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文化理解与传承范文

文化理解与传承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文化理解与传承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文化理解与传承

第1篇

成都市金沙小学(以下简称金沙小学)位于成都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青羊区,青羊区是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四川省教育工作先进区。金沙小学借势崛起,走出了一条具有开放性、国际性特色的现代化教育之路。

钟樱,现任成都市金沙小学校长。曾获四川省特级教师、成都市劳动模范、成都市首批特级校长以及成都市语文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她发表的多篇论文和参与的多项研究课题获国家、省、市级一等奖;主编了特色丛书《没有“围墙”的学校》和《走过十年》。

:钟校长您好,成都市金沙小学于2007年9月正式开学,是一所年轻的公立学校。学校通过努力在不长的时间里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能否请您介绍一下学校的办学策略和办学理念?

钟樱校长:我们倡导保护学生天性,激发学生潜能的教育方法。“追逐梦想,从心绽放”的办学理念告诉每一个人:金沙小学是梦开始的地方,每一名学生、教师都能在这里追逐梦想,释放潜能,绽放光彩。我们努力让孩子们过上幸福的童年。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学校十分重视实验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我们研究通过科学的环境创设来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

1.办学策略

金沙遗址的发掘震惊了世界,将金沙遗址3 000年前的古文明与金沙国际新区的现代化嫁接,是金沙小学的立身之本。

基于对国际先进教育理念的思考,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时代背景的认识,以及对青羊构建和谐教育的理解,我们充分消化、借鉴专家学者的观点,提出了金沙小学的办学策略:“开放、探究、均衡、和谐”,即开放教育、探究学习、均衡发展、和谐校园。

我们所讲的“开放”是科学有序的开放,是在符合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促进人和谐发展的开放;“探究” 是互动相长的探究,是学生个体团结协作、师生共同进步、知识能力全面发展、个性人格充分张扬条件下的探究;“均衡”是深度融合的均衡,是单项能力发展与综合素质提高、个体发展与总体进步、区域发展与社会辐射深度融合的均衡;“和谐”是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尊重主体的和谐,是传承文脉、开拓创新、面向未来的和谐,是基于学校、家庭、社会大教育视野的和谐。

2.办学理念

我校特别注重建造一所“没有观念围墙、没有心灵围墙、没有精神围墙”的学校。以最人本、最合乎人性、最有利于人的发展为出发点,为每一名学生、教师,甚至希冀为每一位家长松绑;真正办好激荡心智、沐浴灵府、贞立人格、彰显个性的教育,充分发挥每一个“金沙小学人”的主体精神和创造潜能,为学生的美好生活和未来打下心灵亮丽的底色。

我们提出“追逐梦想,从心绽放”的办学理念,这8个字的含义源于金沙太阳神鸟标志图案,四周旋转的神鸟预示勇敢地追逐梦想,中心四射的阳光预示内心力量的绽放。解读这8个字是我校全体成员不懈努力的目标。我们的教育不为注满一桶水,只求点燃一把火,真正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谐发展、有特色地发展和可持续地发展。“追逐梦想”合乎天道、保护天性,“从心绽放”关乎人道、关照心灵。金沙办学与金沙文化是一脉相承的,都讲究天人合一。

:金沙小学开放性的课程体系是教育教学方面的一大特色。学校发挥自身特点开发了很多有影响力的校本课程,如金沙探秘、幸福国学、体育“6+2”等。能否请钟校长结合学校教学方面的科研创新为我们介绍一下学校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钟樱校长:我校以科学的教育观、教学观指导实际教育教学实践,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模式。除了按课程要求设置学校课程,还优化学科课程、强化活动课程、开发环境课程,建立起一套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努力实现“生活课程化,课程生活化”目标。

现代实验学校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而教育科研是这项系统工程中的核心工作。我校围绕实验学校提出的任务,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了很多专项课题研究。学校重视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开发应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大胆尝试、勇于开拓、积极创新。通过实践课题,进一步优化课程资源,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研究水平,更有力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

近年来,学校先后立项并实施了多个具有特色的课题研究,例如:2项已结题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区域文化背景下的学校文化建设研究―金沙文化对我校学校文化建设影响初探》和《发明创新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的子课题研究《发明创新教育环境的研究》)、1项国家级课题 (基于学校文化建设的馆校文化互动策略研究―以金沙小学与金沙遗址博物馆文化互动为例)、2项市级科研课题等。

中国教育学会课题研究

在实验教学中,我校坚持为教育科研开路护航,为实验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多年来,学校特别重视教育科研,教师参与率达到100%。

在不断地科研创新中,我们开发了多门特色校本课程,且取得了不错的教育成效。例如金沙探秘课程,就是根据我校地域特点,同共建单位金沙遗址博物馆合作开发的。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习,学生将认识金沙的历史渊源,熟悉金沙遗址的各种出土文物,并通过查找资料、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继续探究金沙的神奇与奥秘。

除此之外,我校在学校课程生活化理念的背景下提出幸福国学校本课程构想,旨在开大智慧,养浩然气。幸福国学课程不教条化、去功利化、去成人化,帮助学生真正领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精髓。我们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让金沙小学每一位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涵养下,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健康成长。幸福国学主要通过经典诵读、经典写作、金沙故事会、传统体育项目等途径实现国学浸润人生。

体育学科校本课程也是我校重点发展的特色校本课程。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强身健体,培养他们爱好运动的习惯和素养。我校设置了体育6+2课程,即每年掌握1项体育运动技能,2项传统游戏项目,将体育课程和传统游戏相结合,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传统文化,在玩中学、在玩中锻炼。

:金沙学校拥有开放式的校园环境,无论是开放式的图书馆、教室还是办公室都显得很有新意。学校打造开放式校园环境时配备了很多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装备,请钟校长具体介绍一下学校的教学资源和技术装备,这些教育装备如何让金沙小学熠熠生辉?

钟樱校长:我校现有A,B两个校区,有43个教学班,学生1 600人左右,规模和硬件在市区内都处于领先地位。学生活动场地设置规范,教学功能用房配备齐全,拥有用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专用活动场所。其中信息技术配备达到成都市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标准。图书资料40 000余册,学生用书、教师用书、期刊及装备种类齐全,品种丰富。

学校A区的总体规划按照教学、体育运动、生活等不同功能进行了合理分区,校园内建筑按照卫生防疫、照明、防火等有关规定进行了配置。设置了相应的各类功能室和普通教室,以满足学生在学校内参加各类教学活动,包括体育活动场环形跑道1个、球类场地3个;室内体育活动场所设置了乒乓球室、舞蹈室和跆拳道室。实验功能室配备齐全,其中校园网1套、科学室3间、音乐教室4间、美术教室3间(其中国学书法教室1间)、计算机教室2间、电子阅览室2间、安全教室1间、多媒体功能室3间。每个教室、功能室均配备了液晶电视机、实物投影仪、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实现每一间教室都是多媒体教室的目标。

开放式的图书馆

金沙小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科学追逐梦想为主题构筑的开放式学习环境,具备较完善的功能,通过物质环境、人文环境的建设,营造温馨舒适的生活化学习空间,铸造和谐教育。校园里所有设施都是针对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设计的,文化墙、小脚印、七彩的梦、成长的高度、开放式图书馆、开放式艺术馆,没有讲台的教室,通透的教师办公室让教师与儿童拆除了心灵间的“围墙”,专业的功能分区提高了教学效率,实现了学校信息化。

:学校在创建了优质教学资源后,需要通过科学的管理体系保证现代化教育教学装备正常运行并发挥其最大功效,在这方面金沙小学拥有什么样的管理体系?又是怎样运行的?

钟樱校长: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实验教学领导小组,制定各项实验教学使用、管理制度。实验教学小组制定《学校实验教学工作计划》,负责实验教学的常规管理。学校配备了科学、图书、信息技术、音乐、美术、体育、科技等实验管理人员,承担实验教学各功能室的内部管理与运行工作。学校在进行实验教学工作的同时通过教研组实行条块结合、分层管理,在内部建立了层次清楚、分工明确、责任落实的学校实验教学管理体系。

我们认为实验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在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并树立了现代的实验教学理念。(1)实验教学遵循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2)实验教学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精神。(3)实验教学体现学校现代化的需要。

科学规范的实验装备管理方式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装备,使其发挥最大作用。我们认为课程标准是装备的依据,优秀的装备可以促进教材的建设,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追求装备的人性化、效益化和资源共享。例如分组实验桌、六面体音乐椅、推拉书写板、多功能演示讲台等,方便师生使用;充分利用网络系统实现资源共享,让师生、家校、校际、主管部门与基层学校、学校与社会之间都能利用网络进行交流。

学校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管理,将计算机搬进实验室,并把实验器材、实验计划、学校基本信息及其他教务信息等录入系统,采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进行实验教学与管理,摆脱了传统记账式的实验教学与管理模式,实行计算机无纸化、网络化、信息化管理。与学校教育的信息化、现代化发展相吻合,促使实验教学与管理同现代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加强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提高了实验教学与管理的透明度,提升了实验教师的工作效率。

: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形成区域联动,带动区域整体发展都是具有很大促进意义的,贵校是如何看待这种联动作用的?自身在区域发展中又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

钟樱校长:学校一直坚持“立足金沙、放眼未来”的发展构想,在保证自身教育教学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为区域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校发挥青羊区现代化标杆学校示范作用,组织承担了“2007中国科技年会”“2009年全国现代化教育论坛”“市级骨干教师培训活动”“青羊区后备干部培训会”“青羊名师讲坛”“青羊区校长学校培训”和2010年省级“除陋习,树新风”专项活动以及2012年省级消防安全教育普及宣传活动等多项大型活动。

优质的教学资源不仅辐射本社区,学校还将这种优势辐射到更广泛的区域。2010年根据“青羊区城乡统筹”要求,在区社会事业局统一部署下,成立了以金沙小学为龙头的 “成都市金沙小学集团”(以下简称金沙集团),学校援建了彭州市利安小学,改建了金沙小学清波分校,筹建了金沙小学B区,托管了蒲江金钥匙学校,使金沙集团的规模及影响力日益扩大。学校以实际行动深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努力勾画着教育现代化、国际化、均衡化的美丽蓝图。学校还和众多国内外教育机构、教育专家形成良好的合作交流机制,聘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美国教育部前副部长苏珊博士为名誉校长。学校锐意改革,将本土化与国际化交流相结合,让自身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越走越顺、越走越宽。

第2篇

【关键词】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传承与保护

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传承性和完整性少不了对这一国家建筑艺术的继承保护和发展。哈尔滨道外区的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我国建筑艺术重要的继承和发展的内容,其是20世纪初我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以及外来国家文化渗透的产物,是比较典型的反映中华文化强大包容性、融合性的中西结合的艺术产物。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是包括商业、住宅、旅游景区等一体化功能的建筑群,其空间架构、整体布局,还有具体装饰的设计理论基础都源于不同的建筑风格和特色,是在不同风格和特色结合下产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作品。当前,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对于建筑的拆迁以及建筑本身的现代化改造等行为,使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失去了其独特性,对于其继承和保护的进程必须跟得上步伐。

一、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历史背景

中华巴洛克,从名字可以看出这种建筑既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征,又具有巴洛克式建筑特征。巴洛克式建筑风格源于17世纪的意大利,意大利是一个追求浪漫主义的国度,因此其建筑风格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巴洛克式建筑的特点是外形自由无拘束、追求动态变化、采用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其间穿插曲面和椭圆形空间,雕刻手法十分细腻。中华巴洛克建筑是我国近代化进程的产物,19世纪中后期,我国正处于从旧时代到新时代变化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我国各方面发展都受到外国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华巴洛克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慢慢发展起来的。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源于19世纪末中东铁路的修建和松花江的通航,这一时期大量的外国人和外国资本涌入哈尔滨,尤其是我国的近邻俄国,俄国人的涌入对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俄国建筑风格产生了很大影响。大量外国资本的投入促进了哈尔滨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建筑行业的发展。由于当时哈尔滨在列强的统治下,我国民族工商业者对于巴洛克式建筑并不完全照搬,而是将中国传统建筑和巴洛克式建筑结合起来,体现出折衷主义风格。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艺术运动发展并广泛传播,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群部分设计也借鉴了这一风格。

二、建筑艺术特征

(一)受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影响的空间布局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将居民住宅和工商业结合,前店后宅,平面布局多以传统的四合院形式呈现,从俯视角度可以看出多以字母“L”“I”“U”的方式来设计。四合院多为矩形,由几座楼房毗邻而建构成一个院落,多组院落的组合构成一个街坊,院落和街道之间的沟通主要通过门洞。门洞的设计有一进式和二进式,穿过一个门洞,便进入到了院落内部,穿过大院以及另一个门洞就进入到另一条街道。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合院式建筑虽然借鉴了我国传统建筑形式,其本身仍有区别于传统的特殊性:第一,建筑形式不同,我国传统的合院式建筑多为一层式,而中华巴洛克建筑多为2至3层式,层与层之间的沟通是通过楼梯的方式连接在一起;第二,传统的合院式建筑强调等级区分,而中华巴洛克建筑弱化了这种等级区分。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建筑多以建筑群的形式出现,这说明了中华巴洛克建筑强调一种空间的尺度,包括室内空间、外廊空间、庭院空间、街道空间。其中,外廊空间是中华巴洛克建筑中最具特色的空间形式,是设置在院落内部的一种用来加强楼层住户交流以及遮挡风雨的空间形式。外廊设置在建筑朝向内院的部分,其设置不仅需要考虑到哈尔滨当地的气候,还要考虑到院落本身的立面空间层次架构。这种外廊模式体现了传统中式建筑特色,同时,外廊构件将俄式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相结合,使形式内容丰富多彩。

