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金融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范文

金融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金融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金融企业经济责任审计

第1篇

[关键词]经济责任 审计 评价

[中图分类号]F239.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2-0158-02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一种特殊的经济监督手段,体现了审计结果人格化的特性,它是对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经济责任执行情况的一项客观、公平的审计鉴证。在给企事业单位领导们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审计部门要适当运用审计评价体系对企业领导们任期内所对应的经济责任执行进展做公平客观的评价。所以,高效评价体系的建立作为评价国有企业领导们履职情况的主要因素,就是审计工作急需处理解决的问题。

一、理论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绩效审计(performance auditing)是中国与外国国家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最贴近的形式。绩效审计需对采用改正办法和监督等相关方面在调整决策及经营和加强公共责任问题上提供信息,其主要目标是对项目的经济、效率和结果以及法律、内部控制方面和其他要求的遵循情况评估,以及之前的概括信息及分析。绩效审计在出具审计报告的同时还要出具结论及建议。

(二)国内研究现状

1.委托理论。委托理论认为,资本所有者完全独立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会受到所有者精力、专业知识、时间、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当所有者不能在风险决策的同时又圆满地从事日常经营管理活动时,就会委托专业经理人员去执行管理企业的职能。

2.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绩效评价理论。企业绩效评价与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有着密切联系,二者在对企业经营状况评价的内容、指标和方法上是基本一致的,但在评价主体、评价角度、评价范围和结果的使用上却存在不同。

(三)国家相关部门颁布的法律法规

财政部2009年1月份印发了《金融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绩效评价暂行办法》以加强对金融类国有以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财务监管,规范金融类企业的绩效评估工作。根据金融类企业的特点,新办法设置了盈利能力指标、资产质量指标、经营增长指标、偿付能力指标四大类二十项指标。

国资委在2006年1月份根据《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颁布了《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国资发评价[2006]7号),规范了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方法、内容、程序和评价内容。国资委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指出,企业经济的责任审计主要工作有三方面内容:财务基础审计;企业绩效评价;由企业财务基础审计结果和绩效评价结论对企业的负责人在任职过程中的主要业绩和经济责任评价。

审计署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审计整改及责任追究等结果应用制度,制定研究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化的体系,逐步对不同类别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组织方式和方法以及操作流程进行细化,探究及推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公告制度,使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化体系逐步地建立起来。

二、金融产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设计

(一)设计原则

1.统一性与适用性相结合。审计署、国资委等有关管理机关已就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提出了指导原则,具体到各个单位有关管理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将二者结合使用,并具体分析,提高评价指标的统一性和权威性。

2.全面性与重要性相统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包括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涉及基建、财务、营销管理等业务活动,应围绕经济责任核心,对相关指标予以甄选,设计能反映企业负责人经营管理绩效、重大经营决策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

3.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以财务指标评价为主,在衡量经营成果时以数据说话,客观性高,说服力强,易为当事人接受。但是完全以定量指标评价具有一定片面性。定性指标受会计信息局限性较小,可以弥补定量评价指标的不足。将二者结合使用,使得到的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二)层次分析法模型应用

美国运筹学家A.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方法),是对方案的多指标系统进行分析的一种层次化、结构化决策方法,它将决策者对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过程模型化、数量化。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确定各评价指标,在实际应用中利用Excel表格计算经济责任审计各指标的权重。

三、实证研究

本文以国家电网公司金融产业单位的英大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为例,利用Excel表格计算经济责任审计各指标的权重。

金融产业各单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金融产业单位市场化程度较高;金融产业各单位业务差别大,并面临较为严格的行业监管;金融产业对于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能力有较高要求。

金融控股集团主要指英大国际控股公司,为国家电网公司金融产业单位的控股母公司,结合对控股公司的管理要求,参考财政部《金融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绩效评价暂行办法》、国资委《关于加强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通知》、审计署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增加对重大风险事件的控制情况、资金运作安全情况和协同业务完成情况评价指标。共有会计信息质量、重大经营决策情况、法律法规执行情况、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历史遗留问题处理情况、发展能力、经营绩效和外部测评结果九个一级指标构成。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英大国际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

内容 会计

信息

质量 重大经

营决策

情况 法规政

策执行

情况 风险

管理 内部

控制 历史遗留

问题处理

情况 发展

能力 经营

业绩 外部

测评

结果 总分

标准

分值 5 20 10 20 5 5 10 15 10 100

四、结论及建议

综合汇总得分在90分以上,给予经济责任履行优秀的评价结论;综合汇总得分在80~89分,给予经济责任履行良好的评价结论;综合汇总得分在70~79分之间,给予经济责任履行中等的评价结论;综合汇总得分在60~69分之间,给予经济责任履行一般的评价结论;综合汇总得分在60分以下的(不含),或存在严重安全生产事故、违法违纪行为的,给予经济责任履行较差的评价结论。

对于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无论任职于党政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无论是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还是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可以通过本文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清其在职期间在本部门、本经济单位活动中应当负有的责任,为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考核使用干部或者兑现承包合同等提供参考。

经济责任审计具有人格化的特点,应采用历史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分析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在具体评价过程中,依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审计人员职业判断力,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做出判断,灵活运用指标,科学、全面、客观评价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履行情况,提出明确的经济责任履行审计结论,为干部任用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崔孟修.经济责任审计对国家审计的丰富和发展[J].审计研究,2007,6:21-26.

[2]葛笑天.政府职能转变中的政府审计变革初探[J].审计研究,2005,1:75-78.

[3]洪承旭,阎建军.商业银行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初探明[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2,2:18-20.

Study on unit’s economic responsibility audit evaluation index

XU Xiao-me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east Dianli University,Jilin,132012)

第2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

一、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分析

第一,国有企业财务收支状况。对国有企业财务收支状况实施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依据我国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准则以及相关的经济法律法规,在必要的审计程序监视下,对国有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的企业财务收支管理进行严格的审计: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账表与实际之间的相符程度;企业会计核算的合理性以及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程度等。

第二,任期期间资产质量的审计。对于国有企业新的负责人而言,前一任负责人遗留下来的经济问题就会被搁置。这就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新官不理旧账的情况。因此,在进行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时,应对前后任期期间资产质量的情况进行清楚的划分。通过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有效地查实,来真是的反应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实际质量情况。对于任职期间资产质量的审计重点是对负责人任职期间资产质量变动情况进行审计。

第三,任职期间经营成果的审计。在国有企业的经济管理中,经营成果不是的现象十分的普遍。因此,为杜绝上述情况更深程度的恶化,就应对经济责任审计重要内容――经营成果进行有效地审计。对于国有企业任期内的经营成果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在财务收支审计与资产质量审计的基础上,基于对企业负责人任期期间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管理费用等财务定量评价指标进行深入的分析与审计。

第四,任职期间国有企业经营合法性审计。新时期,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强调的重点之一就是对任职期间国有企业的重大经营活动以及经营决策进行审计,主要是对其的合法性、合规性,如有无公款私存,坐收坐支,私设“小金库”,资金账外循环;是否存在违规越权炒作股票、期货等高风险金融品种等进行审计,注重的是对企业实施的绩效审计。

二、新时期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对于开展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是干部管理的权属复杂,对于审计的对象确定存在一定的难度。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在改制、兼并以及重组资本时,就会产生十分复杂的权属成分。二是被审人任期的职责难以确定。由于没有一个完整的、详尽的履职规范文件进行约束,在界定被审人的经济责任方面就会产生较大的难度。

第二,经济责任审计贯彻受限,增加了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经济责任审计在贯彻中受到限制,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复杂性。由于缺乏具体可行的操作标准,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复杂性,就造成在规避审计风险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困难。二是审计手段存在局限性。对于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对外部资料的取得是非常困难的,这就给企业的资产质量以及完整性的确认等,造成了一系列的不确定的因素。三是“先审后离”的原则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很难贯彻执行。现实的情况是基本上是人已经提拔、调任,内审部才接受组织部门的委托进行积极责任审计,这样就会造成经济责任审计比较的被动,查处的难度比较大,给国有经济的审计就会产生较大的压力与风险。

第三,经济责任审计类别单一,审计成果难以有效的转化。当前,由于国有企业集团的干部管理规章制度以及考核措施不够完善,就会造成内部审计对用度干部的人用几乎没有发言权。尽管有关企业的治理以及干部的任用与管理依旧处于一个不断完善的进程之中,但是却没有一种制度和机制,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直接用于干部的任用与监督进行明确的规定。这样,就造成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无法在国有企业的管理中发挥真正的实际效果。

三、新时期构筑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措施

第一,完善国有资产外部监管机制,加强重要岗位人事监管。做好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最关键的就是获得完善的国有资产外部监管机制的支持。这样,对于国有企业就能够开展更为公正客观、实事求是的评价。一是要构建完善三的企业外部监督机制。审计部门应会同财政、税务部门对国有企业进行共同的监督,这样在形成监督合力的情况下,对社会审计组织以及内部审计机构存在的有效工作成果,形成实现国有企业经济责任监管的防线。二是加强国有企业重要岗位上的人事监管,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以及监管的水平。三是建立健全有效地权力运行机制,提高权利运行的透明度,完善对国有企业的权力制约以及监督机制。

第二,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监管的内部控制制度,发挥审计的内部监管效能。对于日益现代化的国有企业而言,更应在日常的经济管理中强化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管理。尤其是要在健全审计监督制度下,不断地提高经营与管理的效率,从企业的内部着手杜绝各种不法行为的产生。首先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即国有企业在全过程的管理中注重各部门职员之间的相互监督与相互制衡;其次基于现有的审计与纪检监察部门,成立一个独立与审计对象的审计委员会,对会计部门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以便于在管理的过程中及时的发现问题,对企业的经营风险以及会计管理风险进行化解。

第三,做好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加强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沟通。要强化经济责任审计,首先在审计前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有关资料数据;其次要做好与干部管理部门的协调工作。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临时性较强的审计项目,往往与年初安排的常规审计发生冲突,就很容易产生审计前的准备工作不充分。针对这一特点,应针对本年度需要审计的领导干部,及早期的干部管理部门进行协调。

参考文献:

1、李洪.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6(5).

