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情况范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情况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生思想政治情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大学生思想政治情况

第1篇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增加评价全面性选择评价的主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一件十分重要和非常困难的事。我国目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对象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等。这种评价更多地表现出评价的主观性,缺少客观性。然而在网络信息时代,评价的主体信息的获得拥有广阔的途径。网络资源的方便快捷,并且网络的资源共享性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提供了可能。在这种情况下评价的对象本身、教育者、用人单位等都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网络为评价的多元化、系统化提供了技术基础。

(二)评价人员队伍专业化网络技术在评价体系中的深人,使得评价材料丰富多彩,评价主体多种多样,评价内容纷繁复杂,这就要求评价人员具备很高的专业素质。这也给评价人员的队伍建设提出了很高的挑战。不仅需要认真负责的评价人员,而且需要具有多种工作技能以及文化修养的综合性工作人员。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在评价人员的选择方面更加的严格。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人员的队伍培训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内容

(一)网站建设的评价互联网作为新的传播信息的途径,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促进的作用,建立本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是能够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引导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有力工具。目前高校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都已经初具规模,多媒体、互联网已经成为学校师生不可或缺的信息获得途径和交流工具。这就迫切地需要学校及各院系建立自己的切合学生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并运用评价的手段进行跟踪评价,以保证网站建设的有效应用。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评价在网络技术空前强大的今天,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不容忽视,这就需要学校高度重视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并且及时对于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客观的有效的评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学校很容易控制其教育方向和目标。但是互联网是不分地域限制的,学生可以通过其他网站获取教育资源,这就需要教育者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的学习和参考。

(三)网络教育者队伍的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直接受到教育队伍的影响。网络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增多,获取的信息多种多样,这就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更加专业化。这就需要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的培训、选拔更加的严格。网络教育队伍既需要有全面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又需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情况时刻做出警觉,并且通过网络的途径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情况做出及时的引导和教育。对网络教育者队伍的评价可以从这几方面人手:队伍的构成、专职队伍的专业水平和层次、开展的具体工作、网络工作事例、培训经历等。

(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指在网络环境下,对于大学生通过互联网所获得思想品德教育的结果。对这一结果进行评价既有利于前一阶段教育方法的研究,又有利于后一阶段网络教育的开展。评价的方法有很多,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正面信息的数量、讨论的积极程度、网站及栏目的点击率和参与人数、影响程度、学生反映等情况得出结论。

第2篇

关键词:网络;思想教育;评价体系

一、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现状

1.互联网带给高校大学生的正面影响

(1)拓宽学生视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QQ、微信、微博等信息渠道,逐渐渗入我们的生活,学生可以第一时间获得信息,并且可以探讨和评论,为他们融入社会,了解世界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2)引导学生创新,开拓进取。高校的大学生具有独特的时代特征,对网络上各种思想、信息都能更快地包容和接纳,同时互联网高效、快捷的信息交流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借助互联网可以获得传统课程中无法获得的信息,引导学生想得更多、更远。

(3)助推学生个性化发展。网络社会是虚拟的,网络环境也与现实社会区别很大,因为在虚拟世界交流都看不到对方,人们可以创造一个全新的自我,以此来彰显自己,使自我意识加强。

2.互联网带给高校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1)判断能力下降。随着互联网传达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传统的观念更难深入人心,加之世界各国、东西方观念更直接更有冲击性,导致学生的判断能力下降。

(2)过度强调自我。高校大学生因为还未走入社会,他们的情绪化和社会经验的不足,导致总是以自己的是非标准来批判自己看到的一切,特别是对现在互联网上的各种社会现象,他们缺乏客观的认知,很少理性地分析和探究根源所在。

(3)缺乏理性思维。学生因为自小受到父母的保护,他们的独立能力以及心理素质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和培养,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年龄落后于生理年龄,但又期盼独立自主。

二、互联网环境下给大学生思想教育带来的机遇

1.创新了思想教育方法和手段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一切的教育资源、著作,或者相关素材等,都可以便捷地通过网络、微信、微博等进行广泛传播,甚至可以通过网课的形式共享,使学生足不出户地学习到更多的内容。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收集学生的动态信息,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关注的信息,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快捷、准确地传播健康、科学的思想政治信息,营造积极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舆论氛围。

2.增大了思想教育的效果

思想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查询,掌握最新最全面的信息,依靠教育资料的共享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甚至在学生出现问题时,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及时、准确地获取学生的心理动态,进一步提高高校教育工作者危机干预的时效性。

三、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教育评价体系构建

1.网站建设评价

互联网作为新的传播途径,在现在以及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会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所以目前高校建立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是否真的能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起到促进作用,从而引导大学生思想走向更加正面,是非常重要的。目前互联网在学生教育中的作用已受到了高校的高度重视,这就迫切地需要建设切合学校实际的网站,并运用评价的手段进行跟踪,保证网站的有效应用。

2.网络思想教育管理评价

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效果与教育者息息相关。互联网时代,我们要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的培训、选拔更加严格。网络教育队伍既需要有全面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又需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情况时刻做出警觉,并且通过网络的途径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情况做出及时的引导和教育。对网络教育者队伍的评价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队伍的构成、专职队伍的专业水平和层次、开展的具体工作、网络工作事例、培训经历等。

参考文献:

[1]杨智.网络环境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

[2]张玉奇.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3).

[3]方珏.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新性思考[J].考试周刊,2010(16).

第3篇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跟进体系 心理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a)-0171-0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塑造人灵魂的系统工程,学生只有学会如何主动地去学习,如何掌握一项过硬的技能;如何正直做人,如何展现真实的个人魅力,如何积极生活,如何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全面发展,向上成长。

根据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总体上表现出以下几个突出特点:性格外向张扬、积极表现自我突出自我、有明确的个体目标、有独立的主观意识。随着世迁、万物更新,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科技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当代大学生受到国外文化、价值观念的巨大冲击;因特网的全球化使用也对我国当代大学生产生了潜移暗化的影响;而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莘莘学子的思想政治观念和价值取向。因此,我们大胆提出了针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路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跟进体系。

大学生思想教育跟进体系分为4个阶段:预防、诊断、干预、反馈;并且“诊断―干预―反馈”形成一个循环,让大学生在不断地“诊断―干预―反馈”过程中形成一个健康、积极的政治思想。

1 预防阶段

此阶段旨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确引导大学生思想意识,面向对象的是所有大学生。主要采用的方式有以下3种。

1.1 建立稳健的理论基础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仅承担教育的责任,还应肩负教化、培养、塑造的重要使命,建立起强大健全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情况与教育现状因材施教,并结合当代大学生几个突出的性格特点(性格外向张扬、积极表现自我突出自我、有明确的个体目标、有独立的主观意识),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课堂教学方式。

1.2 社会实践是提升思想政治的必经之路

大学生切实可行的社会实践包括以下几类:调查报告、理论讲解、志愿者活动等。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和开展社会实践,不仅对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参与度有所帮助,而且对社会相对脱节的大学生来说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1.3 开展网络道德宣传和法制教育

