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管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范文

管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管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管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

第1篇

我认为,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主要有以下途径和方法:

1. 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是解题的基础。学生解题错误,或解题遇到困难,往往是由于不认真审题或不善于审题所造成的。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做到看好题、看准题。

(1) 明确题意。审题是解题的灵魂,就是明确题意,搞清命题的语法结构,帮助学生理清条件与问题。例如,求不等式2x2-5x-3<0正整数解的个数。这里所求的是解的个数,而非正整数解的本身,即特别要注意看清题目、弄清题意,也就不能随意地曲解或者误解命题者出题的本意。

(2) 注意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隐含条件是指题目中虽给出但不明显,或没给出但隐含在题目中的那些条件。对于前者需要将不明显的条件转化为明显的条件;对于后者,则需要根据题设,挖掘隐含在题意中的条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养成审题的习惯,提高审题能力,重要的是提高学生挖掘隐含条件,化未知为已知的能力。学生通过自己的错误的发现过程,不仅找到了解题的症结所在,而且发现了一些寻找隐含条件的常用方法,从而使学生用更高的观点去审视数学解题,不断提高挖掘题目中隐含条件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认真积累经验,把我们数学中经常容易犯的错误和容易忽略的隐含条件总结好,并在解题中时刻注意这些陷阱,尽量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进而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2. 重视总结解题的方法。

在学习一定内容之后,注意总结某些问题的方法与要点,也就是这段内容主要应用了哪些数学方法,体现了哪些数学思想,有哪些重要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不断总结,才能有益于解题能力的提高。

3. 注重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

不少教师不太注重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的训练,认为通法才是最重要的,不必过多地去探索其他解法,这是十分片面的。

事实上,一题多解,可以通过少量的问题去沟通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拓宽解题的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探求的精神和对数学研究的兴趣,而且对于不同的学生,他们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与方法,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与解题思路。一题多变,有利于扩大学生视野,深化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能沟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本质区别与联系,我们只有在各个知识的不断变换中,才能提高解题能力。 4. 把握好数学思想方法。

解一个题,含两方面内容:方法的选择以及用所选方法准确完整地解决它。很多人只注重后者,实际上让学生弄清前者意义更为深远。教师须帮助学生学会分析、自己找出解题方法,即授人以渔。 由于一类问题的出现,要在完成这类题的时候,切忌孤立静止地回答,要根据问题的特征要求认真钻研可能会用到哪些数学方法,并从中选出最好的方法,然后再做答案。同时在学生答题中还应结合试题的自身特点随机应变,这样便可以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

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来看,我们要注意不要做那些偏题甚至怪题,否则掉进题海当中,最后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当中,把握住最基本的技能,从过程教学中学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形成清晰而完整的数学知识网络,教给学生研究数学问题的科学方法,训练学生的数学技能。这给我们一些启示:

首先,要掌握好每节课的知识结构。这就是要让学生弄清各个基本概念和规律在一个整体中是以何种方式结合起来的,并在基本知识体系中占据什么地位,它们怎样决定着知识整体的功能。当学习完一部分内容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知识结构图是掌握知识结构的一种有效方式。大多数体系清楚、重点突出,对培养能力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第2篇

1.学习音乐的重要性

生活中不能没有音乐,那音乐是什么呢?我国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曾经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音乐是一种美的结晶,优秀的作品是伟大时代的脉搏和优美心灵的流露。音乐是一种精神力量,音乐的起伏、强弱、快慢,必然会引起人的生理刺激和心理反映。音乐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古希腊和中国古代哲学家们,一致强调音乐在管理国家组织社会生活、形成社会需求的道德精神、抒发内心情感等方面都有着很好的作用”。在21世纪的今天,音乐同样肩负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使命:一方面通过欣赏音乐的过程,提高人的审美意识,锻炼人的记忆力,洞察力理解力,启发和培养人的形象思维,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音乐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它可以通过人们的情感,改善和调节周围的人际关系,起到陶冶情操和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快乐。

柯达伊多次指出:“音乐是人的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修养,教育就不完整,离开了音乐就谈不上是个全面发展的人”。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生活因有了它变得更精彩,音乐与人类同在。

2.学好音乐的关键在于基本音乐能力的提高

音乐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它包括音乐的感知能力和音乐的表现能力。在音乐的综合能力中还有另外两项非常重要,那就是作为基础能力的音乐感知能力和最高层次的音乐创造能力。音乐感知能力:包括分辨的能力,分析的能力,记忆的能力,鉴赏的能力。

铃木认为:“人的能力不是天生的,才生下来的孩子依从大自然赋予的,要生存下去的生存机能,在所遇到的环境中适应着那种环境而获得各种各样的能力”。同样,音乐能力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培养得来的。也许并不一定每一位孩子都能成为贝多芬或是莫扎特,但是一个从小就喜欢音乐的人,长大必然热爱生活、气质不俗。音乐的教育作用在于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性情,让人具有基本的音乐素养。许多人听到不熟悉、自己不喜欢的音乐时,都会一味地摇头说:“不好听,听不懂。” 其实,音乐并不神秘,只是他们不具备音乐欣赏的能力,要想“听懂”音乐,必须有“欣赏音乐的耳朵”。否则就像马克思说的那样: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铃木说:“没有天生的音盲,音盲是由于千百次听音盲父母唱摇篮曲造成的。”他还说:“音乐的耳朵可以在听力训练中得到,而不是天赋或固有的,以后多练习就多出效果,它是人类的适应性在听力训练上的发展”。想要有“欣赏的耳朵”就必须从小培养听觉能力。音乐听觉是在听觉上要求出来的,而且开始愈早,将来的效果就愈好。

3.影响提高基本音乐能力的因素

据调查“100%的学生喜欢音乐,而80%的学生不喜欢音乐课” 。在大中城市,人们对音乐艺术十分崇尚,对音乐教育抓得很紧,有的家庭我孩子配备了钢琴、小提琴等但广大农村的音乐教育仍处于落后状态,这样的乐器不曾听说过,形势十分严峻。国民音乐教育的基础在中小学,同时主要的教育对象在广大农村,农村中小学生占了很大比例,然而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质量很差,显然不符合教育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与培养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极不相适应。随着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音乐教育的进步在近些年速度发展较快: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教学设施也不断更新和完善,但也不能够做到学生一人一件乐器,有学校的原因,当然这里也有家庭的原因。学生的音乐能力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因为他们不能够用乐器表现音乐。影响中小学生基本音乐能力的因素很多,不仅有学校、家庭、社会、还有客观因素,以及学生的自身条件和主观因素。因此,如何提高学生感知音乐的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能力的提高需要有良好的教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后盾,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就是音乐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3篇

【论文摘要】管理虽无定法,但求效法。师范学生教育管理的内容与方法虽然很多,但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依法管理,以情育人、职业训导”。从“早”抓起,从思想构建入手,从职业规划开始,锁紧发展目标,不断探究和丰富高效管理过程的途径与方法,努力把学生塑造成有教育抱负、有职业道德、有奉献精神、有社会责任和有能力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复合型优秀师资

教育是人类进步的伟大基石,教师则担负着铺设这块伟大基石的光荣任务。学校教育管理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社会发展所需要人才。师范学校教育管理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优秀师资,为加速现代化建设和小康社会进程提供人力资源。为此,师范学校教育管理,务必紧紧围绕教育目标任务治学施教,创新教育方法,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整合教育资源,努力把具有可塑性的学生培养成“四有”新人。

一、深入学生,捕获学生信息是高效管理的良好开端

学校教育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在完成教育教学活动中构建学生进步思想、塑造学生完美灵魂、引领学生健康发展和培育学生综合素质。学校是铸就人才的综合机构,工作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主要是教育被教育和管理被管理的关系。教师是教育管理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千头万绪,要管理好学生,最基本的途径是全面了解学生,积极分析影响教育管理成效的各种因素。做到“知彼知已,教管合一”。

认识了解学生的平台和方式虽然很多,但通常采用三种方法:一是间接了解法,就是让每个学生填写一张基本情况调查表或查阅录取档案资料,收集学生民族、习惯、特长、理想等信息,对学生总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二是直接了解法,管理者经常深入学生教室、寝室、食堂、操场,与生为伍,与生为伴,择机交流谈心,沟通思想,了解学生的过去(成长经历)、现在(对学校的感受和意见)和未来(理想和打算);三是活动分类法,就是组织学生集体活动,如设计布置学习园地(黑板报)、才艺展示、体育运动、野外考察等仔细观察学生的表现力,归纳学生行为特征,竭力搜集学生的个性信息。如果教育管理的对象是老生,一定要仔细比较学生一惯的行为表现,翔实记录学生文明行为和行为不端产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然后分析比较学生产生这些行为的动因,采用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对症下药。

在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后,对学生管理以引导教育为主,多用鼓励少用限制性语言。对后进生的教育采用“先扬后抑法”收效较好,但要把握好“扬”和“抑”的尺度,即“扬”得及时恰当,“抑”得准确适当;如果再加上教育管理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春雨润物的方法引导学生,再“锋”的学生也会心悦诚服,乐于接受管中有爱,爱中寓严的教育管理方式。

二、健全制度,依法管理是规范学生积极行为的关键

一个优秀的教育管理者必须懂得学生的身心成长发展规律、教育认知规律和行为思想互动规律,懂得依法管理的基本内容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并有充分利用鲁迅的《藤野先生》和魏巍的《我的老师》等经典范文,教育感化学生的人格魅力。只有在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特长、个性、家庭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基础上,教育管理才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学生管理是一门学问、是一门艺术,更是一份严肃的人文工作,绝不能随心所欲。教育管理过程必须遵循上级教育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必须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并组织学生学习相关规章制度。依法管理是教育工作者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一个优秀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吃透有关教育法规和规章制度精神,特别是与学生道德品质、学习行为、表彰处分等切身利益相关的条款,务必熟记,灵活运用;同时要牢记教育管理过程以人为本、以情化人、悔人不倦。管理者不只是为了管而管,更多的是教育和服务;要把学生当成朋友、子女、亲人,管理手段自然是感化心灵的教育行为。

三、理想教育,耕植学生教育抱负的种子

师范院校的学生已经拥有当教师思想的种子,但这颗种子能否健康成长,关键在于学校进一步的细心耕植和浇灌,耕植和浇灌的内容与方法犹如种子成长的土壤,决定种子萌芽生根、开花结果。科任教师、班主任和政治辅导员是刺激这颗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春风细雨。

要使学生自律自奋,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使学生扬起生活的风帆,树立远大的理想,自觉设计人生规划。最有效的方法是狠抓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理想教育、职业教育和信念教育,最关键的是在“早”字上下功夫,早规划、早安排、早部署。尤其对刚进入师范学校的学生,他们又正处于身心第二次发育期或刚达成熟期,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情绪极不稳定;好高鹜远、理想漂浮、信念游离;凭兴趣办事,是一个危险期,亟需加强青春期理想教育。在这个非常时期,学校务必用“科学的思想武装学生,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重点加强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用历史经典教育范例,唤醒学生立志成才意识,播下学生担负起振兴教育的种子;教育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努力把自己培养成思想进步、专业知识宽泛、教育技能娴熟、社会经验丰富、热爱教育事业的复合型教育人才。

