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就业指导课观后感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职业素质
1工匠精神与职业素质教育的关系
工匠精神,广义来讲,既是职业精神,也是职业能力;狭义来讲,是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品质和职业能力的具体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因此,工匠精神内涵应包括爱岗敬业、执着专注的职业道德;精益求精、创新创造的职业品质及技术高超、技能精湛的职业能力。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是人才培养全过程、全方面教育。高等职业院校以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素质就体现了职业素质,应包括职业道德、职业体魄、职业心理、职业品质和职业能力。从工匠精神和职业素质内涵来分析,职业素质不仅包含工匠精神内容,还包含职业体魄、职业心理等。
2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2.1职业素质教育体系不完善
通过校企合作单位调研,企业在人员招聘、重点培养及岗位晋升等,把职业素质作为重要考核标准之一。普遍认为,职业素质是员工的最基本要求,职业素质好,通过锻炼、培训,能迅速提升技术技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能力再强,不能融入团队,不认同和融入企业文化,不遵守程序化和标准化管理,终究被淘汰。而且,企业也普遍反映中职学生、高职学生和本科学生之间的职业素质差异。也反映出高职院校在职业素质教育方面存在的突出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学校素质教育体系不完善导致的结果。当前,高等职业院校一味重视职业技能训练,忽视了职业素质培养,认为职业素质教育是就业单位,在岗位上培养的事,忽视了学生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实施职业素质教育仅仅通过举办相关讲座、开展专业认知实习、就业指导课程等,未融入到人才培养整个过程中,通过举案例、讲理论等形式开展参观和课堂教学等,给学生难以形成立体感,学生缺乏职业素质理解和领悟。
2.2学生价值取向不理智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选择大学专业时不分析自己家庭背景、社会资源及自身特长爱好,盲目追求工资待遇高、工作环境好、工作强度低、工作尊重度高、工作自由等行业所对应的专业,对于机械、建筑等辛苦、环境不好的专业没兴趣,嫌弃家政、养老等服务的专业,一味追求管理类专业。导致高职院校专业发展失衡,也导致在学习道路上,发现并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容易迷失,失去了职业兴趣。在实习就业的道路上,徘徊不已,很难找到自己认为合适和满意的工作岗位,往往还怨天尤人,埋怨学校人才培养不好,埋怨自己没有关系等,表现出不理智的价值取向。
2.3学生职业道德不健全
当代大学生普遍反映出职业道德缺乏,自高自大,小事不愿意做,大事做不了。在毕业顶岗实习阶段,一旦遇到困难,就想更换实习单位。在就业阶段,遇到收入待遇、工作环境、工作强度等实际问题,频繁更换就业单位,甚至出现了很多不愿意出去上班的“啃老族”。这些现象,都反映出学生实习就业中缺乏诚信、岗位忠诚度不高、不知感恩等问题,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无论是对用人单位,还是对培养学校,都是极大损害和伤害。
3工匠精神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策略
3.1工匠精神融入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基于全过程理念的培养体系,强化工匠精神培养,增加培养人才的附加值,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能有效促进学生好就业、就好业,并能可持续发展。首先根据工匠精神和职业素质内涵,明确职业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和标准;其次,开设创新创业、就业指导等独立设置的课程,主要讲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然后落实各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职业素质目标和标准,将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也推动了专业课程与职业相结合,促进了产教融合;最后设计职业素质教育拓展环节,学生毕业达到一定的素质拓展分,并为学生职业成长建立素质档案。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工匠精神融入到职业素质教育中。
3.2工匠精神融入教师培养
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职业素质,必须有一批具有良好的工匠精神和师德高尚,为学生工匠精神树之表旗的“工匠之师”。高职院校师资主要来源于刚从学校普通大学毕业的研究生,少数来源于企业,比较缺乏教师职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因此,在新教师入职培训上,将工匠精神融与教师职业素质教育协同培训,促进他们在教师职业环境、职业准则及职业标准中领悟工匠精神。落实国家关于教师相关规定,落实教师企业实践机制,促进教师主动下到企业,体验工作环境,在实际工作岗位上锻炼,促进职业素质提高,方能言传身教。在教师职业技能大赛上,将工匠精神与职业素作为重要考核因素之一,促进教师要克服重技能轻素质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课程考核。
3.3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了教学改革。教学形式上,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室内讲授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更要注重实践;教学内容选取上,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开阔眼界;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讨论法,以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工匠精神从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充分融入。