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有机蔬菜的市场现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 有机蔬菜发展现状
中国是地处于亚热带和温带的国家,蔬菜种植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而有机蔬菜指的是蔬菜生产过程中,根据相关有机生产的规程,遵循生态学原理与自然规律,不利用任何化学合成的废料、农药、生长调节剂与除草剂等物质,使用系列持续发展的生产技术,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持续,经过相关机构鉴定之后,颁发了食品证书的蔬菜类产品。作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有机蔬菜得到了快速发展。总体而言,有机蔬菜的组织生产、管理制度、进出口状况呈现如下特点:
1.1 组织生产模式
相比较而言,有机蔬菜的种植往往需要更密集、更大量的技术与劳动力,比起一般蔬菜种植,有机蔬菜的种植产量低下,远离污染,有自然本色,但更精耕细作。总体而言,国内生产有机蔬菜的方式有多种,从规模大小上,主要有单独生产型、合作开发型、公司枢纽型等。一家一户普通农户种植方式管理成本较高,见效慢,农民收入提升速度不快。开发专业合作社模式解决了分散经营中存在的标准问题与技术障碍,提升了投入产出效益。而公司往往可以建立起全套且完整的有机生产加工销售体系,公司可以利用多种股份合作模式经营,如“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农场+农户”等方式。从销售市场上看,又可以分为本地销售型与出口创汇型。从销售渠道上看,有机蔬菜有大型超市、直销、有机食品专营店、团体销售等多种销售方式,国内起主要市场支配力的是大型零售商。
1.2 管理制度
有机蔬菜的生产需要严密的管理制度,它依赖于一种低输入、良性循环的生产管理体系,非常注重自然环境的平衡与保护,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降低石油类产品的消耗,不断促进食品加工生产与流通的安全性与规范性,因此,无论在农药管理还是田间管理上,都应该尽可能地周密。
1.3 进出口状况
国内的有机农产品市场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有机蔬菜价格高出一般蔬菜产品价格50%~500%,因此,国内市场中有机蔬菜的流通尚不够乐观。欧洲市场是有机蔬菜消费的主要市场,年增长率高达21%,然而,由于生产商品的季节、质量、流通渠道等多方面因素,中国在欧盟的销量并不大。日本、韩国是当前中国有机蔬菜的主要出口国,消费潜力较好。
2 存在问题
尽管有机蔬菜是个很有前景的产业,但国内在政策诱导及其生产、流通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国家政策与资金支持不足、产品定位不明确、产业化水平不高等。有机蔬菜的投产、开发、销售是一个全局的过程,也是一个投入较大、收效较慢的过程。尽管国家对这一方向十分重视,但在政策与资金扶持上仍相对欠缺,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每年都会拿出相应的专项资金,促进有机蔬菜的发展,但支持力度仍偏小。
在产品定位上,由于目前国内的有机蔬菜技术仍相对落后,他们在病虫害草的防治以及土壤培肥等技术上,与国际一流水平差距甚大,这就导致生产出来的产品无论从外观还是口味上,都比不上国外同类产品。同时,由于国内产品生产上创新能力不足,无法开发细分市场,导致产品定位大众化、模糊化,产品销售动力不足。
在产业化方面,农户与相关公司难以做到从种子选择、肥料的使用、作物的生长与管理、原料的验收与收购、产品的加工、半成品的储存至最终成品包装出货,全套生产流程的具体环节,都实施严格的管理。同时,目前国内开展有机质量监督追踪体系并不多,如何通过产品的包装编号,直接追踪到产品的生产、流通每个环节,乃至最早的种子选取特点及相关记录,对有机蔬菜生产农户及企业而言十分重要。
3 解决对策
鉴于国内有机蔬菜发展存在的问题,政府应加大对有机蔬菜产业的支持力度,从人员培训、政策优惠、资金投入等各个方面着手,鼓励广大民众参与从事有机蔬菜的生产与销售。同时,政府还应以客观、理性且务实的姿态,从科学技术、组织监管以及市场开拓等多个方面,进一步明确发展的政策方针,为有机蔬菜的健康发展创造出积极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相关生产商、流通商应进一步明确有机蔬菜的发展空间与发展前景,通过强化科研、不断创新的方式,建立起全套的保障体系。
在产业化方面,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到有机蔬菜的制造、加工环节之中,是扩大内需、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性举措。因此,相关部门应积极建立起认证、咨询等机构的纽带作用,促进有机蔬菜的生产进一步产业化,为国家成为真正的有机蔬菜出口强国而努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武汉;有机蔬菜;基地建设;运作模式;市场培植
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课题组在研究我国蔬菜产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时指出,现阶段我国蔬菜产业规模基本满足需求,但产业内涵发展不足,在1.2亿hm2耕地红线下蔬菜与粮、棉、油存在争地问题的情况下,蔬菜发展应以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提高品质、增加效益为主[1]。有机蔬菜作为发展产业内涵的一个重要途径,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有机蔬菜。
1 武汉有机蔬菜基地建设及市场发展现状
1.1 基地建设稳步发展,蔬菜结构不断优化
截至目前,武汉市通过有机产品认证的有机蔬菜基地有2个,分别为新洲区涨渡湖有机蔬菜示范基地和东西湖区慈惠有机蔬菜基地,分别占地
35.3 hm2和13.3 hm2。此外,占地33.3 hm2的黄陂雨台山有机蔬菜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已通过环评,正按有机蔬菜种植要求进行种植和申报。其中慈惠有机蔬菜基地是华中五省第一家有机蔬菜基地,自2005年开始有机蔬菜的开发,经过3 a有机转换,2008年1月通过北京五岳华夏技术管理中心认证,认证蔬菜种类从开始的6个发展到现在的30多个;而涨渡湖有机蔬菜示范基地则是华中地区认证品种最多、规划面积最大的有机蔬菜基地之一,从2006年起步,2008年7月22种蔬菜获得了国家有机转换产品证书,到2011年已经有40余种蔬菜获得国家有机产品认证。2个基地的建设与发展不仅表现为认证蔬菜品种大幅增加,还表现为特色优势品种逐年增加。到目前为止,已有莲藕、马齿苋、红菜薹、芋头等17个武汉特色优势品种获得认证,使武汉有机蔬菜结构不断优化,竞争优势不断增强。
正在做申报准备的雨台山有机蔬菜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不仅建立起了独具特色的“猪―沼液―菜”循环农业模式,还建立了有机产品追溯体系和产品电子商务销售平台,被授予“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1.2 基地运作模式因地制宜
与应用广泛的“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农业产业组织形式不同,武汉的3个基地均采用公司租赁经营的运作模式,涨渡湖有机蔬菜示范基地由武汉蔬安蔬菜有限公司(武汉市英才科技有限公司和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共同组建)从涨渡湖农场租赁土地,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指导和田间示范,聘请农民作为农业工人进行基地生产;慈惠有机蔬菜基地则由武汉邴氏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从慈惠农场租赁土地,与武汉奥格有机蔬菜研究所联合开发进行统一经营管理;而雨台山有机蔬菜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由武汉天露雨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武汉天种畜牧有限公司及一家销售企业共同组建)直接从天种公司在黄陂的流转土地上租赁33.3 hm2进行有机蔬菜生产经营。从以上基地的运作模式可以看出,3个基地均位于武汉市郊,其中有2个土地原本属于国有农场,土地本身为集体所有,另一个是已流转土地。这样的土地性质让公司租赁土地比较容易,无需与分散的农户打交道,可以节约交易成本,生产过程由公司统一管理,蔬菜质量比较容易控制。
1.3 市场培植初现成效
总体来讲,武汉有机蔬菜市场还处于培植期,消费人群主要是高端消费者,数量不大。据调查,消费群体一部分是30~40岁、对健康比较重视,且有经济承受能力的群体;一部分是60岁以上、经济条件较好的老年人。从武汉的基地建设数据可以看出,武汉市目前有机蔬菜种植面积不足100 hm2,年产量不足1万t(武汉市商务局统计数据),基本都在本地销售,加上少数超市从北京、上海、山东、福建等地购进的一部分(占比较少),与普通蔬菜每年产量几千万吨相比,仍无法满足市民“胃口”。然而,武汉本地有机蔬菜销售一开始却表现出叫好不叫座的情形,刚开始在超市销售时基本是卖一半丢一半,有些外地品种甚至纷纷撤出武汉市场。但经过近2~3 a的市场培植,消费者对有机蔬菜的认识逐步加深,市场消费量开始逐步增长,行情一年比一年好。据蔬安公司负责人称,从2010年开始,公司的产品就慢慢拥有了一批稳定的顾客,一周往超市送货2次,基本能卖完。武商量贩有关人士也称,近2 a,有机蔬菜在生鲜区所占比例已由以前的3%增加到5%,尽管每个月的销售量增长幅度不大,但总体仍呈增长趋势。
目前武汉市场上销售的本地有机蔬菜品牌主要有蔬安公司的“涨渡湖”、“农夫100”和邴氏公司的“尚原堂”,前2个品牌在2008年、2009年和2010年的中国(武汉)农博会上连续获得“全国知名品牌”、“地方畅销品牌”和“地方特色农产品”称号。与外地品牌相比,这些品牌发展在本地市场可以发挥其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因减少了物流成本,价格通常比外地品牌便宜4~6元/kg。渠道建立也更加立体,除了像外地品牌一样在中百超市生活剧场、麦德龙、武商超级生活馆等高档超市开辟专柜销售外,还积极尝试各具特色的农业社区模式(CSA模式)。蔬安公司与餐饮企业及高档社区签订配送合同,定期配送(每周2~3次),近几年随着市场发展,配送范围越来越广。与此类似,邴氏公司的“年菜消费”模式也经营得有声有色,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与消费者签订“年菜消费”协议,公司每周配送2次,每次根据消费者的需要配送5~10个品种,让消费者一年四季足不出户即可享用安全、放心的有机蔬菜。同时,积极开展“私家菜园耕种”模式,每年拿出1.33 hm2地供消费者认养,消费者可委托基地代种,也可在基地指导下自己耕种,享受成果的同时,还能体验耕种的乐趣。
2 武汉有机蔬菜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武汉有机蔬菜事业在刚刚走过的第一个5 a里,基地建设和市场发展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先进城市和地区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
2.1 宏观规划与管理问题
①基地建设规模不够,种植面积偏小 尽管武汉的基地数量不少,但规模都不大,种植面积都在13.3~35.3 hm2,加起来不足100 hm2,年产量不足
1万t。据解卫华等[2]分析,发达国家有机蔬菜市场份额大多在10%左右,武汉目前不足1‰。武汉市常住人口达1 000万,即使只有2%的人即20万人吃有机蔬菜,以每人每天消费0.5 kg计,每天需求量近10万kg,每年需求量将达到3.6万t,每667 m2基地年产量2 t,武汉市有机蔬菜基地建设规模约
