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培养思维的策略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众所周知,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合作下,主动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积极探索,在掌握知识、习得方法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那么如何设计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思考、主动探索、发展其数学思维能力哪?
一、 问题驱动策略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问题的终结点.在数学教学中通过提出具有启发性、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可以明确学生思维的方向,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例如,学习“圆周角”一节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圆心角的概念,这时教师可以在同一平面内,分别画出角的顶点在圆外、圆上、圆内(包含圆心)的三种情况.
问题1:点A在O外,点B、B、B在O上,点C在O内,则∠A、∠B、∠B、∠B、∠C应该分成几类?为什么?
问题2:探究同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之间的数量关系.
操作:(1)画出一个任意O及O上的任意两点A、B(如图2);
(2)画出所对的圆周角.
研讨:所对的圆周角有多少个?它们可以分成几类?
归纳:(1)通过操作,学生会发现所对的圆周角有无数个(如图3);(2)在所对的无数个圆周角中,可分为三类:圆心在圆周角的一边上(如图4①)、圆心在圆周角的内部(如图4②)、圆心在圆周角的外部(如图4③).
操作:(3)在图4中,设所对的圆周角为∠ACB,并画出所对的圆心角∠AOB(如图5);
研讨:(1)图5中,哪一幅图最简单?∠ACB与∠AOB有怎样的数量关系?(2)另两幅图中是否也有相同的规律?你打算怎样研究?
经过思考,学生不难发现图5①较简单,∠ACB=∠AOB,通过研讨、交流学生会认识到需将图5②、③化归为图5①,从而构造出过C点的直径(如图6).
最后得出“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是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思考、解决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由此可见,问题是驱动学生思维的“催化剂”.
二、 创造性思维策略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活动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的具有高度的独创性.它的思维方式不是孤立的、单一的,而是刻意创新的思维,是一种独创思维.它常常能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放射性的联想,产生一种新颖、独特和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
例如:求运算式+++…+的值(结果用n表示).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1)设计如图7所示的正方形求+++…+的值;
(2) 设计如图8所示的三角形求+++…+的值.
总之,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发展了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才能揭示事物本质,思维的创造性、批判性才能更好的体现出来,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更好地的发展.
三、 抽象思维策略
概念、判断、推理是抽象思维的三大形式,在教学中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抽象思维的基础,只有在概念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正确判断,进而进行推理,达到发展抽象思维的目的.
如:“ m2+1994m是一个平方数,求m的最大整数值”,需要使学生掌握正整数、完全平方数的概念的基础上做出判断.
要使m2+1994m是一个平方数,可设m2+1994m=x,而x>m,故存在正整数k,使x=m+k,于是m2+1994m=(m+k)2=m2+2mk+k2,
只须求出k即可,推理过程为:
m=.
因为m>0,所以1994-2k>0 , 即k<997.
因为越大,k2越大,而1994-2k越小,
所以k取996,取得所求最大整数为m==496008.
四、 强化语言表达策略
关键词:思维能力;小学英语;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4-0041-01
在英语学科中,思是指学习者的抽象性思维(Abstract thinking)、创新性思维(Creative thingking)和逻辑性思维(Logical thingking)等。英语思维能力是指培养学生随时随地都能用最简洁的英语流利纯正地表达头脑中的所思所想的能力。
学生学习英语注重听、说、读、写、译五大技能以及这些技能的综合运用。从这些方面来看,可以说我国小学英语的教学是比较成功的。但是我国小学英语课程是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开设的,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已经凸显出来。在英语教学中,我们教师如何做才能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呢?
一、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
大家都知道,无论是学习英语还是其他学科,中国学生学习的勤奋程度不差于任何一个国家,甚至比他们更加努力。在中国,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还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生面对的就是一张考试卷。但是,学习英语的目的不只是考试,而是还可以同外国人交谈。因此,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朱智贤等人专门通过实验研究来揭示教育在思维发展中的作用。结果证明,“教育是作用于思维发展的决定因素合理的、适当的教育措施,把握客观诸因素的辩证关系,能挖掘小学儿童思维品质的巨大潜力, 并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说,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可以培养的。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放射性思考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延伸,从而有效地帮助学习。小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但此时仍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正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而思维导图正是架起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桥梁。此时小学生初步接触第二语言,无论是单词还是句子的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挑战。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运用思维导图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编写思维导图,能够有效地辅助教学。久而久之,学生便养成了英语思维习惯。
二、创设真实情境,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
我国开设小学英语课程以来,不同地区的学校所使用的英语教材不尽相同,并且小学英语的教材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变化之中。无论教材怎样改变,小学所涉及的知识点都没有变,语言也没有变。笔者注意到这些年来教材的不断变化,体现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在内容上更加接近生活,在形式上越来越完整。这些教材变化的最大特点就是在教材中增添各种各样的精美图片和趣味性的故事。编者越来越注重通过真实的情景的设置来合理地编排教科书。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和改变教学策略,注重创设真实的英语情景来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如《BBC小学英语》的3B教材第三课“How Much Is It”,本课涉及到了各种水果的名称,及对价格的询问所涉及的相关用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方面是在教授新单词部分,教师准备多种水果图片,这样在教学中能够给学生一个最直观的感受,然后教师会提出几个关于水果的问题,如Do you like fruits ? Which fruits do you like best ? Why do you like it?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让学生通过不断地说来加强对单词的记忆,从而达到教学的最高境界无形记忆。第二方面就是对所学的句子巩固提高,可以设计人物角色扮演活动,把整班同学分成四组,选取一些学生轮流当售货员,一些同学当买货者,让学生用英语自由地交流和购买水果。对售货员和买货者有个硬性规定,就是No Chinese!如果在每节英语课上教师都尽力去还原当时的语言环境,在真实的情景中进行教学,时间久了,学生就会忽略汉式思维并能很自然地转换为英语思维。
三、丰富跨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
文化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号化结构。跨文化是指对于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要学好英语最容易的方法就是去那些讲英语的国家,如英国、美国、加拿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紧密相联系的。中国的文化与外国的文化会有很大差异。所以,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地丰富学生的跨文化知识。如《EEC小学英语》的4A教材第一课“Good Morning,Mom”中,涉及到句型What is for breakfast ?及一些关于食物单词如orange、egg、milk 、jam、toast。教师在讲授本课内容时,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查一些资料,关于外国人经常吃的食物有哪些?如salad、 turkey 、bread 。其次,教师可以给学生留这样一个任务:制作一张关于食物文化的调查表格,让学生展示中国和外国的早餐种类有多少?然后向学生们介绍外国人通常吃哪些食物?从而让学生意识到中西文化间的区别。这只是很小的文化差异,随着年级的增长,教师可以适当地多延伸一些跨文化的知识。文化的范围很广,如这个国家的历史、艺术、、开放程度,这对我们小学英语教师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
教法又称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发展的方法。依据不同的指导思想,我们可以把教学方法大体归为两大类,即注入式和启发式。注入式就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很显然这种教学方法缺点是忽略了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改革的今天,这种教学方法是不可取的。启发式则是指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指导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的方法。启发式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积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的几点尝试。如《EEC小学英语》的3B教材第五课《You Look Great!》中,首先,教师与学生进行简单的问候 Good morning ! How are you today ? I’m fine . Thank you . And you ? I’m fine ,too . 其次,教师在导入环节运用谈话法导入。You wear a new cap ! You look great ! 然后教师会问全体学生 Yes or no?OK .Let’s say together ! You look great ! Let’s chant ! 这样,在导入环节教师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新授环节,笔者以讲授法和演示法为主,教师首先为学生创设合理的语言环境,然后展示教材中一张图片,Do you remember our good friends ? Where are they ? Do you want to go with them ?Ok, Let’s study !向学生播放flas。让学生看过第二遍后,带领同学们模仿,最后设计一个 A Show Time !让学生把这节课所学习知识展现出来。在教师的一步步引导下,不但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能够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采用以实际训练为主的练习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如说话的练习,小作文和创作的练习,技巧的练习,解答问题时的练习等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的内容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而不能长期使用一种教学方法。教师运用教法的综合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对于小学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英语的教学离不开教法,但在教学中怎么“教”,才能充分培养小学生英语的思维能力,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研究。
小学生作为英语的初学者,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可忽视,绝非是一朝一夕的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策略,注重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愉快的氛围。
参考文献:
一、从“数学猜想”走向“数学发现”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进行科学的思维方法的示范、点拨、训练的意识不强,忽视关于“学习方法、思考策略、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因此,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示范、点拨和训练,帮助学生去领会思维体操“编排意图”,使之“动作到位”,从中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受到恰当的思维训练。如教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时,笔者是这样进行思维的渗透与训练的。
1.计算观察。把下列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
思考:一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取决于它的哪一部分?为什么?