(二)深受西式风格影响的建筑结构、材料和色彩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结构以中式建筑风格为主,但其在功能方面的适应性与西式建筑相比并不具优势。因此,中华巴洛克建筑在建筑结构体系上多采用西式的砖木混合结构甚至局部采用混凝土。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材料比较单一,多以砖木为主,部分材料采用铁艺。在建筑外立面的材料使用上,都是采用砖砌外墙的形式,而砖的形式又分为清水砖和抹灰砖。所谓清水砖,就是单纯的由青砖和红砖构成的,青砖是大多中国传统建筑所采用的建筑材料,红砖则是由当时的沙俄统治者带来的欧美传统建筑材料;抹灰砖,是在清水砖上装饰以各式色彩。在门窗材料的使用上,多采用木质和铁艺,尤其是门的材料,包括带有新艺术运动风格的装饰铁艺铁门和带有传统中式风格的木质木门。和内部色彩不同,中华巴洛克建筑外立面的色彩结合了哈尔滨城市色彩和西式巴洛克古典建筑的色彩,整体清淡柔和。内部色彩则是将中式传统的大红大绿式色彩与俄式建筑色彩相融合,这两种色彩的融合并不突兀,比较和谐统一。

(三)包含中俄风格的装饰元素和部件

女儿墙是中华巴洛克建筑的特色建筑,其将西式的柱式融入整体的设计,而且在整体结构上采取中心对称方式。女儿墙柱式的设计和中式传统装饰图案相结合,装饰图案并非很有规律的排列组合,工匠们随意将装饰运用到各个部位,装饰图案的纹样均以自然植物为母版,寓意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如意和富贵平安的好吉兆。女儿墙的设计很好地将中式和西式的装饰特色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独特艺术特征的中华巴洛克式墙体设计。相比较中华巴洛克建筑外部最具中外结合的女儿墙而言,在内部装饰上的设计,中华巴洛克式建筑尤以栏杆和檐口为典型。中华巴洛克建筑的栏杆,可以分为木质和铁艺。其中,木质栏杆深受中式和俄式建筑栏杆的影响,多以暗红色栏杆扶手和暗绿色栏杆立柱的形式呈现。铁艺中的曲线形式则深受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影响,栏杆扶手和立柱均为铁制。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深受俄式风格影响,除了栏杆形式,屋檐下的木雕刻装饰物由多层木板层层收进,层层堆叠而成,且木板上雕刻出锯齿状的三角形或弧形的圆孔镂雕。这种檐口的处理方式是设计师根据哈尔滨当地的气候条件,并结合俄式木建筑的特色所探索出的宝贵经验。

三、传承与保护的理念、现状及举措

(一)传承与保护的理念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哈尔滨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与哈尔滨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意识形态等有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了哈尔滨城市文化完整的生态系统。哲学强调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事物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旧事物必定会被新事物所取代。一个城市的发展亦是如此,城市处于不断的交替更迭中,城市的发展在不断的扬弃中螺旋上升。因此,对于传统建筑要进行扬弃与传承,妥善处理新旧之间的关系,促进整体城市文化环境的改善和城市文化的有机发展。

(二)传承与保护的现实状况

作为有一定历史文化积淀的老建筑群,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当前保护措施不力,许多特色建筑被拆除。此外,景区设置保护不当、过度消费景区景色文化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街区的传承性和艺术性。因此,继承与保护必须要加快进程。

(三)传承与保护的措施

第一,确定保护对象。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中的特色建筑风格、院落分布、街巷形式以及特色文化等,都是需要保护的对象。第二,划定保护的等级和范围,将历史文化街区需要保护的范围划分出来,确定范围内需要保护的建筑物和特色文化的等级。例如,将原始的、极具中华巴洛克建筑特色的建筑物和院落分布形式等确定为一级保护区;将部分比较重要的建筑类型、特色院落分布形式、店铺设置形式等确定为二级保护区;将容易遭到破坏的景区环境等确定为三级保护区。充分评价街区各个部分的价值,确定保护的等级,合理采取保护措施。第三,还要根据建筑特色采取特别的保护措施。如对于特色的建筑设计需要进行维修;而对于亟须修改的院落设计,需要结合建筑理念和现代化建筑特色重建。

结语

随着经济发展市场化的需求、旅游业的快速崛起等原因,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遭到了很大破坏,许多特色建筑被拆除,严重影响了哈尔滨文化脉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面对这种情况,对于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传承与保护成为当前重要的任务。作为哈尔滨城市文化的重要部分,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融合了多种国家的建筑特色,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研究材料,但对其的保护和传承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陆明,吴松涛.传统风貌保护区复兴实践——以哈尔滨道外区传统风貌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L].城市规划,2005(11).

[2]黄焕.文化生态理念下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以武汉市青岛路历史街区为例[J].规划师,2010(5).

[3]王岩,陆彤.哈尔滨道外近代建筑的形态表征[J].低温建筑技术,2007(6).

第3篇

民俗节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对象。时值2013年岁首,我刊特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的专家学者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民俗节庆。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以农为本”曾是历朝历代的治国方略。由此可见农业在国民经济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耕仪礼是农业民族在生产实践中,伴随农事活动形成的一系列仪礼,而岁时节日习俗的产生恰恰离不开农耕仪礼。纵观中国的农耕仪礼,岁时节日最完整地表现了农业社会的时空观念,即用岁时、节令形式表现和记录农耕时间,农耕实践。通过一系列的节庆活动,寄托人们的愿望和祈求。

农耕仪礼在农业社会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文化现象。在民俗学仪式文化研究中,将一系列的农耕仪礼视为农业社会农耕生产的“通过仪礼”。我们知道,无论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或人类社会自身的活动,都处于一定的仪式之中,都要完成生命的周期,而每一个周期都要举行一个个“通过仪礼”完成自身的过渡。比如人们将一年要分为四季,分为十二个月,划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在每一个节点上,举行一定的仪式完成向下一阶段的过渡。当这些节日仪式一一完成时,一年就算过去了,新的过渡轮回又将开始。这就是典型的农业社会的“通过仪礼”。从这种意义上讲,农耕仪礼和节日习俗似乎将农作物的自然生长与人们的信仰心理统一起来,达到物我一体,天人合一。

岁时节日民俗的最初形成不仅和农事活动有关,而且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明有关。特别是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的产生,直接导致了岁时民俗的形成。一年中岁时的划定是在配合农业生产和生活所进行的天象观测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历法产生之前,人们根据自然界物候的变化确定一年中季节的变化。古语中所说“山中无历日,寒暑不知年”正是指这种情况。游牧、狩猎民族与农业民族相比,观察和记录岁时变化的方法有着明显的差别。比如,古代蒙古族对“年”的认识是草青一次为一年。中国东北的鄂伦春族以月圆12次为一年。春、夏、秋、冬四季则以物候变化为依据。雪融化的季节叫春天,青草长出来的季节叫夏天,草木干枯的季节叫秋天,落雪的季节叫冬天。以物候变化确定年月,对牧业和狩猎民族是适用的,而对农业民族则显得过于简单粗放。农业生产中作物的栽培有很强的季节性,耽误农时会影响一年的收成和生计,所以农耕民俗要求历法的精确,而历法的精确又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方便,同时也为岁时节日规定了具体日期。

一年中岁时的划定是为了确定时序系统。它虽然含有民俗文化的因素,但人文色彩相对比较淡薄。中国是世界上古老的农业国之一,早在殷商时期就有了历法的萌芽。春秋战国时期,发明了“土圭”,用它测定日影以定冬至、夏至,区别春分、秋分。而且此时置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制度也趋于完善。用这种完备的历法,指导农业生产,就有了可靠的依据。

农耕仪礼只是农耕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它包括旱地耕作仪礼和水田(稻作)耕作仪礼两部分。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家,旱地耕作仪礼与水田耕作仪礼统一于节日习俗之中。春节便是最具代表性的仪礼之一。中国北方地区以旱地栽培为主,表现在农耕仪礼上,主要是祭祀社稷之神,也就是土地和五谷之神。此外还敬奉龙王。在祭祀方式上,往往采取综合式祭祀,并不将祭祀仪式分配在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上。如对土地神的祭祀采取“春祈秋报”方式。中国古代祭祀社神依一定的时令举行,一般是春秋两季。春天当春耕来临时,举行祭祀,祈求土地神保佑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秋天到了收获季节,举行祭礼,报答土地神的恩赐。而中国的春节,正是把“春祈秋报”活动融合在一起,既报答社稷之神,又祈求社稷之神,于是酬神成了春节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中国南方稻作文化区域,除祭祀社神之外,在水稻栽培过程中,从育秧开始到收获,还要举行一系列独特的仪礼。由此可见,中国的春节文化与农耕仪礼的关系非常密切。

中国的节令风俗,大都萌芽于先秦时代。到了秦汉时期,特别是汉代,终于走向定型。春节文化中包含的农耕仪礼事象十分明显。

首先,“年”的本义与农耕仪礼有关。从传统意义上讲,我们所说的“年”本身就含有农耕仪礼的意思。禾谷一年一熟,谓之年。《说文》解释:“年,谷熟也。”一年的庄稼成熟,获得丰收,要祭祀谷神。《尔雅》中“年”和“岁”是同一记时单位。“岁”在甲骨文中,象是用斧子砍断人的双脚,用来作牺牲祭祀谷神。可见古老的年节习俗,是用人作牺牲举行祭祀的。庄稼一年一熟,用祭祀的方式,庆贺丰年,并祈祷来年丰收,这是“年节”的原始意义。

其次,春节的形成和定型,与农业社会历法的产生密切相关。秦汉时期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长期分裂割据,但是由于交通阻隔,不同地区之间的节日风俗还很难融合,形成了“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局面。直到西汉初年,由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日趋稳定,经济日趋繁荣,人们的生活情趣日益丰富,年节风俗活动才逐渐形成。

春节文化在汉代定型的另一个原因是历法的定型。春秋时代,历法尚处于草创时期,各地区的历日制度不能完全取得一致。秦代用“颛顼历”,以建亥孟冬之月(今阴历的十月)为岁首。汉初仍沿用秦代“颛顼历”,以今阴历的九月为一年之终,十月为一年之始。汉初的除夕之夜就是今天的阴历九月二十九日,元旦则是十月一日。汉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 104年),命司马迁、落下闳等人改“颛顼历”而另作“太初历”,仍以夏历的正月为岁首。夏历即今之阴历,所以至今民间仍把夏历称为阴历或农历。历法的改定为年节确定了准确日期。从中国的历法习称“农历”来看,正好说明它是农业社会的产物。

其三,春节文化的主题充分体现与农耕仪礼的关系。传统的春节主题可以用八个字概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它既含一年收获的喜悦,又寄托来年的期盼。春节是产生希望的节日。在农业社会是农耕仪礼的重要体现。春节最流行的祝福语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既期盼家宅平安、又祝福万事随心,对来年的期望蕴藏在说不完的吉祥语中。

其四,春节节物体现农耕文化特色。春节节物是春节期间伴随节日活动使用的道具,也是春节文化的物化表现。

春节来临时,人们要做各种准备,购置年货,布置环境。其中的许多东西是春节必不可少的文化符号。我们将这些实用的文化符号称之为“节物”,即过节不可缺少的事物。这些节物丰富多彩,不胜枚举,它们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多彩。稍加留心,我们会发现正是这些节物,体现着农耕社会的特色,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期望和诉求。

春节期间所使用的节物除供奉、饮食之外,还有门神、财神、对联。除夕夜吃年夜饭,喝屠苏酒,吃饺子、汤圆,拜年等不一而足。这些节物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了农耕社会的生活特色。农耕社会是一个多神信仰的社会,春节的迎神赛会是为了达到人神同乐。人们认为只有神快乐了,才可以保护农业丰收,才可以保护家宅平安,人寿年丰。所以春节期间一定要将家庭环境布置一新,达到辞旧迎新、迎新纳福的目的。举例来说,门神自先秦以来,上自天子,下至庶人,皆崇拜门神。门神是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春节时,人们都将门神像贴在门上,用以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在农业社会,门神是最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之一。其次是贴对联,对联是古老巫术桃符的进化演变。古代,人们在辞旧迎新之际,在桃木板上分别写上或画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图像,悬挂于门首祈福灭祸。其三是供奉财神。财神是指掌管钱财的神,本为道教所信奉的神。财神在民间分文财神和武财神。比干被赐封为“天官文财尊神”;赵公明被奉为正财神,刘海、范蠡被奉为文财神,钟馗、关公被奉封为赐福镇宅的武财神。有的财神像绘有太阳和月亮,表示日春神青帝和月财神赵公明,合称为“春福”。

吃年夜饭,喝屠苏酒,吃饺子、汤圆,拜年,是春节文化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它们同样含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古时的元旦,或称“三朝”、“三始”、“三元”,是新年的第一天。除夕夜燃放爆竹驱邪镇恶,祝福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一天,家长要率全家人合祭百神,追祭祖先。祭祖完毕,一家人不分尊卑老幼,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饮椒柏酒,预祝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按照儒家的伦常孝悌观念,秦汉时代的年节活动不仅要频繁地追祭祖先,而且家人之间要分别长幼尊卑,行礼拜年。魏晋以后,人们改饮桃汤为饮屠苏酒。屠苏是一种中草药,据说用屠苏作的酒能避瘟疫。

春节既是中国的团圆节也是中国的感恩节。家庭中先要祭祖,然后给长辈拜年、分压岁钱、守岁。初一大早给街坊邻里拜年。有的村落初一大早要根据喜神所在的方位,集体迎接喜神,具有村落团拜的意思。初五以后起社火,唱大戏酬神,村落之间社火走访,即所谓的送年。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过后,年节的才算结束。

我们今天享受的丰富多彩的春节文化,是古老的农耕仪礼留给我们的丰厚的文化遗产。春节是综合性的文化节日,也是中国人的狂欢节。传统的继承和发扬,需要了解它的文化内涵,将春节文化与农耕仪礼联系起来考察,将会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春节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如此丰富多彩的春节文化,如今却在传承中出现问题。最近几年来,关于节日文化的讨论一直在继续,有节就有论坛,有论坛就有对节日文化的各种各样的言论,但是这些言论对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影响如何,很大程度上关于节日文化的研究还停留在学理阶段,和实际的节日文化传承还有一定的距离。

