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实践的知识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培养学生“自主”观念,重视学生自我发展
要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习惯,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其从中尝试学习的快乐体验,引导学生愿学、会学、乐学、爱学,首先得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要求学生学会确立自我发展的长远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近期小小目标。同时计划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然后再培养学生自我监督的习惯,教师在教育与管理过程中,能时时想着学生,处处为学生着想,视学生为“学习型的老板”,为学生创设更多自我锻炼,自我表现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与激发其潜能,最终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教最终是为了不教”。
二、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课堂四十五分钟是进行教学的宝贵时间。这短短的有限时间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以“情景问题”的方式复习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点,然后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学习新知识,同时,提出“达纲目标”,然后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想去练去问,必然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最后教师针对大部分学生的疑难知识点进行全面重点讲解,这就避免了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成机器”的弊端,在-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问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是“导演”,而学生是真正的“演员”。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将得到了培养。月月日日如此训练,周而复始,学生的素质将得到一定的培养和提高。
三、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其一技之长
社会的快速发展需求各种各样的人才,学校教育应重视人才的培养,教育者应通过各种方式发现人才且重视塑造人才。课堂四十五分钟固然是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主要时间,然而.课余时间也是学生们进行素质锻炼的广阔天空。有的学生爱好吹、拉、弹、唱,就让他们到音乐室进行锻炼与提高,有的学生对运动感兴趣,就组织他们去踢球、投球……总之,学生们有什么样的兴趣与爱好,就尽力为他们创造条件,有目的地进行锻炼与提高。也许有些人担心这样做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其实未然。社会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教育应培养出各种各样的专业人,使其在相应领域内大显身手。
在教育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他们的素质,不仅要为他们提供条件,还要定期与不定期地开展一些竞赛项目,对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的作用,培养其能力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占有一定的主导地位。如:在建立班委会时,就可根据其人的特点,给予相应的职责。这样既可增强其自信心和自我约束力,又可以使其在实事中培养处理,解决事情的能力。就科任教师而言,仍可以发挥自己的管理才能,设立“学科标兵”,分层管理,实行岗位负责与淘汰制。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基础知识模块、技术支持模块和网络应用模块。基础知识模块是课程的先导模块,技术支持模块是课程的支撑模块,网络应用模块是课程的核心模块,各模块内容层层递进、相互支撑,构建“电子+商务”的课程理论体系,实现以商务知识为基础,网络技术为手段,实现电子商务运行新模式的教学目标。
1.1基础知识模块。基础知识模块是对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发展进行简要的概括,包括电子商务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现状和趋势、电子商务发展的基本环境、电子商务的概念和优势、电子商务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和作用等基础性理论。该模块是《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先导模块,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电子商务形成总体认识,进而为后续课程的理论教学奠定基础。
1.2技术支持模块。技术支持模块系统介绍了电子商务应用过程中涉及的相关技术,包括网络技术模块、网站开发建设模块、安全技术模块、网络支付技术模块和物流技术模块。网络技术模块主要介绍电子商务的运行基础,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虚拟专网技术的应用;网站开发建设模块介绍网站建设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安全技术模块主要介绍网络安全技术、加密技术、认证技术等以保证电子商务安全的需求;网络支付技术模块主要介绍各种电子支付方式、网络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等;物流技术模块主要介绍物流技术及其应用,以及供应链管理的相关内容。技术支持模块是《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支撑模块,因为电子商务的运作离不开网络技术的支持,其前提是商务的信息化,是利用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商务活动。
1.3网络应用模块。网络应用模块是《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核心模块。主要对电子商务交易模式和网络营销进行介绍,包括电子交易模块和网络营销模块。电子交易模块主要对B2B、B2C和C2C的电子商务运作模式进行介绍,使学生掌握商务运作和商务管理各个阶段的各项活动,进而形成对电子商务应用的完整认识;网络营销模块主要介绍网络营销系统、网络营销常用的工具和方法、网络营销策略、网络市场调查、网络广告等知识,学生通过学习网络营销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而培养网络营销的理念,实现运用有效的网络营销手段实现营销的各项职能。
2、课程的实践体系
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经济、管理基础理论,同时还要具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电子商务实际操作的能力。因此《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实践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计算机或网络教学的直接实践,它强调的是用实践的形式理解知识、巩固知识、进而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感性认识接触实际问题,以知识的反复将理论教学内容转化为可以操作的活动或过程,进而形成一个“经验型、创新型”实践知识体系。本实践体系包括三个模块:基础认知性实践模块、操作技能性实践模块、应用创新性实践模块。
2.1基础认知性实践模块。基础认知性实践模块是以网络为平台,通过学生浏览并参与网上电子商务实践活动,更直观、更感性地掌握网络基本功能和电子商务交易模式的操作流程,培养学生对电子商务的学习兴趣。网络基本功能实践包括网络商务信息的检索与利用、使用客户端软件收发电子邮件、利用FTP上传下载文件和网络论坛的管理等等。电子商务交易模式实践主要包括电子支付、B2B贸易流程、B2C贸易流程、C2C交易流程等操作。基础认知性实践模块主要侧重于学生体验性的过程,在于通过对知识点的实践现象加以确认,达到从现象上理解知识,让学生们能够直观和感性地认识“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2.2操作技能性实践模块。操作技能性实践模块是指在对电子商务基础知识了解后,学生通过进行实际操作技能性锻炼,进而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电子商务系统中的开发工具,进而实现电子商务运作模型。具体包括:域名申请、网络广告的制作、数字证书的下载安装及使用、利用网络营销方式进行网络推广等。因此操作技能性实践模块主要侧重于学生技能培训的过程。
2.3应用创新性实践模块。应用创新性实践模块是指学生在掌握了电子商务运作模式、操作流程的基础之上,实现对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管理和推广。它不局限于现有知识,而是将相关专业知识有意识地运用于网站系统设计和现实的商务活动中,透过新事件,提出新问题,进而发现新模式。如:电子商务网站建设规划、分析网站功能、网站后台的管理、网络营销推广等操作。
[关键词] 知识点优化;教学改革;一体化教学;CDIO能力评估与提升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1-0081-04
0 引言
CDIO工程教学改革是当今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已经在世界上50多所学校进行实施,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工程界培养了大量符合需求的技术人员。我国在吸收国际CDIO先进成果的同时,积极推进CDIO工程教育改革,广州大学作为我国CDIO第一批试点单位,也积极开展CDIO教学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广州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CDIO教学改革历程
广州大学机电工程系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接触CDIO,虽然接触的时间相对较晚,但在真正领会CDIO理念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注意将CDIO与地方性高校自身特点相结合,与传统教育模式相结合,着重专业知识点的优化,去除知识冗余,强化基础知识与实践,逐渐形成有特色的CDIO教学模式[1]。
在CDIO改革初期,广州大学就承担了“地方高校机电类专业CDIO教育模式再创新”学校重点教学项目的研究,主要进行传统工程教育模式与CDIO教育模式的融合研究,并结合地方性高校特点。CDIO教育模式在教学组织、课程体系安排方面与我国传统工程教育模式有较大区别,如何将CDIO教育模式与我国传统教育模式融合,便于CDIO教育模式在我国地方高校实施,广州大学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
在成功获得以CDIO为特色的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立项后,广州大学曾经想全套直接照搬国际CDIO模式,但此举不适合广州大学的实际情况,也无法与常规的教学管理系统融合。通过“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创新研究与实践”学校教育研究项目的研究,广州大学在CDIO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之间找到切入点——进行专业知识点优化,消除课程间知识冗余,按工业产品生命周期过程组织教学,强化基础知识与实践,组织学生研究性学习,目前正在进行教学实践,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