2.思考探究。怎样取决于分母呢?引导学生观察分母,并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探索。
3.提出猜想。通过以上观察,学生提出猜想:一个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分母中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5.修改猜想。讨论得出: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分母中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6.论证猜想。教师指出:分母只含有质因数2或5的最简分数都能由分数的基本性质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而分母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的最简分数不能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使学生真正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
以上教学,通过“猜想―验证”的途径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索与发现,培养学生敢于大胆地猜想数学规律的能力,使学生由“数学猜想”走向“数学发现”。在这一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形成过程、规律的发现过程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帮助学生学会科学地思考问题,体现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二、充分展现学生数学思维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三种思维活动:数学家或作者的思维活动(隐含于教材之中),教师的思维活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数学思维活动,学习数学家思维活动的成果,并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展现思维过程,“让学生看到思维过程”应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具体应该做到:
1.钻研教材,让学生看到数学家的思维过程。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数学教学中,通过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从中领略到数学的某种奇妙,学习到探究问题的科学方法,而且能使思维能力得到逐步的培养和发展。
2.合理引导,让学生看到老师的思维过程。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师在备课时早已探究过。对教师都是已知的,对学生则是未知的,教师往往会把自己思维过程中失败部分隐藏了,将最有意义的东西抽象掉,正如贝尔纳所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因此,我们要将教学作为一个过程来实施,揭示思维过程,突出学习过程和方法,特别是教师应展现自己对某些问题的思索,想学生所想,使学生能看到老师的思维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合作交流,让学生看到学生群体的思维过程。既然数学教学中存在着数学家(或作者)、教师、学生三种思维活动,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材与学生、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播能否形成很好的互补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积极引导,提供比较充分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展现各自的思维过程与方法,从而突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如在教学“通分”(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展现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的:在比较完两组同分母分数及同分子分数的大小之后,教师出示 比较,谁大谁小?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组分数分子、分母都不同,以前的方法不管用,该怎么办呢?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展现不同的思考方法。
最后大家认为:生4和生5的方法具有普遍适用性。
……
上述教学片段,通过设计分数大小比较的情境,一方面,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在合作交流中获得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出“算法多样化”;另一方面,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来尝试、探索和发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比较,并从中选出最一般的方法,为顺利地引入通分创造了条件。
三、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笔者认为注重多种思维形式在教学过程中的灵活运用十分必要,因为它有利于揭示知识的个性化建构过程,从而真正体现出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新理念:“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看下面一则案例。
问题:如下图,有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在它里面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面积是多少?
关键词:英语思维能力 选手 培训 培养
职业英语技能大赛展现了中职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并为中职学校提供了互相交流英语教学经验的平台。在英语技能大赛中,中职学生朝气蓬勃、青春靓丽、积极上进和敢于表现的风采也得到了体现。职业英语技能大赛为团体赛,由两位选手组成参赛小组,比赛内容包括在线测评、情境交流、职场应用、职业风采四个环节。
英语技能比赛项目比较多,内容复杂,涉及面广泛,整个比赛其实是展现参赛选手英语思维的过程。例如,情景交流项目中,选手首先要将看到的图片转化为语言信息输入大脑,经过认知、对比、分析、理解、记忆、推理、归纳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对图片信息进行处理,然后用英语表达出来。这一过程是图片语言与英语表述能力的相互转化,如果选手具备英语思维能力,就能在半小时的准备时间内,将图片信息用英语完整地表述出来,使语言知识得到应用,让评委老师刮目相看。在训练过程中,选手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重视语言的输入环节,缺少对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思维和语言材料缺少联系,输出环节没有得到重视和锻炼。很多学生学了多年的英语,还是听不懂、不会讲。笔者在选取英语技能大赛参赛选手时,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选手的笔试能力比较好,但口语较差。本文探讨了学生英语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培训过程中采用英语教学
中国人说中式英语(Chinglish),经常让外国人不明所以。中式英语就是中式思维的产物,只要具备了英语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中式英语的产生,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自己。在英语思维的培养中,汉语的频繁介入成了最大的障碍。在培训的初级阶段,教师要努力创设英语情境,营造一个英语的世界,用简单的英语组织教学,学生听到的是英语,看到的是英语,口中表述的也是英语。从而让学生沉浸其中,将汉语渐渐淡化,能对英语指令做出直接的反应。随着培训的深入,要不断更新使用英语,使英语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融入选手的思维中。这些语言逐步被学生掌握,在情境中为学生所用,这样学生就建立了英语与客观事物的联系,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在培训过程中,教师所讲的内容直接转化为学生的实践,大大提高了学生使用英语的频率,减小了汉语的干扰,学生的注意力得到了更好地集中,观察和感知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思维更加敏锐,联想能力也得到了更加全面而丰富的发展。在培训冲刺阶段,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后,可以采用全英语交流模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营造英语交流氛围,为学生参加比赛做好准备。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启发英语思维能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兴趣。”参加英语竞赛的学生对英语都非常感兴趣,也乐意体验英语世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相关的图片、英语材料、实物、视频呈现出来,更加直观地让学生感受英语,减少学生用汉语思维的时间,巧妙地避免汉语的介入,促进英语语言思维的发展。例如,在职业风采这个环节,师生一起创设情境,笔者选的是“丝绸之路”这个题材。教师找来关于丝绸发展的英语视频、著名丝绸公司的外文网站、丝绸产品的英语介绍、英美国家对丝绸认识的材料等,与学生一起观看,一起讨论。学生和老师在观看、讨论的过程中,理解了用英语表述丝绸的历史、发展、产品类型等,使学习的知识很快以英语的思维方式融入大脑,变成生动的英语语言。根据所选材料视频,师生一起编排了“丝绸之路”的谈话节目,作为职业风采项目的展示,赢得了评委的高度赞赏,在这个环节中取得了最高分。以多媒体辅助,启发学生的英语思维,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成长。久而久之,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和能力逐步得到锻炼和培养。这样,英语和汉语的翻译关系就转变为英语与直观媒体的翻译关系。当然,教师选择的素材非常重要,要对学生有启发性,视频材料应是地道的英语材料。
三、开展英语口语模仿训练,提高学生英语思维能力