第3篇

(一)国有企业财务收支状况

对国有企业财务收支状况实施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依据我国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准则以及相关的经济法律法规,在必要的审计程序监视下,对国有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的企业财务收支管理进行严格的审计: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帐表与实际之间的相符程度;企业会计核算的合理性以及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程度等。

(二)任期期间资产质量的审计

对于国有企业新的负责人而言,前一任负责人遗留下来的经济问题就会被搁置。这就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新官不理旧账的情况。因此,在进行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时,应对前后任期期间资产质量的情况进行清楚的划分。通过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有效地查实,来真是的反应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实际质量情况。对于任职期间资产质量的审计重点是对负责人任职期间资产质量变动情况进行审计。

(三)任职期间经营成果的审计

在国有企业的经济管理中,经营成果不是的现象十分的普遍。因此,为杜绝上述情况更深程度的恶化,就应对经济责任审计重要内容——经营成果进行有效地审计。对于国有企业任期内的经营成果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在财务收支审计与资产质量审计的基础上,基于对企业负责人任期期间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管理费用等财务定量评价指标进行深入的分析与审计。

(四)任职期间国有企业经营合法性审计

新时期,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强调的重点之一就是对任职期间国有企业的重大经营活动以及经营决策进行审计,主要是对其的合法性、合规性,如有无公款私存,坐收坐支,私设“小金库”,资金账外循环;是否存在违规越权炒作股票、期货等高风险金融品种等进行审计,注重的是对企业实施的绩效审计。

二、新时期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对于开展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其一是干部管理的权属复杂,对于审计的对象确定存在一定的难度。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在改制、兼并以及重组资本时,就会产生十分复杂的权属成分。其二是被审人任期的职责难以确定。由于没有一个完整的、详尽的履职规范文件进行约束,在界定被审人的经济责任方面就会产生较大的难度。

(二)经济责任审计贯彻受限,增加了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在贯彻中受到限制,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复杂性。由于缺乏具体可行的操作标准,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复杂性,就造成在规避审计风险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困难。二是审计手段存在局限性。对于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对外部资料的取得是非常困难的,这就给企业的资产质量以及完整性的确认等,造成了一系列的不确定的因素。三是“先审后离”的原则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很难贯彻执行。现实的情况是基本上是人已经提拔、调任,内审部才接受组织部门的委托进行积极责任审计,这样就会造成经济责任审计比较的被动,查处的难度比较大,给国有经济的审计就会产生较大的压力与风险。

(三)经济责任审计类别单一,审计成果难以有效的转化

当前,由于国有企业集团的干部管理规章制度以及考核措施不够完善,就会造成内部审计对用度干部的人用几乎没有发言权。尽管有关企业的治理以及干部的任用与管理依旧处于一个不断完善的进程之中,但是却没有一种制度和机制,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直接用于干部的任用与监督进行明确的规定。这样,就造成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无法在国有企业的管理中发挥真正的实际效果。由于审计结果疏于落实,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能够得到处理与解决的就相对比较少,被审单位整改的也不彻底到应有的作用。

三、新时期构筑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措施

(一)完善国有资产外部监管机制,加强重要岗位人事监管

做好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最关键的就是获得完善的国有资产外部监管机制的支持。这样,对于国有企业就能够开展更为公正客观、实事求是的评价.一是要构建完善三的企业外部监督机制。审计部门应会同财政、税务部门对国有企业进行共同的监督,这样在形成监督合力的情况下,对社会审计组织以及内部审计机构存在的有效工作成果,形成实现国有企业经济责任监管的防线;二是加强国有企业重要岗位上的人事监管,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以及监管的水平;三是建立健全有效地权力运行机制,提高权利运行的透明度,完善对国有企业的权力制约以及监督机制。

(二)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监管的内部控制制度,发挥审计的内部监管效能

对于日益现代化的国有企业而言,更应在日常的经济管理中强化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管理。尤其是要在健全审计监督制度下,不断地提高经营与管理的效率,从企业的内部着手杜绝各种不法行为的产生。首先,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即国有企业在全过程的管理中注重各部门职员之间的相互监督与相互制衡;其次,基于现有的审计与纪检监察部门,成立一个独立与审计对象的审计委员会,对会计部门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以便于在管理的过程中及时的发现问题,对企业的经营风险以及会计管理风险进行化解。

第4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 绩效审计 绩效审计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审计职能的范围不断扩大,传统的真实合法性财务审计逐步向绩效审计延伸,成为国家审计发展的一种必然方向。作为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的绩效审计也越来越被重视,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了国有企业审计的内涵。本文通过对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特点的分析,结合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现状,对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具体途径进行探讨。

一、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现状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审计机关积极深化国有企业审计,在真实、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向检查内部控制制度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延伸。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绩效审计把专项审计调查当作开展绩效审计重要的方式,目标主要是立足于服务企业,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提高效益、防范风险。

从我国审计实践看,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发展并不如意。实践中,国有企业绩效审计,主要表现在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和与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两大方面。大多数的绩效审计项目都是在经济责任审计或者财务收支审计的同时,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给予一些关注,其目的主要是在撰写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和财务收支审计报告中能够对被审计企业的经营情况有所表述,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绩效审计。

二、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特点

(一)审计范围的广泛性

包括国有企业的业务活动及对各种资源的运用,审计时需同时涉及诸多方面。既包括财务部门,也包括生产、销售、采购部门等其他业务部门,还涉及后勤服务部门;既包括被审计单位各项业务活动,也包括其他非经济范畴的管理活动。

(二)审计标准的多样性

国有企业的业务活动的绩效不仅仅涉及经济效益,还有管理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衡量可运用财务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而管理和社会效益难以从数量上概括,需运用定性标准,多角度综合评价。

(三)审计方法的灵活性

不仅要采用传统的、通用的财务审计方法(如顺查法、逆查法、详查法、抽查法等),而且更多的是采用统计分析、管理分析、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价、固定成本分析、盈亏平衡分析、工程概预算评价、环境分析、体制/运营模式分析、咨询等多种分析法、评价法,有的甚至采用定性综合评判法等。审计人员必须根据审计对象、目标的不同制订不同的审计方案,选择适当的审计方法。

(四)审计结论的建设性

绩效评价结果是企业经营成果、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和成长性的综合反映,通过全面评价被审计企业经济活动和业务活动的经济和有效程度,诊断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揭示经营风险,促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引导企业健康发展。

三、积极开展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途径

经过多年的审计实践,在企业绩效审计方面,审计机关已经积累一些有益的经验。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推进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就必须转变企业审计发展思路,创新企业审计模式和工作方法。

(一)制定适当的企业绩效审计项目的审计评价标准

绩效审计标准是衡量、考核、评价审计对象绩效高低、优劣的尺度,是提出审计意见,做出审计结论的依据,是与审计判断直接相关的。 只有选择好评价标准,建立合适的参照系,才能对企业进行绩效评价。对于绩效审计标准的确定,笔者认为一是参考已有的行业标准。每个行业各有不同的模式、不同的特点,很难为每一行业制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二是被审计单位制定的一些控制制度、管理办法等。被审计单位为加强管理制定的控制制度、办法可以帮助审计人员了解企业经营管理情况,也可以根据发现的问题分析制度制定和执行中的缺陷,评价管理责任;三是国家制定和的发展规划以及行业发展目标、指标,有关专业管理部门的规范、技术标准等。

(二)紧密结合经济发展大局,围绕企业改革和发展,创新企业审计模式,改变目前企业审计技术方法,使审计监督融入国有资产管理之中,有效地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作用

当前应拓展企业审计新思路、新方法。绩效审计在搜集和评价过程中,除运用财务审计中广泛使用的审阅、观察、计算等技术方法以外,更主要地运用调查研究、统计分析和经济分析。调查研究可以用来调查事实、收集信息,也可以用来收集对特定问题的不同观点。在绩效审计中,审计人员可以采用座谈会法,征求关于企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的想法。同时,有针对性选取部分人员发放问卷调查表,围绕审计评价来设计各项指标,使审计人员更广泛的听取意见,收集资料,为深入分析,准确把握问题实质提供依据。

(三)加强队伍建设,构建一支多元化的审计队伍,为企业绩效审计的有效开展提供智力支持

审计不仅要掌握会计、审计、税务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而且要具备公共行政管理、计算机技术、环保知识、人力资源管理、金融知识、工程管理、数学等其它学科的知识,这并不是要求每个审计人员同时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而是要使审计队伍总体知识结构多元化且科学平衡。这不仅需要吸收引进多学科的专业人才,而且需要有计划、有重点、多途径地对现有人员审计技能进行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培养一批审计业务熟练的骨干人才,保证人员素质和结构满足开展绩效审计的需要。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EVA;经济效益审计;国有公交企业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3-0085-02

1 经济效益审计概述

1.1 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益审计的含义

经济效益是以尽量少的资源消耗和占用,取得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成果,其特点是一般均可以直接运用价值量指标、实物量指标或劳动量指标反映其效益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其表现是经济总量的增加。“经济效益审计”是我国独创的审计概念,是现代审计的组成部分,它包含了国外流行的“绩效审计”、“经营审计”、“管理审计”、“3E审计”、“货币价值审计”、“综合审计”等有别于传统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的核心思想。

1.2 经济效益审计与其他审计的联系与区别

(1)与财务审计的联系与区别。一般认为,经济效益审计以财务审计为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正因为财务审计的范围扩大,才产生了现代的经济效益审计,财务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具有一定的相融性,如在财务审计中,渗透着经济效益审计的行为;而在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时,往往又以财务审计的结果为依据,或者从财务审计入手,在核实财务资料正确无误的基础上,逐渐展开经济效益审计。但是经济效益审计并不是财务审计的延伸,也不是每一项经济效益审计均要从财务审计做起。

(2)与经济责任审计的联系与区别。一般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包含财务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审计的主体以具备财务会计知识的审计人员为主。其中涉及的效益评价重在财务成果的认定与分析,往往是在事后进行,审计建议不是主要部分,且以防护性为主。经济效益审计可在经济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进行,更侧重于事前的建设性意见。

2 EVA及EVA激励系统

(1)EVA是Economic Value-added(经济增加值)的简称,也叫经济利润。是指企业扣除了产生利润而投资的资本成本后所剩下的利润。是与股东财富联系最为紧密的业绩评价指标,用可口可乐已故首席执行官的说法,就是:“只有您投资的钱给您带来的回报高于该资金的成本时,您才变富了。”用公式表示即为:

EVA=调整后的税后营业净利润-资金成本

=调整后的税后营业净利润-总资本×加权平均资金成本

计算EVA需要调整的项目包括那些按照会计原则必须作为本期费用处理,但实质上这些费用将对企业的长期发展起作用,如研究与开发成本、广告和促销费用、员工的培训和开发费用、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调整这些项目将有利于消除经营者当期的经营业绩和企业长期利益冲突关系。因为,根据现行会计制度中审慎原则的要求,对于上述这些实际上有利于长期获利的支出,在会计处理上基本上都作为当期的费用来处理。该计算会计利润的方法从经济学观点看是不太合理的。资金成本,尤其是自有资金的成本,由于人们固有的心理特性,往往容易忽略它。同时考虑资本成本也是为了消除不同经营者在经营不同质量的资产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差异。

(2)EVA可以以会计报表的数据为基础进行计量,但它不仅仅是一种评价指标,还是一种良好的员工激励制度。传统的奖励计划在规划经理人员的奖金时,一般会规定一个基准的业绩水平和奖金上限。若经理人员达不到最低的基准业绩,将拿不到奖金;如果超过基准业绩水平后,其奖金将随着业绩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但不能超过奖金的上限。这种考核方式容易导致的行为是:当业绩有可能低于最低要求或超过最高奖金要求水平时,经理会通过盈余管理的方法来操纵利润在各个期间的分布,还会导致经理为了多获奖金而采取短期化的经营行为。采用EVA评价经营者业绩,可以缓解盈余操纵和投资管理短期化的问题。EVA的奖励计划是没有上限的,但通过“奖金银行”(Bonus Bank)的形式来鼓励经营人员追求长期的EVA。具体是将奖金的计酬与支付分隔开来,根据EVA计算的奖金计入经理的奖金账户。实际支付的奖金按照既定的比例进行,剩余的奖金形成下一期的奖金账户的初始余额;下一期实际支付的奖金按照奖金账户的初始余额与下期EVA计算的应得奖金之和的既定比例计算;如果期末奖金账户余额为负数,则本期不支付经理的奖金。因为奖金没有上限,经理们将更有动力进行综合经营,考虑企业的长远利益。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重要技术骨干是企业重要财富。高级管理人员和重要技术骨干的稳定与积极性甚至决定一个企业的未来发展,决定企业的未来持续的赢利能力。在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的报酬方面,还可以考虑利用EVA来计算确定高级管理人员的“杠杆股票期权”。这便是利用 EVA进行长期激励的制度安排。

(3)EVA的经济含义符合经济效益的内涵。用EVA评价经营绩效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管理者以剩余收益即经济增加值为最高追求目标,是为股东增加财富。这与我国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初衷及最终目标是吻合的。因此,笔者认为,完全可将EVA引入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

3 国有公交企业引入EVA评价的可行性分析

3.1 利用EVA评价企业经营业绩,有利于政府用经济的手段管理企业

公交行业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引进势在必行。尽管公交企业的大多数管理者都明白GPS智能调度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将来也能够减少人工成本。但在这种技术还不能在短期内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时(短期内投入的成本肯定高于取得的收益),如果考核企业经营者业绩时将这部分支出调整到未来的受益期考核,将能大大提高现任经营者推广这项技术的积极性。

3.2 利用EVA评价企业经营业绩,有利于国有企业内部改善管理

EVA能够带动和改善企业的各项管理,促进企业的持续改进。按照EVA理念,我们不仅可以计算整个企业的EVA,还可以计算企业下属各单位、各部门、各线路、各班组的EVA乃至于顾客的EVA。如利用EVA分析确定产品或服务的报价等。

3.3 公交企业的行业特性,符合应用EVA的必要条件

城市公交企业属于社会公益性企业,持续存在的可能性相对其他行业来讲比较稳定,管理人员向行业外的流动性也远低于其他行业。稳定的行业一般EVA不太有可能持续的增加,但是也可以设计稳定的EVA指标来考核下级经理的业绩。因为经济增加值指标考虑了会计的一般利润计量,同时也考虑了一些影响长期利润增加的因素进行调整,比如研究开发费用和职工培训、广告投入等,此外还要考虑占用资金的成本,而资金的成本是与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紧密联系的。这样EVA指标就把企业微观经济活动与宏观资本市场联系起来。从而企业的业绩评价机制就更为科学客观,合乎市场经济的规律。基于EVA指标的高级管理人员和关键技术骨干报酬计划有利于充分发挥这些企业关键人力资本的作用,促进企业长期赢利能力的提高。

4 关于实施EVA效益审计的措施与建议

(1)选择有条件企业进行经理EVA考核试点;

(2)成立EVA效益审计试点项目专题小组;

(3)选择专业EVA咨询公司进行项目咨询;

(4)调查分析试点企业历年业绩考核情况、现行业绩考核制度和企业经济效益情况;

(5)确定业绩评价改进重点;

(6)分析企业经济利润,进行利润指标计算调整,计算经济利润;

(7)分析企业资本结构,计算资本成本;

(8)计算公司EVA和公司主要负责人负责的EVA;

(9)根据EVA制定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主要技术骨干的薪酬激励制度;

(10)根据上述EVA业绩评价制度和基于EVA的高级管理人员、关键技术骨干的薪酬制度,设计相应的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制度和高级管理人员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安排。

参考文献:

[1]邢俊芳.绩效审计与中国审计接轨[J].经济研究

参考,2003(5).

第6篇

8月10日,广州市中院对原广州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黎元江受贿案作出一审判决。

广州中院审理认为,黎元江在1991年8月至2001年6月间,利用其负责广州日报社全面工作的职务便利,在决定征购土地、采购印刷设备及干部的人事安排中为行贿人牟取利益,非法收受他人给予的财物,其行为已构成,数额巨大。以判处其有期徒刑12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0万元;其退出的赃款人民币33万元、港币1万元、美元1.9万元,予以没收,上缴国库。  

黎元江在得知判决结果后当庭表示,将提起上诉。

央企负责人离任要过“审计关”

国务院国资委日前公布并施行《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从8月30日开始,中央企业负责人离任或任期届满,都应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组织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同时,中央企业还将建立对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的任期或定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办法》规定,国有控股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应当依据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完备内部控制机制的要求,在董事会下设立独立的审计委员会。

审计委员会的职责包括:审议企业年度内部审计工作计划;监督企业内部审计质量与财务信息披露;监督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的任免,提出有关意见;监督企业社会中介审计等机构的聘用、更换和报酬支付;审查企业内部控制程序的有效性,并接受有关方面的投诉以及其他重要审计事项。  

《办法》规定,对于企业出现重大违反国家财经法纪的行为和企业内部控制程序出现严重缺陷,除按规定依法追究企业主要负责人、总会计师(或者主管财务工作负责人)及财务部门负责人的有关责任外,同时还相应追究企业审计委员会及内部审计机构相关人员的监督责任。

银监会出台房贷风险管理指引

银监会日前《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风险管理指引》。

《指引》根据土地储备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个人住房贷款的不同特点分别规定了风险管理措施,要求商业银行建立房地产贷款的风险政策及其不同类型贷款的操作审核标准,明确不同类型贷款的审批标准、操作程序、风险控制、贷后管理以及中介机构的选择;要求商业银行办理房地产业务时要对房地产贷款市场风险、法律风险、操作风险等予以关注,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及内控制度;同时,要求商业银行根据房地产贷款的专业化分工,按照申请的受理、审核、审批、贷后管理等环节分别制定各自的标准和规范,明确相应的权责和考核标准。   

《指引》要求商业银行应统一“个人住房贷款申请表”,并将借款人以及风险审核信息以“风险评估书”的形式记录在案。“个人住房贷款申请表”包括对申请人进行风险审核的多方信息,依据申请表较为全面的信息即可以对申请人的总体情况有所把握。

国务院颁布《全国经济普查条例》

国务院总理近日签署颁布了《全国经济普查条例》。此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每五年进行一次的经济普查工作成为法定事项。

《条例》规定的经济普查对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活动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经济普查的行业范围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  

检察机关加大境外追逃力度

在日前结束的全国检察机关境外追逃工作会议上,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王振川要求检察机关采取五条措施,加强境外追逃力度,将外逃罪犯抓捕归案。

这些措施包括:熟练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和追逃渠道,提高境外追逃水平;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境外追逃工作的强大合力;尊重相关国家或地区的法律,遵守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加强境内追逃工作,尽最大可能将犯罪嫌疑人控制在境内;完善境外追逃经费保障机制,抓紧培养专门人才等。

关闭民间举报网站引发法律争议

因为涉嫌违反《刑事诉讼法》,民间举报网站中国举报网被关闭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该网站是由沈阳市民姜焕文于今年7月20日创办。8月27日,辽宁省通信管理局发出《通信网络断开接入决定书》,称经沈阳市公安局检查认定,中国举报网以电子邮件形式,接受群众举报信息并转交有关职能部门,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八十四条规定,个人无权受理公民举报和对举报内容进行核实,属违法行为。  

第7篇

【摘要】通过统计分析,笔者发现新疆上市企业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中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披露数量偏少,二是披露内容不均衡,三是披露质量不高。笔者认为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相关法规不完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意识薄弱及监督机制不健全。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企业、政府、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了改善建议,以促进新疆上市企业积极、有效地披露社会责任信息。

关键词 新疆上市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对策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新疆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2CGL13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新疆上市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研究”(项目编号:050214C13);新疆财经大学科研创新团队项目“新疆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涵养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3TD002)。

【作者简介】韩金红,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资本市场财务与会计。

一、新疆上市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一)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数量偏少

目前,新疆上市企业总计38家,尽管2008~2012年这5年间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数量逐步增加,但总体来说,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数量相对较少。笔者通过统计分析发现,2008年新疆仅有3家上市企业了社会责任报告,2009年增至4家,2010年、2011年分别增至7家、12家,尽管这3年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数量逐步增加,但社会责任报告总体比例仍然较低,最高仅占上市企业总数的31.58%。2012年,有12家上市企业了社会责任报告,数量与2011年持平。同时,我们还发现,2008~2012年的5年间,上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频率有所差异,5年来只有1家企业能持续5年社会责任报告,这期间过2次、3次、4次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分别有5家、5家和2家,总计有24家上市企业从未过社会责任报告,占新疆上市企业总数的64.86%,这再次说明新疆上市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数量偏少,多数企业并不能有效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为详细了解未社会责任报告的24家上市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情况,笔者仔细研读了这24家上市企业2012年的年报,对年报中社会责任相关内容的披露程度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有37.50%的公司在年报中没有关于社会责任相关内容的披露,有20.83%的公司在年报中仅做了简短披露,只有37.50%的企业详细披露了关于社会责任的内容。

