建中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实施的途径,直接影响高中地理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框架构建过程中要有效运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教师可以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对地理框架结构构建的立体感,提高学生对教学的感知效果。三维画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对立体地理形象的记忆,对学生学习具有非常好的辅助效果。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地理小活动、地理制作、建立表格等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实现对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提升。例如在进行“地球运动时区与区时计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制作时区、日界线转盘增强学生对时区和区时计算的掌握效果。
2.5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完成教学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质量评价,对学生对教学框架建立效果、对教学内容了解状况、对教学方法掌握效果、对习题的解决效果等作出全面评价。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上述内容中存在的问题完善教学操作,消除教学框架中存在的不足。与此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对教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无法理解的方面向教师说明,鼓励学生对教学优化方案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可以针对学生问题及学生建议对教学做出调整,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结语
一、教学内容的序列化
纵向衔接要求从整体上进行教学设计,要使各年级、各阶段地理教学诸要素有机联系,有序衔接,形成序列化的体系。探索地理教学内容的“序列”,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序列分解。
地理教学内容序列化首先要有序。如城市与城市化总体的脉络: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形态,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都有不同的功能分区,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从城市群体来看,每个城市都为一定的区域提供服务,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功能和范围是不同的。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原有的城市在扩大,新的城市不断出现,与此同时,地理环境也影响城市化格局。
其次要有列,即每个教学阶段的层次安排。如城市与城市化教学分两个层次:城市地域的宏观层次——城市是一种中心地,城市之间在规模、等级和数量等方面的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微观层次——城市内部的功能分区及原因、功能分区的模式,以及功能区之间的合理规划等。序列分解,是对地理教学目标、内容、能力等构成因素进行有机的梯次细化和分解,体现地理教学目标、内容、能力等内部联系性和发展的阶段性。
由于教材、教学内容的序列化,在教学过程中,要使每册、每章、每节的教学都成为序列化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就必须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作业设计。
教学内容的序列性不仅体现在教师的教学上,还可以体现在学生的练习上。练习设计包括练习项目设置(如读图思考、活动、问题研究等)和练习“量”“度”的限定。
不同的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教师在进行练习设计时要尽量避免“一刀切”。一般情况下,可将练习分为必做、选做和思考题三种类型,以适应各类学生的“口味”。必做题起点低,保证所有学生能做;选做题有一定难度,成绩落后点的学生可不作要求;思考题可让优生产生兴趣,尽力去完成,真正让全班学生都练有所获,练有所乐。如“地租与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练习设计从以下知识点入手,必做题:城市功能区成因、类型和特点,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规律;选做题:城市地租立体空间分布规律与功能分区,不同发展时期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思考题:某城市不同规划方案的利弊比较。
在处理地理教学目标和内容时,不仅要重视知识的逻辑序列,还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序列。地理知识序列要按照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本身的内在逻辑来组织,心理序列根据学生认识过程的客观规律来安排。地理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地理知识、技能,形成能力和态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着错综复杂的心理现象,学生在感知地理教材、理解地理教材、巩固地理知识和运用地理知识的环节中,要经历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及获得概念、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等一系列复杂的认识过程。因此,建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序列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引发学生正确的动机,燃起兴趣的火花。
二、教学过程体现差异性
地理教学的纵向衔接策略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考虑年级与年级、阶段与阶段之间的差异性。各年级、各阶段地理教学内容设计要有侧重点,不能处于同一层次、同一水平上。如在“雨带推移”的教学设计中,初中阶段要让学生明确“4月-5月、6月中旬-7月中旬、7月-8月、9月、10月雨带停留地区的位置”;高中教学要让学生明确“冷锋、暖锋、准静止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梅雨天气的形成,在同一时期我国东部不同地区的天气特征,锋面雨带的进退与副热带高压强弱的关系,分析我国东部、南北方旱涝灾害与锋面雨带的关系,分析雨带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
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情感偏爱以及思维水平会存在差异,当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风格、思维水平相适应时,不同学习风格倾向的学生产生“期”,这时学才最为有效。教与学二者适应程度越高,学生就越能从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接受一系列有效刺激,从而使教学收到好的效果。因此,针对学生的差异,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教师要梯次细化和分解三维目标,然后分散到各册、章、节,再分配到各课时,目标梯次细化和分解就是将原来单一性教学目标改为因年级、阶段而异的弹性目标,弹性目标可大体分为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发展性目标。一般说来,低年级学生学习从基础性目标开始,完成之后进行提高性目标,进而是发展性目标,高年级的学生一般从提高性目标开始,甚至直接按发展性目标学习。如“农业”教学目标可分解为——
基础性目标:运用资料并联系当地实际,说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小麦、水稻和玉米)、经济作物(甜菜、甘蔗、棉花)的分布概况、畜牧业分布及主要畜种,并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提高性目标:从自然、社会经济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混合农业)的特点、形成条件和发展措施。收集当地的农业资料,判断农业地域类型,评价农业区位条件。
发展性目标:市场需求和交通运输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根据地价、单位产值、需水情况、交通等综合安排某地农业 生产。
教学实践表明,以纵向衔接序列化的方式设计各年级、各阶段地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能较好地使地理教学规避条块分割设计的不良影响,促进地理教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校本教研,同时还对地理教学常态化实施有较大价值,值得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程向阳.论学生差异资源的教育学价值[J].当代教育科学,2005(15).
[2]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1多元智能理论与地理教学目标的关系
初中地理教学的课程标准具有多样性,因而在地理教学中应依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析,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就初中地理课程《中国的疆域》为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辨别中国的疆域图,并能够在空白地图上标注我国的重要邻国、海峡、岛屿。针对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将课程标准分为学习中国疆域图和借助疆域图辨别位置,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空间智能、自然观察的智能、语言智能以及逻辑智能。
1.2多元智能理论与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关系
针对地理学科“借助中国地图辨别我国的地理位置和特点”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的自然观察智能、空间智能、语言智能和逻辑智能等多方面智能。比如对于地理教材上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图、相关文字说明以及课后的活动题,学生应该把位置图的学习作为重点,总结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特点。
2.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初中地理教学
2.1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初中地理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并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而不是单纯以应试为目的。教师应充分了解传统教育的不足和缺点,运用多元教学理论,不断革新教学观念,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学生观、评价观和教学观,有意识地从多元智能的角度主动了解学生,认识学生和关心学生,寻找学生的优势,依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调整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对学生的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地理学科特点为基础,拟定不同的教学方式,配合学生的智力组合特点,寻求适合学生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2.2丰富教学方法和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认识到学生思想的多样性和看待问题的多角度性,但其认知过程仍以具象思维为主。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智力结构是不同的,将教学设计多样化,把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充分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动态化、多样化地展现地理信息,营造地理学习的氛围,记录并展示学生学习的成果,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思想,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找到学习并理解地理知识的不同途径。例如,教师在坚守麦哲伦航海时,由于大部分学生对世界地图了解程度不够,这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或地球仪,动态展示麦哲伦航海时的航线,或者是组织小组竞赛,询问航海的起点和终点,从而让学生理解麦哲伦航海对证明地球是球体这一结论的重要性。
2.3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师可以开展各种与地理知识有关的兴趣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能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例如,教师可以制作我国各行政区的模板,组织学生进行拼图比赛;可以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组织活动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乡的特征、自然环境、地方特色,将学习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还可以安排学生组成小组介绍我国的各省的地理常识。
3.结束语
[关键词]目标导向 初中地理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5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111
在初中地理教学研究中,许多学者和专家做过多次调查,提出了不少教学方案。但是,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际存在着差别,教学方针和策略对实际教学的指导作用十分有限。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初中地理教师应确定明确的教学大纲、进程、目标和设计,争取教学活动的每一步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地理学科作为基础性教育内容,可以带领学生了解整个地球的外观、气候,了解世界各个国家的居民、资源,大大开阔学生的视野。自从新课改后,地理学科在教学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得到了教育界高度的重视。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从地理知识、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三方面入手,让学生对地理课程有一个全新认识。
