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语文教育故事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必要性
1.我国古诗词文化发展的需要
古诗词是我国文化体系中的精华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主要呈现方式,对于深入了解我国历朝历代文化发展特性,了解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特色和特定的诗词作者的思想感情、心态情绪等都有直接的影响。在现代社会,我国的诗词文化受到应试教育的干扰而弱化,且古诗词的生涩难懂以及其历史文化底蕴的深厚也给学生的学习和掌握带来了不便,这就导致古诗词文化发展出现了断层。
古诗词作为我国文化的瑰宝和精华,继续传承下去很有必要,这就要求我国教育体制强化古诗词教学效果,提升古诗词教育要求,要求初中阶段的语文教育打下基础,做好铺垫,为古诗词文化的发展开创良好局面。
2.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的需要
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其进行古诗词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水平和语文兴趣有直接作用。尤其是强化学生的古诗词审美水平能够起到净化心灵、升华精神、提高个人美学理念和素养的能力。学生的古诗词文学艺术鉴赏和运用能力提高,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的理念、主张、价值观念和思想就可以由此渗透传递给学生,在学生心目中形成深刻的印象,这是提升初中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更好的文学修养、文学素质的重要保障。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1.意境教学的渗透,提升初中生的美学鉴赏能力
我国古诗词是一门非常博大精深的文化,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学典故、文学理念、文学修养、历史背景,也蕴含了丰富的情感、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性格特点等内容。如果单纯以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教学,很难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学素养,这个工作量过于庞大且容易引发学生的反感。执教人员可以考虑以塑造意境、分析情境的方式,再现古诗词中的意境美,让学生直接面对这种意境和情境,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和历史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美学鉴赏能力提升。
以李白的《赠汪伦》为例,这个故事很简单,也很生动,蕴含了真挚的情感,对初中生来说也更容易理解。老师可以为大家模拟这个场景,让大家体会这一赠别诗中大诗人李白的细腻情感,感受那种质朴的情怀。还可以从中延伸出友情的可贵,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的友情之道,对比分析古今友情文化的差异。简单的一首诗,蕴含的道理、话题和文化背景非常丰富,学生若能深刻了解这首诗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特色,理解其中的思想感情,对于强化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水平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2.情境演绎教学,真人仿古感悟其中的文化情怀
初中生本身的语文文化水平、文化素养并不算高,对古诗词的历史文化背景了解也十分欠缺。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要通过文字性的介绍来深刻的体会古诗词的意境、内涵是非常困难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考虑以情境演绎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通过现场演绎来了解古诗词的文化内涵,了解其思想感情。
比如,孟浩然的古诗《过故人庄》,这个故事在情节上也比较简单。语文老师不妨以此诗中的内容为剧本,找几位学生进行现场演绎,两个故人,或者创意性的加入一两个仆从之类的,共同演绎故人见面,彼此热烈庆贺的场景。这个场景很简单,演绎起来并不难,但是通过这个过程可以让负责不同角色的学生私下去查课本、找资料,了解诗词之中的文化典故和文化背景。比如,重阳日、就、话桑麻等所代表的意义。通过这种生动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增进学生对诗词文化内涵的了解。同时还能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古代友人之间的热情招待的场景,感受古代的待客情怀。
3.基础知识的趣味化培训和强化
扎实的古诗词功底是提升学生的古诗词文化修养和水平的基础。在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中,扎实的功底和基础知识是大前提,也是必要条件。教师要立足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入手,开展教学方式的创新。
死记硬背的方式可以继续应用,从古诗词的博大的文化底蕴来看,通过死记硬背来强化记忆,强化对古诗词、典故、词义的了解和古诗词分类、用法的了解,这种方法虽然笨拙,但对于在短期内强化学生的古诗词水平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考虑以更科学合理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古诗词学习热情。比如,进行合作式教学的新尝试,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给出一首古诗词进行探析和讨论,让学生在一定的期限内给出关于古诗词的解读和赏析。让学生自发搜集资料、整理素材,探讨对古诗词进行学习的心得体会、经验成果。
课堂提问也是督促学生积极掌握古诗词基础知识的有效尝试。不过建议改换提问方式,避免形成过于紧张的教学气氛,可以通过较为宽松愉快的方式进行提问,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对回答错误或不完善的同学也不必指责,可以给与学生查阅资料的机会。提问不是目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养成不懂的问题及时查,不明白的问题及时问的好习惯,引发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关注。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常见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189-01
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教学,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更偏重于知识化,重视背诵而轻视朗读。古诗词的授课时间也比较少,师生没有开展良好的知识互动。学生对古诗词学习不感兴趣,无法理解古诗词蕴含着的内容。这些常见的教学问题都会对学生的文学素养产生不必要的影响。故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改变传统教学应试理念,注重学生长远发展。教学中不断提升自我专业水平和文学素养,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品读古诗词,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常见问题
1、应试教育使教学偏重知识化
新课改要求初中语文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思想、方式依旧影响着主导老师的思想。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为了高考,教师教学方案均以考试内容而定。这样的大环境中,古诗词的背、悟、品成为了填鸭式教学。古诗词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解释古诗词内容上,很少有教师解释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状况等。古诗词不等同于文言文,高考考点多在背诵方面。但是学生若无法感悟古诗词创作意境,即便了解诗词的全部内容,也会渐渐丧失想象力和创造力。被动学习缺乏独立思考,感受不到古诗词的优美。
2、授课时间过于强迫
正是因为初中教学具有特殊性,教师授课时间、进度上都比较紧凑,有赶进度现象。应试教育模式难以转变,教师古诗词授课的时间很短。教师常常将自己理解的古诗词内容或者教案讲给学生听,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抄写和记笔记,并按要求背诵。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只能感觉到古诗词押韵,无法理解古诗词深层蕴涵和魅力。学习过程索然无味,没有质疑品味、探索发现。等到古诗词课程结束后,学生可以流利的背诵出来,却并不知道这些古诗词的含义又是什么。
3、重视背诵、轻视朗读
很多学生更喜欢教师逐句讲解、疏通文意后,再要求学生背诵默写。这样系统连贯的教学方式,更利于学生心理接受。教师讲授古诗词也可以避免重视背诵、轻视朗读的教学误区。实际教学时,一些语文教师先要求学生背诵诗词,再开始讲解和疏通。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不够。古诗词采取声情并茂的朗读,才能品味其中的意境。教师应当让学生通读古诗词两三遍,涵义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深情的古诗词朗读,会让学生身临其境,和诗歌描述的场景融为一体。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去品味古诗词,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古诗词教学常见问题的解决对策
1、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素质
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具备较高综合素质、丰富教学经验和良好教学观念。但是,许多丰富经验的老教师,认为古诗词教学应当顺从应试教育内容,实施解答教学。教师素质跟不上,教学过程常常脱节。校方应当重视培养教师的综合素质,定期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要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开展共同教学和互动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不断阅读与学习新知识,丰富自身人文内涵。学生学习古诗词不应只为应试教育,而是要促进学生未来的成长和进步。日常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保持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采取更具效果的教学模式,提升古诗词教学质量。
2、改进古诗词教学方式