在科学技术和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更应加强对网络道德的监管和法制教育的宣讲。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班会等手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当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的监管和法制教育的宣讲。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客观地对待虚拟网络世界,合理地使用互联网和手机,提高对不良信息的认识,增强对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主动拒绝不良信息。

2 诊断阶段

在此阶段,旨在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的诊断,筛选出思想方面出现偏差的一部分学生,以便及时发现预防阶段未能解决的问题,防止简单问题变复杂、变严重。此阶段面向的对象是所有大学生。

固定诊断时间为每年3月、6月、9月、12月中旬。另外,每月辅导员还应对所有大学生进行简单的思想状况诊断,做到“无遗漏、无偏差”,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诊断方式可参考量表编制、测试方法、统计方法。对诊断结果,可进行项目分析、因素分析、信度分析,力求诊断的准确性、真实性。在诊断阶段,一旦发现有思想出现问题的学生,要采用正确恰当的手段进行及时干预。

3 干预阶段

对大学生出现的思想问题一定要及早发现,尽早处理。对于处于萌芽状态的思想问题,相对容易处理,并且处理所付出成本和造成的影响也相对较小。然而有些思想问题,一开始可能是微不足道、不易察觉的,一旦疏忽大意、不及时处理,就有可能酿成大错,更甚者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关键是要对这些问题未雨绸缪。具体干预方法可参考以下4种,各种方法可自由组合使用,不同情况要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3.1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如何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那势必需要有一支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做这项工作的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更要有责任感、使命感和爱心、耐心,熟悉并善于应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等方面知识,并且在学生中拥有较高的威望,或者可以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3.2 带入感情的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论理,更要带入感情,这样才能让被教育者放下心理防备,逐渐消除教育主客体心理上的距离感。当代大学生性格外向张扬,积极表现自我、突出自我,有明确的个体目标,有独立的主观意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让大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从这个意义上讲,动之以情比晓之以理更为重要。所以,带入感情的教育方式是走进其思想世界、做好其思想工作的基础。

3.3 及时分析并记录大学生思想动态变化

教育工作者应及时、准确地建立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动态信息跟踪数据库,包括学习状态、思想行为表现、生活状况、课余兴趣爱好等方面。对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都详细记录在案,并进行动态更新,及时监测,建立预警机制,便于思想政治工作者有选择地重点跟踪需要帮助的学生。

3.4 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和学生组织的重要作用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情况,把对其选拔、培养、发展的过程中当作是进行更为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并且,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党支部的建设,把党支部建到每个班上,使其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堡垒。同时,要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使大学生表现出到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提高其发奋学习的自觉性。

4 反馈阶段

学院思政教育科设立学生思政信息总站,设立网络交流互动平台,定期参与学院思政信息站的活动并对学院开展活动进行指导服务,处理与协调学生反馈的问题。大学生思想动态情况上报流程如下。

4.1 收集学生思想动态

通过同学交流、师生座谈、调查走访、网络监测等形式对学生思想动态情况进行关注。

4.2 整理学生思想动态情况

信息员每月15日、30日分2次撰写学生思想动态情况报告上交至学院思政信息站,思政信息站每半月整理一次该学院学生思想动态情况,并形成综合性学生思想动态情况报告。

4.3 上报学生思想动态

学院每月15日、30日前分2次向学生工作部上报学生思想动态情况,如遇学生突况随时上报。

反馈阶段并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结束,反馈结果出来后,应根据结果是否理想,斟酌是否再次进入“诊断―干预―反馈”的循环;该循环可反复进行,直到诊断结果为理想状态或正常情况。

当代教育工作者应当把培养大学生的纵向思维习惯作为首要任务,使其能够用理性的思维去追溯历史、进行深刻反思。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拥有发展眼光的潜力股,把民族、国家的问题视为世界的问题,从根本上破除历史残留的禁锢和偏见。

参考文献

[1] 张中伟.和谐社会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D].合肥工业大学,2009.

[2] 闫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研究[D].继续教育研究,2008.

[3] 周恒,h家政.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4.

[4] 熊湘江.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初探[J].常德师范大学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98-99.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政教育;大学生思政教育;新媒体

一、新媒体的特点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媒体是在新的网络技术、新的计算机技术下产生的新的媒体形式,如微信、微博、博客、QQ、以及其他移动端APP。"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而言,指利用数字技术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等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数据服务等交互式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一种传播形式。[1]新媒体使信息的传播更加及时、迅速、便利、平民化,信息传播量不断增大。新媒体具有传播高效、及时、使用方便,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信息传播量大、互动性强、交互性强等特点,能够满足当代网民对信息需求。新媒体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当今社会以及大学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熟练掌握新媒体的特点,能够更好地研究新媒体如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地发挥作用。

(一)新媒体传播信息的即时性

在当今社会,手机、电脑或者其他具有多媒体功能的相关设备拥有者只要在网络允许的条件下,就可以做到第一时间信息和接收信息,比如说微博、微信等APP上的信息传播,其速度是非常迅速的。新媒体真正做到了不受时间和场所的限制,打破了很多有形、无形的障碍,充分地体现了传播信息的即时性特点。很多事件和消息可以做到现场直播,能使人们了解到及时的情况,这一点甚至做到了同步性。新媒体的随时、即时传输,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大大缩短了人们接收信息的时间和周期,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办事效率。

(二)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量大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媒体的存储空间有了显著提高和增加,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量是十分巨大的,通过搜索的方式,人们可以从网络中找到大量的所需信息。这些信息量不仅仅包含文字、数字、符号、声音、图片,而且还包括动态视频和图画。新媒体所使用的是电子化模式,新媒体的信息容量更大、时效性更强、效率更高,极大地增加了信息传播的受众量。例如,微信、微博、移动端APP。传播再也不只是特定单位、媒体部门的事情,人人都可以参与进来,谁都可以传播信息。信息的越来越来快,信息的传播量也越来越大。

(三)新媒体的信息互动性更

由于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媒体的操作是非常简单、方便、直观的。所有人都可以作为信息的者运用微博、微信、其他智能终端APP等进行信息的、信息的传播。他的信息可以被其他网民所看见,而且信息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其他用户的信息。例如微信使用者所的朋友圈信息,可以其他网友看见,在刷朋友圈的过程中也会看到其他网友所的信息。所有用户都可以参与其中,进行评论、发表意见。很多人可以评论一个人的信息,一个人也可以评论很多人的信息,新媒体的信息互动性是非常强大的。

二、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意义

(一)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

在过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绝大部分只来自老师,老师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思政教育形式逐步向现代化的新媒体教育形式发展。由于新媒体传播的传播形式丰富多样、传播信息量大、使用方便的特点,新媒体已经融入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微信、微博、移动端等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使用频率最好的媒体,并且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大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获得更加广泛的信息资源,其中包括党和国家政策、重大新闻、道德标准等大学生的思想建设信息。新媒体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更具体、更鲜活的教育内容。通过新媒体信息传播对大学生思维方式、认知方式、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影响,新媒体可以促进大学生的思维、认知、政治素养、道德规范的进步和与时俱进。进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

