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会计的基础知识范文

会计的基础知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会计的基础知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会计的基础知识

第1篇

[关键词]基础会计 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的技能型劳动人才,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一批对社会懵懂,错失高中升学机会的新生,理论接受能力原本薄弱,更没有社会实践经验可言。而《基础会计》是中职会计专业一门极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理论性、实践性、技术性和操作性都比较强。如何将学生带进专业大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会计入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并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各种专业会计和有关课程奠定基础,应是《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此,针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加强专业教育,明确学习目标

《基础会计》是中职会计专业的入门课,按教学计划一般安排在第一学期。中职学生刚从初中升入高中,对专业课的了解非常少。为了加强新生对专业课的了解,增强对会计专业的学习兴趣,坚定学习信心,使学生能较快地掌握本课程的内容,为今后会计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在开学初应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一方面由专业教师向学生介绍会计工作的重要性、目前市场、行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现状、学生毕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学校的办学优势、办学特点和师资力量等情况,一方面邀请望往届毕业生返校与新生进行交流,让他们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谈学生在校努力、练好基本功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可由实习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到实习基地的财会部门进行参观,了解实际单位会计机构的设置及会计核算借助的工具――凭证、帐簿、报表等资料,观摩实习单位会计核算处理程序,增强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感性,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专业特点,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要求广大职工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主人翁精神。财会人员职业道德的高低,关系到国家的财务制度、法规是否能够贯彻执行,关系到国家资金、财产物资能否正确使用。因此要在《基础会计》教学中渗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能了解社会、了解职业,树立正确的会计职业理想,培养学生职业德行意识,陶冶高尚的会计职业情操。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成为业务上精通、政治上放心的会计人才。

三、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手段,科学组织课堂教学

1.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要把主导与主体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这就要求教师民主教学,多为学生创造参与的条件与机会,师生教学互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向主动业务探究转变,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2.创新教学方法,推广案例教学

以老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能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式,应该尝试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会计是实践性较强的管理学科,案例教学是现代会计教学的主流方法。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的宗旨,遵循教学目的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与“实践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作为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基础会计》,面对的对象是一群底子薄,无任何专业基础的学生。对于其中的会计理论知识,案例具有重要意义,将抽象的理论寓与生动具体的案例中,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会计核算基本程序经济业务发生时,首先取得填制原始凭证,然后会计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记帐凭证,并据登记会计帐簿,期末对帐、结帐,并编制会计报表。要使学生掌握好这些基本技能,要让学生熟悉各种凭证、帐簿、会计报表格式、种类填制、登记及编制方法,应直观演示凭证填制、帐簿登记过程。采用传统课堂讲授,凭证填制、帐簿登记操作过程会受到限制,而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就能够将授课内容通过语言、文字、图标、现场录像等多种形式,动态静态想结合方法直接传送给学生。将课堂上难演示的操作过程,通过多媒体连续演示,能直观、生动、形象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应将各种教学手段相结合,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优势。

四、强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专业技能

模拟实验是一项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也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通过模拟实验使学生将自己置于现实工作中,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为毕业后尽快从事本职工作打下基础。模拟实验应在教师指导和示范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并做到单项练习和综合练习相结合,集中练习与分散练习相结合。

《基础会计》实验教学的内容有与理论教学同步的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对于单项实训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边讲边练。在会计基本理论知识讲解完毕后,让学生应用基本理论去处理具体问题。例如在讲解完凭证帐簿的种类格式、填制方法后,就可以让学生实际操作,填制记帐凭证,登记帐簿。从具体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全部课程学完后,便是综合实训,从填制凭证开始,登记帐簿,编制报表一个流程进行综合训练。通过实训,使学生加强实践操作技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五、改革考试方式与内容,促进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

考试改革以 “实践性”为中心,狠抓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落实,突出对会计基本技能的考查,通过增强对会计实际操作内容的考核,来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耐心、严谨、规范、整洁的职业习惯的养成。考试分两个阶段。上半学期考查学生会计基础知识,下半学期则重点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理论知识考试题型与内容,立足于会计具体业务,杜绝抽象性纯理论考核。实践性考试考核学生会计业务操作,如会计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会计表格的编制等。事实上,在考查学生实际业务操作的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两者相得益彰。学期总成绩,综合基础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进行评定,分数比例根据学校具体情况确定。

六、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启发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知识。会计专业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准则”及相关“制度”等会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做适时的变动。只有使学生“会学”,才能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和生活中不断学习,更新知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以达到“学为不学”的目的。至于学法指导的形式可以渗入课堂教学,也可采用其他形式,比如:专门开设学法指导课、搞讲座、召开学习方法交流会、个别指导等。

总之,《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效果好坏,对会计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操作技能掌握着直接影响,对续课程学习会产生重大影响。应充分认识会计基础教学重要性,从各个方面采取效措施,确保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淑萍:提高会计课堂教学效果途径的探讨 《会计之友》

第2篇

【关键词】会计基础知识;相关对应会计科目;对比分析

在会计基础知识中有些常见的难以分清又非常相似的会计科目,在初学中不易理解、掌握与运用,本文就资产类、负债类的几组相关会计科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供初学者以参考。

一、库存现金与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1、库存现金

(1)概念:是指企业持有的,可随时用于支付的现金限额。

(2)性质:随时支取,流动性最强,是狭义的现金。

(3)账户设置:“库存现金”。

2、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1)现金概念:是广义的现金,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它货币资金。银行存款是指企业在金融企业随时可以用于支付的存款,用于编制现金流量的银行存款主要是结算户存款、预知存款等;其它货币资金是指企业存在金融企业有特定用途的资金,包括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证存款、信用卡存款等。

账户设置:“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它货币资金——**”。

(2)现金等价物概念:是指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的现金,价值变动风险较小的投资。

其特点: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色额的现金;价值变动风险较小。

作用:二者是现金流量表编制的基础。

3、关系:前者是后者的一部分,后者包含前者。

二、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

1、应收账款

(1)概念:是指企业因销售或提供劳务等,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款项。

(2)性质:企业发生的购销活动的债权,应收但尚未收回的款项,所有权属于本企业。

(3)账户设置:“应收账款”,属于资产类账户。

2、应付账款

(1)概念:是指企业因购买材料、商品和接受劳务等经营活动应支付的款项。

(2)性质:是要向外支付但未支付的赊购形成的一项流动负债。

(3)账户设置:“应付账款”是负债类账户。

3、两者图示关系

购货方(赊购) 销货方(赊销)

(应付)(应收)

三、预收账款与预付账款

1、预收账款

(1)概念:是指企业按照合同规定或交易双方之约定,而向购买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在未发出货物或提供劳务之前收到的款项,是还未销售而先收对方的款项。

(2)性质:对销售企业来说反映会计主体的债务,所有权属于购买方,是一项流动负债。

(3)账户设置:“预收账款”是负债类账户。

2、预付账款

(1)概念:是指企业按照购货合同规定或交易双方之约定,预付给供应单位的款项,预付账款按实际付出的金额入账。

(2)性质:对购买方来说,反应会计主体的债权,所有权属于购买方,是一项流动资产。

(3)账户设置:“预付账户”,是资产类账户。

3、图示关系

购货方(预付) 销货方(预收)

四、应付账款与预付账款、应收账款与预收账款

1、应付账款与预付账款

(1)区别:记账方法相反,“应付账款”是负债类账户,“预付账款”是资产类账户。

(2)联系:在资产负债表中分两项单独记账,分别按各自的

记账方法记账。

“应付账款”期末数=应付账款贷方余额明细账户余额之和+预付账款贷方余额明细账户余额之和。

“预付账款”期末数=预付账款借方余额明细账户余额之和+应付账款借方余额明细账户余额之和—相应的坏账准备。

2、应收账款与预收账款

(1)区别:“应收账款”是资产类账户,“预收账户”是负债类账户,记账方法相反。

(2)联系:在资产负债表中分两项单独记账,分别按各自的记账方法记账

“应收账款”期末数=应收账款借方余额明细账户余额之和+预收账款借方余额明细账户余额之和—相应的坏账准备。

“预收账款”期末数=预收账款贷方余额明细账户余额之和+应收账款贷方余额明细账户余额之和。

例如:某单位期末有关明细账户余额如下列所示:

应收账款明细账户借方余额之和是9000元(1),贷方余额之和是6000元(2);

预付账款明细账户借方余额之和是6000元(3),贷方余额之和是2000元(4);

应付账款明细账户借方余额之和是7000元(5),贷方余额之和是9000元(6);

预收账款明细账户借方余额之和是6000元(7),贷方余额之和是9000元(8)。

根据上列数据,若不考虑坏账准备,该单位期末资产负债表“应收账款”期末数为15000【(1)+(7)】,“预付账款”期末数为13000【(3)+(5)】,“应付账款”期末数为11000【(6)+(4)】,“预收账款”期末数为15000【(8)+(2)】。

总之,初学者如果能对一些相似且难以分辨的会计科目的相关内容理解透并能找准切入点,客观的对资产、负债类各会计科目进行横向、纵向归类、比较、分析,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关联,从而就能更好的深入学习与掌握会计基础知识。

参考文献:

[1]蒋晓旭,李虹,基础会计学,2005,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第3篇

关键词:高职;基础会计;教学方式

高职会计专业普遍要求学生毕业前就要拿到会计从业资格证和会计初级证书。因此,同是财经类专业,相对于物流、营销、电子商务等专业,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压力要大得多。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学生入学碰到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对于学生理解会计、喜爱会计和后续会计学习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基础会计课堂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会计知识学习兴趣不高

