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近视眼的预防知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在这儿,我来给大家讲一讲近视是怎样形成的,以便及早的预防和控制。
一、长期从事近距离者,连续工作时间不宜太长,应每隔40-50分钟。闭眼或向远处眺望一会儿,防止眼睛过度疲劳,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连续看书或写字不应超过半个小时,三年级以后每节课不应超过50分钟。以防视力疲劳。
二、阅读或书写,应保持正确姿势,桌椅高低要适合,眼与读物之间,保持一尺远的距离。
三、阅读时要做到,不躺着看书,不连续长时间看书,不趴在桌子上看书,不看字体太小或印刷不清的书报。
四、学习或工作的场所,光线不要太强或太暗,用电灯照明,如25瓦灯泡,灯与书本距离不宜超过半米。若距离是一米远,就需要60瓦的灯泡了。灯光应在左前方避免妨碍视线。灯泡上最好有罩以免光线刺激眼睛。
五、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是预防近视眼的一项积极措施。
六、平时要注意用眼卫生,如有沙眼及其它炎症,应积极进行治疗。
【关键词】小金库;原因分析;治理方法;防范措施
“小金库”是指凡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侵占、截留国家和单位收入,且未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帐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私存、私放的各项资金,且具有较强的普遍性、隐蔽性和危害性。单位私自设立“小金库”是严重的违法违纪行为,不仅阻碍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造成国家经济的巨大损失,而且腐化了社会风气,阻碍了党风廉政建设,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危害性极大。
一、对“小金库”存在原因的分析
(1)个人及局部不正当利益的需求。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基数大,贫富差距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大部分人的物质生活水平相对较低,与国际接轨后,人们的消费需求加大,偏少的合法收入与较高的消费需求矛盾日益突出,加上部分人攀比思想严重,急于提高生活档次,于是把目光转向国有资产,而貌似合法的“小金库”很快就被这些人当作聚敛钱财的最佳方式。(2)部分单位领导法律观念淡薄,认识错位。目前有不少的单位特别是一些领导,法律意识淡薄,法制观念不强,不能充分认识到私设“小金库”的危害性,没有把财务管理纳入日常管理,也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认为设立“小金库”是搞好上下级关系、调动员工积极性、获得群众拥护的有效举措,被查出的可能性也比较小,而且部分受益者已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小金库”给自己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不设反而吃亏,因而他们乐此不疲,更有甚者与设立者结成利益同盟,获取更大的利益。(3)制度体系不完善,责任追究不到位。“小金库”的产生和发展,原因很多,在健全体制上涉及相关的教育、监督、制度、改革等等,要统盘考虑各方面存在的制度机制的缺陷,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首先是支付制度监管不到位。有些单位在集中核算时,实行财务统管,但在建账时,却单独设账管理。其次是内控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制度不规范,相互之间缺乏约束机制。最后是主管单位与机构职能界定不清。很多单位的领导干部利用在社会团体机构中兼任的职务开展财务活动,隐蔽性很强,不易被人发现,成为设立“小金库”的避风港。(4)监督力量不足,落实不到位。一是内部监督落实不到位。“小金库”设立较隐密,知情面窄,难以察觉。大多数“小金库”的设立和资金的使用是由单位主要负责人决定的,其它干部群众根本不知情,没有办法监督。还有部分管理人员明明知道私设“小金库”是违法违纪行为,但为了迎合领导的旨意而不敢监督。二是外部监督力量不足。“小金库”主要是由财政、审计和税务等部门负责监督检查。这些相关部门工作协调配合不充分、各自为政、不能形成合力发挥综合效能。致使“小金库”问题不能及时被发现,形成了“真空地带”。(5)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惩处不力。法律法规不健全和立法工作滞后是“小金库”屡禁不止的最根本的源头。我国现行刑法没有设立追究“小金库”的法律责任条文,面对许多新型的财政违法违纪现象,无法进行全面的概括与总结,对 “小金库”中的重大问题也无法追究刑事责任,不利于提高对“小金库”问题的重视程度。在实际查处过程中,存在对“小金库”有“认同”心理,认为“小金库”是为了解决职工福利、搞活关系、方便工作的需要等等,在处理上网开一面,只对单位进行处罚,而对责任人追究较少。惩处不力,降低了设立“小金库”的责任风险成本,诱发了一些单位和人员的侥幸心理,导致守法意识淡薄,严重影响法律的严肃性和强制性。
二、加强对“小金库”的治理工作