广州大学机电工程系围绕CDIO模式与研究性教学、创新教育的融合,还承担了广州市教学改革项目“机械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广州市教育科研项目“研究性学习与汽车服务类课程教学整合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TRIZ理论的地方性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在课程整合、研究性教学、TRIZ创新思维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广州大学还积极参与全国CDIO试点工作,是第一批CDIO试点高校,参加了第一、二次试点工作会议和骨干教师培训,主持了CDIO机械类专业华南区的调研工作、CDIO机械类专业大纲的编写工作等,取得了一些成绩,得到试点工作组和兄弟院校的肯定。
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知识点 优化
2.1 专业知识点优化
CDIO三个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掌握深厚的知识和技术基础[2],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就必须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技术推理。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向学生传授机械专业的基础知识,但传统机械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很多知识冗余,例如公差的概念,首先出现在工程制图课程中,而后在公差与互换性课程中详细讲述;材料的拉伸实验在金属工艺学、材料力学、工程材料三门课程中都有出现。虽然知识点多次出现能达到知识强化的目的,但浪费教育时间,而且学生没有实际应用,即使出现多次也无法掌握。基于传统教育模式的知识冗余,经过研究讨论,采用如图1所示的思路将专业知识点优化。
从图1中看到,首先制订CDIO机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依据CDIO三大目标,针对培养适应珠江三角洲企业需要的机械工程师目标制订面向不同基础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如图2所示。根据培养目标确定机械专业知识点,当能力目标需要的知识点形成知识点数据库时,根据数据库的自身性质及数据冗余消除算法,使得知识点冗余消除或减少。知识点确定后要反馈给利益相关者进行确认,这样建立的知识点库才能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最后进行知识点的优化组合形成课程,在组织知识点时,知识的难易程度需要进一步参考学生的初期能力,以达到因材施教。
专业知识点要建立更新机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对于有时效性的知识点进行淘汰或更新,及时补充当前新技术知识点,这样可以保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的现实价值,保证学生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
知识点重新组合形成课程,在参考传统机械专业课程内容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类课程的基础上,形成知识点快速学习、实践强化、课后探究一体化的综合知识与能力的CDIO课程形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教学效果。
2.2 专业课程体系探索
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比较注重理论,而轻视实践。目前,蓬勃兴起的工程教育改革又出现了另外一种极端现象:重视实践,而大幅减少理论。因此,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时,应将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精密结合在一起,形成培养“能文能武”的机械创新工程师的专业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方面主要考虑课程前后顺序、理论和实践的协调、动态化三大方面,具体思路如图3所示。
对课程前后顺序问题,根据工业产品寿命周期顺序安排课程顺序,在课程间处理好内容交叉关系。例如,在机械设计课程前需要学生知道制造方面的知识,以便设计出能够制造的工业产品,而在制造课程前需要学生了解一下设计知识,如果按照产品流程,应该是先设计、再制造,但按知识使用顺序,先学习制造知识,再介绍设计知识比较合理。经过综合平衡,通过“工业产品CDIO分析”课程进行过渡,基础的制造知识在“构思与设计”课程前进行实践,“机械制造”主要课程内容在“构思与设计”的后面开设。通过课程先后顺序的优化,知识点衔接的比较好,知识体系也较完整,也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减少了知识的重复。
对于理论与实践协调的问题,采用边理论边实践的方式组织课程体系,理论课中有实践内容,实践课程中有理论传授,即构成一体化课程。整个课程体系能够做到有效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而自主鉴别需要学习的知识,自主学习、应用、总结一个研究性学习流程。
对于课程体系的动态化。课程体系作为教学组织的核心文件,一般在执行过程中不能随意改变。这里课程体系动态化也不是随意改变课程,而是紧密关注当地经济发展趋势、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适时对专业人才需求的态势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适时修正课程体系。
3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CDIO教 学改革实践
在知识点优化、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同时,积极进行CDIO教学改革实践,首先在工程制图中进行CDIO元素的实践教学,而后在广州大学机电工程系2008级、2009级、2010级同时开展了CDIO教学,在实践中,通过教学模式、教学管理的改革,保持CDIO教学的可持续实施。
3.1 教学模式改革
在专业知识优化形成适合CDIO教学的课程体系后,在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以促进CDIO能力目标实现。在实践中,主要采取一体化教学、研究性教学,并针对这些教学方式进行了教学管理改革,主要是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估。
1)一体化教学。设计了一体化教室,教学中有效地融合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上面所说的一体化教学内容,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边进行理论教学、边进行实践教学,实现了理论课与实践课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结合,这样大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觉得单调乏味,提高了教学效果。
2)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工程实践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3]。在实施研究性教学时,首先向学生征询专题,如果学生没有专题提出,就从教师的科研课题中抽取专题,然后要求学生自主组建团队,围绕这一专题进行相关研究和学习,通过讨论与探究,最后采取答辩方式给出评分。
一体化教学与研究性教学需要解决教学内容多与教学课时有限的矛盾,在课程开始就介绍课程大概内容,将项目实践及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并给出时间节点,进行节点评价。这样督促学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和项目实践,解决了教学内容多与教学课时有限的矛盾。
3.2 教学管理改革
正是由于CDIO教学基于一体化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现有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了,为此改革了教学管理模式,采取学生自主管理、一体化教室开放管理、师生CDIO能力的CMM(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能力成熟度模型,简称CMM)评估与提升[4,5]等方式保证CDIO教学顺利进行。
1)学生自主管理。广州大学城走教模式不利于CDIO教学,考虑到教师远离学校居住的实际情况,广州大学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力量,聘请优秀且愿意负责的高年级同学组成学生管理委员会,负责学生日常监督(业余时间学生学习与实践情况记录与考察)、一体化教室的夜间开放管理等。学生管理员负责学习监督、教室开放管理、设备协助管理,并成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2)一体化教室的长时间开放管理。在CDIO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非常投入地进行项目制作,因而需要一体化教室及workshop长时间开放,便于学生随时进行项目制造,保持学习与实践热情。
3)师生CDIO能力的CMM评估与提升。CMM是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推出的评估软件能力与成熟度的一套体系,提供了一个过程能力阶梯式进化的框架,阶梯分为五个不断进化的级别。中南大学的胡志刚、陈启元等人将CMM模型引入到CDIO教学的学生与教师的能力评估与提升中。参考他们的成果,结合广州大学机电工程系实际情况,建立了适合广州大学机电工程系师生的CDIO能力评估与提升体系,见参考文献[6]。在师生CDIO能力评估与提升体系中将学生CDIO能力成熟度由低到高划分为4个等级:新手级、基础级、专业级和创新应用级。各能力成熟度等级反映了学生在CDIO工程教育中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和学习内容需求。将教师的CDIO能力成熟度由低到高划分为4个等级:初级、中级、高级和成熟级。各能力成熟度等级反映了不同教师的CDIO能力和所要达到的目标,每个成熟度级别都包含实现该级别目标的若干关键过程。
通过师生CDIO-CMM模型对学生和教师CDIO能力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PDCA循环进行改进,达到CDIO能力提升的目标,既保证了CDIO培养人才的需要,又保证了师资水平与CDIO教学的匹配与提高。
4 结束语
作为我国CDIO工程教育改革试点的第一批高校,广州大学机电工程系引入CDIO教育理念,并有效地结合传统工程教育的优势,在知识点优化、课程体系优化、教学组织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广州大学机电工程系CDIO工程教育改革正处于实践过程中,难免有些设计不是很成熟,今后将继续深入研究CDIO模式及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江帆,张春良,王一军,等.机械专业CDIO培养模式探索[J]. 装备制造技术,2010,(6):192-194.
[2]顾佩华,沈民奋,陆小华,译.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71-89.
[3]江帆,孙骅,梁忠伟,等.基于研究性教学的机械原理实践教学[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1):62-64.
[4]胡志刚,江林,任胜兵.基于CMM的教师CDIO能力评估与提升[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26-31.
