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出口贸易经济范文

出口贸易经济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出口贸易经济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出口贸易经济

第1篇

一、总量效应分析

FDI对我国外贸总量的效应可分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两种:

1. FDI对我国外贸总量的直接效应反映在外资企业进出口额的快速增长,及外资企业进出口额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量中所占份额的迅速提高上。随着外商以独资企业、合资企业、合作企业、并购等直接投资方式的大量涌入,外资企业遍布全国,外资企业的进出口额由1983年的16.13亿美元上升到2003年的2896.37亿美元,在我国对外贸易额中所占的份额相应由1.42%上升到54.70%。由此可见,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我国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力量。

2. FDI对我国外贸总量的间接效应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是贸易替代效用,即一种商品可以通过贸易或投资方式进入一国市场,如果选择了投资,则可能会替代贸易。替代贸易的条件是:C+A,<C+M(其中C代表投资国国内生产的正常成本;;’表示东道国生产的正常成本;从代表投资国的出口销售成本包括运输、保险和关税等;A’表示在国外经营的附加成本,D’表示各种风险成本,包括泄露技术秘密、仿制等)时,便通过直接投资,在国外建立子公司,因为它较出口有利;在C+A’<C’+D’时,也要在国外建立子公司,因为它比转让许可有利;其二是贸易创造效应,FDI可以在母国和东道国之间创造新的贸易机会,使贸易在更大规模上进行;其三是贸易补充效应,FDI往往带来维修等后续的支持性活动的发展,从而促进和增加贸易机会;其四是市场扩张效应,FDI实现的生产扩大,既会加深对东道国的市场渗透,也会进一步拓展新的第三国市场。利用下式(1)(2)(3)可知,FDI的流量和存量均与我国进出口贸易高度相关,尤其是其中上一年FDI的累积额与我国的出口总额相关性较强,这进一步证实了FDI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

对我国1983年一2003年期间各年的进出口总额(TV,)、出口总额(EX,)、进口总额(IMt)分别与相应各年的FDI额(FDZ)及相应上一年的FDI存量额(AFDI,-.)作回归分析(单位为亿美元),可得如下结果:

模型(1)、(2)、(3)下第一行括号内为回归系数的T检验值;t为各年;

与1983年一1991年时期相比,虽然1992年一2003年时期外资企业进出口额在全国进出口额中所占比例逐年上升,但FDI流量与全国进出口贸易的相关性却呈下降趋势,而FDI存量与进口总额及工业制成品进口额的相关系数又略有上升。这表明随着我国对外资企业产品出口政策调整,其产品的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倾向趋于减弱。同时,FDI带动的工业制成品进口增长幅度较大,这种现象在我国开放型初期阶段是正常的。

二、结构效应分析

FDI对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是通过技术的溢出效应实现的。所谓技术溢出效应,是由于FDI企业的进入和存在引起当地企业技术上的改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工业增加值率是衡量工业加工水平及技术含量的重要指标。增加值等于总产出减去中间消耗,中间消耗包括物质消耗和劳务消耗,在产出水平既定的情况下,增加值的增加(减少)取决于中间消耗的减少(增加);实现产品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增加产出水平、减少中间消耗是提高工业增加率的基本途径。FDI企业的增加值率在各种经济成份中的位次普遍偏后,即增加值率较低,定性地分析其根源,有以下两方面:

1.引进外商投资并未取得国外最先进的技术。根据国际投资理论中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蒙德’弗农(Raymond'Vemon)于1966年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ProductCycleTheory)外商投资中技术的扩散往往最先转移的是处于成熟期以后产品的技术,其次是处于成熟期产品的技术最后是处于成长期产品的技术。也就是说,由于成长期之前的技术往往是最新、最先进的技术,外商为了谋求技术垄断的收益,它不可能将最先进的技术拱手相让。基于这一原因,FDI在中国的技术可能是成熟期产品的技术甚至是将被淘汰的技术(如图1所示)。

图1上部为技术创新国,下部为技术模仿国。此图说明:在T0创新国用新技术生产新产品,T,时开始出口,Ti时达到出口高峰,T3时出口为0,之后开始进口;模仿国在T1’时开始进口,乃’时开始生产,T3’时达到自给,之后开始以低成本出口。这种

低成本出口能带来出口贸易额的增加,是由工业制成品的高需求价格弹性来实现的,即价格的少量降低会引起其需求量的大幅度增加,这也是FDI多发生在制造业的原因。

2.跨国公司通过在境外直接投资把国际贸易从产业间与产业内的贸易进一步发展成为公司内的贸易。这种贸易通过公司内的转移定价来完成,因此其贸易过程一般不受国际市场竞争价格的影响,目的是获得最大的利润。外商投资企业为了谋求利润最大和税负最低,采用高进低出等手段转移利润,如高报进口设备和原材料价格,浮报境外费用,提高贷款利率等,人为地扩大中间消耗,必然会降低增值率,以使交给东道国的所得税较少,损害了东道国的利益,但却通过这种转移定价将利润转移到其他的子公司中去。

对我国1983年一2003年期间各年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额(EXMt)及进口観IMMt)和初级产品的出口额(EXS,)及进口额(IMS,)分别与相应各年的FDI额(FDI,)及相应上一年的FDI存量额(AFDI,->)作回归分析(单位为亿美元),可得如下结果:

模型中,AFDI,_1的系数未通过检验,但EXSt与AFDIt_1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825(1983年2003年),这说明二者的相关度还是较高的。

模型中的的系数仅在0.175水平上显着,但IMS,和FDL和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855(1983年一2003年),这说明二者的相关度还是较高的。

模型(1)、(4)、(5)表明,每增加1亿美元的外商投资,我国出口将增加1.616亿,其中工业制成品为

1. 441亿美元,初级产品为0.175美元,其边际比例为89.17%和10.83%,这对优化我国出口贸易结构是大有好处的。

模型(2)、(6)、(7)表明,FDI每增加1亿美元,我国的进口就要增加1.359亿美元,其中工业制成品为1.210亿美元,初级产品为0.149亿美元,其边际比例分别为89.04%和10.96%,这说明FDI的增加在初期会促进商品特别是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其主要原因是外商投资初期要从国外进口大量机器、设备。近年来,外商企业在进口总额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在我国进口总额中的份额,1998年达到最高54.71%。如果考虑到外资所带来的贸易创造、补充效应及市场扩张效应,其份额还要大。由于FDI大规模的流入带进了大量的机器设备,而外资企业中加工贸易比重又高,“两头在外”的经营模式使我国进口了大量的原材料,促使我国消费型进口结构开始向生产型进口结构转变,非食用原料、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等初级产品在进口中的比重由1990年的64.56%上升到2003年的54.76%,由此可见,FDI提升了我国的进口商品结构。

第2篇

1.1服务出口贸易的经济效应

 

出口作为GDP増长的三个主要动力之一,服务出口贸易与降级増长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服务贸易出口扩大服务产业市场,提高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増加服务贸易外汇收入,带动服务贸易相关性部门的发展,从而推动经济増长。以服务出口贸易额(X)为解释变量,以GDP为被解释变量,运用对数一对数模型的最小二乘估计(OLS),来分析服务出口贸易的经济效应。

回归方程系数显著,LnX的系数不能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服务出口对经济増长的正向促进作用相对较弱,解释能力相对较小。经济总量(GDP)在服务出口贸易増长1%的前提下,将会増长0.2527%。反映出我国服务出口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强,制约其经济效应的发挥。

 

1.2服务进口贸易的经济效应

 

根据宏观经济増长公式GDP=C+I+X-M,进口是经济増长过程中的重要变量,进口通过影响出口和进口国内所需的生产要素以及生活必需品,作用于服务产品国际和国内市场,进而影响整体经济。以服务进口贸易额(M)为解释变量,以GDP为被解释变量,通过对数一对数模型的最小二乘估计(OLS),来分析服务进口贸易的经济效应。

 

2服务贸易的开放度与竞争力

 

通过以上服务贸易的经济效应分析看出,服务贸易对经济増长的作用日益显著,服务出口贸易的经济带动作用相对较弱,服务进口贸易具有很强的经济促进作用。尽管如此,我国服务贸易水平仍处于较低的发展层次上。我国服务贸易的经济效应未充分发挥的部分原因在于服务贸易的开放度较低,而服务贸易低的开放度又在以一定程度上受到低的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低的服务贸易开放度和低的服务贸易竞争力反过来又制约了服务贸易经济效应的发挥。

 

开放度的内涵是一国经济融入国际市场的程度和国外经济主体和要素进入该国国内市场程度的综合,主要包括服务贸易开放度和外商投资开放度。服务贸易开放度衡量了一国的服务贸易融入到国际市场和国外服务生产要素进入本国市场的程度,从另一个方面又体现了国际服务业市场对本国整体经济増长影响度。服务贸易开放度为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该国经济总量(GDP)的比重。

 

3政策启示

 

为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度和増强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进而充分发挥服务贸易的经济效应,我国服务贸易应进行结构性调整和升级以及发展环境改善。

 

3.1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服务要素

 

根据1997〜2008的时间序列数据回归分析结果,服务贸易总体、服务贸易出口、服务贸易进口与总体经济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均对总体经济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仅从回归系数,不考虑置信区间,服务贸易进口对国民经济増长的促进作用大于服务贸进口的整体经济效应,服务贸易出口的经济效应没有充分发挥。因此,为提高服务贸易出口对经济増长的带动作用,在稳定具有传统优势的劳动、资源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的前提下,通过増加服务贸易的进口来获得国内缺少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服务要素,以改造传统服务业,进而极高服务贸易出口的层次。

 

3.2基于传统服务优势,提高服务贸易的技术知识内涵

 

从我国服务贸易的开放度和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来看,服务贸易的开放度虽有一定的提高,但是我国服务贸易的开放层次仍然较低,在物化技术、知识、管理等高级生产要素的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贸易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基于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竞争现状,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劳动密集型服务产品仍然是我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基础所在,我国在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应以服务产业的比较优势为基础,稳定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产品的出口。同时,加快物化技术、知识、管理等生产要素的生产产业(金融、保险、咨询、综合技术服务业等)的发展,増加现代生产业对传统服务业的中间投入品比重,提高和増加传统服务产品的技术和知识含量。

 

3.3重视高级生产要素的培育

 

根据竞争优势理论,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是传统服务贸易产品,而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中心是现代生产贸易产品,而先生产贸易产品的竞争力取决于其物化的技术、知识、管理等高级生产要素的层次。因此,应在服务业发展的结构性优化的同时,重视高级生产要素的培育,加大服务业的研发投入、开发人力资源和生产要素服务市场环境的塑造,通过发展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物化高级生产要素,进而提高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3.4政府在服务贸易竞争力培育中的角色

 

政府在服务业发展和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中的作用就是拓展产业发展环境和完善服务业市场体系。政府通过支持现代生产的发展,对服务贸易企业尤其是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实施倾斜和扶持政策,创造服务贸易发展的产业空间。

 

参考文献

 

[1]华尔诚.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J].经济研究,2001(12).

第3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社会公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绿色环保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随着低碳经济的提出,各国的服装纺织企业纷纷对于改进服装纺织生产,促进服装贸易可持续发展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和关注。为了能够在保持并促进服装贸易经济增长水平的同时,不断对于服装纺织行业的生产技术标准进行提高,各国不断采用通过新的行业法规或标准的方式使本国服装纺织产品的质量得到改善和提高,同时,进口国通过国际贸易政策作为壁垒,对于低标准的产品输入进行限制。从服装纺织行业的发展角度看,各国的新法规和新标准确实有助于促使服装纺织企业完成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增长模式的转变,也有助于促进服装纺织产业的升级,同时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的生命健康也有很大的帮助。然而,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行业技术水平毕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国际服装贸易的发展也十分不平衡,这就导致了服装纺织产业的行业标准的国际化进程很难能够在世界的范围内得到一致的认可。假如发达国家以其发达的社会经济背景为支撑,利用先进的行业技术优势在是世界范围内强势推行服装贸易行业的国际化标准,必然会极大程度地扭曲国际服装贸易的发展格局,特别是会极大程度地影响发展中国家的服装进出口贸易。近年来,由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的崛起,发达国家的服装贸易逆差正在不断扩大,针对于这一现象,欧、美等发达国家甚至将服装进出口贸易和经济、政治目的相挂钩,通过各种借口和理由对国际服装贸易的自由化进程进行阻挠。

从我国的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客观实际看,自进入WTO以来,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在国际贸易中一直遭遇黄灯。在取消配额制度以后,我国的服装进出口贸易并没有因此得到解放,服装进出口贸易的自由化局面并没有因此而出现,以欧美的发达国家为代表,我国服装出口贸易一直遭受到设限,并且受到他们所谓的“中国”的影响,在服装出口贸易方面一直遭受到各种限制措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欧美等发达国家所引起的舆论影响和示范效应,其他国家或地区也作出了一些跟风的反应,针对我国的服装纺织产品制订并实施了一系列限制贸易的措施,我国的服装进出口贸易因此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尽管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在国际贸易环境中受到了很多不公的待遇,但是最终还是要从经济发展的影响上寻找根源,为此,回顾我国经济与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历程,分析经济发展对于我国服装进出口的影响,有助于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行业明确自身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位置,制订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经济起步阶段的服装进出口贸易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我国的工业发展几乎是零基础,面对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帝国主义在经济上的封锁,在服装纺织行业的目标是要能够尽快地解决我国广大人民的穿衣问题。为了尽快实现这一目标,国家立足国内现有资源,特别是依靠农业基础,凭借天然原材料重点促进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兼顾丝织、麻、毛以及化纤等服装纺织工业的发展。经过全国人民的团结努力、自力更生,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的服装纺织行业已经发展成为具有丰富品种和齐全工业门类的产业部门,为我国的服装纺织产业和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阶段,我国服装纺织工业的发展主要还在于满足国内的需求,产量主要多用于自给自足,服装进出口贸易的量非常少,出口的纺织类产品也主要是初级产品,被出口用于吸引外汇从而进口国内经济建设所必须的物资。举例说明,在1978年,我国的服装进出口贸易额仅仅是24.3亿美元,这一数字在世界服装进出口贸易总额中的比重非常微小,也由于当时我国与国际服装纺织品贸易及世界服装纺织行业的联系很少,因此在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中与国际上的纠纷和摩擦也较少。

