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中学历史的方法范文

高中学历史的方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中学历史的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中学历史的方法

第1篇

1.初步的了解往事的基本方法

从史料中汲取、鉴别、整理和归纳信息的方法。历史是什么?历史首先是不可重演的过去的事情。那么我们是怎样知道过去发生的事情呢?历史的结论和规律又是依据什么、从何而来、如何得出的呢?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我们会告诉学生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给出一些结论性的评价,却忽视了这些问题,几乎从不告诉学生我们是怎么知道这些历史的,如何得出结论的。“史由证来,论从史出”,这是史学,也是历史教育的首要意识。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懂得,一切凭证据说话,而证据来源于史料。

高中历史第一分册《古代两河流域》的教学中,为了从高中历史教学一开始就有意识地、教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一些如何取得、认识历史证据的方法,并懂得什么是一手资料,什么是二手资料,在第一分册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讲授《汉穆拉比法典》时,我作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首先请同学们阅读了教材中文献选读《汉穆拉比法典》(片段):19.倘藏匿此奴隶于其家而后来奴隶被破获,则此自由民应处死。21.自由民侵犯他人之居者,应在此侵犯处处死并掩埋之。22.自由民犯强盗罪而被捕者,应处死。25. 若一自由民的房屋失火,另一前去灭火的自由民瞅见房屋主人的财产,并将它占为己有,这个人应被扔进火中。196.如果一自由民毁坏一贵族的眼睛,他应将自己的眼睛弄瞎。198.若他(自由民)毁坏另一平民的眼睛或打断他的骨头,该凶犯应赔偿一米纳白银。199.若他(自由民)毁坏另一自由民的奴隶的眼睛,或打断另一自由民的奴隶的骨头,应折半赔偿。

接着,我提出了问题:通过阅读《汉穆拉比法典》片段,你对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有了哪些了解?学生在我的引导下,逐条解读法典条文,并分析其中反映的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比如:社会成员存在严格的等级划分:自由民与奴隶的对立,自由民中又形成平民与贵族的等级区分;对不同人犯罪量刑不一,表明古巴比伦王国运用国家权力保护贵族的根本利益;已确立私有制和私有观念,法典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一再强调奴隶主对奴隶的所有权,严禁奴隶逃亡及藏匿奴隶、盗卖奴隶的行为等。接着,我又问:《汉穆拉比法典》反映了人类早期法典具有怎样的特征?通过师生对法典条文的共同解读,学生认识到:法典颁布于公元前18世纪,带有人类文明早期的时代特征:与今天的法律相比,法典对犯罪行为的惩罚严酷;保留了同态复仇等原始习惯法的部分内容,带有“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报复原则的痕迹。最后,我进一步提问:《汉穆拉比法典》对我们研究历史有怎样的意义?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从两个方面认识了法典的历史意义: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对我们研究世界法制史具有不可估量的的作用;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第一手文献。

这样,通过阅读《汉穆拉比法典》的片段,发现材料所折射的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分析法典所反映的人类早期法典的时代特征,学生初步学会了从历史文献中汲取、鉴别、整理和归纳信息的方法,提高运用各种史料所蕴涵的信息分析历史现象,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基本史学思想与方法。

2.科学的了解往事的基本方法

二重证据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还要让学生知道,研究历史和学习历史都离不开史料。但史料并不是历史,史料种类繁多,来源广泛,价值不一。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不是所有的历史资料都可以作为证据。还要让学生了解怎样评估史料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怎样对史料进行科学的整理、统计和研究。

在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懂得甲骨文等考古资料是属于一手史料和直接证据,甲骨文与传统的史书典籍相印证所体现证据价值,更好地掌握“二重证据法”,我做了这样的尝试。

在讲到商的内外服制时,我首先出示了两则甲骨卜辞的译文:第一则:“癸巳日,占卜官问:以后十天有没有灾祸?王视察了卜兆后说:鬼神要降祸,似有祸患就要来临。自卜日起第五天,即丁酉日,果真有祸事来自西边。沚国的诸侯向王报告说:“土方国征伐我邦边邑,使两个邑受损;邛方国也来侵犯我邦西边的农田。”第二则:问“我派遣的使者有无收到贡物?”

