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金融危机起因范文

金融危机起因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金融危机起因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金融危机起因

第1篇

[关键词] 次贷危机 金融危机的形成 危机的影响 经验教训

由2007年初夏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并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在2008年9月随着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银行及华盛顿相互银行的破产达到了它的顶峰。随之而来的是全球股票市场的急剧动荡, 经济增长呈明显下降趋势。金融危机已逐渐演变为经济危机。本文就这次危机的原因及经验教训进行分析和探讨, 同时也给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 金融危机产生原因

1.美国联邦储备的低利率政策

研究此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索美国次贷危机,不可避免地要回顾一下美国房地产价格在过去几年内的变化。根据美国联邦住房企业监督办公室(简称OFHEO)的数据显示,美国的房地产价格从2001年1月份到2007年1月份总共提高了76%,在佛罗里达和加利弗尼亚的增幅甚至超过了140%。这种房地产价格的暴涨是建立在个人收入的明显增加和失业率持续降低的基础上。但最主要的原因则是相对较低的贷款利率刺激了对房地产的需求。在利率降低的情况下,实物投资(如房地产)比投资于资金市场上收益更大,特别是当房地产的供给在短期内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更推动了其价格的飙升。从2001年1月份开始美国联邦储备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将基准利率从6.5%降到1.75%,到2003年6月时基准利率只有1%。

随着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新经济泡沫”的破裂,从2001年开始,美国联邦储备为避免经济萧条,开始大幅度降低利率。这种扩张性的货币资金政策同样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一方面,通过低利率的方式给市场投入资金,在短期内不会影响资金价值的稳定性。但是另一方面,过多地注入资金会引起资产价格膨胀。美国房地产价格在过去几年里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个观点的准确性。

对于热衷于贷款消费的美国人来说,利率的降低就意味着购买力的增加。那么贷款数量的增加在所难免。而对于投资者来说,低利率意味着投资传统债券(如国家债券)的收益相对较低。一些机构性的债券投资者如投资银行, 休基金会,人寿保险公司因此面临压力,他们基于组合考虑必须将手中的大部分资金投资于债券市场,而传统证券的低收益迫使他们去投资收益和风险相对较高的金融衍生品。 那么这些产品是如何产生的呢?

2.金融衍生产品的快速发展

近几年来金融衍生品在资本市场上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造或者购买房屋者一般情况下不能用自用资金承担全部费用,通常他们会用抵押的形式来寻求银行贷款。银行提供贷款咨询、设计贷款合同、通过吸收储户存款进行融资并发放贷款,同时银行将贷款纳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并监管贷款的执行情况。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这种传统的业务模式已适应不了放贷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对高额利润的追求。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特别是在美国,贷款证券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通过以下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一下贷款证券化的形成过程:

(1)抵押贷款的发放。银行自己或通过不同的中介如汽车销售商,抵押贷款经纪人,商场等等,以抵押的形式发放贷款,房屋和汽车被作为抵押物 (在美国房屋抵押贷款公司也可以发放住房贷款,房屋被作为抵押品)。

(2)抵押贷款的转移。银行将抵押贷款转卖给其他金融机构,从中收取手续费。此时的贷款业务已不同于传统的方式,放贷银行成了经营贷款的中间商。

(3)证券化的一级组合。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或投资银行)从商业银行收购符合放贷标准的抵押贷款,再将这些贷款按照偿付的时间顺序和信用等级由评级公司(rating agent)进行风险鉴定后分类打包,以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简称MBS)或者是资产支持证券(简称ABS)的形式在证券市场上进行出售,回笼的资金再用于收购新的住房抵押贷款。通过证券化这个渠道,银行系统内成千上万个零散贷款变成了具有定价和流动性的证券,可以在资本市场上自由流通。

(4)证券化的二级组合。在组合MBS和ABS的时候,也附带出现了一些风险度较高的债券。在这种情况下,发行抵押贷款债券的机构将次类债券和其它优质债券进行重新混合,推出一种新型债券:抵押债务债券(简称CDO)。这时债券发行机构通过评级公司,借用内部固定的数学模型,将原本评级在投资级以下的抵押贷款(这里主要是指次级抵押贷款)转化为形式上适合各种风险偏好投资者,并且具有较高信用等级的新型债券CDO。就也是为什么将近80%的低值的次级抵押贷款债券变成了受人追捧的AAA级的债券。

(5)结构性投资工具。为满足进一步的融资需求,一些银行又借助结构性投资工具(SIV)的形式发行高评级的、资产支持的商业票据(ABCP)来重新获得资金用于CDO的再投资,以赚取0.25%的利差。发行ABCP是一种短期的融资方式,它的期限通常只有1到3个月,并且由发起银行对发行的CDO进行担保。

(6)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MBS、ABS、CDO被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所购买。如投资基金、对冲基金、银行、退休基金会、人寿保险公司,个人投资者及许多外国投资机构等购买。就这样,一个完整的融资、投资链条就此形成了。

过去几年里房地产泡沫不停的被吹大,这个链条一直运行顺畅。美联储实行低利率政策,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一些贷款机构借机放宽房屋抵押贷款资格审核。一方面,贷款中间纪纪人可以通过发放贷款收取可观的中介费。另一方面,通过房屋作为抵押品,即使贷款者出现还款困难,因为房价上涨,拍卖房屋的收益仍然可以抵消贷款本息。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有5种:优级、次优级、次级、追加,以及联邦住房管理局和退伍军人管理局给低收入家庭及退伍军人提供的抵押贷款。其中前三种贷款形式是按借款者的信用条件和贷款所占资产的比重来划分的。次级贷款的主要对象是信用等级差、贷款所占比重大、并缺乏资产评估证明、收入证明和贷款记录证明的客户。此种贷款相对风险较大,但在房地产市场一片火红的形势下,即使是这种风险贷款也可以在证券市场上变成受人追捧的具有高信用等级的明星债券。于是为吸引更多的客户,一些贷款机构在放贷操作上也提供很多优惠政策:如借款人开始阶段支付较低利息, 或者开始阶段只支付利息不偿还本金,或用房屋再抵押来取得更多的贷款。这种宽松的借贷条件根本就不顾及借款人的偿付能力。就这样,次级抵押贷款的金额由2001年的2160亿美元猛增加到2006年的6000亿美元。

此时的次级抵押贷款通过不同方式的组合, 已经渗透到资本市场的各个环节,加上世界上很多富余的资金在资本市场上寻找高收益的投资产品,在美国房地产市场一片看好的情况下,许多大型投资基金和外国投资机构纷纷购买由次级抵押贷款所产生的衍生产品 MBS,ABS及CDO。特别是CDO以它的高信用等级,高回报率而倍受投资者的青睐。次级贷款的风险就这样被传递给全球的投资者。到2007年,美国共计发行了5.8万亿美元各种抵押债券, 其中8500亿美元为国外投资者所持有。

3.还贷违约严重

从2004年中期开始,美国联邦储备开始货币紧缩政策而提高基准利率。在接下来的两年的时间内,优级贷款的利率升高了2%,对于次级抵押贷款来说,由于贷款机构在放贷时给予了相应的优惠,在开始两年内采用的优惠利率刚好在这其间结束,利率实际提升了约3%。到2006年6月美国的基准利率已升至到5.25%。由次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低收入的借贷者已经没有能力来偿还愈来愈多的贷款本息,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拍卖他们的房屋。由于房屋市场上此时已是供过于求,房地产价格呈下降趋势。出现了大量资不抵债的情况。银行和各种投资者手头的没有被担保的贷款形式的债权增多。

4.银行资金拆借市场上的信任危机

从2007年上半年开始,持续的利率抬高和房地产价格的下跌,导致次级抵押贷款本息的偿还拖欠率达到了它的顶峰。由于房地产价格的持续走低,评级公司不得不对已有的贷款抵押债券的价值重新估值。结果是次类债券价值出现了大幅度缩水。一些投资者 开始放弃贷款抵押债券的收购并在证券市场上抛售。

2007年6月,美国美林银行(Merill Lynch) 试图在证券市场上抛售由贝尔斯登投资银行(Bear Stearns)下属的两个对冲基金发行的CDO,来降低因两个对冲基金倒闭带来的损失,但是此时的现实情况是:已经没有人购买此类债券,虽然它们拥有AAA或者AA高信用级别。这里要特别提到对冲基金和SIV在金融危机中起到的作用。商业银行和房屋贷款抵押公司将次级抵押贷款以结构性的投资形式在资本市场上进行了再融资。贷款的偿还请求权被作为有债权担保的债券在证券市场上发行。同时一些投资银行或者商业银行利用美国近年来监管金融市场的松懈,致力于冲基金和SIV的发展,因为它们在购买(发行)债券时不受最低储备基金的限制,其业务都不纳入发起银行的资产负债表。SIV通过发行短期ABCP来购买高回报率的结构性债券,并且不断发行新的ABCP来偿还到期的ABCP而进行滚动融资。由于此时房价下滑、次级贷出现问题,发起银行必须承担义务。这些严重亏损和资不抵债的对冲基金和SIV不得不重新列入资产负债表。所以当危机爆发时,银行不可避免地要承担其损失。很多对冲基金也不得不关闭和清算。

对冲基金的关闭和银行的巨额损失导致了私人和机构性的投资者对以房地产做抵押的投资工具缺乏信任度,他们不愿意再继续承担投资风险,并在短的时间内从资本市场抽出大量资金或者不再投资于此类债券。投资者们的小心谨慎使由银行和房地产抵押贷款公司操作的以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融资和通过SIV发行ABCP的融资陷入了停顿。造成的结果是发行次类债券的银行,对于已经到期的短期贷款不能通过新的融资进行偿还,他们只能动用自有的流动资金。造成银行流动资金短缺。而此时银行间也出现信任危机,因为没有人知道谁拥有多少这种房地产抵押债券。银行担心盲目地投入资金会造成更大的损失,所以银行间的资金拆借也没有象以前那样顺畅。这种通过次贷危机引起的大量流动资金的需求, 在资金拆借市场上表现为拆借利率在短期内突然升高。2007年8月9日在世界范围内银行间的拆借利率相比于央行的标准利率大幅度上升,特别是在美国。这一天也被很多经济学家认为是金融危机的开始。

二、 金融危机的表现及影响

这场被称为自二战以来最严重和最危险的金融危机所造成的损失,和前几次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不可同日而语。根据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统计,世界金融机构截止到2008年9月共计损失约13000亿美元。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金融危机的表现及影响:

美国许多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纷纷倒闭,银行间的信任度急剧下降。这种负面影响也像传染病波及到欧美其他国家的银行,各国央行不得不大量投入资金、降低基准利率对金融市场进行干预。

2008年9月随着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银行以及华盛顿相互银行相继破产,金融危机也到达了它的顶峰。对金融系统安全性的不信任感,以及经济增长预测的大幅度降低造成世界股票市场经历了又一次股市狂跌,仅2008年10月份的第二个星期世界上几大股票交易所的主要股票指数跌幅高达20%到25%。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开始逐渐扩大。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特别表现在西方工业国家的支柱产业汽车工业上。从2008年10月份开始,由于汽车销售量的下降,欧洲的主要汽车生产厂家已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数量。2008年12月中旬,美国政府宣布给通用和克莱斯勒两大汽车公司提供134亿美元的紧急贷款,以帮助其渡过难关。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在2008年11月初预测,2009年将是自二战以来的第一个全球性的经济萧条。全球经济增长率约为2.2%(经济增长率如低于3%就被称为萧条),美国和德国的经济甚至会出现负增长。各国政府纷纷推出振兴经济措施,来避免经济下滑。

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机构机构的直接损失不是特别巨大,据统计,建行,中行,工行共计持有112.56亿美元的抵押债券。相对来说涉及的金额较小。但是由于金融危机已影响到实体经济,所以我国的外贸出口已呈现下降趋势。从目前情况来看,玩具制造业和纺织业已受到冲击。世界银行预测,我国2009年的经济增长率将只有7.5%。经济增长率的降低将会直接影响到劳动就业。这也给我国政府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2008年11月初我国政府宣布将在2009年投入46000亿人民币以拉动内需,缓解因经济增长缓慢而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 金融危机的经验和教训

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的干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重要的是在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并在将来采取预防措施,避免类似的连锁反应。只有这样国际金融市场才能恢复正常运转,同时为世界经济的蓬勃发展奠定一个新的,良好的基础。以下总结出几点我们应该从这次危机中吸取的经验和教训,也可以给我国的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借鉴:

1.这次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因此美国应当首先解决好自己的问题

这其中涉及到美国人基本观念的改变。其一,美国人崇尚消费,很多人甚至在没有足够的还款能力的情况下借贷消费,造成的结果是私人家庭的负债日益增加,抗风险能力低下。其二,对金融市场管制的极端放松和自由化,以及过分相信市场经济的自我治愈和自我调节能力。当危机出现时再考虑金融市场的规范化。多年来人们一直忽视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正常运转的市场经济也需要一个稳定的监管机制。此外,美国联邦储备长期实行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对危机的形成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加强信息透明度

在次级贷款证券市场上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信息透明化和重新赢得投资者的信任。在过去的几年里,抵押贷款证券化变得十分复杂,对抵押物财产的价值很难进行正确的估价,特别是CDO。在目前情况下,这种形式的债券几乎已经没有市场。这就要求此类证券的发行者将证券的结构简单化,并且提供债权及抵押物安全性的详细资料。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才会愿意承担投资风险。同样投资者也应要求发行者持续提供关于债权及抵押物安全性的详细资料,以便他们自己对债券的风险性进行评估。而贷款偿付能力的审核和监控属于银行本职业务,这就要求在债权证券化后, 银行继续履行这项职责。

3.提高对信用评级机构的有效监督

对抵押资产价值的评估应实行一个国际标准。出于盈利的考虑80%的次级贷款抵押证券被评级机构给予了AAA级的评价。这种错误的评估会直接导致投资者出现决策失误,在这里也要求资产价值评估模型的透明性和对风险较高的债券加以特别注明。

4.风险自我保证

比信息透明度更有说服力的是对风险的自我担保。发行贷款抵押证券的银行和房贷公司应该将发行的风险较高的债券纳入资金平衡表,并且发行者必须持有一定比例的发行债券(至少20%),这样一来可以减少发行抵押债券的盲目性, 因为银行的自有资金不能全部被占用。一旦贷款出现问题,风险将会被内部消化,吸收不至于引起连锁反应。

参考文献:

[1]Trevor Evans. Die internationalen finanziellen Turbulenzen. Fachhochschule für Wirtschaft, Berlin. 2007.8

第2篇

摘要:金融危机根源的系统分析从四大层次循序渐进的剖析危机的根源。从个人层次企业层次国家层次全球历史发展的层次来总体系统分析。

关键词:金融危机;系统科学;系统分析

由于华尔街的金融风暴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引起了人们对金融危机的深层次的思考。这次全球的金融危机的根源是什么?国内外学者纷纷做出各种解释。本文则从系统科学的层次结构分析法来层层渐进地剖析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

1.从个人层次分析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贪婪是人性的一大弱点,在社会制约机制失控的情况下,贪婪的本性得到无限制的发挥。这次金融危机是贪婪再次刺激华尔街各种金融创新与衍生品的动力,次贷危机也正是在这种动力驱动下产生的。据1996年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的被调查者都认为,华尔街的人们“如果相信他们自己能挣很多钱并能逃脱,他们会主观地愿意违反法律”,调查者还认为,华尔街的这些人只关心“挣钱,对其他的事一律不管”。[1]这次金融危机是那些精明贪婪的华尔街银行家和投机者发动的,他们以次贷的债权作为抵押,通过分割、整合,编织成了一系列证券化产品,在通过又一层的分割、整合,衍生出更多的虚拟金融产品。他们在全世界范围内疯狂的推销和发行这些金融产品,从中大发横财,牟取暴利。

2.从企业层次分析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

2.1金融创新过度金融创新对这次金融危机爆发起着助推器作用,资产证券化,即以打包后的贷款抵押资产为标的物发行债券向投资者出售,它一方面起着促进了贷款机构将流动性较低的贷款资产以现金流的形式回收,另一方面又使投资者拓宽了投资渠道,但它本身却存在着巨大的缺陷与漏洞。

房地产金融机构为了迅速回笼资金以提供更多的抵押贷款,获得更多的暴利,于是在投资银行的帮助下实施资产证券化,将一部分住房抵押贷款债权从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中剥离出来,然后以这部分债权作为基础发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于是次级债产品被打包成金融投资产品销售给投资者时,把与这部分债权相关的收益和风险全部都悄悄地转嫁给了投资者,由于市场参与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尤其MBS(以住房抵押贷款为支持发行的债券)发展出CDO(债务抵押证券)、CDO2(在CDO的基础上又衍生出新的债务抵押证券)、CDS(信用违约掉期)等等,产品结构越来越复杂,最终投资者与原始贷款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也越来越大,使投资人越来越难以准确理解和评估产品的价值及其所蕴涵的风险,债券投资者无法了解次级贷款申请人的真实支付能力,一旦后者无力偿还贷款,一旦有一个环节出现了亏损,就会引起前面环节一连串的亏损。潜在的危机就产生了。

