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社区管理现状的调查范文

社区管理现状的调查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社区管理现状的调查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社区管理现状的调查

第1篇

关键词:2型糖尿病;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行为;社区管理

我国成人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糖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2010年全国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总数达9240万。糖尿病治疗率仅为25.8%,控制率仅为39.7%[1-2]。2010年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糖尿病防治策略是全面治疗心血管危险因素,除积极控制高血糖外,还应纠正脂代谢紊乱、严格控制血压、抗血小板治疗、控制体重和戒烟等并要求达标,而这每一项危险因素的控制都离不开自我行为的管理,故《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强调明确指出,糖尿病患者的行为和自我管理能力也是糖尿病是否成功控制的关键,自我管理行为是影响糖化血红蛋白的重要因素之一[3-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在糖尿病管理过程中应承担重要的责任,2005年起,上海把糖尿病纳入社区管理。现在社区糖尿病管理多以团队形式进行门诊、健康教育和电话随访管理服务为主[6-7]。本文是对社区糖尿病管理中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和自我效能的现状进行描述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5月,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本社区的32个居委和3个村按照居住情况和经济条件状况分别抽取3个条件较好的居委和1个相对较差的村,结合糖尿病管理资料,对所有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纳入标准:年龄在35~75岁且符合2013年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的患者;居住在本社区半年以上并且规范管理中;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型糖尿病;行动不便、听力下降等无法参加调查的患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在约定日来到调查中心,由通过培训的调查员进行问卷式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资料、疾病史、行为习惯等。

1.3问卷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水平的评估采用Toobert编制的《密西根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问卷》,内容涉及饮食、运动、血糖监测、足部护理、遵医嘱服药及吸烟6个维度13个条目。除吸烟条目外,其他条目均以0~7分表示,分值越高代表糖尿病自我管理水平越好。糖尿病自我效能量表由王景璇设计,包含饮食控制、规律锻炼、遵嘱服药、血糖监测、足部护理和预防及处理高、低血糖六个维度26个条目,每个条目"1~5"分,总量表评分范围26~130分,各维度采用均分来表示,满分5分,分值越高表示自我效能(自信心)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由专人双份录入计算机,并经过逻辑查错和一致性检验。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2结果

2.1糖尿病患者一般资料 获得2型糖尿病的人口学资料共508名,发放患者问卷500份,回收460份,回收率为92%。男性216例,女性242例;平均年龄为(67.86±7.57)岁。其中316例(69.0%)为65岁及以上的老年患者;婚姻状况方面,在婚的比例较高,占92%;文化程度方面,以初中,高中专及技校为主,分别占34.2%和30.9%,小学及以下学历占16.6%,而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18.3%;家庭人均月收入方面,小于1500元和5001元及以上患者所占比例较少,分别为5.1%和10.5%,大部分患者为1501~3000元,比例为55.1%,另有29.3%的患者为3001~5000元;病程方面,5年之内的新患者所占比例最高,为36.3%,5~10年之内的患者所占比例为29.2%,大于15年病程的患者比例较低,仅为18.6%。看病付费方式方面,93.0%的患者都是医疗保险方式,自费和公费医疗患者所占比例很小,分别是2.0%和5.0%。是否合并其他慢性病方面,绝大多数患者除了患有糖尿病,还患有1种以上的其他慢性病,比例达到了77.9%。自u健康状况方面,63.4%的患者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一般,另有16.2%的患者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差,其他情况者所占比例较小,见表1。

2.2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现状 调查对象中吸烟者78例,占17.0%,其中男性吸烟者76例,占吸烟人数的97.4%。饮酒者66例,占14.4%,其中男性饮酒者58例,占饮酒人数的87.9%;吸烟饮酒行为在男女性别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

2.3患者自我效能得分的现状 社区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水平方面,饮食控制(3.49±0.96)分,规律锻炼(3.42±1.21)分,遵医服药(4.04±1.13)分,血糖监测(2.96±1.06)分,足部护理(3.45±1.06)分,预防及处理高低血糖(3.55±1.11)分,总体自我效能均分为(3.50±0.80)分。自我效能得分以遵医服药维度最高,得分最低的为血糖监测维度,见表3。

3讨论

糖尿病复杂的发病过程使人类至今尚未找到根治的方法,这就意味着患者需要终身接受治疗,但遗憾的是,即使是在发达国家,也有约2/3的患者得不到有效管理[8]。大华社区常住人口约16万,目前糖尿病建档人数为4198例,管理人数为3851例,规范管理人数为3014例,约占患病人群的30%。糖尿病的管理以全科团队的模式开展,团队由全科医生、护士和防保人员组成,管理基本上实现信息化。糖尿病患者门诊确诊后,团队具体分管居委的医护人员继续进行随访,随访形式包括门诊随访和电话随访。

研究中发现遵医服药维度得分最高,但距离满分尚有差距,而非药物治疗依从性,特别是血糖监测、足部护理和具体饮食三个维度的得分距离满分存在较大差距,依从性较差,是未来工作需要加强改善的地方。分析原因,与健康信念模型一致,当患者认为药物治疗(包括吃药和注射胰岛素)对其病情控制有益,药物治疗就会更受关注,则患者遵医服药依从性就会很高,当药物不可及如胰岛素配备不到,药物效果不好,这种认知中的障碍就会降低患者依从性。非药物治疗的依从性相对较低,原因在于生活方式的改变会更复杂,难以持续下去,而这种改变也没有直接的效果,再加上目前对于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行为自我管理方面的依从性不高。提示,需要提高患者非药物治疗依从性的意识,认识到行为改变对于病情控制的重要性,特别是针对患者得分较低的维度,如血糖监测和足部护理,在日常诊疗和随访过程中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及技能的培训。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9]是指人们对某一行为达到预期结果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即对自己行为能力的自信心。自我效能是人类行为动机、健康和个体成就的基础。从患者自我效能得分来看,除药物治疗依从性达到4分外,其他各维度都在2.9~3.5分,距离满分5分尚存在一定差距,而得分最低的是血糖监测维度,得分不到3分。班杜拉(Bandura)提出并认为自我效能影响患者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多方面,并最终影响患者的健康。多项有关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分析研究也证实,自我效能会对其行为起促进作用,自我效能高的患者健康自我管理行为完成度也较高。从健康信念模型的相关理论也可以对此进行解释,当患者自信自己能够成功地改变这种行为的时候,其行为会倾向于发生改变,因此当患者通过增加知识或提高技能,行为改变的自信心提高,态度建立时,其行为改变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因此,提示糖尿病社区管理应该从关注糖尿病患者的知识、态度出发,提高其自我效能,从而促进自我管理行为的改变。

群组看病作为一种新型的疾病管理模式,与传统"一对一"看病相比较,最明显的特点是"多对多",即由护士、全科医生、公卫医师等组成服务团队同时为多名患者提供健康教育、技能培养和个体诊疗等服务[7]。与传统模式相比较,这种"多对多"的形式,不但可以增加医患交流的时间、丰富服务的内容,而且有利于患者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提高自我效能和自我管理技能[10]。外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群组看病不但可以改善患者的行为和心理健康状态,而且有利于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和减少医疗费用[11-12]。

社区糖尿病管理中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有待提高,建议有条件的社区开展糖尿病群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1,27,增录12b-1-增录12b-36.

[2]Xu Y,Wang L,He J,et al.Prevalence and control of diabetes in Chinese adults[J].JAMA,2013,310(9)948-959.

[3]Bains SS,Egede LE.Associations between health literacy,diabetes knowledge,self-care behaviors,and glycemic control in a low income population with type 2 diabetes[J].Diabetes Technol Ther,2011,13(3)335-341.

[4]Gao J,Wang J,Zheng P,et al.Effects of self-care,self-efficacy,social support on glycemic control in adults with type 2 diabetes[J].BMC family practice,2013,14:66.

[5]Wynn Nyunt S,Howteerakul N,Suwannapong N,et al.Self-efficacy, self-care behaviors and glycemic control among type-2 diabetes patients attending two private clinics in Yangon,Myanmar[J].Southeast Asian J Trop Med Public Health,2010,41(4):943-951.

[6]倪云霞,刘素珍.我国社区糖尿病病例管理实施现状的文献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2015-2017.

[7]傅华,傅东波,高峻岭,等.创新社区卫生服务流程应对老龄化等因素带来的慢病挑战[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0(11):1138-1140.

[8]Hu FB,Stampfer MJ,Solomon C,etal.physicial activity and risk for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diabetic women[J]. Ann Intern Med,2001;134:96-105.

[9]Bandura A Self-e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l[M]New York:W.H.Freeman and Company,1997.3.

[10]Noffsinger EB.The ABCs of Group Visits An Implementation Manual For Your Practice[M].New York USA:Springer;2013.

第2篇

关键词 糖尿病;社区管理;血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在逐年上升。有人随访了98658例成年人,结果显示,2010年中国成人糖尿病的患病率,男性12.1%,女性11.0%,城市居民的患病率14.3%,农村居民10.3%,而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都明显偏低,约3/4的糖尿病患者未能得到及时诊治,糖尿病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加强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与疾病管理,对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至关重要。2010年随机抽取辖区内糖尿病患者280例进行现场调查和社区管理的探讨,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辖区内8个村委会和4个居委会的>40岁糖尿病患者280例,男108例(38.6%),女172例(61.4%);年龄40~49岁41例(14.6%),50~59岁103例(36.8%),60~69岁74例(26.4%),>70岁62例(22.2%);文化程度:文盲25例(8.9%),小学79例(28.2%),初中119例(42.5%),中专以上57例(20.4%)。

方法:课题组成员集中培训,确定调查时间节点,使用自制调查表,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0份(93-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及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结果

生活习惯:有吸烟嗜好79例(28.2)%,饮酒嗜好66例(23.5%),烟酒嗜好69例(24.6%),喜欢甜食133例(47.5%),重口味76例(27.1%),喜欢运动57例(2013%)。

糖尿病程:1~4年68例(24.3%),5~9年121例(43.2%),>10年91例(32.5%)。

遗传史:有明显遗传史39例(13.9%),无遗传史46例(16.4%),不清楚195例(69.7%)。

合并症:高血压82例(29.2%),冠心病53例(18.9%),糖尿病足7例(2.5%),白内障33例(11.7%),肾功能不全29例(10.3%),脑卒中33例(11.7%)。

治疗情况:口服1种药物101例(36.1%),≥2种179例(63.9%);血糖检测:控制不佳123例(43.9%),反复多变74例(26.5%),基本稳定28例(10%),正常55例(19.6%)。

治疗依从性与相关知识的调查分析:治疗依从性普遍较低,女性比男性更低,男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

本次调查发现,农村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普遍低,特别是治疗的依从性较低,其优良率29.6%,女性更低。58.2%的患者对血糖的正常值不清楚,30.7%的患者回答模糊不清,仅11.1%的患者回答正确;63.2%的患者不了解低血糖的症状。67.9%的患者不知道低血糖的自我急救方法。统计发现,本组调查对象的糖尿病并发症的比例较高。

第3篇

一、研究区域状况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省东北部,离海口市区30公里,是以保护红树林湿地为主的北热带边缘河口港湾和海洋滩涂生态系统及越冬鸟类栖息的重要自然保护区。1980年1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海南东寨港自然保护区,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红树林湿地自然保护区,为我国首批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7个湿地保护区之一。2006年被国家林业局评为示范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3337.6hm(公顷),其中红树林面积1578hm(公顷),滩涂面积1759.6hm(公顷)。保护区内分布有红树林植物19科35种,栖息的鸟类有204种,记录的鱼类有119种,大型底栖动物115种,是我国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中红树林资源最多,树种最丰富的自然保护区。