会计课程理论性较强,很多学生很难提起学习兴趣,一是认为会计太难,不好学;二是觉得太枯燥,没d趣;三是在课堂上,很多学生的注意力并不在学习上面,甚至有部分学生在上课时仍然摆脱不了手机的诱惑。另外,很多学生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选择会计专业,或者对会计专业根本不了解,再加上课堂教学偏理论化,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讲解过于专业

会计课程在财经类学科中实际上是比较容易授课的学科,主要是因为会计课程理论体系清楚、知识结构完整,通俗点说就是教学内容比较实际,不空洞。可是,会计的教学完全照着教材的理论体系来讲解专业的知识,教师的语言也趋于理论化和专业性,缺少变化。刻板的语言使学生很难理解和消化,也缺乏吸引力。

3.多采取传统教学方法

会计这门学科本身就是一个理论体系,因此由教师为主导、PPT为辅助的教学手段比较常见。但是,经过高中教育后,这种讲授式的教学手段已经不受学生的欢迎了。通常情况是,教师在讲台上面讲授知识,而这些知识无法进入学生的思考范围。

4.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固

从与大二学生的交流和后期课程的反馈来看,经过一年级基础会计课程的学习后,很多学生对一些基本的会计概念和会计理论仍然不明确,对简单的会计科目的用法依然不能熟练掌握。这不仅给学生后续学习带来麻烦和困难,基础不牢带来的学习困难也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学生放弃后续课程的学习。

5.课堂设置过难导致学生放弃本专业的学习和就业

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表示自己对数学学习很为难,只要涉及数学的知识都学不好,因此对会计学科很抵触。在教学过程中,经过对这些学生的观察,发现这些学生在理解逻辑和计算方面的确有些吃力,这是他们学习会计相关知识的一个鸿沟。如果在基础会计课程上面他们没有克服这个困难,不能进入会计学习状态,很容易让这部分学生自此放弃会计专业的后续学习。在学生就业阶段,发现确实有一部分学生表明自己绝不会从事会计专业工作。

二、对高职院校基础会计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1.用通俗的语言讲解专业的知识

会计课程的特点是专业性较强,理论体系较完整,因此,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也较大。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朗读教材一样的讲授是不可取的,完全按照书面的语言来讲解,没有进行再加工和演绎,而是书面语言直接传授给学生,这就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学习变得十分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要非常熟悉教材和教学内容,从教材中跳出来,用贴近生活的表达方式,或者站在一个高度去概括内容。例如,在编写会计分录时,对经济业务的描述,可以改成我们常用的通俗语言,就像在和学生陈述一件发生在身边的事那样,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2.采用小组学习形式

学生在入校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会自动分成一些小团体。这些小团体内部存在着比较强烈的相互影响。而在这些小团体中往往存在着一个中心人物,教师在授课过程或实训过程中,往往通过影响中心人物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积极性,带动整个团体的学习,达到提高学生整体学习水平的目的。因此,教师在分小组学习时,不要盲目地将学生随意划分,而要仔细观察学生平时的座位和表现,按照他们的相处习惯来分组学习。对于不积极学习的团体,抓住一个中心人物施加影响往往更加关键。

3.对个别学生可采用一对一教学促

在一段理论知识学习之后,我们常进行针对性实训。在实训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在解决过程中适用于采取一对一教学方式,在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可以解决学生的疑惑和问题。教师应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生的问题,指导学生将全部任务落实到位。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增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可以借此机会鼓励学生坚持学习、遵守课堂纪律。

4.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与关注也十分重要

在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对学生表示友好与关心,在学生遇到生活问题和学习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给予思想引导和帮助。当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懈怠,或者昏昏欲睡时,教师可以用询问、关心、劝说和鼓励的方式来提醒学生,督促学生学习。

三、高职院校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方法运用的体会

1.图片、视频、新闻应用于会计要素讲解过程

会计要素为基础会计课程开篇的基础知识部分,对于刚刚接触会计知识的学生来说很陌生,不容易接受。而图片、视频的加入则会将抽象的会计要素概念变得立体,学生容易理解。同时,色彩丰富的图片,再加上教师故事化和生活化的讲解,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新闻中,也经常会出现一些关于资产、负债等相关内容,将这些内容介绍给学生,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学习,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范畴,让学生了解更多企业动作和社会现象。

图片、视频和新闻的加入,使学生在整个会计教学中处于积极的状态。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学生已经对会计要素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后续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2.启发式提问应用于课程导入

在课程导入阶段,设置几个难度较大的问题,或者是难度不大但学生可能忽略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有挫败感,在学生不断回答企图猜对答案的过程中,逐渐展现正确的答案。提问的方式可以从上一节课的知识点中选取,从而引出本节课的知识点,也可以是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联系实际提出问题,或者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到视频中去寻找答案。通过启发式提问引入新内容讲解,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知识学习上,加强课堂互动,保持良好活跃的课堂气氛。

3.情境教学法应用于企业生产过程会计核算的教学

涉及企业主要经营过程的经济业务和会计核算教学模块中,生产过程的成本计算和会计核算比较难理解,尤其是各种费用的分类原理和分类内容较难理解。在这里模拟一种场景对费用的分类原则进行引入比较适用。模拟场景宜使用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比如说,饭店这个场景的引入比较适应学生理解,一个学生对饭店非常熟悉,二是饭店里面的人员设置比较适合用来讲解费用的分类。经过描述饭店的场景和人员,将他们分为厨房和外部管理机构两部分。通过对饭店厨房里面主管、操作人员,厨房外的饭店经理以及人事、财务等管理部门的描述和分类,学生很容易理解了费用的分类。

4.任务驱动法应用于企业经营过程的会计分录教学

在企业经营过程经济业务和会计核算的教学中,每个过程的后半部分都会涉及会计分录的编写,往往是第二节课,学生有些疲劳,注意力有些分散。学生在这个时间都会选择将注意力移动到其他事情上,因此教师在这个时候不采取其他措施就很难将课程较好地进行下去。这个时候比较适合采用任务驱动法,将题目告知学生,让学生自己做出会计分录,并规定出上交的时间,从而有效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回来。另一个好处是这种做法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向教师提问,在这种主动思考和师生互动的配合下,学生对会计分录的理解和记忆更加深刻。

5.思维可视化教学法应用于企业经营过程会计核算的知识总结

在完成资金筹集、供应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财务成果形成和分配的经济业务和会计核算的教学后,为了将企业主要的经营过程相关知识串联起来,从而起到复习前面知识的作用,可以运用思维可视化教学方法进行复习。思维可视化是指运用一系列图示技术把本来不可视的思维,包括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被可视化的“思维”更利于理解和记忆,因此,可以有效提高信息加工及信息传递的效能。通过思维可视化的构图过程,学生会将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成本计算和会计核算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考虑,并且会将所有账户和经济业务都在头脑中复习一遍。

6.微课和实际操作法应用于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教学

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教学一般都安排在企业主要经营过程的教学过后,因此,可⑵笠抵饕经济业务核算的实训与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教学融合到一起,让学生填制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并将会计分录填在记账凭证上,在实际操作的同时,逐渐熟悉几种关键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填制。在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讲解中,可以采用微课的形式,告诉学生凭证的具体填制方法和步骤,非常容易理解。

7.在概念解释时采用关键词法

在和学生交流时我们发现,冗长的概念是学生最不容易理解和记忆的,可是概念又是理解理论知识、辨析知识的关键,因此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将概念进行适当的拆分,选取关键词让学生理解和记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授课效果

在基础会计课堂教学上,通过有意识地采取一些改善措施,取得了一些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能真正理解会计的理论和原理;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全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些平时完全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也会加入到听课的阵容中;通过小组的合理分类和引导,改变了很多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课堂纪律明显改善,课堂气氛保持活跃的状态。专业基础教学在整个专业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在教学中还要继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继续改善教学质量和效果,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会计专业的学习。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构建遵循认知规律的项目教学体系,建立相应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基础会计教材内容侧重于理论知识体系的呈现,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对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等单项账务处理技能及整个会计工作流程难以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提高。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对财会专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可以把原教材内容优化整合成各个教学项目,以构建遵循认知规律的项目教学体系。如项目一基础知识,项目二日常账务处理,项目三财产清查,项目四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每个项目再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划分为若干子项目,如将项目二日常账务处理分为四个子项目,子项目一主要经济业务核算,子项目二会计凭证,子项目三会计账簿,子项目四会计核算程序。各个项目之间相互独立但又密切联系,构成了会计工作流程。这样的教学体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账务处理技能,培养学生的会计基本职业能力。

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根据整合后的项目教学体系,应建立相应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并尽量做到理论和实践教学时间比为1:1。基础会计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并不只是简单、零散的填凭证、登账簿,应按“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模拟实训”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将单项训练、综合训练有效地结合起来。单项实训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中,可针对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账簿的登记以及会计报表的编制等教学内容分项进行训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模拟实训通常围绕一个企业某一期间发生的基本经济业务,根据现行会计准则和相关的税收政策编写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实训资料,提供实际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页和报表仿真操作,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加强会计模拟实训环境建设,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一些学校的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只配备必需的凭证、账页、夹子等办公用品,电算化实训室也只是在公用机房安装一些财务软件,这样的实训环境致使实训教学流于形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今社会已经进入数字虚拟时代,仿真虚拟已成为教学的重要手段,会计综合实训室应搭建基础会计实训教学平台,平台软件中各项内容来源于企业实践,应用于实训教学,有效辅助教?W与实训,让实训室真正成为第一课堂。教师应致力于营造有效的实训氛围,如开出现金支票到银行提现业务,涉及出纳、会计、财务主管三个岗位,可将学生分工成不同的会计角色分别开具支票、编制凭证、审核凭证。

会计实践性教学效果的提升离不开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但近年来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却面临着一些问题,多数企业不愿意让实习生过多地了解公司财务信息,学校对校外基地建设的重视度也不够。只有实现校企双赢,才会建立持久的合作关系。专业教师可以以企业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如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等作为研究课题,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题探究中来,在完成学生校外实训的同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三、建立专业教师实践制度,提高专业教师的职业技能

