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乡村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乡村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乡村建设的重要性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乡村建设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农村水利,绩效考评,影响因素,重要性

Abstract: the rural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for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a great influence, perfect rural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can further in China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conomy laid solid foundation. In this article, the scientific method, analyzes the impact of rural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several factors, including irrigation capacity, flood control ability, power generation capacity, water supply ability, and tries to get a reasonable set of rural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Keywords: rural water conservancy,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fluence factors, importance

中图分类号:[TV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农村水利建设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一个持续时间长、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农村水利建设的研究和评估应当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农村水利建设的绩效考评是农村水利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应当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近年来,农村水利建设绩效考评方面的研究和文章也日益多见,并有一定的理论成果,但在考评影响因素方面的分析却少之又少。笔者从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影响农村水利建设绩效考评的几个因素的重要程度。

一、农村水利建设绩效考评的影响因素

1、如何选择农村水利建设绩效考评的因素

选择农村水利建设绩效的考评影响因素应当遵循以下的几个原则:科学性原则、符合政策导向、可操作性强以及相关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指的是绩效考评的考量因素要有一定的代表性,是完整而系统的一个因素。由于对农村水利建设的绩效考评结果最终将会反馈给相应的部门、单位和个人,因此绩效考评的结果应当真实、公平和可信。选择绩效考评因素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到这点,要选取那些典型的,有代表意义的考评因素来考量农村水利建设的绩效情况,进而得出科学客观的评价。

考评因素要符合政策导向主要是基于水利建设的绩效考评是用来促进水利建设的质量这一事实。一个好的农村水利建设工程能够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经济、生态效益,同时也是一件惠及后代的工程。因此在选择农村水利建设绩效考评的影响因素时应当考虑相关的政策。

水利建设的绩效考评所选择的因素应当是那些容易操作、容易获得数据和容易理解的因素。绩效考评要本着提高效率的原则,选取那些操作性强,且能有效考评水利建设的绩效的因素来进行绩效分析。此外,农村水利建设的绩效考评在选择影响因素时还应当遵循相关性的原则。影响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同时又能够互相比较,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影响因素之间的互相干扰和抵消,有利于在绩效考评的过程中作相关的比较和分析,提高绩效考评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农村水利建设绩效考评影响因素的构成

根据上述的四个绩效考评因素的选择原则,农村水利建设绩效考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包括农村水利项目的灌溉能力、防洪能力、发电能力、治涝能力、供水能力和水保能力等六个方面。

水利项目的灌溉能力主要是考核这一水利项目在正常情况下所能够完成有效灌溉的农田面积的大小,以及和以前的灌溉系统比较之下所增加的有效灌溉的范围大小。灌溉对农作物的生长有着极大影响,因此灌溉能力是对已建的水利工程绩效考评的重要度量指标。

农村水利建设的绩效考评不仅要考虑水利项目的灌溉能力,也应当考虑这一项目的防洪能力。水利设施的作用除了保证旱灾时能够做好灌溉工作,还包括水灾发生时能够减轻洪水对农田造成的伤害和损失。要考察一处水利工程的防洪能力,就要考虑这处工程所建的围堤的多少和长度,以及围堤可以保护到的农田面积和围堤所在地的人口多少等诸多因素。

许多大型的农村水利项目还能有效的蓄水,并把用这些蓄水来进行发电,进而缓解本地的农村用电紧张的情况。为考量某水利工程的发电能力,我们可以考察发电量的大小、发电装机量以及新增的发电机对改善当地的用电情况等多个方面。

农村水利工程除了可以解决基本农田的用水问题之外,还应当满足当地人们和牲口等的饮用水需求,考虑某一水利工程的供水能力可以从水利设施的总供水量、能满足的饮用水需求的人数多少等来进行考量。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灌溉、防洪、发电和供水之外,农村水利建设的绩效考评还可以考量水利设施的治涝能力和水保能力。治涝所考虑的包括水利建设的总投入和旱涝保收的面积和水利设施完成后可以预防和治涝的易涝面积。有的水利工程还能有效的减缓水土流失的问题,因此,水保能力也是评价水利建设绩效的一个因素,这可以从能有效减缓的水土流失的面积多少等方面来进行考量分析。

二、农村水利建设绩效考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分析

笔者在进行农村水利建设绩效考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分析的过程中,采用的方法主要是相关性分析法。

相关性分析的方法在统计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同时也能够运用于农村水利建设的绩效考评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的分析之中。我们假定有n个水利项目的样本,每个样本的分析因素都是前文所提到的6个影响因素,包括灌溉能力、供水能力、发电能力等,我们可以据此得出一个n维6阶的一个矩阵。矩阵的具体形式如下:

如果某个影响因素,如灌溉能力,与其他的影响因素相关,则说明这个影响因素本身较为重要,相关性越大,说明该影响因素就越重要。我们需要计算农村水利建设绩效的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采取的方法是相关系数法。用来表示影响因素i和影响因素j之间的相关系数,则可以通过下列公式来求:

=

在这个公式中,,进而我们可以得到农村水利建设的绩效考评影响因素之间的彼此关系,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可以用如下的矩阵加以表示:

相关系数R=

根据这个相关系数的矩阵,我们通过计算每行的数字之和就可以知道每个绩效考评因素和其它因素的相关程度,通过相关程度的分析,我们可以进而得出每个考评因素的重要程度。

我们可以将某省的农村的水利建设绩效作为考评对象。通过搜集相关的资料信息,并在对数据作出了标准化处理后,我们得出了如下的一个表格,

通过运用上文提到的公式,我们能够计算出这六个影响因素的综合度向量为:

三、结语

从以上的重要性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农村水利建设绩效考评中,影响最大的是水利设施的灌溉能力和防洪能力。灌溉和防洪是农村水利设施的两大主要功能,在对农村水利建设进行绩效考评的时候,也应当着重考量这一水利设施的灌溉能力和防洪能力。发电能力和供水能力对水利设施的绩效考评也有一定的影响,发电能力如何可以影响该水利设施的经济效应,供水能力则是水利设施的一个重要功用,这二者在水利建设绩效考评中的影响力要比治涝能力和水保能力来得更大一些。

在对农村水利建设的绩效考评进行了一个较为全面的重要性分析之后,我们可以知道,在农村水利建设的过程之中,首先应当考虑的是要满足基本农田的灌溉需求,尽量的扩大有效灌溉的面积。从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考量其他的考评因素,力图客观、真实、全面而有效得做好农村水利建设的绩效考评工作。

参考文献:

[1]李蕾,贺建雄.农村水利建设绩效考评影响因素额重要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7期

[2]张骏涛,李宝艳.天津市农村水利基本建设绩效评价[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9期

第2篇

职工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深化改革的客观要求。新时期,企业要想在变革中获得发展,那么就应该破除陈旧的观念,树立新的思想观念。在改革深化中,企业会出现很多的新问题,还有职工思想上的矛盾,这需要我们及时的发现,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让企业在积极、团结的氛围中不断发展。二是加强职工的思想政治建设是关系到企业职工队伍的整体形象.新时期,将企业职工团结在党的周围,发扬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保持工人阶级的先进性,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解决当前一些职工思想上的扭曲错位问题,提升职工队伍的整体形象。这样也是关系到企业发展大局的紧迫任务。

二、职工思想政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足。

工会是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的组织,法律赋予了工会神圣的职责。但是,当前一些工会的工作人员没有认真对待思想政治工作,经常挂在嘴边说,而在实际行动中却没有下足功夫,还有大量的职工没有组织到工会当中。还有一些工作人员任务思想政治工作只是一个软指标,只要做做样子就可以了,不用过于花费时间,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作用认识不足。

(二)思想政治工作方式陈旧。

工会的任务是帮助职工群众取得合法的政治民主权利,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和职工的期望存在一定距离,有的工会的工作人员没有认真调研新时期企业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对于企业职工的真正需求把握不准,其思想政治建设工作没有根据企业职工的实际情况来调整,不少都是机械的进行宣讲,没有真正深入职工群众当中和他们交流,教育内容陈旧,缺乏新意,工作方式也比较单一,对职工起不到较强的说服能力。由此造成了职工在企业的主人翁地位没有真正实现,许多工作计划都不能落到实处,而企业职工的民主管理也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思想政治建设工作机制不完善。

有的工会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对待思想政治建设工作没有完善而明确的目标,工作计划以及工作机制没有落实,不健全的制度缺乏刚性的执行力度,无法起到实际的效果,而工会组织在群众中参与意识较弱,无法凝聚职工的合力。

三、如何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建设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工作的实践性。

工会要在职工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充分发挥作用,就需要将思想政治建设和服务职工的理念紧密联系起来。要从职工关心的利益着手,从生活、心理、工作等方面全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积极为企业的职工排忧解难,要及时了解职工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情况,做好职工的维权和帮扶工作,解决好职工和企业之间的各种纠纷。具体来说,县级工会要创新工作,通过召开职工大会、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来认真听取职工们的心声,细心整理职工反映的问题,帮助职工解决问题。

另外,工会还需要在走访调查中认真了解职工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给他们提供岗位技能培训、困难职工帮扶、法律援助等等,结合法律、行政、教育、疏导等方式来解决职工的困难,为职工的合法利益服好务。由于当前的社会工作节奏不断加快,不少职工在生活、工作、情感等方面有有不少的压力,心理问题也变得更多了。县级工会应该通过职工服务平台成立职工心理咨询室,通过心理专家、开通心理服务热线、网上心理咨询专栏、专家邮箱来为职工服务,为职工进行心理咨询与疏导,让职工能够以更好的心态去面对工作和生活。

(二)重视职工思想政治建设与企业文化提升。

企业文化涵盖了企业的文化氛围、企业精神、运营制度、价值观念、产品等多个方面,而最重要的就是企业价值观。县级工会应该树立典型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具体来说,工会要加强企业职工素质的提升,对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在县级工会的全委会上,要切实围绕十的精神,努力推进职工文化建设,并做好工作任务部署。另外,工会要在县城市建设过程中积极建设县职工文化中心,根据相关的资源优势推动职工文体活动发展,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建设职工俱乐部、职工图书馆等设施来发展职工文体活动,让职工享受更加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工会还可以联合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推动职工的身心健康发展,比如职工电影节、送文化进企业等等。举办职工道德模范宣传活动,给广大企业职工宣讲身边的道德模范,给予他们积极的影响,用正能量提高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水平。

第3篇

Abstract: Taking Wanwan Village in Shangluo C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and satisfaction of rural landscap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m-oriented rural landscape, using SPSS software and IPA model, and finds out that the importance and satisfaction of Wanwan Village's landscape construction are not consistent, and the landscape facilities are not sound, the landscape is not prominent, the villagers lack of cultural awareness as well as other problems, and based on this, proposals for landscape construction optimization are put forward.

