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林业经济专业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现代林业建设的含义
早在1996年,著名林业经济学家张建国先生就将现代林业界定为“在现代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用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管理方法经营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林业”[1]。随着林业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深入,现代林业的定义又拓展为“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以产业发展为动力,以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为前提,实现林业资源、环境和产业协调发展以及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高度统一的林业”[2]。在近10余年中,屡有学者对现代林业进行再定义,有的侧重于现代林业的功能,有的侧重于以生产力水平和发展方式来界定,有的侧重于以生态理念为指导[3]。
基于上述关于现代林业的界定,并结合林业发展的长期性和不均衡性等特点,笔者将现代林业定义为:随着社会对森林演进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基于对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广泛采用现代科技保护、生产、经营利用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系统,以显著提升林地的生产力水平,促进社会公众的参与以及提升社会公众的森林生态文明认知;并建立科学的林业发展政策保障体系和利益分配机制,追求通过森林多功能利用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林业可持续发展过程。
与传统林业相比较,在现代林业的建设中,物质产出、社会支撑和环境服务等多重利益交织在一起,从而使现代林业具有特殊性[4],具体表现为林业的功能和地位、林业的经营思想、林业发展的驱动力、林业的发展环境等都发生了变化。
第一,林业功能和地位的变化。森林在维护人类生存环境、提供生态服务、解决生态危机、保障木材供给、促进区域发展和减少贫困等方面的功能得到广泛认知,现代林业的地位得到显著提升。
第二,林业经营思想的变化。现代林业经营思想以尊重林业发展的自然规律为基础,将森林资源的经营利用主体从资源所有者拓展到社会各层面,促使经营目标更加多元化和社会化、经营手段更加现代化、经营客体更加多样化和系统化、经营利益分配机制更加公平化。
第三,林业发展驱动力的变化。科技发展已成为现代林业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成为解决现代社会发展中森林多功能需求间矛盾的最重要手段,成为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进而使得林业科技发展水平已成为现代林业发展水平最重要的判定标准之一[5]。
第四,现代林业发展外部环境的变化。随着人类社会全面进入工业化文明时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严峻。同时,森林对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开始真正得到认识,林业已从资源、产业等物质形态上升到文化、文明等精神层面。林业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社会对林业认识的发展,都使现代林业的发展得到更广泛的社会参与和支持,也使现代林业的建设更容易汇集社会资源。与此同时,现代林业的发展也更需要创建新的社会参与机制,更加注重社会需求的变化和实现。
当前,现代林业建设在国家决策中已得到体现,并成为调整我国林业工作基本思路的指导思想[6]。基于此,我国将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以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促进林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二、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属性
在我国的学科分类中,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属于管理学门类,是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在科学研究领域方面,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是以林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一系列相关科学所组成的科学体系,主要涵盖了林业经济、林业管理和林业政策3大领域。其中,林业经济学是林业经济管理科学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从一般经济理论的角度解释林业经济活动规律的科学,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中发挥着基础作用。
由于历史的原因,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一直被划为林学学科或管理学科,这导致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理论基础、方法体系、知识结构等方面的构建存在不足,影响了学科的人才培养,也制约了学科服务林业实践的成效。
现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属性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第一,其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为经济问题,或是具有经济属性的问题,已经从林业资源配置拓展为林业经济发展规律与问题的探索以及林业发展政策研究,且研究命题多着眼于探寻经济规律。
第二,其学科领域中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源于经济学科的相关科学,如制度经济学、福利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第三,近年来,一些国家把林业经济研究归类为资源经济学研究的特定领域,从而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定位为应用经济学科的范畴。第四,就我国林业经济管理研究实践而言,主要命题大多属于应用经济学研究领域。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以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为研究对象或出发点[7]。
综上所述,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定位为应用经济学科,在微观上主要研究林业的市场经济行为、资源在市场价格或价值杠杆作用下的最佳配置问题;在宏观上主要研究林业发展中利益分配的公平与效率问题,以探寻现代林业建设中的经济规律,并指导现代林业建设的顺利推进。由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不仅涵盖科研工作,还涉及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等,所以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着眼于培养能运用经济学和林学等基础理论和方法解释林业经济活动现状背后的经济规律并对林业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的指导以提高林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推动林业多重功能完好实现的专门人才。因此,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定位为应用经济学学科的范畴符合学科规律,也符合国际和我国的林业实践。
当前,我国把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归于管理门类的农林经济一级学科,主要着眼于学科管理;而在进行具体的学科建设时,应从基于应用经济学科的角度出发系统地构建学科的理论体系。
三、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拓展
正确地认识林业对把握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方向非常重要[7]。建设现代林业不仅拓展了林业经济活动的范畴,也转变了林业经济活动的方式,使林业经济发展的内涵不断深化,进而也推动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拓展。
(一)林业经济研究领域的拓展
现代林业经济活动边界的延伸赋予了林业经济研究更广阔的空间。现代林业经济活动已从传统的以木材等森林资源为主的营林和加工制造活动不断拓展至非木材林产品经济、森林生态经济、森林资源与环境经济、林业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人类生态文明等新领域;相关研究呈现出国际合作不断加强的趋势,并深入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政府行为的重要领域。这就要求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寻求视角选择的创新,实现学科领域的拓展。
不仅如此,从价值形式和利益分配机制的角度而言,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特征还体现在森林和林业价值内涵的拓展以及价值实现形式的变化上。当前,森林及林业的价值形态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公益价值上,基于市场的价值实现形式和非市场的价值实现形式成为林业资源配置的双重机制,从而导致林业收益分配机制的变化。这就要求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现代林业利益分配中,从生态补偿、政策性利益倾斜、资源权属及权益的制度性改革和调整等方面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二)林业经济研究视角的丰富
现代林业经济活动主体和客体的多元化使得林业经济研究的视角更加丰富,并要求跨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加速融合。现代林业经济活动的主体已从资源的所有者、生产经营者等“经济人”主体,拓展到林业的政府行为、社会行为和国际行为。在林业发展过程中,林业经济活动主体范围的延伸及性质的多元化使现代林业的发展更具整体性、系统性、社会性,并促使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将研究视角进一步拓展到森林资源的价值属性、经济资源配置方式、林业利益分配机制以及政府和社会在林业发展中的责任等方面。
与此同时,现代林业的发展使林业经济活动的客体从森林资源及其他林业生产资料拓展到森林生态系统、林业生产经营活动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层面,并延伸到生态文化产品供给和生态文明发展的层面。林业经济活动客体的拓展和变化,特别是公益性经济活动的增加和政府行为的广泛介入,使林业经济学对林业经济活动规律及问题的研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从客观上要求林业经济学理论体系应更多地引入相关的经济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而使公共管理学、福利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社会学与传统林业经济学的交叉和融合进一步加快。
(三)林业经济研究命题的多样化
林业经济活动组织形式的创新使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命题更为多样化。林业经济活动传统的组织形式是以生产经营者为主体,以不同类型的企业组织形式为基础,诸如国有林业企业(国有森林工业企业)、国有林场(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集体林业经营组织、以林农为主体的私有林经营组织、基于各类承包和股份合作的经营组织等。随着现代林业的发展,林业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正在不断发生变化,以产权清晰、经营主体明确为特征的林业企业组织形式更加完善,而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林业管理事业部门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经济活动组织的属性。此外,越来越多的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也以其特有的方式参与到林业经济活动中,进一步丰富了林业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林业经济活动组织形式的变化,既体现了社会林业责任体系和利益体系的变化,也必然对林业经济发展管理体制及相关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出要求。因此,从林业经济学的角度考虑,必须加强林业管理体制、林业经济活动参与机制的研究,并发展其相关理论。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拓展对学科本身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学科需要寻求理论创新,为在新领域开展研究工作提供支撑;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对新领域的持续关注和研究,推动学科理论体系和框架的完善。此外,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拓展对教学、人才培养等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重点及其保障体系的建设
现代林业的发展和变化势必导致林业经济活动的内涵、形式和过程发生变化,使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更具紧迫性。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工作应具有侧重点,并通过体系建设为重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一)学科建设的重点
为了促使学科更好地服务于现代林业建设,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重点应包括以下5个方面。
1.加强教学和人才培养
根据林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以培养研究生为主,本科人才的培养主要为培养研究生奠定基础。因此,要对人才培养目标、方案和模式重新进行确定;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应更加注重经济学及方法论知识的传授,并注重学生思辨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
2.加强理论研究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注重将现代经济学、管理学、政策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林业进行关联和结合,构建起以林业经济学为基础,以林业管理学、林业政策学、森林资源经济学、林区社会学、林业区域经济学、森林生态经济学等为分支的学科理论体系;并积极引入和导入经济学方法在林业经济理论研究中的应用性研究案例,为今后理论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8]。
3.加强实证研究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结合国家现代林业发展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开展研究,并注意研究的持续性和系统性;同时,可根据各高等院校的优势和地域特点,形成既各有特色又整体协调的研究格局。
4.加强队伍建设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增加经济学类人才的引入,并加强现有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注重现有学科人才科研和教学能力的培养,以培养一批在国内和国际层面有一定影响力的林业经济学家。
5.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国内层面,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加强与农业经济、生态环境等领域相关学科的交流,寻求跨学科的科研合作;在国际层面,应重视引入国际林业经济前沿理论知识,并与国外同领域学者开展学术交流,提高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二)保障体系的建设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国家和社会急需研究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人才。但是我国大多林业高校的老师都是从事传统的林业生产关系或者经济管理管理方面的研究工作。而没有综合的适应社会的专业研究的师资队伍,要想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具有竞争力,就要加强林业经济管理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很关键的。怎样提高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呢?请看下面的分析。
1. 努力提高师资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要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首先要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不但要积极引进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优秀学者,还要支持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的大学或者研究机构去深造和学习,积极的参加国内外的研讨会,以提高其专业素养和创新的能力。
2. 建立和推行为新进教师配备导师的制度,学校要组织一老帮新的活动,组织经验丰富的老教授担任新进老师的导师和指导老师,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开展教学观摩活动,使青年教师在教学的实践中和向老教授的学习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3. 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竞争机制。学校要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使老师在互相竞争的过程中, 能很好的合作和学习,建设不同研究方向的师资队伍,使老师各有所长,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去研究,并且有所建树。
关键词:转移;林下经济;林业经济
引言
林业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资源的充足性是林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将林业经济的重点转移到林下经济的建设上来,有利于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林下经济可以有效利用和保护林业资源,使林业资源的长期以及中短期效益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将其优势积极发挥出来,增大林地的附加值。从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的转型发展,可以为林业资源的充分利用提供坚实的基础。
1林下经济的概况
生态环境是林下经济发展的基础,其主要属于林业资源复合经营的范畴,具体内容包括能源、牧场、农田、林业等多项产业的混合经营。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以及提供农民的收入有重要意义,其有利于缩短林业发展的经济和周期,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化利用[1]。现阶段,国有林场是林下经济发展的主体,要想将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转移,必然不可忽视国有林场发挥的作用,其可以利用自身的发展经验发挥出自身的属性优势。
2发展林下经济的问题
2.1项目管理不够严谨
目前,我国的林下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还没有形成相应的规模,林业、水产、农业等产业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产权归属问题也是阻碍林业经济发展增速的重要因素,其会导致投资回报时间长,根本无法激发农民参与的积极性[2]。另一方面,政府对林下经济发展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造成农民在管理过程中既缺乏相关经验又没有相应的技术指导,只能凭感觉走一步算一步,这就导致林下作物的产量难以提升。此外,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也客观上造成了林下经济缺乏足够的人力支持。
2.2政府的扶持力度不足
现阶段,我国还没有出台与林下经济发展相关的融资政策,大多数地区只能通过向银行借贷、投入自有资金、向上级审批资金等途径来进行林下经济项目的开发。我国政府对林下经济发展项目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只是给予其少量的财政补贴,根本无法解决项目在饲养、种植上所面临的困境[3]。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林下经济项目的发展速度就必然被迟滞,经济产物的质量也必然会难以保证,这也就难以提高林下经济所带来的收益。
2.3项目基础设施不够先进
先进技术与先进设备是林下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由于我国的林下经济产业的起步较慢,各地区所采用的基础设备都相对陈旧,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林业经济发展的需求。部分地区的道路还是土路,没有经过翻修,电量供应与水利项目都还是传统的设备供应,这就极大的影响了林下经济项目的展开,客观上造成林下经济无法形成相应的规模,迟缓了林下经济的推进速度。
3推动林下经济发展的相应措施
3.1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
我国林业部门在林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为其创造融资条件,要想促进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应该要加强对林下经济的重视和支持,在资金上加强扶持力度。比如人力成本、林业技术成本、各种树木的成本等,都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为保障。针对当前大多数林下经济项目缺乏足够发展资金的难题,可以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财政支持,使得相关部门能够给林下经济发展提供更多专项支持,比如各种苗木的补贴,可以解决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林农的经济压力。同时也能加强社会支持力度,加强社会资金的筹集,为林下种植技术的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
3.2实现林下经济产业化
目前我国林下经济产业的管理水平还不够先进,有关部门应该重视对林下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遵循独特发展、分布科学。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使林下经济的生产规模化。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林下经济市场的开发与规模经营[4]。此外,政府还应该从国外引入新型的经济作物种养模式,加强技术、理念等方面的创新,建立健全林业经济作物的培养机制,增强林作物的产量、扩大林作物的产值。要想实现林下经济发展可持续化,必须形成相应的产业链,可以有专业人员制定相关的林下经济发展准则,形成林下经济项目科学化的检验检测体系。为了有效避免恶性竞争与作物质量以次充好等现象,林业部门可以出台一些相关法规,为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司法保障,使林业产值的增长科学化。
3.3完善管理机制
在林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各种产业的推广和应用是促进林下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过程。因此,加快林下经济推广体系建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林下经济的推广过程中,上级与基层林业部门之间应该要加强沟通与联系,对于林下经济推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要进行及时地解决[5]。另一方面,各级林业部门还应该要加强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管理,具体管理内容详见图1。在推广的过程中,应该要注重加强对当地林农的教育,使得当地的林农能够意识到林下经济发展的双重意义,并且要加强各种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使得农民掌握更多的林下种植技术,便于对各种林业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
3.4协调生态关系
森林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可再生资源,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林下经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当前很多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多出现了注重林下经济发展,不重视环境保护的问题,这使得很多珍稀植物、良好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对此,应该要加强对传统的发展理念的改进,注重林下经济效益的时候更应该要重视生态效益。在林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把握住一个重点,即要把握住生态与林下经济发展的关系,要在经济建设中发展生态,在生态发展中重视经济建设。在林下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需要在原有的林业生态环境基础上,实现对林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加强对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以及分层管理,对林下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借助各种产业提高生态效益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3.5树立正确的林下经济发展意识
现阶段,我国的林农大都缺乏对林下经济的认识与了解,政府与林业部门应该加强对林农的技术指导与文化指导,增强其对林下经济的重视程度,促使其了解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性。①先政府可以派遣宣传人员到林产区发放相关的林业知识手册,让林农对林下经济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与了解。②政府可以通过讲座宣传一些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范例,让群众认识到发展林下经济的优越性。③可以组织林下经济项目的管理人员去林业落后地区进行走访,一方面帮助这些管理人员寻找相应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增进这些林农与企业的感情,为今后的合作打下基础。
4结语
林下经济是林业经济发展的最新模式,其属于人工生态复合经济的范畴,对实现林业附加值的增产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当前林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对林业生态环境进行修复的过程中可以加强对各种林下经济模式的重视,从而使得林下经济不仅可以发挥出重要的生态效益,还可以发挥出经济效益。在林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对林下种植技术的研究,加强对林下经济发展的支持,加强林下经济管理体系的完善,推动林业经济向现代化、可持续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再能.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转移的优势与发展模式[J].绿色科技,2015,12:313~314.
[2]李东明,赵利民.浅谈我省林业经济重点向林下经济的转移[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20:84~85.
[3]叶燕敬,黄娟娟.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的多样化经营转移策略分析[J].南方农业,2015,12:96+98.
[4]姜海英.国有林场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转移的方向[J].中国林业产业,2010,12:32+20.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较早设置的专业,作为农林经济和农林企业管理相结合的本科专业,为国家的农林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专门人才[1]。从外界环境来看,创新和原始创新不仅在科学研究中具有极端的重要性,而且对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而本科教育在培养国民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因此,从专业本身的发展来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也应该符合社会的需求,即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三创”型人才。增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原创能力,首先要对学生原创能力的现状进行总体把握,并分析影响大学生原创能力培养的因素,然后据此制定适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因此,东北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大学生原创能力培养”课题小组对本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大学生原创能力的培养情况进行了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和教学实践经验对影响大学生原创能力培养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
二、调查情况介绍
(一)样本情况
本次调查活动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调查对象为东北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06级、2007级、2008级、2009级的在校本科生。调查随机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69份,回收率为84.5%(详见表1)。此次问卷调查所选取的样本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调查结果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东北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原创能力培养的实际情况。
(二)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共分为3部分。第1部分为基本情况的调查,调查问题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主要调查学生对原创能力重要性的评价、对专业知识重要性的评价、对创新性教学的要求以及学生的研究兴趣、开展创新活动的实际情况等。第2部分为大学生原创能力培养制约因素的调查,调查问题以多选题形式为主,主要从教学管理、课程指导、学生自身因素等方面进行考察。第3部分为开放性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作答,没有任何限制。
(三)调查结果的处理
对第1、2部分的调查结果,主要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归纳、整理,并运用简单的统计学原理进行描述分析;对第3部分开放性问题的答案,主要进行定性分析,总结出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建议,进而得出全面的结论。
三、调查结果的分析
(一)基本情况
1.学生对原创能力重要性的评价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原创能力的重要性给予了肯定(详见表2)。统计数据表明,90%的学生认为原创能力的培养很重要,62.5%的学生认为原创能力对个人发展有益,90.5%的学生认为原创能力的培养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通过调查不难看出,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有必要在本科阶段开展学生原创能力的培养工作。
2.学生对原创能力培养的兴趣
调查结果表明,有73.8%的调查对象表示有兴趣参与创新活动。这一结果与调查对象对“原创能力培养重要性”的评价结果基本吻合,均反映出学生个体参与原创能力培养活动的强烈意愿。
3.学生对原创能力培养的教学要求
对“原创能力培养的教学要求”这一问题,调查对象的意见较为不统一。其中,有24.9%的学生认为,应该将课堂讲授式教学与典型案例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22.3%的学生认为,应该采取课堂讨论与名家说法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有29%的学生认为,本专业的教学应该注重课堂知识讲授与实习相结合;有23.8%的学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引入创新专项练习,并将练习与创新成果相结合,使2者相辅相成。上述调查结果说明,大学生对原创能力培养前提下的教学模式呈现多元性需求。因此,高校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中,如果只采取单一的创新教学方法,将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
4.学生对原创能力与创业关系的评价
调查结果表明,有88.7%的学生认为创新能力与创业之间有着重要的关系,有6%的学生认为创新能力与创业之间没有关系,有5.3%的学生自己无法作出判断。但是,在对“创新与创业”内在联系的判断上,调查对象的认识各有不同(详见表3)。统计数据显示,有43.2%的学生认为原创能力与创业之间可以相互促进。这说明调查对象承认创新活动对未来的就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通过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对未来的创业活动产生促进作用。
5.学生对专业知识重要性的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承认专业基础知识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详见表4),有63•7%的学生认为农林经济管理的专业知识对原创能力的培养有一定帮助。
6.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实际情况
近些年来,东北林业大学及下属各学院、专业都开始注重对学生原创能力的培养。为此,学校定期组织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申报,积极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并成立了“东北林业大学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目前该研究会已成为东北林业大学较有影响力的学生学术团体。此外,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每2年在全国各林业院校轮流举办全国大学生林业经济研讨会。通过这些平台建设,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东北林业大学大学生所参与的创新实践活动较为广泛,主要有林研会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挑战杯”大赛、调研活动、林业“六大工程”研讨会等;活动的档次、影响力和质量也较高(详见表5)。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这一学生组织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创新实践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组织吸引了一些有兴趣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学生,并为他们提供了参加各种创新活动和创新比赛的机会,为广大学生搭建了一个创新性学习的平台。但是,调查结果也表明,目前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学生所占比例还较小,获奖学生人数也不多(详见表5)。结合前述几项调查的结果,通过综合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虽然大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意愿较强,但是缺乏可以使学生将实践意愿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有效途径。一方面是学生热情高涨,但是从事创新实践活动的能力有限;另一方面是外界为学生提供的创新实践机会有限,使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受到限制。
(二)制约因素分析
1.学校方面的制约因素
调查主要从学校的重视程度、资金投入、创新氛围、创新机会等方面,对学校制约大学生原创能力培养的因素进行考察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学校的重视程度、资金投入、创新氛围、创新机会等因素都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详见图1)。其中,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创新实践机会少、学校缺乏创新氛围、学校对创新项目的资金投入不足等是最主要的制约因素。从整体上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普遍认为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软、硬件条件方面都有所不足;在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资金缺口较大,从而使该项工作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
2.教师方面的制约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有些教师的授课内容缺乏创新性、教师对创新活动的引导示范作用不足等是制约大学生原创能力培养的教师方面的因素。此外,未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对学生的原创能力培养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稍低;教师人数有限的影响则较小(详见图2)。
3.学生自身的制约因素
在对学生自身制约原创能力培养的因素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选择差异性较大(详见图3)。对“不知道如何进行课题研究”“没有机会进行调研,缺乏实践机会”“就业压力大,无心进行创新学习”等3项调查选项,调查对象给与了较高的关注;而对“知识陈旧,无兴趣进行研究”“对本专业不感兴趣,未来也不打算从事相关工作”“家长不支持”等调查选项,调查对象的关注度相对较低;尤其是认为“家长不支持”这一因素的影响最小,仅有2.4%的学生认为家长的态度有影响。总的来看,学生自身缺乏进行课题研究的能力是制约原创能力培养的主要的内在原因,而知识的陈旧则是导致学生缺乏课题研究能力的根源。此外,外界影响因素“就业压力”通过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已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制约因素,这是不容忽视的。
总之,这些制约因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四、结论与讨论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原创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必须从科学的、创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原有的教育管理体系;并在不断实践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进行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内容创新、评价创新和体系创新[3],这也是未来我国本科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和工作重点。对东北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原创能力基本情况的调查,既反映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本身的创新能力现状,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等教育本科阶段大学生原创能力培养的一些问题。
(一)提高重视程度是原创能力培养的前提
高校及其下属学院要在高度重视大学生原创能力培养工作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设立创新项目专项基金,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原创性活动场所和机会。同时,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努力成为大学生原创能力培养的第一导师。
(二)搭建创新实践平台是原创能力培养的关键
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是实现原创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调查发现,近年来,东北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一些学生通过“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这一大学生学术团体,得到了参加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科研活动或者实践调查活动的机会,有了开展创新活动的平台和媒介,从而大大提高了自身的原创能力。因此,高校在大学生原创能力培养过程中,应该借鉴“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的成功经验,进一步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成立更多这样的学术团体,加大对大学生学术活动的资金投入、专业性指导和组织领导,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加入各种研究会;并以学生研究会为依托,开展各类科研、学术交流、调研等活动以及举办各类讲座,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三)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原创能力培养的基础
在大学生原创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专业知识是实现原创能力培养的基础。本科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在适度掌握一定数量的知识及其精确度和完整性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进一步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才有可能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将学习知识、培养素质、提高能力融为一体[4]。
关键词:林业转轨环境会计核算工作改进
前言
专业会计制度便于从行业内部会计核算的特点出发,构建相应的核算举措。比如我国近几年出台的《新会计准则》就颇具代表性。在林业系统中,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保护林业生态,按照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改造林业系统,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多重丰收。在此背景下,会计核算工作值得关注。
一、当前林业转轨环境的特点
我国对林业的认识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原先林业产品是经营的主要目标,砍伐林业木材满足生产需要成为集中的表现。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应用,人们开始将林业的产业职能重视起来,相关的林业政策也有所转变,新型林业环境得到塑造,取代了传统的粗放型林业管理。
最初木材被视为关系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材料,对木材的随意砍伐缺少量的控制,但此后自然环境的恶化如沙尘天气、洪水袭击、珍稀树种的减少使人们产生危机感,政府立足国民经济发展的角度,对林业生产重新定位――它不仅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更是生态建设的组成部分,在创造产品价值的同时,林业生产同样是一项公益事业。为此,政府先后实施一系列防护林建设工程,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东北防护林、长江黄河上游移防治水土流失为主的林区。集约式造林使林业建设的类型不断细分,更加贴近市场和环境的需求。关注生态平衡、服务林业生产和经营的长远发展是当前转轨环境的突出特征。
二、林业转轨环境下会计核算工作改进的必要性
基于当前林业转轨的环境特点,会计核算工作也需要有所改进。这是因为林业环境具有动态性的特征,当林业建设向生态型方向迈进时,需要通过会计核算体现资产价值的变化,以便配合林业转轨的评估。
(一) 在会计核算体系方面
会计核算体系决定着林业系统内部需要对哪些会计指标进行核算,并综合得出当前的林业资产价值总额。在林业转轨环境的作用下,当前的林业生产已经由最初的木材产品经营转为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但是会计核算体系却没有变化,仍然以木材产品的价值作为核算的主要内容,森林资源的变化、生态环境的变化并没有纳入到会计核算体系当中。它的弊端在于成本核算只注重经济成本,在资源和环境方面的生态成本、社会成本却被忽略,进而在收益方面也是以经济收益为衡量依据,消耗的森林资源产生的生态影响、社会影响根本没有计入成本,很多利润都是虚增。所以一些林业经营者还是将目光放在木材产品的市场价值上,导致生态建设受到阻碍,长期发展下去必然会威胁到林业的生存发展。
(二) 在会计核算制度方面
我国林业系统使用的会计核算制度是综合企业会计制度和事业会计制度,以及基建会计制度而设计的,它的特点在于多种核算方法并存。在林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不同的会计要素,而且转型时期还会有集体、股份制、合资等性质的林场加入,以现有的会计核算制度无法适应转型环境下的会计核算要求。目前我国尚未推出针对林业经济、林业生产的统一会计核算制度,由此出现林业生态建设方向和实际会计核算制度之间的矛盾――国家既需要林业生产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为主导,而会计制度方面又缺乏统一的计量模式要求和信息披露要求。
(三)在会计核算的人员方面
在林业系统中从事会计核算工作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很多人不具备会计专业学历、资质认证,缺少森林生态的管理理念,不能以前瞻性的目光探索会计核算工作改革的途径,会计核算多聚焦在“现金流”。而且工作人员对现代会计核算的方法应用不足,核算工作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传统阶段,没有引进信息化、电算化等新型管理方法。在林业转轨环境下,如果人员队伍建设不能与时俱进发展,会计核算工作的改革进程将会更加漫长。
三、林业转轨环境下会计核算工作改进的举措
针对以上问题,林业系统会计核算工作的改进应着力实施以下举措:
(一) 构建新型林业系统会计核算体系
考虑到林业生产经营在经济、生态、社会领域的不同影响,信息会计核算体系中对投入和产出的核算应从经济、生态、社会三个层面实施,按照生态林业理论的指导,细分不同的成本和收益核算标准,尤其要将长期的、隐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核算的重点,对成本的核算,不仅要分析投入的经济成本,还要从未来的前瞻性角度分析消耗的自然环境成本。比如从林业资产保值增值的角度衡量,资产价值不能单纯以现有的木材产品能够换回少市场价值作为标准,而是要考虑到未来的生态环境影响,如果未来生态环境因此而得到显著改善,就是一种资产增值的间接表现。这并不是忽视林业生产经济效益的重要性,相反,只有立足长远,保护林业生态系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可观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能为经济效益提供稳定的保障。为此,林业系统应以森林资源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政府必须对林业会计核算予以指导和规范,划分商品林和公益林的属性,区别对待。商品林以提供木材产品为经营目标,但会计核算仍然要体现经济成本以外的生态和社会消耗成本;公益林具有非盈利的性质,应以体现生态服务功能为经营目标,集中计量生态和社会层面的投入产出。
(二) 制定统一的林业系统会计制度
会计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对行业内部会计核算工作的计量模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比如在《新会计准则》中提出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从而使房地产等行业的收益和成本呈现动态的变化,更符合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要求。林业系统会计制度的改革也可加以参考,创建生态价值计量模式,从制度上规范投入和产出核算的科学方法,将全局性、长远性、公益性作为森林资源价值核算的目标。林业系统会计核算体系的健全需要依赖于计量模式的约束,如果森林资源价值的计量不能以动态的生态发展为主导,势必还会导致会计核算只顾眼前利益。所以只有从会计制度上率先统一行业内部的计量模式,其他的会计核算要素与方法才便于统一。政府应尽快成立专项小组,组织林业系统和会计系统的专业人员共同探讨行业会计制度的发展对策,使林业会计核算工作的改进有章可循。
(三)打造林业系统会计核算工作的专业人才队伍
在会计核算体系和制度改进的同时,各地林业系统还应聘请具备专业学历背景和经验的高素质会计人员参与到会计核算工作的改革中来,构建专业人才队伍。专业人才一方面可以加速改革进程,应用先进的思想理念制定规范地方会计核算工作的举措,并加强对现有会计人员的培训。另一方面,专业人才还有助于协助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将会计核算的信息显示到信息平台,便于政府部门时刻监督会计核算工作的改革进展和森林资源的建设情况。林业系统还可尝试应用绩效评估的方法推动会计核算工作的改革,比如结合生态系统指标考察地区森林资源建设,引导工作人员将林业生态环境问题重视起来,真正将无形价值、隐性价值的核算有效执行。
四、总结
在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今天,积极推进林业系统会计核算工作的改进,对于保护林业资产,实现科学计量不仅是必要的,更是迫切的。相信在上述举措的应用下,林业系统内部的会计核算工作将会迈上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蔡炯,田翠香,高岚.刍议林业会计存在的问题及生物资产准则在林业会计中的应用[J].商业会计,2009;23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 人才培养 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197-02
我国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是在1998年由农业经济管理和林业经济管理两个本科专业整合而成的。目前,全国共有54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其中绝大部分为农业院校,偏重于农业经济管理方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高等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呈现出了十分活跃的态势,实践中也出现了多姿多彩的模式。但是与新时展需要相比仍有不相适应的地方,专业人才缺乏自己的特色和竞争力,因而十分有必要对高等农业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探索和研究。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调查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吉林省重点专业和国家级特色专业,具有本、硕、博三级学位授予权,该专业为社会输送了大批农林业经济理论与实务方面的专业人才。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的被调查对象是吉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46份,问卷有效率为97.33%,回收问卷后利用Excel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1.专业课程设置合理性调查。通过调查分析可知:对现有专业课程设置具有认同感的学生占71%,其中3%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是非常合理的;32%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是比较合理的;36%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是合理的。但是认为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的学生仍然占29%,其中22%的学生认为不太合理;7%的学生认为非常不合理。通过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对课程的设置仍不满意:(1)53.25%的学生认为没有形成独有的教学特色;(2)44.16%的学生认为课程门数太多;(3)37.66%的学生认为各学科间的联系程度不够紧密;(4)19.48%的学生认为不同课程的内容有重复和交叉;(5)54.55%的学生认为理论知识太多,实践机会太少。
2.专业课授课内容及实践性调查。专业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以及日后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从专业课授课内容看,认为授课内容陈旧的学生占51.37%,其中认为授课内容很陈旧的学生占5.48%;认为授课内容与实际相符的学生占43.84%。从专业课授课内容与实践结合程度看,认为所学的专业课具有实践性的学生占60%以上,认为专业课的学习对今后的工作会有所帮助的学生占55%以上。
3.教师授课方式及学生参与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较为喜欢的授课方式有互动式、讨论式和问答式,喜欢教师单向传授方式的学生仅占27.40%。从调查结果中也可以明显看出,有90%以上的学生愿意配合互动式、讨论式和问答式授课,表明学生课堂参与意愿很高,在课堂上希望进行更多的沟通与交流。
4.学生能力培养状况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理论教学中,学生希望学校侧重专业技能培养和逻辑分析能力培养(见图1);在实践教学中,学校应侧重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培养(见图2)。
图1 理论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侧重
图2 实践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侧重
5.师资素质满意度调查。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培养效果起着重要作用,是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主体。吉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共有专业教师15人,从职称结构看,教授6人,副教授5人,讲师4人;从学历学位结构看,100%具有研究生学历,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90%。本次调查中,93.15%的学生对专业教师的素质是满意的,其中专业教师的责任感、专业学术背景及个人魅力三个方面最令学生满意。
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与社会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萎缩,是目前全国各高等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普遍面临的困境。20世纪80年代以前,农经专业培养的人才大都从事与“三农”有关的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机构的相继改革,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基本都进入非农行业,与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并无太大差别。近年来,虽然一些高校在农经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南京农业大学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施了本硕连读强化班培养计划,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就整体而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在人才市场中竞争力较弱,供需矛盾仍很突出。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
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传统的课程设置结构属典型的“三层楼”构架,即最底层为公共课,中间层是专业基础课,最上层是专业课。目前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等现象。从本次对吉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调查结果可见,学生感到课程涉及面很广,但缺乏深度;课程安排的太多,连续上课的时间太长;课程设置跟不上现实社会实际需要的步伐,课程内容更新速度慢;不同学科领域结合或交叉的新兴课程开设较少;专业课程设置上以知识传授型的课程为主导,体现对学生创新能力、思维方式、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培养的课程及实践环节相对较少,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新时期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相适应等。
(三)实践基地不足,可持续利用不够
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往往处于薄弱环节,其原因一方面与该专业具有农村和农业经济特性有关;另一方面,与市场经济发展后,大多数企业和事业单位不愿意接受实习生有关。实践基地建设滞后使得教师理论课程工作量较大,实践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比例过低。基于本次调查的结果分析可知,虽然学校非常重视实践教学,但受到实习基地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机会仍然不足,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不能有效与实际相结合,制约了其专业素质和原创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的建议
(一)拓宽专业内涵,确定新时期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社会化和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大大增加了对各种微观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农村基层民主管理的较快发展,需要培养更多的懂经济、会管理、高素质的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带头人”,这些都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契机。从国际发展趋势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农经专业开始逐步分化,或是向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方向发展;或是向应用经济管理方向发展为涉农企业管理、食品经济管理等,这些发展趋势对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定位方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此外,专业所在学校自身的定位和优势也不容忽视,要抓住地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特色和人才需求的特点来定位。总之,要坚持“注重基础理论、强化能力培养”的原则,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业科学基础知识,熟悉经济发展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为建设现代农业服务的应用型管理人才。
(二)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更新教学内容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注意做到四个转变,即从侧重理论研究型向侧重应用型转变、从窄深专家型向宽口径通用型转变、从单科型向复合型转变、从侧重宏观管理向侧重微观管理转变。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在保证专业核心课程的前提下,增加学生自由选课的空间。构建基础课、专业属性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扩展课四个课程模块。以基础课保障学生的经济学基础理论,以专业属性课突出专业培养特点,以专业扩展课拓展学生视野和沟通学科间的知识联系,以专业技能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建立并运行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原创能力
加大实习和实训时间,以校内校外相结合,村社与企业相结合的多元化实践教学基地为载体,建立并实施基地依托式、科研参与式等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可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学生能力分解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按课内实践、课外实习(实训)、综合性生产实习三个层次,分层次、分阶段、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实施“三段式”实践模式。第一种模式即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单科实践,在课堂上突出案例教学,依托课程实践环节,利用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引导学生学会参与社会实践,鼓励学生有目的的到农村参观考察,目标在于对某一课程的相应技能的培养;第二种模式即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鼓励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要求学生利用假期深入农村、企业、社区进行走访、调研,学会社会调查和科学研究的方法,目标在于认识岗位所需的能力和知识及其相应能力的培养;第三种模式即融业务培养与素质教育为一体,实岗锻炼,依托毕业实习,学生进入相应的工作岗位,直接参与工作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通过这些实践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实践,启迪学生主动思考,激励学生开拓创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奚祥华,于新刚,曹奕菲.21世纪高校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2]颜华,郭翔宇.东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调查与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22).
中国关键词:林业经济;林下经济;群落结构
中图分类号:F307文献标识码: A
一、林下经济及其意义
林下经济是以林地生态环境为基础,在林冠下开展林、农、牧、能源等多种项目的复合经营。对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研究和建立科学的人工森林群落结构,维护生态安全,保障森林资源永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林下经济必须以国有林场为主力军,因为国有林场是林业企业的主体,并且有很大的企业属性优势。不论是国有的、集体的还是民营的企业,同样是人在管理,国有企业出现的问题绝不是权属问题导致的,国有企业发展的障碍在于管理层及管理机制带来的问题。发展国有企业经济必须建立针对管理层的,可监控的、有问责约束、民主的制度来给予保障,这是国有企业发展的前提。国有林业企业更是这样,否则国有林业企业的资源优势、地域优势、人力资源优势、技术优势等都将会被损失殆尽。林业发展如果仅仅停滞在生态保护这个意义层面,既不能充分发挥林业资源的价值,对于林区经济的发展也是极大的制约。林下经济将保护生态的政策制约变为经济发展的优势,是今后林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方向。今年是集体林权制度深化改革的一年,林改大面积铺开,林权归个人所有。如何巩固生态保护的各项成果,同时又能真正将林业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动力,让百姓受益,是当下林区经济发展的命题。对农民而言,自己的山林,如果只负责种树看护,而享受不到种树带来的好处,就很难调动积极性。对于整个县域经济乃至各省市的发展而言,林业发展如果仅仅停滞在生态保护这个意义层面,则既不能充分发挥林业资源的价值,对于林区经济的发展也是极大的制约。
1.林下经济发展的前提就是护林造林。森林为林下种植养殖提供合理的空间、适
宜的小气候及养分原料,只有以大面积的森林资源作为依托,林下种养才能得到更丰富的供给。这不但调动了农民管护林区的积极性,农民补树种树的自觉性也大大加强。
2.林业资源丰富,农民在生产实践中开辟多种形式的增收路径。利用林果、林虫、树叶等养鸡养羊,粪便还可以做肥料;利用林木的天然环境种药养菌;利用林中杂生的芒藤等搞编织;利用林木涵养的水源养鱼,等等。这种立体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已经在西南山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成为样板。
3.林下经济属于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在利用林业资源创造价值的
过程中,科学利用生物生长相辅相成的生态循环系统,以林养农、以林济工,以农哺林,以工富林,而且林业资源属于可再生可循环利用资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达到高度统一。在发展林下经济的同时,由这种模式带来的附加环境效益还可以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不少省市利用天然的林区风景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起旅游、农家乐、森林公园等等,又吸引了资本的投入。
二..影响林下经济发展的因素
2.1林下养殖技术有待提高
发展林下养殖现在正处于各种发展模式由尝试阶段向推广阶段的过渡期,林牧结合的技术还不是十分成熟,还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和探索。比如造林模式、密度与畜禽品种的结合方式,野外大棚的防风、防寒等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2.2产业化经营及市场开拓有待加强
我国畜牧产业化经营起步晚,产业化程度低,龙头少、规模小、产量低,林下养殖也缺少品牌,这些都是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
2.3生产要素配置有待于优化
林下养殖发展面临着林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分配不合理的制约,尤其是资金更为突出。发展林下规模养殖,前期运作资金较大,一个存养2000只的鸡舍,需资金2.5万元,一般农户都感觉很困难。由于 地方财政困难,养殖户原始资金积累少,以及货款难度大,资金短缺已成为发展林下养殖是一大制约因素。
2.4服务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畜牧业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动物防疫体系、良繁体系、饲料安全体系、加工流通体系、信息服务体系等还不够健全。适应新形势发展的畜牧业技术推广方式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方式有待完善和创新。
三、林下经济的发展应该以国有林场为主力
1.便于政策的执行
不论是哪个行业,对政策能够有效执行是该行业发展的关键。国有林业是林业的主力军,拥有相当多的优势。比如,拥有较大面积森林资源,并且有企业管理方面的经历和经验,同时具有一定的人力资源优势,有稳定的行政关系、兄弟单位关系、技术信息关系和市场关系,对于各种政策的理解和执行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有利于统筹林地整体经营
林下经济是一种人工利用林地或改变森林群落结构的活动,因此这个活动既关乎生态安全也关乎林业资源的永续利用。林下经济的发展不适合私人随意的点状,相互无联系的布局,它的设计应该根据林地整体群落结构、林分、面积、地貌、水源等分布特征进行科学调查和设计,如果按生态群落的角度经营,一般来讲不必密植,不必集中,尽量仿原生态进行种植。这样的整体设计既是生态安全的需要,也是林业资源合理利用的需要,又是探索和优化森林群落结构的需要。因此,林下经济在整个林场内(或者整个林业局内)实现科学规划、协调发展、可调度发展是相当必要的。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自我保护竞争,凝聚大力量才能够快速实现发展。如此,只有以国有林场为主发展林下资源才有利于林下经济发展的统筹安排和调度。
3.有利于信息的利用
信息已经成为了各个行业前进方向的航灯,没有足够的信息就没有足够的分析和预测,就如同一个人没有视觉、听觉和嗅觉,企业就无法生存和发展。由于国营林场有本行业多层、多种信息的渠道,比如政策的、上级单位的、科技的、市场的。所以在国营林场基层上很容易建立和完善信息渠道,并得到信息支持。这是国营林场的又一个优势。
4.有利于技术扶持
国营林场拥有自己的技术资源,又有自上往下的技术网络,对于发展林下经济中获得技术支持是重要的基础。技术是维护和发展企业的重要因素,没有技术,没有更新技术的优势就如同没有了营养,没有了营养的适时更新。
5.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
林场有很丰富的人力资源,也很容易调度利用人力资源,所以,对于林下经济的发展,国有林场在人力资源上也是一个优势。
四、多方向发展林下经济
1.发展能源型林下经济
人类一些重要的能源面临枯竭,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事实。人们把能源开发的对象无奈地转向了植物,玉米等农作物做了首选,但是这又严重地威胁了粮食安全。而能源草类植物的发现和利用有望极大地解决能源危机,比如有荻、芦竹、象草、柳枝稷、草芦等。能源草一般为禾本科多年生高大的丛生草本植物。从化学组分上来说,能源草富含碳氢化合物,炭活性高,灰分含量低,热值高,适用于作燃料原料。因此,能源草是最有发展前途的生物质能源资源之一。再有就是能源矮林,在瑞典已经有了比较成功的经验。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伴随石油燃料被新能源取代的趋势,短周期柳树矮林的栽培被引入瑞典。瑞典曾进行大量研究,寻找可通过集约经营生产能源的速生树种,结果表明以矮林形式经营的柳树是最适合用于生产能源的。瑞典通过栽培短轮伐期柳树矮林获得生物能源,其造林地主要是农地,所生产的生物量在地区供热厂中用于联合热电生产。可见,在林区发展能源型林下经济将是大有前途的举措。
2.发展园林资源型林下经济
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审美、养生、休闲、环保意识逐步增强,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旅游、绿化产业随之兴起,园林苗木业做为城市绿化、美化、环保的重要构成异军突起,发展强劲。而林区有大量的林地资源,也有若干植物可以提供给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比如:沙棘果、白桦、油松、忍冬、山桃、刺楸、兰草、刺玫蔷薇、三叶草、珍珠梅、紫丁香、绣线菊、芍药等。那么,在现有植物资源的前提下发展园林型的林下经济是可行的,如果在此基础之上引进外来园林植物进行种植则更有前途。
3.发展畜牧业型林下经济
发展牧草地,池塘生态养殖,在林下可规模饲养肉牛、奶牛、肉兔或野兔,在林中养鸡、鸭、鹅、雁等禽类,在郁闭的林下饲养肉鹅、柴鸡、乌鸡、肉鸭等,放养、圈养均可,每年可养3~5茬,技术简单,群众易接受,市场潜力大,收益可观,是发展畜牧型林下经济的首要模式。
结束语
综上所述,林下经济是一项新兴的富民产业,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投入少、见效快、易操作、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发展林下经济,要在维护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按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求,以促进农民增收得实惠为目的,以提高林地利用率和林业综合效益为核心,通过严密规划,有针对性地制订相应的政策措施,建立落实发展林下经济的领导干部负责制,积极推动林下经济逐步朝着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努力确保林下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使其真正发展成为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而拓宽增收渠道,既培养林区经济新的增长点,又确保林农、企业和财政的实际收入得到较大幅度的增加,以创造新时期林业改革与发展的新经验,不断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适应新时期林业生态建设与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林下经济主要是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多种经营经济模式,林下经济主要包括林业、农业、畜牧业和能源行业。林下经济可以有效利用林场资源,扩大林场的使用价值,林业经济还有利于研究生态系统和保护森林资源。
2林下经济的发展
2.1便于政策的执行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是为了行业更好的发展,并且对行业的发展进行一定的约束。因此,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进行转移也应该严格遵守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保证林下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
2.2有利于统筹林地整体管理
林下经济主要发展方式是用人们的能力来充分使用林地的价值并且尽快能的改变林地的结构,林下经济发展关系到整个森林的生态系统,同时还关系到林地的可持续发展。林下经济需要进行全局统筹,不能按照个人的意愿随意改变林地的结构,林地的结构十分复杂,各个部门都这个千丝万缕的关系。林地的设计也关系到林下经济的发展状况,要注意林地的群落结构、林地分类、林地面积和林地水源等。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保护林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纪要考虑经济又要考虑环境,不能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林下经济发展要考虑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保证林下经济的统筹发展。目前,我镇已经开展多项以林业为主的经营活动,主要包括了以中药材、食用菌、疏菜等种植业发展经营和以畜牧、家禽养殖业发展经营和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发展经营等多种经营模式。林下经济具有多样性,避免了传统林业经济单一模式所带来的经济周期长和产值低的问题,同时对保护生态系统,维护生态的安全,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2.3有利于信息利用
正确的使用信息能够极大的促进各个行业的发展,林下经济的发展尤其需要信息的支持,如果没有有效的利用信息,林下经济就无法快速的发展。林下经济可以通过信息分析林场的情况,信息同时还可以将林场与市场结合起来,使林下经济快速发展。林下经济是在林业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着先天的信息优势,能够从各种聚到获取有利于林下经济发展的信息。因此,林下经济有着完善的信息渠道和信息支持,林下经济的发展要充分利用这一个优势。
2.4有利于技术扶持
技术的支持是林下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技术支持,林下经济的发展将寸步难行。因此,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集体林场和林农合作企业自身的技术优势,将最先进的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过程中。同时还要做好技术的同步更新,根据当地林场的实际的情况进行技术改造,保证科学合理的使用技术。先进技术的开发和利用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企业的改进、更新和创新奠定了基础。集体林场和林农合作企业作为林下经济实体有着自身的专有技术资源,还拥有着一定的技术网络,可以从中获得先进的技术支持,这对林下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3多方向发展林下经济
3.1发展能源型林下经济
目前,全世界都在面临着能源的问题,由于人类发展速度太快,导致地球上的能源已经到枯竭的地步。人类开始进行新能源的开发,这项工作也迫在眉睫。在科学家不断的研究发现,林业能源可以作为新能源被利用起来。草类植物可以作为新能源被利用,这一发现可以有效的解决各国发展中的能源问题。能源型林下经济主要是将高大的丛生类植物作为能源,这些草类植物中有着丰富的碳氢化合物,可以提供大量的热量,可以作为燃料进行开发使用。所以,草类植物将会是以后能源的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国外一些国家已经开发出经营生产能源,这一能源主要种植柳树,通过短时间的种植柳树获得生物能源,柳树的种植地最好选在农地,生产出的能源可以进行发电。综上所述,能源的开发将会是林下经济一个重点发展方向。
3.2发展园林资源型林下经济
随着我国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城市基础性建设也在不断的完善,其中园林绿化工作也在不断的进行中。城市园林绿化需要大量的植被,这就需要林场提供大量优质的绿化植被。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也在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林场中有着大量的苗木资源,选择适当的苗木可以作为城市园林绿化苗木。例如:梧桐树、柳树、白桦、松树、兰草等植被就是城市园林绿化中最常使用的绿化苗木。因此,在目前林场植物资源的基础上可以发展园林型的林下经济,条件允许下,可以大规模的种植绿化苗木。
3.3发展畜牧业型林下经济
畜牧业是林下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在林地发展畜牧业。在林场中的池塘中可以养殖经济价值比较高的鱼类,在林地可以养殖肉牛、奶牛等。养殖周期比较短,养殖技术也比较简单,这样同时也是人们生活中都需要的,所以市场的需要非常大,经济价值也非常高。这样的模式可以促进林下经济的多元化,使林下经济更好的发展。
4结束语
论文摘要:根据农林业的特点及其差异特征,提出了高等林业院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对象主要是林业行业经济管理型人才、林业经济管理研究型人才和新型林业经营者3种专门人才,与之相对应,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农林业经济理论和政策、资源与环境、企业经营、基础经济理论和管理理论以及农林业技术与实践课程5大课程模块。另外,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更应该偏重经济理论课程的设置,而高等林业院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侧重资源与环境理论课程的设置。
当前,中国正面临的是一个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技术结构、城乡结构快速变化,全球化和多样化的速度与程度不断提升的社会。对此,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对在教学领域中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第一强调就是“树立人才培养要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3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的思想”。为满足社会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高等林业院校根据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农林业经济管理教育工作者,在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层面上的改革作了许多有益探索。这些研究大多是将农林业作为一个产业看待,多侧重于微观管理方面对农林业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改革进行探讨。尽管有的考虑了农林业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将农林业作为一个公益事业部门的角度来考虑农林业经济管理专业改革,但没有将农林业自身的特点、农业与林业的差异从理论上加以澄清;有的没有将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之间的关系阐述清楚;有的没有将所提出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课程设置;有的则将农林业的生态和社会效益相关的课程作为一般的选修课程加以设置,没有能够突出农林业在改善和优化环境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本研究试从林业经济转型的需要、农林业的特点及其差异性这一角度,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改革作些粗浅的探讨。
1改革的依据
1.1林业经济转型的需要
伴随着《物权法》的出台,以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为主体的林业经济改革的不断深人,中国林业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重要时期,围绕着农林业生产经营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林业经营格局正发生着显着的变化。具体而言:首先,在林业生产经营方式上,开放的和实现产供销、林工商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尽管还不普及和不成熟,但已略显端倪。其次,林业经营的资源和要素的配置组合部分地实现了市场调节,仍带有很强计划经济色彩的林地和林木这2个主要的生产要素正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深人将向以市场调节为主转变,具有一定规模的微观林业经济组织的形成正方兴未艾。第三,无论是林业物质性产品,还是林业公益性产品,尽管都还是供应短缺条件下的数量型林业,但社会对公益性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第四,林业生产结构仍然是以木材产品为主,非木材产品的比重不大。尽管在现行经济核算体系下,森林的多功能价值许多还难以得到补偿,但国家对其价值再现的投人逐年增加。第五,林业经济增长还主要依靠土地、气候等自然力、劳力、资金等物质要素为主,技术和信息等现代物质要素的贡献偏低。第六,林业发展主要面向国内市场,但是,越来越受到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的约束和挑战,市场竞争将愈趋激烈。第七,林业从为工业作贡献转向工业反哺林业,物质技术装备和资本有机构成逐步提高,林业综合实力将不断加强。
林业微观经济组织的大量涌现及其规模化经营将是今后林业经济变化的主要特征及其发展的主要方向。具体而言:首先,随着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型国有林业企业将转制于民营、私营及合作经营等。其次,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户自主经营意识的提高和各种社会力量对林业经营的参人,他们根据各自拥有的生产要素及资源优势、个人特长及市场需要,不断调整与寻求适合自己的主导产业及经营门路,从而使原来基本类同的生产经营农户或其他从业者,逐渐发生了从业分离,专业分化,形成了各种类型的专业化或各有侧重的户营经济或小型风险企业。诸如造林大户、果园大户、苗木大王、花卉大王、药材大王、食用菌大王乃至各类养殖大户、森林人家、木材加工大户、木材及林产品流通大户、服务大户等各种类型专业大户的出现,同时又带动了其他农户的从业分化。把在这一形势下涌现出来的下乡创业者或规模经营的职业经理人、中介组织的经营者(经纪人)、林产品的流通业者等专业性人才称之为新型林业经营者。他们与以家庭承包责任地和自留地为主要劳动对象、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家庭承包地的劳动产品及其劳动力的输出为主要收人,以传统经验为主要技术手段、以广种薄收的粗放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以简单再生产维持家庭生活为主要经营目标等传统的林业经营者有着本质的不同。再者,随着石化资源等非再生性资源的锐减和生物科学技术的突破,以植物性资源为主的绿色产品、可再生资源的规模性生产和产业化开发与利用将成为21世纪的新兴产业,这一新兴领域的风险企业将迫切需要具有生物知识和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及意识的企业管理者和创业者。这些新型行业的经营者将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重要培养对象之一。 转贴于
1. 2农林业的特点及其差异特征的客观要求
与工业等其它行业相比,农林业的生产和经营中实际使用的技术含量不高,受自然力的影响和空间条件的约束,生产的可控制程度不高,限制了农林业的大规模集中决策、集中生产和集中交易,难以形成生产的标准化、规格化和定量化,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也不高,在目前技术水平条件下,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和营林业不可能像工业一样做到精确的企业化的管理。在现实中,农林复合经营仍是农户经营的主流,微观经济组织的管理是以承包或租赁经营为主要手段而展开的。因此,对农林业的经营组织的管理应该主要是依靠经济和法律手段实行宏观调控。一般而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以基础经济理论和专业经济理论方面的课程为主,侧重于经济知识方面的学习。
另一方面,由于农业和林业在生产经营上存在着显着的差异性,作为高等林业院校和高等农业院校的农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其原因:一是林业的生产周期比农业更长。农作物一年可产出2 —3茬,甚至可连续产出,投人能及时得到回报;而林木生长最短也要五六年,有的长达四五十年,付出的劳动一般要几年或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得到收益。农地的收获主要反映投人的劳动,而林地的收益主要来自于地租。二是与农业相比,林业在资源使用和产权交易上具有更强的经济外部性。在国民经济部门中,农业和林业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最为密切。与农业相同,林业的生产过程中生态系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森林是陆地上生态系统的主体和基础,森林的生态功能是农作物所远不能及的。在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下,森林生态效益基本上不能实现内部化。三是由于森林具有生态和社会效益,致使林业生产经营上受到了较大的限制。按现行的国家政策,流转后的农地可以在大农业的范畴内进行多用途变换,受限制的程度相对较小;而商品林地却只能进行林(竹)木的培育,林地的性质不能改变;至于生态公益林还有更为严格的林种和树种限制,在采伐上也只允许抚育性采伐和更新性采伐。四是与农业相比,林业生产更需要一定的生产经营面积以达到适度规模经营。林业生产活动也是通过利用有构造的生命自然力进而利用其他自然力的活动,在森林培育上需要形成一定面积以构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环境,一方面有利于林木的生长,另一方面有利于森林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发挥;在采伐利用上也必须考虑到这一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形成。这既有经济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林业生产经营特性上的需要。五是森林的可逆性低。即破坏容易,恢复难,农作物1茬失败可在第2茬恢复,而林木则要花一个轮伐期的时间,而且难于看护管理,如果立地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造成林地的石漠化或沙化,则林地森林植被难以恢复或永久不能恢复,这就要求高等林业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设置资源与环境方面的课程。另外,在目前农林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条件下,农户的农林复合经营这一状况不可能有较大的改变。但是,林区的农业生产活动仅仅是为改善其自身生活为主的行为,而非其主业。对此,与高等农业院校相比,高等林业院校的林业经济课程更侧重于森林资源培育、利用、保护和林业产业发展的问题,而农业经济课程应侧重于农户经济和农户经营管理上。
2培养目标的确定及课程体系的设置 1培养目标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林业的生产经营结构和社会对林业的需求也在发生着显着的变化。对此,社会对农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主要需要应该是:林业行业经济管理型人才、林业经济管理研究型人才和上述的新型林业经营者等3种人才。具体而言:林业行业经济管理型人才主要是指掌握一定的经济和管理基础理论,熟知国家林业经济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将来主要从事林业行业管理的专门型人才。林业经济管理研究型人才主要是指熟练掌握经济和管理基础理论,了解国家林业经济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将来主要从事林业经济管理理论与政策研究的专门型人才。新型林业经营者主要是指掌握经济基本理论和企业管理知识,了解国家林业经济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将来主要从事农林业关联企业管理的专门型人才和农林业关联企业的创业者。 转贴于
因此,高等林业院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可设定为:以森林培育专业为依托,着重培养具有系统的经济科学、管理科学、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具有经济意识、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接受调查、规划、技术经济分析、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农林经济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区域经济发展与规划、政策研究等方面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农林企业、工商企业、非营利组织、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行政管理、企业管理、政策研究、区域发展规划与设计等方面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2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对课程体系的设置做一个粗略的划分,即将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内容分为基础经济理论与管理理论、农林业经济理论和政策、资源与环境、企业经营和农林业技术与实践课程5大模块。其中,农林业经济理论和政策、资源与环境和企业经营这3大模块是与所培养的3类人才相对应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模块。具体而言:基础经济理论与管理理论模块包括微观与宏观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管理学原理,财政与信贷,统计学原理,会计学原理,管理心理学,博弈论,经济法等。农林业经济理论模块课程包括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林业经济学,政策学及农林业政策,农户经济学等;资源与环境模块包括生态经济学,资源经济与管理学,环境经济与管理学,生态系统管理,林业与环境法学等;企业经营模块包括创业学,财务管理,农户经营学,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电子商务等。农林业技术与实践课程模块包括农林学概论,森林经理学,财经应用文写作,社会经济调查,专业认知实习,专业调查实习,专业课程实习和综合实习等。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应用型的学科,学生必须了解农林业的一般技术和生产过程,应以农林业技术概论教授为主,加大实习的比重,使学生掌握农林业的基础技术知识。其次,对于一些不成熟的课程的教学(如农林业企业的创业学),可通过一些影像、照片、案例等教学手段来实现和提高教学效果。另外,目前各高等林业院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招生普遍减少,许多只招收一个专业班级,建议本科生试行导师制,让学生参加老师的科研课题,加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等。
3结语
关键词:林业经济;林下经济;群落结构
一、林下经济及其意义
林下经济是以林地生态环境为基础,在林冠下开展林、农、牧、能源等多种项目的复合经营。对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研究和建立科学的人工森林群落结构,维护生态安全,保障森林资源永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林下经济必须以国有林场为主力军,因为国有林场是林业企业的主体,并且有很大的企业属性优势。
不论是国有的、集体的还是民营的企业,同样是人在管理,国有企业出现的问题绝不是权属问题导致的,国有企业发展的障碍在于管理层及管理机制带来的问题。发展国有企业经济必须建立针对管理层的,可监控的、有问责约束、民主的制度来给予保障,这是国有企业发展的前提。国有林业企业更是这样,否则国有林业企业的资源优势、地域优势、人力资源优势、技术优势等都将会被损失殆尽。
林业发展如果仅仅停滞在生态保护这个意义层面,既不能充分发挥林业资源的价值,对于林区经济的发展也是极大的制约。林下经济将保护生态的政策制约变为经济发展的优势,是今后林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方向。今年是集体林权制度深化改革的一年,林改大面积铺开,林权归个人所有。如何巩固生态保护的各项成果,同时又能真正将林业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动力,让百姓受益,是当下林区经济发展的命题。
对农民而言,自己的山林,如果只负责种树看护,而享受不到种树带来的好处,就很难调动积极性。对于整个县域经济乃至各省市的发展而言,林业发展如果仅仅停滞在生态保护这个意义层面,则既不能充分发挥林业资源的价值,对于林区经济的发展也是极大的制约。
1.林下经济发展的前提就是护林造林。森林为林下种植养殖提供合理的空间、适
宜的小气候及养分原料,只有以大面积的森林资源作为依托,林下种养才能得到更丰富的供给。这不但调动了农民管护林区的积极性,农民补树种树的自觉性也大大加强。
2.林业资源丰富,农民在生产实践中开辟多种形式的增收路径。利用林果、林虫、树叶等养鸡养羊,粪便还可以做肥料;利用林木的天然环境种药养菌;利用林中杂生的芒藤等搞编织;利用林木涵养的水源养鱼,等等。这种立体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已经在西南山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成为样板。
3.林下经济属于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在利用林业资源创造价值的
过程中,科学利用生物生长相辅相成的生态循环系统,以林养农、以林济工,以农哺林,以工富林,而且林业资源属于可再生可循环利用资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达到高度统一。
在发展林下经济的同时,由这种模式带来的附加环境效益还可以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不少省市利用天然的林区风景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起旅游、农家乐、森林公园等等,又吸引了资本的投入。
二、林下经济的发展应该以国有林场为主力
1.便于政策的执行
不论是哪个行业,对政策能够有效执行是该行业发展的关键。国有林业是林业的主力军,拥有相当多的优势。比如,拥有较大面积森林资源,并且有企业管理方面的经历和经验,同时具有一定的人力资源优势,有稳定的行政关系、兄弟单位关系、技术信息关系和市场关系,对于各种政策的理解和执行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有利于统筹林地整体经营
林下经济是一种人工利用林地或改变森林群落结构的活动,因此这个活动既关乎生态安全也关乎林业资源的永续利用。林下经济的发展不适合私人随意的点状,相互无联系的布局,它的设计应该根据林地整体群落结构、林分、面积、地貌、水源等分布特征进行科学调查和设计,如果按生态群落的角度经营,一般来讲不必密植,不必集中,尽量仿原生态进行种植。这样的整体设计既是生态安全的需要,也是林业资源合理利用的需要,又是探索和优化森林群落结构的需要。因此,林下经济在整个林场内(或者整个林业局内)实现科学规划、协调发展、可调度发展是相当必要的。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自我保护竞争,凝聚大力量才能够快速实现发展。如此,只有以国有林场为主发展林下资源才有利于林下经济发展的统筹安排和调度。
3.有利于信息的利用
信息已经成为了各个行业前进方向的航灯,没有足够的信息就没有足够的分析和预测,就如同一个人没有视觉、听觉和嗅觉,企业就无法生存和发展。由于国营林场有本行业多层、多种信息的渠道,比如政策的、上级单位的、科技的、市场的。所以在国营林场基层上很容易建立和完善信息渠道,并得到信息支持。这是国营林场的又一个优势。
4.有利于技术扶持
国营林场拥有自己的技术资源,又有自上往下的技术网络,对于发展林下经济中获得技术支持是重要的基础。技术是维护和发展企业的重要因素,没有技术,没有更新技术的优势就如同没有了营养,没有了营养的适时更新。
5.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
林场有很丰富的人力资源,也很容易调度利用人力资源,所以,对于林下经济的发展,国有林场在人力资源上也是一个优势。
三、多方向发展林下经济
1.发展能源型林下经济
人类一些重要的能源面临枯竭,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事实。人们把能源开发的对象无奈地转向了植物,玉米等农作物做了首选,但是这又严重地威胁了粮食安全。而能源草类植物的发现和利用有望极大地解决能源危机,比如有荻、芦竹、象草、柳枝稷、草芦等。能源草一般为禾本科多年生高大的丛生草本植物。从化学组分上来说,能源草富含碳氢化合物,炭活性高,灰分含量低,热值高,适用于作燃料原料。因此,能源草是最有发展前途的生物质能源资源之一。再有就是能源矮林,在瑞典已经有了比较成功的经验。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伴随石油燃料被新能源取代的趋势,短周期柳树矮林的栽培被引入瑞典。瑞典曾进行大量研究,寻找可通过集约经营生产能源的速生树种,结果表明以矮林形式经营的柳树是最适合用于生产能源的。瑞典通过栽培短轮伐期柳树矮林获得生物能源,其造林地主要是农地,所生产的生物量在地区供热厂中用于联合热电生产。可见,在林区发展能源型林下经济将是大有前途的举措。
2.发展园林资源型林下经济
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审美、养生、休闲、环保意识逐步增强,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旅游、绿化产业随之兴起,园林苗木业做为城市绿化、美化、环保的重要构成异军突起,发展强劲。而林区有大量的林地资源,也有若干植物可以提供给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比如:沙棘果、白桦、油松、忍冬、山桃、刺楸、兰草、刺玫蔷薇、三叶草、珍珠梅、紫丁香、绣线菊、芍药等。那么,在现有植物资源的前提下发展园林型的林下经济是可行的,如果在此基础之上引进外来园林植物进行种植则更有前途。
3.发展畜牧业型林下经济
发展牧草地,池塘生态养殖,在林下可规模饲养肉牛、奶牛、肉兔或野兔,在林中养鸡、鸭、鹅、雁等禽类,在郁闭的林下饲养肉鹅、柴鸡、乌鸡、肉鸭等,放养、圈养均可,每年可养3~5茬,技术简单,群众易接受,市场潜力大,收益可观,是发展畜牧型林下经济的首要模式。
4.发展林药型林下经
在未郁闭的林地内种植较耐阴的中药材,如白芍、板兰、人参根等。也可以种植五味子、天麻、沙参、党参、玉竹、贝母、灵芝等等。技术比较简单,收益可观。
5.发展菜果型林下经济
森林火灾会对森林的资源造成严重的损害,会给国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影响生态环境,所以森林防火工作异常重要。目前,我国的森林管理部门都设立了森林防火办公室,并根据地区的具体情况安排护林员,与周边的城市或乡镇建立联合防火协议,国家也为森林防火工作提供了电台、对讲机、消防车等防火设施。具体的做法包括:着力宣传森林防火的基本知识,实行地方首长对火灾事件负责制,严格管理,限制野外,尤其是森林及其周边的火源的使用,做好森林火灾的应急预案,与周边的乡镇联合起来,加强对森林火灾的监视与预防工作。但是,森林防火工作依旧存在着未能解决的问题。
首先,现代化的新型林场正处于建设中,对于森林防火管理制度规范不完整,对于某些问题没有及时规范。其次,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的许多青壮年纷纷进城务工,森林周边的村庄中一般只有老人和儿童,缺乏青壮年,森林一旦发生火灾,很难从周围募集到青年人来扑救。再次,森林防火工作的专业化程度不高。虽然有了许多现代化的森林防火装备,但防火手段还是比较落后的,基本上都要靠护林员巡山监视,只有在火灾的高峰期才会出动直升机巡视,但也难以顾全整个森林,森林防火工作效率低下,成效不高。最后,森林里必要的防火基础设施不足,森林的防护工作没有做到位。比如说森林所处的海拔较高,道路崎岖,交通不便,发生火灾后不能及时赶到现场灭火。指挥混乱,没有统一有效的指挥中心以指导各相关部门的人员灭火,一般只各干各的,灭火效率低。因为森林过大,单靠护林人员监管火源必然不够,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在森林中容易发生火灾的地方应当尽可能安装预警的装置及简易灭火装备。
2采取有效措施,防范森林火灾
随着气候变化及平均温度的上升,对处于经济林业转型期的森林火灾预防工作要求也越高。我们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严阵以待,防范森林火灾的发生。
2.1加强对森林防火工作的管理,落实领导负责制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完善森林防火工作的相关管理制度,贯彻落实管理部门领导责任制度,明确管理的目的,把责任细化到每个人的身上,将事情分配到每个人的头上,个人负责自己的部分,在此基础上相互配合,管理部门领导整体调控,对于工作完成出色的人员加以奖励,工作不认真的人员给予惩罚。领导要针对本地区的情况,及时调整防火措施,尽到自己的责任。
2.2加大森林防火宣传,强化森林火源管理对于居住在森林周边的人们要经常宣传森林火灾的危害和防火知识,提醒人们尽量不要把火源带进森林,带进森林的火源要处于人们的视野内,当离开时要确认火源确实被彻底熄灭,让人们养成安全用火、防范森林火灾的意识。同时,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森林火源的监管力度,利用现代设备,加大巡视力度,对进入森林的人员严格检查,防范火灾隐患。
2.3种植符合要求的生物防火林带,引入先进的防火技术在森林中种植生物防火隔离带是现代科学森林防火措施之一。按照规定,凡是新种植的林木在20hm2以上的,生物防火林带应按1∶14的比例种植,现有的森林,每200hm2以上也应当种植生物防火林。这样能够更为有效地抑制森林火灾的蔓延。经过科学研究,通过卫星等监测森林,结合天气预报来预防火灾,将森林火灾的管理信息化。
论文摘要:由于林业资源可利用周期长,可利用资源面临枯竭等因素导致林业整体经济快速下滑。发展林下经济,增加林业附加值,改善林业经济局面势在必行。文章介绍了林下经济的意义,指出了林下经济的发展应该以国有林场为主力,注重林下经济发展。
一、林下经济及其意义
林下经济是以林地生态环境为基础,在林冠下开展林、农、牧、能源等多种项目的复合经营。对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研究和建立科学的人工森林群落结构,维护生态安全,保障森林资源永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林下经济必须以国有林场为主力军,因为国有林场是林业企业的主体,并且有很大的企业属性优势。
不论是国有的、集体的还是民营的企业,同样是人在管理,国有企业出现的问题绝不是权属问题导致的,国有企业发展的障碍在于管理层及管理机制带来的问题。发展国有企业经济必须建立针对管理层的,可监控的、有问责约束、民主的制度来给予保障,这是国有企业发展的前提。国有林业企业更是这样,否则国有林业企业的资源优势、地域优势、人力资源优势、技术优势等都将会被损失殆尽。
二、林下经济的发展应该以国有林场为主力
(一)便于政策的执行
不论是哪个行业,对政策能够有效执行是该行业发展的关键。国有林业是林业的主力军,拥有相当多的优势。比如,拥有较大面积森林资源,并且有企业管理方面的经历和经验,同时具有一定的人力资源优势,有稳定的行政关系、兄弟单位关系、技术信息关系和市场关系,对于各种政策的理解和执行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有利于统筹林地整体经营
林下经济是一种人工利用林地或改变森林群落结构的活动,因此这个活动既关乎生态安全也关乎林业资源的永续利用。林下经济的发展不适合私人随意的点状,相互无联系的布局,它的设计应该根据林地整体群落结构、林分、面积、地貌、水源等分布特征进行科学调查和设计,如果按生态群落的角度经营,一般来讲不必密植,不必集中,尽量仿原生态进行种植。这样的整体设计既是生态安全的需要,也是林业资源合理利用的需要,又是探索和优化森林群落结构的需要。因此,林下经济在整个林场内(或者整个林业局内)实现科学规划、协调发展、可调度发展是相当必要的。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自我保护竞争,凝聚大力量才能够快速实现发展。如此,只有以国有林场为主发展林下资源才有利于林下经济发展的统筹安排和调度。
(三)有利于信息的利用
信息已经成为了各个行业前进方向的航灯,没有足够的信息就没有足够的分析和预测,就如同一个人没有视觉、听觉和嗅觉,企业就无法生存和发展。由于国营林场有本行业多层、多种信息的渠道,比如政策的、上级单位的、科技的、市场的。所以在国营林场基层上很容易建立和完善信息渠道,并得到信息支持。这是国营林场的又一个优势。
(四)有利于技术扶持
国营林场拥有自己的技术资源,又有自上往下的技术网络,对于发展林下经济中获得技术支持是重要的基础。技术是维护和发展企业的重要因素,没有技术,没有更新技术的优势就如同没有了营养,没有了营养的适时更新。
(五)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
林场有很丰富的人力资源,也很容易调度利用人力资源,所以,对于林下经济的发展,国有林场在人力资源上也是一个优势。
三、多方向发展林下经济
(一)发展能源型林下经济
人类一些重要的能源面临枯竭,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事实。人们把能源开发的对象无奈地转向了植物,玉米等农作物做了首选,但是这又严重地威胁了粮食安全。而能源草类植物的发现和利用有望极大地解决能源危机,比如有荻、芦竹、象草、柳枝稷、草芦等。能源草一般为禾本科多年生高大的丛生草本植物。从化学组分上来说,能源草富含碳氢化合物,炭活性高,灰分含量低,热值高,适用于作燃料原料。因此,能源草是最有发展前途的生物质能源资源之一。再有就是能源矮林,在瑞典已经有了比较成功的经验。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伴随石油燃料被新能源取代的趋势,短周期柳树矮林的栽培被引入瑞典。瑞典曾进行大量研究,寻找可通过集约经营生产能源的速生树种,结果表明以矮林形式经营的柳树是最适合用于生产能源的。瑞典通过栽培短轮伐期柳树矮林获得生物能源,其造林地主要是农地,所生产的生物量在地区供热厂中用于联合热电生产。可见,在林区发展能源型林下经济将是大有前途的举措。
(二)发展园林资源型林下经济
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审美、养生、休闲、环保意识逐步增强,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旅游、绿化产业随之兴起,园林苗木业做为城市绿化、美化、环保的重要构成异军突起,发展强劲。而林区有大量的林地资源,也有若干植物可以提供给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比如:沙棘果、白桦、油松、忍冬、山桃、刺楸、兰草、刺玫蔷薇、三叶草、珍珠梅、紫丁香、绣线菊、芍药等。那么,在现有植物资源的前提下发展园林型的林下经济是可行的,如果在此基础之上引进外来园林植物进行种植则更有前途。
(三)发展畜牧业型林下经济
发展牧草地,池塘生态养殖,在林下可规模饲养肉牛、奶牛、肉兔或野兔,在林中养鸡、鸭、鹅、雁等禽类,在郁闭的林下饲养肉鹅、柴鸡、乌鸡、肉鸭等,放养、圈养均可,每年可养3~5茬,技术简单,群众易接受,市场潜力大,收益可观,是发展畜牧型林下经济的首要模式。
(四)发展林药型林下经
在未郁闭的林地内种植较耐阴的中药材,如白芍、板兰、人参根等。也可以种植五味子、天麻、沙参、党参、玉竹、贝母、灵芝等等。技术比较简单,收益可观。
(五)发展菜果型林下经济
草莓、西瓜、甜瓜、菌类、蕨类、刺五加、刺老芽、大叶芹、山菠菜、薤白(小根蒜)、蒲公英等都是可以在林下种植的品种,应该以点带面形成特色和规模发展经营。
最后,林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当地农村、农民的支持,所以,以国有林场为主力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佰顺.林下经济植物栽培技术[M].中国林业出版社.
[2]群落的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生命经纬biox.cn/content/20050414/10393_1.htm.
一、认真严谨,创造佳绩
本人长期的一线工作及对业务的刻苦钻研,不但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也取得了丰硕的管理成果。主持或主要参与施工了桂林兴安县火车站广场景观改造工程、体育休闲公园海绵化改革工程、南宁市人民公园基础设施完善项目提升改造工程(三期)、南宁市长堽路(快环-凤凰岭路)绿化工程、南宁至北海二级公路桅杆坳至清水窝段城市道路工程绿化工程、北海森海豪庭三期别墅景观工程、第九届广西(钦州)园博会建设项目施工(12标)工程、河北省保定市生态农业园景观工程、龙江河综合整治工程(一桥至五桥)三标段——绿化种植工程、南宁市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工程(北岸:邕江滨水公园东侧三岸大桥)项目等几十余项市省内外重点景观工程项目,创多项市优良工程,其余全部达到优良工程标准。
尤其是近5年来本人业绩尤为突出:2018年主持的“体育休闲公园海绵化改造工程”获南宁市建筑工程“真武阁杯”奖;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主持完成的北海森海豪庭三期别墅景观工程荣获国家AAA级安全文明标准化诚信工地;2017年主要参与的第九届广西(钦州)园博会建设项目施工(12标)工程荣获南宁市工程质量管理“邕城杯”奖;2016年主持完成的南宁市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工程(北岸:邕江滨水公园东侧三岸大桥)项目被评为2016年度文明工地。
在体育休闲公园海绵化改革工程、北海森海豪庭三期别墅景观工程、第九届广西(钦州)园博会建设项目施工(12标)工程、南宁市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工程(北岸:邕江滨水公园东侧三岸大桥)项目的管理中,每一个项目的施工难度都很大。从方案制定到组织施工各方面技术难度较大,部分工程项目资金不到位,施工过程中经济核算要求高,工期要求紧,人力、物力投入较多,文明施工难度大。面对种种困难,我没有退缩,凭借多年施工管理经验和一股敢打善拼的韧劲,在施工中协调了业主、监理、设计、勘察、以及沿线村干部村民的关系,克服因征地拆迁与周边村民土地纠纷,市领导对设计提出较大范围修改的诸多客观原因,确保了道路能正常通车、体育休闲公园按时投入试营、园博会期间正常使用,表现了一名优秀项目经理无往而不胜的风采。
二、严格管理,塑造精品
为保证工程质量,作为项目经理就必须提前了解每个项目的实际情况,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及专项施工组织设计,与设计、业主等协调好,做好每一项预案。在工作中,认真学习工程施工规范,对工程施工质量规范熟记于心,经常虚心向施工中的技术人员请教有关施工质量要求的问题,同时要求现场施工技术人员学习规范,严格按规范操作,并将所有技术规范组织项目部进行三级学习与交底。
在施工中,狠抓细节,从树木的选择,采购,现场号苗、土建材料的规格厚度、材质的选定等入手抓好工程质量,确保一次成优。大到工程中的主体景观建筑、喷泉水电、吊种大树、移植大树,小到树木的支撑保护,植物的养护等等,都严格按技术要求规范、定期检验,发现问题立即整改。一次因为出差,回来发现做垫层的混凝土的强度、厚度达不到设计要求,预订的3公分厚度的花岗岩只有22-2.8公分不等,立即责令把打好的垫层全部挖走、重新打混凝生,花岗岩也责令退货。施工队组及厂家央求我通融一下,被我断然拒绝,并说:“工程质量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我给你开了绿灯,就给我的良心和企业的信誉开了红灯。”本人对质量的严格要求和一丝不苟,有效的保证了工程项目的质量合格率,获得了非常好的评价。
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本人转战南宁市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工程(北岸:邕江滨水公园东侧三岸大桥)项目,担任项目经理。该工程是南宁市重点项目。该工程大部分是在南宁市重要路段青环路旁,另一边临邕江,长9.5公里,对文明绿色施工及环境保护要求特别高。作为技术负责人,除了编制各项专项施工方案外,特别编制了文明施工方案,制订了工地扬尘治理措施。施工过程全程对裸土进行覆盖,对出工地的车辆进行清洗,确保车辆不带泥上路。全工程在青环路范围进行围挡全封闭施工。由于全体员工的努力及公司对该工程加大文明施工的投入,该工程被评为2016年度文明工地。
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本人主要参与完成了第九届广西(钦州)园博会建设项目施工(12标)工程的施工任务。该工程是钦州市重点项目,公司对这个项目非常重视,确定了此项目的质量目标为一次性验收合格,并争取“邕城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本人做了以下的工作:
1、以人为本。组织一个高素质的管理团队,由投标时组织机构中的五大员组成项目领导班子。
2、组织编写《施工组织设计》,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施工进度计划、劳动力进场计划、机械设备进场设计,并按计划实施。
3、制定项目管理制度,并把各管理职责分解落实到人,做到全员管理、全方位管理。每月根据管理人员的工作绩效来决定工资分配,对服从工作安排、完成任务好的员工予以适当的奖励,对责任心不强且造成经济损失的员工进行处罚,大大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4、狠抓质量管理,严格按图按规范施工。施工过程严格执行自检,互检专检"三检"检验制度并有完整的检验记录。对于绿化工程,苗木在进场前必须由质检员到苗圃实地检査高度、冠幅、胸径等参数,满足设计要求方可起苗,确保种苗的质量。片植类种植前必须按规范进行场地平整、铺种植土、放基肥。乔木种植前必须在树穴中铺粗砂并进行消毒。施工员必须在场指导工人按要求种植。种植后必须安排人员进行养护,确保苗木成活。施工过程必须地做好工程质量控制资料记录,且保持与建设工程进度同步。
5、狠抓安全生产管理,确保生产安全。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他注重落实安全技术交底制度,督促技术负责人把每个岗位的安全注意事项、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事项及一旦发生事故的处理办法以书面的方式向操作工人交底。注重落实安全生产三级教育及安全培训。
经过项目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本工程在第九届广西园博会开园前胜利完成任务,并得到钦州市建委的好评。该工程2017年获得南宁市工程质量管理“邕城杯”奖,实现了公司的质量目标,向钦州人民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
2018年2月至2018年4月,主持完成了体育休闲公园海绵化改革工程的施工任务,本项目设计红线总面积约13.45h㎡,主要对南宁市体育休闲公园进行海绵化改造建设,包括海绵设施工程、海绵配套景观工程、海绵配套绿化工程、海绵配套给排水工程、海绵配套电器工程等,工期90天。在工程质量的控制上,我始终做到方案先行,交底在先,样板引路,加强过程知道和工序验收,重视隐蔽验收工作。对重要工序组织相关专项检查,对查出的问题除积极组织整改外,重点放在制定预防措施上,杜绝同类问题的重复发生。主要分项工程设立样板区,展现规范程序和做法,明确验收标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生物滞留带施工时做到了坡度准确、细部处理规范,石笼安装、石材填充美观大方。雨水花园及基坑开挖深度准确,并对基坑严格按专项方案执行开挖,设备安装规范,各类设备的保护支墩设置规范、美观。在绿化、景观上做出了亮点。
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主持完成了北海森海豪庭三期别墅景观工程施工任务。工程主要建设内容有:室外绿化给水工程、绿化排水安装工程,电气工程, 园路铺装工程,围墙工程,花架工程,泳池工程等,工期150天,竣工决算1506万元。施工中为答谢建设单位的信任,本人以高标准、高质量争取创优质工程。他经常带领项目一班人一方面针对施工难点挖掘科技潜力,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克服困难,确保施工顺利,另一忙面利用自己多年在施工班组学到的施工技术科学体系,降低劳动力使用。制定严密的工程质保措施,以确保工程创一流。为了掌握工程施工现状和准确施工数据,他常常深入施工现场组织项目技术人员进行勘测校对,掌握一手原始资料。为保证工程质量,及时地学习和掌握设计工程施工的新规范、新标准,对工程施工质量规范熟记于心,同事要求现场施工技术人员也要学习规范,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对施工各项进行定期检验,发现问题立即整改。从材质入手抓好工程质量,确保一次成优。以至于2017年度,北海森海豪庭三期别墅景观工程荣获国家AAA级安全文明标准化诚信工地。
三、文明施工,树立形象
本人作为一名建造师是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第一责任人。具有较强的文明工地创建意识。根据园林工程参与施工的工种、人员多,管理难度大的特点,制定了严谨的文明施工方案。以安全生产为龙头,抓现场人员安全培训,现场料具清整及各项内业管理工作,杜绝各种安全事故隐患,确保该工程达到市级文明工地标准,受到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所负责项目无任何安全文明施工事故。
施工过程中,对5米深基坑开挖提前组织编制专项施工方案,经各参建方论证后严格按方案执行,严格做好三级教育工作,加大安全防范设施的投入,通过早班会、黑板报等形式宣传安全生产技术及事故的有效预防措施,通过讲评方式指出现场的不安全行为,努力创造条件改善员工的作业环境,建立并演练应急预案。每周带领专职人员进行安全专项检查,及时发现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制定有效措施,及时消除现场安全隐患,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1.领导重视。领导是一个企业的领军人物,他的言行和思想直接影响着本企业员工的意识。如果主要领导不重视文明施工,那么该企业的职工就不可能会把文明施工放在心上。相反,如果企业领导重视文明施工,那么员工们即使开始这方面意识淡薄,也会逐渐增强起来起来。另外,搞好文明施工是需要人力、财力和物力上的支持,如果企业领导在这些方面不给予支持,那么搞好文明施工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2.加强教育使全体员工都能认识到文明施工的重要性,并认真去落实。员工是实现文明施工的实施者和监督者,如果员工对文明施工认识不足,施工过程没有管理人员去要求和管理,而是由着工人的性子去随意操作做,就不会搞好文明施工。比如说搭一个基坑的防护栏杆,如果没有监督和检查,工人干的时候很可能随随便便搭上了事,不管它标准不标准。此时就需要基层管理者对他进行纠正,这时这个护栏肯定搭设的就比较标准了;材料的堆放也是这样 。因此员工只有对搞好文明施工有了较高的认识,才能有可能把这项工作搞好。
3.企业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标准。文明施工是一项枯燥而烦琐的工作,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进行约束,人们在施工过程中,就会偷工减料、材料就会随意堆放甚至随意丢弃,这样不仅降低了工程质量、浪废了材料还会影响其他工序的施工。所以搞好文明施工必须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制订相应的考核标准并严格执行。长此下去员工就会养成习惯并自觉执行。
4.选择有信誉有能力和良好施工习惯的协力队伍。协力队伍是我们施工的主体,他们的能力和习惯直接影响到施工的安全,工程的质量、进度和文明施工的程度。选择了有能力和良好施工习惯的协力队伍,不仅可以保证施工安全、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搞好文明施工,还可以降低我们的管理强度。所以要想做好文明施工必须选择训练有素、又有良好施工习惯的协力队伍。
5.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和评比。在施工现场加强宣传,创造一种先进光荣,落后可耻的氛围,并定期进行检查评比和成绩公布,使优胜者切实得到实惠,使落后者付出代价,从而使大家自觉自愿地去争先创优。同时对那些每次评比都排在后边的单位,严格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进行处罚,直至清除出场。
四、精细核算,创效增收
本人以强烈的自信心严格把关、抓好精细核算工作,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根据工程情况,有效限定费用支出。在施工工程中,十分注重变更鉴证结算工作,杜绝让企业吃亏。
在担任工程项目经理以来,在成本管理上完善了项目成本管理体系设置。以项目经理部作为项目成本核算的控制中心,对整个工程的项目成本管理制定控制目标和决策。本人按项目部按组成和职能的不同分成四个成本空置版块:生产组、技术组、材料组、财务组分辨进行成本核算。根据与公司签定的项目目标责任书作为项目成本管理的基础,确定施工成本控制目标、审核施工过程中项目成本控制和总结成本控制过程中岀现的问题。要求成本核算员编制项目实施成本,为项目工程确定施工成本控制目标提供依据,同时为材料组提供材料成本单价,作为材料采购单价的依据,按月结算实际成本,对比分析成本管理的执行情况,找出原因反馈给领导以便改正。要求生产组控制和对各施工班组材料领用严格实行限额领用制度,领用时必须有各主管工长签字方可领料。要求材料组以成本核算员提供的用量和单价进行采购,材料质量合格、数量一致方可验收。要求财务组每月按实际发生的现场经费提供给成本核算员,以便计入当月成本。新的项目成本管理模式的建立使项目成本管理中每个参与者的职责更加明确,各小组间的配合更加密切,材料的浪费得到有效控制,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克服过去先干后算,不负责任的成本可算形式,项目部各管理人员水平逐步提高,使项目管理完全处于良性循环和有效监控状态,从而来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五、苦干拼搏,为人师表
对所负责的项目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几乎每天第一个到现场最后一个离开,把项目当成家,心里只想着把工作做好。
工程吃紧时与大家一起夜以继日摸爬滚打,身体力行,亲自吊装景观石的摆放,亲自点坑放线,手就是我的画笔、地球就是我的画纸,石灰粉就是我的墨水,一幅幅作品就这样在现场画出来,种出来。
本人对项目中大中专毕业生的培养工作十分重视,每一项目也帮助学校带一些毕业生实习,亲历亲为的教导一批又一批的实干型学生。在项目现场教学中,讲专业,讲细节,施工方面的经验只要有人问到都毫无保留地倾囊而授,细心培养企业的未来和希望。
关键词:黑龙江林业;三个导向;六个替代产业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8-0001-01
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林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黑龙江省是全国的林业大省,2014年4月1日,国务院决定黑龙江林业全部停止商业性采伐,到现在已经一年多了。今年年末全国林业也将停伐。林业转型问题十分紧迫,提到了全国和黑龙江省人民面前,必须站在经济新常态的高度,尽早研究实施林业转型升级的新战略。
一、回顾历史:林业发展历经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建国到1985年,这个阶段是以伐木为主、独木支撑的产业林业阶段,是超伐木材的时期。超负荷大力度的开采资源,给林区留下了严重的资源赤字和生态赤字。
第二阶段是1985年--2000年,治危兴林的阶段,桃山林业局是黑龙江省第一个发展旅游业的林业局,在发展替代产业方面,桃山林业局走在了全省的前面。
第三阶段是“两期”天保工程阶段,第一期天保工程到2010年,第二期天保工程到2020年。目前,两期天保工程已经走过15年。在此阶段里, 主要是立足于林业的生态恢复和补偿,也叫生态林业阶段。国家花钱买减产,花钱买生态,花钱买稳定。
在这三个阶段里,既有林业的反思过程,也有林业转型的启示,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立足三个阶段的反思,总结经验和不足,站在新常态的起跑线上,今后的转型更有市场前景。
二、展望未来:林业发展坚持三个导向
(一)生态林业
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森林是地球之肺,具有吸碳吐氧、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培养生物多样性等五大功能。超伐木材导致透支生态,所以要把生态林业放在第一位。天保工程的实施,国家花几百个亿就是花钱买生态的过程,所以说生态林业是我们第一价值取向。生态林业要变成产业化,就要搞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食品、生态旅游、生态矿业,过去讲经济要生态化,今后讲生态要产业化,这样资源大省才能变成经济强省。
(二)发展碳汇林业
这是面临停伐之后转型研究的新价值导向,过去无偿的使用森林的生态效益,今后使生态效益要有价化、交易化。通过积累碳汇指标,为实现碳交易打好基础。2015年《联合国京东意向书》中规定,人工造林、天然抚育形成再生长的林木量叫碳汇资源,目的就是为了加大人工造林力度,促进森林再生长。未来造林的过程也是积累碳汇资源的过程,森调部门要拿出新的数据来,为将来碳金融、碳交易打好基础,为林业发展找到新财源和新出路。
(三)发展互联网+林业
今年的北京两会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21世纪是“互联网+”世纪;新时代是大数据时代,云计算引领科学决策;中国要变成宽带中国;龙江要变成智慧龙江,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智慧林业、智慧教育、医疗和旅游业,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应运而生。在林业方面要利用好互联网搞智慧林业。今后资源的普查,碳汇的积累全部要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将来生态的补偿,轮伐轮作、每年抚育伐的任务都要以互联网数据为依据,互联网所体现的数据更真实、更科学、更快捷,黑龙江省是全国林业第一大省,发展智慧林业应该走在前面,为全国林业趟出路子,作出样子。
三、林业转型要积极开发六个替代产业
(一)发展林下经济、开发绿色有机非转基因食品产业
在林中搞种植业、养殖业、采摘业,把绿色的山特产品例如:木耳、蘑菇、矿泉水、中草药等,做大规模,做出品牌,做出市场。绿色食品产业要打造三大品牌:一是无公害的绿色食品;二是没有化肥的有机食品;三是山间林地的非转基因食品。这三大品牌的市场前景非常好。吃有机保健康,它的消费主体是富人,富人的标准是花钱买安全,所以要在品种上研发高端技术,生产高端产品,占领高端市场,打造高端品牌,瞄准高端人群,获得高端效益。
(二)积极营造碳汇林
停伐之后,把天保工程的资金更多地投向营林事业,转向营造更多的碳汇林,既培养活林木生长量,又培养多积累碳汇指标。着力扩大营林造林面积,积极主动地培养碳汇资源,积累碳汇指标。以此促进碳金融和碳交易,这是林业转型发展的新导向和新出路。
(三)加大森林抚育力度
停止商业林采伐不是机械简单的全部停伐,要积极地开发卫生伐、抚育伐,目的是清理病腐木,防止病虫害,改善林业生长环境,这是培养碳汇资源第二个渠道,同时也能变通地解决木材深加工企业原料短缺的问题。
(四)发展生态旅游业
黑龙江是全国的生态大省,具有得天独厚的大森林、大界江、大湿地、大草原、大湖泊、大冰雪,将这些文章做足,提升吸引力。黑龙江省旅游发展将有五个新导向:一是发展生态旅游,生态是旅游之根最具有吸引力,将来回归生态、回归自然、养生养老这是朝阳产业。二是文化旅游,文化是旅游之魂,桃山林业局文化比较深邃,有新旧石器时期的古文化,佛教道教的宗教文化,还有抗联的红色文化,这些都颇具亮点。第三是食品旅游,用旅游的客流量,带动绿色食品的销售量,让游客到黑龙江来对绿色食品“站下必看、坐下必吃、走了必带、回去必想”,用旅游的客流带动绿色食品的货流,形成产业优势。四是陆昊省长提出的,冬天大冰雪,夏天大夏都,用优势吸引候鸟族休闲度假旅游。据统计,全国候鸟族达2600万人,每年消费达3650亿,市场潜力巨大。五是发展智慧旅游,互联网+旅游业,利用互联网的力量把旅游资源整合起来,游客可以在网上选景区、定线路、购票、付款,全程进行衣、食、住、行等安排,提高服务质量。
(五)加大地下矿业开发
林下矿产丰富,大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的铜、锌、铁等矿产资源丰富,地上林子停伐了,开发重点可转入地下开采矿产资源,但要吸取过去矿业粗放开采的教训,建立在生态的新导向上开发绿色矿山。培育品牌,开发市场,打造新的替代产业,解决林业停伐后人向哪里去,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关键词:风景园林竞赛;毕业设计;园林;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3-0237-03
1 引言
2016年9月,广东省教育厅确定了14所普通本科院校作为转型试点高校,这些高校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向应用型高校转变,这其中就包括惠州学院。园林是一个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应用型学科,毕业设计是高等本科院校园林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的要点。
为了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设计水平,同时为毕业生们提供一个全面展示才华和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国内大多数设有园林专业的高校都将参与“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作为检验园林专业毕业生设计水平的重要手段。旨在提高园林专业毕业生设计能力,带动园林专业的教育水平和质量,满足行业发展需要,培养综合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进而推动园林绿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1]。
2 “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的特点
2.1 国际竞赛加强合作交流
“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是国内外园林相关专业院系和中国风景园林网发起以及联合主办,每年在园林相关院校毕业生中开展毕业作品和论文的评选活动,命名为“‘园冶杯’风景@林(毕业作品、论文)国际竞赛”。专业性强,涉及范围领域广泛,是国内园林专业较具代表性的国际性赛事,既有国内外各大高校师生,也有国内外业内代表专家和企业,更有国际青年设计师的分享与对话,对于加强专业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2.2 专业评审激发设计动力
为保障竞赛活动的顺利进行,“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特设立竞赛活动组委会。组委会由参与单位的领导和专家组成,负责竞赛活动的组织、协调以及巡展工作,组织本校学生参与竞赛等相关事宜。在作品收集结束后,组委会组织行业权威专家进行评审和复审,确保公开、公平、公正。国际任何国家和地区相关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均可报名参赛。这一公平评选和竞争的机会给予广大应届毕业生极大的设计动力,参与竞赛不仅为了获得荣誉,更重要的是为自己本科阶段的专业学习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
2.3 选题广泛反映时代问题
“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作品分为毕业作品类、毕业论文类、主题竞赛类三大类。毕业作品包含园林规划作品、园林设计作品和城市设计作品,毕业论文包含规划设计、生态植物和城市设计论文,主题竞赛包含文化景观、生态修复、海绵社区、康复景观和城市更新(含开放住区)等,毕业作品、论文限应届毕业生参赛。正因为如此,参赛作品的选题极具广泛性和前瞻性,内容丰富多彩且符合当前国内外专业发展趋势,在一定层次上能够反映出时代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园林专业视角。
2.4 多方参与促进专业发展
作为园林专业的重大国际比赛,“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促进了园林行业和谐发展。同时“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是“园冶杯”国际竞赛的一个组成板块,这一竞赛平台包含在校学生和社会企业,且作品类型包含设计类、施工类、综合类、论文类和科研类等,这一将学校与公司企业结合在一起的竞赛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园林设计水平,为毕业生们提供一个全面展示才华和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与公司企业亲密接触,了解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明确专业发展形势和方向。
3 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本科阶段最后一个课程环节,一般在大四第一学期要确定选题,第二学期要完成设计作品并进行答辩。这一阶段,一方面学生不仅要面临毕业设计的课程,同时还要面临专业实习、就业、考研和出国等现实问题,时间上存在一定的冲突。另一方面,许多学生没有认识到毕业设计是检验大学本科阶段学习成果的这一重要环节,他们认为毕业设计不过是一门课程,因而往往为了其他事情而忽视毕业设计,甚至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去学习。这一现象导致许多学生对毕业设计投入的精力太少,仓促完成任务,大大降低了毕业设计的总体质量,不仅达不到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更加影响到专业的发展。
3.2 选题时效性不够,创新性不强
选题是毕业设计最开始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一个好的选题往往能够产生一个比较好的毕业作品,但是目前来看,许多高校园林专业的毕业生在选题上过于草率。园林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下衍生出选题,这一类的选题大都还较合理,在某些时期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但创新性不够,且选题内容过于局限;一类是学生自拟题目,这一类的选题类型多样,但大多数较片面,所选设计主题不是过大就是过小,且缺乏时效性和创新性,有些甚至只为完成课程任务而随意选定一个主题。
3.3 设计深度较浅,缺乏可实施性
评价一个园林景观设计方案是否合理,除了要有细致的设计平面图和效果图之外,更要有详细的前期分析以及后期的施工放样图,但在许多高校的园林毕业设计课程上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过于重视图纸的表现,缺乏对设计对象的详细分析,从而导致许多设计十分不合理。另一方面,绝大部分的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仅仅停留在方案设计阶段,并没有涉及到施工图,这一现象使得学生的学习内容并不系统,且与公司对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一个优秀的园林设计,不仅要考虑平面空间布局、建筑小品布置、植物配置等内容,也要考虑设计是否符合行业设计规范、是否能够满足居民需求、能否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室外环境等方面,避免“纸上谈兵”。
3.4 单一的导师指导
在本科毕业设计导师资源配置上,一般都是一对多的模式,就是一个校内导师往往会指导多名学生,甚少有学校采取一对一的指导模式,许多学校也缺乏校外导师的参与。校内导师往往知识结构较为单调,大都重理论轻实践,因此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大都只能帮助其构建一个理论框架,缺乏实战经验,且个人的主观看法有时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些都会让学生的知识获得被局限,项目设计深度不够,综合性较差,解决问题的能力较缺乏[2]。
4 从专业竞赛角度谈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改革
4.1 以“设计主题”形式确定毕业设计选题
惠州学院园林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大部分是指导教师研究课题的衍生或者是学生自主选题,范围较为局限且颇具随机性,通常会集中在某一类型的选题,无法与园林专业当前最新发展趋势相互契合,大大违背了毕业设计课程全面考察学生设计水平的初衷。改进毕业设计选题模式,关键就是要在质量较高的选题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来提高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
从专业竞赛角度来看,可以引入“设计主题”来指导毕业设计选题。一方面,参与指导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分析专业发展动态和市场形势,一起探讨和分析出若干个设计主题,学生再依据这些主题来确定具体题目,在宏观的背景下再做出多样的选择,使得毕业设计更为丰富且能够与时代接轨。另外一方面,“O计主题”这一选题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不再是单纯地听从指导教师的安排,固定地选择指导教师研究课题下的某些选题,而是通过自主选择设计主题来确定自己的指导教师,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设计积极性,学生选中的某一主题的导师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具体选题进行指导,具体选题可以是实际存在的项目或还在计划中的设计场地,这符合了毕业设计真题实战的要求。对于计划中的设计场地,由于没有实施具体项目,所以相关数据和资料可能并不齐全,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动性去搜集相关内容,学会分析,这不仅可以全方位地考察学生的设计水平,也有利于学生培养专业竞赛素养。
对惠州学院园林毕业设计选题传统形式的改进,加强了设计选题的时效性,且更加能够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主题融入到毕业设计当中不仅可以提高设计作品的质量,也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更加专注地投入到毕业设计课程之中。
4.2 组建“导师组”,构建多方位指导体系
与传统学校的园林专业一样,惠州学院园林专业毕业设计导师制实行“一带多”的模式,即一名指导教师会同时指导多名学生,而由于惠州学院园林专业师生比存在较大差距,许多导师会同时指导约10名学生,这大大影响了导师对学生的指导质量。另一方面,单纯的校内导师的指导机制具有较大的限制性,且指导教师个人知识面有限,学生无法获得更多的知识,思维得不到拓宽,这些都不利于提高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的建设[3]。
毕业设计不仅是学生在学校的最后一门课程,在某些程度来说,也是许多学生在毕业后找工作的专业能力证明,许多公司在招聘毕业生的时候,都会综合考虑学生的专业能力,有些设计公司还会采取快题设计的方法来考察面试人员的设计能力,因此,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十分必要。组建“导师组”,构建多方位的指导体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实施。
首先,聘请校外专家作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与校内指导教师一起组成综合导师组指导学生。校外专家可以是其他不同院校的专业教师,也可以是设计院或者企业相关从业人士,学科背景不局限于园林,可以是建筑学或者是城市规划学。这样,校外专家不仅可以带来新的思维方式,同时,也能给在校的毕业生提供行业最新信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且能与社会发展接轨。
其次,组成多元化的导师组,各取所长。多元化的导师组人数不限,但每一个导师组只能以一名导师作为主导师,其他导师可以从旁辅助。主导师辅助这组学生的总体指导和方向规划,辅助导师则从专业其他领域进行补充。比如,主导师具有较好的设计构思能力,能够挖掘出刚好的设计题材和想法,但软件操作能力和植物配置能力稍弱,那么,这一组的辅助导师则应具有较好软件操作能力和植物配置知识,这样这一组的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就能得到全面的指导,对其综合设计能力的提升具有较大帮助。另外,校内导师工程实践经验不如企业和设计院的专业人士,因此,在施工图和扩初图的设计过程会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个时候,若是将校外导师和校内导师组成一个综合指导组,那么学生也能更早地接触实际项目施工的知识,对其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具有较大帮助。
4.3 增加公开评图环节,提高总体设计水平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常常需要对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点评和修改,在毕业答辩之前,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也需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打分,指出相应的优缺点。按照惠州学院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的传统模式,每位指导教师在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至少要给予10次以上的指导和点评,而在学生毕业设计提交之后,每个学生也会有一个对应的评阅教师来对其设计作品进行点评打分。这一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能得到相应的指导,也能够得到较为公平的分数,但学生之间的作品缺乏交流,且总体设计水平得不到更好地提高。
任何一个专业竞赛都会由多个专家学者组成评委会,对参赛作品进行综合评价,只有获得绝大多数支持的作品才能够脱颖而出。从竞赛角度来看,在毕业设计课程中加入公开评图环节十分有必要,学生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经过指导教师的指导和自己的辛勤付出会完成设计初步作品,这个时候可以组织一次专业公开评图,毕业学生和所有指导教师共同参与,对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初步评价,集思广益,让学生和教师进行零距离的交流,对于每位毕业生的设计作品都有一定程度的帮助。而在学生毕业作品最终提交完成之后,学校可以在毕业答辩前举行一次更大规模的公开评图,可以邀请国内外同类型的院校进行联合评审,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学生可以得到更多专业的指导和意见,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强不同院校相同专业的交流,从而提高专业办学水平,通过院校间的共同合作从而促进园林专业发展[4]。
4.4 支持竞赛促改革,激发学习动力
毕业设计课程是园林专业最后一门重要的课程,学生需要利用为期至少一个学期的时间去完成这门课程,然后在毕业之前提交一份按学校要求完成的作品。不同的学校对于毕业设计的考察标准不一样,学生只要通过毕业答辩基本上都能顺利拿到毕业证,也正因为此,许多学生并不太重视毕业设计,有些仅仅是为了完成,因此设计作品质量不高,不利于园林专业长足发展。惠州学院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课程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因此历年的毕业设计总体水平不高,缺乏较好的作品,园林专业也缺少一定的办学知名度[5]。
为了激发学生的设计动力,提高园林专业办学水平,惠州学院园林专业从2016年开始,以“园冶杯”风景园林竞赛作为毕业设计的基本标准,要求所有园林专业毕业生按照竞赛要求完成毕业设计,从设计选题到后期毕业展板的制作,每一个环节都严格地按照竞赛要求完成。作品提交后,先在学校内进行公开巡展,并评选出优秀的作品给予一定的鼓励。获奖学生根据自主意愿参加“园冶杯”风景园林竞赛,最后,参赛的19幅作品内有9人获奖,其中一人获得三等奖,学院也获得先进集体奖和优秀组织奖,这对于惠州学院园林专业来说是历史性的突破,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从一个侧面检验了园林专业的办学水平,同时参赛过程中与国内外不同院校进行了很好的交流,促进了惠州学院园林专业的发展[6]。
当然,作为毕业设计课程改革的第一年,2016年的毕业设计课程还是存在一定难度,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重新审视这门课程,并且要寻求最合适的道路。之所以惠州学院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改革得到了一定的成效,离不开学院、教师和学生的一致支持:学院从各方面给予了园林专业支持,领导非常重视这次改革,并且拨款报销在毕业设计课程中学生的图册打印费和展板打印费,包括后期参赛报名费也是学院统一缴纳;园林专业的任课教师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学生的指导当中,孜孜不倦地对学生的作品提出自己的建议,并给予学生极大的支持和鼓励;园林专业毕业生大多都十分重视毕业设计,认真选题,努力构思,积极与指导老师进行交流,基本上都能够认真完成毕业设计课程,且不乏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5 Y语
惠州学院园林专业以“园冶杯”风景园林竞赛为切入点进行设计课程的改革初见成效,但还需要继续努力和完善,在竞赛机制的引导下,以“设计主题”形式确定毕业设计选题,组建多元化的导师体制,在设计作品初步完成时进行公开评图,环环相扣,综合提高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总体水平,从而推进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的改革建设。
参考文献:
[1]郭 晖,朱凤荣.基于转型发展下的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环节教学改革探索[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 24(5):82~84.
[2]刘乐嘉,张合平,姚世磊.从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谈独立学院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 2010(35):122~124.
[3]金敏丽,钱奇霞.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6):267~270.
[4]王艳安,安运华,刘乐承,等.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1, 08(2):262~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