第5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角色模拟;分组学习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

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除需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近年来,会计教学由于受到教学环境的限制,往往只能在教室中开展教学,容易忽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偏重讲授会计理论,课堂教学基本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呆板的教学模式,造成了几个突出的问题:1.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学习兴趣;2.按部就班,缺失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3.不会成本核算,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差。原本被认为“动手能力强”的中职学生在面对灵活多变的现场问题时变得手足无措。

二、教学改革的思路

新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师设计案例与模拟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分组学习,分层进行动手能力训练,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下面以《基础会计――原始凭证的填写与审核》为例,谈谈教学实践与教学效果。

三、新会计课程教学

1.课前准备

(1)确立准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对知识与技能的陈述要反映学生所形成的具体行为,不宜用 “培养”、“理解”、“掌握”等,尽可能用“养成”、“学会”、“体验”等更多地关注学生成长的需要。本次课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识别常用的原始凭证,学会填制常用的原始凭证。

(2)确立合适的教学起点

确立合适的教学起点,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3)确定适用的教学方法

必须考虑“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留足学生思考时间和创新空间”、“关注学生学习中的创新”等因素。

2.课堂教学

(1)教学导入

教学导入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课前搜集原始凭证,并在课堂上展示收集的典型的原始凭证(例如:火车票、商场的购物发票、差旅费报销单等)。通过观看自己收集的原始凭证,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自己所学专业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而不再单纯依赖课本或课件的文字或图片,单凭想象开展教学,通过收集凭证的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随之调动起来了。

(2)情景再现,新知探究

课堂中先将学生分成几组,每组任命一名组长,教师为每组成员派发空白的原始凭证(借款单、入库单、普通发票、现金支票、进账单),然后通过设计企业采购员借款买材料的一个情景来进行角色扮演并填制凭证,在填写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问题可以向老师提问,也可以通过查看课本知识自行完成任务。教师做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根据情况对某一知识点进行讲解。填制完成后,随机抽取一组展示所填制的凭证,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原始凭证填制的基本内容与要求。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对自己任务加以完善。每小组指定一个财务负责人,负责每一次工作任务的完成,组内成员要相互沟通、协作,并轮流交叉进行角色岗位的体验,这个轮换的模式可以让学生认识并体验更多的票据填写要求,增加自己的实操经验。基础会计的情景教学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基础会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从而理解得更深刻。互动式教学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获得成功与乐趣,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更重要的是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学生的个人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3)强化巩固

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合作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一种习惯。课堂中填制的原始凭证,基本凭证大家接力完成,简单凭证随机指定代表小组来完成,稍有难度的小组推荐成员来完成,再难点的小组研究共同来解决。之后学生通过投影仪观看自己组的作品,由别的组指出问题所在。班级内没有一个学生是孤立存在的,都融入了自己的小组当中。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设计练习内容。凭证的填写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同时还要注意设计练习的开放性,练习中有学过的凭证,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也有新的凭证,让学生拓展新的知识。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培养。

3.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要顺应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表现和情感表现,通过各组组长对分组演练过程中各成员的表现情况进行评价,教师则对学生操作过程中的错误做法进行纠正,在学生总结中给予引导、梳理;使其每节课都有所思、有所得、有所感。课堂评价对后进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

4.课后作业

对后进生只布置基础部分的作业,如:普通发票、进帐单的填写。对中等生则可适当安排一些选做题和一些拓展的习题,如:支票、差旅费报销单填写。对优生可以安排一些较难的作业,甚至要求一题多解,沟通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如:原始凭证中涉及哪些账户?按学生能力布置作业,在同一时间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数量不等的作业任务,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效果

本人从事会计教学工作以来,深刻体会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在近两年开展了相关方面的教学改革,并与传统模式的教学班级进行了教学效果的对比,结果如下:

1.实验班与非实验班的教学实验调查

实验班与非实验班测试结果对比(表1)

实验班与非实验班调查结果对比(表2)

从每个学期的测试记录和问卷调查所得的有关数据显示,教学效果实验班比对照班好。

2.同一个班的教学实验调查

实验班实验前后调查情况统计表(表3)

几年来的实践探索证明,这种新教学模式的确是有成效,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有效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得到稳步提升。

五、结束语

在开展新课堂模式的《基础会计》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各种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扎实的会计基础知识,达到学生乐学、好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学元.浅谈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科学咨询,2009,(16)

[2]邓东梅.高职会计教育改革探讨[J].北京:科技创新导报,2009(8)

第6篇

关键词:“角色扮演法”;《基础会计》;中职教学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9-0055-03

“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的改革对考生的各方面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广大的中职学生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无疑使本已“教”、“学”两难的中职《基础会计》课堂更加“雪上加霜”,但同时也引发每位中职教师对《基础会计》的教学进行了重新审视与思考。那么,如何活跃《基础会计》课堂教学,又如何使之成为有效甚至高效的课堂呢?笔者将“角色扮演法”引入《基础会计》的教学,认为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较好地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效果,尤其是能够培养出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应用型财会人才。

“角色扮演法”作为目前国际上广泛流行的一种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被用于许多学科的教学之中,它符合当前世界教育改革的核心――“以探究为中心的科学过程教育”。《简明牛津英文字典》(1978)将其定义为:“与规定的功能相一致的举动”。 它融合了认知、技能、情感的各个领域,它是对选定的问题进行情境表演的一种方式,是一种不必经过排练的表演方式 [1]。

在中国越来越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背景下,极有必要对这种方法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从而使它在教学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一、现阶段中职《基础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中职学生特点分析。中职学生大部分学习兴趣点不高,不会听课,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对个人的将来不会打算或没有打算,因而学习成绩比较低,基础也相对较差,尤其随着课程的进一步深入学习,有不少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开始对这门课慢慢失去了兴趣。但这些并不能否定他们的其他方面能力,相反,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尤其喜欢不同的课堂表现方式;他们对于纯粹的理论知识与讲解缺乏一定的耐心与理解能力,而喜欢动手操作、实践、参与其中给他们带来直接的成功体验。教师应尽可能为此类学生创设参与、实践的机会,这样才能活跃课堂,使课堂处于积极状态,并让受挫的中职学生多一些体验成功的机会。

2.当前《基础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首先,《基础会计》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具有理论性、逻辑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刚开始接触,每次课都是新的内容,学生没有既往的学习经验可以借鉴,往往出现“摸不着头脑”的情况,不知道学过的内容要在什么时候使用、怎么用,而科任老师大部分还是习惯“填鸭式”教学,照本宣科,纸上谈兵,导致学生很难参与其中,一般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如果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仍然是沿用传统单纯的理论教学模式就会显得效果不佳,学生也对这些陈旧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非常厌烦,根本不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此外,该课程还需要同具体的实践工作紧密结合。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基础理论和观点,而且还要求学生必须能培运用自己所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2]。其次,专业学科之间缺乏联系,严重脱节。也就是说科任教师只注重自身担任的课程教学,而忽略了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使学科变成了“孤岛”,更谈不上课程之间系统地、有机地整合 [3]。这就好比一颗颗“珍珠”,急需一根线将这些“珍珠”串起来,成为一条完整的“项链”。 其结果直接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窄,不会进行知识之间或前后的联系与应用。再次,学科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往往忽略或很少关注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包含动手动脑的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基于以上现状,亟待探索和改革适合《基础会计》教和学的手段和方法。因此,笔者对“角色扮演法”如何更好地应用于中职《基础会计》教学做了尝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注重理实一体化,符合“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学习过程,实现做中学做中教,使学生从情感上、思维上、行为上主动参与学习,主动探究学习,积极主动思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了学习兴趣,努力营造出轻松的学习氛围,让枯燥的课程变得有趣,教学效果比传统教学的效果好得多。同时,教学可随学生反映灵活调整,有针对性地辅导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鼓励学生间的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二、中职《基础会计》教学中实施“角色扮演法”的必要性

1.强化知识的系统性,加强各科知识的整合。纵观国内角色扮演教学法,虽然应用于很多科目,但只是应用于课程教学中的某些章节,大体缺乏系统性。以销售商品业务处理为例,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课重点一般是教师讲授如何确认销售收入以及如何做好相关的会计账务处理,学生被动地接受相关的内容,记下什么样的业务该做什么样的处理,而后依葫芦画瓢,缺乏切身体验,一旦经济业务发生变化就很难随机应变,更不用说做出处理了;而一般的角色扮演法可能仅停留在销售商品阶段的扮演,也就是仅涉及到会计、出纳、仓管员这几个角色,换句话说就是就会计模拟会计,缺乏课程间的联系及融会贯通,学生往往学过一门课程丢一门,体会不到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懂将相关的课程串起来,更不用说综合应用了,因而出现有一些科目似乎“白学”的状况。此外,还可考虑开发出一个集会计、营销、物流等为一体的综合实验室,既合理利用空间,节约教学资源,又能将财经类及其他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

2.不拘形式,重视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不仅仅局限于本科目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包括其他科目的知识;不仅仅局限于知识方面的能力,还应该包括诸如表达能力、反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角色扮演法”活跃了课堂,但是否达到我们的预期效果了呢?首先,应该加重专业知识运用的比重,减轻纯表演性质的比重,切忌重形式而忽视本质。其次,应用角色扮演法教学,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大纲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操作方法,不一定要谋求操作的整齐划一,只要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就行[4]。

3.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虽然上课的形式变了,课堂表面上交给了学生,教师也由主讲,变成了旁听者、旁观者,但教师本身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尤其是对课堂的掌控能力要求更高了,事先要做的准备也更多了。