关键词: IPA;乡村;景观建设

Key words: IPA;countryside;landscape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5.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3-0043-02

0 引言

近年来,乡村景观的相关研究得到了学者的重视,乡村景观建设在理论研宄与实践发展上也取得了空前的进展。乡村景观是具有特定的景观形态、行为、内在和过程的景观类型,是聚落形态由分散的农舍到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功能的集镇所代表的地域,是土地利用以粗放型为特点、人口密度较小、具有明显田园特征的景观[1]。

万湾村位于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南靠蟒岭笔架山,北邻丹江水,和棣花二廊庙相对;面对沪陕高速、312国道,交通非常便利,东距县城14公里,西面与商州区相邻。近年来,该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农产品加工初具规模,使游客吃在农家、住在农家,充分享受了乡村田园风光,逐步形成了具有万湾特色的“观光―餐饮―采摘―购物―休闲―度假”一条龙的万湾乡村旅游品牌,但同时在乡村建设中对景观建设仍有所欠缺,这也将影响万湾村的深度发展。

1 基于游客感知的乡村景观重要性及满意度分析

原始数据来源于游客,共制作180份调查问卷,再把原始数据通过SPSS软件从重要性和满意度两方面分别计算出各自的均值与标准差。统计如下:

在客源地方面:本省市的有161人,占89.5%;其他省市的有19人,占10.5%。

游客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青年和中年人,其中17-25岁的有36人,占20%;26-40岁的有54人,占30%;41-60岁的有75人,占40%以上;16岁以下的儿童均是随家庭出游;60岁以上的老人较少。

受教育程度: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有123人,占65%以上;高中或中专学历的有48人,占25%以上;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有9人,占5%左右。

月收入情况:游客的月收入低于3000的有65人,占35%以上;3000-5000的有69人,占将近40%。

由表1可知,游客对乡村景观的重要性感知度平均得分在4.25-4.72之间。其中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性排在第一位,几项指标的重要性感知度的均值相差不大,如表1所示。

如表2所示,游客乡村景观的满意度感知平均得分在3.40-4.08之间,相比较重要性的感知度,满意度的得分偏低;其中:万湾村的乡村景观要素最令游客满意的是生态环境质量;最不满意的两项是乡村风貌整洁度和乡村旅游服务设施。

游客对于万湾村乡村景观的重要性感知和满意度评价排序基本保持一致,但总体上重要性感知度要高于实际的满意度(表3)。

2 基于游客感知的IPA分析

如图1(运用SPSS软件计算出的均值与标准差的分布图)所示,左边为满意度的数值,下边为重要性。划分为四个象限,图中数字对应表中的序号[2]。右上角为B象限,重要性和满意度都比较高,属于“持续保持区域”[3],位于此区域的乡村景观要素包括乡村景观多样性、乡村景观美景度以及生态环境质量;沿逆时针方向,C象限表示的是满意度高于重要性,属于“过度重视区域”,也就是供给过渡,在此象限无要素分布;左下角为D象限,象限是“次要改进区域”,位于此区域的乡村景观要素包括交通便利程度、乡村风貌整洁度、乡村旅游服务设施和乡村旅游服务质量;E象限表示重要性程度较高,但满意度较低的区域,属于“重点加强改善区域”[4],在此区域无要素分布。

基于以上分析,万湾村存在以下问题:

2.1 乡村旅游服务设施不完善

从图1中的D象限中可以看出,万湾村的乡村旅游的服务设施的游客满意度的均值为3.40,而重要性的均值为4.25,所以满意度低于其重要性程度,旅游服务设施在旅游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从数据中分析可知万湾村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完善。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是万湾村村民文化意识的不足导致对乡村建设不够重视。

2.2 万湾村的乡村景观不突出

从图1中的B象限中可知,在这个区域中游客的满意度的均值为4.80,重要性的均值为4.72。所以满意度与重要性基本一致,变化不大,其中的乡村景观多样性就分布在其中,即万湾村规划区内的景观设施相比较其他地方的比较单一,创意不足,缺乏乡村景观建设所特有的景观小品和必要的旅游导向系统,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万湾村缺乏乡村文化,村民过于盲目的追求城市文化,从而忽略了乡村自身特有的文化。

2.3 万湾村村民的乡村文化意识不足

从图1中的D象限可以看出在这个区域分布有四个景观要素,交通便利程度、乡村风貌整洁度、乡村旅游服务设施和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的满意度均值明显低于其重要性,即万湾村村民对这四个要素重视不足,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就是万湾村村民文化意识不足,这是由于乡村居民接受的专业知识少从而导致缺乏专业的规划理念,造成自行拆旧建新,建筑形式随意等一系列问题[5],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大多是受到城市建造风格的影响,反而忽略了自身所在地原有的价值。

3 景观建设的优化建议

3.1 完善乡村旅游服务设施

从调查分析可知,万湾村旅游服务设施很不完善,有待改进。旅游服务设施的完善直接影响的是游客的数量,只有完善好旅游服务设施,才能更好的为游客服务,以便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村里观光旅游。比如随着自驾游的普及,在旅游旺季到来之前可以在空旷的地方增建停车位等。为游客提供更便捷、更舒适的服务,并且一定要在保护好乡村景观这个前提下去完善好旅游服务设施。

3.2 改变本村的建设重点,突出特有的乡村景观

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景观的建设,景观的建设必不可少[6]。在保护好原有的景观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特色景观设施,如在道路两旁栽植景观树与景观花,在各个路口见标示牌,指明路线;在道路两旁安装景观灯,美化道路;在重要地段比如中心地带,建小型水景喷泉广场,在广场上摆一些娱乐设施;等。

3.3 加强对村民文化意识的培养

文化是人类传承中最重要的一种传承,它代表的是一个地方的特色,显示出该地方的与众不同。加强村民文化意识的培养势在必行,让村民意识到景观建设的重要性,以便于更好的开展景观建设。可以通过开设知识培训班、免费发放相关景观建设的图册等途径对村民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唐宗浙,林译恒.乡村景观规划初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36):5342-5343.

[2]王立龙.基于IPA方法的上海崇明岛生态旅游评价研究[J].科技通报,2013(9):228-232.

[3]於佩红.基于IPA分析法的海岛旅游游客满意度研究――以温州市洞头为例[J].2014(2):51-55.

[4]王战营.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及其评价研究[D].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013.

第4篇

关键词:乡村景观;景观元素;模式调查;设计模式;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科技的不断进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环境污染,这就需要对新农村建设这一战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对我国乡村景观模式进行一定的调查并且还要进行景观元素设计,在国外的农村中都实现了结构的调整和功能的提升,进一步促进了乡村的价值。根据当地的乡村景观特点进行景观元素设计,能够有效的实现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本文就对乡村景观模式调查和景观元素设计模式研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阐述。

一、乡村景观元素设计的重要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生活的水平也在逐步的提高,城市的发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于现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我国提出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中,必须对乡村景观进行一定的设计,能够有效的保留乡村文化和乡村景观,不仅能够维护了原有的乡土生态资源,而且还保留了乡村应有的文化气息,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标准之一。在进行乡村景观元素设计中,必须要遵循一个原则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进行乡村景观元素设计时,必须要充分了解当地乡村的风土人情以及当地乡村文化内涵,结合新农村建设的标准来进行合理的设计,才有充分发挥出乡村景观的价值和特色,进而能够有效的开展新农村建设。

二、乡村景观元素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的提高,乡村的居民越来越向往城市般的生活。在我国提出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中,要先更有效的实现这一战略,就必须要对乡村景观元素进行一定的设计,由于我国在对乡村景观元素设计方面有着一定的缺陷,有可能导致乡村景观元素设计中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一)乡村景观设计规划不合理

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由于规划的不合理就有可能阻碍新农村的建设。就目前状况而言,乡村景观设计规划发展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严重影响了乡村的布局。我国在提出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政府对乡村景观进行一定的设计,由于在设计过程中对乡村的不了解,没有根据当地乡村的风土人情以及文化历史与内涵进行充分的认识,在设计乡村景观中,只是一味的按照城市规划设计,从而丧失了乡村景观设计的意义与内涵,进而失去了乡村景观应有的特色与价值,所以说,由于设计不合理,影响了乡村景观元素的设计。

(二)乡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1、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一些工厂纷纷的建立在乡村周边,工厂的建立不仅占据了大量的田地,而且排放出来的污水破坏了原有的乡村景观环境,严重影响了乡村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而不能对乡村景观元素进行设计。