我请同学阅读卜辞及课文后回答问题:卜辞中提到的沚国等与商的关系如何?商的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回答出,沚国臣属于商,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方国则臣服于商。这时我又出示了《史记?殷本纪》中的一段: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帝盘庚之时……行汤之政,然后百姓由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我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商的兴衰与方国的向背有什么关系?商与方国之间关系的特点是什么?学生这时发现原来方国在商强盛之时臣服于商,而在商衰落之时会背离于商,彼此之间是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我又进一步提问:我们在研究商代历史时,甲骨卜辞和 《史记》哪一个更可信?为什么?两者对研究商史的价值有何不同?这时学生明白了我选择这几段史料的用心并纷纷作出了回答。最后我做了这样的总结:在甲骨文发现之前,我们在研究商代历史时主要借助《史记》。而19世纪末,在河南安阳发现了甲骨文,为商朝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极为珍贵的一手史料。学者王国维首倡用新发现的地下材料,如甲骨文与传世文献,如《史记》相互印证,这种历史考证方法即“二重证据法”。王国维的研究证实了《史记·殷本纪》的可靠性,也将中国历史的信史推前到商代,商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

通过上述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仅知道了内外服制和甲骨文等基本知识,掌握了传世文献和地下考古互为印证的“二重证据法”,而且领悟到因为历史来自于证据,证据来自于史料。所以历史就不是封闭的、不容置辩的定论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可供讨论的、可以不断更新延展的领域。只要有新的材料出现,只要从新的视角观察,历史就会有与以往不同的解释,历史学也正是这样不断发展的;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仅形成了“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基本史学思想和方法,而且能养成言必有据的严谨态度。这正是中学历史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这种严谨的态度也正是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的重要素养之一。

3.准确的了解往事的基本方法

运用反思的方法,论证史料的可靠性。历史问题的复杂性和历史研究的发展性决定了大多数问题本身就是动态开放、不断变化的,角度不同,获得的史料不同,对史料的解读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因此,在论证教材观点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反思的方法,查证历史资料的可靠性,检验思维逻辑的合理性,辨别判断结论的正确性。

在高中历史第五分册第6课《与》一课中,在讲到爆发的原因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日本一些史学家说:“1894年那场中日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引起的。”你认为这个观点对吗?学生回答:不对。我接着又问:你认为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纷纷回答是日本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于是我提出了这样的质疑:关于爆发的原因,中日双方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你如何论证教材观点的准确性?经过思考之后,学生回答: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制定了“大陆政策”,说明日本侵华蓄谋已久;查阅史料,以数据说明日本前的扩军备战;查找足够的证据,说明前日本在中国进行了大量间谍活动,为发动战争做了充分的准备等。在肯定了学生答案的合理性之后,我出示了以下几段史料:

材料一:若欲维护我帝国独立,伸张国威,进而巍立于万国之间,保持安宁,则不可不分割清国,使其成为数个小邦国。清国虽老衰腐朽,仍乃一世界大国,应乘彼尚幼稚,断其四肢,伤其身体,使之不能活动,我国始能保持安宁,亚洲大势始得以维持。

——1887年日本《清国征讨方略》

材料二:盖国家独立自卫之道,本有二途。第一曰守护线,第二曰保卫利益线。其中,所谓线,国家之疆域也。所谓利益线,曰与线之安危密切有关之区域也。……欲维持一国之独立,唯独守线,决非充分,亦必然保护其利益线。……我方利益线之焦点,在于朝鲜。”

——1890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在第一届帝国议会上的施政演说

材料三: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急务,为实行此事,可以采取任何手段。发动战争的决心,在帝国政府派遣军队于朝鲜时业已决定。日本假借这个好题目,是为了索性借此时机促成中日关系的破裂。

——《蹇蹇录》(内阁外相陆奥宗光的回忆录)

在师生共同解读了几段史料之后,我进一步提问:你认为这些史料是否可以说明日本对中国与朝鲜的侵略蓄谋已久,为什么?学生纷纷回答之后我指出:这些文件,尤其是《清国征讨方略》是日本最高层次的官方文件,其内容和观点具有权威性和纲领性,充分体现了国家意志。

查阅史料——鉴别史料——选取史料——解读史料——论证史料的可靠性,这个过程正是史学研究的普遍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掌握了史学方法,形成了强烈的证据意识,又养成了“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这既是学生最大的收获,也是历史教学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编.高中历史教学基本要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第2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探究与实践

