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直以来,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根深蒂固,所以,新课改强调,变我们的“传授型教育”为“创新型教育”,变学生的“接受型学习”为“创新型学习”,因此,探究式教学便进入了广大教师的视野并受到了广泛应用。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呢?下面,笔者就从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说明与阐述。
一、精心设疑,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主要根源。而且,小学生好奇心强,对于有疑问和困惑的问题,喜欢追根究底,结合小学生的这一特点,身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就可以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向学生提出富有趣味性的问题,做到精心设疑,创设出一种比较复杂的问题情境,从而促使学生以最快速度投入到文本内容的学习与探索中。
比如,在学习《神奇的镜子》一课时,一上课,我给学生出了一个谜语“我非绘画家,来者被我画,绘画不用笔,胜过绘画家”,“是镜子!”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道,“没错,是镜子,爱迪生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小时候用镜子做了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情,那么,他到底做了什么样的事情?你们想不想知道?”“想!”“好,接下来,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看看爱迪生究竟用镜子做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这样,我通过在上课一开始给学生出谜语,并提出富有趣味性和悬念性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学生都想知道镜子神奇在哪,于是,都对本课内容产生了强烈的探究兴趣,进而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对课文的阅读和探索中。
二、编制导学案,给学生提供独立探究机会
导学案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都是按照自己所设计的教学步骤走,即以自身为主体,向学生详细讲解课文中的知识点,学生基本没有自主分析、探究问题的机会,而导学案则可为学生提供这种机会,我们可以结合具体文本内容编制一份导学案,课堂上,让学生参照导学案上的内容对课文自主阅读,并通过认真分析和深入探究,在课文中找出导学案上问题的答案。
如,在学习《凡卡》这一课时,我就给学生编制了一份导学案,课堂上,要求学生以导学案上的内容为参照,对课文进行阅读,导学案上的内容大致如下:(1)了解作者和本篇课文的写作背景;(2)扫除字词障碍,弄清楚作品中的人物关系;(3)思考问题:凡卡是怎样的孩子?他有着怎样的身世?凡卡给爷爷写信的目的是什么?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是哪几个自然段?哪些段落是描写凡卡的学徒生活的?读了凡卡乞求爷爷带他回家的部分你有什么体会?文章是以什么为主线表现凡卡的悲惨生活的?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按照这个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出段意。然后,让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仔细阅读与分析,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这样,我就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探究的机会,实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也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深刻的认知与理解。
三、设置合作讨论环节,积极调动学生的探究思维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我们总是一节课都为学生讲解课文中的知识点,还要依据具体的课文内容,为学生设置合作讨论环节,从而调动学生的探究思维,让学生通过与学生的合作讨论,寻找出合理的方法与答案。
比如,在学习《惊弓之鸟》这一课时,在授课过程中,我向学生提出了问题“更嬴是怎样一步步推断出不用箭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然后,让学生朗读第九自然段,四人小组合作讨论,经过一番讨论后,学生很快得出了答案,即“更嬴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就掉了下来’”这段话,而后,我又继续提出了问题:“更嬴这一番解释总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分别讲了什么?”让学生继续合作讨论,如此,在课堂上为学生设置合作讨论环节,积极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思维,学生会一直处于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状态中,有利于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率。
以上为笔者对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策略的几点意见,在此与大家分享,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参考文献: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小学语文要进行探究式教学,首先应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为教学中的合作与互动过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是离不开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依托的,这样有利于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的全过程。
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根据小学生自身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第一,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并鼓励学生勇敢地去探索课本以外的知识,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外面的世界来接受新知识的洗礼。第二,创设探究式教学情境,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接受探究式教学模式并且能够诱发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探究式学习氛围,创设探究式学习情境,鼓励学生产生质疑,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
三、开发探究式教学新课题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的开展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拓展教学内容,注重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结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在学生接受不同内容和方法的学习过程中给他们渗透探究式教学,以达到教学目的,因此,积极开发新课题,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成长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061-01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探究”式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要高度关注教师与学生教学活动中的多样性、教学环境的复杂性,重视每一节课,把握每一节课,把每节课都看作是师生激情、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实施这种模式的教学可以从“目标发展性、过程生成性、感悟独特性”这三个阶段进行。
一、目标发展性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培养人才需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依据。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的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的目标,概括来讲就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我们在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时,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把握好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开展我们的教学。
二、过程的生成性
1、营造“动态生成――探究”的空间。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除了传授学生知识,进行知识学习外,还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和摇篮。作为充满灵性和人性的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应是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应是充满了带有学生独特个性的包括学习方式又有独特领悟的精彩的“生成”。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教学中需要不断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教师与学生都融入到语文学习之中,才能融入到生命成长的历程中,学生才会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够成为课程的学主动构建者。
2、从期待的答案中走出来。
比如,在一次公开课教学中,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执教老师让学生谈谈喜欢狐狸还是乌鸦?并说说理由。一位学生说:“我喜欢乌鸦,它太可怜了,千辛万苦找到了一块肉,一不小心还被狐狸骗走了,我觉得这对乌鸦特别不公平。”执教老师听了后以后,表示赞许。这时,又一名学生站起来,对老师说:“我不同意这种说法,我觉得狐狸更让人喜欢,它聪明,爱动脑筋,能够通过自己的能力换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不动脑筋,理所当然就不能有吃的。狐狸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展示自己,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正是我们需要的。”听到这样的说法,执教老师一下子愣住了,不知说什么好,只是无奈地让学生坐下,这位学生觉得很茫然,只好悻悻地坐下。
案例中一个致命的问题是执教教师仅仅满足于预设的、期待着的答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独特个性,没有重视学生独特个性对课文的理解。“动态生成――探究”式的教学,就不能仅囿于标准答案,囿于预先期待的答案和预设的目标。作为教师,要能够从期待的答案中走出来,使“动态生成――探究”教学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不断地形成独特的感受,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3、让个性化的表达更尽兴。
