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引言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和人才正日益成为国家繁荣和民族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培养和造就大批的创新型人才,既是历史赋予高校的历史重任,又是我国应对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然选择。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本文结合英语专业的学科特点,探讨英语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目标及途径。
二、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必要性
大学生科技活动是迎接知识经济的需要,是民族强盛的需要。高校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学校里科研活动的开展,可以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学识空间和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有利于“学习型”人才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学习、育人环境和学术氛围,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
从事科研是一个综合运用多学科进行知识整合的过程,学生通过从事一定的科研活动,可以弥补知识结构过于单一的不足。科学研究是一个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活动,通过科研活动的参与,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品质培养的过程,因此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对其创新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另外,大学生可以通过在学校的科研立项,锻炼自己的知识应用能力,从而改变就业难的问题,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内涵和培养目标
大学生科研能力是大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简称,是大学生从事科研活动所必需的一些能力的结合。大学生科研活动是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参加实践活动的重要手段。科研能力是在运用科学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本领,是各学科领域研究者共同具备的一种能力。主要指从事具体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包括创新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资料收集与处理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对科研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表达的能力等。
我国《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所以,本科高校必须重视学生的科研工作,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四、英语专业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
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是知识多元化和能力综合化的人才。对于英语专业大学生而言,不仅需要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具有一定的专业方向,而且要需要熟练运用英语在教育、经贸、外事、宣传、科研、涉外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教学、翻译、研究、管理等工作。对于英语这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科研能力的培养更显重要。
学生的科研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教师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而且需要转变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根据自己的科研经验来指导学生进行科研活动。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举办学术讲座和其他学术活动,培养大学生科研意识。
教师应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培养大学生的科研意识。每年可以定期开展学术讲座,请专家、学者或者专业教师介绍英语专业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组织学生共同参与讨论,帮助学生开阔视野,营造科研氛围,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不断增强学生的科研意识与创新意识,激发学生从事科研活动的热情。
(二)转变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过程,在传统教育理念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和研究的能力。因此,解放思想,转变教育理念,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和启发学生去独立思考,重视对学生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对知识内容作出自己的评价,敢于打破原有的知识经验和知识结构,另辟蹊径。
(三)指导学生科研活动,鼓励学生。
让学生自己发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可行性强的课题并非易事,要真正带动学生从事科研活动,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英语应用水平,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教师的指导、修改和鼓励下,学生的研究成果和能力可以通过发表学术论文体现出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广泛地查阅资料,分析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明确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在科研实践中形成初步的科研能力。
(四)毕业论文的系统科研训练。
毕业论文是大学生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是大学生科研能力的综合体现。通过指导和监督大学生学位论文的选题、撰写及答辩,可以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论文的选题应结合英语专业应用领域或学科前沿来进行选择,重点解决某个实际问题或在学科前沿领域进行探索,把所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综合应用。
三、英语专业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保障措施
近几年来,学校对科研活动越来越重视,参加各类科研创新活动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面对这种新的形势,学校必须大力加强制度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措施,确保学生科研活动的制度化和科学化。
(一)设立科研学分、实施奖励政策。
设立本科生科研学分,是高校适应社会对创新人才需求的重要措施,它可以进一步地完善学分制,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实施大学生科研奖励政策,给予在研究工作中表现出一定能力的学生实施奖励,把学生的科研成果直接同学分、综合测评和奖学金挂钩,从而激发本科生进行科研活动的热情和兴趣,挖掘学生潜在的科研能力。
(二)设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
为了把教学和科研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学校应该组建相应的管理机构,组织管理学生的科研活动、制定规章制度、加强学生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的教育、指导并保证学生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开设科研与教学结合的课程,引导学生开展研究实践。
课程教学是本科生教学的主要形式,建设科研过程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的课程,使教学过程科研化,是实现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当代大学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是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强调课程的前沿性、综合性和系统性。这就要求教师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充实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建设有利于学习和研究的教学环境,通过课堂教学结合实践的方法,把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教学的全过程。比如在语言测试课堂上,教师将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分析试卷的质量,指导学生设计试卷。
(四)建立大学生科研专项基金,为大学生科研活动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学校对学生科研经费投入的多少直接制约学生科研活动开展的好坏。当前,学生科研活动经费筹集渠道较少,学生科研经费有限成为影响学生科研活动的一个制约因素。为了调动大学生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保障大学生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必须建立大学生科研专项基金,为大学生科研活动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这样既可以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又可以保障科研活动的正常运转。
(五)注重科研基础设备的环境建设,为大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提供便利的条件。
为了便于大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需要解决计算机等硬件设备的环境建设,同时需配置服务器和局域网络设施等。学生机房的计算机全天向学生开放,同时将学生机房所有计算机联网,将软件上网供学生使用。
(六)建立创新科研基地,为大学生开展科研训练提供机会。
高校要建立学生科技创新的长效机制,建立创新科研基地,进一步培养、锻炼、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设置组织机构,搭建活动平台,创设合作项目。比如学校根据自身的科研能力,与有关英语专业部门或单位,如外企、学校等单位进行合作,这样既可以使之成为大学生们参加社会科研工作的有效基地,又可以通过吸收学生充实研究队伍和力量,为社会提供服务。
六、结语
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把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以更新本科生教育观念、加强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等措施来达到培养和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目的。要培养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科研能力,高校必须密切跟踪学科发展的前沿,掌握专业发展动态,有的放矢地进行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方案的优化设计,切实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来秀明,成旭.简论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业,2007,(10):135-136.
[2]王广顺,陈小雷.论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及培养途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
[3]杨牧磊.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J].大理学院学报,2008,(7):82-84.
[4]张颖香.刍议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195-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未来十年的重要发展任务[1]。大学生科研活动使学生较早地接受科研训练,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高等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大学生科研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
一、科研能力的含义
科研能力是指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时,运用科学的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领[2]。具体地说,科研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获取信息和搜集文献资料的能力,对研究对象及其相关资料和信息进行分析与判断的能力,运用创造性思维提出新思想、新方法的能力,实践动手和科学实验的能力,对科研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表达的能力,组织决策和团结协作的能力等[2]。
二、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可以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很多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专业理论知识非常抽象、枯燥和乏味,因此,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大学生的科研活动则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2.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其基本特征是:依靠知识创新和知识创造性应用来发展经济。而实现知识创新和知识创造性应用的关键是人才。一个国家拥有创新人才数量的多少将决定该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因此,为了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高等学校应该紧跟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优秀人才。而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有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3.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科研活动,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最新进展,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开阔了眼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敏锐的洞察力、百折不饶的科学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等,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大有裨益。
4.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就业。近几年来,由于高等学校大幅度扩大招生,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由唯文凭要求转变为能力要求,更加注重大学毕业生的各种能力,尤其是科研能力。吴碧红等人的调查[3]表明:国有企业、科研单位都青睐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其中36%的国有企业和57%的科研单位把“科研能力”作为招聘的第一要素;在民营企业中,也有47%的企业把“科研能力”作为招聘的第一要素。因为有科研能力的学生往往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对于做任何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大学毕业生想要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加强在校期间的科研能力训练。
5.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是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推动科学技术发展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完成这一重要任务,高等学校不仅要依靠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与教师共同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同时也为科学研究积聚后备力量。
三、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始创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1969年提出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4]。我国高校也于上世纪90年代逐步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其中清华大学在已有的机械、电子、结构、数学建模大奖赛等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基础上,于1995年提出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并于1996年正式实施[4]。1998年,浙江大学开始试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4]。随后,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加入到这一行列。目前,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开展时间较短和经验不足等诸多原因,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具体如下。
1.科研经费不足。科学研究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的投入。目前,国家对国家重点院校投入较多的科研经费,而地方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相对较少。由于科研经费不足,一些地方高等学校不能给学生科研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实验设备、实验材料及文献资料查询平台,客观上阻碍了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
2.缺乏科研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当前很多高校依旧把考试和及格率作为考核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指标,将科研能力的培养定位为第二课堂或课外活动,没有充分认识到科研能力在高素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与此相关的考核验收、评优奖励等配套制度也不健全[5]。在科研活动中,大学生及其指导教师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取得了一定价值的科研成果。由于缺乏科研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严重挫伤了学生和指导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使得学生创造的研究成果无法进一步推广应用,科技价值得不到体现。
3.教师队伍科研素质偏低。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只有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才能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然而有些学校的部分教师学历层次不高,科研素质偏低,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注重对学生进行研究思维的培养;在科研实践中,对学生的科研指导不到位,这些都影响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4.学生自身素质欠缺。主要表现为:(1)科研意识不强。由于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思想上形成了重书本知识、轻实践的不正确观念,导致了学生科研意识薄弱,主动要求参与科研的人数比例偏低。(2)缺乏坚忍不拔的精神。科学研究需要的是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有些学生一开始对科研活动很感兴趣,但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会失去信心,甚至很快放弃。(3)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学生在科研活动过程中,碰到问题后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直接求助于指导教师。(4)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大学生的科研项目往往需要许多人的团结协作才能完成。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个人主义思想严重,互相协作能力较差。(5)功利思想严重。有些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学分或者为了得到一张科研证书,以便在找工作时增加就业砝码。这种思想使得学生不能够全身心投入到科研项目中去,而是敷衍了事,导致科研质量低下。(6)专业知识缺乏。专业知识是大学生科研的基础。由于受扩招的影响,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入学前基础差,很多学生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对学习不感兴趣,对所学专业缺乏激情[6],从而导致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很难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去。
四、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的举措
1.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大学生科研活动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因此,学校应该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为学生的科研活动提供资金资助,确保科研活动顺利进行。大学生科研基金除了学校出资外,也可以向社会各界募集经费,例如,争取政府部门和各种科学研究机构的资金资助;学校也可以和企业联合,帮助企业解决科研难题,寻求赞助费用。有了科研基金后,学校就可以加强图书馆、实验室等的建设或设立专门的大学生科研活动基地,为大学生从事科研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设施和设备等硬件支持[7]。
2.建立科研评价和激励制度。我国高校应建立大学生科研能力的等级评价机制,组织专家对学生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鉴定,评定等级,并纳入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中,这将激发学生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8]。同时,学校也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激励制度,如设立大学生科研活动学分,对于积极参加科研活动的优秀学生给予一定的学分支持;对于科研成果突出的学生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也可在奖学金评定、毕业分配、优秀大学生评比、推荐免试研究生等工作中给予优先考虑。在教师方面,对于指导大学生科研活动的教师,可将指导工作折合成相应的教学工作量,并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年终评优、人才选拔、外出培训的依据;对于取得科研成果的优秀指导教师,给予颁发优秀指导教师证书和现金奖励。通过建立科研评价和激励制度,将极大地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有利于更好地完成科研任务。
3.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大学生的科研活动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教师的科研能力影响着学生的科研水平。因此,学校应该采取相关措施,切实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首先,学校可以选派一些教师到其他高校或企业进行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其次,学校要求教师进行自我学习,跟踪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吸收本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再次,学校可以从外校或企业引进学历层次高、科研能力强的人员到本校任教,以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素质。只有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实践活动,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向学生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并把最新的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引导和指导大学生选择课题、寻找突破口、搜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等,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9]。
4.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1)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学校应该通过各种途径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例如,经常举办校、系的学术报告或讲座,让学生了解国内外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及科研动态;创办院校自己的学术刊物,为学生提供科研成果发表的园地;定期举办大学生科研竞赛、学术论文征文与展览活动,举办大学生科研成果或论文报告会;对于取得科研成果的优秀学生及其指导教师予以表彰、奖励[10]。(2)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精神。在科研活动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困难而失去信心时,指导教师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使学生在磨难中坚强起来。(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主体是学生,指导教师仅起辅助作用。在指导学生科研时,教师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应该强调学生独立思考,努力创新。(4)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大学生科研项目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项目的团队成员通常由不同学科的学生所组成。这就必须要求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科研活动中,指导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协作精神,克服利己主义思想。(5)端正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动机。有些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获得学分或者为保送研究生创造条件。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为了杜绝这种现象,指导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动机,通过科研活动真正达到锻炼自己的目的,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6)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科研能力与扎实的专业知识密不可分。因此,要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造成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效果不佳。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将问题引入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解开疑问的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去寻求知识和应用知识,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宁凯,丛军,崔永滨,黄丽丽,张迎红.《教育规划纲要》背景下的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研究——兼谈哈尔滨学院优秀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32(10):124-127.