教师在古诗词教学时,可运用一些妙语把学生引入学习氛围内。课堂教学之前采取良好导入语,能够迅速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多种方式,比如情境式教学或者趣味故事教学。例如在讲述《天净沙 秋思》时,教师可让学生想象,在苍茫暮色中,一个漂泊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行走在古道上,产生了强烈的孤寂、飘零之感。学生便会更加理解该诗词的内容和蕴含的意境。同时,一些古诗词具有生动表现力的字眼,教师要教会学生去寻找和理解。比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其中的“直”字表现了大漠豪壮氛围。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兴致会有所提高,也更利于学习和理解好古诗词。
综上所述,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师不应从应试教育出发,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不能缩短古诗词教学的时间,重视背诵、轻视朗读,应当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学识,采用创新式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对古诗词蕴含情感的理解,达到古诗词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蓝小琼.如何有效提高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质量[J].教育界,2013(14).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有效教学;途径
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些基本理念是我们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
我们课堂教学创新的出发点,也是我们教师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只有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这些理念,才能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对我们的束缚。
一、初中语文诗词有效教学的原则
也许有人会怀疑教学有效性的理论性,但是前苏联有位名叫巴班斯基的教育家提出的最优化教学的思想正好为它提供了最有效的理论支持。在巴班斯基的教学论思想当中,最优化教学是最为核心的思想。而教学过程中的最优化并不只是简单的一种特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而是真正科学地、合理地组织和指导教学过程的一种原则。这种原则要求教师在了解教学规律、教学任务、教学原则以及现代教学的一些方法与形式,还有就是这种教学系统的一些特征的基础上,对整个教学过程给予目的性明确的教学安排,也可以说是教师科学地、有意识地选择 出一种最为适合当下条件的教学模式,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还要保证能够在规定的时间里让教学发挥出最优的作用,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二、初中语文诗词有效教学策略
1、强化课前预习,为课堂教学夯实基础。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如果将教学活动全部安排在课堂教学有限的45分钟之内,必定会很仓促,煮夹生饭。对此,作为有经验的初中语文教师,都会 将开展课前预习活动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笔者在教学中,从三方面入手强化课前预习活动。首先,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对诗词作者的生平背景、主要经历、写作 风格等方面常识进行搜集,通过网络、资料等途径,获得详细的信息,既可以为课堂教学增加生动内容,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教学主题的理解。其次,要求 学生找准预习重点,最好列出详细的预习计划,明确自己哪些方面需要进行详细研究,对于古诗词中的字词理解、内容理解等方面做到提前介入,依靠自己的理解来开展学习活动。另外,还要对预习活动中无法自己解决的地方记载下来,筛选出自己在这一首古诗词学习中的难点问题,为课堂学习针对性奠定基础。实践证明,在课前开展有效的预习活动,能够将课堂教学的时间更好地运用到重难点研究方面,有助于教学成效的提高。
2、全讲精讲,着意重点,突破难点。有些老师对古诗词的教学比较随意,一节课蜻蜒点水地讲好几首诗词,然后就布置学生背诵,学生当然是可以背诵下来的,但是对诗词的内容却是不甚理解,几乎是盲背,机械性背诵。这样的教学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记忆效果欠佳,而且考试时一旦出现的考题是理解运用默写题,学生纵然会背诵某首诗,但因对其内容不理解,也就会无从答题。笔者认为,诗词一定是要全讲精讲的,因为古诗词语言高度凝练,古人的生活离我们又很久远,初中生在不了解写作背景的情况下理解诗意还是有难度的,比如杜甫诗《望岳》中的“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如果教师上课不讲,学生是不会知其意思的。又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假如老师不讲写作背景,不讲作者此番远行是被排挤出朝廷,学生是不能体会诗人激愤、抑郁、失落的心情的。我发现,当老师讲诗人的生平故事时,往往此时,课堂是最安静的,所以学生对作家本人的生活是非常感兴趣的,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诗歌也是大有好处的。教师全讲精讲,还要注意着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有所感悟,以致学会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对初中学生来说,理解记忆比机械记忆记得更牢更持久,这当然对考试也是有好处的。
3、开展专题活动,为诗词教学拓展空间。单纯的初中诗词教学可能显得有些单调,其实,诗词教学有着较大的拓展空间,教师要善于整合资源,开阔思路,改进与优化整个诗词教学活动,就能够发挥出较强的整体教学功效。笔者在诗词教学中,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组织开展专题研究,如研究某一个诗人的作品风格,研究某一段时期的诗词作品思想意义等,通过这样的活动来满足学生对诗词学习的探究欲望,教师给予必要的指点
与引导,提高教学成效。另外,笔者在教学中还经常组织诗词朗诵比赛、文学常识抢答赛等,以赛促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等。
4、监督检查,严格过关。对课本中的精短、经典篇目,教师可以安排出专门时间,要求学生进行默写。教师通过检查学生的默写情况,就可以比较直观的了解到学生的背诵状况。另外,通过默写的方式,教师还可以了解学生是否达到了能背会写的要求。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由此可见,多多阅读和背诵古典诗歌 (词),不仅能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更能提高我们的语文综合能力,可谓一举多得,舍此别无其它捷径可寻。因此,无论是教师或学生,都要坚信这一点。
三、总结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出韵味、品出情感、拓展视野。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古诗词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情感,从而达到心灵的相通,产生共鸣,获得思想上的启迪。
参考文献
[1]兰金星。初中语文有效整合写字教学的策略探讨
通观初中语文教材,诗歌教学被集中安排在课内诗词单元25首,课外古诗词背诵60首,其中新课标推荐背诵的篇目34首。这些古诗词部分多样性地安排了唐诗、宋词等各时期的经典篇章;所选诗歌系统地展示了中华上下千年的诗歌菁华。那么,怎样教诗歌,才能让学生既能体味到诗词数千年人文积淀的博大厚重,传承灿烂的传统文化,又能感受现当代诗歌的异彩纷呈和美丽嬗变,把握时代变革跳动的脉搏,从而滋养性情、陶冶灵魂、激励精彩人生、重铸民族精神呢?诗歌被广泛选人语文教材,是诗性的回归,但这只是万里的第一步,真正的回归还要看诗歌的价值在现代青少年身上能否得到真正的体现。关键一步还要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去教。没有戏剧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没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诗歌以其凝炼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独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如果学生还只是单纯地追求矛盾冲突,情节人物,还不会透过字面去体味揣摩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还没有对诗歌的激情、敏感和直觉,那诗歌对他而言是味同嚼蜡了。老师还是那样把一首首优美的、空灵的、清新的诗歌肢解成字、词、句、篇的语言知识点堆积;还不会带领学生去吟咏、去感悟、去思索。好的教学方法能绝妙地让学生领会诗歌意境之韵,情感之美,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创造,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为突破传统诗歌教学的樊篱引领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欣赏诗美,领略诗情。
一、巧引故事
喜爱听新奇的故事是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她们很容易被有趣的故事吸引。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巧引故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特别在课文导人中巧妙运用,能收到奇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教学李清照的《醉花阴》,便讲述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的生活逸事。诗歌教学中,精选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故事、趣闻,用形象的语调讲出来,不但能引起学生注意,而且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使课堂气氛愉快活跃。
二、美读诗词
古人就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叶圣陶创造性地提出了“美读法”。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了,无论兴味或授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诗歌教学,十分强调朗读的作用。诗词是以语言文字形式出现,而如何理解文章的主旨?如何体会字里行间所包蕴的情感?美读就是一个极好的途径。通过美读,能将美巧妙地传输。教师要读出课文的思想美、情境美、形象美、语言美,藉此感染学生。朗读要有声有色,抑扬顿挫,催人动情。例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时,用豪放、激昂的语调进行了“美读”。在范读过程中,教师完全融入词中的境界。读到最后二句,并辅以动作,展示诗情。大气磅礴的力量震撼学生的心灵,仿佛让学生身临其境。一番美读,学生获得了审美感知和审美体验。三、点缀音乐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本身就与诗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古代大多诗词都能配乐歌唱。“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胡儿能歌《琵琶曲》,童子能解《长恨歌》”,便足以证明。在诗歌教学中,用音乐点缀,调动学生的听觉器官,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于是教学李清照的《武陵春》,就像走进音乐的殿堂。带领学生欣赏内容和把握感情之后,师生一道聆听并吟唱安雯演唱的流行歌曲《月满西楼》。此时,学生完全沉浸在优雅的诗词中,完全迷醉于空灵的音乐中。一曲音乐勾起学生对诗美的无限向往,效果比教者口干舌燥的繁琐的讲解不知好多少倍!还可以经常在朗读时,用乐曲搭配。