(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学习效率

新媒体的呈现形式新颖独特、多种多样,可以是文字、图片、符号,也可以是声音、动画等。它能够以生动的教学模式和丰富教学内容使思想政治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生动、形象,便于学习。新媒体的出现使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拘泥于教师在课堂上知识信息传播,新媒体逐步使思政教育中的“填鸭式教学”“灌输式教学”“第一课堂”向“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发挥主动性”“第二课堂”转变。大学生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移动APP等新媒体获取更全更广更有趣的思想政治内容,拓宽了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政工作者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移动端APP有效地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这样,不仅使大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思想政治信息,更深刻地理解其中的含义,思政教育工作者也利用新媒体与学生进行更加快捷的互动和讨论,对大学生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相应的指导,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学习效率。

(三)为思政教育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能够被教育者开发利用的,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各种要素的总和。”[2]所以说,新媒体也可以作为一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由于新媒体即时性、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传播信息量大的特点,新媒体能够通过搜索、捕捉的方式随时随地搜集到更全更广更有趣的内容,同时新媒体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情感交流、感情抒发的重要媒介,为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提供了更宽阔的平台。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微信、微博、移动端APP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想政治情况,向大学生展示更加详细、丰富的思政教育内容,向学生传递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道德观、政治观。大学生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移动端APP等新媒体获得更加系统、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和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这样,新媒体打破了时间、空间等的限制,拓宽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更好地推进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

三、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有效发挥新媒体作用的具体措施

(一)学校管理部门搭建有效的新媒体平台

学校管理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搭建促进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媒体平台。学校管理部门应该首先整合资源,创新新媒体平台,构建立体化教育模式。校党委宣传部、思政教育系负责人先后建立学校的官方微博微信、学工微博、大学生思政教育微博等多个微信微博平台。还可以利用微信建群和朋友圈的作用在群里和朋友圈一些和思政教育有关的话题;学校的相关负责人充分利用微博的作用,使用一个特定的微博专门用来最近的一些最近的一些和思政教育相关的话题,比如说对新闻事件有关道德规范的评估、意,近来党和国家的政策,促进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讨论。学校还可以建立一个有关思政教育信息的平台,利用移动端APP就能随时随地接受到第一手的政治教育资源,教师可以上传最新的思想政治知识、新闻、话题,有关道德规范的理论,学生也可以在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相关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学生意见的综合分析和整理。对有异议的问题,思政老师可以具体分析、给出参考答案。这样,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可以向学生传达正确的思政教育理念,传递积极向上的能量,全方位地服务学生,让学生们政治思维与时俱进,更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思政学习中的问题并及时纠正。进而更好地引领大学生政治思想,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动新媒体思政工作长效机制的建设,为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有道德的社会主义新人而努力。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媒介教育

由于大学生在使用媒介的过程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负面信息,这些不良信息可能会影响大学生的思维和理念,影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所以,国家和学校都要努力为当代大学生创造更好的媒介使用环境,加强对大学生的媒介教育。国家应该大力加强不良信息的监管和筛选,完善网络监督体系,为网络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管理者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形式,发挥学校作为大学生媒介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努力规范、监督、指导大学生对新媒体,尤其是“两微一端”的使用方式,确保微信、微博、移动端对大学生的积极引导作用。学校管理者有效、准确地教育、引导大学生获取健康、积极向上的信息,给大学生一个正确的指引方向,为大学生的媒介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学生处、学生会、班级的相关负责人应该密切关注微信、微博、移动端APP的动态,如果发现不良信息,应该立即报告给学校的监管部门,学校监管部门立即进行来源分析,尽快切断不良信息的传播。对于社会上发生的热点信息和突况,应该努力引导用正确的价值观进行思考。

(三)大学思政教师应该熟练使用新媒体

根据摩尔定律和吉尔德定律,新媒体传播的参与者和传播者都将呈现出倍数增长或指数式上升趋势。[3]在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中,新媒体的使用情况还不够完善,大学思政教师使用新媒体的熟练程度还有所欠缺。所以大学思政教师需要认识到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时俱进,学习、清楚了解并且掌握大学生所使用的新媒体形式,比如说当今流行的微信、微博和其他只能移动端APP。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媒体使用渠道并且做到熟练运用其功能,例如通过微信加好友、微信建群、微信朋友圈、申请博主、思政教育有关理论的博客、或者通过其他移动终端APP第一手资料和思政知识等形式建立一个与学生完整的交流体系。通过这个体系可以与大学生进行更多沟通和交流,详细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情况、思维动态、政治教育上的问题,然后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教育和指导。最后,使新媒体在思政教育中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通过大学思政教师熟练使用新媒体的,更好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观点、认知、道德观、价值观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大学生。

(四)熟练使用网络语言和网络思维习惯

新媒体是一个非常广阔的领域,它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方式。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新媒体出现和广泛使用之后,一些新的文字形式、表情符号也随之出现了,它们是一种特殊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主要包括热词、口语词和需求词,比如说“猴赛雷”、“也是醉了”、“友谊的小船”、“洪荒之力”等等。网络思维主要包括“简约思维”、“极致思维”、“平台思维”、“社会化思维”等等。这些语言和思维的使用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十分普遍。大学思政教师需要在了解、掌握这些特殊的网络语言和网络思维的前提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进行合理利用,把网络虚拟环境中一些语言和思维与实际的思政教学活动相结合。大学思政教师需要运用这些特殊的语言和特殊的思维,与学生进行更好地沟通,了解学生在政治思想上的真实想法。结合实际情况,与时俱进,教育、引导学生向更加正确,更加进步的思想政治方向发展。大学思政教育老师应该结合这些网络语言,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运用到网络多媒体中,与时俱进,以一种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新颖的教学方式,更加高效地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

