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医护论文范文

医护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医护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医护论文

第1篇

1.1治疗方法两组均连续护理7d为1疗程。

1.1.1对照组常规护理。

1.1.2护理组常规护理同对照组。中医特色治疗胃脘疼痛:穴位贴敷、按摩,耳穴埋豆,选脾、胃、交感、神门、肝胆、内分泌等穴,艾灸、拔火罐、药熨;脾胃虚寒:中药热奄包热熨胃脘部;胃脘胀满:穴位贴敷、穴位注射、腹部按摩。嗳气、反酸:遵医嘱穴位注射、穴位按摩、艾灸;纳呆:穴位按摩、耳穴贴压:选脾、胃、肝、小肠、心、交感。辨证食疗肝胃气滞证:金桔山药粟米粥;肝胃郁热证:饮;脾胃湿热证:赤豆粥;脾胃气虚证:莲子山药粥等;脾胃虚寒证:桂圆糯米粥;胃阴不足证:山药百合大枣粥、山药枸杞薏米粥等;胃络瘀阻证:大枣赤豆莲藕粥。每周食疗方2~3次。

运动康复养胃护胃保健操,第一步,扭脊,一手搭肩部,一手搭髋部。第二步,背后弯,双手托腰底,以腰为中心向后弯,前腹肌有抻拉感觉。第三步,转腰,手叉腰顺时针转100次,逆时针100次。第四步,摩腹,双手掌围脐做顺时针摩腹,手微微用力,按腹。20min/次,2次/d。健康指导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生活规律,劳逸结合,适当运动,保证睡眠。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制定推荐食谱,改正不合理的饮食结构。保暖,避免腹部受凉,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1.2观测指标临床症状、不良反应。

1.3疗效判定连续护理2疗程(14d),判定疗效。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痊愈:胃脘痛所有症状消失未再复发。有效:胃脘痛明显缓解部分症状消失,发作次数减少。无效:胃脘痛缓解不明显,症状无明显改善。

1.4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基线资料纳入样本120例均为广西隆安县中医医院脾胃病科2013年10月至2013年12月住院患者,两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具有均衡性(P>0.05.

2.2退出病例观察期间无退出病例。

2.3脱落病例观察期间无脱落病例。

2.4临床疗效连续护理2疗程(14d),临床疗效护理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5不良反应观察过程中两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

3讨论

第2篇

摘要:总结我院内科收治的15例痄腮患者(男10例,女5例)的临床护理经验,提出了如下护理重点。①隔离:发现病人立即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直至腮肿完全消退后1周。②卧床休息:发热者卧床休息至体温正常;肿痛者卧床至肿痛完全消失。③饮食:进食清淡易消化之流质或软食,避免酸味坚硬固体食物,以免刺激腮腺使疼痛加重。④口腔卫生:勤用淡盐水或1∶3甘草银花液漱口。⑤病情观察:注意观察患者体温、腮肿程度、舌苔、脉象、、神志等变化。⑥中药宜温服,高热者偏凉服。⑦腮肿、肿痛者均可用青黛散等外敷以辅助治疗。

关键词:痄腮;护理;体会

痄腮是由风温时毒所致的外感时行病。现代医学称为流行性腮腺炎。本病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其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易于流行。学龄儿童多见,发病率较高,一般预后良好,病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

痄腮病情有轻重之分:轻者表现轻度的恶寒发热、一侧或两侧腮部漫肿疼痛、咀嚼不便、精神不振,舌质稍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为温毒在表;重者表现壮热、烦躁、口渴引饮,伴有头痛或呕吐、腮部漫肿胀痛、坚硬拒按、咀嚼困难,咽红肿痛、舌质红、苔黄、脉滑数,为热毒蕴结;严重者可出现邪毒内陷心肝和邪毒引睾窜腹的变证。

1临床资料

在我院内科收治的15例痄腮患者中,男10例,女5例;年龄最小者6.5岁,最大者30岁。其中出现邪毒扰心者1例;出现肿痛者3例。

2护理体会

2.1一般护理

2.1.1隔离及预防

发现病人,及时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直至腮肿消退后1周。对密切接触者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避免其发病或减轻发病症状:(1)用板蓝根15~30g水煎服或板蓝根冲剂冲服,连服3~5d。(2)接种流行性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可使潜伏期患者减轻发病症状)。因痄腮患者症状开始出现前数日即开始排出病毒,至患者出现症状时,密切接触者可能已经被传染而处于潜伏期,而此时又因照顾病人比较劳累,所以一旦被感染则症状多较重,此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该15例病人中有2例年龄较大的女性病人就因为照顾患有痄腮的孩子而被传染,病情较重,其中1例出现邪毒扰心之变证。

2.1.2注意休息

发热期间卧床休息至体温正常;肿痛者卧床休息至肿痛完全消失。3例肿痛患者中1例因腮肿消退、发热轻、肿痛也不甚重,又临近考试,怕耽误复习考试,不听劝告,边上学边治疗,致病程迁延数十日不见好转,直至考试结束后卧床治疗10日方愈。在临床护理中一定要告知患者卧床休息对该病治疗及预后的重要性,以免患者不注意休息而致病程迁延,影响发育甚至影响成年后的生育。

2.1.3注意口腔卫生

嘱病人注意口腔卫生,勤用淡盐水或1∶3的甘草银花液漱口。

2.1.4清淡饮食

告诉病人饮食宜清淡且易消化,吃流质或软食,忌食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进食酸味食物,以免刺激腮腺使疼痛加重。如一位并发心肌炎的患者因接诊护土健康教育不到位,病人家属给患者吃醋调凉拌菜,致患者腮痛加重,病人误以为进食咀嚼所致,而对进食产生畏惧心理,后经反复解释做工作,才使病人打消顾虑,正常进食。

2.1.5密切观察患者体征

勤观察病人腮腺肿痛的程度、体温、舌苔、脉象、神志、等变化,如见高热、头痛、呕吐、嗜睡、项强、甚则昏迷等情况时,立即报告医生,并协同抢救。

2.2临证护理

2.2.1高热的护理

高热病人可行物理降温,嘱病人多饮水。

2.2.2腮腺局部的护理

腮腺肿胀处可用青黛散以醋调外敷,或新鲜的仙人掌去刺剖开,以切开面或捣泥外敷,外敷范围应大于腮腺肿大的范围。

2.2.3的护理

肿痛时,除卧床休息外,应用丁字带将阴囊托起,局部以青黛膏外敷或青黛散以蛋清调外敷。

2.2.4服药方法

中药宜温服,高热者偏凉服。

第3篇

本文作者:张音李威作者单位:苏州市中医医院

针灸对康复训练的作用

中风偏瘫的软瘫期(脊休克期),虽然可采用异化技术的促进方法,如快速擦刷、快速牵伸肌肉、挤压肌腹、短暂冰敷、皮肤刺痛等[22],但这些治疗方法费时费力,其刺激量相对较小,疗效持续的时间相对较短。此时用针灸醒脑开窍法,针刺水沟、内关、合谷、尺泽、三阴交、委中,给予大幅度提插捻转产生强针感,临床显示该方法有较好疗效[23]。冯斌等[24]认为刺激涌泉或涌泉周围的足底,与外周感觉反馈性促进技术中的利用逃避反射的诱发作用相类似,刺激后出现明显的屈曲反应,既可直接兴奋下肢屈肌,又可预防与减轻伸肌的痉挛,此法以运动力学为基础,通过早期神经反射弧的建立以促进瘫痪的肌力迅速恢复。针刺可提高患者接受康复治疗的意识。郭泽新等[25]在治疗中体会到,选用头针疗法后病人的注意力集中,积极主动配合医师锻炼的意识明显增强,医师可获得理想的训练效果。研究证明,针灸可刺激改善周围循环状态,激活感觉功能[26],改善颅内血液循环[27],而且还可以改善人体大脑皮层电活动[28],从而有效地减少康复训练中的不利因素,有利于患者身心的全面康复。针刺可缓解痉挛状态。当脊休克恢复后肌张力逐渐增高以至出现痉挛,解除痉挛状态、抑制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促进分离运动、速度运动、精细运动成为治疗中风偏瘫的主要任务[29]。严伟等[30]运用针灸配合康复训练缓解中风偏瘫痉挛,针刺以患肢痉挛肌附近穴位为主,降低了牵张反射,使肌张力降低,结合康复训练中的抗痉挛、神经促通技术,可缓解偏瘫痉挛、提高患肢运动功能及身体综合运动能力。周光辉等[31]在BrunnstromⅢ期后,瘫痪肢体出现痉挛时,选取拮抗肌一侧的穴位,可加强中枢的双向调控作用,达到抑制兴奋过高的脊神经的目的。

现代康复对传统针灸的意义

传统针灸疗法虽然促进了偏瘫患者肢体运动能力的恢复,但若缺少针对性的练习和正确指导,就很容易产生代偿运动和不正确的运动模式,而这种代偿运动和异常运动模式很难纠正[32];所以患者只有通过系统康复训练,分阶段、有目的性、针对性地进行反复动作强化训练,从而导致大脑运动皮质区动作定型的完成[33]。在康复学理论没有普及之前,人们缺少运动模式的概念,随着康复评定标准的不断完善,使越来越多的中医师认识到“独取阳明”实际上仅适用于中风后瘫痪早期(BrunnstromⅠ、Ⅱ期)。在BrunnstromⅢ~Ⅳ期,主动肌肌张力恢复并增强后,表现出上肢的屈肌和下肢伸肌的协同运动,某些关节可以出现独立运动,此时上肢的屈肌过屈是由于伸肌未能过伸,下肢的伸肌过伸是由于屈肌不能过屈所致,故此期的针灸治疗应以抑制痉挛为主,采用阴阳经穴相配,减少对原屈(伸)肌的针刺,而改在相对应的原拮抗肌的针刺治疗,协调及平衡主动肌与拮抗肌之间的张力,促进共同运动向分离运动转化,抑制及控制痉挛模式,建立正常运动模式[34]。