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我们不能说不重视,许多节日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春节、清明节、端午节还成为法定节假日。但是遇到每一个节日究竟如何继承传统又与时俱进,谁也说不清楚。实际上,中国的节日文化和传统相比,已经失去了灵魂,变得盲目和蒙顿。节日的形式是存在的,比如时间、空间,但内容已经被架空。许多年轻人不知道节日的来历和过节的仪式程序,变得很茫然。其实节日和人一样是有灵魂、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的。节日文化的灵魂是什么?是信仰,是信仰仪式中包含的道德、伦理观念。失去信仰的节日必然名存实亡。从这种意义上讲,我们现在的许多节日是名存实亡的。

节日文化的本质是什么,是仪式。节日是典型的仪式文化,没有仪式就没有节日。而现在我们的节日还有仪式吗?没有了,许多节日徒有虚名。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都如此。就以春节而言,怎么过节,本来有一套严格的仪式,这些仪式被一代一代传承下来。除夕夜敬神、祭祖、吃年夜饭,拜年、给压岁钱、守岁;大年初一迎喜神;初二回娘家、拜年、走亲访友;破五以后闹社火,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正月十六迈火堆、送瘟神。如果加上从腊八开始的忙年活动,置办年货,扫尘、贴对联、年画等。究竟春节是由多少文化元素组成的,都有哪些过节的仪式?这些在节日文化论文、有关节日的著作中讲了许多,但现实是许多元素在节日文化中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现在人们已经不把过年过节当回事。比如节日的时间被随意置换,离过年还很远,单位的团拜活动、聚餐就已经开始了。本来年夜饭是一家人团聚,在一个封闭的家庭环境里度过年夜。现在许多家庭到饭店吃年夜饭,文化空间被置换了;传统的年节讲究的是辞旧迎新。半夜子时燃放爆竹,爆竹一声辞旧岁。为什么燃放爆竹?除夕夜燃放的是接神爆竹,意思是将财神、灶君接回家过年,与民同乐。现在燃放爆竹有这层意义吗,燃放鞭炮几乎成了灾害;过去年节的庙会是为了酬神,会神仙(如北京白云观的燕九节),现在庙会都办到商场了,没庙的地方也举办庙会,多如牛毛的庙会,实际上是商会,商品交易会;再说敬神,过去敬神烧三炷香已经很虔诚了,现在烧香变成精神的宣泄,类同放火;门神、年画本来是春节习俗必备物,现在完全变成艺术品、收藏品;压岁钱也失去了原来的意义,成了父母借孩子名义敛钱的手段。总之,现在的春节已经没有规矩可循,失去了传承,随意性、盲目性很大。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节日文化,包括春节文化出现了文化断层,失去了传承的代际衔接,切断了与传统的联系,特别是在城市,要衔接这种断层已经很难了。俗随时变,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民众也许会重新整合春节文化,给春节文化一个全新的面貌。

第4篇

关键词:茶文化视野;舞蹈艺术;音乐与舞蹈;关联性;价值性

1舞蹈艺术中音乐与舞蹈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文化艺术的包容与传承中,舞蹈与音乐可以通过“搭车”发展,在本质性合作之后,从而实现该艺术的最佳呈现。在文化融合这一大背景下,舞蹈艺术如果想要实现大众广泛认同,就必须立足文化的包容性与价值力,舞蹈艺术与音乐艺术之间实现“融合发展”是极其可行的。首先,主要是因为:舞蹈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开放与包容的艺术。所以,任何一种内涵优秀、形式多样的文化素材,都能被应用其中。对于我国来说,音乐艺术极为多样,这些内容,都能够被具体融入和应用于整个舞蹈表演之中,从而造就最佳艺术表现。其次,对于任何舞蹈艺术来说,其在展现与表达过程中,都无法缺失音乐艺术。对于我国来说,多种风格和内涵类型的音乐艺术,恰恰都是被应用于舞蹈艺术之中的音乐内容,所以,两者融合极具基础。结合茶文化的融合理念看,舞蹈与音乐之间的“包容”也让两者都得以生动呈现,从而实现了艺术传递与应用的最大价值。最后,音乐与舞蹈相融合的过程,恰恰也是舞蹈艺术自身价值展现的过程。对于舞蹈艺术来说,作为一种生动、客观的文化诠释,要注重综合考虑文化环境的应用需要,因此,从一定程度上看,只有选择合适的传承与表演载体,才能实现音乐艺术的价值。舞蹈与音乐艺术的内涵融入,并且以新的艺术形式来融入我国的文化环境之中,这一过程中,也实现了舞蹈艺术的价值表示。事实上,当前文化艺术发展趋势中,充分诠释了多元融合这一发展大势,舞蹈艺术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文化机制,只有深度融合,才能够让舞蹈艺术实现其价值力和影响力。

2舞蹈艺术中音乐艺术与舞蹈的融入价值

舞蹈艺术在发展与融入传承之后,从单一的舞蹈动作,发展为诠释艺术性与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在当前舞蹈艺术普及与传播中,面临文化包容的问题。所以,如何才能更为有效的消除文化传承与艺术融入之间的差异性,并在舞蹈艺术的表现中,诠释相应的文化理念和艺术特色,就至关重要。所以,将各种音乐与舞蹈艺术相融合,才能实现舞蹈艺术的“内涵化”与“艺术化”诠释。在多元文化融合的今天,舞蹈艺术在发展与表现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内涵化”诠释,同时也要从多元文化包容的可行性出发,通过理性分析舞蹈艺术中所包含的各种元素,从而实现文化传递与交流的最佳效果。这恰恰也是茶文化内涵化、系统化发展的关键。当然,我们也要对音乐与舞蹈艺术的关联性与价值内涵形成科学认知。对于舞蹈艺术来说,在该艺术具体发展和全面传承时,不仅需要生动表现每一个舞蹈动作的美学特性,也需要注重选择生动、合理的辅助素材,通过合理诠释与表达,从而实现舞蹈艺术的内涵色彩。音乐就是整个舞蹈艺术中极具价值展现力的元素内容。因此,在当前多元文化融合与交流下,舞蹈艺术,也需要将多种文化理念与艺术元素融入其中,通过多种精神的合理诠释与生动表达,从而塑造舞蹈艺术的最佳呈现。

3物质传承与精神诠释:茶文化体系的价值剖析

茶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精髓,无论是该文化的物质属性,还是其中所包含的多种精神理念与文化元素,都是茶文化价值力的生动展示。茶从一种物质元素逐渐发展为多样化的文化体系,正是茶文化价值推动下的结果。从茶文化的发展历程看,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关于茶的价值认识,但是此时受到生产力的局限性与约束,茶仅仅是一种贵族生活元素和药材。虽然魏晋时期,茶的影响力也得到了一定提升,但是更多仅限于文人雅士的生活传递,其并没有实现理想的价值力。唐朝时,社会生产力大大提升,茶叶的种植规模与产量大大提升,这就为茶叶的广泛普及提供了可能。随着大众饮茶风气的不断构建,茶文化,至此就成为影响大众生活的重要因素。在茶文化传承与应用时,不仅仅在于茶的健康价值与文化属性,更关键在于茶文化中包含了丰富生动的精神理念。其中所展示的多种精神,都是当前我们理解茶文化和应用茶文化的关键所在。其一,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背后正是该文化能够包容一切事物和理念的结果,茶文化是包容性文化,无论是各种文化形式,还是理念都能够被融入和应用与茶文化之中,茶文化的表达与应用,正是从包容一切出发的,而包容也造就了茶文化的强大影响力。其二,茶文化中,也向我们全面诠释了创新精神的价值影响。茶文化是一种创新性文化,无论是文化自身的表现形式,还是其内在,都需要在不断创新之后,来创新性展示与表达。其三,茶文化也是一种人文化理念,无论是茶文化的内容,还是这一文化的价值诠释,都是大众实践之后所形成与推动下的结果。

4从茶文化视野看舞蹈艺术中音乐与舞蹈之间的关系

从茶文化的生动性与实践性看,正是几千年来的包容性与融合特色,造就了茶文化的价值力和影响力。对于舞蹈艺术来说,想要让其在今天依旧保持生命力,就需要在细化该艺术内容多样性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文化内涵和音乐艺术形式,坚持包容与创新,造就舞蹈艺术的最佳传承。对于舞蹈艺术来说,选择音乐,则是一种将其应用于舞蹈动作与表演的音乐,所以无论是音乐的具体选择,还是舞蹈动作的价值魅力和艺术欣赏性,都需要充分考虑音乐的风格与节奏,确保舞蹈与音乐能够实现真正有效的融合。在文化多元的今天,任何文化艺术都被大众所理解与认同。对于茶文化来说,作为一种融入了各种风格与内涵类型的文化艺术,无论其内涵如何表现,其本质上,都是对人类文化精神的诠释。所以,茶文化发展与传承,势必是融合之后的“多元化”。从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视角看,其为我们了解和认知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包容性视角。在舞蹈艺术中,正是其动作的可视性与观赏性,加上其中融入了服装、音乐和情感美学等等多种内容。所以,完美的舞蹈艺术一定是极具包容性的艺术形式。当然,从舞蹈艺术表演的实际状况看,舞蹈中往往需要使用相应的音乐艺术作为其补充,但是很多舞蹈表演者,往往只是掌握了系统化的动作姿势,并未能真正读懂舞蹈音乐中所诠释的相关理念和人文内涵,这就大大影响了其舞蹈艺术的发挥与展示。所以,对于舞蹈艺术来说,将音乐艺术融入其中,通过“内涵化”,选择合适的音乐曲目,从而使舞蹈的表演者能真正体会和理解该艺术中所表现的多种情感,进而实现个人理解与舞蹈动作的全面融合。对于舞蹈艺术来说,只有以一种创新性、包容性的风格予以综合体现,才能真正实现舞蹈艺术的最佳表演效果。茶文化之所以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关键与本质就在于该文化始终能够坚持包容。所以,舞蹈艺术想要实现最佳展现效果,就必须注重融入多种元素,通过选择融入多种合适的文化要素,从而实现该艺术的理想应用效果。比如在采茶戏中,其中既有舞蹈艺术的理念思维,同时也有相应的音乐情感。

第5篇

关键词:全球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其传承与发展势必影响到整个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对传统体育文化的探究成为当代学者和社会各界的研究焦点对象。但是在全球化的发展下,传统体育文化在理论体系,思想价值体系等方面受到了西方其他体育文化的影响,也因为现代化体育文化的繁荣出现了某些不适应的情况。想要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我国传统的体育文化,必须要从意识上重视起传统体育文化,以长远的眼光、开放的心态去看待世界体育文化,在坚持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内涵精神不变,独特性不变的情况下,积极拥抱西方其他体育文化,重新构建并完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体系和价值体系,使得传统体育文化朝多元化、世界化发展。

1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状

传统体育文化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十分丰富多彩,就种类就包括了竞技体育,休闲娱乐体育以及健身养生类的体育项目。因为其丰富的形式和内涵,使得多年来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直没有被中断过,不但得到了全国各民族、社会各行各业的支持与喜爱,而且也赢得了世界其他体育文化的尊重甚至模仿。总的来说,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上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近几年来全球化速度加快,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在遇到机遇的同时,也碰到了许多难题。主要是世界体育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管是在内容形式上还是在精神本质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世界文化在入侵过程中,多少会影响到传统体育文化,使得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模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原先的传承和发展模式开始不适应全球化的发展速度,在内涵和属性上出现了断层。另外,全球化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体系和价值体系受到攻击,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理论基础薄弱,传统价值观念与西方现代化体育文化观念不相适应等。

2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

2.1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理论体系

一方面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基础本身就比较薄弱,很多体育理论都不太成熟;另一方面传统体育文化理论在发展中会因为时代的改变,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革新而出现许多新的特征和要求,文化传播中也会出现新的意义和价值,传播的受众群体也在发生改变。基于上述原因,在全球化视野下,传统体育文化理论体系需要重新构建与完善。首先,需要不断地挖掘并分析整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理论,使得传统体育文化中的本质内涵被充分地利用并体现出来,探索研究当前体育文化理论的发展规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理论体系。其次,需要利用到先进的现代化理论和现代化技术,找出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相似或者相同的地方,使得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更加凸显。比如打破原来的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机制和传承方式,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对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文化理论上的增殖和增值,对传统体育文化进行科学的分层整理,利用多媒体手段对传统体育文化相关理论进行归档便于研究,并且还要考虑到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人群对传统体育文化的需求,更深层次地构建传统体育文化理论体系。另外,我国也正处于向现代化转型的时期,所以通过构建新型的传统体育文化理论体系,可以使得我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逐渐接轨,实现文化的增值。

2.2构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体系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价值理念方面和西方现代化的体育文化价值有很大的差别。我国在体育价值精神上追求的是以人为本,有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和人道主义精神,但是西方在体育价值理念体现上更加注重竞争,通过竞争获得个人和团队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提高。针对价值方面的不同,在西方体育文化价值入侵过程中,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吸收被同质化。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一方面要积极与世界现代体育文化进行沟通交流,比如发现两者的共同点,实现共性上的传承,相互吸收并丰富各自的体育文化价值体系。另一方面是要保持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价值上的独特性或者说个性,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在价值上有许多精髓部分,这些部分不但使得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而且还丰富了整个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比如依然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体育文化精神,传统体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体育中获得快乐,使身心均得到健康的发展,达到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目的。

