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中地理教学理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20世纪后期以来,由于全球性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日渐突出,人们开始认识到人类面临的许多全球性问题,如自然灾害、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植被破坏、资源匮乏、人口问题、地区经济差异等,都与地理学有很大关系。同时,人们意识到要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提高国民的地理科学素养。地理课程改革显得极为重要,这给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课题。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的产物,我们通常说,教育改革中,观念转变是基础,体制改革是关键,课程改革是核心。而其中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的实施,同时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真正理解课程标准精髓的非常重要的切入点。
吴传钧院士在谈地理教育改革问题时说:“地理教育是一件头等大事。它不仅关系到发展地理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问题。”吴传钧院士的讲话明确提出了学生素质与地理教育有直接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高中的地理教育比大学更为重要,因为它影响人的一辈子。在新课程标准形势下又对地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学生既认识自然世界,也要认识人文世界,并且通过对两个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懂得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并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自觉地保护资源与环境;进而树立全球一体的思想,更好地理解和维护世界和平。这就是高中地理教育要达到的目标。
一、对地理教学理念的认识
(一)教学理念概述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1]。教学理念有理论层面、操作层面和学科层面之分。明确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正确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二)地理新课标教学理念
世纪之交,为遵循国家教育部课程改革方针,从2001年9月开始新的课程标准走进了校园,也走进了师生生活,从而要求参与教改教师破除以书为本,以纲为纲,以教为学的旧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观念[3]。新的国家《高中地理课标》提出了六大理念: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事物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地理教学必须贴近生活实际,体现生活性、实用性,并能给学生的生活提供指导和帮助,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反映出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联系生活实际事例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4、开设开放式地理课程。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如:气象站、地震台)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和方式,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5、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
6、建立多样化的激励性评价机制。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成绩,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 "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4]。
二、新课程标准下地理教学理念的特点
(一)充分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要目标,以学生接受知识为主要任务,教师是课堂的主体。结果是学生只是像机器一样在背诵记忆,再现课本内容。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也抹杀了一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效果差,如此不仅教师教的累,而且学生学的也累。所以要改变这种现状,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事物的过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其主体性发挥的愈充分,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愈强,学习效果也就愈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主要应该表现为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促使其积极主动的学习。
(二)增强课堂趣味性,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持久兴趣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 人本主义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33-01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是人本主义教学的核心内容,高中地理教师应当正确对待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重心,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上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的培养,所以对于高中地理教师来说,教学时应当作为一个引导的位置,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更为重要的。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时提高学习效率。这样才能充分学习好地理学科。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人本主义教学的观点认为学生在学习时应当是处在一个主要位置的,学生应当主动地去学习,对于学习的态度应当是积极向上的,要带着自我愿意主动学习的情感到学习中,这样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人本主义教学主张的也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希望在教学过程中既能让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的专业知识,也能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是希望被无限放大的个体,只有在发现他们的潜力后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的激情与技能,教师需要做的不仅仅是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地理知识,和利于学生学习的良好的学习环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这过程中愿意去主动的学习,发现地理学科中的魅力,愿意去钻研去探索去发展知识的奥秘。教师在教学时培养学生学习的技巧也是一方面,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技巧在学习时才能事半功倍,地理知识也是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所以在教学时教师需要与时俱进,将地理学科中的知识进行适当的更新或者修改,让学生能够第一时间学到最新的知识。
二、新课改背景下人本主义的体现
随着教育部新课标的提出,对高中地理学科的要求及指导性文件也进行了颁布,这对高中地理教师而言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地理专业知识的教学,还需要在此基础上教学学生如何去学习地理学科,在学习时让学生能够认清自己,根据自身情况作出对学习的要求,并且要求学生能在学习时主动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并且敢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对于不同的学生而言,对地理学科的知识的要求是不同的,对专业性知识要求的掌握程度也是不同的,在学习时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这一学习理念主动地去探索地理知识的未知领域,同时要注意在教学时将信息技术与地理专业知识相结合,对于学习的过程引起足够的重视,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好地理学科,教师在教学时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实际情况给每个学生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单单靠学习的成绩来判断,也需要结合平时的学习情况,这样做出的评价才能够更加的准确。在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探究时教师应当教授学生学习地理专业知识的技巧,培养学生在地理学科方面的大脑思维能力。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远远重要于学生地理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影响
人本主义教学的理念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认为教师只是辅助学生学习的,真正决定学生学习的还是学生自己,所以在学习时要积极鼓励学生去主动参与学习,不仅是学习地理专业知识,更重要的要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学习技能。对于教师而言,在研究教学计划时应当要多从发掘学生学习技能的方面入手,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并且要鼓励学生多去积极主动的学习。在课堂上教师也不能采取单纯的教学方法,对学生采取灌输式的教学,要让学生自己从课堂上或者课本上找出问题,并且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是跟教师一起寻找解决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愿意去学习,也能在学习时更加的投入。学生只有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才能从根本上认知地理学科。
四、结语
对于高中地理教师而言,不仅在教学时需要给学生教授地理专业知识,还需要与时俱进结合社会发展状态给学生教授新鲜的知识血液,同时地理学科也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它关系到许多学科的发展,也跟许多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学好地理学科是很重要的。在教学时教师也应当认清自己的教学地位,同时让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更加的投入,不再处于被动接受地理专业知识的位置,这才是高中地理学科人本主义的目标与核心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熊萌. 浅析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影响[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2(01)
[2]张韵.浅析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启示――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角度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2(38)
关键词:以人为本;素质教育;高中地理;应用
随着近年来素质教育教学体制的实施,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不断出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是其中之一,也是实际教学过程中成效最为显著的一种。以人为本,顾名思义是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师不论是在备课、上课还是课下作业布置的过程中都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考虑到个体的差异性,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在提高学生本身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照顾到尽可能多的学生的学习感受,减少两极分化现象的产生。
