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文化创意产业的商业模式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文化是民族的核心,也是权衡一个国家及地区综合力量的关键内容。如今国际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把本土的文化作为核心的创意产业,既显现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还支撑着国家跟民族的凝聚力。中国有着五千年漫长的文化历史,文化创意产业理应被作为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文化创意产业是很有活力且很有发展潜能的行业,它必能很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商业模式即指某个组织该怎样使用它的功能和概括它重要活动的提纲挈领。它既说明了公司里的客户、产品跟服务,也给出了相关公司怎样组织和创收跟盈利的资料。也就是说公司会用怎样的途径及方式来盈利。可是中国大多的文化创意产业是没有办法盈利的,对其商业模式创新管理是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1商业模式的概念
国外的有关专业学者曾经指出的:“当今公司之间的较量,不再仅仅是商品之间的较量,同时也是商业模式之间的较量。”而我国专家学者则指出,商业模式是一些机构在明确了外在假设前提和内在资源与能力强弱之后,用来结合机构本身、用户以及产业供求双方和工作人员来获取超过定量收益的一种战略革新意图,一种可以落实的构造形式和规定要求的关联。俄罗斯的相关学者则指出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即指文化创意公司有了确定的外部条件及内部资源之后,经过市场竞争和政府干A的两重调节,怎样创造、传递及获取价值,并且能够使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统一。
2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文化创意产业,又称为“创意经济”以及“文化行业”,它把文化资源当作基础条件,把创造能力当成核心,私人以及工作室通过改进创新,外加使用一些销售手段把文化商品交付给顾客团体,从而确保了经济收益和社会影响的需求都得以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包含很多方面的革新团体,其中有广播影视、传媒、动漫、广告等。构成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的重要方面主要为下列几点。
21价值观点
价值观点也就是说文化创意公司把旗下的商品或者服务能够提供给顾客团体的价值。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跟特别的价值主张肯定是分不开的,把该主张渗透进所给出的文化商品跟服务里面,并且经不同的销售通道提供给顾客团体。因为文化创意产业具备经济性跟社会性的双重属性,所以公司给出的价值观点就需要符合顾客的要求,还应该使其社会影响力增大,对社会做出积极的影响。
22目标顾客团队
文化创意产业的目标团体就是指具备相同水平的文化底蕴与更高追求的团队。目标顾客团队以人口学的特征为基本,将在购买动力、需要和交易收益等方面有着共同点的顾客团队进行划分。这种思路是把市场销售里的划分顾客群销售当作前提,也就是把市场更为细致地划分,瞄准其中一个特定的目标消费群,再推广针对该顾客团体提供的商品或业务,设置恰当的价格,使用适宜的销售手段把商品或业务传递给目标顾客团体。
23分销通道与合作伙伴之间的联系
分销渠道是说文化创意公司通过对本身的价值观念做出推广以及把衍生的文化商品或服务传递给消费者的所有路径,还是公司跟消费者交流的途径。分销渠道非常地关键,它联系着公司跟消费者,文化创意公司要求建立多种多样的和高效的通道。
24资本分配能力
文化创意公司的资本包括文化资本和资金资本和人工资本,假如想构建出出众的商业模式就必然要求在执行生产运营的过程中对这些资本做出适当的分配,尽最大努力压榨出资本的剩余价值。“革新”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核要素,所以人工资本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的重中之重,文化创意产业看重的员工一般分为是革新型的、技能型的和经营型的。革新性的员工有原创力,能够把抽象的文化转变成具备极强经济价值属性的文化商品,能够加速进行文化创意,也需要技能型的员工使用先进科学的技术进行开发及革新才能够激发顾客团队的购买欲望,最后再利用营销员工来宣传和出售。
25先进的盈利形式
文化创意产业它有一个很关键的目的就是获得效益,优秀的获益形式对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它包括文化创意产业的成本构造以及收益源头。优良的获益形式要求对成本构成做出改进,保证制造经营时的成本水平比较低廉,相对应地,还要增多效益的渠道,让效益源头可以多种多样并且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3五种典型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分析
31行业凝聚型商业模式
行业凝聚型商业模式主要就是通过建立文化创意产业产业区的通道,把部分相关的企业以及艺术规划公司和艺术展览馆等汇聚在一个工业园中,这些公司利用行业锁链的方式汇聚在一起。不仅仅降低了开发的成本,还能够在大型公司的指引下加速部分小公司的完善。行业凝聚型的商业模式能够产生产业聚集的影响,增强了相关文化行业地区市场的竞争能力,发挥了品牌价值,能够带动相关衍生产业。例如处于北京某地的艺术区与成都郊区的音乐主题公园,都是利用引入相关的文化创意公司和艺术家办公室以及艺术展览等方式来产生的。
32行业链经营型商业模式
行业链经营就是说文化创意公司以行业链的形式把某个文化创意产品作为核心,对行业链进行向上及向下的伸展,经过对有关公司的关系进行调整和优化来让它们可以相互合作行动,以此来提升该行业链运行的效果,最后来提高整体竞争优势的过程。比如,以《中国好声音》这个节目为中心,对行业链进行向上和向下的伸展,让制作方跟浙江卫视都可以得到大量的利益,并且里面的导师跟学员,以及冠名商和演唱会等所有包括在行业链中的都会获得利益。
33品牌化经营型商业模式
现在,产品的同质化逐渐加重,竞争也越发地激烈,若公司只提高产品及服务的质量已不能够立足,公司若想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立于不败之地,既应有强烈的创造品牌的观念,也应有强烈的对品牌进行经营的观念。品牌化经营型的商业模式就是文化创意公司会在它的价值主张的带领下去造就积极品牌的独特性质,最大可能地发挥出品牌的效能,提高整体竞争的优势。
34跨媒体经营型商业模式
跨媒体经营就是公司为能够最大可能地运用自己的资源,开发和参与除了媒体本身的其他市场,比如广播、电视以及网络和印刷媒体等。出版发行业是比较多地运用跨媒体运行该商业模式的,新兴媒体持续性地产生,大家进行交流及娱乐的途径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公司为了能够生存及发展,便开始跨媒体经营也是一种趋势。
35跨行业经营型商业模式
跨行业经营商业模式就是说文化行业和别的行业相互渗透的一种商业模式,它破除了自己单一行业的局限性,进行跨行业多元化的发展,通过对不一样的行业同样利益点的联结,来增多利润来源及减小单一行业所带来的风险。比如迪斯尼,它为全世界最大的娱乐传媒公司,它进行的业务覆盖了媒体网络以及影视娱乐和主题公园等多种场所。迪士尼把它传统的米老鼠、唐老鸭、兔八哥、加菲猫、白雪公主等多个典型的卡通形象当作核心,朝其他多个行业持续地进行衍生发展,且在每行业都有了很大的成功,深得消费者的喜爱。
4结论
适合每个行业的完备的商业模式是不存在的,可以永远可行而并不需要发生改变的商业模式也是不存在的。一个公司若想成功既要侧重于商业模式的设计,还应在生产经营时通过对市场变化及公司里面状况的了解来持续地对商业模式实行改进跟创新。文化创意公司应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研究组成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的元素,然后根据行业的特征来设计跟选择合理的商业模式。
参考文献:
[1]庄毅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行业的融合发展――以晋江市为例[J].当代经济,2017(3).
[2]盛婷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品牌发展创新模式探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5).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各行各业迅猛发,许多产业模式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和重组。尤其是许多新兴产业开始探索传统生产模式之外一种新的发展模式。随着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文化创意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大量的文化资源和创意资源一夜之间被推到了市场的前沿。市场上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文化创意产品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这样一个以文化和内容为主导的产业,以客户体验为中心的经济的新时代已经悄然来到了我们身边。同样的,这样的商业模式也来到我们身边,我们称之为“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本文将就丽江“雪山艺术小镇”这样一个例子来对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暨创意产业进行简单的讨论。
一、文化产业商业模式
创意是文化产业的起点,也是最为核心的竞争力点,是人的文化与创意,但是文化和创意本身不能够直接变成财富,它必须经过一个产业化的过程,也就是说文化产业商业模式指的是一种文化企业在明确外部资源和内部条件的情况下如何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和获取价值的基本原理。
按照陈少峰教授的分类,此种文化产业跟其他产业融合的商业模式,属于组合的商业模式。国外学者也常把此种类型定义为商业地产的文化内涵式销售,指针对某一产品进行文化内涵的开发再销售或者对直接植入文化内涵所得到的产品进行销售的过程。在这里我们谈论的是商业地产的文化内涵式销售,这一定义从根本上赋予了商业地产在商业之外的价值属性,是区别于传统的商业地产的纯商业模式,依托于一定的文化背景或者文化创意、文化主题,以这些软性文化为核心卖点所开展的地产项目。例如:华侨城欢乐谷(主题公园)、北京798艺术区(创意园区)这些都是国内发展比较成熟的文化地产商业模式,本文将以雪山艺术小镇为例对丽江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进行探讨。
二、雪山艺术小镇的商业模式
作为丽江本土的文化地产项目――雪山艺术小镇,它和李亚鹏先生在丽江发起的“COART亚洲青年艺术现场(以下简称COART)”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一)雪山艺术小镇的发展和创意
1.雪山艺术小镇简介
雪山艺术小镇,是“国内首例”呈现的,领衔丽江的COART艺术主题生活小镇式商业街区,它是建立在COART已经营造的宣传效应基础上的一个创意社区,也是一处商业地产,并且COART艺术现场的主要场地也会从原有的束河古镇内部慢慢转移到雪山艺术小镇。该项目是基于COART艺术跨界、联合、混搭的国际先锋理念,旨在打造世界与丽江、传统与现代、文化与艺术、商业与生活、度假与休闲全面包容的前沿商业模式。
COART艺术现场具有人文关怀,教育公益,环境友爱,传统保育,艺术科学等多元综合主题内容,而各式各样的免费表演更是让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创意和艺术的魅力,极大地提升了其社会价值。
2.雪山艺术小镇的设计
雪山艺术小镇是中书控股旗下中书地产的首发之作,由世界重量级大师隈研吾、华人设计师领军人陈幼坚等巨匠联袂,历经数载精心打造。作为丽江唯一有产权的院落商业,源本重现了纯正的丽江坊式建筑;景观规划为正对雪山的对景轴线,主建筑群为丽江纳西风格,而COART艺术中心、艺术影院、青年艺术酒店T艺术家工作室等建筑则体现国际先锋设计理念,整体呈现了世界与丽江、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跨界融合。雪山艺术小镇占地超过27万平方米,集艺术主题的客栈、餐饮、娱乐、零售、休闲等商业业态于一体,为人们带来“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新鲜体验。
3.雪山艺术小镇面临的问题
(1)目巳巳
通过考察和了解,我们发现就现有的院落情况来看,像“致青春”客栈、逸家餐厅、雪山合作社还有好机友俱乐部等等商家都可以说是门可罗雀。不仅仅是因为它本身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城北高端地区,普通民众进入动机小,人们的精神生活还不能达到这一层面。来到丽江旅游的高端游客,更多的可能会选择悦榕庄或者君悦这样的星级酒店,而很少去选择这样的艺术创意社区,毕竟中国如今的高端游客还是以商务人士为主,艺术新贵在游客比例中还是比较少的一部分。
(2)宣传推广
仅仅靠一年两届的COART对雪山艺术小镇的宣传起不到太大的作用。2014年11月12日至12月16日是COART的2014年的秋季活动现场,也是整个COART的第6届活动,我们通过现场走访看见COART艺术现场确实相对于平日的雪山艺术小镇热闹了太多,可是我们不禁思考, 5天的艺术节过了之后,能有多少人了解到雪山艺术小镇呢?又能有多少投资人进驻到雪山艺术小镇呢?所以雪山艺术小镇应该探索更多的宣传渠道。
(3)商业模式
在谈到雪山艺术小镇项目的初衷时,李亚鹏讲到“在艺术家和文化入驻之前,北京有798,纽约有SOHO都是城市的死角。随着文化、艺术家的进驻,798成为北京炙手可热的地方,SOHO成了纽约最贵的地块。但是商业的介入却慢慢的把文化和艺术家挤出去了。这就成了一个怪圈,因为文化和艺术的导入造成了这么地块商业价值的提升,而因为商业的提升又慢慢的把文化和艺术排挤出去。当没有了文化之后,它就只是个商业,而当它只是个商业的时候,它就面临着所有商业体的竞争。”可是从丽江的发展可以看出,雪山艺术小镇想要取代大研古镇和束河古镇成为丽江“第三城”,不管是人口密集程度还是产业集中度、商业发达程度来说,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4)活动的参与机制
雪山艺术小镇如今作为COART的固定场地和地产项目,不仅是一个艺术区的物理空间,更是一个盈利性的地产项目,需要有合理的参与机制来适应它的投入。可是很明显,现如今的活动参与机制除过COART的观众参与和消费之外,便只有商家的入驻和体验。按照良性发展的基础来说,它应该慢慢地将其打造为除过COART主要场地之外的一个固态化、周期性的主题参与区,除过原有的内容之外,增加一些展览、常规放映、戏剧节、创意大赛之类的内容,才能够更好的提升参与性。
(二)雪山艺术小镇的创意之路
1.雪山艺术小镇背后的创意阶层
创意社会拥有一个创意阶层,根据“创意阶层”的定义和对雪山艺术小镇的资料搜集可以知道,雪山艺术小镇作为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的典型代表,营造的是一个以新兴的民间艺术家和创意人士的产业园。李亚鹏先生自己说过:“我们是想给很多的艺术家和创意人士一个平台,一个机会,让他们能够在这里找到灵感,不管是生活还是经营,都能够共同将雪山艺术小镇推动为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小镇。”那么,雪山艺术小镇背后的创意阶层的显而易见了,就是这些民间的或者已经被社会所认可的艺术家和创意人士。
2.雪山艺术小镇所打造的创意社区
根据理查德・佛罗里达先生所说:“创意社区是充满活力和赋予人性化的地方,是推动个人成长的沃土,它能够激发文化与技术创新的火花,创造就业机会与财富,并能够容纳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文化。”
雪山术小镇是不同于北京“798”这样的文化产业园的,毕竟“798”这样的地方是之前的厂房改造,并且艺术家自发的聚集起来的,可是雪山艺术小镇是在一片荒地上面建立起来的,不管从建筑还是主题商铺来说,它都是有着自己的一套策划的,而且它和生活离的太紧了。像“798”这样的地方,除了艺术家,普通大众是很难在那里生活的。可是雪山艺术小镇所打造的创意社区严格符合了上文所谓的“能够容纳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文化”这样的原则。所以,不管是艺术还是商业,雪山艺术小镇这样的一个创意社区都很好的照顾了当今人们的一种较为自我的生活方式。
3.雪山艺术小镇是丽江创意产业的萌芽
纵观丽江如今的旅游文化产业,除印象丽江和丽水金沙等演艺类文化产业之外,也就只有丽江千古情和雪山艺术小镇。雪山艺术小镇给我们提供的是“从无到有 ”的一种创意社区的建设理念,不仅仅因为它是丽江唯一的产权式院落,更是在于雪山艺术小镇在结合丽江当地建设风格、风土人情的基础上,对中国度假式艺术区的一种新的解读。项目承载着每年两次、超过20万人参与的COART亚洲青年艺术现场活动,设有常态化的艺术表演、艺术集市、艺术沙龙等,是功能齐备、个性鲜明、全时服务的国际艺术体验区。作为艺术家与时尚追随者的朝圣地,未来必将成为“丽江第三城”。所以从各个角度来说,雪山艺术小镇都是丽江创意产业的萌芽。
三、雪山艺术小镇对丽江文化产业的启发
丽江国际知名的游城市,纵观其文化产业项目,主要的类型还是“民族风情、大型演艺”之类的。这些项目固然很好地结合了当地的特色和本土文化情况,可是对市场的细分却不够明确。按照丽江现今的消费水平来说,来丽江旅游和消费的游客大部分都还是较为富裕的中产阶级,那么这些人需要什么?束河古镇和大研古镇除了氛围上的差别,几乎是雷同的两个小镇,丽江的旅游还有没有后续的动力?所以雪山艺术小镇作为一个创意社区,作为一项文化产业,很好地承接了这样一个尴尬状态的空档。除了在客栈喝茶晒太阳,丽江的慢生活还有什么?雪山艺术小镇提供了一种理念:丽江不仅仅是一个著名的旅游地,同时也是一个普通的城市,这个城市除了旅游还有艺术。
四、结语
本文仅以雪山艺术小镇这样一处独特的创意社区为例,对此类商业模式进行了大致地分析。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种类庞杂,但是雪山艺术小镇的出现给我们提供一个思考案例。不论是文化产业园区,还是民族特色的大型演艺,还是特色文化商业街,在丽江都应该得到支持和重视。
移动互联背景下,消费者在消费时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多样化、简单化、更加注重追随潮流,这也要求商家针对消费者的特点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针对每位消费者建立单独的数据库,使得自己的店铺和商品能够比较容易地被消费者收藏且比较轻松地呈现出来,比如天猫、京东等购物平台都建立了完善商品收藏与评价体系;二是要注重消费引领,通过邀请当红明星做代言、在流行综艺节目中植入广告、制造或者推动相关事件等及时抓住消费者眼球;三是要增强消费者购物体验,在移动互联背景下,如果消费者在对某件商品的消费中得到了比较好的购物体验,那么消费者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对价格、品牌等因素的考虑;四是要扎实做好消费者消费的评价工作,从而增强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减少信息不对称,并督促商家及时发现自身的缺点并及时改正。
二、移动互联背景下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包括实现产业产品价值增加、实现产业客户群的增加、实现内外部资源整合、增强产业利润壁垒等。一是实现产业产品价值的增加。增加产品价值是衡量一种商业模式创新成功的重要标准。在移动互联背景下的文化产业商业模式中,创新的成功不仅意味着实现了商家企业价值的增加,也需要同时实现消费者对产品消费价值的增加,这样的创新才是真正有效的创新。文化产业的产品创新具有可复制性强、进入壁垒较低、市场机遇性明显的特点,所以关于文化产品的创新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比如上海卫视最早推出的《中国达人秀》、浙江卫视最早推出的《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湖南卫视最早推出的《爸爸去哪儿》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之后模仿其创意的其他综艺节目在收视率上就望尘莫及。二是实现产业客户群的增加。对于文化产业的产品,消费者的消费体验至关重要。而在移动互联背景下,文化产品的传播性更强,对人气的要求更高,受公众口碑影响更大,所以对产品消费体验的要求更高。移动互联背景下的文化产业,不能积聚起足够消费群体的创新注定是无效的创新。要实现产业客户群的增加,还需要善于通过线上线下等互动方式加大与消费者的沟通交流力度,及时宣传推广产品的卖点。三是实现企业内外部资源的整合。移动互联模式下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取得成功的另外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能够通过内外部资源的优化整合来实现企业价值的增加。从内部来看,文化产品的关键在于好的创意,企业需要通过提高企业经营的效率,将有限的资源向关键领域进行倾斜,不断根据市场需求及时推出具有优秀创意和竞争力的产品。从外部来看,有了好的创意之后就非常依赖于资本的支持和平台的推广,这样才能实现创意的市场价值,所以文化产业与商业资本、宣传平台的合作多赢是非常重要的。四是增强产业利润壁垒。文化产业的创意不同于技术行业的商业机密,是可以比较容易被模仿和学习的,尤其是在移动互联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快,消费者的消费体验感比较强且喜欢分享,一个优秀的创意取得成功后,很快就有很多模仿者追随。所以,增强产业的利润壁垒尤为重要。具体来说,可以通过申请专利、注册品牌、取得独家经营权或者转播权、与产品所依赖的专有资源签署长期保护排他性协议等等方式保护自己的创意。
三、移动互联背景下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具体对策
移动互联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更注意面向未来的市场地位,商业模式创新和思维方式应该是无边界的,应注意抢占大规模互动的优势,同时集成消费者。具体来说,有四种商业模式可供选择:一是以打造卓越品牌为主体,在此基础上进行产业链条的延伸,并反过来促进品牌建设,形成良性循环。这种模式的典型就是明星合作粉丝经济模式,比如赵薇以其自身明星效应带来的影响力,以涉足音乐、电影、电视剧等各个舞台,既当演员又当导演,既是员工又是股东,通过跨界延伸也反过来不断增强自身的影响力。二是打造无边界的移动互联平台。在文化产业,平台公司攫取了产业的大部分利润,这是由文化产品极度依赖载体和平台传播的根本性特点所决定的。在移动互联的大背景下,平台将是无边界的,不仅是内容平台,同时也是技术平台、零售平台、娱乐平台、资源整合平台等多种平台的合体,平台不仅可以用来传播内容和交易内容,还可以用来下载内容,更可以让用户自制内容、分享内容和开发延伸产品,真真正正地进入一个平台为王的时代。三是实现文化产业全产业链的产业集聚。在文化产业园中,全产业链模式中的打造虚拟形象、数字影视动漫内容,植入式广告经营,内容频道经营和移动新媒体平台等文化产业相互促进、相互依存,改变原有的各自为营的发展策略,通过资源整合实现范围经济来共同促进业务效益的提升。四是借助数字技术来包装独特新颖的创意,进而提升娱乐内涵和艺术表现力。除了开发或寻找具有吸引力的内容之外,移动互联时代,数字技术在包装独特新颖的创意中的作用也被放大,通过使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对现场画面进行完整的呈现并加大互动交流力度,每位消费者都可以用移动智能终端观赏节目、互动节目或者共同参与体验、分享或竞技,而得到与现场同样的效果。
四、结语
关键词: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建构;研究
随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博物馆行业深度进入了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成为文化产业结构中的重要一环。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背景与博物馆服务功能的延伸发展具有同源性,从文化产业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体现了人们对文化的创造性利用。博物馆应转变传统观念,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模式,使其服务社会的功能进一步发挥和延展。