四、职业教育,培养学生无私的敬业精神

师范院校的学生将来主要从事教书育人工作,教师岗位遍及城乡,工作条件千差万别,职业待遇十分悬殊。尤其在条件和待遇都不好的地方,亟需教师。到艰苦的地方工作需要信仰的支撑和无私奉献精神。奉献原本就是教师道德的基本原则,是教师道德的核心,是教师道德的根本要求,是教师道德规范的灵魂和统帅。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制度是教师道德的基本要求。

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荣誉感和事业心,鼓励学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工作,把有限的身心和热血奉献给党的教育事业,托起明天的朝阳。毕业后义无反顾地回报家乡,甘愿当蜡烛,毫不吝惜地燃烧自己,把光留给父老乡亲;甘愿当露珠,滋润着家乡弟妹发展成长;甘愿当春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吐尽最后一口纤丝;更甘愿当人梯,让金凤凰踩在自己的肩膀上去攀登科学的高峰。

学生拥有了奉献精神,他才下得去、留得住,并自觉产生教育敬业行为,这种乐于奉献的精神作用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才有希望,国民素质才能公平、稳步提升。

五、平等教育,培养学生“教管无类,人人成才”的育人理念

“公平公正是人类的基本追求,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手段。”苏霍姆林斯基说:“好的孩子人人爱,爱不好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爱好学生是自然,不爱不好学生是偏见。教育要平等,管理要无类,因材施教,成人成才是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理念。

教师是学生成才的引路人,更是问题学生“十字路口”的灯塔。教师良好的素质教育是造就学生成功的前提,是学生一辈子骄傲的回忆。一位老科学家撰文写道:“在所有经历过求学生活的人中,他的最美好、最难忘的回忆是对教师的,而这种感情不以时间的流逝而淡薄,不以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岁月流逝,时过境迁,几十年前的往事都模糊了,唯有教师的指点和教诲,记忆犹新,如在眼前。”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是长久的、持续的和终身的。

教师的教育是学生砺志之石,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育观的基础。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弘扬“穷源寻本教无类”和“人人成才”的育人思想。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是人为的、偶然的,而不是个体所固有的。如果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条件、时间,世界上任何人能够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都能掌握。”只有平等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公正的教育,我们的每一个学生才能得到全面的教育、健康的发展,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六、阳光教育,培育学生博爱师魂

教育如阳光,无私地写照大地,哺育万物茁壮生长。阳光教育,平等、公开,培育人性的健康发展。“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诲人不倦”是教育管理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全部职业活动中最宝贵的情感,没有对学生的爱,就不可能有真正成功的教育。

教育管理是以灵魂去塑造灵魂、用爱心塑造爱心、用责任塑造生命的活动。爱在教育管理中的行为是一种信任、理解、支持,更是一种希望,爱在学生心理是一种关心、温暖、启迪、感动。为此,我们在教育工作者中必须注入爱,用爱振撼成长的心灵,用爱唤醒彷徨的心情,让爱来滋润教育、传递教育。

七、合力教育,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对学生的教育不是一位教师、一个单位所能完成的工作,他必须依靠全体教职员工的齐心协力和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

列宁说:“学校的真正性质和方向并不由良好的地方组织来决定,不由学生委员会决定,也不由教学大纲决定,而是由教学人员决定。”因为学校教育教学主要是由教师个体独立完成的,教师的教育态度、教育行为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学校教育常常受学生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影响,只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同学校教育协调起来,教师个体教育与群体教育形成合力,各司其责,才能有效整合教育资源,达到综合教育管理目的。于是,教育管理者只有经常与家长联系、沟通、交换学生信息,及时与政府反映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因素,全面掌握学生行为,把握学生心理,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和国家有高度责任感的人。

总之,师范学校是培育教师的摇篮,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母机,教育管理工作一定要站在国家、民族发展的高度,抓好学生心志管理和行为习惯教育,既要无微不至,又要把握方向。经常反省和改进工作方法;勤奋学习,构建科学人本主义理念;深化改革,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挖掘学生潜力,使学生的身心充分得到健康发挥、成人成才,使教书育人和管理育人途径与方法得到更加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彭诗琅.《人民教师素质教育全书》[A],中国检察出版社,2011.5.16.

第4篇

关键词:管理经济学;教学实践;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9-0269-03

管理经济学是以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理论为基础,结合决策科学中的某些工具和方法,指导企业经理人员进行决策的一门应用经济学。这门课程对于培养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经营理念,掌握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决策的过程与方法是非常有用的。因此,在国外经济学院或管理学院和商学院中,管理经济学是一门不可或缺的必修课程。目前,管理经济学是我校精品课程,也是我校经济学、管理学相关专业、MBA专业的主干课程。

一、问题的提出

管理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其教学目的,一是为企业的管理决策实践提供经济理论和经济分析的思维框架;二是使学生了解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地位与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规律,使企业的经营决策能够更好地适应于市场体系。管理经济学的总体教学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使学生把握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能够应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工具,实现管理活动的理性思考与理性创新。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材内容趋同于微观经济学,考核评价方式落后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国内出版的《管理经济学》教材绝大部分内容与《微观经济学》教材的内容重复,从而导致两个问题:一是对已具有微观经济学基础的我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再学习管理经济学已难以使其知识增进;二是对实践问题,限于篇幅又几乎没有涉及,使其难以更好地成为分析企业经营决策的工具。学生作业、考试与成绩评定的方式比较古板,多数为按时完成课后作业,期末闭卷考试为主,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方法比较固定,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

大多数教师采用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案例的教学模式。一般先从经济和管理现实中提出问题、定义问题、开发解决思路、推导解决理论和方法,最后讲明其实际作用,并应用案例来结束。虽然这种教学方式相对于以前按照教材顺序逐一讲解概念、定义的教师以讲授为主、学生以听为主的教学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在与学生讨论和沟通交流、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方面还显得不够。

(三)部分教学案例陈旧,案例教学方式不够灵活

管理经济学以课堂讲授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管理经济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和管理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已为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所证实。因此,在管理经济学教学中注重讲授和案例教学相结合,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学生的经验,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但在管理经济学教材中出现的案例有些较为陈旧,需要老师在讲课过程中不断补充新的案例。

(四)多媒体教学手段大量运用,有时效果欠佳

进入2l世纪以来,伴随着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高校教学模式不断改革和创新。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凭借广泛的集成性、灵活的控制性和信息的多维化等特色,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陈旧的、缺乏创新的教学观念和僵化模式,使传统教学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但是要做出一份和教学内容吻合,信息丰富的多媒体课件也非易事。此外,过多使用多媒体教学有时也会分散学生注意力,教学效果反而不佳。

二、教改实践与总结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学必须面向新的人才培养要求。在分析了该课程的教学在经济与管理类院校的特殊性、存在的难点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我们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提出对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包括对管理经济学课程给予正确的定位;根据管理经济学学科的最新发展与中国实际情况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采取恰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加强案例分析、讨论与写作,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等。总之,对我校的管理经济学课程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全面的更新和改造。

(一)编写适合的讲义与教材,改革作业、考试与成绩评定的方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提高

首先,我们组织富有管理经济学教学经验的老师编写了适合我校特点的《管理经济学》讲义,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提高,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该教材突破了以往对管理经济学研究教学的某些局限性,拓宽了管理经济学研究教学的领域,特别是吸收了战略管理、市场营销和产业组织学等方面的知识,丰富了管理经济学研究教学的内容。教材中精心选编大量现实案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管理经济学的应用性质,用实例说明如何在管理决策实践中运用经济学原理,提高读者分析实际问题和从事管理决策的能力,充分体现了管理经济学作为决策工具的真正价值。

其次,坚持进行作业、考试与成绩评定的改革。(1)在作业改革方面。主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课堂专题研究讨论,学生不但有充分的机会各抒己见,而且可以与老师直接对话和探讨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各组对同一问题各具特色的看法和结论,再由全组同学共同参与在课堂上进行的公开演示与交流。(2)在考试改革方面。坚持教考分离,建立了较完备的练习库和试题库。试题质量高,成绩呈正态分布,及时进行成绩分析和教学总结,积极探索考试内容、方法改革。采用开卷和闭卷相结合、平时小测验和期末考试相结合、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法。

(二)改革教学方法,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经或教学程序,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我们在管理经济学的教学中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局限,引入了“案例研究法”、“实地考察法”与“模拟训练法”。

1.“案例研究法”强调案例分析和决策理论。教师负责编选真实公司的案例,印发给学生。学生在课下阅读材料和参考资料。教师在课堂上不讲课,只简单介绍情况,主要让学生发言讨论。教师对学生发言的见解、风度、能力等作记分考核。讨论案例时,尽量争取有关实际部门也派代表参加,由此可以让学生彻底摆脱书本的局限性,而真实了解到经济生活的实际运作流程。

2.“实地考察法”是一种通过实地考察促进学习的方法。每一次实地考察都由一名教师领导,学生积极参加,提出研究报告。所需费用或由学院负担,或由目标企业负担。这种实地考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很有帮助。

3.“模拟训练法” 通过模拟现实经济生活中各类问题的解决方式,使学生学到书本上不易学到或根本学不到的技能。通过这种演习,学生们能够学会如何将那些似乎大得无边的问题分成可以处理的小问题,如何分别处理后再将其重新组合起来。通过这种演习,学生们可以直接感受世界的复杂性,弄清理论与实践的差别,懂得学者的弱点,增长实干家的才能。我们还经常向学生作个别调查和召开学生座谈会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倾听学生意见和建议,检查教学效果,以便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通过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以上改革的教学方法,避免学生们的恐惧厌烦心理,减小了学习的压力,学习兴趣被极大的激发起来,能够积极参与案例讨论、资料查询、小组讨论及各种课堂与实践环节,学生的感性认识经过提炼上升到理性认识,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大大加强,有效缩小书本知识与企业实际的距离。

(三)改革案例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是一种“经验式”的教学方式。案例将企业带入课堂,让学生走入市场,投身竞争。学生自己通过对案例的阅读与分析,以及在小组中的共同讨论,促使学生进入特定的管理情景和管理过程,建立真实的管理感受和寻求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通过案例教学,学生不仅向教师学习,而且也向同学们学习,甚至教师也能从学生中学到或获得一定的知识和信息。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更像是“导演”或“指挥”,学生的基本素质、对案例的熟悉程度、参与度以及教师的作用,一起构成了教学质量的要素,而不是传统的教师单向传授。案例教学的主要功能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严密的推理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能力、领导才能和企业家精神。案例教学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关于各行各业的背景知识,强化了课堂教学知识的运用和掌握。

引入案例教学的基本原则是:第一,以管理经济学专业教科书为主干,在重点讲授基本理论的同时,每章节配备相关典型案例;第二,案例的选择兼顾典型示范、应用实战、现实新颖、适合国情,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第三,提供案例重在讨论、思考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案例本身可能并无统一答案,教师对每个案例只作简单提示性思考建议,将讨论和参与的空间留给课堂教学。

对于案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我们的做法是:第一,明确教学目标,即学生通过案例学习所应达到的能力水平及对学生进行测验的手段和标准。第二,选择好教学案例,即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要选择适度、适用的教学案例。第三,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一是需要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二是需要学生外在的学习激励。第四,把握好案例教学的4个环节。案例教学的4个环节指的是:阅读案例,个人分析;小组讨论,形成共识;课堂发言,全班交流;总结归纳,消化提升。

本课程组教师常常及时地介绍与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理论与经济实践中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改革教学手段,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以计算机技术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学等教育技术更多地进入并深刻地影响着教学过程。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通过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物,有助于在具体的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其求知欲;有助于在教学中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技能等。因此,积极探索教学手段的改革,更多地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成果,促进教学手段现代化是人才培养质量上台阶的必由之路。我们在讲授管理经济学时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从而节省了教师在黑板书写的时间,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信息量,清晰的图形,鲜明的色彩,栩栩如生的动画,动静结合,生动有趣,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也认识到虽然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具有很多的优越性,但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由于信息量大、信息呈现速度快,学生不能完全理解和接受,而且长时间观看屏幕眼睛容易感到疲劳,从而影响了听课效果等。所以,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组织好教学的内容与节奏,除了常和学生交流之外,还必须辅以传统的教学手段。我们采用的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小燕.《管理经济学》教学方法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08,(11).