高中地理虽然被划分到文科阵营中,但从知识本质角度来看,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目,客观性知识和主观性知识内容都有所涉及,对于学生的整体思维素质要求较高,因此虽然不在主科行列,但知识内容的学习难度也是不遑多让。这从大部分学生的日常学习反馈中就能够得出:学生往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不少,但收到的学习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理念的研究和方法的创新,从而不断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一、备课,主次分明,全方位了解
备课,可以看作是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知识的一种“纸上试讲”活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备课直接决定着教师的课堂授课质量和效率。因为在新时期素质教育大环境下,备课不仅仅是教材内容知识的一种简单罗列,而是教师在大纲要求的基础上,明确学生需求的前提下,进行知识的整合和分类活动。所以,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们践行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过程要从备课阶段入手,提前做好知识内容的规划和筛选工作。
(一)以课本内容为主,利用课外知识进行填充
高中地理教材是国家结合时代需要,符合学生智力和学习能力所制定出的,教材中所列出的内容都是最基本的,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以教材内容为立足点,重点挖掘出教材中潜在的知识内容部分。并且根据学生以往的学习反馈,将课本内容划分主次。另外,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还要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课外知识的融入。作为高中教师,我们在分析历年高考试卷时就会发现,试卷中会涉及一些教材中没有明确要求掌握的知识内容,尤其是论述题目部分,会涉及很多延伸性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利用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判断和筛选,从而在教案书写过程中将课本基础知识和课外拓展性知识进行融合,进而保证课堂教学的丰富性,有意识的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
(二)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具体了解
以人文本教学理念的重心就是学生,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也要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我在备课过程中一般会提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展开调查,学生在某一门科目的学习过程中存在差异性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毕竟受到天赋和后天教育等各方面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取向不同。所以我们在地理备课过程中要对自己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科学性的评估和预测。例如在进行区时和地方时的计算这一章节时,我会结合上几节课学生地理课堂学习的效果反馈情况,来对学生此部分知识的学习能力进行评估,从而进行课堂教学时间的预估和步骤的规划。
另外,不同个性的学生适合不同的教学方法,尤其是要考虑到一些学习主动性较差的学生,教师在备课时可以设置一些难度较小的问题,以便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时以此类学生为主进行提问,间断性刺激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导此部分学生跟上教学节奏。
二、课堂教学,学生为主,角色互换
课堂不仅是教师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场所,更是学生进行知识学习和相关学科素养提高的主要阵地。新时期,素质教育教学体制明确要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课堂授课方式,逐渐向着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方向转变。
(一)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
高中地理是一门知识涉及面非常广的科目,教材中百分之六十的知识内容需要学生进行单纯性的文字记忆,而剩下百分之四十的内容需要使学生通过公式、构图等方式进行计算,掌握具体的解题方法。所以,地理在很多高中生的理解中是一门学习难度较大的学科,这也就导致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畏难心理,尤其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听课积极性不高的状态。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备课时事先准备好的问题,在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进行配合性提问,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大脑也处于高速运转中,从而提高听课效率。
一方面,教师提问时选择的问题要以基础为主。大部分学生在新知识教学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知识理解“时差”,尤其是具有难度的知识内容很多学生能够理解,却很难当堂运用自如。所以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要保证问题的简单性和基础性,这样不仅能够达到提高学生活跃度的目的,还避免了学生听课积极心受挫的问题。另一方面,提问分布范围要尽量均匀,利用不同难度的问题,覆盖不同水平的学生群体,最大限度的保证全班学生知识学习的一致性。
(二)学生主导课堂
一、充分利用生活化地理课程资源,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
《地理新课标》中明确提出:“我们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地理课程资源,这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开展多样化地理教学,提高地理教学活力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按照《新课标》进行教学时,我们应遵循“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改革性理念,开发并利用生活化地理课程资源,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应根据当地的地形特点,发挥其地域优势,突出学校地理教学的特色。例如《地球运动》这一课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这就需要地理课程资源的配合,才能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因此,为了将这类课程资源引入课堂教学,学校与教师应积极开发相应的课程资源,创建校本化、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如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的活动:测定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调整当地太阳能热水器仰角、计算当地可供充分采光的楼间距等。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学习,并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不但能够提高自主收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而且形成了可供地理课堂教学使用的课程资源。这种开发课程资源的方式,不仅化抽象为具体,还体现了《新课标》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贴近的要求,成功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互联系起来,有效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是我们在教学中的具体方向与导向,如果没有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都将迷失方向,更不必说教学效率的提高了。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本杰明・布卢姆说过:“有效教学始于准确知道想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同样,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想要达到怎样的学习目标。”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设计丰富多彩、富有悬念的课堂导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打开学生的心门,激发他们探索新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例如,课堂伊始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只要一关闭船的发动机,船就会停止不前,但是在二战中,德国军队的潜水艇却在关闭发动机的情况下仍能进出由英军严密把守的直布罗陀海峡,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呢?”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索密度流知识的兴趣;又如这样一个问题:“有一对孪生兄弟,哥哥先出生,弟弟后出生,但是弟弟的岁数却比哥哥还要大一岁,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了学生探究“日界线”的兴趣。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究
作为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具有引导作用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浓厚的探索氛围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争取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学习任务,并切身体会积极体验所带来的成就感,以帮助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在讲解“季风气候”时,我国位于东亚,属于典型的季风气候区,那么就可以通过学生的真实体验来理解季风气候的形成及特点。
四、让学生进行变式练习,学会归纳整理
从建构主义角度来讲,学习具有积累性,因此,我们倡导“变式练习,归纳整理”的教学策略。变式练习意在进一步巩固旧知识、加强新知识,并通过应用新知识,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其主要手段有:创设实际的教学情境、变换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以及变更概念的非本质特征等,将问题改头换面,呈现出新面貌,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思维意识。例如在探究学习“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与天气特点”时,可以让学生自己画出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以及天气的示意图;在学习“四季和五带”的形成后,可以利用假设的方法进行练习,假设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在同一水平面上,是否还会产生“四季”交替和“五带”变化。在完成单元知识的学习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主从地位及解题技巧,真正实现新旧知识在结构上的相互统一,实现知识的前后呼应,更好地发挥知识体系的整体效应,以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并为其以后的深造奠定基础。
总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每一位地理教师都应该转变自身教育理念,更新教学信息,改进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高中地理教学跟上时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吕洪华.浅谈高中地理课堂创新改革[J].考试周刊,2011(9).