二、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的服装进出口贸易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促使我国服装纺织工业的发展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服装纺织产业的发展终于走出自给自足的发展模式,从内需型的导向转变为出口导向型。在这一时期,国内服装纺织工业抓住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基于,不断进行企业改革的探索和深化,引进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模式对国有服装纺织企业进行改革,在对外方面,服装纺织工业以增加出口创汇为契机,扩大对外开放,不断向外向型经济进行转变。在经济发展的刺激,以及内外兼顾的发展战略作用下,我国服装纺织行业的工业基础得到了十分显著的提高,服装进出口贸易的能力也得到了持续的增强。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1986年至2001年间,我国的服装纺织品出口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5.4%,在世界服装纺织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攀升。到了1994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的服装纺织品出口国家,并将这一地位一直保持到现在。2001年我国的服装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了534.76亿美元,在世界服装纺织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也从1980年的4.6%上升到了15.71%,说明在服装进出口贸易方面,我国已经跻身成为世界服装进出口贸易大国。

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能力也在不断得到增强,服装纺织产业的外向型特征不断突显,但是贸易纠纷在贸易摩擦也在不断增加。这一阶段在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所遭遇的贸易纠纷和贸易摩擦中,我国往往处于孤立而被动的境地,总结原因有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当时我国还未成为GATT(《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或MFA(《多种纺织品纤维协定》)成员国,因此在进行服装进出口贸易协定的谈判中,始终无法获得GATT或MFA的支持和保护,使我国经常陷入被动、孤立的境地,因此在迫于压力的情况下签订的协议经常是不平等、不合理的;第二,在进行服装进出口贸易的过程中,由于缺少类似于GATT或MFA这种多边贸易组织的监督和约束,贸易进口方经常以各种借口和理由制造贸易纠纷和摩擦,更过分地会单方面地扩大对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设限额度和设限范围,对我国的服装类产品配额进行扣减,相 比于其他是贸易组织成员的国家,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处于明显不平等的地位;第三,因为当时我国未成为GATT或MFA成员国,在服装进出口贸易纠纷中无法通过这些机构解决贸易争端,即使能够上诉到这些机构通常也无法得到公正的裁决。

总结这一阶段,在我国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情况下,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由于不平等的国际贸易地位,使我国在服装进出口贸易纠纷中遭受了很大的经济利益的损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三、经济发展调整阶段的服装进出口贸易

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2002年之后,我国终于能够以WTO成员国的身份正式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贸易。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和活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极大了减轻了配额对于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束缚,使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能够在更为广阔和自由的环境中参与国际服装进出口贸易活动,使我国的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出口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增强。在2002年至2004年间,我国对欧、美市场的服装出口贸易增速达到了32.96%,在欧、美等国家的市场占有率也得到了稳步的提升。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增长和服装进出口贸易业务量的增加,我国在服装进出口贸易中遇到的贸易纠纷和摩擦也在迅速增加,遭遇到的设限范围之广、设限数量之多也是前所未见的。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统计,我国在进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第一年在世界反倾销案件占了276起中的47起,数量达到了世界第一位。俗话说树大招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世界上一些国家的警惕,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或者是发展中国家,纷纷把矛头对准了中国,加大了对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打击。在这一阶段,各国对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摩擦和打击主要通过五个方面的途径进行。第一,故意将世界纺织品配额的释放进程推迟。ATC(《纺织品和服装协议》)规定了成员国要在1995年1月1日到2005年1月1日完成全球范围内的服装进出口贸易一体化进程。然而,实际情况是各国在进行每个阶段的执行时,其增加的一体化金额远远低于数量,并未达到ATC所规定的配额追加增长要求。这种要到最后的时刻才将配额全部释放的行为不但抑制了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而且使国际服装进出口贸易长期性的处在扭曲的状态,不利于国际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发展。第二,欧美等国家长期对中国服装进出口贸易实行高压政策。这些国家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频繁地对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进行施压,更过分地是在国际社会中肆意鼓吹中国。美国的纺织品行会还通过联合各洲的国会力量以及纺织工人的组织对世界范围内的纺织品贸易相关议题进行施压,矛头指向中国和印度。在欧美等国家的影响下,世界上共计65个国家相关行业组织签署了《伊斯坦布尔公告》,规定世界贸易组织讲纺织品配额制度延长到2007年底,极大了损害了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利益,影响了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发展。第三,发达国家通过采取双边协定、补贴以及高关税等各种方法和手段达到限制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目的。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统计,2003年,美国、加拿大和欧盟等国家的服装进口关税平均为7%到10%,甚至有达到30%的高关税,是在所有进出口货物中关税最高的产品。根据国际纺织品服装局的数据统计显示,2001年美国的进口关税收入中,有42%是来自于纺织品或服装类货物。此外,美国、加拿大以及欧盟等国家还通过双边协议的方式对非洲及加勒比国家以及其他一些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给予贸易优惠的待遇,例如免配额、免关税等方式,这种行为一方面对于缺乏优势的纺织业生产地区起到了扶持作用,使国际服装进出口贸易格局遭到扭曲,另一方面是发达国家为了扩大面料出口,变相地对本国纺织业进行补贴的手段。由于我国并不属于世界上的任何组织或集团,不仅不能享受到进口国的优惠待遇,还要受到进口国最严厉的限制,使我国的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发展遭到了打击,蒙受了不必要是损失。第四,通过各种借口和理由对我国服装出口贸易进行设限。长久以来,欧美国家一直警惕我国的经济发展,对于我国的服装进出口贸易一直保持高度的重视。在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这些国家不断地对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进行挑衅,同时采取了各种限制措施。由于这些发达国家十分担心我国的服装进出口贸易会对其国内市场造成扰乱,会对其国内经济发展造成威胁或者损害,因此经常寻找借口讲对于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制裁进行延长。这种对贸易设限的延长,使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在国际贸易的竞争中,长期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抑制了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世界服装进出口贸易也将更加自由化,更加一体化,但是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贸易保护的现象还将继续在国际贸易的舞台上继续保留一定的戏份,并且将不断地衍生出更多新的保护措施和贸易保护的相关理论,通过更加灵活而隐蔽的方法对全球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各个方面造成影响。因此,为了促进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加快世界服装进出口贸易的自由化、一体化进程,关键在于保证世界经济的平衡发展,从而减少贸易保护的情况发生,最终使这种现象完全消失。

参考文献:

王丽萍.纺织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当代经济管理,2007,(1).

李钊.中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第4篇

一、进出口贸易形式的创新

与传统的商务活动相比,电子商务优势在于消除了横亘于商务伙伴之间的时空差距,将各个企业独立存在的信息孤岛以最便捷的方式连结在一起,从而真正建立起一种贯穿于企业之间的协作,以此获取利润和市场份额的最大化。从广义上讲,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简称EC)可定义为:电子工具在商务活动中的应用:从狭义上讲,电子商务可定义为:在技术、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掌握信息技术和商务规则的人,系统化的运用电子工具,高效率、低成本地从事以上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各种活动的总称。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应用将进一步促进国际贸易方式创新,实现对以纸面贸易单据(文件)的流转为主体的传统国际贸易流程和交易方式的改革,形成新的国际贸易方式。 电子商务的确可以帮助国际贸易企业改革国际贸易流程,实现国际贸易管理的电子化、信息化、自动化、实时化和规模化,提高国际贸易企业的管理效率,形成新的国际贸易管理模式,促进国际贸易方式创新。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最显著的特征。电子商务的兴起、网络贸易和运输方式和结算方式革命的诞生,导致国际贸易运作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也为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二、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为我国外贸发展和经济振兴所创造的机遇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为我国外贸发展和经济振兴所创造的机遇可能比一般的发展中国家要大得多。这主要是因为:(1)我国有了相对较长时期的对外开放的丰富经验和深刻教训,摸索出了一条中国式的对外开放的理论思路和实践模式,比许多刚开始实行对外开放的甚至目前仍然对外封闭的发展中国家更能够适应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所造成的更为开放的国际贸易经济环境。(2)我国对外贸易和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基本符合关贸总协定所要求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交易体制,从而减轻外部体制的冲击压力。(3)我国企业在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得到了磨炼,为更大程度地溶入国际经济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时期正是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时期,也是我国外贸发展的繁荣时期。我国在事实上参与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范围和程度比许多发展中国家都要大得多。这为我国更好地抓住和利用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给我国带来的发展机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当代各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的解决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外在强制

当各国开始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发展方面以后,那些一直被“冷战”状态所掩盖或淡化的经济发展问题开始越来越清楚地暴露出来。尽管不同的国家都存在着各自不同的问题,但是它们大都共同面临着下列问题:其一,如何更有效地实现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融合?如何发挥对外贸易对国内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作用?其二,如何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如何消除贸易收支的逆差?其三,如何实行各国经济贸易政策的国际间协调?如何合理地分割国际贸易利益?上述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各国迫切希望对“冷战”后的国际贸易发展的各个方面做出新的安排。这在客观上对当代国际贸易创新起着外在强制的作用。

四、进出口贸易创新带来的启示

从现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原因的初步剖析,得出下列启发性的建议,它们能够引发众人对我国外经贸发展的更进一步的思考。第一,宽松的政治环境有利于经济贸易的发展,还可能变化经济贸易建设和起飞的环境,现代国际贸易创新得益于国际政治模式的表面性转换,得益于和平和发展时代的真正到来。我国对内经济贸易的大发展同样离不开我国政治环境的巩固。这是保证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基本环境。第二,果断地把我国经济更大程度地溶进国际经济的发展体系,我国经济贸易才会有真正起飞的明日。现代国际贸易创新树立在现代国际经济互相依附关系日益加强的基础以上。没有这种依附关系,国际贸易创新就难以形成。事实上,假如一国经济脱离这种互相依附的国际经济关系,那样它也就不可能从这种互相依附中获得好处。对于长期履行计划经济的我国来说更应如此。从长远看,这乃是立于全球强国之林的基本出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并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参与世界市场程度的提高,其面临的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如何提升我国经济的国际贸易竞争力,建立对外贸易核心竞争力,是保证我国经济在开放条件下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因此,为了推进中国企业更加有效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措施推进网络贸易在我国的发展,不断培育企业适应最新国际贸易方式的能力,最终保障我国在国际贸易分工中获得最大利益。

参考文献:

[1]罗刚.自由贸易去法律制度比较研究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视角.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7.4

[2]陈红蕾,吉缅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的贸易和产业政策财贸经济,2005.1

第5篇

张庆君(1974-),辽宁大连人,渤海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与国际贸易。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出口贸易持续增长,出口贸易波动也在增强。为此,采用增长率直接法、增长率趋势法分析我国出口贸易的短周期、中周期和中长周期波动,并采用协整理论分析我国出口贸易长周期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自1978年以来,我国出口贸易经历了八次短周期波动、三次中周期波动(其中第三次中周期波动具有在适度高位的平滑化的特征)和两次中长周期波动。目前正处在第二个中长周期波动的扩张期;我国出口贸易的长周期与GDP的长周期具有相似的特征。关键词:经济周期理论;出口贸易;周期波动

中图分类号:F75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7)07-0023-05 收稿日期:2007-05-08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其中出口贸易更是为我国创造了大量的外汇,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06年我国外贸出口额为9690.8亿美元,增长了27.2%,我国出口贸易已经连续四年保持20%的增长速度。但是,我们在看到外贸乘数效应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应当警惕出口的波动也同样可能对经济产生负面冲击,尽可能避免出口的大起大落。从我国出口贸易的不稳定指数来看,自1992年以来,出口贸易不稳定指数呈上升态势,偏离长期趋势的幅度较大。因此,分析和研究我国出口贸易的周期波动规律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周期波动分析是认识事物变化规律的重要方法,在经济研究领域,周期波动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宏观经济的诸多领域。但是相对于经济学对经济周期的较为成熟的分析研究而言,对国际贸易收支周期波动循环的分析与研究,还属于开拓性阶段。

我国的对外贸易收支在运行与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着周期波动循环的现象,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马晓野提出了我国国际贸易波动分析的理论框架,认为不同类型的宏观经济冲击以及贸易体制改革本身对我国总体贸易规模和进出口余额有很大的影响。孙林根据不同的时期和外部环境条件,对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额波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王小平对中国服务贸易的周期波动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中国服务贸易在近10年里呈现出前期波动较大而后期趋于平稳的特征;中国服务贸易自1982年以来,经历了八次短周期波动、三次中周期波动和两次中长周期波动。曹洪谦研究发现1998年以后的北京服务贸易增速前期波动较大而后期趋于平稳。以上文献没有专门针对我国出口贸易周期波动的研究,本文结合中国对外贸易的实践在出口贸易周期波动研究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国际贸易收支周期波动是国家贸易经济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所呈现的起落更迭、扩张和收缩不断交替的波浪式运动过程,是国际贸易经济运行中反复出现的对其均衡状态的偏离和调整过程。按时间的长短,经济周期可以分成四种类型:3-5年的短周期,又称基钦周期;8-10年的中周期,又称朱格拉周期;15-25年的中长周期,又称库兹涅茨周期;50年左右的长周期,又称康德拉梯也夫周期。在对中国出口贸易周期波动的实证分析中,本文