2.3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世界现代化体育文化合理融合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有许多值得不断继承和发展的精华部分,比如我国的太极体育和太极体育文化,不管是从体育的形式内容,还是体育所能达到的目的或者精神本质上来看,太极体育和太极文化都具有不可剥夺的意义。对传统体育文化中的这些优秀的精髓内容需要进行不断地强化,并且对其中的民族特色、民族认同感、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等精髓进行拓展传承。但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并不全都是优秀的,也有部分需要被重整或者创新。为了得到更好的创新继承,使得后续能够得到更有利的发展,需要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世界现代化体育文化结合起来。比如可以借鉴其他世界其他体育文化的优秀部分,像日本的相扑文化、印度的瑜伽文化,不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本质上都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另外,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也是一个动态的,不断积累发展的开放性过程,所以在继承中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当今世界在体育文化方面的主流方向,认清自己在传承上的优势以及劣势,改变自己存在缺陷的地方,与世界优秀体育文化合理地融合,创造优秀的先进的体育文化。

3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3.1传统体育文化多元化、世界化发展

在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发展上主要的趋势是多元化和世界化。一方面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要保持自己独有的特色,把传统体育文化的优秀部分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发展,实现多元化、多样化的发展。比如在传统体育文化在发展中要充分尊重各民族的传统体育价值精神和不同类型的体育项目,还要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对于传统体育文化的态度和日常的体育价值实现。在合理发展传统性的基础上,实现多元性、民族性发展,并且以传统体育文化核心价值作为价值理论基础,合理地发展其他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模式。另一方面需要将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与世界体育文化结合起来,在时代主流的号召下,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优秀内容应该要积极走出去,充分发挥政府以及社会的力量,使得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能够在世界的大舞台上实现国际性发展。比如在世界化进程中,培养公平竞争、团队协作、自强不息等体育精神,形成严谨详细的组织竞争制度等。另外,还需要站在人类文化发展的高度,拓展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空间,在全球化视野下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

3.2发挥传统体育文化优势,与社会、学校等体育项目结合

传统体育文化在进行现代化、世界化改造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地挖掘并发挥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优质资源,可以将这些优质资源或者优势与社会、学校等体育项目结合起来。首先,社会体育活动丰富多彩,不同的民族有各自不同的体育项目或者民俗活动,不同的社区、城镇农也有各自的体育活动。社会体育项目一般都是为了健身或者娱乐,所以在挖掘传统体育文优质资源的时候,可以把传统体育文化中的部分与社会活动相结合起来。比如将少数民族中的民俗节日、民俗活动与全民健身结合起来,使得传统的民俗文化与体育相结合,更好地发挥传统体育文化的优势。比如对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进行改造,将其作为农村或者社会健身的体育项目,在与农村或者社区体育项目进行结合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不同社区不同农村人群的不同特点,尽量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另外,我国传统体育集竞技、健身娱乐等功能于一体,所以完全可以根据不同年龄层学生的特点,选择传统体育中的优秀内容,并将其引入到学校的体育课程中。通过传统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项目结合,一方面让学生更好地接触传统体育,理解传统体育文化并将其进行发扬,另一方面也让传统体育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创造革新,在融合过程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发展。

4结语

综上,在全球化视野下,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一方面需要坚持自己的传统特色和独特的个性,使得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得到更好地继承;另一方面需要以开放宽容的心态去看待世界现代化体育文化,并学习和借鉴其中优秀的内容与形式,将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多方位地创造革新,与各民族体育文化、世界文化接轨,实现多元化、现代化以及世界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晋湘.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4-37.

[2]王志威.全球化视域下中国体育发展的反思[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1):21-25.

第6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本土音乐文化;传承

【作者简介】杨丹萍(1986~),女,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声乐和音乐教育

前言

本土音乐文化属于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播上较为关注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能起到教育人的作用,在教育人的方式上也与现代音乐教育有明显不同。对于学校音乐教育来说,经常会受到整体文化发展的影响,而本土音乐文化在教育上却很少受到限制,因此,应充分认识到本土音乐文化的重要作用,并将其融入到学校音乐教育中,以便将民族特色与世界文化连接在一起,形成新型音乐教育发展方向。

一、在音乐教育中融入本土音乐文化的重要意义

本土音乐属于地域性音乐,但也是社会文化产物,它的产生会受到生活方式、语言、民族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可以与其现有文化背景联系在一起,与其成为共生关系。再加上受到社会生活影响,人类发展需求也会不同,需要不断更新音乐意义与方式。如果能够将本土音乐文化融入到音乐教育中,研究其文化形态与现象,对现代音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我国本土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等一样,属于音乐文化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在内容与形式上各具特色,但却能够与之并立。若不将本土音乐文化融入到现代音乐教育中,就会使中华民族音乐被世界众人所遗忘,使我国在世界音乐领域中不占据任何优势,因此,要做好本土音乐文化在现代音乐教育中的融入工作。此外,学校音乐教育具有普及性,在一定程度上为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时间保障与空间保障,所以,一定要在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中传承本土音乐文化,促进其发展。

二、在音乐教育中进行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

(一)注重多元音乐文化理念的构建

不管是哪种教学,首先要转变与确立的都是理念。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也成为了世界各国关注重点,它的产生与本土文化形式的回归与兴起有直接关系,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合理对待与理解异域文化,注重挖掘传统艺术文化内涵,展现民族音乐魅力,多元化音乐教育也是实现跨文化理解的最佳方式。同时,很多国家都开始注重本土音乐文化发展,因此,我国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也应看到世界发展趋势,用多元音乐文化理念强化学生对本土音乐的认识,增强其归属感,找到合适的教学思想与方法,并认识到外来文化要发展应首先适应本土环境,满足相应条件,以此增强民族自豪感,将本土音乐文化发扬光大。

(二)创设适用于本土音乐课程使用的教学体系

无论是在哪种学科教育上,我国所采用的教学体系都是对欧洲体系的模仿,从未研究过适用于本土音乐文化的教学体系,这样也就限制了其知识体系价值的发挥,因此,需要创设适用于本土音乐课程的教学体系。如可以仿照匈牙利柯达伊音乐教学体系创建我国教学体系,从启蒙教育开始就注重本土音乐文化的融入,并将本土民间音乐作为音乐教材,提倡学校音乐教育应从民间音乐文化学习开始。为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收集与编制含有民族音乐特色的音乐教材,要求学生多学多练,同时合理搭配现代音乐教育与本土音乐教育。

(三)根据地域特点进行开设本土音乐文化课程

要真正将本土音乐引入到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中,就要根据地域特点开设本土音乐文化课程,注重与媒体、教材、表演等内容的联系,以便深化学生对民族地方音乐文化的理解,增加学生音乐知识底蕴,从而起到传承本文音乐文化的作用。如在闽南地区,在本土音乐文化教育中,可以将《天黑黑》应用其中,在陕北地区可以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引用进来,为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本土音乐文化的理解,还可以开设本土音乐文化欣赏课程与曲艺表演课程等。此外,还要将新的教学理念应用其中,注重全方位介绍音乐,并将其与政治文化、历史背景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就可以建成既坚实又富有特色的本土传统文化。

(四)做好教材编制工作

教材是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工具,也是传授知识的重要载体,为增强学生对本土音乐文化学习的意识,必须编制本土音乐文化教材供学生学习使用。尽管很多学校所使用的教材都是国家制定的,但由于要发展与传承本土音乐文化就要注重地方教材的编制,注重体现本土文化特色,要求教师做好国家指定音乐教材与地方音乐教材的结合工作,并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内容。如对于小学生来说,在本土音乐文化学习上应注重学唱本土歌曲,并适当的加入音乐基础知识与综合活动的开展,以便实现最佳教育。此外,为将本土音乐文化传承工作做到最好,还要尝试构建多元教育形式,培养民族音乐教学人才。

三、结论

随着各国人民民族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关注本土文化的发展,作为东方大国的中国也要在教育上注重本土文化的融入,本土音乐文化要发展就需要实现传承目标,增强国家本土音乐在世界音乐的影响力。现阶段我国已在多领域成为佼佼者,而本土音乐文化发展状况却不尽人意,这就需要引起教育研究者重视,在音乐教育中注重本土音乐文化的融入,以便促进其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娜.本土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实践与创新[D].赣南师范学院,2012.

[2]徐皖闽.对闽南地区学校教育中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的反思[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22-28.

第7篇

【关键词】中国法制史;教学;传统文化;作用

中国法制史作为现今我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的核心必修课,既是一门法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也是历史学分支学科。作为一门以文史哲及法学基本知识做基础的、艰深的学问,具有贯通古今、涉猎广泛的特点,从古至今不乏杰出学者关注研究,成果斐然、资料浩繁。由于学科研究领域时间跨度大,内容庞杂,不仅蕴含着中国数千年来依法治世的成功经验和历代法律智慧,还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和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人文内涵。[1]因此,中国法制史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一、中国法制史教学在传统文化传承的作用

(一)使教学对象更深刻地理解、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中国法制史学科作为法学与历史学的交叉学科,其教学过程可以使教学对象更加理性地从法制发展视角对特定历史时期各种现象予以专门解读,并有效实现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深入把握,而非简单的现象认知。中国法制史阐释了我国法律文化的继承、发展、变化,更体现了历史上多元文化、道德观念以及宗教规范等诸多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利用多种教学方式,使教学对象掌握了知识点,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国家观以及法律观,为学习其他部门法学打下基础,加深对传统文化理解。学好中国法制史相关知识,不仅能够明晰中国历代法律制度的发展演变,通过对比传统法制了解现代法律的不足,能够促进对现有法律制度回归传统并进行不断完善的思考、探索。同样结合外国法律移植对中国法律发展的影响,明晰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的不足,引导教学对象形成对传统文化存在负面或糟粕的客观认知,而非对传统盲目崇拜[2]。中国法制史作为专门以历代法制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对于现象的理解与把握更加回归于理性层面,回归于特定时代的制度环境、文化环境,更具有严谨性和深入性。教学对象做到了理解掌握,不仅能够对文化知识进行拓展,还能更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精髓。

(二)引导教学对象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法制文化内容丰富,精彩案例故事背后往往都有着特定时代环境的意义。教学活动需要不断引导教学对象感悟特定时代的制度、文化、风俗的深刻含义,而不应当仅仅是死记硬背、教条化理解。中华四千多年的法制文明从产生、发展,最终形成具有东亚区域影响的中华法系,以及近代引入外国法制而导致中华法系消亡,此过程的内容是复杂而丰富的,包含了历代统治者治乱得失的经验以及如何实现对多民族政权有效地治理控制。传统文化在法制史视阈下更能够体现出其广泛深远的影响,譬如重视伦理、弘扬儒家文化、矜恤慎刑、推重德礼教化等理念即使在当下亦有一定积极意义,有助于教学对象领略传统文化优秀的一面。(三)使教学对象感悟历代王朝国家治理的统治智慧中国法制史着眼于历代王朝国家治理,阐释历代治国安邦之法,对于特定时期具体问题采取的应对策略皆有所关涉,教学重心集中于此,更能深入研究和理解中国传统社会。教学意义则在于对法学学生树立国家治理和认识中国社会的大视野,引发教学对象对于此问题的深入思考与感悟。

二、中国法制史教学在传承传统文化过程中须重视的内容

(一)弘扬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历代倡导的核心伦理观并传承至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观念为国家安定、凝聚民心发挥重要作用。教学中要明确有关内容,增加相应教学内容,重点为教学对象树立起正确的国家观。

(二)传统法制具有礼法结合特点

西汉中期开始了法律儒家化进程,礼法结合成为中国传统法治文化的典型特征。儒家思想意识形态开始逐步以法律形式予以确认,从而将儒家理念推广至社会生活各方面。这种结合不仅使得儒家理念影响立法,也使得立法将儒家理念予以确认和推广,二者相互促进,影响深远。此内容对于探究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三)重视伦理传统

西周时期确立礼治,重视家族血缘的宗法观与政治结合,引导国法与家法的共存发展,形成了宗法文化、等级文化、忠孝文化。甚至这种伦理传统在西晋《泰始律》开始确立“准五服以治罪”制度,使得亲属之间亲疏远近关系影响具体定罪量刑。因此,在古代传统法律制度引入家族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特征。

三、结语

中国法制史教学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发挥着作用,强化了教学对象的文化认同,客观实现传统文化传承目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深入探索,将继续为着服务国家,建设现代化法治国家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晋藩.中国法制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第8篇

【关键词】汉语熟语;文化理据;文化观照

【中图分类号】H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3-0083-1.5

汉语熟语多是来源于民间的、在大众人群中普遍流传与使用的常用语,所以不可避免地,汉语熟语本身带有较为浓厚的民族特色与鲜明的文化内涵。作为我国几千年汉语文化的传承与体现,汉语熟语是我国人民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理据及文化观照。然而,汉语熟语中所蕴含着怎样的文化理据与文化观照呢?要探讨这一问题,首先应当对文化理据及文化观照这两个概念进行简单地了解。

一、文化理据与文化观照

(一)文化理据

同世界上的一切物质存在的发展相同,汉语言的发生、传播与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运转过程,而在这一自组织的运转过程中,每一项促动或者是激发汉语言存在、变异以及发展的动因,我们都将其称之为“理据”。如果将汉语言比作是一个特殊的生命个体,那理据就是组成这一生命体的基因。从理据学的角度上来看,汉语言同时具备有理性的意义和词义,同时还具有背后支持它的相应理据。所以,针对汉语言而言,这里所指的文化理据就是推动汉语言存在、变异及发展的文化动因或者是文化支持。

(二)文化观照

关于“观照”一次,在不同的理解中其具体的含义存在一定的差异,以美术学的字面意思来理解,观照就是仔细地观察、审视与思考比较;而从更深入一些的佛教观点来看,观照就是静观世界,通过自己的智慧去照见一切事理,所以,汉语熟语中的文化观照主要是指汉语当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作为一种特殊的汉语言形式,熟语因其紧密的词义与和谐的语音以及其特殊的来源而具备自身的独特文化理据与文化观照。

二、汉语熟语中蕴含的文化理据

从汉语熟语的形成来讲,古代神话故事、寓言故事、民族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各时期的文学作品、社会生活的发展历史以及整个汉民族的生产、生活、劳动经验以及知识的累积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汉语熟语的根本来源,可以说汉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及灿烂的文化遗产等对于汉语熟语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影响。

