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基础会计教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学生学习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对于初学者来讲,会发现一下子有很多的新知识扑面而来,有些应接不暇,这些新的知识需要经常性的巩固和运用才能达到真正的掌握。在这些知识中有些是需要大量举例说明的。例如,对于原始凭证的审核。教材中只是一页的内容,可是这些知识既是后续课程知识的基础,也是学生毕业后从事实务工作的内容。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枯燥,而要求学生机械的背诵并不能使得学生很好的理解,难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学生面对种类繁多的凭证和具体的经济业务还是会出现不知所措的感觉。此外,还有些知识是需要现场演示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的。例如,凭证的装订与传递,教材中只是简单的几句话,但学生却需要学会动手操作完成。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班级人数众多,现场演示的效果也会降低。而教师的正常教学安排决定了不可能在某一个知识点停留过多的时间,不会反复重新讲解同一知识点。微课的出现极好的解决了对这类知识的教学困境。教师可以把原始凭证审核的内容配合实务操作中常见的错误凭证范例录制成视频留给学生观看。形象直观的使学生了解规范是什么,什么是不正确的凭证。结合课后讨论,使学生掌握对于错误凭证的处理,使理论与实际更好地结合。同理,教师将凭证装订与传递的流程拍制成视频资料,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时间观看,也可以放大后近距离从不同角度观看如何操作装订机,如何填制凭证封面。学习效果远优于简单的传统讲授结合课件教学。类似的可以使用微课教学的基础会计知识点还有很多,例如凭证及账簿填写、凭证及账簿装订、真假凭证的辨别等等。微课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运用插图、照片和视频表现出良好的亲和力、专业性。但是微课教学方式的应用并不意味着放弃传统教学方式,而是将两者相结合,相互弥补对方的不足。此外,微课的教授要求在短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开展讲授,因此在罗列论据和列举实例方面就要求精而简了,为此在举例时就要做充分的考虑,力求论据的充分,准确,无歧义。
二、微课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在当今网络时代信息时代,学生们越来越习惯碎片化的阅读方式。这种方式灵活便捷,学生可以通过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实现实时学习,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选择性的学习。自由的掌控,实现反复学习或有针对性的学习,因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了一种变被动为主导、新颖的学习方式。与此同时,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方向,有针对性的选择相关课程微课教学内容开展学习,感受不同教师的教学魅力并开拓自己学习的宽度和广度。
2、实现教师资源共享教师的交流与学多是通过研讨与观摩实现的,微课教学模式的出现打破了对于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不同高校的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实现在线的观摩与探讨。相关课程也可以借鉴其他教师的微课内容帮助学生简单的回顾以前的知识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开展教学。实现共同进步,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目的,真正的实现“微共享”。此外,相关课程的教师还可以将各自的微课内容共享后,形成一个具有大量视频信息的数据库,教师根据自己需要了解的相应知识点或想与之交流的教师,即可以搜索查找实现在线交流与观摩,既方便快捷又节约了相互的时间和成本。
3、更好的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微课的课时一般比较短,教学材料集中在某一个或几个知识点,但是微课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设计的活动可以很好的与现实相关。例如联系具体会计核算流程,还原知识点到具体会计业务情景中,模拟实际经济业务等。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触,设身处地的思考。不是将知识孤立起来,而是让知识回归到现实的情境之中;不是简单的将多媒体技术整合到课堂教学中,而是将学习回归到生活中,让情境激发感染学生积极的思考,努力应对去解决问题。
4、优化教学效果微课虽然短小,但是每一次课程都会集中一个知识点细致的讲解,重点突出、没有冗余信息。教师可以根据课程需要将重点、难点知识采用微课教学,也可以配合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对这一知识点充分的掌握。即使课堂中学生没有理解该知识点,也可以随时根据自己需要反复观看,使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够很好的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微课教学内容中,也会包含其他学生对教师提出问题的回答,以及同学们个人观点的陈述,这些信息也会有助于观看微课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实现稳中求进,在积累中增长自己的知识,起到了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在基础会计实践教学环节中,也可以通过播放微课内容辅助教学,将教师从单纯的讲解中解放出来。学生可以跟随视频开展操作,而教师则可以在从事实践活动的学生周围为他们答疑解惑,具体指导。
三、结语
2项目教学,每节有任务,节节有收获。项目教学要求课程单元与任务设计必须达到的前提目标是:(1)实践的同时,注重理论的渗透;(2)项目学习要能激发学习兴趣和创造力;(3)项目完成过程突出独立完成与合作完成的能力;(4)有明确的评分标准,可以对完成的教学项目是否达到教学目的进行评价。在项目教学中,项目的选取是关键。教学的整个过程和所有内容都以项目来贯彻,项目确定后,整个教学过程也确定下来了。在项目实施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带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它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
3课前五分钟,学生考问法,温故而知新。在教学过程中,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是授课的一般程序。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鼓励学生课后温习,结合基础会计的特点,必须要求学生温故而知新。每次课的前五分钟,让学生试着解决同学们自己发现的问题。此方法试用后,学生带着趣味、带着激情去学习。在课堂上,认真学习,不停思考,讨论和领悟注入的新信息;课后查资料,看怎样能考住同学,为难老师,又不被同学考住。
4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1号公报中指出:“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训练学生毕业时已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基础会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学生手工操作,培养他们完成记账、算账、报账的实际操作能力。
分散式手工记账实践。例如在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两章的学习中,就需要真实的会计凭证和账簿来指导同学们的学习。原始凭证很容易收集,就让同学自己准备、自己处理相关的会计业务。针对同学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各个点评。那些同学们不易收集的凭证,教师可通过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分类将实物演示,同学们然后再按模拟实训的材料填写,并引导同学们处理收付原始凭证,掌握记账凭证的填制方法。账簿的形式多种多样,填制要求更加严格,要求在讲解账簿理论的同时提供给学生实际的账页。虽然此阶段的实践教学是间断的、零散的,但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对所练习的部分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此方法学生均表现出极高的兴趣,往往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教法上,可以合理组织教材,结合多媒体和实训的内容,把分散的章节实践,通过账务处理程序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内容的连贯性和趣味性。
集中实践,手工模拟。通过分散式的训练,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核算方法并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于理论教学结束后,安排3-4天的时间,集中进行手工记账的实践教学。
根据本教材所讲内容,把经济业务具体为某个企业实际发生的业务,创造一种仿真的经济环境。首先要照顾到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将基本理论融会贯穿在实际的业务中;其次,实践所涉及的经济业务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能得到全面系统的训练,掌握会计核算程序。经过以上两个阶段的锻炼,学生已基本熟悉手工记账方式下会计核算的程序和内容,但对于各岗位间相互牵制的关系并不算明了,同时对目前已经非常普遍的会计电算化也知之甚少,这也正是此环节所要完成的任务。
(一)提问启发
提问启发是高校“基础会计”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是指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和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考与分析、寻求答案,从而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这种方法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会计教师在讲授财产清查这一章中的银行存款清查时,可先提出如下问题:企业对银行存款的清查采用什么方法?与现金清查的基本方法相同吗?在学生作出正确回答后,教师可进一步提问:如果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核对不一致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让学生独立思考,会提出不同的看法。教师可提示:会不会由于企业未记账而银行已记账或是企业已记账而银行尚未记账的原因造成不一致呢?在得到肯定回答后,教师由此引出未达账项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讲述“未达账项”的4种类型及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然后,教师继续提问:调节后的银行存款余额是企业可以实际动用的银行存款数吗?会计人员能不能根据这个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来调账?当未达账项变成已达账项时,若不存在其他原因,企业的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与银行对账单余额应否相等?最后,教师做陈述性的总结。在基础会计教学中,会计教师采用提问启发法,则要注意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提问,且所提的问题宜小不宜大,要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问启发教学法并不局限于在讲授新课时使用,在复习及拓展知识面时均可采用。
(二)图示启发
图示教学是一种直观的教学,可以把复杂抽象的理论教学形象化、条理化。图示主题突出,线条清楚,既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以及重点知识之间的联系,又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如在讲述会计核算组织程序这节课时,教师先阐述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概念,由于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因此,适合采用图示式启发法。教师可边讲边画,引导学生从原始凭证的取得、填制与审核,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然后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最后编制财务会计报表,用示意图的形式形象,,直观的展现出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示意图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从而使抽象难懂的内容形象化,增强了教学效果。
(三)比较启发
通过比较启发法可以把教学中相近、相似的内容要点加以对比,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查找容易混淆的知识点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对讲述内容深刻记忆。还是以上述会计核算组织程序这一章节内容为例,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初学者在预习这部分内容时很容易混淆几种常见的会计核算组织程序,难以理解,预习效果普遍不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演示讲解几种常见的会计核算组织程序,引导学生比较、总结哪些环节是账务处理程序通用的,哪些内容是特有的,通过比较来把握不同的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四)案例启发