红树林――根的迷宫,防浪护堤的铜墙铁壁,天然的污水净化厂,海洋生物的伊甸园。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湾、河口泥滩上特有的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它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有着发达的且具有呼吸根或支柱根根系,能在海水中生长。盘根错节的发达根系能有效地滞留陆地来沙,减少近岸海域的含沙量;茂密高大的枝体宛如一道道绿色长城,有效抵御风浪袭击,也为海洋动物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同时,拥有丰富的鸟类食物资源,是候鸟的越冬场和迁徙中转站,更是各种海鸟的觅食栖息,生产繁殖的场所,在工业、药用等方面也有着很高的经济价值。

二、研究方法

预先选取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生态文明村,以随机的方法向游客\景区工作人员及保护区周边村民发放调查问卷,对于不能独立完成问卷的居民进行问卷的讲解和记录,协助其完成。共发放问卷180份,有效问卷为155份,有效率为86%。调查问卷共涉及被调查游客的个人基本特征、红树林知识普及程度、红树林景区经营管理、红树林发展前景四个方面。在调查访问结束后,对数据进行相关的统计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被调查者的个人基本特征

本次被调查对象为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游客、工作人员及周边村落居民,被调查内容包括了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

依据调查可知:①年龄结构上,以19~45岁的中青年为主,共占被调查者人数近80%,由此可看出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游玩的游客以19~45岁的中青年为主要人群;②文化程度上,被访者主要是大专/本科文化程度,其次是中专/高中;③在职业分布上,教师和学生群体占据了近一半的比重,由此可见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游客以一日游游客为主。

(二)红树林知识普及程度

依据调查可知:①在对于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了解程度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中,有79%的人表示了解,21%的人不了解。说明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绝大多数游客对红树林的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了解,这和游客的职业及文化程度密不可分。②对于当前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濒危物种的存活率,有56%的人表示了解,44%的人不了解。③对于红树林的价值认知调查中,67%人知道红树林可以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的生态功能,66%人知道其药用价值和旅游观光价值,62%人知道红树林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在这一系列的调查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游客对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着最基础的了解,且主要针对红树林的树木价值等本身问题。④在对于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污染程度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中,绝大多数人认为污水和垃圾排放是红树林的主要污染,其次是乱砍滥伐、围海养殖与蛀虫的入侵。⑤在对于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的宣传活动的问题中, 51%人表示曾接触过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宣传活动。⑥对于政府是否举行过有关于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宣传教育活动,只有30%的人表示了解,表明政府对于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活动宣传力度不够。⑦在受调查的参加保护东寨港红树林的公益活动中只有38%的表示偶尔参加。表明,保护东寨港红树林的公益活动举办效果一般,参与度不高。

(三)红树林的经营管理

依据调查发现: ①对于目前东寨港红树林水质量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68%的受调查者感觉基本满意,32%表示不满意。

②受调查者中对东寨港红树林设立景区并收费表示赞成的有84%的人,说明大多数人理解并支持自然保护区通过收取门票的方式来弥补保护区系列费用的开支。③对东寨港红树林应该采取保护措施中,32%觉得应该由当地人民与环保部门共同监护;25%认为由景区人员自觉负责倡导与监护;20%认为游客自觉维护;23%认为应该专门设立部门共同监护,可以看出东寨港红树林存在污染基本是众所周知的事情。④在对东寨港红树林哪些管理方面比较薄弱方面,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景区的员工管理和服务管理方面比较薄弱,其次是基础设施与政策法规,可见东寨港红树林的员工管理与服务管理有待加强。⑤在东寨港红树林其他方面,绝大多数人认为对于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网站的维护与更新的管理不够,并认为应该加强对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网站的维护与更新。同时也应加大力度通过杂志报刊与组织公益活动的方式进行宣传。

四、结语

1.通过对旅游地的了解程度调查,被调查者中多为19-45岁年龄层,且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群,其中学生占有一定比例,高达40%,根据这一结果说明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存在着大量的潜在消费者,提高景区知名度,加大力度宣传势在必行,同时游客对旅游地了解程度影响着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说明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仍要加大力度宣传。

2.被访者大多对红树林的价值有一定的了解,并且了解红树林存在一定的污染。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治理开展相应措施防止污染扩大。

第4篇

摘 要 通过对成都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了成都市社区居民在参与体育锻炼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推动成都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开展。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收集相关资料,并采用数理统计法对资料中有关居民体育锻炼方面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如果按每周参加体育活动3次以上、每次活动时间至少30min,负荷强度中等以上来界定体育人口,目前被调查者中成都市社区居民体育人口的比例为91.68%。成都市社区居民体育参与程度很高、体育健身意识有所加强,但体育场地设施不足。

关键词 成都市 居民 社区体育 体育锻炼

社区体育的崛起,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群众体育发展史中最为突出的现象之一。社区体育是由社区居民自主进行的简便易行、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样的身体锻炼活动。具有自主性、公益性、多样性、有趣性、服务性等特点。对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交流邻里感情,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社区繁荣发展等都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成都市区10-70岁居民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对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检索、分析,从中国知网收集了大量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做了必要的文献准备。

2.数理统计法:运用数理统计法,把所收集的数据、资料统计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不同性别、年龄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情况

调查显示,社区居民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这是因为:青年时期,事业刚刚起步,工作繁忙且压力较大,没有太多闲暇时间和精力。到了中年时期,工作、家庭步入正轨,闲暇时间相对较多,居民在工作之余利用体育锻炼来进自我身心调节。进入老年时期,大部分人都已离开工作岗位,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

(二)社区居民每天锻炼的时间

调查显示,居民每天体育锻炼的时间比较合理,每天锻炼半小时以上的355人,占总人数的89.42%。据美国学者库伯报道,从事有氧锻炼在达到最佳运动强度后至少要运动5分钟以上才有显著效果。也有研究表明,健身运动的时间大体控制在20-60分钟,将会对机体产生良好影响。所以说社区居民每次从事2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对增强体质有较好的效果。

(三)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强度

调查显示,参加体育锻炼的居民每周3次以上的364人,占总人数的91.68%,每周参加体育活动3次,这样能较好地保留锻炼效果的痕迹,具有较好的健身作用,如果利用休息日每周锻炼一次,对健身没有多大作用,如果不注意量力而行,运动的量和强度较大,反而会妨碍健康,所以说每周利用休息日锻炼一次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四)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段

调查显示,早晨锻炼的居民比傍晚锻炼的居民多,早晨空气新鲜,氧气及负离子较多,在此环境下锻炼健身效果较好,傍晚时人体的活动能力较强,也是体育锻炼的较好时段。

(五)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

调查显示,成都市居民体育锻炼参与者选择的场所依次是:单位或小区的体育场所、公路、街道边、住宅小区空地、广场、场院、公园、自家庭院或室内、公共体育场馆、健身会所、树林、江河湖海、其他等,选择体育场所主要从健身的方便度来考虑,选择单位或小区是因为其靠工作场所或住宅区较近,路程较短,方便锻炼。

(六)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

通过调查知,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有: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减肥美容、塑造形体,消遣娱乐、打发时间,提高技术、参加比赛等。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为主要目的,其次为减肥美容、塑造形体,消遣娱乐等。这说明人们的体育观念有所改善,在吃药和运动的选择上,人们选择了后者。另外也说明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和精神的享受。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我国街道社区人员一般是由物业与退休职工组成,专职社区体育管理人员比较缺少。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东西、南北不平衡性,不同地区社区体育的场地器材投入状况也存在较大差距。我国社区体育活动者年龄分布不平均。参加体育锻炼的频度和每次锻炼时间均较高,绝大部分居民能符合我国对体育人口的界定标准;锻炼项目上比较多样,以走、跑步为主;锻炼的形式主要以“与朋友、同事一起”;较多的是在单位或小区的体育场所进行锻炼。

(二)建议

应加大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宣传力度,使更多的市民了解体育活动对自身健康的重要性。提高成都市社区体育管理人员整体素质水平是提高社区整体服务质量的重要环节。政府应根据社区的需要进行有规范的社区投资,改善社区体育发展不平衡状况。社区体育应该融入社会大环境,以自身的需要出发实现社区体育产业化。

参考文献:

[1] 赵明.西安市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0.13(1):214-214.

[2] 潘静伟,卢屹.关注社区体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1(8):144-145.

[3] 单劲松,任秋君,赵旭辉.中美社区体育现状分析[M].北京:《商业文化》杂志社.2010.

[4] 邵继萍.对甘肃省城市社区体育现状的调查研究[J].甘肃科技纵横学报.2010.40(6):79-81.

第5篇

>> 弋阳县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情况的调查分析 奎屯市城乡居民结核病防治知识的调查分析 武清区外来务工人员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调查分析 关于医院志愿者服务管理探索与分析 医院志愿者服务与管理 广东省公共图书馆志愿者服务调查分析 结核病防治与规范管理 社区人群肺结核病防治知识调查分析 社区居民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分析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情况调查与推进对策研究 广州地区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的调查分析 结核病防治机构在流动肺结核病人中的利用情况分析 为志愿者服务的志愿者 佛山市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与分析 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新媒体时代网络文明志愿者服务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2013年鹰潭市公众结核病防治5条核心信息知晓率的调查分析 展会志愿者服务风险控制与管理 石嘴山市流动人口肺结核病人实施家庭督导员或志愿者治疗管理效果分析 关于高校志愿者人才服务活动的特点与问题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 刘剑君,姜世闻,成诗明,等.中国结核病控制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防痨杂志,2003,25(3):129- 131.

[4] 李晓珍,王锋,陈青山,等.广州某校大学生健康知识态度及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7):879- 880.

第6篇

关键词 早教机构 服务质量 教育建议

中图分类号:G619.2 文献标识码:A

1问题的提出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早期教育对人一生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关注婴幼儿的发展。“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成为新生代父母的座右铭。2010年5月,国务院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标志着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正式纳入到国家教育体系当中。在课余时间,通过课题组成员的走访和兼职工作发现A市早期教育机构的服务并不尽如人意,在师资力量、早教机构、家庭配合等方面都存在着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婴幼儿身心的发展。这些问题都从专业角度引发了同学们更多有关早期教育机构教育问题的思考,因此,我们申请立项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试图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出一些符合A市本土化的优质早期教育机构服务经验,为相关早教机构科学开展早教服务提供建议。

2研究目的

本文中所提到的婴幼儿早期教育是指以0-3岁婴幼儿为对象,以家庭为基础,以早教机构为依托,以政府为统领,为广大婴幼儿设置的教育设施和教育活动,是多层次、多内容、多种类的区域性社会教育。通过本课题研究深入了解A市婴幼儿早期教育机构服务现状及其现状产生的原因,在思考借鉴的基础上为与此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和早期教育机构提供更好的服务建议,以促进我国婴幼儿早期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3研究对象和方法

3.1研究对象

为进一步深入了解A市婴幼儿早期教育机构服务现状现状,课题采用了个案调查研究的方法,主要选取了一所在A市创办最早的一所优质婴幼儿早期教育机构和一所位于社区的婴幼儿早期教育机构进行个案调查研究。

3.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图书馆和相关网站,对国内外早教机构的相关研究资料进行大量查阅和搜集,掌握国内外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的相关理论。

(2)问卷调查法:查阅相关资料制定了《A市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现状的调查问卷》,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展问卷调查,一是对早教机构的调查,主要是对所有教师进行调查,从早教机构课程设置、课程实施、服务效果、师资建设、指导家长现状五个方面了解机构服务质量,二是对家长的调查,主要是从家长的基本情况、对早教服务的认识、对早教服务的需求、对早教服务的满意程度、对早教服务的意见和建议五个方面开展调查研究,共发放100份,回收94份,剔除无效问卷12份,有效问卷82份,回收率94%。有效率82%。