由于时代久远,我们已无法真实还原古人的生活,可以说我们与他们生活、经历的差距有着天壤之别,学生会觉得古诗陌生和难以理解。再者一些老师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古诗教学变得索然无味,课堂气氛冷淡。那么,如何使古诗教学大放异彩呢?就此谈一下本人的拙见。
(1)对古诗词句的理解。古诗语言精练,诗句内容也很丰富。在理解诗歌时,我们要重视诗句中的动词、修饰语、特殊词等,体会诗歌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许多古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它们使诗歌空间无限延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如陶渊明《饮酒(其五)》中“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有些诗句因表达的需要而颠倒语序,使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增加困难。这就需要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如在崔颢的《黄鹤楼》中:“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一句属主语后置,意即“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因此,要深入分析古诗的词句,讲清它们的含义。
(2)对古诗意境的领会。对古诗词句理解固然重要,但要真正理解古诗,只了解词句意思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古诗有着优美的意境,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通过联想与想像去丰富古诗内容,完成对古诗意境的艺术再创造,提高学生对古诗的欣赏水平。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一诗,“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只从字面去理解就是: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的丛林深处,不时传来黄鹂的叫声,是那样的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的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但这样一来似乎缺点什么,如果启发学生想象,让他们再进行艺术创造,效果肯定不一样。全诗的意象是春潮、雨、野渡、横舟,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表达了诗人自甘寂寞,恬淡闲适的胸襟和希望在急剧变化的社会潮流中寻找一点自由和宁静的思想感情。在课堂上,我就请同学们结合全诗,自己把握意境,然后再进行想像,把他们想到的画在黑板上。课堂上一下便炸开了锅,每个同学都很积极,自豪地在黑板上画出他们的“大作”。这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加深了,也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何乐而不为?
(3)对古诗的朗读与背诵。古诗讲究平仄押韵,读来朗朗上口,易于背诵。词和曲长短不一,而古诗多数是句子长短整齐的,如《诗经》基本上是四言,古体诗和近代诗大多数是五言或七言;古诗的节奏和韵律从句式上看,一般四字为二、二;五字为二、二、一;七字为二、二、二、一。还有在句末押韵的韵脚,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光”、“霜”、“乡”是韵脚。这样诗歌就押韵了,音调变得和谐优美。教学中老师要指导学生注意这些特点,有感情地朗读、熟读,然后背诵。再在其中领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唐诗 语文素质 人文性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蕴涵的价值
1.以古诗之美丰富学生思想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诗歌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里面富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与审美观念,作为教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应将这些思想与审美观念,通过对学生的讲述与引导,对其加以熏陶、传授,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帮其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初中古诗词中蕴含的思想与审美观念可分为以下几种:
(1)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这类作品在古诗词里面占据多数,其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读者读来荡气回肠。比如:在国家动荡不安,战乱四起、民族危难的年代,诗人用行动,用诗歌表达自己誓死卫国的决心,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大诗人杜甫因国家动乱,到处漂泊,但无时无刻不挂念国家安危及黎民百姓生活,“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句句无不反应了作者的悲愤与痛彻心扉,表现出了杜甫本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意念。大诗人李白虽然满腹诗书,却一生潦倒,怀才不遇,空怀一腔为国建功立业的情怀,但他仍然对追求理想拥有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执着,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乐观心态,等等。
(3)向世人传达一种纯洁美好的人间真情。古人用大量的古诗词不断歌颂着人世间的亲情、友情、爱情。《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达了男女对纯真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老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与依恋。友情在中学生阶段很重要,古诗词中有不少表达友情的美好词句,如“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等等。
(4)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古诗词中有不少写景的诗篇,从古代诗歌中可感受到古人对祖国江山、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比如教材中的《钱塘湖春行》《西江月》《题破山寺后禅院》等。里面蕴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只有留心身边一草一木,关注生活点滴,才能将生活如此美妙地传达出来。
2.以古诗之美发展学生语文能力
古典诗词体现着丰富的艺术美,其表现主要如下:
(1)音乐美。古典诗词最早就是以歌唱的形式表达出来,每首古词都配有曲,曲就是配乐唱的,其音乐性也就不言而喻。古诗多音律和谐,章节复叠,有着浓烈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在唐朝之前成为古诗,之后成为格律诗,古诗多不讲究平仄和对仗,律诗对格式要求十分严格,必须讲究平仄,以求得声调的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2)语言美。诗歌是最精美的语言艺术,诗中的每一个字对诗整体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古诗词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作者经过千锤百炼、反复推敲得出来的,诗中每一个字都有不同的韵味,饱含了不同的意境。比如可比较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悠然望南山”中“见”与“望”的区别。很明显,“望”字缺少一种悠闲的意蕴。
(3)意象美。诗歌形成过程中需要诗人精神情感异常饱满、激烈,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这种广阔深远、自由新奇的审美想象。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抓住诗歌这一特点丰富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幻灯片、讲述诗歌写作背景、诗人个人经历等措施,积极调动学生想象力,使其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感情体验与经历去感受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意蕴与丰富画面。
(4)结构美。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诗歌的意境,还应在教学活动中让他们了解一下诗歌的构思结构特点。古典诗歌的构思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叙述故事情节的构思方法(《木兰辞》),写景抒情或怀古抒情的构思方法(《钱塘湖春行》《赤壁》),以幻想结合现实的构思(《雁门太守行》)等等。除此之外,托物言志、情境交融等抒情方式,想象、以小见大、动静结合等表现手法,拟人、对比、双关、夸张都是修辞手段的有效运用,使得古诗结构与意境更加丰富。所有这些在古诗词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都应向学生加以传授,进而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艺术结构与思想意境。
二、实现古诗教学价值有效性的途径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底蕴,不仅如此,它也有助于培养初中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学习习惯。
1.吟诵朗读
诵读是学习古诗歌的有效途径,它能让学生在吟诵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韵美。出色的诵读不但能够让学生读出诗歌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也能将学生引入到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之中,从而加深学生对它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诵读诗歌要讲究节奏,各词字的语音、语调都会有轻重之分,这样既能读出音律美,也能传达诗人的思想情感。不仅如此,在吟诵过程中还能加强学生古诗词量的积累,为今后的学习及写作打下基础。
