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村文化发展现状范文

农村文化发展现状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村文化发展现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农村文化发展现状

第1篇

【关键词】城市化;农村文化;公共服务

近年来,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目共睹,农村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要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新农村建设不只是简单地建设农民新居,不只是物理形态上的更新,根本的是生活方式的改变,是要享受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享受到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要有良好的业余文化娱乐生活。

一、涪陵区农村文化发展现状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初步成型

按照体现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以财政投入为主体,覆盖城乡公共文化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初步解决了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基本文化权益问题。实施并完成了“广播村村响”工程,建成1个区级广播中心,24个乡镇播控中心;实施并完成了 “电视户户通”工程,完成了直播卫星设备建设安装任务;开展了“电视扶贫工程”,为无电视建卡贫困户免费赠送了电视机。截止2012年底,基本实现了全区广播电视传输全覆盖,广播电视混合覆盖率达98.5%。“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目标基本实现。农家书屋覆盖了所有行政村。努力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的最大效能,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共建共享,全区26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315个行政村文化室、102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339个农家书屋、77个社区书屋、1038个农家书屋外借点免费开放工作全面实施。开展了农村电影放映惠民工程,确保了农村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农村中小学生每生每月观看一部电影的目标。

(二)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围绕各类重大纪念活动、传统节日等主题,广泛组织开展群众歌咏、文艺演出、文化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丰富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一是公共文化服务拓展延伸。持续开展了农民工文化日、爱心图书传递等系列公益性文化服务活动,在全区城乡分别选点建起了图书馆分馆、爱心图书室、图书流通点等,举办了公益电影、图书展览及文物宣传进社区、进农村活动,文化惠民成效显著。二是城乡文化互动互进。持续开展了涪陵春节团拜会专题文艺演出、迎春书法展、元宵龙舞比赛、周末广场文艺演出、“送文化”下乡文艺演出等品牌文化活动;组织机关、学校、企业、乡镇、社区开展了多姿多彩的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规范和推动全区农村民间文艺团队健康发展,加强对全区80多支民间文艺团队负责人和骨干文艺参加了培训活动,有效地提高了民间文艺团队的整体素质。

(三)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显著进展

圆满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截止2012年底,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000多处,70多个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国家级1个,市级12个)。妥善处理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弘扬。文物保护工作稳步推进。通过开展“文化遗产宣传月”、文物线路免费游等活动,加大文物保护宣传力度,有效促进了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区内两个村落成功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蔺市古镇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程已完成一期工程。青羊庄园文化生态保护区二期维护项目也即将动工。

二、当前农村文化发展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农村文化建设却未显现出与经济建设均衡的发展趋势。

(一)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这是阻碍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首要问题。虽然政府财政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但仍远不能满足农村文化建设的需要。每个农民每年只能享受国家财政不到两块钱的文化投入。再加上基层乡镇财政困难,投入有限,许多文化站设备设施落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特别是一些民间文艺团体,财政更多的是对优秀团体进行引导扶持,有一点资金的投入也是杯水车薪,最根本的则是通过多种途径培育民间文艺团体本身的造血功能。

(二)农村文化专业人才缺乏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动,使得大量农村人才流向城市,农村文化队伍存在老龄化、低专业化的现象,农村文化队伍人才流失严重,微薄的收入使得文化工作者不得不另谋生计,根本无心从事专业工作。文化从业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严重偏低,专业性太差。农村文化专业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制约瓶颈。现代传媒的发展,让传统民间艺术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且人才队伍断档现象相当严重,很多民间艺术出现了无人可传的情况。没有产业化发展,在传承和创新上就相对滞后,经济产出的不足直接导致后备人才的缺失,没有人才储备发展也就步履维艰。没有产业化的发展模式,没有相关政策的扶持激励,这些传统文化慢慢消失则就不足为奇了,即使有零星的存在也是出于个人爱好,其创新性和发展性就差的多了。

第2篇

【关键词】镇安县;农村文化;现状;思考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推动社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关键在于贫困山区的农村。镇安县地处秦岭南麓,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农业县,也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范围内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了深入了解镇安县农村文化的发展现状,破除制约镇安县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瓶颈”,推动镇安县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笔者先后深入镇安县的部分镇、村进行了调研。

一、镇安县农村文化发展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随着农村物质生活的逐步富裕,广大群众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提升。为了满足广大群众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镇安县在推动农村文化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群众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1、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近年来,镇安县不断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的学习阅览设施、文化娱乐设施、体育运动设施不断得到改善。

一是农村的学习阅览设施不断改善。镇安县先后在全县19个镇建起了镇文化站,并为镇文化站配齐了电视、电脑、咨询电话、远程教育平台,在镇文化站基层群众可以上网查阅有关三农信息,学习种植、养殖等致富技术。镇安县204个行政村,村村配备了应急广播系统,村村建立了村文化活动室,还整合了党建、科技、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建立了3000多户农村文化中心户或“农民书屋”,每个农村文化中心户或“农民书屋”均实现了“五有”,即有场地、有电视、有调频广播、有咨询电话、有报刊等文化器材。村应急广播系统、村文化活动室、农村文化中心户或“农民书屋”为在农村基层集中举行文化、科技推广等活动提供了方便。

二是农村的文化娱乐设施不断改善。镇安县实施了“村村通”工程,免费给高寒边远山区群众发放“村村通”卫星电视接收器7000多个,新安装了无线发射台,解决了部分农村群众看电视难的问题。目前,包括农民自发安装的卫星电视地面接收器,镇安县90%以上区域都可以通过卫星传送、无线转播、有线传输等方式收看到中、省或者市、县电视节目,19个镇的镇政府所在地和部分村组能接听到广播节目。镇安县不断进行农村群众文化休闲广场建设,米粮镇树坪村、东川镇西川村等地先后建立起了群众文化休闲广场,为群众开展文艺活动提供了舞台。

三是农村的体育运动设施不断改善。为了改善农村体育基础设施,镇安县实施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目前,镇安县的永乐镇栗园村、铁厂镇西沟口村等22个村分别建立了农民体育健身场地,每个体育健身场地配备了篮球场、室外乒乓球台及路径健身器材,为农民在农闲时节开展篮球、乒乓球等体育健身活动提供了方便。部分村的群众文化休闲广场也配备了体育健身器材,如今群众文化休闲广场也成为了群众饭后茶余锻炼身体好去处。

2、农村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

近年来镇安县各级各部门坚持“贴近农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深入全县各个镇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集中服务活动,把科技、文化、法律送到各镇,把知识、健康和快乐送进各镇,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增强了农民的致富能力,推动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3、农村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镇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民间传说、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民俗等。近年来镇安县不断对传统戏剧、曲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保护,全县共挖掘、整理以《镇安花鼓》、《镇安渔鼓》等为代表的2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7年镇安花鼓、镇安渔鼓被列为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镇安花鼓、镇安渔鼓、镇安民歌、镇安传统汉剧、镇安土纸被列为商洛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镇安县被文化部正式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二、镇安县农村文化发展面临的困难

近年来,通过政府投入和项目实施的拉动,镇安县农村文化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镇安县农村文化要实现大发展、大繁荣还面临诸多困难。

1、重经济轻文化的倾向仍然存在

受现行考核体系和一些体制性因素的影响,部分镇存在着重经济轻文化的倾向,认为经济发展是硬任务、硬指标,文化建设是软任务、软指标,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因而把主要精力、关注点放在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致富上,而对于农村文化的发展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关注的就少一些,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农村文化发展的问题,也就导致对于落实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不够积极。部分镇对于农村文化发展既无明确的年度工作目标、任务,也无长期的发展规划;部分镇没有把农村文化发展的工作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人力、物力投入不足;部分镇虽然把农村文化发展的工作纳入了议事日程,但缺乏考核、奖惩措施,没有真正把农村文化发展工作同经济发展、维稳、计划生育等重点工作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导致农村文化发展工作处于“说起来重要,抓起来次要,忙起来就不要”的尴尬境地。