一、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以创意为核心,以低耗能、高产值的产业优势,及其深刻的人文关怀迎合了现代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成为各国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宠。而就我国目前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和经营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基础水平较为薄弱,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着较多的问题。首先,产品开发的模式较为落后。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模式较为落后,很多创意想法通过电脑制作展示效果很好,很多的文化纪念品通过电脑整合设计,呈现在大家眼前的往往是完美的图稿。但当图稿落实到实物中时却让人大失所望[1]。其次,博物馆数字化模式缺失。我国数千年的文化背景决定了博物馆藏品种类繁多,设计人员对藏品知之甚少,而博物馆并没有完整的藏品的数字化体系,无法做及时的相关的查询,即使做了相关的设计也无法体现藏品的文化底蕴。再次,博物馆的文化产品缺乏个性。对于各地的文化创意类产品,存在着普遍的雷同现象,各博物馆均缺乏个性鲜明深层次的创意。
二、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构建路径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是近年来博物馆服务功能的不断延伸所形成的一项新型产业。基于博物馆文化的资源所形成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是今后博物馆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博物馆更好的发挥自身功能的必经之路。在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构建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应对。
1.以价值链为基础进行商业模式创新
博物馆的价值活动可以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个大类,其中内部活动可以概括为基本活动,为保证基本活动的正常进行产生的价值活动即定义为辅助活动[2]。而博物馆可以通过延长自身基础价值链形成企业商业模式,又可以通过对自身基础价值链分拆、职能外包等进行价值链的缩短。以企业商业模式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的运作,有利于博物馆及时收集市场信息,以市场为导向对价值活动进行创新,以实现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
2.努力打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和政策的保障。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业既要保证其公益性和非盈利性,还要维护其发展的合法性[3]。由此,可以促进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化运作,及时了解社会需求的同时,建立责权清晰,统一高效的博物馆文化产业生产和经营体系,努力拓展博物馆的文化资本,开发博物馆的文化市场,努力打造“政府倡导、博物馆主导、社会监督”的良好的社会氛围。
3.强化博物馆的品牌意识
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或机构都是靠产品质量来树立品牌形象的。博物馆虽然是国家的事业单位,其品牌形象的树立也是与服务质量相关的。只有高品质的文化创意产品以及高品质的服务,才能树立起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品牌大旗。在顾客的消费领域,每一位顾客背后会有250人的购买团队,只有服务好每一位顾客,才有可能笼络住顾客群。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无论是自己设计、制作,还是委托生产厂家生产,都要严格监督生产的各个环节。从材料的选用、制作工艺等都要严格按照图纸的要求进行,才能打造出精致的文化创意产品。
4.开拓创意思维进行产品的开发
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需要立足于博物馆自身,将自身的优势发挥出来的同时,开发具有本馆特色的文化产品,通常要求要有特色,张显个性,才能吸引游客的注意力。例如:安阳布币是博物馆的馆藏文物。设计者通过钻研博物馆中关于布币的文化以及相关的古老的文字,设计出了布币文化创意产品,包括布币U盘、布币钥匙扣、布币冰箱贴等,具有浓厚的历史气息,还进一步宣传了布币文化,提升游客了解布币及其相关历史的愿望,与此同时,此类文化创意产品可以说是生活必备的小物件,老少皆宜,深受游客的喜爱。
5.建立多元化的宣传体系
在博物馆的长期发展中,博物馆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机构,宣传工作至关重要。首先可以利用电视媒体等将博物馆的特色服务广而告之,使对参观博物馆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认真选择,进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4]。其次,博物馆可以利用学生假期创办适合学生参与的活动,以学校为宣传基点,向学生以及家长推荐。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学生家长都希望利用假期时间让学生拓宽知识面、增长历史知识,参观博物馆就是家长和学生乐于采用的方式,这就需要博物馆的经营管理贴近学生生活,与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共鸣,才有利于博物馆的长期发展。综上所述,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既是文化事业,同时也是经济产业。只有根据各个博物馆的具体情况,开拓创新、革新理念,才能改变我国博物馆文化产业开发落后的局面。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是博物馆社会教育、文化服务功能的拓展和延伸,也是博物馆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我们要积极主动地为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出谋划策,为中华博物馆文创产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邢致远.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模式与产品研究[J]艺术百家,2014(S1):18-19
[2]何晓雷.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特征、问题及对策[J]实习与实践,2016(12)128-129
[3]柯林.论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博物馆服务功能的发挥[J]世纪桥,2012(21):15-16
关键词:文化产业 商业模式 创新
国家统计局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针对当前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国民经济长远战略发展的考量,以及国外环境的变化,国家制定了“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看,文化产业的增加值从2004年的3440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1052亿元,在GDP中的比重也从2004年的2.15%上升到2010年的2.75%,其中文化服务出口和核心文化产品出口在“十一五”期间分别为11.8亿美元、560.9亿美元,比“十五”分别增长255.6%、100%,文化从业人员增加187多万人,增幅达到18%,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潜力初步显现。与此同时,文化产业的节约资源和能源、产业关联度大、吸纳就业人员高、消费市场大等支柱性产业特征已经呈现。但是,文化产业离大规模生产、占GDP比重达5%以上的支柱性产业衡量指标还有较大的差距。我国的文化消费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居民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还不到1/4。如何利用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助推文化产业企业打造核心商业模式,从而为文化产业企业提升未来市场竞争力,关系到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
当前文化产业的主要商业模式
(一)品牌先行的商业模式
品牌是指一个产品、组织和服务的独特标识,它包涵着一种与产品、组织或服务相关的、长久的和值得信赖的价值承诺,它的载体是用以和其他竞争者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品牌先行的商业模式主要是利用名牌企业、名牌产品或名人的社会影响力,借助某种概念或者理念对项目的生产或经营进行推进,从而达到赢利的目的。知识产权是品牌先行商业模式的核心要素,品牌效应是其重要环节。例如,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是全国文化产业的成功案例,它的旅游与演出结合的经典商业模式,促进了中国山水实景演出的发展。
(二)内容为王的商业模式
文化产业的高附加值特性主要表现在其凝聚了智慧结晶的新颖内容,一个独特的故事、节目、活动、创意安排以及各种文化艺术成为了文化产品获取高附加值的载体。内容为王的商业模式从通俗的角度说,是通过创意与创新的手段打造一个或将一个已有的、极具开发潜力的文化事件打造成文化产业的核心,运用知识产权这一法律保障,使其能进行顺利的开发与推进。龙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湖南原创民族节目《追爱》惊艳亮相,受到了全国观众的一致好评,它来源于对大型民族舞台演出《张家界·魅力湘西》精华因子的提取。这种以内容为王的商业模式也为其带来了市场的认可。
(三)产业链经营的商业模式
文化产业的市场本质与其它产业一样,都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市场最终诉求。由于文化产业能与许多其它产业很好的融合,因而在延伸产业链上具有很强的优势。产业链经营通俗来说就是运用产业价值链进行经营的方式,包括横向和纵向的产业链,其发展形态是不断扩大的规模化发展,实现以大规模生产来实现降低成本、达到利润最大化的市场目标。产业之间的连接是产业链经营的商业模式核心要素,而如何平衡产业之间的关系、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是关键。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一)产品价值的实现
简单的说,产品价值的实现是文化产业企业通过其产品和服务能为消费者提供的价值。成功的文化产业商业模式要能为顾客提供独特的效用,使产品的设计价值与顾客的期望价值达到最大程度的吻合。企业要实现自己市场价值,其必须要将自己的核心认同和价值观融入到产品中,通过有效的流通渠道传达给消费者,而企业首先必须明确自身的核心价值,从而使其一切传播和营销活动必须围绕这个最重要的内容而展开。在产品趋同化日益盛行的今天,寻找不同或优于其它产品的利益获取点,构建难以复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同时通过有效途径展开和实现自己的价值主张,是企业战略和业绩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除此之外,正确核心价值的确定,有助于企业抓住工作的重点,避免出现追求短期利益而损害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企业核心价值的确定能为产品内涵的持续性提供方向,从而保证产品价值的不断发展。
(二)目标消费者的确定
文化产品与其它产品一样,其需要有针对性的目标消费群体。所谓目标消费群体是具有某些共性,从而使文化产业企业能够有针对性地为这些共性创造相应的价值。简单而言就是对消费市场的细分,这是基于营销学中“分众营销”的核心理念而设计的,而这群人恰恰是某类产品的主要或重度消费群。分众营销符合针对文化消费群体的营销方式,它不是以占领绝大多的消费者为目的,不是以生产符合大多数消费者的产品为目的,不是以进入传统的产品渠道为己任,不是制定目标消费群体不能接受的价格作为其重点。通过分众营销,可以改变那种大众化的营销方式,文化生产企业只需要使用特定目标群体容易接受的术语、最方便的信息传播渠道和恰当的产品开发模式,通过提炼产品差异化的诉求,制定合理的价格,以最少的投入、最精确地命中目标群体,从而达到销售的稳定性增长。
关键词:民族文化旅游;商业模式;资源扩展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2
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民族文化旅游成为民族地区非常重视的一个方面。民族文化是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所以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所谓的文化旅游,是指以历史文化遗存、自然风光为基础进行资源扩展或者以文化活动作为核心产品的旅游。[1]民族文化旅游当然是把民族文化作为一切旅游开发资源的基础。有学者指出,凡是与文化旅游相关的活动,我们可以称之为“活动经济”。民族文化旅游活动就是一种动态的、体验的文化旅游活动。
一、民族文化旅游及其资源的扩展
民族文化旅游是文化产业活动的形式之一,也是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之一。目前,在很多民族地区,这已经成为一种推动民族经济发展的新方向。这种文化旅游的经济模式是以本地人文或自然风光为依托组织、举办的各种活动。很多地区举办的节庆活动、观光活动、民族文化节、那达慕大会、泼水节等都是民族文化的代表,如果通过这些活动所带来经济上的消费效益就是活动经济的典型代表。民族文化旅游当然也包括交通、餐饮、住宿、民族文化产品消费等,因此,我们似乎可以说民族文化旅游是全行业性质的。对于民族文化旅游,体验、感受、交流、娱乐是重点。很多民族地区,旅游地点有很多的配套设施,比如出租车、宾馆、饭店、娱乐场所,这里面都应该包含一些体验性的活动。这里包含两个问题,即:一为民族文化和旅游相互交织如何带来经济效益;二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商业模式。现在很多地区的文化旅游已经改变了传统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旅游,有更多新的元素加入进来,比如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生态旅游、民族风情旅游、湿地旅游等。新的旅游因素的注入,已然使旅游不是过去单一的浏览式旅游,过去传统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都是有限的,需要扩展,这些活的文化因素的注入使得旅游的开发模式有了新的变化。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扩展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有关。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扩展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领域。民族文化旅游的重点是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旅游的灵魂。随着国内旅游业的逐步升温,民族文化旅游可以衍变成以文化体验为主的动态性旅游。一个民族地区的最大卖点应该是其中包含的文化内涵及深度文化故事,从而用以打动人、感染人,民族文化旅游产品还可成为增加民族文化旅游取得市场效应的手段之一。人们去民族地区旅游,消费的就是对民族文化的感知,感受文化、体验文化已然成为民族文化旅游的最高级形式。
民族文化旅游要对以往的旅游观念进行更改,要突出动态性的经济与文化旅游之间的联系,要体现出体验与旅游的联系。因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旅游群体也发生变化,现在的教育者、企业人群、参会人员等都成为旅游主体。那么,对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扩展,就需要注重通过构建大型旅游项目扩展旅游资源。项目引进是一方面,景观设计也很重要。有的民族地区的自然景观非常独特,它完全可以通过自然景观弥补硬件设施。另外,民族文化的体验需要深度开发。比如,1998年在贵州省建立了中国乃至在亚洲的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它是一种保护民族文化,保护生态,使得人类与自然处于一种和谐发展关系的理念,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自然风光且文化多样的国家来说,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生态博物馆的“生态”当然包括自然生态,也包括人文生态。它的主要功能是用于所在地居民以及向旅游参观者展示自身的文化,是对自然和民族文化进行整体性保护的一种新型博物馆形式。它将在某一特定自然环境下的活态文化为展示内容,将民族文化在原生地上予以展示,让参观者来此地真正感受到原生态文化。这是对传统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进行了创新和改造的典型,由原来的观光旅游向体验和感受文化转型。
二、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商业模式的探讨
对于商业模式的定义,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Powell指出商业模式是开办有利可图的业务包括客户、供应商、渠道、资源和能力的总体构造。高闯、关鑫认为商业模式是一种基于价值链创新的企业价值活动;[2]张向国、吴应良认为商业模式是通过整合产业链构筑起来的一种以顾客为核心的价值创造体系。[3]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商业模式,主要是对民族地区的自然风光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文化上的扩展及新内容的建设,这些建设可以包括举办民族文化产业链、会务展览、生态旅游等。当然,最重要的是民族地方的文化旅游需要结合自身的特点考虑商业模式的开发。
1.基于民族文化保护的商业开发模式。这是一种首先以保护为主的一种商业开发模式,要基于保护文化,使文化具有原真性,争取不改变原生态文化基础上而开发的一种商业模式。在民族地方可以以历史文化遗迹、民族工艺品、民俗风情、民族文化文物、古迹、民族村寨等为开发对象,主要的开发类型有各种博物馆,比如生态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各种民族文化遗存博物馆,遗址公园等,让游客感受民族文化,民族历史。这一类型的民族文化开发的商业模式要以保护民族文化为主。旅游对保护也有积极正面的影响,民族文化保护的好,旅游便有了好的资源;旅游发展好了,经济效益好了,可以为有效地保护民族文化提供更好的资金和物质保障。
2.民族文化旅游成为产业链的一部分内容。民族文化旅游包含的内容应该是广泛的,对产业链的延伸比如可以让游客在晚间还可以看一些演出,一些清吧、酒吧、歌厅等都可以是产业链的一部分。
旅游产业和民族文化相结合,以产业相互融合为突破点,这样可以促进产业之间的融合和相互的发展。民族地区本身有自己的民族文化资源可供利用,要运用本地民族文化资源,用一些新的文化创意进行建设,使文化创意贯穿在旅游产业中,做到旅游和文化相结合。对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内容即文化产品进行宣传,吸引顾客的眼球,把民族地区文化景点、文化产品都能做好做强,让游客能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深知民族文化,也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度和满足感。旅游和民族文化相结合,尽量充分发挥各种行业优势资源,实现高品质化的产业增长。要适时地制定出产业发展战略,并找专业人士进行精心策划,不断地推出文化产产品,从而使民族文化旅游成为产业增长的新契机。为了更好地推动民族文化旅游,就需要对文化产业做更好地分析、规划和扩展。通过文化产业规划对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扩展,可以有很好的效果产生。
3.主题公园与地产结合的形态。文化主题公园开发的商业模式主要是以民族文化作为主题,采用现代科技和多种活动结合的方式,把娱乐、休闲和服务都串联起来融为一体的一种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主题公园应该是主要发挥的一个项目,目前,国内比较有名的迪斯尼乐园和港中旅集团的温泉及其地产模式,因为包含的是娱乐、酒店及旅行等内容的产业链,这种商业文化模式似乎可以给民族文化旅游一些借鉴。
4.专业化的形态。民族地区每年要有接纳大型会议的安排,要力争把会议服务及其产业链做到最优,酒店、餐饮、娱乐等都要高标准严要求。要求既要专业化,还要一体化,让来者深切体验到当地民族文化。还可以举办一些以某个论坛为主的专业化会展,比如车展、服装展、瓷器展、书展等,这种主题性质的活动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还可以获得一些广告赞助等在内的各种收入。
5.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这种模式要与民族文化及相关产业相关联,具有一定鲜明的文化特征用以吸引外界,可以形成一个串联的集生产、交易、居住及休闲为一体的功能性园区。这需要投资耗大,用于对文化及产品的生产、发行及消费。比如东北的赫哲族,因为自己本身的民族文化,自然环境的优美,加之生产的民族产品吸引人,完全可以建立一个民族文化产业园区。政府也可以规划建设或大力支持并对民族文化园区进行有效管理与指导,把握好民族文化产生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引导文化园区有效合理地发展。
三、结论与建议
上文所述,民族文化旅游的商业模式,最为主要的是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要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政府要支持民族文化旅游活动;二是要改变过去的旅游方式,把浏览式旅游改变为体验式旅游,迎合游客的精神需求;三是民族文化产品要符合市场的经营管理机制。
1.良好的生态环境。无论什么类型的产业发展,其商业模式的成功均需要良好的外部生态环境做支撑。民族文化旅游要想发展的好,要积极发展相关的产业配套设施,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都是民族文化旅游商业模式发展的基础。同时,政府还要给予一定的配套设施的支持,对一些公共服务设施要本着为民众服务的无盈利准则,给予关注与支持。政府对于一些民族文化资源,要认真保护和传承,对未来社会的文化传承机制要给予一定的氛围。政府还要完善文化产业相关的制度、政策及服务体系,积极营造有利于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外部发展环境,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能够有市场价值的体现。
2.改变传统旅游方式,迎合市场需求。商业模式的成功还需要积极迎合市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商业模式要创新,深度挖掘民族文化的内涵,将民族文化内涵融入到旅游开发中,两者结合创造出更新更好的价值。传统的旅游方式就是游览景点,民族文化旅游要突破以往的旅游方式,将游客的体验放置到民族文化旅游中来,让游客深刻体会到民族文化。将民族文化融合到旅游的环节里,开发旅游产品、旅游活动、建设景观等。游客要体验民族文化风情,比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游客不再只是观看,而是深深融入参与到节庆活动中去。市场是讲究经济效益的,在开发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时要突出民族风格,打造不同的民俗文化产品,立足文化创意,策划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吸纳更多的游客,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发挥社会效益。
3.实现产业价值。经济市场中,实现产业价值才是成功的最关键,这关系着产业的顺利发展。从民族文化旅游看,利用民族文化作为宣传打造文化旅游创意品牌,可以通过民俗文化活动宣传品牌,利用一些节庆活动,展示民俗文化风情,扩大民族文化品牌影响力,还可以依托当地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利用现在各种媒体,广播电视短信等扩大民族文化旅游的范围。这一切事民族文化旅游崛起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要整合文化资源,发展好产业具体的经营和销售,但也要注意避免企业为了经济利益不择手段地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破坏。
参考文献:
[1]陈少峰,张立波.文化产业商业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85.
