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学语文的重点范文

小学语文的重点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语文的重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小学语文的重点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点与难点

【中图分类号】G623.2

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正确阅读方式,使学生能在小学阶段就能进行广泛的文字阅读,从而积累大量文字阅读经验。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学生以后的教育经历起着基础性作用,是小学生语文教育工作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国家教育局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要求各地区的小学教育应该基于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合本地区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本文主要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和现实的实践经验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一)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

从现今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很少,很多时候都是教师在“自顾自”的照本宣科,学生则机械性地在下面听。虽然新课标已经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但是很多教师依旧在以往的教学方式中难以进行转变,不仅如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积极性不高,当教师提出问题时,学生不愿意或者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回答,使很多教师无法知晓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这样让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二)教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认识不足

教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缺乏足够透彻的理解和投入,大多数教师单纯凭借自身多年的经验来认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及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对于课本和新课标的研读不重视,对教材课文的理解不透彻,对课文深层次的情感挖掘不充足,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技巧不懂得完美运用。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点和难点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小学生的识字能力以及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能进行基础性广泛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则在于如何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全面熟悉课本大纲,抓住课本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教好一门课的前提是必须要熟悉透彻的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并对教学大纲进行详细和全面的解读。因此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在课本下足够功夫,分析课本阅读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形成详细的教学方案,通过实践中有趣的教学途径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学会语文阅读的技巧。

(二)结合新课标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标改革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明确要求:一,重视学生的学习阅读兴趣;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三,加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合作交流。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现状,根据新课标改革后的具体明确要求,明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教学方式,牢记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有步骤和层次地对学生进行教学,从而达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式

教师应该在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班级的语文阅读学习状况,采取适合高效的教学方式。除此之外,在教学手段上应该摒弃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合理的将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方法应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丰富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形式,使课堂内容不再单一,使小学语文内容重点和难点变得更加鲜明,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也得到提高。

(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对于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有积极的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体不应该是教师,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坚持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地位,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非常有必要,这样不仅使学生有学习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学生积极性,而且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与学生换位思考,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教师可以知道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状态,了解课文中哪些地方容易理解,哪些地方不容易理解,从而具体改进教学内容、方式和教学侧重点,这样对于教学的改进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结束语:

语文阅读教学是我国义务教育,乃至整个教育过程的基础和重点内容。如何结合当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熟悉掌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把握小学语文教学方式重点和难点,是决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因此,通过本文分析可以得出,教师首先要全面透彻地分析教材,结合新课改要求,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才能提高学生参与语文阅读教学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海红.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把握[J]. 求知导刊,2014(12).

[2]刘宁琪.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浅析[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0).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想情感价值观,因此,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语文教师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才能有效地完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在语文课程中,阅读教学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因此,语文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明确这一点,并在阅读教学时充分引导小学生的阅读。语文教师要转变阅读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创造新颖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中以小学生为主导,充分发挥小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表现能力。例如,语文教师在讲《雪孩子》时,可以先有感情地朗读示范,其次,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找同学读,最后齐读,语文教师也可以在讲解每个自然段的时候再对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

二、提升小学生的思想情感

在小学语文阅读中,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难点则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想情感。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带领学生逐段地分析课文内容,还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思想情感。例如,语文教师在讲《林海雪原》时,可以带领学生逐段地理解其描述的风景,然后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通过学习后提升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三、语文教师应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教师要对阅读教学方式有所创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语文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在课外阅读,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积极与学生交流沟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在课后也能够积极地学习。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语文教师要能够明确教学目标,制订合理的教学方案,这样才会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内容,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认识到培养学生情感发展的重要性。只有从多方面考虑,全面地进行阅读教学,才能真正地提升教学质量。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强化 高效 重点

一、实现角色转化,实行有效指引

小学语文和其他学科一样是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学习认知的过程,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相互沟通。学生是具有比较强个性的独立个体,教师不应该一味地面向学生强制性地传输知识内容,而要站在发展和活动的角度分析学生的特点,要把学生看成是主动学习、生动灵活的人之主体,将传统的教学变成引导学生学习发展,将传统的教师主导变为现在的教师引导的角色。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自身传统的操纵者的角色,由主导变为引导,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接受知识的角度发展。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更大的学习自由和空间,让学生明确自身的学习目的自行阅读,分析知识内容,进一步提出学习问题,并且独立分析解决总结知识规律;另外教师要针对学生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保证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教无定法,通常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引领学生展开学习。首先就是自主式,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新知识,同时结合适当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最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思考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就是讨论式,教师可以提出讨论的内容,向学生提供定向阅读内容,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之后全班展开交流。这个教学形式重点在于强调班级学生的互动,重视其集体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增强集体意识和成就感,还能强化学习兴趣。最后就是辩论式,教师可以提前布置辩论内容,分出正反两部分学生,引导学生自主预习新的知识内容、独立查找资料,之后在课堂上辩论,最后教师做出教学总结。

二、认真设计教学,强化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主要有几个步骤,各个步骤的组成部分几乎一致,教师一定要明确重要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详略得当,适当安排。虽然不同的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会有些许不同,但是不管如何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设计一定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是要突出重点的文章和内容,要做到快速、高效、重点的展开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其次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要保证内容具有递进性的难易程度以及启发性的思考内容;最后小学语文教师要认真设计课堂训练习题,在设计练习内容的时候要保证习题具有代表性、难度适当,并且切合新的教学思想,要保证学生的训练时间,要在课堂上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三、讲解适当,强化实践训练