2.2企业信托责任丧失,失去了自我约束信托责任就是每一个人内心深处,对国家、对民族、对百姓,以及对我们所在公司的股东———也就是中小股民,要存有一份责任感,也就是你的良心。

[2]这次金融危机中美国的贷款机构为了追求利益,盲目向次级信用购房者发放抵押贷款,投资银行又将次贷打包成金融衍生品出售,导致使杠杆率不断叠加,风险不断地日益膨胀。随着各金融中介对消费信贷业务的激烈竞争,一些劣质的贷款机构便滥用资产证券化工具,尽可能地降低融资的成本,采用低息策略与优质的金融机构进行恶性竞争,结果使整个市场的定价机制受到扭曲,信用风险积聚增加。这次金融危机中的一些评级机构就很受非议,因为他们只对个别投资者负责,而不对整个经济运行负责任。

2.3金融系统的内在脆弱性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主要由金融机构的内在脆弱性与金融市场的内在脆弱性组成的。

金融机构的运行机制存在着固有的缺陷,如,短借长贷造成的流动性缺陷、信息的不对称造成的资产质量缺陷和过度依赖公众信心造成的经营基础缺陷等,这些都是造成金融体系内在不稳定的重要因素。美国贷款机构盲目地向次级信用购房者发放抵押贷款,投资银行又将次贷打包成金融衍生品出售,致使杠杆率不断叠加,风险日益膨胀。金融系统复杂程度增大,特别由于时间滞后引起系统更加的复杂,不稳定性增大。美国金融危机发生是很多金融机构在资本不足的情况下发行大量金融衍生工具,这样便须承受巨大的风险。

3.从国家层次分析本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

3.1美国政府对金融企业监管不到位美国监管机构一直都是追崇“最少的监管就是最好的监管”存在着过于放任自流的弊端,它使金融机构有机会利用金融衍生产品的信息不对称来欺诈和误导客户,最终造成金融风暴。2001年期间美联储连续不断的降息政策使美国房地产业成为美国新一轮增长周期的重要支撑,美国当局过于注重支持经济增长、从而忽视了次贷风险,由于金融监管机构对房地产金融业采取了短期内支持和纵容的态度,导致使房贷泡沫形成。当觉察到进行补救时,已经为时已晚了。此外,政府还把对次级房贷债券这种金融衍生品的评估和监督责任完全抛给私人债券评级机构,给这些机构留下太多操作空间,放纵他们,对这次危机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3.2美国经济结构的失衡虚拟经济是美国社会发展到今天的一大特点,就是通过高度依赖虚拟资本的循环来创造利润。

其实马克思早就在《资本论》中指出,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的无差别劳动,因此虚拟经济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其存在必须依附于实体生产性经济中。美国的问题在于,经济过度虚拟化和自由化,美国本土成为贸易、金融等服务业中心。美国的产业结构,在20多年内,将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污染密集型的物质生产向发展中国家大搬家,金融市场钱买钱、钱生钱的货币经济横空出世,从而极大地扭曲了美国的产业结构,形成了严重的产业“空心化”。美国金融危机正是背离了金融产品的真正价值基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其实已经告诫我们,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支撑,又没有相应的管制措施,虚拟经济就会逐渐演变成投机经济,最终形成泡沫经济。[3]

3.3美国的政治体制结构使美国难以转变经济结构的失衡问题次贷危机的爆发与美国政治体制结构有一定的关系。

次级贷款政策的漏洞以及监管不严格都是政府的有意行为,其目的就是为了讨好选民。为了竞选就要制造经济繁荣的假象,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保持房地产价格的不断上涨,让广大民众投资消费,这使得没有固定收入和偿还能力的人也可以贷款购买房产,最后实在还不上银行的贷款,就抵押房子,这样还能获取一部分额外的利润。金融资本家明知次贷存在高度风险,仍执意放贷,其主要用意就是想继续寻求高额增值。当然,不排除美当局想通过改善中低收入人群住房条件来标榜自由资本主义的“优越”。

3.4新经济破产及美联储的政策埋下隐患美国房地产泡沫的形成首先应归因于2000年以来实行的宽松货币政策。

2000年前后美国的网络泡沫破灭,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从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该利率从6.5%降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这一轮降息直接促成了2001年至2005年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美联储实行低利率政策,让联邦基金利率在1%的水平上停留了一年之久,给美国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廉价资金,推进了房地产泡沫持续的膨胀。

随着美国经济的反弹和通货膨胀压力的增大,从2004年开始,美联储启动了加息周期,在一年半时间内17次加息,一年期国债收益率从1.25%涨到5%。借款人在加息后贷款利息负担大大加重,特别是次级贷款的借款人主要是抗风险能力弱的低收入人群,很多人在此情况下无力还款,房贷违约率上升。正是信贷的骤松骤紧刺破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4

3.5新自由主义市场模式造成政府监管不到位美国对于新自由形式的资本主义的过渡自信。

西方一些大国把自己的自由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制度视为最优越,欲将自己的制度打造成千年不变的资本帝国将统治世界,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优越感逐日提高,导致新自由主义形式的资本主义取代了原来国家管制的资本主义形式。

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特征是放松对经济和金融的管制,允许自由市场的存在,反对微观和宏观层次的政府调控,鼓吹市场万能性,断言只要靠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就能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反对和新老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

“自由化”是新自由主义“三化”主张(市场化、私有化、自由化)中的一化。主张一切由看不见的手来指挥,反对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与管制。这种观点人们称之为“市场原教旨主义”。[5]这次金融危机就是新自由主义形式的资本主义对自由市场经济过于自信,认为只要政府放手不管市场就完美了。这就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过度竞争的产生,而过度竞争使得很多机构降低了风险标准,并且政府也没有及时予以纠正。[6]金融危机的实质就是缺乏社会化的管理程度,国际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纯粹的国家干预主义和纯粹的经济自由主义都无助于国家财富的增长。

3.6美元处于金融霸权的主导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使欧洲经济复苏,同时,布雷顿体系确立了美元全球储蓄货币地位,美元成为全球贸易和商品市场的主要结算货币,“一币独大”。

因此,美国拥有强大的消费特权,美国进口全世界的商品只需要支付美元。对于美国人来说,这种钞票是可以无限制造的。只要美国愿意,美国就可以为所欲为地印刷美元,在国际市场购买任何它需要的资源和产品。

长期以来,世界的其他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其商品出口严重依赖美国这个庞大的消费市场。这些国家拿到美国支付的美元贷款之后,必须进行保值增值的投资,于是又都拿去买了美国的国债、企业债和公司股票等。这意味着,其他国家是在借钱给美国,而美国拿这些钱再购买这些国家出口的商品。

这种格局造成作为国际中心货币的美元越来越多地为外国所拥有。但是,由于以美元计价的投资和贸易最终的清算主要通过美国金融机构,表面看美国对外投资或扩大进口使大量美元外流,但实际上全球的美元头寸仍基本保留在美国金融机构,只是在金融机构内部由本国的企业存款转化为外国银行存款而已。这次的金融危机从另外一个意义说,美国人利用了中心货币的特殊地位把风险转嫁给了世界人民。

3.7美国公民自私的过度消费的意识形态“借债过日子”在美国是普遍的现象。

官方统计的资料显示,2005年,美国的储蓄率首次出现负数,2006年达到-1%。根据经合组织的数据,在美国人2007年的可支配收入中,储蓄仅占0.4%。累计个人负债已达到13.8%万亿美元,其中个人信用负债透支高达9000亿美元。这些数据显示,美国人必须借款才能维持生活。[7]在过度消费的经济增长的模式下,美国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美国人大量地发行货币、大量地借债,大量地消费。大量地投资,从而刺激全世界的生产能力不断地扩张,生产能力的扩张又促进对美出口。这种循环最终导致:美国外债的雪球越滚越大,全世界的生产能力也越来越大,当美国人终于无法承受债务的压力时,全世界将出现巨大的生产过剩。

4.从全球历史发展的层次来分析本次金融危机的根源

4.1马克思的《资本论》的理论解释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生息资本的公式是G—G’。

“金融创新”使G—G’成了买空卖空的连锁交易,严重的脱离创造价值的实体运动,脱离价值决定价格的基础,像在沙堆上盖高楼大厦一样。为了缓解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美国采取降息借贷消费的生活方式,储蓄率几乎等于零,而且以债务形式表征了巨大负值,次贷危机便源于此。最终像恩格斯所论述的那样“:在危机中,社会性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剧烈地爆发出来。商品流通暂时停顿下来;流通手段即货币成为流通的障碍;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一切规律都颠倒过来了。经济的冲突达到了顶点:生产方式起来反对交换方式,生产力起来反对已经被它超过的生产方式。”[8]

4.2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消费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危机表现形式虽然不同,但说到底,还是美国普通老百姓收入少、消费不足的结果。这仍然是马克思所揭示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所决定的。近百年来,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高度发展,随着高新技术革命的推广与深化,垄断资本主义逐渐从产业垄断逐渐向金融垄断发展。在空间上,垄断资本主义逐渐从国家垄断向全球垄断扩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依然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个基本矛盾在当今不但没有消逝,且在新形势下有了新变化。金融垄断和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下,不仅促进更大规模的生产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而且使生产资料和金融财富更大规模地向少数人和少数国家集中。这一基本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使穷国穷人越来越穷,富国富人越来越富,从而加剧资本家与劳动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

高度垄断与高度投机相结合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进到一个新的尖锐高度。这就是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的矛盾使发达市场经济畸形化结果,在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包装中加剧无政府状态,以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使少数垄断资本巨头大赚其钱,基本矛盾仍然没有改变。

总之,我们认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任何用单一因素或少数几个因素来解释此次金融危机的企图,都难以令人信服。本文站在系统科学的视角,从四个层次分析了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为解释金融危机爆发的成因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是分析引发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四个层次之间的互动,用复杂性理论审视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机理。

参考文献

[1][美]波特赖特著.金融伦理学[M].静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

[2]郎咸平.谁也逃不掉的金融危机[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16.

[3]殷雄.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辩证思考[N].深圳特区报,2007-3-14.

[4]于长富.美国金融危机成因分析[J].理论界,2009(4).

[5]刘国光.关于新自由主义思潮与金融危机的对话[J].红旗文稿,2009(4).

[6]曾诗鸿.论西方金融体系脆弱性理论的逻辑联系[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2):205-208.

[7(]美)彼得·D·希夫,约翰·唐斯.美元大崩溃[M].陈召强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5.

第3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次贷危机;抵押贷款;信用评级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6-0058-02

引言

本文对导致当前金融危机的基本原因进行了评估。有关金融分析表明,由于金融理论的假设与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差距,在没有得到规制的市场上,使用理论模型对信用违约互换的定价往往是错误的。当大量的住宅抵押贷款违约时,信用违约会出现连锁反应,从而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

2008年的金融危机损失巨大,即使用天文数字的资金来解决危机问题,都难以应付。救助资金已经由国会批准的就有7000亿美元,美联储计划动用大约1.3万亿美元的资金来拯救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这些资金将投资于各种风险资产,包括对一些破产的机构以及持有抵押支持债务的机构提供贷款(Morris,2008)。

一、金融危机的起因

(一)传统原因

1.美联储的长期低利率政策。在新经济泡沫破裂和“9・11”事件后,为避免经济衰退,刺激经济发展,美国政府采取压低银行利率的措施鼓励投资和消费。从2000~2004年,美联储连续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一路降到1%,为这一轮杠杆泡沫的形成输送了廉价资金。较低的资金成本压低了美国国内住宅的抵押贷款利率,降低了贷款购房的成本,经济的繁荣使美国居民收入大幅度上升,二者相互作用形成了对住宅的强烈需求。贷款买房又无须担保、无须首付,且房价一路攀升,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2004年7月,美国经济一反之前走势而进入加息周期,美联储连续加息。与此对应的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从2005年开始走低。在加息和房地产市场走低的双重压力下,住房贷款市场上的还款违约行为也频频出现,这一切直接诱发了次贷危机,进而演变为美国金融危机,造成了巨大损失。

2.监管机构的监管低效。在美国,金融系统是多头监管的,美联储负责货币政策和对商业银行业务的监管;而美国的证券监督委员会(SEC)负责证券业务的监管;住房抵押贷款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的监管机构是美国联邦住房企业办公室;美国的保险业务是由联邦和州政府专门的机构负责的。形成了多头监管的体系。

对于商业银行发放的抵押贷款,由于当时金融市场的借贷利率非常低,住房价格又高,所以住房抵押贷款是贷款机构的一项优良资产。另外,银行将这些贷款出售给两个联邦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以及投资银行雷曼和贝尔斯登,对商业银行来说这是资产出售,而不是贷款,因而规避了有关商业银行贷款的规制。两房为这些贷款资产购买了违约保险,即信用违约互换,同时将这些债权债务打包证券化予以出售,资产的质量被认为是合格的,所以美国证券委员会认为这种交易符合规定。

然而几年前,金融机构的监管者已经对一些市场上的严重问题提出警告,但是因这些金融机构在国会进行了成功游说,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今这些金融机构或破产或由政府基金提供救助(Associated Press,2008)。例如,像陷入经营困难的两个联邦机构Fannie Mae和Freddie Mac(房利美和房地美),在2005年之前Freddie Mac就投入了200万美元来游说国会,成功地使国会免除了对其在高风险抵押资产方面的投资限制(Yost,2008)。同样,这些中介、银行和其他机构也为了证明自己借贷行为的安全,就提供了以前安全的历史数据(Assoeiated Press,2008)。这些行为都影响了监管机构的独立判断。

(二)非传统原因

1.金融机构的行为市场化和不充分的公司治理之间不协调。五大投资银行为推进世界金融体系的市场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其公司治理没跟上,五大投资银行原来都是合伙制,到了20世纪90年代纷纷上市,上市之后合伙制的基本功能没有改变,但它建立的有限公司及其风险已经改变了,在这样的一个金融机构里,金融和风险严重脱节,因而造成从业人员从自身利益出发,推进冒进式的创新,只管自己经营,完全不计后果。绝顶聪明的华尔街精英们为自己设计了天价薪酬方案,失衡的激励机制使他们对市场和系统风险视而不见,终招灭顶之灾。

2.规模巨大的信用违约互换的错误定价。信用违约互换定价错误是金融危机中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信用违约互换或者债券保险合同中,提供保险的一方没有初始投资,但可以获得信用风险溢价补偿。当然,这个补偿必须包括违约风险溢价和系统风险溢价。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实务者纯粹地利用数学方法来估计信用风险和所要求的信用风险溢价(Glantz andMun,2008)。因为这些数学模型仅仅是对历史数据的拟合,忽视了人类在做出判断时有许多不可量化的信息,因此进行预测时产生了大量的误差,Rajun,Seru,and Vig(2008)对这些大量的预测误差进行了分析。根据分析,这些模型对现代银行业来说是无用的而是更糟糕的(NewScienfist,2008)。对于许多虔诚地使用模型的机构来说,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

3.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行为不独立以及评级方法存在问题。评级机构应当是中立性的组织,独立于证券市场的发行者和承销者,具有独立出具评级报告的权力,以保证其客观性与公正性。而事实上,评级机构评级费用是由评级的对象来支付的,因此,评级机构就有可能被评级对象所引导,会不顾事实而做出有利于发行人的评级。为了拿到评级对象的业务,评级机构往往有可能高估评级对象的信用等级。

实际上,信用评级机构所采用的评级模型也存在一定问题。这些评级机构对债券进行信用评级的主要依据是数学模型。这些模型可能忽略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因素(Woellee andKopeeki,2008)。已经有人指出这些模型需要改进(NewSci-entist,2008),纯统计模型不能把所有的可能因素包括进来。另外,统计模型容易在变量之间产生伪相关问题,而当变量的数目增加时,伪相关问题变得更严重。

4.建立模型时没有考虑到系统风险和系统风险溢价。债券的投资者通常要索取系统风险溢价,因为系统风险是无法被分散掉的,在市场处于衰退时,投资者必定受到损失。现代金融理论的假设是不现实的,诸如没有交易成本以及存在连续分布的收益(Merton,1974)等。因此,尽管资产定价数学模型的准确度是完美无瑕的,但是其理论结论往往是失败的。

投资者能够利用信用违约互换对他们在债券和贷款方

面的投资实行套期保值,并且降低风险的套期保值成本非常低,这样,低价的信用违约互换造成了信用泡沫。由于这些被保险的债券和贷款给人的感觉几乎和美国财政部的债券一样没有风险,所以这些风险资产风险溢价就下降,降到了信用违约互换成本的水平。导致了公司债券和财政部债券之间的利差非常小,特别是垃圾债券的收益率非常低。

二、对中国的启示

1.要在中国大力发展金融创新。美国这次金融危机的原因看起来好像是金融创新造成的,实际上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并不是金融创新。只是由于金融从业人员的贪婪而对金融创新没有节制造成的。金融创新的思想很有合理之处,由于美国低利率政策和房地产的次级抵押贷款,美国的房地产业出现了繁荣景象,带动了美国经挤增长。这样将流动性很低的住房转化成流动性很高的有价证券,同时为市场的融资提供了低利率的资金,降低融资成本,促进经济增长。

对于中国来说,目前中国的金融市场发展层次还是非常低的,不能因为美国的金融危机而不允许在中国进行金融创新,而是应该借鉴美国先进的金融思想和方法,加快中国金融市场的创新。发展金融业对于推动中国的经济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2.金融监管贴近市场。金融深化发展之后,交易风险、违约风险越来越高,监管方也会重新制定一些规则来规范金融市场主体的行为。美国历次金融危机不仅没有停止金融发展,反而使其继续深化,是因为金融需求持续存在,并随着经济结构和收入的变化,强化了人们对金融证券市场的依赖度。这次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一个原因是美国的金融监管实行多头监管,在金融业务各个环节好像都有监管机构在起作用,但是对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就没有监管机构起作用。另一方面,美国金融机构过于相信市场的作用,对于信用评级机构以及投资银行的行为监管松弛也是这次金融危机的一个原因。因此,对中国来说,金融监管当局不能限制一切的金融创新,但是应该对金融市场的金融创新予以跟踪,对金融创新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

3.应该慎重使用数学模型。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这次危机过程中,那些对数学模型崇拜有加的公司损失惨重。这是因为模型的假设和现实是有很大差距的,同时模型应用的环境会随时间而发生变化,所以在使用模型时会产生偏差。还有,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着一些不能量化的信息,这些信息就不能进入到模型中去,但是这些信息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在面对着利益的诱惑时,金融机构、金融中介机构的人员都会有意或无意地将一些信息忽略掉,而这些信息可能对于模型输出的结果也是很重要的。这样数学模型就被有意或无意的操纵了。

参考文献:

[1]Boni L,2006.Strategic Delivery Failures in U.S.Equity Markets.Journal of Financial Markets 9:1-26.