结合汉民族文化的发展,传统儒学文化、科举文化、宗教文化、经济文化以及文学艺术等都是汉语熟语形成的理据,这些文化理据当中,有些是直接作为汉语熟语的表现内容直接出现的,而有些则是汉语熟语形成的背景条件,汉语熟语与文化理据之间存在着一种孕育与体现的微妙关系,两者之间彼此影响、互相推动。

(一)儒学文化

儒学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内容,其以“礼”和“仁”为核心,以“中庸”为基本准则,将对血亲人伦、现世事功、实用理性以及道德修养等的重视作为主要文化特色。可以说儒学的思想文化对于后世的教育、文化与道德都形成了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汉语熟语也不例外。汉语熟语中一些熟语是在儒学文化的背景下形成的,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些熟语则是直接引用儒学文化中孔孟的原话,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另外,还有一些熟语是后人在儒学文化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如文质彬彬、成人之美等。

(二)宗教文化

汉语熟语中蕴含着深厚的宗教文化理据,而其中宗教文化又以道教文化与佛教文化对汉语熟语的影响最为突出。正如我们所了解的一样,儒、释、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组成,所以道教以其“清静无为”的道旨、“道生万事万物”的观点以及“天道循环、善恶承负”的主张而对我国传统文化、民间信仰以及民俗等形成了重要影响,在道教文化环境之下,诸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以及灵丹妙药等熟语开始逐渐出现,成为汉语熟语中的组成部分;而从佛教文化的角度上来看,佛教文化中苦、集、灭、道的“四谛”以及生、老、病、死、怨憎、爱别离、求不到、五阴盛这人生的“八苦”对我国文化形成了广泛、深刻的影响。也正因如此,才出现了苦海无边、极乐世界等汉语熟语。

(三)经济文化

哲学理论中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也就是说经济生活与社会文化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以我国采集经济之后的小农经济来讲,其主要特点就是生产力低,采用日出而作的经营与管理方式,人们周而复始地不停劳作,而这种在经济生活中所形成的经济文化又巧妙地成为汉语熟语的文化理据,像是“庄稼百样巧、肥是无价宝”这一类的农业知识类的熟语以及“坐贾行商不如开荒”这一类能够体现农民思想意识的熟语,都是在经济文化的影响下而形成的。

(四)文学艺术

在我国五年多年的历史传承中,各种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寓言故事、戏曲文学以及小说话本等都是我国文学艺术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综观我国丰富的汉语熟语,精卫填海、开天辟地、叶公好龙、邯郸学步、借东风、破天荒、唱双簧、字正腔圆等等这些熟语都是来源于这些文学艺术的特殊文学形式。

由此可见,汉语熟语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理据。那么,汉语熟语中又蕴含着怎样的文化观照呢?

三、汉语熟语中蕴含的文化观照

要对汉语熟语中的文化观照进行探讨需要从汉语熟语的基本特点入手,即以汉语熟语的结构稳定性与其意义的整体性为基础,从汉语属于的语形结构以及语义词义两个角度上进行分析。

(一)汉语熟语语形结构的文化观照

汉语熟语的语形结构主要由语音和语形两部分组成。

首先,从语音上来看,汉语熟语在语音上体现出特有的民族风格与传统色彩。每一个音节都高度凝练,共同组成一个语音和谐、形象生动、言简意赅、铿锵悦耳的有机整体,体现出一种韵律之美和匀称之美,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蒸蒸日上、孜孜不倦等这一类叠音、叠韵、双声以及平仄相间的成语;

其次,从语形上来看。汉语熟语在语形上所体现出的是一种高度凝练的匀称。这种凝练与匀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熟语在语言形式上不出现虚词,同时又讲求匀称与和谐。

另外,汉语熟语在语形结构上还一定的审美心理及语言心理的心理学文化观照,作为一种世代相承的汉语形式,熟语的定义、定型与传播可以说是存储于人们脑中的历史见证和历史符号,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将这种见证与符号传承下来。而句子的简洁、和谐、朗朗上口、过耳不忘等特点,正是充分考虑到了人们的审美心理与语言心理。

(二)汉语熟语语义词义的文化观照

就一般的汉语语言来看,其在词义上具备一定的显著性,汉语语言就是几个不同词义语义的集合,理解起来比较直接,就像汉语文化、汉语语义词义等的意义可以说是一目了然的。但是汉语熟语却大不相同,除了一部分谚语之外,大部分的汉语熟语在语义词义上都是隐性的,也就是说,其字面意思与深层含义之间大不相同。以胸有成竹来说,字面意思来看,就是人的胸膛中有完整的竹子,而实际上其深层的词义确是“事前有所规划、有所准备”。因而,对汉语熟语而言,基本上处理字面的含义之外,其通常还具有一定的引申义与比喻义。

四、结论

不难看出,汉语熟语一起特殊的方式将我国丰富多面的传统文化映照出来,不管是物质文化、心理文化、文学文化等都可以通过汉语熟语体现出来,与此同时不同时代人们在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也可以在汉语熟语中寻到踪迹。总之,汉语熟语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镜子,其中蕴含着丰厚的文化理据与文化观照。

【参考文献】

[1]李治平.维特罗夫・巴维尔・巴夫罗维奇.于汉语熟语问题的讨论[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2]王岩.汉语熟语的民族文化特征[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3]黄娟.从汉语熟语看中国文化价值观及其核心集体主义观[J].科技信息,2011(1).

第9篇

【关键词】蜀绣;涵化理论;文化传承;对外传播

蜀绣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丝绸文化中的精品和瑰宝,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2006年蜀绣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传承和传播价值。

但是与蜀绣自身价值与中国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相比,蜀绣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与中国其他名绣,如苏绣、湘绣等相比,发展情况也不容乐观。

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市场消费趋势的转变,直接影响到了蜀绣的传承与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蜀绣的市场竞争形势也愈发严峻。目前,成都市蜀绣产业目前年产值仅2000余万元,从业人员只有800余人。蜀绣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的发展都严重滞后。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蜀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历史文化、艺术、技艺及其产业政策等理论层面的探讨。蜀绣在高校的传承研究则很少,而关于蜀绣的对外传播方面的研究则基本上是一片空白。

如何使蜀绣为更多人所认识,如何使蜀绣的影响力超越西南地区,走向国际;如何使蜀绣在全球化背景中焕发出新的生机……这些问题则几乎无人认识和关注。

将传播学理论引入蜀绣推广中,可以使更多人认识了解蜀绣,并将蜀绣文化置于世界范围中进行讨论,并运用新媒体工具在推广蜀绣,对于蜀绣复兴具有积极意义。

促进蜀绣依托高校进行有效传承,并通过英语这种媒介走出国门,可以促进蜀绣在新的传播环境中进一步发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的校园传承研究和学院的特色专业相结合,并依托学院国际部学生的专业和语言的双重优势,力图找到适合蜀绣的特色校园传承之路和对外传播方法。

一、蜀绣研究的现状

蜀绣距今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西汉文学家扬雄在《绣补》一诗中最早提到“蜀绣”,晋代常璩在《华阳国志・蜀志》中,将蜀绣和蜀中其他的物产并成为“蜀中之宝”。清代道光时期,蜀绣已形成专业生产,成都市内发展有很多绣花铺,既绣又卖[1]。

由于地理位置和文化影响力,国内外学者关于刺绣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苏绣和湘绣的研究上。在对蜀绣的研究中,较为权威的有《中国蜀绣》以及蜀绣大师郝淑萍的蜀绣图集。这些文献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蜀绣的历史渊源、原料、针法、纹样及布局、艺术品图案等领域,而其他方面关于蜀绣的书籍、论文、音像制品都十分缺乏。

段德强在《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以蜀锦为例》一文中,用SWOT方法分析了蜀锦当下的现状。针对蜀锦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一些保护和开发的建议和措施。

在蜀绣与传播学结合方面,王雪梅、谭丹在《新媒介下蜀绣“关系传播”探析――以蜀绣作为国礼承载关系为例》中,从新媒介"关系传播"的理论角度出发,论述了蜀绣进行“关系传播”的必要性。

自蜀绣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如何传承、保护和发展蜀绣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对于蜀绣的校园传承方面的研究则主要是关于蜀绣如何通过职业教育来加以保护和传承:如四川新华职业学校就开设了蜀绣专业,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

二、涵化理论与蜀绣研究推广

涵化指向异文化学习和调整的发展过程[2]。

在人类学中,指不管人们愿意不愿意,只要发生文化接触,其社会文化就会发生变化。

在传播学中,涵化理论(CultivationTheory)又称“培养理论”,“教养理论”,“涵化假设”,“涵化分析”等,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格伯纳(Gerbner)于1969年提出。其理论假设为,“那些花费了很多时间生活在电视世界中的人更可能以电视镜头所呈现的形象、价值观、描述、思想体系来看待现实世界(RealWorld)[3]。电视媒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认知模式。

电影具有较长的观看价值,寓教于乐;电视的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这都是对蜀绣的传播发展十分有利的条件。

而互联网的传播方式更具综合性。首先它将信息传播系统相互融合,呈现出文字、声音、影像交融的多媒体形态,同时还把个人媒体、小众媒体、大众媒体融为一体。互联网的传播者和受众可以进行互动,个人获取和传播信息更为方便,跨越国境的穿透性强。

从上述理论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利用媒体工具推广蜀绣的过程中,面临着两次涵化的过程。

首先,电影、电视和互联网都是舶来品,其拍摄手法和传播手段无一不是西方文化的体现,在对蜀绣的研究、拍摄、传播中都会在传统的蜀绣文化融入西方文化色彩。

这必然在蜀绣的传播过程中烙印下深深的痕迹,特别是借由传媒类学校学生创作的作品。大学生是拍摄、传播技术的初学者,他们的年龄与阅历都处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击、碰撞、融合中。文化间的涵化明显反应在他们的作品中,再通过他们的作品对蜀绣文化本身和蜀绣文化所呈现出的传播形态产生影响。

有人认为,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涵化过程可能会对传统文化产生毁灭性的影响。这种担忧有一定道理,但并非必然,需要我们进行合理有效的处理和引导。蜀绣文化需要用贴合现代流行文化的方式吸引受众,才有可能达到有效的传播和传承。

另一方面,利用新媒体工具可以使地理位置遥远,文化差异巨大,对于蜀绣文化毫无了解的外国受众接触到蜀绣文化,进而对他们产生涵化影响。

要使得蜀绣真正走出国门,为外国人所了解、所接受,关键在于接触。只有让外国人有机会接触到蜀绣文化,才有可能使蜀绣迈出国际传播的第一步。而电视、电影无疑是可行的传播途径。

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大众传播拥有了互动性和参与性,这极大改变了传统电视影响的单向性和整体性。

在蜀绣文化的对外传播过程中,互联网是主要平台。蜀绣文化的传播者可以将影像、文本、音频等资料通过互联网向世界进行展示,使更多人认识蜀绣、热爱蜀绣。同时,观众认知的主动性在整个涵化过程中都对传播效果有着显著的作用,观众可以时时发问沟通,是传播者了解受众心理,从而调整传播策略,使蜀绣文化更有针对性,更具吸引力。

三、蜀绣文化对外传播发展建议

蜀绣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如何才能更好的传承和传播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制定传播策略前,需认识到蜀绣的对外传播过程经历了两次涵化:第一次是西方文化对传统蜀绣文化的涵化;第二次是蜀绣文化对西方受众的涵化。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提高传播者的文化自觉意识

在传播蜀绣的视频音频资料制作过程中,既要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又要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宝贵。互联网受众主要是青少年,最清楚他们兴趣喜好的是同年龄层次的青少年。所以蜀绣文化的天然传播者应该是传播类院校的学生。他们一方面掌握着拍摄的技巧,一方面控制着传播的内容,他们推进着蜀绣文化涵化的过程。

但在此过程中,需要把握好度。过度引入西方文化,将西方文化置于传统文化之上,甚至为了迎合西方文化而扭曲传统文化,都是本末倒置的行为。所以,提高传播者的素质,使传播院校的学生这一传播主体深入系统的了解蜀绣文化,提高自身文化自觉至关重要。

第二,加强国际文化传播人才的培养

传播本身就是一门科学研究,在大学教育中,不止要有精通拍摄技术和蜀绣传统文化的人,还应该要有在有了解传统文化、了解传播规律、了解对象国文化的人。

作为传播蜀绣文化的中介和桥梁,本身应具备民族性和国际性。要实现文化多元化,就离不开语言这个重要的媒介,离不开译介。这不仅可以让世界人民了解蜀绣,也是蜀绣走出去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同是也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

在对西方受众的涵化过程中,首先需要建立蜀绣文化产业。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新媒体的崛起与发展,文化制品呈现商品化趋势,国际文化交流日益产业化。在国内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文化、使蜀绣文化在国内文化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同时,还应坚持发展外向型的民族文化产业。

发展蜀绣文化产业不仅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更重要的是可以为蜀绣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经济支撑,有效缓解蜀绣技艺从业人数少,产值低的窘境。

其次,积极利用新媒体工具,建立传播蜀绣文化的精品网站。

网站的内容、形式都应该因时应是,采取多种传播形式和传播手段,内容丰富,页面精美,互动流畅。

在受众方面,网站应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海外华人和留学生的。在这一类网站上,以中文作为主要传播语言,将蜀绣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纽带,连接海外华人和留学生与祖国的血缘亲情。

另一钟是针对世界各国的外国人。在这一类网站上,应以英文为通用语言,各国母语作为主要传播语言,重在介绍蜀绣文化的历史文化渊源,以大量的图片视频资料,使初次接触蜀绣的外国人理解蜀绣文化,热爱蜀绣文化,进而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除此以外,还应加强与东亚国家的文化交流合作。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越南在历史上同属于汉字文化圈,彼此间文化背景、文化认同程度高,审美情趣相似,更容易理解蜀绣文化蕴涵的历史与文化。在东亚的经济交流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巩固文化之间的共性,形成合力,共同推广蜀绣文化。

运用新媒体媒体工具传播蜀绣文化,可以使外国民众认识蜀绣,了解蜀绣,对于蜀绣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有助于蜀绣的传承,更有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的对外传播策略的研究,包括蜀绣的校园文化传承及其英译研究成果,也可以推而广之用于中国其他刺绣和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当代社会,麦克卢汉所提及的“地球村”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这个日趋“狭小”的世界中,文化的多元化已经岌岌可危。蜀绣作为濒危的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得到有效的保护。而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断推动蜀绣文化的传播,使更多人了解蜀绣,热爱蜀绣。

参考文献:

[1]朱华.蜀绣文化探讨[J].四川丝绸,2008(4)

[2]关世杰.国际传播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99

第10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员工;凝聚力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一、企业文化建设需要航标

塑造企业文化的办法有很多,但根本的还在于企业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有没有决心和勇气先把自己塑造为企业文化的典范,首先能不能自己先认同并传播公司的文化,是决定企业文化成败的关键。

企业文化带头人的行为是塑造企业文化典范和榜样,是形成企业文化的根本动力。通过行为影响可以使企业文化实现从文字到行动的转化,并产生影响,改变效益,达到企业最终目的。通过行为的影响可以使企业员工从内心接受并认可企业文化、价值观,从而转化成一种自发的动力和行为习惯,形成一种力量,而这种力量,并非是依靠制度管理所能达到的。作为企业家,必须不断学习,同时要有责任感,处处起到带头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的倡导者的行为上升为理论,变为企业文化,得到企业上下、全社会的认可;只有这样,才可能使企业文化产生力量,否则,企业文化不过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几个生硬的文字!

