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社交媒体的功能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多媒体教室;人工智能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3-0210-02
多媒体教室人工智能化设计即在软件方面利用智能算法对CCS进行优化,在硬件方面挖掘和应用功能更加强大的硬件,使多媒体教室能够灵活的应对教学应用中出现的各类情况,使教学效果和管理水平都得到提升的途径,可见对多媒体教室人工智能化设计展开研究,对现代教学水平的提升意义重大。
1多媒体教室的人工智能化设计的背景分析
首先,多媒体教室与普通教室的主要区别是应用计算机、CCS等信息设备,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但由于多媒体教室所应用的设备购买价格较高、后期维护的专业性要求较强且由于多媒体教室功能的实现建立在所有设备都与CCS建立关系的基础上,任何设备的故障都可能导致CCS受损,所以多媒体教室设备维护既非常重要又存在一定的难度;其次,多媒体教室由于数量有限,所以其通常以流动制的形式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多媒体教室的人员管理难度,既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又会为多媒体教室的安全隐患提供空间[1]。再次,由于多媒体教室室内设备较多,功能的实现对网络的依赖性较强,使多媒体教室面临着网络和设备所带来的安全隐患,而传统多媒体教室在设备维修、人员管理、消除安全隐患等方面存在不足,需要设计人工智能化多媒体教室对其进行完善。我国人工智能在近年来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已经具备设计人工智能化多媒体教室的能力,所以进行人工智能化多媒体教室设计,提升多媒体教室的使用性能具有可行性。
2 人工智能化多媒体教室设计分析
人机工程学是人工智能化设计的主要依据,由于人机工程学强调以机械的实际用户为核心,所以在多媒体教室人工智能化设计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应用主体的特点和需求进行,现阶段多媒体教室的应用主体主要为学生、教师和维修人员,其中前者为多媒体教室的主要应用对象,而后两者为多媒体教室的直接操作主体,应用多媒体教室的方式决定,学生和教师更希望多媒体教室的操作界面简单、美观、人性化、可操作性强,而维修人员希望多媒体教室的运行状态能够在界面上得到直接的体现,甚至多媒体教室能够检测自身的潜在故障,针对故障进行修复、报警或允许故障存在于一定范围内[2]。另外教学时间的有限和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复杂之间的矛盾一直是教师管理的难点,人工智能化多媒体教室如果能够智能的调节室内环境中可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的因素,可缓解教师的教学压力,提升教学效果。通过针对教师、学生和维修人员对多媒体教室人工智能化设计的需求分析,可以确定人工智能化设计要针对传感网络和数据库两方面进行。
3 智能化传感网络设计
笔者设计的多媒体教室智能化传感网络建立在无线传感器网络WSN的基础上,由大量无线收发模块和传感器构成的传感器节点是WSN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无线通信将节点与CCS相连,形成WSN的整体,可见传感器节点具体的安装位置并不受限,现阶段传感器种类多样,将不同的传感器应用于WSN中,可以起到不同的效果,例如安装光强传感器,多媒体教室的CCS可结合传感器上传数据智能判断向窗帘发送拉下或拉开命令;安装二氧化碳传感器,CCS可结合上传数据智能判断是否开启排气扇;安装温湿度传感器,CCS可结合上传数据智能判断是否开启空调或喷雾器;安装声音传感器,CCS可结合收取的信息智能控制多媒体教室室内的设备等[3]。通过上述举例可以发现,智能化传感网络设计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感器节点设计的多样化和难易程度,通过智能化传感网络设计既可以使有可能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如阳光、灯光、空气质量等在人工智能化多媒体教室中得到自动调节,这有利于教师专心于教学,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舒适度,对提升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又可以有效的检测多媒体教室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例如多媒体教室安装烟雾传感器的情况下,当其检测到要发生火灾时,信息传递至CCS,其可以智能开启报警装置,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缩减安全隐患的影响范围,具体传感器的种类、数量、安装位置设计需要结合多媒体教室的实际情况确定[4]。智能化传感网络的设计不仅使多媒体教室室内环境、设备实现智能化的控制,而且能够实现设备故障的智能化诊断和修复,这一方面要利用传感器向CCS传输相应的数据,一方面需要CCS完成数据库内的检索和判断,所以对数据库进行人工智能设计也是多媒体智能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5]。
4 人工智能化数据库设计
为弥补传统多媒体教室在人员管理方面的缺陷,在设计人工智能化数据库的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将数据库内的教学资源全部粘贴条形码;其次,利用阅读器将所有的条形码扫描到数据库中,以此实现多媒体室内资源的全部登记,学生在想应用多媒体教室内部资源的情况下通过检索数据库即可对多媒体教室相应的资源使用情况准确掌握;再次,学院向学生发放特质能够反映学生身份的身份卡;最后在学生要进行多媒体教室相关资源的任何操作时,都需要扫描其身份卡并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对学生的座位安排等智能制订方案,并形成多媒体教室的实际使用情况记录,由此实现对人员的记录,在此设计的过程中要保证向用户开放的UI的友好性,以此保证智能化数据库功能全面实现[6]。在应用智能数据库提升多媒体教室人员管理水平的同时需要注意,数据库的网络安全直接关系到数据库的应用性和人员管理的水平,所以笔者在设计智能化数据库的过程中将甲骨文公司设计研发的Oracle数据库应用其中,并针对多媒体教师专项AI算法设置访问权限,这在一定程度上提上了数据库的安全性,使损坏多媒体教室是内设备的行为得到有效的遏制,而且使数据库对多媒体教室较大的人员流动的适应性增强,多媒体教室使用性能得到明显的提升[7]。除针对人员管理外,智能化数据库的设计还能够提升设备维修的效率,例如多媒体教室的设备维修人员将多媒体教室内所有设备可能发生的故障以及故障的表现,应对措施等信息传输至智能化数据库,当多媒体教室内设备的运行出现异常,并由传感器感知后,会自动将异常的信息传输至CCS,并由其智能的确定应对措施。
由于教师和学生作为多媒体教室的主要使用群体,其要求多媒体教室操作界面具有人性化设计、且操作的可行性简单,所以针对智能化数据库的设计除注重以上四个环节外,还要对界面的布置、颜色等进行调整,使其尽可能满足人工智能化多媒体教室使用人员的要求。
5 多媒体教室的人工智能化设计优缺点分析
5.1优点分析
笔者所设计的智能化传感网络以WSN为基础,其既价格相对较低,而且线路设计相对简单,通过对具有网络化和一体化性能的多媒体教室进行改进即可以实现,而且传感器的安装位置相对较灵活,对多媒体教室的规模、构造等也没有较强的依赖,所以将笔者所提出的人工智能化设计推广应用的可能性较大;另外,通过上述人工智能规划设计可以发现,其既能够弥补传统多媒体教室在管理、维修、消除安全隐患等方面的缺陷,而且提升了管理水平,使多媒体教室更加满足教师、学生和维修人员的需求。
5.2不足分析
笔者所设计的智能化传感网络要求新装一定数量的传感器,而传感器虽然对安装位置的要求较低,但其对安装技术和维修技术的要求相对较高,所以其安装和维修需要聘用具有专业技术的人员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成本,特别是具有较多多媒体教室的院校,利用此设计方法的可操作性较低;另外,笔者所设计的人工智能数据库虽然为多媒体人员管理提供了便利,方便了多媒体资源的查询和应用,但智能化数据库软件的调试和容错是保证其有效运行的重要途径,但调试和容错的操作都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教学成本,而多媒体教室人员上的流动也会加大软件的修护难度。
6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多媒体教室已经在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人们在享受其在教学中提供的便利的同时认识到其在管理、维修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所以尝试将人工智能与多媒体教室相结合,对其性能进行不断的优化,以此推动现代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镇江,杨厚群.浅谈现代多媒体教室智能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1):2634-2636.
[2] 宋炜光.多媒体教室智能化管理系统的设计[J].韶关学院学报,2014(08):20-24.
[3] 石世美.高校信息化学习环境的研究与设计[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15.
[4] 叶新东.未来课堂环境下的可视化教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5] 张斌.宿州职业技术学院网络型多媒体教室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一、 提高了形体课的教学品质
在多媒体设备进入形体教室之前,当笔者要带领学生做单一动作练习时,都是用单声道小喇叭的录音机来播放音乐。在这样的音乐氛围之中,由于教室大和班级人数多,造成大部分学生不能完全听清楚音乐,节奏混乱,根本感受不到音乐的环境氛围。笔者只能用节奏棒大声地打出死板单一的八拍节奏来提醒学生们节奏不要错乱。但是这样的教学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学生们感受舞蹈在音乐中从容进行的艺术体验,练习更像是呆板和机械的重复体力动作。一遍遍的重复难免让学生认为舞蹈艺术是无趣的与机械的,他们无法充分感受到舞蹈艺术的感染力。
后来我们搬进了新的艺术楼,在全新的教学设备和多媒体设备的配合下,我们有了舞蹈教室专属的音响、多媒体设备和播放器以及投影仪。在这些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支持下,形体课的艺术氛围迅速提升,无论是带领学生领略优雅的芭蕾之美,还是体会中国古典舞的身姿体态,学生们做起动作来更加投入、更加忘我。因为教室在环绕立体声音响的包围下,柴可夫斯基的G大调音乐缓缓如清泉般流出,学生可以在良好的音乐氛围中尽情忘我地感受东西方各舞种的不同之美。教师也不用一遍遍声嘶力竭地去喊每一个节奏点,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每一个学生的动作完成质量之中。这看似很小的一个问题,一旦得到解决,却大大提升了形体课的教学品质。
二、 丰富了形体课的教学内容
学校为新的形体教室配备了多媒体电脑、投影仪。这些先进的教学设备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在新教室投入使用后一个月的时间内,笔者就为学生准备了一节内容极为丰富的艺术鉴赏课―《走进西方艺术殿堂》。在这节课中,笔者利用了PPT软件制作了图文并茂的幻灯片进行教学导入,向学生展示了很多西方舞蹈家的介绍和经典舞蹈作品剧照,并一一展示西方的美术作品以及建筑作品的照片和特写。学生们在欣赏这些经典的艺术作品时,眼睛里充满了对艺术、对世界的好奇和兴趣。有的学生甚至在课下对笔者说:“老师,我真想暑假去一趟巴黎,去那里看看真正的巴洛克艺术风格,它们在图片上看起来真的美极了!”
