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引言
高中地理学习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一直以来都是一大难题,地理知识比较抽象,老师在课堂中对概念的解释和延伸比较也比较困难,学生也很难很快接受,长期以往导致学生对地理知识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老师的教学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目前有些学校已经开始在教学计划中对添加了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教学内容,该内容的应用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效果,不仅仅提高了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并且理解起来更加轻松,所以,地理实践活动的提出使地理教学质量有了进一步提升,应该受到更多学校的重视和广泛地应用。
一、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内容
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内容一般需要根据学校与老师的各方面条件和环境决定,一般可分为六类:第一类,主要是进行野外考察,野外考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是最基本的内容,大致包括河流、地质、海岸、地貌、湖泊等方面的考察,也包括一些地理现象如火山地貌等内容的考察;第二类,主要是指观测活动,一般是对地学要素或者自然景观进行系统全面地观察和测量,通过记录的资料进行分析和得出结;第三类,模型测绘活动,地理教学模型对学生来说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比如地貌模型、地球仪模型、地质构造等,通过测绘活动,可以绘制学校的平面图;第四类,是指调查活动,主要针对我国各区域环境的调查,如农村环境、自然灾害环境、农业环境等;第五类,是指科技设计与写作活动,任何科技的设计与调研都应该进行总结和写作,形成小论文形式,学生也可以根据相关内容提出个人的建议或者看法;第六类,主要是指群体类活动,如地理谜语竞猜、地理知识竞赛等所有学生参与其中进行比赛,使学生在愉悦兴奋的环境下学习地理知识。
二、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课的意义
1.能够培养出“创造型”人才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社会上更需要多功能的“创造型”人才,而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为塑造该类型人才提供了便利条件,也是现代地理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是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和补充。地理课外实践需要老师领导学生开展活动,但老师只在实践过程中起到启示作用,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和作用,通过调动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能够使学生消化和理解课堂基础知识,更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应用能力,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2.加强学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地理知识比较抽象,一般描述的是空间现象,在课堂中学习这些概念和知识,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最后也只会将这些知识死记硬背。而在课外活动中,学生能够亲临其境地思考、观察以及接触到大自然,对地理知识能够进一步理解,同时也丰富了知识和开拓了眼界,从而加深了对课本知识与实际实践关系的认识,使地理教学能够形成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例如,部分学校有地理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定期进行降水、湿度、气温等观测,如果可以每天都进行该实践活动,就可以形成校内的“天气预报”,这样的活动安排能够使学生将地理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解释真实的现象和问题。
3.能够体现出地理教学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每个学校重点关注的问题,而地理课外实践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首先,地理课外实践活动除了能够加强地理知识的学习之外,也能够通过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加轻松、积极、活跃;其次,在活动中也能够真正的学会动手和操作,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增长见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拓宽参与面,能够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充分地培养和发展,使教师在地理学科中得到良好的地理教学效果。
结论
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是现代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地理学习中比较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同时也能通过实际的地理实践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与思维空间,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这样就会使抽象的地理知识更加具体,易于理解和掌握,所以地理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也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地理课外实践教学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使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能够得到更多的应用和认可。
【参考文献】
[1] 李晓. 信息技术模拟地理课外活动实践策略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15.
[2] 周关阳. 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教学研究[D]. 聊城大学,2015.
[3] 赵小漫. 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11.
[4] 郭四化. 撷“课外”之妙 探“实践”之趣――略谈如何有效开展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J]. 中学课程资源,2014(07):29-30.
【中图分类号】G ?摇【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A-
0035-02
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乡土地理,是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理想场所,开展乡土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领学生学会学习。现以教学湘教版八年级初中地理《农业》一课为例,在教学完课文后,笔者将家乡的生态养鸡场作为乡土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基地,以“我们从生态养鸡场得到了什么”为主题,谈谈如何将地理知识与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从而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一、乡土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1.活动主题:我们从生态养鸡场得到了什么。主题内容通俗易懂,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活动目标:考察生态养鸡场的地形、气候、植被、资源等情况;了解养鸡的过程及生态养鸡场的经营管理情况;用地理知识说明生态养鸡场的生产、环境、资源三者之间的关系,讨论生态养鸡场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相应的建议;搜集资料,调查走访,做好实验项目的设计和规划;实施农业小项目生产。
3.相关知识:地理、生物、旅游、家禽养殖等。
4.理论依据:生活的地理、实用的地理;人与地理之间的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
5.活动工具与材料:互联网、家禽养殖与市场营销材料、移动电话(具备摄影、摄像功能)。
6.地理技能:学会观察地理环境;学会获取、分析和综合地理信息;应用地理知识。
7.对学生的评价:要求学生能够回答生态养鸡场如何搞好生态养殖这个问题,至少说出2个理由;利用地理知识至少发现一个资源利用、环境与发展方面的问题;利用材料找出1~3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会寻找合作伙伴,学会推销自己与说服他人。
8.实践操作: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提出自己的意图和规划,合理选择实践场地;学会适时调整实践的思路和方向,使实践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9.反思与总结:学生能够组织文字进行总结,交流和展示活动成果。
10.时间安排:课堂教学2―3个课时,考察实践活动基地2―3个小时,探讨总结1―2个课时,研究与实践活动10个双休日。
二、乡土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过程
(一)精选基地,创设情境
在家乡,有学生熟悉的地理环境,从身边的地理出发,因地制宜地选择生态养鸡场作为实践活动基地,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还遵循了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基地选择的真实性、可操作性、完整性的特点,有利于教师现场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方便学生与家长、亲戚、朋友的沟通与合作,为乡土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考察基地,思考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考察乡土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基地,是达成活动目标的关键。因此,在开展活动前让学生介绍养鸡的知识或描述生态养鸡场的情况,从中发现自己在养鸡问题认识上存在的不足,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考察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生态养鸡场周围是什么地形;从植被类型角度概括该活动基地的气候特征;生态养鸡场周围的环境怎样,附近有什么资源;从养鸡场的选址上看,养鸡场主人利用了哪些资源;生态养鸡场的规模及经营情况怎么样;如何利用环境进行病虫害防治;养鸡场除了养鸡,还种植了哪些农作物,是否发展了其他产业。这些问题不仅全面、层次分明,而且突出了趣味性、启发性和实践性。
(三)组织探讨,解决问题
将以上问题分配到各个学习小组,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探讨。比如,采用由表及里探讨法,得出生态养鸡场属于农耕区畜牧业,养殖户利用山上气候温暖、生物多样化的优势,发展生态养殖,使得鸡肉鲜嫩甜美,市场前景广阔这一结论。再如,采用类比探讨法,将家庭养鸡与规模化养鸡场作比较,发现家庭养殖规模小,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投资大,收益低,而生态养殖场由于具有比家庭养殖更为良好的环境和技术,能够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又如,采用综合性探讨法,从地形、气候、环境、技术、市场等方面阐述该生态养鸡场取得较大成功的原因。各个小组采用不同的方法开展探讨活动,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在掌握学习地理方法的同时,把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四)深入研究,发现问题