(1)加强领导组织,强化干部教育。组织领导干部深入学习,加强对防治“小金库”知识培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及责任追究教育、警示教育,提高领导干部的认识水平和责任意识。同时加强领导组织,成立“小金库”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履行职责,分工协作,要切实担负起“小金库”治理工作的领导责任,把“小金库”治理摆在重要位置,工作中不走过场,做到亲自部署、亲自督办,相关部门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全力做好“小金库”的治理工作。(2)加强舆论宣传,提高道德意识。加强“小金库”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各种渠道,及时通报治理“小金库”的工作进展情况,让群众明明白白地了解专项治理工作的内容和政策规定,并选择典型的案例予以公开曝光,形成浓厚的道德氛围,增强领导干部和财会人员的法制和自律意识。防微杜渐,确保财务收支活动的合法、合规和有效。(3)完善法制体系,增强法律意识。以法律法规为前提展开治理工作是重中之重,加强立法,断其源头,修订相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对“小金库”违法行为的概念界定,监督检查,责任追究以及相关法律的适用性做出全面、系统、权威的规定。从根本上杜绝“小金库”,还应制定防治“小金库”的特别法律,明确“小金库”的刑事责任、加大处罚力度,才可能堵住私设“小金库”的源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直接提请立法机关起草制定专门的《“小金库”违法行为防治方法》。(4)加强综合治理。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活动,加大处罚力度,完善相关部门之间的工作协作机制,宣传和教育相结合,提高领导干部的认识,进一步更新理念,探索适应防治“小金库”工作需要的方式方法,建立预防控制机制,提高制度的透明度、影响力和知晓率,促使“小金库”的治理工作健康发展。
三、建立防范“小金库”问题的长效机制措施
按照 “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的精神要求,通过完善制度、强化监管和依法处理,把建立和完善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作为重中之重,从根源上彻底铲除“小金库”。(1)完善制度,深化改革,构建“小金库”治理保障机制。加强制度建设是防治“小金库”最有效、最持久的手段。立足于“小金库”的本质,必须从完善制度入手,如完善预算管理制度,现金管理制度,结算支付制度等等。但必须突出重点,牢牢掌握单位所属机构的财务管理现状,抓住银行账户管理,现金管理,发票管理等几个关键的基础性制度,严格限定现金使用的范围条件,严禁大额提取和使用现金行为,严管发票的使用和管理,使会计信息真实地反映其经济状况,杜绝单位由于财务管理混乱形成账外账、账外资金的隐患。同时,加强这些制度之间的整体协调与配合,从根本上发挥制度在防治“小金库”中的基础性作用。(2)强化监管,追究责任,构建“小金库”治理约束机制。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是防止设立“小金库”的一道重要“屏障”,也是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重要保障。加大监督投入,把财政监督、行政监督、审计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有效结合起来,在管理的各个环节“堵塞漏洞”,使监督制度落到实处。同时也要认真做好举报的受理工作,部门内部可以放置举报箱,设置举报电子邮箱这种隐蔽方式提供举报信息,并要严格保密,切实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3)依法处理,严惩不贷,构建“小金库”治理惩处机制。完善相关处罚规定,加大处罚力度,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将处罚的重心由对单位的经济处罚转向对直接责任人个人的经济处罚和行政处分乃至司法处理,从根本上抵制设立“小金库”的思想,彻底铲除“小金库”的土壤。对在专项治理工作中发现“小金库”数额巨大、情节严重的,按照有关规定从重处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对于顶风违纪、对抗检查、销毁证据的,对其主要领导和直接责任人严肃查处,;而对于自查认真、纠正及时的,可减轻处罚。做到多管齐下,全面实施,不给“小金库”一丝生存空间。
上述研究只对一部分问题进行了探讨,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小金库”治理工作具有长期性,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也会出现很多的新问题,如何进一步完善“小金库”长效治理机制仍是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一项十分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财税;金融;国库
近年来,随着财税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国库业务电子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尤其是国库接入现代化支付系统和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上线后,国库资金风险呈现出了新的形式和特点,风险点增多,风险面加大,如何正确认识国库资金风险,有效防范和化解国库资金风险,成为当前国库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和关键。