最重要的教学应用是,通过电脑和投影仪的配合,在欣赏课上让学生们欣赏到世界上更多舞蹈家的经典舞蹈片段,这样学生们的视野就被充分打开了,在他们的心中,舞蹈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表演和数节奏。有时,教一个新的舞蹈动作,学生还体会不出更加深刻的肢体感受时,笔者会打开电脑和投影仪,让他们看看艺术家是如何表演相关动作的,并对这些动作进一步分析,让他们用自己的心和脑理解这些舞蹈姿态,这样就更深层次地激发了学生对艺术的激情。在课堂中他们有了自我的肢体实践,也体会到了艺术欣赏的快乐,更有了自己对艺术的独特感悟。
三、 打开了学生的心灵之窗
艺术需要想象,需要创作,然而艺术学习的基础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多听,多看,多领悟。而现代的先进教学技术设备为我们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借助现代技术,教师可以更加轻松地将学生引到艺术学习的道路上,改变了传统艺术课堂中教师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的言传身授式的教学方法,变成教师引导引入,让学生在课堂中去更多地感受艺术作品、艺术思维的乐趣,从而建立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这就是体验式教学模式,使形体课堂教学由被动变成了主动,教师积极主动地在前方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发挥想象力,创造鲜活的艺术形象。
在形体课堂之中,笔者看到了孩子们的积极改变和对艺术的热爱,他们心中仿佛打开了一扇窗口,让曾经站在窗外徘徊的他们离艺术这片天空越来越近,并且激励他们树立信心,用美好的艺术语言来表达自我。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教学;改革;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随着数字多媒体技术的日益完善和成熟,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愈来愈多的手工劳作被多媒体技术所取代。这对我们高等院校尤其是艺术院校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方向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和改革。
1多媒体教学比之传统教学的优越性
数字多媒体系统在教学上的运用标志着教学媒体质的飞跃。由于数字多媒体的介入,让我们的教学手段及表现丰富而生动了起来,相应的教学效果也得到充分的提高和完善。通常人们将计算机俗称电脑,简言之即它是人脑的延伸,它的活动范畴模拟人脑的思维模式,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结构、功能及其规律的再造。而优于人脑的是它的记忆能力、储存空间、高速运算、逻辑判断、自行运行等,都是人脑所不能及的。90年代出现的信息领域的又一次革命,将文本、图形、形象、视频图像、动画和声言等运载信息的媒体集成在一起,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再集中控制,快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集图、文、声于一体的信息,同时提供生动、友好、多样化的交互方式,这样便出现了数字媒体技术。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是由教师、学生、媒体三个要素构成的,缺一不可。一般以教师语言、课本、板书、实物、模型、挂图等为主,学生被动听讲。在纸张上练习的方式无法方便灵活地修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多媒体教学直接、生动、形象,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从而获得意想不到的的教学效果。在艺术院校,多媒体彻底改变了学生们对着满桌的颜料、笔和稿纸不停地画了改,改了再从新来过那么折腾的习惯了。只要在电脑桌前,动一动鼠标,平面的广告、标志、设计方案、服装样稿、画稿样式、二维动画等均跃然纸上;三维的室内效果图、栩栩如生的造型、卡通的三维动画设计作品等都可以方便快捷地实现;还可以进行电影的后期制作,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的特殊动画特技,给电影带来特殊的效果等。多媒体丰富的色彩、快速的生成、便于修改、复制、拼接等优势正部分的逐渐取代过去传统的颜料和笔的功效。
数字媒体的另一大优势是优良的视觉和听觉效果。而视觉、听觉是人们是接收信息、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利用多媒体将储存的大量信息传递给学生,多媒体形象生动的演示对学生产生强度的感官刺激,引起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如果没有集中注意,感知就不会产生强烈观察力。而观察力是在感知过程中并以感知为基础形成起来的,离开了感知也就没有了观察。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引人入胜,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品质,使学生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
多媒体教学要求所有的课程均使用电子教案,也即所谓的课件。老师基本上和同学是互动的,学生的作业也可以上传到老师的网址或邮箱,马上可以获得老师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学生也可以加入自己的想法和设想。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有选择的介入,既可以是配角,也可以是主角。
在艺术院校,艺术欣赏课或讲座过去需要去图书馆查找图片,翻拍成反转片由助教利用幻灯机播放,教授在一边讲解;音乐需要去资料室准备磁带或唱片,再利用机器播放,要准备的东西一大堆,不但需要老师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还要讲解,音响效果也不尽如意。现在利用光盘的大容量,将事先准备好的课件直接播放,图片的解说一目了然,还可以在强调部分制作动画以引人注目,学生也可以拷贝回去慢慢消化。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网,老师和学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互动对话,根据自己的水平直接点播,以最直接、最省力、最快的速度吸取全世界的尖端知识。总之,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数不胜数,其优势决定它将逐渐取代传统的常规教学模式。
2多媒体技术在艺术教学中的应用
数字媒体的强大优势及不断发展的新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也得到极大的发挥。在教育系统以数字媒体为代表的现代化教育设备已经走入了校园,并逐步构成多媒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多媒体教学,就是授课的老师利用计算机将授课内容制作成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和视频为一体的电子文件,称为课件,在上课时播放。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五个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材、一本教案)相比较,具有更为丰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更高更快地传递的效率,以及更好的交互性和共享性等。传统的教学中宏观的自然现象、逝去的景色等事物,因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而无法让学生感受,微观的事物和微小的变化也无法通过仪器让学生观察,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无法表达的。数字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直观具体、感染力强事物,使学生看到在运动、发展、变化的事物。学生可以通过听、视、评、悟充分感知原先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从而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例如艺术院校的三大基础课程:解剖、透视、构成,属于美术―设计类本科生为主的基础训练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采用素描、色彩等基础训练课目,反复练习。需耗费大量课时讲解解剖、透视、构成三大环节的基础性知识,学生还不易理解。在视觉艺术高等教学课程中,解决造型的基本训练的课程,在日本叫“观察”,在欧洲叫“写生”,在中国还叫“素描”,目的都是要训练学生对物体的状态有准确的分析和较强的表达能力。人体写生是素描高级阶段必须包括的课程,以往解决人体解剖问题,只能依靠少数标本和医用图片进行,这些教具不但无法供学生从专业的角度理解人体结构,而且无法据此做出个别或组合的深入课题。利用多媒体可以生动形象地再现人体结构、肌肉组织、骨骼分配等,随意地进行拆分组合等演示给学生观看,便于理解和掌握。同样对于建筑物体/抽象符号重要环节结合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方式,抓住三个重要环节,以多媒体的动画图形声音解说及文字著作结合演示的形式,采取直观教学为主要的表现方式,突破了原有课程的局限性,具有节约资金、课时,易懂易学,利于普及、实施等优点。
透视课程往往枯燥乏味而使学习者厌烦,因为透视知识仅靠文字和图表无法充分说明。利用多媒体从建筑和室内外陈设品的三维图例出发,根据透视教学的通常规律进行摄影线路的动画安排和相关物体的重复比较、组合,使学习者能以最快的方式、最方便的途经理解艺术设计类所需的透视知识的基本内容,还可以安排各种形式的课程练习。
构成课程的练习内容,中外院校现行的标准和目的差距较大。对于先进“构成”课程的内容,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制作一系列二维、三维的抽象化符号间的比较图形,供学习者进行全方位的对比、组合的研究,以最快捷地方式掌握基本的构成知识。还可以任意做各种不同类型、课目的构成方面的课程练习,对物体的抽象“形式感”涵义进行充分地研究和表达训练,理解并掌握对特定平面和空间内特定范围的处理能力。
数字媒体在艺术类基础教学的具体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 解剖:从人体结构入手,用三维动画的方式制作出人体的所有骨骼系统和肌肉系统,进行一系列全方位、多角度、个体或组合的展示,并设置课程练习,使学生迅速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认识素描人体写生中最不易掌握的基本结构知识。而原来的艺术类解剖教学基本依赖于少数低质量的实物标本和书面图片,有很大的局限性。
② 透视:从建筑空间结构入手,用三维动画的方式制作成能全视角表达的一系列个体或组合物体,来展示最基本的透视概念,并设置多种课程练习。以最直观的视觉形式使学生快速理解并掌握原来教学方式中非常难于表达的透视学基本知识。
③ 构成:从平面和立体物像处理的视觉范围入手,制作出一系列单元物表对比图像,来充分展示特定画面或空间内彼此状态对比的诸多构成元素:粗糙与光滑的肌理构成处理,明快与阴暗的光影构成处理,点、线、面的状态构成处理,激烈与平和的情绪构成处理,主体与陪衬的聚散构成处理等等,并设置课程练习,使学生迅速理解视觉艺术中构成原理的基本知识。
3数字媒体教学目标和方向
随着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变化,原来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现代要求综合性的人才,需要的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要求从意识、品质、知识、能力等多方位考虑。因此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决定了承担不同的人才培养任务,改革势在必行。艺术设计需从实际出发,对所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等,多方均须进行适当、系统的改革,突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能力等培养为主线提高整体素养的教学模式。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训练;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全面完善、充实教学内容。
数字媒体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资队伍的建设打破原有的基础课教学格局,超越单纯技巧和经验的传授,大胆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艺术设计是多学科综合知识的集结,在具体设计中,难以确认固定的秩序和搭配关系,因此拘泥于课堂常规教学形式,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数字媒体教学学水平的高低对于教师而言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课堂上课件设计的效果。课件的生成主要有教学分析、教学设计、编写脚本、素材准备、课件的生成、测试与打包六个步骤。好的课件形象、直观,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感、入情入境,借境悟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主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广播,电视教学及函授教学中,存在的教学信息传递的单方向性弱点, 依据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交流的基本方式与原则,对CD-ROM教材中的虚拟人机对话学习方式进行论证.在其合理性的基础上, 结合网络通信手段, 提出改善当前远程教学过程中的单方向教学内容传递方式的设想. 并重点探讨通过CD-ROM教材, 向学习者提供教学内容与双方向对话学习方式的可能性.
1. 立论理由及研究目的
当前,中国远程教育的开展依然是以无线电广播, 电视广播及函授的形式为主. 其共同特点是教学内容的单方向非交互式传播. 在很多地方, 为弥补单方向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反馈的不足, 通常采用面授的方式进行面对面教学. 然而, 短暂的面授期间里, 授课占用了大部分时间, 教师无法与学习者进行充分的交流及对学习者进行个别指导.
伴随网络传输技术的发展, 在线实时教学, 网上学习等新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远程教育领域. 但是, 由于技术与硬件条件的限制, 对声音, 画像及动态画面的传输, 目前还不能完全满足远程教育的需要. 而且, 现有因特网的TCP/IP传输方式, 对信息的传输是点对点进行的. 当多数用户同时利用同一服务器的时候, 就很容易出现网上塞车现象. 从而影响课件的下载和及时反馈.
现在, 日本在双向远程教学方面的开展, 也仍然以传统的电视广播为主. E-mail, 网上揭示板, 主页等手段正在广泛地被采用. 但往往只局限于简单通信, 信息检索, 资料登载等功能. 在有些地方, 因特网会议方式被用来实施校际间, 国际间的远程教学交流. 而最具有实用性的是被称为大学间卫星通信网络系统的SCS( Space Collaboration System ), 可以实现视听觉双向实时交互, 作为日本面向21世纪的远程教育工具, 到目前为止已经联结了116所大学等教育机构, 拥有139个收放站点. 目前正以这种形式在国立大学之间开展共同授课活动. 但是, 其高昂的运营费用令其很难普及, 大范围的应用尚未开展起来.
根据王珠珠教授等五人的考察报告(1999.12), 美国和加拿大的实时交互式远程教育大多数也只局限于小范围, 以小集团人数为对象, 并基本上限于数据与语音的交互传递, 对于完整的实时双向交互式远程教学尚无非常成功的经验, 远程教学的开展依然以电视广播为主. 正在开发应用的远程教学手段多为非实时, 非对称方式, WEB, E-mail的应用非常广泛. 另外, 在美国和加拿大, 远程教学软件的建设很受学者们的重视.
可以认为, 现在远程教学中的学习者大多数还只能相对被动地接受单方面广播电视授课, 处于学习资源匮乏的环境中, 为此, 建立双向开放式的学习环境, 以多种方式, 多层次提高远程教学服务, 确保教育信息的传递, 将是目前远程教育所面临的一个课题. 多种媒体综合运用, 在虚拟环境中实现双向对话式教学, 并配合E-mail等已成熟的通信手段, 来实现在线与非在线相结合的远程教学. 笔者认为无论是从经济角度, 还是从实用性上都是非常值得研究与探讨的. 尤其, 对于卫星通讯及网络事业进展迟缓的边远地区或发展中国家,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将是行之有效的.
基于上述的现实状况与考虑, 本研究的目的是, 为推广应用CD-ROM教材与学习者之间可能的交互式对话学习方式, 对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交流方式的基本构成进行剖析, 以便验证CD-ROM教材中的对话学习方式能够实现双向交互式教学. 并探讨现有CD-ROM教材的设计与制作, 用以改善远程教学中的双方向交互式学习环境.
2. CD-ROM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与实现双向对话学习方式的工具用于远程学习
近年, 随着个人计算机的飞速普及, CD-ROM渐渐成为一种最为常用的多媒体. 由于其具有容量大, 价格便宜, 制作简便, 适于长期反复使用等特点, 选用CD-ROM作为教材载体可以提供大量的教学内容, 尤其对大数据量视听觉信息的传递非常有利.
在2000年APEID研讨会上王一兵教授曾指出, 学习软件包在远程教师学习与培训及其相关领域中具有相当大的实用性. 欧美等国家的教育研究机构正在为发展中国家的教师培训开发, 制作学习软件包.
丁兴富博士在2000.4中阐述远程学习的概念时, 曾提出基于教学信息资源的远程学习.
中国政府在的有关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第6部中提出, 为满足利用计算机学习, 开发, 改善多媒体教材的交互功能, 建设交互式教学环境. 中央电教馆的2000年工作计划中, 更将开发提供便于学习者自学的多媒体教材作为工作重点.
将上述几方面结合起来考虑, 将教学信息, 内容及方法以软件包的形式记录于CD-ROM并传送给学习者, 可用于开展基于CD-ROM教材资源的远程学习, 对当前远程教育的开展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CD-ROM教材与个人计算机所构成的教学系统与传统教学的不同体现在, CD-ROM教材将教学资源与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服务送到学习者身边, 可以改变传统教学中学习者必须到学校去接受知识与教育的大量人员移动方式, 从这个角度看,CD-ROM教材与在线学习具有相似点.
现在, 电子游戏已经极大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 无论是少年儿童还是成年人都常常被电子游戏中的虚拟空间所吸引. 虚拟空间, 虚拟现实已经对人们的认识方式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而合理地利用虚拟技术, 虚拟情境来支援远程教育, 将是很有意义的. 在CD-ROM教材中采用虚拟技术,制造假想现实, 可以使人机之间的信息交互变得更加自如与逼真.
CD-ROM教材的利用, 还可以打破传统学科教学中一位教师面对多名学习者的固定教学形式, 令学习者有充分的自由与选择, 学习者与教材的制作者(教师)之间没有明确的固定关系, 即教师可以为很多未谋面的学习者提供教学服务的同时, 而每一位学习者也可得到多位教师的指导. 这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所提倡的以学习者为中心, 将教师视为教育资源的思想. 另外, 通过CD-ROM教材的传播与应用, 教师之间的优秀教学方法, 经验也可得到交流与推广.
当然基于CD-ROM教材的远程学习是处在一种虚拟环境中进行的. 鉴于其局限性目前还只能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因此, 必须适当地加以通讯等其他手段来建立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沟通渠道, 从而对学习过程进行及时的监督与校正.