1 200 hm2左右才能满足市场需求[3]。据悉,武汉市计划未来5 a,全市有机蔬菜面积超过333.3 hm2。这样的发展及规划规模根本无法满足武汉本地的市场需求,更不能满足外地的市场需求。
另外从成本角度看,由于基地规模小,没有规模效应,导致企业的生产成本偏高,产品价格降不下来,在消费者感觉价格偏高的同时基地却在感叹自己在做亏本的买卖。本地品牌价格通常是普通蔬菜的3~5倍,比外地品牌便宜4~6元/kg,但武汉消费水平偏低,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因为价格高而放弃消费。
②市场监管标准不一,力度不足 随着有机市场的发展,有机认证机构也层出不穷,而不同的认证机构标准并不完全一致。目前武汉已获认证的2个基地,由于认证机构不同,他们都在按自己的标准和规范进行生产。目前政府监管重点只是放在基地环境检测及出产蔬菜上,对蔬菜的生产过程及采后加工、分装过程则关注较少,没有统一的标准,追溯系统也不完善,再加上市场上经常还有假冒伪劣产品出现,所以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并没有与有机市场同步发展。这种局面不改变,随着市场的扩大,将会导致有机市场乱象丛生,更多的消费者会因为怀疑而放弃购买。
2.2 组织生产管理问题
①基地运作模式单一 目前武汉几个基地均采用租赁经营模式,尽管该模式组织化程度高,可以节约交易成本,也比较容易规范生产、控制产品质量,但不易调动农业工人的积极性,而且建设基地需要一次性投入较多,特别是在政府扶持和投入有限时,需要企业投入更多,基地建设及其规模就会受到限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更多企业进入这个市场。
②生产技术滞后 有机蔬菜生产技术主要是土壤控制、培肥技术及病虫草害的控制。传统农业主要靠化肥、农药解决这些问题,而有机农业则依靠轮作、有机肥、人工、设施、种苗培植等方式进行控制,特别是利用设施抵抗灾害培育种苗往往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武汉地区除冬季外,其他季节气温偏高,雨水较充沛,病虫草害比较多,但武汉的基地设施投入较少,种苗培植不足,许多病虫草害靠人工完成,而现在人力成本偏高,基地员工常年缺乏,比如按蔬安公司的基地规模,需要员工近100人,但经常只有20来个员工,导致虫草不能及时控制,影响了蔬菜的质量与产量。而邴氏公司也曾经发生基地蔬菜成熟却请不起人工收割,让消费者免费采摘的情况。
2.3 营销管理问题
当前我国有机蔬菜的营销管理问题与其他安全农产品的营销管理一样,总体来说缺乏市场营销观念,做的都是一种广种薄收的低效率、无差异的营销,武汉有机蔬菜更是如此。
①忽视市场细分 武汉市已开发的消费者主要是少数高端人群,数量不大,这与有机蔬菜价格高、武汉的渠道和推广大多只针对高端人群不无关系。但是,据调查,消费者放弃购买有机蔬菜,除了因为价格高,还因为对有机蔬菜不了解,不信任。而购买有机蔬菜的消费者看重的也不都是有机蔬菜的安全,比如蔬安公司就发现45岁左右的中年消费者吃蔬菜时,总是怀念一二十年前的那种味道。对于这些潜在的消费者,企业很少采取有针对性的营销措施,所以市场增长缓慢。
②品牌形象不明确 尽管蔬安公司和邴氏公司分别在市场推出了自己的品牌“涨渡湖”、“农夫100”和“尚原堂”,但它们的品牌形象并不明确。消费者可能知道这些品牌都是有机蔬菜,但却并不知道这些不同品牌之间有什么区别。做品牌营销并不是只给产品取个独一无二的名字就万事大吉,关键是要让消费者明白此品牌与彼品牌的区别,否则消费者凭什么选择这一个而不去选择那一个呢?特别是随着有机市场的发展,市场上的品牌将会越来越多,如果本土品牌不能树立自己独有的形象,将无法长期立足。
③推广力度不够 尽管近年来有机蔬菜的消费者数量逐步增长,但仍然有相当大一部分市民对有机蔬菜知之甚少,还有一部分尽管知道却总是持怀疑态度,说明武汉有机蔬菜的推广力度远远不够。由于企业当前只把高端人群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所以经常到高端社区进行宣传和促销,或者借展会、餐饮企业向市民介绍和推广,或者将产品放在高档超市销售或直接配送,较少借助大众媒体宣传,也缺少专有的专业销售平台。
3 发展武汉有机蔬菜的对策与建议
3.1 加大政府扶持和投入的力度
目前,武汉有机蔬菜基地建设规模不够,种植面积偏小,而与普通蔬菜生产相比,有机蔬菜生产前期投入较大,一般有2~3 a的土地转换期、认证费用、设施费用,还要投入比普通农业更高的生产资料成本和人力成本。如果没有足够的政府扶持和投入,企业种植和开发的积极性会更低,即使有积极性仅靠企业投资,规模也会很有限。近2 a来,湖北省农业厅绿色食品办公室、蔬菜办公室、湖北省质监局、武汉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农业局、市财政局、市质监局、市农科院、新洲区、黄陂区等有关政府部门分别立项以资金和物质形式支持基地建设累计600多万元,但与武汉的发展需求及先进地区相比,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在设施、产品开发及监管体系的建设上需要增加投入。
3.2 完善监管体系,加大监管力度
针对武汉市蔬菜基地特点不同、生产标准和规范不一、过程监管不统一等问题,迫切要求政府部门牵头制定一套统一的标准,并成立专门的检测机构,在继续注重对环境和出产蔬菜进行检测的同时,加强蔬菜生产和加工过程的监测。同时,进一步完善产品追溯体系,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严防以次充好、随意贴标签,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信心。
3.3 生产运作模式多元化
在建设初期,武汉有机蔬菜基地的租赁经营运作模式,充分发挥了其交易和谈判成本较低、统一经营、质量管理与控制等优势,借助于这些优势,建立了其品牌信誉。但随着市场发展,这种单一运作模式的劣势逐渐凸显,如不利于规模的扩张,不利于调动农业工人的积极性。而像“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运作模式则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尽管这2种模式也有自己的弊端,比如生产标准不易控制、产品质量不易管理,但是有许多先进城市与地区应用得非常成功,比如广州和南京以“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由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建立基地,基地规模大、市场广[4,5]。武汉市也可以学习他们的经验,尝试用这样的模式建立新的基地,保持基地运作模式多元化,取长补短。
3.4 提高生产技术水平
武汉有机蔬菜生产人工比重偏高,缺少标准化、机械化及其他科技含量较高的技术。这一点可借鉴广州,大力采用设施栽培,结合适时的通风换气,控制设施内的温度和湿度,不仅可以阻止和减轻病害的发生,而且更容易实现蔬菜的周年均衡供应。此外,还可以将工厂化无菌基质育苗与大棚栽培结合起来,实现高效快速的产出,这样不仅使人力减为原来的1/15,而且使草虫害大大减少,种植效率提高的同时,生产成本也降低[4]。
3.5 加强营销管理
市场开发与企业的营销管理有着直接的关系。从目前有机市场开发不足的情况来看,企业首先要树立市场营销观念,对人们消费和不消费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市场细分,对不同的细分市场进行针对性地说服和促销;其次是要做品牌营销,特别要注意在推广品牌的同时,更要注重品牌信誉的树立和品牌形象的塑造;第三,要加大推广的力度和广度,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有机蔬菜,并培养消费兴趣,在继续开发本地市场的同时逐步开拓外地市场。
参考文献
[1] 李崇光,包玉泽.我国蔬菜产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J].中国蔬菜,2010(15):1-5.
[2] 解卫华,肖兴基,罗羽洧.国外有机蔬菜发展现状与启示[J].中国蔬菜,2009(15):1-5.
[3] 周国林,林处发,刘明.武汉市有机蔬菜发展现状及思路[J].长江蔬菜,2010(13):1-4.
关键词:有机蔬菜、种植技术研究、种植问题。
中图分类号:S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632055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养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么市场对有机蔬菜的需求量就更大了,这给有机蔬菜的种植带了很大的挑战,未来有机蔬菜种植要在保证蔬菜绿色无公害的基础上,增加区域内的种植面积,提高蔬菜产量。
1 发展有机蔬菜种植的必要性和种植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截止上一次的人口大普查,我国的人口总量已经达到14亿,有机蔬菜的市场前景是非常广阔的,目前,我国在有机蔬菜种植技术这块还是比较成熟,但是,在管理监督、实施方面还比较欠缺。
1.1 发展有机蔬菜种植技术的必然性
与传统的蔬菜种植技术相比,有机蔬菜种植技术有着市场需求上的优势,而正是因为有机蔬菜的市场需求量大,对有机蔬菜种植技术的普及度要求高就非常高,那么未来的有机蔬菜种植技术将更加有针对性和区域区分,不同地区、不同蔬菜品种的有机蔬菜种植技术都不一样,不会像目前那么笼统,其发展的必然性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
1.1.1 可持续发展道路要求我们必须改革发展有机蔬菜种植技术
我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要求蔬菜的种植也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传统蔬菜种植技术已经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了,必须要改革传统的蔬菜种植技术,大力发展有机蔬菜种植技术,进行无公害种植,提高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蔬菜的种植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满足消费者的要求。
1.1.2 市场要求发展有机蔬菜种植技术
现代社会,人民对生活质量要求更加的高了,对养生食品越来越关注,生产和销售更加健康的蔬菜才能符合市场要求,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有机蔬菜种植技术,生产出更加绿色的蔬菜。
1.2 有机蔬菜种植现状
我国在有机蔬菜种植技术研究上成果繁多,但对种植技术的运用、普及,以及对蔬菜有机种植的过程还缺少监督管理,其种植现状主要如下。
1.2.1 成果推广不到位
对有机蔬菜种植技术推广不到位主要是推广资金不足以及个人思想狭隘的影响,一项有机蔬菜种植技术从研发到推广要经过不断的实验和科学推理才能投入市场,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资金问题,相关的种植设备无法落实,加之一些人狭隘的思想,技术成果难以实现共享。
1.2.2 种植监督管理不到位
在有机蔬菜的种植过程中,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还要加强技术落实监督管理,抽查有机种蔬菜种植是否符合规范,定期的抽查蔬菜质量,检测其中的有害物质残留,对于不符合要求的蔬菜坚决不予颁发有机蔬菜标志,不允许以有机蔬菜名称上市销售,但目前的有机蔬菜种植在这一块做得还不够好。
2 发展有机蔬菜种植技术的优势
发展有机蔬菜种植的必要性没决定了其发展的优势,其优势主要有2点。
2.1 起步晚、发展快
我国有机蔬菜种植概念发起较晚,但是其发展速度却是非常迅速的,目前,我国的有机蔬菜不仅仅供应国内市场,还销售到了亚洲、欧美地区的一些国家,有机蔬菜的市场需求大,愿意进入行业发展的人就多。
2.2 有机蔬菜技术普及平民化
由于有机蔬菜种植的土壤质量要求高,因此其种植的地区都是一些没有过度开发的农村地区,所以,有机蔬菜的种植技术比较平民化。
3 如何规范发展有机蔬菜种植技术。