2.通过比较联系法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积累
比较联系法可有效减少学生古诗词书写过程中的错别字的现象,比如“亲射虎,看孙郎”与“西北望,射天狼”中的“郎”与“狼”的书写。通过平时的比较联系可有效帮助学生区分并理解。
比较联系法可帮助学生积累古诗词蕴含的传统意向。比如古典诗词中常见的“燕”与“雁”的区分。通过对含有这两字的诗句进行分析发现,几乎所有含“燕”字的诗句都有春天有关,代表了春意盎然,成为春天的象征;带有“雁”字的诗词多与秋天相关,出现意象多为大漠、边塞等,通过类似比对,学生对古诗句的意象理解也就更加深刻。
总之,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联想与想象,使其认识到古典诗词的存在价值及其所能产生的影响,增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从而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教学 情境教学法 途径
古诗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极大比例,创新古诗教学成为初中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然而,传统古诗教学多为教师古板、枯燥的讲说,从单个虚词、实词讲解到整个句子、文章,如此教学方式下,学生仅能掌握古诗大意,而不能透过大意理解并内化情感内涵,最终也是靠死记硬背反复记忆。该教学方式虽可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成绩,却忽视学生情感培养、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不利于其综合发展。情境教学法可很好打破这一禁锢,借助教学工具辅助教学,再现古诗意境,使得古诗情感意志更加生动具体,对提升学生古诗素养有积极意义。具体言之,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善于导入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古诗鉴赏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鉴赏能力与思辨能力,最终提升其综合素养。
一.情境教学法的内涵及优点
1.情境教学法的内涵
情境教学法是近年来新提出的创新教学模式,突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地位,通过有目的性地创设或引入形象生动、揉合一定感彩的场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情感体验,帮助其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将知识学习与心理机能两手抓,促进综合发展。一言概之,情境教学法以学生情感意志发展为内核[1],主张借助生动具体情境,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情感影响。该教学法不仅突出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更强调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态度及情感的发展,符合新课改对教育教学的要求[2]。
2.情境教学法的优点
与传统教学相比,情境教学法具备以下几大优点:①有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带动学生积极发挥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及积极性。情境教学法多借助多媒体等辅助教学,可将无生命的文本信息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场景,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掌握。②打破传统教学的束`,对培养学生情感意志有积极意义。情境教学法将学生从传统教学课堂中解放出来,生动情境的导入刚好符合新时期学生学习的习惯及思路,容易引起情感共鸣,对培养情感意志有积极意义。③创设更为直观形象的教学环境,可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入教学情境,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背后的社会价值、情感理念及道德品质,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并以此规范自身行为,促进其身心发展。
二.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情境教学法是目前初中阶段教学的重要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发挥积极意义。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情境教学法是首先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感受感知,然后组织自我语言进行表达描述,或者边感受边刺激内部语言活动这一教学机制[3]。前期知识感受中,大脑右侧会产生兴奋;而在表达过程中,大脑左侧产生兴奋。如此大脑两侧出现交替或同时兴奋,借助两者协同工作,可极大挖掘大脑潜能,学生学习成效便可大大提升。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可在古诗教学中引入情景教学法。
1.导引故事,引生入境
初中生知识积累尚不足、社会经历少,在初期接触古诗知识时仅能理解表面意思,很难透过表层深入掌握古诗蕴藏的内涵及意义[4]。教师也多采取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形式进行学习,然而一遇到同样的学习知识,学生就很难借助自我知识结构进行分析、总结。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导引故事,以故事情境刺激学生左右脑兴奋,以激发其学习能动性及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并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比如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过零丁洋》一诗教学中,教师可首先导入诗歌背后的故事情节,介绍其中英雄人物及事迹,让学生大脑对诗歌背景形成一定的感知。具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导入,“中国历史上有数不尽数的英雄人物,他们既是爱国将领,也是有名诗人,文天祥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这位著名将领、诗人的诗作,而在此之前,老师先分享这位英雄任务的趣闻趣事。”简洁而恰到好处的课堂引入,可激发学生的高度集中。教师应“乘胜追击”,继续讲述道,“文天祥酷好下棋,且棋艺精湛。据说,文天祥对下棋已是痴迷的状态,在夏天游泳的时候也喜欢下盲棋,即便是之后入狱,象棋也一直陪伴左右。”听到这里,学生就会对这位爱国将领产生倾慕之情,对文天祥有更深一步的了解,且在潜意识里产生更强烈的好奇心。此时,教师可顺理成章导入文章主题,“同学们,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位爱国将领的诗作,看看棋痴在面对国难时的情怀。”相比以往开门见山引入主题,简单引入古诗中的人物趣事可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大脑皮层进行思考,且更为关注到接下来的学习中。
2.探究背景,培养情感
情境教学法主要是借助反映论原理[5],通过人为有目的创设符合初中生成长及学习机制的情境,再加以语言支配,将学生很快融入到特定场景中,影响其知识感知、心理认知,进而影响学生的情感参与,实现其自我认知运动。换言之,激发、培养学生情感是该教学法的内核,以此深化发展学生的认知行为。传统教学中,教师多进行简单示范,虽具一定直观性,但实物直观作用只能让学生产生机械化的智力操作,而不可激起学生火热之情,情感认知更可不及。
如在八年级(下)《夜雨寄北》一诗学习中,掌握诗歌表面意义对学生而言是比较简单的,但要深入了解诗歌背后的内涵是比较困难的,而这与学生不了解写作背景有很大关联。事实上,诗人写作诗歌是在某一特定情境下,用词用句不仅寄托其情感、情绪及情怀,更反映了时代的社会背景及文化氛围。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加强文化背景解读,补充背景空白,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背景。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补充相关背景知识,“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擅长写作诗歌,诗作风格丽、构思新奇。然而他的一生颠沛流离,终不得志。他四处漂泊,很少可以和家人共聚。因交通、通讯不便,他连妻子卧床都不能陪伴身边,甚至最后连妻子去世也不得知。《夜雨寄北》这首诗歌写于诗人在四川任职时期,从字里行间可明显感受到诗人的思念之情,以及与妻子相互遥望的无奈。”通过补充了诗人概况、创作背景,可让学生更加深入体会情感,激感共鸣。
3.引入媒体,情境交汇
古诗教学中,将学生引入诗歌意境,并深刻体会其中意蕴是重点,也是难点。深究原因,这也主要与时代背景有关,诗歌创作背景与现实存在本质上的距离,身处优越环境的学生是很难凭借文字描述、自我想象真正体会诗歌的意境及情感。多媒体恰为一载体,可将抽象、死板的文字转化为形象生动的表现形式[6],可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可在情境交汇中深入解读诗歌。
比如在七年级(上)《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教学中,教师可融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将学生带入生活情境中,体会其中的感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首先播放《但愿人长久》这一金曲,给学生以听觉上的盛宴享受,并融入情感。借助音乐氛围的渲染,教师紧接着可让展示相关图片,从视觉感官上刺激学生的大脑神经。多媒体导入可创设生动情境,让学生逐步融入情、境中,便于理解歌感情及意境,获取自我情感体验。有了前面的铺垫,教师即可逐步回归到诗词主题,重点讲解宇宙哲理、人世间悲欢离合之情,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热爱生命的态度,指引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古诗词是初中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积极创新教学手段、丰富古诗词教学是提升学生诗词素养的关键,情境教学法因其自身的优越性而不失为一有效途径。初中语文教师应注重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古诗词教学中创新导入情境,如故事、背景及多媒体情景,建构生动的古诗词教学课堂,让学生喜欢古诗词学习,并主动投身其中,不断提升自我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永新.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的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5(04):115..
