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村文化发展现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近年来,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目共睹,农村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要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新农村建设不只是简单地建设农民新居,不只是物理形态上的更新,根本的是生活方式的改变,是要享受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享受到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要有良好的业余文化娱乐生活。
一、涪陵区农村文化发展现状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初步成型
按照体现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以财政投入为主体,覆盖城乡公共文化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初步解决了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基本文化权益问题。实施并完成了“广播村村响”工程,建成1个区级广播中心,24个乡镇播控中心;实施并完成了 “电视户户通”工程,完成了直播卫星设备建设安装任务;开展了“电视扶贫工程”,为无电视建卡贫困户免费赠送了电视机。截止2012年底,基本实现了全区广播电视传输全覆盖,广播电视混合覆盖率达98.5%。“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目标基本实现。农家书屋覆盖了所有行政村。努力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的最大效能,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共建共享,全区26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315个行政村文化室、102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339个农家书屋、77个社区书屋、1038个农家书屋外借点免费开放工作全面实施。开展了农村电影放映惠民工程,确保了农村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农村中小学生每生每月观看一部电影的目标。
(二)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围绕各类重大纪念活动、传统节日等主题,广泛组织开展群众歌咏、文艺演出、文化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丰富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一是公共文化服务拓展延伸。持续开展了农民工文化日、爱心图书传递等系列公益性文化服务活动,在全区城乡分别选点建起了图书馆分馆、爱心图书室、图书流通点等,举办了公益电影、图书展览及文物宣传进社区、进农村活动,文化惠民成效显著。二是城乡文化互动互进。持续开展了涪陵春节团拜会专题文艺演出、迎春书法展、元宵龙舞比赛、周末广场文艺演出、“送文化”下乡文艺演出等品牌文化活动;组织机关、学校、企业、乡镇、社区开展了多姿多彩的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规范和推动全区农村民间文艺团队健康发展,加强对全区80多支民间文艺团队负责人和骨干文艺参加了培训活动,有效地提高了民间文艺团队的整体素质。
(三)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显著进展
圆满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截止2012年底,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000多处,70多个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国家级1个,市级12个)。妥善处理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弘扬。文物保护工作稳步推进。通过开展“文化遗产宣传月”、文物线路免费游等活动,加大文物保护宣传力度,有效促进了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区内两个村落成功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蔺市古镇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程已完成一期工程。青羊庄园文化生态保护区二期维护项目也即将动工。
二、当前农村文化发展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农村文化建设却未显现出与经济建设均衡的发展趋势。
(一)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这是阻碍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首要问题。虽然政府财政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但仍远不能满足农村文化建设的需要。每个农民每年只能享受国家财政不到两块钱的文化投入。再加上基层乡镇财政困难,投入有限,许多文化站设备设施落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特别是一些民间文艺团体,财政更多的是对优秀团体进行引导扶持,有一点资金的投入也是杯水车薪,最根本的则是通过多种途径培育民间文艺团体本身的造血功能。
(二)农村文化专业人才缺乏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动,使得大量农村人才流向城市,农村文化队伍存在老龄化、低专业化的现象,农村文化队伍人才流失严重,微薄的收入使得文化工作者不得不另谋生计,根本无心从事专业工作。文化从业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严重偏低,专业性太差。农村文化专业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制约瓶颈。现代传媒的发展,让传统民间艺术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且人才队伍断档现象相当严重,很多民间艺术出现了无人可传的情况。没有产业化发展,在传承和创新上就相对滞后,经济产出的不足直接导致后备人才的缺失,没有人才储备发展也就步履维艰。没有产业化的发展模式,没有相关政策的扶持激励,这些传统文化慢慢消失则就不足为奇了,即使有零星的存在也是出于个人爱好,其创新性和发展性就差的多了。