企业领导是企业文化的航标。企业领导、管理者首先从思想和认识上深刻理解文化,并形成行为习惯、思维模式、做事风格,进而影响企业和核心骨干、企业团队,最终形成企业管理制度,深入到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等每一个环节,以产生销售张力、竞争张力、发展张力。企业文化不是开几次会就能产生的,也不是员工自觉产生的,它来源于企业领导者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企业领导是榜样,是企业文化的影子,企业领导的所作所为传播出去,被员工所接受,就会影响员工的行为、习惯,员工的行为传播出去,也就代表了企业,也就形成了企业文化。企业领导不仅是企业文化的首倡者和领头羊,更是企业文化的“航标”。

二、企业文化建设需要管理

依靠管理手段来塑造企业文化,就是要把企业员工的个人的价值观引导到企业价值观上加以溶合,引导员工的事业心融入到企业的发展目标,倡导企业精神形成员工的精神支柱,使员工的思想和命运与企业的兴衰联系起来,聚合员工的能力和才智,达到员工与企业共存的境界。

员工贯穿着整个管理过程,也是企业文化形成的主力军。企业文化的塑造必须体现以员工为本,得到员工的认同和接受,才能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形成有效的人性化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为员工提供良好的自我实现的工作氛围和发展机会,员工在企业中受到重视和尊重,其工作成绩受到认可和赞赏,由此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文化同时也对员工产生着无形的约束,形成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形象标准约定俗成,培养员工形成良好的习惯,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和价值。

用管理手段塑造企业文化,通过制定企业CI手册、员工守则、企业行为规范和相关制度流程等,来明确企业文化,就必须使员工从思想上理解,从心理上接受。而企业文化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要使企业文化真正落地,用管理手段强化企业文化执行力是不可缺少的,同时还要依靠制度来强行推广,达到员工无条件执行。另一方面通过激励方式,如员工绩效、年未总结表彰等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创新,提高员工忠诚度,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企业文化是管理出来,这绝非是一句空洞的口号。纵观国内外各大知名企业,以及文化突出的企业,在公司内部通过各种有效的管理手段使企业文化得以上行下效,产生深远影响,进而传播到更远。同时,由于企业有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底蕴,更使得企业的发展如鱼得水,市场竞争势如破竹。

三、企业文化建设需要载体

企业文化活动是为了让更多员工参与企业的文化建设,亲身体验和感受企业文化内涵。企业文化可以通过活动载体实现,而载体要形式多样,创造性的开展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广泛参与。如开展“销售竞赛”“生产技能大竞赛”,为完成全年任务指标输送强劲动力;讲厂发展史、未来发展前景活动,并将企业文化理念宣传到每一位基层职工;开展百日安全竞赛活动,把优秀企业文化落实到具体的安全生产上; “三八节活动表彰”,通过展示不同岗位上杰出的女性风采,让广大员工再次深刻感受到企业文化魅力;“户外拓展活动”打造团队精神理念,向社会各界传播企业品牌形象与团队协作,同时还可以增强员工的荣誉感和归属感;春联征集书画、摄影等活动,内容反映企业发展变化及宏伟蓝图;宣传企业文化稿件征集,在公司OA系统发表稿件等,弘扬企业文化,倡导企业文化精神。企业文化载体要有活动、有故事、有典型。

有活动。有活动才能让人快乐。一个企业只有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群众性的文体活动、各种劳动竞赛、优秀员工评选等活动,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参与热情,才能在给员工带来快乐的同时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正是有了这些活动载体,企业文化才得以生动展现。

有故事。有故事才能让人感动。理念的东西只有通过通俗化的故事才能吸引人,深入浅出的说服人。伟人所讲的愚公移山故事,让亿万人民记住了做事要坚韧不拔、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因此,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可以通过能够打动人的故事来展现。故事应与当地历史文化和企业实际结合起来,这样才会有历史厚重感和现实真实感,从而为人们所认同。

有典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典型是最有说服力的。典型犹如企业的“灯”与“火”,“灯”可照路,“火”可暖人。通过身边和典型事例,让大家学有榜样干有工作热情。使员工明确方向、坚定信念、不懈追求;而且能够激发员工的创造活力,为企业发展壮大献计献策。

四、企业文化建设需要氛围

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认同和共享。没有认同的文化就没有价值,一切手段必须在认同的前提下才有实效,所以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是管理者的又一重要责任。

营造企业文化氛围的目的是把企业文化渗透到基层每一位员工中,让全体员工都了解企业文化。有载体才能有感知,有宣传才能有氛围。通过开展员工企业文化宣贯活动,可以大大增强企业主人翁意识,广泛宣传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通过内部或外部报刊杂志、局域网、互联网、广播台、电视台、板报、橱窗、简报、广告牌等渠道及征文比赛、文艺演出、教育培训、学习交流等活动,并建立相关管理机制,使抽象的文化理念具体化与形象化,让广大员工亲自接触、内心感知具体文化,把对企业文化宣传的触角延伸到基层每一位员工,在不断推广中,慢慢地把意识形态的东西渗透于员工的血液,成为指导工作的工具,进而形成行为的习惯,实现企业文化的自觉。在公司办公信息软件上建立平台等形式,共享企业文化建设成果。通过开展企业文化培训,交流会,总结提高企业文化推广落地的经验,将企业文化价值理念渗透到管理方方面面。

五、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创新

企业在发展,企业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同样随着社会与企业的发展而发展。企业文化要随着企业的不断创新而创新,要随着企业发展需要而变革,要通过创新与变革,为企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其原有的文化部分不适应企业的需要甚至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这就需要参企业文化进行创新。及时发现企业自身文化在不同阶段的不足或缺陷,从而及时进行变革与创新。此外,员工素质的提高也是企业文化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教育培训、文化宣贯等,企业员工的素质得以提高,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必将使企业文化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使企业文化的激励、协调等功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企业文化的创建可以汲取古今天中外优秀企业的文化营养,从中领会其真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培育自己的企业文化。但企业文化是不能模仿和照搬的,企业文化不是企业资源的硬件,它是企业的软件部分,这种软件只有自己去开发,它是企业在多种文化氛围中塑造与提练中发展起来的。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坚持宣传、不断实践和不断规范的结果。企业文化需要通过吸收集体的智慧,不断补充,不断修正,不断自我完善中逐步形成。

在企业新旧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中,只有勇于革新旧文化的企业,才能使企业的文化意识形态全面提升,以适应新的经济环境,获得更强的生命力。使企业永续经营,基业长青。因此,企业文化必须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革,经过创新才能有发展,才会成功地将无形的价值转化为有形,全面提升企业效益。

六、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传承

第11篇

【关键词】 初中英语 文化 差异 比照

培养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鼓励他们在深入体验和主动对比中发现更多的精彩,不仅能使得他们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还能够使得他们在自觉运用的过程中提高综合运用准确性和灵活性。从中西方文化差异中找出异同,能利于学生在主动实践运用和综合判别分析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感悟,帮助他们增强英语学习激情和兴趣,满足全面发展需要。

1. 对比文化传统背景,开阔视野

任何文化的产生都与人们的生产劳动密切相关,是建立在一定的认知思维情感基础上的体验和概括。通过对比传统文化背景,能使得学生在有效掌握各自异同的基础上,更好帮助学生理解彼此之间的异同,形成正确的语言使用规则和方法,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综合运用能力水平。

教学实践证明,对比中西方文化传统背景,能使得学生在从中发现更多的乐趣和意义。在指导运用时,一方面,尝试运用多元化的学习资料,通过运用互联网络、报刊杂志等载体来了解与课程学习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汲取丰富文化营养,发现更多有趣的文化背景素材,便于识记运用;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的形式,找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在,围绕传统背景产生以及表达运用规则,建议学生从中发现更多有价值意义信息点,帮助他们在深入挖掘和了解的过程中形成更为全面的思维感知。通过中西文化传统背景的对比,能使得学生形成更为鲜明的深刻感知印象,便于增强学习动力。

通过对比传统背景来丰富教学,更利于学生灵活掌握语言运用规则。例如,在译林版七年级下册《Unit 1

Dream homes》的“Reading :Homes around the world”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就“What’s character about home in Japan?”和“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our home?”进行深入思考,要求学生在掌握房屋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围绕各国人们在房屋居住方面异同进行深入探究,并建议学生就“Which information do you read from the article?”等提出自己的意见,帮助他们深化感知。

2. 对比文化表达交际,深化感悟

从文化交际中体味英语使用方法,更利于学生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增强认知感悟深度和广度。通过对比文化表达差异来活化教学过程,能使得学生主动运用好文化知识,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来鼓励他们在实践运用中更好全面掌握和灵活运用。

在运用指导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以及运用的要求,建议他们在自我学习探究和实践表达中,突出方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在指导中,一方面,多引导学生针对文化在表达中的内涵意义和功能进行综合分析,鼓励他们在实践运用中按照表达思维要求掌握交际技能;另一方面,建议学生根据文化交际要求,尝试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予以呈现,帮助他们在主动尝试的过程中找到学习运用的策略。

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引导学生针对相应的文化进行综合交际,能使得他们在表达中掌握有效的运用方法。例如,在七年级下册《Unit 2 Neighbors》 的“Good neighbors”教学中,根据中西方人们在邻居相处中的思维价值异同,引导学生找出各自的差异,并建议学生围绕“Do you know Simon’s neighbor?”和“Who is your good neighbor?”进行主动表达,鼓励他们针对各自的邻居不同,建议学生就“What do you usually do with neighbors at weekend?”等问题,运用同桌交流和小组对话的方式进行交际。

3. 对比文化传承发展,灵活运用

文化具有可发展性和传承性,通过分析对比来引导学生针对文化的异同进行学习借鉴,更能使得他们加深理解运用。对比分析和综合运用过程也是学生语言文化知识不断积累和丰富的过程。

在运用中,教师不妨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鉴别发展,以文化运用在表达交际中的发展为契机,一方面,找出西方文化在传承和变化中的发展趋势,让学生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找出其中的变化;另一方面,多给学生自我搜集和主动学习的机会,多给他们欣赏原声类的影视片段,帮助他们增强理解诶感知。建议学生能够在充分搜集和运用现代媒体以及语言文化读物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通过理解感悟和想象思维来深入学习探究,并建议学生通过运用真实情景交际来深化语言文化学习过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文化知识进行灵活表达运用,以此来培养其发展创新精神。

综上所述,运用对比分析的教学方式优化跨文化教学,能使得学生在带着问题和目标主动探究中增强认知感悟,更好激活认知感悟思维。在对比分析中,突出文化理念、价值观念和民情风俗等异同,鼓励学生在主动鉴别赏析的过程中更好开阔认知思维,提高他们英语学科综合素养。

第12篇

关键词:大众审美文化;大学审美文化;理念价值;传承构建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public aesthetic culture, university aesthetic culture should notonly inherit thegood traditions of ideas and values, but also keep pacewith the times to constructand perfec.t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aesthetic culture, on the one hand, has to pass on the humanistic and guiding ideas. On the otherhand, onthe basis of the practice, ithas to construct the innovative ideas combinedwith the transcendence, with the pursuitofharmonious beauty, and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ofmankind as its goa.l Meanwhile,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aesthetic value and social value, constructing humanistic value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with the is also nee-ded.