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过于注重内容讲解,讲解过程使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在实际训练方面就会有所忽略,大部分语文教师都把作业留到课后让学生完成。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增大了学习负担,也没有实质性的教学效果。新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讲解重点、难点和知识混淆点,不要在课堂上将那些学生已经掌握的、学生自学能够掌握的、还有讲了学生也不能掌握的内容。要强化实际训练的实践,引导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形成新的知识认知。所以,要根据教学内容布置适当的课后作业,以此巩固并提升教学效果。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的时候要保证内容合理,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并提高其学习效果。首先,要布置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作业,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按时完成。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布置课后训练,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不断变化的内容,教师要紧抓学生的这一性格特点为学生提供创造性强、有极强的训练价值的课后练习内容;再有教师要通过一些多变性并且有挑战性的题目,结合教学重点,布置一些数量少内容精的课后训练;另外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语文课堂上重点训练的内容,进一步反馈学生的训练效果,分析教学训练的实施效果;要强化学生高效的作业完成时间。要实施精讲多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训练获得更多的知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发现并指出学生的不足,进一步强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重视强化实践,提升创新水平

学生的主体性需要教师的深入引导才能实现有效发挥,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方法的掌握能力,要培养学生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获取语文知识,进一步理解知识内容,实现知识的消化吸收,学会运用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

结论

小学语文教学想要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强化自身的思想认识,转变教学角色,重视教学指引,要通过有效的课堂设计强化教学效果,结合适当的讲解强化学生的实际能力,通过教学引导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水平,为其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吴诗岚.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 现代阅读(教育版),2 011(13).

第4篇

1、 在识字教学中不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缺乏情趣。汉字是中华民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语言工具,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这一点,把学生识字当成教师教字,而忽视了语文素养的培养,使语文变得死板而缺乏生动性和情趣性。

2、教学策略不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课堂上往往是靠单纯的讲解、示范和机械性练习,进行“灌输式”的教学,扼杀了学生学汉字的欲望。

3、不注重学习语言的实践活动。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定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却忽视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不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导致识字课变得呆板、机械。

4、缺乏开拓识字资源的意识。汉字是母语,作为母语教学,应广泛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打开生活识字的大门,可许多老师往往死捧着一本教科书,把书本上的知识嚼碎嚼烂,让学生学得滚瓜滥熟、倒背如流,就是不舍得花一些时间让学生在鲜活的、灵动的生活中学些更有趣、更有意义的知识。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一、汉字是祖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丰富

汉字是世界迄今为止独一无二的仍在使用的表意文字,由于它生动而形象的造字心理机制,不间断使用而保存下来的文化信息,从不同侧面展示的观念心态和悠远记忆,由于它的博大、厚重与缜密,决定了中国必然是一个在基础教育中注重识字教学的国家。正是基于以上的意义,识字教学历来被认为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

因此,要求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对于汉字应该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把握汉字的特点,提高汉字知识素养,提高自身汉语言文化素质,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有利于学生的终身持续发展。 郭沫若 先生曾经说过:"识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著名特级教 师于漪 老师有一段精辟的话:“教语文,必须站在文化的平台上。汉语言文字记载着中华数千年的古老文化,它不是无生命的僵硬的符号,而是蕴涵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灵。读古人的书能承受古圣先贤的精神遗产,读现代的书,能与同时代人做精神上的沟通交流……使学生受到人类优秀文化的哺育。”所以,教师要在在识字教学中开拓进取,勇于实践探索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方式。每一位教师要能在教学实践中张扬汉字的美丽、睿智与广博,启迪初入语文殿堂的孩童心智,传播中华民族悠远厚重的文明。语文教师只有具备厚实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气韵,注重自身文化积累,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对古今中外不同文化的要求,才能真正激活新课程新理念背景下的语文教育,才能真正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全面提高。这是我们语 文 老师义不容辞的使命。

二、积极开展识字教学策略研究,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即使不去叫他,它也会去主动的学。因此教师应该在识字教学策略上下大功夫,多途径地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只有抓住这一儿童心理,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玩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才能使识字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激发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面简单介绍几种识字方法:

1、儿歌识字法

如“清”“请”“倩”“情”“晴”“睛”“蜻”“精”,这些字,学生难以分清,老师们就编出了这样几首儿歌:“有水方说清,用言去邀请,丽人留倩影,日出天气晴,有目是眼睛,有心情更浓,有虫是蜻蜓,有米人精神”;“河水清清天气晴,小小青蛙大眼睛。保护禾苗吃害虫,做了不少好事情。请你保护小青蛙,它是庄稼好卫兵”。儿歌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大提高的学生的识字效率,增强了识字教学的趣味性,可谓是寓教于乐,特别是第二首不仅让同学们辨识了这几个字的字形,而且还培养了孩子们爱护动物,提倡环保的人文素养。

2、猜谜识字法

猜谜语 ,能提高学生识字的兴趣,也能让学生长知识,开阔眼界, 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求知欲和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好渠道,它用有韵顺口的语言形成,描述着某个汉字所表示事物的特征,琅琅上口,易学易记。

比如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风车迷社栏目就很不错,除了编谜让学生猜字外,更主要的是让大家认识汉字的字形特点。例如教学“闪”字时,先引导学生把字分成“人”“门”,在老师动作的暗示下,学生心领神会,很快编出了谜语“人快进了门”,学生不仅记住了字形,而且还懂得了字义。

3、故事识字法

第5篇

阅读教学重点策略一、兴趣是重点中的重点

想要上好阅读指导课,首先要想方设法地诱导、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经历了从低到高的过程,需要教师给他们基本的阅读方法,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他们进入阅读的大门。在阅读中,许多学生常常走神分心,不能坚持阅读,这样就大大影响了阅读的质量。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尽量减少或避免分心,我们可以运用“四到”的方法,即眼到、心到、口到、手到。也就是说,在训练学生阅读能力时遵循从出声读到无声读,这样一个不断内化的阅读能力发展规律,用出声的朗读克服“眼睛串行,心神涣散”的情况。具体方法是能读完一段或一页就暂时停下来,问这段说了些什么,有什么感受等,这种阅读方法之初阅读速度相对较慢,但是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便可养成聚精会神、边读边思考的良好习惯,并能通过问题问答锻炼其记忆能力。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采用逐段阅读或逐页阅读相结合的方法较适宜;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则可采用逐页阅读,这样让学生眼到、心到,从而保证无声阅读的效率。多数学生是喜欢读一些课外读物的,教师在没有培养出学生的阅读兴趣时,一定不能硬性规定必须读哪一类读物,这样做就会扼杀学生的阅读兴趣。要鼓励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读物进行阅读,逐步把他们的阅读兴趣或是阅读能力提升了,再给学生推荐或规定一些对学生学习有益的读物,这样做更人性化一些,也有助于我们的教育教学的开展。