将采用增长率直接分析出口贸易的短周期;采用增长率趋势法分析出口贸易的中周期和中长周期;采用协整分析方法研究出口贸易的长波特征。

二、实证分析

(一)短周期分析

增长率直接法是直接用实际增长率来测定变量的周期波动,这是分析经济波动时通常采用的方法。表1给出了中国出口贸易及其增长率年度数据,增长率的折线。下面从波长、波型、波峰、波谷等方面对我国出口贸易短周期波动进行分析。波长和平均波长从时间的角度反映出口的波动状态。波长是指一个完整波动周期的时间长度;确定一次完整的波动,可以从一个波峰到另一个波峰,也可以从一个波谷到另一个波谷。评价波长是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次波动的时间长度。按照波峰一波峰周期测算方法可以看出我国出口贸易从1978-2005年共有八次周期波动,平均长度为3年。因此,我国出口贸易的短周期波动基本上属于基钦周期。

出口贸易的波型分为古典型波动和增长型波动。古典型波动是指出口总额出现下降的波动,也就是增长率出现负值的波动,其中必然包含出口贸易额与增长率同时下降的过程;增长型波动是指出口增长率下降但实际绝对额仍在上升的波动。因此,可以区别出我国出口贸易的八次周期波动均为古典型波动。一次完整的波动包括两个阶段和两个转折点,两个阶段是扩张阶段和收缩阶段;两个转折点就是波峰和波谷。自1978年以来的八次波动中各次波动年度及其峰值和谷值。峰值最高的年份是1979年,峰值为0.401;波谷最低的年份为1983年,谷值为0.004。

(二)中周期与中长周期分析

中周期与中长周期分析一般采用增长率趋势法,增长率趋势法是在增长率变量进行趋势分离的基础上来测量变量周期波动的方法,该方法不仅可以识别短周期,而且可以识别中周期和中长周期。假设变量GEXi表示出口贸易增长率序列,用Trendi表示增长率序列中的趋势成分,用Cycle;表示增长率序列中的周期成分,则有:

Cyclei=GEXi-Trendi

(1)

通过Eviews5.0软件,采用H-P滤波(Hodrick-Prescott Fiher)方法,脱离时间序列GEXi中的趋势成分Trendi,生成周期成分Cyclei,分析结果见图3和表3。图3中横坐标是年度时

间,纵坐标实际增长率GExi、趋势增长率Trend;和周期成分Cyclei相对应的增长率刻度。结合图3和表3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出口贸易的短周期、中周期和中长周期特征。从短周期波动来看,1978年以

来我国对外贸易周期成分特征与实际增长率周期波动特征基本相同,因此可以强化短周期波动特征分析的稳健性。

结合图3和表3中的周期成分,还可以识别出我国出口贸易波动的中周期特征。现将整个周期成分划分为三个阶段:1979-1987年为第一个阶段,1988-1994年为第二阶段,1995-2004年为第三阶段。这三个阶段的绝对波幅和相对波幅等具有较大差异的继起性,而且各个阶段的时间跨度均为7-10年,各自内部又包括了三个左右的短周期,因而这三个阶段基本上符合中周期即朱格拉周期。对于这三个阶段可以从平均位势(即均值)、标准差(δ)和

波动系数(CV)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平均位势这里采用各阶段内周期成分增长率的算术平均值。标准差,亦称均方差,是各阶段内增长率数值与其相应阶段平均位势离差平方平均数的平方根,反映了波

动对于平均位势的偏离程度,计算公式如(2)式。由于三个阶段的平均位势不同,应消除平均位势的不同影响,常用的指标是波动系数,计算方法为标准差与平均位势之比的绝对值,计算公式如(3)式。

对于三个阶段的平均位势、标准差(δ和波动系数(CV)的计算结果见表4。从平均位势上看,第一阶段到第三阶段的平均位势表现为第三阶段最高,第一阶段次之,第二阶段最小的特征;标准差表现为第二阶段最低的特征;而波动系数表现为第三阶段最小的特征。由于平均位势代表平均增长率,第三阶段具有平均增长率高但波动幅度小的良好特征。这一良好特征基本上类似目前我国GDP增长率波动所具有的“适度高位平滑”的特征。所谓“经济周期波动在适度高位的平滑化”,是指经济在适度增长区间内保持较长时间的平稳增长和轻微波动,使经济周期由过去那种起伏剧烈、峰谷落差极大的波动轨迹,转变为起伏平缓、峰谷落差较小的波动轨迹。目前我国出口贸易的第三次中周期波动具有在适度高位的平滑化的特征。

从图3的趋势成分的曲线轨迹我们还可以识别出我国出口贸易增长率所体现的中长周期及其特征。从结合图3和表3的趋势成分可以发现,从1979至1994年,中国出口贸易经过了一个从波峰到波谷再到波峰的一个周期过程。1985年的增长率为0.401,其后呈总体下降趋势,到1983年下降到波底,增长率为-0.004;之后又呈现上升趋势,到1994年达到波峰,增长率为2.3077。这个过程大约包含了两个中周期和五个短周期,经历了15年的时间,因此可以认为该周期属于中长周期即库兹涅茨周期。从1995年起,我国出口贸易又进入新的逐渐调整并扩张的阶段。

(三)长周期趋势分析

虽然我们不能对我国出口贸易的长周期直接进行识别和分析。但是我们可以借助于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通过建立出口贸易与相关指标变量的线性模型,来间接反映我国出口贸易长周期的情况。这里我们采用协整理论建立我国出口贸易与GDP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来间接反映我国出口贸易的长周期波动。采用GDP作为参照系主要是因为关于经济增长的周期问题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如陈东琪研究认为,自19世纪80年代以来的12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经历了四个长周期,其中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经济进人第四个长周期。于是本文就将我国出口贸易的波动态势与GDP第四个长波联系起来。这里我们首先对1978至2005年的出口贸易额和GDP数据取自然对数,分别表示为LnEX和LnGDP。然后采用Engle-Granger两步法对LnEX和LnGDP进行协整检验。第一步采用ADF方法的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LnEX和LnGDP两个变量均为一阶单整,所以可以进一步做协整关系检验;第二步首先对这两个变量的关系进行最小二乘估计,然后用ADF检验对估计结果的残差序列做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残差序列是平稳序列。因此可以确定变量LnEX和LnGDP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均衡关系,静态回归的方程就是协整方程,即:

LnEX=0.9503LnGDP-2.9488

(4)

(2.6066)(-3.0055)

R20.9712,Adj-R2=0.9701,D.W.=1.8315

第6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中国出口贸易;结构转型

随着世界环境的恶化,能源危机的加重,气候灾难的加剧,低碳经济应运而生。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各国联系的加强,低碳经济在进出口贸易中的重要性愈发彰显。联合国举办的世界气候大会上,各国纷纷签订京都议定书,确定减排目标,呼应低碳经济的理念。

一、我国出口贸易的现状

不可否认,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开始参与世界竞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出口贸易更是得到长足的发展与进步,我国出口贸易从无到有,从做大到做强。中国出口贸易已跃居世界第一;但是,发展中的中国总是喜忧参半的。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我国出口贸易的弊端慢慢暴露。首先,我国出口结构单一,主要以纺织,钢材,服装加工,农产品等为主,出口结构单一,出口多为初级产品。

二、低碳经济我国的出口贸易转型的症结

低碳经济我国的出口贸易转型现状不容乐观,但要准确找寻低碳经济我国的出口贸易转型的突破口就需要出口贸易转型的症结,保证出口贸易循环绿色发展。改制低碳经济我国出口贸易转型的症结在于:一是认识不力,企业管理层,企业执行层,企业员工,相关主管部门未对企业的转型升级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必要的构建。国家相关部门,未能充分了解世界贸易局势,制定出适合我国转型的方案与举措。二是机制不合理,世界贸易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但我国贸易机制还不能紧随其发展脚步,造成了贸易出口的缓慢发展。三是监管不力,出口贸易发展同样需要相关硬件的约束,不仅需要自律更需要他律,呼吁相关贸易出口法律的出台,并制定出贸易出口的新规划。

三、改制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1.加强技术创新

技术的创新不仅是每个企业的责任也是国家的使命,寻找低碳经济下国家出口结构的转型亟需技术创新。企业应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加大企业技术投入,加大企业研发与应用的力度。国家应保证产学研的对接。搭建企业和高校以及研发机构的平台。让研究更有目的性,让企业创新更有方向感。鼓励技术产量高的产品进行出口,扶持重点企业发展创新,树立企业创新标杆。为企业发展创新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在全社会形成支持创新的和谐社会氛围。形成企业自主创新力,树立企业品牌,加大国际竞争。净化国际贸易的环境。

2.转变出口方式

过去我国出口贸易的方式过于单一,极易在出口贸易的发展中迷失方向,更易在抽口贸易中被淘汰,因此要转变我国出口方式,适度扩充我国对外贸易市场。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科学和可持续发展。首先,要优化出口产业结构,改变过去单一的初级产品加工出口结构,加大电子,高科技的出口,加大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出口。其次,支持环保产业出口,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要求进行更多的低碳发展和环保探索,以便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这就需要扶持环保展业的发展与出口,加大环保投入。最后,打破贸易壁垒,在国内形成一个环保产品,环保产能,环保技术,环保服务的环保市场,保证我国出口贸易的绿色低碳循环。

3.加大政策支持和国际合作

出口贸易的长足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更离不开密切的国际合作。我国出口企业的成长是国家政策支持的结果,也有赖于企业的国际合作。那么在低碳经济的世界大形势下,各出口企业在谋发展的过程中更要积极利用国际资源。因此,一是出口企业要积极拓展国外市场,扩充出口渠道和出口方向,做到出口多元化,同时各出口企业也要积极研发出口国的需求能力,做到供需结合,增大出口的积极性,加大出口的对接力度。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低碳为指标,加大科技投入,促进出口转型。二是国家要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环保产品出口退税,积极引导落后产能企业进行产能升级,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鼓励科技创新,对创新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同时,宏观调控贸易出口结构,逐渐加大低碳产品出口比例,促进出口结构升级,增强我国出口企业竞争力,让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

四、结束语

探寻低碳经济发展的中国出口贸易转型的发展出路,不仅需要加强调研,更需要积极践行。曾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总理形象的说: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经济建设也切忌纸上谈兵。因此,在低碳经济的世界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出口贸易国要积极的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改变中国制造的落后现状,找准我国出口问题的症结,积极进行出口转型,转变出口方式,加强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国际合作,让中国以一个更加绿色和低碳的国家参与者来引领国际潮流,以低碳经济为契机,促进中国出口贸易结构积极转型,在世界贸易市场抢占经济制高点,让中国的巨龙在世界贸易的航线上重新起航。

参考文献:

[1]赵凯,低碳经济背景下出口贸易结构的转变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河北商论,2012(12)

[2]杨肃志,徐铭营,黄粤.低碳经济下出口贸易结构探析[J].哈尔滨工程学员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

[3]李媛娜.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出口贸易结构调整研究[J].北方经济, 2013(05)

第7篇

关键词出口贸易总体战略战略地位商品结构市场选择

1对外贸易的总体战略

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按商品和劳务流向不同可分为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过境贸易。不同国家根据本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结合国内外的客观环境条件,对国际贸易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手段,特别是对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或鼓励或抑制的不同政策,都制订有各自的战略规划,以作为本国对外贸易总的指导思想,即称对外贸易的总体战略。

西方经济学家和一些国际组织,把近几十年来亚洲和拉丁美洲一些发展中国家采取的对外贸易总体战略大体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进口替代型战略。最早实施这种战略的是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该战略主要是高筑贸易壁垒,限制进口,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替代工业制品的进口,减少对国外经济的依赖,保护和扶植民族的幼稚工业。为了解决本国工业发展进口机械设备所需外汇,也出口一定数量的资源型产品和初级产品。

二是出口导向型战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实施的是这种战略。该战略与进口替代型正好相反,主张大力发展外向型的加工业,扩大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这些国家把国际市场作为本国经济的活动中心,把制成品出口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其主要措施是鼓励出口贸易的同时,也大量引进外资、技术、进口原料,以弥补内资金和原材料的严重不足。

三是混合型战略。该战略是上述两种战略的结合,把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既不过分限制进口,也不过分鼓励出口。印度在20世纪70年代一度采取过这种战略。

以上三种战略的共同地方是都包含有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区别在于侧重点不同:进口替代型把保护、限制进口作为战略重点,出口导向型把鼓励出口作为战略核心,混合型二者兼顾,视为同等重要。

我国过去几十年实行的究竟是何种对外贸易战略,从来没有过统一的认识和非常明确的定位。改革开放前谈不上贸易战略这个概念,当时按实际做法是在过分强调自力更生思想的指导下,基本上采取了闭关锁国及几乎封闭式的进口替代型。至于市场的选择,更是反复多变、忽而是“东方”,忽而是“西方”,忽而又四面撒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国际间的经贸联系日益加强,对外贸易不断扩大,但外贸战略仍然摇摆不定。大体而言,20世纪90年代以前基本上实行的是类似进口替代型与出口导向型相结合的混合战略;1994年以后,由外经贸部提出了以进出口贸易为基础,商品、资金、劳务合作与交流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协调发展的“大经贸”战略。这实际是一种内容复杂、实施困难、含糊不清的战略。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对外贸易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但究竟应该实行什么样的总体战略。最后在争论无果的情况下,又提出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选择可持续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比较自由的,配以适当保护的综合战略”和有管理的可调节的自由贸易政策。这更是一种没有具体战略的战略。

2外贸总体战略中出口贸易的战略地位

尽管我国的对外贸易,在过去甚至今后的战略选择问题,总是没有形成过完全统一的认识,但有一点是大家都无可争辩的,这就是出口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战略中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是我国对外贸易的关键所在,更关系到我国对外开放的前途问题。实践证明,正是这些年我国坚持了以出口贸易为先导,才以此带动了进口贸易,推动了对外开放,促进了国民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

(1)从外贸依存度方面,出口依存度始终高于进口依存度。从1990~2005年的16年间,出口贸易依存度有15个年份高于进口依存度,16年中出口依存度平均为20%以上,最高年超过30%,也就是说我国每年GDP的20%以上来自出口贸易。

