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创新教育;地理;教学模式;构建策略
在高中地理新课标中,指出了要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地理又是一门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课程,良好的地理创新能力能为学生今后的实际工作、学习带来巨大帮助。因此,中学地理教师必须紧跟时展步伐,运用教育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构建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贯彻创新教育理念。但是由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是近些年教育改革新提出的内容,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借此,笔者根据自身经验,谈一谈对地理创新课堂模式构建内容的一些看法。
一、现今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与创新教育结合的问题
虽然新课程改革提出要开展素质教育,但在实际当中很多教师依然沿用传统思维和观念,一时难以在课堂上形成有效的创新培养模式。另外,由于地理这门科目相较于数学、语文、英语来说,不算中学生的主干科目,因而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并没有十分重视起地理创新思维的培养,还是更加关注于地理在考试中的分值,这就造成了在实际教学中创新模式的培养更多的是流于表面形式,学生实质性的参与较少,很多学生也不在乎地理课堂上对创新思维的应用,依然按着老套路跟着教师学习。
二、创新教育与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实际应用
(一)改变传统观念,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当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认为分数是最重要的,对于地理教师来说,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找准考试中的重、难点是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对于学生来说则是要努力听懂课堂教师讲的每一个知识点,减少丢分现象。在这样的教育现状下,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思维根本无从谈起,因而要想在地理课堂实施创新教育,就必须改变对分数的观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试着用创新思维去解决问题。所以说,教师要积极地参与教学研讨,倾听各方对创新教育的看法和观点,改变自身的陈旧想法,从学生的未来发展着眼,将创新教育认真、可行地贯彻到地理课堂教学之中。具体来说,就是通过书籍中的地理名人事迹引导学生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学习其探索钻研的精神。同时,创造和谐、自由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思考多于提问、提问多于记忆,让学生在学习时主动思考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且敢于质疑,对不懂的知识、内容要勇于钻研探究和研究讨论。只有这样,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创新精神的认知,才能激发出学生更大的潜力,扩展思维、启发创新意识。
(二)运用多种方式开展地理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思维,简单说来就是让学生想常人所不能想、做常人所不能做之事,无关乎对错,只在于敢想、敢做、敢实践、敢应用。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摆脱对知识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或采用信息技术教学,给予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想、去做而不是学习死板的知识点。比如,在学习板块构造和地震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开展自主学习讨论活动,让学生研究:“现今地球的海陆格局是如何形成的,是否可以从地形、气候、生物、化石、火山、地层、地震等多角度进行理论论证;板块运动密切的国家地震频发的原理是什么;新西兰和日本的抗震技术为何高超,你是否有更多想法和建议”这类问题。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只提出了一个大概的研究方向,因每个学生的想法和爱好都不同,所以就会选择不同的内容进行研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查阅大量的资料,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对所研究的内容产生深层次的疑问,进而通过讨论产生思想的碰撞,既增加了趣味性,又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另外,教师还可以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实践调查小组,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更深入地了解社会生活、扩展视野、学会创新思考。例如,让学生根据地理中的某个知识点,对城市建筑、名胜古迹、乡村山川进行调查,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调查报告和分析内容,这一过程就很好地发散了学生思维,锻炼了创新能力。总之,只有真正重视起创新思维的培养,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措施,才能真正将创新教育与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郭辉.“学会用脚板思考、用头脑走路”:浅谈中学地理教学创新教育[J].课外阅读旬刊,2010(10).
[2]何江.高中理科课程模块内容分析及整合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经过不断的探索,总结出“激趣导入、组织自学、精讲多练、反馈提高”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巧妙引入,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一环,必须高度重视。几句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开场白”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深入每位教师的内心。现行教材非常讲究新课导入,能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设计精心,体现了趣味性的特点。
新课导入要紧扣内容,注重“新颖”“巧妙”。其方式主要有“讲述故事式”“地理谜语式”“地理趣闻式”“地理诗歌式”“巧设悬念式”“警示忧思式”等。
在讲述“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我运用了“警示忧思式”导入。“我们人类目前大量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用完了不能再生,因此用一点少一点。据估算,全球的石油按目前的探明储量再有40年将用完,煤炭也只能维持人类100多年的使用。全球能源危机的矛盾日益突出,寻找新能源迫在眉睫。那么新能源究竟在哪儿呢?”