三、“角色扮演法”在中职《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举隅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的工作就是把整套的事实和方法,用最合逻辑的方式按部就班地呈现给学生,而学生就是不断地重复、记忆与考试来获得这些既有的知识。然而,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实际生活体验,再加上专业课程中相当的专业理论都较为抽象晦涩,因此导致其在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上具有相当的困难。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同时又乐于学习又精于学习,角色扮演法给了很好的答案。角色扮演不等于角色表演,它可以有多种形式,如分角色进行问题的讨论、分角色进行课外活动等。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1)模拟;(2)再扮演;(3)预演;(4)角色倒置[1]。下面试以模拟和角色倒置两种教学方法为例,阐述如何应用于《基础会计》教学中。

1.学生模拟,增进了学科间的联系。以销售商品业务处理为例,设计了一个较完整的业务流程(见图1销售业务流程图),该业务不仅涉及到会计部,还涉及到业务部、银行、客户等部门,具体的角色有客户、业务员、会计、银行职员等;涉及到的专业课程可能就有《基础会计》、《市场营销》、《商务谈判》、《商务礼仪》、《经济法》等;运用到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有财务、营销、金融、税务、物流等。当然,在任课过程中,我们应重点突出《基础会计》的学科知识,合理介入其他学科的内容,对于已学过的学科做一些简单的复习、联系,而对于还未学过的科目则可做类似“节目预告”的工作,使每一笔业务都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流程,学生也就在一个又一个的业务处理过程中,不断复习巩固旧知识,不断接触“新知识”,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图1 销售业务流程图[5]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教师课前应做好大量的准备,设计好流程。在设计过程中,得把握一个前提,那就是要清楚地知道“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而后根据教学内容(本节为销售业务)、重难点等设计好角色和流程。而后向学生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收入的概念、如何确认收入、销售商品、材料相关的基础知识),为后面学生的模拟做好铺垫。同时,师生还应共同分析在情景模拟过程中应注意哪些细节、哪些是特别难的、应如何突破难点等,以让学生在后续的模拟过程中充分了解自己的角色所该完成的事项。

(2)分小组:一般为5人左右,按好中差搭配,使各个小组实力相当。

(3)角色分配:可按知识和能力特长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小组决定、分配。本例可设置客户、业务员、会计、出纳、财务主管。

(4)角色扮演:为了给学生有一个更真实的“工作环境”,可以小组为单位,分设各个部门和岗位。由于本堂课重点是“销售商品业务处理”,要突出的是有关基础会计的内容,所以相对而言,在情景设置中有关基础会计的内容是“重头戏”,会计、出纳、财务主管是“主角”,其他角色则是“配角”,学生之间合作完成模拟企业销售业务的工作流程。在销售业务过程中,完成取得、审核原始凭证,而后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进行会计账务处理。让学生分析应填写哪种凭证、由哪个岗位填写、如何填写、谁负责审核等,然后组员按照各自的岗位,完成各自的任务,最后向全班同学进行成果展示。教师可根据各组的完成情况(速度和质量)给予相应的得分,同时加以展示,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兴趣,学会与人合作的技巧,增强集体荣誉感,逐步培养会计职业认真的职业素养。

(5)经验分享:每个学生都是参与者,都要熟悉相关的工作过程。在模拟过程中,难免会“碰壁”或者“走弯路”,也可能发现了某些“捷径”。因此,教师需为学生提供这个分享的平台,借助学生间的经验分享,教师进行重难点的总结,从而突破重难点,加深学生印象,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2.角色倒置,强化了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如果说前面一种模拟的“编剧”是老师,那么角色倒置的“编剧”则是学生,可以说本角色扮演法属于学生“自导自演”,因此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了。学生需要运用已有的知识,主动探究并获取未知的知识和技能。在师生角色倒置的前提下,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对一个学习任务的探究,而后进行授课活动[6]。比如,有的小组选择第一章《会计概述》,当讲到会计发展史的时候,竟然讲到了唐宋明清的历史和当时的社会发展、社会文明状况,极好地调动了同学的兴趣,而其他同学徜徉在历史长河中也深刻领悟到了“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这句话 。此外,有的小组讲到“四柱清册”的基本公式“旧管+新收-开除=实在”时,为了帮助同学更好地记住该公式以及与现代的公式进行区分,同时为了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引用了当时流行的“穿越”一词,让同学较快地、顺利地记下了古代与现代的差别。课堂上不经意间套用“必须的”、“有木有”等一些时下流行用语,更是让同学感到惊讶、意外、亲切、开心,引起他们的共鸣,同学的注意力更集中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角色扮演法”这种模拟教学模式,给枯燥的会计课堂增添了几分色彩与活力,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不但培养了学生系统学习的习惯,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这符合职业教育的目标――培养具有全面职业行为能力的人。

参考文献:

[1] 李淑环.角色扮演法与学生的心理发展[J].时代文学,2006,(3).

[2] 洪萍萍.创设有效情境,提高中职《基础会计》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路径探析[J].科教导刊,2013,(9).

[3] 史保金.角色扮演法在市场营销专业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4).

[4] 张理科,石湘伟.运用角色扮演法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J].卫生职业教育,2007,(2).

第7篇

会计凭证是登记会计账簿的依据,根据核对的会计账簿定期编制会计报表,为保证会计报表的准确性,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的财产进行清查,核对会计账簿的真实性。

二、会计实务一般流程与基础会计课程章节之间联系

案例:甲公司从外地购入A材料40000元,B材料20000元(不考虑税金),材料已验收入库,款项尚未支付。要求:1、编制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2、分别登记明细分类帐和总账。3、根据账簿资料填制会计报表中相关数据。

(一)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并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

首先,作为甲公司来说,A材料和B材料各增加40000元和20000元,即一项资产的增加,同时款项尚未支付,又是一项应付而未付款的义务的增加,即一项负债增加;这笔经济业务对于甲公司来说,既有权利的变动又有义务变动。这一流程涉及到第二章中会计的对象、会计对象要素(如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利润)等相关的会计基础理论。其次,甲公司应作如下会计分录借:原材料一A材料40000一B材料20000贷:应付账款60000本案例中会计科目(或会计账户)即指会计分录中的“原材料”和“应付账款”。可以清楚的反映甲公司此笔经济业务,会计分录中的“借”和“贷”是借贷记账法下的记账符号,借方反映原材料,后面还要加A材料和B材料的核算,贷方反映应付账款,以及应付账款的金额.这就是第三章复式记账中借贷记账法以及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相关内容。在具体会计实务中,往往是将会计分录上所反映的内容体现在记账凭证上,记账凭证上除反映会计分录的三个要素,即借贷方向、会计科目、金额外,还需填列日期、摘要、编号等相关内容。这是第五章会计凭证中涉及的。

(二)登记会计账簿。

理论第六章讲述的登记会计账簿内容联系具体的会计实务,要求一是准确,完整,将会计凭证日期、编号、内容摘要、金额等资料逐项计入账内;二是对于每一项会计事项,既要计入总账,还要计入该总账所属的明细账;三是登记完毕后,要在记账凭证上签名或者盖章,并注明已经登账的符号。各种账簿应按页次顺序连续登记,不得跳行、隔页,凡需要结出余额的账户,结出余额后,应当在“借或贷”等栏内写明“借”或者“贷”等字样。没有余额的账户,应当在“借或贷”等栏内写“平”字,并在余额栏内用“0”表示。

(三)财产清查。

上述案例中,为保证会计账簿记录的真实、正确,甲公司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财产清查,即账簿记录中原材料一A材料的账面数额与实际结存数额的差异等情况,避免和及时纠正会计记录中出现漏记、重记或计算错误,为经济管理提供可靠的信息,做到账实相符,这是第七章的财产清查。

(四)编制会计报表。

第8篇

随着市场的,会计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特别是“安然事件”以来,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已成了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顽疾,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从内因来看,会计信息失真是由于“经济人”的存在以及内部人的控制;作为“经济人”的经理层在利益的驱动下,会利用自己的权力唆使会计人员弄虚作假;作为“经济人”的会计人员在经理层的控制下,要么遵纪守法不干弄虚作假的事,要么在利益的驱动下按经理层的意愿从事,从而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失真。从外因来看,会计信息失真的诱因是外部约束机制的软化。虽然从会计信息的产生源(企业)到使用者(企业相关利益主体)之间,一般都经过了会计信息的甄别阶段(注册会计师审计),但由于没有一个主导机构来加以强制性约束,再加之利益的驱动,审计“虚审”、与被审计单位共谋的现象屡见不鲜。

由此可见,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出路在于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改的“会计自主制”为“会计委托制”,消除对会计的内部人控制;二是建立有效的外部约束机制,强化外部相关利益主体的约束。

二、会计委托制的框架设

(一)依据

会计从实质上看是一种管理手段,为管理提供及时而有效的经济信息。对于企业会计人员而言,其基本职责是按国家相关法规的规定,客观、公正、及时地记录和提供会计信息。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则以会计信息作为主要的信息源,结合其他相关信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诊断、、策划、决策和控制,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会计信息既然是一种公共产品,并有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作为准绳,这就为会计委托制的实行提供了前提。

(二)运行程序与职能

会计委托制是以实施会计委托的企业和受托的会计公司为主体,以财政监管部门为关键,以相关利益主体、审计机构和司法机构为保障的会计信息生成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其运行程序和主要职能如下:

1.企业向其监事会提出需要的会计岗位和会计人员的申请,并向会计公司交付一定的委托费用(企业的出纳岗位和财务管理岗位可由企业自行聘用);企业监事会与会计公司签订委托协议,会计公司按照企业的申请向企业提供合格的会计核算人员,对会计核算人员的德、能、勤、绩进行考核并承担责任,对会计信息在相关范围内的保密承担责任,并接受来自财政监管部门和司法部门的监督管理。

