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统计学的任务范文

统计学的任务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统计学的任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统计学的任务

第1篇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改革;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2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国际国内形式更加纷繁复杂,对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如何搞好经管类专业统计学的教学与改革,以培养出更多合格的经济与社会管理人才,显得尤为迫切。如何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与技能手段,对于每一位教师而言都是一个挑战,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以及创新则是关键。统计学属于方法论科学,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掌握研究经济管理问题的数量分析方法和技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任务驱动法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以适应社会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本文首先分析目前统计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基于任务驱动的统计教学改革思路及实践途径,并对任务驱动法在统计学教学中的操作模式及效果进行总结,以供相关教师参考。

二、统计学教学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

在众多财经类学子眼中,统计学是一门枯燥、繁琐难学的课程,这样的第一印象往往对学生学习产生严重的负面心理影响。在传统的统计学教学过程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大部分老师仍注重统计指标的计算、统计理论的演绎,使学生深陷纷繁复杂的计算中;课堂教学中仍以传统的“灌输式”为主,对“启发式”教学方法应用的还不够;在教学手段上,虽然也采用多媒体教学,但多数教师仅仅是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展示能够在传统的黑板上也能展示的教学内容而已,没有用计算机的思维来设计统计教学内容;对于如何运用统计方法和统计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则很少讲到,甚至不少的老师根本就没有在课堂中使用统计软件来演示,如EXCEL、SPSS、SAS以及EVIEWS等的使用,不少学生学完了这门课程,不但不会使用上述统计软件,甚至都不能熟练的使用计算器上的一些较为复杂的功能,如求平均,方差、标准差等等,没有让学生体验到统计分析的乐趣与解决问题后的。

(二)课时偏少,教学目标过窄

统计学课程的课时安排一般是54个学时,由于学时过少,老师在讲解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训练两者之间难以找到平衡点,往往是理论讲解完了,整个学期也快结束了,然后又忙绿于期末考试的复习;而一旦真正把实训展开,又发现不够时间来完成整个内容体系的讲解,即使老师加快讲课速度完成了讲解,学生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消化和吸收这些内容。由于课时不够的客观原因以及自己安排思路的主观原因,很多老师对于大部分统计学课程都只采用理论讲授的形式,没有开设相应的实验课或安排课外实践,教学目标仍定位于课程学习考核的层面上,过于注重原理方法的掌握,很少培养学生应用统计软件来解决具体问题,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忽略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考核。

(三)教材内容落后,理论与应用脱节

目前统计学的教材可以说不少,但是你挑来挑去就是找不出一本称心如意的。统计学教材的内容大部分还沿用了统计学专业的一些术语,一些基本概念比较抽象难懂,如随机变量、概率分布、抽样分布、假设检验等,没有根据专业以及学科来进行细化和改编成简单易懂的表达。教材中来自实际应用中的统计分析案例较少,教材的侧重点仍是对统计指标和统计制度的解释内容较多,难以收到预期效果。目前出版的多数教材缺乏创新,与统计软件应用结合不够,统计理论滞后于统计实践,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有些新出版的教材甚至只把原统计教材的内容进行了删减和调整,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们将来毕业后工作中真正需要的统计知识与技能,与实际应用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

三、教改思路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对于经济管理类的本专科学生而言,重点应该集中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与操作能力上,任何实际操作都是在一定理论概念指导下进行的,而这正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础:构建主义[1]。从任务驱动法的理论基础可知,构建统计学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首先是要构建一个共同的活动任务,也就是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内容,根据任务驱动法的核心——如何完成任务,来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实现统计学的最终教学目标——培养具有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下面笔者将从教学目标、教材编制、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探索统计学教学的改革思路。

(一)基于任务驱动法的教学目标

统计学的教学目标决定了其教学内容和方法,是提高统计教学质量和克服目前统计教学存在问题的关键。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统计学的教学目标首先要突出对学生的统计方法应用能力的培养,把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满足本专业需要放在首位[2]。通过统计学的教学,应达到以下目的:第一层次,应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统计思维能力,能完全读懂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等,了解国民经济统计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数据搜集、整理、分析、解释能力;第二层次,培养学生将统计方法与计算机软件应用相结合的能力,特别是能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和决策咨询,具有定量与定性的综合分析能力,为进行生产、流通、服务、商贸、技术管理以及决策服务。