这样的导入既暗示了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又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激发了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二、鼓励参与,组织自学
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积极倡导课堂角色的转变,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初中地理的教学内容具有生活化、丰富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在教师组织下的学生自学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导入新课后,我一般都要安排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本节课的内容。有时是教师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看书思考;有时是让学生自行拟写提纲;有时让学生撰写学习心得,写出自己的收获和发现的问题,在全班交流。
在学习“地球仪”一节时,我围绕本节课的重难点设计这样的几个问题让学生自学:(1)什么是经线和经度?(2)根据概念在注有南极和北极的地球草图上画出经线、标出经度。并举行竞赛,看谁画得最好。(3)在提供的经纬仪上,标出若干点,让学生标出经纬度,比比看谁标得最准。(4)提出在自学过程发现的问题,看谁提得最多,最有价值?
由于问题明确,并采取激励机制,同学们迅速投入紧张的课堂自学,积极交流,大胆质疑,气氛非常活跃。
三、精讲多练,深化理解
讲授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是教师授业解惑的重要手段。但是传统的满堂灌、教师独霸课堂的做法已经逐渐淡出课堂并将彻底“下课”。地理教师应围绕教学重点,运用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的语言,辅以各种媒体以及表情、手势等讲清、讲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有效的精讲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多练”,动手练、动口练、动脑练,只有通过“多练”才能巩固所学的知识。
现行教材设置了“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众多的栏目,这些栏目内容丰富,紧密联系教材内容,为课堂训练提供有利的条件。其中,“读一读”内容不仅能提高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更过的知识。教学时,我将范读、指名读、齐读、自由读等多种方法交替使用,以更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
“想一想”栏目可以帮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系统进行分析总结深化的目的。在教学中,对难度小的我就让学生自己回答,内容难度大的我就作简要提示,让学生回忆、联系学过的知识,思考后完成。在“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中有一个“想一想”,“等温线的分布为什么不跟纬线一致?”这一问题对学生来说有难度。我提示学生:各地气温除了受维度影响外,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海陆分布和地形)各地的海陆分布和地形是否一致?(当然不是,而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等温线必然是弯曲的,不可能与等温线一致。
“做一做”栏目属于技能训练,有些题目需要知识面较宽。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新旧知识,适时调用其它学科知识,寻求有效方法解决问题。这一栏目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深受学生的喜爱。
读图、识图、用图能力是地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指导学生练的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图的运用。教材中不仅有大量的政区图、地形图、交通图,示意图、剖面图、模式图、统计图,还有大量的景观图、照片、仪器图和漫画。这些使学生的活动范围扩大,空间距离缩短,减少了学生掌握抽象概念的难度。我充分地运用这些图为教学服务,通过“读”“析”“填”“补”“改”“绘”等方面的训练努力培养学生的地图运用能力。
四、注重反馈,强化效果
成功的课堂教学必须重视教学的反馈。反馈既指在课堂上课堂活动中师生双方的沟通交流,也指通过练习的形式对学生当堂所学知识进行检测的形式。鉴于地理学科的弱势地位和中考的现实需求,在地理课堂上实现“反馈提高”的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在一节课的最后,我常利用五至八分钟的时间对课堂效果进行检测。备课时根据教学重点和常见的考点,精选练习题。针对中考的特点,练习题以选择题为主,适当地辅以读图、填图题和填空题、连线题。这样既增加知识的容量,又节省了训练时间。通过当堂训练,及时反馈进行“纠正错误,强化正确”,力求达到有效的“提高”。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教师角色改变;学生;课堂主角
一、传统教学模式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模式的比较
(1)教学过程:传统教学课堂上教师讲,学生记;课后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课堂上教师设置情景,学生参与讨论;课后学生和老师共同根据课堂中产生的争论,寻找生活中的案例去论证和解释。
(2)评价方式:传统教学末端评价:学生完成考试,根据分数高低评价;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评价以发展动态过程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和思维方式进行评价,最终目的能否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效果的有效性:传统教学学生只能短期记忆,时间一长就忘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长期理解,终生受益。