第4篇

1.1医生对中医护理缺乏认识中医院虽然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但医生热衷开中药汤剂内服,或是中药制剂输液,而忽视中医传统的穴位按摩、刮痧、拔火罐、中药熏洗、耳穴压豆等操作简单,疗效确切,且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即使护士想使用中医传统疗法,也要有医嘱护士才能执行。一些医生还认为,按摩、刮痧等有专门的康复理疗师,护士没有这种资格,导致中医护理人才无用武之地,中医护理技术越来越生疏,最终被忽略甚至淘汰。

1.2科研薄弱由于中医护理起步晚、学历偏低、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2],尤其基层护理人员临床应用中医的机会不多等,导致中医护理人员科研意识淡薄,能力不强,质量不高。加上护理科研耗费人力、物力、财力,且产生的经济效益并不明显,故而难以得到相关支持,从而阻碍了中医护理科研水平的提高。

1.3中医护理业务开展受到制约中医院校护理专业的毕业生进入临床后,其所学的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没有实践的机会[3]。因为医院有专门的康复医生和康复技师,且他们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而护士没有。医生和护士也想使用一些简、便、易、廉的中医疗法,但却怕承担无资质操作的责任,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导致尽量采取其他方法替代。

1.4中医护理缺乏法律法规的支持中医护理的发展要给护理人员一颗定心丸,要得到法律的保障和医疗行为规范的许可。然而《中医药条例》和《护士条例》都没有中医护理方面的内容[4,5]。尽管《中医护理学》教材有中医护理基本技术操作规程,但中医护理人员的从业资格没有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同时国家护士资格考试几乎全部为现代护理教育的内容,涉及中医护理的很少甚至没有,导致中医院校护生的知识不断西医化,这将阻碍中医护理队伍的建设与发展[6]。

1.5护理队伍自身原因由于中医理论深奥、抽象、枯燥难懂,记忆起来比较困难,加上护士资格考试基本为现代护理内容,导致中医护理人员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护理操作实训方面,多数中医院校购进了现代护理技术所需设备,而中医护理技术设备则很少购进,甚至根本没有[6]。护理操作技能竞赛也大多是现代护理操作项目,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很难体现,导致中医护理人员逐渐走向西医化。

2对策

2.1加强继续教育针对中医护理人员缺乏和中医理论基础薄弱的现状,护理部应制定继续教育分层次培训计划,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强化学习。①邀请本院多名老中医分批授课,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知识。②开展中医护理师承教育,资深中医护理专业人员带徒,每半年组织一次师承教育考核,对出色完成师承教育计划的老师给予奖励。③选送护理骨干到上级中医院进修学习。④运用视频,反复观看穴位讲解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等。⑤请理疗科的医师进行手把手教学。⑥情景模拟,互做模特,相互演练,共同交流。⑦科内应以《中医专科专病护理常规》[7]为标准,制定培训计划。⑧护理部应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与评价,不定期深入科室现场指导和考核,使全院护理人员形成爱中医、学中医、用中医的氛围。

2.2积极开展中医护理服务充分发挥中医的护理特色和优势对防病治病、预防保健具有重要意义。各科室应根据本科的优势病种,对疾病进行分型辨证,提供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如腹部术后腹胀患者,取足三里、支沟等穴进行按摩,以通经活络,调理脾胃,生发胃气,从而减轻腹胀[8]。对睡眠质量差的患者,取神门和皮质下耳穴进行压豆,以改善患者睡眠状况。通过传统疗法,不仅可以体现中医护理优势,还可以使护患关系得到改善,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2.3取得领导支持等级中医医院达标是领导最关心的问题,护理部应抓住机遇,向领导多争取、多汇报,赢得领导的支持。①引进中医护理人才,充实护理队伍。②每个护理单元建立中医治疗室,配备中医护理技术设备。③从经济上对中医诊疗项目进行倾斜。医院应按收费项目的30%给科室以补贴,提高护理人员的薪酬,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医院对各科住院患者开展中医辨证施护,中医操作开展项目有十余项,效果得到了患者的肯定,也为医院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2.4依靠国家政策支持中医护理事业健康、快速的发展,必须依靠国家政策支持。①应提高中医服务项目价格,体现中医护理技术的服务价值。②应利用新农合和医保系统的惠民政策,适当提高中医医院中医护理诊疗项目的报销比例,促进中医护理服务的发展。③应给中医护理开辟“绿色通道”,将护士开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权利与义务纳入《护士管理办法》和相关行政法规,也可采取考核、颁发护士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资格证等方式规范护士应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行为[9]。④国家应对中医院的中医护理人员编制有强制规定,要求其达到一定比例。《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2011~2015年)》指出:大力发展中医护理,提高中医护理水平,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10]。这如同给中医护理打了一针兴奋剂,对中医护理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5重视护理科研各级管理部门在科研招标项目中,应设立中医护理专项,以鼓励中医护理科研。同时应设专职护理科研人员,深入开展护理科学研究,让中医护理科研成果进入西医院,走出国门。

2.6转变观念,加强护理队伍自身建设作为中医院的护理管理者,既要加强西医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更要加强中医护理队伍建设,有责任和义务把中医经典文化深入挖掘、发扬光大,为病人提供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优势。①统一思想,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让她们充分认识中医护理在医学领域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高中医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②建立中医特色护理质量评价考核标准,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对中医特色护理内容也要作为护理的考核指标,护理部不定期深入病房,掌握中医护理实施进度,如询问患者生活起居、饮食调护等中医特色健康指导内容掌握程度,了解采取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实施效果,使中医护理真正落到实处。③根据疾病辨证分型不同,各科室制定中医健康教育处方,发放给患者或家属,同时给予具体讲解,这样既有利于患者理解和重视,又有利于中医护理内容修订和完善。④开展现代护理知识与技能比赛活动,同时也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比赛活动,使两者结合起来,促进中医护理的可持续发展。

3结语

第5篇

糖尿病足由于病程长、反复发作,往往久治不愈,严重者需要截肢,但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可以降低致残率,因此本病的护理已成为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现将本院2003年1月以来收治的42例糖尿病足患者运用中医护理,收到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42例,其中1型糖尿病3例,2型糖尿病39例;男31例,女11例,年龄35~73岁(平均57.2岁)。糖尿病病程1~22年;25例仅表现为下肢感觉减退、麻木、发凉、疼痛,12例足溃疡表浅,3例溃疡深至骨质,2例趾坏疽严重;合并感染12例。经积极治疗和护理,感觉异常者无一例发生足溃疡,足溃疡表浅者全部愈合,深度溃疡治愈2例、好转1例,坏疽2例中1例好转、1例自动出院,无截肢致残病例。

1.2治疗方法

(1)严格控制血糖:应用胰岛素、口服降糖药,使血糖控制在餐前7~8mmol/L、餐后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2)控制感染: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12例,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5例)、大肠埃希氏菌(3例)、表皮葡萄球菌(1例)、变形杆菌(1例)及混合感染(2例),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3)改善血液循环:选用前列腺素E1(PGE1)、654-2或脉络宁每日静脉滴注,同时应用中药。糖尿病足在祖国医学中属“脱疽”范畴,在肢体缺血未出现坏疽时辨证多属阴伤气耗、阴寒下注、阻滞经脉所致,治以益气阴、温经祛寒,选用制川乌3~6g(先煎)、北细辛2g、生黄芪15g、北沙参15g、独活6g、桂枝5g、苏木10g、地龙10g、枳壳10g、生姜皮10g,1剂/d,水煎服。若肢体皮色紫红或有色素沉着,治以活血化瘀为主,用血府逐瘀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2次口服。若肢体缺血合并感染出现肿胀疼痛时,治以清热祛湿为主,选用土茯苓30g、米仁根60g、忍冬藤30g、生甘草10g、白藓皮10g、菝葜30g、紫花地丁30g、玉米须30g、垂盆草30g、地耳草15g,1剂/d,水煎服。(4)改善末稍神经功能障碍:用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B12等,可缓解神经痛。

2护理措施

2.1情志护理

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肢体缺血或外周神经病变,生活质量将受到影响,皮肤一旦破损或有感染则经久难愈,加上糖尿病本身是慢性终身性疾病,医疗负担重,患者情绪往往比较消极、焦虑,进而加重肢体局部缺血,影响愈合。祖国医学认为,心静则神安,神安则气血和,为此要注意多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及时掌握其心理状态,经常给予关心、安慰和鼓励,中医认为以正言劝导法,言之以其善,“疾虽久,犹可毕也”。治疗上尽量为患者精打细算,减轻经济负担。

2.2饮食调护

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及活动量,计算每日饮食量,以达到热量摄入与能量消耗间平衡。指导患者有规律地进食,原则上是进餐要定时、定量,早、中、晚三餐食量分配各1/3[1],忌烟酒,避免饱餐。食物以低脂、低热为主,古医经早有“膏粱之变”之说。由于糖尿病患者大多全身情况较差,而创面修复又需要足够的营养,饮食中要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此外,根据患者体质指导其适当进食猪胰、玉米须、山药、豇豆、豌豆、茭白、苦瓜、葫芦、蚕蛹、洋葱、菠菜根等降糖止渴的食物。

2.3运动

运动疗法是糖尿病三大治疗方法之一。糖尿病足患者在运动时要特别注意对足的保护,要选择合适的鞋,运动后要仔细检查足部有无红肿或受压的痕迹,有足畸形或足肿胀的患者以散步为宜,不宜做较剧烈的运动;运动后出现下肢疼痛,不要再坚持运动;对足部有开放性病变的,有坏疽、急性溃疡合并感染的,应卧床休息,不宜行走。