[2] 翁英英.《管理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法探索与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3).

第5篇

关键词:管理经济学、案例教学、互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10-0082-02

《管理经济学》是MBA教育指导委员会所规定的十门核心课程之一,也是许多高校MBA教育的必修核心课程。由于管理经济学是一门工具类的理论课程,它主要以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借助决策科学、数理统计等学科的各种方法和工具,制定和实施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决策。目前大多数MBA学员为工科背景,如何提高工科背景的MBA学员对管理经济学的理解和学以致用的能力,一直是本人授课时思考的重点。2007年我参与哈佛大学案例教学项目(PCMPCL)后,结合哈佛的教学经验,尝试结合《管理经济学》课程特点,在教学中对原有的授课方法作大的修改。

一、哈佛案例教学模式的特点

哈佛大学的PCMPCL项目(全称:Program on Case Method and Participant-Centered Learning)是哈佛商学院针对中国内地、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商学院举办的高级师资培训项目,旨在推广哈佛商学院以学生为中心的案例教学方法。哈佛的教学模式是以案例教学为中心以及学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这种案例教学模式不死板的灌输相关理论,入学的第一堂课以案例研讨开始,课程结束仍以案例研讨终结。每次上课之前,每位学生都要精心准备自己的案例,以备讲解及回答教师、同学的发问。在哈佛,每门课程至少备有二三十个案例。学生每人每天要分析二三个案例。在为期两年的学习期间,须分析和研讨800个案例。哈佛案例库有约5万个案例供学生使用。

哈佛商学院的这种案例教学模式,通常其案例基于具体的企业运作实例,有人物有情节,其中隐含有待解决的问题,学习者在案例教学中能达到“亲历其境,感同自受”,化间接经验为直接经验,化死知识为“活知识”。其宗旨在于:“把通常需要多年工作实践方能获得到的经验浓缩到两年的课

程里。”

当然这种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案例研讨,PCMPCL项目中,哈佛商学院请来了教学质量好、能调动学员情绪的教师来给我们作授课示范。哈佛的老师特别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互动,要求我们这些教师身份的学员也提前预习案例材料、准备发言提问,课程问不停的有讨论提问环节和小组辩论环节,课堂气氛特别热烈。这种互动教学很容易达到“激发思考,集思广益”之效。对学生来说,要当好“演员”,即根据案例提供的事实,置身“现场”,进入角色,踊跃发言,提出分析和处理意见。以教师而论,好比“导演”或称“导游”要善于组织和引导,巧加评论和指点。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个人准备;小组准备和观点验证;全班就话题和材料展开讨论;个人思考并将新的知识整合到个人的框架内。事实上,作为相关课程的授课老师,我们知道这种教学模式既要求讨论热烈,鼓励学生的参与,又要求突出需教授的知识点,其实对教师的引导能力、讨论话题的驾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管理经济学的课程特点

管理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学科定位,是以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为基础,以数理分析为工具,将实际问题简化成一个个有最优解的数学问题,通过求解这些数学问题,实现最佳经济效果的。具体说来就是:首先,管理经济学利用边际分析、需求弹性、最佳组合等经济学原理,对企业在需求预测、生产分析、成本决策、市场分析、风险分析等领域展开分析,指导企业决策,以寻求最佳经济效果。其次,管理经济学试图将企业在生产经营各领域内与决策有关的问题抽象成为一个个数学问题,以便利用数理分析的办法求得最优解。

这样管理经济学的学科体系构建便是建立在对现实经济世界的简化和抽象基础之上的,但这种过于简化和抽象给我们讲授时带来很多难题:如何与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区分开来;大量的数学公式及其推导,让学生很难接受;管理经济学教科书中的内容,如生产函数、成本函数这类概念,离现实的企业实践

太远。

这导致管理经济学的课堂上,教师在讲台上讲得虽头头是道,学生听得却索然无味。因为从教师而言,是从理论到理论,对学生而言,既无亲身体验,对教学又缺乏参与热情,整个教学过程完全是“空对空”。造成目前的学生对管理经济学的课程内容不感兴趣,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三、对管理经济学课程中案例教学问题的思考

哈佛大学商学院的MBA课程设置中并没有管理经济学这门课程(20世纪90年代还有这门课,但后来取消了),通过咨询哈佛商学院的教务人员了解到,管理经济学作为基础课程,哈佛是要求学生自学或要求入学前就掌握的,还有一个原因是哈佛的课程都以案例教学形式展开,管理经济学里面有较多的理论,不可能单纯以案例教学的形式来讲授。事实上哈佛的案例教学模式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用,也不是所有美国知名高校都在采纳,比如与哈佛一河之隔的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就仍开设管理经济学课程,也并没有所有的课程都完全以案例讲授的形式展开。

结合管理经济学的学科特点,以及大多数学员都是工科背景,并没有经济学基础的特点,有必要强调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理论,这部分理论知识只能通过课堂讲授和课后的习题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虽然管理经济学不能完全以案例授课的方式展开,但为提高课程的生动性,提升教学质量,仍需要加入案例的要素,除了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相关章节,在弹性理论、定价理论、博弈论、成本理论中都穿插了大量案例之外,我们在多轮教学实践后,采用了如下方法:

(一)分组作案例报告,调动学员的积极性,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管理经济学较多的章节内容与企业决策密切相关,通过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思考相关理论对企业决策的指导意义。在近几届的管理经济学教学中,我将学员分成小组,要求他们结合课程讲授的弹性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定价理论、市场结构理论,博弈论等相关理论,通过小组讨论,以PPT汇报的形式讲述相关理论在所在企业的应用,老师和其他学员都参与提问和讨论。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极大提高学员学以致用的能力,也让学员了解到其他行业的应用经验。一些好的案例甚至可以直接作为下届学员讲授相关理论的教学案例。

(二)重视案例报告中的互动讨论

每次的小组案例讨论之前,我都要求学员提前通读其他小组的PPT报告,围绕案例中的问题,每位成员提供各自的分析,当然组内各成员对某一问题分析的角度、方法甚至结论可能不相一致,由于不同学员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等各不相同,在对共同问题的讨论中实现相互间知识与能力的互补,这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达到的效果,而这正是案例教学的诱人之处。在讨论过程中,每位学员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须扮演知识提供者的角色。为了强化这一特色,我在课程总成绩中,赋予课堂参与情况相当大比重,这部分被我形象地称为“课内

贡献”。

(三)走出去、引进来,加强对管理经济学相关理论的感性认知

管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怎样作利润最大化经营决策的学科,理论教学中强调成本函数、生产函数等量化的概念,但目前国内的很多中小企业决策仍缺乏数据支撑,拍脑袋的主观决策居多。为扭转学生这种理论和实践脱节的感知,我们在授课时我们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参与到课程教学中,讲授企业成本数据收集对企业生产决策的影响,讲授弹性在企业定价决策实践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学员对成本理论、定价理论等相关知识的感性认识。以后的教学中,我们会继续发掘相关企业资源并引入到教学实践中,提升教学效果。

当然,保证案例教学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有足够的所需案例,目前国内商学院并没有将案例写作提升到与科研同等的高度,我们也期待伴随哈佛案例教学理念的推广,国内商学院能制定相关的晋升与教职标准,承认并奖励可用来开展学员中心式教学的,原创和创新的课程材料,在对教师的业绩考核中将高水平案例与其他科研论文同等对待,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从事案例创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张晓东,何攀.管理经济学教学中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新课程研究,2011.

[2] 金景,张毅.浅探管理经济学案例互动教学[J].现代企业教育,2011.

[3] 王英.提高MBA案例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以管理经济学课程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11.

第6篇

论文关键词:管理经济学、案例教学、互动教学

《管理经济学》是MBA教育指导委员会所规定的十门核心课程之一,也是许多高校MBA教育的必修核心课程。由于管理经济学是一门工具类的理论课程,它主要以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借助决策科学、数理统计等学科的各种方法和工具,制定和实施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决策。目前大多数MBA学员为工科背景,如何提高工科背景的MBA学员对管理经济学的理解和学以致用的能力,一直是本人授课时思考的重点。2007年我参与哈佛大学案例教学项目(PCMPCL)后,结合哈佛的教学经验,尝试结合《管理经济学》课程特点,在教学中对原有的授课方法作大的修改。

一、哈佛案例教学模式的特点

哈佛大学的PCMPCL项目(全称:Program on Case Method and Participant-Centered Learning)是哈佛商学院针对中国内地、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商学院举办的高级师资培训项目,旨在推广哈佛商学院以学生为中心的案例教学方法。哈佛的教学模式是以案例教学为中心以及学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这种案例教学模式不死板的灌输相关理论,入学的第一堂课以案例研讨开始,课程结束仍以案例研讨终结。每次上课之前,每位学生都要精心准备自己的案例,以备讲解及回答教师、同学的发问。在哈佛,每门课程至少备有二三十个案例。学生每人每天要分析二三个案例。在为期两年的学习期间,须分析和研讨800个案例。哈佛案例库有约5万个案例供学生使用。

哈佛商学院的这种案例教学模式,通常其案例基于具体的企业运作实例,有人物有情节,其中隐含有待解决的问题,学习者在案例教学中能达到“亲历其境,感同自受”,化间接经验为直接经验,化死知识为“活知识”。其宗旨在于:“把通常需要多年工作实践方能获得到的经验浓缩到两年的课程里。”

