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范文

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第1篇

关键词: 英语专业大学生 科研能力 培养途径

一、引言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和人才正日益成为国家繁荣和民族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培养和造就大批的创新型人才,既是历史赋予高校的历史重任,又是我国应对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然选择。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本文结合英语专业的学科特点,探讨英语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目标及途径。

二、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必要性

大学生科技活动是迎接知识经济的需要,是民族强盛的需要。高校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学校里科研活动的开展,可以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学识空间和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有利于“学习型”人才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学习、育人环境和学术氛围,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

从事科研是一个综合运用多学科进行知识整合的过程,学生通过从事一定的科研活动,可以弥补知识结构过于单一的不足。科学研究是一个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活动,通过科研活动的参与,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品质培养的过程,因此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对其创新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另外,大学生可以通过在学校的科研立项,锻炼自己的知识应用能力,从而改变就业难的问题,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内涵和培养目标

大学生科研能力是大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简称,是大学生从事科研活动所必需的一些能力的结合。大学生科研活动是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参加实践活动的重要手段。科研能力是在运用科学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本领,是各学科领域研究者共同具备的一种能力。主要指从事具体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包括创新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资料收集与处理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对科研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表达的能力等。

我国《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所以,本科高校必须重视学生的科研工作,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四、英语专业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

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是知识多元化和能力综合化的人才。对于英语专业大学生而言,不仅需要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具有一定的专业方向,而且要需要熟练运用英语在教育、经贸、外事、宣传、科研、涉外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教学、翻译、研究、管理等工作。对于英语这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科研能力的培养更显重要。

学生的科研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教师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而且需要转变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根据自己的科研经验来指导学生进行科研活动。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举办学术讲座和其他学术活动,培养大学生科研意识。

教师应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培养大学生的科研意识。每年可以定期开展学术讲座,请专家、学者或者专业教师介绍英语专业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组织学生共同参与讨论,帮助学生开阔视野,营造科研氛围,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不断增强学生的科研意识与创新意识,激发学生从事科研活动的热情。

(二)转变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过程,在传统教育理念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和研究的能力。因此,解放思想,转变教育理念,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和启发学生去独立思考,重视对学生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对知识内容作出自己的评价,敢于打破原有的知识经验和知识结构,另辟蹊径。

(三)指导学生科研活动,鼓励学生。

让学生自己发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可行性强的课题并非易事,要真正带动学生从事科研活动,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英语应用水平,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教师的指导、修改和鼓励下,学生的研究成果和能力可以通过发表学术论文体现出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广泛地查阅资料,分析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明确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在科研实践中形成初步的科研能力。

(四)毕业论文的系统科研训练。

毕业论文是大学生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是大学生科研能力的综合体现。通过指导和监督大学生学位论文的选题、撰写及答辩,可以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论文的选题应结合英语专业应用领域或学科前沿来进行选择,重点解决某个实际问题或在学科前沿领域进行探索,把所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综合应用。

三、英语专业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保障措施

近几年来,学校对科研活动越来越重视,参加各类科研创新活动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面对这种新的形势,学校必须大力加强制度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措施,确保学生科研活动的制度化和科学化。

(一)设立科研学分、实施奖励政策。

设立本科生科研学分,是高校适应社会对创新人才需求的重要措施,它可以进一步地完善学分制,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实施大学生科研奖励政策,给予在研究工作中表现出一定能力的学生实施奖励,把学生的科研成果直接同学分、综合测评和奖学金挂钩,从而激发本科生进行科研活动的热情和兴趣,挖掘学生潜在的科研能力。

(二)设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

为了把教学和科研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学校应该组建相应的管理机构,组织管理学生的科研活动、制定规章制度、加强学生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的教育、指导并保证学生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开设科研与教学结合的课程,引导学生开展研究实践。

课程教学是本科生教学的主要形式,建设科研过程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的课程,使教学过程科研化,是实现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当代大学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是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强调课程的前沿性、综合性和系统性。这就要求教师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充实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建设有利于学习和研究的教学环境,通过课堂教学结合实践的方法,把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教学的全过程。比如在语言测试课堂上,教师将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分析试卷的质量,指导学生设计试卷。