高中历史教学作为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知识的重要阶段,在学生的历史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推动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是历史老师们必要的教学任务。如何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在单位时间获得的知识量,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 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及特点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在新课改阶段,高中历史教学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结合当今实际,促进历史教学的发展。如今各省市的高中历史教师都在跟随课改的步伐,在历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积极探索,从而总结了一系列的经验,有力地促进了高中历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但如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高中历史教学依然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思想观念的束缚,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二是学生在刚刚进入高中,由于初中所学的历史知识较薄弱,所以,他们则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自己以往的薄弱环节进行补习,就增加了高中生的学习负担。此外,从学生方面来说,学生没有了解到考试的真正内涵,没有从研究考试入手,一味地认为学习高中历史是应对高考的手段,这就没有更好地对高中历史教学进行探究,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率,有可能导致高考的失利;从教师方面来说,教师缺乏继续教育,较深层次的专业理论知识储备不足,缺少对当今历史的研究,也没有进行知识创新,而导致了自身知识陈旧,在课堂上,教学方法不够创新,进而导致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高。

(二)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的特点。

相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高中历史教学有其独到的特点,其特点具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教学目标方面,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是不相同的,初中历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浅层次对历史的了解;而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是为高校输送合格的和有潜力的人才,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学好历史的同时,考入自己理想的学府,从而做一个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其次,在教育对象方面,与初中生不同的是,高中生通过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因此,高中生比初中生的思想更加活跃,更善于思考,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再次,在教育层次方面,高中历史教育是初中历史教育与大学历史教学间的一个桥梁,肩负着普及与提高学生历史知识的任务。高中历史知识是初中历史知识的扩展和加深,它运用初中所学的知识积累和高中历史教材的知识结构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培养了高中生较高层次的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探究

面对如今的社会形式,对教育我们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高中历史教学也应该如此。

(一)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新课改下,教师们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提出见解,并指出学生意见中的不合理问题,通过共同探究来解决问题。通过探究,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历史问题,从而解决历史问题。另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还要结合高中政治中的哲学思想,来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更加科学地认识历史,以培养学生正确认知历史的能力。

(二)在课堂上让学生探究性地解决问题。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课堂上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思考、探讨、研究,在探求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和发掘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探究性学习的好处。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对于高中现代史方面,一般的考试题目都要求学生结合实际和用联系的观点来解决问题,这就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和任务就是要把学生所学的历史知识与当今社会相联系,从而为社会服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必须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把社会作为学生的最大课堂,从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出发,结合实际来进行教学,从而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延展性。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大小事,让他们能够有更加充足的时间走进图书馆,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中拓展自身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例如,开展一些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历史的意义。教师在带领学生去参观的过程中,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提高高中生对历史认识的水平,真正使学生能够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发现和解决历史问题。

三、 总结。总的来说,要想做好高中历史教学教师就必须结合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地改革与创新的教学方法,从而为祖国培养更加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高中新课程通识性培训丛书编写组.走进高中新课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龚奇柱.对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历史教学.2006(1).

[3] 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第3篇

学习的重要意义之一是学会学习,而学会学习的主要体现是掌握和运用学习方法。“学习的成功不仅要靠能力和勤奋,而且也要靠有效的学习方法。”历史学习同其他的学习一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不仅要接触和了解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形式,而且要选择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良好的学习方法是事半功倍、学习成功的重要前提。学习历史比较科学的方法是除了思想重视之外,还应该把历史学习的过程分为“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课后复习、练习和阶段复习、总结”五个环节,其中前四个环节是每天必做的事情,最后一步可以每周一次或一单元一次。从一进入高中就要开始学习着做。下面就告诉你怎样去做。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探讨

历史学习的方法,实际上是指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如何对有关的历史信息进行接收、加工及运用,涉及到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历史学习技能的运用,也是历史学科能力的体现。在历史教学的实际中,学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下面是一些最基本的方面:

1 听课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听课是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一种主要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般来说,一堂历史课所涉及的内容(如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过程等)、概念(如历史的时间概念、地理概念、人物概念等)是比较多的,而且往往是一次性出现(如一个历史事件的过程,教师不可能在一节课上重复讲述)。听历史课的方法,可分为“听”“思”“记”三个方面。所谓“听”,即在听课时要抱着认真的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尤要关注要点,把握重要之处。所谓 “思”,即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一方面要对听到语音、语义等进行辨识,对所传达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一方面还要对信息加以筛选,以吸收有价值的信息:听课的思考也包括考虑是不是听懂了,有没有疑问等自我质疑。所谓“记”,是指在听讲的过程中在笔记本上做听课笔记。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堂笔记,一般是记录板书提纲、基本概念、重要观点等;高中阶段的笔记除了这些,还可对教师讲述的内容选择记录,尤其是一些补充性的内容。笔记的书写要整洁、快速,以便于整理、复习。