案例启发要求会计教师课前首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案例,并在吃透案例的基础上,预先设计好讨论题目供学生探讨,并且要能够事先预计学生可能提出的相关问题,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做好准备。教师在案例课上要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不要把学生的讨论变成教师的一言堂,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让学生真正成为讨论的主体。案例课结束前,应由教师以及学生代表讲评,畅谈感想和收获。这种方法有助于解决基础会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高学生对所学会计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在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部分运用较多案例教学法。如以一个制造企业在某一会计期间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例展开讨论,通过经济业务的发生分析其对会计要素产生的影响,编制相应的会计分录,有助于学生理解之前所学的会计概念和基本理论,对制造企业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理解得更深入。
二、启发式教学应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启发式教学要循序渐进
采用提问启发教学法时,教师的提问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在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启发诱导,在学生领会了基本原理后,再提出深层次的问题。
(二)启发式教学要因生制宜
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考虑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然后根据授课对象因生制宜、因材施教,不能一刀切,否则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启发式教学要有针对性
1.引入新会计科目,链接相关知识点。经济业务的处理,可以由教师直接指出涉及的会计科目(如供应过程的核算,可PPT呈现“在途物资、原材料、应付账款、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也可让学生从会计科目表中自主查找、判断该引入哪些新的会计科目。教师通过PPT展示该会计科目的特点,或提供教材页码让学生自主翻阅了解,小结该经济业务引起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情况,继而归纳出会计分录。对于需要引入其他相关知识点的,如运费增值税的抵扣、运杂费的摊销等,在这一环节一并完成。
2.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完全遵照现实会计岗位的会计账务处理,实现填制凭证、登记日记账、分类账同步进行,使学生有一个整体账务处理感观,帮助学生形成“专业技能集成系统”,有效防止零星记忆。
3.成果验证与强化。通过PPT展示正确的凭证填制、账簿登记结果。要求学生不仅要验证会计科目、金额等的正确性,而且要注意日期(尤其是票据和结算凭证中需用中文大写的日期)、摘要等其他内容的对错,以及会计数码、汉字书写的规范性。验证后,再提供若干类似的经济业务,进行强化训练。
二、技能导向型基础会计教学模式的特点
技能导向型基础会计教学,与依托学科知识体系的教学相比,有较大差异。其主要特点是:
1.实物资料成为教学主要载体。课堂上,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不再是会计的概念、基本职能、特点等一大堆会计理论和知识的讲授,而是反映经济业务的实物形式的原始票据,以及空白的记账凭证、日记账、总账、明细账、报表,也就是在会计岗位中直接应对的实物和任务。通过精心设计的经济业务的依次展开和多次重复,实现任务驱动,强化专业技能训练。
2.教材成为辅助教学的“工具书”。在课堂上,可充分发挥PPT的教学辅助功能,以一个个“知识小贴士”的形式,将所需的必要知识点、实物影像、账证填制关键点等快捷地展示出来,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在学生处理经济业务、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以及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完成作业过程中,需要获取相应知识点的时候,教材才成为学生翻阅的“工具书”。
3.技能掌握程度成为教学评价的主要衡量标准。对学生的评价,以专业技能考查为主,即能不能正确、快速、规范地根据所提供的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文字、数字的书写,如文字的清晰度、大小写数字的规范性,列入评价考查范围。凭证、账簿、报表的整洁度,作为会计基本技能,也列入考查。对学科知识点的考查,侧重正确理解和实际运用辨析,不再要求死记硬背。
三、技能导向型教学模式的实践反思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是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后续各门专业课程的先修课程。由于该门课程涉及的概念多,理论抽象,核算复杂,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而会计学本身是一门操作性、技术性很强的课程,讲授起来显得比较枯燥,假如教师一味的讲述理论知识,不辅助一定的实训或实训工具,面对一群对会计知识一无所知的学生,要提起他们对该课程的喜好和一定的感观熟悉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实训的重要性。通过实训增强学生的感官熟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喜好。基础会计专业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过程式知识,分别通过会计理论教育和会计实践两条途经获取。这两条途径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一、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实训的基础
众所周知,中国教育正朝着把大学教育普及的方向快速发展,就业成了教育中最突出的一个新问题。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年代,大学生是不愁工作的,但在教育全面扩招的今天,就业成了国家、企业、家庭中最大的新问题。是工作机会减少了吗,不全是;是我们的用人单位太挑了吗,也不全是。因此,我们的教育单位“觉醒”过来了,是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了。所以很多院校都在改革,针对用人单位的普遍意见(学生缺少实践能力),都在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上花了很多的成本。但在改革的过程中,又走入了一个误区—忽略的理论知识。在近十年的会计教学中,笔者发现,会计实训是很重要的,但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面对初学会计的学生来说,应如何打好他们的基础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教授课程中应做到语言风趣,尽可能的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很抽象的概念。比如,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大多学生对于生产成本这个会计科目非常难理解,我举了一个炒“宫爆鸡丁”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把“直接材料”的投入、“直接人工”的投入、“其他直接支出”的投入和“制造费用”的分配转入比喻成“鸡丁”的投入、“花生米”的投入、“油盐”的投入和“水电煤气”的分配转入,增强了学生的感官熟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实训和实训工具是理论知识的保障
注重理论,加强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基础会计教学的根本任务。在基础会计教学中,每当碰到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内容时,在课堂上很难下定义和解释,假如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即使花费了大量精力,其效果仍不理想。假如我们在会计实验室中进行实物教学,复印一些典型的原始凭证,购买各种格式的记账凭证、报表,要求学生完成填写、鉴别、审核原始凭证,正确填制记账凭证,自己动手装订凭证,编制汇总记账凭证,登记各种明细账和总账,编制会计报表,依次完成整个会计循环。若有条件可领学生到实习企业进行参观,在参观中让学生多了解一些工厂的生产流程、业务内容;在实习企业会计工作室,让学生多看一些不同类型的原始凭证,了解从原始凭证到会计报表的整个核算过程和会计工作组织知识。这样学生所接受的将不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实战演习,从初始记账、算账、报账到关键的用账、可以弥补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缺憾,可以为我们培养出理论够用、技能过硬、素质全面的会计人才。
三、理论知识应和实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会计专业理论和会计实训的衔接,能突出会计知识的适用性。会计理论来自于会计实践,是会计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同时又对会计实践工作加以指导,所以教师在对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构建出较完整的理论框架,而且还要树立起完整的操作理念。因此,在讲授基础会计课程时都需组织配备相应的会计模拟实训资料和教材进行衔接,将一定的课堂教学时间用于指导学生实训,将较系统的实训资料发给学生,把需解决的新问题交给学生,将实训作为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通过指导学生会计实训,把学生的理论思维引到和会计相结合的实际中去,通过实训增强学生的感性熟悉,增强会计知识适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有过这样的心得——学生太“懒”了,许是高考压得他们太久了,一进大学就松懈下来。确实大学学习较之高中要松的多,所以为了能让学生心得到学习的成就感,基础会计教学应将会计专业理论教学和会计实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许多理论新问题根据实训需要由学生自主去钻研解决,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心得到一种成就感,以此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个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完成。教师的讲课精力可也放在学生通过钻研而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新问题上来,便于体现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体功能和教师的主导功能。
四、基础会计教学中的误区和规避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理论教学和实训的比例,假如课前没有充足的预备工作,很轻易造成厚此薄彼的现象。非凡是实训,根据学生的配合程度和教师的控制能力,所需时间会不尽相同。因此为了能更好了教学,教师应在课前做好预备工作,做到课前收集资料、课中精炼讲解、课后留有内容,让学生在学到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了动手操作的能力。
总之,对于基础会计的教学,需要在注重会计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会计实训,并且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基础会计的教学质量,为学生学好后续课程打好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摘要:
[1任兆英摘要:会计理论教学和模拟实训的衔接新问题分析.会计之友,2006,(11)
[2强锦摘要:有关《会计学基础》教学的思索.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01)
关键词:独立学院;基础会计;教学改革
独立学院作为一种全新的办学模式,是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教育阶段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对高等教育办学机制进行了大胆探索,在扩大高等教育资源和高等办学规模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基础会计学》是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科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对会计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认识和学习,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做好准备,是专业学习过程尤为关键的环节。
因此,应将《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特点与独立学院的学生学习特点及专业设置相结合,体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提高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体现办学特色,提高独立学院的社会公信度。
一、《基础会计学》课程在独立学院的教学现状
(一)非会计专业教学目标不明确
《基础会计学》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学科各专业的必修课程,在独立学院的经济管理类学科各专业都开设,由于代课教师对会计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认识不够,对非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不了解,从而使得代课教师在《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会计专业和非会计专业使用相同的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目标。学生不能从自己所学专业的角度去认识和掌握《基础会计学》课程的内容。
(二)独立学院学生学习被动,入门难
独立学院为三本类院校,学生基础相对差,学习被动。加之《基础会计学》专业术语多,概念枯燥,解释抽象,会计账务处理内容多,学生难以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会出现厌学情绪,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理论与实训课程内容脱节
《基础会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多在大学低年级开设,由于学生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基础会计学》中涉及的记账、算账、报账内容,学生难以体会。而多数独立学院,往往将《基础会计学》和《基础会计实务》两门课程分学期开设,使得学生对《基础会计学》中的教学内容难以理解和掌握,在随后学期的《基础会计实务》教学中,则要不断重复理论内容,受到课时的限制,就影响了其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无法准确实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基础会计学》课程在独立学院教学的建议