2、近年来,由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业的开发对乡村的建设有力一定的保障,拓宽了人们收入的渠道,但是对乡村景观资源没有进行彻底的分析,破坏了乡村景观环境。

(三)丧失了原有的乡村文化气息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生活的水平逐步的提高;目前存在着普遍的一个现象就是:乡村里的居民越来越向往城市的生活,城市生活的居民越来越向往乡村生活,丧失了原有的乡村文化气息。人们对新农村建设存在着一个误区:就是建设新农村按照城市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的居住环境来进行建设,不仅严重破坏了乡村景观的和谐,而且在乡村中不能有效的体现出乡村的价值与特色,甚至丧失了原有的乡村文化气息。

三、乡村景观元素设计模式研究

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拥挤,人口增长迅速等现象,无疑会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在新农村建设中,势必要突显出乡村景观元素设计的重要性。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乡村景观元素设计模式中,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有效的设计乡村景观元素,因为人是乡村环境居住的主体,这一切的乡村景观元素设计都必须要围绕着人来进行服务的,不仅要满足人的各种需求,而且还要满足社会发展的各项需求,并且还在要乡村景观元素设计模式中突显出人的主体性,才能有效的进行乡村景观设计。

(二)合理的设计

1、在乡村景观元素设计中,还要坚持合理性的原则,只有充分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文化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才能进行有效的设计,而且还要坚持因地制宜,最大限度的合理的利用乡村景观生态资源,充分发挥出乡村景观的价值。

2、在乡村景观元素设计中,对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和综合效益三个方面进行综合的考虑,在设计过程中,要兼顾着三个方面进行合理的设计。

(三)科学的设计

1、在乡村景观元素设计中,必须要坚持科学性的原则,才能有效的发挥出乡村景观元素设计的重要性。根据每一个乡村景观元素设计,针对不同的乡村景观要进行不同的设计,在乡村景观设计中,要把艺术性和实用性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设计出具有特色的乡村景观元素。

2、在乡村景观元素设计中,要想有效的建设新农村,就必须要绿化新农村,通过种植模式的设计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绿化乡村,在进行绿化的同时还要保证房屋、设施、交通等多种条件没有任何的干扰,在进行绿化中,还要保证科学合理的分布绿化空间,能够体现出乡村景观的特色。

(四)体现出文化性

在乡村景观元素设计中,必须要充分体现出乡村景观的文化性。在设计中,要对当地的文化进行一定的尊重和认识,不仅要设计良好的乡村景观元素,而且还要充分体现出当地乡村的文化。不仅要维护原有的乡土生态资源,而且还要保留乡村原有的田园气息,同时也是现代乡村景观建设发展的一种趋势。乡土文化的继承性是乡土景观保存的根本,所以,在不受到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下对乡土文化特色进行一定的保护,能够有利于实现乡村景观文化生长的能力。

(五)乡村景观元素设计的综合性

在乡村景观元素设计中,还要坚持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综合性。在乡村居住的环境中是由廊道、基质组成的镶嵌体。在乡村记住景观中,基质一般都是田地,而廊道大多都是林带,田地和林带二者相互交错形成了网状的结构。斑块动态影响着整体功能,最终影响的是农业景观的整体效益。所以,在进行乡村绿色景观元素设计中,这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必须要对自然景观进行透彻的了解和分析,还要考虑到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以及人口的问题,才能有效的进行乡村景观元素设计,能够为建设新农村打下了坚持的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乡村景观元素设计的重要性、乡村景观元素设计存在的问题以及乡村景观元素设计模式进行一定的分析和研究。在实际的乡村景观元素设计中,还要充分考虑各个方面,从而进行有效的合理的、科学的进行设计,不仅能够充分体现出乡村原有的历史价值与特色,而且还能体现出乡村景观文化的气息,从而能够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保障,进而在乡村景观元素设计中满足时代的发展与人们的各种需求。

参考文献:

[1]翟义欣.乡村庭院景观设计模式研究[J].天津科技,2014(02)

[2]杨杰.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乡村景观现状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2(10)

[3]权春艳,郑革委.系统论在山地型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2(03)

第5篇

[关键词] 农业植保 乡村 重要性 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2-0075-01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在现代化农业建设进程中,农业产量提升及农业病虫害防治一直是农业工作的重点和中心[1]。乡村农业是我国农业生产体系的关键环节,其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受制于农药管理系统不健全,农业生产分散化等因素制约,乡村农业生产潜力难以得以完全发挥。农业植保在此形势下愈发凸显其重要性。

1 农业植保基于乡村的重要性分析

1.1 农业植保能够有效助推农业增收

农作物各个生长阶段会伴随有性质多样的病虫害,在具体的防治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如不进行及时的防治及处理,极易影响农作物的产量。而农业植保工作通过对农作物各生长周期进行观察及跟踪,可以进行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报,并针对不同阶段的病虫害特征,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有助于乡村农业增产增收。

1.2 农业植保能够减少农作物农药使用量

农业植保工作中,借助于对农作物生长情况进行跟踪观察,可以对农作物各生长周期面临的多发病虫害进行预报,再通过针对性防治及必要的检疫处理手段,从而可以减少农作物生产管理环节的农药使用量及使用频率,一方面可以保障农作物产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可以协调农业生产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减少农药给自然生态造成的破坏,促进乡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3 农业植保能够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及竞争力

现阶段,随着人们对农产品安全质量意识的提升,农副产品在市场销售中的竞争更趋激烈,有机农业及绿色农业更受农副产品市场的青睐。而通过农业植保工作的及时跟进,农副产品可以通过病虫害物理防治及生物防治的方式,减少农作物化学药剂的用量,能够大幅度增加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在提高乡村农产品产量的同时,增强其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

2 有效推进农业植保工作的措施方法探究

2.1 推行集中化及系统化的农业植保防治规划

乡村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分散性,要有效推进农业植保工作,应注重采用集中化及系统化的规划方案,通过打造乡村农业植保示范基地及农业植保专业化机构等途径,扩大农业植保的覆盖范围,在坚持全程服务,防治承包等原则的基础上,结合乡村农业发展规律,实行农业植保规范化运行。在农业植保防治规划中,应针对乡村农作物遭受病虫害侵害频率较集中的时段,统筹农业植保资源,在进行统一部署的前提下,进行农作物的集中供药、检疫、病害防治。而在具体的防治工作中,乡村农业植保单位应采用新的植保技术,药械,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以使植保示范区真正发挥其带头示范作用[2]。

2.2 完善乡村农业植保运行机制建设

首先,在农业植保的资金投入机制建设中,国家农业管理部门,各区域基层农业管理部门要拓宽农业植保资金的来源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到乡村农业植保工作中。其次,在农业病虫害预防及农药使用管理机制建设上,要制定完善的病虫害预警、分析及应对措施,并对具体的实施流程及责任制度加以明确,通过植保技术人员下乡指导,乡村农业生产示范户培训学习等方式,转变乡村农业生产者的农药使用思维,减少及避免使用毒性及农药残留物较多的农药类型。第三,要做好乡村农技服务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其业务水平,使其能够熟练运用农业植保机械及设备,并针对乡村农业生产者做好定期的农业植保讲座培训。

2.3 注重对乡村农业种植土壤及农业生态环境进行优化改造

乡村农业植保工作要有效推进,发挥其应有的病虫害防治效果,需要对农作物生长的土壤进行改善,对前期遭受农药污染的种植土壤进行改良,恢复及提高土壤中的腐殖质及微生物的含量,以此保障农业植保工作的实效性。在农业生长发育过程中,种植土壤及生态环境中的微量元素及腐殖质能够对农药残留进行降解及吸收,可以增强土壤的活力,有助于乡村农作物保量增收[3]。因此,在乡村农业种植土壤及生态环境的改善中,应根据乡村农业特点,着重做好农作物秸秆的处理工作,避免出现任意焚烧及随意丢弃等现象,一方面保护农业种植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促使农业生产微生态系统各要素协调有序,另一方面通过土壤改良及处理,大力发展乡村高效、优质、安全、绿色农业及农副产品生产,提高乡村农产品的竞争力。

结语

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是一项有关国计民生的系统工程,农业植保在乡村农业发展进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极为突出。在乡村农业植保工作开展实施中,应做好植保规划设计、植保工作运行机制建设、农业种植土壤及生态环境优化等措施,推进我国农业尽早实现现代化,绿色化。

参考文献

[1]赵贞玉,金锦实.农业植保工作在乡村的重要性[J].北京农业,2014,(30):313.