[关键词]直观教学 高中 地理概念 抽象性
一、研究背景
地理学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以广泛性、综合性、区域性是地理教学内容独特的特点,此外地理知识的空间范围大、时间跨度长的特点,更是加大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难度。高中地理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获得直观的认识,挫伤了学生学习地理概念的积极性。高中阶段的学生虽然抽象思维概括水平明显地从经验水平向理论水平转化,但是抽象逻辑思维还都需要具体的、直观的感性材料作支持。
二、地理直观教学在高中地理概念教学中的重要性
地理直观教学就是教师利用各种地理教具、地理实验和组织课外参观等方法作为感官传递物,即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地理事物而获得知识的方法。所以地理直观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各种地理教具和地理实验的演示,利用学生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直接感知地理事物,引导学生通过切实体会,形成形象生动的地理感性知识,为更好地理解教材、掌握概念奠定坚实的基础。地理概念是对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它是对各种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概括。高中地理概念往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掩盖了与具体事物的联系,所以在概念教学中需要具体直观的形象把它更好地表现出来,这样才能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理概念,更好地记忆和运用地理概念。
三、应用直观教学加强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理论和具体案例
直观教学作为一种比较重要的现代直观教学手段,采用不同的直观教学手段就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1.优先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地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是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手段。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要求要注重信息技术在地理课程中的应用。因为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创设教学环境让抽象的地理概念形象具体化,静止的概念动态化,枯燥的概念趣味化。许多地理概念都远离我们的日常生活,不易观察,缺乏直观的感性材料,学生很难一时充分理解并吸收抽象的地理概念,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多媒体辅助教学以视频图像、动画的形式演示出来,全面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图文并茂、声色俱佳的视频中,把抽象复杂的感性知识升华到理性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注意力和兴趣,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
比如在讲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这节时,学生就对水平地域差异和垂直地域差异的概念容易混淆,再加上这些概念空间跨度范围比较广,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获得直观形象的认识,很难理解这些抽象复杂的概念。所以在讲解概念前借助多媒体先欣赏一段不同地域的景观图像,并在欣赏时观察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在植被、地貌等有什么差异,这样更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地域差异的概念。多媒体教学可以把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和视频等集于一体,创设真实情景,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全面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所以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直观教学手段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了对地理概念的学习和记忆效果。
2.尽可能的利用地理示意图在地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地理示意图是表示地理事象的特征(如轮廓、形态、结构、成因、过程等方面)简明而示意性描述的图。地理示意图表现形式简练、具有重点突出、概括性高、清晰易懂的特点,是将形象化与抽象化的表现手法凝为一体的教学用具。比如对高中教材中“太阳高度角”的学习,如果仅仅简单的描述为太阳高度角就是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简称太阳高度。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说是抽象的,学生很难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太阳高度及其变化有直观感受,但并没有形成相关概念,所以我们就用简单的地理示意图把学生日常观察到的熟悉现象,从感性认识提升到掌握理性概念。通过下面示意图来说明如何用示意图使学生形成太阳高度的“概念图像”。
地理示意图在学习地理概念时能够实现图文转化,不仅增加概念教学的趣味性,也体现地理教学特色。文字转化成地理示意图是把语言的应用和图形演示结合起来,这种充分利用形象思维和视觉记忆的直观教学手段,更有助于学生高效的学习和记忆策略。如果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中经常指导学生进行文图转化,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示意图的兴趣,就会强化学生文图转化的意识,提高文图转化能力,实现了思维、语言和形象的三者结合,提高了理解概念学习的能力,为学生今后善于进行空间想象和发散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
3.积极运用地理实验在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地理实验主要是以教师为主要的操作者,实验一定的教学设备和材料,在学生眼前通过模拟地理现象发生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认识地理事物的概念和规律,是一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用地理实验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见到的现象和过程展示出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了使学生获得鲜明的表象,教师若使用一些让学生感到新奇的、出乎意料的实验,就能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知识。地理实验还可以加强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状态,活跃课堂气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讲热力环流的概念时,给学生做了个探究实验。先准备一个长方形的玻璃缸,在缸的两端各放一小盆冰块和一小盆热水,然后用胶合板将玻璃缸顶部盖严,在胶合板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最后将一束点燃的香放进小洞内,让学生观察缸内烟雾是如何飘动的。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香的烟雾先下沉,从装冰块的盆向装有热水的盆飘动,然后从装有热水的盆向上升起,最后飘向装冰块的盆的上方,形成一个循环。从而得出结论,热力环流就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教师通过演示这个平时难以见到的现象,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知识,帮助学生认识热力环流的概念。
四、采用直观教学在地理概念教学中达到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直观教学,有助于将抽象的地理概念转化为具体直观的地理表象,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在直观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丰富的地理表象,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思维方式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为地理理性知识的形成和抽象思维的发展打下基础。在课堂上引入多媒体、地图教学和地理实验等多种直观手段,对激励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拓宽地理思路和强化概念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五、小结
目前,地理教学在新课程标准理论的指导下,传统教学模式已经向现代教学理念转变。直观教学是现代化教学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改变了以往以灌输为主的概念教学模式,而是以一种更为直观形象的手段来展示各种复杂的地理事物和概念。不管是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和重点突出的地理示意图,还是控制性强的地理实验,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有助于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对不同的地理概念,采取不同的直观手段,教师要与学生互动,借助各种直观教学手段,达到双赢的效果,教好,学好。
参考文献:
[1]陈澄.地理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25.
[2]曹琦.中学地理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69-71.
[3]陈澄,段玉山.地理教学论与地理教学改革[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1.