(二)基于任务驱动法的教材编写与教学内容改革

1.教材编写改革

教材的质量与更新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教材建设应围绕教学目的来进行编写和更新。对于经济管理类的本专科学生而言,内容的选择应以实用和够用为根本原则,删减掉过多的公式推导以及与实际工作中意义不大的内容,加大统计方法与相关统计软件的应用结合,如果是专科学生,侧重于统计方法在EXCEL中的运用,如果是本科,可增加统计方法在SPSS/SAS/EVIEWS等软件上面的实现。授课的重点内容应集中在教会学生利用计算机系统来搜集、整理、分析统计资料,特别是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的操作上。

2.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任务驱动法的原理可推出,统计学的整个教学应分为两大部分:统计应用功能,以及由此而必须具备的统计基础理论知识。因此,教学内容的改革首先是要转变教学重点以及课时结构安排:要从传统的教学生掌握统计学理论转向以统计软件使用和分析为重点,从传统的安排大量课时来讲解理论内容转向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来实训。对于老师而言,实际上这要比单纯的讲解理论要容易的多,当然前提是老师要能熟练的运用这些统计软件,能给学生适当的指导和解惑,同时,我们发现,在实训中,学生的学习兴致也比单纯的听理论要高的多,甚至部分在其他课堂上表现不怎么好的学生在实训课上却有着不凡的表现,比如,善于发现问题,对同一问题能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等。

(三)基于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模式的构建

经管类统计学的教学目的不是将学生培养成专门的统计专业人员,更不是统计学家,而是使其掌握利用统计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技能,因此,教学方式改革主要体现在突出实行项目组参与、实施案例教学和强化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等方面。在以上分析基础上构建基于任务驱动法的统计学教学模式,见图1。

图1 基于任务驱动法的统计学教学模式

1.按教学目标设计任务

任务的设计尤为重要,关系到整个教学的效果。任务的设计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是在教材编制的时候根据教学目标进行统一精心设计,将整个统计学体系内容设计成细分的任务模块;二是如果教材中没有这一部分,那么就只能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再逐个设计任务。

2.模拟情景提出细分任务

设计任务完成后,就要细化落实到课堂上来,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给学生们创造一个近似真实的情景,在这种情景下,教师根据大纲对各模块的知识要求,为各模块创设具体任务。例如在笔者的教学中,将统计学教学任务设计为四大模块:统计设计、统计调查与整理、统计分析与统计应用,部分任务如:①某某学校消费习惯调查;②南京市鼓楼区私家车消费情况调查;③某某学校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④南京市房地产价格预测分析;⑤1980-2011年南京市区民收入情况分析与预测等。在此基础上把每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再进行细化,成为学生容易掌握和解决的小任务,例如:在第一模块统计设计中,要求对大学生就业情况设计统计调查方案,可以按表1方式列出细化任务和相关知识点。

表1 设计调查方案及相关知识点

3.师生互动,分析任务

细化好任务后,教师在后面的整个过程中主要是分析和引导的作用[3]。首先是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分析,关键点在于任务分析要循序渐进,由粗到细、逐步求精;另一方面是在学生讨论中如果他们自己不能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教师可以提示其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学生在对该任务进行分析,会发现一系列需要分别独立或者依次可以完成的子任务,并找出哪些要用到的旧知识,哪些需要新知识,在整个过程中,头脑风暴的作用逐渐显现,看法在交流与互动的过程中不断的被修正与完善,这个过程也是学生们解决问题正确思维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形成过程。

4.自主协作,完成任务

此阶段是任务驱动法的重点过程,焦点在于“如何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团队通过自己探索和互助协作展开探究活动,围绕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有目的的自主学习,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尝试性探索,完成对任务的理解、目标知识的应用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此时,教师起着向导、助手或教学活动主持人的作用,引导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每个小组设小组组长,遇到问题大家讨论解决,小组中有专门记录整个解决过程与方法的成员,有问题的时候及时反馈给教师,并在任务完成后保存完整的实训记录,以供后面在课堂上交流。