(二)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内容不均衡笔者通过仔细研读新疆上市企业2012年社会责任报告,发现企业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内容不均衡,大部分社会责任报告对环境、股东、员工、客户和社会这5个方面进行了实质性的披露,却很少涉及债权人和供应商的信息。我们对于样本报告的社区类、环境类、股东类、员工类和客户类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程度做进一步分析:未披露相关内容得0分,粗略披露定性描述得1分,详细披露定性数据得2分,简单披露定量数据得3分。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尽管所有企业对上述5个方面的社会责任信息都进行了披露,但并不均衡,平均得分最高的是“员工”,为2.83 分,其次为“环境”和“社会”,分别为2.42、2.17分,客户相关信息披露得分最低,为1.75分,大部分公司对此方面仅做了简单的陈述,尤其是消费者权益部分,较少有公司披露。

(三)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不高

1.新疆上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报喜不报忧”的现象比较突出。12个上市企业中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在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其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的问题。

2.新疆上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普遍存在的情况是定量信息少、定性描述多。部分社会责任报告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充斥着各种口号式的内容,社会责任报告内容缺乏深度,仅侧重于描述公司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但没有披露公司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具体措施和实际取得的效果。

3.新疆上市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可靠性存在缺陷。截至目前,新疆上市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中没有一家经过第三方审验。

二、新疆上市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上市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法律法规不完善

对于上市企业应当承担哪些社会责任,早期的规定多散见于《公司法》《证券法》《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这些法规只是从不同主体出发规定企业应对这些主体的权益加以保护,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及披露要求涉及很少,法律条文都相对零散,而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直到2006年深交所出台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社会责任指引》,才开始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做出较为详细的规定。虽然之后陆续颁布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等,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具体编制和评价提供了依据,但编制指南只是为广大的中国企业提供社会责任报告编写的依据,不是法律法规,没有法律效力。综上所述,我国并没有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及其信息披露的专项立法,现有法律、法规对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规定缺乏操作的细则和实施的标准,还没有形成一个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统一标准,给实施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新疆上市企业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行为。

(二) 上市企业披露社会责任意识不高

1.新疆上市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内容认识不统一,缺乏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意识。新疆部分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解狭隘,他们认为遵纪守法、照章纳税就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全部范畴,而保护环境、慈善捐款等是政府的职责,与企业无关,对此他们漠不关心,更没有主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意识。

2.新疆上市企业对于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新疆部分上市企业并没有意识到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及信息披露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企业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比如很多企业并没有意识到对环境保护、慈善公益责任的履行及相关信息披露可提升企业社会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最终可提升企业价值。

(三) 上市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监督机制不完善

1.在宣传及推进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方面,当地政府的引导及监督作用发挥不足。新疆政府对于企业合法纳税等社会责任方面履行状况监督较好,而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督导不力,缺乏有效的监督措施,加上理论研究的滞后、国家政策的不完善,导致当地政府对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引导作用发挥有限。

2.社会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监督不力。目前,新疆民间自发性监督组织数量非常少,同时,社会各类民间非政府组织社会活动的推动作用明显不足,导致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力量有限,社会公众监督的整体影响力薄弱,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监督促进作用不明显。

综上所述,当地政府及社会对与上市企业社会责任监督体系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导致新疆上市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数量较少、质量不高。

三、加强新疆上市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建议

(一) 完善上市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法律法规

要加强新疆上市企业积极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必须完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相关法规,为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奠定法律基础。

1.国家应当在《公司法》中明确规定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信息披露的方式,以及不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不及时有效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法律后果。

2.国家应当在《劳动法合同法》《环境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中分别规定本领域企业社会责任的类型、履行方式、信息披露方式及相关法律责任等。

3.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当制定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配套实施细则,在立法过程中,采用指导性与强制性相结合的方式,对企业经济责任、社会责任、道德责任、员工责任及环境保护责任的履行及信息披露做出明确、详细的规定,以规范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行为。

(二) 强化新疆上市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意识

1.政府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媒体、企业培训等方式增强新疆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使企业充分认识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及时有效地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是企业应尽的义务,同时,这对企业价值的提升及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在加大宣传的同时,各级政府可利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支持,有意识地引导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积极披露社会责任信息。

3.加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间合作,充分调动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监督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及信息披露情况,形成全社会重视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社会氛围,为新疆上市企业积极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4.将社会责任的观念纳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使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成为企业的价值理念和长期信仰,促使企业积极、主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

(三) 完善上市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监督机制

完善上市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监督机制,是促进新疆企业积极、有效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重要保障。

1.政府应设立监督机构,对上市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可比性等进行审查监督。同时,监管机构应与企业保持较高的独立性,以确保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审查监督结果的可靠性。

2.要建立社会责任审计制度,监督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及相关信息披露质量有赖于严格的约束机制。目前社会责任审计缺乏,因此可借鉴经济责任审计理论基础及相关实践,将社会责任审计融入到经济责任审计中,以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情况进行有效监管。

3.严格执法,对于不能有效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新疆上市企业,要进行严厉处罚并通过媒体公开曝光,促使新疆上市企业积极、有效披露社会责任信息。

参考文献

[1] 李正,向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计量方法和现状研究[J].会计研究,2007,(7).

[2] 张兆国,梁志钢,尹开国.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2).

[3] 王青云,王建玲.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研究——基于沪市2008~2009 年年报的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2,(3).

[4] 翟华云,刑丽芳.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研究[J].中国民族大学学报,2012,(1).

第8篇

[关键词]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会计 社会贡献率

本文所使用的社会贡献总额主要由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中的“应付职工薪酬”和“应交税费”组成。

一、研究背景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上市公司除自身取得长足发展外,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问题,使得如何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遏制这些负面影响成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会计作为对经济活动的反映和监督,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社会责任会计便应运而生。

20世纪70年代美国会计学家戴维・F・林诺维斯发表《社会经济会计》一文首次提出“社会责任会计”一词,由此而拉开了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系统化研究的序幕,开始了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在实践领域的发展。法国政府于1977年正式颁布法律,要求雇员超过750人的组织(1982年扩大至300人)必须编报年度社会资产负债表,揭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80年出版《公司报告》,鼓励企业编制增值报告、就业报告、公司前景表、公司目标表等一系列社会报告,以满足除股东外其他关心企业的社会各界的信息需要。国际会计与报告准则专家小组于1982年提出《联合国跨国公司行为准则草案》,要求跨国公司提供财务和非财务方面的诸多信息。经济优先权委员会于2001年发表了关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准则SA8000。

我国的社会责任会计起步较晚,财政部于1995年颁布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中包括了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两个评价指标。上市公司对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相对西方国家较滞后。但在2007年12月29日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以及2008年5月1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承担工作的通知》后,我们应密切关注上市公司的披露情况。

二、文献综述

在以往的研究成果中,诸多学者是从规范的角度来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进行研究或介绍国外社会责任会计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如阳秋林(2005)系统地探讨了我国建立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和原则,并在国外披露模式的基础上,慎重地提出架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应以传统的三大会计报表为核心。邬娟(2005)则在分析科学构建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必然性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可行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李健(2006)分析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落的现状及原因,指出我国应尽快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披露体系,并提出我国建立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指标体系的原则和内容。

相比之下,有关的实证研究较少。如陈玉清、马丽丽(2005)选取了907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建立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贡献的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现阶段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与上市公司价值的相关性不强,但是不同行业之间的价值相关性迥异[5]。刘长翠、孔晓婷(2006)通过对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与社会贡献率的关系来研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6],本文主要借鉴此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2006年-2008年的数据进行研究。

在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样本总体和分行业两个角度对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

三、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择

本文分行业随机选取沪深两市10%的A股上市公司,能源行业5家,原材料行业29家,工业38家,非日常生活消费品25家,日常消费品10家,医疗保健11家,信息技术行业14家,电信服务行业1家,公用事业6家(为研究方便,将后两个行业合并为电信公用7家),共139家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06年―2008年。剔除了2006―2008年中ST公司和金融类公司。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万得wind金融数据库。

(二) 变量定义

(三) 研究假设

1.营业收入增长率能够表明一个公司的成长能力, 如果公司有良好的成长前景, 就有可能对社会贡献更大,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一:社会贡献率与营业收入增长率存在正相关关系。

2.企业出于追求利润的目的,会减少承担的社会责任,其信息披露也会受到影响,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水平下降。净资产收益率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用以衡量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是反映公司盈利能力中综合性最强的指标。因此:

假设二:社会贡献率与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负相关。

3.刘长翠、孔晓婷(2006)在其研究中提出:通过资产负债率研究公司财务状况与承担社会责任的关系[6]。本文采用此观点且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三:社会贡献率与公司资产负债率正相关。

四、实证研究过程

(一) 样本公司社会贡献率的统计分析

从样本公司社会贡献率(V1)三年的平均值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看,样本公司资产对社会提供的贡献很少,只有资产总额的2.33% ,且不同上市公司社会贡献率的差异不大。

(二) 相关回归分析

1.样本总体回归分析与检验。

通过Pearson相关性可以看出自变量V3和因变量V1之间的相关性最大。同时,通过回归检验:相关系数R=0.244,判定系数R2=0.60,调整的判定系数为0.039,回归估计的标准误差为2.427。可以看出,样本回归效果不好。并经方差分析看出多个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但经回归系数分析看出,只有V4与V1存在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

另外,通过使用spss软件分别与社会贡献率做单变量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后三个自变量的统计分析结果看出,三个自变量与因变量的拟合度都不是很好,但营业收入增长率与社会贡献率的拟合度要好于另外两个变量。显著性检验表明净资产收益率与社会贡献率、资产负债率的相关性还是显著的(低于0.05),而营业收入增长率与社会贡献率的相关性不理想。这表明,假设二和假设三与研究结果不相符,假设一有一定合理性。

2.区分行业进行回归分析与检验。

根据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不同行业社会贡献率指标与其他三个指标的相关性(如表2),发现大多数行业指标的相关性不显著,只有工业行业上市公司的社会贡献率与净资产收益率在5%的水平上显著相关。