关键词:“微课程”理念;高中地理教学;应用策略
一.引言
新课标教学理念不断渗透,高中地理教学也很看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当前地理教学中需要对教学目标以及内容进行改变。微课程理念开始被教师广泛地应用到教学中,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让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及素质的培养。
二、“微课程”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微课程可以实现分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每个学生在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接受能力等方面都不同,因此他们之间的差异较大,在地理学习中的起点也自然不同。因此,教师就先需要调查掌握学生的地理学习水平,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相对应地对每个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这样就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提高学生整体的地理学习水平。以往教学采取的传统教学中,课堂教学也只是以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为核心,围绕他们进行教学,无法兼顾到每个学生的情况,而微课则可以实现这一点,真正做到分层教学。比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中,这之前是教学及学习中的重难点,教师要是可以掌握这部分的知识,那么可以为其之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可以制作教学视频,这样学生在没有弄懂的地方就可以反复的进行观看,学生通过暂停、慢放、重复等可以逐渐加深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进而可以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和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规律等,这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足、基础较差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学习及掌握知识,达成异步教学。2.微课程是一种自主学习资源,可以让学生建构自我微课程具有一些特点,包括个性化的设计理念、模块化,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提升自己的自学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资源。比如,在昼夜交替学习中,学生就可以反复地看地球自转的微课视频,进而掌握知识,还可以掌握昼夜交替带给地方时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坚持进行反思,如已经掌握的知识点有哪些?没有掌握的知识点有哪些?为什么没有掌握?怎样才能学会?让学生也这样进行反思,然后选择适合自己的微课视频,进而展开学习,以此来弥补不足和解决问题。高中地理的时间较紧,学些压力较大,学生在课余的时间也可以通过微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可以让他们可以有效地建立知识体系。3.微课程是课堂演示资源,将地理过程的细节再现出来学生在学习地理时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如空间、时间、学生认知能力、阅历等,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是讲解教学难点及重点,学生学习和理解上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而通过微课程,则可以让抽象知识变得具体、化难为易,学生学习起来更容易掌握。比如,在学习“昼夜长短变化”时,这一部分知识就是教学中的难点以及重点,以往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同时采取传统的教学反思,让学生观看挂图、模型等,但是因为这些图式比较单一,学生的立体感也不强,就使得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受限,让他们较难对知识有完整、感性的认识。但是使用微课程则可以改变这种问题,可以用视频将昼夜长短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周期变化直接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在这过程中总结变化规律,且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有助于学生形成空间概念,进而学生的头脑中就可以形成地球公转的动态三维立体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学效果。
三、“微课程”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设计
微课的制作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需要有效地制作微课视频,需要深度理解地理新课标的精神,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认真地研读,科学地进行设计。1.设计选题微课程是围绕某一个知识点进行教学的,因此,在选择主题上知识点不应该过多,只有做到突出主题,才能把知识点讲解清楚,地理微课程的主题主要包括课前的导入、解决核心概念、突破难点、拓展知识点、精讲典型题型、教授学习方法、归纳知识点等。2.设计教学过程结构微课程的过程需要做到完整性,还需要做到内容精炼、时间短,需要包含:提出地理教学问题、安排教学活动、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等。在引入知识点时需要做到铿锵有力,能够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微课时间较短,一般都是在十分钟左右,这就需要导入知识点要快,让学生看到后可以将注意力都集中在视频上,快速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例如,教师可以设置疑问,给学生导入悬念,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进行,还可以利用动画或者是图片的形式进行知识点的导入。如在讲解昼夜交替中就可以利用生活现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导入知识主题。在讲授内容上要做到线索清楚,教学中需要针对一条主线进行,将重点放在讲解主干知识上,重点讲解重点以及难点,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掌握知识点,系统地认识学习的知识点,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在结尾部分需要做到简洁,微课程的时间比较短,但并不代表可以没有结尾。教师在设计小结中,需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帮学生梳理好思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如在讲解完昼夜交替之后,教师在总结时就可以让学生说出昼夜交替的规律,让学生可以明白微课程中学习到了什么。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微课程教学时间较短,内容比较集中,可以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有效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兼顾到每个学生。这就需要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效地应用微课程,充分发挥出其优势,精心设计微课程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知识,让学生可以真正掌握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顾柳敏.基于“微课程”理论的地理合作课堂初探[J].地理教学,2013(5).
[2]张晓君,李东哲,陈需.微课程视频制作中的注意引导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3(8).
[3]高江海,朱学尧.“微课程”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14).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高中地理;教学改革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变革,高中地理教学也在经历着课程的全面改革。在新课标理念下,让学生学到更多的地理知识与切实提高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效果,是新课标改革最主要的目的,同时也是高中地理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应遵循的重要原则。有效教学能够引导学生真正投入学习过程,让地理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实践证明,学生有效投入学习过程的时间越长,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在教学中,有时教师可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但学生并没有真正充满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意味着他们并没有进行积极的思考,从而也就达不到教师所设计的预期教学目标。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努力采取各种措施,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转变教学观念
首先,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面向所有学生,应展现出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怎样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呢?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教与学是一个整体,它们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同时,教师要放弃课堂上的“教师权威”,要树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观念,改变教条式的教学局面,应使教学手段成为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可以通过言传身教感染学生。其次,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决不能为了向学生灌输课本知识而上课,那样会使地理课程教学缺少活力,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新知
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教好教材中现有的内容以外,还要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新知。在地理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地理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求知,如何思考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主导者,应巧妙设置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例如,在教学地球资源这一课时,笔者先要求学生了解家乡的资源情况,让他们分析相关的地理知识。上课的时候再由教师分析这些资料,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资源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问题一定要具有新颖性与层次性,问题要有思考价值和有可探索的余地,以让学生通过问题激发思维,并要鼓励、诱导学生的求异思维。