在教学形式上,设计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比如价值观主题教学,可以带领学生到优质企业生产车间,观摩劳模、能工巧匠是如何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工作,如何攻克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中的技术难关,亲临现场感受企业能人爱岗敬业、执着专注、精益求精及创新创造。工作不分贵贱,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事情,能以鲜活的案例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内容上,不局限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不局限为了上思想政治课而上课,通过思想政治主题,横向拓展。比如社会责任感主题教学,不仅仅讲当代大学生应具备责任感,还要拓展到某全国劳动模范是如何承担起社会责任感等,自然引申出了承担社会责任感的具体事迹,由事迹评述,融入了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等工匠精神。在教学方法上,比如爱国精神主题教学,可以通过播放“大国工匠”专题片,让学生先通过观看专题片同时,默默思考大国工匠们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反复试验、反复改进,终于为祖国做出了巨大贡献。观看结束后,让学生分享观后感悟,通过个别学生分享,班级所有学生将多次受鼓舞,为祖国强大而自豪,激发了爱国热情,又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4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文化充分反映了办学特色,突出工匠精神培育的院校要营造工匠精神氛围。在教学楼、实训楼、图书馆、工作室、广场等重要地方开设工匠精神与职业素质教育宣传栏,介绍工匠精神的内涵、宣传大国工匠的先进事迹,让学生能够在校园中切身感受到工匠精神,感受到职业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将工匠精神扎根于学生内心深处,才能发挥学生潜力,在自己专业领域做出创新成绩。
3.5工匠精神融入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也是培养职业素质的主要路径,更是工匠精神践行的主要阵地。首先,以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等技能创新组织,开展创新论坛等活动,分享用创新思维和方法如何解决项目难题,引导学生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其次,邀请行业技能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优质企业能工巧匠到校做报告,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先进事迹等诠释职业素养的重要性,诠释工匠精神是如何修炼出来的;最后,开展辩论赛、演讲比赛、创新创业、技能竞赛等比赛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在竞争环境中,努力做得更好,促进学生积极向上。
2012年底,我带着学校的嘱托和期待,来到有着一百零五年校史的师范类知名学府福建师范大学,参加国家教育厅首次举办的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2013年底,我怀着空杯心态,来到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再次参加学前教育国培。江西大虽地处革命老区,但有着显赫的前身,我国学前教育奠基人陈鹤琴先生就在这里创建了我国第一所公立幼师。如果说,去年的福建培训就像把我这个饥肠辘辘的“门外汉”,引进了摆满色香味俱全的学前教育菜系的豪华大厅,让我大开眼界、目不暇接,但每道菜只能浅尝辄止;今年的江西培训则像奉我为座上宾,让我系上餐巾,慢条斯理地品尝着学前教育菜系的每一道菜那萦绕在舌尖上的真滋味。
有着多次承办国培任务经验的江西科技大学把培训安排得有条不紊。特意聘请了富有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和幼儿园园长给我们讲课;联系了省级示范性幼儿园和学前教育富有成效的国家重点学校给我们参观和实践。听课期间,教授们的观点总能点拨开我们原来禁锢不化的思维,碰出智慧的火花。下面我把两个感受深刻的观点和大家一起分享。
教授观点一:学前教育专业如果把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放在首位,是绝对错误的培养目标
现代儿童教育学家陈鹤琴协会理事胡青和黄烈教授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的非常重要,只有目的明确,方向正确,才能培养出社会需求的学前教育人才。”
(一)正确的培养目标
尽管目前有些不懂幼儿教育真谛的幼儿园园长在面试时还注重应聘者的唱歌、跳舞、弹琴、绘画等艺术技能,但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领导,绝不能和无知者一样,把艺术技能放在培养的首位。社会不缺会唱歌、跳舞、画画的幼师,缺的是学前教育理论扎实、职业道德认同感(专业承诺感)强、真正了解儿童认知发展规律、能实施有效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有一定文化学科素质,心理、身体健康的幼儿教师。实践证明,如果一个幼儿教师的艺术技能太专业化,往往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有限的用武之地也让这类老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淡化了艺术技能的重要性,可以给大部分因没有艺术特长而很自卑的学生重树自信心,让其轻松选择奋斗目标,增强学习主动性。教授们认为如果要提高学前专业入门门槛,富有爱心、喜欢孩子、多血质型、身高155cm左右、容貌端正者是比较合适的人选。
(二)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特色人才
作为中职学校要明白,中专学历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是无法考取幼师资格证的;为提高就业率,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方向上,要考虑构建学生差异性(特长)发展特色课程,确定以下几个特色方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学前儿童双语教育、学前儿童体育游戏教育、学前儿童保育、婴幼儿营养与保健、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护理。学前专业学生在经过两年扎实的学前教育理论学习基础上,通过推荐和考核的方式,在第五个学期集中进行选修课程的学习和训练,有目的地突出特长。注意在特色方向中,每个方向学生数目控制在3~5人,因为通过培养特色人才可以为中职学前专业树立良好的社会效应,打响专业品牌。