有了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积累,便会激发表达的欲望,也必然产生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内容。教师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下的独特表达。
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少年闰土》一文时,先让学生思考,选择一件自己觉得有趣的有关海边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在讲的时候最好能够加上自己的想法。大多数同学的讲述都大同小异,都是根据原文的内容进行了简单或具体地的复述,没有太多的新意。临到下课时,一位学生高高举起了手,并急切地请求:“我、老师、我……”老师让他站起来,他说:“我有自己的想法,我觉得闰土同那些城市的少爷一样,也是井底之蛙,他们之间知道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城里的少爷们虽然不知道海边的趣事,但是闰土同样也不知道城里的新鲜事呀。城里的少爷们是井底之蛙,但同样有办法让他们知识更加丰富多彩。可以为他们准备一台电视机,让他多看看‘动物世界’;我还可以送他们一台电脑,教他们如何上网,如何在网上寻找有趣的内容……”这位同学刚讲完,听课的老师们都情不自禁地送上了热烈的掌声。
三、感悟的独特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独特性包括感知方式的独特性、思维方式的独特性、思想见解的独特性。只要是真实的感受,教师都应加以保护,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不能用自己的感悟标准去简单评判。
要尊重学生个性,诱导质疑,激感,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创新性的见解。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的原因,发散性思维非常强,有时候的想法令成人无法想象,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培养成人这样的思维更容易。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教材,对不同的文章,尽可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谈出自己不同的感悟和见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比如,在教学《狼和小羊》这篇课文时,课文的结束语是:“说完,狼就向小羊身上扑去。”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大胆想象:“最后狼吃掉了小羊吗?你们觉得会不会有另外的结局呢?”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的回答变得更加精彩了。
生1:“狼向小羊身上扑去,机灵的小羊往旁边一躲,老狼碰到石头上撞死了。”
生2:“正在这个危急的关心,羊爸爸回来了,它用有力的羊角一下子就把狼顶到河里,老狼被淹死了。”
生3:“这时候,一个猎人过来了,他开枪把老狼打死了,救了可爱的小羊!”
孩子们的回答是多么富有想象力呀!只要我们珍视和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他们的个性就能得到张扬,思维的火花才会绽放,我们的学生也才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认识世界。
一、提供探究环境,激发学生探究积极性
学习离不开具体的情境,学生的学习环境决定着其学习效果。小学生思想单纯,很容易受外在环境的影响,所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例如,在教学《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文中,可以运用多种探究方法,“问题阅读探究法”是其中的一种方法,这种探究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现场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先让学生熟读这篇课文,然后让学生找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句,把读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集中起来,抛出问题让全班同学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结合大家的智慧来解答问题,而不是简单地由老师来解答。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也可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真正做到“学与思”的结合。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到图书馆、博物馆参观,了解《我的弟弟小萝卜头》这篇文章的背景,深切体会作者所在的时代背景,然后再让学生自由交流和讨论,这样一来,学生的很多疑问就在参观学习中得到解决,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印象更深刻,学习的兴趣也会更浓厚。
二、传授探究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是必要的,但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直接给出答案,不如学生自己去找答案;传授学习知识,不如传授学习方法,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第一,学生需要掌握阅读课文的方法。阅读是理解课文的第一步,阅读文章时不能泛泛而读,也不能囫囵吞枣,而要带着问题去读,必要的时候可以反复阅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第二,学生需要在阅读中思考,坚持“学与思”结合,问题的解决仅仅依靠文章、资料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应该自己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把得来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找到其中内在的规律。提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思考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
三、养成探究习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作文教学
探究式学习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倡导提出的。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学习者围绕一定问题、文本或材料来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或信息的一种学习方式。这是一种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获得结论的行为和认知趋向。
一、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第一,学生学习主动,能有兴趣、有信心、有责任感地探索和解决问题。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自主活动,由学生自己设计并控制学习的整个过程,这充分体现了对他们的思想观点的尊重和鼓励。让学生进入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发挥自身的智慧和才能,主动探索和研究。
第二,以实践性为最根本特点。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学会学习和获得信息时代所需要的能力。让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去发现结论,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最后解决问题。
第三,教室从封闭走向开放,实现课内外和校内外的联合。探究式学习要求教学民主,多向合作交流,获取知识的方法、手段和方式灵活多样,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下自主学习,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中形成能力。它要求学生把自己所得出的结论运用到现实活动中,强调让学生参加实际的活动。
第四,重视合作式学习和形成性评价。由于己有知识和经验的差异性,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会各有不同,小组式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吸收和学习别人的观点,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思考,同时也增强了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学生不断地通过反馈对自己的探究学习进行评价,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浓度和广度。
二、探究式学习的主要形式
1.小组活动
与个体单独活动及集体活动相比,小组活动对实现这方面的目标具有独特的作用。探究式学习的各个环节几乎都可以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展开:从小组协商制定调研计划,到小组分工合作搜集和整理资料,再到小组研讨澄清认识,得出结论,最后小组共同行动服务于社区环境建设。在这些目标不同、内容各异的小组活动中,学生一方面可以学习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使他人采纳自己的主张;另一方面,他们也可以学习尝试以宽容的态度,与同伴,携手合作以实现小组的行动目标。
2.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法是一种技术创新的方法,是美国企业家、创造学家A.F奥斯本于1938年创立的。是一种从心理上激励群体技术创新的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从形式上看,头脑风暴有点像讨论,是把与某一主题相关的人员集中起来,让他们充分发表观点,以集思广益。它试图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环境,让每个与会者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它的主要规则包括:当有人发言时,其他人必须仔细地倾听;任何人都不许对他人的发言作好坏正误等评价;只要没有其他人发言,你可以随时发表任何见解。由于与会者不会考虑自己的见解是否正确是否恰当,因此可以保证每个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3.角色扮演
当学生通过观察、阅读、实地调查、测量、访问等活动收集到有关问题的素材,并经过整理和分析之后,他们可以就某个问题,分别扮演相关的角色,以体验不同机构,不同个体在制造和解决问题中的不同职责和不同作用。
当学生通过观察、阅读、实地调查、访问等活动收集到有关素材,并经过整理和分析之后,他们就可以分别扮演相关的角色,真正从所扮演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并采取行动。因此,它可以使学生逐渐学会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想人所想,急人所急,这对于培养学生对其他生命的尊重、关心和爱护的情感是非常有利的。
三、探究式学习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小学语文的教学主要分为识字写字、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习作教学、语文实践活动。下面我们具体来分析探究式教学在识字写字、阅读教学、习作教学中的应用。
1.识字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
汉字是组成语文材料的基本要素,是学习语文的“本”,应该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领悟汉字字形符号背后所蕴涵着的丰富文化内涵,巧妙结合字的“音”“形”、“义”进行教学。
例如:师:(出示“休养”和“探望”两词)谁会读这两个词?(生读)
师:你觉得一个人为什么要“休养”呢!