模仿是语言学习的最基本途径,在英语思维能力培养方面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模仿是一种实践活动,是指在理解语言材料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地道的美语语音、语调的模仿。理解性模仿是表达的前提,模仿同时也是一种再造想象,模仿得越逼真、地道,再造想象就越丰富,运用能力也就越强。模仿是把听到的语言材料转化为运用的有效手段,是培养英语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培训过程中,笔者选用了《走遍美国》这套生活化的美语教材。
学生对语言有很强的敏感性,辨音非常准确,模仿起来准确度非常高,在语音、语调的模仿学习中有很大的优势,一定要注意模仿的准确性和经常性,让学生模仿教材的录音,听较地道、标准的语音。在模仿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学生对单词、词组的发音,更要重视对句子的整体模仿,包括语调、节奏、重音等。录音播放后要给学生留出模仿的时间,模仿过程一般是:先让两名学生一起模仿一遍;然后再模仿个别单句,让选手独立重复;第三遍再让学生一起模仿,注意语音、语调。短句模仿一遍,长句、难句、重点结构要重点模仿。模仿同时是记忆过程,在模仿中进行有意记忆,力求会意并形成相应的形象思维,加深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在个别模仿时,一个学生在模仿,另外一个学生在心中无声模仿,默默重复,加深记忆,这样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联系量,教学效率更高。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聘请英美国家的外教,开展交流活动。
此外,朗读和背诵英语文章,对学生语感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着重要作用。英语句子和文章朗读越多、越熟练,就越能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并受到一定的感染,文章中的短语和句式表达也就越容易被学生消化吸收,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背诵课文同样是提高英语思维的重要方法。通过不断的背诵,学生的理解能力就会增强,从而能流畅地进行语言表达,并且逐渐形成英语思维习惯。
学生参加比赛,成败的因素有很多,就短时间的培训而言,要想达到比赛的最佳水平,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是有效的手段,有一定的实用性。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也有很多,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性格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不断总结与归纳,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达到教学效果。同时,在课堂上进行推广,推动学生英语水平的整体提高,促进英语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Jeremy Harmer.How to Teach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张光明.英汉互译思维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张爱琳.跨文化交际[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一、民法思维的特点
民法思维是指按照民事法律的逻辑和理念来分析、解决民法问题的思维。民法思维是学习民事法律人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也是民法学习当中要有意识的进行培养的法律思维能力之一。一般而言,民法思维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以及民法理念的强化。
(一)民法思维具有抽象性
民事法律规范具有一般性,而现实中发生的一个个民事案件则具有特殊性。在分析民事案件的时候,我们必须进行仔细的观察、分析,将案件的焦点问题从案件本身抽象出来,并使其与相关的民事法律原理、规范相衔接,最后才能正确的解决问题。民事法律关系体现的是与公民息息相关的社会生活,它无疑是纷繁复杂的。所以,我们有必要掌握案件事实背后本质的民事法律问题,进而分析、推理,那么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民法本身就是由具体而又复杂的社会生活抽象而来,民法所涵盖的民事权利能力、民事法律关系等概念均具是抽象的,所以必须培养自身的抽象思维能力与之相衔接。
(二)民法思维强调逻辑性
民法知识体系是依一定的逻辑关系组成的有机整体。它看似繁杂,其实内部都是环环相扣的,点和点之间都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而不是粗糙地糅合、堆砌在一起的。民法有自己总览全局的调整范围、调整原则以及调本文由收集整理整手段,这些综合性的规定限制约束着民法分则的具体内容的实施。可见,民法总则和民法分则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民法分则的内容不能逾越总则的概括规定。所以,在民法学习中,我们必须特别注意民法思维中的逻辑性。掌握逻辑性就好比顺藤摸瓜,势必会让我们的民法学习事半功倍。
(三)民法思维强调独特的民法理念
我国民法是在借鉴、吸收、继承法德大陆法系民法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法律体系。民法经过悠久的发展,已经形成了高度概括性的民法理念,这些民法理念是民法体系的精髓和支撑,他们在民法体系当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一般来说,民法解决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纠纷,在民法当中公民平等的享有民事权利和平等的履行义务,所以民法理念包括私权至上、主体平等以及私人自治。
二、高职教师民法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民法思维能力培养的目的
民法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法律人的全面培养。相信学了法律,但是不能利用法律解决案件,是法律人的耻辱,也是现今法学教育的悲哀。社会需要的是实干人才,而不是只会死记硬背法律条文的书呆子。法学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能够将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识投入到实践当中,实现法律的价值,而不是将法律知识束之高阁。民法思维能力的培养无疑有利于法学教育的实现,即法律人在脱离的学校之后,能够运用自己的民法思维能力灵活而又具有创造性地解决所面对的纷繁的民法问题。另外,民事法律关系其实也是法学教学必须达成的最基本的而又无比重要的目标之一。
(二)高职教师民法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1.培养民法概念分析能力
概念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当中,对所感知的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概括而形成的。民法概念可谓民法体系的基石,我们在民法学习中首先接触到的便是民法概念。民法概念是相关民法问题本质特征的整合,有着自己独有的内涵和外延。培养民法概念分析的能力,掌握概念当中的要点以及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区别无疑有利于整个民事法律体系的学习。民法概念是民法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认同,它将民法的相关内涵以简短的句子、简单的语言表述出来,能够给法律学习者更加深刻和直观的印象。所以,培养民法思维能力应从分析民法概念开始。
2.培养民法条文分析能力
民法条文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民法条文有着严密的逻辑顺序,即一定的行为模式和一定的法律后果。民法条文是根据一定的立法精神制定出来的,民法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等均体现在其中。严格来讲,几乎没有一个法条能够独立解决民事法律问题。所以,在规定同一问题的不同法条中,我们必须首先弄清法条的性质,才能解决适用问题。一般而言,法条有任意性法条和强制性法条、不完全性法条和完全性法条、上位法条和下位法条以及同位阶的法条,这些法条之间有着一定的限制作用,只有对相关法条进行分析,才能适当的解决问题。 因此,培养民法条文分析能力有利于民法思维能力的培养。
3.培养民法立法分析能力
立法分析是培养民法思维的重要途径。法律必须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朝令夕改无疑会导致对法律权威的亵渎。但是,法律又不能一层不变,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改变,法律也必然要与之接轨。否则,用已经不适宜的法律来解决当下的问题当然不能获得法律所追求的正义,法律的权威也将受到极大的冲击力。因此,立法的演变方向一直都是朝着更加贴近现实社会、更加完善的方向前进。与此同时,法律当中蕴涵的本质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就民法来说,无论其立法如何改变,其保护平等主体私权,禁止公权力的强行介入的理念是不会改变的。 因此,培养民法立法分析能力不仅可以让人了解到民法立法精神的改变和民法立法完善的进程,还可以让人从立法演变中领会到民法逻辑的完善,这无疑有利于提高民法思维能力。
所谓“设为导学”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停留在肤浅表面的认识时,教师不能把正确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死记结果,而应该在此处设问,促使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由此,课堂教学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当学生在建立知识的过程中,对一些概念的本质还未能充分认识,或者说还在困惑不解时,教师采取的一些必要设问,常常会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去探索知识。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这节课时,学生通过动手实际操作,折一折、剪一剪,探究得出了一个结论:圆柱展开得到的长方形与圆柱底面的周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宽与圆柱的高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让学生经过分析、比较,概括出:圆柱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接着教师再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圆柱展开一定是长方形吗?有没有特殊的情况呢?”学生立即陷入了深思中。在学生猜测、联想过程中适时引出“圆柱展开还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或正方形”这一结论,学生很快就被吸引住了,思维也就越加活跃。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把学习的主要内容以限定的形式告诉学生,而是向学生呈现有关知识的反例子。学生通过这些实践例子去探索,去猜想,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质疑争论的策略