二、要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应做到“手到”

对于小学生的阅读活动而言,有外在动作辅助效果会很好,教会学生用嘴,用手配合眼睛、大脑去读,也就是在阅读中注意边读边在材料上圈点勾画,从而突出重点,加深理解和记忆。运用这种方法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确定几种符号,如需要一般性注意可在行下划“~”,较为重要的可在行下划“”,非常重要的可用方框圈,有疑问的可在一旁画一个“?”。圈画时也可用彩笔,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颜色,但种类不宜过多,两种左右即可,否则满篇花绿,反而会影响阅读质量。但要提醒学生不要随意圈点勾画,要突出重点,以免失去阅读的意义。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时动手是有必要的,因为他们的年龄特点,很多小学生在阅读时会用手或尺子之类的东西在阅读的文字下方指点标记自己读到的位置,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后,能力逐步提高了,这个阶段也就度过了。另外,符号或笔记都是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时要注意这些良好习惯的培养,长期坚持,不能半途而废,这个能力是学生时代甚至是整个人生来说,对其成长都是有所帮助的。“手到”除了“画圈”以外,还应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做好摘录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通过摘录笔记,可以帮助小学生积累大量词汇、句子等语言素材,于小学生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都极为重要。为了实施这一方法,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精美而便于携带的笔记本,把阅读材料中重要的话摘录下来,贯穿成一个简要提纲,便于今后重读;或摘抄文中优美精辟的词句或段落,便于以后反复欣赏体会。当学生面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时,就会对摘录产生极大的兴趣。

三、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找重点,教师找重点更是关键所在

如果教师的指导缺少策略或是指导不当,将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厌学或是成绩下降。教师找重点,是指要在阅读的教法与策略上要深入研究,不能只是布置阅读任务那么简单,要对学生阅读的方向、方法、兴趣、经验等全方位的了解掌握,然后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在导上下功夫,兴趣培养出来后,还要对每名学生的阅读进行跟踪,观察每名学生在阅读方面的不同特点及兴趣爱好,通过这些设计出适宜的阅读教学策略。在学生逐渐掌握以上基本阅读方法的同时,教师更应注重课内阅读的指导。课内阅读教学是学生阅读的基础和方法积累的重要途径,如果课内阅读缺乏正确的指导,让学生感到空洞乏味,更会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6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创造精神 思维能力 轻松愉快 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言来源于生活,要在生活中学语文。著名学者黄克剑先生曾指出:“施教者和受教者,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人,教育不是既定划一个的笔墨,用划一的教材和方法,把受教者加工成划一的‘标准件’,而是尊重受教者各自独特的天赋、气质、秉味,以对于他们各自说来最恰当的方式,把他们成全为合于他们天性而又富于人文教养和创造精神的人”。

说到富于创造精神就不得不说到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也是培养智力的核心、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的基础。以前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很少站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角度来进行语文教学,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因此,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把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统一起来,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下面就结合我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1 改变教学方法营造轻松氛围

我国的教育模式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这不仅使老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只单纯的重视对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性能力,而且也限制了学生想象力和思维创造力的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不能只是单纯的、简单的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而是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养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

当今小学语文教材都是经过专家委员会精挑细选出来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利用教材,充分发掘课本教材内容,增进师生情感的沟通,让学生对教学充满兴趣,消除学生对老师的心理压力,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联想,让学生敢说、敢问、敢辩、敢写。同时,深度挖掘教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阅读中思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发挥想象拓展思维,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注重开放式教学联系生活实际

语文属于一种基础学科,它跟生活实际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它产生和发展都是源于社会生活,而且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语文也属于一种文化现象,它不仅能够应用于交际,还是提高人类的文化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要注重开放式教学,教师应该不断地更新教学思想,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将生活实际和语文知识有效地统一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将教材上的知识与生活中的知识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训,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让学生的思路更开阔,不拘泥、不刻板,能与事物发展变化的实际相协调,善于根据时间、地c、条件等变化,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进入另一种意境,从一种方法想到另一种方法,让学生不被某种固定的意识所牵制,培养学生善于运用多种思维形式,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还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

3激发兴趣重视课外活动教学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课外活动则是教学中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有意识的组织符合小学生特点的,具备独立性、创新性、实践性的游戏、参观、讲故事等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加强对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课外活动可以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可以发挥学生的特长,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思维方法,进一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4有效的利用课堂教学和复习

第7篇

一、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实施现状

通过对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现状的研究不难发现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很多教师没有正确理解经典诵读的含义

随着经典诵读工程的不断推进,很多教师已经认识到了经典诵读教学实施的意义,但却没有真正理清经典诵读教学和普通阅读教学之间的区别。就目前的情况看,的确很难界定普通阅读和经典诵读的分界线,还应加强在相关方面的研究。此外,很多教师没有真正理解经典诵读的性质。有些教师认为经典诵读是一种学习方法,属于学生的个人行为,应由学生自己完成,而有些教师则认为经典诵读是一种教学方法,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对经典诵读性质的理解存在较大偏差,说明教师还没有真正理解经典诵读的性质。

2.在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通过调查显示,教师大多认为应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文章,因此教师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先讲解经典的内容,然后再让学生诵读。由此可见,教师在经典诵读教学的过程中仍采用的是常规教学思维,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3.在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的评价方式不合理

