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艺术修养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音乐技能和专业技术的修养
专业技术是每一位钢琴演奏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钢琴教育家应诗真曾指出:“钢琴演奏技术是从属于音乐表现的,是手段;但同时它又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它,想完美地表现音乐形象就成为一句空话。”由此可见,技术既从属于音乐,又有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无论是清晰、明朗、均匀、快速的弹奏,还是歌唱性的弹奏,都是手指和琴键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技术发挥的结果。比如,莫扎特的钢琴音乐流畅细腻,则需要均匀透亮的声音;巴赫的作品宽广浑厚,具有管风琴效果,则需要演奏者手指具有弹性和独立能力;贝多芬的作品热情洋溢,充满了情感的冲动,则需要排山倒海般雄伟的气势。伟大的前苏联钢琴演奏家、教育家涅高兹曾说过:“有多少音乐就有多少技术问题”。可见,钢琴技术种类繁多。不管音乐表现的是光明、黑暗、斗争、胜利、喜悦、柔情等错综复杂的情景和情感,必须是在克服相关技术的情况下,才能演奏出好的效果来。
音乐技能的掌握对钢琴演奏则起着更实际、更明确的作用。音乐比其他艺术形态更具有严密的内部结构,这就要求演奏者对音乐作品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对作品了解得愈全面,分析得愈深刻,演奏成功的可能性就愈大。如曲式、和声、织体、旋律、节奏、力度、速度等等,在钢琴演奏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当我们学习一首钢琴作品时,它的音响的组织形式所包含的对比、矛盾、逻辑、统一等等的原则;紧张、舒缓、收束、开放的情绪特点;旋律、和声、节奏等等的风格特点;音响发展的力度起伏、速度变化以及声部之间的音色力度对比等等的表情要求,都是指导我们使用相应技术手段的具体内容。尤其是在学习奏鸣曲、赋格曲等所谓纯音乐作品时,对音乐内容的理解可以说是起绝对作用的。
钢琴演奏的文化修养
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创造物,它包括哲学、艺术、文学、历史、宗教、经济等方面的内容,而文化修养则是指一个人对这些人类精神活动的创造物认知多少、把握多少和运用多少的程度。人创造了文化,而文化又影响着人、渗透着人,所以,我们在实践活动中,都必须格外注重文化修养这一问题。说到钢琴,其本身也是文化的产物,钢琴艺术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要想驾驭这门艺术,就必须有强大的艺术能力,而这强大的艺术能力,除了要具有专业的技能技术修养外,主要来源于演奏者的文化修养。
首先,钢琴作品的作曲家就是生活着的生命个体,他的作品是他整个生命活动的一种结果,是他对整个世界的理解、体验。演奏者要理解作品,就必须像作曲家那样去深刻地认识世界,去深切地体验人生。比如,肖邦的钢琴艺术闪耀着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可如果我们没有对肖邦所处的时代和背景的了解,没有对肖邦的那种爱国主义的生命体验的认同,没有对肖邦作为一个特定时代中的特定的人的文化把握,那么我们就无法进入肖邦钢琴艺术的最高境界。
在中国的文学艺术领域,有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的说法。那么说到钢琴演奏,我们也可以说“琴如其人”。这是因为钢琴艺术是情感的艺术,是关于人的艺术,钢琴演奏是演奏者思想感情的表现,所以,从钢琴上流淌出来的声音,带有强烈的文化品位和文化韵味。这正如钢琴大师李斯特说的一样:“钢琴就是我的自我”。所以,我们要想让琴声打动人,震撼人的灵魂,就必须要做一个有品位的人,这依然离不开文化的修养。当我们凭借着文化修养真正的成为“美”的人了,那么我们的琴声也就有了内在的魅力,富有美的生命色彩,就能撞击人们的心灵。
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钢琴大师的身上得到印证。在钢琴史上出现过众多钢琴艺术大师,巴洛克古典时期的巴赫、亨德尔;维也纳古典风格时期的贝多芬、海顿、莫扎特;浪漫主义风格时期的肖邦、舒曼、门德尔松、李斯特、柴科夫斯基;印象主义风格时期的德彪西、拉威尔等,他们的钢琴艺术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程度,代表了钢琴领域的最高艺术成就。他们之所以能达到如此辉煌的艺术顶峰,当然有娴熟超人的技术作强大的后盾,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汲取了人类文化的营养,对音乐、对社会、对生活有了自己独到的思考、体验和渴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性格,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精神的人。比如巴赫,这位钢琴艺术的巨人有着丰富广博的音乐修养,而且受过哲学、人文主义精神的熏陶,崇尚理性,热爱和平生活,憎恶现实的黑暗,一直没有停止用音乐追求真善美,追求内心世界的自由,这些就使得巴赫成为一个非凡的人,也就使得他能在钢琴艺术的王国里有惊人的突破和创新,成为一个时代钢琴艺术的代表人物。
贝多芬钢琴作品的思想崇高、气魄宏大;肖邦的钢琴作品中充满革命激情和民族情感;李斯特钢琴作品中的诗人气质和民族精神等等。我们从所有的钢琴大师身上都可以看到丰富的人生经历和艺术历程。
总之,钢琴演奏中技术和文化这两方面的修养越广博越深厚,钢琴的艺术世界就越宽阔。一个钢琴演奏者必须具备上述两方面的艺术修养,才能具有深刻的洞察力、理解力,体会到艺术的最高境界,形成自己演奏的独特风格。只有充满无穷无尽的激情,才能在演奏中真正做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参考文献:
一、大学生文学艺术修养的教育意义
1、文学艺术修养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哲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文学艺术的熏陶,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爱因斯坦曾表示,艺术比知识更有想象空间,利于拓宽人的思维,无限的想象力推动着知识的进化。在实际教学中,将文学艺术的形象思维与科学的逻辑思维相结合,进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文学艺术修养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伴随他们文学艺术修养的提高而提高,文学艺术使大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范围逐渐扩大,涉及到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居里夫人曾认为对科学研究与探讨的过程是对美的探寻,而实际上的确如此,理论的研究与技术的创造本身就极具审美情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更多美的奇迹。而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实际是指对他们进行职业岗位的审美培养,使大学生热爱自己今后从事的岗位,通过文学艺术修养在岗位中发现美、创造美。
二、当代大学生加强文学艺术修养的策略
1、开设文学艺术课程
文学艺术课程,实质是指鉴赏文学经典作品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挑选优秀、经典的中外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与鉴赏,尤其是要将作品中的精神、思想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从中获得启发,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艺术美。同时,在课堂上应让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对文字作品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对于文学艺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可以依据学生与学校的具体情况来设置,以自由形式为主,最终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
2、编写科学适用的教材
提高大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主要是指拓展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大学生的思想、情感、鉴赏能力得到提高。在编写教材时应注重文理学科的渗透,根据当代大学生现有实际水平编写科学适用的教材,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注重对人文素质类教材的编写,进而提高大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兴趣,加强对大学生文学艺术修养的培养。
3、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作用
各高校应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营造积极有趣的文学氛围,开展人文艺术节、沙龙活动(如书法、绘画、舞蹈、歌唱等),社团文化艺术节,举办各种人文、艺术讲座(文学、音乐、美术、电影等)等,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中,从中收获快乐与知识。同时,在校园环境中也可以营造一种文学气息,如在校刊、黑板报上可以开设文艺专栏,让有才能的学生在上面任意施展才华;在校园建筑中可以增添文学艺术形式,小桥、亭子等都能营造出文学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文学艺术的陶冶。
4、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文学艺术修养
在教学中提倡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中教师已经对学生进行了文学艺术的理论知识的熏陶,所以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文学艺术等人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实际应用能力,从实践中使自身的文学艺术修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使文学艺术修养通过学生的言行举止中表现出来,以展现大学生的整体人文素质与人文魅力。
我们先请首都师大中文系影视文学教研室主任李泱老师给这个栏目开个头,欢迎大家供稿。36年前,当我在北京29中跟随辛联珠老师实习时,辛老师告诉我:做一个称职的中学语文教师,要注意两点:
一是要开个为学生服务的虽不起眼但很实惠的知识“杂货铺”;
二是要敏而好学,不断学习新知识,增长新本领,把学生摆渡到我们年轻时未曾去过的新文化新学术天地里去。
掐指一算,我在大学中文系已从教35年了。这些年来,特别是1983年我国电影界前辈先生倡导电影理论课进入普通大学课堂以来,我是在按着辛老师的教诲去做的,不避艰辛,不揣浅陋,为首都已在岗的或将上岗的中学语文教师开设了《电影艺术概论》、《电影文学引论》等课程。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影视艺术理论知识、影视文化素养,对高师中文系学生和中学语文教师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对此若无清醒认识,既不能适应当前基础教育学校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新形势,更不能胜任未来21世纪语文教学现代化的重任。
我们强调语文教师如今必须具有良好的影视艺术修养,主要有以下三个理由:
第一,影视在当今人类社会生活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电影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问世,电视从本世纪30年代诞生,在不长的时间里,随着电视机、录相机、VCD机等的普及,随着“家庭影院”在寻常百姓家的“建立”,随着中小学有了可以用电影和电视来配合语文等多门学科教学的成套设备,语文教师必须赶上时代潮流,提高自己对影视艺术的重要社会功能的认识。在人类艺术发展史上,影视是现代化的综合艺术、影像艺术,它们是开放在现代科技之树上的艺术新花,它们利用了人类文明长期积累的成果,因而显示了后来居上的明显优势。我国现在故事片年产量在150部以上,电视剧年产量在10000部(集)以上,是举足轻重的影视生产大国。影视不仅是大众传播艺术,也是文化信息丰富的大众传播媒介,它们的影响不比广播、报刊差。不识字的人,观赏影视的要求往往更为迫切。影视集多种媒介的优点于一身,声图并茂、视听兼顾,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能收到雅俗共赏的好效果。再加上大群体或小群体观赏,观众之间相互感染、相互交流,又能进一步强化欣赏效益。影视艺术具有以审美为核心的认识、教育、娱乐、信息等多种社会功能。影视是以生动具体的银屏幕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面貌、本质,人们在观赏影视艺术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思想的提高、知识的增长、眼界的开阔和心灵的愉悦,从而受到了以美感为前提的特殊的启迪、教育。
第二,当今的青少年,是在银屏幕前成长的。
他们从学前时期,就接触了影视。他们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在2至6小时之间。据马来西亚一个消费者协会的统计,这个国家的儿童每年在学校上课的时间为1040小时,而他们每年平均看电视的时间,竟然多达2000小时,几乎是上课时间的一倍。这说明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中,电视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青少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观众层,他们精力充沛,好奇心强,阅历尚浅,可塑性大。在影视欣赏方面,需要教师、家长进行正面引导。否则,一些格调不高的、有害的影视作品,可能对他们产生消极的影响:诸如厌学、吸烟、早恋、比阔、赌博、拜把兄弟、打架斗殴等。结合语文课在中小学进行影视欣赏指导,开设影视艺术讲座、选修课,开展倡优拒劣的影视评论活动,以期端正中小学生的文艺观、人生观,提高他们的影视文化水平,已成为有事业心、责任感的语文教师的燃眉之急。由于当今的中小学生是自幼接触影视的,他们的画面读解能力、蒙太奇思维能力,相对来说较为活跃、发达。近年来有的语文教师进行的看电视、看电影、看录相做作文的实验,适应了教学对象的新特点,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蒙太奇本是法语montage的音译,原义是构成、装配,是建筑学中的术语,借用到电影学中来,指的是剪辑、组接、组合的意思。简要地说,所谓蒙太奇,就是把电影创作中的零散镜头(画面),按照编导的严密的艺术构思,组接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一件完整的银幕作品的结构方法、手段、技巧。蒙太奇是影视艺术再现生活的独特手段、美学基矗语文教师必须锻炼自己的蒙太奇思维,掌握这方面的原理、知识。
第三,当今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求语文教师要有语言学、文章学、文艺学、文化学方面的坚实基础,还应具有良好的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学方面的理论素养。
秘书礼仪修养的作用
(一)有助于提高个人职业素养
秘书人员的素质就是秘书人员个人的修养和个人的表现。教养体现于细节,细节展示素质。通过学礼仪、讲礼仪,会使人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自觉调整站位,跳出自我的小圈子;以他人为先,以社会为上,从国家和社会的大局考虑问题;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净化灵魂;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恭敬谦让精神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而使自己的思想素质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二)有助于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
公众形象是十分重要的,它的形成大多数是通过礼仪来传递的,并且直接影响着交往双方能否融洽相处以及交际的成败。不仅如此,一个个体或一个单位,想要扩大知名度、提升美誉度就要在社会公众面前树立最佳形象,而与社会公众交往的秘书礼仪形象是获得成功的有效途径。所以,秘书人员时刻注重礼仪,既是个人和组织良好素质的体现,也是树立和巩固良好形象的需要。
(三)有利于传递信息,展示个人价值
良好的秘书礼仪可以更好地向对方展示自己和组织的长处和优势。所以在商务活动中,恰当的礼仪可以获得对方的好感、信任,进而推动事业的发展。只有组织不断发展进步,不断取得工作突破,作为组织一员的秘书人员,才能在工作中获得认可,提升个人水平,展示个人价值。
由于秘书的工作性质所致,秘书人员在组织机构中的地位比较特殊,一方面在组织机构内部起到练习和沟通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起着对外宣传组织机构文化和展示组织机构形象的窗口作用。而这些功能都需要经过秘书人员的具体行动、言谈举止体现出来,在举手投足之间会作为一种潜在的信息传递给对方,影响其他人对秘书人员所在的组织机构的评价,而在这些评判之间,能否遵守礼仪,能否按照礼仪规范行事无疑是重要的评判标准。因此,对于秘书人员来说,遵守礼仪规范有着特别的意义。
秘书礼仪修养的特点
(一)等级性
秘书礼仪的等级性表现在对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士礼宾待遇的不同。在官方交往中,要确定官方礼宾次序,而确定官方礼宾次序的主要依据是担任公职或社会地位的高低。这种礼宾次序是现代社会正常交往秩序的表现,反映了各种人员的社会身份和角色规范。
除此之外,等级性在社会交往中还表现为双向对等性,即在不同地区、不同组织的交往中,双方人员在身份和社会地位上要相近,业务性质要相似,以此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双方的交往还应当是一种尊重互换、情感互动的过程,在礼节上要有来有往、相互对等。
(二)差异性
秘书礼仪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受到时间、地点和环境的约束,同一礼仪会因时间、地点或对象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这种差异性首先表现为民族差异性。不同民族由于形成条件、历史因素、民族性格、风俗习惯、地域差异、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影响,各自具有不同的礼仪道德风范。秘书人员在从事秘书礼仪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关注民族差异性的存在,甚至需要了解不同民族在礼仪方面的要求和禁忌,这样在能够避免在工作中出现不礼貌的行为,从而为组织工作带来不必要的影响。其次表现为个性差异。每个人因其地位、性格、资质、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不同,在使用同样的礼仪时会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和特点。这就要求秘书人员在进行礼仪工作的时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具体情况展开工作。
(三)时代性
秘书礼仪的时代性表现在其时代变异性。它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不同时期的秘书礼仪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总是体现着时代要求和时代精神,因而会随着时展而产生差异。
秘书人员一直处于对外交流工作的最前沿,因而一直被称为“企业的形象”。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秘书的礼仪是否规范反映着企业水平的高低。所以,秘书应该关注秘书礼仪的变化,不要以为礼仪是一成不变的,可以完全照搬以往的经验与做法,要做到与时俱进,适应时代需要,反映时代精神,具备时代特征。
(四)传承性
秘书礼仪具有历史传承的特点,它伴随着秘书工作的产生而存在,随着秘书工作的演变而变化。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秘书礼仪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对秘书人员的礼仪素质和礼仪能力的要求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但是,无论这种变化多么广泛,多么深刻,礼仪工作始终是秘书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
(五)规范性
礼仪是人们在长期交往的过程中逐渐演变、约定俗成、自觉遵守的规范。同样,秘书礼仪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这种规范性虽然并不具备强制性的标准,但是却是收到人们广泛认可的,需要秘书人员自觉遵守的,如果不遵守秘书礼仪规范,就有可能造成工作上的被动,甚至影响到组织机构的形象。
秘书礼仪修养的作用有哪些相关文章:
1.秘书应具备的礼仪修养
2.秘书的礼仪修养介绍
秘书人员应具备的交谈礼仪修养
(一)交谈的态度
交谈的态度要真诚。美国总统林肯曾说过:“真诚是我待人的美学原则。”说话要有诚意。不论多么美妙的话语,如果缺乏了诚意,也不过是花言巧语而已。巴金说过:“文学的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巴金并非反对技巧,而是想强调,比起所谓技巧,真情实感更为重要。说话也是一样。我们曾看到许多“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君子,虽然话不多,但他君子的品行,一句两句话就让人信服和佩服了。所以无论你的口才如何,首先要真诚、要有诚意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任何礼仪实施的首要的基本要求。
(二)交谈的语言
对于纷繁复杂的众多的地方方言系统,我们为了更好地沟通和交流,提出了一种规范化的语言,即普通话,所以秘书人员要想能与人更好地沟通交流,就必须具备较好的普通话水平。
(三)交谈的声音
对于交谈的声音,可从音量、语速和语调三个方面来阐述。
1、音量
秘书特别要注意控制自己的音量。在国际礼仪中,以说话声音适度为有修养。所谓的适度,就是以能让交谈对象听清而不影响其他的人为准。声调略低,是职业的需要,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2、语速
交谈中陈述意见要尽量做到平稳中速。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特定的场合下,也可以通过改变语速来引起对方的注意,加强表达的效果。比如说语速的变慢,以引起注意。不论何种语速都要以对方能够听清为主,这也是对对方的尊重。
3、语调
秘书人员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对象、交际场合,恰当地运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进行交谈。如面对上司、长者时,语气要平和、谦恭,给对方以敬重感;面对同事、客人时,语气要和缓、有礼;面对下属时,语气要亲切、随和。
(四)交谈的表情
社交中最丰富多彩、最引人注目的体态语言就是面部表情。人们心中的感受往往首先借助面部表情向外扩张。而在礼仪学中的表情礼仪是指人们对目光和笑容两方面的礼仪规范。
微笑是社交场合中最富吸引力、最令人愉悦、也最有价值的面部表情。而目光礼仪根据目光注视的范围划分为公务注视区(额中至双眼部的区域)、社交注视区(双眼至下颌的区域)、亲密注视区(双眼至前胸的区域)三个区域,其中公务注视适于公务活动中的秘书向上司汇报工作、与客户谈判、以及与同事讨论问题等正式、庄重的场合;社交注视适用于各种社交场合,这种目光亲切友好,有利于营造轻松和彬彬有礼的社交气氛;亲密注视区是具有亲密关系的人在交谈时采用的注视区。
当然,不论是采用哪种注视区,都应注意既注视对方,又不能盯着人家不放,使对方紧张。有时不妨把目光转移一下,看看眼前的物件,如文件、桌上的水杯等,也可随谈话的内容而转移、变化,或点头、或摇头,表情自然过渡,这样就较为轻松自在。
如果以上四种基本要求可以归为谈话者所应具备的形式要求的话,那么,下面我们就谈话内容的本身提出一个基本要求,即:
(五)交谈的用语
要用礼貌用语。尤其秘书人员需要更有意识地多使用礼貌用语,而且要时时注意去运用。这里举一个例子。一个刚工作的秘书奉命接待一个公司客户。客户来到公司大楼,秘书看见了,走上前就说;“陈先生,我们经理叫你上去。”(设想一下如果你是那位陈先生,听到这句话会有何感想?)所以这位陈先生一听,心想:我又不是你下属,凭什么你叫我上去我就上去。一气之下就说:“你们要想做生意,让你们经理去找我,要不想做就不必去了。”于是就以这样的局面收场。试想如果那位秘书当时说的是“请”字,就不会出这样的尴尬了,所以要注重礼貌用语的时时运用,秘书人员要以此作为一种职业养成。
秘书人员交谈时应具备的技巧
秘书人员在具备上述的交谈的基本要求基础之上,为了更好地遵循交谈礼仪,还应掌握一定的交谈技巧,下述就从五个方面来阐述。
(一)选择话题力求投机
交谈是一种有来有往的双边或多边的言语和情感的交流活动。其中话题的选择,不仅仅是技巧问题、礼仪问题,有时甚至可以成为政治问题,以致造成外交方面的纠纷,所以务必要小心。因此,交谈前选择话题是首先必须把握的。话题的选择分为有既定的主题和无既定的主题两种情况。
1、有既定的主题
有既定的主题,即有事务交往双方事先约定的主题。此时,谈话内容事先要
有准备,如信息的收集、思路的整理,这样才能提高效率。正式见面时应开门见山地向对方说明来意或交谈的目的,或是寒暄几句后就较快地进入正题。
2、无既定的主题
此时就需要寻找适合的谈话内容,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选择。
(1)应注意选择的话题要取得与对象的共同感
从内容上来看,选择交谈话题最好的办法是就地取材,即按照当时所处的环境觅取话题。例如出于社交的需要,秘书代替领导拜访、看望他人时,就被拜访者、被看望者所处的环境中的某样物品,或称赞它,常常是最稳当、最得体的开场白,由此可引出某方面的话题来。
(2)要谈论对象感兴趣的、熟悉的话题
交谈时可向对方了解一些他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让对方谈他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情,表明你已机智地吸引了对方交谈的兴趣,话语才会绵绵不绝。
(3)要谈论对象擅长的主题
如和律师交谈的时候,可以谈谈法律方面的话题;在和从事某专业的人士交谈时,可以谈此专业的问题。
此外,可以有一些公共的话题。比如当前发生的社会事件、热点问题、最近热播的影视剧、体育赛事、流行时尚等。
此外,秘书人员与人进行事务交往时,双方一般都是因公而谈,所以有关个人隐私的内容,如年龄、收入、婚恋、健康、个人经历、宗教信仰等,如果不是对方主动提出来或是工作需要必须了解的内容,就不要谈论。另外如非议他人、趣味低级的话题、政治话题等,也是应该避开的。
秘书人员应具备的交谈礼仪修养相关文章:
1.秘书应具备的礼仪修养
2.秘书的礼仪修养介绍
老子曰:“世上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意指人间万象多出自于人的主观认识。世人所说的画如其人、诗如其人、文如其人,就是指其作品的主题、风格、意境与作者的人生观、审美观及性格、修养等个人综合素质有着密切的关联。所以,在根石艺苑,吾亦谓之根如其人、石如其人。
根石乃大自然之奇葩,天地之精华。根石艺术是天人合一的奇妙艺术,无论一段树根或是一方石头,其创作与收藏价值完全取决于主人的鉴赏力,其艺术生命力也完全取决于作、藏者的创造力,其聪慧或愚钝、高雅或庸俗,很大程度上受其主人素质高低、修养深浅所左右。
艺术为性情之流露,根石亦然。根石艺术和其它艺术一样都是人们运用艺术修养、美学知识、丰富的思维想象、积极主动的因势赋意来塑造心中的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以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把源于之然、高于自然的根石艺术品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让人们从中得到艺术的享受。略有不同的是根石艺术是一门发现的艺术,与其它艺术虽有异曲同工之妙,但重在发现,贵在创造。它是参与者智慧、才情与天然载体之完美结合,而才情与修养又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作、藏品品位之高低、之精劣,也是作、藏品主人性情与人格的直接体现。根石艺术是一门观赏艺术,它的受众也会因自己的文化知识、个人修养、审美观念而赋予其不同的意境、感念,产生不同的感受,正所谓“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应该是每个根石艺术爱好者不可忽视的重中之重。
在根石艺术中,人是创造的主体,根或石是客体,是思想之载体。只有审美主题与客体之完美统一地结合,作品才能生动、感人,才具有艺术生命力。换句话说,没有人的发现与创作,这些石头或树根就只能是永远的躺在山沟里或者河滩上,永远成不了赏心悦目的艺术品。但是,作为主体的人脱离不了客体之资源,素材品位的高低直接左右艺术水平之层次,所以好的素材显得尤为重要。当作者具备了较高的根石艺术造诣,有了好的素材,再通过好的构思、点化、创造,将其与作者灵魂深处潜藏之形象、意境完美结合起来,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样的作、藏品才具有永恒的生命力,才具有真正的艺术感染力。
根石艺术是一种文化,是作、藏品主人文化、人格、修养及精、气、神通过根、石这一客体来淋漓体现、洞敞主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表现艺术。由此可见,审美主体与客体载体之间缺一不可,二者相辅相成。要想使自己的作、藏品达到较高的艺术品位,必须勤于发掘精美的根、石客体,并赋予其人格化、力量化、生命化、艺术化,这种作、藏品才能使人酣足撼心、流连忘返。
马克思曾经说过:“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人的艺术修养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而艺术修养的提高靠的是平时的勤奋学习与知识的不断积累。荀子说“好一则搏”,热爱根石艺术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以及其它诸如文学、历史、美学、艺术,甚至包括天文、地理、地质等在内的边缘学科,还要与各种其它类别的姊妹艺术相互借鉴,相互渗透。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层次的感悟根石艺术的魅力,才能真正达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境地,才能不断地提高根石艺术的创作能力与鉴赏能力,才能创作和收藏更多、更美、更有文化品位的根石艺术品,才能成为我们当下日益繁荣的根石文化事业锦上添花。
既然根石艺术与人的修养有如此缜密之关联,那么根石爱好者应如何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呢?笔者认为,除了上述之外:首先,高雅、精美的根石艺术要求根石艺术创作者应具有淡泊宁静的人生态度。在物质财富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名利、诱惑、欲望和浮躁都会与我们擦肩结伴、相影相随,而这一切又恰恰属于最容易使人欲望膨胀,最容易使人心智迷乱的尘嚣心魔。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心淡神定,以出世的心态对待入世的人生,以高质量的人生追求对待根石艺术。
其次,高雅、精美的根石艺术要求创作者的根石作品,能够折射出自己作为艺术追求者的高风亮节,彰显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人生境界。当我们奔波八荒、跋涉四野,攀绝顶、探幽谷,淋骄阳、披风霜,去寻根、去觅石,去亲吻大自然,去拥抱阴阳六合时,你绝不仅仅是在饱览秀山丽水,也绝不仅仅是在强健体魄、锻炼意志。艺术之修、创作之养、作品的奇之叹、人生的美之慨,均在这一系列看似不经然中悄然而至,油然而成;当你苦思冥想,对作品的主题、意境、文化、艺术深研细琢、当你的创作恰如其分的赋于了作品生命和灵魂、并得到专家同行的高度认同时,你也绝不会对尘世间那些喧嚣的得失、名利斤斤计较、牵肠挂肚,也绝不会被各种各样、没完没了的焦躁和烦恼所困扰。这就是艺术人生的魅力之所在。
总之,高雅、精美之根石艺术要求根石艺术创作者应具有成熟的人生情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物欲困于己,无杂念扰于心,以一种平常心为人处事,用坦荡的心态面对人生之坎坷。不做世间功名的奴隶,不为凡尘中各种搅扰、牵累、烦恼所左右,在当今社会愈演愈烈“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的世间百态面前神凝气静,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人性回归到本真状态,在艺术创作中获得心灵充实、丰富、自由和纯净。所谓无欲则刚,上品无寒士。你的好作品来自于你的动机,来自于你修养的品位。等而上者月圆是画,月缺是诗,总能从自己的艺术修养中赋于作品生命和灵魂;等而下者却只能抓耳挠腮地牵强附会,糟蹋圣品了。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对于那些尚未发掘出或没有创作出理想作品的根友石友来说,急于求成是他们成功的大忌。高雅、精美的根石艺术要求创作者应具有执着的精神和足够的耐心,要克服搞艺术的人常犯的那些文人相轻的毛病,拒绝清高、孤傲与自命不凡,虚心向根友石友学习求经,取长补短。只要有淡定的心境、成熟而又宽阔的胸怀,有较高的根石艺术造诣,加上自己执着的追求,腿勤、眼勤、手勤,勤思、勤想、勤琢磨,就一定能够成为根石苑里的能家里手,就一定能创作出更多、更美、更有新意的根石艺术品。
【关键词】高中美术 鉴赏教学 审美能力 艺术修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190
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相对比较活跃,其有着极强的求知欲,且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也极为出色,在学习中能够积极主动的去进行知识的探索,再加上高中学生已经经过了小学、初中阶段的知识积累,自身有着一定的学习能力水平,这对高中美术教学来讲是极为有利的。因此,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应当抓住学生的有利条件,及时的调整美术教学的相关观念,从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出发,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兼顾高中学生的基本特点,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美术欣赏活动,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修养后,才能通过美术鉴赏教学让学生掌握美术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对部分美术作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美术的发展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使学生清楚地知道各美术派系之间的差异。同时,教师还要注意把握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特征,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借此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从而让学生获得独一无二的感情体验,全身心都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进而让学生从心灵深处同美术作品产生共鸣,以此树立起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升华学生的固有审美情趣,让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得到质的飞跃。
现在素质教育正被大力推广,且在日常教学中的到了积极的倡导,要求我们在每个学科中都要融入美育方面的教育,然而美术教学尤其是美术鉴赏教学,对学生美育方面的教育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只有美术鉴赏教学,能够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但是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是,各普通高中受到高考升学压力的影响,在日常教学中仅注重文化课程的教学,对美术这类不参加高考的学科教学并不重视,再加上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使我们当前的美术教学面临着重重困难,这就对高中美术教师的艺术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美术教学的重要性进行简单的阐述,并提出高中美术教师如何去进行艺术修养提高的相关问题。
一、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重要性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作用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增加学生的美术知识、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鉴赏教学只是众多教育手段中的一种,教师要通过美术鉴赏教学,让学生对美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知,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就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而言,其不光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情趣,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学生以美作为切入点来深入地观察这个现实社会。美术鉴赏教学的作用机制其实是一目了然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对美术这种艺术形式进行感知,从而获得相应的审美体验,进而培养起学生的审美情趣,并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较大程度地提高。同时,美术鉴赏教学还具备一定的继发式教育功能,让学生的其他各项能力随着审美能力的提高而同步提高。就如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学生会或多或少的获得一些类似美术鉴赏的审美体验,这也是其他学科继发式教育功能的体现。
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需要教师提高自身艺术修养
美术鉴赏的要点就是进行“鉴赏”,人们先对美术作品进行“鉴”,鉴别出美术作品的优劣,再进一步对美术作品进行“赏”,从多角度去欣赏美术作品,并将自身的生活经验融入其中,站在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去评价美术作品的细节到底如何,从而将自身的审美情趣、审美标准、审美取向毫无掩饰的展现出来,进而对美术作品产生属于自己的独特审美体验和感受。与此同时,鉴赏者或许还会针对所欣赏的美术作品,结合自身的美术感悟,来展开相应的联想和想象,并对美术作品产生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进而将字的审美个性融入到整个审美过程之中,得到极为独特的审美体验和享受,最终形成独一无二的审美评价结果。
高中阶段的美术鉴赏教学可以说是美术欣赏的进阶,其对美渗透得更为深入,也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高中A段的美术课程中欣赏与评述环节的升华,有效的将美术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了拓展和延伸,让美术教学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让学生从学会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迁移到学会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也就是说,通过美术鉴赏教学,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会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将生活中的经验运用到鉴赏的过程之中,使学生不仅是从美术作品的浅表去进行简单的欣赏,还要让学生融入到整个美术作品的深处,去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凭着自身的审美感知,去对作品进行生层次的体验、感受,并将美术作品和自身的知识相融合,进行合理的想象,从而对美术作品作出相应的分析和较为个性化的评判,进而让学生受到美的全面熏陶和获得与众不同的情感体验,还有最为重要的就是,教师还要让学生能对美术作品进行较为深刻的理解,且看透作品中所蕴含的美术现象。
【关键词】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艺术修养;歌唱状态
中图分类号:J65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2-0081-01
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主要是指17、18世纪的古咏叹调及歌曲。至今,这些作品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而这些作品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并得以传唱,被全国各大艺术院校当做必修曲目和音乐会必唱曲目,说明它们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一、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的风格特点
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取材主题多以爱情为主,风格柔美、恬静、含蓄、典雅,篇幅短小,音域不宽,旋律优美、抒情、连贯,速度平稳、缓慢,曲式结构简单、规整。
二、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
(一)帮助歌唱者掌握准确的发音技巧。《卡鲁索的发声方法》一书中所说:“意大利语是自然位置的语言,是声音训练的基础。”意大利语言是最适合歌唱的语言,原因在于意大利语中的字词基本都以元音或重复的辅音结尾,例如:歌曲《阿玛丽莉》的唱词:“A - ma - ril - li, mia bel - la, non credi, o del mio cor dol ―ce de-sì - o, d'es - ser tu ……l'amor mi-o?”显而易见,这几句结尾的原因基本以“a、o”等元音结尾,这对于学习声乐的学生尤其是初学者来说,对演唱是非常有利的,能够使歌唱者喉部自然地打开, 为发声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歌唱者来说,如果能够将母音唱好, 就能把音唱好;如果能够将子音唱好, 就能将字唱生动, 这样才能准确掌握吐字、咬字的技巧。因此,对于学习声乐的学生尤其是初学者而言,掌握意大利语的发音特点并能准确演唱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华裔声乐教授赵梅伯的著作《歌唱的艺术》与[意]P.M.马腊费奥迪的《嗓音的科学培养》中都曾专门提到意大利语是声音训练的最好语言。①
(二)帮助歌唱者掌握良好的呼吸技巧。呼吸是声乐演唱的基础与动力,是声乐艺术最主要的要素。在平时的训练中,我们可以将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的部分作品可作为练声曲进行训练。在演唱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中,部分作品中有很多是长乐句,需要一口气唱完,例如:歌曲《我亲爱的》。
这是乐曲的第21-22小结,这是一句相对较长的乐句,在演唱时这就需要歌唱者能够掌握胸腹式联合呼吸技巧,并能自如控制气息,在长时间的训练中,这会使我们的呼吸器官得到训练,从而准确表达作品的情感。
(三)帮助歌唱者建立正确的歌唱状态。在演唱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时,它要求演唱者音色圆润、纯净、通透,并表现柔美、细腻、自然真挚的感情。这有利于帮助歌唱者放松喉头,打开咽腔,使歌唱者将自己最自然、最放松的声音展现出来。这种最自然、最放松的歌唱状态在我们的声乐演唱中非常重要,只有建立好正确的歌唱状态,我们的演唱水平才能稳步提高。我们演唱这些作品,可全方位地训练演唱技巧,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歌唱状态,从而更好地驾驭作品。
(四)提高歌唱者的艺术修养。艺术修养主要是指演唱者对作品的理解,包括对风格特点的把握、对审美的把握以及对音乐鉴赏的把握。艺术修养的高低决定演唱水平的高低。当我们演唱这些作品时,首先我们要对作品进行全面分析,包括作品的时代背景、风格特点等,对于曲谱中出现的力度记号、速度记号要正确处理。
例如:歌曲《阿玛丽莉》,从34小节到曲子结束。
我们从谱例中可以看到,曲谱中的力度变化:强-弱-渐强-稍强-极弱,在演唱时,要重视这些力度记号,并能正确处理,这样才能把握好作品的风格特点,否则作品的音乐风格会被破坏。在声乐学习中,我应尽可能多地演唱这些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同时要了解作品的背景,这不仅可提升我们的演唱水平,也可提升我们的内涵和艺术修养。
三、结语
在声乐学习中,我们应尽可能多地演唱这些作品并体会作品的内涵,全方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不断提高演唱水平。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凭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占据了声乐艺术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地位,它是美声唱法的基础与精髓,对现今声乐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注释:
①郑奕.浅析早期意大利歌曲在声乐演唱(美声)与教学中的价值[D].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6:5.
参考文献:
[1]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M].华乐出版社,2003.
毕业论文 [摘要] 表达真实情感是声乐艺术的最终目的。不同的歌曲表达不同的情感,情感表现只有适应民族特点、地域特点,才能为观众理解。情感体验得越深刻,越丰富,演唱中情感体现才会越自然,越真挚,感染力也会越强烈。所以,我们在演唱中不能盲目地追求声音的外在质量,而忽视情感的体现。我们只有在平时加强情感分析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才能准确地把握歌曲的感情基调,引起听众的共鸣。
[关键词] 情感;情感体验;途径
Abstract:Expresses the real emotion is the vocal music art final goal. The different song expression different emotion, the emotion performance only then the adaption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region characteristic, can understand for the audience. The emotion experiences profoundly, richly, sings the emotion to manifest only then can jump over the nature, more sincere, the power also can be more intense. Therefore, we cannot blindly pursue the sound in singer the external quality, but neglects the emotion manifesting. We only then usually are strengthening the emotion analysis ability, enhances own cultural art tutelage unceasingly, can accurately grasp the song the sentimental main key, causes audiences sympathetic chord.
Key word:Emotion Emotion experience Way
他喜欢一切美好的东西,
並用相机将它们长久地留住。
随着时间流转,
技术提升,理解深入,
摄影,渐渐地成为了他心中从不懈怠的责任。
发现美,收藏美,於三呎讲台上将美传递,
让摄影艺术在澳门这块中西文化汇集之地上大放異彩,
让艺术与人文及责任得以统一,
如同摄影之於手法与摄影者艺术修养的重合一般。
郭敬文先生主要职务与履历
澳门摄影学会荣誉高级会士
澳门摄影学会高级会士
澳门摄影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摄影家协会第八届理事
澳门培正中学副校长
澳门特区政府第三任行政长官
选举委员会委员
澳门特区政府社区服务諮询委员会委员
澳门特区政府交通諮询委员会委员(召集人)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九届全国委员
澳门发展策略研究中心副理事长
澳门中华教育会常务理事(财务部长)
澳门中华文化联谊会副会长
走进艺术
美好的东西总被人喜欢,那一树的火红枫叶,那一片开得正艳的鲜花,那破土而出的顽强小草,还有满田野沉甸甸的麦穗,总让人忍不住将其留住。奈何,四季更替,自然界万物轮回,总不能常如人愿,於是,许多人想到了用相机将美好留住,也因此产生了一批批摄影爱好者。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郭敬文先生加入到了摄影爱好者的队伍之中。他喜欢旅遊,因为其在澳门培正中学工作的缘故,每年可享受寒暑假期,在这些时间里,他遊览於各大城市之间,行走於山川之上,相机成为了他旅遊的好夥伴,帮他记录着旅遊过程中美好与惊喜。逐渐地,郭敬文先生喜欢上了摄影,加上在培正中学里常能接触到很多摄影爱好者以及摄影界前辈,让他对摄影的热情变得更浓。
後来,郭敬文先生在大家的邀请下加入到澳门摄影学会,曾担任学会理事长,现为副理事长。他和一批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进行摄影创作,发现美,记录美,传递美。郭敬文先生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既能结识到许多爱好摄影的朋友,更能与大家进行交流,提升摄影水平。”他的作品出现於《中国旅遊》、《中国国家地理》、《人民画报》、《澳门报章》等报刊杂誌上;2006年,在澳门“春草堂”展览厅举行了个人摄影作品展;现为《澳门日报》摄影版专栏作者;並获邀参加海峡两岸摄影家合拍台湾、北京、澳门、、浙江、山东、上海等地的24小时大型画册拍摄活动。徜徉於摄影艺术天堂,郭敬文先生收获的除了出色的成绩,更多的是艺术的享受,这让他对摄影艺术爱不释手,热情如一。
技术与修养
摄影,在许多人看来,是一门技术活,摄影技术一朝掌握就永远掌握,其实不然,摄影,会随着你的文化修养流动,不会一成不变,亦仿佛永远没有尽头。技术与文化修养就好像是一幅摄影作品的两条生命线索,在许多外行人眼里,看似毫无交集,其实彼此对应,掌握外在的技术,达至一种能表达自己想法的程度,並不时地与内心对话,从中获得正面的能量,深究文化、艺术的内涵,“这样拍摄出来的作品,才是真正有意义、有生命力的作品。”郭敬文先生说。对於一张照片艺术与技术的把握,他总是凖确无误,内心常是心明如镜。
“一张有生命力的照片,取决於摄影者的文化艺术修养。”郭敬文先生说。当摄影的技术与一个人的艺术修养达至水融的境界的时候,他拍摄出来的照片,因为其内涵深厚而更具有优秀作品的潛质。
早些年,郭敬文先生拍摄的作品主题大多以“唯美”为主,常常忽略对一座城市本身发展的拍摄,直到之後。随着澳门的回归,内地一大批摄影师来到澳门,他们大多喜欢拍摄一些记实的照片,这样的摄影风格也对澳门的摄影师们产生了影响,其中包括郭敬文先生。自此之後,他开始逐渐地偏向人文方面的拍摄,向往一种平实,记录一份历史。“摄影之所以诞生,就是为了记录的目的。”
澳门,是一个中西方文化交汇之地,不同风格的艺术和文化在这里碰撞出精彩而耀眼的火花,让人炫目。“摄影在早期传入中国的时候,也在澳门这个中转站里留下了印跡。澳门是较早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地方,是中西方文化互相影响的切入点,这是澳门的特色,也是澳门发展艺术的优势所在。”郭敬文先生说,“早在四五十年代,澳门便有了一批摄影爱好者,他们留下了许多作品,这些摄影爱好者有的是外国人、也有一些是土生土长的澳门人,他们从不同角度去拍摄,产生的作品效果比较有影响力,研究起来,很有趣味。”深入人文景象,每一幅作品都可作为澳门所处的时代和历史的见证。文化底蕴,艺术修养在这个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正如郭敬文先生所说,只有有艺术修养的人才能拍出一些有生命力的作品,而当一幅作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这样的作品才能长久地存留下来。
一幅好的作品,也许並非所有方面都那般完美,甚至在某一方面有不足,然而这一方面的不足,有时候恰恰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这便是一幅有生命力的作品的魅力。其实,一幅作品除了将美好的东西展现,呈现美,将一些负面的东西展现也能促进一个地方的改善和发展。“负面的东西,引人深思。”郭敬文先生说。他也希望能用艺术的手段为澳门的发展做点什麽。
艺术与责任
艺术与责任,在郭敬文先生身上合而为一。他是一位优秀的摄影师,是一位传道授业的教师,也是一位心怀责任和大爱的仁者。“作为一个社团的负责人,或者一个摄影爱好者,当自己有能力的时候,要承担自己的责任。”郭敬文先生说。
三十多年前,他进入澳门培正中学,多年的辛勤耕耘,如今已成为培正中学——这所有着一百二十多年历史的学校副校长,负责学校里的电子教学、组织教师听课,培训教师,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负责学校里艺术团体的管理。郭敬文先生常带队前往各地表演,与不同地区的人进行艺术交流。“就艺术方面来说,澳门有着较好的氛围,发展自由,澳门艺术百花齐放,这是让人自豪和高兴的地方。”郭敬文先生说。
他将摄影艺术引入了课堂,开展视觉艺术教育课程,以期全方位培训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质素。他说:“这是一个读图的时代,无论是创作也好,读图也好,学会正确运用图片,懂得互相尊重,知晓何为肖像权等,其中所牵涉到的法律问题等各个方面,从观念到技巧,以及能力,都是需要掌握的部分。”
郭敬文先生近年致力研究澳门摄影发展及进行摄影教学,先後为澳门多个政府部门、机构、社团等主讲数码摄影课程、开办讲座、成立工作坊等,担任地区性及国际性摄影比赛评判。他发表了多篇与艺术有关的论文,如:《澳门摄影团体与澳门摄影的发展》(2008年)、《澳门民间摄影艺术活动发展对全球化下的艺术发展战略的启示》(2009年)、《澳门摄影团体与澳门摄影发展》(2010年)等。
在澳门摄影学会,郭敬文先生等人做得较多的是开设摄影教育课程。郭敬文先生介绍说:“早在1979年,澳门摄影学会已经开始跟政府合作,开办学生暑期摄影班,我也参加了这个班,学习摄影。後来也成为了摄影班的老师,教授学生摄影知识。”此外,澳门摄影协会还与其它社团合作开办了培训班,在这个过程中,郭敬文先生一直参与其中,或教授学生,或製作摄影教学课程。
(一)摄影艺术的美学价值摄影通常被人们看作普通的照相而已,缺乏从美学视角审视与认知的研究。要认识摄影艺术的美学价值,可以先从美学概念、起源等切入,明晰审美的本质属性,探究其与摄影的关联。美学一词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第一次赋予审美这一概念以范畴的地位,他认为美学即研究感觉与情感规律的学科,审美是感性认识的能力,这种感性理解和创造美,并在艺术中达到完美。摄影艺术,可通俗理解为:摄影的艺术,广义上包括一切与摄影有关的艺术活动,狭义上特指可以作为一个艺术品种存在的那一部分摄影,是《辞海》中所说的“造型艺术的一种”。摄影艺术是一个较年轻的艺术门类,紧紧伴随着每个时代高新科技的发展而发展。摄影艺术是一种对现实的高度概括,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影像工作方式。摄影就是作者的一种表达,正如说话是一种表达、写作是一种表达一样。如果说美学是关于感觉和情感规律的科学,摄影艺术的美学价值也就是摄影在人的感觉感知、记录、表现方面所特有的视觉功能以及其所具有的情感表达与创作。应该说,摄影艺术作为一种造型语言,富有情趣或美,是具有美学价值的艺术之一,二者是一种相互交织的关系。
(二)照片信息包含有审美属性普通的照片还不能称之为摄影艺术作品,还必须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提升。首先,从摄影的主体而言,拍照者只有提高了自身的艺术修养,成为有艺术创作能力的摄影师、摄影家或摄影爱好者,才能成为自觉的摄影艺术作品创作者。其次,就是对于照片必须用符合艺术标准的审美价值来衡量其是否为摄影艺术作品。然而,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摄影的大众化普及为每位拍摄者通往摄影艺术之路奠定了入门基础。随着摄影进入艺术行列,也就产生了按照美的规律从事摄影艺术创作的摄影美学。照片或者说摄影艺术作品包含有审美属性,这是不争的事实。人们看照片的过程,就伴随有一种审美的心理。即便看普通的人像照片或者风景照,欣赏者也是带着照片真好看、真美这种普通的审美心理的,不要说具有更强艺术性、更高级的摄影作品,以及艺术欣赏者对这种摄影艺术作品的审美欣赏。实际上,照片的审美属性是比较普遍的,尽管有低级和高级之分,摄影的拍照者或者说创作者的艺术修养也有差别,照片的观赏者或者说摄影艺术的欣赏者的审美素养也有差异。但是,照片包含的信息,摄影的作品的光影、线条、色彩、质感等画面语言以及所表达的主题一定是含有审美元素属性的,和绘画、雕塑等一切视觉艺术一样。
(三)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摄影审美支撑摄影具有审美价值,视觉文化的影响力无所不在。我们已经置身一个全球化的影像社会,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需要具有审美属性的艺术形式来实现,那么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就需要摄影审美支撑。不要把很容易掌握和普及的摄影当成只是随手拍照相,只是玩乐一样的无意义消遣。要看到摄影这种最普及、具有审美元素的拍照在所有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中的潜移默化影响,要提高其对人文素养培育和提升方面的价值。同时,把大学生摄影这种非自觉的拍照,通过课程、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方法变成意义更加明确的认知和培育,要从理性认识和科学方法上促进摄影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所应担当的艺术审美功能的实现。
二、摄影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途径
在摄影艺术具有美学价值,且美学是人文精神和情怀的重要载体这样的认知明晰后,摄影可以作为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方式方法也就可以理解了。大学应通过各种摄影艺术途径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摄影艺术课进入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人文教育课程是帮助培养大学生对社会、对历史文化、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终极关怀的情感,除了哲学、文学、艺术等大的学科专业支撑之外,作为艺术内容之一的摄影艺术也具有通识课程的属性。从教育的本质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教育实践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正成为素质教育中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摄影艺术课不仅是摄影和艺术专业里的专业或专业基础课程,也完全应该成为大学通识教育体系里对大学生通识美育和人文精神培育的课程。人文艺术课在大学里具有重要作用,大学应重视艺术对一个人的成长、创造能力和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大学不仅要培养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职业人才,更应该成为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的公民。摄影艺术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大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素质,发展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其人文修养,促进其人格完善,包括能力、方法、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内容,让大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平衡发展,促进其全面发展。摄影艺术技巧和艺术理论教育课程的开设,可以满足大学生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对摄影技能和人文精神修养的需要。据调查,法国一些重要的大学几乎都开设摄影教育课,如巴黎大学、里尔大学、波尔多大学等。
(二)大学生的摄影艺术课外活动应该得到加强美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级学校要在加强艺术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1.成立摄影学会、协会类组织摄影艺术社团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进行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途径。摄影艺术社团通过开展各种摄影艺术类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摄影艺术实践精神,提高其摄影的创作和欣赏能力,提升人文素养。大学生摄影协会可以把有摄影兴趣、爱好的学生组织起来,开展摄影技术培训、摄影创作和欣赏讲座,进行摄影创作活动,搞摄影比赛与展览,开展摄影艺术研讨活动等,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摄影艺术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摄影技术与艺术水平,提高其文化修养和人文情怀,使其更深入地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关注人的社会活动、关注大自然等,更好地实现大学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作为学校和社团的摄影艺术教育、实践和活动对于大学生的摄影艺术和人文精神培育具有重要作用,可谓意义重大。
2.加强以摄影艺术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建设大学是知识与文化的殿堂,也是文化创造与培育的阵地,这是大学的基本价值决定的。好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一定是丰富多彩的,一定是非常普及和厚重的。因为摄影是视觉语言,摄影艺术是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完全可以重视以摄影艺术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建设。在一个摄影艺术繁荣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昌盛的大学,大学生受到摄影艺术熏陶、教育、锻炼都是非常容易实现的。摄影艺术和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种共生与互补的关系。大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摄影艺术也就具备较好的发展条件。反过来,校园文化建设好,摄影艺术兴旺的大学,可以让大学生吸收的摄影艺术养分就更充足,可以更有条件培育其摄影艺术修养,促进人文精神培育。
关键字: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现状;对策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及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当前在高校中,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化技能,还应该注重如何才能够将个体的专业化技能得到全方面的提升,学生的如何得到全面发展,这些需要人文素养的作用,可以使教师的价值观和职业观进行自主的改造。人文素养是人所具有的文、史、哲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的知识,以及由这些知识系统反映出来的综合品质和发展程度,其中包括人的气质、人格和修养等。人文素养是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备条件之一,影响着自身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身心成长。文素养包括具备充足的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内容、掌握人文方法,与此同时还需要就要被遵循人文精神。
人文素养是高校教师综合素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人文素养也为学生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内在的驱动力。在当前国际竞争激烈的情形下,社会对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现状倍加关注,因为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直接决定学生的身心发展方向。在新课改下,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都有更新,以及综合性课程、研究型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基于此方面,要求高校教师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以及更深广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更强的专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1]。在大多数高校中,通常更加重视专业知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文素质与专业技能都应成为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应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基础是必要的文学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二者的结合,是获得一切知识和技能的根本。加强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知识和全面发展,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各方面的发展。
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高校教师人文素养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至关重要。第二,高校教师人文素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第三,加强高校教师人文素养是提升高校综合竞争力的需要。换言之,良好的人文素养可以促进财经院校学生的专业化发展、身心发展,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因素,对提高学生的教育水平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当前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现状
当今社会,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现状并不是很乐观,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教师只具备了一些有关专业领域的知识,而忽视了人文素养对其成功成长过程的重要性。其中,教师人文素养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传统文化知识的不足
传统文化知识是教师成长过程中的基础知识,也是高校教师的必备知识之一。在当代高校中,教师的传统文化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从而导致了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很难得到全面的传播,学生也难以掌握传统文化知识的精髓所在。
第二,人文知识薄弱
现如今高校中很多教师对人文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文化知识方面掌握的不够透彻,他们只掌握了自己所研究领域内的知识,这也是大多数教师所存在的问题,即只掌握了必备的专业知识,在教师修养的内容方面比较缺失。
第三,艺术修养方面的欠缺
艺术修养是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来源。打个比方,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杨振宁就具有高度的艺术修养,他的《对称的物理学》等论文就流露出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人文与科学的有机结合[2]。
三、对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的对策
当今高校人文素养现状跟不上时代的需求,因此需要想用的对策来解决。针对当前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现状中存在不理想的状态,要解决当今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现状的问题,要改变现如今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现状,第一步要做到的是转变教育观念。教育观念的转表,促进了高校教师对认为素养知识的认识和掌握,提高了教师的重视程度。总的来说没第一步改变教师人文素养现状,教师应该从根本上转变人文素养方面的观念,对该观念的转变,这也是教师素质和技能方面提高的必备条件。其次,开展教师专业的培训,促进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的可行性。现如今社会中,高校是一个组织严密的教育机构,因此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与改善,极其需要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并且结合当前高校教师所面临的人文素养问题,促进高校教师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最后,进行教学相长。所谓教学相长,是在高校中组织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从而改善教师的人文素养现状。教师备课上课的内容可以扩宽、积极探索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的有机整合。除此之外,学校可以组织针对于教师发展的人文教育活动,提高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现状[3]。例如,组织一些文化社团活动,可以激发教师的人文知识的兴趣,提高教师的参与度,改善教师人文素养知识的缺乏情况。
总而言之,当今高校中教师人文素养现状难以跟上教育教学发展模式的新形势。因此,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现状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各大高校需要重视教师人文素养对其专业化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明,郑镇江.教师人文素养现状及优化对策研究[J].上海:开发教育研究.2004:65-69
关 键 词:钢琴教师 硬功 软功
伴随“钢琴热”的持续“升温”,钢琴教师的“市场价位”也不断攀升。但这种“升温”背后明显存在“重技轻艺”“重技轻文”两种跛足倾向。这两种倾向在“市场价位”的诱引下,使钢琴教育由于缺少人文底蕴而发展后劲不足。这除了钢琴教育的体制性问题外,从主观上讲,就是钢琴教师“软功”缺乏锤炼。笔者从事高师钢琴教育多年,经过实际探索和体验,深深感受到,要做一个优秀的高师钢琴教师尚非易事,他(她)不仅应该是一个钢琴的教书匠,更应该是一个钢琴艺术家和有较高思想文化素质与精神追求的人。目前,钢琴教师尤其是高师钢琴教师的“硬功”从总体上是练得不错的,但缺乏的恰恰是“软功”。
所谓“硬功”,就一般而言,应该包括钢琴演奏的技术水平、能力和钢琴知识。作为钢琴教师当然不限如此,还要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能力和修养。在衡量钢琴人才的标准上,我们往往是以“硬功”来衡量的,唯“硬功”是瞻。比赛也是凭“硬功”打分,谁的硬功好谁就得奖。整个教育理念和比赛理念都围绕“硬功”这一轴心旋转,忽视了钢琴教育中的“软功”条件。这也正是我国钢琴教育发展后劲不足的重要原因。
“软功”是相对“硬功”而言的。“软功”它既不是外在的物质和技术条件,也不是物化的知识结构和非人性化训练,它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功夫,属于能力、精神气质、人文素养、思想境界的范畴。具体说来,“软功”分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思维能力。“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要传达这种声音,钢琴教师教学的思维能力十分重要。“思维是意识的核心,是最高水平的心理活动”。[1]钢琴教学不单是技术层面的,不仅仅是要教学生的技巧和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即如何启发学生思维的想象力和理解力。而要达此目的,教师自身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的培养必须先行。俗话说,“授人以渔”。就是说不要单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要向学生授之以方法,启之以智慧,使学生通过提高思维能力去把握音乐。钢琴教学思维是教学者教学理念的核心。教学者必须在提高自身钢琴教学演奏技巧和更新钢琴音乐知识的同时,还必须提高钢琴演奏思维和钢琴教学思维及其方法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钢琴教学中有所作为。
其次,情感内涵。音乐是表“情”的艺术。钢琴被称为“乐器之王”。钢琴音乐应该是最美和最能表达情感的。笔者同意把它称为“帝王艺术”,因为从表达情感的角度,它居一切艺术之首。钢琴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这种情感包括有人情、爱心、良心、同情和种种神圣的感情。只要我们静心下来欣赏一下西方古典名曲,就会充分感受到这种情感。钢琴教师应该加强这种情感的培养,不断通过音乐来激发这种情感,并借钢琴演奏示范把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特别是钢琴音乐对于表达情感的至上意义。
再次,人文素养。钢琴教学需要很深厚的人文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植根于文化环境之中,它的内涵的大部分与音乐本身以外的文化,如哲学、美学、文学、绘画、心理学、道德、宗教等发生关系。钢琴教师首先要借助这些人文知识来树立人文精神。要“立人”先必“自立”,要达人必须自达,这乃是教育之古训。一个真正的钢琴教育家首先必须是一个真正的人,而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用英国学者帕金的话说,没有比提高文学、诗歌、历史乃至哲学修养更为重要的事了。一个中国钢琴教育家,首先必须要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基础,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祖国和民族的文化,并在这个基础上去学习和融化外来文化,才可能在研究众多学者和哲人的思想中,提出自己的见解。著名的钢琴演奏家傅聪和钢琴教育家周广仁先生正是这样做的。正像有的学者所说:“音乐能表现一切观念和事物,音乐能提供文化最内在的精神手段。”[2]正因为如此,钢琴教师必须超越“市场价位”的诱引,多花时间在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上,使自己真正能成为高雅艺术的启蒙者和教育者。
最后,艺术修养。艺术修养既是人文修养的一部分,也是人文修养的升华。钢琴教师不仅要有音乐艺术修养,而且还要有其他艺术的修养;不仅要有艺术实践的修养,还要有艺术理论的修养。现在有不少的钢琴教师只是懂得一点音乐技术,至多懂得一点音乐艺术,而对于其他艺术一窍不通;只有一点音乐艺术或技术实践的感受,而缺乏音乐或艺术理论的修养。他们只是钢琴教学的教书匠或“技工”,而不是艺术家和教育家。傅雷先生在《家书》中提出的先做艺术家,再做音乐家,最后做钢琴家的教诲是值得我们钢琴教师去反思并引以为鉴的。
当我们知道什么是“软功”后,下面笔者就如何练好“软功”谈一点看法。
首先,要对与音乐相关的哲学思想或思维方式有所了解和有所体悟。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的培养途径就是通过了解哲学实现的。纵观中西音乐史,大凡著名的音乐家总是与哲学结下不解之缘。他们的音乐创作思维均源于哲学的启示。如贝多芬受到过康德哲学的熏陶。他的《英雄交响曲》以及一些钢琴作品在本质上是康德哲学及其其他一些哲学的旋律化或音响化。又如瓦格纳的歌剧也是叔本华哲学的艺术再现。再如当代中国著名作曲家谭盾的“自然音乐”“具体音乐”的创作,就是受到中国道家哲学的影响。作为一个高师钢琴教师,对所演奏的钢琴作品中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必须有所了解。如演奏贝多芬的作品,就要了解康德哲学和美学思想。由于康德思想博大精深,不可能像理论家那样去作深入研究,但对于一些基本思想应该有所体悟。演奏瓦格纳的歌剧如《尼伯龙根的指环》和《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就不能不了解叔本华的意志哲学等相关哲学。演奏西方现代钢琴作品就不能不了解现代哲学。同样,演奏中国钢琴作品,也不能不了解中国哲学。中国有一大批钢琴作品既借助了西方音乐技术元素,又运用中国哲学理念。所以,在演奏和示范教学中西音乐作品时,必须要了解中西哲学思维方式和理念。否则就不能领会作品的真实内涵,就不能在示范演奏和教学中真正再现作曲家本人的思想和创作理念,并在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思维能力决定着演奏能力,思维能力差必然演奏能力就差。在我国钢琴教育中普遍存在演奏能力缺失的问题,用周广仁先生的话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个问题:即偏重强调演奏质量,忽视演奏能力的培养。”[3]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必须从提高教师的演奏能力和教学能力入手。如何提高呢?首先要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这种训练来自于哲学。哲学可以从两个角度提高思维能力:一是从思辨的角度;二是从诗性的角度。思辨强调的是思维的逻辑性,诗性强调的是思维的想象力和非理性的创造力。而这两种思维能力的提高,要端赖于思辨哲学和诗性哲学的学习和培养。特别是在演奏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这种能力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受思辨哲学影响较多;而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受诗性哲学的影响较多。
其次,要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对学生施予爱心。英国哲学家洛克说过,当你教学生时,你真正教的,并必须与之接触的东西,是学生的心理。音乐,是怡情悦性的艺术,学生学习音乐,无论是学习音乐知识、技能、音乐欣赏,还是从事音乐表演和创作,心理活动都很活跃。可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对教师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音乐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正越来越受到专家和社会的重视。2005年12月在广州召开的第二届全国音乐心理学研讨会,会议上提交的数十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集中探讨了音乐心理学中的各种问题,充分说明了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
无论是歌曲,还是器乐曲,都渗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心理体验。这就要求:一方面,教师在反复熟习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充分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领会作者创作时的心境,理解时代和环境对作者提出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把独特的思想感情挖掘出来,才算是真正理解了作品。另一方面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如果教师只是对教学内容和具体作品的情感投入,而缺少对教学对象的热爱之情,同样是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音乐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很少,一周内仅有很少的课堂交往时间。特别在广州,大学城建成后,教师和学生的直接接触的机会更少,使两者之间脱节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怎样充分利用钢琴音乐教学活动这个客体达到情感交流呢?除了客观因素外,关键是教师如何突出一个“爱”字。在“爱”的基础上努力创造一个平等、互爱、轻松、愉快的和谐气氛。应该树立一个新的教学理念即:要把学生看作是“爱”的、平等的主体,不要把学生看作是被动的、被任意操作的对象。根据笔者以及很多同行长期钢琴教学实践证明,教师的情感投入一旦投射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就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唤起相应的情感,并使情感变成和美感。能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想象力更丰富,记忆力更深刻,爱心更强烈,也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再次,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衡量一个钢琴教师的水平不应该单纯看他的技巧水平,更应该看他在演奏和教学中体现出来的人文的东西。特别是青年一代的钢琴教师,他们的成长过程基本上是一个技术培养过程。从小对钢琴的强迫训练是非人性化的,继而上了专业院校后又是一个技术加知识的训练过程。而对于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人文精神的培养非常缺乏。加之改革开放以来,金钱主义或市场负面效应使不少钢琴教师失去了人文关怀,也缺乏应有的能力去关怀。这是我国钢琴教育亟待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现在连理工院校都开始注意开展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教育,聘请大量人文学科的专家学者进行系列讲座,并收到很好的效果,这是值得我们艺术院校借鉴的。笔者觉得,钢琴教师必须要跳出自身专业的限制,结合自身修养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多与人文学科的专家和学者交朋友,多听他们的课,参加他们的学术沙龙活动,多了解和吸收哲学、宗教、文学、历史等人文方面的知识。笔者认为钢琴音乐作品是最能够体现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因为它产生的背景正是西方人文主义鼎盛时期。如果你不了解作品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知识和精神,你就不能正确把握钢琴作品的真髓。如果你要演奏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你就必须深切体悟贝多芬“扼住命运咽喉”那种不屈的人文精神;你要演奏李斯特的《爱之梦》,你不仅要了解德国诗人弗莱里格拉特所写名为《尽情地爱》,更要了解李斯特是如何既根据歌词内容又超越其内容的伤感情绪,以达到对神圣爱情的炽热追求。
最后,笔者要特别强调的是加强艺术修养。其他艺术修养已经包含在人文修养中,之所以要特别提出来,是因为它与钢琴艺术最接近,是音乐或钢琴音乐的姊妹艺术。笔者发现,我们不少钢琴教师不仅缺乏一般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还普遍缺乏姊妹艺术的修养和知识。一个优秀的钢琴教育家、演奏家,除了钢琴的演奏和教学艺术外,不仅不同程度地要有其他方面的音乐知识或表演经验,还应该有绘画、雕塑、文学、诗歌等方面的知识。用一位钢琴音乐学者的话说:“钢琴家应该像画家面对颜色一样,对音色十分敏感和富于选择能力;像诗人一样,富于幻想和浪漫气息,并能把万千思绪浓缩到一个短句之中;像杂技演员一样,你接受最艰苦的训练并能准确无误地完成任何艰难的技巧动作;像电影演员一样,毫不做作、朴素自然;像指挥家指挥乐队一样,能让钢琴发出像交响乐队般的丰富音响……”[4]因此,笔者以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钢琴教师,要在现有的钢琴演奏和教学水平的基础上,更多地掌握一点其他艺术门类的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演奏和教学达到更高水平,使自己的艺术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人文精神,音乐教育,知识结构,审美素质,心理屏障
在音乐教学中即能体现音乐审美教育的价值,又能体现音乐作为人文学科的学科价值,使二者有机融合,教师本身的综合素质与文化品质是至关重要的,一名知识残缺、文化素养低下的音乐教师,是难以实现对学生音乐能力与人文精神培养的综合目标的。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该感受到新课改对我们音乐教师的呼唤:
一、树立具有人文精神的教育观
人文精神是指一种对于人的精神世界关注的思想,一种追求人生真谛的理性态度。
是人本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本主义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人文精神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其教育价值在音乐教学中主要体现在:
1、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的音乐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2、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己,不断发展自己。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以达到音乐学习与个性培养并行和谐的发展。使学生认识生存的意义,珍视生命、热爱生活。
3、通过营造宽松、民主、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与学习氛围,形成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促进个性的完善与身心和谐发展。
总之,人文精神就是通过人文教育,和人自身的弱点进行斗争,这样一个艰难的过程,是要依靠每位教育工作者自觉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树立饱含人文精神的人文教育观,才可以将此育人理念贯穿下去。
二、自我构建均衡扎实、合理的知识结构
现代音乐教育体系的教学目标与方法决定了音乐教师的素养必须要扎实全面。主动性、创造性、音乐能力、文学能力,即兴创造天赋、幽默、机智、热情、具有童心、幻想力与理解力,自信与引导自信的能力等等,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是发展变化的,所以,教师的知识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均衡扎实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它包括以下几方面:
1、学科本体性知识
音乐教师应该具备音乐学科本体性知识,如声乐、器乐、键盘、视唱练耳、指挥、欣赏、戏曲、舞蹈、创作及音乐理论修养等,这是音乐课程教学要实现诸多目标的“基本保证”,但不是“唯一保证”,因为只有音乐学科知识并不能成为一名新型的教师。
2、广博的文化知识素养
文化素质是音乐教育的基础。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就必须博学众采,对文学、历史、心理学、教育学、美学等等学科都要深入学习,打破传统的重专业轻文化的错误思想,改变社会对音乐教师的偏见,认为音乐教师只需要一定专业特长,文化知识略知一二就足够了;音乐作品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必须对音乐作品的内涵有更准确的把握,如果文化素质跟不上,就无法领悟作者的意图,无法表达音乐作品的真谛,只有具备“博”与“专”高度统一的合理均衡的知识结构,才能将学生引向宽广的未来之路。
3、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
教育实践经验是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以及与之相关的丰富知识和课堂调度能力,音乐教师要善于积淀这种教学实践经验,因势利导地去把握课堂教学,并且善于时刻以音乐的线索捕捉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音乐、体验音乐的积极性(如《春雨》)。
4、工具知识
它包括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世界知识经济全球化所必要的外语知识,进行实验研究必备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
教师的知识如同源头活水,只有把学到的知识变成“活水”,才可能有源源不断的“清泉流淌”。
三、加强艺术修养,提高审美素质
音乐教师艺术修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素质与生存质量的高低。一个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人,能够主动地、充分地使其情感和理智得到协调共处,使其心理结构的各个方面得到较好地发展和完善,更好地实现人际间的沟通与理解
四、发挥创新精神,实施音乐育人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音乐教育呼唤教师的创新素质。长期实践证明,只有能启迪智慧、培养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乐观向上生活态度的音乐教师,才是学生最喜欢的音乐教师。
创新型音乐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创造力教育观:
1、突破阻碍创造思维的“心理屏障”。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之花中最美的花朵。音乐是一种动态的充满创造性的非同一性的艺术,这决定了音乐教师应时时充满创造性,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实践机会,通过师生同唱、跳、奏、演等活动让孩子在乐中学、学中乐。鼓励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独特性和变通性,突破创造思维的“心理屏障”,音乐教学中留给学生一片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2、提倡“鼓励——鼓励——再鼓励”的赏识教育观。
日本著名小提琴家铃木镇一认为,教孩子学音乐时应像父母教孩子说话一样,坚持不懈地赞赏他、鼓励他。创新型音乐教师也不要怕学生音乐学习中的上千次失败,坚信他能一千零一次地站起来,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教师的赏识,学生也会获得成功的欢乐,并提高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来时,万事俱成。”
3、树立迟播的创新种子也会发芽、结果的创新教育观。
创新型音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面向全员,因为没有像两滴水一样完全相似的儿童,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其创造性。
4、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音乐教育中师生关系是命令与服从的被动关系,这关系势必影响学生创造力的表现。创新型音乐教师已不再是权威的代表,而是保护、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支持者、导航者,同时又是学生的合作伙伴。
5、树立教学,科研并重的教学观
创新型音乐教师应自觉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并主动了解现代教育科学的前沿理论及当前国内外音乐教育的研究成果,广泛阅读音乐教育资料,虚心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以促进教学。
论文摘要: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在美术设计中的应用是计算机技术和美术设计发展的切实需要,计算机在美术设计中的应用使计算机美术与传统美术区分开来,但计算机美术设计依旧与传统美术设计表现出紧密的联系,通过对计算机美术设计优势的探索,深入分析计算机美术与传统美术的关系。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络的逐渐普及,相应的设计行业也得到了一定形式上的创新和发展。现代设计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切实需要的计算机设计。与传统的美术设计相比,计算机设计促进了视觉设计的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计算机美术设计通过运用创新的工具为创作手段实现美术设计,在传统美术设计基础之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一、传统美术设计的基础地位
美术设计包括美术理论、美术技能和审美等。美术理论、技能教育的任务主要侧重于美术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对美术史以及美术创作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传统的美术设计能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以及良好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设计创作的主体将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审美认识,经过一定的设计和物化使其形成视觉艺术的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优秀的设计师应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水平、坚实的美术功底、良好的艺术资质以及创造性的设计思维,由此,艺术修养的培养以及美术基础技能的掌握对美术设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计算机美术设计的特点和优势
(一)强大的设计功能
在美术设计领域,计算机是先进的设计工具,具有声图并茂、信息存储量大、 展示便捷、图像生动逼真、动感效果,传统的美术设计难以企及。同时计算机美术设计具有方便的修改功能。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改革和创新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的各方面,从而为它不仅能够是传统设计所达不到的,同时修改起来尤其方便。作为一个先进的生产工具,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在人类生产生活环节的各个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计算机美术设计给设计师留下了更多的思考和设计时间,并且有效拓展了想象空间,由平面设计扩展到三维立体设计以及网络动画设计以及影视制作等。
(二)丰富多样的美术设计软件
计算机美术设计的多样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美术设计软件的丰富多样上,例如广告平面设计软件如Photoshop、CorelDraw、Google Picasa ,能实现对照片、logo 标志、广告、图片的设计等,同时还能增加图片的效果处理。建筑施工图设计如AutoCAD、3DMAX 等,室内外装饰设计效果等。发展成熟的美术设计软件为美术设计提供了完善的调整和设计方案,通过色彩、亮度、对比度等画面的调整,实现对美术作品的快速修改而不需要重新绘制着色。计算机的编辑操作模式实现了对传统美术设计的超越和发展。传统美术设计中,容易由于一点失误造成整体工作的报废,计算机的美术设计则有效避免了废稿,节约了设计者的时间和精力。
(三)海量存储的设计素材
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建立了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计算机网络信息化以及海量存储的特点,致使美术设计者能轻松获取素材。同时也可通过计算机美术设计实现传统美术设计不可能实现的效果,将以前的创作设计应用到新的创作中去。计算机对于美术设计作品可以进行海量存储和网络信息化使作品出版、传播具有显著优势。同时计算机美术设计也推动了整个美术设计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立了美术设计者的相互交流和沟通的平台。
三、计算机美术设计和传统美术设计的关系
虽然计算机美术设计的发展给美术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然而计算机美术设计的核心依旧是美术设计,美术设计的发展主要在于设计作品的功能性、艺术性以及文化品位等特点。从而要求美术设计师具有较好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从而能不断为美术作品的设计和发展注入文化底蕴。优秀的美术设计师除了应熟练掌握美术设计软件的操作技能外,还应具有良好的美术设计基础。仅具有计算机操作却不具备传统美术设计基础, 难以创作出具有艺术审美的美术作品。要创作出高质量的美术作品,还应有效结合计算机美术设计和传统的美术设计,实际上形成了以传统的美术设计作品为底蕴、以计算机美术设计为手段的设计模式,设计者的审美能力越强,艺术修养越高,则美术设计师设计出来的作品具有越能越高的品位,从而得到大众的认可和欢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