【关键词】镇安县;农村文化;现状;思考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推动社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关键在于贫困山区的农村。镇安县地处秦岭南麓,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农业县,也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范围内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了深入了解镇安县农村文化的发展现状,破除制约镇安县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瓶颈”,推动镇安县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笔者先后深入镇安县的部分镇、村进行了调研。
一、镇安县农村文化发展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随着农村物质生活的逐步富裕,广大群众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提升。为了满足广大群众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镇安县在推动农村文化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群众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1、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近年来,镇安县不断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的学习阅览设施、文化娱乐设施、体育运动设施不断得到改善。
一是农村的学习阅览设施不断改善。镇安县先后在全县19个镇建起了镇文化站,并为镇文化站配齐了电视、电脑、咨询电话、远程教育平台,在镇文化站基层群众可以上网查阅有关三农信息,学习种植、养殖等致富技术。镇安县204个行政村,村村配备了应急广播系统,村村建立了村文化活动室,还整合了党建、科技、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建立了3000多户农村文化中心户或“农民书屋”,每个农村文化中心户或“农民书屋”均实现了“五有”,即有场地、有电视、有调频广播、有咨询电话、有报刊等文化器材。村应急广播系统、村文化活动室、农村文化中心户或“农民书屋”为在农村基层集中举行文化、科技推广等活动提供了方便。
二是农村的文化娱乐设施不断改善。镇安县实施了“村村通”工程,免费给高寒边远山区群众发放“村村通”卫星电视接收器7000多个,新安装了无线发射台,解决了部分农村群众看电视难的问题。目前,包括农民自发安装的卫星电视地面接收器,镇安县90%以上区域都可以通过卫星传送、无线转播、有线传输等方式收看到中、省或者市、县电视节目,19个镇的镇政府所在地和部分村组能接听到广播节目。镇安县不断进行农村群众文化休闲广场建设,米粮镇树坪村、东川镇西川村等地先后建立起了群众文化休闲广场,为群众开展文艺活动提供了舞台。
三是农村的体育运动设施不断改善。为了改善农村体育基础设施,镇安县实施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目前,镇安县的永乐镇栗园村、铁厂镇西沟口村等22个村分别建立了农民体育健身场地,每个体育健身场地配备了篮球场、室外乒乓球台及路径健身器材,为农民在农闲时节开展篮球、乒乓球等体育健身活动提供了方便。部分村的群众文化休闲广场也配备了体育健身器材,如今群众文化休闲广场也成为了群众饭后茶余锻炼身体好去处。
2、农村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
近年来镇安县各级各部门坚持“贴近农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深入全县各个镇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集中服务活动,把科技、文化、法律送到各镇,把知识、健康和快乐送进各镇,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增强了农民的致富能力,推动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3、农村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镇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民间传说、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民俗等。近年来镇安县不断对传统戏剧、曲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保护,全县共挖掘、整理以《镇安花鼓》、《镇安渔鼓》等为代表的2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7年镇安花鼓、镇安渔鼓被列为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镇安花鼓、镇安渔鼓、镇安民歌、镇安传统汉剧、镇安土纸被列为商洛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镇安县被文化部正式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二、镇安县农村文化发展面临的困难
近年来,通过政府投入和项目实施的拉动,镇安县农村文化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镇安县农村文化要实现大发展、大繁荣还面临诸多困难。
1、重经济轻文化的倾向仍然存在