一、目标导向地理教学设计的难点
1.地理课时有限
一般来讲,地理课时为每周两节,每个单元的内容只能讲解一遍,完全没有时间和机会进行重复性讲解。因此,地理学科对教学设计的要求十分高,每节课教学内容的数量和质量都会对后面的课程产生连锁反应。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中,教材展示了地球形状的发现过程,讲解了地球仪及地球自转和公转,紧接着讲解了地图的基本组成要素,简单列举了多N类型地图。在教学设计上,需要合理分配教材知识,还要将这些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的地理知识转化为贴近生活、易于接受的学习内容,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如果学生在地理学科的初学课堂上感受不到学科魅力和学科探究性,将大大降低学生在地理课堂上的积极性。教学时间紧张,教材内容重复性不大,给教学设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学生课下地理复习时间少
地理是一门探究性学科,很多知识和内容都需要学生动手动脑,包括绘制简略地图、制作地理模型、地理知识总结和拼接等等。在教学设计中,这些活动和操作都安排在课下完成,但是,学生将课下大部分时间运用到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上,给地理留出的时间十分有限,使得地理教学的前后连接存在很大问题。超过一半的学生会将上次课的教学内容忘记,使得教学陷入被动之中。学生无法完成课下地理任务,从而无法得到探究后的成就感,无法对学科产生深厚的感情。整个教学体系对学生的引导,为地理教学增加了难度,有关课下的教学任务和动手操作活动还应进行重新安排和管理。初中地理知识比较简单,涉及思维性的内容并不多。教学设计应针对这一特点,降低教学复杂程度,减少学生的任务量,以适应教学现状。
3.地理教学灵活度不够
从地理教材的安排看,各个章节有着明显的界限,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需要从综合性和地域性两个角度同时入手,抓住地理教材各个章节间存在的联系,让各部分地理知识联系起来。例如,在对某一国家的自然资源进行讲解和分析时,教学设计若不涉及这一国家资源地的具体情况,仅仅停留在教材文字和地图的表面层次,会大大削弱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的感性认识。目前,地理教师对教材的利用程度还有待提高,教学设计内容在章节联系方面还存在缺陷。简单地说,地理教学设计通常侧重于教材本身的编排,根据各个章节知识的重要程度进行扩展或者剔除,从而将教学活动联系起来。但是,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得地理学科缺乏灵活性和扩展性,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教学设计需要依靠教师的个人才智、现代技术、教学理念等进行深入性的改革,确保地理学科走出传统教学的负面影响,走上素质教育的新道路。
二、初中地理教学设计的目标导向分析
1.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可操作化
初中地理知识以及以地理知识为基础的生活技能并不复杂,仅仅向学生展示了基本性的地理常识和理论。如地球是椭圆形、世界分为七大洲四大洋、世界人口分布等都是人们生活中会谈论到的内容,在教学中让学生接受这些知识难度并不大。但随着地理教学的深入,对同一地区需要从气候、资源、人口、经济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增加了地理学习的复杂程度。单纯性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比较简单,但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具体情境中,就会比较复杂,使得部分学生难以完成。如山谷和山脊的判断、大小比例尺的判定、根据降水和温度判断气候类型等,这些知识原本比较简单,但当学生面对具体地图和具体图形进行分析时常常出现错误。由此可知,教学设计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不应仅仅体现在知识认识的表面,还应体现在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层面。
2.地理教学过程和方法的具体化
地理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是有规律可循的,可以通过对比、综合、扩展等手段进行。教学过程和方法是教学设计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将地理知识和学科情感联系起来的重要手段。很多教师只做到了地理知识的传授,却没有对地理知识进行全面性的整合,忽视了教学方法和学习思路的作用。在正确学习方法的指引下,学生可以将抽象概念与实际的地理事物相结合,推演出地理基本原理,并进一步搜索资料,得到自己的学习成果。例如,在学习《亚洲大陆》章节时,教师若只是单纯地讲解地理知识,让学生分散记忆各个小节的知识,就违背了学习规律和记忆规律,影响教学效果。亚洲的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是相互联系的,可以通过地图比较,让所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并抓住其中的典型地区和特点进行重点强调和分析。正确的方法会让教学的效率更高,使得教学更加有趣。
3.地理学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落实
地理学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落实主要体现在地理兴趣的培养,热爱祖国山河、尊重世界各地文化以及保护环境观念的形成等方面。这些情感和价值观是无法通过背诵地理知识、取得优秀的考试成绩得到的,而需要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视觉、听觉等感性认识产生。世界各地的地理环境异彩纷呈,各个地区都有其特色,与教材内容相一致。在教学设计中,应将这些自然之美、人文之美进行纵横联系,发挥出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实现教学与实际的自然衔接。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难度比较高,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也比较深远,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投入更多的耐心和精力。只有把握好教学活动的每一步,才能落实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
三、目标导向在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地理教学设计是在地理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完成的,需要同时考虑到知识、方法、情感三方面的目标要求,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目标导向在地理教学设计中的具体应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发挥地图的作用,强化地理知识目标
地图是地理知识学习的灵魂,也是运用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教学设计必须考虑的基本问题之一。根据个人教学经验,地图对地理学习有着良好的启发作用。教学设计应该打破各个章节所有地图的界限,将各种类型的地图联系在一起,用地图上最明确、最容易留下印象的事物表达地理抽象内容,将那些气候类型、地图表达以及模型转化为实际生活中的真实场景,让学生可以亲自体会和感受。例如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限和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在教学设计中,可将山脉的位置利用省份和著名城市进行锁定,让学生在头脑中理清边界的具置。
2.利用以点带面的教学方法引导地理学习方法
以点带面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和补充的重要手段。例如,在讲解《俄罗斯》这一小节时,按照地理位置从西到东,在整个国家内部找到分割山脉或河流,包括乌拉尔山脉、叶尼塞河、勒拿河等,并在每个区域里找到代表性的城市,概括其气候特征、自然资源、人口密度、文化等。用这些城市点的内容来代表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如此一来,地理学上的俄罗斯不再是简单的几个地理知识和琐碎枯燥的背诵内容,而是有限的几个代表性城市,记忆起来既方便又简洁,还充满了乐趣。抓好各个章节内容上的特征点,将所有的知识进行简单化处理是地理教学和学习的有效方法,也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3.发挥多媒体和互联网的功能,明确情感教学目标
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可以在培养学生情感方面做出巨大贡献。学生不喜欢、不理解地理学科多是因为学习压力和教材上文字性的表达。多媒体可以充分发挥出视频、音频等优势,对地理教材上的内容进行直观、形象的表达。例如,在学习世界各国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视频对各个地区和国家进行简略性的展示,从动植物、人口、资源、特色等方面,让学生产生感性认知,了解其地理位置、地形特色、主要的河流和人文事件等。在教学设计中需要将这些内容进行有效的浓缩,利用课堂有效的时间进行充分的展现,给学生产生极大的冲击,让学生对地理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一般来讲,这样的教学活动安排在课堂的下半节课中,持续5~8分钟的时间为最佳。
目标导向的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是地理教学研究的新内容,对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积极作用。教师应立足于现实生活,从自身出发,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更新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 参 考 文 献 ]
[1]黄琛.地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理论研究与实现策略[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2]蒋银华.目标导向下教―学―评一致的课堂教学设计[J].中小学管理,2013(1).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初中地理教学 存在问题 出路
引言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初中地理教学的要求随之提高,为了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地理教育者必须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积极探索初中地理教学之路,进而为我国现代社会培养更多人才。
1.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方式传统、单一
地理作为我国现代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在培养当代初中学生各种能力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地理教学依然沿用传统教学方式,即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单一,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今后发展。
1.2教育观念落后
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对全面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在我国当前的初中地理教学中,受传统观念影响较大,老师教学时忽视学生主体作用,课堂留给学生的时间很少,老师主要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导致学生不愿意学,课堂枯燥乏味,教学质量下降。
1.3教学目标不清楚
地理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实践才能巩固学生知识。然而,在当前的初中地理教学中,老师在教的过程中偏重理论知识灌输,同时地理知识复杂,内容太多,目标分散,不利于学生掌握,加之教师引导过于游离教材,内容不能紧扣目标,进而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1.4教师资源匮乏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专业教师是地理教学有效性的保障,只有专业的教师才能在地理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初中地理教师资源还比较匮乏,教师教龄偏高,难以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求,由于后续力量跟不上,因此教师资源匮乏,尤其是专业、创新型、高素质教师,进而不利于地理教学发展。
2.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地理教学的出路
2.1明确教学方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进行地理教学时做到细而不腻,根据初中地理教学内容,寻找有效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新课程标准要求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将问题有效联系在一起,由浅入深,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解析问题[1]。教学既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又要明白“为什么”。如在讲《板块运动》这部分内容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四川的汶川地震为什么会发生?”给学生做简单分析,得出根本原因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引起的,从而引出全球六大板块的知识并且引用汶川地震实例引导学生总结:全球地震主要集中在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地带,达到教学目的。
2.2建立师生互动氛围
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学是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的有效统一,建立师生互动关系,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促使教学取得良好效应。作为教学主导者,要主动与学生互动,走进学生的世界[2]。在教的过程中,适当采用激励机制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多给学生创造一些实验机会,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氛围中学习,从而实现积累知识的目标。
2.3转变教学观念
地理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在我国新课改环境下,传统教学观念已经不能满足我国当前的教育发展需要。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初中教学中,教师必须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将“要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要学”。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教师则积极发挥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3]。如学习七大洲四大洋知识时,我布置任务,由学生找出七大洲是哪七大洲?四大洋是哪四大洋?并排出七大洲及四大洋的大小顺序。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后得出七大洲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四大洋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这种方式既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开展互动式教学
长期以来,地理课堂氛围一直比较沉闷,老师时常摆出一副严厉的姿态,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既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又制约学生发展。而互动式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以学生为主的活动改造学生的主观世界,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欲望,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我在讲述“黄河”这一知识时,提问黄河流经多少个省区?A同学回答: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我问:还有没有?B同学补充:山西、河南、山东。然后我就学生的回答表示肯定,并给予他们表扬。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保证教学效率,同时为我国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供保障[4]。
2.5扩大教师队伍
教师作为学生成才的引路人,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加强地理教师队伍建设非常重要。首先,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当代教师选择报考地理,进而为地理教学提供更雄厚的师资力量。其次,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及职业素质。再次,高校要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不断提高地理教学水平。
结语
初中地理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有积极作用。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初中地理教学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我国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当前教学的不足,不断摸索、研究和创新,积极转变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为社会发展培养出一批批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云.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地理教学探析[J].教育艺术,2015,02:78.
[2]裘建.试论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地理教学活动的设计[J].课程教育研究,2013,20:179-180.
【摘要】乡土地理是义务教育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初中地理与乡土地理教学衔接具有必要性。文章以龙岩地理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五个衔接点,阐述与初中地理教学的衔接,从而实现乡土地理教学的有效开展,对新课标改革具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 龙岩地理;初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3-0051-02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规定“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对乡土地理教学做出了相应的要求:乡土地理让学生认识周围的生活环境,学习主动参与、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加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由此表明,乡土地理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乡土地理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其地理技能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贴近生活,关注家乡的发展,为家乡建设作出贡献。
但是,在实际的初中地理教学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在认识和管理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没有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地方课程在基础教育体系中的关系和责任,没有明确的实施细则,而是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冲击,有效的支持力不高;在教学时间上,学校开发地方课程起步晚、开发条件不成熟,这就不外乎被挤占、挪用了,同时受到升学考试的影响,难以保证地方课程计划;在教学评价上,更是缺乏评价标准和相应的考核制度,往往只重视结果,而不考虑对活动过程和方法的指导,以及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包括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
因此,将乡土地理与初中地理进行教学衔接,把乡土地理教学内容融入到初中地理教学中,以初中地理作为乡土地理的基础,乡土地理作为初中地理的拓展,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促进乡土地理课程的有效开展。
一、龙岩地理教学的特点
龙岩地处闽、粤、赣边区,位于福建省西部,处于24°23′N~26°02′N ,115°51′E~117°45′E之间,面积约1.91万平方千米,是福建省9个设区市之一。龙岩地理重点分析了本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评价农、林、牧、渔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通过与龙岩地理教学的衔接,可以在教学内容方面生活化,引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学生更容易理解地理知识和记忆,促进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龙岩地理与国标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
1.以教学目标作为总指挥。教学目标是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素之一,按照课标要求,初中地理课程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构成了教学目标。新课标的总目标是: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能够运用地理技能和方法,关心环境与发展问题,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也要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促进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利于终身发展的地理。例如,课程目标要求“了解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注我国的基本国情,培养爱家、爱国的情感”。又如:“中国的人口”课标要求,与乡土地理课标要求“将家乡的人口与全国人口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家乡人口数量和变化特点”相联系。在全国人口仍然快速增长的情况下,龙岩市却出现负增长,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龙岩市常住人口为255.95万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常住人口268.43万人相比,十年间全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24765人,增长﹣4.65%。年平均增长率为﹣0.47%。
2.以教学内容作为整合点。新课程实施后,初中地理教材与龙岩地理教材相互之间必然有结合点,或许是互补的内容,或许是相似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充分备课,将结合点整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发挥教学衔接的魅力。比如,在讲到聚落关于文化遗产时,与龙岩地理“独具特色——令人向往的旅游胜地”的相关内容联系,教材中有图片展示福建土楼,在教学中把“永定客家土楼——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再谈到保护时,从所在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云龙桥(清),乱涂乱画来引申到文物的保护;讲解我国金属矿产分布时,可以结合龙岩地区的矿产资源,特点是品种多,储量大,其中上杭紫金山金铜共生矿储量居全省第一。总之,知识之间存在着纵横交错的联系,由不同的知识结合点连接,教师要充分掌握衔接点、整合点,才能自如地穿梭在初中地理课程教学衔接的网状结构中。
3.教学方法要多样。当前,地理课堂仍然是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讲授法,随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同地理学科发展的矛盾不断深化,亟待进一步改进。通过将初中地理与龙岩地理进行教学衔接,也是地理教学方法新的尝试。在教学衔接的过程中,应注意初中生认知特点的循序渐进,依照由浅入深的原则。如讲到中国的河流时,向同学们分析连城龙川河,早期龙川河水位高,河水清澈,鱼虾成群。但是在人们生产、生活的不合理利用下,导致河里鱼虾几乎绝迹,水质浑浊,露出的河床堆满生活垃圾,夏天路过臭气熏天。以身边的事例作为教学,学生发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周边的环境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油然而生的是环境保护意识。例如,讲到农业,介绍闽西“干”,其中重点讲解连城地瓜干,把地方传统食品生产工艺进行改革,保持原有特色,使地方特产挺进国内外市场。通过身边的事例,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寻求答案的欲望,激励了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以实现初中地理与龙岩地理的教学衔接,体现地理课程的生活性和实践性。
4.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学习对生活、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新课标强调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就是要把初中地理与龙岩地理进行有机融合。通过“教学衔接”,既可以将初中地理中所涉及的内容作为龙岩地理学习的知识铺垫,加深对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即所谓“温故而知新”;也可以巩固和强化初中地理中的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相关的地理问题。这样既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也提升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世界气候类型的时候,从龙岩气候入手:
(1)给出龙岩市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表,见表1。
(2)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中找到龙岩市的位置,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3)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从气温和降水分析气候特点。
5.教学评价要灵活。教学评价更应该注重过程性评价,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尽量避免“一张考卷定终身”的弊端。在初中地理与龙岩地理教学衔接的过程性评价中,教学评价应该灵活多样。首先,要注重评价的主体多元化,除了任课老师,更应该调动学生自评和互评;其次,评价方式也应该体现灵活性,要体现学生的“学习质量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目的。除了纸笔测验法外,教师还应该用其他方法来评价学生,如档案袋法、观察法等。把握教学评价灵活性原则,促进学生的思维灵活化,激励学生有效地学习,同时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比如,让学生绘制中国政区图,标注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名称、行政中心和简称,比一比谁画得最为标准。又如,利用已知数据,结合所学的绘图方法,绘制龙岩市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见图1。
初中地理教学中衔接龙岩地理,以龙岩地理作为初中地理的拓展内容,通过融合龙岩地理进行知识与技能上的延伸与提高,以促进学生对初中地理的理解,认识周边的生活环境,开阔视野,完善知识体系。真正做到将地理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使学生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实现学习对生活、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连广明,张建焱等.龙岩地理[M].厦门:鹭江出版社,2011.