2.受托会计人员必须遵守国家颁布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制度,保守会计秘密,及时、、客观地进行会计业务核算和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依据《会计法》行使职权。受托会计人员的薪金由会计公司支付,企业和会计公司不能阻碍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和干预其业务活动。对严格遵守法规的会计人员,会计公司不得无理解雇,在合同期内企业亦不得无故辞退,否则会计人员有权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

3.会计信息的利益主体包括直接利益主体和间接利益主体。直接利益主体主要指出资者(股东)、债权人和企业管理者等;间接利益主体主要指相关中介机构、学术机构及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等。无论是直接利益主体还是间接利益主体,在其所获得的相关会计信息的使用中,均有权对不明确的会计信息提出质疑,如果发现不真实的会计信息,均有权向审计机构、司法机构或财政监管部门报告,要求相关机构进行查证和处理。

4.为企业服务的审计机构(即主审机构)承担完全审计责任,司法机构对会计信息失真严重、重大的事件行使司法权力和承担司法鉴定责任。主审机构和司法机构对事件的审计和鉴定处理结果应报送财政监管部门。

5.其他审计机构和会计公司有权收集、分析主审机构和会计公司所服务的企业的会计信息,对主审机构和会计公司行使外部监督权,如果发现会计信息失真,有权向财政监管部门报告。

6.财政监管部门主要是财政部门中的会计管理机构,它负责对会计人员的考核和会计从业资格证的颁发,负责对会计公司的考核和服务资格证、资质证书的颁发。对会计信息失真事件,应委托相关机构进行调查和鉴定,对情况属实的,应根据问题的原因和严重程度,分别对会计人员和会计公司进行处理。对会计人员可以给予警告、记过、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等不同级次的处理;对会计公司可给予公开警示、降低资质等级、吊销服务资格证等不同级次的处理。对于处理结果,应在相关媒体上公告。直接利益主体、间接利益主体、相关机构对于所反映问题的处理结果有异议的,可向上级财政监管部门或司法机构提起申诉。

三、委托制不同于会计委派制,它有利于从制度上保障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自主制,是指根据制度规定和管理需要,自行设置会计岗位和聘用会计人员。就此我们可以看出,会计委托制不同于会计自主制。

会计委派制是由政府会计主管部门向企业派遣会计人员。在现行体制下,这种制度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它不利于政府转换职能,实现政企分开。笔者认为会计委派制仅适用于预算拨款的行政和事业单位,而不适用于企业。因为对于国家预算拨款单位,政府完全有权派人去监督拨款的使用,现在的会计集中核算实际上是会计委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会计委托制不同于会计委派制,主要在于:

1.主体和客体不同。会计委托制的主体是企业,客体是会计公司。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向会计公司进行会计(业务)委托,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和管理的需要调整其所需要的会计岗位和会计人员,主动权在企业。会计委派制的主体是政府会计主管部门,客体是企业。企业只能接受政府会计主管部门的会计委派,主动权在政府会计主管部门。

第9篇

人力资源会计是人力资本理论在会计领域的深入和发展。知识经济时代最大的特点是以人为本,人的素质和技能是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

一、人力资源会计的内涵

国内外学者对人力资源会计有不同的定义。美国著名人力资源会计学家埃里克认为:“人力资源会计是把人的成本和价值作为组织的资源而进行的计量和报告。”美国会计学会人力资源会计委员会认为:“人力资源会计是用来确认和计量有关人力资源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利害关系人的程序。”我国会计学家阎达五、徐国君认为,人力资源会计是对人力资源进行价值核算和管理的一种活动,包括人力资源财务会计和人力资源管理会计两部分。这一表述充分体现了会计的职能,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笔者认为,人力资源会计是用来确认、计量和报告有关人力资源的信息,以使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决策和管理的组织系统。

二、知识经济时代推广人力资源会计的必要性

(一)人力资源会计是不同层次决策人的共同需要

首先,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人力资源因素对企业经营成败的影响越来越大,广大投资者对人力资源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是人力资源会计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因。其次,现行会计将人力资源投资支出记入当期费用,不单独提供人力资源价值及其变动情况,也无法提供人力资源投资的经济效果,很难满足单位管理层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控制,因而单位管理层也迫切需要人力资源会计。再者,通过人力资源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政府可以运用税收等手段鼓励企业加大人力资源投资的力度,以保持社会经济发展的后劲。

(二)人力资源会计是财务会计核算原则的需求

从会计核算原则来考虑,现行会计对人力资源的处理有诸多不妥。一方面将人力资源投资支出记入当期费用,违背了权责发生制原则。因为企业在人力资源投资上的投资支出,其收益期往往超过一个会计期间以上,属于资本性支出,按照权责发生质的原则,应先予以资本化,然后在各收益期内分期摊销,而不应将其直接作为当期费用入账。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投资的比重日益增大,将人力资源投资支出全部计入当期费用,势必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导致信息使用者决策失误。因此,从遵循会计原则的角度而言,推行人力资源会计很有必要。

三、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原理

(一)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

人力资源能否作为企业的一项资产是人力资源会计能否成立的关键。著名会计学家弗兰姆霍尔茨认为,资产有三个要件:具有未来的服务能力、可用货币计量和企业主体可以控制。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

笔者认为,人力资产完全符合资产的要件。首先,当劳动者与企业通过签订劳动合同,建立雇用与被雇佣关系时,企业通过支付薪酬,也就获得了对该劳动力资源的控制权。其次,人力资源是可以计量的。人力资源在其取得、开发、维持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和取得的收益,都是可以计量的,人力资源的可计量性体现在人力资源成本的可计量性及人力资源价值的可计量性上。再者,人力资源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在知识经济时代,生产的核心要素是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效益的高低,取决于人力资源的利用程度。可见,人力资源是能够为企业所控制,可以计量,并且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它理所当然是企业的一项资产。

(二)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

将人力资源资本化,就涉及到人力资产的计价问题。对人力资产的计价目前主要有两种较为流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人力资产应该按照其获得、维持、开发过程中的全部实际耗费作为人力资产的价值入账,因为这些支出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籍此入账,既客观又方便,这种方法称为成本法;另一种观点认为人力资产应该按照其实际价值入账,而不应该按其耗费支出入账,因为企业获得、维持、开发人力资源过程中的支出往往与人力资产的实际价值不符。这种方法称为价值法。笔者认为,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在推行人力资源会计初期,应采用成本法计量,随着计量手段的提高,再逐步过渡到价值计量。

(三)人力资源会计的报告

人力资源会计报告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把有关人力资源的信息传递给使用者。传统财务报告既不反映人力资产的价值,也不反映人力成本,从而低估了企业资产总额,忽视了劳动者对企业的经济贡献,把为取得、开发人力资源而发生的费用全部计入当期损益,背离了收入与费用配比的会计原则,有必要对其进行适当调整。

在资产负债表上,人力资产可作为一个单独的项目列示于长期投资和固定资产之间。因为人力资产是对人力资源投资形成的,且持续期限往往大于一年,是企业的一项长期资产,相应的在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间增设“劳动者权益”项目,用以反映企业的人力资本及其劳动者权益分成。在利润表上,可增设“人力资源成本费用”项目,用以反映为使用人力资源而发生的不应资本化的费用和人力资产的摊销,同时对原“管理费用”账户反映的内容作必要的调整。在现金流量表上,对为取得、开发、培训人力资源而发生的现金流出和企业人力资源带来的现金流入,在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下单独列项反映。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模式

《基础会计》是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会计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是会计类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是入门课程, 因其自身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再加上学生对会计专业缺乏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把握,致使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基础会计》课程时感觉到很抽象,甚至乏味难懂,极大地影响了其对本课程乃至本专业的学习兴趣。为改变这种现状,在总结几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试图对《基础会计》课程模式进行改革。

一、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弊端

基础会计课程实践性很强,动手能力要求较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过于强调理论的讲解而缺乏实践的探索,过于强调教师的主讲而忽略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索,过于强调个体学习而忽视合作学习的作用,导致学生对繁、难、深的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实践能力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等现状。它作为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素养的有效形成。

为什么传统的会计课程教学模式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首先,学生在考入大学之前对相关专业知识了解甚少,对企业的生产实践过程更不清楚。在学生对企业的生产过程尚不了解,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相关概念绝对陌生的情况下,空泛地去讲解企业资金周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告、复式记账法、成本核算等这些抽象的概念和内容,教学效果定会大大折扣。

其次,目前市场上《基础会计》教材教学内容重理论而轻实践,教材思路大体上都是四大部分,即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部分;会计核算方法体系部分;会计核算组织程序部分和会计工作组织部分。这种以会计对象、会计目标、会计要素、会计等式等会计基本理论为起点展开学习,不仅缺乏方向感和整体感,也加大了初学者对枯燥理论理解的难度。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课程模式

要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打破多年来一直沿用的学科课程模式,以企业会计实务工作为出发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加强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整合,相应地改进教学方法体系,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

1.会计入门教育

讲授《基础会计》课程前, 进行实地参观,先带领学生到企业(最好是产品制造企业)参观其生产流程(为会计要素和成本计算的讲解奠定基础),浏览其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档案资料,再结合会计执业人员的现场讲解,会使学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有个感性认识,明确会计报表编制、会计账簿设置与登记、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是《基础会计》这门课程最基本的实践操作技能目标,而掌握与这些技能相关的、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是学习该课程的另一目标。

通过解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引出六个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由会计要素结合编制好的会计报表导出会计恒等式,由六个要素自然推演出六类会计科目,从会计科目再过渡到会计账户。