2.4局部皮肤护理

每日检查足部,观察皮肤情况,注意有无水泡、肿胀、擦伤及皮肤的色泽、温度,有无感觉异常、足背动脉搏动和弹性。无皮肤溃疡患者的护理:糖尿病足患者皮肤易发生感染,要尽量保护其足部免受各种外界因素的伤害。保持皮肤清洁,每天睡前用38℃左右温水浸泡双脚15~20min,用柔软吸水性强的毛巾轻轻擦干,仔细地观察双足,对有足癣感染者,则用有抗真菌、护肤作用的一枝黄花30g、土大黄30g、白芨15g、生甘草10g,每日1剂渍洗;注意保暖,尤其是在冬天,要穿软而宽松的棉袜、棉鞋;对于足部皮肤易干燥者,可涂上一层薄的油脂;避免脚边放置电暖器、热水袋等;禁用刺激性强的消毒液;指导家属学会正确修剪趾甲,不要把趾甲剪得过短,不要随意修剪脚上的鸡眼或结痂。已有皮肤溃疡患者的护理:糖尿病足皮肤溃疡形成后,采用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燥湿之功效的三黄洗剂(生大黄、生黄柏、生黄芩各30g加水3000ml煎20min)浸泡患足,38℃左右,每次20~30min,然后局部用红外线照射,距离30-50cm,每次15min。对于溃疡较深,脓液及坏死组织较多的患者,行切开引流或清创,用分步蚕食法清除坏死组织,创面常规消毒后用生理盐水冲洗,然后用三黄洗剂浸泡、红外线照射,再选用双黄连、赛胃安、维生素E等交替涂敷创面。对于恢复期创面,肉芽新鲜脓液较少时,泡足后,用中药生肌玉红膏外敷,以助生肌收口。

2.5健康宣教

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良好,发生周围神经病变的时间为发病后10~15年,若血糖控制欠佳,病史3~5年即可发生[2]。因此要让患者了解血糖控制的重要性,使其能自觉地配合饮食及药物治疗。许多糖尿病患者在注重饮食及药物治疗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对足部的保养及护理,因此健康教育的内容除了糖尿病一般知识教育外,还应重点包括糖尿病足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足部评估、足部护理及自我保健等[3]。科学的健康教育、心理护理、适当运动、出院指导,能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生并预防糖尿病足的感染[4]。通过积极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40%~80%的糖尿病足部溃疡所致截肢的发生率[5]。

【参考文献】

1李清华,李清江,蒋文,等.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的饮食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0,35(9):533.

2李仕明.糖尿病足检查方法及诊断标准.中国糖尿病杂志,1996,4(2):126.

3王珩.老年Ⅱ型糖尿病足的预防和护理.中国疗养医学,2005,14(1):52~53.

第6篇

1.1调查工具由两部分组成,第1部分为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工龄、学历、职称等项目;第2部分为护理人员中医护理继续教育现状(包括培训意愿、培训途径、培训形式、培训效果、培训存在问题及提高培训效果的措施6个条目)。该问卷通过文献检索,结合本次调查研究目的自行设计,在相关专家审阅指正下修改完成,专家评定认为内容效度良好(CVI=0.87)。该问卷信度系数为0.89。

1.2调查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按照各医院护士总数的20%~40%的比例抽取样本。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说明本次调查的目的及相关注意事项,答题采用无记名方式,调查对象单独完成,规定时间内回收。共发放问卷842份,回收842份。由2人负责问卷回收,回收的问卷经课题组成员逐项核查,有效问卷814份,有效回收率为96.7%。

1.3统计学方法应用EpiData3.02进行数据录入,然后导入SPSS12.0软件进行处理,行统计描述。

2结果

2.1护理人员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培训意愿及效果参加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培训意愿:愿意710人(87.2%),无所谓93人(11.4%),不愿意11人(1.4%)。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培训效果:很好313人(38.5%),较好239人(29.4%),一般167人(20.5%),不好5人(0.6%),未选择90人(11.1%)。

2.2护理人员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培训途径、形式、存在问题及对策

3讨论

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的《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试行)》中明确规定“毕业于中医药院校或中医护理专业;或毕业于西医药院校,3年内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时间≥100h”。在《三级中医医院等级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2年版)》中,明确将中医护理人员接受教育与培训作为一项重要的审核指标。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中医护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并未达到理想效果,教育培训的效果提升有很大空间。

3.1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培训现状表1结果显示,87.2%护理人员愿意接受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培训,说明护理人员学习中医护理知识的求知欲较强,与唐秀琴等[5]的研究结果一致。院内培训(83.8%)是主要途径,67.9%的护士认为培训效果较好和很好。业务讲座(92.9%)、规范化培训(82.6%)、西学中学习班(71.7%)是主要培训形式。普遍认为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师资不足(56.6%)、教材缺乏(52.6%)和护士积极性低(42.4%)。

3.2不同医院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培训情况表2结果显示,不同类型和级别医院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培训状况中,中医院的培训途径主要是院内培训,三级西医院主要是自学为主。中医院开展业务讲座、规范化培训、西学中学习班、护理查房、业务技能比武、岗前培训中医护理知识的比例均高于三级西医院;其原因可能是中医护理是中医院护理人员培训计划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三级中医院护理查房、业务技能比武比例高于二级中医院,体现出三级中医院的中医理论和技术水平方面的优势。三级中医院认为培训内容单一和内容脱离临床的比例高于三级西医院和二级中医院。提高中医护理培训效果的措施,中医院认为丰富培训内容和提高积极性的比例高于三级西医院。

3.3提高中医护理教育培训效果的对策

3.3.1加强中医护理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人员不足是影响中医护理教育培训效能的重要问题,与沈勤等研究结果一致。加强中医护理师资队伍建设,是中医护理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7]。建立中医护理师资准入制度,从教学能力、业务能力、个人修养三方面选拔中医护理老师[8]。医院应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构建中医护理师资队伍的准入、选拔、培训、考核、监督等多位一体的综合指标体系[9]。

3.3.2提供高质量培训教材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中医护理教育培训的系统性、规范性、实效性,是实施有效培训的关键[10]。目前,多家医院培训蓝本是2006年出版的《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11],应该及时更新。编写规范、统一的中医护理培训教材,要体现中医护理的特色,适用于不同等级和类别的医院。

3.3.3针对不同对象丰富培训形式和内容临床护士不分层次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形式单一,严重影响了培训的积极性和培训效果[12]。各家医院应根据分层培训原则,建立阶梯式培训体系,注重内容的层次性。初级以“应知应会”为重点,重在培训中医护理基本思维、基本理论和技能;中级以“能力提升”为重点,以掌握专科专病、辨证施护、中医养生康复等内容为主,以“会用、善用”为原则;高级以“拓展研究”为重点,重在培养中医护理研究、教学、实践拓展等方面的专家型护理人才。

第7篇

在高职教育护理专业所有的课程设置中,中医护理是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它有独立的理论体系、思维方式及临床操作技能,是现代医学无法替代的一门学科。

关键词:

中医护理;临床研究;临床护理

笔者从事西医高职院校中医护理教学已有数年,现简要总结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思维方式的转变

中医护理学是在中国传统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中医护理方法和独特中医护理技术的一门实践性、理论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课程。中医药基本理论内容有很强的抽象性和思辨性,对初学者来说,尤其是对于已有一定基础的西医院校的学生来说,这时学生已经学完西医基础课程和部分临床课程,形成了固定的医学思维模式。当学生们首次接触中医学的时候,由于中医的思维方式和辨证原则与西医截然不同,对中医这种源于生活实践的直观并在此基础上带有形而上学抽象归纳推演的整体思维特征不能理解,不同的理论体系造就了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学习尤其不易,尤其是初学者。在教学中强调思维方式的转变尤其重要,在中医教学中,尤其是基础理论的教学环节,需善于引领学生走出形而下的思维,从生活中、实践中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形而上的思维方法,这样才有助于帮助学生从日常实践中体会到中国古代哲学中最为朴素而又生动的思维方式,从而接受中医的理念。

2搁置争议,区别对待

中医的历史已有数千年,中医理论中的某些命题,不但抽象玄奥,而且从现在的观点看来,部分观点已不符合现代科学。对于这些观点,笔者认为需区分对待。第一,对于阴阳五行这类中医基本理论构建框架这类已被证实行之有效的基本理论,在讲述中需告诉学生,古人在最初认识事物时朴素而简洁,采用的也是形而上的思维方式。第二,对于中医中与哲学紧密结合的观点,如天人合一、运气学说,哲学性强,但具体到某些细节上过于机械和理想化,甚至脱离了实践,有臆测的成分。第三,诸如“格物致知”的方法在中医学中多有体现,牛膝似膝骨,因此补益关节;豆似腰子,所以益肾,诸如此类的推理在中药药理中随处可见,很显然,这是由药物表象到药物疗效的直接跳跃,中间加以毫无根据的意会,这种分析方法只能用于对已知药性、药效的药物自圆其说,不能用于新药物的临床疗效探索。

3理论联系实际

高职护理专业招收的学生年龄大多在20~24岁。大部分学生由于多年现代科学的教育,基本具有推理演绎能力,但还不能熟练地使用逻辑思维的方式及科学的方法判断和解决问题。中医药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理论基础和思维模式与西医有很大不同。中医学以形而上学的方法,从最原始的形象思维到以抽象思维为主导,重视辨证思维和归纳演绎,因此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时难免感到内容抽象、枯燥乏味,理解、记忆困难,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普遍感到吃力,产生畏惧情绪[1]。

4重视直观教学

中医中的部分理论讲解时虽然较为艰难晦涩,但在教学中,若是重视直观教学的应用,有时可事半功倍,例如经络部分,可采用多媒体技术,将经络的走行及其循环规律,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起到直观教学的作用,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2]。