“质疑争论”就是在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比较模糊、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教师设计疑问,从而引发学生争论,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由于学生的个性、生活环境的不同,他们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层次和素质的高低也不同。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理解比较困难的问题。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假设和疑问,共同来寻找问题的最佳理解和解决的方法。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认识”时,在学生简单地认识了长方形的形状及各部分名称后,我并没有着急讲解长方体的棱、面的特征,而是让学生利用学具自己制作,从而引导出长方体棱的特征。就有学生提出:“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每个长方形有4条边,即24条除以2得到12条棱。”这分明是创造性思维在闪光。
三、知本求源的策略
一个人的思维可分为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两种形式,它们处于矛盾的两个方面,没有逆向思维也就没有正向思维,反之亦然。数学中有许多可逆向的性质和法则,恰当地运用这些可逆性质和法则,可达到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
例如教学“图形与变换”一课时,既要让学生懂得正向叙述的意思: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180°……同时,也要让学生学会反向叙述:绕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180° ……我们要根据不同知识的范围,学生不同的心理水平,采取不同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逆向叙述数学命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四、适时沟通的策略
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纵横串联,相互沟通,从而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教师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本领,让学生通过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数学问题。
关键词:思维状况;思维形式;教学策略;质疑
数学教学是师生思维活动的教学,我们进行数学教学时一定要先寓教于乐,考虑学生的现有思维活动状况,力求探索适合学生情况,与实际结合,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学。心理学证明,每个人的思维能力都随着年龄的递增而发展,同样,学生的思维水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也是不同的。学生在掌握知识,思考方式、方法,思维水平都有明显差异。因此,要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要上好数学课,使学生有所收获,教师就要结合学生的思维水平,讲解问题时使学生易于接受,培养学生数学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
一、要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和思维形式
我们知道,中学生的运算思维能力还不是太成熟,水平不算很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在发展时有所先后,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处于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向推理型思维发展阶段。从概括、空间想象、命题和推理等方面的能力指标来看,高中生是逻辑推理思维的新起步,是思维的质变时期,是这个阶段的关键时期。逻辑思维在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存在。每个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小,都与他自己逻辑思维能力有很大关系。经常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训,就能够矫正学生思维能力的偏差,提高数学成绩。
学习数学的几种思维形式包括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归纳性思维和开放型思维。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数学思维的几种主要形式,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特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思维活动的教学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研究的对象大多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抽象程度不深,离现实不远,几乎直接同人们的经验相联系,这样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要讲究有效的教学策略
有时教学讲得很多,但却阻碍了学生的思考,阻碍了学生探索性学习的产生,这种教学就不是有效的教学。因此,我们数学老师要及时审视自己的教学,调控学生的情绪,激发课堂活力,教师的思维跟着学生走,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配角,为学生服务的。教师要大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出现与课堂教学不一致的行为时,也要鼓励学生,使学生的思维呈多元化而不是单一化,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把教材中各种题型、公式和定理等知识改编成学生愿意思考探讨的问题,符合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
教师要明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比获得知识的结果更重要,因此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我们的学生在数学上有所发现,有所体验,这就在于他对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否有思考,是否经过自己本身积极地探究,这样他对数学的体验是幸福而自信的,这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学数学,使学生增强求知欲。
三、要在质疑中放手让学生学数学
放手让学生学数学有很多种方法,如,给学生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同时,让学生和老师之间以及学生之间互相质疑,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也是有利的,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上掌握主动权。通过质疑,开阔了思路,激发了兴趣,提高了自学能力。或者,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在学生研究数学问题中,小组合作是个很好的形式,一道题,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这样,主动学习的学生带动不大爱学习的学生,积极分子带动消极分子,既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又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
四、应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备课
这堂课有哪几项活动,怎样安排,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控等等,都应该是教师着重考虑的问题。教学活动不仅需要事先准备,还要学会事后备课,这就是教学反思。大量的资料表明,很多优秀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反思,怎样把课前备课和课后反思相结合,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创新。
本人经历了教材从大纲版到实验版再到实验修定版的实施过程,体会颇深。
一、通过有趣情境,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小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中产生新的兴趣,推动数学学习不断取得成功。一年级学生具有好动的天性,想让他们一开课就能静下心来学习的方法就是创设生动、富有童趣的教学情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创设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讲故事、唱儿歌、玩游戏、猜谜语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创设有趣、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0的认识》时,教师根据低年级儿童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可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
师:同学们,上新课之前,我们来玩一玩“脑筋急转弯”游戏,好吗?
同学们一听到“脑筋急转弯”可来劲了,异口同声地回答:“好!”
