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旅游管理专业规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职业规划是每个大学生入学之后必须思考的问题,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在大学期间树立职业目标并为之努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也不例外。为了更加深入了解学生对于未来职业规划的情况,针对各大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研,通过填写问卷的形式开展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情况并不乐观,他们对于自身未来发展并不明确,无论是职业定位、职业认识,还是就业信心,学生职业规划问题十分严重。
1.职业方向不明确。经过调查显示,有超过40%的学生对于自己职业方向并不明确,他们进入高职院校以后放慢了学习节奏,并且对于自己未来的定位非常模糊,导致这部分学生在毕业之后找工作时遇到困难,基本是由于他们自身知识储备不足,还有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并不明确,很多公司在选用新人时都希望他们有明确的职业规划,这样才能在工作中更好地发挥自己所长,并努力实现职业目标。还有一部分学生在报考志愿选择专业时并不是旅游管理专业,而是被调剂分配到这个专业,他们本身对于这个专业并不是很热衷,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对于该专业方向的职业规划更是从未想过。从整体上分析来看,高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于职业规划并不明确,并且这种现象十分严重,亟待解决。
2.职业认识不全面,学校职业规划教学缺失。对于一小部分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于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了解甚少,包括职业发展前景、技能要求、薪水情况等等。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这样的现象,他们对于所学课程并不感兴趣,只是希望得到毕业证书,方便于日后就业,这些因素也导致学生无法做好职业规划,进而影响他们的就业情况。除此之外,学校教育也存在一定的漏洞与缺陷,他们并未有效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教学活动,进而导致学生没有职业规划意识。由于学生刚刚进入学校,对于未来发展还处于迷茫状态,这时需要有人引导他们做好职业规划,针对这种现象,学校应该引起反思,做好这方面的相关工作。
二、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
1.完善政策,打破专业限制模式。调查发现,有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在入校之后,对于自己所选专业并不满意,因而他们对于专业学习缺乏一定的动力。针对这种现象,高校应该积极调整政策,让更多的学生能就读自己喜欢的专业,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在某高校学校通过考试选拔的方式,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这样学生才能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它存在一定的优势,即就业率高、工作灵活、极易掌握,但是还是有部分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这就需要通过学校教学得到改善,同时借助政府部门和其它一些文化部门,做好相关调控工作,彼此之间加强沟通互动,促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进而拟定自己的职业规划。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难和市场上所需要的旅游管理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尤为突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普遍存在“有业不就”或“频繁跳槽”的“潜流失”现象,这直接导致了旅游人才的匮乏和旅游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其中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前提,以大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实现社会与个人、理想与现实的有机结合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随着旅游业和旅游教育的不断发展,加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成才的现实需要,也是旅游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我国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进入大学之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基本没有接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高考专业选择上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进入大学后,一部分学生会出现专业思想不稳定、学习目的不明确的现象;一部分学生不知道大学里“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要学”;还有一部分学生有规划但不够科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制定科学的职业计划,为其一生职业生涯发展做下完美的铺垫,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成才的现实需要。
因此,高校如何培养适应旅游业发展要求的人才成为十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做出合理的职业选择,有利于一生的职业发展,这对于树立旅游院校的形象、保持旅游院校的良好信誉、保证旅游教育的质量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化教育如何
安排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缓解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压力、帮助大学生应对市场需求、完善职业生涯发展的良策,是旅游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根据学生认识的特点并配合相关课程有计划的进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四年大学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能否成才的关键。
1.1 专业认知期(大一) 专业介绍做到详细具体,利用形式多样的方法。很多旅游管理高等院校的专业介绍是在新生入校的军训期间由专业负责人对专业的历史沿革、师资配备、获奖情况等的介绍。这样的专业介绍完全是从专业宣传的角度进行的,出发点不是让学生了解 “我将来干什么?”、“我将来能干什么?”、“我将来会干什么?”。专业介绍完之后很难达到专业介绍的初衷,学生仍旧对专业没有印象,一些地方院校出现新生军训进行专业介绍之后部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要求转专业的现象。采取形式多样的方法进行专业介绍,让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了解详细和具体是专业认知的关键。例如:衡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介绍分为了三个不同的阶段采取了不同的形式:①看展板,主要是学生自己去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做了很多的展板,同学们可以看自己关心的一个板块,每一个展板有相应的老师或者高年级同学做补充说明,如果我们要知道专业有多少教授,多少博士,我就可以看师资板块,旁边的老师会给你详细介绍每个老师的特长,研究领域等情况。如果我们要了解我们有哪些专业相关的课余活动,我们可以看我们的生活板块,旁边的高年级同学会给你介绍每年的比赛活动。这样学生了解自己最关心和感兴趣的一些东西,避免了学生对“填鸭式”教学的反感。②听介绍,主要是老师来讲。看完展板之后,学生有了大概的了解,单独集中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专业进行介绍。入学的时候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有所误解或一无所知的学生而言,对很多专业方向所学的内容仍然会有错误的判断,通过专业介绍让学生了解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的目的是什么,让学生摆脱误区,了解专业。这样的介绍是在学生对专业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学生的收获和感悟更多。③进现场,主要是让学生多去问。让老生带着新生到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和实验的现场去走,走到衡阳师范学院三维导游实训室,有学生会问这个实训室价值100多万到底有些什么功能呢?自己将来可以干什么?这样学生就会对专业感兴趣。模拟客房、模拟餐厅、模拟前台、茶吧、酒吧等场所都会引起学生很大的兴趣。新生会热爱旅游管理专业,这样给专业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专业认知做到全面深刻,利用不同教学资源。新生入学之后,在学校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之后进入专业认知阶段。在大一的时候旅游院校会组织专业认知实习,很多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认知实习理解不深刻、准备不充分、动员不到位导致学生参与性不高、积极性不强、收获不大。旅游管理专业认知实习绝对不是一次简单的旅游而是对旅游的一次全面认知,也不是游山玩水而是一路实践一路学习。专业老师必须认真策划旅游路线和学习任务,让景点具有代表性,让行程安排具有合理性,让学习计划具有可行性。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旅游,让学生旅游中学到专业知识。除了旅游专业认知实习外,学校要组织学生参观旅游企业,帮助学生形成对将来可能从事工作的直观认识。
专业意识做到入心入骨,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将旅游相关职业发展脉络的讲解融入到相关课程中,关于旅游相关职业发展脉络的讲解并不需要单独开设课程,要求每个任课老师在自己所担任的教学任务中结合实际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加深专业意识。比如讲解“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的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课后任务要学生了解旅行社具体操作流程。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景教学,构造一些情景让学生去处理,怎样处理不行,怎么样让人感觉更好。这样学生不仅愿意参与,而且教育的效果比较好。
1.2 素质培养期(大二) 邀请旅游行业知名的从业人员到学校讲座,让学生了解旅游行业需要哪些专业素养。旅游从业人员是与旅游行业相关工作接触最密切,了解最全面的人,他们与学生进行交流是实实在在能够让学生了解未来可能所从事的工作,也能给学生带来行业就业的最新信息,同时,他们是行业内的佼佼者,能够给学生树立榜样和目标。旅游管理专业要不定期的聘请相关企业的人员到学校进行讲座和交流,但是一定要避免讲座内容上的重复和时间上的浪费,形成企业、毕业生和在校生三者有效的沟通。高校应把目光扩大到旅游业的普通从业者和在相关企业就业的本校毕业生,这些人的经历和视野也许更加符合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要求,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个人定位也有一定好处。作为学弟、学妹对他们的讲座会倍感亲切,也易于接受他们的建议,这些过来人的建议更具代表性和针对性。
1.3 实践检验期(大三) 旅游管理专业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专业,为了学生在毕业后更好地适应工作,必须对学校学习的知识进行检验。酒店实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检验过程,在酒店的实习工作中,学生接触到的大多是较为基层的工作,它对学生的锻炼价值比较大,学生在实习前或是实习过程中,必须加强思想认识,脚踏实地、虚心请教,严格的遵守酒店的各项规章制度。酒店实习能检验学生与顾客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处理紧急事情的反应和应变能力、与同事工作时的团队合作能力等,这些能力和素质对于旅游管理从业人员来说非常重要。
1.4 契合选择期(大四) 大四是本科学习的最后一年,也是经过酒店实习(大部分高校酒店实习安排在大三,也有部分高校安排在大四)后,回归校园学习的关键一年。经过前面三年的学习,对旅游行业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有自己比较深刻的认识。可根据自己圈定的旅游相关职业方向撰写了毕业论文,写毕业论文是对自己专业知识的总结和整理,在圈定的旅游相关职业方向上找到论题,既能够写出实用的论文,防止“走形式”,又能够系统地对将来想要从事的工作做一个整理,是时间的有效利用。怎么样利用好一些选修课程学习对自己在实践中遇到不足进行补血,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了清晰的认识。通过从理论方面了解到实践的检测,学生可以圈定在旅游行业大致的就业范围。在这个时期老师也要适度的给学生以引导,让学生尽可能的全面了解旅游相关职业,找到与自己相契合的职业,防止专业知识的浪费。
(一)民族旅游的涵义
民族旅游是指游客在异域被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的少数民族所吸引,而前往“异域文化”人群去体验异域风情的一种短暂的旅游经历。强调的是旅游的一种类型,发生在特定区域、特定的人群、特定的文化范围,旅游目的地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具有民族文化[1]。民族旅游往往具有民族性、神秘性、乡土性、参与性、原则性的特征。民族旅游的发展往往依托了民族旅游地的旅游资源,民族旅游地往往因为其自然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民风民俗吸引游客,成为了游客追逐的旅游目的地。
(二)民族旅游地对人才的需求
旅游是涉及面极广的服务性产业,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旅游人才是旅游业生产要素组合的必要条件和结合点,是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最主动和最活跃的因素。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具有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经济潜力。民族旅游业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市场经济等多重背景的复杂形式,而人才是民族旅游业发展和创新的原动力。而培养、发展符合民族旅游发展地域性、适用性、可操作性等特点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是提升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创造力和竞争力的保障之一。
二民族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作用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2]。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必须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在民族旅游发展背景下加大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估,有助于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在保证个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增加对民族旅游的发展背景、发展前景和行业需求的认识,提高学生从事民族旅游业的兴趣和热情,增加学生对民族旅游发展的信心与决心,有助于培养民族旅游地发展的后备人才。
(一)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认识自我
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加强职业生涯教育,能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从学生进校初始即对大学生进行旅游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在职业生涯认知、规划过程中,学生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对自身、对职业选择进行合理的调整,大大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明确民族旅游发展背景下的职业目标
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在自我认识、认识旅游、认识民族旅游、了解社会的基础上,从自身实际情况和民族旅游行业人才需求出发,确定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当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兴趣和爱好决定将来从事民族旅游行业时,进而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潜能,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和相关专业知识,扩大对旅游业的了解和对相关学科的认识,制定适合自己特点的大学学目标和阶段的人生目标。
