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世界经济热点范文

世界经济热点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世界经济热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世界经济热点

第1篇

关键词:电厂;热动系统;余热;蒸汽;节能;潜力

1 热动系统节能优化概述

热动系统节能优化是综合以热动系统为全局研究优化对象,通过对系统优化和节能潜能分析,来研究探讨整个热动系统的改造方案和节能潜力大小,从总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分析研究热动系统的各项节能措施,以求得到尽可能大的节能效果。在拟定或设计热动系统时,若先对热动系统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能够从中发现缺陷,寻找最佳的优化改造方案,使系统在设计阶段就达到热经济性最高的效果,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对电厂运行机组的热动系统及其运行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处理,能发现热动系统的结构缺陷,寻找各种改进措施,提供改造热动系统的相关数据和资料,这是热动系统节能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热动系统节能技术的可行性

2.1电厂热动系统节能属于电厂节能减排工作的新研究领域,电厂热动系统节能也是节能理论与节能技术相结合的新产物。在改造过程中一般不需要对系统主机设备进行改造,仅需对相关结构进行添加备件或采用新技术来完成节能工作。广泛开展热动系统节能工作,对当前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2对于新研发设计出来的热能发电机组,可以在初始阶段通过合理配套、优化布设来进行节能工作;而对于已经投入生产运作的发电机组,可通过节能诊断来监测能量损失,获取能耗指数,相关数据的指导运行来进行优化改造,实现节能减排降耗的目的。

2.3热动系统的节能工作在很长时间内并没有得到重视。我国缺少一些完整的节能优化方面理论知识和优化工具;存在着热动设计方面系统结构与连接方式不匹配的现象;因为运行操作和维护不当的原因,在系统运行过程中还会导致经济性达不到标准要求。因此,热动系统节能理论及节能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及充分的可行性。

3 系统节能分析与优化改进

3.1 锅炉排烟余热回收利用技术。发电厂排烟温度都很高,装有暖风器的锅炉,排烟温度可达二百摄氏度左右,排烟热损失占锅炉热损的主要一部分,对此充分利用的话,可以节省一大部分能源。应用热力系统节能理论,正确合理地利用余热及其技术改造,将余热通过特制节能器在热力循环系统中回收利,从而降低排烟温度,提高效率。该特制节能器是一种特殊连接的热交换装置。节能器连入热动系统后能使排烟余热直接利用于热动循环,对资源充分利用。

3.2 化学补充水系统的节能技术。对于装有抽凝式机组的发电厂,化学补充水进入热动系统的方式通常有打入除氧器和打入凝汽器两种。化学补充水打入凝汽器时,可以初步实现除氧效果。在凝汽器中加装一套装置,使得补充水以雾态形式进入凝汽器,可达到改善汽轮机真空、提高回热经济性、减少高位能蒸汽量效果,因此,能提高装置的热经济性。

3.3 锅炉排污水余热回收利用技术。电厂的锅炉排污率都很高,锅炉排污系统采用单级排污系统,锅炉连续排污经连续排污膨胀器扩容后回收少量的二次蒸汽热量,排污热水直接排放,锅炉定期排污经定期膨胀器扩容降压后直接排放,锅炉连续排污和定期排污均存在余热资源损失和水资源损失,并造成热污染及水质污染。

3.4排污热水应该被充分利用。通常采用热力系统的连续排污扩容器来回收部分热量,达到提高热经济性,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如果态建模理论,将数学技术与模型预测方法想融合,运用到母管制供热机组性能计算上,为供热机组的运行管理节能降耗提供依据,可以提高电厂的整体热经济性。

3.5 厂用蒸汽系统改造技术。蒸汽系统改造技术是对原设计的蒸汽系统进行改造,充分利用系统蒸汽冷凝液的余热,并代替了低压蒸汽,该技术能节约大量低压蒸汽并对冷凝液的余热简论坚持货币,完善外汇制试议岩溶地区桥梁桩基施工毕试议分子筛ZSM―23分子筛的合成在此基础上再加装一个排污冷却器,扩容后的污水仍然可以被进一步充分利用,便可最大限度提高热力系统的热经济性。

3.4 母管制给水系统的优化运行技术。运用相关技术,对母管制给水系统进行优化调度分配,采用动态建模理论,将数学技术与模型预测方法想融合,运用到母管制供热机组性能计算上,为供热机组的运行管理节能降耗提供依据,可以提高电厂的整体热经济性。

3.5 厂用蒸汽系统改造技术。蒸汽系统改造技术是对原设计的蒸汽系统进行改造,充分利用系统蒸汽冷凝液的余热,并代替了低压蒸汽,该技术能节约大量低压蒸汽并对冷凝液的余热进行合理利用,有效降低低压蒸汽使用及能量消耗,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3.6 供热蒸汽过热度的合理利用技术。电厂通常采用喷水减温的方式,通过将高热能降低为低热能的行为的方法,将过热蒸汽降为微过热蒸汽送给热用户,产生浪费。供热蒸汽过热度的工作原理是将供热蒸汽过热度的热量通过特殊装置不断的加入热力系统,使其在汽轮机中做功,完成了过热度热量的利用和转换。获得能量级的作功,达到了节约燃料的目的。

合理的利用过热度能获得大量的经济效益,它既可以使凝汽机组的循环热效率提高,又能使背压机多排汽,产生多发电、多进汽的良好效果。

4 火电厂热动系统节能优化技术潜力

热动系统的节能是通过对系统进行监测诊断和优化分析,采用改进系统结构和连接方式的方法,提高运行水平,在提高电厂经济型节约成本的同时,又保护了环境,避免了环境污染,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有了良好的推动作用。热动系统的节能,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节能目标。对热力系统优化过程中,一般不需要对系统主设备进行改造,通常是通过系统切换和运行方式的调整便能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因此,火电厂热力系统节能具有巨大潜力。

总之,电厂热动系统节能是电厂工作的新兴领域,火力发电厂热动系统节能潜力大,经济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电厂生产成本,提高利润。大力提倡和推广电厂热动系统节能技术,广泛开展热力系统节能工作,对当前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孟宪军,赵思懿.火力发电厂热力系统节能分析与改进[J].科技博览,2007,1.

第2篇

[关键词]《北京爱情故事》;热播;成因;创作;解析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新西部片崛起与陕西电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2J025);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SGH12441)。

2012年1月39集电视连续剧《北京爱情故事》(以下简称《北爱》)从谍战剧、家庭伦理剧等热门类型电视剧中突围而出,拔得收视头筹,成为新年以来的热播电视剧。首先《北爱》的投资方是事业蒸蒸日上的新丽传媒,其专业实力不俗,在业内已经获得了良好口碑,正是这样一个优秀的影视公司为《北爱》提供了从制作到发行最大的专业保障。其次,演员出身的陈思成对这部电视剧投入了巨大精力,从兢兢业业的剧本创作到一丝不苟的实际拍摄,最终呈现给观众的不仅仅是优良的影像品质。如果说制作上的投入与努力是其热播成功的基础,那么其高质量的艺术品质及表现出来的具体的艺术形态来说,主旨的关照现实、艺术创作的写实态度、类型与生活并重的角色构思以及幽默智慧的台词设计则是其成功的关键所在。

一、主旨表达:“80后”的理想与现实

自2007年电视剧《奋斗》开播至今,中国电视屏幕上开始出现了一批以“80后”的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几乎都保持了较高的收视率及持续不断的热度讨论。从青春洋溢的《奋斗》开始到被称作“80后”的一面镜子的《北爱》,能清楚地看到这些电视剧作品在对“80后”生活及情感上关照方式及表现轨迹的改变。

赵宝刚导演的电视剧《奋斗》以爱情能战胜一切为剧作核心,尽管剧中大学毕业的“80后”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后的一系列现实难题,尽管剧中主人公面对现实理想也遭遇了破灭,也为爱情挣扎痛苦,但最终这些年轻的“80后”几乎没经过奋斗,就过上了各自想要的生活,剧中所展现的那些现实困难变成了被虚化了的背景,与处在社会中心的“80后”若即若离,现实放在被遮掩的后台,前台主体依然在香车美女、灯红酒绿中构建自己的爱情、生活美景,剧中的“80后”的处境与现实相比显得虚假、空乏。

随后的《蜗居》《裸婚时代》与《奋斗》在主旨表达上有很大的不同,不再以爱情为核心,而是直面当下最敏感的“80后”的住房问题,表现出了“80后”在高物价、高房价的大环境的现实压力下几乎没有还手之力的现实生存状态。对于观众来讲,《蜗居》《裸婚时代》让观众看到了“80后”的成长,尤其是同为“80后”的年轻观众群体,体会更加深刻,面对青春的尾巴以及现实生活的焦虑和不安,再大的个人能力依然无法与社会大环境所施加的压力相抗衡,敢于直面现实之后才发现爱情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至此,以“80后”为主题的电视剧已经开始从理想主义走向了现实。

到了2012年,《北爱》进一步从现实表现转向直面残酷的现实,已经从香车美女、虚假美好的自我麻醉和包裹中蜕变出来,面对残酷现实开始疗伤与自省。《北爱》已经毫不掩饰,在现实里摸爬滚打的“80后”认识到爱情与现实是并置关系,爱情可以与金钱互换,人生的交易远不止一桩,每个人都有自私与欲求的一面,抛开金钱的诱惑,爱情没那么简单是因为每个人最爱的其实是自己;奋斗很残酷,身处职场,蒙头拼命工作并不一定就能蒸蒸日上,美德与良知并不能换来赞赏与成功,职场如战场,没有温度的理智与懂得杀戮的狼性才是摆脱困境的关键。更为重要的是,《北爱》不再以年少轻狂、不识世情为借口,迫使在奔三的节骨眼上还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挣扎的“80后”观众正视自己所遭遇的现实困境,正视自己甚至是集体性的性格软弱。

二、艺术创作:幻象与真实

作为中国电视剧市场上反映“80后”的第一部电视剧《奋斗》,饱受诟病的地方就在于剧中的主人公们几乎没有经过个人奋斗就迎来了美好生活,而且表达了爱情可以战胜一切的理想。后来以房子为切入点的《蜗居》与《裸婚时代》尽管已经将主人公推向了现实困境,但漂亮的空间设计以及主人公鲜活而亮丽的造型,仍然缺乏现实质感。由此可见,从《奋斗》到《裸婚时代》皆是以收视率为成功标准的好莱坞式的类型创作思维。另外,从赵宝刚到滕华弢对石康、六六以及唐欣恬的《裸婚——80后的新结婚时代》原著小说的改编来看,其艺术创作材料均来源于间接,尤其是导演赵宝刚和“80后”之间的较大的年龄差距,则直接导致创作与“80后”观众群体之间理解及交流障碍,这一切就决定了其从幻象出发,营造出来的必然是虚拟的理想世界,美好的大团圆结局更是这类电视剧商品属性的鲜明标签。