2、农村的文化队伍力量仍然薄弱

目前,大部分镇文化站并没有文化专干,多数是由党政办办公室人员兼职。党政办办公室人员负责着镇党委、政府文稿起草等诸多事务,很难抽出时间和精力去考虑组织农村文化活动、指导农村文化工作。一部分镇文化站有文化专干但却专职不专用,还要协助镇政府从事民政、计生等行政工作,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考虑和组织农村文化活动、指导农村文化工作。近些年,镇安县农村多数有文化知识和文艺才能的人员都外出务工,农村留下的是“386199”部队,即使组织农村文化活动也缺乏人才的保障。

3、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仍然薄弱

近年来,镇安县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得到了改善,但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农村的学习阅览设施、文化娱乐设施、体育运动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是农村的学习阅览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尽管镇安县建立了镇文化站、村村建立了村文化活动室,还因地制宜建立了3000多户农村文化中心户或“农民书屋”,但是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农村文化中心户或“农民书屋”大多建立在人口聚集区,因而高寒边远山区群众的学习阅览设施缺乏的现实问题依然存在。

二是农村的文化娱乐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镇安县的农村家庭大约有七万多户,但仅仅免费给高寒边远山区群众发放了“村村通”卫星电视接收器7000多个,发放率不足农村家庭的10%。镇安县的广播电视光缆干线暂时还没有架到高山边远地区,其他转播方式效果较差,农村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广播电视覆盖的死角,三分之二的农村家庭无法看到镇安县电视台的节目,无法听到镇安县县委、政府的声音,有线电视覆盖率很低,因此就导致90%的农村家庭自发购买、安装卫星地面电视接收器,这种卫星地面接收器的收视效果都较差。农村广播作为农民接受新信息的重要传媒,在抗灾救灾、发家致富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镇安县农村广播这项工作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农村群众无法收听到广播节目。

三是农村的体育运动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镇安县共有208个村(社区),但仅有22个村实施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仅10%。农村文化休闲广场尽管也发挥着农民健身锻炼的作用,但是农村文化休闲广场的覆盖面也较小,建设步伐也要进一步加快。

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仍然薄弱的原因在于政府投入严重不足,政府对于农村文化的有限投入大多数是一次性基建投入,导致文化基础设施几乎没有保证正常运行的经费,明显存在着“重投轻管”的现象。因而在镇安县农村,特别是高寒边远地区的农村,广大群众看书难、看电视难、听广播难、饭后茶余无处休闲的问题仍然存在,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

4、农村的群众文化生活仍然匮乏

近年来,镇安县各级各部门组织、开展的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但 “三下乡”活动仅限于一个镇一次,这对于文化生活需求不断提升的农村广大群众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同时,由于部分镇文化站并无专职的文化工作人员,而兼职的文化工作人员因忙于行政事务,无暇顾及到文化活动的组织;多数村班子中缺少文化人才,而部分文化人才又是村务、家务缠身,再加上政府资金投入的不足,也就很难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因而,看电视、打牌、下棋成了群众用来打发饭后茶余时间的主要文娱活动,农村的群众文化生活匮乏的现状依然存在。

5、不良、低俗文化逐步向农村蔓延

一是打牌、打麻将活动盛行。近年来,由于农民缺乏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日复一日过着吃饭、劳动、看电视、睡觉的单调生活,打牌、打麻将的不良风气蔓延。特别是农闲时节打牌、打麻将成为了主要娱乐活动,部分“38”部队活跃在牌与麻将的战场上,“61”部队的吃饭、功课辅导成了问题。二是大肆操办红白喜事之风有所抬头。目前,农村红白喜事大肆操办,盲目攀比、摆阔气、讲排场的现象时有发生,你家的事办得好,我家的事要办得比你家还要好。人情送礼已成为农民非常大的一笔开销。没有节制的红白喜事开销、人情送礼开销花掉的是农民的辛苦钱,也使不少陈规陋习沉渣泛起,对农村良好社会文明风气的形成构成了不良的影响。三是农村网络文化现状令人堪忧。如今在镇安县农村手机不再是新鲜事物,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脑也进入了部分农民家中,农村网民特别是手机网民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农村网民受教育的程度大多不高,多数农村网民上网主要进行QQ聊天、打游戏、看影视剧等网络娱乐。不良的网络信息、不健康的网络游戏等低俗的网络文化正影响着农村网民。

三、镇安县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几点思考

1、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的领导,促进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关键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把“文化强县、文化强镇、文化强村”作为发展目标,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强化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领导,合力推动农村文化的发展。一要认真落实基层文化建设“四纳入”的要求。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经常研究和解决农村文化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农村文化建设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全县及各镇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新农村建设制定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远景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促进农村文化健康、有序发展;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镇办领导干部目标管理责任制,设立年度农村文化工作单项奖,以此促使镇办领导能把农村文化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真正抓在手上;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财政预算,从资金、制度上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二要创新农村文化工作机制,形成“政府主导、文体主抓、部门联动、农民主体”的工作格局。每年定期召开一次文化相关部门的联席会议,明确各部门在农村文化事业建设中的年度任务,并要求各部门每年为联系村争取一个文化建设项目,或帮联系村办一件文化方面的实事,年终考核评比表彰。

二是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推动农村文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一要配好镇文化站站长。对镇文化站长的配备,应由文化相关部门、镇共同负责公开招考录用,配备专职、专业站长,确保他们有能力、有精力常年抓这项工作。二要加强部门业务指导。文化影视局、教体育局是业务主管部门,要把工作重点向农村转移,加强业务指导,在注重行业管理的同时,尤其要做好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升其业务能力。三要加强对农村现有各类文体团队的管理,分别登记造册,纳入管理范围,适时对团队负责人进行业务培训。

2、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破解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仍然薄弱的难题

镇安县是我国西部地区的山区农村,是革命老区,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提出:“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和帮扶力度。中央、省、市三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这对于进一步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推动镇安县农村文化的发展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政府要着力争取项目、资金。政府要积极牵头争项目,文化、体育、财政、发改局等相关部门联动,形成部门合力争项目、合力实施好文化惠民工程的良好局面。要积极争取中央、省、市设立的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积极争取中央转移支付用于镇和村文化建设的资金。

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要把国家规定的“文化、体育事业不少于1%的投入”足额纳入县、镇的财政预算,并逐年相应增加投入;要确保中央一定数量的转移支付资金真正全额投入到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中去,文化、体育、财政部门要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督。

政府要拓宽投入渠道。一是实行项目资金“捆绑使用”,一个村一个村逐步改善文化基础设施,特别是要加大改善高寒边远山区群众的文化基础设施的力度;二是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引导民间力量服务于农村文化事业;三是大力扶持民间文化市场,形成国家主导下的农村文化服务和民间文化市场服务相结合的综合型服务体系,满足农村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3、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抵制不良、低俗文化侵袭

要主动适应广大农民“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文化需求,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打破文化活动就等于唱唱跳跳的偏见,特别是要拓宽农村培训领域,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抵制不良、低俗文化向农村蔓延。

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一是利用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县文化相关部门要指导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组织群众开展舞龙、舞狮、灯会等传统文化活动。在满足农民群众文化娱乐需求的同时,在活动中适时融入科技、法律、市场经济知识,让农民群众从活动中学到更多致富本领。二是在农闲