[2]郑宏岚.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情景教学法的应用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6(01):117.
[3]王鸣慧.乐画古诗相通,电教手段相辅――浅谈初中语文的古诗教学[J].读与写杂志,2014,11(11):100.
[4]代忠义.优化古诗教法学法,实现自主学诗品诗――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6(01):108.
[5]石顺辉.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的情景教学法[J].生活教育,2014(S2):102.
然而,如果想要将初中语文课程中古诗文的教化功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不仅需要教育者从多个角度着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要充分运用好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多姿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发掘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洗涤、思想得到熏陶。下面提出几点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教学内容都是来自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教育者应当牢牢把握住这些教学资源,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授《水调歌头》时,教育者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一下苏轼在创作此首古诗时的背景,将学生带入真实的创作情境中,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对古诗文内容的陌生感,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如在教授《忆江南》时,教育者要着重强调“梳洗罢,独倚望江楼”与“过尽千帆皆不是”这两句诗词中所包含的失望与渴望的复杂情感,将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激发出来,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诗词的内容。
二、营造意境,发扬传统文学之美
意境指的是作者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将客观事物与主观情感巧妙地结合到一起,从而创造出富有独特美感的艺术境界。在古诗词的教学活动中,教育者应当准确把握古诗词的意境,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古诗词作品的深层次意蕴。如在教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一课时,教育者要将教学重点放到对“月”意象的教授上,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让他们对“月”的意象展开自由的讨论与品评。而后,当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后,教育者就要结合诗文内容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明白出现在古诗词中的“月”是为了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准确地了解传统文化的艺术美感,从而对古诗文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比较喜爱新鲜事物且接受能力较强,因此更加青睐于由现代信息技术所打造的教学课堂,教育者可以通过设计多媒体课件的方式来对古诗文课程进行二次加工,以此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让他们可以拿出更多的精力投入学习活动中,让初中语文教学氛围变得更加轻松有趣。
如在教授《岳?楼记》时,教育者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播放一段有关于岳阳楼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影视资料,让学生对这段历史文化产生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再将文章的中心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以非常醒目的方式在屏幕中呈现出来,在成功引起学生注意后随即跳转到下一个画面,向学生展示几个勤恳工作、任劳任怨以及为苍生无私奉献的真实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范仲淹的伟大精神。通过这种真实的教学情境,学生的爱国情感被充分地激发出来,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所具有的育人价值。
升,成为了现阶段教育工作者们密切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传统文化
G633.3
我国的古诗文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保留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而学生通过古诗文的学习,可以了解到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髓,并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而《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对古诗词教学有着非常明确的要求,“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所以笔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就初中语文的古诗文教学提出一些自身的看法。
一、 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可以简单理解为民族发展中传承下来的文化,且具有传承性和延续性的特点,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优秀的文化也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我国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历经千年,正是因为传统文化具有合理性和先进性,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1]。
二、初中语文中传统文化的体现
(一)政治文化
我国一直以来注重“仁义道德”,即儒家文化的场同时向。而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到这些政治文化方面的内容也有很多。例如《曹刿论战》反映的是纳谏的内容;《岳阳楼记》中反映的是为官之道;《出师表》中描写的是治理之道等。
(二)民俗文化
例如《核舟记》中所描写的是古代的艺术;《扁鹊见蔡桓公》描写的是医药文化等,这些都是实用性非常突出的文化。而这些文化经过流传之后出现在初中语文的教材内容中,也可以让学生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提升语文素养[2]。
(三) 心理文化
心理文化主要表达的是一种处世态度,或是情怀等。而这些文章也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例如《爱莲说》表达的是一种淡泊名利的高雅;《过故人庄》表达的是一种隐士的生活态度等。
(四) 艺术文化
艺术文化指的是古代的观赏性质的文化,包含古代的文学、诗歌、民间艺术等。例如《木兰诗》具有显著的民歌气息;《口技》描写的是一种民间艺术;《三峡》描写的是自然美景等。
而教材中的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并不限于此,作为教师要以一种全面的视角去认识到文化中的内涵,并采用合适的方式教育给学生。在笔者看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三、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一) 从历史中了解文化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很多其他国家无法拥有的。但是这些文化都产生于封建时期,难免会有一定程度上的有失偏颇,或是存在着局限性。因而就需要我们用正确的眼光去进行分析。例如隐士文化在当时的时代下被很多不得志的人才所崇尚,原因也在于奸臣当政,社会风气腐败等。而历史中所能体现的正是传统文化的痕迹。因而作为现代的教育者们,要在接纳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文化能最大化地被学生所利用[3]。例如在学习到三国时期的文章时,可以引申到“桃园三结义”这一部分的内容。刘关张三人的义气和情怀历来被人们所称道,但是这种文化是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放在现代并不一定适用。例如现代交际中要严格遵照法律法规,不能意气用事等。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从历史中了解文化,并掌握如何接纳文化,从而将文化的优势加以利用,促进学生素养的提高。
(二)从基础中了解文化
基础知识中往往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一点在初中语文古诗文学习中也体现得非常明显[4]。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来说,了解一些关键词的含义是非常必要的。而字词学习是这一切的基础,而往往一个字中就能体现出传统文化。例如“仁”字,意为仁x,由一个单人旁和二字组成,表达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人家关系。因此,教师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知识讲解给学生,学生不仅能够充分理解文章的含义,更能对文字中所体现出的传统文化有更直观清晰的认识。比如《口技》这篇文章,除了一些字词以外,描写的就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间接说明了口技表演者的技术水平高超,同时也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艺术特征。
(三)从生活中了解文化
文化是离不开生活的,而前文也提到过,有很多古诗文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而教师也应该将古代与现代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书本和生活紧密结合,从而了解到优秀的传统文化。例如在学习到《岳阳楼记》时,就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融入文化教育。现在的学生大部分生活条件都相对良好,在父母的疼爱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而文章中突出的思想是“忧患意识”,也就是要时刻对生活具备警惕意识。通过将文章内容与生活相联系,可以让学生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被文化所感染和熏陶。
四、 结语
通过研究,不难看出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当然这也给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作为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并将这些优秀的思想和文化教授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传统文化,并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个人素质。
参考文献:
[1]樊怡平.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10(12):16-17.