师:树上有5只小鸟,听到“啪啪啪”的枪声后,这时树上还剩下几只小鸟?
生1:都飞跑了。
生2:一只也没有。
生3:0只。
师:同学们反应真快,一只也没有,就用0来表示。(板书:0的认识)
然后让学生通过比赛的形式,列出含有0的算式。有的能列出含有0的加法算式,有的能列出含有0的减法算式,还有的能列出得数是0的算式。
教师通过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脑筋急转弯”游戏、比赛写含有0的算式等活动,使学生们在愉快的活动中理解了0的含义,即一个也没有就用0来表示,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巧妙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年级学生对“提问”这个词并不陌生,但对“提数学问题”就非常陌生,几乎都不理解何为“数学问题”。面对学生的疑惑,教师需要耐心引导,慢慢培养。笔者针对一年级学生提数学问题难的现状,在每节课中都巧妙地设计了学生提问环节。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加法的初步认识》时,让表现好的学生上台与老师握手,第一次上来3个学生,第二次上来2个学生。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一共有5个同学。
听了学生的回答,笔者就意识到了学生对“数学问题”不理解,于是,笔者就慢慢地引导。
师:“一共有5个同学”是问题吗?
生:不是。
师:回答得非常棒!哪位同学能够把刚才那位同学回答的“一共有5个同学”变成问题呢?
这时,一个头脑比较灵活的学生回答道:“我会变,就变成‘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笔者表扬了他,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依据‘一共有5个同学’和‘一共有多少个同学’这两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发现第一句是回答问题,第二句是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还不知道的,用什么或几来表示。
此外,笔者在教学中也经常有意识地渗透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通过实践探究,培养学生的解题策略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重要阶段。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形象思维,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换成学生看得见的数学图形,即画图策略。画图是小学生解决问题时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能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4-369-01
一、构建知识体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数学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从最基础的数字加减乘除运算到后期的四则混合运算、从简单的线形认识到多边形的了解运用,从面积计算到体积计算……知识体系内部都有相互之间的关联,对于学生自身的知识理解、知识运用能力有着严格的要求,如果学生基础的知识掌握不好,就很难开展日后的学习。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深刻的数学思维技能,以便能够在运用知识的时候进行及时的调配,提升学习的有效性。因为思维的深刻性就是思维的深度,是发现和辨别事物本质的能力,数学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的特殊性;善于洞察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善于挖掘隐含的条件与发现新的有价值的因素,能迅速确定解题策略和组合成各种有效的解题方法。因此,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培养思维深刻性的主要手段。例如,教学合数时,让学生判断两个素数的积是否为合数,并说明理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整除――约数――素数――合数”这样的知识链去思考:如果素数甲乘以素数乙得丙,则丙除了1和丙两个约数外,必然还有约数甲和乙,所以丙一定是合数。这样的思考过程是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中演绎出来的结论,能把学生的认识引向概括、引向深层,从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如果学生对于这些数没有科学的认识,是无法有效解答问题的,只有构建了良好的知识体系,才能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二、鼓励举一反三,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在数学解题的过程中,会存在有多种不同的解题方法,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鼓励学生善于举一反三,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便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灵活性,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因为客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人们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去认识和解决问题。数学思维灵活性的突出表现是善于发现新的因素,在思维受阻时能及时改变原定策略,及时修正思考路线,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进行分析思考。学生解题的思路广、方法多、解法好,就是思维灵活的表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联想,提倡一题多解。同时,设计开放性练习,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提高他们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计算全年天数的时候,有的学生就从1月、2月……12月的顺序将每月的日期相加来得出结果;有的学生就能够想到去数一下全年有几个31天、几个30天、几个28(29)天,运用乘法就能够提升计算效率;还有的学生直接把每个月都当做31天,算出结果之后减去不满31的日期,能够更快的得出答案……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多思考、多总结,运用不同的思路去解决问题,就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度。
三、做好常规训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对于一个问题,某些学生能够很快的得出答案,显现出敏捷的思维特性,而部分学生则需要一步步的进行计算才能够得出结果,反应相对较为缓慢,即对于知识的敏捷性不够。笔者认为这是由于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经历、不同的学习思维造成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敏捷性对于提升他们的解题效率、提升他们的数学实践技能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表现在数学学习中能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正确、合理、巧妙地运用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基本知识,简缩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使运算既准又快。因此,强化技能训练是培养思维敏捷性的主要手段。例如教师要让学生善于发现计算过程中的一些简便运算,通过简便运算、特殊运算来提升解题的效率,比如123+321=444,789+211=1000,25×4=100,125×8=1000,通过凑整、凑百来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随着学生运算技能的形成,计算过程的中间环节,随着练习而逐步压缩,培养和训练学生从详尽的思维,逐步过渡到压缩省略的思维,这样可以使学生一看到题目,通过感知就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另外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计算的技巧,例如两位数乘法速算口诀,一般口诀:首位之积排在前,首尾交叉积之和十倍再加尾数积,如37x64=1828+(3x4+7x6)x10=2368。学生掌握了这一思维方式,就能够高效的进行计算。
关键词: 结构教学 学习方法 思维能力 培养策略
“结构教学”要求教师从数学知识体系高度“结构化”的特点和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发展规律出发,对教材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进行提炼和组织,进而形成一定的层次结构,这些结构在后续的学习中作为工具再一次被提炼和组织,形成新的结构,成为新的学习工具……以此不断上升,在学生大脑中形成更完善的认知结构,进而更好地实现数学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为此,教师需要确立学生立场,更好地研究和把握中观层面的结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建立知识的展开结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教材中,不同单元内部或单元之间存在着类同的知识展开过程,我们称之为知识的展开结构。我们可以在较常见和具体的知识中引导学生发现其中所包含的关系类型,在较抽象和复杂的知识中运用。例如,“数与代数”领域“整数、小数、分数”的教学,在整数中按照“整数的意义”“四则运算”及“四则运算的规律”展开,这样的展开逻辑在小数、分数教学中也同样遵循,这就是它们类同的知识展开结构。如果在整数教学中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样的结构,在小数、分数教学中学生就能运用联想,主动迁移,因此而获得整体的认知结构。
上述关于“数概念”的教学,虽然它们被安排在不同年级的不同单元,但从“百以内数的认识”、“千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到“多位数的认识”,不同年级“数概念”教学都有着相同的展开逻辑,即:数的意义――数的组成――数位――读写――数的大小比较。教学中,我们可以在“数概念”学习的起始课,让学生从整体上感悟“数概念”学习的五个方面,在以后“数概念”的学习中逐步引导学生联想这5个方面展开学习。随着数范围的多次拓展,这些“知识结构”将会逐步转变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将逐步增强。