(2)从外贸贡献度方面,出口贸易是国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口的增长,必然会带动国民收入的增长。根据林毅夫等学者的测算,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外贸出口每增10.0%,基本上能拉动GDP增长1.0%。而进口贸易,由于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国内市场一直处于供给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对经济增长不仅没有贡献,而且体现为漏损,二者呈负相关,进口每增长10.0%GDP增长为负0.56%。由此可知,我国目前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四位,出口贸易的大幅增长功不可没。出口贸易已成为与投资,消费一起拉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尤其在目前内需不足的情况下,出口这驾马车显得更有活力。出口的增长还会刺激消费增加和投资扩大,对后两驾马车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

(3)出口贸易是我国换取外汇的重要来源。从1978~2005年我国年出口贸易额由97.5亿美元增长到7620亿美元,增长了78倍;1991~2005年的15年间,除1993年贸易呈逆差外,有14年都是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其中2005年顺差超千亿美元。多年的贸易顺差为我国换取了大量的外汇,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出口的迅速增长,同时也带动了进口的增长。进口额由1978年的108.8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6601.2亿美元,增长了约61倍。

出口贸易能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重点,并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出如此重要的作用,是与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实行对外开放的经济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的。这是因为:首先,出口贸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需要。实行对外开放,就要大力发展外经贸事业,就要大规模地引进技术设备、利用外资、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以及多边、双边经济合作等,所有这一些都需要出口贸易换取的外汇提供资金保证。其次是我国产业结构,乃至整个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一方面因为发展出口贸易必须积极发展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这对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出口贸易也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所需资金创造条件。第三,我国具有发展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如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成本优势,稀有金属、煤炭等的矿产资源优势,机电等制成品的工业基础、生产规模和成熟的国际市场优势,新开发生产的高科技产品优势等都比较明显。

3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的战略选择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的物质商品结构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发生了两个明显的转变:一是由以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出口商品是以食品、土特产品、矿物燃料产品等为主,工业制成品不占主要地位。到80年代后期,特别是90年代以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05年初级产品的出口仅占全部出口产品的7.9%,工业制成品已占到92.1%。二是工业制成品中由粗加工型为主向精加工型为主的转变。过去我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多属于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近年来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产品逐渐增多。目前我国出口的几大类产品中,高科技产品仅次于机电、轻纺排在第三位,而且还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但是目前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总体上讲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轻纺产品中的绝大部分和机电产品中的相当一部分依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不仅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价格上不去,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我国国内原材料价格、劳动工资的上升,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优势也正在减弱。二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较少,市场竞争力不强。贴牌产品虽然市场看好,但我国付出的成本代价太高。

鉴于目前的现状,对今后如何进一步优化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笔者认为应根据我国传统的比较优势和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向,坚持走以轻纺类产品为基础,以机电类产品为重点,以高新科技产品为发展目标的出口战略,其内容如下:

3.1以轻纺产品为基础

轻纺产品是我国的传统出口商品,轻纺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我国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是我国发展出口贸易的根本所在,特别是纺织服装、儿童玩具,国内有庞大的生产能力,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出口大国的地位不易被撼动,是我国出口战略的基础。但是由于我国轻纺产品一般档次较低、质量较差、名牌较少,竞争力不强,轻纺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国多为欧美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贸易保护措施日趋升温,对从我国进口的纺织品等歧视性限制逐渐增加,再加上国内成本优势正在减弱,因此出口形势依然严峻。今后要坚守轻纺产品出口这一根基不被动摇,就必须采取以质取胜、提高质量、提高档次、创立品牌。3.2以机电产品为重点

把机电产品作为我国出口贸易战略的重点,不仅这是我国目前出口的第一大类产品,出口额占全部出口的45%以上,还在于:一是机电产品中的一些产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发展机电产品出口,可以改变长期以来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状况,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二是机电产品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生产规模较大,与国民经济其他许多部门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加机电产业的发展,也可为其他部门提供更多先进的技术设备,进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三是发达国家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国内机电产业出现萎缩,所需机电产品多为进口;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因经济发展中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迅速扩大,对机电产品,尤其是对成套设备的需求也明显增加。因此,机电产品的世界市场容量很大,贸易额占世界总贸易额的50%,出口贸易的空间较大。

3.3以高新科技产品为发展目标

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而出现的计算机等电子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等新的产业,代表着世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方向。这些新的高科技产业不仅本身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越来越大,同时还通过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可以普遍提高其他产业的技术含量,增加其附加值,从而增强同类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因此下大力气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其产品的出口,不仅是我国出口贸易追求的战略目标和新的增长点,更可极大改变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

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迅速,2005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接近30%。虽然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但今后发展潜力巨大,前景良好。因此大力发展新技术产品出口,培育一批在国际市场上有影响的并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作为我国出口贸易的战略目标,是符合我国情况和千变万化的国际市场需求,是保持我国出口贸易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驱动力。

4出口贸易的市场选择

我国出口贸易的市场选择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曾明确提出实行“多元化的市场战略”,其内容包括:继续开拓欧(盟)、美、日等发达国家市场,稳定巩固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亚洲市场,加快发展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市场,积极开发非洲、拉丁美洲市场。但不同时期,多元化市场战略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今后这一战略如何实施,笔者认为,鉴于我国加入WTO后国际经贸环境的新变化及国内“十一五”规划经济发展目标的要求,应当在坚持创汇增收、出口与进口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出口产品适销对路、发展国家间友好合作关系等原则下,把纷繁复杂的国际市场分为三大不同类型,区别对待。三大类型是:以出口创汇为主要目标的市场,以促进进口、服务于进口贸易为主要目标的市场,以销售中低档次产品和发展国家友好关系为主要目标的市场。

(1)欧、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和包括我国港、澳在内的东亚、东南亚市场,当属于以创汇为主要目标的市场。这些国家和地区市场容量大、消费水平高、需求稳定,我国产品在这里享有一定信誉。因此长期以来这里一直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市场,年出口额一般要占全国出口总额的85%左右,是我国名副其实的外汇收入的摇钱树,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主要来源地。对于这些地区要在坚决巩固的基础上,不遗余力地向纵深发展。

(2)以促进进口,服务进口为主要目标的出口市场。这类市场包括俄罗斯、中亚的哈萨克斯坦、西亚的沙特、科威特、卡塔尔、北非的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西非的尼日利亚、拉美的委内瑞拉、巴西等国家和地区。

我国不仅是出口大国,同样也是进口大国,不仅要进口先进的技术设备,还要进口我国储备有限但需求量很大的资源性产品,如被称为我国发展瓶颈的石油、天然气,以及铁矿石、化肥、铜矿等,上述地区正是这些资源储量、生产、出口的重要地,同时又不受发达国家所控制,因而是我国的重要进口基地,巩固与这些地区的贸易关系对满足国内经济发展需要是十分必要的。维持与这些地区的贸易关系,一是要尽量保持贸易平衡,用扩大出口解决进口所需外汇;二是为建立可靠稳定的进口基地,应以提供设备技术、直接投资、劳务输出等方式与对方建立多种经济合作关系。总之,把这些地区作为我国出口贸易的市场选择,不应以换取外汇为目标,而是满足进口需要。

(3)亚、非、拉其他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起步比较晚,工业制成品比较短缺,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购买力不高,我国出口的中低档为主的轻纺类产品,价格低廉,非常适合这些国家的消费需求;我国的机械设备、操作技术要求不高,价格合理,与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生产力水平相配套。因此这些地区理所当然的应是我国,特别是众多中小企业产品的出口市场。此外,这些国家长期以来与我国保持着友好关系,在许多国际活动中是我国的忠实朋友与合作伙伴,加强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关系,进一步开拓出口市场既可落实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战略,又可以巩固国家间的友好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应坚持以出口为主导的战略方向,在出口贸易中发挥比较优势,坚持创汇增收,同时通过技术设备引进及自我发展实现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在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战略实施上,根据不同的目的,市场的选择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我国出口贸易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荣林.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转型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第8篇

21世纪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二,进出口贸易跃居世界第一,渐渐成为影响国际贸易的大国。面对中国连续的贸易顺差冲击,各国开始设置关税壁垒以外的一些新型贸易壁垒,形成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致使国内企业在出口过程中频频遭遇贸易制裁。目前,青海省主要出口的产品在质量和技术方面还不成熟,肯定会受到国际贸易大环境的影响;借鉴历年来省内外遭遇的贸易环境问题导致贸易受挫的经验教训,积极改进青海省出口贸易中存在的不足,推动青海省对外贸易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词:

国际贸易环境;出口贸易;影响

一、青海发展出口贸易的现状及必要性

(一)青海出口贸易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青海省出口贸易飞速发展,至2014年,据青海省海关数据,青海出口贸易额达到11.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33.2%,其中一般贸易出口额为9.3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63.5%;加工贸易出口额为360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6.5%;机电产品出口额为2.6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83.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1366万美元,比上年下降了44%;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额为1.65亿美元,同比下降了8.2%;硅铁出口额为2.0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9.2%;地毯出口额为4391万美元,同比下降了32.6%。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青海从没有出口贸易到出口原材料类型的资源密集型产品到初级工业制成品到现在出口的一些高兴技术产品、民族特色产品。高耗能的原材料出口在逐年减少,而加工工业品、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名族特色手工产品出口额迅速增长。出口种类原来越多,贸易方式的多样化,出口的国家和地区也越来越多,从一开始的20多个国家(地区)发展为今天的120多个国家(地区),其中主要的出口市场还是日本、中国香港、巴基斯坦、欧盟、美国、澳大利亚等地;据统计,2014年青海对日本的出口贸易额为1.3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4.1%,对印尼的的出口额为2048万美元,同比增长了782.8%;对巴基斯坦出口额为901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2.6%;对美国的出口额为8444万美元,同比增长了68.9%;对澳大利亚的出口额为1484万美元,同比增长59.2%。从数据资料中可看出,近年来,青海对日本的出口贸易在大幅下降,对中国香港、巴基斯坦、澳大利亚、印尼等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出口贸易保持快速增长的速度,前景是非常美好的。

(二)青海发展出口贸易的必要性

由于青海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处于高原地区,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地貌垂直差异明显,而且大气、水体、土壤污染少,农产品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例如,蚕豆以其籽粒大而饱满、无虫蛀、颜色乳白鲜亮、富含蛋白质、低糖、低脂肪等都堪称高原绿色无污染的高品质产品,而油菜籽、藏药原材料、畜牧产品等都被公认为高营养价值高品质产品,深受广大国外消费者的喜爱;由于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原材料是青海外贸出口的主要力量,硅铁以及其他矿产资源的出口既增加了青海省的财政收入,又带动了青海一些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重要地位的45种矿产中,青海占有32种,其中18种的矿产保有储量排在全国前10位,矿产资源储量潜在总值达17.25亿元,占全国保有储量潜在价值的19.2%。而拉动经济增长的三个要素中,只有扩大出口才能给青海省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再者青海省的产品在国外市场具有更远大的发展前景。青海发展出口贸易不仅可以创汇增加青海人民的收入,企业获取超额的利润,还可以促进青海工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高新技术的引进,发挥资源优势最大化。

二、影响青海出口贸易的国际贸易环境因素分析

当前的国际贸易环境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大发展;跨国营销以及跨国公司的出现都大大的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开创了一个好的环境。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国际贸易环境得到有序的发展,WTO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国际贸易环境,促进了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由于经济实力的增强,在世界贸易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各个区域内国家的出口企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贸易环境,历经国际金融危机、欧洲危机之后、美元和欧元相继通过贬值来降低本国的进口,国际政治环境动乱,有些国家和地区的冲突不断,所以当前的国际贸易环境变幻莫测,看似平稳却暗藏危机,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名族工业,借口兴起了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导致贸易环境破坏,出口企业受挫。

(一)国际政治因素

当前世界形势总体属于和平稳定时期,战争冲突也比较少,但是还是有个别地区一直名族矛盾不断,新的军国主义者又开始冒出苗头;例如,2012年下半年中日问题的争端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青海省向日本出口额大幅下降,一直以来,青海省对日本的出口额一直呈迅猛增长态势,但是2012年下半年以来,青海省对日本的出口贸易迅速下滑,2011年青海省对日本的出口贸易总额为20634万美元,比2010年同比增长了26.2%;然而,2012年青海省对日本的出口贸易总额下降到了18008万美元,同比下降了12.7%;2013年又大幅下滑到了11812万美元,同比下降34.3%;呈现出直线下滑的负增长态势。中东一直以来都是冲突较多的地区,而青海省地缘与中东接近,近年来也是青海省的主要出口市场之一,所以所面临的形势具有不确定性和一定的风险性。美国对中国实施的反倾销反补贴也使国内出口企业受损,究其原因,其中就有中国缺乏熟悉国际法律的高技术型人才,才屡屡遭遇制裁。所以说,国际政治法律因素也是一个影响青海出口贸易的基本因素。

(二)国际经济因素

国际经济环境一直都是影响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因素,它关系到一国出口的方向和策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青海省出口过程中避免不了要考虑经济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出口策略,确保出口贸易的顺利增长。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影响了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危机浪潮。例如2008年美国华尔街爆发的金融危机,影响了全球经济的发展。青海2009年出口贸易深受影响,出口贸易增长及其缓慢,美国通过美元贬值,迫使人民币升值,持续的美元对人民币贬值引发了中国进出口的低迷,无形中使中国出口的产品价值缩水,价格升高;欧洲债务危机的蔓延是整个欧洲经济发展缓慢,对商品的需求量大大减少,也是导致青海省出口增长放缓的原因之一;还有主要发达国家为刺激经济增长普遍实行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释放出大量流动性货币。而近年我国经济成长性较好,对国际资本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就短线因素而言,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及升值预期、国内较高的基准利率,以及离岸和在岸人民币之间的利差,为热钱提供了跨市场套利的空间,所以大量的热钱涌入中国市场,不得不让人担心这会引起新一轮的经济泡沫,促发经济危机。