蔬菜的种植包括选种、育苗、入土栽培、生长期管理、收获期管理等几个步骤,对有机蔬菜种植技术的管理和革新也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3.1 有机蔬菜选种
有机蔬菜的选种一定要选择非转基因蔬菜的种子,种子是不能用化学物质处理的,还要选择抗病害能力强的种子,只有这样的种子才能符合有机蔬菜的种植要求。在后期的培植管理过程中,使用这样的蔬菜种子抗病害能力强,对土地的适应性强,不容易生病,那么对蔬菜进行杀虫抗病喷洒的农药剂量就会大大的降低,由于选择时没有采用药物对种子进行处理,也会从根源保证蔬菜的绿色无公害。
3.2 严格把关种植基地选址
有机蔬菜的种植基地一定是要在青山环绕、绿水环抱的地区,不能选在土地过度开发或称近期内使用过农药的地方。在选之前,需要严格考察备用地区的土壤质量,检测其中的农药残留和有害物质,实地考察种植基地周边地区的环境情况,检测周边的河流水质是否无污染,周边是否有大型工厂分布,人类居住污染大不大等等,总之除了要考虑种植基地周围的情况,还要考察基地周围50公里内的环境条件,确保蔬菜种植使用的灌溉用水、生长土壤、呼吸作用的空气都要符合有机蔬菜的生产要求。
3.3 生长期管理技术
由于土壤种植的不确定因素非常多,土壤中的物质成分可控性非常低,因此,我们研究了水上蔬菜栽培技术,水上蔬菜种植技术与传统的土壤种植相比可控性非常强,可以清楚的观察到蔬菜根茎的生长,观察蔬菜根茎是否有发霉、病变、虫害等等,便于及时实施治疗。不论是土壤种植还是水上种植,在蔬菜的生长周期管理中,严谨使用基因工程来提高蔬菜产量,遵循蔬菜的自然是生长规律,结合光、温、水三要素为蔬菜的自然生长创造有利条件。
3.4 施肥管理
有机蔬菜的施肥一定选用的是有机肥,所谓有机肥就是非化学物质合成的肥料,有机肥运用可以是人类粪便、动物粪便、秸秆腐烂物、草木灰等等,在收获蔬菜的时候可以实行“秸秆还田”,也就是将蔬菜的根系,以及剔除下来的部分均匀的填埋在土里,再在土壤里养殖蚯蚓,一个是起到酥松土壤的作用,另一个方面就是让蚯蚓吃食这些根茎、废叶,将其转化为肥料,排除到土壤里;科学控制施肥量,根据植物的生长需求进行施肥;使用发酵肥,发酵肥是经过非化学成分介入的化学发酵肥料,这样的肥料有机物质充足,利于蔬菜吸收,你能够降低肥料成本;巧施追肥,有机蔬菜的施肥要灌溉、土壤养护与施肥共同进行,在蔬菜的不同生长周期对这三项工作进行调度,根据生长需求量,采用不同的肥料,可以是生物肥料、粪尿肥料、干肥、湿肥、熟肥等等,灵活搭配使用。
3.5 病虫害防治
有机蔬菜的病虫害防治从选种和培土的时候就开始了,那么后期病虫害防治就简单多了,主要以“防”为主,以“治”为辅。
3.5.1 虫害防治
有机蔬菜的虫害防治可以采用人工防治和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人工防治很简单就是人工除虫,检查蔬菜叶表的害虫,人工摘除;人物防治技术喂养一些常见蔬菜害虫的天敌,例如青蛙、瓢虫、蜻蜓等等,特别是放养青蛙,他除了可以捕食害虫以外,还能增加农民收益;物理防治就是根据害虫的习性放置诱捕器,或者给害虫制造产床,引诱他们在此产卵繁衍,然后将其一举歼灭。
3.5.2 病害防治
有机蔬菜的病害防治可以使用石灰粉、硫磺等物质,另外还可采取无公害,含量要求达标的一些植物、药剂进行病害防治,例如,在基地周边种植小叶桉,小叶桉树能够释放氨气等物质,阻挡有害细菌滋生,同时也能抵御害虫。
4 结语
有机蔬菜绿色无公害,有利于人民的身体健康,是广受人民青睐的蔬菜品种,由于有机种植的条件高、技术高,市场需求量大等原因,有机蔬菜的种植技术还有待提高,在未来,有机蔬菜的种植技术会更加趋向与操作简单、低成本、适用范围广、高产量种植发展,增加市场的供应量,降低生产销售成本,逐渐称为大众消费水平,我们相信,会有更过的资金和人力注入有机蔬菜种植技术研发推广中。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冬春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贵州册亨
册亨县位于贵州西南部,地处东经105°27′~106°12′,北纬24°38′~25°19′,为珠江上游南、北盘江两大支流的夹角地带,东与望谟县毗邻,东北抵贞丰县,南与广西毗邻,西南与安龙县接壤。南昆铁路和汕昆高速穿越境内,交通便利。海拔375~1 633 m,年平均气温19.2 ℃,年平均降雨量1 300 mm,享有贵州省“天然温室”之称[1],全县耕地面积1.54万hm2。
1产业发展现状
册亨大都是低热河谷区,适宜进行冬春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生产。册亨冬春反季节蔬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截至目前,种植面积达到3 333.33 hm2,年产优质蔬菜13万t,外销优质蔬菜12.7万t,是贵州省重要的“早熟蔬菜外销”基地,是“贵州早熟蔬菜之乡”。每年都以133.33~200.00 hm2的面积扩展,而且该县的主栽品种都已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
2存在的问题
2.1生产设施条件简陋,避灾抗灾能力弱
蔬菜生产对温、光、水要求颇高,如没有一定的设施,很难达到优质高产及提高蔬菜的附加值。因缺乏投入,缺少必需的生产设施,部分地块只能靠天吃饭。此外,册亨县处于自然灾害频发区,自然灾害对蔬菜生产的威胁更为突出,尤其是册亨县大部分蔬菜生产地处于山区,抗旱能力极弱,严重影响蔬菜种植的产量、质量、效益[3]。
2.2生产化程度较低,市场竞争力弱
由于农民承包地条块分割过细、插花地多,同时各农户种植愿望不同,土地流转难,造成种植分散,从而导致不利于生产管理,不利于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不利于蔬菜产业的发展等问题。
2.3蔬菜生产技术力量薄弱,与规模化生产发展不相适应
全县从事蔬菜技术工作的技术员较少,乡镇农技队伍中蔬菜技术人员被抽包村工作,其技术力量明显不足,难于开展蔬菜生产新技术、新品种引进的技术指导,与技术要求高、面广量大的蔬菜生产发展要求很不相适应。特别是许多蔬菜新产区既缺少技术熟练的菜农,又缺少从事蔬菜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造成蔬菜生产发展面临“瓶颈”。
2.4无蔬菜加工企业,产业延伸难
册亨县没有蔬菜加工企业,蔬菜的产后加工和市场拓展能力薄弱,产业延伸难。蔬菜是一种特殊商品,鲜嫩供应与储运之间矛盾突出。在生产量超过就近销售供应后,必须面向大城市,以拓展销售半径,同时采用冷藏、保鲜、加工等手段来延长蔬菜供应期,平衡市场供应。
2.5蔬菜生产连作障碍问题逐年加重
特色商品性蔬菜基地由于连年连作、种植模式单一,带来了病虫危害加剧、地力下降、肥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上升、产量和品质下降、经济效益下滑等诸多负面效应,严重影响了产业更进一步发展和农民增收。
3发展对策
3.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基地抗灾能力
蔬菜生产基地是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基础,是保证蔬菜质量、提高产量的重要保证。对规模较大及示范带动性强的基地要加强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对山区特色蔬菜基地,要重点提高抗旱抗灾能力,加快发展山地“微蓄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建设[3],扩大应用面积。引导山地蔬菜开展避雨栽培,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对老基地要加强改造,增加有机肥的施用,克服土壤板结,防止生产能力下降,同时要防止菜地污染。
3.2加速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为蔬菜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生产技术创新推广应用是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要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校及相关部门的合作,积极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力争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积极开展新技术引进推广工作,开展耕作创新,引进蔬菜生产良种良法,加快成果转化,实施科技发展战略,为册亨县蔬菜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要广泛开展技术培训,提高菜农科技素质,充分利用乡镇培训学校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同时根据生产季节和生产发展情况印发技术资料。加大开展蔬菜新品种引进与示范推广,加强山地“微蓄微灌”技术、频振式杀虫灯、性诱剂、生物农药、生物有机肥、缓解蔬菜连作障碍关键技术等蔬菜生态高效生产技术应用;大力研究推广绿色、有机蔬菜生产技术[4]。
3.3重点培育蔬菜加工龙头企业,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
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在蔬菜生产、加工及流通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各类市场主体投资蔬菜加工项目,开展产品分级整理、蔬菜保鲜冷藏和加工,兴建产地,购销市场和集散批发市场。按照市场的要求组织生产、销售,并形成相对稳定的利益机制,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技术、资金、信息等优势,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农村经济共同发展。按照做大、做强、做优的要求,培育和扶持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加工龙头、科技龙头企业,优先发展联结该地蔬菜生产基地、与广大菜农关系紧密、促进该县蔬菜出口创汇的龙头企业发展。
3.4实施标准化生产,推进品牌建设进程
在加强市场流通销售建设的同时,要增强品牌建设,品牌带来的效益是无法估量的。优质品牌产品是高质量、高信誉、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集中体现,是产品走向市场的重要“通行证”。切实加强蔬菜基地生产作业及产后加工全过程质量监控,实行动态管理,实施蔬菜标准化生产,指导蔬菜生产经营者建立田间管理档案和产销档案。从源头控制产品质量,加强培训和引导,提高菜农和蔬菜加工企业的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蔬菜集中连作种植区域及各类经济实体的蔬菜生产基地要规范用肥用药种类及数量,实现种植过程无害化。鼓励各类农业经济实体或服务组织创建企业品牌,强化品牌意识,制定并实施蔬菜生产企业标准,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产品的认证和加强品牌宣传工作。
3.5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发展优质生态型蔬菜生产
要充分发挥册亨县生态资源优势,重点培育以清洁生产和绿色、有机蔬菜为主导的生态蔬菜产业,使生态蔬菜产业成长为全县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要新支柱。积极搞好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建立生产、加工、贮存、运输全过程的质量保证和规范管理系统,促进绿色有机产品生产、环境标志的使用得到深入发展和推广。
4参考文献
[1] 崔德祥,李桂莲,王谋强,等.充分利用贵州天然空调优势大力发展夏秋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生产[J].农技服务,2003(3):4-6.
[2] 郑宗平.福安老区基点村种植反季节蔬菜农民得益[J].红土地,2006(7):48.