三、深入挖掘教材
新教材强调知识的基础性,重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这是新课改的一大特点。正因为如此,教材中许多基础知识、基本原理或基本规律的叙述十分简洁,有些是点到为止;然而在教材的“案例”和“问题研究”中的要求却有较高难度。这种缺少必要知识的铺垫,不利于学生理解教材,更给学生的分析、讨论、探究带来较大困难,同时对教师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带来了一定的困惑。因此,我们必须刻苦钻研教材与教参。
四、努力创设地理学习情境
教师应努力让学生热爱地理这门课,有学习地理的激情,这就要求我们设法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在地理课上教师可以灵活巧妙地创设地理学习情境和氛围,通过运用预先设计好的语言、实体、影像、音乐或图表等媒体或手段,创设或再现与本节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从而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让学生怀着强烈的探究欲望,进入后面主要教学内容的学习。
五、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手段现代化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充分发挥主体性教育功能,使学生自觉、自主地选择知识,并能动自如地加以改造,才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以及主体人格等。华盛顿博物馆有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人类靠听觉只能获取信息的20%左右,视觉只有60%以上,其他则通过触觉、嗅觉、表情、手势等途径获得。而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最独特的魅力在于它的图、文、声、动画能同时刺激人的感官神经。丰富的感性材料,全方位的组织形式,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有效掌握某种知识和技能,并且知识的保持时间要远远高于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的采用对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用动画模拟海陆风、山谷风的环流形势;录像播放实际生活中在山区开展的气球运动比赛,观察气球的运动方向;图示北京的城市热岛效应,近几年的气温曲线图与城市工业图,北京交通的变化等等资料,从而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掌握热力环流这一重点知识。
【关键词】高中教学;地理
一、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教学面临的转变
1.教学内容的转变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活动重视对于理论知识的教学,旨在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教学内容缺乏灵活性,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大大的降低。对于教师而言,教学创新是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考研,将地理课程教学赋予生命力,将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在生活中善于举一反三,将教学内容活学活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地理知识的传授。
2.教学目标的转变
新课标中注重对于学生情感价值观、综合能力的提升,教学目标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活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勤学善思、合作探索的能力。教学目标体现了更多的灵活性的特点,以自己所在地区作为学生的探索发现的对象,通过对生活环境的了解,提升对生活的感悟,对我们爱国情怀,实现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3.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教学方式上,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教师传授,而是更加注重探索式的学习,让学生能够通过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把握,鼓励学生大胆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设计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参与其中,提升学生的综合性能力,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新课程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创新策略
1.创设良好的地理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一个人创新的灵魂和动力,它主要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异事物的敏感性,对真知的执着追求,对发现、发明、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
学生个性的发展离不开他生活的环境,个性是在与他的生活的环境相互刺激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是创新人才的标志之一,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个性的发展也是人的发展的基本内容,个性化使学生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独特的好奇心,强烈的进取、开拓、创造精神。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改背景下,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分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小组内有目标、有计划开展讨论、自主探究。在组建学习小组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由读者,当然这需要教师提醒学生组建时要注意学习成绩。让学生自主组建小组有利于合作探究,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上课开始,教师就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以便做到心中有数,然后让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要求每个小组要提出一个和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探究、争辩;教师要走得学生中间,进行指导和点拨。通过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3.有效地统一地理现象和理论内容,激发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一起互动的过程,师生两方都应当对教学知识进行反应。地理课程比较单调和乏味,为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教学的氛围、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质量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有效地统一生活实际的一部分地理现象和地理学科的理论内容。如此,教师不但可以有效地借助教材内容对生活实际当中的地理现象进行解释,也可以使学生充分地掌握教材当中的理论性内容,进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解时区知识的时候,能够划分全球为二十四个时区,其中,这分别是西十二时区和东十二时区,接下来为学生解释美国处在西五区到西十区之间,而我国处在东八区,因此美国和我国的时差是九至十四个小时。如此根据生活实际中的事例,学生就可以更加有效地把握时区方面的知识,也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地理知识的价值,与此同时,这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4.培养学生地理探究思维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学内容要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缩短教材和实际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觉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体验到学习地理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学习地理的热情,为地理课堂增添活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周围去发现地理知识,同时把地理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去,使学生关心现代地理的发展和变化。学生身边的土壤、气候等都可以引进地理课堂。学生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只要教师引导到位,他们就能感受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从生活中获得的地理知识,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总之,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下实现高中地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实现教学活动的真正价值,提升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明确地理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地理;对话理念;教学方式
高中地理教学范围主要分为自然地理和人为地理两个方面,其跨度和知识广度比较大,因此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课堂中进行地理知识的提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知识,并且还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对话可以很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还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动力的增强。
一、高中地理对话理念下的基本特点
1.学生与教师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显而易见,在地理教学中只有学生与教师之间时刻保持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学生才会在学习中更加投入和快乐,只有学生与教师之间不断去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教学对话才会变得有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最好有良好的感情基础,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另一方面学生要尽可能去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教师要与学生互相交流彼此对地理知识的一些看法,并可以基本认同对方的观念,这样师生之间才能进行基本的对话和沟通。
2.对话的前提是双方之间的互动