5加强临床实践

中医护理学的课程设置是30个课时,但在课程分配中,主要的课程安排集中在基础理论的教授,临床课程不足50%,临床实践课程更少,主要集中在针灸、穴位的教学安排上,对于基础用药等部分内容,基本上属于了解的对象,对于学生日后临床实践帮助不大,除了个别对中医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大多数学生在考试过后,就将抽象枯燥的中医基础理论置于脑后,在临床实践中根本应用不上。

6强调具体病症的教学

通过几千年的积累,中医在某些病证中有着确切的临床疗效和丰富且简单易行的治疗手段,有着良好的群众认知基础,因此,在教学时应侧重于此类病证的教授与实践。就笔者的临床经验而言,例如上呼吸道感染、小儿及成人的脾胃功能调理、女性月经疾病的调理、孕产前后的中医调理、冬病夏治、脑血管意外后期的康复,中医都有独特的优势和确切的临床疗效,因此,在教学中,可结合教学者临床经验,对于这类疾病重点教授,不但有助于学生日后的临床工作,还有助于学生从实践中真正理解和认识中医,从而引导其对中医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和动力。

7加强中西医结合

由于中西医对疾病的认识方法不同,中医学与西医学有明显的差异,对疾病的论述有固有的特点。西医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的学生日后大多数会从事西医临床护理工作,因此讲授中医护理学时要注意授课时紧密结合西医知识,让学生能体会到临床治疗方法、手段的多样性,更深刻地理解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和特点,这有利于学生将来在临床更好地应用、推广和发展中医。同时注意在教学时客观地评价中西医学各自的优缺点,如对脑血管意外的治疗,在疾病初期,中医没有明显优势,但对于后期的恢复,中医能起到主导作用。教学时实事求是,不妄自菲薄,不妄自尊大,才能使人信服[3]。

8总结

总之,在目前以西医为主的医学教育中,中医作为辅助和从属的教学地位已基本不可改变,但对于临床工作者而言,终身教育的观点早已深入人心,因此,作为一个中医教学者,笔者认为教授的重点应在于提高学生的认可度和学生的积极性,在有限的课时中引领学生了解中医学的奥妙,掌握中医的思维方式,领略中医临床疗效和治疗方法。

作者:徐一慧 单位:江苏大学附属昆山第一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

参考文献

第8篇

【摘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据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该状况占了中年人的2%~4%,多见于成年男性。主要症状有打鼾(鼾声响度超过60dB)、白天嗜睡、疲乏无力,夜间呼吸停止、夜间睡眠动作异常、夜尿增多,肥胖、个性改变,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缺氧、高碳酸血症,严重者将导致心脑系统损害,甚至发生猝死。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是近年来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我科自2000年9月~2006年12月为68例患者施行UPPP,治疗效果满意。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68例中,男65例,女3例,年龄29~63岁。其中29~40岁33例,占48.53%,41~55岁32例,占47.06%,55岁以上3例,占4.41%。所有患者均主诉夜间有呼吸暂停和憋醒现象,平均憋醒6~9次/人,严重者5次/h,平均呼吸暂停时间为2.2s,严重者长达72s。

1.2手术方法及结果

本组患者均在全麻下施行UPPP,术后打鼾和憋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除1例术后发生窒息,经抢救成功,其余病例均痊愈出院。

二、术前护理

2.1心理护理

由于缺乏疾病知识,部分患者虽然已经确诊,但是治疗态度仍不积极。因此,我们在进一步做好该病基础知识宣教的同时,还要耐心、细致地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治疗的必要性,而不手术可能导致严重心血管并发症,甚至窒息而死亡。另外,OSAS的男性患者会发生遗尿、阳萎,导致婚姻破裂;重度鼾症严重影响配偶睡眠,造成家庭矛盾;同时,睡眠呼吸障碍也可导致工作、学习效率下降,影响同事、上下级之间的关系。让患者在全面认识自身疾病严重性的基础上,以正确的心态对待疾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从而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

2.2健康宣教

尽管OSAS已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对OSAS的危害性缺乏足够认识。因此,要加强宣教,我们向患者讲解本病的致病因素、发病机理及治疗的重要性,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如睡眠时采取侧卧位,以防咽部软组织和舌体后坠堵塞气道;睡前避免饮酒及使用镇静剂;积极治疗鼻腔阻塞性疾病,保持鼻腔通畅;加强体育锻炼,减轻体重,增强肌力,改善肺功能。同时肥胖与呼吸暂停紧密相关,肥胖者颈部脂肪堆积,睡眠时充填和阻塞上气道,导致呼吸道口径缩小,气道易塌陷、阻塞,且腹部脂肪堆积,使呼吸负荷增加。本组肥胖率占77.94%(53/68),超重率为16.98%(9/53)。因此,控制体重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减少本病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3呼吸道监测

研究表明,OSAS患者围手术期猝死主要发生于呼吸道阻塞。患者白天多无呼吸障碍症状,而夜间睡眠时常有响亮的鼾声、频繁的憋气、躁动、张口呼吸、大汗淋漓,严重者可以出现紫绀、抽搐等症状。因此,护理人员夜间要加强巡视病人,床边备气管切开包、吸痰器、吸氧设备及各种必要的急救物品。对于中、重度患者,夜间应用血氧监护仪持续监护,以防意外。对于呼吸暂停严重者,夜间护士要唤醒患者,以改善呼吸。并给予氧气吸入纠正低氧血症,确保手术不在低氧状态下进行,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

2.4血压监测

OSAS是独立于年龄、体质、饮食、遗传等原因以外的高血压发病因素之一。OSAS并发高血压的机理主要是睡眠时呼吸暂停导致呼吸功能障碍,引起缺氧,使血液中氧分压降低,即低氧血症。低氧血症一方面可刺激心血管外周化学感受器,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儿茶酚胺分泌增加,血管收缩反应增强,心率加快,心脏收缩力增强,心搏出量增加,从而使血压升高。高血压可引起患者术中高血压危象而出血不止。因此,术前加强血压监测,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对入院有血压偏高的患者,遵医嘱给予口服卡托普利或心痛定,部分血压过高的患者予上述两种药物联合应用,一般3~5天能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本组病例因术前严格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后手术,因此,术中未发生异常出血情况,术后亦无血压反跳而引起出血病例。

三、术后护理

3.1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窒息

由于手术切口在咽部,术后组织水肿或血肿都可能影响呼吸道的通畅,造成呼吸困难,甚至引起窒息。患者全麻术后未清醒前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清醒6h后改半坐卧位,减轻咽部水肿,利于呼吸。予心电监护4~6h,监测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率和呼吸的变化,尤其是凌晨4:00~8:00,在此期间易发生呼吸暂停。对于血氧饱和度低于95%的患者,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有舌后坠者予放置口咽通气管。嘱患者将口中分泌物吐出,必要时用吸引器吸出,并给予雾化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本组1例患者术后次日晨4:00护士巡视病房时发现颜面、口唇紫绀,呼之不应,呼吸浅快,呈Ⅲ度呼吸困难。立即给予氧气吸入,报告医生,行胸外心脏按压,环甲膜穿刺,呼吸仍无改善。紧急气管切开、吸痰,于4:20患者颜面转红润,口唇紫绀消退,呼吸困难缓解。4:50患者意识恢复,经抗炎止血、糖皮质激素静滴,1周后痊愈出院。

3.2出血的观察与护理

出血是一个潜在并发症。多由于术中止血不彻底、手术后血压升高使术中已关闭的血管再度开放、术后频繁的吞咽动作使结扎线变松或脱落等原因引起。术后仔细观察患者口腔分泌物中有无新鲜血液,全麻未清醒或睡眠时有无频繁吞咽动作,尤其是术前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口腔内有分泌物或血液时,嘱患者轻轻吐出勿咽下,有利于观察伤口渗血情况和避免刺激胃粘膜引起呕吐。如果出现频繁的吞咽动作或有大量鲜血吐出,说明伤口有较大出血,立即报告医生处理,同时做好止血准备,及时监测血压、脉搏和呼吸。同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精神状态、面色变化,防止发生失血性休克。本组有1例患者术后6h伤口出血不止,血压下降,脉搏细弱,经医生检查为切口小动脉出血,经缝扎血管而止血。

3.3疼痛的处理

疼痛一般术后24h内最严重,对于痛域较差的和经济能力允许的患者,我们建议术后使用镇痛泵。一般患者术后,我们采用颈部冰敷,可刺激血管收缩,减少渗血和减轻疼痛。并嘱患者术后3~5天内尽量少讲话,以减轻咽部软组织肿胀,减少出血,减轻咽部疼痛不适,促进伤口愈合。必要时遵医嘱肌注曲马朵100mg或杜冷丁50~100mg,禁用吗啡类催眠药,避免抑制呼吸。

四、出院指导

UPPP是治疗OSAS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术后的远期疗效,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做好出院指导是提高远期疗效的关键。患者出院前责任护士除了告诫患者出院后坚持随访的重要性以外,还要指导患者:①出院后1周内进食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半流质饮食,避免硬食及刺激性食物,避免大声讲话及剧烈咳嗽,防止咽部伤口出血;②适当增加体育活动,增强抵抗力,预防感冒,防止咽部充血引起出血;③建议患者节制饮食,坚持减肥,防止术后复发;④戒烟戒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免发生咽部炎症,增加鼾症的危险性;因酒精可抑制中枢系统,增加睡眠呼吸暂停和降低血氧饱和度;⑤嘱家属注意观察患者夜间睡眠时鼾声、呼吸情况,应多采取侧卧位。如有咽痛、发热及手术效果不明显,及时就诊。随诊时间: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半年、1年。

【参考文献】

[1]陈尔璋,韩芳,魏海琳.打鼾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

[2]刘玉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致室颤猝死1例[J].山东医药,1998,38(7):47.