二、建立教学的过程结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同一类知识的教学有着类似的推进过程,我们称之为教学的过程结构。认识到这种过程性结构的存在,老师就可以从起始的内容开始,努力引导学生了解和把握过程结构,使得在后续学习中,学生能主动联想结构开展学习研究活动。例如,20以内的退位减法,我们发现十几减9、十几减8、十几减7……的学习都要经历“写算式,探究方法―排算式,寻找规律―用规律,快速口算”的过程,那么这些学习的内容便具有相同的“学习过程结构”。所以在教学十几减9时,让学生充分感受20以内退位减的过程结构,到十几减8时就引导学生联想十几减9的学习过程结构主动探索十几减8的计算,到十几减7时学生就能主动联想20以内退位减的过程结构,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探索十几减7的计算。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各种“规律探究”,其教学一般都按“发现猜想验证猜想归纳概括反思拓展”的过程推进,在运算律的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学习的时候学生就了解了规律探究的过程,到乘法运算律时,教师便不需要进行具体指导,学生的研究活动便会成为“全自动化”的过程。今后学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研究更多的规律,这就是终身受益的“渔”而非只是“鱼”。
三、建立学习的方法结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经常采用相同的学习方法,我们称之为学习的方法结构。只有当学生明晰了具体的方法结构,自主学习才会有“拐杖”,类同的学习过程学生就能顺利联想。比如:学习“整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时,通常都采用“数的对位――运算顺序――结果定位”的思维策略。
在整个“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教学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让学生发现形成方法结构,拥有主动学习的工具和能力;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时,让学生联想方法结构进行主动学习,提升联想方法结构灵活使用结构的能力。“想特征――找联系――试转化”为学生有序开展探究活动提供了方法结构,避免了以往教学中教师只关注结论得出的弊端。“想特征――找联系――试转化”又为学生实现转化提供了思考方向的方法支撑,避免了以往教学中学生操作的茫然,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建立多维融合的结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结构化教学”中知识的展开结构、教学的过程结构、学习的方法结构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多维融合在一起的,那么学生联想这些结构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是有机融合的。所以教学时要通过精心细腻的设计让学生在资源呈现和交流时,实现知识的框架结构建构,让学生在多维融合的结构化教学中,实现联想能力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化学课堂;创新思维;学习兴趣;问题情境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正是因为这种创新,才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发展进步。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往往决定着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成败。学校作为社会人才培育基地,理应为国家培养出现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然而,在我国,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所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很少关注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如今新课改的契机之下,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改变传统的教育思路,努力结合日常的化学教学工作,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
一、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任何创新思维的形成都依赖于兴趣的激发。一旦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自然会积极地投入到探索和研究之中,这样,长此以往,学生的兴趣就会转变成各种突发奇想,从而使得创新思维得到有效培养。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通过各种途径来激发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兴趣,增加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使得学生能够乐学。这样,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就水到渠成了。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原电池”这节的内容时,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就在上课的时候给学生演示了一个利用苹果发电的趣味小实验,当学生看到平常吃的苹果竟然能够用来发电,顿时兴趣大增。这样,不用教师要求,学生也会主动地开始探究苹果发电的原因。在探究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学生在思考,除了苹果,是不是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也可以用来发电呢?就这样,因为一个有趣的小实验而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兴趣的激励之下,学生充满各种奇思妙想的头脑也被打开了。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创新思维能力自然得到了提升。
二、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创新思维的形成也来源于对问题的思考。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得学生形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自然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教师可以在化学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的感染下主动地发现问题,进而在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出创新思维。在化学课堂上,有很多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和途径,像是结合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已有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等等。教师可以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最适合学生实际的方式来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例如,在学习醋化反应前,我就结合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实例给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很多人都认为醋能够解酒,依据是人们认为食醋中的乙酸和酒中的乙醇之间能够发生醋化反应。那么,你们认为醋真的能解酒吗?”听到这个问题以后,由于学生并没有学过醋化反应,不知道醋化反应需要满足的条件,因此,大部分学生都是连估带猜,而没有确定的答案。而在学习了醋化反应以后,学生了解了醋化反应需要满足的条件是浓硫酸和加热,而这两个条件显然人体是无法满足的,这样,醋能解酒的论断自然也就不成立了。由于这个例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因此,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从而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样,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各方面的思维能力也就获得了一定提升,其中也包括创新思维。
三、重视思维训练活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思维是各种思维能力的一种集中体现,因此,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的训练,如深度思维训练、类比思维训练、发散思维训练等。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钠的性质”时,就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将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会发生什么现象?这个问题显然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问题,学生要想得出答案,必须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出一个个子问题,在子问题的推动下使得思维活动一步步地深化,这就是深度思维训练。通过深度思维的训练,使得学生的思维活动不再停留在表面阶段,而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究问题的本质,发现更多新的问题,从而有利于在探究新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创新思维。又比如,在讲到元素周期律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的规律时,就可以通过类比思维,来发现同族元素性质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元素周期律的理解。由此可见,在这种类比思维中,可以发现很多同类事物中无法发现的新的现象、新的规律,从而使得创新思维也就在不断地类比中诞生了。
创新思维的培养得益于轻松的学习氛围和活跃的思维能力。教师要想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注意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有利于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在主动的学习中才能逐渐培养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我们要紧紧抓住高中阶段这些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黄金阶段,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在化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将来成长为创新型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海江.高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中小学电教,2012(2).