(3)访谈法:根据调查的需要,笔者围绕A市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现状形成的原因设计了访谈提纲。选用了半结构性访谈中的个别访谈法对两所早教机构的相关人员进行深入访谈,获取早教机构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指导家长现状的相关资料及服务现状形成的原因,为科学提出有助于A市早期教育质量的建议提供依据。

4 A市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笔者了解到,A市政府对婴幼儿早期教育十分重视,通过市政府推出促进婴幼儿早期教育健康发展方案。研究中通过走访与调查婴幼儿早期教育机构,笔者从婴幼儿早期教育机构的服务设施、师资队伍、服务需求时间需求、服务收费情况等五个方面分析婴幼儿社区早期教育服务的现状。

4.1婴幼儿早期教育机构服务设施现状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对婴幼儿早教机构的环境有着非常强烈的需求,70.7%的家长选择了温馨舒适的早教氛围, 80%以上的社区家长更愿意带孩子到小区周边的早教机构。之所以出现上述现状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A市早教机构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部分小区周边没有早教机构;二是早教机构条件不够完善。

现代教育十分重视环境的教育价值,将环境作为隐性的教育课程。对于早期教育机构来说,家长首先考察的内容就是机构的硬件设施,所以,环境通常是取得家长认可的前提条件,创建一个宽松的环境与和谐的精神环境,能够极大的增强早教机构教养活动的实际效果。

4.2婴幼儿早期教育机构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有67位家长选择了为孩子选择教师专业对口的早教机构进行教育,占总人数的81.7%。但在访谈中发现,大部分教师在从事早教行业之前并不是幼教专业,只是在上岗前进行了专门的育婴师等教育培训便进入早教机构。

如今家长对早期教育高度重视,如何选择早教机构、选择什么样的早教机构已经成为家长关注的问题。通过调查分析以上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早教机构条件不够完善,物质环境以及师资力量均有待改进;二是家长对于婴幼儿的早期教育认识还不够科学,选择的标准有待进一步提高。

4.3婴幼儿家长对早期教育机构活动认识的现状分析

调查发现90%以上的家长对婴幼儿早期教育已经有初步的认识,了解早期教育对婴幼儿发展的重要性,但数据分析后显示大部分家长对婴幼儿接受早期教育的适宜年龄没有科学的认识。68.3%的家长普遍希望能通过参加早教机构的活动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通过对家长选择早教机构的情况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家长听说过的早教机构主要集中在专业化的早教中心和幼儿园开班的早教班,51.2%家长愿意并带孩子去参加过专业化的早教中心或幼儿园开办的早教班参加早期体验活动。家长获取早期教育相关信息的渠道主要还是通过口碑、体验课和网络信息,呈现出多元化选择的状态。78%以上的家长认为比较理想的早教活动方式是亲子活动,大部分家长开始重视孩子社会往能力的培养。

4.4婴幼儿家长对早期教育机构服务时间需求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家长对于婴幼儿早期教育的影响有着强烈而又多样化的需求。如今的家长十分重视婴幼儿的社会往,体现了家长对早期教育较为科学的认识,但仍有多数人更注重智力。在接受早期教育的时间上85.4%的家长希望孩子一周内的课程为1-2次,表明家长能合理考虑婴幼儿的接受能力。对于希望早教活动安排在双休日的家长人数占57.3%,表明半数以上家长希望课程安排在双休日。

调查发现目前家长对于婴幼儿早期教育有着强烈的需求,之所以产生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如下两方面:(1)早教机构在安排早教内容和时间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家长的需求,(2)部分家长的育儿理念不正确,观念传统,更加注重婴幼儿智力的发展,忽略其全面发展。

4.5婴幼儿家长对早期教育机构服务收费情况分析

调查发现97.4%的家长希望早教机构每课时价位不要超过120元,但是目前部分早教中心价格过高,使部分家长每月用于早期教育的资金过大。但大部分家长愿意且能够在婴幼儿的早期教育上给予一定数额的开销,这表明家长十分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

如今早期教育费用是备受家长关注的问题。对以上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其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有:(1)政府没有相关的明确管理条例对婴幼儿早教机构的收费进行限制,导致收费现状混乱;(2)早教机构收费门槛过高,导致不少家长早期教育的负担较重;(3)部分婴幼儿家庭收入水平不高,导致家长心有余而力不足。

通过调查与访谈了解到,A市婴幼儿家长能够充分认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意识到早期教育是婴幼儿人生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A市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在服务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从而影响了婴幼儿早期教育的服务质量。

5建议与对策

社会、早期教育机构、家庭是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事业的发展中最重要的主体,要提高婴幼儿社区早期教育质量必须要发挥出其不可替代的、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的职责。

5.1社会方面

社会的重视和帮助会加快问题的解决,促使婴幼儿早期教育取得更好地质量和效果。

5.1.1从政府出发,提高全社会对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视

(1)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政府制定的政策法规主要是对教育事业发展相关主体的责任、义务和权力等进行的法律规定。政府需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婴幼儿早期教育事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实施“依法治教”。

(2)构建和实施有效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机制。要想顺利实现早期教育的整体目标,政府要充分发挥管理系统中各因素的作用,正确引导早期教育发展的方向。要坚持政府主导、专业引领和强化服务,构建较为完整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机制。

5.1.2从社区出发,构建良好的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网络

目前,在具体社区,由于经济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条件、家庭状况等方面不同,不同阶层的民众难得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因此,社区要帮助不同层次的家长转变育儿理念。

(1)做好对社区婴幼儿早期教育的调研及宣传工作。社区肩负着对管辖区内0-6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现状及需求进行调查研究的职责。

(2)提供社区的相关资源。社区需要利用各种资源为社区婴幼儿提供安静舒适的教养环境,发挥社区内专业人员的特长,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与高效优质的保健知识服务于社区居民。

(3)构建有特色的工作模式。社区需要因时因地制宜,根据社区实际情况,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作模式,来保证社区婴幼儿早期教育的工作运行。

5.2早教机构方面

早期教育机构是具体组织早期教育活动的场所,遵循0-3岁婴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科学规律,开展科学、有效的早期教养活动,促进婴幼儿健康发展。

(1)要有合理的管理体系。任何一个机构的正常管理都需要一个健全的组织。分层管理是建立组织系统、明确职责的重要手段。一般需要三个管理层面:高层、中层和基层。一个好的管理体系需要做到管理层次分明、权责相应、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同时各平行部门之间应做到关系分明、分工协调。

(2)确立和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婴幼儿早期教育机构需要结合婴幼儿生理与心理特点与母婴群体服务特点,开设有针对性的课程,完善机构自身的教育模式和课程,更好的为家庭提供优质的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

5.3家庭方面

家庭是培养孩子能力的最重要的条件,而早期教育和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良好家庭环境是实施婴幼儿教育的出发点。

(1)提供有利于婴幼儿成长的家庭优质教育环境,让婴幼儿的身体、情感和精神得到充分的发展,父母要做好婴幼儿的第一任教师。

(2)提高家长自身的教育素质,实施科学教养。家长要十分重视婴幼儿的教育,不断学习和借鉴科学的育儿理念,掌握科学的早期教育规律。

只有建立起社会、早教机构和家庭教育有机联系的综合功能发挥的运作机制,才能使婴幼儿的社区早期教育形成正向合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高教重点资助项目《0-3岁婴幼儿社区早期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研究》(编号:B-a/2011/01/003)、2015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重点立项项目《常州市民办早期教育机构服务现状的调查研究》(201511055012Z)研究成果之一。该课题之后被立项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临终关怀;社区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30-0127-04

Investigation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ospice care in community health care institutions

SHI Hongrui ZHANG Ying GUO Xiaoyan ZHANG Feng

Nursing College, Changzhi Medical College, Changzhi 046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ospice care in community health care institutions in Changzhi city. Methods Questionnaires whose contents included present situation of hospice care, influence factors and promotion factors, were conducted in 49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stations) in Changzhi city from February to June 2014. Results 15(30.6%)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stations) had carried out hospice care, and 26(53.1%)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stations) were planning to conduct hospice care. 17(34.7%)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stations) had carried out propaganda, and 27(55.1%)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stations) had planned to carry out propaganda. Ideal service places were mainly nursing homes and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and implementers of hospice care were mainly medical personnel and families. There were many problems in carrying out hospice care, such as diverse service requirements, lack of funding and personnel, management experience deficiencies, and cognitive deficiencies. Conclusion The development of hospice care in communities of Changzhi city is not optimistic. Publicity should be strengthened, funding and personnel investment should be enhanced, and awareness and outreach should be expanded.

[Key words] Hospice care; Community health care institutio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 Present situation; Influence factors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医学的发展,临终关怀倍受重视。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惠及民生,基层医疗单位发展尤为迅速,作为最基层的医疗服务场所,在整个医疗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越来越多的老年慢性疾病、难治性疾病向社区医疗机构转移,如何推动社区临终关怀的快速健康发展已经成为社区医疗的重要课题[1-5]。把握好现状才能更好地开展,这也是本次调查研究的重点,旨在进一步探讨基层医疗机构发展临终关怀服务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4年2~6月选取长治市49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进行调查,调查方法采用问卷法进行。问卷为自行设计,分为社区老年临终关怀实施现状和影响因素两方面进行。所有参与调查的人员均进行严格的培训,以现场调查和人员访谈为主要调查方法,保证调查质量。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2份,回收102份,有效问卷102份,有效率100%。

1.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2 结果

2.1 社区实施临终关怀的现状

15所(30.6%)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已经开始实施临终关怀,有此打算的26所(53.1%),没有此打算8所(16.3%)。17所(34.7%)对所管辖社区的居民进行过临终关怀知识的宣传,27所(55.1%)计划进行,5所(10.2%)没有计划。见表1。

表1 社区实施临终关怀的现状

2.2 工作人员对临终关怀的定位

工作人员理想的临终关怀场所问题回答256人次,理想场所回答为独立的临终关怀医院的46人次(18.0%),社区卫生服务机构68人次(26.6%),综合医院41人次(16.0%),养老院55人次(21.5%),居家病床46人次(18.0%)。多数(82人次,46.3%)认为临终关怀服务由医务人员和家属共同实施更好,其次为家属(55人次,31.1%)。见表2。

表2 工作人员对社区临终关怀的定位

2.3 社区实施临终关怀的影响因素和促进因素

对开展临终关怀服务面临的困难调查共437人次,主要体现在缺乏经费支持(83人次,19.0%)、政府重视程度不够(82人次,18.8%)、专业知识及专业人员缺乏(82人次,18.8%)等方面。对可促进临终关怀服务的开展措施调查共422人次,主要体现在增强政府行为力度(92人次,21.8%)、制定相关法律法规(90人次,21.3%)、增加服务机构(84人次,19.9%)等。对临终关怀服务内容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主要包括:安静舒适的环境(26.4%)、亲属陪伴(26.4%)、维持一般治疗至患者去世(21.0%)等。 见表3。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临终关怀服务面临的压力也在逐渐增大。近年来,我国社区临终关怀服务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已经陆续开展,并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6,7]。国内学者对上海市相关情况进行分析表明,社区临终关怀的发展依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8]。此外,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临终关怀在区域间发展并不平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临终关怀服务依然面临着很大的困难。本次调查旨在为加强社区临终关怀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现实依据。