区分不同的行业使用spss软件作回归分析,如下表3所示,其中电信公用行业、能源行业、医疗保健行业样本公司的三个自变量和该行业的社会贡献率拟合度较好,都超过了0.5;工业行业、信息技术行业和原材料行业的拟合度也较好;其中医疗保健与原材料行业的相关性要好于其他行业类型。

(三) 趋势分析

本文从2006年至2008年样本公司公开披露的上市公告书、招股说明书、年度报告、临时报告及其他披露文件中,查找样本公司是否披露相应的社会责任信息,结果如表4。可以看出,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披露模式主要有独立报告、年报中单独列出、董事会报告和公司网站上公布,且逐年倾向于使用独立报告形式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

(四) 研究结论与原因分析

1. 通过对样本社会贡献率的统计分析发现,上市公司资产的利用倾向于经济利益最大化,较少考虑对社会的贡献。

2. 通过分析社会贡献率与营业收入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负债率的相关性,发现社会贡献率与营业收入增长率存在相关关系,且拟合度要好于另两个指标。同时,本文分行业研究了社会贡献率与三个指标的相关性,发现不同行业所反映的相关性大相径庭,且与样本总体的分析结果相接近。

3. 从近三年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情况来看,上市公司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较多采用非会计基础型的披露,且在披露的内容上逐渐趋于使用独立报告形式,说明社会各界的呼吁得到了回应,但规范的披露制度约束仍必不可少。

五、对策与建议

第一,加强相关法律制度建设。我国诸多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很多企业只是被动地接受SA8000。另外,由于我国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并未全面规定企业所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为实施社会责任会计具体操作带来麻烦。

第二,提高企业及其外部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意识。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使得企业容易忽略其作为社会一分子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然而,企业外部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行为及其影响的关注程度却是影响社会责任会计发展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并培养企业及其会计人员的自愿披露习惯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降低企业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成本。由于社会责任会计所要求核算的内容要比传统财务会计核算内容复杂,要想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则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况且大多还处于生存的初级阶段,尤其是对一些小型企业而言,极大地影响了企业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积极性。

第四,建立社会责任审计制度。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社会责任方面的审计,很不利于监督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与此同时,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则已有了较为丰富的理论及实践基础,如果将社会责任审计融入到经济责任审计当中,那么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情况的监管将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Davial・F・Linowes.Socio-Economic Accounting. The Journal of Accounting,1968;11

[2]阳秋林.架构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指标分析体系.审计与会计研究,2005;3

[3]邬娟.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与完善.四川省情,2005;10

[4]李健.略论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5]陈玉清,马丽丽.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市场反应实证分析.会计研究,2005;11

[6]刘长翠,孔晓婷.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6;10

[7]杨亚娥,刘建红.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财会月刊(综合),2006;7

[8]裘丽娅,徐植.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构建基于会计信息披露现状的分析.技术经济,2006;10

第9篇

随着集团公司经营领域扩大化、经营方式多样化、经济活动复杂化,其管理体制要求公司健全自我约束、自我监控机制,以适应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从而有效保护所有者权益,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完善管理、提高效益是经营企业的最终目标。而内部审计工作是“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改善组织的运营”,在公司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作用

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中将内部审计定义为“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可见,内部审计的职能不仅是监督,更有服务与建设。主要发挥着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一)监控反馈作用

监督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对上市公司经营班子进行监督,向董事会汇报情况;二是对公司内部各管理部门和所属单位进行监督,向公司管理层汇报情况;三是对控股子公司进行监督,向董事会和母公司汇报情况。从监督范围讲,包括对全部经济活动及经营管理全过程的监督。

(二)咨询诊断作用

由于内部审计对机构的程序、风险及战略有全面的了解,其工作具有综合性强和接触面广的特点,这样,内部审计开展有关咨询活动具有独特的优势。同时内部审计有能力和必要为被审计单位提供一些包括顾问、建议、协调、过程或流程设计和培训等服务,以为公司资产增值并改善机构的运营。

(三)风险警示作用

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应更多地参与面向未来的规划和决策,对企业经营风险时时关注。内部审计师应当承担起风险管理自我评估的协调人和总体策划者,为企业的发展扫除风险。内部审计的另一个重要职能就是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估和检查,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和漏洞,分析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偏差和失误,解剖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揭示潜在风险。

(四)参谋沟通作用

在我国目前的集团公司企业管理中,下属部门或公司往往报喜不报忧,夸大成绩、掩饰缺点。内部审计就是要揭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经济效益的真实情况及风险,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同时,内部审计要对领导关心的重要问题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为公司领导宏观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内部审计接触面广的特点,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及时把有关部门和下属公司的困难、问题和意见反馈给公司领导,发挥上下之间信息沟通的作用。

(五)评价和鉴证作用

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开展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对公司各管理层主要负责人和要害岗位人员的任期或离任经济责任进行评价,为内部考核和任用干部提供依据;二是通过对公司所属企业和部门的绩效进行考核审计,经营业绩进行评价,为考核公司效益和效率和业绩兑现提供依据;三是通过内部控制审计,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为完善内部控制提供依据。

三、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工作重心

我国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要与国际接轨,重心应在不断完善制度的遵循性审计上,放在风险管理的建立与评价、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信息与沟通等方面。

(一)在公司风险管理过程中的内部审计工作

1.内部审计在公司尚未建立风险管理时,应积极向管理层提出建立风险管理过程的相关建议,促进风险管理过程的建立。

2.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咨询服务的方式,积极协助公司风险管理过程的建立。风险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内部审计人员在其中负责定期评价和保证工作。内部审计师可以促进、协助风险管理过程的建立,但不负风险管理的责任。

3.内部审计通过将风险管理评价作为审计工作的重点,以检查、评价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内部审计主要从两个方面评估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即评价风险管理主要目标的完成情况和管理方式的适当性。

4.内部审计应积极持续地支持并参与风险管理过程,对其进行管理和协调。首先,内部审计从评价各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入手,在生产、采购、销售、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领域查找管理漏洞,识别并防范风险,做出相关评价。其次,内部审计可深入到企业管理的细微环节上查找问题,分析其合理性。再次,内部审计在部门风险管理中还起着协调作用。

内部审计人员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可协调各部门共同管理企业,以防范宏观决策带来的风险。

(二)在公司建立道德文化过程中的内部审计工作

公司治理是实现企业目标和价值的有效途径,其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的道德文化建设。因此,集团公司应积极创立企业文化,构筑公司道德氛围,内部审计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建议。为保证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部门主要是通过以下工作对公司治理过程发挥建议作用:通过对企业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建议经营者合法经营;通过股权投资审计,建议管理层力求投资回报,在考虑企业短期利益的同时更要考虑企业的长期利益;通过财务收支与经营业绩审计,建议企业出具全面真实的财务报告,督促财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等等。

2.测评。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内部测评工作协助管理层建立一整套企业道德规范。如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科学性、有效性的测评,发现内控制度执行方面的漏洞与不足;通过企业风险测评,发现领导者在制定企业政策方面的疏漏;通过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测评,发现经营者遵纪守法、稳步经营方面的欠缺,提醒管理层为加强执行人员的责任心、提高领导者的领导水平、强化经营者合法经营的理念而建立相应的道德规范。

3.评价。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定期评价公司良好道德文化建设的效果,通过进行一系列的专项审计活动以及协助纪检部门进行案件取证工作和配合监察部门开展公司经营绩效方面的效能监察专项检查,评价并改进工作程序,为公司治理过程发挥作用。

(三)在公司信息与沟通过程中的内部审计工作

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成来看,一个完整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是由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决策子系统、决策支持子系统和监督控制子系统。内部审计作为监控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公司内部审计以推进企业信息化管理进程为契机,构筑内部控制创新的控制平台。保证内部控制有效运转的前提,是要求信息传导和反馈快捷准确,通过信息化手段整合企业资源,以便提高内部控制效率和优化内部控制流程。在公司内部真正建立并有效运行信息沟通机制,确保信息真实完整,反馈及时顺畅,防止、发现及纠正错弊,提高经营管理效率。

四、开展内部审计工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必然要求企业建立健全监控与约束机制以保护所有者权益。内部审计在这一制度建立过程中,必须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充分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应负的责任,开拓内部审计新领域。作为企业内部职能部门,工作重点应围绕组织目标来确定。

第二,正确处理代表所有权监控与服务于管理部门的关系。内部审计机构必须明确:日常工作的开展是以财务审计及经济效益审计为基础的,要立足于服务,树立寓监督于服务中的思想。不能因为可以代表所有者进行监督而凌驾于各部门之上,以致遭到各部门的反对和工作上的不配合,最终影响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应当将自己融入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在工作中履行监督评价服务职能。

第10篇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管理;防范;分析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企业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而且经济业务变得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此类现象出现,使得企业开始关注内部控制机制。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内部审计是企业内控制度中重要一环,现已受到高度重视,与此同时,因为经济环境变化多样,不确定性因素出现,这些状况都要求企业务必做好内部审计风险的有效管理和防范。

一、原理分析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基本原理,其主要是指企业财务报告出现错误报备、漏项报备过程中出现的相应缺陷和不足,但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却错误的将其视为合法有效的,使得错误审计意见出现且不受约束,这与外部审计时相同的。一般情况下,大众认为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之所以出现,是有审计机构错误判断和审计人员错误判断所导致的,从实际角度而言,审计风险贯穿于之审计阶段的各个环节之中,值得关注。

二、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成因分析

(一)制度薄弱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程度,是审计监督是否合理进行的有力前提与恒定标准,假设没有合理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企业行为约束,那么势必会带来严重后果,此时的审计可靠性会不断降低,加之企业经营方式现已呈多样化发展趋势,企业管理层次便会不断增加,此种状况出现,表示企业内部审计难度会不断的增加,随之带来的就是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增加。

(二)业务漏洞

企业业务范围日渐扩大的过程中,审计业务工作量度也随之加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可谓是苦难重重。假设企业审计业务不进行拓展,审计业务类型局限性明显。假设各种金融衍生工具介入,那么后续会计结构系统便会变得更加多变及复杂,随之而来的则是审计工作难度持续增加;企业审计范围扩大,其实不仅仅是单方面的企业财务成本审计扩大,企业运营能力评估工作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等都被列入日程之上,企业审计工作人员职业能力水平和理论知识,二者务必达到要求,负责审计工作的工作人员若提出错误审计意见,便会滋生诸多审计风险,后果不堪设想。