第3篇

[关键词]:师宗县 农村文化户 文化产业

十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

一、师宗县农村文化户发展现状

调查统计显示,截止2010年年底,师宗县农村文化户(联合体)队伍已发展到168支(含非经营性队伍),从业人员达3000余人,分布在全县4镇4乡109个村委会(社区);组织演出共计16000余场次(含非经营性),年总创收3000余万元,年人均增加收入5000至10000元。从年龄构成来看,师宗县农村文化户的年龄结构以16-30岁的年轻人为主,30-60岁中年人数量相对不多,且数量稳定,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在逐步增加;从类型来看,师宗县的农村文化户类型主要以民俗文化为主,比较单一;从节目构成看,传统节目较多,原创节目较少,如2011年师宗县农村文化户各类节目共计5000余个,但原创的仅有500个左右,仅占10%。

二、师宗县农村文化户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薄弱,质量不高

与文化发达地区相比,师宗县农村文化产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市场化、规模化、科技化程度低,文化产业发展格局还远未形成。在目前农村仍实行土地承包制条件下,村镇文化的组织化程度相当低,许多自然村文化活动场地处于空白状态,农民普遍存在看戏难、看电影难、看书难的问题。一些村镇连看一场戏、一场电影的成本费用也无力承担。同时,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不多,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也不能很好地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

(二)扶持不够,管理滞后

一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近年来,政府的资金扶持浮在面上的多,对自然村和农户给予的支持和投入还严重不足。二是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和管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具体的业务指导和规范管理机制,不少地区“小、散、乱、差”的状况还十分严重,农村文化市场的培育基本处于分散、自生自灭阶段。

(三)效益不高,作用有限

据相关资料统计,2009年至2011年,师宗县农村文化户的营业收入分别是600万元、1300万元和3000万元,仅占师宗县GDP的1-2%。2010年年收入10万元至50万元的农村文化户仅有40户左右,仅占农村文化户总数的30%左右,低于曲靖市平均水平,对当地经济的支持和影响力显然不足。

(四)类型单一,缺乏原创

从师宗县农村文化户开展的内容来看,主要以民俗文化为主,围绕本地群众的婚丧嫁娶进行开发的节目较多,而体现历史文化、民间工艺、生态旅游、农业生产等方面的文化发展滞后。

(五)竞争无序,素质偏低

不少农户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在条件不具备和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仍跃跃欲试,抢占农村文化市场,结果造成严重的无序竞争,严重影响到农村文化建设的环境、服务质量和农村文化户的健康发展。演员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其演技几乎是靠天赋吃饭,文化品位不高,难于形成高水平的文化精品,不利于师宗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事业的繁荣。

三、推进师宗县农村文化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中的主导作用

作为当地政府,一要加强对农村文化户的管理和引导,提供组织和政策保证。二要强化服务意识,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提供人才支撑。三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有两个重点:一是保障农村有专门的文化活动场所;二是保障农村各种文化活动的设备、器材、道具和服装到位。四要努力创造民族文化多元化发展的环境,如在资金方面除政府加大投入外,动员、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

(二)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第一,提高农村文化户的文化素养。一方面可采取文化户交流学习、创作人员选拔培训、文化户户主业务培训、文化户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等形式,促使文化户水平提升。另一方面,可设定文化户从业人员文化门槛,从源头上保障农村文化户的文化层次。第二,提高农村文化户艺术修养和创作能力。一是可以考虑从文化层次较高的人员中选拔苗子,进行艺术培养和辅导;二是与文化单位挂钩,以文化人指导文化户,以艺术家打造文化户,将文化资源进行对口配置。第三,提高农村文化户的综合素质。农户可与当地职业学校开展挂钩合作,定期进行辅导培训。

(三)以消费者为中心,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文化户应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文化产品的消费结构和市场需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选准切入点,提供不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满足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消费者的文化需求。

(四)整合资源,形成农村文化产业的综合优势

第一,整合农村文化资源,营造产业优势。考虑在政府的指导下,把分散的文化产品、文化行业组合起来;把不同地区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品牌,形成一个整体,造成产业开发的优势。第二,重点扶持优势农村文化户。对现有文化户进行“联合体”管理,逐步去除低素质、低水平、低产出、低级文化的小文化户,以小而精的文化户作为补充,实现高低搭配,优化文化户队伍。第三,走集团化发展之路。对文化产业相关单位各文化生产要素资源进行价值评估,统一规划,整体调配,整合文化基础设施、文化生产设备、文艺创作演出等资源,形成文化企业集团,增强产业竞争力。

(五)实施品牌战略,走发展特色文化之路

第一,打造文化精品,提升文化品位。深入乡镇村户,寻找文化源头和潜力,充分挖掘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资源,打造出精品特色文化产业。第二,针对当地本土特色,开发生态文化旅游产品,将潜在的乡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实力。同时注重将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第三,加强文化宣传,提升文化户知名度。通过媒体宣传报道等途径,扩大农村文化户的影响。

第4篇

关键词: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现状;作用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8-0256-02

一、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现状

一直以来,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我们都十分重视发挥国办文化的主渠道作用,建立起以文化馆、图书馆为龙头,以乡文化站、文化中心为枢纽,以村文化室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农村群众文化网。但要真正把文化“种”在农村,就一定要重视农民自身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让农民自己走上前台、当好主角,从而使得农村群众文化自身造血功能进一步增强,农民群众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不断高涨。一方面,政府鼓励各种形式的农民自办文化,培养一批文化中心户、文化大院,组建一批农民文艺创作队伍,扶持一批民间职业剧团、农村业余剧团,让农民从看演出、参加活动到自己演出、自己搞活动。一方面,在各级政府的培育和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下,通过在广大农村成立文化科技示范户来树立典型弘扬先进。文化科技示范户通过赠送的电教设备和文化科技资料,积极开展技术培训,信息交流,倡导文明健康的文娱活动。在文化科技示范户中,农民学到了技术,掌握了知识,提高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更好地理解和执行了党在农村工作的各项政策,有效推动了农村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在农村群众文化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忽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一,“轻文化”的观念在基层尚有市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需要政府的扶持。但有些地方文化部门的功能却因各种因素不断弱化,在思想认识上,主要表现为重经济、轻文化。部分村级领导干部在抓好经济工作的同时,没有正确处理好“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关系,没有把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文化建设放在应有的位置。第二,对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投入相对不足。这具体表现在:农村文化事业财政支出增长速度低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低于城市文化事业投入。第三,农村消费习惯不够合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属于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构成要素,如村镇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等,又有属于私有物品的构成要素,如每家每户都有自己喜爱的活动等。因此,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不仅取决于政府的投入,也跟农民是否愿意花钱进行文化消费密切相关。我国劳动人民向以勤俭节约著称,这种传统美德反映在文化消费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浙江某地区从2003年开始,每年组织千场文体活动工程和千场电影下乡活动,因为是免费观看,几乎场场人山人海;而同样的活动一旦进入影剧院买票观看,哪怕是非常低廉的象征性收费,往往是门可罗雀。这种“免费穷享受”和“花钱乐消费”之间的强烈反差,折射出农民群众陈旧落后的文化消费观。这种落后的文化消费观的蔓延,将严重制约农村群众文化的良性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群众文化的功能