(三)新贸易保护主义因素

快速的工业时代造成国际环境的严重破坏,人类开始担心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于是开始采取措施阻止环境的恶化,其中就包括一些技术革新问题,但是也有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幼稚工业而借口设立一些规章制度,形成贸易壁垒,限制外来产品的进入。如日本、欧盟、美国等历年来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的出口贸易频频出击。2005年欧盟实施农药最大限量残留标准检验,2014年又开始进行修订;美国对中国的反倾销一直以来都是有增无减的;2006年起,日本对进口的食品、农产品中农药化学品残留实施“肯定列表制度”,执行了新的残留限量标准,与原来的标准相比,新的标准和规则更加苛刻,更加严格,无疑给青海农产品的出口注入一股寒流。2006年青海对日本的出口贸易总额为1.87亿美元,到了2007年下滑到了0.76亿美元;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对每种食品、农产品涉及的残留限量标准平均为200项,有的甚至超过400项。因此,出口货物的通关速度将大大减慢,检测费用上升,出口成本大幅增加,直接影响青海省对日出口农产品企业的收益。

三、改善青海出口贸易国际贸易环境的对策

(一)从政府角度应对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的策略

青海省政府应该针对本省出口的产品以及出口方式,积极的引导,提供健全的检验认证机构,严格执行WTO规定的标准,为青海省的产品出口做好基本质量把关;积极参加各种商贸会,商展会。加大对青海省的宣传,例如在青海省省电视台播放青海省外向型产业及品牌宣传片等,吸引外商投资合作,拓宽经营渠道;继续充分利用“广交会”、“高交会”、“香港中医药展”、“清食展”等渠道,建立一个让企业稳定放心的出口平台,并加大对青海省特色产品的宣传等,为青海省出口企业寻求新的出口渠道,开拓更大的市场;政府作为一个中介式的机构,为进出口企业作担保,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贸易环境;另外,及时关注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分析其中利弊,为出口企业出口方向做好市场调查;根据青海省出口的具体情况,有方向有目的的制定出口政策,做好出口退税工作,鼓励优势产业的出口,调整弱势产业的出口情况,完善出口制度。

(二)从企业角度应对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的策略

青海有进出口经营资格的企业1151家,有进出口业绩的企业142家。其中,有出口业绩的企业102家,出口上千万美元的企业27家。青海出口产品主要有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山羊绒、地毯、硅铁、服装及衣着附件、帽类产品等。一般贸易占据出口贸易的主要地位,虽然2009年有所向下波动,一般贸易在青海出口贸易量中所占的比重最大。一方面,作为一般贸易的出口企业,应该积极配合政府的政策,充分发挥产业间合作共赢的关系,形成一个有利于青海省出口的体制,互通有无,互利共赢,创造新的贸易方式以及新型营销模式。例如,出口机电产品与高新技术产品可以合作,进行大市场营销策略,共享双方的营销渠道,出口方式,必定会节约很多出口成本,获得更多的净利润。而山羊绒、地毯以及服装衣着附件以及帽类产品可以形成一个名族特色出口产品行业规则,丰富行业内出口产品的名族文化内涵,共享出口经验以及出口渠道,严格把好质量关,保证出口的产品属于真正的具有名族文化的特色产品,这样才具有高的价值,慢慢在国际市场上形成品牌形象,创造更高的价值;另一方面,青海外贸企业需要做到改变出口产品的质量,克服贸易壁垒。例如,青海出口的农产品都是高原生态产品,但是农药成分还是相对较高,极容易遭到绿色和技术壁垒的限制。作为外贸企业可以引进一些高技术人才,懂得国际贸易法律以及贸易规则,不断改进企业的出口方式,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培养和扩大以藏文化、特色民族文化、藏医药等为主的文化产品出口,加快服务贸易发展,尽量节约成本形成规模生产,继续提升出口产品的质量和对外发展水平,达到国家对外贸易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的标准,并进行一系列的国家级和省级认定工作,把自己培育成为具有出口竞争优势的大企业。

作者:蔡震 单位:青海大学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裴长洪,付彩芳.当前我国外贸形势分析与预测[J].中国经贸导刊,2013(11).

[2]郭霞,沙鹏洲.青海对外经济发展现状分析[J].青海统计,2006(5):53-56.

[3]张鹊桥.浅析青海省进出口贸易形势及调整对策[J].青年科学,2009,(5):22-27.

[4]中国统计年鉴(2013)[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5]青海统计年鉴(2013)[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6]辛文琦.国际贸易环境分析[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12-31

第9篇

1.1贸易规模上不断扩大,对外贸易系数较高

2001年12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积极推进投资自由化,出口总量一直稳步增长。虽然2009年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贸易受到了重创,经过及时调整宏观调控,再加上世界经济逐渐好转,近几年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一方面,对外贸易系数不断提高,近年来逐渐回落并保持在50%左右,较高的系数意味着需要利用更多的自然资源和能源来满足出口的需求,如果不注重开采方式和循环利用将不利于低碳发展。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系数都约为30%,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然有较大的潜力空间。另一方面,出口规模的扩大会导致产出的增加,也带动生产活动成倍增长,如果在开发使用更多资源和能源的过程中不注重可持续发展,会增加污染和碳排放,给低碳外贸带来压力。

1.2出口贸易方式上加工贸易比重过大,环境问题严重

工业制成品的飞速发展给外贸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从出口贸易方式看过度依赖加工贸易仍存在不合理之处。在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其他贸易三种贸易方式中,从2000年以来加工贸易出口额一直超过一般贸易,2008年两者渐趋相等,直到2011年一般贸易出口额为9171.2亿美元,增长27.3%,超过了加工贸易8354.2亿美元的出口额。据实证研究,一般贸易出口对工业废气污染的影响较大,而加工贸易对工业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影响大[4],因此客观上这也造成了CO2排放量的增加。虽然2011年在贸易方式结构方面有所好转,一般贸易出口额超过加工贸易。但是加工贸易的比重仍较大,一方面会对出口创汇、解决就业等产生积极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主要生产纺织品、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较低,只是对原材料或零件的初级加工、装配,自主研发设计则相对较少。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和产业转移的背景下,为了利润最大化,发达国家寻求污染避难所,向我国转移高耗能的产业,增加了污染和碳排放。

1.3出口商品结构上以工业制成品为主,高科技水平较低

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是在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十大分类的基础上按照加工程度对进出口商品构成进行的最基础划分,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额近五年整体上大幅增加,从2007年的11562.67亿美元到2011年的17980.47亿美元,占出口总量的绝大多数份额,初级产品的出口额2007年仅为615.09亿美元,2011年增加到1005.52亿美元,而工业污染造成的CO2排放增加是威胁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早期出口贸易和环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开发,现在主要表现为工业制成品等工业污染对CO2排放量的影响。工业制成品一般都使用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性质的原料进行生产,其贸易规模的扩大会增加使用的原料,排放以CO2为主的大量废气。由于环境标准和生产技术、工艺水平较低,总的增长方式目前仍呈现低效益、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特征,出口商品的构成仍需继续优化和升级[5]。另外,从工业制成品内部商品构成的特征来看,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占较大份额,其生产过程会消耗更多能源,排放更多温室气体,污染环境[6]。虽然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整体上升,2010年达到32.9%,但是仍然很小,出口增长率降低;且高技术产品进口的比重一直比出口的比重高且并在逐年上升,2010年为42.9%,说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业的生产能力不足。所谓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也大多是在华跨国公司组装加工后的出口,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引起大量碳排放和资源的过度使用,因此应继续优化和升级出口结构,实现产品高端化。

2出口贸易碳排放量的估算及其特征

首先估算出我国的碳排放总量,使用公式为:C=∑mi×δi(1)式中,C是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标准量用mi表示,i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用δi表示,i则是指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里借鉴胡初枝、黄贤金、钟太洋、谭丹的研究方法[7],参考其整理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的能源碳排放系数,取值依次为0.7329、0.5574、0.4226(单位:t(C)/t)。计算的数据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1年)和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得出2001~2010年的碳排放总量从95090.58万吨增长了两倍多,2010年达到202395.5万吨。其次,用碳排放量C与国内生产总值相比得到碳排放强度,它可以体现一个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相应的能源使用和CO2排放的效益是否提高。再与出口总额相乘即可得到近十年出口贸易的碳排放总量,也可以得到各类出口商品的碳排放量,将其整理成图1,可以看到出口贸易的碳排放总量近些年虽在增加,但整体上增速减缓,说明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科技水平提高、国家政策以及环保意识的增强促使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有了很大进步。而且制成品的碳排放量占据了绝大部分比例,和出口贸易碳排放总量有相似的趋势,说明快速的工业化进程和高耗能的污染密集型工业发展推动了CO2排放量的增长,由于技术水平提高,工业制成品生产效率较高,碳排放强度高;但是另一方面来看,初级产品虽然占比重较小,由于资源消耗大、生产效率低导致碳排放强度也较高。

3出口贸易对碳排放影响的效应分析

3.1国际贸易的三种环境效应机制

规模效应规模效应指随着经济发展,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张对环境带来的作用。一方面会扩大经济规模,引起资源过度使用,能源消耗增加,在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如果缺乏有效的环境政策监管会增加污染排放量,导致负效应,促使环境恶化;另一方面,贸易扩大可以增加国民收入水平,高标准的环境质量越来越成为消费者的兴趣和偏好,环保方面的投资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得到提高,产生环境改善的正效应[8]。结构效应结构效应是指基于各部门污染密度不同,出口贸易会引起生产结构变化,从而引起环境水平的变化。在经济开放的条件下,对外贸易的拓展会改变商品之间的相对价格,从而调整生产要素的分配,出口部门如果具有比较优势就会扩大生产而另外一些部门的规模减小,若有优势的产业和产品是清洁环保的则会有利于低碳化的发展[9]。技术效应技术效应指贸易活动和外国投资能够通过改变生产工艺和环保技术从而使环境状况发生变化,大多数学者认为贸易引致的技术溢出有正面作用,可以减轻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会加大对节能技术的研发和利用;贸易自由化的不断加深带动了先进的技术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如节能减排和应用清洁技术[10]。而且随社会发展,收入增加,消费者低碳意识增强,污染标准和环保方面的政策法律日益苛刻严格,减排技术会得到更快的进步,贸易活动将对坏境水平发挥积极的效应影响。总之,贸易活动过程中带来的规模扩大、行业结构变化和技术扩散等都将对环境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出口贸易的环境效应是以上三种机制的综合结果。

3.2出口贸易影响碳排放的效应在我国的实证分析

模型构建和变量选取通过以上贸易对环境影响的三种效应的介绍,同时借鉴杨静[11]的研究方法,对贸易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模型和变量进行如下设置:X2是贸易的结构效应,用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贸易额与世界出口贸易总额的比值表示。由于出口国外的产品主要生产地点是国内,会影响到我国的环境质量;而且中国长期以来出口贸易额大于进口贸易额,在对外贸易中有较大的影响和作用。贸易的技术效应X3则用第二产业的增加值与第二产业的从业人数两者的比值来衡量。为消除异方差的影响,模型中对各个变量取对数的形式。平稳性检验及协整检验由于各变量采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因此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需要对其进行平稳性检验。下面通过Eviews5.0软件的ADF检验法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测。结果见表1,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都是非平稳的,但它们都是二阶单整序列,故可能存在着协整关系。接下来对协整回归方程估计残差序列et进行ADF检验,得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变量lnCO2与lnX1、lnX2、lnX3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第二,代表结构效应的系数为正,说明一方面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部门的影响作用大于第一产业和服务业等贸易部门,产生更多的碳排放,我国贸易结构还存在不合理之处;另一方面资源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竞争力最强的产业,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仍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据《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2)No.2》“2007年,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占全球同类产品出口的比重达到30%,2010年达到34%左右,大大高于我国出口占全球出口总额的比重。2011年,中国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仍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并且,发达国家向我国转移一些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产品的生产,给贸易结构的低碳化进程带来阻碍,增加了污染和碳排放。第三,技术效应的系数是负值,说明技术效应与我国CO2排放负相关,贸易导致的技术推广和创新使环境污染减轻、质量提高,技术外溢减少了碳排放,技术不断进步利于贸易结构的优化。在动态的贸易理论里“技术变化能创造优化产业结构的机会,从而可以推动贸易发展模式的转型和升级”[12]。综上,我国CO2的排放量不仅受到经济规模扩大的影响,还受到贸易的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的影响,技术效应有利于提高环境的质量水平,而结构效应加剧了环境污染。因此,在对外贸易不断扩大的同时,有必要采取适当的有关环境保护和低碳经济的管制措施,完善贸易政策,使环境质量不断提高,达到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双赢结果。实证分析说明一国的出口贸易模式受到产业构成和技术发展层次的影响,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中我们可以此为指导提升我国的出口贸易水平和结构,不断推动可持续发展。与其他研究结果的比较分析将本文研究结果与杨静和李斌、彭星[13]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得到表2。对以上研究结果的比较做如下总结:一方面,相同点是技术效应都为正,有利于环境质量改善,结构效应都为负,会增加碳排放,不利于低碳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不同点是规模效应的系数符号不一样:杨静的结果为负,李斌、彭星和本研究的结果为正;并且,由表中三种效应在模型里的系数大小可知,杨静的结果中结构效应影响最大,本研究中技术效应的影响最大,两者的结果中规模效应的作用都最不显著,而李斌、彭星的研究结果中规模和技术效应的影响系数绝对值相同,结构效应不明显。上述不同点的原因分析如下:第一,构建的模型结构和变量的选取不同。前两者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理论作为基础,引入产业结构变化、贸易规模变化和技术水平变化来构建贸易对碳排放的影响模型,设置的影响变量只有三个,且模型中规模效应是二次项[11];而后者在分析碳排放的效应中参考了泰勒和科普兰建立的环境污染需求与供给模型,从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构建出一个“考虑了FDI的碳排放需求和供给模型”[13]。其规模效应是一次项,设置的影响变量有五个,引入了外商投资的变化和全球价值链效应。第二,选取的样本区间不同。杨静的样本区间是2002~2008年,李斌、彭星的样本取自1991~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本研究的样本区间是2001~2010年。我国在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WTO的成员国,贸易自由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贸易发展迅速,出口额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断上升。且加入WTO后的7年间,CO2排放量也增长了一倍。李斌、彭星的研究数据从1991年开始,横跨了2001这一年,而其他两篇文章选取的样本区间都是在加入WTO之后。而且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给全球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据海关总署的数字统计,2008年是我国加入WTO七年来对外贸易进出口速度首次低于20%,2009年1月份的外贸进出口数据显示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9%”。除了贸易规模的变化外,金融危机也带来了产业进步的浪潮,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发达国家主张的“智慧地球”、“再工业化”等发展理念使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产业优势受到了削弱,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发展的趋势,这些都会影响到计量模型中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等相关变量数据的计算。