目 录
一、前言 3
二、调查计划 3
(一)调查目的 3
(二)调查对象 3
(三)调查方法 3
(四)调研时间 4
(五)调研地点 4
(六)调研计划 4
三、调研结果分析 4
(一)数据分析 4
(二)调研项目 5
(三)SWOT分析 7
(四)总结与建议 12
四、附件 13
一、前言
天蓝地绿生态农庄位于无锡市惠山区洛社镇张皋庄,该项目由无锡市天蓝地绿生态农庄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
农庄总设计面积1250亩,共分三期实施。农庄以“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为经营理念,以生态农业为轴心,依据生物链原理,把园区中的种植业、水产业、再生能源、水资源利用、农产品加工、销售、餐饮、住宿、旅游会议等产业构建成为相互依存,相互转换,互为资源的循环封闭系统,实现生态平衡,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产业模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以及“菜篮子”工程的实施,蔬菜产业发展迅猛,有机生态蔬菜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市场需求也在变大,需要挖掘更多的潜在消费者。无锡优越的自然资源适合发展有机生态农业,应该抓住机遇,开发有机生态蔬菜市场。为此我们公司对无锡市场做了一个关于有机生态蔬菜市场现状的调查。
二、调查计划
(一)调查目的
1、向市民宣传天蓝地绿的有机生态蔬菜,普及“食用有机生态蔬菜,惠及锡州子孙后代”的思想,做有机餐桌工程的建设者和推动者。
2、了解目前无锡蔬菜市场的现状,已制定一份合理的营销方案,吸引更多的人选择并食用天蓝地绿有机生态蔬菜,进一步提高产品知名度。
(二)调查对象
无锡市崇安区中大颐和湾小区居民 超市购物者
(三)调查方法
实地考察 问卷调卷
(四)调研时间 (五)调研地点
中大颐和湾 家乐福超市 沃尔玛超市
(六)调研计划
时间 负责人 任务 备注
3月18号~3月19号 全体组员 制订工作计划及工作进度安排表 全体成员讨论,陈娜娜编写 3月20号~3月21号 全体组员 问卷设计 助理编写 三、调研结果分析
(一)数据分析
1、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 3月21号~3月22号:中大颐和湾发放问卷。
3月23号:家乐福超市、沃尔玛超市发放问卷。
2、实地考察
走访地区:中大颐和湾小区、家乐福超市、沃尔玛超市
走访人员:中大颐和湾小区居民及物业负责人、超市购物者
走访时间:3月25号~3月28号
结果:根据销售人员走访调查了解到:很对消费者知道生态蔬菜,并愿意尝试购买,他们认为生态蔬菜健康营养,很多上班族很乐意送货上门这种服务。天蓝地绿生态蔬菜很少有人知道,消费者建议在小区宣传栏里进行广告宣传,加大广告力度,打响品牌。
(二)调研项目
1、购买行为调查
(1)消费者为何购买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及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用有机生态蔬菜已成为一种时尚健康的标志。为了家人和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关注有机产品,新鲜、安全营养、健康的生态蔬菜逐渐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据问卷调查显示:有63%常生活中有接触过绿色蔬菜、无公害蔬菜或有机蔬菜。有37%在接触的过程中有食用过有机蔬菜的经历,很多消费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会选择健康绿色的有机生态蔬菜。天蓝地绿生态蔬菜作为无锡市政府菜篮子工程的重点项目,也在积极地建设有机餐桌工程,普及有机生活方式,许多人都在积极的加入到有机生活中。
(2)消费者何时购买
对大部分的上班族会选择在下班后去大型的超市或小区附近的菜场购买蔬菜。有些人甚至没有时间去买蔬菜,有时会选择周末购买。他们会一次购买很多蔬菜放在家里,一般都会错过购买新鲜蔬菜的时间。导致蔬菜营养方面的流失,不利于家人的健康。
(3)消费者何处购买
据问卷调查显示:消费者平常购买蔬菜一般去超市或菜场(如右图)所示。有机生态蔬菜很少在周边的菜场出售,主要在一些大型超市出售,在有机蔬菜直营店也可购买到,价格比普通的蔬菜贵。现在大部分消费者主要在菜场或超市里购买普通蔬菜或精品蔬菜。目前有机生态蔬菜的销售渠道还不够广泛。
2、影响因素调查
(1)影响消费者购买考虑的最主要因素
在消费者对有机生态蔬菜只是初步了解的情况下,价格是制约消费者购买时考虑的最主要的因素,同时消费者会关心蔬菜的新鲜程度、是否安全健康营养,购买地点是否能方便地购买到新鲜的蔬菜(如左图)所示。上班族对时间也有特殊的要求。对有机生态蔬菜,消费者会注重蔬菜是否使用的是有机无污染的肥料。一个好的品牌对销售也有很大的帮助。相应的售后服务对上班族也是有很大的吸引力。
(2)销售人员对消费者购买的影响
销售人有必要向消费者传达有机生活的观念,努力传播“食用有机生态蔬菜,惠及锡州子孙后代”的思想。销售人员的宣传是很有必要的,对于不了解有机生态蔬菜的消费群体是更有必要的,对有了解的群体更是起到强化的作用。对于销售会有一定的作用。销售人员的态度对消费者购买行为有一定影响,要发挥销售人员正确的销售促进作用。
(3)品牌对消费者购买的影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人开始追求产品的品牌。品牌代表一个公司产品品质的保证。经调查,有部分人还是很注重产品的品牌的。公司有必要塑造产品的品牌。相应的产品宣传和品牌推广活动是很有必要的。要通过完善自身的企业文化和保证产品质量,在一定的时间内打响产品的品牌,促进产品销售。
(4)价格对消费者购买的影响
价格一直是影响产品销售的主要原因。价格是企业赢得利益的部分。同时价格也是制约产品销售的因素。消费者会因为价格而放弃购买产品。制定一个合理的价格是很重要的。选择消费者在能接受的范围去制定价格。据问卷调查显示:消费者在购买蔬菜是很关注价格情况,我们的价格还是在消费者能够接受的范围内。
3、广告因素调查
(1)消费者获取天蓝地绿生态蔬菜信息的主要渠道
我们通过和无锡音乐台合作,免费送有机生态蔬菜给获奖听众品尝。同时我们在周末会去各大小区散发传单和免费送蔬菜。也会做些活动宣传天蓝地绿的有机生态蔬菜。也会组织意向客户去参观天蓝地绿的生态农庄。还有一部分是通过朋友或邻居介绍,因此对天蓝地绿有机生态蔬菜有了解。
(三)SWOT分析
1、优势
(1) Price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有机食品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市场需求也就越来越大, 据实地调查显示:消费者在购买蔬菜时价格是他们很看重的要素。他们在平常生活中偶尔吃生态蔬菜,因为价格相对较贵。 天蓝地绿生态蔬菜在价格比普通的蔬菜每斤贵的不是很多,也是其优势所在。还可以享受配送上门的超值服务。据对中大颐和湾实地调查了解到,中大是一个中高档小区,里面的消费者他们有能力购买生态蔬菜,他们认为我们的蔬菜相比市场上的蔬菜价格上相对便宜,而且提供配送,比较方便。因此我们的有机生态蔬菜的价格还是可以被中高档小区居民接受的。
(2)Place
据实地调查了解到很多消费者在选择有机蔬菜时会考虑到地区因素,我们的农庄就在无锡本地,这样可以保证蔬菜的新鲜安全,营养价值高,可以方便快捷及时的把新鲜蔬菜配送到您的餐桌,向大型超市里的有机蔬菜都是从外地运过来的,在运输途中营养会有所流失,而且为了保证他们的新鲜,会对蔬菜进行洒水,导致蔬菜不新鲜,营养价值不高。蔬菜是人们每天必需食用的,消费者平常购买蔬菜一般去超市或菜场,对于一些工作的人来说,白天是没有时间买菜。配送上门服务就可以解决他们买菜的时间问题。及时、快捷的将新鲜的蔬菜配送到客户的餐桌。因此我们的这项服务可以吸引一部份消费者选择天蓝地绿的有机生态蔬菜。
(3)Product
据实地调查了解到消费者在选择有机蔬菜时最注重的是新鲜程度和安全。A、科学管理优势
天蓝地绿生态蔬菜有一套科学的种植管理体系,主要指种植过程、采收加工、物流配送等几个环节的严格管理,保证产品在各个环节都做到零污染,真正体现有机生态的理念。
B、种植体系优势
采用防虫网、捕虫器、黄粘板等物理防虫措施,杜绝化学农药的使用,保证“无农残”。
采用有机肥、农家肥等生物肥料,杜绝化肥的使用,保证“无化残”。
种植时令蔬菜,杜绝激素的使用,保证“无激残”。
C、品质承诺
我们有一套蔬菜追踪服务系统,就是利用电话、网扫描仪等工具,通过条形码对产品进行追踪,可以追踪到产品的来产品种植工序及采收加工过程,让消费者真正的了解到它的品质及其有机健康的原因。通过这个系统,消费者明白了我们的产品品质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触摸到的。
D、品种多样性
我们提供的蔬菜包括稀有菜品、常规菜品,品种丰富齐全,能满 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我们每周会为您配送两次蔬菜,每次配送5-6个品种,一次约合6--9斤,平均每天两斤,满足了家庭每天所需的蔬菜量。
我们农庄还提供蔬菜礼盒、草禽蛋礼盒、五谷杂粮礼盒,是走亲访友、的单
位福利的最佳选择。
E、膳食指导服务
根据农庄配送的蔬菜品种,同时还带给您一份温暖、健康的菜谱推荐(包括菜的的营养价值、适用人群、食疗作用、菜肴做法推荐),全方位为您的健康服务。
F、蔬菜追踪系统服务
为您增加了一道保险,我们称其为第六险。常规的蔬菜吃了以后,若有健康上面的问题,谁负责?我想只有消费者承担,而我们的蔬菜有了追踪系统就等于有了“身份证”,可以将责任落实到公司甚至是责任人。同时为您了解蔬菜的安全种植过程也提供了参考,让你买的放心,吃的更放心!
G、一站式服务
客户咨询服务:专职的客服人员时刻为您答疑解惑
农庄体验服务:成为我们的会员后,不仅可以吃到有机的生态蔬菜,还可以不定期的体验到更多的有机生活,比如:亲子游、田园劳动、鱼塘垂钓、瓜果采摘等有趣活动。
这就说明:在产品的品质方面,天蓝地绿的有机生态蔬菜相对普通的蔬菜占有很大的优势。消费者会从健康的角度考虑会选择我们的产品。
(4)promotion
配送上门服务, 及时、快捷的将新鲜的蔬菜配送到您的餐桌,提供点对点的服务。所有配送的蔬菜,自然干处理,不泡水,营养流失小,将蔬菜的营养价值最大化配送到餐桌。
我们还为客户提供一个月398元的生态蔬菜上门体验送100元的农庄现金抵用卷,同时还可以玩转农庄(竹园烧烤、越野体验、菜园采菜、鱼塘垂钓、餐厅就餐、桃园住宿)。平时我们还开展活动组织意向顾客免费游玩生态农庄,亲身体验我们的有机生态蔬菜生产和加工的环境以及配送的过程。因此,对于初次体验的意向客户还是有很大优惠的。一个月的适用体验,可以让客户享受到我们的超值的服务,实现双赢,并有机会实现双方的长期的订单合作。
关键词: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农业投入品管理
中图分类号:X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9-0254-01
蔬菜作为日常生活的主要食品,其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甚至危及子孙后代。以蔬菜农残为主的农产品质量问题的综合治理势在必行,将对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农产品增值,市场流通,农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 蔬菜农药残留现状
蔬菜残留农药,是指蔬菜在喷施农药后残留在蔬菜表面的农药及有毒代谢物、降解转化产物和反应杂质的总称。蔬菜大多数生长期短,病虫害比较严重,种植过程中需多次施药,加上施药后采摘间隔短,造成蔬菜残留农药过量不可避免。常见的残留农药的品种:主要是有机磷农药和氨基甲酸酯农药,如氧化乐果、乐果、马拉硫磷、甲胺磷、久效磷、倍硫磷、百克威、抗芽威和西维因等。目前我国农药年用量为80-100万吨,居世界首位。其中剧毒的有机磷类农药年使用量约占70%,毫克级的有机磷类农药即可致人畜于死地。当农药残留在人体中达到一定的数量,不为人体所分解时,将无法避免地发生各种病变。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在食物中毒中,由农药残留引起的所占比例越来越高。由农药引起的中毒死亡人数占总中毒死亡人数的20%左右,2003年以来,山东省滨城区开始对上市蔬菜的农药残留情况进行抽检,抽检蔬菜样品的总合格率为87.5%。但因季节、蔬菜品种的不同,其抽检合格率存在明显差异。如芹菜、油菜、白菜等叶菜类蔬菜,夏天检测合格率仅为50%左右。胆碱酯酶(破坏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阻碍神经冲动传导)是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等剧毒农药引起人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抑制率高达92.3%(合格为70%)。从检测结果来看,农产品农药残留污染问题严重。
2 农药残留超标的根本原因
(1)违禁农药大量使用。多数蔬菜种植者法律意识淡薄,仅注重剧毒农药的药效,仍然继续使用国家已明令禁止使用的如甲胺磷、呋喃丹等高毒高残留农药,导致蔬菜农残超标。据不完全统计,沈阳市2003年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量在2200吨以上,其中甲胺磷2000吨,呋喃丹150吨,另外不定期有敌敌畏,甲基1605,杀虫醚等高毒高残留农药大量使用,近两年用量还在持续增长。而一些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却难以得到推广。
(2)生产环节监管不利。农民对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和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以及农药性质,如高毒、剧毒、内吸等特性缺乏了解,而随意加大使用剂量,甚至超范围使用。还有一些菜农在经济利益驱动下,违反国家有关规定,随意在蔬菜、水果等作物上使用国家明文禁止使用的高毒、剧毒农药,致使蔬菜中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而导致食菜性食物中毒事故时有发生,除了检测外,政府没有其他的手段对生产过程的监控。
(3)农药市场管理有漏洞。有些农药如对硫磷是2004年5月份农业部公布的蔬菜区禁用农药,可以在大田作物上使用。市场销售的很多农药是多种成分的,标签上没有直接标注“对硫磷”名称但本身含有的农药,使用后会导致所产蔬菜中此成分农药超标。这是农药市场管理中的一个很大的难题。