新课改从教育目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几个方面对教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与旧的磨合过程中,传统的教育方法中教师单方面对课堂的把握以及对知识和课堂的控制已经部分地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二、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的指导下转变教师的角色
高中地理必修二农业地域类型中有一种叫大牧场放牧业,农场主要做的事情是划区轮牧、围栏放牧、打机井,保证草场质量,保证牲畜用水,而不是规定每一头牛吃那一颗草。教师在课堂教学也应该做一个牧者,做学生的服务者、帮助者、保护者,唯独不是代替者。
由于地理知识较为复杂,如果地理教师按照传统教学方法,以一位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的姿态在课堂上按照教材生硬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会让学生感到十分枯燥乏味,并且得不到满意的学习和记忆效果。因此教师在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基础上,设置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建立起智慧上的挑战,激发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改变过去“我讲你听”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业,重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课堂上教师要全面依靠学生,像主持人一样,巧妙采用语言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就现实问题发表见解,随即注意问题的细化、铺垫和过渡。既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又要适时的诱导学生,故意设置疑团或者充当争论反角,使讨论的发言始终围绕题目中心顺利进行,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对知识的理解的深化。树立起学生用怀疑的眼光看问题的科研意识、发散思维追求真理的科研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三、延伸课堂,真正以学生为主角,还课堂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地理必修三本书比较难教、学生比较难理解的是必修一,而必修一中最难教的是第一章的地球运动。往往花了一个多月去上这章,而学生掌握的很不理想,这也是很多地理老师不大愿意教高一的一个原因。
在本轮教学,在高一时我大胆进行了改革的尝试,在上公转的意义前首先从2013年9月1日-9月30日这三十天里布置学生分成三组详细记录9月1日、8日、15日、23日、30日五天的日出日落时间,测量每天正午国旗杆影子的长度(旗杆长度为25米)。
2013年10月8日学生汇总数据如下:
日出:9月1日5:39、9月8日5:44、9月15日5:48、9月23日5:52、9月30日5:57。
日落:9月1日18:30、9月8日18:21、9月15日18:12、9月23日18:02、9月30日17:53。
旗杆影子的长度:9月1日19.23m、9月8日18.17m、 9月15日16.87m、9月23日15.63m、9月30日14.43m。
教学过程:
1.请学生画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并标出二分二至日的位置;
2.请学生计算出这五天的白昼长度;
3.请学生根据三角函数计算这五天的正午的太阳高度。(过程中发现学生没有学过三角函数,改由我计算得出分别为52°54°56°58°60°);
4.师生讨论从9月1日-9月30日南京白昼长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状况。
得出结论:当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时,南京的白昼长度在减小,正午太阳高度也在减小。
归纳总结:
从6月22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时,南京的白昼长度在减小,正午太阳高度也在减小。
从12月22日-次年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时,南京的白昼长度在增大,正午太阳高度也在增大。
通过这种模式的教学,同学们发现书本的知识和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密切相关,由于整个过程所有的同学都积极参与了材料的收集和课堂的讨论,整个课堂成为开放式的课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题作用。这只是我在这个班教学的一个缩影,这个班在2015年3月份水平测试中百分之一百过关,地理达A率为百分之九十,从过程和结果都得到了良好的结果。
四、结束语
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是一种教学的探索,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一种过程式、动态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意一些问题,如课堂效率的提高,教学的实施力求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可能不同的见解,都要经过科学的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否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吴则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2004.48-104
[2]肖川主编.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6-48
[3]刘冬梅.生本课堂教学设计应关注的几个方面.吉林教育,2011年26期
[4]张新波.“生本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教”.新课程学习,2011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