一方面,有些学校很少对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价,根本不重视经典诵读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有些学校虽然对经典诵读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但评价的方式却存在较大的问题。评价方式不够灵活,难以对经典诵读的教学效果进行全面

评价。

二、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实施的对策

为了提高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实施的效果,必须要采取合理的对策。

1.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其真正理解经典诵读的含义,理解经典诵读实施的目的

一方面,必须要让教师真正认识到经典诵读的重要性,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不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认真对待经典诵读教学。另一方面,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使其掌握经典诵读教学实施的方法。

2.应加强学校人文环境建设,为经典诵读教学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环境

校园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的人文环境将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经典诵读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的重视。例如,学校可以在教学楼的走廊里粘贴和经典诵读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但在布置走廊时应根据学生所在年级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因为,同一年级的学生大多在同一层次,那么在这一层的走廊里就应粘贴该年级需要诵读的经典古文、诗词。如果所在楼层的学生是四年级学生,则应在走廊中粘贴《别董大》《四时田园杂兴》《前出塞》等古诗,让学生在课间休息时也可以看到这些古诗词。

3.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经典诵读教学的效果

在进行经典诵读教学的过程中的确应先让学生理解经典古文的内容,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效果。但加强学生对经典古文理解的方式有很多种,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情景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例如,在讲解《峨眉山月歌》时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峨眉山和三峡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身历其境,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

4.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完善经典诵读教学体系

第8篇

一、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做好学习习惯的衔接

小学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养成熟练使用常用字词典的习惯,养成书写规范工整和课外阅读的习惯,养成独立思考和看书做笔记积累知识的习惯,养成订正修改文章的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如果能在小学阶段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那么升上中学后就能更快地适应任务繁重而节奏快速的学习。总之,尽量消除学生的依赖,培养其自学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老师要在课堂上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在活学、乐学中提高语文思维能力。比如课前三分钟的古诗背诵、散文介绍、组织学生来当小老师、编排课本剧、辩论、家事小法庭等等形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乐学,又能联系我们的生活,让课堂在轻松的氛围中达到人文教育的作用。如:我上的《春》就是采用了由学生当小老师的形式来教学,课堂气氛和学生的参与力都很强;上《皇帝的新装》和《羚羊木雕》的时候就编排了小短剧,学生也非常喜欢,同时还借入了辩论和法庭的环节,把内容进一步掘深,使学生听说读写中说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思辨能力得到了锻炼,上完之后学生一直惦记。最关键的是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使集体的力量得到了升华。或许小学的有些课目也可以作这方面的尝试。引导学生养成写日记的良好习惯,把写日记当成提高语文能力的一根拐杖。有人说:“日记很小,只容得下我一个人;日记很大,又可包罗万象。”由于日记特殊的魅力,决定了日记提高一个人的语文能力乃至本领的特殊作用。记日记应是学生小学时形成的良好习惯,也需要在中学巩固、发扬好,使它成为学习语文的助推器和个人的小天地。

二、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做好学习方法的衔接

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和难度增加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学能力。因此,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应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怎样抓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单元小结五个环节;怎样掌握好基础知识;怎样进行文段阅读;怎样做好知识整理与归纳;怎样运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学,充分动脑、动口、动手,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问难;教师则抓住契机,巧为点拨,为学生释疑解难。适当引导学生研究“单元学习要求”及“预习提示”,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讲授新课,重点不在于分析解答,而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逐渐改变依赖老师的习惯,养成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好习惯。强调预习、复习,指导学习的方法。有的老师指导预习方法很有成效,如“朗读课文三五遍,解决疑难生字词,不懂的地方画问号,通过练习找重点”,同时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由机械记忆到理解记忆的过渡,调动口、心、手、眼的四到位。多说、多读、多思、多写是学好语文的四个法宝。

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做好转变学生学习观念的衔接

在给初一新生上课之前,教师就要使学生明确转变学习语文的观念很重要。要向学生讲明小学字词等基础知识多,阅读理解得少,时间充足,重机械记忆、形象思维。初中由于课目增多,相应地学习语文的时间少,重理解记忆、抽象思维;老师讲得少,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多,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应大大加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讲精练,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进行精细阅读;要有选择地把某些问题留给学生自己思考,不要因害怕学生掌握不好知识而跟小学一样把全部问题讲透讲尽,要相信学生有能力自己去找寻答案。

四、适当复习小学语文重点内容,做好记忆、思维的衔接

初一学生面对增多的课程和加难的课文,难易有诸多不适应,适当复习一下旧知识十分必要。一是把握住记忆特点——机械记忆,让学生大量背诵古典诗歌、名言警句。这是记忆诗歌的黄金时期。二是根据思维特点,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适当重视形象思维。如充分利用电教设备的视听效果进行直观教学,使抽象语言形象化,用游戏、表演、比赛等方法向学生展示语文丰富多彩的广阔天地。

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衔接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0-0235-01

小学语文较初中语文相比较,其教材内容比较简单,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少,教者一般只要求学生侧重于识记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我们小学教师教语文时,常常授课速度较慢,课堂上教授知识辐射面积宽但容量较小,通常是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反复讲,反复练。有的教师甚至对学生的作业精批细改,必须使每个学生在知识点都能过关。所以,学生平时认真听课,按照老师要求能认真完成好作业,不用动用大量的知识续存和储备就能有好的成绩,也就是90分以上。

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其教材内容往往一下子就加深了,知识点也相对增多了,每单元都有训练要点,每课又各有难点和重点,从初一上学期开始对学生的要求就大大提高了,知识点除有大量需记忆外,更侧重分析与理解,思维难度增大(解决“是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等问题)。由于课时要求教师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所以中学教师讲课速度一般都快,课堂容量也大,许多知识只能一带而过或者简单提及。

随着教学含量及知识量的增加与难度的加大以及失败次数和遗忘知识的的频率和次数的增加,会导致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与愿望有所减退,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和畏难现象,从而造成大批学生的不适应,导致突然性的“分化”与“滑坡”。故而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针对语文教学上的脱节状况,及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使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和初中一年级的语文教学能有沟通和衔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