(三)模式单一

企业内部审计体制不健全方面,核心体现即为审计模式单一,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合理的质量控制结构体系,企业内部审计技术方面较为落后,仍旧沿袭以往审计模式,账项基础占据主导地位,查缺补漏是主要功能。另外要提到的一点是,企业内部审计模式中,审计手段相对落后,财务部门计算机发展步伐和网络技术发展步伐远超内部审计部门,使得企业内部审计效率持续降低,那么后续企业内部审计成本便会不合理增加,上述内容也是企业内部审计过程中的主要风险。

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管理与防范

(一)独立性保障

防范内部审计风险首要一点就是要进行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保障,西方国家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上具有一定先进性和可借鉴性,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上十分严格,分别是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这些机构可以直接把信息进行上报,决策者会第一时间接收到准确信息。

只有企业内部部门具有独立性,才能有效规避审计风险,要将审计机构与监事会统一设置,目的就是为了稳步提升组织部门的基础性工作效率。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务必具备相对独立性,避免受到消极因素影响与干扰,全方位、多角度的保证审计报告信息准确性,满足各方所需。

(二)风险评估

日常工作中,按时进行企业内部审计风险评估,之后在此基A上制定出合理、积极的企业内部审计办法。具体审计工作初始进行阶段,务必要对内控制度要素和经营管理要素以及企业经济效益要素等予以合理考核和透彻审计,在及时发现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及时予以详细调查和深度分析,对面临的审计风险实施科学恒定与评估。

企业内部审计通常情况下是将大风险单位视为审计工作难点和重点,所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要在基础性审计方案制定阶段,合理确定审计时间信息,随之最大限度上将所有要素考虑完备,从根本上降低企业审计风险。

(三)方法改进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需要被合理控制,那么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就是企业内部审计模式改进和方法创新,可以将制度基础审计方案视为整个操作方案的核心,以抽样审计方法和详细审计模式为辅助操作方案,然后逐步向风险导向审计过渡。当前经济发展是以市场经济为主的,企业外部环境相对来说比较复杂,还有就是企业内部管理科学化发展趋势明显,内控制度建立健全、不断完善前提下,制度基础审计已具备基础和必要性。

合理使用制度基础审计方案最为重要,需要从实际角度出发,对重点内容、难点内容和疑点内容等济宁透彻、详细的操作与审计,接着就是深入调查和循序渐进的分析取证操作,旨在获取有力证据来有效支持审计意见,对不是审计重点的内容操作要以抽样审计为主,目的则是为了对样本量加以详细确定,之后在此基础上给予准确的审计判断,综合提升企业内部审计控制质量和控制效率,合理的防范审计风险,促进企业各个方面的长期、有效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审计风险之所以产生,大多数情况下均是由各类因素所造成在,主要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种,因此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是可以控制的。但我们还要深刻的意识到,它是不可能被完全消除的,所以若想达到规范化操作目的和制度化操作目的以及专业化操作目的且有效降低审计风险,就需要建立健全制度,加强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保障和强化风险评估,不断的进行审计模式创新和改进,身为审计人员,更要以身作则,全身心的投入到企业审计工作之中,为审计风险防范和管理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研究[J].知识经济,2017(01).

[2]张新男.内部审计风险及其控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21).

[3]吴丹.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成因及防范措施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6(02).

[4]李荣.浅析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02).

[5]刘起安.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防范内部审计风险[J].绿色财会,2015(12).

[6]于瑞凤.论内部审计风险以及防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13).

第11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 内部审计

一、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企业实行内部审计制度已有20多年的历史。在这20多年的实践中,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尤其是很多企业并未意识到内部审计可以参与到企业的风险管理过程当中,而付诸实践者更是少而又少。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的最新发展方向,这不仅为内部审计的自身发展提供了契机,而且有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防范风险,取得优势地位。

二、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界定

(一)内部审计

企业的内部审计是从19世纪中叶开始,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而逐步兴起的。

我国审计署在2003年3月4日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指出:“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

我国内部审计的内容随着国家方针政策和企业实际情况而改变,不同时期,内部审计的侧重点不同,经历了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 在注重财务收支审计的同时,更加关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以经济责任审计为主,在关注财务收支的合规性和企业经营效益性的同时,加强对业务控制和管理控制的评审、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审,以保障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等四个阶段。

(二)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较为全面而又确切的定义,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威廉斯和汉斯提出的。他们在其著作《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中指出,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而以最小的成本使风险所致损失达到最低程度的管理方法。美国学者克里斯蒂(James C. Cristy)认为风险管理是企业或组织为控制偶然损失的风险,以保全所得能力和资产所做的一切努力,另外两位美国学者威廉斯(C. Arthur Williams. Jr.)和理查德.汉斯(Richard M . Heins)认为,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鉴定、衡量和控制,以最低的成本使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低程度的管理方法。70-80年代以后,风险管理迅速发展。

三、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分析

(一)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有机结合的逻辑分析

在现代企业中,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所有者将资本投入企业,但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而授权董事会经营企业,即经营企业的决策权掌握在董事会手中,与这一权力对应的是董事会负有按照股东意志行事的责任,这是第一层经济责任关系。这一关系的存在,使得对承担责任者的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成为必然。在董事会做出相关决策后,董事会聘任的经理人作为执行机构,拥有授权范围内的具体经营管理权,这些权力的拥有也对应着相关责任的承担――切实执行董事会的各项决议,高效组织企业运营,给企业带来尽可能多的收益。这一权责关系的对应实际上构成了公司的第二层经济责任关系。这一层经济责任关系的存在也使得对其责任履行情况进行鉴定成为必然。内部审计的本质是确保受托责任有效履行的管理控制机制。

(二)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有机结合的条件分析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CIA)执行主席张绍普先生认为:内部审计就是风险评估师,内部审计的职能是对整个管理系统进行分析评估,促进完善内部控制。未来的审计事业是建立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作为审计师应在风险高的领域去检查,成为管理风险评估的专家,保证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财务信息的及时准确、投资决策的正确、经济活动的合法。IIA主席伍顿安.德森(2004)指出: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角色和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协助风险估算程序(企业风险的估算不是单靠内部审计部门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内部审计部门协助其他部门共同对企业风险进行评估);二是对风险管理程序的评价,对风险管理的恰当程度做出保证。

因此,内部审计部门参与风险管理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第一,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与客观性。

应使内部审计组织直接受单位最高管理层的领导。因为这样的机构设置能使内部审计人员无论在收集信息,进行风险分析上,还是在按风险大小选择审计项目上,都会从单位的整体利益出发,同时,这也使得内部审计的工作不受其他部门的干扰,为内部审计机构实施审计程序提供权利上的保证。

第二,内部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

内部审计不再是对过去的评价,应该洞察风险,评估风险、寻找机会,成为增值业务的推进器。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与以往各阶段相比,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更高。美国大型百货公司JC Penny的内部审计经理、IIA1999~2000年度主席约翰逊(Howard Johnson)认为,在风险导向阶段,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以下七个品质:1.具有广博的知识。了解组织、行业境况与竞争情况、特定机能和流程与整个组织的关系,同时必须善用信息科技分析有关资料。2.化被动为主动。在多变环境下主动确认、分析风险,寻找问题所在,寻找服务机会。3.年度审计计划应关注现在及未来,具有前瞻性和某种程度的弹性。

第三,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有机结合的案例分析: 国内H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参与风险管理活动的案例

1. 事项:(1)NOKIA公司一直是H公司的芯片供应商。(2)DAA公司并未与H公司建立合作关系。DAA公司的芯片在某些国家是禁用的。为了打开销售渠道,DAA公司采取了以下迂回策略:①私下与H公司相关的开发人员进行联系,让开发人员在研发过程中试用这种芯片; ②向研发人员打听到了H公司从NOKIA公司购买这一芯片的价格; ③口头承诺给H公司一个大大低于NOKIA公司的价格。DAA公司的芯片的确性能不错,开发人员认为完全可以取代NOKIA公司的芯片,于是在开发产品中计划采用DAA公司的芯片。

2. 由于可能要更换芯片供应商,H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向产品开发部了解相关情况,并设计了风险管理过程,如下表:

3. 内部审计部门根据风险管理过程进行的风险管理如下表:

首先,H公司内部审计部门了解到本公司可能要使用另外一家公司提供的芯片,由此可能中断与NOKIA公司的长期合作关系,此项行动很可能给公司带来潜在的风险。因此,内部审计部门设计了风险管理过程的图表报送董事会并参与风险管理的过程。①内部审计部门对潜在风险进行了分析与识别,此项行动可能带给公司法律风险。风险的来源是: DAA公司没有兑现他所口头承诺的芯片的低价格。②确定了可能的风险后,内部审计部门对风险进行了评估,把风险的等级定为5级。并对风险进行描述:如果DAA公司不兑现口头承诺,本公司买入的芯片价格就可能高于DAA公司口头承诺的价格,而没有享受到低价格的优惠。对于风险的处理,内部审计部门提出建议:提前通知NOKIA公司,H公司要中断与其的合作关系,并和DAA公司签订合同,规定相关的权利和义务,并且确定了风险责任人是公司的采购部门。

案例带来的启示:

1. 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的最新发展方向,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对企业而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此,企业管理层要高度重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机制,使内部审计部门积极参与到企业风险管理的过程中。

2. 由本案例可以看出,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可能遇到诸多风险,如法律风险、运营风险,但企业业务部门可能并未察觉潜在的风险,这就需要内部审计部门参与到企业日常运作当中去,去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过去以及现在,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对风险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内部控制领域,然而,在风险日益增加的新经济时代,内部审计仅通过内部控制来关注风险是远远不够的,内部审计应该深入到风险管理的第一线,进行风险分析、确认,揭示关键性的风险。

四、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一)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识别与检查作用

所谓风险识别是指对企业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换言之,就是要确定企业正在或将要面临哪些风险。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应该对风险识别过程进行审查与评价,重点关注企业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是否得到充分、适当的确认,即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否均已被识别出来,并找出未被识别的主要风险。

(二)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管理与协调作用

在企业的组织架构中,内部审计机构一般都处在企业的董事会、总经理和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位置(内部审计机构受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的直接领导,独立于总经理和各职能部门),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位置使得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充当企业长期风险策略和各种战略决策的协调人。