(4)生产方式落后,质量控制难度大。药残超标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落后的生产方式造成的。目前有规模的蔬菜和葡萄生产基地,大部分还没有建立规范的质量检测服务机构,农民外销产品还是凭经验和运气去闯。其次,在药品检测存在难度,由于药残检测消耗大,且不能向农民收费,检测机构的检测费用负担严重。
(5)优质蔬菜难以实现优价,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优质的蔬菜如绿色食品、无公害蔬菜等,由于其生产方式所决定,产品的质量提高但产量下降,必须有较高的价格来确保农民的利益。由于市场体系尚不规范,法制不够健全,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生产、经营者违规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假冒绿色食品等现象,使得市场经营中无序现象,无产地,无商标,无质量认证的产品时常能够见到,混淆了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识,使得损害了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
3 应对措施
(1)进一步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实行倒追究制度。打击禁用农药的违法使用和限用农药超范围使用的违法行为,净化市场,保证农产品生产安全。要采取禁用农药流向登记制度和农药违法使用可追溯制度以及农户田间管理档案登记制度。即:通过国家和市例行抽检,发现农药超标,要进行倒追究制度, 要求农药经营企业必须按照法律法规
要求加强企业管理,对违规经营的企业,一经查出,严惩不怠。同时,还试行农药经营企业信用评比制度,对信誉好的企业以政府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名义给企业挂信誉牌匾,引导农民到信用好的企业购药。并结合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建立有效的控制流通领域药残的措施。
(2)加大对农药、兽药使用环节监督力度。在蔬菜生产方面建立基地档案管理制度,建议在蔬菜生产区推行联户联保制度和生产违法举报制度,每年拿出一定资金作为奖励基金,通过与基层签订责任目标,落实责任制,并根据管理结果进行奖惩,以此调动基层组织和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农业检测系统的建设,配备必要的设备;建立有效的控制流通领域蔬菜农药残留的措施;加大对农药使用环节监督力度,完善用药记录制度。
(3)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评比活动。以政府名义,对蔬菜生产基地进行抽检,通过抽检,对全市蔬菜生产基地进行评比,排出名次,并向全市通报,作为年底评选先进的重要指标。对农药残留超标的原因进行追查,堵住违禁农药流入基地的渠道。并通过检验结果追查农药来源,由此打击违法销售农药的不法商人。同时,要将检测结果在媒体进行公布,对那些管理不利,连续两次出现农药残留超标的基地,取缔无公害生产基地资格。
(4)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技术培训。针对农民生产方式落后,对新技术不能及时运用于生产的问题,下一步要加大宣传培训力度,一是将国家禁限用农药、兽药名录和新的生产管理技术印发到农户和生产经营单位。二是加大培训力度。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和国家有关规定的培训班办到乡村,消灭死角,做到家喻户晓。
(5)加大投入力度,增加检测密度。蔬菜产区的质量管理,必须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工作力度,而这些机构是公益性、非营利性的技术机构,没有资金保障,就难以把检测工作开展好,所以必须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增加检测的密度,确保检测工作作好。
参考文献
[1]杨江龙,刘拉平,李岚.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研究及对策[J]. 环境污染与防治,2003,(06).
[2]孙慧,姜慧梅,黄金金,樊聪明,谢炯炯,顾黄辉.谢燕萍海门市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情况调查[J].现代农业,2006,(10).
[3]杨建国,谈桂权,黄久红市售蔬菜有机磷农药残留调查[J].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4,(02).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循环经济理念,加快推进蔬菜产业清洁生产和尾菜综合利用,为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工作目标
通过3--5年的努力,在主要蔬菜生产区,向蔬菜种植户、蔬菜集散市场、蔬菜储藏及购销加工企业推广经济实用的尾菜处理利用方式和技术,使尾菜处理率达到85%以上,有效解决尾菜污染问题。
三、主要措施
1、开展尾菜生物堆肥发酵试验推广。在等蔬菜生产集中区,引进先进的复式发酵生物菌群,进行生物堆肥发酵试验。利用微生物之间共生、寄生等相互作用,利用有机物料高温快速连续发酵和综合除臭技术,将尾菜“标准化”发酵处理,通过对发酵过程中有机物含量、含水率、温度、碳氮比等进行有效的控制及调节,按平衡施肥原理进行配方,处理尾菜。
2、开展尾菜沤肥技术试验推广。在蔬菜生产分散区,建设沤肥池,利用尾菜沤制有机肥,将尾菜还田。
3、鼓励、引导企业建设尾菜处理生产线,生产蔬菜粉及动物饲料等产品。选择1—2个示范点,示范生产,示范食用,逐步推广。
4、加强蔬菜集散市场、仓库、企业环境管理,严禁随意弃置尾菜。按照“谁生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对未进行环评审批和环保“三同时”(建设项目的环保设施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验收的市场、仓库、企业,一律限期整改,补充建设尾菜处理设施,督促尾菜无害化处理。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宣传。充分运用电视、网络、宣传标语等宣传媒介,大力宣传尾菜污染的危害和资源化利用的好处,以及尾菜处理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特别是在蔬菜种植千亩以上的片区要加强宣传力度。
(二)加强领导。为保证工作成效,县上成立以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农牧部门负责人为副组长,县直有关部门、各乡镇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强化监督检查,督促任务落实。
关键词: 蔬菜产业;现状;对策;黑龙江逊克
逊克县位于黑龙江北部,是国家一类口岸县,也是商品粮基地县,发展蔬菜产业,扩大对俄罗斯蔬菜出口贸易,具有地缘优势。逊克县地型地貌多样,气候适宜,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丰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蔬菜需求量猛增,发展蔬菜产业具有广阔的前景。近年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逊克县种植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由过去单一的大豆,调整优化为蔬菜、大豆、小麦,蔬菜产业已成为广大农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因此,要正确分析蔬菜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引导农民科学种植蔬菜,以提高蔬菜品质,扩大蔬菜品种及种植面积,提高蔬菜生产的经济效益。
1蔬菜产业现状及特点
1.1基地建设日见成效
2008年全县重点扶持的5家蔬菜产业,建立生产基地2 000hm2,带动农户1 000户。全县大力发展蔬菜大棚,连片规模种植,蔬菜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产量、质量也随之提高,共建200个蔬菜大棚,种植反时令、无公害、名特优新品种的各类蔬菜、瓜果。兴建了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引进种植荷兰辣椒、韩国黑龙长茄、美国西芹等优质高效蔬菜新品种,通过示范园的带动,不仅提高了蔬菜产区的生产效益,而且增强了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1.2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全县生产和销售的蔬菜种类达到40多种,常年均衡供应能力增强,基本上做到了“淡季不淡,旺季不烂”。蔬菜品种的日益丰富,蔬菜内部结构日益优化。保健、益智、延寿的野生蔬菜得到了大面积的开发,荷兰豆、生菜、绿化菜、紫甘蓝、樱桃番茄等几十种洋菜得到了进一步开发利用,居民菜蓝子日益丰富。
1.3市场体系初步建立
全县各乡镇建立批发市场,培育种菜专业户,为蔬菜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大力培养农民经纪人,针对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的状况,组织村民赴外地学习取经,熟悉市场,了解行情,拓宽蔬菜流通渠道,仅2008年销售蔬菜3.25万吨,年产值达3 250万元。
1.4新技术应用和推广力度加大
依靠科学技术、增加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是提高蔬菜产量、改善品种质量和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一是加快蔬菜品种更新换代,积极引进、推广和应用新品种、新技术;二是推广农膜、新型温室、节水灌溉、生物防治等实用技术,2008年蔬菜农膜覆盖面积133hm2,比上年增加1.55%;三是举办蔬菜技术培训班,建立蔬菜高效示范区,推进蔬菜产业的发展;四是推广配方施肥技术,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增加高科技生物肥料、稀土微肥、有机肥的施用量。
2存在问题
2.1生产经营粗放,产量质量不高
1998~2008年全县蔬菜产量和播种面积分别增长4.51%和4.17%。产值增长5.02%,单位面积的产值年平均增长仅0.2%。全县蔬菜品种不多,但大宗菜、低档菜品种面积大,而名优新品种、高档精细面积小,没有形成质量优势和规模优势。大部分地区以传统耕作为主,管理粗放,产量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同时,菜农素质差、劳动生产率低下,严重影响蔬菜产量、质量,降低了商品价值。
2.2市场信息不灵,流通不畅
蔬菜是鲜嫩产品,价格多变,供求矛盾转化快,产销价格、信息应及时汇总、交流才能实现宏观指导。全县市场发育程度、流通秩序和信息服务等还不够完善,批发零售市场基础设施落后,信息不灵,渠道不畅,影响批量外销。不仅影响菜农的经济效益,同时也造成生产资料及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2.3安全生产意识不强,蔬菜产品仍有污染
在蔬菜生产上滥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过量施用激素、化学肥料及工业“三废”污染而导致蔬菜中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的现象仍然存在。
2.4扶持力度不够,资金投放不足
蔬菜生产主要靠农户自身投入,多数菜地基础设施不配套,日光温室、大棚等设施简陋,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蔬菜生产基本处于粗放经营状态。与此同时,蔬菜的科研推广、市场流通、深加工等发展缺乏物质支撑,优惠政策、资金扶持不到位,直接影响了蔬菜产业发展后劲。
2.5投工投肥少(特别是有机肥),耕作管理粗放
由于种植蔬菜的面积大,有机肥少,化肥用量多,造成土壤板结,土壤的理化性状差,耕作管理粗放,主要表现在整地质量差,不舍得投入,管理跟不上,影响蔬菜的产量。
3蔬菜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及对策
逊克县蔬菜产业发展思路是:立足资源优势,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学为依托,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争创地方名优特色菜,推进蔬菜产业发展。
3.1依靠科技,实施蔬菜品牌战略,全面提高产品质量
一是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建立蔬菜技术推广站,配备1~2名技术员,加强对菜农的技术培训,提高种植水平;二是加快拱棚、日光温室、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推广绿色蔬菜生产技术,提高产品品牌;三是重视新品种的培育和引进,尽快筛选出逊克县的拳头品种,形成地方特色菜;四是加大贮藏保鲜研究,改进优化贮藏设施,延长贮藏保鲜期,实现市场均衡供应。
3.2增强加工转化能力,提高产业信息化水平
只有加工转化,才能促进蔬菜产品增值。而加工转化一直是逊克县蔬菜产业的薄弱环节,因采后处理跟不上,全县鲜菜综合损耗率高达20%,蔬菜产业综合效益流失巨大。因此,要大力发展龙头蔬菜加工企业,拓宽出口。一是优化蔬菜加工企业,改善蔬菜加工“小、散、粗”的状况,重点突破加工、保鲜、贮运的薄弱环节,促进生产与加工、保鲜、贮运的同步发展;二是走产、学、研与企业联合的路子,创出精品名牌;三是增强名牌意识,将产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出口优势。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循环经济理念,加快推进蔬菜产业清洁生产和尾菜综合利用,为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工作目标
通过3--5年的努力,在主要蔬菜生产区,向蔬菜种植户、蔬菜集散市场、蔬菜储藏及购销加工企业推广经济实用的尾菜处理利用方式和技术,使尾菜处理率达到85%以上,有效解决尾菜污染问题。