第6篇

关键词:乡村视角;城乡统筹;规划;策略

自2002年起,我国不断出台文件,将“三农”作为焦点问题,并把城乡统筹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城乡统筹是当前有关城乡规划的重点问题之一,在省城或各地市纷纷出现城乡统筹类规划项目,城乡统筹背后真正能够推动其发展的主因当属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客观现实需要。因此,从城镇化问题的层面,本文将透过乡村视角,结合当前我国城乡统筹规划的实际情况分析探讨今后的规划策略。

1.城乡发展困境

1.1农民作为主体的被动

我国各级政府始终将关心农村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但是关于农村建设的话题,却始终处于政府有关部门及专家学者论证阶段,并未将农民作为其中的主角参与到农村建设规划上来。农民反而处于被动地跟着口号前进的角色。由于农民整体素质较低,所接受教育水平不高,大多数农民并没有能力深层次考虑转型问题,他们被迫处于在未对当地情况有清楚认知的阶段便被动接受规划。因此,乡村建设未将农民作为主体参与进来,乡村建设始终只是纸上谈兵。

首先,城乡利益可能出现分配不均衡现象。无论是资金、技术还是政治制度,城市都具有先天优势。城市在发展中,不断向农村转移重工业、制造业,很多土地资源被占用,低成本的农村土地逐渐被工业生产所占据。农民大多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对土地资源不松手,城乡一体化进程也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受到阻碍。

其次,环境的污染。农村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可靠保障,不少城市的高污染企业开始发现农村市场,并逐渐向农村转移。还有很多城市的生产、生活垃圾源源不断向农村转移。当众多城市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后,却不惜让农村付出沉重代价。特别是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进驻农村市场以后,对农村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很多农村地区的审批时考虑不足,加之农村地区“三废”的处理较为薄弱。因此,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更大。

2.统筹引导乡村人口及城乡空间规划

城乡发展总是在乡村人口的迁移中得到发展的,乡村人口的统筹疏导也是城乡规划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国人口众多,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日趋加快。但是我国农村人口占全部人口的三分之二。但是城市的快速发展也使大批农村人口涌进城市,劳动力大量流出农村。不断推进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居民也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城乡人口的统筹规划主要工作是合理转移乡村人口。

乡村人口的转移主要有三种途径:首先,通过提高自身技能,满足城市手工业、制造业劳动力需求。不断发展的城市各领域都需要扩大就业来拉动生产力,此时城市将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来满足乡村人口转移的需要。其次,城镇工商业也是乡村人口转移的途径之一。过去城市单一的产业逐渐向多元化发展,此时充足的劳动力是今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地区可以满足附近乡村人口的转移。第三,过去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可以转向发展养殖或旅游业。从乡村视角看城乡统筹规划,其最优化的策略当是侧重于农村。为了实现城乡一体化,将城市与乡村间的互动区域不断扩大,可以扩张城市范围,将周边的城镇地区囊括到城市中来。

3.乡村视角下的城乡统筹规划策略探讨

3.1城乡统筹规划的前提是“空间全覆盖”

在充分认识到乡村地区的重要性后,应当将“空间全覆盖”作为规划的核心思想,重新认识和界定乡村空间。乡村空间的完整性是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这里不仅是农村居民生活的空间,更可以统筹考虑生产、旅游、设施等方面的内容。在对城乡进行统筹规划时可以通过地理分析软件,全面掌握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将城市与乡村的综合利用土地情况进行统一安排和规划。

3.2城乡统筹规划的基础是功能分析

要想在一个地区实现城乡一体化,应当结合产业结构及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综合指标,广泛考虑城市和乡村两个方面的分工与协作。广泛发挥城市与乡村的资源优势,使城乡发展的目标及方向实现各方面的优势互补。城乡产业可以因地制宜,建立双方之间的经济联系,还可以结合乡村地区的自然条件、农业结构等的特点,实现呈现之间的功能分工。乡村可以建立二次产业,实现产品的初级加工,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发展策略。

3.3明确不同规划层次

不同的地域所规划的范围不同,在进行城乡统筹规划时的任务及深度都有所差别,应当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呈现的不同特点将功能区分开。在制定总体目标时,要结合当地乡村发展的目标规划进行,因为乡村是城乡统I规划的重点内容,将乡村的发展规划好,可以大大加快城乡统筹规划的进展。在我国,乡村的地域面积广阔,范围众多。从宏观层面来看,乡村数量庞大,并且分散,要想进行开发建设,应当将规划建设计划从相对集中的农村社区着手,在制定总体发展规划时,可以将城乡基础设施在乡村普及。具体的分析研究可以从运行方式、发展动力、趋势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等多个方面展开论证,最终制定城乡统筹发展规划的实施方案。在规划过程中,要将城乡空间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应当将目标具体化,按照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划分解,在不同时期还应当对规划设计本身进行目标内容的设定,突出重点。

3.4城乡统筹规划的最佳空间单元是县域空间

我国乡村并无明显低于差异,但是作为基层的独立行政单元,县域的空间范围通常包括几百平方公里甚至上千平方公里。因此,在进行城乡统筹规划时,应当根据深入具体地规划内容,规划方案也要尽可能地将宏观的指导性内容与实际可操作性内容相结合。对于乡镇中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要采取城镇体系规划的方式进行。作为最佳空间单元,要想将城乡统筹规划地更具操作性,县域空间是首先要把握好的区域范围。

3.5城乡统筹规划焦点是集镇

在广大乡村地区,集镇属于经济、服务等方面的中心,这部分地区也是城乡统筹规划的焦点地区之一,尽管规模不大,但其重要性可见一斑。特别是作为乡村地区来说,城乡统筹规划的一个重点便是集镇,城市化水平越低的地区,集镇的重要性就越明显。我国人口众多,人地矛盾日渐突出,并且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不断增强,此时集镇地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发展也是今后城乡一体化发展亟需完善和加强服务功能的地域。

4.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在对城乡统筹规划中,人们将更多精力放在城市的角度,而从乡村视角的相关研究和探索相对匮乏。本文基于乡村视角,从“三农”的发展角度,站在农民的立场提出了未来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路径,这是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项有力探索。对于乡村视角下的分析探讨的理论,期待对今后城乡统筹规划策略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尤海涛. 基于城乡统筹视角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青岛大学,2015.

[2]郭耀斌. 乡村视角下大别山地区村庄规划编制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4.

[3]孙雨婷. 基于社会营销理论的川西新农村实施规划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

第7篇

标杆高,今天这次会议是市委、市政府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国家绿化模范乡村是国绿化领域一个最高规格荣誉。含金量高。去年,市两岭覆盖率只有10%左右,达不到规范,要申请创建绿化模范乡村,两岭绿化必需要有一个突破。市政府采取“以奖代补”四荒拍卖”等形式开展两岭绿化开发,县、龙安区、汤阴县都取得了显著效果。今年,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创建国家和省级绿化模范乡村的决定,市林业局进行了综合验收和自查,市许多指标已经达到或者逾越省绿化模范乡村的规范。今年是创建绿化模范乡村关键的一年,各单位及相关部门要认真抓好这次会议贯彻落实,确保顺利通过省专家组考核验收,确保创建省绿化模范乡村圆满胜利。刚才,旺学同志宣读了市绿化委员会关于成立申报省绿化模范乡村指挥部的通知,博文同志全面介绍了国家、省绿化模范乡村的规范、要求及检查验收时间。下面,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创建省绿化模范乡村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认识不到位,思想决定行动。措施就不可能到位。创建国家绿化模范乡村有利于推进我市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的步伐,提高乡村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为我市百姓创建宜居环境。省绿化模范乡村”省委、省政府对各省辖市城乡绿化工作的肯定,也是省绿化工作的最高荣誉。创建省绿化模范乡村不只有利于改善我市生态环境、树立乡村良好形象、增强乡村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更重要的对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可继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秀美和谐的重要举措。创建省绿化模范乡村既符合我市乡村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更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建设和谐秀美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有利于塑造独具特色的乡村形象,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其次。提高美誉度、加快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的具体内容。提出创建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中心强市有多方面的指标,其中绿化指标、生态环境是重要一项。一个乡村没有水没有灵性,没有树没有活力,绿化实力的建设很重要,特别是对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来说,更是一项重要内容。

第三。增强乡村综合竞争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当今时代,乡村环境质量不只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更是衡量、影响一个地区竞争力和经济实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创建省绿化模范乡村,能够让更加绿起来、更加美起来,让乡村拥有优美和谐的生态环境和守业投资空间,进而吸引和聚集人才、资金、技术等一切有利于发展的要素,极大地增强和提升我市的乡村综合竞争力。

大家要充分认识创建省绿化模范乡村重要性。这是增强乡村综合竞争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要提高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把创建省级绿化模范乡村作为突击任务,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确保迎检工作圆满胜利。

二、克服困难。迅速营造创建省绿化模范乡村的浓厚氛围

大约是10月中旬或下旬。有任务的单位要抓紧组织实施,省里对我市的验收时间。务必在10月18日前完成任务。省绿化模范乡村评选条件明确要求,公民对绿化重要性的知晓率要达到85%以上,对开展创建“省绿化模范乡村”群众支持率达到85%以上。因此我必需不时加大宣传力度。各县(市、区)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移动通讯等手段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同时,要在乡村主要出入口和主干道悬挂标语,布置宣传展板,从而使创建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并形成全民参与的强大合力。

电视台要连续播出我市绿化建设成果展示宣传短片(公益广告)筛选精练的宣传口号进行字幕滚动播放,营造浓厚氛围必需要靠大力宣传。从10月10日─10月31日。积极宣传报道我市创建省绿化模范乡村活动工作动态、进度和典型事例。日报社要开设专栏,宣传创建活动的目的意义、相关法规及绿化知识等,积极宣传报道我市创建省绿化模范乡村活动工作动态、进度和典型事例。各县(市、区)高新区,要在辖区内的迎检道路、迎检单位、关键路口(段)以及相对繁华、人居相对集中的街道悬挂宣传标语、设置宣传展板,协调辖区内的各级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制作创建省绿化模范乡村宣传展板或悬挂宣传标语。林业局的同志已将这次迎检路线涉及到16条道路、11个关键路口、14个迎检单位的任务以及创绿宣传标语、口号印发给了大家,请涉及到道路、关键路口所属辖区以及迎检单位依照相关要求,认真执行。户外宣传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的要互相配合,确保迎检任务圆满完成。

三、强化督导。确保创建省绿化模范乡村圆满胜利

第8篇

一、乡镇党委政府要提高对做好基层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加强乡镇基层文化工作

有些少数乡镇党委领导,由于对做好基层文化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在不是经济条件制约的情况下,乡镇文化站及基层文化工作发展滞后。因此,加强乡镇文化站及基层文化建设,首先是乡镇党政领导要提高对做好文化站及基层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认识提高了,措施得力了,工作也就上去了。