(三)有利于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民族旅游地的就业能力
虽然民族旅游地对旅游管理人才需求迫切,但是随着社会进步,其对就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可通过实施及时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其积累职业发展的各种潜能,包括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责任感、基本技能、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健康和安全习惯、个人特质等,提升其在民族旅游地的就业能力。
三民族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民族旅游地的问题
民族旅游地迫切需要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融入到民族旅游开发当中,为其带来新鲜的血液,把握住民族旅游开发的特色和方向,开发个性的文化底蕴,提高民族旅游商品竞争力。但民族旅游开发起步较晚,从业人员文化专业素质偏低,管理水平待提高,民族地区经济水平落后,信息闭塞,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也落后于经济水平较高、旅游资源开发较早的发达地区。外加民族旅游地容易存在景区管理模式落后,产权关系不清晰、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致使民族旅游地无论是从经济层面还是精神层面对他们都难以形成吸引力,致使旅游管理人才需求缺口大。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问题
我国旅游行业前景广阔,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面相对较广,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满足于在旅游相关行业就业,纷纷选择服务相关的行业或者其他行业就业。而学生在应试教育、学历教育的影响下,在职业发展的探索阶段很少正面接触职业世界的丰富信息,致使学生职业教育意识薄弱,对职业生涯规划普遍不重视,尤其是对民族旅游发展背景了解不多,看不到其光明的发展前景,学生愿意选择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不愿意留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民族旅游地工作,加大了民族旅游地旅游人才的缺口。
(三)旅游管理专业院系教育的问题
目前国内各高校在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出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通知的指导下,纷纷开始职业生涯教育相关课程,并将其纳入到《就业指导》课程当中,致使现阶段职业生涯教育带着很强的就业指导痕迹。特别是在民族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缺乏对民族旅游发展背景的整体把握,对民族旅游地具体旅游行业的研究和对学生自我认知的教育。同时,学校从事职业规划教育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没有接受过专门的业务训练,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操作技巧,以及行业工作背景。外加教学方式以课堂授课+讲座+报告居多,形式简单,不能全面锻炼学生的能力,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不了民族旅游地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需求。
四民族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教育发展对策
(一)重视教育引导,凸显民族旅游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政府和高校已经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但是还要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舆论宣传,尤其是民族旅游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各大高校要统一认识,在教学管理系部、授课老师、学工口工作老师方面统一认识,在与学生接触时和授课时有意识地提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并穿插介绍民族旅游业发展的前景,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从认识到接受再到重视旅游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有志于投身从事民族旅游业当中。
(二)强化教育理念,突出民族旅游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阶段性
旅游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有计划的系统性教育活动,贯穿了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为了适应民族旅游地旅游行业人才市场发展需求,在大学学习过程中,要强化职业生涯教育的理念,并有意识地融入到不同的课程中,让学生及早地认识民族旅游业的发展特点,发展方向,并有针对性地结合自身性格特色,以谋求自身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目标,分阶段、有针对性、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见表一)。
(三)理论联系实践,提升民族旅游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用性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和深化自我认识的重要途径,不仅对大学生的社会化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对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感性认识和职业适应能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因此可以通过多途径的方式加强理论联系实习,提升学生对民族旅游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认知,增加其实用性。诸如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好民族院校或学校所在民族地区等各方面的资源,让学生在教学环节的实习、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参观学习、生产实习等环节当中,开展职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民族旅游地的旅游行业发展动态,让学生未出校门先到相关的工作岗位上锻炼,提前体验工作内容,积累经验,缩短了从事民族旅游工作的适应期;其次是吸引学生参与学校老师承担的课题,尤其是涉及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课题,让他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增加对民族旅游发展的认知与好感,增加毕业工作的决心;最后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各项实践当中准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了解自己的知识能力与社会的差距,及时调整和补充,合理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为将来从事民族旅游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提高教学水平,强调民族旅游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性
民族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势必要有一批高水平的教师。具备较广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较开阔的视野以及一定的旅游管理实战经验,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研究创新,采用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的方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职业发展的背景、现状、问题、对策及前景,结合民族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提出可行的规划方案,能够帮助学生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并为之实现而不断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刘晖.旅游民族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4).
关键词:职业教育;应用科技大学;旅游管理;启示
2014年,国家教育部出台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按照《规划》中的说法是“要逐步形成以应用科技大学(学院)为龙头,高等职业(专科)学校为骨干,一般普通高等学校参与,与专业学位研究相衔接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体系。”因此,应用科技大学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应用科技大学联盟首批成员单位,黑龙江东方学院领先一步,始终致力于“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人才培养,此次《规划》对学院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应用性专业的代表,从《规划》当中也得到了很多启示。
应用科技大学有七个方面的内涵和特征,即应具有为区域经济或行业发展的服务面向;培养目标是面向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办学模式是开放的;课程体系应该是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注重实践的培养过程;拥有多元化的教师队伍;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创造自主选择、多样选择的学习环境。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就是以此为着眼点和落脚点的。旅游管理专业始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将学生培养成为理论够用、外语过硬、专业技能扎实、综合素质较高、极具竞争力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专业+外语”的学科建设理念;创新性地构建起能力培养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环节;探索国际化办学思路,目前已经初步构建起“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 深入走访、调查,了解企业用人需求
旅游管理专业以企业、毕业生、在校生和兄弟院校为调研对象,调研方法主要采取实地走访、调查问卷、座谈会、搜集资料等方式。
主任教授带领本教研室教师实地走访用人企业进行深度访谈,走访的企业多达10余家。这些访谈,一方面深入了解了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和要求,另一方面也为建立各专业稳定的实习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实地走访外,还采取了行之有效的问卷调查方式。我们使用了“问卷星专业在线问卷调查平台”,根据本专业特点,分别对企业、在校生和毕业生设计了三份调查问卷,然后将问卷广泛到企业邮箱和在校生及毕业生各班的QQ群中,对于收到的问卷,软件自动统计,显示统计结果。这就大大加强了工作的实效性和客观性。
2 提出优化每一门课程内涵建设的设想
“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人才培养方案不仅仅是在搭建一个框架,更应该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其内涵。 我们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在搭建好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基础上,优化每一门课程的内涵建设。每门课程不仅仅是一个名称、一个符号,更应该具有深刻的内涵,涉及到课程学时、课程大纲、授课方案、理论知识学时与实践学时的分配、授课方法、考核方式、教材编写、双师型教师培养等一些列问题;并强调:一门课程的建设实际上是一门系统工程;我们要踏踏实实地将每一门课程规划好,经过主任教授审核后,方可开课。
3 构建能力培养体系及能力培养的落实方案
旅游管理专业在全院开创式构建了能力培养体系,明确了旅游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三大能力,即饭店服务技能、旅行社管理及导游服务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力。与此同时,制定了能力培养的落实方案,将学生需要具备的三大能力逐一落到了实处,保证了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现。
饭店服务技能通过《饭店服务学》的实践课程环节在旅游模拟实训室中,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并将实际操作作为考核的方式和标准。
旅行社管理技能通过使用“金棕榈”旅行社管理软件,配合《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对学生进行实操训练。本课程的授课教师是有10余年旅行社管理从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导游服务技能通过《现场导游》课程,对学生进行现场导游的模拟及训练,还原真实的导游场景,使学生能够熟练并有个人风格地讲解哈市的各主要景点,了解实际带团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包括稳定的专业思想、养成教育、职业礼仪、个人修养等多个方面。我们通过入学教育、“着装月”、优秀毕业生与在校生座谈、企业家讲坛、导游之星大赛、读书计划等一系列活动,以及开设礼仪培训、旅游美学、演讲与口才、摄影、音乐赏析等一系列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修养。
4 不等、不靠、不要,积极主动突破校企合作瓶颈
在总结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亲自布置教务和学务两方面的力量,挖掘一切社会关系和可以利用的资源,经过两年艰苦努力,取得了可喜成绩。
旅游管理专业采用“3+1”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年在校学习,一年到旅游企业实习。我们已经与国内知名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提前实现了专业实习与就业的无缝连接的目标。尤其是,我们与国内最大民营企业――万达集团旗下三家企业实现了紧密型合作。联系两年相当一部分学生专业实习后直接就业,并已经进入到管理岗位,或成为后备干部,就业层次空前提高。此外,我们与世界500强“万豪国际集团”签约合作(该集团在大陆现有64家五星级酒店,2016年将达到125家),合作主要内容包括:
a.成立我校第一个真正的订单班――“万豪班”,每年接受35名学生,并免费为学生提供制服;
b.获得“万礼豪程”基金支持,免费提供国外先进的酒店管理和酒店英语等教材;免费提供部分专业课程;免费提供教师挂职培训等。
目前,已经签约有“万豪班”、“万达班”、以及将要签约的“嘉华班”,可以安排120~160名学生实习就业。明年可以真正实现定向招生。这标志着我校“开放式”办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发生了质的变化,欧美标准的应用技术大学的雏形已经出现。
5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和海外实习项目
Abstract: The training room is an important place of practice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achieving the highly skilled personnel training goal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the travel specialty whose main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is practice,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training room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to combine th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ourism Department and 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the training room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to the training highly skilled personnel for tourist class.
关键词: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实训室管理;人才培养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travel professional;training room management;personnel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0-0260-03
1 我院旅游类专业实训室的建设现状
为了主动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满足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在结合学院“十二五”发展目标和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学院财力以及现有用房的实际情况和实训中心建设发展要求,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共至目前为止共如下十三个校内实训室。
餐厅实训室为学生提供一个设施设备齐全的模拟酒店餐厅,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进行模拟餐厅服务训练,训练学生的餐饮服务基本技能,使学生掌握丰富的餐厅服务知识和娴熟的服务技能。
调酒实训室是学生演练、仿真酒吧实训的场所环境。通过鸡尾酒的调制技能、咖啡厅服务技能以及酒吧服务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中外酒水的基本知识和特点,拓展学生的职业素养,从多方面培养其审美情趣和综合职业技能素质。
茶艺实训室是学生熟悉和掌握茶叶及茶艺的基本知识,进行茶艺表演训练、熟悉茶样鉴别和茶馆服务与经营的场所。通过各类茶样、茶具展示,结合主要茶品的鉴别和沏泡训练,使学生熟悉茶文化的基础理论知识,拓展其职业技能。
客房实训室是以教学为中心,模拟、仿真酒店客房的实训场所。能够让学生熟悉客房的工作环境,熟练掌握客房服务的基本技能和服务技巧,从而强化学生的岗位意识,促使其客房服务技艺的熟练,敏捷,准确和优雅。
烹饪演示实训室是将中西式菜点的相关知识及操作技法,通过教师的操作演示,运用视频录播设备,实现烹饪操作演示与教学观摩互动的场所。使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实际操作的过程,增强烹饪实践教学的互动性和实践性,使学生掌握中西式菜点的制作技法与相关知识。
多功能餐饮实训室是学生进行中西餐烹饪及面点制作实训教学与练习的场所。通过中西餐烹饪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使其具备星级酒店餐饮实践操作的基本技能。
酒店前厅实训室是学生模拟酒店前厅服务技能训练的场所。通过教师的讲解与演示,结合设施设备、图片资料和影像资料,使学生掌握有关前厅服务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并培养学生具备前厅管理能力及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饭店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导游景点实训室是学生模拟、演练导游基本技能的场所。利用微缩沙盘模型,使学生在导游讲解训练时身临其境,更为感性地掌握景点讲解技能。相关配置的软件资料,丰富,详实,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相互衔接并有机结合,以熟悉并掌握导游服务的综合技能。
导游实训室是一个多功能实训室,是学生进行导游服务技能训练、旅游英语、饭店情景英语及其他旅游类课程多媒体教学的场所。以先进的电脑设备为平台,依托网罗环境,配合专业导游辅助软件,使学生在形象逼真的环境中训练导游服务技能,练习专业英语口语。
旅行社实训室是学社模拟、演练旅行社运作的场所。通过对旅行社的接待、计调、业务经营等工作的模拟演练,使学生掌握旅行社基本办公设备的操作技能,熟悉旅行社运作的基本模式、组织结构、财务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工作程序及操作技法。
三维全景实训室以3D及环绕屏幕技术,开发研制苏州三维景点、导游业务场景模拟等体验式实训系统,进行导游业务的熟悉与实训。配置了全国众多旅游景点的介绍,能给学生一种立体环绕的模拟场景,为模拟训练提供更直观的场景。
会展综合实训室包括国际标准展位或多个小展台,可以供学生模拟设计和搭建展厅展台,举办小型个展、主题展或学术研讨会,举行小型音乐会或时尚派对。该实训室还包括了一个小型礼仪服务实训场所,以培养良好形态的身体练习为主,主要用于我系学生形体训练、公关礼仪和师生舞蹈、健身训练。
办公事务实训室可为学生提供一个办公室实践的场所,营造良好的气氛,模拟真实的场景,让文秘专业的学生在文秘礼仪、专业英语口语、文秘情景英语等专业技能方面得到很好的实践练习。
2 加强旅游类专业实训室建设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强,应用性广的专业,是以培养具有优质服务意识、高技能、会管理、懂开拓的服务型管理人才,学生的实践性训练的效果关系到未来学生是否适应市场的需求。良好的实训室教学,实现“学与做”、“教与练”的有机结合,克服了纯理论的教学,让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理论后,穿插一系列的实践训练,使教学形成了教、学、做一体化的训练模式,强化学生的岗位技能训练,把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相衔接。
2.1 促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实训室的建设和管理要保证进行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的开展。一是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知应会能力;二是方便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学习和考试。
2.2 提升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的能力 实训室的建设和管理不仅可满足旅游类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需求,而且可以为地方各旅游与酒店企业供咨询、培训、策划、考证等方面的服务。
2.3 实现多专业实训室资源共享 实训室的建设和管理科学、规范化可既可促进专业建设的进一步完善,也可通过示范作用引领区域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提高学校的影响力与示范作用。
3 旅游类专业实训室管理措施的基本概况
我院实训室在系部领导的指挥下由一名专职的实训室管理员统一负责管理,具体工作包括:第一,负责对实训室的仪器设备和低质易耗品的管理;第二,做好系部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实验准备工作;第三,负责搞好各实训室的卫生清扫工作;第四,负责对各实训室仪器设备等有关技术资料的保管和归档工作;第五,各方面的工作协调,如实训室及相关设备物品的借用等。
4 对旅游类专业实训室管理和建设的几点建议
实训室的管理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建立建全的实训室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实训室的安全卫生管理,保障实训室设备设施的完备性,提高实训室的利用率。
实训室的安全也是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设备设施的安全,避免操作中人员的伤害,避免对设备设施损坏,避免物品耗材的丢失等等。
4.1 规范台账 台账式实训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真实地反映实训室的各方面情况,所以各类台账要齐全,并能够正常使用,包括:
①实训室使用计划本:按学期登记各专业各教师的使用计划,以便实验员了解各教师的教学计划,统筹编排实训室课表。
②实训室使用记录本:各专业教师按实际教学情况,每次使用实训室后做好登记,这样能如实反映出实训室的利用率和实验教学的开出率。
③实训设备检查与维护记录本:实训室管理员定期对实训室的相关设备设施进行检查与维护,以确保设备设施完好,从而保证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
④实训室易耗品使用记录本:旅游类专业实训室较少有大型的实训设备,大多数都为易耗品,实训室管理员应做好相关的采购入库与出库使用登记,以便掌握这些易耗品的使用情况。
⑤实训室设备物品借用记录本:由于教学、社团活动、技能竞赛等需要,经常要借用实训室的设备设施,实训室管理员应根据相关规定做好借用登记,归还时同样做好记录,并检查设备物品的完好情况。
⑥实训室钥匙使用记录本:实训室钥匙由实训室管理员统一保管,根据实训室课表安排,提前准备好相关实训室的钥匙,由上课教师本人领取与归还,做好钥匙领取及归还登记。如有学生社团活动,则由负责指导的相关教师做好钥匙的使用登记。
⑦实训室卫生清洁记录本:实训室的卫生清洁工作由上实践课的班级负责进行日常清扫,各班清扫完后再记录本上进行登记,实训室管理员定期安排专人进行大扫除,全面进行清洁,并记录在案。
实训室各类台账填写要做到书写规范工整、内容真实可靠,不可弄虚作假,同时避免形式主义,不可平时不登记,检查前突击填补,这样就失去的台账的使用意义,也不能真实反映出实训室的使用情况。
4.2 训室使用申请及计划安排
①日常教学使用。由各专业教师在学期初根据教学计划制定实训计划,交由系部领导审核,审核通过后交由系部实训室管理员统筹安排,编制各实训室的课表,如有冲突,由教师相互协调,调整实训计划,以保证实训教学的正常开展。
②学生社团活动使用。旅游系有多个具有特色的学生社团,如茶艺社、礼仪社、酒店协会等,如需在非教学时间使用实训室进行社团活动或技能训练时,由社团社长提出申请,经分团委书记审批后报实训室管理员处借用实训室。
4.3 专任教师协助管理、维护 近几年,系部实训室逐渐增多,4个专业都有各自的实训室,这些实训室全部由实验员一个人负责,往往会力不从心,加上很多课程都在进行教学改革,增加了许多实践教学环节,整周的实训也较以前大大增加,这就需要各专任教师协助管理。专任教师熟悉实训室的情况,也了解整个课程的状况,对上课班级具有一定的管理力度,这无疑能够帮助实验员更好的管理实训室。
实训室设备设施的完好率是上好实践课的保证,专任教师在上实践课时能够及时掌握各实训室设备实施的使用情况,哪些设备不能正常运行,哪些设施不符合教学条件,哪些物品需要改进,哪些易耗品库存不足,第一时间把这些信息转达给实验员,这样既减少了实验员的检查设备设施的工作量,又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加上专业教师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能够熟悉这些设备的构造和性能,对于一些小故障往往能够及时处理,自行检修维护,提高了设备的完好率,让这些设备设施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使实训室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5 重视各实训室建设和管理取得的良好效果
酒店管理专业类学生连续五年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成绩优异,合格率为100%,两次参加全国高职高专技能大赛都取得两个二等奖、二个三等奖的好成绩;导游专业类学生连续五年导游资格证考核通过率远高于社会通过率20%,个别班级通过率达到80%以上,每次参加全国旅游技能大赛都能取得两个二等奖、二个三等奖的好成绩;文秘专业在两次全国性技能大赛上都取得一等奖及二等奖的好成绩,苏州各高星级酒店和旅行社对我院学生的满意度不断提升,合作愿望不断增强,而这所有的成绩都离不开学院各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和管理。
参考文献:
[1]伏六明.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与实习监控管理模式的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9,(05)。
【关键词】旅游管理;就业现象;分析
旅游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是从目前的就业现状来看,不少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并不愿意到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业相关单位工作,造成旅游业从业人员学历偏低、素质较差等问题,限制了旅游业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对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并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一、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管理专业就业需求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作为传统服务业的旅游业开始成为热门行业。2016年,国内旅游44.4亿人次,出入境旅游2.6亿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69万亿元,增长13.6%,2017年国内旅游、出入境旅游还将保持较高的发展增速,旅游业还将继续领跑经济增长,预计国内旅游收入将实现12.5%左右的增长,不仅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旅游管理专业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为旅游企事业单位培养一线服务与管理类专门人才,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以及较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旅游管理涉及旅游行为的整个过程,包括旅行社、景区、酒店、交通、旅游局等等。就行业性质来看,旅游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从事一线服务于管理,因此随着旅游人数的增长,我国旅游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将呈现增长态势。旅游业属于服务行业,服务的质量决定该行业是否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因此未来的旅游业对人才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热情、情商高且知识面宽的人才才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及就业意向分析
尽管我们一直强调任何职业任何岗位都是平等的,但是大部分学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还是带有一定偏见,不少学生尽管学习了旅游管理专业但是在选择自身职业时更加倾向于选择文化艺术类、金融业、房地产等行业,使得旅游管理专业具有较高的流失率。同时,部分学校会为高年级学生提供到酒店或旅行社等相关单位实习的机会,在实习期间学生可能会对本专业的认同感降低,或受到其他高收入行业的影响,而重新选择自己的就业方向。另外,即使大部分学生从事旅游业,但是对酒店、旅行社等的态度也不同,大部分学生认为旅行社缺少个人提升的机会,因此更愿意进入酒店,导致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集中在酒店特别是高级酒店,而限制了旅行社等的发展,不利于旅游业服务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造成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现状的主要原因
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失衡、流失率高的原因需要从旅游业及学生两个角度来分析。首先,旅游业提供的薪酬及待遇较低是造成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相比金融行业、房地产行业,旅游业的薪酬水平明显偏低,薪酬分配体系存在缺陷,酒店员工工资与岗位挂钩,旅行社工作人员薪酬随季节波动,极不稳定,会使员工认为自己所付出的劳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因此在实习期结束后,相当一部分会学生会选择离开旅游业,从事自己认可的其他行业。其次,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不断激励自己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调查发现,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并不完善,不少学生缺乏对本专业和自身正确认知,并且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待工作的态度越来越现实,直接导致不少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不安于现状频繁跳槽,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解决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将进入快速上升发展的时期,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讲,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他们将拥有更多的择业选择和机会,但是旅游业的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变得迫切,学生只有具备扎实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才能在与企业的双向选择中获得更多的主动权,进入自己心仪的单位。从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现状的分析结果来看,旅游业总体就业形势并不乐观,优秀人才的高流失率限制了旅游业服务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采取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一)加强学生的职业规划管理教育
职业规划管理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他们获得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能力。教师在旅游管理专业进行职业规划管理首先需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引导他们提高对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正确认识,提高对本专业的认识,培养自己对旅游业发展环境的分析能力,判断自己的性格、兴趣是否与旅游行业相匹配,从而建立对未来职业的长远目标,学会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未来就业方向的选择打好基础。此外,学校需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将其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始终,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同时引入丰富的实践教育活动并鼓励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重新认识和发现自我,提高对旅游业背景的熟悉程度,以达到适时检验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
(二)优化旅游业相关用人单位的薪酬制度
科学的薪酬制度能够实现单位内部公平,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但是在旅游业中,不少单位提供给员工的薪酬与他们付出的劳动并不对等,因此不少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从事1~2年旅游业后选择离开这一行业重新择业,加剧了高素质人才的流失问题。因此,旅游业必须对现有的薪酬制度的不合理之处进行优化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首先,单位需要改变过去岗位与薪酬挂钩的薪酬制度,在薪酬的发放中考虑员工的个人能力和付出,有区别的运用精神激励、物质奖励等手段,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其次,企业也要为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宽广的平台,重视人才培养,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
三、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时期,总体来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形势普遍较好,但是在繁荣发展的背后,旅游业还存在高素质人才流失的问题,需要引起各方重视。只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留住人才,才能促进旅游业进一步发展,从根本上提高我国旅游业的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一、专业基本情况
湖南文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创建于2002年,200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是学校相对年轻的特色专业。该专业隶属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所在学院具有4个本科专业: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整体来看,地理科学专业的办学历史悠久,学科实力较强;而旅游管理专业办学历史较短,学科实力较弱。旅游专业2009年被确定为湖南省首批“旅游教学示范点”,2013年立项了湖南省旅游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示范基地,2014年立项为湖南省优质资源共享专业,同年被确定为学校首批5个转型试点专业之一。该专业每年招生80人左右,在籍学生300余人,已经培养毕业生近900人。
二、应用方向引领的专业转型实践
为了有效解决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存在的“能够就业、不愿就业”或“就业率高、满意率低”等问题,从2013年起,本专业开始实施应用方向引领的专业转型实践。首先,精心选择应用型方向引领专业转型。第一期(2013-2017)以开设规划策划方向作为试点。一是规划策划能力是旅游企业和旅游行业管理中应用最广的核心技能,除了旅游规划行业外,能够全面运用到旅行社、旅游景区和旅游行业的管理工作中;二是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的组合,能在学科层次上保证此专业方向做强、做特。第二期(2018-2022)拟开设智慧旅游方向作为拓展。一是因为互联网、物联网已广泛应用到现代旅游开发与管理中,行业发展需要大量相关技术人才;二是学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的有机结合,能有效促进本专业方向的发展。其次,深化校企、校地合作保障专业转型。为促进规划策划的方向发展,学院与杭州东方文化园旅业集团、桃花源古镇有限公司、乌云界生态园、常德市文化与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柳叶湖管委会、常德市中国旅行社以及常德市天际喜来登大酒店等单位和企业进行了深度合作,在原来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双方合作已经拓展到师资互聘、资源共享、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与指导、科研互助等方面。目前,为了保障智慧旅游方向的开设,学院已经与同程旅游网、南方测绘等企业签订了深度合作的协议。第三,深化教学改革支撑专业转型。一是根据专业方向的需要设置了方向课程模块。已开设的规划策划方向有旅游规划策划原理、旅游规划策划案例分析、规划策划制图、旅游形象设计、旅游文化学以及旅游商品设计等课程。筹划中的智慧旅游方向将开设地理信息与遥感应用、景区智慧管理、旅游电子商务、网页制作和APP设计等课程。二是对方向模块课程实施案例式和研究式教学改革,将行业和企业发展中要解决的问题转型成研究式教学的选题和案例;目前规划策划方向70%以上的课程已经按这种模式组织教学。三是改革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学生核心技能的培养。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一二年级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进行全员培训和考核,考核通过发放基本技能合格证;大学三四年级分方向对相关核心技能进行培训和考核,通过后发放核心技能合格证。在实习过程中强调管理和技术岗位实习和实训,为了让规划策划方向的学生具备在管理和技术岗位实训实习的经历,学院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以规划策划方向的学生为主成立了创新创业实体——不单旅游工作室。规划策划方向的学生在不单旅游工作室进行为期半年的实习,内容包括旅行社管理和规划策划。其中,规划策划的实习内容包括实习学生自己设计线路产品、自己组织营销,也包括为周边的景区策划规划旅游活动、旅游项目等。第一期2013级学生的规划策划项目以模拟式的项目为主;第二期2014级的学生实习时已经承接了不少实际的规划策划项目。第四,强化应用型研究促进转业转型。普通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实力较弱,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了学生核心技能的培养和专业深度转型。为解决这一矛盾,本专业一是根据区域和行业发展的需要构建应用研究的选题库,二是对有前景和基础的先期研究进行扶持和资助,三是将相关选题作为研究性学习课程学生小组研究的选题,四是将这些选题作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由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共同指导。
三、取得的成效
首先,形成了突出学生技能培养轴线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建设了一大批功能明确能深度合作的校企校地合作基地。二是形成了一批双师型教师,专业教师中80%的属于“双师型”教师。三是构建了分层次培训和考核专业技能的体制机制。四是组建了不单旅游工作室,完美地解决管理和技术岗位实习的难题。其次,学生专业能力增强,学科竞赛水平明显提高。从2014-2017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取得了系列优异的成绩。如2014年第六届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分别获得高等院校组英语讲解服务一等奖和二等奖,并获得团体一等奖;2014年获得首届湖南省旅游类专业综合技能竞赛三等奖2项;2015年第二届湖南省旅游类专业综合技能竞赛暨“韶湖杯”旅游产品设计大赛荣获一等奖(第一名)、二等奖、“最佳创意奖”“最受企业关注奖”;2016年第三届湖南省大学生“互联网+旅游”创业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三等奖;2016年第八届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竞赛中获高等院校组普通话讲解服务一等奖和三等奖,同时获得了高等院校组团体一等奖。2017年第四届湖南省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科竞赛中获一等奖2项(包括第一名),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第三,管理和技术岗位就业学生增多,就业满意度明显提高。通过规划策划方向的开设和扎实的技能培训和考核,学生专业核心技能有了明显提高,求职时也能拿出证明其实力的材料,所以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得到了有效拓展,就业层次提高,就业满意度也明显提高。2016届级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在管理或技术岗位就业的比例明显提高,很多学生正式毕业之前就被知名的旅游企业录用在管理和技术岗位。首届旅游管理管理专业规划策划方向共有学生21名,通过在不单工作室的实习实训,管理能力和核心技能明显提高,大部分同学已经在相关企业找到了技术和管理岗位的工作。
四、存在的问题
首先,核心技能的师资缺乏是深度转型的短板。旅游管理专业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要进一步做出特色,最大的瓶颈是核心技能的师资缺乏。其次,教学改革的激励和评价机制的完善是当务之急。专业转型和教学改革的推进应该是多部门的联合行动。教学部门提出了教学转型方案应该与科研部门的应用型科研转型配套;教学口提出的教学改革计划应该与督评口的教学评价挂钩。如果相关配套不完善,就会极大地挫伤认认真真从事教学改革的老师的积极性。第三,管理或核心技能实训、实习基地不足是转型的软肋。对于旅游企业来讲,大批量地安排学生进行服务岗位的实习很容易;而大批量安排管理和技术岗位的实习却不现实;特别酒店管理方向来讲更是这样。这种情况下,①转型院系在谈实习合作协议时,应以服务岗位实习为筹码,重点提出管理或技术岗位实习的要求;②根据应用方向和相应的管理和技术岗位的要求,建设更多针对管理和技术岗位实习、实训的基地;③应让学生在实施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实习之前具备相关的能力和素质。当然,建立以学生实习、实训和创新、创业为目的的旅游实体是一个更好的解决办法,但学校和学院必须出台相应的支持和配套政策。第四,应用型研究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近年来,本专业专任教师承担了一系列相关旅游产业的横向项目,但总体来讲,应用研究的水平不高,还远没有达到有效支撑和服务地方旅游业发展的目的。比如,在旅游文化挖掘、旅游企业管理、导游和讲解词创作方面,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老师都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种情况直接制约了校企校地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了专业深度转型的进程。
2006年10月28日至29日,由教育部工商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专业组主办、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承办的“全国重点骨干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与发展研讨会暨教育部工商管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专业组工作扩大会议”在福州最佳西方财富酒店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教育部工商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专业组成员及来自全国25个省市及自治区的80多所重点骨干旅游学院的院长、系主任和相关出版社的代表100余人。
在中国“十一五”计划实施的开局之年,在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和中国旅游教育的转型的关键时期,为了配合国家教育部及教育部工商管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工作安排,配合国家旅游局 “十一五”旅游人才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服务全国旅游院校和旅游管理专业发展需要,教育部工商管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专业组特组织了本次研讨会,以促进中国旅游教育和全国旅游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会议传达了教育部及教育部工商管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领导讲话的精神;通报了教育部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调查分析情况;总结“十五”期间中国高等旅游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与会代表就新形势下旅游管理专业的改革与发展、全国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品牌专业建设和评估、核心课程设置与关联延伸专业建设、旅游管理专业博士硕士点建设等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就旅游专业建设目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深入地研讨并达成共识。本次会议是一次新时期中国高等旅游教育发展的阶段性总结和指导专业新一轮发展的重要会议。
二、主题报告内容
会上有4位嘉宾作了主题报告。这4个报告全面客观、系统分析了中国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现状,从宏观与微观层面考究了中国旅游教育与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发展走向,勾勒了中国旅游教育未来的发展宏图。
教育部工商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专业组组长马勇教授的主题报告是《工商管理学科建设与旅游管理专业发展》。马勇教授通报了新一届教育部工商管理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后对“十一五”期间旅游管理专业发展规划与建设意见。马勇指出:建设旅游管理专业要认识到充分利用教育口各级别各种教育资源的重要性,如重点学科建设(校级、省级、国家级)、品牌专业建设、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建设等等;同时专业建设要与旅游行业有效接轨,充分接受国家旅游局的领导和指导;积极开展旅游管理专业评估标准的研讨;设立《旅游高等教育通讯》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的信息交流。
教育部工商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专业组田里教授主题报告为《中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全面分析研究了新世纪旅游业发展对旅游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系统剖析了我国旅游专业高等教育的现状、问题及成因,分别从战略与战术层次对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与阐述,提出对策。结合评估具体的指标体系他提出自己的看法,他指出:旅游院校培养的本科毕业生必须按照大学的标准化培养目标与模式,不能一味屈就于企业的标准,必须保持知识的独立价值,高校旅游教育应该有自己独立的培养制度。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高峻教授作了题为《中国旅游业“十一五”人才规划》的主题报告。报告依据历年统计资料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十一五”期间旅游人才的总量、结构、素质等进行了预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十一五”期间中国旅游人才规划的的重点、实施计划和保障措施。
Tourism Science旅游科学面向21世纪的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建设与发展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刘名俭副教授作了题为《旅游管理专业精品课程建设与发展探讨》的主题报告。报告全面调研与分析了全国旅游管理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情况,介绍了目前唯一一项国家级旅游本科精品课程《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成功创建经验,并为全国旅游院校建设精品课程提供了有益的发展思路及实施工程计划。
三、会议主要成效
参会代表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办学方向、培养目标、专业评估、专业拓展、精品课程建设、博士硕士点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热烈探讨,基本达成以下共识:
1.重新定位旅游学科发展方向
会议认为,目前全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院校有393所,专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迅猛,在中国学科体系中已独树一帜,应该在全国旅游管理专业规模不断扩展、旅游学术积累不断丰厚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专业建设和学科行为,使之在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逐步成熟化。会议提出把全国旅游院校本科旅游教育分为应用型(技术)和科研型(理论)的两种类型,教指委制定相应的分类指导方法,把本科旅游教育与高职旅游教育在学科发展上加以区分。
2.制定旅游管理专业评估标准
会上讨论了由田里教授负责起草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评估方案初稿。会议认为,专业评估很有必要,既是对全国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水平的一次检阅行动,也是对全国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一次提升过程。专业评估要“以评促建,重在建设”,发挥其规范管理、提升整体实力的重要作用。专业评估标准要进一步作调整,兼顾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差异性。
3.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质量
会议代表希望,在教指委的指导下,提升教学、科研、师资、人才培养等专业建设质量。一是积极争取教育部门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支持,努力申报教育部门提供的各类专业发展资源,如国家(省)级精品课程、规划教材、教改项目、教学成果奖、重点学科、品牌专业、重点研究基地、名师、重点试验中心、文(理)科试点班等等。二是加强旅游科研,积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及教育部、各省市各类旅游科学研究项目,并积极参加科研成果的评奖工作,增强旅游管理专业整体实力。
4.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的内外合作
一是加强国内旅游院校的教学与科研合作。二是要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创造条件与国外联合办学,创造旅游学校师生到境外培训、实习的机会。目前有很多旅游院校开展了非常有效的国际合作项目,发挥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同时港、澳地区的院校也有意与大陆院校进行广泛合作。三是与其他学科的合作,尤其要更注重与管理学科横向的合作,与历史、地理、经济等传统学科的合作,教指委将在一级学科的基础上推动二级学科领域的合作。
5.调控旅游院校的总体办学层次
一是在全国旅游管理专业调研的基础上,从战略上严格控制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规模,保证毕业生高就业率和良好的专业形象。二是大力推进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支持与鼓励有条件的旅游院校积极申报硕士点,提升旅游管理学科形象。三是适度发展旅游管理博士研究生教育。注重学科积淀和学术积累,提升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地位。
6.建立高等旅游院校的交流平台
一是形成教学指导委员会为中心的“旅游教育会议”制度,每年举办专业建设和发展研讨会,及时通报信息、交流经验、研讨对策。二是出版《旅游高等教育通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负责刊印;《旅游科学》等专杂志设专栏刊登国内外旅游教育和旅游学术会议的重要信息,加强信息交流。三是教指委旅游专业组建设“中国旅游教育”网络平台,展示成就,通报毕业生供需情况、国内外访问学者、博士后流动站等各种信息,整合资源,全国共享,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承担网站制作维护工作。
7.拓展旅游学科的专业延伸领域
目前学科目录“旅游管理”只有一个专业方向,从某种程度限制了旅游管理学科发展领域的深度和广度。在专业设置问题上,许多旅游院校做了不少探索,积极向休闲、会展、娱乐等领域拓展,实行校内的优势资源整合,突出院校和地域特色,创立特色品牌专业,如华侨大学整合体育系设立“运动休闲娱乐”方向,中山大学设“休闲与俱乐部管理”等专业。
8.建设旅游专业核心精品课程体系
按照教育部关于制定的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和规范,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和校级旅游类精品课程。会议提出规划,争取用3-5年内,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100门,校级精品课程500门。旅游涉外性强,专业标准应与国际接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教材,形成具有国际化特色的核心精品课程体系;积极倡导开展双语教学,加快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接轨。
9.筹备旅游硕士研究生培养会议
目前全国旅游管理硕士学位授予点有100多所院校。为规范和促进全国旅游管理硕士点的建设发展,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教指委将筹备成立“全国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会议”,组织全国旅游院校探讨和研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问题,并拟成立“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指导小组”。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分为普通硕士研究生教育和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力量争取有关部门设置“旅游专业硕士”。会议提出,要加强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教材的建设,组织高水平旅游专家、教授编写高质量的研究生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研究生教材分社愿意大力支持在教指委组织下出版高等级的研究生教材。
关键词:市场 就业指导机制 实践教学基地
高职学生就业方式由 “政府统包统分”向“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转变[1]123-125, 这使高职学生就业压力较之前增大、就业难度也随之增强。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大。大政策就业环境等的影响,导致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难,人才稳定性差等就业问题的出现。本文探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中出现的一些实际情况,寻找相应的有效就业机制。
一、以市场为依据,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观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此专业的存亡问题。市场经济以来,以市场为依托,寻求旅游管理学生就业出路,成了此专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市场观念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以“销”定“产”,要求企业的行为基于市场的需求。高职院校就读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和家长的需求是很明确的,简单来说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毕业时能找个好工作。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来说,为学生提供好的就业方向,学生“畅销”,专业与发展就有出路。如果毕业生没有好的出路,不仅影响学生的报考积极性,影响学生的未来,更有甚者会影响旅游管理专业乃至学院的发展前途。
以市场为依据,需要对市场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和研究,对旅游管理专业进行分析研究。旅游管理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前,必须多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因为市场需要的旅游管理专业员工具有什么样的工作能力,什么样的员工能给他们创造更多的利益和价值,用人单位是最有发言权的。所以在设置旅游管理专业和进行旅游专业教学时,必须深入社会调查,对于具体的数据进行收集与分析,充分听取“市场”的意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邀请旅游企业人员参与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专业教学、教材编写、实训基地建设等,即在教学过程中选择适合用人单位发展的课程,把企业人员请进教室,进行具体宣讲。或者把老师和学生送出去,把课堂搬到企业现场,让学生身临其境,提前了解企业的文化和工作环境,感受市场对就业人员需求变化,缩短就业适应期,降低转行率。
二、建立系统化的就业指导机制
在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具体的就业培训指导中,有必要建立系统化的就业指导机制。
首先,要建立一支专业性较强的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强化就业指导机制。高职院校应该通过竞聘组,建一支专业性较强的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指导教师队伍,设立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指导小组,配备专职的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指导教师。每位导师均应具有丰富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指导知识和经验,将就业指导工作从体系上、流程上进行逐步规范,把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指导工作常态化,纳入到日常工作当中。
其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要树立市场观念,把就业作为其未来的一个重要的观念来培养。针对入校旅游管理专业新生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本专业知识之前,对自己的大学生活进行具体规划,进一步明确旅游管理专业的学习目标并树立职业目标,尽快制订与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更为科学的、合理的学习计划。
再次,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强化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根据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特点,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目标分解入旅游管理课程中,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机会,进行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让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知识;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班的学生进行就业宣传,让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了解就业流程,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的行业与岗位的特点,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求职技巧培训,开展社交礼仪培训,并注重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疏导。
最后,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求职过程中进行督促和指导,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供更多切实的帮助;对已毕业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学生在上岗后的状况和思想化,为下一轮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参考。
三、建立并完善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
学生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在学生能力培养的不同阶段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多方面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是由某一位教师、某一门课程就能够实现的,需要高职院校各管理部门、各教学部门和每一个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便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大学三年中接受一个科学的、系统性的、全方位的培养。
除了在入学前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一二年级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但到三年级必须要加强学生的实践和就业能力的培养,避免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脱节。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能够增加增加学生实践机会。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具有很重要的实际价值,其对人才的培养、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出此考虑,有能力的高职院校都筹建了具体的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既锻炼了学生,又提高了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在以往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学生要想进行实践活动,需要在毕业后去社会上寻找能提供实践机会的旅游单位。这样不仅机会难寻,同时其也无法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升。学校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提供实践机会,对学生进行有序地指导和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进步,更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 沈东华 . 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及对策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
[2] 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第 11 版.2003.
[3] 凌晓萍,蒋家胜.就业指导实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4] 人民网教育频道.http://.cn.李少华.创业就业.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 培养规格,实现矩阵
人才培养规格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过程和培养方式的总体设计,是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办学水平、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开展教学改革、配置教学资源的纲领性文件,也是进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基本依据。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主动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实行分类管理和重点扩大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模的发展趋势, 湖北民族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强化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优化培养过程,构建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立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能否实现,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就成为其重要的支撑条件,本文以湖北民族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从知识、能力、素质等三个方面构建了培养规格实现的课程体系矩阵分析,并据此探讨了其培养规格实现的课程体系设置。
一、旅游管理专业培养规格
1、培养目标和模式
在学校总的人才培养目标框架是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基础宽厚、特色鲜明、富有求实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学校总的框架下,我们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办学思想、专业定位,以及社会的需要和本专业自身的办学条件提出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适用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有人文素质、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为实现以上专业培养目标,我们在“按专业招生,大类培养”的培养模式下,具体拟采取“233”模式,即学生入校后的前两个学期在大类中学习基础课程,一年后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就业方向等因素在同一大类内的申请转专业,重新选择发展方向;学生在修习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三个学期后,可自由选修不同的个性发展方面。
2、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基本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旅游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分析和解决旅游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科学的学习和思维方法,具有运用旅游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3)熟悉我国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4)了解国内外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
(6)掌握创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7)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拥有较好的国际交流能力;
(8)了解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等基本知识,了解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及相关知识。
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依据湖北民族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所必须拥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等三个方的培养规格要求,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课程体系对应, 其课程体系设置采用“平台+模块”模式,整体上设置五大类课程平台和2个限选个性化课程模块、3个任选个性化课程模块,课程性质分必修和选修。五大类课程平台为:通识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核心课程平台、实践教学平台、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平台。
(一)五大类课程平台
1、通识课程平台
依据国家教育部对高等教育课程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通识课程主要有以下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式与政策、军事理论、大学计算机基础、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大学英语、大学体育与健康、民族理论与政策、应用写作。同时,为了保证学生掌握自然科学的一些基本知识,通识课课程还要求学生必须选满10个学分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类的课程。
2、学科基础课程平台
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基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科自身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基本要求所开设的相关课程,主要有线性代数、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经济法学、金融市场学等课程。
3、专业核心课程平台
专业核心课程平台主要是基于旅游管理专业本身的专业知识所必须掌握的相关知识和能力的主干课程,主要有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地理、饭店管理原理、旅行社管理、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服务管理等课程。
4、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平台主要是基于旅游管理基本技能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学习和掌握了旅游管理的主要基本理论和知识,必须通过实践环节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培养和提升的一个教学环节,其课程主要由课程实践、专业实践、和思政实践等3个方面的实践课程体系所组成,相关的主要实践课程主要有导游业务课程综合实务、饭店管理实务、旅行社管理实务、酒店管理实务、旅游管理“六个一工程”实务等实践课程。
5、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平台
该课程平台主要基于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独立或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参加学术科技创新、学科竞赛、技能拓展、创业实践、读书阅览、等级或执业资格考试等各类活动,最低需取得8个创新学分方可毕业。考核办法详见《湖北民族学院大学生创新学分认定实施细则》。每学年由二级学院按教务处要求组织学生申报、登记、公示一次,并报教务处审核备案,据此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主要课程模块
主要课程模块主要是基于学生个性化培养和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二设置。依据现有学生的要求和教学资源等条件的限制,主要课程模块主要由限选个性化课程模块和任选个性化课程模块,课程性质分必修和选修。
1、限选个性化课程模块
限选个性化课程模块是在同时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等课程体系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凝练学生的专业方向而设置的个性模块课程,学生科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所从事的实际工作需要选择所要学习的专业方向课程。依据现有教学条件和学生的意愿,限选个性化课程模块设置了旅游企业管理和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两个方向模块课程体系,其中,旅游企业管理方向开设的课程体系主要有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导游业务、旅游英语、旅行社操作实务、餐饮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旅游礼仪、会展管理、会计学、旅游法规、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企业公共关系、旅游文化、客源国概论等课程;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放设置的课程主要有旅游美学、旅游景区管理、旅游文化、旅游英语、旅游地理信息系统、旅游图件设计与制作、会计学、生态旅游、旅游法规、旅游摄影、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企业公共关系、旅游策划、旅游景观设计等课程。
2、任选个性化课程模块
任选个性化课程模块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选择和进一步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而设置,以旅游企业管理方向为例,该方向设置了专业口径拓展性课程模块、专业技能与职业发展性课程模块、专业理论知识提高性课程模块等3个模块,学生根据自身的打算可从模块中选择学习需要课程。
三、培养特色及有关措施说明
我们的培养特色定位于:以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具备素质为基本内容,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同时,注重其个性发展。具体措施为:
1、构建“专业招生、大类培养”下的“233”培养模式
学生入校后的前两个学期在大类中学习基础课程,一年后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就业方向等因素在同一大类内可申请转专业,重新选择发展方向;学生在修习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三个学期后,可自由选修不同的个性发展方面。
2、开设个性化的培养方向
设置旅游企业管理与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两个限选的个性模块和专业口径拓展、专业技能与职业发展、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三个任选的个性模块,以提高学生发展的个性。
3、注重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通过通识课选修平台、个性发展任选平台、课程实践任选平台,在拓展学生发展领域的同时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4、强化实验实践教学环节
加大相关理论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实验,强化导游业务、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景区资源规划与开发等课程的实验与实践,构建选修课程实践项目体系,所有实验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达到20%以上。
5、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建立以课程实验、补充性实验、创新性实验为主体内容的实验体系,构建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方面的实践创新环节,以及任选的课程实践项目,辅之以导师制的培养体制,来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注:
本文为湖北民族学院2012年重点教改项目: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专业校外实践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2JY006)研究成果之一。
[关键词] 非传统专业 双互动 专业建设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的高等教育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质量成为高等教育竞争力的集中体现,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归根结底体现为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和办学水平。因此,加强专业建设是提高办学质量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是高等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许多院校根据市场需求纷纷开办了一些非传统新专业。“非传统专业”指在高教大众化进程中,地方高校开办的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的应用型专业。“传统专业”指高校中创办历史悠久的品牌专业和重点专业。据统计,非传统专业在近年地方高校专业设置中的比重占1/4左右,有的甚至达到1/2。随着高校非传统专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非传统专业的专业建设模式及人才培养质量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并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研究中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由于国内高校的发展特别强调以重点学科的优势去赢得大学的社会声誉。因此,作为品牌专业的传统专业纷纷受到重视,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已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专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与有一定历史的传统专业相比,我国高校大部分非传统专业的专业建设主要集中在教学建设的摸索实践中,对专业建设的系统研究基本上还是空白。目前,非传统专业在专业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专业建设重视不足,轻视学科建设;(2)优质教育资源比较缺乏,科研力量薄弱;(3)有广泛社会影响和鲜明办学特色的专业不多;(4)部分专业的内涵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需要脱节。因而非传统专业的专业建设成为了高校专业学科建设的薄弱环节。
成都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从2000年开始招生以来,依托学校传统地学的专业优势,逐渐形成了非传统专业“双互动”专业建设模式,有效地推动了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跨越式发展,同时也为其他非传统专业的专业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二、“双互动”专业建设模式的构建
专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非传统专业的专业建设应该充分利用传统专业的专业建设的资源和优势,实现非传统专业的跨越式发展。因此,成都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在借鉴传统学科的专业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色,构建了“双互动”专业建设模式。所谓的“双互动”就是坚持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互动,教学与科研互动,以此来推动本科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双互动”专业建设模式的构建框架如下:
三、“双互动”专业建设模式的内涵
“双互动”专业建设模式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实践系统,我们在实施中,主要开展了以“确定一个目标,发挥两大优势,坚持两个‘互动’,加强三方面建设”为内涵的系列措施。具体做法如下:
1.确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大学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是21世纪大学的根本任务。作为省属院校地质类学院创办的旅游管理专业,在确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针对目前我国大多数旅游院校主要培养旅游饭店、旅行社和导游方面的人才,而旅游开发人才非常缺乏的实际情况,我们把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立足四川、面向西部、服务全国,培养适应新世纪旅游业发展需要的旅游开发与管理创新型人才”。
2.发挥地学和地缘优势
(1)发挥地学优势,形成专业特色
旅游资源是旅游开发的基础及依托,旅游资源的形成与分布与地学背景密切相关。成都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在办学思路上,充分发挥本校传统地学专业的优势,把旅游科学与地球科学相结合,突出旅游地学的专业特色。在专业教学方面,开设了地学及相关课程的教学,增强了学生对旅游资源的成因及其开发的认识。同时,我们依托学校峨眉实习基地,建立了旅游地学认识实习基地,使学生深刻了解地学与旅游的关系,培养具有大地学观的旅游开发人才。
(2)发挥地缘优势,服务地方经济
四川是旅游资源大省,成都是中国首批最佳旅游城市。作为四川省省属高校,我校旅游管理专业与全省各地旅游局和旅游企业逐步建立了广泛深入的联系。一方面,在教学计划的更新、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改革的推进等方面,与旅游行业进行直接交流,补充业界最新的知识资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另一方面,紧密依靠这些旅游企业,建立具有良好实践效果的学生实习基地和教师实战基地。这样,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使学生能得到更多的锻炼,满足地方旅游开发对人才的需求。
3.坚持两个“互动”
成都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坚持两个“互动”,实行“推-拉型发展”的跨越式办学思路,即以旅游地学硕士、博士生培养占领制高点,推动本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实行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的互动;以生产、科研成果促进本科教育水平的提高,实现教学与科研的互动。
(1)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互动
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上看,专业建设早于学科建设,对非传统新专业的发展来说,也是如此。因此,非传统新专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应该加强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的互动。成都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快速发展也得益于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的互动。成都理工大学早在1994年就开始从地质学科点招收旅游开发与规划方向硕士研究生,2000年开始招收旅游管理本科生,2001年开始招收旅游地学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是四川省内培养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方向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最早的单位之一。经过几年的发展,成都理工大学于2006年经四川省教育厅批准拥有旅游管理硕士授予权,现已基本形成本、硕、博三位一体的多层次培养体系。
(2)教学与科研互动
目前很多非传统专业,特别是经管类专业,往往注重教学建设的摸索与实践,优质教育资源比较缺乏,科研力量薄弱,故而部分专业的专业建设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需要脱节。“科研成果教学化,教学活动科研化”是成都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办学特色的又一大体现。近年来,该专业教师先后完成了80多项四川省各级区域旅游规划及旅游景区开发规划项目,为100多个县、市(州)的旅游开发与规划提供过旅游开发咨询,为四川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教学与科研的互动中,我们坚持以生产、科研成果促进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水平的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近三年来,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共开展大学生科技立项课题30多项,其中《峨眉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获2003年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三等奖,《大九寨纪念碑园旅游产品创新开发》获2004年成都理工大学学生课外科技作品一等奖,《夕佳山古民居旅游的保持性开发》获2006年成都理工大学学生课外科技作品一等奖等。学生参与科研工作的主要渠道是参与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主要是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项目来源主要来自各个专业教师的科研立项。
4.加强三方面建设
(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专业建设要靠教师完成。我们在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上,集中精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①内转外引,除了鼓励本校具有丰富理论与实践(科研)经验地质类教师转行从事旅游专业教学与科研,还从各大院校引进品学兼优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②引进高层次人才及内部送培相结合,提高学历层次。有计划送培素质良好的青年教师到校内、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改善了师资队伍结构,加速培养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③“产学研”一体化培养,鼓励教师参加“产学研”实践,运用“产学研”成果来推进“研究式教学”,其自身的教学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将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及成果展示给学生;④聘任兼职教师。在师资队伍配备上应取其长,去其短。从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聘请富有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课桌教授和实践指导老师,同时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挂职培训和实习。
(2)加强理论教学体系的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建设坚持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重应用的原则,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能力培养和拓宽专业领域。成都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由综合基本素质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群、综合知识教育课程群组成的理论教学体系。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着力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力求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实现研究式学习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以理为主,文理结合,并大大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并结合培养目标,开设了《旅游地质学基础》、《旅游景区规划与设计》、《旅游计算机辅助制图》等特色课程。
(3)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过程中,我们在不断完善和优化理论课程教学体系的同时,不断探索建立实践教学体系。①不断更新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旅游管理专业重视实践教学内容和体系的改革和实践,通过更新内容、整合优化,满足人才培养需要。比如《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景区规划与设计》等课程的课程设计,提高学生创新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扩大了实习实训课程的受益面。②狠抓研究式实习基地建设。我们选择教师科研所在地如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峨眉山、卧龙大熊猫国家自然保护区和华蓥山国家级地质公园等作为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③创造条件让学生尽早参加课内外科技创新活动。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鼓励教师带动学生参与自己的课题,鼓励学生参加校内、省内、全国的各类科技竞赛活动。④开展与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每年暑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队,多次获得省级“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称号。2008年暑假,成都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发挥本校地球科学学院在旅游开发与规划方面的技术优势,组织了“成都市汶川大地震灾后旅游业恢复重建对策”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队。该实践队获四川省“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该实践队所提出的关于保护地震遗迹、结合灾后重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等建议已受到灾区旅游部门的高度重视,关于成都市旅游业灾后恢复重建对策建议已被由四川省旅游局及成都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四川汶川地震灾后成都市片区旅游业恢复重建实施规划》规划组所采纳。
四、结束语
几年来,成都理工大学从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背景出发,借鉴传统专业的建设经验,探讨旅游管理专业如何发挥自己的办学优势,缩短探索期,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向优势专业的转变。在实践过程不断探索而形成的“双互动”专业建设模式,为深化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有益了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3年,成都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首届毕业生班(2000级旅游管理1班)荣获“四川省先进班集体”及“全国先进班集体”的称号。2005年,2002级旅游管理2班荣获“四川省先进班集体”的称号。2005年,旅游管理专业的教改项目《实施“研究式”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旅游人才》获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这些荣誉是对我们实施“双互动”专业建设模式的充分肯定。
“双互动”专业建设模式的探索,对我国高校非传统专业的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推动了专业建设研究的发展,也给现时的旅游高等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
参考文献:
[1]周济.谋划改革的新突破实现发展的新跨越: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几点思考[A].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文集(第二集)[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一、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前景
现阶段,我国旅游业发展从2000年4000亿元总收入到2020年实现32000亿元的总收入目标,其中所需要的人才资源也是目前3500万旅游就业人数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据有关数据统计,在未来的10年内,我国的旅游类人才就业人数也是现在的两倍甚至更多,也就是大概需要达到7000万旅游类就业人才的数额,这对旅游专业教育体系而言是一个巨大的目标。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直接影响着旅游专业化人才、旅游管理人才以及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际教育应进行细化,紧随时代步伐,使教育观念和模式与时俱进,这样培养出来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才能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切实作用。旅游管理专业设置应结合市场需求建设人才培养体系,以学科建设推动产业发展。目前,我国涉及旅游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和中等院校一共有1207所,其中的高等院校约占1/3,而中等职业院校约占2/3的份额。旅游专业学生总数达到了将近46万人次,其中高等院校在校生20万左右,从事旅游专业的院校教师1.87万人。
二、旅游专业学科建设现状
(一)学术研究方面
首先,旅游学科的发展关乎旅游业发展的态势,所以,为了推动旅游学科紧随时展需求,旅游专业建设者和研究者必须拥有敏锐的洞察力,紧抓社会发展动态以及经济发展趋势给旅游行业发展带来的影响。从社会发展需求和经济发展需求中汲取旅游事业发展的导向,并据此树立科学的研究目标。旅游专业建设者和研究者应借助丰富的实践资源、科研平台,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水平和实践水平。其次,学术研究重在创新。以实践经验为基础不断进行探索研究。根据现阶段旅游业发展现状尝试进行旅游规划,明确目标,努力在科研方面进行创新与探索。“休闲农业,美丽乡村”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点发展目标。在欧洲文化创意产业与体验经济的引领下,德国建设了“社会生活功能型”的环保休闲农庄或者市民农园。并且在农民和政府的帮助下大大胆创新,开辟了骑术治疗项目。再如,英国的“旅游环保型”农业旅游区,在大力建设的同时,更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他们管理23万个农用水塘,为农业旅游资源提供了生态保障。此外,还有荷兰的“高科技创汇型”旅游业。这些都对中国旅游业发展提供了研究借鉴。最后,稳定性也是学术研究的必备条件。旅游管理同样需要在稳定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逐步深入和系统化。通过创新实现先导作用,通过实践体现科研价值,将旅游业的规划性、系统性和实践性完全体现出来。
(二)教学体系方面
旅游院校的教学体系,包括委托培训机和成人教育两方面。旅游学科不同其他学科,旅游学科的实证性较强,需要有明确例子、规划和数据,证实研究成果和教学效率。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已经做了一些教学改革,增加了学生与旅游企业互动性教学,但学生解决旅游实际问题还有差距。从客观上说,现阶段的旅游专业教学体系还并不完善,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社会实践方面
在实践方面首先是实践基地的建设问题,院校建设与自身教育体系相联系的实践基地,能够满足人才的实习需求。其次,另一个实践方式是通过旅游规划项目实现。这就需要教育者和研究者结合旅游行业发展趋势进行创新,或者结合地方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合理规划发展方案,这样的研究和创新过程给院校教师创造了很好的实践机会。比如,天津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为学员建设一个实习饭店。尽管现在营运艰难,但只要坚持初衷,慢慢发展起来后,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素质培养是基础
旅游业属于服务行业,缺少沟通技巧就很难与客户达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所以,在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中不能将专业放在首位,应该将素质教育放在首位,培养学生的个人素养、职业素养、道德素养以及社会素养。其中,多语言沟通教学非常重要,游客的多语种沟通需求,需要有具备多语种沟通能力的人才。所以,院校应从语言基础知识教育、实践沟通能力教学、职业能力培养等方面加强训练和实践。
(二)强化教学是关键
教师本身应积极参与有关旅游行业发展的实践活动,并将经验分享给学生。在培养职业素养和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其次,在教材方面,应注重对新领域和新专业的融合。将教材与课程设置联系起来,将有限的课程资源放在无限的创新实践中,最大化、最优化地拓展教材内容,丰富阅历和创新维度。最后,在学生方面,应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给予其实践机会,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强化实践与研究,让学生切实了解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情况,在实践中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内化,最终突出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出旅游管理专业的高质量人才。
中国的地理位置在旅游业的发展上具备独特的优势,幅员辽阔地形多样是吸引游客的硬性条件,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在2020年旅游业的经济产值将达到百分之十以上,因此社会对旅游服务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在我国的旅游业中,对管理人员的需求比基层服务人员方面的力度要大得多,也给高等旅游教育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我国的高校旅游教育机制需要与时俱进,并形成科学的教育体系为我国的旅游行业培养各个阶层的人才。文章从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职能要求角度进行分析,为新时期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体制现状
我国目前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面临的情况并不乐观,很多学生在进修完旅游管理专业之后都选择了跨行业就职,不愿从事旅游事业的基层工作。从旅游企业的需求来看,刚刚步入社会的学生也不够能力胜任该专业的基层管理工作,也就导致了很多学生在求职时没有被人力资源部门所看重,造成了严重的专业人员流失。旅游管理专业是需要很强的实践性和创新性的,因此该专业的学生都要在理论完善后进行一定实践实习。
据调查,我国高校旅游实习过程大多流于表面,让学生在旅游社打杂走个形式,没能为学生在日后的职业发展做出合理的规划。很多经过本科院校学习的学生不希望在正式工作中仍然延续实习中的基础职能,但是由于高校旅游管理的教育体系中没有为其设定从业后的发展定位,导致学生的能力和社会的需求不平衡,让很多高校学生宁愿去做较为稳固的基层管理工作,也不愿从事旅游行业的基层服务工作。从工作能力上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还没有在实践中得到应有的管理技巧就毕业了,因此解决学生就业过程中的遇到的实践问题,才是完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模式,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方式。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存在问题
(一)课程体系不合理
理论课程是学生对学习专业掌握的基础,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安排都不太合理。部分高校对学生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未来发展并不明确,也缺乏合理的课程体系。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仅仅靠教师照本宣科,没有跟上新形势下对旅游行业的影响和政策法规的变化,导致传授的内容与社会现实严重不符,学生在校园内获取的知识在实际的工作中基本用不上,从事本行业的工作还需要重新学习,这也是很多学生不愿意从事旅游基础工作的原因之一。
(二)实践安排不科学
旅游管理专业顾名思义,毕业后的学生应当是可以从事旅游企业的基层管理工作的,但是很多院校没有意识到实践过程对学生的重要性,仅仅将完成实践任务作为教学任务的延伸,而不是为学生将来的工作职能考虑。另外实践课程的安排过少也是很多院校存在的问题之一,旅游管理专业的本身的性质要求学生对各相关领域的要有一定的渗透性,并将其融会贯通到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去。但是目前的实践课程安排仅占全部课程的五分之一,然而这五分之一的课程也是没有理论知识辅助下进行学习的。因此实践课程的安排时间和内容上都有很多不科学的地方,需要我国的教育管理人员进行反思和调整。
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
(一)提高实践教育体系水平
旅游行业的存在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水平,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体系应当以提高职业人员的创新服务意识为主,并结合信息技术和数据营销方式,用科学的手段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应从实践教育周期延长做起,同时让实践课程从基础课程转为主要课程,严格和理论课程进行无缝衔接,做到理论和实践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为学生提供符合新时代下的职业理念和创新能力,在实践中体会到职场不易和努力方向。
(二)办学和培养模式多元化
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中不乏有国际领域的办学方向,因此可以通过开拓交换生、公益旅游等国与国合作的形式,为学生的实践课程提供不同地域的旅游行业感受。在体会当地风土人情的同时,学生可以为其旅游服务方面出谋划策,积累国际经验。教育机构也可以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让学生模型上完成地区性的旅游业规划,并加入适当的休闲服务元素,模拟真正的旅游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并在学生的实习过程中加入电子商务旅游营销方式的实践,根据其职业规划有针对性的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结语
【关键词】 旅游管理;就业;对策
一、前言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旅游管理人才需求有很大的缺口。面对市场对旅游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旅游业存在着巨大的就业空间,各大专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也为此行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层次学生就业并不理想。呈现出"低进入率和高流失率"的现象,这不仅导致旅游企业寻找合适人才难的同时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也难,而且还将导致投入旅游教育的公共财政资源可能产生越来越多的浪费。本文将在对旅游管理本科生的就业现状进行调查基础上,查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对其进行分析,最终提出解决对策。
二、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行业就业率偏低,存在"有业不就"或"转入他行"的现象。
2014年10月14日,教育部公布了近两年全国范围内就业率较低的15个本科专业,旅游管理专业榜上有名。这一现象的出现,迫使旅游院校不得不深刻反思自己的工作,从自身角度审视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通过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另一方面,银行、外企、公务员等工资待遇高、工作稳定、社会认可度高的行业和单位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一部分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这些行业就业。
2、行业流失率较高,普遍存在跳槽现象。
本着"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一些学生选择到旅游行业就业,但又因为旅游行业的薪资福利偏低、工作辛苦等原因离职。大部分毕业生在工作两三年后选择离开旅游行业,另行择业。能坚持在旅游行业工作五年以上的
三、导致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困境的主要原因
1、自身盲目选择
经调查发现,很多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仅仅是抱着对旅游的喜爱,抱着旅游就是享受生活的概念来选择旅游专业的,而忽视了毕业后要从事的是一种旅游职业而非旅游本身,更有的学生根本就不考虑自身的职业生涯和兴趣爱好,仅仅凭"旅游很火"、"旅游专业很轻松"、"旅游就是玩"的感觉而盲目地选择旅游专业。
2、学校教育中的"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就业上存在较大难题
目前,大多数培养旅游管理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依然以理论教育为主,即便增加了一定比例的实践课程,但是最终也因为资金、时间、安全等因素而流于形式。旅游专业的学生要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人员,实践技能知识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旅游行业优秀的管理人员都是从基层实践中不断磨砺后发展起来的。而目前一部分旅游院校开设的课程中很多都脱离实际情况,使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只是片面地学习了部分的专业知识,掌握了少量的操作技能,到了工作岗位上,这些知识与能力远远达不到企业现实需要。
3、传统就业观念影响就业
与旅游专业学生"招生难、就业率低、转入他行等"现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用人单位对旅游业从业人才需求量较大,很多单位还是条件不错的酒店和旅行社。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学生是毕业后选择转行,不愿从事旅游业,这和人们的传统观念有关系。在中国传统观念里认为,服务是侍候人的工作,从事服务工作的职业是低人一等的。这种旧意识、旧观念至今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很大。
4、专业就业面不广
旅游管理专业目前从旅游专业学生就业的岗位来看,较多是限于酒店和旅行社两个部门。而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旅游竞争的加剧,紧缺人才的问题会越来越突出。一是旅游企业经营管理需要的常规人才, 如高层管理者、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市场营销、旅游娱乐管理、旅游规划、旅游景区管理、旅游物业管理等人才;二是随着旅游业发展需要的一些新的专业人才,如从事旅游电子商务、分时度假旅游网络管理、会展旅游、旅游资本运营等人才;三是在未来社会竞争中需要的创造型、复合型人才。
四、针对旅游专业本科生就业存在问题的对策
1、调整与改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对策
高校应大力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弥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缺乏行业实践经验的现状。同时要根据行业的变化和就业方面的需求优化课程设置,增加教学环节中实践课程的比例并落实到实处。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为在校学生提供一个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的平台。通过密切的合作关系,展开长期性的调研,主动掌握人才需求动态,建立与高校专业相适应的就业基地,有目的、有计划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学科建设。
2、旅游行业的用人单位应建立长期有效的人才激励政策。
旅游行业用人单位应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各方面的制度体系,为旅游专业毕业生营造公平竞争的工作环境,相信他们的能力和潜力,并提供与其自身相适应的职位,使其才华能够施展,采取奖励晋升的方式,吸收更多的优秀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
3、旅游专业培养院校应开设就业指导课,帮助毕业生建立正确合理的就业期望。
旅游专业培养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培养目标,安排一定的课时,对各个年级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进行系统地规划,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树立正确而现实的工作期望,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打破"一次就业定终生"的观念,引导学生正确估计自身的实力。
4、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遵循"开阔眼界、面对现实、正确定位"的原则。
对旅游专业的毕业生来说,首先要从主观上增强对旅游业的认同,建立长远的职业规划。本科生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立志在旅游行业里打造自己的一片天空。这就需要旅游专业本科生要正确认识自己,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其次,要转变择业观念,培养对本专业的热爱。积极参予旅游活动的组织、策划、公关、创新的能力提高,从而获得对本专业的热爱,获得本专业学者的认同。第三、要学会面对挫折。人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
五、结语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招生难就业难的现象在我国各高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一现象透视出旅游业人才的供需矛盾,揭示了旅游教育培养机制与旅游人才需求之间的不协调,,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学校、用人单位、学生三方面相互配合、共同完善才能得以解决。
备注:该课题源自商学院2016年院级研究课题
【关键词】 广西旅游本科院校 人才培养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 对策
一、新形势为广西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近年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建设旅游先进省区的发展方针指导下,广西的旅游业发展迅猛,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显现,已成为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
2008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迎来发展新突破;2009年9月11日,由国家旅游局和广西区人民政府共同编制的《北部湾旅游发展规划》在北京通过评审;2009年12月7日,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作出了广西应积极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战略部署;2011年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一周年,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推动下,作为前沿阵地的广西与东盟的旅游合作发展迅速,双方在旅游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据广西区旅游局公布的统计数据,2009年,广西实现旅游总收入701亿元,同比增长31.3%,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区GDP的9.1%,接待国内游客首次突破1亿人次,达到1.18亿人次;2010年全区接待游客1.43亿人次,同比增长19.2%,旅游总收入952.95亿元,同比增长36%。
上述积极因素促使广西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旺盛,急需大量一流的高级旅游管理人才和服务队伍,即专业水平高、竞争意识强、具备跨国交流能力的优秀旅游人才。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旅游强区的决定》(桂政发[2010]92号),到2015年,广西直接从业人数将超过100万人,带动社会关联就业人数将超过500万人。新形势为广西旅游本科专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二、广西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广西开设了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主要有广西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13所普高本科院校和广西师大漓江学院、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等4所独立学院。本课题组通过进入各院校网站查找、电话访谈、实地走访等方式,发现了广西旅游管理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职业素养教育和职业规划意识培养,造成毕业生职业忠诚度低
旅游业是服务性很强的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很高,职业规划意识尤为重要。但是课题组通过查阅广西17所旅游院校本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发现几乎没有涉及职业素养教育和职业规划意识培养的课程。由此引发下列问题:首先,旅游本科毕业生一般都向往能在旅游企业的中高层管理岗位发展,可是企业刚接受新员工时,通常要求他们从基层做起。基层工作非常辛苦,刚毕业的本科生往往难以适应这种工作要求。其次,年轻学生大多无法适应企业复杂的人际关系,缺乏归属感,加上没有长远的职业规划,他们很容易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另外,未经过职业素养教育的学生缺乏良好规范的做事习惯和自我约束能力,不能以一个职业人的形象立足于工作岗位,因此很多旅游企业对本科生的负面评价比较多,认为他们“不实用,不好用”。以上种种情况导致旅游本科毕业生在首次就业后不久即出现挫败感,极易在心理上排斥旅游行业,对职业的忠诚度降低,难以稳定度过在企业基层工作的锻炼期,频频跳槽。
2、“广而不专”的课程体系设置造成学生专业对口就业率低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行业,其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酒店业、旅行社、景区管理和职能管理部门等用人要求差异相当大的几个行业。因此,专业教育上应该有明显的倾向性,课程设置要有很强的针对性。然而,课题组通过查阅广西17所旅游院校本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发现,除存在“因人设课”的弊端外,多数院校是就该校原有的管理学、地理学、经济学、历史学或环境科学等依托专业来设置旅游管理专业,除教育部圈定的专业主干课程外,特色专业课程偏少,多采取“广而不专”的课程体系设置。即旅游业所涉及的每个方向都有触及但却又不深不专,这样的课程设置很难对应旅游业对口企事业单位所分别需要的知识结构和技能,导致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专业特长不明显,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要求存在差距,缺乏就业上的核心竞争力,专业对口就业率低。
据统计,近年来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初次就业情况大致是“三三开”,即到酒店、旅行社、景区、旅游公司、旅游职能部门等对口性旅游行业的为1/3;到与旅游业有一定相关性的诸如交通、通讯等大旅游行业的为1/3;其余的为1/3。但随着毕业后时间的推移,对口旅游行业的就业者向非专业职位的流动相当严重,最终的对口就业率不到20%。
3、实践教学存在诸多问题造成学生工作职业技能差、适应力低
首先,除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广西老牌知名高校基础好、办学实力雄厚外,不少旅游院校办学经费短缺,教学设备匮乏,旅游教学缺乏基本的服务技能模拟实训室,办学的硬件条件不符合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的标准,导致导游实务、前厅与客房管理等课程的阶段性实践课无法开展。其次,多数旅游院校社会办学资源不足,缺乏有实力的旅游企业参与合作办学,造成学生在企业无法进行轮岗和管理实习,学生实际收益不大。另外,学生在旅游企业实习的过程中,学校指导教师不便参与实习单位的服务与管理工作,而实习单位的指导人员缺乏指导实习生的积极性,其指导工作如同虚设,导致实习期间对学生的指导和管理严重缺位,使实习流于形式,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4、师资队伍薄弱,“双师型”专业教师短缺
旅游业是实践性很强的行业,发展旅游高等教育需要一支理论水平高且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师资队伍作为根本保证。据调查,广西高校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除个别学校外,总体上办学时间较短,师资优势不明显。17所旅游本科院校中,多数旅游教学团队的专业结构和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大多数教师缺乏从事旅游实际工作的经验和行业背景,新出校门或“半路出家”者居多,“双师型”师资匮乏,其专业教学团队难以适应应用型旅游本科人才培养的需要。以笔者所在的梧州学院为例,旅游管理教研室共有专任教师9人,其中仅1位教师有曾在旅行社和酒店就职的经历,其他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到校任教,或从其他专业“转行”。他们虽然有较高的学历层次,理论水平较高,但缺乏行业背景或未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实践能力较差,很难引导学生掌握合理解决旅游企业运营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和突发事件的有效经验和方法。
三、广西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路与对策
1、重视职业素养教育并增设职业规划类课程,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规划意识
为帮助旅游本科毕业生平缓度过从学校独自走向社会就业的心理失衡期,实现“软着陆”,并且能稳定度过必要的基层工作经验积累阶段,广西旅游本科院校应重视职业素养教育并增设职业规划类课程,使之贯穿学生本科4年的学习过程。 职业素养教育可采取课堂案例教学、开设讲座、举办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主题征文活动等丰富多样的形式进行,其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并领悟旅游服务业的本质,培养专业人士的思维方式,帮助他们培养并树立敬业精神。只有培养自身的敬业精神才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基层工作,克服害怕从基层做起的畏难情绪,树立从基层做起的发展信心。
对大学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是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结合社会环境与市场环境,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以及要达到的职业目标所做的方向性方案。广西旅游本科院校有责任帮助旅游本科学生在校期间培养职业规划意识,建立起自己的职业规划,使职业规划类课程贯穿本科4年的学习。具体措施为:大一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确定未来工作的大方向;大二通过短期针对性强的社会实践,了解旅游业特定岗位的任职要求,认清自己现在与任职资格之间的差距,据此制定长期职业规划和短期学习计划;大三时创设学生真实接触自己理想岗位的机会,培养其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及执行职业规划和学习计划的能力;大四给予学生应聘工作的各种辅导,如面试技巧、简历制作技巧等。另外,鼓励学生把职业规划的理念运用到实际工作,尤其是在艰苦的基层工作时,职业规划能帮助他们克服繁重工作所产生的烦躁情绪,顺利度过必须在企业基层工作的锻炼期,最终实现在旅游企业中高管理层发展的目标。
2、强化专业方向特色定位与课程设置的对应性,提升旅游本科生就业竞争力
目前,由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不断发展以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的经济大背景,广西旅游人才的需求主要为旅游管理和策划、酒店运营管理等运营管理类中高级人才,并急缺小语种涉外导游和会展旅游人才。抽样调查显示,目前广西旅游业按紧缺程度由重到轻的排位依次为: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策划、旅游商务、旅游文化、会展旅游等各类人才。
针对广西旅游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为提升旅游本科生就业上的核心竞争力,突出其专业特长,提高其专业对口就业率,建议广西各旅游本科院校可结合自身的办学基础、资源优势和师资力量,突出专业特色定位,并围绕具体的专业定位重新设置课程体系。可以采用主要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拓展课程模块组成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其特点是以基础课程为基础,以专业课程为主体,以相关学科课程为延伸。基础课程一般在大一开设,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组成;专业课程大多集中在大二大三开设,由不同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组成,每部分专业课程按旅游学科知识体系的结构特点确立;拓展课程模块由与旅游相关的学科和文化素质课程组成。其中专业课程模块是课程教学体系的核心部分,也是培养旅游管理高级人才的重要内容。例如,某高校如果以会展策划与管理为专业方向进行人才培养,在专业课程模块的设计方面应侧重开设与会展旅游相关的课程,如会展概论、会展实务、会展项目策划与组织、会展项目管理、会展场馆经营与管理等等,并对学生进行“会展策划与实务”岗位资格认证的培训,争取在毕业前获得会展师证书。
3、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构建特色实践教学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各高校必须在教学中注重实践性教学。针对广西旅游本科院校在实践教学存在的实际问题,笔者认为实践教学应进一步强化实习环节的有效性与针对性,重点应改进下列两个方面。
(1)加强校内外模拟实训室和实习基地建设,重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的“理论知识—现场观摩—岗位实习”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构建“学校—职能部门—旅游企业”三位一体的教学与专业实践的的特色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的观摩性、操作性、分析性提升到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的高层次,建立操作实习、模拟实习、调查实习、咨询实习等开放的实习机制,使实践教学环节走上系统化轨道。
(2)积极探索建立与旅游企业联合办学的机制。这方面可学习暨南大学旅游专业校企联办的经验。暨南大学与中旅集团联办了中旅学院,学生从第二学期起上午上课,下午到企业实习,既把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又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可采取与旅游景区等企业联营等形式进行实践性办学,让学生在老师与企业管理人员的指导下,在实训性经营管理的实践中体验与巩固专业知识,实现多工种、多岗位轮调式交叉实践,获得必要的工作经验,加快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4、多途径加強“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
应用型本科旅游人才培养必须有“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作保证。调查发现,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最期望教师是有实践经历、关注行业动态、与业界保持良好关系,并具有良好教学能力、理论基础和研究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为尽快改善师资队伍薄弱、“双师型”专业教师短缺的现状,笔者建议广西旅游本科院校可根据本校旅游专业建设的要求,采取下列具体措施: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业务能力和实战能力,有重点地选择教师进行培训进修,提高专业水平;积极开展专业教师到相关旅游企业挂职锻炼活动,促进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的紧密结合;引进和聘请当地旅游行业资深人士参与教学,缓解“双师型”专业教师短缺局面;建立传帮带的长效机制,强化青年教师的职业能力和教学水平,使他们尽快成为合格的“双师型”旅游专业教师。
参考文献
[1] 郭倩倩:本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
[2] 简王华、付艳、张广宇: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与旅游业发展适用人才培养浅析[J].旅游论坛,2009(2).
[3] 汪剑明:面对旅游企业人才“饥渴”高等院校何去何从[N].中国旅游报,2004-05-21.
[4] 李丰生:对如何加快旅游人才培养的思考[R].国家旅游局信息管理中心,2008-03-05.
[5]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EB/OL].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网,career.eol.cn,2008-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