在具体教学中,对话理念的存在必须让学生与教师之间时刻保持基本的教学互动,如果没有了基本的互动过程,对话也会无从说起,而互动的过程其实不仅仅局限在学生与教师之间,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注意的是在互动过程中,教师教学语言的运用必须符合学生的接受方式,因为教师所有教学理念的传递主要是通过语言去表达的,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地理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是学生的学习心理,很好地将教学沟通与具体的知识传授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保持良好的情感交流。
3.对话中教师的主动性更强
在具体的地理教学中,对话的存在需要教师充当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角色,当学生对一些地理难题无法理解并找到教师时,作为教师需要耐心地为学生讲解,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变得高涨,只有学生的学习动力得到调动,师生之间关于教学问题的交流就会更加频繁,学生也会乐于与教师沟通交流,分享自身的一些观点。
二、对话理念下地理课堂中提问教学的运用方式
1.要培养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如果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比较沉默,遇到一些问题也不去向教师请教,显然这样的课堂教学气氛十分不成功,教师要想创造很好的教学气氛首先必须与学生之间有平等的学习关系,让学生在学习中克服比较紧张的学习情绪,教师需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管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都要充分尊重其想法,这样不管学生的成绩好坏都会积极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自然就会变得活跃,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在讲到工厂选址时就可以设置这样一些问题:化工厂设在河流的什么位置,选择的风向应该是哪个方向的,选址需要满足哪几个要求等这些问题的提出,不仅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气氛被很好地调动,而且不管学生回答的问题是否准确教师都应该肯定,因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被打击,而是要不断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创建一些问题
一般而言,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记住将具体的地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学生的想象空间就会广,思维也会活跃不少,这样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许会更多,因此教师只需要注重创建一些提问场景,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处理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解冷锋、暖锋的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去模拟冷锋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几种情形,并且问到学生往往冷空气到来都会大风降温,随后会下雨,最后天气晴朗,学生是否感受到了,这时学生将会想到实际生活中的情况,并联想到地理知识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学生在后续地理学习中也会自觉地去观察生活、发现问题。
3.告知学生如何去提问
其实在地理教学中还有一些学生在学习中不知道如何向教师和其他学生提问,这是比较致命的,所以教师必须找到学生之所以不会提问的基本原因,具体来说教师可以结合教学中的安排,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去提问。比如,在讲解环境问题时说到植被破坏、过度放牧所引起的荒漠化问题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去探讨,荒漠化不断严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原因还是人类自身,最后让学生进行讨论,并提出治理的一些措施,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教师让学生进行提问时不仅要让学生去提一些与地理知识联系比较广的问题,还要让学生之间进行提问,这也是为了让学生彼此进步。
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提问教学是课堂教学中无论如何都不能缺少的主题,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要建立很好的平等教学关系,还需要去尊重学生对地理教学的一些看法,这样教师的课堂教学才会更加和谐,学习气氛变得活跃,学生的学习效果变得更好。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地理;教学方法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改变教学方式,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让“民主、宽松、愉悦”成为课堂氛围的主旋律
民主、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要让地理课堂充满生气,充满活力,我们首要的任务便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源泉。
第一,创设问题情境,萌发“主角”意识。新课程下的教师应当从传统的、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旧框框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谋”、“助手”、“服务者”和“配角”,构建一种新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发人深思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去感悟,为获得结论而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结论。惟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使课堂真正成为交流的“沙龙”。
第二,学会倾听,多角度赏识学生。教师要从一个育人者转化为学习者,真诚地学会倾听,鼓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探索的态度对教师提出质疑乃至争辩,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其整体素质的“教学对等”的“关系链”,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唯有此,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
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
二、创设主动探究的空间,促成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理念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等过程。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主动探究的空间,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体验,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鼓励指导学生去探究发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合作的情境与机会,营造出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从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过河,到让学生们自己互相帮助,摸着石头过河,体会与人合作的乐趣与价值。
三、优化评价方式,师生有效互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学生进行活动过程中,教师也应该积极的活动,因为教师毕竟是教学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方式是讨论式教学,教师先布置好要讨论的主题,给学生课后的准备时间,然后可分组讨论、辩论。另外,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的过程中,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笔者认为教师的“主导”主要应体现在组织、激励、关注等方面。在活动中,教师在活动策划、小组分工、组织应变等方面,必须充当一个“总导演”和“总调度”的角色;教师还应是“加油站”,不断地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积极思维,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尤其是那些能力较弱的学生,对他们的发言和参与行为要予以特别的好评,这样才能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同时也要打破教师评价的单一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把自评、互评、组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只有这样,学生在评价中才能不断进步,才能保护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生活融入课堂,体味学习地理的乐趣
一、目前高中生学习地理状况分析
当前高中生的地理学习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有很强的功利性,而对地理学科本身的兴趣和热情并不令人满意,其主要原因是在初中阶段对地理教育的不重视,不仅是学生不重视,就连某些教育部门和领导、家长也不是很重视。高中地理是高中文科生升学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升学的需要迫使学生必须认真学习。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即使能够补上初中地理的“欠账”,往往也还谈不上对地理课感兴趣。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花了时间却没有学习成就感,自然会产生厌学情绪。
二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
原来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以学生接受知识为主要任务,教师是课堂的主体。结果是学生只是像机器一样在记忆,复现课本内容。学生的能力不能得到提高,也抹杀了一些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沉闷,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效果差。所以改变这种现状尤为重要。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1、以导学案为模式的框架教学
以往作为老师会面面俱到的毫不保留的把知识一股脑的交给学生,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认真地想想,这会不会剥夺学生思考,探究的权利。所以针对新课改的理念。老师应改变以前那种方式,而进行以导学案为模式的单元教学,框架教学。每节课都有相应的导学案,导学案里面包含了每单元的知识点。在导学案里,老师可以把知识结构给学生,让学生有个宏观的把握。至于知识点老师可以先给学生设置几个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阅读教材。这时候,如果把教学比作“汽车”,那么教师是“指路牌”,学生是“司机”。让学生明确了目标后,就能增强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习效率。然后学生自己思考、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这样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2、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提问