(一)促进农民现代化,增加农民凝聚力

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前提,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农民是中国人口的主体,又是传统文化特征最为浓郁的一个人口群体。因此,中国人现代化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农民的现代化,包括农民的观念现代化、行为现代化和技能现代化。农民现代化,就要使农民具有准备和乐于接受他未经历过的新生活经验、新思想观念、新行为方式的能力;具有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革的能力;具有思路广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各方面不同意见和看法的能力。农民现代化,就要使农民形成注重现在与未来,守时惜时的习惯;形成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办事讲究效率的习惯,对人和社会的能力充满信心;形成有计划,即在个人和公共生活中趋于制定长期计划的习惯;形成不断学习知识,即注重对事实的考察,尽可能多地获取知识的习惯。农民现代化,就要使农民具有信赖他生活的世界,相信周围的人和社会组织能够实现他们任务的心理;使农民具有重视专门技术,愿意根据技术水平高低领取不同报酬的心理;使农民具有相互了解、自尊和尊重他人,了解生产过程,期望能在认识本职工作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创造力的心理等等。然而,由于农村是传统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地方,农民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最多。相对来说,农民身上的现代性最少,传统的东西最多。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一方面应增强农民的现代社会竞争、开拓、创新、求实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使农民的婚育行为、人际交往、消费行为、投资行为等更具科学性,而且使农民具有从事各类的专业生产和经营的技能,全方位的提高农民的素质,从而实现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

群众文化如同一块巨型磁石,吸引着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其中,从而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群众文化把成千上万素不相识的人组织在一起,通过群体文化活动,创造互相沟通、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互相关爱的团结氛围与和谐环境,形成巨大的合力。农村群众文化所具有的群众性、大众化特点,对农民之间的个性差异能起到很好的磨合作用,能较好地把农民群众组织起来,使农民在活动中增加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相互较量和欣赏,跳出世俗的日常的生活,建立起基于“文化情结”的团队精神和群体气质,形成集体崇尚的追求目标。

(二)提高农民素质并规范社会道德

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可以提高农民群众思想素质、文化水平,进一步摆脱愚昧落后状态。农村群众文化有宣传教化的功能,可以通过办图书馆、文化站及各种农业科技知识培训提高农民们文化水平,推广农业科学技术,还可以通过各种健康向上的文艺文化活动,传播现代文化信息和思想观念,从而改变农民的精神面貌,引导他们从根本上摆脱小农经济造成的宗法观念、自私保守观念的制约,真正成为新时代、新农村的新型农民。

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因其群众性、教育性、娱乐性特征及寓德于文、寓教于乐的传统成为深受广大农民喜爱的道德教育的活动。通过广泛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可以在农村倡导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并自觉地规范群众的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

(三)缓和社会心理危机,净化社会风气

“看病难、上学难、打官司难”等现象及农民失去土地等原因,使得农村社会矛盾激化、心理危机产生、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和谐农村的构建。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可以提供宣泄情绪的渠道,架起沟通心灵的桥梁;可以粘合各种心理裂痕,给农村弱势群体带去党和政府的人文关怀和文化抚慰,从而舒缓压力、娱乐心身、化解矛盾、增进融会,促使大多数社会成员保持社会生活的安定和睦。

乡村文化是农村社会经过长期的积淀形成的,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推陈出新。其内容不仅是优秀传统的积累,而且是现代时尚的体现。乡风是农村弘扬优秀传统和倡导时代新风的有效载体,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和历史价值,还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它往往引领农村社会某一时期思想和精神领域所崇尚的主流,这一主流主导着在同一文化背景下农民的群体性格,对农民价值观念、是非标准、审美意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乡村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农村乡风。

此外,群众文化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又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多维格局。在这一多维动态过程中,有一个循序渐进、节节提高、层层深化的发展轨迹。全体人民群众在参加群众文化的动态活动中,每个人也受到动态化的“冶炼”,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在这一“冶炼”过程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产生了先进力。可见,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社会化程度,发展农业生产力。

参考文献:

[1]李美华.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机制与形式创新[J].老区建设,2008,04.

第5篇

摘 要 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重要的软环境建设,也是新农村建设应有的内涵,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形成与新农村建设前景相适应的文化类型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通过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复兴传统体育项目,将传统文化通过传统体育项目的现代转型形式植入到新农村文化中,可以有效的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提升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性。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传统体育 新农村文化建设

农业是河南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门类,农村人口在整个的河南社会人口中占据重要比例,长期以来农村社会的发展一直也是制约河南社会经济全面现代化的重要因素,如何通过新农村建设在改变农村环境,提升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同时,提升农村人口的素质,改善农村文化是新农村建设中最重要的核心内容。新农村文化建设本质上并不应该是一种完全脱离农村社会根基的文化,一种完全现代化的、外来的文化对农村社会的改革的效能是有限的,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三十年的发展,农村社会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对农村社会文化的改革却落后于农村经济的改革,因此在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时,通过改革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并且复兴传统文化的优良资源,将此作为新农村文化的根基,这样使得农村对于新的文化类型不陌生,也能完全适应农村社会,从而可以有效的改变农村社会的文化状态,实现全面的农村现代化。

一、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的现状

传统体育项目是河南农村社会中重要的文化形式,通过传统体育项目的展示,一方面可以强身健体,在河南农村中诸如习武、秧歌、庙会舞蹈等传统体育形式一直是河南农村社会中重要的体育项目,通过定期的参与到集体的体育项目中去,可以使得农民在日常的农业生产活动得到调剂,也可以使得农村人口在节庆时期身体得到很好的锻炼。尤其是在传统的农村社会中,农业生产占据农民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农民尤其是女性通过空闲的时间参与一些传统体育项目,对身体素质的锻炼效能是显而易见的。另一方面传统体育项目的参与还有利于传统农村社会的稳固,传统体育项目除了个别项目之外,大多都是一种集体项目,诸如秧歌、庙会舞蹈等,通过参与集体项目可以让农民对于一定的社会群体形成归属感,比如说参与庙会舞蹈,通常在传统的农村社会中,庙会是以一定的自然和行政区域作为单位参与的,参与者通过一定的区域组织在一起,并且以此为整体与之外的农村社会进行文化、经济各方面的交流,因此农村对于这样的单位是有归属感的。

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社会人口的流动,河南农村的传统体育项目日益衰败,除了太极拳等个别地区发展比较好之外,大多数的传统体育项目都出现了发展乏力的情况,秧歌、庙会舞蹈等一度被作为一种封建迷信活动所禁止,很长一段时间也不被提倡,集体传统体育项目的消失。此后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大量的农村人口外出打工,农村社会中青年劳动力不足,在农村社会中老年和幼年的人口占据了农村社会的主体,这部分人口在从事农业劳动之外,很难再有时间和经历去参与到传统体育项目中。并且很多随着农村社会人口的老龄化,他们受到疾病的困扰,也没有能力参与到传统的体育项目中,这些都造成了河南农村社会传统体育项目的衰败。

二、传统体育项目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相关性

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从20世纪末启动以来,对农村社会的改变实现而意见,尤其是对传统农村社会的居住形态的改变,现在在河南各地蓬勃发展的新农村建设已经和那大程度上改变传统以自然聚居形态的农村社会,农村开始进行楼房改造,农民迁入楼房。这在传统的农村社会中是不能想象的。农村社会居住形态的改变,对农村生产、农村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首先对农业生产而言,传统的居住形态是以围绕可耕种土地形成自然聚居,在这种聚居形式下,农民可以较近的进行农业生产,农业生产资料也可以较为容易的放置在农房中,并且散居的形态也使得诸如玉米等农产品有着充足的晾晒区域。这些都是与农村传统生产形式相融合,但楼房出现彻底改变了农村社会的这种生产形式,农民无法再将生产资料搬进楼房,也不能在将生产产品在附近进行晾晒。而且这种队农村社会文化形态的改变也是明显的,农民文化是以熟人社会为核心的文化形态,先生在研究我国农村社会的文化形态时就指出,农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以血缘关系构成整个农村社会的文化根基,父老乡亲这些血缘和非血缘的熟人关系在新农村建设中受到冲击。