(四)建立大学生科研专项基金,为大学生科研活动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学校对学生科研经费投入的多少直接制约学生科研活动开展的好坏。当前,学生科研活动经费筹集渠道较少,学生科研经费有限成为影响学生科研活动的一个制约因素。为了调动大学生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保障大学生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必须建立大学生科研专项基金,为大学生科研活动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这样既可以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又可以保障科研活动的正常运转。

(五)注重科研基础设备的环境建设,为大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提供便利的条件。

为了便于大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需要解决计算机等硬件设备的环境建设,同时需配置服务器和局域网络设施等。学生机房的计算机全天向学生开放,同时将学生机房所有计算机联网,将软件上网供学生使用。

(六)建立创新科研基地,为大学生开展科研训练提供机会。

高校要建立学生科技创新的长效机制,建立创新科研基地,进一步培养、锻炼、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设置组织机构,搭建活动平台,创设合作项目。比如学校根据自身的科研能力,与有关英语专业部门或单位,如外企、学校等单位进行合作,这样既可以使之成为大学生们参加社会科研工作的有效基地,又可以通过吸收学生充实研究队伍和力量,为社会提供服务。

六、结语

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把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以更新本科生教育观念、加强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等措施来达到培养和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目的。要培养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科研能力,高校必须密切跟踪学科发展的前沿,掌握专业发展动态,有的放矢地进行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方案的优化设计,切实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来秀明,成旭.简论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业,2007,(10):135-136.

[2]王广顺,陈小雷.论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及培养途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

[3]杨牧磊.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J].大理学院学报,2008,(7):82-84.

[4]张颖香.刍议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

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195-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未来十年的重要发展任务[1]。大学生科研活动使学生较早地接受科研训练,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高等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大学生科研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

一、科研能力的含义

科研能力是指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时,运用科学的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领[2]。具体地说,科研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获取信息和搜集文献资料的能力,对研究对象及其相关资料和信息进行分析与判断的能力,运用创造性思维提出新思想、新方法的能力,实践动手和科学实验的能力,对科研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表达的能力,组织决策和团结协作的能力等[2]。

二、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可以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很多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专业理论知识非常抽象、枯燥和乏味,因此,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大学生的科研活动则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2.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其基本特征是:依靠知识创新和知识创造性应用来发展经济。而实现知识创新和知识创造性应用的关键是人才。一个国家拥有创新人才数量的多少将决定该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因此,为了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高等学校应该紧跟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优秀人才。而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有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3.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科研活动,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最新进展,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开阔了眼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敏锐的洞察力、百折不饶的科学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等,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大有裨益。

4.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就业。近几年来,由于高等学校大幅度扩大招生,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由唯文凭要求转变为能力要求,更加注重大学毕业生的各种能力,尤其是科研能力。吴碧红等人的调查[3]表明:国有企业、科研单位都青睐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其中36%的国有企业和57%的科研单位把“科研能力”作为招聘的第一要素;在民营企业中,也有47%的企业把“科研能力”作为招聘的第一要素。因为有科研能力的学生往往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对于做任何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大学毕业生想要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加强在校期间的科研能力训练。

5.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是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推动科学技术发展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完成这一重要任务,高等学校不仅要依靠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与教师共同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同时也为科学研究积聚后备力量。

三、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始创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1969年提出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4]。我国高校也于上世纪90年代逐步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其中清华大学在已有的机械、电子、结构、数学建模大奖赛等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基础上,于1995年提出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并于1996年正式实施[4]。1998年,浙江大学开始试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4]。随后,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加入到这一行列。目前,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开展时间较短和经验不足等诸多原因,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具体如下。

1.科研经费不足。科学研究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的投入。目前,国家对国家重点院校投入较多的科研经费,而地方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相对较少。由于科研经费不足,一些地方高等学校不能给学生科研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实验设备、实验材料及文献资料查询平台,客观上阻碍了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