各个小组完成讨论活动后,全班学生进行交流,集思广益。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深入走访调查,利用和生态养鸡场场主一起养鸡的机会,深入研究问题。比如:从资源利用的角度思考,该养鸡场是否充分利用了有利的地理条件,达到了生产效益的最大化,如果没有充分利用条件,该怎么做;从环境问题角度考虑,该生态养鸡场是否可以升级为现有的生态环境圈,从而扩大养殖规模,提高收入;根据该生态养鸡场的自然条件,还可以发展哪些产业,从而实现多种经营。通过深入研究,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让学生明白人类只有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资源,才能达到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和谐统一。
(五)收集信息,实践操作
经过多方研究和论证后,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于是就有了跃跃欲试的冲动。这时,教师要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学以致用。否则,本次乡土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将会变成“纸上谈兵”。在开展实验项目前,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充分了解市场、实验对象和当地的地理环境,写出简单的评估报告,并在报告中注明市场前景、需要承担的风险、操作过程,寻找合作伙伴,然后推广自己的实验项目。有的学生根据生态养鸡场存在的不足,设计出了新的发展规划。比如:在现有的植被的周围种植灵芝、金银花、牧草,养殖蜜蜂、蚯蚓等,发展林下经济,增加收入;利用养鸡场周围的荒地种植果树、竹林,竹林下可以养鸡,鸡棚边养殖粉虫,用虫粪、鸡粪种植玉米、蔬菜,从而降低养殖的成本;生态养鸡场旁边的水库可以养殖鱼、虾等水产品,除了可以用小虾喂鸡,还可以在双休日、节假日开展垂钓、林间采果、野地摘菜等活动,实现农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有的学生与在外地打工的青年联系,取得各地超市销售本地农产品的订单,因地制宜地种植甜椒、甜玉米、田笋、蘑菇,养殖麻雀、牛蛙、山鸡、野鸭等,实现农业的市场化。
(六)善于总结,形成硕果
乡土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学习任务,学生要学会观察、思考、论证和操作,还要学会总结、归纳和反思。活动结束后,学生需要思考从中收获了什么,是否掌握了学习地理的方法,是否具备了开展实践活动的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和处事风格。学生进行总结的形式有很多,如撰写心得体会报告,总结学习地理的方法,利用调查报告制定生态养鸡场的未来发展规划,开展瓜果、玉米、土特产展销会等。
三、几点启示
1.选择的乡土地理实践活动基地要具备浓厚的乡土气息,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笔者所在的县城有许多地理资源可供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我们选择了既普通又实用的生态养鸡场作为实践活动基地,学生在熟悉的地方,利用所学的知识,开拓创新,改变家乡经济单一、落后的面貌,把古老的养殖业变成现代化的订单农业、旅游农业、生态农业,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中学地理;课外实践;实例;探究
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的内容丰富,形式也具有多样性,课外实践课的开设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二是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三是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是课堂教学无法代替的,其重要性是显然的,由于它的重要性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因此组织好一次实践课就如同一节室内教学,必须要做好教学设计,确定明确的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教育目标。
例如,设计一次去汉江河边观测水质的实践活动,首先,我们明确任务:观察水质,记录一定范围内河边排污口的数量,估计出污水排放量,观察河边的植被情况,结合周边环境分析河水被污染的原因,提出治理方案。通过这个实践活动,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思想品德。
目标确定后,我们还拟定了详细的计划设计,就像教案中的教学过程一样,主要包括有:实践内容、日期、路线、地点等。
同时,在计划中,我们还确定了活动的组织方式,相当于课堂组织教学。出发前是集体行动,到达河边后,开始分组:有安全联络组,人数和勘查小组的分组数相同,主要负责与每个勘查小组进行联络,实时清查人数;有勘查小组,将大部分学生按男女比例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确定一名小组长,并确定一名联络员与联络小组保持联系。
有了详细的计划与活动安排,整个实践活动才能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效果。
经过多次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我发现根据活动内容的不同,有些活动在计划设定时着重点也不同:
例如:计划一次测量正午太阳高度的活动,那么在时间选择上就应该选择天气晴朗且在正午12时左右,如果选择多云天气会影响观测的准确度。观察星座应该在天晴月暗的日期。即时间的选择上要注意与实践内容相符,因事制时。
根据实践内容不同,选择的地点也不同,地点的选择也相当重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对实践活动的地点选择应因事制地。例如:计划一次野外观察定军山走向的实践,我们选择了与定军山遥遥相对的相距约10公里的天荡山,交通也比较便利,步行容易,视野开阔。(说明:此地位于汉中盆地西端,南有定军山,北有天荡山,中间是汉江,从中部平川区出发向南向北走,步行均为1小时多路程)再有:计划对地转偏向力的验证,如果我们直接带学生到河边去观察,观察范围很有限,视野不开阔,所以,我们选择了距离河边较近,但又有一定高度的定军山来观察汉江水在河床中的流向变化,记录下几个对岸边冲击的地点,再去河边实地查看,从而得出地转偏向力对河床影响的结果。
以上几个例子均是在一个确定的时间、地点范围内完成的课外实践活动,组织起来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经常会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活动的任务,一般目标都很明确,活动的地点、时间弹性比较大,学生组织活动的方式一般为个人或者是与其他同学自由结合共同完成。当然,老师布置这些课外活动时,一定要把注意事项给学生讲清楚,避免发生一些不安全事故,或者学生的活动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例如,调查本地农作物分布情况。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查阅一些资料,再通过实地观察,做好记录,询问农民,获取最真实的资料,最后再将搜集到的资料与其他同学分享,共同分析整理数据,完成一份完整的调查报告。
中学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与设计形式也是多样的。我们对地理课外实践课要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做好充分计划,才能发挥好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陕西省咸阳市2015年初中学生学业水平测试(“中考”)首次纳入地理学科,这就标志着教育主管部门对于教育思想、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学科素养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掌握程度的一个指标,现阶段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模式上,课堂教学缺乏学生的内在体验和感悟。
开展课外活动不仅是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延续,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是更广阔、更生动、更富吸引力的大课堂。本文以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为主阵地,从重要性、方法和步骤、结果的评价三个方面开辟地理学科素养培养的新途径、新方法。
一、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外开放的环境中,学习是每个学生所希望的,结合教学大纲目标要求、本地地理环境特点,适时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点,有利于学科素养的培养。
2.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有利于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基础,课外活动则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提高。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是不可相互代替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前者强调统一,后者强调个性。课堂教学是为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打基础的,课外活动对课堂教学起着巩固、补充等辅助作用,也起着扩展、深化、强化的作用。
3.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旺盛时期,具有好动、兴趣广泛、喜欢模仿和探索的心理特点,组织他们参加一些活动,可以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使他们的兴趣爱好得以培养和发展,能渐渐形成技能和特长。
二、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方法和步骤
1.制订好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计划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开展前,教师要制订好此次活动的计划,计划的内容不仅要包括活动开展的时间、地点、目标要求等常规内容,还应准备好急救药品,制定好突发事件处置预案。
2.确定好活动参与学生,履行好告知义务
地理课外活动组织,一般由学生家长允许、学生自愿报名、学校同意而确定,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每月安排1到2课时的活动量。组织教师确定好参与学生,及时告知学生家长此次活动的时间、区域、安全性等。只有“家长支持、领导放心”,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才能得以延续,才会有生命力。
3.保证实践活动过程的完整性
学生实践活动要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家庭、校园和社区为中心加以延伸,不仅对地理课堂所学知识能起到加深理解和巩固作用,还可以将所学地理知识加以运用,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某个方面,并且能够比较深入、比较直接地体验现实社会的合理性,思考社会改革的必要性和方向性。所有这些,对学生主人翁态度和责任感的形成是极为有效的。
4.实践成果检阅与归档
要使地理课外活动有蓬勃生机,除了内容具有吸引力、组织得当以外,做好成果检阅和归档工作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参与学生小论文竞赛评审,学生课外活动作品进行展览,进行国土、国情知识演讲等等。
三、做好实践活动后的效果评价
一、开展原则
1 密切结合乡土地理和学生实际。例如,在讲“水资源”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讲到了我国水资源短缺,并存在严重的污染和浪费现象。于是我就组织学生开展了两项活动:一是统计一个水龙头一天因漏水所浪费的水量;二是组织学生调查本地河流的污染情况及其原因。通过开展这两项活动可树立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观念。
2 活动的内容要富有吸引力。地理课外活动应该生动有趣、丰富多彩,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而要使课外活动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活动内容时,把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