关键词: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模式
我们一直在探索中职教育的行动导向法、项目教学法,探讨以人为本的教学改革。如何利用教师多年积累的经验借助各种特长展示活动,师生之间共同分享自己的特殊经验和本领,培养优秀教师,让学生学以致用置身于工作情景之中。根据专业特色组建名师工作室不失为提高中职教学质量的明智之举。工作室利用名师的示范作用带动教师队伍发展,对于改善教师成长环境,建立有效的教师成长机制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现有(计算机类)教学课程的现状
1、实训课程总体现状落后。一位注重教学硬件实验室、机器设备的建设。软件的知识运用方面的培训非常欠缺;2、实现内容理论化,与实际岗位相脱离。体现在:实训内容过于简单,提交一些简单的作业;实训仅仅是理论课堂的延伸,实践性的操作,未涉及实际岗位工作,更没有真实的项目任务驱动;实训只是孤立的知识点,缺乏将课堂上的理论应用于实践中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3、实训方式简单化,课堂知识延伸。大都以教师讲解理论,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的方式进行,作业一般是教师自己以一个或几个知识点的形式融合,跟岗位实际工作项目任务联系不紧密,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实训,达不到企业岗位工作实际任务深度和广度。4、实训师资严重匮乏。相关项目的实训均缺乏专业指导老师和有工作经验的企业指导人员,教师教学大都从书本到书本。5、实训基地和企业用人需求脱节。
二、名师工作室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1、带动专业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名师工作室是我校培养骨干教师、特色教师、校企融合“双师型”教师的一项具体措施,是专业建设和教研教改的具体体现。建设名师工作室,定位于专业课程开发,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加大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努力使其专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建立名教师与中青年教师合作互动的培养机制,使工作室成为青年教师不断成长的良好平台。形成教与研相结合,技能教学与行业、企业发展相适应,成为优秀学生技能培养、社会培训、技术服务的窗口。使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回到以学生为本位,为职业教育服务。2、成为培养技能大赛选手的平台。名师通常是具有企业实践背景,参加和指导过技能比赛选手,具有较高的教学和实践操作经验。对于培养技能大赛指导教师团队,制定和完善竟赛选手的选拔制度和训练方法,把日常工作项目和技能比赛项目相结合,以项目代训练,在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企业精神。3、启发学生的设计思维。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潜能,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鼓励学生使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进而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设计的原则。另外,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和创造,让学生深度挖掘设计方案的潜在因素,让学生可以更快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并融入社会。
三、名师工作室建设的模式
我校多次组织企业专家到校、优秀毕业生返校、走出去企业实践等多种方式。多次交流沟通后共同认识就是中职实践教学内容就应该是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的制作流程,从接到客户的一个要求开始,到分析、决策,设计多种方案,确定方案后,打印印刷、成品、客户提货等,整个工作流程都应该是学生必备的能力素质。那么我们的课程内容如何体现呢?怎样做到教师不照本宣科,学生学以致用,用人单位能够选到满意的毕业生呢?
1、以名师工作室促进“学用结合”的教学改革。根据国家职业技能竞赛和职业资格鉴定标准,为了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将平面设计、工业产品设计(CAD)、数字影音后期制作、动画片制作等比赛项目的竞赛标准和企业工种岗位如:网站美工、商业策划师、策划师助理、平面设计师、助理设计师、广告设计制作员、杂志美编、企业广告专员、文员等岗位的应知应会纳入教学内容中。较好的改变了现有教学不能适应岗位能力培养的现状。2、以名师工作室推动模块化教学模式。立足岗位能力需求,以任务为单位设置实训模块,以驱动推进为手段设计本专业项目和任务。提高了学生岗位实践的工作能力和职业技能。3、建立全新的多元评价模式。在过去学校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考核的前提下,构建行业、企业、学校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突出技能考核,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等方式;评价内容多元化。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养成、职业道德、心理素质、体质、文化理论、专业理论、实践操作、岗位能力、方法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能力的进行综合评价。比如我校平面设计专业,开展了设计学校标志,建校60年校庆活动设计,企业商品商标设计等实践活动。
四、名师工作室的运行考核方式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中职机电教学;教学意境;运用实践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培养大规模技能型人才中起到关键性作用。机电专业是中职机电教学中的主要专业,因此,机电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中职学生机电技能的掌握程度,从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经替代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优点更多,更容易为学生接受,在整合课堂教学资源和提高机电教学质量方面更具优势。
1创设教学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的主要优点在于其能够同时具备文本、图像、视频、动画和音频等传播媒体。并且近年来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影视娱乐和商业广告等领域中。多媒体教学所具备的优势众多,其中最显著的优势就是其能够有效创设出教学情境,这有助于减轻教师教学难度,这种教学方式已经受到多数教师的认可。同时,多媒体技术教学方式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很大的帮助。机电专业相对于其它专业来说专业性质更强,知识更加枯燥乏味,学生很难对其产生兴趣。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多以板书和口述的形式进行授课,这种教学模式会使学生在课堂上提不起兴趣,无法集中注意力,这对教师来讲是很难攻克的困难。例如,在讲授机械构造时,教师无法准确画出其中的构件,并且运动过程也无法准确表述出来,但是多媒体技术教学就能很好的将其表现出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而降低机电教学难度。又如,在教授《液压传动系统》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放映液压传动系统的整个组成原件和工作原理,还能够向学生演示其基本回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和学习到课程的知识点,并且生动形象的动画演示使学生对机电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产生全面的感官刺激,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机电教学的教学效率。
2理论联系实践,提高学生运用能力
中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以致用的技能型人才。中职教育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目的是让学生们能够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很好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机电教学中,多数课程内容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注重课堂中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视实践方面的培养,这将影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时会有部分教师采取增加实践课程的方式来增加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但是这种方式会耽误过多的时间并且在资金扶持方面需求量较大。面对这种情况,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最好的选择,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将机电专业技术的实践材料都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能够根据多媒体的放映真切的感受到机电理论知识如何运用到实际中,同时也能够在学生遇到不理解的知识点时及时返回到理论知识界面,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效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此外,多媒体技术教学还为学校节省一大部分成本,避免了许多隐性弊端,这种教学模式是除了真是动手时间之外最为有效的模拟实践方式,是其它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
3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乏味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难以在课堂中集中注意力,教师对于这种局面,往往疲于应付,学生也因此失去学习的兴趣,严重影响教学效率。针对这种情况,如果能够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将能够调转此局面,形成“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的良好局面。在机电实践教学中可以看出,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帮助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例如,在电路课程教学中,在多媒体课件中加入绘制电路图的操作步骤,这样能够使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学生也能根据课件中的操作步骤在课堂上对电路图的绘制过程进行描述。这时,如果学生描述正确,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鼓励的音频。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积极性,还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从而提高机电教学效率。
4拓展时空范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机电教学在众多专业中属于内容较广泛、时空广、难度大的一门专业,因此,如果利用有限的时间和资金将机电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更好的接受是当前机电教学所面临的难点问题。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机电教学提供很多便利条件,其能够将相同形式的教学材料移至课堂的特定时空内,将历史空间内的长度缩短,减少实际教学中所需要的空间,同时将要教授的内容以微观、抽象、远程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眼前,给予学生最鲜活生动的情境。在减少教学实践的同时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此同时,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制作方面较为简练,相对于制作板书更易于操作,从而节约大量的时间,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时间与学生进行互动和沟通,为学生解答难题,这种模式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授机械构造这一节内容时,如果单单是对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板书会让学生感觉单调,失去学习兴趣,影响课堂教学效率。而带领学生去工厂进行实地参观又费时费力。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将大型机械构造以照片的形式输入到多媒体软件中,然后利用幻灯片向同学们展示出来,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熟悉理论知识,缩短了拓展机电课堂教学的时空范围,同时还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5结语
根据全文可以总结出,多媒体教学模式已经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且在教学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和认可。多媒体技术为中职机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教师提供便利,多媒体技术的加入对整合课堂资源、节约教学成本和调动教学活力起到很大的帮助,这对于机电中职教学效率来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多媒体技术还能够改善中职教育机电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推动了中职机电教学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巍.辅助引导,牵情激趣———对中职机电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6(31):179.