[2]B.Jameson.“The Blunders that Led to Catastrophe.”NewSclentist ,September 27,2008.

[3]G.Morgenson.“Behind Insurer's Crisis: Blind Eye to a Web of Risk.”New York.Times(September 28,2008).

第4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原因;影响;机遇;启示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美国金融危机自爆发以来,迅速蔓延,波及世界各国,不仅波及欧洲各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波及到以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等“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其恶劣影响不仅直接危害到各国的虚拟经济,也逐渐在各国的实体经济中显现出来。美国金融危机为我国敲响了警钟,我们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

一、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一)过度的金融创新、金融杠杆泛化催生资产泡沫。金融创新是指金融领域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金融创新在提高金融机构运行效率、增强金融产业发展能力和增强金融作用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也大大增加了金融风险,使金融业的稳定性下降,诱发金融市场出现过度投机和资产泡沫膨胀的不良倾向。

银行为分散风险将次级房贷这种高风险的资产以证券化方式投入资本市场,投资者因信息不对称,无法了解其所购买金融资产的质量和风险,而评级机构在利益的驱动下对与次贷有关的金融债券做出过高的评级,诱导投资者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投资银行在高金融杠杆带来巨额收益的驱动下,围绕房贷衍生出大量复杂的金融创新产品,如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债务抵押凭证(CDO)、信用违约掉期(CDS)等。仅CDS一种衍生品所涉及担保的金额在2008年3月就达到62万亿美元。金融衍生产品的价值大大超过同期全球所有国家60万亿美元的GDP总和,资产泡沫化的风险显露无遗。

(二)美国对金融创新的监管缺失。1999年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恢复了混业经营,但是金融分业监管体制没有进行调整,造成了监管的错位与滞后。金融监管没有跟上金融创新步伐所导致的监管缺失成为美国金融危机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美国现有监管体系机构众多,权力过于分散,监管职能相互重叠,表面上看起来每一业务领域都有专职监管机构负责监管,但在现今金融业混业经营,金融机构多种业务交叉,金融创新业务往往同时涉及银行信贷、证券、保险、投资银行等多个业务领域,单一领域的监管往往使交叉领域出现监管真空,特别是对于涉及系统性、全局性的问题缺乏有效监管和协调,导致监管缺失和效率低下。如,目前美国有多个部门负责银行业的监管,而投资银行的主要业务――对冲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却处于监管真空区。

(三)美国独有的“债务经济”运行模式,弱化了实体经济,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失衡。美国通过经常项目逆差用美元现金买回其他国家的产品和资源,卖出产品及资源得到美元的其他国家再用得到的美元购买美国的债券和其他金融资产。美元现金通过经常项目逆差流出美国,又通过资本项目流回美国。在美元资金的循环中,美国一方面消费了别国的资源、商品、劳务;另一方面又在境外留下了越来越多的美元债券和其他金融资产。

通过资本项目不断回流的美元刺激了美国境内以房地产、股票、债券及其他可以反复炒作的金融资产为代表的“虚拟资本”的不断膨胀,刺激了美国虚拟经济的发展,却造成了美国实体经济的衰落。美国以制造业为代表依托于实实在在物质生产与服务产业的实体经济只将高端、高价的生产环节留在国内,将低端低价环节转移至国外。对于一个经济体来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脱节是十分危险的,虚拟经济越庞大越强,抵抗金融危机的能力就越弱,在经历危机后恢复经济实力也越困难。

(四)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本质上是一种以美元为核心的信用本位制,美元具有了货币和国际结算货币的双重身份,其供给取决于美国本国的经济政策,因而缺乏必要的国际约束和协调机制。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美国经济由于美元的超量对外供给,金融资产膨胀、实体经济海外转移而日渐空虚和脆弱,造成经济的严重失衡。

与之相对,东亚等贸易国家普遍维持本币低估的出口导向战略,内需低迷,低消费、高储蓄,造成贸易持续顺差、美元作为储备资产持续扩大的局面,面临着对美国市场过度依赖、本币升值压力和美元资产损失等失衡风险。

二、金融危机带给我国的“危”与“机”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

1、外贸出口受挫。美国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金融危机的传导效应对中国外贸出口的冲击已经显现。我国对美出口的产品中,纺织品、鞋袜、底端生活用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这些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是美国的中低收入阶层,他们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遭受了很大的损失,这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些产品的对美出口。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主要依靠价格优势与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竞争,由于金融危机带来的人民币升值,使得中国企业的价格优势减少,出口进一步受到抑制。

2、资产价值受损。波及到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造成了美国、欧洲、东亚资本市场的动荡,而这种动荡也波及到中国A股市场,使股指大幅下降,投资者资产价值缩水;另外,由于美元贬值,中国投资于美国国债市场的5,000多亿美元资产也存在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3、失业增加,毕业生就业困难。金融危机对于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非常大,而中小企业是解决我国劳动力就业的主力军。大量的中小企业都是布局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些企业的破产倒闭导致劳动力市场中大量低端劳动者失业,以农民工为主,但也有部分城镇职工。同时,我国2009年还有1,100万大学毕业生面临沉重的就业压力。

(二)金融危机带给我国经济的机遇

1、平衡物资储备与外汇储备的机遇。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客观需要大量的物资和能源。而能源困境的解决不仅需要节约能耗,更需要大量从国际市场进口生产必备物资。金融危机时期,如果我国政府能够在矿产、能源价格较低时加大进口数量,则在对世界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平衡了我国的物资储备和外汇储备,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2、深化国内价格体制改革的机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取得卓越的成绩,绝大多数商品和劳务价格均已实现市场调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了基础性作用。然而,还有一些重要商品如能源,其价格还未改革到位,不能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金融危机带来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低,为我国的价格体制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3、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机遇。金融危机将使我国那些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产业遭到淘汰,而使那些技术先进、劳动生产率高、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产业得到发展和壮大。金融危机将促使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的战略转型,不断寻求新的报酬递增的源泉,着力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将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化为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形成服务经济为主、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结构。

三、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一)加强银行业的风险意识,强化风险管理。尽管我国银行业中的数个大银行历经不良资产剥离、股改、引入战略投资者、上市,其经营业绩和资产质量已经有了质的改变和量的提升,然而其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知名应行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面对国际金融动荡局面和国内经济调整因素,中国银行业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高风险意识,强化风险管理。一定要认真接受监管部门的监管,贯彻全面风险管理战略,提升风险管理和监控能力,在各项业务中合规、审慎运作,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积极有序地推进金融创新。中国金融业的发展状况与美国截然不同,美国是金融创新过度,而中国则是金融创新不足。目前,中国的主要问题是金融创新层次较低、金融产品单一,金融体系运作效率较低。中国不能因为美国爆发金融危机而变得谨小慎微,裹足不前,而停止金融创新的步伐。创新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只要将风险限制在可控范围内,并且逐步跟上监管水平,创新就是可行的,就是必需的。

(三)构造金融业有效的综合经营监管模式。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结合我国的国情和金融发展水平,我国应构造一个更为有效全方位的综合经营监管模式,以加强金融监管,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

我国金融监管目标模式应该是:按照功能性金融监管的思路,通过立法设立一个覆盖所有金融业务的综合性金融监管机构,对整个金融市场和各类型金融机构进行集中统一管理。为保证金融业的稳健运行,切实保护金融领域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一监管机构要能够根据我国金融业发展的总体要求,通盘考虑和制定金融法律法规,协调监管政策和监管标准,监测和评估金融部门的整体风险。在这一监管机构内部,应该设立综合监管部、银行监管部、证券监管部、保险监管部、信托监管部等多个专业化部门,对于类似金融控股公司性质的综合性金融业务可以由综合监管部负责监管,其他按照金融业务来确定监管部门进行监管。

(四)进一步强化我国金融业发展水平,在国际金融新秩序的构造中争取主动权。由于国际金融体系的缺陷是形成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现有不受约束的美元所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进行改革是挽救金融危机、恢复世界经济增长的必要手段。我国要进一步强化金融发展水平,在国际金融新秩序的重构中争取主动权和话语权。一方面要渐进有序地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和国际化进程,有效借鉴他国货币国际化的路径与方式,审慎探索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具体方案,走一条渐进有序却坚定的货币国际化之路;另一方面应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尽快缩小与金融强国之间的差距,获得与他们平等的地位和发言权。(1)通过放开存款利率完成市场化导向的利率体制改革;(2)放松银行业的市场准入,允许民间资本开设社区银行、农村银行;(3)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银行破产制度,加强银行的风险自控意愿和能力;(4)变股票发行的审批制度为注册备案制度,增强金融市场的活力;(5)建设金融业健康发展所需要的长期市场信用基础,以形成良好的长期投资环境。

(五)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需协调发展。首先,由于虚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实体经济结构的合理性,因此我国应夯实虚拟经济发展的基础――实体经济,要着眼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推动重点产业振兴,选择新技术产业、高增长产业、有发展优势的产业和经济支柱产业为对象,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规范上市公司的产生机制,并对现有业绩较差的公司进行以资产重组等为内容的产权运作,以便从整体上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其次,促进虚拟经济自身的发展。要积极探索虚拟资本的新形式以及虚拟资本交易的新技术,把开发具有避险功能的各种衍生金融工具作为虚拟经济创新的重点,增加金融品种,提高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其成因复杂、影响及其严重,不仅使欧美各国陷入经济衰退,也对我国经济产生巨大影响,但同时也为我国价格体系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机遇。我国要充分吸取金融危机的教训,强化金融业的风险意识、积极有序地进行金融创新、创建有效的综合监管模式、促进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协调发展,以平稳渡过危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天津天狮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孙时联,刘骏民,张云.美国金融危机深层次思考与对策[N].国际金融报,2008.10.31.

第5篇

摘 要 通过对印度国情的分析来看印度发展微型金融的现实条件、发展模式及其特点,以促进印度农村经济的发展。印度微型金融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于发展中国家发展微型金融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 印度微型金融SHG 农村贫困人口

微型金融是为贫困、低收入人口和微型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包含小额信贷、储蓄、汇款和微型保险等金融服务,国际上称为microfinance。从发展过程和业务开展情况看,微型金融中最主要的业务还是小额信贷和储蓄,其他业务往往是在小额信贷业务和客户群基础上开发的,并与小额信贷业务配合开展。印度微型金融的发展是成功的。

一、印度微型金融的现状

印度是一个农业大国,其人口有10.27亿,而生活在农村地区的农民就占到总人口的72%,农民在印度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农业在印度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印度已经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农村金融体系,其中,包括监管机构、信贷机构、农村开发金融机构以及农村金融保险机构等。然而,很多贫困地区的农村人口仍无法获得正规金融部门的服务,不得不依靠非正规金融,特别是拥有少量土地的农民、无地农民、小商人和手工艺人等社会和经济地位低下的阶层。为帮助广大的低收入人群获得正规金融服务,提高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RBI 、NABARD(印度国家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和大量的非政府组织(NGO)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通过开展SHG-银行联结项目(SHG-Bank Linkage Program),为贫困人口提供微型金融服务。

SHG(Self Help Group)以及SHG与银行的关系是印度微型金融非常有特色的地方,小组借贷(group lending)的理念也是微型金融活动成功的关键。1992年,印度借鉴印尼模式由NA BA RD进行了试点,并于1996年在全国推广。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印度的这一模式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SHG是由10-20个穷人组成的非正式小组,成员有相似的社会和经济背景,也面临相似的困难,通过小组的形式可以互相帮助。SHG首先要求成员自愿储蓄,建立小组资金,SHG将小组资金以小额贷款的形式贷给有需要的成员。它是以穷人为核心,提供以免担保贷款为主体的综合业务,搭建联系农村贫困人口和银行之间的桥梁。

二、印度微型金融的贡献

(一)印度微型金融体系弥补了农村金融体系的不足,健全了农村金融体系,提高了金融服务覆盖率高。不但有专门的监管机构和信贷机构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和乡村工业发展的金融开发机构,还有专门为贫困人口提供小额贷款机构。印度农村金融的覆盖度在世界范围来说也是比较高的。截止2004年3月,联系银行的贷款支付额总计达390亿卢布(约886百万美元)。这些贷款的坏账率低于5%。每个SHG平均贷款36 179卢布,每个成员平均2 412卢布(约55美元)。

(二)印度微型金融降低了借债的利息负担,增加了收入,减少了贫困。SHG成立以前贫困农户只能求助于当地垄断的放债者,承受着极高的利率(据研究显示,年利率36%-60%)。这种剥削关系的存在使放债者越来越富有,贫困农户则陷入恶性循环。SHG减少了农村贫困人口对私人放债者的依赖。现在SHG成员从联系银行获得贷款的利率各地不等,但都大大低于私人放债者索要的利率据2002年在Warangal District对Kalathiya C raneena Banl的案例研究显示,农户末参加SHG的银行贷款利率是13%-17%,而银行对SHG的贷款利率是12.5%-13%。不少SHG成员利用借来的资金开始从事餐饮、小买卖等创收活动。截止2004年3月,全国平均每个农户家庭净收入增长了32%,增加额超过6 000卢比,达到25 000卢比。SHG使贫困线以下的家庭数从SHG成立以前的5%降为成立SHG后的31%。

(三)印度从自身情况出发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农村微型金融体系,多层次、多渠道地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满足不同社会阶层的需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SHG的成立是符合印度贫困人口反贫困的需要,帮助少地、无地的农民、妇女以及手工艺者发展畜牧业、养殖业、手工艺以及经营其他小生意,将金融支持与他们本身的技能结合起来,帮助穷人,促进农村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三、印度微型金融对我们的启示

(一)发展中国家要发展微型金融要从本国国情出发,不断创新金融机制。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小额信贷作为信贷扶贫工具,金额小、个性化强,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农村信用社在内部管理上要借鉴小额信贷取得的成就,充分利用联保、等级评分法、农户项目技术辅导等小额信贷经营模式改造自身经营管理机制,根据农户个性化的需求设计金融服务产品,彻底实现农村金融服务的市场化和客户化导向。

(二)简化和放宽贷款条件,同时要密切关注农民的贷款情况以及资金利用状况,提高小额贷款的管理水平。对农户的农作物贷款或小额贷款,采用信用贷款形式发放;对信用农户短期贷款需求,通过核定、调整信用卡透支额度的方式解决;根据合理需要确定贷款期限,遇有自然灾害,贷款可以连续展期两次。通过方式发放小额信贷。

(三)以立法手段提升机构覆盖面和信贷投放水平,要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合理引导和监管,国家应尽快出台《小额信贷管理办法》,填补对小额贷款公司监管的法律真空,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健康持续发展。

(四)采取多种措施改善发展农村微型金融的政策环境。一是对农村地区金融业务开展给予指导和约束。二是对农村金融机构实行特殊的监管政策。四是不断改进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以此促进微型金融的发展。

(五)要尽快开放农村金融市场,特别是在市场利率定价、市场准入、业务监管和市场退出等方面多做探索,积极引进小额信贷、社区银行等金融服务主体,促进农村微型金融市场化。

综上所述,印度微型金融的发展是与该国农村的具体情况和印度微型金融的发展的缺陷相联系的。其模式SHG为该国社会底层的贫困人口提供了脱贫致富的平台,将金融机构和贫困人口联系起来,使得贫困人口也可以获得金融服务来发展养殖业、种植业、手工业以及其他经营,从而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印度微型金融的发展完善了农村金融体系,扩大了金融服务覆盖面,促进印度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冬青.印度微型金融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启示.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6).

