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健康教育课题申报范文

健康教育课题申报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健康教育课题申报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健康教育课题申报

第1篇

正文:一、保健体育课学生中常见的疾病及对他们的心理分析

缩、跛行,因车祸摔倒下肢胫、腓骨、踝关节骨折,先天性髓内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胯脱位经手术后未痊愈、腰间盘脱出、脊柱侧弯等等。

下列慢性病是学生认为学籍已保住了才开始逐渐暴露的。因为他们上正常体育课力所不及,身体素质测验不能合格,怕毕业不了,得不了学位才申请上保健体育课。这些常见病有;心肌炎、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甲肝、乙肝、肺结核、胸膜炎、糖尿病、疝气、慢性附睾炎、低血钾症、癔症性休克、脑震荡、甲亢、神经官能症、动脉炎、胃下垂、肝炎后高胆红毒症、淋巴结核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视网膜变性、自发性气胸、膝关节滑囊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等。

被录取的病、残学生多数是高分录取的。其中绝大多数学生性格内向、沉默寡言,总有一种“不如人家”的自卑感。他们暗暗地用功在学业上想超过其他同学。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学习努力、听老师的教导、守纪律、认真上课。刚入学时不愿意暴露自己的病情,一来怕难看,二来怕身体复查取消录取资格。他们人学后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参加一个月的人学军事训练,但随着活动量的增加,没有办法不暴露出来。身体素质测验有些项目不能参加,身体确实承受不了某些运动负荷。当学籍被确认后,就开始申请上保健体育课,因为他们考虑到没有体育成绩或成绩不及格会影响毕业,不能获得学位和奖学金等一系列问题。他们上了保健体育课之后,又担心上保健体育课毕业分配时是否会受影响,招聘单位是否会另眼看待等种种矛盾心理油然而生。

另外,个别体育差的学生,担心因体育成绩不及格、身体素质测验不合格,影响毕业和获得学位,费尽心机,以患某种病为借口混过医生的眼睛,上保健体育课取得体育“合格”的成绩,为毕业和获得学位铺路。也有一些学生所患的疾病已痊愈了,但迟迟不愿意回原体育班上课。他们担心回原体育班在技术和身体素质上跟不上其他同学,怕体育成绩不及格。这样的学生虽然是极个别的,但确实存在。

二、保健体育课的教学任务与所采取的各种措施

(一)教学任务

1.对患慢性病不能参加正常体育课的学生,通过医疗体育起到增强机体各部位功能的作用,完成学习任务。

2.促进有病学生消除局部症状、缩短疗程,争取尽快恢复健康。

3·使有病学生树立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积极自觉地参加医疗体育锻炼并掌握一定的生理卫生常识和医疗知识。

(二)在保健体育课教学中采取的措施

要完成上述的三项任务并非很容易的事,对各种疾病、各种心理状态有针对性的选用教材,善于做思想工作,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健全审批手续和加强医务监督

入班时,本人申请、保健医生诊断证明病情·由体育部主管教学的主任批准方可上保健体育课。康复后回原体育班时,经任课教师和保健医生准许、体育部主管教学的主任审批同意,方可回原班上课。每学期初,经保健医生复查,决定是否继续上保健体育课。平时保健医生经常深入教学进行医务监督,与任课教师密切配合提高保健体育课的实效。

2.保健体育课选用的教材

主要教材采用了在我国和各院校较普及的小球——羽毛球,病、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病情灵活掌握运动量,课余也能打,毕业之后也较实用。我校体育馆也同时能开辟八个羽毛球场。要求学生自备球拍,学校提供羽毛球。考虑到这些学生基本上没参加过体育竞赛,以比赛为杠杆提高平时练习的积极性。每学期组织一次单打或双打混合双打比赛。比赛日期安排在“五一”、国庆或元旦前后。对优胜者给予适当的奖励,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品质。医疗体育教材选用了简化太极拳、太极剑、初级剑术、练功十八法和气功等。理论知识教材:一、二年级除跟正常体育课听理论知识讲授外,还有医疗体育常识课,比如:讲授太极拳的保健、医疗作用等。一个学期学一套武术套路,学完考核,其余时间学习羽毛球技术、裁判方法和比赛。

3.教学时间的安排

保健体育课的学生涉及全校各系、各年级,找不出统一的上课时间。曾在星期三、六下午或利用早操等时间上过,但还是有些学生参加不了.现在只能安排在星期四和星期五中午。进行比赛时,利用星期六或星期日的时间。这样安排基本保证了所有学生的学习。

4.考核问题

每学期缺席三分之一以上教学时数者不给成绩,必修体育课的一、二年级学生,每学期体育成绩及格以上者只记“体育合格”。每学期得一学分。每学期考核的内容有:所学过的武术套路、羽毛球技术和羽毛球裁判能力。一、二年级学生还得参加全院体育理论统考,不参加理论统考者不给总成绩。没参加理论统考者于下一年级听理论课,参加理论统考方可评定总成绩。三~五年级学生参加保健体育课学习,成绩合格者与健康学生参加身体素质测验合格同等看待。

5·如何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根据所了解到的种种思想问题,共性的问题在课堂的开头或下课小结时讲一讲。用病、残校友的实例教育学生。有些特殊问题个别谈,有些较难解决的思想问题与辅导员、班主任研究齐抓共管,这样一来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师生之间感情融洽了无所不谈。曾有一个男生把跟父母都不说的,犯有的坏习惯跟任课教师交谈,师生之间促膝谈心,老师从危害到如何克制等耐心教导,使这个学生深受教育,改掉了的坏习惯,身体也逐渐恢复过来了,毕业后常来信感谢老师的教诲。

6·其他几个问题

①以声像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把教给学生的武术套路的录相片多次放映给学生看,还把学生做的动作也录下来,让学生自己能看到自己做的动作,对纠正错误动作,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起到很大的作用。

②在校运动会上,让保健体育班的学生表演他们所学过的武术套路,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也促进了健康学生锻炼身体的自觉性。

三、对残疾学生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1、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标准》里应更详细的规定,哪些病患者不能录取。目前有不少学校一些学生因健康问题不能坚持学习而半途而废。我校每年都有不该录取的病、残学生人学。勉强毕业后,不能正常工作的也有。因此,建议加强这方面的管理。

2、各大学应增加健康教育的投资。

3、各院校卫生部门和体育教研部门协调,下大力抓好已人学的病、残学生的健康教育并以预防为主,抓紧治疗人学后患病学生的疾病,通过保健体育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

第2篇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3-0008-01

2016年学会工作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强化“提高教育质量”、“立德树人”为重点,在上级学会领导下,秉承“学术立会,服务为本”的办会宗旨,坚持“务实、高效、规范、服务”的作风,为教育大局服务,为广大会员服务。2016工作计划如下:

一、专题学术研究

1.启动中国教育学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项课题研究,加强专项课题申报、立项、结题及成果推广等过程管理;

2.召开第八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

3.与首都体育学院联合召开第12届亚洲幼儿体育科学大会;

4.举办第四届休闲体育北京论坛。

二、承办委托项目

5.组织修改《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调研;

6.制订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施指导意见;

7.组织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论文申报、评审,召开论文报告会;

8.组织中小学健康教育课教案评选活动。

三、研讨培训活动

9.召开体育教研员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工作研讨会;

10.举办教育部命名“第一批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学校”校长论坛;

11.召开中小学特级体育教师教育思想与教学实践研讨会;

12.举办中小学学校卫生保健所所长培训班;

13.召开十城市“大数据下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与发展研讨会”;

14.举办十四城市中小学室内体育课教学评比展示活动;

18.召开提高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中小学体育教师研讨会;

19.举办高等院校硕士生导师培训班;

20.召开《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学科建设研讨会;

21.召开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教材建设研讨会;

22.召开休闲体育教学资源与教学规范研讨会;

23.召开霍英东体育思想研讨会;

24.举办高校体育教师教育科研研修班;

25.举办普通高校体育部主任业务管理规范培训班;

26.举办民族民间优质体育课教学评选观摩展示活动;

27.召开游泳特色课程开展及器材设施设备配置标准研讨会;

28.召开学校体育卫生器材装备展示研讨会;

29.举办学校体育场馆设计、开发及运营培训班。

四、推进合作项目

30.与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合作,组织武术课教学标准研讨;

31.与中国学生营养健康促进会等联合办中小学健康教育知识网络竞赛;

32.组织编写“肯德基校园班级三人篮球赛”教师读本;

33.开展“肯德基校园班级三人篮球赛”地区联赛和全国总决赛;

35.与北京百年树人远程教育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大课堂;

36.组织中国大学生阳光体育校园健身跑步活动。

五、加强内部建设

37.发展会员,服务会员,提高对会员的管理服务水平;

38.加强内部建设,完善工作机构,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印发学会通讯;

第3篇

一、现状与反思

1.全国示范:荣誉与压力

2012年,我区有幸被教育部命名为首批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区教委赖发清副主任在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上进行了经验交流,巨大的荣誉让我们无比激动,也让我们感受到无形压力。新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后简称新《纲要》)对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工作目标和任务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深入贯彻落实新《纲要》精神,如何巩固和提升示范区成果,如何促进我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上层楼,成为我们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2.卓越课堂:机遇与挑战

2012年,重庆市实施“卓越课堂”行动,我区亮出了“学本式”旗帜,坚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价值取向,彰显“当堂自学、同伴互学、活动展学、互动评学、教师导学”的基本特征,把“讲堂”“教堂”变成“学堂”,促使“教本”向“生本”全面转型,实现学生主动、活泼、健康发展。“‘学本式’卓越课堂”的理念和实践都高度关注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推进过程充分发挥教育行政、教育督导和教育科研的联合驱动功能,产生了广泛影响。如何借此东风、藉此良机,促使每一位教师都主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每一位教师都自觉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育心的良好局面,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

分析形势,反思现状,我区决定以新《纲要》精神为行动指南,在推进合格/示范心理辅导室专项评估的基础上,启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建设,进一步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评估导向机制,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

二、标准与评估

1.标准内容:顶层立意,突出重点

我区拟定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评估标准时,坚持立足实际、注重发展、积极导向、引领示范等原则,依据新《纲要》从顶层立意,将考评指标分解为领导管理、队伍建设、课程建设、辅导室建设、教育科研、全员育心、学校特色七大类,涵盖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主要内容、途径方法、组织保障等方面的内容。顶层立意的目的在于引导学校全面认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整体规划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只要学校认真依照指标体系开展工作就可实现心育的规范化和工作的提档升级。与此同时,我们立足区域实际,通过调节指标的得分权重,突出我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当前的工作重点。

例如,对“全员育心”,我们给了20分的最高分值。因为,尽管我区已认识到全员育心的重要性,对全体教师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通识培训,但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依然是心理教师和班主任等德育工作者。而且,新《纲要》将“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2002年版)修改为“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并将其位置提前,作为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方法的第一条,充分表明了其在学校心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为此,我区加重对“全员育心”指标的考核,以期引起学校重视,引导学科老师、督促全体老师,最终构建起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育心的工作机制。

再如,对“课程建设”指标,我们也给予了20分的最高分值。加重该项指标的得分权重,其目的主要有:促使更多的学校固定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配合“‘学本式’卓越课堂”行动,围绕发展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主题,打造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精品课。进一步在实践中验证和完善《沙坪坝区“‘学本式’卓越课堂”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评价指导标准》,最终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心理活动课程体系。

心理辅导室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对学生实施心理辅导是心育的重要途径。但我们只给了“辅导室建设”10分的分值。我区之所以相对调低辅导室建设在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指标体系中的得分权重,是因为我区有针对心理辅导室建设的专项评估——合格/示范心理咨询室考评制度。现在,我区规定建有“示范心理辅导室”的学校才可申报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使两项考评保持了有机联系而又各有侧重,形成合力促进我区心育整体发展。

我区在制定标准和实施评估时,都尽量体谅学校难处,对辅导室建设、学校办学条件等硬件要求从实,学校量体裁衣、量力而行,不盲目追求设施设备的齐备与奢华,重在实用、够用;但是,我区在软件要求上从严,坚持标准不放松,宁缺毋滥,确保“示范学校”真正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2.评估形式:多种策略,重在

改进

长期以来,在对中小学的各种考核中存在着一些误区,如评估主体单一化、评估方式刻板化、评估过程临时化等。因此,我区设计评估标准时,坚持评估主体的开放性,接纳多元价值主体的参与,坚持评估方式的多样化,坚持将全程性督导评估与终结性绩效评估相结合,使评估的主观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保证了评估的客观性。

我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的评估程序是:首先由学校自行评估,其次由学校所在共同体(我区推进“‘学本式’卓越课堂”,将全区所有中小学按照示范学校和薄弱学校、大型学校和小型学校、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合理搭配,强强联手,强弱帮扶,共享区域资源,缩小校际差距,实现共同发展)进行评估推荐,最后再由区教育行政、教育督导和教研机构联合

评估。

学校自我评估,学校不是简单地提出申报要求,而是依据评价标准对自身进行评定和价值判断,全面而深刻地分析自身现状,明确今后发展起点。因此,学校自评的过程实际上是学校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改进的过程。

共同体评估,共同体内所有学校在组长召集下,到申报学校进行考察评估。这一过程既帮助了申报学校总结成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增进了校际之间的相互了解,同时还深化了共同体学校对评价标准的认识,激励更多学校积极参与示范校建设。

经共同体评估,推荐的学校再由教育行政、教育督导和教研机构组成专家组联合评估。我区坚持以评促建,强调专家不是“法官”“检察官”,而是“保健大夫”。专家们以帮助学校改进工作为着眼点,听汇报、查资料,走访现场,群体访谈,重视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在校感受,与申报学校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避免主评与被评的心理偏差,使被评者能自觉接受意见,采取有效的改进行动。

为避免急功近利的行为,我区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建设既重过去累积成绩,也重未来规划发展;不搞“一评定终身”,而是定期复查,鼓励学校挖掘潜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效果与展望

我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建设自宣传、启动以来,效果明显:中小学按照标准,逐项认真自查,巩固成果,提炼经验,弥补不足,促进建设。暂未达标的学校也积极分解任务,落实责任,采取有力措施认真整改。中小学积极申报心理专项课题,2013年申报立项课题比去年增加近两倍,大多数学校的课题紧密贴近学校实际,具有较高实用价值。教师们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全程关注学生心理,如“‘学本式’卓越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们在分组时会检测学生之间性格、气质的匹配度,在导学时会思考对学生心理需求的满足度,在引导学生自学、互学和展学时会关注对后进学生的心理保护,防止后进学生被边缘化。教师们重视发展学生的真诚、坚持、友善、公平、宽容、感恩、团队精神等积极心理品质,努力把课堂、学校建设成为学生的精神港湾和温馨家园。

第4篇

伴随着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的全面深入推进,如何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规范有序的建设和实施,使其真正起到维护和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已成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研究与实践的聚焦点。2009年以来,我们尝试通过建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的路径,努力挖掘区域内外的优势资源,力求方法科学,措施到位,全面建构区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经过几年来不断的思考、研究与实践,现已显现出一定的实效。

一、明晰思路,建构体系,引领工作全面科学发展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中明确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因此,结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独有的专业性、规律性、特殊性,在调查研究、系统分析现有师资条件和区域内不同学校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我们将“全面布局,高端定位,追求一流质量”确定为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启动目标,构建了以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根本目标的区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我们将区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目标分解为学生、教师、家庭、社区四个维度,围绕这四个维度的目标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制度确立、组织架构、资源挖掘、平台建设、评估实施为保障,紧紧抓住课程建设的主渠道,兼顾学科教学渗透多途径的校际联合、家校联合、社区和学校联合的教育活动,逐步优化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环境,提高教师和家长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在实践工作中,我们确定了“以科学标准导向区域课程,以骨干团队促进群体提升,以基地校引领整体发展”的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重点关注“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工作室建设与功能的发挥”三个兴奋点,不断加强研究,凝炼区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特色。

二、架构组织,建设平台,确保工作规范有序推进

1.着力完善组织机构

为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管理和顺利推进,我们对区域内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进行了合理架构和完善。2009年9月,大连市各县区首个区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正式成立,主要负责制定专项工作规划,开展有关专项经费、工作室的建设与功能等多方面的调研,以教师培训、课程研发、督导评估等项目申请的方式向教育局提出专项工作的发展建议,通过培训、研究、指导统领全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架起了基层学校和区域行政机构之间的桥梁,促使全区心理健康教育能够顺利、有序开展。同时,区教育局指令各校建立了由校级领导牵头负责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由德育工作主管领导、班主任、心理教师构成的工作小组,具体落实学校心育工作。全区建构了学校、家庭、社区联合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机制,全力打造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区域特色。各级组织分工明确,职责清晰,保证了工作的正常运行。

2.科学搭建工作平台

为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系统化、规范化开展,区政府、区教育局召开了全区中小学校长工作会议,向各中小学提出了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的工作要求,并以此为载体,统筹学校的人力、物力资源,整体布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是以多个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室为载体,开展多途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实践活动的机构和场所。工作室按照个体咨询、心理调节、团体训练等几大功能区精心设计,由校长直接领导,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核心,整合全校师资力量,组织实施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不断创新工作模式

为了有效地集中全区优势人力资源,我们突破了常规性的区进修学校心育中心研训教师“一元管理”模式,在区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实施“二元管理”的工作模式:将基层学校的骨干心理教师聘任为区中心兼职教师,面向全区中小学承担培训、研究、指导的职责,其人事管理仍在本校,中心负责其考核评价。“二元”团队成员固定时间参与区域研修和指导工作,在区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研究、培训、指导活动中,发挥骨干教师和基地校的引领和辐射作用,不仅自身得到了快速发展,也成为了区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引领者。

4.严格实施规范管理

实施规范管理是保证工作顺利高效开展的强有力手段。教育局先后下发了《中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暂行办法》《中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二元管理”工作的有关规定》两个文件,明确了工作室和“二元”团队教师的职能,并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了督导评估体系。行政的干预,保证了课程建设的执行和落实。

三、依托课程,强化研究,促进工作多元有效落实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建构了以心理健康教育课为主线,结合个体辅导、团体辅导、心理训练、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的多元学校课程,并始终坚持围绕学生的课程需求和教师的实施能力,强调课程的研发、实施和评价,从而促进工作多元有效落实。

1.规范启动课程建设

在工作启动伊始,本着严谨、慎重的科学态度,我们作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一是带领全体研训人员学习、掌握《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国家、省、市相关纲领性文件的指示精神,准确把握课程实施的内容、途径、方法等相关要求;二是学习、了解目前国内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并加以有效借鉴;三是聘请行业专家进区讲学,借用外力,提高专业素养;四是开展大量调研活动,掌握本区学生、教师、家长的实际问题和需求、建议,为课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我们规范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要求学生课程将省属学生课本内容与校本研发内容有机结合,教师课程兼顾教师的自身能力和专业发展要求,而家长培训则兼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家庭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2.课题牵动课程研发

现阶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仍处于探索发展中。因此,我们依托研究团队开展课题研究,促进课程的完善与科学实施。区心育指导中心现拥有省级课题“学科心育渗透研究”、市级课题“学生心理档案建设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建设研究”和“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课模式研究”,另有基层学校的校长、心理教师、班主任共计23个个人课题在市“十二五”课题申报中立项成功并即将结题。区指导中心还组建了以中小学兼职骨干教师为组长的“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课”“家庭心育”“学生团队训练”“心理剧”“沙盘”“个体心理咨询”等多个区域心育教师研究团队。各课题研究团队均制定了研究计划和目标,固定研究成员,按照规范的研究思路开展了基于需求的行动研究。

3.典型引领课程实施

为全面推进区域中小学科学规范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采用了挖掘典型、提供经验、以点带面、高效引领的策略。一是突出了四所心理健康教育市级基地校的示范作用。在市教育学院中心的帮助指导下,我们承办了市级基地校工作会议和心理健康教育课评优活动,组织全体心理教师和部分班主任观摩了青泥小学的“阳光学生使者团”活动,组织了学校德育干部和心理教师观摩解放小学、第十六中学的校园心理情景剧,分享实验学校的团体沙盘辅导活动经验等。二是为优势资源搭建了展示平台。我们先后举办了有五十余名班主任和心理教师自主选课参加的区心理健康教育课评优活动,遴选优秀者举办展示会,德育校长、德育主任、心育教师、班主任现场观摩了区域优质心理健康教育课,聆听专家的课程点评,分享优秀做课经验,带动了区域课程的发展。三是依托于具体项目示范引路。区教育局下发了心理健康教育“五个十”活动工作通知,启动了“十个优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十个心育亮点工作、十个优质心理健康教育课、十个经典案例和十个心育优秀报道”的评比活动,以此挖掘典型事例和培养典型教师,推动了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更高层次迈进。

四、培训队伍,夯实基础,追求工作专业高质实施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取决于心理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因此,应加大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从人员配备、师资培训上予以保障,以确保工作的顺利推进。

1.师资网络立体化

一是采用从高校招聘和基层竞聘选拔的方式,先后为进修学校心育中心配备了三名专职研训教师,加强对全区工作的研究和指导力度。二是在现有的基层心理教师中遴选有一定经验和积极性的、拥有咨询师资质的教师,组建了12人的“二元管理”团队,面向基层学校负责开展研究、示范和培训工作。三是要求各中小学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专门负责学校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为依托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2.培训对象全员化

区域师资培训,我们分别依赖于教育局、进修学校、“二元团队”、基层学校分层次开展,覆盖全员。教育局负责面向中小学校级干部、德育干部、班主任开展专题培训;进修学校心育中心负责“二元团队”、全体心理教师以及基层学校教师的常规教研培训、专题培训和校本个性化指导;“二元团队”负责全体心理教师的专题培训和常规教研培训、基层学校教师的专题培训;基层学校要开展校本研修专题培训。

3.培训方式多样化

坚持培训的常规化和专题化,兼顾时间和内容的灵活多样,使我们的培训效果事半功倍。一是开展专项培训。通过请进来,特邀国内心理教育专家来我区面向全体校级干部、中小学班主任、心理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心理辅导操作技术等方面的培训。通过送出去,选送50名心理教师和班主任教师去北师大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高端培训,力促教师的专项技能发展,提升了校长和教师的课程驾驭能力。二是坚持开展心理教师的常规研训。学期初围绕学期工作计划解读与重点工作部署开展专题讲座,以会代训;每月进行一次集中培训,以建立QQ群、重点校展示、课题研究、校际观摩、课程拉练、专家讲座、网络研修、经验交流、知识测验等形式开展专项辅导技术、工作室建设与管理、心理知识、课程建设等专题的培训;间周一次围绕课题研究的推进内容举行各研究团队活动;学期末围绕学期工作计划完成情况召开特色提炼和总结交流活动。

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的建设为主线,提高区域心育工作的规范性;以队伍建设为主线,提高区域心育工作的专业性;以课程建设为主线,提高区域心育工作的内涵性。目前,我们借助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的建设、研究和示范指导作用的发挥,区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一批有志于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教师已成为市、区心育工作的先行者,基层学校在实施心育工作上既能完成区域统一的规定动作,也能够创造自选动作,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教师和学生们点击量最高的话题。

第5篇

1.课题名称(略)

2.课题组人员组成(略)

3.课题计划研究步骤及实施时间安排

(1)2011年3月初论证、申报本课题。

(2)2011年3月中旬:①文献资料准备。②制定实施方案。③确定研究对象。④确定指导、实践练习方案。⑤课题开题及行动。

(3)2011年3月下旬——2011年6月:①实施指导、比赛促进法②进行实践练习③实验、研究、总结,形成阶段成果报告。

(4)2011年6月——2011年9月:形成课题主要研究成果及报告,申请评估验收。

4.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金川集团公司总校第一高级中学2010级高二学生。

(2)文献资料法、授课指导法,比赛促进法、实践练习法。

5.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

体育游戏是体育与健康教育课增强学生体质,活跃课堂氛围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虽然在运用体育游戏,但并没有形成系统性的开发研究,为了使体育游戏在体育与健康教育课发挥更好的作用,我们提出在体育课中拓展游戏进行开发与运用的研究。

6.课题研究所要达到的目标

提高体育课的效率,切实做好体育课工作成效,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增强学生的体质,是每一个体育教师的共同责任,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总结。研究游戏活动实效性,使学生能在体育课中更好的学习和锻炼,使一些不能满足学生学习愿望的体育活动内容远离体育课,让“游戏活动”的开发成为体育课这一舞台的亮点。

二、本课题实践的重要意义

本课题实践的重要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游戏其本身的功能就有竞争性、趣味性、健身性和教育性等,特别是竞争性,只要有游戏的开展就会体现得淋漓尽致,再加上体育游戏来自生活,更能反映人们生活中的影子,体育游戏再现了生活中的趣味,所以使学生乐于参与,全身心投入。

2.中小学生都具有活泼、好动、好胜和积极上进的心理特征。如果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启发调动他们学习锻炼的积极性,根据每次教学活动的内容,贯穿带有比赛性的游戏项目来配合,就可以活跃气氛,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使他们在紧张活跃的竞赛中得到锻炼。由于贯穿了游戏教学,使学生的练习有较大的提高。

3.学生在集体的配合下,共同前进,共同完成游戏活动,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增强他们的好胜心理,最后再进行练习,使学生能主动进行练习,不觉得累和讨厌。

4.体育游戏是从游戏中派生和发展而来的,是体力活动与智力活动相结合、富有良好的娱乐氛围。通过游戏活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素质,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增长学生的运动知识。

三、课题所依据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师生观、课程观的束缚下,教师强行教、学生勉强练的教学方法给上体育课的学生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出现了随着年龄增长年级升高出现了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趋势和现象。不少学生喜欢以自主性的方式玩,而在体育课练习方面消极怠工、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畏难情绪较大、完成任务勉强等等的情况。

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这并不是说他们对体育课没有兴趣,而是由于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往往流于形式,内容单调重复,方法简单缺乏新意,所以学生渐渐对体育课的感受性降低,慢慢失去了兴趣,最后还可能对体育课产生一种厌恶心理。

四、课题组织实施的过程

1.提出课题

体育游戏是体育与健康教育课增强学生体质,活跃课堂氛围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虽然在运用体育游戏,但并没有形成系统性的开发研究,为了使体育游戏在体育与健康教育课发挥更好的作用,我们提出在体育课中拓展游戏进行开发与运用的研究。

2.准备阶段

(1)组织学习阶段: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学习有关体育游戏创编和拓展方面的理论和相关知识,强化了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知识和教育水平。

(2)开题及宣传

经过教研组成员的酝酿,参与了年级部组织的开题仪式。

课题开题之后,课题组又充分利用学校课外体育竞赛的优势条件,多次动用学生会、班干部、班会等形式,宣传组织学生游戏比赛,为进一步促进体育游戏在体育课中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3)组织课题组成员讨论确定拟拓展的游戏项目。

(4)研究游戏拓展的方式方法

五、课题的实施阶段

各项准备工作就绪后进入了课题的正式实施——

1.依次确定拓展的游戏

2.在体育课上进行练习

3.体育课游戏及其拓展示意图

①开火车:纵跳——纵队、横队、前行、后退;蹲跳——纵队、横队、前行、后退;单腿跳——纵队、横队、前行、后退。

②打电话:单手拨;双手拨。

③黄河长江:单纯角色;角色转化一次;角色转化两次。

④抢占位置:单纯比速度;比速度也比反应;反复假动作

⑤贴膏药:圆圈;方阵;可移动队形

⑥蛇形绕杆接力:男生对男生;女生对女生;男生对女生;男女生混合对抗。

⑦瞎子摸鱼:单摸;双摸;多摸

⑧叼小鸡:单鹰叼;双鹰叼;多鹰叼

⑨赶猪:单手赶一只;双手赶两只;接力棒赶

⑩多人组合篮球对抗赛:双人一背一组合;三人抬轿组合;自由人+双人一背一组合;自由人+三人抬轿组合。

六、课题研究的方向

第6篇

一、德、能、勤、绩、廉情况:

(一)、学年办学目标和任务达成情况

1、积极倡导民主当家,谋划办学愿景,寻求内涵发展

(1)、引领全校师生共同制定了“上xx学新三年发展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确立区级重点课题,构建了上虹新一轮发展愿景,引领学校内涵发展。为项目化推进办学各项工作,也为办学规划实施寻求科研支撑,作为校长领衔申报了区级重点课题《构建初中学校内涵发展“绿色--长效”机制的实践研究》,本课题试通过学校“绿色发展”机制的构建,以形成学校“绿色环境”、“绿色管理”、“绿色师资”、“绿色教学”和“绿色德育”,从而实现学校、教师、学生三者共同可持续发展。

(2)、积极梳理,科学定位,创新实践,寻求超越。上半年的办学水平综合督导,是对xx中学前五年办学的大检阅,站在全新的起点,我和管理团队、教师共同研究,基本确立了以“创新教育”为办学特色,以教师队伍成长为突破,以新基础教育理念为引领,以打造和谐幸福校园为载体,以创建新优质学校为目标的办学策略,具体规划正在积极酝酿之中。述职报告范文

2、加强队伍管理,关注教师专业成长,不断提升办学软实力

(1)、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提升整体科研水平。根据学校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现状,制定学校教科研发展规划,成立校教科研中心组,通过“课题研讨”、“实践研究”、“校本研修”等方式将教师专业发展工作项目化、课题化。两年来,上虹有多名教师在区教科研论文评比和区大、小课题研究中立项并获一、二等奖。本学期,xx共有十多名教师申报的区级大、小课题已立项。

(2)、搭建展能舞台,关注梯队培养。继续以学科组为主阵地,深入开展基于课堂的校本研训活动。针对教师不同年龄和学科特点,多角度推出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项目,如骨干教师教学展示、教师命题能力指导研究及评比、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年级学情研讨、学校德育论坛、教研沙龙活动等。积极推选青年班主任和骨干教师参加区级班主任和名师工作室的培训,实现了教师专业成长。另外,定期聘华师大金中明教授开展“教师专业发展”系列讲座,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境界。

3、整合德育资源,拓展育人空间,打造德育亮点

(1)、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弘扬民族精神教育,完善“两纲”教育课程体系,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学校充分利用节日、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主题教育活动,营造民族精神教育氛围,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述职报告范文

(2)、以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期教育为载体,积极开展生命教育活动。上虹作为“区心理健康教育优秀学校”,坚持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主阵地,继续在初一年级开设心理拓展课程,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工作制;编写《于无声处调心法》校本教材,并在中预、初一年级使用。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规划,确立《构建“网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之学困生教育》重点发展项目,顺利通过“区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校”的评估。学校积极推进青春期科研工作,年内承办市区级青春期教学研讨展示活动,并在区域内形成示范辐射效应。

4、加强课程管理,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加大课程管理,规范课程运行。将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纳入新三年发展规划,将课程建设列入教学工作和教研组建设的重点,成立探究型学科教研组,确保学校对课程的领导力和教学各层面对课程的执行力。机器人、足球、管乐、日语等特色校本课程已经形成。如期开幕的校园科技、艺术、体育节已成为亮丽的文化名片,阳光体育运动已是幸福校园创建的重要组成。实践体验类课程的开设有力推进了xx校园文化建设,四大文化主题节日已成为展现xx师生风采的亮丽名片。

(2)、聚焦有效教学,实现减负增效。继续优化教学五环节,提高教学效益,将智慧教学落到实处。开展学生作息时间、作业量、课堂教学满意度等调查,及时反馈信息,落实措施,实现“减负增效”,各科成绩稳中有进,初三中考进步显著,其中数学均分跻身区前十行列。

第7篇

2011 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中指出:高校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据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建立或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且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科学规范。广东省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明确要求高校均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理论),且为36 学时。

然而,多种因素限制,据不完全了解,广东有些高校并达不到36 学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包括本科院校及高职院校,有的高校甚至不把这门课作为必修课。笔者从教7 年,参与了该课程的多次教改,也翻看了一些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发现在这10 多年来我国高校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这课程不像学科教学和规范教育( 道德、法纪等) 那样已经成为相对稳定和广大教育者熟悉的教育形式,因而存在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直接缘起于应急管理这种心理模式有较大的局限性,理论课程要达到36 学时有极大难度,还有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尚待探讨。

主观是个体凭借自己的感情去看待事物,并作结论、决策和行为反应,而不能与其他不同看法的人仔细商讨。本次调查的问卷要求学生在课室里现场、独立完成;问卷反应学生对这门课程主观的评价。

一、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必要性

一项以全国12.7 万大学生为对象的横向调查表明,我国23.25% 大学生有心理障碍;另一项纵向调查则表明,我国大学生从20 世纪80 年代的23.25% 的心理障碍、到近几年来的高达30%—40% 心理障碍。据称目前我国疾病排名居首位的是心理疾病 [1];另有研究称当今大学生中达到严重心理障碍的约10%[2]。近日有调查称目前有95.7% 大学生存在迷茫和困惑[3]。在一些欧美国家,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教育是青少年的一门必修课。

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积极情绪、广泛兴趣、有进取心和健康人格;心理素质教育作为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教育的重要内容,促使个体培养稳定情绪、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与环境协调一致,关心和理解他人,从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促进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1]。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铺开,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也将成为素质教育的基础组成。

二、高职心理健康课程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作为心理素质教育的“受众”,他们的看法是怎样的呢?他们对已有的心理健康课程的主观体验情况如何?他们喜欢这课程吗?还是反对这课程?对于这一门课程,他们具体的主观体验和建议又如何?每学期的心理健康课程结束,总有些同学跟我说这课程太短、意犹未尽,又是讲座形式、课堂互动太少;也有的学生在毕业后遇到生活困惑而辗转联系我的。2015 年我了解到其他的高职院校的心理课程也存在些困境,恰同年年底我院有教改的课题,于是有了这次的微观探索。

我院自2013 年上半年的12 级开始,心理健康课程分理科、文科班以讲座形式各在一学期内完成教学。从2015年11 月申报课题起,我再次提交了教改申请,把我上课的班级由200 人大班调整为60 人或100 人的小班和中班,而我同事依然以大班讲座形式开展;最后一次课安排课程考查。

另一所高职院校GM 学院(下文中均以此简称)的课程分在大一到大三的第一学期进行,由3 个老师以大班讲座形式进行,考试形式的提交文字报告。

三、高职心理健康课程的研究方法

(一)被试

这次的心理健康课程调查问卷以学生随机、自愿、匿名形式进行,共收集到2 高职院校480 份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感受的问卷,当中有效问卷469 份(总样本),有效问卷比例为97.7%。我所任教15 级9 个系学生共310 份问卷,有效问卷308 份(我学生样本);我同事任教15 级53 份,有效问卷49 份;而GM 学院7 个系3 个年级共115 份,有效问卷112 份。

为方便数据和课程探索效果的成效,把我同事及GM学院的归为是:传统讲座式课堂(参照组),每次课程学时人数约200 人,把我的任课班级作为实验组,称作:改良式班课堂,每次上课人数是100 人或60 人。

当中男生248 人,女生220 人,自己添加“中性”1 人。独生子女91 人,仅占有效问卷的19.4%,非独生子女378 人。大一252 人,大二212 人,大三5 人。全体被试均是在该学期心理健康课程结束的最后一次课当天填写。

(二)研究工具

自编问卷,含26 道选择题和2 道问答题,可划分为四个维度。内容是学生对这一课程的主观感受,包括本校心理健康课程的情况、对任课老师评价度、课程相关感受情况(内容、效果及课程外延)和个体建议。

(三)数据处理

收集问卷(纸质版),采用excel 录入数据。

用spss16.0 统计软件进行相关回归分析。

人为划分四维度对照分析。

四、结果与分析

经SPSS16 统计软件分析,只得出上课模式与学生课程感受相关,为更直观呈现这两所高职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下文将简称为心理课)的直观感受,将从4 个主观维度(学生的配合度、评价度、课程感受和课程建议)来展开。

上课模式包括班级人数的控制、课程开展形式和课程具体要求等。

为避免误差,两校的心理健康课题一致;我们5 个任课教师中只有我具较明显的多血质气质特点(非典型多血-胆汁- 粘液混合型),其他4 人是较稳定的粘液质(3 人为非典型)类型;5 个任课老师只有我同事是60 后男性,我们4 人均是80 后女性。

以下数据均以有效问卷作为基础(按该类的有效问卷总量作为100% 算)。

以上表格仅就评价四维度较为核心的12 个题目较典型选择百分百做出对比,从中可明显看出传统讲座式课堂和改良式班课堂的学生主观感受的区别和不一致性。在改良式的课堂,学生更愿意表达看法和个人体会,对对课程和任课教师的认可度更高,更愿意增加本课程课时,且表达出收获度更高,也更愿意去对这么课程或任课老师做出建议,总体的配合度更高,填写问卷时更认真(有效度更高)。总的说来,控制在100 人内的改良式班课堂,学生的主观认可度更高,包括对课程/ 教师的评价、对课程感受、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均更高,更愿意为改进课程进行出谋划策,也更愿意把心理教师作为日后的社会支持系统资源考虑。超过6 成(样本)学生表示希望增加心理健康课程。

五、讨论

本课题同时进行大班和小班教学的模式,经3 学期对两所高职学院心理健康课程的模式开展,探寻高职里心理教育适合的班级教育模式。笔者也亲历200 人、100 人讲座式到60 人,40 人的小班课堂。从我教师的角度能明显感觉60 人以内的小课堂上课的效果更佳,互动可更充分。虽说如此一来,课时比大讲座耗时多上几倍,但效果才是重点,毕竟,现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该引起关注,我院95 后的学生中,留守儿童比例较高,在校心态的正向培养对其日后成为社会人有较大影响。我认同朱翠英老师的观点“心理素质形塑论的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所需的具有积极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

多年前先生就提出“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现已有心理教授提出“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而心理素质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化和发展,是咨询模式向预防模式的转变。”[2],而心理健康课程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甚至可说是核心载体,国家正强调密切关注大学生思想动向和网络舆情,心理健康教育早晚也将被提上议程。

柳友荣等提出“回归生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由路径。小班(60 人内)教学能更有效结合该班级的专业展开课程相关的案例,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激发想法;在这系以其他系学生的经历来说,感受性不如本系感受深,因为代入性难;在进行课改的这一年多以来,为让课程更容易回归到生活上,对不同班级的课前,我会主动找这一专业的发展等相关情况作为话题切入,涉及专业前沿发展时发现,学生对此是很感兴趣,但他们在之前却知之甚少。

本次心理健康课教改探索课题中存在些问题,如本文数据仅呈现了2016 年2 个学期的情况,只是个横向的研究,要想得出较完整的常模或推广,得要有个更大范围的纵向与横向结合的聚合交叉研究。

本文所呈现的题目与选题是局部的。在课程改革上,虽尽量排除系统误差,但5 个任课老师不可避免有个性差异,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必然存在不一致性;另,虽说课题的主题一致,但开展的具体内容仍存在差异,这一点在目前是没有排除的。学生的评价带有明显主观意识,对心理健康课程的感受或会受其开课前心理预期的影响,这也是本次研究中无法避免的。还有就是所搜集的问卷较多,打算进行完整一年度的数据呈现,因而出来的论文较迟;涉及两高职学院、5 为任课教师,课程和问卷调查进度不一致也是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

本次高职心理健康课教改,希望通过学生们的主观评价,让我们及时反思心理健康课程里学生的需求,达成教学互长,以期心理健康教育能真正帮助学生应对逆境,适应生活。

参考文献:

[1] 陈忞. 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第2 版)[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27):23.

[2] 朱翠英, 胡义秋. 大学生积极心理素质教育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6):163.

第8篇

关键词: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培养

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快速变化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当前小学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心理教育能力作为小学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反映和指标,不仅能有效地影响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还有利于教师自身健康和专业成长。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历经十多年的建设,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如何培养小学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的可供我们直接参考的培养模式,诸如培养途径、阶段任务等问题都亟待我们去探索和研究。因此,本文将对这一问题作一蠡测。

一、培养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的意义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自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经历了80年代初中期的自发探索阶段、80年代中后期的积累成果阶段、90年代以来的推广普及阶段,一路迤逦至今已有了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内容体系,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没有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师教育能力相对薄弱成为问题关键所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匮乏;二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性不强。导致在心理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心理教育能力普遍不强、参差不齐等等,已成为制约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以山西省晋中市师资力量相对较好的榆次区为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情况要明显优于小学,60%以上小学出现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岗位空缺的现象[1],“学校每800~1000名学生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教学承诺更是难以实现[2]。即便随着社会发展达到这一要求,也只能满足部分个体咨询的需要,我们现在提倡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以开发潜能、培养乐观、向上、阳光的心理品质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单靠一名专职教师根本不能实现。在这种现状下,作为小学教师主要来源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如果能在校学习期间接受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走入工作岗位后,就有能力主动配合专职教师开展工作,从而改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提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二、小教本科生“四位一体”心理教育能力培养模式

1. 构建知识体系

晋中学院自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积极致力于开发建设校本课程,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现有课程开设情况,开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教材,加大了小学心理辅导技能技巧课程的比例,适当增设小学生心理教育课程教材教法、小学团体心理辅导、小学生心理技能训练、小学生心理教育课程设计、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践等课程。同时,将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作为教材编写的价值取向,根据小学生的实际问题确定教学内容,编写出一套适合于全市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教材。如《小学社会心理教育》以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为出发点,内容选择贴切小学生社会生活经验,且专栏新颖,有利于学生准确捕捉信息,勾勒出形成小学生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初步框架;《小学科技心理教育》则从科普教育与科技活动中寻找心理规律,从心理教育的角度去提升科学教育的实效,加强小教本科生对小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科学品质的重视。目前,该系列教材已经出版并投入使用。通过理论知识体系的学习,学生首先打下了良好扎实的理论功底。

2. 搭建成长平台

(1)设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晋中学院积极与晋中市教育局沟通协商,于2011年7月成立了晋中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中心挂靠在晋中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该中心利用学院的人才和资源优势,通过心理技能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专兼职心理教师培训等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广泛吸纳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和优秀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者,并为其搭建培养、提升心理教育能力的平台。除定期开办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外,中心还开通了专家咨询热线,月刊《晋中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增置了《心育能力培养》栏目,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发现、解决小教本科生在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力提升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2011年中心面向小教本科生开展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赛讲6场,校外服务活动53次,指导小教本科生心育论文44篇,有小教本科生参与并取得科研成果5项;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80场,个体心理辅导18例,小教本科生在老师指导下独立进行团体心理辅导124个班次(均有备案),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成果和社会效益。

(2)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晋中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打破了传统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方式,但是还存在学生参与机会较少、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等问题,随后成立了晋中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研究会是以晋中学院教科院教师为主,小学教育专业全部本科生及致力于晋中市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各阶层成员广泛参与,集学术性、群众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社会组织。目前已拥有编辑部、宣传部、咨询部、策划部、调研部、信息部六个部门,拥有室内250㎡活动场地、室外900多㎡的拓展基地。在研究会里,学生们有了更大的舞台,他们组织论坛、参与学术交流、中外前沿研究成果,进社区、进学校进行心理健康小知识宣传,客观上讲,研究会的成立为小教本科生搭建了更多的实践平台,激发了学生参与心理教育活动的兴趣和动力。

3. 组建科研团队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训练计划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晋中学院2009年出台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并率先组建了小教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科研团队,形成以大二大三为主,大一积极参与的稳定梯队,并设立了院级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形成了“省—校—院”三级评选模式,使三级科技创新项目互相促进和推动。通过组织科研讲座,引导学生申报课题,两年来学生团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向有“山西省初中班主任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公交司机心理压力源调查”、“山西省中学心理辅导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晋中市大学生村官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四个省级项目,“榆次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现状调查”、“晋中市社区公共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现状的调查”等10个校、院级项目。学生依托项目、科学调研、得出结论、提出建议,这样实践育人有了重要载体,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4. 打造品牌基地

通过对部分城区和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教师状况的调查发现,目前制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在数量、人员整体素质上存在问题。晋中学院主动与当地政府协商沟通,在全市城区、农村教育实习基地中各选取了10所小学,由具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的副教授带队,以小教本科生为主力,配合该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率先在这20所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于小学生以体验参与活动为主,一般需要1.5~2小时,他们在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并在心理辅导室建设上提出心理辅导机构设置标准化、设施科学化、师资专业化、管理制度化、监督工作具体化,以及高度重视解决心理辅导老师的职称待遇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方面进行了八个专题的积极有益的探索,成效不断显现出来,已逐渐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品牌基地,这不仅对当地其他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到示范作用,而且对小教本科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有了质的提升,实现了双赢。

三、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的分阶段培养

1. 注重意识培养,制定学习计划

一年级重点围绕心理教育意识的形成。其教育的侧重点在于:

加强心理理论知识学习。通过“心理学”、“教育学”等课堂教学的途径, 加强心育内容,激发学生自觉培养心理教育能力的动力。

吸纳学生成为晋中市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成员。利用研究会的资源优势和便利条件,组织学生观摩、分析小学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分享小学教师教学活动的乐趣与经验,使学生充分认识心理教育在整个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教育观,提高自身的心理教育能力,制定学生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方案。

2. 加强技能训练,提高综合素质

二年级重点围绕心理教育技能的培养。独立地确立心育目标、准确地理解教材,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组织心理教育教学活动,初步掌握心育效果的评价方法。其教育的侧重点在于:

开设小学心理教育课程教材教法、小学生心理技能训练、小学生心理教育课程设计等,

以适应小学普遍开设心理教育课的需要。增设艺术类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满足小学生身心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的作用。针对小学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心理状况、学习阶段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开展多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譬如户外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开设小学生心理教育专题(系列)讲座、举办心理教育座谈会、出版心理健康教育刊物、建立心理教育网站等,使学生在高度认同、积极参与、感受心理教育氛围的同时提升心理教育的实践能力。

开展心理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小学心理教育课程教学竞赛,并制定奖励机制和鼓励措施,在活动中提高心理教育技能。同时,学院还注意提升实践的层次,比如在专职心理教师的指导带领下, 引导学生参与相关课题的立项和研究。

3. 调试心理状态 做好心理准备

三年级重点围绕心理状态的调试。加大技能的培训与考核,指导学生做好见习实习的准备工作,在学科教学和见习实习中加强心理教育能力的形成。其教育的侧重点在于:

开设小学各科教材教法选修课。以专题活动形式进行,每周1次;周一公布活动主题,周四下午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主题活动。选修课教材为校本研发,通俗易懂,有案例、有作业、有思考题,针对性强,有利于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全程指导。

加大心理实践课程比例。教育实习期间要求每个学生试教一定比例的心理教育课,使学生在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创造力、组织管理能力、操作能力、交往能力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参与学科心育和活动课心育的实验,探索心育规律。

4. 实现角色转换,强化职业能力

四年级重点在于角色转换。强化技能训练,通过顶岗实习,提高学生职业岗位适应和竞争能力, 促进学生步入社会、走向教师岗位的角色转换。其教育的侧重点在于:

开展仿真性的社会实践教育。在低年级心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深入实践岗位完成毕业实习工作。毕业顶岗实习是一个重点环节, 它是检验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尺。

开展心理教育专题活动。举办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邀请专职心理教师、优秀小学教育工作者对心理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讲解与分析。积极参与心理教育实验,定期撰写心理教育论文,注重自我教育能力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月红. 小学教育专业“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R]. 晋中学院,2011.

第9篇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模式 研究报告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1.1 目的

本课题坚持育人为本,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以期实现以下目的:

(1)通过调研,了解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并分析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方面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2)弄清楚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存在的不足和误区,探寻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以构建能有效运转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3)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进入课堂,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尤其要改革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教学模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应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亲自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获得心理体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1.2 意义

构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有效模式是适应时代挑战的需要,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要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构建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教学模式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模式,以提高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1.3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20世纪80年代,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开始起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得到关注。目前,我国很多学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作了深入的研究,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探索了许多操作模式。如心理——德育模式、情感教育模式、诱导式教学模式等,这些模式有的是在德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是从心理发展方式上建构,有的是从心理品质切入,心理健康教育从无到有,成绩斐然。

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亟待完善,表现如下:政策与实施脱节,落实不到位,有些学校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和评估,敷衍了事;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够,为数不少的人是滥竽充数的;课程体系不完善,很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名无实;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一方面是心理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同时又有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这些问题都需要解决。

2 方法

2.1 对象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

2.2 研究工具

2.2.1 中学生适用的问卷

我们采用王极盛教授改编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1)强迫、(2)偏执、(3)敌对、(4)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5)抑郁、(6)焦虑、(7)学习压力、(8)适应不良、(9)情绪不平衡、(10)心理不平衡等10个因子。在此量表中,确定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标准为:2~2.99分表示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3~3.99分表示存在中度心理健康问题;4~4.99分表示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5分表示心理健康问题严重。

2.2.2 小学生适用的问卷

我们采用被大多数学者使用的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问卷,在此基础上稍做修改,共有21道题。从四个方面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即学习生活、行为习惯、人际交往和性格。

2.3 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搜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动态,把握好课题的研究方向,理清思路,对调研报告和论文即研究成果有一个基本的构思和设想,编写调研提纲、选定合适的调查问卷。(2)实施阶段。联系海南中学、府城中学、城西中学和万宁二小等学校,安排好调研时间;开展调研活动。调研对象主要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德育教师、班主任和部分学生。(3)深化阶段。整理调研材料。将调研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数据整理、归纳分析,发现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需要可再次调研;中期评估(研究报告、成果展示等);汇总、分析材料,完成论文并发表。(4)总结阶段。课题组关于结题的意见;课题组结题报告、申请结项,验收;资料归档、成果申报。当然,在整个过程中,按照教培院和学校要求,建设好网络平台,撰写好博客。

2.4 具体方法

(1)文献分析法。搜集、阅读并分析有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著、教材、论文等,组织课题组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尤其对本课题研究有理论支撑和有重要指导作用的文献资料,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学校心理辅导实用教程》等文献。(2)问卷调查与访谈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进行深入细致地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及未来心理健康教育的走向,发现问题与不足,确保研究立足于实践、更有针对性。(3)行动研究法。以班级为研究范围,观察心育活动中学生的表现,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普遍性问题,对工作的实效性进行分析并加以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和完善模式的要素和结构,积累模式操作的实践经验。(4)经验交流法。与工作在一线的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咨询师和学管人员等多沟通交流,拓宽视野,启发思路。

3 结果

2012年5月、6月期间,我们课题组成员分别到海南中学、城西中学等单位进行调研。对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同分管领导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教师做了访谈,将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整理如下:

3.1 访谈的内容

3.1.1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所访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比较重视,均有主管校领导负责,一般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德育工作归在一起进行管理。在设立心理咨询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科学研究等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有经费投入但明显不足,硬件设施有待完善。

3.1.2 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

所访学校一致认为班主任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队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并定期对班主任进行培训。每班配有一名心理委员,有的学校对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有要求,有的无要求。

3.1.3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形式

具体形式主要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如海南中学设有心理教研组,五个专职教师,都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专门负责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且有课程教学计划,每两周上一节课;挂靠德育网站进行网络宣传、黑板报(每月换一版)、主题班会、并且根据需要不定期开展心理讲座和团体心理辅导;学校设有心理咨询室,每天有人值班。

校方普遍认为建设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最重要,学校离不开家庭的配合,社会的支持。

3.1.4 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分为以下几种:学习问题,表现为考试焦虑、考试舞弊、厌学逃学,初三、高一至高三都有考试压力问题;人际关系紧张,包括同伴和师生关系紧张;青春期问题,如早恋现象,早恋造成成绩下降;适应问题,高一初一有入学适应问题;情绪问题,包括情绪不稳、心理承受力低,记忆力衰退等,个别同学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严重的甚至出现自伤或伤人等现象。

3.2 问卷的结果

我们课题组发放问卷870份,收回有效问卷780份。问卷的数据结果如表1:

3.2.1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分析

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图(如图1)可以看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有三个显著特点:(1)心理健康水平基本良好,轻度及无症状占较大比例。(2)学习压力、强迫症状、焦虑、情绪不平衡症状比较突出。(3)每一症状程度由轻到严重呈坡度减少。

3.2.2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分析

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小学生四个方面的心理状况分别为:(1)在学习方面,多数孩子上学读书没有明确的目的,在作业方面能够认真完成;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不够;看重考试成绩;在学习方式上,多数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方式;希望能得到老师或家长的肯定和鼓励;13%的学生没能很好地适应学校环境,1%的学生厌烦学校。(2)在行为习惯方面,大多数学生能够自觉遵守纪律,集体荣誉感强,但也存在父母过于溺爱,孩子行为受限,心智发展受到影响。(3)在性格方面:表明现在的小学生情感意志薄弱,低年级的同学对父母依赖强;感情上过于理性,缺乏同情心;独立判断的能力较差;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弱,好胜心强,处理问题感情用事。

多在人际关系方面,数学生不能够与人很好地沟通,个人较封闭,认为学习成绩是最重要的,表明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习,不太重视孩子做人的教育。

4 讨论

4.1 存在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薄。目前,大多数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并没有真正理解,大多数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老师或班主任的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气氛不浓。实际工作中,专业心理教师较少,基本上由德育老师代替,通过班主任工作和学校德育活动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2)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不足。就我们调研的结果表明,大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或经费少,缺少必要的配套场所和硬件设施、音像资料及测评软件等。也没有经费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及向家长、学生发放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材料,无力开设免费心理咨询热线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3)师资力量薄弱。目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而且身兼数职,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对专业知识一知半解,理论功底薄,实践经验少,指导实践不力。因此,很难胜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4)心理健康问题被忽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引起社会、学校和家长的重视。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问题,对心理健康问题不以为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有的认为,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暂时的过渡性问题,过了这个“坎”,孩子们会自动纠正过来。部分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而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都是心理健康的。这样就严重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实效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重在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和提高心理素质,课堂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然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情况却问题多多。如有的学校没有将心理教育课程正式纳入教学管理体系,或是课程开设处于无序状况,或者课程内容的选择随意性大,课程教育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6)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充分利用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很多学校偏重于学校“单枪匹马”地开展教育,未争取家庭与社区的配合,其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4.2 对策

(1)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这项教育工作。

(2)完善硬件设施。心理健康教育经费应纳入预算,单独列支。增列的经费主要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日常管理、教研、师资培训以及业务或课题研究等。根据需要,设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在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辟出或建设专门地方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场所,确保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每个学校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引进一定比例的专业人才,配备数量适当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这些教师应当有专业水平,能够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另外,要积极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培训和班主任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并将其列入年度计划。在校本培训中,加强全体老师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逐步做到心理健康教育人人在行、个个关心的工作状态,最终形成以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

(4)上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课程是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课堂是教育活动的主要阵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从班主任工作、政教工作中分离出来,独立设置课程,建构既能有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又便于教师操作,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

(5)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教育教学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要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教学中,各科教师应深入挖掘,对中小学生实施自觉、有意识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增长知识和发展健康的心理。

(6)社会、学校和家庭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新兴的、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为中小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调研情况表明,面对中小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教学、心理咨询和辅导效果不尽如人意。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仅靠学校“单打独斗”,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注,齐心协力,形成合力,多方给力,创设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氛围。

5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做到有的放矢,建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模式要明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两大任务: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二是要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且“预防胜于治疗。”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10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教育;困境与对策

2010年5月26日,富士康发生第12跳,随后5月27日发生第13跳,10死3重伤。据网上称后面还有17、18跳,真实与否,笔者在这里不做讨论。综合观察这些跳楼的员工,发现他们非常年轻,这就让人生出一个疑问:为什么年龄大的没有跳楼,难道他们就不存在工作压力和情感困扰吗?当然不是,为了在极为激烈的竞争环境里保持优势,在富士康工作的任何员工都会有强大的心理压力。只不过是老员工能够适应这种环境并且能够将压力转化为工作的动力,或者有将压力排泄出去的渠道。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些年轻的员工不能承受或自我调解心理压力呢?

富士康发生的悲剧清晰地折射出了目前职业教育的一个深层次的问题:职业学校对学生的教育重技能知识培训,但却缺少有效的心理引导,导致学生进入社会后需要自己去调整心态,但他们又因为没有得到专业的心理辅导,往往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因此悲剧最终出现。笔者作为一名从事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尝试着对目前职业教育中的困境进行分析,并试图找出破解困境的路径。

一、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困境

2000年以来,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但部分职业院校不顾自身条件限制,盲目仿效高校发展模式,中职的热衷于申报升格成高职,高职的要向普通本科院校转型。由于其本身存在的发展体制、基础建设、办学能力、师资力量以及办学模式的制约,职校本身与职业教育发展间的不协调、不适应等问题逐渐凸显,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发挥作用不大。主要表现在:

1.学校体制因循守旧,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不多

很多职校是根据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发展规划从以前的普通大中专、中学转化而来的,在学校体制、课程构建、教学方式上大多沿袭了过去普通教育的做法,职业教育特色不明显,专业教学注重的多是科学技术的基础性知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不多,未能在学生进入社会前进行相应的角色转变教育(心态转变),不能按照社会的变化来及时变革教学内容。

2.专业设置缺乏职业特色,不能与时俱进

很多职业院校设置专业无视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无视学校本身条件,无视学校本身条件或完全根据学校教师能教什么就开设什么课程,扎堆式发展,导致一些专业像计算机技术、文秘等专业设置过多过滥,而对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的设置多为可有可无的选修课,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缺乏应有的情商,思想停留在学生时代,在工作竞争中处于劣势。

3.人才培养模式落后,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职业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不强,无法适应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抗挫折能力、情商、逆商均较为低下,在社会竞争中容易边缘化或者走极端;同时学生易将对社会不满的矛头转向学校,新闻报道中就常出现多起学校流血事件。

4.心理健康教育不规范,课程开设流于形式

在职业院校,许多教师的感觉是,心理健康教育如同“塑料花瓶”一般,让人觉得“好看不中用”,说起来相当重要,做起来排在次要,忙起来根本不要,只是在特别需要时才被搬出来作为“装饰与摆设”,或是作为学校教育创新发展的“墙面砖”,或是在申报与论证课题、制定发展计划时才被一些研究者想起。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问题还表现为地区发展不平衡,政策保障和经费投入不到位,基础理论相对薄弱,理论创新能力不强,对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力度不够大,有重大影响的精品力作不够多,科研体制、服务和发展机制没有真正建立、缺乏专业教师等,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众多职业学校教学过程中的瓶颈。

二、破解困境的对策

随着80、90后员工逐步替代60、70员工,心理健康教育将成为制约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法国哲学家勒内・吉拉尔在《替罪羊》一书中认为,一旦社会出现危机,团体为了平息这个混乱的危机,必须在集体屠杀中启动牺牲机制,杀害或象征性地杀害一个或一群替罪羊,以挽救整个社会,以少数人的牺牲或死亡,缓和团体的矛盾,换来社会的安宁。富士康悲剧预示了心理健康教育将成为职业教育的重点关注内容,将成为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笔者从教育实际出发,提出以下建议,希望能逐步改变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

1.改变办学模式,引进专业化心理咨询培训结构,优化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与技能教育并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健全自己的人格,通过自助、互助、他助克服自己的心理偏差,适应社会竞争的需要,增强自己的抗挫折能力。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家庭、社会环境和得到的家庭、社会教育不一样,导致学生每时每刻会遇到不同的心理问题,由此而产生的心理偏差程度也不一,心理发展的方向和内容也不一,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按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个性心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从而更好地进行技能知识的学习,二者相辅相成。学校可以开设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消除学生普遍存在的困惑感、挫折感、焦虑感、自卑感、冲动感、自责感、孤独感及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普及心理知识

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帮助职校生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方法,促使其在实际生活中达到自我心理调节之目的。在职业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要注重心理知识的普及,又要讲究实际操作,增加心理训练活动在整个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如在课堂上通过角色扮演、人际交往等心理训练活动,优化职校生心理素质,开发职校生心智潜能,增进职校生心理健康,促使他们全面自由地发展。在实际课程教学中,我们可以使用专业的心理测量软件,如艾森克人格测量软件、卡特尔16PF人格测量问卷等对学生人格培养进行引导,增加课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建立和健全心理健康工作机制,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一个有效的心理健康机制,是校内、校外、教师、学生的有效互动,既可以使学生学到有效的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技能,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具备在社会竞争中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来进行,如通过各科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利用班主任工作、学校、班级或团体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

4.加强专兼职教师的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素质

心理素质良好的师资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我国,职业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相关水平堪忧,这方面的教师大都是由相关人员兼任,基本属于半路出家,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的学科知识与技能相当缺乏。因此,加强对职业学校专兼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及技能的培训尤为迫切,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5.形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的合力

学生是社会的公民、家庭的成员、学校的一分子,他们的成长受到来自于各方面的不良影响,有赖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当前大多数中职学生都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中考失利者,这些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普遍受不到重视,遭到的批评、冷眼颇多,表扬却少得可怜,导致他们普遍的心理特点是自卑、自信心不足,对前途感到无望,学校应联系家庭,引导学生家长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同时鼓励全社会共同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导学生朝着健康的轨道迈进。其实,家庭、社会的影响同学校教育的影响相比,往往是“先入为主”的,所以学校通过同社会、家庭的密切配合,可以充分利用其积极因素,抑制其消极因素,把学校教育的影响同社会、家庭影响的矛盾减少到最低限度。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教育均要保持一致和统一,这就避免了学生的不知所措、犹豫和徘徊,三者的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人本主义有一个基本假设:每一个正常的人都犹如一粒种子,只要能给予适当的环境,就会生根发芽,长大并开花结果。职校生更是如此,教师、家长和社会的期待和热爱而产生的影响具有激励作用,使学生能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就显得尤其重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面对现实,调整心态,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市场经济大潮中去,在竞争中磨砺,在奋斗中成熟。

参考文献:

[1] 王希永.职校生心理发展与健康[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生;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作岗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培养拥有积极心理品质的优秀高职毕业生,首先就要构建起一套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成长成才,还能够促进校园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笔者积极推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致力于构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职生心理素质体系,将教学改革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点滴,使课堂、咨询、实践、社团、活动、社会服务互联互通。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在条件保障、队伍建设、教学科研、心理健康宣传、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等多方面加大建设力度,不断完善五级工作网络,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制度健全保障,运行高效规范

凡事预则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是各高校的常规工作,做好计划、实时监控、及时总结必会事半功倍。通过梳理每学期的特色工作、重点工作和日常工作,及时调整和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争取领导的多方支持,使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惠及更多的学生。每学年的校党委会或校长办公会都要听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汇报,研究部署工作任务,切实解决潜在问题。学校党政领导和各二级学院领导都会参加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每学期初、学期中和学期末,学校主管领导、学生工作处处长都会亲自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进行专项的梳理与检查。为了贯彻执行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规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先后制定完善了相关规章制度,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系统、有效地开展提供了保障。

二、五级网络覆盖,师资配备优良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五级工作网络健全,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党委副书记和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各学院院长任组员,统领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学工处处长任主任,各学院副院长为成员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按照教育厅要求,及时建立了院系心理辅导站,班级设心理委员,宿舍设心理信息员。中心直接指导并规范心理健康协会建设,指导其定期开展活动,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骨干队伍,形成自上而下、由下而上的双向互动模式,五级工作网络运行高效有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先行。提高专兼职心理教师的业务水平,正常、有序、科学、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努力的重要方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26 名,都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及相关专业学历,形成了较为合理的梯队,师生比例达到了1:382 。学校每年都邀请区内外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到校为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委员、学生干部等做培训,积极选派中心优秀专兼职老师参加各级各类心理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心理中心每年都把师资培训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并设立专项经费,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术会议。同时还通过申报科研课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和团体心理辅导等科研实践形式,锻炼专业队伍,培训相关工作人员。

三、经费落实有保障,优质资源共享

注重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水平的同时,也要及时更新、完善硬件设施,为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提供物质保障。心理健康中心不仅作为学生日常咨询、团队拓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场所,还是心理健康必修课的实践教学场地,以及辅导员发展中心和教师发展中心的素质拓展场地,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

四、课堂教学与心理讲座结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向第二课堂延伸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心理健康教研室设在学生工作处下,依据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科学规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计划、教学基本要求、考试办法等。在教学中加强集体备课,改革教学方法,采用案例讨论、团体游戏、互动体验式等方法教学,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往往需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身的体验和经历,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及创造性来感悟与构建属于自己的心理健康知识与能力体系,从而内化形成优良的心理品质。抓住不同时间节点,提供不同主题、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使课堂教学与讲座有机结合,与实践教学、心理活动融合,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体验式实践教学,从而形成具有复合功能、整体合力、协同效应更大的心理健康教育结构和育人平台,切实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参与度,增强活动实际效果。充分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线上资源,通过疫情期间的线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线上心理教育主题班会、线上团体辅导等形式,打破了空间屏障,及时拉近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五、心理普查与咨询扎实细致,素质拓展训练凝精聚神

心理普查是帮助学生自我探索,帮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的科学手段。通过测试前的宣传动员,测试中的培训指导、集中施测,规范有序地开展心理普查工作,对筛查可能有心理困惑的学生,及时反馈各学院心理辅导站并进行追踪访谈和跟踪记录,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起完备的心理档案,健全学生预警对象库,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心理健康中心和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做好咨询跟进工作,采取切实措施,提供多形式、多渠道的咨询服务,关注学生的心理困扰,从专业的角度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同时,根据心理测评反馈数据和心理咨询收集大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情绪困扰和心理问题,根据学生需要有针对性地选取教学内容与方式。其次,注重服务学生的未来成长发展,如悦纳自我、生命探索、人格健全等。内容体系紧贴学生生活实际,有效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普查与咨询,完善全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设,从2018 年开始,中心注重对心理咨询老师的督导工作,帮助咨询老师更好地掌握心理评估、咨询和转介等注意事项,分清咨询的边界问题和法律责任。在关注个体的同时,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开发形式多样、主题丰富的团体心理辅导和素质拓展训练,通过团队协作与竞争,让同学们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与力量,体验分享、合作与坚持的团队精神。

六、以学生为主体,加大宣传力度,突出活动特色

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已经成为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作为学生积极心理素质体系构建的一个有力抓手。在保留经典活动的同时,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组织开展了心灵长卷绘梦想活动、心理健康微电影大赛、心理微博大赛、心理展板大赛、心理健康专题网页设计大赛、心理征文大赛、心理美文朗诵大赛、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校园心理剧大赛、心理电影赏析、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团体心理游戏等大型学校活动和各学院特色活动,学生广泛参与,将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延伸、扩展。

七、引领带动、辐射示范,全面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中心在立足本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示范中心作用,坚持服务工作指导范围内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论联系实践,实现了师资、场地和设备等资源的共享;充分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微信群进行信息传递与共享;就学生心理社团建设工作、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工作、心理网站建设与维护、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等,与高职园区内高校交流,提供借鉴经验。同样,教师带领学生参加社会服务,通过社会服务过程的实战参与,学生自主发现并解决自己心理状态中出现的情绪波动和困难,亲身体会工作的艰辛和收获,完善自我认知,巩固锻炼大学生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李慧.内蒙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6 .

[2 ]李墨音.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123+6 ”工作模式探索与实践[J].传播力研究,2018(27):184 -185 .

第12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名师工作室;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3-0063-03

一、组建过程

名师工作室是区域内同学科(或关联学科)教师基于共同的发展目标,在具有丰富经验的名师引领下,通过交流、合作、分享活动等来促进教师共同发展的共同体。为促进工作室健康成长,江苏省昆山第一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昆山第一中专”)2010年出台了《名师工作室实施方案》,确定了名师工作室的性质和定位,明确了名师工作室的设立条件和主要任务,为教师工作室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1.工作室的定位――研究的平台、成长的阶梯、发展的引擎和辐射的中心。

2.工作室的目标任务――培养一批名师,带出一支团队,产生一批成果,形成一张网络。

3.工作室组建和成员选拔。确定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选拔条件:一要热爱教育事业,专业思想稳固,专业功底扎实,善于钻研业务,有吃苦耐劳精神。二要有良好的理论水平、较突出的教育教学业绩、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和较好的发展潜质。三要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能承担相应的职责,完成工作室的各项任务。四要是昆山市级以上学科学术带头人、教学能手、优秀“双师型”教师,苏州市级以上技能大赛(信息化、创新等)一等奖(或省级二等奖)获奖者,省中心组成员、省级教学名师或省级领军人物等。

4.工作室组建程序。名师工作室建设的数量不限,成熟一个,申报一个,审批建设一个。一是工作室申报。个人对照条件,自主申报(或学校考核推荐)。二是确定主持人。名师工作室建设领导小组结合工作室申报情况遴选、确定各工作室主持人。三是组建工作室。工作室主持人确定后,根据专业特色或研究方向自主命名,确定工作室成员,报名师工作室建设领导小组审批后,开展相关活动。工作室成员一般在6人左右。

学校根据教师的技能水平、创新能力、产品研发和教科研成绩等情况,最终决定第一批成立“心之旅名师工作室”、“精勤烹饪工作室”、“火烧云多媒体工作室”等9个校级工作室。这9个工作室学有专攻、各具特色,每个工作室成员7人左右,成员之间团结协作,产生了很好的“头羊效应”。

二、管理过程

为了加强名师工作室的管理,有序推进名师工作室建设,学校成立了名师工作室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工作室的协调、组织和管理工作。

1.保障有力。一是领导重视。学校工作室建设组织机构健全。2012年10月,昆山市教育局将职校名师工作室建设现场推进会放在昆山第一中专举行,有力促进了工作室建设。苏州市教育局高国华副局长专程到校对工作室建设进行现场指导。二是专家引领。为规范学校名师工作室建设,准确把握工作室建设的目标方向,学校邀请了教育部职教研究所邓泽民教授和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马成荣所长等知名专家到校作专题讲座,实地指导学校工作室建设,同时还聘请知名学者或行业大师作为工作室的导师,引领工作室建设。三是硬件支持。学校精心挑选实习实训等场所为9个工作室提供活动地点,配备了相应的办公设备,购置了用于研发的设施设备,依托实训基地、青苹果之家等现有资源进行建设,为工作室成员开展交流研讨、技能训练、产品研发提供了硬件支持。四是经费保障。每个工作室每年至少投入1万元设立专项研究经费,专款专用。

2.考核到位。学校制定了名师工作室建设考核方案,出台了考核细则,从基本建设、团队合作、示范引领和产教研成果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每年进行一次年度考核,每三年进行一次终结性考核。以工作室为单位,每学年按考核得分享受相应比例专项考核奖励。工作室主持人可按工作室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二次考核奖励,对年度考核不合格的工作室成员劝其退出,同时按程序补充新成员。

三、主要成果

经过多年积淀和精心建设,昆山第一中专名师工作室在课题研究、技能大赛、产品研发、创新创业和专业建设等方面成果日益显现。昆山市教育局2012年在我校召开名师工作室现场会,肯定了学校名师工作室建设对昆山职教的推进作用,同时评定弘云名师工作室、精勤烹饪工作室和心之旅名师工作室为昆山市级名师工作室,并给予每个工作室每年3万元的研发经费。

弘云名师工作室在课题研究和“国规”教材编写上成绩卓著。该工作室聘请马成荣所长为导师,主要从事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法的研究。主持人岳煜群老师是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她曾以优良的课题考评成绩完成全国教育技术研究“十一五”规划青年课题“计算机专业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研究”,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江苏教育出版社,马成荣主编)的第四领域作者。该教材是经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批通过的唯一一部地方教材,现已全国发行。工作室自成立以来,还积极开展各类教科研活动,创办学生燎原社团,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培养青年教师,已完成第一期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工作室青年教师在省、市“两课”评比中成绩突出。

心之旅名师工作室在推动德育课程改革和服务社会方面彰显了特色。该工作室聘请江苏理工学院副院长、博士后崔景贵教授为导师,主要从事心理健康研究和咨询工作。工作室成员多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从事心理咨询志愿工作经验丰富,先后接受了各类校内外心理咨询100多例,在省内作心理教育讲座100余场次,受众达10000多人次。工作室成员多年积累的论文、案例、个案以及心育活动方案已汇编成《心灵绿洲》,并作为特色校本教材。工作室全体成员参加了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当代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研究”课题研究,进一步引领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学校咨询室荣获2011―2012年度市级心理咨询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王文老师连续多年被评为昆山市心理咨询优秀志愿者,是苏州市名师、省心理健康中心组成员。工作室先后承办了省心理学会发展与教育心理委员会2011年学术年会等多个重大专题会议,在省内业界影响较大,学校也因此成为省级心理学研究基地。

精勤烹饪工作室在传承非物质文化和技能大赛上成绩显著。该工作室聘请中国烹饪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奥灶面传承人――刘锡安大师为导师,继承研发昆山传统宴席“万三宴”和其他昆山传统菜品,传承了昆山非物质文化并为行业企业咨询、培训提供技术服务。工作室成员多次在国家、省、市的各类烹饪大赛中获金奖,所带学生在各级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该工作室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出“每周食经”实训模式,深受师生喜爱,教育教学效果明显。2012年,《中式烹调技艺》成功创建成苏州市级精品课程。工作室负责人郎军老师获得中国烹饪大师、苏州十佳优秀“双师型”教师等荣誉称号,2013年被评为国家级餐饮业评委、国家技能竞赛裁判员;刘勇老师获江苏省餐饮业领军人物;杜官朗老师2013年参加省烹饪项目技能大赛荣获教师组一等奖,获江苏省烹饪名师、团省委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

火烧云多媒体工作室依托“21C创业集团”,在图文设计、广告制作等方面已走上了“产学研一体”道路。该工作室利用自身掌握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优势,注重教师创新思维及教学技能与企业实践能力的同步提高,由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入手,逐渐扩大到计算机艺术设计的各领域。工作室成员的成功转型、勇于探索和开拓未知领域的创新精神,激发了学校一大批青年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涌现出许多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的优秀青年教师。工作室成立以来,先后为昆山市水利局、教育局、昆山高铁南站、龙灯药业等数十家企事业单位设计制作了电视广告、多媒体光盘、景观雕塑、宣传手册、平面广告、包装标志等作品。很多作品还被推广到浙江、湖北、内蒙等近十个省份。工作室的设计作品获得了各界的一致好评,先后被昆山电视台、苏州日报(城市商报)社、江苏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工作室还积极探索适合学校实际的校企合作模式和学生创业活动,在计算机艺术设计方面已走上“产学研一体”道路,在扶持学生创业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睿云机器人工作室、阿里云电子发烧友工作室、锐风数控技术工作室、和信财会工作室、寒风(查维康)机电工作室也都分别在创新大赛、校企合作、产品研发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丰厚的成果,在此不一一赘述。

四、展望

名师工作室是当前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一项前沿性工作,有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学校9个名师工作室仍需加强实践探索:一是起步虽早起点仍需进一步提高,按照真正意义上名师工作室的组建要求,部分领衔人和成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名师的指导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二是经费投入仍然不足,虽然学校为工作室成员在报刊订阅、设备适时添置等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与工作室工作开展、导师配备、研发需求等方面仍有很大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作室的发展。要更加注重名师工作室的内涵建设,紧紧围绕团队特色进行打造,挖掘名师内涵进行培育,重视发挥区域功能,引领、促进学校优质师资队伍的快速成长并呈良好态势。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Studios: A Case Study

HUANG Lei

(Jiangsu Kunshan No.1 Specialized Secondary School, Kunshan 215300, Jiangsu Province)

第13篇

南京市建邺区教育局十分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上,更是狠下工夫,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得到优化,专业化师资与学生的配比大幅提高。2006年到2009年,建邺区市级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从不到20人发展到近300人,师生比达到1:100;市级学校心理咨询员从两三人增加到近20人,师生比也达到了1:1000左右。2008年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考试中,建邺区培训通过97名教师,占全市通过人数的三分之一强。

第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得到加强,心理咨询室与心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相辅相成。在南京市学校“合格心理咨询室”的评估验收中,建邺区所有中小学均已通过“合格室”评估验收。在创建南京市“学校示范心理咨询室”的过程中,建邺区涌现出一批责任心强,具备专业素质和技能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业教师。目前建邺区的“学校示范心理咨询室”已占南京市总数的15%。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明显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显著。随着建邺区心育教师专业化培训工作全方位、立体化的开展,心育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大幅度提升,而这一工作成效的直接受益者就是学生。长期以来,建邺区学生心态阳光健康,学风、校风良好。连续十多年,在校学生犯罪率为零,未曾出现一例因心理问题导致的学生安全事故。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取得的成绩只是阶段性的,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许多困难、问题和薄弱环节。

第一,专兼结合,以兼职为主,专任师资少。全区中小学普遍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紧缺是突出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师范院校中小学心理专业毕业生少;另一方面学校也没有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岗位设置。两方面原因使得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不少是半路出家,多由德育工作者兼任。心育教师由德育工作者兼任并缺乏专业性的状态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严肃性、科学性在一段时期内被忽视。

第二,师资队伍专业素养欠缺,角色定位模糊。以前,建邺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怎样开展,与德育工作如何区别,心育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和技能等问题没有明确的概念。加上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缺少认识,心育教师的工作难以得到关注和认可。心育教师同时兼任几项工作,既非文化课教师又被后勤工作类别排除在外,这样的尴尬处境直接导致了心育教师的角色定位模糊。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修培训机会少,缺乏专业引领。各级教科研部门没有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规范化的课程和教科研管理,心育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一直没有落到实处。部分心育教师的工作成了“盲人摸象”,学校心育工作重形式而轻内容的现象严重。主要是因为没有一个组织机构对心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进行引领和资源整合。

为了克服发展中遇到的困难,解决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进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开展,优化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引领心育教师专业成长,自2005年起,建邺区对心育教师培训工作进行了多次调研和研讨,针对本区实际情况,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1.建立健全心育教师培训制度

心育教师培训的制度化和常规化是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有效保障,相应机制的建立健全和高效运行是有效开展培训工作的基础。

一是制度保障扎实有力。区教育局每年根据学校心育工作开展的情况制定全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意见。要求每一所学校制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并纳入到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当中。学校要确定一名校长分管学校心育工作,开展心育课程开发和教研活动并纳入教学常规管理体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是机制健全。2005年成立“建邺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中心设在教师进修学校,分管局长担任主任,遴选具有南京市学校心理咨询员资格并在“陶老师”工作站兼职咨询的教师作为组员。中心组的行政执行力和专业能力在心育师资队伍建设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是培训及时到位。建邺区的心育教师培训由教育局全面管理,教师进修学校负责业务培训。在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指导下,以培养“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南京市学校心理咨询员”为主体,形成了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结合,理论知识培训和操作技能培训结合,任职资格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结合,专家引领和自主成长结合的培训模式。

四是培训经费有保障。教育局提供全额经费保障,自2006年起,教育局每年为心育教师培训划出专项经费。除了培训讲课费、实践活动费之外,还负责参训教师的教材费、报名考试费、午餐费等。三年来,建邺区仅心理健康培训的投入就达到10多万元。有了经费保障,进修学校在选聘培训专家上有了更大余地,培训质量也有了充分保证。

2.以心育课程开发促进教师自我专业化提升

心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将有力地推动教师专业化素质的提升,两者之间形成的互动关系是实现教师自我发展的着力点。

一是学科中心组引领课程开发。鉴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快速发展,心育教师素养和实务水平的不断提升,建邺区成立了“建邺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中心组”。以中心组为依托开展了区域性、常规化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活动,计入继续教育学时,其主要内容就是整合、开发全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前,各学校都拥有了本校心育教材,区级心育课程也在建设之中。

二是致力于课程开发实施与教师专业成长互动。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活动和心育课程的开发过程本身就是自我提高的过程,对其专业素养和能力快速提升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建邺区双闸中学的“中考学生心理调适课程”,沙洲中学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习心理调控课程”等,都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个体、学校整体以及心育教师的发展。

3.强化市级心理咨询室创建对师资专业化发展的指引作用

南京市教育局一直对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给予充分关注,陆续开展了“南京市中小学合格心理咨询室”、“南京市中小学示范心理咨询室”验收评估工作,“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基地”的建设工作也在推进当中。

以此为契机,建邺区制定了“建邺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职责”,规范心理辅导工作,提高学校对心育工作的质量要求,以此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的逐步完善,不断提升教师在规范化的心育工作和心理咨询室工作中的专业技能。

同时,将硬件环境建设、校园心理健康教育软环境建设和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心理咨询室创建既有非常严格的标准,也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心理咨询室从业人员专业水准、技术能力的要求也很明晰,这为我们开展心育教师培训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培训工作也更具规范性和针对性。

4.资格培训与全员通识培训相结合,整体提升心育教师专业化水平

建邺区坚持一手抓专业培训(资格培训),一手抓心育知识全员普及(通识培训)。教育局主要抓专业培训,学校培训更侧重通识培训,加上市教育局举办的南京市学校心理咨询员培训,形成了市、区、校三级培训模式。各级培训工作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为促进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的提高,实现全员关注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夯实了基础。

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教师培训的同时,全体教师也应该把心理健康意识、知识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全体教师的通识培训主要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心育教师进行,辅之以专家讲座和引领,学校可以有效掌控培训成本、培训效率和培训效果。

与高校密切协作,借助其学术平台,引进专业的理念,促进心育教师进一步优化素质、提升能力。由专业学术机构和学术团体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研讨与交流会,交流经验,开阔视野。南京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就是建邺区长期合作的单位之一,该所在建邺区虹苑中学等学校设立了研究和实训基地,有力地促进了心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5.优化评价激励机制,促进心育队伍自主发展

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是促进心育教师自主发展的助推剂,是满足心育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是高水平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更是推动全区心育教师专业化、可持续成长的动力源泉。

一是搭建全区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成长阶梯。2008年建邺区出台了“星级班主任”评选机制,遵循班主任成长规律,将班主任分为一星级至五星级,各星级班主任享受不同待遇。并把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纳入星级班主任评选认定体系,参评三、四、五星级班主任必须参加市级及以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并取得《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证》。

二是搭建心育教师展示的舞台。建邺区坚持进行“建邺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课”和“建邺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活动方案”评选,把心育实务和心育教学科研有效结合。鼓励学校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的课题研究,申报或积极参与各级心理健康教育课题。每年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时单独列出心理健康教育系列,鼓励教师积极撰写、发表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论文。

三是搭建优秀心育教师参与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机构的平台。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充分考虑本区域具体的社会、家庭、学校环境,才能充分发挥作用。由中小学心育教师参加区域性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机构,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和项目研究,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机构的完善,也是提高学校心育教师受重视程度,加快其专业化发展步伐的有效手段。

第14篇

〔关键词〕心理教师;素质结构;胜任特征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05-0016-03

一、 前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性非常强的教育活动。心理教师与一般教师的工作原则是不同的。心理诊断、心理测验等技术,如果应用不当,可能会给学生造成终生的伤害。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由具有心理学专业素养的人来负责。

那么,作为优秀的心理教师,到底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心理教师在人格、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等方面应该拥有什么样的素质结构?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对于心理教师的培养和再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有少数研究者曾对此问题作过一些探讨,但存在取样范围小、生态效度低的问题[1,2]。因此,本文试图用更广泛的样本,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中职位分析的方法,对中小学心理教师的素质结构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二、方法

本研究用文献分析法、行为事件访谈法、问卷法和工作日志法对60名参加首届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国培班的中小学骨干心理教师进行研究。

通过搜集、整理文献形成对心理教师的基本认识,确定了心理教师所需的职业素质雏形,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工作分析的调查问卷。

行为事件访谈的部分访谈提纲如下:1.请描述你经历过的三个你认为成功的和失败的事件。 2.作为心理教师,所需要的能力、素养和资格认证有哪些?3.你认为有哪些因素会限制学校心理教师获得成功?

本研究的问卷涉及心理教师岗位的全面信息,如教龄、工资、工作职责、工作特征、工作联系、职业升迁、直属上下级及相关的任职资格和培训等。

工作日志法,即让一些心理教师详细记录自己在一段时间内的工作内容与工作过程,以从中查看心理教师每天从事的活动以及计划完成的情况。

三、中小学心理教师的主要职责

访谈和问卷结果表明,中小学心理教师的工作职责主要包括四大方面:心理教学、心理咨询、心理测评和心理课题研究。

(一) 心理教学

现在很多学校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主要课程类型为心理活动课,即通过热身、讨论、活动、体验与讲解,让学生感受体验和感悟提升心理素质的意义和方法。除了常规的课程,也有专题讲座和团体辅导。

(二)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包括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也包括面询和电话咨询。心理教师需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规范而有效的咨询;对于一些典型的普遍性问题,则需要进行团体辅导;此外,还需要做好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

(三)心理测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核心工作就是筛查出问题学生,及时预警并做好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同时也需要对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观察和跟踪。为此,心理教师必须做好心理测评,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另外,需要通过系统地规划,适时地在学生入学后的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类型的测验。

(四)科研方面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研型的工作,心理教师需要积极申报课题,开展自主创新性的研究。需要懂得如何去选题,如何综述文献,如何编写调查问卷或者拟写研究设计,如何整理和分析数据,如何撰写研究报告等。

除了以上四大模块,心理教师的职责还包括组织和辅导学校心理社团的活动,辅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编辑心理报纸,开展社区公益活动,作工作计划、总结和汇报等。

四、中小学心理教师的素质结构

基于以上的研究与分析,结合管理心理学家麦克莱兰(McClelland)的胜任力理论,我们对中小学心理教师的素质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所谓胜任力,就是指能带来高工作绩效的知识、技能、能力以及价值观、个性、动机等特征[3]。麦克莱兰把胜任特征划分为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等六个层次。他认为,胜任特征模型可以划分为两大部分:(1)水上冰山部分:即知识和技能,属于基准性胜任特征,这是对胜任者基础素质的要求,但它不能把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庸者区别开来;(2)水下冰山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等胜任特征,可统称为鉴别性胜任特征,是区分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庸者的关键因素。

根据该理论,结合实际情况,我们把中小学心理教师的素质结构分成知识要求、技能要求、角色定位、个性特质和成就动机等五个部分,并提出了中小学心理教师素质结构的冰山模型,如图1。为了简化起见,我们把社会角色和自我概念整合为角色定位。

图1 中小学心理教师素质结构的冰山模型

(一)心理教师的知识要求

由于工作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心理教师需要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相关知识,具体如下。

1. 心理学基础知识:具体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心理教师上好心理活动课和做好心理咨询工作的基石。尤其在进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这些知识显得格外重要。典型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包括:个性心理、自我意识、自信心理、情绪心理、青春期心理、意志心理、学习心理、品德心理、人际心理、亲子心理、生命心理、创造力心理、积极心理、环境适应心理、升学与就业心理等。同时,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基础也是心理教师专业水平的分水岭。有些半路出家的心理教师主要短板就在于缺乏这方面的专业基础,尤其缺少统计、测量和研究方法方面的训练。这方面的基础有助于心理教师守住科学的底线,自觉抵制伪心理学知识。

2. 心理诊断和心理咨询知识:包括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分类和诊断标准,心理问题的评估和干预方法,个体辅导与团体辅导的方法与原则,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区分,心理健康与不健康的区分,临床心理资料的收集,心理咨询案例报告的撰写,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等。这是心理教师最核心的专业知识。如心理教师应懂得有些学生的问题已经超出了心理咨询的范畴,应转介给精神科医生。除了教材知识,心理教师还应通过再学习,及时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新动向、学生心理咨询的新进展。

3.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知识:与一般学科教学不同,心理活动课强调热身、活动、体验、分享和感悟,不能把心理活动课上成知识传授课。所以,心理教师应系统学习心理活动课程设计的基本准则和要求,并精于开发原创的系列课程。

此外,心理教师也应掌握计算机知识、文秘工作知识、社会学、人类学等其他领域的相关知识。

(二)心理教师的技能要求

1. 个案咨询技能:个体咨询虽然受众面小,但它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最核心的工作。对可能引发极端事件的学生问题进行及时干预尤其重要。心理教师应该能在正确诊断的基础上,有效地运用支持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放松疗法、系统脱敏法、强化疗法等对学生进行有效咨询;对咨询中常用的倾听技术、面质技术、反应技术、共情技术等应熟练掌握。

2. 心理测验技能:掌握各类常用的心理测验,并且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测验进行问题学生的筛查和预警;懂得使用心理测验进行问题严重程度的评估及心理咨询效果的评估,能对测验分数进行统计分析和科学解释。

3. 课题研究技能:掌握文献阅读、文献综述、课题论证、研究设计、问卷编制、数据处理、论文撰写等技能;能够自己独立进行研究,能够带动课题组成员进行课题研发和推广应用。

4. 授课与团体辅导技能:掌握把心理活动课程设计充分展示出来的能力,通过生动的言语表达、课堂调度和思维引导,使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获得成长。针对共性的心理问题,能对学生开展团体辅导或开设讲座。要求展现出良好的课堂掌控能力,在学生过于兴奋活跃时,知道如何控制场面;在学生沉闷时,知道如何调动气氛。

5. 其他通用能力:(1)组织协调能力:心理教师需要协调多方面的关系,能像班主任那样进行活动组织和策划;能像级长那样能对整个年级的心理辅导进行规划和组织;能像学科组长那样组织和指导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2)社会洞察力:能敏感地觉察到他人的异常反应并且能够洞察到行为背后的原因。(3)执行能力:执行学生处或其他上级领导部门的决定,对学生社团工作进行管理。(4)方案制定能力:能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规划和各种规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5)应变能力:能够及时、冷静、恰当地处理学生心理方面的突发性事件。(6)人际关系能力:与不同的学生、家长、同事、行政人员发展有效和谐的关系。(7)时间管理能力:能合理地对自己的工作时间进行管理以及调配他人时间。(8)饮食平衡能力:在工作繁忙阶段,上下班无规律时,要懂得平衡饮食,防止内分泌失调,保持充沛的精力。

(三)心理教师的角色定位

如上所述,按照麦克莱兰的理论,以上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属于基准性胜任特征,是对心理教师的硬性要求。而从角色定位开始的要求,属于鉴别性胜任特征,不属于对心理教师的硬性要求,但却是区分一名心理教师是否优秀的关键素质。

有学者指出,心理教师在学校里通常扮演四种角色:学校心理卫生的保健者、学校德育工作的辅助者;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学生职业定位的辅导者。不同的角色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心理教师的地位或作用,但这些角色普遍把心理教师摆在比较次要或者从属的位置。其实,不管学校的管理体制和重视程度如何,心理教师都应该把自己定位成学校心理学家。学校心理学家的角色定位,既能解决学生具体的心理问题,又能对很多新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及时了解本领域的国内外新进展,并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这种定位,既可以让心理教师不断处在学习和进步的状态,又能获得他人的尊重。这种定位的心理教师,其个人业绩会远高于一般的心理教师,从而使其个人成长达到新的高度。

(四)心理教师的个性特质

根据访谈和问卷的分析结果,我们发现优秀的心理教师应该具备以下个性特质:

1.责任感: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充满责任感,不敷衍应付,尽职尽责。

2.自控力:面对尴尬或者困难情境,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使自己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3.亲和力:能平和地对面各种类型的学生,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做他们生活学习的益友。

4.恭敬心:平等地与学生交往,没有权威意识,尊重学生的权益与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5.同理心:善于换位思考,可以敏感而准确地体会学生的烦恼或困扰。

6.奉献精神:能自愿利用自己的时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利用下班时间为学生做心理咨询等。

7.自我发展:不断寻找学习机会,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

8.探究精神:对心理咨询或教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积极探索,用于反思,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心理教师的成就动机

动机是胜任力模型中最深层的因素。优秀的心理教师应该有很强的进取心和成就动机,应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较长远的规划。心理教师的职业通道主要有两条:一是管理型;二是专家型。如果走管理型的通道,成就动机强的心理教师有希望晋升为德育主任,甚至德育校长,从而拥有更广阔的施展才华的舞台。如果走专家型的通道,成就动机强的心理教师可以成为学校心理学家,在某些心理问题或者某些心理咨询方法方面开展课题研究,著书立说,成为行业内专家;同时会受到广泛的邀请,开展经验交流或者培训授课。这样的心理教师无疑会成为同行的楷模。除了管理型和专家型,也有其他长远的职业发展通道,如企业型。有些心理教师因为积累和研发了大量的学生心理问题解决技术,进而成立或加入了心理咨询与培训方面的公司,并取得成功。因此,优秀心理教师的内心深处应该有强烈的成就动机,应拥有属于心理教师自身的职业梦想。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研究[D].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2]王智,张大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结构及测量[J].心理科学,2011,2.

第15篇

关键词:和谐人格;和谐人格的构建;健康心理课程教育;第二课堂实践活动

作者简介:解丹坤(1970-),女,天津人,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副研究员;黄韬(1970-),男,山东文登人,北京工业大学后勤集团,助理研究员。(北京 100086)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工业大学教育教学项目(项目编号:ER2011-C5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208-02

人格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体独特的精神风貌。和谐人格是指构成人格整体的各个内在要素之间处于协调、平衡与统一的状态,它是人格健康最重要的标志。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栋梁,大学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能否在此期间进一步完善形成健康人格既是他们自身顺利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社会的基础,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

乔韩窗口理论(Window)是由美国心理学家Joe Luft和Harri Ing-han共同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每个人的自我都可以划分为:公开区域、隐秘区域、盲目区域和未知区域四个部分(见图1)。这四部分的特点如下:公开的我——透明真实的自我,这部分自我自己很了解,别人也很了解;盲目的我——别人看得很清楚,自己却不了解的部分;秘密的我——是自己了解但别人不了解的部分;未知的我——是别人和自己都不了解的潜在部分,但通过一些契机可以激发出来。

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寻求未知的过程。当一个人的公开领域扩大时,盲目领域则自然变小,人对自己的认识就越清楚,变得更加真实,越能在生活中扬长避短,发挥潜能,无论是与人交往还是自处,都会显得轻松愉快而有效率。可见,根据乔韩窗口理论,和谐人格的建立即是激发更多的未知自我,解析不知的盲目自我,优化已有的公开自我,沉淀个人的秘密自我。

图1 乔韩窗口理论区域图

以此为出发点来进行大学生和谐人格的构建,可通过第一课堂的授课教育和学生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配合来共同完成。授课是将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尤其是健康人格理论的精华内容以科普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讲解,启发学生结合自身发展来思考完善自我的方法和原则,自觉将理论作为和谐人格构建的行为指导。而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则是让学生通过参与和健康人格发展相符合的多种活动,得到有益的个人体验,使之产生行为内化来强化或固化自身的人格发展。这两种方式的联合实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使学生的理论所学能够在现实中得到展现和验证,并通过吸收沉淀成为自身成长的养分,这是健康人格构建的有效渠道。

一、研究方法和结果

1.研究思路和方法

根据乔韩窗口理论,在大学生和谐人格的构建途径上,提出了心理健康的人文教育和活动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设置分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并在第二课堂活动中以项目化的形式确立与之相适应的实践目标。在研究中,对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学习了心理健康课程和参加了一年半实践活动的2011级456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不少于20%的个案随访,以此来考查效果。

2.研究结果

通过对问卷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果比较理想,有94%的学生认为课程开设有必要,所学内容对自己有帮助,其内容和授课形式都值得肯定,其中有49%的学生认为非常有用。

在对实践活动与所学内容的相关性上,学生的反映存在两级分化,有44%的学生认为帮助甚微或没有帮助,有51%的学生认为有帮助,说明在实践活动的形式和设计上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对认为有帮助的学生,应再进一步分析其中的原因,如:是否担任学生组织的干部,是活动的直接组织策划者还是仅为普通的参加者,不同的社会工作角色是否对实践的作用产生影响等。

二、培养大学生和谐人格的途径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有机贯穿于大学的整个阶段,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来设置,其原则是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性,引导其发现自我意识的积极一面,确立健康人格的理念,并在学习、生活中能够自觉主动融入,学会不断完善,成为具有和谐人格同时带有鲜明个人特点的健康个体。

(1)以适应大学要求为主的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根据调查发现,新生入学普遍存在角色转换和重新定位的困扰,此时的自我意识与高中阶段相比,有一个较大的变化:独立感很强但同时迷茫感增加。从对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2011级456名新生进行的心理测试中可以看到,80%以上的新生入学后三个月中最大的困惑是:大学跟自己想象中的不一样,跟高中教师和父母说的不一样。经常不知道下了课后该干什么,应该怎么安排大学生活。根据此时的学生特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十分必要,这是对大学生自我角色转换的一个有益帮助。大学第一学期面向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内容和形式上重在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重新进行自我定位。

新生适应需要解决学生入学后的各种心理落差:时间管理上的不合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对未来规划的迷茫、大学期间恋爱的困惑等问题。故从内容上可包括时间管理、人际交往、情绪管理、调整压力、亲密关系、健全人格概述、常见心理问题简介等。从本质和过程上讲,如果生命教育在大学阶段才开始进行已经滞后,应在初等教育阶段就全面开展,至少要覆盖中学阶段。但在调查中发现,我国现有的中学教育还不能完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不同的学校差别很大,有些中学从未对学生开展过该方面的教育,因此在现阶段,把生命教育作为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指导课的内容也有其意义。从本课题学生反馈的授课效果来看,受益程度颇高,深受触动的学生占到90%。

在授课时应尽量采取案例讲解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减少单纯的理论介绍,重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分享感受和心得。保证课程内容的可操作性与实效性是新生适应指导课的出发点。

(2)以健康人格教育为核心的心理健康选修课。将健康人格教育作为独立的研究部分,在心理学研究领域里并不多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杨眉教授在其《健康人格心理学》中提出将健康人格教育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原因:“一是人格是人的各种心理特点的总和,离开人格健康很难有心理健康。健康人格不仅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资源。二是只有具备健康个性的人才能对自己的心理健康负起责任。因此,从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入手以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可以帮助我们从一个更积极、更富有建设性的角度去实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

1)内容组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选修课在新生心理适应指导课的基础之上开设,根据学生反馈,参考整合多本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材后,经过数次调整完善,确定主要内容包含:精神分析学派的健康人格观、人本主义学派的健康人格观、相互作用分析学派的健康人格观。其中精神分析学派的健康人格观选取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和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人本主义学派选取马斯洛自我实现的健康人格模型和帕尔斯的人格模型理论——此时此地的人。

在授课中,为避免单纯理论讲授造成非专业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和失去学习兴趣,可将各学派的人格观与心理过程的各个部分进行组合,在讲解人的主要心理过程的规律和表现时插入相应人格理论,具体匹配见表1。

2)授课形式与课程性质。大学生心理健康选修课从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开始由学生进行选报,总计32学时。课程的讲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够结合自我达到总结领悟的授课方式最受学生欢迎。在研究中,有83%的学生对健康人格的理论学习充分肯定,认为健康人格理论的学习有助于自我认识,对保持心理健康和自我人格完善起到了较大作用。

选修课通常为大课堂,因此团体小组式的讨论和分享很难保持人员不变,可采用临时组合讨论的形式。如果固定小组则要从第一节课开始就进行随机组合,一直到结束都不再改变。

2.按照项目化设计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

第二课堂教育在学生素质培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其形式的丰富和多样,深受学生欢迎,其内涵既体现了一所大学的文化,又能够在学生的人格培养中起到固化、加深的作用,因此,第二课堂教育是第一课堂的延续,是大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实践活动以项目化形式制定,是为了促进该活动的全面完成,按照项目化的方式来开展活动,体现了全程管理的原则。根据和谐人格培养的目的开展各类实践活动是为了锻炼意志、学会合作、承担责任、应对压力(见表2)。

每项实践活动均要按照项目化的程序要求来制定和完成,即:每项活动都是一个完整的项目,从策划方案、活动预算到完成考核都要预先制定计划,进行申报答辩批准后方可进行,并在后续过程中不断充实完善。项目化的活动在进行中,每个环节的流程和保障都要求体现效率和规范。结束后,都要有对此项活动进行的考查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活动组织人员的协同合作能力得到了最大的锻炼,参与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发挥,同时营造出了充满青春活力和蓬勃朝气的校园氛围。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和谐人格构建十分有益。

三、存在问题的思考

1.深化研究符合学生和谐人格构建的实践活动模式

实践活动的设计组成要素对健康人格形成的促进关系具体体现在何处,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本课题因为研究周期尚短,只是在二者的宏观层面上进行了关联和考察其影响,并没有更多地深入追踪实践活动所起到的作用,没有就单个实践活动能够在哪些因子上为健康人格的形成提供帮助进行深化,导致一些实践活动的设计还存在点到即止,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的问题。因此出现了效果两极分化,在某些学生身上促进作用显著而对某些学生而言则显得轻微,甚至感觉不到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对此进行更全面的研究,从而提取出对大多数学生适用的方式和方法,将之应用于活动设计。

2.校内外共同作用确保和谐人格的培养

人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大学阶段,固化积极方面、修正缺点弥补不足是和谐人格培养的宗旨,但是学生人格的形成是家庭和社会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是先天和后天的合金。仅有校内的培养是不够的,也不可能把学生关在象牙塔里发展,校外的诸多影响因素,如:社会文化、社会环境、生活经历、家庭成员的交互作用等均对人格的形成发挥作用。因此,构建和谐人格,不仅要以学校教育为主要方向,进行多方位的设计和全面实施,更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进行有机融合,及时更新教育内容与拓展构建渠道,注重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应用,充分发挥学生朋辈辅导的作用。只有这样,人格的培养才能保持与时俱进,也才能做到和谐健康。

参考文献:

[1]杨眉.健康人格心理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2]许燕.人格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赵丽琴.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王秀彦,等.大学生心理适应指导[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