传统农村社会文化形态的改变,需要一种新的文化形式植入到农村社会中,文化的改变相对于经济形式的改变要滞后的多,因此虽然河南的广大农村中居住形式和经济形态已经发生了改变,但一部分的农村传统文化并没有消失,依然发挥着功能。新的文化形式也不应该是一种脱离农村传统文化的一种完全崭新的文化形式。在20世纪初等一批学者就开始探究新农村的文化建设,通过一种将外来的先进的农业生产科技引入农村社会,改变传统农村社会的生产技术的形式,将现代化的农村文化引入到农村社会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当时部分学者过于强调中国农村的落后,将农村中一切文化都认为是一种落后的文化形式,忽视了农村社会文化的韧性,结果导致新的农业文化形态很难和传统文化形态相融合,从而造成了对农村社会改革的失败。

因此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中也是需要通过将传统农村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功能,摒弃传统文化的糟粕,将传统文化的优势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建立一种农村社会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这对于新农村文化的有着重大的意义。传统体育文化就是一种很好地传统文化形式,河南农村中也具有丰富的传统体育项目,通过复兴传统体育项目,输入新的文化内涵,将传统文化的形式与现代新的文化内涵相结合,可以产生新农村建设中需要的文化形态。

三、传统体育项目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结合的现实路径

将传统的体育项目与新农村的文化建设相结合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首先对传统的体育项目进行必要的改良,诸如秧歌、庙会舞蹈等形式的体育运动形式受到原来文化内涵的限制,现在很多地区已经没有这样的文化形式,而这些传统体育项目都是围绕着这些传统的文化形式展开的,没有文化的依存,这些传统体育形式也较难开展。可以通过改变传统的体育运动的文化内涵,发挥其强身健体的文化功能等内涵,实现其形式的更新。

其次在进行传统体育运动形式的推广,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消失在很短时间就可以实现,而其重新的复兴则需要大量的推动,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才能实现,通过有目的性举办一些传统体育运动的项目的比赛等,有引导性的将传统体育项目的复兴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相结合。

最后是对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进行形式的改造,将其纳入到农村社会的学校教育体系中,从小培养农村人口从事传统体育的兴趣,通过学校的推广,扩大从事传统体育项目的人口基数。

总之河南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需要新的文化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同时,通过复兴传统的文化形式,将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进行必要的改良,植入到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中,可以有效地实现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复兴,也能有效的将传统农村文化实现与现代新农村文化的融合。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6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河南新农村文化建设视角下传统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号2016―gh―15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洪旭辉.新农村建设中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3).

[2] 张兴梅.新农村建设中村落传统体育活动与文化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2,(9).

[3] 姜娟.论民族传统体育在新农村体育建设中的优势[J].搏击(武术科学).2011,(3).

[4] 王进选,温路广,范杏茹.挖掘民间传统体育 构建和谐新农村[J].前沿.2010,(6).

第6篇

一、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对文化生活的追求日异渴求,村容村貌的改观,更让村民的精神风貌大增,于是,对文化生活的追求日渐高涨。当前,农村文化设施虽然逐步完善,但远远满足不了村民的文化需求。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完备,设备缺失,利用率低;【文化大院】逐年增加,节目单一,可操作性一般。【农家书屋】覆盖面全,发挥不好,有的甚至就是锁起来的书屋,作用不大。文化广场成型的少,成型的缺少文化带头人,很难达到一定目的。不成型的建不起。仅有的广场活动仅限于扭秧歌、逛一逛的基本形式,没有新的文化方式融入广场,村民自身素质决定了他们的活动方式。农村文化人才偏少,居住分散,组织一次不容易,即使组织了也是匆忙上阵,无异于纸上谈兵,起不到想要的效果。

基于农村文化的投入越来越大,从分发挥文化龙头的作用,对农村的文化建设知道的越来越清晰了,让农村的文化生活越来越充满了希望。今后,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即堪忧又使人充满着期待。

二、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明显不足,远远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二是缺乏长效的投入管理机制,由于乡村财力困难,后续管理跟不上,不少文化阵地存在建得起管不起的现象,也存在设施破旧、图书流失现象。三是文化阵地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有的村对群众读书、用书宣传不够,引导不足,群众读书借书的积极性不高。四是农村文化大院节目单一,内容老化,缺少专业人员指导培训。五是想创建新的文化大院不难,难的是缺少文化活动的设备【锣鼓、二胡、唢呐、音响等】,有心栽花,无力培植。六是经费限制乡村文化活动的开展。

三、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针对农村文化建设难,农村群众素质偏低,精神文化贫乏的实际,当前,我觉得农村文化建设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做好一个总体规划。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相衔接,制定符合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规划,明确目标和方法步骤,指导农村文化建设总的目标和要求。1.是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保障农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2.加强阵地和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和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保障农民群众共享文化成果。3.是坚持用文化熏陶人、感染人,提高农民群众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是发掘、保护、开发利用北国温泉这一响亮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挥传统的文化底蕴,发展旅游带动县域经济增长,壮大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市场。

二、建立一套体制机制。1.是要加大政府对农村文化的投入力度,建立农村文化活动经费正常增长的保障机制,设立农村文化发展资金,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提高文化经费用于乡村的比例,同时用好国家和省里的扶持政策,推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2.是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的力度,建立政策推动机制,实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文化大院等工程,保障农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扩大有线电视覆盖面,确保农民群众既能听到中央、省市的声音,也能听到县委县政府的声音。3.是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管理力度,建立农村文化建设考核深化机制,把文化投入、设施建设、活动开展、农民受惠、遗产保护、队伍建设列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评价体系,激发出社会各界的文化自觉意识。

三、打造一支人才队伍。在政府职权范围内,强化农村文化队伍体制改革,创建农村文化队伍管理制度。通过培训班、选送深造、骨干示范、专干下乡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批音乐、美术、书法、文学等多门类的农村文艺人才,培植一些小剧团,秧歌队,农民乐队,文学创作群体等群体性的文艺组织,鼓励引导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建立一支永不离村的文艺队伍。

第7篇

当前农村文化发展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形式单一、流于形式;二是文化人才队伍匮乏;三是资金匮乏,正常文化活动难以正常开展。农村文化发展滞后,内容单调,并且多数只有在重大节日上才会表演,而表演的内容也很陈旧。这远远无法满足广大的农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于是茶馆盛行,农村农闲时群众往往多聚集在茶馆斗地主、打牌等,如果长此以往,不但人们生活单调乏味,而且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难以实现!如何正确引导农村群众拥有正确健康的文化生活,农村应当怎样丰富其文化生活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加强农村文化发展,既要不断传承传统文化,又要善于创新,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的形式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的是“满汉全席”而不是“吃点菜”,文化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农村文化需要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传统文化,包括过年舞龙、秧歌等都应当大力弘扬,并且结合现代元素,创造出更多更好的适应当下村民,大众化接受的文化形式。

2.加强农村文化发展,需要不断壮大农村文化人才队伍

一是提倡文化人才下基层,号召专业文化人员到基层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二是在农村挖掘民间艺人,挖掘民间文化并给予其扶持。经济发展需要带头人,农村文化发展也需要带头人,深入基层,挖掘农村基层文化带头人,并在相关部门扶助下由文化带头人逐渐完善体系,建立一个文化组织、文化团体。

第8篇

两个古老文明共建和谐世界

“中国水都”——丹江口

发挥特色资源优势建设粤西经济强市

浅析社会保障税的性质

地区产业转型失败的原因及建议

积极探索人力资本理论的重要作用

打造最具投资活力的中国科技城

建设和谐宜居的中等城市

第三部分中国城市社区发展初探

第四部分现代服务型城管转型问题研究

第五部分城市排行榜及部分城市数据

第六部分全国及七大区域图

第七部分城市文化产业专题

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开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绍兴:寻找着力点,增强推动力

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温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徐州市文化发展现状