2.简化会计核算流程

采用“经济业务会计分录会计账户(‘T’型账户)试算平衡表会计报表”的会计核算程序。为了便于学生理解,经济业务用文字描述;结合借贷记账法的教学,引入会计分录,强调会计分录的作用是先将交易或事项明确在哪些账户、账户的什么方向、反映多少金额;根据会计分录过账、结账及更正错账;根据账簿记录进行试算平衡,编制会计报表。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掌握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和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这种对财务报表的简化重构有利于学生理解财务报表相关项目金额的来龙去脉,同时,“T”型账户的记账过程也简单明了,但不利于会计工作的规范化,从而为引出实际工作中的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作铺垫。

3.仿真会计核算程序

按照“经济业务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流程,主要是用原始凭证代替语言描述的经济业务,会计凭证代替会计分录,会计账簿代替“T”型账户,构建符合会计实际工作的会计循环体系,让学生切身体验现实中的会计核算工作,这一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原始凭证的识别、填制与审核,根据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总账、明细账和日记账,进一步强化会计报表的编制。这一环节主要是指在课堂或实训室进行单项实训。

4.会计手工模拟实训

此阶段,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核算方法,并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操作技能。为了使学生了解各实训项目之间的有机联系,让学生能将各项目融会贯通,可以采用模拟一个企业某时期内若干笔经济业务综合实训的方式,让学生独立完成从原始单据的填制到最后编制会计报表及凭证装订的全部会计处理过程。在实训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尽可能真实的经济业务、一定的场所和模拟材料(各种形式的凭证、账簿,以及简单的报表),创造一种仿真的经济环境。通过此阶段实训,能够使学生充分认识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之间的依存关系,强化学生对前三个模块的理论知识、核算方法和操作技能的实际运用。

(二)有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会计基础课程教学,其核心是以会计工作项目为中心来开展和组织教学,体现了以行动为导向的学习方案设计。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目标、环境,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了项目教学、角色扮演、情景教学、案例分析等方法。

1.项目教学法的应用

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行动。这种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将知识和具体工作任务联系起来,而实施的关键在于设计合适的项目任务。在会计基础课程教学中,会计人员如何以会计的方法记录企业发生的经济活动,并最后编出说明企业财务状况的财务报表是贯穿整个课程学习过程的项目任务。这个大的项目任务的工作成果是仿真企业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这个大的工作项目又可以细分为若干小的工作子项目具体地实施教学。在子项目的教学中,笔者主要是按照“教师引导确定工作任务项目――学生讨论查阅完成任务――成果展示――教师讲评――学生反思自检”这一流程来组织教学。例如,在学习完成“出纳员填写单据”这一工作子项目时,教师可以按照下列步骤展开教学:1)先列举若干种实际工作情景,引导学生确定了出纳员工作中需要填制哪些种类的单据;2)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自主制定学习方案,完成仿真工作资料中出纳员所需填制的单据;3)学生完成了工作任务后进行项目成果交互展示;4)教师讲评;5)学生对照自检。

需要注意的是:1)学生在自主完成项目任务时,教师应该要注意组织好小组团队的合作和讨论,进行必要的资料查阅指导,了解和监控好学生的进展情况。2)成果展评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肯定或修正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经验的正确形成,并使学生体验到成就感,进一步形成更持久积极的学习动力,教师应要注意做到公正客观。3)允许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出错,但要注意引导其进行学习反思。

2.角色扮演法的应用

角色扮演法是让学生假想自己是实际工作过程中的某一角色,并以此角色的身份来完成工作任务。这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学生形成基本工作经验,培养职业工作能力很有帮助。例如:在本课程教学中,对于“采购业务处理”部分,可将学生分组成为5人小组团队,分别扮演某公司的会计员、出纳员、业务员、仓管员和供应商等角色,然后再自主完成仿真业务的各处理环节。

3.情景教学法的应用

情境教学是建构接近真实工作环境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学习,在工作岗位上学习。这种教学法有利于为学生提供一种仿真的职业实践,有助于将职业学习与职业实践联系起来。其实施的关键在于布置仿真的工作场景,并设计合理的工作岗位。在笔者的实践中常常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运用。同时也由于场地的限制应用得较少。

4.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案例教学是教师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实例,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够有效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而不是扮演一位很有学问的知识传授者。本课程教学中,例如在编制利润表的教学中,笔者提供了如下案例:某企业要求工人将应得工资的一部分采取报销费用的形式取得,这是否会对企业利润的形成产生影响,要求学生进行会计专业技术和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分析。经过讨论分析,同学们普遍对企业利润的形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受到了一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三)灵活、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有效的教学模式不仅能使学生轻松获取知识,也能迅速培养其各种能力。而科学的考核方法使考试成为学生巩固知识和活用所学、展示能力的一种学习活动,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实践证明,科学而合理的考试体制,灵活、有效的考试方式,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等均有积极意义。

针对该课程自身的特点,分别附之以大作业、小论文、社会调研、小组作业、专题讨论、课程实验、案例分析等综合、全面的考核方式代之。以便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知识面、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文学素养、对社会经济问题的解决思路与办法、逻辑推理、洞察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更利于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华。也使学生最终的成绩最大限度地反映其综合素质的全貌。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修理费;增值税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一、车间修理费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规定:厂部和生产车间发生的修理费计入“管理费用”账户;销售部门发生的修理费计入“销售费用”账户。在2009年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初级会计实务》中,有三处提到车间修理费的问题。

1、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企业生产车间(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借记“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企业发生的与专设销售机构相关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借记“销售费用”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举例如下:2007年6月1日,甲公司对现有的一台管理用设备进行日常修理,修理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100,000元,应支付的维修人员工资为20,000元。甲公司做如下会计处理:借:管理费用120,000元,贷:原材料100,000元,应付职工薪酬20,000元。

对于不满足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发生于车间的,计入了“管理费用”科目,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要求。

2、应交增值税。企业从国内采购物资或接受应税劳务等,根据增值税专用发票上记载的应计入采购成本或应计入加工、修理修配等物资成本的金额,借记“材料采购”、“在途物资”、“原材料”、“库存商品”,或“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委托加工物资”、“管理费用”等科目,根据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可抵扣的增值税税额,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按照应付或实际支付的总额,贷记“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银行存款”等科目。举例如下:D企业生产车间委托外单位修理机器设备,对方开来的专用发票上注明修理费用10,000元,增值税1,700元,款项已用银行存款支付。D企业有关会计分录:借:制造费用10,000元,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700元,贷:银行存款11,700元。

在本例中,《初级会计实务》将生产车间发生的修理费计入了“制造费用”科目,这不仅与《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相悖,而且就本教材而言,前后处理方法也不一致。因此,对于上述有关增值税的表述中,应更正为增值税专用发票上记载的因修理修配发生的金额,计入“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科目,上述例题的会计分录应为:借:管理费用10,000元,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700元,贷:银行存款11,700元。

3、辅助生产成本的核算。提供修理劳务所发生的辅助生产成本,通常按受益单位耗用的劳务数量在各单位之间进行分配,分配时,借记“制造费用”,贷记“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举例分别采用直接分配法和一次交互分配法分配机修车间归集的费用,如直接分配法:通过计算,一车间、二车间负担的机修费用分别为256,000元和224,000元,《初级会计实务》中所编写的会计分录为:借:制造费用――一车间256,000元,――二车间224,000元,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480,000元。

以上对辅助生产成本的会计核算,仍旧将车间发生的修理费用计入了“制造费用”科目,这一点不仅《初级会计实务》没有遵照《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进行会计调整,还有很多《成本会计》教材对其会计核算也出现同样的问题。上例机修费用分配的会计分录应改为:借:管理费用――修理费480,000元,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480,000元。

二、增值税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第34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并规定本条例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本条例其中有两项:一是允许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修订前的增值税条例规定,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即实行生产型增值税,这样企业购进机器设备税负比较重。为减轻企业负担,修订后的增值税条例删除了有关不得抵扣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的规定,允许纳税人抵扣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实现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换。为堵塞因转型可能会带来的一些税收漏洞,修订后的增值税条例规定,与企业技术更新无关(如房屋)且容易混为个人消费的自用消费品(如小汽车、游艇等)所含的进项税额,不得予以抵扣;二是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修订前的增值税条例规定,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为6%。根据条例的规定,经国务院批准,从1998年起已经将小规模纳税人划分为工业和商业两类,征收率分别为6%和4%。考虑到增值税转型改革后,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负担水平总体降低,为了平衡小规模纳税人与一般纳税人之间的税负水平,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扩大就业,应当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同时,考虑到现实经济活动中,小规模纳税人混业经营十分普遍,实际征管中难以明确划分工业和商业小规模纳税人,因此修订后的增值税条例对小规模纳税人不再设置工业和商业两档征收率,将征收率统一降至3%。

笔者认为,《初级会计实务》是会计人员技术资格晋升应达到相应知识水平的学习内容。在2009年,会计人员已经按照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进行有关增值税的会计核算,而他们学习的知识点却是旧的、老的、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对于和增值税相关的内容应及时更新。

比如,甲公司购入不需要安装即可投入使用的设备,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设备价款为30,000元,增值税额为5,100元,另支付运杂费300元,包装费400元,款项以银行存款支付。会计处理原为:借:固定资产35,800元,贷:银行存款35,800元。应改记为:借:固定资产30,700元,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5,100元,贷:银行存款35,800元。

第12篇

[ 关键词 ] 知识经济 会计变革

一、知识经济的涵义与特征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依托,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占有、生产、分配和应用之上的,具有无限发展潜力的新型经济模式。知识经济的提出主要是出于两种考虑:(1)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强调知识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强调“知识密集”有利于技术更新和企业发展;(2)强调知识自身也是一种产业,也是一种有价值的产品,符合投入产出规律,可以作为资本进行投资。它不仅仅是经济的催化剂,同时还可以导致经济创新。具体而言,知识经济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知识和智力的运用。知识化特征首先反映在构成知识经济支柱的产业是高智力产业,即产业发展的知识技术化。新科学技术的共同特征包括高度的知识性、高度的增值性、高度的渗透扩散性、高度的风险性、极强的时效性。