(五)运用“两微一端”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现如今,微信、微博、移动端APP等新媒体形式几乎风靡整个大学校园。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微信、微博、移动端的使用更加普及,为人民学习新知识提供了新的渠道,也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了新思路。“两微一端”等的新媒体到来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时间地点的限制,为学生打造无所不在的“普遍学习”环境。这些新媒体对大学生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有很大的影响。大学思想政治教师可以通过“两微一端”(微信、微博、移动端APP),也就是通过大学生的微信朋友圈,大学生的博客信息以及其他移动端动态,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想法、观点和认知水平,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关于微信、微博、移动端的具体运用如下:①针对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进行教学。通过微信、微博的“关注”功能,促进思政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学校工作者应该主动开通学校思政教育的微信账号、微博账号,然后关注本校学生、本校学生社团的微信、微博、移动端APP账号,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掌握大学生的哪些方面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比较欠缺,需要提高,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完善;哪些方面需要表扬、相互学习,然后再在课堂上、课堂外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提高大学生课堂教育的效率,发挥大学生思政教育更好教学效果,进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②通过微信、微博、移动端APP转发、评论功能,对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普及。有针对性教学的另一方面是思政教育工作者对教学中重点、难点的教学。由于所有大学生的微信、微博、移动端APP都具有转发功能,利用其转发功能可以拓宽思想政治知识点的传播。大学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首先对思政教育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整理,然后把相关信息到自己的账号上,对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进行导向,之后指导大学生首先进行阅读,然后进行评论并进行广泛转发。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教育内容进行了解并掌握,大学思政教育工作者通过对微信、微博、移动端的评论功能了解大学生的个人看法。大学思政教师可以通过这些详细、有效、真实的信息,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努力把我国大学生培养成具有正确价值观的新型人才。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体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效发挥新媒体尤其是“两微一端”的作用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新媒体具有即时性、传播信息量大、信息互动性强的特点。新媒体拓宽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传播渠道,大学思政教育工作者通过新媒体能够有效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动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学习效率。然而,我国的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由于传播信息量太大,内容控制程度比较难,也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一些负面信息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所以说,一方面,新媒体的使用能够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渠道,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渠道;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由于严重沉迷于新媒体的虚拟世界中,脱离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产生了很多不良影响,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为此,我们必须在充分了解新媒体特点的基础上,采取正确的措施,积极监管控制不良信息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努力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新媒体使用环境。在良好的新媒体使用环境中,通过学校管理部门搭建有效的新媒体平台,学校相关部门加强对大学生的媒介教育,大学思政教师熟练使用新媒体,大学思政教育工作者熟练使用网络语言和网络思维习惯,大学思政教师运用“两微一端”进行针对性的教学等具体措施,有效发挥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作用,使新媒体更好地为我国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服务以促进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高,进而把我国的大学生培养成为有道德的社会主义新人。

参考文献:

[1]方展帆.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的应对策略探究[G].中国电视,2016(5):104-106.

第5篇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新媒体时代以其广泛性、实效性、便捷、快速等特点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学生作为新媒体的一大接受群体,正在享受着新媒体带来的变革。新媒体以其先进的技术为大学生在信息交流、娱乐等方面提供了便利,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新媒体产生了依赖,在思想上也受到新媒体带来的巨大冲击,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新环境下如何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成为了当前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新媒体环境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一)创新教育主体,提高素质水平

教师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之一,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有任课教师、机关工作者等,采取的是言传身教的传统教育方式。传统教育方式所获得的教育效果,取决于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更丰富的内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形成了新媒体与传统方式并存的局面[1]。高校教师要能够充分认识并利用新媒体,运用新媒体时代带来的教育理念,并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与新时期学生的身心特点相结合,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与思想政治素养。

(二)借助新媒体手段,创新教育渠道

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交流等呈现出了便捷、高效、多样、多元等特点,高校可以利用新媒体的这一特点,借助新兴的多媒体手段,创新教育渠道与方式,拓展教育空间,并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而发展。高校教育者可以以传统课堂教育为根据,借助多媒体手段,融入多媒体的声音、视频、图片等优势,创新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的多样性与个性化。当前新兴媒体中利用最广的新媒体方式当属微博、ins、微信等交流平台,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这些新兴手段,建立微博、微信公众号,选择当前大学生比较易于接受且能够产生共鸣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向学生传递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思想与要求,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形成良好的信息交流局面。让大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得到思想的升华,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

(三)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新媒体时代以势不可挡的姿态席卷了社会,各种新兴手段层出不穷,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与生活方式。因此,高校要做好迎接新媒体的挑战,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新媒体在信息方面确实具有当前任何一种信息交流方式都无法相比的先进性,但是新媒体自身是无法对信息作出有效筛选的,在传递有价值的信息的同时也伴随着无用信息的传递,当前网络暴力事件也频频发生,都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念。那么就需要高校要建立严格的信息管理体制,并加大落实力度,对于暴力、虚假等不良信息,加大监督与管理力度,最大程度上净化网络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环境[2]。同时高校还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信息观念,规范学生利用新媒体的行为,提高学生网络道德水准,坚决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为安全、有效的新媒体环境做出贡献。

(四)借助新媒体手段,加大与学生的沟通

新媒体新兴交流手段,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加方便的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例如微信、微博等了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况,并做出信息汇总,根据学生的思想政治情况与学生展开深入交流,有效改善了传统思想交流与教育方式。通过新媒体手段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畅所欲言,教师也能够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辅导与教育,根据学生的情况创新教学方式与内容,选择合适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符合学生当前在思想政治方面的需求。教师使用新媒体手段可以减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与时代感,为学生与教师之间营造一个良好的交流氛围,拓展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与内容。

二、总结

新媒体时代在为大学生提供新的信息交流方式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冲击,高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的特点,让新媒体时代更好的服务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培养出与时俱进具有先进理念的合格人才。高校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与途径,跟随新媒体发展的脚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变革,实现新媒体环境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队伍 职业化 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1-0035-02

伴随多年来的不断实践与探索,社会对于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问题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国家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对有关课题的讨论与分析中,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命题已被多次提出,并且进行了大量的实践。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力量,然而当前辅导员的工作不尽如人意,制约了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工作职能的发挥。

一 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1.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根本任务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当前大学生的道德品质、科学文化水平、心理素质以及思想政治情况与我国的前途与命运息息相关。高校辅导员担负着大学生生活辅导、心理咨询、就业服务和指导、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以及日常管理与教育等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密不可分的工作,也是大学生茁壮成长的人生导师和直接指引者。高校辅导员的艰巨任务与工作性质决定了辅导员队伍必须是一支专业化程度高、业务能力强、理论功底深、综合思想政治素养好的队伍。

2.职业化、专业化是辅导员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扩招的力度不断加大,大学生的数量也在急剧增加,这就带动了大学生就业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的不断改变,并且对高校辅导员自身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水平应当朝着专业化、职业化的方向发展。虽然最近几年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已取得了快速发展,在结构与数量方面都获得较为显著的改变,然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队伍不稳定、专业水平低、职业素质低、结构不合理以及数量不足等问题仍较突出,已成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道路的制约因素,从而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受到制约。因此,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极力构建一支综合素质高的职业化、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切实提高辅导员的学术地位与社会地位。

3.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国内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改革的步伐也在不断迈进,对于当前社会转型期的高校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已向现实性、分散性以及内向型转变。在国内当前大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对于大学生的指导与引导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大学生要想获得健康且全面的发展,需要高校辅导员拥有非常强的心理咨询能力、专业职业指导能力以及与大学生交流与沟通的能力;并且辅导员要努力成为大学生学习的典范,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专家、教育改革的提倡者。高校只有切实构建一个职业化、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才可以根据国内环境的改变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帮助与指导。