三、主要措施
1、开展尾菜生物堆肥发酵试验推广。在平堡、北湾、东湾、乌兰、刘川、大芦等蔬菜生产集中区,引进先进的复式发酵生物菌群,进行生物堆肥发酵试验。利用微生物之间共生、寄生等相互作用,利用有机物料高温快速连续发酵和综合除臭技术,将尾菜“标准化”发酵处理,通过对发酵过程中有机物含量、含水率、温度、碳氮比等进行有效的控制及调节,按平衡施肥原理进行配方,处理尾菜。
2、开展尾菜沤肥技术试验推广。在蔬菜生产分散区,建设沤肥池,利用尾菜沤制有机肥,将尾菜还田。
3、鼓励、引导企业建设尾菜处理生产线,生产蔬菜粉及动物饲料等产品。选择1—2个示范点,示范生产,示范食用,逐步推广。
4、加强蔬菜集散市场、仓库、企业环境管理,严禁随意弃置尾菜。按照“谁生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对未进行环评审批和环保“三同时”(建设项目的环保设施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验收的市场、仓库、企业,一律限期整改,补充建设尾菜处理设施,督促尾菜无害化处理。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宣传。充分运用电视、网络、宣传标语等宣传媒介,大力宣传尾菜污染的危害和资源化利用的好处,以及尾菜处理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特别是在蔬菜种植千亩以上的片区要加强宣传力度。
(二)加强领导。为保证工作成效,县上成立以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农牧部门负责人为副组长,县直有关部门、各乡镇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强化监督检查,督促任务落实。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高级顾问刘玉凯指出,农业生产是食品安全源头控制的重要关口,在中国发展有机农业,开发有机食品,对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有机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增长迅速。据统计,2012年有机产品在全世界市场销售额已超过600亿美元。随着食品安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有机食品正在从概念逐渐走上餐桌。
有机蔬菜,是指来自有机农业生产体系,生产过程严格按照国际有机生产规程,不使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化学合成物质,不使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采取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维持农业生态系统持续稳定,经过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审查并颁发证书的蔬菜产品。
我国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产业经过了10多年的发展,其消费额以每年30%-50%的速度递增,目前的消费渠道仅通过网络采购及超市销售点销售。
因有机食材的价格比普通蔬菜高20%-50%,所以身为传统食材消费主体的餐饮企业在试图采用有机食材时,都因成本太高而放弃。
中国人的饮食习惯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发生了转变,由最初的温饱型到吃好型再到如今的返璞归真型。基于这种转变,餐饮企业也在适应着食客的需求,在这种返璞归真的味觉诉求里,突出有机食材更为出色的香味、营养价值及感官效果,保证食品安全。
北京长富宫饭店是北京为数不多使用有机食材的餐饮企业之一。谈及选用有机食材的初衷,长富宫饭店市场推广部经理马志明说:“如今,食品健康是大家非常关注的话题,人们就餐时已经不是一味地追求奢华,而是追求健康和品位,这是一种趋势。而采用有机食材,恰恰满足了食客们的这种诉求。打造北京餐饮业的一片净土,为食客提供安全的饮食是我们企业的宗旨。”
长富宫饭店中餐厅厨师长王国培告知记者:“有机食材不只追求健康,还要保留原味。我们可以从有机食材中吃到食物本身的味道,正如长富宫一道简单的苦瓜炒蛋,撒一点盐,苦瓜的苦涩脆爽融入鸡蛋的鲜香,入口后便是最原始纯真的味道。”据了解,餐厅内食客对于这种自然、健康的有机菜很是受用,也赢得了不少的回头客。
长富宫饭店沿袭了日本人在管理上的细致、谨慎,马志明向记者陈述了长富宫日方负责人反馈回来的一个细节:“在日本,进加工间门之前一定要将手洗干净,需要用手去感触门,如果手不干净,加工间门是打不开的。”
如今有机食材价格令人咋舌,记者探究这价高直上的奥秘了解到,业内人士曾算过,首先是人力投入,人工除草等花费;其次是产量,有机蔬菜在生长过程中要遵循自然生长规律,生长时间长,亩产量低;第三是“有机认证费”,有机农业所占土地需要环境认证费,每种蔬菜成熟后也需要不菲的认证费用。
对此,马志明告诉《经济》记者:“现在投入有机食材成本虽然高出普通食材一大截,但采用从种植源头采购进货,价格相对来说比市面上直营的有机蔬菜要低,能被大众所接受。”
有机食品不但价格贵,市场供应商还良莠不齐,有的产品夹杂着利用普通食品冒充有机食品的做法。
对于这种现状,长富宫餐饮部副部长陈应军对记者说:“所谓健康就是要从源头做起,严把进货渠道。什么样的食材是所需的、健康的,仔细把握每一个环节。在择选供应商时,要选择有品质和品牌保证的大型公司,合作前要看它的检测报告、认证以及权威部门检测盖章是否齐全。”
关键词:和龙市蔬菜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001-1
1 和龙市蔬菜发展现状
1.1 蔬菜品种和产量
蔬菜生产种植品种达50多种,蔬菜总产量7708万公斤,其中马铃薯、元葱年均外销1600万公斤。日光温室、大棚生产面积达到104公顷,但是反季蔬菜生产面积仅50公顷,产量200万公斤左右,仅供补充冬春两季市场供应的5%。
1.2 蔬菜产区分布
头道镇、八家子镇、龙城镇应季菜占整个和龙市场的95%,其他镇及各厂矿企业占5%。龙城镇和头道镇大部分应季菜在和龙市内销售,其余销往周边乡镇,八家子镇应季蔬菜基本在镇内销售。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市各镇、村蔬菜生产基地集中连片但规模小,蔬菜种植集中区棚室建设零散,集约化经营功能较弱。反季节蔬菜生产区主要集中在温和、温凉半湿润气候区。我市设施蔬菜生产分为大棚和日光温室两大类,仅占近郊菜田种植面积的25%,其中大棚所占比重较大。
1.3 蔬菜种植效益
露地菜每亩纯收入在2000-3000元;大棚一般每年二茬,亩纯收入在6000-8000元;日光温室每年二茬亩,纯收入在18000-20000元。据统计,2010年全市三大粮食作物总面积25524公顷,总收入20175万元,菜薯总面积1927公顷,总收入达7862万元,菜薯种植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7.5%,收入占粮食作物收入的39%。蔬菜种植的单位面积收入是种粮食的5倍左右,棚膜蔬菜种植的单位面积收入是种粮食的10-30倍左右。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组织化程度低,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弱
目前我市蔬菜基地主要有两个园区和周边小规模蔬菜种植大户组成,管理缺少规范化和科学化。虽然我市已经注册了“元池” 牌蔬菜,但由于品牌不够响亮,包装过于简单甚至无外包装,品质虽好但档次低,市场竞争能力弱。
2.2 投入不足,设施化生产能力差
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基本没有增温、补光、滴灌等设备,几乎不能进行反季节蔬菜生产。路、沟、渠不配套,排灌设施滞后、综合生产能力较差,抗灾能力较弱,可以说菜农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命运。另外由于我市冬季气温过低,保护地反季节菜只能是补充春季和秋季,1月-2月生产成本要高于外地进菜成本,所以该时间段不适合生产。
2.3 科技含量偏低,技术推广体系薄弱
不能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操作规程进行生产,难以保证蔬菜的质量安全。全市仅有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400公顷,尚没有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基地认证。再者,专业技术人员短缺,当地的“土专家”对新技术的驾驭能力不强,专业技术人员老化等问题一直是该地区蔬菜产业发展的瓶颈。
2.4 加工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我市的蔬菜加工企业寥寥无几,规模小、设备差、技术落后,更无法谈及科技含量、工艺水平和市场开发了。目前全市蔬菜以鲜销为主,但加工蔬菜用量只达到0.9%,加工增值缓慢。
3 具体措施
3.1 强化组织领导,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由市里主要领导负责和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对重大政策和项目以及未来蔬菜产业发展规划进行定期研究讨论。要对基地建设、市场开发、资金扶持和技术推广等一系列工作要扎实落实到位。对规划区内的乡镇(街道),把完成基地建设和生产任务以及为所在地产业化企业服务等工作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进行奖惩,进一步确保我市蔬菜产业顺利发展。
3.2 整合政策资源,保障蔬菜产业健康发展
一是国土资源、建设、规划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各级蔬菜行政部门足额征收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二是每年预算一定的财政资金作为蔬菜产业发展基金;三是价格调节基金的安排使用向蔬菜产业倾斜;四是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的资金要更多的倾斜与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各信贷部门要对农产品深加工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资金倾斜;六是鼓励民间资本注资蔬菜加工企业,从而壮大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整体实力。
3.3 大力引进人才,强化科技创新能力
自2005年起,和龙市在全国各大院校招聘了大量专业技术人员,多数分配到一线工作。尤其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对我市实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和新工艺等各个环节都起到了中坚力量。目前主要强化技术培训工作,把技术培训作为常态化工作来抓。使每个镇、行政村和基地都有一批技术骨干、科技能手和致富带头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与各级科研院所进行有效对接,学习先进技术,掌握先进知识,更好的解决生产中发现的问题。
3.4 建立安全机制,确保质量安全
建立健全标准生产和检测体系,在蔬菜生产园区,依托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建立蔬菜质量安全全程追溯制度。建立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产品产地标识上市制度。鼓励企业和生产经营大户开展GAP、GMP、ISO9001、ISO14000、绿色和有机等产品认证和产地认定。
3.5 强化品牌带动,促进我市蔬菜产业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 设施蔬菜产业;现状;优势;问题;对策;陕西汉中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300-03
设施蔬菜是设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农业工程技术的突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集约化程度高、环境设施要求高和技术操作规范、管理方法配套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实现蔬菜生产的优质与高产[1-2]。近年来,汉中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了使汉中设施蔬菜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对全市设施蔬菜的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旨在为汉中现代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1 汉中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1 设施蔬菜产业持续发展,基地面积不断扩大
汉中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自2008年“陕西省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实施以来,汉中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快速。截至2012年,全市设施蔬菜面积达6 166.7 hm2,产量32.4万t,产值10.04亿元。全市6.67 hm2以上集中连片的设施蔬菜基地现已达85个,其中66.67 hm2以上的连片基地8个,33.33 hm2以上的连片基地24个,13.33 hm2以上的连片基地25个。
1.2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快速,蔬菜产业正在转型