[2]赵敏.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与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山东社会科学.2007(8).

第6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并购;启示;公司治理

[中图分类号] F270;F831.5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04-0023-04

本研究得到河北省重点学科(企业管理)资助。

一、引 言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导致华尔街和全球主要的金融市场风险加剧,继而,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的全军覆没和房地美、房利美等上市公司破产或被并购,拉开了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序幕,其它各国金融机构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产生连锁反应。

美国政府动用了诸如国家收购、批准业务转型等手段来拯救整个金融市场,但是,金融危机还是蔓延开来,并诱发了大量并购事件。说明,他们没有找到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没有对症下药。次贷危机固然是诱发此次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但是,公司治理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暴露的问题,更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众所周知,公司治理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公司竞争的成败,是保证公司持续成长的关键。

二、金融危机引发的并购案例分析

1.并购案例

2008年3月,美国摩根大通公司以总价约2.36亿美元(每股2美元)收购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公司。此次收购是以换股方式进行,且已得到美联储及美国政府部门的批准。同时,美联储还将为摩根大通的收购计划提供“特殊融资”。[1]

2008年9月,美国银行与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证券已达成协议,美国银行将以每股29美元的价格,总价约440亿美元,以换股方式收购美林证券。[2]

2008年9月,美联储批准其下属的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为美国国际集团提供850亿美元紧急贷款,作为交换,政府将获得美国国际集团79.9%的股份。[3]

2008年9月,美联储批准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两家投行的请求,性质转变为银行控股公司后,他们将被允许经营商业银行业务,可以吸收存款。[4]

2008年9月,财政部长保尔森和联邦住房金融局局长洛克哈特一起公布并阐释了美国政府接管第一大和第二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下称“两房”)的详细方案。截至2009年12月31日,美国财政部计划向“两房”最多注资2000亿美元,并提高“两房”的信贷额度;美国财政部还将收购 “两房”发行的高级优先股。财政部将在公开市场收购“两房”发行的房贷抵押证券,同时将通过美联储纽约分区银行向“两房”提供特别信贷额度,初始阶段将向两家公司分别注资10亿美元。作为交换条件,美国财政部将获得定期收费、分红以及相当于“两房”79.9%所有权的权益保证。[5]

2008年9月, 英国最大抵押贷款机构哈利法克斯银行,成为首个华尔街金融危机的受害者,莱斯银行以122亿英镑收购哈里法克斯银行(HBOS),收购以全股票收购方式进行,即以每0.83股莱斯银行股份收购一股哈里法克斯银行(HBOS)股份。[6]

2.并购案例的分析与比较

国外近些年用得比较多的企业重组方式主要是:现金收购、换股收购、综合证券收购、杠杆收购等,而此次并购主要采用的方式除了以上方式外,还有政府注资控股、业务转型等,具体比较如表1: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次的并购除了以往的方式外,更多的加入了政府的因素。两房是美国住房抵押贷款的主要资金来源,虽然这两家公司是私人所有的上市公司,但他们又是“准国有企业”,实际上承担着某些政府机构职能,两房以这种“准国有”身份享受着特权,包括可以免交联邦和地方政府的各类税收,享受来自美国财政部的信贷支持。[7] 而注资美国国际集团(AIG),给了AIG内部整顿及喘息的空间,有利于稳定日趋严峻的金融市场。所以,美国政府将诸如两房、AIG这样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大公司收为国有,以便能够更好的掌控国民经济命脉,减少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此外,美国政府还计划从2,500亿美元的救助资金中拨出部分款项给那些愿意收购实力较弱竞争对手的银行,以进一步推动银行间的并购活动,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可以很好的追踪资金用途,更好的监督资金的使用情况。[8]

众所周知,选择适当的并购方式,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成本、防范和规避法律风险,最终帮助企业实现低成本扩张和利润最大化。美国政府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屡屡出手拯救各大公司,可见此次金融危机影响之深远,问题之严重。因此,要减小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就要分析诱发金融危机的根源,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三、并购所暴露的公司治理问题分析

1.公司治理主客体

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的主要特征和重要体现,企业实行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分权制衡的企业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9]但是,这种企业运行机制为内部治理机制,当内部治理失效时,作为外部治理机制主体的政府、监管机构、证券市场、新闻媒体、社区等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对公司强行进行纠偏。

美国政府及相关监管机构只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管,而投资公司只接受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监管,这种监管缺位在相当程度上助长了相关实体的非理。外部治理主体上严重缺位,导致了投资的不理性,最终全军覆没。在这种内部治理失效下,公司陷入困境,只能由外部治理方式,通过资本市场,强行收购其股权,改组其股东、董事会结构,对其进行纠偏,从而通过外部市场来实现对公司经营权的有效控制。

2.公司治理目标

众所周知,广义的公司治理涉及到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政府、社区、国家等大客户一切与公司有利害关系的集团。[10]公司治理的目标就是通过内部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害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使公司的决策从科学走向成功最终迈向卓越,同时使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被并购的公司,无一例外的都是在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从而忽视了其他利益相关者,没有使短期收益目标与长远的战略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导致了短期行为的失败,不但使自身利益受损,还影响了整个资本市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3.公司治理过程中的控制权

美国的治理机构的权利中心是经理层,这样可以使公司的治理机制的决策机构的决策效率和效用更高,但是,这种机制容易促生经理层(CEO),尤其当董事或高管为了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时,他们就会背离自己的职责,忽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上述并购案例中,可以看出与以经理层为中心不无关系,这些高管将自己的短期利益最大化目标凌驾于一切利益相关者之上,结果就是公司陷入困境,破产被并购。

产生这种运行机制的根本原因是英美模式的公司治理模式,这种模式实行的是单层董事会制度,不设监事会,而在董事会内部设立各专门委员会,实现对董事会业务执行权的监督,并在董事会中引进外部董事,克服公司决策上的短视性。但是,就现实情况来看,这种内部监督机制并未起到作用,间接导致了投资决策的失败,最终被并购。

4.股权结构的合理化

一直以来,英美模式的公司治理法律机制一直被世界各国或地区学习和模仿,中国也曾学习其中的某些因素,而在西方投资银行中,美国投资银行以其完善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推陈出新的创新意识在全球资本市场中独领。现在看来,这种治理机制并不是尽善尽美的。这种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使内部监控约束机制匮乏,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分离,股东把注意力集中到股票的收益上,增加了所有者监督经营者的难度,而经营者迫于市场的压力,不得不把精力从制定长期的经营目标转移到实现短期的利润上,进而导致了投资决策失败。

股权高度分散的对立面是股权高度集中,股权高度集中将导致监督、约束机制的弱化,大股东难以得到有效的约束,这将阻碍公司的发展。此次美国政府接管房地美、房利美等公司,获得了绝对的控股权,股权高者可达79.9%,有谁来代表美国政府行权,代表者对于不属于自身的资产能否进到职责,这种股权高度集中的结构是否能够获得预期的效果,还是走向股权高度集中的弊区,我们只有拭目以待。

5.风险管理

萨缪尔森在《经济学》第一章提出:对于部分来说是对的事情,误认为对于整体来说也是对的,这种错误就是“合成谬误”。[11]因此,即使资本市场中各主体行为都是理性的,他们都是追求的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但是,当所有的投资者都追求这一目标时,就会使整个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混乱,产生泡沫经济,结果就是金融危机的产生。并购案例中的这些公司,在次级债券这种高收益的投资机会下,美国式的自由主义思想占了上风,忽视了高收益背后隐藏的高风险因素,监管部门也盲目乐观,盲目信任高风险的金融创新工具,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6.激励约束机制与高管薪酬合理

美国的投资银行为了有效地激励经营者努力提高公司业绩,增加对股东回报,采用的短期激励措施就是对高级管理人员采用高工资、高奖金,同时采用股票期权等多种金融工具来强化中长期激励。

美国投资银行对高管人员实行重点激励,给予他们极为丰厚的待遇。以董事长兼CEO的现金收入为例,1999年度,摩根士丹利添惠的董事长兼CEO(Purcell,Philip J)总收入达2,109.7万美元,其中工资收入77.5万美元,奖金1,211.3万美元,股票期权等其他收入为821万美元;[12] 这种激励机制激励了经营者的工作热情,但是,没有比较合理的约束机制与之适应,当公司绩效上升时,高管获得高薪,反之,绩效退后时,却没有相应的机制调节高管薪酬,如这次被美国政府勒令离职的房利美首席执行官丹尼尔・马德和房地美首席执行官里查德・赛伦将分别拿到930万美元离职金或1,410万美元“遣散费”。[13]这种情形极易引起中小股东的不满,对公司失去信心。因此,从此次并购事件中,这也应引起相关政策、法规制定部门以及公司监督管理层的注意。

四、并购行为引发的启示

1.加强外部治理机制的建设

作为公司治理外部机制的金融体制和金融监管部门应该强化监管意识,监管部门自身的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比金融创新更为重要。此次被并购的公司多数外部监管严重空缺,在很大程度上诱发了此次金融危机。各国,乃至全球的经济体,应该重视外部治理机制,建立健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等,使内部和外部治理机制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维护金融运行和金融市场的整体稳定,促进公司的长远发展。

2.更加关注利益相关者

这次金融危机后,各公司更加应该关注自身的社会责任,关注所有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最初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斯坦福研究所给出的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是:对公司来说存在这样一些利益群体,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公司就无法生存。[14]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关注的利益不同,有长短期之分,利益相关者有时候承担的责任可能比股东还要重大,但是,他们分散风险的能力要明显弱于股东,因此,提升对社区、国家等大客户的利益的重视程度,有助于改善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增加关注长期效益的行为,这样,既促进了公司的发展,提高自身的资本回报率,又兼顾了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3.注意股权结构以及控制权的归属问题

中国有句成语“过犹不及”,意思是说,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股权过度集中不好,过度分散也是不利的,英美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在此次金融危机下,弊端暴漏无疑,过度分散的股权使控制权独落管理层,种下祸根,董事会和股东大会被架空,没有行使好职权,导致内部治理失效。但是,收为国有,股权高度集中了,我国有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来监督国有资产的使用,美国由谁来监督这些国有资产的使用,是否能使公司治理机制有效运行,这些给我国公司的股权治理结构敲响了警钟,控制权应该由谁行使,股权结构怎样才能合理,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4.公司治理要有敏锐的风险防范意识

风险有两种定义:一种定义强调了风险表现为不确定性;而另一种定义则强调风险表现为损失的不确定性。我们一般所说的风险都是指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公司治理的过程中,要有很好的风险意识,市场和风险并存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的信息化、知识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崛起,如何识别、判断、监测、控制企业风险应该是必须考虑的问题,企业应该建立健全一套合理、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树立风险意识,在风险没有发生时,识别并规避风险,当风险已经到来,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

5.健全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有激励就必须有约束,建立激励机制的同时必须建立约束机制,这就是哲学上讲的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只有激励,必会导致利益熏心;只有约束,必会打击个体积极性。因此,在公司治理的过程中,健全的激励约束机制也是公司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6.公司治理需要经济政策的调控

在美国这样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大型投资银行都是私有的,而我国大都是国有,所以我国的经济调控更加有力。而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将AIG、房地美、房利美收为国有,目的就是更好的监管其运营情况,这充分的说明了外部公司治理需要国家经济政策的指导和调控。

7.合理审视并购机遇与挑战

现在全球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并购的机会,但是,要认真审视当前的形式,衡量好利弊的关系,慎重考虑并购方式,要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考虑。而且并购要注意考虑对方,并购应该是一个互利互惠的过程,这样,才有利于并购后的资源的整合,发挥整体的整合效应。

[参考文献]

[1]摩根大通将以超低价收购美国贝尔斯登公司 [N/OL].经济参考报,

[3]美联储同意提供850亿美元贷款拯救美国国际集团 [J/OL].中国网,.

[14]段 伟.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制度研究 [D].吉林大学(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4-5.

The Enlightenment of Enterprise M&A from Financial Crisis

Sun Banjun,Liu Ye,Guo Penghao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Shijiazhuang050031, China)

第7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 中小企业 融资现状

一、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状况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总数已达4200多万户,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9.8%,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50%,吸纳了75%左右的城镇人口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对税收的贡献率超过50%,创新环节中有65%的专利、80%的产品开发来自中小企业。作为最富活力的经济群体,中小企业以旺盛的生命力牢牢占据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中小企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与困难,严重影响和阻碍了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与壮大。当前,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表现为融资困难,资金链紧张现象严重,大多数中小企业在资本融资上表现为规模偏小且无稳定的资金市场配合。

1. 资金短缺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际金融市场冻结,中小企业国际融资困难,资金短缺大概在30%左右,而且资金链断裂呈现蔓延趋势。造成这种资金链的紧张状况主要是由前阶段央行的信贷紧缩政策造成的,对企业造成的压力非常大。虽然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对中小企业扩大信贷的政策,但是由于银行本身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上房价下滑,房地产按揭贷款的坏账大幅提高,银行从控制自身风险角度出发,即使有额度也不敢放贷,使得银行贷款也变得更加谨慎,因此,实际执行力度也是有限的。这样,中小企业资金短缺问题短期仍然难以解决。

2. 出口贸易下滑

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球的经济走向衰退,需求大幅下降,造成中小企业的出口贸易下降。目前,欧洲、美国和日本这世界三大经济体几乎同时进入衰退。,这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为我国中小企业在过去几年中对海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2007年,我国的出口占GDP的37%,贸易部门对GDP的贡献已经高达9%。出口会立即受到外部需求疲软的影响,例如,我国对美出口的实际增长率,扣除物价因素,从2008年初开始下降。2008年底广东、江苏、浙江这些我国经济增长火车头的省份都出现了问题,大量的外向型中小企业减产、裁员,甚至关门倒闭。

3. 人工成本上升

自从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中小企业的人工成本大幅提高,这直接缩小了企业利润空间,造成企业生存困难。据调查,新《劳动合同法》出台以后,浙江省人工成本增长了19.5%,重庆市增长了20%;另外,据浙江省调查数据显示,企业财务费用上涨了40.5%。这些成本的上升,至少在短期内不会出现下降的可能,使企业长期处在一个高成本的状态,企业生存的难度加大。

4. 原材料成本上升

2006年以来资源价格大幅上升,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有色金属的价格飞涨,进而传导到其他领域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造成企业直接材料成本上升。据调查,原材料成本方面,浙江省增长了12.8%,重庆市增长14%;而在美元大幅贬值的情况下,直接反映的就是中小企业出口产品价格的高昂,造成出口贸易下降。企业要想扩大贸易,唯一的途径就是降低出口产品的价格,这样直接导致企业的利润下降,长期下去就会迫使企业减产,甚至面临生存困难。

二、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出现了较大的困难,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问题显得异常突出,相当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困境。,充分认识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有利于更好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1. 间接融资现状

由于金融危机的袭来加之长期以来不完善、不成熟的我国资本市场和中小企业经营规模的限制,我国中小企业间接融资过分依赖于银行贷款。然而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是商业银行的主体,它们的服务对象倾向于国有企业,所以从银行取得贷款对于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具有相当大的困难。如何有效地进入间接融资市场,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首要问题。在目前经济形势下,我国中小企业间接融资主要面临以下三方面问题:

(1) 间接融资方式单一,主要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并不单纯指银行贷款,其还应包括票据贴现、融资租赁等。。

(2)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极不平衡,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东部较发达,中西部发展较为落后)。这种差异性的存在促使了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情况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其中银行愿意向东部较为发达,经营质量较好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便利,而中西部发展缓慢、质量较低的中小企业,要获得银行贷款成为难题。

(3) 通过银行进行间接融资难,获得间接融资的量很小由于中小企业和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导致了银行不愿意将大额的贷款带给中小企业。

2. 直接融资现状

(1) 创业板市场

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中小企业的影响最大,大批企业倒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融资难,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产业链太低。企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须进行产业升级,产品需更新换代。可企业往往因为缺乏资金而无法创新。有一部分专家认为创业板就是支持这些企业,支持他们搞技术更新、产品创新,支持这些中小企业转型,同时创业板的建立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方式。

(2) 债券融资现状

企业债券是公司或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在公司(企业) 发行债券时一般要受到严格的限制,例如抵押或担保等。债券融资是中小企业向社会直接融资的一种方式,它不等同于高息储蓄,同时其债息的取得也没有股票的预期风险。债券融资是一种信用工具,企业债券市场的融资水平和交易规模由其种类与数量及内部的结构状况决定。影响企业债券发行的重要因素债券有本息支付能力、支付程度、支付时效。由于种种原因使中小企业无法进行抵押担保,所以该融资方式并未被大多数中小企业采用。