3.1 社区实施临终关怀的现状

临终关怀在社区的开展和宣传情况并不乐观。本次调查中仅有30.6%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开展了临终关怀服务,34.7%进行过相关宣传。开展了临终关怀服务的社区,被服务的对象较少,多数是在社区进行一般性治疗,并不住院。社区所开展的临终关怀服务主要包括一般诊疗、转诊、健康咨询、心理辅导、健康讲座、慢性病随访和健康指导等内容。可以看出随着医疗改革力度的加大,社区医疗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临终关怀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造成这样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宣传不到位,社区老年人群对临终关怀的认识不足,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人不接受临终关怀服务;社区医疗机构没有充足的设备、设施等为老年人提供满意的服务;专业医务人员的缺乏和临终关怀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缺乏[9];没有明确的定位,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等。

3.2 工作人员对临终关怀的定位

目前临终关怀的实施场所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并不相同,我国主要以宁养院、社区医院、家庭病床等为主。本次调点访谈临终关怀建设的参与者及实施者,结合本地情况,多数工作人员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院和独立的临终关怀医院作为理想的实施场所。选择医护人员和家属为理想的临终关怀实施者。随着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选择就近医疗的家庭逐渐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逐渐成为重要的医疗服务场所。养老院和独立的临终关怀医院虽然可能更加专业,但经济负担也相应较大。虽然很多医疗机构将医护人员作为临终关怀实施的主导,但由于传统观念等的影响,家属也是必不可少的参与者。家属的参与不仅能够解决被实施者的情感需求,而且有利于提供更加全方位的服务。

3.3 社区临终关怀开展的影响因素

社区开展临终关怀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次调查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工作人员认为主要在缺乏经费支持、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人员、缺乏规范的管理、公众的认知不足等方面。促进因素方面基本与影响因素相互契合。虽然政府在新的医改中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向基层倾斜,扩大了投入,但由于底子薄、负担重,社区医疗机构仍然面临很大的压力。专业知识的缺乏和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制约临终关怀发展的重要环节,研究表明这种制约与多种因素相关,通过加强继续教育和基础教育能进一步提高整体水平[10]。本次调查在影响因素和促进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查了临终关怀服务的需求内容。与相关报道[11,12]相似,本次调查显示社区临终关怀服务内容需求较多、范围较广。“尽力抢救并治愈”、“条件允许则应用先进手段、药物延长患者寿命”等部分需求已经超出临终关怀的范围,表明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普及临终关怀知识,才能有效促进临终关怀的发展。

综上所述,临终关怀服务在长治市社区开展情况不乐观,亟待加强宣传,需加大经费和人才投入,扩大认知度和服务范围。社区实施临终关怀虽然有自身便利条件,但也存在很多影响因素,但必定是临终关怀发展的重点[13-16]。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争取多方支持,科学管理,相信经过积极的努力,一定能够探索和建立适合本地区社区临终关怀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郭晶,刘素珍. 我国社区临终关怀研究现状[J]. 护理研究(中旬版),2012,26(3):758-759.

[2] 孙晓峰,孙金海,郭强. 老龄化背景下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现状及对策[J]. 医院管理杂志,2014,21(1):84-85.

[3] 王丽萍,李亚洁. 临终关怀态度的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34):66-69.

[4] 杜伟华. 浅谈临终关怀所面临的相关伦理问题[J]. 卫生职业教育,2014,32(24):158-159.

[5] 辛婵滢. 社区临终关怀护理进展[J]. 上海医药,2014,35(18):38-42.

[6] 钟敏,孙伟,钟宁,等. 社区医疗机构从业人员临终关怀认知现况分析[J]. 上海医药,2013,34(8):46-49.

[7] 高茂龙,王静,王进堂,等. 北京市社区老年人临终关怀知晓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4,17(19):2262-2264.

[8] 袁炜. 上海市社区临终关怀2012年和2013年调查主要数据比较分析[J]. 上海医药,2014,35(22):13-17.

[9] 马娉,苏永刚.中国临终关怀困境及立体化人文关怀模式研究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3):44-46.

[10] 何静,徐蓉,陈慎,等. 社区护士临终关怀知识和态度情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护理管理,2013, 13(6):73-75.

[11] 唐争艳,张永爱. 关于西安市社区居民临终关怀认知度及需求现状的调研[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5):681-683.

[12] 钟宁,孙伟,王海琴.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临终关怀的SWOT分析及策略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3,15(31):3589-3591.

[13] 钟惠.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终关怀现状,必要性及对策探析[J]. 吉林医学,2014,35(6):1287.

[14] 李霞,付伟. 老龄化背景下社区老年人群对临终关怀的需求及对策研究[J]. 健康研究,2012,32(2):143-146.

[15] 岳林,张雷. 我国临终关怀的特点及其发展展望[J]. 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117-119.

第8篇

摘要我国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1995年颁布。为了促进各个城市的体育设施建设,特别是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从1997年开始,国家体育局从体育彩票收益的小部分资金中提取一部分,作为场地设施建设资金。这一措施无形中就加快了我国“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健身路径基本上覆盖了我国城市的每一个社区。

本文采用文献查阅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等对新乡市区四个城区的全民健身路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健身路径设置、使用、管理现状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引导社区居民进行健身路径锻炼,促进新乡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推动新乡市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关键词全民健身路径设置使用调查

一、前言

有了体育场地设施之后,群众才能更好的进行健身活动。场地及设施的缺乏是目前建设的一大困难。健身路径是在我国现有的国情下,各个城市根据自己的经济水平及个社区的基本情况而建设的,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一种公共基础设施。它是世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新的产物。全民健身工程是为了配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进行而实施的[1]。所以,为了进一步加快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调查研究全民健身工程的发展现状是很有必要和意义的[2]。

二、问题的提出

自《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之后,全民健身活动,在全国各地市火热开展起来。位于祖国中部的新乡市、有着良好的历史传统和群众基础,社区体育更是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是,新乡市社区健身路径目前还存在好多问题,比如说:健身路径的管理、群众如何锻炼、场地的环境等问题,特别是一些具有危险性的器械造成的顾虑,这都影响了群众参加锻炼的情绪。

三、新乡市健身路径的设置现状

表1 居民希望健身路径摆放的地方

绿化带空地上 街道路旁、河边 公园、广场

人数467 310 60

%55.437.17.5

调查发现居民参加体育锻炼以室外为主。有55.4%的居民希望健身路径建在绿化环境较好的绿化带旁边,有37.1%的居民希望建在河边的道路旁,他们都认为建在这些地方不会影响交通,而且能美化市容。但还有7.5%的居民愿意选择建在公园和广场里面。

四、新乡市健身路径的使用现状

表2居民在健身路径锻炼过程中对自己锻炼持续时间与练习强度的注意度

很注意 注意 一般 不太注意 不注意

人数7023030016869

% 8.5 27.7 35.4 20.2 8.2

调查发现大多数新乡市居民在使用健身路劲锻炼时、对锻炼的时间与强度不是太注意。但有36%的人会注意到自己锻炼的时间、练习强度,还有28.4%的人表示不注意。调查显示,居民不敢放心使用健身器械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安全保护措施,其次是健身路径摆放地的地质过硬,据调查研究发现仅有少部分的社区健身路径摆放在塑胶地板或草坪上,其余以硬地面为主。

表3居民在健身路径锻炼过程中受伤情况

有、不严重有较严重没有

人数 21522600

% 25.6 2.7 71.7

调查发现在进行健身路径锻炼时,轻微受伤者占到25.6%,重伤者较少,担忧占有2.7%。调查原因包括地质过硬,对器械使用方法不清楚、儿童在没有大人的帮助下使用成人器械等。据调查发现大部分器械告示牌上都使用方法、功效、健康禁忌等说明,但对使用者年龄没有明确的告示,一些看护的家长由于一时的疏忽,这些对儿童来说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五、结论

(一)新乡市区健身路径的设置基本上满足居民的需求,但仍有少部分社区健身路径的设置环境、合理布局不如人意,显得杂乱无章不美观。并且少儿、中青年、老年3组人对社区健身路径的使用情况各不相同。

(二)新乡市区居民使用健身路径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错误使用导致受伤,儿童误用成人器械,器械未标有详细的使用细则,器械损坏没有及时修理,难度大的器械没有安全保护措施等。

六、建议

(一)建议有关管理部门应加大资金的投入,同时根据社区居民年龄层次不同、需求不同设置摆放相应的器械,器械可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强度到高强度循序渐进摆放,以便提高器械利用率。

(二)建议生产户外健身器械的厂家相应开发出供儿童使用的产品。

(三)建议社区在健身路径设置位置时应该考虑天气、气候季节变化因素。

(四)建议加社区应加大对健身路劲的管理力度,有条件的可以安排社区健身路径器械督察员这一岗位,对器械进行察看,发现有器械损坏或存在安全隐患的锻炼器械,立即上报,进行维修,及时设立警示牌。另一方面,提高居民自觉维护和监督意识,以延长器械使用寿命。

(五)建议社区管理部门应结合社区健身器械每年组织一些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健身比赛,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健身路径锻炼的积极性,形成制度化,突出娱乐休闲性和健身性,推广科学健身。

参考文献:

第9篇

>>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状况调查研究 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地方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调查与对策 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研究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及高校志愿服务现状调查 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调查分析 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文学阅读现状调查与研究 大学生志愿者从事社区体育服务的现状调查研究 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校视角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情况调查与推进对策研究 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的思考与对策 浅谈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与对策 南京邮电大学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现状调查分析与思考 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研究 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的调查报告 90后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现状调查分析 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现状调查及对策 地方高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情况调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关于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现状研究的调查报告》苏州科技学院,刘梅梅,2011-8-29.

[2]沈东华.淮阴师范学院青年志愿者状况调查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3,(02).

[3]刘珊, 风笑天.大学生志愿服务: 动机、类型及问题[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2).

作者简介:

仲韦,女,江苏连云港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1201国际贸易班学生;

第10篇

关键词:绥化市;社区体育;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7-0223-02

绥化市是黑龙江省的地级城市,是农业城市,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与省内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等城市相比,经济较落后,因此在城市社区体育方面存在独特性。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国内外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90余篇,掌握了大量的相关信息,重点比较了不同类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社区体育各自的特点,找到了课题研究的突破点。

(二)访谈法

采用座谈、电话访问等方式咨询我省社区体育方面的专家学者,实地访问绥化市体育局相关领导、各个街道办事处的体育干事或领导、社区居民以及走访各晨、晚练点的社区体育的锻炼居民,对绥化市社区体育现状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

(三)问卷调查法

设计了绥化市社区体育现状的调查问卷,并向绥化市各晨、晚练地点的锻炼居民发放300份,回收298份,回收率为99.33%。

二、绥化市社区体育开展的现状分析

(一)绥化市社区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

根据对绥化市不同社区体育锻炼的居民进行的问卷调查并且结合数理统计的结果,其体育健身意识主要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

1.绥化市区居民余暇时间的分配情况

余暇时间指每日 24 小时中除了工作、学习、生活、睡眠等一切必要时间后的可由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亦称自由时间。调查显示,绥化市区居民每天的余暇时间集中在 1~3 小时,占47.91%;4~6 小时占 24.14%;7 小时以上的占 10.65%;1 小时以下的占 17.3% 。总的来说,给予正确的宣传和引导绥化市区居民还是有足够的余暇时间可以去锻炼身体。

2.参与体育健身运动的目的

绥化市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是健身和娱乐,其中选择增进健康的占73.15%,消遣娱乐的占48.66%,其动机是正确的(见表1)。

3.对体育健身运动作用的认识

绥化市社区体育锻炼的居民对体育健身运动作用的认识排在第一、二位的分别是:增强体质、延年益寿(77.18%)和预防疾病、病后康复(60.4%)。而对体育运动的其他功能如文化教育功能(体育欣赏占34.9%,陶冶情操占31.88%)等的认识则较为欠缺(见下页表2)。