[2]林广棣.中职机械模具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整合实践[J].俪人:教师,2015(10):111.
关键词: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群构建;课程结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平台
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立足点,其建设水平和绩效决定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高职院校开展重点专业群建设,是其结合实际,科学定位,优化结构,彰显特色的主要手段。通过积极探索有效的专业群建设机制,可以促进高职院校逐步形成服务方向明确、社会效益明显、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人才培养结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多类型和紧缺型人才的需求。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江苏省内目前规模较大、在专业结构布局上具有覆盖石油化工上中下游产业链(采、炼、制、检、销)独特优势的工科类高职院校,肩负为扬州及长三角区域经济和石油化工等行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历史重任。该院现有石油化工类专业情况见表1。
从表1中可看出,该院目前石油化工类专业有7个,但各专业发展还不平衡,应用化工技术、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两个专业规模较大,基础扎实,实力较强,而其它专业服务也面向明确,发展潜力巨大。
如何在坚持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前提下,按照“发挥优势、强化特色,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重点突破、示范共享”的要求,以实现人、财、物统筹为手段,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依托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的优势资源,从专业群建设的视角,进行综合改革,强化内涵建设,以重点专业建设带动相关专业建设,最终达到专业群建设水平整体提升的目的,是值得着力研究的课题。近年来,我们以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群为建设目标,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以石化产业链为引领构建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群
石油化工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资源资金技术密集、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经济总量大,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与国民经济命脉,在促进相关产业升级和拉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苏省石化产业保持快速增长,主要指标均居全国前列。“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石油化工产业进一步明确了以基础石化产业为龙头,向新领域精细化学品、通用和专用高分子合成材料、化学制药等产业延伸的发展方向。
优越的地理位置,促进了我院石化相关专业的发展。石油化工生产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和化学制药技术等专业主要是针对石油炼制、大宗化工原材料生产及其产品深加工领域培养生产经营一线高端技能型人才,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各专业已经形成了以石油化工产业链为服务对向,具有相同的专业基础、相近的专业技能、许多教学资源互为共享的特点。
根据上述专业的特点及其面向的产业链地位与布局,我们将上述五个专业组建成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群。本专业群将以中央财政支持的石油化工生产技术国家重点专业和江苏省特色专业及江苏省示范建设专业应用化工技术这两个专业为核心专业,吸收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高分子材料技术和化学制药技术专业形成专业集合。如此形成的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群以共同的石化产业链为引领,并且具有基础理论相同、基本技能相近、专项技能有别、专业优势互补的特点。本专业群与石化产业链关系如图1所示:
二、分层设置“平台”与“模块”专业群课程结构体系
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群以石油炼制、大宗化工原材料生产及其产品深加工领域为服务目标,目标岗位群紧紧围绕生产操作、产品分析、工艺管理、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生产调度、安全管理等。我们依照基础知识相同、专项技能有别的特点,将专业群课程体系按照“平台”+“模块”课程结构进行设置。“平台”课程是针对专业群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所必备的共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专业群中各专业技术的共性发展和学科特征要求而设置的,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及共性发展课程组成。“模块”课程是根据不同的专业专项技能要求而设置,由体现专业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组成。
学生在修完“平台”课程后,将具备在行业内从事专业群所包含岗位的基本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然后再分别进行各专业模块课程的学习,实现按不同职业方向进行人才分流培养,较好地解决了专业群内各专业的针对性问题。通过课程群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课程设置,凸显专业群的适应性,发挥专业群的集群优势。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群课程结构体系如图2所示。
与“模块”课程结构体系
在此基础上,我们深入周边各类型石化企业,紧紧围绕本专业群目标岗位(群)进行调研,全方位分析各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必备的知识、能力、素养,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并由此归并出各专业职业能力行动领域。进而根据知识点的属性,解构并重构专业知识、技能要素,将职业行动领域转化为专业学习领域,结合职业素质与职业成长规律,构建形成了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群系统完善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新课程体系(表2)。
表2中前面的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为“平台”课程,后面的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则是打造专业专项能力的“模块”课程。整个课程体系体现了石化产业链岗位要求和工作过程系统化要求。
三、针对共享与专用,精心打造“平台化”与“项目化”专业群实践教学平台
在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群“平台”与“模块”分层课程体系结构及“工作过程导向”新课程体系改革的同时,相配套的课程教学和专业技能培养实践教学平台载体的设立必须同步跟上。近年来,本专业群投入巨资建设并完善了众多校内外实践教学设施,建成了15个校内实训基地、80多个实训室和20多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总资产近2000万元。
在此基础上,我们按照专业群共享型“平台化”和各专业专项技能专用型“项目化”的原则,通过充实完善、分类整合和资源共享,最终将这些实践教学平台精心打造成了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群“平台化”+“项目化”+“综合化”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充分体现“宽基础,共平台,多方向”的专业群特色,详见图3。
这些实践教学平台功能齐全,许多都是校企合作,自行开发的产物,富有特色。例如:
化工单元技术实训基地内含包括流体输送、传热、过滤、精馏、吸收、萃取、干燥和反应器等8个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生产型、职场化”特色浓郁;
应用化工技术综合实训基地建有一套完全工业化DCS自动控制的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实训装置,可进行低成本全循环化工生产运行综合实训操作。
石化生产技术实体仿真实训基地是一座占地500m2,高10m,投资400多万元的工业化规模的石油加工炼制生产技术实体仿真实训基地,采用仿真与实物互动的方式进行石油炼制加工专项技能的综合训练。
整个实践教学平台构建从基础到专业,从单元到系统,从单一到综合,从校内到校外,虚实结合、理实一体、工学交替,有效地满足了本专业群的教学实施和技能培养需要。
四、基于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加强专业群人才培养配套改革
1.校企共建体制机制创新
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必须立足行业、企业实际,为此,我们充分依托扬州及周边骨干石化企业,建立健全了专业群校企共建委员会,完善委员会工作章程、运行机制、议事规则及工作制度。定期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会议,研究地方产业结构特点和石化产业链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及时进行本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按照职业岗位要求修改并完善专业群内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教材建设规划、师资建设规划、实训基地建设方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专业文化建设等重大课题。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引进企业智力、共同进行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在企业中建立“厂中校”等实习基地,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
2.“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专业课程改革
对专业群课程体系中各专业课程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理念进行改革。具体做法是依照目标岗位(群)的实际工作过程设立各学习情境,每个情境均依据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采用具体的项目或任务作为情境内容,并按照完成该项目或任务的工作过程来编排教学内容,充分融入职业标准,在完成项目或任务的过程中将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兴趣性。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3.专业群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
围绕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群内“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按照教学标准和实践技能培养综合要求,与相关单位合作共同整合并开发数字化媒体教学资源,资源库内容涵盖专业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实践教学、文献资料、案例共享、网络课程、校企互动、师生交流等方面,形式包括课件、动画、视频、录相、影视、题库、问题解答等。
4.遵循“四互”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走校企合作之路,按照“师资互聘,人员互兼,任务互担,能力互提”等“四互”模式,切实加强专业群“双师”团队建设。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技能训练与理论提高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采用新老教师结对、企业挂职培养、校企合作科研、教师赴外深造等手段,分别从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等不同层次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培养建设,切实提高教学团队素质与水平。
5.强化实践教学,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教学计划制定中,我们特别注重教学环节中实践性课时的比例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安排,将各类实践教学环节课时比例提高到51%,分布安排在每个学年各个学期之中实施,形成项目化课程能力训练、校内综合实训、校外生产实习、校外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等有机结合、层层递进的实践体系。教、学、做一体,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动手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鼓励各课程任课教师广泛采用学生主体法、引导文法、案例法、头脑风暴法、任务驱动法、工学交替法、网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切实推行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努力促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培养并进提升。
6.实施多元化质量评价
近年来,我们不断推进人才质量的多元考核评价方式改革,在考核内容的选择上,结合职业资格要求,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技能)和素质,体现应知、应会;在考核方法的选择上,采取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法,如闭卷、开卷、笔试、口试、技能操作、撰写调研报告、答辩相结合的方式;重视过程性评价,着重工作态度、团队合作、与人交流沟通评价;考核主体的变化,要求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工作任务考核,主要由学生完成相互考核,要求在课堂完成的工作考核由专业教师完成,两者的合成构成整个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
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建立了以扬州及周边石化产业链为引领,以岗位群需求为先导,“平台”与“模块”分层设置课程结构体系为特点,“平台化”与“项目化”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为支撑,且具有先进的校企合作共建体制机制,“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专业核心课程,高水平“双师”教学团队,“理实一体、工学结合”教学方式,多元化考核机制的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群,建设与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近年来,本专业群毕业生能力强、素质高,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认可和欢迎,我院已成为苏中及长三角地区高素质化工技能型专门人才不可或缺的培养基地。
参考文献:
[1] 顾京.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要素研究[J].职教通讯,
2012,(11):1-3.