生1:可能这个人太劳累了。
生2:因为这个人受伤了。
生3:因为他生病了
师::因为人要“休养”,所以要去干什么?
生:探望。
师::课文里说的是谁去探望谁?为什么?
师:你还知道谁去探望谁?为什么要去探望?
生1:妈妈去探望外婆,因为外婆生病了。
生2:爷爷住院了,爸爸去探望他.
生3:小明不小心摔伤了腿,同学们都去探望他……
师::你觉得探望还可以怎么说?
生1:看望。
生2:探视。
师:太棒了!当一个人需要休养时,所有关心他、爱护他的人都会去探望他的。现在,你理解这两个词了吗?
老师先通过创设一种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提出些问题让学生来思考回答,通过交流,学生理解了两词的意思,最后教师小结。
2.阅读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
阅读中的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对课文的主动阅读,是学生与课文作者的倾心交谈,是学生与学生不同阅读理解的自由交流,是学生与老师、与文化的平等对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启发和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经过收集资料,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或独立探究,或协作讨论,或在教师指导下,最终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得出问题结论,获取新知识。同时也在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品质和创新能力。
例如教学《五彩池》时,先引导学生扣题生疑:“五彩池在哪里,为什么叫五彩池,五彩池的景色怎样?”这一问,一下子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在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讨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你认为怎样才能弄清楚这些问题?”
生:上图书馆,查阅课外书;上网;看有关电影或电视、录像;
师:“这些方法都不错。现在最佳的办法是认真阅读课文”
师:“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课文?”
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想;围绕问题,抓中心句读;图文对照读;小组合作读
师:“这些方法你常用的是哪一种?现在就用你最喜欢的方法读课文。” “不过,老师鼓励尝试用你平时很少用的方法,来寻找今天问题的答案。”
3.作文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
教师可以运用头脑风暴的方法来就行作文教学。首先,教师提出某一话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围绕话题写什么?在这一过程中,无论学生表达怎样的观点或设想,教师不做任何批评和否定。在头脑风暴发生时,任何的批评和否定都会阻止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哪怕此时的想象不成熟,甚至只是思想上的一点点火花,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作文教学,使他们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其次,针对提出的设想和方案进行筛选,选出可行的方案。在筛选时只要学生言之有理,不妨暂时保留,待下一步进行探究和完善。哪怕此时有些观点是可笑的,如果我们按照习惯性思维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筛选,那么,很有可能一些新颖的、甚至可能是深刻的观点在其尚未成熟之际就会被我们扼杀。最后,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讨论,将这些方案加以完善,使之切实可行。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写作过程中的选材谋篇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完善还不成熟的思想、确定主题、安排文章的详略,甚至可以细致到遣词造句。
四、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践探究式教学方法,将有利于激发学习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自己思考的习惯,从而改变我国填鸭式教学的状态,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
参考文献:
[1]铁俊、李航敏译:《学习型学校与学习型系统》,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10月
[2]周风帆、蔡坤:《探究式学习的七个认识误区》,《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年第3期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教改;教学能力;应用策略
“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教育家施瓦布)这句话对于现今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基础教育任务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策略。认为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知识及内容。现就什么是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策略进行浅显的论述,以飨读者。
一、探究性学习的涵义
探究性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双边的,教师与学生都将以导师和主人双重的身份进入课堂。
二、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是转弊为利,要按照现代教学的运行机制,变换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生机。探究性学习方式对于教学改革是符合实际的,是能够打破传统教学的书本、教室的壁垒,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的,是遵行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空间的学习方式。
小学语文教学选用探究式,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题中探究,在观察与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中中探究,既体现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在教学应用,又凝聚了学习群体的智慧力量,让学生能在体验中成长,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三、探究性学习的特征
从探究性学习的概念中,我们知道探究在于主题(问题)甄别设立、情境创设、解决合作梳理、交流体验感悟,在其探究过程中具有以下特征:
(1)问题性。探究学习通常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的,问题质疑、解疑就成了一个载体。学生首先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提出问题,再着手调查、搜集整理资料、解决问题,在一系列的探究过程中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体验了学习,发展了学生。
(2)开放性。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把问题的解决与生活相联系,打破课堂教学书本与教室在空间上的束缚,拓宽了学习的范畴,带来了学习方式的开放,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促使学生思维方式的开放,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
(3)活动性与主动性。探究性学习是以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特长自主选择课题,选择研究方式,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取直接应验和间接经验。
(4)整合性。探究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及学习方法,从而克服分科学习对人才培养的弊端,培养了综合能力,促使各学科知识的整合。当然,学科知识的整合探究也提出对教师知识结构构建与运用的要求。
当然,在探究学习也是一个多向互动的学习过程,探究过程既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协作,也要求在探究过程中的调查、采访对象的互动,这样多重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四、探究式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教师作为探究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创设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探究式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其又如何应用呢?