受现行考核体系和一些体制性因素的影响,部分镇存在着重经济轻文化的倾向,认为经济发展是硬任务、硬指标,文化建设是软任务、软指标,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因而把主要精力、关注点放在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致富上,而对于农村文化的发展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关注的就少一些,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农村文化发展的问题,也就导致对于落实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不够积极。部分镇对于农村文化发展既无明确的年度工作目标、任务,也无长期的发展规划;部分镇没有把农村文化发展的工作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人力、物力投入不足;部分镇虽然把农村文化发展的工作纳入了议事日程,但缺乏考核、奖惩措施,没有真正把农村文化发展工作同经济发展、维稳、计划生育等重点工作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导致农村文化发展工作处于“说起来重要,抓起来次要,忙起来就不要”的尴尬境地。
2、农村的文化队伍力量仍然薄弱
目前,大部分镇文化站并没有文化专干,多数是由党政办办公室人员兼职。党政办办公室人员负责着镇党委、政府文稿起草等诸多事务,很难抽出时间和精力去考虑组织农村文化活动、指导农村文化工作。一部分镇文化站有文化专干但却专职不专用,还要协助镇政府从事民政、计生等行政工作,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考虑和组织农村文化活动、指导农村文化工作。近些年,镇安县农村多数有文化知识和文艺才能的人员都外出务工,农村留下的是“386199”部队,即使组织农村文化活动也缺乏人才的保障。
3、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仍然薄弱
近年来,镇安县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得到了改善,但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农村的学习阅览设施、文化娱乐设施、体育运动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是农村的学习阅览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尽管镇安县建立了镇文化站、村村建立了村文化活动室,还因地制宜建立了3000多户农村文化中心户或“农民书屋”,但是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农村文化中心户或“农民书屋”大多建立在人口聚集区,因而高寒边远山区群众的学习阅览设施缺乏的现实问题依然存在。
二是农村的文化娱乐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镇安县的农村家庭大约有七万多户,但仅仅免费给高寒边远山区群众发放了“村村通”卫星电视接收器7000多个,发放率不足农村家庭的10%。镇安县的广播电视光缆干线暂时还没有架到高山边远地区,其他转播方式效果较差,农村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广播电视覆盖的死角,三分之二的农村家庭无法看到镇安县电视台的节目,无法听到镇安县县委、政府的声音,有线电视覆盖率很低,因此就导致90%的农村家庭自发购买、安装卫星地面电视接收器,这种卫星地面接收器的收视效果都较差。农村广播作为农民接受新信息的重要传媒,在抗灾救灾、发家致富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镇安县农村广播这项工作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农村群众无法收听到广播节目。
三是农村的体育运动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镇安县共有208个村(社区),但仅有22个村实施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仅10%。农村文化休闲广场尽管也发挥着农民健身锻炼的作用,但是农村文化休闲广场的覆盖面也较小,建设步伐也要进一步加快。
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仍然薄弱的原因在于政府投入严重不足,政府对于农村文化的有限投入大多数是一次性基建投入,导致文化基础设施几乎没有保证正常运行的经费,明显存在着“重投轻管”的现象。因而在镇安县农村,特别是高寒边远地区的农村,广大群众看书难、看电视难、听广播难、饭后茶余无处休闲的问题仍然存在,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
4、农村的群众文化生活仍然匮乏
近年来,镇安县各级各部门组织、开展的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但 “三下乡”活动仅限于一个镇一次,这对于文化生活需求不断提升的农村广大群众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同时,由于部分镇文化站并无专职的文化工作人员,而兼职的文化工作人员因忙于行政事务,无暇顾及到文化活动的组织;多数村班子中缺少文化人才,而部分文化人才又是村务、家务缠身,再加上政府资金投入的不足,也就很难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因而,看电视、打牌、下棋成了群众用来打发饭后茶余时间的主要文娱活动,农村的群众文化生活匮乏的现状依然存在。
5、不良、低俗文化逐步向农村蔓延
一是打牌、打麻将活动盛行。近年来,由于农民缺乏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日复一日过着吃饭、劳动、看电视、睡觉的单调生活,打牌、打麻将的不良风气蔓延。特别是农闲时节打牌、打麻将成为了主要娱乐活动,部分“38”部队活跃在牌与麻将的战场上,“61”部队的吃饭、功课辅导成了问题。二是大肆操办红白喜事之风有所抬头。目前,农村红白喜事大肆操办,盲目攀比、摆阔气、讲排场的现象时有发生,你家的事办得好,我家的事要办得比你家还要好。人情送礼已成为农民非常大的一笔开销。没有节制的红白喜事开销、人情送礼开销花掉的是农民的辛苦钱,也使不少陈规陋习沉渣泛起,对农村良好社会文明风气的形成构成了不良的影响。三是农村网络文化现状令人堪忧。如今在镇安县农村手机不再是新鲜事物,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脑也进入了部分农民家中,农村网民特别是手机网民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农村网民受教育的程度大多不高,多数农村网民上网主要进行QQ聊天、打游戏、看影视剧等网络娱乐。不良的网络信息、不健康的网络游戏等低俗的网络文化正影响着农村网民。
三、镇安县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几点思考