营口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岳阳市文化产业发展概要

坡头区新农村建设特点突出

积极探索人力资本理论的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评价体系编制及调整说明

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些思考

浅谈信息化会计系统环境下的内部审计

浅析新会计准则影响下的企业绩效评价

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如何加强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

纳税筹划与财务风险控制

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重视虚拟经济发展迎接资本市场开放的新挑战

浅谈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危害及对策

论实质课税原则及其在中国的确立和适用

浅析知识经济对现行财务报告的冲击与创新

供电企业基建财务管理

仙界展翠迎来宾——访湖南省张家界市市长胡伯俊

常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特色及主要措施

成都:发掘文化遗产资源发展文博旅游产业

浅谈企业财务管理中平衡计分卡的运用

专题一:中国城市群产业结构与竞争力研究

专题二:城市群基本概念界定及发展经验梳理

第三节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探索

以创新思路推进麻阳经济跨越发展

做大猕猴桃产业——陕西省眉县县长张乃卫访谈

洛阳: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努力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依托资源优势,创新促进发展——蓬勃发展的金川工业园区

第9篇

【关键词】群众文化;发展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G2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248-01

群众文化建设,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保障,是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的重要举措。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有效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发展,培养了人民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对人民群众自身和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群众文化建设是中国文化领域发展最根本的基层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民族文化素养的体现。群众文化作为富有特色的新兴多态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发展有一定的推进作用。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是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基础,是维护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升群众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

一、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

新时期以来,在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同时,群众文化建设的城乡差异化也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文化生活得到显著提高。但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需要的不断增长不能完全相适应。文化式微,则经济不兴,扼制社会发展的命脉。文化建设现状如下:群众文化建设缺乏完善的政策法规来对工作实施进行保障,群众文化基础建设缺乏足够的投入,文化资源整合系统不够健全,群众文化建设缺乏人才培养观念等;对文化的战略地位、功能作用等方面认识不足,文化发展建设与经济快速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适应;文化经费投入不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农村或社区的设施设备及图书刊物等陈旧更新不及时;文化事业单位队伍结构有待调整,缺乏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文化岗位对优秀人才吸引力不高;文化产品品类不全,现阶段群众对图书类的需求明显高于以前,特别是农民群众对农业的科学技术、关于农村的法律法规、文学书籍及文化娱乐方面的知识。

二、加强群众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文化产业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充分挖掘当地群众文化资源,倡导民间文化的产业化发展,给予配套的文化需求建设与文化相关的扶持政策。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工作:可以挖掘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比如手工艺制品、民间风俗画等产品;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正确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使文化市场机构和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扶持当地群众创造出更多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品牌;逐步落实政府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把文体经费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和公共建设的投资规划当中;采取有效措施建好、管好、用好区县乡的文化活动室,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等相关工程;积极争取体育馆、流动舞台演出车、影剧院和乡村文化站等项目建设、为群众文化工作者和百姓开展文化活动提供良好平台、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统筹资源,综合利用,把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建成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的一体化综合文化网络体系、实施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2131”、广播电视“村村通”、农牧民体育健身、民间艺术发掘利用和农家书屋六大工程、继续开展和探索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扶贫活动。

进一步结合基层实际情况,改进和完善农村文化建设的工作思路,组织建设富有民间特色的文体活动队伍,如秧歌队、篮球队、腰鼓队等等群众易于接受的活动。不定期举办活动赛事,营造出农村生机勃勃、团结友爱的文化氛围。建立体育健身相关队伍、广泛征集群众意见、组织开展各类群体性健身活动;加大对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人才管理机制,人才是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选出一批优秀的文化人才进行学习深造,为以后不断更新的群众文化需求做好准备;提高文化生产力,根据民间文化,创作出符合民间风俗特点和群众喜好的文化作品,组织群众编写书籍记录文化发展、组织群众拍摄记录优良文化传统的文艺作品,组织群众创作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间歌曲等等,并把作品搬到银幕中,以符合地方宣传标准的方式的进行演出等传播到更多群众当中去。只有明确群众文化的发展路线,深入了解群众对文化的诉求,加强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各方面培养,提高文化事业单位队伍建设,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俗,采取有效发展机制,才能使得群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群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是暂时的,没有问题就不能进步,只要政府部门明确了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增加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建设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就一定能使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在加快和谐社会发展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10篇

【摘 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落后,外出打工青壮年规模很大,留守儿童的数量庞大。通过调查发现贵州省铜仁市留守儿童的总体

>>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成因分析 贫困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对照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探究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言语智能发展影响因素及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道德意识淡薄问题分析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舞蹈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研究 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现状与反贫困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与研究 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学校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 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德育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少数民族地区农户投资结构现状及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幼儿园课程现状及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移民现状及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2011年10月22日,国务院国函〔2011〕131号文件批复同意撤销铜仁地区设立地级铜仁市,同时撤销县级铜仁市。本文中,铜仁市均指地级铜仁市

③《铜仁年鉴》编辑部编.铜仁年鉴(2012)[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

④⑤⑥铜仁妇女网:。铜仁地区妇联对农村留守儿童年龄的界定与全国妇联的界定不同,如根据全国妇联“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的界定,铜仁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及比例可能会更高。另外,据笔者了解,在城区也存在一定数量的留守儿童

第11篇

近年来,我省以“文化民生”为先,构建文化阵地,激活基层文化“细胞”。截至去年,我省公共文化投资力度达到150亿元,建成图书馆169个、文化馆205个、文化站4586个、村文化室29845个、文化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181个、乡村基层服务点5.2万个。以此为基础,我省构建起了全国数量最大、战线最长、网点最多、服务人口众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并全部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

四川省委、省政府强推“文化强省”发展战略,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维护、发展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已成为主要的途径。四川如何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普遍性,均等化?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如何……且听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的解答。

问:四川是如何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普遍性均等化的呢?

答:目前,四川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由单一重视硬件建设转向软硬件并重。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不少地方缺乏配套资金,文化设施从建设之初就不达标,有地方还没有博物馆、非遗展示馆。四川省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明显。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实现从领导重视到制度保障的转变,从单向投入向政府系统投入的转变。文化投入从最需要、最落后的地方破局,加大扶持力度,缩小地区之间的文化发展差异,缩小数字鸿沟。坚持公共文化发展思路,重心下移,把更多的资源向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特别是连片特困地区倾斜,缩小城乡公共文化差距,实现文化服务均等化。

问: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经济形态,影响着一方的发展高度和深度。那么,四川省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如何?

答:四川文化紧紧抓牢灾后重建机遇,完成文化产业投资15.5亿元。加大整合力度,加快转化速度,推动优势文化项目与优秀文化资源的对接,提高文化旅游发展的潜力,使灾区富集的文化资源,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

积极推动政府的文化管理创新,遵循文化产品生产和市场供给的规律,促进民族文化资源的产业转化,提升四川特色和民族文化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其次,四川通过灾区民族文化、地域文化资源集聚与重组,培育了一大批依托文化遗产资源的文化旅游、依托名城古镇的休闲娱乐、依托非物资文化遗产项目的艺术品生产项目等。 另外,四川大力扶持新型业态,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促进动漫游戏产业发展壮大。

问:四川省文化发展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是如何发展的?