2.缺乏科研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当前很多高校依旧把考试和及格率作为考核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指标,将科研能力的培养定位为第二课堂或课外活动,没有充分认识到科研能力在高素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与此相关的考核验收、评优奖励等配套制度也不健全[5]。在科研活动中,大学生及其指导教师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取得了一定价值的科研成果。由于缺乏科研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严重挫伤了学生和指导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使得学生创造的研究成果无法进一步推广应用,科技价值得不到体现。

3.教师队伍科研素质偏低。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只有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才能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然而有些学校的部分教师学历层次不高,科研素质偏低,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注重对学生进行研究思维的培养;在科研实践中,对学生的科研指导不到位,这些都影响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4.学生自身素质欠缺。主要表现为:(1)科研意识不强。由于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思想上形成了重书本知识、轻实践的不正确观念,导致了学生科研意识薄弱,主动要求参与科研的人数比例偏低。(2)缺乏坚忍不拔的精神。科学研究需要的是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有些学生一开始对科研活动很感兴趣,但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会失去信心,甚至很快放弃。(3)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学生在科研活动过程中,碰到问题后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直接求助于指导教师。(4)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大学生的科研项目往往需要许多人的团结协作才能完成。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个人主义思想严重,互相协作能力较差。(5)功利思想严重。有些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学分或者为了得到一张科研证书,以便在找工作时增加就业砝码。这种思想使得学生不能够全身心投入到科研项目中去,而是敷衍了事,导致科研质量低下。(6)专业知识缺乏。专业知识是大学生科研的基础。由于受扩招的影响,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入学前基础差,很多学生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对学习不感兴趣,对所学专业缺乏激情[6],从而导致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很难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去。

四、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的举措

1.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大学生科研活动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因此,学校应该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为学生的科研活动提供资金资助,确保科研活动顺利进行。大学生科研基金除了学校出资外,也可以向社会各界募集经费,例如,争取政府部门和各种科学研究机构的资金资助;学校也可以和企业联合,帮助企业解决科研难题,寻求赞助费用。有了科研基金后,学校就可以加强图书馆、实验室等的建设或设立专门的大学生科研活动基地,为大学生从事科研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设施和设备等硬件支持[7]。

2.建立科研评价和激励制度。我国高校应建立大学生科研能力的等级评价机制,组织专家对学生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鉴定,评定等级,并纳入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中,这将激发学生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8]。同时,学校也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激励制度,如设立大学生科研活动学分,对于积极参加科研活动的优秀学生给予一定的学分支持;对于科研成果突出的学生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也可在奖学金评定、毕业分配、优秀大学生评比、推荐免试研究生等工作中给予优先考虑。在教师方面,对于指导大学生科研活动的教师,可将指导工作折合成相应的教学工作量,并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年终评优、人才选拔、外出培训的依据;对于取得科研成果的优秀指导教师,给予颁发优秀指导教师证书和现金奖励。通过建立科研评价和激励制度,将极大地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有利于更好地完成科研任务。

3.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大学生的科研活动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教师的科研能力影响着学生的科研水平。因此,学校应该采取相关措施,切实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首先,学校可以选派一些教师到其他高校或企业进行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其次,学校要求教师进行自我学习,跟踪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吸收本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再次,学校可以从外校或企业引进学历层次高、科研能力强的人员到本校任教,以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素质。只有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实践活动,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向学生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并把最新的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引导和指导大学生选择课题、寻找突破口、搜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等,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9]。

4.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1)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学校应该通过各种途径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例如,经常举办校、系的学术报告或讲座,让学生了解国内外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及科研动态;创办院校自己的学术刊物,为学生提供科研成果发表的园地;定期举办大学生科研竞赛、学术论文征文与展览活动,举办大学生科研成果或论文报告会;对于取得科研成果的优秀学生及其指导教师予以表彰、奖励[10]。(2)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精神。在科研活动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困难而失去信心时,指导教师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使学生在磨难中坚强起来。(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主体是学生,指导教师仅起辅助作用。在指导学生科研时,教师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应该强调学生独立思考,努力创新。(4)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大学生科研项目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项目的团队成员通常由不同学科的学生所组成。这就必须要求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科研活动中,指导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协作精神,克服利己主义思想。(5)端正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动机。有些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获得学分或者为保送研究生创造条件。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为了杜绝这种现象,指导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动机,通过科研活动真正达到锻炼自己的目的,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6)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科研能力与扎实的专业知识密不可分。因此,要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造成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效果不佳。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将问题引入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解开疑问的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去寻求知识和应用知识,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宁凯,丛军,崔永滨,黄丽丽,张迎红.《教育规划纲要》背景下的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研究——兼谈哈尔滨学院优秀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32(10):124-127.