(3) 集资现状

集资即社会资金的集中或联合。对于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而言,由于在间接融资市场上融资困难重重,集资则成为中小企业主要的资金融通来源之一。企业开办资金往往来源于合伙人个体资金的集中或联合。从某种程度上说,集资给中小企业融资带来了更多的机会,然而集资若使用不当即非法集资,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和危害性极大。所以在中小企业集资时,对去加强法律监管是避免发生非法集资的重要方式。

(4) 民间融资现状

民间融资就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企业之间的融资,如亲戚朋友之间的借贷、个人财产抵押借款、捐赠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惜贷”,甚至“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等原因,在某些地区民间融资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而民间集资的融资方式在金融危机的经济形式下由于银行惜贷而表现的更为显著。民间借贷的兴起,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的结果。而由于该种融资方式的社会经济负面影响和危害性大,风险和融资成本高的特性,对其引导向正确方向发展的同时,还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加以限制。

参考文献:

[1]杨启智 孔喜梅:股权融资与创新型中小龙头企业的成长[J],农场经济管理,2004,(06)

第8篇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是由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起的,从表面上看,次级债问题是由美国低收入者的房贷所引发的。实质上,本次危机是源于刺激经济的目标下过度的信贷以及信用风险互换等衍生工具的滥用,使状况愈演愈烈终致危机恶化。而贯穿始终的问题是:无论是监管者、金融机构和个人都存在着忽视信贷风险管理的通病。金融机构特别是投资银行,在追求业绩的利益驱使下,片面的追求业务规模和业务利润的快速增长,而忽视风险甚至无视风险。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准与风险管控水平直线下降;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对金融衍生工具过分信任,认为一切风险可以通过工具创新转嫁给别人,忽视了衍生工具内在的风险,最终导致金融风险被成倍地放大。

商业银行作为专门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具有高负债性和高外部性的特点,这就使其不仅追逐收益性,也必须关注安全性和流动性。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商业银行又担负着“转型与发展”的双重使命,这必然使信贷风险不断积累。在当前的外部环境下,信贷风险管理已不再是对风险的规避和对冲的博弈术,而是一种保值增值的差别化技能。信用评级机构则在此中扮演了极其不光彩的角色,甚至故意为投资银行提高其产品的信用等级,某种程度上对金融风险的扩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从监管者的角度,由于长期的经济繁荣和市场繁荣,自由主义的理念在监管者的头脑中占据上风,放松管制、让金融更加自由化成为这一阶段监管者的核心价值观。比较而言,美联储对银行的监管是严格的。而恰恰次级债以及衍生产品均由美国证监会监管,作为长期监管股权资产的机构,对债权资产的利害关系肯定不如美联储,监管错位也可以看作是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

二、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可能面对的信贷风险及存在的问题

1.信用级别管理不严及住房贷款比例增大可能导致个人住房贷款者信用风险的集中爆发

由于信用体系的缺乏,我国商业银行在实际贷款发放过程中,无法得到借款人的信用保证。相对于美国的信用等级而言,我国的借款人甚至达不到次级信用级别。我国商业银行在审核个人住房贷款申请时,主要是通过申请者从单位开具的收入证明来审查其收入状况,导致资信较差的借款者可能凭借虚假证明从银行得到贷款,进入房贷市场。银行为了扩展业务规模,按揭成数都比较高,近几年仍然维持在70%左右,甚至是“零首付”。目前,随着国家对房地产业进一步进行法规及商业银行控制风险的要求,2005—2006年按揭成数下降到了60%左右,但是这个数值还是偏高,依然蕴含着很大的风险。

2.抵(质)押物的评估价值相对较高且缺乏更新机制致使商业银行过度放贷

商业银行发放的大量贷款中,有部分贷款是抵(质)押贷款,其中有很多抵(质)押物的价值评估是在我国经济上行时进行的,那时的宏观经济背景还比较乐观,现在经济处于下行中,银行的抵(质)押物的价值已大幅缩水。而住房按揭贷款又被我国商业银行视为优质资产业务而大力发展。行业间的激烈竞争和巨大的利润空间又促使其不断降低办理条件,进而对贷款审查流于形式。许多银行还通过推出各种优惠业务刺激个人房贷消费,从而抢占市场份额。这种风险意识的缺失使银行业的风险正在不断累积。而且,商业银行对在建工程、未办理产权证件房屋作抵押的抵押物跟踪管理薄弱,没有建立动态更新机制,甚至会出现抵押的在建工程已经完工,还没有办理好后续抵押登记手续,使银行的抵押权“悬空”。

3.信贷投放过于集中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房地产业促使风险加大

根据国际经验,个人房贷风险暴露期通常为3到5年,而我国房地产行业个人信贷业务是最近4年才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我国银行业已进入房贷风险初步显现的时期。基于房地产市场在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它已成为宏观政策重点调控的行业。2006年以来,住房市场的持续繁荣使借款者低估了潜在风险;同时,贷款机构风险控制意愿下降,使行业风险加大,最终导致从紧的货币政策出台。2007年连续加息导致住房开发成本高,同时也推高了贷款买房者的还贷成本。随着次级债危机影响下的经济下行,收入预期下降,还贷压力增大,个人住房贷款者可能选择提前还贷或断贷,出现类似美国次贷市场上借款人无力还款的情形。

三、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措施

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进行信贷风险管理,首先要明确信贷风险管理的目的不仅是保护资金的安全,而且还要提升构成银行经营模式的有形和无形资产的组合水平。信贷风险管理应遵循保本、稳健的原则,保护银行资产的安全,保证存量资产质量的稳定,这是银行生存的基础。对内生不确定性引致的风险,如银行由于内部的信息传导不及时、相关制度不完善而发生的操作失误、贷款抵(质)押物价值没有及时更新等,可通过加强控制程序和业务检查力度来实现。

1.严格控制个人住房贷款者的信用级别

商业银行必须使用内部控制的标准流程从严控制个人住房贷款者的信用级别,严格检查每一笔房屋按揭贷款业务,信贷员必须要与贷款申请人见面,而且必须面对面地签订贷款合同。对于新收到的房屋按揭贷款申请,由信贷工作人员到单位核实收入证明,通过核实贷款者真实身份。

2.增强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的流动性

从宏观层面看,2007年央行10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6次加息、每周发行定向票据,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回收了银行体系内相当数量的流动性。而在金融危机过程中,保持自身流动性成为银行渡过难关的重要手段。

3.加强金融创新监管

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到全球的金融危机再次印证了金融创新会给银行业带来双重影响。在国际金融市场和交易日趋复杂化的背景下,必须清醒认识到金融监管的重要性。审视次贷危机的爆发过程发现,即使美国在监管体系完善的市场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监管缺失,尤其是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金融产品的复杂化导致了对其认识上的盲点和监管上的空白。

参考文献:

[1]葛奇.次贷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对金融监管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8,(11).

[2]宋琳,齐腾.次贷危机的传导及其对中国金融监管的启示[J].现代商业,2009,(06).

[3]谭燕芝.美国次贷危机与金融监管—兼论我国最优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09,(02).

[4]姚兵,张乐,任益民.从次贷危机看美国的金融监管[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8,(10).

[5]熊维强.从次贷危机看金融衍生品的创新与监管[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8,(06).

[6]廖岷.次贷危机下美国对于金融监管的最新反思[J].中国金融,2008,(07).

[7]李娜.从美国次贷危机反思我国的金融风险监管思路[J].时代金融,2009,(01).

[8]汪思冰,郝登攀.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J].时代金融,2008,(11).

[9]周纪恩.从次贷危机根源和实质看宏观金融风险监管[J].新金融,2008,(06).

[10]秦凯.次贷危机下的金融监管反思[J].理论与改革,2009,(01).

第9篇

除了个别人没有发言以外,基本上都做了发言,特别是有些企业家讲得非常不错。无论是谈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还是谈在这次危机中做了哪些准备,我感觉都说得不错。我们的经济主管部门,围绕着如何为企业进行服务,包括帮助企业向上争取资金,提供信息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等方面,都做了一些发言。6家金融机构、国税局和供电部门也做一些很好的表态发言。

通过上午的走访,总的感觉是大家的精神状态非常好,企业都在开工生产,工作干劲非常足,我们感到很欣慰。在走访座谈中,我们了解到,我们有些企业,为了应对这次危机,及早准备,未雨绸缪。有的企业可能从去年下半年,就开始看到了苗头,做了些准备,积极应对这次危机,为今年企业走出困境,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刚才汪凯副县长也讲了几点意见。我们今天这个会议的主要目的,就是进一步统一思想,增进共识,抗风险、抢机遇、保增长、促发展,这就是我们今天会议的主题,也就是要从这几个方面寻找工作的突破口。下面,我强调六点意见。

第一,对当前经济形势,要正确面对,清醒认识。要清醒地看到,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我讲的这个变化,就是经济发展的增速明显放缓。有经济学家说这是一次经济危机,还有经济学家说这是一场金融危机,或者叫金融海啸,最初是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起的。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我感觉国际国内的经济增速放缓。是不是到了最低点,有的说到了最低点,也有的说还没有到最低点。经济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肯定不会大起大落。所以,分析当前我们的经济形势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在这过程中,我们如何去应对。今天上午在走访时,有的企业家说,我们是属于经济次发展地区,所受的影响,可能有些滞后性。美国的次贷危机是去年开始的,去年下半年,沿海发达地区,出口企业比较多的一些地方,包括温州一些中小企业集中的地方,出现了一些经济下滑的形势,今年上半年,内陆省份经济也出现下滑的趋势。从经委调研的情况来看,在9月份之前,我们县少部分企业受到了影响,还有一部分企业影响不大。但是,到了10月份,可以这么说,我们100%的企业都受到这次危机的影响。比如说,牯牛降辣酱厂,受到的影响不大,这主要是因为它还是一个内销企业,再一个就是,它还是一个利用我们自己的资源进行开发的资源型企业。其实,它还是多多少少受到了一些影响,比如国内的内需不足问题等等。今年还有一个多月时间,要确保完成全年的目标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所面临的形势,还是十分严峻。

从规模企业看,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增速放缓,二是效益下滑,三是后劲不足。产生这三个方面的原因,我看至少也有四个方面:第一方面是需求不足,订单下降。很多企业都存在订单不足的问题,去年的订单很多都来不及完成,今年却是抢订单。特别是新联、三星、华特电器恐怕都有这个问题;第二方面是产品积压,利润减少。产品积压的最主要原因是原材料大幅下降后造成的,产品积压后,带来的就是利润减少,万年红门业就存在这样的问题;第三方面是融资困难,资金短缺。刚才座谈会上的很多企业都谈到了这个问题,融资困难。货款回笼慢的问题,我们很多企业都在做加快货款回笼的工作,像佳力电源;第四方面是人民币升值,出口减少。这是个共性问题,全国都存在。我们100%的企业都受到这次危机的影响,我们不可小看。

从今年重点项目的建设来看,也是同样的问题,项目投资的幅度下降很大,很多重大项目进展缓慢,后继无力。特别是一些重点民生工程,如地质灾害点治理、两个“村村通”——农村公路“村村通”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乡镇卫生院的建设,还包括高效园区的建设和开发区的建设等等,因资金方面、土地方面和其他方面的影响,进展缓慢。所以,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科学的判断,才能对下一阶段以及明年的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第二,加快发展的信心,要更加坚定,永不言败。面对困难,我们更要坚定信心。在上午的走访中,我们企业老总的信心都很足。还特别谈到,这次危机可能还是一次重新洗牌的过程。在这次的重新洗牌中,我们的企业如果不被淘汰出局,我们就取得了胜利。在这次危机中,我们能够挺住,能够战胜这些困难,后面的希望就很大。所以我们一定不在有悲观情绪、麻痹思想。可能有少数企业,有麻痹思想,认为这次危机对企业影响不是太大。还有一种消极情绪,认为这次危机影响太大,只有停产,看不到企业的出路。还有的少数企业在等待政府的救市。国际上也好,国内也好,现在全球总共拿出了四、五万亿美元,我们国家也拿出了不

少。刚才发改委也透露了,2009年的国债在1500个亿的基础上要增加,并且对国债项目的安排也提前,提前到在这个月和12月份把国债计划安排下来,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所以请我们的重点经济主管部门,要派人常驻到省里,甚至到某去,为我们的企业,为我们的县域经济发展,多争取一些项目,多争取一些份额,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取得先机。有国家、省、市里的支持,有我们自己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够战胜这次危机。最近省里出台了14条,这14条每一条都有“含金量”,省政府是拿出了25个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市里也召开了有关会议,也相继要出台一些政策,我们县也要认真分析、加紧研究。

第三,出台的政策措施,要跟踪对接,强化落实。首先,上级的政策要紧盯不放,要抓牢。刚才我已经说了,国家这一块的国债,包括计划内的投资部分。第二块,就是对省里出台的14条,我们如何抢抓机遇。我们的有关部门要主动出击,主动为企业出谋划策,想办法,争项目,争资金;第二,本地的政策要尽快研究,要抓紧。请发改委、经委、财政局会同有关部门,围绕省政府14条,制定出台我们县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可以从财税支持,税费减免等各个方面,制定相关政策,使我们的企业能够在这次危机中战胜困难;第三,新出台的政策要跟踪落实,要抓好。现在整个经济形势的确定性还很大,对中央、省、市的后续政策,做好跟踪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针对“三农”问题,会陆续出台一些政策。这次的国债政策,导向可能也会发生变化。我们的相关部门要积极与上级沟通,加强联系,随时掌握政策信息和工作动态。

第四,对企业的帮扶,要自觉主动,协调配合。对企业服务本来就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是我们政府的各个部门的主要工作之一。现在是特殊时期,所以对企业的关注要特殊、采用的手段要特殊、实施的政策也要特殊。我想,对企业帮扶,总的要求是“三有、四能”:即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人出人;能予则予、能减则减、能免则免、能缓则缓。最终达到三个“一批”的目标:通过出台一些相关政策,促一批企业上水平、保一批企业渡难关、上一批企业增后劲。这方面,徽州区做得比较好,徽州区在省政府还没有出台14条之前,就出台了一些保增长的措施。徽州区能做到的,我们也要做到。所以,我刚才说,请发改委、经委、财政局在财税扶持、规费减免、资金融通、信息服务、市场开拓等方面要制定相关的政策。这个政策要尽快出台,在星期六上午的会上要拿出来。

对企业的摸底调查工作,由汪凯同志来牵头,经委、统计局、财政局会同相关部门,不仅对48户规模企业,对更多的小企业也要做好调查,重点企业重点帮扶,重点项目重点照顾,可以派出工作组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金融部门对所有客户都要主动上门搞好服务,刚才6家银行也都作了很好的表态。我强调一点,金融部门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从国家的货币政策来看,今年年初是从紧的货币政策,到下半年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都进行了调整,应该说,对我们企业,对我们县域经济的发展,银行部门可以大有可作为;工商、税务、质监、供电等部门也都要尽最大努力为企业提供帮助;宣传部门要组织力量报道一线企业抗风险、保增长的好经验、好做法;纪委监察部门要结合“政治生态建设年”活动,加强对部门包括中央、省、市驻祁单位作风建设、行风建设方面的督查。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做了部署,先是明查,再是暗访,以此来提高工作效能,切实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各位领导,包括分管领导也要组织相关部门深入企业,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第五,重点项目建设,要加快推进,确保完成。关键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要加强谋划。已经做了安排和部署,发改委谋划了一批项目,还要进一步加大谋划的力度。特别是近期,国家政策和投资方向做了调整后,要抓住机遇,原来我们很多没有做成的项目,这次都有机会挤进国家省市的盘子,这是一个机遇。发改委要拿出更多的项目,挤进国家省市的盘子;二要主动对接。对一些重大项目,有关部门、项目业主要主动加强对接,确保项目的稳步推进。发改委、经委、农委、财政局等相关部门,要派出人常驻省里,及时了解信息,加强沟通联系,把我们的情况向上反映,积极争取项目。市里很多部门都在加班加点,晚上都在加班,都在积极向上报项目,我们也要有这个精神,晚上要加班,星期六、星期天都不能放假,要把我们的项目报上去,想尽一切办法挤进国家和省市的盘子;三要加快进度。对于在建项目要采取措施,加大力度,确保工程进度;对于没有开工的项目要尽快开工建设;四要加大招商。目前,我们的招商引资工作压力很大,大的项目,牵动性强的项目很少,在谈的项目也很少。我们要利用最后一个多月的时间,抢抓机遇。特别是要利用11月19日召开红茶节的机会,广交朋友,把我们的资源、生态、优势向外推介。在红茶节上我们还要召开一个招商引资的对接会,力争有更多的项目落地,有更多的投资商到祁门来投资。

第10篇

关键词: 金融危机 启示 商业银行

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已经演变成为21世纪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这场危机不仅使得美国经济进入衰退,而且导致世界许多国家的经济遭遇寒流,甚至进入冷冬。这场金融危机的影响正在从投资银行蔓延到商业银行。迄今为止,美国已有15家银行倒闭。其中最大的银行是IndyMac,该行拥有320亿美元资产和190亿美元存款,它也是美国历史上破产的第三大银行。美国金融巨擘花旗股票连续多个交易日下挫,其市值仅为210亿美元,不及其2006年年底时2740亿美元的1/10。根据IMF的统计,全球金融业将因次贷危机而损失1.4万亿美元。这一数字相当于工行市值的7倍之多。