第12篇

1.1探究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现状

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的现状表现为,农村文化的发展程度远远落后于城市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程度,理论上来讲 ,农村的文化发展从相对于城市的文化发展有些落后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目前农村文化的发展程度非常不理想,探索其中的原因虽然包括许多方面,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经济因素。这里谈到的经济因素不仅包含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用于文化发展的资金比例,还包括农村经济机制的问题这也是更为重要的原因,经济体制的发展会对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产生重要且深刻的影响。我国农村自从开始实行以来,其经济模式从最初了计划经济开始逐渐转向商品经济时代,但是并不彻底。我国自进入到市场经济体制以后, 农村的经济并没有跟随城市经济一道进入市场经济的潮流之中。 长期如此,农村的文化发展也逐渐落后与城市文化的发展,并且两者的差距越来越大。

1.2探究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制约因素

农村文化的发展收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例如,农村地区的拥有着具有丰富特色文化资源的,但是实践中对它的保护和开发力度不足,农村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较低使得农村丧失了利用特色文化资源来促进文化发展的机遇;并且,农村的文化消费水平较低是制约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对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消费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是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还不均衡,他们没有意识到将资金投入到文化方面的重要性,这使得农村的文化消费水平较低,农村文化的不到发展;另外,农村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和演艺人才的缺乏是制约农村发展的有一个重要因素,要向农村文化能够得到发展和建设,需要有优秀的文化产业人才,尤其是熟悉文化业务、了解文化经济、具有丰富的文化管理经验的综合型人才十分缺乏,文化单位缺乏人才的现象更为严重,文化服务业所需的大量经营管理人才缺口很大,这是制约农村文化发展建设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1.3探究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方法

农村文化的发展与建设离不开政府有关部门的正确引导、帮助和支持。这种帮助最主要的方面体现在农村居民的文化思想意识上。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推行“文化下乡”政策,为农村居民送去相应的文化作品与优秀的文化活动。大力兴办文化产业来振兴与发展农村文化的发展的意识,使文化的发展能够深入到农民的思想意识,只有这让才能够使农村居民爆发出参与文化建设的激情和创造力;另外,政府以及有关文化部门要推行文化讲座,举例子让农民们看到和目睹文化的发展能够带来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不进如此,还可以让村民们享受到优质的文化生活,更愿意积极的参加文化产业的建设和投入。

2分析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前景

2.1利用旅游文化资源

我国的许多农村地区都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文化资源已成为我国的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之一,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重点是把农村的文化活动与当地蕴含的旅游文化相统一,这不但有利于农村发展先进文化建设,也有利于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更是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现代化的要求。我国许多的农村都有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这对于城市居民来说,是娱乐休闲的很好场所,去农村游玩儿不仅仅是欣赏沿途风景优美的乡村风光,还希望可以走到乡村深处的秀山秀水与田园风光。既然农村的旅游文化丰富,那么,发展农村的丰富旅游资源就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农家游的庭院民宅风土人情,美食游的大铁锅煮出的饭、炒出的菜,风俗游的民风香淳奇妙天然等。人们在旅游去领略风光世界,感受大自然的气息,正是一种非常值得推广的文化形式。我国的农村文化可以充分发挥旅游文化形式,使农民的文化生活有新的亮点和突破。

2.2利用政策优势发展文化建设

国家给予农村的相关政策是农村发展文化建设的一大优势之处。近年来,为了推动农村整体的进步发展,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给与了高度的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农村的文化建设。如大力推行农业知识讲座,为了保证村民们能够积极踊跃的参加讲座,许多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利用听讲座送礼物的方式让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农业知识讲座中来,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农民们更好的学习种植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还可以提神农民的文化素养;还有些地区的政府设立了乡村图书馆,给农民朋友们提供了农闲时的休闲活动,帮助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使农民们利用相关的农业知识投入到农业生产中。由此可见,政府以及有关文化部门的这政策有利于农村文化的发展,也为农村文化的大步前进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2.3利用区位因素发展文化建设

有些农村地区的区位优势为当地发展文化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我国有很多农村的区位条件非常优越,例如,有农村地处东南沿海和西南地区的交汇之处,地理位置相当优越,东西南北的文化在这里可以得到相互交融,推进文化交流的同时更是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还有些地区是沿海的渔村,对外经贸联系较多,这样的经济水平拉动了文化的发展,这样的区位因素对于发展建设前景自然是相当的广阔。因此凭借区位因素获得文化发展的农村地区可以借助这一优势来大力建设文化。

第13篇

关键词:群众体育文化;现状;策略;发展方向

党的十七大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贯彻会议主张和号召,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发展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肩负重任”的历史使命,围绕“群众体育,让城市更健康”的主题,积极促进群众体育文化发展,对促进我国群众文化繁荣昌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当前我国基础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对发展体育文化形成足够的重视,积极推进群众体育文化发展。

1 群众体育文化概念和范围

群众体育指的是以社会全体成员作为对象,将增强其身体素质,丰富文化生活,调节社会情感作为目的而进行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我国群众体育活动点呈多样化状态,分为体育辅导站、普通活动点、有固定室内活动场地的体育中心(室、站)、体育项目或人群队(协会)、其它等五类,范围广泛的群众体育文化,一方面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特点决定的,另一方面则与民族文化多元化有着紧密的关系。群众体育文化作为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增强人民群众身体素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作为目标,围绕人民群众对多元化的健身需求积极开展群众体育文化活动。它的范围非常之广泛,不仅包括基础的社区体育文化活动,也保护社会公共体育文化活动。所以,当前社会背景下,全面推动我国群众体育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群众体育文化的现状

就目前我国群众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现状可以看出,在推动群众体育文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困难,如经费匮乏、场地拥挤,得不到保障以及缺乏技术指导者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国群众体育文化建设工作的持续推进。

(一)经费匮乏

推进群众体育文化发展过程中,经费匮乏是影响群众体育文化发展的核心要素。主要是因为开展群众体育文化活动需要依赖基础体育设施,缺乏足够的经费,难以在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中投入充足的资金,就无法建设配套、完善的体育基础设施,从而对开展群众体育文化活动形成严重的阻碍作用。尤其是在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农村经济条件普遍偏差,再加上农民对体育文化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高,使得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迫切性尚未显露出来。实际上,农民作为我国的主体,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必须对加强农村体育文化基础设施形成足够的重视。经费匮乏,将会严重阻碍我国群众体育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二)场地拥挤,得不到保障

现阶段我国公共体育基础设施不健全,基层体育文化设施少,健身场地少,使得开展群众体育文化活动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主要是因为缺乏体育文化活动场地,使得很多群众体育文化活动难以开展,也不利于调动人民群众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所以,加快体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成为现阶段我国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三)缺乏技g指导者

开展群众体育文化活动需要相应的技术指导,主要是因为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变化的多元化体育文化活动需求,就必须转变过去简单的体育文化活动,积极开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文化活动。但由于缺乏技术指导者,使得开展丰富的群众体育文化活动遇到诸多阻碍。

3 群众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

2016年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对今后一个时期深化体育改革、发展群众体育、倡导群名健身新时尚以及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了全面的部署。《计划》指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将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健身需求,对实现中国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就现阶段我国推进群众体育文化活动存在的困难,必须对发展群众体育文化形成足够的重视,从体制机制创新、评价激励方式、科技创新引领出发,积极投入资金,建设配套的体育文化基础设施,加强技术指导人员培养,从而推动我国群众体育文化进步与发展。以文化馆为例,在发展群众体育文化中,应该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提出能够促进群众体育文化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投入足够的经费,建设配套体育基础设施

近年来,文化馆在促进群众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群众体育文化作为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馆得到充分的体现,更能增强人民群众对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重视。主要是因为利用文化馆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可以使更多人参与文化体育活动,而且文化馆能够专门提供体育设施,对群众参与体育文化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就现阶段缺乏足够的经费、体育设施不健全的问题而言,在文化馆集中进行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一方面将资金集中利用,有利于节省成本,另一方面发挥出文化馆重要的宣传作用,更能实现促进群众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目标。