4结论与建议

出口贸易一方面促进经济飞速增长,另一方面也导致碳排放大量增加,浪费资源、破坏环境,我国CO2的排放量不仅受到经济规模扩大的影响,还受到贸易的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的影响,技术效应有利于提高环境的质量水平,而结构效应加剧了环境污染。如今低碳经济已成为公认的发展潮流,政府和出口企业都要抓住机会,互相配合,尽快实现外贸发展模式的转型,注重经济水平“质”的提高,实现可持续发展。

4.1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减少碳排放量

第一,重点支持和鼓励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品的出口。首先以绿色机电产品为主,如节能电器、无氟空调,着重发展成套设备出口和成熟技术;其次是发展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品,如通讯、计算机、航空航天、新能源、生物工程等方面产品的出口。第二,减少出口工业制成品中高排放、低附加值的产品。对于金属冶炼、化工、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建筑材料、纺织及皮革制造等部门提高关税、取消出口退税、适当征收产品污染费和环境税、提高排污许可证的发放标准,从而限制该行业生产及大量出口。

4.2提升国内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

第一,必须促进加工贸易的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进行加工深度的发掘,引导促进产业链的延伸,提高设施水平,引入环境友好型加工贸易;鼓励和扶持加工贸易向中高端产品发展,提升加工贸易形式,提高加工深度,向进口原料加工及深层次加工转变[12]。第二,大力扶持和发展现代服务贸易。服务业可以产生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能耗低,容纳的就业量大,对GDP贡献较高。因此要不断优化服务贸易的出口结构,大力发展技术和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的服务出口项目,如金融、保险、咨询、通讯、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促进出口服务业层次的提升,向纵深化和新领域发展。

4.3提高低碳技术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

第10篇

[关键词] 规模经济;国际贸易;出口;政府补贴;博弈论

[中图分类号] F71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10-0061-0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提高我国石油工业控制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研究》(05BJY050)。

一、引 言

经济学中传统的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等贸易理论都假定市场竞争是完全竞争,产品的规模报酬不变,即产品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实际上,当前的市场多数并非完全竞争,而是不完全竞争,主要包括垄断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三种类型,而且在当今的现代化大生产中产品产量增加的比例要大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即呈现出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这正是克鲁格曼提出的规模经济的特征所在[1]。

在规模经济下,国际贸易出现了两个主要倾向[2]:一是发达的工业国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二是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本文尝试运用博弈论这一分析工具对其中的第二个倾向进行分析,由此获得现今国际贸易中鼓励出口、限制进口,并因此而形成双边贸易和多边贸易的理论依据。

二、模型假设

根据经济学及博弈理论的基本假设,本模型特作以下假设[3]:

(1)人是理性的。企业总是以追逐个体私利为目标,国家总是以政府所得或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表现出的是一种个体理性。

(2)人与人之间是非合作的,由于在一国内,企业之间是利益根本冲突的,一企业的市场占有份额的增长必然导致另一企业市场份额的减少,利润下降。所以博弈是非合作博弈。

(3)人与人之间是信息共知的。各自的博弈结构(包括策略集、所出策略或行动、在各种策略组合下的支付等)均为双方所共知,属于完全信息博弈[4][5]。

(4)双方同时给出策略,属于静态博弈。

(5)符合规模经济特征的两个市场主体,即两个企业分别为各自所在国的某一同种产品垄断企业,生产能力、生产技术完全相同,是同一层次、同一水平的两个企业。而且各国的国内生产函数也相同,产品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

三、出口模型

在满足上述基本假设的前提下,我们设有两国S、T,分别有一垄断企业A、B,生产边际成本均为c,国内生产函数分别为:

PS=a-QS,PT=a-QT,

其中,PS、PT和QS、QT分别为S、T两国产品的市场售价和实际消费量。

1.“自给自足”模型

设A、B均在各自国内生产和销售,而不向别国出口,即自产自销,“自给自足”,则两家企业的利润分别为:

fA=PS×QS-c×QS,fB=PT×QT-c×QT。

则各自的反应函数为:fA/QS=a-2QS-c=0,fB/QT=a-2QT-c=0,

解得:Q=Q=(a-c)/2,P=P=(a+c)/2, f=f=(a-c)2/4,

此时得到两国的消费者剩余为:g=g=(a-c)2/8

假定两国的社会福利均为本国消费者剩余与本国企业利润的加权期望,权系数分别为(1-β)、β,则两国的社会福利均为:F=F=(1-β)×(a-c)2/8+β×(a-c)2/4=(1+β)×(a-c)2/8.

2.单一出口模型

假设两国中只有S国企业A向T国出口,企业B未向S国出口,且出口需要花费(1-k)倍装船商品的运输成本(0≤k≤1),即实质上只有k倍的商品到达别国市场,此时两国的生产函数分别为:

PS=a-Q, PT=a-Q-kQ

其中Q、Q、Q分别表示A企业在S国(本国)、B企业在T国(本国)、A企业运至T国(别国)的商品量,有A、B两企业的利润分别为: fA=( a-Q)×Q-c×Q+(a-Q-kQ)×kQ-c×Q, fB=( a-Q-kQ)×Q-c×Q。

A企业在S国的反应函数为:

fA/Q= a-2Q-c=0,有Q=(a-c)/2;

A企业在T国的反应函数为:

fA/Q= ak-kQ-2k2Q-c =0,

B企业在T国的反应函数为:

fB/Q= a-2Q-c-kQ =0,

有Q=(ak+ck-2c)/3k2, Q=(ak+c-2ck)/3k;

得到S、T两国产品均衡价格分别为:

P=(a+c)/2,P=(ak+ck +c)/3k;

两企业的利润分别为: f=(a-c)2/4+(ak+ck-2c)2/9k2,f=(ak+c-2ck)2/9k2;

此时S、T两国的消费者剩余分别为:

g= (a-c)2/8,g= (2ak-c-ck)2/18k2;

两国的社会福利为

F=(1+β)×(a-c)2/8+β×(ak+ck-2c)/9k2,

F=(1-β)×(2ak-c-ck)2/18k2+β×(ak+c-2ck)2/9k2。

3.相互出口模型

如果企业A、B互相向对方国出口,则生产函数和企业利润分别为:

PS=a-QkQ,PT=a-Q-kQ;

fA=( a-Q-kQ)×Q-c×Q+(a-Q-kQ)×kQ-c×Q,

fB=( a-Q-kQ)×Q-c×Q+(a-Q-kQ)×kQ-c×Q。

实际上变为双寡头的古诺(Cournot)竞争模型,企业A、B在S国的反应函数为:

fA/Q= a-2Q-c-kQ=0,

fB/Q= ak-kQ-2k2Q-c =0,

得到Q=(ak+c-2ck)/3k,Q=(ak+ck-2c)/3k2。

同理,在T国的均衡消费量分别为:

Q=(ak+ck-2c)/3k2,Q=(ak+c-2ck)/3k。

则P=P=(ak+ck +c)/3k;f=f=(ak+ck-2c)2/9k2+(ak+c-2ck)2/9k2;

F=F=(1-β)×(2ak-c-ck)2/18k2 +β×[(ak+ck-2c)2/9k2+(ak+c-2ck)2/9k2]。

在给出了上述三个模型后,得到四种情形(包括仅有B向S国出口而A不向T国出口的情形)的企业利润支付矩阵(见表1)。表1. 企业利润支付矩阵

由表1可以看出,企业存在纯策略Nash均衡(出口,出口)。实际上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动态的均衡,即当别国企业向本国出口时,通常有本国的均衡价格低于别国的均衡价格(或者本国被“扰动”前的价格),此时导致本国企业利润下降,出于个体理性,本国企业将针锋相对的也采取出口策略,最终达到Nash均衡。同时得到四种情形对应的两国的社会福利支付矩阵(见表2),同样国家之间也存在惟一的纯策略Nash均衡(出口,出口),这也可理解为是一种动态均衡。表2. 社会福利支付矩阵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从企业盈利的角度还是国家的社会福利角度,都应采取扩大出口、鼓励出口的策略以维持自己的根本利益,这也是作为防范和抵御外国商品“入侵”的必要手段,具有时序动态性。

四、补贴模型

先行出口意味着利润和福利的净增长,具有明显的“先动优势”。为了争取这种利益,各国政府都纷纷采用鼓励出口的国际贸易政策――对出口企业实施出口补贴。下面针对出口补贴政策分两种情形进行讨论:一是单一补贴,即两国中仅有一国对本国企业出口的商品进行出口补贴,另外一国并不实行补贴;二是双方均实行出口补贴。其中在第二种情形中,我们仅讨论补贴等同的情形,即两个同一层次、同一水平的国家实施同一单位出口补贴额。

1.单一补贴模型

假设只有S国政府对本国企业A出口商品到T国进行补贴,单位补贴额设为u,有:

fA= (a-Q- kQ)× Q -c× Q+( a- Q- kQ) × kQ- c×Q+ uQ,

fB不发生变化,可以求得此时:

f=(ak+c-2ck)2/9k2+(ak+ ck -2c+2u)2/9k2

f=(ak+c-2ck -u)2/9k2+(ak+ ck -2c)2/9k2

f=(1-β)×(2ak-c-ck)2/18k2+β×[(ak+ck-2c+2u)2/9k2+(ak+c-2ck)2/9k2-u×(ak+ck-2c+2u)/3 k2]

f=(1-β)×(2ak-c-ck+u)2/18k2+β×[(ak+ck-2c)2/9k2+(ak+c-2ck-u)2/9k2]

2.同等补贴模型

双方均实行补贴时,对应各项有:

f=f=(ak+c-2ck -u)2/9k2+(ak+ ck -2c+2u)2/9k2

f=f=(1-β)×(2ak-c-ck+u)2/18k2+β×[(ak+ck-2c+2u)2/9k2+(ak+c-2ck)2/9k2-u×(ak+ck-2c+2u)/3 k2]

可见,当a+c>2(c+u)/k时,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出口补贴,出口补贴);当a+c

不难得到,当 (4c+u)/k5c-a时,纯策略纳什均衡(出口补贴,出口补贴)的均衡支付却小于(不出口补贴,不出口补贴)的均衡支付,并未达到帕雷托最优。实际上,政府决定实行出口补贴,总是追求自己所得利润最大化,以此决定最优单位补贴额。记:

F= t×[(ak+ck-2c+2u)2/9k2+(ak+c-2ck)2/9k2-u×(ak+ck-2c+2u)/3 k2],

有:dF/du=-t/9k×[a-c+2c/k+4u/k],d2F/du2=-4t/9k2

因为二阶导数小于0,所以对应u*=(ak+ck-2c)/4,F*为最大值。同时u*满足a+c>2(c+ u*)/k,即此时(出口补贴,出口补贴)是纯策略纳什均衡。代入帕雷托最优分界条件,有:

(4c+ u*)/k-(5c-a)=1/4・(5a-19c+14c/k),

则:当5a-19c+14c/k

实际中,国际贸易间多为a>c,u2(c+u)/k,但5a-19c+14c/k>0,是纳什均衡但不是帕雷托最优。这实质上陷入了“囚犯困境”,即对政府或企业不合作(均进行补贴)的确是一种理性策略,但这种理性只是个体理性,不是整体理性,导致最终的结果并不是最优结果。而要实现帕雷托改善,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双方约定的形式建立合作联盟,实行合作的策略组合(均不实行出口补贴),这也正是世界贸易组织要求其成员国加入前与已经加入的各国签订双边、多边旨在减少出口补贴和关税的协定的用意所在。

考虑到该博弈的重复性、多次性,根据KMRW“声誉”模型定理,如果将该博弈无限重复下去或重复次数足够多,也会在博弈中出现合作行为,而合作解的取得依赖于博弈的次数和人数。一般认为,在人数较少、次数无限多时,合作解是该博弈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而人数较多、次数有限时,则易出现个别人搭便车的不合作行为。因此,只要博弈各方均采取“以牙还牙、针锋相对”的策略,且能从合作博弈开始,则会实现帕雷托改善。而要从合作博弈开始,就有必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约束机制,且要使该约束为可信承诺约束,使每一个国家如果都能从这种合作中得到好处。

五、结论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1)在规模经济下,出口有利于企业利润和社会福利的增加,政府应该鼓励出口,一方面可以积极的应对外企的“入侵”,弥补带来的利润损失;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外汇收入,促进就业,提高整个国家的社会福利。

(2)各国实行出口补贴虽然有利于增加消费者剩余,扩大出口,但是实际上并不利于政府收益的增加,相反会减少各国政府实得收益,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可信约束机制(如WTO规则),使大家共同遵守,合作取得最优值。

(3)必须确保WTO规则的可信性,否则将会带来更大的损失。可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各成员国必须承担义务,积极合作、减少出口补贴、降低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公平交易等等;二是使每一个成员国都能享受入世后带来的利益,拥有平等的权利。

[参考文献]

[1]J.卡布尔著, 于立, 张 , 王小兰译.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M].北京: 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0.

