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二元经济结构;城市化;工业化;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1000502
1 什么是二元经济结构
二元经济结构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来的,用来说明发展中国家的工农城乡之间的对立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分化。“二元经济”是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由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组成,一是传统部门,劳动生产率很低,其边际劳动生产率接近于零甚至是负数,剩余劳动力比较多,报酬极低;二是现代部门,劳动生产率较高,人数较少,工资较高。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2 二元经济结构的危害
2.1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农业生产率低下,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由于国家长期在资源配置上的倾斜政策,农村投资比重小,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造成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一直保持着家庭式的、自给自足的发展状况,农业协作程度低、技术落后、生产率低下,从而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2.2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我国宏观经济内需不足
长期“亲城市,远农村”的政策已经严重影响了我过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无论从我国当前经济状况还是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扩大内需都非常必要。目前我国农村还不是能支撑工业发展的现实市场,我国农村居民现在仅能满足温饱,收入特别是货币收入过低,难以消化过剩的工业产品,农村消费配置设施落后也限制了农民对于工业品的现实需求。农村市场目前还只是潜在的巨大市场,而没有成为现实的巨大市场,农村市场目前状况无法支撑城市工业的高速发展。没有完善的城乡市场交换,城市工业发展就越来越脱离农村,宏观经济内需不足将导致我国经济无法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3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发展
城乡分隔政策导致的不合理的城乡收入差距虽然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城市居民的福利,但损害了农村居民的利益,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城乡分隔导致城乡劳动力市场分隔,以城市局部利益为出发点的限制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政策,使城市职工享有与现有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符的高工资,高福利,尤其是某些国家垄断行业的工资福利则更高,这抬高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削弱了企业的产品竞争力。使得有些沿海企业过早出现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的竞争力下降,吸纳大部分城市居民就业的国有企业竞争不过民营企业,影响经济的长远发展。
2.4 城乡二元经济不利于社会稳定
农民收入低下,来自农业的生产剩余减少,促使农民选择小规模的经营方式,无法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运做,也无法引进新技术、改良新品种、开拓新市场,这种恶性循环的农业投入方式使得我国农业非常脆弱。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农业则采取大规模,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单位成本低。入世以来,我国逐渐开放国内市场,这将对我国农业造成巨大冲击。从我国的具体情况看,多年来,由于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在宏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乡差距不断扩大,超过了国际警戒线。我国最困难的群体在农村,最多的隐患在农村,城乡差距的悬殊已成为产生诸多社会矛盾的根源,影响了社会稳定,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安定团结。
3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存在的原因
3.1 国家政策造成了二元经济结构
建国以后,我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型的经济发展战略而优先发展工业。一方面,政府通过计划或行政手段,来保证这一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服务与赶超型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集中在如何稳定,大量的获得农村剩余及将农村剩余集中有效地投入到工业部门。在这个过程中,农村资源被大量以“剪刀差”的形式抽取到城市,以支撑城市工业化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因为要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就受到不平等待遇。当时中国资本资金缺乏,外汇储备匮乏,资金动员能力也非常低下。为了确保原始积累而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府部门人为地实行工农产品不等价交换,汲取工业化所需的原始资金积累。另一方面,为了尽量降低城市化的成本,实现低消费,政府又把农民固化在农业上。而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将城乡人口,经济与社会生活,人为的分割为两个相互隔离的部分。形成人为的城乡封闭的制度壁垒,城乡之间人口不能自由流动,两部分居民两种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待遇,广大农村被割裂在工业化进程之外,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城市与农村发展严重分化。直到今天,这种围绕“行政主导型二元经济结构”设立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在社会生活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3.2 市场力量形成新的二元经济结构