教授观点二:从智商来说,中职生普遍不低于重点高中生;他们在“盼望被认可、成长、成才、挣钱养家”等方面的情商比高中生还高。只要我们老师把学生内心的渴望变为学习的内在动力,相信他们,经过三年的培养,一样可以成才
特级教师曹树华先生认为,不少中职老师把教不好学生归罪于学生的底子和本质差,很少从自身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上找问题,造就了不少本来充满期待成才的学生在学校“混”了两三年后,带着对学校、对老师的失望和不信任懵懵懂懂地走进企业、走向社会。作为老师,回想这些可怜的孩子,有没有愧对良心的不安?
面对现实中接连不断出现的幼儿园事件,面对社会对幼儿教师水平的质疑,学前专业老师不妨经常自我反思这几个问题:幼儿园需要什么样的教师?我打算教会学生什么?我应该怎么教?
(一)幼儿园需要什么
很多人片面地认为幼师只要会唱会跳会弹就吃香,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幼儿园清醒地认识到,艺术技能好的幼师只会给本身带来更多,只有专业知识扎实的幼师才能给幼儿园和孩子带来更多,所以实习期满后最终被录用的往往是后者。从后续个人发展来看,专业知识扎实、具有观察能力、学习反思能力、自觉追求专业发展的幼师都能成长为复合型学前教育事业人才。这就提醒我们,基于专业的视角和归宿,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要从“建立行业意识、明确成长目标、强化专业技能训练”这三方面合力培养学生。
(二)教什么
据调查,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新生中真正喜欢幼师这一职业的不足30%,很多学生对专业缺乏了解,因此新生入学伊始,就业指导工作就应开始启动,首先解决思想上的问题:通过《马背上的摇篮》《幼儿园的一天》电影视频、优秀校友讲座,参观幼儿园等形式接受“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职业理想熏陶与教育,初步了解幼儿园岗位环境、幼儿日常表现和就业形势;通过写观后感、日记和总结明确行业方向和自己的努力方向。在第一学年,就业指导要融于各学科教学中,突出以诚实守信教育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的感恩意识、诚信意识,增进学生的行业责任感;以习惯养成教育为主线,从最基本的文明素养抓起,对学生的坐、立、行等仪表行为做严格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这样不仅使学生端正就业态度,还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强社会竞争力。
职业对象的特殊性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幼儿教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还要灵活运用幼儿教育的教学方法,这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各学科老师要有整合的意识和行动,以形成专业教学的合力。拥有合力的老师会把这种合力演变成自己独特的魅力,魅力又会促进教学更加有效,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学前教育专业各科老师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就业工作的指导者。老师应经常深入幼儿教育第一线,了解本学科知识在幼儿园各领域的运用情况,并以此制订教学计划,在传授本学科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传授与本学科相关的幼儿园教学法,如钢琴――教儿歌弹唱;视唱――教幼儿歌曲;美术――教幼儿简笔画、蜡笔画、教具制作和环境设计;体育――教幼儿体育游戏;英语――教幼儿英语教学技能;幼儿活动设计――模拟幼儿园课堂;卫生学――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和纠正心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各学科教学内容和幼儿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学生在校期间,不仅掌握了学科知识,又学会了幼儿教育方法,为今后求职就业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在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方面,在校期间学校要主动掌握本土专业活动动态,了解各幼儿园的家长开放日、早教机构免费接待日、教师比武、骨干教师观摩课的安排时间,积极主动地带领学生参加学习和观摩;在“六一”儿童节前主动联系幼儿园和早教机构,组织学生协助他们编排幼儿表演节目和游戏活动;对学前专业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特长意味着在就业上更具竞争力,所以学校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展示才艺、发现自我、找回自信,活动内容包括讲故事比赛、主题墙布置比赛、手工比赛、幼儿歌曲弹唱比赛、幼儿舞蹈创编比赛、幼儿体育游戏设计比赛、学生五项全能比赛等。
第二学年开始,学校要每学期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见习起码两周;第五学期末期和第六学期期间,一定要由专门老师带队到幼儿园或教育基地实习。实践证明,让学生了解自身缺陷,检验学习成果的最有效的方式是让学生下园进行教育实践活动,让他们真正了解只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积累幼儿教学组织技巧和提高教学能力。通过对有经验的教师进行观察模仿,培养良好的教姿、体态和表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反复操练,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与能力,让幼儿教学技能实践能力达到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
遗憾的是,目前有很多中职学校不太重视多方面、多时段对学生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只考虑第六学期的实习,但实践证明这个决策时间点对学前专业学生来说,已经太晚了!很多毕业生能力与幼儿园的要求相脱节,毕业生的“成熟期”大大延长。
(三)怎么教
虽然“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俗话让很多老师听起来很不舒服,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也因授课进度而听到不利的评价,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运用能力也产生过怀疑。但在培训后期,在国家级培训大师石科明教授悉心传授下,有幸让自己从“雾里看花”领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也明白老师在不容乐观的中职课堂教学质量现状中,的确需承担着绝大部分的责任。