二 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高等院校重视不够

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对于辅导员的认知不足,简单地以为辅导员的工作只是简单地管理学生,帮助做一些繁琐的事务,而在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方面,也只是在表面上提出一些模糊的概念,没有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致使这些高校中辅导员在各个方面的能力与素质都没有得到实质上的提升。

2.辅导员的任务重,疲于应付

当前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压力非常大,导致辅导员难以开展深层次的工作,从而致使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辅导工作不能切实到位,达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当前高校当中,辅导员的工作范围过于广泛,这种“万金油”和“应急部队”的状态严重制约了辅导员职业水平的提升,使得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更为困难。

3.辅导员自身感觉发展前景模糊

当前大部分人都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看作一个临时性或过渡型的工作,这种方式会导致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再加上某些高校对辅导员的引进实行人事政策,在职务晋升和薪资待遇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所以辅导员短时间内无法全身心投入工作,也无法在育人方面取得可喜的成绩。

三 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途径

1.建立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工作系统

国家教育部针对辅导员的定位应当做进一步的明确与细化,高校辅导员应当定位于专门为大学生发展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事务管理方面的职员。针对高校辅导员的职能应当实施重新划分与梳理,逐渐构建一套与辅导员工作相适应的职能体系,并且确定高校辅导员向职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2.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

加强高校辅导员的准入资格制度,要想实现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与专业化,必须要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制度,对辅导员进行对应的培训。高校应当充分理解相关的文件,针对即将从事辅导员的工作人员以及当前正在从事辅导员的工作人员实施长期性、全方位的培训,要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育人教育、职业生涯教育、人际关系、健全人格、创新能力素质等环节的培训。采用系统、科学、合理的开发与培训,能最大限度地把高校辅导员的人力资源转变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优秀教育资源。高校辅导员开展的开发与培训工作属于一个动态的培训,根本目的在于提升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充分挖掘其潜力,从而提高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激发出辅导员的工作热情。

3.建立职业评价与激励机制

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不仅可以显著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荣誉感与归属感,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该职业对于从业者的需求准则,能较好地克服用人的随意性。应对高校辅导员实施科学合理的评价,评出优秀辅导员,加大对于典型人物或事迹的宣传,让优秀辅导员的工作获得大家的认可,在此基础上,应用对应的激励制度,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的有机结合,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4.强化服务功能,推进职业化建设

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当做一种必须的职业工作,高校辅导员不仅要拥有职业指导、心理学、高等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准入准则,同时还应当拥有高度的示范性与专业性、丰富的创新性与实践性、强烈的职业自豪感以及较为稳定的职业兴趣。所以,加强高校辅导员的服务意识,能显著促进辅导员这个职业朝着职业化与专业化的方向迈进。

5.建立教学科研发展平台

科学研究与课程教学能促进高校辅导员向专业化发展,因此,高校应当采取对应的措施来鼓励高校辅导员开设与大学生能力发展有关的课程,从而提升辅导员教育教学的水平。与此同时,高校应当加强辅导员的科学研究意识,加强培养辅导员科学研究的能力。应当合理增加大学生工作方面的科研课题,要努力支持一些优秀的辅导员去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现实情况来开展相应的科研工作,从而持续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学术能力。

6.建立科学的辅导员流动机制

加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关键在于强调辅导员的规范化,构建合理的高校辅导员流动制度是优化辅导员队伍机制的先决条件。因此,当辅导员在岗位上的任期满了以后,高校可以根据评价的结果以及辅导员自身的意向给予对应的分流措施。倘若辅导员考核合格且愿意继续担任辅导员的工作,高校应当将这些辅导员当做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力量予以指导培训;对愿意从事科学教研工作的辅导员,高校应当选送这些辅导员进行深层次的进修或安排优秀的专家与教授对其进行科研方面的指导培训,让辅导员迅速成为科研工作的骨干;对综合素质优秀并且工作业绩能力强的辅导员,高校应当将他们作为党政后备干部给予重点培养;对考核不合格的辅导员,高校应当予以解聘或转岗。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流动制度,能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良性流动,从而保障高校辅导员在稳定的岗位上持续发展。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与专业化是当前辅导员岗位特性与制度的必然需求,同时也是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辅导员制度的持续完善所带来的学术气息为辅导员职业化提供了现实可行性,当前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但随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必将迈向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周贤君.职业化、专业化: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着力点[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8(1)

[2]杨同辉.新时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1(14)

[3]马元方.对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与专业化建设的再思考[J].思想研究,2009(4)

第7篇

一、非专业素质教育理论研究现状

所谓非专业素质教育,即专业素质教育以外的教育。近几年来,已有部分高校将非专业素质教育纳入教育教学改革体系中,开展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成果,如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成立了全国首个非专业素质教育学院,广西民族大学成立了首个民族和谐素质建导中心。

目前关于非专业素质教育的研究一些观点多来源于赵作斌教授的“成功素质教育”。比如郎茜等人认为“非专业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是相互联系、制约的辩证关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应在专业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加强重视非专业素质教育。梁维认为民办大学更应重视非专业素质教育,以此弥补民办大学学生专业素质方面的不足,提高就业率。陈梅等则指出实现成功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是非专业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创新人才的基础是全面发展,而加强非专业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纵观学者们关于非专业素质教育情况的研究,其主要停留在理论分析上,且针对独立学院非专业素质教育研究的较少,基于此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分析独立学院大学生非专业素质教育实况,探究独立学院非专业素质教育发展的途径。

二、独立学院非专业素质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本文所采用的样本数据,源于课题组对湖北地区部分独立学院二、三年级在校学生的实地走访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87份,有效回收率达98.14%。研究中应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采取不记名方式,以专业为单位随机抽取样本进行调查。调查问卷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专业素质,二是非专业素质。非专业素质包括思想、政治、道德、法律,人文、社会、管理,身体、心理,创新、信息、科学等4个方面。

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调查显示,作为普通社会公民的独立学院大学生,对公共道德与社会行为规范有着比较高的认同感。在精神面貌与观念意识的自我评价调查中,竞争意识、法制观念、诚信意识相对较强,而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相对薄弱。主要原因在于:高等教育扩招,导致社会竞争加剧;独立学院法制教育与诚信教育颇有成效;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致使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活跃复杂、个人主义意识浓厚,集体观念淡薄。

人文素质方面调查表明,独立学院大学生表现出对人文教育的极大需求,十分关注学院的人文社科活动,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与提升,学生最愿意听的讲座或报告依次是:文艺、科技、历史。但由于独立学院办学历史短,学院人文氛围和校园文化建设相对缺乏,教师人文素质薄弱,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状况表示满意,认为自己心理是健康的。近半数学生认为压力能够成为学习的动力,反映出学生能正确认识压力,29%的学生没有感受到压力,反映出部分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比较放松,心理调试能力较强。这与国内学者关于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创新、信息、科学素质情况。调查显示,69%的学生使用互联网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新闻和查阅资料,说明当今独立学院学生关心社会形势和信息变化,注重运用网络手段获取各类信息;仅有16%的学生认为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很高,14%的学生评价自身科学工程实践能力不错,反映出独立学院大学生在科技素质和科技能力方面欠缺,在信息处理能力方面不自信,在实践能力方面缺乏,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三、独立学院非专业素质教育发展途径