[2] 李鹰.高职化工专业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
论坛,2012,(5):241-241.
[3] 赵昕.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实践的思考与认识[J].天津
职业大学学报,2011,(6):3-7.
[4] 顾京.基于产业结构的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J].教育与
职业,2012,(17):16-17.
[5] 刘霞.基于产业链的高职专业群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
技术教育,2012,(3).
[6] 沈建根,石伟平.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概念、内涵与
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
[7] 张光跃,张萌.基于产业和行业链的高职专业建设探索
[J].职教通讯,2012,(22):18-22.
0 引言
实践教学是大多数学校的弊病,因为大多数学校主要要求学生以理论学习为主,几乎没有实践这样一个课程。但是对于高职而言,实践教学法似乎是比较容易施行,一方面,高职教学主要注重实践,一方面,他们有这样的资源。在高职酒店管理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才有可能把课程学好,并且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投入到实际生活中去。
1 高职酒店管理教学中的实践教学法概述
实践教学法,是一个对于有一定目标的教学而进行的学习方法。其最主要的是强调实践。所谓的实践,就是亲力亲为,自己亲身去感受,自己动手去做,而不是单一的用眼睛去看。实践教学法是针对某一??题而展开的一种学习方法。一方面,实践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一方面可以解决学习上的问题。例如在酒店服务领域中,前台人员必须保持微笑,我光看微笑这一个词,是学不会的。所以需要实践教学法来强化我们的基本技能。
1.1 实践教学法的内容
实验也是属于实践教学的范围之一,在我看来,在教学活动中凡是与提升动手能力有关或者亲自实践的都属于实践教学。其中,实践教学还包括实训、社会实践等,这些都是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毕业论文的设计,也是属于实践教学的内容范围。
1.2 实践教学法的意义
实践教学法突破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它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让学生真正的去尝试,在尝试中学到知识,在尝试中锻炼自己的技能,在尝试中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实践教学法做到了学与做结合为一体。学生不再只是在枯燥无味的课堂中,死记硬背理论知识与概念。
1.3 教学法创新之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法的形式多种多样,常规的教学方式主要有讲解法。这是所以任课教师最常用的方法,他们很少考虑到学生真正的需求。因此,会导致学生对于知识的看法是,知识就是知识,知识就是用来死记硬背的。从而没有办法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这样,就曲解了原本学习知识的目的。而实践教学法弥补了讲解法所带来的最大的遗憾。
2 高职酒店管理教学与实践教学法
高职酒店管理教学是一门专业性比较强的课程,它需要学生必须拥有强大的实践经验作为后盾。高职酒店管理教学综合性很强(如图1),实践教学法是学习高职酒店管理的基础方法。只有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才能够真正的学好高职酒店管理。有一句名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论什么课程,我们都要强调实践。
2.1 高职酒店管理教学的实践教学法内容
高职酒店管理教学方法有多种多样,而实践教学法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之前我们在具体谈论实践教学法的内容时 ,就有说到实践教学包括社会实践等等。那么实践教学法在高职酒店管理教学中的内容具体有什么呢?实践教学在高职酒店管理教学中,包括了课堂上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白遇到突发事件该怎么样解决。还包括教师的课堂展示,学生实验。通过教师在课堂上或者PPT中的展示,布置学生回宿舍自行完成,学生相互检验。
2.2 实践教学法是解决高职酒店管理教学的金钥匙
实践教学法能够在高职酒店管理教学中,解决很多教学法所不能够解决的问题。例如,讲解法不能够让学生直观的体会到酒店管理的基本操作与步骤,而实践教学法则是打开高职酒店管理教学直观性大门的金钥匙。它不仅弥补了讲解法的空缺,并且拥有直观性、操作性等并存的优点。
2.3 实践教学法为高职酒店管理教学锦上添花
实践教学法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酒店管理的知识,在更大的意义上,实践教学法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不仅只限于知识。它带给学生更多的是社会经验、操作技能、人际关系等等。在教学方面,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很好的学习文化知识与技能。在适应社会方面,实践教学法,能够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了解社会。在实践教学法的施行下,学生能够学到更多关于学习之外的东西。所以说,实践教学法为高职酒店管理教学锦上添花。
3 高职酒店管理教学之实践教学法的应用――以酒店服务为例
高职酒店管理包括很多的方面,而酒店服务只是其中的一门课程,酒店服务又包括了很多小的方面。例如前台、客房等等。酒店服务属于高职酒店管理教学中的一部分。这一门课程,不仅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同时它更需要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法就可以满足这一点。按照一定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操作训练,从而使学生自己能够领悟酒店服务这一方面的方法和技巧。
3.1 实践教学法强化学习酒店服务的知识
实践教学法是在学生较为了解酒店服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很多的锻炼机会,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例如在酒店服务的前台工作方面,酒店服务课程中要求在遇到特殊客人(发脾气等)的时候,要冷静处理、保持微笑。这些理论的知识都需要系统的训练来作为强化的手段。因为情绪是不可控因素,我们虽然时刻牢记要保持冷静,一旦真的面临突发事件,就很难把控自己的情绪了。所以,实践教学对于酒店服务而言,是极为重要的。
3.2 实践教学法促进学习酒店服务进程
实践教学法是酒店服务课程中的疑难知识点的最佳诠释。在酒店服务中,客房服务的知识点琐碎而又繁杂。很难让人记住。那么实践教学法可以在学生亲自到酒店客服中进行整理。通过整理客房服务,来加深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理论往往源自于实践。还有餐厅服务行业的知识点,餐厅服务行业几乎全部都是操作性的理论知识指导。所以更需要学生操作,以此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
3.3 实践教学法为进入酒店管理做铺垫
实践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很早就接触酒店管理。拿酒店服务来说,在酒店服务过程中,同学们已经基本掌握和了解酒店服务了,所以在求职和任职过程中,只需要短暂的培训,就可以直接上岗。增加了就业优势。系统化的培训员工是一件头疼而又麻烦的事情。培训人员最希望的就是被培训人员之前就有了解过酒店服务这一领域,这样的培训就不会需要耗费太多的精力。所以说,实践教学法为学生能够进入酒店管理领域做铺垫。
一、强化学生培养自身实践能力的意识
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即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市场上需要的、抢手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或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可是在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们已经习惯了每天拿着书本进教室,下课了认真完成书面作业,依然追求的是较高的学习成绩,而对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欲望并不是很强烈,特别是大一的新生。因此必须从入学就要强化他们注重培养自己实践能力的意识!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重视和配合实践教学。因为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职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纯粹的理论教学会让学生逐渐厌烦,产生厌学心理。缺少动手能力,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捡了西瓜丢芝麻,学一点忘一点。即使学生记住,那也只是纸上谈兵,缺少动手缺少激情,缺少岗位知识等。学生如果能够在实践中去真正的操作完成,才能发现工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才能够真正去解决问题,这样避免了在真正工作岗位上出现问题,导致一些不必要的损失,真正达到在学校“学”的目标,才能成为真正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相互促进
教学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知识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在学生进行实践之前,教师要把实践过程中涉及到的重要的知识点等理论知识教给学生,必要时让学生先记住整个实践的流程,让学生带着任务,带着探索的精神进行实践操作。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在实践中深化升华理论知识,让学生不只是简单的知道理论,而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有理论的运用,在运用中找到规律,在摸索中寻找技巧,这一切都是用理论来指导完成,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比如笔者承担的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如果单纯讲授理论知识的话,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掌握得也不好,如果把学生今后工作岗位中所用到的理论知识简单讲述清楚后再配以实训项目,并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反而更愿意学习。这样学生在亲自动手完成了一个实训项目后,他真正得到了锻炼,具备了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也能获得一种成就感,进而更愿意投入学习,然后逐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实践能力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三、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培养学生综合技能
校外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的关键场所,是学生在校学习阶段接触社会生产实践的窗口。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是做好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校外实训基地在实践教学中应发挥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满足学生生产和见习的作用,即提高学生的实际生产工作技能和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二是学生顶岗实习和实现就业的作用,即学生实际参加社会生产活动,根据实习基地的实际需要实现就业,使实践教学和就业相统一。目前是两者的脱节。一种现象是只注重其提高学生的实际生产工作能力和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实际参加社会生产活动,实现就业的作用。另一种情况是片面强调顶岗和就业,而忽视了提高学生的实际生产工作技能和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作用。只有克服这两种错误倾向,才能真正发挥校外实训基地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四、强化校企合作,为学生的实践和就业提供平台
一、基于三级典型工作任务的专业核心课程的重构