[2]高闯,关鑫.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方式与演进机理——一种基于价值链创新的理论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83-90.
【关键字】中国主题公园;连锁经营;价值实现方式
一、中国主题公园实施连锁经营的必要性
自1989年深圳“景秀中华”开办以来,中国的主题公园的规划和建设浪潮此起彼伏,获得了迅速发展,据不完全估计,大陆目前有各种类型、样式和主旨的主题公园3000多个,形成了华侨城、宋城集团、华强集团、长隆集团、港中旅集团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主题公园连锁经营集团。在笔者看来,中国主题公园需要继续推动连锁经营战略,一方面可以获得较好的规模收益、增强核心竞争力,另外一方面可以实施品牌化战略、完善企业的产业链结构,简而言之,无论是从企业的商业模式还是发展模式来讲都获得了相应的路径来完善和优化。
主题公园的连锁经营在国外已经取得了重要的发展成果,已经进入到了连锁加盟店全球化的发展阶段。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 ,国外主题公园的连锁经营具有如下特征:首先,主题公园连锁经营与传统零售业连锁经营在物流系统和店铺数量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传统零售业连锁经营特别强调物流系统的链接和稳定,而主题公园则强调通过故事或创意或主题来吸引游客,与此同时,由于投资额大和避免同质化竞争,主题公园连锁经营的数量比较少;其次,规模增长迅速、资本运作活跃,欧美全球性主题公园连锁经营以欧美市场为基本市场,不断进行全球化运作,而重要的手段便是资本运作,以收购作为品牌扩张和增强全球竞争力的基本手段;第三,连锁业态多样化趋势明显,国外主题公园的连锁经营并不局限于单一业态,而是实行连锁业态多样化战略,充分利用并扩大品牌效应,发挥连锁经营的规模效益;最后,国外主题公园在连锁经营的类型上偏向于直营连锁类型和直营连锁与特许经营的复合类型,而目前绝大多数主题公园的连锁经营都采取单一的直营连锁,以便能够充分利用丰富的资金资源和人才储备,对各个连锁成员的人、财、物等进行直接领导和统一管理,以避免连锁经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而中国主题公园连锁经营,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经营实践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原因在于:首先,中国主题公园的集团化经营和相关战略缺乏,表现为集团化规模都比较小,以华侨城为例,无论在资本投入还是市场占有量,其集团化经营都处于低水平的发展阶段。其次,中国主题公园的连锁经营在扩张方式上仍然采取企业或集团内部孵化的成长型扩张,而国外成熟的主题公园连锁经营的扩张战略采取了并购的方式,中国主题公园连锁经营的资本运作程度低。第三,中国主题公园的连锁经营价值链短、品牌化效应低,表现为产品结构相对单一,缺乏有效的虚拟产品和价值链延伸。以迪斯尼乐园为例,不仅仅拥有大量传统主题公园所需要的基本业态,而且还通过故事的实物化和创意元素的重复利用以达到产业链链条的延伸,从而获得足够的附加值利润。必须指出的是,整个产业链的延伸,需要基础的价值元素,即能够带来品牌化效应的创意或故事,这是中国主题公园发展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之一。第四,中国主题公园连锁经营的业态比较单一。第五,中国主题公园连锁经营面临激烈的国际化竞争,尤其是本土化的国际竞争,即国外主题公园已经盯住中国庞大的游客市场,已经把中国作为重要的业务拓展市场。
二、五种价值实现方式
中国主题公园连锁经营实现经济效益的模式不能照搬企业连锁经营的方式,而应该根据中国主题公园现阶段发展的具体特征和竞争格局,选择能够增强中国主题公园市场核心竞争力的连锁经营的商业模式和发展模式。
1,并购模式
中国主题公园实施连锁经营的基本商业模式是并购模式,原因在于中国主题公园的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最基本、最重要的战略目标便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中国主题公园的发展必须实施连锁经营战略,而实施连锁经营战略最重要的策略便是推动中国主题公园的资本化的并购战略。
中国主题公园连锁经营实施并购模式,能够很好地应对和处理发展过程中的如下问题:首先,中国主题公园缺乏规模效应。通过并购模式,中国主题公园的集团规模能够迅速地得到扩大,能够形成有效的规模效应,能够带动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资源的价值增值最大化,如降低主题公园的创意开发和管理的总成本。其次,中国主题公园缺乏战略引导角色。通过并购模式,中国主题公园的集团规模增大,能够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增大该集团的市场份额,从而可以确立该主题公园在中国主题公园市场竞争行业中的领导地位,尤其是当下中国主题公园存在数量众多、同质化的激烈竞争格局。第三,中国主题公园缺乏人资源、管理资源和技术资源。通过并购模式,中国主题公园不仅仅能够扩大集团的资产规模,还可以获得被收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资源和技术资源,从而实现公司发展战略的推进。第四,中国主题公园缺乏品牌经营战略。通过并购模式,中国主题公园可以提高知名度,从而有助于品牌经营战略,提高主题公园产品的附加值,以获得更多的商业收益。第五,中国主题公园缺乏多元化经营战略。通过并购模式,中国主题公园不仅仅可以实现规模效益,还可以在加剧的行业竞争中,能够扩大主题公园的经营范围,分散行业竞争带来的市场分先,获得更为广泛的市场和利润。
并购模式作为中国主题公园快速发展或盈利的基本方法,仅仅针对和适用于具备资本充足、资源充足和资源整合能力强的主题公园。中国主题公园连锁经营实施并购模式不仅仅能够带来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几率,同时也能够带来发展的风险。首先,中国主题公园实施并购战略需要大量资金,如果自身资金不够充足或筹资不当,就会对主题公园原有的资金机构和财务杠杆生生不利风险,增加主题公园的运营的财务风险,尤其是现金流面临紧缩的管理风险。其次,由于中国并没有相应的主题公园价值评估机构和相对完善的财政税收记录,可能存在资产评估不实的风险,因此需要中国主题公园在并购阶段,根据客源、基础设施、员工安置等多方面因素来相对客观地进行价值评估才行。第三,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和长期存在的不信任的市场关系,中国主题公园的并购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多家并购和反收购的风险。第四,中国主题公园并购面临如何安置员工的经营风险。如果对员工安置问题没有妥善地处理,便存在沉重的包袱问题,增加管理成本和经营风险。因此,中国主题公园不能很好地处理并购所带来的运营风险,将可能面临“规模不效益”、“规模负担”的并购困局。
2,内容为王
中国主题公园普遍存在主题单一、缺乏故事和内容的基本问题,需要推动故事和内容的打造。所谓“内容为王”,指的是创意、故事、节目、信息、活动安排以及各种文化艺术的知识产权决定着整个主题公园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基础和高附加值。需要指出的是,有创意并不意味着能够成为主体公园的故事,也不意味着都具有商业价值,换言之,并不是任何创意都能够成为所有主体公园实施连锁经营的价值增值的基础,原因在于,首先,创意是个性化的、艺术化的,就其艺术特质、个性特质而言,本身便不能被所有人所接受,因此,进一步商业化的可能性比较低;其次,创意是片段化的、不完整的,还需要系统化地进行更多创意的整合才能够形成完整的创意或故事;第三,创意的呈现,一方面需要科技的支撑、另外一方面需要资本和人才的支撑,可能由于时代的局限和主题公园能力的限制而不能呈现;第四,创意的呈现,缺乏主题公园的战略支持,即使主题公园员工有好的创意,如果缺乏战略支持,仍然无法得到完整地实施;第五,创意的呈现,还需要获得政策和社会制度的默许和认可。
对于中国主题公园的运营而言,内容为王主要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科技的层面,强调科技元素的融合所带来的对于游客的体验,如各地主题公园打造的3D或4D体验中心;其次,故事的层面,强调通过具有吸引力的故事呈现来加强游客体验。因此,打造和提升主题公园的内容能力,需要从科技层面和故事层面来实现。对于中国主题公园的故事和内容打造和提升而言,企业创意能力的展现并不需要着眼于新颖性上,即重新打造一个新鲜的故事或新鲜的元素,而更需要发挥整合能力,即使是各种旧有的元素,仍然能够通过新的方式对其进行资源整合而达到“新颖性”。
故事或内容是不可缺少的,在中国主题公园运营中的地位是基础性的,原因在于:首先,主题公园运营的实质是体验经济或活动经济的一部分,而体验经济或活动经济强调故事或内容对于消费者的吸引能力,这是区别于传统的自然主题公园的原因所在;其次,主题公园运营还需要大量的延伸或衍生产品销售,而延伸或衍生产品的出现需要契合于主题公园公园的故事或内容,因此,要求主题公园的故事或内容的丰富和完整。所以,在主题公园的策划、建设过程中,需要为延伸或衍生品的设计和生产中留下足够的空间,甚至为整个主题公园的营销留下足够的空间。
中国主题公园缺乏故事或内容最重要的表现便是,模仿或复制某一个优秀的主题公园的规划和营销,然后通过门票和简单的餐饮销售而获得收入。需要指出的是,通过模仿或复制的商业模式是一种好的商业模式,但仅仅适用于市场的简单开发和企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而面对激烈的竞争市场而言和已达品牌化发展阶段的中国主题公园而言,便需要独立的故事叙述和内容设置,而这种故事或内容是整个主题公园集团品牌化发展的价值基石,否则便不存在品牌化的可能,也不存在所谓高附加值的延伸或衍生产品系列的可能。针对中国主题公园市场发展的具体特征而言,还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主题公园存在通过创意授权的方式来组织连锁经营的可能性,虽然不及独立的故事或内容打造和提升的商业模式更具优势,但是对于很多中国主题公园企业而言,相对于其企业的整体性实力和发展阶段而言,仍然是重要的值得研究的商业模式。
3,产业链模式
主题公园属于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是通过故事或内容来吸引游客、增强游客体验和回忆的新型旅游形态。有学者指出 ,根据文化创意的价值增值实现的产业链为基础,可以把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分为三个部分:内容产业、传媒与平台产业、文化产业衍生产品;内容产业指的是以文化创意内容本身作为产品和服务的产业,传媒与平台产业指的是以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的传播渠道和消费渠道作为赢利来源的产业,文化产业衍生品产业指的是以文化创意为基础、依托制造业的设备生产出延伸或者衍生产品的产业,甚至也包括为整个文化创意产业提供金融、市场咨询以及后续服务等服务的产业。
延长文化产业的产业链,对于文化企业而言,通过文化元素、创意元素的重复利用开发,具有极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而且也是文化产业新的形态不断更新、拓展的根源。中国主题公园连锁经营要采用产业链的商业模式,最重要的基础便是拥有独立的故事或内容,或者享有较大附加值空间的品牌授权。产业链的延长和拓展中蕴含着大量的商机和竞争力,“文化产业的产业链多是不同行业之间结合的产业链,不是仅仅指某个产业上下游的产业链。或者说,当我们将文化产业链时,大多数时候是讲电影、电视、游戏、影星等各自延长的产业链,或者是文化产业族群中不同行业之间的横向产业链。除了任何行业都具有的上下游产业链之外,文化产业还有三种产业链。一种叫做内在的产业链。所谓内在的产业链就是‘内容为王’和‘一意多用’,与其他的产业共享同一种内容……即一种共享同一个故事资源的产业链。第二种产业链叫做协同的产业链。所谓协同的产业链就是不同产业或产业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协调配合、相得益彰的关系。第三种叫做整合的产业链。整合的产业链不仅要求各个产业之间的协同,而且还要求产业的配套经营,包括资本、人才、政策、资金和环境等方方面。”
任何企业的经营管理都需要满足产业链延伸的商业模式的基本要求,中国主题公园实施连锁经营更是需要深入地切合于产业链的商业模式。主题公园的连锁经营需要注重区位的科学性、故事的完整性和管理的伦理性,因此,中国主题公园的连锁经营不仅仅要满足一般意义上的产业链延伸的基本要求,还需要从文化产业的产业链延伸的其他几种形式中寻找到恰当的商业模式。针对中国的具体情况,中国主题公园连锁经营的产业链可以变现为:首先,实施连锁经营的中国主题公园总部需要有独立的创意人才团队和管理人才团队,并且把创意的汇集和深化以及管理人才的培养作为总部的基本要务,而且需要制定与之相关的长期化战略,很多优秀的故事或内容都是经过很多年许多创意逐步汇集、深化或升华而得来的;第二,以某一故事或内容为价值基础而实施连锁经营的中国主题公园集团,需要让各个主题公园完整地呈现故事或内容的要求以及企业的战略要求,成功地把各个主题公园打造为关于故事或内容以及相关品牌的营销体验性平台,从而打造品牌知名度和忠诚度,作为整个产业链延伸的传播平台和渠道平台,而且成为相关延伸或衍生产品的积聚和销售平台,在笔者看来,这是很多中国主题公园甚至国外主题公园在打造主题公园的产业链所没有注意到的重要环节;第三,以故事或内容为价值基础,开发相应的内在产业链结构,比如以故事或内容打造的动漫图书、报刊、音像制品、舞台剧、动画片、动漫电影、游戏以及相应的服装、玩具等等;第四,以故事或内容的某些元素,开发相应的外在产业链结构,比如把某一个主题形象租借给其他公司进行进一步价值链开发,针对这种情况,中国主题公园需要做好知识产权和品牌保护和授权方面的法律事宜;第五,中国主题公园实施连锁经营还需要做好协同的产业链延伸。而协同的产业延伸正是笔者正要谈到的中国主题公园连锁经营需要注意的跨界的商业模式。
4,跨界模式
跨界的商业模式,指的是原本属于某一产业或行业的元素与其他产业或行业的元素重新组成一件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的可复制化的盈利模式。笔者针对中国主题公园连锁经营的价值实现方式的研究的主题而提出跨界模式,原因在于:首先,中国比较优秀的主题公园集团都是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都或多或少地与其他产业或行业存在关联,或者本身便是从某些产业或行业脱胎而来的;其次,在中国主题公园激烈的竞争市场格局中,各主题公园所在的企业或集团并非把主题公园的运营作为最重要的业务组成部分,都在主题公园业务之外同步地开展着其他的业务;第三,在中国房地产市场炙热的大环境下,由于主题公园的开发具有大量的土地,应该各个主题公园所在的企业或集团都在进行房地产的开发与销售。从中可以发现,中国主题公园已经在尝试旅游与其他行业跨界的商业模式。从中国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讲,房地产行业都是一个具有投资前景的盈利行业,因此,中国主题公园连锁经营的最重要的跨界商业模式便是旅游产业+房地产行业+N的模式。以旅游行业作为投资元素或驱动,带动周边房地产行业的升值,从而获得足够的商业收益。
5,品牌化模式
中国主题公园连锁经营需要以优秀故事或内容为价值基础而进行产业链延伸或衍生,并且采取跨界的商业模式;但是,整个系列的商业模式组合如果缺乏品牌化的战略支撑,便不足以支撑整个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如果优秀故事或内容不能实施品牌化,便不能真正成为产业链的价值基础;没有了品牌化的战略实施,便不能真正地成为优秀的故事或内容。品牌的实施需要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适应,而企业的发展战略需要在产品定位和企业定位方向做好准备与分析。如何进行产品定位和企业发展定位是品牌化的基础,而如何进行产品和企业定位,对于中国主题公园而言则表现为优秀的故事或内容,即能够迎合和满足消费者的体验性需求的符合人性的故事或内容。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城市转型;新特征;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4)02-0066-10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驱动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国际性大都市、后工业化城市的转型发展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实践。当前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全新的特征和趋势,并在科技融合、空间融合、产业融合与社会融合四个方面对城市转型发展形成驱动作用。本文拟围绕文化创意产业驱动城市转型的作用机制,并结合一些国内外案例进行讨论。
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特征
当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特别是文化与科技领域的快速融合,使得过去以艺术与文化主导的文化创意产业正在发生着史无前例的变革。文化创意产业的重心越来越由“文化”向“创意”转移,从生产方式、组织方式、消费模式到跨界融合,再到全球生产网络的浮现和深化,文化创意产业正在呈现出新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一)生产方式与商业模式的变革
在许多文化创意产业的讨论中,都习惯性假设艺术和文化为主导的中小企业是这个产业的核心部门,比如艺术大师的工作室、作坊、小规模个性化定制(小工艺生产者)等等,而似乎忘记了苹果、迪士尼、时代华纳、WPP的存在。事实上,在后者面前,前者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份额在统计学上看,几乎微不足道。在广告、电影、电视和视频、软件、建筑和产品设计等拉动文化创意产业增长的关键部门中,无论在生产、组织、消费、商业模式上,与传统意义上文化和艺术主导的产业部门相比较,都表现出巨大的差异。
文化创意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发轫之初,就是对于发达国家进入“后福特主义”时期弹性专业化与“按需生产”的回应,这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脱胎于早期文化产业化发展的逻辑起点是完全不同的。中国文化产业化发展的起点和背景是市场化和工业化,而西方创意产业发展的历史场景是后工业化和信息化。这种对文化创意产业认知的历史逻辑差异,在早期阶段并不明显。但是随着近年来互联网技术与经济的狂飙推进,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大数据支撑的网络平台,正在持续并强化生产网络、社会网络、市场网络与消费网络的通达性、及时性和同步性,这都对早期文化创意产业以生产者(尤其是文化艺术领域)特别是创意者为核心、信息不对称的商业化模式产生颠覆性冲击。封闭化、集中化、等级化、权威化正在被开放、分享、平等、共赢、共生的理念和运行方式所取代(详见表1)。