一是要构建独立学院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德国教育学家贝尔提出“名副其实的教育在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针对本课题组调查数据显示,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情况主流是健康、积极的,但对于艰苦奋斗、集体主义、奉献精神等教育亟待完善。基于此,笔者认为应建立独立学院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该体系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道德教育队伍、思想道德教育社会实践、社会公德教育等4个子系统和16个评价层。

二是依据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发展独立学院人文素质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人文氛围。要增加学院图书馆人文书籍种类和分量,修建校园文化名人塑像等一些人文景点建筑,构建校园文化硬环境;要开展人文专题讲座、名著导读、名曲名画欣赏、影视评论、文艺汇演、辩论比赛、读书报告会等活动,构建校园文化软环境;要增设人文类课程,完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三是建立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和组织机构建设。从制度和经费上保证,建设不依托于母体学校而相对独立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或诊疗人员来学院进行心理咨询、调研和诊疗工作。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将《普通心理学》、《个性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作为公共选修课开设,宣传心理学的基础知识,针对一年级学生的适应问题,还可开设《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和《成长训练营》等课程,以此提升独立学院大学生自我保健意识和适应能力。构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立以校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校心理咨询中心与校医院心理门诊院系心理辅导教师心理辅导学生干部为主的四级心理防护网,做好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四是深化独立学院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独立学院推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既是当代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独立学院自身发展的理性选择。通过对湖北部分地区独立学院大学生素质教育状况的调查,笔者认为,在独立学院非专业素质教育中,除思想道德教育、人文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素质教育也应受到重视,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模式和目标应定位于创新创业型应用人才。

第8篇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德育;意识形态性;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2-0238-03

新媒体是区别于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而言的也被称为第四媒体,也有人认为是第五媒介(区别于报纸、广播、电视和杂志)。无论是第四媒介论还是第五媒介论,都无法改变的事实是新媒体成了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不开分割的部分,它是以网络计算机技术为支撑,利用各种移动终端为人们传播信息的一种信息媒体形态。这种大众媒体已经成了高校德育的重要载体。但是由于新媒体的自由性和开放性,信息网络中包含着大量信息,而其中的网络“民主”以及西方意识形态通过新媒体逐渐地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些给高校德育的意识形态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在新媒体的环境下保证高校德育的正确方向和性质引起了人们的思考。

一、新媒体的特征

从新媒体传播信息的角度来看,新媒体大致有以下几点特征:首先是信息的大众性与开放性。以往传统媒体是单向传播,传播受众不具有主动权,这也意味着信息的内容会受到制约,传统的媒体会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意识形态的要求传播符合要求的信息内容和价值观,意识形态必然会受到控制和影响。这种受到制约的信息传播形成一种封闭或者半封闭的信息状态。但是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不再是单向性的,而是大众的。只要借助手机、电脑和网络,信息主体都可以是信息的者和接受者。信息的内容也更加开放,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心情状态以及政治倾向随意各种各样的信息。其次是信息的及时性和跨地域。无论是电视、广播还是报纸都有固定的时间要求,基本上是一天一期,而且从事件的发生到信息的还存在着加工和制作的过程,因此无法做到及时。并且传统媒体由于受到地域和传播条件的限制往往局限于部分区域。但是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真正实现了全球化,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通信卫星以及海底光缆,信息彻底打破了时间、空间、速度上的限制。再次是信息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微博、论坛、微信和QQ等交流平台都可以让每个人成为信息者和信息的接受者。在如此庞大的信息中,必然有主流价值观的内容,也有非主流价值观的内容,有积极健康的信息也有消极颓废的信息甚至是黄色血腥的内容。在新媒体环境下,只要有着可以连接互联网的客户端(手机、电脑)就能在浏览器和各种交流平台中接触到一些不良的信息。

二、新媒体环境对于高校德育话语权的挑战

新媒体的网络环境下,网络信息的过度泛滥和复杂化严重地挑战和动摇了高校德育一元主导的原则,高校德育的一元主导就是将“的基本原理同我国教育具体情况相结合的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服务”[1]。但是由于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庞大而又复杂,使得许多非意识形态的内容影响学生,甚至是资本主义价值观毒害学生。

(一)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复杂性容易淡化德育的意识形态性

首先要清楚一点:德育不仅仅是道德教育,也是意识形态和思想品德的教育。任何阶级社会都存在德育,因此存在着超越阶级的共性。正如恩格斯在谈到道德问题时所说:“由于处在同样的或差不多同样的经济发展阶段,由于有共同的历史背景,道德论必然是或多或少地互相一致的”[2] 。但是德育不仅仅“是或多或少地互相一致”,它还包含着阶级性,而且它的阶级性才是德育的本质。朱开轩在《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纲领》中指出:“德育……,贯穿着一定社会制度的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某些特殊要求,后者体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教育性质的本质区别”[3]。德育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才是德育最为根本的特性。不同的阶级总是依据本阶级的价值观、政治思想、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去培养符合自己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德育对象。

而在新媒体的信息时代下,信息庞大而又复杂,许多信息并不是包含传统的意识形态性,或者说是包含着隐性意识形态性。这种”非意识形态性”的错觉会使人们认为新媒体网络环境中存在的信息并不具有意识形态性,认为高校德育是培育无阶级意识形态差异的道德品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新媒体的途径大肆传播主义以及反的内容、消极思想文化以及各种违公德的信息。大学生在面对如此庞大的信息时,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党和国家主流的声音往往会被其他非主流的声音所掩盖。一些警觉性差的德育工作者们在选取网络信息和素材作为德育内容时,会不知不觉地选取一些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观”作为德育的内容,严重侵害了大学生的政治观和道德观。

(二)西方网络话语霸权的挑战

西方网络话语霸权主义一直使我国在意识形态的“攻防战”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从东欧剧变开始,西方妄图在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彻底地颠覆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新媒体网络是其活动的主要平台和途径。国内受支持的各种基金和网络“公知”大V竭力宣扬西方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竭力诋毁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充当发达国家对华文化侵略的帮凶。而且由于网络资源的不平衡,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控制着绝大多数的网络资源。英语用户占全球互联网用户的29%,位列第一名,是全球第一大用户群。发达国家垄断网络话语权,给中国贴上所谓的“威权”和“专制”等标签,竭力地否定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强大的网络资源和世界舆论话语权向全球输出资本主义的道德观、文化理念进行隐形的政治意识形态输出。

(三)网络监管的不力

新媒体时代,人们通过各种客户终端(手机、电脑等),利用互联网技术,通信卫星把信息传播到世界各地。互联网的世界是没有国界的,网络传播更加方便快捷,每个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这种开放性和自由性带来了快捷的讯息和丰富多彩的世界,但是也使得网络监管难度加大,给政府控制信息源增加了难度, 削弱了“把关人”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地位。很多违反伦理道德以及一些主义的信息在网络中大肆传播,却无法做到及时控制。