[2]马丽丽. 探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 学周刊,2016,10(23):138-139.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读书方法;素读
古诗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既是教学内容中的一个重点,又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古诗文教学,和现代文教学相比,教师需要花更多时间与力气去备课,耐心讲解,练习辅导。而学生的学习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古诗文教学陷入当前这种教与学的泥沼,其一是教师缺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背诵方法的指导,其二是学生没有掌握“素读”这种经典的读书方法。
一、什么是素读
“素读”是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时不需要投入理解,只是将其反复诵读,烂熟于心,从而达到夯实文化根基的目的。即学习古诗文,教师学生均不必花大力气去解释一字一词,而让学生在自由自在的朗读背诵的过程中自己去体会作品的文字美与意境美。
二、初中生素读古诗文的必要
1.当前古诗文教学及学生学习现状
当前古诗文教学中,教师重视讲解,轻视诵读;重视题型训练,忽视朗读背诵;重视成绩高低,忽略语文积累;重视朗读表演,忽视文字濡染。造成学生的诵读惰性,课堂只愿“聆听教诲”,而不愿张口朗读,不能正确地断句,把握节奏韵律,感受不到蕴藏在文字中间的独特魅力,更不愿去背诵积累。我国自古就有素读的传统,“素读”也是我国古代诗文学习的有效方法。
2.素读古诗文切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及学习实际
初中生由于年龄尚小,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尚有不足,但他们的记忆能力却是超强的,其是记忆的黄金期和全盛期。“素读”对于他们学习古诗文是很好的方法。现行的初中语文课本里,共有古诗词及名家经典古文160多篇,涵盖了我国古代从先秦到明清的代表作家的代表性作品。这些作品,非常适合初中生素读积累。
3.“素读”为阅读和写作奠定基础
“素读”古诗文有很大的优越性。在广泛记诵,大量积累的基础上,语言的积累量、思想的感悟力都大大提高,为写作做了最好的储备。胸有点墨,腹有诗书,笔下才能行云流水,自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会更强,写作时才能做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心灵和思想飞翔在字里行间,才能写出真正的“独抒性灵”的作品。写作离不开大量的阅读积累,离不开传统的“素读”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品位。
三、初中生学习古诗文的素读策略
1.培养浓厚的兴趣
“素读”古诗文,教师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的,才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开展各种形式的全校全级或班级背诵比赛、经典古文诵读赛、古诗文对句比赛、古诗文默写比赛、古诗文作家作品连线、诗文学习演讲等。设计好比赛程序与比赛规则、奖励机制等。或师生背诵竞赛,或课堂设置一定的情境来激发兴趣,播放录音,教师范读,朗读表演等激趣。
2.教师的恰当引导
由于古诗文写作的年代较为久远,写作的背景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大,字词的通假,古今异义,字音异读,字词的一词多义,句子的省略倒装等方面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出入,所以,学生理解困难较大,很可能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素读”古诗文,尽管不需要过多的理解投入,但教师引导仍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推波助澜。教师或从诗文的类别,或从句法特点,或从题材选择,或从相关故事进行引导,这样学生背诵起来就会轻轻松松,过后不易忘记。
3.“素读”要长期坚持
“素读”和任何读书方法一样,也需要持之以恒。古诗文背诵,是一个长期的学习和积累的过程。读书历来不能速成。古诗文的累积讲究由少到多,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由数量的多寡到质量的升华,由囫囵吞枣到营养的吸收,最后内化成自身的语文素质。初中生“素读”古诗文,由开始的数量扩充不太理解到后来的消化吸收、甄别内化、思想成长、实践应用、指导生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4.“素读”应课堂内外相结合
“素读”古诗文,应以课堂为主阵地,以课外积累为辅助。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背诵。采用指名提问、自由背诵、小组比赛、同桌互查等方法来检查学生的背诵效果。在此基础上,教师的适当讲解就会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更好地起到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作用。古诗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背诵篇目,适当进行课外诗文积累,有利于拓宽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将语文所学更好地渗透到实际生活中去。
5.有效的评价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他们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初中生古诗文学习的评价,应当遵循课标要求,尤其重视学生的背诵积累,把背诵积累名家名篇、诗文精髓作为衡量的标尺。例如,一名八年级学生,每学期背诵的古诗文应不少于25篇,否则就不能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
关键词:故事法;初中语文;教学效果
爱听故事是学生的天性,故事里有情节、有人物,妙趣横生。在先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的文章也是以故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在故事中蕴含着道理,在说故事中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在听故事中实现文学积累。故事法教学为学生日后的作文写作、口头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利用故事法进行语文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用故事法,也是笔者多年来一直探索的课题。
一、故事法适合在古诗词教学中应用
在大力提倡国学教育的今天,古诗词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怎样提高古诗词教学的质量也是老师探讨的重点内容。古诗词是我国悠久文化的象征和代表,所以基础教育阶段的各个学段,教材中都收录了一定比例的古诗词内容,其目的是传承和弘扬我国悠久而灿烂的文化,丰富学生的阅读经历和文学积淀。毕竟几千年流传下来,就证明了古诗文的价值,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在古诗词教学中采用故事法,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将以往单纯的朗诵、背诵等模式摒弃,利用故事法将作者的写作背景、生平资料等介绍给学生,使学生通过这样的了解而进一步领悟文章中的深刻内涵。比如,在初一教学中,老师可以将古诗词的内容以故事的形式呈现,然后在学生充满兴趣的时刻,出示课文内容。对照课文内容感受故事内容,借助故事内容理解诗词内容。也可以采用改编的方式,将诗词改编成故事,设计情节和人物,使学生对古诗词的印象更深刻。
二、故事法适合在阅读教学中应用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阅读教学不仅是学生基础知识积累的过程,也是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依托,所以优秀的老师都将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故事教学法,将与课文有关的内容以故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或者从课文中选择一些词语,由学生将这些词语串联成故事,这样可以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而且利用故事法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故事是学生最爱听的,教学中广泛地应用故事法,尤其是在适合的教学内容中应用,则更会发挥大的作用,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高效性。
偏重知识化。由于现在我国教学的目的还是应试,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就更多的是对古诗词内容的讲解,而将学生们对古诗词的感悟忽略掉,教师将课堂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解释古诗词内容上。这些文学常识是具有一定价值的,但是没有必要投入那么大的精力,只需要轻轻带过就好,否则就会造成主次忽略的不良影响。
一首古诗词是一个整体,但是教师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往往将其分割成很多部分,这样虽然方便了学生对其了解,但是还使古诗词失去了整体才能体现出来的美感,并且丧失古诗词的部分韵味,这样,学生就不能从古诗词中领悟到创造的意境。对古诗词的理解和翻译是有价值的,但是不应将翻译放在学生学习的首要位置上。语文教师在教授古诗词中如果只是片面地注重知识的输送,就会将学生对古诗词的感悟忽略掉,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丧失其独特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因为,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独立思考的环节。
严重的教条化。一直以来,语文的考试卷中关于古诗词的考核内容都比较狭窄,只是关于记忆知识的,比如默写古诗词段落或者进行翻译等等,这些都是死板的命题形式,没有灵活多变的应用型考题。这样的考试形式,使得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出发点就是保证学生在考试中得到较高的分数,那么,就无需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进行鉴赏古诗词。这样缺乏人文性的教学模式,长期下去,就必然会让学生丧失对古诗词的兴趣。而这样的考试模式,也会让教师形成教条化的教授方式,老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也会逐渐地墨守成规,不思创新。这种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古诗词的热情,丧失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过于重视背诵,轻视朗读。在现实教学中,大部分老师都是先要求学生背诵即将要讲到的古诗词,然后在课堂中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讲解诗词,然后自己朗读和背诵,这样就会降低学生们的学习参与性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们青睐的教学方式是逐句讲解、疏通文意、背诵默写这种连贯性的教学模式,学生们更容易接受这种系统的教学方法,选择这种教学方法,也可以让老师改正轻视朗读重视背诵的教学误区。