第9篇

观察两组护生理论知识、操作掌握情况及工作积极性。理论知识及操作判定:分发每位护生一份我科相关知识的理论试题,由每位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自完成,然后每位护生在本科室实习最后一周,完成我科一项护理操作,分别对每位护生考试结果进行评分,理论知识及操作每项100分。工作积极性判定:结合每位护理实习生平时工作表现情况,通过全科室的护理人员对每位实习生的工作积极性进行评价,其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四)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来表示,组间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观察两组患者理论知识、护理操作情况。观察组护生理论知识评分(91.1±4.1)分,操作评分(89.1±2.4)分。对照组护生理论知识评分(73.1±3.8)分,操作评分(70.21±2.2)分。观察组护生理论知识评分、操作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二)观察两组护生工作积极性情况。经带教模式干预后,对照组护生工作积极性优秀14例,良好16例,一般8例,较差7例,其中优良率为88.9%。观察组护生工作积极性优秀24例,良好16例,一般4例,较差1例,其中优良率66.7%。观察组护生工作积极性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护理学是一项以培养医疗一线工作者、协助临床医生诊疗和服务患者为主要目地的实践性科学[2]。要与病人密切接触,这就要求护理工作者不仅要有一定的临床护理技能,还要求其具备相关的临床理论知识,方便与病人及患者家属沟通。而实习是将书本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必要途径,是培养护理工作者的必经之路。如何提高实习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能力,值得临床教学医院及每位带教老师探讨。

骨科是护理中比较繁重的一科,大部分患者均是生活不能自理或是长期卧床的病人。治疗原则是复位、固定及功能锻炼。前两者是临床医生的主要工作,其质量好坏直接关系第三步治疗计划:功能锻炼。让护理实习学生跟随医生完成查房,不仅理解复位、固定的基本知识及方法、对护理实践操作能力有所指导,更能增加护理实习生的相关骨科知识,方便处理紧急情况、了解护理步骤中的注意事项以及与患者沟通的能力。本研究显示,应用于医护结合工作模式进行护理实习生的带教,明显提高护生对相关理论知识及操作的掌握,增加了护生工作的积极性。

第10篇

关键词:骨折术后;恢复期;中医护理;体会

一、临床资料

1.1病例资料本组426例患者,均为住院患者,其中男285例,女141例;年龄3~88岁,平均年龄45岁;上肢骨折198例,下肢骨折219例,骨盆骨折7例,脊髓损伤2例,单纯合并多处骨折228例,多发性粉碎性骨折384例。住院时间13~62d,平均24d。

1.2治疗方法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术后尽早功能锻炼;加强情志疏导;结合理疗、针灸、中药内服、抗生素预防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加强中西医结合护理。

二、护理体会

2.1情志护理《内经》描述情志反应,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是人体正常的精神活动,而且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精神活动与五脏功能正常与否密切相关,机体健全脏腑功能活动正常精气充盛,是保持精神情志活动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并归纳出诸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情志太过易伤相应脏腑的规律。情志太过或不及均可成为致病因素。骨折患者由于突然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加之治疗时间长,有的患者害怕终生残疾等,对今后工作生活顾虑重重,易产生忧虑、悲观、失望甚至厌世等多种心理状态。护士应经常巡视病房,主动关心患者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掌握患者的情志变化,积极地耐心地开导患者,向其说明情志的好坏与疾病康复的关系,使他们消除各种不良情绪,配合治疗,以利于早日康复。

骨折发生后,由于疼痛、活动受限,常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因此患者的思想压力大,精神负担重。护士应善于观察疏导、细致、耐心护理,以增进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从而减轻或消除心理障碍。对老年患者和儿童,除尽量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特殊需求外,还应征得家属支持,医护、患者、家属三方面配合,创造一个良好的康复环境。患者住院时间久,陪护人员是他们密切接触的人,陪护的一言一行均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情绪。因此,也要把情志致病和治病的知识向陪护讲明白、讲清楚,使他们在做好护理的同时,及时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志变化,做到体贴、关怀、安抚和照顾,使患者思想放松,了解病情,减轻心理压力,充分建立治病的信心和决心,配合医生积极治疗,相信自己通过治疗完全可恢复健康。做到医、护、陪三者联为一体,共同做好患者的情志护理。

2.2饮食护理骨科病人一般病程较长,骨折后由于伤后气血失和,骨折组织的修复需要充足的营养,中医素来有“食治胜于药治,药补不如食补”之说,故疾病的调护重在饮食的调护。在饮食调护过程中,应根据三因制宜原则,通过八纲辨证,采取不同的调护方式选择气味相宜的食物予以调养,使气血旺盛,四肢百骸筋骨皮毛得以濡养。中医认为肾藏精、主骨,生髓,骨的生长、修复均依赖肾精滋养和肾阳推动。故以补肾精的食物为主,用枸杞核桃仁、肉桂等煮粥、炖鳖。气血虚加入适量黄精、黄芪、当归以调补气血。对肝阴虚以养肝滋水涵木为主,可进食熟地、山药、党参炖鸡或猪肚汤。另外注意患者脾胃功能强弱,在不影响病情的基础上,尊重病人的饮食习惯及嗜好,灵活运用,以强筋壮骨,补养气血促进骨折愈合。

2.3合并症的护理术后患者因短期内不能下床,生活不能自理,护士除了做好一般生活护理预防褥疮外,还需注意观察患肢末梢血运,足背动脉搏动,皮肤温度、感觉、运动、疼痛等情况,注意有无神经损伤、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同时注意原有疾病的护理,如心脏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护士应对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制定训练计划,做好饮食宣教及管理。

2.4辅助疗法的护理在康复锻炼同时,中西医结合用药活血化瘀,另对部分患者配合红外线照射、热水浸浴、低频磁场、低中频电流刺激等理疗方法,结合针灸、推拿等传统治疗手法,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和代谢,有利于血肿吸收和骨痂形成。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康复锻炼相辅相成,能达到筋骨并重,促进骨折愈合和康复的目的。

2.5功能锻炼的护理功能锻炼古称导引,强调调神与调息,运用肢体运动与意、气结合的方法来防治皮肉、筋骨、气血、脏腑经络的伤病,达到骨折后的康复。功能锻炼既是治疗的目的,又是中医疗法的治疗手段。对骨折术后恢复尤为重要。及时恰当的功能锻炼,不仅可以防止肌肉萎缩,滑膜粘连,关节囊挛缩,使骨折端得到有益于加速愈合的间断性生理应力,促进骨折修复。同时功能锻炼对血运有较大影响,可以益气活血,舒筋活络,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功能锻炼要根据现有功能水平及组织情况决定。从少至多,从易至难,从静止姿势的静力练习到运动中的练习,室内和室外相结合的原则。

在整个骨折治疗的过程中,护士必须掌握功能锻炼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并根据骨折的部位、类型,骨折整复后继续指导病人正确积极地进行功能锻炼,以促进骨折的愈合,预防肌肉萎缩及肢体畸形,保持肢体及关节活动的正常功能。在进行肢体和关节功能锻炼前应把功能锻炼的意义及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及家属,解除其思想顾虑,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克服患者怕痛,怕丢人的思想和消除家属怕活动后会加重病情的误解。使其自觉地进行功能锻炼。在患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情况下,护理人员应在床上给患者做强化训练,活动时范围宜小,力量宜轻,达到各关节和肌群都活动即可。操作时手法要轻、柔、稳,要有节律,并根据各部位、关节的功能特点进行功能锻炼。观察防止发生意外,经过治疗与护理,当患者肢体出现自如运动时,可由患者自己练习,护士在旁指导,督促患者作好床上活动。总之,功能的锻炼一定要持久、耐心,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锻炼程度与恢复效果有明显关系锻炼愈好效果愈佳。

三、小结

骨伤科的康复护理是目前临床研究和探讨的主要课题。通过对骨折患者的护理,使我认识到,骨折除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外,良好的康复护理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的重要保证,术后护理关系着手术治疗效果的成败。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更进一步提高了病人的生存生活质量。因此,护理人员在护理骨折患者时不仅需要观察患者的躯体征象,同时指导患者根据病情辨证用餐,做好情志护理,加强各个方面功能锻炼,最主要的是要突出“早”和“量力而行”及正确对待的方法。必要时可邀请心理医生会诊,提高骨折患者对治疗康复护理的依从性,也是骨折术后患者得以早日康复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钱会南.《内经》精神病理论特色浅析[J].中国中医药学刊,2001,19(6):546.

[2]尹梅君.浅谈骨折患者的中医饮食调护[J].中医药导报,2006,12(9):62.