Key words:popular aesthetic culture; popular aesthetic culture; ideas and values; inheritance and construction

20世纪90年代,大众审美文化迅速发展,人性世俗欲望的诉求是其兴起的基础,电子媒介为其插上了翅膀,市场经济为其提供成长的沃土。随后,大众审美文化带着娱乐性、商品性、视像性、复制性等特征,以不可阻挡之势影响并冲击着大学审美文化。

大学审美文化作为一种精英文化,是在大学审美文化理念的引领下,大学审美文化价值观的指导下和大学生实践活动的互动中形成的。然而,由于大众审美文化对大学审美文化的价值和理念造成了一定的消解和颠覆,所以,当代大学审美文化一方面有必要接受传统审美文化中优良部分使其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根据社会发展方向的变化,构建新的审美理念与价值。

一、大众审美文化视野中大学审美文化理念的传承大学审美文化理念是大学人在总结长期的审美经验和文化学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大学人经过理性思考和高度概括形成的,是对大学审美文化的本质性、规律性的判断和看法。[1](P332)大学审美文化理念的形成,既有大学发展历史上原创性的成分,也有根据已有理念再创造的部分,还有借鉴外部先进理念的成分,是继承、学习、借鉴和创造的结果,当下的大学审美文化在此基础上,传承了传统审美文化的人文性和引领性的理念。

人文性主要表现为自大学创建之时就以育人作为根本宗旨;以关注人的具体生存、启示人生意义、引导人去追求人性完满的特性为根本目标。《大学》开篇便讲: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所谓“大学之道”实际上是指为学与为人之最高目标境界,最为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为教、为学、为人的“大学”理念,显示着一种强烈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精神。如今的大学审美文化仍然显示其独有的人文精神,表现在:指导大学生在感性的审美中进行理性的思维;从关注感性生命出发,在审美的过程中体会美的意蕴;启示人用理性的思维思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通过完善审美理想追求人性的完满、人格的完善、人性的自由。大学校园建设是大学审美文化人文性理念得以传承的环境条件,大学校训是大学审美文化人文性理念得以传承的形式载体,大学审美教育是大学审美文化人文性理念得以传承的根本方法途径。人文性是大学审美文化的灵魂,是大学独特价值的表现。

引领性是指由大学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对社会在经济、精神、人才方面的引领作用。从知识的角度看,大学不仅传授知识,而且创造知识;从人才培养来看,大学承担着精英人才培养的使命;从大学本身来看,大学不能脱离社会单独存在,大学最具有批判精神、创造精神、人文精神。因此,引领性是大学审美文化价值的体现, 是大学办校的理念宗旨。大学审美文化引领性理念使得大学生更加具有责任意识、敢于担当、道德感强烈,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发展。由于大众审美文化本身很难自主、自觉地形精神的机制,所以就特别需要外部力量的引领。这种引领更重要的是入乎其中,激活、提升大众审美文化的精神属性和价值意义。当一批批具有较高审美修养和人文素质的大学生进入社会的时候,当新的审美文化理论融进社会的时候,自然就会对整个社会的审美文化的经济、人文精神产生积极作用。

二、大众审美文化视野下大学审美文化理念的构建传统大学审美文化理念总是围绕着感性形式、理性精神、超越功利、审美愉悦,以求共鸣、神韵、意境的审美享受和精神升华。然而,在大众审美文化的影响下传统理念被颠覆,大学校园里的庸俗化现象,大学办学的功利化追求,特别是大学生游戏人生的态度等等,都足以说明大学生审美文化人文理念被消解。梳理或重建大学审美文化理念,要求大学生要在理性与感性、情感与理智、集体与个体、大学与社会、现实与未来之间寻求平衡。

第一,在实践的基础上,构建创新性与超越性相统一的审美文化理念。实践作为人的生存方式,综合了人的自由性、创造性、超越性、目的性的特征,大学审美文化理论创新以关注人的生存、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这就要求把实践作为创新的基础和理念的重要内容。实践作为人的生存方式,总是在主体、对象、环境等因素构成的关系中展开,主体、对象、环境等因素在实践中形成认知关系、伦理关系、审美关系,由此而产生真、善、美。

大学审美文化理论的创新是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和当代实践的感性倾向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通过创新才能找到理论发展的正确方向,才能引导审美实践的健康发展。超越性是对当下的反思批判,对理想境界的不断追求,是在传统的文化形式和现今的文化状态下有所创新,创造新的审美文化载体和形式,以此来表达大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审美理想。超越性本质上是要靠主体自我去超越功利和世俗,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超越现存状态,在克服具体实践难题的过程中必然会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品格。创新理念正是体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提出其办学理念:“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种办学理念和实践理念,使30年代的清华名师云集、睿才荟萃。时至今日,清华大学仍以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理念为我国培养大量的社会精英。社会转型的全面推进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来临,为审美文化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学术环境、文化环境;大学理论研究者的反思和独创精神,是大学审美文化理念创新的关键和希望。

第二,在审美文化与人的发展的统一中,构建以追求和谐美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的审美文化理念。泰戈尔是一个典型的“和谐美”论者,他从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中发现了美,并给出结论:“美是梵性的和谐真理的感性显现。”各种美的要素按照一定的组合秩序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就是美,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离不开和谐。和谐是一种关系,以多种要素相互并存为前提,以相互作用为关键,以相互融合为目的;和谐是一种状态,一种有序、协调、平衡统一、完美的状态;和谐还是一种超越,超越世俗的欲望,超越生命本身的限制,超越人格完善的境界。如今我们强调和谐,是因为我们缺少和谐,现在的审美文化只强调娱乐、和利益,只是一种所谓的美,没有真、善的基础,不是和谐的美、真正的美。

马克思说过:“对美的追求是人类的本能。”追求美,就是追求和谐,追求进步,追求充满生命力的思想和精神。通过和谐美的追求才能使人得到和谐的发展。大学生不仅渴望知识的索取,更多的是对美的追求和人自身的和谐发展的关注。和谐的美能够激发人的情感,在情感中融入理智的真与感性的善,达到真、善、美的统一,实现人的和谐发展。

三、大众审美文化视野下大学审美文化价值的传承所谓审美文化,是人类文化系统中的一个相对独立而又渗透于人类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的子系统。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它是指人类各种审美方式和审美意识物化形态的总和,具有独特的功能、意义和价值。[2]大学审美文化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大学生与审美、大学生与社会两个方面。

首先,从审美文化的方面来看大学审美文化的价值表现在:第一,审美理想是当代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也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传统的审美理想能够指引当代审美之路的发展方向;引导美学理论的健康发展;强化美学的道德价值;指导审美理想教育,塑造社会主义新人,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最美的理想目标。

《列子》以“心凝神释”为审美理想,《淮南子》以“真人之游”为审美理想,这些审美理想都以“美的自由人生”为人生目标。第二,审美观念体现着大学审美文化具有美化人与社会关系的价值。审美观念是大学生在审美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直接指导大学生的审美活动,制约大学生对美的创造,规定大学生立美和审美的方向,因而必然成为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审美观念直接受世界观的指导和制约。[3](P141)因此,大学生作为社会的建设者更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完善审美观念。第三,审美趣味体现着大学审美文化具有美化人生活的价值。在精英审美文化群中,中国古代文学有一个“史记”和“诗骚”传统审美趣味。晚清时期,小说这种原本不登大雅之堂的文体,也开始具有了较高的审美趣味。到了时期,新文学则成了当时“高雅的审美趣味”。不管怎么演变,审美趣味都反映人在审美活动中自我发现、自我实现的需要,对现实生活中各种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和现象表现一种富有情感的、具有个性的主观偏见和兴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应该传承审美文化的人文性和高雅倾向,体现自己的价值取向,不能被世俗的大众审美文化同化。

其次,大学审美文化价值还体现在人与世界的整个关系上,即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正是审美使人直面自己的灵魂,从而将自己的全部心灵秘密揭示出来,使人的心灵渗入生命意义之光。[4](P134)审美,是人与他人心灵的沟通和灵魂的默契达到彼此深切的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爱”正是在对真、善、美的追求过程中形成的。每一种审美文化都是对当时社会文化现象的总结, 反映了时代人物的形象与时代的变迁。通过审美活动,达到自身关照,实现自身的净化。审美文化不只是对具体、现实现象的反映,而且是关注人类生存的根本处境与终极价值。审美文化的价值同时表征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上,大学审美文化的人文性与引领性不仅标志着对世界文化体悟的程度,也标志着人关于存在本质的最高哲学的理解。人通过审美认知世界,直观自身,体现人的价值。

四、大众审美文化视野下大学审美文化价值的构建大学审美文化随着主流文化的发展产生相应的变化,也会随着大众审美文化负面的影响而产生动荡。国家危难之时,大学生会挺身而出,吹响“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号角,当受到大众审美文化商业性、娱乐性、功利性的冲击,大学生又涌动着“一切向钱看”的暗流。大学审美文化价值在政治信念与理想信念、价值判断与自我价值、心理意志等方面都面临严峻的挑战。大学审美文化价值观的构建更多地是要体现国家、集体与个人三者利益的统一,使自身提高的发展的同时引领大众审美文化向更高的层次提升和发展。

第一,大学审美文化人文价值观的构建。在人文性理念的引导下构建大学审美文化的人文价值,是大学审美文化发展的需求。在我国古代,人文教育很受重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套完整的人文主义教育原则,并造就了一个能够以天下为己任的“士”的群体阶层。[5]根据价值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宗旨的特性和人文的以文化人,促进人的精神升华和自由发展为本的特性,可以得出结论:人文价值是满足人探索生活意义,追求理想生存,实现自身发展的需要。人文价值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因为人文价值最集中、最鲜明地体现着大学教育的根本宗旨,对大学文化的其他价值起导向、统摄、促进的作用。

人文价值产生于现实与理想的相互作用;人文价值指向于人的精神世界,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人文价值的目标指向于实现人的生存意义、人性完满、人的自由发展。人文价值体现在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认识和把握物质生活对人的意义就体现出人文价值;当自然科学显现人类的精神追求并应用于理想生存境界的创造时,也就体现出人文价值。

第二,大学审美文化社会责任感价值观的构建。

责任感是一个人对自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括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和他人,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责任感,人只有有了责任感,才能具有驱动自己一生都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才能感到许许多多有意义的事需要自己去做,才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6](P130)一本好的文学作品,一首好的音乐歌曲,一部好的戏曲影视,可以鼓舞未成年人从善如流,乐观自信,积极向上;一部不健康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可以把未成年人引向善恶颠倒、美丑不分,意志消沉。大众审美文化无孔不入地渗透到大学的每个角落,“兽兽门”、“校花门”等事件早已把道德、人格尊严、审美标准抛在脑后,唯一的目的就是名利的收获。这些对个人对社会不负责任的态度消解着大学生的审美判断和价值思维,大学审美文化的社会责任感也变得浅薄、淡化。如果一个人没有社会责任感,又怎能奉献社会、服务社会?大学审美文化没有社会责任感价值观,又怎能实现引领大众的理念?“大学生”不仅仅是一个称号,更代表着一种责任。大学审美文化更要具有社会责任感,从而引领整个民族、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纵使大众审美文化消解、冲击着大学审美文化,我们还是有理由相信大学审美文化能够走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因为大学是一个组织程度和自律程度很高的教育机构,它能主动地从管理上防范各种不良思想倾向的蔓延与恶化。[6](P49)大学成员的个人素质较高,能够自我批判和反思,从而重新构建新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大学审美文化要以负责任的态度,以其特有的人文特征、创新性和超越性的理念引领着大众审美文化走向积极健康,实现其人文价值。

[参考文献]

[1] 叶碧.大学审美文化教育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

[2] 陈新汉.关于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研究的思考[ J].唯实, 2002(7).

[3] 仇春霖.大学美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4] 胡经之.文艺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第13篇

“外来“与“本土化”的关系。企业文化的创新更多是需要企业在发展中不断进行总结归纳,并将企业发展中的一些优秀的具有概括性的元素上升为企业文化,从而指导日常的行为规范制度,推动企业的发展。但同时,企业文化的创新也离不开企业对外来的优秀文化的移植与吸收。一味地提倡企业文化创新的“本土化”,很容易造成企业文化与整个市场环境的脱节:而单纯地靠“外来”的优秀文化进行企业文化的创新很难获得企业员工在自身岗位上对企业文化的自觉执行,从而造成企业文化在实际执行中的脱节。因此,企业文化在进行创新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外来“的企业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一方面要及时地发现企业内部的优秀元素,并予以归纳、总结、提升;另一方面,要作好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组织好员工学习外界优秀的企业文化,从而在企业文化创新中把”外来“与“本土化”的企业文化相结合起来,实现企业文化创新最大化的成功。

老员工与新员工之间的关系。企业文化的创新离不开企业员工的认同与执行,随着企业文化的创新,特别是企业文化在移植了外来“优秀的企业文化元素后,员工原有的观念、行为的准则以及企业的制度规章都可能发生改变,作为企业的老员工,由于对原有的企业文化的理解,在企业文化的传承上,更能准确地把握,但同时习惯了原有的企业文化,也可能对创新的企业文化表现出不适应。而新的员工特别是一些刚刚参加工作的员工,对新的企业文化的创新可能更容易接受并更快地适应。因此,在企业文化创新中,要充分利用老员工对传统的企业文化的理解帮助新员工更准确地理解现有的企业文化,同时,也要求老员工要在一些创新的企业文化中与新员工一起,共同探讨,以确保创新的企业文化在执行中的准确与到位。在企业文化的执行中,实现老员工与新员工双方关系的和谐至关重要。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企业文化是一种企业的理念,而思想政治工作则是保证员工队伍稳定的关键。在企业文化的创新中要注意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向与夯实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因为企业文化的创新而忽略了抓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只有抓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保证整个员工队伍的稳定,才能确保企业文化创新在工作中得以执行到位。而企业文化的仓Ij新带来企业优秀的理念也会给员工队伍的稳定带来积极正面的影Ⅱ向,也就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扎实开展。

企业文化创新与行业共同价值观的关系。任何一个企业都有其自身应尽的社会责任,达到的基本社会道德底线。烟草行业作为一个肩负烟草专卖职责,维护国家利益与消费者利益的行业,行业的企业更应该树立正义的正确的企业文化。因此,烟草行业在企业文化的创新中绝对不能背离行业”两个至上“的共同价值观,而要紧紧围绕行业的共同价值观,设定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在维护好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的前提下,进行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文化理念与执行的关系。企业文化关键在于要通过员工的执行,落到实处。没有员工的执行到位,企业文化的创新只是停留在观念上的创新,对于企业而言是没有任何的促进作用的。因此,在确定了正确的企业文化理念之后,企业的管理者更应该把企业文化创新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员工对新的企业文化的执行上来,要组织员工对企业文化理念做好学习与把握,通过对员工进行的企业文化理念的宣传发动,提升员工对企业文化理念的理解深度。同时,做好企业文化的细化、量化与日常的考核,把企业文化的理念通过员工的正确解读与认同,执行到位。