3 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地理课外活动,也要像课堂教学一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在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应该明确活动主题,帮助学生制订好活动计划、明确小组分工等。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则应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索、去创造。教师在活动中要加强指导,多鼓励和表扬,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包办太多,更不能越俎代庖。
二、实施步骤
1 制订计划。教师在每学期开始之前应根据教材内容制订地理课外活动计划。
2 活动前的准备。地理课外活动的组织,一般以班级为单位。活动之前,教师应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明确每个小组的目标和任务,让每个小组选出组长,再让组长明确小组成员的任务。准备工作完成后,就可以开展活动了。
3 开展活动。初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还不成熟,社会阅历还比较浅,完成任务的自觉性和克服困难的毅力还不强,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还比较弱,因而需要教师进行督促和指导。例如,在金东工业园区的调查过程中,我就与学生一起设计了相关的调查问卷,帮助他们联系了要采访的相关领导,从而使他们能顺利地完成收集资料的任务。总之,凡是准备充分、教师督促与指导得当,活动的成功率就高,学生的能力也就越能得到锻炼。
4 成果展示。活动成果的展示是地理课外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成果展示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黑板报、手抄报、调查研究报告、征文比赛等方式展示;也可以依据调查的结果,以意见或建议的方式向有关部门投递。这样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参加地理课外活动的积极性。
三、活动案例:金坛市金东工业园区的调研活动
1 活动目的。通过调研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关于工业园区选址及园区相关设施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让其了解工业园区的建设对周围居民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收集资料能力、相互协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从而逐步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 活动前的准备。首先,明确本次活动的三项任务:探讨台商工业集中落户金东工业园区的原因,调查工业园区的建设对本地居民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大家一起动手设计工业园区。其次,进行人员分工,明确每组的任务。最后,对学生进行前期指导。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的地理知识,指导学生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途径,设计调查问卷和采访时提出的问题等,并向学生强调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如纪律和安全等问题。
3 开展活动。每组学生根据本组的调查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活动。通过到图书馆查阅、上网收集相关的资料和采访相关领导,了解政府部门对于工业园区的计划和相关的政策;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当地居民对工业园区的设想及态度;通过实地考察为设计工业园区的设施提供基础。
课外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不仅有利于课程知识的进一步拓展,还能够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课堂教授的知识,并在实践中强化知识的应用能力。因此,现阶段在开展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按照教学大纲顺利完成教学工作,还应当积极对课外实践活动进行探究,促进高中地理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以教材单元为指导开设主题活动,强化课内外教学互动性
教师如果以单元教材为指导来组织主题活动课程,能够使高中地理课外实践与单元知识教学同步开展起来,为课内外教学的互动做铺垫。这样,学生对新学的知识可以进行及时的巩固,随时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继而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强化知识的应用能力,提升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以“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单元教学为例,教师通过现有的多媒体设备以及教材的基本知识,可以高效率向学生讲述地域特点、各个气候带的分布以及农业特点等。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推动课外实践活动效果,保证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教师可以省去对本地区地域特点的判断,而在基础知识教学完成后,构建“本地农业探究”主题活动,带领学生去赏析附近的田园风光,让学生观察本地农业的特点,并根据农作物特点来反推地区特点。以实践活动来巩固学生课堂所掌握的知识,并与课堂教学形成互动,能够强化高中地理教学课堂的实际效果。
二、以小组探究为模式指导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参与课外实践
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课的模式已不适用于高中地理教学,更不适用于课外实践活动课。因此,教师在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强化学生的自主性,指导学生构建学习小组,让学生通过组内合作一同参与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共同完成对知识的巩固,提升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上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精确定位的现代工具”单元课程教学不仅能为学生打开认识地理的新世界,更能让学生了解现代科技发展的新动态。无论是GPS还是我国的北斗系统,其定位能力都达到了让人惊叹的地步。通过百度地图等工具,教师可以很容易获得学校精确的平面地图。为了让学生感受现代科技的力量,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我眼中的校园地图”课外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共同完成“校园地图”的绘制工作。以地图的绘制让学生对地理比例、方位坐标等知识进行巩固,以学生课外活动的成果来和谷歌地图作比较,让学生感受现代地理科技的魅力,通过课外活动强化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参与性、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三、以任务教学为方法引导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课外实践效率
任务教学法适用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因此,在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以任务教学法结合主题实践活动指导学生的地理课程探究工作,以此保证学生在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中的学习效率。以“校园地图”主题实践活动为例,教师在开展此类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为学生制定好任务书,要求学生按地图的比例、地图覆盖的范围、参与人员分工比例的下限进行活动实践和实际的评分。教师通过这种明确的任务指导,来规范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工作,才能真正地保障高中阶段学生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课程的效率,继而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与小组内学生互助合作,共同探究,实现地理课外实践教学的高效率。
四、以任务报告为载体完成实践总结,凸显课外实践教学效果
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能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而教学效果提升的根源不仅在于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还在于对地理实践教学的总结。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同样也应当注重对教学内容的总结,以此来凸显课外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而最佳的载体是结合前期主题活动与任务教学法所得到的任务报告,教师以此对学生的课外实践的效果做出点评,丰富高中地理考核的形式。“本地农业探究”主题活动就是一次锻炼学生完成实践报告的很好的形式,教师结合电脑办公软件为学生设计任务书,让学生对农作物品种、农作物生产环境特点、所涉及到的地理知识、地域特点的推测思路与结果等进行汇总形成任务报告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报告书进行点评,以此为载体对地理课程知识进行再一次的复习;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选出部分优秀作品,作为学生学习的模板,既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地理知识,又以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来推动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的共同进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336―01
一、理论依据
1.培养目标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我们培养的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使他们成为有良好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公民“四有”人才。
教育的着眼点在于培养人,培养一代新时期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只有在活动中把德智体美统一起来,才能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
2.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开展课外活动与学校的课堂教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课堂教学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基础,课外活动则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能获得课堂中口授笔述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同时对推进教改和发现培养热爱科学的人才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课堂教学是为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打下基础,课个活动对课堂教学起着巩固、补充等辅助作用;也起着扩展、深化、强化的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特别关注这种课外活动的作用。所以有人说“课堂打基础,课外出人才”。