[3]郑家国.浅谈新课标下的乡土地理教学[J].科学咨询,2012,(16).
[4]张素娟.《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变化与分析 [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1).
关键词:地理教学;素质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2.064
0引言
初中地理在学生初中阶段的学习和认知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识到人类发展和地理环境破坏的严峻性,树立正确的全球观和资源环境危机感,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通过地理课程学习,探索地球空间和人类发展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可见,初中的地理课程教学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中学生的地理技能和地理意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①然而,当前我国的初中地理课程教学在课程定位、课程教材编写、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法等方面还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存在差距,为了全面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建立“人”与“地”相对立统一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环境危机感和责任感。在新世纪综合素质教育的视域下,地理教育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加强初中地理教学的改革,重新审视传统的地理课程教材存在的不足,设计符合未来素质教育发展需求的地理教学课堂,培养有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新型人才,②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初中的地理教学也是如此,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曲折发展中,通过培养基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和全球空间意识,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关注全球性问题,为地理课程革新注入了活力。③
1初中阶段地理课程教育的性质与地位
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发展等问题成为人类发展主题,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口的膨胀以及资源的不可逆转性破坏,导致人类发展与自然资源不协调,初中的地理课程正是面向培养学生的地理环境观的重要学科,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使得中学生能够科学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④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类构成,在地理课程学习过程中,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研究人类面临的环境,资源,人口,发展问题,建立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关系模型,为人地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可见,初中地理课程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地理课程内容丰富,理论严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地理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通过初中地理的学习,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可见,地理课程教育在培养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⑤
2初中地理课程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初中地理课程教育还存在教学目标不明晰,定位不准确,评价体系不合理,以及内容分配上存在结构不合理和重点不突出等问题,要进行改革创新。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我国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的问题也日渐突出,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地理课程教学内容分配不合理,对层次,多元化发展问题不够突出。当前初中地理课程教育的课程设置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在地理课程内容分配中,需要重点体现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体现时展需要,在地理课程的内容搭配上,要坚持教材要反映地理学科的最新成果,培养学生学习地理,掌握地理的意识和情操,学习和生活中,利用层次性和多元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强调地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2)初中地理教育的定位目标有偏差,不能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需求。初中地理教学的基本要素是地理及与地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自然环境现象,在初中地理教育中,需要更加突出培养学生认识地球和保护地球的意识和责任,而不是强调应试教育。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必须是一个师生交往并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然而在当前的地理教学中,没有引进国外的先进教育手段,固步自封,存在着重结论轻过程,重机械记忆而轻理解记忆的现象,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符合。(3)初中地理教学的评价机制和教学手段不尽合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重视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在素质教育视域下,当前的初中地理教学评价主要还是采用的是考试的方式,对学生体验人类的认识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评价机制还没有形成,导致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够,兴趣不高。事实上,通过地理课程教育,营造认识自然,热爱自然的整体氛围,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在评价过程中,让学生知道世界、中国和家乡的地理概貌,强调地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优化教学手段,实行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的多样化。
3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的对策
目前的初中地理教育在教学体系和内容分配上存在结构不合理和重点不突出等问题,需要进行改革,在素质教育视域下,研究初中地理课程教育存在的问题,地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卫生和能源开发等重大问题,在素质教育视域下,研究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培养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所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本文结合当前初中地理教育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给出如下几点改进措施:(1)优化初中地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现层次性和多元性。在新世纪综合素质教育的视域下,必须重新调整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而不能固步自封,在内容设计上,突出自然资源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全球变暖与可再生资源利用,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精选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实时地反映地理学科的最新成果,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引导学生参与地理探索性活动的程度和水平。利用地图、图表、图片、图解和各种信息源,提高学生学习地理,掌握地理基本技能并应用地理知识解决视觉问题,提高认知水平的能力。(2)革新教学定位,在课堂教学中要变单纯式传授地理知识为地理素质教育的培养。当前的地理课堂教学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以单纯式的传授知识为目标,老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进行填鸭式教学,在课堂上重述教材,学生死记硬背,对地理课程教学的灵活性和素质培养方面把握不够,学生的兴趣培养和地理知识的熟练掌握程度也不尽如人意。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需要开展启发式和体验式的素质教育,使得学生通过感知地理事物分布,理解地理环境的规律性展示,在生动的课堂上接受地理素质教学,促使学生走入自然,走入社会,走入自然与社会的地球空间,在地球空间的情境获得地理知识,进而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观念,并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环境理念应用到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联系工作生活的实际,接受地理素养的教育。(3)重视素质培养,改革地理教学的评价机制,同时还注重学生的地理品德素质的培养。初中地理教育评价机制应当综合反映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评价学生对地理概念、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的理解水平。在地理教育评价机制中,无论是对教师的评价还是对学生的评价,注重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和针对性。比如,在学习“认识大洲”时,让学生阅读北美洲地形图,让学生通过文字表述转换为地理略图或模式图,评价学生实现地理空间图文间的转换的能力。在地理素质培养中,要注重评价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形成的价值观和环境保护观以及生态家园可持续发展观,培养学生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并通过地理教学评价机制,评价学生对环境保护基本态度。同时,可以开展一些地理教学的配套活动,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通过地理教学改革,促进未来的初中地理课程教育满足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地理教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4结语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地理课程教学是解开地球密码的钥匙,初中地理课程教育在培养学生了解地球、了解环境资源和了解人类与地球的关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初中地理课程教育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进行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促进学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注释
①王涛.自然地理学课程差异化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5.7.
②伍光和.从综合走向和谐——自然地理学教学的感悟[J].中国大学教学,2007(6).
③王文福.测绘专业《自然地理学》教改体系的构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0).
④戴仕宝,王岽.基于不同授课对象的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初探[J].滁州学院学报,2009(3).