一、次债危机的原因分析

1、在金融体系与金融机构方面

所谓次级按揭是指向负债较重,资产信用评级在620分以下,多数没有固定收入凭证的“劣质客户”提供贷款。在激烈的竞争面前,诸如新世纪金融和Countryside这样的按揭贷款发放机构降低住房信贷消费准入标准,把大量的房地产按揭发放给没有能力偿还贷款的中低收入购房者。出现了零首付以及向“劣质客户”提供贷款的行为。贷款人可以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购房,仅需声明其收入情况,无需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次级贷款一般是无本金贷款,在开始几年只需每月偿还贷款利息,只用偿还超低利息,之后利率将重设,并且在3-7年可调整利率贷款。从实际利率看,大部分次级贷款基于浮动利率,即贷款利率随短期利率变动而变动。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又通过以次级按揭还款为抵押品的衍生证券把中低收入购房者偿还贷款的风险转移给了风险接力赛中的接棒者。发放贷款的机构大多“只贷不存”,为了不断获取资金,维持放贷规模,这些机构通过二级市场中的对冲基金,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筹集资本,使得大量投资者聚集到次级贷这个链条上来。由于这些次级贷款是建立在低利率和房价不断上涨的基础之上的,而自从2004年开始,美联储连续的升息政策,将基准利率从1%调到5.25%,使得借款人成本激增,加上楼市开始下滑,动摇了整个次级贷款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使得次级按揭还款出现拖欠的情况日益严重,违约率不断提高。抵押贷款企业纷纷宣布倒闭,2007年3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因为超过84亿美元的债务无法偿还提出破产保护。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倒下的时候,整个金融系统的危机随之降临。

2、投资者方面

这些金融衍生品的生成过程很复杂,一般的投资者是没有能力去辨认是建立在什么价值基础上的,不具备理解这些衍生证券所携带的金融风险的能力。投资者的不理智一面,使得投资者在发现错误的时候反应过度。

3、监管方面

由于监管方面的缺失,政府把对这种金融衍生品的监督责任交给了评级机构。但这些评级机构并没有真实,准确的反映次级债券的风险情况。做出了一些不负责任的评级,使得投资者在没有充分能力去理解整个金融衍生品风险的情况下依靠这些评级结果,做出错误的决策。我国持有雷曼兄弟债券的中资银行有7家。中国建设银行持有雷曼债券1.914亿美元,占公司总资产的0.29%,中国工商银行(包括境外机构)持有雷曼债券1.518亿美元,占公司总资产的0.01%,中国交通银行持有雷曼银行债券7002万美元,占公司总资产的0.02%。而我国银行国际交易涉及次级贷逼近100亿美元。随着次级贷款风波的不断升级,我国金融机构因次级贷损失高达49亿人民币。目前国内国外宏观经济都存在一定的下滑可能性的情况下,我国国内商业银行将面临资产质量恶化以及利润增长放缓的状况,并且已经有14家上市银行已经出现了借款人违约数量增加以及流动性收紧的迹象,商业银行有可能出现新一轮的不良资产。我们应当重视这场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教训和启示,发挥后发优势,让我国的商业银行走得更快更稳。

二、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1、严把信用风险关口

强化风险控制,确保偿付能力,量化风险。在结合巴塞尔协议8%的最低资本金要求,建立符合相应风险管理需要的资本金充足水平和贷款呆账准备金。同时应严格准入标准,把握信用风险的关口,并做好贷款担保和抵押的动态管理,防止因为2009年房价可能进入下行通道导致的抵押物价值不足的问题,保持信贷业务持续稳定发展。近年来,大部分商业银行已将住房信贷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来加以发展,有的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在信贷资产中的比重高达40%以上。我国目前房贷证券化产品很少,并且发行量比较小,房贷大部分只涉及银行和购房者。2005年12月15日,建设银行推出国内首个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2007年12月建行又推出自己的41.6亿元人民币的证券化产品。这与整个抵押贷款市场的规模相比,证券化率非常低。与美国银行业以及房地产业相比较,我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规定首付比例20%-30%,还贷收入比不得超过50%,而且在我国,商业银行一般都保持1元的贷款抵押物的市值一般超过2元。这些措施降低了借款人违约的概率,有效保证了银行系统的稳定性。但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走弱趋势越来越明显,为了防止大规模违约风险的发生,在发放住房贷款时应该更加注意挑选信用记录好,收入稳定,还款能力强的客户作为发展对象。

2、保障金融安全,注重风险管理

(1)商业银行的基本原则是“存款立行,风控保行,服务兴行,科技强行”。如果商业银行过多的依赖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融资而忽略自己的主业将把自己置身于巨大的风险当中,北岩银行的破产就值得我们引以为戒。英国国内第五大抵押贷款机构也是最具活力的银行之一北岩银行(Northern Rock)大量通过吸引存款、同业拆借、抵押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来融资,并投资于欧洲之外的债券市场。这次由于受到次级贷的牵连导致流动性不足而最终破产,引发了英国银行100多年来的首次挤兑行为,并实际上迫使英国政府为英国银行业体系的负债。因此商业银行发展不应脱离自己立行之根本,否则一旦外部环境变差,商业银行将面临巨大风险。

第11篇

汇丰全球战略安排的“一二三四五六”路径选择

目前,汇丰已经在85个国家设立9500个机构,拥有2.3亿客户和33万员工,而且,引领汇丰的“环球金融,地方智慧”之理念,更是体现了这家国际顶级金融巨擎的睿智与韬略,注重全球化布局,强调本土化经营,推进一体化战略,突出属地化特色,完美诠释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对立统一”的哲学精髓。

一个战略核心。所有的战略计划都要围绕能给汇丰创造优异的业绩增长来构建和实施,一句话就是实现优异的收入水平。两个基本判断。新兴市场的增长要快于富有国家的增长;世界贸易的增长要快于各国GDP的增长。三种参与模式。跨越所有客户群的全方位服务银行,具体客户细分中的针对方案,小规模、区域性的存在以配合全球网络。四大战略业务。个人金融业务、商业银行、公司投行业务、私人银行,截止2007年末,客户群占比分别为24%、30%、25%和6%。五大地区总部。汇丰在不断完成全球扩张并购后,已形成亚太、欧洲、中东、北美和拉美五大区域中心。其中,亚太和欧洲对其集团的利润和贡献度已达86%。而且,HSBC也非常看好中东和拉美的市场潜力。六条并购经验。一是分散系统风险。如20世纪80~90年代的一系列收购,使汇丰迅速打开与壮大在北美、欧洲和亚太的市场,既成功化解亚洲金融风暴,又分享到欧美经济增长的成果,同时又保持了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充足的流动性。二是注重盈利潜质。1992年,收购英国Midland Bank就是成功案例,不到五年,该行从“丑小鸭”变成了“金凤凰”。三是高附加值并购。要考虑客户群构成,银行系统对接和区域市场潜能。如并购中东金融机构,就是要为石油大亨们提供先进的金融服务,进而提升自身的业绩。四是逆周期操作。如在亚洲金融萧条时期,汇丰于1995年收购韩国汉城银行,以时间换空间。五是成本收入比。汇丰对所有的并购行为都要引进成本收入的测算,有时候,虽然短期看成本高了点,但是长期成长性较好,这源于“放长线,钓大鱼”。六是与地方人文的契合。任何并购完成以后,其市场、客户、员工仍是以当地为主,处理好与被购方的无缝对接和有机整合,是决定并购最终效果的关键所在,汇丰深谙其道。

汇丰幸免金融风暴的因素

在这场百年不遇的金融风暴中,许多国际知名的金融机构陷入了生存危机,有的已经轰然倒下,然而汇丰却有一种“天下皆醉,唯我独醒”的霸气,迄今为止,不但没有伤筋动骨,反而历久弥坚。从我对汇丰多角度的观察和解读,归纳起来,至少有因素成全了她能够幸免于这次金融海啸的冲击。

审慎保守的治理文化。作为一家成立于香港的银行,汇丰从骨子里就带着东方的文化背景。如不要铤而走险,要量力而行;有多少钱,办多大事;先积蓄,再消费等等。因此,汇丰非常注重自身的财务规划,始终保持适宜的资本充足率(9%以上)、适当的流动性比率(20%左右)和适度的杠杆比率(10倍以下),强调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一直重视传统银行业务的占比,这些都是抵御风险的根基和屏障。现在看来,只有这种稳健型的经营方针才能筑就长青基业。

健全完善的风险框架。在集团总部,独立的集团风险功能根据授权对汇丰在全世界的风险进行高层的集中管理,包括五大风险,即信贷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声誉风险。对各国和各条线的信贷权限进行汇总和分析,确保资本在全球的合理化配置,并对个人权限的使用进行独立的审查,并定期向董事会、集团审计委员会和监管机构提交报告,尤其是环球银行风险和系统性风险。如,他们在2007年2月就预警美国的次贷风险,并迅速采取措施,保证银行安全。

缜密有序的控制体系。汇丰通过三级控制,有效地防范和化解潜在的各类风险。一级控制主要通过人手一份的业务操作手册中确立的程序和制度。二级控制依赖管理层和管理人员的监督,包括合规功能的指导。三级控制是内部审计独立审查。三道防线各就各位,责权明晰,尤其是独立的报告路线,更使得这种控制有效、有力、有权威。

完备高效的合规政策。集团对全辖的合规提出四条“铁律”,并通过各级合规经理督促实施。一是集团及分支机构必须做到“高标准的诚实和公平交易”,并“以必要的技能审慎行事”。二是无论在何地从事业务,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条例和市场规则。三是必须立即纠正不规范的行为,以将损失或名誉影响最小化。四是首席行政官和各级管理层对确保法律、条例和规则的遵守负责。另外,五大地区的合规经理同时向本地业务负责人和集团合规负责人双线报告,并为条线经理提供顾问服务。

独立权威的内部审计。汇丰有著名的内审三原则。即内部审计功能必须独立、客观;内审可以有进入各业务条线或板块的自由和权利;内审对程序及其遵守情况提出看法,但不执行建议。在审计过程中,按照以风险为本的原则选择被审计的业务单元,一般以18个月至3年为一周期,管理层必须在六个星期内对审计报告作出回应,回应必须包括执行的时间表或要求免于执行审计建议的请求。而建议执行完成后,必须由业务负责人核实,并在下一次审计时接受检查。

严格科学的资本管理。汇丰集团的风险资本管理策略是保持充足资本的基础,以维持业务发展及随时满足资本要求。汇丰银行业务条线的配置资本战略目标以经济利润为基础,充分考虑监管资本要求、经济资本需求和资金成本追求,并不断尝试在有利的资本结构与较高的资本收益之间寻求一个稳健的平衡。而且从2008年开始,汇丰开始执行巴塞尔Ⅱ的规定,采用内部评级法度量信用风险资本,用标准法计量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由于有健全的资本管理机制和多元的资本补充渠道,汇丰的资本充足率始终大大高于8%(2007年资本充足率为9.3%),这也是她能够在金融风暴中岿然不动的“定海神针”。

充沛自如的流动比率。汇丰集团上下非常重视流动性管理,而这次全球流动性不足引发的金融危机,恰恰衬托出汇丰在流动性方面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其实,除了稳健、保守的财务指导思想外,汇丰还得益于平时长效的流动性管理。具体来讲,一是按主要货币预测不同压力测试得到现金流需求,评估必需的流动资产水平;二是维持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三是根据银行内部和监管机构的规定监控资产负债水平;四是对存款债务的期限和集中度进行分析管理;五是实施及时的债务融资安排;六是制定资金应急计划。目前,汇丰的整体流动性比率在20%左右,存贷比85%左右,远远优于其他国际大型银行的水平(Barclays和RBS的存贷比都高于120%,已被国有化的北岩银行曾高达170%)。

遍布全球的网点分布。汇丰在85个国家拥有9500个网点,覆盖五大洲,按照“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原则和“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策略,这种全球化布局既有利于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更有利于风险的多极化释放。如,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风暴虽然波及到汇丰的亚太业务,但欧美地区却毫发未损。而这次次贷引发的金融地震,也给汇丰北美以及欧洲的业务造成了一定的风险冲击,但是新兴市场国家又弥补了这种潜在损失,尤其是中国、印度、巴西及中东地区,对汇丰躲过这次金融浩劫功不可没。

汇丰行冠全球领先创新之处

汇丰作为一家国际型大银行集团,在公司治理、管理架构、市场开发、营销模式和社会责任等方面都具有独到之处和领先之势。下面,我从九个方面进行诠释,希望汇丰的经验能够成为中资金融机构的“点睛之笔”。

公司治理。汇丰的董事会有6名执行董事和12名非执行董事组成,他们分别来自6个国家(2名女性),任期不超过9年,且每3年选举1次。下辖5个专门委员会,并至少由一名董事牵头,除了管理、审计、薪酬和提名4个委员会以外,汇丰专门设有可持续性委员会,由2名独立非执行董事挂帅,负责监督集团的可持续性和社会责任活动,就业务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以及道德问题等事项对董事会进行顾问和指导。每年至少举行五次会议,这充分说明汇丰对可持性发展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高度重视。

管理架构。按照矩阵式和事业部制,汇丰通过四大条线和五大区域进行纵横式复合管理,风险、内审等突出条线报告的独立性,合规、营销等则明确条块报告的双向性,减少博弈成本,提升控制水平。

环球金融。汇丰提出的“以新兴市场为导向,以融资为核心的批发银行”作为战略中枢,非常强调在“joining-up”文化的引领下,与汇丰的所有客户群建立链接,以八条核心产品业务线在五大地区进行“交融式”销售与管理,并最终形成一个环绕地球的服务链条。截止2008年上半年,环球金融同比增长37%,对集团贡献度达26%。

品牌汇丰。汇丰对品牌的建设已经从粗浅的广告宣传转向通过以品牌为核心的营销去拓展全球业务,并逐步实现从“管理品牌”到“管理依靠品牌”的跨越。HSBC提出:所有银行都能得到钱,但并不是所有银行都能得到人。他们深信,不同人才的汇聚、不同思想的汇融才是进步与成功的根本动力。尤其是对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地区和人民,汇丰非常注重挖掘本土化的价值,让HSBC植根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追寻“大同”而又“大不同”,这或许是对汇丰品牌的最佳描述。

客户体验。汇丰非常重视客户忠诚度的培育,其中核心就是强调客户在汇丰的体验与感受。他们认为,客户体验是一个银行实际表现与激发的热情的混合体,在与客户接触的整个过程中,对照客户期望对其进行衡量与管理。汇丰提出,银行不仅仅只看到账户,更要全面地了解客户,要把从每个客户那里学到的东西来去帮助更好地服务于另一个客户。运用人员和产品,辅之以多种服务方式和业务措施,先提升客户的预期,再总结他们的体验,最后达到增加忠诚度的目的。

市场细分。汇丰特别注重差异化服务,按照“金字塔”分布模型,将市场划分为四个等级,包括公司类客户和个人消费者。下图是英国公司类市场细分的概况。

汇丰统计认为,不到20%的客户创造了80%的价值,而有将近30%的客户根本不创造甚至是负价值,因此,他们对市场细分后的客户群进行精细化管理,力求实现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

第一直销。汇丰旗下的第一直销可以说是银行服务的一次革命,它利用在线网络和数据驱动,将不同的销售渠道进行整合,锁定目标客户群,以客户体验为切入,以客户教育为保障,以量身定做为标杆,为客户提供从头到尾的安全在线服务,而且提出让第一直销成为客户进行研究、交易和互动的首选。目前,主要通过网上银行、电话中心和移动手机等方式进行,且注册客户已达100万,76%的客户注册网银,31%使用短信服务,53%的第一直销客户经常使用网络银行,在线满意度高达86%。这种销售和服务模式的确是银行业未来的主流方向。

社会责任。无论是从年报里,还是高管的谈话中,汇丰都体现了对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关心和社会责任的关注。汇丰规划了集团的可持续战略,从2006年7月开始,启动实施“赤道原则”,并将是否“可持续”列为重要的风险评估内容。HSBC提出了经济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框架。这充分显示了汇丰作为一个国际级大银行,注重经济利益的同时,对社会责任的高度重视,更体现了HSBC品牌价值的内涵。

监管合作。汇丰在全球接受约500个不同监管机构的监管,而且各地的监管口径也不尽相同,但汇丰本着“以不变应万变”的原则,能非常妥善地处理好与当地监管部门的沟通与协调。首先,集团总部与英国监管当局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SA)建立了高度紧密和顺畅的工作关系,由合规部门专线联系。审计、信贷和财务是重点关注的领域。其次,要求各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必须先了解当地的监管政策和环境,再去开展业务,避免监管成本的发生。还有,汇丰从上到下都强调要采取“诚实、主动、积极”的态度与监管当局进行交流,包括集团层面每季一次与FSA的内外审联动会议,经常邀请全球各地的监管人员到汇丰进行考察培训,以期是监管机构更多地了解汇丰,这跟我们银监会提出的KYC(了解你的客户)、KYB(了解你的客户业务)不谋而合。

对中国商业银行及监管的启示

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启示

坚定国际化战略。中资银行要以汇丰为标杆,坚持“走出去”,通过设立分支机构实现有机增长,通过兼并收购实现无机增长,要抓住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机遇,分“两步走”。第一步,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有我们的机构;第二步,哪里有人,哪里就有我们的存在。通过走国际化之路,树立我们中国银行业的新形象,提升我们中国金融业的话语权。

坚持差异化布局。要本着“门当户对”的原则,根据目标客户群选择国际化路径。总的思路应该是,发达国家能看到我们的网点,新兴地区能享受我们的服务,贫弱居民能领略到我们的责任。大型银行要利用这次金融风暴转“危”为“机”,通过收购兼并,加速挺进欧美等发达地区;中小股份制银行要在“练好内功”的基础上,稳健进入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与狼共舞”中实现双赢。

坚守传统型经营。对我们中国银行业来讲,刚刚完成“凤凰涅磐”,扎实做好传统业务,审慎推进综合经营,守住资本充足要求,强化流动比率管理,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也的确是有效规避和应付金融风险和危机的有力保障。

坚决隔离开风险。金融海啸和汇丰幸免,从正反两方面告诉我们:妥善处理好不同性质业务之间的风险隔离,避免传染效应引发系统性风险是多么的关键。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银行业也逐步实现市场全球化,业务综合化和服务现代化,以及本外币联动,传统与新兴业务联动和发达与欠发达地区联动的“合纵联横”式发展,为此,做好不同业务之间的风险防范和有效隔离就显得非常重要,从而避免“多米诺骨牌”效应的产生。

坚信创新型发展。 汇丰始终没有停止对创新的追求,包括体制机制、业务产品、服务方式和综合经营,但是却没有步其他金融机构因不当创新而引发的巨大风险之后尘,奥妙就在于汇丰能很好地处理“创新与合规“、“创新与监管”、“创新与可持续”的关系,不搞为创新而创新的“花架子”,甚至不惜代价地滥创新,而是结合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和市场的检验效果来决定创新什么和如何创新的问题,这对我们中资商业银行来讲,就是科学处理好“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辨证关系。

对监管工作的启示

原则导向型监管是方向。原则监管可以让被监管机构主动参与到监管过程中去,内审合规部门要发挥更大作用,强调市场纪律的培育,强调高管层的责任。汇丰的经验告诉我们,监管越原则,银行越规则;监管越放权,银行越慎权;监管越理解,银行越理性。这或许只有“好银行”才能做到,但是,它代表着监管的未来,不能因为个别国家、个别银行出问题而否定原则监管的方向。

资本充足率监管是法宝。由于资产扩张的刚性与资本补充的柔性存在“时差”,如何确保资本金能及时、足额地跟上业务发展的需要,是监管部门需高度关注的重点指标。8%的底线要力保,根据风险状况,可以实施差别比率,对高风险机构则要求高资本充足。

流动性指标监管是生命。HSBC的经验告诉我们,加强流动性管理和比率的控制是确保一家银行能持续经营和长久发展的重要保证。银行本身就是高负债行业,流动性相当于身体中的血液,如果不能有足够的流动资金,就意味着一个人很可能得贫血或其他疾病。因此,FSA拟针对英国的金融机构将开始监控流动性指标(过去没有),我们中国则要完善这一指标。

跨境并表类监管是手段。随着金融机构纷纷走出国门,如何承担好母国监管,并协调处理好与分支机构所在国的监管联动,是我们银监部门需要解决的问题。令人欣喜的是,我们已经与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监管备忘录,对统一监管标准、协同监管措施、共同控制风险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关于并表监管问题,未来银行业会走向多元化经营之路,根据汇丰满足FSA的有关做法,并表监管对控制系统风险,监测资本充足状况,监督流动性指标和敞口比例等都是必需的,银监会也出台了关于并表监管的指引,这都为更好地在商业银行市场全球化、业务综合化下实施科学有效的监管奠定了基础。

第12篇

(一)研究背景。

肇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有效需求大幅下降,而同时竞争、信用和资本积累导致了生产过剩与金融过剩。由此引发经济疲软,并使证券市场处于下跌周期。价量齐跌的市场状况使得主要以提供通道获得收入的中国证券公司的收益直接受到影响。中国自2001年正式加入WTO后,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并未改变这种状况。中国证券市场经过了由行政管制下的垄断竞争到放松管制过程中的自由竞争、到目前的开放格局下的垄断竞争的发展历程。中国证券公司与国际证券公司相比处于竞争劣势,存在着盈利能力差、抗风险能力差和业务单一等缺点。为防范金融风险、避免金融危机的再次出现,金融监管日益强化,使证券公司盈利模式更加单一。因此,研究如何在金融危机下确保证券市场的稳定运行以及促进中国证券公司的价值增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价值增值文献回顾。

价值增值是经过生产销售后得到比投入的货币更多的货币,即(G’-G)。在一个经典的M&M世界里,企业价值表现为未来预期自由现金流量的现值,即企业自由现金流量。这是一个客观存在、动态变化的价值,主要取决于资产负债表外的价值驱动因素。基于财务视角的企业价值创造驱动因素分析实质上是以企业价值评价为出发点的。企业价值评价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对企业未来现金流量贴现,以AlfredRappaport(2002)的企业价值评估模型为代表;二是对财务指标进行调整,以SternStewart(1989)提出的经济增加值模型为代表。基于战略视角的企业价值创造驱动因素的分析认为,战略是公司价值创造的决定性因素,是公司价值创造的源泉,它能对公司价值产生持续的重大影响,并能长期提升公司的价值。证券公司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是服务,有着资金供需的桥梁媒介、证券市场的服务中心以及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集中的作用。其经营以人才密集、高技术装备、资金密集、高风险行业为特征。基于财务视角,证券公司价值表现为未来现金流量贴现值之和。基于战略视角,证券公司要实现价值增值首先要对整个市场进行细分;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坚持特色化、专业化和差异化的经营战略是证券公司实现自己在特定的细分市场上价值增值的必由之路。证券公司的生存取决于能够提供正的价值的服务,而且必须提供超过同行一般水平价值的服务,才能获得竞争优势。也就是说,证券公司只有创造了比竞争对手更多价值的服务,它才能通过比对手向顾客提供更多的消费者剩余而取得竞争优势,其服务价格由均衡价值决定。

二、中国证券公司价值增值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证券公司与国际证券公司相比处于竞争劣势。

依据跨国并购垄断优势理论,高盛等国际证券公司在中国证券业中具有垄断竞争优势,如资金与技术优势、管理优势、信息与机制优势、规模经济优势、信誉与商标优势等。由表1可以看出,美国证券公司的垄断优势表现在:首先在资产规模上占有垄断优势,并且以高薪吸收全球最优秀的人才,把资本运用到极致,只保留最低标准的资本充足率等,这些都是导致净利润差额的原因。中国目前有100多家证券公司,但产业集中度不高。相比国外券商,中国的证券公司不论在规模、资金与技术上,还是在管理、信息、机制、信誉与商标上都不具有竞争优势,因此,中国的证券市场不为内资券商主导,也没有国际性大证券商。而在发达国家中,美国、日本的证券市场均为内资券商主导,新兴国家或地区中韩国和台湾的竞争格局同样为内资券商主导。

(二)中国证券公司收入来源多样性及稳定性较差。

证券公司的价值增值表现为不同渠道的收入。价值增值的程度与资本配置效率的差异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表现在收入结构、业务种类等方面。通过对比中美证券公司和不同规模中国证券公司的收入结构、业务种类,可以发现其中的差别。表2给出了中美五家证券公司的收入构成状况。美国证券公司收入构成主要为以下方面:一是主要交易和投资收入。这是美国两家证券公司主要的盈利来源之一,2009年其占美林公司收入比重在24%以上,占高盛公司收入比重达到了52%以上。金融危机并没有使高盛盈利能力减弱,反而极大促进了高盛的盈利,因为高盛充分利用金融危机带来的低资产价格的机会进行低买高卖、房地产投资和外汇及大宗商品交易等,获得了丰厚收益。美林公司虽然2007、2008年投资次级债导致巨额损失,但2008年被美国银行收购后,其交易和投资收入趋于稳定,并在2009年成为其主要的盈利来源之一。二是投资银行收入。2009年这两家美国证券公司的该项收入平均值在15%以上,说明他们在金融危机时期通过财务顾问协助并购、承销等投行业务获得了较稳定的收益。三是资产管理业务收入。2009年这两家美国证券公司的该项收入平均值在15%以上,说明利用证券公司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进行代客理财业务也是美国证券公司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四是利息收入和分红收益。2009年高盛公司的利息和分红在18%以上,说明较多的客户选择在美国次贷危机中唯一获利的高盛公司作业务。五是佣金收入。美林公司的佣金收入在总收入中占较大比重,但在总体上呈降低的趋势。美国证券公司通过多元化的资本配置渠道,使其收入来源总体上呈现出多元性和稳定性的特征。

表2显示,在开放格局下的垄断竞争阶段,中国证券公司的收入结构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在过去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证券行业属幼稚行业,受到政策、行业垄断的多重保护,导致其在中国加入WTO后缺乏核心竞争力,具有结构雷同、业务单一、创新不足、粗放经营等特点。由于受到政策保护,中国政券行业的利润来源结构比较稳定,并没有进行深刻的业务变革,主要由五大块组成,即佣金收入(经纪业务收入)、自营收入、证券承销收入、利息收入和其他收入等,其中大证券公司的证券承销收入、自营业务收入显著高于小证券公司且较稳定,对佣金收入的依赖性也小得多。但服务性的佣金收入一直占据了中国证券公司收入结构的主导部分,而实际上利息收入也是与经纪业务直接相关的,因为只有开展了经纪业务,才能有相应的客户保证金,才能享受客户保证金的利差收入。所以,如果算上利息收入和证券承销收入,那么2009年中国证券公司以提供通道而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在65%左右。这样一种盈利结构直接印证了中国证券公司依然是通道业务盈利模式。在中国证券公司的业务构成中,与市场风险相关性较小的业务如租赁业务、资产管理和政府咨询业务等很少涉及,在金融危机下对日益增多的并购重组业务参与不足,这将导致券商经营业绩的波动性很大且无法进行有效控制和分散,使其面临巨大的系统性风险。收入结构的多元化,有利于证券公司规避因个别业务萎缩而导致整体收入大幅下滑的风险,从而增强证券公司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的生存能力。相比之下,中国证券公司相对单一的收入结构意味着单一的盈利模式,必将导致中国证券业“低端混战”,降低行业的盈利水平,增大证券公司的经营风险。但收入结构的多元化,要求证券公司有较高的资产运作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拥有核心竞争力,能够吸引到掌握相关核心知识的优秀人才,这显然是目前中国证券公司所稀缺的,这必将导致中国证券业“高端失守”。不同证券公司价值增值程度的差距表面上为收入水平的差距,本质上是核心竞争力的差距。

三、中国证券公司价值增值途径

金融危机下中国证券公司要实现价值增值,在公司内部,一方面可利用资产价格较低的机会,适当促进产业集中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另一方面可利用海外人才回流的机会,大力吸收和培训人才,培育核心竞争力。在公司外部,应完善公司外部环境治理,构建证券公司增值及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和税收体系。

(一)适当促进产业集中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国际证券公司资产规模远大于国内证券公司,国内证券公司的规模也大小不一,如2009年,中信证券公司的总资产规模是宏源证券公司的7倍以上,是华安证券公司的16倍以上。适当促进产业集中,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依据经济学原理,证券公司要在利润目标下追求成本最小化,应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理决定产量,证券公司的最佳规模在平均成本最低处实现。由于证券公司运用电脑系统进行业务买卖,边际成本极低,证券公司在较大的规模上进行经营是比较有利的,可以降低成本。因此,一方面,根据我国30年高速发展的经验,国家可动用金融剩余,鼓励银行对资质良好的证券公司发放项目贷款,或可通过上市等方式增资扩股筹集资金,形成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证券公司可通过发行长期债券、兼并收购持股的方式扩大规模,促进产业集中,提高管理效率,或通过组建证券金融公司统一向证券公司融资。

(二)培育中国证券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1、提供专业化、特色化、差异化的产品满足顾客需求并带来最大价值。证券公司应提供特色化、专业化、差异化的产品满足顾客需求,树立以服务顾客为宗旨的理念,建立相应的规则、收益风险匹配机制、产品、利润结构等,通过为客户提供适合其需求、多样性、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最显著地给顾客和企业带来最大价值。产品是服务的载体,没有产品就不可能很好地向客户提供服务,尤其对于中小证券公司要尽可能增加服务型的产品销售,适当控制自营等投资业务的规模,降低证券公司收入与二级市场的相关性以降低风险,尽量将投资行为和满足顾客的服务连接起来。根据客户的需要来设计产品功能,确定产品功能与成本的最优方案,从而保证产品投产后大大增加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并给公司带来较多的利润,提升企业价值、顾客价值以及它们之间的合作价值。公司所有运作应建立于紧密一体的全球基础上,由优秀的专家为客户提供服务。公司应同时拥有丰富的地区市场知识和国际运作能力。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公司亦要持续不断地发展变化以帮助客户发现和抓住投资的机会。

2、培育中国证券公司的人力资本。证券公司是人才密集型企业,其核心能力和服务质量取决于高素质的、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科研技术人员以及能充当领军人物的高层管理人。但是,人才短缺已经构成了中国券商发展的瓶颈,使其在业务创新、市场开拓上面临困难。入世后,国际证券公司对人才的挖掘势必会使国内公司人才缺乏局面进一步加剧。因此,证券公司应不断加强员工培训,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力资本,培育最大化顾客价值的能力。因此,证券公司可通过如下途径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力资本。首先,要通过多种途径招聘所需的人才。既要争取有丰富经验的业务骨干和高层管理精英,也要吸纳具有发展潜能的大学毕业生和学成归国的留学生,形成年龄结构互补、专业互补、优势互补的人才队伍。其次,完善激励机制留住人才。中国证券公司应合理利用“股票期权”、“虚拟股票”、“奖励知识和技能”等形式留住各种优秀人才;员工的薪酬可由基本工薪、通过员工持股计划获得的股权和利润分享计划组成。成熟的激励机制不仅仅指高薪,还包括良好的工作环境、能充分展示才能的舞台以及对人才不拘一格赏识和重用的领导。证券公司总经理的权力和薪酬一般是全公司最高的,按收益和风险同增原理,也应承担最高风险,建议按照高盛公司的做法以合伙人的身份入主公司,可极大地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对风险的敏感度。最后,应对公司员工进行持续的技能培训。通过对员工进行各种在职培训,更新其知识体系,强化业务技能,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使其掌握核心知识,从而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总之,我国证券公司惟有摒弃低效竞争,致力于业务创新和人力资源开发,并完善治理机制,才能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赢得主动、发展壮大。

3、以信息科技为基础进行组织及流程再造,提升合作关系。证券公司是资本市场中介的灵魂、资金需求和资金供给之间的桥梁,面对激烈的竞争、瞬息万变的市场,必须通过信息化技术平台,围绕客户需求进行组织和流程再造,形成有力的信息科技支持能力、敏锐的客户需求分析能力、领先的产品研发和服务方案设计能力、快速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先进的风险及成本控制能力。证券公司要与各市场主体(尤其是银行、信托、基金和关键客户)不断提升合作的关系,形成深厚的资金和业务联系,获得并购项目、重组项目、承销项目等必须的融资,以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需求,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证券公司还可以与政府部门、战略投资者洽谈,通过上市、政府注资、引进战略投资者、私募基金等手段加强证券公司的资本规模;注重发挥证券经纪人在寻找客户、沟通信息、开发需求、提供服务、建立长期关系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应真正建立“客户至上”的营销理念,把客户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强调公司应把任何产品的销售都建立在良好的客户关系基础之上。要在公司级信息系统中建立公司范围的客户数据库,通过数据挖掘等手段,彻底细分目标客户群,分析客户的投资偏好、潜在需求、个人喜好等,找出最有价值的核心客户群,并针对客户的不同价值,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在自身擅长的业务领域中做精、做深、做强,使竞争对手难以在短期内模仿或追赶。

第13篇

关键词:人才;优秀;使用;危机

当前,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已经出现了全球性的失业率上升和就业压力增大,作为最大的新兴经济体的中国亦不能独善其身。但金融危机总有结束的一天。危机过后,各国、各地、各行业必将竞相加快发展,必然出现人才短缺的局面,最大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我们要有超前的眼光,以超常规的做法,在危机之中抢得先机,把金融危机之时作为人才储备之期,大力引进和储备优秀人才,为日后的发展积蓄力量、做好准备。