一、当前国库资金风险存在的主要类型
1.人员数量和素质与业务量不匹配的风险
一是虽然国库电子化、网络化大大提高了业务处理的质量和效率,但随着经济不断增长,财税收入迅猛增加,国库业务量也在迅速增长。以调查市为例,全辖业务量由2006年的28万笔增加到2011年的69万笔,预算收入总额由77.12亿元增加到276.93亿元,增长3.6倍,支出总额由57.01亿元增加到188.95亿元,增长3.3倍,增幅之大显而易见。然而在国库业务量迅猛增长的同时,基层国库人员配备明显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专职国库人员的配置达不到基本的要求。有的县支行,国库、会计人员总共才5人,其中专职国库人员仅1 人或2 人。这些人员除了办理日常国库会计核算业务外,还要负责国库综合业务、统计分析、国库监管、财务管理、支付清算、反洗钱等业务,这样势必造成不合理兼岗和“一手清”现象的存在,更不必说要害岗位人员定期进行轮换,这样的人员配备根本满足不了国库业务发展的需要。业务量增长和人员不足之间的矛盾势必引发一些国库资金风险。二是因人民银行机构改革,很多支行人员只出不进长达十多年,现有人员正逐步老龄化,四十二三岁在县支行就算是年轻人了,因而国库人员断层现象比较明显。有的国库人员几十年在一个岗位工作,而且从事的是比较重要的岗位,这样长期从事比较枯燥繁忙重复的国库会计核算业务,易造成国库人员思想麻痹和惯性思维,出现用习惯代替制度和规范的行为,易在资金控制环节中产生风险隐患。
2.支付方式转变引发的风险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由于支付方式发生了变化,国库在支付环节承担了更大的风险。一是国库对财政拨款监督困难,传统支付模式下,国库部门直接办理财政支出,对财政拨款的监督是事前的监督,比较容易发现和解决问题。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监督时间滞后,监督对象增加,国库处于被动清算的地位,对预算执行的监督职能弱化。二是支付额度和支付清算控制方面的风险。集中支付后国库资金的拨付是通过与银行进行资金清算来实现的,而国库部门进行资金清算的唯一前提就是清算资金不超过财政部门确定的支付额度。支付额度可以说是控制国库支付清算的“闸门”,但这个“闸门”并非万无一失。由于支付额度和支付清算文件通常采取磁盘导入方式来录入,而国库会计核算系统接收的支付额度和支付清算文件都是文本文件,都未进行加密处理,可以随时被打开和修改,资金、信息安全缺乏可靠的技术和制度保障,对国库资金安全形成巨大隐患。三是单一账户体系存在的风险。集中支付改革后单一账户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国库集中收付改革设计理念的核心是取消单位原有账户,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在实际运作中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存在一些功能性缺陷:(1)零余额账户不能进钱,收入类的资金不能通过该账户核算;(2)零余额账户只能核算财政性资金,难以解决往来资金核算问题;(3)目前有关规章制度中没有明确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是属于基本账户还是专用账户。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运作效率,而且客观上导致了一些预算单位想方设法保留老账户。我们在对银行现场检查监督中发现有财政直接支付零余额账户款项直接转到预算单位实有资金账户的现象,而且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存在提取大额现金的违规行为。实有资金账户到目前为止仍然每天有资金进出,不能遵循“只出不进,逐步消化”的原则。以上单一账户体系的功能性缺陷隐含着一定的国库资金风险。
3.银行违规操作带来的风险
(1)银行存在先清算后支付的违规行为。根据集中支付改革对银行的要求,银行应先向预算单位支付后,再以实际垫付的金额与人民银行国库清算。经现场检查发现个别行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和上级行的要求,没有按照“先支付,后清算”的原则办理款项支付,而是先向国库清算,取得国库资金后再办理预算单位的支付业务,使国库资金成为银行的资金来源,容易诱发国库资金风险。
(2)银行延压、坐支财政集中支付资金和退款。个别银行收到财政集中支付核算中心送达的支付凭证后,先向人民银行办理清算,待资金到账后不急于给预算单位拨款,延压占用财政资金有的达十多天之久,引起很多预算单位不满。另外银行办理集中支付业务的垫付资金经常因收款单位户名或账号不符被退回,退回资金到达银行账户时往往银行已与人民银行清算,收到了财政清算资金。根据清算制度规定,退回资金应于当天退回国库单一账户,但多数是银行不按制度的规定当天退回,而是将退回资金 待核算支付中心修正后再次支付,有的资金延压好多天后才再次支付,很少退回国库单一账户,形成坐支、延压财政资金,隐藏着极大的资金风险。
(3)账户管理不规范。一是部分行为财政部门、预算单位开设零余额账户,未经人民银行审批、备案,有的虽报经人民银行审查批准,但未按规定将账户的开立、变更、撤销等情况报人民银行国库部门备案。二是银行虽然使用零余额账户办理集中支付业务,却为预算单位从零余额账户向单位其他账户划转资金。这主要是由于集中支付改革设立零余额账户后,预算单位多头开户情况仍然存在,使得预算单位将零余额账户的资金过渡到其他账户成为可能。资金一旦从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划转到其它账户,就游离于财政、人民银行的监督范围之外。
