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文化产业研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麦草画;传承;创新;文化产业
小麦象征着丰收和财富,历来都被人们视为神圣之物,起源于民间的麦草画,它的原料采用的就是小麦秆二节和中节。在山西省永济市有着这样一位“点草成金”的工艺大师———李新德,他是麦草画的传承人之一,近年来他对山西省麦草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对他的采访,我们对麦草画文化产业近年来的发展有了一个新的认知。
1永济麦草画的创作背景
永济市位于山西省南部,位于黄河金三角的东北方向,号称山西省的南大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境内大部分地势平坦,以生产小麦、棉花为主,所以麦草画取材特别方便。永济市历史文化悠久,古称蒲坂,有著名的鹳雀楼、爱情圣地普救寺《西厢记》发源地、黄河铁牛等,都为麦草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永济麦草画的最早历史在1876年,山西省临猗县兴善村张朝瑞(传承人李新德的舅老爷),根据当时麦草画的兴盛,对它产生艺术兴趣,开始主攻麦草画,现在还幸存一副麦草画屏风,且保存完好。后经其子张兴望(传承人李新德的舅爷),把麦草画传承下来,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麦草画改进发展。1954年前后,传承人的母亲张海菊由于对工艺美术的热爱,跟着张兴望也开始学习起了麦草画。受母亲的影响,传承人李新德也对麦草画产生极大兴趣。几十年期间,一直对麦草画努力钻研,不断提高。1980年,李新德在陕西创建华山旅游工艺美术公司,由业余到专业,主攻麦草画,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在国家和省市级多次获奖。
2永济麦草画的工艺制作与创新
扎麦草,起源于清,兴盛于当代。它取材方便,用料简单,工具简单,不需要大型设备,只用几件小工具就能制出一副漂亮的工艺画。麦草画的基本内容目前主要以山水花鸟人物为主,但它的制作工艺复杂,需要通过剪、劈、泡、刮、裁、贴、烙、烫、画、染等十道工序制作完成。它利用麦秆天然色泽巧妙地表现画面,在处理画面远近明暗对比上,采用烙烫又不失光泽的独特艺术予以表现画面,作品古色古香。民间风味浓厚,具有较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历代的工艺爱好者,对麦草画在传统艺术珍品研究开发的基础上,不仅继承传统工艺,并且不断推陈出新,作品由单片到多片、单层变多层、单色变多色、平面变立体,无不体现着传承人的与时俱进。在翻阅的资料中可以看到传承人为麦草画做出的巨大努力:“李老(李新德)醉心于麦草画,据李老夫人所说,李老有时为了一个画面的最佳效果,常常食不知味,夜不能寐,苦苦揣摩。比如制作《中华巨龙》的时候,他翻阅了很多有关龙的资料,巧妙构思,刻苦钻研,不仅形象地表现了龙的神情神态,更表现了龙傲视一切的风骨气韵。”
3永济麦草画的传承价值
2003年10月17日,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公约》颁布之后,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受到了各方的重视,并且保护“非遗”的口号也遍及全国各地。[1]随着“非遗”的发展,麦草画开始以各种方式出现在民众的视野,从事麦草画手工艺的艺人也开始得到政府的重视,他们开始有更多的机会去参加展品会,让作品被更多的人看到。作为传承人,他们身上肩负的重任不单是传承麦草画的手工技艺,更重要的是传承麦草画中体现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劳动人民的智慧。经过历代艺人的共同努力,麦草画目前已经形成独有特色的民间工艺品,在它身上含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麦草画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制作技术的不断成熟及其内容的不断丰富,两者相辅相成。麦草画的审美价值体现在其日益丰富的内容上,现在立体多彩的麦草画将所要刻画的内容展现得淋漓尽致,使所要刻画的内容越发栩栩如生,为大众青睐。正因为两者的存在,使麦草画有了更为重要的传承价值。
4永济麦草画的文化产业发展
4.1麦草画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势
周边文化资源的优势。运城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丰富的文化资源使其成为全国的魅力城市之一。[2]这里古代文化悠久灿烂,有黄帝战蚩尤、舜耕历山、禹凿龙门、后稷稼穑等文化传说,有司马光、王之涣等历史名人留下的不朽篇章。这里也是关公故里,关公的诚信就是这里源远流长的人文精神。政府部门的支持。近几年,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永济市政府特别重视民间工艺,并且成立了“永济市蒲坂文化产业发展公司”,出台了相关的优惠政策,并已经采取了可行的保护措施。在采访中,传承人告诉我们,他们在文化馆等地均开设了麦草画的课程,加强对麦草画工艺的培训与人员素质的建设。市场需求的优势。麦草画,它民间风味浓厚,装饰大气,品位高,它不仅是适宜的装饰品,而且是旅游行业的最佳纪念品。酒店、宾馆等一些公共场合都开始成为麦草画的需求者,麦草画制作环保,内容精彩,不仅能够展现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是正能量的传递者,同时也体现着独特的民俗色彩,是地方的象征。现在也有一些留学国外的学生将麦草画作为民族特色产品送给国外友人,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一条具有前途的国外市场。
4.2麦草画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意义
增加就业机会。在采访的过程中得知,麦草画最初只是农闲时劳动人民的乐趣之一,现在的麦草画已经发展为农闲时人们增加收入的一个途径。手工艺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也不仅仅是在实用性缺失之后审美意义的强调,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手工艺的再生产有着更为丰富多样的文化意义。[3]目前,永济市已经开设了麦草画的培训课程,让更多的人学会麦草画的制作。促进社会和谐。对手工艺的学习,使其成为增加收入的途径,在闲暇时不再是无所事事。在现代工业化的背景下,手工艺也成为人们生活上的一种调节,它积极的文化内涵,为人民传播着正能量,陶冶人民情操,让生活更美好。
4.3麦草画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目前的麦草画还是以小规模生产为主,没有批量投入。爱好的人不多,可以接班的人也很少,这严重影响传承之路。此外,麦草画的销路还没有真正打开,包装还不到位,需要培养更多的接班人,让产品不断走向正轨。对于麦草画产业发展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决。首先,政府加大资金支持。通过每年提供一定的技能培训资金以及对产品的宣传资金,保证产品的供应以及销路。其次,提高群众对麦草画的兴趣爱好,培养优秀接班人,保证麦草画的技术发展。最后,拓展创新之路,使麦草画不断顺应时代潮流的变化,不断突破表现内容及表现形式。
5结论
永济麦草画通过对麦秆的再加工,增加了就业机会,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它作为纯手工艺品,不仅展示着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表现。它丰富了人民的精神世界,陶冶情操,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尽管目前尚存着一些问题,但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一定会越来越好,并为其他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经验。
参考文献:
[1]田丽红.山西侯马刺绣女性传承人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5:4.
[2]屈学书,矫丽会.运城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4).
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东北亚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的最大瓶颈也是专业文化产业人才的匮乏。文化产业是一个交叉型、边缘性的新兴产业,又是一个深度依赖于知识、创意和技术的产业,文化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关键词:
亚文化产业;合作;策略研究
一、大力优化、完善中国与东北亚文化产业合作的环境和政策
(一)构建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合作环境
(1)打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的好坏决定文化产业发展程度的高低。市场体系建设较好的地方,文化产业竞争力也强。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目前,传统文化市场格局形成的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体制已被资本、产权、版权、人才、技术、信息等文化生产要素全方位流通格局所打破,实现了文化资源与市场对接,文化产业投资呈多元化。针对文化市场整体建设水平较低,文化市场要素不完善,流通和服务渠道不畅通的局面,加快建立文化要素(文化资本、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文化主体公平竞争,实现文化资源合理流动是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当务之急。
(2)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的法治环境。良好的法治环境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保障。中国要加强与东北亚地区文化产业合作,必须制定与文化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配套的、科学完整的、系统的文化产业法律法规。中国文化产业法制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侧重于规范政府管理职能的文化产业法律法规不适应按市场规律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形势;已有的文化产业法律法规缺乏衔接性,尚未形成系统的文化产业法律体系;文化法治化思想认识不足导致文化市场监督管理力度不够。优化文化产业发展法治环境我们必须做到:①牢牢树立依法管理文化产业的法治意识。纵观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由政府行政手段直接管理文化产业向运用法律法规间接管理文化产业转化是世界各国文化法治化的主趋势。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越宽松,法律保障越严密。我们必须牢固树立通过法律扶持、促进和保障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识,坚持依法治理文化产业,依法促文化产业发展,依法保护文化产业。②开拓创新,转变立法观念,改善文化产业发展法制环境。一是转变立法观念。从政府侧重保护、管理、规范市场职能向通过法律法规培育市场职能、协调监督职能、服务职能、维护职能转变。二是改变文化市场准入,放宽条件。改革投融资体制,拓宽投融资渠道,允许有效利用社会资本改造国有文化产业市场,允许社会资本直接投资文化产业,从事独立的经营活动,提高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三是政府加大财政投入,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政府通过提供贴息贷款、融资担保、财政补贴、投入启动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设立文化发展基金、精品创作扶持专项基金、优秀剧目创作演出专项基金、电影专项基金、文物保护基金、印刷基金、出版和版权保护基金等。四是政府注重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高校设立专门专业,专职培养文化产业专门人才;完善在职人员培训机制,专门培训;加强文化人才交流中介市场建设,创造有序人才流动环境等措施,积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专业人才。③用法制规范文化产业发展的国内国际市场。在规范文化市场方面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一是加大法制宣传力度,提高人们法律意识和文化素质。通过对文化产业人员法律法规的培训,提高经营者的法律素养和法制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提升消费者的法治观念,自觉抵制违法文化产品,二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建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对文化稽查人员定期进行政策、法律法规、业务技能培训,提高执法能力;适当增加执法人员编制,提供财政补助,落实执法人员物质配备到位,确保文化市场监督管理、治理整顿工作有序、有效开展;改变线式多头管理体制,协调文化行政部门、工商、公安、城管等部门,设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明确执法机构职责,有效监管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二)制定、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是加强中国与东北亚文化产业合作的有利保障
(1)制定和完善文化政策体系必须坚持的原则。①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强规划引导和服务支撑。资源到底该如何配置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核心问题,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要求我们发展文化产业既要遵循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满足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处理中国与东北亚文化产业合作发展问题上,我们应当在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意识主流引领的前提下,正确定位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交流中的地位,要防止杜绝政府的过度管理。要重点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充分发挥市场职能,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培养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的文化专业人才。②分行业、分地区指导,实施差异化区域文化发展和重点领域发展策略。文化产业政策制定要与时俱进,根据文化产业的动态发展趋势,分行业制定符合各门类特点和发展需要的政策措施,改造提升演艺、文化旅游、工艺美术等传统产业,打造动漫、数字文化、网络文化等新兴产业。不断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根据中国文化产业特色和人民对文化产业需求的实际需要,突出中国文化产业特色,加快培育特色消费市场,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借鉴美日韩等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经验,依托中国丰富的文化资源,重点发展演艺、文化旅游、节庆会展、工艺美术等文化产业,走差异化、集聚化、特色化道路。③鼓励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培育新型市场主体。制定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借力国际货币、国际资本等市场融资,是缓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的主要渠道。我国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尚未形成“韩流、日本独特动漫”那样引领世界的世界知名文化品牌。我国文化企业尚未形成规模化发展,市场主体偏小,产业集中度过低,所以在制定政策中要注意引导文化产业升级,培养规模大、集中度高的市场主体,譬如建立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培育国有大型文化企业。积极引导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提供公开透明、平等准入、公平竞争环境。把推动文化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作为重要内容,通过不断创新科技、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增强产业的可持续创新能力。④优化文化产业布局,保持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深度挖掘国内潜在文化消费需求市场,鼓励文化企业走出去,积极利用境外文化市场,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开拓文化产业国际市场。打造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改善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政府积极打造投融资服务、公共技术支撑、信息、人才培养、交易合作、统计分析等功能在内的,涵盖产业创意研发、孵化和推广等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综合服务平台,是加强中国与东北亚文化产业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把国内潜在消费资源和国外文化资源结合起来,提升我国软实力建设。
(2)不断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扶持体系是否完善,是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重要保障。政府只有学会“放手”,才能腾出手来解决文化产业发展的外在条件和基础,去营造公平、公正、有序的竞争环境,打造一个鼓励创意、培育创新、方便创意的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是每一个创业者都得到丽丽的制度保护和良好的政策扶持。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该项政策凸显了文化产业的“跨界融合”的扶持问题。主要表现为:扶持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数字文化产业、动漫、手游等文化创意产业;扶持促进文化产业与资本的融合催生的综合性文化产业集团,扶持促进文化产业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提升产业附加值,推动其他产业创新和转型升级。政策体系主要包括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政策、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政策、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深化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持政策、构建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制支持政策等。相继出台一些列政策如《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关于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支持开展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工作的通知》、《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试行办法》、《关于改进口岸工作支持外贸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等。