农村收入水平低部分原因是农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小,当城镇居民的收入提高后,人们倾向于把增加的收入中的一个较小部分用于购买农产品,而把更多的资金用于购买其他商品。因此人均收入提高所产生的需求刺激,在农业中比在其他产业中小。于是在需求方面就导致了农村收入水平增长远低于城市。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资本拥有量提高,比较优势逐渐转向其他产业。相比而言,大量的现代工业部门集中在城镇,工业部门的行业利润率长期高于农业部门,所以城镇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快,城镇居民的收入提高也较快。加之改革开放的政策使我国的经济运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不断加强,二元经济结构的变动由政府行政力量的推动逐步向市场导向过渡。这个阶段,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和消费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城市消费的大部分项目的支出,如住房,汽车,电器,旅游以及其他一些服务业的消费项目与农村或农民没有太大关系,而使城市居民的收入很难回流到农村。即使是原来许多由农村或农民提供的食品,现在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国际市场的进口,城镇人口日常生活的大部分依赖于城市而不是农村。这时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联系出现了一种新形式的断裂,形成了“市场主导型的二元经济结构”。
行政和市场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使我国经济形成了恶性循环发展体系,使二元经济结构的刚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目前尽管户籍制度的改革在不断向前推进,但在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一种恶性的自加强循环体系,使得二元经济结构的刚性持续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即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并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经济结构又制约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发展滞后又束缚着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的滞后使得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反过来加剧了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
4 转变二元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4.1 加快城市化进程,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城市化主要有二个方面,一是人口城市化,即农民工进入城市建设城市;二是农民生活方式城镇化,按照城市化的体制来建设农村,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另一方面,生活方式的城镇化所产生的示范效应可以提高农民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促进消费增长。加快城市化进程首先需要破除行政壁垒,制定吸引农民工进城的政策。其次应破除经济壁垒,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最后,还应制定合理可行的城市发展战略,加快发展大中型城市,发挥中心城市的扩散效应。
4.2 协调工业化战略,促进农业现代化
建国初期的工业部门主要是制造业部门且被确定为国民经济的优先增长部门。制造业部门特别是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部门成为工业化的基本内容,而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和第三产业没被给予足够的重视。协调工业化战略是针对片面工业化战略的弊端提出的。协调工业化在以工业为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的同时,兼顾到了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做到以工促农、工农共同发展,着力加速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协调工业化战略能够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能够适应当前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农村资源的整合和适度的规模化生产也有利于发展现代化的农业。
4.3 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在城乡发展规划、城乡资源配置、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城乡社会事业各个方面做到统筹发展。加大财政对农村发展的扶持力度、对农村发展进行一定的政策倾斜。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科教、文化、卫生方面的投资,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增收。
总之,只有农村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才能增加国内的有效需求,也才能促进整个经济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形成一盘活水。所以,只有实现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二元经济结构才能真正得到改变,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阿瑟.刘易斯.发展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雷晓宁.我国城乡差距的质变及政策含义[J].重庆:改革,2005,(04).
[3]王郁昭.农民充分就业是走出二元经济结构的关键[N].中国经济时报,2005930.
[4]任保平.加快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6).
[5]杜小军,苌花荣.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刚性持续存在并加剧的成因[J].商业研究,2006,(1).
