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地理课后服务范文

初中地理课后服务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地理课后服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初中地理课后服务

第1篇

摘 要: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内容,有效地把现实生活中的有效资源补充到课堂中,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材本土化,最后还应该引导学生利用教材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析生活内容,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融入生活现象,让地理学习更贴近生活,服务于生活,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活化;本土化;贴近生活;服务生活

地理学科与生活实际联系较为密切,但因为教材局限等原因,我们的教材内容不但滞后于生活,且和生活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学生单纯地从教材中获取信息显然会感到缺乏鲜活感,会降低学习地理的兴趣。因此,在初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学会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内容,有效地把现实生活中的有效资源补充到我们的课堂中,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教材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析生活内容,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融入生活现象,让地理学习更贴近生活,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让学生动手收集生活资料,感受生活

中学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以后更好地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所以,初中地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贴近生活。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我们知道,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社会生活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学习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地理学科的学习只有紧密系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把从生活、社会和通过媒体得到的熟悉的事件引入课堂,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我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总是利用各种机会、各种可能,让学生动手收集与地理学科有关的课外生活资料,让学生走向生活,贴近生活。比如,教学《中国的民族》这一内容时,我就让学生在网上收集有关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并且让学生认真观察人民币。让学生观察辨别人民币上的各少数民族人物分别属于哪个民族,了解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同时让学生了解周围少数民族同学的生活习惯等等。学生通过亲自收集材料,了解事实,不但很感性地了解了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同时也增长了课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原来地理学科的学习还可以这样富有生活气息,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地理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让初中地理教材“本土化”,贴近生活

长期在初中一线教学,我有一个很深刻的感受,就是在给学生讲授地理课本知识时,若能联系学生比较熟悉的人与事,学生听讲的兴趣、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所以,我觉得在地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处理,尽可能地将地理教材“本土化”。我这里所说的地理教材“本土化”,指的是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利用“替换”“参照”“补充”“拓展”“实践”等途径,充分开发利用学校所在地区的地理要素、地理景观、主要地理事物等来丰富、优化我们的教材,活化我们的课堂,使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从而让知识更加喜闻乐见。比如,讲授有关“城市化”内容时,我就采用“替换”的途径,投影学生熟悉的城市――我们学校所在的城市近几年来城市用地面积不断扩大的变化图示来导入新课。然后以点带面,分析探究城市化的本质规律,让学生身临其境。课后个别学生还向我提了建议,说能不能利用周末时间带同学们实地考察,以便进一步了解自己城市发展变化的历程。由此可见,对地理教材做一些恰当的“本土化”处理,能够让我们的地理课堂贴近生活,大大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让地理课堂教学回归现实,服务生活

第2篇

学生负担过重是困扰教育多年的顽症,它严重阻碍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的发展,使新世纪的人才过早地背起了沉重的包袱。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国家教育部三令五申,颁发了不少文件;大小报刊频频呼吁,刊登了不少文章;小学升初中也取消了统一考试而改为就近入学等等。这些措施,使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但仍存在不少问题。201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中,再次提到“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并将其确定为改革试点十大任务之一。可见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因此,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给学生一个全新的教育环境,一个优质、高效的学习氛围,是新时期教育向我们提出的新课题;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现实教育弊端,提高国民素质以及适应新世纪挑战的需要。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初中生课业负担过重,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这早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也是当前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减负不是单纯的减轻书包重量、减少作业量,而是要顺着学生的心理,培养、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教会他们各种适合的技能,锻炼他们的意志,磨练他们的性格,为青少年时代的学习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为教育形成决策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课题本着在微课资源的支持下提高课堂效率,优化作业设计,提高家庭作业效率的思想,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策论,为地理课堂教学和作业设计的实施起到指导作用,对于加深教师对学生课业负担问题严峻性的认识,促进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推动地理教育教学改革或将产生一定的作用。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现今热议的微课程概念是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湖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提出的。Penrose认为微型的知识脉冲只要在相应的作业与讨论的支持下,能够与传统的长时间授课取得相同的效果。Penrose提出建设微课程的五个步骤:罗列课堂教学中试图传递的核心概念,这些概念将构成微课程的核心;写出一份15-30秒的介绍和总结,为核心概念提供上下文背景;用麦克风或网络摄像头录制以上内容,最终的节目长度为1-3分钟;设计能够指导学生阅读或探究的课后任务,帮助学生学习课程材料的内容;将教学视频与课程任务上传到课程管理系统。

在我国,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的胡铁生老师于2011年正式提出新型教学资源――微课,“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胡铁生老师主持的研究课题《中小学“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我国多个地区的教学研究人员、一线教师也在勇于实践,不断思考反思,不断归纳总结这种新型教学资源,如推出“信息化教学专题”“精彩导入”“合作学习”“情景探究教学”等专题,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利用微课资源减轻学生初中地理课业负担的研究,从微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实施,不仅在新的网络技术环境下、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资源开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微课程资源”减轻学生初中地理课业负担这一理念还有待于进一步界定和梳理,内容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这将依赖一线教师更深入的研究和更广泛的实践。

四、研究设计

1、研究目标

(1)掌握初中生地理课业学习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基础上,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普通中学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习惯差异和课业负担,以供参考借鉴。

(2)把握普通中学学生课业负担问题出现的原因,对调查的资料进行详细、全面的分析,初步了解普通中学学生课业负担问题出现的原因,为制定相关策略提供可行性依据。

(3)掌握我校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及成因。通过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调查教师教学现状及学生理想的课堂教学模式,掌握教学活动的基本情况,为制定优化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4)探索微课资源应用下,优化课堂教学的具体对策与方案。通过对前期获取的资料整合,地理老师集体研究探索借助微课资源如何优化课堂和课后教学,为学校的地理教学提供决策性的指导依据和对策方案。

2、研究内容:

(1)分析学生地理课业中负担问题出现的成因。

按本校初中二个年级(初一、初二)、外校初中二个年级(初一、初二各两个班)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个案分析等方法,了解初中生地理课业学习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其原因。

(2)了解我校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及成因。

在观察了解本校初中地理老师的教学现状,掌握教学活动的基本情况的同时发现问题。

(3)提出具体的探索微课资源应用下,优化课堂教学的对策与方案,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制定构建优化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评价体系。

3、研究对象:

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通过选定的实验班级(初一2班)和教师(罗志欣)M行实验验证,实时监测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状况,比对实验前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成绩等的转变,再进一步构建优化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评价体系。

4、研究的方法:

第3篇

但是,课本插图、教学挂图或地图册,往往存在比例尺小、内容详细、复杂、字小、界线模糊、死板等不尽如人意之处。怎样才能让地图为教学服务,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呢?笔者认为,画图就是一个最好的方法。那怎样发挥画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呢?笔者认为,可以从教师画图和学生画图两方面来分析。

一、教师画图

1.课前画图

地理教师要想上好地理课,地图是关键。要想地图符合教学的需要,几乎每一节地理课都要画图。但有些地图可以在课前准备好,一是可以节约时间;二是可以给学生有一个整体、直观的感觉。如:笔者在讲授《中国的地形》“中国的地势”这部分内容时,课前用小黑板把“沿北纬32°中国的地形剖面图”画好。到上课时,把地形剖面图一亮出来,指导学生看,学生对中国的地势特征就有了一个整体、直观的感觉,略加思考就可以归纳出中国的地势特征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三级阶梯)。

2.当堂作图,讲绘同步

虽然课本里、地图册中都有地图,但是如果教师上课时只要求学生看里面的图,学生印象不是很深刻,有时还会找不到教师要求找的地理事物。如果教师换一种方式,边讲边画,把讲与画有机结合起来,使死的“哑图”变成了“活图”,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随着教师的语言和笔触而转移,知识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提高学习兴趣。

3.复习课画图

复习课上,要复习的内容多,又不能像上课一样一点一点地讲。其实,很多时候都可以通过画图来解决,一幅图可以包括很多知识,可以把所要复习的内容放到一幅图中。如:在复习《中国的地形》时,笔者在中国轮廓图上首先把中国地势的三级阶梯分界线画出来,其次把中国各种走向的山脉画上去,然后再填入各个地形区。这样,一幅图就包含了整节内容,把文字和图形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真正达到文图合一,对学生掌握知识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学生画图

1.课堂上跟着教师画图

在地理课堂学习中,如果学生只是单纯地听教师讲课,看教师画图,在课堂上看似知识都理解、掌握了,但是,记得不是很深刻,课后对学过的知识很容易忘记。如果学生在学习相关内容时,一边听教师讲、看教师画图,一边跟着教师画图,效果会大不一样。因为,这样会把学生的视觉、听觉、动觉等各种感觉都充分地调动起来,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而且对要识记的东西印象更深刻,记忆更持久,回忆起来更容易。

2.课堂上按要求画图

在课堂上学习了相关的知识后,教师可以布置相应的作业要求学生画图,以及时巩固学生所学。例如:学了气候资料(一个地方各月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表示方法后,教师可以给出一些数据,让学生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教师可以在旁指导画图。通过画图,学生才会真正学会看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理解、掌握这个知识点。否则,有的学生学完初中地理还不会看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3.课后画图,把知识点落实到图上

第4篇

【关键词】重新洗课;自主探究;贵在实践

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县高中也进行了全面课改,地理课程的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而教师要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改变,打破多年来已经习惯的教学方式,实属不易,更何况处于县级区域的民族高中,面对学生民族特征比较明显的状态,新教学理念下如何更快地适应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综合能力过硬的学生呢?