当然这种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案例研讨,PCMPCL项目中,哈佛商学院请来了教学质量好、能调动学员情绪的教师来给我们作授课示范。哈佛的老师特别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互动,要求我们这些教师身份的学员也提前预习案例材料、准备发言提问,课程问不停的有讨论提问环节和小组辩论环节,课堂气氛特别热烈。这种互动教学很容易达到“激发思考,集思广益”之效。对学生来说,要当好“演员”,即根据案例提供的事实,置身“现场”,进入角色,踊跃发言,提出分析和处理意见。以教师而论,好比“导演”或称“导游”要善于组织和引导,巧加评论和指点。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个人准备;小组准备和观点验证;全班就话题和材料展开讨论;个人思考并将新的知识整合到个人的框架内。事实上,作为相关课程的授课老师,我们知道这种教学模式既要求讨论热烈,鼓励学生的参与,又要求突出需教授的知识点,其实对教师的引导能力、讨论话题的驾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管理经济学的课程特点

管理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学科定位,是以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为基础,以数理分析为工具,将实际问题简化成一个个有最优解的数学问题,通过求解这些数学问题,实现最佳经济效果的。具体说来就是:首先,管理经济学利用边际分析、需求弹性、最佳组合等经济学原理,对企业在需求预测、生产分析、成本决策、市场分析、风险分析等领域展开分析,指导企业决策,以寻求最佳经济效果。其次,管理经济学试图将企业在生产经营各领域内与决策有关的问题抽象成为一个个数学问题,以便利用数理分析的办法求得最优解。

这样管理经济学的学科体系构建便是建立在对现实经济世界的简化和抽象基础之上的,但这种过于简化和抽象给我们讲授时带来很多难题:如何与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区分开来;大量的数学公式及其推导,让学生很难接受;管理经济学教科书中的内容,如生产函数、成本函数这类概念,离现实的企业实践太远。

这导致管理经济学的课堂上,教师在讲台上讲得虽头头是道,学生听得却索然无味。因为从教师而言,是从理论到理论,对学生而言,既无亲身体验,对教学又缺乏参与热情,整个教学过程完全是“空对空”。造成目前的学生对管理经济学的课程内容不感兴趣,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三、对管理经济学课程中案例教学问题的思考

哈佛大学商学院的MBA课程设置中并没有管理经济学这门课程(20世纪90年代还有这门课,但后来取消了),通过咨询哈佛商学院的教务人员了解到,管理经济学作为基础课程,哈佛是要求学生自学或要求入学前就掌握的,还有一个原因是哈佛的课程都以案例教学形式展开,管理经济学里面有较多的理论,不可能单纯以案例教学的形式来讲授。事实上哈佛的案例教学模式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用,也不是所有美国知名高校都在采纳,比如与哈佛一河之隔的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就仍开设管理经济学课程,也并没有所有的课程都完全以案例讲授的形式展开。

结合管理经济学的学科特点,以及大多数学员都是工科背景,并没有经济学基础的特点,有必要强调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理论,这部分理论知识只能通过课堂讲授和课后的习题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虽然管理经济学不能完全以案例授课的方式展开,但为提高课程的生动性,提升教学质量,仍需要加入案例的要素,除了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相关章节,在弹性理论、定价理论、博弈论、成本理论中都穿插了大量案例之外,我们在多轮教学实践后,采用了如下方法:

(一)分组作案例报告,调动学员的积极性,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管理经济学较多的章节内容与企业决策密切相关,通过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思考相关理论对企业决策的指导意义。在近几届的管理经济学教学中,我将学员分成小组,要求他们结合课程讲授的弹性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定价理论、市场结构理论,博弈论等相关理论,通过小组讨论,以PPT汇报的形式讲述相关理论在所在企业的应用,老师和其他学员都参与提问和讨论。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极大提高学员学以致用的能力,也让学员了解到其他行业的应用经验。一些好的案例甚至可以直接作为下届学员讲授相关理论的教学案例。

(二)重视案例报告中的互动讨论

每次的小组案例讨论之前,我都要求学员提前通读其他小组的PPT报告,围绕案例中的问题,每位成员提供各自的分析,当然组内各成员对某一问题分析的角度、方法甚至结论可能不相一致,由于不同学员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等各不相同,在对共同问题的讨论中实现相互间知识与能力的互补,这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达到的效果,而这正是案例教学的诱人之处。在讨论过程中,每位学员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须扮演知识提供者的角色。为了强化这一特色,我在课程总成绩中,赋予课堂参与情况相当大比重,这部分被我形象地称为“课内贡献”。

(三)走出去、引进来,加强对管理经济学相关理论的感性认知

第7篇

【关键词】传媒经济;范式;进路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4-0027-2

一、传媒经济研究的范式

传媒产业经济学它以经济学为主导,以产业经济学和系统经济学为理论支持,并辅以传播学。传媒产业经济学可以借助一般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但也有其特有的规律,因为提供信息产品的传媒产业具有与其他产业所没有的特殊性。传媒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为整个传媒业及其相关的产业政策和总体经济。这里有一点要特别提出,传统经济学是无法对传媒经济进行准确描述和深入研究的。因为在传统经济学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但对传媒经济却不适用,如对信息产品的消费是不符合这一规律的,它是可以反复使用并且边际效用往往是递增的。况且,传媒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传媒经济系统,而传媒经济系统的构成是由以传播过程为载体相伴发生的一些经济过程或者经济增值活动。所以我们只能运用系统经济学理论来研究它。系统科学中的老三论(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和新三论(突变论、协同论和耗散结构)都可以在传媒经济研究中大展拳脚。它还可细分为报业经济学、电视经济学、广播经济学、网络经济学等多个分支学科。目前,这些学科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传媒管理经济学它以管理学为主导,以管理学和微观经济学为理论支持,并辅以传播学,研究对象为媒介实体以及消费者。管理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经济学理论与企业管理决策的桥梁。传媒管理经济学是媒介经营管理研究的经济学基础,常常被包含在媒介经营管理中。由于经济管理一词的使用频率非常高,所以许多人误以为经济学和管理学大同小异。事实上经济学和管理学是有很大区别的两门学科。它们对行为主体的基本倾向、行为主体的关系的界定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经济学理论的系统性、科学性、统一性较强;管理学的权变性、艺术性、多样性较强。认识两者的区别有助于两门学科的相互借鉴和各自完善,也有助于两门学科的交叉或边缘学科的研究。现在我国许多新闻院校都开设这门课程,但名称五花八门,有些叫媒介经营,有些叫媒介管理,有些叫媒介经营管理,笔者认为叫媒介经营管理较合适,而且这门课在新闻学本科开设较为适宜,传媒产业经济学则应设为研究生课程。媒介经营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的翻版,在西方,传媒就是企业,可以直接移植企业管理这一套较为成熟的理论。当然,在我国则不一样,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中国传媒必然面临更复杂的问题。

传播政治经济学它以传播学为主导,融合新闻传播、文化批判、政治经济等多学科理论,研究对象为传媒制度、文化影响和政府政策等。这一学科有更多的意识形态属性,经济学成分并不多,更多的是对前面两个学科理论的批判与修正。这里有两个概念需要澄清,传媒经济中的传媒两字包括三层含义:作为产品的传媒、作为企业的传媒和作为产业的传媒。而产品、企业和产业都是经济问题,因此,传媒经济本质上也是一个经济问题。如果把传媒作为产品、企业和产业,新闻传播学解决的是传媒的意识形态问题,而经济学解决的是传媒的经济问题,两者分工明确,泾渭分明。因此,传媒经济学就不是一门交叉科学。说传媒经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实际上是混淆了传媒和传播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把具有经济属性的传媒理解成传播,从而把传媒经济学当成了传播经济学。综上所述,以经济学为主导的传媒经济学研究范畴实际上仅限于传媒产业经济学和传媒管理经济学这两个学科。传播政治经济学,从严格的意义来说,它不能算是传媒经济学,它只是传媒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校正器。这里让我们再回到周鸿铎的观点传媒经济不是经济学科,他理解的传媒经济实际上是以传播学为主导的传播政治经济学。尽管周鸿铎是我国较早提出传媒经济的学者,但我们认为:无论是谁创立了所谓的传媒经济学科,无论一个研究者愿意用什么样的视角和方法来从事研究工作,都不影响别人借鉴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传媒经济现象。至此,我们可以把杭敏和罗伯特·皮卡特的划分作了进一步的推演和完善,把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范式限定在传媒产业经济学和媒介经营管理学这两个学科上,如表加粗部分。

二、传媒经济研究的进路

在明确传媒经济研究的范式之后,我们还必须选择研究的进路。那么,该如何选择有力推进传媒经济研究和学科发展的最佳进路呢?目前,我国传媒经济学研究的路向五花八门,主要的大致有如下几种:

1.致力传媒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建构,如吴克宇的电视媒介经济学,金碚的报业经济学等,以周鸿铎编著的传媒经济系列、媒介经营与管理系列丛书(共2部)最为庞大。这些系统性的研究尽管还稍显粗糙,但其开拓性是值得称道的。

2.将新经济理论如注意力经济、竞争力经济引入传媒经济研究中,提出传媒竞争力、传媒影响力等概念。这些研究往往从国外经典案例出发,有很大的借鉴和启示。

3.通过对传媒产业的数字化定量描述,试图作出对传媒产业走势的判断。近年来数百种传媒市场实证调查研究报告问世。以中国传媒大学黄升民、清华大学崔保国、中央电视台张海潮等人的定量分析,为我国传媒产业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4.对跨国传媒与国外传媒经济的介绍和研究。主要是对国外传媒经济个案研究和国外传媒经济学专著的翻译。这些研究充分说明了我国传媒经济研究仍处于春秋战国时代:一方面不同学术专业、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纷纷转到这个新兴领域里来,另一方面大多数学者的经济学训练明显不足,因此也不难理解如皮卡特所说的理论性不足。从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角度来看,除了研究的范式外,我们还要解决研究的路径,即进路问题。

第8篇

关键词:诺贝尔经济学奖;现代微观经济学;发展

通常微观经济学上的创始人被认为是亚当•斯密。自其以后,微观经济学有了十足的进展,至19世纪30年代,已经建立起微观众经济学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微观经济学如马歇尔预言般达到高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微观经济学有了更大突破,其中显著代表就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诸多成就。从微观众经济学理论出发,诺贝尔经济学奖理论在管理经济学上挑战完全理性假设,公共经济学上进行理论突破,管制经济学上开辟实证研究,劳动经济学上进行理论修正与补充,福利经济学上深化不断。诺贝尔经济学奖从1969年开始,已有47年历史。通过分析微观经济学研究领域,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理论成果上看有微观经济学理论的进步、研究领域的变化和研究方法的应用,发展趋势更加综合、多元、交叉。

一、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微观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应用