二、努力探索中国与东北亚文化产业合作的新方式
(一)以人为本,加强区域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东北亚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的最大瓶颈也是专业文化产业人才的匮乏。文化产业是一个交叉型、边缘性的新兴产业,又是一个深度依赖于知识、创意和技术的产业,文化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1)加强区域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原则。加强区域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坚持一下原则:①制定文化产业人才规划②实施人才吸引战略③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2)加强区域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①加强文化产业一般从业人员的培养。文化产业发展与信息、高科技等新兴产业密不可分导致对文化产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在文化产业专业人才方面,我国空缺比较严重,日韩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储备等方面具有优势,我国承包日韩的软件和动漫外包产业,三国文化产业互补性很强。②注重特殊文化产业人才的打造。在影视业、高端创意产业中打造具有轰动效应的影视明星、创意高端人才、导演和制片人等专门人才和特殊人才,能有效提升文化产业综合实力。
(二)加强高科技与文化融合,助推创意文化产业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已渗透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层面和关键环节,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和重要引擎在文化产业领域。科技和创意只有与文化产业这个载体相结合,才能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与科技的融合还需进一步加强,一是科技核心技术在文化领域应用明显不足,二是既掌握高科技又熟悉文化的复合型人才短缺。(1)市场竞争的制高点是高科技的竞争。只有将科技与文化产业高度融合,才会在国际竞争中拥有决定权。对拥有丰富传统文化资源的中国来讲,科技是文化品牌推广的重要工具,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面对日本、韩国文化产业的高度发展,中国只有充分利用高科技前沿成果,通过技术创新,开拓创意文化产业,才会在东北亚文化产业合作中凸显优势,占领文化产业合作交流的制高点,掌握东北亚文化产业发展的话语权。(2)东北亚文化产业合作的原动力是创意文化创意的高科技、高附加值和强融合性的特征决定了创意在文化产业链中的地位,处于高端环节的创意离不开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是与信息技术、传播技术、自动化技术密切结合的物化表现。文化创意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和辐射力,在东北亚文化产业合作中推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升级。
(三)构筑中国与东北亚国家文化产业合作发展的平台
1邮政公共文化的特征和形式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任务,体现在服务对象的广泛性、服务内容的公益性、服务范围的普遍性、服务方式的便利性等方面,这与邮政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特征基本一致。
1.1邮政公共文化的特征
1.1.1邮政内隐文化的属性历届世界邮政日主题从不同侧面对邮政的内隐文化进行了概括,比如:“邮政,世界上最广泛的通信网”、“邮政把世界的信息送到你门前”、“邮政是和平的使者”、“邮政向距离挑战”、“邮政帮你拓展新天地”等,但最接近于邮政文化内涵的应是“情系万家,信达天下”,既表达了邮政以保障公民的基本通信文化生活权利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包括书信文化、集邮文化、党报党刊等为内容的公益属性,又表达了邮政的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公共文化服务要求。
1.1.2邮政公共文化的均等性邮政服务的均等性反映在物质和技术层面,如今,世界各国大多数居民都可享受到世界上最大的实物传递网———世界邮政网提供的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纲要》)提出了邮政行业多项任务指标,并首次将邮政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围。《纲要》提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邮政服务要做到“乡乡设所、村村通邮”,实现以书信文化、集邮文化和文化传媒为内容的邮政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1.1.3邮政公共文化的基本性和便利性物理条件对邮政文化服务的约束很小,在交通工具不能抵达的偏远农村和山区,邮政可以凭借畜力和人力提供基本服务;在网络、无线信号不能覆盖的区域,邮政可以将家信、报刊及各种文化用具用品递送到需要的地方;邮政对接受服务的终端设施没有严格的要求;在地震、天气灾害等恶劣环境下,邮政总能在第一时间提供服务,彰显了邮政文化服务的便利性。由于邮政提供的家信、报刊等公共服务价格低廉、使用便利,因此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服务方式。邮政文化服务的对象、内容、范围和属性体现了邮政公共文化的基本特征。
1.2邮政公共文化的内容与载体邮政文化是以信函、集邮品、报刊为载体,以书信文化、集邮文化、传媒文化为内容,由邮政企业提供高效的服务体系而实现的活动过程。书信文化内涵丰富,集文学、美学、书法、礼仪、传递、包装、纸张于一体,弘扬书信文化就是要使书信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修复虚拟世界的精神缺失。集邮是以收集、鉴赏和研究邮票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文化活动。集邮文化是人们在收集、鉴赏、研究邮票的活动中创造的精神成果及其文化现象。集邮作为一项社会文化活动显示的思想意义和教育意义体现在集邮的观念、行为和活动中,被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行列,是“寓教于乐”、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好形式。党报党刊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和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进行沟通的连心桥,担负着加强党的建设,弘扬社会正气,抵制低俗文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的重要任务。党报党刊在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宣传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沟通国内外各领域重要信息,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教育团结广大干部群众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邮政于1953年起推行“邮发合一”政策,几十年如一日,不间断地把党的声音传递到偏远的农村和边疆,确保做好《人民日报》、《求是》等党报党刊发行征订工作,不断巩固、扩大党报党刊的覆盖率和影响力。
1.3邮政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
1.3.1多样性书信文化书信文化有多种活动形式,包括书信比赛、礼仪贺卡以及以明信片为载体的公益性宣传活动。由、教育部、全国少工委、中国邮政联合举办的“全国少儿书信文化活动”已延续七届,其中以“致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一封信”为主题的第一届全国少年儿童书信写作比赛活动,共收到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少年儿童的1800万封来信,举办各类培训、辅导、讲座、研讨、评审活动1万多场,参与人数超过5000万人。随后,各省市陆续举办了以“牵手构建和谐社会”、“八荣八耻”、“感恩社会、感恩父母”等为主题的书信活动,使青少年书信文化活动常态化。2009年,在举国欢庆建国6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光明日报社、经济日报社和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等单位联合发起了国庆60周年“祝福祖国”大型寄语活动,为全国民众搭建一个抒发爱国情怀、传递美好祝福的平台。入围“优秀寄语”的21915枚寄语卡组成“寄语墙”,作为永久性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进行展出。2012年由上海邮政、浦东新区文明办、共青团联合组织的“给未来一片绿”主题活动,将书信文化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开启了邮政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天地。上述活动对传承书信文化,促进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道德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1.3.2群众性读报活动邮政党报党刊发行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公共属性不容置疑,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邮政在地方宣传部门、工会组织的配合下,在全国基层企事业组织中大力推广和倡导社会报刊发行站组织以及各种各样的基层读报小组,群众性读报活动成为企事业单位基层组织最普遍的文化学习形式,是群众性社会道德教育活动的途径之一,也是丰富和活跃基层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国家“十二五”文化发展纲要十分关注农村和城市基层组织的文化服务均等化,要求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包括农村书屋和公共图书馆的建设,群众性读报活动即将迎来新一轮。
1.3.3持续发展的集邮活动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是群众性集邮活动的组织者和倡导者,其活动范围覆盖全国各省市区县的社会团体集邮协会和小组。1991年,该组织曾经达到1800万人,同时它也是为数不多的世界性学会组织,不仅有完整的理论,还造就了一大批集邮工作者、活动家、集邮家、邮学家,他们是集邮文化的倡导者和传播者,也是繁荣集邮公共文化的基本群体。在我国,许多中小学都建立了集邮兴趣小组,从小对学生进行集邮启蒙教育,也有不少文科院校设置了集邮选修课,不仅推动了集邮理论的完善和发展,而且促进了群众性文化活动的繁荣。除此以外,邮政开展的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如世界邮政日、邮政博物馆、集邮展览、邮票首发式、赈灾募捐等,对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活跃社会文化活动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2邮政文化服务的产业性文化产业是指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国家统计局在2005年将全部文化产业活动划分为9大类,80个分类,包括广告、收藏和传媒。随着邮政经济体制的改革,传统邮政已分割成三大板块,其中邮务类业务的属性趋向于文化产业。原有信函业务中,商业信函具有明显的广告特征,现在已占信函业务量的70%以上;报刊发行业务中,各类经济、娱乐性专业报刊是传媒产业的组成部分;集邮业务中,以收藏、拍卖、交易为特征的经济活动也归属于文化收藏产业。由此可见,邮政传统业务中的大部分属性已趋向于文化产业。
2.1邮政传统业务的流程转化文化产业链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上游的创意与研发、中游的生产制造以及下游的传播与发行。在这条产业链上传递的是文化产业所特有的知识产权(或称为版权)的价值,围绕着知识产权的形成、发展、保护、升值以及转化,构成了文化产业的生命周期,体现了文化产业独特的增值魅力。区别于传统的通信理论,文化属性的邮务类业务除了继续依赖网络的渠道作用,更应关注前端的“使用者需求”与后端的“受众分类”,这就需要改变邮政传统的内部流程管理,提供基于客户价值实现的全链管理。在邮政文化产业链中,不仅要关注广告信函,集邮品的内容、设计与制作,更要关注目标受众,为商家提供可靠的用户数据库服务和直销服务,实现流程管理向产业链管理的转化。
2.2与文化产业相关的邮政业务类型根据物本身的传递与以物为载体的信息传递的区别,邮政业务可以分为下述两类:一类是邮政全产业链介入(包括创意、制作、传递环节),直接提供文化产品的业务,主要包括:明信片、封片卡、贺卡、商函广告和集邮。另一类业务不直接提供文化产品,仅介入产业链的传播环节。此类业务主要是利用邮政的实物传递渠道,为其他文化企业提供文化产品的传递服务,如报刊发行、音像制品和电子商务的线下服务等。
3促进邮政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绝大部分邮务类产品具有文化两重性,既有公共性又有商业性:家信、礼仪贺卡及公益性宣传信函具有公共文化性,接近信函量的30%,商业广告信函归属于广告类文化产业;报刊发行业务中,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传播民族文化、弘扬社会道德的党报党刊趋向于公共文化,各类经济、娱乐性专业报刊是传媒产业的组成部分,趋向于文化产业;集邮业务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品,其中以鉴赏、纪念、邮史研究、邮票展览为目的的集邮行为属性为公共文化,以投资、拍卖、交易为特征的集邮活动属性为文化产业。
[摘要]由于文化引导的城市再生普遍被认为具有多种功能,文化产业空间集群策略在西方国家许多城市被积极鼓励,建立文化产业园区也就成为各地发展文化产业的一种普遍采用的措施。鉴于文化产业园区在我国城市中的日益兴起,而相关的基础理论却显滞后,本论文从概念、特征、类型几方面对文化产业园区进行一些理论上的探讨。
一、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
(一)国外关于文化产业园区概念的界定
随着文化产业园区在西方城市的发展,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对文化产业园区概念进行的探讨有德瑞克·韦恩提出的文化园区概念,HilaryAnneFrost-Kumpf提出的文化区概念。在德瑞克·韦恩看来,文化园区指的是特定的地理区位,其特色是将一城市的文化与娱乐设施以最集中的方式集中在该地理区位内,文化园区是文化生产与消费的结合,是多项使用功能(工作、休闲、居住)的结合[1]。HilaryAnneFrost-Kumpf认为文化园区指的是一个在都市中具备完善组织、明确标示、供综合使用的地区,它提供夜间活动且延长地区的使用时间,让地区更具有吸引力;提供艺术活动与艺术组织所需的条件,给居民与游客相关的艺术活动;提供当地艺术家更多就业或居住的机会,让艺术与社区发展更紧密结合。
另外,NolapotPumhiran和Wansborough&Mageean均将文化产业园区定义为一个空间有限和具有明显地理区域,文化产业和设施高度集中的地方。这些集群由文化企业和一些自己经营或自由创作的创意个体组成。园区内特殊活动可包括儿童玩乐的场所、图书馆、开放和非正式的娱乐场地。在这些园区中鼓励文化运用和一定程度的生产和消费的集中[2][3]。
(二)国内关于文化产业园区概念的界定
在我国,与文化产业园区相关的概念有艺术园区、创意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园(区)等。
由于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出现较晚,对文化产业园区的研究也显滞后,主要有一些对文化产业集群的界定:祁述裕认为文化产业集群是指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由具有相关性的文化企业、金融机构等组成的群体;向勇、康小明认为文化产业集群就是在文化产业领域中(通常以传媒产业为核心),大量联系密切的文化产业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包括研究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将文化产业集群划分为核心文化产业集群、文化产业集群和相关支撑机构等[4];欧阳友权认为文化产业集群是指相互关联的多个文化企业或机构共处一个文化区域,形成产业组合、互补与合作,以产生孵化效应和整体辐射力的文化企业群落[5]。
国内至今尚无对文化产业园区概念的统一界定。在以上国内外对文化产业园区概念诠释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实情,在此尝试将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界定为:文化产业园区是一系列与文化关联的、产业规模集聚的特定地理区域,是一具有鲜明文化形象并对外界产生一定吸引力的集生产、交易、休闲、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园区内形成了一个包括生产——发行——消费产供销一体的文化产业链。
二、文化产业园区的特征
在这方面,John.Montgomery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他通过对文献的归纳,并以Temple酒吧,Sheffield文化园区,HindleyStreet,Manchester北部园区等为例,分析、总结出成功文化园区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活动、形式、意义三方面[6]:
(一)活动
文化园区基本的前提是文化生产与消费活动的呈现,文化产业的核心内容是创意,而创意灵感的获得往往来自于与其他同行相互接触的刺激,在众多的活动别是多样化文化聚会地点的出现,通常能充分提供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以获取灵感。因此,集聚地点的设置通常被考虑到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策略中。
(二)建筑形式
John.Montgomery认为最适合一个文化园区活动空间的城市环境应倾向于有一个半径为400米,建筑平均5-8层,在10米范围有非常少的街道(包括人行道)。
文化园区应该有非常多功能的公共领地。它提供人们聚会交流的空间,也为园区内的交易提供场所,这样一个区域将具有渗透性。
成功的文化园区倾向于有几个具有活跃、渗透性强、临街地带的街道,或至少有一些活动的结点,便于人们在其间很容易走动。
(三)意义
文化园区要像物质一样能存在于人们头脑之中,也就是说人们参观之后能形成和保留园区的印象,而这些印象的形成取决于文化园区的活动、风格、形象。
成功的文化园区应是革新和创意的地方,在设计和欣赏方面经常是超时代的,并且这些超时念被带入园区的建筑设计、内部装饰、甚至重要街道和空间的照明等方面。
文化园区应刺激新的理念,成为新产品和新机会能得以开拓、努力尝试的地方。因此,文化园区意义方面的特征体现在具有历史和发展意义、园区身份和形象及知识性、环境意识等方面。
三、文化产业园区的类型
(一)国外文化产业园区类型的划分
从不同的角度,文化产业园区有不同的划分方法。Hans.Mommaas在分析荷兰5个文化产业园区时提出,文化产业园区类型的区分有7个核心尺度可以参考:园区内活动的横向组合及其协作和一体化水平;园区内文化功能的垂直组合—设计、生产、交换和消费活动具体的混合,以及与此相关的园区内融合水平;涉及到园区管理的不同参与者的园区组织框架;金融制度和相关的公私部门的参与种类;空间和文化节目开放或封闭的程度;园区具体的发展途径;园区的位置[7]。
WalterSantagata根据功能将文化产业园区分为四种类型:产业型、机构型、博物馆型、都市型[8]。
1.产业型。这种类型的文化园区主要是以积极的外形、地方文化、艺术和工艺传统为基础而建立的。此类园区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工作室效应”和“创意产品的差异”。
2.机构型。这种类型的文化园区主要是以产权转让和象征价值为基础而建立。其基本特征是有正规机构,并将产权和商标分配给受限制的生产地区。
3.博物馆型。这种类型的文化园区主要是以网络外形和最佳尺寸搜寻为基础而建立。园区通常是围绕博物馆网络而建,位于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市区。其本身的密度能造成系统性效应,吸引旅游观光者。
4.都市型。这种类型的文化园区主要是以信息技术、表演艺术、休闲产业和电子商务为基础而建立。通过使用艺术和文化服务,赋予社区新生命以吸引市民,抵抗工业经济的衰落,并为城市塑造新的形象。
(二)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类型的划分
由于文化产业园区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胚胎期,因而对其的分类很少。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本文主要从区位依附、园区性质等方面对文化产业园区的类型进行划分。
1.按区位依附划分为4种类型:
(1)以旧厂房和仓库为区位依附。城市中被废弃的旧厂房和仓库,因其宽敞明亮的空间及廉价的租金,或面临闲置空间再改造的境遇,往往成为文化产业园区的又一滋生之地。国外许多成功的文化园区就是以旧厂房和仓库为区位依附的。我国较早出现的大山子艺术区依托于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798工厂的老厂房。上海近些年成长起来的创意产业园区绝大部分也是由旧厂房和仓库改造而成。泰康路210弄的“田子坊”创意产业园区,位于上海20世纪30年代最典型的弄堂工厂群;建国中路10号的“八号桥”创意产业园区,位于上海汽车制动器公司的老厂房。这些创意产业集聚区,利用现有建筑创造了创意产业发展的平台,又保护了历史文化财产,是文化产业与工业历史建筑保护、文化旅游相结合,建筑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相结合的良好典范[9][10]。
(2)以大学为区位依托。大学作为技术的发生器,可以不断开发新的科技;同时它又是各类人才的聚集地,不但培养人才也吸引着各领域最优秀的人才;大学也是一个开放的社区,是一个提供多元文化的场所,大学往往成为创意的中心[11]。因此,依托大学发展文化产业园区也就成为一种重要的途径。如上海的杨浦区赤峰路建筑设计一条街依托的就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同济大学,上海长宁区天山路时尚产业园依托的是东华大学和上海市服装研究所,正在建设中的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园及TCL(广州)文化产业基地都是以大学为区位依托的。
(3)以开发区为区位依附。这类文化产业园区主要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区位依附。因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高新技术产业发达,高校、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聚集,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的智力型人才众多,最适宜发展文化与科技结合的文化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区都有着大量的信息产业,这些产业跟文化产业能够实现很好的融合。属于此类型的有位于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内的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位于大连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国家动画产业基地;位于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内的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等等[12][13]。
(4)以传统特色文化社区、艺术家村为区位依附。属于这种类型的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依托一些传统的文化区域,在这些区域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氛围浓郁,利于开发特色文化产业产业园区。如四川德阳三星堆文化产业园、北京高碑店传统民俗文化产业园区等等。第二种是依托位于城乡结合部的一些艺术家村,有些是属于创作型的园区,如北京的几个画家村;有的则已形成产业化运作,如位于深圳特区郊边龙岗区布吉镇的大芬油画村等。
2.按园区性质划分为5种类型[14]:
(1)产业型。一是独立型的。园区内,产业集群发展相对比较成熟,有很强的原创能力,产业链相对完整,形成了规模效应。如深圳大芬村,以绘画艺术为主,也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链条,及规模效应,但原创能力不强,而且这是我国此类文化产业园区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是依托型的。依托高校发展,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链条。如上海虹漕南路创意产业园,同济大学周边的现代设计产业园区等等。
(2)混合型。这种类型的文化产业园区往往依托科技园区,并结合园区内的优势产业同步发展文化产业,但园区内并未形成文化产业链条。如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香港数码港等。
(3)艺术型。这种类型的园区也是创作型园区,原创能力强,但艺术产业化程度还较弱。目前国内最有名的艺术园区有北京大山子艺术园区、青岛达尼画家村等。
(4)休闲娱乐性。这类文化园区主要满足当地居民及外来游客的文化消费需求。最有代表性的是上海的新天地、北京长安街文化演艺集聚区等。
论文关键词:文化品牌;文化品牌锻造;文化品牌战略:文化产业
论文提要:当今文化产业的发展已走向文化品牌竞争新阶段。本文以实现高起点的文化品牌战略为目标,从文化品牌战略规划入手,根据实施文化品牌战略的目标要求,对所面临的问题作出详尽分析,为实现文化品牌战略创造条件,促进文化产业的振兴和发展。
文化产业是一种在全球化和现代化、信息化和科技化、人文化和知识化的创造与消费的社会背景下所建构起来的新理念和新产业,同时也是一种在文化与经济实现相融互渗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新实践与新发现。它以创新为灵魂、以广涵为特点、以提升为手段、以增值为目的,通过打破二三产业的原有界限,为经济注入文化的内涵,对多种产业进行整合与提升,从而在二三产业的衔接、融合、易质与再生中实现创意化、高端化和增值服务化:它以促进文化创新和经济发展为目的,并通过文化这个介质的特殊作用而在全社会推动精神与智能的发展,实现社会机理的创新与人力资本的升值。上述特点决定了文化产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均衡发展的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意义的时代选择,文化产业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理念,也为我们开辟了崭新的天地,它使我们觅得了一条两全其美的发展之路:既能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又能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文化对经济的作用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全方位的。因为文化不仅涵寓着知识、技能、科学、伦理、道德与人文,而且也越来越主宰着经济的运行机制、作用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代表着社会的发展趋势。基于此,本文分析郑州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文化产业的内涵及特点
文化产业是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产业,被公认为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或“黄金产业”。但是,人们对它的定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2004年国家统计局在与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从国家有关政策方针和课题组的研究宗旨出发,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文化及相关产业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根据这一概念,文化产业的范围为:一是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实物形态文化产品的娱乐产品的活动,如书籍、报纸的出版、制作、发行等;二是为社会公众提供可参与和选择的文化服务和娱乐服务,如广播电视服务、电影服务、文艺表演服务等:三是提供文化管理和研究等服务,如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图书馆服务、文化社会团体活动等;四是提供文化、娱乐产品所必需的设备、材料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如印刷设备、文具等生产经营活动:五是提供文化、娱乐服务所必需的设备、用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如广播电视设备、电影设备等生产经营活动;六是与文化、娱乐相关的其他活动,如工艺美术、设计等活动。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它应该具有提升人类生存,尤其是生活品质的内涵,更应该注重于提升人类精神生活品质的内涵;二是它应该具有可以进行商品性生产、流通以提供人们消费的特性;三是它应该与虽然可以提供人们消费但同时又具有商品性特征的某些纯社会公益性文化事业(如公共图书馆)相区别。
二、郑州发展文化产业品牌中的问题
2006年郑州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82.6亿元,增长12.2%(现价速度),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1%,高于全省近一个百分点,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0.9%。从文化产业组成的三个层次看:核心层2006年实现增加值29.2亿元,实际增长50.8%,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5.4%,共有从业人员4.3万人,占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25.9%。相关层实现增加值44.4亿元,实际增长5.0%,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53.7%,共有从业人员9.2万人,占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54.6%。其中,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实现增加值30.3亿元,在该层次中最多,同时从业人员以2.9万人领先。核心层、层、相关层实现的增加值之比为35.4:10.9:53.7,从业人员之比为25.9:19.5:54.6。可见,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头可喜,增长幅度较大。无论是实现的增加值,还是从业人员的数量都增长迅速,文化产业发展处于增长期,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也在增大。但是,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其中的问题,具体如下:
1、缺乏系统的文化产业品牌建设观念。在品牌建设方面,品牌定位不准确、形象模糊,再加上品牌延伸不足,内涵缺失。如郑州,该市的文化品牌大多是孤立的,绵延3,600余年的商文化所赋予郑州的不止是一个少林寺那么简单,而这样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却被人为地忽视了。宝马这样一个顶级的汽车品牌,竟然与服装、表、眼镜、领带、笔,甚至化妆盒等这些时尚产品紧密相连。宝马品牌下的系列生活用品,与宝马车一同诠释出了完整的宝马世界:华贵,同时也是亲近的。阐释品牌精神的意义远远大于现实的商业利益。正确的品牌延伸要建立在品牌的核心价值之上,比如几乎所有大牌时装都会推出自己品牌的香水,因为香水往往被看作“服装的最后一道工序”。但同时,品牌规划缺失、推进无助,加上品牌设计滞后、人才不足,这些影响了文化产业品牌的建设。
2、文化产业品牌推广方法陈旧,推广策略不当。文化品牌是先进文化的结晶。一座文明城市更应当是文化建设高度繁荣的地方,而文化高度繁荣的地方,一定具有相当数量的文化品牌,这是由文化品牌的作用及影响所决定的。文化品牌是文化精华的浓缩,凝聚着人们的理想追求,多种文化品牌的叠加效应,能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提升城市的新形象。品牌宣传推广力度不够,依托历史文化的品牌,因历史文化植根于本土,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在品牌推广上,缺乏对文化品牌内涵的深入挖掘、找不准宣传的切入点、感染力和影响力均不强成了文化品牌推广的绊脚石。而在宣传推广的方式方法上,缺乏现代化传播技术的应用是其成效不够显著的主要原因。
三、提升郑州文化产业品牌的对策
振兴文化产业,应从高起点的文化品牌战略出发,从品牌的核心价值中提炼出品牌战略主体思路,在锻造文化品牌中构建郑州文化品牌的基本框架,形成以低成本锻造文化品牌、高起点构建品牌的战略。
1、树立文化产业品牌意识,贴近时代和生活。锻造文化品牌,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文化强市”,建设“文化兴市”等发展要求出发,树立文化产业品牌意识。要注意本地市场的培育,依靠本地优势把市场做强做大,更要注意开拓外地市场以及海外市场,只有把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优秀文化产品推向世界,文化产业化发展才能获得更为广泛的空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文化品牌的锻造要具有全球视野。同时,“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既要立足本土市场,放眼全球,将文化品牌的本土化和国际化相结合,又要面向本民族、本地区,把这些都结合起来发展文化产业。
2、对文化产业品牌进行清晰的市场定位。文化品牌的锻造应遵循品牌管理所形成的系统联系,在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品牌的市场定位,找出品牌的目标市场,并对目标市场作出具体的细分,借助于品牌锻造固存的模式创新来锻造文化品牌。有价值的文化品牌是具有灵魂而富有变化的,它以文化企业所具有的特质和条件进行量身订做,因而具有不可复制性。这种品牌的锻造又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它通过成功的市场定位,给企业带来相对稳定的消费群。所以,文化品牌的锻造,一定要以清晰的市场定位为前提。
摘要:本文针对文化产业的特征作详细研究论述,指出文化产业具有高度风险性、与产业价值链有紧密联系、文化产业靠体验销售、需创意人才、高生产底复制成本,文化产业必须通过高度原创性及人造稀缺性以避免商品失败。
关键词:文化产业特征;文化产业管理;文化产业经济政策
一、文化产业是具有高度风险的投资活动
文化需求源于消费者的品味与偏好。尽管文化与艺术相连,但文化“产业”一词并非虚置,从文化产品的制造和相关服务生产、营销到经销和出售至消费者手中,确实都给文化产品加上经济的味道,如同微观经济学中产出、就业和收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等一样。由于消费者对文化商品的消费意愿具有高度易变性和不可预测性。所以管理学家Hachette认为,尽管所有的产业均有风险性、但文化产业却是具有高风险性投资的产业,该风险性集中在原本的生产是否能被大众接受与消费。因此,任何一个文化商品(表演、创作等)都可能在一夜间成名或者反之过时消失,这样的风险性来自于对文化商品的消费力,和消费者对该文化商品的偏好。
为兼顾获利与艺术考虑,文化创作者常常被要求要创作出具有原创性、特殊性并且足以成为“流行”与“热门”的商品,然而这同时也显示文化创作者有时必须受大众普遍喜好的特点的支配,因而具有有高度易变性和不可预测性的风险的存在。
二、与文化产业价值链存在紧密连结关系
对于文化产业的定义,通常认为应与文化领域息息想关,其生产、购买、买卖的商品与服务都从艺术文化领域衍生而出或与其有紧密关系。范围涵盖整个文化的价值链(valuechain)。举例来说,任何一个文化厂商都必须依赖其它的文化厂商如广告公关公司,以促使消费者得知新商品的存在。然而,即使如此,该文化厂商仍然无法控制所有此商品的传播形式,例如通过评论家、期刊杂志、广电等方式促使大众得知新产品存在的其它的传播形式。
由于这也将影响消费者对该商品的看法,所以文化厂商为同时有效管理风险避免原创产品的仿冒,有效掌握大众消费喜好,创意管理者对于再复制、分配与行销等过程,均会相对采取较为严格的操纵与控制,并多以垂直整合方式支配下游公司的流通程序加以操纵与控制。
1.水平聚集。与相同产品的文化生产公司合并,以减少竞争者。
指的是产品或服务递送到消费者手中前,所有由单一或数家厂商提供的加值过程。
2.垂直整合。囊括文化产品生产链中上中下游不同的生产阶段
3.全球化发展。经由企业的兼并与合作,使文化产业厂商者得以不断将文化产品广泛地再复制与流通买卖到世界各地。
三、靠体验销售
在全球化的背景中,设计正迅速成为一项重要的竞争参数。要想不同于其它竞争者,设计正是区分这项差异并产生产品认知的一种方式。
在这种风潮趋势下的文化商品,要通过产品讯息、感知或叙述技巧的运用,将产品独特的设计与美学传达给消费者,通过产品独特的符号以吸引消费。为了让顾客更能体会到产品的符号与价值,文化产业常与其它艺术、工艺、建筑、图形设计、视觉沟通、多媒体和数字科技等加以结合,从而横跨许多不同产业领域。
四、对创意人才的需求
Throsby于2003年指出由于文化商品是内含创意的产品,是知识财产的体现,并且能传达某种象征意义。因此文化产业对创作者一般都采较为放任式的监督,以避免创作者工作步调及环境的过份僵化与固化。
五、高生产成本、低复制成本的特性