一、在教学内容这一方面,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不论是数量还是难度,较之小学语文都有很大程度的增加。这就造成了有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时难以跟上整个班级的教学进度,从而导致问题的积累。这种现象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就变得更为明显。新课程改革之后,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也随之有了相应的改进与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与素质的要求。而与之相比,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则比较简单。在初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有时候需要学生自主地进行简单的研究探索和小组讨论活动,而这些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没有的,由于学生缺乏这些相应的推理探索能力,他们就很难尽快适应中学的语文学习,从而导致成绩的下降。

二、在教学方法这一方面,由于中学和小学的语文教学方法之间缺乏应该有的沟通和联系,从而导致学生在适应和过渡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讲解比较仔细,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能够不落下任何一个学生,同时,教学方法也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这虽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当同事也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了很大的依赖性,失去了自主性。不利于以后长远的学习与探索。

与小学的语文教学相比较,初中老师则更为关注学生的抽象思维训练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讲课比较简单,抽象,而且速度快,容量大,这使得那些对老师依赖性较大的学生在学习方面产生了很大困难。同时由于中学和小学教师之间缺少足够的沟通和联系,导致这两个不同行阶段的教学和学习无法顺利过渡。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同时还会影响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进而有碍于学生综合素质与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三、在管理方式上,小学老师为了使那些对父母依赖性较大的孩子能顺利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就采取了较为细致的管理方式。与之相比,中学老师采取了比较松散的管理方式,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包括预习,学习,复习,作业和测试在内的各个环节,这就导致学生在小升初时,无法马上适应这种自主性较强的学习和管理方式。这对于那些自觉性不太好的学生就造成了更大的问题。因此,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1.加强衔接教学内容。与简单直观的的小学教学内容相比,中学的学习内容更为抽象复杂。从教学目标来看,小学学习重在打基础,而中学学习则重在对语文教学进行进一步的延伸和拓展。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内容上衔接好新旧知识点。

2.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首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培养自己的课外阅读和发散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并促进学生自主地把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应运到课外以及实际生活中。同时,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培养自己积极,自主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发散思维能力,进而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

其次,在小学教学的后期,由于学生本身已经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一定的认知能力,并且能够自己运用各种不同的形式来探索知识。在这一点上,课堂教学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在一定程度上拓宽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10篇

关键词 电化教育技术;小学语文;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5-0031-02

1 电化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电化教育技术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实现因材施教教育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将知识用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只粉笔传递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学生的个性,更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效率。然而电化教育技术能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电化教育技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为基础,既可以进行传统的班级教学,又可以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教学,可以打破传统班级教学的桎梏,允许不同时间学习同一内容,同一时间学习不同内容。因此,电化教育技术可以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对于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电化教育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质量 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电化教育技术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方式,以其形象化、生动化的特点,能将各种事物表现得非常自然,以其具体化的特点,更能使抽象化的教学内容变得更为具体,容易达到认知的目的。由于小学生知识、阅历较浅,很难对语文课文理解得深刻、全面;若使用电化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将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语文知识的含义,使提高课堂质量成为可能。

电化教育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小学生正处于知识的启蒙阶段,对世界的认知基本上还处于朦胧状态,其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若仍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板一眼地教授知识,就容易扼杀小学生的想象思维,这对于培养符合新时代特征的新型人才是不利的。实践证明,使用电化教育技术,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有显著效果的。如在教诗文的时候,播放一些舒缓的音乐,有利于学生自觉进入情境之中进行自由想象,当教师再提问的时候,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足以说明,电化教育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电化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使用电化教育技术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降低新课导入难度 情境教学是一直以来用来导入新课的教学方法,若将电化教育技术与情境教学结合起来,势必能在课堂中创造既形象生动又富有情感的教学情境,在引起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一定会使学生更加活跃地参与课堂教学,不仅大大降低新课导入的难度,更为随后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铺垫。如在讲授《秋天的怀念》这一课时,在进入课文正题之前,先使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母爱的视频片段,如《妈妈再爱我一次》的截取片段。通过播放关于母爱的视频片段,创造关于母爱的教学情境,不仅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能让学生获得思想上的震撼,感受母爱的伟大,从而为接下来讲授《秋天的怀念》这一课打下良好的铺垫。

又如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一首诗时,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心智尚不成熟,无法深刻理解节日时加倍思念亲人的感情。因此,教师就应该在课程开始时,为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王维17岁时离开家乡、告别亲人的《别亲图》,同时配上较为悲情的音乐,如《天空之城》。教师提问:“谁能说这是一副怎样的场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当时的画面。随后再问:“分别后的王维会怎样呢?”学生可能会说想家乡、想亲人。教师借机引出:王维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在繁华的京城长安,望着那热热闹闹的场面、兴高采烈的人们,想到自己的亲人,便挥笔写下这首千古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使用电化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引入教学内容,既不生涩又容易理解,让学生能更迅速地进入教学情境之中,从而降低新课导入的难度,提高教学质量。

使用电化教育技术和传统教育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在电化教育技术走进课堂以后,许多教师认为使用电化教育技术教学有利无弊,因此在教学中抛弃传统教学模式,过度依赖电化教育技术。这样的情况不仅会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有些不必要使用电化教育技术的课程仍坚持使用的话,就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要正确看待电化教育技术,认识它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不是教学的一切,应该将其与传统教学模式结合起来,从而使其能真正为提高教学效率、质量服务。

如教授《春天来了》这一课时,可以首先使用电教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春天生机盎然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息;然后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有感情地进行课文朗读,逐字逐句进行讲解,从而让学生真正领略本文写作的意图。不能一味地只使用电教媒体为学生播放幻灯片、视频等,这样虽然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但是学生实际上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思路只是跟随着幻灯片、视频走,无法形成对课文深切的感悟。因此,适度而合理地使用电化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更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

使用电化教育技术突破教学重点,启迪学生的思维 由于小学生思维能力还较为薄弱,无法深刻理解抽象的事物,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也难以理解。电化教育技术能化抽象为具体,能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从而启迪学生的思维。如在讲《田忌赛马》一课时,可以在多媒体上用直观的图表展示双方的对战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田忌获得赛马胜利的原因,从而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启迪。

3 结语

电化教育技术已经成为支撑现代化教育的一大支柱,它对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质量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合理运用电化教育技术辅助传统的教学模式,创设教学情境,突破教学重难点,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启迪学生思维的目的。作为工作在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通过不断努力去探索出更多使用电化教育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从而为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姜晨雪.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发展策略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14.