(一)结合专业学习特点编写《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大纲
《基础会计学》教材的版本有很多,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严格按照教材规定的章节顺序在不同专业中讲授,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建议根据《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点,设置不同专业的教学目标,并分专业编写教学大纲,使得《基础会计学》教学内容统一,并能与专业后续课程衔接,为专业学习打好基础。
(二)独立学院应鼓励和组织教师编写《基础会计学》和《基础会计实务》教材
目前,可选用的《基础会计学》和《基础会计实务》教材的版本有很多,然而真正适合独立学院教学,符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教材却是个空缺。因此,鼓励和组织教师编写适用于独立学院的教材,就非常重要。教材编写应突出“理论够用,加强实践”的教学思想,处理好理论和实训内容的前后衔接、先后顺序问题。
(三)建议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与《基础会计实务》课程在同一学期开设
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学》和《基础会计实务》在各高校中包括独立学院,都是分设在两个学期完成教学工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基础会计学》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学生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而在随后学期开设的《基础会计实务》,老师则需要不断地重复理论内容,影响了知识体系的应用和教学进度,教学效果不理想。
针对这一问题,建议应将《基础会计学》和《基础会计实务》课程在同一学期开设。一般独立院校一学期20周中有18周是教学周。建议《基础会计》理论内容教授11周,每周4学时,主要讲授会计的基础知识、会计科目和账户、借贷复式记账法和工业企业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基础会计实务》占7周,每周4学时,将《基础会计学》课程中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理论内容和单项实务操作的讲授同步进行,这样,学生在具备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的下,边学边动手操作。既加深的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建议课时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如表1、表2所示。
以上是对课时和内容的安排建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结合学院的课时情况做相应的安排和调整。
(四)建立合理的成绩考核制度
考试是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督促学生认真学习的一种方式。不同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的考核内容和分值比例均应相同。成绩考核由作业、出勤、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四部分组成。考核内容与分值比例如表3所示。
学生的作业成绩和出勤成绩可结合代课教师的教学需要,自行安排检查内容和检查次数。期中考试根据其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大概安排在第11周教学周进行,可检验学生对工业企业经济业务会计账务处理的掌握情况。
建议在同一学期开设的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和《基础会计实务》两门课应分别给出成绩,对《基础会计实务》课程的考核,应贯穿于整个实训学习过程,针对每个单项实训项目学生的操作情况给出成绩。每次实训结束后,要求学生根据实训情况填写实训报告单,代课教师课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实训报告单的填写次数并给出相应的分值。
这种考核方式不但能使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和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能减少期末考试的压力。能改变以往平时上课应付,期末考试突击的不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五)重视会计专业的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效的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的巩固本学期学习的基础会计课程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同时,通过社会实践可使学生更进一步地熟悉各单项技能之间的关系,对会计操作技能有一个整体的掌握,以提高学生的会计业务操作水平,培养学生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会计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建议分为学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和学生假期社会实践两个阶段。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可利用教师和院系的有利资源,向单位提出申请,提供实践项目和内容,并派出指导教师,组织学生赴实习单位参观实践。指导教师要讲清楚实践的目的和内容及应注意的问题。社会实践结束后,要求学生书写社会实践报告。
假期社会实践是利用基础会计课程结束后的暑期,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安排参加社会实践,即对经济业务的认知学习。暑期社会实践结束后,要求学生完成社会实践报告,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书写的实践内容,对实习单位的了解情况,以及认识与看法,给出评语与成绩。社会实践成绩应参与学生的毕业成绩考核,以提高学生实践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将学校的有效教学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经济业务的认知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达到双效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鲍建青.浅析《基础会计》教学质量的提高[J].商业经济,2009(11).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基础课教师对教学的关注点应该由以往的理论、课本主导转为更加关注教学的实效性。但部分教师由于教育理论缺失和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对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认识不深,把握不准,教学目标形似神非,缺乏必要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尤其对于中职基础会计这门学科来说,传统基础会计教育还存在很多不足。中职基础会计教师偏重于教会学生理论知识,忽视了指导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和工作中应用这些知识,导致实践操作的薄弱。在传统的基础会计教育模式下,学生也许学会了书本知识,知道如何编制分录、如何编制报表,但学生可能并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生成的信息去解决日益复杂的企业与会计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一般都是照本宣科,灌输理论知识,等到课程结束时,学生可能对该门课没有一个宏观和微观上的了解,甚至部分会计专业学生在完成基础会计学习后,竟不能系统地回答“什么是会计”,“会计的作用是什么”等问题。这不得不引发我们对传统会计教学模式的反思:传统教学究竟教会了学生什么?提高教学实效性已成为当今中职学校基础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实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其衡量标准是教学的效益,这种效益体现在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实效性和教学目标是一致的,都是立足于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关注教学实效性,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和必由之路。
二、提高中职基础会计教学实效性的几点对策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对提高中职基础会计教学实效性方面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创设轻松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首先,要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课堂氛围的营造需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教师要和蔼可亲。每堂课都能从愉快的氛围中开始,这在中职学校,尤其是在较为枯燥的基础会计课上尤为重要。有这样一个传导现象:当教师走进课堂,露出灿烂的笑容,在黑板上工整地写下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时,转过身来看到的也是学生阳光的笑脸———教师此时心情好极了,学生们心理受到暗示。这样,一堂课就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开始了,学生的积极心理就会发生作用,他们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也就更容易了。二是教师注意课堂语言,要多运用诙谐幽默、生活化的语言或例子。因为幽默是提高学习兴趣的助燃剂,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和学生情绪,令学生轻松愉快,消除紧张,淡化焦虑。如在讲固定资产概念时,其中一句是“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形态的物质,讲解时可举例:汽车开着、开着会不会变成飞机?楼房住着、住着会不会变成球场……”。学生会在开怀大笑中理解这一概念。其次,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生往往很在意别人的评价,他们有时甚至是按照别人的评价去认识自己的。因此,对学困生来说,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对其调整学习和作业的难度,让他们做几道简单的习题,树立他们的信心;上课时教师针对学困生能回答的问题进行提问,给他们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告诫他们不要将失败的原因归为天资不聪明,应从学习态度、方法、意志力等方面去寻因。教师平时多用激励和肯定的语言,让学生感觉自己被欣赏。
(二)发挥学生主导作用,让学生主动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本着“易教易学”的原则,以教材为纲,以人为本,精心备课,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指导学生认真研读讲解内容。研读讲解内容前,应先看学习目标和要求以及内容概述,理解每一节的基本要点,掌握每一节的梗概,弄清每一节的重点、难点。对于某些重要的知识点反复点拨阅读,使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总结,完成复习题、自测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如笔者在讲授“资产负债表”时,就是运用“三步法”进行教学的。首先,创设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出发,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同时,也让学生明白,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来源于经济生活,又服务于经济生活,要用掌握的会计理论知识解决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此,在学习“资产负债表”时,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根据某公司2012年12月发生的经济业务,我们把明细账的数据录入总账中,然后分别采用记账凭证核算程序和科目汇总表核算程序登记总账,那么用什么方法可以把这些数据反映出来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进入本节课的思考状态,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展。其次,鼓励质疑。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问题,还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清楚、或表现出不耐烦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影响到学生的情绪。所以,即使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价值不大时,教师也要尽力找出所提问题的合理部分,给予学生及时的肯定、表扬和鼓励。最后,实践体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实践资源”。学生毕竟是个学习者,在教学中,教师要有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要为学生提供实物材料和设备供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对某些内容进行讨论、交流、体验等。比如学“资产负债表的格式和内容”时,我们应提供给学生账户式和报告式资产负债表,组织学生观察分析它们的特点等。
(三)善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有效地学习
虽然新教材以通俗易懂的文字阐述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语言精炼,图文并茂,版式明晰,举例简单明了,但教师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如采用单一注入式教学方法,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使课堂显得沉闷。因此,教师还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如观看会计相关内容视频、PPT演示等,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学习与理解基础会计知识的内容,以便解决教材中的重难点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首先,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多媒体不仅具有听觉效应,还具有视觉效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课堂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它不仅具有直观、生动、形象,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而且可直接表现各种事物和现象,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充分感知,把抽象的变成具体的,把理论知识变成实际感受,从而启发学生联想、思索、判断、创造,最后得出结论,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其知识面,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第一,在导入新课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可渲染气氛,设置情景,衬托主题。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新知识、新内容;讲授某些概念或职能、要素、方法、原始凭证种类、记账凭证内容、账页格式、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过程环节等问题时由于问题繁多抽象,教师难讲清,学生难理解,而此时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易讲、易懂、易记。第二,可以在讲教材难点时运用多媒体。教学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往往不易突破,此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启迪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有助于教学。第三,在讲某些问题的比较说明时可运用多媒体。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对比,增强直观性,这样印象鲜明,容易理解,便于记忆。另外,信息技术中图文并茂、综合处理等功能,可以将例题编制成实际演练的形式,让学生有选择地加以演示。通过演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灵活运用的好习惯。其次,利用多媒体建构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知识具体化,整体内容分解化,特别是掌握宏观和微观知识体系和知识点时,通过文字与图示相结合的方式把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巧妙直观地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学生感知、理解、掌握、拓展所学知识。例如,在讲授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基础会计”模块八———会计核算程序任务二———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时,教师除了指导学生观看FLASH短片进行学习,鼓励学生联系实际进行操作,还可以运用直观的图示辅助教学。归纳总结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的步骤如下:
(1)根据原始凭证来编制汇总原始凭证。
(2)编制记账凭证(根据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包括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等。
(3)逐笔序时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和现金日记账(根据收款凭证和付款凭证)。
(4)登记各种明细分类账(根据原始凭证、汇总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5)逐笔登记总分类账(根据记账凭证)。
(6)期末,按照对账的要求将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余额,以及各种明细分类账余额合计数,分别与总分类账中有关科目的余额核对相符。
(7)期末,根据核对无误的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的记录,编制会计报表。另外,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拓展学习。网络以其畅通的信息渠道,集光、影、信息处理、传递、文字输送等功能于一身,为教与学开拓了更广阔的时空。因此,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目标和学生实际,设计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问题,让学生到网络“海洋”中去遨游,如解疑释难、观读案例、查找资料、交流学习方法体会等,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突出主体地位,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习
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思维能力的提高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学生不善于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其职业素质和技术技能就很难提高。教师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培育学生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把学习的过程变为发现问题的过程,并在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现代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而不单纯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特点来设计教学环节,提供充足、典型、完整的直观感性的资料,让学生在尝试操作、想象中去探索和发现规律,学会学习。如教材中给出了会计主体含义,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笔者鼓励学生根据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大胆猜想,尝试着论证为什么先提出会计主体这个基本假设。企业如何被确定为会计主体?确立会计主体的意义?通过几个问题的分析、归纳、猜想、论证,会计主体这个看似简单而理解又有些困难的问题,就可以被学生解决了。其次,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探究赋予了学生积极、主动和创造性,学生通过独立、深入地思考,从而提出属于自己的观点。如在讲授“账户分类与结构”时,学生发现教材中的结论是“固定资产”与“累计折旧”账户同属资产类账户,因此学生提出质疑:资产类账户结构借增贷减,而累计折旧既然属于资产类账户,那么,第一,它为什么贷增借减?第二,它的结构显然与负债类账户结构相同,为什么不把它列为负债类账户?笔者并没有简单地为学生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第一,负债含义是什么?第二,资产类账户结构是如何表达的?第三,累计折旧账户按用途结构划分又可称为什么账户?学生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归纳、综合等一系列自主探究过程得出结论:累计折旧是具有资产类和调整账户双重身份的账户,它是固定资产的备抵账户,它与被调整账户“固定资产”的记账方向正好相反,所以从资产账户结构与负债含义来分析,累计折旧是属于资产类账户是毫无疑问的。以问题为导向,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再次提出问题,然后再解决问题,这样就使整个学习过程通过探索而获得发展。另外,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中职学生所处的年龄层次受到思维水平的限制,在认知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往往比较容易发现他人行为上的一些问题,而缺乏对自己行为正确的自我判断。因此,在教学上注意加强了学生的合作式学习方式,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自主地解决问题,在讨论过程中的思维碰撞、组织交流能很有效地解决问题。比如,在教授“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平衡公式时,学生对此公式又称“会计恒等式”提出质疑,原因是企业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是各种各样的当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三个会计基本要素在数量上发生增减变化后,它会不会打破这个平衡关系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讨论氛围非常热烈。学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的列举了资产与权益同时增加的经济业务,双方以等额增加,仍然保持了平衡关系;有的列举了资产与权益同时减少的经济业务,双方以等额减少,平衡关系仍然保持;还有的列举了资产之间有增有减,权益之间有增有减的经济业务,总额不变,显而易见平衡关系仍然成立。学生间通过合作交流,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互相得到启发,共同获得提高。
(五)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应用中学习
基础会计课程具有实践性较强而理论比较抽象的特点,对于初学者,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从未参加过会计工作的学生来说,更是难以理解和掌握。因此,学生在理解了会计核算基本方法后,教师要注重联系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积累的生活经验和会计知识,让学生直接参加各种会计模拟活动,参与各种各样的会计实践。这种实践可以是在学校模拟会计工作,也可以直接到社会上见习会计工作。如笔者在讲授“资产负债表”时,就运用了“实际模拟法”进行教学。根据公司提供的一套2007年12月发生的经济业务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在指导下让学生亲自制作资产负债表。通过学习操作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使学生对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从理性认识又回到了感性认识,提高了他们对学习基础会计的兴趣。在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后笔者又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技能培训课程的学习,通过“基础会计学模拟实验”,对凭证、账簿、报表等账务处理程序有了更进一步的理性认识。所以,笔者认为在学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时,指导学生通过做模拟实验,掌握会计凭证的填制,账簿登记,编制报表的具体操作方法,更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样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既能通过实践去理解所学到的知识,又能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反复的学习与实践,更有助于学生对基础会计课程深入的学习和掌握,从而对会计这一职业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大家,通过学生间相互点评,让他们都有展示自我,获得成功的平台。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收获的喜悦,有助于他们重新获得学习专业课的信心和勇气。
三、结语
目前高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模式属于典型的传统教学模式,过于重视教学的安排,重在教学环节,从而忽视了教学目标的重要性,教学评价往往就是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简单评价方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概念定义,轻视管理实践,重视教师教学,轻视学生参与,导致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点,学生局限在教室,容易和实践相脱离。学生离开学校后,面对真实的岗位操作往往不知所措。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在于明确教学目标,重视教学评价,教学过程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的和谐统一,也就是逆向教学模式在《基础会计》课程中如何展开。
二、逆向教学模式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运用
(一)整体逆向
整体逆向教学模式,即从整体上打破传统教学先理论、再过程、后结论的三段式教学法,翻转课堂为明确教学结论,根据教学结论设计教学过程,准备教学理论的整体逆向教学模式。具体到基础会计教学,就是以三大会计报表为起点,明确三大报表的关系和内容,以证、账、表为主线,实训操作为核心,构建模块化的课程教学结构,将基础会计划分为会计报表、会计账簿、会计凭证、会计综合模拟四个基本模块,设计教学过程,融入教学理论,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的和谐统一。
1.设计整体教学目标
以创业案例为启蒙,学生参与讨论,得出基础会计的教学目标。在启蒙案例中,教师启发提问:你认识会计吗?会计是做什么的?会计的职能是什么?会计工作应该遵循怎样的会计原理和会计制度准则?在一系列的讨论总结中,凭借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社会经验,明确会计人员日常主要工作为算账、记账和报账,教师配合展示凭证、账簿和报表,让学生明确,该课程最终所涵盖的内容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要完成的任务,明确教学目标。
2.设计课程整体教学过程
发放会计报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识记会计报表的关键内容,比较报表中的数据信息,得出要做成这样一份报表,需要准备哪些教学内容: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会计等式、会计账户等。明确基本理论之后,引导学生,一笔经济业务发生了,我们是直接把经济业务录入报表吗?展示凭证和账簿实物,要得到报表中的相应数据,在单位发生经济业务时,我们要按照每笔经济业务的发生时间,对业务进行分类汇总,填制相关凭证和账簿,最终形成报表。
3.归纳总结
将创业案例进行归纳总结,明确达到该课程教学目标所要经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框架,明确学习目的,了解所学知识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理清教学目标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等。
(二)局部逆向
局部逆向教学法在整体课程教学思路确立的前提下,对局部教学模块进行调整。现以《记账凭证的填制》为例。记账凭证的填制是会计核算的起点,一张凭证出错,随之账簿和报表将出现错误,它是基础会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介绍记账凭证的定义、内容,然后要求学生进行填制,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过程,很难形象记忆,不能灵活运用知识点。而逆向教学法恰好克服了这个弊端。
1.设计教学目标
教师展示填制正确的记账凭证,引导学生讨论发生了怎样的经济业务,观察经济业务涉及的会计科目,总结归纳讨论结果,引导学生明确不同种类、不同名称的经济业务,应该填制相应的记账凭证,由此,教学目标在学生的形象思维下,更好的实现。
2.设计教学过程
学生完成对经济业务的直观认识和分类后,教师总结收到货币资金填制收款凭证,支付货币资金填制付款业务,不涉及货币资金的经济业务填制转账凭证。从而把会计分录和记账凭证紧密结合,理解记账凭证的核心就是会计分录。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记账凭证的相关项目,将经济业务填到相应的凭证上。一部分学生能迅速领会并选择正确的记账凭证并填写,但部分学生会计分录不熟悉,会导致后续工作的错误。教师要针对性的布置作业,复习经济业务的核算,并填制相应的凭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动手动脑中轻松掌握了记账凭证的填制,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教学,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效果。
3.教学总结
在该阶段应注意所创设的情景必须与教学内容相联系,以明确学习目标;同时,情景设计应充分发挥学习者认知结构变量中的可利用性,围绕学习者的原有生活知识、情感体验,层层设疑,步步引导学习者将各情景任务付诸于行动。基础会计前半部都是理论性的内容,主要解决概念、特点、原理等基础知识,学生首先必须明确会计是核算特定主体已经发生的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围绕这一教学内容在第一次课上就进行了一次真实的经济活动:筹集资金。教师作为发起人,发动学生参与到资金的筹集中,并产生借贷关系。具体活动是结合当时临近中秋,教师首先提议与同学一起采购一批灯笼回来,在校园销售。随即教师拿出现金200元作为资本,并盛情邀请同学入股。很多同学处于一种不知所措或是旁观的心态,但注意力都非常集中。在经过再次游说后,有同学拿出现金50或100元表示愿意投资,气氛开始逐渐活跃。筹集到现金350元后,教师还随手拿起学生桌面的物品比如计算器、文具等作为入股,最后再让一位同学取出现金如100元作为对他的借款。在筹集资金活动中,部分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全班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高起来。筹集资金结束后便紧接着进行下一阶段的活动。
随后还可创设的情景则为虚拟,如购进货物,销售货物,偿还借款等,这一虚拟情境可以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第二阶段:进行角色定位,设计问题,分组讨论,培养分析解决问题及沟通交流等技能。该阶段一定要让学生对所处的情境产生问题,问题的提出者既可以是教师提出,也可以是学生,问题的提出必须结合教学目标。当学生很清楚自己所处的环境后,教师要给与学生角色定位:例如在第一阶段进行的筹集资金活动中,假设你现在就是一名会计,面对这样的环境———筹集资金(以后是购买货物、销售货物….)需要解决的问题有:①会计记录什么,即会计核算对象的理解;②应该怎样记录,即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需要给予直接的提示和答案,只需要强调学生对会计是算钱的这一已有的认知,同时可以指出结合课本的哪些内容进行思考讨论。尽管学生记录的内容和格式可能千奇百怪,甚至是错误的,但没有关系。学习就是一个应该包括挣扎的过程,没有答案,必须在海水里游来游去,直到游到岸边为止。在这一阶段,为避免学生无从思考,个别学生不参与,分组讨论是非常必要的。
行动导向教学法里包含了许多具体的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等,所有教学法都涉及一个如何开展的形式问题。行动导向教学法强调以小组团队形式进行具体教学法的开展,是因为小组合作能化整为零,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能让其参与到问题解决的一个良好的小环境,同时还能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团队合作等意识和能力。为避免无意义的讨论以及提高课堂效率,讨论解决问题的时间必须加以事先设定。第三阶段:成果展示及点评,培养总结表达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时间到后,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展示的形式主要是海报和解说。教师事先发给每组空白纸,要求每组将本组讨论的结果记载在纸上,再到讲台上或者到别的小组进行展示和解说。每次活动展示的同学都要求是不同的同学,以求每个同学都能参与。点评通常分为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小组互评是学生进一步沟通的桥梁,也是学生各自思考碰撞产生火花的平台。这一环节同样需要控制好时间。
教师的点评应该是积极的,积极的点评是对学生参与和努力的一种肯定,点评时要注意运用语言手势等技巧,创造汉堡包式的评价,即肯定—建议—肯定。教师的点评还应是对每次行动结果的理论性深化。除了帮助学生对本次行动所涉及知识进行总结,教师应有意识地将实践与理论联系起来,并明确下次教学内容的出发点,从而将本课程知识系统化。例如会计概念:核算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会计对象:资金运动会计要素:会计对象具体分类会计科目:会计要素的具体名称等。以上三个阶段是对基础会计课堂运用行动导向教学的实践总结。教学实践表明,通过这样的模式,虽然耗的时间较长,但同学经过自己努力和小组合作,慢慢推出来的概念、原理、方法、公式等等知识,特别有成就感,既提高了独立学习、沟通合作等能力,又增加了学习的兴趣。这样的三阶段模式能否成为中职会计专业教育的常态?具体运用中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如何创设更多更有意义同时又能引起学生兴趣并行动的情境?受到课桌摆放的固定性及课堂时间限制,每次的分组应如何解决?难题自然不少,但相信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找到更好的方法去解决。
作者:邓爱华
1.1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中等职业教师在讲解基础会计知识时,首先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会计理念和主要经济业务核算方法,同时还要系统了解基础会计知识结构,加深他们对会计的认识,给予他们更多的思考和学习空间,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明确学生能力培养目标,比如要让学生掌握账户分类、借贷记账方法及其应用;让学生能够正确填制会计凭证,能够结合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学生还要学会如何查找错账,掌握相应的更正方法,从而提升会计处理的准确性。
1.2提升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
第一,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该种教学方法中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会计实践当中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会计知识,及时解决他们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降低学生的基础会计学习难度。同时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也可以相互之间进行探讨,认识到自身学习上的不足,相互取长补短,增强他们课堂的互动性,调动学生参与会计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在讲解会计分录时,许多学生会感觉学习吃力,同各国参与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相互之间进行提问记忆,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些记忆规律,最大限度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提升他们的学习质量。第二,开放式教学方法。该种教学方法需要教师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将会计课堂还给学生,为他们创建更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课堂上敢于思考,敢于提问,从而拓展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感受到基础会计课堂的趣味性,最终达到会计教学目标。比如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会计借贷记账方法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进行预习,然后再相互之间交流,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和讲解,加深学生对该种记账方法的认识,提升他们的会计处理能力。
1.3激发学生基础会计学习兴趣
基础会计作为中职院校学生会计知识学习的重要课程,教师应该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找到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满足他们今后的会计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基础会计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空间,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提高他们会计业务处理能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一些企业,了解企业会计部门的一些职责,然后再开展一些模拟性的企业会计处理课堂,为学生设置一些情景,从而加深学生对会计知识的认识,提高他们学习会计的效率。其次,教师要制定比较完善的教学方案,搜集一些会计处理案例,提升学生会计问题应对能力,为他们以后工作提供有效帮助。
2.总结
关键词:高等教育 基础会计 教学模式
当今我国会计教育正在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向启发式的教学进行转变,但还是不能够摆脱传统教育的模式。在启发式的教学中,新课程是以实现以学生为本为宗旨,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习时能够做到自主学习和自愿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基础会计》正是一门学习实践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开设这门课,不仅是为以后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学生能够打下牢靠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也让学生有能够培养和掌握会计的基础知识。
1、当前《基础会计》教学现状
1.1、对学生入门教育重视不足
当前在高校的基础会计课程中,往往会忽略学生的入门教育,一般开设课程也只是会开设大一的第一或第二学期。基础会计的第一章内容就是基本理论部分,而教师在讲课的时候,都是直接给同学们讲第一章节,没有讲有关这方面的入门知识,也不解释社会实践,也不带领学生通过别的途径来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以至于学生在刚学习时,就因为讲课的不清晰,使学生对这门课程不能引发兴趣。这门课程与社会实践是紧密相连的,但学生对社会实践确是一无所知,所以对于学生来讲也是难以入门的,他们不知道企业是怎么经营的、企业的经营流程是怎样的、会计在企业中会是做什么的等等。如果想要让学生在这门课程中能学好知识,就应该重视学生的入门教育。
1.2、教学上注重理论,实践教学缺乏
基础会计是比较偏向于实践性的一门课程,但往往好多高校更多的是偏重在理论知识上,轻视实践的教育。基础会计课一般是设置为72个课时,但有些高校的实践课确不足20课时,甚至还有的是不会开设会计实验课程,使理论和实践互不关联,使学生不能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起来,也不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和掌握有关的知识点。但学生会因为要去应付考试,就会死记硬背概念、会计等式、账户的借贷方向,即使自己对这方面的知识一无所知,这也不利于学生在市场经济上知识结构的学习。
1.3、教学模式创新不足
现在的教学方式,还是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的单方面的讲课,是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会过多的强调基础会计的学习要记忆、计算,缺乏师生的交流和互动,没有一个好的教学体系,也不能体现授课的灵活性,不能够引导学生去主动的学习。
1.4、会计信息化教学缺乏
当前我国的基础会计教学基本上还是处在手工信息系统阶段,实际的会计教学和现代管理信息系统是分开的。有时可能还会提到“会计信息系统论”的观点,但有的高校因为财力的原因在教学中应用到信息技术教学会很少,学生的实践教学还是主要以手工做账为主,是做不到信息化教学的。
2、加强《基础会计》教学模式改革的措施
由于现在市场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在各方面的要求都在提高,对大学生的知识面的要求也在提高,要求知识面广的,以至于越来越多的高校把基础会计作为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基础课,不过也有的高校是把基础会计当作公开课或公选课来上的,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在不断的提高教学目的,也在不断的实现去提高学生的知识面,所以,在新的环境下,我们必须跟随时代的脚步,去改革更适合我们新一代学生的学习模式。
2.1、加强学生会计入门教育,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般基础会计这门课程是在大一的时候,所以大一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就要做好入门教育。在大一新生刚入校的时候我们要对他们所选择的专业对他们进行介绍,其中包括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的课程设置、各课程之间的相互关联、课程开设的先后次序、课程开设的学期、课程学分和课时数,以及上学的时间和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快的适应大学生活。要让大学生知道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获取老师所教的知识外,要有效的利用课余时间在网络、信息化工作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要注意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最后,也要让学生去知道会计到底是什么,在企业工作的时候,经营的流程又是什么样的,去了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和基本会计课程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是什么。有的高校可能条件不是很好,那就可以选择给学生播放纪录片,以纪录片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企业经营的概况。也可以带学生实地去参观拜访一些知名企业,最主要是一些工业企业,因为其是非常复杂也是最为完整的。能够让学生真实的去体验这种企业工作。可以让学生很快的进入这门课程的学习当中。学生的学习时间可以定为3周或5周的金工和电工实习,帮助学生去体验生产经营流程,增加学生对企业经营和社会实践了解的兴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2、加强教学内容改革
在当今社会上,市场经济在不断的发展,财务会计的人才需求是非常大的,而高校所培养的会计人员已经不能满足于市场的需求。是因为一些企业和社会各单位他们是需要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又能强,具有创新精神的会计专门人才。我们是以学生为本作为教学理念,就应该关注学生的需要和他们以后的发展。所以就必须将基础会计教学的内容将以改革,《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是理论和实践是并重的,不要只追求理论,而没有实践的东西在教学中,也不要只有实践而没有理论。要做的压缩理论的学时,对理论的东西进行内容精简,提高实践技能,然后,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更新和调整,可以在教学上进行补充,将新的教改教研成果和学科最新发展成果放于教学内容中。我们也可以将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及考证内容等纳入课堂教学。
2.3、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基础会计在教学过程中是按照书中的内容和学生在学习知识时的适应程度来选择教学的方法,会选择一些案例教学法、实务引导法、情景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可以拿案例教学作为例子,因为基础会计的知识点都比较抽象,且非常难懂,学生理解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这时我们可以运用案例教学,让知识点与案例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结合案例,使自己更容易理解这些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基础会计的内容里,会出现六大会计要素概念,大多数的学生不能理解这部分的内容,那么什么事六大要素呢、会计等式又是什么呢、为什么会计要素会存在数量关系,企业经营业务的发生为什么不会改变会计等式的恒等性等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学习六大要素时难以理解的重点和难点。所以说,教学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只靠教师在课程中单方面的教课是不够的。我们可以换一种方法,教师可以在讲这六大要素概念之前就和学生一起进行商品零售商经营活动的情节模拟,可能教学效果就会大大的不一样。我们可以让以为学生扮演产品的零销售,把课堂看作为一个销售市场,在开展这个活动之前我们要先筹集资金,将这些资金分为老师和学生自有的财产,教师要告诉学生什么是资产、什么是负债,什么是所有者权益,且它们之间存在的某种联系。要列出学生的资产表格,难后市场就开始运作,叫零售商去购进所需的产品,并分析资产负债表的各要素的变化,让学生知道在业务不断的变化过程中会计的等式是否同样也会发生变化。最后,分析在产品的不同的销售价格和成本相对比一下,企业的利润是否在变化,让学生知道收入、费用、利润是什么,这3个会计要素所产生的关系又是什么?利润的盈利和亏损会对你本身拥有的财产又有什么样的影响。所以说这样的情景模拟教学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学生不仅能有效地把握好知识点,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不断的提高。
2.4、注重校企合作,加强基础会计教学人才培养
当前高校教师大都是毕业后就进入高校就职,开始工作,所以缺乏实践教学经验,他们对企业的实际的经营概况不是很了解,这是在基础会计教学当中是不利的。所以,高校可以和一些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将一些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派去企业里面进行挂职锻炼,通过从中获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经验来满足由教学经验的不足而在教学方面的欠缺。在进行信息化教学的时候,有的教师可能也会缺乏这方面的知识,高校也应该对任课教师进行会计信息化培训,来提高教师信息化意识和知识,让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多这方面的知识。
2.5、加强教学实验改革
基础会计教学是比较偏重实践的一门学科,而教学实验又是在教学中不能缺少的部分,所以教学实验也要做出一定的改革来完善会计模拟实验的建设,从而提高实践教学的真实性。实验教学也是需要资金的投入,购买实际工作应用的账务处理工具,让学生不再是有以前传统的简易的凭证和账页,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真正感受到自己的职业定位。我们还可以设置一个模拟的银行,进行一些模拟业务,让学生在存款业务和取款及办理票据业务的办理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从而提高就业率。总之,基础教学的改革不是一下子就能改革好的,问题时时刻刻都存在着,它需要不断的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并纠正问题。我们始终要把握一个原则:除了让学生接受会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要只注重传统的教学方式,要结合一些实际案例,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培养出最好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高职院校《会计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安排不合理
目前,由于时间和教学经费的不足,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等条件的限制,很多高职院校能够保证的《会计基础》教学中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但在实践知识的学习上就不能够完全保证,使学生的实践及动手机会过少,导致学生的操作能力相对薄弱,这与社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方向相违背,满足不了社会的要求。
1.2教学方法单一、落后
一直以来,《会计基础》课程教学在形式还是一直按照传统的老师在讲台上教授、板书,学生在讲台下埋头记笔记的教学模式,很多时候都会形成“教师念讲义,学生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现象,教学手段单一,不能充分地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来辅助教学,课堂缺乏生气,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无法提起对这门课的兴趣,老师是为了教而教,学生是为了上课而上课,到了期末突击背应付下考试,过后全还给书本,这十分不利于新时期人才的培养。
1.3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不高
很多大专院校的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后就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接受的只是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实际操作经验没有或是极其贫乏,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都很薄弱,那学生的动手能力就可想而知了。再加上现在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教师的生活模式相对闭塞,与社会的接触不多,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及时地了解会计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无法很快地自主地进行自身专业知识的更新,这就会导致学生所能接受到的知识也会不全面,致使学生在实际操作和理论实践方面都不能得到很好的学习,对学生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
2 解决问题的对策分析
2.1改进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所学课程毫无兴趣,那就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想要提高《会计基础》课堂教学效果,则必须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由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授课中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授课。例如,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提高课堂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及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更新教学理念,调整理论与实践课时安排
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学理念的更新。在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必须不断更新与时俱进,才能促进教学模式不断改革。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专业学生将来是从事最基础的会计工作的操作型使用人才,因此,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非常重要,这就要求《会计基础》课程在课时安排上应向实践操作环节适当倾斜,让学生在实践操作方面有充足的时间加以练习,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实现与企业需要无缝链接,为学生在以后的会计一线工作中能够得心应手,更快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2.3提升教师素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想要提高高职院校《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就必须重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为切实加强高职院校会计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各个学校可以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一方面,各校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专业发展需要,制定出相应的师资培养计划,如选派专业教师到高校深造,鼓励教师报考在职研究生,或将教师输送到企业进行实务操作,培养出真正双师型人才。另一方面,教师自己要具备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动机和要求,要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和学习手段,了解最新的会计知识,增强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另外,学校可以聘请企事业单位会计方面的专业人士为兼职教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训技能。
2.4优化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会计教材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明显区别在于前者更加看重实践操作能力而对理论要求相对要低。这是因为高职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较差,所以,高职院校在《会计基础》教材选择上应当注重理论通俗易懂,案例丰富,偏重实用的教材,而不是偏重于理论研究的教材。然而,目前市场上符合高职学生的《会计基础》教材并不多,因此,学校可以自行编写符合高职学生学习的教材,在编写时要注意与实践相结合和会计学科的变化,尽量贴合实际,以适应高职会计学生的学习特点。
综上所述,《基础会计》是会计学习的最基础的学科,也是会计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而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极大地限制了会计专业的发展,只有找到问题的所在,应当从实际出发,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会计人员。
【参考文献】
[1]翟征陶. 基于新形势下的会计教学改革[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 (9).
成本会计学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经历1880年至1920年的奠基期后,逐步从普通会计中脱离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二战之后,成本会计逐步形成了以事前、事中与事后成本控制的相对完善的理论与应用体系。该体系能够达到三个目标,分别为:成本核算、成本控制与给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但现代成本会计发展却非常缓慢,除了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作业成本法之外,成本会计的很多方面都渐渐地落后于实践,特别体现在教学方面。综观国内成本会计教材,多数的篇幅都在讲解传统成本核算方法,除了作业成本法解决了成本核算准确性与深入精细化的成本管理问题之外,其他内容都未将现有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中来。尤其是环境保护素质的培养并未在成本会计课程中得到足够重视,实际上,引起工业企业污染的源头主要是物质资源未充分利用所导致的,而成本会计对资源消耗记录、归类与控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实效上讲,在我国已经确定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本国策,将建设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纳入工作日程的大背景下,虽然成本会计在对学生环境意识培养上拥有着巨大的优势,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这种优势还远没有发挥出来。
二、成本会计研究性课程改革的契机
国外在20世纪90年代产生的物质流成本会计很好地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物质流成本会计产生于德国,是由德国阿鲁克斯布鲁克研究所于1992年开发的环境成本会计的一种核算方法。沿着物质流向进行物质流成本会计核算,不仅可以核算出流向产成品的物质的成本,还可以核算出各个工序形成废弃物的物质的成本,进而找到企业造成损失浪费的控制盲点,为企业减少损失浪费提供科学依据和控制线索,使企业在降低环境负荷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国外对物质流成本会计的定义为:用实物计量单位和货币计量单位来记录追踪企业投入生产的所有原材料、能源以及相关的人工费和其他间接费用的流向,以此数据为基础,分析评价不必要的物质资源损失浪费成本,以期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达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目的的环境会计核算方法。物质流成本会计自开发以来,在德国企业中进行广泛试验并取得成功。1996年,德国联邦环境部和联邦环保局总结了一系列案例研究成果,颁布了环境管理会计的手册,以加大推行力度。1999年,日本经济产业部委托产业环境管理协会进行环境工作发展促进调查,国部克彦教授和中岛道靖教授对德国发明的物质流成本会计进行详细研究后,于2001年导入4家企业获得成功。2002年6月,日本经济产业部《环境管理会计指导手册》推进物质流成本会计的应用。2003年与德国、英国和美国组成MFCA联合协作组织,2004 年开始向日本全国普及。2007年日本政府向ISO国际标准化认证组织提出MFCA国际标准认证方案。到2009年为止,日本企业导入MFCA的企业已经超过100家。国内学者肖序等对物质流(资源价值流)成本会计进行了介绍与研究,但转化为教材并进行教学实践在国内尚未得到尝试。
三、成本会计研究性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广播电视大学采取中央、省、市、县四级的系统办学模式。中央电大(国家开放大学)是龙头,负责统一设置专业和课程;省级电大为二级办学单位,根据中央电大的指导性专业规则制定本省实施性专业规则,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选修课程;市、县级电大教学点根据省级提供的专业规则,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执行性专业规则并组织教学和管理。
1.1 开设专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 一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业及课程设置
目前河北电大开设专业55个,其中本科专业17个;专科专业25个;“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专业13个。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由中央电大统一管理,严格执行统一课程名称、统一课程学分标准、学大纲、材、统一考试;选修课程(以下称省开课)由省电大负责建设教学资源,并负责相应教学管理工作。
1.2 省开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开放教育省开课程的开设是根据专业规则来制定的,它是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一定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首先,学校要满足开设此课程的条件,比如说高水平的师资、相关场地、先进的设备等。其次,课程名称、教学内容相似或者相近的课程,原则上尽量避免重复开设。此外,在学分安排上,本科最低毕业总学分为71,专科为76。统设和省开课程学分比例根据中央电大相关规定:专科专业,统设必修课占总学分(不含综合实践环节学分)的60%;专科起点本科,统设必修课占总学分的60%;其余为省开课。在课程门数上,统设必修课原则上控制在13门以内。
1.3 省开课程的设置方式
课程采用模块化设计是开放教育专业规则的一大特点。在专业规则内所有课程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通识课、专业拓展课、综合实践等模块分类组合,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按需选择。在每个模块中设置有中央电大考试最低学分、模块毕业最低学分、模块设置最低学分。专业规则表中各课程开设学期是根据专业知识结构提供的先修后续关系确定的,供选课时参考。这样的设置理念主要是基于成人在职的业余学习特性和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多样化学习需要。
截至2014年秋季学期,河北电大省开课程设置有530门(不含实践环节),其中本科266门,专科264门。从近几年收集的报考数据来看,上述课程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省校统一考试记录的课程约280门,自开课程(委托地市电大管理并组织考试)有120门,剩余120多门课程基本是为专业规则中已启用但实际教学中无学生选学的课程。
2 省开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开放教育转入常规以来,经过几年的探索,在课程设置和建设上,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渐凸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开放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值得我们反思。
2.1 设置权限自主性较差,选择余地小
电大采用系统办学模式,省级电大作为二级办学单位,只能在中央电大制定专业规则范围内选择相应学分的省开课,省电大没有在教务系统里增加省开课的权限。省电大如果要开设新课程,必须向中央电大申请并报送相关材料,经中央电大批准并加入教务管理系统后,省电大才可以进行选课,这个过程比较繁琐。或者省电大只能找一个名称相似或者相近的课程来替代,这样做的结果是在学分设置、教学目标等方面与原课程有些背离,不能完全实现新开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
2.2 课程层次针对性不强,课程规划具有随意性
不同培养层次、培养规格的专业规则应当有不同的要求,但这种差异在课程设置上常常难以得到充分的体现。有的专业本科层次与专科层次的课程设置拉不开档次,有些本科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几乎都是专科课程的简单重复。课程设置缺乏必要的优化设计,一方面追求课程大而全;另一方面,有些必要的教学内容却又被遗漏,特别是学科前沿的最新进展不能尽快反映到课程教学内容中,较为突出的专业比如说法学、经济学、物流等。
2.3 不同专业模块课程比例失衡,不合理
中央电大统设必修课在整个专业规则中占了较大的比例,加上综合实践、毕业论文等环节,实际执行中省开课的学时和学分就剩得非常有限。以法学本科专业为例:毕业总学分为71分,统设必修课是49学分(14门),综合实践环节8学分,两者合计占总学分的80.3%。省开课只能设置14分,不到毕业总学分的20%。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汉语言文学、护理学、小学教育等专业中省开课所占比例更是少于20%。
2.4 专业招生人数不均衡,影响课程设置
以2014年春季招生数据为例,招生专业本、专共计48个,合计招生数为19217人。招生规模较大的专业集中在法学、行政管理、学前教育和会计学4个专业,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程造价等18个专业在全省的招生总数不足50人。规模小的专业给省开课的设置出了难题:如果根据专业规则设置省开课程,势必造成教师和资源的浪费,增加了办学的成本;如果不按专业规则设置省开课程,又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左。
2.5 顶层设计不完善,导致开设课程过多
为了做好教学服务,开放教育学生可以自主选课,各级电大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这无可厚非,但却又执行全国统一考试。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从省级层面上看,各教学点在制定执行性专业规则时选课多而散,部分课程选课人数极少甚至没有。近几学期对考试订单进行统计,省开课程中报考人数在10人以下的有50多门。
3 积极推进改革,完善省开课程设置方式
针对开放教育省开课程设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保证专业培养目标基础上,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探索更加灵活、实用的课程设置方式。
3.1 扩大省开课程设置自主权限,明确课程管理责、权、利
首先,中央电大要适度放权,把省开课程在教务管理系统设置的权限下放到省电大,只有这样省电大才能更灵活地设置省开课程,满足专业规则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实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其次,随着开放教育专业的增加和课程的调整,一些课程在性质上也发生了变化,中央电大和省电大有必要就课程管理和学分比例进行再次确认,以明确双方职责和利益分配。
3.2 课程设置要层次分明,体现实用性
远程开放教育分为专科、本科两个阶段,在课程设置时,要注重课程 的衔接问题,电大学员大部分都是具备了一定学历,他们想通过继续教育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试想,简单重叠设置的课程教学内容如何能满足学员提高专业层次的要求?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接收反馈意见,适时调整课程内容,突出实用性,满足不同层次学员的需求。
3.3 充分调研成人教育市场,科学设置招生专业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成人教育市场实际,满足不断变化的行业和企业的培训需求,开设适合当地特色的专业。同时与中央电大密切合作,争取政策支持,共建共享“品牌”专业。通过“品牌”专业建设带动课程建设,通过优质的课程资源逐步吸引学生选课。在招生层面要有论证机制,稳定优势专业,适时淘汰连续学期招生不景气专业,从源头杜绝小专业。
3.4 做好顶层设计,完善各级各项管理职能
中央电大应充分进行教务管理系统需求分析,尽快开发功能更加强大的教务管理信息平台,分层级、分用户设置权限,在规定各模块学分设置时要更科学更严谨;省电大在加强专业规则课程设置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同时,应该加强对本省系统内各类课程开设情况的摸底调查,定期收集反馈意见,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进一步修正课程设置,最终使专业规则臻于科学合理;市级电大作为教务管理中重要的一环,要充分发挥引导职能,通过学生选课系统进行控制,制定推荐型专业规则,确保所属教学点能够合理按照专业规则选课,在课程开设中真正做到为学习者服务,使专业规则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3.5 建立省开课程的准入、退出机制
省电大应该建立严格的省开课程准入机制,同时对质量较低、资源贫乏的课程建立适当的退出机制。当前需要制定省开课程设置的规章制度,从制度层面为课程设置提供激励和支持,利用“精品课”建设为契机,建立科学的课程开设和评估制度。此外,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设置应关注本专业和职业的社会需求,不能片面追求大而全,从资源质量上严格把关,真正实现专业培养方案的目标与理念。
4 结语
为了改善省开课程设置的现状,河北电大应立足实际,合理规划,以创建品牌专业为目标,以建立“精品课程”为抓手,从适应河北经济建设、服务社会的全局出发,积极探索新的课程管理模式。目前,河北电大正在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 一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积极筹建河北开放大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办学理念的不断进步,开放教育专业建设和课程管理工作也会与时俱进。
基金项目:河北广播电视大学专题基金项目一般课题《关于河北开放大学省开课程设置研究》(YB201409)
参考文献
[1] 谢盛勇,江小青等.教学管理工作手册[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
[2] 刘忠强,张百生.对山东电大开放教育专业与课程管理的思考[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4).
1.调研内容。商贸零售行业的发展趋势、行业的人才结构及人才需求;市场营销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对应岗位对于市场营销人才知识及能力的要求;相应的职业资格要求、学生的就业去向和职业生涯发展等。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 一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2.调研对象与方法。为保证调研的客观真实性,本次从行业、企业及毕业生三个方面开展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调研。行业调研:包括政府的相关政策及行业相关发展规划、调研报告等。通过文献检索、网站查阅等方式进行。企业调研:以两广地区及江浙部分城市中小企业为主,主要是近三年毕业生的主要去向企业。通过企业走访、问卷调查、集体座谈等方式进行。毕业生调研:我校自2007届至2009届市场营销专业部分毕业生。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走访、电话访谈等方式进行。
二、调研分析
(一)行业调研情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大力支持,我国商贸零售行业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强劲。据统计。2011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83919.9亿元,比2010年增长17.1%。其中零售业商品销售额为71824.9亿元,同比增长24.88%。
我国当前零售业态基本细分为百货店、专业店、超级市场等。其中,专业店的发展最为迅速,在零售业中的份额逐年递增,已由2002年的22.7%上升至2006年的54.9%。
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十二五”规划中强调,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7%。柳州市作为“桂中商埠”也提出,到201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要在1000亿元以上。背靠内地、面向东南沿海和东盟各国,广西基本形成大市场、大流通的商业格局,商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市场营销人才。根据广西人才网联2012年一季度人才供求分析报告提供的职位需求前十位条形图,2012年第一季度,销售类的人才需求达25800人,占比达18.58%,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265人。求职人才数前十位的条形图则显示,一季度的销售类人才求职数为18638人,比销售岗位少7000多个。
(二)企业调研情况
企业调研方面,调研了21家企业,重点集中在柳州、广东、深圳及江苏,发放了150份调研问卷,组织了20多次个人面谈及集体座谈,主要调研数据分析及结果如下:
1.本次调研的大部分企业招聘人员的途径以劳动市场和学校毕业生招聘为主,学校应届毕业生一般需进行一段时间的岗前培训才能胜任工作。
2.企业在招聘人才时更看重的是工作经验和人品素质,最不看重的是职业资格证书。特别看重毕业生的实战经验和专业技能,有门店销售经验的学生很受企业的欢迎。
3.调查的企业中,中专学生一般集中在销售岗位。就业单位对我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整体评价满意度为96.4%。企业普遍认为中职生的优势在于操作能力强,能吃苦耐劳;劣势在于创新能力差,不善于沟通交流,个人修养方面有欠缺。
4.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市场营销专业人员主要工作岗位分布为:业务员14%,营业员(含导购员、销售顾问等)28%,文员15%,企业管理15%,服务人员16%,店长12%。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众多中小企业需要一些既有商务知识又有销售能力、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以满足终端销售工作的要求。
5.在调查问卷中,95%的企业最看重学生的职业道德,其次是社会交往能力、表达能力、产品销售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再次是办公软件的使用、会计知识的掌握等,最不重要的是外语能力。
6.60%以上的受调查企业近年内对市场营销人才有需求,对终端销售人员特别是一线销售岗位如营业员、导购员、销售顾问等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因此,我校可加强学生这方面专业知识及技能的训练。
7.企业对于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学生表现出很大兴趣,他们希望校企业共同培养的人才到企业上岗后能够快速地胜任工作。被调查企业约90%有与我校进行校企合作的意向,愿意采用的合作方式有接受教师下企业实践学习、接受学生前往参观实践等。
(三)学生调研情况
学生调研方面,主要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辅以一定的学生座谈形式,此次调查问卷共发140份,回收128份。
1.目前我校毕业生就业岗位集中在销售和生产一线,约占95%,管理岗位约5%。毕业生选择就业的用人单位主要集中在私营企业。就业单位的行业主要集中于批发零售行业、住宿餐饮行业以及汽车行业。
2.我校毕业生一般1~3个月左右能独立胜任工作。从普通销售人员到销售主管,毕业生需通过1~2年的时间完成。
3.调查中,学生感觉专业知识与技能、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是他们比较缺乏的,较多学生觉得协调沟通能力、个人素质和专业技能对他们的工作帮助比较大,其他知识能力帮助比例不高。
4.毕业生普遍认为我校市场营销专业目前开设的课程比较合理,能够基本满足现在的岗位需要。建议增加实习课时,尤其是在校期间的实操性实习,聘请行家里手,针对社会需要,提高就业指导水平。建议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增加人际沟通、心态调整方面的课程。
5.部分毕业生感觉在校期间参与社会实践较少,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和适应能力的锻炼。希望学校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锻炼工作能力,通过实践积累更多工作经验。
6.个别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太相符。毕业生反映,某些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联系程度不大,希望学校能够在保证基础理论课、核心课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工作实际进行授课。
三、调研结论
1.人才培养方向定位。通过对行业、企业、毕业生三个方面的详细调研,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定位主要面向批发零售行业、首饰制造批发行业以及汽车行业,培养具有良好的商科职业素养,掌握市场营销理论、商品销售技巧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市场营销人才,主要就业岗位为品牌专卖店导购员、店长以及汽车4S店销售顾问等。
2.人才培养层次定位。从调研中得知,我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的是一线的销售工作。因此,结合行业、 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我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定位应该为培养在中小企业一线从事销售、销售管理等相关工作,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初中级专门人才。
四、专业改革建议
1.充分发挥市场营销专业理事分会的指导作用,重新设定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我校已经成立了市场营销专业理事分会,我们应以行业为依托,拓展市场营销专业理事分会的功能,理事分会应根据行业、企业发展变化情况和实际工作需求,通过调查、论证、分析和研讨等活动,确立与人才的目标岗位(群)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帮助我校制订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方案,在教学的监控和评估中给出建议,并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指导。
2.针对学生的目标岗位(群),突出能力本位与个性发展,召开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会,确定岗位职业能力。我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传统销售岗位群(营业员、专卖店导购员、汽车销售顾问、门店店长),因此,需要邀请用人单位专业人员、教育、行业专家一道召开专业、职业能力分析会,针对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梳理出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及态度要求,实现由“知识本位”向“素质(能力)本位”转变,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应变创新能力,体现本专业的实践性与应用性。
3.在“必需、够用、实用”原则基础上,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打造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课程和教材。
坚持从企业岗位的需求出发,整合理论与实践课程,确定课程结构,围绕所需掌握的职业能力,加强教学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学以致用,增强实战性。教材开发方面,我校应根据企业具体工作要求开发校本教材,丰富教材形态,打破传统的学科式教材编写模式,开发和推广与企业实际工作相联系的综合性和案例式教材。在开发过程中,既可以按照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也可以将原本的科目教学内容按照职业活动的特点和要求重新整合,形成围绕工作过程的新型教学项目,使其具备实践性、系统性和前瞻性的特点。
4.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教育。本专业的各课程应针对中职学生的思想观念变化,注意结合社会的价值观念取向,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教会学生做人做事,正确对待本职工作,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
5.建设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实战型专业教师队伍。我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一定要走专兼职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 一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相结合的道路。为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我们可以一方面派送教师参与各种企业内训,增加实战体验,另一方面派专业教师轮流下企业实践,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引入企业高技能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数据库,使教学与生产、科研紧密结合。
6.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改革。针对中职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推行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探究式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感性认识;在教学手段上应更多运用多媒体教学,大力推广网络教育技术,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7.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教学。中等职业教育强调实践教学,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我校应建立以课堂实训为基础,结合阶段实训、见习,强调毕业综合实习等为主要内容的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内实验(实训)室建设,建立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保证学生所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接轨,让毕业生能尽快符合企业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