2 阅读教材的方法

这里说的教材,是指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包括历史教科书、历史资料、历史读物等。阅读历史材料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接收历史信息的主要途径。要想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是没有什么捷径可寻的,主要是靠阅读。一般地说,阅读包括认读和解读。认读是搞清阅读材料的文字含义,如认识字词的形、音、义,懂得词和短语的外延和内涵,认读句子和语段并明了其意思。在认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在含义,这就是解读。在解读时,不仅要了解和分析历史材料中文字表述的实际所指,而且要能够与具体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辨析、归纳。历史阅读中的解读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理解书面材料中的潜在的意义,然后把理解到的潜在的意义同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才能是有效的阅读。阅读的方式,有泛读和精读之分,要求也不一样。此外,为提高阅读的效果,可以在阅读时做必要的笔记,或在阅读材料上(如教科书)做一些提示性的记录,如画线、标符号、写批注等。

3 观察的方法

历史学习的内容,其信息承载的形式虽然很多是抽象的文字,但也有很多是以具象的形式出现的,如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历史照片、历史实物或模型、历史遗址、历史建筑等。对这些形象化的学习材料进行观察,可以获得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历史的情境和氛围。在对这些形象化材料进行观察时,既要把握其整体的面貌、情况等,又要关注有关的细节,尤其是细微的特点。观察时也要动脑筋思考,并与所学的文字材料联系起来。

4 搜集材料的方法

历史学习常常要运用历史材料,并将适当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行历史的推论。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更多地涉及到对材料的搜集和使用。应该认识到,能够搜集材料,是学会学习的重要表现之一。搜集材料是对信息进行查找、检索、选择等工作,主要的渠道有 三种:一是利用图书馆,这就要掌握图书目录检索方法;二是利用网络的搜索功能,这就要学会在网上搜索信息;三是调查的方法,通过社会调查(如问卷、访谈等)获取材料。进行材料搜集,同时也要对材料进行筛选、整理、分类,以便使用。

5 运用证据的方法

搜集到的历史材料,并不能拿来直接作为证据使用,还需要对材料进行辨析,搞清材料的价值,这包括对材料的来源、材料的作者、材料的性质、材料的真伪等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把材料用作证据时,一是要注意选用典型的、重要的材料,以说明问题;二是要选用多则来源不同的相关材料来论证某一个问题,这就是遵循“孤证不立”的原则;三是全面认识和理解所选材料的含义,不能断章取义,主观臆断,随意阐释;四是要用证据支撑论点或结论。对历史证据的运用,可以有多种方式,包括编写、分类、探查、概述、转述、质疑、推断等。

结语:

高一新生早重视学习方法,早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可以早受益、早主动。聪明的学生,则在学习知识、发展自己各种能力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并摸索适合本人特点的学习方法。注意在勤奋的前提下,进一步从科学的学习方法中去挤时间,这样不但可以减轻自己的学习负担,而且可以提高学习质量。应当懂得“并非勤奋者都能获取科学的明珠,这里还有一个方法问题”。 实践证明,科学的学习方法将使自己的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越学越聪明,带来的是高效益;而拙劣的学习方法,将阻塞才能的发挥,越学越死,带来的是低效率。最后祝福同学们迅速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减轻负担,快乐学习,身心健康,取得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

[1] 沈玉顺. 教育公平与政府责任[J]. 上海教育科研. 2010(11)

[2] 钟启泉. 公民教育与社会和谐[J]. 上海教育科研. 2010(07)

[3] 本刊记者,张肇丰. 关于“教师研究”的问题讨论[J]. 上海教育科研. 2010(06)

[4] 余文森. 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J]. 教育研究. 2004(11) [5] 余文森. 简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J]. 课程.教材.教法. 2002(01)

[5] 吕晶. 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研究[D]. 重庆师范大学 2009

[6] 孙昕. 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使学生学会学习[D]. 辽宁师范大学 2006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学术顾问

免费咨询 学术咨询 期刊投稿 文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