3.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中学生正外在长身体长短误报旺盛时期,组织他们参加一些活动,可以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正常发育,课外活动以感性认识为主,这正适合青少年学生认识事物偏重感性的特点。经常为他们开展形象化的课外活动,并加以启发引导,就是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
中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喜欢新鲜事物的心理特点。经常为他们开设他们开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正符合他们这一心理愿望。。
中学生还具有兴趣广泛,喜欢模仿和探索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他们的兴趣爱好得以培养和发展,就能渐渐形成技能和特长,为快出人才,多出人才打下基础。
4.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的需要
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还是教学方法的设计和实施,都只能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标准。不能顾及学生客观存在的能力差异,抑制了学生个性发展。而地理课外活动的教学则不然。它可以根据学生不同年龄、不同程度,不同智力等心理特征实行因材施教。选择适宜的课外活动方式、类型和内容,分别组织他们参加不同的活动。
二、开展原则
1.积极引导与坚持自愿相结合
由于中学生年龄、知识、能力、经验等方面的局限,完全自发地,独立地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有许多困难,因而中学一般采取新学期开始,由学校领导动员,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然后组织学生开展专门的某项活动;也可组织全校性或班级性的地理课外活动。前者一般为长时定期,后者为短期不定期的活动。前者为地理课外科技活动;后者为地理课外教学活动。一般前者为10多人的小型活动;后者人数可达数百人。因此,无论什么类型的课外活动,应尊重学生选择,贯彻自愿参加的原则。这是搞好各类地理课外活动的基础和保证,也是学生自己动手,调动积极性和自主性,从而激发学生活动兴趣的可靠保证。
2.学生为主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对任何地理课外活动,教师都要加强领导,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活动,发挥好主导作用。但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则应以学生为主体,大胆让他们去亲自动手动脑,去探索,去创造;不要怕出错,不要怕反复,让他们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增长才智,不断进取。教师要耐心加以启发指导;而不要包为太多,更不能包为代替。在指导过程中多一些耐心、表扬和鼓励;少一些急躁、批评和责怪,以免损害学生的积极性。要使活动真正体现学生为主、还必须在组织活动中一切从实际出发,解决好可能出现的问题、方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内容有趣与富有吸引力相结合
地理课外活动应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这是搞好地理课外活动成败的关键。
选择活动内容时,要为求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三者很好结合起来,活动内容的思想性要寓于知识性之中,要用趣味性带动知识性;同时还应考虑中学生年龄特征、个性特征,以及活动内容与课内知识的联系。
内容的选择宜与学生实际知识水平相适应。经过老师的点拨,或学生动脑后,只要稍为跳一跳就可做到。其中老师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示范作用,往往能起到吸引同学全心投入,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心。这是组织好活动、扩大地理课外活动影响,使地理课外活动深深扎根在同学之中的关键。
三、实施的步骤
1.列出计划表
制订学期地理课外活动计划表(活动序列表)。每一次活动前由指导老师布置工作任务,提出目的要求方法。有材料,物品工具的准备工作。及时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每次活动后要及时加以总结,要找出成功原因及失败的地方。当然有的活动内容应有老师作出必要的示范。因此,无论是短期的或长期的地理课外活动,都必须列出计划表,包括目的、任务、方法及所需的场地材料等等。活动计划是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
2.组织与确定活动量
地理课外活动组织,一般由学生自愿报名、学校、玫主任与指导老师商量同意而确定,小型活动人数一般10到20人为宜,大型活动可视情况而定,分若干小组,选出组长,以后在活动中由各组长实际负责工作。师生共同配合有利活动开展。
3.活动过程中督促与指导
地理课外活动除实施方法得当以外,指导教师为了达到活动目的,完成活动任务必须采取各种手段和途径,如在调查我市环境污染源时,强调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在参观调查时要做好笔记,要提出疑问,在宣传时提醒学生要注意科学性、严肃性、不能信口开河,否则适得其反。制作地理剪报汇编应讲究排版、文字书写、图文搭配,既要反映地理特征;又要对资料做一定的加工提炼。
四、效果
1.增进了解,加强德育效果
老师指导在带领学生共同参与的各项地理课外活动中,始终和学生打成一片,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参加了地理课外活动,师生间增进了相互了解,加深了师生情谊,老师成了同学们的知心朋友。在每次的活动中,他们的言谈举动都远比课上更容易流露,表现出他们的真实思想情绪观点和行为。
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动手动脑发展了智力和技能。通过所学到的地理知识,制图各要素应用、观察地理现象的方法步骤,制作区域地理模型及调查内容方法确立等等,在课外活动中加以应用。这样无疑对训练人们各种能力有极大好处,从活动中迎接困难挑战,必然要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仔细的科学作风去收集、整理、综合、分析有关资料图表,选择和使用材料,提出见解,必然要去探索、创新不断发展自己的才能智慧,从而使使热爱科学、求实创新的精神等科学素质得以培养,科学的世界观逐步得以形成。
2.拓宽视野、增长才干,促进教改
一、地理室的设计思路
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采用最先进的教学设备,为地理教学的优化提供物质保证,以利于各种学习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利于开发学生智力,为培养具有现代意识和环境意识,能够熟练使用、分析、制作地理图表的二十一世纪的人才服务。
在设计过程中,特别强调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地理学科特色相结合,努力避免把地理室建成各学科通用的电化教室。
二、地理室的整体结构
汕头金山中学地理室可分为教学区、模型图片区、气象仪器区和教具贮藏区四部分。
(1)教学区:它是地理室的主体结构,优化地理教学的过程主要在这一区域实施、完成。从整体考虑,这一区占有地理室的大部分面积,教具的配备以实用、常用为主。教学区按其功能的差异可分为二个小区。一是讲台区,功能为控制整个教学过程,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优化教学的区域。有固定的立体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兼作制造地理气氛用),可活动的教学图板、彩色电视机和放录机、投影仪和屏幕以及小型电脑等供教学过程选用。
电视机与放录机的作用:一是配合每一单元教学,放映相关的教学录影带,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系统的认识;二是结合教学过程,适当选映最新地理科学成果或地理信息的录影带,如“宇宙的秘密”、“保护我们的环境”等,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由于这类录影带多从电视台播放的节目中转录而得,要特别注意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实际出发,加以选择、编辑,观看时需进行适当的讲解、指导。
地理室使用的是51厘米(21英寸)电视机。为了使每个学生观看到清晰的画面,安置在地理室的最佳位置,而不放在讲台附近。
投影仪作板书、插图用,它可将图表、资料在短时间内显示出来,又可使一些阶段性变化明显的地理事物,用活动插图形式形象地、生动地显示出来。投影仪的使用,可使每节课的信息容量大幅度增加,因此成为教师在优化教学过程中最优先考虑的教具,其使用密度也最为频繁。
地理室配有一台小型的苹果ⅱ型电脑,实现了电脑与电视机的联机。但由于电脑的制式落后,只能显示极个别的地理图象,无法广泛应用,我们正在设法改变这一状况。第二小区为学习区。区内安放活动桌椅,以便随着教学的需要而改变地理室的中心。为方便学生绘图和做简单的地理实验,我们采用大课桌(120×50厘米)和小方凳组合,使每个学生既有足够的桌面,又有便于移动的位置。同时在每个座位配备14厘米直径的小地球仪一个,供学生随时使用。
(2)模型图片区。地理室中适当地布置一些地理模型和图片,可以生动直观地重现它们所表达的地理事物的现象及成因,帮助学生掌握、理解一些较为抽象难懂的时、空运动。同时也起着制造课堂气氛的作用,使学生在进入地理室的同时,就感受到各种地理现象的直观形象,思维处于兴奋状态。地理模型和图片在地理室的布局要注意适当的数量,适当分散,才能避免名不应有的消极作用。
我校地理室制作和选用了6幅地理性十分鲜明、学生又有亲切感的图片:“金中鸟瞰”、“我校的地理园”、“北回归线标志塔”、“太阳的周日视运动”、“冰川地貌”和“城市环境的绿化”。
地理室的模型,除了教学仪器厂提供之外,教研组还设计了4个生动、直观、科学性强的大模型。
①地理座标模型我们设计了通过汕头金山中学地理室中心点的经、纬线座标,以帮助学生建立方向和区位概念。
②北纬23.5°星空模型直径3米,悬挂于天花板下,采用电、光及遥控技术控制调整模型的位置,既可模拟这一纬度地区常见的星座在星空中的周日视运动状况,又可模拟这些星座在不同时刻、不同季节的星空视位置,还可结合教学的需要,逐个选取不同的星座如小熊星座、大熊星座等进行讲演,或于睛朗无月的夜晚配合实地观察。这一模型是为了培养学生对天文学和空间科学的兴趣,为二十一世纪准备跨出地球之门的人才而设计的。
③大洋板块俯冲示意模型长3米,高1.2米。采用电子频闪电路,结合拟声装置,生动、形象地显示以下内容:大洋板块的逐渐俯冲;由于板块的相互碰撞,或大洋板块、地幔物质的应力变化而发生的褶皱运动(主要发生在大陆板块);地震和岩浆活动等地质作用;海沟、岛弧、海岸山、褶皱山系等构造地形的形成过程。
④中国主要铁路干线模型将电子频闪电路应用在中国铁路分布图上,动感地显示各主要铁路干线,更直观地帮助学生建立铁路空间分布的概念。
我们在设计制作上述各模型教具时,特别注意下列两点:一是模型的内容选择应尽量结合课本内容,且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内容;二是光电技术、频闪技术等在应用过程中的程序设计要特别严谨。程序的设计一定要具备科学性,即能准确地说明地理环境的各种变化过程,又要简单实用,便于使用,便于维修。
(3)气象观测仪器区。配合“地球的大气”一章的教学。我们考虑:①我校是全日制高级中学;②使用这些仪器的次数少,不可能象初中生和小学生一样进行每日的观测;③尽量开拓学生的视野。因此,我们购置的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自动记录仪器,如自动风速计,气象要素换算电脑等。
(4)教具挂图贮存区。采用封闭式、不透明的低长柜,放置在地理室的前后边缘,这样既可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可利用低柜的柜面作为工作台。
地理室的建设,处于探索、试验阶段,需要地理教师持之以恒的长期的摸索和身体力行的实践。
地理室建立以后,新的教学设备的完善、使用,要求地理教师有一个重新学习、适应的过程,优化的教学方法的设计、试验,要求地理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智慧,经受更多的挫折考验,没有强烈的事业感、使命感很容易半途而废,使地理室的建设流于形式。因此,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是建设地理室的根本保证。
地理课外活动,是中学地理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的教学大纲和调整后 的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都明确指出:为了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扩大学生的地理知识领域,教师应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课外话动。这 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深化课堂知识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地理课外活动是在教育大纲范围以内的,学生自愿参加,旨在培养学生智能和特长的,具有吸引力的校内 各外种教育活动。