二、乡镇文化站要保持与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及文化馆、图书馆等单位的密切联系,对乡镇文化站的建设起行政及业务的指导作用

文化站也要积极配合上级举办的各种科学、艺术、文化节等活动,向上级反馈乡村文化活动情况,及时得到主管部门的指导,同时收集各种信息,进行必要的文化活动内容的调整与活动形式的更新,及时将外面先进的信息资源传递到乡村,使农民开阔眼界,拓展思路,与时俱进。

三、加强文化站队伍的建设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做好文化工作的关键,乡镇文化站的文化员是弘扬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排头兵。首先要加强自身成员的学习和提高,积极参加上级文化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函授班及加强个人业务自修,不断学习,巩固和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技能水平。同时,要学习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掌握先进的文化知识和农业科学技术,加强组织活动能力的培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己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科学头脑,使农民能信任自己,让他们产生亲切和依靠的感觉。只有这样,各种文化建设活动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

四、狠抓村落文化建设

村落文化的建立是整体乡村文化建设最基础的单元,村落文化是沟通社会与家庭的桥梁,村落文化是农民学习和传播知识的理想场所,是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载体,村落文化的发展便于农民直接参与,增进人与人、家庭与家庭、家庭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同时可以调动农民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的积极性,可以增进邻里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协作精神,是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前哨阵地。因此,乡镇文化站应随时与农民保持联系,了解农民的知识需求和精神需要。与农民一起根据当地的人文特点和经济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五、企业文化的建设

第9篇

关键词:村镇;规划管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我们的村镇规划建设一定要从我们的人治发展到法治。要充分的根据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来作为村镇规划建设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依据,我们是以规划还有立法的方式,来很好的规划,这样的规划是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指导性以及严肃性的特点。还有的就是要确定我们村镇规划的主体和一些权力以及责任体系,这些都会很好的保障了村镇规划的稳定性以及连续性,防止了随意性,杜绝领导错误的认识。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和资源环境问题的矛盾非常的突出,每一个地方的发展条件也是不同的,同是也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近几年来我国的村镇建设在不断的扩大,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农民的自身利益。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求实的精神,积极的探索出村镇规划建设的一些新道路。因地制宜,防止我们以很简单的方式照抄别的地区的经验以及方法。一切要从实际出发,从群众出发,抓住当前的机遇,依照城乡统筹规划的要求。很好的落实中央有关的精神,进一步开创村镇规划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1 做好村镇规划管理的重要性

做好村镇规划管理工作,这是充分的体现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中土地是不可缺少的一项不可再生的资源,保护我们的土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随着我国人口在不断的增长,人们的生活还有生产所需要的土地资源也是会越来越少的。这是由于我们在村镇规划上的没有很高的意识,在规划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滞后的情况,以及无序建设的不规整并非常混乱局面,村镇的建设盲目扩张,不只是占用了很多的耕地,还造成了村内的很多的土地闲置的浪费掉了,甚至还有的村庄成为了空心村。所以,加强我们应该加强土地规划政策上的宣传力度,进而来增强规划还有保护耕地的意识,这项任务已经成为了我们面临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做好村镇规划管理工作,还是维护好农村社会稳定的需要。从近几年来看,我国的一些农村的纠纷案件中的思考,我们可以看出有很多是因为在规划还有管理的工作中没有做好,从而来引发出占地、道路排水、采光等矛盾。要想解决好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充分的认识到这一问题,并且要认真的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真正的把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方针落到实处。

2 做好村镇规划编制工作的一些原则

在村镇规划的编制中村镇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是我们村镇规划的领头兵,同时还会体现出村镇建设特点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步骤。在规划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2.1 因地制宜、科学的规划方案

在我们制定的规划方案中一定要从实际的角度出发,每个村镇根据自己的现状、地区的特点以及资源的条件,搞好村镇建设的方案布局。突出重点,突出特点,重视实效,防止盲目方案。

2.2 保护耕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规划一定要突出的保护护耕地的主题,必须强化对村内空闲土地的充分利用,减少占用耕地。对村内有偿应用的大院、空闲地,搬迁户旧宅基、无合法有效土地应用手续的各种临时性占地等都要纳入统一方案,合理安排应用,严格把持扩村外延。

2.3 超前方案、高效能管理的原则

方案编制要保持高标准、建立精品意识。要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努力从单纯寻求规模扩大转变到进步质量和程度上来,适应农村生活程度不断进步的需求。具体目标就是请求每个村在方案中都要突出建设一个环境清新的道口,一个舒适雅观的文化运动中心;村镇内部住宅建设要逐步达到局部成排、整体有序的效果。

3 村镇规划建设管理面临的问题

3.1 建设管理不力。国家对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是很重视的,建设部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文件,所有这些都要求加强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所有乡镇都必须编制乡村规划。但我市一些部门对上述法规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宣传、贯彻、落实执行不到位,乡村建设大多由长官意识决定,或者处于一种任其发展的状态之中,经常造成建设选址不当、抗险能力不强、质量标准不高、使用效果不好的“四不”现象。

3.2 缺乏建筑设计。目前,我市乡村绝大部分建设工程没有经过正规的、有资格等级的设计单位设计,只是根据户主的意愿和要求,由乡村泥瓦匠凭经验简单画一下就进行施工,出现了像“火车箱”、“火柴盒”、“吊脚楼”等五花八门的建筑样式,没有体现地方风格特色。甚至一些工程不同程度存在墙面和楼地面裂缝、屋面漏雨等质量问题,这也都与设计不科学有关。

3.3 建设施工队伍素质低。目前,从事乡村建设的施工队伍大多由乡村木匠和泥瓦匠拼凑而成,由于缺乏对其管理、培训,稍有点砌墙抹灰技术的农民就拉起施工队承揽工程,没有营业执照,更谈不上资质等级,队伍素质低,缺乏必要的技术装备,施工无监督,质量无检验。近年来,在乡村出现许多因建筑质量问题引发的经济纠纷,就是由于施工队伍素质低造成的。

4 做好村镇规划管理工作的措施

4.1 重视程度到位。在村镇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工作上,主要领导要亲自谋划,主管副职要亲自参与。对在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领导要亲自协调,妥善解决。同时要把规划管理工作列入村镇年终考核目标,列入村镇主要领导任期目标,严格考核,严格奖惩。

4.2 工作人员到位。村镇及有关部门要抽调业务精、素质高,责任心强的正式人员组成规划编制队伍。所抽调人员的工作都必须与原单位脱钩,不得兼顾其他工作,垒身心投入规划编制工作,以保证规划编制工作的有效开展和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4.3 政策宣传到位。要利用多种形式,深入开展村镇规划政策法规宣传工作,切实增强广大农村群众的规划意识和依法建设意识,使有关政策法规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4.4 责任落实到位。村镇及有关部门要协调联动.搞好配合。在具体工作上,村镇重点负责做好规划经费的筹措,规划方案的编制、专家评审、技术论证、按程序报批、公示以及规划人员的办公用品购置等工作,建设部门要在村镇规划经费到位的情况下,负责做好技术资料的收集和提供、规划方案的技术指导、村镇规划测量、规划成果上报备案等工作。

4.5 业务培训到位。为保证村镇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可行性.建设部门要组织好规划业务知识培训,重点搞好政策法规、专业技术和实际操作技能等方面的业务学习,提高规划编制和管理人员的整体工作水平。

4.6 大力增强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建设和规划主管部门要加强该市乡村建设规划指导工作,对乡、村两级要明确目标任务,有明确的时限要求,按时完成该市乡集镇和村庄发展规划编制评审工作,尽快改变目前农村建设无规划的局面。要加强乡村建设项目的设计要求和管理。对设计达不到要求,影响乡村整体发展、总体布局和质量美观的工程一律不准报建和开工,编制一些《农村房屋建设设计图集汇编》供乡村建设管理人员和农民参考,保证乡村建设的设计规范。对乡村建设要进行长效管理,并以此作为今后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来抓,开展创建“文明村”、“文明家庭”,努力把该市各乡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政治民主、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5 结语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和资源环境的矛盾非常的突出,每个地区发展的调件也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来摸索出村镇建设的出路,村镇规划方案的建立是关系着我国当代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的一项重要的过程。直接关系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且还关系着光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的转变等等。所以,怎样做好村镇规划建设对推动我国全面建设以及谐社会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范永盛:《浅谈如何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科技资讯》,2009(04).