一、当前初中地理教学中面临的主要困境
1.学生学习技能技巧不足。一些学生在地理教学中习惯于被动接受教师教授的知识,没有能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高效地开展学习,导致教学效率较为低下,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不利于地理教学成效的提升。
2.课堂信息容量较为匮乏。一些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还是习惯于一支粉笔一张嘴走上讲台,信息量非常有限,演示手段较为匮乏,没有能够将现代教学媒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教材内容背后蕴含的丰富信息无法直观展示在学生面前,导致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低下。
3.地理教学模式陈旧落后。一些初中地理教师还是习惯于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没有能够潜心分析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尤其是他们渴望参与教学双边活动的迫切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过于强调机械记忆地理知识点,没有能够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的同步发展。
4.教学空间未能有效拓展。在地理教学中,广大教师不仅要抓好课堂45分钟的效率提升,还应当积极拓展教学空间,带领学生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实践活动,加深对地理学科各方面知识的了解及对生活环境的了解。教师应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多元化、多角度、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有效突破初中地理教学困境的措施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基础上,初中地理教学要注重教学研究,强化理念创新,优化教学模式,从而有效突破当前困境。
1.强化技能技巧指导,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地理学习技巧是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抓手,教师要想方设法对学生进行技巧指导。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读图、学会比较分析、学会总结梳理,充分发挥地图的作用,善于分析地理学习内容中蕴含的规律并进行总结提炼,通过自我分析研究的方式牢固掌握被动获取的知识点。另外,许多机械的知识点难以记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联想记忆法进行形象记忆,将枯燥难以记忆的知识点和较为形象的事物联系起来,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图文并茂的格局,从而强化学生掌握效果。另外,教师还应当运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帮助学生科学制定地理课后复习时间及间隔,让他们花费最少的时间获得最理想的成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如果能够掌握较强的技能技巧,则不仅能够减轻教师教学的压力,而且能够让课堂氛围更活跃。
2.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加地理教学信息。针对初中地理教学中信息容量偏少的实际,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手段,将各种有利于地理教学开展的资源信息整合起来,进行生动形象的演示,从而强化学生理解掌握的效果。例如,在世界的语言与宗教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向学生演示世界各地的主要语言和宗教流派,介绍与此相关的背景资料、基本常识。学生在这样的课件演示中,不仅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而且极大地拓宽了知识面。再比如,教学走进国家——法国、美国、巴西等章节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下载与教学国家相关的民俗风情、标志建筑、历史人物等,演示课件,让学生在直观感知中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弥补了学生没有亲身去过这些地方的遗憾。现代教学手段尤其是电脑与网络的融合,能够为初中地理教学提供生动的信息,可以在氛围营造方面发挥作用。广大教师在不仅要经常利用多媒体手段,还要善于在使用频率、使用时机、使用内容等方面严格把关,逐步提高自主创作设计水平,使教学课件与教学工作实际需求联系更紧密。
关键词:交互式电子白板;初中地理教学;应用
交互式电子白板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既整合了现代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又保留了传统黑板的特点,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功能强大的教学工具,构造了一个交互性的教学平台。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有效应用必将给初中地理课堂带来新的活力。
一、应用的优势和策略
交互式电子白板具有高密度的交互性、丰富的资源性、多样的工具性特点,使新的地理教学模式的构建成为可能。在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地理教学时,应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其特点和优势,设计好应用策略,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1.有利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仅靠单一的口语讲授、枯燥的文字说教或者简单的模型展示,不仅地理课堂开放型的多元目标很难实现,甚至还会让学生产生心理疲劳和逆反情绪。利用白板课件创设教学情境,既可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如在学习“巴西”这一知识点时,作者在新课的导入部分设计了一组最能体现巴西特色的图片,如亚马孙河、热带雨林、巴西高原、2014世界杯比赛等,再配上热情洋溢的桑巴舞曲,学生聆听着悦耳的乐曲,欣赏着美丽的画面,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又可以将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吸引到课堂中来,很快融入课堂教学所创设的情境中。
2.有利于优化内容、提升能力
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技术,它的可视化优势大大增强了地理教学的视觉效果,从而优化了地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如在学习“地图的阅读”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行政区划图、交通图、气候图、地形图等各种类型的电子地图。课堂上不仅可以通过电子白板进行直观展示,还可以利用电子白板辅助工具进行聚光重点、填绘文本、勾画线条、缩放图像等功能,引导学生分析地图,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得到调动,读图的注意力越来越集中,用地图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也随之提高。
3.有利于调动感官、活化方法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手段主要是“粉笔+黑板,板书+挂图”。而在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通过随意的圈画、拖曳、旋转、缩放、隐藏、强调等多种方式给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线索”。如在学习“长江的开发与治理”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暂停播放的视频,以美丽的长江流域的静止画面为底图,教师直接在底图上用魔术笔边讲解边描出长江的各个河段,利用荧光笔突出长江流到了哪个省份,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填注长江流经省区的简称和上中下游的划分,并适时从资源库中调出各河段的特色景观。描、绘、填、涂等方法具有很大的直观性,可以引起学生关注,促进课堂互动,使课堂教学更加流畅和谐。
4.有利于地理演示、突破难点
突破地理教材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在传统课堂中,学生如果仅靠教师的讲解,即便再借助挂图、板书也无法跳出静态模式。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可将抽象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掌握,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这一知识点时,地球的公转特点及地理意义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通过播放地球公转运动的演示动画,学生能形象直观地看到地球公转的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和四季变化的规律。演示时,教师还可以适时停止动画,标注并讲解什么是“二分二至”,帮助学生记忆,从而使以往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通俗易懂的演示化解了学生学习的瓶颈,增强了教学实效。
二、应用的“三忌”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发展的新阶段,为师生互动提供了有效平台,但它毕竟只是一种师生教学相长的工具,如果应用不当,其实际效果必将大打折扣。作者认为以下三个误区在教学中应予以重视。
1.课件制作要与教学风格融合,切忌太僵化
交互式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有较高的要求。高质量的课件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收集并优化组合好各种素材,不能将网上下载的课件不加修改和整合就直接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水融,很难顺畅地进行下来。可见,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精心制作课件,唯有如此,课堂上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2.课件制作要与教学目标融合,切忌求花哨
在教学中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制作课件时要与教学目标进行融合,切忌为了追求华丽的视觉效果而忽视了“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道理。有些知识点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能够讲清楚,就没有必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制作课件。另外,如果把一些中看不中用的动画、音频、视频等素材引入课堂,既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也很难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可见,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应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宗旨,应避免重形式轻内容的不良倾向。
3.课件运用要与其他手段融合,切记满堂灌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特点;设计
一、当前地理教学的现状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当前的地理教学出现新的内容和方法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老师地理教学低下,导致学生地理成绩下降的情况。
新教材的使用,删去了很多旧教材中繁琐的知识点,同时也增加了一些新的知识点。例如:增加了很多阅读和活动,这样对学生的创新和思考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舞台,同时也给教师和学生带去了很多不适应。新内容改变了以往的旧知识模式,很多教师和学生适应不了这种改变。
我们都知道,初中的地理知识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试问基础知识都掌握不好,怎么能学好高中地理呢?