3. CD-ROM教材的制作中继承了CAI的设计思想, 采用了先进的双向交流技术
2000年以来,web2.0技术发展迅速,以QQ空间、人人网、博客、微博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社交媒体是一种能够赋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其最大特点是给予每一个用户参与创造并传播的能力。目前学术界对社交媒体的关注度相当高,但是其在档案网站中的应用研究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建设和完善基于互动参与功能的社交媒体的档案网站,对档案馆拓展服务方式、创新服务理念、增强与用户的交流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档案馆建设的重要意义
社交媒体建立的人与人之间交流互动的服务理念将为促进档案馆拓展知识服务、改变档案馆未来的服务方式和途径提供良好的契机。图1从不同角度对社交媒体在档案馆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
(一)增加档案馆访问量
将社交媒体模式导入到档案馆系统,成立档案俱乐部,将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聚集起来,这将有利于形成多维互动的用户网络体系、构建用户互动平台、增强用户的粘黏度。利用朋友间的一传十、十传百的推荐方式,档案馆网络将迅速得到延伸,这种类似树状结构的“宗谱”和朋友间的关系脉络,有助于为档案馆的用户提供信息交流和分享的新途径。因此,社交媒体平台将带动档案馆网络用户呈几何级数的增长,形成档案馆庞大的用户群,有助于档案馆构建稳定、可靠、长期的人气网络。
(二)提高公民参与度
倡导对档案感兴趣的社会公众利用网络平台参与到馆藏档案的在线著录、在线抄录以及数字扫描和上传等数字化工作流程,通过集合社会公众的知识和力量加速馆藏档案的数字化进程,使公众既能充分使用社交媒体的功能,又满足了公众自由行使公民档案员的权利。
(三)提升档案馆服务力
档案馆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的信息推送功能,将新的开放目录和馆藏资源及时主动地告知可能需要的用户,实现其优先享受馆藏档案资源的使用权;利用档案馆微博、电子邮件、RSS源等多种方式将档案馆动态信息、主题展览、培训讲座通知用户;利用社交媒体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设置图文并茂、形式丰富的展示平台来吸引更多的读者点击浏览开放的档案资源。
利用社交媒体开展教育培训,基于社交媒体平台支持近距离的语音通话功能,携带即时聊天工具,支持音频、视频、幻灯片,支持实验演示和操作,以上这些社交媒体的独特功能能够满足教育培训的基本需要。相比传统的实地培训学习,社交媒体在学员地域分布较广、实验操作安全性较高、教育教学组织成本较低的情况下更具有明显优势。
(四)扩大档案馆影响力
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皇后学院开展的数字记忆活动,鼓励公民捐赠私人照片并通过添加标签和描述上传到网站,使更多的公众了解他们所生活的皇后区的历史。同样,档案馆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的传播力开展捐赠档案的行动。为了使更多的公众能查阅到档案,捐赠档案可以发展成网络捐档的模式。通过博客、微博等社交媒体搭建社交关系网,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该善举中来。社交媒体的最大优势所在,就是通过行动做出榜样,并通过手机这种快捷的方式和途径,迅速影响身边的人和好友圈,这比单纯的口头号召更具有动员性,因此能够增强档案的影响力,提高档案的社会地位,同时还能提高民众的积极性。
三、社交媒体在国外档案界的应用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就职第一天发表的政府公开备忘录中就公开呼吁“行政管理部门和各机构应该能够驾驭新技术,将业务工作与决策上网,随时准备向公众开放。”[1]还他组建了“新媒体工作站”,负责创新技术和应用推广的研究工作。2010年起,NARA正式实施“社交媒体计划”,其目标是促进联邦档案机构的透明、开放和合作。并在其内部新设立了创新办公室、国家文件解密中心等新的机构,以促进政府档案文件解密开放。
(一)NARA的社交媒体应用工具
如图2,NARA网站社交媒体的标签云,向我们展示了各种社交媒体工具与NARA信息服务战略之间的复杂关系。从2009年微博开始到现在,13个社交平台累计开创135个社交媒体项目。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社交媒体工具作简要描述。Facebook是一种社交网络工具,用户可以建立自己的档案页,其中包括照片和个人兴趣,可以进行公开或私下留言,用户还可以加入其他小组,亚特兰大、波士顿、丹佛等城市的档案馆都已开通;Blog的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以能够简易迅速便捷地自己的心得,及时有效地与他人交流,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为一体著称,美国档案工作者博客(Archivist of the United States)、“胡佛黑板”(Hooverblackboard)、国家档案与文件署博客(Narations)、全国解密中心博客(National Declassifica? tion Center)都已开通此平台;Flickr是一种图片分享工具,提供图片的存放、交友、组群、邮件等功能,能够将照片标上标签(Tag)并且以此方式浏览,国家档案馆通过“照片流”(Photo Stream)的形式共享九大照片组;You? tube是一种视频分享工具,用户可以利用该平台观看视频,上传影片,国家档案馆、乔治布什总统图书与博物馆等九大频道都已开通。[3]NARA正是利用这些工具来创建和实现与公众的交流。
(二)NARA的社交媒体应用效果
NARA与社交媒体的有效结合,扩大了档案文化在美国公众之间的社会影响力,是收集公民对档案工作意见和建议的重要渠道。NARA在社交媒体战略实施后,就进行了严格的效果监管,由专门人员统计分析,定期公布调查结果,收集反馈信息,通过对用户的信息需求、采用社交媒体的工具类型以及用户类型、特点的分析,有利于档案馆以用户为中心开展服务,落实到各个细节,使社交媒体工作的开展更具有针对性。
作者依据2013年3月至2013年8月,NARA网站的社交媒体应用数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将这半年中社交媒体工具的月浏览人数制作成图表。从表1中可以看出,每种应用的浏览数量不等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尤以Facebook和Flickr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和图片形式传播的档案信息受欢迎程度更高。
(三)NARA中社交媒体应用的基本经验
一是充分挖掘公民力量。2011年NARA在其官网上正式开通“公民档案保管员”模块。任何人都可以给网站上的资料和图片添加标签和注释说明,以方便搜索和索引,公众还可以对某一历史事件上传资料、图片、拟写文章。由于“公民档案保管员”模块的设立,在网上填写“注释说明”功能开通后仅两周,就为一千多页的手稿档案添加了注释和标签。甚至对于非英语语种的档案,公民不仅为其添加了注释而且还标注了翻译。
二是借助“维基”专业技术。2011年5月,NARA首开先河,开创“维基”项目。截止到2012年8月,总计有九万余份数字档案的复制件上传到维基百科共享。据不完全统计,“维基”将一张图片上传至维基主页时,其访问量在8小时之内就可以达到400万次。该数字无疑是惊人的,这种速度足见维基百科强大的传播力量。
三是利用社交媒体与各部门协同进行交流合作。除了我们熟知的即时通讯、视频、交友等网站外, NARA还与用户地理位置信息手机服务网站“Four? square”等社会网络运行商签订了相关协议,在该社会网络中建立美国档案网相关栏目的站点。例如,NARA已经在Facebook网站上建立了18个网页群落,其中包括:“历史上的今天”、“联邦登记”、“美国国家档案保存”等。利用人气社交媒体改善沟通合作和创作团队,利用自身优势和社交媒体的人气优势进行互补,这是NARA的战略技术。
四是充分发挥国家档案馆的领跑作用。如何巧妙地运用社交媒体,成为NARA的关键任务之一。作为负责管理白宫文件和其他联邦机构并提供咨询服务的机构,NARA必须身先士卒,先行使用这些技术。在NARA之中,许多工作人员都率先使用社交媒体,通过创建博客或Twitter(微博)与用户交流互动。此外,总统图书馆也都运用社交媒体圈,此种尝试绝不是轻率的技术使用,而是代表着未来的趋势。更重要的是,通过融合社交媒体,也为改善外界公众对档案馆的认识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四、社交媒体在我国档案馆中应用的现状
2013年10月5日,笔者在Alexa上查询的结果显示,国家档案局网站是我国档案网站中排名第一的网站,全球综合排名为609,978位,而NARA的综合排名为:13,686。[5]同为档案信息网站,差距之大一目了然。当然,这里有经济、历史等原因,但是信息服务的欠缺是造成巨大差距的主要原因。通过访问国家档案局及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地区)综合档案馆网站,笔者对运用社交媒体的情况进行了粗略的统计,见表2:
档案网站大多只重视档案信息资源的查询和开放,却忽视了用户与档案馆之间的交流互动。相比NARA的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我国档案馆在这方面显得较为贫乏,据笔者了解到的情况,国家档案局尚未使用社交媒体,而NARA的使用量超过20种,二者相差甚远。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网站调查与测评项目组的调查显示,我国省级档案馆网站的网上交互指标平均得分率仅为42.75%,其中最能体现交互功能的网上业务咨询、网上论坛得分普遍偏低,分别为0.21和0.23[6]。
我国档案网站应用现状的主要特点为:交互功能种类单一,缺乏个性化服务和活力。在国内许多领域,即时通讯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综合性档案馆网站中仍未推广使用。档案馆网站交互功能的种类单一,有的档案馆网站除了电话、地址和邮箱外,没有提供任何其他的交流方式。大部分只有“网上问答”、“网上咨询”、“留言”模块,有的虽然设置了即时咨询栏目,但是回复速度慢,难以满足访问者的及时需求。综上所述,我国档案网站的社交媒体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建设粗糙、功能不配套、内容单一、形式以文本和图片为主、可利用率低、更新反馈慢、网站的管理人员不足、重展览轻服务现象严重、缺乏对档案利用的深化和改革以及用户与档案馆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很难深入。
虽然中美国情不同、档情不同,但是两国档案馆具有类似的性质和功能,信息化发展趋势对两国档案的开发利用提出了同样的更高要求。因此,NARA应用社交媒体工具的成功经验,可以为我国档案馆的宣传推广、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借鉴和参考。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公民信息素质的提高、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媒体的推广为社交媒体技术在档案馆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国内许多档案学者的个人博客,如“兰台家园”、“中国档案学研究”、“兰台天地”,以及“档案界网站”和“档案知网”等档案网站的社交媒体平台的成功建设也为我国档案馆引入社交媒体工具提供了经验。
五、社交媒体在我国档案馆中应用的对策建议
(一)宏观战略
宏观战略上,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以下三步:
第一步是推出战略,档案馆可以利用社交媒体作为现有网络手段的延伸。将社交媒体看作是档案馆与社会公众的沟通渠道来补充消息。但应避免社交媒体过多地被用于档案馆新闻稿件的和档案馆负责人的活动报道,避免留言板无专人管理而造成社会公众正常的评论受到阻碍等。
第二步是亲民战略,档案馆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开展一定程度的互动把受众吸引到档案信息全面的档案馆门户网站来。
第三步是细化战略,档案馆应该运用社交媒体对用户进行分类,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随着社交媒体策略的逐步实施,档案馆相关负责人应该清楚是哪些用户在关注他们并运用社交媒体工具向其他用户传递信息;各种类型的社交媒体在讨论哪些内容;这些讨论与档案馆的哪些部门、服务有关。不能将社交媒体仅仅看作是信息的工具,更多的应将社交媒体看作是一种战略性的分享信息和创造知识的工具。
(二)微观策略