中国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亟须破解的中长期课题实际上就是九个字:扩内需、调结构、转方式。
扩内需:就业、收入、保障是动力
大家知道,投资和出口的高速增长拉动了经济增长。中国经济今后要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出口增长会越来越慢。2010年把投资搞上去了,但物价上涨很快,靠投资拉动,后遗症是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房地产泡沫,所以中国经济增长关键的变量是扩内需,主要是扩大消费需求。
我们从1998年开始讲要扩内需、扩消费,可为什么消费上不去呢?消费不足的反面是储蓄过度,消费不足和储蓄过度是硬币的两面。100元仅有50元消费,世界上从来没有哪个大国像中国这样消费水平不足,什么原因导致储蓄水平高?原因是我国储蓄率接近50%。而国家储蓄率是由家庭储蓄、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三个部分组成的。我国的储蓄中家庭储蓄大概占1/3,大头是企业储蓄。企业储蓄是企业的利润。它没有分红给股东,而是留存在企业内,再把利润转化为投资。国内上市公司的特点就是不分红,少分红,然后把这笔钱转化为投资。这些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企业利润大量增加,企业自由资金的比重提高,所以国内企业储蓄率有30个点,就是50%里面有30%是企业储蓄,占60%。经济高速增长、企业利润大量增长、利润又不分红,就造成企业储蓄率很高,把国内的储蓄率拉高了。其实,中国家庭储蓄并不高,大概只有20%左右,中国的储蓄率高是因为企业储蓄率高。
中国消费率现在占GDP的比重为50%多一点,PPT总的红线消费占GDP的比重是60%以上,最高时达到GDP的2/3,然后慢慢下降。2006年是50%多一点,目前还是在51%至52%。这也分两个消费,家庭消费占35%至36%,剩下的就是公共消费。2008年,美国家庭消费占GDP的比重是70%,美国就是消费拉动增长,印度是54.7%,我国不仅只有美国的一半,而且比印度还低20个点,所以中国的消费不足是家庭消费在GDP的比重低了。
中国的储蓄为什么消费不足?为什么储蓄过度?原因就在于收入分配结构的失衡。收入分配有三大块:家庭个人拿到的是劳动报酬,企业拿到的是利润,国家拿到的是税收。工资、利润、税收在GDP当中的比重由改革开放初期工资占到60%降到目前40%多一点。反过来利润和税收,从原来的40%提高到现在的60%,家庭消费在GDP当中从50%下降到了35%,这就证明了中国消费的不足。工资占40%、利润占40%、税收占20%,利润和税收加起来占60%,而工资在不断下降,利税在不断上升,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国消费不足、储蓄过度。
财政收入在20世纪80年代占GDP的比重是下降的,只有10个点,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上升,逐渐上升了20个点。利润占GDP的比重也在快速上升,占了大概40%的比重,包括银行等各行业的利润。
消费需求不足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是收入分配结构失衡造成的。怎么样才能扩大内需?就是要改善收入分配的状况,工资占GDP的比重要上升,利润和税收占GDP的比重要下降。这就关系到政治性的问题,我们呼吁收入分配的改革,工人、农民工资要上升。他们肯定愿意工资占GDP的比重上升,但要利润下降谁也不会答应。企业不答应,税收在GDP当中下降政府也不答应。我们的权利现在实际上掌握在官、商当中,它是这个利益的代表。工资的主体就是广大的工人、农民和90%以上的普通人民,他们的工资增长慢。
工资是直接的,关系到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我国改革开放到现在,只有一部分人享受到了失业、养老、医疗等核心的保障,只有小部分人进入了社会保障体系,大部分人特别是农民工没有进入社会保障体系,国家现在要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民营经济、农民工都要纳入到保障体系里面,对于他们来说,这是间接的收入,虽然现在拿不到,但将来退休、失业之后就会拿到。如果有了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体系,不用担心养老、失业、生病,现在的消费就可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越健全,人们就越敢消费。构建和谐社会,怎么构建呢?就是要工资水平占GDP比重上升。这些年说要搞和谐社会,要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现在这两个方面的进展怎么样?应该说有进展,这些年工资水平在上升,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覆盖率在不断扩大,特别是我国现在提出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个进程已经开始,但非常缓慢,并没有明显改进。
要扩大消费实际上就是六个字:就业、收入、保障。有了就业就有收入,有了收入就有保障。中国消费扩大有待中产阶级队伍的扩大,但现在中产阶级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我认为,中产阶级家庭应该是能够买得起像样的住房、像样的车,能够送子女上大学,不能简单用货币来相比。现在中国中产阶级有多少呢?有的人说1亿多,最多2亿,如果慢慢扩大到5―6亿,中国的消费水平就可以上升了。但是这样一来代价是什么呢?如果我们的工资水平在快速上升,社会保障水平快速上升,他们的代价是什么呢?劳动力的成本要快速上升,一方面,是工资的快速上升;另一方面,是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成本要上升,失业、养老、医疗主要是企业承担,这两块就要上升,代价就是劳动力的成本要上升。过去的30多年,中国在世界竞争中主要就是靠廉价劳动力,因为我们人多,这就意味着我们最有利的武器要削弱,劳动力成本要快速上升。