第14篇

关键词:传统茶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域问题;对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影响,帮助青少年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道德标准,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国家核心价值观的传达有着决定性意义。针对大学生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研究是针对高校新课程改革出现的不同思路,是基于民族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关系衍生出的内容,研究内容更加具体,拥有更强的可操作性。本文主要从论域、论域问题及对策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与现代教学实践结合,确保学生通过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了解传统茶文化,使我国传统茶文化焕发全新活力。在思想政治课中不断加入新的文化元素,在优化课程结构的同时增加学生对课外知识的掌握量,有助于学生形成符合核心四项要求的“三观”。

1大学生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论域

我国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要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史、传统茶文化传承与两者内在联系三大论域。

1.1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史

我国饮茶历史悠久,品茶作为文人雅士娱乐、社交的重要内容被赋予了丰富文化内涵,其中茶道提倡的君子之道(例如:礼仪、谦让)等优秀品质,是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着大量交叉的。传统茶文化中做人做事的道理和古代名人的哲理小故事可以被引申到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生活化场景阐释理论内涵,使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血有肉。我国作为古老的礼仪之邦,传统文化对个体的道德修养有着很高要求,全面学习掌握优秀传统文化对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发掘我国传统文化精华有着重要实践意义。

1.2传统茶文化的传承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挑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过分教条和完全排斥都是片面的。在充分了解传统茶文化基础上,实现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是发展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传统茶文化中强调的和谐有礼,茶艺文化中对生活的热爱和美的追求是与时代精神相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针对地从中汲取养分。

1.3两者内在联系

我国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是以传统茶文化思想内涵为基础,将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交叉。茶叶的冲泡、饮用过程有的礼仪环节和操作技艺,蕴含着我国传统君子对生活的态度和与人相处模式。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就是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与教育,这和传统的中华文化中的君子之道是相通的,先贤故事的引导侧面激励学生自发严格要求自己,知行合一、谦谦君子等传统观念对当代道德观念的塑造有着重要导向作用。因此,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都是教人向上。

2大学生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域存在的问题

2.1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没有明确认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网络信息,生活节奏的加快使独立包装的快销饮品受到校园欢迎,品种多样的饮料选择使学生忽视茶叶,由于缺乏充分了解特色传统文化的环境,大学生对传统茶文化认识普遍不足。青少年是发扬传承传统茶文化的重要预备力量,但目前大部分学生对茶文化的了解还停留在影视作品,即使少数喜欢茶饮品学生也更愿意选择简便快捷的茶包。对传统饮茶风俗不够了解,是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工作开展的最大障碍,一些人认为两者结合就是单纯地把茶文化学习列入思想政治教育课本。这种错误的理解使一线教师不相信茶文化理论会对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积极作用,面对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问题大多老师持怀疑态度。

2.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忽视传统茶文化积极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提高群众思想道德水准的重要手段,也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公共课程。长期以来采取相对刻板的理论教学和单一的应试考核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固化,学生大多通过背诵方式记忆知识点获得好成绩,对测试之外的知识缺乏学习动力。授课教师对常规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工作主要依靠课本“照本宣科”,没有了解过学生的掌握情况和接受能力,片面采取“老师划重点,学生背重点”学生对教学新元素的引入比较排斥。授课教师需要认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茶文化的积极作用,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使学生关注的焦点不再集中如何应付考试,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2.3研究方法存在误区

由于研究时间较短,我国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过程存在着一些方法误区。首先,传统茶文化涉及范围广阔,单纯以学科建设角度分析会存在偏差,一些学者将传统茶文化割裂对应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断章取义的理解无法触及传统茶文化的真正内涵。其次,文化的创新和融合应当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充分了解上,单纯强调理论的逻辑性忽视传统茶文化所处时代背景,无法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传统茶文化传达出的时代精神。受错误研究方法的影响,我国传统茶文化理解存在较大差异,口径不一的研究结果无法很好融入常规教学中,为研究理论的实践造成很大难度。

3解决论域研究存在问题的对策

3.1明确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方法

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目的:是希望可以通过文化的碰撞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因此,两者结合需要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通过对传统茶文化的不断内化,使两者达到有机统一。现阶段,针对高校对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关注度不够,应当在具有可操作性基础上,通过教研活动、主流媒体宣传等方式确保工作的顺利展开。考虑到我国传统茶文化的丰富内涵不能急于求成,要立足于高校教学实践稳步展开,使教师和学生有机会充分参与到学科改革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传统意义上比较“枯燥”的思想政治课发挥出最大效果,教学相长,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

3.2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入传统茶文化

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增加传统茶文化元素,以课后课题活动、著名典故分享等形式使学生具备基本茶文化常识,逐渐对茶文化产生兴趣,避免生硬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添加传统茶文化理论知识。教师应当注重自身业务能力的培养,通过不断再学习,定期组织茶艺工作者在校展开讲座及实践教学,帮助在校师生对传统茶文化的发展和蕴含的思想政治内容有所了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需要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确保实施开展教学实践必须的经费和活动场所,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对传统茶文化的理解。

3.3针对研究方法误区不断修正

意识到研究方法存在问题,就要带着问题不断纠正调整方法,开拓学术事业全面看待传统茶文化。传统茶文化的作用不只局限于对已有理论的支持和解释,其本身依然具有学习价值,需要我们不断通过研究发掘出有价值的部分。在研究中引入实证,避免单一逻辑推断可能带来的谬误,从实证入手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在传统茶文化中更广泛的应用科学研究方法。

4结束语

大学生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论域问题及对策,可以在帮助高校进行特色学科建设的同时对大学生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丰富。这种结合利用传统茶文化涉及的多种知识,寓教于乐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加深大学生对传统茶文化了解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为弘扬传统茶文化和现代教育结合提供全面的帮助和可行性平台。

参考文献

[1]康韻,刘毅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对策研究[J].现代妇女(下旬),2014(1):80-82.

[2]白莹,李永勤,喜超等.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研究———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7-81.

[3]刘晓乾,任淑红.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及其对策[J].科技信息,2009(1):683.

[4]董盈盈,都晓琴.价值认同视阈下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3):9-12.

[5]王红.现状、不足与未来展望———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1):1-4+8.

[6]王红.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3):88-91+97.

[7]胡万年,伍小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回归与融合[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1):46-51.

[8]赵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以苏州大学中国传统文化工作坊为例[J].华夏教师,2016(5):80-81.

第15篇

【关键词】医院品牌文化建设

【Abstract】Hospital culture i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gradually formed in the hospital Feng is the sum of all employees, common pursuit, observe and uphold the values, ideals and beliefs, moral norms. Its core is the hospital spirit and core values. Through the hospital spirit, foster and promote the service idea establishment and transformation, the core values of the strength and guide, cohesion, unity of thinking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Key words】The hospital br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引言

医院文化体现在医者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对待使命。在一个文化厚实的医院,从医者懂得尊重自己的天职,懂得尊重患者托付的生命,懂得协作和奉献,以保持不苟且,不霸道,不势力,永不停息的探索状态。笔者认为,医院文化建设的成功实施,应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一、反映医院文化传承因子

医院文化建设,首先要从文化传承因子入手,每个医院在科研教学、医学事业、医疗作风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独特的文化因子。科研教学、医学事业:求索、创新、敢为人先、钻研、革新、勇于探索、不断突破; 医疗作风、临床工作:严谨、求实、认真、负责、精益求精、高质量、严要求、求精; 团队氛围、整体印象:友爱、团结、仁爱、互助、人情味浓、以人为本、合作、和谐、荣誉感[2]; 实践层面、社会责任:负责、社会责任、敬业、不怕吃苦、成就感、归属感、奋斗、勤奋。因此,医院的院训,价值观,精神及其他理念,一定要体现这些文化因子。

二、把握医院历史发展脉络

医院发展有其自身的独特规律,很多医院当年都是从教会转变过来, 有些从行业转过来,有些则是作为投资,出发点不同,历史发展也不同。医院的历史发展脉络有时也体现一个社会的变迁,从侧面反映整个时代的发展。通过总结,笔者把医院发展分成四个阶段:仁爱济世,风雨同舟, 和衷共济,盛世人和。这其实也是从医院起源于教会医院,创始人的“仁爱济世”; 发展过程中,遇上,与国家,与民族,风雨同舟, 共过难关; 共和国成立后,全体医者和衷共济,同心协力; 最近十年, 医院在各项指标均创造历史最好记录,开创了盛世人和之局面。

医院品牌文化,是贯穿在整个医院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核心部分和内在灵魂。医院管理者们应从更深入的角度思考着,把西方先进的人文医学与中国自身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树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医院品牌,在服务好本土大众的基础上,创造出能够享誉世界,传承百年的医院品牌。

三、符合医院内在发展规律

医院的内在发展规律关联着医疗体制的形态与变革。在强调医院文化时,要更多强调医院的社会公益性,尤其是公立医院。总结诸多医院发展历史,就不难明白,为什么绝大多数多医院提倡“仁爱”、“厚德”、“奉献”等。在医院发展规律的描述上,我们要站得越高,文化就越有感召力。如北京朝阳医院“救人为本、经营为道”就将救人与经营有机结合起来。

四、体现医院自我发展定位

每家综合医院都有许多专科,且分为一二三级,每一家医院都不可能把所有的专业都做强。因此,在文化的定位上,一定要有所侧重。从整体来说,可以更多从医院道和德的层面来阐述,如果是专科医院,可以从术的角度来沟通。如山东齐鲁医院的院训就是 “医道从德,术业求精”,从医道医术综合阐述。如天津是眼科医院:珍爱眼睛,让我们的世界更清晰,则更加明确的显示了医院的特征。因此,医院在文化发展定位时,一定要根据自我的特色,不能人云亦云,否则最后落下一个邯郸学步,不知所云。

五、便于医院对外宣传推广

好酒也怕巷子深,医院也是如此。如果能够把医院的文化体现医院的一些特色,使人过目不忘,当然是最好。如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天津市南开医院“中西合璧,日新月异,德高医粹,至仁至信”就将中西写进去。武汉协和医院中就有“协诚人和”,一看就知道是“协和”。

六、解决医院品牌文化建设的三个维度

扎根本土,放眼世界。在中国医院品牌文化建设中,既要从传统文化精髓中汲取营养,传承以人为本、仁善立业、大医精诚的思想,提高个人修养、获取智慧,也须从西方医学中学习其人文精神,由此构成医院的文化理念体系。并随之形成一套行之有效地行为准则规范,促使文化理念渗入到每一个工作细节中去。同时借鉴现代品牌管理体系,树立清晰明确的品牌形象,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文化感受。

l、气质

任何组织文化的存在,都是对组织成员内在意识和外在行为的引导和约束。通过传承、倡导、强化这种文化,培育医院的精神气质,塑造具有高度理性的专业精神。当价值观被内化为组织成员D N A 的一部分时,一所医院的精神气质由此形成。

文化理念是品牌文化建设的支柱和灵魂。一个组织的文化理念体系首先是由两个主要元素――“使命”和“价值观”交织而成。“使命” 是对医院存在的根本理由的定义和描述,对医院起到思想约束和精神牵引的力量;而“价值观”是对医院在达成使命时所依附的价值信仰的定义和描述,价值观的一致性、相容性是管理活动中人们相互理解的基础, 是组织成立、管理成功的必要前提。当把“使命”和“价值观”两个元素得以明确后,就能勾勒出一套驱策医院不断发展的完整的医院理念体系。在中国,“大医精诚”的理念,“医者仁心”的美德贯穿中国医学理念几千年[3]。一个有着优秀的文化理念的医院,通过传承、倡导、强化这种东西方结合的文化,培育医院的价值观,塑造具有高度理性的专业精神。这些价值观与医院管理行为间的联系是相当直观的,这就是医院进行品牌文化建设的推动力:医院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是构建医院品牌、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利器。

2、行为

马斯洛曾说: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医务人员的举手投足、是否以患者利益至上、是否对工作孜孜不倦, 这一切的行为既是传达医院气质的最佳载体,也是医院品牌文化战略得以成功的基础保障。

规范的病案书写与总结就是文化最好的践行例证,医生不仅要记录患者的基本情况,还在“初步诊断”前描述“本病特点”,要搞清楚相应的鉴别诊断。这就要求医生对诊断结果负责,以严谨务实的逻辑关系来书写病案。这样的病案总结,既需要医生自身不断进修的深厚医德修养,又需要严谨科学的职业素质。

3、品牌形象

品牌形象是医院文化建设中的重要表现。一所医院的精神气质通过视觉形象的语言传达,更能清晰直观的传播给目标受众,加强认知记忆。优秀的品牌形象不仅仅是推动医院发展的工具,它还将以最佳的美学表达方式来呈现医院独特而动人的一面。这些年来,品牌形象战略被中国越来越多的医院管理者们所认知与接纳,对于任何一个追求可持续性发展的医院来讲,品牌形象的确立无疑都是万里最关键的第一步。

最近,中央电视台着名主持人白岩松在北京协和医院建院90 周年的活动中,以“常识,理解和幸福”为关键词,结合亲身经历,生动地讲述了他对医生职业的理解,他说“治疗有尽头,而抚慰永无尽头”, 这不就是一个医院应该带给患者的最好感受吗?

结语

总之,当下处在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和医疗改革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信仰、财富、职业归属等价值观的转变。这个时刻,更需要结合传统医学“大医精诚”理念、西方医学的人文精神、伴随我国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而来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从而建立与时俱进的医院文化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 许 苹 张 周琳等谈医院核心竞争力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1):5-7.

[2] 贺 莲 陈丽莉 加强医院护理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护理氛围 当代护士,2007;14(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