5.反馈交流,效果评价

在任务完成后,要严格执行交流评价这一过程,一方面可以对每个小组起到监督促进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学习交流,可以相互取长补短。笔者所教的班级在完成任务后,每个小组所指定的一名成员将该小组完成整个任务的过程制作成PPT,并在交流会上做探讨,尤其是总结完成任务后的感受,在他们交流完后教师进行点评,点评时尽量做到客观公正,要善于发现他们的创新点,尤其是鼓励其创新性以及拓展性思维,同时也要指出其不足之处。通过这样的交流,能够增强学生们主动去想办法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四、结论

统计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但是很多学生在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却没有体验到它的这一特征,责任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教师,只要我们适当引导以及付出更多的努力,完全可以改变这一现象。除了上述改革思路之外,还要注意:在基于任务驱动法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及激发其求知欲,要善于提高课堂以及实训的趣味性及探索性,如制作能引起学生感兴趣的PPT课件、采用简单易懂的课堂语言、模拟逼真的商务情景、善于利用统计学软件的科学性、多利用案例教学、多采用提问式教学方法、采用网络与计算机相结合的手段、要注意课堂的互动以及案例尽量能与学生生活相关,或者当前社会的热点等学生感兴趣的事件等等。另外要注意考核方式的转变,加大平时考核力度,调整平时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等,比如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各占50%[4],学生在实训中就会付出更多的努力,自我学习的意识会更强,在完成教师所设计的任务的时候,也重构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经验。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8-30.

[2]张丽英.财经类本科函授统计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统计教育,2007(01):32-33.

[3]Hand,David J.Modern statistics:the myth and the magic[J].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Theory,2009:172.

第2篇

关键词 任务驱动 统计学 任务设计 成效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atistics Teaching under Task-driven Method

GAO Linhai

(Hu'nan College of Information, Changsha, Hu'nan 410020)

Abstract The tast-driven method can make good result in statistics. Fistly, the essay introduce some questions in statistic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secondly, it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in practice teaching importantly; lastly, it appraise the application result.

Key words task-driven mothod; statistics; task design; effect

1 统计学教学的存在问题

1.1 学生学习与职业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

其矛盾体现在: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弱,对统计学科中众多公式的学习存在厌倦和畏惧心理;对统计学的目的和应用不明确,认为统计学只是一种专业的理论课,需要背诵很多公式和原理;没有意识到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在社会和将来的工作中应用非常广泛。职业教学目标需要学生强化对统计的分析能力,需要用统计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教师教学思路与职业目标存在的矛盾

统计学在高职院校中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统计调查与分析等多种能力,由于传统的教学思路的存在,以及学校经费和场所的限制,很多教学教师怕麻烦,教学仍停留在课堂理论学习的阶段。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多过强、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考核方式不合理等,①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难度大、学习兴趣低,缺乏用统计思维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缺乏用统计方法和手段去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2 任务驱动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

2.1 任务驱动法的认识

现在很多统计学的教学中,都大量应用案例分析。案例分析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②但是相对于案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法在统计学中的应用更有优势。案例分析法与任务驱动法的主要区别在于:案例分析法主要是通过学生案例的学习与分析,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统计的理论和公式原理,达不到实践教学目标。任务驱动法,是在理论够用的前提下,根据学科的特点,让学生来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任务。任务驱动法是让理论配置任务,侧重在于实践的能力,减少了理论讲解,需要学生主导、主动地完成任务。通过目标任务的驱动,来推动教学的完成,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实践分析能力。

任务驱动法教学的主要思路是:教师根据学科特点,设计每章节的教学任务,给学生先进行理论与方法的储备讲解,然后布置和监督学生来完成任务,并对学生完成的任务结果进行合理的评价。

2.2 统计学课程中的任务驱动应用

任务驱动法在我校统计学的教学实践中,其主要的应用模式为:

(1)教学方式的改变。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下,统计学的教学设计做了一些大改变。教学的改变主要体现在:①相应的学时延长,延长到110课时左右。延长教学和学习的时间,为学生的任务完成提供了保障。②理论课时比例减少,实践的课时占比上升,实践课时占到了60%。③任务完成的地点从单一的课堂理论教学,改变成课堂、机房与社会调查形式的并重。④上课的方式,增加了统计软件excel等的应用。⑤对学生的考核也发生改变。以小组的考核为主,个人的考核为补充;分值中过程考核占比70%,结果考核占比30%。