在行业、企业人员的参与下,机械设计与制造卓越技师课题组经过广泛的企业调研,按照一体化课程改革的要求,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整合,融入“职业素养课程化、第二课堂、专业教学”三位一体的人文素质教学体系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升等元素,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卓越技师人才培养中提出了基于三级典型工作任务的一体化课程改革思想。
三级典型工作任务课程设计依据机修钳工技师职业资格标准,把原来学科体系下专业核心知识碎片化,整合成一个个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课程学习的Ⅰ级任务,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完全分解、贯穿于Ⅰ级任务中。Ⅰ级任务按照工作任务的生产过程(工艺过程)划分成Ⅱ级任务。Ⅱ级任务是三级任务课程体系的核心环节,需要根据生产过程来设计,体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及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Ⅱ级任务又按照知识点和技能点的融合层次和过程划分出Ⅲ级任务。Ⅲ级任务是若干个具体的教学活动,是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练习操作技能和完成工作任务的学习过程。序列知识点是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点在每一个学习活动中一一列出来,又称为学习内容重构;依据综合职业能力,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及素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目前,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卓越技师人才培养设计了锤头的制作、椭圆规的制作、小虎钳的制作、机床导轨及轴瓦精度修复、立体画线、传动装置与机构、车床总装配、照明线路的设计与安装、电动机的电气控制、PLC控制技术、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逆向设计、斜齿圆柱齿轮减速器逆向设计、锥齿圆柱齿轮减速器逆向设计、蜗杆减速器的逆向设计、行星轮减速器的逆向设计、谐波减速器的逆向设计、M1432A磨床液压传动系统和气动机械手的装配与维修、数控车削加工、数控铣削加工、典型零部件故障诊断与维修等20个Ⅰ级典型工作任务。其中Ⅰ级任务中蜗杆减速器的逆向设计划分为减速器的拆卸、蜗轮蜗杆的逆向设计、箱体的逆向设计、传动轴的逆向设计、传动方案的逆向设计、减速器的装配与精度检验等6个Ⅱ级任务;Ⅱ级任务蜗轮蜗杆的逆向设计可划分为6个Ⅲ级任务,即6个学习活动,同时将传统学科体系中课程的知识点融入到Ⅲ级任务中,具体如下。
1.学习活动一:蜗轮蜗杆的测绘
知识点:蜗轮蜗杆的几何参数和材料、蜗轮蜗杆的草绘及制图规定、蜗轮蜗杆的三维造型。
2.学习活动二:蜗轮蜗杆的逆向设计计算
知识点:蜗杆传动受力分析及计算、蜗杆传动强度计算、蜗杆传动热平衡计算。
3.学习活动三:编制蜗轮的加工工艺
知识点:蜗轮加工的机床、刀具、夹具及工艺参数,工艺卡片的填写规范。
4.学习活动四:编制蜗杆的加工工艺
知识点:蜗干加工的机床、刀具、夹具及工艺参数。
5.学习活动五:蜗轮蜗杆的加工
知识点:蜗轮、蜗杆的加工方法及加工过程。
6.学习活动六:工作总结与评价
三级典型工作任务的一体化课程完全打破了学科体系的课程设置。该课程改革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将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实现真正意义的理论与实践完全融合的一体化课程观。
二、专业核心课程的改革实施方案
1.教学实施方案
依照学院“校企互通、工学交替”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框架,结合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实施理论实训一体化课程改革的需求,创新实施“知行合一、产教融合、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习目标与岗位能力对接,实现知行合一;学习载体与生产项目对接,实现产教融合;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实现双证融通。“知行合一、产教融合、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四层次三阶段”培养过程。“四层次”是指将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按照进阶规律的四个层次:基础能力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专业综合能力培养专业拓展能力培养。“三阶段”是指校内学习、校企阶段式工学交替学习和校外顶岗实习三个阶段。
第一层次为基础能力培养。依托校内一体化教室和实训室,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职业素养教育、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逐步培养学生为人处世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学生的人格完善和职业能力培养打下扎实基础。
第二层次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依托校内“校中厂”和一体化实训室,以基于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引入行业、企业标准,融合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采用“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采用教师引导、示范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方法以研究性学习和小组团队讨论法为主,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将斯凯孚(济南)轴承与精密技术产品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典型生产工艺引入课堂,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第三层次为专业综合能力培养。组织校企合作,采用校企阶段式工学交替学习模式。学生通过参加生产性实训,熟悉企业文化和管理方式,树立理论联系实践的理念,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第四层次:专业拓展能力培养。校内依托第一、第二课堂,校外利用顶岗实习阶段,三年全日制学习期间持续贯穿地进行培养。在“校企合作理事会”的指导下,侧重专业发展前沿、企业技术升级、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利用拓展学习模块、专题讲座、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教育形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
2.核心课程评价方式
核心课程的学习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分为Ⅲ级任务评价、Ⅱ级任务评价和Ⅰ级任务评价。
(1)Ⅲ级任务评价。Ⅲ级任务评价分为学生自评、小组评价、任务书评价、学习活动任务评价及Ⅲ级任务总评。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情况给自己作出评价,以此判断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情况。小组评价:小组长根据各成员的表现情况给予的评价,主要考核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及7S(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安全、节约)管理执行情况。任务书评价:是检查学生对专业核心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以学生完成任务书的质量为标准,由指导教师评定;学习活动任务评价:主要检查学生操作技能掌握情况,也就是完成操作任务的质量情况的评价,由指导教师评定。Ⅲ级任务总评:教师根据学生自评、小组评价、任务书评价、学习活动任务评价的得分,按照一定比例折算而给出的一个总评价。
(2)Ⅱ级任务评价。Ⅱ级任务评价是根据Ⅲ级任务总评得分,按照一定比例折算而给出的一个评价。
(3)Ⅰ级任务评价。Ⅰ级任务评价是根据Ⅱ级任务评价得分,按照一定比例折算而给出的一个综合评价,即整个学习任务的评价。
三、实施效果
1.人才培养质量整体得到大幅度提高
卓越技师培养构建了切实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了卓越技师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开发了一系列核心课程教学资源,丰富充实了校内实训基地。一体化教学改革效果突出,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与人协作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提高了就业竞争力。2014年卓越技师班学生丁来源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机械设备装调与控制技术”项目第1名,卓越班学生作品“多功能救援担架”获第十一届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2016年卓越技师班学生徐雪彦代表山东省参加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
2.卓越技师培养辐射带动作用增强
卓越技师培养引入了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采用“知行合一、产教融合、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经大众网、新浪网、《大众日报》新闻媒体报道后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先后有多家企业和职业院校到学院来考察合作。2015年11月,山东开泰抛丸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与学院合作共同制定了山东省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探索实施以企业为主体,在卓越技师班中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培养模式。2015年与斯凯孚(济南)轴承与精密技术产品有限公司建立了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成立了“斯凯孚校企合作班”,开拓了国际合作办学新途径,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探索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
电动机的短时工作制是指有标注的S1为24小时工作制,S2为百分之50,S4为百分之25,适合不同的场合。
电机工作制指的是用电机等相关技术完成人们所要达到的工作效果。电机的工作制表明电机在不同负载下的允许循环时间。电动机工作制为:S1到S10;其中电机的工作制的分类是对电机承受负载情况的说明,它包括启动、电制动、空载、断能停转以及这些阶段的持续时间和先后顺序。
短时工作制是指,在恒定负载下按给定的时间运行,该时间不足以达到热稳定,随之即断能停转足够时间,使电机再度冷却到与冷却介质温度之差在2K以内。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中职教学;应用电子技术;创新策略
为了能够向社会输送全能型的创新人才,需要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能够将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相联系,通过不断的自主学习和探索,形成重要的多元化自主学习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将实践教学与学生的专业相联系,让学生在找到自身职业发展方向的同时,也能够体现出自身的专业价值,学生在实践中获得重要的学习自信心,逐渐能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
1.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
电子技术专业是为信息技术产业提供更多顶尖人才的重要专业,中职业院校能够从教学现状出发,逐渐能够找到适合学生实践教学策略,运用重要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突出学生的专业优势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1.1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