以往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从启发学生的角度出发,会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帮助他们理解、掌握知识。新课改理念下,学生能力的培养才是关键。那么为什么不能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呢?学而能问,既是学生认识的突进,也是学生思维的聚焦。假如一个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学生们都去找,去发现,然后在课堂上交流一起解决问题。这样,积极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和发现能力。学生一旦进入情境,就会全力调动自己原有的认知经验参与当前的活动,形成一种饥渴难耐的学习状态。所以,我们学校开展了新的教学方法,全班根据需要分成若干组,小组内成员分工协作承担不同的任务,在不同教学要求下各个小组承担不同的任务,大家分头收集资料,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形成本小组的观点制成表格、文档、小报或课件,然后大家在课堂上展示。各小组可以承担不同的任务进行互补,也可以承担相同的任务进行竞赛这样学生们主动的参与进来,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仔细想想,每个同学都动了起来,如果每个同学有一个思想,那么这个小组会有多少个思想,这个班级会有多少个思想凝聚在一起呢。总之,老师想到的问题是老师一个人的,但几十个学生想到的问题会更加全面,对知识点的认识会更加深刻,为什么不把这个任务交给学生呢?这样的效果会很好。所以,问题要学生自己去提。
3、让学生自己思考,找出答案
有些地理事象与学生的原有地理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有关,学生往往习惯于采用固定的思维方式,学习时会产生负效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用正确的思维方式消除学生“经验式”的思维定势,纠正错误。例如,我在讲述高中地理《环境保护》中的一个问题:次生盐渍化一般发生在农耕区,那么我国的农耕区主要集中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主要集中在东部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按惯性思维,学生推出我国三大平原会发生次生盐渍化。但事实上不是这样,我国的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推动学生的思维,教师和学生可一道来探究原因,从我国的降水分布、干湿状况、地形特点等因素进行分析,最终让学生明白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什么没有发生次生盐渍化。教学中,我有时会给学生一个错误的结论,然后指导学生通过资料查询,野外观察,实验等手段来验证我的结论。当学生们的调查结果和我给的结论不相吻合时,很多学生只是被迫接受了我的观点,因为在他们心中老师说的就是正确的。但也有学生敢于和我辩论。通过自己的调查结果,对案例的分析,指出我的结论是不正确地。事情虽小,但意义深远。就是让学生明白老师说得不一定就是正确地,真理是经过实践的证明的,老师并不是权威,要得到科学的结论就必须自己去探索。学生必然茅塞顿开。这时候,知识已经不重要了,学生的能力,素质、科研精神都受到了激发,效果自然明显。在地理教学中,坚持让学生这样摘“果子”,从而达到了一种无拘无束的说话境界.老师和学生之间变得像朋友在聊天在探讨问题。学生思维会变得异常活跃,创造精神会大大增强。学生也真正的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4、善于创设情境,进行情境教学
僵化式的教学误区是教师仅仅简单地将正确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有意识地设计情境,按照学生的幼稚而错误的思维方式,进行演绎推理、论证或直观演示,进而得出错误或矛盾的结论,使“正确结论”与“错误结论”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激烈交锋。例如我在讲“黄赤交角”这个问题时,我说现在的黄赤交角是23度26分,那么假设黄赤交角是22度26分,即缩小1度,则热带、北温带、北寒带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我设计一个情境,即太阳始终直射在赤道上,还会不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让学生想北半球纬度总和是90度,不论怎么样90度是不会变的,当热带缩小或扩大,其它两者都会发生变化,但加起来的总数是90度。最终让学生自己分析、推理,否定错误,走出误区,这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三、多方利用现有的地理课程资源,提高地理教学的多样性
关键词:新理念;地理教学;有效性
近年来,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那些理性的共同的知识,关注学生对知识目标的认知和追求,更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针对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那么,在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学需要教师做出如何调整与反思呢?我觉得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清晰认知教材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课堂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应该是课堂教学以后能促使学生成长和进步的阶梯。以人本、科学的教学理念确定的教学目标,在知识内容和能力层面上应清晰、基本能在课堂中或课后检验,如:对于新纲中要求理解的内容,即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必须反复讲深讲透;而对于了解的内容,则作一般性掌握,至于其他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取舍;教学中要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实现向素质教育转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因人施教,努力摆脱高考指挥棒的束缚,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完全能适应今后的生产和生活而必需的知识。
二、关注学生的内心与需求
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是否针对了学生认识现状、学生的需要和接受能力以及当时的教学情景,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课堂效益。如:学生有哪些兴趣、爱好亟待开发以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是否已具备了支撑新知识学习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还缺乏哪些知识和经验需要补充?教师所教各班学生特点有什么不同?等。
三、对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法进行反思
随着对高中新课改的学习深入,我越来越感到:设计新颖的教学内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增加花色品种,以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又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如:课堂提问、讨论发言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机会;在组织各类活动时,要求所有学生共同参与。
四、做好对课堂教学时间安排的反思
备课毕竟是一个纸上谈兵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出现一些失误或缺漏,如:学生对相隔时间较长的知识的掌握和记忆不牢,及相关学科的知识的学习不够等。教师如果了解的不太全面,教学时肯定会影响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找出失误和缺漏,把这些相关情况记录下来,完善自己的教案,就可成为以后教学中的借鉴。
五、做好教学评价的反思
课程标准将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强调教学相长。淡化终结性评价和考试甄别功能,强化过程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强调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将评价机制融于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中。这样评价学生是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诚挚帮助,以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最终目的,旨在促进学生达到学习目标,而不是甄别和评比,注重的是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六、做好对自身教学的反思
反思自己,是否有亲和力;是否有正直的品质、开阔的胸怀、丰富而细腻的感情,果断的决策力和创新能力。现在很多教育专家都在呼吁:走近学生,了解学生,这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学生沟通,才更能了解她们所思所想,更能了解学生认知水平和现状,才更利于我们课堂教学的顺利完成 身正为范,学高为师,所以,教师更应该注重自己的道德品质与自己的身份相符,只有这样才能令学生信服。
七、做好对地理作业布置的规划
地理是实践性和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要完成新课标中规定的三维教学目标,除了师生在课堂上的教与学之外,目前反馈最主要来源于练习,练习也是一种再学习的过程通过练习,不仅可以检查课堂教学的效果,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反思教师给学生的地理作业是否是科学的多样的、开放的,是否对学生终身能力发展有帮助。
因此,作业反馈要注重对学生地理技能和方法的训练和培养,正如古语所说,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
低碳理念不仅可以从文本的挖掘中渗透,教师同样可以挖掘文本教学的情感因素,透过情感价值的生发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低碳理念。地理课程的教学中有很多对社会热议的话题的研讨,尤其是对学生熟悉甚至正在经历的一些生活体验,课本中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涉及。对于这类知识的学习不仅能够极大地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的认知共鸣,也能够很好地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些都能够为低碳理念的渗透提供坚实的基础,能够进一步在教学中巩固与深化学生的低碳理念。如在教学“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透过情感价值的引发来增强学生的低碳理念。城市化以及城市的发展对于大部分在城市中生活与学习的学生而言再熟悉不过了。大家在享受着城市化带来的诸多便利的同时也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以情感价值为出发点来加强对学生低碳理念的渗透。具体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1.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吗?
2.面对当前城市化发展所带来的诸多环境、社会问题,可以如何缓解?