(2)每章节任务的设计。任务驱动法的驱动效果,关键是教学任务的设计要合理、可行。既要考虑学校条件的限制,又要结合统计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兴趣。统计调查的对象应该让学生能比较熟悉,统计数据的直接和间接取得就比较容易,任务的要求和目标就能够完成。每章节中任务的驱动,需要学生能够通过小组方式,取得统计调查的数据。学生要到社会、企业和图书馆、网络中去取得数据,才能应用统计的原理来分析问题,达到教学目标的完成。

(3)任务驱动的教学过程。任务驱动的教学过程,需要按照任务的设计原理,做到任务目标的明确,让任务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当然,每章节的任务应该有多个,便于小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取和对比。以指数分析章节中“学校学生CPI指数调查分析”为例,我院统计教学中任务驱动的教学过程为(见表1):

表1 任务驱动的过程演示

通过对“学校学生CPI指数调查分析”的任务完成,学生达到:(1)掌握指数分析的原理和作用;(2)理解CPI的实际应用,对统计局每月公布的CPI结果有更全面的认识;(3)认识到CPI的结构和不足。(4)对统计软件的应用更进一步。

3 应用成效

任务驱动的教学在我校经济管理系进行了近两个教学年度的实行,效果还是比较明显。通过对任课老师和部分学生的座谈和调查,主要的收获是:(1)学生对统计学有新的认识:结合了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学生觉得忙但很有趣;活学活用,能用统计的知识具体分析身边的企业和社会的经济数据,提高了学生统计分析的能力;开始关注社会中统计数据的公布,提供资金的见解;有部分学生考取了统计资格证。(2)教师的职能得到了改变:理论课时减少,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让教师从单纯理论知识的讲解,转为对学生实践的讲解、监督和评价,有效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促进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3)达到了高职院校教学目标的实践要求,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当然,任务驱动的推行,对教师和学校的要求也有相应的提高。任务设计合理与否,是任务驱动教学的前提。在推行的过程中,有些任务的设计不成功,则驱动的效果就不明显。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强化任务驱动,来完善统计学的教学。任务驱动的定量效果,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评价。虽然教学中也存在不足,实践证明在统计这门操作技能要求高的课程中,任务驱动是一种非常好的实践和理论结合的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受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企业经营管理沙盘项目” 资助

注释

第3篇

关键词:社会统计学;认识误区;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097-02

社会学中运用统计学方法始于上一世纪30、40年代。几十年来,统计学的思想、技术和方法对提高社会学这门学科的科学研究水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今,《社会统计学》已经成为社会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然而,在实际教授这门课程时,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对这门课程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片面认识,还有些甚至抱持着错误的认识。这些认识上的不足不仅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而且也会对学生的学习这门课程的效果产生严重影响。本文将探讨在《社会统计学》这门课程教学过程中常见的且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认识误区,以及纠正错误认识的办法,以便更好地进行这门课程的教与学。

一、《社会统计学》课程的三种认识误区

1.将社会统计学数学化。在社会统计学的教学中最困难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原因在于,许多学生认为社会统计学就是数学中的一种,主要讲授的是数学计算方面的知识,而他们往往数学基础比较差,认为自己数学学不会,社会统计学也肯定学不好,因此对这门课程产生严重的畏惧心理并难以克服。许多学生在面对这门课程时,往往心情复杂:一方面认为这门课程高深诱人,另一方面又觉得这门课程与数字打交道而令人生畏。正是由于思想上产生这种认识,所以许多学生对这门课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2.将社会统计学工具化。这种认识误区就是把社会统计学视为由一堆统计公式和方法组成的工具箱,这门课程的教学就是把这一件件的统计工具教给学生,学生运用这些统计工具就可以正确地进行研究、解决问题。根据这种认识,社会统计学的内容就是一个个零散的公式和方法。其实,这种认识没有看到社会统计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没有看到隐藏着这些知识背后的严密一体的一整套统计思想和观念。的确,社会统计学实质是通过各种统计方法来分析数据,认识事物和问题,它的研究分析对象是数据,但是这些公式和方法的背后有一个系统的逻辑思想为基础,只有掌握了统计背后的思想,才能正确运用这些方法,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因此,如果学生对社会统计学进行工具化理解,也会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只注重统计学知识、统计公式和方法的学习,忽视对统计思想和观念、统计知识整体的理解和把握,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就难免出现认识模糊,看不到这些统计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最终也不能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合理运用。