[2]井乐刚,王爱荣.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实施途径探讨[J].绥化学院学报,2011,31(3):155-157.

[3]尹蓉蓉.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研究初探[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3):102-105.

[4]谢纪美,康文雄.关于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工作的经验探讨[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4):124-127.

[5]王亚.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新举措[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8(3):647-648.

[6]秦宏伟,陈显捷.地方高校大学生科研现状和对策[J].岱宗学刊,2012,16(1):78-79.

[7]吴琦.刍议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3):79-80.

[8]王辉,付有龙,王汉成.医学院校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2,(14):56-57.

[9]方仲炳,许秀茹.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17):35-37.

第3篇

1.1 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顺利实现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实现这一目标关键要有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大学生年轻、充满活力、敢想敢做,而且思维敏捷、知识丰富、视野宽广,无疑将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后备力量。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强弱,将关乎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1.2 有利于高等教育任务的全面实现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作为一种专业性教育,如果把科学研究的因素引入到高校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不断地掌握方法、探求真理、创造知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知识传授上,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促进高等教育任务的全面实现。

1.3 有利于大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材

在科研实践中,学生要参加课题设计、文献查找、资料收集、实验操作、调查研究、数据处理、结果分析、论文撰写等工作,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训练学生敏锐发现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科研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灵活应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等。总之,通过参与科研创新实践,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可得到全面提升,对个人的未来发展大有裨益。

2 当前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倾向于重点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北大、清华、复旦等国家重点高校往往拥有雄厚的科研基金、先进的科研设备、良好的科研设施、丰富的科研项目、一流的师资力量,使它们在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上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再加上重点高校本就聚集了全国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相对较强,更容易出新成果。所以,谈到大学生科研创新,人们往往就会将其与重点大学联系起来,普通院校似乎与此无缘,学校不重视,学生不热衷,呈现出一种“冷”态势。

2.2 倾向于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前,大多数高校都把学生科研工作重点放在硕士生、博士生上,而对本科生科研工作投入的精力、财力甚少。在本科生的培养方案中,较少看到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训练内容,毕业时也没有科研创新学分的硬性要求。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也不注重对本科生研究思维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活动中,本科生真正参与和实际动手搞科研的机会也很少。总之,科学研究对很多大学本科生来说尚属新鲜事务。

2.3倾向于理工类专业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科学研究容易出成果或者说科研成果容易产生可见价值的主要是理、工、农、医等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领域,所以高校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重点集中在这些专业的学生身上,而对人文社科专业学生的科研创新明显重视不够。人文社科专业学生的科研实践通常只体现在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上,但由于缺乏平时的引导和训练,学生根本不懂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在有丰富的电子文献资源可资利用以及论文提交时间限制的情况下,抄袭和拼凑便是顺理成章。

3 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3.1 创设科研氛围,让学生在科研创新上“想干”

要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首先要让大学生产生科研兴趣和科研意识。大学生的科研积极性从何而来?创设良好的科研氛围很关键,如此学生才能在科研创新上产生“想干”的欲望和冲动。