面对高考,学生的心理压力比较大,各个学科都要全面复习,有的学生不能有效分配学习时间。另外,高考试题的日趋灵活性,有的学生很难适应这种改变。
很多学校认为学好语,数,理,化才是最重要的,在管理上就忽视了地理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看地图并运用到做题中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
二、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
1、更新教学设计观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以往的教学设计往往一味地强调教师的主体能力,在设定教学目标和选择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不是从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角度去加以考虑。高中升学任务繁重,围绕这一目标而开展的教学基本上采用的都是教师讲授这样一种教学方式,主要表现为满堂灌,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较少,学生对所授知识接收理解的速度也比较慢。如此一来,教学目标的实现就成了一句空话,教学效果也很难从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而学生也常常由于对学习重点和难点的错误把握,导致他们学习出现被动,对所学知识无法形成系统清晰的认识。
所以,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更新自身教学观念,设立的教学目标要从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开始,紧紧围绕着学生的生活,有利于他们从周围的世界中获得有关的地理知识,激发他们在地理学习中的想象力,切实提高对地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设计的实效
现代教育观念下,学生需要通过自身的体验、生活实践、自主性学习活动来达到教育教学的基本目标,实现学校教书育人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体现为教师对地理知识点的框架式讲授,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地把学生引入到对地理学习中去,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参与思考问题,进行实践活动,形成课堂内的有效阅读。然而实践教学中许多情况下恰恰相反,有的教师只是从教学任务的角度考虑,往往忽略了学生实践学习的需要,无法正确处理课堂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从而形成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学习相脱节的现象,根本达不到学习的实际效果。
所以,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学习的关系,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在讲授内容的选择上、在讲授方法的筛选上力求达到较高的水平,切实体现教学设计的实效性。要不断把讲授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学生实践活动的质量,真正做到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因此,要真正实现教学与实践的结合,教师首先对有关地理知识要有深刻的把握,要从地理学习的总目标出发,提高教学设计水平。
三、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关键
1、拟定全面、合适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难易程度及教学目标内容的容量多少两个方面。教学目标难易程度的定位,要以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最佳。目标太高,学生难以达到,就会产生挫败心理,丧失学习信心;目标太低,学习毫无压力,起不到激励的作用。而合理的教学目标制定要符合“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思想”,就是让学生明白要通过努力才可以达到目标。所谓教学目标内容的容量多少,是指是否包括了“三维目标”教学模式所要求每一个部分,特别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两部分的设计是否全面合理,是否真正的可以陶冶他们情操,对思想进行教育。
2、协调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在实际工作中,不少老师都会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即有了预设也不能保证课堂的有效生产,所以,这种预设是不是需要还是个未知数。其次,预设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并不是所有的预设都是教学必须进行的内容,它建立在所以可能发生的基础上的,是保证教学过程始终处在预设的范围内,确保教学内容顺利完成的前提;最后,预设是确定学习方式的重要保证,预设的内容不仅要从老师的角度出发,更要预设学生的学,学习的内容,及学习方法的选择等进行预设,以达到最好的教学预设,考虑综合可能发生的一些特殊情况,以便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3、重视对学生的差异性的了解
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体现在兴趣、能力、情绪、学习态度以及智力等方面。所以,老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分析学生的这种差异性,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学习兴趣、学习中的思想情绪,尤其是现有知识水平,还要能预测到学生学习时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计划,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设置多个环节让学生参与学习。
4、合理选择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对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结合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和性格爱好,选择合理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兴趣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学习方式包括:探究性学习、实验性学习和合作式学习等教学形式。如在学气的热力环流一节内容时可以使用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气压怎么样流动,根据已知的知识冷空气重,热空气轻来判断气流运动,进而扩展到城市风、海陆风的学习。
四、结语
教育呼唤创新。创新以人为本,教师要勇于尝试,积极地吸取新思想、新理念、新信息,探索实施创新教育的,才能顺应素质教育的潮流,培养出一批适应时展的,具有创新能力并充满智慧的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学生
地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学科。学科从上到下,凝聚了人们智慧的结晶。人口、社会、宗教、语言、商业、交通、气象、城市等等不一而足。地理课程教学也是一门复杂性较强的学科,涵盖范围和广度,都体现出其自身的独特性。课堂教学,是地理知识和技能培养的主要途径,提高其有效性,是把握课堂脉络,实现地理知识普及的必然要求。初中地理,是其关键期,从这一时期开始,就充分重视其影响,对未来文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 初中地理教学特点
中学地理教学课程,是一门以研究地理知识为目标的主要课程。除了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外,还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资源、环境、地貌、气象观等人文情感为目的的学科。地理课程在新课标要求下,除了使学生自身具备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外,还以树立正确的为祖国繁荣昌盛和奋斗不止的心态为目的的特殊课程。
地理作为初中教育的一门课程,在教学环节往往不予以重视。地理考试在总科目中所占比例较小,使得教师对于课程的教学重视度相对降低,这对高中地理作为文综必考科目的学习带来了一定难度。许多初中生升入高中后,大部分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缺乏必要的思维和学习能给力,教学效果极差,对学生在高中段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必要的麻烦。
地理教育,应是初中教学课程中必不可少的科目,尤其要在课程实效性上努力,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为高中地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理论依据及意义
无论是基于初中《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还是对教育课改的支持应和,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是基于对初中生知识和技能、学习情感和态度以及形成正确价值观的体现。除了完成地理教学目标,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外,还要获得充分的地理知识和能力,初步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初中地理教学的理论来源是素质教育,地理教学的核心也要围绕"生活中的地理"、"终身发展的地理"来展开。即在地理教学中运用身边的地理现象和问题,解释生活中诸多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创新和发展,助推学生掌握地理思维能力,使初中生朝着有利国家、社会和经济建设方面努力。
三 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策略
1.创新教育理念。
师从古业;"传道、授业、解惑",除了改变旧有的"填鸭式"教学外,实现师生角色的互换,实现教学环节的互动情景式教学,更能充分利用教学环节的各项资源,激发学生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教学环节进行深化,以效率先行,实现知识经济下,学生丰富的地理知识。将课堂教学从教师的被动"教"到现在的学生主动"学",除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外,还从时间上,空间上,实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将地理教育理念从轻视走向理性重视,更能够充分了解地理教育的内涵。教师不能,单纯的拘泥于对书本知识的简单复制,而是要以课外内容触发时代内涵,让学生充分感知时代脉络,体验地理浩瀚知识带来的愉悦,让学生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2.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将现代教育中的集群效应发展到个体化一体化教育方略上来,旨在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在不断的学习地理知识中,师生间的相互交流与协作,也会朝着有益于其他学科的发展中去。在学习方式上,采取学案法(学生个体案例教学法)对不同的地理内容,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将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成果加以发扬,通过对学生个体地理水平的测评和调研,采取不同层次的教学策略,以"导"助教,逐步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喜欢度,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从传统的地理理论教学实践中,创新出一条新路,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恩呢管理,从抽象化的概念中走出,让学生更加真切的了解学习内涵。比如说学习某区域地质构造时,可让学生建立山体构造模型,才能够更直观的了解地里活动课程中包罗的世间万象。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和制作仿真模型,自实践中对地理的重视度,就会大幅度提升。通过对气象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提升认识自然界规律,结石雨雪成因等多种实际问题。
3.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关键环节。通过对初中生的系列思维拓展,将地理知识转化为地理能力,构建起学生思维发展的桥梁,从培养学生智育开始,让初中生具备较强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培养综合运用地理常识,思维和界定学生的额空间爱你思维能力。运用地图的直观性布局、分布特点,研究地理事物间的能力。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以地图拓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把握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对地理的综合变因实施综合分析。
4.构建教学绩效评价考核体制。