这就意味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并不依赖于某个地区是否有充分的文化资源以及在此种所谓资源优势基础上的产品开发,相反更有赖于是否以用户为核心、有效整合网络资源形成用户增值服务并快速传播。戴勇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文化传播产业商业模式研究中,针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路径:(1)以集成化管理为目标,实现文化产品价值网络优化的商业模式创新;(2)以产品、服务与物联网融合为目标,实现完整文化传播解决方案的商业模式创新;(3)以客户个性化满足为目标,实现深度文化传播的商业模式创新。可见,开放、集成、融合、互动、参与、分享等才是当前以及未来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关键词。
(二)基于信息技术的无边界融合
当前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强融合性特征。文化创意产业与信息技术、数字传播技术等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越来越呈现出高知识性、智能化的趋势。从传统产业中分离出来的文化创意产业部门,往往也都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成熟分离后形成的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业,在产业链和价值链中,文化创意产品的附加值比例也要明显高于其他的产品和服务。
同时,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本身就是经济、文化、技术等跨界融合的产物,具有高度的渗透性、融合性和辐射力,为发展关联性的新兴产业提供了良好条件。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属性以及边界虚拟化特征,非常适合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特别是以信息技术、网络通信不断跨展为基础的数字内容经济中发展。
任何能够进行数字化处理的东西,都能定制,就意味着数字化的不断深入和生产过程中设计研发的持续投入。正如乔尔・科特金指出的:“当今的信息产业已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产业,而是信息技术与文化内容的交融、汇合,数字内容产业打破了原有文化艺术固有的边界,横跨通讯、网络、媒体、娱乐等各行各业,实现了‘跨界域’的融合重铸。”
与此同时,数字内容经济的大发展,不仅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各个环节融入科技因素使其产业链更具科技创新能力,更使得文化创意产业在一个更为开放的网络平台上与其他产业形态交织互融,“一方面,各行各业可以通过与创意资本要素的融合提升自身附加值,……另一方面,创意资本要素可以‘一项创意,多次投入’,获得倍增效应,大大提高其价值增值力”。无论是传统的汽车产业、房地产业还是百货商业、餐饮、旅游等服务业领域,在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跨界融合互动后均延伸出新的产业形态,甚至在特定的、城市空间形成特定的、大范围的文化创意产业生态。因而,当前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正在呈现出一种无孔不入、无处不在的业态扩展,未来这种基于文化创意内涵的知识溢出、无边界的产权交易创造的可能不仅仅是新的产业形态,甚至将催生新的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
(三)全球生产网络的浮现与深化
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是跨界的创新经济,其产生和成长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产业网络的全球结构。全球生产网络不仅表现在生产的国际化分工和服务贸易国际分包领域,在近年来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先进制造领域以及构筑新贸易壁垒,后发国家加速经济转型与结构升级推动世界经济再平衡,全球生产网络在深化发展的同时,向更广泛和更高级的产业领域扩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全球生产网络正在浮现并深入扩张。
以全球影视产业为例,首先,在电影产品生产和制作上,国内像怀柔、横店等为代表的中国电影制作产业集聚区,正在以其设备、技术、人才、成本、政策支持等积极参与到全球电影离岸制作业务中,加速全球电影产业的国际分工与网络搭建。
其次,在电影发行与衍生商品消费市场领域,国内院线市场的快速成长,不仅是对中国电影市场爆发式增长的回应,更是全球电影市场和电影商业网络持续织网与深化的过程,全球性的新技术和新概念在织网扩张的同时甚至藉由商娱空间的建设而影响当代中国城市商业空间、社会空间与新型消费文化的产生。
第三,在全球电影产业的元概念叙事的发声和传播领域,从欧美的奥斯卡、戛纳、柏林再到远东的台湾、东京、海参崴甚至上海,不同层级不同分类的电影节(叙事事件),实质上构筑了全球电影产业的话语体系,甚至引导电影产品发展方向,当然其本身也是全球电影产业最直接的竞技场。
第四,在电影产业的资本市场领域,整合全球资本越来越成为电影产业重要的融资环节,特别是新兴国家资本的介入,国内外私募基金参与到中国影视产业的投资中,对全球电影产业的价值链、产业链、商品链布局影响深刻。总体而言,就全球电影产业而言,无论是以大投资、大制作和大营销为基础的高概念电影,还是以小投资、小制作和小众营销为分众电影,或是以微/零投资、个性化制作和网络营销基础的微电影,都需要通过全球性的、专业化的制作团队、发行营销、投资、院线市场和后期衍生产品开发,才能有效降低投资风险并实现充分盈利。
文化创意产业全球生产网络的浮现,与传统的计算机产业、汽车产业或是航空产业的国际分工不同,其浮现和产生的同时也在改变着网络的全球结构,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是创新经济,因此,文化创意产业的全球生产网络从一开始还暗含着全球创新/创意网络的成分。
二、文化创意产业驱动城市转型
从整体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演进的时序来看,近十年来中国通过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进入工业化中期,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阶段,逐步向工业化后期的过渡。虽然中国的一些大都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在经济转型上获得较大跨越,但总体而言,中国城市的产业结构与经济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的代差。从驱动城市转型发展的作用机理上看,文化创意产业与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尤其在新型城镇化的战略下,低能耗、低污染的高附加值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文化创意产业不仅自身的发展恰好可以与城市转型有机结合,同时与先进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跨界融合发展,将在更深的层次上强化城市的创新驱动力,加速城市经济、社会、空间的全面转型发展。(见图1)
(一)科技融合:助力城市创新体系构建
文化创意产业从质态上来说是直接体现创新型经济特质的产业门类,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经济中对知识、技术、文化集成度最高的产业形态,对城市发展方式转换、空间功能转换、空间布局调整、产业区价值链升级和经济发展创新都有积极的贡献,是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创新驱动力。它不但可以促进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更有助于创新网络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对城市创新力的培育和提升大有裨益,有助于形成经济、社会和生态协同发展和交互推动的良性循环。
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创新创业之间非常容易形成共生成长机理,在产业发展层面,形成融合生长、集群扩展的新态势。尤其是在当前数字技术狂飙突进、数字内容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通过与科技、服务等各种领域的融合与渗透,使得文化创意的创造性在各领域激活产生创新行为与创新组织,新创意、新概念、新组合、新商业模式将会使得城市的各个产业领域充满生机活力。以智能手机领域为例,谷歌开发了安卓系统,而依托安卓所构建出的巨大的智能应用生态系统,则是来自数以百万计的创意设计团队和企业,他们与安卓融合所开发出的大量功能应用产品,既构筑了安卓系统的创新生态,同时为相关领域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文化创意产业在与新兴技术的市场应用、产品化、产业化结合过程中,一方面容易加速技术的商业化和数字内容化,张洁就认为文化产业从三个角度对技术创新产生影响:“一是向制造业品牌和营销环节渗透、二是向制造业生产环节延伸、三是向制造业的研发和设计环节渗透”;另一方面两者结合的过程也容易引发文化创意产业的新业态,这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度依赖文化资源开发的一般路径。从“功能城市”向“文化城市”转型,是国际大都市转型发展的战略性路径。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掘、运用好这些城市已经积蕴的“文化资本”。“文化资本”哪里来?不仅仅是原来的“城市记忆”和文化资源,更重要的是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消费市场的资本化运营机制及营造的创新文化氛围和创新社会网络(资本)。以深圳为例,城市的历史非常短,曾经被称为“文化沙漠”。但依托于高新技术的动漫、网络游戏、数字内容产品等方面的强劲发展,崛起了一批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新媒体、高端印刷等文化科技型企业。在这一过程中,高新技术企业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文化创意产业也为高新技术产业在新的领域衍生出更多的新生业态。
此外,文化创意产业的科技融合还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网络化趋势,这对当前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尤为重要。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城市创新体系的建设,关键始终在于创新网络的搭建。长期以来,科技创业和技术商业化过程一直面临诸多的障碍,导致创新和创业的周期被拉长,其关键原因在于创新创业的生态网络不健全,缺乏有效的跨界创新服务经济来支持。实质上,新兴技术平台的产生来自不懈的研发攻关努力,而新兴技术平台的应用和集成则需要更多的创意经济部门来丰富和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的科技融合过程,恰恰是一个技术商业化的生态建设过程,一个跨界搭建创新经济系统、编制社会网络、强化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过程。因此,文化创意产业的科技融合,不仅可以帮助城市获得持续创新和持续繁荣发展的动力,更重要的在于帮助城市在更广泛的领域中创造具有累积性、持续性、创新性的文化、经济和社会价值。
(二)空间响应:创造多样性的城市空间形态
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提出,就是由城市空间更新、城市功能复兴的转型升级行动所衍生的,是与城市为突破资源环境的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直接对应的。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响应,使其在现代城市的转型发展中具有较强的系统引导功能。从本质上看,城市既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源地,也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地。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空间更新的互动、互融与互促,成为当今城市转型发展的一个较为显性的特征。
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没有哪个产业像文化创意产业这样依赖城市的空间和资源,也没有哪个产业像文化创意产业这样,能够为城市空间的更新和转型带来如此强大的推动力。如同厉无畏所指出:“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旧区改造的有机结合,可以避免城市文脉的中断,不仅能够保留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而且通过历史与未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洋、经典与流行的交叉融会,为城市增添了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文化景观,不仅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使城市更具魅力,给人以城市的繁华感、文化底蕴的厚重感和时代的生机感。”
从我国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演进历程来看,伴随着城市传统空间加快“退二进三”以及新空间的快速拓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业态快速升级,作为其生长的载体园区也在趋向多样化,并形成了内涵质态的代际发展特征。到目前为止,国内城市已经发展出三代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园区形态(见表2)。对城市空间价值的发掘和服务功能的提升,呈现出梯次强化的趋势。
早期的第一代、第二代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多数是对旧有厂房/区、楼宇进行置换,通过设计、展演、市集和办公功能的发挥,打造集创意设计、影音娱乐、动漫游戏和传媒艺术等各类主题的空间形态,引导创新主体企业和人才相对集聚,“软化”同区域或相邻地界的工业制造厂区的“硬度”。应该说,这些空间响应的努力,为“后福特主义城市”注入更多的创新元素,营造了具有包容性的人文空间,促进城市形成网络化的创新平台,满足和催生更多的个性化生产与消费的需求,并强化城市对先进要素的集聚力、整合力。
如果说前两代的园区比较注重的是空间改造与开发,那么第三代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则更加注重运用科技手段、信息网络来促进创意社群与创意生态的营造。园区不仅仅是工作、生活、消费、休闲的空间,还要在相应领域创意生态体的形成和创意社群集聚的过程中,提供系统的功能,实现从园区化、街区化到“社区化”的演进。王慧敏认为,“3.0集聚区表达了一种创意性的生活方式,多元的咖吧文化、活跃的创意社群、频繁的创意活动构成集聚区的主体单元,创意成为区域内一种普及性、开发式的、大众普遍参与的活动,创意人才的市民化、城市居民的创意化成为发展趋势,形成了园区、商区、社区‘三区’联动的格局”。
如果说在产业的融合与演化上,文化创意产业侧重于创意与概念的领引,帮助其他产业寻找新兴市场和形成新的商业模式,发展带动产业升级与提供持续发展潜力。那么在空间的营造与演绎上,文化创意产业以其独特的生产・消费双重社会网络,通过无边界的产业融合与空间融合,在为城市带来多样化的经济形态同时,“构建多层次的社会网络体系,形成有效的外循环,促进创意要素的跨界融合,促进园区服务功能的社会化,为城市创造新的产业业态”,塑造更广泛意义上的创意社会空间,促进创意城市的生成。
(三)产业融合:创造多元城市经济形态
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人的创新力及所表现出来的系统化的价值引领,但文化创意产业的无边界性,又会对所有的产业进行渗透和融合。文化创意产业以新兴的业态、组织方式与科技、金融和消费体验的结合,培育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城市多元经济体系的形成与创新,为城市的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业引领和产业优化的复合动力。
城市发展取决于所集聚的资源或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主要包括土地、劳动、资本、技术、文化、知识六大要素。进入后工业社会的城市发展阶段,创意、创新、知识、人才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城市经济发展的逻辑发生重要的转变,从传统工业文明的线性开发逻辑转变到后工业时代以“弹性化生产”、“跨界”、“专业分众”等主要特征的产业多元性成长逻辑,文化创意产业本身的多样性、跨界性,就在丰富城市的经济形态。同时文化创意产业的跨界特性,又对各个产业与空间的渗透与影响,有助于城市多样化经济体系的培育,增加城市多元经济的弹性,减轻产业和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
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像纽约、东京等以全球高端生产者服务业集聚为特征的全球城市陷入困境,相反倚赖多元化经济体系的慕尼黑则表现出众,显示出强劲的持续繁荣能力。这也为城市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反思:如何避免单一经济形态的线性发展路径?特别是近年来曾经风靡一时的城市中央商务区CBD建设纷纷面临产业空心化与空间两极化的问题,产业融合与多样化产业形态的谋划成为如何破题的关键所在。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内涵与形态最具多样性、开放性的产业,正在城市多样化经济体系形成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凭借文化创意产业与高科技产业的融合,产生新设计、新产品,与服务产业的碰撞,产生新的营销模式和商业模式,从而产生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型产业组织体系。