第10篇

关键词:乡村景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1 乡村景观概述

乡村景观主要是指以田园景观为主要元素,里面蕴含大量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处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之间,乡村景观由于受到的污染相对较少,其主要的自然元素有:山川、河流和树木等。主要的人文元素有:人类、村落和动物等。设计人员在进行乡村景观建设中,展现出一种不刻意雕琢之美,深刻地体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实现了对自然生态的保护。

2 风景园林中乡村景观融入的原则

2.1 保护和规划相结合原则

在风景园林的建设中,建设乡村景观,能够充分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有利于实现保护自然资源,应该在自然景观的建设基础上,建设乡村景观,在保护乡村景观的同时,追求视觉上的享受,追求乡村景观与自然景观的有效结合。

2.2 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的原则是指在风景园林中有效地融合乡村景观,展现各地景观的缩影,体现了乡村景观的多元性和多样性特点,有效地融合地方的艺术特色,并注重对乡村各元素的搭配,展现出园林景观的协调性。在进行乡村景观融入的过程中,要注重融入田园风格和私家田园风格,展现出风景园林融入乡村景观后所体现出的艺术特色。

2.3 协调性原则

协调性原则在运用过程中,体现了较强的人文景观和乡村景观元素,要想提升风景园林景观的独特性,应该促进人文因素、自然因素和历史因素的统一,既要展现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又要展现出景观的协调统一性,实现风景园林景观的经济性和社会效益性。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尊重历史文化和民族习惯,实现两者的协调统一性。

3 乡村景观融入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对策

3.1 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和西方设计经验

在风景园林中融入乡村景观,必须要保护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实现传承乡村景观,充分体现出乡村的特点,西方国家重视在风景园林中融入乡村景观建设,实现了人们对舒适环境追求的夙愿。西方的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中的融入,给中国的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意义,其主要的内容有:耕地、牧场等,营造了良好的农村氛围,更加突出园林设计的特点,符合现代人们对环境舒适性的追求。

3.2 融合乡村农业耕作景观

乡村景观的建设并不是单纯地进行自然因素的创造,而是更好地展现农村文化、风俗和经济水平,是人们通过不断努力,实现改造农村自然景观的过程。现代化的景观建设中,改造农村自然景观,还需要注重保护环境,保留农村最传统的历史风貌,不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实现农村自然景观和农业建设的保护工作。同时,还需要在乡村景观内融入农业元素,增加园林建设的真实感,通过种植农业植物,实现对农村景观的还原。

3.3 融入乡村田园景观

风景园林能够为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提供舒适的环境,向人们展示出独特的自然环境,使人们感受到强烈的美感和愉悦的心情。在进行乡村景观设计时,可以通过在园区内还原乡村景观中的平台和矮墙,打造出原生态的乡村风光,使人们在城市中就可以体会到乡村景观的美。另外,还可以在风景园林中融入乡村绿色通道式和混合类乡村景观建设,展现出乡村的独特性。当前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可以运用科学技术来辅助乡村景观的还原,为乡村景观的重现提供条件。设计师在进行历史和原生态还原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打造更加生态和多元化的风景园林建设。

第11篇

关键词:傅葆琛;教育思想

傅葆琛(1893――1984)是我国近代杰出的爱国民主教育家,毕生都在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而奋斗。傅葆琛的教育思想在学术界引起了一定程度的关注,有相关文集、著作、论文都对傅葆琛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探讨。然而学界对于傅葆琛教育思想的重视不够,研究成果不是太多,视角也比较单一,具体如下:

一、有关傅葆琛教育思想的文集

关于傅葆琛教育思想的文集比较系统而权威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陈侠、付启群主编的《傅葆琛教育论著选》和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学苑音像出版社出版,冯克诚主编的《傅葆琛乡村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这两本文集简述了傅先生从事教育的经历,选辑了傅葆琛各个历史阶段有代表性的教育论著,内容包括论文、演讲、书信、日记、序跋、教育改革建议、教育调查报告等,为我们研究傅葆琛的教育思想提供了总体图景。这两本书均从6个方面介绍了傅葆琛的教育思想:一、关于对教育特别是乡村教育的信念。二、关于对平民教育特别是乡村平民教育的主张。三、关于对民众教育特别是乡村民众教育的论述。四、关于扫除文盲的研究与论述。五、关于乡村建设问题的主张。六、关于识字教育工具的研制。

以上两本文集为我们研究傅葆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提供了指南,但由于篇幅限制,许多有价值及深层次的论著没有被编入其中,这就限制了我们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在研究傅葆琛教育思想时,我们要以两本文集为基础,发掘更多的史料。

二、研究傅葆琛教育思想的期刊论文

学界有一些论文对傅葆琛乡村教育思想进行了论述,并试图从傅葆琛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有益于当今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启示。

刘军、杨志军的《傅葆琛乡村教育思想论略》和李亚男的《傅葆琛乡村教育思想研究》,主要是从傅葆琛开办乡村教育的原因、乡村教育的目的和范围、乡村教育的方法和使命等几个方面构筑了傅葆琛的乡村教育思想,但是在论述其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借鉴作用时缺乏深入分析。张澎在《平民教育家傅葆琛》一文中,通过介绍傅葆琛一生的教育活动来阐述其乡村教育思想,使我们可以一览傅葆琛生平的教育概况。李浩的《傅葆琛乡村教育思想对农村体育生态环境构建的启示》,通过解读傅葆琛关于乡村教育意义、乡村教育历史使命、乡村教育环境的重要性等内容,认为傅葆琛的乡村教育理念可以为我国现代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指导,并提出了具体措施。王有春,肖蓓的《傅葆琛与私立华西协合大学教育研究所的创办》,论述了抗战期间傅葆琛在私立华西协合大学主持创办教育研究所并主要从事乡村教育及乡村建设研究的情况。张改娜的《浅论傅葆琛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该文简要论述了傅葆琛社会教育思想的重要性,乡村教育的中心、弊端、使命以及其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以上这些论文篇幅都较小,多是就傅葆琛的教育思想进行简要的介绍,缺乏系统而深入的论述,而且对傅葆琛思想的介绍也只局限在乡村教育,主要是乡村教育的原因、方法、目的、使命、意义等方面,对于傅葆琛教育思想的民众教育思想没有涉及,难以全面展现傅葆琛的教育思想。上述论文的参考文献多集中在张陈侠、傅启群主编的《傅葆琛教育论著选》一书,还有傅葆琛大量的原著没有发掘,因此论述较为单一浅显,缺乏深度性学术性。

三、研究傅葆琛乡村教育的学位论文

付卫华的《傅葆琛乡村教育思想研究》将傅葆琛的乡村教育思想与我国新农村建设起来,主要从五个部分展开研究:一、绪论;二、傅葆琛乡村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及进行的乡村教育活动;三、从乡村教育的原因、途径与使命三个方面论述傅葆琛乡村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四、从傅葆琛乡村教育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对其思想进行评析;五、傅葆琛乡村教育思想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付卫华的论文较为客观、全面地论述了傅葆琛乡村教育思想的内容,并将傅葆琛的乡村教育思想与现今我国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总结出其思想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是一个创新,并且具有现实意义。但是,傅葆琛的“乡村教育”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在不同的时期表现为乡村平民教育、乡村民众教育,且在不同时期教育思想的内容也不一样,作者在这里直接笼统的冠以“乡村教育”,使得概念区分不清,而且参考史料较为单一。作者对傅葆琛的教育思想评价有一定的创见,但局限在具体的方面,缺乏宏观与整体的考虑。

四、涉及傅葆琛教育思想的著作

有关傅葆琛教育思想的研究在一些民国时期的教育思想和乡村建设运动的作品中也多有涉及。李帆主编的《民国思想文集・乡村建设派》把傅葆琛的乡村教育思想归结为乡村建设派,辟专章介绍了傅葆琛关于农村社会的改造与民众教育的实验。吴星云著的《乡村建设思潮与民国社会改造》认为傅葆琛因参与“洋博士下乡”运动引来中外世人赞叹的目光,又以其十数年从事乡村建设的坚韧毅力,赢得了后世的尊敬。该书对傅葆琛的教育活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天津出版社出版,宋恩荣主编的《晏阳初文集》第一卷和第二卷涉及傅葆琛留学期间从事华工教育的经历以及晏阳初对傅葆琛从事平教会工作的肯定。中国人民四川省双流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纂的《双流县文史资料选辑 》第5辑和第13辑分别记载了傅葆琛先生在华阳县从事乡村教育的实践活动和追忆了傅葆琛毕生教育经历。周慧梅著的《“新国民”的想象 民国时期民众学校研究 》研究了傅葆琛的民众教育思想和活动。朱煜著的《民众教育馆与基层社会现代改造 以江苏为中心 1928-1937 》记叙了傅葆琛的民众教育思想以及普及民众识字教育的活动。以上这些著作为我们了解并研究傅葆琛的教育思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与研究视角。

第12篇

在我国,城市居住评价体系已基本建立。而对于广袤的乡村却没有一套完整的科学而适用的居住评价体系。这种现状造成了乡村建设的盲目与无序,也制约着乡村居民的整体进步与发展。目前有不少城乡规划与建筑界的学者开始关注乡村居住的状况。但政府和管理层,对于乡村居住水平及乡村居住的评价体系还没有足够的重视。为了更有效地推动乡村建设,需要尽快的建立起完善的乡村居住评价体系。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明确乡村居住评价的主要指标。这些指标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硬件指标,也包括精神层面的软件指标。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共7个层次。第一类需要属于缺失需要,可产生匮乏性动机,为人和动物所共有,一旦得到满足,紧张消除,兴奋降低,便会失去动机。第二类需要属于生长需要,可产生成长性动机,为人类所特有,是一种超越了生存需求之后,发自内心的渴求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要。满足了这种需要,个体才能进入心理的自由状态,体现人的本质和价值,并产生深刻的幸福感,马斯洛称之为“顶峰体验”。马斯洛认为,人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而这种需要是在实现了其他低层次的需要之后才会出现的。第一,缺失需要对应的是生理需要、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等。在乡村生活中,这些就展现为一些基本的物质需求。如居住条件、交通条件、生产工具、医疗保健设施等。它们在乡村居住评价体系中,都属于物质层面的硬件指标。第二,生长需要对应的是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在乡村评价体系中他们都属于精神层面的软件指标。以人本主义的观点来分析,会得出以下结论:在乡村居住评价体系中,只有硬件指标达到要求,才有可能出现对软件指标的需求;只有硬件指标达到一定的高度,软件指标才能达到要求。因此,我们既要坚持两种指标同时抓,也要坚持以硬件指标为基础。