[2]吴斌.对高中化学教学改革与创新思维培养的反思[J].新课程学习,2009(6).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发展学生智力的中心环节,也是教学中的主要难题之一。然而,在素质教学与应试教育的冲突的氛围中,高中历史教学在思维能力培养方面显得步履维艰,学生普遍缺失历史思维能力,多数教师无所适从。因此,研究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中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1.创设历史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历史形象思维能力
历史不能假设,更不能重现,不能直接观察和感知。教师可经常使用文物、模型、地图、图画以及幻灯、电影、电视、录音以及多媒体等直观教具与教学手段组织教学活动,还可带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革命博物馆和当地各种遗迹,也可设计形象化的板书,让历史事物相对直观化,简明化,还可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来描述历史,增强历史教学的形象性,以便于学生直接感知。
2.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艺术表现与感染力,在声情并茂的课堂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思维能力
(1)模拟历史情境,把握课堂语言的音调、节奏、速度,以特定的腔调来烘托渲染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教师讲课要情随事迁,模拟历史情境,把握课堂语言的音调、节奏、速度,以特定的腔调来烘托渲染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比如,教师在讲到陈玉成慷慨就义时,就可以用不同的声调,时低沉,时高昂地讲述临刑前的情境。
(2)以丰富的表情来强化学生对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思维能力。教师丰富的面部表情与体态语言能强化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情感,当然要运用恰当,动作幅度要适中。
3.把握学生历史学习的心理过程,应用内化与迁移等心理手段,培养学生历史逻辑思维能力
(1)把握学生历史学习的心理过程,强化学生对历史思考的内在驱动力,实现历史知识的内化。(2)充分利用新旧知识与能力的联系,引导帮助学生培养发展迁移的能力,通常,前后学习的对象之间包含的共同要素越多,越容易产生迁移。学生对已掌握的知识经验概括水平越高,也越容易产生迁移。如,讲述“从‘九・一八’到‘八・一三’抗日态度变化的规律”,先综合每次态度的变化情况,然后转入思维抽象过程,引导学生分析每次变化的本质原因并概括诸多变化的共同的根本原因,寻求其规律。
4.鼓励创新,培养学生历史创造性思维能力
(1)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发现教材和教师讲课中以及课外读物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对史料能拓宽解释,对史实的评论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在不同观点中作出选择和判断的能力,能抛弃谬误,汲取精华,从争鸣中提取思维成果,从而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具体措施
①创设民主宽松的环境氛围,鼓励学生创新思维。教师应让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环境氛围,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发表独立创新的见解。
②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实质是求异,在解决问题时,对同一问题能提出不同的答案,超出常规寻求变异即换一个角度,换一个层面,换一种观点,换一种方法去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
③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历史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阅读课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这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对学生来说就是学习是创新的基础,经过努力,突破自我,解决学习中的新知识和新问题,并在思维发展上踏上一个新台阶。
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集中思想,控制自我,把已知的知识和经验汇集到当前要解决的主题上来,针对主题的焦点,做多维的思考。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的思维,及时引导帮助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历史问题,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便于学生进行思维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5.多途径使用多种方法,调动一切因素,全方位培养学生历史综合思维能力
(1)加强课堂教学中师生间以及学生间的互动,培养学生多层次与多角度的思维方法。教师可利用课堂讨论以及小论文等形式,创设讨论的情景,引导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历史思维的交流,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培养学生多层次与多角度的思维方法。
(2)引导学生梳理教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教材内容与知识结构,对旧知识加工梳理,对所学内容提炼要点,找出规律,清理知识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系统地、有条理地掌握历史知识,并通过课堂章节小结与学习心得等方式进行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以多样的练习形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教学中的练习能使学生深入掌握基础知识,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以典型习题为范例,仔细讲解,教给学生解题方法,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答题可训练学生的归纳、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要有的放矢,根据重点难点来讲评,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三、结束语
教师应加强学习以提高自身素养,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改革师生互动方式,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探究性学习,比如课堂讨论、辩论,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编演小历史剧,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或计算机课件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
【参考文献】
[1]金子明.《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EB/OL].省略/Article/0801/32144.shtml.
[2]陈占英.《高中历史理性思维能力的构成及其培养》[J].新课程・教研版.2009,(15).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237-01
一、运用现实案例,促进学生抽象思维发展
数学是一项基础学科,也是一项生活学科,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数学知识的影子,点点滴滴都是数学知识的案例,现实生活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数学案例,这对于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理解、掌握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小学生的心智发育不完善,认知能力较低,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不全面,很容易出现理解错误、片面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善于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抽象事物的理解。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比如在教学“角”这部分知识时,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角的正确概念,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张开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角。接着再通过实物演示,将两根细木条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的一根,直观地说明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并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亲自动手演示,用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角的概念,这样以来就能够很好的加深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让他们更好的理解抽象事物,运用这样的教学策略还可以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让学生更好的进行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二、联系以往知识,提升学生整体思维能力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层层递进、不断提升的过程,每个阶段都会增加新的知识点,看似比较繁杂,其实每个知识点都有所属的知识体系,因为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导入新知识的时候就可以运用之前学习的旧知识作为引子,通过以往知识的复习来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新的知识。因为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我每教一点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例如在教学分数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之前的加减法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填空:6比5多(),5比6少(),学生很容易就能够得出答案都是1。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引入分数加减法的知识,让学生填入6比5多()分之(),5比6少()分之(),这个时候学生就会发现两个题的答案是不一样的:6比5多(5)分之(1),5比6少(6)分之(1)。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对比来引发学生进行有效对比,让他们对于分数加减法的知识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进而提升他们的整体思维能力。又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位置》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三年级学习的《位置与方向》知识,引导他们将以往的知识结构进行升级,加深他们对于位置、方向的理解程度,在减轻学生学习难度的同时也有效的引导学生完善了知识体系,提升了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
三、善于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思维发展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引导学生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提升学生数学技能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学习自主性不足,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教师教什么才去学什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善于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举一反三,以便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思维短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学习的知识。例如教师就可以将学生所在的班级作为问题设计的对象:在年月日认识的时候可以通过学生的生日进行教学,在时分秒教学的时候可以运用班上钟表进行演示,在教学除法知识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将班上同学进行分组训练,在教学面积计算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去测量书本、课桌、教室的面积……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现象,解决身边的 数学难题,探究身边的数学规律,以便能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技能。
四、引导实践运用,推动学生综合思维技能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教师是教学的重要参与者,要想有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增强教师课程合作、互相学习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专家等进行教学经验的交流和合作,增强初中数学教师教学实施的有效性。它不同于一般的合作,除了具有合作的一般特征,同时还有其自身的特点,是一个新的概念在教育领域的能力扩展。当然,合作的能力是在教师合作之中逐渐形成并使教师掌握的,是通过教育资源的合理使用、合并使用、优势共用这些促成因素在后天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教师在课程能力合作中积累的实践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有目的的训练和长期的培养,这也是教师能力形成的基本方法。
一、在教学中教师课程合作的两种方式
1.理论学习是教师课程合作的先导
要想达到初中数学教学中课程合作能力的目标,教师就要对数学教育理论进行学习,这既是对数学教师素质的根本要求,也是教师增强自身能力的发展需要,更是在日常数学教学中的实际需要。数学教育的理论研究,为未来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基础。
2.经验交流是教师课程合作的纽带
初中数学教学是一个协作探究式教学的学科,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是为教师寻找差距、找到解决问题办法的平台。不同的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经验以及课堂活动安排上都有所不同,通过教师间的课程合作能力培养,可以帮助教师积累知识、总结经验。在合作中具体的经验交流可以分为:校内经验交流、校外经验交流、网络经验交流等。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自身能力上去了,接下来就需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要求学习者必须有强大的思维能力才能真正把数学学习好,真正做到学有所用。数学思维的培养又是在不断解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1.加强学生的审题能力
审题是做数学习题的第一步。审题时一定要仔细,要经过思考,挖掘题目中可能隐藏的条件。有些学生就是很马虎,审题的时候粗心大意,觉得题目简单就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结果白费工夫,得不偿失。很多学生在考试后才发现丢分最严重的就是那些简单的题目,因为往往这个时候,他们已经没有把思维放在审题上了,掉以轻心,最终导致解题错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题目中的隐藏条件。
2.加强对错题的思考和研究
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教师和学生都不应该害怕解错题,应该正视错题。因为错题是学生获得解题经验,从中发现自己的知识缺陷,知道自己的错误在哪儿的宝贵途径。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分析错题的原因,经过研究后从中总结出教学思想,深化对缺陷知识的理解,寻找解题的方法,并使学生掌握同类题型的解题方法。为此,我让全班学生都准备了一个错题本,专门摘抄自己平时出现错误的题目,然后在每道题的后面写上分析,包括解题思路,运用到哪些知识点等等,而且要求学生要不断地拿出错题本来复习,加深印象,以至于不会在下次做同样类似的题时出错。
3.训练学生一题多解的习惯,强化培养的效果
数学中存在很多有趣现象,一个题目有多种解题思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教师要在讲解题目时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题目的解法。新课改也提出了要求,要把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不同的途径,不同的方法寻找问题的答案。数学是一门比较灵活的学科,很多时候同一道题目会有不同的解题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对于每一道题目都采用新的方法解决,活用知识,训练思维。每个学生的思维都不一样,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尝试,勇于探索,善于寻找另类的解题方法。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很多学生都不喜欢,但是只要找对方法,就一定能学好数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初中数学教学阶段的重要教学目标,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多思、善思能力。教学中教师应对此加强重视并在课堂实践中积极执行,有效推进数学教学改革和新课程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涂荣豹.数学解题学习中的元认知.数学教育学报,2002(04).