在地理教育系统中,地理课外活动是与课内教学相互渗透,各有侧重的子系统。从信息时代对人才需要, 从当前教改的高度看,特别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地理课外活动就有其十分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理论依据
1.培养目标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我们培养的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教育,使他们成为有良好思想品德素质,文 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公民“四有”人才 。
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不但要通过课堂去贯彻,而且还要通过课外活动去贯彻。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 起来,才能切实有效地贯彻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
课外活动的全过程就是运用知识,开发智力的过程,也就是德智体美劳同时发挥作用同时进展的过程。因 此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起着明显的不可取代的作用。
教育的着眼点在于培养人,培养一代新时期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只有在活动中把德智体美劳统一起来,才 能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
2.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开展课外活动与学校的课堂教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课堂教学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基础,课外活动则是课堂 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能获得课堂中口授笔述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同时对推进教改和发现培养热爱科学的人才 幼苗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是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两方面,是不可相互代替的两个方面,它们 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前者是课堂小天地,具有偏重理性(书本),有系统性、稳定性和间接性的 特点,是知识的基础。而后者是社会自然大天地,具有偏重感性(实践),有适应性,灵活性和直接性的特点 ,是知识的深化。前者对学生强调统一,后者强调个性。
课堂教学是为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打下基础,课外活动对课堂教学起着巩固、补充等辅助作用;也起着扩展 、深化、强化的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特别关注这种课外活动的作用。所以有人说“课堂打基础 ,课外出人才”。
我县气象台和水利局的几位专业人员都在中学时代参加过地理课外活动小组,都喜欢地理课。可见,地理 课外活动对学生今后专业方向的选择起着巨大作用。
3.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旺盛时期,组织他们参加一些活动,可以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正常发育,课外 活动以感性认识为主,这正适合青少年学生认识事物偏重感性的特点。经常为他们开展形象化的课外活动、并 加以启发引导,就是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
中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喜欢新鲜事物的心理特点。经常为他们开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正符合他们这一心 理愿望。
中学生还具有兴趣广泛,喜欢模仿和探索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他们的兴趣爱好得以培 养和发展,就能渐渐形成技能和特长,为快出人才,多出人才打下基础。
4.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的需要
教改重要目标就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从单纯传授知识向知识能力并重转变;变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 教学转变;从教师单向传递向师生间多向交流转变;从单一目标向多层次(全面发展与注重个性发展)转变, 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是这种转变的核心。而目前教学上存在读死书(死记硬背),集中思 维模式不利于人才培养。课外活动在实现这些转变中可发挥重要作用。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年就指出:要 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晨以及大社会中士农工商,三教九流 ,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他认为:课内获得的知识是“闻知”“说知”,课外实践获得的知识是“ 亲知”,“亲知”是根本,“闻知”“说知”要结合在“亲知”上,才能成为“真知”。因此,课外活动小组 ,不应把它们看成学科的附属物,或者作为提高及效率的手段。它是智力生活的策源地。这也说明了课外教育 实践对发展智能的重要性,而地理课外活动正是使学生成为“真知”的“亲知”场地和智力生活的策源地。
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还是教学方法的设计和实施,都只能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标 准。不能顾及学生客观存在的能力差异,抑制了学生个性发展。而地理课外活动的教学则不然。它可以根据学 生不同年龄、不同程度,不同智力等心理特征实行因材施教。选择适宜的课外活动方式、类型和内容,分别组 织他们参加不同的活动,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发展,从而促进了学生各方面发展。
二、开展原则
1.积极引导与坚持自愿相结合
由于中学生年龄、知识、能力、经验等方面的局限,完全自发地,独立地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有许多困难, 因而中学一般采取新学期开始,由学校领导动员,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然后组织学生开展专门的某项活动;也 可组织全校性或班级性的地理课外活动。前者一般为长时间定期,后者为短期不定期的活动。前者为地理课外 科技活动;后者为地理课外教学活动。一般前者为10多人的小型活动;后者人数可达数百人。因此,无论什么 类型的课外活动,应尊重学生选择,贯彻自愿参加的原则。这是搞好各类地理课外活动的基础和保证,也是学 生自己动手,调动积极性和自主性,从而激发学生活动兴趣的可靠保证。
2.学生为主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对任何地理课外活动,教师都要加强领导,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活动,发挥好主导作用。但在具体的 活动过程中,则应以学生为主体,大胆让他们去亲自动手动脑,去探索,去创造;不要怕出错,不要怕反复, 让他们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增长才智,不断进取。教师要耐心加以启发指导;而不要包办太多,更不 能包办代替。在指导过程中多一些耐心、表场和鼓励;少一些急躁、批评和责怪,以免损害学生的积极性。要 使活动真正体现学生为主、还必须在组织活动中一切从实际出发,解决好可能出现的问题、方能调动学生的主 观能动性。
3.精心组织与形式多样相结合
组织开展地理课外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应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环境条件和可能提供的条件,选择开展 适当形式的地理课外活动,按活动范围可分为校内和校外两大类。
校内活动主要有:气象观测与天气预报、地震观测与预报、天文观测、教具制作、地理课外阅读、地理墙 报、地理竞赛、地理专题讲座或报告会,地理游戏等等。
校外活动有野外观测、乡土地理调查(包括自然、经济、人文、环保等)地理旅行、地理参观,测量与地 形图绘制采集标本(包括岩矿、动植物,土壤等)。
活动可以是大型的(全校或班级性的),也可以是小型的(课外活动少数人)。可以是长期的如气象观测 ,地震预报等,也可是短期的如:地理展览、地理调查、地理报告会,主题班会等。
活动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单项内容的等等。无论那一种形式的活动,都要力求内容丰富多彩,都要 求教师做到每一过程步骤方法妥当和所达到的目标明确。这是确保课外活动胜利完成的重要环节。我校开展10 多年地理课外活动形式达16种,结合本县实际,小型课外活动常年坚持,如气象小组,教具制作(10~20人) ,全校大型课外活动如野外考察(佘山、淀山湖),各种地理专题报告等吸引了无数学生。
4.内容有趣与富有吸引力相结合
地理课外活动应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这是搞好地理课外活动成败的关键。
选择活动内容时,要力求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三者很好结合起来,活动内容的思想性要寓于知识性之 中,要用趣味性带动知识性;同时还应考虑中学生年龄特征、个性特征,以及活动内容与课内知识的联系。
内容的选择宜与学生实际知识水平相适应。经过老师的点拔,或学生动脑后,只要稍为跳一跳就可做到。 其中老师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示范作用,往往能起到吸引同学全心投入,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心。这是组织好活 动、扩大地理课外活动影响,使地理课外活动深深扎根在同学之中的关键。
三、实施的步骤
1.列出计划表
制订学期地理课外活动计划表(活动序列表)。每一次活动前由指导老师布置工作任务,提出目的要求方 法。有材料,物品工具的准备工作。及时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每次活动后要及时加以总结,要找出成功原 因及失败的地方。当然有的活动内容应有老师作出必要的示范。因此,无论是短期的或长期的地理课外活动, 都必须列出计划表,包括目的、任务、方法及所需的场地材料等等。活动计划是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
2.组织与确定活动量
地理课外活动组织,一般由学生自愿报名、学校、班主任与指导老师商量同意而确定,每周安排1到2课时 的活动量。小型活动人数一般10到20人为宜,大型活动可视情况而定,分若干小组,选出组长,以后在活动中 由各组长实际负责工作。师生共同配合有利活动开展。
3.活动过程中督促与指导
地理课外活动除实施方法得当以外,指导教师为了达到活动目的,完成活动任务必须采取各种手段和途径 ,如在调查我县乡镇企业污染源时,强调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在参观佘山天文台和地震站时要做好笔记, 要提出疑问,在宣传地震科普知识时提醒学生要注意科学性、严肃性、不能信口开河,否则适得其反。制作地 理剪报汇编应讲究排版、文字书写、图文搭配,既要反映地理特征;又要对资料做一定的加工提炼。凡是活动 准备充分,教师督促与指导得当,活动率就高,学生在活动中能力就大大提高。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活化;课外实践活动
本文以初中地理为例,并结合笔者自身教学实践,对如何使初中地理课堂“活”起来这一论题进行两点简单地论述和说明。
一、注重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赋予地理课堂以生活化气息
常规下的初中地理课堂,在很大程度上教师没有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就意识不到这门学科对于人类生活所产生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要想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就得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赋予地理课堂以生活化的气息。