(二)培养技术人员,加强指导

从现阶段人民群众参与体育文化活动情况可以看出,人们仅凭兴趣进行体育文化活动,谈不上体育运动技能与技巧,不仅无法使得体育锻炼效果最大化,甚至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形成适得其反的效果。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技术指导者,为此,充分发挥出文化馆在促进群众体育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对文化馆干部进行技术培训,培训出一批具备较强专业知识水平的技术人员,由他们在群众参与体育文化活动时给予一定的指导,就可以保证体育运动效能最大化,让人民群众从体育文化活动中享受到乐趣,从而充分激发出人民群众的健身活力。除此之外,充分体现出文化馆在促进群众体育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引导人民群众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增强人民群众的健身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贯彻落实到现实生活中,自然而然可以真正实现群众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目标。

同时,从我国现行的《全民健身计划》中也可以看出,群众体育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为:积极推进体育社会组织改革,激发全民健身活力;发挥全民建设的多元化功能,形成服务大局、互促互进的发展国际;拓展国际大众体育交流,引领全民健身开放发展。到2020年实现群众健身意识普遍增强,参与体育锻炼人数明显增加的重要目标,从而真正实现我国积极推动群众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目标。

4 结论

综上所述,现阶段积极推动我国群众体育文化进步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关系到我国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目标的实现,对促进我国群众文化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宁.我国群众体育发展趋势研究――基于全国3次群众体育调查结果的比较分析[J].体育学刊,2012,19(1):31-34.

第14篇

关键词:泸州;城乡文化统筹发展;主要问题

泸州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有着在城乡教育、社会稳定以及城乡统筹发展方面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在我国文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城乡文化发展不相协调的问题,这就是城乡文化发展差距过大。泸州作为西部城市,在这一问题上表现的更为明显,这就需要在泸州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科学统筹泸州市城乡文化发展,从而为泸州城市与乡村整体统筹发展做出其贡献。但是,泸州市城乡文化统筹发展存在的问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以便加以解决。

一、泸州城乡文化统筹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当前泸州市精神文化建设中,还存在着城乡之间的差距,这些差距是城乡文化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这也容易导致城乡文化发展的不协调。泸州市文化建设和发展中,还存在着重视城市、忽视农村的现象,这样就容易导致城乡文化差距拉大,发展极其不协调。针对这些问题,泸州市政府应该坚持遵循党和政府对城乡文化统筹发展的相关政策,根据泸州地方实际状况,在政策法规制定上加大力度,促进城乡文化统筹及和谐发展。泸州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是:1、泸州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制度供给存在着严重滞后的状况。在在改革开放后,泸州市政府紧随全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在从所有制形式、行政管理、人事制度、分配机制、领导体制等多层面加大了力度,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在其过程中农村文化建设的制度供给则严重滞后,这也是导致泸州在城乡的文化发展中的管理体制、资源配置以及利益分配等政策法律法规安排极其不公平的重要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泸州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和发展。

2、泸州市城乡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不均衡,特别是体现在投入机制上。存在着在城乡文化发展的二元投资体制,这就是文化发展资源多是向城市倾斜,特别是城市不仅在公共文化设施上有很大优势,而且还集中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各类专业人才,特别是管理人才。而泸州市的广大农村则存在着文化建设落后,特别是文化资源短缺,随之带来的是农村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存在着障碍。民间资本多流向城市的文化建设,这也是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投资空间大、机会多、报酬率高。

3、泸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使得泸州城乡文化消费水平存在差距。现在存在的基本状况是泸州广大农村还存在着文化消费内容和结构的单一,农村广大农民在各种劳动之后,根本享受不到城市多样化的文化生活。这就造成农民文化生活的单一,而且在很多时候在文化消费上,城乡之间的交流过少,这就造成城乡文化消费水平的两极化。这就需要泸州市要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高度,从而来构建小康社会的高度,这样才能促进泸州市城乡文化的统筹发展,从而从根本上来促进泸州市和谐社会的建设,缩短城乡发展差距。

4、泸州城乡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在文化投入和发展水平的两极化。经费不足、设施老化、文化机构运转困难、①公共文化资源偏少等现象现在仍然是泸州市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问题。主要的文化方面的专业人才、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各种文化活动等多少存在于泸州市内,这也是导致泸州市农村与城市在文化发展中存在巨大的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对泸州市各级城乡政府而言,在文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对城乡文化发展的不同重视,在城乡文化统筹发展上没有树立重要的意识和理念。而统筹城乡文化建设和发展,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需要,更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缩短城乡差距。

二、泸州城乡文化统筹发展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泸州市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城乡二元文化发展现状,使得泸州市城乡文化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也就使得泸州市城乡文化统筹发展存在着一系列的障碍。泸州市城乡文化统筹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要首先从城乡二元文化的历史起源去进行思考和分析。在当前我国发展道路之上,一直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就使得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泸州在城乡发展问题上也脱离这个历史发展的束缚。正是城乡二元体制加大了泸州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落差不断加大,而这种文化发展上的差异又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着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发展,这就使得农村和城市发展的差距更加加大,针对于此,需要找到症结所在:

城乡文化差距的根源主要在于经济发展差距。泸州城乡二元结构不仅有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的影响,还有着泸州市自身历史发展的特殊性。泸州地处云贵川三省交界处,地理位置特殊,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还是居于发展中重要位置,相比其他地区,工业化程度还是较低。而且,泸州市的城乡管理制度也是遵照全国城乡管理制度,这就是户籍管理制度,把农村、土地、户口结合起来,同时把城市、就业、社会保障与户口结合起来。其实,城乡存在自中国古代就存在,不过古代的城乡二元结构与当前存在的状况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当今的城乡二元化主要就是指工业化之后形成的不同的两种生产和生活方式。这也就把普通公民划分为了市民和农民两大群体,这也就使得本已存在的两大群体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地位等方面差异在逐渐的加大。同时,也使得双方在文化生活等各方面资源的分配和享受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平等。城乡文化统筹发展,逐渐实现城乡发展的平衡,改变其不平等性。(作者单位:泸州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第15篇

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部门制定相关体育法制法规以来,广大农村体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时农村体育文化也呈现了全面的发展。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实施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近年来,国家安排了巨大资金投入,在江西、重庆、河南、广西、湖北、山东、陕西、浙江等8个省市选择了两千多个行政村进行了试点,推广体育设施场地建设,这一措施将惠及近5亿农民。也让“全民都能享受到现代化建设的成果”的理念不断深入农民心中。但是我们还应该意识到目前农村体育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部分农民的身心健康状况仍然不容乐观。2010年我国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20-69岁男性居民超重、肥胖比例分别为31.23%、8.96%,女性居民超重、肥胖比例分别为25.43%、7.62%,测试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优秀等级的也不到10%,低于全国国民体制的平均值;而身体健身不合格的农民却达到了20%,高于全国平均值。总体来说,我国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绩效相对来说发展比较均衡,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发展略次于中部省份发展;农村体育设施的投入水平与产出存在时间上的差异性;各级政府部门在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也呈不均衡态势发展,西部政府部门在体育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存在明显的滞后性且作用相对较弱,而中部地区政府更能发挥其功效;政府体育文化投入水平和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现状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新农村建设对体育文化所带来的影响

2.1推动体育物质文化的发展

各级政府抢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大农村体育文化投入,积极推动体育场地、器材建设,建立“村村都有体育场”工程,为农民参与体育健身创造基本条件。

2.2促进广大农民参与体育

随着国家和政府支持、引导,现在新农村体育建设更贴近农民生活和便于农民参加运动锻炼、更利于开展各项体育赛事、活动。新农村体育场地、器材的建设,促进了广大农民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促使广大农民养成了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也使得很多民俗体育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各级政府部门应当依据当前农村人口现实,比如老龄化和未成年化严重,积极开发农村体育项目,加大组织协调力度,使农村老幼病残等相对闲暇人群首先投身于健身运动之中,从而营造广大农民参与的体育气氛,为全民健身及农村体育的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2.3改变群众体育意识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