[2]井乐刚,王爱荣.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实施途径探讨[J].绥化学院学报,2011,31(3):155-157.
[3]尹蓉蓉.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研究初探[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3):102-105.
[4]谢纪美,康文雄.关于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工作的经验探讨[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4):124-127.
[5]王亚.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新举措[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8(3):647-648.
[6]秦宏伟,陈显捷.地方高校大学生科研现状和对策[J].岱宗学刊,2012,16(1):78-79.
[7]吴琦.刍议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3):79-80.
[8]王辉,付有龙,王汉成.医学院校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2,(14):56-57.
[9]方仲炳,许秀茹.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17):35-37.
1.1 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顺利实现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实现这一目标关键要有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大学生年轻、充满活力、敢想敢做,而且思维敏捷、知识丰富、视野宽广,无疑将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后备力量。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强弱,将关乎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1.2 有利于高等教育任务的全面实现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作为一种专业性教育,如果把科学研究的因素引入到高校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不断地掌握方法、探求真理、创造知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知识传授上,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促进高等教育任务的全面实现。
1.3 有利于大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材
在科研实践中,学生要参加课题设计、文献查找、资料收集、实验操作、调查研究、数据处理、结果分析、论文撰写等工作,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训练学生敏锐发现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科研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灵活应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等。总之,通过参与科研创新实践,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可得到全面提升,对个人的未来发展大有裨益。
2 当前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倾向于重点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北大、清华、复旦等国家重点高校往往拥有雄厚的科研基金、先进的科研设备、良好的科研设施、丰富的科研项目、一流的师资力量,使它们在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上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再加上重点高校本就聚集了全国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相对较强,更容易出新成果。所以,谈到大学生科研创新,人们往往就会将其与重点大学联系起来,普通院校似乎与此无缘,学校不重视,学生不热衷,呈现出一种“冷”态势。
2.2 倾向于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前,大多数高校都把学生科研工作重点放在硕士生、博士生上,而对本科生科研工作投入的精力、财力甚少。在本科生的培养方案中,较少看到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训练内容,毕业时也没有科研创新学分的硬性要求。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也不注重对本科生研究思维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活动中,本科生真正参与和实际动手搞科研的机会也很少。总之,科学研究对很多大学本科生来说尚属新鲜事务。
2.3倾向于理工类专业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科学研究容易出成果或者说科研成果容易产生可见价值的主要是理、工、农、医等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领域,所以高校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重点集中在这些专业的学生身上,而对人文社科专业学生的科研创新明显重视不够。人文社科专业学生的科研实践通常只体现在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上,但由于缺乏平时的引导和训练,学生根本不懂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在有丰富的电子文献资源可资利用以及论文提交时间限制的情况下,抄袭和拼凑便是顺理成章。
3 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3.1 创设科研氛围,让学生在科研创新上“想干”
要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首先要让大学生产生科研兴趣和科研意识。大学生的科研积极性从何而来?创设良好的科研氛围很关键,如此学生才能在科研创新上产生“想干”的欲望和冲动。
3.1.1 宣传引导
大学生尤其是本科生毕竟接受专业教育时间不长,对于科学研究还很陌生,所以广泛的宣传引导很重要。宣传引导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校层面,可以通过校广播站、校网站、校报、校黑板报等各种渠道对大学生能不能搞科研、为什么搞科研及如何搞科研这些基本的问题进行专题讲解,同时,借助上述这些渠道向学生介绍和展示其他高校或本校学子过去取得的科研成果,用实例进一步告诉学生在科研领域里自己也能够有所作为,有条件的学校可直接建设一个学生科研示范基地,专门展示学生曾经从事的科研活动和取得的科研成果及成果的应用与获奖情况等,或是创办专门的学生学术刊物,刊载大学生的学术科研成果。另外,学校也可举行多种多样的如“科研活动月”、“科研计划竞赛”以及高层次的学术讲座等活动。二是院系层面,各院系可结合开设专业更有针对性的、更加具体的对学生进行关于从事本专业科研创新的意义、方法、途径等的宣传工作,并向学生展示本系学生过去的科研经历和科研成果。院系层面的宣传由于更加贴近学生的专业,更容易调动起学生从事科研创新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3.1.2 奖励激励
学校以及各院系可以设立专项学生科研资助基金,对学生拟从事的科研创新活动进行申报评审,对其中较好的科研创新计划予以立项资助。对积极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和在科研创新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则可设立学生科研奖励基金,对他们的行为和成绩进行肯定和表彰,也可在奖学金评定、优秀大学生评比、推荐免试读研等中给予优先考虑。当然,也可通过授予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积极分子”、“科研创新先进个人” 等荣誉称号,给学生以精神上的鼓励与激励。在社会对创新型人才日益重视的背景下,这样的荣誉证书在学生的就业资本上无疑增加了一个重重的砝码,学生对这样的精神奖励可能更加重视并去努力争取。
3.2 提供科研平台,让学生在科研创新上“能干”
科研平台既包括资金、场地、设施等硬件基础,也包括制度、渠道、信息、指导等软件支撑,它将使学生在“想干”时真正的“能干”。学校应结合自身的经济实力、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学生素质等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科研平台,推动学生科研创新活动走上常规化、正规化。
3.2.1 硬件建设
高校应设立大学生科研活动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和奖励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同时,高校要加强图书馆、实验室等的建设或设立专门的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基地,为大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提供必要的场所、设施和设备等硬件支持。
3.2.2 软件建设
针对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高校首先应制定专门的管理制度,并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将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纳入日常学校管理工作当中;其次,为大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提供渠道和信息,如各种国家级、省市级的科技创新竞赛的信息,并积极组织学生参赛,同时高校内部也要经常举行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竞赛,这是吸引学生从事科研创新的最佳途径;再次,加强对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指导与帮助,如指导选题、帮助拟定研究计划和方案、为研究过程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等。
3.3 深化教育改革,让学生在科研创新上“敢干”
教育教学制度上的滞后会导致教师在鼓励和帮助学生从事科研创新上的惰性,也会使学生在科研创新上不敢放开手脚,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他们的科研创新之路扫清障碍。
3.3.1 学校管理制度改革
首先,教师的薪酬制度要体现出对教师指导帮助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肯定与鼓励,如对教师带队参加科技竞赛给予工作量上的补助或现金上的补贴,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大学生科技竞赛指导教师给予现金奖励和评优评先的优先地位,对教学工作中重视培养和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且成绩较突出的教师给以表彰和奖励等;其次,在教学管理制度上应注意保持灵活性和弹性,很多时候是管理制度的僵化导致教师课堂教学模式的僵化,进而导致对学生科研意识的扼杀和科研欲望的窒息。对于教师在备课、上课、考试、实习指导等教学环节中的工作规定不能过细过死或是统一化,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不同,应给任课教师足够的空间自主安排各项教学环节,使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和课程的具体情况灵活决定如何讲课、如何考试、如何辅导,以便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科研创新引导和训练提供更自由的发挥余地。
3.3.2 课程考试制度改革
课程考试制度改革包括考试形式、考试内容、考试成绩评定等,通过改革使参与和不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学生以及科研创新能力强弱有别的学生在课程考试成绩上能有所区别,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首先,考试形式要多样化,针对课程性质和要求的不同,灵活采取闭卷、开卷、口试、模拟操作等多种形式;其次,考试内容上要突出对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测试,加大对学生研究创新能力考查的成分,减少靠死记硬背就能拿分的命题;再次,课程考试成绩评定中,期末考核成绩最多只能占70%,学生课堂上和课下的表现至少应占30%,如课堂上是否专心听讲、是否认真思考、是否积极回答问题、是否勇于提出问题以及课下是否阅读教师推荐书目、是否喜爱钻研、是否勤于与老师交流学术问题等,都要反映在最终的课程考核成绩之中。
3.1.2 奖励激励
学校以及各院系可以设立专项学生科研资助基金,对学生拟从事的科研创新活动进行申报评审,对其中较好的科研创新计划予以立项资助。对积极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和在科研创新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则可设立学生科研奖励基金,对他们的行为和成绩进行肯定和表彰,也可在奖学金评定、优秀大学生评比、推荐免试读研等中给予优先考虑。当然,也可通过授予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积极分子”、“科研创新先进个人” 等荣誉称号,给学生以精神上的鼓励与激励。在社会对创新型人才日益重视的背景下,这样的荣誉证书在学生的就业资本上无疑增加了一个重重的砝码,学生对这样的精神奖励可能更加重视并去努力争取。
3.2 提供科研平台,让学生在科研创新上“能干”
科研平台既包括资金、场地、设施等硬件基础,也包括制度、渠道、信息、指导等软件支撑,它将使学生在“想干”时真正的“能干”。学校应结合自身的经济实力、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学生素质等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科研平台,推动学生科研创新活动走上常规化、正规化。
3.2.1 硬件建设
高校应设立大学生科研活动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和奖励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同时,高校要加强图书馆、实验室等的建设或设立专门的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基地,为大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提供必要的场所、设施和设备等硬件支持。
3.2.2 软件建设
针对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高校首先应制定专门的管理制度,并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将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纳入日常学校管理工作当中;其次,为大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提供渠道和信息,如各种国家级、省市级的科技创新竞赛的信息,并积极组织学生参赛,同时高校内部也要经常举行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竞赛,这是吸引学生从事科研创新的最佳途径;再次,加强对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指导与帮助,如指导选题、帮助拟定研究计划和方案、为研究过程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等。
3.3 深化教育改革,让学生在科研创新上“敢干”
教育教学制度上的滞后会导致教师在鼓励和帮助学生从事科研创新上的惰性,也会使学生在科研创新上不敢放开手脚,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他们的科研创新之路扫清障碍。
3.3.1 学校管理制度改革