在制造业领域,由于“退二进三”运动,城区的制造业几乎全部撤离。然而随着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在多个环节的结合,以新型“弹性生产”、“个性定制”为特征的新兴文化创意工业业态将重返城区,“轻型生产”将成为城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生产业领域,生产业的产出是中间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同生产业的融合将有效提高生产业的效率,增加中间生产投入的附加价值,延长产品服务过程的价值链。特别是在金融产业领域,文化创意产业的介入将扩展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的功能。以北京为例,早在2007年北京市就建立了贷款贴息工作机制和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信息平台,促进金融资本与文化产业的对接,国家开发银行北京分行推出“版权信托+收益权质押担保”的文化企业贷款融资模式,并积极与北京首创投资担保等担保机构合作。而在深圳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资本化运营更是其重要特色。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作为一个交易服务平台类企业,打造包括文化产权交易平台、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文化企业孵化平台、文化产权登记托管平台。这样的专业化资本运作平台上,再辅以新兴技术的应用与集成,文化创意产业的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地生长起来,从而带动生产部门的多元化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跨界后所具有的高增值力,这主要表现为创意赋予商品观念价值,新经济的演进规律表明,商品市场价值中观念价值所占比重越大,其附加值就越高。知识经济时代,技术交流与扩散的速度大大加快,商品日益丰富并趋向同质化,于是商品中“精神性”的观念价值所占比重就越来越大。因此,当创意产业向传统产业门类渗透时,便有利于推动传统产业向高增值产业升级。事实上,在生活业领域,无论在实体空间还是在虚拟空间,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都带来颠覆性的商业价值。电子商务对实体商业空间的冲击,以及消费领域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对生活业既带来极大的挑战,又带来极大的刺激。生活业空间越来越向个性化、体验式、文化分众型消费文化靠拢,同时移动互联等虚拟空间功能应用的叠加,使得文化创意产业对生活业的引导、整合、分化功能被越来越放大。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与各类产业的融合碰撞,城市经济形态将不再单一、不再割裂、不再对立,在有助于形成城市经济优化连续生态的同时,文化创意产业还带来新的组织形式和新的共生网络,从而使得城市经济在获得丰富性同时,形成持续繁荣和共赢分享的能力。
(四)社会融合:创造多样性的城市社会阶层
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性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与渗透,为“创意城市”提供了长效的动力机制,也为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转型的城市培育出了一个新的“创意阶层”,使发达国家的城市、大都市区从原来的制造中心、经济中心变身为创意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孵化和集聚更多的创意企业,在丰富经济形态的同时,也为城市的社会阶层结构带来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美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在构成上发生了巨大的转变。1970年,服务阶层首次超过劳工阶层,1999年劳工阶层、服务阶层和创意阶层在就业人口中的比重分别是25%、43%、30%。这种社会结构的演变来源于生产领域发生的巨大变革并扩展到整个社会,不仅影响到社会中所有的其他企业形式,而且通过竞争、效仿和渗透,重构企业之间、国家与微观主体之间的关系。
2011年,英国的创意产业共有89.7万个从业人员。此外,还有60.1万个在其他非创意企业从事创意性工作的人员。伦敦作为英国创意产业最集中的城市,2010年创意产业共有42.9万个从业人员,以及其他行业内22.9万个从事创意类工作的岗位。伦敦仍然是全球金融中心,但已经有65.7万个从事创意类工作的人员,占伦敦劳动力总数的14%。深圳自2003年以来文化创意产业以年均近25%的速度发展,2012年突破1100亿元,占GDP比重达9%。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带动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网络内容、数字电视、数字音乐、文化旅游、高端印刷等均占全国较大份额。深圳的文化创意企业总数量达4万多家,从业人员90万人。数量日益聚集的创意阶层,越来越成为提升城市创新能力、优化城市社会结构的主体力量。
多样化的产业体系与弹性专精的创新网络,之所以在应对经济危机方面具备较强的抵御能力,其关键不仅在于扁平分工和弹性网络,更在于富有丰富性的社会网络以及社会资本所呈现出的应对变化的适应性。据2008年度的《台北市文化创意产业指标调查成果报告》介绍,台北市每5家企业,就有2家从事文创产业相关的事业;每10位工作者就有1位从事文创产业的工作。另外,在全台湾每10家文创产业,就有3家设立在台北市;且文创产业总营业额中,台北市约占全台湾的60%。即使是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啸冲击下,台北市的文创产业发展,依然逆势上扬,优于总体产业成长率。台北“文创之都”发展与抗风险的动力,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这些创意企业的创造力和由此生成的“文创阶层”。
三、文化创意产业驱动城市转型的实践启示
在中国新型城镇化和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新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肩负着对中国城市整体转型的战略引领作用。我们要探索“中国路径”过程,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城市转型多层次联动起来,助推城市空间、社会与产业的整体转型发展。
(一)树立“文化生态观”:从“文化资源”到“文化生态”
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集聚、产业演化是一个复杂的立体生态系统,需要一个多样性、包容性强的“文化生态”环境。从“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生态”,要摒弃就文化资源和禀赋来看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单一视角,塑造促进文化多样性生长繁荣的社会环境,是文化土壤的“再整理”和“新播种”。
积极推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与本土文化外向化发展,在多元对话、认知沟通的基础上形成共识、理解差异。2010年的“欧洲文化之都”德国鲁尔,之所以能实现从“煤都”到文化之都的转型,与生活在这里的来自全世界140个国家和民族的居民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大批来自波兰、匈牙利的移民,移民的文化差异大,生活方式不同,但鲁尔区则把城市的多元文化特征作为资源要素加以开发利用,创造出了一个包容性的文化环境,让整个地区充满创意的活力。
与此同时,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兼容并包”。根据西班牙电信巨头Telefonica Digital的最新《创业生态系统报告》,在全球排名前20位城市创业生态系统中,排名靠前的城市,辍学后创业的比例都很高,如硅谷辍学者与研究生(硕士、博士)的比例为1:2.5,特拉维夫为1:2.33。从中不难看出,只有更怀的包容,才能形成更具广泛性的城市文化活力与创新氛围,带动社会整体性的文化复兴。
此外,还要鼓励人们通过创造性工作去创造财富,努力保护创意人才的知识、思想等作为产品的价值,多维借鉴文化生产的商业化经验,积极培育本土文化的商业化能力,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在公共政策、文化传统、教育体系等多方面形成合力,逐步营造涵容内外部文化创意要素、包容文化多样性成长、适宜多形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都市文化生态。
(二)树立“文化规划观”:从“规划文化”到“文化规划”
文化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历史过程的累积和积淀,还在于持续不断成长和对话。要促进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关键在于文化土壤的改善和文化生态的建设,这需要政府积极营造和民众的广泛参与。树立“文化规划观”,是要将文化的思维和思考从以往的部门化限定中解放出来,让文化的对话、思辨自由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发展、转型的全过程。
以台北为例,立足多元文化元素和创意活力,台北面向未来十年提出了一整套的“文创之都”战略,其中包括:台北亚太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领导品牌城市”建设、推动建立“台北市文化建设发展基金”、营造文化消费环境推动台北市文化观光发展、整合资源提升文化艺术节庆质量及影响力、动员民众共同参与等五个方面。其主要目的是透过都市更新再生,将更多元、更具活力的创意让市民共享,是另一种都市更新和转型计划的形态。
以文化为中心的角度来考虑和制定各类城市公共性规划与公共政策,把文化资源置于创新转型实践的中心来整合、培植城市的各种资源。在实践中,不能简单地将文化资源、要素、资本作为补充性动力投入到推进城市转型的规划工作中。特别是在不改变既有的城市规划逻辑下,实践中往往会变成“规划文化”,从以“文化”为中心考虑“发展”转变为以“发展”为中心干预“文化”,这就容易使得“文化规划”沦为“添油战术”下的牺牲品,更会带来昙花一现、不可持续的文化创意产品,不能成为城市转型的助推动力,反而成为未来城市转型的障碍。
因此,一定要从文化创意产业自身持续发展作为出发点,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城市转型多元化、多层次联动起来。在产业规划与政策引导层面,以文化的视角,制定和出台引导和升级各类产业发展的文化战略,扩展文化创意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融合的内容范畴,培育和促进各产业领域中文化相关的生产、技术、市场环节成熟化、产业化,带动城市产业发展的转型与创新。同时强化文化与城市商业空间、消费空间、社会空间的融合,以文化内容助推城市空间、产业空间与社会空间的转型发展,营造创意城市空间。
(三)树立“文化创造观”:从“走出去”到“走进去”
尽管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近年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总地来看具有核心技术和新商业模式的不多,仍以追随、复制国外尤其是欧美的技术为主,主要表现为内容原创与技术更新不足,贴牌生产(OEM)较多,自主品牌(OBM)不强,在全球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与贸易网络中,仍然处在低端或末梢,不具备话语权和控制力。如《功夫熊猫》、《人猿泰山》在我国深圳制作完成,但深圳的企业只赚取道微薄的加工费。文化创意产业的这种运行模式,无疑又陷入以往的“中国制造”困境中,与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要求是不相符的。
沿用“创异(创造差异化产品,获得市场生存可能,元创意的早期形态)――创益(通过产品创造市场效益获得盈利)――创艺(融合新技术创造新技艺或者创造新模式)――创义(创造新知识、新认同、新价值,元创意的最终表现)”四个层级来分析文化创意产业的全球生产网络(见图2)。目前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大多是沿用对自身文化资源开发(创异)――适应国际市场规则(创益)――融合新技术(创艺)――谋求成为国际文化消费主流产品(创义)的发展逻辑,这种思考逻辑在实践中走的很艰难,特别是在最后环节,在国际上难以形成共鸣、共识、认同。
关键词:文化创意项目;商业模式;重庆实践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2-0048-02
一、引言
文化创意产业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推崇创新、强调文化与经济融合的实践活动。产业区域的确定以及多功能园区的不断拓展形成了一个包括“生产―发行―消费产供销一体”的文化产业链。因此文化创意项目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然而在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未呈现出有序化的发展态势,存在着盲目追随,急功近利;缺少文化特色;发展中盲目投资等问题。所以,探寻适宜的文化创意项目的商业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二、“重庆洋人街”文化创意开发的案例考察
(一)项目概述
重庆洋人街风景区位于南岸区,属于南滨路四期工程大佛寺大桥下游段,由美心集团出资六亿人民币打造而成。因其独特的西洋风格建筑群逐渐与滨江路分隔开来,形成重庆首个无主题旅游商业公园。近年来,洋人街的旅游地位日益凸显。据统计,每年接待游客超过千万人次,总接待人数已超过8 000万次。
(二)案例解构
商业模式是企业完成客户价值创造,获取自身利益的方式。下面就根据商业模式中的四个要素对重庆洋人街进行具体的分析。
1.顾客价值主张(定位)。如果把企业逐利的行为比作采矿,那么顾客价值主张的确立就是确定“矿井”位置的过程。洋人街精确成功的定位无疑是其成功的重要砝码。(1)“矿产”的品位。“矿产”的品位越高,所产生的溢价空间也就越大。洋人街项目这种无主题的定位,在重庆地区创造出具有独特西洋特色的风景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发展潜力。另一方面,洋人街的开发营销恰好迎合了“还原定位”的营销模式。(2)“矿产”的广度和深度。洋人街的微利经营,符合了当下M型的消费结构,为其市场的扩大埋下了深深的伏笔。另一方面,洋人街位于弹子石附近,该地区作为南岸的CBD,受到政府和投资者的广泛关注,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市场潜力巨大。
2.顾客问题解决方案(“采矿”)。满足顾客需求,有效隔离竞争对手,还需要一种“场景效应”。即让旅游服务体现一种独特性、立体化。而一个精彩的“剧本”有两个基本要素:其一,顾客价值要创新。其二,好的“剧情”还需要拉动各方一起参与。
3.盈利模式。洋人街看似“免票”和低价的背后其实蕴含着以下几种获利方式;(1)大额订单低成本以量获利。(2)旅游带动地产的“曲线救国”。(3)开发新项目创造获利支点。
4.资源方案。洋人街突出的成本控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购地的低成本。洋人街处于南岸区的城乡结合部,地区偏远,导致其购地成本较低。(2)洋人街的微利经营,增添了老百姓的好感,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节省了巨额的广告费用,起到了免费宣传的效果。(3)为了使游客没有拘束感,有尊严的消费,洋人街内的建筑做工相对粗糙,客观上也节约了成本。
(三)重庆洋人街商业开发的评价
1.经济方面。洋人街的建造以及越来越多国内外资本的投入,促进了城乡结合部的开发和重庆旅游业的发展,为重庆经济的腾飞插上了新的翅膀。但客观上讲,重庆洋人街的接待量与营业额与国内外知名主题公园均有一定差距。且面对重庆其他新型主题公园的异军突起,如何进一步优化商业模式,构建新型盈利支点,也成为洋人街急需突破的瓶颈。
2.社会方面。洋人街的微利经营,满足了不同收入水平游客的旅游需求。同时,洋人街三年免租,广纳商户为创业者提供了良好平台,增加了社会就业,有利于社会稳定。但随着洋人街的不断扩建与发展,需要辅助多元化的宣传方式,为品牌建设增色添彩。
3.文化方面。洋人街景区外国建筑众多,且吸引了许多外国商户入驻经营,客观上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景区内诸多标新立异含义颇丰的标语,幽默诙谐。但与此同时,一些粗俗不得体的标语和一些夸张不文雅的新型建筑,缺乏一定的文化内涵,不利于旅游文明建设。
(四)重庆洋人街案例的借鉴意义
1.创新是商业模式立足的根本源泉。洋人街的成功归根结底体现在创新上,无论是无主题公园的项目定位还是微利的和“曲线救国”溢价模式的构建,都不是其他旅游项目的单一模仿,而是自己的独辟蹊径。
2.欲取之于民,必先予之。洋人街运用穷人经济学的理论思想,极大地让利于民。启示我们惠民利民才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有力武器,企业的战略部署应将消费者与企业共同获利作为基本点。
3.扎根群众,提升旅游文化品位。洋人街所传输的文化内容,内涵丰富,扎根群众。但是,部分标语内容文化品位较低,错误频出,不利于景区旅游文化的文明建设。故景区在扎根群众的基础上更要做到规范化,不断提升旅游文化品位,增加景区的文化内涵。
三、结论与启示
如何实现商业模式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的进一步优化,在此拟提出如下建议。
1.商业模式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的进一步优化的方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首先要确定适宜的商业开发模式,这是成功的关键。还要善于嗅出商机,也就是发现新的需求,而且把握这种机会,找出一条新的商业模式,这种商业模式融合了商业的各个元素,甚至是导致原有的商业模式普遍改变,但是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其实现更加科学合理与有效,从而创造更大的效率和价值。
2.创新是文化创意项目成长的根本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不竭发展的动力。洋人街虽在创新方面有一定的竞争力,但需要一个持久性。有的也只是急于打包推出,没有循序渐进。再一个就是去“同质化”,不照搬外地的模式。
3.注重对文化的保护。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注重对文化的保护,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不误导民众,不污染文化,保护文化的“纯正性”,要力争把洋人街建设成为群众喜欢、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文明旅游景区。
4.政府监管应松紧适度。政府应在充分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情况下适度干预调节经济。政府部门应该减少行政审批项目,避免程序复杂、滋生腐败。积极出台相关的政策或法律、法规来促进商业模式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的进一步优化。
参考文献:
[1] 金元浦.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梯与三种模式[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2] 谢春山.旅游文化――中国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
[3] 林永匡.弘扬优秀文化,强化阵地意识[N].中国旅游报,2000-01-17.