第11篇

随着21世纪社会快速变革,医学模式也面临重大改变,医护人员为适应时代要求,提高自身竞争力,承受着更大的工作压力。为了解其工作状态及健康状况,本研究采用职业倦怠指数量表(Maslachburnoutinventory,MBI)对银川市10家医院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为增进其身心健康、改善倦怠程度提供科学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银川市10家大中型医院医护人员522人,年龄19~66岁,平均341岁;其中男性172人,年龄19~66岁,平均347岁,平均工龄为134年;女性350人,年龄19~66岁,平均338岁,平均工龄为134年。

12方法采用国际通用的Maslach职业倦怠指数量表〔1〕(MBI)进行职业倦怠程度测定。MBI量表包括3个子量表共22个项目:(1)情绪耗竭(EE)9个项目,主要评定工作压力引起的情绪反应;(2)人格解体(DE)5个项目,主要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用冷漠、忽视的态度;(3)个人成就感(PA)8个项目,主要指对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的评价。量表由受试者依据自己的感受对量表的描述进行自我评估,评估全部采用5点记分法,各分量表的得分为本维度所有项目的得分之和。其中情绪耗竭和人格解体得分越高表示职业倦怠程度越重,个体成就感得分越高表示倦怠程度越轻。根据得分又将职业倦怠3个维度的评分范围分为轻、中及重度3个等级〔2〕,当医务人员职业倦怠及因子得分在2分以下,表明职业倦怠问题较轻(轻度);2~4分之间表示已存在职业倦怠的问题(中度),4分以上表明问题比较严重(重度)。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表600份,收回合格问卷522份,合格率为870%(排除不合格及填写内容少于80%的问卷)。

13统计分析用Foxpro60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15软件统计进行分析。采用成组t检验和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因素的职业倦怠状况;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因素。

2结果

21银川市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现状MBI评分结果显示,银川市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状况处于中等偏高水平,其中有近1/4(234%)的医护人员属于高度情绪耗竭,而低水平的人格解体所占比例不足1/10(61%),低水平的成就感所占比例近1/3(308%)。结果提示,银川市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程度不容乐观。

22医生与护士职业倦怠得分比较人格解体得分医生(1338±265)分,护士(1259±2310)分;成就感得分医生(3063±412)分,护士(2978±447)分;成组t检验结果显示,医生与护士2组间在人格解体和成就感方面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医生与护士间在情绪耗竭方面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在医护人员中,医生的职业倦怠程度较高,主要表现在人格解体方面的程度较高;而护士的职业倦怠程度较高主要表现在其职业成就感较低。

23不同级别医院医生与护士职业倦怠得分情况比较(表1)通过职业分层,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级别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倦怠得分情况。结果提示,在情绪耗竭与人格解体方面,不同医院的医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私立医院医生的成就感较高(P<005)。不同医院护士职业倦怠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省级医院护士情绪耗竭显著高于市级和私立医院的护士,但其成就感却低于私立医院的护士。而人格解体方面得分不同医院的护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省级和市级医院医生和护士与私立医院相比,其职业倦怠程度较高。经成组t检验显示,不同医院中医生和护士的职业倦怠程度表现在不同方面。省级医院表现为成就感得分的差别(P<005);市级医院表现为情感耗竭及人格解体得分的差别;而在私立医院医生和护士之间职业倦怠在3方面表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不同级别医院的医生和护士职业倦怠得分比较(略)

注:医生组成就感市级医院与私立医院比较,aP<001;护士组情绪耗竭省级医院与市级医院比较,bP<001;市级医院与私立医院比较,cP<005;护士组成就感省级医院与私立医院比较,dP<001

24影响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表2)以研究对象的个体特征及个人习惯和爱好因素为自变量,以职业倦怠的3个维度评分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定期体检、睡眠状况及不同医院因素进入情绪耗竭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中,成为影响情绪耗竭程度的主要因素(P<005)。以人格解体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中,职业种类、职业变动、定期检查和睡眠状况是影响人格解体程度的主要因素(P<005;以成就感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中,文化程度、爱好和饮食状况、定期体检、放松技巧、睡眠状况及不同医院为影响个人成就感的主要因素(P<005)。结果进一步提示,不同个体特征、个人习惯和爱好均会影响职业倦怠程度。

表2以情绪耗竭(EE)得分为因变量的逐步回归分析(略)

3讨论

职业倦怠(jobburnout)是指个体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之下逐渐形成的一种综合征〔1〕。倦怠现象可影响职业人群的工作效转贴于中国中国率以及对工作的满意度。银川市医护人员在职业倦怠程度处于中等偏高水平,说明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问题不容乐观。研究发现,护士群体的成就感显著低于医生的成就感〔3〕,与本文结果一致,可能与目前医院的管理和福利制度有关。护士在福利待遇、晋升及继续教育方面与医生相比均较低,但工作强度和轮班制度导致其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和精力,感觉自身工作价值和职业期望得不到实现,导致护士成就感低落。本次调查显示,省级和市级医院医生和护士的职业倦怠程度显著高于私立医院,说明医院的性质差别也是造成职业倦怠的一项重要的原因。而其中,省级和市级医院医生和护士的个人成就感程度要低于私立医院,也提示省级和市级医院的医生在工作负荷方面较大,对自身工作的期望值较高。本研究表明,定期体检、睡眠状况、文化程度、爱好和饮食状况、放松技巧等因素影响职业倦怠程度的个体因素。而不同医院、职业种类、职业变动等因素为影响职业倦怠程度的环境因素。结果进一步提示,不同的个体特征及环境因素均会影响职业倦怠程度,与文献结果一致〔4〕。因此,在不同医院中,明确和稳定医护人员的工作职责和角色,积极开展健康教育,调整个体特征因素,特别是注重个体身体健康和睡眠状况,增进自信心和成就感,可提高其工作效率,降低职业倦怠程度。

参考文献

〔1〕MaslachC,SchaufeliWB,LeiterMP.Jobburnout[J].AnnualReviewofPsychology,2001,52(1):397-422.

〔2〕刘晓明,邵海艳.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现实分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10(1):53-55.

〔3〕GreenglassER,BurkeRJ.Hospitalrestructuring,workfamilyconflictandpsychologicalburnoutamongnursingstaff[J].Psychologyandhealth:TheInternationalReviewofHealthPsychology,2001,16:583-594.

〔4〕LeeRT,AshforthBE.Ametaanalygticexaminationofthecorrelatesofthethreedimensionsofjobburnout[J].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1996,81(2):123-133.

第12篇

黄柏灌肠剂药物组成:败酱草30g,青黛20g。金银花50g,黄柏30g,丹参40g,地榆炭40g,诃子30g,由我院煎药室浓煎取汁约100mL灌入无菌输液瓶内制成黄柏灌肠剂。每晚睡前保留灌肠1次,10d为1个疗程,间隔2d再行下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护士备好灌肠用物至患者床前,向患者解释灌肠的目的和注意事项,关好门窗,屏风遮挡,保护患者隐私。嘱患者排空二便,取左侧卧位—俯卧位—仰卧位[2],以利于药液与直肠黏膜充分接触,臀下垫油布和治疗巾。灌肠液预热至39~41℃,药液的温度过低或过高均容易导致直肠刺激不利于灌肠液的保留,影响直肠黏膜对药物的吸收。将中药灌肠液摇匀,用一次性吸痰管(14号)代替肛管与一次性输液器连接,前端涂少量石蜡油,排尽管腔内空气之后,插入20cm,操作轻柔,插入结肠,可避免肛管对直肠的刺激[3]。如插入有阻力,让患者深呼吸或用指腹在肛周轻轻按摩,待括约肌放松后再插入。采用点滴式滴入法,40~60滴/min缓慢滴入,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如患者有排便感,让其深呼吸放松腹肌,减慢滴速,必要时停止滴入。灌肠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的长短,将直接影响治疗效果[4]。灌肠后嘱患者平卧位,臀下垫小枕抬高臀部10cm,至少保留药液2h,最好保留6h以上,以提高疗效。灌肠过程中注意保持床单位整洁,如有污染及时更换,保持环境整洁舒适。

2艾灸的护理

取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上巨虚穴,温和灸法每穴艾灸5min,每日1次,10d为1个疗程,间隔2d再行下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护士首先向患者解释艾灸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取得配合,嘱患者取仰卧位,将艾条(河南省南阳市卧龙汉医艾绒厂生产,艾绒等级:甲等,艾条直径:约10mm)距离皮肤2~3cm进行熏灸,以局部皮肤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穴艾灸5min,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对于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护士将示、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烫伤。在施灸过程中密切观察局部皮肤及病情变化,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艾条燃烧情况,随时弹去艾灰防止烧伤皮肤、衣被。操作完毕协助患者穿好衣服,取舒适休息。

3体会

慢性直肠炎属中医学泄泻、痢疾范畴,病位在脾、胃和直肠,病机为脾胃气虚,运化升清失职,湿邪郁滞大肠,日久化热,血气相搏,脉络受伤导致气血凝滞,瘀血阻络。黄柏灌肠剂中败酱草、青黛、金银花、黄柏活血解毒;丹参活血,祛瘀,凉血;地榆炭凉血,止血,解毒散热;诃子涩肠止泻。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止泻生肌之功。运用黄柏灌肠剂保留灌肠使药液直接作用于直肠黏膜,便于吸收,且作用迅速。艾灸借助灸火的温和热力起到温通经络、补气活血作用,改善微循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中脘为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可以治疗腹痛、泄泻等症;天枢可除湿化浊,活血化瘀;关元调补下焦,固本培元;足三里为温肾助阳、调理脾胃之要穴。

第13篇

1.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恒动整体人体是由若干脏器、组织及器官所组成。各个脏器、组织和器官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而人体的有机整体,恰恰是由这些不同的生理功能之间的协调平衡所形成。如以藏象学说来形容即是以五脏为中心,一脏一腑的经络相“络”“属”,通过经络系统的“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联结作用将人体的内脏、形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各种组织器官网络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气血、津液等运行于周身,以发挥其生理功能,即人体的有机恒动整体,不仅在组织结构上相互联结,而且在生理功能活动中,也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及相互为用的协调平衡统一体。阴阳学说中的阴阳制约、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等就很好的阐释了整体恒动性。故曰:“亢则害,承乃制,制则主化”。人体的生理功能正是按照阴阳学说中的此消彼涨的规律维持动态平衡的。五行之中存在着相生和相克关系,构成了一个五类要素组成的整体模型,且是一个真正的恒动模型。通过五个要素的相生相克循环,各系统之间表现出动态的再协调、再统一整体性。