2.乡村居住评价体系的主要指标

第一,乡村住宅的建设水平。现阶段,国内乡村居住建筑的建设依然处于无序状态。乡村居民多采用自建房的形式进行。建筑缺少专业设计,一方面导致房屋质量较低,另一方面导致能源浪费。房屋建设缺少监管与维护,存在较多安全隐患。这些问题都有待政府管理部门与居民一起共同解决。第二,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乡村公路的建设规模较小,但数量巨大。近年来乡村交通状况达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建设标准较低,监管力度较小,维护滞后都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做到全方位的管理。第三,医疗保健设施与政策支持。农村医疗一直是一个较受关注的话题,医疗条件的改善一个是从经济条件上改善,这需要医保政策的支持。再一个是要加强农村医疗网点的建设和管理。第四,教育设施配备与居民受教育水平。目前,国内城乡差别明显,农村居民向城市流动较多,乡村儿童数量减少,乡村学校生源的丧失,造成了乡村教育设施建设的两难境地。乡村教育设施必须要找出一条全新的发展之路,来适应这种生源少而且分散的现状。第五,乡村的生产力水平。生产力是制约社会发展的关键,在乡村依然如此。乡村居民的生存依赖于生产力,因此要想提高乡村整体评价,必须要重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第六,社会交往与社会活动的频率。乡村居民对于自身价值的肯定更多的来自于社会其他成员的评价。因此社会交往与社会活动对于乡村居民来说是很重要的。在乡村建设项目中,必须配备合适的乡村居民交往场所。在政府计划中,应提供让乡村居民参与的社会活动的机会。第七,社会福利。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是中国的一句老话。它的意思是:我们要考虑将来。而现代化的社会福利制度,就是为了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在乡村居民的心中,防老、养老及身后事是最重要的,乡村居住评价的提高与这三类保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3.乡村居住评价体系的其它指标

居住评价指标除了这些可以量化的物质因素以外,还有一些精神层面的因素必须要考虑。比如:乡村的整体定位、乡村居民的社会地位、、政治面貌及其它综合背景等等。

4.乡村居住评价体系的应用

第13篇

关键词 农村 林业资源 环境 

1 培植林业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实现乡村林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其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带动能力大小,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成效。当前,乡村林业主要目的不是生产木材,但在各大乡镇也有一定量的用材林,每年也有一些木材产量。这就决定了每个乡镇不应该都建立一些小的木材加工厂,需要从各个乡镇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区域布局原理,坚持“谁有能力谁牵头,谁当龙头扶持谁”的原则,在交通便利、木材产量较大、地理区位优势较明显的乡镇培植一个林业龙头企业,其他乡镇生产的木材都是为一龙头企业服务的,以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在乡村林业龙头企业的建设中,提倡和鼓励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对现有林业企业进行改制、兼并,通过资产重组以及组建企业集团来增强龙头企业的活力和辐射能力。积极把龙头企业建成规范的现代企业,做到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此外,还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以多种形式与农林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技术推广部门等,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走产学研一体化的路。大力提高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带动农户能力。”[1] 

2 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宣传 

要发展现代林业,要使农民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或某些不适宜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就要帮助农民转变观念,认识林业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性,确立尊重多样性和以生态为中心的价值观。整体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与时俱进地进一步学习有关农林专业技术知识,成为懂技术、会经营、能服务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离不开科教兴农兴林,要向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发展,向生态化转型,就需要农民在干中学,在学中干。要运用媒体力量,通过各种传媒信息或通过观摩、体验、示范和接受培训,使农民提高各项技能。让广大农民了解林业的普通栽培抚育知识、生态系统功能科普知识和专业化扩展的相关知识,让部分农民专业户了解林业的生物技术,生态系统功能知识,才能使农民肩负起责任,担当起发展现代林业应担当的重任,使知识从书本走向新农村建设实践。”[2]对农民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向农民进行专业技能和成果的推广,应该成为媒体、农林院校和各级政府所设种子站、林业站、果树站等技术推广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只有这样,才能使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3 加强基层林业工作站建设 

多年来,林业站发挥懂技术、会管理、信息灵的优势,积极为林农提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通过指导林农发展经济林、花卉、森林食品、林产品加工等绿色产业,通过向林农提供市场信息、法律咨询等社会化服务,为培植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宽林农增收致富的途径。“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基层林业站机构建设,逐步将林业站作为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充分发挥林业站的基础和保障作用,确保各项林业工作在基层的全面落实。引导林农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林经济效益,调动社会和个人发展林业的积极性,推动乡村业的市场化经营、科学化管理、社会化服务,进林农增收节支、脱贫致富,促进农村林业产业发展,加快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3]

4 发展观光农业和林业 

观光型林业具有较大的产业关联度,其开发经营不仅可以带动基础设施建设、食品加工、旅游工艺品加工、餐饮,服务、交通运输与商业贸易等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当地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的收入,进而带动了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特别是离城市相对较近,又具备财力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农村,要注重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旅游农业的建设,注重发展景观林、经济林、果树园艺业等。形成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为城里人及青少年提供旅游、观光、度假及普及学习现代农业林业知识,增添体验民间生活的实习基地,锻炼他们的自种自收的动手能力,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体验农村田园生活的需要。这样既可丰富城里人生活,同时也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种产业,为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市场需求开辟新的渠道。农村修复传统文化更有基础,这样能促进城乡居民交流、沟

通人们的思想,弘扬并传承先进传统文化并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形成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和谐社会氛围,促进城乡交融、和谐协调发展。 

5 加强林业科技研发创新 

目前,我国乡村林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林业科技人才缺乏,教育培训工作相对滞后;林业技术推广工作比较薄弱,从整体上看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不高。因此,新时期,乡村林业必须要注重科技含量,加快保护与建设技术的发展,加快自然灾害防治技术的开发,健全乡村科技推广体系,实现乡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效果。提供村民愿种、市场需要、效益较好的优良种苗,供其在庭院发展。做好庭院林木资源经营管理的技术指导,让村民比较熟练的掌握培育方法,并协助村民搞好庭院结构调整,做到合理配置、规范种植。开展乡林业站人员的技术培训,系统传授各类林果经营管理和乡村林业评估等知识,让他们认识乡村林业,参与乡村林业建设,并通过他们向更多的人广泛的宣传、传授乡村林业知识。在各村社选择1名对林木资源经营管理感兴趣且有一顶实践经验的村民为林技员,通过他们的示范、试验、指导,带动所有农户积极参与,让每户村民掌握12项林业适用的技术,推动乡村林业的发展。 

总之,乡村林业要求在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优化乡村环境的同时,发展乡村经济、增加村民收入,促进乡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艾连和,孟祥彬.生态环境建设与林业可持续发展探析[j].林业勘查设计,2005(1). 

第14篇

[关键词]吴忠市;新农村建设;乡村图书室

[中图分类号]G25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4-0098-02

一、吴忠市乡村图书室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吴忠市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地级市,位于自治区中部,黄河东岸,是引黄灌区的精华地段,全市总面积2.02万平方公里。1998年改为地级市,辖一市二县一区(青铜峡市、盐池县、同心县、红寺堡开发区),有行政村538个,总人口123万,其中回族58万人,占总人口的47.2%,是我国回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吴忠市是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占70%,农村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既有人均收入名列全自治区前茅的先进乡镇,也有连饮水都困难、经济相当落后的农村地区。“十一五”期间,随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评比达标活动的开展,吴忠市乡村图书室的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截至2010年,共建设农家书屋500个,其中利通区107个,红寺堡区39个,青铜峡市82个,盐池县63个,同心县145个,利通区、青铜峡市已全面普及。至此,吴忠市已实施乡村图书室工程项目的行政村占全市行政村的81%。然而,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村文化建设也是千差万别,乡村图书室良莠不齐。总的来说,全市乡村图书室建设现状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不平衡

相对全自治区,吴忠市乡村图书室建设相对滞后,在现有的500个乡村图书室中,不乏设施先进、藏书过万、管理规范的乡村图书室,如东塔乡图书室、高闸村图书室、马莲渠廖桥村图书室,一度成为全市农村文化建设亮丽的风景。但如同上述发展状况稳定的图书室为数并不多,许多图书馆名存实亡。

2.领导重视不足

乡村图书室是公益事业,没有直接的经济利益,在多数乡村领导眼里,它只能消耗资金,因而把其看成是“包袱”。各乡虽然对图书室建设比较重视,也做了一些工作,但距离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是组织指导不够有力。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乡村领导没有肩负起应有的职能,对图书室工作不熟悉、不了解,基本失去了图书室建设的领导权、指挥权、话语权。二是工作谋划缺乏深度。各乡虽然在图书室建设中做了一些工作,但所做的工作还只是浅层次的,真正有特色、有特点、有创新、有影响的工作不多。

3.布局单一

吴忠市乡村图书室建设基本上以乡镇及村部为核心,大部分设在乡政府和村委会,有的离居民点较远,只方便了乡镇及村部所在地的群众,其他群众借阅不方便。许多图书室自验收通过以来,几乎没有添置一本新书,基本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配送和以往遗留的旧书,藏书量累计不超过3000册,且有些书刊内容陈旧,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图书室及农家书屋的社会效应。

4.部分管理人员素质偏低,工作积极性不高

从近年来乡村图书室的运行情况来看,部分管理人员素质偏低,有的管理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难以胜任图书室及农家书屋的管理工作,管理员变成了图书保管员。另外,部分图书管理员由乡村干部兼任,他们事多繁杂,抽不出时间来管理,有的管理员业务不熟练又没有报酬补助,多数为应付检查,摆花架子。上述情况均不利于乡村图书室工作的开展。