1.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的策略
探究是一种心理倾向和行为方式,其基本内涵是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它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激发潜能的所在。
(1)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方式多样而不拘形式。在导入新课时,或介绍写作背景,或巧妙设疑,或表情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以图文并茂等形象多方面地吸引学生,甚至穿插读、议、讲,在有疑惑处点拨解答,于无疑处设疑深究,做到对课文有理解,有感悟,感受作品中文字的喜怒哀乐,加深对生活的认识。
(2)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要把握恰当的启发时机。时机问题不仅在于教师对于几个问题先后顺序的安排,更在于对学生思考问题深度的把握。给学生空间与时间,教其方式与方法,掌握时机这样才能拓宽思维的范围,提深思维的层次。
(3)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准备,探究精神的培养。语文是一门表现人的思维情感的学科,缺乏知识储备是无法维护正常思维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对于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极为重要的,没有充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准备(包含对生活感受的积累),而欲展开有效的探究教学,是无法想象的,是机械的,被动动,是没有互动的教师独白的单向性教学,是不能让学生保持思维新鲜感,更不能促使学生探究性思维的形成。
2.指导学生实施好探究过程的策略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性学习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巧妙颠簸,相机诱导,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掌握探究学习实施的策略。
探究学习一般分为五个阶段,即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交流阶段。
问题阶段。其任务是提出问题,确定主题。提出问题既包括教师设置适当的情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发学生的问题,又包括教师直接提出探究的主题。确定主题,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认知水平对若干问题进行筛选,明确方向。
计划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安排好探究活动的计划,教师要注重其活动计划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研究阶段,是具体探究方案的实施。教师的作用是提供条件上的帮助,策略上的引导。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概述
1.1基本概念:
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是指以提高受教育者各个方面的素质为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称之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给我国基础教育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国家更加注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素质教育模式中更加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等,通过加强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最终使学生在素质教育中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1.2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关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就目前教学目的来看,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目标,而语文作为学好其他学科的前提,要想落实素质教育就需要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语文教育,正确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促进小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通过素质教育帮助丰富小学生的内心世界。
2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关键
2.1教育观念方面:
通过转变教育思想以及更新教育观念,是提升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小学语文素质教育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性,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
2.2教学目标方面:
在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学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正确处理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中的教学方向,以及对教材内容准确理解,制定符合素质教育发展的教学目标体系。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要注意让学生能够明确教学目标,避免教学盲目性。
2.3教学规律方面: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关键,还体现在教学规律方面。教学活动中必然存在一定的教学规律,小学语文素质教育中的规律具有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等特点,通过掌握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的规律,优化课堂教学,加强教学的整体性。
3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3.1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加真切的感受到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教材中的文章都是通过时间挑选出的经典文章,积淀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因此教师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才能更好的将文章的文化内涵传递下去。
3.2强化学生语感:
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主要是学习对于文章的理解,这就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朗读是其强化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和方法。加强学生的朗读能力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强化学生的语感,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3培养学生能力:
首先需要明确素质教育是应试教育相对应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全方位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而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则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能力以及增强智力。培养学生能力首先需要做到因材施教,采用复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模式,这针对学生的发展特点,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发掘学生的潜质才能,采用合理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
3.4加强人文关怀: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不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体现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语文教学就是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发展,注重加强人文关怀。小学生的心理变化十分丰富,教师要时刻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变化,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臧桂英.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07):79-84.
关键词: 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 操作流程 教学情境
一、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的理念
在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中,主要存在这样一系列的过程: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学生对所阅读的文本进行主动积极的探究、体验、领悟、发现,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精神滋育、经验累积及知识建构,从而得到整体发展。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有:人文性、主体性、交互性、创造性及多维性。
二、创设有效的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情境
(一)转变教学理念。
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意识,这是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式阅读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过于自我表现,而要引导学生自主参加课堂教学。可以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及积极性均能够对教学效益与质量产生影响。
(二)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学习的前提就是有一个自由、和谐、民主、轻松及平等的学习环境。因此,教师需要进行民主教学,在教学中与学生交流、配合、相互尊重,做到既严格又不拘束,既宽容又不放任。不用传统的标准衡量学生,引导学生敢于对知识质疑及求异。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倡大量的课外阅读,因此,兴趣激发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因此,便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学生所阅读的书本问题与现实生活问题有效结合,构建起真实的问题情境。在教学中,学生通常对与其生活相关的内容特别感兴趣,而认为过于抽象的问题枯躁乏味。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实际生活与阅读内容建立起联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
小学生的知识积累及生活经历极其有限,许多文字中的情感无法被正确感知。而录像、动画等多媒体,因其声情并茂,并且不受空间及时间的局限,能积极配合课堂教学。其所传递的信息,能够唤起小学生心中的真实感,从而使其由感知到认知,进而不断发展其探究能力。
三、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尊重个体差异。
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需要给那些在小组及班级中发言较少的学生以特别的鼓励与关怀。使其能够有机会、有信心参与探究教学。在小组合作探讨活动中,教师需要仔细观察学生,谨防部分优秀学生全权掌控局面,引导每一名学生均参与到探究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探究的权力。
(二)提供足够的研究时间。
在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中,学生必须有大量的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及知识应用,需要大量的探究、领悟、思维加工、自我消化和亲身经历,才能够对知识产生自主探究、领悟、获取及应用的可能。
(三)扩展学生探究空间。
学生的探究需要一定的空间。传统课堂的固定座位、一成不变的黑板加板书不利于学生的知识探究。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到第二课堂、阅览室、兴趣小组甚至社会生活中进行探究,赋予其更多的读书、动手、实践、动脑及探究的机会。
(四)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是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的主旨,因此需要注重对学生参与、感受及价值做出评价,而不应该过于注重学习结果。重视多角度、有创意的评价,同时结合群体、家长及学生自我的评价,不能以教师评价为唯一标准。如每一次教学活动之后,均让学生写下自己探究的问题、体会、成果及展望,放入档案袋中,这样的评价比单纯的分数更能够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
四、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的基本操作流程
(一)激趣导课,自学探究。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可以利用鸟的天堂游览录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随后“趁热打铁”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二)点拨解疑,合作探究。
当学生自主探究中出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先在组内质疑,然后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向教师提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仍无法解决的问题。当面对学生的问题时,教师不能够过早进行解答,而要引导学生,让其通过自主探索得到问题的答案。
(三)举一反三,实践探究。
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的,具有创造性、典型性与启发性的练习题及问题,是学生探究时吸收巩固知识、扩大内化知识及发展能力的核心。
(四)激励评价,延伸探究。