首先,教师的薪酬制度要体现出对教师指导帮助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肯定与鼓励,如对教师带队参加科技竞赛给予工作量上的补助或现金上的补贴,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大学生科技竞赛指导教师给予现金奖励和评优评先的优先地位,对教学工作中重视培养和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且成绩较突出的教师给以表彰和奖励等;其次,在教学管理制度上应注意保持灵活性和弹性,很多时候是管理制度的僵化导致教师课堂教学模式的僵化,进而导致对学生科研意识的扼杀和科研欲望的窒息。对于教师在备课、上课、考试、实习指导等教学环节中的工作规定不能过细过死或是统一化,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不同,应给任课教师足够的空间自主安排各项教学环节,使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和课程的具体情况灵活决定如何讲课、如何考试、如何辅导,以便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科研创新引导和训练提供更自由的发挥余地。
3.3.2 课程考试制度改革
课程考试制度改革包括考试形式、考试内容、考试成绩评定等,通过改革使参与和不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学生以及科研创新能力强弱有别的学生在课程考试成绩上能有所区别,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首先,考试形式要多样化,针对课程性质和要求的不同,灵活采取闭卷、开卷、口试、模拟操作等多种形式;其次,考试内容上要突出对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测试,加大对学生研究创新能力考查的成分,减少靠死记硬背就能拿分的命题;再次,课程考试成绩评定中,期末考核成绩最多只能占70%,学生课堂上和课下的表现至少应占30%,如课堂上是否专心听讲、是否认真思考、是否积极回答问题、是否勇于提出问题以及课下是否阅读教师推荐书目、是否喜爱钻研、是否勤于与老师交流学术问题等,都要反映在最终的课程考核成绩之中。
参考文献
关键词:科教融合;人才培养;科研意识;科研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177-03
曾几何时,信息时代来临,知识经济一夜花开,科学发展一日千里,社会对人才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固然不可缺少,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则尤其需要具备。随着改革的深化,我们国家的教育迅速发展,为了与社会的需求相合,着重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势在必然。教学和科研都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是学科建设最重要的两大支柱,二者的重要职能都是培养人才,并且科学研究的育人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大力提高高等学校的科研能力,促进科教融合,提高育人质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国家赋予研究型大学的神圣使命,也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而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正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立足点和突破口。
一、科教融合树立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观念
教学与科研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桴鼓相应、彼此相依、互促共进。科教融合将知识的产生、传播与传承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大学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体现了高水平大学的基本特征。教学与科研是辩证统一、互为一体的,教师授课要掌握最新的科技成果,能融会贯通当前学科的最新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在学科前沿上发现新问题,并对本学科的学术研究领域,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和选题的针对性,同时把学生带到学术前沿,以科研促进教学,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大有帮助。社会上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把优秀的人才培养出来这个过程远非一朝一夕。《管子・权修》中提到:一年之计,莫若树谷;十年之计,莫若树木;终身之计,莫若树人。一语道破教育的真谛,形象地解释了教育的艰辛和漫长。经过长期积淀形成各具特色的品格特征和学术底蕴,那么,各高校就应该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和优势,建设创新型高校,培养造就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如何使得大学生要有科研创新意识,怎样提高大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力,意即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高校教师,他们应该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及早引导大学生进入科研领域,激发学生的科研意识,使其树立科研信心。这要求高校教师要做到把科研精神融入教学理念,将科研方法转化成教学手段,把科研平台拓展为教学条件,以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以教学和科研促进大学生的探索与学习,在教学和科研的结合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首先,要强化大学生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中各种事物规律的认识,在此过程中,可以很好地激发大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其了解与探索其中的规律,使其对科研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教师还应运用丰富的学术资源,把学术上的争论恰当地呈现给学生,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让大学生了解到相关领域的学术争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其意识到即使采用同样的数理模型或方法,也有可能得到截然不同的结论,很多自然规律仍然有待探索。其次,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课题组的研究活动,为其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和研讨氛围,积极带领学生完成科研的各项具体工作,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并且积极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科技应用活动和各种学术社团活动;同时,教师应加强对学生业余学术科研活动的指导,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质,找到他们未来科研的突破口。还有,教师要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阶段性培养,让他们逐步得到提高。如指导大学低年级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初步掌握收集信息、查找资料、分析资料、进行体悟、归纳总结和撰写简单报告的能力,不仅仅他们的科研能力、思考能力提高了,也提升了其语言智慧和表述的能力。大学高年级学生在这个基础上,配合教师的指导参加科研课题的讨论,结合实验、实习等编写简单程序或撰写专题报告,最后完成理论分析和数据统计,根据自己别具一格的论点写出一份有份量、有创意的书面报告,同时也可以将毕业论文题目与指导教师的研究课题紧密结合,让学生展开思路,在实践中强化创新,不断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开展科研活动,将理论升华过渡到实际。社会实践是大学科研的源泉,通过对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难题开展科技公关,引导学生把科研训练计划的重点转向社会实践,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努力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要引导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和为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过程中受到教育,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大学生学习的过程其实并不复杂,是接受与发现的统一过程,也就是从知识转化能力的过程。自古以来,传统的教育传播,多是单方向自老师到学生灌输、传授知识、布道教学的过程,这决定了学生的被动地位。局部地、片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而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则打破了这种单一的教授方式,既充实、巩固了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又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加到创新实践教学中。
通过资料查找和整理,教师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理念,丰富其课外知识,使其开拓眼界;通过具体实践操作,教师可使学生逐步学会在获取信息、提炼信息、储存提取信息的教与学上探索。学生通过实践,学会辨别、学会深入问题进行体悟,学会洞幽察微,进一步将问题妥善解决。天长日久,学生的专业知识在广度与深度方面会得到拓展,对理论的掌握更加透彻,对实践的兴趣会更加浓厚,这些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二、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锻炼和培养,要寻找有效的途径。高校率先要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把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似响应声如影随形,知行合一,不断探索。首先,高校应加强课外学术的讨论交流活动,注重校园文化建设,邀请成绩卓越的专家学者来校举行报告会,让学生面对面和专家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全面沟通,增强学校的科研氛围,提高学术影响力。其次,高校作为国家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肩负重任,要掌握基础的知识,要丰富自己的经验,要培养创新的意识,要有创新的行动和成绩,不间断的知识创新提升综合素质。作为学校,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氛围,同时建立健全的保障机制,全面促进大学生的科学研究活动,帮助他们成长,给他们提供各种保障。高校要全盘规划,把大学生的科技活动列入课程计划,有条不紊的实施,规定必要的科研学分,以此激发学生的斗志。另一方面,学校要规范大学生的科技活动,使之按照合理的方式进行,采用一定的手段,促进他们的成长,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在科技活动中取得优秀成果的学生进行表彰和推动,对落后的学生进行鞭策和提醒。同时,学校应对本科生采取项目化的运作方式,设立大学生科研专项基金,通过本科生自主申报的方式确定立项,为学生科研立项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资助优秀学生的课外学术成果和和创业项目,使大学生能够像教师和研究生一样申请科研项目,并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该研究项目。高校的学术刊物同时对学生开放,开辟专栏,学生的创新设计可以发表,创新成果予以公开宣扬,以此带动其他同学。高校的部分实验室适时开放,让学生一显身手,给予他们厚望,让他们知道老师和学校对他们的期待;科技园区也要为大学生的科研活动提供相关条件,促进学生们的思维空间不断拓展。并且,高校还可以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质,建立专门的科研活动基地,提供广阔的空间,组建大学生科研组织机构,选出带头人,建立计划,根据学生的兴趣,分建小组,尽力给学生提供经济上和物质上的支持,不断完善大学生科技活动,为大学生开展科技活动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让他们热情高涨;坚持举办各类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展示大学生最新的科研成果,并对学生们的科技成果进行分类、甄拔、选评、商讨、交流。歌德提出:“单枪匹马的英雄永远做不出伟大的事业。”学校要向学生灌输合作精神,介绍合作的价值和方法,提升他们的创业素质和道德水平。学校形成科研创新的氛围,对学生的思想、能力都是极大的推动,大学生的科研学术成果迅速壮大,他们拥有了成就感,动力和热情不断提升。科研创新之余,举办赛事,争强好胜是年轻人的天性,你追我赶能激发无穷的动力,创造优秀的成绩。各类科技竞赛,活跃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技能实践比赛是一个展示才能的平台,比赛热火朝天,同学们龙腾虎跃,比赛层出不穷,同学们的创造力熠熠生辉,同学们的早期科技意识被充分唤醒,思维得到极大的拓展,人尽其才,活跃空前,例如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展、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创业大赛等。最后,学校要充分重视教师的作用。教师的引领,是路标;教师的指导,是指南针,学生们的科研创新活动不会偏离,教学相长,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能力桴鼓相应,教师的经验丰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端正正确的科学研究态度,查找信息、整理资料、做出筛选,运用科学的方法展开学术研究。申报课题项目是大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最好的平台,对项目与课题的研究是提高大学生科研兴趣和科研意识的重要途径,而这些科学研究同样需要教师的悉心指导。并且,教师还必须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培养。高校在教育方面,应不遗余力地采取有效措施,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建立科研项目,激励学生参与,教师积极引导,循循善诱,为学生竭尽所能,悉心培植,指导学生顺利完成项目;学生通过教师的科研指导,不但完成了学位论文,也完成了学术课题的一部分,这是科研带动教学的完美结合。
三、结语
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是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符合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在知识经济背景下,面对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面对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必然需要,高校应以科教融合为主导,通过开展基础性的学术活动、实施科研训练计划和提供相关平台,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使其成为新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获得更多主动,以实现高校教育顺应现代化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廷奇.史加翠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2011,(5).
[2]张士献.李永平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综述[J].高教论坛,2010,(10).
[3]马龙海.蓝宝江科教融合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J].中国高校科技,2012,(03).