一是提高思想重视。由于奥巴马政府对社交媒体的应用,NARA迅速做出反应展开深入的调查研究,在社交媒体应用上NARA始终处于领跑地位。而我国在档案馆社交媒体利用方面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相关领导应尽早意识到社交媒体是开展档案信息宣传和服务、开展档案信息化工作的一种有效方式和途径。
二是创新服务理念。在服务方式上,实体档案馆的参考咨询服务是被动的,而利用社交媒体的档案馆可以实现主动式的参考咨询服务;在服务内容上,要求档案馆工作人员不仅可以提供本馆档案的查询目录,还要能够解答访问用户关于社交媒体工具和界面的使用以及操作上的疑问;在服务途径上,借助社交媒体的网络平台使得参考咨询服务更加丰富、多样化,甚至可以通过与好友的聊天获得及时帮助。笔者认为在档案馆网站的版面设计上,充分认识到手机是比电脑更具有优势的社交媒体实现工具,作为展示档案馆信息资源平台的核心组件,将多种功能进行结合,如“信息讨论+交友社区”,“档案馆业务服务+搜索相关的综合”,“即时通讯+手机信息交互”。
三是建立制度规范。目前我国档案网站所提供的社交媒体服务并无一个明确、详细的制度规范,至少在笔者查找的大量资料中,很少有机构公开自己的社交媒体政策或制度规范。这样不仅会造成管理权责的混乱,还会导致管理成本的上升。
四是重视全员投入。在整个社交媒体策略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社交媒体创建工作组,主要负责讨论档案馆web2.0技术的应用和社交媒体平台的设计,但是不能把使用社交媒体和内容编排的责任都压在信息技术人员的肩上,相反,要让社交媒体策略在组织内广为人知,在内部员工中积极寻找对社交媒体感兴趣的人员,并从一开始就将他们吸收进来。
五是先试点,再推广。在我国档案馆全面使用社交媒体工具之前,可先由国家档案局和省一级档案馆来实行社交媒体小规模实验计划。这样可以做到仅用较低成本积累实际经验,发现计划外的问题,掌握可行性,消除其他档案部门关于使用社交媒体的顾虑。
不过,现在的社交媒体还处于很混乱的状态,因为它集成了无数的功能、工具和应用程序,但真正可供瓜分的馅饼只有一块。
作为一个具有开创性的在线社区,Facebook已经成为了第三方应用程序的聚集地。微博客Twitter的用户现在也已经用许多应用程序来弥补网站自身的不足。分布在社交媒体中的人们维护着各种各样的工具,而想要决定将何种信息与何人分享几乎成为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用户、销售商和企业的面前也存在着众多的干扰。只要出现一个新的应用程序,就会出现另外一个应用程序帮人们管理它。虽然“眼球经济”一直令人们垂涎,但广告者和出资人都已经认识到,精准投放比大力推广获得的回报更高。
意义(Meaning)和链接(Connection)是所有社交媒体生存的两个关键因素。随着人们组织信息以及寻找与自己相关网络难度的增大,这两个要素被逐渐淡化。事实上,社交媒体正在冲破自己的天花板。因为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需要了。基于这些因素,我们认为社交媒体正在发生变革。
社交媒体正在变革
社交媒体正逐步以新的方式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体验。如果你是一家初创业公司的CEO,如果你希望在2009年着眼于下一代社交媒体,你就需要考虑以下10个趋势:
1、着眼于人
我们现在已经从“用户”、“客户”和“消费者”的身上脱离开了:社交媒体将人的因素带回到了所有的数字化的互动中。人们开始越来越谨慎,比如在寻找有用连接和具有相关性的社区,或者在寻求自我表达的方式时。
网络研究公司Altimeter的创办人莎琳・李(Charlene Li)和美国市场调研机构Forrester Research的副总裁约什・贝尔诺夫(Josh Bernoff)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将全新的行为驱动模式引入了社交媒体。尽管这是一次巨大的跨越,但如果想要获得成功,人们还需要将这一理论进一步推进并更加接近于人的需求。
2、创造意义和价值
社交媒体与功能和应用不再有关,而功能和应用已经没有价值了。人们希望获得有与社交媒体相关的有意义的价值。人们希望自己的社交活动能够更有目的,同时有条不紊。
在线社交媒体与线下社交媒体没有什么不同,无论使用什么样平台,人们都会想办法维护自己的网络。这些人将会被一些有意义的话题联系在一起,并且在自己制定的范围内开展交流。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就能够在互动中找到相关性。
3、聚合平台
FriendFreed是一个为用户提供访问目的地和应用程序借口的平台。尽管它的界面和交互性与维基百科一样差,但这个平台仍然在迅速成长。这是因为。当人们面对来自多种渠道的交流时会感到困惑,所以必须要对它们赋予含义。
那些能够将精美的设计、易用性和可搜索性整合在一起的公司将比其他社交媒体工具更重要。网络战略专家戴伯・舒尔茨(Deb Schultz)将社交媒体和艺术展进行了比较,他认为,人们都希望按照自己的需求在网络生态系统中寻找自己生命的表现。
4、建立一个真正的跨平台体验
iphone的体验让所有用户、企业和开发者眼前一亮。仅在2009财年第一季度。iPhone的销量就达到了440万部。与此同时,谷歌的Android和Palm也都在努力提供跨平台的应用以及服务。在这个社交媒体的全新领域中,人们正在寻求将手机、网络和现实生活进行无缝切换的解决方案。
5、建立相关的社交网络
人们将会创建、加入并寻找能够为他们提供有意义且具有相关体验的社交网络。人们还会对自己的投资回报(花费的时间和披露的程度)、获得的答复、评论以及社交网络的影响力和价值等进行衡量。
社交网站Ning.省略在2008年全年实现了388%的增长。
6、在广告中创新
只有当广告者及其相关的生态系统真正理解,究竟是什么在吸引人们交流、寻找连接并进行表达后,他们才会不亏损下去。社交网络的下一个金矿就是定位特定人群。以色列创业公司Nuconomy能够提供定位精准的动态显示广告。
Nuconomy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沙哈・纳什麦德(Shahar Nechmad)认为,利用Nucomony的定位广告的点击率要比非定位广告高出6至9倍。那些能够迅速改变观念并创造新颖且相关产品的广告商和者将会更具优势。
7、帮助人们组织“旧”的社交媒体生态系统
由于社交媒体的存在,人们需要对原本无穷无尽的信息进行梳理。而为视频添加标签、归档对话内容、加大对云计算技术的利用,并使得搜索结果具有更高的相关性都将成为需求。为这些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企业将获得重要的机会。
8、取消地域
也有一些例外,今天社交媒体用户都属于早期用户。未来的一到两年当中,社交媒体将跨越鸿沟并吸引更多的用户,最终将自己变为主流应用。不仅在美国,全世界各地都是如此,尤其是在东南亚国家以及巴西、俄罗斯和德国这些容易推动的地区。企业需要理解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的差异,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9、为社交媒体准备新的岗位
2009年是营销公司尤为严峻的一年。各大公司都在将预算转移到目标更明确的社交媒体上,而且这还仅仅是个开始。
媒体解决方案供应商Spark的创始人大卫・斯巴克(David Spark)认为,企业不应该只是在Twitter信息中以及Face-book的页面上广告。社交媒体创造的新岗位要求人们具有很多技能,比如针对社交网络和聚合平台制定相关的活动。同时将产品、服务和人聚合在一起。
10、赚钱
社交媒体的下一阶段就是带来大量的获利的机会。随着聚合平台、社交网络新型移动设备以及定位功能的出现,我们将会看到更多的定位和个性化广告出现。此外。合作伙伴之间将会引入更多的分成模式,而线下生活也将与在线社交媒体更好地融合,例如利用虚拟产品为真实的产品进行补充。
社交媒体已经永久地改变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方式,但是在现在的情况下,社交媒体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必然改弦更张。
关键词:汉派服装;社交媒体;品牌传播;评价体系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15Q170)
一、汉派服装品牌的现状与机遇
汉派服装在20世纪90年代曾经名噪一时。然而进入21世纪后,汉派服装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中却逐渐落后于长三角、珠三角服装产业集群(刘晓慧,2012)。近年来,湖北省政府和武汉市政府规划对服装产业进行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2012年,纺织服装产业的营业收入占湖北省工业比重的7.1%。2014年3月,武汉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武汉市振d服装产业专项规划(2014-2019)》,计划2014-2016年共投入6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在汉服装企业发展,以期在2019年实现全市纺织服装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打造“中国服装名城”。然而,在解决了政策利好和资金投入的背景下,汉派服装尽管坐拥科教和产业基础的优势,但是其缺乏品牌建设的“木桶效应”日益凸显。专家认为,汉派服装的品牌建设应从名牌、人才、创新、企业文化、社会责任(罗颖,2003;陈汉东,2009)五点策略出发,重视品牌服装文化的传播功能。但这些建议并没有结合网络媒体的兴起,对重振汉派服装品牌提出具体的传播策略。某种程度上,汉派服装品牌建设的滞后,与汉派服装企业在互联网的产业融合趋势中被边缘化是分不开的。这就需要汉派服装站在互联网的战略高地上重新寻求品牌突围的机遇。
社交媒体是一组基于Web2.0的网络技术和传播理念建立起来的互联网应用,它实现了用户生产内容的传播(Kaplan & Heanlein, 2010)。新兴的社交媒体在品牌与利益相关者建立稳固关系的方面表现突出。它为品牌以“自然人”身份涉足利益相关者的社会网络,挖掘人际关系价值提供了便捷方式,实现了针对特定利益相关者进行互动的精准品牌传播(舒咏平,2010)。其工具性价值不断被服装品牌所重视。
《2012中国企业内容传播和新媒体应用调查报告》(美通社,2013)显示,91%的零售/服装/快速消费品企业开通了社交媒体主页/官方微博。在过去12个月,72%的零售/服装/快速消费品企业表示曾因社交媒体上的粉丝的意见或反馈,调整或修改过产品、服务或市场策略。欧美服装品牌在利用社交媒体方面已经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巴宝莉借助社交媒体的全球品牌传播,已经成为数十亿英镑级的英国服装巨头(Phan, Thomas & Heine, 2011)。美国的快销服装品牌GAP运用社交媒体与消费体验相结合的品牌传播策略,通过与利益相关者的深层互动凝聚了老顾客和青年一代消费群体(Mangold & Faulds, 2009)。
尽管汉派服装企业也注册了社交媒体账户与消费者直接沟通,但其表现并不尽如人意。本研究试图通过发现汉派服装品牌在社交媒体传播中的问题,帮助汉派服装企业认识到问题之所在,并提出相关建议。这一研究结果对其他地区服装品牌,甚至其他行业的企业运用社交媒体进行品牌传播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遵循“现状调查――案例对比――问题分析――策略总结”的研究思路,运用内容分析以及案例分析的方法,同时对汉派服装品牌、杭派服装品牌、国外服装品牌的社交媒体传播情况展开网络调查。
(一)样本选取
本研究以社交媒体的提及率为主要指标,兼顾市场占有率,选取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成立的五个汉派服装品牌:元田树、太和、红人、佐尔美、名典屋作为研究样本。同理,选取JNBY江南布衣、LESIES蓝色倾情和衣香丽影三个品牌的社交媒体账户为杭派服装品牌的样本。ZARA、GAP和优衣库的社交媒体账号为国外服装品牌的样本。其中,杭派女装品牌因与汉派服装品牌有着相似的发展背景和模式,一直被视为汉派服装品牌的直接竞争者。以“快速反应”著称的西班牙品牌ZARA,美国老牌服装品牌GAP,世界第四大服装零售商日本品牌优衣库,则代表了国际服装品牌使用社交媒体进行品牌传播的前沿水平。
同时,考虑到社交媒体在使用意识、考虑、购买、服务和忠诚的购买周期模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本研究选取新浪微博(后称微博)、腾讯微信(后称微信)和天猫官方旗舰店(天猫)三个平台作为社交媒体应用的样本。其中,微博的社交关系公开属性对考察消费者的品牌认知有重要作用;而微信具备较强的私密性,对维护品牌形象和提高品牌忠诚度具有重要作用;天猫的消费者口碑是提升品牌认知度和树立品牌形象的重要渠道。
(二)服装品牌社交媒体传播评价体系的建构