新课堂教学过程:
石科明教授说:“让不懂教育的人大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评价一个老师、一节课堂是大笑话。”所以作为老师,首先,要弄懂“教育”的含义;然后,弄懂“教学”的含义,在深刻理解“教学”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的过程后,形成正确的课堂教学理念――“学生为主、先学后教、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延伸未来”;接下来,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要(认可、参与、成就),熟悉尽可能多的教学方法(现在比较倡导的有案例、模拟、小组讨论、竞赛与评比、分层递进、行为导向等教学法),掌握语言、非语言和教具的使用技巧;最后就是拿着准备充足的备课设计,怀着相信自己的自信心,通过清晰的逻辑支持授课论点,运用三种以上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参与学习,并把教学气氛推向,以小结和回顾方式结束授课过程,达到课程专家眼中的“好课”标准(高效、智慧、默契、直观、难忘、满足、快乐、成长)。
石科明教授认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能力是老师掌控课堂能力的直接体现。因此他教我们掌握一些利用视频、小游戏吸引学生注意力以控制课堂气氛的例子,如:板书5551=24(要求学生思考,怎样通过对5551这四个数字运用颠倒顺序和“加减乘除”等方法让这个等式成立);板书5+5+5+5=555(要求学生思考,怎样通过在5+5+5+5 这部分“添加一笔”的方式让这个等式成立)。他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各科任老师提出,要主动掌握多种在幼儿园里用于赞美和表扬幼儿的肢体和语言方式,并在教学中毫不吝啬地运用起来。因为这种方式不仅满足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认可、享受成功”的需要,还教会学生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必备的技巧。
国培三个月来,除了胡青、黄烈、石科明教授和曹树华先生的观点让我对“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合力培养方式”以及“学前教育专业新课堂教学”有了更多思考,陈水平教授让我深刻了解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和评价的五大要素;袁玖根教授提高了我制作课件的水平;毛淑娟教授通过指导论文写作坚定了我在学前教育领域的钻研决心;幼儿园特级教师李静通过让我亲手制作手工作品,让我挖掘出自身潜伏已久的美术特长……
关键词:石油学子 石油精神 教育培养 途径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2C-0007-02
石油精神是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的总称。大庆精神是在开发大庆油田的过程中逐步培育形成的中国石油企业精神,核心内容包括爱国、创业、求实、奉献。铁人精神则是对全国著名劳动模范、铁人王进喜的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是我国石油工人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主要囊括了“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石油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石油人无私奉献,石油精神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多元文化涌入校园,石油精神被很多学生逐渐淡忘,从很多学生身上已经看不到前辈们艰苦奋斗、为国奉献的精神,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偏差,甚至出现了思想浮躁、实践动手能力逐渐减弱的问题,在现阶段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以及我国石油进口量日益增加的趋势下,把石油精神融入高校,探讨石油精神在高校的培养途径,如何继承、践行和弘扬石油精神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
一、石油精神的内涵
石油精神是在历次石油会战中形成的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主要内涵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究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以及“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我国石油高校的学校精神和校园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石油精神,并且在积极践行、努力弘扬。
二、石油精神培养的意义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
在高校的校园里,首先应该教育大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其吃苦耐劳和进取精神,使其自觉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认清形势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担和责任。大学生只有时刻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才能时刻提醒自己,严格履行自己公民的义务,特别是石油高校,有责任和义务把这种高尚情操传输给大学生,激发其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
(二)有助于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石油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石油人才的主体,肩负着培养适应我国现代化石油人才以及推动我国石油科技发展的重任。石油精神有不断进取、刻苦钻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因此,在石油高校积极弘扬和践行石油精神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三)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由于社会、教育环境的影响,多元文化涌入校园,使得涉世不深的高校学生价值观选择困难,另外由于各种渠道的媒体报道,大量的思想交织,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高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为学生提供了思想、精神力量,对于净化学生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有助于引导石油高校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成为理想崇高、意志坚定、作风过硬的高素质石油人才。