微观经济学在诺贝尔经济学奖中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应用创新。一是一般均衡理论应用。作为数理经济学的一种重要创新,其从公理化角度研究经济系统整体均衡的稳定性、有效性、存在性,被当作西方主流经济学,其基本方法在微观与宏观经济学中都应用广泛。一般均衡体系由萨缪尔森提出,使其成为统一处理各种经济问题的一般方法,希克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动态一般均衡理论建立,并将规模报酬因素引入,结合起资本与投资理论。二是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应用。约翰•福布斯•纳什通过不动点定理,使均衡点的存在得到证明,奠定了博弈论一般化的基础,海萨尼对不完全信息博弈领域进行了新的开辟,让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得到发展,维克里与莫里斯开创了不对性信息条件经济激励理论研究,并成为西方现代经济学的基石。三是资源最优分配理论应用。通常资源配置的完成依靠价格体系的调整,康托罗维奇首次提出解乘数法,在资源最优配置问题中引入线性规划方法,将定性研究发展到现实计量阶段,赫克曼与麦克法登则建立了微观计量经济学理论,使统计方法与经济学理论相结合,在个人、家庭、企业统计分析应用中广泛,使经济信息在反映社会本质上更深刻。四是行为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应用。该经济学研究领域新的开创依赖于卡纳曼与史密斯的研究,提供了克服西方主流经济分析方法关于基本方法论困难的解决出路,提出期望价值理论遵循条件,使实证经济学方法的缺陷得到弥补,推动了经济理论现展。

二、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一)经济学的解释力因经济学的放松与拓展持续增强

经济学理论大多建立的基础为一系列假设和假说,假设又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一种非现实主义抽象理解。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历年理论来看,研究微观经济学主要通过理论程度、信息确定性两条主线,再结合放松假设,向现实世界不断走近,以拥有更强的解释力。在20世纪50年代后,人们逐步认识到依托“经济人”假说的完全理性决策理论为理想模式,难以在实际中有效指导决策,而多数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重要理论贡献,正是建立在逐步放松的理性假设上,让更加复杂的人性假定来替代“经济人”假设。此外,从诺贝尔经济学奖也可以分析出,对于完全信息假设经济学家已经开始逐步抛弃,转而研究不完全性信息与其下的人类选择行为问题,让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发展空间更大,并使其作为经济学分支有更强的现实世界解决力。信息经济学着重分析研究人性假设与外部环境的决策约束因素,数量化不确定性,在激励理论、产权理论、契约理论的模型构建上给予方法论基础。不确定信息对新古典主义理论前提进行改变,开创了新的经济学理论空间。在放弃交易成本为零假定后,交易成本理论得到了更广泛应用,在真实世界更准确审视上拥有了更有力工具。从该角度来看,微观经济学的发展道路为对非现实主义旧的假设不断放弃,让假说向真实世界更加靠近的成长过程。

(二)经济学研究方法与领域综合性、多元性、交叉性特征更加明显

综合诺贝尔经济学奖近年来趋势,微观经济学里获奖理论在研究上更趋向于数理化,且分析方法显现出综合性、多元性的特征。在经济学中数学的应用主要表现在:数学结合经济理论,开创数理经济学;数学、统计学结合经济数据,通过计算机定量分析。诺贝尔经济学奖在研究范围上,学科研究越来越广泛,并推进经济学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围更加多元化。多元化的倾向表现使得经济科学能逐步独立并树立一元化地位,逐步向人口经济学、管理经济学、法律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等实现多元化发展,使得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多元性、综合性、交叉性与前沿性特征更加明显。

三、结束语

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可以通过前人成熟的理论体系知识,更大程度地理解与掌握单个社会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对多样化假定条件、非经济化研究领域等发展趋势更加透彻、了解,使学科知识能更好转换成社会生产力与社会财富创造驱动价值力。

作者:夏侯健丹 单位:新余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管理经济学;公共事业管理;边际分析法;管理决策

中图分类号:F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033-02

一、管理经济学和行业组织论

管理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管理经济学为经营决策提供了一种系统而又有逻辑的分析方法,这些经营决策关注于既影响日常决策,也影响长期计划决策的经济力,是微观经济学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是沟通经济学理论与企业管理决策的桥梁,它为企业决策和管理提供分析工具和方法,其理论主要是围绕需求、生产、成本、市场和行业组织等因素提出的。

单就行业组织理论而言,其主要探讨行业中的企业是如何为获得利润开展竞争的,该领域的许多学者运用理论模型和数学分析的方法来研究企业间的竞争战略与竞争行为,虽然这些理论模型在指导企业高层管理者制定战略决策方面存在局限,但当这些理论模型与数学规划的模型与方法相结合的时候,它们确实为实现数据驱动模型奠定了理论基础。

行业竞争分析模型决定该行业内各企业的供应价格与供应量,而这一供应价格与供应量与购买者的购买价格与购买量相均衡,最终形成竞争均衡的市场价格和市场需求。衡的市场价格导致这样一种简单的情形,即企业增加产量直到其边际成本等于其边际收益,在此均衡点上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相平衡。争均衡模型作为稳定状态条件下分析企业间竞争的一种方法,在行业组织理论中处于核心的位置。业中的每一个企业都在该行业的竞争框架下,追求本企业净收益的最大化。过程可能是企业间价格竞争的过程,也可能是垄断者单独制定价格的过程。企业追求净收益最大化的同时,购买者追求购买效用的最大化。供应链的角度,由于制造企业与市场之间存在地理空间上的距离,因此竞争具有明显的空间性,市场均衡实质是价格与空间上的均衡,经济均衡理论基本上将其视角集中在价格和空间的竞争上,这就暗示它忽略了产品特质上的差别,将农林产品同豪华的汽车等同起来,尽管它对于一些实物产品在市场上的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却无法涉猎市场营销因素在企业竞争中的作用,单从价格和空间的角度我们根本无法探知行业内企业竞争层层迷雾后的内在规律。

虽然在管理经济学中数学规划的分解方法使得在竞争企业及其市场的数据驱动模型间的均衡点计算成为可能,目前这些方法还存在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是,数学计算的复杂性及其意义所在未被经济学人士广泛认同,这里的数学计算基于微积分最优函数的局部特性,而不是基于数学规划对偶理论最优函数的全局特性;再者是,基于混合整数规划的供应链模型违反了一些来自于行业组织模型理论结果的数学假设,然而,这两方面问题的存在并不能损害这些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使用混合整数规划模型的数据驱动均衡分析尤其适用于行业中存在2个以上的竞争企业和10个以上生产厂家的情况,此时所计算的供给价格和供给量与需求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误差最小,当然,一个较大的计算误差并非完全是由技术原因造成的,而可能是反映一种不稳定的市场状态,如何系统而有效地运用这些方法,需要我们在行业组织理论的现实拓展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二、边际分析法

边际分析法是一种经济分析方法。边际分析法是把追加的支出和追加的收入相比较,二者相等时为临界点,也就是投入的资金所得到的利益与输出损失相等时的点。

边际分析法是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是打开经济决策王国的钥匙。可以认为边际分析法与管理决策优化密切相关边际分析法的数学原理是对于离散discrete情形:边际值mar-ginal value为因变量变化量与自变量变化量的比值。

对于连续continuous情形:边际值marginal value为因变量关于某自变量的导数值。

所以边际的含义本身就是因变量关于自变量的变化率,或者说是自变量变化一个单位时因变量的改变量。在经济管理研究中,经常考虑的边际量有边际收入MR、边际成本MC、边际产量MP、边际利润MB等。

现今对边际分析法的运用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边际分析法体现向前看的决策思想,是寻求最优解的核心工具。主要应用如下:

1 无约束条件下最优投入量(业务量)unconstrained opti-mization的确定:

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决策考虑的根本目标。由微积分基本原理知道:利润最大化的点在边际利润等于0的点获得。利润(或称净收益)为收入与成本之差,边际利润亦即边际收入与边际成本之差,即:MB=MR-MC。

由此可以获得结论:只要边际收入大于边际成本,这种经济活动就是可取的;在无约束条件下,边际利润值为0(即:边际收入=边际成本)时,资源的投入量最优(利润最大)。

2 有约束条件下最优业务量constrained optimization分配的确定:

对于有约束情形可以获得如下最优化法则:在有约束条件下,各方向上每增加单位资源所带来的边际效益都相等,且同时满足约束条件,资源分配的总效益最优。这一法则也称为等边际法则。

当所考虑的资源是资金时,有约束的最优化法则即为:在满足约束条件的同时,各方向上每增加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益都相等;如果资金是用来购买资源,而各方向的资源价格分别都是常数,有约束的最优化法则即为:在满足约束条件的同时,各方向上的边际效益与价格的比值都等于一个常数。

3 最优化原则的离散结果:当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应该增加行动;当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时,应该减少行动;最优化水平在当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的前一单位水平达到。

4 提倡使用增量分析。增量分析是边际分析的变形。增量分析是分析某种决策对收入、成本或利润的影响。这里”某种决策”可以是变量的大量变化,包括离散的、跳跃性的变化,也可以是非数量的变化,如不同技术条件、不同环境下的比较。比较不同决策引起的变量变化值进行分析。

三、边际分析法与管理决策

在根据边际分析法作出决策时就是要对比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如果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即增加这一名乘客所增加的收入大于所增加的成本,让这名乘客上车就是合适的,这是理性决策。如果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让这名乘客上车就要亏损,是非理性决策。从理论上说,乘客可以增加到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时为止。在我们的例子中,私人公司让这名乘客上车是理性的,无论那个售票员是否懂得边际的概念与边际分析法,他实际上是按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这一原则作出决策的。国营公司的售票员不让这名乘客上车,或者是受严格制度的制约(例如,售票员无权降价),或者是缺“边际”这根弦。我们常说国营企业经营机制不如私人企业灵活,这大概可以算一个例子。

边际分析法在经济学中运用极广。所以,边际这个概念和边际分析法的提出被认为是经济学方法的一次革命。在经济学中,边际分析法的提出不仅为我们作出决策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工具,而且还使经济学能运用数学工具。边际分析所表示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变动的关系可以用微分来表示。由此数学方法在经济学中可以得到广泛应用。现在数学在经济学中运用十分广泛,对推动经济学本身的发展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起到了重大作用。有兴趣的看一点更高深的经济学著作就会体会到这一点。

第10篇

关键词:生产函数 商业银行 内控管理 管理经济学

每个企业的运作都离不开必要的经济理论和管理知识,商业银行的运作也包含其中。只要通过对管理经济学的学习,就可以了解经济理论在企业运营决策过程中的科学理论依据,为企业实现业务目标提供经济分析工具。如果一个企业能成功地运用管理经济学原理建立自己的经营策略,并把它应用到日常商务管理中,将会给企业的运营带来很大的好处。如何把企业运营和经济理论有效的结合起来?