参考文献

1. 卢才武.孙庆文.奕晓慧.企业风险管理应对策略谈,经济论坛,2004年第2期

2. 朱荣恩.贺欣.内部控制框架的新发展――企业风险管理框架――COSO委员会新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简介,审计研究,2003年第3期

3. 王志楠.加强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思考与实践,审计研究,2005 总第125 期

第12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 内部控制 扁平化制衡 时效性

一、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国有企业由政府出资控股,受公司法规范,兼具社会公共目标和经济目标,以经济目标支撑社会公共目标。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由于我国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为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因此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1.完善内部控制是降低国有企业成本的重要途径

国有企业由国家委托具备管理知识和技能的经营管理者来管理,从而产生委托关系。国家为了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需要监督经营管理者,从而发生成本。根据“自利原则”,委托人都希望成本最低而效果最好,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就是用以约束经营管理者行为,避免过度在职消费,克服经营者逆向选择和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

2.完善内部控制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必要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由于其自身的资源优势,获利能力不断增强。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竞争平台形成,国有企业经营观念陈旧,管理方法、手段落后,竞争能力低下的情况也逐渐暴露。因此,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增强竞争能力是国有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的必要前提,而完善的内部控制是达到这个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3.完善内部控制是企业防范风险的有效途径

国有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面临各种风险。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风险呈多样化复杂趋势,国有企业尤其是由国有企业改制上市的公司,由于面临资本市场等诸多限制,不确定性更加明显,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有效防范和管理风险的重要途径。

二、企业扁平化制衡管理模式的优势分析

扁平化制衡管理模式是指通过减少企业中管理层次的数量、合并类似的职能部门,减少中间管理层级,进而缩短决策信息的传递时间,从而提高企业效率。目前企业管理信息化进程的深入发展为企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提供了可能性,扁平化制衡管理尽可能地减少了管理层次,缩短了决策时间,提高了经营效率,因而在时效性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主要包括:

1.管理层次少,控制幅度大,决策执行速度快、偏差小

扁平化制衡管理将中间管理层次尽量减少。在传统的金字塔式管理模式中,中间层主要起到上情下达的作用,过多的中间管理层次正是阻碍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快速决策、高效反应的最大障碍。而扁平化制衡管理减少了中间管理层次,使得企业管理者能够最大范围地控制基层具体工作人员,使得企业决策层的经营方针能以最短的路径、最快的时间到达操作层,并且企业管理者可以迅速得到基层具体执行情况的反馈,及时对企业经营方针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作出纠正和调整,因而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企业经营方针的贯彻落实。

2.组织结构设置以服务市场为导向,市场应变能力强

扁平化制衡管理模式下的企业组织结构设置以服务市场为导向,实行各个事业部分权管理,决策权力中心下移,各基层组织之间的权利责任相对独立,各自拥有较大的自,同时也独立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样可以使企业的经营与各个事业部的切身利益相结合,从客观和主观两个层面上,尽量减少决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迟滞,能够使企业及时根据市场变化作出反应,快速调整企业的经营方针,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

三、提高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时效性的建议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我国许多国有企业存在管理层次多,官僚作风严重,只重视生产,不重视市场,决策效率低下等情况。扁平化制衡管理模式具有比较明显的时效性优势,因此可以引入扁平化制衡管理来提高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时效性。在具体执行方面建议如下:

1.国有企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改造要稳步推进,切忌急躁冒进、一刀切

首先,要针对不同国有企业的具体情况,认真进行实地调研和可行性论证;然后,以提高竞争力为目标,以服务市场为导向,对企业内部类似的职能部门进行整合,剔除冗余部门,加强关键部门;最后,对各个职能部门的权限进行重新分配和调整,做到尽量减少管理层级,提高决策效率。扁平化制衡管理的时效性优势明显,但是脱离实际情况的生硬照搬并不能有效发挥这种优势,因此国有企业在引入该制度时,一定要听取内外各方意见,稳步推进,建立适合自身情况、科学合理的扁平化制衡管理制度,以提高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时效性。

2.突破传统行政级别管理观念的束缚,建立良性竞争的企业文化

传统的行政级别管理模式,使得国有企业“决策——执行——反馈——修正——再执行”的过程涉及的部门多,经历的时间长,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情况,往往出现决策落后于市场的情况。在引入扁平化制衡管理模式时,一定要注意既要从组织结构上引入这种管理模式,也要从职工思想上引入这种管理模式,尤其要注意国有企业管理层的观念改造,做到分权与集权融合,民主与集中并存,建立以服务市场为导向的团队合作、良性竞争的企业文化,使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和基层职工都能自觉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规范自己的权利和责任,进而提高内部控制的时效性。

3.提高国有企业职工的素质,建立和完善职工考核机制和奖惩制度

由于扁平化制衡管理的关键是减少管理层次、扩大每个管理层次的控制幅度,因而对关键管理岗位上的人员的管理能力和业务素质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在国有企业引入扁平化制衡管理模式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避免原有管理人员轮流坐庄的情况,要真正实行竞争上岗,做到能者上,保证企业管理层具有全面管理能力和较高的业务素质,能够整合企业团队资源,发挥出企业最大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要建立完善的职工业绩考核机制和相应的奖惩制度,科学合理地分解权利和责任,做到权责对应,把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与职工个人的切身利益合理结合,使职工自愿接受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制约,提高内部控制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荣艳芳.论会计处理与内部控制对企业的重要性——基于全球曼氏金融破产原因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2.(12).

[2]倪毅英.国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商业会计,2012.(10).

[3]王启山.浅析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和对策[J].商业会计,2012.(5).

第13篇

【关键词】 风险管理; 内部审计; 作用

一、公司的风险及管理

公司的主要风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决策风险。决策风险是最大的风险。公司董事会对企业的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有效可行的决策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命运。上至国家对企业的决策,下到企业内部对某一个项目的决策,都会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2.经营风险。经营风险主要表现在企业整个经营运作中,无论是市场环境、产品结构、签订合同、合同纠纷的处理等,处理的合适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管理中经营风险的大小。

3.财务风险。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财务制度、资金运作、成本控制、汇率风险等方面。其中,资金链条的断裂是最大的财务风险,经常导致企业的破产。财务风险还表现在货币风险,现金流量的波动直接影响企业的业绩;信用风险,客户长期拖欠货款,造成企业现金被大量挤占;税务风险,缺乏比精通税法的管理者,在税收筹划工作中容易产生税务风险。

其他风险包括管理制度、监督体系、人员素质等多个方面的风险,当然也包括内部审计风险。

风险管理因风险而生。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评估、控制等内容,就是要认识有哪些风险,风险程度有多大,如何把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但是,风险并不等同于危害,有时甚至可以从风险中获得机遇。

对企业实际存在的各种风险,国家、上级公司和企业内部都比较重视。内部审计监督就是其中很重要的方面。

二、内部审计在公司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

内部审计,已经从单纯的财务收支审计,逐步向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方面的同步发展转变。在全球化、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时代背景下,人才、技术、资本、商品等要素的流动日益加快,经济社会中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因此组织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影响了组织目标的实现。面对这样的环境,要让组织增强应对风险的能力,从而掌握主动权,将风险的影响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就必须强调风险管理。现在风险管理已经成为许多国际性大公司管理活动的重点。以内部控制为主要对象的内部审计也必须对其进行审查和评价。一方面有助于对组织风险管理状况作出评价并提出可行建议;另一方面系统反映了现代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对组织的风险管理实务起到借鉴作用。

公司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风险管理必然成为应对风险的必由之路。作为公司管理监督控制的内部审计部门,通过风险管理审计对风险管理进行监督,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的责任就是要对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有效的再监督。负责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并使之有效运行,按照“全面监督,突出重点”的原则,监督的重点是风险管理方面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以及这些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的实际运行情况和效果。通过和整个系统的协调一致,达到协调增效的目的。

谈到责任,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和教训,风险管理审计应该承担的责任是“有限责任”,而不是“无限责任”,这是规避审计风险的重要原则。

三、内部审计在公司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就是对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管理制度及运作过程进行评价和有效监督,协助公司改进风险管理的控制措施和管理方法,达到提高运作效率和增加价值的目的。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活动,内部审计的对象是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内部审计人员既可以对组织整体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也可对部门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由于组织目标层次的多样性,组织面临的风险也包括各个层面的内容。风险管理不能仅针对影响组织整体目标、高层目标以及战略远景目标的风险进行,还必须针对影响各种经营目标、短期目标、部门目标的风险进行。组织目标是自上而下分解到不同层次去的,低层次目标的实现是高层目标实现的基础。

内部审计是公司内部的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机构,其基本职能理所当然应是经济监督。通过审计监督来规范公司的经营行为,使公司自身的经济活动与国民经济整体运行协调一致,从而实现自我约束。公司风险管理体系审计监督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分析和研究,提出审计建议,作为高层领导改进风险管理的参考意见,为公司的风险管理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公司内部审计监督的着眼点,主要是保护股东或企业的利益,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面对日益变化的环境,经常会遇到改制、重组等问题,此时,审计可以利用对政策和企业内部经营比较熟悉的优势,在企业改制重组等经营决策中发挥参谋作用;内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查出的问题予以揭示并提出整改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通过对领导关心的热点问题、管理的薄弱环节和单位开展的审计调查,为领导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利用内部审计接触面广的特点,发挥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及时把下属单位或有关部门的困难、问题和意见公正地反馈给领导,发挥上下之间信息沟通的作用;在对下属单位实施审计过程中,对存在的经营和管理方面的问题向下属单位提出审计建议。

四、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实现公司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

(一)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也逐步健全完善,内部审计已成为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是企业领导者经营管理理念成熟的表现。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必须是一个独立的、直接隶属于企业法人的监督管理机构。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中处于较高的层次,可以保证内部审计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才能得到真正体现。

(二)加强内部审计的法制建设,提高内部审计工作地位

抓紧制定内部审计的法规条例,将内部审计制度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用法律规定内审机构的地位、结构、层次,使内部审计纳入法制化轨道,用法律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用法律的形式明确内部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和权利。只有内部审计的法制建设完善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才能得到真正的保障。