为了更好地实现品牌之间的横向比较,本研究在已有的社交媒体品牌传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础上,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建立了品牌社交媒体传播的三级指标评价体系。主要包括:(1)社交媒体的使用概况评价指标,包括媒体工具使用、发帖规律等;(2)社交媒体品牌传播内容评价指标,涵盖服装品牌社交媒体的传播方式,内容风格,传播理念。(3)社交媒体消费者品牌认同的评价指标,从认知、态度和行为三个层面进行构建评价指标。具体指标体系见表1。
(三)数据来源及其统计分析方法
本研究搜集了2014年7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微博、微信、天猫三个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有关数据。针对三个社交媒体平台的数据特点,本研究分别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工具。其中,微博上的品牌用户数据主要由ROST CM6软件分析。该软件是武汉大学沈阳教授研发编码的国内目前唯一的以辅助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大型免费社会计算平台。可以实现微博分析、聊天分析、词频统计、聚类分析等一系列文本分析。火车采集器软件(Locoy Spider)用于采集天猫的消费者评价数据,以及微博关注者的评价内容,该软件是一个供各大主流文章系统,论坛系统等使用的多线程内容采集程序,适宜于搜集品牌用户每一条微博之后的用户评价数据。而微信目前没有可靠的数据挖掘软件工具,主要以人工收集的办法获取数据。此外,对文本内容的分析主要通过研究者的编码和解读完成。
三、汉派、杭派与国外服装品牌的社交媒体传播比较
通过与国外、杭派服装品牌的社交媒体传播情况进行横向比较,本研究发现汉派服装品牌在运营社交媒体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
(一)社交媒体的整合传播意识不足,单一平台孤掌难鸣
从社交媒体的使用概况来看,杭派服装品牌和国际服装品牌都完成了微博、微信、天猫三个平台的认证。其发帖时间集中在工作时段之外的11-13点、18-20点。其中,国外服装品牌的日均发帖量最高,其官方账号有效地整合了三个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特征,粉丝和关注者最多。譬如:优衣库的微博内容以图文为主,对不同产品系列的服装进行分类推送,并及时实体门店的促销信息。而微信的内容则运用了图文、动画、用户输入等多种网络技术,还特别设置了 “优型动”栏目,通过公关活动与目标受众展开深度互动。其中“旧衣助人”公益活动将社会救助注入品牌传播,既能够调动受众与品牌互动的积极性,又帮助品牌积累了正面的品牌评价。优衣库的微博、微信账号围绕产品信息和品牌互动对用户进行心理建设,用户最终可通过网页链接,轻松地导入天猫完成商品交易。
而汉派服装品牌只有太和同时在微博和微信上完成官方账号认证,并持续更新内容。其他汉派服装品牌仅仅重视微博或微信一个社交媒体平台的品牌建设。由于微博和微信的用户群体不同,用户使用习惯也存在差异,单一平台的品牌建设难以实现用户数量积累与广泛的用户互动,所产生的品牌传播效应也有限。
(二)社交媒体的内容建构欠技巧,难以诱发互动
在内容维度上,国外服装品牌的原创率最高。杭派服装品牌和国外服装品牌的内容以消费者互动为主。三类品牌都植入了购物链接,杭派和国外服装品牌还利用二维码技术植入链接。与汉派服装品牌相比,杭派服装和国外服装品牌的内容主题较为集中,回复粉丝和关注者的频率也较高。
相较而言,汉派服装品牌的社交媒体传播内容流于杂散,如元田树在微信上推送的内容有:#YANTETREE 贴士#、#YANTETREE 养生#、#YANTETREE 护肤#、#YANTETREE 搭配#等等,乍一看似乎满足了女性受众全方位的美丽需求。但泛泛而论缺乏记忆点,难以使目标受众产生深刻的印象。
内容维度的二级指标,内容价值与互动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国外服装品牌具有最高的内容原创率,回复用户的咨询和投诉的质量和数量最高,因而其赢得的评论量、点赞量、转发量显著高于汉派服装品牌和杭派服装品牌。其中优衣库的社交媒体阅读量、评论量、点赞量和转发量均位于榜首。相较而言,汉派服装品牌在内容建设上的投入明显不足,依靠有奖活动来引发用户互动的手法显得举步维艰。有的品牌账号不仅没有吸引新用户,还失去了老用户。
(三)社交媒体线上线下欠联动,销售转化难以为继
在消费者认同维度上,国外服装品牌在社交媒体上的被提及量是杭派服装和汉派服装的100倍以上。其中,汉派服装品牌的粉丝基数要小于其他两类品牌,拥有一定的品牌忠诚度。名典屋和红人的提及率较高,元田树的正面情w曝光率最高,名典屋的购买行为最多。江南布衣是杭派服装中购买率最高,正面评价最多的品牌。优衣库的社交媒体账号频频发起品牌活动,每一次活动都能形成线上与线下的联动效应,引发新一轮的消费风潮。优衣库的这一传播策略对消费者的情绪曝光、购买行为产生了显著的正面影响,是此次调查样本中在消费者认同维度表现最好的品牌。
而汉派服装品牌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品牌传播,或只注重线上宣传忽略线下参与,或只注重线下销售忽略线上互动,没有将线上与线下活动有效地联动起来。例如:太和、红人都在微信上展开了“派送红包”的促销活动,粉丝用户通过领取线上的虚拟红包,就可以在线下门店消费时充当现金使用。然而在整个促销活动中,品牌账号只是了活动通知,告知微信的粉丝用户“有红包快抢啦,时间有限,先到先得,抢到即可到线下消费”。对促销活动开展的情况,消费者的参与程度和反馈等没有进行事中的跟踪报道以及事后的总结报道,导致这一促销活动未能将更多社交媒体用户转化为线下的实际消费者。部分粉丝用户在促销活动结束后就取消对品牌账户的关注,部分用户为了多得“红包”同时注册多个账号参加促销活动。“无效粉丝”的数量越多,则越说明缺乏持续内容建设配合的促销传播对线下销售产生的利好影响只会昙花一现。
四、汉派服装品牌的社交媒体传播战略
通过前述汉派、杭派、国外服装品牌在社交媒体传播指标上的横向对比,我们表现:社交媒体的品牌传播是一个系统性战略,需要企业从社交媒体的定位、要素分解、规划、运营流程、运营组织、运营考核指标、运营系统等逐步构建和打造一个有机的运营体系,提升品牌影响力,从而实现业务的增长和营业额的提升。针对汉派服装品牌在社交媒体传播上的不足,本研究从战略层面为其拟定了递进的三步骤对策。
第一步:树立“大传播”观念,协调使用多样化的社交媒体工具
社交媒体技术的发展将操控媒体的主动权交给了品牌主。对于品牌主来说,通过社交媒体的自建媒体渠道与消费者进行沟通,无论从成本核算还是信息控制方面考量都具有更多的便利性。然而,失去了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对于传播效果庇护,品牌传播的方向也变得模糊起来,这恐怕是品牌主在自媒体时代普遍面临的窘境。
面对社交媒体环境下广告信息载具日益碎片化的趋势,如何使用好媒体组合是品牌主首要解决的传播工具选择问题。本研究中作为样本的微博、微信、天猫是常见的社交媒体组合,除此之外,品牌官方网站、品牌APP集合了品牌信息传递、产品展示和销售、消费者互动等多种功能,可以和社交媒体一道被称为品牌传播的“三驾马车”。和传统媒体最突出的信息增值功能不同的是,“三驾马车”的组合更看重服务功能和互动功能。其目的是品牌主与目标消费者进行多个回合的互动,了解其消费需求,提升其精神体验,从而形成更高的品牌忠诚度。
J.D.Power and Associates公司在最近关于社交媒体标准的研究中发现,67%的消费者已经使用公司的社交媒体主页寻求服务,33%的消费者关注社交媒体营销,糟糕的社交媒体运营会对品牌形象和企业收益产生负面影响(J.D.Power and Associates,2013)。因此,社交媒体可以看作是大数据时代品牌主为目标消费者提供物质利益之外的附加精神价值的主要手段。社交媒体既是消费关系的建构工具,也是消费关系的维系工具。汉派服装品牌需要充分重视社交媒体的社会化客户关系管理功能。
第二步,挖掘社交媒体的用户数据,实现精准品牌定位之上的生动传播
使用多样化的社交媒体组合仅仅实现了传播工具的优化选择,而要提高工具的使用效率,则要优化社交媒体的传播内容。对社交媒体的应用需要从运营、从消费者信息采集和转化入手一步步实现。将基于运营中的社会化数据进行客户细分,再进一步实现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服务,从而进一步总体提升企业的效率和价值(叶开,2013)。在传统媒体环境下,品牌主为了提炼广告主题,需要挖掘消费者洞察,通常的做法是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聘请市场研究人员对消费者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而在社交网络环境下,消费者会通过个人媒体账号自发地将有关信息发送在公开或半公开的媒体平台上,品牌主收集信息的成本大大下降。只需依循一定的社会心理逻辑挖掘个人数据中隐藏的消费者洞察,就能实现精准的品牌定位,进而设置品牌传播内容。
例如:杭派服装的领军品牌江南布衣从职业女性的知性特点中进一步挖掘出崇尚自我的消费者洞察, 产生“JUST NATURALLY BE YOURSELF――自然・自我”的品牌定位。其社交媒体的内容设置紧紧围绕着这一品牌定位展开:微博账号的发帖以展示服装图片为主,文本则以故事化的叙事风格阐释服装设计师,典型消费者或时尚活动的个性化理念,给关注者既充满人情味又有独到观点的信息体验。2015年8月25日的微博以生活方式(lifestyle)作为切入点,通过网页链接功能,以长文展示了一名设计师的人生故事以及时尚理念。将“自然・自我”的品牌理念落实到生动人和人生经历上,不仅诠释了江南布衣的品牌定位,也进一步使得品牌定位变得生动及具有亲和力。
比较而言,同样以业女性为目标市场,汉派服装品牌缺乏深刻的消费者洞察,其品牌定位流于泛泛。如元田树的品牌标示语是“典雅、充满激情、展现都市女性细节中的美丽与自信”,太和倡导“为时尚优雅的女人而设计”,红人提出 “让女人更优雅、让世界更美好”。品牌定位的粗放直接导致了汉派服装品牌传播内容设置的杂散和平淡。
总之,越是在众声喧哗的社交媒体环境下,越需要品牌主对消费者洞察进行深入挖掘,寻求文化取向及个性差异的品牌定位。精准传播与消费者洞察相一致的品牌定位,才可能设置生动的内容、维系互动的传播效果。这还需要品牌在找准定位之外具备选择故事、讲故事的能力。国外服装品牌zara与优衣库的内容都善于用消费者视角的个人叙事来展现目标群体的生活态度,进一步凸显出服装品牌的设计理念,使品牌定位与目标消费者在精神上产生共鸣。这种共鸣不仅可以触发互动,促进销售,还可以建立消费者对品牌更为稳定的心理依赖。
第三步,激活社交媒体的联动环节,实现品牌效果与销售效果的双赢
社交媒体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它的互动功能,因此,除了意识到精准传播的重要性,汉派服装品牌还要进一步意识到:社交媒体的品牌传播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品牌账号的线上传播需要与线下产品销售有效配合,即,品牌账号除了日常运营,还需要在开展促销活动时完成活动前大量宣传、活动中刺激销售、活动后收集反馈。否则,即使品牌账号有阅读量、点赞量,实际的销售额也可能不升反降,或提升不明显。
以优衣库的微博账号为例,2016年4月,优衣库在微博上了其与美国漫威动画公司合作推出的漫画英雄人物系列T恤上市的促销活动。依循“提出悬念(4月11日-12日)”(互动1)-“挑起#英雄内战#+电影票优惠活动(4月14日-16日)”(互动2)―“父子装组合促销(4月17日)”(互动3)-“产品正式发售(4月18日)”的脉络,连续三次挑起粉丝用户的参与热情,对天猫优衣库的实际销售产生了持续的促销效果,漫威T恤成为这段时间销量排名最高的商品之一。
总之,品牌传播的效果可以分为作用于消费者态度和心理的品牌效果和作用于现金流回收的销售效果。而社交媒体的即时分享功能可以实现两种传播效果的同步与互促。因此,社交媒体的任意一次传播活动都要品牌主设定线上线下的联动目标,设置让用户广泛参与的环节,并在用户参与前、参与中和参与后进行跟踪反馈。而对于用户的评价、私信,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品牌都要保持积极回复,慎用系统的自动回复功能。
结论
在“互联网+”思维的引导下,传统的服装行业需要更好地利用社交媒体完成产业转型。本研究提出的社交媒体品牌传播三步骤适用于转型期的汉派服装品牌。而对于汉派服装品牌来说,实现较高的社交媒体传播效果,也是提升自身管理水平,适应产业升级的题中应有之义。在今后的社交媒体传播活动中,汉派服装品牌需要按照“数”“质”“效率”“投资回报率(ROI)”四个标准全面衡量其现有社交媒体营销活动。“数”即观测平台粉丝数、博文评价转发量、阅读量、点赞量等在公众账号数据中心上可见的数据;“质”即通过用户评价、线上线下调查问卷获取消费者对品牌态度、情感强弱、满意度等定性数据;“效率”则着重于时间,如消费者的线上、线下反馈时间周期;“ROI”侧重的是品牌营销带来实质上的结果,如收入利润、顾客终身价值(CLV)、每获得新顾客成本等。
对于汉派服装品牌来说,社交媒体的品牌传播策略或许正是其面临诸多产业调整难题中最关键的一环。正如李・奥登(2012)所说,如果企业没有充分发挥社交媒体的互动特长,当然也不会创造有利于树立品牌形象或激发顾客购买、忠于或宣传品牌的体验。
参考文献:
[1]刘晓慧.湖北服装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经济师,2012,No.27501:218-219.