首先,可以将产品价格弹性结合需求规律,运用于市场。在市场条件下,一般商品需求规律是:所有其他条件不变,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但是,如果要为企业的市场战略服务,就必须将需求价格弹性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在一般情况下,任何缺乏需求弹性的产品,企业都应设法提高价格。需求弹性充足的产品,企业可以降价销售,提高总收入。有效运用这个经济原则,用低的价格,可以薄利多销,进行更多的销售。快速销售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利润率虽然低,但通过更多的销售,更快的销售可以增加总利润,加快资金周转。

再次,可以利用生产函数,对企业产品降低成本,增加产量。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又称短期生产函数。公式为:q = f (l ,k0 )k0不变 ,l增加带动产出增加。譬如说,康柏公司从1993年起开始改革传统组织形式,在苏格兰的工厂试行“三人劳动组”制,结果证明这种组织形式大大优于流水线,每个工人的产出提高23%,实现了目标。“三人劳动组”运作情况如下:生产流水线一般由20名工人参加,每个人只干一种活。改革是将流水线的全部工种交给3个人承担,每个人要干6种~7种活。如第一个人负责把要组装的部件准备好;第二个人负责把那件组装到个人电脑的机壳内;第三个人负责全部测试工作,确保所有线路畅通无阻。“三人劳动组”的优越性表现在:(1)占据厂房面积小,平均每平方米的产出比流水线提高16%。(2)流水线的方式使电脑在组装的过程中触摸人数多,不但延长产品组装时间,而且增加影响产品质量的机会,因为电子产品质量的高低同被触摸的人数多少成正比。(3)流水线一旦出现故障或其中的一个成员在操作中发生问题,20个人都要停工,而小组若出现问题,受影响的则仅限于3个人。但是“三人劳动小组”要求每个工人能够干多种活,他们必须经过多方面的培训方能上岗。在这个案例中还运用到了边际产量原理,即在其他生产要素投入量固定不变条件下 ,该可变要素投入量变动一个单位所导致的总产量的变动量,公式为:mpl =q/ l,边际产量是可变的,它涉及到固定的要素的数量,在一般情况下,单位可变要素平均配置的固定要素越多,边际产量就会更大;由公式可知,在总产出不变时,劳动力的减少可使产量增加。

从内部因素的影响,中国理念的商业银行及其制度的缺乏,制约了其内部控制和管理的有效性。从概念上讲,没有将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这两种关系有机统一,有一个片面的业务发展和风险规避的两个极端片面强调的重点。也没有真正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整个过程缺乏,品种齐全,完整的风险管理意识的概念。风险管理制度,虽然在中国已经建立了一个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基本框架,但往往商业银行的初步建立只能做到“看起来像”。管理制度的发展滞后于风险的发展最终建立还没有完全垂直,独立的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部门的设置,业务流程,岗位职责,也仍然有许多违反内部控制原则的情况。

从实际角度来看,金融诈骗和其他商业银行系列事件的出现或发生重大案件是对内部控制失控的反应。失控客观和主观的原因很多,外部原因是对重新审核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外部审计的不足,也没有对商业银行监管当局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正确的评价标准,内容,方法和措施;银行的内部原因主要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缺乏监督和约束机制,会计,控制或管理控制失灵,信息不充分交流,有效的内部审计评价和监督缺乏。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商业银行缺乏有效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

首先,企业在决定上要做很多市场需求的分析。市场需求,价格弹性的产品分析,以确定产品价格,来判断什么价格可以提供最大的利益。通过定价策略,一个企业决策者,以改善企业状况,就必须明确产品的价格弹性,价格弹性不足,不够灵活削减下来,否则,就是自我毁灭。预测价格弹性是发展市场营销计划的关键。通过价格的营销推广,交易折扣,产品抽奖等,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企业管理者,你必须了解不同客户群体

和特定商品的价格弹性的喜好。也就是说,要知道是否销售价格上涨抵消了单位收入的下降。从经济管理角度出发,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企业从零产量开始,首先需要一个更高的价格,然后慢慢地降低价格,因为利润最大化的输出总是在适当范围内的需求弹性。显然,如果企业能够自觉地使用和管理的理性思维的经济原则,我们就可以得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第二,了解两公司之间的交叉弹性的产品战略决策具有重要意义。需求交叉弹性为正,具有较高的价值,在市场上更密切的替代品,是相互竞争。需求交叉弹性为负,在市场上互补性商品,就是合作关系。其替代产品,配套产品应密切关注和应用,最大限度地消除替代品,补充了企业的产品。把握消费者的喜好,产品与消费者需求相关的程度。控制广告和营销支出,以刺激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需求。

第11篇

[关键词]生产函数 商业银行 内控管理 管理经济学

每个企业的运作都离不开必要的经济理论和管理知识,商业银行的运作也包含其中。只要通过对管理经济学的学习,就可以了解经济理论在企业运营决策过程中的科学理论依据,为企业实现业务目标提供经济分析工具。如果一个企业能成功地运用管理经济学原理建立自己的经营策略,并把它应用到日常商务管理中,将会给企业的运营带来很大的好处。如何把企业运营和经济理论有效的结合起来?

首先,可以将产品价格弹性结合需求规律,运用于市场。在市场条件下,一般商品需求规律是:所有其他条件不变,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但是,如果要为企业的市场战略服务,就必须将需求价格弹性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在一般情况下,任何缺乏需求弹性的产品,企业都应设法提高价格。需求弹性充足的产品,企业可以降价销售,提高总收入。有效运用这个经济原则,用低的价格,可以薄利多销,进行更多的销售。快速销售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利润率虽然低,但通过更多的销售,更快的销售可以增加总利润,加快资金周转。

再次,可以利用生产函数,对企业产品降低成本,增加产量。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又称短期生产函数。公式为:Q = f (L ,K0 )K0不变 ,L增加带动产出增加。譬如说,康柏公司从1993年起开始改革传统组织形式,在苏格兰的工厂试行“三人劳动组”制,结果证明这种组织形式大大优于流水线,每个工人的产出提高23%,实现了目标。“三人劳动组”运作情况如下:生产流水线一般由20名工人参加,每个人只干一种活。改革是将流水线的全部工种交给3个人承担,每个人要干6种~7种活。如第一个人负责把要组装的部件准备好;第二个人负责把那件组装到个人电脑的机壳内;第三个人负责全部测试工作,确保所有线路畅通无阻。“三人劳动组”的优越性表现在:(1)占据厂房面积小,平均每平方米的产出比流水线提高16%。(2)流水线的方式使电脑在组装的过程中触摸人数多,不但延长产品组装时间,而且增加影响产品质量的机会,因为电子产品质量的高低同被触摸的人数多少成正比。(3)流水线一旦出现故障或其中的一个成员在操作中发生问题,20个人都要停工,而小组若出现问题,受影响的则仅限于3个人。但是“三人劳动小组”要求每个工人能够干多种活,他们必须经过多方面的培训方能上岗。在这个案例中还运用到了边际产量原理,即在其他生产要素投入量固定不变条件下 ,该可变要素投入量变动一个单位所导致的总产量的变动量,公式为:MPL =Q/ L,边际产量是可变的,它涉及到固定的要素的数量,在一般情况下,单位可变要素平均配置的固定要素越多,边际产量就会更大;由公式可知,在总产出不变时,劳动力的减少可使产量增加。

从内部因素的影响,中国理念的商业银行及其制度的缺乏,制约了其内部控制和管理的有效性。从概念上讲,没有将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这两种关系有机统一,有一个片面的业务发展和风险规避的两个极端片面强调的重点。也没有真正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整个过程缺乏,品种齐全,完整的风险管理意识的概念。风险管理制度,虽然在中国已经建立了一个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基本框架,但往往商业银行的初步建立只能做到“看起来像”。管理制度的发展滞后于风险的发展最终建立还没有完全垂直,独立的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部门的设置,业务流程,岗位职责,也仍然有许多违反内部控制原则的情况。

从实际角度来看,金融诈骗和其他商业银行系列事件的出现或发生重大案件是对内部控制失控的反应。失控客观和主观的原因很多,外部原因是对重新审核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外部审计的不足,也没有对商业银行监管当局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正确的评价标准,内容,方法和措施;银行的内部原因主要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缺乏监督和约束机制,会计,控制或管理控制失灵,信息不充分交流,有效的内部审计评价和监督缺乏。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商业银行缺乏有效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

首先,企业在决定上要做很多市场需求的分析。市场需求,价格弹性的产品分析,以确定产品价格,来判断什么价格可以提供最大的利益。通过定价策略,一个企业决策者,以改善企业状况,就必须明确产品的价格弹性,价格弹性不足,不够灵活削减下来,否则,就是自我毁灭。预测价格弹性是发展市场营销计划的关键。通过价格的营销推广,交易折扣,产品抽奖等,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企业管理者,你必须了解不同客户群体和特定商品的价格弹性的喜好。也就是说,要知道是否销售价格上涨抵消了单位收入的下降。从经济管理角度出发,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企业从零产量开始,首先需要一个更高的价格,然后慢慢地降低价格,因为利润最大化的输出总是在适当范围内的需求弹性。显然,如果企业能够自觉地使用和管理的理性思维的经济原则,我们就可以得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第12篇

关键词:生产函数 商业银行 内控管理 管理经济学

每个企业的运作都离不开必要的经济理论和管理知识,商业银行的运作也包含其中。只要通过对管理经济学的学习,就可以了解经济理论在企业运营决策过程中的科学理论依据,为企业实现业务目标提供经济分析工具。如果一个企业能成功地运用管理经济学原理建立自己的经营策略,并把它应用到日常商务管理中,将会给企业的运营带来很大的好处。如何把企业运营和经济理论有效的结合起来?

首先,可以将产品价格弹性结合需求规律,运用于市场。在市场条件下,一般商品需求规律是:所有其他条件不变,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但是,如果要为企业的市场战略服务,就必须将需求价格弹性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在一般情况下,任何缺乏需求弹性的产品,企业都应设法提高价格。需求弹性充足的产品,企业可以降价销售,提高总收入。有效运用这个经济原则,用低的价格,可以薄利多销,进行更多的销售。快速销售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利润率虽然低,但通过更多的销售,更快的销售可以增加总利润,加快资金周转。

再次,可以利用生产函数,对企业产品降低成本,增加产量。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又称短期生产函数。公式为:q = f (l ,k0 )k0不变 ,l增加带动产出增加。譬如说,康柏公司从1993年起开始改革传统组织形式,在苏格兰的工厂试行“三人劳动组”制,结果证明这种组织形式大大优于流水线,每个工人的产出提高23%,实现了目标。“三人劳动组”运作情况如下:生产流水线一般由20名工人参加,每个人只干一种活。改革是将流水线的全部工种交给3个人承担,每个人要干6种~7种活。如第一个人负责把要组装的部件准备好;第二个人负责把那件组装到个人电脑的机壳内;第三个人负责全部测试工作,确保所有线路畅通无阻。“三人劳动组”的优越性表现在:(1)占据厂房面积小,平均每平方米的产出比流水线提高16%。(2)流水线的方式使电脑在组装的过程中触摸人数多,不但延长产品组装时间,而且增加影响产品质量的机会,因为电子产品质量的高低同被触摸的人数多少成正比。(3)流水线一旦出现故障或其中的一个成员在操作中发生问题,20个人都要停工,而小组若出现问题,受影响的则仅限于3个人。但是“三人劳动小组”要求每个工人能够干多种活,他们必须经过多方面的培训方能上岗。在这个案例中还运用到了边际产量原理,即在其他生产要素投入量固定不变条件下 ,该可变要素投入量变动一个单位所导致的总产量的变动量,公式为:mpl =q/ l,边际产量是可变的,它涉及到固定的要素的数量,在一般情况下,单位可变要素平均配置的固定要素越多,边际产量就会更大;由公式可知,在总产出不变时,劳动力的减少可使产量增加。

从内部因素的影响,中国理念的商业银行及其制度的缺乏,制约了其内部控制和管理的有效性。从概念上讲,没有将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这两种关系有机统一,有一个片面的业务发展和风险规避的两个极端片面强调的重点。也没有真正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整个过程缺乏,品种齐全,完整的风险管理意识的概念。风险管理制度,虽然在中国已经建立了一个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基本框架,但往往商业银行的初步建立只能做到“看起来像”。管理制度的发展滞后于风险的发展最终建立还没有完全垂直,独立的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部门的设置,业务流程,岗位职责,也仍然有许多违反内部控制原则的情况。

从实际角度来看,金融诈骗和其他商业银行系列事件的出现或发生重大案件是对内部控制失控的反应。失控客观和主观的原因很多,外部原因是对重新审核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外部审计的不足,也没有对商业银行监管当局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正确的评价标准,内容,方法和措施;银行的内部原因主要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缺乏监督和约束机制,会计,控制或管理控制失灵,信息不充分交流,有效的内部审计评价和监督缺乏。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商业银行缺乏有效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

首先,企业在决定上要做很多市场需求的分析。市场需求,价格弹性的产品分析,以确定产品价格,来判断什么价格可以提供最大的利益。通过定价策略,一个企业决策者,以改善企业状况,就必须明确产品的价格弹性,价格弹性不足,不够灵活削减下来,否则,就是自我毁灭。预测价格弹性是发展市场营销计划的关键。通过价格的营销推广,交易折扣,产品抽奖等,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企业管理者,你必须了解不同客户群体

和特定商品的价格弹性的喜好。也就是说,要知道是否销售价格上涨抵消了单位收入的下降。从经济管理角度出发,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企业从零产量开始,首先需要一个更高的价格,然后慢慢地降低价格,因为利润最大化的输出总是在适当范围内的需求弹性。显然,如果企业能够自觉地使用和管理的理性思维的经济原则,我们就可以得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第二,了解两公司之间的交叉弹性的产品战略决策具有重要意义。需求交叉弹性为正,具有较高的价值,在市场上更密切的替代品,是相互竞争。需求交叉弹性为负,在市场上互补性商品,就是合作关系。其替代产品,配套产品应密切关注和应用,最大限度地消除替代品,补充了企业的产品。把握消费者的喜好,产品与消费者需求相关的程度。控制广告和营销支出,以刺激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需求。

第13篇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西方经济学是教育部指定的经管类专业核心课程,在全国各本科院校的经管类专业中普遍开设,是经济管理类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对经济学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只有打好坚实的西方经济理论基础,掌握该课程独有的逻辑分析方法,才会更有效地学习本科阶段的其他相关课程,像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要学习的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课程。

1 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

西方经济学是指流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被称为“社会科学之王”。西方经济学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通过讲授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体系与分析方法,使学生能够把握宏微观经济理论精髓,达到运用供求、边际效用、生产和成本、厂商与博弈、分配理论及福利经济学等分析简单的微观经济现象;运用国民收入理论、消费与投资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周期理论、失业理论、总供求理论等分析简单的宏观经济现象。西方经济学有规范的经济分析框架:①界定经济环境。②设定行为假设。③给出制度安排。④选择均衡结果。⑤进行评估比较。

西方经济学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其特殊性在于它既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的每一个理论都是在一定假设前提下形成的,比如:“经济人”假设和完全信息假设等,并借助抽象的数学模型来解析经济现象,数学分析工具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几乎涉及了经济学的所有论题。西方经济学在生产发展、资源配置、就业失业、货币供给、财政赤字等方面的理论为社会经济生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鉴于西方经济学特殊的课程特点,很多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的过程中感觉困难。

2 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不同专业学生一刀切式的教学

西方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在我校不仅为经济类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开设,还为管理类专业,如信息管理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开设,培养计划统一安排为微观48学时,宏观32学时。教学不分专业、不分学时,各专业一起授课。因为不同专业对经济学的要求不同,所以统一学时、统一授课的效果不很理想。这样的教学安排会导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对经济学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够,这对该专业后续一些相关课程的学习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对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会觉得该课理论性过强,与后续课程联系不紧,对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无法获得具体操作层面的指导。

2.2 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主要来源于萨缪尔森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和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教科书的编写多以概念、模型、图表、原理为主,应用经济学原理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案例涉及较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未能在教材中得到及时反映,另外国内教材也缺乏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特殊问题的案例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对抽象的经济模型、大量复杂的图形和数学论证感觉很不适应,对数学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来说,甚至存在学习和理解上的困难。以至于学生普遍感觉西方经济学抽象枯燥、难以掌握,即便能够应付考试,也不能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相对于宏观经济学,大家觉得微观经济学更容易学,但是学好宏观经济学,并将相关理论用于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实践指导意义更大。

2.3 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差

课堂上大多数时间是教师在前面讲授,学生在下面拼命记笔记。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被动接受知识,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师生互动环节少,进而导致课堂气氛的轻松性不够,教师无法在课堂上得到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学生没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空谈。而国外的经济学授课则以教师精讲和学生课后大量阅读,然后进行案例分析讨论为主,学生主动学习性较好。

3 西方经济学应实现的教学目标

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标究竟是为了什么?除了让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学会运用理论去分析、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外,还应着重实现下述目标:

3.1 让学生掌握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别理出一条主线,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价格决定”,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国民收入”,解决的是资源利用问题。通过这条主线把各部分内容串起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西方经济学的内容体系和特点。并让学生掌握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只有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才是学好经济学的基础。例如,均衡分析,它是经济学中一个强有力的分析工具,通过均衡模型研究一个经济单位及其所有市场达到均衡时的价格与资源配置决定问题,这对于理解市场机制的效率与稳定性,并进行宏观经济活动分析提供了关键的基础理论支撑。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归纳为16个字:给定假设,简化关系;放松假设,逼近现实。

3.2 培养学生从经济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西方经济学是一种实证经济学,是对客观经济现象的总结,反过来再用经济学理论去指导经济实践。所以经济学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之余,对经济学做到活学活用,比如通过美国篮球明星科比・布莱恩放弃读大学直接进入NBA打球的例子,来理解机会成本在决策中的意义。要达到这一目标,首要要求教师自己要养成经济学的思维习惯,从经济学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社会经济问题。让学生了解经济学思维习惯的优点,引导学生主动接触经济前沿、热点问题,开阔视野,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经济学思维去看待周围经济问题。使学生在生活中日积月累中,最终学会用专业思维角度去看待和分析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3.3 帮助学生实现专业课间的融会贯通

西方经济学与其他专业课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关联性。鉴于经济学的基础地位,在教学中实现经济学内容向其他课程的渗透很重要。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的穿插引入其他课程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后续课程与西方经济学的衔接部分,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其他专业课打下扎实的基础,比如用经济学的成本理论去解释产业经济学中产业组织的市场策略行为,也可以用其它课程的知识点带出经济学课程中的一些问题,比如,国际经济学中提到美国很多纺织品和服装都是从中国进口的,国际贸易如何影响经济福利?各国间的自由贸易中谁受益,谁受损?如何比较利益和损失?这些都是经济学的应用问题。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的其他课程,做到相互联系、融会贯通。

4 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改进措施

4.1 增强教学中经济学理论与现实经济发展的贴合度

在教材使用方面,应尽量选择精练易懂、所举案例符合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的教材,有条件的可以考虑自主编写适合本校学生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比如,凯恩斯反对用削减工资的方式增加就业,但克林顿担任美国总统期间却采用了低工资政策,实现了高就业,带来美国经济的增长,对此应如何理解?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深化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适当调整授课内容,如对管理专业学生授课时,可以以西方经济学的框架为基础,加入管理经济学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起经济学理论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之间联系的桥梁。

4.2 引入开放式教学,发挥多种教学方法的集合优势

引入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要积极引导学生课后多关注经济发展的热点和前沿问题,课后广泛阅读,汲取外界对经济现象的多角度剖析和点评,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经济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相关理论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用实际案例引出相关理论,把枯燥和抽象的经济理论转化为贴近现实的经济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用演唱会门票定价来解释一级价格歧视,从人民币升值角度来解释当前的通货膨胀问题。运用经济学理论,主要是宏观经济理论对现实宏观经济运行的一些问题进行解析,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讨论,适当安排课程小论文和社会调查,如:通过对某地区的基尼系数的调查,了解该地的收入分配情况,并进一步分析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使学生关注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实践问题。在授课过程中,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等,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来,调动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多种教学方法的集合优势。

4.3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并与板书相结合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将图文、声像等高度集成于教学活动之中,增加课堂教学表现力,提高知识传授效率。多媒体教学在视频资料和案例演示上具有板书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考虑到西方经济学的内容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依靠多媒体,而是要将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达到让学生听懂的目的。特别是在公式推导、曲线生成等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上,板书是多媒体教学不能替代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思路跟上老师的授课节奏,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使学生充分消化理解复杂的图形变换和数学公式的推导。

4.4 强化授课效果检验,实行考试方法改革

为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情况,可以将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和习题课相结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课堂提问及时点评,用辅导答疑、习题课和考前集中辅导等手段强化教学。改革传统期末笔试决定学习成绩的办法,将平时考核的课堂提问、案例讨论、课程论文等与期末考核笔试成绩相结合。建立笔试的规范化考核程序,首先是试卷题型标准化,设置如名词解释、单选、判断、简答、计算和案例分析等标准化题型,合理确定主观题和客观题比例,注重试卷包含的知识点和难易程度,做到出题的科学性;其次是命题组命题规范化,由命题组统一命题,避免由单个任课教师命题的片面性和不科学性;第三是试卷内容标准化,客观题多为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可以建立试题库,主观题一般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察,可结合实际经济问题命题,适当加大主观题的分值。

总之,对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提高离不开教学经验的积累,授课是教学相长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知识的更新速度,提高自身理论和实践水平,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上做到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教好。

参考文献:

[1]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原书第3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第14篇

[关键词]高级应用型人才 西方经济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8-0103-02

一、基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目标,西方经济学应实现的教学目标

(一) 提供专业课程和职业课程的经济学基础知识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抽象的企业,管理经济学课程则是应用传统经济学理论进行企业日常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国际经济学将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了国与国之间的资源配置。在后续专业课程和职业课程的学习中,西方经济学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决定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有学生将西方经济学教材重新带进课堂,帮助理解专业课程。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应有意识地引入专业课程和职业课程中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如可以引导学生用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去解释其他课程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可以用其课程的知识和观点来解释经济学课程学习中的一些问题等。同时,经济学基本的分析方法如边际分析、弹性分析、最大化原则等都能在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中得到应用。

(二)培养运用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获得经济学知识并不等于拥有运用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西方经济学的微观部分是研究家庭、厂商在市场中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通过对家庭和厂商等微观经济主体在市场中进行个体决策的研究,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宏观经济学部分则是研究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为研究对象,以收入理论为中心理论,研究短期的经济周期和长期中的经济增长。宏、微观课程中相关概念和理论联系密切, 是分别从微观个体和总体的逻辑关系中研究经济资源合理配置的学科, 每一个理论的分析推导过程都符合形式逻辑规范。

(三)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具有经济学思维方法和经济学研究方法解决问题的专业素质