(三)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首先,必须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道德修养和政策水平,牢固掌握国家财经法纪和企业规章制度,才能对企业财务收支和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有效审计和客观、公正的评价,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生产经营决策的科学依据。其次,要使其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内部审计人员必须熟悉会计、审计、法律、税务、外贸、金融、基建、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要将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的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

(四)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增强,重在自身的有所作为

第14篇

【关键词】 风险管理; 内部审计; 作用

一、公司的风险及管理

公司的主要风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决策风险。决策风险是最大的风险。公司董事会对企业的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有效可行的决策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命运。上至国家对企业的决策,下到企业内部对某一个项目的决策,都会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2.经营风险。经营风险主要表现在企业整个经营运作中,无论是市场环境、产品结构、签订合同、合同纠纷的处理等,处理的合适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管理中经营风险的大小。

3.财务风险。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财务制度、资金运作、成本控制、汇率风险等方面。其中,资金链条的断裂是最大的财务风险,经常导致企业的破产。财务风险还表现在货币风险,现金流量的波动直接影响企业的业绩;信用风险,客户长期拖欠货款,造成企业现金被大量挤占;税务风险,缺乏比精通税法的管理者,在税收筹划工作中容易产生税务风险。

其他风险包括管理制度、监督体系、人员素质等多个方面的风险,当然也包括内部审计风险。

风险管理因风险而生。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评估、控制等内容,就是要认识有哪些风险,风险程度有多大,如何把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但是,风险并不等同于危害,有时甚至可以从风险中获得机遇。

对企业实际存在的各种风险,国家、上级公司和企业内部都比较重视。内部审计监督就是其中很重要的方面。

二、内部审计在公司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

内部审计,已经从单纯的财务收支审计,逐步向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方面的同步发展转变。在全球化、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时代背景下,人才、技术、资本、商品等要素的流动日益加快,经济社会中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因此组织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影响了组织目标的实现。面对这样的环境,要让组织增强应对风险的能力,从而掌握主动权,将风险的影响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就必须强调风险管理。现在风险管理已经成为许多国际性大公司管理活动的重点。以内部控制为主要对象的内部审计也必须对其进行审查和评价。一方面有助于对组织风险管理状况作出评价并提出可行建议;另一方面系统反映了现代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对组织的风险管理实务起到借鉴作用。

公司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风险管理必然成为应对风险的必由之路。作为公司管理监督控制的内部审计部门,通过风险管理审计对风险管理进行监督,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的责任就是要对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有效的再监督。负责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并使之有效运行,按照“全面监督,突出重点”的原则,监督的重点是风险管理方面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以及这些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的实际运行情况和效果。通过和整个系统的协调一致,达到协调增效的目的。

谈到责任,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和教训,风险管理审计应该承担的责任是“有限责任”,而不是“无限责任”,这是规避审计风险的重要原则。

三、内部审计在公司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就是对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管理制度及运作过程进行评价和有效监督,协助公司改进风险管理的控制措施和管理方法,达到提高运作效率和增加价值的目的。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活动,内部审计的对象是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内部审计人员既可以对组织整体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也可对部门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由于组织目标层次的多样性,组织面临的风险也包括各个层面的内容。风险管理不能仅针对影响组织整体目标、高层目标以及战略远景目标的风险进行,还必须针对影响各种经营目标、短期目标、部门目标的风险进行。组织目标是自上而下分解到不同层次去的,低层次目标的实现是高层目标实现的基础。

内部审计是公司内部的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机构,其基本职能理所当然应是经济监督。通过审计监督来规范公司的经营行为,使公司自身的经济活动与国民经济整体运行协调一致,从而实现自我约束。公司风险管理体系审计监督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分析和研究,提出审计建议,作为高层领导改进风险管理的参考意见,为公司的风险管理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公司内部审计监督的着眼点,主要是保护股东或企业的利益,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面对日益变化的环境,经常会遇到改制、重组等问题,此时,审计可以利用对政策和企业内部经营比较熟悉的优势,在企业改制重组等经营决策中发挥参谋作用;内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查出的问题予以揭示并提出整改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通过对领导关心的热点问题、管理的薄弱环节和单位开展的审计调查,为领导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利用内部审计接触面广的特点,发挥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及时把下属单位或有关部门的困难、问题和意见公正地反馈给领导,发挥上下之间信息沟通的作用;在对下属单位实施审计过程中,对存在的经营和管理方面的问题向下属单位提出审计建议。

四、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实现公司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

(一)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也逐步健全完善,内部审计已成为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是企业领导者经营管理理念成熟的表现。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必须是一个独立的、直接隶属于企业法人的监督管理机构。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中处于较高的层次,可以保证内部审计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才能得到真正体现。

(二)加强内部审计的法制建设,提高内部审计工作地位

抓紧制定内部审计的法规条例,将内部审计制度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用法律规定内审机构的地位、结构、层次,使内部审计纳入法制化轨道,用法律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用法律的形式明确内部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和权利。只有内部审计的法制建设完善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才能得到真正的保障。

(三)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首先,必须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道德修养和政策水平,牢固掌握国家财经法纪和企业规章制度,才能对企业财务收支和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有效审计和客观、公正的评价,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生产经营决策的科学依据。其次,要使其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内部审计人员必须熟悉会计、审计、法律、税务、外贸、金融、基建、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要将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的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

(四)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增强,重在自身的有所作为

第15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 煤炭企业 管理 应用

一、煤炭企业内部审计作用

1、保护企业资金的安全和完整。 内部审计可以专业化的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测试和评价,及时发现存在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对企业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和提出切实可行的完善意见,有效的防止各种贪污舞弊和挪用企业资金的行为,达到了资金安全和完整的目的。

2、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 财务信息披露不完整的现象也屡有发生,而内部审计的基本作用就是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完整性,增加财务信息的可信性,降低财务信息风险。有效地维护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使一些经济业务和会计处理在相互制约相互联系上做到内部监督,防止会计做假账,编制虚假财务报表。

3、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内部审计将对企业内部组织、经营风险、管理流程有一个全面了解,在审计过程中如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并有效解决和改正存在的问题,避免发生更大损失,是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得以正常运行,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得到改善、财经纪律更加范,最终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4、为企业内部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内部审计可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围绕企业发展重点,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信息,做好领导的参谋。对领导关心的热点问题,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影响企业效益的重点领域开展重点审计。其次,内部审计也可以通过对经济活动全过程的审查,利用专业知识,对有关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针对管理和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富有成效的意见和方案,帮助领导在正确决策时提供依据,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二、内部审计在煤炭企业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1、内部审计体制不完善,机构独立性不强。

企业的管理主要偏向于生产管理,对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大多是用来应付检查。他们对内部审计所提供的各种管理、服务缺乏理解,把内部审计机构当成自己给自己挑毛病找麻烦的机构,心理上存在排斥内部审计的观念。内审机构大多是从财务科、企管科、综合办中分离出来,这就使得内部审计机构势单力薄,很难发挥作用。

2、内部审计范围狭窄。

内部审计人员局限于企业财务审查方面,很少触及经营管理的其他领域。由于内部审计的职能主要定位于企业内部财务收支审计,以事后监督的形式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因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职能定位的偏差,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发挥。目前,据我接触内部审计大多主要集中在财务领域,查看一些财务会计凭证、帐簿财务报告等,审计人员也主要对这些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检查如在审查账目时,往往只是对金额是否准确、会计科目填写是否正确、费用是否超支、结转多少成本)做出的一个检查,而对企业资本运营效率的审计尚未过多涉及。资产的经营情况如经营方式的选择尚未过多涉及。具体表现在:一是对企业的资本运营情况不够深入。二是对企业资产的经营情况如经营方式以及经营主体的确认不够深入。三是对企业资产收益分配情况模糊。四是对国有资产产权管理(如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是否符合法定程序、国有资产界定与评估是否规范)在也从未参与。把这些排除在内部审计项目之外,所以审计部门所审经济项目比较单一,造成内部审计范围狭窄的现状。

三、煤炭企业内部审计应用方面发展趋势

1、有监督发展到服务咨询等多方面

现阶段,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职能更偏向于监督而非服务职能,在整个集团公司中将内审、法律、纪检和监察部门综合为一个监事部门的也很多,其中,内审部门的作用就是为纪检服务。这样不但放大了监督职能,同时也忽视了服务职能,无形中把内审带入了一个认识上的误区。

2、有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发展

在审计角色上,应有监督审计向管理服务型审计转变,在审计目标上,要实现由发现型向预防型审计转变,不但注重揭示已经存在的问题,而且对潜在的问题和漏洞,能够及时揭示并提出审计建议和整改措施。在新形势下,我们审计主要以开展财务收支审计为主,随后结合企业发展,在开展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逐步开展了以预算管理审计,工程预决算审计,工资审查、经济责任审计为标志的管理效益审计为主转变。同时也创新审计工作理念,以事前审计为起点,事中审计为重点,事后审计为落脚点的内部审计新模式,增强了审计预防、预警的时效性,强化全过程审计的效果。

3、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内部审计机构必须要与现代企业制度的法人治理结构相符,独立设置审计部门,审计机构与其他职能部门分离,可以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汇报工作。从法律和制度上对内部审计人员资格及执业行为作出规定,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完善内审工作体系和制度,执行原则是审计全面、重点突出。强化全方位的监督、注重服务质量,内部审计规范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用比较规范的审计制度对审计行为进行约束,对审计质量进行控制,使审计理论进一步健全。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应逐步完善审计工作程序,对审计计划做出良好的策划方案,在事后监督、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的全过程中下功夫,做到环环相扣。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做出严格的规范,必须按照本矿下发的内部审计准则进行监督,按照既定的目标做好财务收支、工资审核及工程预决算审计,审计人员出具每份审计报告认真审查,把审计出问题及时纠正,争取在事前控制差错,同时把工作重点延伸至重大经营项目上,在事前做出风险性预测报告和可行性方案,事中进行评价,看项目实施的各方面是否合理、有效。

4、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水平。

随着内部审计有财务领域向经营、管理领域的拓展,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有财会知识,还要熟悉法律、税务、金融、基建、企业管理等方面知识,并且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内部审计人员只有及时更新更全面的知识,更了解新的内部审计理念,掌握新的审计技能和方法,才能提高内部审创新管理,才能有效和高质量地实现内部审计的各项职能,才能有较高的客观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同时使内部审计队伍更加强大。

四、明确并认真执行煤炭企业内部审计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