[2]姚海鑫. 经济政策的博弈论分析[M].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1.

[3]宋杰鲲, 张宇.集团公司财务会计的博弈论分析[J].山东经济, 2004, (2): 117-119.

[4]谢识予. 经济博弈论[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

[5]张维迎.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An Analysis of Game Theory for Exportation in Scale Economy

Song Jiekun1,Zhang Yu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Dongying 257061, China;2.Financial Assets Center of Dongxin Production Unit of Shengli Oilfield, Dongying 257091, China)

Abstract: Scale economy has two principal characters: incomplete market competition and scale reward increase. In scale economy, international trade of the similar products is mutual exportatio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is analyzed through utilizing game theory so as to establish a game model, by which the theory basis of bilateral and multilateral trade is pursued.

第11篇

一、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分析。

(一)美国的经济增长几乎停滞。

2007年第四季度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并进一步引发全球主要金融市场的危机。美国经济增长存在重大的下行风险,而通胀的风险在加大。2008年以来,美国的经济产生新一轮的动荡。

首先是五大投行的没落,继3月份美联储拯救贝尔斯登之后,9月份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美林被并购,五大投行中仅存的两家,即高盛和摩根斯坦利已获批转变为商业银行;其次是政府接管了经营困难的“两房”(即房地美和房利美两家住房抵押贷款公司)。

这一举措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资本市场及美元信心,扩大了抵押贷款能力,但同时也扩大了政府负债,使潜在财政负担损失高达2000亿美元,并产生了较大的道德风险。纽约股市已进入熊市,经济增长前景不确定。

(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失业率总体上升。

2008年一季度和二季度,世界经济同比分别增长414%和319%,比上年同期分别回落0104个和0146个百分点。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有所放缓。各国失业率明显上升,美国失业率从1月份的419%持续上升至8月份的611%;日本从318%上升到412%;欧元区从713%上升至715%。同为资源出口大国的俄罗斯和巴西失业率分别从1月的518%和8%下降到8月份的513%和716%;韩国和墨西哥分别从3%和411%小幅上升到312%和412%;马来西亚则从2007年四季度的310%提高到2008年二季度的315%。

(三)全球贸易增长放慢。

据OECD统计,2008年上半年全球贸易量环比增速放慢,一季度增长1%,二季度下降012%。其中,OECD国家出口从114%回落到014%;进口一季度增长016%,二季度则转为下降018%。美国前七个月出口额为1094612亿美元,同比增长1813%;进口额为1514417亿美元,增长1219%;进出口差额为-419815亿美元,减少011%。欧元区前七个月出口额为9280亿欧元,同比增长715%;进口额为9393亿欧元,增长1119%;进出口差额为-113亿欧元,而去年同期为顺差210亿欧元。日本前八个月出口额为566027亿日元,同比增长319%;进口额为539134亿日元,增长1215%;进出口差额为26893亿日元,同比减少5819%。中国前八个月出口额为937619亿美元,同比增长2214%;进口额为785619亿美元,增长30%;进出口差额为151919亿美元,减少612%。

二、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我国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现状。

1、我国采用的是出口导向型战略,出口数量多,贸易顺差大。从1990年起我国进出口贸易基本连年顺差,2000年至2007年出口额从2492亿美元增加到12180亿美元,贸易顺差也从241亿美元2621亿美元。

2、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我国主要出口贸易伙伴是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2007年我国对欧盟、美国和日本的出口增长分别为2912%、1414%、1114%,位居前三名。

3、我国出口商品的特点是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价格低,生产过程中忽视环保和劳工福利。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比重过高,出口商品层次不高。出口价格偏低,国内同类企业竞相压价,有的企业出口赢利仅靠出口退税所得,容易引起国际贸易摩擦。出口的商品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粗放式的出口增长方式给了一些新型的贸易壁垒可乘之机。

4、加工贸易的比例和规模过大。1979年我国的加工贸易出口为2135亿美元,只占当年出口额的214%,2007年我国的加工贸易出口为617615亿美元,占到当年的出口额的50%以上。还需要注意的是加工贸易中占比例最大的是外商投资企业,近几年外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到总进出口额的70%以上。加工贸易是我国利用外资的重要形式,但在加工贸易特别是来料加工中,外商投资企业完全掌握市场和销售渠道,严密控制关键技术,把技术和产品的研发能力大多留在境外,而中方只参与简单的加工装配环节。它阻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此外,还有些外商投资企业甚至将技术水平低、环境污染重的工业转移到我国生产,给我国的环境带来灾害性的后果。

(二)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1、出口增长速度放缓。

由于外贸对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美国又是中国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之一,因而美国经济放缓和全球信贷紧缩,将使我国整体外部环境趋紧。尽管中国出口结构的升级和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美国需求变化对出口的影响,但事实上中国出口增速从未与美国经济增长脱节。只要美国经济出现衰退,中国出口就有可能明显放缓。2007年第四季度的数据也显示,中国的出口增速较前三个季度下降了6个百分点,低于全年的平均水平,2008年的出口增速明显放缓。

2、受次贷危机影响,欧美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

2007年,全球共有19个国家(地区)对我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调查近80起,特别是反补贴案件大幅增加。其中,美国启动案件数量居首,仅反倾销案件就达13起,占对我国反倾销立案数的21%。次贷危机的爆发使美欧经济下滑的风险明显增大,这可能促使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升温,使我国出口商品受到进一步不公平的打压。近年来,我国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次贷危机已经导致美国经济增长转弱,失业率上升。在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和美国贸易逆差高居不下的情况下,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将更加频繁,各种名义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将纷纷出笼,这一切都将构成我国食品、机电产品、纺织品和服装以及玩具鞋类对美出口的障碍。近年来,美国以保护知识产权为主要目标的“337调查”个案明显增多,中国已成为被调查数量最多的国家。最近,美国又不断炒作我国宠物食品、水产品、牙膏、轮胎、玩具等产品的安全问题,限制我国有关产品进口,严重损害我产品的国际声誉和相关出口企业的利益。

受次贷危机影响,欧盟内部的经济状况和就业不容乐观。2008年1月31日据欧盟统计署公布的数据显示,欧盟27个成员国的失业率为618%,高于警戒线。欧盟的反倾销及其它贸易保护手段再度抬头,欧盟从2008年2月16日起开始对原产于中国的一般蜡烛、锥形蜡烛和类似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纪念性和户外蜡烛除外。整个调查程序将历时15个月,初裁将在9个月内作出。欧盟已选定巴西作为惟一的成本参照替代国。6月27日,欧盟《关于限制全氟辛烷磺酸销售及使用的指令》(简称PFOS指令)正式生效,规定欧盟市场上销售的制成品中PFOS含量不得超过总质量的01005%。该指令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影响,将远大于先前其他技术性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

3、美元持续疲软和人民币升值挤压出口利润空间。

2007年11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明显提速,截至今年3月底,5个月累计升值了514%,这比2007年前10个月升值幅度还高019个百分点。

2008年,受美国经济下行风险增大的影响,美元贬值的趋势恐难扭转,我国企业对美出口的利润将进一步减少。同时,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资金市场调整及可能的货币政策的放松都会增加我国对外资的吸引力,并可能引发对华投资的新一轮,将对人民币升值形成更大压力。但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也将使企业进口部分原材料、零部件的成本降低,同时,2007年人民币兑欧元在波动中累计贬值了316%,因此我国企业对欧出口利润有所增加,加上一年来对欧出口比重明显上升,与对美出口形成鲜明对比,这些因素将对美元贬值的负面影响有所缓解。

三、对策。

(一)外贸出口目标应重新定位。

外贸出口目标应由单一出口创汇拉动经济增长向提升国家整体经济竞争力和确保宏观经济平稳快速发展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出口在很大程度上锁定在出口创汇和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等短期目标上。

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口导向战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财政、税收等政策措施,使外贸增长一路高歌猛进。但是,随着国内经济发展的对外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加上当前全球经济的不景气、持续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以及日益多样的贸易摩擦,单纯关注外贸总量的增速和增长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很有必要进一步上升到提升国家经济整体竞争力和确保宏观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等更高层面上来规划外贸发展的方向,只有如此,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二)要加快建立促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体系和服务平台。

从政策和制度层面上看,要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起稳定、透明、可预测的财税、信贷、外汇、保险等政策体系,明确政府对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融资支持、税收减免优惠、投资风险保障等鼓励政策,减少资源流动和重组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要帮助各类走出去的企业有效规避政治风险、经营风险,鼓励各类保险机构开发面向走出去企业的多样化的保险产品和服务,解决走出去企业面临的各种困难。要及早建立全方位、高效率的企业服务机构,承担向走出去的企业全面介绍和宣传国外的法律、法规和投资环境,预警投资风险,开拓市场等全方位的咨询服务,防止不顾条件地一哄而起往外走,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负面影响。

(三)稳定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减弱人民币升值预期,消除汇率传导因素。

自我国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度升值,这很大原因在于美国次贷危机加速了美元贬值,使得人民币升值速度有所加快。美元的贬值和人民币的升值给中国企业的出口带来了压力,中国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无法消化汇率的升值幅度,使得中国出口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随着美国次贷危机进一步发展,美国经济将继续走弱,从近期看,美元贬值还将持续。从目前的情势看,人民币汇率的升值速度大大超过了生产率的提高,而且与其他国内政策叠加后,出口企业已经很难承受。为此,建议稳定人民币汇率,减弱人民币升值预期,必要时可适当利用人民币贬值支持出口。

(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1、促进传统出口产业转型升级。

支持出口产品的研发设计,提高质量档次,推进质量追溯体系建设,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鼓励企业加强产品质量和生产体系的国际认证。推动和支持行业组织、龙头企业建立质量检测中心等公共技术平台,提供公共检测服务。

2、加强调控“两高一资”产品出口。

通过总量调整,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密切关注“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动向,会同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加强源头治理,兼顾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逐步实现生产、消费和出口的相互协调,推动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3、实施出口品牌战略,提高企业和出口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制订国际品牌发展战略,建立有效的出口品牌建设政策支持体系,培育自有出口品牌,提高商品附加值,推进名牌展会建设,为中外企业提供开拓国际市场的信息、采购和合作平台。

(五)促进企业构建和谐社会的意识。

遵守劳动法,遵守税务、外汇、海关、进出口法律法规,尊重员工合法权益,保护员工利益。加快制订员工最低工资标准,履行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制度;严格规范劳动强度、劳动环境保障制度和卫生安全制度。促进企业担负起保护自然环境,防治环境污染的责任,合理反映出口商品的劳工成本、环保成本和资源成本,自觉维护诚信经营的规则,这是为了防止国外一些新型的贸易壁垒如TBT、SA8000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六)完善调整加工贸易和外资政策。

对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加工贸易和外资项目,严格限制甚至取消,提升加工贸易的发展水平和档次,发挥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和产业带动效应,鼓励发展和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竞争力。根据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完善加工贸易管理模式,推动加工贸易沿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向上下游延伸,提高我国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地位。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增加研发投入,通过技术转移、合作开发等形式自主创新。制订有效政策,调整区域布局,引导加工贸易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七)鼓励国有和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改变重外轻内、重国轻民的观念,鼓励国有和民营企业走出去与拥有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完善的营销网络和管理经验的国外企业合资,促进企业消化、吸收,提高自身竞争能力。通过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资金资助、国际市场信息提供和服务、人才培训、市场推广、国外参展推介宣传等方式,鼓励国有和民营企业建立自主国际营销网络,深度开拓市场。取消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审核,放宽投资用汇和人员出入境管理,提供全面的境外投资信息服务和境外权益保障。

(八)大力促进服务贸易发展。

服务业生产效率是一国经济活力的重要因素,它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是一国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发达的服务业为货物贸易的快速发展创造条件和提供了保证。要顺应国际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新趋势,推进服务贸易的立法,大力发展来华旅游、承包工程、设计咨询、技术转让、金融保险、国际运输、教育培训等领域的国际服务贸易,加大我国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海外金融网点建设,增加对重要贸易伙伴的运输航线。加快服务业的对内和对外开放,提高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比重,抓住国际服务业外包快速发展的机遇,创造条件,积极承接新一轮的国际服务业转移。

第12篇

1.相关性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GDP与EX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9,经分析可知,二者之间关系可能存在两种情形:一是存在高度正相关,即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二是二者之间几乎没有联系,这就是时间序列经常出现的伪回归现象。

2.单位根检验及协整检验。为准确得出GDP与EX之间的关系,保证序列的平稳性,必须开展单位根检验分析研究。本文采用扩充后的DF检验(ADF检验)进行分析,得到了如表3所示的结果数据。从表3中数据可看出,在显著性为5%时,GDP与出口额序列的ADF值都大于临界值,而一阶差分的ADF值都小于临界值,经分析可知,GDP和EX均为一阶单整序列(I1),可以进一步开展协整检验分析。如表4所示,通过对残差项开展单位根检验分析得出,该残差序列为平衡序列,二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此GDP与EX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从拟合得到的回归方程来看,回归系数显著不为零,调整后的R2值高达0.996,说明模型的拟合精度较高,且F统计量的值较大,说明回归系数显著,回归模型整体显著,具有很好的可信度。经济意义解释:出口贸易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度为2.921,即出口总额每增加一个单位,就可以增加2.921个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

3.因果检验法与误差修正模型。以上采用协整检验分析法考察的是GDP与EX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对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还未开展研究。下一步采用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法开展因果分析,如表6所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EX不是GDP的格兰杰原因”的假设,同时拒绝“GDP不是EX的格兰杰原因”的假设,经分析2阶滞后的情况可知,EX与GDP互为因果关系。为探讨GDP与EX的短期波动机制,考虑到二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开展进一步的分析研究,由Eviews6.0计算得到误差修正模型:GD^Pt=-13.79+0.637EXt-0.0998ECM(-1)+0.892GD^Pt-1式中:t=-1.1427.5359.00223.67R2=0.99998DW=1.732上式中除了截距项之外,其它t统计量均是显著的。各回归系数均符合经济意义。结果表明本期出口总额和上期GDP的增量在短期内每增长一个单位,本期GDP增量就分别增长0.637个单位和0.892个单位。ECM(-1)为滞后1期的均衡修正误差项,它前面的系数包含过去值对现在影响的信息,可以看到误差修正项系数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ECM模型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受出口贸易影响的短期波动规律。