[4] 李天元.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把握创富机会,技术、技能、创意三轮驱动
20世纪后半叶以来,发达国家开始步入现代化的新阶段,即开始由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技术、技能和创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大驱动轮。
技术是不断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把握创富机会就一定要把握先进技术,持续技术创新,努力增强技术转移和知识扩散的能力,由中国制造跃升为中国创造。技能是不断创造社会财富的基础,不仅是人们获得工作机会的前提,更是决定个人社会地位和获取财富的重要手段。创意是不断创造社会财富的新兴推动力,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创意不仅激发了人类源源不断的需求,还不断带来财富的爆发,作为21世纪的新兴产业,发展创意产业已经被许多先发国家提升为国家战略,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开发出巨大的创富机会。
创新商业模式,打造持久竞争优势
商业模式是推动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强调实现要素关系优化或者动力机制改善,从技术创新跃升到财富创造的关键过程。商业模式解决了企业如何盈利的问题,创新商业模式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最根本的创新。尤其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创新商业模式将加速企业发展,打造企业恒久的盈利能力和竞争优势。
商业模式源自企业创意,更加注重从客户角度思考设计企业行为,同时兼顾企业、消费者、供应商及一切合作伙伴的关系;更加注重伴随产品、工艺或者组织的创新调整服务内容、方式及组织形态,通过创造性的组合生产要素满足市场需求。差异化的商业模式将有助于企业在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实现转型,发掘市场发展的突破口和新的市场机会。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商业模式还涉及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整合,并在经济多元化的态势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推进产业联盟,实现经济社会协同演进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单个企业发展已经不能再适应全球化的发展需求,结成产业联盟实现集成创新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产业联盟作为新的合作模式,通过市场主体的相互协作和资源整合寻求新的规模、标准、机能、定位及市场,确保和放大合作各方的优势,这是企业实现优势互补、开拓发展空间、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手段。
产业联盟在实践中包括多种维度的联盟,如企业的战略联盟、知识和技术的共享联盟、资源的集成联盟等,主要围绕研发合作、产业链合作、市场合作、技术标准等打造,多用于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战略型新兴产业的应用,是产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产业联盟超越了地区的限制,将密切关联的企业组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组织体系,降低了企业成本和风险,对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的中国有极大的适应性。同时,产业联盟又不同于产业集群,它是产业集群的创新演化,解决了产业中的共性问题,克服了不完全信息的约束,实现了持续创新的效应。
加强金融催化,助力产业衍生创新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创造离不开技术的进步和创新,而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又离不开金融的催化。金融是价值的融通:价值无法转换,经济就无法运转。因此,利用金融催化新产业,有效配置金融资源,将有利于实现金融与产业的协调发展。金融催化是产业升级的根本动力。产业升级必然是由高新技术支撑的先导产业集群带动发展的,而先导产业集群的扩大又必然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创新金融服务是金融催化的核心,为服务对象提供多种方便快捷高效的金融服务,如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实现产业和资本的直接对接;建立高新技术创新体制和机制,防范技术风险,用金融支撑技术进步;统筹城乡发展,用金融杠杆撬动城乡综合改革;刺激外向型经济,通过金融催化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同时,加强金融体制变革,转轨经济增长方式,以银行、证券、保险等多元化金融行业为主体,以人民币离岸结算为突破口,以金融市场监管为重要保障,实现金融市场化发展和包容性增长,有助于将中国打造成世界级金融中心。
致力国际网联,整合高端资源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降临,无论是大企业、小企业还是个人,都在致力于网联国际,不断整合信息、科技、人才等高端资源,积累和创造社会财富。
在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网联的头等资源是数据和信息,数据资源的增长和使用为社会财富的创造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机会。特别是随着以物联网和云计算为代表的现代技术的进步,大数据正在跨越传统的数据分析模式,处理极速增长且类型多样的数据,并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为企业创造重要的商业价值。同时,数据和信息的国际网联还将衍生出一系列创新型的商业模式和创业机会,数据不再仅仅是一种资源,还将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本。
除了数据和信息,国际网联还要整合高新技术和科技、高端人才、文化资源、智力资源等优质资源,并将其提升到企业战略和国家战略的高度,通过资源整合建立多种创新平台,提高中国企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参与国际主流竞争,充分融入到一体化的全球经济发展之中。
建立透明高效政府,加速“四轮联动”
要打造一个透明高效的政府,就要“政府治理、社会治理、产业升级和文化精进”四轮联动,发挥多元主体的积极作用。
政府治理是政府运用政治、经济、文化等公共权力管理社会事务,维持社会秩序,实现公众需求,并使公众利益达到最大化的过程。有效的政府治理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激励社会主体的潜能,大大降低社会交易成本。而一个学习型、标准型、服务型和回应型政府则是政府的准确定位。
社会治理是政府与公众共同管理的方式。在新的形势下,我国的社会治理面临着阶级阶层结构变化、城乡结构变化、收入分配结构变化、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变化、社会组织方式变化、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变化等诸多挑战。这些巨大变化迫切要求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走出一条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路。
产业升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产业升级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随着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移,产业衍生不断。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原始创新能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决定了国际分工和全球经济格局。而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社会融合型服务业的出现将成为未来产业升级的方向。
关键词:文化产业;商业模式;文化资本
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结构形态具有一般产业所具备的商业属性,文化产业核心要素包括生产者、生产过程和产品。就其所提品的性质而言,文化产业可以被理解为向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或服务的行业;就其生产过程的性质而言,文化产业可以被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作为文化产业创造价值的核心逻辑,商业模式重要作用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
就其最普通的意义来讲,商业模式是一种系统的设计,它是指一个企业在明确外部假设条件、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前提下,用于整合企业自身、客户、合作伙伴或利益相关者以及资源、流程、渠道和能力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战略意图,同时也是实现价值的结构体系以及制度安排的总体构造。由于文化产业兼具文化和商业双重属性,它所涉及的行业领域非常庞杂,再加上它所处的宏观和微观经济环境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中,不能简单地将单一的特定商业模式应用于文化产业的所有行业,也不能保证某一特定的模式在各种条件下都能产生优异的价值结果。
一、文化产业的商业属性
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这既指明了文化的精神、观念属性,又指明了其客观的物质本原;既分析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区别,又阐明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经济是文化的基础和源泉,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保证。随着文化与经济的相互融合日趋深入,经济中的文化含量、文化中的经济穿透力也在不断提高。文化与经济的互动,一方面是经济结构和利益关系对文化价值观念、人的行为方式、社会生活方式、文化管理制度和文化运行机制的影响越来越大,文化必须运用经济手段、引入经济要素,不断增强其自身实力;另一方面是人文精神和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目标、经济结构、生产管理方式及经济制度市场机制的导向作用越来越强,经济必须通过增加文化含量及发挥文化作用而不断提升内在价值。文化与经济互动,构成了新时代全新的生产形态和发展模式。
(一) 作为商品的文化产品
文化产品是一种将抽象的文化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产品,这需要将内容的原创性与形式的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并依据经济规律,通过一定的商业模式的运行,最终作为商品提供给消费者。显然,这是一种利用文化资源和个人智能创造产值的过程。商品经济的发展从生产方面表现为物质产品的丰富,它直接的后果就是带来了需求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物质产品效用的下降和文化产品效用的提高;物质产品的重要性相对降低,在消费方面表现为更加注重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进而成为拉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人们总是优先满足生理需求,而自我实现的需求则是最难以满足的。但是,只要环境不妨碍这些较高层次需求的出现,它们就能激励大多数人不断去追求。消费者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的满足需要通过文化产品或者是产品中文化价值的消费来实现。文化产业与商业利润唇齿相依,这就决定了它不仅要严格地遵循市场逐利的原则,而且在创意上也会刻意迎合接受者的娱乐、消遣、宣泄功能等精神需求。法国社会学者布什亚说:“人会毫不犹豫地寻求自身幸福,偏爱那些最使他感到满足的物”。文化产品具有唤起人们联想愉快事物的能力,能够与人们有情感连结,产生心灵层次的共鸣,从而使消费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文化产品作为商品可以满足消费者对符号价值的追求。一般而言,人们的消费活动主要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物质需求的满足在消费中表现为注重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实用性;精神需求的消费更多地注重满足情感需求和自我表现。随着物质需求的逐渐饱和,商品作为符号的意义越来越得到重视,人们在商品社会会约定俗成地赋予商品某些符号意义,使商品的使用价值越来越淡化,而交换价值或炫耀价值越来越扩展或放大。文化产品本身兼具有整体性、多元化、个性化的思维象征,其符号意义较之一般商品尤其突出,当文化意象融入商品具体呈现后,造成显著的不可替代性,并透过外在表现的图像或是符号化,强烈地让消费者认知它的存在,产生文化的可辨性自我表达动机,促成消费者运用商品的符号意义去表达社会角色认同,以及表达消费者的自我形象。消费者也会藉由具有符号、文化象征意义的文化产品建立自我形象,表现自我风格。
根据物品满足需要的性质,可以将物品的效用分为功能效用和体验效用。功能效用使功利主义动机即实用的动机得到满足;体验效用使消费者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功能效用的大小是人们根据物品的客观特征和它的自然属性的绩效对物品的实用作用所做出的内省的、理性的、认知上的评价,体验效用的大小决定于人们对物品的情感认同或者体验过程的愉悦性的评价。文化产品可以向消费者提供在特定社会中作为品味与其所处的生活型态的对立结构或者身份层级差异的象征意义,也就是说消费者在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中可以获得与自己的现实身份和生活方式迥然相异的独特体验,这种象征意义从强调物质功能为中心转移到强调人的欲望为中心,又转移到强调个人与小群体生活方式,最后转移到强调在整个社会形态中,物我一体的感觉,体验着物品带来的身份认同和彰显社会等级的。
(二)作为资本的文化产品
文化是一种资本形式,作为资本要素投入,通过与其它生产要素的有机配制,将提高产业投入要素的边际效用,从而带来效益的递增。传统经济学一般不把文化因素作为生产要素纳入到经济发展的模型中,因为文化因素无论从其本质,还是从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过程都存在一定的非理性。随着经济文化的一体化程度不断深化,学者们对文化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给出了新的解释,如社会学家科尔曼对文化因素的作用给出了经典的分析,认为文化因素对于有效地转化劳动、资本、自然这些物质资源以服务于人类的需求和欲望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从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的角度看,可以将文化因素视为一种“资本”,纳入经济发展的模型之中。
文化最早被视为资本,始于社会学之父孔德,在他的《社会政体体制》的第二章里提出了这一观点:当人类的产出高于消费时,一部分资本代代积累,并随时空转换为耐用性资本。孔德继承了人类学宽泛意义上的“文化”概念,将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相互交融,这就是“文化资本”观念的最初萌芽。[1]到了20世纪,经过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批判理论的复兴,“文化资本”又一次受到人文科学的青睐。布尔迪厄借用政治经济学术语“资本”,来揭示文化作为一种稀缺财富或资源的实质,在探讨教育再生产、文化消费、趣味和社会等级的多篇论文和著作中多次提出“文化资本”的观念,并不断完善和深化这一概念的批判张力。他认为文化积累、文化传承和文化的再生产等智性实践,同样被还原为一种具有符号特征和自主逻辑的利益行为,和其他实践类型一样具有“资本”和权力积累的维度。
在布尔迪厄的理论体系中,资本以四种基本形态存在:经济资本(economic capital)、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tal)和符号资本(symbolic capital)。其中“文化资本”有三种存在形式:(1)主观形态,以精神和身体的“持久性情”的形式存在;(2)客观形态,以文化商品的形态(图片、书籍、词典、工具和仪器等等)存在; (3)体制形态,如教育文凭,以文化资本的形式由权威机构授予,并成为一种具有保证性的资历认证。[2]第一种存在形式指的是文化作为思想资源、智力资源的形式直接渗透、融入到经济活动之中,以增加和体现文化附加值的形式将文化思想和智力智慧转变为经济价值。第二种指的是作为具体形式的文化产品,通过不断满足文化消费市场的多层次、多样性的需求,使文化产品成为具有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特殊商品,例如戏剧、影视、绘画、音乐、图书等直接进入市场,运用现代市场经济思想、市场经济运营方式、现代文化生产方式,使传统精神生产方式、体制等发生突破和改革,以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变。第三种指的是作为文化生产者的人才所具有的文化资质,包括他所具备的教育文凭、智力水平、创意才能以及科技手段等。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才层面上的文化资源是所有形式中最具潜质的文化资本。
并非所有的文化资源都能够转化为文化资本,只有进入现实公共文化生活和现实文化生产之中,文化资源才具有转化为文化资本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必须经过创意策划、内容生产、产品定位、市场营销、消费体验等过程,依靠生产企业、策划公司、市场调研、咨询评估、服务网点、行业协会、传媒推荐等中介服务机构,将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最终变为文化消费和文化效益,从而拥有持续的开发价值和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文化资本”理论开启了对消费文化的研究,通过引入文化资本概念,可以使我们从社会学和经济学视角来思考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也可以在经济因素之外联系社会阶级或阶层的文化实践,从而对文化产业的性质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三)作为生产力的文化产品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此后,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把人类“文明的果实”称作“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到晚年写作《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时,更明确提出了“两种生产力”的概念,即物质方面的生产力和精神方面的生产力[3]。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概念的提出,为文化产业的出现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它使人们认识到艺术生产不仅能够像精神生产那样重视人们的精神需求,同时也能够像物质生产那样进行一种集约化、批量化生产,满足人们的消费欲望,追逐巨大的商业利润。虽然“艺术生产”不能完全代替文化生产,但其具有的物质性与精神性相统一的特点,对“文化生产”而言是通用的。
文化生产力就是创作和制造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并在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的循环中不断得到实现和发展的能力。文化生产力具有双重属性。其一是商品属性:大多数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欣赏活动,以商品形式进入流通领域,人们通过文化市场,运用货币交换,去获取文化产品的保有权和文化艺术的欣赏权,文化产品既然成为商品,也必定拥有了与实物商品类似的生产方式,以流水生产线和高度专业化分工为标志的高度集约化生产方式,成为文化产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文化生产者也是通过市场的货币交换,有相应的价格管理,成本核算、盈利亏损、再生产等范畴,这就是文化生产力所具有的商品属性。其二是精神属性:文化生产力又不简单地等同于物质生产力,因为文化产品作为精神生产的成果,除了具有商品属性之外,还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第一,它是为着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要;第二,它作用于人们的精神世界,表达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志、兴趣、情操,从而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艺术观。文化生产力的双重属性对应地引发出两种不同的效益追求。作为商品,要求注重经济效益,尽量地实现盈利;作为意识形态的载体,则要求讲究社会效益,力求对社会、对民众以至对政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文化产业的出现是文化产品现代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的要求。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生产主要以个人生产为主,效率低,产量低,文化产品的传播也主要以生产者和传播者自身作为产品的载体或媒介进行的,传播范围小、速度慢。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为观念、符号和意义载体的文化产品在生产和传播方面要求有着更快的速度和更广的范围。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物质产品效用的相对降低,使得人们有了对精神文化交流的更迫切的渴望,于是,打着科学技术印记的生产工具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文化产品生产领域,从活字印刷术、机械印刷,再到今天的电子印刷术,科学技术在文化产品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产品的生产,使文化产品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也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了人的文化需求,实现了文化自身的目的。
二、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具有商业属性的文化产品必然要按照一定的商业模式运作才能获得市场价值。商业模式是一种包含了一系列要素及其关系的概念性战略分析工具,用以阐明某个特定实体的商业逻辑。它包括一个企业所能为客户提供的价值、产品的消费者目标群体、产品的生产、营销和管理的过程、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合作伙伴网络以及借以实现这一价值并产生可持续盈利收入的一系列要素。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依靠引入商业模式来保持文化产业生存和发展的活力是极其重要的。尽管商业模式是一种简化的商业逻辑,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其中一些主要的元素来描述这种逻辑,以了解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的构成。
(一)价值主张
即文化企业通过其产品和服务所能向消费者提供的价值,价值主张明确了公司对消费者的实用意义,成功的商业模式要能提供独特的价值主张,有时候这个独特的价值可能是新的思想;而更多的时候它往往是产品和服务独特性的组合。这种组合要么可以向客户提供某种独特的价值;要么使得客户能用更低的价格获得同样的利益或者用同样的价格获得更多的利益。企业要将自己的核心认同和价值观有效的传达给消费者,需要首先确立一个价值主张,企业的一切传播和营销活动必须围绕价值主张来进行。在产品同质化日趋严重的今天,关键在于寻找不同于甚至于优越于同类产品的利益点,合理构建、妥善传递的价值主张可以对企业战略和业绩做出重大贡献,仅仅确立一个有效的价值主张还不够,企业必须能够展示和证明自己的价值主张。制定合理的价值主张有助于公司抓住工作重点,集中精力向客户推出真正有价值的产品。价值主张的确立,既能为公司的产品生产提供一盏指路明灯,又能为创造卓越业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消费者目标群体
即文化产品所针对的消费者群体。所谓目标群体一定具有某些共性,从而使文化企业能够针对这些共性创造价值,定义消费者群体的过程也被称为市场划分,它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动机、购买行为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来划分的,是基于“分众营销”的核心理念而设计的,也就是说是面向一个特定的、有清晰特征的人群制定战略,而这个人群恰恰是某些商品与品牌的主力或重度消费群。分众营销的核心要点是“精确”、“细分”、“实效”,它不试图占领所有的目标消费群体,不试图生产目标消费者需要的所有产品,不试图进入所有传统的产品渠道,不试图制定细分目标消费者所不能承受的价格,不试图用广泛撒网的传播促销方式让所有人知道。通过分众营销,一改以往那种大众化的营销方式,企业只使用特定目标群体最容易接受的术语、最方便的信息接受渠道、最易接受的广告传播方式以及最恰当的产品开发推广模式,通过提炼产品的差异化诉求,制定分众化价格,力求以最少的投入、最精确地命中目标群体,并因此来达成销售的稳定增长。
(三)分销渠道与合作伙伴网络
分销渠道即文化企业用来接触消费者的各种途径,它涉及到公司的分销策略和市场竞争力,合作伙伴网络即公司同其他公司之间为了有效地提供价值并完成其商业过程而形成的合作关系网络。由于多年生存在市场经济制度下,发达国家已经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进行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形成了一套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成熟的市场运作模式,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众多的文化产品经营机构。比如美国的影视业、图书出版业、音乐唱片业已经在全世界建立了庞大、细密的产品销售网络,美国的文化产品一经推出,就可以通过这些网络迅速扩展到全世界,送到每一个消费者面前。“这么做主要是为了给公众的视听神经以持续的刺激,从而达到这样的目的:当娱乐产品投放市场时,他们已经在传播通道的另一端做好了欣赏的准备。”[4]
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同样非常重视建立广泛的合作伙伴网络,这也是产业实力的综合体现。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下,随之而来的是国际化的物流态势,因为发达国家文化市场狭小,文化产业规模巨大,因此,文化产业集团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培养起了强大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对海外文化市场的争夺能力。以美国为例,美国文化产业最早都是以国内需求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伴随着国内竞争的加剧和市场平均利润的下降,美国文化产业为了能保证自身的生存和获取产业利润,就把文化产业延伸到海外文化市场,而且广泛采用业务外包的方式,与合作伙伴构建成多个专门业务模块的组合体:采购、制造、研究、销售、分销及其他等等,有的紧密捆绑,有的松散挂连——从全球角度对企业活动和生产的这些模块进行整合,大大拓展了产业的实力范围。
(四)价值配置与核心能力
即公司执行其商业模式所进行的资源和活动的配置以及所需的能力和资格。它包括企业所拥有的产品资源、资本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等在生产、管理以及整个商业模式运行过程中的合理有效的配置。在这个配置过程中,由于每个企业所掌握的资源不同,配置的效果也就不同,锁定价值管理与持续能力资源和活动的配置是文化产业不可忽视的,这是商业操作能力的表现。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来看,最主要的是创意人才的管理,因为在创意为主的文化产业中,创意人才是最有价值的资源。
资本的资源也非常重要。我国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反映在文化产业组织化、集约化经营的水平和规模上。美国文化产业集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融资体制,一些有实力的文化产业集团,如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等其背后都有金融资本的有力支撑,文化产业集团与金融集团间互相渗透、互相参股、控股,二者之间建立了稳定的伙伴关系。我国文化产业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低,规模小,另一方面,从企业的微观层面来看,中外文化企业之间资金实力的差距和获利能力上的差距也是巨大的,要缩小这一差距,就要逐步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基础、以银行信贷和民间资金为主体、以股市融资和境外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
在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中,成本结构、盈利模式、管理构架等也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们通常体现在商业模式的具体设计与运行过程中。
三、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的设计及运行
一个商业模式是对一个企业如何行使其功能的描述,是对其主要活动的提纲挈领的概括,它描述了企业的产品、服务、客户市场以及业务流程,提供了有关企业如何组织以及创收和盈利的信息。商业模式的设计极为重要,是应该在项目启动之初就精心做好的,同时它也是一个随时间和环境变化需要不断调整和创新的战略层面的架构。有了商业模式后,执行层面的团队、经验、控制、调整也同样重要,因为模式是靠人想出来,并要人去运作实现。每一次商业模式的革新都能给公司带来一定时间内的竞争优势,随着消费者的价值取向从一个方面转移到另一个方面,企业必须不断调整它的商业模式,一个企业的成败与否最终取决于它的商业设计是否符合了消费者的优先需求。
商业模式的设计必须以上述五大要素的某一至两个要素为核心,五大要素相互协同成为一个完善的价值创造系统。通常来说,商业模式的设计分以下几个步骤:
(一)确定公司或产品的价值目标
成功的商业模式所设定的价值目标一定是顾客价值最大化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结合点,它要求一要针对目标顾客的需求偏好,二要为目标顾客创造价值,三要为企业创造价值。产品或服务的价值传递是企业把产品和服务传递给目标客户的分销和传播活动,目的是便于目标客户方便地购买和了解公司的产品或服务。
(二)明确消费者目标群体
设计商业模式的时候,首先需要分析顾客需求,目的就是要为产品寻找能够比较容易呈现价值的顾客群。一般来说,企业赢利的难度并非在技术与产品端,而主要还是在顾客端。有时纵然是把握好企业顾客的一点点需求,也可能产生巨大的顾客价值。如果商业模式无法找到相对明确的顾客需求,是导致商业行为失败的首要原因,那么企业将会遭遇无法创造利润的潜在风险。
(三)构筑商业模式内部运作体系
商业模式的成功很大程度是在于合理规划企业内部运作体系,就是将商业模式分解为业务单元和具体的流程,这是商业模式设计与完善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要素的合理配置:组织与机制、技术与装备、生产运作、资本运作、供应与物流、信息、人力资源等。这些内部运作活动可以清楚地规定企业内部运作的成本及其结构以及计划实现的利润目标。
(四)构筑商业模式外部运作体系
商业模式外部运作体系即企业向顾客供应产品和传递产品信息的渠道,是商业模式得以正常运作必不可少部分,这里设计的重点是分销渠道和合作伙伴网络。
(五)建立有效保护利润的制度屏障
这是指企业为防止竞争者掠夺本企业的目标客户,保护利润不流失而采取的战略控制手段。比较有效的制度屏障主要有建立行业标准、控制产业价值链、行业领导地位、独特的企业文化、良好的客户关系、品牌、版权、专利等。
有了上述各种要素的保证之后,商业模式就可以具体实施了。在实践的过程中,某些环节也许会因为市场的变化而发生故障,这就需要对商业模式的运行环境重新分析,改变组织结构、流程、思维和公司的信息系统等,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这个时间的长短取决于转变程度的大小。商业模式是一种企业创造利润的思维方式,它有许多不同的原型,企业可以从中选择一种方式,也可以将多种模式组合在一起,企业的主导思维架构将是决定商业模式的主要因素。许多技术创新面对的是一种不确定性极高的未来环境,而市场信息也无法全盘取得,因此没有一个商业模式能确保未来利润一定会被实现,也没有所谓最佳的商业模式。在设计与执行商业模式的时候,一定要保持一种弹性的心态,也就是说,商业模式的内涵需要因应环境变动,在设计时就应该留有一定的可变余地,运行时更应该顺势而变。
参考文献
[1] 古德纳.知识分子的未来与新阶级的兴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29.