[2]王雪清.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3(5):170-171.

第11篇

关键词:电教;小学;语文教学;运用

我们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胆实行教学改革。即使是低年级学生课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电教手段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电教手段以形感、声感、动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这不仅符合信息的时代的要求,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愉快、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它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下面,我将结合平日的教学经验和近几年的教学改革成果,谈谈电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

语文电化教学,把课文中的语言符号和口头表达,以鲜明的视听形象再现,以色彩鲜明,形象逼真的画面拓展语文教学的信息通道

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形象的感知语文,极大地加深了学生对课的感知度,更快、更大容量、更准确、更牢固地接受知识和信息。

运用电教手段,具体感受美的情景人能感知生活范畴中事物的美,辨别生活中和艺术作品中主人公在行为上的真、善、美和假、恶、丑,这就是审美知觉,它是建立在感性知觉之上的。利用电教手段,使学生对美的表现更为直观和丰富,通过绘画和录音、录像技术把凝固在文字教材中的各种静态美以形象的画面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音乐等形式加以充分地表现,活化为耳闻目睹的视听觉符号。我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时,开始以配乐朗读导入课题,让学生对小兴安岭的“美丽”先有一个浅层感知;然后结合课文讲解分别出示了小兴安岭的四季景物的投影片,使学生从较深的层次上把握了小兴安岭四季的特色,加深了课文词、句的理解;最后用形声并茂的电视录像强化学生对小兴安岭是一片“绿色的海洋”、“四季都是美丽的”这一总论的整体认识,这样,不仅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训练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拓展了他们认识美、热爱美、创造美的思想境界。

一、运用电教媒体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实践表明:能牵动情感的事往往能引起兴趣,而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电教手段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笋芽儿》一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了解竹笋的生长过程中,学习笋芽儿冲破一切阻力茁壮成长的精神,上课开始,首先播放一段竹林景观的录像,先将青翠欲滴的竹亮,再将镜头逐渐聚在竹笋上,使学生感知竹笋的形、色.此时及时提问:笋芽儿是怎样成长为竹子的?需要哪些生长条件?来诱导学生思考,拉开了学习的序幕,接下来教师可边讲故事,边放“雨声”、“雷声”的录音,边投影各种情景:如笋芽儿扭动、向上钻、脱壳、成长、小草摇动以及雨景、桃红柳绿,太阳出来等等,这样,学生如同置身于大自然中,随着文中各种人物的出现,轻松愉快饶有兴致地学习了课文。

二、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意境,领略“美”的境界爱美、求美是儿童的基本心理需要

电化教学可以艺术地表现教学内容,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音像教材将诸多美的因素渗透到电化教学中,使学生在一个和谐、充满美感的教学环境中既获得知识,又陶冶情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电教媒体不仅可以把课文教材中各种美的因素(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等)直观地再现出来,而且往往比课文的描述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加上电化教学特有的构图美、色彩美、音乐美等因素,不仅可以使学生辨别出客观事物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使他们对美的事物产生学习的兴趣,陶冶其审美情操。

三、创设情境,入情入境,突破难点在传统教学中

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看到,问题难以得到满意的解决,成为教学中的难点。而电视录像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它把文学、美术、音乐、演技等熔于一炉,产生了磁力。这种磁力不召即来,挥之不去,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诱发学生的情感活动,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全身心地投人创意设境,渲染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一种自觉、能动的心理状态,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实践表明:能牵动情感的事往往能引起兴趣。而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电教手段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例如:我第一次教《,你在哪里?》这篇课文时,我声情并茂地给学生讲解,但学生却无动于衷―――学生毕竟未经历过那难忘的1976年。事后我反复回想上课的情景,同学们那迷惑的眼神提醒了我,我想到了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于是,我注意收集图象资料,制作课件,在第二年教另一个班上这篇课文时,我先播放录像―――“特拉维夫广场以色列群众点起蜡烛悼念拉宾的场面。”渲染出悲哀的场面,我顺势说道:“可同学们也许还不知道,在1976年中国天安门广场上也出现过同样,不,比那更感在学生们专注的倾听中,我对两位总理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就对本民族的贡献而言,远在拉宾之上!然而以色列人民有悼念拉宾的自由,当年的中国人民却没有这种自由。直到‘’被粉碎后,人民才能尽情抒发自己的哀思,面对高山大海呼唤―――‘,你在哪里?’……”结果这堂课上得很成功。

总之,使用电化教学手段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提高学习效益,使学生更快、更准确、更大容量、更牢固地接受知识和信息,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里系统地建立起语文知识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语文能力,有利于学生开拓广阔的知识视野,具备崇高的思想品德,拥有高雅的文化素养,形成严密的思维能力、正确的审美意趣、健康的心理意志。可以说使用电化教学手段是语文教学适应时代要求的必由之路,它的广泛使用必将有力地推动语文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

第12篇

一、新课改转变了教师角色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根本问题是教师问题”,因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我们教师只有彻底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从知识传授者真正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才能真正落实新课改精神。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积极转变自己的角色,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研究问题,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与学生共成长。例如在学习《幸福是什么》一课时,我积极引导学生圈点批注,让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人物形象加以研读,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自己则做学生的合作伙伴,用平等协商的态度参与教学活动。