经济管理学家Garnham指出,大部分的文化商品,其固定成本都较高,而变动成本则相对较低。因此,文化产品生产与复制成本间的关系便成为特殊的市场型式而存在于文化产业中。所以在较高的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比率下,意味着文化产品一旦成为“热门”商品时,必须要有可观的利润性。
六、文化产业必须通过高度原创性及人造稀缺性以避免商品失败
Garham也认为,文化产业的商机,着重于文化产品中是否具有创新潜力,因此创作者都被要求必需具备有学习与创新能力。文化产业领域内的产品和服务如果缺乏这种创新的内容,往往是缺乏吸引力的,并且会造成重复投资与资源的浪费。
1.稀缺性对文化产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关键目标,其通常通过垂直整合这一最主要的方式加以实现,如前所述,这将使文化产业生产者较能一手掌握文化产品的流通、分配与销售渠道,而且能支配售卖的时程,以确保适量商品在市场流通。
摘 要:文化产业作为新的文化生产、传播与消费方式,不仅深刻地影响着各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美国自由主义文化产业发展政策,造就了其文化市场的空前繁荣。美国先进的文化产业研究对我国研究文化产业具有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文化 文化产业 研究
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全球性创新领域,被普遍认为是21世纪新的经济和文化增长点,正成为世界各国竞相争抢的战略高地,开始对世界格局产生前所未有的战略性影响:新的国际文化秩序的建立和文化力量格局的重组,正沿着文化产业这条中轴线展开。美国能成为一个世界文化产业大国,不仅是依赖美国的经济、军事、政治等力量,更是依靠美国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和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和保障。美国为了维护其国家利益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制定和实施保护战略和扩张战略,并采取了全面立法,保护知识产权:政策扶持,促进产业发展:重视人才,提高产业竞争力:注重高科技投入和创新等措施,以实现其对世界文化产业的文化意识入侵,文化标准的操控,技术标准的垄断以及文化产品市场的霸权等的世界霸权。据了解美国400家最富有的公司中,1/4是文化企业,而资产在100万美元以上的400余家大众传播公司的总收入高达1500亿美元。美国凭借其成功的发展战略,进行文化产品输出,占领国际文化市场,进而进行文化侵略,成为“文化大国”,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
文化产业发达国家如美、英、法、日等,这些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早,可以说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程度,而且这些国家对于关系文化产业发展各个方面的研究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近几年,中国对文化产业的研究也是越来越重视,随着研究日益深入,甚至逐步形成一门新兴的,相对独立的“文化产业学”
中国学界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日益完善,出现了大量的研究专著。如祁述裕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该书作为第一部研究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问题的专著,以2005-2020年为时间段,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总体格局中探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通过对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尽可能客观评估,对文化产业未来发展进行预测。并通过对文化产业发展所涉及的若干基本问题进行探讨,力求展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寻求科学合理的发展思路。其他书籍有包括李怀亮的《当代国际文化贸易与文化竞争》(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胡惠林的《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胡惠林的《文化产业学:现代文化产业理论与政策》(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刘吉发等的《文化产业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周正兵的《文化产业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等,都体现了学科研究的专业性和全面性。
对各国文化产业发展概况及基本发展经验介绍的著作,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编写的《世界文化报告》,中国文化部等组织编写的《国际文化发展报告》等,对各国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介绍。还有就是特别对世界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透视。这些著作主要停留在介绍发展情况的层面,未曾深入探讨。如《世界各国文化概览——美国文化》(孙维学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文化巨无霸——当代美国文化产业研究》(李怀亮、刘悦笛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英国文化管理》(范中汇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法国文化政策》(欧洲委员会编,发过文献中心,1998年版)等等。
再者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的总结、回顾和展望研究。从2001年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中心等部门的专家江蓝生、谢神武、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等组成课题组编写的“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对年度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系列分类总结。该书不仅对全国文化产业发展形势的宏观分析,还对文化产业不同行业的权威年度报告。
对于文化产业国外研究,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欧美很多著名学者、专家都为文化产业界定内涵,从阿多诺、霍克海默到本雅明,再到现在著名的学者詹姆逊、卡斯特,文化产业的学理性论争从未间断。当代欧美学者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包括对文化产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界定:对文化产业的性质、功能和特征的分析:对文化产业的政策、体制和战略的探讨:也有对文化产业的个案研究、区域报告、行业研究、比较研究和人文理论研究等等。1990年,美国负责国家安全事务的前助理国防部长、先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夫·奈(Joseph Nye)出版了《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一书。在该书中他指出,如果一个国家可以使它的行为标准和制度在其他人眼里具有吸引力,那么它就无需扩展那些传统的经济和军事资源。在今天这个全球信息时代,软权力变得越来越重要。1993年,美国提出了建立国内信息高速公路计划,1994年3月副总统戈尔在国际电信联盟(ITU)大会上宣布建立”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II,即”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倡议。倡议提出后,美国“20世纪基金会”(Twentieth Century Fund)召集全美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14位专家学者,就美国国内的全球信息高速公路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研讨,其研讨成果与1995年以W.德雷克主编的《美国信息基础设施政策之战略》一书发表,该书基本思路对美国信息产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作者单位:辽宁大学)
参考文献:
[1] 孙有中等.美国文化产业[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56
[2] 李怀亮、刘悦笛.文化巨无霸——当代美国文化产业研究[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89
[3] 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12
关键词:文化产业 投融资 评述
课题项目 本文为2011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省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模式创新研究”(编号:201103151)阶段性成果。
一、国外文化产业金融支持的经验总结
(一)政府加大投资力度
加拿大为了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努力扩大并占领文化市场。加拿大在连年削减联邦预算的情况下,却不断增加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如为支持电影事业发展,投资2亿加元,建立一个故事片生产和发行基金;对投资电影业的加国企业实行一定程度的税收减免政策等。
法国政府菲常重视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每年都拨出几十亿法郎用于兴建博物馆、图书馆、剧场等文化设施。这些资金先由政府拨给文化部,再由文化部分配给各施工项目。近几年,法国兴建了一批大型文化工程,如大卢浮宫扩建工程、巴士底歌剧院、新国家图书馆等。
(二)投资主体的多元性
美国文化产业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实现了文化产业投资主体的多元性,美国联邦政府主要通过国家艺术基金会、国家人文基金会和博物馆学会对文化艺术业给予资助,州和市镇政府以及联邦政府某些部门在文化产业方面也提供资助。
近些年来,澳大利亚文化产业之所以发展迅速、文化市场日益繁荣,商业赞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商业赞助形式表现出来的商业参与文化活动,正成为一个重要的筹措资金的方式。同时政府设立了专门机构(澳大利亚人文基金会)为文化机构和企业双方牵线搭桥,提供咨询;出版期刊宣传和指导;实施有关减免税政策。这些措施大大激发了个人和企业向文化机构提供商业赞助或无偿捐赠的积极性。
印度政府通过给予优惠政策等方式鼓励国内财团和私人企业投资文化产业,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印度的广播电台、报纸杂志、新闻社以及电影制作发行、演出团体、图书发行等主要文化产业部门都采用了民办、官办多种形式。
(三)融资方式的多样性
美国文化产业的金融介入程度比较高,各个文化产业集团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融资体制,一些有实力的文化集团如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等,其背后都有金融资本有力支撑,金融集团与文化产业集团间互相渗透,互相参股、控股,二者之间建立了稳定的伙伴关系。
英国对企业投资文化产业实行“政府陪同资助”,即如果企业决定资助文化事业,政府将陪同企业资助同一项活动。为这项活动的质量和成功打上“双保险”。政府特别鼓励“新投入”,即当企业第一次资助时,政府“陪同”企业资助,其比例是1∶1,对于第二次资助,政府则对企业多出上次资助的部分实行1∶2的比例投入。资金的加倍投入。必定会扩大文化活动的规模、质量和影响,广告效应自然增倍。实践证明,这一政策明显地提高了英国企业资助文化事业的积极性,已有3 000多家公司加入了资助文化事业的行列,资金高达近亿英镑。
韩国政府按照“集中与选择”的原则,有目的、有重点地实施资金支持,在经费上确保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我国文化产业金融支持的研究成果
在我国,文化产业金融支持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投资方式、风险投资、投资基金及投融资实证分析四方面。
(一)文化产业投资方式的研究
花键(2002)指出,推动文化投资应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积极培育产业投资和风险投资两种文化投资形式,鼓励金融介入文化领域,拓宽文化投资的渠道和来源。吕庆华(2005)指出要想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借助资本市场,充分以投资文化经营项目为目的的文化实业投资和以投资文化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为目的的文化风险投资两大方式,筹措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资金。卫兴华(2006)指出民营资本在文化产业市场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总用。纪建悦(2006)认为多元化、社会化、公共化应该成为文化产业投融资主体的主流方式。张伟(2006)指出解决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问题的关键是选择“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结合、以国有资本为引导、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二)文化产业风险投资研究
周笑(2007)分析了文化产业与风险投资存在的内部关系,并指出上海发展文化产业风险投资的模式。朱春阳(2007)指出风险投资基金应该是文化产业成长的新模式。
(三)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研究
周正兵(2008)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实际出发,论证了发展文化产业和投资基金对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我国发展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模式。
(四)文化产业投融资实证分析研究
岳红记(2007)和于婷(2008)企业可依据文化产业项目的可实施性选择以下融资模式:BOT(建设-经营-转让)模式、TOT(移交-经营-移交)模式、ABS(资产支持证券化)模式,PPT(公司合作)模式。
总体来看,国内学者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探讨文化产业如何获得金融支持,从宏观角度探索应怎样重视文化产业投融资问题,针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大都集中在政府的投入和社会各界的投资基金上,缺乏系统性。
三、启示
通过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认为我国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方式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国家制定相应优惠政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国家应该发展多种所有制的文化产业主体,实现投融资主体多元化,通过优惠政策的实施,扶持特色文化产业、优秀公益文化产业走出自己的特色。
第二,大力推动创业板市场的发展,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增强竞争力。创业板市场没有设立最低盈利的规定,可以免除高成长的企业因盈利低而带来的不能挂牌的现象,通过公告板作为交易途径,降低了企业的进入门槛,可以方便中小企业的投融资,提供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促进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的建立。
第三,培育健全的投融资环境。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法律规范、政府执行、企业参与、群众支持。在当今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时局下,培育健全的投融资环境已经不是政府政策的职责。从当文化产业投融资的规律看,企业自身的问题(前瞻性不够、抗压能力不强、素质不高)等都是制约总体发展的因素。事物的发展进步是内外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健全的投融资环境要求各方的努力。
第四,合理开发,打造文化企业集团,创造投融资企业品牌。合理的开发要求我们在文化产业投融资过程中从文化企业的角度通过企业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实现文化企业的联合,打造文化企业集团。
参考文献:
[1]花建.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投资战略.探索与争鸣,2002(12)
[2]吕庆华.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投资结构和融资渠道拓展.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10)
[3]于婷.安徽省文化产业融资模式探讨.现代商业,2008(5)
[4]岳红记.西安文化产业的融资模式探讨.商场现代化,2007(5)
[5]张伟,周鲁柱.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现代传播,2006(4) [6]周笑.上海文化产业风险投资模式.MODERN AUDIO-VIDEO AKIS,2007(1)
[7]周正兵.我国文化产业的风险投资研究.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6(2)(责任编辑:郭陈华)
(上接第22页)
利息,这是用短期资金来为长期头寸融资的行为,这在传统商业银行中存在很大的难度,债务人必须提供高额的风险溢价。
庞氏融资:即债务人预期从融资合同中获得现金流连利息都无法覆盖,债务人需要变卖资产或者再次举债才能履行利息及本金支付。这在传统商业银行中是不现实的情况,实际的情况是债务人转向其他金融机构和民间高利贷。
在经济扩张的阶段,资产价格稳定上涨,产品的确定性汇报为投机性融资和庞氏融资留出了空间。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中,投资者有将稳定性无限延伸的倾向,影子银行产品的不透明性模糊了获利期望和投资行为间的反馈关系,在承担风险的问题上更加不谨慎,促使第二、三类融资迅速扩张。
2.影子银行的本质内容
影子银行的引入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整个信贷需求的结构,为投机性融资和庞氏融资提供流动性,并通过资产证券化的形式,以高额回报率吸收其他金融机构资金及社会闲散流动性。这样影子银行扮演了高风险债务人和社会剩余流动性间的中介作用,本身不需要很高的资本金就能完成,背后的灵活性高的惊人,这在很大程度上行使了银行的职能,将信贷形式转化为了投资形式。
总的来讲,影子银行体系满足了剩余的部分信贷需求,并变相的吸收市场闲散流动性。不过风险却是固有的,多种多样的证券化产品及结构性产品并不能消除风险,相反的通过影子银行体系的批发模式把多个的风险糅合在一起传导到整个金融市场。
一旦资产价格出现大的波动,次级债务人出现违约,影子银行打包的证券产品价值骤降,影子银行作为担保人和证券的发行方将迅速遭到挤兑,影子银行缺乏保护的处境使得机构会很快破产,影响将很快波及到整个金融市场。
四、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现状
我国金融体系呈现出独特的性质,资金价格并不由市场决定,政府对利率实行管控,资金价格和贷款流向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扭曲,但这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此处不赘述。通胀率持续高于银行利息率,结合我国以往以直接融资为主体的局面,自然而然的我国进入金融“脱媒”的阶段,银行存款向其他渠道的转移的趋势明显,无论是一级、二级股权市场,还是房地产、信托市场。
当下普遍的观点是我国已出现类似影子银行的金融体系,据估算已占据了15%的融资额,银监会已对部分渠道做出政策限制。
按照我们的观点,我国资产证券化的进程还没有展开,仅在06年建行试点过,一些外资行业曾经看重过这块市场,但我国的具体情形是按揭资产的资产质量非常的高,银行想独享这块优质的资产,不愿放弃,因此资产证券化本身的动因就非常弱,预计要等到这块业务的范围更加扩大,资产质量降低的时候资产证券化的动机即转移风险的意愿才会增强,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整个影子银行在我国仍处于萌芽的状况。
但区别于资产证券化,银行理财产品对于传统商业银行的吸引力就十分大了。一方面可以用高于普通存款的利率吸引高端各户,另一方面可以借表外资产创造收入利润,这一点被信托公司和保险公司运用,毕竟银行在全国的网点及信誉上有充分的优势。这在广义上的影子银行的范畴内。另一部分是民间的高利贷,这部分的量在4-5万亿左右,总体动能不大,监管起来难度很大,也基本没有统计数据可以分析。
总的来看,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尚处于萌芽阶段,一些银信合作的业务、及民间高利贷正在为不能进入传统商业银行系统的债务人提供融资服务,规模已经占到整个新增贷款额的15%左右,对政府的货币政策效应产生了一定的对冲作用,特别是在目前央行收缩信贷的背景下,这些广义上的影子银行体系正面临着表外转表内,限制发行的一些举措。
参考文献:
[1]Paul Krugerman,Reagan did it,Economicss View.July 2009
[2]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Credit Risk Transfer: Development from 2005 to 2007,April 2008
[3]巴曙松.加强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J].中国金融,2009,(14):24-25
文创在博物馆邂逅非遗之后
试论博物馆的文化产业之路
巧器——中国古代的文创产品
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探析
关于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的几点思考
多元的文博创意产品及市场
文创热潮下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塑造
试论博物馆文创商店的陈列设计
文化资源保护是文创产业的基石
博物馆文创产品架起传播的桥梁
我国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浅谈对博物馆文化产业的认识
新形势下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新思路
关于博物馆发展文化产业的几点思考
从博物馆建设看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思维
国内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新思考
博物馆文化产品评价体系设计研究
解构与重组——文创设计方法漫谈
浅议云南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的优劣态
内乡县衙文化产品开发研究
浅谈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
简论文化创意的理论与方法及其应用
解读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五种关系”
新媒体语境下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创新营销
我国中小型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方略研究
参与博物馆文创发展,思考博物馆文创未来
让文创产品点亮博物馆最后的展厅
话说中山舰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工作
武汉市级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思考
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策略之我见
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思考
对博物馆文创授权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文化创意与博物馆藏品融合发展研究
浅谈遗址博物馆的原位文化与衍生品开发
运用公共管理理论体系研究文化类公共组织
以新馆建设为契机推动军博文化产业新发展
浅谈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衍生商品的开发与经营
博物馆文创实践——南京博物院文创开发与思考
方寸之地,彰显文化内涵——抗战纪念馆邮局概述
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要素——以广西博物馆为例
浅谈博物馆文创商品的开发——以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为例
摸索和实践博物馆文创的新路子——以甘肃省博物馆为中心
与“历史”为伴——一种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思路的讨论
基于观众心理需求分析的博物馆文创产品与服务拓展思考
博物馆举办文创设计大赛大有可为——从河南博物院的做法谈起
突出文化特质兼顾公益特性——湖北省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开发思考
新形势下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思路——以皇宫博物院为例
一、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原因分析
黔西南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效地融合有利于该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快速发展,同时其融合发展也是有其地区原因的,主要表现在:第一,地方政策营造产业融合的优良环境。黔西南地区具有古老的文化,还有很多古老的建筑,非常适合搞旅游行业,地方政府也抓住了地区的这一特色,不断的开拓旅游资源,创办各类文化旅游企业,同时这些企业也为了招揽顾客不断的创办各类活动,比如古老文化知识竞赛活动,根据地方风俗创办的各类节庆比赛活动等等。第二,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两者融合的有效的物质基础。第三,城市化建设对产业融合发挥带动效应。黔西南地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也逐步的快速推进,在通过旅游创收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升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将该地区打造成旅游文化相融合的旅游城市。第四,地方政府不断的扶持基础建设,为两种融合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比如,近年来,该地区不断的完善交通设施,不断完善该地区的出行条件。
二、两者融合发展的途径分析
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旅游产业渗透文化内涵,提升旅游行业的生命力;旅游文化渗透更多的影视演艺精品文化,让旅游行业更具吸引力;重视民族节日,促进旅游行业发展;政府加强文化和旅游保障机制的健全工作。
(一)旅游产业渗透文化内涵,提升旅游行业的生命力
旅游地区要想招揽更多的游客,必须有其吸引人的地方。黔西南地区要想发展其旅游行业,就必须重视其地区文化,将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有机的结合。一个旅游点吸引人的地方不单单是其优美的环境和舒适的居住条件,还得有其特色所在,黔西南地区可以发挥其文化产业,将旅游点更加突出其历史文化特色,这样可以更多的吸引人的眼球,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升旅游行业的生命力。
(二)旅游文化渗透更多的影视演艺精品文化,让旅游行业更具吸引力
黔西南地区是少数民族居住区,该地区很多的少数民族舞蹈,少数民族音乐等都受人们的青睐。为此,黔西南地区可以将旅游文化渗透更多的影视演艺精品文化,让少数民族舞蹈和音乐爱好者更加青睐,更具吸引力,让旅游行业更具吸引力。
(三)重视民族节日,促进旅游行业发展
在旅游点开展各种各样的民族节目表扬,通过具有地域特殊的表扬来带动旅游业,让节日文化更加有效的融入到旅游行业发展中。比如贞丰“六月六”布依风情节、兴仁“八月八”苗族风情节等等节庆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提升旅游者的兴趣,还可以让旅游者学习到更多的地区文化。也是对地区文化的有效传播。
(四)政府加强文化和旅游保障机制的健全工作
要想将黔西南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有机融合,政府必须有效的健全保障机制,通过合理的文化渗透,来有效提升旅游业的发展。加大对不可再生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逐步形成谁开发、谁受益、谁保护的机制。
三、结语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产业;文化传承
随着经济、政治以文化的发展,我国必须要注重对外来文化影响问题进行研究,明确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党校教育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大学生传统文化的发扬以及文化产业的传承,考虑到传统文化产业对当下党校教育的影响。大学生在当下肩负着文化传承以及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如何增强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更好地抵制外来不良文化的影响,在当下党校教育学习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在对这一问题分析过程中,基于笔者在临汾市委党校学习的实际情况,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究。
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一)丰富政治教育资源
山西临汾市委党校在发展过程中,注重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注重发挥传统文化,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大学生能够具有良好的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意识到传统文化的精华,增强民族自豪感,并能够在学习传统文化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1]。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例如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见利思义、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等等。山西临汾市委党校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牢牢地把握这一点。
(二)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爱国精神
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及文化产业的继承,可以让大学生产生一种较强的民族归属感。山西临汾党校在弘扬传统文化过程中,注重于当下自身发展实际情况进行结合,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有效弘扬,这样一来,让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一种浓烈的民族归属感,注重考虑到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把国家和个人的前途牢牢结合在一起,从而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形成社会认同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及文化产业的继承,可以让大学生意识到我国传统文化及文化产业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而让大学生形成共同的社会认同。我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对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都有着明确的认同,这就在主观上形成一种规矩和社会生活准则,这对于促进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2]。
二、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及文化产业继承的途径
就现阶段山西临汾市委党校教育发展情况来看,为了更好地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及文化产业继承,显得尤为重要。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可注重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
(一)注重提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要想更好地对传统文化进行教育和传承,必须提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这样一来,才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对此,在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过程中,可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第一,要注重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的生活与传统文化进行结合,并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让传统文化更好地在大学生实际生活中得以体现;第二,加强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讲解,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从而提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第三,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将传统文化教学情感融入,采取启发式教育模式,活跃课堂,让大学生主动地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3]。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就现阶段山西临汾市委党校的发展情况来看,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以及文化产业传承,要注重对师资队伍进行建设,能够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以及传承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对此,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山西临汾市委党校可从以下两点进行考虑:1.注重党校内部的培养,引进人才。在进行传统文化弘扬和文化产业继承过程中,要注重对党校内部人才的培养,对教师队伍结构进行改善,使师资队伍更好地满足现阶段临汾党校发展情况。2.注重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山西临汾市委党校在进行传统文化弘扬及文化产业继承过程中,要注重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保证教学方法适合自身的发展。创新能力的提升,要注重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使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以及文化产业知识讲解过程中,能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有针对性的对知识进行传授,让学生更好地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学习。同时,要注重教师传统观念的转变,使教师的观念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下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从而对我国传统文化知识及文化产业知识进行传授,帮助大学生形成较好的文化观念,并能够对文化产业进行传承。综上所述,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山西临汾市委党校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过程中,要注重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从提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以及吸引优秀教育人才两个方面,更好地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弘扬,让大学生形成较好的民族归属感,从而对文化产业进行传承和发展。在对这一问题处理过程中,山西临汾市委党校还要注重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以新的方式,实现这一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莫继承,谢群.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影响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8:92-94.