调结构:收入分配均衡是支撑
中国经济失衡,从表面层次来看是需求结构的失衡,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和出口高速增长拉动经济增长,但消费不够。消费不够更进一步的原因是收入分配的失衡,工资总收入低,利税高。进一步深究,就是生产结构失衡造成的。中国的生产结构和生产模式是利用市场力量和政府的力量把生产要素的价格压低,工人的工资很低,利率水平很低,生产要素成本低,这样推动高投入、高增长、高利润,高投入、低成本这样实现高速增长。中国的增长模式一定是粗放型的,资本、劳动力、低成本的大量投入推动经济高速增长。
今后我们要保持持续增长该怎么做?首先要扩内需,就是扩大消费需求,由投资和出口拉动转向三大需求共同拉动增长。扩内需就是要扩消费,扩消费关键是收入分配的结构调整,要增加工人工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利润和税收要相应让度。企业的利润如果要大幅的让渡是不行的,特别是中小企业利润率本身就很薄,如果再把利润一降低中小企业就要垮了,那我们哪些企业要降利润呢?就是那些国有垄断性的行业,比如银行,银行利润太高了,垄断性的还有中石化、中石油等。还有一个要减的就是税收。税收在GDP的比重太高,政府财政花钱大手大脚,政府的投资太大。特别是对企业征收的所得税要下降。我国17%的增值税也是国际上最高的,增值税下来消费就便宜了。
大家好!“十一五”期间,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战略部署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强调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个方面是强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从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开发可再生能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到2000年,中国的能源消费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之比(能源弹性系数)为0.5左右,就是说,中国以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持了GDP翻两番。但是,2004年,中国的能源弹性系数已攀升到1.6;2005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22.2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9.5%,能源消耗量继续攀升。煤荒、电荒、油荒在一些地区相继出现,矿难也频频发生。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必然同资源、环境发生尖锐矛盾,最终将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我国正面临能源供给压力日趋增大,给经济安全带来的严重挑战。目前石油占中国能源消费的22.7%,煤炭作为中国最主要的基础性能源,比重达到67.7%,天然气为2.6%,水电、核电、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7%。这种能源结构落后于美国和欧盟国家,不利于经济体系的安全与稳定。我国实施新的能源战略将面临着艰巨的任务:预计到2020年,中国计划将煤炭的比重降低到50%至60%,而石油仍将维持20%左右的比例;减少的比重必须由多种能源来替代,包括天然气、核电、水电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
煤和石油是目前人类主要的可使用能源,在地球中的储量有限。这种天然能源资源正以惊人的速度在消耗着,已经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危机。能源多元化是21世纪世界能源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发展前景。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十分关注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也十分关注新能源和节能技术在城市经济中的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作为常规化石燃料的一种替代能源,由于其清洁、无污染、可以再生和永续利用,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要求,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各方的重视。可再生能源将迎来大发展的新阶段。
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地热能是蕴藏在地下岩石和流体中的热能,蕴藏量相当于全球煤炭储量热能的1.7亿倍,可供人类长期利用。地热能用来发电或为建筑物供热和制冷,在世界各国已经开展起来。目前,全世界已有300座地热发电站,分布在20多个国家,其中美国占40%。地热能将成为未来最重要的能源之一。我国利用地热能的科研和开发,还处在起步阶段,不久的将来,也会出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到会的专家和正在开始使用地热能的城市,将会为我国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出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建议。
我们希望在这两天的研讨、交流与合作中,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各方都能够在我们共同搭建的这个平台上有所收获,为地热能的开发和利用,为中国城市经济的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