一、国外高校本科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及其分析
国外教育界认为,要从根源上提高普通本科院校办学质量,最为重要的途径就是着力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只有让学生在校时就获得一定的科研经验,才能将学生造就成富于探索精神并渴望解决问题、具有代表其清晰思维和熟练掌握语言的交流技能、具有丰富的多样化经验的人才。为此,国外一些高校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推广本科生研究机会方案(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简称UROP ),并获得了较好的成效。
本科生研究机会方案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负责本科教学的院长麦克维加于1969年首次提出的。它被认为是美国最早的,也是最为成功的促进本科生科研的学习计划之一。作为最早制定“大学生科研机会规划”的研究型大学,MIT的UROP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给学生提供广泛的、开放的机会,让学生作为教师的初级同事参与挑战性的研究工作,并向参与的学生提供学分或工资。二是允许学生在每一门能获得的学科中进行研究,包括艺术、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而不仅仅限制在自然科学和工程学领域。三是在研究项目的质量被评估后,教师和学生还能得到各种各样的奖励。[2]
从国外实施UROP的成功经验来看,UROP对普通高校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有以下积极意义:一是UROP是大学生获取直接知识的渠道。UROP证明,把科研引入大学教学过程,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富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科研是磨砺大学生思维的工具。[3]二是UROP有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其参加工作的能力。三是UROP能满足大学生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增加他们敢于攻坚、勇于突破的信心。四是通过UROP,学生可以了解和熟悉自己的专业,确立专业思想,并培养学生的现代思维方式。
二、当前普通本科院校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长期以来,大学本科阶段教育一直徘徊在通才与专才的探讨之间,而对本科阶段是否对学生进行科研能力培养、培养到什么程度等问题关注不够,加之近年来毕业生就业难度的增大,在一定程度上为普通高校开展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设置了障碍。具体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思想上仍然认识不足
出于种种原因,普通本科院校对培养本科大学生科研能力工作的认识上一直是不足的。一方面,高校一直将科研能力培养的重点放在硕士及以上层次学生身上,对本科阶段的培养一直重视不够;另一方面,由于就业压力加大,青年学生在进校后,就直接为就业而读书。事实上,社会许多岗位都需要具备一定研究、创造和发明能力的人才,只有所进人才有所创造、有所发明,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工作机制不完善
有没有完善的工作机制是学生科研工作能否真正落到实处的关键。在很多普通本科院校,基本上没有相应机制,学生科研工作的随意性非常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普通本科院校教育教学工作重点是教学大纲,往往重视的是对课程本身的学习,实习实验也只是在课程内容的框架内进行。虽然有的普通本科院校也将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列入了学生培养目标,但并无循序渐进的培养计划。也正因为这样,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科研项目覆盖范围欠广,形式较单一,难以实现跨学科、综合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要求,且学生科研的规模与庞大的本科生人数不相称,参与科研的学生比例仍然较小。
二是学生科研无具体的评定和奖励制度。总体上讲,普通本科院校基本上都没有与学生科研相配套的评定和奖励制度,学生做不做科研、做到什么程度、做的结果怎样与学生在校期间应达到的培养目标无关。所以,学生在参加科研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得不到应有重视,无人督促,也无奖励与处罚措施,出现没有激情、没有动力的状况。
三是普通本科院校评教机制不利于教师参与到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现在普通本科院校教师的能力、职称和地位已经实质上取决于教师本人的科研成果。尤其是教师职称评定过程中,基本上是对教师个人科研成果的评定,并不考虑教师对学生科研的贡献。
四是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经费不足一直是普通高校学生科研开展的瓶颈。在很多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科研经费少得可怜,一个项目仅能资助200―400元,学生科研经费年总投入不足5万元。而在MIT,仅1998 年,教师就从自己的研究资金中拿出500 万美元作为参加UROP的学生的工资。[4]经费不足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还在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上,如果不更新办学理念,这一局面是很难改观的。
3.重就业、轻培养的指导思想贻害了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高级人才的科研素养与能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他们的科研能力不仅是解决自身就业的关键,更是完成所担负的社会责任的关键。而当前,一些普通本科院校在毕业生就业难的压力下,人为地分割了科研能力与就业的紧密关系,采取了以现实就业为中心的培养模式,有的甚至没有完成教学大纲的规定内容,更无从考虑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三、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前卡内基教育促进会主席Ernest Boyer博士在《学术的反思》一文中指出:“教学是教育和塑造未来的学者,优秀教师能营造一个氛围,激励主动而非被动式的学习,鼓励学生成为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考者,在大学学习结束后,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5]结合二十一世纪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已经成为当前普通本科院校办学的重要突破口。
1.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高度重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学生自身素质提高的要求,也是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个问题的最好回答。所以,学校、社会和学生本人应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普通本科院校要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重要途径就是建立以学生科研能力为主导的培养模式。这一模式既适应了“通才”的需要,学生通过参与科研活动可以掌握多学科的知识;也达到“专才”的要求,学生如要解决科研中所遇到的问题,必然要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2.切实构建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长效工作机制
清华大学推出的“学生研究训练”(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简称SRT)就是一个类似于UROP的本科教育改革措施。该计划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本科生及早接受科研训练,及早了解工业界,了解社会实际,锻炼实际才干。SRT计划实施后,引起清华大学师生的广泛关注,提高了清华大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是构建贯穿本科四年教育的培养方案。结合本科教学四个学年,制定和实施分阶段培养计划,给本科生提供更多的科研训练机会,根据本科学生的特点及研究型人才培养的规律,可设计出科研兴趣培养、科研实践、科研能力养成和科研能力提高等四个对应模块,安排相应的科研内容,有计划、有内容、有目标,循序渐进地开展培养工作。
二是建立严格的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考核制度,并配套相应的激励机制。全面推行科研学分制度,明确学生参加科研培养的目标及应达到的程度,可参照学分制管理模式,设计学生科研学分,对参加大学生科技比赛、实用专利、学术论文进行评分,并计入学生毕业和授位条件中。应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科研成果的评定标准和实施细则均应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积极性。普通本科院校应将教师个人科研与参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纳入同一层面上加以考核。在适当的范围内,可以考虑要求教师必须完成一定量的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任务,也可以考虑将指导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指标。同时,要考虑给予教师一定激励,教师所指导的学生在科研创新方面获奖,学校应适当地给予教师以奖励。
四是要给以相应的经费保障,实现教学与科研有机统一。经费的安排首先要实现从院校经费安排上在教学与科研总体平衡的理念;其次积极争取社会力量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支持;最后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教师应积极将学生引入个人科研活动中,并为参与的学生提供一定的科研经费。
3.重新认识就业与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关系
从高教性质来看,它本身就具有前瞻性的特点,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学生就业与其科研能力是一个统一体。如果学生科研不以社会发展需求为方向,其科研是苍白的;只有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其职业适应能力才会随社会发展而增强。所以,普通本科院校应重新认识学生科研能力对学生、社会和国家的重要作用,增强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推进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公安大学生 科研创新能力 途径方法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新需要人才,人才要靠教育,高等院校作为重要的育人基地,担负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公安院校作为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必须肩负起培养创新人才这一重任。在公安大学生中,蕴含着巨大的创新潜能,科研活动是培养和发挥这种潜能的有效途径,所以,就培养公安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问题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培养公安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1.1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现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是培养公安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立足点、突破口和有效载体。科研工作就其实质来说,就是一种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拟定新对策的创造性活动。而发现、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正是一个人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及奉献科学精神的全面展现过程。“创新”是公安院校实现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培养公安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是公安院校积极探索并不断优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
1.2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团队精神,全面提高公安大学生的素质。
科学研究是一种严谨的探索真理的过程, 在科学研究中要实事求是, 切忌弄虚作假, 因而科学研究是培养大学生科学态度、科学道德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手段。科研活动大多是以课题组为单位来进行的, 在课题组内, 大学生需要分工协作、互相配合, 因此大学生的科研活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体精神。科学研究是一项艰苦的复杂的劳动过程, 在探索过程中, 需要克服许多困难, 所以科学研究还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进取精神。总之, 在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过程中,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1.3有利于增强师生间的交流, 促进了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营造浓郁的学术研究氛围, 达到 教学相长的目的。
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是教学活动的持续和深入。通过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可了解到本学科最前沿的科研进展情况,接收到最边缘最新的高精尖科研信息,极大地丰富课外知识,开阔眼界;使教与学达到有机统一,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解决教与学“两张皮”的现象,达到 教学相长的目的。
2.培养公安大学生科研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2.1培养培养公安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须从教学改革人手
公安院校教师要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从单纯的传授知识倾向转向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和从事专业工作的基本能力,传授学习掌握知识的方法,即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结合学科特点,运用“启发式”,“双向式”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加强师生间、学生间双向交流,打破“一言堂”,形成“群言堂”。培养公安大学生“发散性”、“求异性”思维习惯,促使公安大学生逐步形成自学和研究能力、创新能力。
2.2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必须注重科研实践
2.2.1 建立激励和评价机制,为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提供政策和经费支持
进一步确立学生在科研中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建立学生科研奖励机制。如公安大学设立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大学生科研创新成果奖”,对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进行表彰奖励。奖励等级分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对获奖成果颁发奖金和证书。学校成立学生奖励评审委员会,具体负责有关评审事宜。 学生所获奖励记入个人档案,并在综合素质测评中予以相应加分奖励。
2.2.2组织科研立项、评审
为确保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公安院校科研工作主管部门应认真做好学生科研课题立项和评审工作。如公安大学制定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生科研创新成果评奖办法》,制定了严格的项目申报程序每年12月由各专业系部教师根据学生专业学习实际情况和教学进程提供申报指南,由学生工作处向学生公布并征集意见。学生工作处根据学生所提意见对指南进行修改,并将修改后的指南报科研处公布施行。次年三月初由科研处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项目的立项指南,学生工作处按照项目申报通知要求具体组织完成学生申报工作。学生根据立项指南在三月底月前完成申报事项。每个项目应成立课题组,由学生担任课题组负责人,每个项目一般吸收3-6名学生参加结题验收原则上在每年4月份进行。
2.3营造科研氛围,激励科技创新
学校应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广泛宣传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学术报告活动,为大学生科研创新营造浓郁的校园氛围。
营造浓郁的科研氛围,学校应经常向学生介绍科研信息, 传播先进的科研理论, 组织优秀学生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 定期不定期请公安领域专家、学校教师开设讲座, 介绍公安业务和公安研究的最新动态, 指导学生科研, 拓宽学生视野。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学生研究成果的宣传和展览、举办优秀学生科研成果报告会, 也可以在各大队学生中成立学生科研小组, 定期在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籍此来营造科研氛围,丰富学生第二课堂,不断增强公安大学生的科研意识与创新意识。
2.4加强与公安实践的结合
公安学科是应用性强、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 公安专业教学必须面向公安实践, 学生科研也应围绕公安实践的需要寻找研究切入点。学生应把握公安见习的时机, 多了解、多学习、多分析, 关注公安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科研选题应紧贴公安实战, 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 教学改革 科研能力培养
【基金项目】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jg123118),重庆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1),重庆师范大学教改项目20133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66-02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生物化学实验是让学生验证生物化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同时又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操作技术,为实际应用和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发展迅速,并且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生物化学实验是所有生物以及生物相关学科,比如农业,林业和医学的专业基础课实验,在生物科学学科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其他任何教学形式都无法替代的。现在许多大学都将生物化学实验从生物化学理论教学课中单列出来,作为一门必修课,可见对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视[1]。
1.生物化学实验现状与背景分析
将我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和学科的战略位置及国内外大学生物化学实验课程体系进行分析比较[2],我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教学内容单一陈旧。从现行的实验题目来看,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简单定性或定量的验证性实验,使用分光光度计和滴定测定物质含量的实验过多。例如:总糖的测定――蒽酮比色法,发酵过程中无机磷的利用,血清中转氨酶活力的测定,蛋白质含量测定,维生素C含量测定等。在生命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如此水平的实验很难为后续课程提供知识和技术保障。2.实验教学模式过于单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实验前做好一切准备工作,课堂上教师告诉学生实验项目、实验原理、使用的仪器及实验步骤等,学生按部就班,照方抓药,不用思考,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现象势必不利于当前所提倡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为了紧跟现代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对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建立科学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又是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
通过改革与实践,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体系,使之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不仅对生物化学课程精品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也对整个专业建设和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校“生物化学实验”开设的对象是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学二年级同时开设的还有生物化学理论课,所以对生物化学实验课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要求配合理论课内容的进度,让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理论课的理解。第二要求加入综合性一些实验,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让学生理解实验技术和理论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并提高学生对现代生物化学实验技术认识。第三还应加入一些研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目前,我校“生物化学实验”开设的项目有:血清蛋白的醋酸纤维薄膜电泳;甲醛滴定法测定氨基氮;总糖的测定――蒽酮比色法;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法;酵母核糖核酸的分离及组分鉴定;小麦萌发前后淀粉酶活力的比较;氨基酸置换反应(一)――血清中转氨酶活力的测定(分光光度法);总氮量的测定――凯氏定氮法;发酵过程中无机磷的利用;维生素C含量测定;蛋白质含量测定;脂肪酸的β-氧化作用。共12个实验,其中验证性实验6个,设计性实验1个,综合性实验5个。
2.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以及借鉴其他院校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成功经验[3-5],结合本实验室已有的条件,本着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宗旨,我们从如下三方面着手改革生物化学实验:
2.1 改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优化实验内容
对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进行改革。对生物化学实验的实验内容,实验手段,实验安排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设置验证性实验来验证有关规律,设置综合性实验重点突出对学生综合研究素质的培养,设置自主性和研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和应用能力。
以“验证性实验”为基础,提高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验证性实验是用实验来验证有关结论、 规律,它是生物化学实验中的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综合性实验、设计性等实验的基础。“验证性实验”的教学目标应重点突出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在分光光度技术、电泳技术、色谱技术、离心技术及生物大分子物质的分离提取类实验中筛选出几个实验来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例如用“血清蛋白的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来让学生熟悉电泳的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用“血清中转氨酶活力的测定(分光光度法)”来熟悉分光光度计的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
提高“综合性实验”比例,加强学生综合研究素质培养,综合性实验的教学目标应重点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研究素质的培养。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得出的实验结果,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例如开展综合性实验“酵母核糖核酸的分离及组分鉴定”,让学生通过氧化还原反应,颜色反应等综合知识,采用分光光度计等手段对酵母核糖核酸的组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培养学生综合利用学过的知识来分析实验结果。
加强自主性和研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性能力。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培养实验材料、自主配制实验试剂、自主安排实验进程和实验时间进行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都要重要的意义。根据教师的科研课题加入1-2个自主性和研究性实验,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即可以为教学节约一定的教学开支,也可为教师提供多次重复实验的机会。比如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把最后一个实验单独分出来,实验内容和教学老师的课题相关,要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己制定实验方案,自己进行实际操作,教师只提供必需的实验药品和仪器,在实验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例如在2011级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中,开设了“桑叶α-葡萄糖苷酶的提取和活性检测”的研究性实验,给一周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己制定实验方案,和老师讨论后确定最后的实验方案,教师只提供实验药品和仪器,实验后学生自己分析实验结果,以研究论文的形式上交实验报告,学生普遍反映通过一个具体的研究性实验学到了科研的基本知识,锻炼了科研能力,培养了分析和应用能力。
2.2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重庆师范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得到中央和地方的支持,加大了对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已经建设成一个设备条件完备的生物化学教学实验室,拥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和一大批先进的实验设备,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在实验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为了增加互动性,可将生物化学实验制作成网页,以网页的形式传递信息。学生有问题可以直接在网上提问,教师每周会定期进行详细解答,利用网络资源开辟遗传学实验教与学的新天地。
本实验室对上课学生进行完全意义上的开放。有兴趣的学生可以事先预约,与实验老师一起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包括材料的培养、处理、试剂的配制、仪器的调试等工作。
2.3完善实验教学考核办法
对实验考核将细化和量化。实验考核既是检验学生实验技能的有效方法,也是督促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是检查学生实验技能与独立操作能力的方法。 没有有效的考核机制,就不能达到想要的教学方法改革的预期效果[6]。
对生物化学实验成绩的评定,采用将平时实验成绩,实验考试成绩和研究性实验论文成绩三者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评定,分别占30%,40%和30%。平时实验成绩可根据学生的实验态度、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结果、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等内容综合评定给出。实验考试成绩包括实验笔试成绩和综合性实验操作考试成绩两部分。笔试考查学生对生物化学实验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解释等,占实验考试成绩的30%;综合性实验操作考试考查学生独立进行综合性实验的能力,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方案,正确选择实验仪器和化学试剂,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实验完毕后当堂写出实验报告。老师根据实验方案设计是否合理,仪器和试剂的选择是否正确,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实验是否成功,实验报告是否完整并能真实地反映实验情况,实验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等方面进行评定,给出成绩,该成绩占实验考试成绩的70%。研究性实验论文成绩根据学生提交的实验论文,根据学生对研究进展的掌握,实验设计的合理性,结果分析和讨论的情况给出一个分数。
此考核方式能够较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出学生学习生物化学实验的情况,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蔡志强,赵希岳,王利群,朱孝霖,提高生物工程专业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效果的改革探索,生物学杂志,2010,27(3):104-105.