而《北爱》以现实为艺术创作的动力。电视剧里的北京城褪去了惯有的梦幻色彩。导演陈思成想在电视剧中呈现一个真实的北京,真实的故事环境的营造才能给情节的展开提供基础。石小猛的出租房,程峰的豪华别墅,为了真实的环境质感,都是摄制组踏破铁鞋在北京细致找寻的,这两处重要的内景拍摄点也在剧情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剧中第二集结尾石小猛和程峰在北京车站接沈冰的那一场戏,为了突出真实,摄制组采用了偷拍的形式,拍得很写实,除了剧中的主演之外,其他过往路人并不知情。除了在拍摄上极力贴近现实之外,在故事创作及具体情节的建构上,甚至都有生活的出处,导演兼编剧陈思成说,剧中的故事是“投入自己三十年来的所有感悟”,剧中的故事有些就发生在他自己和朋友的身上。以30年生活的积累为原型,获得了故事创作的第一手资料,创作材料来源于直接的生活体验加之直面现实的创作态度以及该剧开放式的结局中几乎所有的角色都陷入两难的选择境地,注定其区别于简单的商品制作的难得的艺术品质。

三、角色塑造:类型与生活

在角色构思上,《北爱》与以往的关于“80后”的青春都市剧相比较有其独到之处。角色的性格设置、社会养成具备类型特征,可以进行类别的划分,又能贴近生活,真实、生动,能给观众一种自然的亲切感,总体来讲,性格个性明显,性格形象饱满。

导演陈思成就角色构思谈到,编剧在每个角色的设计初期,就充分考虑了其缺点及优点,在正面形象树立之后,然后再确定角色人物性格自身的对立面,编剧希望表现出个性产生的深层次的社会原因。所以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角色既有让人爱的一面,也有让人憎的一面,同时又有让人怜的一面。因为在剧作当中融入了创作者的自身体会,最终真正做到了用年轻人的视角展现年轻人的故事的创作初衷,对于大多数“80后”的观众来说,从《北爱》这面镜子里面,可以照见自己。

剧中的四位女主角类型特征鲜明,导演把这四位女主角比作一年当中的四季,代表四种类型的女人,“杨紫曦代表春天,最短暂,最美好,最容易腐烂腐败;林夏的热情好比夏天,为爱执著不悔,浓郁奔放;伍媚是秋天,最丰硕、稳重,又风情万种。沈冰外冷坚强,万物在暗自生长,小龙女的感觉,感觉是冬天。”①而这其中,最容易“腐烂腐败”的拜金女杨紫曦并没有招致观众的一片骂声,而是成为让观众既恨又怜的典型。她作为典型能够直接照射到社会现实,在她成长中物质的缺失,导致了她性格当中由此引发的自卑,成人之后,这种自卑空洞需要物质来填满,但面对残酷的现实,弱小的女性选择了依靠别人,放弃了自己的努力,用精神自由来换取物质享受,但最终却陷入两难境地:“在宝马车里哭,在自行车上也哭”。环视现实,可以说杨紫曦代表了一类人,而这类人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现实依据以及她的矛盾处境让这个角色可信、可感。

《北爱》里的男主角吴狄、程峰、石小猛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代表几种类型的“80后”男人,吴狄代表理想、程峰代表成长、石小猛则代表欲望。吴狄坚持自己的梦想,是理想的化身。富二代程峰,在丰富的物质包裹下,只对风花雪月感兴趣,最终却在对沈冰的爱恋中懂得了成长。出身卑微的石小猛一心想要在大城市北京立足,干出一番事业,和女友沈冰过上美满的日子,本来简单的生活理想在现实和利益诱惑的冲击之下支离破碎,金钱、房子太多的欲求将石小猛逼向绝境,为了过高的欲望付出了太大代价,他也成为《北爱》里面男主人公中最接地气的一个,符合绝大部分“北漂”的现实处境,要么放弃要么坚持,可是不管是坚持还是放弃,最终受伤的总是自己,这样的角色塑造有血有肉,贴近生活,最能引发共鸣。

四、台词设计:幽默与智慧

无论是在电影还是电视的语言创作中,人物语言相较叙述性的语言所占比例要大得多,而在人物语言中,对白是绝对的主体。电影、电视中对话场面承担着体现角色性格、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作用。因电视受到传播媒介的限制,无法在相对电影较小的屏幕上表现大场面,呈现更多的场面细节,再加上电视剧相对电影而言,其创作周期短,整体投资偏低,所以相对影像品质较低。在此种情形之下,电视剧当中的对话场面成为绝对的主角,所以说,一部电视剧台词的设计与撰写能不能抓住观众,成为将观众留在电视机旁边的关键,甚至关系到整部电视剧成败。而在台词设计方面,《北爱》做到了幽默与智慧并重,在北京大的地域环境下,充分发掘了“京腔”的魅力,真正能够体现出这座城市特色和趣味,还有浓厚地方特色,相对以前的“80后”电视剧作品,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很多台词已经成为当下的流行语,传播范围极广。如“我觉得爱情一点都不复杂,来来去去就这3个字:我爱你,我恨你,分手吧,在一起”。尤其是林夏一再追求程峰但一直被拒绝的情形之下对程峰说:“你愿意喜欢谁就喜欢谁,反正我是喜欢你。你愿意爱谁就爱谁,反正我爱你。我爱你跟你没关系。”这样的表达既坚定又充满了机智。剧中也有映射现实,极具时代特色的台词:“一个人的价值不是在于他有多少钱,而是他一无所有时还值多少钱。”名利附身往往成为当下社会判断一个人价值的标准,但当浮华褪尽之后他还有什么值得珍惜的才是真正的一个人的价值所在。当然,更有力量的是借主人公直面现实的台词,剧中当石小猛在谈到为什么一定要买房时说:“你不租房子哪里知道租房子的人苦啊。心里面没根,你永远睡觉不踏实,那滋味就是——漂。”石小猛道出了自己真实的心理状态,也说出了《北爱》的整体创作本意,那就是现实,残酷的现实。

注释:

① 《〈北爱〉揭80后真实现状 陈思成:它是一面镜子》,网易娱乐:。

[参考文献]

[1] 张凤铸.中国电视文艺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999.

[2] 黄会林.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吴素玲.电视剧艺术类型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

第3篇

【关键词】红外传感器 人体识别 转动 静止人

1.设计问题的提出

在自然界,任何物体只要是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就会不断向外发出红外辐射,还以光速传播能量。因为红外线具有很强的热效应,在某些绝缘物质中,当交互变化的红外线照射到晶体表面时,晶体温度迅速变化,这时会发生电荷的变化,从而形成一个明显的外电场,这种现象称为热释电效应。若将释放出的电荷通过放大器放大成一种控制信号,利用此原理制成的红外传感器称为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热释电传感器是一种将热量变化转换为电量变化的能量转换器件。

热适电传感器(也叫红外线传感器)是利用不同温度所发出的红外线的波长不同的道理(人体的红外波长约为纳米)制成的。我们一般使用的这种的热热电传感器只能探测或感应移动的体温为人体的热源,因此必须要移动才能感知到有人的存在或者有人经过(自动门和红外放到就是运用了这个道理)。因此运用这种传感器做出来的探测器只能探测到移动的人,而无法判别其侦测范围是否有人的存在(静止不动的人),因此我们项目无法直接使用这种传感器作为我们的单片机进行判定探测器。所以对我们来说是一大挑战与技术难题。

因此,我和小组团队翻阅了许多资料,还组织了多次的小会进行讨论。偶然与老师的交流中,受到老师的启发让我们想起了,我们物理学中的力学的一章中――参照系与相对的思想,因此查阅了力学书,从中发现了和解决我们如何去探测静止人体体温热源。

2.设计思路的基础

在太阳系中太阳是静止不动的(不考虑自传),而地球是围绕太阳进行公转的。所以按照相对原理来说太阳是不动的,是地球在动,但是我们在地球上确是看到太阳是围绕地球运动的(托勒密地心说),我们知道太阳才是太阳系的中心,而地球是公转的。产生如此的差异是因为我们所选取的参照系的不同。因此,在地球上看到太阳绕地球转动是因为我们选取地球作为我们观测的参照系从而使我们产生了如此的假象。

我和小组成员基于上述理论在这个项目中充分运用力学与宇宙学理论思想来解决我们的这一难题。我们让热适电传感器转动起来,而使得以传感器为参考系时,使其感觉到静的人实在移动的,用这种方法“欺骗”传感器,当无人体体温热源时候,无论传感器转不转动,都感受不到移动的热源,当有静止的热源时。传感器移动可感受到移动热源的“错觉”而有所感应,当有移动的热源时,这是最好的情况了,传感器无论转不转动都能感应到移动的热源,因此,运用如上理论是在理论上可以感知的存在的效果的。

3.设计方案操作

针对以上提出的设计思路在实际操作上我们应如何实现。我和小组研究总结了多套方案,应用其中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即通过采用小型摇头电风扇。我和小组人员把风扇想成传感器探测头,然后将风扇反置并缩小一定比例,就是一个最简单的“感知存在”型的组成传感器了。如针对相对更大面积区域的检测,则可以通过使用步进电机来带动传感器探头顺时针转360°以及再反转360°的无限循环。以上这两种方案不仅容易实现,成本也比较低廉,最重的是这种旋转探头的方法可以扩大传统热适电传感器的感应范围,提高性能,可谓是一举两得!这样我们可以通过单片机来控制步进电机从而控制传感器,也实现了这种传感器的可调控(调节转动的间隔,转动的速度,转动的角度,从而有不同的旋转速度又会有不同的感应灵敏度)。

转动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在结构上引入场效应管,其目的在于完成阻抗变换。由于热电元输出的是电荷信号,并不能直接使用,因而需要用电阻将其转换为电压形式。故引入的N沟道结型场效应管应接成共漏形式来完成阻抗变换。转动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由传感探测元、干涉滤光片和场效应管匹配器以及360°转动电机4个部分组成。在设计时应将高热电材料制成一定厚度的薄片,并在它的两面镀上金属电极,然后加电对其进行极化,这样便制成了热释电探测元。由于加电极化的电压是有极性的,因此极化后的探测元也是有正、负极性的。因此,传感器将两个极性相反、特性一致的探测元串接在一起,目的是消除因环境和自身变化引起的干扰。利用两个极性相反、大小相等的干扰信号在内部相互抵消的原理来使传感器得到补偿。对于辐射至传感器的红外辐射,转动热释电传感器通过安装在传感器前面的菲涅尔透镜将其聚焦后加至2个探测元上,从而使传感器输出电压信号。制造热释电红外探测元的高热电材料是一种广谱材料,它的探测波长范围为0.2~20um。为了对某一波长范围的红外辐射有较高的敏度,该传感器在窗口上加装了一块干涉滤波片。这种滤波片除了允许某些波长范围的红外辐射通过外,还能将灯光、阳光和其它红外辐射拒之门外。