(二)市民对开展大众健身活动的态度

绥化市市区(北林区)共有12个社区,现有约30万的常住人口。近年来由于绥化市的体育局等相关部门大力宣传《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绥化市区各社区和体育场馆都有横幅和标语,使人们对该《纲要》有比较全面的熟悉与了解,因此绥化市社区居民对全民健身持积极肯定的态度。

(三)各年龄段人群的健身锻炼热情差异

调查显示,绥化市社区的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的频率比较高,甚至达到6~7次/周,这反映出我市老年人对健身锻炼的热情是较高的。中青年人群则很少参与体育健身锻炼,锻炼健身的热情很低。从年龄段来看,45岁以下的人群不参加健身的比例大大高于45岁以上的人群。造成此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老年人退休后有大量的空余时间进行体育健身锻炼,而中青年人群由于面对繁重的工作与生活的压力,或者女性由于家务繁重等原因缺少进行体育健身锻炼的时间与精力。

三、绥化市社区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健身活动场地设施匮乏,配套经费严重短缺

由于绥化市是农业市,经济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因此,难以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体育健身场地与设施的建设。目前绥化市社区体育的主要活动场所仍然以小区绿地、公园、公共场所空地和广场为主,而社区体育健身器材设施极少。体育场地设施匮乏,经费严重短缺是制约绥化市社区体育及全民健身开展的重要因素,造成这种状况既有绥化市社区发展的原因,又有城市配套规划不合理、不落实、经费预算不足等原因。绥化市社区和生活小区较多,但考虑体育场地的寥寥无几,更谈不上运动器材的购置和使用。

(二)健身锻炼活动管理者、社会体育指导者队伍均很薄弱

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考查等方式进行研究后发现,绥化市目前从事社区体育及全民健身项目的社会体育指导者以及健身锻炼活动管理者中,多数是业余兼职为主。大部分的社会体育活动的管理者都身兼数职,管理社会体育活动的多个方面,导致其工作内容很混杂,因此不管是健身锻炼活动管理者还是社会体育指导员都很难在社区体育及全民健身工作中投入较大的精力。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绥化市大部分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文化程度都普遍偏低,这其中具有相应体育健身指导与管理相关专业知识并且具有较高运动水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比例更低,这种情况已很难适应绥化市社区体育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科学健身指导的需求。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绥化市社区体育的快速、健康发展,急需解决。

四、绥化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对策

(一)拓宽人力资源、场馆资源的投资渠道

首先,充分利用社会力量,积极吸纳社会各方面的资金,参与到绥化市的社区体育投资和经营。这样既可以有效地缓解绥化市社区体育发展过程中由于资金不足所造成的困难,并且还可以带动我市相关产业,如体育设施制造业的发展。

其次,由于绥化市的土地资源比较丰富,普通体育场馆场地的建设成本不高,因此,绥化市体育局可牵头,绥化市财政、建设、工商税务等部门大力配合,采取政府、社会、个人三结合的投资方法,也可采取招商引资的方式,建立多种投资渠道,增加社区体育的硬件设施投入与建设。

最后,绥化市各新建社区的建设应把开展社区体育作为必备的内容,凡新建住宅小区必须配有体育健身活动场地。凡是拥有体育设施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要充分发挥现有体育场馆的作用,为社区体育提供方便。

(二)注重高校在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绥化学院是黑龙江省绥化市唯一的一所地方本科高校,具有社会体育指导和体育管理的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的优势,因此应充分发挥绥化学院在当地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加强该校对绥化市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

(三)加强社区居民积极参加各种社区体育活动的引导

绥化市应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大力宣传使我市的社区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扩大影响力,增加对广大社区居民的吸引力,提高我市居民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使更多的居民都能够投入到社区体育活动中来,从而促进绥化市社区体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勇.体育市场调查与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45.

[2] 张林,马洪波.发展黑龙江城市社区体育的对策[J].黑龙江电大学报,2010,(13):38-41.

[3] 陈绍艳,杨风华.湖北省城市社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5):74-75.

[4] 谭延敏,张铁明.邯郸市城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特征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8-29.

[5] 蔡永强,姚亚克.郑州市居民体育消费的因素分析[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12):90-92.

[6] 蒋津君.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基本现状及发展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4):33-34.

[7] 孙广伟,杨寿雨.廊坊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心理调查与分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74-76.

[8] 车坦,何晓渝.中国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比较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6):3-5.

第11篇

[关键词]社区治理;公民参与;参与现状

一、问题背景

十之后全国各地以社区为突破口,纷纷进行创新社区治理的社区改革,要破解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困境,优化社区治理能力,就必须更深入准确的把握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现状。我国社会学者潘小娟将“社区”定义为:“由居住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人群组成的、具有相关利益和内在互动关系的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1]。社区作为社会治理最基层的单元,很多资源、问题、矛盾都积聚在此。在社区治理改革的背景之下,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广度和深度究竟如何,这必须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实地调研才能深化认识,从而更好地以改革促动成效。

二、秦淮区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现状概况问卷调查

(一)秦淮区概况

秦淮区地处南京主城东南,是南京市四个主城区之一,区域面积49.11平方公里,区域户籍人口71.62万人,常住人口103.2万人,辖五老村、洪武路、大光路等12个街道,106个社区、6个行政村,1个省级开发区――白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12年3月,南京市秦淮区被民政部批准确定为首批“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2]。秦淮区打造的“中心制―耦合型”社区治理模式,以主体重塑、多元互动、共建分享为目标积极推动了街道社区综合体制机制改革,逐渐形成了社区治理的“秦淮模式”。秦淮区在创新社会治理的视角下大刀阔斧锐意改革,构建了新的社区治理模式,很多做法值得借鉴和提倡,但是社区治理的改革究竟对社区中公民参与产生了多少影响,仍未可知,因此本文通过问卷和访谈对秦淮区社区公民参与现状进行深入调研。

(二)秦淮区的调查问卷及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共计200份,回收率100%。对回收问卷进行初步筛选并去除废卷9份,有效问卷191份,有效回收率为95.5%。经过问卷数据的初步统计和分析,可以从三个维度了解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现状。调查对象基本情况(N=191),从被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的数据统计得知,被调查者年龄主要集中在25―44岁之间,占总人数的50%,18-24岁的被调查者占10%,44-55岁的被调查者占16.7%,55岁以上的占23.3%。在选取被调查对象时,倾向于男女数量相近,女性占总数的53.3%,男性公民占46.7%。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本科和中专或高中占被调查对象的多数,46.7%的被调查对象受过本科教育,这也是与被调查对象趋向高知化、年轻化的现象相符的。本调查对象中66.7%是本地人口,另外居住在本地超过5年的比例是53.3%,这与本小区地理位置、周边企业、学校环境有关,不少住户是租住于此,或因拆迁在此过渡住家。社区居民对社区治理体制了解情况(N=191),在针对社区居民对我国现在社区治理体制相关情况的调查中发现认为社区居委会不是自治组织的被调查对象比例竟然高达56.7%,另外有30%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并且被调查对象中的70%居民表示自己没有参加过选举,这与我国历来社区选举出现的高投票现象相违背,其中有过投票经历的受访者中有仍有55.5%的人表示是在社区居民的要求下或社区邻居和他人的带领下参与的投票。

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态度测量(N=191),在对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态度测量中,26.7%的受访者表示在社区联名反映和自身利益无直接相关的问题时会参加,60%的受访者表示会视情况而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尤其是当自身不是直接利益主体。在社区举办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上,调查数据显示有高达83.3的居民只有在宣传动员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参与社区活动,常常积极主动参加的只占6.7%,甚至有10%的受访者表示即使动员自己也不会参加。关于您希望在社区事务的决策过程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吗?这一问题,有66.7%的受访者持肯定态度,说明居民希望在社区事务中自己的意见能够被大家知晓,甚至得以采纳,但仍有33.3%的受访者表示无所谓。

三、秦淮区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现状分析

从问卷调查及社区访谈的反馈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现代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现状的缩影:(一)社区治理理念的宣传不够,动员不足[3]。从维度一、维度二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到。受访对象有60%受过高等教育,但这60%的受访对象并未体现出有较高的参与热情,并且他们对社区治理的体制及现状并不了解,其中高达81%的人不知道社区居委会是自治组织。可见社区治理中居民对社区性质认识不清。即使在整个社会治理创新的大背景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宣传在学界、政界都有大篇幅的宣传,但在社区居民中对此的感受度并不强。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应该加强理念和基本概念的深化,从意识上和实践上同步提升。(二)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不强,信心不足。从维度一、维度三的调查结果可知,60%受过高等教育的受访者在谈及不参加社区活动的原因时有31%的人表示没有时间,15%的人认为自己的参与与否对社区治理影响不大,在社区治理中社区居民缺乏参与意识,并且参与信心不足,造成参与广度不够。在社区治理存在两种消极的现象:一是部分民众在前期有积极的参与意识,但在参与行为受阻或维权失败后变趋向于消极被动参与;另一种是本身就没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在被动的参与氛围中越来越消极。目前在社区治理中应充分调动维护这两部分群体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热情。(三)公民参与机制的联动性不足。民生工作站机制的创建已三年,虽然取得了诸多成效,但是民众的知晓率不高,只有5%的受访群众表示非常熟悉。同时在社区治理中不难发现一个问题,各个社区、街道在进行创新组织设置的探索中,并不断有新的创新项目上马,便会形成新的组织资源的倾斜。在社区治理中因工作人员有限、工作精力有限、政府绩效考核标准等诸多原因,多项参与机制的联动存在困难,也就为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多渠道化带来困境。

四、结语

新时期我国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困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公民自身和参与环境的因素都不容忽视。一方面大的治理改革背景需要公民参与的提高,同时公民参与意识的不断觉醒和现有参与水平的限制也触动了公民参与模式的改革,在创新社会治理的大背景下,要从多个方面来提升社区公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水平,为国家整体治理水平的现代化奠定基础,就必须深化了解社区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现状,从而对症下药,才能破解参与困境。

参考文献

[1]潘小娟.中国基层社会重构一社区治理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2]夏晓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博士毕业论文.山东大学政治学理论,2011

[3]颜晓峰.总体国家安全观引领国家安全治理价值[J].决策与信息,2014(6)

第12篇

关键词:社区居民; 体育素养 调查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2-165-001

体育素养主要包括体育意识、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基本体育知识及从事身体锻炼、身体娱乐与欣赏比赛的能力等方面,它是个人先天具有和通过后期教育获取体育信息,并运用这些体育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体质健康的能力。近年来,对体育素养的研究得到了体育人文社会学界的关注,但是如何评价体育素养,还没有形成完善的评价体系,目前学者们对体育素养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学生体育素养对素质教育发展的作用等方面,对城市居民体育素养方面涉及较少。因此对城市社区居民体育素养现状的分析,有利于城市居民个人体育素养的提高,有利于自身体质健康的发展,有利于身体慢性疾病的功能性康复,为提升居民体育素养水平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保定市社区居民的体育素养现状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保定市部分社区居民体育素养的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

二、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社区居民的体育认知现状、体育行为现状、影响因素等方面调查研究。汇总数据与分析结果如下:

1.体育观念与认知

管理者和居民的观念与认识对居民体育素养的形成以及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调查数据显示,有94.6%的管理者认为提高居民的体育素养非常有必要;95.6%的居民认为社区体育指导员明显不足,需要配置社区体育指导员。由此可见,多数管理者能正确认识提高居民体育素养工作的重要性,居民对自身的健康锻炼有着较深的认识和理解。所调查的居民都认为参与体育锻炼很重要,对参与体育锻炼有正确的态度,在爱好运动项目类别上分布较广,42%的居民能够掌握2项以上运动项目;76.2%的居民了解体育运动损伤及自救常识。但84.5%的人没有自己的锻炼计划,94.3%的人在锻炼前觉得没必要做身体检查,还有82.6%的居民不知道在运动中应该如何控制好运动负荷,仅有32%左右的居民能够掌握正确的部分处理方法。由此可见,居民缺乏相应的体育健康知识,运动技术水平偏低,所掌握的运动项目较少,体质健康方面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改善。这些都制约着居民自身体育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2.社区居民体育行为

社区居民体育活动内容很丰富,调查结果显示,群众参与的项目依次是:走跑、羽毛球、舞蹈、太极拳、乒乓球、篮球、散步、足球、排球等,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在项目选择上有所不同,但不论年龄、性别,在选择上都以投资少、简单易行、技术性难度小、娱乐健身性强的项目为选择对象。居民在体育锻炼时间上和空间的利用上,每次锻炼时间一般都在30分钟左右,而30分钟以下和30分钟以上的人也不在少数,这说明群众对锻炼时间是没有什么控制的,是很随意的。

社区居民锻炼场所主要有公共活动场所、自家庭院、住宅小区、场院及单位体育设施,在场地选择上以不收费的为主,以居住小区健身站点为主要锻炼场所的人数比例最高。锻炼动机以强身健体为主要锻炼目的,这说明人们已经逐步将体育与自身的健康密切联系起来。其次是消遣娱乐和防病治病、减压放松、减肥健美、提高运动能力和增加社交,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社区居民获取体育信息的渠道呈多样性,主要有报纸、杂志、电视、网络、与人交谈、参与活动、其他等,大众媒体称为了居民获得体育信息的主要渠道,但参与活动和言谈交流均达到40%左右的比率。由此可见,个体间在参与活动中的互动和交流正逐渐成为广大居民获得体育信息的重要渠道。

3.影响社区居民个体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缺乏氛围”和“没有兴趣”这两项是制约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而良好的体育氛围和居民的锻炼兴趣正是社区体育能够健康发展的基础。同时,影响因素排在第3、4位的分别是“缺少体育指导”和“缺乏恒心”,这也反映出居民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不足,对锻炼知识及锻炼指导的需求日益增强。影响因素较低的为“没有时间”和“工作劳累”以及“场地缺乏”,这说明随着保定市的社区体育设施以及周边公共、开放性活动场所增多,社区居民在参与锻炼的时间上得到保障,“锻炼场所”能基本满足居民需求。“场地缺乏”已不再是制约城市居民参与锻炼的主要因素。营造良好体育锻炼氛围,积极进行体育知识指导与宣传,是现在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建议

1.社区管理者要把社区体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社区工作计划,规范社区体育组织及管理制度,使社区体育活动有序健康发展。

2.进一步完善社区体育活动场所设施,健全体育组织。社区管理部门要积极加强健身路径配置,增加体育基础建设,创造良好的健身环境。

3.政府及社区管理部门要利用媒体及各种宣传手段积极进行体育健康知识宣传,加大体育健身项目的推广力度。

4.加大社区体育指导员和社区体育工作骨干的培训力度,加强与专业体育部门的合作,将专业体育部门的优势资源整合到社区体育中来。

5.积极引导居民的科学健身意识,在锻炼中因人制宜,科学引导,构建社区、居民,医院、社区指导员共同参与的体育素养实施路径,并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体育素养水平的目标构建和评价。

此文为2012年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课题编号:201202021

参考文献:

[1]王青涛.保定城区群众体育活动特征及促进对策研究[J]科学大众,2011(3)

第13篇

关键词: 临安市;旧住宅区;改造;时间顺序

0 引言

临安市城市建设历史悠久,存在有很多老旧住宅区,这些住宅区普遍存在立面破旧、道路狭窄、绿化不完善等问题。这些旧住宅区的现状已经严重影响了临安市的市容市貌,因此针对临安市的旧城区改造非常必要。改造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建设的原则改造临安旧城区,使旧城区在城市发展中重新焕发活力,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需要。

1 概述

1.1 规划背景 根据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文件――建保发(2013)153号关于做好城市旧住宅区(危旧房、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经研究,决定开展新一轮城市旧住宅区(危旧房、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由于建设年代早、基础建设不完备、管理体制不健全等原因,造成旧小区违章建筑多,环境脏、乱、差,小区道路、绿地损毁严重,停水、停电、下水道堵塞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小区居民日常生活面临许多问题和实际困难。而针对性的对老旧住宅区的改造,临安主城区内的居住环境将会得到较大改善,各类乱象得到有效整治,有效地推进了生活小区的文明创建和日常管理工作,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

1.2 规划原则

1.2.1 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精神力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优化人民环境、建设美丽浙江为根本出发点,认真做好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全面有序推进城市旧住宅区(危旧房、城中村)改造。

1.2.2 基本原则 ①政府组织:为深入贯彻和落实“三改一拆”行动计划、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委《关于加快推进棚户区(危旧房)改造的通知》,临安市规划建设局委托设计院对临安市城市旧住宅区(危旧房、城中村)改造进行专项规划。②专家领衔:方案最终在评审会上经多位城市规划领域专家的评审,专家们就设计方案进行探讨,对方案的亮点和优点进行肯定,对方案的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意见。③部门合作:本项目在规划建设局、“三改一拆”办公室、征收办、各街道以及社区鼎立合作下进行。④公众参与:本次规划的制定、修改和批准等过程均是公开的,以发放问卷的形式来获取公众的意见和想法,通过合理的规划把公众的意见、想法体现在规划方案中。⑤科学决策:经专业的评估体系得出临安市旧住宅区存在的问题,在正确的技术路线支持下拟定初步方案,根据居民和规划建设局的意见对方案进行调整,再经过专家的评审后修改得出最终方案。

1.3 规划要点和技术路线

1.3.1 规划重点与难点 规划重点范围北至环北路,南至锦溪、吴越街,西至玲珑山路,东至圣园路、望湖路,总用地面积1832公顷。本次规划的旧住宅区指建设年代久、建筑密度大、房屋结构陈旧、基础设施不全、影响城市功能、居住环境恶劣、存在安全隐患的集中连片住宅小区或住宅组团。需要统计综合整治面积、户数、安置用房建设面积、套数、小区改造内容。

1.3.2 工作技术路线 由前期研究入手,分析背景,收集资料,制作问卷调查表及确定工作的目标重点;后到临安辖区进行现场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小区建筑立面、道路交通、停车位实用、环境绿化、市政设施、环卫设施、配套设施、技防设施、违章建筑、文明建设及相关部门和群众座谈。根据调查结果及相关案例解读,对现状进行问题总结。包括停车难问题、立面破旧、管线老化、乱搭乱建、环境卫生差、道路破损、配套设施不齐全、无物业等问题。根据问题总结,我们制定老旧小区现状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对小区打分,总结小区的改造程度。经过前期的大量工作,最后研究出一套成果,包含年度改造计划,改造提升建议及实施保障。

2 现状研究

2.1 现状分类与评估 通过现场踏勘,将老旧住宅区从建筑年代和区域环境两方面上分别将现状建筑划分为若干类型,再根据现状划分情况从建筑年代和区域环境两方面综合考虑区域改造内容和时序。

2.2 现状老旧小区普查

2.2.1 居民意愿调查 制定临安市老旧住宅区整治专项规划居民调查表,根据问卷统计结果,对住宅区的综合改造要求最大。主要为立面翻新,增加文化体育设施、行政管理设施及社区管理中心。在道路系统改造方面,希望能有条件的加宽、平整路面,规范机动车的停放,并对小区入口进行改造。在绿地及活动场地的改造方面,整治的主要内容为绿化整修、植物的修复与补植;增加室外活动、健身场地;增加室外座椅、遮雨和遮阳设施。

2.2.2 老旧小区现状评价标准 老旧小区现状从管理服务、房屋管理及维修养护、公用设施管理、保安及车辆管理、环境卫生管理、绿化管理、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进行实地调研,采取调查问卷方式进行打分,按照满分一百分加权打分的模式分别得出各小区单项得分及总分情况,根据评分高低指导小区改造时序。

3 研究成果

3.1 改造内容 根据现状研究结果,可以总结出旧住宅区改造的主要内容。老旧住宅区改造主要内容包括有供暖系统改造、建筑物围护结构节能改造、供水管网改造、排污管网改造、“三化”改造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改造。

城中村改造的主要内容包括无形改造和有形改造。无形改造,即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农民身份转变;二是管理方式转变;三是土地性质转变;四是经济性质转变。有形改造,按照现代化城市住宅小区的标准,对城中村进行拆迁改造,建设成现代化文明社区,将农村改造成城市。

3.2 改造时序 改造时序依据现状研究关于老旧小区现状的分类结果以及加权打分的高低综合考虑的,包括有老旧住宅区和城中村的改造时序。结合老旧住宅区实际情况、街道改造实力等多方面因素得出锦桥社区、武肃里社区、文昌阁社区、新民里社区、万马社区、苕溪社区、锦潭社区、兰岭社区、马溪社区、西墅社区以及其它地区内各小区改造的先后时间顺序。结合城中村的实际情况,建议城中村改造的时间顺序并推荐先阶段的开工建设项目以及未来储备建设项目,确保城中村改造顺利有序的进行。

4 总结

旧城区的改造应当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为目的。在改造的同时要注意合理安排时间顺序,从大局出发,优先安排生活最不方便的区域进行改造。根据民意调查的结果和科学的论证综合考虑改造的内容,对旧城区的改造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建设,让旧城区在城市发展中重新焕发青春,使旧城区的改造更好更快的为临安市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做贡献。

本次临安市旧住宅区的改造是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通过大范围的实际调研和群众意见的采集确定改造内容和时序,改造的内容和成果既做到科学合理规划又符合民意的方向,为将来旧城区的改造提供了科学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曹秋实.旧城区改造规划的探析-以海城市旧城区改造为例[J].规划师,2013(1):117-118.