激励评价不仅由教师进行,更可以让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然后由教师进行补充总结。教师的评价要以表扬为主,对学生任何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肯定,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还要在课堂上把握恰当的时机提出问题,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后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便是探究式阅读教学。因此,教师要在实际工作中,对其不断优化、总结及完善内部结构,使探究式阅读教学更具有可操作性与科学性,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富强.小学语文自主探究“五环节”阅读教学模式[J].作文教学研究,2009(01).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阅读;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是小学生初识母语、认识汉字的重要阶段。小学语文教育要培养孩子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在德智体美等教育的培养中占据主要位置。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直接影响其他学科的接受效果,因此建立探究式阅读对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1巩固基础知识
阅读素材的基本要素包括字和词两个方面,小学生只有在拥有一定字词水平的基础之上才能够阅读文章,并理解其中的意思。探究式阅读重点在于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将文章中的生僻词进行注解,减少学生的阅读障碍。生词存在着一词多义的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文章的上下文对字词进行判断。例如算账一词,它的基本定义为计算账目,这是对会计的翻译,但是该词还有吃亏后再较量的含义。学生要多思多想,正确的领悟文章的含义。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在备课时应当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准备与小学生智力水平相适应的文章供其阅读是探究式阅读模式的基本准则。文章的选材主要以课文为主,在分析学生兴趣的基础之上可以适当增加对学生有益的文章,以减少课文带来的枯燥性。在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中,学生的兴趣是教学的关键,语文探究阅读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在阅读中的快乐情绪,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3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是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内容提出具有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提升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例如,在《狼和小羊》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比如,大灰狼用了什么借口吃掉小羊,小羊又是怎么应对的呢?另外,教师还可以在学生阅读文章后,让学生自己提问找同学回答,这样可以增加课堂的刺激性。
4扩展课外读物
小学时期正是儿童对世间万物最为好奇的阶段,教师在这一阶段一定要做好培养孩子广泛阅读的习惯。教师可以采用扩展课外读物的模式,为小学生提供儿童杂志、智慧树电视节目、互联网上等各方面的文章,让学生进行课下阅读,以此丰富小学生的阅读范围。教师还可以设置“阅读小能手比拼”大赛,让学生通过比赛讲述自己阅读过的文章,并为胜利的学生颁发奖品,激励其他学生参与阅读的行列当中。
5引导学生对阅读进行深入思考,确定教学目标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运用自身的心理学知识,通过对学生的日常心理进行分析和记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适当的办法,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的教学内容设计,要满足教学大纲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章的内容,并逐渐加深思考的深度。教师的探究式阅读教学要分清主次,把握住主要问题的发展走向,不偏离主线,减少教学活动混乱等事件的产生。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探究阅读教学模式的建立对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具有很大帮助。通过对语文探究阅读教学方法的研究,可以明确的看到语文阅读教学的注意事项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卫勤.谈谈康巴地区小学语文探究教学[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12(17).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已经需要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这对学生以后各方面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好处。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阐述如何实施探究阅读教学。
一、鼓励学生进行预习自学
探究性的教学要求学生必须提前了解课文相关情况,最好能熟读需要探究的课文,这包括课前自学、教师检查两个阶段。一般来说,自学要掌握生字词、整体课文的主旨大意等,教师检查要重点关注是否学生已经熟读课文,相关陌生的字词是否已经基本掌握。
二、教师向学生明确提出探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
教师应该向学生说明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向学生提出教学要求,这样才能让学生有目标,让学生围绕这个教学主题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在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建立关联,让他们更加深入地明确所要学习知识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
小学生的想象力还不是特别丰富,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足够好的情境,让他们能够提出针对性的问题、获得更多的知识。但是不能脱离客观实际,一般可以使用电脑软件等多媒体工具来创设问题情境。
四、教师指导开展探究阶段
上述各阶段完成后,学生基本上可以掌握知识点的基本要求了,这时候就可以开展探究学习了。这主要是指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协助学生开展讨论和互助学习活动等。这时候,教学的重点是将知识点的含义和课文的内涵层层剖析出来,运用多媒体工具强化学生的自学意识和研究技巧,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法。最终的目标是通过边教边议,边探讨边学习,最终使学生能够学文悟道,顺利掌握所有的知识点,并在此过程中始终和其他同学探讨研究,在互助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点。
五、教师评议学生表现和改进方面
小学生毕竟知识层次、研究能力都是有限的,要认清探究学习的主体虽然是学生,但是还需要以教师为主来达到学习目标,因此不能太乐观地认为只要实施了研究性学习,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技巧就能自主提高,因此要注重随时对学生的表现提出评价、提出改进措施。尤其是在学习扫尾阶段,更要努力使所有学生对所学知识都有全面的认识,这样才能系统而深刻地掌握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内在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斌.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J].教育探索,2003(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式学习;运用
当前新课改正在小学基础教育中进行,一些新的教学方法被引入小学教育中,探究式学习就被一些小学语文教师所使用。它能够有效改善小学语文传统教育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差、课堂气氛不活跃、课堂教学效率低等一些问题。最新出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行探究式学习势在必行。
一、探究式学习概述
1.1探究式学习概念
探究式学习或称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它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式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
1.2探究式学习的特点
探究式学习的特点主要有四个:一是自主性,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要有自主性,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自己选择学习资源,并且利用学习资源去自主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承认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二是实践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即学生是实践的主体,因此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强调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三是开放性,语文的学习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探究式学习就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去主动学习。四是合作性,探究式学习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相互合作,有效沟通,建立合作的伙伴关系。
二、探究式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1利用情景式教学,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小学生尚处在发展时期,身心各方面的发展还都不成熟,其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完善,感性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更容易理解。所以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多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自去融入情境中去,自己去探究教学内容的意义。例如在讲到《白鹅》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讲解这篇课文,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的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思想。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选一些学生来扮演白鹅,教师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做准备,要求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探讨出表现白鹅的最佳表演方式,然后学生上台表演。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能使学生在准备表演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探究式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
2.2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环境
探究式学习要求给学生很大的自,让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资源去自主学习,因此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和谐的、民主的课堂环境,这样能为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放下架子,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意见,如果学生在课堂上针对教学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要做的不是打压,而是表示赞扬,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好坏,都要进行指导。在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允许学生发言,对学生正确的发言要及时给予肯定,对学生错误的发言要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2.3在课堂上要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探究式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师在学习的各个阶段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能力。在教学内容的预习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如果去自主预习。例如在学白的《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如让学生回想一下自己已经学过几首李白的诗,能否背诵下来,或者让学生了解李白的生平简介,允许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查找资料。在学生预习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设计好预习问题,既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乐于探究,又要与将要学习的内容紧密相连。其次教师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首先教师要向学生传递这么一个思想,就是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进行提问,庐山瀑布其实没有三千尺高,为什么李白会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教师可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讨论,积极思考问题。教师也可以在讲完这首诗以后,让学生自己回想下关于这首诗自己还有没有问题,可直接说出来,然后全班学生共同讨论。
2.4布置探究性语文作业
探究性的语文作业就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观察现实生活和周围世界,独立自主地学习,提高语文的综合能力。比如课文综合内容的探究类作业,这类作业是以深刻把握课文教学内容为基础的,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课文中的某一个细节或者关键词句进行扩展,最终让学生深刻地领会课文。另外一类的作业是帮助学生验证语文知识的积累,教学中教师设计一些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课下思考。
【参考文献】
[1]姜柳华.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探讨[J].时代文学,2008(4).