如今市场变了,今年新媒体出版市场最大的变化就是社交网站的异军突起。新一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社交网站占据网民总上网时间的17%,占据各类媒体消费总时间的6.12%。这是一个极具魔力的数据,加之美国社交网站在新一年里纵火于北非与西亚的阿拉伯之春,资本更愿意在追逐利润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媒介影响力。《金融邮报》预测全球社交网站出版市场的广告份额将从2010年的43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59.7亿美元,当前社交网站的用户概貌及传播特征
社交网站的用户特征是了解这个区域话题的首要内容。根据IgniteSocial Media在今年的最新数据,把世界主要的社交网站用户资料进行统计,以发现用户的特征(见表)。
目前的社交网站具有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特性。也就是说,社交网站用户最多的城市或国家往往不在其总部所在城市、甚至是所在国。Facebook总部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帕拉阿图,而用户最多的地方却在北非和南欧国家;Twitter总部在旧金山,而其用户最多的国家却在南美与南亚。从国际区域特征来看,社交网站往往在一些较为动荡的国家或区域里受到欢迎,而不是本国。如突尼斯是在今年北非玫瑰革命中最先变颜色的国家,其中很多网民都是通过Facebook来传递消息。Twitter的用户也具有这样的特征,特别是在委内瑞拉。
究其原因,媒介技术是特定文化、经济乃至政治传统的产物,并为服务于它们而不断地改进。如雕版印刷术是传播佛教经典的产物,它要求高专业化,无需改动;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封建士大夫治国安邦之术传播的产物,它同样要求专业化,且传播范围小。社交网络是现代西方大众传媒技术改进之产物,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推广西式民主(如“观点的自由市场”与“观点的自我修正”)与获得更大市场利润的主观产物。媒介形式之所以具有这种功能,根本原因在于它是主观在先、物质在后的人之产物,有一个明确功能指向的主观制造之物。技术社会形塑(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理论的奠基人罗宾・威廉姆斯(RobinWilliams)与大卫・艾杰(DavidEdge)认为,技术是特定社会、体制、经济与文化等诸多因素塑造起来的功能物,为特定的人群服务,它的影响和效果具有对象性与计划性,其后继的革新也具有这些功能。
我国社交网络具有高学历、男性居多、区域特征较为明显的特色。从具有代表性的人人网与豆瓣网来看,受众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平均在一半以上;两个网站受众年龄在25-34岁这个阶段的受众占据75%左右,表明受众的主体是在校或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中国的社交网站相对单纯,洋溢着青春校园的气息。相比较Facebnok,其主体用户最大的群体在45-54岁,其传播语言可能是一种完全成人化的思维沟通方式。
与世界其他国家不同,我国社交网站网民多以男性为主,高达75%以上的用户为男性,这与以女性为主的世界大格局形成鲜明的特色。如豆瓣网,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因为豆瓣网有丰富的影像、音频与读书功能,上网不仅可以交流各类话题,更重要的是可以娱乐,以缓解大城市较为繁重的工作学习压力,男性居多更突出这一可能性。人人网的主要用户主要集中于东北的几个大城市,人人网的圈子相对较小,多为熟悉的人,如同学、老师与朋友,所以很容易集中于某些区域。正因为如此,我国社交网络相对较容易在舆情上进行检测、管理与疏通,因为其75%的用户为大学生或刚走向岗位的毕业生。
社交网络的优势与商机
目前社交网站虽然市场份额小,但较为集中。因为小的社交网站基本没有广告承载能力,因此发达的北美市场正出现资本快速集中与积累,同时倾向大传媒的趋势。以Facebook为例,该网站新一年在全球拥有7.5亿用户,该网站具有了用户的详细信息数据库,从而使得广告投放在受众碎片化的时代更具精确性。2011年的数据显示,Facebook今年的广告收入相当于美国24%的在线展示类广告收入,相当于该国10%的互联网广告的总额。更让资本难以释怀的是,这一数据在呈加速度增长之势。2010年Facebook该部分增长速度为12.2%,而2011年的增速为17.7%。福克斯媒体调查的预测更为乐观,认为美国社交网站2011年广告额会达到40亿美元。美国CNBC电视预测Facebook明年的IPO可以达到市值1000亿美金。因此,很多广告商看好对社交网站的进一步投资。根据Social Media Examiner研究者Michael Stelzner在今年的调查数据,我们做进一步分析。
首先,越来越多的广告商看好社交网络进行投资。有90%的商家认为社交网站对他们的生意很重要;有93%的商家认为他们看好利用社交网站做产品营销。其中,有11%的商家已经进行了三年以上的营销;有39%的公司利用社交网站营销的时间在一到三年之间;有52.6%的B2B公司和46.2%的B2C公司已经利用社交网站营销达到一年以上;还有17%的商家正准备进行此类营销;只有2%的商家暂时没有打算。可见,虽然社交网站被开发的时间较迟,但目前商家利用社交网站做广告已经是一种趋势。
其次,商家或广告人将会花更多时间在社交网站做广告。目前,有58%的营销商每周花六小时以上在社交网站上;34%的人花11小时以上;更有15%的营销商每周花20小时以上在此事情上。对于社交网站的营销人员来说,花在社交网上的时间与社交网营销经验成正比。在一到三年的社交网站营销时间段里,有41%的营销商花10小时或以上的时间在社交网站上做广告;而在三年以上这一时间段里,此数值的比例为63%,有47%的营销每周花16小时以上时间在此领域。这表明越是与社交网站打交道久,越愿意花更多时间在社交网站做广告,这是一种积累式发展。
再次,商家认为社交网站做营销会带来多重好处。由于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有88%的商家认为社交网站会带给自己的公司/产品更多的曝光率;有72%的商家认为会带来更多的订户/网络流量;有62%的商家认为会提升自己产品在网络搜索结果的排名;有49%的商家认为会减少其广告支出;有43%的商家认为会提高其产品销售量。当然,因为公司规模的不同,期待可能也会有差异。如小公司更多
期待社交网站的广告能够提高其曝光率与降低广告花费,这一比例在小公司中高达59%;而大公司更多期待增加其产品订户与提高销量。
另外,商家更看重在大的社交网站投放广告预算。Facebook是最大的赢家,有92%的商家表示正在使用Facebook做广告营销,有75%的商家会在今年进一步增加投放额,仅有3%的商家没有任何打算。在线销售最看好Facebook,有83%的B2C大商家会增加其投放额度。YouTube视频广告也被商家看好,有77%的商家准备增加投放额,特别是1000人以上的大公司,有82%的商家认为这是他们增值的关键营销平台,因为社交网站对大公司的海外市场开拓具有先天优势。相比之下,稍小一些的社交网站将会面临市场份额流失、增值前景黯淡的命运。比如,有81%的商家表示不会利用MySpace去做广告;9%的比例保持原样,5%的比例将减少预算;仅有5%的商家准备投资到该网站上。
最后,投放社交网站广告的专业化板块在增大。因为早期投放到社交网站的广告数额小,影响力不大,故此很多商家自作广告,2010年自作广告的商家比例86%,今年则减少到72%。反言之,外包广告数值翻了一番,达到28%。从外包广告商家的意愿来看,专业设计居首占17%,内容创意与动力分析次之,各占10%,监测占7%,战略与研究各占6%,团体经营占4%,其他3%。可见,社交网站的广告指标在走向专业化,对于设计与创意要求最高,这也表明商家因为社交网站的发展对其广告投入越来越多,内容制作也越要求专业化。
社交网站大规模的竞争趋势
今年,全球社交网站收入额为59.7亿美元中,美国在此领域遥遥领先,占28.85亿美元。美国这一领域广告额增幅有些出人意料,2009年这一数值为14.3亿美元,2010年达到19.9亿美元,年增幅39.2%。2011年达到28.86亿美元,增幅为45%。如此之高的增长比例,让很多钟情于在线报纸、网络视频、网络搜索、网络零售的新媒体出版人措手不及,也让难以为继的传统出版媒体神精错乱,还搅动着整个新媒体人的神经,因为它正在改变着新媒体发展的整体市场格局。于是,2011年媒体在积极调整战略争夺这一快速增长的市场。
这种竞争之变局主要在大的社交网站之间进行,这无形中正在撬动着现有新媒体的现实格局。eMarketer的数据显示,作为社交网站两巨头的MySpace与Facebook一直占据着这块市场的绝对多数。以社交游戏与社交网站营运程序收益为例,2009年这块市场总额为14亿美元,Facebook为5亿,占36%的份额,MySpace占有4.45亿,占32%的份额。其他社交网站的盈利总和为3.1亿,仅占22%。2010年Facebook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据该领域市场的50%,达到8.35亿,MySpace则为3.23亿,占总量19%,其他社交媒体之和仅占3.83亿,占总量的23%。到今年,由于联手微软等,微软持有Skype将近2%的股权,今年有望占据该领域总额的60%。这些灼灼逼人的架势大有让新媒体市场重新洗牌的气势,这让市场既得利益者感到不安。
社交网站的异军突起引起了新媒体巨头Google的恐慌,从而让更多的对手卷入社交网站市场争夺狂潮。作为占美国2/3搜索市场份额的老大,Go~Igle今年六月推出社交网Google+以对Facebook发起反攻。其主要四项功能区别于Facebook,包括Circles将用户好友分组,可以与特定好友进行不同内容的分享;Hangouts实时的多用户视频功能;Huddle的组群即时通讯功能;Sparks的同一话题不同用户连接之功能,力图对Facebook的各类内容与服务发起全面挑战。七月初,为了应对Google+,Facebook联手微软以85亿美元的高价将skype吞并,为了该视频功能能够加入其社交网站页面,以对抗Google+的Hangouts的视频功能,同时也带来skype的1.45亿用户。这一大战是社交网站崛起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数十亿美元之在线广告市场份额之争夺,其硝烟再起实属难免。
社交电视的发展
2009年1月20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通过脸谱(Facebook)社交网络直播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就职典礼,这是社交媒体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也是社交电视的开端。此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社交媒体网络观看电视节目。
“近3年来,全球有超过1000家公司在从事与社交电视相关的业务,包括平台建设、运营、数据分析、广告、技术提供等。到目前为止,全球已经有20多家初创公司获得了总计超过3亿美元的风险投资,预计在5年内会形成超过12亿美元的收入规模。” ①
国外的社交电视应用正如火如荼地稳步发展着,国内社交电视也开始初现端倪。国内社交电视应用主要有: “新浪看点”、“火花电视剧”、“微看电视”、“卫士通”、 “蜗牛电视”、“电视粉”、“TV-time”、“电视E族”、“Tazai-电视互动”、“Dopool”手机电视等。
社交电视的定义和传播特性
(一)社交电视的定义
何谓社交电视?百度百科的定义是:所谓社交电视(Social TV),就是将社交媒体(例如Twitter和Facebook等)同电视进行无缝地结合,让电视成为社交媒体的重要终端。
维基百科的定义是:社交电视泛指能够在看电视(或电视内容)情境下支持传播及社交互动的任何技术,并包含能够研究电视相关的社交行为、装置及网络。社交电视系统在电视内容的基础上,直接透过屏幕或其他额外装置,可整合语音传播、文字聊天、情境感知(Context Awareness)、电视推荐、收视率调查或视讯聚会等服务。
根据社交电视的传播特性、发展现状和趋势,笔者认为:首先,在电视和社交两个元素中,社交电视的核心是电视,即以社交工具挖掘和提高电视的媒介价值,从而实现商业价值。其次,社交电视应从电视的娱乐效应出发,解决电视信息的延伸、深度交互及其分享和实现突破时空的个人频道三大问题。
社交电视的传播特性和效果,可以为这一定义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二)社交电视的传播特性和受众需求
根据加拿大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分类提出的“热媒介”和“冷媒介”概念:“‘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收者不需要动用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冷媒介’传递的信息少而模糊,在理解之际需要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的配合。”②
电视节目提供的信息的特点是零碎、模糊、空间大,这些特性使受众可以形成潜在或者实在的互动的话题增多。微博等社交媒体附加的碎片化信息更需要观众填补信息,形成互动,从而使受众获得自我实现。因此,就媒介分类而言,电视和社交媒体同属“冷媒介”范畴,这为社交媒体和电视的结合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就提供的服务功能而言,“娱乐性”则是电视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共同语言”。
值得一提的是,电视媒体和社交媒体间还有超强的互补性。由于新兴媒体的发展,包括电视媒体在内的传统媒体的受众流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传统媒体时代,受限于技术手段,人往往是适应和改造技术;而进入新媒体时代,人需要以规则设计制造需要的媒体。简而言之,进入新媒体时代,人们越来越需要个性化的媒体。这就需要电视媒体解决电视信息的延伸、深度交互及其分享和实现突破时空的个人频道三大问题。
社交媒体或许可以解决这三大问题,并正在“不自觉”地介入。伦敦奥运会即是一个典型案例。北京时间比格林尼治时间早8小时,多数人不可能守在电视机前看直播,这时社交电视往往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而且,社交网络不仅是公众了解奥运信息的手段,更是公众评论奥运事件的平台。西方媒体质疑中国泳将叶诗文优异表现、亚洲羽毛球运动员“让球事件”、澳大利亚赛艇运动员醉酒等话题,都会有大量的民众通过社交网络来传播、讨论。
伦敦奥运会期间,国际奥委会发言人呼吁,现场观众比赛期间不要发送非紧急短信和Twitter消息,因为这类消息的发送导致通信网络不堪重负,影响电视转播。这一方面是“社交奥运”对通信网络质量提出考验,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社交电视的机遇?