1.2人与自然界的恒动性相统一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且自然界的变化也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因此,人体要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必须顺应自然界的恒动规律。《灵枢•岁露》上提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也曰“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苟疾不起”。人们在顺应自然界的变化时还应能动的激发自身的调节机制,不断的协调自身的生理功能与环境的变化相适应,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上曰:“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因人体的生理活动状态与自然环境的变迁、四时寒暑的更易、昼夜晨昏的变化等密切相关,故人类的疾病必与自然界的恒动性也相关,如《素问•金匮真言论篇》中说:“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不仅四时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昼夜的变化,对疾病的病情亦有一定的影响。“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散,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矣”(《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由此可以看出,人体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都与自然界恒动性相统一。

1.3社会环境的恒动性影响人的整体性人类组成社会环境,创造和改造着社会环境的每一部分,同时社会环境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即人的整体性同时受到生理因素、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社会的进步,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不少好处。随着社会的进步,食品与衣着日趋丰盛,可供人们自由选择;居住环境日益舒适,更有利于健康;加上人们对自身与疾病知识的日益重视,使他们越来越懂得如何养生,如何防病与治病。然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系列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素,如人口的加速增长、工业的高度发展、环境污染严重及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导致了一些新的身心疾病的产生及慢性病的增多,加上高度紧张的生活节奏,使人们产生精神焦虑、头痛、头晕等症状,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人的整体性。

2整体恒动观思想下的中医护理思考

中医护理是指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的护理,整体恒动观是其核心理论体系的一个特征。在现代护理学尚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前,医、药、护三者已一统于庞大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之中,呈现出医中有护、药中有护、医护合一的明显特征[3]。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疾病谱的变化,人们日益增长的养生保健需求及昂贵医疗费用等问题的出现,已成为21世纪医学界面临的焦点和难点[4]。中医护理将以其浓厚的人文主义特色,古老而又先进的护理理论、简便实用的操作技术、历史悠久的养生方法等顺应医疗卫生的改革和人们对护理服务的需求。整体恒动观思想指导下的中医护理更加重视“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和人体内外环境恒动统一的观念,且因疾病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演变过程,同受人类、社会及自然环境的综合影响。因此,我们在护理病人时,只有遵循整体恒动观的基本思想,正确应用整体恒动的思维去观察病情,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疾病信息,方能进行恰当的辨证施护;也只有将整体恒动观思想融入到中医护理工作中,以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观察疾病的变化,探索人们持续变化的健康需求导向,施以合乎规律、科学、有序的护理行为,才能创造出精湛的护理服务。

3整体恒动观指导下的中医护理实践

中医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在整体恒动观思想指导下的中医护理,添加了新时代的血脉。传统中医护理与现代护理相结合,将赋予中医护理新的活力,以更好的思维指导临床实践。

3.1开拓辨证施护现代化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服务对象是一个整体的“人”,而不再是单纯的“证”,并由原来单一的疾病护理转变为从疾病到健康的全过程护理。因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到发病,机体一直在与其进行着争斗,加上疾病本身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以整体恒动观指导下的辨证施护,应从生物、心理、社会等多个角度出发,全面地、动态地研究、认识和解决人体对疾病问题的反应。为了实现中医护理现代化,将现代护理与中医护理的辨证施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在临床施护的过程中,应结合专科护理特点,制订出常见病的中医护理常规,为护理提供更好的实践指南。同时结合中医学辨证求因的原则,遵循“急则护标、缓则护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三因制宜”等原则给予饮食、用药、情志、起居、对症护理及健康宣教等方面不同的中医护理指导。在临床路径和循证护理迅猛发展的影响下,中医护理也紧随步伐,关于各病种的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和中医循证护理如雨后春笋。张海燕[5]将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护理中,提高了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满意度及生存质量,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芦金萍等[6]将循证护理与中医护理相结合应用于小儿腹泻的临床实践中,提高了护理工作的科学性、高效性和患儿的治愈率。

3.2创新中医护理操作技术中医护理技术来源于民间,融于医疗之中,简便易行、直观安全。靠简单的仪器设备就可以开展护理工作,既方便又安全。一些技术,如艾灸、拔火罐、中药贴敷、穴位按摩、耳穴压豆、中药熏洗、中药足浴等,深受患者及健康人群的欢迎,这是正是中医护理技术的优势所在。但随着疾病谱的改变与科学的发展,中医护理技术需要继承,更需要勇于创新,一些新的中医治疗技术,例如中药离子导入术、针灸的电针与水针、穴位埋线等,都是融合了中医学理论与现代科学理论的创新技术,既能提高疗效,又能减轻护士工作量。赵保礼等[7]研究发现中药离子导入配合推拿手法治疗青少年颈椎病具有费用少、见效快、无创伤、无痛苦、疗程短等优势,值得应用与广泛推广。因此,护理人员要善于利用现代技术为中医护理服务,创新中医护理操作技术,以便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3.3提高中医护理信息化为了迎接信息时代的到来,中医护理也不甘落后,将自身与现代信息工程技术结合起来,开发了一系列中医护理软件及光盘,给中医护理增添了新的活力,也开辟了中医护理研究得新领域。例如,张广清等[8]研制了中医整体护理电子病历系统,系统包括入院患者评估表、住院患者评估表、护理记录单、健康教育单、出院患者评估及指导等6个模块,并根据专科特点按病种分类,编制了标准中医护理计划;叶美玲等[9]制作了中医护理动画情景多媒体影音光盘及周凤等[10]研发了中医标准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词典等。这些中医护理软件及光盘,在适应时代变化的同时,也大大减轻了护理工作量;同时也规范了中医护理工作程序及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

3.4健全中医护理管理体系化中医护理在指导理论、护理技术操作及护理治疗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内涵与内容。全面统筹,建立科学高效的中医护理管理体系是中医整体恒动观指导下的内涵,也是施行中医整体恒动护理的一项统揽全局的关键内容。中医护理应跟踪国内外护理研究的最新发展方向,取长补短,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使其自身的研究与社会文化的进步相适应,与服务对象的健康需求相一致,始终保持强大的活力,以“整体恒动”的护理观,以“辨证施护”的思维方式,形成中国独有的中医护理学科,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护理模式。

4小结

第14篇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0级、2011级全日制口腔护理专业大专学生共计56名。研究对象全部为女性,年龄为(21.61±0.57)岁。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

我院于2009年建立南开大学医学院口腔医学系,并与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联合创立口腔护理专业方向大专班,作为口腔专业教学医院,同时接收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口腔护理专业学生进行口腔医学、口腔护理专业课程见习及临床实习。本研究将原有医护分离的教学模式进行整合,创新开展医护一体化教学,具体教学模式为:①教学内容整合:立足口腔护理岗位工作任务,选择需用四手操作配合的相关实训课程共计73学时,将口腔医学生与口腔护理专业学生的实训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调整两个专业原有教学进度,口腔医学生、口腔护理专业学生同步实训教学。②教师整合:由具有丰富口腔门诊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熟练掌握四手操作技能的医生和护士按照口腔专业分工组成各专业医疗-护理一体化教师团队,进行集体备课,学思路,明确教学过程分工;为保障实训教学质量,每组学生均有医护教师指导小组负责,每个指导小组由一名医生与一名护士组成,负责整个实训过程中从旁指导。③教学标准整合:医护教师共同讨论制订教学目标及标准四手操作流程:在实训课程中同步讲解医生、护士的操作要点,并将治疗步骤分步边讲解边进行操作示教。④实践整合:由口腔医学生、口腔护理专业学生组成一对一小组在实训室头模上进行四手操作实践练习,口腔医学生头模实训室配备口腔头模实训机、口腔技工桌、多媒体内窥镜探头及影像分配器,见图1,可以满足四手操作教学的需求。⑤考核整合:实训后由医护教师按照统一的评分标准对学生掌握情况共同进行考核评价。

1.2.2评价指标

①综合考核成绩:采用以病例为导向的仿真综合考核,由医护教师共同组成考核小组,由1名口腔医学生和1名口腔护理专业学生结为一组,通过抽签的形式,确定考核病例,评分项目包括理论运用(对治疗流程的掌握、结合实际灵活运用)、操作技能(器械摆放合理传递及时、仪器使用正确、材料调拌达标)、配合熟练程度(及时提供治疗用物并吸唾、配合熟练顺畅)、医护沟通(及时准确与医生交流、沟通效果医生满意)、合作态度与认知(医护协作意识强、积极主动配合治疗)5个方面11个条目,5个方面分别占权重20%、30%、20%、20%、10%。即合作态度与认知的2个条目总分为5分,其作9个条目总分为10分。得分越高效果越好。②学生问卷评价:采用问卷调查口腔护理专业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问卷在查阅文献及咨询专家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内容包括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医护配合意识、增强医护沟通能力、模拟临床工作情境、增加临床工作信心、对教学效果满意、赞同该教学方法7项,采用Likert5级评分,0分为非常低,4分为非常高,总分为28分。满意率为项目得分与项目所占总分之比。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考核成绩及学生问卷评价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实训前及实训后综合考核成绩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

2结果

2.1综合考核结果

对口腔护理专业学生综合考核评分结果,实训后对治疗流程的掌握、器械摆放合理传递及时、仪器使用正确、及时提供治疗用物并吸唾、配合熟练顺畅、及时准确与医生交流、沟通效果医生满意、积极主动配合治疗8个条目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实训前(P<0.05),见表1。

2.2学生评价结果

口腔护理专业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在提高学习兴趣、增加临床工作信心方面的满意率较高,分别为95.54%、95.98%,见表2。