[2]邓海燕.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6(4).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探究式学习
教学实践证明,语文教师可以采用的教学模式多种多样,因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具有自己的特性且含有丰富的内涵。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模式,都必须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慢慢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因为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为目标的,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
一、教学中探究式学习重要性的体现
1.可以引导学生对知识及时地发现
(1)语文教学课程的探究式学习,其实是教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发现知识和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注重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探究式学习就是使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更加和谐,在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中,老师不能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前将学习的重点传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去发现,老师不再代表知识的权威,而是一个同学生一起学习、一同进步的形象。
(2)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探究性学习,老师不再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学生也不再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由被动接受搂为主动发现并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还是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验收集问题的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继而解决问题。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靠,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还有自主学习的精神和习惯。
(3)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探究性学习,学生发现问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某种见解,是某种自主意识的形成过程。探究性学习对学生的技能和知识的掌握并不是很在意,在意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的某种习惯,善于发现问题并且选择重中之重,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科学的帮助学生成才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长过程具有很重要的影响。
2.可以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
(1)语文教学课程的探究性学习,学生的主动参与是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学生喜欢在学习中问为什么是很正常的,学生问为什么,是因为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了有意义的问题。学生想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是更想详细地知道答案是怎样出现的。我们可以按照学生想要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主动地参与探究的过程,学生有创造的意识就会有创造的潜能。
(2)探究性学习讲究的是探究问题答案的过程,学生的参与就成了探究性学习最主要的意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的问题最多,老师可以为他们解决一个问题,但是解决不了学生自身的问题;学生得到知识也不会满足,因为那不是自己研究出来的,是前人的思想。学生需要的是参与这个问题答案的探究过程,根据问题有计划地探究问题的本质。
3.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将知识融入实际中
(1)小学语文中的知识一般知性很强,融感性和理性两种情愫在里面,需要学生增强对生活的感悟。语文教学课程中的探究性学习就是注重小学生的体验,联系身边的实际。语文本身就是一个感彩很强的学科,语文的内容是活生生的生活感悟,探究性学习就是帮助学生在语文课程中可以探讨语文的本质、探讨生命的意义、探讨感性生活的价值。
(2)对于语文课程中的体验有个很重要的特性:亲身经历。语文的学习过程,学生必须做到亲身经历才能有自己的情感在课程里,情感的交流会使语文课程的教学达到升华。比如说,在学习语文课程中的人物传记时,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探索了解任务,将自己的情感与人物结合在一起,与人物同生同死,与人物一起悲欢,使自己的情感更加细腻。
二、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式教学已经成为了不可阻挡的趋势,因为探究式教学更侧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全方位掌握知识更加有利。与此同时,各个学校在实施探究式教学时一定不能太过盲目。每个学校的教育设施以及受教育者都有所不同,那么,对于探究式教学的开展就应该恰当好处。因此,探究式学习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上应该得到最大程度的推广。
参考文献
[1]朱瑞祥 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实施[J].小学时代(教师),2012,(12)。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新世纪,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以科技创新和人才竞争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各国都将教育教学作为人才培养和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措施。人才的培养方法与一个国家、民族的未来息息相关。我国是经济文化大国,作为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对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很重视的。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学校教育教学都沿用传统教学模式,经常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无论是教学模式,还是提倡的学习方法,都是枯燥无味的。自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改革的呼声层出不穷,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合作性是重要的教育改革目标。
二、如何建设小学语文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
1.教师要重视学习指导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浅,掌握的知识少,思维尚未发展成熟,但小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很强,所以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多加指导,让学生矫正错误的学习方法,并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让学生从“想学”到“会学”,逐步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小学生会把老师的行为准则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所以根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教师应该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应该教学生如何做人。
2.创设课堂情境,增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活跃课堂气氛。在每个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都是重点和难点,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所以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师生关系。每一位教师都要热爱并尊重自己的学生,应充分发挥主导性,并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认识到师生是平等关系,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先组织学生形成学习小组,并指导组长帮助组内成员巩固当天学习内容,或是互查当天作业等,在课堂内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的长短及内容的难易程度,适当地留给学生一些时间讨论。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及时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了解事情的渠道增多,对课本内容一定会有自己的观点。但是在小组讨论中,为随大众观点,他们自己的观点不一定会表现出来,所以教师在刚开始建设合作探究式教学期间,应根据课程进度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先做好课前预习,然后在上课时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行发问和解决,在结束时加以概括和总结,这样不仅给学生足够的开放程度,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育教学不再枯燥无味。
三、小学语文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意义
1.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是人们表达能力的基础。语文知识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有不可缺少的实用性,学习语文除了获得基本语言知识以外,更多的是要通过语文课堂知识学习,从而掌握更多的交往技能。学生在成为小组成员、互相学习、互相监督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人与人交往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帮助学生抛开恶性竞争意识,实现“共赢”。