尽管网络防火墙技术在不断提升,但是黑客和“翻墙”技术也在不断更新,这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防火墙和黑客技术的相互对抗使得网络监管技术只能保持短期的技术优势,再完美的网络监管技术也无法保持长久的优势。而在校园中,很多大学生都有能力应用各种网络“翻墙”软件接触国外的信息。维基百科和Facebook等网络平台中带有明显意识形态和主义的各种讯息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政治观,这些都给高校的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

三、提升高校德育话语权的对策

(一)提升德育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树立学校的网络话语权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应该培养优秀的德育工作者。首先,要有过硬的政治素养和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高校德育工作不仅仅要帮助学生塑造道德观,还要帮助学生培育正确的政治观和价值观,使之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如果德育工作者们自身没有正确的意识形态性,甚至是向学生宣扬资本主义腐朽的道德观和政治观,那就完全背离了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指导原则。

其次,学校德育工作者要正确处理来自学校的信息。德育的过程是人的主观世界的改造活动,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媒介便是信息。学校环境相对封闭,学生理解外在世界的方式之一便是各种媒介。由于学校环境的特殊性,学生接触最多的媒介便是“第四媒介”(手机和电脑等网络)。德育工作者要当好信息的把关人,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信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观。第一,德育工作者要提高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敏感度,提高话题预设的意识和能力,在生活中不断地利用新媒体工具和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互动交流,不断提高话语权威。第二,要帮助学生认清新媒体时代下信息过剩所带来的问题。当今媒介信息是我们了解世界的方式和内容,但是大量无序杂乱甚至有害的信息也是我们的灾难。信息既可以正确引导我们,也可以扭曲我们的价值观。就像斯坦利巴伦所说的:“无论媒介信息来源多可信,对待媒介信息都应该持批评态度”[4]。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要对于新媒体保持一种批判和怀疑的态度,做到不轻信、不盲从、不造谣、不沉溺、不过度。

(二)完善德育方式,提升学校德育的影响力

首先,完善“网下”和”网上”的互补式教育。所谓“网下”是指新媒体环境下,德育工作者除课堂时间外利用新媒体的交流平台实施的教育方式,而“网上”是指学校课堂教育(讲台)为主的传统教育方式。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者们利用大学生较为熟悉的QQ、微信等多种途径实施道德教育,时刻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但是不能一味地使用这些新途径而忽视了课堂的教育和日常面对面的谈心活动。因为网络空间中的主体越发符号化和虚拟化,就易使网络教育活动放松对现实人的人格发展和道德责任。因此在德育工作中人与人的现实交流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人的本质不是网络中的QQ昵称和图像。“在其现实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

其次,牢牢占据两大网络活动阵地,发扬社会主义道德观,确保的指导地位。如今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主要是在两大活动区域,一是互联网上高校门户网站以及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网站。二是QQ、微信等信息交流平台。要利用门户网站“服务”特性,将德育内容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与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和就业相结合。同时发挥出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网站在价值观和道德观、政治观上的引导和宣传作用。同时,利用QQ和微信等网络平台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政治情况。抓住社会热点话题,关注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

最后,实践锻炼人的品质。无论是我国传统的思想还是近代教育理念都强调实践的育人作用。荀子在《荀子・懦效》中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5]。意思是强调了实践的重要作用,认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实践活动。马克思曾指出:“再生产的行为本身中,不但客观条件改变着……,他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2]。可见实践活动在孕育活动主体的品德方面有重大作用。

高校的德育活动不局限于学校教育或者是谈心对话的方式,在结合第一课堂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第二课堂(社会实践),通过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品德。一是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和本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 “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将自己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二是组织学生参与公益性质的志愿者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公共道德和社会责任意识。三是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爱国主义和革命主义的实践教育活动。当代大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自我和个体意识强烈、集体意识淡化。青年大学生群体有重视个人的利益、轻视集体和国家利益的不良倾向。这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使大学生认识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和我们每个人休戚相关,培养其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 加强和完善网络监管措施

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制定出相关的网络管理法律、法规。同时在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还要建立专业化的网络监察队伍,及时处理网络突况,避免网络舆情的失范和失控。其次,充分发挥各大网站和运营商的监督作用,提高网站和网络社区等的运营质量,应用各种技术手段建立信息防火墙,过滤有害信息和垃圾信息,同时也要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要坚决抵制校外的不良网络信息,建立第二道防火墙。要充分利用手机运营商在管理和监督的优势,尤其是手机运营商在信息传播过程的单向性,一些能够引领正能量以及预防性的短信信息,为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和信息环境。最后,网络监管不仅需要相关制度和法规的保障,也不仅仅是网站和运营商的义务。我们每个网民都要做到自律,自己在网络中监管自己。

总之,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高校德育不仅是道德教育,更是一种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教育。高校教育的目标是“培育以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为灵魂,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6]。

参考文献:

[1]郑永廷, 江传月.主导德育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朱开轩. 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纲领[J].宁夏教育,1994(11):8-9.

[4][美]斯坦利・J.巴伦. 大众传播概论:媒介认知与文化[M]. 刘鸿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5]崔华前.试析荀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贡献[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6]姜希.以德育人是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J].思想研究,2005(2).

Exploration of the Discourse Right of Moral Education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SUN Jinjing,DING Huimin

(Marx School of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230002,china)

第9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工作;教学中心地位;学生管理

一、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的体制不断完善,职能不断健全,高等教育机构越来越庞大,各部门的分工也越来越细致,现在一般认为具有如下三种主要职能: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开展社会服务[1]。但是毋庸置疑,培养专门人才是高校的最基本职能。在高等教育管理中,根据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发展规律,有意识的调节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种关系和资源,能够达到既定的高等教育目的[2]。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教师数量也不断增加,高等教育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加上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高校学生的冲击越来越强烈,高校接受外界信息的量不断增加,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也不断扩大,社会价值观也不断对高等教育起作用,从而导致了重科研轻教学,重实践轻教学等高等教育教学中的新问题不断产生,这就需要高校管理者根据高校实际,制定合理的管理策略和办法,提高高校教学中心地位。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高校辅导员是高校中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教师,对学生的情况了解最清楚,在其工作中,促进教学中心地位有一定的优势。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与教学工作的联系

高校管理工作是一个整体性的综合工作,涉及到人力、财力、物力等各个方面,需要高校中各部门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完成。高校辅导员工作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服务广大学生,是引领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石。高校的根本任务决定了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是高校存在的前提,赖以生存的根本。只有在良好的思想基础的前提下,才能够指导学生学习,促进教学中心地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因此高校辅导员在促进教学中心地位起着重要作用。