以下调查显示:在日常生活中,社交电视也有着广大的受众或潜在受众。
英国的被访者中:72%的观众在看电视时使用Twitter,56%使用Facebook,34%使用移动应用(Mobile Applications);62%的被访者同时使用三者。③
美国的被访者中:70%的平板电脑用户和68%的智能手机用户在观看电视节目时使用手中的移动设备。④
中国的互联网使用者中:87%的用户会同时使用互联网和电视;77%的用户相信社交媒体会增强品牌吸引力。⑤
问题与展望
(一)我国社交电视遭遇的问题
现在,Foursquare利用它拥有的20亿数据点向用户推出个性化社交推荐的功能,当用户到达某一个“地点”时,就可以查看自己周围的Foursquare用户的情况。当然,我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介绍这个功能,我也不是什么社交媒体方面的专家,而是我认为社交媒体的成功并不是来自于它的工具属性,而是它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模式,并且将实用的功能与品牌价值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你看,Foursquare还在迅猛地增长之中,并且吸引到越来越多的企业用户,但是竞争对手也在不断涌现,像Pinterest或者 Instagram这样的网站越来越多。即使Foursquare还保持着每个月上百万用户的增长量,那些行业内的博主和媒体已经将注意力转向更新鲜的公司。这就是问题所在。作为管理者,你必须有效利用这些能给公司带来影响力的传播工具。很多公司老板是在读了这些观察员的专栏之后才决定将自己的品牌放在某个社交网站上,这种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当某个社交平台不再是大众焦点的时候,品牌就会转向其它平台。那些将社交媒体玩得烂熟的品牌知道自己正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并且随时可以选择更有利的环境。
举例来说。我刚开始关注Foursquare的时候,遇见柯可兰集团——一家房地产公司的网络推广主管马修·莎德波尔特先生,他说自从柯可兰集团开始使用Foursquare的定位功能之后,他们可以轻松地获知某个地方有哪些人正在找房子。现在,关注柯可兰公司在Foursquare主页上房源信息的人比在Twitter上还要多。 另一个在Foursuquare社交网络上尝到甜头的是Tasti D-Lite冷饮连锁店。我第一次和Tasti D-Lite的技术副总裁爱普森先生聊天的时候,他就告诉我说现在Tasti D-Lite17%的顾客都有Foursquare帐号,他们也是第一家在用户登陆页面显示优惠链接的公司。Tasti D-Lite马上会出一本关于社交媒体的企业应用的书,讲述如何有创意地使用社交媒体并借此吸引用户。
挖掘社交媒体的商务价值
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以后,很多人通过微博及时得到亲人、朋友安全的消息,也有很多人通过微博了解到震区的实时情况。社交媒体在此次地震中更加彰显了其巨大的威力。国外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体深受欢迎,国内人人网、开心网、新浪微博等社交媒体也被广泛应用。
在过去,社交媒体更多地被作为个人娱乐、休闲,以及获取感兴趣的信息的一个途径。在商业领域,社交媒体也越来越被企业用来进行市场营销等工作。比如说,新产品推出早期,可以借助社交媒体得到产品特性的优劣评价,以及需要进行哪些改进。再比如说,可以在社交媒体的关系网络里找到关键节点的关键人物,从而有针对性地对产品进行有效推广。充分挖掘社交媒体中的信息,成为辅助企业进行正确决策的有效工具。
但是在过去,社交网络中的这些非结构化的数据很难被整理和挖掘。随着社交媒体信息的商务价值的不断提升,BI厂商开始考虑通过有效手段挖掘这些信息。
SAP中国区首席技术官张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BusinessObjects 4.0中的深层文本分析能整合人们在社交媒体流、博客和电子邮件中所表达的想法和观点,并辅助企业做出更加正确的商业决策。这样,人们不仅可以准确地监控、分析、搜索、报告和处理他们的交易数据,而且还可以充分地了解博客、电子邮件和社交媒体流等非结构化内容中所表达的趋势和观点。这种新的多源、多维语义层及共同编程体验,简化了即时分析和内容创建过程,能以更快的速度向用户提供更全面的建议。
关注三大特性
BusinessObjects 4.0是BusinessObjects产品近三年以来最重要的一次更新。SAP于2008年收购了BusinessObjects公司后,以最快的速度将其产品转化为自身的商业智能软件平台。
在此次的产品中,SAP将整合了BI和EIM(企业信息管理)的解决方案称为商业分析软件,并指出实时、移动和社交是商务分析软件的发展趋势:基于内存计算,实现实时商务分析;用户手中瞬间拥有强大的商业智能能力,并且能够得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的移动终端的支持;借助准确的企业和社交数据,结合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信息,提供信息管理工具。
在实时方面,BusinessObjects 4.0借助SAP内存计算工具(SAP HANA)的优化应用使客户能够借助内存计算功能处理大数据量,从而使实时商务成为可能。内存设备以闪电般的速度处理海量数据催生了一种新分析模式――这种分析可以立即将大规模、复杂的数据转换成更加明智的商业决策。
关键词:社交媒体;广告;创新;趋势
一、社交媒体广告发展的三大背景
(一)移动终端的智能化
移动终端是指人们在移动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计算机设备,主要包括笔记本电脑、手机、iPad等。随着电子制造、集成电路、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其中应用最广的手机从最初主要功能为通话、传递信息转变为集通信、娱乐、办公、生活、医疗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智能化平台,也成为社交媒体发展的重要载体,为社交媒体广告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和硬件支持。
(二)用户消费模式的改变
DCCI发现在社交媒体环境中,用户的行为消费模式为SICAS模式。SICAS模型的全解是:品牌———用户互相感知(Sense),产生兴趣———形成互动(InterestInteractive),用户与品牌———商家建立连接———交互沟通(ConnectCommunication),行动———产生购买(Action),体验———分享(Share),五个阶段。在SICAS模式里,企业实时感知用户的需求,然后进行动态互动响应。在产生购买阶段,用户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广告达到“即看即买”的效果。在体验分享阶段,互联网的开放分享将实现对用户体验分享碎片的自动分发和动态聚合,体验和分享往往是实际消费的源头。在消费模式变迁的情况下,社交媒体广告产生作用的运行机理也在发生变化。
(三)传统广告无法满足社交媒体时代的广告需求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传统广告存在的许多问题在社交媒体时代逐渐显现。首先,由于广告收入是传统媒体的主要利润来源,传统广告影响媒体内容价值的情况并不少见。其次,传统广告价格高昂。此外,传统广告的传播效果难以得到准确的监测。正如约翰沃纳梅克所说:“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有一半是浪费的,但我不知道浪费的是哪一半。”
二、社交媒体广告发展的三个时期
(一)社交媒体广告的初创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交媒体广告主要依靠于两种主要类型的平台:以猫扑、天涯论坛、豆瓣论坛、百度贴吧等为代表的虚拟社区(BBS)和以QQ为代表的即时通讯软件(IM)。这一时期的广告主要以传统广告形式为主,如旗帜广告、摩天大楼广告和弹窗广告等。这种广告形式相对生硬,在一定程度上对受众施加了压力,广告的内容也主要是生硬的直接性表达。
(二)社交媒体广告的蛰伏期
随着中国互联网全面进入2.0时代,交互技术的进步促进媒介形态多样化发展,社交媒体广告进入蛰伏期。这一时期,博客逐渐兴起,广告商开始利用博客名人的名人效应,引发网友关注。除此之外,以优酷视频、土豆视频为代表的内容分享类媒体快速发展,广告商开始使用贴片广告、商业类型短片等。这一时期的社交媒体广告,开始尝试用更加软性的方式植入,如优酷立项“11度青春”,尝试将商业广告内容植入到微电影中,在制作内容的同时销售商品,是广告和微电影的一次成功结合。
(三)社交媒体广告的快速发展期
移动互联网的井喷式发展为社交媒体广告的爆发性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凭借自身极强的用户黏性和SNS属性,成为许多企业和个人必争的自媒体平台。微博、微信不仅可以满足广告者在第一时间信息和分享信息的需求,从而促进广告信息的广泛传播,同时还在不断开发API接口等功能实现跨平台发展,使受众能达到即看即买的效果,大大提高了广告的变现率,电商+社交媒体成为新的潮流。爆发期的社交媒体广告将广告渗透入受众的生活,广告投放更加精确,广告形式更加多样和“无痕”,广告与受众的生活更为贴近。
三、社交媒体时代下广告创新的四大趋势
(一)广告内容:构建产品“魅力人格”,注重“软性广告”的运用
社交媒体时代,广告从以产品为中心过渡为以用户为中心,与此同时,广告不再是产品,而是一种艺术,就像一个人,除了一般的生理结构和劳动能力外,还需要具备独特的个性、思想、修养和气质甚至还包括一个人的独特人生经历,哪怕是个人隐私等。因此,在这种情境下,广告主越来越关注用户体验,广告也开始变得柔和。相比原来的产品宣传语直白地灌输,社交媒体广告开始寻求产品的理念、精神与思想的委婉传达,被赋予“人格魅力”。例如,农夫山泉在2018年推出了一个纯生态记录式的商业广告,全片宛如一部行走的国家地理纪录片,将农夫山泉“大自然的搬运工”的“魅力人格”深入融合进了这条广告中,被称作最美广告片。
(二)广告形式:感知受众的心理需求,加强与受众的双向互动
中国人民大学彭兰教授认为“连接”是互联网的本质:“互联网上构成连接的基本要素以及连接的方式在不断发生变化。”在这种背景下,广告的形式产生变化,变成了一种双向的互动沟通模式,用户不仅仅是单纯被动地接受广告信息,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等媒介与商家和品牌商建立连接,交互沟通。社交媒体时代出现的新型粉丝经济和社群文化将是未来社交媒体广告关注的重要领域。
(三)广告效果:提高社交媒体广告精确传播,向“个性化”方向发展
在未来的社交媒体广告发展中,广告的精确传播会不断加强,甚至精确到每个目标消费者,向个性化广告方向发展。个性化广告是一种差异化的推送,其目标是将合适的广告分配给个人而非一群人。个性化广告的运作机制是协同过滤(collaborativefiltering),它能根据用户自身的数据以及与用户有着相似品位的人的数据来为用户推荐其可能感兴趣的商品或信息,将极大增强目标的精确性。品友互动人群网络公司是第三方的社会化营销机构,在该公司的人群数据库中,人群属性细分标签类目甚至已经达到了3155个。根据这些人群的个性化特征所推出的个性化广告也将是未来社交媒体广告发展的一个方向。
(四)广告目标:关注用户自产内容,广告投放向自媒体倾斜
互联网数据中心的数据显示,中国互联网用户产生的内容流量超过了专业网站制作的内容流量,用户产生内容的浏览量占到总量的比例高达50.7%,专业网站制作的内容占49.3%。可以看出,自媒体作为社交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仍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例如2016年爆火的Papi酱,其商业价值使其在2016年3月获得了1200万元的天使投资。随着众多自媒体的快速发展,自媒体将会成为广告投放的重要平台。
四、结语
首先,当前主要社交媒体会否没落?
细数当今主要社交媒体,不论是Instagram、Tum,blr、Snapchat还是Pinterest,都是建立在用户分享照片的基础上。一旦人们疲于在每个社交媒体反复分享照片,这些平台的吸引力无疑将会下降,也许其中一家或几家便会迎来“MySpace”时刻。MySpace曾是盛极一时的社交网络,迄今已没落。
预测:2014年也许会有一两家社交媒体会没落,预计是Tumblro媒体评测和网络分析公司Quantcast数据显示Tumblr流量受到了冲击,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
其次,Facebook会否触礁?
Faeebook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在2013年9月《美国大西洋月刊>的采访中曾暗示,Facebook将永远存在,就像电一样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10月份,首席财务官戴维・埃博斯曼(David Ebersman)却承认该公司日常用户减少,尤其是青少年,他们正在对Faeebook失去兴趣。那么,2014年Faeebook能否保持其主导地位?
预测:从某种程度上讲,Facebook的用户基数不会暴跌,但用户每天花费在Facebook上的时间应会剧减。尤其是涉及广告时,这一转变会变得更加重要。
再次,会否有社交媒体企业崛起?
虽然消费科技投资正在下降,但每年都有强大的社交媒体企业横空出世。2013年是Snapchat,2014年将会是谁?
预测:短视频服务商Vine。经过近一年的沉淀,Vine即将厚积薄发。在Vine推出的最初几个月,人们尚不适应6秒的时间限制。当用户找到诀窍之后,Vine出现很多有趣而惊人的作品。Vine将会成为2014年的社交媒体大亨。
最后,微型社交网络会否兴起?
2013年12月初,Instagram添加了“直接消息”功能,允许用户同朋友私下发送照片并在照片下进行对话。Instagram此举旨在同Snapehat竞争,但这一功能给人的印象最终并不像“阅后即焚”应用,倒像是回归了最初的Instagram:一个密友间分享照片的静谧的社交网络。对于用户来讲,当下的Instagram以及其他主流社交网络已变得太过庞杂。随着这些主流社交网络越来越缺乏人性化,小型利基网络也许会发现希望之门,吸收这些从当前主流社交网络析出的用户,但问题是人们会否转向这些网络?