在全国、全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契机下,汉中市大力实施设施蔬菜产业园区化建设,促进蔬菜产业升级提档、发展转型。2012年,15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中,以设施蔬菜和食用菌产业为主导的园区有2个,即洋县白云现代农业园区、留坝高江现代农业园区;27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中,以设施蔬菜和食用菌产业为主导的园区有11个。这些省市级设施蔬菜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引领了蔬菜产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发挥科技引领作用。
1.3 蔬菜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市民吃上“放心蔬菜”
全市大力推行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积极申报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全市现已取得蔬菜有机认证5个,基地7 400 hm2,产量24.67万t;无公害产品认证5个,基地866.7 hm2,产量1.52万t;绿色认证1个,产量20 t。食用菌有机认证产品12个,58 775架(袋),无公害食用菌产品认证13个,产量2 476 t。蔬菜生产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步伐加快,监管能力和水平逐年提升,连续3年在省蔬菜农药残留抽检中合格。蔬菜生产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高,市民吃上了“放心蔬菜”,促进了汉中市设施蔬菜产业持续发展。
1.4 结合汉中蔬菜生产特点,完善产业管理模式
随着蔬菜产业的发展,市蔬菜站组织全市蔬菜业务站开展了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模式和高效栽培生产模式的探索与研究,充分挖掘汉中自然资源优势,形成了一系列适合汉中设施蔬菜发展的产业管理模式。即以汉中军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首的龙头企业,发展“猪—沼—菜(粮、果)”生态模式,带动了有机蔬菜产业的发展;以城固县聚之源蔬菜专业合作社为首的专业合作社带动模式,促进了蔬菜基地规模扩大;以城固县陈丁村为首的专业村建设带动模式,实现了规范化栽培管理;以洋县白云现代农业园区为首的示范园区带动模式,推进了蔬菜产业升级提档;还有大户带动生产模式,发挥了科技辐射带动作用。种植模式上形成了七大高效栽培模式,即大棚早春洋芋—夏西瓜—秋延西红柿(秋延辣椒)、大棚早春洋芋—生姜、大棚早春洋芋—秋延西红柿(辣椒)、春提早黄瓜—秋延辣椒、春提早黄瓜/苦瓜—秋冬蒜苗、早春茄果类蔬菜—鲜食玉米—晚秋茄果类蔬菜、大棚西瓜—青笋—大棚洋芋模式。这些产业管理模式的形成,充分发挥了汉中气候资源优势,丰富了蔬菜供应品种,提高了汉中市设施蔬菜的种植水平,带动了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循环农业与生态农业的同步发展[3]。
1.5 积极兴建蔬菜批发市场,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政府在引导蔬菜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兴建蔬菜批发市场,带动了蔬菜加工企业的发展。目前全市蔬菜加工企业已达10余家,其中市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蔬菜集贸市场120多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批发市场9个,其中汉台区过街楼、洋县贯溪蔬菜批发市场年交易量已超过10万t,成为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全市蔬菜专业合作社共278个,蔬菜流通组织100多个,蔬菜经纪人3 500多人。2011年,市政府将中心城区蔬菜直销市场建设列为公开承诺的民生实事,投资1 000万元在新桥、西新街、叶家营扶持建设了3个蔬菜直销市场。这些惠民措施的实施,促进了蔬菜产、加、销产业体系的初步形成。
2 汉中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优势
2.1 产业政策优势
汉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蔬菜产业的发展,将蔬菜产业列为汉中市“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中促进农民增收的四个优质绿色产业之一。2008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抢抓省上实施“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的发展机遇,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决定》《汉中市2009—2012年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等文件。市政协、市人大也多次召开专项审议蔬菜产业发展的会议。市农业局深入贯彻落实中省市农业政策,结合该市实际,每年都制定下发《汉中市设施蔬菜项目实施方案》,各县区都严格按照实施方案认真执行,市县农业人员积极扎实地推进汉中市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
2.2 气候条件优势
汉中市地处温带和亚热带过渡带,属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区,兼有我国南北两大气候特点。水资源丰富,野生蔬菜资源种类堪称全国之首,是多种蔬菜作物生产的适宜区域。境内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步,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月平均最高气温26.4 ℃,最低气温2.5 ℃,年平均气温14 ℃左右,无霜期235 d,年平均降水量800~1 000 mm,素有“西北小江南”的美称。充沛的光、热、水等自然资源为多种蔬菜作物生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2.3 科技服务优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理工学院等院校为汉中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持,省市县蔬菜技术服务部门,指导着全市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开展新技术与新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工作,召开形式多样的科技培训活动,及时将适用新技术普及到菜农、企业和基地生产中,为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服务支撑。其中,仅汉中市蔬菜站每年开展科技宣传培训达80余场(次),培训师资900余人(次),发放各种技术宣传材料1 000余份。有效的科技服务力量的投入,为汉中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汉中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肥、药使用不规范,质量安全有待强化
食品安全是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而蔬菜又是人们每日必吃的商品,质量安全更需重视。汉中市虽然已在全市11县区的设施蔬菜基地上,大力推广了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但基地外部分农户为了获得高产,大量使用化肥;在病虫害发生时,超量使用农药,采摘时不考虑农药安全间隔期,导致蔬菜农药残留超标。不规范的使用化肥、农药,不仅影响该市蔬菜的品质与安全,使得蔬菜在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降低了经济效益,还会造成土壤板结、耕性变差,污染生态环境,严重阻碍了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在全部蔬菜生产区推广肥料、农药规范使用标准,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强化安全质量管理[4]。
3.2 专业化水平较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
目前,农村有知识的青壮年男丁大多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农民主要是老人、妇女、儿童,他们对科技文化接受能力相对较差;近年设施蔬菜新扩大区域,部分稻区转变为菜田,原稻区的“粮农”,对设施蔬菜种植技术相对较缺乏,生产管理粗放,产业效益较差,组织化程度不高。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新建菜区的菜农科技素质,开展设施蔬菜种植技术培训,提高设施生产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促进菜农增收,产业增效。
3.3 技术发展不平衡,产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首先必须重视蔬菜种子以及相关栽培技术的优先发展。尽管设施蔬菜种子和栽培新技术不断研发和推广,但在地区之间的发展的极不平衡。许多产区设施蔬菜种子种类过于繁多,不利于蔬菜生产的规模发展,栽培技术的集成创新不够,新成果入户率和转化率低,栽培管理、贮运保鲜技术水平不高,而且蔬菜单产低,品质差,档次低,距标准化、指标化、措施化的现代农业要求相差甚远。
3.4 产销对接不稳定,市场风险意识要加强
汉中市的现代农业园区与设施蔬菜基地生产的蔬菜销售主要有2种方式:一是运往就近的批发市场;二是经销商上门来收。这2种销售方式都受市场制约,一旦市场上出现外地同种蔬菜,且价格较低,那么本地蔬菜价格就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会出现滞销的情况。如洋县出现0.1元/kg的菜花无人问津的现象。这2种销售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市场风险,降低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影响了产品销路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要增强蔬菜产销对接的稳定性,开展市场风险意识教育,加强产销信息交流,尽可能地降低蔬菜产业风险。
4 汉中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对策
4.1 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品竞争力
蔬菜生产效益的高低、产品竞争力的高低是蔬菜产业化形成、巩固和发展的关键。只有高质量的名牌产品才能吸引消费者,才有巨大地获利能力,蔬菜产业化经营才有活力。因此,要实施设施蔬菜品牌化战略,创立品牌农业,严格按照工厂化商品质量标准生产、分级(分等)包装上市,亮出产品产地,注册商标名称,创出特色品牌。以打造设施蔬菜知名品牌,来提高蔬菜市场竞争力,才是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
4.2 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技术培训
市、县、镇3级农业技术人员要结合农事季节,在蔬菜生产管理及基地建设的关键时期,深入生产一线,在蔬菜种植基地、科技示范园区进行实地规划、现场指导,定期对蔬菜种植大户、企业负责人、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开展形式多样、层次多元、内容丰富的技术培训活动。通过培训,使得蔬菜生产人员及时掌握先进的设施蔬菜生产技术,提高蔬菜生产者的素质与技术水平,从而提升全市设施蔬菜的生产水平,保障全市设施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3 坚持示范引领,促进提质增效
借鉴外地经验,更新发展理念,切实抓好汉中市工厂化育苗中心、设施蔬菜育苗点、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和食用菌示范县、示范镇建设。把蔬菜产业项目资金集中向蔬菜产业园区投入,集中力量打造蔬菜产业新亮点,推进产业提档次,上规模。并加快推进蔬菜基地土地流转,促进蔬菜产业集中化、连片化发展,规模化、园区化经营,实现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5-6]。
4.4 加强配套服务,拓展蔬菜销售
高度重视农技推广工作,强化技术服务,创新农技推广方式,提升技术水平。加快新成果入户率和转化率,把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蔬菜生产者易接收、好掌握的技术与模式。提高栽培管理技术与贮运保鲜技术的研究,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并搞好产销衔接,将蔬菜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以销定产的发展思路,立足当地优势,以订单形式统一组织园区、基地、家庭农场和企业进行生产与加工,降低市场风险。
5 参考文献
[1] 李敏,李占军.河北省设施蔬菜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2011(3):137-138.
[2] 薛艳,王艳龙.汉中市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长江蔬菜,2011(14):60-63.
[3] 李金霞.山西省设施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J].中国农技推广,2012(4):6-8.
[4] 王金圣.陕西设施蔬菜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J].西北园艺(蔬菜),2012(3):4-5.