3.1.1 宣传引导

大学生尤其是本科生毕竟接受专业教育时间不长,对于科学研究还很陌生,所以广泛的宣传引导很重要。宣传引导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校层面,可以通过校广播站、校网站、校报、校黑板报等各种渠道对大学生能不能搞科研、为什么搞科研及如何搞科研这些基本的问题进行专题讲解,同时,借助上述这些渠道向学生介绍和展示其他高校或本校学子过去取得的科研成果,用实例进一步告诉学生在科研领域里自己也能够有所作为,有条件的学校可直接建设一个学生科研示范基地,专门展示学生曾经从事的科研活动和取得的科研成果及成果的应用与获奖情况等,或是创办专门的学生学术刊物,刊载大学生的学术科研成果。另外,学校也可举行多种多样的如“科研活动月”、“科研计划竞赛”以及高层次的学术讲座等活动。二是院系层面,各院系可结合开设专业更有针对性的、更加具体的对学生进行关于从事本专业科研创新的意义、方法、途径等的宣传工作,并向学生展示本系学生过去的科研经历和科研成果。院系层面的宣传由于更加贴近学生的专业,更容易调动起学生从事科研创新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3.1.2 奖励激励

学校以及各院系可以设立专项学生科研资助基金,对学生拟从事的科研创新活动进行申报评审,对其中较好的科研创新计划予以立项资助。对积极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和在科研创新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则可设立学生科研奖励基金,对他们的行为和成绩进行肯定和表彰,也可在奖学金评定、优秀大学生评比、推荐免试读研等中给予优先考虑。当然,也可通过授予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积极分子”、“科研创新先进个人” 等荣誉称号,给学生以精神上的鼓励与激励。在社会对创新型人才日益重视的背景下,这样的荣誉证书在学生的就业资本上无疑增加了一个重重的砝码,学生对这样的精神奖励可能更加重视并去努力争取。

3.2 提供科研平台,让学生在科研创新上“能干”

科研平台既包括资金、场地、设施等硬件基础,也包括制度、渠道、信息、指导等软件支撑,它将使学生在“想干”时真正的“能干”。学校应结合自身的经济实力、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学生素质等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科研平台,推动学生科研创新活动走上常规化、正规化。

3.2.1 硬件建设

高校应设立大学生科研活动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和奖励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同时,高校要加强图书馆、实验室等的建设或设立专门的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基地,为大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提供必要的场所、设施和设备等硬件支持。

3.2.2 软件建设

针对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高校首先应制定专门的管理制度,并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将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纳入日常学校管理工作当中;其次,为大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提供渠道和信息,如各种国家级、省市级的科技创新竞赛的信息,并积极组织学生参赛,同时高校内部也要经常举行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竞赛,这是吸引学生从事科研创新的最佳途径;再次,加强对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指导与帮助,如指导选题、帮助拟定研究计划和方案、为研究过程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等。

3.3 深化教育改革,让学生在科研创新上“敢干”

教育教学制度上的滞后会导致教师在鼓励和帮助学生从事科研创新上的惰性,也会使学生在科研创新上不敢放开手脚,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他们的科研创新之路扫清障碍。

3.3.1 学校管理制度改革

首先,教师的薪酬制度要体现出对教师指导帮助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肯定与鼓励,如对教师带队参加科技竞赛给予工作量上的补助或现金上的补贴,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大学生科技竞赛指导教师给予现金奖励和评优评先的优先地位,对教学工作中重视培养和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且成绩较突出的教师给以表彰和奖励等;其次,在教学管理制度上应注意保持灵活性和弹性,很多时候是管理制度的僵化导致教师课堂教学模式的僵化,进而导致对学生科研意识的扼杀和科研欲望的窒息。对于教师在备课、上课、考试、实习指导等教学环节中的工作规定不能过细过死或是统一化,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不同,应给任课教师足够的空间自主安排各项教学环节,使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和课程的具体情况灵活决定如何讲课、如何考试、如何辅导,以便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科研创新引导和训练提供更自由的发挥余地。

3.3.2 课程考试制度改革

课程考试制度改革包括考试形式、考试内容、考试成绩评定等,通过改革使参与和不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学生以及科研创新能力强弱有别的学生在课程考试成绩上能有所区别,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首先,考试形式要多样化,针对课程性质和要求的不同,灵活采取闭卷、开卷、口试、模拟操作等多种形式;其次,考试内容上要突出对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测试,加大对学生研究创新能力考查的成分,减少靠死记硬背就能拿分的命题;再次,课程考试成绩评定中,期末考核成绩最多只能占70%,学生课堂上和课下的表现至少应占30%,如课堂上是否专心听讲、是否认真思考、是否积极回答问题、是否勇于提出问题以及课下是否阅读教师推荐书目、是否喜爱钻研、是否勤于与老师交流学术问题等,都要反映在最终的课程考核成绩之中。