4.监督理念狭窄,监督手段落后的风险
随着国库电算化业务的发展,国库风险点前移,但相应的监督理念、手段、却存在落后的现状。表现为:一是监督理念落后。目前国库监督人员的思想仍定位在简单的凭证要素和账务勾对上,而对国库制度的执行情况、岗位交接、重大事项授权审批、重要空白凭证的管理、资金支出的往来变化等资金风险方面的监督不足,没有形成全方位的监督理念;二是监督手段和时效落后。事后监督部门每日接到国库部门的凭证、账簿、报表后仍限于手工核对凭证的要素及印章是否齐全,收入报表和收入凭证是否相符等,在报表、账簿之间单一的核对,没有完善的监督操作系统,缺乏对国库资金风险点的重点监控,导致监督工作流于表面,抓不住重点,特别是参加支付清算系统后,资金将实行实时清算,而事后监督工作仅是对上一个工作日发生的业务进行审核,如遇到星期五发生的业务要等下星期一审核,中间间隔两天,时间滞后,操作滞后,如果某一笔资金处理的有问题或者出现案件,则会不可挽回;三是监督人员素质不高,国库知识掌握滞后。近年来,国库业务发展变化很快,需要专职懂业务的事后监督人员,但目前事后监督人员大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对国库新业务不熟悉或知识陈旧,严重影响了监督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二、新形势下防范和化解资金风险的对策及建议
1.加强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
一是总行应从依法履行中央银行职责考虑,进一步明确国库部门的各项职能定位,并采取有效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基层行人员年龄、知识结构老化和数量短缺的矛盾,拓宽人员进出通道,改善人员队伍结构,增强县支行履职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要把提高国库人员业务素质作为一项长期重要的工作来抓,通过分批次、分岗位举办培训班,提高国库干部的业务技能,确保具备“一人多岗”的履职能力;三是进一步加大推广国库业务整体移位和整体接管的实地业务检查和审计方案,加强基础业务人员横向和纵向交流力度,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进人员素质提高。
2.完善法规制度建设,推广应用支付密码技术
(1)完善配套措施,理顺零余额账户的管理。总行应会同相关部门尽快修订,《国家金库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商业银行、信用社国库业务管理办法》及其他相关国库管理规定,针对改革后的变化情况,共同出台新的《银行账户管理办法》,对零余额账户的性质给出明确的定义,规范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以及其他银行账户的使用。对目前零余额账户的功能可进行扩展,兼容改革前各单位基本账户的功能。同时对国库经收处、集中支付银行国库业务的责权利进行明确,完善其违规的处罚措施,使国库部门正确履行监管职责,国库监管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查,有理可管。
(2)建议最好是至上而下推广运行全国统一开发的应用程序,可降低自行开发系统带来的功能不科学、操作不严密、难以管理引发的资金风险。另外对资金进出口环节推广应用支付密码,通过网络技术封闭型设计资金进出口安全管理将目前通过网络传输的集中支付相关文件进行加密处理,以防有人恶意的窜改核算单位支付额度和支付金额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3.加快横向联网步伐,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
一是加快财、税、库、行横向联网的步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通过网络查询将财政、税务、银行的相关业务都纳入人民银行监督管理的范围之内。尤其迫切需要完成银行清算系统与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链接,增加自动对账功能以及对不合规业务的监测预警功能等。二是加大对银行和经收处的监督检查力度,特别要加强对财政部门零余额账户和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的管理,发现违规问题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旧;三是由国库、事后监督、纪检监察、人事等部门协调配合成立国库资金风险预警评价小组,定期测评,定期反馈风险存在状况,以确保国库资金风险的全面控制。
4.建立完善的国库事后监督系统,加强人员培训及岗位轮换
(1)建议尽快研发国库会计核算事后监督系统和国库会计影像监督系统,这两个系统上线后,县级支库的事后监督工作可以上收市一级事后监督部门办理,通过这两个系统与核算系统的对接,准确、快捷地采集有关核算信息,合理有效的对整个国库会计核算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管理,改变目前事后监督手段落后及监督范围狭窄的弊端,以提高事后监督的准确性、有效性,对当天业务实行实时监督,确保国库当天业务准确无误,次日只对前一日的票据进行整理装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