1、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的领导,促进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关键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把“文化强县、文化强镇、文化强村”作为发展目标,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强化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领导,合力推动农村文化的发展。一要认真落实基层文化建设“四纳入”的要求。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经常研究和解决农村文化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农村文化建设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全县及各镇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新农村建设制定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远景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促进农村文化健康、有序发展;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镇办领导干部目标管理责任制,设立年度农村文化工作单项奖,以此促使镇办领导能把农村文化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真正抓在手上;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财政预算,从资金、制度上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二要创新农村文化工作机制,形成“政府主导、文体主抓、部门联动、农民主体”的工作格局。每年定期召开一次文化相关部门的联席会议,明确各部门在农村文化事业建设中的年度任务,并要求各部门每年为联系村争取一个文化建设项目,或帮联系村办一件文化方面的实事,年终考核评比表彰。
二是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推动农村文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一要配好镇文化站站长。对镇文化站长的配备,应由文化相关部门、镇共同负责公开招考录用,配备专职、专业站长,确保他们有能力、有精力常年抓这项工作。二要加强部门业务指导。文化影视局、教体育局是业务主管部门,要把工作重点向农村转移,加强业务指导,在注重行业管理的同时,尤其要做好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升其业务能力。三要加强对农村现有各类文体团队的管理,分别登记造册,纳入管理范围,适时对团队负责人进行业务培训。
2、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破解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仍然薄弱的难题
镇安县是我国西部地区的山区农村,是革命老区,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提出:“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和帮扶力度。中央、省、市三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这对于进一步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推动镇安县农村文化的发展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政府要着力争取项目、资金。政府要积极牵头争项目,文化、体育、财政、发改局等相关部门联动,形成部门合力争项目、合力实施好文化惠民工程的良好局面。要积极争取中央、省、市设立的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积极争取中央转移支付用于镇和村文化建设的资金。
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要把国家规定的“文化、体育事业不少于1%的投入”足额纳入县、镇的财政预算,并逐年相应增加投入;要确保中央一定数量的转移支付资金真正全额投入到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中去,文化、体育、财政部门要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督。
政府要拓宽投入渠道。一是实行项目资金“捆绑使用”,一个村一个村逐步改善文化基础设施,特别是要加大改善高寒边远山区群众的文化基础设施的力度;二是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引导民间力量服务于农村文化事业;三是大力扶持民间文化市场,形成国家主导下的农村文化服务和民间文化市场服务相结合的综合型服务体系,满足农村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3、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抵制不良、低俗文化侵袭
要主动适应广大农民“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文化需求,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打破文化活动就等于唱唱跳跳的偏见,特别是要拓宽农村培训领域,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抵制不良、低俗文化向农村蔓延。
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一是利用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县文化相关部门要指导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组织群众开展舞龙、舞狮、灯会等传统文化活动。在满足农民群众文化娱乐需求的同时,在活动中适时融入科技、法律、市场经济知识,让农民群众从活动中学到更多致富本领。二是在农闲
[关键词]:师宗县 农村文化户 文化产业
十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
一、师宗县农村文化户发展现状