[2]王贝贝,张景书.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01:48-51.
许昌历史源远流长,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中原文化的发展影响十分巨大,三国时期的历史文化为许昌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三国时期还给许昌留下了众多历史遗迹、故事传说,为许昌地区文化的后期发展奠定了基础。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于许昌,成为许昌开始曹魏文化发展的起源,他“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织以蓄军资”,使得许昌成为当时的政治、文化与经济的中心,曹操在雄踞许昌的25年中,做出了许多贡献,首先是创立了屯田制,积极的推广“以劳养武”的方针,促进了当时国家的经济、军事的发展;其次是在许昌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促进当时许昌地区的文化发展,其中以“三曹”的建安文学为代表,还是当前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第三是曹操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为后期的军事发展奠定了基础;第四曹操唯才是用,大量引用人才,促进当时北方的经济发展,也体现出一代政治家的胸襟。通过曹魏文化的发展,在许昌还保存着“春秋楼”“射鹿台”“受禅台”“华佗墓”“运粮河”等著名的三国遗迹,成为许昌重要的旅游景区。在我国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有172处涉及到许昌的文化发展,其中以曹氏父子为代表的“建安七子”建安文学,在诗词、歌赋、散文等方面对中国达到文学影响十分巨大,同时还有神医华佗的建安医学,为后期的医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科学家马钧的“龙骨水车”“指南车”“织锦机”等促进了当时建安科学的发展,为后期的科学发展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样曹魏的音乐、曲艺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三国文化中曹操的人才观、军事才能、忧患意识等对后期文化的研究影响十分巨大。同样,关公文化中的“忠义、诚信”也是三国文化发展的代表。
二、三国文化对许昌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1.知名度较高,曹魏文化独具特色
许昌的三国文化(特别是曹魏文化)在中原地区的文化发展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影响力,而且所包含的的旅游资源也比较丰富。汉献帝和曹操在许昌定都的时间虽然较短,但是,他们创造的曹魏文化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是十分巨大。在曹魏文化中,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文人成为曹魏文化的代表,开创了慷慨悲歌、刚健沉雄的“建安文学”,成为许昌文化发展的杰出代表。曹操在军事、政治上开阔的战略思想、唯才是举的宽广胸怀以及在治国中的求真务实的作风,也是我们现代值得传承与发扬的。自2006年,许昌被评为“中国三国文化之乡”之后,每年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三国文化周,以促进三国文化的研究与发展,同时,还发行了有关三国文化的邮票,提高许昌三国文化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由于许昌的曹魏文化的特征比较鲜明,而且三国文化的旅游资源也比较丰富,使得许昌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吸引对世界上的“三国迷”对许昌曹魏文化的研究。
2.蕴含丰富旅游价值,满足游客多元需求
旅游文化的发展,为许昌的经济发展带来重要的发展机遇,许昌三国时期和历史上各个朝代所遗留的遗址遗迹,古建筑物已经以三国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区,具有较高的旅游、休闲、观光的价值。同时,具有三国文化特征的庙宇、亭台楼阁、名人故居、古战场、墓葬、碑刻、古建筑、文化广场等旅游景区都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消费者在旅游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三国人物的魅力与风姿,也能够体会与感受到三国文化的内涵,能够了解到三国历史事件场面的恢弘,理解以“建安文化”为代表的三国文化的内涵,体验到三国文化的真正魅力。在许昌的旅游资源景点中,通过对三国文化的挖掘,可以帮助消费者了解三国文化的历史,增加消费者对许昌的理解与认识。另外,许昌还通过开展举办民俗表演、三国文化研究活动、三国文化周等等相关以三国文化为主题的旅游资源开发活动,将三国文化融入旅游之中,能让更多的旅游者参与进来,品味三国文化的魅力,帮助消费者获得更好的文化体验,扩大许昌旅游资源的影响力。
3.有利于许昌文化产业聚集区的发展
由于文化产业在许昌地区的发展,2013年,许昌地区采取主动融入、深度对接的方式,实施许昌地区的三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开始实施许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地区的配套设施,大力挖掘三国文化产业,将三国文化产业融入到许昌的经济建设中来,目前,许昌以三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核心,坚持“高起点站位、高标准规划、高效率推进、高水平运作”的要求来建设许昌文化产业聚集区。目前许昌地区正按照《许昌魏都三国文化产业集聚区》的规划,积极打造许昌生态文化产业聚集区,并以曹魏文化和关公诚信文化为依托,将许昌达到的文化、旅游、水环境、聚居环境融为一体,构建一个水文共荣、成水互动的和谐生态宜居城市。目前,许昌的三国文化产业集聚区规划采用当前国际最新城市“Bleen(Blue+Green)”体系,将城市的文化建设、规划体系、文化观光公园、城市绿地、街心公园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按照许昌规划的“一心、两带、一环、四轴、九大片区、十二个功能板块”的框架对文化产业聚居去进行建设,实现许昌生态文化城市的建设发展。
三、许昌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三国文化研究的促进作用
1.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人们对三国文化发展的研究
许昌三国文本身所描绘的三国时期的曹魏文化与关公的诚信文化,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研究,可以深刻的反映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在许昌三国文化的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紧紧围绕三国文化的内涵进行建设的。因此,通过深层次的研究与挖掘三国文化的历史内涵,能够有效的促进许昌三国文化产业聚居区的建设。以许昌的“建安文化”为枢轴的流传以及在新的艺术样式的改编和创新中,将许昌的传统文化有机的融入到三国文化的研究中。通过对许昌三国文化的研究,可以发现许昌的传统文化参与了“建安文化”为核心的“三国文化”的形成,促进了许昌曹魏文化的发展。“三国文化”在许昌的形成和流传中,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影响许昌地区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而且随着人们对三国文化研究的重视,这种影响还在动态的影响和丰富的发展中,例如,由许昌市政府、许昌市文化产业局共同主办的“曹魏大讲坛”开讲,可以说明政府对三国文化研究的重视,通过提取并充分挖掘曹魏历史人物、史实、遗址加以关注,突出三国文化在许昌城市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丰厚底蕴。
2.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以三国文化为旅游主题品牌的形成
在许昌实施“旅游立市”战略中,如何有效的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将所有的旅游资源有机的整合,促进许昌旅游经济的发展,成为许昌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许昌在明确“三大文化”主题,将其作为旅游文化的发展品牌,将围绕三国文化、生态文化、钧瓷文化等优势文化旅游资源有机的整合,实施特色旅游,发展旅游战略目标,积极的推进“三国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和许昌文化产业一日游的精品线路旅游活动。积极的推进文化产业“体验旅游”活动,它是在许昌的传统的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基础发展起来,通过让游客感受到三国文化的魅力,对三国文化的实际发源地进行考察,增加游客的消费体验,强调游客对文化、生活、历史的体验,参与性到旅游图样活动中,让游客获得完美体验,在旅游中感受到三国旅游的没力量,满足心理感受的高层次旅游形式,提升许昌旅游目的地的魅力。旅游活动的过程实际上是游客体验许昌三国文化、体验生态、体验环境等活动,通过体验感受许昌生态文化旅游的魅力,扩大许昌文化旅游的魅力,提高许昌文化旅游品牌的影响力。通过对许昌三国历史性文化遗址遗迹、历代纪念性建筑等相关的旅游地点进行包装、打造,形成具有名族特色的旅游景区,能够有效的促进许昌旅游经济的发展。
3.有利三国文化的区域整合开发
许昌地区的旅游资源联合开发与“三国文化”的整合与开发,可以极大地拓宽许昌的旅游资源空间和市场空间,也能够有效的推进许昌三国文化产业聚区的快速发展,通过对许昌三国文化的区域整合开发,可以有效的吸纳我国其他地区对三国文化的研究,并为其他地区三国文化的研究提供借鉴,扩大许昌“曹魏文化”“三国文化”“建安文化”“关公诚信文化”研究的影响力,拓宽许昌“三国文化”的研究空间。根据许昌旅游资源的特点和目前开发的现状以及三国文化的研究情况,只有进行区域的联合开发才能拓展许昌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的市场,促进许昌经济发展,才能有效的推进人们对三国文化的体验与认可。将许昌区域“三国文化”联合开发有利于树立三国文化品牌,降低研究的成本,提高许昌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竞争能力。品牌效应将会给许昌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关注点,也会给许昌的旅游的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提高许昌的社会影响力。通过区域游联合开发可以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三国文化产业,结合三国遗址遗迹,开发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在许昌地区形成旅游精品和名牌旅游产品,实现许昌地区三国文化的旅游、经营、开发、销售一体化的旅游品牌。随着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河南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对许昌地区三国文化的整体开发,是保持许昌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这一背景下,三国文化的区域联合己成为我国文化研究发展的新趋势,有利于促进许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三国文化”为基蕴的文化产业作为产业的一个重要部分,它融合了文化产业的特点,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的特点,这对于协调地区经济发展以及就业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同时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扩大消费,有利于消费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小结
关键词:文化产业; 结构; 特点;
一.文化产业结构的含义
文化产业结构是指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反映着一定社会文化关系的文化再生产过程中文化产业间的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①从这一概念可以看出,文化产业结构是一个历史的产物,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产物,并且会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而发生演变。其次,文化产业结构不单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同时它是一定社会制度的文化反映,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文化反映。”②表现出了文化产业结构的经济与文化的双重属性。其三,它是一种社会文化关系结构,也即是一定的文化生产力所展现的一定秩序性和关联性。这种社会文化关系是通过文化产业这种文化再生产过程体现出来的。文化转化成文化产业是这种文化再生产过程,文化产业结构受固有的文化结构的影响。其四,体现的是“文化产业间的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只考虑文化产业内部各行业的相互关系。但是“文化产业结构是一个立体的结构系统,具有多层次交织共生的特征。它既包括文化再生产过程中大类产业间的关系,也包括某一产业内部细分的专业产品生产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③而杨吉华在对此概念进行界定时,则只关注文化产业结构在经济层面的含义,他认为文化产业结构既指文化产业在宏观产业结构和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比重。同时还包含文化产业内部各行业的比例关系。④
文化产业结构除了表现经济层面丰富的内涵之外,还可以从中解读出反映在经济层面之后的更加深刻的文化及政治意味。也就是说,文化产业结构并不单单是现存文化行业的经济组合,而是通过它表征了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变动,而文化变动又隐藏着社会阶层的权利和利益关系。它既反映了一定背景下文化商品的市场化水平,也揭示了“人们文化消费需求的主体差异,以及由这种差异所反映出来的主体社会身份和文化权利的差异。”⑤由于文化产业结构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文化消费行为间存在文化权力结构的对应关系,而这种对应关系又传递出人与人之间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关系,因此可以说,文化产业结构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延伸,展示了一种政治经济学关系。究其原因是因为,文化资源的主要掌握者――政府拥有对社会资源的绝对分配权,文化产业结构正是以一种社会资源的存在方式而存在的,它的产生及演变过程正是不同时期的权利掌握者对以往的历史文化及其它社会资源按其利益集团化的方式分配的结果。在这种意义上来看文化产业结构和其它产业结构就有了明显的不同,它主要受社会因素的制约,而其它产业结构更多受自然条件的束缚。
在我国,由于文化产业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的文化事业单位,文化产业的政府行政化管理意味更浓,文化产业结构的形成更多的反映出政府从文化的意识形态管理需要出发,对文化产业资源配置的一种权力安排与部署。
二.文化产业结构的特点
1、等级性
文化产业结构的等级性是由文化产业的文化属性决定的,而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必然影响到文化再生产的文化产业的,但是不同的文化产业部类所具有的或传播意识形态的强弱是很不一样的,所以国家基于文化安全的考虑势必要对文化产业不同部类的重要性作“共同而有区分”的认识和判断。在我国,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产业一直处于严格的管控之中,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很难获得市场准入,由此形成了文化产业不同部类间文化权利资源的等级性分配,这种文化资源权利分配的结果是直接导致不同文化产业门类发展能力的差异。由此也就形成了各文化产业部类在整个文化产业中权重的不同,久而久之,权重大的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而被压抑的则逐渐萧条,这也是当前我国部分文化产业门类独大、文化产业整体畸形发展的部分原因。
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认为产业价值链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垂直供应链和横向协作链。垂直供应链可划分为上、中、下游关系,横向协作链则是产业的服务和配套。每一种文化产业门类均包含了这两种价值链关系,但是在这种横向和垂直关系相互交织的关系网中,总会有一个核心的交织点,那即是具有较长、较广价值链的核心产业,也是这里所谓的等级性较高的文化产业门类,而以较高等级性文化产业门类为中心的相关产业门类则属于较低等级性的产业门类。同时,那些不具有生长较长产业链条的文化产业门类也可归于等级性较低的文化产业门类。以等级性较高的电影产业为例,电影产业垂直供应链包括前期剧本的创作、版权的交易、前期的策划等,中期包括电影制作的所有方面,后期包括流通发行过程涉及的相关方面,有产品的推广和发行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出相关的产品,比如与该作品相关的音像制品、各种类型的图书出版、相关的版权交易等。而电影产业横向协作的价值链则出现在垂直供应链的每一个阶段上,前期涉及电影制作相关设备的生产、加工行业,各种类型电影人员的培训行业等,中期有制作过程中的场地提供及相关的道具生产行业、配套的服务行业、作品加工行业等,后期包括与推广该作品所涉及的多种平台及服务、与电影放映相关的设备生产及服务行业、由电影作品延伸出来的生产加工音像、图书等制品的的相关产业等。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电影产业是具有较高产业链价值的文化产业门类,也即是处于文化产业结构的较高等级,而以它为基础生长起来的相关产业门类则产业价值链相对较低,也即是处于文化产业结构的较低等级。