第14篇

关键词:廉租住房;后期管理;制度完善;武汉市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3.0058.02

1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巩固,城镇住房的市场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1998年国务院首次提出廉租住房的性质内涵和建设思路以来,全国各地区大胆探索,城镇廉租住房制度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各地的制度实施普遍局限于前期管理,后期管理矛盾突出,进而制约了廉租住房制度的完善发展。后期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具体实践中应避免出现“头重脚轻”的畸形格局。国内学术界对廉租住房后期管理问题也进行了论述,以马万里、刘黎辉等为代表的学者在社区服务、退出经验等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后期管理是系统的过程,国内理论研究的范畴与方法有待于扩宽深入。本研究通过对武汉市的实证调研,详细剖析我国廉租住房后期管理现状,以期为城镇廉租住房制度改革提供政策参考。

2资料来源

2.1调研区域概况

作为华中六省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武汉市廉租住房制度建设发展模式成为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典范。武汉市政府适时出台廉租住房管理保障政策,不断调整城镇住房制度体系。目前,武汉市廉租住房保障对象已由城镇最低收入家庭扩大到城镇低收入家庭,更多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权益得到维护。在保障方式上,武汉市坚持以租金补贴为主,逐步提高实物配租比例,仅在2011年,武汉市政府共投入3000多万元专项资金,实际租金补贴保障家庭4514户,新增实物配租保障家庭近500户。

2.2调研实施

本次调研围绕武汉市廉租住房后期管理现状展开,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其中调研问卷由廉租户基本信息、廉租住房后期管理情况及廉租户满意度三部分构成。课题组随机选取了武汉市洪山区、江岸区和青山区3个城区的廉租住房保障家庭,于2012年9月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74份,剔除7份填答无效问卷,实际回收367份,问卷有效率为91.75%(样本分布见表1)。课题组实地走访了青山区人民政府及相关单位,获得了廉租住房后期管理的文件资料。随后利用计算机SPSS17.0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了初步统计,抽样对象中男性廉租户占54.77%,女性廉租户占45.23%;租金补贴廉租户占6439%,实物配租廉租户占35.61%。

3廉租住房后期管理现状分析

近年来,武汉市廉租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充分保障了武汉市低收入群体的居住权益。廉租住房制度建设是项复杂的工程,课题组实证调研结果反映,武汉市廉租住房后期管理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

3.1管理难题――物业服务

总体来看,廉租户对社区的后期物业管理较为不满,社区服务职能不能满足廉租户的现实需求。从表2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到,廉租户对社区治安管理现状最为担忧,高达75.48%的调查对象表示不满。而社区负责人给出的解释是,辖区内廉租户结构混乱,部分居民不配合管理,社区秩序难以维持。公共环境卫生也是一大难题,50.68%的调查对象表示,社区生活垃圾处理不及时。此外,社区围墙、铁门、楼道等公共基础设施屡遭人为破坏,居民的日常出行深受影响。另有34.06%的调查对象反映,廉租房渗水、漏水等问题严重,有些房屋需要反复修补。

物业服务管理是政府保障职能的直接体现,这些难题由多方因素造成。从廉租户自身分析,居民遵守社区管理法规的自觉性不强;从管理主体分析,管理部门责任推诿,对物业管理服务很不积极。结合实地调研的情况,笔者进一步分析认为,廉租社区物业管理现状的不尽人意是由资金匮乏决定的,武汉市物业管理的费用主要来源于房租回收,有限的资金根本无法保障后期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转。

3.2制度瓶颈――动态监管

为保证廉租住房的社会保障性质,武汉市政府明文规定,廉租户不得擅自改变房屋用途。根据表3的调研结果,该规定并未得到落实。有2.72%的调查对象曾使廉租房一度闲置,这部分居民挤占房屋资源加剧了住房供应的紧张;有20.44%的调查对象转租房屋以赚取收益;有14.44%的调查对象通过继承方式获得房屋,他们认为廉租住房属于保障家庭的固有财产;还有7.90%的调查对象存在改变房屋性质和用途的其它违规行为。

对廉租住房的动态监督管理是整个制度实施的瓶颈,出现这种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廉租户家庭的动态经济状况难以确切核实。调查对象中有63.84%的居民处于无业或待业状态,就业的临时性和季节性增加了资产审核难度。廉租户家庭成员的外出就业收入未纳入审核体系,部分居民甚至持有股息红利、房产土地等“隐形财产”。二是没有专门的机构进行动态管理。实地调研发现,廉租住房后期监管工作量繁杂,管理部门未建立常态性资产信息核实制度,同时人员的缺乏也导致后期监管难以进行。

腾退机制关系到住房资源的循环配置和社会保障的公正公平,廉租户的腾退意愿尤为关键。从表4中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到,28.07%的廉租户具有较高的腾退意识,他们表示只要家庭条件超过保障标准就会主动申请腾退。值得注意的是,多达44.96%的调查对象表示,只有在政府给予政策帮扶的前提下才愿意腾退。这与其经济能力密切相关,即使超出了最低保障线,廉租户短期内也无法租赁市场商品房,因此他们迫切希望政府出台腾退补贴、免息贷款等优惠政策。腾退机制的完善依赖于政府强有力的激励措施,目前我国在帮扶制度上仍处于实践空白。

26.97%的调查对象明确表示他们不愿意腾退,主要缘由是大多数调查对象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部分特殊困难家庭还要支付就医看病、子女教育等费用,他们确实无法达到腾退标准。当然,还有极少数生活状况明显改善的廉租户不愿意腾退,他们认为国家腾退监管松懈,提供了“搭便车”的方便。

4制度完善的政策建议

4.1扩大融资渠道,建立“政府市场社区”联动模式

基于调研结果的分析可知,扩大融资渠道才能源头上解决后期管理的一系列难题。对此,笔者尝试提出“政府市场社区”三级互动的后期管理创新模式。第一,管理费用不能仅依靠回收的廉租金,政府有必要建立专项财政性保障投入,将其纳入财政预算体系,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提取公积金增值收益、适量发行廉租住房债券等灵活方式筹集资金。第二,要充分发挥市场组织的资金融合功能,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可以考虑实行廉租住房后期管理的市场化运作,鼓励物业管理公司参与廉租社区管理服务,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社会公益性组织也可以成为融资对象,广泛吸收社会闲散资本,接纳社会捐赠资金,提升物业服务水平。第三,提倡廉租户自我管理,在社区范围内提供就业岗位,通过减免租金的方式提高居民自我服务的积极性。

4.2发挥社会监督力量,建立个人信用制度

据课题组实地调研了解,当前武汉市廉租住房动态监管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欧美典型城市的成功实践经验证明,只有对保障家庭经济条件进行准确统计与高效监督,才能最大限度地防止廉租户钻政策的篓子。实现动态监管的制度设计有多种,发挥社会舆论作用不失为有效举措,即在条件允许下将动态核实结果公之于社会,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的外部监督。此外,建议政府尽快建立健全个人信用体系,对廉租户家庭信息实行电子化管理,涵盖家庭人口、住房面积、就业状况等统计指标,并定期对家庭收入和家庭财产核实更新。其次要建立廉租户诚信制度,将房屋用途、借贷情况等信息记录其中,及时查处违规行为,树立廉租诚信意识。个人信用制度的优势在于促进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加强后期监管的协调合作,从而节约后期管理成本。

4.3加强后期配套服务,建立激惩兼具的腾退方式

腾退机制的构建考验了政府部门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从实地调研结果来看,廉租户不愿意腾退的现象比较常见,具体情况非常复杂,腾退机制必须人性化地、有区分地进行设计。对于确实达不到腾退要求的廉租户,应该坚持完善廉租住房对其家庭的生活保障功能。对于超出保障条件而短期内无购房能力的“夹心层”群体,政府可以考虑适当提高租金、降低核减金额以维护其居住权益。同时建议政府及时出台帮扶措施,实施多项优惠政策,例如通过低息贷款、税费减免等形式帮助他们解决住房问题。最后对于少数长期“赖房”群体,学者何灵等指出,加大腾退惩处的法制力度十分必要。在此笔者认为,政府应该强调政策的正向功能,给予廉租户退房补贴等激励较之强制腾退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总之,采取奖惩兼具的腾退方式,必能打破廉租住房体系的“终身制”。

5结语

通过对武汉市廉租住房后期管理现状的实证调研与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廉租住房后期管理任务艰巨,全面保障城镇低收入群体的基本居住权益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各地区在完善廉租住房制度建设过程中,始终要高度重视后期管理服务,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不断创新后期管理模式,推动全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万里.城市廉租房社区物业管理模式研究――以杭州为例[J].商业研究,2008,(2).

第15篇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未满足需求;临床分期模式;病耻感;社区精神卫生服务

[中图分类号] R74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8(b)-0053-04

[Abstract] Schizophrenia patients have a lot of unmet needs such as early treatment of mental illness, treatment of somatic diseases, social psychology support,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nd other aspects. In order to guide the clinical treatment better and to promote schizophrenia patients to integrate the community life,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unmet needs in the management of schizophrenia has been reviewed.

[Key words] Schizophrenia; Unmet needs; The clinical staging model; Stigma;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service

精神分裂症患者因其疾病的慢性化及致残性,是最容易在社会和经济上被边缘化的人群之一,因此他们有着混杂的临床与社会需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需求包含了心理健康、躯体健康、亲密的社会关系、家庭支持、教育、就业以及良好生活等诸多方面,为了使他们能够获得、维持或恢复社会独立和有品质的生活,必须满足这些需求[1]。精神分裂症管理的过程中刺激了需求评价工具的发展与细化,随着测量工具对心理病理症状的描述和量化,需求的管理变得更加具体,这些工具的日常使用可以帮助决策患者的治疗并促进康复[2]。从公共卫生的角度出发,精神卫生从业人员在关注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的同时还要注意他们躯体疾病的治疗。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大约有32.2%精神分裂症患者未得到有效的躯体健康防护[3],因此,躯体健康服务的欠缺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管理中另一个未满足的需求。当患者精神症状得到改善脱离住院环境之后,他们会面临着社区生活中的歧视、缺乏经济来源、没有稳定的住房及工作等诸多困难,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管理应满足社会心理需求、完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区生活。

1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需求评估工具

为了评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需求,精神卫生从业人员需要借助有效的需求评估工具[4]。目前针对慢性精神疾病患者需求的评估工具有4种:MRC需求评估问卷(The MRC Needs for Care Assessment)[5]、需求等级评估量表(Ranking of Needs)[6]、卡迪纳尔需求评估问卷 (The Cardinal Needs Schedule)[7]、坎伯威尔需求评估问卷(The Camberwell Assessment of Need,CAN)[8],其中最常用的是坎伯威尔需求评估问卷。 CAN是由英国学者Phelan 等[8]为评价社区慢性精神疾病患者需求而开发的,它可以综合评价患者生活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需求,是目前唯一从医务工作人员、照顾者、患者三方评价患者需求的问卷[9]。精神疾病患者的需求具有复杂性,需求评估工具搭建了识别问题、实施行动和评价服务之间的桥梁,是心理康复与精神服务计划制订、实施和评价的重要参考。这些需求评估工具除了对当前的医疗决策提供依据外,还可以帮肋探索和定义新的未满足需求[10]。

2 精神分裂症患者管理中未满足的需求

2.1 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期精神症状的识别与治疗――临床分期模式的应用

针对精神分裂症的早期阶段,当前的诊断系统缺乏准确性及治疗的有效性,因为在早期阶段精神症状是持续进展的可能还没有达到符合传统诊断标准的程度,为了克服当前诊断系统的局限性,临床分期模式(the clinical staging model)[11]这种新的诊断方法被发展并应用于临床。临床分期模式由Patrick [11]首先提出,指在特定的时间节点及时地定义疾病进展,有目的地区分疾病进展中的临床表现。临床分期模式注重提供早期有效的干预,防止疾病向更严重的阶段发展并促进患者康复甚至完全缓解,因此早期临床症状的识别是这个模式的重点。有研究显示,干预措施是否及时与精神分裂症治疗的依从性和对治疗的反应性都密切相关[12]。临床分期模式将精神分裂症早期的发展过程分成三个时期:高危精神状态(the ultra-high risk stage)、首发精神病期(the first-episode psychosis stage)和早期精神病期(the critical period of early psychosis)。高危精神状态包括间断的或者轻微的阳性症状、遗传风险以及衰退症状[13]。对于高危状态的患者的一线治疗必须温和同时要包括心理社会干预措施如认知-行为疗法、支持性疗法等,如果有使用药物的必要,阿立哌唑是最佳的选择[11]。研究显示,高危精神状态患者中有40%即使接受了社会心理干预措施,在随访1年后仍进入到首发精神病期[14]。2005年出版的国际临床实践指南指出首发精神病期干预措施应以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作为一线治疗,在这一阶段,有效的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都是避免疾病进一步进展的根本措施。早期精神病期治疗的关键时期是被明确诊断后的2~5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因为这个阶段的治疗重点是稳定患者的人格、保留患者的社会功能,这个阶段应综合药物和社会心理的联合治疗模式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最大可能地降低复发的风险,减少疾病相关联的残疾以及最大程度促进社会功能恢复。