2、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
老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老师的责任就是为民族的进步提供出优秀的人才。要想更好地将这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做好,语文老师就应该端正自己的思想,热爱工作,热爱古诗词,用自己的热情来感染和带动学生们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做好传承中华文明、传播古诗词文化的本职工作。语文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还应该不断进行阅读和学习,以此来丰富自己的人文内涵,用丰富的学识和修养来进行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不能只为应试而教育,要对学生的未来成长产生足够的重视,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
3、古诗词教学方式的改进
在古诗词教学的开始可以用一些妙语将学生很好的导入到学习氛围中去,在课堂的开始采用一些良好的导入语可以迅速地将学生们的期待心理唤起,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美育
古诗词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里的瑰宝,从《诗经》到楚辞唐诗宋词,无一不给历史的发展添上华丽的一笔,构成了一条蔚为壮观的文化长廊。学习古诗词有助于陶冶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操,激发少年奋发图强的精神。初中语文教师不应只是进行枯燥的讲解,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实践里将最美的韵律铭记在心,体会古诗的广博,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自己的审美体验,文学积累来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发现美,感受美。美育教学作为培育学生树立,发展正确审美的途径,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学生人格塑造,培育情趣,全面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一、美育及其特点
美育又被称为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能够具备鉴赏美,感受美和创造美能力的一种教育,是按照美的标准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美育是以特定阶级,时代作为审美标准,以感情为核心,形象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宗旨的教育,通过美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美的情操,美的理想,美的素养,美的品格,具备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等。而美育的实质正是情感的教育,包括德育和智育,是将二者紧密连接起来的桥梁,情感教育融在道德和知识中间,有着比智育和德育更为复杂的规律。总的来说,德育,美育和智育三者共同影响,互相渗透,智育是基础,德育是方向,美育则是动力。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在情感,语言,内容上都蕴含着深厚的审美因素,是初中生美育的绝佳素材。
美育具有娱乐性,自由性,形象和普遍性四个特点。娱乐性是美育中重要的特点,贺拉斯曾提出寓教于乐的教学主张,提倡通过欣赏艺术活动,使人们的身心得到放松,满足精神上的审美需求,并从艺术中得到知识和启迪。美育的自由性指的教学过程中采取自愿自觉的方式进行,而不像德育和智育多少需要使用灌输式的方式进行。形象性是美育教育中显著的特点,美育正是从观察,欣赏美的形象开始,美固然有其内在涵养,但脱离了形象就难以感受了,学生正是通过对美形象的领悟来感受其内在涵养,不管是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离不开形象。美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决定了美育的普遍性,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美与美育在人们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可以说美育已经成为一种人生教育和生活教育,关系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美,艺术美,自然美等。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美育的必要性
1.初中古诗词问题呼唤美育
随着可改变的推进,初中语文古诗词美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语文课本中也蕴含着极为丰富珍贵的美育资材,但在当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并没有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存在许多问题。一些教师容易将古诗文教学和文言文混为一谈,喜欢拆字逐一分解,到最后势必要将古诗文翻译成白话文,接着再让学生反复背诵默写。这种教学方式较之过去虽有下降,但一些年长固执的教师经过长期的教学后,还是习惯简单传授而不思考,没有与时俱进的觉悟,就形成了重复,简单的模式,把美妙的诗词拆分的支离破碎,美感顿失,意境全无,学生除了反复背诵,理解大意外对诗词的精华和意境没有丝毫感悟。此外,很多初中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过于重视理性的分析,重视挖掘诗歌中景,物所表达的情感,这种做法较为普遍。虽然很多教师都知道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意境的重要性,但操作并不容易,这就导致很多教师知难而退。比如在讲解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样的经典名句时,常会强调它的重要性,但往往讲不出其中的奥妙,也无法很好的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那种寂寞,孤独,萧瑟的意境。这就需要美育教育的介入,帮助教师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
2.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的下降
现在初中生是伴随着高科技,信息技术成长起来的,他们大多喜欢上网冲浪,各种实事,娱乐新闻充斥在他们的生活中,很难静下心来去品味,拼读一首诗歌。很多学生都觉得古诗词已经落后,不值得学习,掌握现代科技比埋头沉吟古诗更为重要。手机的普及让他们再难体会鸿雁传书的情谊,高速的交通工具也让他们难以体会山长水阔的距离,相思的红豆,话别的长亭,清冷的残月已经逐渐掩埋于科技信息的浪潮里。为了寻回学生那种单纯,美好的情怀,体会古诗中的点点滴滴,不正需要美育的介入嘛?
三、初中语文古诗词美育策略
1.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古诗词在古代不仅是文字的记述,还可以浅吟低唱,所以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要强调古诗词的韵律,只有重视诗词的节奏才能在朗朗上口中体会诗歌音律美。古诗文一般按表音节来划分多,表意节奏划分少,七言有二二二一和二二一二的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五言有二一二和二二一的节奏,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韵脚需响亮稍长,读出韵味来。此外,在古诗词朗诵中还要注意诗歌情感基调的变化,如缠绵悱恻的《无题》,苍凉悲怆的《渔家傲》,忧国忧民的《春望》等。
2.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意境是美育中的重要内容,所谓意境就是艺术家的审美情趣,体验,想象在经过加工,提炼后和生活图景融合的一种境界。古诗词中的意境美是诗人有意或无意的营造,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所以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去体会诗词中的意境美。[5]为了帮助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要做到两点。①动之以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由己的动情来影响,激发学生的动情,让他们随着自己的节奏感受进入诗词内部,感受诗词感伤或欢快的情感。在讲解中教师应让自己的表情,动作,语言都充满感情,而不是板着脸,自说自话。②根据不同诗歌的特点来安排情感。教师在诗歌教学中,不仅要从诗歌的整体上把握情感基调,也要注意诗词定词句的情感表达。如在《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不仅要引导学生从全局体会诗人如何借江雪,咏垂钓渔翁来寄托自己孤傲和清高,抒发自己失意的情怀,也要把握对灭,绝,独钓,孤舟等词的细细体会,让学生感受诗歌用词和情感的精妙。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由景引情,由声体会真情,由美导情的综合运用,不能顾此失彼。
古诗词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很大的比重,对提升学生审美情趣,人文修养,促进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践教学中,古诗词教学和美育应当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的,只有将二者巧妙的连接起来,才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自我修养。童心乃初心,只有学生喜欢上诗歌,古诗词才能焕发生命,而美育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 侯翠微.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与美育教育研究[M].延边大学硕士论文.2011(5)
[2] 李洋.中学语文古诗词美育研究[M].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10)
[3] 周大华.走进古典诗词 寻找美的踪迹——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美育原则[J].科学教育.2010(4)
[4] 周庆元,胡旭阳.走向美育的完整[J].教育研究.2006(3)