在终结学生教学阶段,绩效评价考核体制,更能使师生从教与学中,吸取经验教训,弥补地理课程中的缺陷。除了调动学生积极学习初中地理的兴趣外,也能使教师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在理论和实践中,突出学生教学成就,在不断的实践研究中,获得有效流。教学终结阶段,对学生的绩效评价,要采取多维方针,不能单纯理论试卷考核就对学生学习效果予以全盘否决,而是完善评价体系,以调研综合考核课程实效。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的而评价考核机制,更能迎合新课改下学生的需求,在实践中,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四 总结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对于初中段地理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师的引导性,是提高地理课程实效性的额主要方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把握初中地理教学特点,落实地理课程教学实践,完善学生地理知识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提升,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正确态度,是实现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方略。
参考文献
[1] 温辉平. 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3(4):118-118
[2] 谢世国. 教师引导下分组自编学案--提升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有益尝试[J]. 地理教育.2013(4):24-25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活化;原则
初中的地理教学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实际的地理教学过程中,生活化的呈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比较有效。通过生活化的教学能利于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并形成认识生活和改造生活的意识,从而更好的将地理知识在生活中加以运用。
一、初中地理教学问题及生活化教学原则分析
1.初中地理教学问题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还存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就是对地理学科的不重视,尤其是对一些农村的初中地理,在时间上被占用的情况比较多。还有是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地理教学的吸引力比较缺乏,教学和实际的生活没有得到有机联系,没能够将地理知识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还有是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成绩评价受到学生的分数影响比较大,对学生生活地理素养的培养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还有是受到中考压力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比较注重,但在实践能力上的培养就没有得到重视,缺乏联系实际生活的能力。
2.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原则
从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应用过程中,要能够遵循相应的原则,主要就是生活性原则以及地理性原则等,地理生活化的教学对生活性原则的遵循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能够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以及生活体验,将初中地理知识内容进行生活化的处理。而在地理性的原则方面主要就是要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将人地关系以及空间直观性和系统综合性等都能够得到充分的结合。再有就是乡土性原则以及问题性原则,只有将这些原则得到充分遵循才能够利于初中地理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
第一,初中地理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实施要能够从多方面进行实施,首要方面就是对教师的教学生活化实践充分重视和认识,使其积极性能够得到持续提升。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方向有充分的自觉性,能够掌握生活当中比较前言的流行因素,对生活当中的一些不同的地方性知识都要能够得到充分包容,这样才能为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成效打下基础。另外要形成良好习惯,老师要能发现及搜集和生活相关的地理知识,并将两者取得有机联系,在地理知识的资源上进行扩展。
第二,对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现,还需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改善,在初中地理教材上有着大量生活化的元素,所以要对这些内容积极的改进,在生活体验的应用内容上要能够增加。新课程标准对内容比较重视,并强调着老师的引导以及启发,所以要能够在生活体验上要熟悉的呈现,使生活成为学生知识的来源和前理解,教学的适应和知识的内化对学生来讲相对容易。还有是要在乡土教材和资源的应用内容上要能够加以重视,如对水资源的学习过程中,就可组织学生到当地的污水处理厂进行学习相关的内容,并认识到水污染的危害,这样在学习知识的深刻性上就能够加强。
第三,可以通过搭建自由展示的平台,将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的主动性激发出来,每学期地理教学过程中都可以开展一些相应的活动,为学生的自我表现搭建平台。这样学生对自身的知识理解也有着提升作用,在讲述过程中学生可以联系实际的内容进行讲解,老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起到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地理问题,通过讲演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激发作用。
第四,初中地理教学的生活化主要方法就是通过地方性的具体事例进行教学,通过案例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下,将地理教学的生活化目标得以实现。案例教学主要是通过老师的设计以及和生活联系进行在课堂上应用的方法。地理多媒体教学法的应用能够通过投影以及电脑等电教媒体,并将比较适合的内容通过案例进行展示,进而来帮助学生来获得相应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到温度带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对幻灯片的播放,将不同温度带的一些风景照片进行展示,学生通过直观的图像就能够对这些不同的温度带的一些基本印象记住,在这样的方法实施下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魅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对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措施的实践,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激发,亦能实现地理教育生活化的教学目标。教育来源于生活,日常生活世界充满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将地理知识和生活紧密结合,地理教学生活化的特征得以不断呈现,使常识、知识和生活能够统一起来,而不是疏离,与素质教育的本质一致,也是新课程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宋效民.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兴趣培养[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06)
[2]袁佳敏.浅谈多媒体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
[3]魏云燕.浅议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3(S2)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教育
一、初中地理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生地理素质的提高是学校地理素质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学习过程中的能力、知识以及品质这三个方面的素质是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在地理学科上的运用是指通过地理教学使得学生们掌握地理的应用能力、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等等,将学习到的地理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解决一些以前不能理解的问题,比如说怎么辨别方向、怎么进行工业布局、怎么看地图等;地理知识素质教育是指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通过地理教材使学生学习到的一些基本的知识,基本的地理概念、基本的地理成因、地理规律等等,使学生清晰地掌握地理学科知识系统中的基础知识;地理品德素质教育,是指学生在努力学习初中地理知识和综合能力不断培养的过程中要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并且在行为上对学生进行严格的道德教育。
不断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程度、知识文化水平、道德素养水平等这都是地理素质教育的关键目标。
二、 课堂教学的原则的分析
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地理课堂教学不仅要将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注重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以下是几个原则要求:
1.改革性的原则:初中地理教师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育思想,努力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创造一个愉快的教学环境,塑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断地创新,使得素质教育思想的教学模式不断地渗透。
2.发展性的原则:初中地理教师要灵活运用多媒体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还可以直观地利用地图等各种教具对学生进行形象生动的教学,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地理知识量,还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自觉动手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持续学习地理的热情。
3.民主性原则:彻底打破传统的“教师为主”的观念,养成“学生为主”的观念,把学生摆在首要位置上,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充分调动积极性,用热情的语言和让人尊敬的行为赢得学生的喜爱,和学生建立起平等友好的关系,形成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4.实践性原则:实用性比较强和综合性比较突出是初中地理学科比较突出的特点,这就要求初中地理教师在进行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展开相应的课外活动,加强地理学习的实践性环节,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学用能力。
三、备课要求的分析
对于一个初中地理教师来说,备课是搞好地理课堂教学的一个前提保证,必须做到态度认真地完成备课和编写地理教案。要更好地完成地理教案的编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深层的探究,明确教学目标。近期以来,地理教育的指导思想、体系机构、教育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完善,这使得教学目标更加清晰化,教学内容的安排更好地符合了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素质教育对于公民的要求。同时,教学要求和内容更加明确和清晰,有益于初中地理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对于国家的现状和环境的现状及世界人口问题和压力都进行了明确的分析,使学生更加了解现实情况。
2.对教材层次进行掌握,编号教学提纲。地理课堂教学活动具体安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提纲。在编写教学提纲的时候初中地理教师要注意的是,在充分掌握教材结构的同时要分清教材中的重点、分清主次,注意前后和内在的联系,这符合地理教学的基本要求和符合地理学科的先后发展逻辑顺序。
3.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设计,直观教具上场。初中地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地理教材的特点设计教学方法。在备课的时候地理教师就要预计到上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情况,将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发挥好,使地理教学灵活却不复杂,紧张有顺序地进行,地理教师充分了解直观教具的用途,并且对哪种运用方式能发挥出最佳的效果加以思考。
四、对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要抓好
初中地理教师一般的教学方式就是先组织学生一块学习再要求学生复习,之后进行提问,开始新的课程,进行总结巩固最后布置作业。而这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机构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的新课标教材变革和素质教育实施的要求,所以初中地理教师必须要看清教学形式,适应新的教育方式,响应新课标的变革要求,重新对课堂结构进行构建。