2.知识经济以知识为核心生产要素。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生产要素,其他的生产要素都要靠知识来更新,靠知识来装备。一切发展都以知识为基础,知识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已远远超过资本和劳动本身。所以,知识就是经济增长的源动力,知识已成为决定生产力、创造力、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3.知识经济是变资源依赖型为知识依赖型的技术产业经济。传统工业经济以自然资源和矿藏原料的提炼、加工、制造为基础,以大量消耗原料和能源为特征。知识经济则是以高科技为其最重要的资源依托,通过高科技发展和创新来创造财富,因此,知识经济是一种能长期、持续、快速发展的经济。

4.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一些走在前列的国家,向世界输出的是知识信息和发明创造。这就使企业投资无形化,要求管理和决策必须知识化,信息传递的快捷性和开放性,也迫切要求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来为决策活动服务。

二、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会计变革趋势

1.现行的会计基本假设需要重新设计

现行的会计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随着知识经济引领下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新的企业组织模式和交易模式层出不穷,大量网络公司的出现,对会计假设的内涵提出新的挑战。首先,会计主体应逐渐转变为以信息需要者为目标,而不应局限在以企业为主体的会计假设上,即以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利益来界定会计计量范围,按国际会计准则规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包括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雇员、贷款人、供应商和其他的债权人、顾客、政府及其机构和公众。”只有这样的会计主体空间,才能使人力资源会计、增值会计、金融工具会计、商誉会计、物价变动会计等新兴会计学科能够脱颖而出,推动会计学的发展和会计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其次,持续经营假设是将一系列会计方法、原则、程序建立在企业持续经营的基础上,如历史成本原则、配比原则等。但网络公司具有即分即合的短期经营性,因此,确立清算会计即建立在企业面临解散的假设基础上,按公允价值和收付实现制解决财产的估价和费用的分配问题可能会更加具有相关性,更有利于风险控制。第三、在当今网球信息时代,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要求在网络上电子联机实时报告,对前瞻性信息需求迫切,而且网络公司通常在一段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一项交易,在完成交易后还可能立即解散。因此,对网络公司而言,以其交易期间作为会计分期似乎更加合理,以此为基础编报的会计报表更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最后,由于“网上银行”、“电子货币”的出现,使得以观念中的货币作为计量基础成为可能,这对货币计量假设无疑是一个创新。另外,由于媒体空间的无限扩展性,使得国际间资本流动加快,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对于具有外币业务的会计主体来说,则加剧了其所面临界的货币风险,如汇率变动风险、记账本位币的可靠性等,所以应施行更有效的风险投资管理。

2.会计计量模式将逐渐向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过渡

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受到的批评主要来自通货膨胀的挑战。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即使物价不变,历史成本计量也无法体现居核心地位的知识资源的价值,若再联系可能发生的通货膨胀以及衍生资产的特征,知识经济时代较为理想的对各类资产计量基础是以“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具体代表是当前的市场价格、现行价值。按公允价值能够全面反映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各种资源,相对要比按历史成本计量更加可靠。

3.企业核算的重心逐渐向无形资产倾斜

传统的工业经济是有形资产的使用和消耗获取收益。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决定一个公司的生存不再是公司的厂房、设备、而更主要决定于公司无形资产的比重。在一些高新科学技术企业中,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其所起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签于无形资产在企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要求企业核算时应以无形资产核算为重心,详细反映企业无形资产会计,以适应知识经济对会计的要求。传统会计对无形资产的计量以投入价值为基础,资产的投入价值是指为取得资产而支付的价格。知识经济条件下,无形资产的计量应以重成本为基础。重置成本是在现时的技术和条件下,重新购置同样的资产所需的支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以投入价值为基础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知识经济条件下的财务状况的全貌。如,当某项无形资产被新技术所替代,或普遍推广而失去其垄断地位,该项无形资产价值也趋于零;与此同时,在技术进步的刺激下,为维护专有技术的先进性和垄断性,企业又不断加大物质与知识的投入、改进、更新其知识产权、又使得无形资产发生增值,因此,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由于大量无形资产表现出价值的不确定性,其历史成本难以客观地反映资产特定时点的实际价值,因而应采用重置成本代替投入价值来计量无形资产。

4.利润分配基础需作出相应变革

由于知识资本在企业中越来越重要,成为企业未来利润的主要决定因素。因此,应承认知识在创造财富中的地位,并赋予以相应的利润分配权。如:员工除得到工资、奖金等劳动报酬以外,还应根据其可持续性贡献、工作能力、职位价值、劳动态度和发展潜力等配股额,给予出资权或认股权;或者,在企业提取了盈余公积金和公益金后,可以先按经过风险调整的资金报酬率向企业金融资金提供者分配利润,余下部分可根据知识资本所有者进行分配。

5.会计报表应有所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为满足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要求,应对会计报告适当创新。为适应会计报表的及时性的要求,企业应增加报表披露次数,缩短报表的时间间隔,如提供季报、日报、旬报、周报等,以保证信息的及时性是非常必要的。同时,由于知识经济的高度增值性,企业要定期编制增值表以反映企业增值的形式及其在企业内外各个贡献主体之间的分配情况。从这个意义上讲,增值表将取代损益表成为会计报表体系的中心。

6.会计信息网络的使用不断加强

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目前已有初步成效,会计的通用软件已大量问世。但目前的普及程度还不够,今后更需要向提高方向努力。主要目的是:(1)开发会计软件,由会计核算为主转向以财务分析、预测、决策为主;(2)逐步开展计算机审计;(3)建立网络系统,实现各项管理数据共享、信息通用;(4)电子商务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商务模型。随着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会计要适应网络社会的要求,从理论上和方法上进行变革。

7.会计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需要不断优化

知识经济将在世界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面对知识经济的要求,会计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应增加新的内容。主要包括:(1)加强自然科学与现代技术知识的教育;(2)在组织和商业知识中,应重视组织行为知识学习;(3)根据知识经济模式更新会计专业知识;(4)加强会计人员应具有创新能力。(5)提升自我学习能力。(6)强化人际交流与合作能力。

三、结束语

经济决定会计,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经济发展决定着会计未来发展的速度和水平。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会计作为经济信息的一个子系统,必然面临知识经济的冲击。但是,会计并非完全被动地扮演自己特殊的角色,中外会计历史证明,会计自身的建设、完善与创新对经济发展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会计只有主动地不断创新和不断解决新问题,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就应该有全新观念的会计学科为之服务,知识经济呼唤并促使与之相适应的新的会计变革的到来和会计知识的诞生。

参考文献:

[1]陈宏:知识经济下的会计基本假设[J].财务与会计,2005年第2期

[2]程瑞川:知识经济时代:会计面临的挑战[J].财会月刊,2006年第2期

[3]李美琴: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的挑战[J].会计之友,2006年第4期

第13篇

[关键词]中职;导学案;会计

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对基础会计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比以往传统的方式有所改进,“教师讲,学生听”“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依旧存在,“班班通”在中职教室也成为教学辅助最重要的工具。但是如何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到底听会了多少,学生做题的思路是怎样的,一系列的问题对教师的教学设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学案在基础教育阶段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引明灯,调动了该阶段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从事基础会计教学中,笔者积极尝试在会计教学中引入导学案,使会计课的课堂活跃起来。

一、导学案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如果要深入写好导学案,教师必须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中的难点重点直观地展现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多角度、多层次地深入挖掘教材,富有启迪性地解读教材,在集体备课中拟定出更高质量的学案。基础会计是职业学校财经专业的一门比较重要的基础专业课。多年的实践教学,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初学基础会计的难度是比较大的。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词语的认识都是非常抽象的。怎样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呢?我的做法是:在教学中,引入导学案,在导学案的设计上下工夫,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和学生的“学”的主动性,一般我把一堂课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检测上节学习内容阶段;第二阶段是根据导学案的内容自主学习阶段;第三阶段是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评析难点阶段;第四阶段是学生训练阶段。以“账务处理程序”这一章节为例,检测内容为会计核算方法是什么?这节内容是对会计账务流程的一个总结,为导入本节课打好基础。第二阶段就是以导学案的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三阶段是学生提出在自主学习中不理解的内容,先由学生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评析,第四阶段是学生练习阶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简入难,分为多个层次。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导学的作用,通过制定不同层面的问题进行提示,引导学生的思维,使问题简易化,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顺利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技巧。

二、导学案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当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课堂教学方式相对传统,学生自学能力较差,不知道如何预习。导学案的教学模式明确了预习的目标和任务,将要学习的内容和问题具体化。学生依据导学案提高预习,达到了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学生借助导学案,预先认知学习目标、查询相关信息、解读学习内容,并通过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同时,导学案可以保障学生课外学习的时间得到合理的、有效的利用,为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提供物质基础。科学的导学案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为中职学生营造出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课堂上整个学习过程被科学、实效的导学案引领,学生有方向、有目的、有策略、有方法地自主学习,知识转化、能力提高自然蕴含其中,学生也无形中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品质。

三、导学案为学生反馈信息提供了帮助

导学案中的反馈练习部分,教师要严格做到在课堂上完成,而且一定要认真批改,严令禁止用小组长代改。除了每月或者每周检测之类的试卷,批改结束后务必要发给学生订正,及时发现错误,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完成“课后拓展”试题。在教学过程中,展示交流,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这样不仅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让教师发现学生在掌握学习内容方面的不足之处,使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可以及时调控授课进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重点和难点内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学生情况不同,讨论的方式就不同。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生,注重引导方式的多样性,循序渐进、循循善诱。每节课都应时时提醒自己,注重适应学生,只有这样,“导”才会显得有声有色。中职的会计专业要为社会培养会计行业的专业性人才。教学中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不断的释疑、讨论过程中,掌握知识,理解知识,虽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作为教师,不管是在备课,还是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中,都应注意让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讨论,提升中职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改之路不仅艰辛而漫长,更是崎岖而坎坷。所以它需要我们每个教师敢于探索,勇于前行,走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课改之路。

参考文献:

[1]张晓霞.浅谈项目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运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118-119.