2.体现了“新课标”的改革思想。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师生要互利互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促进师生关系的改善,还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让学生学会运用课堂上所学的语文知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且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倾听别人的观点,与同学互相帮助,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就。
3.通过合作探究式教学,可以促进更有效的学习方法的生成。在小组讨论中,学生通过与其他同学的交流、沟通,可以从别人那里获得自己不懂的或是有所误解的正确知识,从而矫正自己的观点,并将他人观点吸收为自己所用。在同样的知识水平下的思维碰撞,可以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点交流,并转换已有知识点重建自己的知识系统,从而产生新的知识盲点和问题,促进学生的继续交流与学习。
一、创设情景,引起学生探究的动机和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谓创设情景,就是表现课文所反映的儿童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场景以及与之相应的学习氛围。目的在于诱发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与情感状态同课文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及情感之间的差距与矛盾,促使学生产生困惑、提出问题,从而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这种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倾向,是激励学生自觉地参与教学过程的内驱力。
例如:小语《麻雀》一课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老麻雀为拯救自己的幼儿而准备搏斗的那部分段落:“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它呆立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我让学生反复领会“紧张、绝望、发抖、嘶哑”等词所表达的含义,体会此刻老麻雀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感情。于是学生发问了:“老麻雀为何害怕?为何要冒险救小麻雀?是什么力量驱使它这样做?”经过一番讨论,学生领悟到了:爱――伟大的爱,是它冒险的真正动力。接着我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麻雀的这种力量,人有没有?在什么条件下,弱小可以战胜强大?在问题情景的一步步引导下,学生经历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形成了深层次的理性认识,使他们在内心深处产生了对弱者的同情。
二、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语文
语文实践活动的基本因素是听、说、读、写以及寓于其中的认知和情感因素。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语文,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1、读中生情,情中感知。
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方面,小学语文教学在指导学生读(包括速读、精读、研读、品读)的过程中,有任务的读、有感情的读,在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读中陶冶情操,在读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例如教学《登山》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读中生情,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我引导学生思考列宁这次登山与一般登山有什么不同?通过速读,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列宁这次登山曾两次走小路,而他走的小路又是很危险的。“为什么列宁要走这条小路呢?”带着这个问题,学生着重阅读了描写与小路危险有关的片段和句子。为了让学生加深感性认识,我还请两位学生上台表演列宁与巴果茨基走小路的情景。在反复朗读、表演中,学生对销路的险有了切身的体会,特别是表演的学生,不仅发出嘘叹:“呀,好险!”他们在读中得到了情感的体验。接着,我又指导学生再读描写日出美景的一段,男生读了、女生再读,还伴以雄壮优美的音乐。“他们登上了山顶,一股柔和的阳光正好射穿黎明的薄雾……”学生在这美景、音乐中激动起来了,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眼中燃烧着激情。此刻,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情中探知。“列宁登山为什么要走小路?”因为要看日出,晚了就来不及了。学生们急切地回答,仿佛自己要去看日出似的。“那么,列宁穿过凶险的小路,登上山顶,看到壮美的日出时,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我又引申一步。“高兴、感叹、自豪、兴奋、激动……”学生一连说出很多形容词,我挑出几个有代表性的词让学生解释,高兴、兴奋、激动等词意义相近,希望学生选一个最贴切的。学生选了激动。“他激动什么?”一个学生抢着说:“列宁见到日出的景色这么美,又想到这次登山这么难,所以他很激动。”我又问:“他自豪什么?”另一个学生说:“他终于战胜了困难,登上了山顶,看到了日出,所以感到自豪。”我兴奋地说:“讲得太好了。有一句著名的诗句叫‘无限风光在险峰’,你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吗?”学生说:“是指险要的山峰有美好的风光,要通过险峻的山峰才能看到美好的风光。”。“对,那么我们要追求美好的事物不付出努力行不行?”,“不行。”,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在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展开了探究式学习,获得了较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提高了认识水平,陶冶了思想情感。
2、说中有辩、辩中探理。
说的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非常重要,他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锤炼思维过程,促进情商和智商的发展。我在设计说的训练时,多采用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辩中探理。这里仍以《登山》为例。为了让学生在说的训练中探究事理,我引导学生思考:“列宁走了小路、也看到了日出,为什么回来时还要再走小路呢?这是不是自讨苦吃,是不是真有必要?”我先让学生找到意见相同的同学讨论一下,讨论怎样才能说服对方,再开展辩论。学生迅速分成两拨儿,激烈地辩论起来,最后双方选出代表各抒己见。反方说:没有必要,因为他已经体验了小路的险,而且看日出的目的已经达到,没有必要再去冒险。正方说:很有必要,列宁再走小路是想锻炼自己的意志,这样的锻炼机会不多,列宁认为很有必要再走一次。正方的人数、气势、道理明显压倒反方,但反放并不示弱。这时候,我引导学生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列宁的话所包含的道理:“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反复朗读、辩论之后,学生达成了共识:列宁再走小路,很有必要。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深思:意志是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意志?怎样才能培养自己的意志?学生经过一番讨论和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懂得了意志是人的一种心理品质,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尤其需要意志。所以我们应该在学习、生活中随时随地磨练自己的意志。最后,我让学生用“意志”一词造句,加深了对它含义的理解。
3、写中有感、感中探义。
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迁移和内化的过程,它更能体现学生的探究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再以《登山》为例,我给学生布置了写的作业:读《登山》有感、我的意志力、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让学生任选一题,要求写的时候,谈自己的感受和从中受到的启迪,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在上述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我巧用教材,巧于质疑,灵活指导,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究人和事中的情和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升华了他们的人格,培养了他们的探究精神。
三、运用探究式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创设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
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保证,是探究学习的最佳境界。因为此时此刻,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状态,思维极为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质疑、讨论和交流,把读的自由还给学生,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使学生在做学习主人的意识支配下,自主探究,集思广益,从而以极大的学习热情去遨游知识的迷宫、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去寻找适合的答案。我在课堂上的常用语是:想读吗?该怎样读?想表演吗?等等。有时侯,学生想当一回老师,我便给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备课、上课、答疑、出题、考试、改卷。我适当参与他们的导学活动,相机给予指导。例如:一个小组在导学《猎人海力布》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海力布把自己打来的猎物都分给了乡亲们,说明他不贪财。可是他为什么又要龙王的宝石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沸腾了,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不休。他们在考试时,还出了这样一道题:“假如海力布没有变成石头,会怎样(续写)”。这道题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只有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活动空间,真正实施“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是最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延迟评价,鼓励学生发表意见。