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点在于菲尼尔透镜的设计,若没有合理的菲涅尔透镜,传感器在旋转的情况下,将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失去检测静态人体的功能。探头旋转会使热释电的灵敏度加大,这就要求设计相应的菲涅尔透镜,透镜厚度、接收角度和折射角度都经过实验改良设计。

4.设计运行和试验过程的注意事项

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我们发现:在转动热释电时转速不能太快,否则会对热释电判断造成很大干扰,产生误判,即室内并没有人时传感器会误认为有人。所以转动的速度上要有所控制,不能过快。同时热释电应当尽量避免对准阳光或日光灯(两者皆为全波段)产生影响。为此,在设计转动热释电红外探测器的布置和安装宜遵循以下原则:(1)选择安装位置时,应使探测报警器具有最大的探测、警戒范围,使可能的入侵者都处于红外探测视场范围之内。红外探测视场包括水平(面)视场和垂直(面)视场。(2)红外线热释电传感器对人体的敏感程度还和人的运动方向关系很大。红外线热释电传感器对于径向移动反应最不敏感,而对于横切方向(即与半径垂直的方向)移动则最为敏感。在现场选择合适的安装位置是避免红外探头误报、求得最佳检测灵敏度极为重要的一环。按照实际现场布置和安装探测器时,要注意其探测范围和视场角。不同房间的监护应选择与之对应的热释电红外探测器。或探测器的视场光束应有利于来犯者横向切割,同时要注意探测器的窗口与监测区的相对角度,防止出现“死角”。(3)热释电红外探测头不应对准任何温度会快速变化的物体,如火炉、暖气片、电加热器、空调器以及白炽灯等强光源,也不宜受到阳光或探照灯的直接照射,防止误报。红外探测器不能安装在热力源的上方及其附近。若无法避免热源,则离热源的距离至少在1.5m 以上。(4)检测器电路板在工厂已调试好,保证检测距离大于6m。若整个报警系统有问题,请不要调整或改动这部分电路,否则检测距离就不能保证。

第4篇

自2008年华尔街爆发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衰退再次爆发。世界上发生了许多大事:阿拉伯之春,卡扎菲之死,欧债危机,拉登被击毙,制裁叙利亚,美伊关系恶化,奥巴马重返亚太,把美国和加拿大排除在外的拉美及加勒比国家共同体成立。一时之间,这个世界好不热闹。仔细分析,这些事件的发生不是孤立的,而是有其内在联系的。而这些恰恰是我们进行教学的好素材,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这些热点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1.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观点

例如我在教学中结合上两次重大世界经济危机的史实来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决定政治。上一次世界经济危机华尔街股市崩溃引发世界经济大萧条,欧洲多国经济步履维艰,国内矛盾日益尖锐,平民暴乱不断,各国政府内阁动荡。例如法国从1929年11月塔迪厄第一次组阁到1935年5月议会选举,法国共更换了8届内阁,都因无力应付经济危机先后下台,每届平均任期不到4个月。如今华尔街爆发金融危机,美债务屡创新高,美元出现了信任危机,欧盟也爆发债务危机,欧元面临破产的挑战,世界经济衰退再次爆发。西班牙、希腊、意大利更换总理,日本首相走马灯似的换人,法国的总统因为危机的爆发没能连任……

2.世界不是孤立的,历史事件的发生是有其内在联系的,让学生发掘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上一次经济危机后,主要国家政府动荡之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也掀起了反对帝国主义转嫁危机的斗争,出现了新的反帝。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关税战、倾销战和货币战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的不断分化,出现了各种货币集团和经济集团。1933年6月,66个国家在伦敦召开世界经济会议,试图稳定货币,实行关税休战,结果不但没有成功,反而使各集团之间的对立越来越尖锐。在资源战日益激化的情况下,资源自给率较低、金融力量相对薄弱的德、日、意逐渐相互靠拢,形成了法西斯集团;而垄断了国际市场、资源相对雄厚的英、美、法面临着法西斯国家的争夺,逐渐捐弃前嫌,于1936年秋分别签证了《三国货币稳定协定》和《三国黄金协定》,一定程度上调节了三国之间的经济矛盾。两种不同类型的帝国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分化对立和重新组合,为以后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形成铺垫了道路。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伏笔。

如今华尔街爆发金融危机,欧美出现债务危机。欧美贸易保护主义再次抬头。美国是世界上的唯一超级大国,到处推行霸权,在石油美元的现有世界经济游戏规则下。中东成为了各种利益矛盾的交织中心。中东有着丰富的石油。中东经历五次战争,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的矛盾一直不可调和,世仇将是战争的种子,一旦温度、湿度合适就会破壳而出。在欧美发生经济危机之后,为了缓解危机,欧美列强说一套做一套,开始带着伪善的面具,策划和支持阿拉伯之春,从中渔利,发动战争掠夺财富,控制伊拉克,捅死卡扎菲。美国航母战斗群海湾集结,现在利剑出鞘直指俄罗斯的战略支点叙利亚和伊朗。

德国二战后的今天再次跃居欧盟老大,中国经济稳步前行,在逐步推行人民币国际化,摆脱美元的束缚。日韩菲越强占的东海南海,并不断挑起事端。日本和二战时的德国惊人的一致,当时的德国奋力疾呼要和平不要战争,背后违反凡尔赛和约疯狂发展军备。日本现在大讲中国,违反条约积极壮大军事力量,已有航母数艘。日本已经认清美国终极目标。日本扩军的目的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剑指我中华民族。

当今世界依然有两大政治组织北约和上合,而比约为主导的对叙利亚的制裁在联合国遭到了上合中的俄罗斯和中国反对票。

3.让学生提高自主思考能力

经济危机是战争的根源,而战争是解决矛盾的终极手段。二战本质上是经济危机后各国力量对比变化后,国际关系体系与之不匹配。最终导致了二战的发生。也许像二战那样的战争是没人能预测到的。但是历史有惊人的相似。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不会在将来的某一天突然以人们不可想象的情况下发生呢?毕竟自华尔街爆发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衰退再次爆发。美欧不甘心自己的衰落,依然要维持自己的石油和美元霸权,为了维护自己的奢华生活不断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掠夺,世界的矛盾不断的激化。最终会通过什么方式解决,我让学生要有自主的思考能力,要通过历史不断提高思考和判断能力。

4.提高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5篇

[关键词]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教学内容 教学模式

当前,在军队院校《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作为一门重要的政治理论课程,有其明确的教学目的:“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主要国际力量在经济、政治、对外关系和对外战略方面的地位、作用、影响、发展变化及其原因,在复杂的国际斗争中辨别是非。”因此本门课程对于青年学员来说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和意义。现如今,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一些新的理论不断涌现,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青年学员的需要,在新形势下,如何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如何更好地发挥《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的教育功能,如何真正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本文从如下两个方面试做探讨。

一、重新整合教学内容,突出课程的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体系结构是否合理、课程特点是否突出,直接关系到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具有较强的时效性、现实性和综合性这样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员不能只拘泥于教材的形势与内容,要根据课程特点和学员的认知需要适时的整合教学内容,调整授课方式。

目前,军队院校《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按照世界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当今多极化过程中出现的五极来安排内容的。其中一些内容学员在高中阶段已经学到,并且相当熟悉。例如:当今时代主题、苏联解体及教训等,针对这一类知识可以少讲或者不讲,把有限的课堂时间用在更加实用、学员更加感兴趣的内容上。在讲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可以适当添加我国金融安全及监管的问题、中国经济稳定对世界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等一系列学员关注的热点问题。这样就可以有机地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与学员的兴趣结合起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性。

在充实调整课程内容的同时,还要注意突出课程自身的特点。因为只有把课程特点和课程内容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较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时效性、综合性和现实性。

1. 时效性。所谓时效性是指该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新,离现实生活近。《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门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是二战后至今世界经济、政治、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对外关系,并且从中去探索总结世界经济、政治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及其对中国外交的启示等,它们最早是几十年前发生的,最晚有可能是几个小时前刚刚发生的,这些崭新的内容,突发的国内国际重大事件我们都要在教学中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员选好、用好、讲好这些内容。另外也可以在教学形式上调动学员积极性、主动性来营造一个关心时政、关注焦点的学习氛围,从学员自身的角度来强化课程的时效性。

2. 综合性。《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所涉及的内容广泛,不但包括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国际各主要行为体及其关系,同时也涉及到社会、人文、宗教等方面的知识作为铺垫。例如向学员介绍中东问题的时候就需要从历史、宗教、资源、地缘政治、大国关系等诸多方面去诠释。这就要求教员既讲史实,也要总结理论,还要分析洞察国际热点;既涉及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世界历史的内容,又涉及政治学、外交学等方面的知识,所以本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3. 现实性。现实性指的是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具有实际的指导和借鉴意义。研究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基本趋势,剖析世界主要政治行为体之间的复杂关系,掌握国际关系基本理论的最终目的目的是要从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实践中得出的理论、规律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中国外交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例如在探讨发展工国家的成败得失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同时避免走他们走过的弯路。与此同时,对学生本身参与国际热点问题的讨论和研究也有现实意义。可以通过对朝核问题的讲解与讨论使学员明确核武器的战略意义,以及我国周边的安全态势。因此说,现实性也是本门课程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二、创新教学模式,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

对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门具有较强时效性、综合性、现实性的学科而言,选择丰富且恰当的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地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愿望。”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传统灌输式”、“封闭陈旧式”、“平面板书式”等落后的教学模式还在使用。学员们对于这样的教学往往是感觉枯燥乏味,分心走神,课堂气氛可想而知,教学目标也难以实现。所以教员在备课时不但要准备丰富的教学内容,更要研究恰当有效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使之带着兴趣学习,达到教学目的。

目前,应用于大学政治课上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很多,例如:比较常用的理论讲授法、课堂讨论法;能够很好调动学员积极性的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案例教学法;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多媒体教学法等。针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门课程,我们仍旧需要从它的自身特点出发,以突出其时效性、综合性、现实性为主要目的,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其中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不失为一项好的举措。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实施方式有很多,以下着重介绍几类较为可行的方法。