5.机制不灵活,职责不明确

乡村图书室仍停留于传统服务模式,无固定开放时间,坐等读者上门借还,服务效果不显著,缺乏应有的管理考核及监督机制。图书室建设过程中的头绪比较多,对已建成的图书室,谁是主管、分管部门应负什么监督检查责任、当地的乡镇党政部门如何检查监督、本地的行政村又应负什么样的责任,这些都没有规章来加以规范。

以上情况严重影响了乡村图书室事业的健康发展以及功能和作用的延伸和发挥。其结果一方面是乡村图书室数量和功能的萎缩,另一方面是农民朋友,尤其是农村的孩子对知识、对阅读的渴求难以满足。

二、对吴忠市乡村图书室发展的几点思考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系统工程,而乡村图书室建设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因此,大力发展乡村图书室事业,是提高农民思想水平和文化素质、知识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没有乡村图书馆的发展和普及,就谈不上公共图书馆的繁荣。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促进乡村图书室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1.积极争取领导的重视

要抓好乡村图书室建设,一方面,各级领导要积极主动争取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扶持,用实际行动证明乡村图书室在服务群众方面的重要性与影响力;另一方面,乡镇领导要从思想上彻底改变图书室无利可图的看法,进一步提高认识,要看到乡村图书室面对的是最基层的群众,要加强图书室对提高本乡村劳动者素质、引领群众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保持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科学文化知识重要性的认识。

2.建立长久有效的运行机制

要想让乡村图书室得到长久有效的发展,其根本出路是建立起“政府主导、多级投入、集中管理、资源共享”的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即将乡村图书室纳入市图书馆行业管理体系之中,使每个乡村图书室成为市图书馆的一个分馆(室),由市图书馆集中统一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在实现乡村图书室全覆盖的同时,又能实现文献资源的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一张借阅卡就可以在全市范围内实行通借通还,减少了各乡村图书室相关文献的重复购置现象,合理使用购书经费。它不仅使公共图书馆服务从狭义的文献服务转变为覆盖城乡的广义的公共文化服务,更消除了图书馆服务的城乡差别,可以切实解决城乡居民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为乡村居民提供了与城市居民基本一致的阅读待遇,从根本上解决了乡村图书馆发展的出路问题。

3.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资金不足是乡村图书室陷入困境的根结,解决了资金问题,其他问题都将迎刃而解。所以,要使图书室 “活”起来,仅靠上级配置图书、财政拨款不太现实,必须切实增加投入,将乡村图书室购书经费及活动经费纳入同级预算,解决其后顾之忧。在建设和运作之后要盯住上级财政、不忘地方财政,同时要调动各方力量进行资金筹集、图书交流,甚至请求企事业机关单位对口扶持、定点帮助,以维持各图书室、农家书屋的正常运营。

4.提高管理水平

乡村图书室建设要抓住管理员这个关键,切实做好管理员的选拔、培训和把关工作。一要把好关口。要严格按照图书室管理员的选配条件进行选配,防止和克服随意性、照顾性、迁就性,坚持标准不降、条件不松、严格筛选,真正把责任心强、热情高、素质好、业务熟的同志选配到管理员工作岗位上来。二要抓好培训。管理人员选好后,要集中一定的时间进行培训,请专业人士授课,请资深人士来辅导,请业内专家学者指导。培训结束后,要对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业务技能考试,考试合格者发给结业证或上岗证。三要保持稳定。图书管理员上岗后,不能随意调整、更换,要树立长远建设思想,无特殊情况,不要更换管理员,即使要更换,也要组织相关培训,直到条件符合才能上岗。

5.开展特色服务

走特色之路是乡村图书室发展的社会基础,也是其发展的必然规律和要求,其特点是针对性、地域性、特色性。任何一个图书馆都应该有自己的藏书特色,乡村图书室的藏书应结合本地区的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结合当地农民对科学文化以及脱贫致富的要求,购买村民需要且内容简洁的农业生产、家畜饲养、花卉栽培、医疗保健、心理问题、道德教育、儿童教育、文化休闲、时政和社会等方面的图书、期刊和报纸等资料。特别是针对那些文化水平低、不能看书学习的群体,应当购买一些适宜的音像制品,以播放广播、举办科技宣传、图片展览等形式,让村民能看懂、听懂、学懂。

6.建立领导负责制

乡村图书室建设作为一个长期的工程,为保障其规范运行,必须尽早建立组织机构,成立由政府牵头、以相关部门为成员的组织机构。一定要落实到人,明确责任,保证事有人管、责有人负。这样图书室才会有活力,乡村三个文明建设才会协调发展。另外,每年都应当对乡村图书室进行考核验收,市政府应当安排文化部门对全市各乡村图书室的建设与发展成效进行考核,并广泛征求村民对图书室的评价,反映村民从图书室中获得的利益。另外,要结合政府有关部门和村民评价,来综合考核验收乡村图书室,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不断完善乡村图书室的建设和发展。

第15篇

    论文摘要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乡镇工业对资源的利用度也逐渐增大,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农村生态环境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但是目前人们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加强保护的重要性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和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防治那样的有效机制,总体工作力度不够。因此,农村地区林业资源建设农必须要兼顾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在此前提下,进行农村地区林业资源建设。

    1 培植林业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实现乡村林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其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带动能力大小,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成效。当前,乡村林业主要目的不是生产木材,但在各大乡镇也有一定量的用材林,每年也有一些木材产量。这就决定了每个乡镇不应该都建立一些小的木材加工厂,需要从各个乡镇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区域布局原理,坚持“谁有能力谁牵头,谁当龙头扶持谁”的原则,在交通便利、木材产量较大、地理区位优势较明显的乡镇培植一个林业龙头企业,其他乡镇生产的木材都是为一龙头企业服务的,以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在乡村林业龙头企业的建设中,提倡和鼓励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对现有林业企业进行改制、兼并,通过资产重组以及组建企业集团来增强龙头企业的活力和辐射能力。积极把龙头企业建成规范的现代企业,做到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此外,还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以多种形式与农林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技术推广部门等,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走产学研一体化的路。大力提高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带动农户能力。”[1]

    2 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宣传

    要发展现代林业,要使农民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或某些不适宜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就要帮助农民转变观念,认识林业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性,确立尊重多样性和以生态为中心的价值观。整体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与时俱进地进一步学习有关农林专业技术知识,成为懂技术、会经营、能服务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离不开科教兴农兴林,要向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发展,向生态化转型,就需要农民在干中学,在学中干。要运用媒体力量,通过各种传媒信息或通过观摩、体验、示范和接受培训,使农民提高各项技能。让广大农民了解林业的普通栽培抚育知识、生态系统功能科普知识和专业化扩展的相关知识,让部分农民专业户了解林业的生物技术,生态系统功能知识,才能使农民肩负起责任,担当起发展现代林业应担当的重任,使知识从书本走向新农村建设实践。”[2]对农民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向农民进行专业技能和成果的推广,应该成为媒体、农林院校和各级政府所设种子站、林业站、果树站等技术推广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只有这样,才能使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3 加强基层林业工作站建设

    多年来,林业站发挥懂技术、会管理、信息灵的优势,积极为林农提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通过指导林农发展经济林、花卉、森林食品、林产品加工等绿色产业,通过向林农提供市场信息、法律咨询等社会化服务,为培植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宽林农增收致富的途径。“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基层林业站机构建设,逐步将林业站作为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充分发挥林业站的基础和保障作用,确保各项林业工作在基层的全面落实。引导林农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林经济效益,调动社会和个人发展林业的积极性,推动乡村业的市场化经营、科学化管理、社会化服务,进林农增收节支、脱贫致富,促进农村林业产业发展,加快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3]

    4 发展观光农业和林业

    观光型林业具有较大的产业关联度,其开发经营不仅可以带动基础设施建设、食品加工、旅游工艺品加工、餐饮,服务、交通运输与商业贸易等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当地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的收入,进而带动了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特别是离城市相对较近,又具备财力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农村,要注重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旅游农业的建设,注重发展景观林、经济林、果树园艺业等。形成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为城里人及青少年提供旅游、观光、度假及普及学习现代农业林业知识,增添体验民间生活的实习基地,锻炼他们的自种自收的动手能力,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体验农村田园生活的需要。这样既可丰富城里人生活,同时也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种产业,为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市场需求开辟新的渠道。农村修复传统文化更有基础,这样能促进城乡居民交流、沟通人们的思想,弘扬并传承先进传统文化并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形成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和谐社会氛围,促进城乡交融、和谐协调发展。

    5 加强林业科技研发创新

    目前,我国乡村林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林业科技人才缺乏,教育培训工作相对滞后;林业技术推广工作比较薄弱,从整体上看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不高。因此,新时期,乡村林业必须要注重科技含量,加快保护与建设技术的发展,加快自然灾害防治技术的开发,健全乡村科技推广体系,实现乡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效果。提供村民愿种、市场需要、效益较好的优良种苗,供其在庭院发展。做好庭院林木资源经营管理的技术指导,让村民比较熟练的掌握培育方法,并协助村民搞好庭院结构调整,做到合理配置、规范种植。开展乡林业站人员的技术培训,系统传授各类林果经营管理和乡村林业评估等知识,让他们认识乡村林业,参与乡村林业建设,并通过他们向更多的人广泛的宣传、传授乡村林业知识。在各村社选择1名对林木资源经营管理感兴趣且有一顶实践经验的村民为林技员,通过他们的示范、试验、指导,带动所有农户积极参与,让每户村民掌握12项林业适用的技术,推动乡村林业的发展。

    总之,乡村林业要求在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优化乡村环境的同时,发展乡村经济、增加村民收入,促进乡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艾连和,孟祥彬.生态环境建设与林业可持续发展探析[J].林业勘查设计,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