二、结论及建议

1.通过对GDP与EX之间关系的量化分析可知,第一,二者的线性组合是平稳的,是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第二,从长期效应来看,出口每增加一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就相应增加2.921个单位,相比之下短期弹性仅为0.637,分析可知,长期效应明显大于短期效应,因此,我们要注重长远发展,不能只为了短期高额利润而做出片面的决策;第三,由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法得出,出口规模的扩大对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产生重大影响,中国经济的确存在出口导向,产出的增加反过来又促进了出口的扩张,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

2.鉴于上述结论,我国应该继续扩大出口规模,加大出口贸易。适当赋予满足一定条件的企业的进出口权,使它成为我国外贸出口的另一个增长点;同时注重其他市场的发展与合作,通过销售网络向别的市场出口中国商品,提升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当前中国的出口导向战略主要是属于粗放型,出口市场比较集中,出口产品可替代,为了分散风险,所以要充分发挥出口企业的优势,逐步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由出口鼓励政策带来的出口扩张,可以产生规模经济,并通过开拓信息交流平台和引进竞争机制等渠道,推动国内企业的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进而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3.继续实施我国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政策。加大对出口企业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外贸支撑政策的巨大作用,挖掘更多高技术产品出口的潜力;加大对出口企业的信贷支持,适当降低融资成本来扩大融资规模,支持商业银行努力扩大对出口企业的贸易融资。政府为了鼓励出口,充分发挥作用,还可以进一步扩大出口退税的涵盖面,加快出口退税进度,确保退税时间准确及时;对出口生产环节进行退税,对生产出口商品所用的零部件、原材料也可以进行适当退税;而且要建立统一合理的海关收费管理制度,减轻企业的赋税重担,以此达到激励企业出口的目的,进而大大提高国内生产总值。

第13篇

关键词:进出口;贸易;路径;转型;升级

一、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贸易顺差太大,贸易摩擦增多。我国进出口贸易顺差最先起源于欧美国家,还有东亚新兴经济体和我国之间产生的。我国需要从其他国家采购各种原材料以及零配件,还有一些中间产品,经过组装之后卖到国外。因此,把提高成本以及亚洲对欧美国家产生的贸易顺差直接转嫁给了我国,这就是我国针对欧美等国家产生的贸易顺差最为主要的来源。另外,随着人民币不断升值,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原材料成本不断上升,和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也在逐渐增多。

(2)进出口贸易处于产业链低端,经济效益低下。我国进出口贸易企业在资本还有技术密集型产业当中经历的大部分都属于劳动密集型环节,重点在产品研发以及设计,还有制造以及销售,还有运输以及售后等不同的环节共同组成了整个产业链条,并且在这个产业链条中只进行对零部件做出简单的进出口。随着进出口贸易国外增值率其增长速度不断放缓,所以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经济效益也是比较低下的。大部分的高额利润都被国外企业拿走了。我国进出口贸易大部分的是依靠出售低生产要素的产品来获得低价回报的,随着技术密集型以及资本密集型类别的产品占据的市场比例越来越大,我国在进出口方面有着较低的附加值,目前还处于产业链以及价值链的最底端。

(3)对外依赖性以及依附性较强。造成我国进出口贸易依赖性以及依附性不断增强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一直以来,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因此,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依存度比较高的根本原因所在。到目前为止,我国进出口贸易总体形势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但是,一旦出现进出口贸易价格波动,对于国内经济的发展以及稳定都是非常不利的。

二、我国进出口贸易转型升级路径

(1)基于产品层面的转型升级。主要从微观层面来分析我国进出口贸易实现转型升级。把所有的进出口商品都按照具体的进出口方式进行分类,主要可以分为禁止类以及限制类,还有允许类等等。用此办法来限制我国进出口产品生产技术水平以及生产工艺水平较为落后的境况,并且对于容易引起出现贸易摩擦的产品,应该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全面促进进出口产品贸易转型升级。

(2)基于产业层面的转型升级。进出口贸易在整个产业层面进行转型升级主要是通过进出口贸易产品实现转型升级作为基本条件的,这同时也是进出口贸易产品实现转型升级最为直接的表现。另外,进出口贸易产品主要是由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资源密集型产品逐步转向资本以及技术密集型产品方面实现转型升级的,目的在于带动我国进出口贸易由原先的资源密集型以及劳动密集型逐步转向资本以及技术密集型方面转变,大部分的进出口企业尤其是在产品工业流程方面实现产业升级对于带动国内进出口贸易实现价值链由先前的低端环节逐步转向高端环节方面升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还能够更进一步地拉长整个价值链进入到产业发展领域,有效带动进出口贸易产业升级。

(3)基于区域层面的转型升级。从整个区域层面来看,我国进出口贸易要实现转型升级就应该针对当前进出口贸易存在较为严重的区域分布不均匀这一问题做好解决,全面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区域性经济获得协调性发展。进出口贸易表现在区域层面上的产业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我国东南沿海区域,这些地区的进出口贸易相比较中西部地区而言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全面实现我国进出口贸易转型升级还应该让进出口贸易体现在产品层面以及产业层面这两个方面都做到转型升级,并且不同的区域都应该同时实现转型升级,不同区域之间还应该建立起优势互补以及相互联系的国际贸易产业价值链。

三、小结

目前,进出口贸易仍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重要方式,我国不能否定也不能放弃发展进出口贸易,而要继续将进出口贸易作为我国的重要贸易战略。但是,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比较优势实现国家经济的长期发展,也不能依靠劳动密集型进出口贸易实现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因此,我国进出口贸易转型升级面临巨大压力,对进出口贸易转型升级路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百福,徐小薇.国学精品课教材:进出口贸易实务教程[M].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第14篇

【关键词】出口贸易;经济增长;影响

一、引言

我国全面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过程中,在出口贸易方面也有了促进。我国在加入到世贸组织之后,与国外一些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就愈加的频繁,在出口贸易总量也逐年的增加。这不仅在资源的有效利用方面得到了加强,同时也对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方面有着积极作用发挥。在当前的经济发展环境中,加强对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研究就有着实质性意义。

二、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积极作用发挥的基础和影响作用

1.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积极作用发挥

对于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发挥,在经济学领域一直都存在着争议,对于肯定意见的对出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机制有着充分的态度。从具体的情况来看,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找到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发挥的有效机制和基础性条件。在闲置资源和出口贸易层面的条件基础上,如果一国有着闲置资源,这样必然就会在出口贸易的作用下对经济起到促进作用。在出口贸易量的扩大发展下,如果是在工业部门,或是对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得到了有效利用,就会对经济起到促进作用。而从凯恩斯的理论研究情况来看,剩余产品的基础上,出口贸易就必然会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再者,对于出口贸易和经济增长积极作用发挥的另一基础条件层面分析来看,将规模经济和出口贸易进行对比分析。在规模报酬递增的基础上,对出口产量进行增加,在成本上得到有效降低,也能够对经济起到增长的作用。在各个国家都能够在本国的市场实现规模的最优化,然后进入到国际市场当中,这一难度会比较大。通过相应的经验方式进行表达,就能够通过LnF=4.70-0.221LnN+0.06LnY得以相应反映。在这一公式中的F就是外贸的依存度,其中的N就是一国人口,按照千人计算。Y就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另外,从对比较利益和出口贸易的基础条件层面来看。根据相关研究者的理论,在各国只要能够按照相应的比较利益进行实施分工,就能够将资源得到科学有效的配置,这样就能对产出得以增长。从历史发展的情况来看,自由贸易程度如果是相对比较高的年代背景下,在出口贸易对经济利益的增长就有着良好作用的发挥。

2.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分析

从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来看,主要体现在诸多方面。其中在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双变量平稳性方面来看,我国在出口扩大基础上,对经济带来的影响主要是对闲置资源的充分利用。我国在初级的产品出口和市场的调节机制基本是相互符合的,并且有着一定的竞争力和比较效益,所以我国在出口增长方面能够获得贸易上的利益,同时,也能够对剩余的资源找到出路,这样就会对经济的增长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从我国当前在对制成品出口率的提升情况来看,在出口的策略还停在相对比较低的阶段,米有实现由粗放型向着集约型的发展模式成功的转变。在我国的制成品主要有几个层面的内容,一个是能够得到重点扶持出口的商品增长,还有是能够得到国家方面保护饿到。我国的制成品在出口方面的优势结合实际来看,其实并不是很大,而出口的进一步扩大下,对经济增长的进一步促进的动力不会有太大的发挥。根据实际的的研究分析能够发现,我国的出口贸易和经济增长间的长期动态均衡关系并不存在,只能从一个层面说明,出口贸易在经济增长上能够起到相应积极作用。

三、我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建议

对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方面的笔者结合当前的发展形势,提出几条合理化的建议,希望对实践的发展能有所裨益。

首先,要能在教育投资方面要进一步的强化,对人力资本的积累要充分重视。我国的人力资本积累相对来说还处在初级阶段,人力资本通常是间接的对其它要素生产率进行促进增长的。所以,要能在教育的投入当面要进一步加强,对人力资本的积累得以重视。

其次,要能在出口商品的结构层面进行合理的优化,对贸易政策以及国内的产业政策要结合实际进行协调。这样才能获得经济发展阶段,能够有相适应的动态贸易利益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另外,我国的政府职能的发挥要能充分重视,在指导以及支持的力度上要能得到有效加强。要能创造一个比较公平的外部环境,这样才能在资源的优化配置方面得到良好的落实。对于各地区的出口产业技术进步要能进一步的加快,对出口产业的结构升级方面要进行有效促进,在出口商品的技术层面提升,就能将出口增长的方式得到积极有效的转变。

四、结语

总而言之,对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要结合多方面的元素进行分析,充分重视实际的发展情况。只有将各方面都能够得到充分的考虑,才能对出口贸易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保持,此次主要对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积极作用的基础条件和影响作用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提出了几条合理化的建议,希望有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昝金淼,张正德.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J].现代商业.2014(09).

[2]李玲慧.外贸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分析[J].科学决策.2014(03).

[3]熊雅芬.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J].北方经贸.2015(12).

[4]李钦,许云霞.我国沿边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比较[J].开放导报.2014(06).

第15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进出口贸易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国内外学者对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做了大量研究,但大多数都是从进出口单方面分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考虑进出口两方面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较少。本文主要根据我国1980-2010年的样本数据,对进出口贸易和经济运行的轨迹进行分析,并测算了外贸依存度、贡献率和拉动度三个指标,运用协整理论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中国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和检验。

1. 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的现状

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开放力度的逐步扩大,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飞速增长,经济增长举世瞩目。图1为进出口贸易与中国GDP增长趋势折线图。

从图中可知,1980年以来,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和GDP总体呈增长的趋势。1980年到2010年,中国商品出口额从181.2亿美元增长到15779亿美元,年均增速15.5%;同期,中国商品进口额从200.2 亿美元增长到1394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14.7%。1980年到2010年,中国的GDP从4545.6 亿元增长到397983亿元,年均增长率15.5%。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更是迅猛增长,从2001至2010年年均增长19.3%。中国进出口贸易和GDP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充分说明了中国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中国进出口贸易结构分析:出口商品结构中初级产品份额大幅下降,工业制成品份额大幅上升。出口商品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外贸结构的重要依据。1980年初级产品出口额为91.14亿美元,其比重为50.3%,工业制成品出口额为90.05亿美元,其比重为49.7%。2009年,初级产品出口比重大幅度下降,其比重仅为5.3% ,而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大幅度上升,其比重高达94.7%,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中国商品的出口结构,大大提高了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中国对工业制成品的进口需求急剧上升。中国的进口商品结构受国内工业发展的影响,主要是进口机械设备等资本品。中国商品进口尤其是资本品的大量进口为中国经济增长添加了新的动力,导致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设备更新换代加快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

2. 中国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数据的处理和各变量相关系数分析。本文使用1980-2010年中国进出口额(MX)、进口额(M)、出口额(X)以及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统计数据。为了避免样本数据中所存在的异方差,对各变量取对数。

首先进行相关系数分析。用简单线性相关系数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线性相关,用相关系数公式 ,来计算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借助EViews 5.1对中国GDP和进出口贸易数据进行相关系数计算,计算结果表明GDP与MX、M、X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在0.994045以上,说明它们之间相关性很强。

基于时间序列的实证检验:协整检验。协整检验是指: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同阶的时间序列向量单个来看是非平稳的,但它们的一种或几种线性组合却是平稳的,则这两个(或两个以上)序列向量之间存在的关系称为协整关系。本文运用JJ方法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对于协整方程个数的原假设依次检验,迹统计量

25.5965大于临界值24.2758,所以拒绝原假设,也就是说三个变量存在协整关系;迹统计量9.1018小于临界值12.3198,所以接受原假设,因此lnGDP、lnX、lnM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协整检验说明了中国的GDP与进出口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需要根据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作进一步的检验。要使模型参数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必须确定一个合适的自由度,根据赤池信息准则确定各变量的滞后阶数为1,对各变量的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由检验结果可知,在1%显著水平上,中国经济增长不是进口的原因,进口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同时,中国经济增长不是出口的原因,出口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即存在出口和进口到经济增长都存在的单向因果关系;中国出口不是进口增长的原因,但进口是出口增长的原因。他们也存在进口到出口的单向因果关系。所以,中国进出口的增长都促进了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对进出口的增长没有很大的影响。

通过进行协整检验表明,中国GDP与进、出口之间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说明三者之间存在内在的稳定机制。中国经济增长与出口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经济增长与进口之间也是正相关的关系,因此,可以看出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增长都促进经济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