3.作为城市化发展的见证者,我们应当如何对未来城市布局进行规划?这样的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也能让学生在思考中认识到我们承担着保护环境的重要使命,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低碳理念。
二、设计教学活动,深化学生低碳理念
关键词高中地理低碳理念环境保护
低碳理念是全球普及的环境保护观念,不管在哪个领域或者哪个地点,低碳理念都作为一种文明理念贯穿在整个社会发展中。低碳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它是一种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渠道,能促进教学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
一、遵循自然规律
地理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概念,高中地理的学习并不能把地理知识全面覆盖。然而在有限的高中阶段,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地理分析思维、地理环境意识、抗灾防灾技能等各种观念和技巧,所以学生在地理课堂中学习的知识并不是毫无用处的理论,而是能够激发学生思考或者可以调动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做出行动的催化剂。如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中的“以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这篇课题,阐述了自然资源提供给人类便利的同时,人类也应该合理运用自然资源。这里就联系到“遵循自然规律”这个观念,也是低碳理念的重要方面。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对自然资源的类型和分布范围进行讲解,比如以煤炭资源为例。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燃料。然而人类不断开发与攫取,使得煤炭资源量大量减少且在开发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教师对煤炭资源的讲解,是为了让学生意识到“自然资源的规律性”这个观点,煤炭的形成处在一定的规律之中,所以要遵循自然,合理开发。这是把低碳理念渗透到地理课堂的一方面。又比如学习“探索海洋资源的奥秘”,教师除了要讲解海洋资源外,也要结合“海洋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的内容来将低碳理念贯穿在地理课堂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海洋内部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拥有着复杂的地理特征,所以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最大可能性地避免海啸、海洋污染等生态环境灾害。学生对海洋资源和海洋灾害的了解促进了其自身环保意识的提高,这也是低碳理念渗入地理课堂的重要表现。
二、坚持统筹兼顾
低碳理念包含着方方面面的内容,如资源合理利用、计划生育、城乡问题等,而高中地理教材中的许多知识点都关系着低碳理念。所以教师将低碳理念渗透在课堂中时,也要将各个部分统筹了解,践行人类活动“统筹兼顾”的观点。例如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中的“人口与地理环境”这个单元,人口是环境容量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依此结合“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可以看出人口数量和人口区域分布对环境承载力的影响,从而对地区的开发和建设也有着直接影响。结合“统筹兼顾”的观点,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是一个生态整体中的两个方面,人口影响着环境,环境也影响着人口。所以环境恶化会导致人口问题的恶化,而合理处理人口问题才能保证环境的正常运转。“统筹兼顾”的观点可以从中体现出来。又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这节课题,城市的区位、体系、空间结构与城市化进度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在人类活动过程中,人们就应该考虑到这两个方面的“统筹兼顾”性。城市的合理规划能促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的快慢又能通过城市规划的表现体现出来。学生对这种“统筹兼顾”观念的理解就是对低碳理念的理解,从而让他们在自身生活行动中做出改变,环保出行,低碳生活。
三、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不管是对环境发展还是对人类发展都是一个长期有效的观念,践行低碳理念也是为了可持续发展,为了生态环境更加舒适,人类生活更加美好。所以教师在地理教学中,也要将“可持续发展观”渗入到学生脑海中。例如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中的“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区域内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的特殊性。当前,人类开发活动不断加强,导致地理环境发生改变,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出现。比如原先的湖泊区,人类进行填埋后用来进行农业生产,这种行为改变了原先的生态环境,破坏了生态系统,导致环境灾害问题;又如在森林地区进行工业生产,大量伐木、燃木,破坏土地,污染空气……这些行为都违背了“可持续发展观”,不仅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更销毁了后代人的生存资源,阻碍了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教师在教课时也要强化“可持续发展观”,促进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去践行“低碳理念”。
四、结语
总之,低碳理念对现今人类的生活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高中地理教学而言,低碳理念作为一种环保理念,应该渗透在每个高中生的脑海中,这样高中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才能时刻保持低碳理念,甚至去传播这种环保思想,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从地理教学角度来看,低碳理念的渗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将环保理念间接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和更多的群体中。
参考文献
[1]张民生,于漪主编.教师人文读本[J].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关键词】高中地理;渗透;新教育理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教师定位为课堂“主导者”,学生成为了“被导者”,学生只能跟着老师走。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基本为知识而教,而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取向和兴趣爱好等人格状况一无所知,很难发挥教学的教育性。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教师不应该再主宰课堂,师生双方都同时扮演双重角色,既当老师又当学生,构成了“师生互导、生生互导、师生互学、生生互学”的多向互动模式,导中学、学中导,学生既有独立思考的个体活动,又有学生间、师生间的合作、讨论、交流的群体活动,在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中促进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凸现学生个性,适应了健全人格、多重人格发展的需要。
一、打破填鸭式教学,有效渗透新课程理念
1.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知识的主动性为主要方向
教学的实质应是在教师的点拨下,启发学生合理地从多角度展开思维,从多方面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把知识向能力方面迁移和能力向应用方面迁移。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看、去说、去做、去想。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只发挥点拨作用。把传授变为导学,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构建师生互动的地理课堂
课堂是师生之间动态交往的场所,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教育实践基地,也是充满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的人生舞台。构建一个师生互动、快乐和谐的课堂,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同时地理学科的实践性、区域性、综合性特征,地理教育内容的广阔性,地理环境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也为地理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提供了天然的优势。首先要有良好的课堂氛围。其次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重视德育渗透,有效运用新课程理念
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是我们根本的教学目标,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新课程理念的现实体现。地理教育的价值目标最重要的有二方面:一是要让学生拥有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二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如果说前者重点在于知识和技能传授的话,那么后者的关键就在于观念的形成了,因此在地理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以及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目光的焦点集中在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那些抽象的地理原理上。容易忽略掉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有关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地理课程强调的是人地关系,通过学习地理形成正确的天地观念,认识自然环境的美、了解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与相互影响,关注未来的生活和环境质量,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国民对社会发展的认识、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关系的理解是自身发展、服务社会的最基本知识素质,也是最重要的国民素质之一。地理课程帮助学生形成环境、资源的保护和法制意识,“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环保教育以课堂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课堂中,在学习了有关环境方面的知识之后,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环境价值观,树立起环境保护意识。
三、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发挥新课程理念
理论联系实际,知识来源于生活,知识作用于生活,这是不变的真理。高中地理的教学也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即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传统的地理教学就是课堂教学,偏重于理论。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所学的地理知识与实践应用严重脱节,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必须将学生的课程学习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将知识技能学习与个性发展融合起来。新的教学模式则应强调地理学科的实践,变闭合式课堂教学为开放式课堂教学。例如:组织学生依据所学的地理知识。观察当地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现象的变化及特征;开展地理要素单向调查;启发学生写地理调查报告和小论文;指导学生收集与地理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和新闻等。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组织学生到校外去参观访问等。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地理知识技能实用性的范围,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和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反思、总结出一条更好的途径,形成高效型新课堂,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参考文献: