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临床医学收入情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摘要】为了全面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进步对医学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我国于1998年设置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这是医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措施,是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方案的战略性调整,它将彻底改变临床医学者的临床能力训练不足及临床能力较弱的状况,为医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关键词】专业能力;临床医学
为了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社会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临床专业学位教育以培养高层次临床医师为目标,注重临床能力的培养,要求研究生在系统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本学科的临床技能,并能独立处理本学科领域的常见病合并疑难病症,从而提高临床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临床医学专业现状
1.1 临床医学管理的不规范,制度欠完善。医师缺乏紧迫感和使命感。一是由于各医院的建设目标均为自己设定,缺少具体的量化指标和参照系,加上学科分布不一,考核较难。二是上级机关由于人力、精力等诸因素限制。对临床医学中心运行机制研究不够,缺乏有力指导和组织管理。
1.2 部分临床医学专业自身建设不足建设经费投入中绝大部分均用于病房和手术室改扩建、重大仪器设备购置等硬件建设,用于科学研究、新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等软件建设不足:人才流动受人事分配制度和内部运行机制制约明显;半数以上临床医学中心学科带头人已过65岁;面临扶植、培养新一代中青年学科接班人的问题。
1.3 部分临床医学专业作用发挥不足大部分单位为适应发展需要,不同程度地对临床用房进行大规模的改扩建。对一些新进设备的使用产生一定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临床医学发展:临床医学专业人员的收入与所承担的工作数量、质量、风险、难度之问差距明显,各医院之间分配悬殊,直接影响人员积极性与创造性,制约了临床专业的产出,导致其作用发挥不足。
2 未来发展政策及建议
针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建设,我们提出“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的发展思路。
2.1 实行科学管理:一是要建立科学、可行的申报、审批程序和管理细则以利于开展检查与指导,体现管理效益。主管部门既要严格临床医学专业准人,又要在之后的每一轮评审中加强动态管理,督促临床医学专业的计划落实。
2.2 抓紧研究建设规划,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现:一是主管部门要通过调查研究,充分论证,组织专家对临床专业的数量、结构、布局进行科学论证,正确引导处理增长与数量,质量与速度、效益的关系,本着“适度规模、适度数量、提高质量”的原则。即要有长远规划。又要有近期计划。二是医院要有重点学科发展的科学规划。结合医院自身条件、市场因索、支撑条件、专科技术等方面,在多专业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充分选择论证重点发展专业。
2.3 建立临床医学中心:由于临床医学中心研究在当地具有专科技术优势,能够吸引周边地区大量疑难危重病例。然而普通病例与疑难危重病例在诊疗技术方法、卫生资源消耗上差别很大,如不将其加以区分。就很难合理实施质量控制。传统的评价指标如治愈率、平均住院日、床位周转率、死亡率等在不同的医疗单位之间缺乏可比性,依据这些指标进行评价。往往不能反映医疗单位的实际情况。病例分型管理理论结合患者病情,将住院病例进行科学分类。解决了当前医院管理中医疗质量指标体系不完善、分类过粗、可比性较差等问题。防止了临床科室片面地强调以。指标为中心。鼓励多收治复杂危重病例。从而发挥了医疗质量管理的正面导向作用。同时有利于奖金分配、评功评奖、职称晋升和人才堵养、医疗保险理赔等措施的完善。
2.4 加强临床医学专业的软硬件建设:针对临床医学专业“重硬件轻软件”的情况,要进一步加强临床医学的软硬件建设。尤其是人才培养、课题研究及管理等软件建设。 以人才培养为例。
一是注重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从岗位和需要出发进行选拔培养,综合思想品质、工作作风、学术水平和组织领导能力等多方面,通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培养具有推动新兴和前沿学科发展能力的学科带头人。
二是要培养技术骨干队伍。大力启用培养现有中青年骨干的同时,积极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打造一支梯次合理、整体素质好、技术水平高、医德医风好。具有团结、拼搏、奉献精神的技术人才队伍,以保证学科竞争实力和发展后劲。
三是不断改善支撑条件。完备专科设备、实验室、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医疗用房和一定规模的床位,保证资金投入,强调设备购置高精尖和配套适用,保证临床医疗中心规模和重点学科科研顺利开展。
四是努力进行技术创新。集中精力,重点突出,突破高新技术、重大疾病防治及疑难危重病的诊疗技术,瞄准国内外学科发展趋势和主导技术。着眼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同时注重新兴、交叉、边缘学科领域,填补学科领域空白,确实提高学科核心竞争力。最终达到持续的、高层次的学术地位和技术水平。
五是深化人才激励制度改革,拉大收入差距,使分配向临床第一线、向优秀人才倾斜,建立有效的激励和制约机制,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支持知识、技术和管理要索参与分配。体现人才价值,对少数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实行“年薪制”。
2.5 构建优势学科群:以重点学科为。龙头、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疾病诊治链为纽带、以重大研究项目为切人点。深入开展研究。通过若干同类相关学科或跨门类学科组合、交叉、渗透和联合,使原有学科优势和效能得到更大发挥,进而组建集不同学科之长、体现群体协作优势、跨学科联合攻关的学科群,形成强大综合实力,实现知识、技术的创新及新知识的推广用,以此构建医院的创新体系。
临床医学专业研究是为了探索专科技术新理论、创造新技术、提供新经验,带动整个上海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要在技术上勇于创新、改进。及时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并负责对其他单位进行业务指导、技术帮带和协作联合,通过交流经验、现场劳教指导、培养进修人员等方法促进本市医疗技术的提高和普及。组成本市同类临床专科技术中心协作网;在临床医学中心运行过程中注意总结管理经验,针对中心建设模式、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进行总结、交流,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月忠.充分发挥科主任和护士长在科室管理中的作用[J].医院管理杂志,1999,6(4):281-282
[2] 曹德品,朱慧全,王丽娟.新形势下加强临床实习教学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3.4:34
[3] 杨蕾.许苹,连斌.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绩效评估[J].医院管理杂志.2006.13(8):623-625
[4] 易学明.狠抓教学查房确保教学质量[J].医院管理杂志,2005,12(1)
1.1资料来源
从北京教育考试院调取2005年至2014年北京地区整体与高考理科本科第一批次统招统分临床医学专业招生录取分数类数据,摘取北京教育考试院编著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京招生录取分数分布统计(理科):提前批次(含艺术类提前批)及本科录取部分》(2005~2007年、2008~2010年、2011~2013年)中人数类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主要评价指标
1.2.1实际录取人数。本研究中,实际录取人数是指被北京地区普通高校临床医学专业实际录取的考生人数,该指标主要反映了每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际就读群体的数量规模,它与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计划招生人数密切相关。
1.2.2平均分数顺位百分比。本研究中,平均分数顺位百分比是指北京地区普通高校临床医学专业录取平均分数在北京地区高考理科考生分数分布中的排名位次占考生总数的百分比,在高考理科整体生源具有一定同质性、考生分数分布呈现相似正态性的情况下,该指标主要反映了临床医学专业录取生源在高考理科整体生源中所处的相对位置。
1.2.3报名招生比。本研究中,报名招生比是指北京地区以一志愿一专业报考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数与该专业计划招生人数的比值,它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同时报考竞争1个临床医学专业计划招生名额的人数,该指标主要反映了临床医学专业对于高考生源的报考吸引力以及招录竞争激烈程度。
1.3统计方法
采用Excel20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不同类型数据资料分别采用均数或者中位数描述其集中趋势,按照时序绘制相应折线图,直观地呈现主要评价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对主要评价指标进行线性趋势预测。
2研究结果
2.1招生数量规模
近10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际录取人数在数值上依次历经激增、渐减、回升的变化,与计划招生人数变化趋势相同。2006年实际录取人数最多,2012年实际录取人数最少,两者相差82人。总体来看,近10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际录取共计2735人,平均每年实际录取约274人,招生数量规模总体呈现出减少的变化趋势。
2.2录取生源的整体质量
2007年至2013年(2005、2006年缺乏平均分数数据,2014年缺乏分数分布情况,故该指标只统计2007年至2013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录取平均分数顺位百分比在数值上历经渐增、回落的变化,2012年平均分数顺位百分比最高为前11.06%左右,2007年平均分数顺位百分比最低为前5.59%左右,两者相差5.47个百分点。总体来看,2007年至2013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录取生源在理科整体生源中的相对位置总体呈现出下滑的变化趋势。
2.3专业吸引力
近10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报名招生比在数值上呈现波动性下降,2005年报名招生比最高,2012年报名招生比最低,两者相差1.28)。总体来看,近10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对于高考生源报考的吸引力总体呈现出降低的变化趋势。
3原因初探
3.1临床医师执业状况不佳
由于临床医学专业是一门高度专业化的学科,其绝大多数毕业生都会选择担任医师、从事一线临床医疗工作,故医师执业状况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招生质量及吸引力有着最为主要的影响。从目前来看,医师执业状况不佳主要体现为“三大三低”,即“工作负荷大、压力大、风险大”与“职业待遇低、声誉低、安全感低”,我国临床医师似已“恶化”成为一种危险职业。当前,临床医师一方面要谨慎地完成“医、教、研、防、保、康”等方面的高负荷工作,另一方面还要承担职业发展的高压力和医疗行为的高风险,与此相应的却是相对较低的、与劳动复杂专业程度不相适应的收入待遇,以及医患缺乏信任、关系趋紧背景下人身安全可能面临的威胁,加之极少数医务人员出现医德下滑等不良现象致使医师群体的社会声誉受损,这些正是造成我国临床医师职业和专业吸引力不足以致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招生质量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
3.2临床人才培养尚存弊病
我国临床医学人才教育培养分为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医学教育3个阶段,紧密衔接着临床医学生的招收环节,因此,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方面某些行业性、体制机制性、人为性“弊病”,也是造成我国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质量下降的一个直接原因。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5对矛盾:一是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周期长、投入花费大与快节奏的经济社会发展及“低投入、高产出、快产出”的社会心理追求之间的矛盾;二是教学质量较高的医学院校招生数量少、生源品质较好与教学质量欠佳的医学院校招生数量多、生源品质较差之间的矛盾;三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招生与人才需求在规模数量、专业结构、区域分布等方面不够协调匹配的矛盾;四是部分医学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增性与其教学资源承载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五是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临床实践、人文素养、医患沟通等方面薄弱与临床医疗岗位能力要求之间的矛盾。上述5对矛盾或将造成人才“贬值”、人才流失、人才竞争优势下降,使得高考考生对于就读临床医学专业的前景预期不乐观,不利于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招生质量的提升。
4思考与建议
4.1不断改善临床医师执业状况
面对目前临床医师“三大三低”的执业状况等因素影响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质量的问题,需要逐步完善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制度,引导患者合理就诊、有序流动,减轻医院医师过重的工作负荷。健全医疗执业保险制度,分担医师执业的过大风险。改革人事薪酬制度,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完善激励约束、激活人力资源;改革职称晋升与绩效考核制度,建立起适应不同岗位特点及工作内容的指标体系,实行评聘分开,缓解医师职业发展的过大压力。落实财政投入政府责任,建立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薪酬体系,逐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至合理水平,切实提高医务人员收入与待遇。坚决维护正常医疗秩序、努力营造安全执业环境,提升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感与工作幸福度。鼓励媒体对临床医疗工作进行体验式、纪实性报道,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宣传优秀医务人员的先进事迹,提高医师职业群体的社会声誉,提升临床医疗职业对于高考生源的吸引力,进而改善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质量。
4.2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中心;发展现状;对策分析
一、引言
我国临床医学检验技术有了一定的提升,大部分的医疗设施以及检验技术也开始在不断的完善,这些条件的出现,都极大程度的提高了临床医学检验事业的发展水平以及质量。临床医学检验主要是利用临床需要使用器具以及相关的技术和经验对病患进行各类检验,并相应的填写出其所检测出来的报告。临床医学检验的证据主要是为病患的后期诊疗提供一个更加精准、科学的依据。按照其所检测出来的报告进行临床的诊断,保证报告填写数据的准确程度,让病患得到更有效的治疗。
二、临床医学检验中心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我国临床医学检验中心主要是对一些基层医疗的机构进行临床样本的医学检测服务,进行优势互补,把基层医疗机构内部的一些样本含量比较小,所耗费的成本比较高项目放置到临床医学检验中心当中。我国在医学独立的实验室发展中,其起步的时间比较晚,整体的发展时间比较短,但是其发展的速度却比较快,我国在1994年成立了第一个独立的医学实验室,该实验室的成立,给我国医疗发展史上带来了一个重大的突破。该实验室是由三方共同出资构建的,是我国最早并获得相关许可证的一个实验室。在2000年时,其医学独立实验室也有了一定的发展,相继出现了很多的实验室。在2005年时,我国的医学诊断收入再创新高,已经达到了一千亿元,其中独立实验室所占据的收入为10亿元,只是占到了总体医学诊断收入的百分之一左右,和其它国外的医学发展相比,其份额差距比较大。所以,我国开始依照西方的一些国家进行医学检验中心的发展。相关人员预测,我国会在2018年成立规模更加宏达的医学实验室,并且其整体的上升空间也会比较大,发展的前景也比较客观。
三、临床医学检验中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1.存在的问题
(1)医疗卫生资源的分布
大部分的医疗卫生资源在分布情况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其会受到各种外力因素的影响,导致其整体出现分布不均匀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发生,使得大部分的医院结构开始重复设置检测机构,整体的医疗人员的关系被排布的比较错乱,临床医学检验队伍的力量相对来说也比较薄弱。在一些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地区,其内部的医疗机构质量会比较差,整体实验室内的条件也比较简陋,一些仪器以及设备不能得到很好的使用,甚至還会有一些实验室内的布局存在根本性的问题,没有从长远的角度对其布局进行规划和设计,不能满足相关的安全以及防护的各种基本需求。
(2)管理规范
我国临床医学检验中心起步的时间比较晚,所以其整体在管理过程中会存在大量的问题,管理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对一些临床准入的确立制度也不是十分的完善,随着我国医疗事业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提高,恶性的低价竞争现象开始涌现,这使得我国临床医学检验中心管理无法正常的进行,让患者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迫害,打破了医学检验市场稳定的运行秩序。
(3)报销范围
经过调查,我国大部分的检验项目仍旧没有被纳入到医疗保险制度的系统当中,脱离了报销的范围,这一举措严重的阻碍了医学检验中心的发展,约束了其整体的发展水平,除此之外,大部分的临床医学检验服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投入的资金比较多,所以,需要国家各种医疗保险的支撑,共同去维系临床医学检验中心的发展,若临床医学检验中心得不到其相应的支持,那么其整体的检测项目就无法继续推行,更无法和市场接轨。
(4)检验人员素质
检验人员是构成临床医学检验中心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检验人员的综合素质会直接决定其工作开展的质量和水平,虽然近些年来,我国临床检验中心的实验室条件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并没有从内在对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素质的调整和提高,大部分的检验人员的综合素质比较地下,对一些科研工作的研究力度比较薄弱,更是缺乏对其的创新以及钻研的意识。特别是一些市级以下的医疗机构内部的检验人员,其更是存在着教育水平地下的状况,甚至会出现一些临床思维惰性化的现象,使得相关的工作人员无法跟上临床医学检验中心发展的步伐。
2.解决问题的对策
(1)搭建临床医学检验平台,共同协作
为了能有效的缓解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匀的现象,地方政府需要下发一系列的政策,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听从这一调配,在政府的安排下,进行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创新。构建一个跨城市或者跨地区的临床医学检验中心,让其内部的资源可以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调配和使用,实现数据信息的实时共享,以此来尽可能的减少病患重复检查的现象,降低其整体诊疗检测所需要支出的费用,提高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其优越性在国外已得到证实,且有部分独立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开始实行股份制,进行商业化、企业化管理。
(2)构建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
目前,国内大多数独立第三方检验所正在按照ISO15189《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标准逐步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同时还有部分临检中心通过美国病理学家协会质量管理认证,这将促使临床医学检验中心健康发展。
(3)加强高水平、专业化医学检验人才队伍建设
临床医学检验中心需要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且能在各级医疗机构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如此,临检中心可以根据岗位需求与医学院校合作制定医学检验人员培养方案,积极参与教学,培养符合临床医学检验中心需要的人才,从而可以大幅度提升检验人员的综合素质。
(4)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点
随着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层面提出未来要构建以人为本的一体化服务模式,围绕居民及其家庭的医疗健康,通过正式的上下协作、优质的医疗数据、供方之间以及医患之间的数据共享、患者积极主动参与等方式有效组织实现基层医疗机构与二、三级医院实现服务一体化,将疾病预防、检测诊断、治疗和预后监测等医疗服务相结合,为患者提供综合全面的服务体验。所以,我们要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联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
四、结语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主要是对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不断的强化相关人员对临床医学技术的创新意识,推动其整体医学事业的发展,利用互联网等技术对检验工作方式进行处理和优化,把相关的检验信息数据等完整的录入到其中,并进行归纳以及归档处理,保证数据信息的准确性,提高其精准程度,让相关的部门可以实时的进行数据信心的共享,不断的提升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水平,对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理和解决,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勇于接受各类的挑战,提高整体的临床医学检验中心的服务质量。
作者:董家俊
参考文献:
[1]论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若干问题[J]. 肖进.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4(16).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以1年级新生为调查对象。入校后第10周随机抽取临床医学专业792名学生进行调查。
1.2调查内容调查采用自制的《从医职业心理准备问卷调查表》,内容涉及与从医职业有关的8项内容:人文素质要求、对病人的尊重、与病人的关系、择业原因、职业风险、责任大小、辛苦程度、收入与付出比等共8个项目。每个项目有3个选择,从中选取1项。
2结果
医学生从医职业心理准备情况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由表1可见,医学生在“人文素质要求”、“对病人的尊重”、“与病人关系”、“择业原因”、“工作责任”以及“辛苦程度”等方面有了较客观的认识;而对“职业风险”、“付出与收入比”方面的认识则有待提高。
3讨论
在对人文素质要求的选项中,有51%的学生选择人文素质“非常高”,44%的学生选择“较高”,6%的学生选择“一般”。由此说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人文素养的心理准备认可度比较高。医学既属于科学文化,又属于人文文化[1]。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览我国各医学院校的使用的教材,不难发现各科知识系统、材料完备,但就是没有或缺少人文精神的渗透[2]。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以人为中心、关心人的健康、全心全意提高人的健康水平、诊治疾病的精神[3]。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如何,不仅意味着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水平,而且能折射出我们整个民族的文明程度[4]。在现行的医学教育课程结构中,人文医学的教育教学内容相对于病理知识、病理技术来讲要薄弱的多,而学生对人文素养的心理准备认可度又比较高,这充分说明应该注重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对病人的“尊重”选项中,学生选择“特别尊重”的比例是60%,选择“较尊重”的比例是36%,选择“一般”的比例是4%。这说明多数学生认识到在以后的从医职业中应注意尊重病人。医学是人学[5],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在与病人交流的过程中,如何“尊重”病人,这是完成疾病诊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体现了医疗人员的人文素质。没有对病人生命的“尊重”,就不可能有和谐的医患关系,也不可能达到济世救人的医学目的。医疗人员对病人的“尊重”是虔诚的、毫无条件的对生命至上的“尊重”。这种“尊重”与金钱无关,与职位无关,与种族无关,与贵贱尊卑无关,而与医疗人员的德艺有关。“尊重”教育是医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提高“尊重”素质是医学生的职业需求,应该重视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尊重”意识教育。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生和病人的关系是生命之托关系。在“与病人的关系”选项中,选择“一般关系”、“高于一般关系”和“生命之托关系”的比例分别是14%、19%和67%。说明多数学生对于这种职业的特殊关系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也有一少部分(14%)学生对于这种特殊的职业关系认识不到位,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提高“与病人关系”的认识应该是医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择业原因选项中,选择“职业神圣”、“收入高”和“社会地位高”的比例分别是72%、13%、15%。由此说明多数学生是因为医学职业神圣和对职业的崇慕而选择医学专业,地位和收入并不是选择专业的主要因素。
在关于职业风险的选项中,选择“无风险”、“有风险”和“高风险”的比例分别是2%、52%、46%。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所有的医疗活动都是有风险的,医学上没有百分之百。在当今的法治社会中,只有做好充分的医疗风险心理准备,才能在医疗过程中正确决定医疗行为。关于“职业风险”选项的结果提示,多数学生对于医学职业的风险意识有比较充分的心理准备,但仍有少数学生(2%)对于医疗风险心理准备不足,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强调和提示是必要的。
临床医疗工作责任非常重大。责任意识的心理准备对于做好临床医疗工作非常重要。一片药、一项化验、一个数字、一句叮咛都事关人的生命,不得有半点的含糊。在关于“工作责任”选项中,选择“一般责任”、“责任较大”和“生命之责”的比例分别是5%、16%、79%。这项结果提示,多数学生能够认识到从医职业工作责任重大和较大,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也有少数学生(5%)将从医工作责任等同于一般工作责任,说明这部分学生对从医职业的特殊性和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予提醒和引导。培养医学生的医疗工作责任意识,是医学教育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应该予以重视。
检测工具采用自编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和秦攀博编制的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将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划分为认知性、情感性、行为性、适切性4个心理维度,共23个项目,采用Likert5点计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29。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统计数据以x±s表示,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t检验、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医学专业免费定向学生报考原因结果显示临床医学专业免费定向学生报考原因由高到低依次为老师或家长推荐(59人,31.89%)、个人志愿(55人,29.73%)、经济原因(53人,28.65%)和任意选取(18人,9.73%)。
2.2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情况为了解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的基本情况,对参与本次调查的185名大学生在专业认同及其4个维度上进行统计,其中,最高为5分,最低为1分,中等临界值为3分。结果显示,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总平均分为(3.52±0.53)分,高于中等临界值(3分),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行为性(3.75±0.68)分、情感性(3.62±0.81)分、认知性(3.35±0.62)分和适切性(3.16±0.716)分。2.3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的性别比较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男生得分为(3.57±0.54)分,高于女生得分(3.48±0.52)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15,P=0.232)。2.4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的年级比较不同年级的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23,P=0.269),但随着年级的变化而不同,专业认同水平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大学一年级(3.61±0.49)分、大学三年级(3.52±0.53)分、大学二年级(3.42±0.57)分,其中大学一年级学生专业认同水平最高,大学二年级学生专业认同水平最低。
3讨论
3.1临床医学专业免费定向学生报考原因分析临床医学专业免费定向学生报考原因结果显示,仅有少部分(18人,9.73%)报考该专业是任意选取,大部分同学(167人,90.27%)报考该专业是出于理性的选择。医学专业是救死扶伤的高尚职业,医生被誉为“仁爱之士”,以及医生职业的稳定性和中等偏上的收入等都构成了吸引广大青年学生志愿报考医学的原因;个人志愿原因之外,老师或家长的意见也对学生高考志愿选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中学生与社会接触不多,高考志愿选择上一般是听取老师或家长的意见;其次也会考虑家庭经济的原因,免费医学生在校期间免收学费、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这个条件对农村经济贫困的学生有一定吸引力。理性报考志愿的这个结果对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也有一定正向影响。本文结果显示,从整体上看,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的总分和4个维度的平均分普遍高于中等临界值(3分),专业认同得分呈现一种正向趋势,这表明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各维度得分为3.16~3.75,表明临床医学专业免费定向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同,各维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行为性、情感性、认知性和适切性,其中最高的是行为性维度。中国自2010年开设招收免费医学生,与其他普通在校大学生不一样,免费医学生在入校之前与培养学校和当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签署定向就业协议,学生签订协议书也是深思熟虑和经过慎重考虑的,不管签订这个协议是出于个人志愿,还是老师、家庭推荐及经济原因、随便选取的,既然已成了既定事实,内心还是把临床医学专业免费定向当成了自己未来的职业来追求和努力,愿意通过在校期间积极努力的学习,顺利完成本专业的学习任务,达到全科医学专业的行为规范和要求,这是对临床医学专业免费定向学生认同的一种外在的积极的行为反应;源于内心的认同,在情感上也接受了临床医学免费定向专业,情感上体现出对临床医学免费定向专业的一种持续的意愿;4个维度中,认知性排在第3位,可能与中国临床医学免费定向专业的开设时间短、尚没有毕业生等因素有关,临床医学免费定向专业自2010年开始招生才有三届在校学生,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还没有明确的目标可以借鉴,虽然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宣传,但是对临床医学免费定向专业基本情况的了解程度还相对较低;适切性反映临床医学免费定向专业在排除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单就自身与该专业的符合匹配程度,审视自己是否适合该专业的学习,以及具备学习该专业的条件。在校3个年级的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结果显示,大学一年级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最高,大学二年级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最低,与既往其他专业的研究结果不同。原因可能为:大学一年级新生刚脱离高中的艰苦学习阶段步入大学校园,入校后经历过入学教育和专业思想稳定教育,对人生和未来充满了激情和向往,对临床医学免费定向这个致力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专业正处于个体豪情壮志、投身社会的激情期;大学二年级学生,经过1年的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专业课程陆续开始接触,繁重的学习压力致使部分学生疲劳和学习倦怠,其次,度过大学激情期后,也开始冷静下来考虑将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问题,逐渐习惯大学生活,习惯了城市的生活,部分同学不愿再回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对自己当初的选择开始有所怀疑,故而专业认同程度最低;大学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专业课程和部分临床课程,临床实践课程的开设和接触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医学的成就感,提高了学习医学的积极性,经历过了激情期和怀疑期,对医学专业也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和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冷静下来,专业思想逐步稳定,学习目的逐渐明确,因此专业认同程度开始回升。
关键词:临床医学生 就业意向 影响因素
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医学类院校就业指导部门首要关注的焦点,而与之相矛盾的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人才匮乏、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正成为限制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重要瓶颈[1],鼓励优秀医疗卫生人才到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是解决上述矛盾的关键举措,但临床医学毕业生基层就业意向和就业率一直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2],为此本文期望通过分析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为指导医学生基层就业提供参考。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选取我校2011年-2013年1536例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男性784例,女性752例,平均年龄(20.9±1.7)岁,其中本科毕业生609例,专科毕业生927例,毕业综合考评成绩优420例,良1116例,所有毕业生均顺利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及考核,并自愿参加本次问卷调查和电话随访。
2.调查内容 采用我校自制的问卷调查表对1536例样本进行调查分析,调查表分为自填部分和问答部分,调查内容包括:性别、专业分类、家庭所在地、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情况、期望工资待遇、专业课成绩、基层就业优惠政策、参加就业指导情况、自我职业发展前景预期、家人对毕业生就业期望值[3];将以上可能的基层就业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以是否选择基层就业作为因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非条件多因素分析。
3.定义变量和赋值 将问卷调查资料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将临床医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定义为自变量X,按照自变量序号编为X1-n,采用医学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数据库资料进行分析,先对自变量进行一般描述性统计,选择其中统计值P
4.调查方法 由我校就业指导办公室专人和各班级就业指导老师制定问卷调查表,并指定专人对问卷进行讲解,问卷自填部分由毕业生自行填写,填写过程中对于有疑问的部分可进行讲解,但讲解人员不能暗示、指导毕业生如何填写,问卷中问答部分采用一问一答方式进行,对毕业生回答内容由专业人员如实填写;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36份,问卷有效率和问卷回收率均为100%。
5.统计学分析 数据库资料采用医学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将基层就业影响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统计值P
二、结果
1.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结果 从表1中可见,我校临床医学毕业生基层就业为298例,占比为24.2%(298/1230),其中乡镇医院就业245例,城市社区医院就业53例。
表1 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表(n,%)
2.基层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2.1单因素分析结果 将所有影响基层就业的单因素自变量进行赋值,其包括诊疗器械和环境污染情况、诊疗室面积和设计合理、医技人员手污染情况、防感染意识及医疗垃圾处理规范情况等,具体赋值定义见表2,将是否感染作为因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
表2 自变量的定义及赋值
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影响单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并建立Logistic回归分析方程,Logistic方程为:Logit(P)=-2.83+0.02X1+0.82X2+0.32X3+0.45X4+0.47X5+2.13
X6+0.84X7+1.09X8+1.44X9+0.51X10+1.16X11。Logistic回归方程总判断率为83.7%;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工资待遇(β=1.214,OR=2.084),职业发展前景(β=1.667,OR=3.054),家庭所在地(β=1.405,OR=1.799),不合家人期望(β=1.218, OR=2.146),就业指导效果(β=1.077, OR=1.843)等进入了最后的回归方程(P
表3基层就业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人才不足的矛盾长期并存,这一矛盾凸显了当前我国临床医学生培养及就业指导中存在的结构性不足,指导临床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不仅可以解决毕业生就业难,而且可解决基层医疗机构人才不足[5],为此,本文分析了临床医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期望通过寻找相应的影响因素,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干预措施。本文分析结果显示,工资待遇、职业发展前景、家庭所在地、不合家人期望及就业指导效果成为基层就业的更具独立作用的影响因素,由此说明,合理、科学的就业指导能改变以往毕业生不愿基层就业的局面,如独立影响因素中不符合家人期望值、职业发展前景等均是主观因素,完全可以通过有效的就业指导予以纠偏,尤其是近些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利好政策[6],这些有利政策加上毕业生自身和家人观念的改变,完全可以改变毕业生基层就业率低的局面,而这期间学校就业指导部门需要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服务质量,通过各种形式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建设和人力资源结构改善。
参考文献:
[1]黄艳芸.当代医学毕业生基层就业问题分析[J].医学信息,2011,24(3):1135-1138.
[2]张天韧,孟令涛,刘宾娜.影响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相关因素分析[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4,35(4):160-161.
[3]谢军,马重阳.面向基层就业导向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研究-以中医药大学生为例[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1):47-48.
[4]黄仙红,林禄静,王小合,等.医学生基层就业意向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14,7(8):46-50.
【关键词】基层服务;临床医学生;影响因素;全科医生;就业择业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保”等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完善,使医疗卫生服务和市场扩大到全国城乡、覆盖每一个人。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各项医疗保险参保已超过13亿人,实现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1]基层服务人员作为此巨大工程的中枢力量,却如此薄弱: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素质不高,56.7%的乡村医生不具备报考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资格。乡镇卫生院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卫生技术人员不足2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技术人员高级职称人员不足4%。[2]在基层医疗服务人员需求如此之大的情况下,临床医学生的就业选择局面却是尴尬至极———城市医院进不去,农村医院不愿待。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政府和医学院校如何建立有效医疗途径引导临床医学生“满腔热血走下去、心甘情愿留下来”是一个道阻且长的过程。
一、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选取长沙医学院大一至大五临床医学生300人作为研究对象,实施问卷调查300份,有效问卷294份,系统缺失6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8%,其中男生115人,女生179人。
(二)研究方法。本次调查采用自编表《对医学生服务基层意识的调查问卷》,探究临床医学生对服务基层的意愿及影响因素,数据结果采用Excel2003录入,运用Access2003与SPSS17.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处理。
二、结果
(一)临床医学生就业选择。91名医学生(30.6%)放弃自己所学专业而留在大都市,202名医学生(68%)则选择服务基层,坚守专业。
(二)临床医学生因家庭住址差别呈现出对服务基层的不同态度。
(三)关于临床医学生选择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当被问“你愿意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主要原因是?”143名选择“大医院不好找工作”,133名临床医学生选择“基层需要人才”,107名选择“我愿意献身基层医疗卫生事业”,101名则选择“说不清楚”,73名临床医学生选择“工资由政府发放,收入稳定”。(四)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临床医学生基层就业意愿。
三、讨论
(一)择业志向思考。
1.68%的临床医学生面临就业时会选择服务基层,坚守专业。随着国家近年来越发对基层医疗服务的重视和建设,“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模式”,“5+3全科医生培养模式”等培养方式逐步成熟,院校领导也积极组织各类亲近基层的活动,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寒暑假的“三下乡”,大批优秀医学生扬起“筑梦”、“飞翔”、“爱满湘西”等旗帜向基层出发。医学生们更深刻地体验生活、了解社会,接触基层,所以当医学生对基层有了较多的了解和感情之后,选择服务基层的决心会更坚定。同时,30.6%的医学生选择了放弃专业留在大城市,说明一些大学生就业去向过于理想化,对未来的就业抱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把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地域环境及优厚的经济收入作为首选目标。[3]
2.不同生源地医学生有不同的基层就业意愿。不同的文化教育,不同的经济背景,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价值观等诸多复杂因素造成了此意向差异。在县城、镇和农村这些相对省会、市级而言较基层地方的医学生更愿意毕业后回基层工作。这与于晓霞,岩磊的研究相反:医学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中,超过80%的学生选择到城市就业,仅有4.7%的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农村医疗行业。[4]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一直是国家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政策导向。[5]此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国家大力建设基层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基层服务意识已在医学生心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未来基层医务人员匮乏的僵面将被打破。
3.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医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存在差异。由数据可得:男生比女生更愿意服务基层,可能因男生自感其社会责任更大或其它不定因素。女生比男生更注重于外部环境的舒适性以及娱乐活动,比较符合女性医务人员的生理特征和女性需求。[6]而不同年级的医学生当中,大一大二(低年级)和大五(高年级)更愿意去基层就业。低年级刚踏上学医这条道路,踌躇满志,立志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当现实逐渐被知晓:基层设备简陋,基层业务沟通减少,基层工资低,精神娱乐单一等等,中年级学生则选择到占优势条件的省会大城市。高年级马上面临毕业,其也更清楚职场复杂,大医院人才济济,门槛太高怕自身不符合条件,尽管小农村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许,但国家出台了基层服务激励政策,对下基层的医学生有很大优惠。权衡之下,高年级更倾向于服务基层。
(二)择业价值思考。在诸多影响医学生基层就业的因素中,排前三位的原因“大医院不好找工作”、“基层需要人才”、“献身基层事业”,比例分别为47.7%、44.3%、35.7%。医学生更理性思考未来就业,当今医疗纠纷频发,如中南湘雅医学院、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广西第三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大城市医院,医护人员身遭伤害的医闹事件屡见报端,而县城及农村相对基层的医院医闹报道甚少。这也从侧面看出医学生满足社会需求大于个人需求的心理,学会了规避风险。医学不同于其它专业,其救死扶伤的性质容不得半点马虎,这就要求医学生在校期间夯实理论基础,提高临床操作技能,培养沟通能力,向全科医生发展。从医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
四、结语
在大医院招聘会门庭若市,基层求才无人问津这样一个尴尬形势下,一方面医学生应降低自身期许,认同“基层同样出人才”的观点,展示出21世纪杰出青年人才的风范,汇一己之力,集众人之技,挑基层发展重任,为国家而献身,为基层而努力,粉碎大学生“毕业及失业”的传言。另一方面,国家和政府加强各项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完善、宣传和落实,加大对基层的投入,加快地区经济飞跃,提高基层医生福利待遇,才能切实吸引医学生到基层就业和创业。[7]同时,医学院校应以培养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为出发点,改革所开设的专业,积极与政府联合培养“免费定向班”学生和全科医生。此外,医学院校还应做好不同生源地的医学生心理工作,进行针对性的职业教育,组织基层服务活动,将服务基层志愿时间列入评优评先的制度中。总之,要使医学生服务基层行动和谐进行,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张天韧,孟令涛,张巍.医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渠道探析[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3,34(3):132~134
[2]李丽芳,何剑,刘亮等.全科医学生培养对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重要性[J].当代医学,2011,17(20):162~163
[3]黄艳芸.当代医学毕业生基层就业问题分析[J].医学信息,2011,24(3):1136
[4]于晓霞,岩磊.服务基层:医学专业毕业生择业取向新渠道[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3):148~150
[5]叶利军,金晓明,张丽芬等.长沙市医学生国家服务基础激励政策认知情况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4,27(11):24~27
[6]李秀芹,秋增超,罗桂华.陕西省基层医务人员激励机制的满意度调查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4):635~638
1.1调查对象
我校2009级、2010级、2011级、2013级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在校本科生以及我校2012届、2013届、2014届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
1.2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采取针对毕业生和在校生设置不同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在校生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择业意向及就业指导需求3个方面的内容,毕业生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个人基本情况、求职过程基本情况、工作情况等内容。
1.3调查方法
于2013年9月至2015年5月期间,同时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和在校生进行了调查。调查中,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在2009级、2010级、2011级、2013级中随机抽取18个班级,按照大二年级、大三年级、实习中、实习结束后四个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分层后,每个班级中随机选择部分学生进行在校生调查。在校生采取现场发放问卷现场作答的方式进行。毕业生采取现场发放现场作答、网络作答、电话作答等方式进行。
2结果
2.1在校生调查结果
2.1.1基本情况
在校生调查问卷共计发放720份,回收合格问卷690份,合格率为95.83%。
2.1.2调查结果
2.1.2.1个人基本情况调查
在个人基本情况调查中主要针对学生选择学习本专业的原因、对所学专业今后的工作性质和去向是否了解、自己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时候开始把就业纳入议程、对就业影响最大的因素、对所学专业未来就业前景等方面的认识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入校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对本专业今后的工作性质和去向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不了解的只有8.26%;对自己适合的工作也有了一定的认识,非常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的占40.87%,这对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选择明确的就业方向有很大帮助。但是,本专业学生的就业规划开展比较滞后,被调查者中只有19.85%的学生在大四年级之前将就业纳入议程,50.68%的学生是在实习过程中或实习结束后才开始为就业做准备,因此也导致了学生对本专业就业前景认识与现实差距较大,被调查者中52.17%的同学感到就业前景迷茫,但也有44.93%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
2.1.2.2就业意向调查
就业意向是毕业生在正确认识自身现状的基础上,对毕业后是否就业及如何就业的安排和打算。本次调查在就业意向方面主要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类别、希望到哪一级别的医院工作、就业地的选择、毕业初期理想薪酬等方面做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62.75%的被调查者中毕业后打算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在医疗机构等级及工作地的选择上,70.87%的被调查者选择在二级以上医院工作,97.4%的被调查者选择在县级城镇及以上的城市工作,只有2.6%的被调查者选择到县级以下乡镇工作。结果表明,该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业地的选择上期望值太高,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模式相违背。在选择就业地点时,有43.62%的调查者将“个人发展机会”作为首要的考虑对象,其次才会考虑工作、生活环境以及经济收入、人事编制等因素,这一点也反映出,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理性、成熟的一面。
2.2毕业生调查结果
2.2.1基本情况
毕业生调查问卷共发放150份,其中回收合格问卷134份,合格率89.33%。其中2012届41份,占30.6%,2013届45份,占33.58%,2014届48份,占35.82%。
2.2.2调查结果
我院从1995年开始招收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已毕业学生数千人,本课题中对近三年已毕业参加工作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个人基本情况、工作情况、求职过程、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中有73.95%的毕业生在县级及以下乡镇工作;被调查者中普遍认为,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及早进行职业规划,在学生就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中,有41.18%的被调查者认为,专业的适用性不强是影响其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在对学校就业服务工作的建议中,有57.14%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应该加强在实践环节中的教学指导。被调查者中71.42%的是在进入临床系部以后才开始考虑就业事宜,这一点也体现出了,本专业学生就业规划比较滞后。
3建议
3.1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帮助本专业学生确立正确的就业方向
目前,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急需大批卫生人才,于此同时大中城市各级医院大批接受本科毕业生的情况已不复存在,因此,深入农村服务农民,已成为本科医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是我国独有的一门特色专业,相比于单纯的中医学、西医学来说,其特色在于:该专业学生在五年时间里,既要系统学习中医理论、也要学习西医理论,还要学习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学生经过4年理论教育后,同样需要完成一年的毕业实习,这些经过系统学习、基本掌握中医、西医学知识的学生将是我国今后中西医结合学科的主力军和高级人才,他们将更加适合农村和基层医疗的医疗卫生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现代中医学专业人才。因此,在学生五年的学习过程中,从专业教师、辅导员以及就业指导教师出发,从入学之初就教育鼓励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将就业目的地指向基层。
3.2将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全程化、全面化,帮助学生尽早将就业工作纳入议程
医生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不仅在学识上有较高的要求,一个合格的医疗工作者还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出色的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充沛的精力和较强的心理接受能力。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在校生中对自己所学专业今后工作的性质和去向非常清楚的同学只有17.1%。同时调查结果也显示,我校学生大多在大四进入临床学院学习后,才开始考虑就业相关事宜。我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分为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两个部分,该专业的职业规划课程多开设在大三学年级,就业指导课程开设在大五下学期。对职业性质不了解、自我认识不够充分、就业工作准备不充分,盲目就业是影响该专业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该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开设一些相关课程,使学生尽早认识自我、认识职业生涯,及早做好职业规划。
3.3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建设,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
参考已有的一些调查问卷项目,结合实际自行设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医德调查问卷”,以年级为单位向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发放。统计学处理采用epidata3.1软件进行数据双录入,用SAS9.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信息243名被调查的医学生中2011级65名(26.75%),2012级53名(21.81%)、2013级125名(51.44%);211名(86.83%)为应届毕业考取研究生,77名(31.69%)现已取得职业医师资格证,仅有2名年龄超过30岁;3个年级的学生现均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80名)、附属第二医院(67名)、附属儿童医院(96名)进行临床轮转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的主体人群已悄然转换为临床诊疗活动中的“准医生”。2.2对职业的情感认同医学生对医生职业所特有的珍爱生命,愿意倾尽全力为病患解除痛苦的情感将直接成为他们今天学习乃至明天在岗位上对医学知识孜孜不倦探索的不竭源泉。243名医学生中有56名(23.14%)认为学医可治病救人,解除患者痛苦,52名(21.49%)对医学有兴趣,想从事学习研究,为了谋求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和受家人影响各50名(20.66%),32名(13.22%)认为医生收入、社会地位高,受人尊敬,3名(0.83%)没有选择。不同年级的学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01),有部分学生学医目的模糊,呈功利化。选择攻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主要原因中有58名(23.97%)是为了获得研究生文凭,还有6名(2.48%)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容易毕业,部分学生职业情感淡漠。2.3对医德规范、伦理的解读在对医德规范包含的内容选项中,学生选择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231名(95.06%),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权利219名(90.12%),遵纪守法不以医谋私208名(85.60%),严谨求实、奋发图强、钻研医术、精益求精207名(85.20%),文明礼貌服务199名(81.89%),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的194名(79.84%),诚实、守信的187名(76.95%)。医德规范并未深入所有人心中;在对医学伦理自主原则的选项中有103名(42.39%)认为自主是医生按照疾病规律自主决定治疗,12名(4.94%)认为自主是完全听从患者的所有要求,片面理解医学伦理自主在研究生中有相当大的比例。2.4对医德责任的诠释面对当前比较敏感的收受“红包“这一问题,有21名(8.64%)选择接受,进一步问及原因时,接收的同学大部分认为应根据患者的经济能力来决定,经济能力好就接受者11名(52.38%);认为付出了劳动,应该得到奖励,可以接受者4名(19.05%),看情况,如果确定收了查不到,就接受1名(4.76%),其他原因5名(23.81%)。坚决不接收者222名(91.36%),其中认为这是自己分内的工作,患者已向医院交付过医疗费用的115名(47.30%),觉得这样做有悖医生职责应坚决抵制者95名(39.10%),其他原因12名(5.00%)。如果您是一名临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被患者误解,在与患者反复沟通后仍无法解决,3个年级的医学生选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
3讨论
关键词: 农村 定向 培养模式 评价
一、国外农村医学生培养现状
农村基层缺少卫生人才不是中国特有的问题,全球许多发展中国家,甚至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1],都存在类似的问题。世界各国探索和实施了多种干预措施,为农村地区培养、吸收和保留卫生人才。如美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出台美国乡村医学教育计划,主要包括医师短缺地区计划、乡村医师协助计划和乡村医学教育计划,一项调查研究显示,通过这些乡村医学教育计划,在乡村地区工作的毕业生稳定率为80%左右,它们是美国乡村医师培养的成功模式。英国积极实施农村全科医生激励计划,保障全科医生在服务量不足的情况下获得最低薪水,解决了留住农村小型社区医生的难题。印度政府也出台了乡村医生培养政策,即印度政府将5.5年制医学本科课程缩减为3.5年。印度将兴建15个培养乡村医生的医学院,以改善农村严重缺少医生的现状。于未来几年内兴建60所全新高等医学学府和250所护理院校,以此培养更多医学人才。1995年泰国公共卫生部实施了农村医生扩增计划,按照“农村招生,社区培训,家乡安置”的原则,每年专门为农村地区培养300名医生,使农村医生的比例从1994年的23%增长到2001年的31.5%。这些干预措施在不同环境下发挥着重要作用,值得我们借鉴。
二、国内农村医学生培养现状
为农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医学人才是中国新医改的关键内容之一。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等四部门于2010年颁布了《关于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从2010年起,连续三年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免费医学生培养工作,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医学院招收农村生源,学生入学前与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签订协议,在医学院接受5年的免费医学教育后,履行合同回当地乡镇卫生院服务6年[2]。这一政策若顺利实施,则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地区缺少合格医生的问题,2010年第一批入学的订单定向培养的医学生已于2015年7月毕业。这项政策的实施情况如何?与普通的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相比,订单定向培养的医学生在培养模式、就业意向等方面存在哪些差异?在中国社会变革和医改的大环境下,农村基层医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如何设计?回答这些问题,将有助于为中国农村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
三、农村医学生人才培养模式评价
1.基本情况
参与调查的206人中,男性105人(50.97%),女性101人(49.03%);1-15岁主要生活地在农村152人(占73.79%),非农村54人(占26.21%);家庭年收入3.12万元,每年需支付学杂费及生活费平均为0.84万元,有107人(51.94%)表示学杂费和生活费有很大的经济压力。
2.招录情况
34.46%的医学生表示他们选择农村订单定向的主要原因是毕业后有工作,排在第二和第三位的原因分别是高考分数限制52人(25.24%)和免学费44人(21.36%)。
3.培养情况
对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培养方面,学校通过对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医疗人员岗位能力要求、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临床实践教学能力和赣南地区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以期为培养“学得实、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高素质全科型临床医学人才积累基础资料[3]。在融合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基础上,将全科医学、公共卫生服务等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增加了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课程模块,重视人文课程教育,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基层医疗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与方法的培养,以期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同时在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实习安排上增加基层实习环节,实习时间比普通五年制临床医学生长一些。普通五年制临床医学通常临床实习一年,一般都在三甲医院,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除了在三级医院实习外,还会在县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部门实习4个月左右。
在所调查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中,对课程设置、临床实习安排、整体质量三个方面的满意度都集中在满意和一般两个选项,选择满意和一般的学生在课程设置、临床实习安排和整体质量三方面分别占了186人(90.29%)、162人(78.64%)和182(88.35%),说明大多数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是对其所接受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教育不满意的。另外,对临床实习安排不满意的学生名校多于课程设置和整体质量两个方面,说明有一定的学生认为临床实习的安排还需进一步完善。
4.就业意向
调查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中,大部分把县级及以上医院作为毕业后最希望的工作,其中,选择县级以上公立医院的89人(占43.20%),选择县级医院的93人(占45.15%)。只有极少数2人(占0.97%)愿意留在乡镇卫生院工作。
四、结语
在人才培养的背景需求方面,农村医生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通过农村订单定向培养的模式,能解决农村医学人才需求量大与学生农村基层就业率低的矛盾,是缓解目前农村医学人才供应紧张的有效途径[4]。
当前,在我国医学教育领域中,对医学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育质量系统评价的研究不多,尤其针对农村订单定向和普通五年制医学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评价的比较研究几乎没有。本研究为一项跨学科的探索性研究,将教育学、评价学、卫生事业管理学、管理流行病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相结合,从教学管理的角度出发,以教育评价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教育评价方法,借鉴流行病学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对高等医学院校农村订单定向和普通五年制医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结合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需求,特别是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分别针对高等医学院校和政府部门提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人才培养的策略和建议,最终从数量和质量上解决农村基层人才匮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叶平,杨波,王魁英,等.国外部分发达国家全科医生的培养和使用概况[J].西南军医,2007,9(2):112-113.
[2]张海英,韦波,赵永祥,等.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8):1-2.
[3]黄林邦.农村医学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1.
[4]孙莉.基层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2(10):794-797.
关键词:儿科学;专业学位;人文教育
随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工作的开展,所有新招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也是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是直接面对患者的临床一线人员。而儿科医生不仅要面对不能正确表达病情的患儿,同时还要面对患儿家属,因此在儿科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研究生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1],加强医学人文教育,让每一名儿科医生清楚地意识到人文素质是一名医生所必备的素质。
1人文教育在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意义
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人文精神通常是指在人的生存过程中以追求真、善、美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以对人的整体、全面、长远和根本利益为终极关怀的价值追求。人文精神本质上以人为中心,将人的尊严、生存意义、人的价值以及人的自我发展和完善作为主旨的观念和信念。人文精神在医学领域的重要表征就是医学人文精神,即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权利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关注与尊重。医学人文精神根植于医学实践,其核心就是关爱生命,以患者为中心,在诊疗过程中融入人文关怀、弘扬高尚医德。
2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2.1加强人文教育是解决医患纠纷的重要途径
现代高新医疗技术的应用,在给患者带来巨大福音的同时,也导致一些医生崇尚“技术万能论”,只见“病”不见“人”,把“病”与“人”割裂开来,缺少与患儿及其家长的有效沟通,导致医疗纠纷频发,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甚至发生了一些性质恶劣的“杀医事件”。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与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有关。医学人文精神淡化,忽视“人”的体验,忽视“人”的存在,必然导致医患矛盾。医患之间的关系,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医护与患者的关系,其次才是人与疾病的关系,这又包括两部分:一是医护与疾病的关系,二是患者与疾病的关系。因此,要解决好医患之间的矛盾,就必须处理好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即首先要解决好人与人的关系,尤其是儿科医生与患儿家属的关系。我国著名的外科大家裘法祖说“医学不是一门完美的科学,但必须要有人的温度”。加强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文教育,提高儿科医生的人文素质,是减少医患矛盾的重要途径。
2.2加强人文教育是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当今社会医学模式已经向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转变。患者对医院的期望更趋于理性,其更关注就医环境、就医体验和生活质量。这就要求医务人员不仅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人文精神。尤其是儿科医师面对的儿童是一个不断生长变化的个体,在儿童疾病的诊疗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儿童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理发育特点,还必须注重儿童的心理发育特点,才能更好地减轻患儿的痛苦。
2.3加强人文教育是提高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必然需求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意识和职业道德、人文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创新素质以及身心素质。交流沟通技能是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文素质的重要体现,不仅要懂得如何与患儿沟通,还要掌握与患儿家属沟通的技巧。医乃仁术,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对患儿有仁爱之心,树立以患儿为中心的理念,善于把握患儿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了解患儿的家庭背景、社会背景,抓住问题的本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适当的时间、地点与患儿家属充分沟通,建立互助互信、友善和谐的医患关系,最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儿童医疗服务的骨干力量,其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儿童医疗服务的质量。研究表明,医患沟通不良是导致医疗投诉和医患纠纷多发的重要原因,所以加强人文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儿科医生的必然要求。
2.4加强人文教育改善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文素质现状
我国高考制度的设置导致报考临床医学的本科生以理科学习为主,人文基础相对薄弱、人文知识储备不够。考上大学后由于学生课业负担繁重,对人文科学课程的学习时间很少,加之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致使部分学生趋于功利化,只重视医学知识,而轻视人文知识。因此,很多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人文课程教育,导致人文知识储备不足、人文精神缺乏;缺乏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自身综合素养不高;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不足;缺乏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
3如何在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带教中融入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的手段不应局限于课堂讲授形式,应拓宽人文教育途径[2],通过带教教师的榜样作用,把人文教育融入临床实践的每一个环节中。
3.1首先提高带教教师的人文素质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带教教师的人文素质直接影响研究生人文价值观的形成[3-4],所以我们积极鼓励临床教师参加人文培训班,努力学习人文科学知识,包括语言学、文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等相关内容。身教大于言传,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先做到。在临床医疗实践过程中,临床教师除了讲解疾病的诊断治疗知识、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外,还要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2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医学人文知识
指导并带领学生阅读古籍文献。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许多思想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可以从中汲取其精髓,并将其运用到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中去。中国传统医学认为“医乃仁术”,“仁”是儒家理论的核心,其基本内涵为尊重人、宽容人、同情人、关心人、帮助人、爱护人,珍视人的生命。儒家学说认为,君子要以义为重,人的道义价值应高于物质利益。“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履行治病救人、救死扶伤天职的前提下获得正当的经济收入,实现义与利的完美结合。古人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加大对医学先贤的宣传教育,弘扬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历史人物的高尚医德。
3.3在病史采集中注重培养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语言及非语言沟通技巧
病史采集是诊断疾病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儿科临床实践的基本技能。儿科患者年龄小,认知能力有限,往往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痛苦。病史采集大多来源于患儿家属,而患儿家属则因对孩子的过度关爱及对医学知识的一知半解而过度担心、焦虑不安,导致其对患儿病情夸大或隐瞒而表述不准确。因此,良好的医患沟通是儿科医生获得患儿真实病情的重要渠道,也是患儿及其家属信任医生、配合诊断治疗的基础。在临床带教中教育学生采集病史时,做到着装合体、举止大方、态度和蔼,同时还要善解人意,尊重患儿及其家属,并要求对所有患儿一视同仁。
3.4在体格检查中融入“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理念
体格检查的异常发现是疾病诊断的重要线索和依据,是医生与患者零距离接触和情感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但随着大量高精尖仪器设备不断应用于临床,致使体格检查被年轻医师日益忽视。儿科医师面对的患儿易哭闹,不配合体格检查,家长亦不愿意让年轻医生检查患儿,导致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有畏难心理,不愿意给患儿进行体格检查。因此,带教教师不仅要让研究生认识体格检查对诊断疾病的重要性,还要在体格检查中融入人文关怀。在进行检查前准备一些儿童喜欢的玩具,与患儿适当游戏,减轻其恐惧心理;检查时动作轻柔、灵活、规范、准确、全面;检查后帮患儿整理好衣服、盖好被子并对患儿家属表示感谢。
3.5在辅助检查选择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医风
适宜的辅助检查有利于疾病的明确诊断,但如果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顾患者的实际情况,盲目选择检查项目,不仅浪费了医疗资源,也增加了患者的负担。因此,带教教师在指导研究生选择辅助检查项目时要根据患儿的病情需要,从实际出发,正确选择检查项目,做到有的放矢,培养研究生的医德观念。
3.6在疾病的诊断中培养学生科学的临床思维
正确的诊断是准确治疗的关键,但由于婴幼儿疾病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导致诊断困难。我们强调在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必须结合不同年龄段患儿的生理解剖特点及疾病谱,牢记临床思维的基本原则,全面把握现象与本质、主要与次要、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避免片面性和主观性。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5+3”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汪玲,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工作小组组长,教授,上海200433。
我国1998年开始试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但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其中一个突出问题是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科研、轻临床”的倾向,研究生的临床专业素养和临床技能难以胜任临床岗位的实际需求。同时,医学专业学位制度与执业医师制度之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一直存在着矛盾。为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统筹医学教育与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体制机制,提升医学生职业道德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上海市2010年正式启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的改革试验。2010~2012年,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等试点高校已经招录了三届共计1112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培养方式和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也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实践性和示范性的成功经验。
一、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制度困境
长期以来,我国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教育实行医学本科教育,授予医学学士学位;1978年我国开始招收医学研究生,授予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88年,试办七年制医学教育;1998年,试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授予临床医学硕士和博士专业学位;2001年起,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实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旨在培养适应临床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我国现行的执业医师制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之间却一直存在着矛盾,导致其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一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现行《执业医师法》存在冲突,医学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训练面临违法行医风险。1999年5月我国正式实施《执业医师法》,规定“未经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证书,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医学生在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后,必须在临床工作一年才能够参加国家统一举行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获执业医师资格后才有临床处方权。所有医学本科生或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由于没有处方权,不可独立处置病人和进行手术,无法独立担任住院医师工作,导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训练与培养在医院很难进行。
另一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存在矛盾。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教育的一个特有阶段,是指医学专业毕业生完成院校教育后,在经认定的培训医院接受以提高临床技能为主的系统、规范的培训的阶段。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临床医师的必由之路,对保证临床医师专业水准和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读期间会有一年以上的时间在医院参加临床实践训练,其训练目的、方式等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本相同。但是由于我国医学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由不同的部门主管,缺乏统一协调,导致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实践训练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不统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接受的临床技能培训得不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部门的认可,研究生毕业后仍然需要按照卫生行业要求重新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造成教育与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导致医学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等同于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做法,偏离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设立的初衷。
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2001年,上海市提出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新模式,即由过去的“5年住院医师”改为“3+X”培训模式。第一阶段“3”也就是医学生毕业后进入医院的前3年,接受通科教育和培训;第二阶段“X”就是专科培训,最后达到专科医师准入的水平,这个“X”时间长短随各临床专科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而不同。2010年,上海市正式开展统一模式、统一准入、统一考核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作为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临床岗位聘任和临床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之一,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从当年开始即不能再聘用未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学院校毕业生从事临床工作。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行业覆盖的历史背景下,2010年10月上海市正式启动了教育部批准实施的23项教育体制综合改革项目之一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改革重点是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紧密结合。
1.模式创新,构建了以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的“5+3”人才培养模式
为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的改革试验提出了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临床医学“5+3”人才培养模式,即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从而在国内首次构建了将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有机衔接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在以“5+3”模式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中,医学生完成5年的医学院校教育后,一部分毕业生选择考研攻读医学科学学位,但绝大部分将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为期3年的培训,考核通过后,取得普通专科执业资格,称为专科医生,其中一部分医师直接进入社区或者二级医院工作。此外,还有一部分医师希望在大医院做“分工更细”的专科医生,比如神经内科、泌尿外科等,就要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束后,进入亚专科规范化培训基地继续学习,这被称为“5+3+X”。
2.观念创新,界定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双重身份”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象是以“行业人”身份接受培训,与培训医院签订培训及劳动合同,劳动关系委托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管理,培训结束后合同自然终止,培训对象自主择业;培训期间计算工龄,按培训医院同类人员标准发放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其水平高于当年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入职收入水平并逐年提高;培训期间依法参加并享有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公积金等社会保障。
在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中,对于那些参加全国统考被高校录取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在被招录为“住院医师”的同时,以定向身份获得研究生学籍,即获得了“住院医师”和“研究生”的双重身份。
这种双重身份突破了医学本科毕业生只能在就业(住院医师)和在读(研究生)之间“非此即彼”的传统观念,为本项目在试点过程中的培养机制和管理体制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实现了临床医学“5+3”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三个结合”的有效衔接,即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相结合。
3.机制创新,实现了全过程“三个结合”的有效衔接
医学教育不仅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医学教育改革既要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遵循医学人才成长的特有规律。从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经验来看,临床医师作为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要求很高的专业人才,其培养必须经历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个阶段。其中,院校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学习、辅以临床实践;毕业后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培训,并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制度加以落实。
因此,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招生招录、培养培训、学位授予与医师准入等方面实施有效衔接,切实提高医学生的临床专业素质和临床技能,成为推动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1)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在制订研究生招生计划时,按照“需求导向”原则,根据上海市每年参加住院医师培训人数,合理确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分专业招生计划数。2010年,上海市根据临床岗位需求和培训医院能力,采取医学毕业生自行申请、培训医院择优录用的招录方法,实际招录住院医师1830人。其中本科生517人(占28.2%),硕士生1105人(占60.4%),博士生208人(占11.4%)。因此,上海市确定在2010~2012年之间每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分专业招生计划数为500名;并且计划2013年扩大该项目招生计划数,逐步减少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层次非本项目的住院医师培训招录计划。在招生录取过程中,各高校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院结合住院医师招录,共同组织研究生入学复试。推免生直接进入复试;对参加全国统考者,根据考生初试成绩和个人材料确定差额复试名单。复试主要考察专业综合知识与技能、专业英语、综合素质(医德医风、心理素质、思维表达)等。
(2)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本项目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住院医师不脱离临床规范化培训的特征。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由政治、英语、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等课程组成,所有课程均以上海市统一组织的网络课程学习为主。其中,专业基础课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完全一致;专业理论课由上海市统一组织各培训医院根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细则要求,学习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了解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在临床技能训练方面,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没有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对于临床能力没有强制性要求,研究生要花大量时间完成课程学习(脱离临床培训6个月以上),有些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甚至完全相同,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训练时间严重不足。而本项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训练必须严格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进行,临床培训专业范围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科、神经内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精神科、小儿外科、康复医学科、麻醉科、医学影像科、医学检验科、临床病理科、口腔科、全科医学科等18个学科。在专业学位论文方面,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并没有涉及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和评价指标体系,许多医学院校的导师常常安排自己带教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去完成自己的基础医学研究课题,并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和科学学位研究生一样发表SCI论文等。而本项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明确“学位论文类型为病例分析报告或文献综述等,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这样就从根本上杜绝了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等同于医学科学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的做法。
(3)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相结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完成课程学习,成绩合格;通过执业医师考试取得资格证书,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所规定的临床轮转,通过各培训单位按照规范化培训考核要求进行的各阶段临床能力考核(包括各科出科考核、年度考核和结业综合考核),取得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可以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过学位委员会评定,达到授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标准者可以获得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本项目研究生在培训期间如果未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或两次临床能力年度考核不合格,将被停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资格,取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籍。
4.制度创新,“四证合一”解决了专业学位与执业医师资格之间的矛盾。
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过程“三个结合”的基础上,本项目实现了“四证合一”,即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在项目结束时可以同时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通过“四证合一”的制度创新,实现了在医师培养过程中的院校医学教育和卫生行业培训两者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切实提高医学生的临床专业素质和临床技能,以满足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需求。通过“四证合一”的制度创新,培训医院将组织本项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期间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有效地解决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训练和培养所面临的违法行医风险;由于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现了紧密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培训完全达到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获得培训合格证书),研究生毕业后也就不再需要重复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三、临床医学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培养方案的实践创新
本项目改革重点是实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这就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培养方案提出了实践创新的要求,即所有课程教学都必须在临床轮转过程中同步完成。
1.以临床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课程由公共课程(政治、英语)、专业基础课程(公共科目)和专业理论课程等部分组成。专业基础课程与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教学结合,专业理论课程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中规定的临床专业理论教学结合。表1是上海市“全科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的课程设置。
2.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本项目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的课程学习,需要在不少于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轮转过程中同步完成。因此,必须将原来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集中上课(脱离临床规范化培训)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为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上海市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际出发,探索了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将研究生课程制作成网络课件挂在上海市“好医生”网站,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学习时间和进程。
目前,上海市已经完成了政治、英语、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有关法律法规、循证医学等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公共科目)的网络课件。目前正在建设临床医学18个二级学科54门临床专业理论网络课程(见表2),每个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含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学科前沿三门课,要求有教学视频或音频加PPT,技能课要有示范操作视频。
本项目2010级和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以上“网络化课程”的学习,共同的体会是本项目网络课件和教学方式既适应了“住院医师”特殊群体在规范化培训期间学习的特点,也保证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质量的高水平和现代化。
3.以临床技能训练为重点的培养方案
本项目培养方案和以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最大的区别在于突出以临床技能训练为重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严格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进行临床技能训练,完成临床培训轮转。为保证临床培训质量,上海市制定了统一的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开展了带教师资培训,建立了培训质量监控体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分为培训过程考核和培训结业考核,以培训过程考核为重点,培训过程考核合格和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是参加培训结业考核的必备条件。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包括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临床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医学伦理、人际沟通技巧等。具体要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通过临床能力训练,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掌握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基本诊断和治疗技术;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处理方法等;学会门急诊处理、危重病人抢救和病历书写等临床知识和技能。
四、临床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
1.设立机构,协同创新
上海市成立专门工作机构负责实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改革试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政府、行业、高校、医院形成合力,确保改革试验深入推进,形成了教育卫生部门的良好合作机制,出现了教改推医改、医改促教改的生动局面。
机构人员组成也充分体现了上海市教委、卫生局、各相关高校、培训医院共同参与的临床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由上海市教委和卫生局分管领导、各大学分管校长组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工作的全面实施;由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家共同组成专家小组,负责指导相关工作的实施;由上海市学位办、卫生局科教处、大学研究生院、医管处和培训医院相关负责人组成工作小组,具体实施此项工作。在项目试点过程中,工作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具体制订各项规章制度,研究解决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协调各高校执行上海市的统一规定。
2.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由上海市教委立项、复旦大学牵头、其他高校和医院参与,2010年以来项目工作小组完成了4项课题研究:“上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实施细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住院医师)专业学位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评价指标体系和论文标准”。
根据《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准确把握研究生和住院医师“双重身份”,工作小组具体制定了《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实施办法》和《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
《实施细则》由下列操作性管理文件组成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得到修改和完善:《上海市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试点项目全国统考招生简章》、《上海市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试点项目推荐免试生招生简章》、《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定向培养协议书》、《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指导性培养方案》、《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导师管理实施细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管理实施细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3.质量为本,加强督导
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项目实施过程中,上海市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包括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环节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即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生源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课程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临床技能考核评估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学位论文标准和评审指标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指导教师遴选和评价指标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体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都必须坚持以质量为本。上海市始终坚持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这项改革成败的唯一标准。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培训医院的指导教师、管理干部和行政领导定期进行培训,提高各培训医院的管理和带教水平;组织临床学科专家和管理专家对培训基地建设情况、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检查督导,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到位。
关键词 临床医学 教育改革 高等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2.010
Exploration on Clinical Medical Education Reform
Aikebaier. Yunus[1], Yidilisi. Awuti[2], CHEN Jiangtao[1], SONG Xinghua[1]
([1] Bone Oncology Department,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4;
[2] Thoracic Surgery Department,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4)
Abstract Clinical education is a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o assume the sacred mission of life-saving medical students, and it is a very important stage to develop practical skills and proper clinical thinking. The growing needs of the community health care needs of the community train more health workers, so our number of medical education and medical students also continues to develop and grow, in this case, how to ensure the training of qualified medical personnel has become a serious problem various medical colleges faced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clinical medicine; education reform; higher medical education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医学教育是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树立职业价值观、深化理论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加强临床技能的关键环节。临床医学教师肩负着医疗、教学、科研三重任务。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医患关系日益复杂化、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化,医学院校和临床教师面临的压力与日俱进。因此临床医学教育为培养与时俱进的合格人才,迎接更严峻的挑战。医学模式的传统思想深深的影响着医学教育模式。仔细分析医学科学发展趋势,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面临着巨大的困难,能否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出与时俱进又能开拓创新的医学生,变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1 临床医学教育现状
(1)临床教育投入严重不足。高等医学教育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教师待遇有待提高,办学条件差,医学教育改革非常缓慢。老化陈旧的教学设备、教学媒体,狭窄的课程使医学生培养有较大的局限性。难以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2)临床医学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重视理论课教学,忽视实践课教学,学生动手能力差。课程体系安排及结构划分的缺陷。无法打破先巩固基础,习惯于进行临床实践的传统式模式,导致理论课程与实践培养脱节,实验室教学也未能达到加强并且巩固课堂基础知识的目的。课程之间独立性特别强,连接性比较弱,课时分配比例不当,可供选择的选修课比较少,不能很好地补充学生的特长以及爱好的学科,重知识理论,轻实践能力。没有给医学生创造很好的发展平台。(3)教学方法上,长期以来基本以课堂讲授式、单向式、被动式教学为主,忽视素质能力教育,阻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助长了学生的依赖性。开放式、互动式教学方法推广步履缓慢,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过分强调书面知识。留给学生思考、提问、实践的机会非常有限,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能提高。(4)就业形势对学生实习的影响。近年来,医学院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医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有的同学希望通过考研来暂时回避就业的困难,有的则忙于参加各种人才招聘会,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由于专心于考研、双选,使得不少同学对实习的重视程度明显下降,对实习处于一种应付状态,经常为了“供需见面”、“双选”而奔波于各种人才招聘会,影响了正常实习,给医院实习管理也带了许多困难。再者,由于同学忙于就业,不安心毕业实习,极大挫伤了临床教师的带教积极性。
2 临床教师积极性的影响因素
2.1 角色多、工作重
临床医生同时承担着医疗、科研、教学三项重要任务,而这三项角色中,首先定位是临床医生,其次才可能是研究人员和教师,在此种繁重的医疗任务下,临床教师因精力被多方面的工作所牵扯,难免会对教学质量产生影响。
2.2 重科研、轻教学
在医疗行业中,科研工作的水平和质量是衡量一个业务单位及科技人才的重要标志。难免会出现医务人员的精力向科研工作倾斜的现象。而这一倾斜,导致教学活动被排在“医教研”的末位,最不受重视。
2.3 付出与收入不匹配
有着较高学历和丰富临床经验的教师经历长时间的备课、试讲,将临床技能手把手教给学生,但却仍然拿着传统的课时补贴,和作为临床医生或科研工作者的奖励有着巨大的差距。这不仅让认真备课、上课的临床带教教师寒心,也使其丧失临床带教的主动性。
3 激励措施
(1)降低临床带教医师医疗工作强度。医生医、教、研工作的繁重,相关临床科室可以适当调整其临床工作量,如减少其主管床位数量、减少门诊次数等,但同时保证足够的临床资源供教学使用。只有其他工作的负担减轻了,才会有更多时间投入临床带教工作中,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临床教学质量。(2)改革医院临床医师带教氛围,广泛开展教学活动,制定多样激励机制。可组织开展各种教学活动,鼓励广大临床医师带教的积极性。如:优秀临床带教教师评选、临床教师床边技能大赛、实习医师技能操作大比武等。(3)改善教师薪金制度。目前高校薪酬是以职称为依据的,教学工作量所占比重较少。对教学和科研分别进行报酬,改变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增加高校教师教学补贴,使教学职称与工资待遇相挂钩,而不仅仅限于微薄的课时费。
4 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1)加大医学教育的投入,加快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改造原有的教学场地,更新教学设备和设施,使相对不足的医学教育资源能够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高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2)合理优化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改变“填鸭式”教学方式。强调早期接触临床,突出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强学分制。多运用体格检查、病情分析等实际性的临床技能考核。(3)通过社会实践来提升自己的临床水平,早临床、多临床,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开设“早期接触临床”课程,让学生早点进入医院学习和实践。改变学生以往的“观察者”的身份,训练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强化临床思维能力培养,提升操作能力。(4)改进教学方法。多用启发式、CBL和PBL等教学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并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5 小结与展望
如今,医疗条件逐日改善,对医疗质量的要求也逐日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更加立足现实,借鉴成功经验,努力提高医学质量,改变落后的观点,以及陈旧的模式,建立新颖的医学教育体制,注重能力与实践的培养,重视外语教育,使得我们的教育模式教育质量与国际先进的体制接轨,培养出越来越优秀的医学人才,为我国的医疗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使得国民的身体素质、健康状况日益良好。
通讯作者*:宋兴华
本研究由新疆医科大学教学改革项目援助,项目编号为:YG2013022
参考文献
[1] 孙林青,尹金淑,吴健.参照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推进临床医学教育改革[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2):207-09.
[2] 王凯旋,徐茂锦,徐晓璐,李兆申.临床教师教学积极性影响因素及激励措施[J].医院管理杂志,2013(12):1167-68.
[3] 余震,夏凯愉,温建明,黄晓洁,廖毅.我国临床医学教育之现状及其策略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27-28.
【关键词】高校;全科医学;医学教育;师资队伍
全科医学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引入我国,至今在我国有了较大的发展,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基本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正在逐步完善。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教育作为全科医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医学生早期的全科医学教育,其教育目的是使医学生掌握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其对常见健康问题和疾病的防治能力,达到全科医生岗位基本要求[1-2]。为了解我国高校全科医学教育的现状,教育部全科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首都医科大学于2015年5月对我国不同地区60所招收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60所招收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高等医学院校。不包括独立学院和中医药学院,愿意参与本调查,能主动完成调查内容。
1.2调查内容与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法,通过邮寄、电子邮件等形式发放问卷。问卷内容包括被调查院校的基本信息、全科医学教学机构设置情况、开设全科医学课程的情况、全科医学研究生学位点的设置情况以及对全科医学教育的建议等。1.3统计学方法对问卷中的封闭式问题采用EXCEL2010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的60所学校中13所为教育部所属高校,47所为地方院校。有13所为985院校;18所为211院校(13所同时是985院校);有7所院校开展八年制教育,9所院校开展7年制教育。
2.2全科医学教学机构设置情况
在被调查的60所院校中,有41所院校建立了全科医学教学机构,占比68.3%。最早成立全科医学教学机构的是首都医科大学,于1994年在预防医学系下成立了全科医学教研室。目前有4家院校成立了独立的全科医学学院,其余为学系或教研室。详见表1。
2.3开设全科医学课程情况
在60所院校中有58(96.7%)所院校开设了全科医学课程,其中有16所学校为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开设了全科医学课程,52所学校为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开设了全科医学课程,29所学校为免费订单定向培养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开设了全科医学课程,30所院校所用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祝墡珠教授主编的《全科医学概论》。开设课程情况及课程性质详见表2、表3。
2.4开设全科医学相关课程情况
被调查的60所院校共为学生开设29门全科医学相关课程,开设同类课程排在前五位的见表4。
2.5开展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情况
调查显示60所院校中有31所院校建立了全科医学研究生学位点,其中6所具有博士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资格,共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7人。最早开始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学校是:复旦大学于2004年开始招收全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首都医科大学2006年开始招收全科医学学术型博士学位研究生。2012—2015年各高校共招收全科博士研究生16人,硕士研究生412人。在31所院校中有24所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与硕士学位实现了接轨。
2.6全科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60所院校指出了全科医学教育存在的不足,多认为目前社区带教师资的临床水平和教学水平对于满足全科学社区实践的需要还有一定差距,社区教学基地的水平直接影响教育培训的质量,也直接影响学生全科医学专业观念的建立和树立专业信心;全科医师社会认识度较低,收入较低,普遍不愿从事全科医师工作;全科师资岗位和工作在三甲综合医院中吸引力不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课程安排学期在临床课程之前,不利于学生理解课程内容;缺少社区见习、实习;体制、机制未理顺,相关院系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等。而在发展建议,教务处负责人多希望学院或学校领导及时把握国家医改的方向,重视全科医学建设,做好顶层设计;重视师资队伍培养,包括社区优秀师资的培养和三甲医院全科医学师资培养;加强全科医学实践教学,各个培训基地的医院必须成立全科医学科和教研室;必须开设全科医学概论课程等。
3讨论
全科医学在我国起步较晚,经历了起步和发展阶段,2011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指导意见》出台加快了全科医学的发展。
3.1全科医学教育体系逐步建立
高校承担着全科医学教育体系中的在校教育、毕业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此次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60所院校中已经有41所(63.8%)建立的独立的全科医学教学机构,有的为学校的二级学院,有的为学院下设的学系或教研室,这些教学机构的建立推动了在校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有31所院校建立了全科医学研究生培养点,不仅招收了全科医学学术、专业型研究生,还与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接轨,为基层培养合格的、高水平的全科医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是当前的教育还是以高等医学院校的全科医学知识教育为主。为此需要注重全科医学对教育体系带来的教育目标和教学形式的变革,从根本上认识课程教学和医学实践早结合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体现全科医学重责任、重医德修养、重动、重知识能力的要求[3]。
3.2在校生全科医学教育有了较大发展但仍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近97%的被调查院校为在校医学生开设了全科医学课程,使医学生在校期间对全科医学、全科医生和全科医疗有所了解,为他们在毕业后教育阶段参加全科住院医培训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也为其选择全科医生作为终身执业奠定了基础。各校还开设了不同内容的全科医学相关课程,主要集中在医患沟通、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社区预防保健等方面,这些课程可以使医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熟悉基层卫生服务的功能,对于培养医学生在社区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好的帮助。但调查显示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学校仍把全科医学概论作为选修课程,这样只有部分在校医学生接受全科医学教育,并不能使所有医学生在校期间均接受全科医学教育;有的学校只开设理论课,没有社区实践教学环节,不利于学生直观了解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疗;并且社区教学基地大多设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作为教学基地的中心发展也不平衡,而目前社区带教师资的临床水平和教学水平对于满足全科学社区实习的需要还有一定差距,社区教学基地的水平直接影响培训的质量,也直接影响学员全科医学专业观念的建立和树立专业信心[4-5];全科医学相关课程不统一,课程名称不规范、有的针对性不强等。在全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面,博士学位授权点少,即使有博士点的院校也未能每年招生,导致博士招生数有限。一些院校尚将住院医师规范培训与学位接轨,这些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3.3建议
医学的专业设置
医学专业设置分为几个部分:1.综合大学里的医学院或者医学部;2.单独医科大学,如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3.中医学校。报考时,需要注意一点:综合大学医学专业不一定是单独序列招生,你很有可能被调配到其它专业。
医学专业大致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放射医学、口腔医学、药学类、护理学。
基础医学是国家控点分布的本科专业,以从事医学院校教学和科研为培养目标,一般来说,出国率相当高。其主干学科是生物学、基础医学,学生学习的主要课程有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神经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医学遗传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临床医学等。北京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在该专业上比较强。
临床医学有5、6、8等学年制,简单的临床本科是5年,各个学校的特色外语医学是6年制(如同济医科大学德语6年制,第一年强化外语)。可以8年制的是协和、北医、上医、同济等综合性大学。
苏州大学医学部(放射7年制)、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放射医学5年制)开设了放射医学专业。但是该职业对身体有伤害,报考时,需要同学们慎重考虑。
药学专业的设置有两种。一是专门性的药科大学,如“南药北药”——中国药科大学和沈阳药科大学。二是以前的医学院校中的药学系或者药学院。
报考有特殊条件
医学类专业对考生身体条件要求较高,《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对此有明确规定,各高校也有具体要求,如患有色盲、色弱,医学类专业可不予录取。另外,还对考生视力程度有要求。北京大学医学部建议有下列情况的考生不要报考:任何一眼矫正视力
除身体条件外,考生还要注意专业的其他要求。如北大医学部、首都医科大学等院校的口腔医学专业只招右利考生(即不招“左撇子”)。
医学院校≠医学专业
考生要注意的是,医学类院校开设的专业并不都是医学专业,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就开设有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工商管理(医药企业)、英语(医学)、法学(医学)等专业。它们培养的是为医药行业服务的,既有专业知识、又懂医学的相关人才。
女生报考优势——护理
若要说适合女生的专业,不得不提护理学,女生细致、耐心的特质,使其在医护行业不可取代,不少院校招收护理学专业仅限女生。据卫生部统计,到2015年我国护士数量将增加到232.3万人,平均年净增加11.5万人,这为护理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不少人以为护理学毕业后一定去医疗机构当护士,也不需要高学历。事实上,护理学学生的就业领域正在迅速扩大,她们的社会地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医疗单位招聘“准入门槛”逐渐提高,本科学历的护理人才开始走俏,拥有专业技能的保健医生、家庭护士的薪资水平也一路抬升,个人服务的护理人员的需求量也将增大。
如果你是女生,又对此感兴趣,不妨报考一下北京大学医学部、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的护理专业吧。
医药学专业的就业形势
在发展和危机并存的21世纪,生命科学将成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分子生物学将在生命科学中保持主导地位,细胞生物学还将作为生命科学的基础科学继续发展,脑科学将代表生命科学发展的一个高峰。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广泛的应用前景,将使生物产业成为全社会的产业支柱。对于立志于在生命、生物、医药行业有所发展的毕业生来说,21世纪将为他们搭建更加广阔的舞台,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
我国公共卫生人才仍然缺乏:缺乏高层次、复合型管理人才,缺乏高层次、复合型技术人才,广大农村、西部地区和基层地区卫生人才仍相对匮乏。
医学院校毕业生有三条路可选,一是进入医院,急救医生、产科医生、妇科医生和理疗医师都十分吃香,二是进入医药生成流通企业,三是继续深造。且此行业越有经验越值钱。
各专业就业前景
社会对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需求在增长,尤其是新医改方案出台后,国家对县级医院更加重视,投入不断增大。最近几年大学生就业更加理性,只要不过分挑三拣四,就业并不难。
2005年社会对医科类毕业生的需求有不同倾向,临床医学人才走俏,从事老人医学、保健医师、家庭护士等职业的人才也将逐渐成为热门。药科类毕业生就业前景普遍看好,总体供小于求,制药业对人才的需求稳中有升,另外,医药界的贸易、经销、检验和医药信息管理等对技术人员的需求也将会增加。
经济越发达城市对毕业生的需求越小,中小城市对人才的需求量相对较大。
数据显示,医疗行业人均年薪可达45000元左右,占所有行业薪酬水平的第二位。一般从业三年的医药人员年薪基本能达到40000至50000元。
发达城市机会多,但竞争更加密集,就业难度更高一些。
医学——就业不容易,待遇不等
越是公立的大医院其人员流动性越小,不会轻易做出变动,加之竞争激烈,临床类工作不仅注重能力,而且非常重视实际操作经验,因此,进大医院很难。
据统计,不到百分之一的权威医生月收入10万元以上,大约不到百分之五的大医生月收入在1万元到5万元之间,约百分之二十左右的医生月收入是3000元到1万元之间,大多数的医生月收入不到3000元。
做医生这个职业,新人需要更多实践的锻炼,进小医院可能没有大医院那么好的培训条件,但可以有更多接触实际操作的机会。
药学——前景看好
制药业发展较快,尤其是生活水平提高以后,人们对保健品的需求在增大,企业对药学人才比较青睐。生化药品也是一个新兴、尖端的行业,因此,它的发展前景很好。
药学专业毕业生主要到制药厂和医药研究所从事各类药物开发、研究、生产质量保证和合理用药等方面的工作,也有很多人从事药品销售。
从事药品开发、研究,对专业能力、学历等要求非常高。从事生产质量保证等工作,对学历要求没有那么高,但对相关专业知识的要求很严格。从事销售工作更侧重销售能力,因此专业要求低一些。
医务人员应具有的职业素质
概括起来为思想道德素质、医学科学素质、人文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1)医疗职业道德是首要和必备的素质。(2)医务人员应具有执著的科学精神,严谨的工作态度。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临床技能。较强的工作能力,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较强的法律意识和职业敏感性。(3)医务工作者特别是高层次医学人才,应具有医学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完整三维知识结构。(4)医务工作者应具有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包括良好的性格、健康的体魄、坚强的意志、乐观的情绪,诚实、热情、谦和、宽容,能够经受挫折,沉着冷静,克服困难,百折不挠。说到此,我们不得不提一位前辈——林巧稚,她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是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也是中国科学院第一位女学部委员。为了事业,她终身未婚,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虽无子女,却最富有,被人尊称为“东方圣母”。她把医德描绘得如此地淋漓精致让后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