关键词:蔬菜栽培;现状;发展思路
1 蔬菜栽培基地发展现状
1.1 生产面积逐年下降,市场呈现供不应求
2010年以来,随县城建设推进,城郊的设施大棚相继消失,1998年建成的城郊设施蔬菜面积20hm2,2010年底仅剩下不足6.7hm2。
1.2 设施栽培的基础条件薄弱、科技含量低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与相邻其它县相比,镇沅县的蔬菜生产基础条件仍然较薄弱,大棚设施栽培仅占常年蔬菜设施栽培的1%左右;但很多设施蔬菜的滴灌技术、穴盘育苗、防虫网、诱虫板等先进技术未能应用。
1.3 对无公害生产认识不到位
目前镇沅县的设施蔬菜栽培大多为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生产标准化难以实施到位,直接影响了质量安全,有的菜农甚至随意加大用药量,盲目提高用药浓度,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一方面造成农产品品质下降,另一方面造成优质不优价。
1.4 设施蔬菜抗市场风险能力低
一是蔬菜产品几乎没有用于加工;二是无产品订单;三是由于干旱、暴雨、雪灾等自然灾害给设施蔬菜生产造成损失,严重挫伤了菜农的积极性。
1.5 设施蔬菜种植品种单一、更新慢
优新品种主要依靠引进,造成品种更新换代周期较长,尤其是在市场上有较大需求量的西红柿、辣椒、黄瓜、大蒜、葱仍是一些普通常规品种,部分农户仍然使用多年自留自繁品种,直接造成产品产量低、质量差、经济效益不明显。
2 存在主要问题
2.1 栽培设施不足,棚形结构尚须改进
目前,投入蔬菜生产的用地面积中,具备设施栽培条件的面积占40%,现有各类大棚设施,除钢架大棚具备标准的条件(3m×70m)外,其余中、小棚规格混乱,影响蔬菜的规范种植和布局,又不便于田间操作管理。配套设施(沟、渠、道路)不足,影响生产过程中的排、灌措施及运输。竹棚设施面积占到80%以上,因其建材、结构原因,防风力较低,常因风害造成损失。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材料(薄膜、建材)易受氧化,棚体寿命较短(1.5年),增加了重复投资成本。
2.2 土壤连作普遍,病虫害发生较重
多数生产用地,尤其是大棚设施面积,由于长期进行同品种、多茬次的栽培利用(如茄果类、瓜类连作),因其缺少自然降水的淋溶作用,极易造成土壤肥力下降,盐渍化板结,致使蔬菜产量、品质下降。连作及耕作的不善,加上栽培季节气候条件(如夏秋高温、湿因等),易形成蔬菜基地的特殊发病环境,造成病虫害传染流行。苗期各类蔬菜立枯病、猝倒病;虫害类如美国斑潜蝇、温室白粉虱,尤其是保护地及设施栽培地,极结线虫发生率高达90%以上。
2.3 栽培制度及生产技术有待改进提高
部分种植生产人员出于单纯效益考虑,常实行不合理的多茬次栽培,甚至同种蔬菜连作或间、套种密改、品种不合理,忽视了对土壤肥力的恢复和培置,导致土质劣化,肥水保持力下降,更易导致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
3 发展思路及对策
3.1 加大设施建设投入,改进现有设施结构性能
主要是现有的常规栽培面积必须注入资金进行建设。着重以推广发展塑料大棚覆盖栽培为主,配合夏秋遮阳网覆盖栽培及避雨栽培,降低强光照、降水2个生产制约因素的影响。争取完成设施栽培面积达到总面积的80%,并实现路、沟渠的配套改造建设,使蔬菜生产总量提高1倍。对现有竹木结构大棚,应逐步实现向标准(3m×70m)钢架大棚的过渡改造,以增强对不良气候条件的抵御能力。
3.2 努力提高蔬菜种植生产技术水平
即制定合理的茬口布局和品种安排,杜绝同种蔬菜连作,实行有效轮作。结合市场需求,扩大种植种类,增加茬选品种,改变单一的种植模式,延长供应期,以提高效益。在常规蔬菜生产基础上,适当增加新、特及野生蔬菜的品种及种植面积,满足消费需求。
3.3 实行配方施肥,提高土壤肥力
在科学进行茬次安排和间、套、轮作制度基础上,要求增施足量有机肥,依据不同蔬菜需求,制定出优质配方施肥方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以补充土地壤肥力,降低土壤污染,提高产品质量,达到连年丰产、稳产。
3.4 加强病虫害监测与防治
建立病、虫(草)等的预测预报机制。注意易发病虫适宜期(如夏、秋高温季节)的提前预防,重视应用农业、物理及生物防治手段进行综合防治,除必要化学手段以外,尽量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减少蔬菜污染,如应用遮阳防虫网遮拦防虫。
3.5 增加绿色、有机型蔬菜生产
绿色、有机型蔬菜生产,是未来蔬菜产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基地应当在自身地理环境、资源优势基地上,适当增加一些同类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借以探索其生产过程的各种经验,为今后产业化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做好准备。
关键词 蔬菜;无公害;生产现状;发展对策;黑龙江哈尔滨;阿城区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0-0118-01
近年来,随着城乡消费者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蔬菜的需求标准也在不断提升,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应运而生。哈尔滨市阿城区是全国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县,也是该市夏秋蔬菜供应基地。无公害蔬菜生产已成为阿城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产业。
1 阿城区无公害蔬菜生产现状
阿城区位于张广才岭向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基本地貌为“七山一水二分田”,东部山区峰峦叠翠,西部平原坦荡如砥,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土地面积宽阔,适宜发展蔬菜生产。阿城区于1990年开始绿色食品开发;1995年金都牌大蒜通过国家绿色食品中心A级绿色食品认证;2003年启动“阿城区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2004年全区通过了省级区域环境评价;2005年完成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2006年国家农业部将该区确定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一体化推进的试点单位;2007年黑龙江省确立阿城区为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单位;2010年承担部中心“蔬菜标准化模式研究”项目;2011年被农业部列为蔬菜标准化实施示范项目。截至目前,全区累计认证无公害蔬菜226个,认证有机蔬菜产品14个,全区蔬菜面积全部实现了无公害化生产,并且全区的“阿城大蒜”、“阿城大白菜”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到2011年底,全区标准化蔬菜播种面积达6 666.67 hm2,总产量40万t。品种有30多个,包括黄瓜、番茄、豆角、甘蓝、茄子、辣椒、西葫芦、豇豆、花椰菜、大蒜、毛葱、大白菜等,形成了具有乡村地域特色的各类蔬菜生产基地,如阿什河南、白城大蒜复种秋白菜无公害生产基地、双丰双兰村甘蓝无公害生产基地、新利新农村大棚番茄、香瓜无公害生产基地、杨树西发村西葫芦无公害生产基地等。阿城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已成为哈尔滨市无公害夏秋菜的主产区和黑龙江省“北菜南运”的重点生产基地。阿城蔬菜已远销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前景广阔。
2 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民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意识还不够强
推行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的重要性还没有被一些农民所认识,一些农民对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还不了解,蔬菜按照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还没有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有些农民还停留在粗放生产上[1]。
2.2 生产规模小,总量明显不足
土地分户小块承包,种植户分散条块种植,生产经营单位小,没有形成连片种植规模,因为达不到一定规模,在当地很难形成蔬菜批发交易市场,难以形成规模发展。
2.3 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影响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
2.4 市场机制不健全
目前,阿城区农产品市场还没有建立起“市场准入”、“分区销售”等市场约束机制,优质农产品与普通农产品混区经营,达不到“优质优价”,严重挫伤了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的积极性[2-3]。
2.5 蔬菜废弃物缺乏加工处理,造成环境污染
阿城区蔬菜产业在发展的同时,常常产生数量惊人的菜叶,萎蔫、半烂、虫噬、重伤、病斑、畸形、滞销蔬菜等大量丢弃,已成为污染农业生产、生活的“一大公害”。
3 发展对策
3.1 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宣传普及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增强农民对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的认识,提高生产者市场竞争意识。组建专业性技术服务队伍,深入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增强菜农的“市场、竞争、经营”意识。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化经营集中土地等生产资料,扩大生产经营单位,缩小生产劳力投入,加大资金投入,形成整体规模效益,增加农民收益[4]。
3.2 政府健全帮扶体制,完善市场机制,加大支持力度
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合资、合作等形式组建多个生产技术领先、产品市场潜力大的蔬菜深加工项目,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壮大阿城区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规模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建立无公害农产品销售专区、专卖店,逐步达到农产品优质优价销售。
3.3 创新蔬菜废弃物处理技术
废弃菜叶富含矿物元素和维生素,营养丰富。通过建造处理池和直接菜叶还田,创新蔬菜废弃物处理技术,增加蔬菜产业的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5]。
4 参考文献
[1] 段廷兰.做强做优蔬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以吴滩镇为例探寻产业富民之路[J].科学咨询,2012(5):34-35.
[2] 刘松虎,朱庆松,梁本国.信阳地区无公害蔬菜生产现状与对策[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3):31-32.
[3] 我省对14项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进行审查[J].吉林农业,2012(5):6.
关键词:蔬菜;农药残留;调查
蔬菜在人们餐桌上必不可少食,蔬菜的质量安全直接影响其食用的安全性[1]。目前,随着蔬菜种植中病虫害、草害的加剧,菜农在蔬菜生产中普遍使用农药,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生产及使用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已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2]。为了掌握石家庄市蔬菜中农药残留现状,了解菜篮子的安全性,石家庄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对该市4大蔬菜批发市场、20家超市及该地区20个生产基地的蔬菜进行了监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抽样地点
选择石家庄市4大蔬菜批发市场、20家超市及该地区的20个蔬菜生产基地进行随机采样。
1.1.2 蔬菜种类
在番茄、辣椒、青椒、茄子、黄瓜、苦瓜、西葫芦、结球甘蓝、花椰菜、青花菜、大白菜、普通白菜、奶白菜、生菜、油菜、菠菜、油麦菜、茼蒿、茴香、空心菜、苦苣、芥蓝、菜心、蕹菜、芹菜、菜豆和豇豆中选择,不能超出这个范围。茄果类、瓜类、甘蓝类、白菜类、绿叶菜类、豆类为必检种类。
1.1.3 供试农药
有机磷农药:甲胺磷、甲拌磷、对硫磷、氧化乐果、久效磷、毒死蜱、敌敌畏、甲基对硫磷、三唑磷、敌百虫、杀螟硫磷、水胺硫磷。有机氯农药和拟除虫菊酯农药:百菌清、三唑酮、甲氰菊酯、氯氟氰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六六六、氟氰戊菊酯、联苯菊酯、氟氯氰菊酯、五氯硝基苯、三氯杀螨醇。
以上农药均为100μg/mL(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1.1.4 试剂
氯化钠(分析纯)、乙睛(分析纯)、丙酮(色谱纯)、二氯甲烷(色谱纯)。
1.1.5 仪器
Agilent 6890N气相色谱仪FPD检测器(双柱双检)、毛细管色谱柱(DB-17和DB-1)、K600(3205)食物调理机(博朗电器)、OMNI17160匀浆机(美国)、恒温水浴锅(六孔)、WM-2BH型无油气体压缩机(天津)、N-EVAP112氮吹仪(美国)。
1.2 方法
1.2.1 抽样方法
抽样按NY/T 762-2004《蔬菜农药残留检测抽样规范》规定执行。
1.2.2 监测项目和检测方法
监测项目:甲胺磷、甲拌磷、对硫磷、氧化乐果、久效磷、毒死蜱、敌敌畏、甲基对硫磷、三唑磷、敌百虫、杀螟硫磷、水胺硫磷12种有机磷农药。
百菌清、三唑酮、甲氰菊酯、氯氟氰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六六六、氟氰戊菊酯、联苯菊酯、氟氯氰菊酯、五氯硝基苯、三氯杀螨醇13种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农药。
检测方法按NY/T 761-2008规定执行。
1.2.3 结果判定
主要依据GB 2763-2005和GB 18406.1-2001。
2 结果与分析
2.1 有机磷农药的监测
对240份24个品种的蔬菜进行12种有机磷农药的监测,其中13份样品检出有机磷,总检出率为5.42%。检出有机磷的样品分别为:2份芹菜和1份生菜检出水胺硫磷(0.0029、0.0065、0.0054 mg/kg);2份芹菜、2份油菜和1份白菜检出毒死蜱(0.030 、0.025、0.062、0.057、0.072 mg/kg);1份甘蓝和2份菠菜检出氧化乐果(0.012 、0.023、0.059 mg/kg);1份油麦菜检出甲胺磷(0.0063 mg/kg);1份生菜检出三唑磷(0.073 mg/kg),未发现有超标蔬菜,超标率为0,结果见表1。
2.2 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农药的监测
对240份24个品种的蔬菜进行13种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监测,其中15份样品检出了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总检出率为6.25%。检出百菌清的样品分别为:1份芹菜、2份番茄、2份黄瓜、1份甘蓝、1份菠菜、1份油麦菜和1份生菜(1.20、1.30、0.43、0.70、0.29、0.39 、0.32、0.24、0.36 mg/kg);2份油菜和1份油麦菜检出氯氰菊酯(0.43、0.21、0.37 mg/kg);1份番茄、1份甘蓝和1份生菜检出氟氯氰菊酯(0.078、0.120、0.15 mg/kg)。番茄中有机氯检出率最高(30%),且有1份超标,超标农药为百菌清(1.3 mg/kg);1份芹菜超标,超标农药也为百菌清(1.2 mg/kg),结果见表1。
通过表1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叶菜类的检出率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叶菜类蔬菜病虫害较多,以致于菜农大量地使用有机磷农药杀虫[3]。该地区蔬菜有机磷用药多以甲胺磷、氧化乐果、毒死蜱、水胺硫磷、三唑磷为主,检测出的甲胺磷多为乙酰甲胺磷代谢产物。超标农药为有机氯农药,主要为百菌清,此农药为低毒杀菌性农药,对人体伤害较小[4]。三氯杀螨醇由于其不易分解,残留量较高,因而禁止在蔬菜生产中使用,石家庄市蔬菜中未检出三氯杀螨醇。
3 结论
总体而言,石家庄地区所售蔬菜的超标率还是比较低的,蔬菜的安全系数较大,说明随着政府对蔬菜中农药使用监管力度的加大和监测密度的提高,蔬菜生产者规范了农药的使用,增强了安全意识。拟除虫菊酯对于蔬菜等农作物是一类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而被大量使用,但依然存在控制与合理使用问题。政府及相关单位应加大对生物农药的研究力度,使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从而减少农药残留对蔬菜的影响,提高蔬菜质量的安全系数。
参考文献
[1] 高海红.邯郸市2008年蔬菜中28种农药残留的检测[J].职业与健康,2009(9):23-24.
[2] 孙仕萍,苏豪浩,段江平.唐山市蔬菜中农药残留状况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9(4):92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