第14篇

[关键词]基础会计;教学实践;知识素养

时代的发展需要会计专业的学生不断加强自身的基础会计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素养。为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会计应用能力,中职学校教师应当做到:把握时下基础会计专业课学习的现状,并对存在的系列问题进行原因和策略分析;转变授课形式与理念,提升学生的会计知识与实习理念;在教学期间利用先进元素创设丰富的会计情境,为学生的会计学习增添更多的魅力;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增强自身的基础会计素养。而学校应当转变培养思路,根据市场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和实践机会。接下来我将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体会,就如何提升基础会计专业学生的基础会计知识和素养做出浅显的探究,望我的拙见能够引起众读者的深思。

一、对时下中职学校基础会计专业课学习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

就目前而言,中职学校基础会计专业课学习中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中职生大多数个性鲜明、不易管教,学习氛围松散,更有部分人沉迷于游戏、网络、恋爱,而无心学习,上课不注意听讲,导致基础会计专业知识不够扎实,而这更是直接为其以后的毕业和就职产生了直接的阻碍影响。其次,许多中职学校整体的学习气氛偏向轻松,过于倾向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忽略了对学生们个性、心理、三观、语数外等基本能力的塑造和培养。这便产生学生能力失衡情况的出现,长此以往,亦不利于其强化对基础会计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另外,中职学校并未及时和广泛的为基础会计专业课学生提供足够的实习和实践空间,亦未给学生进行合理、科学的职业规划。许多学生即便到了二年级时期还是,没有清晰的人生目标和职业展望,这有可能导致其对基础会计学习的盲目和懈怠。最后,家长、学校、学生可能缺乏完整、定期的联系,未能对学生在基础会计学习中遇到的生活、心理上的难题进行及时地解决,不少学生在学到中期时便选择了辍学。

二、转变授课模式和教学方法,强化基础会计知识和理念

因为条件的限制,传统的基础会计专业课教学偏重于对理论知识的讲解,相对忽视了对学生思维变化、会计水平的考察,留给学生发言和自我表现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部分中职学生因为未考上心怡的高中,内心存在自卑、自我否定、自暴自弃的不良心理,这直接为其日后的基础会计学习造成了自信心和积极性上的阻碍。各基础会计中职教师应当认清这一点,在教授学生会计知识的基础上,多给予表现的空间,以维护其自信心。例如,我在教学过程中便注重尊重学生的想法,请学生就自己喜爱和擅长的会计知识板块做介绍和课堂分享,给予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空间。同时,我还注重利用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教学、理论知识讲解、实践练习等多重授课模式,强化学生对基础会计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三、利用多媒体创造基础会计情境,丰富基础会计教学的形式

多媒体具备海量的基础会计资源和视频播放、图像展示等多重功能,成功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能够通过图片、声音等媒介构建引人入胜的基础会计情境,丰富基础会计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对基础会计学习和体验的兴趣。例如,我在讲授第四节“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的相关知识时,便在网上查阅了相应的视频和图片资料,为学生进行了课堂展示,构建了时下会计人员在会计机构的工作情境和状态,请学生设想自己在将来参加工作时会如何处理工作,我以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学生对基础会计学习的热情。同时,我还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一些会计计算失误、账目与实际不符等特殊情况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分析视频中会计合理、正确的应急处理方式,以提升学生的基础会计知识和抗压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及职业素养。

四、学校优化基础会计教学,多提供实践的机会

因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学习会计的人日益增多,而岗位有限,这无疑为会计专业的学生造成了更大的就职压力。由于办学条件和硬件设施的有限,课堂上所能引入和展示的基础会计元素相对较少,致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为全面提升学生的会计能力,学校应当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调整自身管理模式,重视并强化会计实践基地的建设,引导学生利用专业课时间步入市场,学习基础会计的相关知识。另外,中职学校要借助多方面的条件为学生们创设更多的基础会计实践机会,强化与医院、企业以及有关培训机构的合作,不断地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服务能力。最后,学校应当多组织基础会计的实践活动或是知识竞赛,以此形式激发学生对基础会计知识学习的能动性,帮助大家在比赛和实践活动中提升自身的会计素养。

五、鼓励学生积极进行会计实习,合理进行职业规划

在以往的中职会计教学中,相对弱化了实践练习环节,不能够强化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更不利于提升其职业素养。因而,我认为会计专业的教师要适当转变单一的授课模式,将会计知识与实践练习相结合,在为学生普及基础会计知识的情况下,强化学生们的实习意识。即,基础会计专业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步入企业、相关机构进行实习体验,以帮助大家深入理解会计知识、积累会计实践经验。而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时常鼓励学生多探索自己擅长的会计领域,总结自己的弱项和困难点,然后结合自己的能力、水平、兴趣等综合因素,为自己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避免盲目学习。我还时常召开“职业展望”的班会,请每个学生发言,鼓励大家加强交流和帮助,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基础会计的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六、提升教师的基础会计知识素养,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

会计教师自己的知识水平与职业修养能够对学生的会计学习产生重大影响,故而,众学校应当注重强化对基础会计专业教师的专业考核和能力测试,在招聘初期就应当招收专业能力强、有责任心的优秀教师。同时,学校应当为众基础会计专业教师提供专业化、定期性的培训,以提升其工作效率和专业素养。此外,教师本身要具备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觉悟,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会计专业知识和职业素质,以积极的心态和负责的态度对待每天的工作,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饱满的工作态度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以激励大家的成长。

七、结语

综上所述,基础会计专业的教师应当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采用科学和有趣的授课模式创设基础会计情境,配合学校组织的基础会计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实习和实践意识,引导他们积极加强课内外的基础会计实践练习,帮助其提升自身的基础会计能力和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王立彦,刘志远.成本管理会计[J].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第15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 基础会计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5-0156-0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会计学知识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教育应该以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职业能力为重点,为培养专业的会计人才。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其实践教学过程对职业院校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 当前高职高专基础会计实践教学的现状

1.陈旧的教学理念

高职高专教育有着较强的实践性,然而当前的大多数教师依然按照其自身所接受的学科式教育来进行高职高专的教学,导致基础会计课堂上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非常明显。且很多教师其教学理念较为陈旧,教学活动不能将职业教育的特点体现出来,课堂教学依然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有效的体现。

2.实践教学的资源不足

高职实践教学的研究有丰硕的理论成果,然而在基础会计课程中实践教学的资源依然不足,且没有形成完善合理的资源开发体系。一方面,教材中所提供的实训资料没有较强的仿真性,不能使学生的操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另一方面,教材内容大多按照本科教育的思路来进行编写,与高职教育自身特点不符。

3.没有实现工学结合

在职业教育中,应坚持的重要原则是工学结合,然而当前基础会计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对于这一原则没有足够的体现,教学和实践相脱离,学生对于实践认知能力的培养较为缺乏,且在教学中没有依照职业的发展来进行教学,与会计职业没有很好的结合。最重要的是大多数学校没有做好与企业实践的结合,学生的实践大多数是在实训室中采用模拟训练的方式来完成。这样的实践严重脱离了实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

4.教学方法的落后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基础会计课程的实践教学中,所使用的依然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的方法较为单一、落后,也没有达到较好的效果。将单项实训内容作为课后练习让学生单独完成,之后教师进行一定的讲评,有时甚至会忽略讲评的环节。另外,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对计算机技术的教学手段应用较少,依然使用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法,教学效率较为低下。

二 改善基础会计实践教学的措施

1.教学观念的改变

高职教育应重视实践教学的方法,以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高职院校应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改变,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和中心。在基础会计的课程之外还应开设实训课程,保持其课时足够,并按照工学结合的理念来进行实践环节的设置,以使教学效果得到切实地提高。

2.教学资源的补充完善

对各种实践教学的资源特别是实训教材进行补充完善,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在教材的编写中,应与高职教育特点进行紧密的结合,基于工作的过程,依照岗位的设置来进行教材的编写。此外,还应该对其他教学资源进行积极的开发,如实训指导书等。

3.教学内容的充实

基础会计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完善,首先,应在实训中增加电算化的环节,使学生掌握电算化账务处理的程序。其次,应在实训内容中注意使用各种账簿、凭证等进行辅助教学,增加学生的接触面。再次,应依照会计岗位的实际工作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使学生实现学习内容和工作岗位之间的对接。另外,应在实训中增加会计监督等内容,培养学生会计审核的技能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应在教学中穿插讲解有关职业道德的案例,在实践教学的设计中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判断能力进行培养。

4.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要想使基础会计课程的实践教学有较好的成效,教师必须加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另外,在教学中应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应善于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来辅助教学,如多媒体技术教学方法等。

5.提高教师的素质

高职高专院校应该注意师资队伍的培养,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一方面,应该鼓励教师进行会计职称的考取;另一方面,可为教师提供一定的条件,使教师能进入合作企业中进行锻炼,以使教师实现专业知识的更新和理论学习的加强,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三 结束语

通过基础会计课程的实践教学,使会计教学的课堂理论和实际工作之间的距离得到有效缩短。对学生相关专业知识的分析、应用能力和实际的工作能力进行培养,为学生将来能够适应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朱艳南、李文欢、张晓慧等.高职院校《基础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初探[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