三、石油精神培养方法与途径
(一)在入校教育中加入石油精神教育
在大学新生入学后,以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为核心,深入实施新生引航工程,在新生军训中就凸显出石油精神教育。同时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新生参观学校博物馆,观看反映石油精神的影片并写观后感,进行以石油精神为主题的演讲赛和主体报告,坚定学生“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的信念,做到“爱国从敬业开始,敬业从学习开始”,在新生的心中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艰苦创业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同时可以通过著名石油企业家来高校为新生开展石油精神的系列讲座,营造全方位、立体式的校园氛围。推动石油精神走进课堂,从选修课和专业课两方面渗透石油文化,传递石油精神。
(二)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融入石油精神教育
“生活即教育,社会如学校”,社会是大学生教育价值观培养和践行的“大课堂”,石油类高校可以利用假期和社会实践环节,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以专业实习、支教支农、志愿服务、企事业打工、社会调查和政策宣教等形式,走进石油石化企业,与石油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起下井、上平台、到现场。亲眼目睹石油工人在艰苦条件下艰辛创业、忘我工作的情况,现场学习和体悟石油精神,在社会实践中接受石油精神教育。同时,高校也可以通过与石油化工企业合作,引导学生践行石油精神,树立到基层一线建功立业的就业观。
(三)以石油精神为核心开展对学生的就业导向教育
大学生就业指导对于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大学生就业中树立以石油精神为核心的择业观主要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第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树立“投身基层、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观点,引导广大石油学子“投身基层,建功立业”。第二,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不同形式的宣传渠道,加大对学生的宣传力度,使其认识到国家工业发展的需要,陶冶石油学子“乐于奉献”“朴实无华”的情操,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第三,通过开展“寻访校友足迹”“树典型、立榜样”等活动,邀请到艰苦地区或者为油田做出成就的校友回校讲述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故事,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
(四)在大学生社团活动中融入石油精神教育
大学生社团作为群众性的组织,为丰富大学生业余生活和锻炼能力提供了场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如何在大学生社团中融入石油精神教育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做好石油精神融入到大学生社团,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对社团骨干的培养,要在长期的考察中选择具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佼佼者,使其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发挥带头模范作用。其次,加强思想理论教育,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作为指导思想,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为学生提供思想、精神和信仰力量。最后,要加强社团的组织管理,随时做好防备其他腐朽思想的侵入,同时与校内、校外其他社团互相交流,取其精华,使石油精神在社团活动中得到贯彻和实施。
(五)探索石油精神教育的新形式和新方法
新时期,我国的各项建设均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不能忽略石油精神的丰富内涵,我们要与时俱进,锐意创新,树立正确的引导方向,继续加强石油精神的理论研究,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走制度化和规范化道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创新实践方法和活动载体,在此基础上,还应积极借鉴一切文明成果为石油精神培养服务,增强石油精神教育的实效性。
四、结束语
新时期继承和弘扬石油精神面临众多机遇,为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其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能源安全与战略的实施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前景等,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克服困难,不断弘扬石油精神。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南石油大学校级科技基金项目以石油精神培养教育为主要内涵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2XJR020)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赵国营.石油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石油精神的实践与思考[J].石油教育,2011,(5).
[2]蒋曙光.浅析石油精神教育机制[J].价值工程,2010,(17).
[3]曹培强.弘扬石油精神 践行荣辱观念[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