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西方经济学培养学生用经济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边际分析法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分析方法,如实际教学中,针对学生旅游的优惠价,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能以较低的价格得到机票?航空公司的决策依据是增加一门学生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入的比较,从而引导学生理解边际分析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针对生活中所遇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进行分析。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西方经济学教师自己首先要养成用经济学思维看待问题的习惯,在讲课过程中,针对学生身边的事或者关注的新闻事件,运用经济学的方法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经济学思维习惯的优点。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在实现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影响了经济学教学的效果

西方经济学的本科课程教学中,虽然引入了实践教学体系,但教学的主要方式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传统的“黑板经济学”没有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无法活跃学生的思维。多媒体设备丰富了教学手段,在知识传授中具有容量大、形象生动的优点,被很多教师采用,以至有些教师完全抛弃了课本和教案。西方经济学课程本身存在着大量的图形和公式,这些是西方经济学重要的分析工具。多媒体设备中的图形和公式一带而过,学生不能见到教学过程中公式的推导及图形的绘制,对于经济分析工具十分陌生,甚至重要知识点掌握不牢,直接影响了后续课程的学习。互联网上教学资料的丰富,使一些教师跳过了备课环节,上课时对着课件“照本宣科”。西方经济学是数量关系、逻辑联系紧密的课程,没有清晰的课程思路,会导致讲课过程中逻辑混乱、知识点错误等情形,影响了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二)缺乏应用型教学的直观场景,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欠缺

根据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西方经济学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理论分析现实经济中的一些问题, 但是经济学有些理论本身缺乏直观的效果,难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程讲授中,需要引入实践教学, 通过学生市场调研、企业见习等方法,理解经济学中消费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等。通过查询政府网站,获得宏观经济数据,理解经济学的国民收入理论、就业理论等。由于缺乏直观的应用型教学场景,使得学生在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欠缺,影响了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西方经济学现有课程内容,难以培养学生利用经济学思维方法和经济学研究方法,从事经济分析和经济运作的专业素质

目前,在我国西方经济学界的研究中,基本是介绍西方经济学理论,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本科生所选用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以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为主。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源自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来源于凯恩斯的理论观点 。西方经济学是研究现实经济生活的科学,西方发达国家为解决新问题而出现的新思想新理论,一般的经济学教材都没有包含;针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用西方经济学教材中的传统理论无法进行合理地分析。

三、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进行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改革

(一)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夯实西方经济学作为后续课程的理论基础

针对学生对理论课学习兴趣不高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内容直观、可视性强的特点。在讲解课程理论时,可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增加信息量,尤其是图片和视频资料更易激发学生的兴趣;经济学中的图形和公式的推导,笔者认为是必须要借助板书才能让学生了解每一幅图的“来龙去脉”,在教师画图和公式的推导中,让学生了解数学图形和公式中所表达的经济学概念。

(二)应用实践型教学体系,提高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的讲解中,多采用生活案例、经济事件来引导学生理解经济学概念。如在微观经济学中,采用案例导入法,利用生活中的经济学案例来激发学生的认同感,在讲机会成本概念时,针对学生本科所付出的代价,并除以总课时,得出每节课约50元的机会成本,改变了学生认为经济学理论枯燥无用的观念。对市场结构问题,可让学生上网查询所关心的行业或企业的市场结构,来理解移动公司对话费的定价权与作为农民的学生家长只能是价格的接受者,从而理解不同市场结构下的厂商行为。宏观经济学,通过学生上网查询政府网站的统计数据来理解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并可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经济中的相关数据如CPI等预测并亲自验证,从而保持对西方经济学学习兴趣的持久性,培养学生形成关注经济事件的习惯。

(三)选择或自编合适的教材,培养学生利用经济学思维方法和经济学研究方法,从事经济分析和经济运作的专业素质

针对国内经济学教材以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为主的现象,选择或自编一套合适的经济学教材成为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个方法。教材在结构的设计和内容的选择上,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进行选择和调整。为了培养学生利用经济学思维方法和经济学研究方法,从事经济分析和经济运作的专业素质,教材的内容要简单易懂、应用型强,对于教学要求较高的部分可作选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能力作自行选择;教材内容中,可以增加经济学前沿理论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经济学说的发展历史;增加现实生活的案例和重要经济事件、政府网站及统计数据的相关链接,增加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课后习题的设计,减少理论证明和数学计算的数量,增加案例式习题来提高对理论的理解和知识的应用。

[ 参 考 文 献 ]

[1] 麦茂生,吕力.市域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37-141.

[2] 李停.应用型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探究[J]大学教育,2012,(7):14-17.

[3] 袁灵,王朝阳.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16):227-228.

第15篇

在学科的属性上,经济学与管理学都是十分独立的,但是在学科发展上看,经济学与管理学却是能够有所借鉴的,并能相互促进。1.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依托经济学作为基础的。亚当•斯密提出的分工理论深深的影响着企业里的作业管理与职能管理。他提出了,将经济现象看作是持有利己主义本性的经济人的活动观点,这个观点直接引导了后来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经济人假设”的出现。历经一百多年的不断发展之后“,在经济管理领域的研究上大多会出现兼有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两栖性,使得几乎很分辨清哪种是纯粹的经济学抑或是纯粹的管理学”。与此同时,经济学和心理学、数学融合到一起,形成了管理学中的理论基础,给管理学共享了分析的方法。经济学之中,特别是微观的经济学,它们在较为一般的意义上,对科学的经济运行规律进行了揭示。这使得企业的管理学有了基础的经济理论作为支撑,管理经济学就成为了把这当作己任的经济学的分支。2.管理学促进了经济学的理论发展。在实际问题上对管理学进行研究,这将会修正并发展经济理论,例如:西蒙在研究管理性组织的决策中,发现并提出了“有限理性”与“令人满意准则”这两个基本的决策理论命题,进而向微观的经济学基本命题发起挑战,使得经济理论能够更好的发展。3.在具体的分析工具、方法运用上,能够相互支持补充。计量经济学综合统一了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并将它越来越广泛地在管理学的分析之中使用。总而言之,这两种学科之间不断的相互借鉴促进,会使得两门学科都会更加的完善,有更好的发展。但是,因为学科的属性与研究方法有很大的不同,这两门学科也会有很大的借鉴程度差异。管理学在刚诞生的时候,就已经对借鉴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不断的关注,为了使自身的阐释能力、预测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决策的能力都可以不断提高。这其中最关键的方法就是下面两大内容:其一就是要对他们的关系作出假设并进行简化;再放下作出的假设,不断的向现实逼近。比如,先作出一系列的假设,在这个前提之下,再去建立基本的模型,最后逐渐的对限定条件进行放松,继而不停地对原有的模型进行扬弃和修正完善。就像最佳的经济批量模型一样,它就是在作出严格的假设之后,才得出的最基本的模型,之后又放宽了条件,得出了存在的数量折扣与有缺货的状况下的最佳的经济批量模型。其二是要不断关注经验的研究以及对研究方法的实证,即为对理论模型的实证检验要倍加重视。同管理学作比较,经济学更为崇拜理性、对科学主义进行追求,然后找到了自己所固有的研究分析方法。不管是在理论的研究上,抑或是实证的研究上,数学都是现代经济学的研究里面,能够不断运用,并日益强化自身的学科。所有不用数学的语言进行表达的知识,都很难挤进主流的经济学范畴,同时也很难得到经济学家们的接受。这中on个状况的原因是,对数学和统计方法的运用,作为经济学中的实证的研究能够将实证的分析构建在理论的基础之上,同时可以从整个系统所有的数据里面,作出定量地验收理论假说与对参数的数值进行估算。这使得经验性分析之中所有的表面化与偶然性均可减少一些,然后发掘出定量性的结论,然后再分开确定它在统计方面与经济的意义之下的显著程度。经济学希望在研究的方法上做到“独善其身”,这无疑是为了保持经济学自身的纯洁性与科学性,期望经济学知识能够长期的积累,可是,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了经济学之中,在数学之外,其他的学科都不能汲取一定的营养和相关的学习借鉴知识。这也许就是经济学为什么只有少数的管理学知识的。但是这在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上“,兼容并蓄”就是把损失管理学的科学性这样的代价,这成为了管理学缺乏“弱科学属性”的重要原因。

二、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逐渐融合

因为理论同方法都具有多样性、宽泛性,所以使得管理学研究的理论框架渐渐变得更加杂乱无章,不能做到相互的兼容,更加不能充分的进行规范,使得理论更容易分散,出现理论逻辑更加混乱的现象,个别时候甚至会出现失去学科的方向,同时又会对经济学方法与其他学科方法的融合产生严重的影响。若想扭转这种局面,就要把经济学作为典范来运用,继而要发展出可以超越各自的方法,还有要关注技术方面的确定性。不过也出现了一些管理学者,将这些不以为然,他们觉得普遍的复杂的多变的管理问题不能使用统一的看法与应对方法,而管理的理论又往往是在这种较为分散的研究分工之中得到更大的发展。要不然,就需要使用其本质的抽象与逻辑推理的不同方式来进行分析,分析其中不同的重要因素,而且要把它们的相互作用与最终结果展示出来,故而要能够真实地高效地了解组织的大环境以及管理的过程,当然,过度的强调操作的实际效用,却不对理论的框架管理学进行统一,是尤为力不心的。故而,经济学的研究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必须进行融合、借鉴。正是由于经济学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建立这种理论的强效工具与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并强调经济学与管理学是具有互补性的,也表现出了他们之间能够相互的渗透、相互的交融,这是他们自身发展的需要。二者不断的结合,然后进行拓展,突破自身固有的限制,弥补自身方法的缺点,才能出现远远超出两个部分简单相加的结果。也正是这些方面的有益尝试,才使得的学者能够像所指出的那样,做到不断的探索“才刚刚开始”。这也说明着了有着一些无限的理论空间。这几年,通过借力于方法论变革,使得能够扩展现代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不断的使研究内容能够得到深化,抑制住脱离经济现实的趋势。特别是把实证分析的思维逻辑与动态的研究特色作为特色发展起来的新制度经济学、演化的经济学、行为的经济学以及实验的经济学,这些经济学分支在不断兴起和发展,可以对主流经济学不能同现实统一的缺点作出弥补。在发展这些新经济学分支时,要做到直击现实的世界,牢牢围住现实的问题,作出描述和透视,并能够在修正和假设上,将时间的维度增加,放宽一些尤为抽象且不和实际相符的约束条件,像对知识不完全的强调、信息不完全的强调、信息获取以及在交流的过程中出现的成本、一些有限的理性与企业家的作用等的强调,这些都在不断地激励着人们对企业领域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运作力量有更为深刻的理解。继而人们可以去探索企业依旧存在的缘由,以及多样的推动力、企业在内部的组织结构产生的影响。如此,才能让经济学以崭新的面貌同现实的世界结合起来,并渐渐的向受管理的决策领域去发展。并且由于新制度经济学取得的成功是具有经验性的,可以与现实中持续相接的推动可以发展的超出正统的经济学的限定,在相关的社会科学里面可以汲取到营养。使得管理学的方法可以融合并借鉴到其中最具有前景的方向去发展。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