[2] 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93.
在靠近中央戏剧学院的一个小四合院里,一个叫王翔的小伙子成立了自己的小剧场。当老板在常人眼里是份实实在在的美差,可据记者观察,这项工作一点儿也不轻松。就在记者走访的短短几个小时中,王翔的电话、会议接连不断。原来第四届南锣鼓巷戏剧节的承办任务光荣地落到了他的头上。独立承办戏剧节并不像说出来得那么轻松,来自全国甚至很多国外的戏剧社团都将在这个舞台上演出,这对王翔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与考验。可是谁又能想到操办如此专业的盛会的王翔,从前的职业竟是一名牙医。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一场在北京天桥剧场演出的戏剧《和氏璧》,给王翔的心里埋下了戏剧的种子。再加上一直以来对文学的热爱,五年前,他终于迈出了这一步。为了这份对文化的追求,王翔用五年的时间走出了一条让自己自豪的路。五年来,他所创建的蓬蒿剧场上演了150多部戏剧,场次高达1600多场,并独立出品了20多部戏剧。原创是艺术的生命。王翔的坚持,不仅让蓬蒿剧场在业界别具一格,同时也得到了文化部门的认可,承办第四届南锣鼓巷戏剧节足以见其实力。
如果说王翔的故事缘起于文化的活力和吸引力,那赵导的成功就让文化在经济发展中找到了平衡点。这位赵导不是别人,正是导演了《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北京青年》青春三部曲的知名导演赵宝刚。现实题材的影视剧需要精准地抓住观众心理,在这一点上赵宝刚无疑是成功的。从《编辑部的故事》到《永不瞑目》再到青春三部曲,他都走在了潮流的前沿。北京能成为赵导影视作品主要的故事取材地,除了因赵导本人具有的浓郁乡土情怀外,更在于这座城市所具有的时代意义。这种文化创新也得到了观众与市场的认可,随之而来的还有沉甸甸的奖杯。
好点子、敢创新是文化产业的基础,而优秀的作品更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和宽松的市场氛围。近几年来,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带动首都经济的重要引擎。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189.2亿元,占全市GDP的12.3%,是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对此,民营文化企业功不可没,它们的发展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注入了勃勃生机。
嘉宾观点
观点1:丰厚的文化土壤滋养北京文化产业
李智勇:北京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首先,风华绝代的历史名城。历史悠久的北京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给予了北京文化产业丰厚的养料。其次,高素质的文化消费群体。北京拥有一批对文化有深深情愫和强烈追求的高素质市民,他们的存在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撑。再次,成熟稳定的商业模式。北京发达的文化产业已形成诸多成熟的商业模式,可作为刚涉入文化行业企业的典范,在很大程度上能减少此类企业的创业风险。最后,政府营造的良好市场氛围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北京市每年对文化产业提供5亿元的资金扶持,同时针对文化产业的不同门类也有不同的政策。此外,对专门人才的引进也予以专项政策的支持与鼓励。不难看出,北京的人文环境、消费环境及产业政策的融合为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在此良性空间里,与文化相关联的产业也会应运而生,遍地开花。
观点2:非公文化企业强势贡献文创产业
王齐国:据北京市统计部门数据显示,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年收入合计4930.4亿元,其中非公有制及混合所有制经济收入合计为3768.2亿元。而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年收入合计9285.8亿元,其中非公有制及混合所有制经济年收入合计7355.9亿元。非公有制及混合所有制经济年收入在五年时间里增长近一倍,对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年收入贡献率高达90%以上。这恰恰是北京有力支持文化产业取得长足进步的最好佐证。文化的突出特点在于它追求自由和多样性,越是不拘一格,越会有优质的作品呈现。因此,我们要尊重市场,尊重自发,更要尊重草根,充分调动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积极性。
观点3:产业站起来,文化走出去
李智勇:强大的产业支撑是文化走出去的根本途径。如何把一个产业做大做强,产品质量是首当其冲的先决条件。在文化市场里,文化产品姓“中”还是姓“西”完全取决于自身的竞争力。只有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才能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们的文化价值理念才会被传播出去。以我国的影视文化产业为例。最近几年,国外大片在国内市场的绝对优势格局已然发生了改变,国产电影和好莱坞大片在国内院线和市场竞争中呈现出焦灼状态。这足以说明我们以上乘的品质和优良的服务可以换来国内外的好评与认可。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文化产业在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我们的文化产品、文化理念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其他国家,并最终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文化共融,实现文化战略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最高表现形式。
观点4:公有引领,非公补缺,相得益彰,精彩纷呈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产业集聚;经济增长;文化产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6-0174-07
十七大以来,中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文化产业已经上升成为国家战略产业。也初步显现出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潜力。据统计,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3479亿元,占同期GDP的2.85%。过去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在20%左右,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加,超同期GDP增速约6个百分点。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促进文化发展和繁荣、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整体来说,中国文化产业与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在产业规模、产业链构建、人才培养、文化科技含量、品牌打造、融资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中国尚未形成一个成熟的文化产业群体。如何更好更快地发展中国文化产业,使中国文化产业从制造走向创造,从劳动型走向创新型,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达到十报告中提到的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显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文章将对2005年后国内学者关于文化产业的研究做一系统的梳理和归纳,为该领域今后的研究做一铺垫。
一、文化产业概况分析
当前国内学者关于文化产业概况分析包括对于文化产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进行研究,主要以存在问题分析和提出对策为主。具体而言,包括四个方面。
1 探讨我国文化产业区域布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杨吉华(2007)认为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着地区差异继续拉大、产业区域结构不合理、地区分割严重等问题。需通过进一步改革文化管理体制,制定更加有效的区域布局政策,才能实现我国文化产业地区协调发展。高书生(2011)认为目前文化产业各门类区域间的结构趋同、同质竞争现象十分突出,既存在于传统文化产业,也出现在新兴文化产业。还体现在文化产业园区或基地建设上,需通过并购重组等多种手段,推动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引导文化产业区域布局合理化,也需鼓励各地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上要突出特色、体现差异。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竞争。
2 分析当前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杨吉华(2007)将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概括为“缺、弱、变、散、乱、粗”,即部分政策的缺失,政策对产业的扶持力度不够,政策缺乏必要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政策重点不突出、政策针对性不强,政策不协调,政策可操作性不强,认为完善我国的文化产业玫策,需全面把握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不断深化对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完善我国的文化产业决策体制。实现决策过程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沙雪斌(2012)指出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存在政策制定者思想观念落后、产业政策相对滞后、政策的决策和执行过程比较粗放随意、政策缺乏稳定协调性等问题,认为需加强观念创新、产业结构政策创新和文化管理体制创新来解决这些问题。
3 研究文化产业园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陈少峰(2012)认为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园大都是“撮合型”的,缺少资源整合和产业链的形成,普遍存在产业集聚度低的问题。廖君等(2012)认为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存在盲目一哄而上、“空壳化”、“地产化”、同质化、投资大、回本慢、盈利难、高估历史资源等问题。管宁(2012)针对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中出现的创意缺失、定位不清、管理失范等问题,以及城市化过程中文化遗产面临的危机和文化产业开发中出现的急躁症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需及时调整方向和策略,不断积累经验,探索新的路径,确保文化产业园区的健康发展。
4 探讨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郑春荣(2010)认为我国文化产业存在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差、出口难、产业链不完整、融资渠道少、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需发展文化产业中介机构,鼓励文化企业跨国并购;提升文化产业园区的规模和管理水平,实现产业的集聚发展;建立规范的文化事业财政投入机制,完善财政补贴方式;建立多层次的融资体系;实施奖惩结合的税收政策,吸引文化产业投资,保护民族文化;整合行业管理部门,提升行业协会的作用来解决上述问题。荆林波和李蕊(2011)认为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文化产业规划的实施效果与设定目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体制改革滞后、公益性与经营性界定不清,统计指标不健全、统计口径不一、年份断层现象严重,市场化程度低、产业链不完整。投融资渠道不畅、中小文化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开发模式急待转型、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等问题,提出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打造完整文化产业链,转变文化产业开发模式,完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建立统一的文化管理部门和培养强大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对策建议。陈少峰(2012)认为我国文化产业存在着文化制造产业在文化产业中的比重偏大、传统文化产业经营模式滞后以及文化内容产业激励不足等三方面的结构性问题。认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与企业进行有效合作、对接和互动,推动文化产业的升级。尹世杰(2012)认为我国目前文化资源开发不够,社会环境、市场环境还存在不少问题。有些人的价值观不端正,需要进一步开发文化资源,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加强对市场的管理,保护消费者权益。欧阳友权(2012)认为优秀人才稀缺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分析得出我国文化人才存在总量偏少、精英不多、结构失衡、分布不均等问题。需要拓新文化人才资源的配置路径,实施文化产业人才战略,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主渠道作用。此外,还有部分学者研究了单个省份的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如王丽梅等(2006)、韩国春(2006)、黄浩和孙晓丽(2006)、刘启宇和刘红红(2007)、刘忠林(2012)等人的研究。
二、文化产业集聚研究
(一)中国文化产业集聚研究
国内诸多学者对文化产业的集聚做了相关研究。王缉慈(2006)指出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出在大城市集聚的现象,如法国巴黎的米兰时装周、美国纽约的好莱坞电影、日本东京的动漫游戏产业。香港的娱乐业等,认为文化产业在大城市集聚并非偶然,存在其规律。潘瑾和李釜(2007)认为文化产业集聚可形成规模经济,达到知识信息共享并产生溢出效应。蒋三赓(2009)系统分析了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类型和特点。张振鹏和马力(2011)通过对伦敦、东京和迪斯尼公司产业集聚的案例解析,认为文化产业集聚具有优异的环境、功能带动作用和文化的根植性三方面的共性特征,并从竞争、资本积累和交易成本节约三个角度,归纳出文化产业集聚的内在机理。
此外,国内学者对于文化产业集聚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有王洁(2007)基于2002-2004年我国文化产业以及创意产业部分子行业数据,利用区位基尼系数和行业集中率CR4指标对我国文化产业以及创意产业部分子行业集聚程度进行测算,发现我国文化产业及创意产业所选子行业的集聚程度高于一般工业产业;广东、上海、浙江、江苏、北京等省市的文化产业集聚程度高,中西部地区产业集聚程度低;音像出版、广告业、文化娱乐业、电视剧拍摄、文化艺术经纪的集聚程度较高。雷宏振等人(2012)利用行业集中度和赫芬达尔指数指标,基于2005-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从区域和行业两个角度测算了中国文化产业集聚程度,发现东部沿海省市的文化产业集聚程度高;经营性文化产业集聚程度比较高,但近年来其集聚程度在持续下降。而公益性文化产业集聚程度较低,但其集聚程度呈增长趋势。
(二)区域文化产业集聚研究
吴艳和陈秋玲(2006)通过分析上海18个文化产业群,提出企业间的资源共享、互动互利促成文化产业集聚形成。刘丽和张焕波(2006)结合北京实际情况。提出北京走文化产业集聚之路的途径及具体实施方式。宋泓明(2007)以文化产业集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北京市朝阳区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现状的实证研究。提出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政策建议。冒艳玲(2008)则研究了湖南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问题,她在指出湖南文化产业组织现状和集聚条件的基础上,给出了湖南文化产业集聚的发展战略。史征(2011)认为长三角文化产业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从产业萌芽到起飞的阶段。但文化产业领域普遍呈“小、弱、散”,情况还相当严重,影响了文化产业竞争合力的有效形成,因此,提出加强文化创意园区建设促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罗能生等人(2011)则对湖南文化产业集聚程度进行了测度,发现长沙是湖南文化产业的主要集聚区,湖南文化产业集聚程度演变处于短期的下降趋势。梁君和陈显军(2012)计算了广西文化产业的集聚程度,发现静态集聚指数和动态集聚指数较高的文化产业主要有艺术科研机构业、群众文化服务业、图书馆业和其他文化及相关产业:较低的文化产业主要有艺术业、文物业、文化市场经营机构和艺术教育业。
三、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一)文化产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王乾厚(2008)通过应用生产函数构建了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数学模型,然后基于该模型实证发现我国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较低。陆立新(2009)利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及向量自回归(VAR)模型,采用1990-2006年数据。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作了实证分析,发现文化产业投资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将增加0.2375个百分点,长期来看,我国文化产业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文化产业投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蔡旺春(2010)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实证分析发现文化产业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效应,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候志德(2010)利用我国1994-2008年的数据,对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文化产业增加值每增加1亿元,GDP将增长51.8437亿元;文化事业费用总支出每增加1亿元,GDP将增长313.5206亿元,文化产业对促进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很高。李增福和刘万琪(2011)则实证发现文化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有较大的影响力。文化产业对我国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尤为明显。文化产业中的相关层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文化产业创新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
(二)文化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王林和顾江(2009)根据长三角地区14个城市1992-2006年的年度数据。对该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化产业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文化产业的发展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本存量、资金流入规模等因素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增长效应。陈石清、李健健和龚芳(2010)运用1991-2008年湖南省的有关样本数据。通过建立计量模型来分析论证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对湖南省经济增长的影响状况,发现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湖南地区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赵伟(2012)实证研究发现陕西文化产业对经济的影响的产出弹性在3.75左右,即文化产业增加值提高1亿元,可以带动GDP增长3.75亿元,产出弹性和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相比并不大,对陕西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还没有规模化的显现。庞洪伟、巩艳红和徐爱燕(2012)实证研究发现文化产业增加值每增加1%。GDP会增加0.91%,文化产业机构数量每增加1%,GDP会增加0.35%。文化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张永明和聂春霞(2012)对新疆文化产业从投资、消费、规模、对经济的贡献和推动力等方面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有七个行业的投资比重和职工人数比重较小,有四个行业的投资比重和职工人数比重在不断下降,城乡居民对文教娱乐的消费较少,消费比重不断下降,文化产业对经济和就业贡献较低,但对经济有较强的推动力。郑仕华(2012)基于2007年的浙江省投入产出表的资料数据,实证发现浙江省文化产业的影响力系数为1.3423,文化产业发展显著推动了浙江经济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拉动浙江省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之一。
四、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研究
目前,国内对产业或者行业的效率研究大多数集中在制造业、银行业、服务业等领域,对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的研究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目前仅见到为数不多的文献研究我国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王家庭和张容(2009)对2004年我国31个省市文化产业进行了效率评估分析,发现环境因素对于各地文化产业发展有显著影响,在剔除环境和随机因素影响后,各省市文化产业技术效率整体偏低,规模效率尤为低下。马萱和郑世林(2010)运用DEA模型对中国区域文化产业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文化产业效率差距在逐渐缩小,但我国文化产业纯技术效率偏低。蒋萍和王勇(2011)利用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应用三阶段DEA和超效率DEA模型对我国31个省份2008年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分析,发现我国各省份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韩学周和马萱(2012)基于中国2000-2009年文化产业统计数据,研究了表演团体、画廊画店、剧场影剧院、文化经营机构、娱乐业等文化产业分类行业的发展效率。董亚娟(2012)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FA)模型对影响我国文化产业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王家庭和高珊珊(2012)利用三阶段DEA模型,对2004-2009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农村文化产业进行了效率评估分析。马跃如等(2012)利用2003-2008年省市数据,运用SFA模型分析了我国文化产业效率,并分析了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和环境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对文化产业效率的作用。白积洋(2012)运用DEA及非参数Malmquist指数对中国各省份文化产业投资效率进行了静态比较与动态分析,发现中国文化产业的技术效率整体较低,原因主要是纯技术效率不高。
五、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
目前国内关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包括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构成要素、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对策、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和文化产业竞争力实证评价研究等,其中以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和文化产业竞争力实证评价研究为主。
(一)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