中职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的发展应当以实际应用为重要的途径,逐渐在应用电子技术领域取得一定的实践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的创新发展。教师在电子技术专业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树立以生为本的重要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改变固有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将各知识点进行有机的结合,在实践运用中更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也能够让学生进行电子技术专业知识结构的整体构建,在实践中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2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中职电子技术专业在应用的过程中是学生思维空间不断拓展的过程,重视学生的课堂体验,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学习兴趣,在自主学习空间内,也能够根据自身的优势进行实际训练。教师将课堂理论进行多样化展开的同时,逐渐能够在实践中运用理论,在理论中结合实践,让学生树立重要的实践应用意识,并能够在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中积极合作,不断交流,从而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实践成长中形成重要的学习目标[2]。
2.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策略
中职电子技术专业在不断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应当能够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逐渐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优化教学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并能够结合相关企业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进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也能够更好的理解岗位职责以及职业优势,从而能够在实践中补充理论知识,将知识的各部分关键点进行有效的连接。中职院校在为学生提供职业环境发展条件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不断的参与实践教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
2.1教师武装自己,创建实践教学环境
教师作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的重要引导者和实践者,需要能够掌握一定的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能力水平,在不断突出专业优势的同时,也能够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也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构建电子技术专业知识体系。教师在课堂中能够转变教学观念,构建合理的教学方法,逐渐引用实际教学案例,让学生在激发学习主动性的同时,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教师通过教学案例的不断引用,为学生创建知识理论的重要实践教学环境。例如教师能够将典型的电子技术专业应用实践案例,进行信息技术多媒体的构建,从而让学生能够在拓展思维空间的同时,增强实践探索能力。
2.2加强课内课外实践教学,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的实践教学可以与教材相结合,也可以从实践理论中进行实践活动的构建,从而能够有效利用课内和课外的教学资源,构建实践教学环境。教师与学生互动讨论合作,形成了重要的实践教学创新理念,让学生对电子技术专业知识进行迁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参与实践教学活动,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例如教师在课内可以构建多功能实验室,让学生在参与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操作的同时,也能够更好的进行实际训练。课外探索中教师应当能够找到电子技术专业的实践基地,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实践教学空间。
2.3推动校企联合实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教师提高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水平,需要教师在推动校企联合发展的同时,逐渐能够让学生到企业中进行实践实习,深化教育目标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参与企业生产以及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企业实践教学环境中逐渐能够让学生体验岗位实际工作内容,从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构建电子技术专业实践项目,对与企业进行实践结合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提高自身的实践应用能力。
1、美股开盘时间是每周一至周五,美国东部时间9:30-16:00,国内时间是,美国夏令时是中国21:30-4:00,冬令时是22:30-5:00。
2、美股股市几点开盘?美国股市开盘时间换算成北京时间是晚上9:30开盘,清晨3:30收市,夏令时;冬令则晚上10:30开盘,清晨4:30结束。美股交易时间和开盘时间是相同的,开盘之后就可以进行股票买卖和交易。
3、美股股市交易时间为北京时间晚21:30-次日凌晨4:00。而在11月初到4月初,采用冬令时,则交易时间为北京时间晚22:30-次日凌晨5:00。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 项目教学法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1-0055-02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学生们十分关注所学知识对社会、对个人今后就业的影响。如何使学生更快、更好地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课题。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所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课堂教学不能照本宣科,而在于合理地引导,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组织形式。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能保证在其对口的岗位上是必须和够用的)和具有较强的能力(尤其是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电工电子技术是高职高专工程类非电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本课程具有内容多、应用广、实践强等特点,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阻力。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电路原理、电路分析方法及实验实践技能等,其教学方法是值得教师研究与思考的课题。
一 电工电子技术教学现状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多采用“灌输”的传授方式,学生对概念、原理多是死记硬背,不能活学活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对科学思维能力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处理上,重基础、轻应用,脱离高职院校的教学实际,不符合“培养生产一线高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目标。
高职教育是面向经济建设第一线,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品德优良、知识结构合理、操作技能高、上岗速度快、适应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高技能型应用人才。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更应重视知识应用的培养、动手能力的提高。
二 电工电子技术教材建设
高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重点应放在应用性、基础性和综合性上,要理论联系实际,教材的选择应以知识点够用、注重实践为原则,因此合理的选择高职非电专业授课教材显得尤为重要。
现有的电工电子技术教材在编排上仍沿用大学本科教材的模式,过分强调理论的严密性与系统性。原理的讲述、电路的计算太多,而电工电子技术的知识应用却太少。如三极管及其放大电路的分析,对三极管内部载流子的运动过程分析过多,而对三极管的外特性及其应用电路、测试电路却分析不够,致使学生学完这一节内容后对三极管仍一知半解,对三极管的三个管脚的判别仍未掌握,更谈不上应用了。
为此我们教研室的老师结合多年教学经验,编写并正式出版了《电工电子简明教程》,以系统的知识点串讲、丰富的应用实例,并配合本书编写了多媒体授课教案。此外,还配套出版了《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教程》实验教材,与实验室仪器设备相匹配,实用性、操作性强。
三 电工电子技术项目教学法
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项目任务。提出项目任务时应充分考虑到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需要掌握的操作技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实用性及趣味性,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到学有所用。
首先确立我们所要求的知识点是:电路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线性电阻性电路分析、一阶动态电路时域分析,正弦稳态相量分析、二极管三极管的工作原理功能特点、基本放大电路的分析、电子电路中的反馈、直流稳压电源、门电路与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与时序逻辑电路。针对这些知识点,我们设置了如下项目任务:家用照明电路的安装与设计、利用Multisim 9等仿真软件进行基本定理的验证,音频功率放大器、直流稳压电源、交通灯控制、多路竞赛抢答器、数字钟等项目。每个项目都涉及到电工电子技术的知识和相关实际操作,包含了设计、安装、检测和维护等内容,通过这些项目的完成,使学生能够熟悉电工电子技术的综合应用,以适应不同岗位的需求。
项目教学评估是项目教学法必需的环节。首先学生就自己的项目完成情况做出项目实践报告,然后进行交流总结,最后由教师给出总体评价。评价效果十分明显,不仅能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谦虚、团结的优良品德及团队精神。
四 电工电子技术实验与实践教学
改善实验条件,改革实验教学手段,把虚拟实验平台引入电工电子实验教学。虚拟实验教学打破了传统实验教学时的时空限制,可让学生发挥创造精神,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仿真软件的应用,学生可以看到电路工作的模拟效果,测量电路的有关参数,有利于他们对电路的认识和理解。
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己安排实验时间、选择实验内容,自主完成实验项目,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统筹安排学习时间、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又能激发学生开展创新实践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同时还提高了实验室实验设备的使用效率。
坚持在实践中教学,在教学中实践,这一观点已被广大师生所接受。此教学方法突出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密切关系,构建了以实验目标为导向、实验内容为载体、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内容与工程应用紧密结合,并注重其趣味性、工程性和探究性。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基本工程素质以及实验数据分析能力。
五 总结
通过高职非电专业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加强了本课程的教材建设,编写并正式出版了两本教材,实践了项目教学法。我将生产生活中的许多实际应用编写成项目任务贯穿与各知识点的授课中,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提高了学习兴趣,并将仿真实验及开放实验室引入实验实践教学中,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探究教学;实效性;建议