3讨论

3.1口腔专业教育及四手操作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口腔护理专业教育还处于发展阶段。有研究对某省78所综合性医院及6所口腔专科医院321名口腔科护士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口腔护士专业教育主要是以普通护理教育为主,接受过口腔医学专业教育的护士比例仅占10.6%,有四手操作技术培训需求的占60.1%[10]。普通护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没有经过系统的口腔专科护理学习与实习,仅靠进入工作岗位后短期的岗前培训,对口腔治疗特点和要求只是现学现用、一知半解[1],不能很好地配合医生诊疗。国内已有学校在护理专业教育中加入口腔护理教学模块,但课程设置仍以理论授课为主,实践课时仅有26学时,占到专业课程的24.5%[11]。基于口腔临床诊疗工作的特点,口腔护士承担着配合医生治疗的重要职责,良好的医护配合有赖于护士对口腔治疗过程的熟悉。由于护士专业知识的欠缺使得其在工作中对技能操作难以运用自如[12]。有研究指出,四手操作可以明显提高口腔治疗的效率和质量[13],降低口腔诊疗中的医院感染[14]。另外,传统的治疗模式患者治疗过程中需要反复起身漱口,给治疗带来很多不便,导致患者就医时间过长,容易产生疲劳感。四手操作模式可以大大改善患者的就医感受,马晓萍[15]的研究表明四手操作组患者满意度较独立操作组提高17.9%。四手操作使护士在口腔治疗过程中能最大程度发挥辅助作用,缩短患者就诊时间,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8],增加患者的满意度[16],因此将成为未来口腔治疗发展的必然趋势[5]。此外,患者就医期望值提高,对高标准、高效率、人性化的口腔治疗需求日益增加,医疗服务质量、患者就医感受已成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培养掌握扎实口腔理论知识及熟练四手配合技能的护理人才势在必行。

3.2医护一体化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四手操作配合技能

四手操作的开展有赖于医护间的密切合作,而教学是改善医护合作的关键[17]。现有医疗、护理分离的教学模式是分别从医、护角度训练医学生和护理专业学生的操作技能,不能模拟四手操作时的医护配合过程,医护间的协作训练欠缺,而且同一教学内容需要反复教学,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本研究将医护双方作为整体同步进行实训,即节省了教学资源,又能模拟临床配合情境,使得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进行四手操作技术的训练[7]。已有研究报道在护理综合技能实训[18]、护理临床实习[19-20]中开展医护合作教学,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本研究将医护一体化教育理念应用于口腔护理专业教育,通过医护教师团队对标准四手操作流程的分步讲解和示教,使学生明确治疗的每个步骤、要点和医护职责分工,在头脑中形成对治疗流程的清晰认识,并运用于实训操作练习中。每组医护学生的实训全程均有医护教师指导小组负责,能够根据每组学生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能够掌握不同治疗阶段所需用物、器械、仪器,做到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从实训前后考核结果来看,该方法切实提高了口腔护理专业学生的四手操作配合能力。同时,医护学生组成团队相互学习、合作,在协作中锻炼了医护沟通能力和护士工作积极主动性等临床综合素质,而这些正是以往教学中所欠缺的,本教学方法增强了口腔护理专业学生协同配合能力的培养,体现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并重的教学目标,真正实现了教学与岗位工作需求的密切结合。

3.3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较高

医护一体化教学方法打破专业内教学界限,模拟临床四手操作真实情景,与传统的讲授方式相比更为形象生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意率达95.54%)。以往研究表明医护协同的模式可以提高医护的满意度[21]。传统教学方法学生进入实习后直接配合临床医生四手操作,快速的临床治疗节奏、患者对实习教学的不配合以及临床医生对配合技能的高要求都导致临床实践机会明显减少,容易造成学生的实习压力和紧张心理,在仿真头模上与医学生配合使口腔护理专业学生处在一种友好的学习氛围中,更容易树立学习的信心,也更容易掌握知识和操作技能[7]。

4小结

第15篇

老年人虚弱发生的风险因素

虚弱是由年龄、生理功能、疾病状态、心理因素和社会保障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健康累计损失的结果[18]。病因学研究显示,高龄、跌倒、疼痛、吞咽困难、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多病状态、教育水平低、活动功能下降、焦虑抑郁状态等均与躯体虚弱相关[3,19],其中多病状态及其药物应用可直接导致虚弱,在此不再赘述。

1年龄

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年龄相关的生理功能受损将不可避免,个体健康储备不断被透支,导致累计健康缺失随之增长,虚弱程度加重[2]。香港的研究表明,老年人虚弱指数随年龄增加趋势明显[5,11],但两者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虚弱指数与年龄的平方成正比[20]。在相对健康的群体中,虚弱指数呈现偏态分布;随着年龄增长,虚弱指数的分布特征逐渐趋于正态分布[5,21]。

2性别

虚弱程度和寿命的男女差异表明性别也是老年人综合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之一[21-22]。在老年人中,“男人活得好,女人活得长”已经形成一种普遍的共识[23]。相关研究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尽管两性的虚弱指数有相似的年龄分布模式,但男性虚弱指数显著低于同年龄段女性,且男性老年人虚弱指数的年增长率为4%~5%,而女性的年增长率为6%~7%[24];但在一定时间内,女性的死亡风险比相同年龄和虚弱程度的男性低20%[21]。导致这一现象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但初步研究显示,老年人虚弱的发生与体内性激素水平变化有关:血清游离睾酮和黄体生成素水平下降与老年男性虚弱状态显著相关[25]。心理行为学特征分析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现多样化的虚弱表现,而男性由于其功能障碍阈值较高而表现为更好的生理功能状态,但其健康储备却较女性差,所以男性健康缺失的累积更为严重[23]。

3精神心理因素和认知功能

认知功能、负性情感、睡眠障碍等精神心理因素均与老年人虚弱状态有关[18,26]。研究证实,患有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疾患是导致老年人虚弱的风险因素之一(OR=1.23)[27]。睡眠障碍包括睡眠质量下降、睡眠节律紊乱、睡眠维持困难、入睡困难、睡眠效率下降、睡眠呼吸暂停等,不仅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也是导致其虚弱状态加重的原因之一(OR=1.28~1.42,95%CI:1.09~1.82)[28]。

4肌肉-骨骼功能及运动干预

老年人虚弱的重要表现之一是骨骼肌能力下降。体力下降、慢性疾病和残疾等原因造成老年人活动减少,肌肉组织逐渐被脂肪组织替代,称之为骨骼肌减少症(sarcopenia)。与非虚弱老年人相比,虚弱老年人存在肌肉密度和质量减少,而肌肉脂肪量增加[2];步态和平衡功能损伤可导致虚弱和跌倒[29]。另一方面,虚弱状态与骨质疏松显著相关[25],维生素D不足与老年人虚弱的相关性也值得注意:25-羟维生素D低的老年人,虚弱指数增加(OR=10.74,95%CI:2.60~431)[19]。运动可以改善多个系统功能状态,增加力量和行走速度,减轻年龄所致的虚弱,不仅在虚弱前期,即使对已经出现虚弱的老年人亦有助益[18,30]。有证据表明,运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和葡萄糖耐受,控制体重上升,调节炎症反应和激素功能,从而改善老年人虚弱状态[31]。

5体重指数与肥胖

尽管体重下降被认为是虚弱的重要表现之一,但研究发现体重指数(BMI)与虚弱的相关性呈现“U”型曲线,即当BMI为25.0~29.9时,虚弱指数最低;BMI过高或过低时,虚弱指数都会增加;研究也发现,虚弱状态与腰围成正比,这一趋势还表现在低体重老年人群中,表明向心性肥胖与虚弱的相关性更为直接[32]。

6社会因素和经济水平

在控制众多干扰因素的前提下,医疗保障服务、种族、受教育程度、社会功能角色、经济地位等社会因素也对老年人虚弱影响显著[20,33-34]:低收入或单独生活的老年人虚弱状态更加明显,而经济地位较高的老人虚弱指数较低,可能是因其能享受各种护理保健服务,从而减少健康损失[20,33];有色人种和低教育水平的人更容易表现为躯体功能衰退[20];良好的社区环境和人际关系对虚弱状态有积极影响[35];城乡差距、及日常运动都与虚弱状态相关[22,36]。政策指导和干预措施介入时应充分考虑老年人所处的社会环境[37]。

7其他因素

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造成老年人虚弱指数升高,虚弱程度加重,死亡率增加[26,38];虚弱指数与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等炎症反应因子呈正相关,而与白蛋白水平呈负相关[39]。

老年人虚弱评估的意义及价值

虚弱程度不仅有助于老年人的健康状态和治疗效果评估,有很强的临床参考价值,而且对于研究老年人口的预测寿命及生命质量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4]。

1对老年人健康及干预的影响

1)对衰老过程的影响

老年人口在健康状态上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这种异质性是人口健康动态变化的结果,而基于人口队列分析的寿命表方法常常会忽略这种差异。与反映存活时间的实际年龄(CA)比较,生物年龄(BA)更能客观、准确、定量地反映个体的健康状态和衰老过程[6],并预测死亡风险[21]。研究发现,高龄老年人可以具有与低龄老年人相近的虚弱指数,提示通过有效干预,帮助老年人实现成功老龄化具有现实可行性。老年人虚弱可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QOL)[40]。通过虚弱状态评估能很好地区分衰老状态,反映老年人真实的健康状态,预测残疾、意外伤害(如跌倒或骨折)、住院率和急诊就诊率甚至死亡发生[41-42],还可以解释疾病(如心衰)预后、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的差异[43]。虚弱指数正被应用于老年康复保健服务,成为评估老年人健康状态和医疗需求的新指标。

2)对寿命的影响

研究表明,不同寿命老年人虚弱指数的分布模式基本相同,这表明虚弱指数与老年人的健康状态和死亡风险具有很强的相关性[11,44]。危险分析表明,虚弱指数是一个稳健的死亡预测指标[44-45],不仅可以很好地预测死亡,而且老年人的死亡质量与虚弱指数也存在显著相关关系[24],与非虚弱老年人比较,虚弱老年人10年死亡率的危险比(HR)为1.81;虚弱指数越高,不仅死亡风险越高,而且痛苦死亡的可能性也越大[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