比如,在教学“多变的天气”这节内容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我市近期的天气资料以及与天气变化相关的图片,课堂上,让学生对搜集到的天气信息进行探讨、交流,然后,通过观看天气预报的视频,让学生找出隐藏在天气预报中与天气有关的信息。这样,我通过将课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实现了地理教学的生活化,既吸引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也深化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二、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目前,初中地理的教学形式造成很多学生对地理产生了厌倦心理,而且实践能力差。然而,地理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具有实践性的特征,所以,除了课内教学,我们还应积极开展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地理的乐趣,并以此增强学生自身的地理实践能力。
比如,在学习了“节约用水 保护水资源”这节内容后,教师就可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对学校的用水状况进行调查,利用这种形式使学生了解学校的用水现状以及是否存在不合理用水的现象,如果有,结合学校的实际,制订出具体的节水措施。这样,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增强了地理实践能力。
总之,作为初中地理教师,我们要依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灵活采用教学方法,使地理课堂真正地“活”起来,以此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让学生以欢乐、愉悦的心态学习地理。
关键词:地理学科;课外活动;综合素质
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开展好地理课外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以外学习到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培养很多课堂上无法培养的能力。通过地理课外活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以外,在课外活动中,还能够给学生创造研究性学习的机会,从而大大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可以说,课外活动的有效开展是保证学生多方面能力和素质提升的重要条件。因此,对于地理教师来说,要充分重视地理课外活动的地位,要积极利用现有条件积极地开展有效的地理课外活动,为地理学科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
一、开展地理课外活动的途径
1. 开展地理科普宣传活动
每年都有很多的重大纪念日,如“世界节水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气象日”“世界无烟日”等,结合着这些纪念日,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地理科普宣传活动。例如,在3月22日“世界节水日”这一天,笔者就联系了当地的居委会,让学生义务担当“节水宣传员”。在担任宣传员的过程中,学生奔走于各个小区散发宣传资料,向社区居民讲解节水的相关知识,并与社区居民一起交流节水的经验。在活动中,通过宣传资料的讲解,学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了保护水资源的迫切性和重要性,通过亲身实践活动,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各种浪费水的现象,从而有效加强了自身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在互相交流节水心得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也学习到了很多节水的小诀窍,学生纷纷表示要把这些小诀窍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中,节约每一滴能够节约的水资源。就这样,忙碌了半天之后,虽然学生身体上很疲惫,但是在精神上却异常饱满。通过此次节水宣传活动,使得学生在践行课本知识的同时,也真正提高了节约用水的意识。由此可见,这种实践活动所获得的教育效果显然要比理论说教来得更加直观有效。
2. 开展实践动手操作活动
常言道:动手利于动脑。人们在动手的过程中,不但能够培养实际能力,同时,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还能够锻炼人们的思维活动,使得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开阔。因此,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经常组织一些实践操作活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制作一些地理模型、地理教学仪器,开展一些地理发明竞赛等,让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深刻地理解相关知识。例如,在讲到第二章《地球的面貌》时,笔者就让学生在课后利用身边的一些工具材料制作小地球仪,然后把自己制作的地球仪拿到课堂上来比一比,看看谁的地球仪做的最好、最科学。通过制作地球仪,学生知道了地轴、经线、纬线等重要的地理名称,并且在制作的过程中深刻地理解了地轴、经线、纬线的相关性质特征,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地球,了解地球的面貌和特征。
3. 开展野外观察实践活动
地理学科研究的对象十分广泛,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世界中,到处都包含着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开展一些野外的观察实践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亲自去感受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例如,在学习了“天气和气候”以后,笔者就带领学生来到野外进行观察,先用眼睛看一下,今天的天气的大致状况,然后再利用随身带来的一些小工具简单的测量一下今天的气温、风速等。通过这样的野外观察实践活动,学生有效地把课本上的知识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不但使课本知识更加鲜活生动,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开展地理课外活动的注意事项
1. 注意课外活动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课外活动是为了地理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而开展的,因此,地理课外活动一定要与教学内容有关。如果活动与教学内容相脱离,那么活动就不能称之为学习活动,而只是单纯地娱乐活动,这样就与地理课外活动的实质相违背了。教师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课外活动主题,使课外活动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2. 注意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与课堂教学不同,课外活动中,学生的活动空间会很大,与此相应的各种意外事件发生的几率也会更大。要想保证课外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活动过程中的学生安全,教师一定在活动开展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制订详细的活动计划,制定活动纪律,确定活动小组负责人等。这样,有了充分的准备以后,才能够保证活动顺利进行,顺利实现活动的目标。
3. 注意结合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开展课外活动的过程中,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一定离不开学生的踊跃参与。为了引起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师在设计课外活动的时候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兴趣,采取一些学生比较喜爱的活动形式,或者选择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内容,例如,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地理影片、具有一定趣味性的地理电视节目,开展一些有趣的地理知识竞赛等。这样,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内容来开展课外活动往往可以取得更好的活动效果。
与其他的学科相比,地理学科的教学活动更离不开丰富的课外活动作为支撑,作为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多参加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培养出丰富多彩的能力和素质,更好地践行地理学科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吕鸿.地理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有效途径[J].科
学咨询(教育科研),2005(9).
[2]覃佩琼.兰伟仕.地理课外活动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广西
教育,2001(Z2).
如何有效地组织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呢?
谈到组织课外实践活动,许多老师都遭遇到了当前学生学习任务重,课外活动时间少,绝大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对野外活动的兴趣不浓厚等困境。诚然,这些都是当前中学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严峻形势,但是,对于立志提升学生能力的教育者来说,问题都是可以克服的。下面笔者就以我校近年来组织开展的活动为例谈如何在高中有效组织地理课外实践活动。
一、提升学生兴趣,精心选择课题
随着高中各学科知识体系的加深,学生对书本以外的周围环境的许多自然和人文现象有了较强的感知能力,也有了探索奥秘的兴趣。随着年龄发展,认识水平的提高,高中生视野较开阔,也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能完满完成各种课外实践活动。长沙市市区及周边地区有丰富的可供考察的,紧密联系所学课程的自然、人文地理事物,教师适当利用周末时间和高二选修课的时间,在长沙市完全有可能成功地组织好课外实践活动。
对于中学生而言,考察内容的选择还是应以所学课程为依据。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是确定考察内容的重要依据。我校根据历年的经验积累,针对长沙市地方特点和地理学科体系,在高一至高二阶段实施了如下实践活动:高一上期实施进行月相观测、长沙市经纬度的测量、岳麓山地质地貌的考察等课外实践活动;高一下期进行洪灾成因实验分析、长沙市雅礼中学附近商业网点密度与效益的调查、身边的白色污染的课外实践活动;高二上期进行长沙市交通状况的调查、长沙市旅游资源的调查、长沙市湘江水质调查的课外实践活动;高二下期进行长沙市垃圾回收状况、对长沙市卷烟厂的调查的实践活动。这些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即考虑了与教材基础知识的链接,也考虑到了长沙的地方特色和学校周边的各种状况,选择了最具有代表性的地理事物作为考察的内容,很容易实现顺利开展的目标。其中,长沙市经纬度的测量,岳麓山地质地貌考察活动等是我校目前组织得较为成功的课外实践活动。
二、科学设计方案,充分准备活动
地理野外考察等实践活动是一件头绪纷繁的复杂工作,而且难度很大,对地理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是很高的。为了保证每一次的活动都得以顺利进行并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制订详细的地理课外活动计划,对科组老师进行分工,确定每一次活动的辅导老师人选,避免开展地理课外活动的随意性。而每一次外出活动前,指导老师则要制订一套详尽的活动方案,包括选择活动的基地、参加学生的人数、时间的安排、活动的程序、以及每次活动的目标要求如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达到什么程度、采取什么方式和方法及措施完成这些目标等等,并预先到课外活动基地进行联系及安排好活动的行程。多年来,由于准备工作做得细致而充分,我们每次均能圆满完成既定的学习和活动任务。