要想学好物理,必须培养好物理思维,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个相应的教学策略.
1 首先构建“以生为本”的和谐课堂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提倡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内心体验,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知识的应用过程;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要真正尊重每一个学生,要创设一个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施展创造才能,实施探究的空间,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2 运用启发式教学
孔子说“ 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在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方法,并灵活运用.
2.1 设“疑”启发
即是指是教师利用问题来有效地引导并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做进一步的思考.设“疑”一般有三种方法:一种叫引疑,是教材上有的学生未看出来,由教师引出来.如在讲大气压强时,可先做一个实验:在一个空的饮料罐中,注人5 mL左右的水,然后将其放在酒精灯上烧,待罐中水基本烧干,筒中充满热的水蒸气时,迅速倒转饮料筒,将开口处浸入事先准备好的冷水盘中,可见到随着“啪”的声响,饮料筒全部扁掉了.从而引出疑问――怎么会“自己”扁掉的?第二种叫“激疑”,即激励学生去想疑.例如在学了光的折射定律后,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在岸上所看见的“鱼”是真的鱼吗?渔民用矛刺鱼时该如何做?第三种叫“故疑”,就是没有疑而故意提出疑.例如引导学生能否从司空见惯的自行车上找出“简单机械”和“摩擦”等方面的知识呢.
2.2 引“趣”启发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最直接因素.凡是有兴趣的东西特别能引起人们的思维,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的趣事.如在讲“浮与沉”时,可先为学生播放一段关于“浮体”的录象,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声中观看到了各种色彩的鱼在游,画面上又先后出现了水中的帆船、大船和正在航行的万吨巨轮,最后出现字幕:为什么万吨巨轮能浮在水面上?
2.3 在“变”中启发
将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调整、重新组合,可以激发思维;对已熟悉的事物变换一个角度,可以引起新思考;从已有的知识链中抽取一环镶嵌到另一组知识序列中,从而寻找某种新的联系,可以爆发创新性思维的火花.
3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是以心象进行的思维,是运用具体直观的形象表现客观事物的特征和关系,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一种“形象化方法”.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形象思维在科学研究等领域是普遍存在并发生作用的,人的思维是从形象思维开始,然后才到抽象思维的.他建议“把形象思维作为思维科学的突破口.”并提出“形象思维应该是我们当前研究思维科学的一项最重要的任务”.由此可见,作为自然科学之一物理学,形象思维在其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习题教学中,教师可遵循以下解题程序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首先,让学生根据问题情景构建出典型形象,画示意图、受力图、光路图等.其次,启发学生活化构建的思维形象,使典型形象在脑海里活动起来,就像放映一幅幅动画片一样,在时空中演变发展,并通过对比、概括,从中领悟到问题的定性的结论.最后,让学生运用数理方法推导出定量的结果,并举例说明.在物理解题中,还经常运用以物理图象为代表的再造形象.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形象思维中运用的形象知识有不同的形式或种类,有的是由经验直接概括后形成的,如电路图、光路图、受力图等,都属于这一类;另一类是在物理概念的主导下对原有形象加工再造而形成的新的形象,如电力线、磁力线等.遇到复杂的问题时,若能运用再造想象的思维形象来分析解决问题,就可以更快、更好地得出更确切的结论,更全面地培养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品质.
例如在学习加速度时可举如下一例:
某物体运动的v-t图象如图1所示,由该图象可以看出此物体
A.做匀速运动
B.做往复运动
C.做匀加速运动
D.做加速度大小不变的运动
该题考查的是对匀变速直线运动中v-t图象的理解,学生首先应在头脑中明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直线过原点,表明初速度为零,直线向上或向下倾斜,表明物体做匀加或匀减速直线运动.借助这样的题型可以深化对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
4 加强习题的变式训练,培养创造思维
解题教学及习题训练是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过解题的训练,尤其是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练及多题归一等变式训练,更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巩固与深化,提高解题技巧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新性.
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发散性思维.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解题思路.使不同的知识得以综合运用,并能从多种解法的对比中优选最佳解法,总结解题规律,使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使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增强.
一题多变,培养学生思维的应变性.把习题通过条件变换、因果变换等,使之变为更多的有价值、有新意的新问题,使更多的知识得到应用,从而获得“一题多练”、“一题多得”的效果.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随问题的不断变换、不断解决而得到不断提高,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应变性,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
多题归一,培养思维的收敛性.任何一个创造过程,都是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的优秀结合.因此,收敛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诚然,加强对学生收敛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必要的,而多题归一的训练,则是培养收敛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很多物理习题,虽然题型各异,研究对象不同,但问题实质相同.例如对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的受力运动分析,都可归类到“F=ma”上来.所以,对这些“型异质同”或“型近质同”的问题,如能归类分析,抓住共同本质特征,掌握解答此类问题的规律,就能弄通一题,旁通一批,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5 深化反思评价,培养反思性思维能力
反思学习是智能发展的高层次表现.反思是物理思维活动的核心活动,所谓反思是指理论发展和解题思维过程的再现,旨在通过这些思维过程的再现,澄清理论或解题方法是在怎样的物理思想或物理观念的指导下想出来的.由此可见,加强反思能使学生调查知识的本质,获得思维锻炼.
评价是对学生行为变化或倾向变化给予价值判断的系统过程.评价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评价能使学生明确活动中的成败得失,能提供反思的机会,使思维水平得以提升.因此,反思与评价息息相关,是激活思维的有效措施和方法.在评价中,教师不要把事情做“满”,应让学生说得更多些.对于学生的评价,还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使学生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学会欣赏别人,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