一、优秀人才的招聘

企业需要适合本企业的优秀人才,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吸引和招聘优秀人才。对于优秀人才的招聘更要考虑周全,因为优秀人才有其独特的地方,被众多企业关注,自己的发展空间选择机会很多,对于优秀人才的招聘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企业自身依靠一段时间的发展,在企业进行生产销售,技术研发的过程中,本企业的土壤会培养出一批适合自身发展的优秀人才,在伴随企业成长过程中自身的能力得到了培养,潜力得到了发挥。企业要善于发现这样的优秀人才。 二是对于优秀人才的外部招聘推荐通过猎头公司获得,因为优秀人才往往都已拥有一份工作,甚至没有必要去寻求新的职位。

二、优秀人才的使用

真正的人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拥有了对本企业有价值的人才,企业能否保持稳定健康的发展,要看这些人员是否能满足企业现状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对企业招聘来的优秀人才,企业必须给与重视和重点培养,也就是要做好优秀人才的使用。

企业需要通过建立常规制度对员工状况进行盘点,采取科学的方法,利用考核和测评手段对员工的职位履行能力、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进行有效地评估、分析,包括员工短期价值和长期价值的动态评估。对每一种工作进行精密的分析,确定这项工作的性质,难易程度,所需学历、能力、经验等,据此安排适合这项工作的人,尽量开发出优秀人才的潜在才能。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完成人生职业的规划,同时也能使他们在企业中充分展现他们的才华,能够与企业命运共联。优秀人才当中,一部分人希望通过努力晋升为管理者,另一部分却希望在专业上获得提升,因此,应建立迎合需要的职业管理机制来满足不同价值观员工的需求。

培训可以塑造优秀的人才,通过培训优秀人才的潜力也可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才可以更好的为企业服务。因为人力资本的投资不再符合边际收益递减,而是边际收益递增的。优秀员工的知识技能也需要不断的更新,补充才能适应整个社会的节奏。对于优秀员工的培训一定要有针对性,一方面配合企业的战略规划,同时结合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形成共同发展、共同成长的“伙伴关系”,这是优秀员工管理的最佳境界。由于培训是企业的一项投资,所以进行培训时企业也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控制自己的投资结果,防止培训后员工的流失。合同是企业和员工权利的法律保障,加强对合同的管理,不仅保护企业的合法权利,也保护了员工的合法权利。把合同纳入培训管理,一旦出现纠纷,企业和员工都能够通过法律把自己的损失降到最低。

要用好优秀人才,也要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用优秀的文化来吸引人、塑造人。企业文化对于优秀员工管理的重点在于企业远景目标与优秀员工的个人愿景。优秀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某种程度上说,优秀员工决定了企业远景目标。所以企业在制定目标及战略规划时,应提供机会让优秀员工参与决策,取得他们的认同和理解,化企业远景为个人愿景,从而激发优秀员工自发的、长久的奉献精神。

三、优秀人才的保留

优秀人才难求,优秀人才更难留。企业能否留下优秀的人才也是衡量企业是否优秀的关键内容。企业内部应该不断完善企业的激励机制,让优秀人才与企业共命运,也只有这样,企业才会不断地发展。

要想留住人才,首先就要树立现代的人力资源观。现代的人力资源观认为对人力的投入不是一项花费,是一项投资,而且这种投资是有收益的,并能不断产生出更多的回报。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部分,这要求企业围绕战略目标,系统地看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以指导整个人力资源工作。高层决策者在制订战略时,应同步思考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人力配置。不论是人力资源部,还是其它部门,都会被围绕“人”的系列问题所包围,人力资源的管理是全体管理者的职责。人力资源管理的大部分工作,如对员工的绩效考核、激励等,都是通过各部门完成的,人力资源部这时主要起协调作用。

具体操作时,可参考下面的激励措施:

1.竞争力的薪酬。对于优秀人才来说,他们所创造的效益远远高于企业员工的平均收益,那么他们的价值也应远远高于社会平均薪酬。因此,优秀人才的薪酬应随行就市,确保其薪酬水平与其创造的价值相应。只有支付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薪酬,才能满足优秀人才的需求,优秀人才才可能不被竞争对手挖走。薪酬虽然是短期的激励,但是它的激励作用是其他方法都无法取代的。

第14篇

    关键词:人才;优秀;使用;危机

    当前,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已经出现了全球性的失业率上升和就业压力增大,作为最大的新兴经济体的中国亦不能独善其身。但金融危机总有结束的一天。危机过后,各国、各地、各行业必将竞相加快发展,必然出现人才短缺的局面,最大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我们要有超前的眼光,以超常规的做法,在危机之中抢得先机,把金融危机之时作为人才储备之期,大力引进和储备优秀人才,为日后的发展积蓄力量、做好准备。

    一、优秀人才的招聘

    企业需要适合本企业的优秀人才,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吸引和招聘优秀人才。对于优秀人才的招聘更要考虑周全,因为优秀人才有其独特的地方,被众多企业关注,自己的发展空间选择机会很多,对于优秀人才的招聘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企业自身依靠一段时间的发展,在企业进行生产销售,技术研发的过程中,本企业的土壤会培养出一批适合自身发展的优秀人才,在伴随企业成长过程中自身的能力得到了培养,潜力得到了发挥。企业要善于发现这样的优秀人才。 二是对于优秀人才的外部招聘推荐通过猎头公司获得,因为优秀人才往往都已拥有一份工作,甚至没有必要去寻求新的职位。

    二、优秀人才的使用

    真正的人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拥有了对本企业有价值的人才,企业能否保持稳定健康的发展,要看这些人员是否能满足企业现状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对企业招聘来的优秀人才,企业必须给与重视和重点培养,也就是要做好优秀人才的使用。

    企业需要通过建立常规制度对员工状况进行盘点,采取科学的方法,利用考核和测评手段对员工的职位履行能力、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进行有效地评估、分析,包括员工短期价值和长期价值的动态评估。对每一种工作进行精密的分析,确定这项工作的性质,难易程度,所需学历、能力、经验等,据此安排适合这项工作的人,尽量开发出优秀人才的潜在才能。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完成人生职业的规划,同时也能使他们在企业中充分展现他们的才华,能够与企业命运共联。优秀人才当中,一部分人希望通过努力晋升为管理者,另一部分却希望在专业上获得提升,因此,应建立迎合需要的职业管理机制来满足不同价值观员工的需求。

    培训可以塑造优秀的人才,通过培训优秀人才的潜力也可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才可以更好的为企业服务。因为人力资本的投资不再符合边际收益递减,而是边际收益递增的。优秀员工的知识技能也需要不断的更新,补充才能适应整个社会的节奏。对于优秀员工的培训一定要有针对性,一方面配合企业的战略规划,同时结合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形成共同发展、共同成长的“伙伴关系”,这是优秀员工管理的最佳境界。由于培训是企业的一项投资,所以进行培训时企业也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控制自己的投资结果,防止培训后员工的流失。合同是企业和员工权利的法律保障,加强对合同的管理,不仅保护企业的合法权利,也保护了员工的合法权利。把合同纳入培训管理,一旦出现纠纷,企业和员工都能够通过法律把自己的损失降到最低。

    要用好优秀人才,也要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用优秀的文化来吸引人、塑造人。企业文化对于优秀员工管理的重点在于企业远景目标与优秀员工的个人愿景。优秀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某种程度上说,优秀员工决定了企业远景目标。所以企业在制定目标及战略规划时,应提供机会让优秀员工参与决策,取得他们的认同和理解,化企业远景为个人愿景,从而激发优秀员工自发的、长久的奉献精神。

    三、优秀人才的保留

    优秀人才难求,优秀人才更难留。企业能否留下优秀的人才也是衡量企业是否优秀的关键内容。企业内部应该不断完善企业的激励机制,让优秀人才与企业共命运,也只有这样,企业才会不断地发展。

    要想留住人才,首先就要树立现代的人力资源观。现代的人力资源观认为对人力的投入不是一项花费,是一项投资,而且这种投资是有收益的,并能不断产生出更多的回报。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部分,这要求企业围绕战略目标,系统地看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以指导整个人力资源工作。高层决策者在制订战略时,应同步思考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人力配置。不论是人力资源部,还是其它部门,都会被围绕“人”的系列问题所包围,人力资源的管理是全体管理者的职责。人力资源管理的大部分工作,如对员工的绩效考核、激励等,都是通过各部门完成的,人力资源部这时主要起协调作用。

    具体操作时,可参考下面的激励措施:

    1.竞争力的薪酬。对于优秀人才来说,他们所创造的效益远远高于企业员工的平均收益,那么他们的价值也应远远高于社会平均薪酬。因此,优秀人才的薪酬应随行就市,确保其薪酬水平与其创造的价值相应。只有支付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薪酬,才能满足优秀人才的需求,优秀人才才可能不被竞争对手挖走。薪酬虽然是短期的激励,但是它的激励作用是其他方法都无法取代的。

第15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一 问题的提出

在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民营经济的地位从与国营经济并存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中小民营企业(尤其是江苏、广东两省)不仅作为中国出口的主力军为国家GDP的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对于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来说,通过承担了绝大部分农民工的就业,为中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据资料显示,中小企业在国家工业企业资产结构中的占比由2000年的43.7%上升至2008年的61.9%,平均每年上涨2.28%。另外,中小民营企业绝大部分都是从事第三产业,我们从图1所示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中也能感受到民营经济的强大力量。

然而广大中小民营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少、企业管理者素质不高、缺少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等多种原因,据专业机构调查显示,中国一个普通中小民营企业从成立到灭亡的时间只有短短的2.9年。其中,缺少资金(特别是难以从正规商业银行取得贷款)是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对于目前全球金融危机尚未消退的这个重要阶段,分析研究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及相应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二 文献综述

世界500强企业中大部分都为民营企业,但是由于中国的特殊情况,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显得困难重重,因此侧重关注国内相关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天津大学的谭庆美、郝丽萍从信息经济学和动态博的角度通过建立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中小企业所发出的信号能够反映出中小企业的真实质量,金融机构也可以通过观测中小企业发出的信号来判断中小企业的预期盈利水平,并据此对其贷款申请做出正确的反应;武汉大学的余一清借鉴《经济研究》在2002年关于中小企业融资方式获得的实际数据和分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现实原因,从理论上探讨了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方式,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温州大学的蒲祖河基于美国的经营数据分析,提出中小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融资需求,倡导建构多元化的金融体系和融资方式,以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的中小企业经营活动提供相应的金融支持,满足不同层次和各个阶段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华东师范大学的罗海波站在民企权益融资的角度,提倡建立政府主导的优惠政策促进体系和以市场为导向的外部交易体系。

三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1)获得长期融资困难,融资渠道少而不是资金少

中小企业大都从事第三产业,基本以实业为主。与股票、债券等金融虚拟经济不同的是,实体经济一般都具有几年甚至更长的周期,从投入资本到获得收益存在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而中国中小民营企业生存寿命一般比较短,获利微薄,更是难以得到商业银行的青。

近年来,全国金融机构存贷差连年增加,到2005年末其余额已达912万亿元,占存款余额的32%。由此可见,金融机构的资金是比较宽裕的。但是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2004年《中国中小企业金融制度调查总报告》显示:2000-2004年,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呈现七大特点:一是对中小企业融资总额虽有较多增加,但中小企业新增贷款和新增票据融资所占比重均有所下降。二是抵押担保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手段,中型企业主要采取担保、抵押方式,票据质押贷款比重呈上升趋势;小型企业主要以质押方式为主;金融机构一般不对中小企业发放信用贷款。三是中小企业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一年期以上的中长期贷款。四是中小企业的总融资成本一般高出法定贷款利率的40%以上。五是中小企业效益对其融资可得性起决定性作用。六是一年内初创阶段的中小企业一般不能从银行贷款。七是中小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

根据国民核算数据和《中国统计年鉴》资料,中国目前所有企业拥有的不动产达88567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小企业41087亿;农户42092亿。所有企业拥有的存货达51394亿:其中中小企业30326亿、农户1024亿;所有企业拥有的应收账款55519亿,其中中小企业3276亿。由于现行法律的限制,存货、应收账款和农业资产等动产不能用于担保,有16万亿元人民币的资金闲置,如果按照50%的贷款折扣率计算,这些资产原本可以担保生成约8万亿元的贷款,相当于我国金融机构三年的新增贷款额。

(2)民营企业大多缺乏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有其自身的弱点:大部分中小企业规模小且成立时间短,抗风险能力差,不能提供银行贷款所需的抵押担保条件;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缺乏可信度;自有资金不足,贷款的风险化解和补偿能力较弱,增加了银行贷前审查、贷后检查监督的难度,与银行执行的贷款条件差距较大。据调查,我国中小企业50%以上的财务管理不健全,信用等级60%以上都是3B或3B以下,抗风险能力较弱。但是银行发放贷款必须要受到法律法规和银行经营风险管理等一系列约束,实际上银行新增贷款80%集中在3A和2A类企业,多数中小企业不符合银行贷款基本条件。

目前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管理水平低、财务能力弱、潜在风险大,同时又存在技术水平差、市场信息不灵等问题,选择合适项目的难度大,银行贷款投放既不经济,风险又大。由于不少中小企业重复建设严重,管理混乱,缺少市场竞争能力,从而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贷款的发放。企业领导者的合同意识、履约水平和诚信观念十分淡薄,恶意举债、转嫁风险的现象时有发生,少数企业逃废或悬空银行贷款、不良融资率高加剧了金融机构的“惜贷心理”,影响了信贷投放的信心。从企业负债与盈利情况看,中小企业负债水平整体偏高,盈利能力低下。抵押贷款困难。中小企业自有资产少,可抵押物更少,且抵押物的折扣率高。而且,银行抵押担保评估登记部门分散,手续烦琐,评估中介服务不规范,对抵押物的评估往往也不按市场行为准确评估,随意性很大,费用也较高,造成企业抵押贷款困难。

四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对策建议

(1)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首先,放松准入管制,适当增设商业性金融机构。一方面要允许民间资本按照标准组建商业银行;另一方面要加快城市合作银行、城乡信用合作社的改制工作,充分发挥这些区域性银行对当地经济情况比较熟悉的优势,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其次,充分发挥融资租赁机构的作用,对中小企业来说,融资租赁是一种特别有效的融资手段。目前在一些国家,融资租赁业已经相当发达,美国企业设备投资的1/3是通过融资租赁进行的。但在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还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发展十分缓慢,整个行业规模偏小,对各类租赁公司的经营活动还不够规范。

最后,尽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目前,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主要由银行的评级机构进行,但各家银行的评级标准不尽一致,同时社会上缺乏权威性的企业资信评级机构。鉴于中小企业资信意识淡薄,政府有关部门要为企业和银行营造良好的环境,有必要从法律法规着手,规范社会信用程序,尽快建立统一的、社会化的和具有权威性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由此强化和引导中小企业对资信评级重要性的认识,推动中小企业管理水平和信用程度的提高。

(2)加强中小企业自身建设,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完善内部管理,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不仅是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问题,中小企业自身应完善内部管理,提高自身素质和信用等级,争取更多、更好的金融支持。应从规范企业内部体制人手,明确发展战略,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提高信用水平。

第二,拓展和创新融资渠道。中小企业可利用融资租赁、应收账款、票据贴现、买方信贷、出口创汇贷款、海外上市等多种形式进行融资。融资渠道的拓展可以加速资金周转,解决企业资金短缺的难题,也可降低融资成本和风险,提高融资效率。

第三,提高财务管理能力。强化资金管理贯彻落实到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使资金运用产生最佳的效果。

(3)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产业投资基金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获得能够降低财务成本、不存在资金偿还压力的产业投资基金显然比获得短期银行贷款更为有利。此外,产业投资基金作为附条件的股权融资,在外部管理约束等方面比银行等债务型融资的约束力度更强,在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增加企业价值、提升企业信用、分散和降低整体风险等方面的力度,也都比银行等债务型融资更加明显。

虽然近年来境外风险资金的涌入为国内包括亚信、尚德电力、新浪无线、百度搜索等许多优秀企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但毕竟能够获得境外风险投资基金的企业在整个中小企业中所占的数量和规模都还有限,还难以惠及到广大的中小企业。因此,积极发展以民间投资为主体的国内产业投资基金,将产业投资基金的风险投资业务作为金融产业来引导和发展应是积极之策。

在我国日渐临近的金融混业趋势下,可考虑以《信托法》作为法律基础,以信托机构为主体,在银信合作、信保合作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投资于中小企业的产业投资基金。信托机构应积极发挥其连接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产业市场的独特优势,积极开展产业投资基金管理业务。银行也可借助于产业投资基金开展理财管理业务以及适量的自营业务,对不同行业的、经营业绩较好的产业投资基金开展组合投资,以直接融资的方式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分享中小企业的成长果实。

产业投资基金都有投入、管理和退出三个阶段,退出方式通常包括发行上市(IPO)、并购重组(M&A)等,良好的退出通道可以解决风险投资基金的后顾之忧。由于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发行上市的退出方式显然十分有限,构建服务于广大中小企业的产权交易市场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庞如超,发展民间金融,缓解民营企业融资困境[J],商场现代化,2007,(12)

[2]余一清,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研究[J],绿色经济,1994-2009

[3]罗海波,我国民营企业权益融资取向研究[J],经济纵横,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