我们在决定组织岳麓山野外考察活动后,为了进一步落实考察内容和设计具体路线,我们高一地理组的老师提前了进行一次详细探查。
返校后,我们上网查找、到当地相关机构收集资料,再参照其他学校的地理野外考察活动,最后通过综合考虑和研究,我们详细制定了考察计划,计划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确定野外考察目的,主要依据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和地方性野外考察资源特点。
(2)确定考察时间。活动时间一是要尽量选择在天气好、自然灾害少的时候;二是与课堂教学进度相适应,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进行实践活动效果较好。
(3)确定考察线路和点位。这次岳麓山实践活动,我们设计了如下考察路线:爱晚亭 → 清风峡 → 蔡锷墓 → 黄兴墓 → 白鹤泉 → 麓山寺 → 响鼓岭 → 云麓宫 → 岳麓书院,考察内容分别为:考察内容:爱晚亭的背斜谷;清风峡的小背斜、沟谷地貌地点;从清风峡前往蔡锷墓、黄兴墓沿途考察岳麓山主要植被、土壤;白鹤泉附近的沉积岩层理观察、涌泉、啼笑岩小断崖;云麓宫、麓山寺、岳麓书院的儒释道文化。特别注意的是,在进行实地考察时,带队老师自己要留意,也要提醒学生注意沿途是否有更典型的考察地点,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更能将理论联系实际落实到更实处。这次考察当我们在从云麓宫返回半山亭的途中,一个老师发现了更大、更典型的背斜地貌,再一次把队员们引向“课堂”的深处。
(4)提醒学生准备相关材料:如相关教材、教师准备和自己收集的综合资料、照相机、放大镜、铁锤、水壶和用以记录的笔记本、铅笔等。
(5)组织准备:严密的组织工作是顺利进行野外考察的有力保证,对于活泼好动的中学生尤其如此。要使考察队成为一个拉得起走得动,令行禁止、纪律严明的队伍,出发前一定要做好组织工作。本次活动共组织高一40余名学生参与,学校领导和教师6名。按教师分成六个队,各小队设队长一人,协助老师工作。再将各小队划分为若干小组,每组3~5人,小组长负责小组的野外考察、现场讨论、室内准备、作业检查等组织工作。在考察出发之前,我们根据活动内容、地点和参加人员的情况,制定涉及安全保证、群体纪律等若干规章制度,向全体参加野外考察的师生宣读并要求全体师生必需严格遵守。
三、严密组织活动,有效融贯知识
野外观察是野外考察最重要的环节。在进行路线观察时,除重点观察既定的专项内容外,还应关注那些沿途能够见到的自然事物、人文事物等一般地理事物的变化情况,并要求学生随时做好记录。教师在沿途可适当提问、及时回答学生的疑问。在定点观察时,教师要明确考察的范围和重点,耐心向学生讲解所观测的地理现象的特点和成因。在长沙市湘江水质调查实践活动中,笔者引导学生观察从猴子石大桥到长沙轮渡附近湘江两侧景观的变化,包括自来水厂的选址、渡口、码头的区位、排污口的选位、沿线水颜色、洁净程度的变化等。笔者在不同河流段综合性提出了不同问题:橘子洲形成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自来水厂的选址的区位因素有哪些;湘江水的污染源主要是哪些,污染成分主要是什么,如何减轻湘江水污染;为什么湘江沿线的码头主要分布在河东一侧……通过沿途学生不断的激烈的讨论和老师的及时讲解,学生感觉与母亲河更近了一步,也更关注母亲河所遭受的伤痛,学生纷纷表示要尽自己所能保护湘江。
野外考察有时需要采集样品,包括岩石、植物、水样等。在采集样品时要提醒学生要注意安全,要保护考察区域的环境。我们在岳麓山考察活动中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地质锤采集到部分红色砂岩标本。在长沙市湘江水质调查实践活动中,学生采集了从上游自来水厂到下游渡口、排污口等处的水样。
野外观察虽然是考察过程中最重要的知觉过程,但光靠观察和思考,仍不能全面了解某些地理事物或现象发展变化的过程,特别是对于那些人文地理事物的了解,光靠观察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必须进行访问和调查。才能得到一手的资料。老师要教育学生,以谦恭的态度和求知的渴望向有关部门和有经验的人认真学习,征询意见或建议。雅礼中学附近商业网点密度与效益的调查活动中,学生须巧妙地询问店铺的经营额,存在的经营问题等。长沙市交通状况的调查,学生除向主管单位调查交通状况外还可向市民调查统计相关资料。在长沙市卷烟厂的调查活动中,学生可向工厂负责人询问厂选址的原因,也可向周边居民询问污染比较严重的季节和时间段等。
四、及时检测反馈,科学总结成果
由于野外考察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对获取的各项标本不可能都就地进行鉴定和研究,不少工作需要在室内进一步化验和鉴定,在野外记录和收集到的文字资料要及时进行整理,对野外测试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对考察中绘制的各种图形进行整饰和清绘。同时,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考察的内容作系统的综合分析,比较广泛使用的是撰写一份考察报告。撰写考察报告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极好形式,一方面可充分调动学生深入钻研地理科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提高他们运用地理知识表达问题的能力。考察报告可以独立完成,亦可根据考察活动所分小组合作完成一份报告。同时教师要求全体成员全面总结这次活动取得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开展工作积累经验教训。
学生完成考察报告后,老师要认真批阅后进行分析和点评,根据情况组织学生在室内课堂教学中展示考察成果,还可张榜公布和表彰学生考察报告,这样更加激发了同学们参与地理课外活动的积极性。
学生在测量长沙市经纬度时遇到了很多困难,如实验器材的选定、影长起始点的确定、容易错过实验时间等。笔者在学校操场除悉心指导学生外,还通过引导学生不断地思考检测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为什么在实验过程中不能碰杆子,为什么我们在12点前后要测量的时间间隔为什么要缩短,可能引起测量误差或直接导致错误实验结果的因素有哪些……通过这些随堂检测,学生的深层次的思考更多了,这样的思考也更接近生活实际了。
【关键词】实践活动;地理教学;乡土地理;创造意识
由于在现在的地理教学中,许多教师选择不讲乡土地理或者只讲与考试相关的乡土地理知识,更不用说代领同学们开展乡土地理实践活动。因而不仅不利于乡土地理教学的展开,更造成了同学们实践能力的缺失,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这是不利于学生全面的成长。同时,在我们这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农业县,我们学校也是农村的孩子居多,开展乡土地理教学其实是有优势的。因此笔者根据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浅谈一下初中地理教学开展乡土地理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一、开展乡土地理课外活动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乡土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教学中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提高创造力最为有效的途径。因为地理学科内容既涉及自然科学,也涉及社会科学,综合性很强,而乡土地理的教学,在综合性的基础上,更强调了实践性,因而课外活动内容十分丰富,从而为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了可能性。
乡土地理教学要求通过具有实践特色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认识家乡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点,了解家乡人民如何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初步懂得如何注意协调好家乡的人地关系以及家乡经济建设的战略方向和美好前景。围绕以上教学目的而开展的课外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既可开展野外考察、环境监测、资源考察、规划开发,又可开展社会调查、参观旅游等活动。错综复杂的自然、社会环境,促使学生在考察活动中动心、动手、动脑,不断地去接触、分析、思考、解决一连串的问题,这无疑会提高他们地理观察和调查。运用地图、分析和运用地理图表等能力,对训练他们的理解、判断、推理、归纳、综合、评价等思维能力和发展智力有极大的好处。
二、丰富的地理知识储备是创造的基础
地理创造能力是指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运用地理知识,新颖、独特地分析、解决各种地理问题的本领,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以牢固掌握地理知识为基础的。人们常说,“无知必无能”,这是很有道理的,不爱学习,知识和经验贫乏的人,他的认识思维活动不可能发展得很好,当然也就谈不上发展创造性思维了。因而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方法加强地理知识的传授,精讲多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于分析解决问题中掌握好地理知识,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寻求更多的知识。
三、敏锐的地理观察能力是创造的基本技能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思维最重要的能源”。思维无论是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还是推断和解决问题,都需要有一个观察事物、发现事物的过程,一个人如果没有经过周密的、正确的、系统的观察,就不可能收集到大量有价值的事实材料,并从中发现新的规律。观察对一般的思维过程尚且如此重要,进行创造性思维就更需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了。因为只有具备了敏锐的观察力,才能觉察到别人所忽略然而意义却不寻常的事物或事物细节,才能获得更多更具体的感性材料,才能形成丰富的表象储备,否则创造性思维就成为“无米之炊”。尤其是乡土地理野外考察,由于研究对象都活生生地存在于家乡周围环境之中,只有坚持实地观察,才能获得极为丰富的地理知识,才能进一步经过创造性思维产生出创造性的产品来。因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应成为教师开展乡土地理课外活动的首要教学目标。而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对复杂对象的观察效果,没有周密安排是不行的。
四、掌握创造性思维方法是提高创造力的关键
1、以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的综合运用,增强创造力
地球上的地理事物是在各种地理要素共同影响下的产物,各种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错综复杂关系,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同时,一切地理事物都分布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表现为一定的“点、线、面”的结合,具有区域性的特点。这使得我们在研究它们的关系或解决地理问题时,既要运用形象思维,形成直觉的表象,经过类比、联想、想象等活动而使其思维产品具有创造性;也要运用抽象的逻辑思维,去分析资料、形成概念、寻找问题的症结、检验假设。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重视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散性思维是对同一问题多角度、多方向寻求答案的思维过程,地理要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决定了地理事物的形成。变化与发展具有一果多因、一因多果的特性,这就为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思维材料。教师应善于捕捉与构想克服思维定势的问题,提高学生变通求异能力,在活动中可采用逆向、横向、多向等思维方法,加强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总之,开展乡土地理课外活动,可以让学生真实地了解到家乡的地理状况,激发和培养创造意识和毅力,在实地考察中,学生们提高了地理观察力,丰富了地理知识,懂得了如何注意协调家乡的人地关系,并在分析和解决遇到的地理问题过程中,提高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柯志坤.浅淡初中地理课中的乡土地理教学[J].读与写杂志,2012(4).