二、新课改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改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积极采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俗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怎样学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新课改精神的体现,例如在学习《詹天佑》时,我指导学生运用这样的学习方式:第一步阅读文章、找出重点、难点;第二步认真听讲,记好笔记;第三步课后复习巩固;第四步系统归纳知识。

三、新课改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众所周知,学生的知识是自己学来的,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可是,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一节课从头讲到尾,学生只能被动地听,毫无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新课改积极倡导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因此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允许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例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学习,有的学生采用表演的方式,有的学生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无论哪种方式,孩子们都乐此不疲,兴趣满满。

总之,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有了很大的变化,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最重要的是积极转变思想,用新课改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相信,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定会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引下焕然一新。

第13篇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电子白板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3.139

教育技术的更新换代,为教育教学的变革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和推动力。近年来,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交互式电子白板于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地使用,进一步增强了教育的可视化水平,拓展了教学容量,以及提升了教学质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便捷,它将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处理、融合以及整合,为教学实现更多的可能性提供了空间和机会。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多媒体技术优势的基础上,更为注重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交互联系,它尤其开放了教学,让教学灵活度得到提高,学生学习的自由度亦得到提高。可以说,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将能够更好地协助教学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保障。当然,新技术的应用必然也会对教学工作带来影响,这其中可能潜藏着一些不利因素。因此,趋利避害,进一步增强小学语文教学中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积极作用,是当下教学研究的一大热点。

一、优化教学资源

电子白板极大地突破了传统的黑板的局限性,可以展示出多种多样的教学资源。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教学媒介,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将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以不同的形式呈现于教学活动中,为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和资源。小学语文低段以识字、写字为教学重心,传统的教学一般都是教师在黑板上画“米字格”、或者“田字格”,教学生认读;还有教师精心制作生字卡片,实施卡片教学。而有了电子白板,可以为教师和教学节省大量的时间。并且,学生对生字的笔顺笔画、结构、形态的观察认识更为全面和准确。由电子白板来进行识字教学,教师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心在学生中进行巡视与指导,以此纠正学生的写字问题。尽管,交互式电子白板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诸多的便捷,但是正因为其优势,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中所呈现的教学资源过多,甚至达到泛滥的地步。教师教学的自主性的增强,导致在教学中过多地展示不必要的教学资源。看似形式很丰富,有助于学生学习。但是对于识别性不高、注意效能较低的小学生而言,就无法有效抓住教学的重点,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会制约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因此,教师一定要控制所呈现的教学资源的量,精心选择最需要的教学资源,并加以整合,实现交互式电子白板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较好结合,为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助力。

二、增强各方面的交互行为

交互式电子白板最显著、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其交互性。结合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强大优势,让小学语文教学充分实现师生、生生以及人与白板之间的交流互动。小学语文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基础的听说读写能力,交互式电子白板亦是为其教学目标的实现而应用于教学之中的。小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离不开与教师、与其他学生、以及与白板的沟通与交流。这里的教学,不仅体现在有声语言的交流层面,也体现在无声的行为态度、意识,乃至思维活动方面。因此,加强交互性,才能最大化地发挥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才能保证学生语文能力的较好提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提供必要的沟通交流的空间与机会。例如,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联系在白板上勾勒、再现出诗词图景,这就是学生与教材内容借助电子白板的方式进行交流,并将其交流的信息转化并呈现为图画。教师还可以将教学内容以音乐、视频等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结合不同的表现形式更深入地体味语文的美妙。还有就是,小学语文教材中选有不少故事,可以让电子白板构建相关的教学情境,学生以此角色扮演,实现学生之间交流与沟通,展现出各自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体会。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的应用,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中各方面的交流与联系,让学生在多方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发散思维,激发起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探索兴趣,从而深入领会教学知识与内容,并且在学习理解的基础上,借助电子白板以适当的方式较好地表达出来,提升其各项基础的语文技能。

三、注重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增强了教学的预设性。教师可以在课前充分准备,于课堂教学时按教学设计开展教学即可。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不少教师发现电子白板的应用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不少新的变化,也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不少创新点。但是,交互式电子白板与小学语文教学结合得越久,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有的生成性。值得指出的是,教学生成性的丧失,并非交互式电子白板与小学语文教学结合过程中的必然问题,而是教师在应用过程中由于认识不足、经验的欠缺而造成的问题。教师应该首先认识到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工具性,不能“异化”或“神化”其作用、价值。小学语文教学才是第一位的,电子白板的使用是有效开展教学的工具。在发扬白板优势的同时,更要保持并展示出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需要,有针对性地使用白板。不要滥用、随意使用白板。例如,对于一些课堂练习题,不要直接呈现出固定答案。教师应该让学生先思考,最后回答。节制应用白板,不要让白板将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化、僵硬化。一旦,小学语文白板教学成为一种新的套路,那么其优势也会不在,学生学习也会提不起兴趣。有选择的使用电子白板,给小学语文教学留有充分地生成空间与余地,学生才能于其中揣摩体味到语文的人文性。

第14篇

一、了解预习的益处,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

学生明白了预习的益处,才能在内心深处产生渴望,简单地说,预习至少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以下提高:

1.预习可以提高听课质量

课前不预习,对新课内容一无所知,听课时完全处于一种盲目被动的状态,一节课下来,会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而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对所学新课有了整体的了解,在上课时可以按照新的知识点去听课,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充分准备,这样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0课《二泉映月》前,我先布置学生:回去读一读这篇课文,听一听这首二胡名曲,说说自己的收获与学习中的困惑。在学习这课时,学生预习充分,课文读得通顺流畅,了解了民间艺术家阿炳的艰难身世和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起来轻松自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预习有利于旧知识的巩固