1.高校辅导员工作

辅导员制度是目前高校普遍采取的一种学生管理制度。《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辅导员工作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现阶段高校辅导员主要从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心理辅导、就业指导以及学生党团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是集教育、管理、服务为一体的工作。这些工作决定了高校辅导员是对学生接触最多,了解最深入的人,是高校学生与学校联系的纽带。同时辅导员工作是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各项事情负全责,这也说明辅导员工作与教学工作有着必然的联系。

2.教学工作

要理解教学工作,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教学。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狭义的理解,可以把教学理解为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活动,及课堂教学。广义的理解,则可以涵盖整个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关的一切活动,包括隐性的教育。高校的教学应有其特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学生集体组织的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各种教学形式,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使其人格健全,知识完善,视野开阔,创新意识强烈的过程。不只包括专业素质教育,还应该包括价值观、思想素质、企业精神等在内的非专业素质教育,不只是基础理论、研究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包括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这些需要高校各部门工作之间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共同完成。

3.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从大学的起源和历史演进来看,高校的最初功能就是为了传授知识和培养高层次的人才,而从整个社会系统来看,创办大学或设立高校的初衷也是为了培养人才;现代大学的主要社会职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它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它的人才培养职能。可见培养人才是大学固有的和永恒的职能,是现代大学的根本使命,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机构之所在,具有不可替代性,无论是哪一种类型或层次的大学,培养人才始终是居于中心地位的。而教学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渠道,高校的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 在高校的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工作中,教学工作必须居于中心地位,科研、管理、后勤都应该服务于教学工作,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

4. 高校辅导员工作与教学工作的联系

高校辅导员工作与教学工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两项工作。教学工作会直接影响到高校学生思想动态,对高校辅导员工作产生影响,同时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又会对教学工作起作用,制约或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高校辅导员工作围绕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在与学生的密切联系中发现问题、了解问题、解决问题,保障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得以顺利解决,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学习上,因此高校辅导员工作既是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又从不同方面影响着教学工作,保障着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高校辅导员工作对促进教学中心地位的优势

“有问题,找辅导员”这是很多高校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所采取的方式,从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可以看出高校辅导员工作具有集教育、管理、服务为一体的特殊性质,这些性质就决定了高校辅导员工作在促进教学中心地位工作有其必然的优势。

1.与学生接触密切,了解学生的基本动态

“学生工作是个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面装”,辅导员从事的工作是学校各个职能部门联系学生的纽带,每一项与学生相关的工作都有辅导员的身影,使得辅导员成为高校中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老师。与专业任课老师相比,辅导员了解学生信息的渠道更广、时间更长、内容更丰富。辅导员不仅可以在课堂教学上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同时可以通过活动开展、生活服务等方面与学生交流。交流形式广泛,并且不局限于教导方式,可以有谈话、聊天、活动等多种轻松的方式,便于学生接受,了解学生的思想政治情况、家庭情况、心理状态、学习情况甚至是感情状态。这些信息的了解深入和渠道的广泛,便于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全面细致的辅导,能够最大程度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使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促进学业成绩的上升。

2.与学生差距不大,便于沟通交流

相似,所以感同身受。现阶段我国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年轻化程度较高,表明现阶段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是一支有朝气、有活力、精力充沛、年富力强的队伍[3]。同时由于其与大学生年龄相差不大,和学生的经历相似,代沟小,更能够理解学生的需求和想法,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同时高校辅导员大多数是本校、本学院甚至是本专业留校的,这让学生对辅导员有一种亲切感,把辅导员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学长,没有师长的压力,也愿意把辅导员作为倾诉的对象,有困难找辅导员,这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沟通环境,有利于辅导员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基本动态。

3.参与学生活动广,可利用资源丰富

高校辅导员基本上都担任了高校学生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的指导管理工作。学生组织、社团是开展学生活动的主要平台,学生活动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又是各高校育人的有效途径,在活跃校园文化、凝聚和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辅导员通过对学生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的指导管理工作,能够把握学生活动主线,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活动主题,对学生进行学风教育,使得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同时,高校学生干部是辅导员的得力助手,深入学生群体,能够把一些管理理念很好的传递到广大学生中,也能把学生的情况很好的反映给辅导员,便于辅导员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基本状况,更好地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高校辅导员工作促进教学中心地位的措施

教学工作始终是高校的中心工作,应保持高校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高校各部门都应围绕着教学开展工作。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中心任务应该突出教学中心地位, 优先教学, 保障教学, 服务教学。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良好的思想素质是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前提保证。高校辅导员应该结合辅导员自身工作特点,将提高学生思想素质与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认识到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才能在今后的发展中不断进步,取得更大的成绩。同时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优秀校友见面会等,结合时代精神,指导学生走出校门,了解职业、专业前景,明确自己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合理设置自己的职业生涯,确定自己的近期和长远目标,为自己的学习生活做一个明确的规划,明确自己当前任务与长远打算,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去达成自己的既定目标,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校风、学风,这对教学中心地位的确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 做好学生日常行为的引导、教育和规范

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基本条件。辅导员要引导学生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制度,以相关制度为准绳,采用教育引导与实际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学生纪律意识、教育意识,帮助他们树立遵纪守法、自律自强的意识,提高他们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使其按时参加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旷课。辅导员自身要以高要求要求自己,做好学生的表率示范作用,用自己的言行身教去教育学生,提高学生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

3.做好服务学生的工作,解决学生后顾之忧

高校辅导员工作事无巨细,都是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事情。要做好评奖评优、学生助贷、入学就业、报到派遣、档案整理等工作,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切实做好服务同学生活、学习的工作,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认真了解特殊群体学生的特点和问题,重点给予他们引导和帮助。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经济压力问题,使其能够安心读书;为心理有障碍的同学提供心理咨询,解除心理障碍;使自控能力差的同学提高自我约束的能力,人在参加各项学习活动。总之,高校辅导员应服务好每个学生,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大学生活。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和存在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安心学习,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更好地学习。

4.将学生活动与教学活动结合起来,拓展教学渠道

教学不仅仅体现在具体的课堂讲授中,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对教学起着作用,无形中促进教学的开展,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教学不局限于课堂教学,让学生参与一种比较轻松活泼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高校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指导和管理学生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的优势,将教学工作与学生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丰富学生学习的渠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在学生活动中设置一些隐性的课程,把教学的东西无形中教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5.加强与任课教师的联系。促进课堂教学的开展

任课教师始终是执行教学工作的主要力量,任课教师比起辅导员接触学生的时间少得多,因此,应该加强信息的共享,辅导员加强与任课教师的联系,一方面有利于将学生的基本情况反映给任课教师,使其能够根据学生特点开展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任课教师也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映给辅导员,方便辅导员更好的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开展教育服务工作。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促进教学活动更好地开展,保证教学中心地位。

五、结语

教学中心地位需要高校各部门综合协调来完成的,任何一个部门或者个人都无法保证教学中心地位,只有通过大家是意识和行动上,共同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才能保证教学中心地位,从而更好的培养人才,促进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