[2]樊庆德.高校生物实验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教育探索, 2012,(7):38-39.
[3]刘敏,党永岩,牛延宁,贾彩凤,芮巧英,学生自主式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尝试,实验室教学与探索,2010,29(6):146-148.
[4]罗勋,杜晓光,涂俊芳,王云.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实验教学考核模式初探.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2):118-119.
[5]宋卫平,耿明华.中国高校生物实验教学体系与模式探讨.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9(6):120-123.
[6]韩寒冰,刘杰凤.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1):47-48.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意识 科研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C-0004-02
当今社会是信息和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知识和技能构成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对于知识的创造能力、处理和加工能力构成了经济增长的源泉,而那些有着教学、科研能力的综合性大学在人才教育方面展现出更强的优势,通过对学生进行创新性科研教育,学生才能够掌握应对未来发展的主动性。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院校教育以培养专业化的人才为主,强调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导致学校的专业划分过于细致,毕业生的理论知识面比较窄,职业的适应能力较差,专业的就业方向不宽,创新能力不足。近年来,发达国家开始推行综合性的人才教学,强调以学生的岗位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为核心,主张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可以有效纠正当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思想及目标,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实施高校教育改革。
一、当前大学生创新意识及科研能力培养现状
(一)主要培养措施
1.以学术讲座方式促进科研交流。学术讲座是创新性科研成果和进行科研交流的基本方式,一般由各个高校自行安排。据统计,高校每年有60~80个学术交流活动,而进行交流演讲的人一般是学校的教授、讲师,某一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科研课题的负责人和具有留学经历的海外科研人员。通过学术交流的方式能够形成经验和科研成果的分享,拓宽人们的视野;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吸收学术前沿知识的重要平台,让学生能够在学科学习之外,接触到领域内最先进的科研思想及成果。
2.科学研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课题化的形式构建科学研究与课堂教学的紧密联系,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将科研的课题融合其中,让大学生结合科研课题进行知识的学习,培养自我的创新能力。例如河北理工大学在物理学专业的建模课程当中引入了科研课题,要求学生通过工程研发的实际需求进行建模,让学生在实际科研当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综合运用知识,并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3.增加科研考核评价分数,不断完善和提升学校的学分制度。当前很多高校在主动适应社会的人才培养需求,改革传统的学分制学业评价制度,将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的科研论文和科研项目纳入到考核体系当中,设立专门的科研学分,提升学生对科研的热情和积极性,并与学校的学分制考核计划形成互动,鼓励学生在假期或者课余活动开展一定的科研活动。
4.鼓励学生开展科研训练。虽然我国高校针对学生的科研训练才刚刚起步,但是目前还是有部分大学开始通过科研计划的设置,给学生的实际科研行动提供良好的平台,例如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设立的数学建模大赛,以及国家提出的SRT科学研究计划。SRT科学研究计划鼓励学生通过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来提升个人的创新能力以及科研水平。
(二)当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
从当前我国人才的科研能力来看,大多数高校毕业生过分拘泥于理论基础知识,不善于对知识进行应用和创新,对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差,这类人才无法很好地应对未来的科技发展,我国的科研水平始终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
虽然当前我国针对大学生的科研教学以及创新性教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是一方面这些科研项目的重点放在了具有较高学历的硕博士上面,而本科阶段的科研项目资金投入较少,一般本科生的科研经费在1万元左右。另一方面,除了一些重点高校,一般的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还没有将科研纳入学校的重点工作。
大多数的高等院校缺乏对大学生科研的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学校缺乏科研的硬件条件,没有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而主动参与科研活动的学生很少。例如,根据国内3个高校的调查显示,参与科研项目的学生只有十几人,其中大多数是校级的科研项目,学生的科研活动都是自发性的,没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方向,缺乏系统的规划和较好的条件。大多数学生没有经过专门的科研训练,不具备科研的能力。调查显示,有70%以上的学校和教师认为当前学校的科研条件不足,尤其是在本科院校没有专门组织科研活动的办公室和项目组,而是由学校的团委负责,学校比较重视学生的就业情况,对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而对于本科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没有系统的组织及管理体系,没有学校的政策、设备及服务保障。
二、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策略
本文以zigbee技术的输液监控系统研制系列项目为例探讨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注重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科研思想以及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理论和应用理论,通过培养学生丰富大胆的想象力以及勤于动手操作来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基于zigbee技术的输液监控系统的研制”系列项目就是启发学生观察和体会生活得到的,有同学苦于家人输液过程中总是长时间盯着输液器,希望能够有自动监控系统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我们鼓励学生针对这一课题展开前期调研工作,根据调查结果一般病人不愿意因为一次生病而购买输液监控设备,但是医院对这方面则有着很高的需求,由于护士的工作量非常大,管理的病人较多,如果能够使用输液监控设备,将可以很好地提升工作效率,缓解工作压力。针对市场的需求,我们开始了项目的技术方案讨论。
(二)师生共建科研项目增强实践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增加实验和实践活动的比例,坚持教学和实验设计围绕实际应用进行,促进当前的实验教学朝着深层次的方向发展。首先,改革学校实验教育的重点,改变过去以理论验证为主的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实验以及创造性和应用性的实验内容,采用先进的实验技术、开放性的目标及方案,充分调动学生在实验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
根据国家的科技发展改革重要文件,我们将科研项目引入教学中,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其中,目前正在承担的项目包括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以及广西医药卫生重点科研课题――“基于zigbee技术的输液监控系统研制及示范”,该课题已经进入南宁市科技攻关和新产品试制立项。ZigBee技术是一种近距离、低复杂度、低功耗、低速率、低成本的双向无线通信技术。应用于距离短、功耗低且传输速率不高的各种电子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和典型的有周期性数据、低反应时间数据、间歇性数据传输。ZigBee网络不同于移动通信的CDMA网或GSM网,主要是为工业现场自动化控制数据传输,而且工作可靠、成本低廉、使用方便以及操作简单。
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建的科研团队计划将该项信息技术应用到医疗领域当中,用于输液系统的监控,对病人输液过程实行全程监控,实现自动提醒,减轻护士及看护人员的压力且提高效率。理论的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科研学习平台,在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知,更增加了对科研的兴趣。
强化学生的实习教学,增加学生的实习时间,放弃在大四学年集中实习的计划,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将实习分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实习教育与理论教学穿行。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通过实习实践以及科研来了解社会的需求,增强自己对知识的渴望。
(三)构建创业平台,实现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
学校和教师共同强化对学生科研项目活动的组织,学生从事科研活动需要一定的平台和组织管理工作,学校可以通过成立科研指导办公室,为学生组织科技研究竞赛,帮助学生进行课题的申报和指导,针对在科研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发学生对科研活动的兴趣。例如,针对我们一直开展的“基于zigbee技术的输液监控系统的研制”系列项目,为了更好地将科研与实际应用结合在一起,并获得国家的创业资金支持,笔者鼓励学生在毕业后通过自主创业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成立了以该科研项目为基础的创业公司,并认真编写了课题申报的表格及报告,尤其重点阐述了项目的创新点和市场应用价值效益,按照zigbee无线网络技术、电子称重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搭建一个智能输液监控系统,成功完成了申报工作。
三、结论
从“基于zigbee技术的输液监控系统的研制”案例的产生、研究到进入实用阶段,中间经过了很多过程,而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及科研能力培养的教学指导思想始终贯穿始终,在学校制度及个人教学模式的配合之下,学生实现了从创意想法到创意实践再到成果转化的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培养,提升了自身的综合应用素质及能力。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具备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学生成为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和社会应当共同配合,通过教育改革和社会的支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升他们的科研兴趣,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让校园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
【参考文献】
[1]刘小丹.论高等医药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2)
[2]程桂芳.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建设之我见[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5)
【基金项目】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国科发计字[2010]543号);广西医疗卫生重点科研课题(重2011072);南宁市科技攻关与新产品试制立项(201103008A);广西科技厅千亿元产业重大攻关课题(桂科攻11107002-42)
关键词:科研平台;德育素质;创新能力;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247-02
大学生德育素质与创新能力的融合是时展的需求,是21世纪高等教育的必然趋势。高校科研平台作为推动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研究基地,吸引、培养人才的基地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中心,它具有技术集中、人才集中、课题集中多种特点和优势;同时,其工作性质决定其研究与自然、社会距离更近,教师与学生之间距离更近,是对大学生德育素质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融合培养的最佳场所。近年来,我们依托天然产物研究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三峡大学)科研平台进行了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通过近三年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明确平台功能,树立德育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相互渗透新理念
当前本科教育中德育素质与创新能力的融合缺少有效载体,是导致当前高等教育中创新能力与德育教育失衡的主要原因。高校科研平台以其科技、人才和社会资源优势在本科生创新能力与德育素质培养中彰显其独特的魅力。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打破传统教育模式,依托科研平台,建立了全程参与,整合培养新体制。通过平台教师全员参与对学生的管理,做到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心身育人;通过召开大会、老教师和学生自我介绍、参观实验室、学习实验室规章制度、面对面谈心等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平台教师除了负责指导学生的具体科研项目外,从学生的思想动态、科研设备分配、学术讲座、文体活动、后勤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安排专人负责,做到教师人人培养学生,学生事事有人培养。通过团队统一管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犹如在一个大熔炉里相互交融,德育素质与创新能力在管理活动中达到了共生互动,相同互通,相异互补。
二、开辟新渠道,促进德育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相互渗透
科研平台通过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以实践活动作为渗透德育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载体,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使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化,人文素养、公德意识、心理素质的培养客观化,教育形式趣味化,提高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效果。(1)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提高学生人文修养:通过阅读历史书,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阅读励志书,强化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及奉献精神;阅读文学书,净化心灵,陶冶情操。(2)开展学生自主管理活动,提高自身管理水平:让本科生参与科研平台管理把自己当作平台的主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日常管理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利用假期组织大学生到东阳光集团、宜化集团、人福药业、神农架聚能药业等企业参观学习,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大学生严谨、务实、多思的良好品德,增强对国家的使命感和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感。(4)开展主体实践活动,催生个性成熟:将科技创新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重视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文素质的教育。重点实验室在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工作中,有目的要求学生以科技创新、产品开发和“挑战杯”活动的方式参与到相关企业的管理和产品开发活动,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5)注重毕业实习指导,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德育素质:本科毕业实习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德育教育最佳整合期,也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时期。我们通过科技的研究活动,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精神,养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从而实现科研创新能力和德育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构建科研平台内部考核与社会评价结合的机制
我们对学生在实验室学习和科研期间的表现,从科研、管理和社会活动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检验实验室实施科学精神与德育素质培养效果。科研上,学生的科研的成果为考核指标之一,同时对学生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也进行考核,指标包括科学态度、科研成本、学习能力、工作效率、仪器设备和低值耐用品使用的完好率、团队协作精神等。管理上,主要考核学生参与实验室公共财产管理、安全卫生管理、考勤管理和对实验室建设的建议与思考等。社会实践活动考核学生参加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活动的效果等。实验室对学生的考核改变单纯通过理论考试评价学生能力的模式,以实践工作能力考核为主,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同时,引入社会考核内容,对在实验室走向社会的学生,通过对其社会竞争力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以及学生对实验室人才培养模式的反馈调查,评价实验室对人才培养的社会价值与意义。通过100份问卷调查,我们科研平台推行创新能力与德育素质融合的培养模式受到社会和毕业学生的一致好评,用人单位对实验室培养的学生满意度达到92.5%,毕业生对培养模式满意度达到100%。用人单位对实验室毕业的学生评价为优秀的包括职业道德,事业心、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创新能力,知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认识能力。社会评价客观反映了科研平台将德育素质与科学精神融合的培养模式,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人才。
四、依托科研平台培养大学生德育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
近3年来,我们通过“科研平台―团队统一管理为主导―创新能力与德育素质教育并重―活动式教育为载体―内部考核与社会评价结合”的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先后培养本科毕业生38人,有7人获得湖北省优秀学位论文,发表研究论文20篇,其中SCI论文2篇;接受大学生科技创新小组17个,培养科技创新学生45人,培育出科技创新团队8个;指导的学生先后获得了湖北省大学生化工设计创业大赛、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湖北省人福科技“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大赛、三峡大学“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诸多奖项;学生参与申报成功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3项。申报专利5项。协助完成课题鉴定3项,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通过主体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毕业生在社会各岗位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及用人单位满意度明显提高。
五、体会
通过开展“科研平台―团队统一管理为主导―创新能力与德育素质教育并重―活动式教育为载体―内部考核与社会评价结合”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的实践活动,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提升当前大学生的德育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校的科研平台对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庄明珠,陈闽军,刘玉敏.发挥科研平台优势,努力培养创新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5).
[2]张桂春,张萍,刘新海.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J].科学教育,2005,11(6).
[3]费正东,屠美玲.科研平台反哺教学探索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2,35(4).
[4]王莉,韦革宏.浅谈科研平台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108(2).
[5]张泽民,李伟,张秀香等.如何利用科研平台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2).
关键词:过控专业;创新精神;科研能力;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061-02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以下简称“过控专业”)的前身是“化工机械专业”,这是在化工部化工机械教学指导委员会做了大量的工作的前提下,教育部于1998年3月正式批准更名的。在此后的十几年内,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规模迅速扩大,人数需求逐年增长。本校过控专业前景较好,于2008年将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由2个班增至4个班。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企业对于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尤为注重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毕竟,只有不断地创新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所以,过控专业在以后的人才培养中更应注重其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拥有科研能力和持续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就是巨大的宝藏。而过控专业相对而言是一个比较新兴的专业,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是创新能力不强,整体素质不高。由于过控专业有其特殊的学科特点,人们往往重视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而忽视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所以,对过控专业大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有意义的,可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增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过控专业大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要以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积极主动融入科研能力、创新力等方面的素质教育。在课程的设置上加强实践环节教学,突出创新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科研实践培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新一代的大学生不仅有专业工程基础和一定的人文素养,还具备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创造力及与他人协作能力。
一、过控专业大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现状
就过控专业而言,目前大学生的自主科研和创新能力较差。本专业强调的是培养强基础、宽专业、高素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使之具备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强的专业设计与创新能力;但是真正要达到这样的专业培养目标还需要全方位的分析和多方面的努力。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缺乏创新观念、创新欲望和创新毅力。虽然有部分大学生也能认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往往虎头蛇尾,见异思迁,目标不明确。第二,多数的大学生兴趣往往随着时间、环境、心情经常变化,不够专注,逐步丧失了创新的兴趣。此外还有部分大学生虽然不满足于现状,但往往只是牢骚满腹,怨天尤人,缺乏实际的行动。
二、过控专业大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不足原因分析
1.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由于过控专业的特殊性,它有着广泛的学科交叉、融合。但设置的课程过于冗余,不能够鲜明地体现出过控专业的特色,毕业生没有突出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2.实验设备不完备。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脱离实践的理论永远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由于资金等原因的限制,实验设备不完备,学生通常不能完整的进行实验研究,因此不能很好地把理论应用于实践。
3.缺少科研创新氛围。现在的高校利益化过于严重,学术氛围比较浮躁,学生很难静下心来做研究。而且由于缺少专门的场地和指导老师,一般的学生自主组织的科研活动难以进行下去。
4.评价机制缺乏针对性。评价机制不能过针对性地反应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样就导致教学难以因材施教,难以改进教学工作;不能及时的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创新水平状况,分析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难以进行自我调节和改进。
三、过控专业大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1.建设合理专业课程体系。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过控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物理、机械制图、工程热力学、过程工程原理、流体力学、固体力学、机械设计及计算机控制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应以当前和未来该专业人才培养前途为突破口,以提高过控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根本导向,合理建设专业课程,提高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2.加强实验室建设。实验室是专业大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校内平台,应积极发挥其对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作用。逐步加强和完善过控专业课程实验室建设,同时调整、改革专业课程实验内容,开发和增加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的比重,以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实用技能型的转化,这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增强对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
3.科研创新氛围。创新基地的建设,可以使学生将创新思维转换为创新成果。举办创新思维训练班,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创新骨干。创新网站建设,建立以创新教育为目的的大学生创新网。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为学生的科技创新由理论变为实践提供物质保障。创新组织科研活动,调动学生科研创新的积极性。
4.评价机制创新。建立大学生科研创新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定期抽样测评和网络自测自评相结合的大学生创新素质测评机制;引导和鼓励学生增强创新意识,提高科研能力。
四、过控专业大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展望
大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顺应了时展的潮流,是社会发展、创新人才短缺之需,是社会对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呼唤;是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发展的需要,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也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明智选择,还是高校广大教师实现教学专业化的重要途径。实施和推进大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将会遇到多方面的压力,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挫折;因此,要在正确的政策导向下,以人为本,改变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习为本,才能树立新的人才观、学生观、教学质量观。
1.教学方面的创新:首先结合本校实际,借鉴国外先进教学方法,引入到课程教学之中;其次将教师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引入课堂教学;第三,将企业员工培训的方法引进到专业课程教学中,结合卓越计划目标要求将课堂教学和实践相结合。
2.通过协同创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是高校创新力提升的根本任务;目的是为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改变人才培养的状况,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是人才培养体制和科技开发体制的一种突破。通过协同创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符合教育规律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3.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一项系统工程,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既要学习借鉴国内其他高校和兄弟学院的实践经验,更应根据应用型本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本要求,结合本校客观实际,灵活自主地制定人才培养的政策和措施,保障“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和培养标准,进行教学改革,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确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标准,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和专业培养标准并进行模块化处理,完善过控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4.改革压抑教师积极性与创造性充分发挥的管理制度和教学制度。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创新教育的实施者,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及创新性思维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师资力量建设,教师教学激励机制完善,教师的教学自,教学过程中的民主、平等、自由,动态的对话师生关系,这些因素的和谐统一方能有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提高大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这项系统工程,目前已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虽然已经出现可喜局面,正在走向良性发展,但是发展极不平衡,各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另外,此项工程与实践相结合,接受实践的考验也需要一个过程。对此我们不能操之过急,而应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在广大师生的齐心协力下,确保大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在不久的未来能得到一个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丽蓉.美国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其对深圳教育的启示[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2,(8):30-33.
[2]陈晓华,崔琳.培养大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本科教学质量[J].教育探索,2010,(3):94-96.
[3]唐景莉,万玉凤.中外大学校长纵论高教“变革的力量”[N].中国教育报,2010-05-06.
[4]周济.育人为本协同创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1-3.
[5]李杨帆,朱晓东.科研训练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1,(4):24-25.
[6]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2010.7.
关键词 美国著名大学 本科生能力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大学本科生的能力培养在我们国家仍处在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阶段。加强大学本科生的能力培养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我国本科教育的改革与完善。美国的高等教育实力雄厚,自1636年哈佛学院创建之日起,至今已有360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美国的大学从当时寥寥可数的几所发展到今天的3300多所。与此同时,办学方针、办学方式也从以前的单一模式发展到当今的多元模式。美国的一些著名大学成绩有目共睹,如:哈佛大学先后培养出7位美国总统、3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全美500家最大的财团中有三分之二的决策经理毕业于哈佛商学院。耶鲁大学是盛产政治家的摇篮,其人文科学的骄人成绩享誉全球。美国大学本科生在能力培养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1 美国本科生能力的培养
(1)注重学生的选拔和自主专业选择。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各著名大学十分重视招好学生。哈佛大学校长曾对全校师生说:“我们宁可愿要老鹰的蛋,放在鸡的巢中孵化,也不要鸡的蛋放在老鹰的巢中孵化。”在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下,不以一次考试作为录取的标准,而是采用多方面考察选拔的原则。录取新生时,大学既要审查高中时学业成绩,又要考虑入学考试成绩,同时还要参考入学申请书和推荐信等材料。在学生入学之后,大多数高校实行“通才”教育,为学生设置了相当灵活的课程选修范围,让学生在兴趣与需要的基础上选修课程,再确定专业。如哈佛大学从核心课程计划入手,先让学生了解各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与初步知识,然后确定专业。着眼点是向学生传授不同领域的各有特色的思维方式,而不是灌输知识,目标在于培养善于观察,勇于思考与探索的“通才”。
(2)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美国的著名大学里的学术气氛十分浓厚,经常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办各种学术讲座,组织大学生和有关专家定期座谈,让研究生给本科生介绍他们自己搞科研的体会,许多学院还为学生从事科研活动创造条件,如向学生提供必要的科研经费,让学生免费使用计算机系统,实验室每天24小时向学生开放,以激发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鼓励他们开展各种科研活动。有些大学十分强调学术的地位,从而采取“教授治校”的方法,教授会里几乎绝大多数是著名学者和资深教授。通过发挥教授们的决策作用,明显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美国大学尤其是一些名牌大学的校长,几乎无一例外是教授出身。学校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的学术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
(3)培养机制的多层次与多维度。美国的许多大学,普遍建立了多维度的培养机制,包括多层次的培养目标、多维度的培养模式等。有全日制、半日制、短期研讨班、进修班等等,其中学生的背景也不大相同,种族多元化,男女生比例趋于均衡。这样的宽容性,使大学生的思想趋于多元化,更有利于活跃学习氛围。
另外,学校也不怎么强调分数,不提倡死读书、读死书,反对呆板的学习方法,提倡轻松灵活的学习方法。每周的课程,由学生自己选择时间安排学完,剩余时间自行安排,即学生有很大的自由度,但是在美国进了大学不等于进了保险箱,如哈佛大学每年大约有10%的学生得不到“良”以上的成绩,3%的学生要被迫退学。
(4)强调开放性的学习。美国是一个高度开放性的社会,其高等教育也是如此,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广泛开展国际和国内的交流,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合作。美国自建立高等院校之后,就十分注重与国外高校的国际交流。通过互派留学生和客座教授,通过科研合作和联合办学等方式,美国高等院校与国外大学开展学术、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交流,使人才和知识得到最有效和最充分的使用。与此同时,美国国内的高校与高校之间实行跨学科、跨院校的横向联系和合作,大家互通有无。美国高校这种发挥群体智慧和提倡团队精神的做法,在当今“信息时代”已显示出其无比的优越性。②美国的大学虽历史短于欧洲,但是高等学校与社会,乃至与企业界的联系与合作,却始于美国。长期以来,美国的高等院校注重把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起来,高等学校在美国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既是学习人类知识的殿堂,又是了解社会动态、关注社会进步的窗口。耶鲁大学现任院长理查德,总是让学生用自己在学术、艺术等专业的成就为社会作出贡献,为人类生存条件改善而工作。这种思想贯穿了耶鲁300年的岁月,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果。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和多媒体的日益普及,美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方式和教育模式,将变得更加开放,教育空间也将随之变得更加开阔。
2 美国的高等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人文观念均同美国有着较大差异,但是,在本科生能力培养方面,应该取之所长,为我所用。
第一,注重考核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综合素质。中国如今是高分数决定一切,一个人的命运往往在一场考试中决定。不少学生“因一时之疏”而影响终身,也培养出不少善于考试的“应试虫”。因此,应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权,在招生时,不应以一次考试作为录取的标准,而应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地可以将学生在高中三年的各科成绩进行汇总,再现结合学生的“档案袋材料”作为高考的一个重要依据,这样,就能够将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选拔到理想的大学。
第二,不要急于让学生定专业。我国大学生的专业往往在高考之后的填志愿阶段就完成了,学生当时对自己所报的专业并不了解,往往听从父母意见或倾向于一些热门专业,而不是出于自身的兴趣,有的学生往往刚刚进入学校上课,就又后悔自己的所报专业。为避免这种“反悔”现象,可借鉴美国的“核心课程计划”,发掘学生的兴趣所在,然后再决定专业流向。
第三,多安排专家与本科生接触的机会,鼓励学生的科研活动。目前,我国的本科生与专家接触的机会不多,并且在学习研究遇到困难时,往往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因此,要注重多给学生安排与专家接触的机会,比如各种学术讲座、定期座谈等等。另外,我国本科生的研究经费投入很少,公共的科研资源(如计算机系统、实验室)开放时间不足,导致学生科研热情不足,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得不到挖掘,因此,政府应考虑加大本科生研究经费的投入;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有助于学校学术氛围的培养,有利于学术的繁荣。
第四,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前三年,都要以基础课的教育为主,学完三年基础课程后,可以提前一年,让学生到专业对口的单位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学校可定期将学生召回,形成“理论――实践――再理论”这样的循环教学。目前,我国本科生只有到大四才有一到两个月的实习时段,往往体会和感受并不是十分深刻,更谈不上对自身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反思,不利于学生适应社会竞争。
第五,促进大学教育的国际化、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思想建筑在优秀的传统观念之上,只有与国际上不同文化、不同意识形态、不同价值观之间相互碰撞、矛盾与融合,才能够不断完善、不断发展以及不断提高。因此,我们既要尽快使本国高等教育思想与国际教育思想发展的总体趋势相符合,也要注意不可崇洋,盲目照办,要考虑到中国的实情。
参考文献
[1] 孙承武编著.谁与争锋:全球十大名牌大学智慧.北京:京华出版社,2003.
[2]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编.国外教育调研报告.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3] 胡国铭著.大学校长与大学发展研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5.
关键词: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问题 环境分析 培养方法
在21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就业竞争尤为激烈,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大学生除需要掌握相关专业的专业知识外,更需要有较强的自我能力,即有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就业创业能力。而国内很多大学关心较多的是大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专业知识的应用。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自我能力培养的研究,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
1.大学生科技创新问题
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虽然国家组织了大学生“挑战杯”,各省也有专业设计大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应该看到其成果存在利用率不高、难以市场化、科技含量低等问题。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难题:
(1)大学生缺少企业背景下的导师指导
很多大学生创新活动都是自己独立进行,缺少导师的指导,特别是有企业背景导师的指导,使得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处于无序状态。导致成功率低下及科技含量低,往往出现创新设计的产品产业化程度低。
(2)缺乏资金物资的支持
任何国家科技创新都需要相应的财力投入,而大学生还是消费者,不可能对科技创新进行资金投入,而科技创新又必须有资金物资的保障才能进行,因此很多有创意的科技创新项目因得不到资金的支持无法开展或半途停止。
(3)科技创新的市场背景观念不足
很多大学生只是依靠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现有设备进行相应的改进创新,缺少市场调查和实际需求分析,造成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与社会、市场联系不够紧密,产生的成果难以被市场接受。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很多在校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设计停留在“别人会,我也能搞”,“简单改进”,“不符合市场需求”的水平上,缺乏应用的附加值,因而市场化或产业化的价值不高。有些科技创新成果,只是稍微改进,并无明显的创新;有些成果,制作简单,不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2.大学生科技创新环境分析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而校园环境对创新能力影响尤其重要。
(1)校园环境
大学校园环境是熏染师生品格、素质、气质、能力的重要场所,同时表现为该大学的传统、办学理念和校风等。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存在建校时间短、底蕴不足的问题,没有形成自己的环境特色,很多高校都在模仿国外的大学建造校区,虽然学来别人的“形似”,但是整个校园环境差距还很大。
大学校园环境对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深刻的促进作用,大学校园一直以来秉承学术自由、重视知识的内在价值,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更完善的理论基础、知识体系、思维模式。大学自由的学术环境是大学追求真理的基础,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保障,同时可以使大学免受外界社会力量的束缚,使创新的精神不至于被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淹没,同时,它还可以使创新活动免受知识机构自身的威胁,促进创新活动的发展与繁荣。
(2)课堂环境
课堂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舞台,也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舞台。课堂环境是引导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场所,是探究知识的场所,是校园底蕴充分展现的场所。
重新认识了课堂环境的重要性,也就重新认识了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性。只有从观念上发生改变,课堂上的行为才能从根本上发生改变。我国一些高校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帮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发展最大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的精神,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每个学生都参与问题的分析、讨论,甚至争辩,其目的是主动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充分表现自己,增强自信,发挥创造性思考。
(3)宿舍环境
宿舍作为大学生活的主要场所,其对创新活动也起着重要作用,以宿舍为基础可进行小组活动。通过本宿舍或相连宿舍的小组讨论,集思广益,对相关问题进行解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效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学生在互动中交流信息、探索问题、分享成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力,激发了他们的求异思维,同时,增长了知识,培养了创新精神。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在宿舍之间互动和信息交流的基础上,增强了合作意识,学会了信息的收集与处理,体验了科学研究,提高了思维与表达能力,自身的潜能得到了发挥,培养了研究和创新能力。
3.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创新践能力不是由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实践活动主要有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其不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
(1)课堂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大学生的专业知识85%是来自课堂讲授,课堂教学是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而我国大学的课堂教学,一般采用灌输教育方法,以教师上课讲解为主,学生自学为辅,又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在大学期间,我们都希望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服务将来工作所遇到的专业问题,而忽视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从课堂教学入手,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下面介绍两种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①讲授启发式
讲授启发式教学方式是一种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通过主动置疑、大胆假设、开展讨论、争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及获得求真的精神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模式。这就需要教师改变教学习惯,而不是照本宣科地向学生灌输专业知识,而是在简明阐释新内容后,正式讲课之前,留出更多时间让学生通过查找、阅读、思考、提问、讨论等方式的自主活动提高创新能力。
②研究引入法
教师把自己研究的课题直接或间接引入教学实践过程,使教学的整个过程变成教师指导下对某个问题的研究探索。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技术知识,而且要介绍该科目的研究现状、最新发展动态及创新研究的方向等。通过布置作业、组织竞赛等形式进行基本的创新科研训练,让学生通过自己搜索有关资料,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整理,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够说明该观点成立的依据,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研究活动中逐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科研创新能力。
(2)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包括实验、实习、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等环节。
实践教学与产学研相结合,通过社会、市场的作用促进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通过产学研校企合作,可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提供真演实练的战场,从而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达到真正动手操作的目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校企合作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了密切联系实际的选题,这样的题目具有实用性、针对性的特点,并且企业能够提供相应的资金物质保证。
4.结语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已经成为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指标。本文主要对高校大学生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环境因素;其次提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及实际措施。本文中提出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何齐宗.当代教育新理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王聪.聪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导师因素分析[J].考试周刊,2013.55(157).
[3]姜阀.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3.51(168).
[4]施青平.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探讨「J].交通高教研究,2003(4).
【关键词】科技创新工作 人才培养模式
1 学生科技创新专业教师指导队伍的建设
1.1 倡导学生科研,开展学术活动
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把教学和研究相结合,让学生早日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勇于实践、勇于创新能力,积极开展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建立富有活力的科技社团,营造良好的校园科技创新氛围,提高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水平。
1.2 实施课堂改革,加强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实际能力
教师应该积极实行创新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培养其创新意识,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的主体,让学生形成对知识主动探索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1.3 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创新情感,发挥学生创新潜能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的职责不仅仅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重视个体差异,从而实现因材施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
2 学生科技创新管理队伍的建设
2.1 专业训练
将专业教学改良、将专业教育强化、将专业知识深化。通过课程改革,将教学平台改良,将基础理论加强,培养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开发学生的潜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其养成科学的思维模式。
2.2 实践拓展
社会实践能让学生自觉地服务社会和奉献社会,是深入实践的良好途径,对于提高同学的综合素质能力具有着重要的作用。该平台在日常教学和毕业设计中,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投身实践活动当作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
2.3 能力提升
大力支持学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让学生的科技创新行为有效地转变为科技创新能力。所以分三个层次打造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一是以氛围营造和常规技能训练为基础面向全院学生建立科技创新的“基础团队”;二是通过科技社团的组建、实验室的开放和教师科研助理的招聘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正规团队”;三是通过精心选拔并配备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进行培训的以备战竞赛项目的“精英团队”。
3 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
3.1 积极参与高质量竞赛项目
高校应当重视国家级、省级等发起的专业科技创新竞赛,并且积极投身于前期的准备工作中,积极备战和应战,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锻炼机会,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培养顶尖创新人才作贡献。
3.2 系统规划培训体系
积极了解科技竞赛的最新办赛方针与政策,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创造能力。定期为学生开设高水平讲座,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邀请取得过优异成绩的参赛选手等为学生传授新知识和介绍参赛经验;编写参赛指导手册,向学生阐明各类注意事项。也要放眼未来,不断储备、更新资源。
3.3 成立专项工作支持机构
为保证保障有力、分工明确和支持到位,应针对各类科技竞赛的特点,成立专门的专业技术指导机构和组织实施机构,为参赛学生、指导教师、作品推报单位及个人制定奖励制度,树立科技创新工作的先进典型,用榜样的力量,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宣传力度,让科技创新精神深入到每一位师生心中。
4 三个平台的作用
4.1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
专业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独立思考、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及人文精神。在校内鼓励“三小”科技创新的大背景下,专业老师更应主动帮助学生挑选课题,给予相关的专业指导,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的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团队。
4.2专业实验室和学生创新工作室
4.2.1专业实验室和学生创新工作室建设思路
专业实验室和学生创新工作室的建设应体现以人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广义的创新教育和以具体的操作技能为主目标的狭义的创新教育,通过创新工作室合理配置使广义的和狭义的创新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包含技能培训和实践创新,也要包括个性、才能、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专业实验室和学生创新工作室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及资源,使之成为传授知识、开发智力、训练实践技能、培养创新及创造能力的场所。
4.2.2专业实验室和学生创新工作室建设的方法
专业实验室及学生创新工作室都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支柱,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因材施教,组成各具特色的学习实践小组,积极地组织开展学习、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的理论基础、创新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得以提高。
关键词:学科竞赛;能力培养;问卷调查
一、引言
大学生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有效手段与重要载体,对于营造创新教育的良好环境,推进学风校风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兴趣爱好和潜能具有重要作用。学科竞赛是以紧密结合课堂教学为基础,是以竞赛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参加学科竞赛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学习及研究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与创新精神的系列化活动。
尹仕[1]提出以科技创新中心为依托,组建培训机构,建立全开放的创新实验室,开设系列电子信息类工程实践选修课,组建学生竞赛团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樊利[2]认为学科竞赛是培养实践创新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学科竞赛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有重要作用,分析了构建多学科竞赛平台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阐述了通过多学科竞赛平台开展学科竞赛所取得的成绩,提出了以多学科竞赛平台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孙爱良[3]提出在对学科竞赛作用分析的基础上,实施第二课堂培训计划,组建大学生科研团队,实施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构建了一个学科竞赛平台开展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丁水汀[4]提出进行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从而培养一批兼具创新思维、多学科交叉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精英人才。
本文提出组建学科竞赛机构和学生学科竞赛团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自主主办竞赛等方式努力提高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意识与竞赛能力培养,提高参与竞赛的人数,构建了一个特色鲜明的大学生多学科竞赛平台。
二、学生学科竞赛面临的问题
针对学生参与学科竞赛面临的问题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学生对现有学科竞赛宣传途径、参与情况、参与形式、培训安排和竞赛内容等的看法,根据调查内容及回收的问卷,掌握学生学科竞赛参与情况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通过发放420份调查问卷,发现学生对竞赛感兴趣人数为参与竞赛人次的2.26倍,并且88.9%的同学对竞赛感兴趣,但参与人数仅占23.3%,可见竞赛参与人数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多数同学不参与竞赛的主要原因是,觉得自己实力不行,以及觉得竞赛没意思,主要是由于同学对竞赛的内容和形式不够了解,需要加强宣传力度;对于竞赛的学科,64.8%的同学希望竞赛不仅仅局限于本专业,希望有综合性和跨学科类型的竞赛可以参与;关于竞赛培训时间,选择双休日和周三下午的同学占69.8%,反映出我们之前将培训时间定位工作日晚上与同学意愿相驳。
基于以上的分析,给出如下解决方案:统计学生可以参加的竞赛的情况和时间,制作出表格,张贴于学生各个宿舍,便于同学们了解和参加;组织学习优异的学员,对新生进行培训,并且可以通过让参赛获奖的同学开讲座,让同学们了解比赛的难易程度和具体情况,提高同学的专业知识和参与积极性;发动班级以文明班级建设的名义,来动员各个班级学员的参与,提高同学对竞赛的积极性,也可在新生入学期间,通^班助来强调竞赛的重要,让各班重视竞赛问题;组织一批高年级学习优异的学长学姐,来辅导新生学习基础知识,提高新生总体的专业基础,利于今后的课程学习,和参与竞赛的信心;在同学们中,树立竞赛的重点不在于获奖,而在于这是一种大学学习的体验,也是种对自身潜力的发现,更是种改进自己学习方法,认识自身不足的好机会。并且让同学们养成,竞赛后反思自身不足,并做出补救的习惯。拥有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
三、如何提高学生学科竞赛意识
(一)自主举办学科竞赛,构建内部检测平台
自主竞赛的举办使参赛形式及培养理念发生了质的变化,由被动参赛到主动承办,由被动接受竞赛命题到自主确定竞赛主题,实现了参赛内容与培训内容的衔接,竞赛命题与培养目标的结合,开辟了人才培养与竞赛培训的新途径,为多学科竞赛平台的构建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自主办赛的数量和规模进一步扩大,其中厦门理工学院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已经举办了八届,坚持使用独立第三方独立检测平台,累计参赛人数超过1000人,并将检测平台与课程教学相结合,C语言程序设计已经连续三年使用该检测平台;厦门理工学院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已经举办了五届,赛事和厦门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对接,为海峡两岸信息服务创新大赛暨福建省计算机软件设计大赛和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输送团队;厦门理工学院软件测试技能大赛以软件测试方向为基础,与企业合作,引入企业工程师对学生进行培训;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院赛举办了三届,上一年度计算机学院获得学校最佳组织奖。
(二)学科竞赛项目分级分类管理,创建学科竞赛团队
根据现有的学科竞赛项目进行科学分类,组建学科竞赛团队,针对每个分类创建学科竞赛的平台,将平台作为团队协作精神与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将平台做成全方位支持的各种资源的集成系统,以获取更多竞赛成果,最大限度地发挥竞赛的引导作用为目标,主要包括竞赛组织、竞赛培训、竞赛资源的集成等。
以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和算法设计分析等课程为基础组建算法竞赛平台,支持“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ACM-ICPC亚洲区域赛、CCPC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福建省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和厦门理工学院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以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与设计、软件设计模式和J2EE架构与程序设计等课程为基础组建软件竞赛平台,支持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海峡两岸信息服务创新大赛暨福建省计算机软件设计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厦门理工学院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
四、总结
通过学科竞赛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对现有学科竞赛宣传途径、参与情况、参与形式、培训安排和竞赛内容等的看法,根据调查内容及回收的问卷,撰写学科竞赛参与情况调查报告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学院自主举办学科竞赛数量和质量创新高,实现参赛内容与培训内容的衔接,竞赛命题与培养目标的结合,开辟了人才培养与竞赛培训的新途径,为多学科竞赛平台的构建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W科竞赛项目进行科学分类管理,组建学科竞赛团队,针对每个学科竞赛分类创建学科竞赛的平台,将平台作为团队协作精神与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将平台做成全方位支持的各种资源的集成系统,以获取更多竞赛成果,最大限度地发挥竞赛的引导作用为目标,主要包括竞赛组织、竞赛培训、竞赛资源的集成等。
提出并验证大学生学科竞赛意识与能力培养模型,以竞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完成竞赛任务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学习及研究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随着国家对学科竞赛的支持,企业竞赛项目逐年增多,急需探讨在新形势下如何利用学科竞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各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的情况是学科竞赛参与人数不多和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本文提出大学生学科竞赛意识与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希望通过提出组建学科竞赛机构和学生学科竞赛团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自主主办竞赛等方式努力提高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意识与竞赛能力培养,提高参与竞赛的人数,构建了一个特色鲜明的大学生多学科竞赛平台,提高参与竞赛人参与数与参与质量。
参考文献:
[1]尹仕,肖看.构建大学生多学科竞赛平台培养新型拔尖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5):121-124.
[2]樊利,丁珠玉等.构建多学科竞赛平台培养实践创新人才[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1(8):178-182.
[3]孙爱良,王紫婷.构建大学生学科竞赛平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6):96-98.
关键词:科研能力;创新精神;基础课;大学物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050-02
一、前言
现在,大学教育早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以前的专业人才需求偏重或只注重学科专业知识,已无法满足社会需要,当前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复合,不是简单学科知识的叠加,而是人才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及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融合[1]。复合型人才是具有两门学科以上的知识,能从事跨学科研究的人才。换言之,是具有雄厚学科知识、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各类适用人才,是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
综合性大学提出培养出的学生要具备“厚基础、宽口径”的特点,基础课有当仁不让的责任去担当部分培养任务。以大学物理课为例,它是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课程,是大学生公共基础课中的必修课。大学物理教师应结合课程特点和办学定位,制定适合学生专业的教学大纲,理论课加实验课,进行动手操作,从揭示大自然的基本规律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培育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基础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
1.教师通过自身严谨的科学作风,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科研态度。在大学物理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大到概念的科学表述、正确理解,小到实验数据不确定度的计算,都应科学规范,严格按照概念本身和精度要求来表示。若教师对科学问题报以差不多、估计等的态度,就会让学生对科学问题更随意,更粗糙,甚至出现错误结果。教师严谨的科学作风,会使学生对学术产生敬畏心理。
2.根据学生实际,选择适合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对自己的专业要带有极大的热情,用自信感染学生。教师上课精神饱满,情绪高涨,根据学生反应及时做出课堂气氛的调整,有利于学生听课质量的提高,提高学习效率。学习自信增强,有利于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大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十几年的学习生涯增长了许多知识,但随着年龄增长的还有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减退。对大学物理课本身,学生学习起来就有一定难度,对学生思维习惯、数学工具应用都有一定要求,在授课内容上,涵盖力学、热学、光学和电学等知识篇章。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应根据学生专业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难度适宜的讲授内容和重难点。讲授内容过于简单,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讲授内容过于复杂难懂,会让他们失去学习自信心。因此,授课内容要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增强学习信心。如相对论部分,由于学时有限和学生接收能力有限,可以讲座形式给学生讲解狭义相对论的部分经典实例。
3.通过验证性物理实验,了解科学实验操作方法,培养科研能力。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开设,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有别于纸上谈兵。学生完成实验任务的同时,学习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进入实验室的要求和完成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等。大学物理实验分为验证实验和综合设计实验。对刚进入实验室的学生,通过验证实验培养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对于验证实验的学习,学生多由教师引领学习实验目的、原理、内容和实验数据的处理,培养实验动手能力,养成实验中遵守实验规矩的习惯。如声速的测定实验,学生可在实验室中测量声速,从实验目的到数据结果,思路在非常清晰且被指导下,完成声速测量,让以前通过记忆的常数,变得可操作、可验证。
4.通过综合设计性实验,培养创新能力。完成一定学时的验证实验后,可由学生自选综合设计性实验题目,教师给予必要的实验指导。综合设计实验,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在理解实验原理的基础上,设计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理论的进步,需要通过实验验证。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实验中加深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还能通过实验培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
5.灵活的考核方式。大学物理课授课内容分为理论课和实验课。理论课的考核,采用传统的笔试考核,而实验课考核若采用笔试考试,则不能凸显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大学物理实验的考核,可采用灵活的考核方式,由学生做实验的平时成绩和考试实验成绩按一定比例组成。对平时积极动手解决实验中问题的学生予以鼓励,对考试实验操作好的学生予以肯定,若平时和考试都完成很好的学生给予高分,避免有小聪明通过考试但平时不认真的学生蒙混过关,也避免平时认真实验的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特殊状况成绩不理想,以过程考核的方式鼓励学生勤于动手。
三、结语
物理学与社会的文明发展息息相关,物理学取得的成就会加快人类进入高科技时代的步伐。学学物理课程,不仅会使学生了解经典物理的地位,更会让他们亲自动手实践,最近距离地接触科学研究,发现创新问题,锻炼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大学物理课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注重基础课的地位,对教学改革有很大的益处,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