2.2 精神分裂症患者管理中的躯体情况现状

尽管目前在精神分裂症及其相关的精神障碍的治疗中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这些患者仍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躯体疾病,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物质滥用、不良生活嗜好(吸烟、饮酒等)和较差的营养、卫生状态等,这些因素都使得患者易于发生严重的合并症,如肥胖、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以及慢性感染性疾病[15]。另外,精神分裂症患者特定的临床症状(如妄想、幻觉、认知功能障碍、阴性症状等)可能会损害患者躯体疾病症状的识别及主动求医并遵医嘱配合治疗的能力[10],进一步危害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躯体健康。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和一些躯体疾病如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代谢综合征风险极大,其中以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最为常见,其他还有高血压、高血脂等[16],研究显示应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患者比应用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患者更易出现代谢综合征[17]。另外,精神分裂症患者较正常人群出现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更大,容易出现猝死。除了代谢性和心血管疾病,还应特别注意其他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相关的躯体问题,例如住院患者的肺炎[18]和肺结核[19]的发病率比非住院患者高很多。就目前精神科临床工作而言,精神卫生从业人员在精神科临床工作中把主要精力用于分析患者的精神症状,对患者躯体疾病的评估能力可能由于疏于训练会有所下降[10],进而影响到患者躯体疾病的及时诊断及治疗。

2.3 精神分裂症患者管理中的社会心理需求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包括就业、婚姻、受教育水平等,他们大部分没有固定收入,生活依赖于社区援助。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预后与患者经济状况,家庭支持度及其他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一项来自欧洲的调查显示:需求在不同的环境中存在差别,在贫困、失业和其他社会问题更严重城市生活的患者有着更多的未满足的需求,其中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是最迫切的,主要包括日常活动、工作和人际关系等。Narrow等[20]调查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因为病耻感而有相当大一部分患者拒绝接受治疗,还有一部分患者因害怕药物副反应暴露自己患病的事实而减药或停药,这些因病耻感所导致的治疗不配合对于患者的后续治疗、社会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提高造成了不良影响。

病耻感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照顾者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社会上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所持刻板消极态度认为精神患者会发生不可预期的暴力行为且精神患者能力下降难以胜任工作等,这种消极态度使精神分裂症患者倾向于认定自己是失败者[21],这不仅阻碍了他们及时接受治疗与康复,更妨碍了他们回归社会。此外,诸多研究己证实病耻感会延伸到患者的家庭成员,使他们产生“连带病耻感”[22]。精神分裂症病情反复发作且发作的时间较长,一旦治疗不当还会使得病情加重,这就使患者的主要照顾者长期处于不同程度的应激状态下,应激通常会使他们产生恐惧、焦虑、抑郁、紧张、失落等心理困扰,使其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易紧张疲劳、易激惹,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个体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2.4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发展

随着现代社区精神医学的发展,精神障碍患者的诊治与康复主要在社区中进行,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已经成为世界上精神障碍患者回归社会的主要方法。国内的研究表明,让精神症状稳定后的患者到社区进行治疗、康复,明显减低住院率及致残率,改善了患者的社会功能,成效显著[23]。国外近年的研究表明,通过社区综合干预方法营造适宜的社区生存空间,逐步保障其享有和普通社区公民一样的责任和权利是社会文明和精神医学的一大进步[24]。Dieterich等[25]的研究报道亦发现,强化社区关爱的服务模式对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更加有效,不仅减少了住院率、增加了治疗的依从性,也提高了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

2.4.1 国外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发展历程 20世纪60年代,美国开始推行“精神科非住院化运动”,主导模式是建立社区精神卫生中心,由精神科医生、内科医生、精神科护士及其他辅助人员组成专业治疗队伍提供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这一模式提供了连续性、规范化和专业性的服务,改善了由于缺乏有效干预,患者社区治疗依从性较差的情况,明显降低了复发率,减少了再次住院概率[26]。法国推行的分区管理模式以精神卫生机构为中心,凭借其技术优势,分片覆盖到社区,为社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全方位的精神服务。这种模式使专科医院和社区有机地联成一体,既满足了社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有效治疗管理的需要,又提升了专科医务人员对社区患者的处置能力[27]。澳大利亚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是将急性精神疾患治疗康复治疗与居住安置服务相衔接,由急症住院部、护理之家、支持性住宅和日间医院等各种医疗服务机构有机联系网络,建立医院―社区―患者的综合精神卫生体系。这一模式具有分工明确、服务多样和过程规范的特点,明显提高了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效率[28]。

2.4.2中国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发展历程 自20世纪70 年代开始,中国在城乡逐步建立精神病三级防治网,“七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发展社区精神卫生保健的方向,“八五”期间在全国64个市、县进行精神病防治康复试点工作,在“九五”规划中试点范围扩大到200个市县。自2009年起,中国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社区管理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普遍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社区管理并推出了针对慢性精神疾病患者的“阳光心园计划”[29]。

虽然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目前仍存在较大的治疗缺口(treatment gap,TG),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针对欧洲人群的一项调查显示,生活在社区范围的严重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缺口在35.5%和50.3%之间,其中也包括发达国家,这些患者生活在社区中却没有足够的治疗,使得他们的健康逐步恶化,迫使个人生活被长期限制,甚至终生住院。另外由于疾病的特殊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缺乏自知力和自制力,对患有的疾病缺乏有效的认识,主动求治的愿望不强,回到社区后主动服药的自觉性也较差,易于出现症状反复,甚至发生肇事、肇祸事件,严重影响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成效。

3 精神分裂症患者管理中未满足的需求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精神分裂症患者管理中还存在许多未满足的需求,这对从事精神卫生事业的管理者和医疗工作者都是一大挑战,今后可以研究的方向有:①把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种可识别进展阶段的神经疾病看待,疾病发展阶段的不同产生不同的医疗和心理需求,因此应依据临床分期模式分别对待。②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管理中精神卫生从业人员不仅应注重患者的精神健康,还要注意患者躯体疾病的识别,定期检查评估药物治疗可能带来的躯体影响、通过个案管理人员及时监测患者疾病情况并促进患者接受相应躯体疾病的治疗、采用协作的治疗模式早期发现和治疗躯体疾病,适时阻止躯体疾病的进展以满足精神分裂症患者对躯体健康的需求。③社会心理方面的未满足需求是广泛的,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发现满足的方法。对于缓解患者病耻感精神卫生从业人员应认真对待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歧视状况,帮助患者增强应对病耻感的能力,提高患者的自尊心和自我肯定。对精神分裂症的照顾者可通过心理教育、心理咨询、互助支持、综合式的家庭干预的方式缓解他们病耻感所带来的心理负担。④为了规范精神分裂症社区综合治疗管理、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再次住院风险,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应进一步完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配套政策、加大对社区精神卫生建设的投入、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方式对精神卫生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加大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力度,营造宽容的社区康复环境等来克服现阶段精神分裂症社区综合治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种种困难。

[参考文献]

[1] Ernest S,Nagarajan G,Jacob KS. Assessment of need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a study in Vellore,India [J]. Int J Soc Psychiatry,2013,59(8):752-756.

[2] Gilbody SM,House AO,Sheldon TA. Outcome measures and needs assessment tools for schizophrenia and related disorders [J].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3(1):CD003081.

[3] Kohn R,Saxena S,Levav I,et al. The treatment gap in mental health care [J]. Bull World Health Organ,2004,82(11): 858-866.

[4] Deeken JF,Taylor KL,Mangan P,et al. Care for the caregivers: a review of self-report instruments developed to measure the burden,needs,and quality of life of informal caregivers [J]. J Pain Symptom Manage,2003,26(4):922-953.

[5] Brewin CR,Wing JK,Mangen SP,et al.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measuring needs in the long-term mentally ill: the MRC needs for care assessment [J]. Psychol Med,1987, 17(4):971-981.

[6] Waismann LC,Rowland LA. Ranking of needs: a new method of assessment for use with chronic psychiatric patients [J]. Acta Psychiatr Scand,1989,80(3):260-266.

[7] Marshall M,Hogg LI,Gath DH,et al. The Cardinal Needs Schedule―a modified version of the MRC Needs for Care Assessment Schedule [J]. Psychol Med,1995,25(3):605-617.

[8] Phelan M,Slade M,Thornicroft G,et al. The Camberwell Assessment of Need:the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an instrument to assess the needs of people with severe mental illness [J]. Br J Psychiatry,1995,167(5): 589-595.

[9] 黄重梅,唐四元,孙玫,等.坎伯威尔需求评估问卷研究及应用现状[J].中国全科医学,2015,23(21):2502-2506.

[10] Torres-Gonzalez F,Ibanez-Casas I,Saldivia S,et al. Unmet needs in the management of schizophrenia [J]. Neuropsychiatr Dis Treat,2014,10:97-110.

[11] McGorry PD. Staging in neuropsychiatry:a heuristic model for understanding,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J]. Neurotox Res,2010,18(3/4):244-255.

[12] Marshall M,Lewis S,Lockwood A,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duration of untreated psychosis and outcome in cohorts of first-episode patients:a systematic review [J]. Arch Gen Psychiatry,2005,62(9):975-983.

[13] 赵靖平,国效峰.精神分裂症超高危人群的早期临床识别[J].上海精神医学,2011(2):67-70.

[14] Riecher-Rossler A,Gschwandtner U,Aston J,et al. The Basel early-detection-of-psychosis (FEPSY)-study--design and preliminary results [J]. Acta Psychiatr Scand,2007,115(2): 114-125.

[15] Daumit GL,Pratt LA,Crum RM,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primary care visits for individuals with severe mental illness in a national sample [J]. Gen Hosp Psychiatry,2002, 24(6): 391-395.

[16] Newcomer JW. Antipsychotic medications: metabolic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J]. J Clin Psychiatry,2007,68(Suppl 4):8-13.

[17] De Hert M,Schreurs V,Sweers K,et al. Typical and atypical antipsychotics differentially affect long-term incidence rates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in first-episode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 retrospective chart review [J]. Schizophr Res,2008,101(1/3):295-303.

[18] Copeland LA,Mortensen EM,Zeber JE,et al. Pulmonary disease among inpatient decedents:Impact of schizophrenia [J]. Prog Neuropsychopharmacol Biol Psychiatry,2007,31(3):720-726.

[19] Lonnroth K,Jaramillo E,Williams BG,et al. Drivers of tuberculosis epidemics:the role of risk factors and social determinants [J]. Soc Sci Med,2009,68(12):2240-2246.

[20] Narrow WE,Regier DA,Norquist G,et al. Mental health service use by Americans with severe mental illnesses [J]. 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2000,35(4):147-155.

[21] Rusher JB,Phelan JC. Internalized stigma predicts erosion of morale among psychiatric outpatients [J]. Psychiatry Res,2004,129:257-265.

[22] 孙丽娟,张国富,郑红丽,等.精神病患者家属病耻感的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8):917-919.

[23] 项玉涛,李文咏,高亮,等.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与其精神症状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5):311.

[24] Peterson L,Jeppesen P,Thorup A,et al. A randomized multi- centre trial of integrated versus standard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a first episode of psychotic illness [J]. BNJ,2002,331(7517):602.

[25] Dieterich M,Irving CB,Park B,et al. Intensive case management for severe mental illness [J].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0(10): CD007906.

[26] 季卫东,昌红芬,方文莉,等.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的思考[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6):543-545.

[27] 邹义壮,Jacques D,Denis L,等.法国精神卫生的分区化服务模式[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0,10(4):247-248.

[28] 于保荣,王维夫,李友卫,等.英国、澳大利亚和德国的基本卫生服务提供及管理体制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9):641-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