3.将社会统计学本质化。这种认识将统计视为科学分析的代名词,认为只要运用社会统计学的知识和方法,就能够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一些人认为,当数据充足的时候,统计就可以代表一切,通过统计计算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除此之外,不需要了解其他的东西。的确,统计可以帮助人们观察、测试,可以为人们用来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使人们能够以低成本高效率地认识事物。然而必须明确的是,尽管统计分析可以帮助人们思考和研究,但统计不能代表一切。在统计分析的整个过程中,人的思考是核心,脱离了思考的统计分析,这种分析不会是可靠和有效的,将会带来不可预测的结果。简言之,统计分析不能代替人的思考过程。社会学家邓肯(Duncan)将这种认识讥为统计至上主义。他(1984)曾指出,仅有量化并不等于科学推理,事实上,量化反而可能会引人误入歧途。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我称之为统计至上主义的病态:把统计计算混同于做研究,天真地认为统计学是科学方法的完备基础,迷信存在能够评价不同实质性理论之优劣或是能够评价任何‘因变量’之各种原因重要程度的统计公式;幻想一旦分解了那些随意拼凑起来的变量间的共变关系,就可以以某种方式不仅证明了一个‘因果模型’,而且能证明一个‘测量模型’。”

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走出认识误区的办法

上述三种认识误区对社会统计学的教与学都起到很大的消极作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纠正这些错误认识。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统计学与数学的关系。教师首先要告知学生,社会统计学并不是单纯的数学方面的知识,这门课程的重点不是数学推导,所以对学生的数学水平要求并不高,学生只要具有初等代数运算水平就完全可以满足本门课程的学习。和数学相比较,统计学不仅仅是进行计算得到答案,也并非推导定理、证明公式。社会统计学主要有两个作用:第一是描述,即用某种方法对资料进行总结概括;第二是归纳,即根据从总体当中抽取的样本的分析来对总体进行概括。统计学的核心是统计思想与观念,而不是列示统计表、绘制统计图、求解平均数、建立模型等知识与技能。因此,在统计学习过程中即使碰到复杂烦琐的定理证明、公式推导,也只是手段、方法。这门课程关注的重点是以这些定理和公式为基础的统计分析方法所得到的信息。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定理和公式涉及较少,并且也不很复杂。因此,并不是数学基础不好,就注定学不好统计学。通过这样的讲解,尽可能地消除学生的误解,打消学生的疑虑,使学生放下心理包袱走进这门课程。

2.注重社会统计思维方式的培养。统计思想是统计学教学的核心内容,学生是否很好地建立统计思想,是统计学教学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在进行这门课程的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讲解社会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和观念,强调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统计思想、概念、观念,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统计思想和观念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换言之,社会统计学教学的过程,就是统计学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教学的过程,而不是统计方法和统计公式的讲解、学习和套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非常重视学生的统计学思想和观念的塑造,对学生进行统计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而不是重点关注知识的讲授、公式的讲解和推导。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如何处理数据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基本的统计思想和观念,掌握了如何进行统计思考,如何搜集、利用和分析数据来达到认识和了解事物的目的,懂得了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来探索事物本质和规律的重要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统计思想和统计能力都更为扎实和牢固,真正达到这门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

3.合理看待社会统计学的作用。首先要明确的是,统计并不必然意味着科学,统计方法不能将任何研究“点化”成“科学的”。统计学不能用来检验任何想要检验的观点,也不能防止那些滥用、误用或弄虚作假的人借此乱作结论。实际上,统计学方法的应用有严格的规则和范围,对由统计获得的结果的解释不能超越数据的限定范围。其次,统计学可以帮助人们正确深入地思考问题,但不能代替思考本身。对事物的认识和解释的决定权不应该留给统计工具和数据分析,而应该留给人的思考和思维。学习和运用统计学时,常会发生的一种倾向就是过于依赖程式化的统计检验,而不是实质性的知识。事实上,普遍的经验是,只有对社会过程有实质性的理解,统计方法才能够产生富有成效的研究。过于专注统计方法本身,而缺乏对实质性问题及其背后的社会过程的理解,往往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统计模型和方法都要严格服从以科学为中心的任务。统计方法在指导研究时不应该与所关注的实质性问题分开。

参考文献:

[1]胡桂华.统计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