1.开展“问题式”教学,让学员成为课堂主角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涉及内容较多,课时有限(40课时),在较短的授课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有的放矢,突出重点问题。实行“问题式”教学不失为一项好的办法。问题式教学,就是以教材体系为依托,归纳出若干时代性强,学员关注度高的重点问题来讲解,遵循“紧扣热点、兼顾重点、关注难点、解决疑点”的原则来实施教学。

在开展“问题式”教学的同时,要进一步突出学员的主体地位,教员要以多种方式调动学员积极性使之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员可以拿出一两个问题作为学员自讲内容。在课前为学员提供学习资料,对学员进行分组分工。课上由每个小组推选出的代表进行主讲,最后由教员进行补充讲评。笔者曾在自己的授课期班进行了实践,选择了日本战后右翼势力抬头及其影响这一问题。课上学员反响强烈,极大地激发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组织课上新闻播报,培养学员关心时事的习惯

《由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与其让教员提供新闻线索不如让学员自己动手筛选时事素材。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在所教期班中,四人为一组,对一周来重大的国内、国际要闻,进行筛选和整理后,在课堂上向学生播报并进行简单的评论。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增加课堂信息容量,同时也锻炼学员的归纳总结能力,养成了他们关心国内外重大时事的好习惯,有助于学员形成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3.充分利用网络,实现教学资源网络化

在多媒体交互式教学模式正逐步取代传统板书平面的教学模式的同时,大部分军队院校校园网也已成为教员和学员学习与交流的新平台。在课堂讲授不能满足学员信息量要求时,作为一种更宽松的环境和更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网络平台的优势便显现出来。就本学科而言,学生希望第一时间得到国际经济、政治发展动态。同时也想看到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录像、资料等。教员及时的更新充实这些内容,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就可以充实教学内容,避免空洞的说教,进而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另外,网络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具有交互性,借助网络交流不但能够满足学习者沟通的要求,同时也可以把学习变成群体行为,借助BBS、聊天室、电子邮件、群等网络交流工具,使学员可以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结成有针对性的学习团队来完成学习任务。

当然,任何一门课程的建设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的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一方面,在理论上要认真提炼总结,另一方面在实践上要勇于尝试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开辟出一条新型的,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学科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世界经济;课堂教学;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258-02

一、《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特点

众所周知,人类从地理大发现开始逐渐步入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将世界各国都深深地卷入了世界市场,各国在科学、技术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中,逐渐走向一体化进程。在此过程中,世界资源的争夺和矛盾日益突出和激烈,包括人口、粮食、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全球性经济问题。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世界经济中心不断转移,格局不断变化,跨国公司、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也加剧了这种动荡。中国虽然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时间不长,但也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还要明确很多意识和思想,因此普及相关的知识是尤为重要的。

《世界经济概论》是经济类专业课程的基础课,作为经济学门类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对于学生的知识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向学生展示了世界经济的整体脉络和走向,客观而辩证地透视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界经济发展框架,明确世界经济运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知悉各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形成原因,为以后其他各专业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为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应当对教学的形式进行改革。传统地按照教材从理论观点到数据图表演示的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要求了。比如在介绍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时,如果仅是单纯从观点上去说教,学生是很难深刻领会的。所以一般要把历史的一些经典情况进行还原和说明,再结合有关国家的发展史来说明每一个历史阶段上所发生的事件。有时许多经济事件的发生与政治、军事行为密不可分,这时也要简要地向学生介绍相关国家当时的状况和事情的来龙去脉。例如在讲授廉价石油时代结束这部分内容时,要向学生交代清楚石油危机一共有几次,每次的起因,持续的时间和最终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于所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全面认知,也才能更好地掌握将要学习的知识点。当然这种改革还不应局限于教学内容的补充,还应该包括教学方法的创新,终极目标的核心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喜欢这门课,并通过这门课夯实经济学基础知识,提高能力。

二、《世界经济概论》现有的教学方法和特点

教学方法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具有重大意义。当确定了教学目的,并有了相应的教学内容之后,就必须有富有成效的教学法。否则,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就要落空。就一定意义来说是关系着教学成败的重要问题。

目前《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开设虽然在国内比较晚,但发展比较快,例如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和仰恩大学都比较重视该课程的建设,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也做了不少有效的改革和尝试,使得目前该门课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已经比较完善了。如仰恩大学的刘政永主张以“把握最新发展趋势,紧密联系中国实际,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特征的教学改革思路,进行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范,还重点对教学方法和手段作了改革和探索。武汉大学已经将本门课程建设为国家级精品课。

总体上看,《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目标多以提高学生的洞察力和思考力为主;二是授课以多媒体方式进行,以便对资料和数据进行演示;三是考核方式摆脱了以考定成绩的做法,选择能考评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方式,如通过课堂讨论、小论文写作等给出成绩。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和体现了本门课程的特点和要求。

三、《世界经济概论》的教学改革思路探索

(一)课程内容体系扩展动态化

《世界经济概论》的授课内容包括世界经济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一个大跨度时间段内的问题,所以基础性的内容主要是涉及过去的历史和现在的状况,前沿性的内容是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之道以及相关的争论。又由于世界经济涵盖了众多的领域,随着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些事情都在不停地发展变化着,因此只讲历史是不完整的,只讲问题也是不全面的,只有三者都结合了才是完美的。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们以池元吉主编的《世界经济概论》为蓝本,协调其他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的基础上,编排教学内容。不断地结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问题,不断地补充新的教学内容。介绍前沿问题时,博采众长,不只讲一家之言,应该让同学能了解不同人的不同思想,自己进行评判。允许解放思想,各持己见。

对于某些课堂上涉猎而不能一一介绍的内容给学生列明书目或是直接提供电子版的阅读、视听材料,提倡学生自己赏析。

(二)教学方法灵活化,手段多样化

教师的教法制约着学生的学法,同时对学生智力的发展、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生,就会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例如教师的在教学中经常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老师给出知识点,学生先记笔记后背诵。这样老师讲授,学生听受,不给学生以独立思考与独立活动的机会,学生就会缺乏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就很难培养出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因此,好的教学方法就应“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要经过“深思熟虑,融会贯通”,使学生成为具有聪明才智、科学头脑的合格人才。好的教学方法至少应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教学气氛轻松;二是知识掌握牢固;三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必要的能力。

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教学核心以引发思考,培养思想为重。丁学良教授在北大的《何谓一流大学》的演讲中指出:“在21世纪,一个中等规模以上的国家,如果不拥有世界水平的大学,那么它就永远只能充当国际分工的小配角,拣人家的残余,当‘大脑国家’的‘手脚’。要看21世纪究竟是谁的世纪,不看别的,就看谁拥有更多世界水平的大学。”由此可见,大学是培养思想家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学生到大学里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拥有一个更智慧和更会思想的头脑。世界经济的历史已经不能重演,我们只能从过去得到一些经验和教训,为未来的发展作好准备,因此了解世界经济的过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面对未来。所以《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经济思想,养成思考的习惯和爱好,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去认知、分析和解决问题。

2.授课方式的选择应视授课内容而定。《世界经济概论》的授课内容有这样三部分构成:对历史的评述,对现状的分析和对未来的探讨。由于历史上东西现在的人基本已经有定论了,所以可以采取讲授式的教学方法,辅之以数据和视频材料,就可以让学生了解过去所发生的一切。对于现在出现的问题就应在介绍和了解时事的基础上,让同学们讨论,甚至是争论来得出结论,主要是分析这种局势的影响,然后找到对策。对于学术前沿的难点问题和热点问题,应介绍学术大家的经典文章或是组织同学们收听、收看其学术讲座来掌握学术动态,之后可以用提交论文或讨论的方式促使学生思考并拿出个人的观点。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对世界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全貌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认识,又可以充分关注和参与具体问题,对其发表个人见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适当填充影音资料,增加感性认识。经济学的许多问题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有一些因素在教材或是学术文章中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概述,无法详细说明当时的实际背景。如果只是单纯讲授,学生没有实地调研,很难理解或是形成感性认识,因此有一些重要的历史性事件可以通过填充影音资料来帮助学生提高认知度。例如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大国崛起》、《货币战争》、凤凰卫视的《经济制高点》等都是极佳的辅助材料,可以提供给学生供其在课后观看。对于比较热点的问题还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专家学者们的讲座或是演讲视频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认知水平。

4.在校内网站上建立交流学习互动平台。为了方便学生在课下学习和复习,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公共资源,通过下载可以使用,例如课件、资料、电子书籍等。随着网络的普及化,学生上网的便利性增加,在课下复习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看到上课用的课件和其他辅材料,将极大地提高授课效果。上课时间有限的条件下,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扩展知识储备,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一对一的问答和讨论。尤其是对于当前的热点问题,可以设定题目,让学生通过留言的形式展开讨论,学生可以将自己思考成熟的观点提交上去,没有课堂上面对面讨论的拘谨,可以畅所欲言,既能加强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又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表达能力,教学效果将得到较好的提升。

(三)考评能力化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成绩考评如果采用传统做法是很难考出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水平的。对此也有一些成熟的解决办法。结合教务管理部门的要求,我们将考评成绩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布置作业作为期末成绩的10%;布置一次学习论文作为期末成绩的10%;平时签到作为期末成绩10%;期末考试成绩为70%。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式较为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知之者不如乐之者”,考评方式的改革有利地增强了学生的思考意识和习惯,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世界经济概论》对授课教师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将知识点讲透并结合实际进行有力地分析。再进一步结合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喻教于乐,从喜欢学到乐于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池元吉.世界经济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第7篇

答案并不乐观。世界石油价格上涨、全球经济失衡与发达国家的房地产泡沫这三大全球经济隐患的负面影响在2007年将会加大,经济减速将不可避免。

经济减速在所难免

近年来,世界石油价格上涨、全球经济失衡与发达国家的房地产泡沫一直是人们担心的全球经济隐患。从2006年开始,其负面影响已经逐渐显现。为抑制通货膨胀风险,日本、欧元区和美国一样,走上了升息之路;市场对美元的信心变得越来越脆弱,美元汇率的调整压力越来越大;房地产市场的走弱已经威胁到美国经济增长的势头。但由于这些影响才刚刚显现,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周期显示出了非同步性,所以2006年全球经济仍然能够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进入2007年,全球经济隐患的负面影响将会加大,经济减速将在所难免。