[2]孙智慧.乡土地理材料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以必修 2《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教学为例[J].现代阅读,2012(5).
[3]蔡梅.乡土地理教材的开发与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2(8).
[4]周立叶.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教学研究,2012(9).
[5]侯丽敏.从实际出发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J].教学研究,2012(9).
关键词:素质教育;地理实践活动;能力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地理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决定了中学地理教学必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但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地理教学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使学生疏远于自然,疏于实践,人才的培养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在地理教学中,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因地制宜,进行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兴趣和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和地理课教学的有效性。
一、开展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陶行知先生认为:课内获得的知识是“闻知”“说知”,实践获得的知识是“亲知”,“亲知”是根本,“闻知”“说知”要结合在“亲知”上,才能成为“真知”。地理实践活动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是学习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所以,地理教师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
1.有利于发挥和张扬学生的特长和个性
地理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最大选择的空间,让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充分扬长避短,使他们的才能可以得到重视和发挥,不少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制作能力、交往能力都挺好,实践活动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提供了机会。例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能使学生理解和消化课堂知识,充分地实现自我、展现才华。
2.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地理实践活动对正确理解地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实践活动可以为课堂上和书本上抽象的孤立的知识提供极为生动形象的例证和解释。例如,学生通过学校及周边地区平面图的绘制,对地图比例尺和图例的理解就比纸上谈兵要好的多。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通过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而看到地理知识的价值。例如,学生对城市环境的调查,发现问题,并且能够结合课本知识提出有益的改进方案。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和理想
地理实践活动是走出教室,向社会、向大自然学习,学生可以从社会和自然中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道理,亲身体验社会的发展和大自然的变化,激发爱自然和爱国的激情。例如,通过夏令营等活动有条件作地理旅游,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开阔胸襟,拓宽知识。
4.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地理实践活动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例如,野外考察、环境调查等活动不比在课堂听课轻松。常常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不仅可以增长知识,锻炼体魄,增强劳动观念,而且坚忍不拔的毅力、勇于探索的钻劲;集体主义思想,乐于助人的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美的心灵都可以得到培养和熏陶。
二、开展实践活动的有效形式
依据《地理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校和教师的条件以及学生的爱好,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实践活动。如,进行天象观察、气象观测、环境监测;观看地理影片、地理电视节目;制作教具、模型、观测仪器;举行专题讨论会;开展地理知识竞赛;进行野外考察、地理专题调查等。
1.地理观测
地理观测活动是使学生深入了解地理环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重要手段,是发展学生地理智能、培养他们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培养他们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以及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也具有重要意义。地理新课标开篇地球的宇宙环境就设计了观察正午太阳高度的活动题,一开始就把学生引进了观察学习地理的氛围。不仅太阳周年运动的规律可以观察,诸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量算、昼夜长短的变化、地球自转地理意义的分析、星座观察、流星观察、日月食及月相观察、潮汐观测等知识都可以在不经意的过程中产生。
2.地理调查
地理调查活动是使学生通过调查实践,能认识家乡工农业生产的优势和不足,了解家乡人口、资源、环境的发展和利用状况,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并从中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例如,家乡附近河流(或湖泊、池塘)的水质,近年来有什么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变化对周围环境有什么影响?为使保护河流(或湖泊、池塘)的水质,防治污染提出自己的建议等等。
3.地理制作
地理教具、学具小制作是手、脑、眼并用的实际操作,它可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巩固所学得的地理知识,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动手制作能力。例如,学生亲手制作的地球仪、等高线地形图、时区转动盘等教学用具,在教学中既发挥了积极作用,又弥补了教具不足的现状。
4.地理绘图
地理图表最大优点在于它的直观性,通过绘制图表就可以把抽象的难以用语言描述的现象直观表达出来。如在教学“地球运动”时,教材通过一幅“两分两至日地球的位置”图来展示两分两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以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用等。可以让学生画出太阳直射地球不同位置时地球图像,把课本知识“活”起来,既能帮助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演才能,寓教于乐。
总之,中学地理教学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必须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互促进,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还要克服传统应试教学模式的影响,及学生过分依赖视觉、听觉的作用和积极性不高等不利因素。因此,我们中学地理教师要依据一定的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通过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确定活动主题,设计活动方案,创设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用实际行动去迎接地理教学创新的春天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教育部.普通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国外研究进展国外一直重视实践教学,早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各国的地理教育除普遍重视乡土地理和环境地理教育外,对地理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也极为重视,尤其对技能、智能和各种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较多。当今国外地理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是重视学生课内和野外实践能力的培养。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强调在教学中多引入地理观察和地理实践活动。目前,国际地理课程标准有以下共同特点: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兴趣和个体发展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地理技能、实践能力及地理素养;鼓励教师在地理教学活动上实现创新等。世界各国都广泛开展地理课程实践活动教学,如日本1999年颁布的《小学、初中、高中学习活动纲要》,规定中小学必须兑现“综合实践学习时间”,要求设计和实施“基于地理课题的探究学习活动”和“体验性学习活动”;美国的中小学在地理教学中都实施了“设计学习(projectlearningordesinglearning)”和“应用学习(pliedlearning)”方式;法国在中小学地理教学中实施了“动手做(hands-on)”教育理念。由此可见,在地理学科中利用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己成为世界各国地理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综上研究,国外地理实践活动不仅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方法。其内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课堂演示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课堂演示活动的方法主要有地理演示法、地理实验法等,课外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地理观测法、地理制作法、地理实验法、地理参观调查法、地理野外考察法等。这些教学方法的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实践能力为目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突显地理特色。
2.国内研究进展在我国,对活动教学有较早研究的是陶行知和陈鹤琴。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法曾对我国的活动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他反复强调“行是知之终,知是行之成”,在教学活动上十分重视“做”。陈鹤琴是我国近代活动教育家之一,提倡“活”教育,他的指导思想是“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教他自己做”“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等等。在我国有关地理实践活动的研究中,把地理实践活动按不同划分标准分成了不同类型,如周振玲在《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定位与方案设计》一文中按实践活动开展的地域环境可划分为校内与校外、城市与乡村。按照实践活动的特点可划分为实验观测型、考察调查型、娱乐表演型、宣传竞赛型,以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活动内容划分为家庭环境类、校园环境类、人文环境类、自然环境类等。吴建新在《高中地理活动教育的实践探索》一文中按活动内容划分为论辩型、观察型、实验型、调查型等。杨春兰在《初中地理新教材中的“活动”设置评议》一文中根据地理课程标准中“活动建议”涉及的活动内容、形式及特点等的要求将活动划分为资料搜集类、实践操作类、语言表达类、图表类、应用信息技术类五种。梁晓玲在《高中地理新教材活动课教学探析》一文中按活动形式划分为考察型、调查型、探索型、小型演讲会或辩论会。李长志在《新教材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活动类型》一文中将活动划分为探究型、实践型、交流型、竞赛型、辩论型、展示型。李端蓉在《新课程下中学地理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探讨》一文中将活动分为动手操作类、语言交流类、观察考察类和综合研究类等。曾宪洪在《“活动”的应用和教学设计》中将活动分为思考性活动、实践性活动、探究性活动三种。通过归纳发现,在不同的划分依据指导下,地理实践活动可以有不同的分类,许多研究者都是为了研究方便而对地理实践活动进行划分。
二、存在问题及未来展望
近年来,我国一些学者及教学一线的教师,对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研究涉及的领域广泛,如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部门组织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项目“研究与制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研究。尽管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研究十分丰富,但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学校并没有引入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有些学校甚至从未开展过实践活动课程。综上所述,国内关于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研究十分丰富,而这种理论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还需进一步发展。如何通过实践活动教学,引导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否能借助实践活动教学,建立一种可操作性的实践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究,加强交流合作等,这些都是今后地理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