调查统计显示,截止2010年年底,师宗县农村文化户(联合体)队伍已发展到168支(含非经营性队伍),从业人员达3000余人,分布在全县4镇4乡109个村委会(社区);组织演出共计16000余场次(含非经营性),年总创收3000余万元,年人均增加收入5000至10000元。从年龄构成来看,师宗县农村文化户的年龄结构以16-30岁的年轻人为主,30-60岁中年人数量相对不多,且数量稳定,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在逐步增加;从类型来看,师宗县的农村文化户类型主要以民俗文化为主,比较单一;从节目构成看,传统节目较多,原创节目较少,如2011年师宗县农村文化户各类节目共计5000余个,但原创的仅有500个左右,仅占10%。
二、师宗县农村文化户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薄弱,质量不高
与文化发达地区相比,师宗县农村文化产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市场化、规模化、科技化程度低,文化产业发展格局还远未形成。在目前农村仍实行土地承包制条件下,村镇文化的组织化程度相当低,许多自然村文化活动场地处于空白状态,农民普遍存在看戏难、看电影难、看书难的问题。一些村镇连看一场戏、一场电影的成本费用也无力承担。同时,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不多,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也不能很好地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
(二)扶持不够,管理滞后
一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近年来,政府的资金扶持浮在面上的多,对自然村和农户给予的支持和投入还严重不足。二是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和管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具体的业务指导和规范管理机制,不少地区“小、散、乱、差”的状况还十分严重,农村文化市场的培育基本处于分散、自生自灭阶段。
(三)效益不高,作用有限
据相关资料统计,2009年至2011年,师宗县农村文化户的营业收入分别是600万元、1300万元和3000万元,仅占师宗县GDP的1-2%。2010年年收入10万元至50万元的农村文化户仅有40户左右,仅占农村文化户总数的30%左右,低于曲靖市平均水平,对当地经济的支持和影响力显然不足。
(四)类型单一,缺乏原创
从师宗县农村文化户开展的内容来看,主要以民俗文化为主,围绕本地群众的婚丧嫁娶进行开发的节目较多,而体现历史文化、民间工艺、生态旅游、农业生产等方面的文化发展滞后。
(五)竞争无序,素质偏低
不少农户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在条件不具备和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仍跃跃欲试,抢占农村文化市场,结果造成严重的无序竞争,严重影响到农村文化建设的环境、服务质量和农村文化户的健康发展。演员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其演技几乎是靠天赋吃饭,文化品位不高,难于形成高水平的文化精品,不利于师宗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事业的繁荣。
三、推进师宗县农村文化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中的主导作用
作为当地政府,一要加强对农村文化户的管理和引导,提供组织和政策保证。二要强化服务意识,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提供人才支撑。三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有两个重点:一是保障农村有专门的文化活动场所;二是保障农村各种文化活动的设备、器材、道具和服装到位。四要努力创造民族文化多元化发展的环境,如在资金方面除政府加大投入外,动员、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
(二)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第一,提高农村文化户的文化素养。一方面可采取文化户交流学习、创作人员选拔培训、文化户户主业务培训、文化户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等形式,促使文化户水平提升。另一方面,可设定文化户从业人员文化门槛,从源头上保障农村文化户的文化层次。第二,提高农村文化户艺术修养和创作能力。一是可以考虑从文化层次较高的人员中选拔苗子,进行艺术培养和辅导;二是与文化单位挂钩,以文化人指导文化户,以艺术家打造文化户,将文化资源进行对口配置。第三,提高农村文化户的综合素质。农户可与当地职业学校开展挂钩合作,定期进行辅导培训。
(三)以消费者为中心,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文化户应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文化产品的消费结构和市场需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选准切入点,提供不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满足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消费者的文化需求。
(四)整合资源,形成农村文化产业的综合优势
第一,整合农村文化资源,营造产业优势。考虑在政府的指导下,把分散的文化产品、文化行业组合起来;把不同地区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品牌,形成一个整体,造成产业开发的优势。第二,重点扶持优势农村文化户。对现有文化户进行“联合体”管理,逐步去除低素质、低水平、低产出、低级文化的小文化户,以小而精的文化户作为补充,实现高低搭配,优化文化户队伍。第三,走集团化发展之路。对文化产业相关单位各文化生产要素资源进行价值评估,统一规划,整体调配,整合文化基础设施、文化生产设备、文艺创作演出等资源,形成文化企业集团,增强产业竞争力。
(五)实施品牌战略,走发展特色文化之路
第一,打造文化精品,提升文化品位。深入乡镇村户,寻找文化源头和潜力,充分挖掘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资源,打造出精品特色文化产业。第二,针对当地本土特色,开发生态文化旅游产品,将潜在的乡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实力。同时注重将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第三,加强文化宣传,提升文化户知名度。通过媒体宣传报道等途径,扩大农村文化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