一、重新洗课,构建审美观

民族高中地理是一门难教的学科,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很多。首先是因为初中升高中不计地理分数,使许多学生从初中就对地理学科的重视力度不够,养成了畸形的学习观念;其次是受文理分科的影响,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学文科,地理成绩好坏并无大碍,严重影响了教学的良性发展。但我们不能因为有困难,教学就止步不前,我们要改变观念,树立信心,充分利用好课堂,将地理课上得有声有色,丰富精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其重建地理学科的审美观和魅力。

新课程与旧课程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理念。新课程所蕴含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反映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特点,体现了教育发展的趋势,折射出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其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新的课改后,我们应该用新的理念来贯穿教学全过程,打造高效课堂,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能力和水平。

二、端正态度,强化自主探究

学生本来是有自力更生能力的,只是在长期的被动学习中,其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罢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今后的继续学习和生活都是有益的。刚上地理课时,我就对学生提出“以课本为主,课前要预习,课后要复习”的要求,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教材,我还特别向学生提出预习时应注意看课本上的要求。高中地理课本里每章都是以课题的形式开头,学生在自主探究时就要注意它的要求。比如学习《宇宙中的地球》,我就要求学生课前自己去观察、测量、记录一段时期内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配合看书,初步了解其规律。同时在看完课文后要了解其讲了什么?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在阅读课本过程中还要经常提些为什么并要设法解决。看完了课文后,把不懂的、有疑问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或勾划在书上,以便上课时通过听讲,与老师和同学探讨解决。此外,我在课前还拟定了一些预习提纲,供他们预习时参考。通过预习提纲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帮助他们有的放矢地进行预习,逐步学会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学生能通过努力自己看懂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看;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教师主要是给予学生启发、引导、点拨,长期坚持,学生就会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教学中教师一味的讲解和对知识点的强调更有效果,更能培养善于动手动脑创新型学生。

三、课后训练,适度为佳

理论的深化理解和掌握离不开训练。在我们的地理教学活动中,习题是必不可少的锻炼内容,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提高对知识点的运用,做习题就是最好的方式之一。当然,教师对习题的选择很关键。教师不能随意布置作业,在布置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学生做完习题之后能否产生良好的效果,要注意题目本身的意义,及对学生的影响,使其诱导学生的思路,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一次课后,我安排学生结合教材去调查城市“热岛”效应对石阡有何影响?通过练习,促进知识迁移,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这样一来,课堂教学的质量就显著提高了。

四、理论学习,贵在实践

我们对书本知识的学习,目的是为实践服务。任何理论离开了实践就会毫无意义,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现在的学校,很多都是全封闭式的管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对现实生活的知识很缺乏,加上地理知识与生活是紧密相联的,我们不可能脱离了生活的实际去掌握地理知识,所以地理老师组织开展好课外活动小组很有必要,它可以加深和扩大学生相互学习的知识面,增长智慧,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

第5篇

教师,提出了“地理教学回归自然”、“加强学生参与”、“地理想象力培养”、“多媒体优化地理教学”、“巧用地图教学”等创新

的教学方法。

关键字 新课标 初中地理 创新教学

一、引言

随着中考地理考核的弱化和中学生升级压力的影响,各地市教育部门、学校领导、以及学生家长对地理这门学科的认识不够重视,从而影响到初中地理的教学,中学地理教学处于前所未有的低谷状态,更有甚者中学的地理课成为了“识字课”,严重影响了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新课标初中地理课要求

(一)学以致用

所学的初中地理知识能够有效服务于生活,教材上课后题涉及到的如何识图读图,进行基本的时差计算、方向判别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教材迎合了生活的实际需要,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大大减少了学习的枯燥性。

(二)以人为本

新课标注重以人为本,摒弃填鸭式的不良恶果,注重师生互动的亲切导入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建议的活动部分占据了新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能够培养团队精神以及个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三、目前初中地理教学现状

(一)学校重视不足

部分中学对地理课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教学设施滞后。随意挤压地理课时现象严重,有些学校连最起码的期中考试都被取消,或者干脆不开设这门功课。

(二)师资力量薄弱

初中地理教师队伍构成中师范类地理专业毕业的教师所占比例非常小,普遍存在地理教师专业知识欠缺现象,对地理有关问题没有能认真研究,“照本宣科”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手段。另外,教师年龄结构老化,年轻教师偏少,教学精力严重不足,这种“先天不足”的师资队伍现状严重制约了当前初中地理教学质量。

(三)学生地理学习态度不端正

大多数学生普遍认为初中地理就是门副科,只要靠死记硬背就可以取得好成绩,学习兴趣不高,更谈不上用心揣摩、仔细研究。

四、初中地理创新教学方法

(一)初中地理教学要“回归生活”

学生走进教室以前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流活动中已经形成了自已的一定经验和观点。新课程强调教育要“回归生活”,即是要将教学内容恰如其分地与学生生活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生活融合。地理学科教学纳入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植根于生活,既是新课改中地理学科追求的目标,也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色。在教学中,对于一些地理常识,从时差到方向判别,从地图上获取信息到从交通图上选择最合理的路线,从天气预报到绘制各种图表等等,可以把学生置于现实生活中去,不只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地理意识也得以树立。

(二)加强学生课堂参与

教学是以教与学的结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课堂是地理教学的主要阵地,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作用,不断提高教学效率。积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必要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讲授和演示。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做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同时,使学生对教材的知识点达到较为深刻的理解,形成生动的理解记忆,最终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地理想象力培养

由于地理的对象极其广阔,要素异常复杂,难以一一感知,因此,学生在学习地理,获得地理知识时均要借助于想象,想象是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地理科学发展的重要源泉。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想象活动,充分运用各种地理图像、模型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关的地理表象。

(四)多媒体优化地理教学

多媒体以大信息、大容量、省时、省力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在地理课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补充教学内容,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认识地理现象,而且能够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获取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作用。同时,多媒体教学还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水平,既便于为基础差的学生补课,使他们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又能使基础好的、学得快的学生在扩大视野、增加知识面的同时,增加知识的深度,起到优化地理教学的目的。

(五)巧用地图教学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骨架,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现象、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慧。在地理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养成读图和用图的习惯,告诉学生读图的时候要格外注意所读图的名称和图例,还要注意图的地理界线和地域范围等。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去读图,读图要有重点,观察地图要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面对地理现象要积极思考,要慢慢能从地图中提炼出不同的地理事物的不同的特征。另外还要要求学生能做到准确理解所观察的地图,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

教会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类地图去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让学生面对一组不同类型的地图,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图与图之间的联系提出一些问题。然后思考针对这些问题如何去运用这些地图提供的信息去解释。

(六)小技巧

教学中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编成简洁明快、琅琅上口的歌诀,学生颇感兴趣,记忆较快。适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通俗易懂,且易生趣,能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五、小结

初中地理教学创新的探讨是个发展性的话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学技术的进步,还会涌现出这样、那样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掌撑地理知识、开心学习、学的轻松、学得快乐。在“玩中学”、“做中学”、“思中学”,这才是初中地理教学所要讨论的实质话题。

参考文献:

[1]李彦兵.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智能的培养[J].学园.2011(7).

[2]贾玉静.浅谈初中地理教学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0(2).