在预习中,为了理解新知识就要积极地追忆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自然而然地复习了旧知识,巩固已学习的知识。在预习中扫除了学习障碍,提高听讲效率,增强课堂学习的效果。作为语文教师,应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3.预习可以提高自学能力

预习是自己独立地接触新课知识,是自己摸索、动脑、理解的自学过程。这种独立地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一旦形成,可以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更可以满足将来学习和工作的需要,可以极大地影响学生的一生,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二、形成预习机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充分认识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后,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符合语文学科特点的预习方法,形成“先学先练”的预习机制, 不同的年级应确定不同的机制。

1.在学期初可以安排“大预习”,让学生将一学期的教学内容浏览一遍,了解教材的知识板块结构、目标任务,初步体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比如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当拿到语文书,第一件事就应该是把本册语文书浏览一遍,了解本册内容的梗概。

2.在每个单元学习之前可以安排“中预习”,让学生通读单元内容,了解单元的基本内容、基本知识框架、基本要求和重难点等。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指导。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每一单元都有一个相同的主题,比如说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有5篇课文《海伦·凯勒》《二泉映月》《郑和远航》《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精读与略读》,前几篇都写了一个伟大人物,歌颂了一种伟大的精神,让学生受其感染,增强学习的动力。学生通过预习,能了解到相关要点,为学好、学透打好基础。

3.学习新课之前必须安排“小预习”,利用一定的时间将学习内容细读几遍,了解知识点含义,理解疑难问题并做好学习笔记,尝试预习练习和书后练习。例如我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神奇的克隆》这一课时,课前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熟,画出生字词,说出本文的主要内容,课后习题的答案在文中找一找,分一分课文的层次结构。这样做,既教给了学生方法,又培养了学生能力,为打造有效课堂做了铺垫。

三、提出预习要求,掌握预习要领

众所周知,在小语教学中,提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读写为主线”的“三为主”教学原则,同样,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也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精心安排、精心指导。

对于一、二年级学生来说,应把预习的重点放在 “读”上。老师要指导学生借助注音,认真而又反复地读课文,直至读能成诵。因为“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对于三、四年级学生来说,应把预习的重点放在“读、划”上。这个“划”,其实也是动笔的过程。划什么?在每个自然段前面标出序号,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句等,有了这样的预习,上新课时其听课效果就不一样了。

对于五、六年级学生来说,应把预习的重点放在“读、划、思”上。上面已经说了“读、划”,这里再说一个“思”。思什么?思知识点含义、思预习练习、思书后练习等。

先说“读”。这个读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读准字音,二是读好课文。在学生初读课文时,要指导学生用较慢的语速来读课文,也可以默读。要注意发准每个字的音,特别要注意读准前、后鼻韵母、轻声、翘舌音等。这样,为读好课文扫清了字音障碍和生字障碍。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用平缓的语调来读课文,一定要注意不添字、不漏字、不把词句读破,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好基础。

第15篇

关键词:经典文化;经典阅读;小学语文教学

一、经典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展方式

1.组织阅读

组织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阅读活动开展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方式的显著特点就是组织性。所谓的组织阅读主要指的是由老师进行组织,然后学生进行经典作品的阅读,在这种方式下,阅读的内容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而且组织阅读更加方便学生的交流,也有利于老师的从旁指导,所以学生对于经典的掌握会更加深入。在组织阅读的开展过程中,一般老师会将学生进行小组分配,这样,学生的阅读效率和质量会有所提高。从目前的经典阅读现状来看,组织阅读的方式利用较为普遍,但是此种方式有一个突出的弊端就是阅读理解的统一性比较强,这是因为老师的指导一致性较强。

2.个体阅读

个体阅读也是经典阅读的有效开展方式。这种方式的开展和组织阅读不同,其具有更大的随意性,而且学生的理解空间也更大,所以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联想性会更强。一般而言,个体阅读这种方式主要在课后开展,也就是说在教学内容完成之后,为了扩展学生的认知范围,老师会进行相应阅读任务的布置,而其内容就是经典阅读。在个体阅读中,虽然老师布置了任务,但是对于内容的统一控制力并不强,所以学生对于经典的选择空间更大,阅读的趣味性也更强。简而言之,个人阅读更符合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所以在开展经典阅读活动的时候,个人阅读的受欢迎程度更高。

二、经典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展方法

1.选读

选读是经典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的一种重要方法。选读主要指的就是将经典内容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进行节选,然后让学生进行阅读,这种阅读方法在目前的小学教育中非常的普遍。从教学实践来看,之所以进行选读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课时有限,而经典的作品往往篇幅较长,所以课时安排不够。利用选读既能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又可以调整课时上的矛盾。第二是小学生的理解水平有限,而经典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要通过选读的方式来进行基础知识的灌输。

2.精读

精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阅读的另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理解阅读内容的意义帮助十分的巨大。精读是将阅读内容进行逐字逐句的阅读和理解,从而挖掘其深刻的内涵。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涉及经典的精读并不多,偶有涉及也多是散文类的阅读内容。之所以散文类较多,一方面是散文的篇幅比较短,适合课程安排,另一方面是散文蕴含的情感相对较为单一,小学生可以理解其内涵。如朱自清的散文《匆匆》《春》,都是在小学语文经典阅读中比较适合进行精读的内容。

3.简读

简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阅读的另一种主要方式。这种方式讲究通篇阅读,但是在具体的内涵理解上,却又存在“不求甚解”的现象。简而言之就是简读这种方式,强调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全面掌握,但是在思想的内涵深入上却不做强求。也就是说此种阅读方式不似精读那般咬文嚼字,也不似选读那样要求把握重点,其阅读的目的就是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因为简读的跳跃性比较强,所以这种阅读方式在目前的小学课外阅读当中被广泛使用。

经典阅读在阅读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是因为经典阅读的内容蕴含着经典文化的内涵。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作用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审美规范和标准,而经典阅读的经典文化正好符合这种需求,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开展经典阅读活动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