关键词:初中地理;中学生;读图能力
地理读图是学习初中地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地图,中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观察地形地貌和地理现象。地图是与地理共同发展的,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这是地理的一个特点。地图中包含了许多的知识点,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初中生在学习地理时要想有很大的进,首先就必须能够看懂地图。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初中生的地理读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强化地图知识的讲解,加强对图例的记忆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基础工具,在初中地理课堂要注重对学生地图使用方法和技巧的培养,对地图基础知识详细讲解。比如,比例尺的查看方法,各省市及河流的分布,山脉矿产的地理位置等。我在教学生认识地图时会通过编口诀的方式,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真实性。在讲各省份的时候编一套通俗易懂的口诀,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二宁青陕甘”,这里的两湖指的是湖南湖北,两广指的是广东广西,两河山指的是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通过巧妙记忆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在遇到相应问题时就会迅速做出回答。同时,地理教材及地图册中包含大量的图例,这些图例都是总结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地图,所以在教学生学习地图知识时,我会让学生增强对图例的记忆,帮助他们分析图例当中的考点和难点,将图例作为读图的关键,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给地图赋予更具有灵动的精神,调动初中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二、加强学生的读图能力训练,锻炼其探究学习能力
俗话说,熟能生巧。地图对于刚接触地理的初中生来说还是比较复杂的,无论是从省份城市还是从山川河流上都使学生感到困惑。因此,初中地理教学要加强对学生读图能力的训练,在日常练习或者考试中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锻炼读图能力的形式有很多,如我会引导初中生选择强化记忆地图中的重点与关键点,这些关键点往往成为今后读图和析图时的切入点。我还会让学生观察地图,去自己发现地形的特点。比如,中国的整体轮廓像一只雄起的公鸡,黑龙江省像一只天鹅,意大利的轮廓像长筒靴等。值得注意的是,初中生学习压力大任务中,地理教师必须要合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培养初中生良好的读图能力,把读图和地理学习结合起来,提高地图在生活中使用的频率。同时,地理课堂要吸引学生的兴趣,只有兴趣浓了才会对地理更加热爱。在对于刚接触地理的学生来说,在教他们读图的时候不宜选择太复杂的地形或者目标,因为太复杂会影响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出现迷茫。要循序渐进,让学生在自我分析中找到规律,给学生学习提供指导,在地理教学前充分的备课,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三、重点图型详细点拨,培养初中生的读图技巧
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要注意循序渐进,不仅要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还要符合初中地理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要求掌握的知识也有所不同。比如,对于初一的学生,我会让他们掌握基本的读图和识图;对于初二的学生,我会教他们绘制基本的图形等。我在教学中会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合理选择教学方式,争取班级中的学生都能够在地理课堂有所进步。地图中有很多重点内容需要详细讲解和记忆,针对这样的图形我通常会采取一些特殊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记忆,如趣味教学法,不仅将知识教给学生,还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课堂中成长,这是初中地理教学需要达到的目的。在地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他们的读图技巧。比如,在讲《世界人口分布》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大致掌握什么地区人口稠密,什么地区人口稀疏。当学生在整体上有了一定的认识以后我还会进行拓展提问,比如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人口稠密地区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让初中生自己去分析和总结,可以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鼓励学生使用地图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任,我会适当的引导学生,给予他们帮助。
四、优化绘图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在读图的基础上要进行绘图训练,绘图是对读图的升华。在信息化时代,初中地理教学中要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把抽象的地理符号用图表、声音、视频等方式形象具体的展示,增强地理教学的课堂效果,给予学生对地图的直观讲解,增强初中生对地图的兴趣。我在地理教学中会让学生多进行绘图训练,如从简单的绘制等高线或者等深线,到复杂的绘制经纬图等,在不断的训练当中逐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初中生学习的课程比小学时多了很多,因此为了缓解学生学习的压力,每个学科的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学生梳理学习思路,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按照新课改的要求组织课堂教学,利用绘制地图提高初中生的创新能力和逻辑能力,给学生带来整体素质的提升,让初中生熟练掌握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应用地图解决问题。综上所述,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读图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地理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水平,在教学中贯彻落实教学大纲的要求,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地理教学中离不开地图,地图将成为帮助学生提高地理成绩的有力助手,因此培养初中生的读图能力就变得更加重要。作为初中地理教师,我会在课堂上引导初中生掌握读图和绘图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还给学生。
参考文献:
[1]李玉娟.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2015,(15).
关键词:以图导学模式;初中地理;内涵;优越性
相对于语、数、英等其他学科的教学,初中地理学科主要以图像作为教学载体,向初中生传输理论知识。图像直观、清晰的特点,发挥独特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深刻地掌握理论知识。
一、以图导学的内涵
在初中地理的授课过程中,教师采取“以图导学”的教学措施,在注重书本上理论知识的讲解的同时注重对地理图像的解说。所谓的以图导学,就是教学过程中能够使书本上抽象的理论知识以及难点与画面相结合,使其生动形象化,具体、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视线范围内,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
例如,在七年级地理上册(星球出版社)第一单元地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地球仪拿到课堂上,让学生观察地球仪的形状等外观特征,满足了学生特有的好奇心,提高了他们学习地理以及探究地理的兴趣,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下,教师结合课本理论知识,向学生传授地球的形状、特点、大小,以及经纬线的理论知识,并且鼓励学生互动探讨,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
二、初中地理的教学目标
在新课改的驱动下,教师的教学理论应该得到创新,做到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课堂实践三者统一结合。教师不仅仅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也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体验生活,以及探究精神的培养,使初中地理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让学生感受接受新鲜知识,体验对未知世界探索的乐趣。
例如,在地理教学(星球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天气与气候时,教师在教学方案中应该指出,本章节内容是地理的基础性学习,教学首要目标是让学生综合阐述天气与气候之间的差异,体验其中的关联,根据相关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以及降水柱状图,达到以图导学的教学目的。我们知道举一反三贯穿于所有学科的教学,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设立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识别常用天气符号,明晰简单的天气图,能够让学生根据气温曲线图等判断该地区的气候类型及特点,利用事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进而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塑造良好的人格及品质。
三、对以图导学模式的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点研究目标之一便是提高学生获得地理图像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地理常识,开阔学生眼界和丰富他们的日常活动。其实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地理课堂上教师通过合理设置情景模式,对书本图像进行解析,让学生自主反馈这三个环节的实施可以淋漓尽致地发挥地理图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提升教学质量以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图导学教学模式的开展符合新课改大纲的要求,促进了教育事业的成长与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更优质化的人才。
(1)设置创新情景模式。这一环节的设置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情景模式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与初中时期学生的思想意识一致,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2)学生自主反馈。我国学者认为,自主学习具有能动性、独立性和相对性等特点。老师在地理教学中实施以图导学的模式,让学生以自主反馈的方式掌握地理课堂学习的难点,突出学习的重点。另外,学生在反馈过程中勤于思考、敢于提问的能力也可以得到锻炼。
四、以图导学教学的优越性
地理教学实践表明,以图导学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具有创新性教学模式,图像的呈现能够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地理事物的特性,也可以体现地理学科的规律,此外以图导学模式的实施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1)以图导学,转换学习方式图像为学生提供一种动态信息,使学生告别乏味的文字阐述,培养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迁移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
(2)以图练习,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学生通过读图练习与绘图练习,巩固地理课堂的理论知识,在绘图练习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体验以图导学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同时,学生在识别图像、分析图像、扩建图像以及绘制图像的过程中,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事物的规律性都会有更深程度的理解,不仅达到加深知识记性的效果,而且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地理现象不再迷茫。
综合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初中生特殊的心理素质,初中地理以图导学教学模式的开展是势在必行的。常言道,施教之功,贵在引导。以图导学模式诠释了地理教学中图像的作用,提高了初中生学习兴趣和掌握理论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学业奠定基础。以图导学教学模式的开展是新课改的结果,它追随着教育的发展进程,是新课改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