“ 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尝试
积极购买专业级内容,提供奥运会网络直播服务,加快脚步向主流媒体迈进的同时,如何将网络视频与社交网络融为一体,是YouTube正在努力进行尝试的工作。去年6月以来,YouTube与Google+社交网络的融合越来越密切。
视频网站的社交化战略绝非空穴来风。据移动市场分析机构Flurry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份用户人均在YouTube上花费的时间为425分钟,在移动视频应用上花费的时间为231分钟。今年1至3月,用户在YouTube上花费的时间减少了一成左右。与视频数量和观影速度相比,用户和用户间的关系才是它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所在。越来越多的用户“挂在”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互联网上,基于Facebook的移动视频分享和社交应用大行其道,YouTube的在线时长明显下降,要防止用户流失就要跟上用户关系的流向和用户新媒介接触习惯养成的风向。
Facebook也同样在密切关注用户流量和使用习惯。与YouTube着重增加用户参与度和社交体验不同的是,Facebook开始在用户动态信息(News Feed)中引入“热门视频”,意在向用户呈现他们精彩视频。
2012年6月5日,据媒体报道,Salesforces公司将用6.89亿美元现金和股票收购Buddy Media,这个消息引起了国内外相关人士的普遍关注。在绝大多数网民的眼中,这两家公司的名字无疑是陌生的,尤其是这笔交易中的被收购方Buddy Media,不仅几乎从未被普通网民认知,而且成立不过5年。据公开的资料显示,Buddy Media拥有大约1000个客户,其中包括福特汽车、美泰公司(全球最大的玩具生产商之一)和惠普公司。Buddy Media的快速成长尤其是能拿下如福特、惠普这样的“大客户”,完全是因为其抢先填补了在社交媒体融合趋势下,品牌企业进行跨社交平台的整合营销传播需求的空白。作为一家被定位为社交媒体营销服务提供商的“小公司”,Buddy Media正是通过Facebook、LinkedIn和YouTube等网站提供有针对性的跨社交平台的网络营销服务。
国内视频网站酷6公布的2012年第一季度未经审计财报显示,在第一季度,酷6传媒净亏损为179万美元,相比去年同期1088万美元的净亏损有大幅收窄。业内人士指出,正是因为通过加速社交化模式的推动,酷6传媒的运营净亏损才可以大幅收窄,而社交化也成为视频网站未来发展的新趋势。近期,酷6网推出了全互动社交视频产品——新酷6,在其竞争对手优酷土豆“联姻”之后,将视频分享融入了尽可能多的社交因素,成了酷6在整个行业面临洗牌情形下的策略性选择。而最近一段时间,搜狐视频与MSN、土豆网与新浪微博、优酷与腾讯微博的合作,也都可以看作是对融合社交的尝试。
“ 走”的用户
如果说年轻的Buddy Media被高价收购,与其抢先专注社交网络传播的融合需求有关,那么酷6的社交化战略转型也与融合趋势产生的前提条件不无关系。近年来,社交网络用户已经越来越不满足于在SNS、视频分享、微博等单一平台上安营扎寨,他们往往根据不同的需求,同时拥有多个网络平台。公司如果要在社交网络中建立维系并提升影响力,自然需要融入其中,融合制胜。来自国内外的这些消息无不明晰了一个值得各界共同关注的趋势——社交媒体融合。
真正导致社交媒体融合的因素,是用户与用户关系的融合。从用户个体而言,一个人可以同时兼具电视观众、报纸读者、广播听众、网站访客以及Facebook等社交平台上的生产者、传播者等多重媒介使用者的身份。而像移动互联网这样的技术越进步,应用越丰富,终端设备越普及,用户同时兼具多个身份的成本就越低、几率也就越大。更重要的是,在不同场合和情境下这些身份会随着用户需求和角色的变化而实施无缝变换,谁能让用户使要的次数越多和时间越长,谁就能获得更多发展的可能。
用户的需求多样,选择使用的媒介种类和数量也较为复杂,同时他们会受到时间和经济成本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因此,用户成为社交媒体运营和研究过程中最难以琢磨也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即使他们同时使用SNS、微博等各大社交平台,或只在Facebook这样一个平台上,也不见得他们就是在进行着单一的可预测的社交活动,诸如聊天、图片、视频、游戏、音乐、资讯、购物等,因为通过一个平台上可以满足用户的多种应用需求。
社交平台上用户的身份繁多,报社、电视台、网站及记者、编辑等工作人员已经一股脑儿地涌向目前各种流行的社交平台上。在诸如微博、SNS等平台,只需找到其中任何一个用户的主页,就能顺藤摸瓜的找到所有相关信息。超链接、关注、加好友、转发、评论、应用这些机制和交互功能使得在虚拟的社交中所有用户都是相互链接的整体。
户的涌现
直接促成社交融合的因素,则是因为有企业客户愿意以“真金白银”的形式付费,即便是如Facebook、YouTube这些平台大鳄,也无一不为商业模式的创新和营收能力的提升而苦恼。国内市场,在经历了“血雨腥风”的SNS大战、视频版权恶战、微博苦战之后,才清醒地意识到盈利才是最终的追求。
对社交客户——显在或潜在的“买单者”而言,他们大多是注重品牌形象、公众关系建设的知名企业或组织机构,或者就是想要不走寻常路,或是仅仅为了节约成本的中小型企业。在开拓市场的过程中,社交媒体正在显露出日益重要的平台价值。正如十年前,广告在报纸、广播中投放的同时也绝对不会错过电视和户外媒体一样,今天的企业绝不仅仅满足于一个认证微博的开通,它们还需要在诸如YouTube、优酷这样的平台与大众互动,通过Facebook广泛结友。它们越来越用力地挣脱传统广告媒体昔日灌输的“皮下注射”理念对创新精神的束缚,它们需要的越来越复杂,哪里有人聚集,哪里就有它们新营销模式的踪影。其实,想法很简单,就是在融合的社交平台环境下追求社交平台上的融合传播力。
用户及用户关系的影响力会直接影响到客户。传统媒体时代,用刊登或播放广告的形式传播品牌形象和新产品,通过召开新闻会的形式进行公关是广告业主的不二法门,即便是在web1.0时代,这些套路也并无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到了web2.0时代,尤其是在SNS的普及推广之后,社交媒体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了广告投放组合和营销推广计划的清单中,重要性日益凸显且在某种程度上已在传统媒体地位之上,成为真正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
正是因为这股潮流的袭来,才使得Buddy Media这样的社交媒体营销公司能茁壮成长起来。随着与从传统时代走过来的大型广告公司展开合作,社交媒体融合趋势下的整合营销传播也就越来越趋于主流地位。
合的传播
作为打通SNS、视频、微博、即时通讯、移动应用等各类服务和应用的潮流,融合社交的未来首先是一种基于跨平台的“无缝社交”和信息流通、关系交织的社交网络整合的传播体。用户能与不同平台上的好友进行跨平台的信息传递,通过视频分享、评论、即时通讯交流、观点交流、相册、日志等功能进行实时的信息交流与互动,在游戏和各种活动中体验“在一起”的快乐。通过融合社交平台得到的资讯体验与通过专业媒介机构得到的完全不同,前者得到的资讯更多是用户主动想了解和得到的,方式更为灵活和主动。这种群体传播和交流的跨平台社交网络的发展趋势正在扩大,只要用户将个人信息和内容设置为任何人可见,那么社交网络就会成为一对多的、跨平台的、同步的大众传播模式。
关键词:社交媒体;档案馆;可持续性;社会服务
社交媒体在档案馆中的应用在多国得到实践,但现有档案馆社交媒体持续性应用还存在明显不足。文章分析了档案馆社交媒体持续性应用主要影响因素并给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1 社交媒体在档案馆中的应用现状
社交媒体建立在Web2.0技术基础上,具有“灵活性、交互性、可视性、广覆盖”[1]等特点,契合了档案馆以保管为核心到以利用为核心、以档案工作者为核心到以用户为核心的转变。2016年全球约23.4亿人经常访问社交网络,年增幅9.2%,占全球总人口的32.0%,占网民的68.3%。[2]面对社交媒体的强势来袭,档案界要如何应对,是被动等待还是主动出击,美国率先给出了答案。早在2010年,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NARA)通过了《社交媒体战略》,强调了档案部门应用社交媒体的六个核心价值观及三个应用社区,并基于此,通过Twitter、YouTube、Facebook和Flicker等社交媒体开展了20多种创新性档案服务。[3]法国芒什省档案馆是最早采用社交媒体进行其服务工作的欧洲档案馆之一,在过去的几年中,芒什省档案馆的Facebook主页保持着1~2天更新的速度,宣传档案馆近期的文化活动等等。[4]在我国,档案馆已采用的社交媒体主要是微博、微信以及一些论坛等。
社交媒体推动了档案事业的发展,但实践中,仍存在很多问题,阻碍了档案馆社交媒体的可持续性发展。主要表现在:
第一,应用社交媒体种类单一。以我国为例,我国社交媒体有微博、微信、QQ、博客、网站、论坛等等,这些不同社交媒体侧重点不同,各有各的特色,但我国档案馆使用的主要是微博、微信。
第二,盲目追从,缺乏创新性。社交媒体在档案馆中的引入是为更好地满足公众需求,有时可能会导致盲目追从当前公众热门社交媒体,比如“微博热”到“微信热”。档案馆在借鉴相关行业或其他国家档案馆对社交媒体应用时,要考虑本馆实际,而不是当前哪个社交媒体热,档案馆就不假思索集体使用,缺乏对其独特性的把握。
第三,应用社交媒体后续推动力不够。“对59个微信账号调查发现,10个档案馆虽然完成了微信账号的认证,却从未有任何推送内容。还有5个,从开通至今只有一条或两条微信推送内容”。[5]档案馆停留在以我为主的开发方式,开发的档案信息内容少,缺乏用户黏度,交互度低,这反过来影响了档案馆应用社交媒体积极性。
2 影响档案馆社交媒体可持续性发展因素
2.1 国家宏观环境。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前公开呼吁“行政管理部门和各机构应该能够驾驭新技术,将业务工作与决策上网,随时准备向公众开放。”[6]随后,美国行政部门以及相关行业利用互联网等信息通讯技术进行本行业的建设。作为档案信息的保存基地,NARA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2010年实施了“社交媒体计划”,正式开启了在档案馆中应用社交媒体进行档案的开发及利用。 国家政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风向标,宏观环境与政策与档案馆社交媒体发展息息相关。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信息化环境,缺乏政策的支持与推动,档案馆对社交媒体的应用只能自下而上的摸索,这种模式也就很难进一步推进。
2.2 档案馆方面。社交媒体是否引入、如何引入、如何发展,最核心的涉及因素即它的应用主体:档案馆。一是思想上,档案馆想不想应用社交媒体;二是能力上,档案馆能不能应用社交媒体。
从思想上看,一方面,历史上档案馆的主要功能为“藏”,档案馆工作人员受此思想影响,不愿意借助社交媒体这种公开化、透明化的渠道进行档案的推广与开发。另一方面,社交媒体的开放性、互动性,方便了档案的利用,但带来的隐私泄密、版权等安全问题是很多档案馆必须考虑的因素。
从能力上看,档案馆能不能持续性使用社交媒体,除了主观意愿,还需要客观实际能力。档案馆社交媒体的使用依赖于档案馆档案信息的数字化、档案管理的网络化以及档案馆技术人员的转化能力。
2.3 利用者方面。“用户协同参与是社会化媒体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之一。”[7]利用者的认知度、交互度、感兴趣度等都会影响档案馆社交媒体的可持续性发展。当前档案馆社交媒体用户主要为专业档案工作者、档案研究者等,其他社会主体对档案馆社交媒体多为不了解。社会公众对档案馆社交媒体的认识程度与使用程度还不够,阻碍了档案馆社交媒体的持续性应用。利用者交互度低,档案馆社交媒体缺乏服务对象,也就缺乏持续下去的动力与机制。
2.4 社交媒体自身。社交媒体的稳定、安全、受欢迎度与连续性、关联性会影响到它在档案馆中的应用和发展。
社交媒体更新换代速度快,从QQ、人人的流行到微博、微信的火热,新的社交媒体不断涌现。档案馆出于投入与产出比,应用社交媒体首先会顾虑到它本身的持久性、受欢迎性。另外,社交媒体一旦没落或不复存在,档案的完整度、联系性会遭遇很大破坏。
社交媒体的安全性问题也是档案馆应用时会顾虑的重要因素。社交媒体具有可视性、社会性、互动性,在这样一个公开的平台,档案上传、分享、转载都是件轻而易举的事,隐私问题与版权问题难以得到保障。
3 档案馆社交媒体可持续性应用的发展策略
3.1 应用环境:国家层面。技术不是中立的,每一种技术的开发与使用都符合了主体的价值观。社交媒体这种社会化的理念符合了现代化国家政治民主、思想开放的要求。
美国国家档案馆紧随联邦政府提出的“信息公开与社交媒体计划”,开展了“社交媒体战略”。 借鉴美国经验,国家要制定相关政策,建立起一个信息化的社会环境,实现电子化办公,建立政府内部之间及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社交平台,促进民众的参与。同时,档案馆自身要抓住机遇,对社交媒体可持续性发展要有个整体规划,制定社交媒体进档案馆相关政策。
3.2 应用主体:档案馆。作为档案馆社交媒体应用的主体,档案馆必须要有意愿跟能力去做好它。
笔者认为,首先要培养一种积极、开放、超前的组织文化。“档案馆组织文化是档案馆发展的内部驱动力,影响着档案馆工作者的认知,而这种认知又反过来作用于组织文化”[8]。通过对档案工作者的教育,提高档案工作者的认知;不定期开展档案培训,使档案工作者真正掌握社交媒体定位及运营方式。
其次,档案馆要积极鼓励社交媒体的持续性应用,建立激励机制。加强绩效评估,定期检查社交媒体应用状况并给予相关工作人员以奖励,这是对档案馆社交媒体工作的一种肯定,也是持续性应用的动力机制。
3.3 应用工具:要有选择性、动态性、联系性。社交媒体种类多样、功能不一,因此,对社交媒体的应用必须要有选择性、动态性、联系性。
选择性,既要积极引入又要加以选择。档案馆需要研究不同社交媒体的特点及其与自身的相适应性,在多样化与专一化、广度与深度方面找到一个平衡。
动态性,即档案馆社交媒体要不断发展,满足档案馆开发档案信息、服务民众的要求。在不同阶段,档案馆社交媒体会呈现不同的特点,需要根据技术发展、档案馆需要、社会需求等不断进行更新与开发新的功能。
联系性,即不同社交媒体的应用不是孤立的,要具有联系性。不同社交媒体可以通过链接建立联系,用户通过一种社交媒体便可看到完整、详细的档案信息。同时,完善转换机制,一种社交媒体衰落后,其上面的档案信息能成功转换到其他媒介上。
3.4 应用方式:多样化应用。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档案馆要积极拓展利用方式,趋利避害,实现社交媒体与档案馆真正融合。
首先,利用社交媒体加大宣传提高用户意识,增加用户注册量。其次,开发内容要以用户为中心,开发他们感兴趣的档案内容,注重反馈,不断改善服务方式,进行个性化、定制化服务。再次,将社交媒体真正纳入档案馆管理中,使其成为档案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建立档案馆与政府之间、馆际馆内之间、档案馆与用户之间的多平台交流。最后,档案馆社交媒体的应用必须遵循安全性应用的原则,从管理与技术双层面去保障社交媒体在档案馆中稳定、安全、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