2007年世界经济黄皮书认为,未来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风险仍然集中在油价、全球经济失衡与房地产泡沫领域。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发达国家如何协调来自不同领域的冲击。石油价格如果继续维持在高位,由此引发的通货膨胀压力将成为各国货币政策的首要关注目标;继续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存在刺激房地产泡沫崩溃的隐患,这一点在美国经济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日本与欧元区继续升息还将缩小与美国之间的利差,这对国际资本流向与美元汇率会产生负面冲击;受国际资本流向变化与全球经济失衡的制约,美元汇率大幅贬值的风险又会对日本和欧元区经济的复苏(进而是全球经济增长)构成冲击。

“痼疾”治疗难乐观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世界经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李向阳认为,2007年全球经济的减速程度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石油价格的走势。2006年石油价格曾创下历史高点,目前仍处高位,前景不容乐观。推动油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包括石油生产国、石油公司和发达国家政府。过去几年间,三者利益具有一致性,都想从石油价格上涨中获利。但2006年发达国家政府尤其是美国政府,已明显对高油价采取了抵制或反对的态度,包括对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一些抵制性措施,对美国国内石油公司的限制,甚至通过司法方面的调查试图遏制油价继续上涨。但另外两方势力仍然非常强大,并通过减产等措施试图把价格维持在每桶60美元的高位。

二是全球经济失衡的方向。2006年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越来越多地从双边调整机制转向多边调整机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开始介入有关全球经济的结构安排,并邀请世界六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未来的方向进行调整。

第8篇

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

一是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全球化产生巨大挑战,但并没有改变全球化的基础或根本趋势。全球产业转移将再趋活跃。后危机时期新技术、新市场将形成新的海外投资热点。贸易、投资自由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不可阻挡。

二是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全球治理结构将深刻调整,与多极化趋势相互促进。发展中国家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中将争取到更多的投票权和话语权。各国发展理念和道路的多样性更加受到重视,构建公平、公正、有序、包容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成为趋势。

三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孕育新突破。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以信息技术和新能源革命为主导的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外部经济环境复杂多变

一是世界经济复苏曲折坎坷,可能进入中低速增长期。主要发达国家复苏放慢迹象增多,拖累世界经济复苏前景。美国、日本、欧盟等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信心恢复迟缓,房地产市场和私营经济尚未全面启动,库存调整放慢。欧洲债务危机引发金融市场急剧动荡,欧洲各国经济复苏明显受阻。

世界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发达国家遭金融危机重创,加上人口老龄化负担沉重,未来经济增长并不乐观。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复苏较快,但通胀压力较大,经济结构矛盾突出,抵御外部冲击能力较弱,经济复苏可能发生波折,进而减弱世界经济增长动力。

二是全球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为应对并跨越金融危机,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提出扩大出口和振兴本国制造业的政策,力图引领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促进制造业升级。

全球需求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发达国家私营部门的需求恢复慢于政府刺激的投资需求,消费过度和投资不足的矛盾正在调整,发展中国家仍在努力稳住外需,同时积极扩大内需。全球供给结构调整也将引起需求结构变化,市场重心可能转移。发达国家振兴制造业和扩大出口,可能挤压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出口市场,后者面临的外需环境将会趋紧。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将扩大区域内需求潜力,发展中国家和亚洲的区域合作可能降低对欧美市场的依赖。

第9篇

长期以来就"如何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历史教师。如何让高三学生在积累了大量的历史知识之后,面对新情景、新材料、新问题有一定的驾驭能力?在知识的迁移与材料问题之间找到一座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依的智慧桥梁?这是值得我们探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下面我以2013年广东文综历史卷38题为例,谈谈教师在试题讲评这个教学环节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 教师对命题者命题立意的分析

首先,教师要明确命题者要考什么。从2013年广东文综历史卷38题材料呈现的关键词或相关材料所反映的时空内容展示中,我们可以确定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海禁"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主干知识是学生答题相关要点的思考范围。

其次,教师要分析命题者的命题思路。史观的运用在这个部分的分析很重要。它能从宏观上发现命题者问题切入的角度以及考查的学科能力要求,从而指出解题思路。

第三,历史学科在给学生以历史启示的教育功能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地方。作为高考试题的命制,一般都会把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巧妙地融入其中,体现学以致用的意图。广东2013年文综历史卷38题,给学生以这样的启示: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生产力的发展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世界各国间经济贸易关系的问题是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

2 教师讲评试题的教学设计

首先,教师要确立纠偏策略的指导思想,即以学生的思维错误为讲评重点;以科学规范的历史思维导引为设计线索;以师生之间交流讨论为活动方式;以简洁明了的板书促进学生的规范表达;在评析中、迁移运用中建构历史学科的思维。

其次,明确此题的解题思路:用全球史观统领材料,抓住中心词"世界经济贸易关系",通过欧洲13、14世纪至19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关系"中地位的变化史实及对其变化原因的探究,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历史逻辑思维能力,总结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第三,抓住学生思维障碍点进行重点分析:(1)由于相关历史观的认识与掌握不足从而导致基础知识体系构建不够全面以及重大历史阶段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2)审题不到位;(3)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较弱;(4)答题规范性欠缺。

第四,制定教师纠偏策略:(1)加强史观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运用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认识历史的方法,建构质量更高、结构更强的知识体系。(2)加强审题训练。注意提示语,如"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等;抓中心词,提限定语,明确答项语。(3)提高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与归纳的能力。强调忠实于材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必须遵循的一大原则。(4)答题规范性指导。答案的展现要体现历史味,即必须有史实支撑。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等基本的答题方法和原则。

3 典题答题剖析过程

2013广东文综历史卷38题,第(1)问"根据材料,13到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哪个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原因。"第一小问【考点】 :与历史相关的地理知识。【思维过程】:"根据材料"回答,从材料中找答案即可,由材料"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可知答案是"亚洲"。【思维障碍分析】:学生若回答在"中国、印度"。究其原因是审题不到位,题目要求回答的是"地区"而非"国家"。第二小问【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思维过程】:要求根据所学知识,也就是不能从材料中找答案,要从课本知识找答案,注意"分析"即要求从16世纪的欧洲政治、经济发展的状况回答问题,卷面表述时要注意答题规范性,做好要点化和序号化。【思维障碍分析】:学生要点答不全或张冠李戴的答案,原因是对16世纪的欧洲历史发展阶段特征没有牢固掌握。【参考答案】:(1)地区:亚洲。原因: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得到大量的贵金属,并在国家贸易中获得丰厚利润。(6分)

第(2)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第一小问【考点】: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比较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思维过程】:历史过程的"变化",必须要把前后知识进行比较,用"从……到……"的模式表述。【思维障碍分析】:学生"变化"回答不到位,主要原因是审题和阅读材料不到位;知识储备不足;答题规范训练不到位。也会造成答案不全面或判断失误,如只讲欧洲或只讲中国的变化。第二小问【考点】:工业革命、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海禁"政策 。【思维过程】:分析政治、经济原因需要从19世纪的欧洲和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组织答案。【思维障碍分析】:如果学生对19世纪的中西历史发展阶段特征没有牢固掌握,答案就会出现要点答不全或张冠李戴的现象。若答题卷面表述不清,主要是规范性做的不好,没有分中国和欧洲两个部分,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进行解答。【参考答案】:(2)欧洲上升;中国下降。(2分)原因:欧洲建立资本主义政治体制;(2分)进行工业革命;对外殖民扩张;充分利用既有的经济贸易体系;(3分)中国仍坚持封建专制统治;(2分)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遭受西方侵略。(3分)

第10篇

现在,对世界经济复苏的前景众说纷纭,有的比较乐观,有的依然谨慎。我认为,这次复苏将会是一个较长曲折的过程。首先,从金融本身看,巨大的泡沫没有彻底化解,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有毒资产比年初估计的规模翻了一番,大量中小银行不良资产有待清理,金融体系不排除出现新的局部动荡。其次,从各市场主体来看,一些发达国家居民受资产泡沫破裂影响,深陷债务困境,加之失业率上升、预期收入下降,国际市场消费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量企业因实体经济继续衰退而倒闭,各央行释放的流动性大多在实体经济外循环,中小企业融资仍很困难。全球总体产能过剩、需求不足,新经济增长点有待培育。很多国家的政府应对之策已用到极限,财政货币政策的回旋余地不大。第三,更重要的是,建立世界经济正常运行机制,需要转变发展模式,改革现行金融体系,调整经济结构,这必然触及各方利益,对其中难度应有充分的估计。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主要在实体经济领域,由于外需急剧收缩,使中国的对外贸易明显下降,产能过剩问题凸显,企业效益下滑,就业压力增大。危机发生后,中国政府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了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扩大公共投资规模,出台4万亿新增投资计划;鼓励居民消费,培育家电、汽车、住房等消费热点,汽车销售量已连续5个月居世界第一位;制定了若干重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促进结构调整;加强改善民生的投入,今明两年投资4000亿元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今后3年政府投资8500亿元用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稳定出口市场,尽可能减少外需萎缩带来的不利影响。目前,中国采取的政策措施已初见成效,但仍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稳定外需短期内难见大的成效,内需扩张还无法弥补出口下降的影响,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缺乏为农民和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体系,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比较突出,经济回升的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

从全球和中国的情况看,危机总体趋稳,世界经济正处于低位震荡的时期。为了避免上世纪大萧条时期和九十年代日本经济的覆辙,防止刚出现的复苏嫩芽夭折,国际社会应该凝聚共识,稳定并继续推进前一时期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前功尽弃、功亏一篑。当然,对可能预后不怠的政策,如美国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应当审慎和节制地使用。我相信,应对危机的政策将是今后两天交流的主要议题。

这场危机暴露出传统发展模式和经济体系中的深层次矛盾。随着形势的变化,世界经济将突破旧有的秩序和格局,传统的国际分工、经济结构、发展方式、治理模式都会面临新的变化。这就需要立足当前,着眼于解决后危机时代更为复杂的中长期问题和深层次矛盾,积极开展前瞻性研究,提出富有远见卓识的标本兼治之策,从根本上防止这样的灾难重演,推动形成和谐稳定的世界经济新秩序。我认为,以下问题值得智库同仁研究思考。