但是,文化产业结构的等级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先处于较高等级的部类也会向较低等级滑落,相反亦然。比如,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网上传播成为重要的传播途径,以前被划为层的网络文化服务就逐渐进入到核心层,成为国家重点关注和发展的文化产业部类。同时对文化产业链的重新认识,致使文化产业相关层的地位也有了变化。
2、变动性
文化产业结构的变动性指文化产业与其它产业,以及文化产业内部之间的联系及比例关系的运动性。产业结构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变化而调整和丰富的。文化产业结构作为产业结构的一部分也不例外。首先文化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日益提升。2004年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正式从统计的角度确立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内涵,开始有了文化产业统计数据,2004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440亿元,而2006年,此数字就达到了5123亿元,占GDP比重也由2004年的2.15%上升到2006年的2.45%,2007年占GDP的比重更是达到2.6%。
其次文化产业内部不同部类随着生产力及生产关系的变化而不断演进。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数字技术等为主的高新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文化产业结构的演变。其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高新技术导致新的文化产业门类的不断产生,以互联网为主的一系列文化产业形态,如网络游戏业、博客、播客、微视频等。二是高新技术促使传统文化产业门类向高级化发展,如传统的模拟信号电视向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移动电视等运动。三是高新技术使原来独立的文化产业门类逐渐走向融合,形成新的产业门类,如传统独立的广播、电视、游戏、动漫、出版业等多种媒体融合,产生了新的文化产业类型---新媒体产业(主要包含虚拟社区、电子邮件、聊天室、搜索引擎、门户网站等)。
但是,文化产业结构的变动性,不是说它是任意的,而是遵循一定的产业发展规律的。究其原因,是因为文化产业结构的系统性决定了系统内各要素的相互关联能够束缚子系统的运行,使系统在总体上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在产业内部,有相应的行业经过发展成为主导产业门类,由此带动相关的其它门类,随着其它门类的崛起以及外界因素的影响,原来的主导产业逐渐衰落,新的主导产业门类崛起,又带动相关的产业,周而复始。就文化产业整体及文化产业内部各行业来说,它也都会经历诞生、起步、高速增长、成熟以及衰退等发展阶段,有着和其他产业一样的周期性。
3、系统性
产业结构体系中的各种单位相互间紧密联系、彼此依存,组成一个系统。产业结构可以分为不同的层级单位,以三次产业分类法为例,最高层级为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而在一、二、三产业之下又分别包含不同的次级产业门类。以第三产业为例:第三产业包含流通和服务两大类,其中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业、饮食、物资供销和仓储等业。服务部门又可分为三类,其一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地质普查、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旅游、咨询信息服务和各类技术服务等业。其二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等业。其三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低一级的层次单位组成高一级的层次单位,最后组成产业结构的整个复杂系统。文化产业作为整个产业结构体系靠中间位置的一级,其上位于整个产业系统的第三产业之中,在第三产业系统中,又位于服务部门的子系统之中。同时,文化产业本身除了与整个产业形成一个系统之外,它本身也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在文化产业本身的系统之中,其下又有不同的层级体系。文化产业结构就是各个单位在不同层和级上构成的一个系统的层级装置,在这个层级装置中,各个层级呈现出这样的特点,那就是层次的数量逐层增多,从有限到无穷。
皮亚杰在论述结构的整体性时说“一个结构是由若干个成分所组成的;但是这些成分是服从于能说明体系之成为体系特点的一些规律的。这些所谓组成规律,并不能还原为一些简单相加的联合关系,这些规律把不同于各种成分所有的种种性质的整体性质赋予作为全体的全体。”⑥产业结构是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重要子系统,而第三产业则是产业结构新兴的重要亚系统,在第三产业内部,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全新的重要增长极,在第三产业系统内部是一个支撑性的亚子系统要素,在文化产业系统内部,又由不同的部类行业等更小的系统要素组成。文化产业结构的系统性决定了系统内部的各个构成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文化产业结构系统整体功能大于各组成要素单个功能之和。同时,系统性决定了层次性,文化产业结构的层次性要求处于较低层级的子系统应当始终围绕较高层级的母系统目标运行,在考虑系统的整体性的前提下,不断推进文化产业结构的各个方面向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方面前行,以期从各个较小的层级渐进实现整个产业目标的实现。
4、意识形态性
由于文化产业本身不仅是一种经济产业,更是一种以具有强烈意识形态特性为客体的文化作为其表达对像的产业形态。基于此,文化产业结构就表现出一种文化存在结构形态,是一定的社会制度的文化反映,表现出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由于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国家意识形态在文化产业制度和政策上的取向性,这种取向性直接影响到文化产业结构的每一个层次。同时,我国的文化产业脱胎于政府严格管理的事业单位,是计划经济体系下政府根据文化的意识形态的不同表现形态及重要性而划分的文化产业类别,比如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文化艺术创作、休闲娱乐业等。在《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把文化产业划分为核心层、层和相关层,通过对每层具体文化产业门类的考察,不难发现这种划分除了产业经济学上的意义外,更多的反映了相关门类意识形态的强弱,在此基础上,文化资源分配上的差异表达出权力的差异。
因此,可以说文化产业结构是现存一切文化关系的制度性反映与总和。它反映了人们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和制度文化的背景下文化消费的主体差异,这种差异进一步反映出主体社会身份和文化权利的差异。“由于文化产业的存在形态与文化消费主体的消费行为之间存在着文化权利结构上的对应关系,而这种关系又反映着不同主体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决定的不同的社会关系,因而文化产业结构是人的社会关系延伸。”⑦文化产业结构作为一种社会资源的存在方式,受到政府掌握的资源分配权的制约,政府对资源的分配首先考虑的是对其统治的影响,基于此,位于文化产业核心层的具有浓烈意识形态意味的相关产业门类就成了政府强力控制的部类,当然也是具有文化资源分配优势权的部类。这就使得文化产业结构不仅具有一般产业结构的意义,更具有政治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意义。
参考文献:
①胡惠林.文化产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84.
②胡惠林.文化产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84.
③胡惠林.文化产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54.
④杨吉华.文化产业政策研究[D].中央党校2007年博士论文,第32页
⑤胡惠林.论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制度创新[J].思想战线,2003,(4).
⑥皮亚杰.结构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2.
悠久的民族历史和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为广西民族地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但是,广西少数民族特色产业的发展的过程中,存在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文化产品缺乏创意、技术含量低、艺术感染力不强,国际化品味不足等问题。本文以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为研究对象,发现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主要依托本地区资源优势,有效整合区内各种各样优势文化资源,发挥比较优势,不同的文化资源应有不同的发展途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地打造适合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
关键词:
少数民族;产业模式;特色文化产业
一、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相关概念
1.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概念。
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产业的一种特殊形态,是生产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和提供少数民族文化服务的行业,在对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的基础上进行产业化运作。民族文化的定义:各族人民在长期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各族人民所具有的生产技能、社会经验、知识、风俗习惯等。
2.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范围界定。
广西全区聚居了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1个少数民族,民族资源颇丰,所以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文化资源的基础之上。本文将广西少数文化资源划分为以下几个类别:一是少数民族历史人文景观资源,包括历史文化遗址、民族建筑、民居;二是少数民族自然风光资源,包括少数民族山川河流、自然奇观、沿海风光;三是少数民族文化风情资源,包括传统节日、传统体育;四是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包括民族音乐及乐器、民族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文学;五是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包括民族医药、民族饮食、民族服饰。以上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都将纳入本文界定的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的范畴之中,将民族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发展紧紧联系起来。
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相关理论
1.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概念。
发展模式的概念来源于经济学,最初的定义是指既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相互作用后,所反映出来的要素组合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根据库恩的“范式”理论,在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任何理论的突破和实践的发展都会带来新的模式,如市场主导型模式、产业关联模式、全面推进型模式等。产业发展模式是指产业(某一具体产业或宏观产业)在特定时期、特定国家或地区产业发展所选择的道路和发展策略。产业发展模式需要与产业发展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相匹配,通过对产业的内部资源、外部资源进行科学、合理、优化的配置从而促进产业发展。
2.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分类。
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大致可归纳为五种:资源依托模式,需求导向模式,产业要素依托模式,相关产业带动型模式,政府政策导向模式。
三、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1.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观光产业发展模式。
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主要是对山川河流、自然风光历史遗址、民俗风情、民族节日、民族建筑等资源进行开发,以发展旅游文化市场。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可以细分为以下具体开发形式:人文历史景观模式,民族歌舞模式,民族节日式,少数民族文化主题公园模式。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仅有形式是不够的,关键在于如何将民族文化旅游相关的文化产业结合起来。首先,以文化创意为主线,确定“文化+创意+科技+艺术”的规划思路,注重以物质形态为表现形式展示当地文化,如博物馆、展览馆、雕塑。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们需求的多元化,人们对旅游有了新的要求。高新科技作为技术手段,可以采用情境体验、动漫形象、创意理念、游戏玩法、影视场景、个性创意商品、生态建筑景观等手段将静态的文化资源活起来,为旅游者提供完美的深度文化体验。其次,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还有知名度不高,除了印象刘三姐、桂林山水,其他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景点较少被人提及。互联网以其传播优势,正在改变传统文化产业的营销渠道,互联网作为兼容性极强的主流平台,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很多文化企业开始与互联网技术、电商结合,对接线下营销,进行线上线下的合作。
2.少数民族现代版权产业发展模式。
广西少数民族现代版权业发展模式,主要是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和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并且通过创意手段和科技手段将隐性的文化资源显性化,生产出文学、电影、舞台剧、动漫、游戏等文化产品。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蕴含着大量的创作素材,比如奇特、险峻、秀美的地貌文化资源,可以作为动漫、游戏等产品创作的背景题材,15届东京电影节开幕电影《面纱》,就是在广西的黄姚古镇及宜州祥贝取景,景色之美令人叹为观止;不同的历史民族人物、神话、传说可以作为动漫、游戏、影视剧等产品创作的内容题材,如电影《刘三姐》、《少林小子》。这些方式都可以说是目前文化产业大热的概念“IP”的具体形式。IP=intellectualproperty,翻译成中文是知识产权,也叫智力成果权。它,可以是一个故事,一个形象,运营成功的IP可以在漫画、小说、电影、玩具、手游等不同的媒介形式中转换。广西少数民族现代版权产业发展模式需要引入IP的概念,但IP的核心还是创意,且以知识创造为基础,应结合广西的具体特征,以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书画、服饰为基础,对原汁原味的传统民族民间文化要进行保护性开发,把握其精髓,保护其传承。例如桂林渔鼓、铜鼓音乐、侗族大歌,这些民歌和戏曲不仅值得专家学者研究,如加以新的创意和宣传,以现代人们的审美观为出发点,一定会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3.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模式。
针对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具体情况,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具体实现途径应为政府扶持引导、培育龙头企业、产业聚集发展、高校和科研机构辅助。政府主要起扶持和引导的作用,积极制定产业政策,进行科学的规划和正确的引导,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优化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建立一个宽松宽容、真正有利于创新的发展环境。培育龙头文化企业,实施大企业带动大产业发展战略。龙头企业的地位非常突出,文化产业主要是由龙头企业带动发展起来的。产业聚集区是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对现已形成的集聚区,要采用市场化模式,积极引进有园区开发经验的文化创意产业龙头企业,规划园区产业发展,制定园区发展战略努力吸引国际知名企业入住园区。高校和科研机构起着辅助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高校是一个人才集中、智力密集、科研力量雄厚的地方,它承担着提升人才文化素质、工作技能的责任。充分发挥高校以及科研机构在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依托自然科学、人文社科方面的学术资源和科技资源,依托几大高校的品牌优势和大学科技园的平台优势,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培养出既立足本土同时又有国际视野的创意产业人才。
作者:章雨微 赵瑞峰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杰,陈静.试论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1):07.