探究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课堂中通过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并获取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实现发展性学习。在高效课堂建设的背景下。积极开展探究性教学是落实新课程改革“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重要途径,意义明显。然而,探究教学的实施效果却并不理想,有的教师没有领悟到探究教学的实质,盲目机械地照搬探究程序,导致探究教学流于形式;有的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学生差异,使探究教学缺乏针对性;还有的教师在探究的过程中只重知识目标,忽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维目标难以兼顾等等,严重影响了探究教学的实施效果。因此,针对当前高效课堂建设下思想政治课探究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尊重学生个性。增强探究教学的针对性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呼唤教学要针对每个学生各个方面存在的差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探究教学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参与探究过程,学会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获得探究的情感体验。所以,提高探究教学的效率还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首先,每个学生的知识积累、思维方式等各方面存在差异,教师应该全面关注每一个层次的学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探究要求。其次,由于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性较强,每个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程度会存在一定差异,可能会有部分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而打消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丰富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鼓励学生讨论交流,活跃课堂气氛。让他们从讨论中获取新的兴趣和知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深挖教学资源,拓展探究教学空间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要求:“要恰当地运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各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努力把基本的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思想政治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要实现知识的记忆,而且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学会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去分析各种社会现象。所以,在探究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把课程资源挖掘的空间由本课延伸至整个现实社会,寻找教材知识点与社会热点的结合点为探究点。增强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的广度,模拟生活情境、创设生活背景,充分利用生活实践来促进学生达到知识与能力的自觉构建。鼓励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对于有争议的现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社会现象。
三、改进探究活动的方式,提高探究实践性和开放性
新课程标准倡导“知行统一”的教学原则。《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强调“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社会实践活动是本学科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改进思想政治课探究活动的方式,根据具体情况加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力度,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分析解决问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开放性,也要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究,还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深入社会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实现思想政治课由“文本课程”向“体验课程”的转变;不仅单单使用一种方式进行探究,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例如情境探究、合作探究、自主探究等等,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探究方式,让学生养成探究的习惯。
四、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探究教学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当前探究教学理论研究的学科化不足,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好探究教学的宏观实质,同时结合新课程改革后高中思想政治课特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实施教学,这样才能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效实施探究教学。为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有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需要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能够熟练地使用多媒体为课堂教学服务,同时具备把现实与课堂内容相联系并加以思考分析的能力。这些都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完善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各方面的素质,这不仅需要学校给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也需要教师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以此来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曹芸.论新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的转变[J].新课程研究,2010.
[2]季晓华,李高明.新课程改革中教师适应性问题的思考[N].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
我校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设计上,和大部分中国其他高职院校一样,适度介绍会计电算化基本理论知识,本着“理论够用”原则,重点讲解社会上比较流行的财务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注重会计电算化实践技能的培养,实现理论与实践零衔接;注重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老师启发学生灵活变通,通过掌握一种财务软件的操作,提高应用其他财务软件的操作能力。该课程的这种教学设计,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方式。
目前,我校和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一样,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上做到了将“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理论指导思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部分内容的讲解采用接受学习模式,部分内容的学习采用探究学习模式,将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进行有机融合。整个教学设计按照探究活动进行,其中的某些环节由教师通过现场演示或讲解来完成,另外还有一些环节则由学生通过主动讨论或动手实践等自我探究活动来实现。比如说在讲解会计电算化各个模块的操作流程时,教师首先对整个流程的重难点进简单讲解,同时对于操作要点进行演示,然后,由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操作要点并参考财务软件中的帮助功能,独立完成对财务软件操作流程的学习。
这一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组织和设计上,做到了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和技能,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在小课堂教学上,实施起来却往往效果不尽如人意。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现在各高职学校大部分教学机房是50-60个机位的机房,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采取一个老师在整个班级一起上课,整个教学过程全部在计算机实验室进行。教师一边讲授理论知识一边操作,学生跟随教师进行操作,做到边讲边练、讲练结合。这种教学方式能很好地让学生掌握各个操作步骤,但大部分情况教师仍居于主导地位,学生是被动接受教学,造成学生只顾记操作步骤,没时间思考下一步怎么做,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自学能力。而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和案例教学法等等,根据学校的实验条件情况决定了应该使用何种方法。尽管教学方法比较多样,但因本课程是一门既会操作又懂维护的应用性极强的课程,以上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固然有很大的帮助,但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等方面仍显不足,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2.会计电算化的跨学科复合型决定从事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教师,一方面要有丰富的会计知识,另一方面要有融会贯通的计算机知识。但从现实情况来看,精通掌握这两门学科的老师少之又少。会计电算化课程也多由从事会计学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承担,由于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计算机知识,所以无法把会计软件在企业财务预算和决策中的作用讲深、讲透,尤其是涉及软件开发的知识点也只能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而计算机专业的老师,他们可以很清楚讲解怎么运用,但是会计方面的知识欠缺,致使不能使学生真正地学会。这就要求会计电算化的教师,不仅具有会计方面的知识,同时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方面的运用能力,这样才能胜任这份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目前,我校和国内大部分其他高职院校一样,复合型的该课程教师稀缺,所以也影响到了教学效果。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大课堂教学模式的构想
大课堂教学,是指对原有的课堂教学进行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的一种教学形式。从纵向看,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具体为:课前尝试探索学习、课中交流互动学习和课后实践应用学习。从横向看,将具体一节课中的课前、课后两环节延伸到课外,使课堂更加丰富和饱满,更具探索实践的时间和自主发展的空间。
大课堂教学的实践模式是由课前的尝试探索学习、课中的交流互动学习和课后的实践应用学习三个环节构成的。传统课堂的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和课后复习一般仅停留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大课堂教学的目标是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知识、探究方法、锻炼思维、形成能力、获得经验、体悟思想,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意识、合作意识、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