第6篇

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教师可以切实重视抓好以下六点工作,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传授知识,贴近生活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地理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衣食住行,旅游观光,建设家乡和祖国,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生活中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涉及信息最多的还是地理知识。如:为什么冬天冷夏天热?为什么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天气预报中的各种符号代表什么意义?什么叫世贸组织?等等。地理教学中教师若能联系生活提出问题,让生活经验地理化,地理问题生活化,就会使学生对地理知识倍感亲切。当学生和教师一起解决了生活中一个个熟视无睹的问题,学生就会豁然开朗,身心愉悦,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自然就会提高。例如:讲“青藏高原地区”时,播放歌曲《青藏高原》,让学生聆听富有地方特色的音乐,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加深对祖国风光美的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感情。同时提问假如暑假里同学们去拉萨旅游需要带些什么必需品?青藏高原海拔很高,离太阳很近,可是气温为什么很低?给学生思维上的冲突,同学们踊跃思考,积极讨论,你一言我一句,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这样的地理课教学效果一定不会错的。

二、三维目标领航,让目标导引教学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是判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定要明确课堂教学目标,让目标导引教学。例如在教“海陆的变迁”时,先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确海陆是变迁的,那海陆为什么会发生变迁呢?通过媒体展示让学生知道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向学生详细介绍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并让学生试着用这些理论解释一些地理现象。通过关注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知道海陆是变迁的和海陆为什么会变迁。学生能在这堂课开始关注自我“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依靠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分析能力,结合我所提供的一系列材料,有序解决自己所产生的疑惑,能够科学地解释“海陆为什么会变迁?”

三、变换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是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性的根本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开展多样化的研究性学习,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教学方式,在教法的选择上,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例如在讲“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节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学生充分讨论气温与生活的关系基础上,让学生来讲述,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更主要的是锻炼了学生能力。关于气温的测量我们学年实践活动曾经带领学生到我市气象站,教学生观测的方法,要求他们按时观测并根据观测结果画出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如果我是学生,我将如何分析教材和思考问题?我将会遇到什么困难和困惑点?希望老师怎样调节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习兴趣,开发学习潜能。

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催化剂

如何利用课程资源,提高地理课堂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对现代教育手段非常的娴熟,特别强调的是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教学,从而使其服务于地理课堂教学。地理是一门趣味性比较强的学科,很多地理知识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生动有趣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这些多媒体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形象的认识地理现象,学生通过调动多方面的感官,科学形象生动的掌握好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进而提高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例如,六年级地理第一章《地球的运动》一节中,地球的公转和四季的形成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而我将这部分内容通过多媒体组合课件加以演示,让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动感画面,认识地球如何绕太阳转动,运动时的方向,以及四个节气太阳直射点分别落在地球上的什么位置,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认知空间,从而能更好的把握重点和突破难点。

五、《地理填充图册》的有效使用是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归宿

《地理填充图册》是初中地理教学常备的作业,如何改变“猫追老鼠”现象,让学生由消极、被动、应付的态度变为积极、主动、乐观地完成,提高作业的效率,采取以下策略。

1.调查了解学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的主要原因

通过调查,谈话征求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自主选择,是课堂完成,还是课后完成,通过师生商讨确保每节课留5―6分钟时间给学生完成作业,不让作业留在课后,以减轻学生负担。

2.注重《地理填充图册》作业的过程管理

《地理填充图册》实行一节一改,当堂面批或互批;每节课前两分钟请各组课代表对学生是否带填充图册、是否及时完成上节课的内容,批改过错误的地方是否及时订正等进行常规检查,老师进行抽查,重点服务潜能生,培养其良好习惯。

六、正确把握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升华

第7篇

【摘 要】 如何把先进生本教育理念和我们的课堂实践结合起来呢?本文结合自己的初中地理课堂作了有益的探索和思考。本文认为,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初中地理课堂,首先要让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然后要通过巧设引思引发学生的思维,其次要通过教师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再次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最后要有融洽的师生关系。本文对于提升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地理课堂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 以生为本;进入状态;巧设引思;参与课堂;教给方法;融洽关系

如何更好的践行生本教育,构建起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富有生命活力的地理课堂呢?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们首先应该转变角色,从过去的以“教”为主,转变到以“学”为主,为“学”服务上来,才能让学生乐学,教师乐教。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一下自己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和思考。

一、以生为本,引导学生进入上课状态

如何让学生迅速进入上课的状态?富有吸引力的课堂导语起了关键的作用。课堂导语的目的在于巧妙引出该课的内容,教师在设计导语时,要深入挖掘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导语成为新旧知识的桥梁,通过它学生可以掌握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明确知识间的逻辑层次和知识结构。

如讲“环境和环境问题”时可以这样描述:“我们向往那春天的姹紫嫣红,我们的意向常常定格于古老的诗句:小桥流水人家。散步时总期望看到一排排优雅别致的小别墅,或者听到鸡鸣犬吠的农村安宁和谐的气氛。大自然的蛙声、小鸟叫声,青翠的树林,这些都给我们带来不少诗情画意。可事实是这样吗?听父辈说起十几年前清澈见底的小溪,还有鱼虾和螃蟹,可是我们看到的是浑浊与污泥相伴的臭水沟,还有小城镇也像大城市一样有拥堵的小车,周围工厂的烟囱还在冒着浓浓的黑烟……这些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存空间。那么,这些环境问题又是如何造成的呢?我们又该如何去解决呢?”

这样的导语形象生动地将学生带入语言营造的美妙境界,又在他们情绪受到强烈感染时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新课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迫切学习的渴望,从而使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二、以生为本,巧设疑问,引起“思”趣

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愉快的学习氛围是一堂好课的成功条件。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情况巧设疑问,引起“思”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与学的统一性的起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作为地理老师,要精心“策划”,让地理课有“磁性效应”,强烈吸引学生,让学生对地理课有一种“企盼心理”。这种强烈的企盼心理一般都是由问题或者参与学习的体验引发的。

如,在第一章绪论课教学中,我创设了以下几个问题:人们往往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知识渊博。那么地理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为什么有日月星辰东升西落?为什么会出现冬冷夏热?为什么会有黑夜白昼的交替?为什么全世界会形成不同的地区差异?为什么会有高原、平原之别?为什么会有地震、火山喷发?这样,学生在一片惊叹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热情。

通过问题的设疑,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给予适当的引导、讲解,把学生引入到地理思维的“王国”中去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通过教师的“诱”与学生的“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三、以生为本,让学生参与课堂,体验成长

首先,要让学生参与到地理课堂中来,可以借鉴“学·导·用”教学模式改革的做法,设置前置作业。因为地理科不是主科,不宜占用学生过多的课外时间,我们就把它放到课堂上来完成。

其次,要给学生创造参与表现的机会,做到主客体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演讲,诗歌朗诵,知识抢答,报告地理趣闻,填写黑板略图等形式,丰富课堂内容。要让学生有事可做。初中学生都处于一个比较喜欢表现自我的阶段,我们要通过课堂这样一个平台满足他们的表现欲,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思考的喜悦。

最后,要让学生有观察思考和实习的机会。如上到地形一章时,我组织学生到周围实地考察。通过实地考察,采集地理标本,收集地理数据,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观察,然后现场解决问题。结合湖村的山地特点,学习到“等高线”时,带领他们去登山,然后实地绘制“登高线”,体会等高线密集,山脉陡峭,等高线疏松,山势平缓的特点。通过实习,启迪学生理解地理概念,增强学生记忆,也提高他们应用知识的能力。

四、以生为本,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我常常说:方法不对,努力白费;方法一对,事半功倍。如何在地理课堂上指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呢?

1.形象描述法

形象描述不仅让学生欣赏到地理学习的美感,而且让学生记忆深刻。通过教师生动的语言,对地理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景观进行优美动人的描述,会令学生听得心驰神往、回味无穷,并获得鲜明、准确的地理概念。如在讲到“瀑布”时描述,世界各地的瀑布形形、千姿百态、景象万千、飞流急踹,体现的是一种恢弘的壮美,其状如万马奔腾、其声若巨雷轰鸣,激起的水珠能形成迷蒙的云雾和鲜艳夺目的彩虹……这样的形象化的描述,就可以让学生听得出神入画,仿佛眼前就能浮现“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这样,就能让学生爱读地理,更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热情。

2.诗歌引入法

记得我读初中时,地理老师讲横断山区的地形地貌以及由此造成的交通困难,用“上山云里钻,下山河边走,对面呼得应,走路要一天。”的民谣来描述,言简意赅,形象逼真,使我们听得津津有味,至今还深深地镶嵌在我记忆的年轮中。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用富有地理特色的诗歌、民谣来配合地理教学。

3.口诀记忆法

教师选编一定的口诀,结合地图讲解,便于学生掌握、记忆、运用。如讲新疆时,可以概括出新疆的地形特点是“三山夹两盆”,这样边讲边绘图,给学生的印象深刻。再如讲到我国煤炭资源的分布和流向时,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北煤南运、西煤东运”,山西是我国煤炭资源最丰富的省份,真可谓是煤山煤海。

4.幽默风趣法

如,讲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季节时,我把季风的进退形象地比喻为“拉锯战”。当南方暖气团势力强盛时,雨季往北移;当北方冷气团强盛时,雨季往南移;这样“战争相持”,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时间的降水,甚至出现水灾。加上自己的体态语言,学生上起课来轻松,学起来有趣,在轻轻松松的课堂气氛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5.利用别称法

地理别称法能把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概括化,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学生特别偏爱。地理别称法很多,如世界屋脊、紫色盆地、千湖之园、锡都、煤港、月光城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比较形象的概括出地理事物的自然或者经济特征, 使枯燥无味的地理知识变得比较容易接受和记忆。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要考虑如何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如何通过形象化的方法使左右脑协调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借鉴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把知识整理成知识网络,也可以应用头脑风暴法形成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思考状态中。

五、以生为本,还要研究学生心理,融洽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学潜力。学生喜爱什么学科,往往与科任老师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应该“塑造”自己的形象,做好“言传身教”。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感情充沛,平等待人;课后辅导要做到耐心细致,批改作业要做到一丝不苟。这样,学生就会自觉不自觉地亲近教师,缩短师生距离,使其“亲其师、信其道、服其管”。注意研究学生心理,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在教学中,要做到难易适中,学习内容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通过思考探索能够有收获,就像猴子“跳一跳,摘得到”,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

综上所述,我们要在学习生本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转变教学观念,从过去的以“教”为主的课堂模式转变到以“学”为主,为“学”服务的模式中来。以生为本,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初中地理课堂,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以上只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教学尝试和粗浅的体会,希望能够以此引发大家的思考,共同做好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工作,达到学生爱学,教师乐教的教学新境界。

参考文献

[1]陈成忠,杨丽丽.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地理课堂[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10

第8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校;课堂教学;理念

有效教学,就是教师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平的教学。教学的有效性最终会落到学生的学习上,即学习的有效性。因此,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中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一个很重要的环境就是课堂,教师对于地理课堂把握得好坏,直接影响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收效。对于农村初中学校普遍存在生源素质不高的情况,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性,提高地理课堂学习效率,让学生真正能学到有用的地理知识、基本地理技能和能力,在课改的新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对象在变,教学条件在变,教学智慧也应增进。以下就新时期如何提高农村初中学校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浅谈几点个人见解。如有雷同,希共商榷同进步;如有不妥,请同行专家给予批评指正。

一、理念引领教学

1.创设积极有效的地理课堂学习环境

教育是平等对话,是师生的和谐交流。教师只有具备这样的观念和态度,才能在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中切身为学生量身设计,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教学个性,但无一例外地都需要在“平等对话”上做探索。教师应该用比较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不“独断专行”用自己代替学生,要常换位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问题,设计教学,用平和的心、乐观的心、爱护的心引导学生参与课堂。

课堂中,在对某一个问题做了小组讨论后,请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学生都不好意思站起来时,可以和蔼地说一句“没关系的,站起来说就可以了”,做到了平等对话和有效鼓励。请学生对某一内容发表看法,大家不肯动身时,可以平和地说一句“看来大家没有问题了,那我给大家提个问题。”这种平等教学范围的营造,久而久之,会让学生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来,渐渐畅所欲言,打开课堂教学的广度和开发度。在一个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出其不意地来一句“我喜欢这个同学的声音。”这样的课堂上师生之间能做到有效倾听,有效沟通交流,直至有效互动成为学习共同体,以此来共同打造有效课堂。

2.深刻领会课改精神和有效教学理念,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构建具有现代化教育理念的课程结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初中地理课程改革目标之一是要激发和关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地理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搜集、提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与此相应,地理教材体系随之发生深刻变化,“一标多本”取代“一纲一本”,初中地理教材就有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等。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教育出版社所编出的教材在内容选取和结构编排上各不相同。教材与教学参考只是作为教学活动重要的参考资料,非唯一依据,教师要根据教学环境、学生实际,结合自身吃透教材,对教材进行增、散、调、补的深度加工,灵活地处理学习材料,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案,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

例如《滚滚长江》一课,可以尝试“河流分段―开发利用―遇到难题―综合治理”的教学思路,将长江的源流概况结合开发利用去整体认识,重点放在“开发利用”,由其引出长江的各个概况。如此设计即可达成课标要求的“在地图上说出长江的概况”,打破传统的从长江的源流概况和开发利用两大方面着手的授课习惯,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

二、“有效备课”才能“有效上课”

考量学习的有效性要从三个指标入手,即学习速度、学习结果、学习体验。学要有效性,教也要有效性。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备课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学流程、教学设计写得如何,关键是看教学设计是否与课堂表现相一致,与学生需求是否相吻合,与教学实际是否相结合。有效备课要更关注教学对象,更关心教学效益,更注重教学实践,更注意教学反思。

地理课标是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最低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地理课堂教学活动要因时、因地、因人而预设。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取舍或补充教材中的内容,甚至变更教学顺序和呈现方式。即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地方学校特色,把握住地理课堂教学重点,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适当而且必要的取舍。

例如《中国的土地资源》一课,可以选取“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情况表”和“为什么我国的耕地总面积比美国少?”这两个多数学生谈得来、喜欢说的问题为课堂切入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按“我国自然资源的特征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根据生活体验探讨我国的土地利用类型――以‘水热土’条件读图分析我国各类土地资源的分布”的思路设计课堂教学流程。

三、警醒“无效”才能求得“有效”

1.要对什么是“无效”,做到心中有数,评价有度

在“教学方式”上,要警醒“无效提问”,有效的提问方式:要生活化、趣味化,提问难度要优化,提问要有梯度性,要有开放性。

在“探究式学习方式”上,教师方面的“无效表现”有以下几种:(1)对探究问题的设计缺乏挑战性;(2)对探究活动的任务交代不够清楚;(3)给学生探究活动的时间不够科学;(4)教师做出的评价不够全面;(5)教师的不合理否定,扼杀学生思想火花。

在“教学媒介”方面,比较突出的无效有:多媒体课件中文字太多、数量太多、播放太快、课件代替板书。

在“课堂教学环节”方面,课堂结束前的小结环节,容易被多数教师忽视:有的认为不重要,有的因为课堂容量大而没时间去小结。失去这个环节以后,首先使课堂教学过程不够完善,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得了一个模糊的课堂知识结构印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什么,应该掌握哪些内容弄不明白,这样课堂教学效率就会明显下降。

2.重教学过程,力求“有效上课”

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性,要致力于使我们的地理课堂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让地理课堂变活、变大、变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教学过程”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

(1)要在课堂上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探究、合作的学习无疑是好的方式。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对学生的有效学习也很重要。有些课堂,我们也可以把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把重难点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整合成新的知识结构,侧重把握教学的目标和进度、思维的扩散和收敛,训练的密度和质量等。

(2)要在课堂上激活学生原先的经验

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性,激活学生以前的学习经验很关键。在实际授课中,课程要素的整合要有效唤醒学生的经验,并使其兴奋和活跃起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按教学需求主动进行有效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为落实预设目标服务,悟出新的生成。

(3)要在课堂上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学习体验是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性的必要手段。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亲历性的认知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和获得体验。不断强化和拓展学习体验,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同时,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疏通必要的信息通道,使课堂更加开放和更多对话,使学生能在信息背景下进行思维加工,形成新的思维成果。

(4)要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主体价值观

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强化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教师可以扮演基于演员之上的导演的角色,学生扮演临时演员并担任主角,教师自导但不自演,教师既导又演,教师虽演但不演主角,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进行有效、民主的对话,促使学生在思辨中擦出创新的火花,使学生成为有自己思想、懂得思考的学生。

(5)要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求学态度

教师“严谨治学,认真执教”的态度,也是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性的关键。初中学生模仿能力很强,教师认真的教学态度将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和研究态度。

参考文献:

[1]肖成全.有效教学[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6.

第9篇

一、 多媒体教学与初中地理课程结合起来的意义

1. 所谓的多媒体就是利用计算机或其他电子设备存储与传递的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的组合。多媒体技术具有综合处理文本、图像、音频、动画和视频等多种信息媒体的能力。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是新一轮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多媒体CAI课件的优点是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将外界的信息传递到大脑,经过分析综合获得知识。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的获得很小一部分是通过听觉,大部分是通过视觉。多媒体CAI课件集图形、文本、图像、音频、动画和视频为一体,能为学习者提供最佳的学习环境。

2. 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多媒体教学的必要性。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地理学科是一个综合性学科。初中地理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一些地理事物是学生没有见过或者是根本看不到的。在教学的过程中,仅仅依靠语言或图片进行讲解,学生难以理解,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把一些地理事物化虚为实、化繁为简,使学生感知大量的无法实地观察或者抽象的地理事物,进而形成正确的表象,对地理事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例如,在讲述《气温和降水》一章节时,我出示课件《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后,学生仔细观察,找出分布规律(1.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2.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降低;3.同纬度陆地和海洋气温不一样等)。

3.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兴起,使计算机的应用从办公室和实验室迅速扩展到学校、家庭、商业、文化、艺术等科技、生产和生活领域。它的兴起为21世纪教学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也为新的一轮课程改革注入了崭新的活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多媒体信息技术发挥出它的最大功效,让现代化的机器设备更好的为教学服务要求我们地理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既要突出地理新课标的特点和满足新课程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而创造出更多的多媒体课件,使地理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课程的运用

首先,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可通过三维影视宏观纵览地理环境,微观放大展示地理模型、标本,使地理课堂比较生动和直观地模拟地理现实。此外,它使媒体转换更方便迅速,可代替教师现场的讲解、板书和演示,尤其对重复授课多的地理教师来说,大大减轻了教师重复、繁杂而机械操作的劳动。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获得了丰富而直观的教学信息,增加了地理课堂教学容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获得较佳的教学效果。

其次,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课前的导入对整节课的教学过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总是对新鲜的事件充满好奇心,对未知的世界充满憧憬。

教学中,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视电影、CD、VCD、摄像系统等都将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无限渴望。例如,在初中地理第三册中有一节《收听天气预报》,若老师在课前用录音机录下前一天的天气预报,在课堂上,先播放,然后引出所学的内容,这种新颖的导入可紧紧地套住学生的注意力,自发产生一种对了解有关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的兴趣,如果教师边作板书边分析天气预报中用到的符号,并由此引申到世界各地的天气预报,必将大大提高学生对地理的感性认识,激发探索地理奥秘的激情。

第三,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地理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选择适合的教育内容的媒体进行综合教学,必将优化教育。学生不但要具备科学的思维、工作和生活能力,还要不断摄取增强素质的新知识和使用新知识的方法。现代教育技术则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更宽广的条件。上课时,学生通过观看各种颜色的地图、图片、引人入胜的动作、优雅的背景音乐,让学生觉得上课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消遣。课后,老师可布置相关的作业,强化学生主动学习机制,将师生协作、生生协作的互动学习引入学校、家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引导学生从广度往深度上发展,在注意观察地理现象的同时,认清现象的本质特征,理解掌握它。这样让学生分辨出知识的主次关系,去伪存真,培养分析能力、解决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第四,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10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有用地理;立德树人;地理课外活动

一、地理课程在立德树人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时空规律的科学。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资源。地理课程引导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形成整体观念和人地关系和谐统一的观念。地理课程引导学生认识祖国、认识世界,了解乡情、国情、基本国策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有助于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和建设家乡、振兴中华的责任感。现代地理课程将科学、技术、社会(STS)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理论引入教育领域,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把中小学地理课程和教材从纯地理学科的框架中解放出来,有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既懂技术又了解社会,既热爱地理科学又能参与改造环境决策的人才,有助于形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

二、对地理教学如何开展立德树人教育的几点思考

1.把立德树人目标放在三维目标的核心位置

教学目标能导向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地理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有立德树人的目标意识,并需要充分挖掘地理课程中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因素,有机融入三维教学目标中,还应把立德树人目标放在三维目标的核心位置。之所以强调这一点主要是因为现实的地理课堂教学中,立德树人目标的虚无现象非常普遍,特别是在教授一些自然地理的内容时,其德育因素不是那么显而易见,如果老师不善于去挖掘,就很容易出现价值观教育的缺失。

最近,我听了一节初中地理课,课题是“我国的气温和温度带”,这是一位新课程实施后才参加工作的老师,接受的都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表面看这节课也体现了不少新课程理念,貌似是一节不错的课。因为,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其教学的呈现方式是多样的,要借助多媒体呈现知识,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寒假要去旅游该准备什么样的衣服来导入新课的学习情境。在进行温度带的教学时也要联系生活实际,比如各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和种植的水果等,课堂教学中也安排了学生找图、计算、做笔记等学习活动,老师授课情绪饱满,对教材涉及的知识很熟练,课件精美,教师教学组织、内容讲解、管理学生能力比较强,课堂上学生学习比较认真,能按老师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师生关系和谐。但是,我听完这节课后,总感觉有些不太对:因为整节课教师只关注知识教学的观念,仍然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只是传授的形式多样和活泼了一点而已。整节课,教师对学生地理读图能力、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和训练不到位,比如:气温分布图不是引导学生如何读图来得出结论,而是它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老师要求学生在图上找出某些等温线,计算差值,最后结论也是老师告知学生的,这节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几乎没有,比如温度带的教学中也只是通过一些活动让学生去记住相关的知识。

我认为,这节课最大的问题在于地理课堂教学中立德树人的目标缺失,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效挖掘。所以,一节课下来,知识几乎是老师告知学生的,然后给人的感觉就是要背很多东西,至于为什么要学习这部分知识(学习它有什么用)以及如何学这部分知识,老师缺乏目标设计,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当然也就缺少了学习方法的指导、读图技能的训练,学生缺少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的地理课不仅不能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还使地理课程丧失了其应有的价值。

2.强化有用地理,寓立德树人教育于地理知能教育之中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心理过程之一,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包括人的喜、怒、哀、乐、爱、恶、欲等各种体验。”“态度是指在一定情境下,个体对人、物或事件,以特定方式进行反应的一种心理倾向。”“价值观是指个体看待客观事物及评价自己重要性或社会意义所依据的观念系统。”观念是不可以强加给学生的,也不是通过空洞的说教就可以让学生接受的。

地理教学如能加强地理课程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即把STS(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理念引入到地理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不断感受地理学科的价值和魅力所在,就能不断强化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正确的态度和观念。

所以,笔者认为地理课堂教学应强化有用地理教学,在STS教育观念指导下,从有用地理出发,全盘考虑如何将立德树人有机融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并以此来规划和设计课堂教学活动,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关于“我国等温线分布和温度带”教学可以这样重新规划和设计:首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初一学过的关于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方法,引导学生自己通过读图获得关于我国一月、七月气温分布的特点的知识,再引导学生进行简要的成因分析,突出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关于温度带划分的知识则要让学生理解它对于指导各地农业生产、充分利用热量资源科学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和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价值所在。为了使温度带的划分能够更加科学合理,所以我们必须了解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这样就赋予了知识学习的情感因素,学生才能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科学知识的热情,并且懂得建设富强的社会主义祖国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技术,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其实,任何一个地理要素的教学,如果你只是从地理知识的角度去考虑教学,那就会出现只关注概念、种类、分布等知识的教学,这些知识的学习就显得枯燥无味。若能从有用地理(STS教育)的观点看,无论是学习地理位置,学习一条山脉,学习一条河流,学习一个湖泊,甚至哪怕是一片沙漠,只要把它们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意义多一些挖掘出来,赋予它们生命的意义,学生在学习这些地理知识的时候就会与它们有情感的交流,他们就会亲近自然,对自然界心存感恩之心和敬畏之心,就会遵循自然规律来发展经济,形成人地关系协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3.重视和强化地理课外活动,充分挖掘其潜在教育价值

地理课外活动是延伸的课程,在促进学生的地理学习,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学地理课程的知识内容兼有自然、人文两方面的性质,同时,其知识领域之广阔、联系辐射面之广大,都是中学其他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在中学里,地理是课外活动形式最丰富的学科之一。广大地理教师要重视和强化地理课外活动,充分发挥地理课外活动的潜在教育价值。

开展地理课外活动要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不必追求“高”“大”“上”。所谓“高”是指好高骛远,例如野外考察非得组织学生去什么名山大川,其实只要充分挖掘学校周边地理环境资源就可以了;“大”就是追求规模大或影响大;“上”就是追求课外活动产生大量优秀成果。地理课外活动后不宜给学生布置难度太大的作业,不要把每次课外活动都变成研究性学习。地理课外活动的价值不在于获得地理知识的多少,而是要把关注点放在其潜在的巨大的教育价值上。

记得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在讲到山脉的概念和走向的时候,学生很难理解,那时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没有多媒体直观教学设备,甚至连一张彩色景观图片都不是那么好找,怎样让学生能够直观形象地理解这个概念呢?我经过对学校周边环境的考察,发现站在我们学校教学楼的第四层,远眺前方,隔着宽阔的江面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小山脉,横亘绵延,山脉绵延起伏的形态非常直观地呈现在眼前。从此,我就利用好这个环境资源,每当讲到山脉的时候,都会利用课前的一点点时间让学生先观察,再在课堂上讲解山脉的概念和走向时,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我发现学生先有对真实地理环境的感知之后,再来学习地理就会容易得多。后来,我还把学校旁边的一座小山丘开辟为地理实践基地,下课后我经常带领学生用罗盘测坡度、定方向以及其他地质考察活动,活动结束后我一般都没有硬性给学生布置写心得体会或活动报告,学生参加这样的地理课外活动既能学到知识,还能学习不少地理技能,又不会感受到学习的压力,所以学生非常喜欢。渐渐地我发现:孩子们对学习地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平日里学生也学着老师,喜欢观察他家附近的小环境,或者在放学的路上看到有什么景观都回来告诉我,还经常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多问题是他们看课外书碰到的。学生爱学地理,亲近自然,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亲近老师,这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吗?学生的这些变化都是在看似不起眼的为数不太多的课外活动中发生的。可见,地理课外活动的教育价值是巨大的。

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地理学科涉及的诸多人地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念也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此外,地理教师个人高尚的人格魅力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加影响,所以地理教师要不断修炼和提升自己,努力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注: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以课例为载体,促进地理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提升”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12YQJK070。

第11篇

【关键词】中职 中国经济地理 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B-0109-02

在初中阶段,地理并非主要科目,很多中学不重视,导致学生认识不到地理课的重要性。笔者对玉林市机电工程学校商贸专业学生的地理知识摸底调查发现,有70%左右的学生对地理知识不了解。由此可见,与其他中职课程相比,中国经济地理教学无疑面临更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采取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方式,打破教材的条条框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故事、实例、新闻等入手,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信息资料,进行充实、重组和处理教材,使中国经济地理教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这样,不仅可使原来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而且使学生真切体会到中国经济地理知识就在自己身边,中国经济地理知识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

一、中职中国经济地理课程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生活化教学是中职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

“学会共同生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视为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并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走向生活的通行证”。我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也将“课程回归生活,生活回归课程”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理念,强调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教学内容应该源于生活,并把知识应用于生活。生活化教学就是教师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通过捕捉生活中的学科知识,挖掘学科知识的生活因素,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经验之上,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此可见,中职中国经济地理课程教学生活化符合目前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也是当前中职教育改革的趋势。

(二)生活化教学是中国经济地理学科的优势

中国经济地理是中职财经类和商贸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中国各地区经济布局的形成、发展条件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实用性的人文地理课程,主要内容有农业地理、工业地理、交通运输地理、贸易地理、旅游地理、城市地理等,这些经济地理知识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活中出现或遇到的许多经济现象,都有一定的地理背景,生活化是中国经济地理这一学科的巨大优势。

(三)生活化教学迎合中职生学习的实际需要

当前中职学校入学门槛较低,中职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差,仅有少部分学生基础较好,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缺乏自信,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恰当的学习方法。但他们在学习中也有自己的特点,如喜欢接触新鲜事物、动手能力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爱思考。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如何建立他们学习中国经济地理的兴趣和信心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应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入手,借助学生容易理解的生活背景及熟悉的生活事例、现象,恰当地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更多的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培养起他们积极进取的心态和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他们乐学并且学有所得。

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国经济地理课程任课教师应依据新课程“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采用有效的生活化教学策略,让经济地理课堂充满活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知识,把知识应用于生活,从而促进中国经济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二、中国经济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创设生活化的学习内容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前提。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在充分理解和领会教材编者意图的基础上,从中职生的现有经验和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注重设计适合学生和贴近生活的场景,创设一些生动形象、符合实际的案例,进而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1.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补充相关资料,使知识具有亲切感。例如,地处玉林的中职学校在学习经济地理的课本内容之前增加玉林概况一节内容,让学生了解玉林各个县市的位置、有什么传奇故事、有什么特产、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有什么大企业等,并配上当地的旅游景点、特色小吃的图片和视频。学习内容贴近本地生活,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有亲切感,就会觉得中国经济地理知识有实用价值,从而积极投入学习。

2.挑选教材中与学生生活经验较近的材料,使知识具有真实感。教师不仅要多体验生活,更要善于抓住与学生生活经验有关的中国经济地理事物及现象,加工设计成生活化的教学例子。例如,在讲影响经济布局的人口条件时,展现学生平时办事经常排长队、春运搭火车拥挤等图片和视频,学生平时有过这种体验,所以感触很深。

3.将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社会热点问题巧妙结合,使知识具有时代感。经济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教师应该经常收集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的新闻事件内容,有选择地纳入到中国经济地理教学中。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

1.剖析新闻热点,展开教学。在中国经济地理的教学中每次课安排10分钟进行新闻事件演讲,或者播放新闻事件,让学生从经济地理知识的角度进行点评,既关心社会时事,又提高分析能力,复习和巩固了地理知识。

2.播放生活视频,激发兴趣。经济地理学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对旅游资源的介绍,如地貌、水景、动植物、气象气候、园林、建筑等。这些旅游资源都是实实在在的,仅凭教师一张嘴不可能像用视频播放的形式那样具体、深刻。例如,播放东北地区丰富的冰雪旅游资源、奇特的火山岩熔地貌、独特的民族风情、受多种文化影响的建筑艺术、当地的特色小吃,等等,学生对视频展示的这些内容惊叹不已,特别是对于没有见过冰雪的南方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很多学生产生实地考察的想法,想亲自去看一看这些旅游资源。

3.创设生活情景,探究新知。优秀的教学情境的设计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某部分内容学生既没有生活经验,也没有生活现象可作很贴切的案例时,教师可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利用问题,巧设悬念,激起疑惑,启发思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的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述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及经济评价时,播放有关工业、农业、生活中用水被污染的画面,让学生讨论水的用途和自己家用水的情况,想象如果没有水,人类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学生自然会想到水在生活中重要性,经过一番讨论,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的短缺是人类在21世纪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之一。

4.解决生活问题,学以致用。生活化教学要把抽象的学科知识还原于生活,使知识在实践中得以验证和完善。学生通过学用结合还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享受学以致用的快乐。因此,在学习新知识后,教师要为各层次的学生设计巩固练习题,同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影响经济布局的主要因素时,让学生思考:如果自己毕业后要开一家奶茶店,是否可行?如可行,又如何选择店址?通过讨论,学生会有比较统一的答案。从思考题中,学生能比较容易理解影响某一经济活动布局的一些因素,如资源、资金、消费人群(数量、年龄构成等)、技术、店址、交通,等等。事实上影响经济布局的因素很多,不同的产业、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对象,要考虑的因素侧重点有所差异,要根据实际情况再分析选择。

(三)课后延伸生活化

课堂上的教学大多是感性的认识,要获得更加深入的了解,教师应将中国经济地理教学延伸至课后,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地理知识。一是布置富有地理知识的教室,如在教室贴上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布置经济地理知识板报等,让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浏览。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职教育相当重视实践教学,这促使中国经济地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互为补充,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教师可以根据商贸专业及中国经济地理课程的特点,合理安排实践教学。

三、对中职中国经济地理课程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建议

第一,师生关系要和谐。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和谐、民主、宽松的师生关系是授课成功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放低姿态,与学生一起探索学习。

第二,教学内容要开放。教师既要合理地利用教材,又不能局限于教材,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取舍、加工,突出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要发展化、开放化、地方化或者身边化,适时地选用与教学有关、学生熟悉或想要了解的时事材料。

第三,教学方式要更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探索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以多种形式展现生活的多彩,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生活能力,在活动中提高学生对经济地理的关注度。

第四,教学时空要拓展。实施生活化教学,就必须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空间,教学时间也并不一定要固定在每周4个课时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让学生走进社会,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春游等有意义的活动,把中国经济地理课置于社会生活中。

综上所述,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以生活实践为基础,通过在中国经济地理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把学生课堂学习的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的直接经验联结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世界中体验,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梁淑敏.中职《经济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3(3)

[2]高茂良.中职中国经济地理课堂有效教学初探[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8)

[3]余红銮.浅谈中职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J].新课程(上),2012(5)

第12篇

关键词: 地理教学 生活实践 结合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课程改革中最强调的理念之一。地理课程在“培养善于生活的公民”方面是有所作为的。教师要转变观念,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走进地理课程,从教材里走向生活世界。

一、从生活中走进地理课程

1.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初中学生已具有相当多的生活经验,其中包含大量的与地理有关的现象或问题。例如,寒来暑往,四季变化;日出东方,月落西山;道路交通;商品购买等,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利用,这对学习新的知识形成新概念会有极大的帮助。在学习“地球的形状”时,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提出证据说明地球表面是个曲面。学生除从卫星照片直观看到地球的形状外,还回答了在海边看到帆船从远方驶来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体;电影电视中看到大草原上奔跑的马群,从远方跑来,先看到前面的马,再看到后面的一大群马等方面进行论证。对于抽象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利用生活中的经验学习地理知识,引发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是非常必要的。

2.让学生积极地进行生活体验

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地理知识,既有利于理解掌握有关的地理知识,又能为学习新的地理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体验的方式包括小实验、小制作、调查访问等。例如在学习“海陆因素对气温的影响”时,要求学生用一盆水和一盘沙同时受太阳照射一个上午后,用手分别去试,感觉如何?然后放在阴影下散热,到晚上还是这一盆水和一盘沙,再去试试,感觉怎样?学生有了这方面的亲身体验,对“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氏;冬季则相反”这一知识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对学生有关的气候知识帮助甚大。再如,开展“垃圾不愁嫁”调研活动,学生以自豪的生活垃圾为研究对象,每天对垃圾进行分类、称重、定量分析研究,提出各种如何减少和利用家庭生活垃圾的可行对策。直观地认识环境问题,并提高自己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探究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手段。善于观察是学生获得“生活中有用的”、“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重要保证。很多地理知识就在学生的身边,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无疑会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教学“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前,布置学生收看晚上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观察天气预报过程屏幕上先后出现的图像,每个图像上有哪几种颜色或哪些符号,并思考这些图像、符号表示的各是什么天气内容?又如教学“水资源”内容时,组织学生课后观察调查并思考:学校西侧小河的水质状况,分析其水质变化的原因及对周围的影响,为其发展前景提出设想和建议。这样,通过观察发现未知的问题,对这些未知问题进行探究时又可以通过观察而得到答案。

二、从教材里走向生活世界

学习地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学生利用已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这样既能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又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激发学生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强烈欲望。这就要求老师善于把教材与生活联系起来,把地理课堂教学引向广阔的生活世界。

1.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情境

巧用地图、播放影像、欣赏乐曲、演示模型、自由辩论、角色扮演、社会探究等,都是创设情趣性教学的好方法。其中,社会探究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教学生怎样对重大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对于初中生,我们可以以课堂为舞台,创设小社会环境,让学生从小关注社会,了解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培养社会责任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学习“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内容时,在学生根据污染指数判断城市空气质量状况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实际讨论,列举我们周围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污染空气的实例;大气污染对于们的危害,近来有哪些改善或加剧危害;你对净化大气,创造美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有何建议等,从而让学生对空气质量形成正确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生在这类活动中将逐步学会如何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利用材料支撑自己的见解,如何发挥讲演的感召力、鼓动性和幽默感。

2.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这是学习地理要达到的目标。教师应努力激发并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产实际、生活实际、乡土实际,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如教学“聚落与环境”可布置课后作业:你根据学校现有布局设计一个绿化美化方案,并说明理由。这样不仅可以更有效地接受信息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又如教学“中国的交通”后,让学生制订一个暑期旅游计划,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多个旅游景区的游玩,以节省经费和路途时间为前提选择交通工具且根据各景区气候特征准备衣物和必备品。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又是对学生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的考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地理的用途,更自觉地在生活中应用地理。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第13篇

一、从了解学生入手

我校为美术特色高中,在课程设置和实施中有与一般高中不同的特色,学生也有其特点。

(1)我校主要以美术教育为特色,是一所具有鲜明美术文化风格的普通高级中学。一部分学生在文化课学习能力与学业水平方面存在“低水平、高分化”的特征。“低水平”是指部分学生处于较低的文化水平状态,学生很难接受一般难度以上的文化课教学,“高分化”是指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特别是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方面。进入美术特色高中,其中一部分人对于文化课存在轻视的态度,认为只要学好美术就可以了,对于文化课得过且过。在课程设置上对美术较侧重占到学生学习时间的三分之一,文化课学习时间相对于其他普通高中较少,给文化课教学带来较大困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希望渺茫。

(2)初中基础差高中起点高。我校大部分学生属于初中中下层次的学生,初中地理教学由于评价体系和中考制度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对地理学习流于形式,大部分中下层次学生初中地理知识薄弱甚至几近缺失。而高中地理教学是在初中地理课程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学内容梯度较大、较抽象,要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分析能力、具有一定综合性特别是必修Ⅰ的内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地理基础知识有欠缺的情况下更难于理解,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进而对地理“敬而远之”。

(3)应试教育中学科地位低。在美术特色高中,地理为非高考科目,仅需通过会考,所以地理学科在学校课程中地位偏低,学生普遍不重视地理学习。其学习地理的动机状态多为“被动型”“应付型”,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科教学展开有一定的困难。同时,由于有的教师和家长的急功近利,学生主要关注考试内容及“主要科目”,造成学生知识的涉猎面较窄,缺乏一些基本常识,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缺乏必要的观察和思考,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有欠缺,所以不利于地理教学的展开。

(4)有的学生初中成绩欠佳,致使在文化课学习上有退缩、逃避、缺乏归属感与联系感。所以,其动手动脑能力、探究合作能力有待提高,课堂表现为“非暴力不合作”、懈怠课堂气氛较沉闷。

(5)由于专业特点,我校学生的特点是更感性,情感较丰富,但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需要进一步培养。其对色彩、图形特点有更好的感受力,在地图教学中有一定的优势;空间知觉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增强。由此可见,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地位认知及学习能力。

二、从准确定位出发

在教学中,我们应降低自然地理部分的知识难度,更多地进行普识教育,更注重教学的基础性,强调掌握必需的经典知识及灵活运用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注重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即地理教学除了基本学科知识外还应重视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能力培养,在教学中既要突出学科特色,同时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教师过分强调本学科的价值,造成学科间发展的不和谐,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但这并不意味着地理教学可放任自流,敷衍了事。因为地理课程在学生知识结构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我们有责任通过地理教学让每个高中生拥有现代公民应有的地理知识。教育的成败成绩不是唯一标准。美术特色高中地理学科的地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宽松的平台,更利于教师用平和的心态去审视学科知识,更利于我们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去教学,使地理知识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阶石,让他们的生活更丰富多彩。

三、讲策略精用教材

首先,由于学生和学校的特色决定了本学科的有效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它要求教师深入研读新课标,根据学生特点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制定与之相应的教学策略。

其次,我们在避免“教教材”的同时,为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效,我们应“用教材教”,从而使学生准确地把握学科特点、学科知识的经典内容。“用教材教”需对教材进行再加工,降低知识梯度、突出重点、使用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

第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一个动态的、可视的教学情景,其能使抽象问题形象化、直观化。教学中,更多采用较直观教具和语言直观相结合,使学生的认识在体验、感悟中不断内化、升华。如讲褶曲,我采用多本书代表地层来演示背斜和向斜的形成,进而得出地层新老关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课堂上要掌握的抽象真理和概念越多,其脑力劳动越紧张,所以应当经常引导学生到知识的最初源泉——自然界里去,周围世界的形象和画面可鲜明地印入他的意识里去。如讲授天气系统部分,我截取教学时段近期的天气状况进而进行分析,结合亲身的体验使知识具象化。

第14篇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的灵魂和本质;互动探究是基本形式,是为自主学习服务的;小组合作是学习共同体,是自主学习和互动探究的依托。实践证明,构建自主式地理课堂,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初中地理课堂的效率、效果和兴趣,使学生真正“学习到有用的地理”,从而改变初中地理在初中学科体系中“小学科”的不利局面。

一、学案是载体

1.学案产生的背景:教案设计上只考虑到老师,对学生不开放,学生对课堂教学没有知情权。传统的教案设计,三维目标虽然明明白白写在教案上,但纯属摆设。传统教案的三种形式:一是“五不给课堂”。阅读感悟机会不给,分析理解机会不给,动笔操作机会不给,质疑释疑机会不给,出错纠错机会不给,全由教师包办。二是“跑课件课堂”。整节课跑课件,问题、过程、结论走马灯一样,过得快,黑板上什么也没留下,学生脑子里什么也没留下;?三是“假探究、假合作、假结论课堂”。课堂环节多,容量大,难度大,节奏快,又演节目又鼓掌,结果是学生没兴趣,没动力,听不懂,学不会。素质教育的核心要义之一是“主动发展”,新课程核心理念之一是“自主学习”,教师一言堂是永远讲不出高效课堂的。于是催生了新的教学方案设计思路,学案、新型教案应运而生。

2.学案的概念:学案是师生共用的教学设计文本,就内容而言,是对传统教案的改良;就功能和方法而言,是对传统教案的彻底颠覆。学案与传统教案的区别主要有三点:一是学案是集体备课形成的共案,实现了教研组内优化设计;二是学案的环节、流程和操作方法设计能体现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能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三是学案把课堂教学的知情权和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教师的任务在于定位目标,抛出任务,指导学法,引导探究,真实反馈,适度点拨,真正成为课堂的组织者。

3.学案设计基本环节:

3.1学习目标:必有,要最精准的知识目标。

3.2学习指导:关键环节,要明确任务、方法、时间和要求,核心知识探究分几个环节,就要设计几个学习指导。

3.3问题探究:核心部分,基本步骤是抛出任务,指导学法;独立自学,教师巡视;效果展示,汇集问题;交流更正,点拨总结。

3.4课堂检测:核心部分,目的在于巩固训练,效果检测,学知用知,反馈课堂。

3.5知识链接、积累、文本补充:可有可无,分课时。

3.6课后反思:必有,课后及时写,集体备课时总结交流,修改学案电子稿。

二、探究是方法

知识探究过程包括以下四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抛出任务,指导学法:

自学指导:必有,主要针对新知学习,新知学习有几个基本环节,就要有几个自学指导。当然要尽可能合理整合、减少新知学习环节,避免知识“碎片化”。

①学生:学生默看,或一生读自学指导,掌握自学方法。

②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自学指导中的任务、方法、时间和要求。

③目的:给学生的是任务,而不是知识,并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长期坚持学生不仅能学会,而且会学。

④要求:自学指导一是要明确自学任务或内容,任务大都问题化;二是要明确自学方法,如看书,看学案,边看边写,与同桌交流等;三是要明确自学时间;四是要明确自学后怎样展示反馈。

第二步、独立自学,教师巡视:

①按照自学指导中明确的任务、方法、时间和要求独立、认真地自学。?

②教师:认真巡视,及时纠正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尤其要关注中下生。

③目的:使全体学生都在同一时间动脑、动眼、动口、动手,自主完成同一学习任务,学生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长期坚持,一定能培养学生课上自主学,课下会学,离开学校还想学,学生获得受益一生的学习力。

④要求:一是给学生自学时间一定充分,学生没有充分地自学,就不会有底气、勇气、把握去举手展示,如果在预设时间内学生没有完成,宁可延长时间,决不能搞假探究,出假结论;二是绝不能以教师讲解代替学生探究;三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关注中下生;四是有难度的地方,独立自学解决不了后,可引导学生组内交流一下,好生带差生。

第三步、效果展示,汇集问题:

①学生:学生以口答、书面表达、板演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展示反馈;

②教师:要照顾到全面,及时准确了解学生的疑难问题;

③目的:反馈自学效果,最希望让学生把自学后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以便质疑、释疑、纠正,达到辅助差生培植优生的目的。

④要求:一是反对让优生展示,结论全对,这叫假结论;二是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暴露问题;三是教师要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

第四步、交流更正,点拨总结:

①学生:学生纠错、质疑、讨论、释疑,得出正确结论。

②老师:一是收集学生疑问,引导学生讨论,指导学生间解决问题;二是点拨问题,总结规律。

③目的:一是能培养学生纠错、质疑、合作习惯;二是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④要求:一是一定让学生质疑充分,不留疑问;二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一定让学生自己解决。三是交流的问题一定是有份量、有价值、有难度的;四是理解知识与运用知识是两个层次,老师要力求搭好桥梁。

三、评价是保障

1.注重地理知识积累评价。自主式地理课堂改的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能力、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不能以忽视地理基础知识的积累为代价。因为地理基础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地理科学,提高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基础。

2.注重课堂基本要求评价。课堂基本要求是:抛出任务导学法,没有自学不交流,暴露问题才点拨,抓住规律再总结。

3.注重多媒体教学手段。不管多媒体教学手段多么先进,它永远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本末倒置。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需要合理使用电教手段,与自主式课堂相适应。

第15篇

1情感教育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地理课的学习中求知欲体现在学生对地理知识有着怎样的兴趣、对万事万物感到好奇,于是就产生想探索的欲望等其它方面。初中生虽然有旺盛的求知欲,但从整体上来看,受农村中小学学环境的影响,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这就要求教师在地理课堂上,首先要讲清学习地理的意义,不断强化学习目的,培养他们对学好地理知识的责任感,从而增强他们对地理知识的求知欲。求知欲能使学生主动深入发现和解决地理学习中的问题,大大增强学习效率。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情感教育适时融入每一堂地理新授课中。

2精心设计,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1创设情景诱发激情,彰显情景教学魅力

巧妙导入,激发兴趣。我们一定要注意每一堂课的导入设计,争取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地理教学上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讲《亚洲概述》,我们可以播放《亚洲雄风》做开头,激起学生探索亚洲高山大河的兴趣。比如讲《中国的人口民族》,我们可以播放《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激发学生的探索激情和爱国热忱。触景可以生情,巧妙地设计教学情境,可以很好的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教学中引入和创设一定具有情感色彩的情境,便能叩响学生的心灵琴弦,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不由自主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刻感受非洲———人口自然增长最高,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粮食严重短缺。我们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两张张图片,一个苏丹女童即将饿毙,跪倒在地上,远处一只秃鹫正在虎视眈眈的等着猎食她;一群衣衫褴褛的黑人小朋友又饥又渴,急需救助。当看到这两张图片时,同学们都震撼了。他们在渴求了解非洲的同时,也坚定了国内幸福学习生活的信心。

2.2创设问题情境,用“疑”带“学”

2.2.1利用影像资料创设问题情境

影像资料在思维过程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可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世界地理《西亚》一节的时候,笔者先给学生播放一段两伊战争的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而产生很多疑问,西亚人民守着世界石油宝库为什么会战乱丛生?西亚地区为什么会成为世界热点?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能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2.2.2运用学生的直接经验创设问题情境

地理教学是由教材、教具、地理事物、现实生活四个部分有机组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巧妙地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这样的问题情境可以更好地将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和教材中的间接经验有机地统一起来。在学习《合理选择交通方式》一节中,笔者让学生分组讨论从蓬安到成都可以选择哪些交通工具,哪种出行方式更经济实惠。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让地理知识为学生生活服务。

3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科学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前提下,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对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的学习方式。初中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做一些课前预习作业、课后的拓展作业或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撰写教学活动中设计的专题小论文。自主学习的目的不仅仅只是让学生掌握所学的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3.2互助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能促进学生人际交往,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局面,让每个学生在集体的学习中享受成功的快乐,促进全体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新课标鼓励学生互助合作,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人人参与的良好学习氛围。在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笔者鼓励学生互助合作,共同组织讨论,平等交流,活跃学生思维,对于学生经过讨论交流也无法解决的问题,笔者就会适时地给予点评、讲解,通过师生参与共同解决学习问题。为有效地激发学生互助合作的学习兴趣,笔者会积极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获得师生的肯定评价,满足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学习成果展示包括组内展示和组间展示,组内展示指学生通过资料查找,得出相关结论,并在小组间展示交流,互助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组间展示指小组通过互助合作,意见交流达到一致观点后,派小组代表在师生面前展示小组学习成果。

4运用积极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