[2]车勇.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7.
[3]梁振:《西部地区民族文化产业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5月.
针对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存在投入力度不强、产出质量不高和协同度较低等问题,只有加大产学研科技活动经费投入、提升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功能、注重科研成果转化、促进文化产业人才的产出和协同创新要素的充分融合、提高知识创造与知识对接效率,才能不断推进文化产业产学研创新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
产学研协同创新;文化产业;黑龙江省
0引言
近年来,文化所具有的经济潜能已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而文化产业以其高技术、高产能及低污染、低消耗的特点也逐步成为当今社会的朝阳产业,许多发达国家都将其视为主流经济进行大力发展。丰富的教育和科技资源使黑龙江省在推动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目前黑龙江省科技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12位,有哈尔滨工业大学等48所高校、21个中直院所以及121个省属科研院所。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丰富的优秀人才,沉淀大量优秀的创新成果,一旦将这些优势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将发挥出不可估量的创新潜能。
1黑龙江省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问题分析
1.1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投入力度不强
黑龙江财政厅公布的数据显示,黑龙江省自2014年开始,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单列1亿元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扶持文化内容实、牵动能力强、创意水平高、市场成长性好的文化产业科研项目建设;奖励通过国家评选认定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和企业。两年来共扶持建成投产的生产型和文化创意类重点科研项目48个,奖励重点文化企业52户,有效激发了文化企业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热情。但是现阶段,只有少量的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能得到政府的扶持,大部分达不到扶持标准的企业在资金方面还是自行承担,具体方式主要以单独筹集为主,受企业规模影响向金融机构贷款或是进行融资的比重也比较低,致使资金短缺的问题经常发生。
1.2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产出质量不高
1.2.1科研成果产出数量和质量有待提升
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黑龙江省文化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达27.98%,专利申请数量和专利授权数量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涉及出版发行、新闻传媒、数字内容、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包括数字视频融合与大屏幕拼接SOC集成系统产品研发、大型汉字滚动显示系统研发、黑龙江交通广播全省同频率覆盖网、区域性雪场生态恢复技术的研究、水下数字式语音通信系统、基于自适应流媒体技术的VOD系统、用于音视频工作站的胶转磁设备、编码线移结构光三维视觉检测技术及系统研究等多个项目。但相比文化产业发达省份来说,申请和授权总量仍不够高,申请主体多为文化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合申请数量较少。
1.2.2人力资源产出不能满足需求
从学研机构的角度来看,黑龙江省学研机构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思想库、人才库、理论库、产品库,拥有着其他社会单位所不具备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和智力优势,为文化产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精、能策划、会经营管理、掌握高科技、有能力推动文化产业走向国际化的创新型文化创意人才。通过开展文化产业产学研合作也解决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高校和文化产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有效化解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实现了人才的定向输出。然而,目前黑龙江省有关人才的引进、培养、雇佣、激励等机制尚不健全,缺乏灵活的管理模式和有效的竞争激励,严重制约了优秀人才在地区间与行业间的交流与互动。由于制度上的限制、人才市场的不规范、人才流通的不顺畅等原因,导致人才得不到合理配置。
1.3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协同度较低
1.3.1协同创新要素协同度较低
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一项精细与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的人才、知识、咨询、服务、市场、资金、技术等多种要素。目前黑龙江省现有的各领域体系中的各要素呈相互分割、互不相容的态势,与发达省份相比协同度较低,致使来自各方面的多种资源难以得到合理的优化与配置,严重阻碍了主体间的互动,使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很难有突破式的发展。
1.3.2知识管理协同度较低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体来自不同的组织,它们的价值观、组织文化与优势是不同的,组织间差异严重阻碍了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知识的共享。一方面企业担心自身掌握的知识、技术、信息的流出会给竞争者提供抢占先机的机会,因此不愿透露过多的核心内容,致使学研机构很难根据企业所提供的内容做出正确的判断、制定相适应的合作计划,严重阻碍新知识的产生;另一方面这种组织间差异也会引起信息沟通不畅,导致产学研之间知识对接协同度下降,使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与文化企业的实际需求不符,甚至产生矛盾,这样既不利于知识对接,也降低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效率,浪费时间与金钱。
1.3.3中介机构的服务有待提升
现阶段,黑龙江省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工作已具备一定的基础,服务门类也较为齐全,但从整体综合服务能力来看,与发达省份成熟的服务体系相比,仍具有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为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的中介服务环节上。目前黑龙江省拥有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金融机构、会计、律师事务所、决策评估、顾问咨询等多类服务中介,以及信息交流、技术服务、产权交易等多个公共平台。这些中介机构以及服务平台为黑龙江省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开展提供了信息咨询、金融支持、创新应用、成果转化等多方面的服务与帮助,但目前在协同办公、信用担保、融资租赁、远程管理等领域的中介服务机构依然较少,对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支持力度也十分欠缺,协同程度与其他发达省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很难为黑龙江省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协同度较高的全程式服务。
2推进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2.1加大投入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都离不开科研活动经费的大力支持,充足的产学研科研活动经费是黑龙江省文化产业能够顺利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的重要保障,因此,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应提高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视程度,加大对产学研科技活动经费投入的比重,从而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高质量产出。由于黑龙江省文化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资金并不充足,因此要积极寻求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支持与帮助。除了保障科研经费的充足外,还要确保经费投入比例和结构的合理性。由于受到黑龙江省整体经济水平的影响,黑龙江省文化企业在对产学研合作经费的投入上与发达省份相比还是较低水平,因此合理地安排经费投入比例和结构就尤为重要,从研发到成果转化、从引进到吸收,整个过程应统筹兼顾、合理配发,确保资金使用的合理与高效,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2促进产出
2.2.1注重科研成果转化
近年来,黑龙江省科研创新成果产出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成果转化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与发达省份相比有较大差距。针对这样的现状,文化企业要加大对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视程度,避免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成果出现长期搁置的情况,从而影响协同创新产出的效率。由于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其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成果并不只局限于技术创新,还包括营运方式、工艺流程、管理理念等多方面内容,因此,在成果转化阶段对学研方的依赖度并不高,致使目前许多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后期,学研方并没有过多参与到中试与商业化阶段,一旦出现问题,还要反馈给学研方,增添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降低了成果转化效率。针对这样的问题,文化企业应该鼓励学研方参与到科研成果转化及收尾阶段,借助学研方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当场解决一些问题与突发状况。此外,也可以通过改革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评价和奖励制度,转变以论文、著作和立项为主的评价体制,将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工作也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之一,以此促进科研人员深入基层或企业开展协同创新活动,加速推进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2.2.2促进文化产业人才的产出
与一般产业相比,文化产业的特殊性体现在其核心资本是具有文化创意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促进文化产业人才的产出,主要从企业和学研机构两方面入手。从企业角度来讲,文化企业应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激励力度,尤其是创意型人才的培养,要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将“智力资源资本化”作为对有能力、有成就的员工的激励手段,鼓励将专利、创意、技术等创新成果要素加入到投资与分配中,刺激企业内部人才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从学研机构看,要充分发挥作为知识聚集地的人力资源优势。加大对文化产业这样的新兴朝阳产业的重视与研究,积极培养文化创作、创意、经营等高级人才。通过在职称晋升、薪酬待遇、出国访学等政策方面的适当倾斜来鼓励师生及科研团队积极参与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并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产权以及技术要素入股的长效机制,重点考察成果输出量、成果转化率、市场回报率等,为创新成果的产出打下基础。
2.3提升协同度
2.3.1促进协同创新要素的充分融合
首先要加强人才资源的协同。人才是核心资源,也是黑龙江省文化产业产学研创新的灵魂,文化企业与政府机构要相互配合,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能力强、技术好、有文化创意的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力度,而政府机构可以通过法律法规或是相关政策为人才在学研机构和文化企业之间的流动营造良好的环境,将人力资源的效用发挥到最大化。其次是科学、合理的资金投入。政府要充分发挥其协调与服务的作用,宏观统筹好各类科研经费的作用与金额,科学分配各类研究的经费比例,力求给予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最有力的资金支持,此外,文化产业也可借助政府的帮助获得一些金融机构的支持,从而建立完善的经费扶持体系。再次要完善信息平台建设。在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信息是非常重要的要素之一,它影响到投入、产出、协同度等多项内容,如果信息沟通渠道不畅,多项活动都难以进行,或是难以实现预期目标。因此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与信息对接平台,使得科技成果转化符合最初的研发需求,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
2.3.2提高知识创造与知识对接效率
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中的知识管理主要包括知识创造与知识对接两个部分,提高知识创造与知识对接的效率就是提高知识管理的协同度,也就是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协同度。在知识创造与知识对接的过程中各项活动都离不开良好的知识交流渠道,因此打破组织间文化差异、建立良好的知识交流的体系是提高知识创造与知识对接效率的主要途径。首先,企业应加大对项目组成员的激励力度,通过提高项目成员的积极性来提高知识创造效率,从而促进新知识的产出。其次,学研方要将知识关键点和创新技术要点等核心内容如实全面地传授给企业,双方可以签订保密协议,均不对外透露项目内容,通过对知识和技术的共享来提高知识对接效率。再次,要充分发挥企业方与学研方领头人的知识中介身份,在协调知识需求和传授核心技术上发挥积极作用,因此企业方与学研方领头人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要经常与项目成员沟通,为知识对接提供良好的交流与沟通环境,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从研发到对接,从协调小试到成果中试的各个环节都具备丰富的资源、充足的设备以及适当的场所。
2.3.3提升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功能
在黑龙江省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中,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几乎无处不在,渗透到整个体系中的各个阶段、各个部分,具体职能主要包括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示范与检测、创新资源配置、管理咨询等。增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功能首先要提高行内从业人员素质,从根本上提高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水平。其次要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形成政策扶持到位、监督管理完善、市场竞争良性的有利发展环境。再次可建立黑龙江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行业协会,既可以整合内外部资源、加强行业内的交流与沟通,又可以通过会员制实现信誉评价和监督控制。最后要加强中介服务机构与其他机构的互动与合作,通过与会计、法律、投资、融资、评估等机构的相互提携,实现为黑龙江省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全过程提供优质的综合性配套服务。
[本文为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黑龙江省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的运作机制及对策研究”(15GLB0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实现路径与制度创新研究”(15BJY035)和2016年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黑龙江省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朱志红 徐平 梁建花 陈天鹏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石油经济与管理研究所
参考文献:
[1]徐平,张秋实,朱志红.黑龙江省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构建[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39-143.
[2]李铁.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2014(1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