花建(2005)概括了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四大核心能力(整体创新、市场拓展、成本控制和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七大内容(产业实力、产业效益、产业关联、产业资源、产业能力、产业结构、产业环境),并在这7个二级指标下又细分了30个具体衡量指标,从而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邹志勇(2009)在分析齐鲁文化产业有关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拟定齐鲁文化产业竞争力理论模型的构建技术路线,并利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最终得到了一个包括宏观层面(政府要素和文化资源因素)、中观层面(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特色资源、运营效能因素)和微观层面(技术水平、人力资源、创意能力、产品形式因素)的齐鲁文化竞争力理论模型。李雪茹(2009)依据VRIO模型,构建了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该体系包含三个层次,共有4个一级指标:价值要素、稀缺性要素、不可模仿要素、组织要素,8个二级指标和46个三级细分指标。姜彤彤和吴修国(2011)借鉴“钻石模型”理论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建立了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确定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权重,设计出基于AHP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王玉玲(2011)则基于“钻石模型”与“灰色关联”理论建立了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二)文化产业竞争力实证评价研究
1 全国文化产业竞争力实证评价
余毅和马文涛(2006)设计出由7个要素,27个子要素,共106个指标构成的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对全国31个省市及大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显示了四个梯队的水平分布格局,上海、广东、浙江、深圳和北京为竞争力最强的第一梯队,但是多数省市的文化产业竞争力并不均衡。竞争力优势分布呈两极分化的态势,广东、浙江等第一梯队的省市,基本上集中了大部分的优势要素。而另外一些较弱省份则集中了大部分的劣势要素。项卫星和周国梁(2010)从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业绩效、成长能力、政府支持以及市场需求等角度,构建了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运用SPSS软件的因子分析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估。庄锴和王虹(2012)通过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测算分析,发现全国文化产业竞争力强的省份是广东,较强竞争力的省份有北京、浙江和上海,具有竞争力的省份有江苏、山东、福建和河南,剩下的其他省份均是弱竞争力。顾江和高莉莉(2012)从文化产业发展特性出发,构建了由7个方面21个指标组成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2010年全国31个省市的数据为基础。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分析,发现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北京等省市文化产业比较具有竞争力。梁君和黄慧芳(2012)通过构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实证分析我国省级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水平,得出了我国省级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与其GDP总量有较大的相关性。但又并非完全一致,各省区文化产业竞争力水平两极分化现象较为严重等结论。
2 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实证评价
李宜春(2006)用三个模块(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环境竞争力)、五大要素(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集群、文化企业战略、政府行为),以及若干个竞争面和竞争力评价指标,构成了一个由5个一级评价指标,28个二级评价指标组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用以评价安徽省文化产业竞争力,结论是安徽省文化产业竞争力与该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相符,在全国居于中等水平。(2007)构建了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估指标模型。并据此测度分析了湖南省文化产业竞争力,结果表明湖南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综合分数在全国排第4位,居前5强,在中部6个省中湖南排第2位。顾乃华和夏杰长(2007)构建了一个由3个模块、12个竞争面、14个竞争力评价点共同组成的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借助因子分析模型,比较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长沙、武汉、苏州、天津等9个城市的文化产业竞争力现状。发现厦门、长沙、天津、武汉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低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苏州。曾咏梅(2009)建立了一套由优势、能力、市场三个层面组成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实证检验了湖南文化产业竞争力,结果表明,湖南文化产业中娱乐业竞争力最强,接下来依次是图书报刊出版业、广播影视音像业和广告业。邹志勇(2010)基于齐鲁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构成要素,进行了量表开发,通过对山东省从事文化产业单位企业问卷调查的因子分析,得到了齐鲁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量化指数为70.042,齐鲁文化具有较强的产业竞争力。胡娟和钱峰(2012)构建了江苏省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的算法对江苏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了纵向与横向的比较,研究发现江苏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发展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是相对一些发达省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李卫强(2012)则通过建立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北京市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北京文化产业实力和市场收益竞争力最高,公共文化消费和人才研创竞争力次之,文化资源和基础设施竞争力位居第三,文化产出竞争力最低。
六、文化产业模式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文化产业模式研究包括文化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文化产业开发模式、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和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四方面研究,其中以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和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为主。
(一)文化产业开发模式研究
郭玉兰(2007)探讨了山西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模式选择,认为山西各地可以考虑选择发展农村旅游模式、开发文化资源模式、开发传统工艺模式和创业发展模式。吴声怡和许慧宏(2007)认为福建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的发展模式为:将民俗文化的产业开发置于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中,以福建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为依托。以人类生存环境与文化生态环境相统一为开发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选择条件较好的若干地区,大力发展文化主导产业,做长产业链,并向其他产业渗透及提升相关产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为农村文化建设服务。韩美群(2009)分析了当代西方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认为主要呈现出四种发展模式,即资源优势模式、资本技术模式、整合集约模式和区域非均衡发展模式。胡攀(2009)认为目前国外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较为典型的有政府主导模式、完全市场化产业运作模式和资源依托模式,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总体是以政府主导模式为主,这种发展模式存在局限性,认为下一阶段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应尽快地从政府主导转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韩虹新(2011)则介绍了韩国的文化产业管理与发展模式,认为韩国文化产业以私人兴办为主、政府积极主导的这种模式在文化产业的管理、生产、融资、人才培养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是后现代国家普遍采取的一种模式,值得我国借鉴。
(二)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研究
郭新茹和顾江(2009)论述了基于产业价值链定位、资源优化整合和顾客价值创造的三种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的主要特征。认为基于价值链定位的商业模式,强调“内容为王”、“渠道制胜”;基于资源优化整合的商业模式,强调资源的优化组合,发挥比较优势实现盈利;基于顾客价值创造的商业模式,强调全面满足客户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实现盈利。许莉和吴玥(2011)重点探索了三种适合西部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商业模式:特色文化资源带动模式、重点城市一增长极模式和联盟带动模式。其中。联盟带动模式又包括经济带带动模式、东西结合模式和中外合作模式。柏定国和陈鑫(2012)结合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认为目前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主要有七种:产业集聚模式、产业链经营模式、品牌化经营模式、文化资本运作模式、跨媒体经营模式、平台运营模式和跨产业经营模式。田新玲(2012)分析了农村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认为目前农村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主要有以农业为依托的商业模式(“农家乐”模式和“农业观光”模式)、以人文资源为依托的商业模式和文化产业集聚园商业模式。
(三)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
魏鹏举(2010)认为目前我国文化产业近80%融资是间接融资,主要以信贷融资为主,而以债券融资、股票融资以及风险(私募)融资等常见形式的直接融资目前规模偏小,在整体融资中的比例较少,未来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是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发展的方向。龙怒(2011)介绍了美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包括公共资金投融资方式(财政支出、税收优惠、文化基金)和市场资金投融资方式(风险投资、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国际融资、社会捐赠)。认为云南可以借鉴美国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来构建本地区的投融资体系。刘祥城和刘舒(2011)认为目前文化产业融资模式滞后,应努力构建以文化产业为精髓的横向泛行业的集群发展模式为平台,以重组融资、自主融资、互助融资等方式并行的新型融资模式。范晓宏和安定明(2012)认为要以市场为导向,构建一种多业互动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具体是转变政府职能,多头并举,积极服务于中小型文化企业的发展;政府主导与市场配置相结合,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以基金为平台,整合社会资金,优化文化产业的投融资结构。梁君和郑兴波(2012)认为目前的文化产业知识产权融资模式主要包括传统抵押贷款模式、以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作为第三方担保机构的创新型抵押贷款模式、文化产业版权证券化模式和文化产业“权益拆分”模式,四个模式均存在一定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评估体系、增加第三方担保机构、加强知识产权融资双方信息交流等来完善。张彬和晏丹(2012)则认为中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主要包括资本市场融资、金融机构信贷、私募股权投资和政府搭建公共投融资平台。并将中国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与日本相比,得出中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尚存在诸多问题,可以通过积极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大力发展产业内投资基金或投资联盟、充分动员产业外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文化产业、逐步完善投融资的法律保障体系来解决。
>> 商业模式:内涵、构成要素及生成路径分析 商业模式的成功要素 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产业链商业模式结构分析 零售企业实体与网络零售协同下商业模式要素的构成 基于ASP的电信商业模式发展分析 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文化企业商业模式构建研究 商业模式构成要素浅析及创新视角选择 商业模式中的财务要素 网络虚拟商品交易的商业模式创建 茶叶产业的商业模式分析 基于锥形价值网络结构的企业商业模式 基于CAS视角的商业模式进化分析:基于IBM的案例研究 古城特色商业街的商业模式分析 SNS商业模式分析 从商业模式的演变窥视基于O2O的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的分析及构建 基于价值链视角的电视栏目商业模式分析 创意企业基于移动商务的商业模式分析研究 基于价值主张多元转向的户外媒体商业模式分析 基于SWOT分析法的B2C商业模式研究 基于商业模式创新的动态环境与物流企业绩效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1.Stewart DW & Zhao Q. Internet marketing, business models, and public policy. J Public Policy Mark 2000
22.Timmers, P. 1998. Business models for electronic markets. Electronic Markets, 8(2)
23.Viscio AJ & Pasternack BA. Toward a new business model. Strateg Bus 1996,2(1)
24.Wei W.,Zhu W.& Lin G., “Approaching Business Models from an Economic Perspective”[M].Springer-Verlag Berlin and Heidelberg GmbH & Co.K.August 2012
25.Weill,P.& Vitale, M.R,2001,“Place to space: migrating to e-business models”[M].Harvard Business Press
26.Zott, C. & Amit, R.Business Model Design: An Activity System Perspective , Long Range Planning (2009),doi: 10.1016/j. lrp. 2009. 07.004
关键词:动漫产业;商业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68-2
动漫是以动画、漫画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动漫图书、报刊、电视、电影和舞台剧为载体,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平台进行传播的文化艺术。动漫产业是将动漫艺术置于商业化运行体系中,除了直接进行动漫产业的开发、出版、传播外,同时还基于动漫里的人物和其他相关元素的艺术形象,开发出诸如玩具、电子游戏的动漫衍生品并从中获取商业价值的产业。与其他所有新生产业一样,动漫产业自身的创意特质,决定了它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获益价值。但不可忽视的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动漫产业也同样面临的激烈的竞争,除了在动漫创作内容上要更加贴合目标受众的精神需求外,还要在商业模式创新上投入更多的关注和精力。
一、我国动漫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商业运作现状分析
与国际上发达国家进行对比,尽管我国动漫产业在传统文化元素的开发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产业形态的丰富和商业模式创新上依然处于落后状态。自2004年以来,我国对动漫产业加大了投入和政府扶持力度,先后出台了《广电总局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管理、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等政策,2011年以来,陆续在全国各地开展了动漫企业的认定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首次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纳入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部署之中。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政策的强劲支持也客观地反映了我国动漫产业所遇到的市场化、产业化瓶颈,以至于必须借助行政化的手段来进行破解和助推。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动漫产业商业运作存在以下问题。(一)原始创新能力不足,“拿来主义”大行其道
目前一个公认的事实是,国外作品是动漫市场的主体,中国本土动漫产业缺乏原创性,看过国外动漫的人再看国内动漫,总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甚至在很多人物的造型上和元素构建上都有极大的相似度,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拿来主义”,是一种克隆行为。作品的跟随性,导致我国动漫产业很难实现品牌形象的打造和衍生产品的开发;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导致作品难以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扩充市场空间,只能长期在国际动漫产业的低端领域徘徊。
(二)产业链难以形成完整闭环,限制了动漫产业的商业化
目前国内动漫产业投机意识较强,在初创阶段关注播放许可和广告盈利,往往会进行大范围的预热性宣传。然而一旦达到预期收益后,作品的后续开发就会戛然而止。也就是说,动漫业没有形成原创动漫―市场推广进行动画播放―商业运作催生衍生品这样一个完整的闭环产业链,没有形成持续盈利的增长模式。
(三)动漫商业化运作人才缺乏,产业后续发展动力不足
动漫商业化运作人才的严重缺乏是制约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动漫业在我国属于边缘产业,受到人们的排斥,动漫作品在国内得不到认可,动漫作者也难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尽管近些年来逐步形成了一批动漫创作者群体,但在更高层次上的动漫商业化运作人才却面临断层窘境,以至于常常需要借助国外的力量。这也是造成我国动漫产业生命力短暂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国外动漫产业的商业运作模式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想要找到破解我国动漫产业商业化运行困境之道,我们可以研究国外动漫产业的商业运作模式,从中挖掘出更多有益的经验和价值。
(一)美国和日本的动漫商业运作模式
美国资本运作程度较高,动漫产业的发展在这一成熟的市场环境下不自觉地就注入了商业化运作的基因。迪斯尼就是一个典型的商业化运作范例,前期专注于影视动画创作的成功,之后将思路彻底地转向影视作品的制作之外,由卡通片、邮票、纪念册、宣传海报积聚“乘数”效应,并最终以主题公园的形式为迪斯尼定格,堪称动漫产业商业化运作的典范。日本的原创漫画业发达是其动漫产业发展的优势,为此,日本动漫界专门成立了制作委员会,联合各个商业合作组织,共同承担资金,分担风险、获享收益,这种“委员会制”有效地拓展了细分市场领域,所有环节都由专业公司去运作,从而将动漫题材的商业价值进行了最大程度地开发。
(二)以品牌为基础的外包式商业运作模式
国外动漫企业在动漫推广的早期,更惯于采取分包的模式,但品牌的主动权始终掌控在自己手里,这对于我国的动漫产业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日本、韩国及北欧国家的动漫业最初在整体水平较低的阶段,一般以服务外包为主,以此吸收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借助外包的渠道,为动漫企业带来先进的创意方法和管理经验,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与此同时,国外动漫企业往往会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关注品牌的构建和价值延伸。事实上确是如此。迪斯尼的米老鼠形象火爆了近一个世纪,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人们对老鼠丑恶形象的传统观念,更是造就了一个经典动漫形象长盛不衰的品牌神话。
(三)动漫产业基地的商业运作模式
国外动漫产业基地主要包括:主题公园、动漫体验馆、动漫体验式旅游、动漫DIY 店等等。其实不管是哪种模式,都是对动漫受众感官体验的深度开发,通过为人们提供一种身临其境的环境,从而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比如在动漫体验馆里,观众可以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借助高科技体验动漫影视中才有的奇妙幻境;动漫体验式旅游会给游客带来真正立体式的精神甚至身体上的体验,让游客与动漫里的人物、景观近距离接触,甚至可以进行剧情互动,由游客根据自己的喜好助推、改写剧情的发展。
三、我国动漫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可行性研究及对策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我国动漫产业商业模式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推动。
(一)在政策支持层面需要加大产业扶持力度
政策支持是动漫产业得以健康发展的“桥梁”,顶层设计是动漫产业实现规模提速的动力。首先,要改革动漫影视作品的审查机制,实行分级分类审查,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加大公众参与度,提升公众意见在最终审查统计中的权重;要构建多样化的动漫元素选择路径,构建开放式的讨论平台,形成有时代个性、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特质的人物创造思路。其次,要加大资金保障和扶持力度,强化动漫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在制约产业发展瓶颈等问题上有针对性的解决预案,以积极主动的姿态为动漫企业解决发展难题。再次,要改革高校专业设置,在本科及以上学历设置动漫相关专业,为动漫产业发展培养高端人才;要为动漫人才创业就业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传统社会观念的转变,充分认识到动漫业是一个可以让青年人大有作为的朝阳产业,是一块可以让青年人施展抱负的梦想热土。
(二)在企业运作层面需要强化产业整合能力
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壮大,归根结底还要依靠企业的自身作为。“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动漫产业竞争已经不分国界的今天,我国动漫企业必须提升产业整合能力,提升动漫作品的综合竞争力。首先,要做好系统规划,从动漫题材创造、动漫影视开发,再到动漫衍生品推广制造,各个环节都要重点关注重点,资金、人员的投放要有阶段、分步骤,有的放矢,决不能顾此失彼,虎头蛇尾。其次,要重视品牌打造,突出关键人物形象,比如近年来我国将传统的真人小品改造为动漫的形式,更进一步增强了“粉丝们”对所喜爱笑星的忠实度,这要求我们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不要追求大而全,缺点可以有,优点要突出,从而将动漫人物定格在观众心中。再次,要重视特色化产业基地的建设,要坚决杜绝低水平重复投资,这样会过多过滥地透支观众的消费热情;要按照动漫产业商业化的运行规律,积极稳妥地开发出能够为观众带来超值体验的主题动漫基地。
(三)在团队创作层面需要提升市场化意识
从构思一个动漫题材,到最终实现动漫形象的推广,这需要团队创作的力量,团队创作必须植入“三个意识”。首先,团队负责人要具备充分的市场意识,动漫作品在设计之初就必须充分考虑到市场的因素,要彻底扭转“重制作轻市场”的管理思维和经营行为,以强化的市场意识支配整个动漫产业链的全部运行环节。其次,团队成员要有受众意识,要能充分挖掘观众的需求,人物形态勾画、场景布置设计都要考虑到观众的接受水平和审美期待;要充分明白,动漫要想成为一种广为传播的艺术形态,首先必须是商品,能够为人们所购买和消费,并在体验中不断升级消费需求,“倒逼”动漫作品持续创新。再次,创作过程必须植入“国际化”意识,面对动漫产业“国内市场国际化”的竞争局面,动漫企业必须“走出去”,积极主动地融入国际竞争。这就要求动漫作品在创作过程中要做好吸收和平衡工作,确保作品既要能够为国内观众所喜爱,也能为国外观众乐于接受,最终在国际舞台上增强中国动漫品牌的号召力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韩明勇.浅析国内外动漫产业商业模式[J].特区经济,2010,(03).
[2]来文龙.浅谈中国动漫产业发展[J].经济师,2011,(09).
[3]余会.中国动漫产业发展中的成就与未来之路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