在探究学习中,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就是学生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而能促进使学生敢说、善说的有效策略是教师适时而巧妙的评价。我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最常用的有两种评价:一是暂不评价。即在学生得出答案时,暂不表示肯定或否定,而是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我常常这样问学生:“你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你是通过哪几个途径得出答案的?”。这样提出问题,可引起师生之间的激烈争论,激发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求得学习、探究的方法。例如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一课时,学生在反复读了课文后问道:“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他怎么敢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针对学生认识上的矛盾,我立刻抓住机会创设情景。我故作不解地呼应学生:“是啊,伽利略当时不过是一个年轻的学生,而亚里士多德是人们信奉了两千多年的古西腊哲学家,人们把他说的话奉为‘人类的真理’,伽利略是不是为了炫耀自己,哗众取宠呢?”。我的话音刚落,学生一片哗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辩论起来,最后绝大多数学生都倾向于一种看法:伽利略不是不自量力,更不是炫耀和哗众取宠,而是敢于追求真理,不迷信大人物。我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找出课文内容做论据,与我据理力争。此刻我水到渠成地讲了伽利略为科学献身的故事,使学生对这位年轻的科学家的科学精神理解得更加深刻了。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我经常鼓励学生对老师和教材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在读书中提出问题,在思辩中解决问题,在矛盾的产生和解决中培养了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另一种评价是“归谬法”。就是当学生得出错误的结论,并且还没有意识到这个结论有什么不妥时,为了让他有一个在思考中求知、在探索中寻识的过程,我有时会顺着学生的推论走,采用归谬法,让学生自己否定自己,从而获利真知。例如在学习《峨眉道上》一文时,有些学生对“他们才是真正的无名英雄”一句中的“英雄”的含义认识不清,有的说:“勇敢者才是英雄”。我接过这个学生的话说:“是啊,小偷有时也很勇敢,那些撞美国世贸大厦的更勇敢,他们都可以说是大英雄”。我的话音刚落,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不是!”。又一个学生说:“干大事的、牺牲了的才叫英雄。”。“张海迪没有干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有牺牲,可她被誉为‘中国当代的保尔’,她是不是英雄呢?”。学生就是在这样否定之否定中,探寻着什么是真正的英雄。延迟评价,不会伤害孩子们的自尊心,却给孩子们留下了思考的余地和探究的空间。这个寻找真理的过程,比真理本身更有价值。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对学生而言,未知的领域是无限广阔的。当学生有了探究的欲望和探究的能力时,仅靠课内是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的。此时,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把探究的领域扩展到课外,让他们在网络环境下,获取必要的信息和资源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在学习《太阳》等科普说明文时,我引导学生由课内学习拓展到课外学习,利用双休日、节假日,通过多种渠道查资料,找信息,补充课内知识。有的学生查阅了太阳近几年的变化及太阳黑洞的情况,我及时在班里召开“新闻会”,让他们把太阳的最新信息给全班同学,共享获取新知的喜悦。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自学;合作;实践;拓展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然而,探究式学习在我国毕竟尚处于探索阶段,它所需要的教育环境条件,特别对教师观念转变、理解水平的要求等等,不是课程标准本身就能解决得了的。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仍然显得十分缓慢,如何加快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面对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我作了认真思考和课堂教学实践,认为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小学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含义 小学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以探究的方式自主、合作地进行阅读,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的释疑尝试活动,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学习,这是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主动、由灌输式变引导性的过程,通过自主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2. 小学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操作步骤 针对小学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所具有的主体性、问题性、合作性、过程性、开放性等特点,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以发展探究性思维为目标,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探究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过程。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2.1 激趣导入 自学探究。激趣导入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自学探究是指教师提示后的学生活动,这一环节起着引领的作用。教师一堂课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在极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切入口。教师简短的导入为学生自学探究作铺垫,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进入自学探究阶段。
自学探究的目标是挖掘学生心力,发挥其自主性,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其终身受益。教学时要为学生自学探究提供不少于8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接受情感熏陶。
学生自学探究是由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的。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是传统教学长期养成的恶习;而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是现代教学提倡的优良学习方式。学生在自学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就会给自学探究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因此,教师应相信学生自学探究能力,给学生自学探究的权利,学生自学探究水平肯定会迅速提高。
2.2 释疑点拨 合作探究。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这一步开始交给学生3-5分钟时间,简要表述各自探究中的难点,要求学生不重复、不提与主题无关的问题。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只要综合大家的提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即可。
合作探究的形式有三种,可根据需要确定选用哪一种更好。这三种形式:一是生生合作探究。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学探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然后四人小组再交流一下相互探讨的结果;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小组可以是四个、六个人。最多不超过百人,合作探究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三是大班集体探究。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切不可搞成问答或对话形式,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导拨,教师不要牵着学生鼻子走。
合作探究能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养成良好个性品质。以往组织课堂讨论,主题不明确,时间不充分,气氛不和谐,图形式走过场多,讨论探究效果很不理想,这是探究式课堂教学一定要引以为鉴的。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做巡视指导工作,不断点拨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
2.3 归纳明理 实践探究。这一步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方法。
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几句画龙点睛的话,就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学生实践探究是巩固和扩大知识,同时也是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实践探究的内容和形式,要根据学科要求和特点决定,不必强求统一。
总之,实践探究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时机,方法形式一定要灵活多样,只要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和发展能力,就要灵活利用。
2.4 激励评价 拓展探究。这一阶段既要总结前三步探究活动的基本收获,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这是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继往开来的一步,其作用在于进一步让学生牢记探究的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第一乐趣。这一步激励评价可先让学生自评、互评,大家总结,教师再补充。
另外,教师要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上网,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不断给学生更多读书、动脑、动手、实践、探究的机会,就会培养出更多有思维有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3. 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定位 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