【关键词】诵读教学 古诗词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的教材基本都是古诗词,且这些诗词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之作,感情丰富,非常具有阅读、欣赏和审美价值,极具有教育意义。而传统意义的古诗词教学却出现一些教学误区,过于专注课文内容、音韵音律,忽略了古诗词的诵读。古诗词的诵读也是一种能力,是感受艺术的方式之一。新课标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诵读能力都有明确的要求,不能局限于能书面表达的浅显层次,所以,研究古诗词的诵读教学,对中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一、诵读教学的定位与思考
1.诵读教学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体验学习过程
古诗词的人文内涵十分丰富,特别是古诗词的诵读,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学生作为诵读的主题,对于课文中的内容,反应是多元化的。诵读是品味古诗词的一个过程,是诵读者独特的审美体验,所以在诵读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积极参与进来。在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总是过分注重诗词中的艺术特色、分析其修辞手法,介绍作者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等,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
诵读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融入古诗词中,体验作者的情感,整体把握古诗词的思想。我们可以从如下案例进行分析,比如在学习《望江南》这首词时,(1)班老师自己不带任何感情和语调的诵读这首词,然后介绍作者以及流派。老师让学生讲述《望江南》整体内容的理解,作者的情感,这直接关系到老师对该诗词的拓展,此时学生对作者情感把握不到位。(2)班老师饱富深情的诵读《望江南》,之后,请几个同学深情的朗读,师生一起讨论词中的内容,之后再请学生表达词中的情感,此时,学生基本能够准确表达。但这是一首饱含思念之情的词,在这种活跃的氛围之下,很多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情感。(3)班教师首先播放《望江南》的录音,让学生跟读,学生被现场气氛所感染,自觉融入到词中体验作者情感,最后进行课文内容的分析,学生也就自然全面的把握了这首诗词。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富有感彩的诵读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把握作者情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感受体验诗词。
2.诵读教学体验了语文的人文性
语文课程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同时丰富自身知识和修养的一个过程,语言是用来交际的,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可以说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是社会化的,是人类情感的载体,而古诗词更是中国的一种特色文化的积淀,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诵读古诗词也是学习和传承传统中华文化的途径之一,在反复的诵读中,我们的思想和思维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王昌龄的《出塞》中有这样一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作者巧借古代名将来讽刺边疆将领的无能,情感深沉、语意含蓄,满怀爱国之情。又如《南园》中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就表现了了一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
诵读的方式不仅让学生学习古诗词,领略汉语的文字魅力,更是了解古人和中国历史的有效手段和途径。诵读古诗词,也是学生情感和志向内化的过程,有益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诵读在现在的教学中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二、诵读教学的依据
我国古诗词都非常具有音律性,它们的发展总是伴随着音乐和歌舞。从李白的《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的“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李益的《塞下曲》中的“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等等,都体现了诗歌中蕴含的音律美,音乐美。
因此,通过诵读的有效教学手段,全面的理解和鉴赏诗词,不只是学习汉语的语言艺术,还能品味其音乐美、意向美、融入到作者深沉的情感之中。诵读诗词可以从其音调、韵律、节奏等方面入手,体会诗词的音乐美,加深学生对文义的理解。对诗词意象和情感的体验,需要读者自身的联想和想象,以及自身情感修养的累积,在这一过程中,诵读仍然是有效途径之一。诵读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感,而在学生诵读时,能够有效调动思维,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意向,快速进入诗歌的意境中,体味其情感。
如两汉诗歌《行行重行行》中的“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写出东汉末年动乱时代的相思、离乱之情。它就需要读者在诵读时,深刻理解“远”、“缓”、“老”、“晚”这些词眼所表达的情感,从而能够理解诗人在战乱动荡时期的一种凄苦、无助、漂泊之感。
初中语文古诗词的诵读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古人的情感和事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诵读的作用,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的韵律之美,加深对诗词的影响,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意义上理解和学习古诗词。
【参考文献】
[1] 周娜.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之我见[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 (01):93.
一、引导学生认识并体悟古典诗歌中的各种“美”
古典诗歌是一首精妙的音乐,优雅温和却不张扬;古典诗歌是一弯清浅的溪流,纯净透明却意境幽远;古典诗歌是一幅美妙的画卷,有山有水,有花有草,情景交融,情韵深厚。以上种种则是诗歌“美”的总结,同时这也是诗歌美育渗透的基础与前提。诚然,要想积极有效渗透美育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并体悟古典诗歌中的各种“美”显得尤为重要。
古典诗歌的“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语言美。古典诗歌语言凝练,音韵和谐,节奏明朗,抑扬顿挫,读来别有一番风味。严谨、凝练、工整与优美的语言是古典诗歌独有的“美”,也在正是由于这种美,古典诗歌经久不衰。例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语言对仗工整,音律和谐,读来十分悦耳,让人久久回味。二是色彩美。每一首诗歌均是一幅魅力十足的画卷,画卷色彩斑斓,形象生动,意境感人。三是意境美与情感美。古典诗歌融入了诗人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渗透着诗人的独特的情思,体现出超乎寻常的意境美和情感美。例如,杜甫在《望岳》中塑造了泰山雄伟壮观的美景意境,抒发了青年时的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自信情感。
二、巧妙创设诗歌美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与信心
初中语文古典诗歌中美育渗透需要有与之相协调的趣味美育情境,故教师应多途径创设诗歌美育情境,让学生受情境感染和熏陶,继而培养其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古典诗歌蕴含着语言美、色彩美、音乐美、建筑美、意境美、情感美等多种类型的美,要想充分挖掘这些“美”的形式,必须借助于美育情境的构建,以此来激发学生兴趣与信心。
具体来说,在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美育情境的构建可通过多媒体教学法、问题情境教学法、趣味故事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启发诱导教学法等。例如,崔颢的《黄鹤楼》是流传千古的古典诗词精品,这首诗是诗人登楼抒怀之作,格调优美,意境深远。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法为学生创设美育情境。如何激发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呢?教师可首先为学生播放“黄鹤楼美景视频片段”让学生于美轮美奂、声色兼具的视频资料中领略黄鹤楼的非凡之美。继而,教师可播放《黄鹤楼》经典朗诵音频,让学生从播音员甜美、优雅、清韵但有气势磅礴的语调中感受《黄鹤楼》景之美、情之美。
三、重视朗读与品鉴,感受古典诗歌独有的审美情趣
朗读与品鉴是是初中语文教学进行美育渗透的主要途径。在诗歌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与点拨之外,更重要的是将时间留给学生自己,让学生在反复细致朗诵、字字斟酌、句句品味中提升审美能力,所谓“诗言志”“诗缘情”,诗歌是表达诗人内心情感的载体,而这种喷涌而出的情感只有通过细致朗读品鉴才能真正为学生所理解,故教师要重视朗读与品鉴。
首先,教师要教会学生有感情地、虔诚地朗读。诗歌的朗读绝非是一般的朗读,它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并依据诗歌韵律、基调、音韵、情感等有感情地、抑扬顿挫地去朗读,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感受诗歌之美。例如,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描写男女离别的凄美爱情诗,诗歌洋溢着浓郁的伤感色彩,极写凄怨之深、哀婉之痛,并借神话传说表达了对心中恋人的无比挚爱、深切思念。读来虽哀婉凄切,但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学生在朗读时应尽可能读出诗歌意境之哀怨,情感之凄切。其次,重视在阅读中品鉴。这里的品鉴指的是作者通过阅读增强对诗歌美的认识与理解,继而提升审美情趣。
四、教会学生古典诗歌正确的审美方法,提升审美能力
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渗透美育不仅需要学生要有感情地去朗读,同时也需要学生能从诗歌字里行间读懂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学会鉴赏诗歌。诗歌鉴赏是学生挖掘诗歌审美元素的直接途径,是教师进行诗歌美育渗透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多层次鉴赏之外,还要教会学生科学的诗歌鉴赏方法,让学生积极鉴赏,自主探“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