第一。稳步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今年G20峰会对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形成了一些共识,现在的关键是要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并落到实处。国际社会应当共同推动完善金融监管机制,制定普遍接受的监管标准和规范,加强信息披露,对可能产生的系统性风险进行跟踪、监测和及时的干预。国际货币体系应当向稳定、可预期、多元化方向改革。但是,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框架难以在短期内有大的变动,“你的货币”容易成为“我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应当设计出一种机制,保持储备货币币值稳定,加强对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金融风险必要的监督,对财政赤字和经常项目赤字占GDP的比重有所约束,促其币值稳定。为维护区域金融稳定,提倡加强区域货币合作,充分发挥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的作用,扩大互换额度和签约国范围。在东亚地区,应当加快清迈倡议多边化进程,建成区域外汇储备库,增强这一地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第二,促进世界经济结构调整。金融危机的深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球储蓄与消费关系的失调。美国多年经常保持巨额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居民大量借贷,寅吃卯粮,这种低储蓄、高消费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以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高储蓄国家,外汇储备和外贸依存度往往较高,易受金融风险的冲击。这种全球“消费―储蓄”模式,很大程度上受各国经济实力、文化传统、人口结构的影响,改变这种模式绝非一年半载就可能实现。当前,可以从发挥各自优势、调整贸易结构人手。发达国家增加技术、服务和高端产品出口,减少经常项目赤字;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促进他们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中国家注重改善民生,扩大内部需求,减少对出口的依赖;改善投资环境,吸纳发达国家的资本和技术转移。努力实现双向互动、互补、互赢,逐步促进消费储蓄结构的调整。

第三。坚持经济全球化方向。国际贸易和投资一直是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随着全球市场萎缩、就业下降,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开始抬头。这种做法既损人也不利己,反而加剧了贸易摩擦和投资争端。危机以来,全球反倾销总数同比增长了40%。虽然危机中出现了“去全球化”的声音,但全球化的方向不可逆转。各经济体对市场的管制应当坚持开放透明、非歧视的原则,并接受各方面监督;在对外资进入的审查中,应当避免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尽可能减少对企业并购等市场行为的干预;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严格限制能源资源等大宗商品的垄断经营。国际社会应当继续推动多哈回合谈判,维护多边谈判授权,坚持已经取得的谈判成果和模式,灵活务实地解决遗留问题,推动谈判早日达成协议。现在,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发展中国家正在成为危机最大的受害者。国际社会在减少贫困、缩小南北差距方面取得的进步,有可能烟消云散,甚至出现逆转。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发达国家应当进一步改善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外部环境,恪守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和减债承诺,避免因金融危机使其陷入更深的困境。

第四,推进经济绿色复苏。当今世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技术取得了很大进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技术正孕育着新的突破,发达国家应当慷慨地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使之尽快实用化、商业化,形成新的产业亮点。发展中国家要解决面临的困难,很可能在复

苏中重复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的发展模式。没有发展中国家的绿色复苏,世界经济的绿色复苏是不可能实现的。国际社会应当在共享先进的绿色技术方面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促进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支持。为增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即将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应当按照巴厘路线图的要求,就加强公约和议定书的长期、有效和持续实施达成一项强有力的制度安排。当然,实现绿色复苏从根本上讲要靠“长期投资”,主要是人力资本的投入,也包括科学技术、环境保护、社会保障、扶贫等领域的投入,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这种投资有别于短期的金融投机,是实现全球经济长期稳定和增长所必需。

纵观历史,政治、经济、军事上的重大决策背后,往往都活跃着一批智者的身影。近代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更为纷繁复杂、瞬息万变,正确的决策越来越离不开科学、系统的研判与谋划。各国智库是具有政策影响力的咨询服务机构,汇聚了各学科、各领域的知识精英。目前全球共有智库5000多家,在解决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全球和地区安全、国际热点焦点等问题上,都贡献出了宝贵的智慧。

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发挥智库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智库,在改革和发展中提出了很多富有创见的政策建议,部分机构和专家直接参与了政策研究制定。近年来,中国智库与国际智库的交流日益广泛,合作更为务实,共同语言日渐增多。特别是本次峰会,使我们有机会分享来自全球智库同仁的有益经验。我相信,这对于推动中国智库的发展一定会发挥积极作用。

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是对决策者的严峻挑战,也是对人类智慧的考验。智库应当发挥知识高度密集、善于运筹谋划的优势,加强事关全球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在引领世界经济早日走出危机、实现绿色复苏中发挥更大作用。

首先。应对金融危机需要智库提供更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提出危机解决方案是智库义不容辞的责任。在金融危机中,由于各经济体情况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受到的伤害也不一样,这就需要智库对危机进行多维度、多视角的研究,在防止危机深化、防范“次生灾害”等方面,形成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应对方案,为政府和企业出谋划策,以尽可能缩短危机持续的时间。

第二,科学制定公共政策要求智库发挥更大的影响力。现代社会的公共决策越来越趋向理性和科学,对日益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需要提高智库对决策的参与度。智库应当开展公正独立、客观全面的分析研究,为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报告和建议。同时,智库应主动加强同政府、企业、公众的联系与沟通,搭建畅通互动平台,争取获得决策者的认同和社会的支持。

第三,智库的积极参与有助于政府间对话与交流。这次危机治理的过程表明,没有全球有效的政策协调,就不可能带来全球有效的复苏。除应对金融危机以外,解决世界经济不平衡、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和粮食安全等事关全人类共同利益的重大问题,都需要各国之间建立起沟通机制,进行广泛的政策对话。各国智库应当发挥专业优势,加强国际热点焦点问题的研究与沟通,提出建设性建议,这将有助于政府间的政策协调,为应对各种全球性风险和挑战发挥积极作用。

第11篇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进入了“全球性大规模竞争的时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态势引人注目。《世界经济概论》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世界经济的基本理论,了解世界经济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特别要了解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还应结合中国的具体问题,从全球经济的角度出发,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更好地为发展中国经济服务。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深化《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根据笔者多年教学工作的体会,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此与学界同仁交流,试图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二、《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与时俱进法

世界经济是发展中的学科,新的事物、新的现象会不断出现,而教材的更新难以跟上实际的变化。所以在讲授《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时,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要注重充实新内容、新数据资料,紧跟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比如,在讲授世界贸易组织一章时所采用的课本中关于成员国家与地区数量的问题时,就应该采用最新的数据;又如,讲到欧盟一体化进程这个问题的时候,欧洲债务危机是当前的热点,作为教师,应该补充这方面的知识;再比如,在讲到区域经济一体化时,教材中欧洲联盟成员国的数据是2004年5的1日,只有25个成员国,而实际上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在2007年1月1日零时正式加入欧盟,欧盟成员国已增加到27个。如果老师只是照本宣科,不注重新知识的传授,学生会感到知识陈旧。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够集思广益,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案例要真实可靠,具有典型性,且应该与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有直接的联系。为此,要求教师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合理加工,选出适用于教学的素材进行修正和更新,使案例适合于世界经济教学的要求。这从另一方面使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得到提高,起到教学相长的效果。二是案例要具备生动性,可激发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世界经济概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学科。因此,教师应适当采用案例教学,让学生身处特定的案例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世界能源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讲三次世界石油危机,并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会爆发石油危机?现如今的石油价格猛涨,会不会爆发第四次世界性石油危机?等等。

(三)课堂讨论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并行,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地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它改变了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呆板,丰富了课堂的信息量,使整个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网络结构。教师根据教学安排,选择一些热点问题作为讨论的题目布置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撰写发言提纲,然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在全班发言,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通过讨论发言,提高同学们的搜集资料、分析解决问题、门头表达和组织能力。例如当讲到反倾销问题时,结合我国近年来频繁遭遇反倾销的案例,针对中国遭遇反倾销的原因及对策组织大家展开讨论;又比如在产品周期理论教学中,提供电子产业的发展历程,学生通过个人分析和小组讨论,探究发现袖珍计算机电子产品从研发到成长在到成熟,基本遵循从美欧日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国内地和东盟的产业转移途径,产品的比较优势从技术优势资本优势劳动力优势转移的过程,较好地理解和掌握了产品周期。

(四)多媒体教学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因其直观性,突破视觉的限制,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同时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加上可重复性,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和克服遗忘,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逐步打破了“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的授课方式,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另外,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为了避免用多媒体教学感觉像放电影的现象,在《世界经济概论》课的教学中,要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正确处理多媒体和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特别要考虑时间因素,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时间与适时的课堂讲解、板书、交互、反思时间的关系。例如把几句话的结论板书在黑板上,不一定就比放幻灯片效率低,因为它节约了操作时间。在复习课的时候,多媒体的大容量是有效率的,但必须注意中间的停顿,保证学生把要点记下来。或者,事先把需要学生做笔记的知识打印出来,课后发给每一个学生,这样就更能提高复习课的效率。另外,在网络时代,教学方法也可以网络化。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向学生提供一些学习素材,如多媒体课件上传到网上,便于学生自学和课后复习;教师在讲授后,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网站,让学生去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此外,教师将有关的素材放上去,让学生阅读。这些都为学生加深对课堂讲授知识的理解,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五)联系实际法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在讲《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时,应适当联系中国经济的实际,这样听者更爱听,教学效果也更好。真正做到:要实学不要空学,要活学不要死学,要真学不要假学。例如讲“对外贸易依存度”这一概念时,可以联系实际谈谈中国过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存在的原因以及影响;又如讲美国的GDP、失业率、通胀率等时,最好对比一下中国的相关情况。这样更具说服力,也使学生能看清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位置,也更好地体现出世界经济的教学、研究的目的在于中国经济腾飞。

(六)多元考核方式法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传统的考试方法是采用“一卷定乾坤”方式,即到学期末举行一次性的考试。它不能了解平时学生学习的情况,也容易助长学生的惰性,甚至到学期末由于考试的科目多而复习时间少,不得不请求老师划考试范围甚至考试期间抄袭作弊……如此种种使得学生向着高分低能而努力。因此,对本课程考核制度进行改革显得十分必要。设置多种考核评价方式,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建立从学习过程、作业练习到期末考试,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多视角、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体系。如:在一学期中,针对所学的每章课程内容布置作业并进行检查;布置一次学习论文、平时的到课率、平时提问发言等都可以作为期末考试成绩的一部分。这种考试方式使学生不处于被动状态,而是积极主动地学习。既能多学知识,也能活跃课堂,使学生的口头表达、写作能力都得到提高。

第12篇

一、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

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国际金融危机并没有改变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或根本趋势,信息通讯和交通运输技术的迅猛发展仍是经济全球化的强劲动力。除了技术进步,产业转移和贸易自由化等重要因素也在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全球产业转移将再趋活跃。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分析,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企业投资和经营的国际化进程仍在持续,大型跨国企业海外产值降幅大大低于总体经济降幅。随着世界经济和金融状况改善,全球投资于2009年下半年已开始复苏,2010年上半年重新进入上升区间,预计今后两年会继续小幅回升。在全球投资复苏的过程中,跨国并购的上升势头最为明显。产业转移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全球分工、技术进步、市场开拓和企业扩张。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全球供应链分工体系将继续发展,新技术、新市场将成为新的海外投资热点。同时,贸易、投资自由化和区域经济―体化潮流不可阻挡。世界各国经济开放度和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经济体希望以合作、务实的态度,积极推进双边、多边或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2000-2009年,新兴经济体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占全球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4%上升到33%,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2009年,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占全球的一半,输出的外国直接投资占全球的1/4。发展中国家大多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经济增长、对外贸易和投资都将保持强劲势头,对全球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会加大。与此同时,全球经济治理结构将深刻变革,并与多极化趋势相互促进。发展中国家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中将争取到更多的投票权和话语权。多国集团发生重组,发展中国家广泛参与的多国集团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各国发展理念和道路的多样性更加受到重视,构建公平、公正、有序、包容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成为趋势。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加强,特别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将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转化为区域经济体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有利于扩大回旋余地,增强抗风险能力。

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孕育新突破。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压力正在转化为新一轮科技创新的动力,传统技术和产业衰落将为新技术新产业腾出发展空间。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以信息技术和新能源革命为主导的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信息技术发展潜力巨大,仍会引领技术创新的方向。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突飞猛进。云计算、物联网、感知中心、智能电网、智慧地球等信息技术创新和应用方兴未艾。生物技术和材料技术经过长时间积累,有可能出现新的突破。新能源、节能减排等低碳技术和行业成为跨境投资新热点。发达国家科技实力雄厚,企业创新能力和全球配置资源能力强,占据国际产业分工高端,市场机制比较完善,技术成果与商业化和产业化衔接密切,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仍会继续领先。新技术研发和扩散将推动跨境投资和产业转移。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市场规模大,低成本优势明显,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潜力不可低估。在某些产业领域和技术环节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我国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复杂多变

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可能进入中低速增长期。尽管2010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好于预期,但美国、日本、欧盟等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信心恢复迟缓,房地产市场和私营经济尚未全面启动,库存调整放慢。欧洲一些国家的债务危机引发金融市场动荡,使欧洲各国经济复苏明显受阻。美国、日本、欧盟经济复苏缓慢,加大了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发达国家遭受国际金融危机重创,经济深度衰退,信贷增长乏力,财政状况恶化,运用信贷和财改扩张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的能力受到制约,加上人口老龄化负担沉重,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形成规模还需要一个过程,未来经济增长并不乐观。而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复苏较快,但通胀压力较大,经济结构矛盾突出,抵御外部冲击能力较弱。

全球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推出扩大出口和振兴本国制造业的政策,力图引领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促进制造业升级;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发展具有自身比较优势的产业和技术。全球生产和供给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应当看到,明显萎缩的国际需求要恢复到正常水平尚需时日,国际产能过剩凸显,各种形式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全球需求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发达国家私营部门需求的恢复慢于政府刺激的投资需求、消费过度和投资不足的矛盾正在调整;发展中国家仍在努力稳住外需,积极扩大内需。全球供给结构调整将引起需求结构变化,市场重心可能转移。发达国家振兴制造业和扩大出口,可能挤压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出口市场,导致后者外需环境趋紧。而区域经济―体化将扩大区域内需求潜力,发展中国家和亚洲的区域合作可能导致对欧美市场的依赖降低,促进区域内需求扩张。

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受到各国普遍关注,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国际政治博弈和经济科技竞争的焦点之一。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受发展阶段和技术水平制约,对传统能源资源的依赖程度更大,面临的环境代价、能源价格上涨和西方舆论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和传统能源价格上涨,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纷纷作出先导性战略安排,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力求在新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等与低碳经济相关的领域占得先机。发达国家提出的低碳经济、碳排放交易、碳关税等理念和机制,既有积极合理的一面,也有牵制发展中国家的―面。围绕气候变化和能源资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各国共同应对的共识在提高,但在责任义务界定、发展权益维护、转型路径选择、技术资金援助等方面还会长期存在争议。

世界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一是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完全结束,新的金融风险还在累积。二是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明显,美元贬值将直接损害各国美元资产的安全。三是南北发展差距仍然很大,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仍然任重而道远。四是国际市场震荡频繁,主要货币汇率大幅波动,全球主要股市剧烈动荡,原油、铜、铁矿石等能源原材料价格高位震荡;一些发展中大国在国际市场上对粮食、能源等大宗商品的需求很大,但并无定价主导权,容易受制于人。

三、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全面认识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

的大调整仍然是在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中进行的。“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孕育着巨大机遇。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加大,外部对中国市场的依存度上升,有利于我国发挥市场规模大、劳动力充裕等比较优势。新技术革命和产业转移,有利于我国打破某些产业的瓶颈制约,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某些领域和环节的跨越式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有利于我国发展开放型经济,更好地“引进来”、“走出去”,扩大我国在全球和区域内配置资源的回旋余地。我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带动世界经济复苏,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上升,有利于我国参与制定国际经贸规则,维护国家禾U益和发展权益。我国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世界经济增长放慢,外部需求总量趋紧、结构变化,我国经济增长须更多依靠内需;发达国家扩大出口和振兴制造业,可能挤压我国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空间,固化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低端地位;全球产业转移有可能给我国带来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和产业,也可能产生某些行业的外国垄断,在某些领域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国际市场波动和金融风险可能迅速传导到国内,影响宏观经济稳定;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经贸规则对我国的压力增大,所谓的中国“责任论”、“傲慢论”和“”也会不断花样翻新。

第13篇

很高兴有机会来到俄罗斯美丽的北方之都出席第十五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首先,我对论坛成功举行,表示热烈的祝贺!

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自1997年创办以来,日益成为各界精英共商俄罗斯和全球经济发展大计的重要平台,国际影响越来越广泛。15年来,这个论坛见证了俄罗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促进了国际经济交流合作。我们对论坛起到的积极作用表示赞赏。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发展、合作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存日益加深,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成长,区域经济合作方兴未艾,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经济秩序深刻变化。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两年多来,世界经济复苏步伐仍然缓慢,基础依然薄弱,还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仍未消除。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一系列新的全球性挑战。

中国愿积极参与讨论和解决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同各国一道应对挑战。这里,我愿提出以下看法。

第一,加强全球经济治理,继续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国际金融危机不仅给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冲击,而且凸显了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缺陷。凸显了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应对危机能力的不足。目前,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不断增加,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日益显现。新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应该反映世界经济格局变化,遵循相互尊重、集体决策的原则,特别是应该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机制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我们应该支持和推动二十国集团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推动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和增长。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合作机制为全球经济合作开创了新模式,是多边主义的重要实践。我们应该积极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建设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推动建立均衡、普惠、共赢的多边贸易体制,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第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布局。世界经济发展给各国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和紧跟世界发展潮流,主动适应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坚定不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定不移调整经济结构,有效解决各种经济问题,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在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布局的过程中,各国应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为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作出不懈努力。

第三,充分发挥科技成果潜力,加快科技和经济融合。科技创新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正迅速拓展,各国都在加快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创新人才培养。中国也在积极致力于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我们应该推动各国加强科技创新领域合作,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破解世界经济发展中的诸多难题和制约因素,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提高人类福祉紧密结合,使科技创新成果更多惠及各国人民。

女士们、先生们!

作为友好邻邦和战略协作伙伴,中国始终关注和支持俄罗斯发展振兴。我们高兴地看到,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经济重新呈现向好态势。现在,俄罗斯正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大力推进以创新为核心的全面现代化战略,各项建设事业取得可喜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和俄罗斯同是世界重要新兴市场国家。中俄两国持续稳定发展,不仅为对方提供了发展机遇,也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发展。近年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两国经贸合作实现强劲复苏,中俄已经互为主要贸易伙伴。在这次访俄期间,我同梅德韦杰夫总统商定,努力在2015年前把两国贸易额提高到1000亿美元,到2020年把两国贸易额提升到2000亿美元。我们将深化两国投资、能源、核能、航空、航天、科技、金融、地方等领域互利合作,重点扩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纳米技术等领域合作,加强绿色新兴产业合作,为两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

女士们、先生们!

中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从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科技教育、资源环境、人民生活、社会建设、改革开放等方面提出了未来5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概括地讲,中国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改革开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第14篇

[关键词] 留学生;本科;经贸方向;课堂教学;改革

汉语言专业留学生本科经贸方向的设立旨在培养能够熟练运用汉语、了解中国国情与人文知识、知晓中国当代经济及政策法规、熟悉商务习惯和技能的高层次、复合型汉语人才。我们应该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紧跟时代步伐,

从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等环节着手,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来华留学生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一、针对经济全球化背景的课堂教学改革建议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经济全球化表现为商品、资本、劳务和人员在全球或主要经济区域范围内的广泛的、经常性的流动,并借助这种自由流动所实现的技术和经济制度的国际传播,以求得各国经济利益的增进。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课堂教学改革建议

1.与时俱进

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使世界经济更加多变,而这些变化又使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一些传统的经济理论已经无法很好地解释现实,因此大量新兴学科及理论涌现出来。经贸课程的授课教师应不断更新授课内容,例如,在中国对外贸易这门课的课堂上,仍然完全按照教材介绍中国2003年的情况及数据,就是不妥当的。另外,向学生介绍新的研究成果还能起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比如,一些留学生在国际服务贸易的课堂上了解到一些该领域的前沿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己主动到书店去买相关的书籍进行研究,并打算将成果形成文字。

2.适当用英文授课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经济交往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公司从事跨国经营,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项基本技能,对于国际经贸方向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所以在授课时适当使用英文,尤其是讲授专业术语时,让学生知晓相应的英文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汉语言留学生来华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学习汉语,而非英语,并且相当一部分的留学生英语并不是很好,也不希望用英语授课,因此在授课时不应大量使用英语。

3.利用互联网资源

经济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大大缩小了地理距离,将世界各国连接了起来。互联网使信息透明,得以共享,使资本得以迅速调拨,使交易得以在瞬间达成……经济网络化这一趋势应该在课堂教学中逐渐灌输,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这不仅有利于他们学好经济贸易知识,也有利于他们做好将来的工作。

4.多介绍跨国经营方面的知识

目前,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驱动者,而且数量和规模呈现出日益扩大之势。不少留学生希望在毕业后能够到世界知名的跨国公司工作,还有一些则希望能够创办自己的跨国公司。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让学生多了解跨国经营方面的知识都是十分必要的。除了开设这方面的专门课程外,还可以在国际贸易、国际服务贸易等课程的课堂上予以讲授和渗透。

二、针对中国经济地位上升态势的课堂教学改革建议

(一)多介绍当前中国经济贸易发展形势

如今,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三,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位居世界第一,进出口贸易总额位居第三,外汇储备位居第一……中国经济贸易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世界震惊,中国已不再是从前那个贫困落后的国家,而是当之无愧的经济和贸易大国,中国经济地位的上升使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关注与日俱增。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留学生看好中国的经济形势,并且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经济贸易的发展情况,所以选修课中国对外贸易很受留学生的青睐。在其他经贸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也可以适时适度地加入当前中国经济贸易的发展情况、热点问题等。

(二)多介绍中国经济贸易政策及法规

由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绝大多数留学生毕业后选择留在中国工作或回国从事与中国有业务往来的工作,因此,让留学生多了解中国经济贸易政策与法规就显得非常重要,这既可以满足他们将来的工作需要,又有利于我国建立良好有序的经济环境。

(三)多介绍中国商务习惯和礼仪

从事跨国经营的工作人员除了要熟悉国际规则和惯例外,还应了解东道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通过《中国民俗》等课程,留学生可以很好地学习到一些中国的文化习俗,但他们还应更多地了解中国的商务文化,以便能够顺利地融入到社会交际中,顺畅自如地开展商务活动。在商务口语、外贸写作、国际市场营销等经贸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可以适当地对中国商务习惯和礼仪予以介绍。

三、针对经贸课程特点的课堂教学改革建议

(一)集思广益

经济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学科,没有唯一的、绝对的正确答案。对于相同的问题,不同的经济学家可以持有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理论。比如,几百年来,人们都对自由市场经济争论不休。今天,处于争议之中的经济问题则更多,比如经济全球化、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等,如果有唯一的正确的答案,这些争议也就不存在了。然而,正是这无数的争论推动着这一学科不断前行。因此,学生们在课堂上也应该享受争论的自由,并有了解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经济学家见解的权利。通过这种“集思广益”的课堂教学,学生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掘,视野得到了开拓。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经济贸易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时常需要辅以大量的图表、统计数据等,传统的黑板教学难以全面准确地呈现,而采用多媒体则可以很容易地做到。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使诸多问题一目了然,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由于留学生的汉语和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因此课件制作、多媒体运用上应特别注意,还应将多媒体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理论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为现实服务的。经济学家们发展理论的目的是希望能够更好地解释现实问题、应对现实问题、预测现实问题。在经贸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应特别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国际贸易实务、市场营销等课程的教学应配合大量的案例,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课程也应紧密联系当前实际,通过利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对身边正在发生的一些经济问题做出解释,学生们会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和学习积极性。例如,有留学生反映,在学习经济贸易课程之前读不懂经济新闻,但在学习之后明白了经常碰到的IMF、DDA、BRIC等的含义,并且渐渐地开始喜欢读经济新闻了。

(四)避免课程之间的割裂

各种经济贸易课程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将它们之间的界限划得过清,完全割裂开来是不合适的。因此,授课教师虽“术业有专攻”,但却应该掌握比较系统的经济贸易知识,这样才能够做到融会贯通,才能够

转贴于 真正找到学生的弱点,才能够对教学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如果授课教师的视野不够广阔,例如,讲国际贸易就只专注于国际贸易,讲国际金融就只专注于国际金融,那么学生们的视野也必然是狭隘的。

四、针对留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改革建议

(一)留学生的特点

1. 母语不是汉语

汉语言专业本科留学生在三年级时可以选择学习方向,大多数留学生选择经贸方向。虽然他们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汉语水平,但是毕竟汉语不是母语,不足以得心应手地用汉语学习经贸专业课程,所以必须继续提高汉语水平,同时认真学习经贸课程,这样才能达到最初的教学目的。

2.思维活跃

留学生与中国大学生相比虽然没有语言上的优势,但是思维更加活跃,思路更加宽广。大多数留学生没有形成思维定式,经常会有一些奇思妙想,如果得到恰当引导,这对于经贸课程的学习是有益的。

3.缺乏信心

对于大多数外国留学生来说,汉语是很难掌握的,使用汉语学习经贸课程则是难上加难。有一部分学生,特别是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经贸课程时遇到了各种困难,便丧失信心,决定放弃,如此一来则造成恶性循环。但是经过耐心疏导,积极鼓励,他们中的大部分完全可以重拾信心,端正学习态度。

4.数学基础薄弱

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基础教育也各异。总体而言,与中国大学生相比,留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并且大多数没有学习过高等数学,这也成为他们学习经济贸易课程的又一障碍。

(二)课堂教学改革建议

1.尽量避免使用晦涩语言

经贸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对于汉语基础薄弱的留学生来说有很大难度。如果使用深奥晦涩的语言讲授经贸知识,留学生必然无法吸收理解。反之,如果使用浅显通俗的语言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难度。但是,过量地使用通俗语言将会大大降低知识的准确性和专业性,因此必须掌握好尺度,否则适得其反。

2.多安排课堂讨论

大多数留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乐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利用这一优势应该准备与授课内容相关的材料或案例供学生讨论并发言,对于成熟的见解加以赞扬,对于不成熟的见解委婉地加以纠正并给予鼓励,从而起到增强信心、激发学习热情的作用。

3.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在课堂上一些留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注意力不集中,但通过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可以改善这一状况。使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比如启发法、举例法、情境法、讨论法等等,寓教于乐可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4.多举学生自己国家的例子

授课时举留学生自己国家的例子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热情,而且还会加深他们的印象。比如在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发展道路时,以韩国为例;讲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时,以日本为例;讲经济转轨国家经济发展时,以俄罗斯为例等等。

5.少使用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比有许多优势,将数学引入经济学的定量分析方法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研究的主流趋势,但是留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薄弱,因此难以适应。授课时应以定性分析为主,适当辅以定量分析。

五、针对留学生需求的课堂教学改革建议

(一)经贸方向留学生的需求

选择经贸方向的留学生有着不同的目的,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统计,约有60%的学生为了将来好就业,其中大部分希望从事国际贸易,特别是与中国的贸易;约有20%的学生则是因为对经济比较感兴趣,尤其是经济热点问题和当前经济形势。他们表示,希望从课堂上学习到对将来工作有帮助和与实际相结合的经济贸易知识。

(二)课堂教学改革建议

1.多介绍实践性强的知识

根据调查问卷,相当一部分的留学生认为国际贸易实务是他们最感兴趣和对他们最有帮助的一门专业课,同时商务口语、外贸写作等课程也比较受欢迎。这类课程的实践性强,学生觉得以后工作能用得上,因此授课教师除了介绍课本上的知识外,还可以在教学中增加一些诸如主要国家的贸易习惯、如何写简历、如何应聘这样的内容。但需要强调的是,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等理论性强的课程并不是次要的,而是同等重要,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厚此薄彼。

2.多介绍经济热点问题和当前世界经济形势

学科前沿的介绍应该大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留学生时常会通过报纸或者网络了解世界经济形势,并向经贸课程的任课教师请教相关问题。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一些当前热点问题和经济形势,比如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大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世界多边贸易谈判进展情况等,对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大有裨益。

3.多介绍本地区经济情况

经过在学校所在城市多年的学习和生活,留学生对当地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等都已比较熟悉,因此大多数打算留在中国工作的留学生不愿意到其他的城市重新熟悉陌生的环境,而是希望继续在当地工作和生活。但他们对本地区的经济政策、人才需求、产业结构等方面未必有深入的了解,经贸课程的任课教师应该多向留学生介绍一些本地区的经济情况,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4.请企业高管做讲座

根据留学生希望掌握更多实际工作技能的需要,学校可以考虑邀请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企业高管到课堂上做讲座,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而且有助于他们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提高学习热情。

总之,作为经济贸易课程的授课教师,我们应该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帮助留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从而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教育事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15篇

世界经济概论是门大杂烩的课程,很多先修课程都会从某一角度对其侧重介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引用上述课程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讲授汇率一节时,教师可以就当前人民币汇率热点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美国逼迫日元升值,签订广场协议,造成日本20世纪90年代十多年的经济衰退,而为什么同样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逼迫西德马克大幅升值,却没有见到德国经济增长缓慢?在讲授贸易保护这一章时,教师可以就当前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反补贴贸易争端,深入分析中国成为全球受贸易保护措施伤害最重的国家的原因。

二、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

当前,较多学校采取多媒体教学,教师易在制作课件时堆满文字,授课时基本不使用粉笔,念课件即可,学生兴趣不高。教师应充分利用先进多媒体技术,将视频、音频、图片添加到课件中;遇到重点问题,扩展开来详细讲解。否则,学生容易感觉上课是在走马观花看电影,不重视该课程的学习。教师还可以将一些在课堂上没时间播放的与教学相关的视频、网页、电子版图书等学习素材,发到网络教学平台或公共邮箱,供学生课后观赏和阅读,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满足求知欲强的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还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教师设定讨论题目,鼓励学生通过留言方式提交自己的独到见解。这种互动交流,既拉近师生关系、促进学术交流,又提高学生的文字组织能力。

三、教师讲授与学生分组讨论并举

传统的授课方式是教师在讲台上列举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后,给出结论。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本身即在应付课堂工作,造成学生单向接收信息,注意力差。教师应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将学生进行分组,布置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制作PPT,撰写发言稿,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而不是教师自讲自听。不能将分组讨论简单地理解成分组上台汇报,造成台上只顾着念,台下无心听。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和其他同学可提出问题,参与探讨,最后教师进行适当分析点评。这样,既可以使下组讨论的学生吸取经验教训,又可以使学生对讨论的问题有更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四、紧密联系中国实际情况

讲授《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时,虽然课本中各章内容相互独立,但教师应适当联系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了解社会,看清楚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位置。如讲美债、欧债危机章节时,最好对比一下中国的国债相关情况,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讲日本经济章节时,从经济扩展到政治热点问题,探讨民众表达反日爱国情绪时,打砸日货不可取,破坏公民的私有财产,影响中国的形象,应理国;讲科技进步章节时,重点介绍中国的航空母舰、神舟系列载人宇宙飞船等,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改变考核方式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以期末论文为主,论文成绩通常占总成绩的70%,甚至80%,平日成绩以考勤和作业为主,占30%,甚至更少。它不能了解学生平日学习状况,容易助长学生抄袭网上现成论文,而一般学校又无法提供给教师免费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进行甄别,造成学生对最终成绩存在争议。应在平时布置需独立思考、开阔思维的作业;应以分组讨论的方式来考核学生的临场发挥和口头表达的能力,组长应注明组员在前期准备中的分工和相应负责的部分。应通过考勤情况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如果学生对该课程兴趣浓厚、参与意识强,考勤就可适当减少。期末应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通过开放式的论述题考察学生的活学活用能力。

六、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