3.1.2 奖励激励

学校以及各院系可以设立专项学生科研资助基金,对学生拟从事的科研创新活动进行申报评审,对其中较好的科研创新计划予以立项资助。对积极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和在科研创新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则可设立学生科研奖励基金,对他们的行为和成绩进行肯定和表彰,也可在奖学金评定、优秀大学生评比、推荐免试读研等中给予优先考虑。当然,也可通过授予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积极分子”、“科研创新先进个人” 等荣誉称号,给学生以精神上的鼓励与激励。在社会对创新型人才日益重视的背景下,这样的荣誉证书在学生的就业资本上无疑增加了一个重重的砝码,学生对这样的精神奖励可能更加重视并去努力争取。

3.2 提供科研平台,让学生在科研创新上“能干”

科研平台既包括资金、场地、设施等硬件基础,也包括制度、渠道、信息、指导等软件支撑,它将使学生在“想干”时真正的“能干”。学校应结合自身的经济实力、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学生素质等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科研平台,推动学生科研创新活动走上常规化、正规化。

3.2.1 硬件建设

高校应设立大学生科研活动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和奖励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同时,高校要加强图书馆、实验室等的建设或设立专门的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基地,为大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提供必要的场所、设施和设备等硬件支持。

3.2.2 软件建设

针对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高校首先应制定专门的管理制度,并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将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纳入日常学校管理工作当中;其次,为大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提供渠道和信息,如各种国家级、省市级的科技创新竞赛的信息,并积极组织学生参赛,同时高校内部也要经常举行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竞赛,这是吸引学生从事科研创新的最佳途径;再次,加强对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指导与帮助,如指导选题、帮助拟定研究计划和方案、为研究过程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等。

3.3 深化教育改革,让学生在科研创新上“敢干”

教育教学制度上的滞后会导致教师在鼓励和帮助学生从事科研创新上的惰性,也会使学生在科研创新上不敢放开手脚,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他们的科研创新之路扫清障碍。

3.3.1 学校管理制度改革

首先,教师的薪酬制度要体现出对教师指导帮助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肯定与鼓励,如对教师带队参加科技竞赛给予工作量上的补助或现金上的补贴,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大学生科技竞赛指导教师给予现金奖励和评优评先的优先地位,对教学工作中重视培养和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且成绩较突出的教师给以表彰和奖励等;其次,在教学管理制度上应注意保持灵活性和弹性,很多时候是管理制度的僵化导致教师课堂教学模式的僵化,进而导致对学生科研意识的扼杀和科研欲望的窒息。对于教师在备课、上课、考试、实习指导等教学环节中的工作规定不能过细过死或是统一化,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不同,应给任课教师足够的空间自主安排各项教学环节,使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和课程的具体情况灵活决定如何讲课、如何考试、如何辅导,以便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科研创新引导和训练提供更自由的发挥余地。

3.3.2 课程考试制度改革

课程考试制度改革包括考试形式、考试内容、考试成绩评定等,通过改革使参与和不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学生以及科研创新能力强弱有别的学生在课程考试成绩上能有所区别,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首先,考试形式要多样化,针对课程性质和要求的不同,灵活采取闭卷、开卷、口试、模拟操作等多种形式;其次,考试内容上要突出对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测试,加大对学生研究创新能力考查的成分,减少靠死记硬背就能拿分的命题;再次,课程考试成绩评定中,期末考核成绩最多只能占70%,学生课堂上和课下的表现至少应占30%,如课堂上是否专心听讲、是否认真思考、是否积极回答问题、是否勇于提出问题以及课下是否阅读教师推荐书目、是否喜爱钻研、是否勤于与老师交流学术问题等,都要反映在最终的课程考核成绩之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